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類固醇
共找到
1108
筆 文章
-
-
2021-08-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居家防疫反讓關節受傷害 復健科醫授減輕疼痛指南
居家防疫2個月以來,民眾的戶外活動減少,復健科門診的傷患卻不減反增,復健科醫師顏子訓指出,疫情爆發至今,多數上班族居家辦公,幾乎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結束又接著追劇或看運動賽事,長期久坐導致許多人腰痛、下背痛接踵而來因此前來診所治療,青壯年以椎間盤突出症狀居多,中老年人則多為腰椎小面關節炎。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 易造成椎間盤突出顏子訓醫師表示,脊椎的結構中,前端椎體之間有避震作用的「椎間盤」,後方有上下關節凸,兩兩銜接構成的「小面關節」,兩者都是支撐身體活動的重要部分。若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都很容易導致磨損,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或者小面關節退化發炎等狀況發生,兩者常見的症狀都是腰部和下背疼痛,若神經受到壓迫,還可能導致走路無力。於年紀稍長、閃到腰 治療以整脊術為主顏子訓醫師說明,針對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保守性治療有牽引治療、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牽引治療較適合椎間盤內層的髓核突出患者,常見於年輕人,疼痛感是逐漸增加而非急性;徒手治療適合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突出患者,常見於年紀稍長或因搬重物閃到腰的人,治療時會以整脊術(manipulation)讓突出的椎間盤復位;運動治療是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指導運動,幫助患者的椎間盤復位。而小面關節位在脊椎後方,左右各一,像是兩扇門可以開闔,當身體前彎時,小面關節打開,後仰時則閉闔。至於腰椎小面關節炎是屬於較深層的關節退化、發炎,通常會先給予這類患者深層熱療,如微波或短波治療。通常小面關節退化的病患多合併單側關節錯位(多數為某一邊的門關不上),所以需用關節鬆動術與快扳法使錯位的小面關節對位,讓小面關節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若採用保守治療,病情仍沒有緩解,則考慮以注射治療如類固醇、PRP、PLT治療或手術方式改善。保持基本運動 避免居家防疫傷害近期「居家防疫傷害」多為久站或久坐造成的,通常屬於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患者。為避免關節損傷退化,顏子訓醫師建議,目前疫情警戒已降至2級,民眾可以保持基本外出活動,在遵守防疫規範的情況下,1個星期至少保持2到3次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等,都能大幅降低疼痛發生的情況,若是正在治療的患者,則須配合復健科醫師指導,做專屬的運動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 簡易「1動作」自我測試是否中招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
2021-08-08 新聞.健康知識+
手術後出現噁心嘔吐症狀 醫病溝通風險評估可預防
新竹一名38歲林小姐因右乳腫塊預計進行乳房手術,但過去曾在接受手術後出現嘔吐不適的症狀,擔心此次手術又會發生,焦慮詢問處理方式;醫師表示,可與醫師討論了解是否屬於術後噁心、嘔吐的高風險族群,醫師透過衡量術後噁心嘔吐危險因子及運用病人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評分,採取預防措施,降低病人術後不適感。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麻醉科醫師吳佳靜表示,根據文獻記載,若無事前預防措施,約3成病患在接受全身麻醉後會發生術後噁心嘔吐。目前研究顯示術後噁心嘔吐與多種周邊和中樞神經賀爾蒙路徑調節作用相關,臨床研究也觀察到3大因素有較高的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病人因素,較容易發生術後噁心嘔吐的族群有年輕人、女性、不抽菸者、平時容易暈車、暈船或過去手術有發生噁心嘔吐病史者;麻醉因素,手術麻醉過程中使用到的吸入性麻醉劑或鴉片類藥物;以及手術因素,接受特定手術的病人,如腹部或婦科手術,噁心嘔吐的比例至少有五成。吳佳靜說,對低度風險族群,一般不需要特別預防措施;中度風險族群,可採取單一藥物來預防,通常為手術開始前麻醉誘導時給予皮質類固醇藥物;高度風險族群文獻上則建議採取多重模式治療方式預防,除了使用皮質類固醇,手術結束前給予適當藥物,對預防術後噁心嘔吐常有良好效果。此外,手術術式若能以區域麻醉方式進行,盡量不選擇全身麻醉,若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可考慮採用全靜脈麻醉,術後疼痛控制若操作許可,可選擇區域神經止痛取代或降低傳統鴉片類藥物止痛劑量,都有助於降低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
-
2021-08-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東奧賽場邊的無名英雄!認識獎牌背後的「運動醫學團隊」
你有沒有發現東奧賽場上,除了拼搏的選手及教練還有一群人?這次東奧不開放觀眾入場,所以不是觀眾。這群人在場上觀察著選手一舉一動,想著選手的身體狀況,在腦中沙盤推演可能需要的醫療措施,他們是「運動醫學團隊」。台灣在此次東京奧運表現亮眼,帶起一波全民瘋奧運熱潮,相信很多人週末都守在電視機前,為麟洋配及戴資穎的金牌戰集氣。然而穿金戴銀的背後是選手苦練的汗水,以及許多新舊雜陳的運動傷害堆積起來的苦練。運動員需要跨領域專業的協助,包括隊醫、防護員、治療師、營養心理專長、科技相關人員。隊醫不只是一個看診醫師,必須了解各種領域的運動規則、急慢性傷害、運動禁藥議題,並且平常跟選手教練其他團隊成員互相熟悉信任,和各種專業人員討論調整訓練,必要時參與討論能否帶傷上場比賽等議題。許多過去難以診斷、或是無法處理的運動傷害,在運動醫學飛快進展的今天都有治癒的可能。運動醫學團隊不只是在奧運賽會陪同,平時就會在國訓中心協助選手訓練,許多賽事都會跟著選手東征西討,試想一般人看病會希望找熟悉自己的醫師,對運動員來說更是如此。以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東奧代表團醫療長、復健科林瀛洲醫師為例,林醫師多年來固定每週南北往返,至左營國訓中心看診,診治選手的運動傷害,更與教練及選手一同討論治療及訓練計畫。運動員的特別性在於治療需求與一般人不同,一般肌肉骨骼疾病常用的類固醇不僅是運動禁藥,更可能弱化肌腱韌帶等組織,因此不適合運動員。對於肌肉骨骼關節損傷,運動醫學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先進的治療,包括近年興起的增生療法及體外震波等治療,可以無副作用也無禁藥風險地治療運動傷害。很多人也許聽過高濃度自體血小板血漿 (PRP),而一個問題是以傳統的製備法,血小板及生長因子的濃度不夠穩定。而近來醫材技術的進步,讓萃取出的血小板及生長因子的濃度更為穩定也是許多運動員遠離運動傷害困擾的一大利多。運動醫學醫師要為選手擬定治療計畫,更要診斷運動傷害程度。肌肉骨骼超音波的進展,讓醫師能在賽場上即時診斷傷害程度,並且在運動傷害的恢復過程中追蹤修復程度,與選手及教練共同討論訓練強度及進程。以此次東奧讓台灣發光的羽球來說,快速移動的腳步、弓箭步及跳躍,都會造成膝蓋及腳踝的負擔,據統計,下肢關節及髕骨肌腱的運動傷害最為常見,超過一半的羽球選手受下肢運動傷害所苦,而過肩殺球也會造成肩夾擠症候群及旋轉肌腱受傷等狀況。大家熟知的戴資穎、周天成、李洋、王齊麟等選手,身上都帶著大小的運動傷害,運動員不可能受傷就完全不訓練,而評估運動傷害的程度及治療策略,是運動醫學醫師的使命。運動醫學醫師也是跨領域的組成,本次的奧運隊醫團隊,除了復健科林瀛洲醫療長,也包括骨科周文毅醫師、中醫郭純恩醫師等專業,共同照顧運動員的健康。而除了醫療層面,運動防護師、治療師對各種傷害訓練與功能導向的介入,營養師調整飲食預防「相對能量不足」、心理師照顧心理健康都是團隊中不可少的一環。奧運四年一次,但對運動員的關心不能只有四年一次。運動醫學的進步在選手訓練的過程中,默默地扮演支持的角色,在每個榮耀時刻的背後,運動醫學團隊願意成為選手最堅強的後盾,守護選手的健康,讓運動選手能全力發揮、為國爭光!運動醫學學會期望越來越多的運動選手,能夠得到好的照護。不只是奧運明星運動員,基層運動選手也能夠因為企業贊助、民眾支持,享受運動醫學發展的成果!
-
2021-08-05 新聞.杏林.診間
從癌症治療到安寧緩和…台灣癌症醫學之母彭汪嘉康:「為病人多做一點,就不會遺憾」
在聽起來好像很遙遠、其實沒那麽久的三十年前,癌症在台灣就是所謂的「絕症」;也就是説,得了癌症等於沒救,當年電視連續劇劇本如果照現在的説法「灑狗血」的話,罹患「不治」的癌症就是劇情的必要因素。那個年代如果得知罹患癌症,患者大概就不去看醫生,反而到處求神拜佛或者尋求偏方,例如到某些廟宇求香灰,所以當年有些不肖的廟宇在香灰内摻加沒有療效、但是可以令病人感覺病情比較舒緩的類固醇甚至麻醉藥物。但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抗癌」卻成為了經常聽到的名詞,一般民衆對癌症的認識也愈來愈多,也懂得如何預防或者學習和癌症共處。在台灣民衆對待癌症的觀念出現如此巨大轉變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女士。與「癌症治療之母」面對面走進彭汪院士在萬芳醫院後面大樓的辦公室,吸引你眼光的是辦公桌上那一堆又一堆的資料、文獻,還有站在桌邊起身迎接、滿臉笑容的院士。身形瘦小的彭汪院士看起來和隔壁的媽媽、阿嬤沒什麽不一樣,不開口講話,你不會覺得她是享譽國際醫學界的大人物、是那位推動台灣癌症治療研究的科學家。按照彭汪院士的説法,當年台灣在癌症治療和研究上面是「什麽都沒有」,雖然她在美國的時候時常動用人脈介紹台灣的病人就醫,長期下來不是辦法,因為只能幫助有錢去外國就醫的人、卻幫不了其實可以救治、但是沒有錢的人。看到這種問題,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在台灣推動癌症的治療和研究,講到台灣現在的癌症治療,被媒體形容是台灣「癌症治療之母」的彭汪院士語氣明顯地非常驕傲,她説「現在台灣癌症的治療技術已經是世界的Top level(前段班),很多癌症的研究和治療都不輸給別人」。但是牆上掛著一張「安寧與緩和醫學」專科醫師的執照,也告訴我們,癌症的存活率並非百分之百,而彭汪院士也是台灣最早一批倡議引入安寧緩和醫學照顧癌症病患的醫師。彭汪院士這時表情嚴肅的説「癌症沒有辦法治好的時候,就要想怎麽幫病人多做一點事情,讓他們舒服一點」,有些癌症到現在依舊是無藥可醫,而且患者到末期的時候,得要承受極大的痛苦,不但患者難以善終,對病人的家屬更是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莫大的負擔,彭汪院士指出「這時候為病人多做一點就很重要」,她强調説一個醫生只要為病人多做一點、多想一點,就不會有所遺憾。在彭汪院士的心中,要當個「好醫師」最重要的就是「為病人多做一點」,這個對她而言是有切身之痛的,彭汪院士原本是四個兄弟姊妹,但是最小的弟弟因病早逝,不但促成了她後來走上行醫之路,也因為質疑當初的醫生如果「多做一點」,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這個觀念也就深深地烙印在彭汪院士的心中。(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8-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善用單株抗體預防九成重症 但遇Delta株效力恐下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今年四月下旬至今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近兩成是重症,60歲以上長者重症率更高達四成。避免病程進入重症一直是新冠治療重點,台大醫院診治超過400位確診者,今年6月起開始用單株抗體治療至今,成功避免九成患者惡化為重症;但台大也提醒,面對Delta病毒,單株抗體效力可能減弱,需持續研發藥物,國內已與國際藥廠合作二、三期臨床試驗中。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新冠確診兩成為無症狀,但出現症狀者有14%重症機會,5%可能極重症,整體致死率大約是2.3%。一但住院,病人死亡率可能高達21%,因各地醫療量能而異,不幸入住加護病房,三個月內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因此防止輕症變成重症,是新冠肺炎治療重點。為了幫助醫療團隊提供標準化、符合實證指引的治療,台大醫院甚至出版一本教戰手冊,人手一冊宛如葵花寶典。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新冠肺炎病程惡化與年齡、慢性病、免疫力、病毒量都有關,目前公認有效的藥物,作用機轉各有不同,瑞德西韋可抑制病毒的核苷酸形成,單株抗體藥物則可減少病毒和細胞的接合。單株抗體目前已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可中和自體免疫反應或破壞癌細胞,對於人體副作用很小。盛望徽表示,台大醫院自6月17日至7月24日有16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年齡在24至81歲,7位大於65歲,共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癌症、中風、懷孕等,其中四位有兩項以上的危險因子。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後,只有兩人仍發生缺氧而符合重症定義,但無一人使用呼吸器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其中13人已出院,住院改善中有3位。盛望徽表示,根據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提供之資料,亞東醫院6月18日至7月24日也給23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使用的時機是平均在出現症狀後3天,這些病人也有多項危險因子,但同樣沒有人演變為重症,現僅一人住院觀察中,治療成效也非常好。盛望徽表示,從台大加上亞東資料看來,在病程第7到10天內使用單株抗體,特別是用於輕度肺炎、年紀較大、有慢性病或懷孕等風險因子者,療效和安全性都是可以確認的。然而隨著變異株影響效果,還需要繼續克服發展之處。盛望徽指出,單株抗體可能缺點有二。首先,若病毒量太高,例如來到中後期病程,單株抗體抑制效果就會減弱。此外,萬一病毒發生像是接合器抗原的突變,也會有效力下降的問題。國內現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病毒仍保有效力,另一款也有效,只是效力降低,因此目前認為,關鍵還是在使用時機,必須用於感染早期、病毒量還不高時,仍有一定效果。盛望徽表示,Delta病毒是全世界頭痛的大問題,已證實傳播力遠高於以往的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已有藥廠針對印度株在研發單株抗體藥物。目前國際藥廠也在研發新冠病毒的專一性蛋白酶抑制劑,臨床試驗進行中,也有引進國內推產合作。主要是針對集中檢疫所當中尚屬輕症,但具有重症危險因子的個案。台大醫院照護確診病患的主力、內科部主治醫師劉旺達表示,評估確診者會分為多個面向,第一是風險因子,例如年紀、共病等,再者是疾病嚴重度,例如病程分期,需用氧與否就非常關鍵。根據疾管署公布的第13版治療指引,不需用氧的疾病初期,可使用單株抗體,若開始用氧,前期可用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但用氧到中後期階段,就需要使用類固醇、其他免疫製劑。劉旺達表示,目前不論瑞德西韋或單株抗體,疾管署都准許一部分存於醫院,任何時間有病人需要,都可以向指揮官或負責醫師申請、立即使用。
-
2021-07-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宅在家加強清潔防疫 粉領族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上身
南投縣30歲陳姓女子防疫宅在家,經常打掃房屋、料理三餐,最近右手臂痛,無法提起物品,甚至夜裡痛醒,醫師檢查,發現她肌肉有明顯結節,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對結節注射小量麻醉劑之後,疼痛感消失,也提醒要適時休息,並進行伸展運動緩解不適。南投醫院疼痛科醫師隋善中說,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慢性疼痛異常,通常是肌肉受過傷、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造成肌肉纖維生成結節。這個結節又對觸碰變得敏感,出現激痛點。按壓這個結節會激發肌肉嚴重的疼痛感。隋善中說,患者可能出現肌肉逐漸無力或影響活動、甚至影響睡眠及心情。好發的部位主要跟常做的動作有關。常舉手打掃,可能好發在肩膀肌肉。拿鍋鏟炒菜可能好發在肩外側肌肉。不論哪一個肌肉,都需要詳細找出激發點,有時病人有會有多個激發點。誘發的因素包括長期姿勢不良、長期肌肉疲勞甚至肌肉過分著涼,例如睡著時冷氣對著吹。除了藥物治療、伸展等保守治療方法,也會依狀況使用注射治療,針對激發點注射局部麻醉劑或小量類固醇。利用乾針多次穿刺激發點,也會有效果。由於肌筋膜症候群痛起來會影響工作效率、生活品質,醫師強調,平常就要讓肌肉適度伸展運動及休息,避免肌筋膜症候群上身。
-
2021-07-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搶買「疫苗用止痛藥」? 他曝普拿疼分3種:大多數人都吃錯
國內加速疫苗施打,許多民眾為了緩解接種後的不適症狀,都會購買「普拿疼」服用。不過,一名就讀臺北醫學大學的網友表示,其實市售的普拿疼區分為3大種類,功能和成分也有所不同,希望透過對藥品基本的講解,讓民眾能針對副作用對症下藥,了解不是「非普拿疼不可」或「只要普拿疼都好」。一名臺北醫學大學的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普拿疼基本上可分為紅、藍、綠三種顏色的包裝,其中,紅、藍的功能都是止痛退燒,兩者的主成分大致相同,皆含有「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差別僅在於紅色包裝為加強版,成分多了咖啡因;而綠色包裝的「伏冒系列」,則是針對感冒症狀的配方,並可再細分成一般、加強、咳嗽、鼻炎等。至於最近許多人想購買「疫苗用普拿疼」,他指出民眾常有的2大迷思,第一,其實並不是「只要有寫普拿疼」就好,例如伏冒系列雖然也有退燒成分,但是其他成分都是多餘的,不適合用來緩解打疫苗的副作用;第二,藥品有「學名」跟「商品名」兩個名字,商品名可能隨廠商不同而各自取名,但是其實都是相同的東西,因此若買不到普拿疼,只要有「acetaminophen」成分也都適合服用。該網友強調,「只要普拿疼都好」以及「非普拿疼不可」,都是大眾常有的錯誤觀念,因此,不必為了「找普拿疼」奔波好幾家藥局,可以多看看其他藥盒上的標示;此外,他也補充,紅色版的加強錠,主要是用於加強止痛,在退燒效用上與藍色版一致,若接種後有反覆高燒的狀況,他建議可以搭配攝取電解質,反而更有作用。最後他提到,其他平時常見的另一止痛退燒藥物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雖附有消炎作用,但目前較不建議接種後服用,除非為四肢嚴重痠痛者,服用NSAID才確實較有幫助,常見成分包含ibuprofen(布洛芬)、diclofenac acid(雙氯芬酸)等。
-
2021-07-3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近來天氣炎熱,防疫在家叫外賣、點手搖飲或是冰品,是許多人的消暑選擇,但如果本身是過敏體質的患者恐怕吃不消,可能引發各種過敏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疫情期間可能以為自己不小心染疫,驚恐不已!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塵蟎、灰塵等常見過敏原,冰品或香菸也屬於誘發過敏的刺激物,因此要注意有所節制。 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 易誘發鼻過敏 李宏信指出,流鼻涕、打噴嚏、鼻塞是鼻過敏的典型症狀,雖好發於季節變換之時,但在夏季期間,若貪涼吃了太多的冷飲、冰品,也可能會誘發鼻過敏,尤其是氣喘患者更要注意,應避免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吃進太多冰冷食物,加劇過敏症狀。李宏信表示,由於鼻過敏患者的鼻神經及血管分布較一般人密集,遇到冰冷食物的刺激,會促使血管及氣管收縮,若吃完冰品有頻繁打噴嚏、咳嗽的現象,排除感冒因素,就有可能是鼻過敏發作,因此在家防疫,飲食也要有所忌口。鼻子的功能連大象都知道,其一為嗅覺的功能,除非是受到特別的病毒感染,像這次流行的新冠病毒使其破壞而失去嗅覺之外,大部分都不會有毛病。其二為呼吸功能,與生命生存有很大的關係,鼻子內的鼻甲、粘膜是個像香腸大小的海綿體組織,當中充滿豐富的微血管,主要作用是外部空氣進入肺部的調節器,外界空氣太冷會充血腫大,使空氣加溫進入肺部,外面空氣太熱則血管收縮,即冷脹熱縮的作用。 降低鼻過敏復發 這些事情要做到鼻子過敏者因內部神經過度發達,略越受溫度高低不同的刺激,就會產生冷脹熱縮的作用,刺激太大就會產生鼻黏膜腫大而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噴嚏等過敏症狀,有些人鼻黏膜神經過度發達,是遺傳性、家族性的,這種體質的人也會受氣溫變化影響,產生過敏症狀,特別是現在疫情流行期間,缺乏運動也容易有鼻過敏症狀,可以多吃人蔘、粉光蔘、麻油等熱性食物,針對長年有鼻過敏者,輕者服用過敏藥物即可控制,尤其長效性抗過敏的組織胺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李宏信進一步指出,鼻過敏發作時,鼻子會發癢而噴嚏連連,導致鼻腔中的血管充血,而使鼻黏膜腫大,因此還會引發嚴重的流鼻水、鼻塞等症狀,患者生活大受影響。鼻過敏一般常見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也有快速見效的鼻噴劑可使用,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抗藥性等後遺症。雖然還有雷射、電燒、紅外線等手術方式可選擇,通常只對一般鼻病有效,無法改善嚴重鼻過敏。家醫科醫師李政道強調,除了藥物、手術治療鼻過敏,患者也可檢驗自己對哪些過敏原,如:塵蟎、灰塵、黴菌、動物毛髮、香菸、花粉等過敏,盡量避免於日常生活中接觸。此外,均衡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更是不可少的生活好習慣,相輔相成,才能降低鼻過敏復發。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台灣超過2百萬人罹糖尿病!40歲以下患者增 醫警告:每天1杯飲料最可怕 ·透明鼻水流不停? 醫曝「4面相」小心是過敏性鼻炎
-
2021-07-29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免疫治療對哪些癌症有效?精摘癌症免疫治療最新趨勢
腫瘤與免疫的關係非常密切,每當腫瘤產生時,如人體的免疫系統健全的話,其腫瘤細胞的抗原往往被體內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發現,即所謂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這些細胞會以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的方式傳遞信號到T細胞,而T細胞接收信號後開始發號施令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但如果腫瘤細胞隱藏其自身特異性抗原,則無法被體內免疫系統識別,那麼免疫系統就無法識別與傳遞,就無法發揮攻擊力,反而使腫瘤長大甚至蔓延。近年來免疫治療發展非常快速,但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Waldman等人及美國南加州的Genentech Inc. Daniel S. Chen分別在Cellpress(Immunity)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有關癌症免疫治療的發展趨勢及關鍵挑戰加上本人收集相關文獻,特摘錄重點與讀者分享。(1)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發需藉助臨床前模型試驗,但不是能概括全部採用,仍有其限制。此類藥物之開發臨床前模型(動物試驗),主要是進行藥物作用靶點及機轉的研究、給藥方式、劑量及安全性評估,但此等模型大多在動物皮下注射腫瘤細胞,其長出的腫瘤,因實驗的期程較短,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讓腫瘤長大,這與在人類腫瘤在體內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甚或十幾年才自然發展的方式不盡相同,不能重現影響人體腫瘤免疫反應的真正特徵。(2)腫瘤免疫的主要驅動因素在各種癌症不盡相同,當今癌症的免疫治療因各類癌症的免疫表型不盡相同,而有不同的療效,其免疫表型,大致分為①炎症型(Inflamed),②免疫排除型(Immune excluded)和③沙漠型(desert)。炎症型是對免疫治療有效,如使用免疫查核點抑制劑(CTLA4及PDI, PDL1抑制劑),即所謂熱腫瘤(hot tumor),此型癌細胞PDL1之表現強,而且腫瘤浸潤淋巴球(TIL)較多,如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黑色素瘤、泌尿上皮膀胱癌及三陰性乳癌等,至於第三型沙漠型,缺少T細胞及相關免疫細胞又叫冷腫瘤(cold tumor),是屬於名符其實的免疫沙漠,對免疫治療完全無效,如攝護腺癌及賀爾蒙接受體陽性之乳癌,至於第二型,即所謂的免疫排除型則介於其中(如胃癌、大腸直腸癌等)。(3)組織特異性的腫瘤免疫:促進腫瘤生長,可分二個部分:(i)瘤細胞的內在特性(ii)腫瘤所在的器官也就是不同腫瘤患者的癌症轉移器官不盡相同,不同器官有不同的免疫特性,比如肝臟比較容易引發免疫耐受性,對免疫治療較無效;而淋巴結和肺,則可以發揮較佳的免疫治療,所以進行免疫治療的時侯要考慮器官的免疫異質性。(4)原發與繼發免疫逃脫不盡相同:有些癌症,在初次接受免疫治療就無效(原發免疫逃脫),有些癌症,則在初期免疫治療有效,隔一段時間後再發,則無效(繼發免疫逃脫)。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做有系統的腫瘤組織收集,以做區分,否則在不適當時機使用免疫治療反而無效,而且徒增副作用。(5)內源性免疫與合成免疫不盡相同—目前免疫治療有二大方式:(i)以PD-1及CTLA-4為主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使患者產生高效的內源性免疫反應,此二藥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美國FDA核准使用,而美國的James Allison教授及日本的本庶佑教授於2018年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ii)用人工方式將可殺滅腫瘤的T細胞,在體外擴增,再打回病人身體的治療方法,即所謂CART療法,此療法,首先由美國賓州大學Carl H.June在一位急性淋巴白血病小孩治療成功,而FDA於2017年開始核准使用。如何利用此二種方式做理想的組合,而提升更高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另外,CART療法對實體腫瘤(如乳癌、肺癌等)的應用,亦有努力與發展的空間。(6)如何使免疫治療與化、放療及手術治療的組合,提高療效,目前有超過1000多種的聯合治療方案,但如何提升療效,仍是極大的挑戰。(7)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何使用類固醇(早期或晚期使用劑量、療程、連續或單次)仍未定論,尚需進一步研究。(8)免疫治療期間的生物標誌(biomarker)監測尚不明確,到目前精準的生物標誌監測與追蹤,其準確率不高,從7~50%不等,仍有待後續積極研發,使其準確率提高。(9)癌症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終點仍需優化(improved regulatory endpoi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從免疫治療的成果來看,時間越長,免疫治療的長期效果就愈加凸顯,這就需要進行長期的追蹤與監測,所以如何精進,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結語癌症免疫治療,從21世紀開始積極發展,歷經基礎研究、轉譯醫學、乃至臨床應用,目前已有重大突破,但仍有上述的瓶頸與挑戰,展望將來,癌症免疫治療勢必蓬勃發展,新藥研發、副作用降低與其他療法併用,甚至癌症疫苗、融瘤病毒還有其他細胞療法的研發,應是將來努力的方向,相信會使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活存率更高,世人一定可以期待。
-
2021-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不只造成味覺嗅覺異常 醫師:「五感」恐再少一項
一名 45 歲的男性出現了新冠病毒相關的症狀,症狀開始後的第十天,狀況惡化而需住院治療,由於呼吸狀況越來越差,他接受了插管並且入住加護病房。在插管的三十天內,發生了雙側肺栓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動脈高壓和貧血。經過瑞德西韋、靜脈注射類固醇和血漿置換治療,他的病況慢慢好轉,拔除呼吸管並從加護病房轉出。轉出後,他才注意到自己有左側耳鳴和聽力喪失,在得到新冠肺炎之前,他的聽力和耳朵狀況都是正常的。回顧了他的病史,除了一點氣喘之外身體很健康,在住院過程中也沒有使用耳毒性藥物。耳鏡檢查發現他的耳道是通暢的、沒有發炎、耳膜完好。聽力檢查結果是左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這是「突發性耳聾」!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間,有極少數的機會會發生突發性耳聾,目前在全世界還是零星案例,但是一旦發生,會造成病人生活明顯的不便,而且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因為無法清楚表達,聽力喪失可能會被忽略並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突發性耳聾是指,在短時間內(3天內),聽力突然變差(連續3個頻率,降低30分貝的聽力),而且是感音性的聽力障礙,經常會伴隨耳鳴或頭暈。如果是突發性聽障,千萬不能輕忽,需要儘速求診,並且盡快開始治療。大約10萬人中,有5至27人會發生。不分年齡、性別,大家都會發生,但是以40到55歲發生比率最高。通常是不明原因的,有以下幾個可能的理論:1. 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進而造成內耳或聽神經發炎。2. 血管問題(Vascular compromise):內耳對於血液供應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有人把突發性聽障稱為耳中風。3. 耳蝸內膜破裂(Intracochlear membrane rupture)4. 內耳免疫問題(Immune inner ear disease)2020年4月,Sriwijitalai 和 Wiwanitkit(泰國)發表了第一篇提到新冠病毒和聽力喪失可能有關的研究,之後全世界就有零星的個案報告。有多位伊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發生突發性耳聾合併眩暈。一名埃及患者診斷突發性耳聾而無其他症狀,新冠病毒檢驗為陽性。他接受了口服類固醇及其後的鼓室內類固醇治療,結果有所改善。患者之前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其他可歸因於突發性耳聾的原因。此患者認為口服類固醇的益處最大,而鼓室內注射類固醇沒有進一步的進步。埃及的另一篇研究測量了20名無症狀感染者和20名對照者的短暫誘發耳聲傳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高頻聽力及TEOAE振幅明顯較差,這表示新冠病毒與耳蝸損傷之間存在潛在關係。前述故事中是一名英國患者,在診斷為突發性耳聾後,他接受了鼓室內類固醇注射,追蹤的純音聽力圖顯示出部分改善。目前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和ACE-2受體相關。ACE-2受體出現在肺泡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最近的研究也在小鼠的中耳上皮細胞以及血管紋(stria vascularis)和螺旋神經節(spiral ganglion)中發現ACE-2受體。此外,新冠病毒會引起發炎反應以及增加細胞發炎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 1 and interleukin 6),這些因子直接進入耳蝸或是發炎導致的細胞壓力都可能造成感音性聽力損失。目前的疫苗不良事件報告沒有發現突發性聽力損失與疫苗接種之間存在相關。接種疫苗的人的突發性耳聾發生機率似乎更低,但因個案數過少,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為什麼會突然聽力喪失?什麼是突發性耳聾?世界各地的案例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造成突發性耳聾?新冠病毒「疫苗」會造成聽力喪失嗎? 【延伸閱讀】 泌尿道感染、發炎症狀有哪些?反覆感染怎麼辦?醫師教妳預防保養超級食物是減重仙丹?一文看清背後原理防疫期間缺運動,肩頸痠痛真要命!四大重點痠痛理療,全身好利利!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何時吃止痛藥緩解疫苗接種不適?免疫科醫這麼說
打疫苗怕怕!到底該不該事先預防吃消炎藥?打之後不舒服又該怎麼處理?免疫科醫師告訴你解方,無須心慌慌。作者/醫藥記者/梁少珊記者實測打疫苗後反應,打完AZ疫苗十一個小時後,開始出現嚴重疲倦、想吐、肌肉痠痛、接種的左手疼痛等症狀,第十八個小時後,記者開始發燒,最高燒到38.5度,覺得身體快「裂解」。許多民眾擔心接種後症狀,紛紛開始「囤藥」,甚至接種前預先投藥。記者實測打AZ記錄。 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分為兩類,分別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以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兩者對於一般疼痛都有止痛效果。到底該吃哪種藥?以及怎麼吃?什麼時候吃?接種後不舒服 吃普拿疼為主快打站的熱血免疫科醫師林恆圭認為,雖然用藥尚無定論,但還是以普拿疼為主,這也是大部分醫學會的建議。早前美國民眾打完疫苗後,產生不舒服反應,所以他們預防性的吃消炎止痛藥。可是後來陸續開打之後,醫學會紛紛針對此提出建議。 參考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建議,因為他們是對免疫方面最了解的一群專家,風濕類疾病跟免疫相關。「打疫苗前一天不要預先投藥,打(疫苗)之後看症狀,打完之後如果很不舒服,先多休息多喝水,但如果真的忍耐不了,影響到生活作息,不管是普拿疼,或者是其他消炎止痛類的藥,有需要再服用。」林恆圭補充。打疫苗後服用 不影響抗體產生至於坊間謠傳,吃普拿疼會影響抗體生成?林恆圭表示,接種後不舒服吃,不至於影響抗體生成。他都跟病人說:「沒差,吃一顆藥而已,哪會影響抗體生成那麼多?」林恆圭透露,觀察自己身邊的醫事人員,當然這是很小規模的觀察,這些醫事人員打完疫苗也是不舒服啊,普拿疼有在吃,後來他們去抽血,抗體也是高到不行。 關於打疫苗,民眾真的不用過於驚慌,打完後不舒服,再考慮用藥,或者求助醫師幫忙。
-
2021-07-27 醫療.皮膚
愛清潔者是好發族群 皮膚科醫教你10招預防汗皰疹
● 夏天潮濕悶熱,好發汗皰疹● 手指、腳趾邊緣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 少接觸清潔劑,預防汗皰疹夏天天氣濕熱,許多人的手指、腳趾邊緣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這些小水泡往往令人搔癢難耐,還會脫皮,這是典型「汗皰疹」症狀。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人因頻繁噴灑酒精、洗手,導致汗皰疹就醫患者激增1倍之多。急性患者 手嚴重龜裂流血一名40歲女性精油老師是汗皰疹慢性患者,已長達十年,今年在疫情下,她經常噴酒精、洗手、戴手套,竟導致汗皰疹急性發作,手部嚴重龜裂、產生死皮,甚至流血。就醫後,經調整生活作息、使用外用藥膏兩個月後,症狀才穩定改善。35年來也飽受汗皰疹困擾的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今年5、6月就醫的汗皰疹患者較往年多出1倍,「診間每40位患者中,約有10位是汗皰疹患者,過去則是每90位患者有5位左右是汗皰疹患者。」汗皰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濕疹性疾病,不會傳染,朱家瑜說,如果溫濕度變化過大、氣候潮濕悶熱、體質、免疫力低下、常接觸洗潔劑、睡眠不足、情緒壓力大、多汗症及皮膚長期悶在汗中,就易導致汗皰疹發作。今年夏天汗皰疹復發患者特別多,朱家瑜指出,防疫下,許多人都包得密不透風,噴酒精、勤洗手,不斷刺激手部皮膚,為阻絕病毒,有人還戴手套,使手部長時間被悶住,「就好像浸泡在汗裡面」,都是誘發汗皰疹的重要原因。醫護、愛清潔者 是好發族群尤其醫護人員、特別愛清潔者,是汗皰疹好發的族群。朱家瑜說,汗皰疹發作的急性期通常會癢,剛發作時,常從手掌或腳掌紅疹開始冒出小水泡,可能會蔓延至手指或腳趾,但一般幾周內會自行痊癒,慢性期則會出現圓圓的小脫屑。小水泡別抓 恐增感染風險朱家瑜強調,汗皰疹急性期時,應避免搔抓小水泡,一旦水泡被抓破、出水,會增加感染風險,嚴重還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汗皰疹的診斷,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經醫師問診、觀察患處皮膚就可以確診,治療多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和口服抗組織胺即可改善。對於反覆發作的患者,建議平常可以擦滋潤油膏、凡士林保養。「預防勝於治療」,朱家瑜及唐豪悅提醒,汗皰疹患者不要熬夜、睡眠充足,應適時紓壓,要避免接觸菸酒,少吃甜食、燒烤炸辣類食物或海鮮,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不宜多吃。防疫雖然重要,但要留意酒精噴灑次數,盡量少接觸清潔劑。
-
2021-07-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前後要做這些事! 想買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不只普拿疼
國內疫苗已進行大規模施打,許多民眾擔心接種後會出現不適反應,會先購買止痛藥備用,也有不少網友先預防性投藥。不過,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建議,等真的出現發燒、疼痛、骨骼痠痛,再吃止痛藥,不建議提早用藥。自從國內大規模接種AZ、莫德納疫苗,止痛藥更成為熱銷藥品,常常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張文靜指出,很多人均備有止痛藥,如果頭痛、經痛、牙痛,或者是因運動傷害、姿勢不良引發的手腳或肩頸痠痛等不適症狀,就會自行服用。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分為兩類,分別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以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兩者對於一般疼痛均具止痛效果。張文靜進一步分析,「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有消炎、止痛、退燒的作用;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止痛藥則是以止痛、退燒為主。同時也提醒民眾,只要購買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止痛藥都可以,普拿疼不是唯一選擇。部分民眾在打新冠疫苗的前一晚、當天一早先服用止痛藥,認為可以預防或減輕副作用,但效果極為有限。張文靜建議先備妥藥物,等到真的出現副作用,再服用1顆。打疫苗前後要做這些事張文靜以自身為例,之前打AZ疫苗的前後並未先投藥,但比平常多喝了許多水,同時補充綜合維他命和B群。在接種後的3天內並無明顯症狀,到了第4天,覺得頭痛,這時才服用止痛藥,減輕疼痛。張文靜說,接種疫苗後,身體發燒,這代表身體正在產生抗體,如果輕微發燒,不用緊張。如果溫度偏高,且持續兩天,就應該積極就醫,尋求協助。食藥署則提醒,不管是哪一種疼痛,在服用止痛藥後,仍無法緩解疼痛,就該就醫,由醫師找出病因,開立合適的止痛藥品。此外,民眾不應浮濫使用止痛藥,以免肝腎功能。★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期間臉歪了怎麼辦?及早積極復健治療是關鍵
五月中新冠疫情嚴峻,一進入三級警戒,復健科門診病人大幅頓減。一天早上進來一位荳蔻年華的王小姐,雖然帶著口罩,但一看到她一邊的眼睛明顯少了正常的眨眼,就知道她應該是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果不其然,一脫下口罩整個臉是歪斜的,她急得都哭了!顏面神經麻痺是週邊神經損傷,發生機率10萬分之15到30。不同於腦中風所導致的臉部歪斜,大部分跟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常見於患者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最近施打疫苗,在莫德那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雖然機率小於千分之一。在台灣也曾發生打疫苗隔天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疫情期間大家都生活在莫名的焦慮和不安中,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似乎也增加了!顏面神經麻痺,在急性期配合必要的類固醇口服用藥,接下來最重要就是電學診斷及復健的過程。發生兩週後的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診斷,可以確定損傷的部位,同時瞭解神經損傷的程度以及預知恢復的時程。八成五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六周到三個月內神經損傷可以完全回復,少數個案會延後到半年。然而這段時間是否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以及臉部按摩和運動治療),卻是能否完全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 一個清楚的比喻:神經就很像軍營的將官,而我們的肌肉就是士兵。當顏面神經麻痺(將官離開軍營),肌肉(士兵)還是要正常操演 。否者就算神經復原(將官回軍營),但肌肉(士兵)也都廢而無用了!所以一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復健治療的積極介入非常重要!復健過程中,居家按摩及運動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適當的按摩,能有效促進臉部血液循環,以提供肌肉和神經修復所需要的養分,並且軟化僵硬的組織,對於恢復肌肉原有的彈性很有幫助! 因為顏面神經損傷,我們臉部的肌肉已經「忘記」怎麼使用了,這時就需要復健運動來「重新教育」臉部的肌肉。包括負責睜眼、閉眼的眼睛周圍肌肉;傳達情緒的表情肌;以及說話、進食、吹氣等口部周圍的肌肉。值得一提的是,臉部很多動作都是下意識做出的,例如眨眼、驚訝、微笑等表情,所以我們平常幾乎沒有想過是那些肌肉在用力,可見正確復健運動的重要,才能誘發臉部的動作、增加肌肉的控制、防止肌肉萎縮,並促進血液循環!疫情期間,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和保護,卻也增加了這些病人接受復健治療的難度。治療師無法親力親為,幫病人做局部臉部按摩治療以及示範居家臉部復健運動。物理治療師看見病人的需要,很快的錄製了以下兩隻影片,協助病人在疫情嚴峻期間,無縫接軌完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復健治療!(影片製作/拍攝:實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團隊)按摩及復健運動的次數,建議一天3次,每次各5~10分鐘。復健之後,可以透過以下指標自我評估是否進步:1.闔眼的程度及眼睛乾澀的狀況。2.闔嘴的程度(或是使用吸管的狀況,如:大/小吸管)。3.做出表情時,兩邊的對稱性。4.吹氣的力道(可向衛生紙吹氣來評估)。王小姐依照上面的影片執行居家復健治療,並在家拍攝訓練成果,定期回診讓醫師、物理治療師追蹤,有利於復健的進程。四週後,她也透過PCR陰性檢測,得以在醫院完成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確認三個月內應該有機會完全復原,她心中巨石總算落了地。 疫情期間,很多病人因為不敢就醫,延後了許多可以治療的疾病,令人不捨!醫療機構有責任為病人提供安心的治療環境,甚至可行的替代方式。大家還是要積極就醫,以保障自身的健康與平安。
-
2021-07-25 醫療.自體免疫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別聽到類固醇就怕
類固醇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經常使用的藥物之一,但一提及「類固醇」,患者都想到它的嚴重副作用,水牛肩、月亮臉等。甚至有些患者在擦完類固醇藥膏後,以為病灶「痊癒」就沒有繼續保養皮膚,讓病灶反覆發炎,誤認為是「類固醇戒斷」症狀,實際上,這是停藥復發情形,並非上癮後戒斷現象。外用藥膏依指示使用,不會有水牛肩、月亮臉。類固醇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言又愛又怕,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患者使用的類固醇劑型可以分外用及口服,即使醫師開立外用類固醇藥膏,民眾也常誤以為會造成水牛肩、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而不敢使用。其實,這通常是口服類固醇長期使用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外用藥膏只要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不用擔心出現這樣的副作用。由於外用類固醇藥效快,塗抹時很少有刺激感,在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醫師會建議病人先使用一段時間,症狀改善後,就改為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及乳液,進行長時間的保養。停藥後仍要進行後續保養,病情惡化並非「戒斷」惹禍。黃毓惠認為,這是最聰明的外用類固醇使用方式,在病灶改善後就可以先暫時停用類固醇。但因為皮膚看似好了,但實際上皮膚下仍在發炎,因此後續的保養,維持療效非常重要,但是很多患者會以為皮膚表面好了就無需後續保養,這反而造成病灶時好時壞。這種情形是外用類固醇停藥後的復發,但部份患者認為是類固醇上癮後的戒斷現象。黃毓惠特別澄清,醫學上並無此說法,患者會認為症狀反覆復發,都是類固醇惹的禍,其實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長期發炎,無法治癒,但能靠治療及保養,將病情控制穩定。長期使用藥膏,可能使皮膚變薄,應薄薄塗抹在病灶。遵照醫囑使用外用類固醇,可以不用太擔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但長期使用仍可能有皮膚變薄及萎縮情形,因此,使用時需要注意,薄薄的塗抹在病灶處,不要接觸到正常的皮膚。至於何時會使用到口服類固醇藥物?黃毓惠表示,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確實會有水牛肩、月亮臉及免疫力下降問題,因此,在嚴重復發時會給予口服藥一至兩周,並不會長期使用,患者可以安心。尤其在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上市後,長期口服類固醇已不在醫師的常規處方上。黃毓惠說,她有幾位高中時期就休學的患者,經由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相對穩定後,以同等學歷參加大學推甄,讓自己的學習生涯在中斷幾年後再次前進。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治癒,需長期治療追蹤、保養。黃毓惠在臨床上也發現,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時好時壞,病人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處方,例如不吃某些食物、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病情就能控制,有些患者因此未持續就醫。不過,黃毓惠提醒,除了控制誘發因子外,長期的治療追蹤、保養,才是控制病情穩定最好的方式。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Atopic Dermatitis Patient Association)」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希望可以提升病友、病友家屬以及大眾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認識,期望透過此病友協會的力量提供病友正確的醫療以及就醫資訊,讓病友走出現在孤立無援的困境,增加積極治療的動力。 外用類固醇藥膏注意1. 薄薄的塗抹在病灶處,不要接觸到正常的皮膚。2. 使用一段時間症狀改善後,改為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及乳液,進行長時間保養。
-
2021-07-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腎上腺異常增生,也會讓血壓失控?
現職: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專長:糖尿病、肥胖症、骨鬆、甲狀腺疾病明明年紀輕輕,血壓卻高得驚人,有時還會合併有低血鉀的情況,常常會覺得疲倦、肌肉無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血壓常常高到170/110mmHg,鉀離子又低到只有2.8、2.9mEq/L,比正常值3.5mEq/L低很多。主訴除了血壓高、四肢無力外,也常莫名焦慮,尿也會比較多,常常要跑廁所。經過一連串的複雜檢查,才確診是單側腎上腺腫瘤引起的皮質醛酮高血壓,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後,很快出院。目前血壓維持在理想的範圍內。僅需定期回診追蹤。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歐弘毅醫師說,「三角形的腎上腺,位於腎臟的上方,兩側腎臟都有,腎上腺會用膽固醇當原料,製造多種荷爾蒙,包括醛固酮、類固醇等等,會影響腎臟對血壓的調控跟電解質的平衡。當腎上腺有腫瘤或過度增生,同時合併分泌過多的醛固酮時,有時會出現很難處理的頑固性高血壓,有時會合併有低血鉀(但也有人的血鉀數值正常),有時也會出現焦慮、恐慌等等精神狀況。皮質醛酮高血壓是目前公認最常見的續發性高血壓。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中風、心衰竭的風險會比一般高血壓還高。」如果高血壓同時有低血鉀或合併有腎上腺腫瘤,或是高血壓用了好幾種藥物,還是很難處理,就要高度懷疑跟醛固酮有關。事實上,這類皮質醛酮高血壓診斷的標準很清楚,但因每個實驗室的標準不一,再加上確診的過程非常複雜,吃力不討好,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要靠學術熱情來迅速確診也不是這麼容易。有很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就是皮質醛酮高血壓的病友。歐主任強調,「臨床上看到皮質醛酮高血壓,屬於腎上腺增生比較多,約占2/3,單側腫瘤占1/3。一般建議若是單側腫瘤,可以慎重考慮開刀。若是雙側的增生,則建議服用皮質醛酮受體拮抗劑來控制病情。但也由於皮質醛酮高血壓,並不太會看到立即的急性危害,有很大比例的患者不想開刀,會寧可吃藥控制。但不管是動手術或規則服藥,只要及早治療,都能讓疾病的風險降低。若是太晚診斷,血管硬化已經發生,就算積極開完刀,還是有可能有高血壓,還是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讓血壓控制在一個比較理想的數值。」#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1-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院內感染確診290例 璩大成:5類對象最常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今天說,全台院內感染確診人數已達290例,以確診者家人、肺炎住院病患、陪病者或看護等5類人最常見,院內感染往外傳播,確診數可能是原本的4到5倍。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舉辦「協力穩固COVID-19現下、儲備未來」線上研討會,邀請璩大成分享台北市防疫經驗,並由院內醫師分享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檢驗與治療經驗。璩大成表示,截至7月9日,全國院內感染確診數總計有290例,其中台北市174例,為全國最多,接續為新北市54例、桃園市41例等,而匡列總人數也多達4190人。院內感染人員類別以病患最多,但璩大成認為,陪病家屬與其他院內非醫事人員經常牽涉其中,是院內感染最常見原因。一旦發生院內感染,璩大成說,通常看到是醫院內部感染人數,但隨著精準疫調發現疫情擴大到其他醫院甚至跨縣市,也發現到驚人現象,最後染疫人數保守估計是原本院內感染人數的4至5倍,因傳播出去的個案,通常不會在原本的醫院內發現。璩大成也整理5種院內感染常見的身分對象,首先是確診者的家人接觸者,可能採檢由陰轉陽,醫院必須提高警覺與適度隔離;再者是社區型肺炎住院病人,多次採檢陰性後,轉到緩衝或普通病房後卻轉陽。璩大成提到,照顧病人的家屬、看護或外籍看護,因可自由進出,可能從社區帶入病毒。他舉例,有病人數度採檢陰性,後來跟家人或看護一起轉陽,就可能是自由進出的這群人帶入病毒導致院內感染,必須特別小心。另外則是新設置採檢站或工作站的人員,璩大成說,脫除隔離衣時是最危險的時刻;最後則是醫院內行政、書記、清潔、外包等非醫事人員,必須提高疫苗施打率外,定期採檢對象也要納入,並考核感控訓練。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則分享COVID-19治療要點,輕症患者可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早期至後期則可使用單株抗體藥物,嚴重及後期則用類固醇、介白質等抗發炎藥物,並積極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清醒時可予以俯臥通氣,有助改善病況。陳育民也提到,北榮收治重症患者占比多達19.1%,其中3成從外院轉入,而從去年4月至今,共有5人放置葉克膜,葉克膜治療成效達8成;他也提到,治療COVID-19患者應減少插管等處置,以免製造氣溶膠、增加感染風險。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莫德納、AZ疫苗前,醫建議「3種食物」先別吃!還有這款退燒藥接種前後要避開
隨著新冠(COVID-19)疫苗的庫存量逐漸增加,政府陸續開放類別供民眾預約施打,不過,在接種疫苗前,坊間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撇步」緩解疫苗副作用,這些都是真的嗎?對此,有醫師出面說明,到底有哪些食物是在注射疫苗前建議先不要碰的?!(【延伸閱讀】疫苗懶人包/莫德納、AZ 我該怎麼選?副作用有哪些?)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電視節目《健康2.0》的《明欣醫聊事》中透露,曾碰到一名高齡長者在打完疫苗後表示肚子很餓,一問之下,才知道家屬擔心澱粉會影響疫苗功用,所以三天不讓這名阿公吃澱粉。 對此,陳欣湄表示,澱粉是人體一日所需,打疫苗前比較不建議的其實是炸物、精緻蛋糕和餅乾等精製澱粉類,以清淡飲食為佳。 此外,坊間有傳言指出,施打前大量補充維生素C可以緩解疫苗的副作用,針對這樣的說法,一同在節目上的營養師宋明樺表示,維生素C的確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關鍵,但在體內只能保留3~6小時,且沒有降低接種疫苗副作用的功能,「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證實,維他命C可直接降低或預防副作用。」 打完疫苗備妥3法寶 多觀察身體變化 接種前的留意事項說完,那麼接種後呢?陳欣湄提醒,打完疫苗後要準備3樣東西,分別是水、體溫計、醫師開立的備用藥物,且要多觀察身體變化。 有些民眾會在施打疫苗前先吞退燒藥,不過,退燒藥也有分種類。陳欣湄表示,有降發炎止熱類型的退燒藥,像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在疫苗施打前後盡量別使用,避免導致疫苗效果降低。 另外,像是沒有降發炎作用的普拿疼,比較適合施打疫苗後有發燒症狀服用,但還是建議服用前先詢問醫生。 最後,陳欣湄要大家留意的是,接種AZ疫苗的民眾,4~30天內都有機會產生血栓風險,可能會有異常頭痛、腹痛、胸悶症狀,或是四肢有異常腫脹、疼痛感的狀況,以及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沒由來持續出現瘀青等,這時應趕緊就醫,並告訴醫師自己曾打過疫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夫妻關係,不是「放軟態度」就會改變!陳安儀:打開內心所有抽屜,才能擁抱真幸福.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想當「上流老人」,現在就讓自己過得好!中年後打造「優老計畫」,從這一步開始做起
-
2021-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夏日悶熱這裡癢、那裡也癢!藥師告訴你常見「皮膚用藥」
炎炎夏日即將來襲,面對潮濕悶熱的天氣您是否也曾有一樣的困擾,時常覺得這裡癢、那裡也癢。造成皮膚癢的因素有很多,在門診病人中常見的如:急性蕁麻疹、汗皰疹、黴菌感染、蚊蟲叮咬等,需針對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才有效。以下將為大家簡介各種常見皮膚外用藥品以及使用時須注意的事項。類固醇皮膚製劑類固醇藥品具有抑制免疫反應達到抗發炎的作用,常用於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牛皮癬等疾病。美國分類系統,依據抗發炎強度將局部外用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而即使藥品成分相同,不同的藥物濃度以及劑型也會導致強度的不同,醫師會依病況嚴重程度及部位選擇適當的藥品。本院類固醇皮膚製劑品項強度等級對照表類固醇的選擇取決於疾病嚴重的程度,建議從低強度等級開始使用。輕症、臉部及生殖部位會選擇弱效類固醇,療程約為一至二週,因這些部位較容易發生皮膚萎縮、微血管擴張的副作用。中效至強效類固醇用於輕中度皮膚疾病,療程以不超過六至八週為原則。強效及超強效類固醇則用於更嚴重的皮膚疾病如:牛皮癬、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療程依照嚴重程度由醫師評估。相較於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能造成的水牛肩、月亮臉、骨質疏鬆等副作用,皮膚製劑較不常發生上述的全身性副作用,但仍需注意長期使用是否產生皮膚萎縮、皮膚變薄、血管擴張、萎縮紋、痤瘡樣皮疹、皮膚感染、色素沉澱等皮膚相關副作用,通常停藥後數週能獲得改善。外用抗黴菌製劑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一般會先採取外用抗黴菌製劑的治療策略,若治療失敗或演變成慢性且大範圍的感染才會考慮使用口服抗黴菌藥品。黴菌感染皮膚的部位廣泛,常見的致病菌皮癬菌會感染頭部(頭癬)、身體(體癬)、鼠蹊部(股癬)及足部(足癬,俗稱的香港腳),甚至侵襲至指甲(甲癬,又稱灰指甲)。皮屑芽孢菌為皮膚的共生菌,以分解皮膚的油脂維生。當皮膚分泌的油脂過多或免疫力下降時會使皮屑芽孢菌異常增生,造成汗斑(變色糠疹、花斑癬)、皮膚脫屑(脂漏性皮膚炎)等疾病。另外念珠菌也是主要的致病性黴菌之一。外用抗黴菌製劑用於治療股癬、體癬、足癬等皮膚表層感染的療程約為二至四週,使用藥品後皮膚狀況很快即能改善,等皮膚外觀恢復正常後再持續塗抹一至兩週直到完全根除黴菌的感染才可停藥。頭癬的治療由於黴菌感染至毛髮根部,外用抗黴菌製劑效果時常不佳,通常會併用口服抗黴菌藥一起治療,使用方式為每週二至四次,持續二至四週。本院的甲癬治療品項為雅舒安抗甲癬油劑,頻次為每週一至兩次,手指甲療程約為六個月,腳指甲約為十二個月。由於黴菌喜愛生長於悶熱潮濕的環境,皮膚表層黴菌感染的病人可藉由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三大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1. 時常更換透氣吸汗的衣物、襪子。2. 洗澡後擦乾患部並保持乾燥。3.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指甲剪,避免互相傳染。局部止癢製劑有時候症狀輕微,醫師會開立不含類固醇的局部止癢藥膏,本院治療搔癢症之藥品如下: ◎抗組織胺藥品「普膚乳膏」。◎含抗組織胺、局部麻醉劑及數種清涼劑具強力止癢效果的「強力施美藥膏」。◎具皮膚收斂效果能夠保持患部乾燥並抑制分泌的「氧化鋅軟膏」。◎水溶液劑型常用於治療嬰兒尿布疹的「金貝比嬰兒擦劑」。結語針對不同疾病選擇合適的藥品是十分重要的,有空時不妨可以好好檢視家中的藥膏,看看包裝上藥品的成分以及所治療的症狀是否適合自己的疾病,如有需要可諮詢醫師及藥師。皮膚用藥停看聽,常保夏日好心情,亞東醫院關心您。參考資料:1.UpToDate 醫藥學資料庫-Topical corticosteroids: Use and adverse effects2.藥品仿單3.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4.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期刊-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二十六卷第六期-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之治療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2劑輝瑞還感染重症或死亡?以色列發現40%有共通點
越來越多人接種新冠疫苗,但關於病毒突破防線(Breakthrough)的報導也愈發普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一場泳池派對,8名完整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感染病毒;德州的一場戶外婚禮上,6名完整接種疫苗者仍確診。這些破防感染仍有很多未知之處,但新近研究發現,在接種輝瑞疫苗後仍感染新冠肺炎並發展成重症的人,40%有共通性。發表於臨床微生物與感染(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一份研究,分析了打了兩劑輝瑞疫苗後還感染的案例。以色列研究人員觀察17家醫院的152名患者,他們都完整接種疫苗,但新冠檢測呈陽性,並且病發到必須住院的程度。根據研究,這些患者有40%受到免疫抑制,其中包括正在接受皮質類固醇、化療和單株抗體藥物(如anti-CD20) 治療,以及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這些患者在破防感染後,只有37%預後良好,47% 預後不良(需仰賴呼吸器或死亡)。在破防感染的患者中,有其他合併症狀也很常見。接種輝瑞後確診的人裡,71%有高血壓,48%有糖尿病,27%患鬱血性心衰竭,24%患慢性的腎臟和肺部疾病,19%有癡呆症,24%罹癌。僅6%沒有其他併發症。研究作者總結說:「有高死亡率的重症感染,可能發生在少數完整接種、但有多種合併症的個人身上。與先前報導未加種疫苗而住院的新冠患者相比,我們的患者合併症和免疫抑制率更高。」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人裡,出現嚴重破防感染的比率仍然很低。截至4月底,以色列為500萬人接種,總共只紀錄到234名完整接種、卻因重症住院的患者,以及90名破防感染後死亡案例。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莫德納疫苗「新冠手臂」腫一大包 台大醫師:3至4天後消退
COVID-19疫苗持續接種,網傳疫苗要打在右手,可避免心肌炎副作用。指揮中心今天表示,應是無稽之談,發生罕見的心肌炎副作用,與接種哪隻手無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人數持續增加,但疫苗謠言不斷。先前有人稱手臂接種部位能吸附湯匙,懷疑打疫苗後身體出現磁力;近期更流傳疫苗要打在右手,因為距離心臟較遠,可避免心肌炎副作用發生。針對疫苗打右手防心肌炎的傳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應屬無稽之談,少數人接種莫德納(Moderna)等mRNA疫苗可能發生心肌炎副作用,國外觀察以年輕男性居多。莊人祥強調,心肌炎屬非常罕見的副作用,但COVID-19疫苗是肌肉注射,心肌炎罕見副作用的發生,與接種哪隻手臂無關。台大醫院今天在臉書(Facebook)專頁發文,邀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兼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說明接種疫苗後的常見皮膚反應。盛傳打完疫苗後手臂竟能吸附湯匙或其他金屬,朱家瑜解釋,人體皮膚本來就可吸附湯匙或金屬物品,多年來陸續有報導,有科學家研究證實,這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吸附現象,只要皮膚塗抹滑石粉,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朱家瑜指出,最近2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廣傳,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此外,朱家瑜也解釋接種COVID-19疫苗後的「新冠手臂」(COVID arm)現象,手臂接種處可能腫一大包,又熱又痛,可能有點癢,類似蜂窩性組織炎症狀。朱家瑜說,這是接種後的「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以莫德納疫苗的臨床試驗觀察,受試者中有0.8%的人會出現此現象。朱家瑜表示,「新冠手臂」一般會在3至4天後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建議可局部冰敷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上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朱家瑜提到,即便打第1劑出現「新冠手臂」,仍可打第2劑疫苗,通常第2劑施打同廠牌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症狀反而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約半數的人未出現新冠手臂反應。
-
2021-07-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出現「新冠手臂」怎麼辦?「萬磁王」手臂吸湯匙又是真是假?台大醫解惑
日前台大醫院宣布開設新冠肺炎專區(https://www.ntuh.gov.tw/COVID19-QA/Faq.action),以解答目前大眾所關注的有關新冠肺炎防疫與疫苗等相關問題,台大醫院今(13日)再於臉書發文指出,越來越多人在媒體上或社群網路上描述一些各式各樣的不良反應,也引起了不少討論,因此特別請皮膚部朱家瑜教授跟大家分享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的常見皮膚反應,其中包括最近許多人在討論施打莫德納後變「萬磁王」的奇特現象,指出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科學研究也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台大醫院PO文:Q1: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A1: 在2021年7月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註1) 中發表了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RNA疫苗後皮膚反應 (83%施打莫德納疫苗、17%施打輝瑞/BNT疫苗) 的分析報告,其中最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1. 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 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俗稱「新冠手臂」)2. 局部注射處反應 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3. 蕁麻疹反應 urticarial eruptions 4. 全身性過敏疹 (麻疹樣藥物疹) morbilliform eruptions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疹。Q2: 什麼是「新冠手臂 (COVID arm)」?A2: 就是前面提到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 (66%) 是在第一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二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一劑與第二劑後出現此反應。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註2)。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二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此外,我們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 過敏所造成 (註3),一般大約3-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二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二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Q3: 最近網路與新聞盛傳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手臂竟然能夠吸住湯匙或其他金屬物的照片,請問是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嗎?A3: 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最近二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週,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Q4: 我本來就有蕁麻疹或是皮膚過敏,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A3: 雖然在常見的四種皮膚副作用包括了蕁麻疹反應,但是經比對分析後,發現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與原先通報者是否有蕁麻疹或過敏體質無直接關係。因此,目前認為原本有蕁麻疹或皮膚濕疹的人,還是可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註1: 本研究是在世界皮膚科醫學會聯盟 (ILDS) 與美國皮膚科醫學會 (AAD) 合作進行的世界各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皮膚不良反應登錄系統中,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三個月期間,收集到的414例通報個案進行分析,發表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 (JAAD) 2021年7月號 (J Am Acad Dermatol 2021;85:46-55)。註2: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21年2月號 (N Engl J Med 2021;384:403-16)。註3: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病例報告 (JAAD Case Reports) 2021年4月號 (JAAD Case Reports 2021;10:92-5)。目前疫苗施打的範圍已經愈來愈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公費新冠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vas/)今天(13日)上午已經開放,18歲以上民眾都可前往平台意願登記,不過上午因為人流過大,許多人還沒有成功登記。
-
2021-07-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居家3招控制氣喘 間歇性運動增強免疫力
居家防疫期間,是氣喘病友可以好好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病友除了要遠離過原、外出戴口罩外,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提升免疫力,也不要吃太冰的東西,避免氣喘急性發作。衛生福利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防疫期間氣喘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林應然則說,家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周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國健署提出居家控制氣喘3招式。1.遠離過敏原,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調查,常見引發氣喘的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塵蟎、氣溫急遽變化、空氣汙染及冰冷食物。其他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因此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周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進而誘發氣喘發作。2.拒絕菸害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尤其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更有可能引起氣喘發作,因此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是氣喘發作,林應然提醒病友不要怕就醫,該看醫師就要看醫師,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強調,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原地跑步、體操、拉彈力繩等運動外,推薦可做「間歇性運動」,可使用瑜伽墊做伸展拉筋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
-
2021-07-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翻轉角色/腎友施打疫苗 保護自己也珍愛家人
以往洗腎患者因長時間透析,體能較為虛弱,多數是被家人照顧的對象。但腎友若能接種疫苗,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在多數人仍未順利接種疫苗之時,反過來保護家人,翻轉角色。透析病患 可就地施打疫苗「減少感染嚴重度、降低傳播力、降低重症是接種新冠疫苗的目的,也是疫情最終解決方案。」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說。台灣在新冠疫苗採購供應及自行研發未及供應的窘境下,將高風險的長者及洗腎病患等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並且考量腎友減少至大型接種場所染疫的風險,可於診所╱洗腎機構施打,台灣的這項措施超前美國,對洗腎病患就地施打疫苗的方便性決策超前部署。「為什麼洗腎病患特別需要受到防護?」因為(血液)透析病患每周必須接受3次療程,且無法拖延,相對增加群聚染疫的風險,病患若不幸染疫,導致重症甚至致死風險較一般人高,致死率約20-30%,也就是每4位染疫就至少一位嚴重到危及生命。因此腎友「避免染疫」才是最主要的考慮,尤其在家庭群聚案例增加時,洗腎病患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等於給照顧的家人一道安全罩。「腎友有疫苗就快施打,利多於弊」。陳伯彥說,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量,是自然感染所產生抗體的八倍,且疫苗使用的病毒經過設計、試驗證實不具有細胞毒性,可以安心接種。兩類腎友 先暫緩打疫苗但有兩類腎友先別急著施打疫苗。第一種是剛完成腎臟移植的患者,因後續需要服用免疫製劑、抗排斥藥物,建議等移植後三個月再接種,這時免疫功能恢復,較能誘發較高抗體量;或是採取「保護自我」的方式,宅在家減少被病毒感染的機會。第二種不建議施打的族群是有血小板低下的腎友,若血小板數量低於3到5萬,有出血的可能,最好等血小板數值穩定後再打疫苗。疫苗接種後身體多少會出現不適症狀,因此施打後應留在現場觀察30分鐘再離開。陳伯彥表示,常的副作用如接種部位紅腫、發燒、疼痛等,通常第二劑的反應會較第一劑明顯,可以多喝水(腎友適量)、接種前服用維他命來改善。若身體持續不適,建議可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發燒時適度使用退燒藥。破除疫苗迷思 應盡速接種他建議接種疫苗之前可預先暸解,例如發現出血點、瘀青、疼痛時,應至醫院家醫科或特別門診尋求適當的診療及處置。台灣腎臟醫學會為了幫助台灣九萬多名洗腎病患以及照顧家屬,努力為腎友爭取到疫苗施打優先順位的第五類;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6月份舉辦「COVID-19疫苗接種線上研討會」,由理事長---台北安德診所楊孟儒院長主持,邀請重量級講者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陳伯彥主任主講「洗腎病患COVID-19疫苗接種的必要與迷思」,破除施打疫苗的各項迷思。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指出,從全球疫情趨勢來看,COVID-19變種病毒一直變化中,疫苗效果和副作用報告陸續出現,疫情之下,醫師對哪些病患應盡速施打COVID-19疫苗有共識,呼籲民眾勿受不實資訊或因近期長者死亡案例影響施打意願。也盼望透過研討會讓大家對疫苗接種有更完整的認識,即使近日疫情趨緩,但這是防疫升級下的結果,還不是疫苗施打的結果,顯見平時做好防護措施更為重要,民眾也要做好新冠恐成日常的心態準備。
-
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是高危險群嗎?哪些人施打新冠疫苗易誘發血栓
疫苗施打以來的猝死案件,引起許多民眾恐慌,尤其是AZ疫苗與血栓的關係。但研究發現,因施打新冠疫苗引起血栓的事件,目前全球個案數少,且血栓問題在西方白種人比較常見。Q:接種新冠疫苗後,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嗎?疫苗保護力並非100%,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感染新冠肺炎,但即使感染,也可降低重症機率。因此即使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Q:打完疫苗出現什麼症狀,必須要緊急就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呂俊毅指出,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樣,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發燒、倦怠、頭痛等症狀,各種疫苗產生比率略有不同。這些副作用通常只要休息1-2天,或服用一般退燒止痛藥治療就會緩解。但比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打完輝瑞╱BNT疫苗,大約每100萬人有4.7人發生;打完莫德納疫苗,大約每100萬人有1.3人會發生,需要立即就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對流感疫苗有過敏反應者,不能施打新冠疫苗。若過去沒有打過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也能放心施打新冠疫苗。Q:施打新冠疫苗,什麼樣的人容易誘發血栓?張皓翔指出,因施打新冠疫苗引起血栓的事件,目前全球個案數較少,粗估每十萬人中有0.79~3.77人,而染疫住院後靜脈血栓比率則為3~20%。如果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AZ疫苗。呂俊毅指出,今年3月左右,部分國家發現打完AZ疫苗,有人會出現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副作用,曾經停用或限制疫苗的使用者年齡。但研究發現,血栓問題在西方白種人比較常見,AZ疫苗大約每10萬人有1人,嬌生疫苗則大約每100萬人有3.5人。但相對於感染新冠病毒,疫苗帶來的風險非常低,打疫苗明顯利大於弊,多數國家仍開放使用AZ疫苗,且視為安全有效的疫苗。Q:根據臨床試驗結果,新冠疫苗保護力有多少?目前國際間緊急授權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AstraZeneca(AZ)、Pfizer-BioNTech、Moderna與Janssen等廠牌,在完整接種兩劑(或一劑)後,對預防PCR確診SARS-CoV-2(疫苗株或D614G株)之有症狀感染,其保護力約有六至九成。Q:打疫苗後出現發燒疲倦等副作用,如何緩解?可服用哪類止痛消炎藥物?打完新冠肺炎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包含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倦怠等。張皓翔指出,其中又以年輕人反應較為激烈且常見,較容易出現不良接種反應的時間點,分別為接種第一劑AZ疫苗、接種第二劑輝瑞疫苗及莫德納疫苗。可使用普拿疼、非類固醇類處方藥物,但不建議預防性服用(接種前服用)。一般來說,接種後若出現發燒等免疫反應,約兩天內會舒緩,若超過兩天且為高風險暴露者,務必進行採檢通報。Q:如果不想吃西藥,中醫有緩解副作用不適的方式嗎?中醫師黃小茹指出,在中醫理論,施打疫苗是將少量輕微的外邪直接感染人體,如果身體機能良好,正氣能驅除外邪,稍做休息就恢復。身體狀況較差的人,無法將外邪驅除,開始肌肉痠痛、發燒與倦怠,如果外邪進入了「中焦」,就會直接影響腸胃系統,出現腹瀉、噁心或食欲不振。中醫可以藉由辯證治療以上的症狀。「正氣不足」發燒畏寒、肌肉痠痛明顯的人,可以柴胡桂枝湯清除在表層的外邪緩解症狀;若是「三焦水道」不疏通,出現腸胃的症狀,可以五苓散或藿香正氣散,溫陽化濕幫助腸胃的風邪外散,根據不同體質再加入散外邪、扶正氣、散濕氣。預防血栓則可以酌加活血化瘀或滋陰養血的藥物。如果施打部位痠痛,可以塗抹紫雲膏或一條根,幫助局部消炎並促進循環,讓痠痛更快緩解。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台大醫院
-
2021-07-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破除止痛藥迷思!市面上偏頭痛藥那麼多種,該吃哪一種? 醫師教你正確吃
頭痛患者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使用止痛藥。而常用來治療偏頭痛的止痛藥有分幾種類型,第一類是普拿疼類,第二類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第三類的是麥角胺鹼,是老牌的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第四類是翠普登類的偏頭痛専一急性止痛藥物,台灣有英明格及羅莎疼。第五種則是上述止痛藥的複方,通常是加咖啡因以增加止痛效果,很多市售的感冒藥,xx加強錠,易克痛,日本的E VE等,都是這類的複方製劑。一般來說 ,輕中度的偏頭痛,通常使用普拿疼或是消炎止痛藥效果都還可以。 但如果是中重度的偏頭痛,需要用到複方止痛藥或是偏頭痛專一的止痛藥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但使用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仍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頭痛治療是屬於需要長期與醫師討論,經過多次調整藥物或劑量、療程,找出最適合個人體質的治療方式,進行有效的治療:(1) 易克痛或加非葛 ▶ 麥角胺鹼加上咖啡因,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偏頭痛止痛藥,效果其實很不錯,又不貴。因此長期以來是很多中重度頭痛的患者很常使用的藥物。 但由於有麥角胺鹼有收縮血管的特性, 周邊性血管疾病(末梢血管循環障礙),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敗血症、 肝/腎功能不全、懷孕、授乳者都不建議使用。 另外這一類的藥物也容易造成藥物過度使用,且難戒除,因此在使用上必須請醫師評估。(2) 英明格/羅莎疼是翠普登類 偏頭痛或叢發性頭痛專一的止痛藥 ▶ 理論上在治療頭痛的效果會比其他非專一性的消炎止痛藥或是普拿疼來得好,通常適合中重度頭痛的患者。(3) 英明格/羅莎疼在使用上仍然需要醫師評估 ▶ 跟有些藥使用可能會有交互作用增加副作用的機率,譬如不能跟易克痛或麥角胺鹼類的藥一起吃。 另外孕婦,有血管性疾病如心臟病或中風以及高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都禁止使用。(4) 英明格/羅莎疼是處方用藥 ▶ 沒有醫師開立處方簽,藥局是不能擅自賣藥的。 (5) 健保局規定一個月醫師只能開 8顆 ▶ 除了是藥價高之外,更重要的是英明格/羅莎疼就如同其他的止痛藥,不應該吃過多。 (6) 當止痛藥吃過多可能產生風險,例如:英明格/羅莎疼一個月吃超過10天 ▶ 止痛藥有可能越吃越沒有效,且頭痛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產生藥物成癮性頭痛,導致頭痛的惡性循環。 (7) 頭痛千萬不要忍痛不理會 ▶ 除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更重要的是也可能導致腦神經越來越敏感,頭痛也會越來越厲害。因此也不要忍痛。(8) 止痛藥吃效果不好,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 止痛藥效果不好,無論是什麼原因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調整用藥或治療方式。 可能是吃得不夠快、狠、準。 可能是忍到太痛才來吃導致效果不好,頭痛半小時或一個小時內就應該要吃藥。 可能是吃得劑量或種類不對,也會影響效果,這個需要跟醫師討論用藥方式。另外頭痛治療的主要目標,除了止痛以外,同時也有兩大重要目標(1) 頭痛治療的重要目標: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 最重要的是長期頭痛的治療不是只有止痛,更重要的是要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2) 避免頭痛慢性化 ▶ 絕大部分偏頭痛都是體質(基因)+多重外在環境因子影響,導致腦部神經血管系統敏感。而慢性化偏頭痛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生活失能,如果發現頭痛頻率增加,務必及早接受治療將頭痛控制住。這裡提醒大家,頭痛治療不只有止痛藥這個方案,因此當止痛藥吃得效果已經不好,建議要考慮及早接受穩定神經的治療,包括藥物,針劑,適當補充品,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這樣頭痛才不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猶如森林大火愈燒愈旺。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頭痛慢性化。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7-09 該看哪科.感染科
發燒未必染新冠 強制退燒恐掩病情
新冠疫情流行期,當自己、身旁的親友或不認識的人「發燒」了,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新冠肺炎!做了新冠病毒的快篩或PCR呈「陰性」,就可以安心了嗎?當然不是。發燒是身體發出來的警訊,相關潛藏在身體裡的問題,可能是一些致命的疾病,忽略發燒或僅用退燒藥物處理,將會延誤病情,甚至危及性命。若有TOCC風險 就要篩檢當我們發燒了,要如何處置是比較正確安心的做法?首先考慮本身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即所謂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如果有這些風險,就要趕快去做新冠病毒篩檢;其次是重要的生命徵象如何?生命徵象包括血壓、呼吸及神智反應,如果血壓偏低、呼吸偏快、神智不清,二話不說,直接掛急診求助。如果發燒時,沒有新冠病毒接觸的風險,也沒有生命徵象不穩定,此時要留意身體有沒有免疫受損的狀況?例如癌症、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腎臟病等,或使用化療、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以及是否為老年人。如果有這些狀況,就算人看起來還好,生命徵象穩定,建議盡快就醫評估。不知病因 恐延誤治療如果自身原來的健康狀況良好,可以先觀察,要多喝水或吃普拿疼,緩和不適,但不要貿然服用抗生素。如果發燒一天比一天明顯,不建議要求醫師給強效退燒藥或退燒針劑,發燒可能暫時退了,但恐怕會掩蓋病情,延誤治療。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但是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甚至藥物的副作用等,都可能引起發燒。因此,持續的發燒不適,應與醫師討論,抽血檢驗全血球、發炎指數、肝腎功能,也可考慮做血液細菌培養,安排基本的影像檢查,包括胸部X光及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找出可能發燒的原因。健康出問題 發燒是警訊在新冠肺炎流行期,發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外,當發燒伴隨生命徵象不穩定時,即使新冠病毒篩檢陰性,也要趕快就醫進一步評估。老年人或免疫受損者的發燒也不能輕忽,因為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惡化成敗血症。找不出原因的發燒,不可以只依賴退燒藥,也不應一直服用抗生素。發燒是身體求救的訊號,提醒病人及醫師好好去察覺身體被忽略的健康問題。
-
2021-07-0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居家防疫竟是氣喘康復好時機 國健署、醫師提醒3大重點
世界過敏組織(W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7月8日訂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為提醒民眾對過敏性疾病的重視與預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控制氣喘3招式」;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則指出,疫情間也是氣喘病友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1.遠離過敏源,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未滿12歲兒童之氣喘盛行率為5.6%;前五名引發氣喘之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56.7%)、塵蟎(44.5%)、氣溫急遽變化(42.7%)、空氣汙染(24.6%)、冰冷食物(21.6%)。其他常見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就算氣喘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因此,需檢視家中、週遭環境與日常生活習慣,遠離環境中隱藏的誘發因子,預防氣喘發生。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常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國健署指出,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週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林應然則補充,居家防疫期間,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也不要一起睡在床上,且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週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2.拒絕週遭菸害:除了塵蟎等過敏原,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非常有可能引發氣喘,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此外,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不幸復發,不要因為疫情而不敢至醫療院所就醫。林應然提醒,「氣喘病友該看醫生要看醫生,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擔心,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表示,「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除原地跑步、做體操、拉彈力繩,也可使用瑜珈墊做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飲食部分,夏天到來,林應然指出,「不要吃太冰的東西,若非吃不可,可以小口含久一點,稍微加溫再吞下」,可避免氣喘急性發作。
-
2021-07-07 該看哪科.眼部
點人工淚液或以熱氣蒸敷眼睛改善乾眼,有效嗎?
Q:夏天太陽大、紫外線強、風沙大,眼睛分泌淚水不足,許多人出現乾眼症困擾。不少人會以點眼藥水、人工淚液,或以熱氣蒸敷眼睛、冰敷眼睛或喝枸杞菊花茶等方法緩解眼睛乾澀症狀,但有效嗎?A:更年期婦女因荷爾蒙改變,淚水分泌較不足,容易出現乾眼症症狀,常會感到眼睛乾澀不適;年輕人因用眼過度易造成眼睛乾癢、疲勞,提前有了乾眼症症狀。事實上,一般眼藥水並不會傷眼睛,但對改善乾眼症並沒有助益,如果點含有類固醇成分的眼藥水,長期使用易導致罹患青光眼、白內障。改善眼睛的乾澀,可以熱毛巾熱敷眼睛,再加上眼部按摩;但冰敷眼睛就不建議,因冰敷時雖會感覺眼睛很舒服,但隔天因淚液循環凝止了,會感覺到眼睛更為乾澀。枸杞菊花茶具有滋陰清肝明目的功效。多吃枸杞,可以降心火,對肝腎陰虛造成口乾舌燥、眼睛乾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