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防疫措施
共找到
1729
筆 文章
-
-
2023-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過年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前、旅途中、返台後」的14個注意事項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武漢市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隔年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國逐漸蔓延,不久後,新冠疫情便進入全球大流行。因應各國疫情升溫,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陸續將許多高度感染風險國家列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警告,非必要不建議出國。由國外入境的旅客必須完成檢疫後,才能進到社區。隨著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各國陸續進行邊境管制,提出封城、鎖國等政策,試圖延緩疫情擴散,「什麼時候能再出國?」成了許多人心中最深的疑問。提升自我保護力,與病毒共存經歷了二年多的抗疫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入境強制檢疫、疫苗接種等,全球疫情逐漸趨緩,「與病毒共存」是後疫情時代大家的防疫共識。為了與經濟生活間達成平衡,讓生活可以逐步恢復正常,世界各國也陸續重新開啟國門,放寬邊境管制措施,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熱潮。除了商務旅客,許多人也迫不急待再次踏出國門,紛紛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歲末年終再加上農曆新年將至,出國旅遊觀光、探親的人數勢必顯著增加。即使全球疫情漸緩,傳播力較強的BA.5變異株目前仍流行於全球各地,且可能會持續有新的變異株出現,COVID-19疫情仍會繼續。除了COVID-19疫情,其他跨境傳染疾病,如:猴痘、登革熱、屈公病等,其傳染風險也不容小覷。因此,了解全球疫情現況,做好自身的防護,提升自我保護力,是每個人出國前需知道並做好相關的準備。出國前需備妥5事項1.建議檢視個人新冠疫苗接種是否完整,免疫力低下者,建議接種第三劑基礎追加劑,增加保護力。2.查詢該國家是否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證明、疫苗接種證明等相關文件。如有需要申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開立。3.上疾病管制署網站,了解欲前往旅遊之國家目前旅遊建議等級,當地是否有現行的傳染病,是否需要接種特定疫苗,或服用瘧疾預防藥品。4.若本身有長期服用之慢性病藥物,建議準備二份,一份放在隨身行李,一份放行李箱,並附上英文藥名,以備不時之需。5.若有健康相關疑問,可於出國前二至四週至各大醫療院所的「旅遊醫學門診」尋求醫師專業諮詢協助。旅途中6注意事項至各國旅遊期間,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將介紹下列注意事項: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外界物品後,務必使用洗手乳進行手部清潔。2.佩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大眾運輸或密閉空間,減少進出人多擁擠或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所。3.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或人多的空間。4.準備足夠數量的口罩。口罩需每天更換,外出流汗用濕就需要替換。5.吃熟食,喝瓶裝水,來路不明的水及食物切勿食用。6.避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返台後注意自身身體狀況1.個人應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狀況。若抵達台灣前14天有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紅疹、關節痛、肌肉痠痛等疑似傳染病症狀,入境時,請務必主動告知疾管署檢疫人員,必要情況才能安排相關檢測與評估,給予適當的處置。2.遵守台灣各項防疫措施,自主防疫期間也應配合COVID-19相關防疫指引所訂之規範。3.如果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應儘快就醫,且務必於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最近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後疫情時代能再次出國旅遊是大家引頸期盼的。即使全球疫情逐漸趨緩,我們仍應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持續關注疫情的最新情況,做好安全旅遊的準備,如此一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
2023-01-09 失智.新手照顧
陪失智者過春節 4重點做好準備
農曆春節家人親友團聚,但對於失智者來說,可能因環境刺激、生活模式改變,加上天冷、持續防疫等,容易產生混亂、易怒情緒,可能增加走失等意外風險,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掌握和失智者相處技巧,就能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能力比一般人弱,面對陌生、不常見的親友來訪、外出春遊環境及人潮、天氣轉變等,易產生脫序行為,家屬盡量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1. 春節也要多安排活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者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也會吵著要上課,建議家屬可陪失智者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也可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幫失智者錄影,或一起看卡通,陪長輩看運動教學影片一起運動。2. 人多注意失智者情緒陳筠靜指出,失智者返回老家,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認不得親人,親友可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考」或請失智者「猜」,主要照顧者也可事先與親人溝通,隨時注意失智者情緒反應,若出現不安情緒時,應減少人、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安撫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3. 外出要兩人以上陪同過年期間失智者容易走失,陳筠靜建議,要留意長輩外出衣著,帶長輩外出時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身上放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外出若要上廁所時,務必要有家人或在地志工、工作人員協助陪失智者,勿讓失智者獨自等候。4. 提前安排回診、領藥陳筠靜提醒,民眾可事先申請長照服務資源,提前安排回診、領取藥物,有助於失智者穩定服藥,並注意防疫措施,失智者可能出現不配合戴口罩的情形,建議家屬隨身攜帶診斷證明、身心障礙證明,遇狀況時可主動說明避免受罰。
-
2023-01-02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疫情盡頭的最後一哩路
去年12月初,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表示「COVID疫情盡頭已近在眼前」,國內也討論傳染病降級與指揮中心解散的可能性,疫情即將走向盡頭。但2020年以來,疫情瞬息萬變,中國大陸自第一波社區傳播,防疫思維瞬間由清零政策轉向與病毒共存,14億人口的疫情大爆發擾動黎明前的全球疫情發展。大陸此波解封將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冠感染」,確診者不需強制隔離,並開放居民出國限制,選擇放手讓疫情流行曲線「快上快下」,在極短時間內將壓縮整體人口染疫過程,策略考量是將經濟衰退的影響及幅度降至最低。儘管現行病毒株致病率較之前低,但短時間內大量人口確診,在感染母數極大的情況下,重症及死亡絕對值還是很高,因此出現醫療量能擠兌,也增加不必要的重症與死亡率。大家擔心台灣受大陸影響,但近日觀測,大陸現行主流變異株為BF.7和BA.5.2,目前尚未在台灣境外移入個案中大量發生,本國境外移入個案仍以BA.5為主流,來源國以日、韓、東南亞居多。而去年底疫情上升,主要是秋冬氣溫下降,營造病毒生存條件加上民眾防疫疲乏,還有去年第一波染疫者多感染BA.2,體內免疫保護力已下降,目前在BA.5流行下,有機會重複感染,造成第三波疫情。第三波疫情 不會超越前兩波回顧本土疫情,第一波疫情是去年4月1日至8月20日的社區傳播,以BA.2變異株為主,約500萬人確診,最高點落在5月27日的9萬4808人;8月20日後的第二波疫情以BA.5為主,約350多萬人感染,最高點5萬4874人;第三波疫情正在竄升,但預估確診個案不會超越前兩波高峰。隨大陸邊境解封及春節將至,台灣須強化邊境檢疫,高度監測境外移入及本土變異株。目前指揮中心規畫大陸返國旅客於機場進行唾液PCR檢測,確診者比照台灣確診隔離政策採5+n方式,檢出陽性患者再將其檢體進一步基因定序檢驗,這有助國內防疫措施擬定。防疫憑藉科學與證據,不是憑感覺,將大陸返台旅客確診者變異株定序與國內數據比對,客觀推估台灣疫情走向,面對黎明前的最後挑戰。次世代疫苗 長者應盡速接種面對大陸疫情變化,應提高警覺,但平常心,勿過度恐慌,在密閉空間、人潮擁擠場所或大眾運輸系統等仍須全程配戴口罩,提醒孩童及年長者盡量不要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不必要社交活動以降低染疫機會。最後提醒,「與其擔心不如行動」,65歲以上長者盡速接種BA.5次世代疫苗提升保護力,後疫情時代防疫責任由政府轉到民眾自身,透過自我健康監測及風險評估來決定參加社交活動頻率,這樣才能順利度過第三波疫情,迎接如常生活來臨。
-
2022-12-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covid-19疫情發生在我服務的機構內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本院服務對象129人,工作人員77人,兩百多人的機構對於疫情管控是相當大的挑戰,面臨高死亡風險(長照機構致死率2.5%)的壓力,讓我們護理師們都不敢鬆懈下來,尤其是本院雖然相較於其他長照機構年齡輕,但是心智障礙者45歲年齡身體機能幾乎等同於60歲的老人的身體機能,院區內60人以上高齡服務對象,特別是有些心肺功能狀況本來就較差的唐寶寶,這些都讓我們壓力重重,群聚如果發生,不知道會帶來甚麼樣的影響,我們都希望服務對象們好好的。因此,在防疫策略上我們謹慎小心,也感謝工作人員信念一致,希望服務對象零確診。在今年4月社區開始感染時,機構內最高同時有17位工作人員因家人確診而居家隔離或請防疫照顧假,對機構人力狀況強烈拉警報。幸好防疫隔離措施得當沒有將疫情傳播給服務對象。而此時政府也在疫情高峰時,慢慢修正確診照顧策略,機構持續開會討論,預先排演所有可能狀況,準備好居家照護場地、醫療照顧人力、中重症救護車協助人力、協調自願照顧確診服務對象之工作人員、確認視訊確診之流程與醫師、抗病毒藥物領取流程、事先取得抗病毒藥物家長同意書等等措施。5月21日第一例確診的時候,我們反覆地問自己,到底是哪個關卡沒做好?沒有人感染怎麼會突然有人確診呢?所幸我們分艙分流策略讓我們度過了第一次的難關,那個時候院區內確診的工作人員也相對少,大家都沒經驗,難免會恐慌跟害怕,但是我們打了漂亮的一仗,疫情沒有擴散出去。後來每一次的小群聚都讓我們有了新的挑戰,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一致的,我們希望服務對象盡量不要感染,畢竟一次的感染我們不知道會為他們的身體帶來甚麼傷害。第一次遇到服務對象確診後血氧低、遇到意識不清到醫院打強心針,這些都讓我們有了面對未知的敵人的恐懼,讓我們堅信我們堅持分艙分流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分艙分流照顧對工作人員來說是相當辛苦的,服務對象的情緒會較難掌控)。直到9-10月後面變種病毒造成症狀越來越輕微,總算讓我們鬆了口氣。雖然感染後仍有發燒不舒服倦怠等狀況,但是三天過後看到服務對象的笑容以及像度假一樣的感覺在隔離區休假交流的樣貌,讓大家都很欣慰,還好過去了。同時也讓工作人員有了新的經驗,不再是恐懼恐慌害怕未知的。雖然疫情尚未結束,但是後續變種病毒中重症比例較低,期待疫情降級時,服務對象可以外出遠門班遊與參與更多的社區活動。經歷五波疫情有以下的心得分享:確實做好分艙分流是對疫情掌握最好的方式。感染管制分艙分流不是口號,除服務對象不跨區活動之外,工作人員也配合防疫,不跨區服務與交流,走專屬的動線,就算有疫情的發生,都能讓疫情限縮在小單位艙流內。事先做好政府政策更改之疫情,讓工作人員更能配合。在政府開始討論居家照護後,機構內也隨即因應政府可能政策,調整心態可能在院區內迎接確診者。討論出照顧地點、方式、場地、自願照顧確診工作人員、急重症的處理醫院與方式等相關配套措施,護理組在政府開放視訊確診時,已先安排好可確診之視訊醫師、湖口就近抗病毒與感冒藥物取得方式、事先取得家長屬之抗病毒藥物同意書,讓照顧確診者成為標準作業流程,工作人員不會疲於奔命在連結資源,讓照顧變成簡單的事情。配合疫苗施打政策,本院服務對象僅3名服務對象未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施打率97.7%。工作人員新冠covid-19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在照顧工作上心理負擔也較低,同時服務對象僅1名中症低血氧住院。無重症狀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上較無壓力。溝通聯繫事先告知家長屬院區內疫情狀況,每次疫情社工組會與確診以及居家隔離黃區的家長屬告知,也同時告知院內照顧流程,讓家長無後顧之憂且在需要急診住院時能快速聯繫告知。家長屬的支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中不用分神處理糾紛。院內同仁配合防疫措施,配合院區內增加快篩篩檢次數(政府規定每週1次,本院為工作人員每週2次),配合政府居家隔離、戴口罩,學習隔離衣穿脫、感控動線、洗手、配合每次漂白水消毒工作區域等,都讓疫情變得是可控的,每個人都是保護服務對象的推手,讓大部分的服務對象都能在疫情中安然度過。防疫物資準備充足也是防疫成功的重點,很感謝社會大眾在我們需要物資的時候捐贈的物資,讓防疫中因照顧服務對象而確診的工作人員大幅降低,也讓工作人員更願意照顧確診的服務對象。
-
2022-12-13 醫聲.數位健康
國人健康指標落後日、韓、星 洪子仁: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
全民健保是台灣的驕傲,但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指標皆落後日、韓、星等鄰近國家。專家認為,政府對健康(醫療)投資不足,若要增進國人健康,必須捨棄從成本、浪費等角度思考,加強「健康投資」,如此才能真正改善國人健康,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競爭。改變觀念 提高醫療保健支出「2022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於12月9日、10日舉行,今年由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醫策會、台灣醫院協會共同主辦,主題為「邁向智慧醫院欣願景,創新健康福祉心價值」,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後疫情時代醫務管理也更重視就醫流程無接觸等,醫院未來將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洪子仁話鋒一轉提到,學術研討會今年邁向第16年,疫情期間,70萬名醫護人員及醫療機構擔當重責大任,配合政府防疫措施,成為國人健康的守護者,但台灣經常性醫療支出過低已嚴重影響民眾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執業環境,面對健保革新,應捨棄只從提高費率或收取部分負擔等措施去考量,而是倡議「健康投資」的新觀念,政府應該改變觀念將醫療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提高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及其成長率,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會中聚焦如何讓健保永續發展,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直言,台灣自詡醫療服務、健康照護體系世界第一,但許多健康指標都落後,台灣醫療保健占比國民生產毛額(GDP)6.7%,也落後其他先進國家。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提出,政府應視醫療支出為一種對民眾健康的投資,考慮新增一般稅收財源挹注健保。永續健保 藉由「二加二」改革周穎政指出,政府指經濟成長,但是醫療健康統計數字卻並未同步,包括新生兒死亡率、過去20年國人平均餘命、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30天及一年死亡率,或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存活率等指標,均落後日、韓、星,慢性病照顧更有待加強。政府應推動醫療支出的合理成長,才可能改善落後的健康指標,推動國家發展。謝啟瑞說,健保核心價值是依民眾健康需求分配醫療資源,健保永續發展的觀察重點,就是政府應對健保財源多加投入。健保開辦前,政府對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達75%,一度降至60%,現回升至65%,但仍落後健保開辦前,也低於先進國家,顯見政府在「健康投資」是不夠的。政府應透過許多方式投資健康,對於改善健保財務,謝啟瑞提出「二加二健保改革方案」,藉由兩種公部門財源加上兩種支付制度。兩種公部門財源為現行健保外,新增一般稅收;兩種支付制度,除現行制度外,設立以獎勵產出的支付制度,達到經濟體系動態及靜態兩種效率平衡。
-
2022-12-10 醫療.呼吸胸腔
因肺炎死亡人數僅次於癌症、心血管疾病! 醫師分享防肺炎秘訣:「3防4族」
肺炎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3名,且死亡率有攀升趨勢。聯合報為教導民眾秋冬「保肺」撇步,今天在新竹市舉辦免費健康講座,吸引滿場民眾參與,由中醫大新竹附醫家醫科主任胡松林主講,分享「3防4族」衛教觀念,提醒民眾特別防範新冠肺炎、流感、肺炎鏈球菌上身,建議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機會。胡松林說,近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雖然疫苗施打率提高,防疫措施逐漸鬆綁,朝與病毒共存方向邁進,但也因為防疫疲乏、流感病毒提早報到加上國境開放等3大原因,今年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還比去年同期高1.5倍,民眾更得要慎防肺炎找上門。「肺炎鏈球菌是社區型肺炎常見致病菌之一!」胡松林特別提醒60歲以上族群、入住機構、抽菸者或頻繁與小孩接觸族群等都最有機會讓肺炎鏈球菌從鼻咽腔跑到肺部造成肺炎,建議民眾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染病,尤其曾感染過肺炎者建議施打,因再次感染機率很高。「3防4族」:慢病族、菸槍族、外出族與陽過族需防範這三種病毒胡松林也提到「3防4族」保肺衛教觀念,民眾應防範肺炎鏈球菌、新冠肺炎病毒、流感病毒,並提醒慢性疾病族、菸槍族、外出族、肺病陽過族(65歲以上有慢性疾病或曾確診新冠肺炎者)要多加防範,建議接種疫苗,可大幅下降感染、住院及住院死亡機會。胡松林說,針對19到65歲未滿者且從未接種過,建議先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間隔至少8周再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並間隔至少5年再接種第2劑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保護效果較好。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吳家彤今天也參與健康講座分享健康飲食、每周3次固定運動觀念,提醒民眾要注意攝取足夠熱量及蛋白質、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選擇全穀雜糧類食物及新鮮蔬果、每天喝足量的水,並要減少食用加工食品與油炸食品。吳家彤特別提醒攝取蛋白質的重要性,補充鈣質也是蛋白質食物來源,若飲用鮮奶會引起腸胃不適,也可以食用無糖優格、無糖優落乳、起司片取代,再來抗氧化的彩虹蔬果不能少、建議白飯可混入糙米增加營養價值,或是1天1湯匙堅果種子補充營養。
-
2022-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懶人包/12月上路新制一次看!戶外口罩解禁、北市禁塑膠杯 犯這交通規定最重罰2萬4千元
12月1日起取消戶外全程佩戴口罩,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除了多項防疫鬆綁新制分批實施外,也有攸關民生、交通、環保等新政策上路。聯合新聞網整理一系列12月新制,帶你一篇掌握哪些事情需要多加留意,以免不小心違規傷荷包。●防疫鬆綁一、12月1日起戶外免戴口罩 室內符合6條件也免戴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宣布,12月1日起開放全部室外取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惟歲末、跨年大型室外活動之口罩規定,將視近期疫情變化另行研擬。不過,民眾外出時若處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的內部空間,應維持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以下六大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1. 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2. 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3. 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4.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5. 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6. 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除了上述條件外,一些會讓人「霧煞煞」的情境,例如:在戶外車站等車、露營帳篷內、社區型大樓中庭等是否需戴口罩,詳細QA解答看這裡。二、12月1日起兩類人免費領五劑快篩試劑 第八輪實名制一次最多可買30劑長者、幼兒又可再免費領快篩啦!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12月1日第六輪0至6歲學齡前幼兒(2016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與第四輪65歲以上長者(1957年(含)以前出生),可以免費領取一份共五劑快篩試劑,且免費領取的份數不會計算入實名制購買資格。同時,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也從12月1日起實施第八輪,凡是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之民眾,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可購買一份五劑,購買份數至多可購買六份共30劑,可分次購買,也可代替購買,售價仍為每份500元。三、12月2日起開放5~11歲兒童接種追加劑 滿5歲、未滿6歲「提供單價BNT」12歲以下兒童也可以接種追加劑疫苗了。12月2日起,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擴及提供滿6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滿5歲、未滿6歲的兒童則可接種BNT單價疫苗作為追加劑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建議,滿5歲至11歲兒童追加劑接種間隔為與最後一劑基礎劑間隔至少12周、84天。四、12月10日起取消每周入境人數限制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加上歲末年終、國外耶誕假期以及農曆春節將至,預計屆時將有更多的入出境需求,因此在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12月10日零時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以利國人預先安排連假返鄉行程。五、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 每名住院病人一次最多兩名訪客指揮中心原先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不過仍限制每天固定一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兩名訪客,但符合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相關規定、探病者條件看這裡。●交通相關一、12月1日起買台鐵票 新增9種行動支付付款為加強旅客購票付款多元性及便利性,台鐵局宣布12月1日起,於全台各電腦售票車站售票窗口新增「街口支付、一卡通MONEY、歐付寶、Pi拍錢包、LINE Pay、悠遊付、橘子支付、愛金卡icash Pay及全支付」9家行動(條碼)支付服務,全台191個車站、436個電腦售票窗口上線使用。更多詳情可上台鐵管網查詢。二、12月1日起快速公路散落物不再免費處理 比照國道3000元起跳國道、快速公路散落物事故時有所聞,除會塞車,也容易導致二次事故發生。繼國道取消免處理費,交通部公路總局也修訂「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12月1日起全台十五條快速公路散落物處理也將收費,每車道、每30分鐘收費3千元,逾30分鐘加收3千元,若影響一個以上車道,也將加倍收費,上限2萬4千元,盼藉此提醒用路人把車上貨品繫好再上路。三、12月1日起4縣市科技執法擴大辦理台北市北市警局自2019年起開始推動科技執法設備取締違規停車,統計至今年10月各處設備取締違停計1840件,相較測試期間平均每月18741件,減少約90%。有鑒於榮總醫院周邊就診民眾、計程車常違規停車,導致交通壅塞及影響救護車通行,為有效遏止車輛違規停車影響交通順暢與救護動線,已規劃建置「違規停車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正式啟用,更多關於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固定式科技執法設備設置地點一覽表」及公告可上台北市政府官網查詢。新北市新北市目前有7處區間測速執法路段,新北市警察局統計,實施迄今違規及事故最高下降8成,防制成效良好。警察局另分析易有超速相關肇因事故路段,將在台2線85.8K至87.5K龍洞隧道路段設置區間測速,及16處路口設置科技執法,12月正式啟用。高雄市高雄市新設16處路口科技執法或固定式測照設備,包括8處多向式違規監測系統,以及8處固定式取締闖紅燈或超速照相固定桿設備,12月1日起正式上線執法。雲林縣雲林縣今年獲中央統籌分配款補助2475萬元,在斗六、斗南、虎尾、土庫、西螺及麥寮等6鄉鎮,新設9處路口多功能交通違規科技執法設備,12月1日起正式執法,欲知相關地點看這裡。四、12月1日起北市YouBike 2.0新增滿站增時功能 還車15分鐘內免費民眾租借YouBike時,若遇無位可還,除了在原地等待之外,也可以到附近站位歸還,但是移動或等待時間仍須付款。台北市交通局為避免額外新增費用造成使用者困擾,決定在YouBike 2.0 App新增「滿站增時」功能,可以獲得15分鐘免費延長時間,以利至鄰近站點還車或於現場等候車位釋出。五、12月3日起北市YouBike 1.0退場 跨縣市騎錯車要付350元據北市交通局統計,YouBike 2.0系統已於今年10月提前達成全市1200站擴建目標,YouBike 1.0系統將於12月3日0時起停止營運,屆時北市YouBike 1.0自行車皆無法再借出。交通局說,從新北等外縣市赴台北市的民眾須騎乘2.0才能還車,不小心騎錯可能須繳調度費350元。台北市政府運輸管理科長廖苑伶表示,屆時雖無法再借車,但需給民眾還車的緩衝時間,因此12月3日至12月6日,1.0空車柱可還車;12月7日至12月9日,雙北邊境使用率高的30個站點如南港、關渡等還可以還車。不過自12月10日起,YouBike 1.0在台北市將無站可還,騎錯需負擔350元跨縣市調度費。●民生方面一、12月1日起台北市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 生物可分解PLA杯也不行北市環保局表示,因應國際趨勢,落實減塑,12月1日起,北市轄內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之PLA杯。環保局表示,為使「飲料店禁用塑膠一次用飲料杯」政策順利執行,今年6月、8月、11月中旬逐店宣導,目前9成以上列管業者均已備貨完成,今天可依法配合實施。飲料業者也須符合環保署規定材質如紙杯作為替代,違反者將依法處1200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限期改善卻未完成者,可按日連續處罰。二、12月1日起「這4種」台灣貴重木及其製品將管制出口農委會林務局表示,為避免珍貴林木資源遭盜伐後出口,從12月1日起,紅檜、台灣扁柏、台灣肖楠、牛樟等4種台灣特有貴重木原木、木材、雕刻品及藝品將管制出口。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依貿易法第11條規定公告,國人如輸出或攜出上述4種貴重木的原木、木材,以及單一次輸出或攜帶出境同一貨品號列內總重量超過5公斤的雕刻品或藝品,均應取得國產材識別標章(TAP、CAS、QR Code),並事前向海關申報及檢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同意文件。另外,未滿5公斤的雕刻品、藝品得免檢附同意文件,但仍應事前向海關申報。有關公告所涉及的貨品號列範圍,詳見經濟部111年11月18日公告。三、12月15日起太魯閣布洛灣吊橋調整參觀時段 中午將開放遊客登橋攬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知名景點布洛灣吊橋,目前每天上、下午各開放一場次,依承載量上限排隊入場。為提升吊橋參訪遊客量,也讓遊客行程安排更加彈性,太管處決定12月15日起,中午也開放登橋參觀,屆時布洛灣吊橋將從每天上午8時30分,一直開放到下午4時30分,最慢必須在下午4時前入場。四、12月19日盤中零股交易撮合時間縮短為1分鐘金管會宣布,為提升盤中零股市場流動性,證券市場將於12月19日起縮短盤中零股交易撮合間隔時間,由原本的3分鐘改為1分鐘。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室外口罩將解封 衛生局提醒:有這些症狀者仍要戴口罩
台南市今日新增1544名COVID-19本土個案,今年台南市累計確診個案人數共57萬8270名,全年齡累計確診百分比為31.22%,台南市長者接種COVID-19疫苗可領取2劑快篩措施延長至12月31日;另自12月1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但若為體質敏感、有慢性病或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眾,於人潮較密集區,仍建議戴口罩。衛生局表示,為持續鼓勵長者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增強免疫能力,台南市65歲以上長者及5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接種不限廠牌、不限劑次之COVID-19疫苗,皆可領取2劑單劑型家用快篩試劑;獎勵措施延長至今(111)年12月31日,領取期限至明年1月6日,請於接種完成後持身分證、印章、健保卡及接種紀錄卡於衛生所或原接種院所服務時間領取2劑快篩。另指揮中心昨日宣布,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12月1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室外空間、室外場所,取消應全程佩戴口罩之規定。惟歲末/跨年大型室外活動之口罩規定,將視近期疫情變化,另行研擬。二、外出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之內部空間),維持應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三、符合以下例外情形者,於室內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但若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一)從事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二)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三)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四)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四、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五、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的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六、餐飲場所:取消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之規定。
-
2022-1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2/1起口罩令鬆綁!指揮中心宣布室外免戴口罩、餐廳可逐桌敬酒
疫情趨緩,本土新冠肺炎BA.5疫情上周確診數較前一周減少18.6%,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宣布,12月1日起開放全部室外取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餐飲場所也取消不得逐桌敬酒的規定;至於歲末、跨年大型活動的口罩規定,則視近期疫情變化而定。王必勝表示,外出於室內空間、室內場所包括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的內部空間,應維持全程戴口罩,但符合例外情形者,得免戴口罩。另外,指揮中心室內維持免戴口罩的六大例外情形包括:一、從運動、唱歌、拍攝個人/團體照時二、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三、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的正式拍攝或進行時。四、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的場合。五、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六、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室內場所或活動,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12月10日起放寬探病防疫規範 羅一鈞:一次最多2訪客指揮中心原先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宣布,自12月10日起開放有條件探病,不過仍限制每天固定一時段,且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最多兩名訪客。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有條件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限,但符合下列例外情形者,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依法規須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二)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三)病人病情惡化或病危探視。(四)其他特殊原因,經評估有探病必要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二、探病者不論疫苗接種狀態,應配合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但探病者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三、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探病,但符合前述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並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後探病,不適用前述免除篩檢條件。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仍有實地探視需求,探病者須不具COVID-19相關症狀及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風險,進入醫院應佩戴口罩並遵循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以保障自身及病人健康安全。指揮中心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調整醫院相關管理規定。指揮中心宣布取消每周入境人數限制 12月10日上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考量國內疫情趨緩且穩定可控,以及盤點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依照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自今年12月10日零時起,取消入境人數限制。指揮中心指出,每周入境人數持續上升,11月21日至27日共7日的境外移入病例新增281例,較前7日下降12.2%,且國內新增病例數持續下降,另考量歲末年終、國外耶誕假期以及農曆春節將至,預計屆時將有更多的入出境需求,因此取消入境人數限制,以利國人預先安排連假返鄉行程。指揮中心呼籲,入境旅客須配合於國際港埠領取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於7天自主防疫期間進行檢測;入境前14日有疑似症狀的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返回住所。指揮中心說,隨著邊境開放,入境人數增加,指揮中心將持續密切監測國內變異株檢出情形及後續疫情趨勢,滾動調整相關策略及防疫配套,請民眾落實相關防疫規範,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邁向正常生活。
-
2022-11-22 醫療.泌尿腎臟
流感來襲憂感染 慢性腎臟病患防護有一套
●流感大年恐報到,慢性腎臟病患做好自我防護●遠離流感,醫師鼓勵接種疫苗●醫病共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在家洗腎另有雲端共享功能入冬之際,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國門重啟,恐迎來流感大年。長者、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腎臟病、透析腎友等除做好自我防護外,醫師也呼籲積極接種流感疫苗,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對於即將步入洗腎階段的末期腎臟病患,若選擇需要定期到醫療院所的血液透析,交通往返,外出移動難免曝露風險,應做好防護措施。若選擇方便居家照護的腹膜透析,醫療團隊透過雲端監測守護病患,無須頻繁到醫院,但也應注意外出時的自我防護。慢性腎臟病與透析腎友應積極接種流感疫苗並因應不同的透析模式,做好自我防護。製表/黃安琪Infogram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近3年,全民養成戴口罩、維持社交安全距離等習慣,流感疫情順勢下降,人們減少了接受免疫刺激的機會,形成「免疫負債」。防疫措施解禁後,流感病毒將捲土重來,免疫系統開始還債,外界預估,本流感季可能大爆發,而連續2年未出現的流感重症死亡病例,已在上月中旬首現死亡個案。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透析科主任姜至剛醫師說,免疫力較低的慢性腎臟病患應積極接種流感疫苗。當出現感冒症狀,如發燒、呼吸道症狀等,除新冠肺炎之外,也需聯想到可能是流感,建議尚未接種流感疫苗的病患積極接種,勤洗手、戴口罩、經常使用酒精消毒,延續新冠肺炎的防疫作法來對付流感病毒。針對即將進入洗腎階段的病患,更應積極接種流感疫苗並因應不同的透析模式,做好自我防護,不必過於擔心。姜至剛說,腎臟替代療法有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種方式。血液透析需定期到醫療院所,一周三次、每次約4小時,且有額外的交通往返,外出移動難免曝露風險;另一種選擇是腹膜透析,方便居家自我照護,分為「手動洗」與「機器洗」。機器洗已發展到可每日自動遠端傳輸數據,經由雲端共享資料,醫療團隊能透過數據,及時掌握病患在家的透析效能及狀況。「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病患的生活型態的透析治療模式。」姜至剛說,醫療團隊與病患會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讓病患了解兩種透析的進行方式,提供評估表格,依據病患現況、生活型態、自由度需求等等來評估,與病患討論後,由病患決定透析方式。血液透析需定期到醫療院所,一周三次,外出移動難免曝露風險,若選擇腹膜透析,腎友無須頻繁到醫院,但也應注意外出時的自我防護。製表/黃安琪Infogram
-
2022-11-18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超級細菌逼近 臨床缺抗生素彈藥 醫療支出年增10億元
免疫負債上門,好發於秋冬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大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防疫措施鬆綁後,沒有受過免疫訓練的兒童們感染病例暴增,小病患擠在急診,門診肺炎的病患也住不進醫院,病房都已爆滿。繼發性感染也在蠢蠢欲動,突顯出長期以來抗生素選項的貧乏,增加治療難度。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1月18日到24日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傳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強調謹慎對待抗生素,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包含加強衛生設施、農場和食品行業相關場所的感染預防和控制;確保清潔飲用水、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以及疫苗的可及性;在食品和農業生產中推行最佳作法;盡量減少污染,確保妥善管理廢棄物和環境衛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應有各自的抗生素使用監測系統,國家衛生研究院自1998年建立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SAR),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表示,根據長年追蹤發現,國內抗藥性細菌比例趨勢明顯上升,導致每年醫療支出增加10億元,增加5萬住院人日,死亡率也提高1.66倍。鮑氏不動桿菌抗藥性達九成 幾乎無藥可用郭書辰指出,目前最令醫界頭痛的細菌,是引發菌血症、泌尿道及皮膚感染的鮑氏不動桿菌,對後線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近九成,臨床上可使用的藥物寥寥無幾,嚴重影響病人預後。造成傷口感染、肺炎或骨髓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對甲氧苯青黴素有五成的抗藥性,其餘還有腸球菌、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等棘手細菌,造成臨床極大壓力。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武器,幾乎不可避免產生抗藥性,若病人感染具全抗藥性細菌,恐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黃立民曾接治一名奮力抗癌的病童,因中央靜脈導管切口反覆感染,「皮膚上好殺的細菌都殺光了,留下最難對付的全抗細菌。」臨床上完全無抗生素可用,只能從一天注射四次抗生素,變成24小時打點滴,以維持體內抗生素濃度,奮鬥了數周後,病童最終仍因敗血症過世。抗藥性前哨戰:避免感染、慎用抗生素疾管署長周志浩說,抗藥性問題首重避免感染,導致細菌在人體突變產生抗藥性,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防護措施,經歷過SARS、新冠疫情後,民眾勤洗手、接種疫苗、戴口罩的比例上升,有效減少微生物感染。醫院因多人聚集、病人身體弱,容易成為細菌繁殖、變種的溫床,郭書辰說,經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洗禮,國內十分重視感染管制,不僅遵循疾管署訂定的品質指標,各醫療院所也增加感染科醫師。若因預防或治療細菌感染,也須妥善使用抗生素。周志浩說,很多醫院規定處方某些抗生素時,須經感染科醫師評估,確保使用的必須性及正確性,「若不能對症下藥,容易培養出抗藥性細菌。」他以結核病為例,指出若抗生素處方不當,或病人沒有服用確實,將產生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治療時間從6個月延長至2年,花費也從11萬增加到200萬,「個人和社會都要付出很沈重的代價。」健保署長李伯璋也表示,為避免醫師重複開立抗生素,健保署先以雲端藥歷共享機制、診間重複處方提示,方便醫師掌握病患用藥史,開藥後,健保署藉由大數據定期監測處方箋內容,精準審查不符規定的異常案件,讓抗生素使用回歸合理範圍。疾管署將推感控認證 醫籲加收感控成本目前給付規定需使用第一線抗生素72小時,使臨床感染醫師們呼籲,抗生素降階使用可以減緩抗藥性發生,當病患發生感染會先投予廣效抗生素,檢測出對應細菌時,再改用窄效抗生素,並將多重用藥改為單一藥物。李伯璋則認為,合理使用是控管抗藥性的關鍵,相關醫學會應整理共識,儘快提出治療指引,以利後續討論。有鑒於每個醫院感染控制水準不一,周志浩表示,疾管署實施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計畫,透過母雞帶小雞的概念,由醫學中心建立制度典範,邀請中小型醫療院所參加訓練、輔導及稽核,藉此提升感染管制與抗生素抗藥性管理品質。他也透露,疾管署正考慮對於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管理良好的醫療院所給予認證,不僅鼓勵醫療院所,亦讓民眾知曉在哪間醫療院所感染到抗藥性細菌的機會低,選擇時更放心。感染管控成本是由醫院吸收,縱然感染科醫師在疫情期間大力協助防疫,感染科卻是前景黯淡,今年全國竟只有二十名醫學生選擇感染科。黃立民建議,比照韓國對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患加收感染管控成本,「每人只加收十幾二十元,對整個醫院感染管控會有大幫助。」對決超級細菌 抗生素球路要多變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提到抗藥性議題格外感慨,「我的爸爸就是因為多重抗藥性而辭世。」她以棒球比喻細菌與抗生素的對抗,她說,抗生素對付細菌的球路若沒有任何變化,球路將被細菌摸透,因此解決抗藥性的問題,變化多端的球路是必須的,彰顯抗生素多樣性的必要。根據統計,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新機制抗生素問世,但1987年後,新藥運作機制與老藥大同小異,進入千禧年連改良老藥也沒有,導致細菌快速跟上改良速度,「現在抗生素使用一年就會出現抗藥性,10年後大部分抗生素效果明顯衰退。」近幾年,美國核可的9種抗生素,台灣僅引進其中2種,影響細菌性肺炎、成人複雜性腹腔內感染、囊狀纖維化等感染的治療。郭書辰分析,細菌感染不似高血壓、糖尿病終身使用同一種藥,須不斷換新藥,也不比癌症、免疫使用藥物人數多且久,加上抗生素的研發耗時又花錢,臨床用藥時間卻僅一到二周,新藥上市也會保留其作為後線使用,待專利期一過,學名藥上市競爭,因抗生素藥物的特殊生態,將導致藥廠不願研發新藥,逐漸造成抗生素新藥貧乏。不堪舊藥賠本賣 藥廠退出台灣市場另一方面,如何留住既有抗生素也是考驗。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因廣泛使用而產生抗藥性,臨床僅剩治療梅毒的價值,再加上不堪健保價格連年調降,成本不敷進口,早已悄悄地退出台灣市場。1940年世界第一種抗生素便是輝瑞所研製,從研發到量產,幫助所有人都能使用,葉素秋說,輝瑞藥廠秉持使命至今,從未放棄研發抗生素。因抗生素研製的「無利可圖」,全世界的大型藥廠紛紛退出抗生素市場,突顯出鼓勵抗生素多樣性的層層困境。「藥廠再不採取行動,未來將無藥可醫。」葉素秋說,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足足40年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葉素秋說,抗生素必須要維持多樣性,才能幫助臨床醫師有多種武器可使用,故輝瑞積極「保住」15種生產的抗生素於台灣市場,「只要工廠願意供貨,就算在台灣賠錢,輝瑞也會保住抗生素的數目,因為這些藥物至少能拯救100多萬人的性命。」保障抗生素價格 新、舊藥缺一不可抗生素舊藥會逐年降低健保給付,黃立民認為,舊有抗生素應該保證價格,「不要砍太狠」,否則在管銷成本壓力下,藥廠不願在台灣上市,國內的抗生素藥物選項將越來越少。為了保持球路變化,葉素秋也指出,新抗生素好用,舊抗生素有最多的臨床經驗,「武器愈多,勝算愈大。」期望藉由新藥、舊藥輪番上陣,有效控制抗藥性。由於抗生素濫用將大幅增加抗藥性發生機率,葉素秋說,輝瑞除了持續研發抗生素外,也推廣抗生素的正確使用,繼續與相關醫學會合作,十二年間幫忙訓練三千多位醫師,推廣對抗藥性的認知。 鼓勵抗生素多樣性 健保參考國際核價面對感染病患的臨床需求,以及抗生素抗藥性管控的拉鋸,健保署透過鼓勵與管制措施雙管齊下,以維持國內抗生素藥物多樣性。李伯璋表示,過去新抗生素會參考舊抗生素價格,也就是以療程劑量比例法進行核價,但抗生素屬於老藥,過了專利期後,價格偏低,若新藥核價再依此為基準,將無法反應新藥價值,也不利新藥研發,故現在改參考國際藥價進行核價。「我們希望讓國內研發的藥品更具競爭力,能在國內、外取得好價錢。」李伯璋補充,經過初步計算後,若該藥在國內進行一定規模的臨床實驗,並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的健保核價;如果比核價參考品的療效更好、安全性高、更方便、研發兒童製劑,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五的健保核價。憂步上盤尼西林後塵 2策略留舊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對於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匯率或成本變動而不敷成本,影響民眾用藥權益的抗生素,衛福部有對應的藥價調升機制,廠商可以依照支付標準第三十五條,提出調高健保支付價格的建議,並進入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討論。健保在調整已給付藥品的價格時,除了參考市場交易價格,亦會考量藥品的合理成本,保留一定比例不予調整,並且給予下限價格和整體調幅的保障,以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及合理定價。跨部門合作 監測醫療、畜牧、食品抗藥性除了醫療用抗生素,畜牧用抗生素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焦點之一。周志浩說,有時獸醫、農畜業會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疾病,或促進動物生長,因此疾管署跟農委會合作,推廣無抗飼養,研發非抗生素之飼料添加物、抗生素代替物質與動物疫苗,並推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管制動物用抗生素販售量措施。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醫院及社區、農委會針對動物、食藥署針對食品進行抗生素與抗藥性監測,「台灣比起其他國家算不錯。」周志浩說明,疾管署要求各醫院回報監測資料,並回饋其在相似等級醫院的排名,也會安排醫院評鑑、感染查核等,時時掌握抗藥性現況。根據健保署品質監測結果趨勢,2017年到2021的門診抗生素使用率,從10.03%下降至9.52%,其中常用抗生素喹諾酮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於基層診所的使用率,也由0.82%下降至0.58%,顯示整體門診抗生素使用獲得良好控制。在手術過程中不容易遭到感染的單純疝氣、甲狀腺手術、乳房切除手術等,原則上免用抗生素,但是近兩年此類清淨手術術後使用抗生素,超過三天的比例上升不少,李伯璋推測,應該與新冠疫情有關,因疫情導致非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件減少,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例比例就顯得上升。此外,葉素秋表示,全球已是地球村,不只病毒會跨國傳播,細菌也不會只在單一國家發生抗藥性,所以輝瑞二〇〇四年推出的「擎天神即時監測系統」,是這場細菌與人類的保衛戰中的利器。系統名字取自希臘扛宇宙重責的神話人物,其串連全球七十多國大型醫療院所,彙整菌株抗藥性消長情形,若監測到抗藥性趨勢,將能提早示警,讓台灣預先做準備。對於今年抗生素認知宣導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周志浩表示,「全球都在面臨抗藥性問題的挑戰,重點是如何落實。」期望能透過醫院、藥局、畜牧業、藥廠各方努力,加速研發新抗生素、減少感染、謹慎使用抗生素、監測抗藥性趨勢,以保障病人安全。
-
2022-1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9成民眾遇病不處置 口罩令將鬆綁...醫籲做好「這件事」
全台新冠肺炎疫情已超過800萬人染疫,但仍有約7成民眾未曾染疫或染疫不自知等狀況。口罩令目前正在討論鬆綁,最快下周宣布方案,日本、南韓在全面鬆綁後,疫情逐漸升溫,民眾的自我防疫措施顯得更加重要。醫師建議,民眾應盤點好自己的生活型態、營養狀態,選擇是否要持續配帶口罩,保護自己。根據2022年自我照護習慣調查蒐集到的1091個樣本顯示,高達9成民眾曾經遇病症不處置、9成2民眾曾出現疼痛症狀不處置;5成民眾曾因出現感冒狀況不處置,導致影響日常作息,甚至症狀出現惡化。適度的發燒能幫助人體產生一定的免疫力。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感冒等小症狀,不一定要藥物積極介入,主要還是依照主觀感受「會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表現」、「影響睡眠狀況」、「生活步調被打亂」等,若有干擾,適當的藥物介入是可以幫助免疫力恢復。以新冠肺炎為例,柳朋馳指出,確診後應該好好休息、營養均衡、減少熬夜,但能完全做到的民眾其實不多,一方面突然確診,沒辦法事先準備好均衡的食物,隔離期間也可能熬夜追劇,或為了處理家務等等,讓本來的輕症,轉變成中重症。柳朋馳提醒,高齡、多重慢性病等也是高風險因子,在自我防護上就應該更嚴格去檢視臨床症狀,有轉變就要趕緊去看醫生,但部分民眾可能工作沒辦法及時安排就醫,覺得忍一下就好,便讓自己暴露高風險之中。如今「口罩令」將討論鬆綁,最快預計下周開放。柳朋馳建議,口罩令鬆綁是國家政策,但「戴口罩是個人可以選擇的」,若平時對自身健康沒有足夠的認知,可以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營養狀態,若有缺失,就應該加強自我防護,趕緊施打疫苗等等,並酌各人健康狀況,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也可諮詢藥師、營養師來進行適合自身的預防措施。
-
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來襲/具抗藥性、病程快 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疫苗!
全台染疫人數超過七百萬,如加上黑數,恐逾千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提醒,確診者於康復後,若不慎感染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可能提高肺炎重症風險,建議儘速施打流感、肺炎等疫苗,平安度過這波免疫負債的大考驗。王復德說,這幾年全民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呼吸道感染病人明顯減少,許多醫師幾乎不曾收治流感病人,但這也令人擔心,一旦病毒、致病細菌群起反撲,甚至多重感染,則診斷、治療將更為棘手。王復德表示,感染病毒、細菌、黴菌,均可能引發肺炎,而肺炎是感染症中最難掌控的疾病,死亡率也是最高,曾連續多年穩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三名。「肺炎鏈球菌為引起肺炎的最常見原因。」王復德說,主要侵犯對象是年長者、慢性病患、免疫不全者、幼兒,初感染時,症狀不太嚴重,但病程變化極快,可能在短時間內惡化,醫師戒慎恐懼,謹慎以對。在治療肺炎鏈球菌侵襲性感染,最大的挑戰為「抗藥性」,早期治療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的肺炎,盤尼西林效果顯著,隨著細菌抗藥性愈來愈強,治療會 益加困難。另一項挑戰為多重感染,王復德表示,如果病人同時感染細菌、病毒,一時之間,找不到病因,無法精準治療,病情很容易急速惡化,預後情況變差,影響活動能力。看似平常的肺炎,卻可能奪人命,王復德說,「最好的作法就是防患未然,不要得到肺炎,而接種疫苗絕對是有幫助的。」不管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高風險族群均應踴躍接種。舉例來說,在十名流感肺炎重症住院患者中,平均八到九人沒打過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重症個案也是如此,沒打相關疫苗的比率更高。王復德強調,肺炎鏈球菌是導致肺炎最重要的致病菌,幼兒、年長者、慢性病患、免疫不全者更應接種疫苗。王復德表示,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已經上市多年,技術成熟,安全性高,絕大多數人打完都沒什麼感覺,頂多是注射部位局部紅腫,沒有其他副作用。如家中高風險族群成員因某些原因,不適合打疫苗,建議其他家人接種疫苗,進而建築一道穩固防疫系統,保護沒打疫苗者。
-
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來襲/醫師示警呼吸道感染疾病出籠 肺炎鏈球菌肆虐加劇
邊境解封,防疫措施逐步鬆綁,正式邁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年代,林口長庚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提醒,免疫負債加上防疫鬆懈,呼吸道感染疾病大舉入侵社區,最近就收治一名感染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肺炎鏈球菌等三種病菌的兒童重症個案,這也是近二年疫情期間,該院首例肺炎鏈球菌引發膿胸的案例。病毒引發細菌感染 重症風險增邱政洵表示,近期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等紛紛出籠,呼吸道感染多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當病毒感染增加,細菌跟著作祟,細菌感染更易引發重症,其中肺炎鏈球菌的重症風險最為顯著,最怕引起「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死亡率偏高。邱政洵最近收治一名合併感染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童,不料,治療期間,又感染第三血清型肺炎鏈球菌,引發嚴重肺炎,且出現膿胸(肋膜積液受到細菌感染浸潤),需投以抗生素及引流治療,經治療後已出院。衛福部疾管署將肺炎鏈球菌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因嚴重威脅五歲以下孩童、六十五歲以上長輩健康,我國於二○一六年起,針對幼兒以及七十一歲以上長者提供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有效降低感染及死亡率;疫情期間因個人防護措施做得好,戴口罩、勤洗手等,疾管署統計,疫情爆發前,二○一九年通報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案例四四八人、八十四人死亡,二○二○年則降至二四○例、十五人死亡。疫情後期防護鬆懈 感染例升邱政洵表示,近期不少人防護鬆懈,且認為打了新冠疫苗就足以抵禦病毒,導致原本防護得很好的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等感染案例明顯增加。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瑞士、德國等國發表相關論文,也證實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有出現增加趨勢。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分為許多血清型,其中以血清型四、六B、九V、十四、十八G、十九F、廿三最容易引起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疾管署監測,二○○八年時,台灣感染十九A血清型幼兒肺炎鏈球菌的患者逐年增加,因此二○○八年針對五歲以下的高危險群採公費施打,後續列為幼兒常規疫苗的接種項目。十月底疾管署實驗室自動通報數據,呼吸道融合病毒案例數近期上升較快,其次為流感病毒,再者為肺炎鏈球菌患者。單手不要混打疫苗 觀察不適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近期為流感季,以及新冠疫苗第四劑接種的時節,一般來說,接種疫苗,仍以一隻手臂接種一種疫苗為主,藉此觀察疫苗接種後是否有不適的反應,如果要同一天接種第三種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則需視醫師評估。莊人祥表示,目前針對七十一歲長者,每年提供十萬劑公費廿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由於施打過一劑後,同一劑型疫苗就不需要再施打,因此,疫苗數量是以每一年新邁入七十一歲的長者人數為基準,目前尚無擴大施打對象計畫。公費流感疫苗第一階段已在十月一日開打,第二階段於十一月一日擴大接種,邱政洵建議,符合接種資格者盡快施打流感疫苗,此外,成年人可考慮自費施打「十三價結合型疫苗」,隔年再打「廿三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更為完整,慢性疾病、免疫疾病等高風險者更應自費施打。
-
2022-11-10 醫聲.醫聲要聞
【活動推薦】台灣癌症基金會25周年特展 :「刻在生命裡的逗點 設計你的無癌生活」
生命裡的各種旅程,都只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逗點,本展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生活中的一些小改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小喘息,就可以反轉細胞讓自己更健康。特展內容包括五大展區,包含「癌唷!怎回事?」、「穿越時光練5功」、「探索生命旅程」、「請坐!聽我說故事」、「名人祝福帶著走」等主題。著重空間情境的營造,每個抉擇都是進入不同人生的入口,讓大小朋友體驗挑戰,您想畫下什麼逗點?一起探索不一樣的生命故事。展覽資訊🗓️展期:2022.11.12-2022.11.27 10:00-18:00 //周一休展📍地點:台北當代實驗場:通信分隊(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交通方式1.捷運捷運忠孝新生站3號出口,沿忠孝東路步行至建國南路及濟南路口,約10分鐘。2.公車離仁愛路入口最近站牌•仁愛建國路口二:37、261、270、311、621、630、651、1728、仁愛幹線濟南路入口最近站牌•正義郵局:204、212、232、262、299、600、605、1800、1815、S33、忠孝幹線•空軍總部:204、298、953、紅573.自行開車 周邊停車場•建國高架橋停車場(忠孝東路口)•嘟嘟房仁愛帝寶站(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222號)•北科大億光大樓停車場(由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05-135號入場) 近仁愛路入口•臺北農會停車場及附中公園地下停車場(臺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40巷)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anceraway25th001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anceraway25th002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anceraway25th003※貼心提醒1.入場請配合測量體溫、手部消毒、全程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2.現場防疫措施將視疫情情況採滾動式調整本展全程無須預約即可免費入場參觀,另提供免費導覽服務,每場限額6名,歡迎預約導覽!📌線上申請: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11010908161414262998 平日可預約時段為10:30﹑13:00 ﹑14:00三時段。(週一休園)假日可預約時段為10:30 ﹑14:20二時段如有企業或團體欲預約團體導覽,請致電 台灣癌症基金會 (02)8787-9907#222 王小姐、#219林小姐
-
2022-11-08 醫聲.醫聲要聞
RSV、流感病毒、細菌感染接連反撲!專家解釋什麼是免疫負債:這樣做可預防
自新冠病毒演變為Omicron變異株,威脅性減弱,各國開始逐步解封,放寬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與隔離政策,台灣邊境也已解封。疾管署傳染病監測卻發現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首的病毒感染快速增加,英、美等國也觀察到類似趨勢。專家指出,這是免疫負債所致,且隨著病毒感染規模擴大,繼發性細菌感染同樣令人憂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權威邱政洵解釋,防疫限制一旦解除,人類活動也會隨之增加,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社交距離等重要的感染預防措施,也不如過去嚴謹,就會導致病毒傳染增加,即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刺胳針》研究:防疫鬆綁後英國RSV案例大增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九月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RSV長久以來都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統計指出RSV與3300萬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並造成每年360萬人次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該《刺胳針》研究中也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在英國等溫帶國家,RSV的感染與季節高度相關。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英國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各項防疫限制,例如:社交距離、學校關閉等,RSV感染很快的在2020年四月,出現下降趨勢。於是專家建議,醫療決策者應該注意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RSV防治的重要性,並據此作為監控機制與醫院應變的參考。然而,到了2021年夏季,英國逐漸鬆綁防疫規定後,RSV病毒感染規模呈現「沒來由的(out-of-reason)」擴大,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民眾長期未暴露在RSV病毒環境中,導致「群體免疫下降」的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新冠疫後第一冬 專家籲留意3大呼吸道疾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報導,除了RSV以外,流感病毒也須被重視。過去兩年冬天,在英國因為封城、自我隔離等防疫政策推動下,流感疫情屢創新低。今年將是新冠疫情以來,民眾第一次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之下大規模交流、活動。故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必須特別留意三大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RSV以及流感病毒,兒童更是危險族群。國內亦有專家擔心,免疫負債導致解封後呼吸道疾病危及民眾健康。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統計圖表也顯示,今年下半年開始,分離出的副流感病毒株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RSV病毒亦有增加。對此衛福部次長、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呼吸道疾病與配戴口罩高度相關,故國內口罩解禁還須再等待。病毒感染的下一步 繼發性細菌感染也將來襲邱政洵則表示,免疫負債導致病毒感染增加是世界趨勢,以下三種病毒感染在疫情趨緩後將逆勢回歸:一、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邱政洵特別強調,不只是病毒感染,民眾也要留意「繼發性細菌感染」。他解釋,許多細菌感染係先有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造成細菌感染,「病毒、細菌同時在一起,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感染情形。」他預估,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銷聲匿跡、案例非常稀少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台灣逐步解封之後,將再次來襲。延伸閱讀/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如何降低免疫負債威脅?美專家:保持「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面對免疫負債步步進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家瑞秋・貝克(Rachel E. Baker)在一篇《CNN》報導中提出解方。她建議民眾即便疫情趨緩,仍應持續保持勤洗手、消毒常使用的物品等習慣;咳嗽、打噴嚏時,也應注意咳嗽禮儀。貝克也建議民眾持續配戴口罩,如有不適症狀時,應待在家中。此外,為了增強抵抗力,她建議民眾保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原則。貝克表示,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明顯看到非藥物的疾病防治措施奏效,疫後持續保持,將有助避免其他病毒帶來的健康衝擊。
-
2022-11-01 醫療.感染科
新冠、流感雙面夾擊 美研究:細胞流感疫苗保護力較高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單日新增三萬多人確診,而流感疫情蠢蠢欲動,明欣診所院長陳銘真醫師表示,今年冬天可能爆發新冠、流感雙病毒合擊,最近不少家長詢問流感疫苗接種事宜,希望讓家中寶貝盡快施打,提高保護力。 陳銘真醫師指出,在新冠病毒威脅下,過去兩三年來,許多人口罩不離身,做好防疫措施,杜絕接觸其他病毒的機會,以致體內無法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菌,就容易被感染,症狀明顯,重症機率較高,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 最近邊境解封,新冠病毒、各種致病菌勢必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入侵社區,加上氣溫變低,即將步入流感流行期,民眾除了接種新冠疫苗,應再加打流感疫苗,達到雙重保護。 國外研究證實,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約兩成四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也可降低中風、敗血症,以及新冠肺炎重症、住院及死亡率,陳銘真提醒,不論是否已經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務必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於10月1日開打,最近幾周診所接到許多想預約流感疫苗的詢問電話,以及應該選擇哪一種流感疫苗,與去年相較,詢問熱度較高, 陳銘真醫師說,傳統流感疫苗係以雞胚胎蛋培養製成,前年國內首次引進由哺乳類細胞所培養的流感疫苗 ,除了適用於對於雞蛋過敏的民眾,因製程避免雞蛋適應性,能更精準與提供較佳的保護力,更能有效預防A型流感(H3N2)病毒。 美國一項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的研究顯示,當年剛好流行H3N2病毒,與接種傳統流感疫苗者相較,施打細胞流感疫苗者的保護效果較高,約高出一成左右。 公費流感已開打,但青壯年族群不在接種範圍內,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認助清寒學生基金會於11月5日與萬華龍山寺攜手舉辦愛心公益接種活動,由創益生技提供500劑細胞流感疫苗,對象為清寒學生的家長與龍山寺第一線服務人員。 基金會執行長張耀中表示,很多北市清寒學生的家長都還不到50歲,無法接種公費流感疫苗,一旦感染病毒,可能好幾天無法工作,甚至傳給家中老幼等高風險族群,影響甚鉅。 創益生技簡重光總經理指出,這兩年多來,民眾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幾乎都忘了流感病毒的可怕,希望透過這次公益流感接種活動,能拋磚引玉喚起更多國人對於流感防治的重視。
-
2022-10-30 醫療.兒科
未滿一歲男嬰呼吸暫停嚇壞父母 醫曝呼吸道融合病毒可怕之處
新冠疫情威脅仍在,呼吸道融合病毒也不容小覷。一名1歲男嬰日前不斷劇烈咳嗽,同時合併費力呼吸,甚至出現呼吸暫停、嘴唇發紺症狀,爸媽緊急帶男嬰到急診就醫,經確診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醫師表示,步入冬天後,氣溫愈來愈低,病毒傳播力愈來愈強,無形中增加感染風險,預估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病童仍會持續增加,並於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逐步增加到達高峰。台灣兒科醫學會急診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說,每家醫院病房收治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都占有一定比例,此病毒多侵犯2歲以下幼童,特別會引發下呼吸道發炎,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甚至是費力呼吸、胸凹、鼻翼搧動症狀,最可怕的是,當連續劇烈咳嗽後,還有可能出現呼吸暫停,應懷疑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家長應速帶病童就醫。收治此名男嬰的吳昌騰說,所幸男嬰經住院給予氧氣等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但若呼吸暫停未及時治療,有可能引起呼吸衰竭,或須插管,或使用葉克膜,更可能危及生命,依美國統計,每年約有300至500名嬰兒死於呼吸道融合病毒。禾馨醫療兒科醫師陳映庄說,隨著步入冬天後,氣溫愈來愈低,病毒傳播力愈來愈強,且大家喜歡待在室內的密閉空間,無形中增加感染風險,預估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病童應會持續增加。吳昌騰說,受新冠疫情影響,2歲以下幼童幾乎沒有遭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數可能自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逐步增加到達高峰,且隨著疫情發展,預估2歲以下幼兒都會遭到感染,而幼稚園、小學等學童目前感染以副流感病毒為主,依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病房觀察,其中約6成患者都與呼吸道疾病有關。吳昌騰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病童往往呼吸急促,血氧濃度可能降至95%、90%,較正常值約99%偏低許多,治療須先給予氧氣,同時病童的細支氣管等呼吸道可能腫脹或充滿痰液,使呼吸道阻塞,此時要給予濕潤空氣,讓病童順利呼吸;此外,病童也常有脫水、食慾降低、睡眠不佳等情形,而給予點滴輸液,以防病童休克,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特效藥,多給予支持性療法。陳映庄也說,要避免家中幼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必須勤洗手、戴口罩,當家長有症狀時,返家後一定要先洗手、換衣服,再接觸幼童,當發現幼童出現劇烈咳嗽,甚至是咳嗽到吐、睡不好,或精神不佳、呼吸胸骨凹陷就要立即就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在「免疫負債」及防疫措施鬆綁下,以往幼童是陸續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但現在是突然增加大量病人,家長應隨時注意家中幼童的健康變化。吳昌騰也提醒,家長一定要多照顧孩子健康,醫師也要多透過衛教,讓家長對呼吸道融合病毒提高警覺,避免病例數暴增影響醫療量能,也降低重症患者出現的機會。
-
2022-10-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法比照日韓讓確診者投票! 中選會說分明
各界關切為何日、韓等國可以實施確診者投票,台灣仍無法實施,以及國內大考與選舉投票尚有不同,中選會今天說明,國內法律對不在籍投票等制度尚乏規範,因此不在籍投票或特設投票所的實施,仍於法無據。中選會表示,日、韓等國採行通訊投票、特設投票所投票、提前投票等方式,是有法律依據,與我國尚有不同;另依公職選罷法第17條規定,選舉人,除另有規定外,應於戶籍地投票所投票,其中「另有規定」,是指投票所工作人員可在工作地投票所投票,因此其餘選舉人均應在戶籍地投票所投票。中選會表示,因依現行公職選罷法,選舉人須在戶籍地投票所投票,並未有特設投票所的制度,此與大考中心可設特別考場,有顯著差異,仍請國人了解;再者,確診者也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辦理,中選會呼籲國人如已知自己確診時,允遵守防疫措施規定,以保護自己與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利。中選會表示,投票為公民的法定權利,至確診者的投票權利,與2300萬全體國民、1930萬的選舉人及30萬選務人員的健康權利,均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與公職選罷法等規定併同考量。中選會表示,大考中心辦理特別考場是法律所許,因其不受戶籍地限制,故可尋覓特定少數適當地點進行相關作業,但年底全國投票所數為17649所,依法又須分布於各村里,甚至1村里也設多個投票所,與大考中心得設少數特定考場明顯不同。不僅如此,如針對確診者特別設置投票所,除法律依據有欠缺外,若某投票所僅有1、2位選舉人確診,其法定投票秘密又該如何維護等,也不無疑問,而非僅防疫措施規畫執行的問題。中選會重申,投票為公民法定權利,均受憲法及法律保障;感謝疫情期間國人遵守各項防疫措施規定,讓各項選舉、投票均得以順利辦理,持續深化國家的民主政治。國家整體防疫措施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持續監測國際及國內疫情發展據以因應,如經指揮中心評估調整防疫政策,中選會自當配合指揮中心政策持續滾動檢討選務防疫措施。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國衛院專家:這種人小心成為「病毒變異株培養皿」
過去三個月,Omicron病毒株又冒出BA.2、BA.2.12.1、BA.4與BA.5等變異株,國內外學者觀察到,新冠病毒不僅持續突變,變異株數量也不斷上升,至今已演化出超過兩百種變異株,且還在持續演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提醒,面對這樣的趨勢演變,民眾除了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更要盡快注射疫苗,以免身體變成「病毒變異株培養皿」,形成更大威脅。廖經倫解釋,Omicron病毒株出現後,許多人成為無症狀的「隱性傳播者」,當病毒株進入未接種疫苗者體內,若免疫力又較弱,便可能大量滋長、加速突變演化,形成多種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再擴散出去,順利存活的變異株就有機會更強大。如果接種疫苗,不僅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可減少病毒隱性傳播威脅,更重要的是,病毒株不容易在已施打疫苗者的體內複製存活、擴散,變異機會自然大幅下降。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重要戰略物資「病毒持續演化,想克敵制勝、提升整體防疫量能,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重要戰略物資。」廖經倫指出,未來,不僅病毒會繼續演化,也可能出其他現新興傳染病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生產、研發疫苗的能力,且需要即時掌握感染性疾病資訊,才不會出現緊急狀況時還必須仰人鼻息,防疫節奏也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國衛院團隊將興建生物製劑二廠與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NIDB),期待我國能在防疫戰疫中有能力即時面對重大疫病傳播的第一擊,取得致勝先機。在國衛院即將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中,預計建置6條產線與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BSL-3 Lab)、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實驗室(ABSL-3 Lab)等,以利開發高風險新興病原體疫苗。此外,六條產線皆採獨立操作規畫,可避免交叉感染、縮短準備期,同時降低維持成本,預計於2026年啟用,未來若面臨新變種病毒或新興疾病來襲,便可即時生產緊急疫苗,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軍事與國安人員、邊境檢疫人員先行使用。面對詭譎多變情勢 須事先做好準備談到未來發展,廖經倫表示,未來將搭配 NIDB「重大傳染病原」資料庫建立以及各式高品質「模組化」疫苗研製技術平台,包括:DNA、mRNA與病毒載體等疫苗技術,研發新興疾病生物製劑與各式緊急疫情疫苗。平時將先以假想敵標的疫苗進行演練,當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應變即時研製疫苗。另一方面,也會持續承接疾管署委託進行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先進製程的開發、量產,整個過程均須符合現今我國 PIC/S GMP 法規及國際追求高品質的趨勢,已確實保障國人用藥安全。廖經倫認為,面對病毒、新興疾病的詭譎多變,在國衛院團隊秉持「與民興利」之精神,積極與民間企業、相關學、研及法人機構的攜手合作下,相信我國防疫量能勢必進一步升級,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福祉也能得到更多保障。
-
2022-10-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下的醫療場域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接近尾聲,本週以這主題刊登三篇醫病不同背景的作者寫出他們的看法。張女士在兒子與先生先後染疫康復後,寫出兩位家人與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受到溫馨和睦的家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感染科醫師寫出赴美進修回來後,看到目前台灣防疫政策與美國的差異,分享他的看法,並呼籲社會應該以理性、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一位精神科醫師提出防疫期間種種措施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尤其是這期間住院的病人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以及對醫病關係以及醫療人員的影響。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他們確診之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毒不理政治——當疫情只剩數字維持了三年的疫情,總算最近隨著疫情穩定、疫苗施打率普及,以及充足抗病毒藥物的投予,一些相關防疫政策漸漸地放寬,過去這三年為了防疫所帶來的不便終於可以放鬆一點。回顧過去這三年因著疫情影響,大家習慣多年的醫療現象也有了重大的改變。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在臺灣有親人生病,由家屬來陪病24小時照顧病人是很常見的。疫情之前,有些家庭因為平均分擔照顧者的負擔,會有不同家人輪流來陪。這麼做有好處,除了不至於讓一個人的負擔太重累壞以外,來參與照顧的這些家人,也都能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進展,彼此對於治療跟照顧的想法,比較能形成共識。然而疫情之後,因為防疫措施,通常只會有一位家人來照顧,結果這個照顧者長時間下來,不僅體力負擔重,因為病情的狀況只有他有第一手的了解,常常必須成為傳達病情最新狀況的那個人,但大多數的陪病者並不是醫療專業人員,有時對複雜的病情,沒有能力把從醫護人員那邊聽來的病情解釋給其他家人知道,更有可能在病人的病情惡化時,被其他沒有來陪病的家人責怪照顧不好。萬一病情緊急時,只能透過有限的通訊方式跟其他家人商量,有時必須在當場立即做決定,所以陪病者心理壓力也很大。而對病人來說,很多親愛的家人沒辦法來看他,只能透過視訊或電話,得到支持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常看到有些病人住得太久時顯得心情不好。而防疫期間,不管病人或是陪病者,原則上無法離開病房,只能困在小小的幾坪的病房空間內,真的是會很煩悶。對醫病關係的影響這樣的情況也直接影響到醫病關係,尤其當疫情初期或是疫情升溫時,醫療人員都被要求,探視病人盡量縮短在15分鐘內。所以不管是護理人員的例行護理照顧,醫師的查房身體檢查、病情解釋、討論接下來的治療計畫等,都有很大的時間壓力。加上病人與陪病者,如上述因為防疫措施,已經搞得心情很煩躁,醫護人員又無法如過去有充裕的時間,好好做護理工作,或是病情的說明,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之間的摩擦在這段期間明顯增加。雖然說遇到重大醫療決策時,醫療團隊會善用通訊工具與其他家屬一起開病情說明會,但是俗話說得好「見面三分情」,見不到面,溝通的效果打折扣。特別是很多面對面時能給與的非語言的支持,如眼神的交會、輕拍肩膀的安慰等,只能化作有距離的言語,效果比真實見面時差,彼此要建立互信的基礎挑戰很大。萬一病情惡化時,如果符合條件,醫療團隊會盡量開放緊急探視,可是醫病雙方在重重的口罩、面罩、髮帽、隔離衣的阻隔下,只能透過尋找雙方的眼睛,勉強有語言之外的交流,但幾乎完全看不出表情,有時醫療團隊想給多一點的關懷與支持也很難辦到。我會跟病人、家屬開玩笑,如果你是這三年才看我的新病人,一定不知道我的真面目長什麼樣,我還能從健保卡上的照片知道病人的長相,不過病人與家屬只能從醫院網站上我的照片,猜測我的長相。對醫療人員的影響這三年為了防疫,醫院實施了嚴格的分艙分流,原本可以互相支援的同事們,只能在負責的區域各自奮鬥。而辦公室內為了避免群聚感染,也是戴好口罩盡量不彼此交談,所以很難傳達對彼此的關心與支持。疫情嚴重時,有些同仁確診或是被隔離,其他的同仁就必須負擔多出來的工作量,雖然確診或隔離的同仁並不是故意的,但是上班的同仁工作量增加,也讓一些同事感到身心俱疲。有一些同事分配到門禁管制,常常要面對病人或家屬的質疑或抱怨,但是同事們只能委婉的說明是配合防疫政策管制,那些來自病人或家屬的負面情緒也只好自己吞到肚子裡。我服務的醫院曾發生過不同單位之間,為了要幫確診的病人做治療有不同的意見,因而發生摩擦。這些影響工作氣氛的狀況,在疫情前是少見的。可以看得出來同仁們的壓力,不管在哪個單位都很大。感控小組常常要扮黑臉,臨床單位都希望能夠放鬆一些比較好做事,但是感控有大局的考量,只好不近人情的斷然拒絕。我想這三年來的疫情為醫療場域帶來的,不只是對於新傳染病本身如何控制、如何治療的挑戰,也給病人與家屬以及醫療團隊帶來相當大的衝擊。面對種種的改變與困難,讓我深深的感覺,不論病人、家屬或是醫療人員,都必須對於「人的需求」能彼此了解與包容才能度過挑戰。在現實上必須根據實證醫學採取有「智慧」的應變措施,但是對於彼此我們不能忘了「慈悲」,才能在這變局當中沉穩下來克服難關。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是由神學家尼布爾所寫一段廣為流傳的祈禱詞,我覺得應該對大家都有幫助,在此與大家分享:「上帝,給我沉靜,去接受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物;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物;給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改變那些無法改變。」
-
2022-10-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0+7明上路!一圖看懂自主防疫期間「探病、陪病、就醫檢查」規定
「0+7」明上路 今天入境者仍維持「3+4」我國於2020年3月19日全面實施邊境管制、限制非本國人士入境以來,歷經九百三十多天終於解禁,「0+7」入境新措施將於明天上路。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入境的旅客仍應遵守原入境「3+4」的規定,需居家檢疫三天後才可外出。莊人祥表示,10月12日入境的旅客仍維持「3+4」入境規定,前三天需居家檢疫,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非必要不可外出,需有二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另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且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和前往參廳用餐。至於明天起開始「0+7」措施,莊人祥提醒,後七天的自主防疫規定和「3+4」時略有不同,主要是入境當天跟第一天需要快篩,另外也禁止前往醫院陪病和探病,並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醫療檢查,若有用餐需要可在餐廳內獨自用餐。快篩陽性可利用遠距或是訓診療,特別是確診輕症個案,可以再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或原來地點隔離。由於現在沒有防疫旅館,確診個案不能住在旅館,必需住家裡或申請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0+7自主防疫期間醫療防疫規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因應邊境0+7入境管理新制,入境者免居家檢疫,改採「7天自主防疫」,指揮中心綜合評估國內疫情、醫療量能狀況,及醫療機構防疫安全與民眾探病等需求,宣布最新的醫療防疫措施。而醫護人員若出國,返國七天自主防疫管理期間,每一至二日快篩陰性,即可返回工作。一、探病管制: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探病。但符合以下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自費家用快篩陰性證明後前往探病:(1)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依法規須家屬親自簽署同意書或文件;(2)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說明之需要;(3)病人病情惡化或病危探視;(4)其他特殊原因,經評估有探病必要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二、陪病管制:自主防疫期間勿至醫院陪病。但符合「病人有特殊照顧需求(如:須有照顧者陪同之幼童或生活無法自理等),且經醫療機構同意」之例外情形時,得經醫療機構評估同意,於入院陪病當日執行家用快篩陰性後陪病;陪病期間每日執行家用快篩至自主防疫期滿,並提供每名住院病人之陪病者1名公費篩檢。三、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自主防疫期間之醫療或檢查,建議由醫師依病人治療之急迫性及必要性等,綜合考量延遲該等醫療或檢查及疾病傳播風險後決定;非急迫性、必要性之醫療或檢查,建議以延後為原則。四、醫療照護工作人員返回工作建議:於自主防疫期間返回工作者,建議於返回工作前進行1次公費家用快篩,且於自主防疫期間,每1至2日於上班前進行1次公費家用快篩;醫療機構得依傳播風險及工作性質等評估調整篩檢頻率。羅一鈞說明,指揮中心不會限制醫院人員不可回去上班,目前採用「以篩代隔」,由各家醫院自行決定,醫護人員需要一天還是兩天篩一次,可因單位屬性不同因地制宜,以維持醫療量能。
-
2022-10-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加七」新制13日上路 篩陽隱匿怎麼辦?專家這麼說
明起實施邊境檢疫「○加七」新制,無論自由行旅客或團客、境外生、國際移工,都可免除居家隔離,直接進入自主防疫七天,七天期間住所一人一室,快篩陰性才能外出,陽性需主動通報。但國人不免擔心,快篩陽性者隱匿不報或突然陰轉陽,勢必讓本土疫情更加嚴峻。如何面對後疫情階段的新生活、新挑戰?台大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認為,公司企業應該制訂比政府還嚴格的防疫措施,例如員工出國洽公、旅遊,返國後最好在家工作兩天,即使快篩陰性也不要急著進到辦公室、廠房生產線。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部分入境者可能隱匿快篩陽性或是中途陰轉陽,對社區造成風險;建議新制上路後,如有外賓來訪,仍需嚴格執行社交距離、戴口罩,並避免共餐或喝咖啡等需要脫口罩的活動。「務必接種次世代疫苗,尤其是中老年人。」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提醒,過去認為第三劑接種後有助於降低住院率,但最新研究發現,第三劑接種六個月後,預防住院的效果明顯變差,約降低五成。黃立民提醒,疫情拖了快三年,許多民眾對防疫已疲乏、鬆懈,甚至對染疫數字無感,這也說明了為何單日確診四、五萬人,連假期間各地夜市、風景區、百貨公司仍湧現人潮。雖然中重症、死亡個案並不多,但民眾不可有賭一把心態,家裡有年老、孕婦、幼童等重症高風險族群,仍應做好個人防疫措施,避免染疫傳給家人。
-
2022-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半年逾萬死 詹長權:今年是新冠災難年
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昨發文指今年是「新冠災難年」,預估新冠死亡將躍升今年第五大死因,而目前確診總人數升至全球第十九高,關鍵在於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無法達成「與病毒共存」目標,五月至今僅一百六十幾天就釀出惡果。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也認為,政府對疫情的報告早已偏離真相,真相是減災失敗、死傷慘重。詹長權說,新冠肺炎是百年來台灣人所經歷最嚴重的傳染病,今年短短不到半年,全國三成人口感染、逾萬人死亡,今年死亡數恐超越去年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到第十名,包括糖尿病、高血壓、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慢性肝病。詹長權痛批,中央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並未將疫情壓制在「低感染數」和「低死亡數」的「可控制狀況下的與病毒共存目標」。一萬多個新冠死亡者家庭的親友們、近七百萬感染過新冠的國人,在新冠肺炎災難年國慶日,最想聽到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內容是「台灣新冠防疫的新方向在哪裡?」蔡總統昨國慶演說中有提及疫情,但主要在感謝為防疫工作付出、共同撐過這段艱辛過程的國人,並指邊境管制即將放寬,台灣和世界各國間將恢復正常往來,強調這意味「我們將擺脫疫情的陰霾,邁向正常生活。」還說台灣防疫表現獲世界肯定,也因疫情受穩定控制,台灣經濟才能穩健成長。邱淑媞指「共存減災」失敗邱淑媞說,行政院四月拍板「共存減災」,結果死亡率卻上升得比南韓還快,已快超越日本疫情高峰了;全台平均每天五十八人死於心臟病,而最近新冠死亡每天新增五十多人,甚至七十幾人,「這是很可怕的。」指揮中心已經虧光前兩年防疫紅利,政府不說真相,只做「政府做得很好、疫情一點也不嚴重」等大內宣,掩飾結果將導致更多死傷。詹長權還分析,染疫後副作用「長新冠症」(Long Covid),將成為未來影響台灣人健康最重要的致命因子之一,潛在「長新冠」人數超過一五○萬例,相關治療、照護需求,將造成全民健保財務和公衛工作人力上的重大負擔。
-
2022-10-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周染疫率世界No.1「口罩禁令」無用?專家詳細說明
據文茜世界週報「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止,過去一周內台灣「新冠肺炎每10萬人新增染疫數」拿下世界第一。無數網友看到忍不住酸說,台灣口罩禁令形同虛設;專家則表示,若無口罩禁令台灣現在單日確診恐不止4萬,台灣疫情晚外國4個月,拿現在的時間點比較各國疫情,不甚精準。網路社群平台《批踢踢實業坊(PTT)》上,有位名為lug0391的網友發文「爆掛」主題,並引述文茜的世界週報「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稱說:「10月8日為止,過去一週內,全世界新冠肺炎日均染疫數:台灣是世界第三,第一名為德國,染疫人數73,428人; 第二名法國,染疫人數51,744人;第三名台灣,染疫人數44,857人。」該網友指出,「『新冠肺炎每10萬人新增染疫數』的數據上,台灣是世界第一,有189人;第二名奧地利:148人;第三名德國:88人。」因此台灣疫情仍是目前世界上數一數二嚴重的,要大家多注意。許多網友留言表示,「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戴口罩戴到世界第一 真的智障CDC」、「染疫模範生」、「口罩戴成這樣還確診第一 笑死」質疑台灣戴口罩的規範形同虛設。口罩禁令是否真對台灣目前的防疫無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直言,不必懷疑口罩禁令的功效,若國人沒有戴好口罩,如今每日確診絕不僅止單日4萬餘例,NPI措施是絕不可少的防疫措施;即使日後調整口罩禁令,也不應全面放寬,優先室外免戴,才討論室內、大眾運輸工具的口罩規範。洪子仁指出,要觀察台灣與國際的疫情流行趨勢,不能僅看目前的時間點,台灣疫情處於高原期,相對高於其他國家是事實;但台灣疫情本就晚國際4個月左右,國外流行BA.5時,台灣才正在BA.2疫情中,現在日本疫情降溫,台灣又剛好處於BA.5疫情中。以長遠的疫情來看,台灣與各國的流行曲線、模組都是類似的,台灣過一陣子後疫情也會出現轉折。台灣目前處於BA.5疫情高原期,每百萬人中有1800至2000人確診;但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每百萬人則在500例以下。洪子仁說,以前台灣擔心外國人將變異株帶進台灣,造成社區風險增加;但現在開放邊境,反而外國人要擔心,進來台灣後在社區內染疫。「邊境解封不等於本土疫情結束。」洪子仁提醒,本土疫情還是要民眾共同防守,戴好口罩、打好疫苗,民眾有共識能夠做好自我保護,政府將慢慢放寬防疫建制,但防疫責任也就會回到民眾自己身上,做好自主健康監測、風險評估,面對10月流感疫情,也要盡速施打疫苗。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2/邊境解封醫護仍難出國 盼訂下最低戰備量
國慶連假結束後,疫情兩年多來首度「國門開放」,許多民眾瘋搶機票,堅守在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能否自在出國門至今是個問號。多位專家認為,醫護出國染疫會影響家人、工作,醫護身為專業人員,應懂得保護自己,可待疫情更平穩時,再考慮是否出國公務或旅遊,也建議指揮中心應就各家醫院訂出最低備載量,經評估後,便能分配出可讓多少醫護人員出國。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醫護人員都是專業人士,如果國外疫情仍處在高峰,大家是不敢出國的,但自今年4至6月間,國際疫情逐漸下降後,只要符合請假程序,該院醫護人員都可以出國開會、旅遊不受限制,而現在許多國際會議都是實體及線上雙軌進行,以他來說,現在多參加線上會議,醫護人員應懂得保護自己,若不慎染疫可能會影響工作、家人,應會等到明年疫情更加穩定,才會出國參與醫學會議。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醫護人員也是人,出國不外乎參加公務學術會議、或旅遊舒壓,從疫情以來已經那麼久沒辦法出國了,應該要考慮放寬醫護人員出國禁令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政府從2020年初考量疫情,限制醫護人員不能出國,而當時在國外染疫,就必須先完成隔離,才能返台工作,先前的確有醫院工作人員到美國,在當地染疫,多住了2個禮拜才順利搭機返台,增加不少開銷。不過前一段時間疫情緊急,醫護人力吃緊,請假出國玩「道義上過不去」,許多醫護同仁也自動自發減少染疫可能性。黃建賢說,現在因應政府政策調整,入境者不須再附上PCR陰性證明,返台後再採檢即可。若醫護出國憂心自己染疫,建議可事先找好職務代理人、且多請5、10天假期,避免人力協調出現問題。但他認為,若疫情趨緩,醫院工作壓力沒那麼大時,醫護也能適時安排出國進修、考察或旅遊放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醫院會提醒同仁做好一般防疫措施,沒有額外限制不能參加集會、大型活動等,但若要出國須提前申請,獲得允許才能出國。也有聽到其他醫院員工透露,醫院主管明示、暗示要員工暫緩出國,憂心人力不足,不希望員工放太多假。「指揮中心應訂出大方向的原則。」邱政洵指出,雖然目前Omicron疫情下多為輕症,但也會有人需要住院治療,考量照護機構的醫療量能維持,要以疫情考量訂定相關辦法。他建議,指揮中心應該要針對各家醫院訂出最低備載量,訂出各階段會需要醫院開設多少張病床,讓醫院能夠自行評估應該備載多少人力,便可分配能讓多少醫護人員出國。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3/調整確診隔離天數 助確診者更快入院治療
13日迎來邊境解封,確診者隔離天數有望調整,調整後,牽一髮動全身,有機會加速入院治療時間。國內確診者目前仍維持「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的檢疫規定,日前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調整方向,有機會優先放寬,如後7天快陰性,即可內用、聚餐或聚會活動。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9月3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已做過討論,「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限制確診者不得聚餐、聚會,有調整的必要性,因此目前正在研擬將後7天自主管理,改為一次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目前疫情仍處高原期,先前專家有開過一次會議,討論確診者「7+7」調整,未來有可能朝「7+N」,N小於、等於7,屆時後7天篩檢陰性後,後面不用再執行自主健康管理,但何時能篩檢陰性不知道,因此N從0到7天都可能。至於確診者「7+7」的前7,羅一鈞說,在專家會議中,有幾位專家認為隔離期可縮短為5天,但會中尚未達成共識,這部分仍在持續搜集資料與研議中,目前不會調整。確診者「7+7」是否朝「7+N」或「5+N」調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之一、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尚未擬定新制,但理論上Omicron病程約3.3天,從被診斷、出現症狀時起算,到第4天後可能可以篩檢陰性,建議不必隔離太久時間,部分國家像是美國等,現在也採取隔離5天作法。黃高彬認為,台灣政策目前是「7+7」,很難一下子從7天隔離縮短成3天,因為第4天仍有可能篩檢陽性,病毒量仍然不低的情況,如果隔離3天就解除,對社區仍會有一定風險,建議前7天可朝5天做開放,也比較安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紐西蘭全面開放後,疫情也沒有太過失控,現階段防疫措施應該回到個人意願上,指揮中心訂定大方向規範,民眾則做好自主防疫措施。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則說,未來防疫可著重於預防重症、死亡率上,開放邊境對國內疫情影響並不大,國內的檢疫措施確實可以檢討、更改了,但前提是疫情在掌控之中,同時醫療量能需要有彈性,這部分就需要衛福部醫事司來進行調度。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防疫措施隨疫情趨緩應適度放鬆,如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的「0+7」或「3+4」的規定,以及確診者居隔從「7+7」降為「7+0」,再逐步降為「5+0」,讓民眾生活更為便利,不需有太多的管制。指揮中心原訂上周要進行確診者「7+7」後7檢討,但洪子仁表示,目前是疫情高原期,這個時間點若放寬確診者後7規定,「等於讓高原期往上堆疊」,使病毒傳播時間再延長,他告訴指揮中心,不建議這個時間點討論後7放寬。洪子仁建議,應等2個指標出現後,再討論確診者檢疫放寬,包括:一、10月13日境外開放後,對社區風險、醫療量能沒有明顯波動影響。二、本土疫情10月20日出現轉折點,每日新增病例數相較上周同日多減少1%,整體7天移動平均值也會往下降。指標出現後才適合往下一步。
-
2022-10-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移工秒上工、境外生免造冊、一般出入境免居家檢疫!國慶連假後0+7自主防疫新制一次看
國境將於國慶連假後10月13日正式解封,包括一般民眾、境外生、移工的出入境,都一體適用「0+7」,不過細部規定略有不同。《元氣網》針對不同對象、各場域的新制規範整理如下。移工/入境7日前先登錄 服務對象非重症高風險者可秒上工勞動部指出,為兼顧社區防疫安全、紓緩國內缺工及因應照顧人力需求,自10月13日起,實施移工入境「0+7」自主防疫措施:移工入境7日前,需至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登錄資訊,包括「自主防疫地點」以及「移工完整接種2劑疫苗證明」。而若移工服務對象非屬重症高風險者,且入境前已登錄提供醫囑無免疫不全或低下之證明,雇主或仲介可安排移工於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自主防疫,2日內快篩陰,可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等同入境即可上工。自111年10月13日起,實施0+7移工入境具體防疫措施如下:一、入境前:維持現行防疫措施,移工入境前應完整接種疫苗。另移工入境7日前,雇主或仲介應至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 https://fwas.wda.gov.tw/ )登錄自主防疫地點,且須符合1人1室有獨立衛浴之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如登錄地點為旅館或防疫宿舍,則可於移工入境3日前登錄。二、入境後:(一)篩檢規範同入境旅客,應於移工入境第0或1、3、5、7日或有症狀時快篩,雇主或仲介並應上傳結果至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二)雇主或仲介應自行安排交通工具或租用巴士,協助入境移工搭乘前往登錄之自主防疫地點。(三)自主防疫地點管理規範:1.產業移工(製造、營造、農業及海洋漁撈):自主防疫期間同入境旅客規範,具2日內快篩陰性結果,並向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登錄快篩結果,得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2.社福移工(家庭幫傭、家庭看護及機構看護):(1)依指揮中心111年9月29日發布防疫規範,移工服務對象為重症高風險者(65歲以上、6歲以下、免疫不全或免疫低下),應於旅館或移工宿舍辦理自主防疫,2日內快篩陰得外出,但不得從事工作。(2)移工服務對象非屬重症高風險者,且入境前已登錄提供醫囑無免疫不全或低下之證明,雇主或仲介可安排移工於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自主防疫,2日內快篩陰,可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3)社福移工有特殊情形,如雇主即被看護者無人照顧且經本人同意,或機構看護工符合機構防疫規範並經雇主同意,可於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自主防疫,每日快篩陰,可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4)雇主如有安排社福移工入住旅館自主防疫之情形,延續現行規定,補助雇主每人每日旅宿費50%,最高每日1,250元。(四)移工自主防疫期間倘快篩陽性,雇主應協助移工就醫;如經判定確診,雇主或仲介應即通報並登錄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自主防疫地點若是在旅館或雇主自宅,雇主或仲介應安排專車協助確診移工送加強型集中檢疫所隔離。至於其他自主防疫地點(如移工宿舍),則採就地隔離。勞動部表示,自主防疫地點及落實快篩與遵守防疫規範情形,會由地方政府檢視有無落實並依法查核管理。雇主如有引進移工相關疑義,可電洽勞動部入出國移工機場關懷服務站(電話:03-398-9002)。校園/一般生防疫放寬、境外生免造冊核定教育部宣布,十月十三日起,各級學校教職員工及學生,若同住家人或室友確診,無症狀者若接種三劑疫苗可採「○加七」,免居家隔離,持兩日內快篩陰性證明可上班上課。有家長說,這形同變相要求學生打第三劑,且十二歲以下根本還未開放打三劑,恐出現「一班兩制」、「一校兩制」,教學現場陷混亂。此外,同樣從十月十三日起,境外生也改採「○加七」自主防疫,免除居家檢疫,且入境名冊免報教育部核定,學生備妥相關文件即可入境。詳細入境措施變革說明如下:一、入境名冊免報教育部核定:學生憑入學通知單直接向外交領事事務局及內政部移民署申請簽證或入出境許可,備妥入境相關證件即可自各機場/港口入境,並由學校協助安排接送事宜;教育部於桃園國際機場入境大廳仍設桃機小組櫃檯,協助境外生處理緊急事件及提供諮詢服務。二、自主防疫天數: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7天自主防疫」,自主防疫期間,若無症狀,且有兩日內快篩陰性結果,則可到校(班)上課。三、自主防疫地點: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租屋處所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亦可入住學校宿舍,入住學校宿舍之相關規範如下:(一)如無症狀,可住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學校宿舍。一旦出現症狀,須入住學校隔離宿舍,後續如確診則轉入住「照護宿舍」。(二)如有症狀,須為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隔離宿舍」,後續如確診則轉入住「照護宿舍」。(三)如入住學校宿舍,同日入境的同校境外生得多人同住一室,惟如同住一室之中有人轉確診,其他同住室友須依指揮中心規定進行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四、交通方式:(一)如無症狀,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親友/機關團體(學校派專車)接送、自駕,前往自主防疫地點。(二)如有症狀,於機場進行唾液PCR後,由學校引導搭乘防疫車隊或由學校安排專車,載學生前往自主防疫地點。一般出入境/居家檢疫取消、免簽證待遇機制恢復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從10月13日起國境就會實施「0+7」,一開始入境的每周人數上限為15萬人次。「0+7」上路後包括居家檢疫通知書、防疫計程車等都會一併取消。包括取消發送居家檢疫通知書、防疫車輛及防疫旅宿政策調整,停止追蹤機制、電子監督措施、居家檢疫健保註記,也取消地方政府居家檢疫關懷服務。入境前免於「入境檢疫系統」線上申報及免持國內手機門號。入境後實施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措施,將由國際港埠人員提供兩歲以上旅客四劑家用快篩試劑,於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一天檢測一次,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進行檢測或外出前須有兩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但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機場10月13日後恢復常態,會把審單區移除,但維持發燒篩檢區因應發燒旅客,旅客拿完行李後於海關處發放快篩。一、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 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2. 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3. 有症狀請在家休息,如無症狀且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並應全程佩戴口罩。4. 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離開座位時及餐點使用完畢後應立即佩戴口罩。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5. 禁止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6. 確診之輕症個案可於加強型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二、檢測措施:(一)入境時,維持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二) 檢測時機:1. 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D0/D1)檢測1次。2. 自主防疫期間外出前,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3. 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4. 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5. 考量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年齡限制,未滿2歲者,其自主防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三、交通方式:(一)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二)無症狀之旅客,開放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四、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非免簽國家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指揮中心說,配合邊境開放,請入境人員務必遵守各項防疫措施,並於自主防疫期間配合相關防疫指引所訂規範,如快篩陽性應儘速就醫,透過遠距/視訊診療、委由親友或由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評估快篩陽性結果。確診後,如有就醫需求,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佩戴口罩)或依地方衛生局安排就醫。就醫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10-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旅行團中有人確診,行程會中斷嗎?國旅哪些場合可免戴口罩?
我國邊境將分階段逐步開放,9月29日採「3+4」一人一室、改發4劑快篩,以及10月13日改為「0+7」,同步取消禁團令、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來台、取消電子圍籬、改採自主防疫。面對政府漸趨寬鬆的防疫政策,想在國內旅行該做好哪些準備?《元氣網》為您整理國旅相關規定。Q:沒打滿三劑疫苗可報名旅行團嗎?A:交通部觀光局放寬國旅團防疫規範,未完成第三劑疫苗的旅客,只要持出發前四十八小時內快篩陰性證明即可參團。Q:旅途中有團員快篩陽性會停止行程嗎?A:指揮中心表示,依現行防疫指引,不會因為一名旅客快篩陽就全團隔離,居隔者將由各地方政府彈性制訂規範辦理。Q:同團旅客確診誰會被隔離?A:依指揮中心目前的規範,若旅客快篩陽會直接匡列為0+7或3+4的對象只限同住家人,如果是同團也是同住家人,現行做法就會匡列為3+4或0+7。Q:出團時還需要遵守什麼防疫規定?A:落實量測體溫、用乾洗手或酒精消毒,並且除了在必要時刻例如用餐外,須全程配戴口罩並遵守相關防疫措施。【相關新聞】>>國旅團客免三劑!交通部:48小時內快篩陰證明即可出遊Q: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仍限制飲食嗎?A:指揮中心已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舉凡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皆開放飲食。各類交通運輸之防疫規範:⚫台鐵防疫規範⚫高鐵防疫規範⚫客運防疫規範Q:行程中有哪些場合可免戴口罩?A:指揮中心表示,外出應全程配戴口罩,除以下情況可免戴,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室內外從事運動。⚫室內外拍個人/團體照。⚫自行開車,車內沒有人或車內乘客為同住者。⚫在山林或海濱活動的時候。⚫在容易讓口罩潮濕的活動場合,如視水域活動或三溫暖等。⚫外出有飲食需求的時候。對於口罩的解禁時機,指揮中心9月27日表示,由於正值BA.5高峰,醫院收治情形正在高點,考量醫療負擔和避免過多確診個案,口罩禁令未來幾周不會有大規模調整,要等「0+7」措施實施後再做檢討。【相關新聞】>>口罩禁令11月解除? 羅一鈞:未來幾周不會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