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 癌症.其他癌症 護理師健檢發現胰臟異物 竟是神經內分泌瘤 如有莫名心悸、腹部腫脹、低血糖等情形,小心可能是長了神經內分泌腫瘤。35歲王姓護理師,三年前在醫院員工健檢時發現胰臟頭部長腫瘤,經進一步檢查確認為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所幸為第一期且腫瘤小於兩公分,經醫師判斷建議下,選擇以定期回診追蹤方式觀察,今年10月底回診檢查,腫瘤並無擴大。腫瘤科醫師呼籲,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於腸胃道及胰臟等部位,且八成會轉移至肝臟,若民眾常出現心悸、腹痛、低血糖、氣喘、盜汗等現象即為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目前發生原因仍未明,可能和遺傳基因有關,目前認為有家族史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罹患;而其中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但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有可能生長。在年紀上通常好發於40至60歲成人,平均每10萬人中約三人會罹患,全台一年新增病例不超過1500人,但因症狀不明顯加上診斷不易,平均確診時間需五至七年,使得多數患者一發現時就是晚期。陳明晃說,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臨床上依是否發生症狀,可區分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蒙)兩大類;功能性腫瘤會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導致出現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反而容易檢查。而非功能性腫瘤,則初期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多半為患者進行腸胃道手術,或健檢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但此時腫瘤多已變大,甚至轉移並壓迫到腸胃、神經等部位而造成疼痛、腹瀉等不適。神經內分泌腫瘤在治療上,陳明晃說,得依腫瘤大小、生長位置、是否已轉移和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定,一般來說,若為早期腫瘤小、尚未轉移,以手術方式來局部或全部切除為主,如像長在肝臟,可以電燒方式來局部控制,並可搭配荷爾蒙治療。他說,若為腫瘤已轉移,則以化療、標靶藥物、放療等方式來控制症狀並減輕疼痛感為主。像王護理師雖是早期又小於兩公分,但因位置在胰臟頭,切除部分胰臟而控制成功機會僅五成,故討論後決定先以定期回診觀察,若腫瘤有變大趨勢再行手術。陳明晃說,上述十大警訊中,低血糖較為特殊。若民眾在無慢性病史下出現低血糖數周時,就該提高警覺,可先到腸胃內科、內分泌科或血液腫瘤科,透過X光等影像、尿液、病理切片等方式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