2024-10-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骨刺
共找到
170
筆 文章
-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骨刺壓迫舉步維艱 北榮微創手術病人福音
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走不到5分鐘、10分鐘就要休息,小心罹患「脊椎狹窄症」。熱愛高爾夫球的70歲李先生,近年感覺雙側下肢麻痛,舉步維艱,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影響正常步行。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走路變得又輕又快。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都有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及脊椎狹窄等問題,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周伯鑫說,許多病人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往往十分害怕,但在醫療科技進步下,手術治療已更微創、更精準。脊椎狹窄症主因為骨刺增生,造成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林希賢說,患者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致病原因,包括腰椎小面關節、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40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28%,尤其是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就容易造成「骨刺」增生。林希賢說,脊椎狹窄症可先考慮復健保守治療,如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因而必須手術治療,以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來說,約需要5到6公分,且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術後還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近十年醫療科技進步,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為病人帶來福音。林希賢說,此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1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大幅減省醫療資源,目前台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治療成效佳。病患李先生說,未進行手術前,走路時,感覺是腰部非常緊繃、舉步維艱,檢查後,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內心都十分恐懼,但聽完醫師解釋,脊椎微創手術非常溫和,應該沒有問題,術後恢復很好,感覺走路很輕、很快,過去的緊繃感已完全消失。
-
2024-06-04 醫療.指甲.足部
避免赤腳在家走動!足科專家不做4件事保護雙腳健康與功能
多數人在一整天的行動中,都需要頻繁地使用雙腳,若足部有問題,尤其容易使人變得衰弱。網路媒體Buzz Feed報導稱,這就是為什麼必須盡力保護雙腳的健康與功能,包括避免某些鞋類與行為。加州足科醫生愛波妮·文森(Ebonie Vincent)表示,在目睹最糟的足部病例後,醫生會避免去做某些事。以下是文森與其他足踝健康專家分享他們為保護足部而不會去做的四件事:1.到哪都穿Crocs布希鞋近年來,Crocs布希鞋又開始流行起來,讓許多足科醫生大感頭痛。文森說,雖然Crocs 布希鞋是很好的鞋子,可以在家裡穿,也可以在做點事的時候穿;但當他看到人們穿著它去迪士尼樂園或長時間站立時,她知道他們很可能會有足部的問題。她建議,需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穿雙好的步行鞋,如Brooks、Asics 或 New Balance等品牌。2.穿著高跟鞋文森說,穿高跟鞋的女性最終會飽受拇囊炎、雞眼、腳跟骨刺與發炎甚至跟腱炎的痛苦折磨。許多人喜歡在特殊場合穿上高跟鞋,所以穿這種鞋並非絕對不可的行為;不過,健康的平衡還是最重要的,「畢竟我們不是芭比娃娃」。佛羅里達州足科醫生高德(Jason Gold)表示,他通常會告訴病人至少80%的時間要穿著有支撐的鞋子,另外20%的時間,可以穿自己喜愛的任何鞋子。他指出,厚底鞋可以減輕腳部與腿部肌肉的壓力。3.光腳走動高德表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更常在家工作,因為不再經常穿鞋,導致更多的足部與踝關節問題。他建議在家裡走動時可穿雙有支撐力的運動鞋,尤其是在瓷磚、大理石多於在地毯上走動時。若擔心將屋外病菌帶進家裡,可買雙室內專用的運動鞋。文森說,他們總是聽到人們在家中光著腳,說這樣很舒服。但如果一直不為雙腳提供支撐,就會長出老繭,甚至脂肪墊萎縮;一旦出現這些狀況,光腳走路將不再舒適,且日後穿鞋的選擇也會受限。4.穿非跑鞋跑步亞特蘭大足科醫生史派特(Jay Spector)指出,避免穿不是跑鞋的鞋跑步。許多人會買雙便宜的鞋來跑步,這將造成足部疼痛。史派特建議每跑300至500英里或每六到八個月便換雙新的跑鞋;此外,不同的運動要穿不同的鞋,避免穿著跑鞋打網球,反之亦然。紐約足科醫學院外科教授崔帕爾(Michael J. Trepal)警告說,不要穿「零落差」(zero-drop)鞋款(腳跟與腳尖沒有高低落差)或光著腳跑步。他說,光腳不僅會使腳底皮膚受傷,還會讓堅硬的地面傷害毫無力學原理保護的足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0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意外偶見瘤(Incidentalomas)何其多
【編者按】:本週的文章來自三位醫師以截然不同主題寫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一位深具睿智的精神科醫師,以其一流的文筆寫出最近醫病雙方常感到困擾的「意外偶見瘤」。他的一句「『多』並不等於『好』」道出深具哲理的回應。一位醫師因為看到兩位病人不理想的治療結果,而深感當初病人、家屬與他們的醫師之間因為沒有建立好關係,導致病人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而錯失治療的良機,並以此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一位老醫師敘述老同學畢業五十多年,在近乎完美的安排下暢遊山水,結果有好友體力不堪而發生遺憾,寫出這年紀應當量力而行,並建議其他更安全且能勝任的活動。最近偶然看到一篇短文,題為「How do you solve a problem like incidentalomas?」(Applied Radiology, February 01, 2013),讓我想起已經與我共存了幾十年的兩個腫瘤,一個我猜還在我的肝臟裡,另一個則深深地定居於我的腦下垂體。肝臟的那個腫瘤是有一年回台時因腸胃不適去台大做超音波時偶然發現的,看來相當不小。所幸我並沒有任何肝病症狀,肝臟功能指數也都正常,就決定不再做進一步的動作。這腫瘤至今已存在三十多年,我的肝臟還是謹守分際、克盡職守,看來當時做的是正確的決定。幾年後,我因為頸子痛去看一位神經科朋友,X光攝影果然呈現不少頸椎骨刺。沒想到的是在緊接的頭顱上方,腦下垂體的部位,竟然看到一個不大不小的異物。雖然這個部位的腫瘤惡化的機會不大,腦下垂體可是掌控全身內分泌系統的中樞。它又正在視神經交叉的上方,隨時有可能影響視力。但是想到手術刀深入到那麽脆弱的地方,就覺得恐怖,這事懸而未決,不久也就淡忘了。前年因故做了好幾次CAT及MRI,才又「意外」發現這狀如核桃仁的「無用之物」,隨即轉診腦下垂體神經外科專家。腫瘤大小不計,既然內分泌系統功能依舊正常,視野也未受損,我們也就決定讓它繼續依存於我的腦海深處。這些在醫學文獻上被稱為意外偶見瘤的腫瘤(incidentalomas)其實相當常見。人的身體的結構運作,堪稱奇蹟,但遠非完美。疙瘩、囊腫,四處可見,隨著年齡增長,只有越積越多,最常見於肺、肝、腎臟、甲狀腺、腎上腺及腦下垂體等。它們無聲無息地存在著,與我們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但是一旦住院,為了追究病因,有關無關的檢查紛至沓來 ,工具、儀器、方法愈精細、先進,意外、碰巧出現的「異常狀況」也就越多。這些發現鮮少有助於診斷與治療,卻給主治醫師帶来困擾。如果說十釐米的腫瘤才要擔心,那麼五釐米呢?八釐米呢?誰能確知界線在那裡?多年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直是預防醫學的重頭戲。這在早期疾病盛行率高、檢查方法有限的時侯,的確是非常需要的。比如在1950年代肺結核四處可見的時候,單純的X光攝影可以讓我們知道那些人不管有沒有症狀,已是感染原,需要積極治療。如今檢驗方法成千上百,基於同樣的推理,我們是不是做越多越保險?因爲這樣的需求,許多醫院紛紛推出年度健康檢查的方案,有的甚至要住院一個星期。姑不論其成本效益,也不要去考慮某些檢查方法本身的危險性(比如輻射對健康的危害),拖漁網式(fishing expedition)的健檢,本身就早已是弊大於利。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考量是「偽陽性」(false positive)無可避免的問題。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檢驗結果都不是非黑即白、非零即一,而是連續性的數據,正常與異常的判斷,取決於臨界點。用這樣的標準,每二十次檢驗就會出現一次的偽陽性結果。如果再加上檢驗儀器及人為的誤差,頻率一定更高。試想健檢如包含一百個項目,偽陽性結果的機會會有多少?這時除了受檢者不必要的焦慮外,醫師更要面對是否去作進一步、更具侵犯性的檢驗方法(如活體組織檢查),他又將何去何從?我對所謂的全身正子斷層造影掃描(以及其他掃描方法)運用於健檢的功用、利弊尤其不解。如果許多人也跟我一樣有許多「無聲無息」、不測不知的腫瘤的話,這樣花大把錢找出來的「病變」會有多掛心呢?多少人又會因此而去作侵入性的活檢,甚或冒著生命危險去清除「偶然」發現、不至於奪命的腫瘤呢?拉雜寫了這些,並不是要澆醫師冷水,也不是提倡鴕鳥政策,有病裝沒病。但是我相信我們有必要常常提醒自己,「多」並不等於「好」。就像人生的許多面向,醫療檢測需要有其目的,而不是亂槍打鳥,先收集資料再思考它們的意義。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醫療.骨科.復健
轉脖子其實傷頸椎? 專家:請不要這樣做,小心脖子老化、長骨刺
上班久坐、緊盯螢幕,覺得肩頸好僵硬,抽空站起來活動筋骨,許多人習慣性轉動脖子,用力轉出「喀喀」聲,覺得通體舒暢,但是這動作在專家眼裡,竟是危險的行為。轉脖子的聲音,主要是肌腱韌帶與關節摩擦、頸椎關節磨損、軟組織相互碰撞所致,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脖子本來就有轉動的活動度,施加力量轉脖子確實有風險,容易造成頸部的關節受傷、韌帶拉傷、頸椎錯位等,會加速椎間盤的磨損與退化。黃上育說,脖子痠痛不一定是肌肉僵硬,有可能是神經壓迫、長期姿勢不良或高血壓出現後頸部疼痛,應找出原因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姿勢不良易造成肩頸痠痛1.睡覺姿勢:如果脖子的支撐度不足,起床馬上腰痠背痛,甚至落枕。建議枕頭要墊到脖子,側睡時要讓枕頭高度服貼頸部。2.使用3C:使用手機、平板容易低頭,要隨時注意把3C用品拿高,眼睛抱持直視,避免頭部往前傾,勿當低頭族。3.長期開車: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容易會造成下背部及肩頸痠痛,應放鬆靠在椅背,脖子墊住靠枕勿懸空。4.工作環境:注意螢幕高度、鍵盤位置,放錯位置容易不自覺聳肩,筋膜過度緊繃導致反覆性肩頸痠痛。除了改善姿勢不良,黃上育分享日常保養肩頸的方法:熱敷、按摩。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修復受損的肌肉和組織,不過脖子有重要動脈,高血壓患者要小心,避免溫度變化讓血壓升高。肩頸按摩則要注意避免按壓頸後兩側血管,太用力會導致血管受傷、動脈受壓迫。肩頸僵硬、舒緩脖子該怎麼做呢?黃上育說,轉脖子的要點是「慢速」,切忌突然用力,建議改為「前後左右」伸展,更溫和有效。四個方向伸展脖子前後左右側,讓頸椎變輕鬆,也避免脖子快速轉動的傷害。舒緩脖子3招1.下巴碰胸口,輕輕將頭低下,感覺脖子後側有拉伸。2.眼睛往上、往後看,脖子向後延伸,可用手輔助。3.左耳貼左耳,停頓20秒;換邊右耳貼右耳,停頓20秒。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找中醫還是西醫?多數痠痛都是因為這行為所致的傷害
熟齡長者因為關節退化、肌力流失,常喊這痠那痛;中壯年人則多半因姿勢不良、長時間久坐,引發痠痛的困擾。痠痛問題可大可小,除了骨骼退化,也要注意肌力問題。遇到痠痛時,你都怎麼處理?建立正確的保養與處置觀念,才不會放任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腰痠背痛的處置,西醫對症下藥前要先找原因,中醫則呼籲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97%的痠痛,屬同一動作反覆進行造成的損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分享腰痠背痛常見原因,上班族使用電腦時間長,加上看螢幕時容易愈看愈近,導致腰愈彎愈曲,對頸椎、腰椎都有不良影響;拿平板追劇、滑手機、打手遊打到肌腱受傷、造成扳機指,都是因反覆使用同一動作所致。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廖皓涵則說,一般門診97%腰痠背痛的病人屬於機械性損傷,其中大部分是肌肉軟組織受損,長時間或瞬間大幅度動作致急性扭拉傷,不良姿勢則導致慢性損傷。另一種疼痛則為脊椎相關的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椎滑脫,嚴重時可能壓迫神經,出現從腰部傳到腿部的麻痛感或下肢無力。調整姿勢、伸展運動,搭配各種物理治療。如何舒緩疼痛?武俊傑說,人是直立的動物,上半身體重量都作用在腰部,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致使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壓迫到神經,復健解方為「頸牽引」或「腰牽引」,俗稱拉脖子、拉腰,就是將骨刺或軟骨拉開,避免壓迫神經。至於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痠痛,武俊傑則要患者適當調整姿勢,從事伸展運動,搭配物理治療如熱敷、向量干擾的電療等方式,放鬆肌肉、改善緊繃程度、加速癒合,這些就是大眾所知的「做復健」(物理治療)。深層肌肉拉傷,則建議使用微波、短波、超音波或雷射等熱療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受傷組織的癒合。除了物理治療,也會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軟膏、噴劑等外用藥品,舒緩較輕微的痠痛。嚴重者得利用口服藥物才能改善,有的人痛到站不起來、落枕痛到無法轉頭,只能坐輪椅就醫,這些急性疼痛則需使用針劑處置,才能較快舒緩疼痛。中西醫整合門診,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廖皓涵直言,中西醫整合門診的優點是「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兩者相輔相成,效果更好。中醫雖能靠望聞問切搭配理學檢查,有時仍需影像學檢查、驗血報告和西醫專家意見來幫助診斷;藥物有互補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止痛力佳,但擔心副作用或排斥西藥者,可改服中藥;西醫復健訓練肌力,中醫針灸或補養中藥,共同補強病人肌力。廖皓涵指出,四種腰痠背痛樣態有:腰部感覺冰冷的寒濕型、痛處伴有熱感的濕熱型、痛處劇烈或像針刺的血瘀型、腰痛以痠軟為主的腎虛型。針灸搭配電針可產生中樞性鎮痛效果,搭配艾灸則可促進循環使水腫充血改善,中醫治療重要一環的外敷藥布也能搭配使用,例如消腫解毒止痛效果明顯的如意金黃散、行瘀活血較強的萬應膏。高齡、生活型態不佳,特別適合中醫調理。如果是肌肉軟組織受損,推拿整脊和針灸都可行,取決於患者的喜好、成本考量和方便性。從中醫觀點而言,高齡、生活型態不佳、身體臟腑失去平衡如氣虛、血瘀、脾胃濕熱等,造成背部經絡系統自癒能力降低者,特別適合中醫調理,改善修復能力及預防復發。廖皓涵提醒,內臟疾病如腎結石、胰臟炎,或腫瘤、感染、發炎性關節炎等,都可能造成腰痠背痛,所以有時不只找復健科或中醫,不同狀況可能需至內科、骨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或風濕免疫科就診。遵行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平時保健最為重要,武俊傑說,久坐者建議適當改變姿勢,並做些伸展運動,例如頸椎舒緩,頭部左轉9點鐘方向5至10秒鐘再換邊,來回2、3回合即可達到保健效果。保健運動多達數十種,不用每種都做,大部分民眾也沒那麼多時間做,「挑幾個做完感覺舒服的動作,常做就能達到效果。」「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廖皓涵提醒生活中應注意:1. 搬重物避免只用腰力,要蹲下並把重心靠近軀幹,以臀腿的力量去搬。2. 調整睡姿側躺最好有個長型抱枕讓手腳環抱;正躺睡覺時膝蓋下墊一個枕頭,可以放鬆緊繃的腰部。3. 避免穿高跟鞋。4. 端正坐姿不要長時間坐矮凳、坐床上看書、不要翹腳。5. 伸展運動太極拳、瑜伽或皮拉提斯能鍛鍊筋骨柔軟度,使氣血循環更流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4 焦點.健康知識+
落枕用毛巾自救?處理方式依落枕程度不同而定!醫教用「1物」可緩解
你可以先知道: (1)落枕的正式名稱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輕度落枕只要在急性期冰敷,過了24 到 48 小時的急性發炎期後再熱敷,以及按摩、伸展等處理方式,大約一周左右就能痊癒。 (2)傳言影片的病患覺得脖子轉動的角度受限、不但轉不過去而且很痛,這種情況應屬嚴重的落枕,可能是頸椎的小面關節已錯位,這種情況應就醫而非自行處理。(3)中醫師徒手治療時直接用手接觸患部,能感受患部的緊繃及角度,傳言影片使用毛巾轉動脖子無法正確、精準控制力道和方向。網傳「只需要一條毛巾 落枕自救」抖音影片,片中男子教落枕病患如何用毛巾轉動脖子、解決落枕問題。但專家表示,落枕嚴重程度不同,輕度可自行冷熱敷、按摩伸展來緩解,但影片中的病例應已是嚴重落枕,這種情況應由專業醫師診斷,而非使用毛巾等推拿整復的民俗療法處理。用毛巾自救落枕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只需要一條毛巾 落枕自救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MyGoPen 致電諮詢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傷科醫師、中醫傷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黃建榮,他表示落枕依嚴重的程度不同而有相應的處理,如果落枕很輕微的話,動一動患部的肌肉、熱敷、推拿都可以有效改善,但如果程度嚴重,例如關節面已有錯位的話,民眾自行操作頸椎則有一定的風險。落枕程度不同 處理方式也不同 黃建榮強調,尤其傳言影片是用毛巾作爲第二個力量來控制力道,力量是以毛巾當作媒介、而不是施作者的手,但中醫的整骨、整脊或是所謂的徒手治療,是直接用中醫師手部的觸感去接觸患部,感受患部肌肉緊繃的狀態、或是應該治療的角度,傳言影片隔著毛巾的做法只有力量作用而已,黃建榮指出,若是緩慢的力量相對較為安全,但實際上他曾看過民俗療法的整復推拿師在操作同樣的這個手法時,力量更大、速度更快,靠毛巾傳導比起直接用手更不能控制力量的大小和方向。 輕度可自行緩解 重度要找醫師 黃建榮表示,如果民眾覺得肩頸連接的部位感覺緊繃、疑似落枕,這樣的輕度落枕可以按摩、熱敷來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像天氣很冷的時候,暖暖包拿來間歇性的暖敷,8 個小時就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放鬆肌肉。但如果脖子轉動的角度受限、轉不過去,或是轉動的時候異常疼痛,則可能是相對嚴重的落枕,這種情況千萬要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即使就醫前想要自行緩解,也應該速度緩和地慢慢伸展,有一點疼痛就先停止,漸進式地一點一點慢慢來。 多保暖勤伸展 高危族群不可少 除了落枕的應對方法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避免落枕,黃建榮建議,年紀大的長者,或是過去常落枕、或是過去有舊傷病史的人,一定要特別注重頸脖的保暖,例如一整圈的脖圍會比一長條的圍巾更適合用來睡覺時使用,因為天冷睡覺時即使會用被子蓋住脖子,但畢竟脖子比較靠近被子遮蓋的邊緣、比較容易因為睡眠中不自覺換姿勢等情況而透風,所以有各種材質可供選擇的整圈脖圍是理想的保暖小物,黃建榮自陳他也曾經這樣做,而且脖圍不止睡覺時好用、平日外出也能使用。 結論 傳言影片的出處為推拿整復的民俗療法,但根據中醫師表示,落枕程度差異大,若是輕微落枕可用熱敷、按摩緩解;但如果是轉動角度受限、轉不過去而且很痛、常常落枕的人,就有可能是關節面已錯位的嚴重落枕,或是頸椎骨刺等其他問題,這樣就得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以免治病不成還延誤病情。(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1/stiff-neck.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2024祈願以「這招」減重改善冰冰姐所稱「筷子中插貢丸」的身材,消除肚上的游泳圈!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又到了新年新祈願的日子。我從事國際貿易,幾乎每天早上7點不到,便進入辦公室,趕在地球另一半的外國客戶下班之前,商討要事,否則還要等到隔日;8點過後工廠開門,接著處理產品開發、大貨生產和臨時狀況,直到傍晚燕歸巢。整日不是盯著電腦螢幕、手敲著鍵盤,就是電話聯繫或參加會議。大疫三年,前往工廠次數大為減少,快要變成「足不出戶」。久坐之下,我的肚子浮出一大圈,體重也直線攀升,原本體重是64公斤,現在來到75.45公斤。藝人白冰冰曾經形容這種身材,彷彿一根竹筷子的中央插上一顆貢丸,我其實很想減重,但總是力不從心。聯合報最新徵文猶如醍醐灌頂,令我想起民國67年就讀屏東中學高二的時候,榮獲校運會400公尺游泳接力冠軍。10年前我因為骨刺造成肩頸疼痛,右手臂幾乎抬不起來,眼見3個月物理治療未能改善,我自行嘗試游泳,下水後不僅症狀立刻消失,還連續游出三千公尺,為了健康而展現的意志力,連自己都感覺不可思議,畢竟30多年沒游泳了。今年邁入六十有三,我下定決心多多利用游泳減重,消除肚子上肥肥的一大圈。
-
2024-01-13 醫療.指甲.足部
扁平足應該穿什麼鞋?挑鞋注意3原則,穿錯鞋恐產生更多足部問題!
你平常都穿哪種鞋子?一般我們會視當天要做什麼活動而挑選不同功能的鞋子,若穿錯鞋可能會讓腳痛或受傷。而對腳部有問題的人更是如此,尤其扁平足患者挑鞋更要注意3重點:避震性佳、護跟夠硬、支撐度夠,才不至於讓扁平足引發更多足部症狀。什麼是扁平足?正常的足底弓是由內縱足弓、外縱足弓及橫弓來提供足部極高之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扁平足患者則不同於一般人,站立時足弓消失,腳板緊貼地面。扁平足大致分為構造性扁平足與功能性扁平足,可能原因為先天、後天。後天可能因長期久站、足部承重過度、骨骼病變、錯誤姿勢等,也可能因足部老化造成。功能性扁平足:踩地站立時,凹陷區可壓扁,屬功能性扁平足,會隨成長發展出正常的足弓。結構性扁平足:不論踩地與否,腳底板都是扁平的。◎簡單測試:坐著或躺著則可觀察。坐在雙腳可懸空的椅子上,看腳底板內側是否有凹陷。扁平足可能產生的足部問題扁平足屬於一種足部變形,長久站立或行走後,患者因組織相互拉扯,而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前膝關節疼痛、關節炎、長骨刺等諸多問題。足底筋膜炎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關節炎長骨刺腰痠背痛足踝關節及膝蓋疼痛關節骨骼變形脊椎側彎扁平足如何治療.挑選支撐良好的鞋子.穿矯正鞋:可幫助腳擺放在較正確的位置,協助腳適應外在環境、減少受傷可能性。.足弓墊:鞋墊可使其腳的承重比例較接近正常,較合乎人體工學。.運動治療.手術扁平足該挑什麼樣的鞋子?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挑避震性佳、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要測試鞋子的支撐性,可用虎口夾住鞋子後三分之一,用握手的力量夾一下。如果一夾就凹下去,那就是支撐力不足。若拇趾外翻合併有扁平足的病人,除了寬楦,還要加強足弓的支撐,如「足弓墊」可同時保護拇趾及足弓,是建議選購的重點。1. 特殊腳型或關節炎的鞋子.扁平足、高弓足、足底關節炎:可訂製適用鞋墊。有內側足弓的鞋墊,可減輕或改善足底壓力分布。.關節炎:稍微調整或改裝鞋子,改為稍具弧度的船型鞋底,讓行走變順暢。2.鞋後不宜過高:尤其有足底筋膜炎與阿基里斯腱炎的患者不妨選擇1到2公分低跟的鞋,走起路來較舒服。3.鞋後跟材質要比一般鞋為硬。4.鞋子楦頭要大,腳趾頭才不會被壓迫:東方人腳板較寬,腳板寬就要選楦頭較寬的鞋,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資料來源】.衛福部桃園醫院 .疾病百科/扁平足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09 醫療.骨科.復健
落枕怎麼辦,幾天會恢復?如何快速舒緩脖子痛?醫師傳授4招自救法、3落枕穴道
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睡醒來時若感覺頸部不適,可能是「落枕」所致。注意囉~這可能是「過勞」的警訊!落枕舒緩穴道有哪些?要看什麼科?多久會好?以下為您介紹幾個簡單的落枕舒緩方法,幫助擺脫頸部不適。落枕是什麼?熱河診所說明,落枕的醫學名詞稱作「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頸部周圍軟組織肌肉拉傷,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落枕原因綜合整理衛福部南投醫院與西園醫院衛教資訊,落枕原因有很多,如下:.主要與「精神壓力過大」有關係.包括太忙太累、緊張、壓力大等。.其他原因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缺乏運動、睡眠姿勢不良等,這些原因都會使得頸部肌肉長時間收縮,而造成肌肉攣縮。.只要季節轉換,例如秋冬肌肉保暖較差時,也較容易造成落枕。.頸椎小面關節錯位造成韌帶夾擠而發炎或是感冒引起的頸部周圍肌肉發炎,這些都通稱作落枕。落枕怎麼處理?如何快速舒緩?4招自救骨科陳鈺泓醫師曾於個人粉專說明落枕的快速復原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先冰敷再熱敷:最初48小時的急性期,由於肌肉還處於發炎狀態,可以先用冰敷舒緩疼痛,避免發炎反應擴散。之後轉用熱敷,加速局部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修復。2.痠痛貼布/藥膏:這些跌打損傷藥膏多含有消炎成分,可以外敷使用減緩發炎。3.適度按摩:在擦消炎藥膏的同時,可以輕輕按摩疼痛處,舒緩周遭肌肉,能漸漸幫助痛感減輕,恢復脖子運動幅度。4.換枕頭:如果常常落枕,就該換一顆硬度、高低適合自己的枕頭。躺下時要能感受脖子自然放鬆,而且沒有懸空,脖子要能緊靠在枕頭上,達到完全支撐。不過須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一落枕就請人按摩或自己甩動頸部看看會不會好,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表示,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很有可能會造成發炎更加嚴重或者傷及頸椎。若症狀輕微,不妨可以稍微活動,嘗試做一些頸部伸展動作。衛福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提出兩種伸展運動,來舒緩落枕患者的疼痛:將頭慢慢轉向不敢動的那邊,直到感到疼痛就停三到五秒,再嘗試轉更大的角度後,再停三到五秒,再慢慢地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將頭轉向疼痛另一側大約四十五度處,用手將頭輕輕地往斜下壓,拉到有點疼痛就停大約十秒,再慢慢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落枕舒緩穴道落枕可搭配中醫穴道按摩來舒緩,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賴靜茹醫師以下介紹幾個落枕舒緩穴道:風池穴.位置:位於後頸部,顧名思義,凹陷如池,是風邪易侵擾的位置,同時又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附著處,深層為頭夾肌。.功效:急性期落枕,按壓此穴可以有效且迅速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疼痛不適。.圖解:外勞宮.位置:又稱為落枕穴、項強穴,位於食指與中指骨間,指關節後約1指寬處,是一個相當方便的穴位。.功效:平常可以自我按壓此穴,也是頸部肌肉強直的常用穴。.圖解:外關.位置:位於手背腕橫紋中央、往手臂方向3指幅寬的地方。.功效:對於頸部發炎急性期可以起到疏風清熱的效果,搭配上述兩個穴位按壓治療,使療性更佳。.圖解: 落枕看什麼科?西園醫院指出,若落枕症狀持續超過3天,急救方法無效或已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治療,則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 落枕的時候很痛,病患因為會擔心長骨刺或腫瘤,常會要求照X光來確定病因。事實上,復健科醫師可以輕鬆區分肌肉或是骨頭的問題,落枕通常透過藥物治療方式(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加上物理治療的各項儀器以及運動指導,就可以有效舒緩問題。落枕多久會好?落枕要多久才會好?西園醫院說明,一般來說,落枕的情況持續約1~2週,疼痛會漸漸獲得改善;若只是症狀較輕微的抽筋,3~5天也會自己好,平常不需要太過擔心。 要注意的是,若是落枕超過3天仍沒好轉、疼痛加劇或越來越嚴重,小心就有可能是「慢性落枕」的徵兆,甚至可能是頸椎退化或其他疾病的警訊。此外,落枕亂按摩、推拿恐會使症狀更惡化,此時建議就醫檢查。參考資料:熱河診所、衛福部南投醫院、西園醫院、骨科陳鈺泓醫師、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衛福部南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是坐骨神經痛引起?骨科醫師教用「疼痛感」判斷,出現「這症狀」治療效果恐不佳!
台灣為高齡社會,隨著國人年齡增長,身體逐漸退化、老化,當站起來、坐下來時,出現腰痛、腿部痠麻痛,不但坐立難安,甚至寸步難行,可能是因「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的關係是什麼?常見症狀有哪些?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哲瑋表示,坐骨神經痛是位在腰椎神經前方的椎間盤,出現退化、脫水等情形,造成椎間盤高度下降,進而壓迫神經,或是在神經後方的脊椎黃韌帶退化,也可能壓迫神經,如此前後夾擊,造成神經根受到嚴重壓迫時,就會引發疼痛。坐骨神經痛好發族群為50、60歲以上民眾,隨著年齡愈大,病人更為常見,目前每周門診約收治10多名病患,其常見症狀為下背部或腰部出現疼痛、痠麻感,且疼痛感一路向下蔓延至臀部、大腿,甚至延伸到小腿,症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腳踝無力」,如果延誤治療,恐不容易恢復,必須格外注意。而依每個人壓迫神經的不同,不舒服的症狀也會不同,且不論久站、久坐都可能發生。「神經壓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哲瑋指出,許多坐骨神經痛患者滿能忍痛的,常等到肌肉萎縮,或痛到不能走路時,才就醫治療。坐骨神經痛,為何會引起肌肉萎縮?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神經被壓迫太久,造成神經變質,已無法放電刺激肌肉,導致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無力、萎縮。第二、坐骨神經痛的罹病時間太久,患者又長期不願意活動,造成下肢肌肉萎縮。骨科醫師如何診斷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病人就醫時,醫師須先了解發病確切原因,包括髖關節退化、受損或脊椎滑脫等,都可能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症狀,須進一步以X光、神經學等檢查,確認症狀是否為椎間盤退化、狹窄所致,若病情嚴重,還須安排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檢查,了解神經被壓迫的嚴重程度,再選擇復健、手術等合適的治療方式。坐骨神經痛治療依照病人需求和活動程度,採合適的治療方式.症狀輕微: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症狀嚴重:進行減壓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治療傷口約10公分,現在可採內視鏡手術,傷口僅為1公分,就可拿掉腰椎骨刺或退化黃韌帶等,讓被壓迫的神經舒展開,緩解疼痛症狀,同時也可以降低術後併發症機會,加速復原。如何緩解改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屬於長期、退化疾病,劉哲瑋說,民眾平時應保持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並多訓練核心肌群。●動一動!腰背部核心肌群訓練:仰臥起坐1.身體躺在瑜伽墊上,再把雙腳弓起,腳底踩在瑜珈墊。2.利用腹部力量,讓上半身往大腿方向弓起,並與地板呈約20度,撐住10秒,增強腹肌、背肌力量。3.次數多寡依患者不同情形,從5次、10次慢慢增加,避免腰椎椎間盤進一步退化。●生活調整及保養1.不要過度搬重物,避免腰椎椎間盤退化速度太快。2.坐的時候,腰背應貼著椅背,或是腰背與椅背間有所支撐,分散力量,不要讓腰背懸空,避免脊椎、腰椎椎間盤提早退化。3.站的時候,要站直不要彎腰駝背,同時可訓練核心肌群,遠離坐骨神經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7 醫療.腦部.神經
手麻可能是警訊!分辨慢性或急性麻感為關鍵:這種可能是中風、血栓前兆
手麻原因百百種,有些人長期姿勢不良,或是長時間固定同一動作,都有可能會造成手麻;較嚴重的,可能腦部出現問題的急性中風,或是多發性神經炎等。若發生手麻狀況,盡早就醫,讓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併發狀況,了解病因才能改善緩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說,手麻的成因複雜,可能因脊椎退化病變、手腕神經受擠壓,或周邊血管阻塞引起,也可能因患有自體免疫相關疾病造成。若是急性手腳麻木,也不排除是腦中風、血栓的前兆。感覺針在刺、螞蟻在爬,每個人對麻的感受不同。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麻」其實並非一個非常明確的形容詞,是一種感覺上的異常抱怨,有的人認為痠、痛,或是感覺有針在刺、螞蟻在爬,都是麻的感覺。所以依症狀學來看,病人的描述就會包含很多意思,通常會先問患者手麻的狀況是自發性或是摸東西感覺怪怪的,從部位、疼痛程度、何時發生、做哪些動作容易發生來判斷,因為可能身體其他部位也有麻的情形,只是相對輕微,病患自己並未發現。林志隆說,手麻有可能是腦部病變壓迫到神經造成,也有可能是頸椎出了問題引起,但一般都屬神經傳導的問題。他形容,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哪一段堵塞了,就會影響到以下的神經病變造成麻的現象。但是也有可能是局部的神經壓迫造成,就像有人騎機車長時間握手把,因手上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手掌麻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腕隧道症候群。長期低頭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初期常出現上肢麻痺。他舉例,長期低頭會使得脊椎在不正常受力之下,因頸椎椎間盤及關節面退化引起「頸椎退化性病變」,會衍生骨刺形成、肌肉痠痛,以及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手臂麻痛無力。此病一開始沒有太明顯的病徵,初期可能只感受到頸部不適以及上肢麻痺,很容易會被認為只是肩頸肌肉及韌帶發炎。但到了中後期,則可能會出現四肢、頭、頸、肩部疼痛、無力等症狀加劇,甚至會有溫度改變的感覺,嚴重者會造成頸段以及胸段的神經損害,導致終生行動受到限制,因此若患者出現劇痛、四肢嚴重無力,都必須立刻開刀。林志隆提醒,3C科技時代越來越多低頭族,長時間低頭會讓頸椎承受壓力變大,若是發現脖子疼痛、手麻等症狀久久未癒,而且範圍有變大的現象,則要注意是否有可能源於脊椎或神經方面的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分辨是慢性或急性的麻感,進一步釐清原因。除了神經狀況外,還有可能是血液循環不好造成,陳右緯指出,血液循環不好會有手腳冰冷、冬天洗手沖冰水會發紫等現象,若以腦部來說,就要進一步檢查腦幹及頸椎周邊神經有無異常,再看看是不是有合併肌肉血管的問題。神經學檢查會利用扣診槌來檢查神經反射是否出現異常;若是長期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問題,也會檢查是否因周邊韌帶肥厚形成壓迫。陳右緯表示,第一時間病人告知手麻後,會先了解症狀為何,進一步釐清原因,再做其他相關檢查,必要時會同其他科醫師一同了解。大部分來看診民眾,通常都是已經有狀況一陣子,不過並未造成生活上很大不便,或是自行去外面推拿、熱敷等,無法解決才來就診。但還是建議若真的有發現不適情形,盡快就醫了解病根復原狀況最好。陳右緯說,除了慢性問題,有些麻的狀況可能是急性的,像是急診室常見的,通常是中風的狀況,或是原本手麻只侷限在手指,但很迅速地蔓延到下臂、上臂,範圍一直擴大,這些情形也務必要注意。避免手麻先改善姿勢,五成民眾肩頸痠痛多與姿勢不良有關。誠信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信瑋說,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約五成的民眾有肩頸痠痛的困擾,原因都和長時間坐著打電腦等姿勢不良有關,並因頭部前傾,變成烏龜頸、駝背、圓肩。要改善這些情況,除了改善工作環境,也可以做收下巴、擴胸和頸部伸展運動,讓頸部負擔變小,肌肉得以放鬆,改善肩頸不適,也能避免因姿勢不良導致神經受壓迫而造成的手麻不適。醫師提醒,平時要注意電腦打字姿勢是否讓手腕能釋放壓力,或是長期低頭、睡覺時頸椎是否有足夠支撐,若發現異常盡速就醫能愈快得到緩解。手麻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腕隧道症候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說,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行經手腕時,被周圍腫脹增厚的肌腱軟組織等擠壓,造成神經支配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有麻刺針扎感,嚴重時甚至會延伸至掌面、手背、手腕處。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慣性屈曲引起痠痛麻木。桃園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陳右緯表示,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手腕頻繁重複同一動作或姿勢,像打電腦、使用滑鼠、拉小提琴、加工廠作業員等,因為手腕上的正中神經不斷摩擦,而周邊韌帶又肥厚,就容易壓迫到神經。徐瑋璟說,民眾若是慣用手過度操勞,容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發作,有患者就診時苦惱地訴說,只要使用右手腕工作,就會有一股麻刺感,握鍋鏟、騎機車時症狀更是嚴重,不僅影響到工作,就連晚上也會因為疼痛而睡不好,讓她相當困擾。他說,由於手腕的慣性屈曲,晚上會更加痠痛麻木,但手指活動一陣子後就會稍微緩解。不過,若沒有妥善治療,疼痛感會牽連到手臂,手指靈活度也連帶會受到影響,甚至大拇指內側的肌肉,會萎縮而變得扁平。藥物、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多可緩解,改善姿勢最重要。腕隧道症候群若症狀輕微,徐瑋璟說,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搭配物理治療、穿戴副木,加上適當的伸展運動等方法緩解;若麻刺扎針感已經影響日常工作或睡眠,便會建議接受超音波神經解套注射,透過注射葡萄糖溶液將神經周圍沾黏擠壓處打開後,經過3次療程便大幅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晚上睡覺也能一夜好眠。陳右緯指出,通常及早發現並治療,都能大大改善,但常常需要提醒病患,就算疼痛緩解,也要改善自己的姿勢,避免不斷復發。使用電腦可在手腕下墊東西,讓手臂一同分擔壓力,不會只集中在手腕或肩膀。而電腦螢幕也可放置在雙眼平視的位置,避免一直低頭造成頸椎壓力,衍生出其他問題。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麻木感,三高患者須提高警覺。除了常見的腕隧道症候群,周邊動脈阻塞也會引起手麻、感覺異常。一名婦人因罹患三高,需洗腎治療,一年前曾因腳痛就醫,後來每當休息時,手指就感到異常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雙手膚色漸漸發黑、變得冰冷,且疼痛頻率增高,才趕緊赴醫院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檢查發現,患者的血液循環差,造成血液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和氧氣不足,手指才會出現發黑疼痛的症狀,也就是「周邊動脈阻塞」,建議使用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打通狹窄和阻塞的血管,大幅改善疼痛感,也能減少對止痛藥的依賴。他提醒抽菸、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特別留意四肢的變化,若出現缺血性疼痛、感覺異常、溫度改變等症狀,初期可透過藥物治療;但若已出現休息痛、肢體末梢發黑,卻又延誤治療,恐會增加治療及恢復上的困難,不可不慎。改善手麻 可補充維生素B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建議,維生素B群具有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等優點,對周邊神經病變如脊椎神經根壓迫、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等造成的痠痛具有改善效果。除了從保健食品攝取外,也可由穀類、奶、蛋及深綠色蔬菜、堅果中攝取B群,有助減少手麻的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2 醫療.骨科.復健
不同坐姿對頸椎及脊椎健康影響大 醫師圖解哪些姿勢最不妥當
在家時,你是在上班、追劇、還是滑手機兼放空或社交呢?在宅活動時,你又是怎麼「坐」的呢?其實「坐」姿是可以預測未來的唷!誠實地選擇以下在家的「坐」姿,然後看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吧!1.日式霸氣盤腿坐時代劇中日本武將霸氣地席地而坐感覺相當威武。但其實膝蓋過度彎曲,會導致股四頭肌(大腿前側的肌肉)過分繃緊,進而造成髕骨-股骨的壓力增加,容易造成髕骨-股骨症候群。要是站起來的瞬間,膝蓋一陣疼痛,動彈不得,丟了武將的臉,那真是尷尬極了。此外這種坐姿,也容易壓迫走在腓骨頭旁邊的腓神經,造成腳麻甚至垂足(腳板無法往上勾起來)的情形。另外武將大名坐的時候,常常是在對下屬訓話,所以身體重心會稍微往前,比較不會壓到尾椎。但是慵懶的我們在家盤腿坐,大多是在看電視殺時間。由於腰椎無力,通常會微靠後側的沙發,導致重心有些往後,以至於體重加壓在尾骨處,時間久了,甚至會造成尾椎附近的疼痛。2.韓式追劇抱膝坐追劇的時候,入迷地看著潤娥和李俊昊談戀愛,整個人抱著膝蓋,上身彎成C型,真是恨不得進到電視或手機裡了!然而這個姿勢除了上述1說的膝蓋過度彎曲之外,還有腰椎過度彎曲往前導致腰部椎間盤壓力急增及可能的頸椎壓力過大的問題。當腰部和髖關節呈現80度夾角時,就會多增加腰椎壓力90%(和站姿相比)。長時間的壓力增加會導致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的產生,進而造成腰痠背痛的問題。要是突出的椎間盤或是骨刺壓到神經還會造成坐骨神經痛、腳麻無力的情形。另外由於胸腰椎往前彎曲成為C型,此時為了要能夠看到電視或手機,頸部可能會往上抬起,而突然轉折的角度,會造成頸椎變成另一個壓力點。因此除了腰痠背痛的缺點之外還有肩頸痠痛的缺點。這種坐姿,除了追劇之外,習慣坐在客廳地板上搭著查茶几吃飯看電視的人也很容易發生這些不舒服。3.中式貴妃斜坐臥那麼像貴妃一樣的坐法,整個胸腰椎都有支撐總沒有問題了吧?的確如果腰椎往後斜躺,和髖關節夾角大約110度的話,跟站姿相比,腰椎的壓力大概只增加5%,和前面兩種坐姿相比,的確是壓力小多了。不過貴妃坐著只有吃荔枝和聊天而已,但現代人在家裡這樣坐的時候多半都是配著手機或電視。由於整個人後躺又想要往前看電視,會造成頸部前側肌肉過度出力,使斜角肌、胸鎖乳突肌過度緊繃,除了肌肉痠痛之外,還可能壓迫肌肉下方的神經,導致上肢痠麻的情形。那麼貴妃躺110度配上用手拿手機呢?如果手機拿得比較低,那麼前側的頸部肌肉一樣要出力往下彎曲,會和配上看電視一樣的問題,而且頸椎可能會彎更多,導致頸椎壓力比看電視還大。如果手機真有辦法拿到和眼睛同高呢?那麼脊椎也許壓力就比較小。但是時間久的話,一直拿著手機的上肢會容易發生肩膀棘上肌腱炎(肩膀痛)、網球肘(手肘痛)或是腕隧道症候群(手麻脹)的狀況。4.端正坐姿保健康恭喜!辛苦工作的腰椎以及膝蓋都有獲得良好的保護,可以延長他們的使用壽命!但是當然久坐還是不行喔!40分鐘到一個小時就起來活動一下筋骨吧!坐的時候,如果是看手機平板或是電視的話,腳踝、膝蓋都彎曲成90度,腳板要能夠平放在地板上。如果個子比較嬌小,沒有辦法平放地上,就要墊一個低一點的小腳凳。腰部輕鬆的靠在椅背上,至於腰部和髖關節的角度,可以考慮維持在90到100左右。雖然這樣坐的話腰椎壓力跟站姿相比,大概會增加15%到40%,但由於還要兼顧頸椎的壓力,大概是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平均值。另外要注意千萬不要放一個很澎的靠墊,以至於變成超級斜躺然後薦髂關節又沒有支撐的姿勢唷!這樣反而又造成薦髂關節或尾椎骨的壓力。而看手機平板的位置,也盡量是坐在餐桌或書桌前,用手機架架到和眼睛同高,這樣雙手可以休息,頸椎也不會壓力過大。畢竟頭部前傾的彎曲角度每增加 15度,頸椎壓力就增加 7 公斤,這樣會導致肩頸痠痛及頸椎退化。至於在客廳坐的時候,如果是呈現110度夾角這個坐姿,然後家人彼此互相輕鬆的聊天當然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另外如果家人間,身材差距太大,其實也可以把家裡的沙發撤掉,每人使用一張適合自己的椅子。就如同每個人腳的大小都不一樣,因此也不會去共用鞋子是一樣的道理。臨床上常常有女生,因為個子比較嬌小,在家裡怎麼坐都不舒服。因為家裡的椅子桌子都是配合身材比較高大的男性家人購置,所以一直委屈自己,用前面三種不健康的方式坐著,長久下來,膝蓋跟腰都提早出問題。所以愛惜自己也尊重家人,大家可以考慮在家裡面配合自己的身材,各自購買喜歡的椅子,這樣才能坐得安穩,坐得健康。看完不同坐姿導致的未來命運,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坐出健康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你在家裡怎麼「坐」?)
-
2023-12-05 醫療.骨科.復健
「足跟骨刺」痛起來要人命!症狀與足底筋膜炎相似,如何分辨
務農的劉先生常在貨車跳上跳下搬運作物,兩年前開始出現後足跟痛,吃止痛藥兩年也未改善,輾轉到到骨科就醫,經照X光發現是「跟骨骨刺」,開刀移除骨刺才告別疼痛。醫師指,跟骨骨刺好發族群為長時間久站、行走運動傷害、體重過重、足部結構異常族群,提醒若有超過一周的足跟疼痛,經休息仍未緩解應就醫。走久就會疼痛 初期以為痛風收治病例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吳宗哲表示,劉先生從發財車跳上跳下的動作,讓他的腳後跟有拉扯感,只要走久就會疼痛,初期他以為是痛風,吃了止痛藥兩年未改善,才來掛他的門診,就診時後腳跟有明顯突起及腫痛,X光呈現腳後跟有明顯的骨刺。吳宗哲表示,此為阿基里斯肌腱過度拉扯引起的骨刺,在門診先給予劉先生局部注射治療減緩不適,劉先生思考後決定做手術一勞永逸。手術中移除了原本突起的骨刺及發炎的肌腱組織,術後石膏保護約一個月。劉先生回診時表示足跟疼痛大幅改善。跟骨骨刺部分症狀與足底筋膜炎相似吳宗哲表示,「跟骨骨刺」是指在足跟骨下方形成的骨質增生,通常形成在足底筋膜連接到踵骨的位置,跟骨骨刺患者可能生足跟疼痛、足底灼熱感及腫脹、行走或跑步後疼痛加劇等症狀,而部分症狀會與足底筋膜炎相似,但仍有明顯的差異。「跟骨骨刺」治療大部分都是保守治療或是局部治療,少部分頑強性的問題則需要手術處理骨刺及肌腱。手術的方式有許多種,有傳統及微創關節鏡的方式,視病人狀況來做決定。吳宗哲表示,跟骨骨刺術後若非常配合復健治療,幾乎都能改善原本問題。好發族群為長時間久站、行走運動傷害、體重過重、足部結構異常,例如扁平足、高足弓等族群。吳宗哲呼籲民眾足跟疼痛如果持續一週以上經適當休息仍未緩解,建議就醫檢查,儘早介入復健或保守性治療大部分都能緩解症狀,治療後也遵循衛教資訊及適時的生活調整,以改善生活品質。
-
2023-12-02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
為了推廣衛教時,更具說服力,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總要求自已時刻挺胸、不能駝背,但在AI姿勢測試系統的檢測下,卻是原形畢露,原來自己早有烏龜頸,頸椎前傾達15度,而這也種下腰椎骨刺、經常腿痠的病因。穿戴裝置 把運動變更有趣也更事半功倍林頌凱表示,從運動醫學來看「退休五力」,健康力實屬重要,在新科技輔助下,可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改善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如能善用智慧型穿戴裝置(運動手表、手環),除了把運動變更有趣,並可更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及肌肉耐力。林頌凱使用運動手表多年, 他認為好處多多,首先記錄每天走路步數,每天睡覺前打開程式,看看一整天走了多少步,理想為日行萬步,八千步則為低標。此外,穿戴裝置可掌握心跳速率、血氧濃度等生理跡象,達到更有效率的運動,只要多次嘗試,就可知道自己從事哪些有氧運動可讓心跳速率維持在有效區間,並持續十分鐘以上。運動手表等穿戴裝置也可用來監測睡眠品質,睡覺時戴在手腕,偵測身體動作、心率變化,藉以計算出睡眠時間,以及熟睡期占比,即使準確度無法達到百分之百,但也可作為參考用。林頌凱建議,為人子女者幫長輩挑選運動手表、手環,調大螢幕字體,並讓長者學會操作,最重要的是,能與自己的手機連線,一旦老人家心跳急遽加速,或發生意外,可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AI姿勢測試系統 更精確掌握身體異常程度除了智慧型穿戴裝置,最近國內陸續引進先進檢測儀器,林頌凱表示,透過AI姿勢測試系統,從前後左右各拍一張照片,配合兩個簡單動作,就清楚解析頸椎、腰椎、骨盆、膝蓋,以及筋膜、肌肉群等身體各部位結構,透過數字、顏色,掌握異常程度。林頌凱說,身為復健科醫師,總時刻提醒自己,必須挺胸,不管坐著、站著,應姿勢正確,在儀器檢測後,才知一直以來的挺胸均為假象,實際上腹部跑了出來,且頸部往前傾斜十五度,屬於典型烏龜頸,頸椎、腰椎也歪斜,正是造成骨刺主因。因長期姿勢錯誤,頸椎、脊椎、腰椎等不正,連帶骨盆腔也受影響,核心肌群施力失當,在代償作用下,大腿肌肉錯誤發力,以致腿痠,難以久站。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林頌凱表示,有了烏龜頸,如持續放任頸椎傾斜,時間一久,可能全身「壞了了」,相當可怕。透過AI姿勢測試系統,除了病因,也提供好幾組正確居家運動,另委請物理治療師調整及放鬆頸部、腰部及大腿等多處過度緊繃的筋膜及肌肉群,痠痛症狀獲得大幅改善。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4 醫療.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有真?有假?!揪出真正病根,治療才到位!
傳導痛不等於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只是症狀,而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疼痛的範圍可從腰部延伸到臀部,再傳到下肢包括大腿後方、小腿外側或腿肚、甚至到腳跟與腳趾。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表示有別於真正的坐骨神經痛,還存在著許多假性坐骨神經痛,也就是說另有不少類似的傳導痛,但常被一概而論為坐骨神經痛,其實「痛點」根本不在坐骨神經!既然坐骨神經痛真真假假,若沒正確鑑別診斷,治療勢必走錯方向,疼痛當然難以終結。認識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由腰椎第四與第五節神經根、以及薦椎神經根匯集而成,行經臀部後往下延伸,一路沿著大腿後側、小腿側面、再到腳底,是人體最大的一條神經,只要在任何一處受到壓迫,就可能引起發炎疼痛。坐骨神經痛原因多 椎間盤突出是其一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例如外傷、神經炎、因腫瘤或骨刺等所造成脊髓狹窄問題,都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痛,但最常見的原因則是腰部椎間盤突出,常見於腰椎第四與第五節之間、以及第五節腰椎及薦椎之間。椎間盤是各節脊椎之間的彈性組織,功能有如避震器。倘若劇烈運動、用力過猛、突然遭受外力傷害、甚至體重過重或長期姿勢不良、以及椎間盤本身退化等,都可能造成椎間盤周圍纖維輪破裂,導致其中的髓核受擠壓而突出,若刺激或壓迫到附近神經,即會引發坐骨神經痛。除非造成脊髓或神經根的急性壓迫、或是椎間盤已破裂或粘黏時,才須接受外科手術,其餘大部份患者可先接受藥物與復健治療,或者接受增生療法。增生療法如何改善腰椎間盤突出?在軟組織超音波的導引下進行多點注射,將增生藥劑 (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 直接注射至腰椎周圍韌帶及小面關節,以穩定腰椎並為椎間盤減壓,也有助於突出的椎間盤歸位;也可用自體血小板進行椎間盤注射,直接促進修復;此外,針對受到壓迫的腰椎神經根,則採行神經解套注射,同樣在超音波導引下,將低濃度葡萄糖水注射於神經根周圍,解除神經壓迫。坐骨神經痛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腰椎小面關節退化和梨狀肌發炎腫大這兩個問題,也會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真的坐骨神經痛。在治療方面,同樣可透過超音波導引,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精準注射至小面關節病灶或是受傷的梨狀肌,以刺激組織再生修復,進而解除對坐骨神經的壓迫。假性坐骨神經痛常以假亂真以下情況則屬於假性坐骨神經痛:1.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薦髂關節錯位或發炎除了會產生局部的疼痛症狀,還可能伴隨著傳導痛,通常會傳到屁股、大腿後面,甚至比較嚴重時會往下傳到小腿後方、甚至腳底。2.薦椎結節韌帶撕裂傷薦椎結節韌帶位於薦椎兩側後方,扮演穩定骨盆的角色,倘若發生撕裂傷,症狀包括下背痛、類似坐骨神經痛的傳導痛、坐著起身的瞬間劇痛、走路痛到跛行、大腿前側酸痛等。3.上臀神經炎上臀神經源自腰椎第一、二、三節的神經根,經過骨盆上緣時容易受到周邊筋膜拉扯或纏套,進而發炎腫脹,疼痛症狀包括下背痛、屁股痛、甚至從大腿後側一路麻到腳底的傳導痛,與坐骨神經痛非常相似。4.支配大腿及小腿肌肉群的神經發炎像是大腿後側皮神經發炎加上總腓神經發炎,也會產生從大腿後方一路傳到小腿的麻痛感。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表示不論是真的坐骨神經痛、還是假性坐骨神經痛,類似的傳導痛症狀背後可能的問題不少,治療也將隨之不同,為了正確鑑別診斷,必要的影像檢查之外,相關理學檢查一項也不能漏,甚至還要進行診斷性局部麻醉,亦即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少量麻藥注射至可能的疼痛根源,等待約十分鐘後再藉由動作測試疼痛症狀,如果大幅緩解,就代表病根終於水落石出了。更多關於找出坐骨神經痛病根,真相這樣追更多尤稚凱醫師影音詳解 坐骨神經痛以假亂真?#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秀傳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 精準度提高 2.8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膝關節退化盛行率高達15%,等於全台約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之苦;膝關節退化原因以年紀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為最大宗。手術是改善關節炎最後一線治療方式,手術精準度若高就能大幅改善病灶預後、提升人工關節存活率。秀傳體系與國內醫療器材大廠共同研發「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精準度與未使用超音波導引手術相比提高2.8倍。退化性關節炎人數增 關節受損末期僅能手術治療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骨科醫師古鳴洲說,因為社會高齡化與國民體重增加,加上各種激烈的競技運動盛行、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治療的人口急速上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早期可以採取消炎、止痛藥物,但是長期使用有影響肝腎功能或干擾抗凝血機制,對心冠疾病治療造成影響。局部施打藥物成為廣為骨科醫師推薦的治療方法,譬如玻尿酸注射或類固醇。施打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PRP)也是常被使用的方法。而手術治療則是針對末期關節炎患者,或其他治療無效時。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四個期別。第一期是軟骨有輕微磨損、可隱約見到骨刺,但硬骨並未變形;第二期是軟骨輕微磨損、骨刺明顯可見,關節輕微變窄;第三期是軟骨中度磨損,骨刺多處可見,關節已明顯變形,硬骨變白等;第四期是軟骨已被骨刺磨穿,硬骨變形,病人常走一步痛一下,這就是需要置換人工關節的主要適應症。古鳴洲說,造成退化性關節炎與過度使用關節或姿勢不良、活動不足有關,因此年紀愈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愈高,最常發生在承受全身力量的「膝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精準度決定手術成功度膝關節有三個關節面,為內側及外側股脛關節面、前側髕骨股骨關節面。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關節的二面以上,通常會建議做「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如果只有一面關節損壞,則可能會建議做「半膝」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半膝雖然傷口較小,但未來10到20年再損壞的機率略高於全膝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目前大多皆採開放式微創手術,微創主要著重在減少軟組織的傷害、保留十字韌帶。一般來說手術成功率極高,但手術步驟甚多、技術複雜,醫師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才能維持穩定的手術品質,減少失敗機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裁切骨頭、關節韌帶鬆緊度的調整、安裝關節組件、墊片置放等都需要精準的角度與距離的掌握,若放置不夠精準恐會增加長期組件鬆動的失敗率。近年,機器人手臂透過電腦導航具有精準的手術導引,可以降低術後關節對位不正或是再次翻修的機率,是過去30年來電腦科技在骨科的主要應用。但是機器手臂手術價格不菲,自費要25萬到50萬元。退化性關節炎主要還是發生在過度使用的勞動者或是運動不足、姿勢不良的婦女為主。高額的自費對於一般的民眾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因此秀傳醫院研發超音波導引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享受高精準度、高品質的人工關節手術。古鳴洲說,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是針對「全膝」人工膝關節置換,使用超音波探頭幫助醫師在手術中,提高使用手術的精準度。古鳴洲說,這項技術加上近年在國外逐漸成為主流的運動型的關節對位法(Kinematic Alignment)與十字韌帶保留術(Cruciate Retaining Knee),可以提升患者術後的復原速度與保留原有的膝關節感覺。他樂觀的預測其效果與機器人手臂的精準手術導引相當。除了經費上面的考量、其實手術時間也是一個原因。超音波導引不會增加手術的時間,不需要改變原有手術的流程。算是對醫師與病患雙贏的一項創舉。目前秀傳體系已經幫300多例患者執行過超音波導引人工膝關節手術,病人滿意度普遍極高。術後運動增股四頭肌力 保護膝蓋降低受損機率古鳴洲表示,完成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患者不應不痛就滿足,術後要持續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運動,包含抬腿運動等,逐步增加肌力保護膝蓋,避免受損。術後三個月內皆建議避免跪姿、提重物、跳躍、爬山、爬坡等運動,術後六個月建議可以開始游泳、健走等,逐步可恢復正常生活。如果要從事慢跑、打高爾夫球或是網球都應該經過復健師的評估與建議。古鳴洲醫師小檔案● 現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 學經歷: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英國倫敦大學臨床骨科碩士台北醫學院醫學士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醫療品質副院長、院長英國骨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會員、運動醫學會會員、關節重建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第11屆 理事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監事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專長:關節疾患、關節退化、人工關節手術、膝關節鏡手術
-
2023-11-06 醫療.骨科.復健
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復健科醫師提醒3大錯誤動作別再做
35歲的上班族女性,長時間要看螢幕打電腦、低頭回Line簡訊,導致長期肩頸痠痛。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一位在健身的朋友就說她缺乏運動,建議她要健身,強化上背肌力才不會一直痠痛。她找了教練開始身體力行,但是每次健身完,反而肩頸更痛,通常要休息個一週才能再上第二堂課。教練跟她說這是正常的過程,因為平常都沒健身運動,幾次就會改善。接下來的幾次課程,教練慢慢增加啞鈴的重量和組間的次數;但是痠痛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直到第五堂課上完,她已經痛到影響到睡眠,甚至手發麻,教練建議她先暫停課程去看醫師找出原本疼痛的原因。以上的場景都是真實,且每週都會有這一類「認真健身、但越做越痛」的族群掛病號,為什麼會這樣?醫師不是建議我們要多做運動?要多健身多增加肌力、才不會痠痛,但為什麼健身反而沒有改善?越做越嚴重!回到剛剛上班族女性的案例,在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才發現病患大學畢業後沒有規律運動,升上主管後又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因而上背的肌筋膜都非常僵硬。臨床測試也發現胸肌緊繃和背肌無力,且輕輕按壓都會誘發病人的疼痛。頸椎的X光檢查下,也呈現第5,6節有椎間盤狹窄和骨刺,做骨刺神經理學檢查,也會讓病人瞬間手麻;我請病人說明一下她的健身運動。教練說因為她肩頸痠痛,應該訓練強化上背,所以安排了「肩推運動」和「划船運動」。這也是基礎健身很常用到的運動訓練,病人也示範了她健身時的動作,我發現有三大問題,而這也是很多人在健身時容易忽略的。健身運動常出現三大錯誤動作模式1.沒有在正確的起始動作(如圖一圖二)在做上背的健身動作,還是呈現錯誤的烏龜脖、圓肩及駝背,自我調整本體感覺不足且原本就習慣錯誤姿勢,再加上教練沒有好好看顧在健身「起始動作」的姿勢是否正確。一旦起始動作錯誤,頸椎和肩關節就會呈現過大的壓力,肌肉就會承受過度的張力,每做一次動作、就是一次的傷害。2.動作的過程、出現不正常的代償在「肩推運動」(圖一)和「划船運動」(圖二),照理說應該是上背肌群、擴背肌及三頭肌出力,其他的肌群做一個輔助的腳色。然而當上述肌群沒有出來做功(可能因為啞鈴重量過重,肌肉沒有喚醒),就會造成其他「代償的肌群」出來做功,譬如說,脖子的肌群(胸鎖乳突肌)過度的出力,常常會看到當重量超過自己負荷,健身者就用脖子出力(臉紅脖子粗),然而健身不是脖子在健身,錯誤的代償會使得原本沒有痛的肌群也痛起來、本來就有問題的疼痛卻沒有改善。3.健身超過自己能負荷的能力現代人能運動的時間短,都會希望以最短的時間達到訓練的效果。但是運動的訓練和肌力的增加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時候訓練超過自己能力負荷時,肌肉的疲勞沒有得到好好的休息得以恢復,可能多增加一組的訓練,就會造成肌腱的撕裂傷及疼痛的發生。肩頸上背痠痛、健身需要注意三大要點1.避免過度強調單一肌群訓練在上背及上身的健身訓練,很容易會強調單一肌群的訓練,女生會駝背痠痛,教練就會強調要加強後背肌群(斜方肌、擴背肌和菱形肌),男生想要看起來上身比較壯就會強調練胸肌,然而在這樣「單一訓練」的過程很容易造成肌肉的痠痛和受傷,人體的肌群作用是很複雜的,是以肌肉環環相扣的筋膜鏈概念,以及主動肌群與拮抗肌群作用去組合出一個動作。上班族肩頸痠痛,很常的原因是前側筋膜鏈(胸肌、前三角肌)太緊、後側筋膜鏈(束脊肌、擴背肌和菱形肌)太弱,造成筋膜鏈的失衡,在健身訓練的過程,必須先把前側鏈做靜態的伸展拉筋再慢慢加強肌力訓練,相對後側鏈的肌群是因為太弱所以訓練的組數可以比前側鏈多1-2組,這樣才是完整又周全的訓練。(如圖三)2.加強靜態伸展及動態關節活動健身前原本就長期不良姿勢肌肉很緊繃,因為運動時間有限,沒有適度的伸展放鬆,一旦重量訓練,肌肉反覆的收縮刺激,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僵直和發炎。以肩頸痠痛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是駝背、圓肩及胸肌太緊,在訓練計畫前必須要把前側鏈(胸肌)做靜態的伸展拉筋,搭配肩關節活動和肩胛骨內收運動,再開始由後側鏈(背肌)開始訓練。3.強化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所有的健身動作,核心肌力強化和脊椎穩定都是健身的基本功,沒有好的核心穩定,在做上半身的肌力訓練,就很容易讓姿勢垮掉,且無法有效的發力,在訓練肩頸的健身課單中,核心的穩定訓練是一定要加入的。簡單的如橋式、棒式、深蹲、硬舉及平板式都是可以增強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的訓練。上述個案我建議暫停健身課程,先積極處理頸椎神經性問題,再藉由復健運動、徒手治療改善了她長期圓肩及駝背問題,同時指導她正確工作姿勢、健身運動的觀念。四週後她開開心心回到例行的健身運動,不用再擔心《健身不成反傷身》了! 健身風氣在這幾年盛行,復健科醫師也會鼓勵病人,在有氧運動之外,也要增加肌力訓練,除了可以預防肌少症,也可以增加肌肉筋膜血液循環,減少痠痛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健身運動前,初學者還是建議先找復健醫師評估身體是否有不適合的擺位動作?或是先處理肌肉骨骼原本受傷或痠痛的問題,之後再找專業教練指導,才能徹底的改善痠痛增強肌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我都有在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0 醫療.骨科.復健
終結五十肩的「肩」苦人生:解析五十肩的種類、好發族群、診斷和治療!
【本文摘要】55歲的陳小姐罹患五十肩,常在半夜劇烈疼痛而痛醒,經奇美醫院提供復健徒手治療和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成功改善症狀。五十肩主要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女性更容易罹患。該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診斷五十肩的關鍵在於鑑別疼痛模式,可使用肩部X光攝影和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治療方式多樣,但目前最有效的是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整理自ChatGBT。罹患五十肩的病人因半夜劇烈疼痛驚醒,奇美醫院使用復健徒手治療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解套55歲陳小姐,本身患有糖尿病,長期服用口服藥物控制。職業是文書工作,前陣子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隨著時間逐步惡化到肩膀在舉高時,發生在特病角度時會出現活動受限的問題。更糟的是,夜間睡覺時壓到疼痛中的肩膀,劇烈的疼痛會讓陳小姐驚醒,肩痛已嚴重影響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包含穿衣、拿東西、洗澡等等。陳小姐最初在附近診所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不佳。陳小姐後來來到奇美醫院復健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邱如凰經診察後,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最終診斷結果是俗稱的五十肩,醫學上專業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陳小姐最先接受復健徒手治療,期間儘管症狀有改善,但肩部活動角度仍有部分受限,經邱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進行改善,完整療程治療後,陳小姐的肩膀舉高角度明顯大幅度進步,疼痛指數也改善許多。陳小姐開心的表示,終於可以安穩地好好睡上一覺。「五十肩」基本資料:類型、症狀和病程邱如凰醫師說明,五十肩容易從俗名而被認為是50歲的人才會遇上的疾病,實際上「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的中年人,女性病人得病比例較男性為高。根據奇美醫院復健部的統計,2013年到2023年的就醫數據,目前已有近千位病人因五十肩引起的困擾來奇美醫院求診。五十肩可以分為兩類:1.「原發性五十肩」通常原因不明2.出現以下4種情況時,會增加「次發性五十肩」的罹病風險:●病人本身有是糖尿病病人●病人本身是甲狀腺疾病的病人●因腦中風長期不動者●骨折而長期不動者。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肩膀疼痛:這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肩膀活動角度受限,角度會限制病人肩部無法自由運動。過去通常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四個疾病階段,時間可能會長達兩年。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療,大多數病人雖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肩膀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長期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病程:邱如凰醫師提供●疼痛期:1-3個月,疼痛首次出現。●漸凍期:3-9個月,疼痛加劇,肩部活動角度受限程度增加。●結凍期:9-15個月,疼痛逐漸減輕,肩部活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解凍期:15-24個月,疼痛幾乎消失,肩部活動角度仍然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重點在鑑別「疼痛模式」,兩種影像學檢查常應用在診斷50肩邱如凰醫師指出,在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先要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並可使用其他影像學的工具協助診斷:●肩部X光檢查:馬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此項檢查主要是看肩部骨骼結構,有無異常的肩峰形狀、肩峰下骨刺或肩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X光缺點無法直接看出肌腱等軟組織是否有受損,且具有放射性。●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邱如凰醫師說明此檢查可輔助肩部X光檢查不足,優點在於可以看到骨頭以外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並且不具有輻射線,可在診間即時性的動態檢查,快速初步篩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助區別肩部旋轉肌肌腱斷裂、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五十肩治療方式多元,目前最佳治療的方式是「這個」邱如凰醫師指出,目前五十肩的治療有以下幾種方式:●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報告認為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藉由「超音波」進行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中,藉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此種方法,不僅可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緩解疼痛,長期下來可達到改善病人肩部受活動角度受限的效果。肩關節囊擴張術的注射可在門診操作,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進行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2~3次為多,會因病人的情況而有不同的差異,五十肩病人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3 醫療.血液.淋巴
血友病病人治療選擇更多元「非凝血因子藥物」預防性治療擴大健保給付範圍
資料更新:健保署已於112年7月1日健保擴大給付範圍,非抗體A型血友病患者也可施打。給付條件放寬非抗體A型血友病病人之預防性治療,符合以下其中任一條件者:1.「12歲以下兒童」2.「12歲以上但規定需有接受第八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且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3.「曾發生腦出血」4.「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者延伸閱讀:每月得挨10次針!非凝血因子藥物擴大健保給付 造福A型血友病患 在校園操場狂奔、跌跌撞撞,是多數人在小時候的記憶,對於血友病患卻難以想像,從幼年時期他們必須時時小心或是穿戴護具,每二至三天就得補充凝血因子來預防出血,終其一生都是醫院的常客,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便有許多選擇,也常因為頻繁的回診而需要三思,雖然醫藥科技的進步,病友在治療率及出血次數明顯減少,卻無法擁有正常的人生,處處受限。如今採用皮下注射的「非凝血因子補充療法」問世,然而考量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僅給付於已產生抗體的患者,對於終生需與疾病共處的病友而言,盼能在治療上能有更多元選擇。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血友病圓桌對談」,邀請健保署於去年9月舉辦專家、醫師、病友團體,首次透過圓桌會談的方式,共同拋出問題,促成對話,為日後血友病治療建立獲取共識的基礎。延伸閱讀:年逾百次到醫院 血友病患盼翻轉人生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血友病是什麼?罹患血友病的原因?血友病又細分哪些?怎麼發現血友病?血友病的症狀?血友病如何治療?病友面臨哪些治療困境?血友病最新治療藥物?「凝血因子療法」與「非凝血因子療法」有什麼不同?「非凝血因子療法」會有副作用嗎?Q.血友病是什麼?多數人會將血友病與白血病、血癌搞混。台大醫院血友病中心主治醫師周聖傑說明,血友病是人體內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所致,而缺乏凝血因子會產生嚴重度不同的出血現象,這個疾病是基因缺陷所造成,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產生新的突變,沒有家族病史。Q.罹患血友病的原因?血友病所缺乏的第八、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恰好都位於X染色體上,所以血友病的遺傳模式是性聯遺傳,如同色盲、蠶豆症一般,嚴重的病人幾乎都是男性,而女性帶有基因缺陷者,絕大多數沒有症狀或症狀相對輕微。Q.血友病又細分哪些?血友病主要分為兩類型,缺乏第八凝血因子者稱為A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則是B型血友病。● A型血友病在男性中的盛行率約是一萬分之一,以台灣兩千多萬人口估算,大約有一千名左右的A型血友病患。● B型血友病比較少見,盛行率大概是A型血友病的五分之一,由此大概推估有兩百位左右。由於兩種血友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需要進一步檢驗才能區分。● C型血友病是缺乏第十一凝血因子,不過第十一因子在凝血功能中扮演角色較弱,即使嚴重缺乏,所造成的出血也大多相當輕微。Q.怎麼發現血友病?血友病是先天性疾病,所以病友們在母親的體內時就已是患者,不過他們不是隨時在出血,少數血友病友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產生了嚴重的腦出血,甚至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大多數血友病友,大約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到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後診斷。Q.血友病的症狀?周聖傑說,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等不適之外,還會讓關節本身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隨著反覆出血,各個關節的逐漸損壞也讓病友們活動受限,甚至不良於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關節損壞之後,再追加更多凝血因子也無法復原,因此,預防性地定期施打凝血因子,以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讓關節出血的機會降到最低,來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周聖傑說,多半病友是在不到一歲時開始爬步,關節內發生出血就要開始預防治療,也有到了二歲前仍沒有發生關節內出血,但這時候無論如何得先行預防,另外,少數人是一出生就發生出血,就需要持續進行預防措施,因此年齡會依照個案狀況來評估。同時,「零關節出血」或是簡言之「零出血」成為了血友病治療所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Q.血友病如何治療?對於血友病患者而言,疾病得伴隨著一生,過去是倚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來治療,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大多以採用靜脈注射的凝血因子製劑進行預防性治療,不過,病友需要每2到3天就要補充注射一次。目前最新的非凝血因子治療,可以延長預防性治療的時間到兩周,最長能夠到一個月,讓血友病友減少到醫院報到的時間。 Q.病友面臨哪些治療困境?周聖傑說,因為各種加長半衰期的技術仍有其限制,目前的長效凝血因子製劑的半衰期長度,已經到了某種程度的極限,難以再更延長了,仍然只有大約三到四成的血友病友們,能夠達到零出血目標。此外,部分病友的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外來病原,對它產生抗體。這個現象在重度A型血友病比較常見,約一到三成的病友會產生,重度B型血友病患則大約5%會發生,屆時就無法再使用凝血治療出血,更沒有辦法進行預防性的補充來預防出血。Q.血友病最新治療藥物?周聖傑說,凝血系統的功能當中,第九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第八因子則是催化上述作用的催化劑,而「非凝血因子療法」是來取代第八凝血因子的催化功能,經過多年的努力,做出了一個可以同時接合第九因子和第十因子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地取代第八因子的功能,而且不受病患體內抗體的影響。Q.「凝血因子療法」與「非凝血因子療法」有什麼不同?有別於傳統的靜脈注射,「非凝血因子療法」藥物以皮下注射的方式,不僅較為方便,而且半衰期相當長,可以每一到四週施打一次。這次與會的陳媽媽,拉拔患有血友病的兩兄弟長大,就這麼剛好,今年剛上大一的哥哥是已產生抗體的患者,而高中三年級的弟弟則尚未有抗體。陳媽媽說,「哥哥上了國小後,成為已產生抗體的A型血友病患,直到使用皮下注射的『非凝血因子補充療法」生活漸漸好轉,但是,非抗體的弟弟仍是以傳統靜脈注射治療,我有老花眼,已不方便幫忙戳血管。」Q.「非凝血因子療法」副作用?「非凝血因子療法」也曾有研究顯示患者使用後出現血栓。周聖傑說明,這是前期臨床試驗與另一種凝血因子合併使用才會產生,仿單也明確禁止合用。Q.病友團體的困境及呼籲台灣健保僅核准使用在A型血友病已經產生抗體的病人,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期盼能擴大到沒有抗體的患者使用。協會認為,用藥上能多一種選擇,對於血友病患也能減輕生理、心理的問題。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理事長、也是A型重度血友病患的周瑞欽說,「因為傳統治療採靜脈注射,不少患者即使有出國、留學的機會也都三思,這又是遺傳性的疾病,更別提連婚姻、生小孩可能都會卻步。當初也和妻子討論許久才有小孩,相信未來的醫療技術能不斷進步,血友病也有更多療法。」圓桌會談談什麼?3大對話助三贏聚焦對話一:健保資源有限,高藥價排擠健保量能時任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當前血友病專款管理機制為合理用藥、穩定病情,同時也有用藥管理能減少不必要浪費,他強調,有「價值」的藥品的確要合理給付,但健保的錢也要控制不必要的浪費,尤其藥費占了整體醫療費用28.9%, 藥品費用往上衝,等同健保署的錢都在買藥,醫師做苦工,屆時健保會崩盤。周瑞欽與病友家屬代表皆表示,珍惜健保資源與支持健保永續,也是他們對談的前提,大部分的病友,也都先從好好保護自己,節省醫療資源做努力。聚焦對話二:治療選擇有限,醫病盼能有更多選擇「非凝血因子藥物」可每週、每兩週或每四週預防性注射一次,大幅下降一般凝血因子藥物注射負擔及需靜脈注射,健保自108年11月截至112年6月底為止,健保給付僅限於A型血友病抗體患者預防性治療,尚未核准用於非抗體患者。健保署參議戴雪詠在111年9月的圓桌會談中透露,目前健保署提出意見是將12歲以下列為優先注射對象。不過,周聖傑坦言,在科學上難以認定誰最應該先使用的標準,若訂出12歲,就會有13歲的病人質疑為什麼自己不行使用,同時不是所有患者都會選擇換藥,只是希望藥物的使用上能多一個選項。身兼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柯博升說,對於習慣傳統治療的病患來說,也可能會有換藥而出現不適反應,「不見得所有人都會換,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換。」周聖傑也以日本為例,曾有55位非抗體病患使用「非凝血因子補充療法」,最後有15位換回來,原因包含出血增加等情形。此外,日本也有規定,若患者沒有定期施打,也會從這項療法中剔除,這也是給患者要認真照顧自己的壓力。經此次圓桌會談,促成健保署直接面對病友、專家,溝通心聲、廣納具體建議,因此會後確可再評估健保財務之下,有擴大給付的可能。聚焦對話三:專款控管有成,多專科團隊善用資源柯博升認為,藥物經濟的效益,分母永遠都是藥物價格,如在健保總額固定的情況下,就是各項藥品的效益競爭。除了談藥品,也該思考非藥物照顧,例如建立多專科團隊的可能性,進而預防病患關節出血等。同時,目前已有血友病資料登錄系統,健保署能管控資源,對於大眾來說,患者也能有數據訴說「所使用的健保用在哪,獲得什麼效果。」聚焦共識:病友顧健康、健保多評估、醫師訂療程,三方為血友病開路經過這次圓桌會談,搭起健保署、病友、專家三方平台,能夠直率又不失溫度地溝通,與談中看見台灣在照顧血友病患已超越許多國家。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考慮健保財務平衡永續,希望能讓病患有更好治療選擇,健保署也能與藥物供應者討論更多合作方式。同時病患也會有照顧自己健康的責任、制定照顧計畫,以珍惜醫療資源。延伸閱讀:血友病患隨時都在出血?為何好發男性?醫師帶你認識血友病
-
2023-07-09 醫療.骨科.復健
病人陳述的症狀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位復健科醫師患頸椎病的自白
我是復健科醫師「Dr.53林頌凱」,多年來透過寫文章、上節目、拍影片、出書等各種管道,向大眾傳遞「如何利用復健醫學,讓你的生活更輕鬆」的理念。我是當了復健科醫師後,才意識到自己的頸椎有問題、知道什麼叫「頸椎病」;罹患頸椎間盤突出後,才切身明白頸椎病有多麼痛苦、是一個多麼困擾人的病。病人在診間陳述的症狀,怎麼全出現在我身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在就讀醫學系時,頸椎就數度出現求救警訊。當時脖子緊繃痠痛是家常便飯,腦袋的沉重感令我經常上課上到一半就得用手托著。後來去參加一些會議時,脖子連掛個識別證都會出現緊繃反應,覺得不舒服。然而那時才30歲、剛當上主治醫師,怎麼也不會聯想到骨刺、椎間盤突出會出現在我的脊椎上。沒多久,我的症狀越來越嚴重。頸痛加劇,不時伴隨著頭痛、頭脹,還有右邊的肩胛骨痛得厲害,常常動都動不了;晚上時常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頸部的承重能力越來越差,手部也三不五時麻麻的。為什麼病人在診間裡敘述的症狀,一個個發生在我身上?做了物理治療以為好了,半年後竟變得更嚴重。後來陸續做了X光、核磁共振檢查。這一照,片子顯示我的頸椎完全是直的,更慘的是第4、5、6節的椎間盤已經突出。心情低落之餘,我每周乖乖撥出3天、趁著看診空檔認真的做物理治療,大概在第3、4周左右看到效果。乖乖做了半年的物理治療,縱使脖子還是有些許疼痛,至少手麻狀況完全消失。和多數頸椎病患者一樣,以為有改變,應該就沒事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那些老症頭居然跑回來了,這次連白天身體不動時也會手麻。我接受了另外一次的核磁共振檢查,下了檢查台看影像結果,心涼了半截。跟之前的片子相比,我的頸椎間盤突出變得更嚴重,而且在第4、5節處的壓迫已經從神經根發展到脊髓,壓迫神經根頂多手麻無力、肌肉小萎縮,但壓迫到脊髓極有癱瘓的可能性。當下心情非常沮喪,也相當自責,一來是無法接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砸了,二來是覺得很諷刺:我就是復健科醫師,怎麼會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學會覺察身體,發現好好睡一覺比拉脖子更有效。病況變壞得太快,那時醫師同事告訴我要動頸椎手術。其實我心裡也清楚,如果外科醫師看了我的頸椎影像檢查,八成會說:「這個狀況要開刀」。可是當我真的被宣告要動手術的那一刻,「我也怕開刀」,因為任何手術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風險。在決定不開刀後,我走向另一個治療頸椎的歷程,學習「和頸椎病和平相處」。頸椎病況會惡化得這麼快,一定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包含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睡眠作息、姿勢不良,同時也凸顯我的肌肉力量不足。當時除了對焦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姿勢做矯正,還調整了復健與運動訓練的時間占比,不僅做運動,而且是做「對的」、「有效」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同事帶著我做深層的肌肉力量強化運動,同時在打開胸椎的運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這對我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胸椎太卡會影響到頸椎的角度。「疼痛發作的狀態」成為我當時覺察身體很重要的一件事,譬如我發現好好睡一覺比去拉脖子的效果還要好,從此就改變作息不讓自己熬夜,每晚12點以前就寢,長久下來也真的證實帶來助益。下定決心不開刀,「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讓我看到除了做復健,原來頸椎病還有很多方法和空間可以獲得改善。也因為自己經歷過,而和患者有更深刻的溝通,聽他們怎麼做,給他們建議,鼓勵每位患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和減緩疼痛的方式。接受我有頸椎病的事實後,我將焦點放在兩件事:● 不要讓我的脖子變得更不好:這對所有頸椎病患者是很明確的事實,避免會讓自己越來越不舒服的姿勢和動作。● 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意即做好「預防」和「強化」,以我的狀況來講,就是隨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有時間就做胸椎運動,保持胸椎的靈活度,就不會讓脖子是卡住的狀態。當我徹底改變自己,確認不開刀治頸椎的決心和治療方法,十年多來我沒再吃過一顆止痛藥、沒打過止痛針。如今雖然脖子還是會不舒服,沒辦法維持同一個姿勢太長時間,但我知道自己身體負荷的極限在什麼地方,耐受不住了我可以選擇休息、睡覺、去打網球,頸椎病這件事已經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也不再因此產生自責情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和骨質疏鬆不一樣!初期骨鬆沒有症狀不會痛,4方法對抗
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往大家熟知的三高慢性病,主要為代謝性疾病,但近年來需要長期治療的骨質疏鬆,也逐漸獲得大家關注。 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不一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趙顗絢表示,首先要區分的是兩個容易混淆的詞彙: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骨質疏鬆是屬於硬骨的疾病,關節退化則是屬於軟骨關節的疾病。一般來說,骨質疏鬆本身不會引起疼痛,但關節退化會合併軟骨磨損、發炎、長骨刺,則會引起疼痛。反過來說,如果是為了關節疼痛就診,造成疼痛的原因多半不是骨質疏鬆。 趙顗絢說,骨質疏鬆不會造成疼痛,那為什麼需要治療?主要的問題在於骨質疏鬆的骨頭禁不起碰撞,所以一旦跌倒就可能造成脊椎骨折或髖關節骨折,對生活造成相當大的負擔。 骨質疏鬆要如何治療?解方一是預防跌倒。預防跌倒是預防重大骨折的第一步。在室內可以改善燈光、清理走道、加裝防滑墊或扶手。參與戶外活動時,避免穿過度磨損的鞋子,甚至攜帶拐杖或登山杖輔助行走。在自身健康方面,也可以藉由改善視力或治療暈眩,盡可能減少跌倒的風險因子。解方二是適量運動。運動可以促進骨質生長,特別是有負重或震動刺激的運動對骨質增加的效果更好。現在網路使用很方便,在網路搜尋骨鬆運動或骨鬆健身操,都有很多示範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運動如果能在戶外進行,同時可以促進身體生成維他命D,對骨質疏鬆改善也有直接幫助。解方三是營養補充。輕度骨質疏鬆的治療一定要先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3。坊間有許多鈣質補充的選擇,無論是顆粒、粉末或液體,只要服用方便,沒有副作用,都是很好的選擇。至於維他命D3,無論是單獨購買服用,或是和鈣質製作在同一個包裝內服用,也都沒有限制。解方四是藥物治療。近年來有很多藥物的選擇,我們從用藥的頻率來看,目前台灣有以下的選擇,包括每天吃藥、每天打針、一週吃一顆、一個月打一針、三個月打一針、半年打一針、或是最長到一年打一針。當然,最適合的藥物要端看每個人的體質決定。 趙顗絢說,近幾年各國都已經發展出很明確的骨質疏鬆治療指引,積極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減少未來發生骨折的機會,提高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肋骨骨折只能等自然好? 「新式手術」不必再忍痛 。肥胖增加女性早期髖部骨折的機率 尤其骨密度低於平均值風險更高
-
2023-06-07 醫療.骨科.復健
忽視頸椎不適「這疾病」恐找上門,嚴重還會影響性功能!醫師教你如何自我檢測
低頭滑手機讓頸椎歪斜的患者愈來愈多,頸椎歪斜不僅會造成頸部疼痛,連帶還會影響學習、工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失智,嚴重者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裕表示,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頸椎功能障礙,但長期不重視極可能造成不可逆後遺症,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低頭滑手機等3C 產品,頸椎疾病恐找上門陳榮裕表示,現代人使用頸部的機率,遠大於過去,只要頻繁使用,關節退化的機率就愈高,也會讓退化年齡提早,現代人久坐、久站、低頭用3C產品,頸椎與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害。因頻繁使用,導致的頸椎疾病,如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韌帶增生、頸椎歪斜等。頸椎不適何時該就醫?近年頸椎歪斜的案例愈來愈多,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治療過一位年僅20多歲頸椎歪斜的患者,頸椎過度使用出現骨刺後,出現麻痛感,幾乎沒辦法正常工作、睡眠,經過手術治療後才改善。頸椎病變並不會馬上影響到生活,而是一步步蠶食頸椎健康,患者常常是等到麻痛感出現時,才有意識,但此時才就醫,往往都已經非常嚴重。陳榮裕建議,如果已經感到頸椎不適建議及早就醫,搭配改善姿勢等方式,避免未來頸椎病變影響神經傳導。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券」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已有多項病例報告指出,頸椎病變嚴重者,恐會影響性功能,且就算開刀治療,也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頸椎歪斜的常見症狀:.急性或慢性頭痛.雙手難以抬高低頭時伴隨著「卡卡」的不適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睡不好預防頸椎病變,醫師建議從兩方面著手陳榮裕表示,避免頸椎病變,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避免過度使用頸椎,減少低頭頻率.也可以拉筋舒緩頸部肌肉,但不建議過度推拿,或用力按摩。頸椎因較其他部位更脆弱,推拿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過度按壓到受傷處,恐會增加頸部壓力,嚴重者恐因此癱瘓。●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Q1.您現在頸椎的疼痛指數?0分:完全不會痛1分:輕微疼痛2分:中等疼痛3分:疼痛相當嚴重4分:疼痛非常嚴重5分:劇烈疼痛Q2.您現在個人自理狀況(如:洗漱、穿衣等)0分: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自己來1分: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痛感,但基本還是沒有問題2分:會有點痛感,所以我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小心3分:疼痛感受度較強,所以有時候需要別人協助4分:我已經痛到經常需要別人協助5分:我已經無法自理,需要臥床Q3.您現在是否可以提起重物?0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且不會痛1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但會有一點點痛(但可忍受不太影響)2分:疼痛會妨礙我從地板上提起重物,但如果重物放在桌子上合適的位置,我可以設法提起它3分:疼痛會妨礙我提起重物,但可以提起「中等重量」的物體4分:我只可以提起「輕的」物體5分:我完全無法拿或搬物品Q4.您現在是否可以閱讀?0分:我可以隨意閱讀,且完全不會痛1分:可以讀,但會引起輕微的頸痛2分:可以讀,但疼痛感受比較強烈一點3分:我已經不能隨意閱讀(閱讀時間約30分鐘)4分:我已經閱讀困難(閱讀時間小於10分鐘)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閱讀Q5.您現在是否會頭痛?0分:完全不會1分:有一點,但不常2分:中度頭痛,但不常3分:中度頭痛,且經常發生4分:嚴重頭痛,且經常發生5分:一直都有嚴重頭痛問題,且持續發生Q6.您現在注意力是否有集中?0分:完全集中,沒有任何困難1分:有時候不太能集中,但不是太大的問題2分:想要集中時,有一點點小問題3分:需要花一些精力才可以集中4分:需要花我極大的精力才可以集中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集中Q7.是否會因為頸椎痛而影響工作?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影響程度不大,還是可以自己完成2分:有些工作項目受到限制3分:受限制的項目變多,且自己無法完成4分:已經幾乎不太能工作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工作Q8.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到您的睡眠?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失眠小於一小時2分:失眠約1-2小時3分:失眠約2-3小時4分:失眠約3-5小時5分:接近整夜失眠,失眠約5-7小時Q9.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您的娛樂活動?0分:完全不影響1分:我能參與所有娛樂活動,但有一點頸痛2分:因頸痛,我只能參加大部分活動3分:因為頸痛,我只能參加少部分活動4分:因為頸痛,我幾乎不能參加活動5分:我完全無法參加活動Q10.您是否開車?是否Q10-1.您現在是否會因為頸椎疼痛而影響駕駛?0分:完全不影響1分:可以駕駛,頸椎輕微痛2分:可以駕駛,但因為疼痛所以無法長時間3分:已經不太能駕駛4分:幾乎不能駕駛5分:完全無法駕駛頸椎功能障礙評估結果計算方式:(總分/50)X1000-20%:輕度21-40%:中度41-60%:重度61-80%:嚴重81-100%:失能臥床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或骨刺 藥物、復健治療八成可改善!若出現這些情況則需開刀
坐骨神經就像是「電線」,一旦被任何東西壓到,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其中「椎間盤突出」和「骨刺」常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斯凱表示,通常出現疼痛,會建議民眾先休息;若仍持續痠痛、疼痛,則可到復健科先進行物理治療;如果嚴重到腳麻無力、大小便無法自主等,就必須尋求神經科的治療。療程長短不一,年輕人恢復較老年人快。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椎間盤突出和骨刺不同。椎間盤突出是位於兩骨間的椎間盤,因重力或長期的壓力,外圍的纖維輪慢慢突出,壓迫到神經而出現疼痛。骨刺則是骨質增生的俗稱,主要是因為不斷有疼痛刺激,或是因為結構不對受到刺激而增生。有骨刺不代表一定會壓迫到坐骨神經,但如果嚴重到造成神經孔狹窄,就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疼痛。塗雅雯表示,椎間盤突出經過藥物、復健處理,如拉腰減壓,可以縮小突出的體積,臨床上約有八成病人疼痛、腳麻等症狀可以完全消失。但是治療時間要看病患的椎間盤彈性,年輕病人椎間盤彈性佳,約治療一至二周,症狀即可恢復九成以上;若為七、八十歲、椎間盤彈性較差的長者,則可能需要一至二個月。因此醫師也會評估復健的重量、頻率,如果改善程度不如預期,就會安排進一步檢查,檢查椎間盤的彈性、水分,若復健改善空間不大,就會轉至骨科或神經外科,在壓迫處進行減壓手術。骨刺以保守治療為主,出現「馬尾症候群」需開刀。至於骨刺則是長出來就無法「縮回去」,因此通常以改善疼痛的症狀治療為主。但如果太嚴重無法保守治療,就必須開刀移除,避免繼續壓迫神經。許斯凱表示,神經外科會先評估病患症狀,再決定是否需要走上開刀一途。如果病患已痛到完全無法忍耐、腳板和拇趾翹起且無力行走,或是出現「馬尾症候群」,有臀部麻木、大小便失禁、尿滯留和下肢無力等症狀,就必須快點開刀。手術才需做核磁共振,用以確認壓迫位置。許斯凱表示,許多病患一到診間就要求進行核磁共振,但這是準備開刀才會安排的檢查,一來檢查時間長,二來所費不貲。針對需要開刀的病患,首先會做靜態和動態X光確認脊椎穩定度,也會進行神經傳導檢查,確認神經是否受到壓迫。核磁共振則是坐骨神經痛最後診斷的重要工具,用以確認壓迫位置才能開刀。另外,若有需要打骨釘的病患,也會先檢查骨密度狀況是否適合。注射治療療效不一,主在阻斷疼痛、爭取時間復健。從復健走到開刀之間,也有些坐骨神經痛病患會選擇注射治療。塗雅雯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除了椎間盤突出、骨刺等因素,有些是因為關節發炎導致。因此注射治療可將止痛、消炎藥劑直接注射在發炎關節面上,一方面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舒緩外,也可以作為鑑別診斷之用,確認引發疼痛的位置。但注射治療的藥劑多樣,有些醫師會注射類固醇、止痛藥、絨毛膜或是高頻熱凝治療等。許斯凱表示,注射治療是否有效,醫師看法仍不一,但主要用途在於阻斷疼痛,讓病患較為舒緩,爭取時間復健;或是有些長者無法承受大手術,因此定期注射。中醫治「腰腿痛」 先區分外傷型、退化型或虛損型從中醫觀點看,坐骨神經痛叫做「腰腿痛」。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造成疼痛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外傷型、退化型和虛損型。由於疾病是由環境中六大外邪,即風、寒、暑、燥、濕、火造成,受到外邪侵襲,如長時間蹲坐在地上,或環境潮濕,也會產生疼痛。陳潮宗表示,若為外感,意即受到大氣中的寒、濕、熱引起的疼痛,治療當用祛風活絡法,可使用九味羌活湯或獨活寄生湯等方濟治療。若為內傷引發,如身體內有阻塞、發炎反應,甚至女性經血無法順利流出都會引發疼痛,通常用通利的方法如萆薢滲濕湯、八正散、桂枝茯苓丸等方劑治療。至於損傷引發的氣滯血瘀型腰痛,則是用針灸最適當的時機,可以用局部取穴腎俞、大腸俞、環跳、秩邊、承山等穴,兼用行氣化瘀的七厘散加牛膝、桃仁、紅花,或用身痛逐瘀湯等內服。除了藥物和針灸治療外,陳潮宗表示,中醫使用的拔罐也可鬆解攣縮肌肉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避免提重物並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等,才能預防復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屁股痛…痛感延伸到大腿要注意!坐骨神經痛多與2原因有關
很多人都有下背痛、屁股痛的經驗,直覺就會想到「坐骨神經痛」一詞。其實「坐骨神經痛」是症狀而非疾病,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少,最常見的就是椎間盤突出、長骨刺而壓迫神經造成疼痛。這個惱人的疼痛不只是年長者專利,許多姿勢不良或時常負重的年輕人,也容易發生。許多人出現下背、屁股痛,就會認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下背和屁股有非常多關節和肌肉,並非下背痛或屁股痛就是坐骨神經痛,必須透過鑑別診斷才能確認疼痛原因,進而給予適切的治療。不良姿勢造成的疼痛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多與受傷、退化有關。塗雅雯表示,下背包括脊椎和非常多核心肌群,屁股則有薦髂關節、梨狀肌等肌肉,以及屁股下面有坐骨突(ischial tuberosity,坐骨粗隆),連著很多大腿肌肉,因此任何一個結構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附近的疼痛症狀。例如摔倒跌坐到地上,導致坐骨突腫脹,或是練瑜伽或跑步後大腿後側肌肉拉傷,也都會以屁股痛表現。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表示,不良姿勢造成的下背痛、屁股痛比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受年紀大退化或受傷造成的機會較高,例如受傷造成壓迫性骨折或椎間盤突出;年紀漸長,腰椎滑脫、腰部脊椎變形或出現骨刺壓迫神經,且背痛延伸到屁股、大腿上,比較像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梨狀肌腫大,都可能誘發。塗雅雯說,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診斷三大重點包括症狀表現、理學檢查和釐清誘發原因。症狀表現包括持續時間,確認是急性、慢性,或是斷斷續續時好時壞;誘發原因包括病人是因為跑步、瑜伽或是搬東西後突然發生等;理學檢查則是透過各種動作,例如腰部旋轉、直抬腿試驗(SLRT)判斷病人在哪個位置造成疼痛加劇或是排除髖關節問題等,以協助診斷。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塗雅雯表示,常見的有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等壓迫到坐骨神經。另外,由於坐骨神經會從梨狀肌下方通過,因此如果梨狀肌腫大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而坐骨神經離薦髂關節和小面關節(facet joint)很近,若這些關節發炎,也會以坐骨神經痛表現。當結構壓力達臨界點,一個噴嚏、起床瞬間就可能引發。塗雅雯說,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為脊椎承受過多壓力造成變形而突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較常出現在年輕人,發生原因常是忽然搬很重的東西,或是椎間盤本身鬆掉,加上久坐久站、連續幾天熬夜而突出。「每個人表現不同,關鍵還是外環結構是否已在臨界點。」塗雅雯說,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椎間盤早就退化,外環組織退化鬆掉,前幾天還只是腰有點痠,但某一天就突然痛起來,或是起床瞬間、打個噴嚏就不能動了。脊椎狹窄、長骨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則較常出現在年紀較大的患者身上,通常是因為脊椎退化而滑脫,不在原本的位置,可讓神經通過的地方過於狹窄,就容易造成壓迫。坐骨神經痛看哪科?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雖然坐骨神經痛造成癱瘓的機會不大,但賴達昌表示,因容易影響站立、行動,患者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既無法出力又影響行動。且疼痛持續,肌肉會跟著緊縮,進而再度讓脊椎位置改變,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只要疼痛難以忍受,就要盡速就醫。賴達昌表示,由於坐骨神經痛牽扯到肌肉、骨頭和神經問題,因此就醫以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為主。第一線可先以止痛藥、鬆弛劑和熱敷方式,先讓肌肉放鬆,搭配復健科處理。若兩個月後仍無法改善,再看是否有滑脫或是骨折造成壓迫,以打骨釘、骨泥方式治療。要提醒的是,治療後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每天做伸展運動,避免提重物也是重要的保養、預防之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屁股痠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醫授3招遠離
屁股痛一定是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也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說,很多原因都會引發梨狀肌症候群,而且不只老年人,年輕人突然劇烈運動或姿勢不對,也可能引發。梨狀肌是臀部深層肌肉,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一塊肌肉,人體有兩塊梨狀肌位於左右臀部。李佳龍說,梨狀肌主要功能是協助大腿做外旋的動作,而次要的功能是當髖關節彎曲時,幫助髖關節做外展的動作,不論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梨狀肌都會收縮以協助人體完成動作。梨狀肌因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一旦梨狀肌受傷發炎,除了臀部深處的痠痛感,也常會出現腿麻、腳麻等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坐骨神經源自腰椎匯聚成坐骨神經,經過臀部通往下肢,而臀部最深層的梨狀肌剛好包覆在坐骨神經最上方,因此當梨狀肌受傷發炎腫脹或是過度緊繃,壓迫底下的坐骨神經,就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症狀,出現的疼痛由臀部傳至大小腿後方甚至到足部,類似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骨刺壓迫神經的下肢麻痛症狀。醫師測試壓痛點加上X光檢查,可鑑別診斷。鑑別診斷需與脊椎神經壓迫區別,李佳龍表示,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常見久坐疼痛加劇、上樓疼痛加劇,躺平則可緩解。理學檢查時,可將痠痛的腿彎曲約90°,醫師按壓臀部梨狀肌的位置,如果觸發患者的疼痛,而按壓其他臀部肌肉不痛時,則可高度懷疑梨狀肌症候群。影像檢查上,可用X光檢查是否有骨盆薦骼關節炎或其他脊椎退化問題,梨狀肌症候群有時與脊椎神經壓迫、臀肌筋膜疼痛等病症不易完全區分,有些人則是同時存在以上問題。久坐過度緊繃,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為何梨狀肌症候群被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李佳龍說,現代人的生活,一天中除了躺在床上睡覺外,很長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不論是坐著上班、坐著吃飯、坐著滑手機,長時間久坐的姿勢,很容易使梨狀肌沒辦法獲得伸展而過度緊繃,而後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拉傷也會發炎引起臀部疼痛,進而刺激下方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演變成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上班族,久坐會使梨狀肌緊繃而引發相關症狀,喜歡翹二郎腿的人,梨狀肌更易緊繃而受傷。另外,也常見於假日運動員(平時不運動、假日才大量運動)身上,突然過度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臀肌及梨狀肌拉傷,引起發炎腫脹。口服藥效不佳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當梨狀肌症候群引起急性疼痛時,就應先對症消炎止痛,除了口服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外,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嚴重疼痛患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方面,可利用微波、干擾波、超音波等儀器,減輕疼痛放鬆肌肉,同時配合伸展運動與按摩放鬆肌群,運動治療都是最關鍵也是最需要的,可以避免復發。如何遠離梨狀肌症候群?李佳龍建議3件事:3招遠離梨狀肌症候群1.避免久坐久站,建議每隔30分鐘要起身活動或休息。2.維持良好姿勢、不要翹腳,合適的桌椅高度。3.每日做適當臀部伸展運動,避免假日運動員習慣、多伸展大腿與臀部肌肉群。屁股肌肉伸展操梨狀肌、膕繩肌(大腿後側的大肌肉)的伸展運動可以減輕緊繃感及舒緩坐骨神經痛,減少再受傷;臀肌鍛鍊(臀大肌、臀中肌、大腿後側肌)可以保護梨狀肌,增加骨盆與髖關節的穩定性,避免梨狀肌受傷。梨狀肌伸展動作一1. 仰臥時,雙膝彎曲,腳板平放在地上。2. 將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雙手抱著對側大腿往身體拉,並保持伸展。對另一側重覆相同的動作。動作二坐在椅子上,背挺直,一腳翹起,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將一隻手放在翹起的膝蓋上往下壓,身體同時稍微往前傾,直到感覺到臀部有拉扯的感覺,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重覆相同動作。膕繩肌伸展動作一將兩張椅子相對放置。坐在其中一張椅子,將一隻腳跟放在對面的椅子上,將身體前傾,臀部彎曲,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做。動作二仰臥時,雙腿伸直。在一隻腳上繞一條毛巾。將腿向上拉直,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每種伸展動作最初應維持5秒,然後逐漸增加到維持30秒,每日3回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0 醫療.骨科.復健
長者走幾步就膝蓋痛!光換人工膝關節沒用,靠一招助改善
膝蓋疼痛、不舒服,不一定只是關節炎問題,也可能與脊椎神經病變有關。80歲劉阿嬤,以務農為樂,去年接受膝關節退化手術後,卻感到大腿腫脹,必須彎著腰走路,走幾十步就得休息一下才能再走,以為手術沒成功,但透過影像檢查發現,阿嬤可能是脊柱狹窄造成的後遺症。脊柱狹窄釀長者跛行脊柱狹窄是老人家常見的症狀,主要特色是間歇性跛行,走不遠。因為脊椎長期退化後使神經所處的空腔縮小,神經被約束住,血液循環也變差,約有十分之一患者因脊椎神經病變造成膝蓋痛,所以,阿嬤走幾十步就必須休息,但當神經比較通暢時,她又可以繼續走。阿嬤在兩年前開始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經檢查發現右腳膝蓋內側第四級退化、外側第三級退化,先以注射玻尿酸、消炎藥緩解。但奇怪的是,阿嬤總是彎著腰走路,反而蹲坐在田裡耕作時比較輕鬆,所以懷疑她彎腰走路與腰椎有關,於是安排X光檢查。結果發現,阿嬤的腰椎第2至5節有很多明顯退化,又以第3、4節最嚴重。一般脊椎退化好發在第4、5節及薦椎第1節,會產生神經病變,也就是「坐骨神經痛」,會從大腿到小腿、足背到腳底都產生疼痛。但阿嬤是較少見的2、3及3、4節退化,因此症狀會表現在膝蓋上,包括膝蓋上方大腿附近疼痛、走不遠,坐下來或蹲著務農時,因為神經較為通暢反而能緩解。光換人工膝關節沒用一年後,阿嬤決定換人工膝關節,讓疼痛緩解,也能繼續務農,但彎腰走路、無法走遠的問題日益嚴重。影像檢查與神經阻斷的結果顯示,應該是脊椎問題造成膝蓋殘餘的問題,但阿嬤仍不太相信,怎麼可能膝蓋不舒服是因為腰椎的問題。經慢慢地解釋,總算讓阿嬤相信脊椎與膝蓋的關聯,原本她覺得年紀太大而不想開刀,還好後來接受「經皮全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開一個小傷口把壓到神經的骨刺、環韌帶清除,讓神經有空間後,阿嬤隔天就能抬頭挺胸的出院。術後的保養,則是前六周不做負重工作,可以穿著護腰正常活動。很多長輩以為脊椎退化讓腰彎了,就是要打釘子,其實,在症狀不嚴重下,可以透過快速安全的內視鏡減壓術,神經通暢了,腰部自然能夠挺直。膝蓋疼痛不一定是關節炎,有可能加上脊椎的病變,要一併處理才能同時恢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6 養生.運動健身
靠做仰臥起坐練核心容易傷腰 醫推薦1動作安全又能練出腹肌
擁有6塊肌、小蠻腰,是很多帥帥水水追求的目標之一!但練習腹肌對於初學者來說常常不小心代償,脖子痛、腰痛,就是核心沒感覺!仰臥起坐很傷腰 這樣做安全有效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在《鋼鐵爸爸 陳鈺泓醫師|新北板橋骨科脊椎專業 骨質疏鬆 骨折骨刺 微創手術》指出,傳統的仰臥起坐真的很傷腰,建議可以用捲腹運動來練腹肌比較安全有效!捲腹是一個經典的脊椎屈曲動作,它可以幫助你訓練腹直肌,比起大多練腹動作,對初學者來說更容易感受到腹部的擠壓,這樣才能真正地練出腹肌。捲腹動作4步驟 現在開始就來練1、躺在瑜珈墊或地板上,腳和臀部要全程平放在地上。膝蓋彎曲時是練上腹,膝蓋伸直是練下腹,要用漂亮腹肌兩種都要練。2、手可以輕輕放在耳朵兩側,慢慢將下巴收回,用肚子力量將上半身慢慢抬起。在此過程中,你應該感到腹肌在擠壓。3、如果感到脖子痠痛,代表你正使用脖子的力量把身體往上帶,這樣就是練錯了!這時候請先暫停,把意念集中在肚子上,想像是用肚子出力。4、重複動作,每一組可以從10下開始。每天重複幾組,慢慢提高次數,向更高難度挑戰。延伸閱讀: ·練不出腹肌該「增肌or減脂」? 專家曝「1原因」害肚子肉擠出:2招效果看得見 ·專家破解「10個常見運動迷思」!  跑步不會讓腿變粗、停止繼續訓練肌肉不會變脂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6 焦點.健康知識+
獨自就醫者愈來愈多!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自己顧自己更須超前部署
隨著社會變遷,「一個人」的比率愈來愈高,獨自一人就醫、甚至住院開刀,開完刀回家自己照顧自己,將逐漸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經歷。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照顧生病的自己有些悲涼,其實不然,及早準備、調整心態,自己也能照顧自己。你知道自己的孤單等級嗎?網路上流傳著孤獨等級量表,從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把孤獨分為十個等級,第十級便是一個人住院開刀。照顧許多老少病患,乳癌權威專家侯明鋒表示,一個人就醫情況日益普遍,原因在於單身獨居,或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人口逐年增加,「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獨居者愈來愈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博樺表示,獨自就醫、住院的患者變多,從弘道對高齡者提供的服務觀察,整體來說,六成老人都有家人陪同就醫、一成左右有對應的服務社工陪同,自己一個人就醫者約占兩成,且愈來愈多。七旬癌友 回診途中分次休息侯明鋒發現,除了高齡者,許多四、五十歲乳癌患者,最近幾年來,獨自門診就醫、癌症化療、住院動刀的「超孤獨」情形變多。在詢問病人「有沒有家人或親友陪同」時,須小心翼翼,就遇過癌症病友當場嚎啕大哭,場面尷尬,讓人不忍。七十多歲乳癌晚期患者陳太太幾乎都是一個人回診、做化療,日前病情惡化,肺臟肋膜積水,稍微走路就喘,身體相當不舒服,但還是一個人開著老爺車回院接受治療,途中因為太喘、頭暈,好幾次將車停在路旁,趴在方向盤上休息;警察向前關心時,看到她胸前的引流管,嚇了一大跳,直問,「需要幫忙嗎?」侯明鋒說,這位病人是典型的「獨自就醫」個案,一開始確診罹癌時,兒子還曾陪同就醫,但幾年後北上工作,成家立業,就醫之路就剩她一人踽踽獨行,獨自回診、手術、化療,當醫護人員問起「怎麼沒有家人陪著一起來時?」總是眼眶泛紅,回說「兒子忙、沒空。」目前家庭型態多為小家庭,老後未和子女一起住的比率愈來愈多,林博樺表示,「這就是社會趨勢」。但他也發現,過去獨居可能因為經濟考量,尤其是老人不得不留在老屋慢慢變老,成為弱勢的象徵;但觀察現況,新世代老人不乏希望老後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選擇不和子女同住,僅維持日常聯繫,當然也就自己就醫。中年獨居 自我挑戰住院六天更年輕一些的人,本來就獨立且行動力強, 做好萬全準備,能夠挑戰自己一個人住院,完成另一種人生成就解鎖。四十六歲的徐先生單身獨居,半年來因骨刺壓迫神經導致嚴重背痛,保守治療無效,今年三月他住院六天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徐先生說,不想麻煩家人、朋友或請看護,就靠自己做好萬全準備。除了因獨居而須獨自就醫、住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安欣瑜觀察,親子關係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有人年輕時忙於工作或曾和孩子發生衝突,導致子女不願照顧。她曾遇過一位七十多歲奶奶,住在山區,因肝功能不佳而出現腹水,經救護車緊急送醫,兒子雖陪同,但一到醫院將老奶奶「丟下就跑了」。好在透過醫院提供資金,加上社工協助,奶奶在安寧病房的最後一周,家屬終於出現 ,彼此和解並做最後的道別。安欣瑜也表示,一個人住院,若經濟許可通常會請看護、照服員,但對經濟困難的人來說,在醫院請看護行情一天約兩、三千元左右,若住院時日較久,是筆不小的負擔。心態準備篇/自己顧自己 先沙盤推演一般刻板印象可能認為一個人生病、自己照顧自己,相當悲慘和無助,其實,如果平常就獨立生活、能積極解決問題,遇上病痛時也能發揮思考力和行動力,自己照顧自己。卅八歲的田小姐,兩年前因闌尾炎開刀,在沒有家人陪同下,她事先準備好束腹帶、透過無障礙扶手幫忙,開刀隔天就能自行下床。四十六歲的徐先生三月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在術前就把生活流程都想了一遍,住院六天和術後照顧,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田小姐兩年前有天夜裡上吐下瀉,到急診觀察,原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沒想到檢查是闌尾炎,緊急被送進病房,辦住院、等開刀。辦手續時,院方發現她沒家人陪同,就照流程問她是否要請看護,但她知道看護有時不見得排得上,既然只是小手術,靠自己應該沒問題。辦理住院時,沒有單人病房,她知道病房沒有可上鎖的置物櫃,就打電話將錢包等重要物品託付同事,同時也列出清單,拜託同事幫忙準備住院時物品。徐先生頸椎動手術,他先找好友當緊急聯絡人,也跟醫師問清楚手術方式,確定可以自己換藥,還事先知道術後可能會有幾天吞嚥困難,先買好流質飲品;術後無法立即恢復活動度,也先和公司商量,將原本外勤工作暫改為內勤。徐先生術後必須戴護頸圈、不能低頭,為期兩個月,他術前把生活流程想了一遍,包括準備即食品、將生活用品擺在好拿的地方。還先上網看看其他人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再根據自己的狀況演練、微調。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