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6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骨刺
共找到
168
筆 文章
-
-
2023-04-06 醫療.骨科.復健
背挺不直走路痛 長輩脊椎狹窄症候群
76歲梁伯伯有長期慢性背痛問題,過去吃止痛藥可以緩解,但逐漸地沒辦法挺直腰桿,走一小段路他的大腿和臀部就會疼痛不已,每走20公尺就得休息一下。疫情期間不出門,覺得困擾不大,但隨著國內外旅遊的開放,旅遊邀約愈來愈多,反而讓他的困擾浮現出來,很擔心出門走路跟不上大家。梁伯伯的痛是許多銀髮族共同的問題,隨著年紀的增長,脊椎會慢慢產生退化性變化,譬如椎間盤的脫水造成脊椎的高度下降,黃韌帶增生、脊椎小關節的骨刺增生,都可能造成神經壓迫,稱為「脊椎狹窄症候群」。脊椎退化初期不會很痛 長期造成神經性跛行脊椎退化症狀是經年累月慢性的變化,初期不會有很厲害的疼痛感,但是這些慢性的壓迫,卻可能壓縮到神經存在的空間和神經的血液供給,而造成神經性跛行。症狀輕微者可以透過藥物或復健來緩解患者的症狀,但如果神經壓迫得太厲害,保守治療無法改善時,就必須進一步使用手術的方法來做脊椎的減壓。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出血少 神經損傷低以往使用傳統手術減壓雖然效果很好,但難免造成肌肉傷害,以及脊椎關節的破壞,也容易導致脊椎加速的退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內視鏡技術進步,現在脊椎的減壓手術,也可以採用內視鏡方法去除神經的壓迫。相較於傳統手術,使用內視鏡可以在小於一塊錢硬幣大小的傷口,對脊椎的壓迫做相當完整的減壓。另外,在術中因為有水壓對血管的壓迫止血,因此出血量極少,手術的視野也非常乾淨,有助於減少神經損傷的機會,術後迅速恢復。目前對於脊椎狹窄引起神經壓迫的治療,透過單通道或雙通道內視鏡手術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梁伯伯接受了雙通道內視鏡減壓手術後,手術當天傍晚就可以下床練習走路,隔天就返家休養。一個月不到就出發去日本賞櫻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2 名人.林頌凱
常換枕頭為什麼還是會落枕?名醫揭長期落枕5特徵及病痛原因
許多人都有過一覺醒來,突然被落枕襲擊的經驗,那種痛楚常令人完全無法低頭或是轉頭。事實上,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的肌肉經常處於緊繃狀態,每到夜晚帶著緊繃的情緒、沒有刻意放鬆過的身體入睡,自然睡眠品質不太好,引發落枕。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落枕,不免怪罪於睡姿不良、枕頭高低的問題。突然換了新枕頭的確會提高落枕風險,但究其背後真正的主因是:頸部肌肉使用不當導致勞損。像是白天長時間歪頭工作或開車、無意識的聳肩打電腦、滑手機姿勢不良形成烏龜頸,都會造成頸、肩、背的肌筋膜僵硬,甚至頸椎與胸椎交接處容易卡住,而在某天可能因換枕頭、睡姿不良觸發了落枕發生。有人幾乎不曾落枕,有些人則是常常落枕,常有患者問我:「我不知道換了多少枕頭了,為什麼還會常常落枕?」落枕從字面上看來和枕頭有關,實際上兩者的關連性不大。我常和這類患者說:「常常落枕不是枕頭出問題,而是我們的頸椎有問題。要做的事情是治療頸椎,可不是更換枕頭就能解決的。」落枕其實是長時間頸椎傷害的警訊。建議常落枕的人仔細觀察平常坐姿、站姿是否歪斜,有無經常歪頭的壞習慣。從過往的臨床觀察,落枕不完全只發生在臥室,有不少人習慣在客廳沙發小憩午睡,更有甚者當作一種人生享受,殊不知不當姿勢已對頸椎形成壓迫,風險更高。落枕,在西醫的正式醫學名稱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就中醫範疇則稱為「失枕症」。源於頸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發生急性痙攣、拉傷,當身體姿勢歪斜,以致左右兩側的肌肉一邊過度伸長、另一過度縮短,頸部肌肉使用不當,長時間處於不正常收縮,導致頸部組織循環不良、肌群疲勞損傷,引起肌肉出現保護性收縮的急速痙攣,進而產生疼痛,以及轉頭、後仰的動作受限。因發炎反應在睡眠期間持續累積作用,枕頭、睡姿與夜半低溫問題,往往只是觸發落枕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外,落枕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造成背部、頭部、肩頸肌肉緊張也有密切關係。落枕有幾個特徵:1.突然發生2.通常在單側患部3.有一固定痛點4.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5.即便是如抬手臂、喝水的細微動作也會引發頸部疼痛,嚴重者的痛感可能會涵蓋到整個後頸部,甚至後腦勺。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頸椎在支撐頭部重量的同時,還承受著動態活動時的扭力,長年勞損將可能導致角度變形,以及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的提早退化現象。因此,別再把落枕當作常見的身體小毛病,頻繁落枕絕對是頸椎病正在傳遞的警訊。未妥善治療狀況將愈來愈嚴重,若有手麻、反覆落枕的情況,還是要盡速就醫諮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4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母離世、椎間盤突出、骨刺折磨 洪啟庭一度陷憂鬱:身心復元靠自己
大約4年多前,我幫洗腎、臥床的父親換藥時,一彎腰就覺得下背痛到不行,原以為只是勞累筋膜痛,找復健科醫師打針治療但沒用,照X光赫然發現,腰椎第3至第5節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且「長骨刺」。當醫師20多年,從沒想到自己也成了病人。我的專長是治療飛蚊症、視網膜等眼疾,透過檢查儀器看診或動手術時常需前傾、彎身,有時更需半蹲,經年累月下,讓脊椎處於壓迫狀態。日日看診百人 久了身體抗議我平日看診100多人,為替他們詳細檢查,有時一個病人會花半小時以上,下診還排時間教書、做研究、發表論文,每天工作到很晚,一坐在電腦桌前就廢寢忘食,長期下來,身體開始「抗議」。醫師就愛自行診斷,我以為自己不會生病,儘管身體出現警訊,都當成勞累不以為意,其實醫師也是人,疾病有一天一樣會找上門。3、4年前開始下背痛時,我直覺是筋膜出問題,打打針就能消除,起初挨針,疼痛確實緩解,因此只要一痛我就去打針,最高紀錄一次打了20多針。回鄉照顧父親 使力姿勢不當兩年多前,父親洗腎又罹大腸癌,我回屏東照顧他,工作與家庭兩頭燒,外籍看護不在時,就自行幫父親搬移身體,也許使力姿勢不對,下背痛毛病如影隨形,以前打一次針可撐一個月,卻變成撐一周,再降成3天,替病人上刀前我怕撐不住,總是是打了針再上。前年檢查確診椎間盤突出、長骨刺、坐骨神經痛,仍忙得沒時間處理,去年3、4月左腳一路麻到腳底,接著換右腳,常痛到沒辦法坐,得由助理準備軟墊,我警覺再不開刀可能不行,儘管動手術風險不低,但因疼痛已無法忍受,只能選擇治療,卻也撐到7月底父親告別式結束,我馬上向高醫副院長林志隆求治。照X光發現,我的幾節腰椎像大樓坍塌且已沾黏,身高矮了3公分,再晚兩周開刀,可能得終身坐輪椅。林副院長原本為我施行微創手術,灌骨泥後需用達文西手臂將神經剝離,但劃刀約10公分後發現狀況複雜,中途改為傳統刀,共開了11個小時,術後我原需臥床休養,偏偏輕微失智的母親疑因丈夫過世,生活失去重心,中秋節鬧肚子痛送醫通腸,凌晨2點突然呼吸困難須插管,最終撒手人寰。我因開刀還待復元,又碰上父母親接連離世,身心劇痛,一度陷入憂鬱,晚上看著天花板睡不著,需吃安眠藥,那段期間最怕夜晚來臨,是我的人生最低潮。過去我沒日沒夜工作,發明很多治療飛蚊症的藥,也常獲邀到世界各國演講,堪稱人生勝利組,突然間健康出問題,父母在3個月內相繼離世,一下子從天堂墜落低谷。經歷這一連串重擊,我體悟到身心復元仍要靠自己。病後轉化心境 對病人同理心以前一坐下來工作,我就忘了休息,其實久坐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平日打電腦不注意姿勢,眼睛與螢幕沒保持適當距離,長時間彎腰前傾,沒起身舒展筋骨,都成了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父母雙雙離世,確實是我莫大的傷痛,但我學著轉化心境,見到洗腎或行動不便病人,便多付出一分關心,對患者更能以同理心對待。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指的是椎間盤破裂、垂脫、突出,椎間盤一旦因為體重過重或其他壓力造成纖維環撕裂,當中的髓核物質洩漏形成椎間盤突出,若刺激到附近的神經,就可能導致手腳疼痛、麻木或虛弱。下背部的椎間盤突出易引起坐骨神經痛,因神經受壓迫後引發疼痛、灼熱、刺痛和麻木等感覺,從臀部放射到腿部或足部,病因包括自然退化、過度勞損、外來傷害、長期姿勢不良等,有時可能因為運動導致椎間盤破裂。據醫學統計,男、女好發比例約4:1,其中40至60歲男性是高危險群。洪啟庭小檔案現職: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大仁科技大學製藥研究所藥理碩士●中山大學EMBA碩士●中山醫大生化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哲學博士●日本東京醫大視網膜研究員專長:●飛蚊症治療、白內障手術、視網膜各種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中風●眼科中草藥治療及諮詢經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主任、教學研究部主任●國防部軍醫局醫務計畫處副處長●左營海軍總醫院副院長●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眼科學客座教授●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常走路、爬山讓關節軟骨磨損快?久站或久坐對膝關節不利嗎?
【本文重點】久坐缺乏運動容易讓雙腿無力且加速退化。要讓雙腿逆齡,建議早期開始保養,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關節疼痛可能因不適宜運動而使骨鬆加重。膝蓋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要考慮正確發力,如果軟骨已有磨損或肌力不夠,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加重。肥胖者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太瘦肌力不足也可能發生。--by ChatGPT現代人懂得保養,外表愈來愈不顯老,但久坐、缺乏運動的生活模式,卻可能讓雙腿無力,退化得更快。如何讓雙腿逆齡?專家說,愈早開始保養,就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Q: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有什麼不同?骨鬆患者的關節會退化更快嗎?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僵硬、疼痛與變形;骨鬆則是全身性硬骨骨質流失、空洞太多,造成骨骼質量下降,容易骨折。研究顯示兩者間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能因疼痛不想動,減少運動、對骨頭刺激不足,讓骨鬆更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包括年紀大、肥胖、關節曾經受傷或O型腿關節變形等;骨鬆則是年紀大(特別是停經後女性,骨鬆會更嚴重)、太瘦、抽菸及喝酒等。兩者的共同成因為年紀,所以年紀大可能同時有這兩種疾病,但並沒有直接關連。Q:膝蓋彎曲超過多少度最傷關節?久站或久坐都對膝關節不利嗎?膝蓋彎曲角度不同,壓到的軟骨部位也不同,但並沒有哪個角度最傷膝蓋的問題。不過如果久站或久坐,確實可能對膝關節不利,因為維持同個姿勢太久,周邊肌肉、韌帶可能僵硬,突然有一個大動作或用力過猛,壓力直接施加在軟骨上,就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工作形態是久站或久坐者,長期維持同一個姿勢,會造成對應的關節部位與韌帶等損耗較大。平常要多運動,啟動沒有用到的部位,而同一姿勢超過30分鐘,就要動一動,例如蹲久了,用手磨擦膝蓋4、5下,有溫暖的感覺再動,會好一點。雖然關節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仍要考慮正確發力的問題,如果軟骨已有部分磨損,或是肌力不夠,就會讓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更嚴重。Q:纖瘦的人關節受力小,比較不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肥胖者因為體重造成關節壓力大,確實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如果太瘦,肌力不足,沒辦法穩定的保護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所以太胖或太瘦對關節都不好。但比例上來說,體重輕者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低於肥胖者。Q:路走越多、山爬越多的人,軟骨磨損得更快?運動並不會讓軟骨磨損更快,重要的是發力有沒有平均。研究顯示,馬拉松運動員軟骨退化的程度,並不會比一般人快,但如果不常爬山、偶而爬卻爬太久,肌肉鍛鍊不足,沒有辦法有效保護膝關節,就可能退化更快。特別是下山的時候,重力都壓在下半身,如果沒有核心肌群、臀大肌、股四頭肌等的協助支撐,對膝關節的損傷就會比較大。Q:膝關節退化的症狀有哪些?走路承重時就會疼痛,如果坐或躺著就不會痛,同時活動的角度減少,像是無法彎曲、伸直,並有僵硬、變形的情況,走路走不遠,部分患者會紅、腫、熱、痛。如果磨損的是內側的軟骨,就會造成O型腿;如果是外側軟骨,則是X型腿。急性期會有溫熱及腫脹的感覺,等到骨刺長出來,關節就會變大,也是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的症狀。有時運動後膝關節會有溫熱的感覺,如果休息後就緩解,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單點或多點的疼痛感,就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注意。Q:膝關節疼痛要掛骨科還是復健科?要看是結構性還是功能性的問題,結構性例如韌帶斷裂、軟骨磨損、半月板(在脛骨與股骨關節內側和外側半月形骨)磨損等;功能性則是指因為發力不正確造成疼痛。一般在急性期看骨科或復健科都可以,需要先休息,醫師診斷可能是哪一些動作造成疼痛,先停止,並給予消炎、止痛藥物緩解,之後再復健,如果效果不好,可能要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檢查是否有結構上的問題,需要靠骨科來手術解決。諮詢/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8 醫療.指甲.足部
指甲剪太短、鞋太緊...易引發甲溝炎!護甲4招減少復發
●甲溝炎症狀:指甲發炎紅腫、疼痛●剪指甲不當,易發生甲溝炎●症狀輕微,抗生素治療為主百歲人瑞請家人幫忙剪指甲,卻不小心把指甲側邊剪太短,隔天甲溝就發炎紅腫,痛得老人家哀哀叫。一位60幾歲熱愛戶外活動的男性,新買的運動鞋有點太緊,穿幾個月下來,不僅大腳趾甲溝發炎,連灰指甲都來了。另一位50多歲婦女手指甲溝炎,雖有擦藥,每天做家事常碰水、弄髒手,最終拖到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才就醫。發生甲溝炎3原因1.指甲剪太短最常見「指甲剪太短、鞋子穿太緊」引發甲溝炎。皮膚科醫師李勇毅表示,指甲往前生長,但兩側會往內捲,如果把指甲剪得太短,側面又會有個角度,當指甲開始往前往下長,這邊就會刺激到甲溝,甚至嵌進去,引起發炎和疼痛。這時很多病人會要求醫師或美甲師把側面長出來的那一塊指甲直接剪掉,雖然能解除壓力、瞬間比較舒服,但當指甲長出來,傷害又會發生。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很多人剪指甲會不小心愈剪愈短,有些人還會用些小工具去刮甲溝,想把甲溝清乾淨,這些NG動作都會增加發生甲溝炎的風險。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年紀大了指甲會變厚,不容易自己剪,就會找人幫忙剪,有時不小心修剪過度,會造成深部組織發炎感染,甚至化膿;有些愛美女性喜歡塗指甲油,去光水、指甲油頻繁刺激指肉組織,也會引起甲溝炎。2.鞋子穿太緊如果鞋子太緊,也易引起甲溝炎,李勇毅指出,因腳趾一直被鞋子摩擦和壓迫,會增加指甲刺進甲溝肉的機會,引起發炎和疼痛。3.捲甲另一種較少見的是趾骨骨刺造成的「捲甲」,也易引起甲溝炎。李勇毅說,指甲下方的趾骨如果有骨刺往上凸,指甲就會更內捲,容易一再復發甲溝炎,約占甲溝炎病人的一至兩成。如果病人願意開刀切除骨刺,可望大幅減少復發機會,如果不願意開刀,也可以選擇復發時再來接受治療。肉芽感染 嚴重得拔甲甲溝炎的治療,會因為發炎程度不同而不同。李勇毅表示,發炎受傷的組織為了癒合,會血管增生、長出肉芽組織。當肉芽組織愈長愈大,更容易被指甲刺到,長期下來會變成很嚴重的甲溝炎。遇到這種肉芽大、感染嚴重的個案,如果吃抗生素都沒改善,還是得拔指甲。不過,絕大多數甲溝炎病人都是輕中度,不需要拔指甲。趙昭明指出,甲溝炎的治療以口服或外用的抗生素為主,輕微甲溝炎大約7到10天才會好,病人要有耐心,按照醫囑服藥。保持患部乾燥和乾淨也很重要,如果常碰水、弄髒,等於是一直接觸到細菌,就不容易康復。如果甲溝出現化膿問題,最好請醫師進行清瘡,不可以自己亂擠,以免引起續發性感染。護甲4招 可減少復發矯正內捲指甲,才能避免甲溝炎復發。李勇毅表示,指甲矯正是利用醫療級金屬貼片把內捲的指甲拉平,讓被剪太短的指甲在重新長好的過程中,不會繼續刺到肉裡面。坊間美甲店也做指甲矯正,但貼片是塑膠製,拉力較輕;皮膚科診所使用的金屬貼片拉力較強,可以隨著指甲變平、拉力減弱,漸進調整矯正的力道。趙昭明提醒,要減少甲溝炎復發,最重要的還是剪指甲習慣要改、鞋子不要穿太緊、運動不要太激烈,要穿襪子以增加柔軟介質的緩衝力量,別再讓指甲和鞋子硬碰硬。正確剪指甲方法正確的指甲修剪方式,要「剪平的」,兩側不要剪弧度,不可剪太短,切齊指尖就好,勿過度搔刮清潔甲溝附近的組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5 焦點.元氣新聞
星雲稱「死後沒有舍利子」佛光山:數量多到難以計數! 醫指這類病患體內常見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5日圓寂,今天舉辦圓寂讚頌典禮,會後發引台南大仙寺「荼毘」,進行火化,卻意外發現,「大師不僅燒出舍利子,且數量難以計數」。究竟舍利子是什麼?目前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肝膽的結石,也有說是佛家人修練後的成果。星雲大師 燒出五彩舍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生前雖說,「我沒有舍利子!」但發引台南大仙寺荼毘三小時後,卻意外發現,「大師不僅燒出舍利子,且數量難以計數」,佛光山今天證實此事。佛光山表示,大師舍利子色澤多為法乳般淨白,猶如他所坐之涅槃塔,其他還有紅、黃、藍、黑等琉璃光色的圓形結晶堅固子。還有遺骨舍利、舍利花等,莊嚴無比。Śarīra在梵語是遺骨的意思,亦即俗稱的舍利子,常指佛陀的遺骨,佛陀遺體焚化後結晶而成的固體物,如佛骨、佛牙、佛頂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等。舍利子是什麼?如何形成?舍利子到底是如何形成?目前有一些說法,包括人體結石,或是火化後骨骼內礦物質因高溫融化,並於降溫過程中形成結晶,但未有定論。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枋寮醫院腸胃科醫師方冠傑受訪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舍利子的形成應該與火化相關,一般來說舍利子成因有兩種說法:第一就是結石,因為佛教徒、僧人長期不吃葷食,以素食為主,飲食中比較多維生素、礦物質,又沒有攝取油脂、肉類,膽汁比較容易形成結石。第二個可能是火化,火化爐近千度高溫,人體骨骼因為高溫裂解,骨頭裡面的礦物質融化,降溫過程中形成結晶。方冠傑也分析,如果是溫度劇變形成的結晶,比較容易變成圓形,如果是一般結石,可能形狀會比較類似小石頭,不一定漂亮。也有臨床醫師指出,曾為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置換人工關節時,在關節積水處發現白色光滑圓球體,可能與骨刺有關,常見常見七十歲以上的長者。醫師指出,在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的關節裡面,確實常常出現光滑的「圓球體」,推估多是骨刺掉落,因此在關節積水處不斷滑磨,讓骨刺變得愈來愈圓滑,骨頭裡面常常藏有類似的物體,但若在關節處就會產生疼痛、病變,手術中務必要取出。星雲大師醫療團成員、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權威吳建興說,星雲大師生前做過電腦斷層,膀胱、腎臟等器官沒有結石問題,也沒發現組織鈣化等狀況,「這些舍利子應該不是他身體本來就有的」。吳建興說,他是受科學訓練的醫師,必須以嚴謹態度看待任何事,關於星雲大師舍利子一事,他無法亂猜或解釋,但醫療團照顧大師多年,很確定他沒有結石問題。》看更多聖嚴法師遺言 要求弟子「勿撿拾舍利子」法鼓山聖嚴法師遺言曾經載明,要求弟子「勿撿拾堅固子(舍利子)」。聖嚴法師說,舍利本身不是一樁不得了的事,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在家的居士們、國王們、大臣們都去爭搶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但是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說,我們更重要搶的是佛的法,所以他集合當時的大弟子們來編輯佛的遺教,成為三藏的經典、教典。聖嚴法師指出,「三藏的聖典」才是叫作「法身的舍利」,那種「肉身的舍利」,不如法身的舍利,肉身的舍利可以把它當紀念品來看,但是沒有教化的作用,沒有感化的能力,因為它是一種東西,而不是一種觀念或方法,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正信的佛教徒,對於舍利子是恭敬的,不否定的,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對於佛的言教、身教,那個舍利才是真正的舍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3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微醺夜 4名大叔自剖熟年人生
2023年的除夕夜,四位大叔(三位耳順、一位半百)在研討會及晚餐後的九點,來到鄰近名古屋車站的小店,氣氛微醺之際展開以下對話:大叔想搬往電梯公寓阿弘:你知道東京文京區不到25坪的公寓要價一億日幣嗎?簡直貴得離譜,自從小孩獨立生活搬出去,原本透天厝的家變得很大,把房子換成有電梯的公寓比較實用,但實在貴到無從下手。阿秀:對,我也想換屋,現在房子這麼貴,我家透天厝在京都,阿亮,你要不要來日本置產?我便宜賣你,我再去買電梯公寓。阿亮:我一直羨慕日本的透天厝,有自家院子,在比較郊區的地方感覺生活悠閒,怎麼你們現在都想賣掉,搬到市區公寓?阿秀:除了現在空間需求不一樣外,我腰椎骨刺壓到神經,行動偶爾感到不舒服,我在辦公室都坐在復健彈力球上,隨時伸展腰椎,晚上喝酒後多走幾步就撐不住,必須蹲在路邊休息一下,還被路人以為我醉倒了。阿弘看向旁邊問道:阿文,你太太一個星期回家幾天啊?平常有人陪你嗎?阿文抓抓頭說道:還好,她外地的工作收入不錯,每周還是會回家兩、三天,平常女兒跟女婿會來陪我,我去年退休,剛轉任到私人機構也挺忙的。怕太太只剩半年生命阿弘說道:你們知道嗎?去年我太太突然在右側胸部摸到硬塊,我檢查後覺得很像惡性腫瘤,除了趕快安排就醫外,我突然間覺得人生很無助,想到如果她只剩半年生命,我居然感到害怕!最後雖然檢查正常,一周的煎熬彷彿完整跑了趟人生跑馬燈,然後我看看自己的體檢報告,與同事討論後決定開始吃藥,你們都有吃藥嗎?幾乎全員都有「兩高」所有人都點頭,統計起來,幾乎全員都湊了糖尿病以外的兩高。阿亮說:我很掙扎要不要吃藥,所有指標都算正常,但我看自己的好膽固醇這十年間從90掉到70,壞膽固醇從70到110,我就感受到老化。我學生小周,血液檢驗正常也沒症狀,高階健檢完就附贈兩根心臟支架!又怎麼能預期呢?我血壓更是起伏,休假時很正常,工作都偏高,但天天都在工作啊!若吃血壓藥,整天無力、疲倦,無法工作。阿秀與阿弘同時說:所以我們都吃低劑量降壓藥,膽固醇的藥雖然還沒吃,但很多同事都說該吃了。阿文說:我早就吃啦,血壓、膽固醇、尿酸,一日三顆藥,一切都蠻正常的,阿弘你建議我用新的降血糖藥來減重,但我只要瘦下來,我太太就擔心我是不是得癌症,逼我做各種折磨人的內視鏡。兩個小時,大叔微醺之際暢談熟年生活困擾,阿弘是東京大學老年醫學科教授、阿秀是京都大學教授,現任日本國家研究中心理事長、阿文是剛退休的名古屋大學老年醫學科教授,阿亮來自台灣……。
-
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一爬山膝蓋就痛是該放棄運動?醫:不是不動,要學會增強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主因:過度使用和老化●膝關節退化嚴重度,與軟骨磨損相關●訓練大腿肌力、核心肌群,能穩定膝關節上下樓梯總覺得關節卡卡嗎?發出「喀喀」聲響,甚至感覺疼痛嗎?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許多民眾聽到「退化」以為是老人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說,膝蓋的軟骨磨損程度與膝關節退化成正比,軟骨磨損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韌帶鬆弛、肌肉量流失,導致走路、跑步的靈活度受限。低衝擊運動 改善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高齡族群,但隨著慢跑、登山、健身風氣盛行,不少40、50歲的人就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索性停掉原本運動的習慣,結果退化更為嚴重。林頌凱表示,關節軟骨磨損的原因,來自於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例如:身體過度使用、身體舊傷成疾、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等,最後導致膝關節鬆弛。如果膝關節退化,是不是都無法再從事喜愛的運動呢?林頌凱強調,有些運動傷膝蓋、有些運動保護膝蓋。從事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等部位的肌力訓練、伸展運動,可運用大腿推蹬機、側抬腿運動來加強,就能夠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此外,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等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也是不傷膝蓋的運動。林頌凱說,健走、保齡球、土風舞對膝蓋影響不大;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則會增加膝蓋承受的壓力,日常可強化肌肉拉伸,保持膝關節正常。籃球、網球、羽球、快跑等高強度運動有許多跑、跳、撲、跨、急煞等動作,初學者若姿勢不正確,容易肌腱發炎、肌肉拉傷,因此應該強化周邊肌群,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積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長骨刺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症狀,當膝蓋疼痛、痠痛時,就應該積極介入治療。林頌凱指出,首先著手治療鬆弛的韌帶,才能保護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持續惡化。體重控制及穿戴護膝可以保護韌帶,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如核心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訓練)可以增強肌肉,讓膝蓋變得更有支撐力。補充維生素 抗老化抗發炎另外,多喝水可加速新陳代謝,多補充維生素可抗老化及抗發炎,亦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林頌凱呼籲,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就醫檢查診斷,可以跟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類型及治療方式,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想知道還有哪些骨科復健相關照護?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更多免費線上課程】:http://bit.ly/3HDjJAw
-
2023-02-02 醫療.骨科.復健
蘇貞昌腰傷手術/腰痛成因百百種,最怕神經壓迫!醫提醒動手術顧好2大重點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昨晚因腰傷赴台北榮總進行微創手術,他臉書貼文表示,是過年發紅包給政院員工、警衛,又視察指揮中心,走路太急導致受傷,目前無大礙。醫師表示,走路走到腰痛,可能與退化有關,當腰部直立時受力過多,可能造成關節、神經壓迫,進而產生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延伸閱讀】腰痠背痛讓人受不了!主要是因為身體出現這三種問題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常與退化有關北榮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蔣恩榮表示,走路姿勢若不良,走太快都有可能造成腰部損傷,但「時間」是最主要的因素,若骨骼或腰部肌肉退化,讓腰椎受力增大,長時間下來就可能造成腰椎疾病。北榮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康渡也表示,腰痛成因繁多,可能肌肉過度拉扯、用力不當,或小關節處過度摩擦,造成小面關節症候群,只要疼痛沒有「轉移」到臀部、大腿或小腿,都可能只是單純肌肉造成的腰痛。腰痛最怕神經壓迫 刺痛痠麻為常見症狀「腰痛可透過影像學分作兩類。」劉康渡說明,透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方式,可檢查脊椎方面的是否有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關節不穩定症狀,但不論影像學檢查是否有發現,最怕「神經壓迫」。【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的症狀包括刺痛感、沒辦法走路、單側有觸電的感覺,或痠麻感延伸至大腿、小腿、臀部。劉康渡表示,民眾若腰痛合併大腿、小腿、臀部疼痛,就要特別注意,先至醫療院所就診,若保守治療後仍未見效,則需積極安排影像學檢查。腰痛治療方法多元 先從保守療法開始腰痛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蔣恩榮指出,通常腰痛會先從保守治療開始,從復健、訓練肌肉等方式開始進行,若都未見效,可能神經壓迫較厲害,這時候才會考慮侵入性的開刀治療。劉康渡表示,臨床治療建議先從「生活習慣」開始著手,樓梯慢慢爬,好好休息、吃藥、定期復健、學習正確用力的姿勢,或物理治療等等,若都未見效,才會侵入性治療,但並非馬上安排開刀,可能透過神經阻斷方式、局部麻藥,或脊椎外膜注射類固醇、麻藥等方式讓神經緩解。「為小侵入性手術雖為暫時性的緩解方案,但最長也可維持半年。」劉康渡指出,影像學發展相當先進,透過超音波定位可將藥物精準注入脊椎腔外膜、神經孔內,除非神經壓迫嚴重,病患痛到無法行走,否則不會建議手術。【延伸閱讀】腰痛、背痛到屁股、腿也在痛? 醫指椎間盤突出症狀,勸盡早治療手術解除神經壓迫 重點是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由於腰部手術種類繁多,即使病患因為神經壓迫進行手術,劉康渡提醒有兩項注意重點,「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若只是局部小壓迫,通常微創顯微鏡、脊椎內視鏡手術就可以處理妥當;但若是大範圍的疼痛,好幾節關節都壓迫到神經造成疼痛,或骨頭磨損嚴重,就需要傳統手術,進行徹底減壓,將的骨頭固定好,透過鈦合金、墊片等,避免固定不完全,讓腰痛症狀幾年後再度復發。劉康渡建議,要防止腰痛復發,就要避免彎腰、提重物,站、坐姿也都要注意,不要讓腰部承受過大的力量,也要增加腰部的緩衝,減少牽扯;若已經有神經壓迫問題,就不建議進行推拿、瑜珈等方式來緩解腰痛,仍要經過醫師診斷,以及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才能從根本緩解腰痛。
-
2023-01-28 醫療.骨科.復健
過年手機滑太久,手指退化性關節炎恐提早報到!3大好發族群要當心
手指關節總是會莫名疼痛、僵硬嗎?只要一有空閒就想滑手機,是現代人離不開3C產品的證明,但陳炯瑜醫師呼籲,長期這樣下來,不只傷眼手指關節也會加速退化,手指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會提早報到!雞爪手是什麼陳炯瑜醫師說明,手指末端關節增生骨刺,關節開始橫向長,變得粗大就像竹節一樣,形狀看著就像是雞爪一樣,且會伴隨著疼痛感,是一種典型的退化性關節炎。而手部的退化性關節炎的初期症狀很容易被忽略,通常都等到雞爪手現形之後,才會被注意到。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常見4大症狀以下是手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比較常見的四大症狀:(1)握力、捏力不如以往(2)指關節僵硬腫脹,甚至疼痛,天冷時疼痛感更明顯(3)手指開始變形,關節兩側外觀特別凸起(4)手指無法順利彎曲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陳炯瑜醫師說明,像是停經前後的婦女、有家族遺傳或是以手部會主要工作型態者,像是美髮師、美甲師、打字員等等,都是屬於手部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如果出現以上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在人口快速老化的現在,退化性關節炎已成為很常見的疾病,好發於手指、膝關節和髖關節,想要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培養運動習慣鍛練肌力都是必要的。在發覺關節出現任何不對勁之前,我們都可以積極地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提早保養關節部位,守護關節力!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該怎麼辦?復健科醫詳解下背痛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下背痛及其相關的問題,是復健科門診病人最常見的病痛,這種下背痛是一種背部骨骼肌肉系統之疾病,常見初次發作的年齡層為20~40歲,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相當,而下背痛更常見於40~80歲之間,其罹病人口比例會隨年紀逐漸增加。全球約有9~12%的人口患有下背痛,但約65%的人會在六週內改善,在復健科門診中,此類病人約占三成,其主要症狀都是在下背突發性疼痛,甚至會有輻射性麻痛延伸至下肢。下背痛形成的原因是什麼?下背痛並非單一的疾病,有時會伴隨其他潛在的病因,故下背痛族群是包含許多疾病之共通症狀。一般下背疼痛常因姿勢不當、彎腰搬提重物後引起,導致下背痛之原因,可能是因下背部肌肉、韌帶、骨骼、關節的拉傷或扭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疾病會合併下背痛,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椎間盤退化、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於骨質疏鬆病人)、腰椎滑脫併脊椎管腔狹窄等。下背痛的症狀為何?一般下背痛的症狀是局限在下背部(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之區域)的刺痛或悶痛,其疼痛範圍可能是在單側或雙側,有時會有輻射性的疼痛傳至臀部及下肢(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尤其在身體往前彎曲動作時,會誘發上述症狀發生,甚至在咳嗽或打噴嚏時,亦會使下背痛加劇。雖然疼痛感會慢慢改善,但若不加以注意防範,下背痛復發的比例高且疼痛的程度會較之前更嚴重,有些慢性下背痛患者還會有焦慮及睡眠障礙的問題。下背痛常見之成因及症狀分類一、單純背部扭傷造成之下背痛:通常為局限在下背部疼痛,65%患者可在六週內改善。二、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到神經根,或脊椎腔狹窄造成單側或雙側之下背部痛及輻射性延伸到下肢之疼痛。三、壓迫性骨折造成之下背痛:常見骨質疏鬆之患者,其部位多在胸腰椎連絡處,多見於長者意外跌坐地面造成。四、腫瘤引起之下背痛:通常會半夜3~4點左右痛醒,且下背腫瘤或感染處遇外力敲擊會疼痛,甚至會有下肢肌肉萎縮情形。五、內臟器官的轉移痛,例如:膽囊、腎結石或感染、胰臟炎或腹主動脈瘤剝離。六、外傷造成之下背痛:常見於暴力撞擊後,引起之下背部椎骨骨折,脊椎前後滑脫症或椎間韌帶扭挫傷等。七、退化性關節症:如腰椎退化骨刺。八、脊椎骨性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九、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膿性椎間盤炎或慢性骨髓炎等。十、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人體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防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的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例如:乳酸等)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酸痛感。下背痛治療方式一、藥物治療:一般常用的是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單純的止痛藥物,亦會使用肌肉鬆弛劑。若是因長期慢性疼痛導致之憂鬱及焦慮,可諮詢精神專科醫師後,配合抗憂鬱之藥物治療或進行心理治療。二、復健治療:熱療及電療可改善下背組織之僵硬,達到疼痛之緩解,對於椎間盤突出合併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可使用間歇性的骨盆牽引方式,使腰椎間盤產生之負壓,減輕椎間盤對腰神經根之壓力,從而減緩症狀。三、針灸治療:可以改善疼痛程度,請向中醫師諮詢評估。另外,病人可以多吸收正確的衛教知識,例如:參加醫院背痛教室,透過上課方式,由醫師或復健治療師講授背痛原因及預防與治療方式,建立日常生活正確之姿勢及運動習慣,以增強肌力與延展性。何時需要緊急醫療處理?若是病人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或持續嚴重的下背疼痛時,代表椎間盤突出更加惡化,可能壓迫到脊髓馬尾部控制大小便之神經根,或是突出之椎間盤破裂至脊髓腔,請立即到醫院就醫治療。(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8 醫療.骨科.復健
脖子痛會自己好轉嗎?專科醫師告訴你頸部疼痛怎麼辦
以往頸部疼痛比下背痛少見,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環境的原因,每年頸部疼痛的病人數量正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大部的頸部疼痛會自動好轉,但是全球十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至少持續三個月的物理性頸部疼痛,所以當您頸部疼痛有合併下列情形者,需要進一步求醫和治療。 一、有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時(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 二、持續疼痛且合併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現象時。頸部疼痛的症狀頸部疼痛大部份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份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以下先依症狀來討論頸部疼痛。急性頸部疼痛 大部份的急性頸部疼痛是因為肌肉扭傷或肌腱受傷引起,來自急性外力衝擊(例如:車禍或摔倒等意外)或扭到脖子(例如:睡姿不正確造成落枕或提重物造成肌肉拉傷)。大部份輕微肌肉、肌腱拉傷會在數天或一週內自動好轉,只需保守治療,包括:冷熱敷、藥物、物理復健等。如果庝痛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三個月以上,而且還合併上肢疼痛和發麻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頸部疼痛 一、頸部疼痛合併肩膀手臂疼痛:往往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神經孔狹窄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突然發生或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惡化,會合併上肩疼痛或手麻。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是依據疼痛的程度、神經根或頸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情形來決定治療方針,大部份症狀是暫時的而且保守療法(例如:藥物、物理復健)即具療效,如果經過6至12週的治療後仍然無效,再行考慮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是肩頸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會因咳嗽或打噴嚏造成椎間盤往正後方或後側邊突出會壓迫到神經根引起不適症狀;在臨床上,依據發麻的部位作為定位的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手部大拇指發麻。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除了麻的症狀外還伴隨感覺的喪失,有三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會肌無力。檢查包括臨床神經身體評估、頸椎X光以及頸椎磁振攝影等。二、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的頸部疼痛:由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特色是歷時數年逐漸惡化而且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頸部姿勢有關,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頸椎關節退化。一般以保守療法為主,除非持續不能忍受的疼痛或功能受影響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頸椎神經孔狹窄可能來自頸椎間盤退化變窄所造成,主要的症狀來自於單側的單一神經根被壓迫到,它的主要症狀是間斷慢性進展的頸部疼痛。三、頸部及上肢疼痛合併肢體行動不穏:疼痛從頸部延伸至上臂,有時候是一陣一陣地刺痛,還伴隨著手腳的行動不便,若是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時,就要考慮頸椎狹窄是否已壓迫到脊髓神經,而造成脊髓神經的病變。而脊髓神經病變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經由檢查會發現節段性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疼痛可能是間斷性的,而肢體行動的不便會很慢地進展。保守療法可以解決慢性疼痛,但只有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脊髓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及肢體行動的不便。四、與時間有關的頸部疼痛:往往在清晨起床和晚間比較疼痛,而且溫暖的氣候可減緩症狀,病患往往伴隨膝或髖關節的退化,所以這種頸部疼痛有可能來自於頸椎關節退化。頸椎關節軟骨退化合併頸部疼痛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也適用一般的保守療法來治療。 五、除了以上情形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情形,例如緊縮型頭痛所引發的頸部疼痛,就要同時治療頭痛才能改善頸部疼痛的症狀。 六、非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頸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發生在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而造成脖子的僵硬和疼痛。風濕性泛肌肉痛、纖維肌痛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病患會全身無力合併大腿和肩膀痛,血中發炎指數會增加,或常常合併清晨僵硬、睡眠問題和焦慮等其他問題。頸動脈剝離,常常是因為外傷所引起的,它的疼痛包括頸部和同側的頭以及眼眶痛,一般需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頸部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頸部疼痛,往往會合併腦神經的痲痺與病變。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肩頸疼痛,而沒有明確的神經學變化,那麼保守治療,例如:熱敷、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復健等,再加上日常生活好好的保養(不要過度使用脖子、不要持續過久同一姿勢、多做舒緩的運動等),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引發嚴重的神經學變化,那麼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手術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從前方開刀及後方開刀。從前方開刀( An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如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就可以考慮從前方來達到減壓的目的。手術的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 優點:傷口較小,組織破壞較少,也就是說手術後比較不痛,能夠早點下床活動等。 缺點:如同上述,傷口小代表的是手術時可看到的範圍就比較小,也就是說可減壓的範圍就相對較小;由於較精細所以需要的經驗也比較高。同時可處理的節數也相對較少。從後方開刀(Pos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一般來說,如果病灶從後面來的時候,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有: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 優點:相對來說可以達到較大的減壓效果,對於整條脊髓本體可以達到連續性的減壓,同時可以一次處理較多節數的問題。 缺點:傷口較大,對肌肉及其他的軟組織破壞較多。術後一般來說多需臥床三至四天左右,術後的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長期會有脖子酸痛的問題。植入物的選擇主要是用於前融合術,主要可以分為固定用的自體骨、椎籠(Cage)、金屬釘及板、以及可以保留活動度的人工椎間盤。以下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症。 一、自體骨:一般是由本身骨盆腸骨取出一小塊骨頭來做為融合的材料。優點是融合的能力最好,缺點是增加手術的疼痛及感染機會,現在較少採用。 二、椎籠( Cage):主要的材質包括鈦金屬、PEEK、鉭金屬等,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要融合。優點:取得較容易、不會增加病人額外的傷口及疼痛,融合的能力也很好。缺點:融合之後,比較容易引起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 三、人工椎間盤:目前最新的植入物。優點:是目前最為仿真(人體椎間盤)的植入物,因為可以有限度地活動,也就是說可以保留手術關節的活動度,也比較不會造成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缺點是價格太高,健保不給付;一個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約需新台幣二十五萬左右。 而且對於年紀太大或過度退化的病變並不適合使用。依據衛福部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有限制性的開放給付,限制頸椎C4/5或C5/6節段使用,且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禁忌症則包含(一)椎體後髓神經壓迫病灶,如後縱韌帶鈣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黃韌帶骨化等。(二)脊椎關節病變,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三)明顯不穩定,如前屈、伸展(flexion-extension)側面X光椎體間位移3.5毫米(mm)以上,或脊椎側彎測量COBB角度11度以上的改變。(四)頸椎後突變形(kyphosis)或曾接受椎板成形術(laminoplasty)、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手術者。(五)骨質疏鬆、代謝性骨疾病或腎因性骨病變(bone mineral density(BMD)T—score分數小於負1.5)。 (六) 脊椎感染。(七)脊椎腫瘤。(八)對裝置材料過敏。(九)嚴重脊椎退化或同一椎節小關節病變。如何保養頸部?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者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一頓火鍋涮8片豬五花熱量爆了!醫揪「9樣陷阱食材」害膝蓋受損 愛盤腿坐也遭殃
天氣轉涼,不少人已經開始準備要大啖熱呼呼的火鍋,而吃火鍋少不了選擇豐富及花樣多變的火鍋料。不過,火鍋的隱藏熱量陷阱很多,湯底+肉片+火鍋料,隨隨便便就超過1000大卡,想不發胖都難!火鍋發胖陷阱 恐影響膝蓋健康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醫師在《鋼鐵爸爸 陳鈺泓醫師|新北板橋骨科脊椎專業 骨質疏鬆 骨折骨刺 微創手術》分享,身體每變胖1KG,對膝關節的負擔就會增加4-6KG,為了膝蓋健康,吃火鍋時還是稍稍忌口吧!肉類:‧豬五花(8片,約160g):614大卡‧牛五花(8片,約160g):518大卡建議多吃瘦肉、白肉,取代肥肉、紅肉加工火鍋料:‧貢丸(8顆):392大卡‧花枝丸(8顆):360大卡‧甜不辣(100g):200大卡‧燕丸(8顆):248大卡‧蛋餃(8顆):208大卡甜品:‧巧克力冰淇淋(2球):220大卡‧可樂(100cc) :51大卡 預防關節退化 牢記6招此外,陳鈺泓也分享過6招預防關節退化:1.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加速關節磨損。這就是為什麼國外過重的人很多都要坐輪椅,因為關節已支撐不了身體重量。2.少彎腰取物:盡量避免彎腰,如果要拿低處物品,可以蹲下拿取。3.吃抗發炎食物:建議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E、Omega3等營養素,減少關節發炎症狀。4.膝蓋保暖:膝蓋本身脂肪少,膝蓋著涼會讓膝蓋的血液循環減弱,讓關節更僵硬痠痛。5.不盤腿:盤腿坐最傷膝蓋,膝關節過度彎曲,將承受體重8倍的壓力。6.不坐矮椅子:椅子太矮時,在起身和坐下時都會加重膝蓋和髖關節的壓力。延伸閱讀: ·天冷狂吃薑母鴨、羊肉爐!醫示警「愛加這些食材」會痛風 木耳、金針菇都中了 ·減肥吃鍋「加7樣食材」助腸胃蠕動、消水腫! 平價又有高營養價值 
-
2022-12-23 焦點.健康知識+
突然腳抽筋怎麼辦?抽筋最常見4種情況,專家教不同舒緩方式
許多人都有腳抽筋的經驗,可能是在運動時、可能是在半夜睡覺時。肌肉抽筋是肌肉不自主收縮而無法放鬆、導致肌肉劇烈疼痛的現象,時間從幾秒鐘至幾分鐘時間不等。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曾受訪分析,抽筋大致可以歸納成兩大因素,包括電解質不平衡,以及血液循環不好。而具體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神經肌肉病變,代謝異常﹝如尿毒症,甲狀腺機能低 下等﹞,或是體液的流失﹝如大量流汗、腹瀉、使用利尿劑、洗腎等﹞。較快的舒緩方法可以按摩或是熱敷。很多時候都會發生抽筋,而這些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該如何改善呢?以下整理最多人遇到的抽筋狀況。運動中或後原因:運動前熱身不足、運動太過激烈或沒有適當水分電解質和熱量補充等原因,造成肌肉過度緊繃勞累,因此抽筋。改善:1.運動前先做適度暖身拉筋、運動中適時補給水分電解質、運動後做伸展活動,就能促進肌肉血液循環和避免肌肉脫水、電解質失衡等狀況產生。2.適度飲用運動飲料和攝取牛奶、優格、香蕉、柳橙等食物,皆有助補充電解質,並供應肌肉能量的醣分。睡覺時原因:週邊血液循環不良、肌肉疲勞、神經病變、情緒緊張、環境溫度改變未注意保暖或其他生理因素。改善:1.睡前喝點牛奶或水維持電解質平衡;按摩、溫水泡腳、做預防性體操,都可讓體內血液循環較好。2.睡覺時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3.如果半夜腳抽筋,切記不要硬踢、踩地板或是硬拉抽筋處,可按壓小腿後方的「承山穴」(見右圖),有急性舒緩的功效。維生素D不足原因: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會影響鈣與磷的平衡,間接影響肌肉收縮,因此缺乏維生素D可能引起腳抽筋。改善:每天有充分的日曬,不要過度防曬。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全脂牛奶、魚肝、香菇和黑木耳、各式魚類。孕婦原因:隨著孕期體重逐漸增加,孕婦腿部負擔加重,若走太多路、站得太久,都會令小腿肌肉活動增多,使腿部肌肉處於疲勞狀態,引起腿部痙攣。改善:1.不要過於急促的走動或走太多路。如是站著時發生腳抽筋,先讓腳跟著地將腳掌平貼在地面。2.若是睡覺時發生抽筋,則將腳掌平貼在牆壁上,或將膝蓋打直,將腳尖上翹讓腳板與小腿呈直角,使小腿肌肉伸展,即能有效緩解肌肉痙攣。3.飲食中建議多增加鈣質的攝取。其他因素還有其他許多疾病會造成抽筋,吃藥也可能有抽筋的短暫副作用發生,例如以下這些情況:.糖尿病足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或骨刺壓迫神經損傷.周邊神經病變或脊椎狹窄引起的神經根壓迫.服用利尿劑及降血脂藥物的影響.降膽固醇藥物有時造成肌肉發炎,容易造成肌肉痠痛抽筋。.鈣離子或鎂離子等電解質不平衡.腹水或洗腎導致體液分佈不平衡.靜脈曲張不寧腿症候群≠抽筋同樣是腿部下肢的不適感,有些人會誤把「不寧腿症候群」當作抽筋。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看詳細),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的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如休息或夜間睡眠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等不適感,但症狀會在肢體活動後改善。不過睡覺時抽筋或不寧腿,都容易中斷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低落,影響日間活力和精神狀況。只不過抽筋較多是短暫或短期症狀,如不是長期可忽略。但不寧腿則還是建議就醫改善,不然長期睡眠品質低落,也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資料來源】.半夜腳抽筋 2招解你的痛.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半夜容易腳抽筋?醫師建議:被子不要蓋太重.爺奶半夜抽筋 啊!缺維生素D
-
2022-12-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走路不穩 看骨科還是神經內科?長輩下肢有異狀 簡易自我測試幫助看對科
牽著太太的手緩步進入醫院,60多歲的江先生今年確診巴金森病,起初他只有感覺左腳左手不協調,直到朋友的建議下,去了神經內科檢查,但許多病人就沒這麼幸運,多次轉診、檢查才找到對的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下半身有異狀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骨科,其實這時就能用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辨別,進而提早就醫。平時山上做事、務農的江大哥,在太太眼中是個談笑風生的丈夫,但這一、二年間上揚的嘴角漸漸平緩,腳步開始不穩,手部也出現不協調,原以為是過去受傷的舊疾復發,看了醫師才知道種種都是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治療的路上,始終陪伴的江太太,總會加入與醫師的討論,江先生也會定期向醫師反映服用藥物的情形,他認為,有不適就要和醫師說,好好吃藥才能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許永居從診間觀察,手抖的狀況會影響到日常吃飯、拿東西,除了家人會察覺,自己也會留意趕快到醫院看診,反觀腳抖可能不太礙事,即便有了狀況也會認為是骨刺、髖關節等骨科的問題,又剛好巴金森病多發生於長輩族群,導致病人更難以分辨。他分享,確實有民眾剛好檢查出骨刺,開完刀後卻不見好轉,才會到神經內科就診。簡易手指操 有異狀快就醫許永居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推出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能達到初步的自我檢測,畢竟就算是髖關節不好,總不可能手也不好,因此,只要請長輩將左右手掌打開,大拇指輕觸食指25下來判斷,一發現速度變慢、停頓打不開,就有可能是巴金森病,同時,看診時他也會注意病人進到診間的速度、坐下來時會不會有摔倒傾向來進行判斷。「巴金森病是吃藥就能控制的疾病。」許永居強調,同時得定期回診與醫師調整用藥方針,尤其初期服藥會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情進展,藥物必須隨時做改變或調整。這也凸顯在地就醫的重要性,否則只為了一次回診舟車勞頓到外縣市,大幅減少病人就醫動力。漫長的治療旅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情緒憂鬱,許永居鼓勵病友,把疾病想像成感冒、失眠一樣,規律服藥控制病情,就能維持長年與疾病共存,若出現情緒低落等狀況,也有同時能改善巴金森病及憂鬱症狀的藥物可治療,不需要過於悲觀。就如同當年他初次在療養院遇上了臥床十年的巴金森病病人,經過二、三年的治療後,病人在醫護人員面前重新站起來的情景,不僅燃起他對於這項疾病的研究,更證明了吃藥就能夠控制病情。【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1-19 焦點.科普好健康
長者走路腳麻靠 「慈悲的手術」改善!脊椎微創減壓術,傷口小、復元快
今年重陽節前夕,一位高齡90歲的伯伯走進診間,滿臉憂愁的說,三個月來腳麻得厲害、甚至沒感覺,走幾步路就腳軟得停下休息,尤其有一眼失明讓平衡感更差,家人很擔心萬一跌倒受傷會更危險。經由X光與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嚴重骨刺問題,建議可接受「慈悲的手術」,傷口小、復元快,更重要的是讓脊椎能維持穩定而避免後遺症。間歇性跛行 脊椎出狀況伯伯想到有機會解決病痛恢復正常生活,沒有太多的猶豫決定手術。其實,病人走幾十步、幾十公尺就會覺得腳麻而且非休息不可,從此就能看出是「間歇性跛行」的表現並推斷是脊椎出狀況。做X光檢查顯示,他有輕微脊椎側彎、脊椎嚴重老化;核磁共振則發現,每一節脊椎都有骨刺,尤其腰椎3-4、4-5節最嚴重,4-5節的神經孔變得非常狹窄,當伯伯走路的姿勢改變會使神經孔變得更狹窄,進而壓迫神經,當他走幾步路時只要看到樹就想抱著休息一下。像伯伯如此高齡,骨刺嚴重並不意外,恰巧安排他在重陽節那天施行「脊椎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把骨刺清除乾淨後,讓神經順利膨起不再受到壓迫。他在術後回到病房就能下床走路,兩天後出院,原本「老康健」的他,又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傳統減壓融合術 須植支架微創減壓手術的傷口小、恢復快,能讓沒有神經壓迫到的軟組織、骨頭盡量保留,即使對高齡的病人也很安全。而傳統減壓融合術,為了在術中看到神經,得讓足夠的光線進入神經孔,要破壞相當大範圍的骨頭,當病人骨刺嚴重時,必須把正常與不正常的骨頭都拿走,為了維持穩定而需在脊椎上植入釘子或支架等植入物,後續影響脊椎的穩定度。保留原來骨頭 不用打釘子脊椎微創減壓手術容許保留原來的骨頭,不需要再植入釘子或植入物,讓原本的麻痛大幅改善。臨床上大部分的病人都恢復得不錯,僅有些病人因為神經壓迫太久而需要長一點的改善時間。這樣的手術在施行過程中要花費很多心力,手術時間甚至更長,但可以不用打釘子、保留原來的骨頭、維持脊椎的穩定度,帶給病人最好的結果,所以說是慈悲的手術。不過,當病人的脊椎在X光片上已經有明顯的滑脫與鬆脫會造成疼痛,即使做完減壓還是會疼痛,還是得採用傳統的固定手術。姿勢不正確 加速形成骨刺骨刺的產生與老化有很大的關係,但不見得一定會壓迫到神經。當輕微骨刺時,可做保守治療、核心肌群訓練、瑜伽運動等,即使骨刺壓迫到神經都有可能緩解,除非是經年累月的老骨刺,已經壓迫到大小便、肢體沒有力氣,必須開刀,以免造成永久性的傷害。骨刺是退化必經之路,但有些狀況會加速形成,例如常彎腰、姿勢不正確等。建議大家在彎腰時,可以用蹲來取代,保持正確的姿勢,讓脊椎的負擔少一些。
-
2022-10-27 醫療.骨科.復健
腳麻、屁股痛是坐骨神經痛?醫指出現4症狀機會高,常見5風險要避開
許多人下背痛、屁股痛會認為是「坐骨神經痛」,不過事實上未必如此,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表示,坐骨神經痛會有相關症狀出現,且其實它也並非一種疾病,而是如「肩痛」一般是個症狀,是某處正在疼痛,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找出疼痛的原因,並用正確的方式治療改善。 腳麻、屁股痛是坐骨神經痛?醫:出現4種症狀機會高。 許嘉麟醫師表示,坐骨神經痛和肩痛一樣,兩者都是症狀的一種,肩痛可能出自於五十肩,可以肩關節囊擴張術治療;坐骨神經痛可能出自於腰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則可以腰椎微創手術治療。 醫師也表示,腰痛、背痛、屁股痛未必就是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壓迫會有些特殊症狀出現,範圍一路到小腿、腳趾都可能。例如走路傾斜或走一走會軟腳、合併大拇趾無力或無法上翹、有麻木或刺痛感、穿鞋或穿褲子時感覺兩隻腳不太一樣的異常感覺等。若平時有出現這些症狀,就真的得留意很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原因繁多,醫:留意歪量久重快5風險! 許嘉麟醫師指出,坐骨神經是全身最大的一條神經,可說是「任重道遠」,一路到小腿出現的狀況都可能形成坐骨神經痛,例如臀部的梨狀肌力量不足而攤壓、大腿體型巨大的四頭肌腫脹而壓迫、小腿的腓骨前肌出問題也會引起。 醫師表示,坐骨神經痛除了可能受椎間盤突出、骨刺等骨頭問題影響,大多也出自於肌肉問題,急性肌肉拉傷就是其中一種,常見的風險可如「歪量久重快」五大類。包括姿勢不良、過歪、單一使用肌肉,或是使用量、使用時間、重量負荷超出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造成傷害等。而這些也和椎間盤突出、骨刺等息息相關,像是椎間盤突出就常因姿勢不良所引起,提醒民眾日常多加注意。 是坐骨神經痛?再觀察一下?4情況早檢查,2症狀當天就診! 民眾出現各類疼痛、麻痺等症狀時,難免都會想再多觀察一下,不過許嘉麟醫師提醒,若真的出現不尋常的症狀,就應盡快就醫別再拖。 以肌肉問題來說,一般而言兩三天就會好轉,兩周內就該恢復,若是超過這時間遲遲不見好轉、出現難忍的疼痛、情況加劇,或是出現前述坐骨神經痛的神經症狀,建議盡早就醫,以避免神經壓迫久了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而若是發現近日出現漸進式無力,或是大小便失禁、難控制等,更是建議當天就診。 坐骨神經痛治療視情況不同,早檢查別網路爬文照單全收! 坐骨神經痛因形成原因可能性多,治療及改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可分成骨頭、肌肉兩大類。骨頭的原因可如腰椎椎管狹窄症、骨刺、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症、骨腫瘤、骨折等,治療方式就會視情況採取如開刀、腰椎牽引、超音波導引注射等。肌肉相關則如臀肌、大腿肌、小腿肌,可能因過瘦、肌肉太少所引起,也可能因發炎腫脹、肌肉太大所致,或是肌肉歪斜、姿勢不良等,這類情況則建議以肌肉傷害治療,並加以防範、避免相似情況一再發生。 提醒民眾,日常發現腰痛、背痛、屁股痛等,不論是否為坐骨神經痛,都建議多留意相關症狀,並盡量避免網路上的改善方式照單全收,先進行檢查了解原因,除了避免使得情況惡化,也有利對症下藥、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久坐屁股痛是哪裡出問題?物理治療師指3大可能,4招助改善! .常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專家指「最常見關鍵」,2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22 醫療.骨科.復健
常落枕、肩頸痠痛、手指麻木,當心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醫師教4動作,每天做2組有效改善
你有長期落枕、肩頸痠痛的情形,且經過復健調理後,落枕的狀況還是容易復發嗎?若還有合併脖子僵硬、肩頸麻木、手臂、手指麻木等症狀,可能要懷疑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什麼是胸廓出口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雖不常聽到,但它的發生率其實很高,主要是鄰近胸部第一肋骨,以及前鋸肌附近的纖維組織,壓迫到周遭的神經血管組織,如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所引起。胸廓出口症為頸部前方之斜角肌因長期姿勢不良,形成過度緊繃之激痛點,進而壓迫夾傷到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之間的上臂神經,而有遠端肩膀、上臂、前臂、手指之遠端疼痛。常與頸椎退化、五十肩、網球肘、滑鼠手所混淆。部分患者為第一肋骨與鎖骨之間神經夾傷。或者胸小肌與胸廓之間神經夾傷。 1動作自我檢查 有無胸廓出口症 把手舉高過頭,持續交替做張開手和握拳這兩個動作,計時三分鐘。假使這個動作誘發了肩膀與手臂的麻、痛、不舒服或冰冷,就很可能是有胸廓出口症候群。因為把手舉高過頭的動作,會壓迫到胸廓出口的神經和血管,因此可以靠這個動作自我檢查,但做了有不舒服,並不代表一定就是胸廓出口症候群,還是要就醫診斷才能確定。 如何正確低頭? 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低頭玩手機者,若姿勢不良就易引起胸廓出口症候群,因此學會「如何正確低頭」是很重要的。 正確低頭姿勢應為:收下巴後旋轉頭部,使視線往下 錯誤低頭姿勢為:脖子往前伸。將造成頸椎骨刺、頸椎過直、胸廓出口症等。 在日常生活中做這些動作時,可多留意收下巴,時刻提醒自己,將習慣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完成矯正,以免常因姿勢不良引起疼痛。 有哪些復健動作可矯正? 白映俞醫師建議,覺得自己可能有因胸廓出口症引起的手臂、肩膀不適,最好每天做以下四個動作,早、晚各做一組(4個動作),每個動作都要反覆十次。 牆角伸展面對一個牆角,兩隻手扶在牆壁上約肩膀高度處,身體往前傾,直到感覺胸部獲得伸展,停留五秒鐘,這樣算一次。側頸伸展右手放到背部,左手放在頭部,左手將頭部帶向左側肩膀,感覺右頸的伸展,停留五秒鐘,算一次。做完十次後,記得還要換邊練習。肩膀轉圈 聳肩往上往前,再往後往下,讓肩膀畫圓轉圈。一圈算一次。頭頸後仰 頭部往後往下,讓下巴抬高伸展,維持五秒鐘,這樣算一次。 在做這些動作時,應該都不會有什麼不適,而應該要感受到伸展後的舒適。萬一做的過程中有明顯的疼痛,那就趕緊停止,最好向醫師確認是否有其他肩頸、頭部的問題。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10-21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嗎?腰痛常見3原因,這些生活習慣也會引發
你有腰痛經驗嗎?想必每個都多少都會有腰痛的經驗,即便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雖然腰痛有時候會自行恢復,但其實這些小疼痛,可能是身體提醒你身體可能有些健康問題的警訊。腰痛的常見原因?1、脊椎關節炎:脊椎關節緩慢退化,是腰痛最常見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椎多少都會磨損消耗。隨著脊椎關節之間的軟骨分解,周圍的組織可能會發炎。炎症和軟骨變薄會增加關節的摩擦力,如此會導致下背部疼痛。2、背部受傷:嚴重的跌倒或車禍會導致腰部受傷,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當施力。有些背部受傷可能是突發的和創傷性所致。日常生活中,像是抱小孩,如果動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背部受傷。3、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是脊椎骨中的軟組織,受到外力擠壓導致突出。最常發生在下背部。當壓迫或刺激附近的神經,下背部和其他部位就會有疼痛感。抽菸、肥胖、活動量增加都會影響腰痛:1、抽菸:多項研究已證實抽煙與腰痛之間的關聯。吸煙會引起體內炎症,並阻礙身體自我癒合的能力。2、肥胖:與幾種類型的慢性疼痛有關,包括腰痛。身體質量指數 (BMI)較高的人,會增加脊椎壓力,導致脊椎更容易磨損。3、身體活動量: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增加腰痛的風險,但是過度或劇烈的體能活動也會增加。運動部分建議適量不過量!出現腰痛不適時,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大部分情況下,腰痛會自行復原。但如果出現下列3種情形的話,建議前往就醫:1、疼痛持續四個星期或更長時間2、隨著時間,疼痛不適越來越嚴重3、出現其他症狀,例如發燒、體重大幅減輕或體重增加、四肢功能喪失或虛弱、膀胱問題等。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係嗎?1、背痛確實與大氣壓力和室外溫度有關。壓力的變化有時會導致關節炎關節疼痛,包括脊椎。肌肉和關節通常會對環境做出反應,如此一來關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僵硬,也更容易受傷。2、腎臟位於身體的後側,腎臟疼痛有時會感覺像背痛。3、腰痛可能與癌症有關。事實上,腰痛是前列腺癌轉移及產生病變時的首要症狀之一。任何癌症都可以擴散到背部,要注意觀察,特別是如果除了腰痛之外還有其他症狀!【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蜂蜜好處多,別輕忽熱量!醫分享2NG吃法 ,提醒「4種人」不宜食用耳朵嗡嗡叫!耳鳴常見症狀、原因,如何預防耳鳴發生喝綠茶能預防癌症?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破解9種防癌迷思!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9-30 焦點.杏林.診間
「椎間盤突出」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神經外科崔源生站著看診,做一運動強化核心肌群
因為是外科醫師,常常開刀一站七、八個小時,又身著鉛衣,我五、六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後來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這兩年來,我只能站著看診,很多病人好奇詢問原因,但自從站著看診以來,感覺我的腰背疼痛的病況改善許多。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當時,我的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X光和核磁共振都照了,發現腰椎第四、五節有輕中度的椎間盤突出。通常下背疼痛必須做復健、注意調整姿勢,所以我開始不彎腰搬重物,工作時還穿上護腰,利用護腰後面的四根鋼條來增加支撐力,減少外力負荷。有幾次因為症狀比較嚴重,就到復健科門診做腰椎牽引的拉腰治療。我的門診得從早上八點半看到晚上八點半,如果這段時間都坐著看診,回家後就會感覺腰背不舒服。身為神經外科醫師,我知道坐著的時候,腰椎受力最大的,站著反而受力較小,後來有看到一個置物平台,拿出來在診間試了一下,覺得可以運用,從此我就站著看診,感覺還不錯。坊間也有可以升降的書桌,就是利用這個概念。腳踏台階隨時換姿勢通常我站著的時候並不是立正站好,而是腳會踏在前面一個小台階,隨時變換姿勢,可以減少腰部受力,實在腳痠時,就靠著後面的高腳椅坐著。所以,我的站姿大部分時間是左右腳一前一後交替,算起來站著看診的時間應該有七、八個小時,感覺比一直坐著看診要來得輕鬆,腰部疼痛也減少了。游泳可強化核心肌群雖然站著看診感覺情況好了一些,但腰部退化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就像中古車就是中古車了,不會變成新的車子。只是站著看診可減少長期坐著第四、五節的受力,腰部的痠痛也較少了。另外,我還常做拉筋運動,緩解不少腰痛的症狀。因為疼痛就是身體產生了警訊,告訴我們也許身體過度使用了,建議民眾此時要注意姿勢是否正確,並應該做一些調整。包括坐姿要正確、減少彎腰搬重物,以及做一些像是棒式運動或游泳強化核心肌群,都可以預防脊椎進一步老化。身體老化前就要保養如果腰背出現疼痛,建議第一步應採保守治療做復健,讓肌肉放鬆、減少發炎。至於腰椎手術,一般滿意度並不是很好,因為疼痛並非單一個地方,就像車子的輪胎,四個裡面壞了一個,只修了一個,另三個也會退化,沒有辦法解決整個問題。重要的是,應在身體老化之前就要著重保養,減少單一點的受力,不要等到壞了再來手術。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脊椎的退化性疾病,過程間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刺激到神經,就會產生腳和小腿肚不適,這就產生了坐骨神經痛,但源頭仍是椎間盤突出。崔源生小檔案現職: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年齡:52歲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專長:●腦外傷手術●腦血管手術●頸動脈支架●腦血管瘤栓塞手術●腦中風取栓手術●頸椎骨刺手術●坐骨神經痛手術●水腦症分流管手術興趣:運動、旅遊經歷:台中榮總神經外科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
2022-09-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
現代人長期低頭玩手機、在電腦桌前久坐又姿勢不良,因而造成肩頸僵硬、上背部肌肉變厚,頭頸部往前傾,側面看起來就像烏龜頸,形成不好看的姿勢。尤其是上班族,長久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跟著各種肩頸手腳痠麻的毛病就會上身。根據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職能治療師林啟平指出,頸部往前偏移一公分,我們的頸椎將會承受1.8公斤的壓力,想要拉回來我們的肌肉必須出更多的力量,長久下來當然會出現肩頸酸痛、肌肉緊繃,更甚而脊椎長骨刺。怎樣才能改善烏龜頸?兩位治療師要教大家簡單的三招調回姿勢,趕緊點開影片來學學!第一招是RAIN擴胸式,這個動作會在胸椎前挺時帶動下巴後縮,讓頸椎復位。第二招WTI夾背,利用游泳的動作,吸氣雙臂向上打開,吐氣向下向後夾背。第三招小鷄啄米式,雙手插腰前後搧動,並記得要擴胸、縮下巴。這招不僅可以伸展手臂,還能調整脊椎,連同骨盆部位也會調整到。這三個動作簡單又輕鬆,平時在辦公室就能做,趕快動起來吧!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保持良好姿勢不再當縮頭烏龜!原始影片米蔚YT米蔚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19 醫療.血液.淋巴
血友病患隨時都在出血?為何好發男性?醫師帶你認識血友病
血友病 凝血因子缺乏造成人體的凝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包含血小板和各種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甚至白血球、紅血球還有一些免疫相關的因子也牽涉其中。凝血因子依照歷史上發現的順序來編號,到目前已經到第十三凝血因子。不過歷史上的第三因子後來發現是組織因子,不存在人體血漿中而是附著在細胞上,第四因子就是天然的鈣離子,不是人體製造產生的,還有第六因子被發現其實只是活化狀態的第五因子,所以這三個就跳過變成空號了。因此雖然編號到第十三,其實總共只有十個。另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凝血因子,跟其他凝血因子很不一樣,是以多單元聚合體的方式存在。而且它通常跟血小板一起作用,不影響傳統凝血時間的檢查,所以當年也沒有跟其他的凝血因子一起被編號。這個因子稱為von Willebrand factor,是以當時相關疾病的發現者:芬蘭醫師Erik von Willebrand 來命名,有時音譯為「溫偉伯氏因子」,但一般習慣翻譯為「類血友病因子」,因為這個因子缺乏的疾病在台灣翻譯為「類血友病」,取其有點類似血友病,卻又有所不同之意。除了眾多凝血因子,體內也有數個抗凝血因子,顧名思義其功能就是拮抗凝血因子,產生平衡效應來阻止凝血過度作用,避免血栓的發生。凝血因子缺乏,依照其重要性和缺乏程度不同,可能產生嚴重度不同的出血現象;反之,抗凝血因子的缺乏,則有可能會產生過度凝血,進而造成血栓的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血友病性聯遺傳 血友病嚴重病人幾乎是男性血友病的出血症狀是因為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所致。缺乏第八凝血因子者稱為A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則是B型血友病,兩種血友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不做進一步的檢驗難以區分。缺乏的原因是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缺陷所造成,可能是遺傳得到,也有可能是病友們自己產生新的突變而沒有家族史。第八和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恰好都位於X染色體上,所以血友病的遺傳模式是性聯遺傳,如同色盲、蠶豆症一般,嚴重的病人幾乎都是男性,而女性帶有基因缺陷者,絕大多數沒有症狀或症狀相對輕微。A型血友病在男性中的盛行率約是一萬分之一,台灣兩千多萬人口,估算大約有一千名左右A型血友病患;B型血友病比較少見,盛行率大概是A型血友病的五分之一,由此大概推估大約有兩百位左右。實際健保登錄的病患人數比推估的數字少,可能是有些輕度的病友症狀不明顯,可能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不常需要治療而沒有相關紀錄。歷史上最有名的血友病帶因者,是十九世紀統治英國多年的維多利雅女王。根據相關研究,維多利雅女王應是整個家族中,第一個發生突變者,因此往上追溯王室族譜,沒有任何血友病患者,她自己也沒有明顯的出血症狀。不過當年的歐洲皇室非常流行互相通婚,所以眾多的血友病患者就在整個歐洲皇室成員當中出現了。維多利雅女王其中一位外孫女,嫁給了當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所生下的小王子Alexii,原本應是預計要繼承沙皇的王儲,卻不幸恰好遺傳到外曾祖母的缺陷基因,得到重度血友病。當時距今一百多年前,根本沒有人知道血友病是怎麼回事,也沒有任何治療。據稱沙皇和皇后因小王子的無人能解的病情而無心國政,且誤信妖僧拉斯普欽的讒言,終至俄國革命及帝俄時代的終結。有趣的是,這一百多年前的歷史事件,直至最近十多年前,才經由新的考古學技術,證實維多利雅女王乃至於Alexii小王子所得的,其實是比較少見的B型血友病,而不是比較常見的A型。再次說明了從歷史文獻的症狀紀錄,完全無法分辨A型和B型兩種血友病,必須進一步檢驗才能確認。另外,歷史上曾經把第十一因子缺乏者,稱為C型血友病,但是第十一因子在凝血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弱,縱使嚴重缺乏,所造成的出血也大多相當輕微,與A/B型血友病的出血表現與嚴重度完全不同,所以現代醫學已經幾乎不再使用這樣的稱呼。第十一因子缺乏者大多不需治療,也極少見嚴重出血現象。避免不可逆關節損壞 治療目標「零出血」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要低到幾乎正常人平均的1%以下,幾乎是完全沒有的狀態,才會有自發性出血的現象,稱之為重度的血友病;體內若有1-5%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自發性出血的機率就大幅下降,稱為中度的血友病;若是體內的凝血因子6%到40%之間,雖然還是比正常人低很多,但只有受傷或手術時才會比較嚴重出血,定義為輕度的血友病。凝血因子在40%以上,雖然還是比平均低,但就不稱為「血友病」。如同每個人高矮胖瘦不同,凝血因子的高低也因人而異,凝血因子大於40%,就不會有太明顯的易出血現象了。血友病是先天性的疾病,意即病友們打從娘胎裡就是這樣的狀態。不過,他們並不是隨時隨地一直都在出血。血友病所造成的是出血傾向,概念上可以說是出血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的狀態。少數血友病友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產生了嚴重的腦出血,甚至導致嚴重的後遺症,不過大多數血友病友,大約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到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後診斷。因為科學上還無法完全解釋的理由,血友病和其他出血性疾病不同,特別容易在關節內出血。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等不適之外,還會讓關節本身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等。隨著反覆出血,各個關節的逐漸損壞也讓病友們活動受限甚至不良於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關節損壞之後,再追加更多凝血因子也無法復原。因此,目前國際上對於重度血友病的治療指引與專家共識,都建議需要從小就開始,預防性地定期施打凝血因子,目的在於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讓關節出血的機會降到最低,來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因此「零關節出血」或是簡言之「零出血」成為了血友病治療所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長效凝血因子 延長注射間隔天數在很早以前的年代,血友病友們只能養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來治療,所需要的輸注時間很長、效果不佳,且有過敏和感染等許多輸血相關的副作用,治療起來非常辛苦。大約三十多年前,開始有了從血漿分離純化出凝血因子的製成藥物的技術,但是當時技術尚未成熟,血漿的來源若遭受病毒的污染,就會感染使用這些藥物的血友病患者,當年堪稱血友病治療的黑暗年代。現今,血漿分離與純化的技術已可以移除所有已知,甚至未知的病原體,從血漿分離出的凝血因子製劑已經安全無虞。其後更有基因工程凝血因子的問世,也就是將凝血因子基因植入細胞,再大量培養這些細胞來產生凝血因子,不再需要收集血漿來純化凝血因子,如此一來更是完全沒有感染的問題了。不過,縱使有了安全又有效的凝血因子製劑,血友病的治療要達到「零出血」仍是非常困難。首先,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讓它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再者,天然的第八因子半衰期約只有8到12小時,第九因子則只有18到24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第八因子製劑必須每兩、三天注射一次(或每週三次),第九因子必須每三、四天注射一次(或每週兩次),而且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得從病友們兩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才能在任何關節出血前預防它發生。在如此年幼的病童,進行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而且這個治療需要終生持續執行,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因為科技的進步,大約十年前開始有長效凝血因子的發明,經由各種技術將天然的凝血因子加以「改裝」,在不影響凝血功能的前提之下,讓它能在體內的半衰期拉長。目前多數的病友們已經在臨床上使用這種長效的凝血因子。拉長半衰期之後,讓A型血友病患原本每兩到三天一次的預防性注射,延長到每三到五天一次,B型血友病則從原本每週兩次,延長到每週一次甚至少數可以每兩週一次。因為各種加長半衰期的技術仍有其限制,目前的長效凝血因子製劑的半衰期長度,已經到了某種程度的極限,難以再更延長了。血友病友們使用長效的凝血因子藥物來進行預防性注射,雖然已經遠比數十年前進步,仍然只有大約三到四成的血友病友們,能夠達到零出血目標。A型血友病易產生抗體危機 ITI治療成功率7成 血友病還有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危機,因為病友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是外來的病原,對它產生抗體。這個現象在重度A型血友病比較常見,約一到三成的病友會產生;重度B型血友病患則大約5%會發生。一旦產生抗體,將削弱甚至完全消除補充凝血因子的效果,因此無法再使用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製劑治療出血,更沒有辦法進行預防性的補充來預防出血。早年這些抗體病友們,僅能使用繞徑藥物(bypassing agent),就是繞過第八或第九因子的凝血路徑的藥物,來達到止血的效果。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繞徑藥物只有NovoSeven®和 FEIBA® 兩種,皆可以用來治療抗體血友病患的出血。但是因為繞了遠路來達成凝血,所以止血效果遠不如直接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縱使不惜成本的進行預防性注射這些藥物,也無法發揮好的保護效果。因此,有抗體的血友病患出血頻率更高,關節更容易損壞,生活品質也更差。多年前有些醫師無意間發現,對於產生抗體的血友病友,刻意頻繁且大量的給予凝血因子注射,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部分病友的抗體可以被消除,恢復到沒有抗體的狀態。這種治療模式被稱為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TI)。ITI在A型血友病的成功率大約七成,B型血友病則比較困難,約只有三成成功率。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也會耗費非常大量的凝血因子藥物。依據成功率較高的作法,凝血因子必須每天注射一般劑量的兩倍以上,持續期間有時可能超過一年以上才能成功。而且最好是抗體剛剛發生時,就要盡快開始執行ITI,才會有高的成功率。抗體常常發生在病友們兩三歲的時候,其執行難度可想而知是更上層樓。但若是等到抗體病友們青少年或成人時期再執行ITI,雖然靜脈注射容易許多,但ITI成功率會低很多,對比其執行的辛苦程度及大量的凝血因子耗用,相當不划算。血友病是先天性的,但有一種很罕見的狀況,稱為「後天性血友病」。這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莫名其妙對自己的凝血因子產生抗體(絕大多數是對抗第八凝血因子),造成突發性且暫時地讓體內第八凝血因子失去功能,臨床上很像A型血友病具有抗體的病友,但是出血現象是成人甚至老年才突然發生,而且不分男女都有機會得到。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率,大約每年百萬分之一左右,所以整個台灣一年大概最多發生幾十個,可以說是比先天性血友病還更要稀少。後天性血友病患,止血的處置比照A型血友病的抗體病患,使用繞徑藥物來止血。不同的是,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起因是免疫的失調,所以根本解決方法是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來消除莫名產生的第八凝血因子抗體。平均治療數個月,多數病患抗體可以消除而恢復健康,少數病患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但在抗體完全消除之前,仍如同先天性血友病且具有抗體者一樣有出血風險。2種突破困境的現代治療 血友病目前已有安全且有效的凝血因子可以使用,但為了達到零關節出血而避免關節損傷的目標,仍有兩大難題需要解決,一是凝血因子製劑,縱使是長效型,仍需要從小頻繁靜脈注射直至終生,而且保護力仍不完美,只有四成病友可以達到零出血;二是產生抗體的病友,預防注射凝血因子完全無效,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且漫長,也不見得完全成功。不過,血友病治療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產生了「非凝血因子療法」和「基因治療」兩者非常有潛力突破目前治療困境的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目前有兩類:1.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在凝血系統的功能當中,第九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第八因子則是催化上述作用的催化劑,兩者同樣重要,但所負責的工作不同。日本奈良大學Shima教授靈機一動,認為可以使用非凝血因子的藥物,來取代第八凝血因子的催化功能。經過多年的努力,做出了一個可以同時接合第九因子和第十因子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地取代第八因子的功能,而且不受病患體內抗體的影響。目前已經在多國包括台灣核准上市,在台灣也被健保核准使用在A型血友病已經產生抗體的病人。這類藥物以皮下注射的給予,與凝血因子比較起來方便許多,而且半衰期相當長,可以每一到四週施打一次。經過臨床試驗證實,A型血友病患不論有無抗體,使用這樣的藥物都能達到良好的預防性效果,約有八到九成病患能夠達成零出血的目標。不過,仍有極少數病友可能會對這個藥物產生抗體,或是因為不明原因止血效果不佳,需要回到原本凝血因子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這一類藥物僅有一個上市,許多藥廠陸續在研發應用相同概念,但功能更強的類似藥物,未來應該會有多個更新一代的藥物上市,有機會克服對特定藥物產生抗體或療效不佳的問題。2.血凝再平衡藥物血凝再平衡藥物的概念,來自於人體內血凝系統中,原先就有凝血因子與抗凝血因子的平衡,讓體內不至於過度出血或血栓。血友病患因為凝血因子缺乏變得容易出血。然而,補充凝血因子的治療方式有其極限。於是科學家們反向思考,設計出能夠拮抗或消除「抗凝血因子」的藥物,負負得正讓整個血凝系統「再恢復平衡」,來達到止血的目的,因此稱為血凝再平衡藥物。此類藥物目前都尚未被核准上市,仍在進行臨床試驗中。給藥方式以皮下注射為主,半衰期各個藥物不同,用法從每天一次到每兩個月一次不等。除了不需要靜脈注射之外,其最大的特色是,藥效並不針對特定的凝血功能異常。所以不論A型或B型血友病,也不管有沒有抗體,都可以適用,效果也沒有差異。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少數藥物產生了血栓的副作用,甚至有因危及病人生命而終止研發者。然而,血凝再平衡藥物經過持續的努力,已經逐漸找出恰當拿捏劑量的方式,有一個藥物目前第三期臨床試驗已接近完成。其後還有許多藥物努力研發當中,未來前景依然值得期待,也非常有機會帶給血友病友們更多治療選擇及更好的生活品質。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自從美國St Jude 兒童醫院與倫敦大學醫院合作,在2011年底發表了第一個成功的血友病基因治療的人體試驗成果之後,血友病的基因治療終於出現了一線曙光。經過了十多年的研究與反覆的臨床試驗,血友病的基因治療逐漸發展成型。2022年8月,歐盟核准了第一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上市,自此基因治療已經正式成為血友病治療的選項之一。期待不久的將來也能成為國內血友病治療的可能選擇。基因治療的原理,是把正常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放進血友病病人的身體中的特定細胞裡,讓凝血因子的製造部分恢復甚至回到接近正常。換言之,基因治療並沒有把血友們的基因完全修好,還是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但是成功的基因治療,可以讓重度血友們體內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輕度血友甚至正常人的範圍,不再需要預防注射凝血因子,有可能甚至連接受手術也沒問題。理論上要把基因送進人體,可行的做法有很多種,目前已經在人體試驗成功的方式,是利用一種對人類不會致病的病毒: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簡稱AAV,把正確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借用AAV外殼帶進病人的肝細胞中。目前不論在A型或B型血友病都有相當好的成果,除了安全性上並沒有發現太大的問題之外,也都能成功提升血友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不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且零自發性出血的程度。也正是因為安全及療效都能過關,首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才會被歐盟核准上市。然而,目前的基因治療的成果,到真正能夠治癒血友病仍有一段距離,因為還有以下幾項限制與問題存在,尚待研究與克服:1.使用族群限制於成人、無AAV抗體及肝臟健康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只在成人進行,因為安全性的考量,目前還不適用青少年、兒童甚至嬰兒。AAV是個不會致病的病毒,所以有不少人可能曾被AAV感染過而不自知。感染過AAV就會在體內產生對抗AAV的抗體,於是就無法接受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基因治療針對肝臟細胞投入基因,所以肝臟已經不好的血友們被臨床試驗以安全為由排除,可能也不適合使用。最後,已經對凝血因子有抗體的病友,不確定療效可能有多少,目前也還不適合。但是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基因治療有可能可以發揮類似ITI的效應,所以針對已有凝血因子抗體的病友,也已經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未來有可能不是個基因治療的限制。2.療效在個體間的差異與不可預期性:雖然目前的基因治療達成零出血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會產生到多高的凝血因子,則因某些還不甚了解的理由,個體差異非常大。接受同一個基因治療,使用相同劑量,結果可以相差許多倍。有人僅到輕度血友病的程度,產生大約10-20%左右的凝血因子,雖然不需要預防性注射,但仍要小心創傷出血;同時卻有人凝血因子可以表現超過100%,不只開刀創傷都沒問題,甚至高到臨床上擔心可能引發血栓的程度,目前還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預測個體之間基因治療效果的差異。3.免疫動員與免疫抑制劑使用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存在一個問題,在於身體的免疫細胞可能會動員,破壞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因為對身體而言,基因治療就像是被AAV病毒感染一樣。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比例很低,只佔不到所有肝細胞的1-2%,這些肝細胞破壞對身體健康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卻會讓基因治療的效果付諸流水。要阻止這樣的免疫動員反應,必須在基因治療後的半年到一年內,非常密集地抽血監測肝臟指數及凝血因子濃度(一般需要至少每週一次)。才能精準的在免疫有動員跡象時,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來避免基因治療的成果被免疫破壞。除了密集監測對病友來說,得時常到醫院抽血,相當麻煩之外,免疫抑制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中也有極少數,因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而產生嚴重感染的案例,等於間接也可以算是基因治療所造成的問題。4.可能無法終生有效這大概是所有基因治療的問題中,最令人沮喪的一點了。以現行眾多的血友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成果來看,雖然各個都能夠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但有些效果在第二年後就會開始逐漸下降,推測是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自然代謝凋亡的結果。以凝血因子濃度下降的速度估算,有可能基因治療的效果只能維持五到十餘年左右,似乎無法維持終生有效。這也讓原本預期可以「治癒」血友病的基因治療,失去其最吸引人之處。雖然能夠持五到十年,不需要任何其他血友病治療,也是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可能要等到未來的技術再次突破躍進,才有機會發展出能夠真正「治癒」血友病的療法。筆者身為中生代的血友病治療醫師,見證從血友病以血漿製劑治療,逐漸發展到長效基因工程合成凝血因子,到目前百家爭鳴,蓬勃發展中的非凝血因子藥物以及基因治療藥物。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一步步減輕這個病對血友們人生的磨難,逐漸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解開一個又一個由疾病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枷鎖。當然,也承蒙健保署能夠給付各種血友病治療藥物,讓病友們接受治療時,不用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與負擔。雖然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治療都仍未臻完美,但此才是更需要我輩持續努力之時。期待未來每位血友病友們都能與所有人一樣健康成長,享受人生,並能夠無所顧忌的自由追逐自己的夢想。唯有達成如此目標,才是血友病真正治癒之日。
-
2022-09-07 醫療.骨科.復健
用3C肩頸痠痛 微創內視鏡可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居家遠距上課及上班的族群增多,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對頸椎的負擔日益增加,引發所謂「科技文明病」,如頸部後方或肩膀肌肉痠痛,甚至造成頸後、肩膀、手臂及手指不時的麻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長期低頭姿勢不正確,容易導致頸後兩側肌肉長期收縮,引起肩頸痠痛外,也因頸椎壓力負擔過大,逐漸發生頸椎椎間盤的退化、骨刺增生,嚴重會壓迫脊髓神經或神經根,可能會導致手腳無力,甚至在外力撞擊或跌倒後造成癱瘓。如果肩頸痠痛屬於初期輕症時,除了要改變不良姿勢外,可以用藥物來緩解疼痛,並且搭配復健治療,就會有不錯的改善效果。但如果經長期復健治療,神經阻斷或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則改採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會是不錯的選擇。一名65歲男性,多年前接受了前側頸椎第四至第六節減壓及融合手術,術後有左前臂到大拇指痠痛麻感,多年使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皆未改善。經X光檢查及核磁共振造影發現,他的頸椎第五及第六節左側仍有剩餘的未移除椎間盤,因而壓迫到神經根造成手臂的痠痛麻,於是病人接受內視鏡頸椎第五節至第六節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手術後症狀完全消失,也不需要復健,當日就下床出院。相較於前側頸椎減壓及融合手術,或前側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手術,若凸出的頸椎間盤在兩側神經根的位置時,建議可考慮微創內視鏡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此手術是從頸椎後側一公分的傷口,透過內視鏡把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移除。如此一來,不僅能保有剩餘健康的椎間盤外,頸椎的活動度皆不受影響。過去傳統手術可能要休養兩周到數月,且後續要配合復健治療及頸圈配戴;但經內視鏡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術後觀察24小時即可出院,完全不影響作息。
-
2022-08-24 醫療.骨科.復健
師傅按肩頸「喀」一聲 51歲美髮師慘椎間盤突出
脖子痠痛別亂按摩,小心椎間盤突出。51歲的孫小姐本身為美髮師,因長時間舉手、彎脖,工作後時常肩頸痠痛,每個月都去按摩2、3次,1個多月前按摩後,左側肩頸痠痛不僅沒改善,酸痛還延伸左上臂、前臂,且開始有無力、麻木感,不僅影響睡眠,也無法好好拿剪刀,吃藥、復健都未改善,就醫透過頸椎磁振攝影,發現頸椎第5、6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後續經過手術治療,才恢復正常。收治該名個案的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明成指出,頸椎俗稱脖子,是人體活動度很高的構造,負載頭顱重量,頸椎分為7個節段,提供脖子前傾、後仰、左右彎曲及旋轉的功能,並掌管神經功能。現代人使用3C產品及長時間工作、姿勢不良經常導致肩頸痠痛,雖然可以透過按摩舒緩肌肉疲勞,加速乳酸排除,鬆筋活血,不過若按摩扭轉脖子,發出「喀喀聲」,恐加劇椎間盤突出。蔡明成說,上述病患可能本身有椎間盤退化現象,加上按摩等瞬間外力,使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藥物及復健皆無效,經檢查發現頸椎第5、6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後續決定手術治療,進行微創頸椎間盤切除術及可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術,術後左上肢痠痛感瞬間消失,脖子也不需配戴頸圈可活動自如,術後2天就出院,可重拾剪刀繼續美髮工作。蔡明成說,若要進行頸椎椎間盤(俗稱骨刺)切除手術,避免後續不穩定、位移滑脫,會一併進行重建手術。椎間盤重建目前分2種,包括固定式人工椎間盤、可動式人工椎間盤。前者穩定度高,缺點是活動力受限,健保給付約2萬元左右;後者優點是可360度自由轉動,但缺點是費用貴,約需20萬元,健保針對可動式人工椎間盤,較容易椎間盤突出的第4、5節及第5、6節,已於110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蔡明成表示,若頸椎退化造成的神經壓迫,較適合置換可動式人工椎間盤,相較之下可減輕上下關節的壓力,避免關節提早老化;但若是車禍、按摩轉脖子等嚴重外力導致脊椎滑脫,需使用固定式人工椎間盤,將頸椎放置原本的位置。他提醒,骨刺形成有多重原因,像是玩手機、看韓劇等姿勢不良、姿勢維持太久,或者年紀大退化等,都可能讓頸椎退化,民眾若要按摩,應小心不可按脖子。新光醫院統計近10年,針對單一節段頸椎椎間盤突出個案分析,若採用微創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同時,以可動式人工椎間盤置換,不僅痠痛症狀改善,且活動度比手術前更好,尤其頸椎第5、6節增加最多,其次為第4、5節,追蹤病患3年後,仍可維持良好的頸椎活動度。蔡明成提醒,若置換可動式人工椎間盤,術後建議不要戴頸圈,應「盡量正常活動」,只要維持活動不太會退化。
-
2022-08-05 醫療.骨科.復健
肩膀拉傷老爸怕痛不敢舉臂 醫師指不動情況更慘
高雄58歲男子打高爾夫球時肩膀拉傷,近卻越來越痛,就醫後經由物理治療及復健運動,症狀才緩解,醫生表示,肌肉拉傷不能因為怕痛而不動,否則情況更糟,這名男子傷勢復原,終於可以開心過父親節。樂活健康診所物理治療師李宏偉說,很多人拉傷後因疼痛不敢多動,以為休息就能恢復,其實忍痛或不理會,反而可能造成肌肉、關節囊沾黏,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他表示,長期不敢讓患部活動,身體會習慣這樣的錯誤模式,自行調整其他肌肉配合,結果造成身體排列,變成肩頸、頭頸痛,甚至膏肓痛,久了肢體還可能發麻、無力,尤其肩關節沒有出現抬手時應該的旋轉及滑動,以後容易導致骨刺增生及軟骨磨損。李宏偉指導這名肩膀拉傷的中年大叔三式復健運動,包括「側躺肩關節牽拉」, 「站姿爬牆」、「鐘擺」等,症狀大幅改善。
-
2022-07-31 名人.林頌凱
肩頸僵硬其實是坐出來的 名醫揭頸椎病有哪些症狀
頸椎病是很多現代人疼痛的主要原因,其盛行率甚至高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頸椎病是「生活習慣」的疾病,長時間不正確的姿勢讓頸椎提早老化,產生頸椎病。現代人除了睡覺以外,坐著的時間最長,工作、坐車、開車、滑手機、看電視……都是久坐,影響也最大。久坐產生的頸椎病症狀:●頭頸前後左右活動時,後頸和上背感到痠痛。●工作中或工作後,感覺肩膀、頸部僵硬。●不明原因頭痛。●手腕、手臂出現痠、痛、麻。●沒來由突然頭暈。●轉頭時發現活動角度變小。●不自覺的咬緊牙關。上面的症狀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出現的症狀數目越多,或是頻率越頻繁,都暗示病況越嚴重。以打電腦的坐姿來說,理想的坐姿應該是頭頸保持直立、肩膀放鬆、手臂自然下垂、手肘彎曲呈90度、腰部挺直輕靠椅背、膝關節彎曲呈90度、雙腳輕放地面、身體保持在中線不歪斜。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保持這樣坐姿打電腦的人實在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的人是彎腰駝背、不自主聳肩、手肘拉長遠離身體、髖關節彎曲緊繃,是典型的「烏龜族」或是「猿人族」。正常的頸椎從側面看起來是一個「倒C字型」的排列,這種頸椎的活動角度最大,支撐力最好,周邊的肌肉筋膜也最放鬆。而烏龜族或猿人族的坐姿,因為頭往前傾讓重力線前移,頸椎會因此承受更大壓力。之後頸椎排列還會變得僵直,失去原有倒C字型排列,兩旁的肌肉就會因為過度出力而疲勞緊繃,久而久之導致骨刺生成。而常常歪頭工作的人,因為不良姿勢導致肌力不均,長期下來頸椎也會歪斜錯位,加速頸椎的退化速度。就個人的臨床觀察,絕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都是長期坐姿不良的電腦族或上班族,鮮少是從事粗重工作的勞力工作者。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頸椎病是「坐」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生活中還不止於打電腦,錯誤姿勢出現在開車、滑手機、走路、躺著看電視,都容易造成頸椎病。早在1994年美國的「疼痛管理」期刊就明白指出,因為錯誤姿勢造成的後遺症,除了頸椎長骨刺外,還包括慢性疼痛、下背痛、頸因性頭痛、壓力症候群,錯誤姿勢也同時會影響身體呼吸和荷爾蒙平衡,還會使心肺功能退化降低,影響真的很大。要減少坐出來的頸椎病,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式做起:●打電腦時保持正確姿勢,記得縮下巴。●椅子要坐滿,身體盡量靠在椅背上避免前傾。●多讓眼睛休息,多看遠方綠樹藍天,同時深呼吸打開胸廓。●每50分鐘就要起來走走並舒展身體。●熱敷和按摩舒緩緊繃的肌肉。●提醒自己即使處在高張力的工作狀態,也要保持深長呼吸。●增強後頸、肩胛骨內側和核心肌群的力量。●多多從事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打球、游泳、瑜伽、皮拉提斯,每周最少3次,每次最少50分鐘。●頸椎病症狀出現時提早就醫,並積極接受治療和運動。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7-30 焦點.科普好健康
坐不住、站不久,恐椎間盤突出引起疼痛!醫:手術可繁可簡,選對病症最適當方式治療
不少脊椎疼痛問題經由核磁共振檢查(MRI),診斷為脊椎病變造成疼痛,隨之而來的是,病人可能面臨到底該選擇常規的減壓融合手術,或微創神經減壓手術治療?醫師又應如何為病人指出一個安全、有效且減少後遺症的治療方法?年紀漸增長 椎間盤突出人體脊椎支撐身體、保護神經,還讓人得以活動,隨著年紀增長,脊椎工作久了,難免出現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骨質疏鬆、脊椎變形,甚至脊椎感染、腫瘤等病症,然而,正確診斷與治療都是大考驗。門診上,常有病人主訴有頭痛、背痛、手痛、腰痛、膝蓋痛、臀部痛等問題,甚至坐不住也站不久,但核磁共振是躺著做檢查,這姿勢並不會壓到神經,因此必須從影像去推敲站起來時可能哪裡出問題,以及仰賴更多不同姿勢與角度的X光檢查、神經阻斷等去推敲與診斷。傳統減壓術 易有後遺症一位70歲女性,一年來因為腰背痛、無法久站而就醫,她曾因腰椎第一節骨折做骨水泥灌注,腰椎第四、五節滑脫則做減壓融合手術,但都沒有維持太久。我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的腰椎第一節骨折處癒合不良,出現結構不穩及神經壓迫狀況,便進行固定與減壓手術,疼痛很快就緩解。未料,一年後,她曾手術的第四、五節腰椎也出現問題,因為椎孔狹窄,讓她從腰一路痛到腿和鼠蹊部,再度就醫的她希望盡快動手術,只是情況並不單純。如果為病人再動一次傳統減壓融合術,確實能透過將脊椎直接打開為神經減壓,再將脊椎牢牢地固定而改善疼痛,但付出的代價卻很高。術中在減壓後,會將鬆散的脊椎固定、種上骨頭,半年後變成一整塊使脊椎的活動度變小。但人彎腰是靠第六節腰椎,若五、六節動彈不得,就必須往上依靠第二到四節活動,幾年後易引發脊椎鄰近節的病,只能再動手術固定鬆脫的脊椎,變成惡性循環。微創內視鏡 第二天下床為病人分析她的症狀及未來生活品質,決定繞道而行,運用微創內視鏡減壓術來避免破壞重要結構。手術是在背部開約一公分多的小口,再以光纖內視鏡清楚地掌握壓迫神經的骨刺並加以清除,保留健康的組織,術後傷口小、恢復快,椎管空間在大幅改善後,神經根不再受到壓迫。尤其避免傳統融合手術過度為神經減壓以致破壞脊椎結構,與未來的後遺症。病人在術後第二天即能下床開始復健。減壓過與不及 影響預後其實,脊椎的手術可繁可簡,最重要的是選擇對病症最適當的解決方式。但微創內視鏡減壓術並不適合脊椎弓體不良的病人,而神經減壓太多與不足都會影響預後,需要豐富的經驗與技術。
-
2022-07-2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常常覺得腰椎僵硬、大腿僵直嗎?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舒緩緊繃!
現今生活步調快速,造成許多人肌肉緊繃,長時間下來會導致肌肉僵硬,若在腰部已經緊繃的狀態下,又提重物則可能會造成椎間盤突出,此時許多人會選擇伸展緩解,但過度的伸展卻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今天「生生優動」的陳宗威物理治療師就要來教大家,只要三招在家就能正確舒緩緊繃!今天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主要教大家的伸展運動包含後大腿、腰椎還有臀部,首先是關於後大腿的伸展,後大腿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使用到,從坐到站、行走和上下樓等都會使用到,想要走起來更輕鬆,其實是和肌肉柔軟度息息相關的喔!而此項伸展運動會使用到一條較長的毛巾,準備好就可以開始一起伸展啦!如果你也長期被肌肉緊繃、僵硬所困擾,那就趕快準備好毛巾,點開影片跟著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一起在家伸展,舒緩緊繃的肌肉,解放你的腰椎和大腿吧!想了解更多關於伸展的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舒緩緊繃,走路有風!!!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延伸閱讀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腰痠背痛都是骨刺害的?治療師:別再汙名化骨刺「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7 醫療.骨科.復健
遠離椎間盤突出 麥肯基運動3招可預防
副總統賴清德近日因椎間盤突出接受手術,專業物理治療師黃應強提醒,長期久坐,需常彎腰工作及核心肌群肌力不足者都是間盤突出的等高風險族群,平日可做些麥肯基氏伸展運動預防,但若疼痛不止且雙腳出現痠麻痛,就需盡速就醫。樂活健康診所物理療師黃應強說,椎間盤長時間突出而沒推回,很容易固著在脊椎空間外部與破裂,像宅配人員、清潔人員及須久坐的上班族都很容易罹患,也就是俗稱的「長骨刺」。他提醒,不論是高危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平時都應避免彎腰提重物、坐太低的椅子,且需控制體重並加強核心肌力訓練,才能避免椎間盤突出。他建議,民眾可做麥肯基氏伸展運動,藉自我訓練改善急性的椎間盤突出,也減少日後復發並改善椎間盤突出時的疼痛不適症狀。首先可俯臥30秒至5分鐘,藉由擺位及地心引力讓突出的椎間盤往下、往前漸漸推回復位,舒緩急性疼痛。接著一樣俯臥,再用手肘及前臂將上半身撐起,放鬆腰部停30秒至5分鐘,重複做15下,每次做2組,將脊椎挺直,由後往前,把突出的椎間盤推回。再來也是俯臥,兩手肘打直將上半身撐起但骨盆不離床,讓腰椎更多後仰,腰部放鬆,做這個動作時,也可在脊椎第4至第5節放上約1公斤重的沙包,每次做2組,「如果能做好這個動作,表示突出的椎間盤已漸漸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