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0 武漢肺炎.防疫作戰
搜尋
醫材
共找到
276
筆 文章
-
-
2020-01-23 新聞.健康知識+
防武漢肺炎無需N95!感染科醫師:一般外科口罩即可
我國確診首例武漢肺炎後,民眾瘋搶口罩,感染科醫師呼籲,戴一般口罩就能防禦飛沫傳染,無需購買到N95,另外使用口罩也要懂得保管,別隨意放置在可能被汙染的桌面或是手機上,應暫時脫下口罩時,應該要準備乾淨的放置袋,免得口罩汙染反而罹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表示,武漢肺炎目前所知的傳染途徑可能與SARS相同,屬於飛沫且近距離感染,從中方提供的消息來看,有些武漢肺炎確診的患者,即使沒有接觸到病人也被傳染,顯示環境已經被病毒汙染,除了可以戴口罩防止飛沫傳染外,切記一定要勤洗手,最好隨身攜帶乾洗手液。李垣樟說,病毒汙染環境後,可能落在環境中的各處,電梯、扶手、桌面、杯具等,加上人眼根本看不到病毒,只能勤洗手以及降低食物暴露在外的機會,都能減少被感染的機率。他也說,民眾知道要戴口罩,但是也要懂得保管口罩,若是吃飯時把口罩卸下,直接放在可能被汙染的桌面上,口罩可能因此被汙染,建議卸下口罩後放在乾淨的袋子或是包包內。另外,口罩一旦被弄濕或是髒了,一定要立即更換,千萬別一只口罩連用好幾天。李垣樟表示,以目前的疫情來看,民眾無須戴到N95口罩,一般的外科口罩就有抵禦的效果。食藥署呼籲,有些囤積口罩的民眾千萬別趁勢拿出來賣,食藥署醫粧組科長葉旭輝表示,口罩多數屬於醫材,只要是販售醫療器材,都需要具有藥商資格,一般民眾轉售具有醫材許可字號的口罩,將違反藥事法第27條第一項,可依同法開罰3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葉旭輝也說,口罩也有保存期限,囤積太久口罩過期,即使有藥商資格可販售口罩,也可能涉及販售不良品,依照醫材法第23條規定,醫療器材超過保存期限,視同不良醫材,販售不良醫材,可依違反藥事法第23條,開罰3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罰鍰,呼籲民眾千萬別以身試法。
-
2019-12-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基因檢測 沒想到發現腫瘤
癌症家族史是長年夢魘,而基因檢測是我的專長,去年決定給自己一個禮物,接受全基因解碼。沒想到,竟發現自己有極罕見SDHA基因突變。由於發病機率低,以為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沒想到追蹤後發現腫瘤,還好早期發現,花八小時切除腫瘤。原想跟基因缺陷共存基因檢測2萬2675個基因,很幸運,沒有遺傳家族癌症相關基因,如大腸癌、肺癌等;但發現我有極為罕見的SDHA基因突變,與五種腫瘤密切相關,分別是腦下垂體瘤、腎細胞瘤、胃腸基質瘤以及「神經分泌瘤」的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身為病理專科醫師,腦海馬上跑出資訊:SDHA相當罕見,研究報告不多,但類似突變基因,如SDHB、SDHD,發病機率皆不高,SDHB發病機率約20%、SDHD發病機率約45%。我推估,應該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避免癌變決健康管理但我知道,避免癌變得避開危險因子,制定健康管理計畫,第一步是改變體質,降低血中胰島素及細胞內缺氧誘導因子,減少細胞癌變風險;第二步是定期接受超音波追蹤;第三步是不做高階檢查,因為評估發病機率不高。經過追蹤,今年九月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胰臟頭有顆六公分腫瘤。當時心情難以言喻,基因解碼驗證了,腫瘤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己成為罕見病例。調整生活型態後,僅幾次肩胛骨下方肌肉抽痛,並沒有症狀,反覆思索,結論是「運氣不好」。基於對疾病了解,最好早期治療,轉念想,竟有機會在自己身上驗證全基因檢驗與臨床結果。手術證實神經內分泌瘤就醫時,我沒告訴醫師做過基因檢測。十月住院,主治醫師說我的胰臟與十二指腸附近有一顆直徑6.5公分的腫瘤,比發現時還大一些。影像檢查屬多囊性腫瘤,醫師難以判斷,懷疑是黏液腫瘤、淋巴管瘤、胃腸基質瘤、間皮瘤等。主治醫師的判斷,與基因突變可能出現的腫瘤,不謀而合。考量腫瘤位置,醫師推斷我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瘤或胃腸基質瘤,抽血檢驗後,認為神經內分泌瘤可能性最高,建議手術。一般在手術過程做冰凍切片,腫瘤若惡性,擔心擴散,會把手術範圍擴大。但冰凍切片結果需耗時30分鐘到一小時。由於已知答案,我告訴醫師「免等了」。術後一周,病理報告出爐,果然如預期是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唯一超出預期的是手術時間,原本預計兩到三小時完成,卻因沾黏耗費七、八小時,傷口也從腹腔鏡打兩個小洞,變成開腹,肚子上有條「高速公路」。不過,術後安排皆在計畫中,休息一周後開始上班。基因檢測有助精準用藥從未想過長腫瘤,還是罕見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發生率卅萬分之一,已知相關基因約十個,SDHA是其一,SDHA突變導致副神經節瘤機率僅7%,根據文獻,全球僅100多例,其中兩成被診斷時已轉移。不是不怕,而是發現得早,清楚病情來龍去脈,所以不太擔心或害怕;基因檢測與全球倡議的精準醫療連成一氣,對健康人能協助規畫健康計畫,對病患可協助精準用藥,甚至提醒家族史風險。但如果不了解基因檢測、疾病,容易因檢驗結果陷入焦慮與恐慌。了解基因檢測的目的與侷限,接受專業解讀與諮詢,非常重要。醫學辭典/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指神經內分泌瘤長在副神經節上,長在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稱。神經內分泌瘤每年約有一千名新增案例,常見部位為胰臟、腸胃,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罹患的是胰臟神經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瘤多變,在不同部位症狀不同,因不同細胞病變產生不同反應,以胰臟神經分泌瘤而言,若是α細胞病變,會分泌過多升糖激素、若是β細胞病變,則會分泌過多胰島素,初期難以被診斷。副神經節主要在脊椎附近,副神經節瘤則常見在頭頸部、腎上腺、腹腔,副神經節瘤通常沒有症狀。曾嶔元小檔案現職:●元鼎診所院長●社團法人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年齡:65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Mayo Graduate School博士專長:分子醫學、基因檢測、病理學興趣:看懸疑電影、鑽研預防醫學用之精準醫療經歷:●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前助理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前專任教授●國泰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馬偕醫院病理科主任●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副召集人●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委員●保險犯罪防治中心諮詢委員
-
2019-12-15 科別.新陳代謝
脖子變粗了? 女比男多 醫籲甲狀腺結節別輕忽
覺得脖子變腫變粗嗎?可能是長了甲狀腺結節。基隆長庚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育賢表示,據統計,台灣人無症狀甲狀腺結節盛行率高達45%,其中又以女性為好發族群;而以臨床上觀察,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時才發現,且接受超音波檢查的50歲以上女性,逾五成有甲狀腺結節,不過雖僅5%會惡化成甲狀腺癌,但仍不能輕忽。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中某一部分不正常的增生、造成局部腫塊並突出,然而甲狀腺結節不一定只有一顆,也可能出現很多顆;症狀明顯時,部分民眾會覺得脖子變得較粗。陳育賢說,造成甲狀腺結節的原因不明,但包含家族遺傳、有自體免疫性疾病等都是因子,雖然惡性腫瘤佔的比例很少,但仍有可能性,所以必須對甲狀腺結節作出診斷;如以超音波影像觀察判斷,或進一步以抽血檢驗、細針穿刺等方式化驗檢查,但也有民眾怕針扎、流血等而卻步,導致診斷、治療受到拖延。陳育賢說,目前臨床上已有甲狀腺智能分析影像醫材等輔助工具,可協助醫師更精準判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性或惡性,減少一定比例的侵入性檢查,即使是惡性結節,也能及早發現和治療。民眾若自覺吞嚥困難、或摸到頸部有腫塊時,應及早就醫檢查,而40歲以上的女性,也建議把甲狀腺檢查納入健檢選項。
-
2019-12-11 癌症.肺癌
台大主持全台首間醫學認證實驗室 發現肺癌的基因秘密
生技醫藥產業是我國5+2產業之一,行政院曾提出願景,盼明年新藥、高值醫材營業額突破6500億元。台灣大學醫檢系教授俞松良在科技部2011年啟動的生技醫藥核心平台計畫下,在台大成立藥物基因體實驗室,協助我國企業和研究單位投入癌症病因研究、新藥開發等,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的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年輕女生易因基因突變罹癌,原因和年長者不同。科技部今天邀俞松良發表執行成果,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是國內學術界唯一取得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證的實驗室,已吸引產學投資金額5200萬元。俞松良說,此實驗室支持中研院和長庚醫院投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的「癌症登月計畫」,研究台灣人罹新興癌症的成因,發現年長及年輕女性罹肺腺癌原因不同。年長者常因環境因素,例如塑化劑汙染,但若30幾歲就罹癌,可能是體內的APOBEC基因突變所致。有關團隊另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罹肺腺癌女性有97%不曾抽菸。此實驗室創始主持人、台大前校長楊泮池也提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誤判率比X光低。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也助提升精準醫療水平。精準醫療是將人體內的基因、蛋白更細緻分類、分析,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表示,這樣的研究方式嫁接到醫療實務,能促進醫師正確給藥,不但提升病人服務和整體療效,也降低健保開銷。精準醫療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尤其強調癌症的精準醫療。俞松良說,大數據持續發展,供科學家比對健康人與一般人的基因,找出兩者的排序差異,並提供用藥指引。基因的基礎研究和檢測,能協助科學家預言人體健康,對預防醫學做出貢獻。
-
2019-12-09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保改革要行穩致遠
照顧好二千三百萬民眾健康及提供優質醫療工作環境,政府責無旁貸。目前推動的「分級醫療」策略,就在導正國內醫療生態朝正向發展,長遠來看,避免大型醫院湧入過多輕症病人,排擠急重症患者就醫機會,也是減少「血汗醫院」造成醫護人員過勞的解方之一。就像小英政府推動年金改革,今天如果不做,未來仍要面對,而醫療改革的腳步必須穩健,才能走得更遠。健保確實降低就醫障礙健保署日前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過去三年來,國人對全民健保整體滿意度持續攀升,至108年達89.7%,創歷史新高。國人對健保持正向肯定態度的三項主要原因,分別是「就醫可近性、減輕醫療負擔、健保保費收費合理」,健保制度確實降低民眾就醫的經濟障礙。調查也指出,85.3%民眾認同「分級醫療」,有就醫需求優先到附近診所,再由醫師判定病情嚴重程度,評估是否需要轉診至大醫院;但仍有70%民眾主觀認為大醫院專業能力普遍比診所好,而且有50.6%民眾無法自我辨識輕症與疾病嚴重度。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日前開會時,邱泰源、劉建國、吳玉琴、楊曜、黃秀芳、蔣萬安、李彥秀、徐志榮等委員都對分級醫療有所期待並高度關注。強化轉診 小病不去大醫院台灣的基層醫師都已在醫學中心接受過完整良好訓練,目前健保署也已建置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如今在醫院做過的檢驗檢查報告及影像,各家診所的電腦都可馬上調閱,希望民眾相信「厝邊有好醫師,社區也有好醫院」。衛福部陳時中部長表示,要擴大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顧護計畫」的照護對象,鼓勵民眾看病先找家庭醫師,另一方面增加轉診的支付誘因,並強化上下轉診順暢度,讓民眾不要大小病都往大醫院。另外,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減量是「分級醫療」重要政策之一。健保署與醫界多次協商,決定排除重大傷病(包含罕病)、急診、轉診、山地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等13項,另也考量醫院執行復健、同一療程、排檢等個案,這類「診察費為0」案件僅計算點數,可排除在門診減量範圍。用大數據分析醫療行為不過,最近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部分醫院將「穩定」病人調整為「不穩定」、重大傷病案件大幅成長、門診手術排除項目案件及「診察費為0」案件大幅成長,藉此迴避健保規定。本人以個人名義發信請各醫院院長正確上傳資料,只要發現不實申報,依法核扣處理,未來也會持續將各院大數據分析所呈現醫療行為提供各院院長參考,加強自我管理。大多數醫師並不清楚「藥品支出目標制」(DET),也不知道藥品超支就要調整藥價,醫師開立處方若有太多不必要用藥行為也間接影響健保核價,當藥價調整,也影響原廠藥在台銷售的意願。健保署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積極提供病人有效的新藥、新醫材、新療法,若是財務壓力的考量,就僅能選擇性引進。健保總額費用是固定,錢必須花在刀口上,盼望所有醫療提供者與民眾共同努力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讓真正的病人盡量有機會接受最好的醫療特材與藥品,才是積極正向的健保改革。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