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飲食照護
共找到
25
筆 文章
-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7大飲食安全原則及一次看
長輩一旦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常導致一連串的生理功能退化。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建議掌握以下幾大原則。1. 慎選食材,避免太乾、太黏、太Q。容易吞嚥的食物有幾個特徵,例如均勻質地、不容易散開,不會到處沾黏、舌頭擠壓可以軟化吞下。例如,海苔很薄,又會到處沾黏,就容易附著在口中不易吞下;珍珠這類又Q又滑的東西,也不適合口腔控制不好的人。又如湯麵,一口裡面有湯又有麵,可能麵還沒嚼好,湯已經流下去,就會嗆到。2. 少量多餐,勿勉強餵食。吞嚥逐漸退化的長者,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比較容易嗆到。建議改為少量多餐,累了就不要勉強吃。3. 確定病人清醒再餵食。進食時要確認病人意識清楚,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建議要等15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4. 餵食姿勢由下往上,勿讓長者仰頭。如果照顧者是站著餵,長輩會仰頭,呼吸道打開的狀況下餵食比較危險。建議餵食者最好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食。5. 放慢餵食速度,並觀察是否吞下去。餵食過程要觀察確認長輩有沒有吞下去,如果前一口沒有吃乾淨,就吃下一口,很容易嗆到。一旦發現長輩有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觀察幾分鐘,確定沒有問題,狀況都恢復,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進食。6. 不要看電視聊天,讓長者分心。吞嚥有問題的長者,吃飯一定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家人也不要在一旁談話,避免長輩聽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而接話,很可能因此嗆到。也要避免小孩在一旁跑來跑去,這些可能讓他分心的因素,都會增加嗆咳的風險。7. 餐後勿馬上躺平,避免胃酸逆流。除了進食可能嗆到,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嗆咳。建議長輩用餐後兩小時內避免躺下,以免吸入逆流上來的胃酸。如果實在很想睡,建議頭部要抬高,不能平躺。如何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準備食物?1. 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適合失智者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 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 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介護食品:容易咀嚼 兼顧營養完整怎樣能打開長輩食欲,吃得有尊嚴?當然是吃你也敢吃的食物。長輩飲食要兼顧生理退化、色香味俱全,又不要健康危害,若想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補充營養,可以參考介護食品。介護食品是針對需要特殊飲食照護的人所設計的食品,有良好的安全性,也能讓失智者吃得很幸福。其中,介護食品易於咀嚼、消化、吸收的特性,尤其適合牙口不好的長輩,能確保被照顧者獲得所需及均衡的營養素。選擇適合的介護食品,需要考慮被照顧者的營養、食物質地需求,並檢查食品成分表,因為足夠的營養價值對於失智者的健康至關重要。在日本有標章和對照等級,長輩可依自己身體狀況和需求,選擇容易咀嚼、用牙齦可咀嚼、用舌頭咀嚼和不需要咀嚼等四級中適合自己的食物。介護食品3大特點1.軟硬分級 滑順入口依照「咀嚼能力」和「吞嚥能力」提供四種食材質地分級,讓食材充分融合並針對每種配料增加蔬菜。2.口味多元 選擇彈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餐食,從主食和主菜到配菜再到甜點,豐富每天用餐的樂趣並同時享受美味。3.美味食材 專業膳食依照蔬菜、肉類和海鮮食材適合的料理方式進行烹調,將食材的美味散發出來,添加適當的食鹽,更能提升食材的鮮味。UDF專業質地分級UDF通用設計食品(universal design food)由日本介護食品協會提出,並訂定規格,從日常飲食至介護飲食均可廣泛運用,在易於食用之食品概念上,依照咀嚼力、吞嚥力建立四個階段,以顏色標示於商品的包裝,作為選購參考。
-
2023-08-21 焦點.長期照護
吞嚥力衰退重要警訊,輕忽「嗆咳」恐引發吸入性肺炎!3技巧引導自主進食
● 隨年齡增長,喉頭結構老化鬆弛● 注意「嗆咳」是吞嚥力衰退的警訊● 輕忽飲水嗆咳,易引發吸入性肺炎70歲林先生,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喝杯溫開水淨化腸胃,再習慣不過的日常,最近卻頻頻嗆咳,服用保健食品也覺得喉嚨卡卡,一直吞口水想把異物感壓下去。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這是正常現象,但可以透過「練喉嚨」強化喉部肌力。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中老年人很容易嗆到,以為咳嗽清一清就好了,卻忽略嗆到、噎到引起的肺部感染。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肺炎,除了疾病感染因素外,近一半都是因為吞嚥功能退化造成嗆咳,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吸入性肺炎易引發呼吸衰竭、休克、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被喻為「老人殺手」,尤其高風險的失智者、巴金森氏病患者,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食不下嚥 易導致營養攝取失衡王雪珮表示,家中長輩有「食不下嚥」的狀況,或是進食時間會拉長到1至2個小時,就表示進食出現困難,容易導致營養不良。一旦營養攝取失衡,肌少症、衰弱症就會陸續跟著來,若惡性循環造成失能、臥床,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針對長輩吞嚥問題,王雪珮說,應找出原因介入處理,包括假牙佩戴、調整進食姿勢、改變食物質地、訓練手抓食物技巧等。另外,可加強口腔肌肉的力量,有效提升咀嚼力。3個技巧 手把手引導自主進食當長輩吃東西嗆到時,常會有直接將「餐食換成流質食物」的迷思,王雪珮強調,長期喝流質食物會加速退化功能,而且流質比固體更容易嗆到,應依長輩的吞嚥能力,選擇適當的軟食、濃粥、泥餐、細碎食物、半流質飲品等。除了進食內容,還要注意吃飯姿勢,手把手引導自主進食,手握湯匙、筷子能刺激腦部;如果都倚賴家人餵食,過度照護也會讓年長者身體機能退化。吞嚥困難3狀況1 不知如何進食:長輩認知功能退化,無法辨認食物、不會使用餐具。2 不會吞嚥含在嘴巴:忘記如何咀嚼與吞嚥。3 容易嗆咳:咽部肌肉力量不夠,無法將食物往下推擠,導致卡在食道。自主進食3技巧1 請長輩手拿著湯匙,姿勢握錯也沒關係,照顧者按住長輩的手,輔助更穩定。2 照顧者另一隻手固定長輩的手肘,讓湯匙可以就口順利。3 一定要讓長輩拿著餐具自己就口,引導手口反射;進食後要注意確認喉頭上抬,吞嚥才有啟動,再繼續下一口。(資料來源/王雪珮)想知道更多吞嚥困難與訓練技巧,請上元氣網【飲食照護】免費線上課程:https://bit.ly/45b70Q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你放心,我們照顧你:專為照顧者打造的長輩營養照護指南
照顧者,你好:有太多的照顧者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喜歡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部長真的覺得無奈又心疼。因為照顧失智家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難免會有感到焦慮與無助的時候。但,在照顧過程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是否能學會正確的求助很重要。如果你需要專業的支援和建議,那麼就趕快跟着部長一起,提升自己的照顧能力吧!|適合對象|➡️希望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照顧品質的家庭或專業照護者➡️希望了解如何通過飲食來讓自己更健康的樂齡銀髮族➡️希望了解如何照顧家人的一般民眾|如何報名課程|➡️該系列課程皆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Q:家中長輩有三高問題,所以家裡的飲食比較清淡,但是長輩挑食不吃怎麼辦?部長:三高是高齡長輩常見健康問題之一,平時除了需要規律運動和作息以外,飲食調整也非常重要,快跟著營養師一起,教你如何讓長輩吃得健康又美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被稱為三高,是現代人健康大挑戰,對65歲以上長者更是如此,而高齡長輩三高會影響認知功能、使失智風險增加,但若能穩定控制,就能降低長照風險,減輕我們照護與經濟的負擔哦!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了解三高的飲食原則● 三高飲食上的禁忌● 三高飲食烹調需要注意什麼👉點此觀看課程▶ Q:長輩總是半夜起床說要回家,怎麼勸都沒用,完全睡不好。部長:「日夜顛倒」是失智症長輩很容易發生的狀況,首先要找出長輩「日夜顛倒」的原因,是否睡前吃了容易導致失眠的食物?或活動較少導致體力過剩等。其實只要吃對食物,不但可以幫助長輩入睡,還能有助於增加長輩的睡眠品質,讓長輩睡得安心,你也能獲得充分地休息。失眠,是許多長輩心裡的痛,作息混亂的情形也經常讓照顧者感到壓力與負擔。本堂課將從營養師的角度,教你如何通過正確飲食,幫助長輩提升睡眠品質,讓你和長輩都能一夜好眠!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了解失眠促成因子● 認識助眠的食物● 認識睡前要避免的食物👉點此觀看課程▶ Q:最近長輩看電視聲音開得越來越大聲是什麼原因?部長:電視開得很大聲,需要注意長輩是否有聽力問題,聽力作爲人與人溝通表達與互動的關鍵,如果長輩聽力出現問題卻沒有重視,可能反而會加速長輩記憶、認知等功能的退化哦。有很多人覺得「老了就是會重聽」,因此將聽力變差這件事視作理所當然,而沒有去重視這個問題。事實上,聽力退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比我們想的嚴重,更別說65歲以上的長者出現聽力障礙的情況高達40%,希望透過本堂課程,協助大家更好地發現長輩聽力損失問題,打造長輩優質「聽」生活!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日常的聽力保健技巧● 學習自主檢測聽力方法● 介紹聽損治療與輔具介入👉點此觀看課程▶ 部長還整合了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營養師以及語言治療師等資源,從了解照顧過程中長輩易發生的疾病出發,如吞嚥困難、腸胃保健,到如何根據長輩情況準備合適飲食,一起提升我們的照顧品質,讓長輩吃得開心又健康!長輩吃東西容易嗆咳嗎?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衰退,以及口腔及喉嚨周邊肌群退化鬆弛的影響,長輩吃東西難免會出現喉嚨卡卡、吞不乾淨等吞嚥困難症狀。治療師將在這堂課程教大家通過了解造成吞嚥飲食困難的成因,來學習如何避免長輩的嗆咳問題,從日常保健開始著手預防,解決長輩進食問題!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認識吞嚥的生理構造● 介紹吞嚥反射與過程● 了解造成吞嚥飲食的成因👉點此觀看課程▶ 很多長輩因為牙口不好,因此在咀嚼時還沒有確實磨碎就進入胃部,再加上腸胃消化功能退化、蠕動變慢,導致長輩出現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問題。我們該如何從日常保養開啟長輩腸道健康人生呢?俗話說:腸胃好,人不老,快跟着醫師一起從飲食開始顧好長輩的腸胃!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了解長輩常見腸胃問題● 長輩日常腸胃保養指導👉點此觀看課程▶ 介護食是一種特殊的飲食照護,它的出現不僅解決了長輩食慾下降和進食困難的問題,還能有助於長輩恢復身體機能和提升生活品質,如果家中長輩有食慾下降或進食困難的問題,不妨考慮介護食,讓長輩重新找回享受美味和多樣化的食物的樂趣~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了解什麼是介護食● 哪些人適合使用介護食● 居家如何製作介護食👉點此觀看課程▶ |3月女性主題推薦文章|● 晚上睡太少、午覺睡太多都會提高失智風險!專家教你如何睡得剛剛好● 與長者相處 努力傾聽有時比分享話語更重要● 近4成失智照顧者最困擾的問題竟是「它」!專業醫師來解答● 需要幫助的,不是只有患者而已還有更多教你如何關心自己的文章等着你,快來一起看看我們的失智主題圈!👉點此前往▶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省力照顧特輯】照顧生活好疲憊?學會善用輔具,讓你照護更省力
你家有需要照顧的長輩嗎?因為身體機能的侷限、認知功能的退化,他們可能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作為照顧者的我們,在照顧的過程中,難免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以及不同程度的困難,讓照顧壓力越來越大、身心俱疲。但你知道嗎?照顧從來就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試試看利用「輔具」,減輕負擔與體力消耗,讓照顧之路事半功倍。生活,不外乎食、衣、住、行、育樂5大需求。元氣網針對失智長者、行動不便的長輩,從5個日常照顧情境為大家推薦輔具,讓這些輔具,成為照顧者的好幫手。|課程資訊|食👉失智長輩吞嚥困難怎麼辦?「介護食」讓你輕鬆備好食物衣👉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住👉幫失智長輩洗澡總是提心吊膽?有了「它」簡單又安全行👉帶失智長輩外出障礙重重?攜帶「1神器」遇到門檻免煩惱育樂👉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適合對象|➡️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家中有行動不便的長者➡️行動不便的人|如何報名課程|➡️該系列課程皆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食】失智長輩吞嚥困難怎麼辦?「介護食」讓你輕鬆備好食物「用餐」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家常便飯,但對於高齡、失智的長輩來說,有很多困擾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長輩牙口不好,每餐的飲食量少之又少,辛苦把食物打成泥,反而降低長輩食欲?想要色香味俱全、讓長輩好進食,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為了照顧不方便咀嚼的長輩們,不僅能方便進食外,還有多種菜色可供選擇,讓長輩更願意上餐桌跟家人一起用餐,一起來了解日本的「介護食」吧!你可以學到:📍 知道什麼是「介護食」📍 學會如何幫吞嚥困難者挑選食品📍 挑選介護食品時該注意的事項👉點此觀看課程▶ 【衣】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你知道為長輩挑選的內衣也有技巧嗎?對於部份長者而言,常見的套頭內衣和鈕扣式的內衣其實並不是那麼方便,可能有人會說穿脫衣服這麼簡單,會有什麼問題?事實上,就算只是穿脫衣服這少少的幾次動作,對於失智、肌力下降或關節退化等行動不便的長輩而言,自行穿脫衣物對他們來說相當困擾。試試「自黏式內衣」,有時候只需要「一點點」貼心的設計,就能很好地協助長輩穿衣服,而且讓他們學會如何自主穿衣,也是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的一個好方法。你可以學到:📍 家中長輩手部有病痛,也能輕鬆更衣📍 學會自黏式內衣穿衣、脫衣小技巧,幫助長輩順利穿脫衣物👉點此觀看課程▶【住】幫失智長輩洗澡總是提心吊膽?有了「它」簡單又安全家中有失能、失智長輩的照顧者,幫失智長輩洗澡的時候總是緊張不已?浴室濕滑總擔心長輩會跌倒,要站還是坐,每次洗澡都像一場大戰!想讓長輩的洗澡過程順利又安全,其實可以善用「輔具」,像有旋轉功能的洗澡椅子就是不錯的選擇,讓照顧者洗的輕鬆,長輩的身體也能乾淨又舒適。*此產品可申請長照2.0輔具補助(類別:馬桶增高器、便盆椅或沐浴椅),詳細資訊: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gov-repat-service/wlfrIntro4你可以學到:📍 利用輔具讓洗澡過程更輕鬆📍 讓長輩坐著洗澡,減少身體負荷📍 可以自由轉身、移動,降低跌倒風險👉點此觀看課程▶【行】帶失智長輩外出障礙重重?攜帶「1神器」遇到門檻免煩惱逢年過節,不管大人小孩都想要出門玩耍,想帶著行動不便的長輩或失智長輩出去走走、散散心,但是總會遇到各種困難,該如何規劃?學會善用「輔具」,讓你輕鬆跨越所有障礙,照顧者不再戰戰兢兢的出門,出遊路上彼此更安心!*此產品可申請長照2.0輔具補助(類別:居家無障礙設施-非固定式斜坡板A款),詳細資訊: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gov-repat-service/wlfrIntro4你可以學到:📍 空間障礙隱藏的跌倒風險📍 即使行動不便也能順利外出📍 知道如何利用輔具帶長輩出門👉點此觀看課程▶【育樂】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長時間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身體肌肉萎縮、脂肪囤積、認知功能退化,時間長了還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加快身體老化的速度!運動可以激活大腦細胞,提高專注力、提升免疫系統功能、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速度,透過有趣的玩具 - 「太極球」,幫助長輩找回運動的樂趣,通過雙手握球運轉、擺動,用輕鬆有趣的方式達到運動效果,還能訓練手眼協調、活化大腦,更是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的妙方。你可以學到:📍 訓練長輩手眼協調,延緩退化📍 刺激視覺感官,增進眼球追視能力📍 透過自我挑戰,增進長者信心與反應力👉點此觀看課程▶
-
2023-01-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喝水常嗆到小心是失智症前兆!專家:預防吞嚥障礙務必顧好「這裡」
● 年紀愈長喉頭結構老化鬆弛,影響吞嚥● 吞嚥障礙,易造成吸入性肺炎致命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最重要的進食吞嚥能力約從50、60歲慢慢衰退,喉頭結構的肌肉鬆弛,再加上反射神經遲鈍,容易導致嗆咳。汐止國泰醫院護理科副主任蘇億玲表示,咽部肌肉力量不夠會影響吞嚥,若嗆咳嚴重,會提高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如果食不下嚥則會營養不足,人會變得虛弱、免疫系統失調。吞嚥障礙 應盡早評估治療吞嚥是相當複雜的動作,除了老化因素,頻繁出現嗆咳,小心是失智症前兆。蘇億玲說,持續發生喝水或被自己的口水嗆到,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因為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而忘了怎麼吞嚥、舌頭動作不靈活所致。當觀察到長輩出現這些症狀時,應盡早就醫評估,安排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一系列的介入處理,包含牙口問題、咀嚼運動、餐食準備技巧等。注意飲食 低油、低鹽、低糖當長輩或失智家人的吞嚥力衰退時,該怎麼準備餐食呢?蘇億玲分享,可從質、量、均衡、烹煮方式四大方向著手。質指的是「調整質地」,食材以細軟食為主,依個案狀況調製流質、糊狀或細碎口感,避免太乾和太黏的食物;量則是「少量多餐」,並且定時定量進行,控制一日總熱量;食物均衡且多樣化,有助延緩大腦退化速度;注意低油烹調,保持低鹽低糖,改善身體發炎反應。顧好牙齒 咀嚼力也要練習吞嚥障礙與牙口有絕對直接關係,許多人常忽略假牙重要性、牙周疾病、口腔清潔等。蘇億玲指出,牙齒決定了能吃什麼食物,不少長輩因裝了不合適的假牙影響進食,但因表達能力不佳而讓家人誤以為是挑食、沒胃口,建議應多觀察家中長者使用假牙的舒適狀況,是否吃東西變得很慢、常挑軟的食物吃、吃的量變少了,更要定期回診檢查口腔健康,確保飲食無虞。咀嚼力與健康息息相關,有吞嚥障礙的長者除了吃細軟、流質食物,也要多吃核桃、毛豆,蘇億玲建議,勿排除肉類,可將肉剪成適口大小,鍛鍊咀嚼肌群。各項食材、餵食技巧都俱全後,也要維持用餐環境的安靜,不要邊看電視或3C邊吃飯,避免分心影響進食,增加嗆咳的危機。如何提升高齡族群及失智症患者的飲食品質,一直都是照護難題,更多相關影音課程內容:請看這裡
-
2022-12-22 醫療.腦部.神經
腳步不穩、頭暈…秋冬留意中風徵兆 3大議題 800位照顧者最想問
進入冬季,低溫及溫差變化影響下,血壓、血流壓力容易升高,使中風與再次中風危險性增加。一旦中風留下如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等失能後遺症,照護上更是需額外花費不少心力,因此預先辨識中風前兆成為照顧者十分重要的課題。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針對常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等照顧者進行線上教育課程。此次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及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授課,分享如何辨識再次中風的警訊、中風危險因子及預防、復能照護等以避免再次中風。近八百名參與線上課程的照服員,對於如何預防中風、反覆中風以及中風高危險因子心房顫動的警訊等議題,十分關注,發問踴躍。照顧者問卷調查,最想了解的議題前三名:TOP3:如何預防中風與再次中風「相較昨天,出現任何一個輕微變化都可能是中風前兆」黃虹瑜說,「中『風』就是一陣風吹來,一個突然的變化,一下子就發生的事。」中風是血管產生急性血塊堵塞腦部血管,當有新的血塊產生,就會有新的症狀,除了半身肢體或臉部麻痺等讓人較有警覺,有些症狀輕微易被忽略,但若比起前一天症狀突然出現或有新變化,就需額外注意,如: 💡突然暈眩 💡走路不穩 💡四肢不協調 💡理解或說話能力下降、溝通出現困難 💡口齒不清或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比起第一次中風,再次中風會弱化對症狀的感受,病人較難察覺身體是否有出現異狀,需要透過照護者協助回顧病患的病史,找出可能再次中風的危險因子加以預防,才有機會避免再次中風。TOP2:如何快速辨識中風徵兆及如何處置「再次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是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黃虹瑜說,中風危險因子有八大項,分別為: 💡心房顫動 💡腦中風家族史 💡吸菸史 💡體重 💡血壓 💡膽固醇異常 💡糖尿病史 💡運動不足其中,心房顫動是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登錄實際的中風案例,每6人就有1人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心悸、頭暈、胸悶等,可能都是心房顫動發作的疑似症狀,但仍有8成的病患沒有任何症狀,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心電圖檢查,定期回神經內科追蹤,若檢查出患有心房顫動,可提前評估合併中風的風險,透過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病患如中風後半身癱瘓或失去語言能力,也需注意症狀的急性變化,如: 💡原先為左邊癱瘓,卻突然右邊身體機能也退化 💡使不上力 💡語言表達能力變差 💡開始流口水、嗆到此時應省去討論時間,盡快聯繫119送醫,保握黃金搶救時間,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TOP1:中風後的營養照護與日常生活訓練「中風後仍有機會回復正常生活」侯玫妅說,腦中風後六個月為復健黃金期,積極復健有較高恢復身體功能的機會。 💡剛中風的急性期(3-21天):復健重點在關節運動、翻身擺位等維持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度。 💡恢復期(3-6個月):待病情穩定後加強復健能力,訓練日常生活所需功能 💡慢性期(6個月後):著重預防再次中風及機能退化。一名30多歲的年輕病患,中風後積極復健,鍛鍊患肢的肌肉與關節及調整過往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不僅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生活也恢復正常,醫師驚訝地說,「就像沒中風過一樣,整個人精神煥發。」鼓勵病友積極復健,中風就有機會逆轉勝。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恢復程度不同,對於中風症狀嚴重者,為避免中風後的肢體發生攣縮及退化,照護者可協助病患多使用患肢拿取物品進行練習,透過患肢執行動作來學習,刺激大腦產生新連結,及訓練病患練習獨立穿衣,肯定自我價值。「預防再次中風:治療控制、身心復能、長照資源」照護者是病患預防中風、再次中風的關鍵角色,侯玫妅說,9成的腦中風與危險因子有關,控制危險因子包含: 💡協助病患穩定服藥及定時監測健康數值,如:心律、血氧、睡眠品質 💡避免血壓、膽固醇及血糖、心跳數值異常波動 💡若有服用慢性病藥物,勿自行停藥或減少藥量 💡控制飲食及體重 💡改變生活型態,如:規律運動、復健、戒菸、戒酒等。飲食照護上首重讓病患吃得下、均衡攝取六大類營養(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堅果種子類),如病患進食後聲音改變、咳嗽或流口水、吞嚥後呼吸急促或出現類似噎到的症狀、將食物吐出等,可能是吞嚥出現困難,需注意嗆食後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透過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評估狀況調整飲食質地,或指導預防嗆食等餵食步驟。此外,根據1項發表在《Neurology》(神經病學雜誌)的研究統計,每三人就有一人中風後伴隨憂鬱情緒,當病患出現不想活動及交流等狀況,照護者多陪伴、聊天有助短暫的憂鬱隨時間蒸發,但若憂鬱持續超過一個月,回診時應向醫師反應。中風後的長期照護面臨壓力及經濟負擔,侯玫妅說,視病患狀況由醫師認定後,可申請重大傷病及身心障礙手冊,減免部分醫療等負擔,或透過社工或1966長照服務專線,評估居住縣市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提供幫助。
-
2022-12-04 寵物.照顧指南
為高齡犬貓挑飼料 掌握三重點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套用在現在的社會,「一老」說不定是心愛的毛小孩,隨著完善的醫療、照護,家中犬貓的壽命延長,邁向高齡,但飲食照護如何準備?面對有慢性疾病的寵物又是一道難題。祐康獸醫院長蔡志鴻表示,選擇飼料要依照犬貓身體狀況而定,建議從:一、飼料的主成份,二、肉類來源,三、認證標章選起,而生病的犬貓則以處方飼料為主,最重要的是定期觀察牠們的體重,才能安穩養老。蔡志鴻以人類的年齡對照犬貓,8個月以下的犬貓為發育期,到了2歲左右是成年期,換算成人類的年紀則是18到30歲之間。至於犬貓的高齡標準,根據2020年文獻建議為9歲,不過一般來說7到9歲就開始進入高齡,在這個階段主人能明顯發現,毛小孩的活動力不如從前、睡眠時間變長,毛色也會漸漸轉白、轉淡。為此,飲食方面就需要依年齡更換。他說,犬貓的成長階段以高蛋白、礦物質、鈣質等飲食,才能應付生理所需;到了成年後容易發福,必須酌量攝取熱量、蛋白質;高齡則需要依照身體狀況、疾病來調整飲食,如果是健康老犬,可挑選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或微量礦物質、營養素,以及照護關節的葡萄糖胺。如果是患有慢性疾病的犬貓,就要視病症而定,通常獸醫師會開立處方飼料,以減少身體負擔,幫助修復組織。他建議,臨床上常見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犬貓,要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E或添加Omega-3魚油;慢性腎臟病不能攝取過多蛋白,這時就要挑選優質蛋白,而糖尿病則是以低GI飲食為主,熱量攝取也要適中。面對琳瑯滿目的寵物飼料,飼主不妨多做功課了解飼料組成及來源。蔡志鴻說,貓咪是完全的肉食性動物,肉類來源格外重要,建議參考飼料袋上的主成分及配方作為挑選標準,最佳的級別為人類食用級的鮮肉,再來是以剩下的內臟製成絞肉的副產品,肉骨粉再次之。他也說,現在寵物飼料把關相當嚴格,不過各國仍有差異,以美國為例,美國農業部對於飼料來源是天然、人工化合物等會有嚴謹區分及認證,同樣地,成立超過一百年的美國飼料管理協會也有一套嚴謹的認證標章系統,都是足以信任的參考。然而,幫毛小孩換了飼料,卻發現牠挑嘴不吃,蔡志鴻說,這時就要注意是不是主人本身的問題。他分享,曾有飼主替寵物換成心血管相關的處方飼料後,緊盯著牠進食的狀況,這其實是錯誤的行為,因為在大自然中,在旁邊看的通常是小弟,只能挑選剩下的食物。為了不讓毛小孩爬到主人頭上,飼主餵食不要太準時(預計時間的前後一小時即可)且不要看著牠們吃飯,牠們才會盡責地進食。「每周量測體重,體態要有些豐腴。」他點出高齡犬貓的照護指標,最重要是觀察體態(Body Condition Score, BCS)的變化,若以一到九級分類,體型不能過瘦,要維持在有些豐腴又不到肥胖的六級左右。對於生病的寵物,更要藉由體型,觀察身體吸收營養狀況,是否能夠恢復到治療前的體重。更多寵物健康資訊請上PFI粉絲團Pet Food Institute 美國寵物食品協會 關心您的寵物健康
-
2022-06-27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
許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照顧者應該都遇過失智者不吃東西、每次只吃一點點,或是把食物含在嘴裡不吞下去的狀況,而這些進食問題,很可能是因「吞嚥困難」所引起的。如果沒有多加留意,長期下來失智者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等狀況,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連帶著讓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惡化。這裡就帶你來看看「吞嚥困難」的常見問答,讓你了解症狀、學習照顧技巧。Q:失智症患者為什麼會出現吞嚥困難?A:其實並不是只有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咽部肌肉力量不夠、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就會影響吞嚥,長期下來更常發生嗆到、食不下嚥的情形。而失智症患者因為病情的關係,也會發生忘記怎麼咀嚼與吞嚥的狀況,需要照顧者在餵食時加以引導,拆解進食動作,才能順利吞嚥。Q:隨著失智症病情進入不同階段,吞嚥困難的狀況也會跟著惡化?A:隨著失智症病程進展、長輩年齡增加,失智長者最常見的進餐問題,分別是吃太多、拒食以及吞嚥困難,這些會因素影響長輩吃東西,久了之後,長輩容易營養不良,使得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吞嚥困難的狀況確實可能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後期吃得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得評估靠鼻胃管、胃造口等外力改善。Q:吞嚥困難有什麼跡象?A:吞嚥困難有6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2.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3.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4.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5.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6.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Q:失智者常將食物含在嘴巴,或咬一咬就吐掉,是因為吞嚥困難嗎?A: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失智症患者忘記如何咀嚼與吞嚥,此時照顧者應該減少周圍環境刺激,並拆解進食動作,引導失智者吞嚥,並給予開水或湯輔助。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失智者口腔內有傷口或配戴不合適的假牙,而使得咀嚼功能受限。或是覺得食物不合胃口吃不下、對特定人事有其它需求,才會用含著食物不吞、咬一咬吐掉等行為來表達情緒。Q: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要注意什麼?A: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部分是用餐時的姿勢以及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該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傷,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另一部分是食物的選擇,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像太黏的食物,例如年糕、湯圓等,或是有骨頭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吞嚥困難,肉類太老或過度烹調影響食物風味的,建議也要避免,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患者準備、製作食物的時候,都要考慮到這些因素。而在照顧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時,更需要加倍的耐心,因為他們用餐時需要陪伴,花費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更長。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也有助於預防嗆咳。Q:該如何幫吞嚥困難的患者準備食物?A: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建議依「3步驟」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方便進食:1.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而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的患者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經常出現「2大迷思」: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吞嚥困難7種飲食標準▶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Q:改善吞嚥困難的方法有哪些?A:吞嚥困難的問題放著不管,長期下來會對健康出現危害,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針對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常用的照顧技巧有以下幾種,但還是要依患者實際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失智症患者的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2.環境的調整:調整用餐環境為較為安靜舒適的環境、光線明亮充足、播放輕音樂、減少餐前的等候時間,均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3.姿勢及飲食調控:藉由藉由下巴下壓使用增稠劑,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4.營養品的補充: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的時候,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Q:吞嚥困難嚴重到什麼程度,才建議裝鼻胃管?A:除非失智長者有合併中風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吞嚥困難,否則針對單純的嚴重失智症患者,其實不建議放鼻胃管。使用鼻胃管並無法增加嚴重失智症患者的存活率,且使用鼻胃管對於存活時間、生活品質、營養狀況、身體功能上均無幫助。並可能會造成躁動、避免拔管而使用約束限制住失智症患者活動、產生管路導致的壓瘡等問題及不適。如果真的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還是得倚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會危害生命安全。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患者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5-04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長輩吞嚥困難易嗆咳怎麼辦?台大專家教「3步驟」增加患者進食安全
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因而有吞嚥障礙問題,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患的進食與健康情況才大獲改善。另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但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為低中度稠(IDDSI 1~2)。吞嚥困難飲食2大迷思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指出,一般民眾或病患家屬對於吞嚥困難而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常出現2大迷思: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吞嚥困難有7種飲食標準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表示,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 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 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陳珮蓉建議「3步驟」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方便進食:1、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960】
-
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今明線上直播/會前調查公布:逾8成6癌友 最需健保給付新藥
● 民眾想獲得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 最想了解癌症免疫療法● 對健保給付新藥期待高癌症將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癌,可能是親友,可能是自己。根據最新網路調查,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是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最想了解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免疫療法,自費醫材是抗癌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逾八成六民眾期盼健保給付新藥。關心癌症議題 家庭支柱占多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進行網路調查,總共有742人填答,其中超過半數是癌友或家屬,以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患者占多數,口腔癌與肝癌病患也不少;最關心癌症議題的年齡以45歲到59歲最多,正是家庭中的支柱。在防癌策略上,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依序:飲食指南、癌症警訊、生活習慣、身心紓壓、防癌健檢、癌症篩檢,而影響全身的「空氣汙染」則較少人注意,顯示空汙造成的罹癌風險仍需更多提醒。癌症治療方式 最想知免疫療法罹患癌症後,病友最想了解哪些癌症治療方式呢?免疫療法(58%)是調查中成為最受病友關注的治療方法,對於癌症副作用的治療(54.9%)也希望多多了解,其他依序是癌症新藥(54.6%)、標靶治療(52.4%)、細胞治療(37.3%)也是癌友們關注的焦點。抗癌營養補充 逾半憂飲食禁忌抗癌過程中的營養補充,超過半數的人擔心飲食禁忌,其次是期盼營養品補充資訊,也需要不同癌別的飲食照護,還有如何預防惡病質,並積極希望有營養素攝取建議及營養食譜。在抗癌路途中,花費最大的費用是自費醫材(42.6%)、標靶治療(39.4%)及手術治療(36.8%)、化學治療(22.2%),民眾提到最想了解的免疫療法(16.7%)排名較為居後,可能與有機會或能力使用的人不多有關。為協助了解病友面臨癌症治療時的花費情況,有廿名受訪者提供自身癌症帳單。在抗癌補助上,超過八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藥健保補助」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逾六成六的民眾希望有「癌症保險」挹注,此外才是「社會福利與補助」。專家解析癌症治療資源整合為了協助更多癌症病友及家屬,聯合報於9日、10日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線上直播,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失能者沒照顧好,可能更惡化!「日常照護10技巧」預防再次發生
無論是年老,或是因疾病而造成身體的失能,身邊的家屬一開始光是要了解照護技巧和醫療知識,就一個頭兩個大了;更何況後續的長期照護,許多未知和突發的狀況讓人倍感艱辛。讓我們能關關難過、關關過,並且在控制、治療病情外,也以「預防再次失能」為日常照顧的重點。這裡整理了「日常照護技巧10重點」,來看看目前能做到幾項。1、定期帶失能者做健康檢查失能者的健康是照顧上的第一要點,家屬應與醫生討論預防再次失能的用藥,和要做哪些健康檢查,例如:大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骨質疏鬆篩檢等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檢查能幫助失能者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況並擬定因應的措施。2、定期帶門診持續的追蹤與治療家屬記得不要只拿藥而不回診,唯有定期回診,才能讓醫療團隊實際了解失能者目前的病況變化,讓醫師能針對近況「對症下藥」。並且能將照護期間所遇到的困難與擔心,與醫療或照護團隊討論。3、遵照醫生指示用藥有任何服用藥物的問題,例如身體有其他不適、副作用等等,應及時咨詢醫師。此外請遵照醫囑用藥,以確認用藥的療效。4、均衡飲食與適當水分一般人的用餐進食能帶來身心的快樂與滿足,失能者當然也是。有許多人會說:「他能吃的食物不多。」那麼我們可以在色澤、氣味、擺盤等多做變化,讓感官依舊可以享受食物帶來的趣味,盡可能不要像「做功課」的態度讓失能者用餐。營養和飲食照護做得好,失能者才有充足的營養和體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此外,水也不是喝多就代表對健康好,要依目前的情況給失能者水喝。可以進一步與醫療、照護團隊討論,目前病症與病況的飲食照護。5、口腔衛生與身體衛生口腔清潔對於失能者的健康非常重要,一但忽略了,可能會間接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持續下滑。此外,替失能者重視身體的衛生清潔,也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信與展開社交活動。6、失能者更需規律運動運動的好處我們從小聽到大,對於失能者而言,運動更是好處多多。一開始時,我們可以用漸進與規律的方式增加運動的強度與頻率,循序漸進地誘導失能者維持規律的運動,運動能幫助失能者維持身體健康、避免跌倒和促進大腦健康。動動手、動動腳、動動肩膀,除了到戶外運動外,即使在室內,也有許多健康操可以運用喔。 7、維持規律的作息培養每天運動、曬太陽的習慣,還有規律的睡眠作息,將有助於失能者改善情緒、生理時鐘與時間睡眠。8、與朋友往來,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即使目前身體有一些不便,仍要讓失能者持續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以保持身心活躍。有些失能者會擔心自己的外貌變得不好看,那麼我們可以花一些巧思,除了注重個人衛生清潔的原則外,也可以隱藏尿袋、管路,或是裝飾輪椅等方式。讓失能者獲得自信,了解到:「除了生病,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9、照顧心情與情緒身體的照護需要專業的學習,但心裡與情緒的照護,也是要我們多「練習」喔。我們可以多用肯定語、不用否定語與失能者溝通,並且經常地鼓勵他、傾聽他,讓他心理的不安可以轉化成前進的力量,給失能者多一些寬容與體貼,無論是對於病況或是我們自己的心情,才能有顯著的提升。有時我們會因一些狀況而忍不住想要指責,我們可以試著深呼吸,不要讓情緒控制場面。當失能者情緒不好時,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和場景轉換的方式,讓他也有轉換情緒的方式。10、注意失能者的外出安全原本的騎車或開車出現困難時,可以因他的個別需要,調整交通工具,例如從摩托車改成電動車,或是考慮其他交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為他們申請安全手鍊、按捺指紋、守護QRCODE、GPS裝置等預防走失,讓彼此都多一份安心、少一分擔心。
-
2021-08-27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該選擇鼻胃管還是胃造口?
吃東西是件美好的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當罹患疾病或肌肉功能異常時,就會發生吞嚥困難。對高齡長輩或失智症患者來說,因咽部肌肉力量不夠、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更常發生嗆到、食不下嚥的情形。非插鼻胃管不可嗎?一位中度失智的60多歲婦人,吃東西和喝水經常嗆到,身形日漸消瘦,家人為她裝上鼻胃管,用灌食的方式補充營養。除了每個月定期更換管子,偶爾也因為異物感下意識伸手扯掉,或因咳嗽、打噴嚏而滑脫,必須回診重新插入鼻胃管。婦人雖然不善言辭表達,但看得出來過程很不舒服,雙手不斷揮動,需要靠家屬和護理師壓住完成。長輩有吞嚥困難,非插鼻胃管不可嗎?胃腸肝膽科醫師謝名宗說明,若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謝名宗建議,長期需使用鼻胃管的長輩,可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推薦課程:大象鼻插了回不來嗎?失智者安裝鼻胃管的抉擇與照護)Q1:大象鼻是什麼?鼻胃管是一條從鼻孔進入,經過咽喉、食道進到胃部的透明塑膠管,全長120公分。插入的長度約45-55公分,所以還會留一大段在鼻子外,常捲成一圈黏在臉上,又稱「大象鼻」、「象鼻人」,外觀影響患者的自信與尊嚴。Q2:鼻胃管的缺點?需每個月定期更換,易增加鼻腔黏膜出血、咽喉部潰瘍等併發症。當咳嗽或過度用力會造成管線滑脫,要重複插管。照顧者要注意灌食液體或是食物攪打細碎,否則容易卡住管線。侵入性的灌食法會降低食道括約肌張力,包括喪失吞嚥能力、影響說話功能。你聽過胃造口嗎?評估鼻胃管的缺點,以及歐美普及的胃造口,謝名宗分析二者的優缺點,鼻胃管適合短期(3個月)無法自行進食者,若超過3個月或中重度失智症者的吞嚥困難嚴重影響進食照護,則可考慮施行胃造口手術。(推薦課程:失智者喪失進食能力,該為他選擇胃造口嗎?)Q1:什麼是胃造口?從腹壁與胃部創造一個開口,直接放入一根灌食管,有別於鼻胃管從鼻子經過食道至胃部。腹壁的開口位置於肚臍上方、肋骨下方,手術過程約半小時,不僅術後照顧方便,也降低每個月更換鼻胃管的感染風險。Q2:胃造口有哪些優缺點?胃造口的管線較粗,不易卡住食物殘渣,可放心灌食營養師調配的食物。外觀方面,衣服可蓋住造口,外觀不像病患,不再畏懼社交。少了管子外露和刺激咽喉,提升照顧者與患者的生活品質。缺點則是需在肚子上打一個洞,許多人聽到就擔心害怕,目前約一成患者採用。在傷口照護上要多注意洗完澡後盡速擦拭乾淨,避免感染。Q3:什麼狀況下建議用胃造口?吞嚥困難情形嚴重者,患者需長期灌食,且使用鼻胃管狀況不佳,經常脫落造成吸入性肺炎。Q4:該去哪裡做胃造口手術?請內科醫師評估是否作胃造口手術,或掛號至肝膽腸胃科門診,由醫師評估檢查。由肝膽腸胃科醫師執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手術,或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胃造口手術。Q5:哪些人不適合做胃造口?太過肥胖、凝血功能不佳、肝硬化、嚴重腹水等族群,可與醫師溝通討論其它適合方案。鼻胃管與胃造口比較Infogram綜觀鼻胃管與胃造口的優缺點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且中重度失智的老年人,因吞嚥困難無法配合吞口水的動作,更拉長放置時間。當家人吃得越來越少或幾乎失去進食功能,伴隨身體功能也跟著下降和衰弱,中重度失智症、巴金森病等有吞嚥困難的患者可多加評估胃造口手術。
-
2021-07-27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無法進食的煎熬與愛 談末期失智症的營養照護
公寓門口打開,金小姐熱情地招呼著我與李護理師進門,但臉上的笑容維持不了幾分鐘,當我坐下、接過金小姐手中的健保卡時,她的眉頭就明顯的深鎖起來。金太太罹患失智症多年,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站也站不穩,精神也愈來愈混亂。每天大吼大叫的日子,讓金小姐從不知所措、求助神經科醫師協助、到我們訪視時,已經磨出了一身能耐,可以平常心看待。包括去年某天夜裡,金太太從床上起身時重重摔落,跌斷了腿,金小姐幾經掙扎,頂著其他家人質疑的聲浪,決議不送母親到醫院治療。「就算是骨折好了,手術完之後,母親也沒辦法配合復健,就算手術成功了也是白費。」當我們聽到金小姐回顧這段故事時,仍能清楚地感受到,她面對沉重壓力所展現出的堅強心理素質。這些話,她在幾天後的醫院門診時,也跟母親的神經科洪醫師說了一遍。洪醫師建議金小姐,考慮看看是不是要申請居家整合醫療。幾次居家訪視下來,我們跟金小姐建立了共識,不論病況如何變化,就是要讓母親舒適地走完人生接下來的時光。發燒、疼痛、感染等等的問題層出不窮,金小姐努力地配合我們的診療與建議,堅守著母親尚能表達時,曾說過「不放鼻胃管」的決定,訪視時曾看過金小姐連哄帶騙地餵母親服藥,我跟李護理師看在眼裡,滿是佩服。這個訪視的下午,窗外飄著細雨,平時堅強的金小姐一開口,就忍不住淚水了。母親這三天,突然就不吃東西了,一粒米都吃不進去,只勉強被我逼迫喝了一兩口的水。原本慢慢餵,還可以吃得下大概半碗粥,怎麼一下子會差這麼多....?李護理師坐在她旁邊,輕輕地握著她的手,繼續聽金小姐說:醫師,如果母親還是這樣子繼續下去,我看她撐不了幾天了吧?雖然心裡清楚讓他舒服就好,但讓他這樣挨餓,做女兒的實在是過意不去…。是不是,我們可以在家打點滴,幫她補充一些營養? 我說:「婆婆最近的狀態如此多變,尤其是幾乎沒有進食這件事,想到她已經挨餓了幾天,我想這是為人子女最心痛的了。如果婆婆的情況,讓您十分不捨,我們可以協助在家使用一些點滴,幫她補充水分及少許熱量。但在那之前,我想先跟您說明關於婆婆現在的狀況,我的看法。」金小姐擦擦眼淚,認真的雙眼直看著我。我繼續說:許多國際研究告訴我們,像婆婆這樣的患者,經歷了這麼長的病程走到這個階段,身體器官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其中也包括腸胃道,所以她並不像我們,會有那麼明顯的飢餓感。最近這些時日以來,她的逐漸胃口變小就是證明。也因為種種的擔憂與誤會,許多重度失智患者使用皮下注射營養,或是放了鼻胃管,這些我們覺得可能讓她比較有營養的作為,美國老年醫學會也明確的告訴我們,如果是考量到改善婆婆的生活品質,或是希望藉此減輕她的不舒服,其實並不建議這麼做。其實您原本的舒適餵食原則做得非常好,您的耐心與對婆婆的愛讓我非常敬佩。現在我們一樣可以繼續這麼做:保持耐心,不強迫餵食,如果還有少量的進食,持續給他自由化的飲食,即使婆婆原本有糖尿病的問題,現在也不需要擔心吃甜食的負擔了,反而是甜味可能會讓他心情更放鬆,願意吃一點東西也說不定。 金小姐聽完點點頭:有醫師您這樣的說明,雖然還是不捨,我心裡比較踏實了。如果補充點滴只是為了讓我好受,而不是為了母親著想,那我想就先不必了。至於甜食,我再準備些她最愛的桂花蜜,也許他會願意吃,對吧? 李護理師也總算鬆開了自己的眉頭,對著金小姐微笑點頭…。[備註:文中人物名稱皆為虛構,故事情節由臨床真實案例改編。][備註:謹此感謝那些曾用自身經驗教導我的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們。] 參考資料:1.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Feeding Tubes in Advanced Dementia Position Statement.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Ethics Committee and Clinical Practice and Models of Care Committee. J Am Geriatr Soc 62: 1590–1593,2014.2.黃勝堅,《失智症整合照護手冊: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2021)
-
2021-07-07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巴金森病潛藏憂鬱風險 營養師推五種「快樂」飲食
靜止型顫抖、肢體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為巴金森病的四大動作障礙症狀,而「憂鬱」症狀卻常常被大家忽略。憂鬱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也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透過治療可加以改善,營養師則建議病友採取快樂飲食五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也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魚油、深海魚富含omega-3 保護神經元抗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說,每一名巴金森病患的身體及用藥狀況不同,建議擬訂個別化飲食。如要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主要來源為魚油,如鮭魚、深海魚等,魚油中也含有豐富的EPA及DHA,證實在神經元的健康上具有保護機制,但因為是油脂,仍需注意腸胃消化的狀況。●褪黑激素促進睡眠品質 維持好心情褪黑激素是與睡眠相關的物質,通常在晚上漆黑一片時會刺激人體合成分泌,如受到光線刺激分泌則會減少,雖然其使用於巴金森病仍需更多研究,但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一種方式,飲食上可透過番茄、黃豆製品、芝麻、南瓜子及雜糧類等獲得。●快樂激素「血清素」色胺酸營養素幫製造巴金森病友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減少,影響運動功能執行上的精準度,並可能產生憂鬱情緒,陳盈汝表示,色胺酸可幫忙製造血清素,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若體內血清素製造不足將影響睡眠、出現躁鬱現象,日常飲食可從香蕉、雞蛋、全穀雜糧、堅果種子中取得。●攝取維生素B群 維持神經系統穩定而維生素B群也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若攝取不足易造成代謝廢物堆積、疲勞甚至貧血、無力等影響,足夠的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肉類(尤其肝臟)、海鮮、家禽、雞蛋、綠葉蔬菜及堅果種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助人體神經傳導另一項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則為礦物質鈣、鎂、鉀,尤其當鈣質攝取不足時,易造成失眠、肌肉痠痛等,可從小魚乾、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獲取鈣質來源,至於鎂、鉀可從蔬果類、堅果種子中取得。●大量高纖蔬食 地中海飲食有助延緩病程除上述快樂飲食五來源之外,陳盈汝也說,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風險與病程。地中海飲食強調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的脂肪來源,食用適量的白肉、少量紅肉等。哈佛大學也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不過巴金森病程分為五階段,根據病患的年齡、性別、病程、服藥狀況及其他慢性病等考量,陳盈汝仍建議病友諮詢營養師建立個別化的飲食,均衡飲食並選擇多元化與季節性的天然食材作為飲食來源。●巴金森病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5-04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水喝太少恐出現認知障礙 醫師說明該喝多少水
● 長者喝水少,易泌尿道感染,常合併譫妄症狀● 一天所需的水分約2500cc至3000cc今年乾旱,很多地方限水,但不能讓身體缺水,醫師提醒,夏天要多喝水。如果年長者水分攝取不足,不僅易導致泌尿道感染,恐發生脫水狀況,認知功能會下降,甚至自言自語、精神恍惚,有時還會有譫妄的情形發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一名有輕微失智的80幾歲老先生,常忘記喝水,直到家人發現他的作息日夜顛倒、自言自語、講話邏輯不清、語句不連貫,還會搞混自己的講話對象,至醫院就診後,才發現是「脫水」惹禍,不僅有泌尿道感染問題,還合併「譫妄」症狀。睡前2小時少喝 減少夜尿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指出,長者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每日人體所需水分可以「體重×30㏄」估算,喝水要「少量多次」,早上攝取三分之二,下午至晚上攝取三分之一,睡前2小時少喝水,以減少夜尿產生,避免引發健康危機。人在乾渴的情況下,不單是短期記憶力降低,各項辨別力和操作能力都會下降,亦會造成身體不同器官如腦、心臟、腸胃道、內分泌或泌尿道疾病的產生,其中影響最直接的是泌尿系統。楊景偉指出,長者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常見合併譫妄症的發生。脫水影響 認知出現障礙楊景偉說,銀髮族脫水,不只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腎功能下降、泌尿道感染,還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有時還發生譫妄情況,可能會一下意識相當清楚,一下又出現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且認知功能常會出現障礙,無法正確辨識時間、地點、人,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現今台灣中南部水庫缺水,許多地區已開始採取輪流限水的措施,楊景偉建議,長者年紀大,常伴隨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一般來說,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約為2500cc至3000cc,正常一天的排汗量約為300cc;如果有劇烈活動或炎熱天氣,排汗量更可高達2000cc,可能就需5000cc至6000cc的水分才夠。喝多少?「體重×30㏄」隨體重增加,人體所需水量亦增加,各種食物中所含的水分並不相同,一般來說約有22%的水分是從食物中獲得,有個簡單的公式可來計算人體所需的水分,扣除食物中所含的水分,人體所需水分「體重×30㏄」估計。例如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喝水1800㏄,視工作運動、天氣炎熱所排出的汗量,再適量增加水分的攝取。若是裝設心導管、有心臟衰竭、腎功能不佳的長者,需另至腎臟科、心臟科,請醫師評估限水量。由於有些人一次喝太多水,身體會來不及吸收,楊景偉建議,飲水需養成「少量多次」的習慣。
-
2021-05-03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精神恍惚、日夜顛倒竟是水喝太少 醫建議這樣做
年長者水分攝取不足,恐致泌尿道感染,甚至自言自語、精神恍惚,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一名80幾歲的老先生有輕微失智,常常忘記喝水,直到家人發現他自言自語、語句不連貫,還會搞混自己的講話對象,至醫院就診後,才發現是「脫水」惹禍。振興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楊景偉指出,長者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每日飲水毫升量以「體重乘30」,還要「少量多次」,早上攝取三分之二,下午至晚上攝取三分之一;「睡前2小時少喝水」,以減少夜尿產生,避免引發健康危機。人在乾渴的情況下,不單是短期記憶力降低,還有各項辨別力和操作能力都會下降,亦會造成身體不同器官如腦、心臟、腸胃道、內分泌或是泌尿道疾病的產生,其中影響最直接的是泌尿系統。楊景偉指出,水分攝取不足,而導致泌尿道感染、合併膽妄症的長者,在門診中很普遍。之前門診收治一名80幾歲的老先生,因為有輕微失智,常常忘記喝水,後來家人發現他的作息日夜顛倒、講話邏輯不清、常常搞錯對談對象,甚至還會自言自語,才至醫院求診,發現已經泌尿道感染,合併「瞻妄」症狀。楊景偉說,銀髮族脫水,不只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腎功能下降、泌尿道感染,還會致認知功能下降,有時還發生「瞻妄」症狀,可能會一下意識相當清楚,一下又出現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且認知功能常會出現障礙,會無法正確辨識時間、地點、人,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如今台灣中南部水庫缺水,許多地區已開始採取輪流限水的措施,楊景偉建議,長者年紀大,常伴隨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以人體所需水分(體重x30毫升)估計,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喝水1800毫升,視工作運動、天氣炎熱所排出的汗量,再適量增加水份攝取;裝設心導管、有心臟衰竭、腎功能不佳的長者,需另至腎臟科、心臟科,請醫師評估限水量。由於有些人一次喝太多水,身體會來不及吸收,楊景偉建議,飲水需養成「少量多次」的習慣,每日喝水時間分配,以早上攝取三分之二,下午至晚上攝取三分之一;為避免發生頻尿和夜尿,睡前2小時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夜尿產生。
-
2021-04-26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讓長輩好好吃頓飯 中醫教你穴位按摩、藥食同源
●長者吞嚥困難,進食易嗆咳,小心引發吸入性肺炎●透過穴位按摩,可幫助長輩進食●飲食中加入山楂、陳皮、茴香等,可促進食欲、助消化好好吃頓飯是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有的享受,但長期臥床的長輩、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患者,卻不容易好好用餐。當咀嚼與吞嚥功能漸漸喪失,患者會愈來愈容易嗆到,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有些長輩吞嚥功能尚可,但嗅覺與味覺遲鈍,面對滿桌美食也味同嚼蠟,自然對於吃飯的興趣愈來愈少。先評估患者進食過程幫助長者進食,中醫師可評估進食過程,從坐上餐桌、使用餐具、拿取食物、咀嚼吞嚥到消化;同時評估造成吞嚥困難的生理原因,例如肌肉力量不足難以咀嚼吞嚥,或神經傳導受損導致動作無法完成,抑或精神不濟邊吃邊睡等,都要一一釐清;也會評估患者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是否完好,以及食欲和消化狀況。按摩穴位強化咬肌力若患者咬合能力減弱,在進食時難以切斷或研磨食物,而影響到進食能力,建議照護者與患者可以按摩臉頰兩側的「頰車穴」和「大迎穴」,可以強化咬肌力量,在進食時能更好的咀嚼食物。許多患者進食意願下降,是因為嗅覺與味覺功能降低,覺得吃東西既麻煩又沒味道,建議患者可按摩臉頰左右兩側的「巨髎穴」、「顴髎穴」,可以改善咀嚼功能,並促進味覺與嗅覺敏銳。在耳朵前方有「飢點」和「渴點」穴位,輕柔的按壓與摩擦可以調節患者的飲食欲望,幫助患者進食。此外,也可按壓耳朵中部的「胃點」,幫助患者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與腹部脹氣,讓患者更願意進食。加入山楂可促進食欲許多患者會食欲不振,特別是針對需要用力咀嚼的蔬菜纖維,以及較有韌性的牛肉等,建議照護者可以在患者飲食中加入山楂,能促進患者的食欲並幫助肉類食物消化。有些患者飲食量愈來愈少,吃飽後有腹部脹滿、打嗝噯氣等不適感,建議烹煮食物時適量加入陳皮、茴香等藥食同源中藥,可增加消化速度,並減少脹氣。若是進食意願下降,建議準備餐點時,可使用麥芽、神麴等穀物發芽或發酵的中藥,能促進食欲並補充營養。避免邊吃飯邊看電視 許多長輩無法直起身子而習慣躺臥在床上吃飯,這個舉動會大幅度增加嗆咳風險,應該盡可能採用坐姿,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以避免嗆傷。有些認知功能退化的長輩面對滿桌菜餚時,陷入困惑,不知道該夾哪一道菜。建議盡量精簡用餐環境,也避免邊吃飯邊看電視等容易分心的習慣,讓長輩專注於吃飯。
-
2021-03-28 癌症.胃癌
胃癌術後常見併發症在肺 護理師:防範務必做到3事
年近七旬的張姓老伯,已有40幾年菸齡,因罹患胃癌得開刀切除,術前建議戒菸並未成功,術後明明無法進食,護理師卻經常在老伯身旁聞到一股酸味,後來才發現是老伯吐在床邊垃圾袋的「痰」,不僅酸,還非常髒,強烈懷疑有吸入性肺炎問題,馬上進行相關處置,化解了胃癌患者術後最令人擔心的肺部感染風險。肺部感染是常見併發症,會延長復元時間。和信醫院資深專科護理師于素英表示,無論幾期的胃癌,胃切除手術是目前根治的主要方式。而不管採取哪一種手術,都會造成胃容積變小、生理變化、腸胃道功能等問題,如果術後不好好護理,將會影響病情的恢復。胃癌病患常進行的手術包含:全胃切除、次全胃切除、胃減壓手術、淋巴切除術,「當病患一離開恢復室,就是術後生活照護的開始。」于素英表示,包括住院期間的照護與出院後的飲食照護,兩者不可或缺。以住院來說,肺部感染是胃癌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因為肺部若感染,會延長手術復原時間,甚至有生命危險。務必做到「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術前戒菸很重要。于素英表示,為了協助患者肺部盡快正常運作,術後的止痛相當重要,可加速患者「早點下床、深呼吸、咳痰」,這三件事情要做好,術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將大幅降低。「我們很怕吸菸患者。」于素英說,像前述個案中的張老伯,抽了40幾年的菸,術前都已衛教,卻還是戒不掉,其實年輕人也一樣,吸菸就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也不利胃癌術後生活的恢復。為了讓胃癌患者術後呼吸到達一定的擴張,和信醫院有一套針對病人的呼吸訓練,第一次下床一定由護理師協助,通常在開刀隔天的24小時內讓患者下床行走,最晚不能超過48小時。接下來不斷的深呼吸練習,有助肺活量的增加,進一步降低併發症發生。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取代胃的研磨功能。絕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在三天內完成上述三件事情,之後就是飲食的恢復,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除了儲存,也有攪拌、研磨及消化功能,術後食物的選擇,常常是病患最擔心的事情。于素英表示,她通常會告訴病人,胃就像消化系統的「袋子」,這個袋子現在空間小了,甚至沒有了,表示以往幫忙儲存、研磨的功能不見了。因此,吃東西最大原則就是「少量多餐、多咀嚼」,牙齒的角色將被凸顯,取代胃的研磨機制,因此,病患若牙齒不好也要趕緊處理。「要小心越來越瘦。」出院一周內,體重不能掉1%。其次是「湯跟食物要分開」,糯米、太硬的東西都別嘗試,否則食物通過速度太快或不消化,容易有「傾倒症侯群」(Dumping Syndrome),會引起腹痛、腹脹甚至腸子痙攣。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患者術後的體重管理,跟正常人的體重管理思維很不一樣,「要小心越來越瘦。」因此,于素英建議病人出院後要自備一台體重機,天天量體重,「出院後的第一周,體重不能下降1%。」這也是患者一周後回診很重要的功課,若體重下降太多,可能代表吃不夠、吃不對,生活品質一定也不會好;如果吃的量或品質都達到標準,那就要注意其他非飲食上的問題。一般來說,若出院第一周體重不正常的減輕,多半是因為手術接口太狹窄,吃東西過不去或通過得比較慢,這時候就會透過營養師的建議,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由於術後傷口多少會腫脹,接口過窄的情況都是短暫的,慢慢就會消失,病患也會逐步適應胃變小了或沒有胃的消化狀況。于素英說,出院第一周若出現發燒、畏寒、肚子痛、嘔吐,就需提早回診。呼籲胃癌患者,雖然腸胃道不完整,但只要掌握大方向,也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吃得好、吃得飽、吃得健康。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帕金森氏症患者怎麼吃?醫師建議4點健康飲食指南
帕金森氏症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約500萬,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達900萬。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帕金森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殺手。幸運的是,在眾多神經變性和運動障礙疾病中,帕金森氏症是治療手段相對豐富、早期規範治療能獲得較滿意療效、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生活狀態且不會顯著影響壽命的疾病。在此,為帕友們詳細羅列飲食指南,吃得好身體好心情好,更努力一些,生活會更加美好。多吃富含營養的主食,減少脂肪和油的攝入選擇多樣化的食物,可以參考食物金字塔指南分量攝入不同的食物,以此控制飲食中卡路里、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糖和鈉的量。建議帕友們攝入最多的是富含營養的主食,包括麵包、穀物、米飯、意大利麵;其次是用於補充主食所缺乏的營養,即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再次則是相對少量的紅肉類(牛肉、羊肉、豬肉等)、家禽、魚、雞蛋、大豆和堅果,以及牛奶,酸奶和奶酪。富含脂肪和油、但含極少營養素的食物建議減少攝入,包括沙拉醬、 奶油,尤其是人造奶油、糖果、碳酸飲料和甜點。少食多餐,鼓勵多飲水攝入充足膳食纖維: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現便秘,推薦至少每天攝入25克膳食纖維。鼓勵攝食全麥麵包,穀物,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少食多餐: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攝入少量食物後即有飽腹感,建議增加就餐次數、減少每餐用量。這樣也有助於降低餐後低血壓相關的頭暈等直立性低血壓症狀。鼓勵多飲水:帕友們往往會因為活動不便,以及一些泌尿系統的症狀而減少飲水量。但飲水是預防及治療便秘的一個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建議帕金森病患者每日飲水量能夠到達2000毫升。可避免結腸對水、鹽吸收過多而致大便乾少。便秘、低血壓,不妨這樣吃不少帕友擔心,同時進食高蛋白食物對藥物左旋多巴(Levodopa)吸收有干擾,在此建議患者應在空腹狀態,如餐前一小時服用藥物,以便藥物更好吸收。對於初服左旋多巴藥患者,可能服藥後會出現噁心症狀,因此可以在服藥的同時吃一些低蛋白質的食物如餅乾、水果或果汁等,喝薑汁也有緩解噁心、嘔吐的效果。要注意的是,高脂肪食物如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披薩、漢堡包、炸薯條、鹹肉、牛油果等會影響藥物吸收,因此要少吃。不少帕友會出現便秘的情況。要知道,水分和膳食纖維在控制便秘上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臨床上提倡高膳食纖維飲食和飲水療法。每天至少保證攝入1500至2000毫升的水、清湯或果汁。多吃粗糧、薯類和蔬果。同時,加強鍛煉,多做腹部運動。帕金森病患者餐後低血壓發生率較高,餐後內臟腸系膜的容積可增加200%至300%,導致血液淤滯於內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出現餐後低血壓,故鼓勵患者少食多餐,以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帕金森氏症的飲食策略:1、碳水化合物(醣類):葡萄糖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醣類攝入太少,會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而高蛋白飲食會嚴重干擾抗帕金森氏症藥物的吸收;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多食用米、麵等主食,粗糧、雜糧以及薯類食物如紅薯、白薯、山藥等。2、蛋白質:◎蛋白質的供給需維持正氮平衡,以補充優質蛋白為主,每日供給量應控制在0.8 g/kg體重。◎可選擇蛋、魚、蝦、瘦肉類如豬肉、牛肉、禽肉等。高蛋白質飲食不利於抗帕金森氏症藥物吸收,因此適當限制肉類。每天可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選擇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魚肉。1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5克精瘦肉類。◎高蛋白質食物宜在晚餐供給。3、脂肪:◎脂肪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膽固醇攝入量應低於每日300mg,但不需過分限食。◎植物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但攝入過多植物油的同時未攝入足夠的抗氧化劑, 可誘發脂質過氧化作用, 造成組織細胞損害, 可能會加快PD的進展◎根據情況選擇茶籽油、花生油、豆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烹調食物。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4、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以及輔酶Q等是天然的抗氧化物。◎鈣:帕友們多發於中老年人群,特別容易伴發骨質疏鬆,帕友們尤其需要注意合理補鈣。鈣攝入量應在1000至1500 毫克/天, 並同時適量攝入維生素D,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多曬太陽是增加維生素D合成的天然好方法。當由於某些原因不能從食物中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時,可考慮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複合製劑。◎蔬菜和水果:果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促進腸道蠕動的膳食纖維。總體而言,帕金森病患者的膳食要保證充分的飲水量,增加堅果、茶、漿果類、深海魚、深色綠葉蔬菜、新鮮水果的攝入,減少油炸食品、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肥肉、葷油等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帕金森病是一場慢性持久戰,患者們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日常生活和心理調整,儲備力量。帕友們只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專注於每一個細節與之抗衡,便可延緩帕金森氏症進展、提高生活質量。我們的世界,仍可以色彩斑瀾。(來源/轉載自《文匯報》)【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2-10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春節陪失智長輩用餐 慎選食物+耐心
年節吃吃喝喝是重頭戲,如何讓失智症長輩愉快的和家人一起用餐,其實有一些注意事項。新生醫護管理專校講師、營養師張文馨在「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建議,避免讓長輩吃太乾、太黏、太硬的食物,加上耐心陪伴,相信可以讓失智長輩在春節用餐愉快,閤家平安。張文馨提醒,隨著失智症病程進展、長輩年齡增加,失智長者最常見的進餐問題,分別是吃太多、拒食,還有就是吞嚥困難,這些因素影響長輩吃東西,久了之後,長輩容易營養不良,如此使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惡化、嚴重。避免上述問題,張文馨建議,失智長輩的食物選擇非常重要,首先應該避免太黏的食物,例如年糕、湯圓等,也要注意盡量避免有骨頭的食物,這些容易造成長輩吞嚥困難,另外,肉類太老或過度烹調影響食物的風味,建議也要避免。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便是要有耐心。 過年期間,照顧者一定非常忙碌,但張文馨提醒,失智症長輩用餐需要陪伴,也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除了選擇合適食材避免嗆咳,有耐心、慢慢的陪伴,也是長輩所需要的。如何讓失智長輩在年節過得自在平安,「udn×WaCare」邀請各領域專家提供春節照護撇步,歡迎上網尋求最需要的方案,也歡迎分享年節故事,有機會獲得紅包。
-
2021-01-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品質有認證 「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出爐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名單,全台共61家,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的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王英偉表示,過去未推動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民國93年到97年癌友五年存活率為50%,推動癌症醫院品質認證超過10年,癌友103年到107年的5年存活率為63%,逾8成癌症病人在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接受治療後。王英偉表示,癌症治療的複雜度高,常需要不同科別互相配合,這次品質認證醫院打破過去醫療模式,整合相關科別,成立多專科醫師團隊及整合式照護門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今年新增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進入名單。王英偉進一步說明,除了腫瘤個案管理師外,還有集合腫瘤內、外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等組成跨科別團隊,透過定期開會,充分討論並確認每位病人的檢查結果,使治療計畫更完整;再加上營養師的飲食照護、心理師的心理諮商,以及安寧緩和照護團隊等,以病人的安全與生活品質為醫療團隊共同目標。王英偉提醒,癌友一定要按時回診,民眾接受四癌篩檢結果為陽性,務必回醫院進一步檢查,勿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延遲回醫院篩檢、診斷或治療,不然恐造成病情延誤,加深治療難度。●國民健康署提供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癌友安心就診五撇步:1.選認證醫院:選擇通過認證的醫院就醫。2.出入戴口罩:以正確步驟「開、戴、壓、密」配戴口罩。3.落實勤洗手:落實正確洗手及「三前三後」的洗手時機(三前:用餐前、與病人觸碰前、看病前,三後:看病後、擤鼻涕後、上廁所後)。4.緊急要就醫:當出現如呼吸困難、頑固性疼痛、發燒等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等症狀時,要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立即就醫。5.停留要縮短:就診後請根據指示儘快完成檢查、治療或取藥,並離開醫院,避免過多的人群接觸。
-
2020-10-22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咀嚼功能維持正常 有助延緩失智
台灣的銀髮海嘯來襲,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高達460萬人。預防勝於治療,口腔健康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研究發現,強化咀嚼及吞嚥能力,可以延緩失智,更是重要的防老關鍵。常見銀髮族有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吸入性肺炎等四大疾病威脅。其實只要做到「均衡飲食攝取、餐後口腔清潔、勤做健口操、鍛鍊咀嚼力」,並持之以恆,不僅可以防老,並且有效降低失智等問題的發生率,促進健康生活的延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團隊曾發表咀嚼能力與大腦灰質關聯性的研究,並榮獲2018年世界牙醫學研究學會的老年研究論文比賽首獎。此研究發現,只要把牙齒保持好、咀嚼功能維持好,就能減緩腦中灰質退化速率,延緩失智症發生。國外許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較差的人,認知功能也較差,甚至容易出現沮喪等情緒問題,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據統計,每個人平均一天正常咀嚼的時間大約是9分半,但隨著年齡增長,就需要更長的咀嚼時間,才能確保咀嚼及吞嚥的功能不會快速退化。每天的飲食是維持銀髮族健康的關鍵,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牙齒狀況不好或是裝了假牙,往往只吃軟的、流質食物,長期下來,容易因飲食不均衡、咀嚼能力降低,導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建議牙齒狀況不佳或戴假牙的人,應該要訓練、維持口腔的咀嚼功能。像核桃、毛豆都是營養價值高又不會太軟的食物,適合每日攝取;牙齒狀況還不錯的人,偶爾則可以嚼食口香糖,也是一種輔助鍛鍊咀嚼肌群的方式,每次咀嚼10至15分鐘即可。口腔內咀嚼肌的訓練,建議從青壯年時期就持續性的進行,愈早開始愈好,成效愈明顯。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等電梯的時間,一天3次、每次3分鐘做口腔健康操,隨時隨地都能做。簡單的動作就能鍛鍊咀嚼肌群,延緩失智的發生,還能防止嗆咳與幫助維持唾液分泌及吞嚥功能。
-
2020-06-25 科別.新陳代謝
影/不讓糖尿病兒在校打胰島素 媽媽成為現代孟母
慢性病學童求學路迢迢。現台南就讀國小的仔仔,4歲時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在就讀私立幼兒園時因故被退學,為了有書可唸,打聽到花蓮有願意收仔仔的學校後,更舉家搬到花蓮;直到國小遇到友善校園和校護,才又舉家搬回,校護並細心教導仔仔測量血糖、注射胰島素等,使其能有面對疾病能力。此舉雖猶如「孟母三遷」般辛勞,但看到仔仔學習與健康情況大幅改善,讓仔仔媽媽相當感恩。衛福部國健署推動「校園主要慢性病防治及推廣計畫」,提供照護管理與校內支持,掌握學生健康;該計畫去年在全台共17所不同類型國中小學校導入,目前全台逾80所學校參與,已成功幫助645位慢性病童,有效減少孩子每月在學校的發病次數、減少學期請病假天數。仔仔的媽媽今帶著仔仔出席記者會,感謝慢性病孩童能獲得友善校園、老師、校護的協助。她表示,仔仔當年被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必須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原本就讀的私立幼兒園以「無法協助打針」為由,希望仔仔退學。當時找了許多台南的幼兒園都被拒絕,而後打聽到花蓮有學校願意收,決定舉家從台南搬到花蓮,直到念完幼兒園才搬回台南。她說,仔仔剛上小一時,一開始唸私立小學,但曾山 老師卻不願讓他打胰島素的情形,老師說得維持班級秩序,希望仔仔下課時再施打,這讓她無法接受,只好轉學,而後輾轉找到獲健康促進績優的台南市裕文國小願收,仔仔重拾快樂校園生活。裕文國小護理師黃瓊慧表示,她在校內曾照顧過有糖尿病、癲癇等學童,慢性病孩子在生活上,的確需多一些照顧。在仔仔入學前,她已與校長、學校老師等召開會議討論過須留意的要點,同時也跟家長保持聯繫;而一開學她就到仔仔班上,教導同學們認識糖尿病、會有突發低血糖的狀況,讓同學理解仔仔的疾病情形。黃瓊慧說,國健署提供慢性病防治和個案管理手冊,有明確作業程序,且有些醫院也會和校園合作,如教導校護如何飲食照護等。另外,她平時會協助並教導仔仔測量血糖、食物秤重、甚至是注射胰島素等日常自我管理技巧,讓他有面對疾病的能力。她也在班上安排兩位「小天使」陪伴在仔仔身邊留意,只要有狀況就立即回報獲告知老師。她說,很開心仔仔再展笑靨,而身為校護,她只希望每個孩童都能平安學習成長,不因疾病而受影響。
-
2020-05-29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失智患者怎麼吃才安心? 3準則提升飲食品質
如何提升失智患者的飲食品質,以及協助餵食,一直都是銀髮照護上的大問題。在失智初期,會忘記是不是吃過飯、吃了不確定有沒有飽,導致過食或吃太少而虛弱。在中後期,則會出現忘記進食方法,含著食物不吞下去(忘記吞嚥),或進食速度極為緩慢。高齡者也經常合併牙齒咀嚼力不佳、或消化能力較弱。要如何正常進食將變得更加困難。整體來說,飲食基本準則是:食物必須質地偏軟、溫和、溫度適中不燙口。1.失智症狀初期:在失智症狀初期時,可以請長輩在飯後、點心後簽名,提醒記得有沒有吃過飯。2.失智症狀中期:在中期,當失智長輩對使用刀叉筷子使用變得不便,容易掉米粒、打翻碗,並不建議為了便利直接改成由他人餵食。自行需要負擔的事情越少,長輩反而容易退化更快。因此,在維持生活品質上,還是應該盡量由長輩自行進食。我們需要做的是調整,使進食變得更容易。這時候有個很棒的選擇,也就是「手指食品」(finger food)。這種食物的特色,就是不一定要利用餐具,利用手就可以輕鬆拿取。例如飯糰、水果切片、水煮蛋、薯條、麵包等等。對長輩來說會更加方便。由於長輩確實可能胃口較小,需要少量多餐。因此可以把手指食品放置在長輩容易取得的地方,若暫時不想吃、會嗆到不舒服等則不勉強。也能依照長輩自己的步調更輕鬆地進食。雖然均衡清淡飲食很重要,例如大家都知道:若有三高則應避免太鹹太甜的食物。但是,失智長輩吃得太少,熱量及蛋白質缺乏,會是導致虛弱的更嚴重問題。因此,食物的種類就變得不需要每次都斤斤計較。如果少許辛香料及稍重的調味能增加食慾,應該多加鼓勵,只要不至於重口味到過油過辣影響消化即可。在各種食物中,最必須注意的就是為了避免嗆咳,要注意長輩的咀嚼吞嚥狀況,選擇軟質、均質化的食物(食物中不要有忽大忽小的顆粒),但不宜軟到難以用手抓住。食品製作成容易拿取大小適中的塊狀或條狀,並且避免溫度過高燙手/燙口。有時候,水中也必須添加增稠劑。有些提供給長輩的手指食品可參考給幾個月大寶寶訓練抓握能力的副食品食譜:軟餐包、土司、肉丸(可添加碎豆腐使口感更軟嫩)、酪梨、香蕉、水餃、漢堡排(將絞肉與蛋混合,並加入每次不一樣的變化食材例如胡蘿蔔、馬鈴薯、洋蔥、打碎的花椰菜等,煎成扁圓形好拿取的塊狀)、歐姆蛋捲。但與嬰兒食品相比,成人的調味可以更豐富多樣化,食物種類也可以混雜一起提供,不用單一食材逐一適應。在此同時需有心理準備,食物有可能會掉得到處都是,可以幫長輩披上圍兜。此外,應保持安靜的用餐環境,避免分心。 3.失智症狀後期:在失智後期,若是失智長輩出現忘記食物是什麼、如何進食,甚至餵食時也不肯張開嘴巴時,可以利用另一種技巧:「手口反射」。在嬰兒時期,若是嬰兒的手掌受到輕壓,嘴巴會自動的張開。或是給嬰兒吸吮奶嘴,手也會緊緊抓住媽媽的衣服、周遭的東西。這是一種原始反射反應,在四個月大以後就會被抑制。但是在進入失智情形以後,原始反射又會重新出現。因此,可以嘗試扶著長輩的手讓他抓握食物(手指食品),再引導把食物放到口中。若是還是無法順利進食,由人看護,則是讓長輩手握湯匙或其他小物,等嘴巴張開,再進行餵食。為避免嗆咳,每口份量不應超過一小湯匙。 瞭解失智長輩,增進生活的品質與舒適,是我們需要持續深思的問題。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