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過重
共找到
723
筆 文章
-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從事減重外科這麼多年,協助了7千名患者從肥胖邁向健康,很多人都好奇問我:「你看起來就是天生瘦的那種,為什麼會想當減重外科醫師?」說來有趣,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有肥胖困擾。身材看起來比同學「寬」高中時專注課業,都沒有運動,壓根沒有發現自己過重。直到看到高三畢業照,才發現「自己看起來比其他人『寬』很多。」過去年代,減重醫學並不風行,一般人沒有體態管理的概念。特別是男性,普遍認為看起來「壯壯的」好像比較健康,但如果不是透過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大多數看起來的「壯」,都只是體重過重與體脂肪過高的假象,若合併肌肉量不足,就等於是「泡芙人」。高中時的我就是這樣,體重過重、肌肉量不足,看起來就不是一般高中生瘦瘦的身材。成功嶺受訓 改變體態契機考完大學那年暑假,成功嶺的大專兵訓練成為我改變體態的契機。六周的出操訓練加上刻意的飲食控制,讓我著實瘦掉了12公斤。結訓時變得黝黑結實,回家連父母都差點認不得了。進入大學後,我開始打羽球,更因為加入童軍社團,大量的野外運動與登山,讓我至今維持良好的肌肉量與適當的體態。現在工作再忙,仍會每周與好友同事打球、與家人爬山健行,在家則做居家健身訓練。我也刻意培養孩子們從小有運動習慣,讓他們未來能免於肥胖困擾。來台灣訓練減重手術的外國醫師,我也會帶著他們一起打羽毛球。做好三件事 減肥不難我後來選擇從事減重外科,多少與我曾受肥胖困擾有關,因此我常勸告想減重的親友及患者,從生活中做點改變,能讓減重事半功倍。建議做好三件事,減肥不再是難事。一、培養良好飲食及規律運動習慣「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但「選對食物」及「維持運動習慣」很重要。減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來培養及維持,若快速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反而會讓身體感到壓力及排斥,不但持續的時間不長,短時間激進節食易造成肌肉量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當回到原本的飲食習慣後,體重更易上升而復胖。選擇高蛋白質、高纖、少精緻澱粉、少加工的食材,就是生活中較容易改變飲食的方法,能讓體脂保持在標準的範圍。像我即實行低碳飲食,碳水食物低於總卡路里攝取量的20%。運動建議多方嘗試,先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培養固定的時間來實行,搭配居家或重量訓練,讓身體的線條感更明顯,同時提升基礎代謝率。二、定時量測體重所謂的「定時」,並不是要天天量體重,而是在相同時間、至少一周量一次,建議可固定在一早起床空腹時量測,若一周內體重增加一公斤以上,就要多留意近期的飲食及生活模式,盡快調整。三、尋求醫師建議、盡早治療當肥胖已帶來生活困擾時,務必尋求專業減重治療。若體重稍微過重,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再搭配減重藥物治療。但到了病態性肥胖,可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等治療,有助順利減去多餘體重且長期保持在標準範圍內。醫學辭典/肥胖當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4以上時,即為過重族群,須注意體重及生活型態調整;BMI超過27,就進入肥胖範圍,應積極進行減重治療;BMI若達35以上,為病態性肥胖,應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30歲以後,男性體脂率應維持小於25%,女性應小於30%。常見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痛風、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黃致錕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IEF)主席●台灣外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代表●台灣減重支持教育協會理事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腹腔鏡減重手術、腹腔鏡代謝手術及肝膽胰手術經歷:●嘉義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義大醫院國際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主任●義大醫院國際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主任興趣:羽球、健行、登山、閱讀、品嘗咖啡
-
2022-04-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8歲青年上班途中被蜜蜂螫一口 差點心肌梗塞喪命
蜜蜂叮咬,也有致命危機!南投38歲吳姓男子日前騎機車上班,眼皮被蜜蜂螫一下,到工廠後竟全身起紅疹,同事緊急將他送醫。醫師先治療蜂螫過敏,因他主訴胸痛,進一步診斷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立刻安排心導管手術,在右側冠狀動脈近端阻塞處放置支架,幸運救回一命。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賴昭宏說,患者抽菸、體重過重,並患有三高慢性疾病,導致血管狹窄,彈性也較差,血管內逐漸形成斑塊,不過有足夠的血液量供應心臟,身體沒出現不適症狀。但意外當天溫差大、遇到壓力或蜂螫刺激時,誘發斑塊破裂剝落,引起血栓堵塞血管,發生致命的心肌梗塞。吳姓男子經手術後,已經康復出院,仍要定期追蹤。他說,沒想到騎機車會被蜜蜂叮,還引發心肌梗塞,感謝醫院緊急治療,讓他重獲新生。前陣子他就出現疲勞、易喘等心臟疾病徵兆,沒想到自己還不到40歲,就有心血管疾病。以後要更加珍惜身體,因此他出院決心戒菸、控制體重,讓身體盡快恢復健康。賴昭宏說,表示除了心臟病家族史,不良的生活型態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主因。建議應戒菸,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盡量清淡飲食,控制好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慢性疾病患者需按時服藥。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現警訊盡早就醫治療,減少風險。
-
2022-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出國注意!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 18歲以上基礎劑有效期改270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歐盟執委會指出,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DCC)中之疫苗證明,鑑於12歲以上民眾之追加劑雖已獲歐洲藥品局(EMA)核准,惟並非各國均已實施,因此修正基礎劑僅限於18歲(含)以上有效期限為270日,未滿18歲之民眾所持證明基礎劑有效期限仍為365日,並希望各EU-DCC成員國配合修改各國查驗程式。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為歐盟執委會3月29日發新聞稿指出,歐盟數位疫苗證明,12歲以上追加劑已經獲得歐洲藥品局核准,修正基礎劑超過幾天之後算作失效。原本規定基礎劑效期270天,12歲以上可施打追加劑,18歲以上還是定為270天,但是18未滿者,所持證明有效期維持365天,也希望各成員國配合修改查驗程式。莊人祥表示,有鑑於此,台灣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查驗程式今天修改,不影響已發的數位證明,不用重新下載,系統會自動研判未滿18歲民眾,有效日期仍為365天。以畫面來看,若接種三劑或接種二劑270天內,都算是通過,不過台灣針對施打二劑滿3個月,來提醒民眾是否要進去或補打第三劑。莊人祥指出,未滿18歲但已經施打兩劑者,效期待確認的狀態,若為紅色則表示不通過,因為打兩劑超過365天會無法通過,如果施打疫苗14天內,會出現黃色,也就是在有效期內。其他待確認的畫面,例如18歲以上超過270天,或若施打非歐盟認證的疫苗,或是接種不完整的部分,例如只打一劑沒打二劑,都會出現非有效期內的字樣。指揮中心指出,我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查驗程式」(https://dvc.mohw.gov.tw/verifier-web)將配合於今日改版,此項修正不影響申辦平臺及已核發之數位證明,系統將自動判斷未滿18歲之民眾所持證明基礎劑有效期限仍為365日。指揮中心提醒,由於必須配合歐盟資料更正,各場所使用查驗程式,可透過重新連線至查驗程式網站,並清除使用者端的快取記憶,以利保持最新驗證邏輯。詳細數位證明申辦及驗證系統操作方式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345-205.html)。
-
2022-04-13 新聞.生命智慧
對於急救無效病患... 身為醫師我能做的只有給祂一個房間,讓父母陪伴走完最後圓滿平靜的路
醫生這個行業當越久,尤其是在急重症領域,越容易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到底該不該繼續CPR那天,我跟藍寶醫師值班,我不過是想去倒杯水而已,就聽到無線電裡傳來「Trauma OHCA!送高醫、送高醫!」顧不得自己還口乾舌燥,我立刻把水杯放下,轉身開始著裝,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一場大戰。才跟藍寶醫師把現場準備好,就看到兩名EMT一個從床尾推著擔架床,一個站在床側邊跑邊壓胸地把病人送進來。那是一個很年輕的孩子,大概才高中左右吧,沾滿鮮血的臉龐上還留著屬於青少年的稚嫩,但和其他孩子們不同的是,她的雙眼瞳孔已經放大,她的兩側耳朵正汩汩流出鮮血,而我知道那是個不祥的徵兆,因為那通常代表著嚴重的顱內出血和顱骨骨折。我們跟護理師們快速地接手急救,或許是上天聽到了我們齊心的心願,那孩子的心跳居然奇蹟式的回來了,短暫的。趁著這短暫有生命跡象的時刻,我們快速把他推去做電腦斷層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才做一半,跟去檢查室的我就看到她的血壓開始掉。腦部電腦斷層一結束,我跟護理師小美就衝進去幫她打強心針,可是我們打進去的藥就像是石沈大海一樣,完全沒有功能,搭配上我在檢查室初步看到的腦部影像,我知道那是她的腦如我們所預期的,真的傷得太重了,讓她的生命中樞已經失去功能。顧不得還沒做完的檢查,我當下決定先回急診室繼續急救再說。於是就像送她來的EMT一樣,小美和我們的助理員推著床,而我在床側一邊跑一邊壓著胸,那個時候,我覺得這短短十幾公尺的路,竟是如此遙遠,也一直到下班後,我才發現我的腳扭到了。急救一直進行著,都已經超過三十分鐘了,她的爸媽還沒來,我們該繼續到她爸媽來嗎?還是該就此放手?畢竟急救超過三十分鐘的神經學預後本來就不好,加上她腦部受損的情況,要恢復幾乎不可能,這樣我們還要繼續壓胸增加她的痛苦和傷害嗎?可是如果她爸媽來了,發現我們已經結束急救,會不會責怪我們沒有盡全力救她?即使我們已經真的盡力了。和藍寶醫師討論過後,在萬般掙扎下,我們還是決定停止急救了。我以後不會再罵妳了護理師們幫她把染滿血的臉龐、頭髮稍微清理,把兩邊一直出血的耳朵用紗布塞住,身體底下滿是血跡的床單也換掉,身上也換上了一條新的棉被,除了她嘴巴咬著的氣管內管還連接著呼吸器,她就像是睡著了一樣,美麗而安靜。彷彿是掐好時間的一樣,護理師們才剛幫她整理好,警察就帶著她爸媽出現了。進外傷區,大聲喊著她的名字「韶涵、韶涵!」藍寶醫師問:「請問是韶涵的爸媽嗎?」韶涵的媽媽急著回答:「是,我們是,醫師她怎麼了?」藍寶醫師才開口說:「很抱歉,韶涵她送到我們醫院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這是她的電腦斷層⋯⋯。」韶涵媽媽就往後癱倒哭喊:「我不要聽,我不要聽,你不要再說了,你告訴我她在哪裡就好,她在哪裡?嗚嗚嗚嗚~」藍寶醫師還試圖要安撫韶涵媽媽,跟她解釋病情,但她完全聽不進去,只是不停地打斷藍寶醫師說:「我不要聽你說的這些,你告訴我她在哪裡就好,在哪裡啊?」說著,她就掙脫了小美攙扶著她的手,開始在急診室裡東張西望,想要搜尋她心愛的女兒。還從來沒有遇過這種完全不聽解釋的崩潰家屬的我,有些不知所措,倒是藍寶醫師嘆了口氣後,跟韶涵爸媽說:「她在這裡,我帶你們去。」當韶涵爸媽走進韶涵所在的圍簾內時,我聽見了尖銳的女聲撕心裂肺的哭吼喊著:「韶涵,妳醒醒啊!是我啊!是媽麻啊!妳醒醒好不好,不要再嚇我了!妳快醒醒啊!」「妳不要再睡了好不好?趕快醒來,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罵妳了!妳是媽媽的心肝寶貝啊!,媽麻以後真的不會再罵妳了,妳醒來好不好?」而低沈的男聲啜泣則成了這聲聲呼喚的背景音,在急診室縈繞不去。急診室裡的其他病人和家屬,忍不住總往圍簾的方向多看個幾眼。我最後能做的事就是給祂一個房間一波新病人又來了,擔架床的推床聲、住院醫師的問診聲、護理師的衛教聲音,整個急診室鬧哄哄地嗡嗡作響。然後我就看見了,藍寶醫師一個人默默地推著韶涵的推床,將祂送進去目前沒人的縫合室,又拿了兩張椅子,帶了韶涵爸媽進去,接著再把縫合室圍簾拉起來,隔絕了外界的目光,等到縫合室鐵門關起時,我就再也聽不見摧心的哭喊了!過了一會兒,他才出來,我沒有問他,他說了什麼,因為曾經在住院醫師時期,跟著他一起在加護病房照顧過重症病人的我知道,他一定是像以前一樣,用溫柔的聲音輕聲說著:「爸爸媽媽,如果韶涵真的要離開了,那我們在她離開前跟她說說話,好嗎?有研究說,聽覺是人最後消失的感官,我們趁這個時間把想跟她說的話都說一說,她會聽得到的,您們好好陪她ㄧ起走完最後圓滿平靜的這段路⋯⋯」後來,當我們一起把病人處理到了一段落後,我問藍寶醫師為什麼會想到要把韶涵推進去縫合室裡,他只是淡淡地說著:「因為身為醫師,最後我能做的,也就只有給祂一個房間,讓他們好好說再見而已⋯⋯」而我看著吵雜紛亂的急診室,望著被鐵門阻隔一切的縫合室,突然懂得藍寶醫師推床背後的溫柔,那是對死者最後的疼惜,對生者最後的救贖。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送藥到宅機制出爐!24小時內送達、不能跨區選藥局
居家隔離人數已逾三萬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協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擴大辦理原有的送藥到宅服務。全聯會今上午緊急召開全國幹部線上聯席會並做出決議,民眾透過「健康益友App」可完成整套看診領藥流程,「就像買高鐵票」一樣簡單,保障24小時內可拿到藥,但只能選鄰近藥局,不能跨區。新北市原計畫用LINE將七家責任醫院的處方箋轉給藥局,全聯會認為有處方外洩之疑慮,將進行整合,不會「一國兩制。」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會後受訪表示,全國藥局居隔送藥意願調查已展開,部分縣市已經回報結果,例如雲林縣100多家藥局就有52家願參與,估計全台灣大約有3成藥局會投入。本周會完成調查並更新全國藥局地圖,民眾查詢地圖可看到各家藥局所提供的服務,例如戒菸、送藥到宅等。居家隔離民眾以「健康益友App」使用看診後,醫師開立處方,民眾拿到雲端序號和密碼便能下載電子處方箋。黃金舜指出,用電子處方箋領藥就像買高鐵票,民眾一掃QR code就可看到系統預查的鄰近藥局名單,民眾從中選一家,藥局就會收到處方箋並儘速調劑,24小時內一定要把藥送到民眾家門口。序號經掃描只能有一家藥局調劑,不會有多家藥局重複調劑的情況。針對可能有數位落差、對於網路操作不熟悉的年長者,黃金舜強調,全聯會及各地公會都將提供專線諮詢窗口,民眾有任何疑慮都可以來電,告知居住地就有專人幫忙查詢當地藥局列表、協助民眾選擇藥局、完成領藥。無論民眾住所型態,藥物送到都要拍照,並且與民眾電話聯絡。黃金舜說,如果是獨棟就直接放在門口,若為有管理員之社區可交給管理員,假使是無管理員的公寓,則要請民眾遙控開啟樓下大門,讓藥師將藥袋拿上樓,掛在家門口。送達後,藥師會立刻拍照回傳給民眾、致電民眾,進行用藥衛教指導,這些都做到才算是完成送藥到宅的業務。黃金舜表示,全聯會有信心讓民眾24小內領到藥,但為避免少數藥局壟斷並增進送藥效率,民眾上傳處方箋後,系統只會列出民眾所在地鄰近的藥局,不接受跨區選項。至於藥師額外付出時間心力的報酬如何計算?黃金舜認為,目前談此事並不恰當,待開始執行後,全聯會會跟指揮中心談出一個合情合理的報償。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北市居家隔離民眾約1/3到1/10有醫療需求,以此比例推估,一天需要送藥件數大約是400件,一個藥師如果全天8小時都投入送藥到宅,一天最多可送15件。若一間藥局有一名藥師負責送,北市大約需要20到30家藥局參與,若一間藥局有多名藥師投入,一間藥局一天送30到40件也不是問題,足以因應北市居隔民眾需求。張文靜表示,去年台北市有86家藥局有做一般送藥,今年調查有意願做居家隔離送藥的有25家。北市藥局密度高,彼此間距離不遠,若未來匡列人數大增導致部分藥局負擔過重,或有藥局被清消、藥師被隔離導致無法送藥,會由協調中心調度其他藥局支援。黃金舜表示,尊重民眾選擇權利,若有處方過度集中少數藥局、負擔太大,會協調醫院或診所的藥師來支援。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提高部分負擔抑制醫療浪費 健保署支持新藥新科技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今天正式登場,健保署長李伯璋在論壇上,以自己曾發現早期腎腫瘤為例,強調對於疾病無畏的認同。同時他也對於聯合報針對癌友調查,有8成5希望新藥納入健保,笑稱應該是10成希望新藥納保。他表示,近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約4.4%,但癌藥成長率已有10.68%,截至110年底,健保共收載154種癌症藥物,而在110年光是癌藥支出就高達新台幣403億元,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高,占62.6%。「生命不能重來,所以對病人有用的,健保署都會設法給予經費支持,把一年八千多億元的預算花在刀口上」,李伯璋多次強調會跟病人站在一起,給予必要的醫療支持。不過他也說,以前癌症治療為化療,但副作用大,目前標靶和免疫治療效果更好,但相對費用高昂,因此必須推動使用者付費概念,提高部分負擔,省下來的錢則可用於癌症和重大傷病。衛福部昨天也公告調整部分負擔,並自5月15日起生效,李伯璋說,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不要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造成就醫障礙;以前健保部分負擔只做半套,民眾無感,因此用「0元效應」抑制浪費。李伯璋說,所謂0元效應,是指一項物品或服務,從免費變成要付費,能顯著降低需求,因此部分負擔的改革有重要意涵,不能訂太高,更不應該免除,小額的部分負擔能在不增加民眾太多負擔下,相當程度的抑制浪費,「因為要從口袋拿錢出來才有感,才會有引導效應」。此外,在臨床治療與健保給付有差距時,也可考慮商保補位健保,這也是健保署持續關注的事。李伯璋也列舉健保署在新藥新科技預算分配上的努力,因為癌症新藥加速上市但效益不明,新醫療科技又發展無窮,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審慎通盤規劃,因此健保署導入前瞻性評估(HS)作為編列預算參考、運用醫療科技評估(HTA)估算新科技成本及效益來輔助決策、另外也檢討已給付項目,有效的健保就加碼、無效的限縮給付,將資源用在最有效益治療。「有效的加速給付,無效的廠商還款,在藥價溝通上,希望廠商能跟國家站在一起,雙方取得共識,確保廠商有合理利潤,健保財務負擔不致過重,才可引進更多新藥。」此外,由於免疫治療費用比標靶貴三倍,所以除要求廠商將價格壓低,也審視真實世界數據,觀察臨床治療效果是否符合期望,也因此在109年2月,健保署決議暫停肝細胞癌及胃癌的新個案免疫藥物給付,隔年4月,美國FDA癌藥諮詢會議也反對給予nivolumab於肝細胞癌及Penbrolizumab於胃癌之適應症。李伯璋說,治療胃癌的免疫藥物若提前至第一線、第二線使用,不是不能考慮,但現在許多藥物用於晚期患者,治療效果可能不好,若早期使用對病人有益,健保署也在檢討中。不論那一種癌症,只要有合適的藥物都會想辦法照顧患者,但費用也必須思考,希望節省不必要的浪費,讓病人都有藥物可以治療。真實世界數據提供以實證為基礎的健保給付,李伯璋也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的存活率,顯著高於使用化療藥物,尤其以第一年最為明顯,即使到第五年,存活率仍有意義,所以務實處理給予給付。另外精準醫療已是未來趨勢,伴隨式檢驗與基因檢測更顯重要,健保署也加速藥物伴隨式檢測納入給付。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生物相似藥似乎是節流的解方之一,李伯璋說,生物相似藥指的是跟原廠生物製劑有相同療效的藥物,生物製劑的年成長率約8%-10%,占整體健保藥費支出18%,且持續上升。若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取得藥證,證實藥效跟原廠藥一樣,民眾就不必非得要用原廠藥,健保署除推動生物相似藥免除事前審查、放寬使用期限,也擴增給付規定,例如放寬年齡,但病人數可能因此變多,對財務也有衝擊影響,不過整體而言,推動生物相似藥是健保署努力的目標。節流解方之二,就是呼籲健保永續是全民責任,需要全民一起努力,「拿藥回家卻不吃、做過多不必要的檢查,都是在浪費健保資源」,健保署也推動健康存摺,讓民眾知道自己接受多少放射線劑量,因為放射線可能影響基因造成癌變,因此不必要的放射線檢查就不該做。李伯璋,健保是台灣人的驕傲,每次出席亞太經濟合作APEC或世界衛生大會WHA,外國人都很羨慕台灣健保,「尤其我們在A醫院做的檢查,可同步在B、C醫院的雲端看到結果,這是國外都做不到的事」,健保署正計畫出版英文書籍介紹健保制度,把台灣的驕傲推到全世界。
-
2022-04-09 養生.健康瘦身
不用節食、不用多運動…改變每天這件事的習慣,1年瘦3.4公斤
常看到減肥廣告說:「睡覺可以減肥!」然後販售一些助眠產品,沒想到確有其事!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嚴長超重者的夜間睡眠,真的可以減少他們的攝食,平均可減270大卡,最多的甚至能減少500大卡的熱量。改變睡眠模式和就寢習慣芝加哥大學睡眠中心找來80位年齡在21到40歲間,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到29.9,屬於超重的成年人進行測試。研究中並未要求這些志願者要節食或改變運動模式,只要求受試者使用穿戴式設備,來追蹤睡眠時間。所有人都只有進行1次睡眠諮詢,他們只是教受試者改變睡眠模式和就寢習慣,結果就發現讓每天睡不到6.5小時的過重者平均多睡約1.2小時後,每天平均可降低270大卡的攝食熱量,有些人在改變睡眠習慣後,每天最多甚至減少吃進500大卡的熱量。不節食、不運動,1年瘦3.4公斤雖然這項研究的本意不是為了減肥,但是計算起來,若受試者持續進行每天「多睡1小時計畫」,不必節食也不必運動,1年就能瘦3.4公斤。研究人員表示,研究顯示,改變睡眠只要2個星期的時間,就可看到體重減輕的成效。主持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睡眠中心Esra Tasali醫師表示:「許多人都努力尋找減少熱量攝取來減輕體重的方法,原來只要多睡覺,就可大幅減少熱量。」長期保持健康的睡眠習慣,不必挨餓也不必過度運動,就能輕鬆降低體重!延伸閱讀: 。減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營養師:吃對方法,反而瘦得更快 。如何養成不易胖體質? 專家授「代謝飲食法」:不怕復胖
-
2022-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預期確診單日可能破千、不會破萬 專家指出原因
中國大陸上海市3月17日260例,即便封城嚴管,仍在兩周後4月6日單日確診達到1萬9982例。台灣今天極可能新增逾300名本土病例,是否也可能在兩周後破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他預期會破千,但在台灣要破萬很困難。這不代表真的沒有萬人確診,而是「即使有,也抓不出來」,因為沒有做那麼多檢測。黃立民說,台灣單日確診不容易破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做那麼多檢測。」上海是拚命做PCR,抓出全部個案,但台灣現況是醫療人員不想採那麼多,檢驗也沒那麼方便。基於以上,黃立民預期台灣單日個案很可能會破千,但是「要破萬很困難。」不是沒有萬人確診,而是「即使有,也抓不出來,不過重症還是跑不掉。」沒有拚命去採檢和檢驗,就是會漏掉輕症和無症狀,黃立民表示,「這就是台灣的現況,你很難改變它。」
-
2022-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本土暴增…每千人僅一份藥卻要減災?專家憂不夠用
總統蔡英文今正式宣示新台灣模式是透過重症清零、輕症控管,達成「減災」目標,不過專家擔心,減災關鍵之一是抗病毒藥要夠,目前存量以人口換算,約每一千人才分到一份藥物,遠不足以達成減災目標。另外,今日新增281例本土個案,有163例是散發案例,已逾半數,專家認為區分傳播鏈已無意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抗病毒藥物庫存,目前尚有1萬6000人份瑞德西韋,默沙東及輝瑞兩種抗病毒藥物共約有7500人份。上述抗病毒藥數量合計共約為2萬3500人份,以2300萬人口推估,平均1000人才能分到一份抗病毒藥。雖然指揮中心表示有與輝瑞洽談大規模購買,但數量及期程都未知。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要達成減災,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打疫苗、備藥物,特別是藥物一定要夠。即便Omicron以輕症為主,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傳到年長者,還是會傳出重症,要讓風險族群還在輕症時就能服用,才可達到預防重症之效。「以目前的藥量來看,減災,應該是不太夠。」指揮中心每天所公布「重要群聚列表」,指揮官陳時中都會將已知群聚的新增人數講過一遍,但最底下統計的「新通報疫調中」的散發個案數,就不會特別交代。4月3日有183例本土,其中散發個案66例(占36%),4月4日133例本土,有52例散發(占39%),4月5日216例本土,有80例散發(占37%),到今天281例本土有163例散發,占比已高達58%。本土散發案例占比飆升,可能的原因是什麼?黃立民分析,可能是民眾踴躍篩檢,也可能因為疫調做不完了。但無論原因為何,現在疫情到處開花,疫調勢必要愈來愈簡略,區分傳播鏈已無意義,毋需再斤斤計較每個個案怎麼染疫的。黃立民呼籲,還是要回到最基本功,那就是「打疫苗、備藥物。」他擔心地說,「最少最少準備100萬人份吧,也才總人口的5%而已啊。」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頭暈、頭痛頻繁發作別輕忽,恐是「高血壓危象」!2個面向控血壓
編按:12歲的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送醫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須緊急住院控制!12歲的阿華身高已經長到170公分,但體重也是高達95公斤,這樣高達32.9的BMI值,已經是歸類在「肥胖」,必須要積極控制。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阿華立刻被健康中心護理師轉送到萬芳醫院急診進行緊急處理。經過醫師判斷之後,阿華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是指由於血壓過高,導致身體的器官造成傷害,必須住院控制血壓!經過4天住院治療,阿華的血壓相對穩定,可以出院改為用口服血壓藥控制。經過這次的事件,阿華知道了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開始更積極的體重控制,希望在減重成功之後,能夠不用再吃血壓藥了。台灣兒童、青少年高血壓人口10多年間成長一倍萬芳醫院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間高血壓人口激增已不是新聞,從2000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約有2位孩子有高血壓;到了2013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將近有4位兒童有高血壓,這10多年間整整成長了一倍之多。而這些兒童中,超過九成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種「原發性高血壓」就和大人常見的高血壓一樣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像是遺傳、飲食習慣、鹽分攝取過多、壓力、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等到20、30歲之後才發生高血壓,有些人卻在10幾歲時就被診斷高血壓呢?體重過重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高血壓逐漸年輕化,年輕人應多注意飲食習慣近年來因為飲食西化的關係,孩子很容易就營養過剩,又愛吃一些高鹽、高油、高糖份的食物。這樣的結果導致過重或是肥胖的兒童或青少年迅速增加,而這些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更是隨之而來,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這些成人常聽到的慢性疾病,在兒童間已越來越常見。如不及時控制,可想而知的,這些疾病會一直跟著孩子到長大成人。也有於發生年紀太小,以長期來看,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是關鍵黃斯煒醫師也表示,像阿華這樣的「原發性高血壓」,並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研究就顯示,每降低1公斤的體重,可以降低1 mmHg的血壓。而在良好的飲食控制之下,也可以降低10-12mmHg的血壓。而使用一種高血壓藥,平均只能下降8-10mmHg的血壓。因此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加上飲食上的控制,才能讓血壓控制更事半功倍!在高血壓的飲食控制上,建議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選擇魚類或是瘦肉,要避免油脂過高的肉類。另外也要減少糖分的攝取和減少含糖飲料攝取。最後,正確、規律的運動,在高血壓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同樣擁有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會私人健身教練執照的黃斯煒醫師說,現在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升學壓力過大,平時又缺乏運動習慣,這樣多吃少運動的狀況,很容易就造成肥胖。不只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而兒童和青少年間的運動選擇,除了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這類的有氧運動之外,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消耗大量熱量之外,同時也能增加肌肉量,進而讓基礎代謝率上升,讓減重更加容易!但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訓練有一定的規則及方法,並且有受傷的危險性,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有教練正確指導,才能避免受傷,並且學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高血壓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已越來越常見。不論是預防或是治療,「體重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孩子發生血壓偏高時,就需要儘速給兒科醫師做評估,儘早進行控制。如果已經發生高血壓的人也不需太慌張,藉由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體重控制,血壓都是有機會能下降或是回到正常的!(本文由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政府800億催生助產 也應重視安全一線安胎用藥
晚婚晚生已是趨勢,政府每年編列800億鼓勵生育,但母胎安全治療權益也需再優化。婦產科醫師提醒,目前高齡產婦已佔3成,且未來的比例只會上升,她們都是早產的高危險群。加上年紀漸長罹患慢性病的機會增加,懷孕過程的併發症有增無減,但目前第一線安胎藥副作用過大,政府應該思考安胎藥的用藥安全,才能真正化解國安危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指出,隨著女性年紀愈長,生產風險會愈高,最安全的生育年紀在20-25歲,35歲以上併發症就開始增加,包括不孕、流產、急產、胎兒染色體異常,加上年紀愈高慢性病發生的機會也高,容易導致早產等問題。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認為,高齡生產對母胎都不是好事,不只卵子品質下降增加遺傳問題外,媽媽本身的環境不好,也不利孕育胎兒。若媽媽本身有高血壓或有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容易引起三高問題,因此早產風險就會跟著提高。而妊娠糖尿病又是一大問題,目前約有一成的孕媽咪有此問題,且年齡愈大比例愈高。黃建霈提出警告,目前進入懷孕的媽媽有三成比例體重過重,且問題愈來愈嚴重,這些族群未來可能都會面臨早產與住院安胎。詹德富指出,準媽媽若有慢性病,媽媽的身體會啟動保護機制,就會想要把胎兒擠出去造成早產;而高齡本身也有不孕的風險,當進行人工生殖後,多胞胎機率增加,也會造成早產,因此如何讓孕婦放心安胎,藥物的安全性就顯得更重要。依據國健署的出生年報統計,未滿37周出生比例,近五年從10.73%上升到11.58%,而低於1500公克體重的新生兒也微幅增加,耗費的醫療成本非常大。依據國內研究,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平均44天住院費院高達34萬,一年會有5.6億元的住院醫療費用。為了降低早產可能衍伸的社會成本,第一時間的安胎治療是必要手段。黃建霈指出,積極的安胎是22周到28周,尤其安胎的前48小時相當重要,同時會給予類固醇促進寶寶的肺部成熟,這兩天可以讓藥物發揮作用,也是胎兒是否存活的關鍵,但現在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安胎藥副作用太大,因此,希望安全性更高的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可以儘快獲得給付,讓醫師在第一線與時間賽跑的同時能更放心,也讓母胎有更安全的生產狀態。政府編列800億元催生的同時,若能補齊母胎的安全照顧的失落環節,將是優化整體政策配套的關鍵,特別是第一線安胎用藥的選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現在願意生產的婦女已經不多了,懷孕者很多都是高齡又有早產風險,選擇副作用大的安胎藥,會讓孕婦處在更高風險的生育狀態中,加上安胎時孕婦的壓力與焦慮感,恐導致安胎後的併發症發生機率提升,因此政府應該思考,如何讓媽媽有更好的孕期照護與安全治療資源,減輕因身體帶來的負擔,非常重要。
-
2022-04-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 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 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 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 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 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來看看我們前面的文章:想減重?各種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了解多少? 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再來搭配上面這些小撇步,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3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阿基里斯腱發炎怎麼辦?物理治療師教你10分鐘改善!
阿基里斯腱又稱跟腱,俗稱腳筋,一旦受傷了,不但走路、站立困難,還必須花費漫長時間治療復健!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阿基里斯腱發炎的情況,該如何緩解呢?讓物理治療師「軒爺&阿文」告訴你如何檢測阿基里斯腱,以及受傷後的4個肌力訓練,讓你遠離阿基里斯腱疼痛!阿基里斯腱位於小腿後側,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腱,也是踮腳、走路、抬腳的最重要肌腱,在體壇上,許多知名運動員都曾因為阿基里斯腱(跟腱)斷裂,進而影響運動生涯,成為運動員惡夢。阿基里斯腱發炎的原因,在於過度使用與退化,如突然增加運度的強度和時間、體重過重、在不平或過硬的表面運動、穿不合腳的鞋子運動、小腿肌力不夠等。軒爺表示,測試阿基里斯腱斷裂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按壓阿基里斯腱與小腿中間交界處的地方,看腳底板有沒有向下踩的反射動作,有出現反射動作其實就是沒有斷裂的。但如果出現阿基里斯腱附近僵硬,並伴隨疼痛感、小腿明顯腫脹有腫塊,就是阿基里斯腱已經受損了!軒爺&阿文教大家4個階段的阿基里斯腱的肌力訓練,分別為小腿肚運動、進階版小腿肚運動、跳耀式運動以及單腳跳耀式運動,以及最後的小腿伸展運動,只需準備一個小凳子,就能在家訓練了。治療師也提醒,如果腳跟、腳踝感覺不適,不要勉強做,以免受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原始影片肌治生活 軒爺&阿文物理治療師 YT延伸閱讀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足踝總是扭傷?10分鐘改善腳踝扭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30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康威脅就在空氣中 居家大掃毒從通風做起
●室內空汙嚴重,影響健康甚鉅●櫥櫃樟腦丸刺激眼、鼻、呼吸道●營造高芬多精居家環境,減少毒害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氏症,認為可能是自小接觸工業用漂白劑等毒物所致,令許多人擔心家裡是否也藏著危害健康的毒物?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台大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教授蘇大成表示,家中最多毒物的地方,是在「空氣」中,易導致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神經病變、白內障等問題,建議應定期進行「居家大掃毒」,從「通風」做起,更應減少汙染源。櫥櫃家具合板 散發甲醇蘇大成研究團隊走訪數十個家庭,進行空氣分析、比對居民的身體數值,破除一般人既有的觀念。例如大家以為開火煮飯時才有空汙,但其實在開火前的室內空汙濃度就已經很高。經實際量測發現,除瓦斯爐外,像神壇、香爐、擴香瓶放置組、手工皂製作區、櫥櫃家具、塑膠製品,其附近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汙染物濃度都特別高。蘇大成指出,常見室內空汙包括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品和檯面上的灰塵大都有塑化劑附著。廚房的櫥櫃家具的合板材質,則會持續散發甲醇(約占45%)、丙酮 (約占25%)、甲醛、甲苯、丙烷等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人們長時間在家裡呼吸、觸碰物品、飲食,這些有害物質就會進入體內。空汙影響肥胖、心血管疾病蘇大成發表的多篇研究發現,室內氣態空汙的嚴重程度,與居民肥胖、血糖控制不佳有顯著的正相關。如果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高,代表室內通風換氣不良,若有燒香習慣,皆會增加空氣汙染。家裡有燒香的人,體重過重高達五成;家裡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濃度較高者,肥胖風險高2.26倍。研究顯示,較高的室內空氣汙染,對於心臟血管功能有更明顯的不良效應。暴露居家懸浮微粒及氣態汙染物濃度較高的人,血管彈性較差,心跳較快、心臟輸出量較高,心血管整體負擔較重。此外,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較高的環境,對血糖代謝有影響,可能增加糖尿病罹患率、不利血糖控制。緊閉門窗 如關在空汙室腦部、眼睛也會受到室內空汙威脅,一氧化碳會增加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蘇大成表示,如果吸入一氧化碳太多會導致身體缺氧,傷害腦部等器官。常被放在櫥櫃裡的樟腦丸,會刺激眼、鼻、皮膚、呼吸道,長期暴露可能導致白內障、腎功能失調、中樞神經受損。居家空汙地雷多,「拆彈」第一原則就是通風。蘇大成指出,室內若不通風,有害物質濃度比室外高出二到五倍,緊閉門窗等於是把自己關在空汙室。若擔心室外空汙嚴重,人不在家時可以關窗,但應設法保持通風換氣,例如裝設對外的抽風扇,回到家就開窗,至少兩個開口(門或窗)讓空氣有進有出。蘇大成建議,窗框應加裝小抽風扇,把室內空氣往外送,促進對流;如果打開沒有對外循環的冷氣或暖氣,也應留一個窗縫,並開抽風扇。「小火慢煮」是減少空氣汙染油煙的不二法門,煮飯時要開抽油煙機並關窗,以免影響抽油煙機效率,但煮完飯要把窗戶打開,如果沒有抽油煙機,則要將窗戶都打開。常常打掃 減少病毒細菌如何減少室內汙染源?蘇大成建議,不要在家抽菸、燒香、擺放擴香瓶,也不要在家製作手工皂。應避免使用塑料的貼皮地板或壁紙、人工合板組裝的櫥櫃桌椅,改以天然原木作為地板、牆面、家具的裝潢基礎,營造「高芬多精」的居家環境。要防制室內空汙、減少病毒細菌,蘇大成強調,家裡應常常打掃、除灰塵,可顯著減少接觸塑化劑和病毒的機會,保持通風換氣、適度除濕,也可使用空氣清淨機,避免細菌和黴菌繁殖,進而引起疾病。
-
2022-03-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大腸癌篩檢?醫曝篩檢與診斷的區別
新聞報導:「大腸癌蟬聯14年癌王!醫曝六症狀,這七種人要小心」、「大腸癌成新癌王!五大類食物是元兇,增4倍罹癌風險」大腸癌很顯然是個重要的議題,攻佔各大媒體篇幅。任何有關癌症的一切,包括流行病學、高風險群、症狀、診斷、治療,都在這幾年成了討論的焦點。關於大腸癌,最有效的防治,例如避免吃油炸類食物、多運動…等涉及生活習慣,往往不如想像中容易。此外,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不經會問:「沒有什麼症狀,卻可能罹患大腸癌!那該做什麼,才能讓自己安心?」「篩檢」便是不容忽視的第一步!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篩檢?什麼病都可以篩檢嗎?首先,我們得先分清楚兩個名詞,「篩檢」與「診斷」。篩檢是在「沒有症狀」的個體當中,透過特殊的方式找出有特定疾病的人,診斷則是在已經有症狀的個體身上,利用各種方式找出病因。而判斷一個疾病是否需要篩檢,「沒有症狀」時的「病情嚴重度」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接下來會把疾病大致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始輕終輕」,第二種是「始輕終重」,第三種是「始重終重」。第一種疾病,「始輕終輕」,沒有症狀的時候不嚴重,但就算出現了症狀,還是不嚴重,顯而易見的,這類疾病並沒有篩檢的必要。但第二種疾病,「始輕終重」,沒有症狀的時候是不太嚴重,但疾病本身會在體內偷偷發展,等到症狀出現,往往已經過一陣子、變嚴重、病情相對不樂觀,這樣的疾病就有篩檢的必要。因為如果在「沒有症狀」、「不太嚴重」的時候就抓到,不僅後續治療便宜許多,死亡率也降低許多。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大腸癌,若得到四期大腸癌,包含反覆急診、反覆住院、工作損失、以及高價的標靶藥物,每年的額外花費可能高達一期大腸癌的五至六倍,至於存活率,一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1%,然而進展到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下15%。(參考資訊1、2)不過,還有一些更兇惡的疾病,也就是第三類疾病,「始重終重」,例如胰臟癌。只要有了這個疾病,無論一期還四期,病情一律不樂觀。這樣的疾病就也沒有篩檢的必要,尤其在許多特定的狀況下,「做檢查」本身也會增加病人的痛苦,自然而然,針對這些疾病做的篩檢就不會成為主流。許多疾病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就會建議篩檢,得要符合至少兩個條件。首先,這個疾病產生的後果夠嚴重,再來是一旦發現,現有的科學能有好的處置方法。就像我們平時會去汽車保養場檢查輪胎一樣,一方面是知道輪胎在雨天打滑的後果將有多嚴重,另一方面是如果真的發現輪胎磨平,也能立即更換。大腸癌篩檢工具有哪些? 優缺點各是什麼?目前台灣對於大腸癌的篩檢工具分為兩類,糞便類以及結構類。糞便類是針對病人糞便,比如觀察糞便潛血、血紅蛋白等,間接推測篩檢者的大腸內是否有息肉、腫瘤組織等可能造成輕微出血的原因;結構類則是用各種方法,包含以前的灌鋇劑(台語俗稱灌石膏)、或是現在的乙狀結腸鏡、大腸鏡,直接觀察大腸的結構,試圖找尋病灶。糞便類的優點是方便、不具侵入性,缺點則是敏感度較低,畢竟真的長大腸息肉或癌症的人不見得會出血,或是出血的量太少,也不一定能被機器監測到。結構類則相反,優點是敏感度高,有長大腸息肉或腫瘤會直接可見,但缺點就是具侵入性,做檢查時相對不舒服。另外事前要吃清腸藥,手術過程中也有穿腸的風險。糞便潛血檢查分成哪幾種?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可以篩檢出大腸癌的潛在患者?糞便潛血檢查,顧名思義就是檢查糞便裡面有沒有潛在的、不該出現的血,大致又分成兩種方式,化學法以及免疫法。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的原理是把一種名為guaiac的酵素,抹在試紙上面與檢體接觸,如果檢體當中有血液,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就會與guaiac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改變試紙的顏色。但這個方法的缺點是,「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並不只會出現在紅血球裡面,儘管是糞便當中並沒有血液的正常人,也可能因為剛吃完含其他動物血液、鐵、高維生素C、抗凝血劑,如豬鴨血、菠菜、葡萄、阿斯匹靈的食物或藥物,而含有「能與guaiac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酵素,進而產生偽陽性,所謂「檢查結果說你的糞便裡面有血液,但其實沒有」的狀況。(參考資料)幸虧台灣目前多數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免疫法,偵測的目標從「紅血球內的其餘酵素」變成「只出現在人類紅血球表面的一種蛋白質」,偽陽性的比率相較化學法就大大降低,畢竟一個人攝取再怎麼多其他動物的血液,也不會突然跑出原本沒有的蛋白質。如此一來,當一個人做檢測的結果為陽性,我們就有比較高的信心認為,這個人的糞便裡真的有「人類的紅血球」,就可以進一步執行大腸鏡檢,確認是否有影像上的證據發現諸如潰瘍、發炎、息肉、腫瘤等病灶。關於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癌,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最常見的迷思是,篩檢只要做一次就好。實際上,身體的狀況不停的在變化的,很有可能換了一個環境、換了一種生活習慣,經過時間慢慢累積,就有了不同的病徵。做一次檢查沒看出異常,絕對不代表未來不會有異常。根據瑞士起司理論,每片瑞士起司都有一些小孔洞,只有一片的話,照下去很容易透光,但如果把很多片疊在一起,光線就透不過了。糞便類的檢查如果定期做、做許多次,儘管敏感度相對低,但每一次都「剛好」沒檢查到的機率,就會小很多,如果真的都沒有異常的話,大致上就能放心。這也是政府積極宣導大腸癌篩檢的原因,除了要大家都來做,還要穩定的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當然,真的想要避免得到癌症,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抽煙、運動量少、體重過重、三高、愛吃燒肉的人,大腸癌的風險就是高出許多。(參考資料)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年齡符合資格,別忘了去醫院檢查唷!【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大腸癌躍十大癌症之首!了解糞便潛血檢查的重要性】
-
2022-03-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高血糖易畸胎且有後患 備孕到孕期應控糖
台中市1名孕婦患有糖尿病,孕期未控制飲食,直到產檢發現胎兒肢體畸形,只好中止妊娠。醫師提醒,高血糖孕婦的胎兒後無窮,從備孕或孕期應注意血糖,保護自己與孩子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準媽媽「小梅」懷孕5個多月,本身已有糖尿病病史,但懷孕過程中飲食沒節制,吃多、喝多且體重大幅增加,因沒有其他不適也未在意,直到產檢發現血糖異常,進一步檢查發現,胎兒已出現肢體畸形等發育異常症狀,只能選擇中止妊娠。亞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彥廷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原無血糖問題的媽媽,在懷孕20週以上診斷出的血糖不耐現象,一般產婦在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產婦會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陳彥廷說明,妊娠糖尿病在不同懷孕階段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產前就存在的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無心跳、早期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造成肢體缺陷;第二孕期之後則容易提高子癲前症的風險、胎兒過大、羊水過多等。在生產階段則常因胎兒過大造成新生兒或母體的生產損傷,因母體血糖過高導致新生兒低血糖、低血鈣等併發症;胎兒出生後到了兒童時期肥胖的機率,以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陳彥廷提醒,準媽媽如果本身有身體質量指數(BMI)高、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生產過體重過重的寶寶,以及其他綜合內外科合併疾病,在備孕或發現懷孕時就應該先檢查是否有血糖過高的問題,而本身就有糖尿病病史的婦女,在妊娠中則更必須要密切追蹤血糖數值,保護自己與孩子的健康。
-
2022-03-16 新聞.健康知識+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肥胖與表觀遺傳一如所知,肥胖正在流行。雖然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社會,肥胖蔓延的速度較快,但它終歸是個遍及全世界的普遍現象。圖6.3為英國人二○○七年的體型分布圖,一目了然得令人心驚:圖表顯示,每三名英國成年人中即有兩人過重(BMI指數大於等於二十五)或肥胖(BMI大於等於三十)。美國的情況甚至更糟。肥胖與許多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年過四十以後,肥胖者的平均壽命通常要比非肥胖者短少六至七年。母體於懷孕期間營養不良,會對子代造成影響,這層影響甚至還會續傳給後代子孫——荷蘭饑餓之冬與其他幾次饑荒留下的數據皆支持這個說法。換言之,營養不良對後代有所謂的表觀遺傳效應。上卡利克斯的數據雖然較難闡釋,但仍暗示男孩若在人生某關鍵時期飲食過量,可能對其後代子孫造成不良影響。人類的肥胖大流行是否可能在子輩、孫輩引發連鎖效應?由於不想枯等四十年才揭曉結果,科學家再度轉向動物模式,試圖獲取些許有用的靈感。最初取得的動物數據顯示,營養跨代遺傳效應影響不大。agouti 母鼠懷孕期間攝取高甲基含量食物會改變子代毛色分布,但這項改變並未再傳給下一代。不過,也有可能是這個模型太特別了。二○一○年的兩篇論文或許能讓我們暫時停下來、思考一下。這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全球最重量級的科學期刊《自然》與《細胞》:兩造的研究人員皆餵食公鼠過量的食物,然後監控公鼠過度採食對子代造成的影響。由於實驗對象僅限公畜,因此無須擔心研究母畜時才會遇到的子宮內環境或細胞質遺傳等種種惱人又複雜的問題。上述實驗之一用的是一種叫「Spraque-Dawley」的大鼠(簡稱SD大鼠)。這種大鼠屬於白子品系,脾性極溫馴冷靜,因此非常好操作控制。實驗中,SD公鼠被餵食高脂飼糧,再令其與飲食正常的母鼠交配。過食的公鼠毫不意外地體重過重,脂肪肌肉比偏高,出現許多類似人類第二型糖尿病的徵狀。過食公鼠的子代出生體重正常,但也帶有與糖尿病相關的異常狀況。許多跟控制代謝有關、與哺乳動物燃燒能量有關的基因皆出現調控異常;因為某些尚無法理解的理由,這種症狀在子代雌鼠身上尤其明顯。另一組與前者完全無關的研究群則探討飲食對近親品系小鼠的影響。公鼠被餵以蛋白質含量異常低少的飼糧,但額外增加糖類攝取量作為補償。該批公鼠與飲食正常的母鼠交配,產下的小鼠於三周齡時檢驗肝細胞基因表現(肝臟是代謝的主要器官)。在分析大量數據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被餵以異常飼糧的公鼠所得之子代,牠們身上許多與代謝相關的基因皆出現調控異常的現象。研究人員還發現,子代小鼠肝臟的表觀遺傳調控模式與親代並不一致。前述兩項研究顯示,父親——至少在嚙齒動物——的飲食內容會直接影響子代的表觀遺傳調控、基因表現與健康狀況。這層影響與環境無關—— 這跟「父親只餵小孩超大漢堡與薯條、導致小孩變胖」的情況完全不同。大小鼠實驗所見的影響不僅直接、發生頻率亦頻繁到不可能是飲食誘發突變所致,因為突變的比率絕不可能這麼高。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飲食誘發表觀遺傳效應,且這種效應能從父親傳給子代。雖然目前掌握的數據還在初步階段,但小鼠方面的實驗數據尤其支持這套假說。若把從人類到嚙齒動物、從饑荒到飲食過量的數據全部擺在一起來看,肯定會看出某個令人擔憂的模式:或許那句「吃什麼像什麼」的老話已不夠看,說不定連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吃什麼也得統統算進去了。這也許會令我們好奇: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假如我們都是表觀遺傳決定論的受害者,這豈不表示骰子早已扔出去,我們只能任由祖先的甲基化模式擺布而已。不過,全推給表觀遺傳未免太過簡單。各種數量驚人的資料數據在在顯示,政府部門與福利單位推動的健康宣導策略——吃得健康、蔬果飲食、遠離沙發、拒絕吸菸等等——皆十足完備。人類是複雜的生物體,我們的健康、預期壽命皆受基因體、表觀基因體和環境左右影響。但是別忘了,就算是飼養條件幾近一致的近親品系agouti 小鼠,研究人員也無法準確預估每一窩、每一隻新生小鼠的毛色和胖瘦。既然如此,何不盡己所能、增進健康長壽的機率?若是計畫擁有下一代,又有誰不想多盡點力、讓孩子們更健康?當然,世事總有無法盡人意、無法控制之處。在環境因子影響表觀遺傳這方面,目前紀錄最詳盡的案例之一是某種名為「免克寧」(Vinclozolin)的環境毒素,至少連續影響四代。免克寧是一種殺菌(黴菌)劑,在釀酒產業似乎用得特別頻繁。這種毒素一旦進入哺乳動物體內,旋即轉成另一種化合物、與「雄激素受器」(androgen receptor)結合;這種受器平素與雄性荷爾蒙「睪固酮」結合,而睪固酮對於性發育、製造精子及許多男性生理至為重要。免克寧與雄激素受器結合後,會阻撓睪固酮將慣常訊號送進細胞內,因而阻斷荷爾蒙誘發的正常效應。如果在胚胎睪丸發育期間,讓懷孕母鼠接觸免克寧,則產下的雄性後代不僅睪丸先天發育不良、生育能力不佳,且一連三代皆出現相同缺陷。實驗鼠中有近九成的公鼠受影響,若與典型的DNA突變相比,這個比例遠遠高出太多。就算是目前已知發生率最高、特別容易發生突變的區域,基因突變率也不及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在免克寧的大鼠實驗中,僅一代接觸過這種毒物、效應卻延續四代,因此這可謂拉馬克遺傳學說的另一範例;再考量到雄性傳遞性狀的模式,這似乎也是表觀遺傳機制的一記例證。同一研究團隊隨後又延續相同主題繼續發表論文,找出免克寧在基因體內導致DNA異常甲基化的區域。前述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予大鼠高劑量的免克寧,該劑量遠超過一般認為人類在環境中會接觸到的劑量。儘管如此,上述研究結果仍促使某些單位著手調查,以期了解人造荷爾蒙與環境干擾型荷爾蒙(從服用避孕藥後排出的若干化學成分以至某些殺蟲劑)是否有可能在人類族群造成程度輕微、但可能引致跨代遺傳效應。※ 本文摘自《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黎湛平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2-03-16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不僅是慢性病!醫曝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近一半成人有肥胖問題!腰圍控制同樣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 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人,其中肥胖者超過6.5億人,表示肥胖已成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 ≧24為「過重」,BMI≧27則為「肥胖」。 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成人有體重的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定義,腹部肥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這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將上升。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新冠肺炎死亡率比一般人更高 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還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不僅如此,肥胖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 ACT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遠離慢性病 因此,台灣肥胖醫學會呼應2022世界肥胖日主題「全民皆須行動(Everybody Needs to Act)」,提出體重管理的「ACT」三個行動方案: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Calories 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Training 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改善肥胖問題,刻不容緩!健康體態的維持不僅帶來更亮麗自信的自己,更是遠離慢性病的關鍵。國健署也呼籲無論是自己或親友在面對肥胖問題時,應以更正面、積極的方式,並於需要時勇於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行動來改變全球最嚴峻的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真實案例!從118公斤到46公斤,減重營養師分享成功4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14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 30歲竹科女工程師狠甩50公斤
30歲梁姓女子是名竹科工程師,體重127公斤的她嘗試很多減肥方法都沒效,許多疾病伴也隨肥胖上身,至新竹馬偕醫院一般外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於一年前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術後在專業減重醫護團隊的持續追蹤及飲食指導下,加上規律至健身房運動、增肌減脂,一年已成功下降至77公斤,逐步往理想體重邁進。醫師張政傑表示,現今飲食與生活習慣是導致肥胖的盛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病態性肥胖的比例也顯著增加,目前全民健保對病態性肥胖合併相關併發症的減重手術已開放給付,讓符合條件的病人可減少經濟壓力接受治療。根據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台灣每年約施行3000台減重手術,但服務醫院大多集中在六都,為了竹苗地區鄉親免於舟車勞頓之苦,新竹馬偕醫院於2020年10月份起,結合台北馬偕減重中心團隊成立「減重暨代謝中心」,提供在地的醫學中心級減重醫療服務。張政傑指出,減重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的時間團隊已累積30例成功減重案例,28例腹腔鏡胃袖狀切除,2例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平均住院天數為6天,術後均無嚴重併發症。案例術前平均體重為112公斤(BMI39.5),術後六個月,平均體重降至89公斤(BMI30.5)。另外,因體重過重所導致的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均有顯著改善,其中,糖尿病患者術後改善率為89%,甚至有56%糖尿病患者因此痊癒,術後不再需吃血糖藥,生活及工作品質大幅提升。張政傑補充,減重暨代謝中心以健康促進為核心,因此在新竹馬偕接受減重手術的病人,術後均會定期安排外科、內科或家醫科、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及個管師的專業評估、指導與追蹤,安排個人化術後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幫助病人獲得最全面且完善的手術照護與長期減重效果。
-
2022-03-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你的打呼是正常或具有危險性?專家教你自我檢測
近來印度知名歌手、作曲家Bappi Lahiri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不幸逝世,享壽69歲,也讓該疾病的危險性再度被廣為討論。根據2018年以前的數據統計,台灣OSA盛行率於中年男性約為4%;女性則為2%,其中還不包含未被診斷出的潛在患者。呼吸無預警中止 打呼出現「這些現象」需加倍注意OSA是由於人進入睡眠狀態後,鼻咽、口咽及喉部的軟組織過度放鬆或過於厚重而出現塌陷現象,導致呼吸道堵塞所造成的一種嚴重睡眠障礙,患者可能在睡覺時面臨呼吸中止10秒或以上的險境。一般來說,打呼為OSA最關鍵的警訊,然而,打呼在生活中是相當普遍的一件事,何時為正常現象、何時又該當作警訊,實在讓人感到困惑。為提升民眾的警覺性,哈佛醫學院睡眠專家Rebecca Robbins指出,打呼如果非常大聲、刺耳或出現因呼吸中止而被中斷的情形,即需相當注意。OSA最叫人擔心的無非是患者常不知自己遇上了險境,或以為自己僅是單純打呼叫大聲而忽略。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表示,OSA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伴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等併發症,甚至在不知不覺中面臨生死關頭。「STOP BANG」 8字訣檢測OSA風險如何辨認你的打呼是正常或具有高度危險性?睡眠專家提出「STOP BANG」8字訣,讓民眾檢查自己是否為OSA高風險族群,快來檢查自己中了幾個:(1)Snoring/打呼打呼是最關鍵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警訊,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睡眠專家Dasgupta博士說:「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如果有人反應,自己打呼的聲音已可打斷別人的正常談話,或是即使將門掩上仍可被聽到,提醒你,是時候該至睡眠中心進一步檢查了!」(2)Tired /疲勞民眾可多加注意自己是否在日間也有嗜睡情形,例如去電影院一坐下或午休一坐下就睡著。Robbins提醒,過度疲勞是造成睡眠品質下降的原因之一,也是發展成睡眠障礙的高度危險因子。然而,有些人常習慣忍耐或因忙碌而忽略自己已過度疲勞的事實。(3)Observed/觀察有些人直到老都不知道自己睡覺時會打呼,更別提要警覺呼吸中止的現象。若呼吸道嚴重堵塞後因噎到或喘不過氣而驚醒,還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因此不論是自己發現或枕邊人、家人反應有打呼中斷、打呼大聲等問題,一定要積極尋求醫療協助,如未及時發現並處理,恐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4)Pressure/高血壓每次呼吸短暫中止,人體交感神輕會被活化並讓血壓升高,同時釋放一種叫做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的激素,逐漸提升血壓平均值,因此,OSA也可能會導致高血壓。即使罹患高血壓並不代表就有睡眠障礙,但其仍可與其他現象共同作為醫師評估時的參考。而通常OSA的治療方式如持續正壓呼吸器,不僅可以協助減少睡眠呼吸中止的狀況同時也對降低血壓有所幫助。(5)BMI/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介於18.5-24.9之間為正常;25-29.9為過重;超過30即為肥胖,而肥胖者因口腔內如舌頭、軟顎等軟組織也有高機率較一般人為重,正躺時這些軟組織容易因承受重量而塌陷,並擋住呼吸道,因此,多半會建議OSA患者減重以減輕症狀。(6)Age/年齡肌肉張力與彈性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流失,包含我們的軟顎及頸部肌肉,故「年齡」也是可能導致打呼程度加重的元兇之一,甚至演變成OSA。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一些研究指出,年長的OSA患者通常發作嚴重程度較緩和,反而是年輕患者嚴重案例較多。(7)Neck/頸部頸部較粗大或基因性的肥胖都可能成為OSA的潛在風險,如何判斷自己頸部較粗大,一般可以衣領尺寸來評估,衣領尺寸大於43公分的男性及大於40.6公分的女性都可算是頸部較粗大的族群。(8)Gender/性別你是男性嗎?如果是的話,很不幸地,你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OSA。研究指出,男性一般舌頭較為肥厚,頸部肌肉量也較多,因此正躺時較容易塌陷而引發OSA,除此之外,Dasgupta表示,臨床上也常見OSA發生在停經的女性身上。以上現象如符合其中任0-2種,睡眠風險相對低,因此打呼可能並不完全會危害到健康;3-4項則屬中度風險;而如上述現象中你中了5-8項,代表你有高機率為OSA患者,需進一步尋求專家評估與協助。Dasgupta強調,現今睡眠檢測與過去相比,方便性提高不少,以前檢查儀器昂貴又笨重,故僅能至睡眠實驗室進行相關檢測,而如今甚至待在家即可進行,可觸及性變高,因此,千萬不要覺得麻煩就忽略已出現之症狀,如此才能有效降低好夢正酣卻反喪命的風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睡覺會打呼的人注意! 耳鼻喉科醫曝「1警惕狀況」:累整晚還可能要命 ·小孩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當心睡不好不僅變笨還會變醜
-
2022-03-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肥胖又熬夜 高血壓增加
國人飲食西化,肥胖比率增高,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逐年上升,2016至2019年平均過重率達47.9%,等於是接近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醫師提醒,體重上升會增加高血壓風險,近年臨床上觀察,年輕人高血壓比率增加,不可不慎。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指出,近年心臟科門診常有許多年輕病患,30多歲出現心肌梗塞,或血壓飆到180、190mmHg,除體質因素外,多半是飲食過量、肥胖、不運動,包括吃太鹹、高油等,體重高血壓自然飆高。鄭浩民表示,年輕人常熬夜也會造成高血壓,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在睡覺時會放鬆,因此夜間睡覺時血壓較白天低,如果熬夜沒有好好睡覺,交感神經持續興奮,會讓血壓無法降低,建議民眾從生活型態改善,包括不熬夜、規律飲食,才有助於降血壓。鄭浩民說,學會也將與國健署合作推動「高鉀飲食」,呼籲民眾採取高纖、低脂、少鹽的飲食方式,多攝取高纖維、富含鉀離子的蔬菜、水果等,並搭配低鹽飲食,減輕身體負擔,肥胖者經減重、飲食控制後,有機會不必再吃降血糖、血壓藥。若高血壓沒控制好,也可能造成腎傷害、腎功能變差。傳聞吃「血壓藥」會傷腎,鄭浩民破解錯誤觀念,根據國內外研究,多數降血壓藥物不會傷腎。只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利尿劑會導致腎功能變差,但停藥後可逆轉。他提醒,部分止痛藥或來路不明中藥,有可能造成腎臟不可逆傷害。鄭浩民表示,腦、心、腎是人體三大重要器官,平時處於「高灌流、低阻抗」狀態,若血壓飆高會加重3器官負荷,不僅造成心肌梗塞、中風,也可能造成腎臟危害,呼籲民眾應妥善控制血壓,並遵從醫囑服藥。台大醫院經三年研究,發現中老年人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今年5月將下修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標準,從120╱80mmHg更改為130╱80mmHg,並將居家血壓「722」列為治療指引。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輕症部分負擔 2時段大醫院擬不加收
為了解各界對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看法,衛福部長陳時中前晚與健保會付費者代表會面,聚焦保護邊緣戶及弱勢族群就醫權益。健保會委員談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輕症加收部分負擔,應考慮在夜間或假日無門診時段不加收,同時應保障邊緣戶的就醫權益。陳時中昨針對部分負擔回應指出,調漲是為了讓國人要有付費意識。陳時中再次與付費者代表會面,十九名代表有十七人出席。會中討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輕症加收部分負擔,應考慮在夜間或假日無門診時段不加收,且部分負擔調整將直接影響民眾荷包,若不符合低收、中低收條件的邊緣戶,如何保障就醫權益。陳時中於會議中提及,會考慮無門診時段不加收急診輕症患者的部分負擔,邊緣戶醫療補助也考慮從菸捐挹注。陳時中昨表示,衛福部及健保署態度,健保部分負擔收取是依健保法廿%的定率規定,但顧及行政費用,避免一次過重,擔心重症或看病頻繁者會有經濟壓力,而設有上限,整體目標是讓大家有付費意識,讓醫療行為能更精進。「急診於夜間、假日收治輕症患者,不再加收部分負擔,這是反映夜間、假日有些地區的基層診所沒有開診,可能造成民眾就醫不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這是健保制度下,兼顧民眾就醫現實情況的權衡作法,醫界也會從善如流。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常務理事謝景祥表示,補助弱勢族群就醫與調整部分負擔為兩件事,目前低收、中低收入戶已經有相關補助,沒有爭議,且基於公平立場,其餘民眾應一視同仁。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而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40歲以上就是高危險群,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無法走久或久站;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聲音,可能還會引起骨刺、韌帶失能或半月板受損等等,所以有時膝蓋痛也不完全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原因有哪些?從五種位置分辨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1.膝蓋前側 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上緣有腫脹或疼痛感,上樓梯或站起來時會痛,因股四頭肌強力收縮,造成肌腱與髕骨連結處承受過度的壓力導致微小撕裂傷。大多起因於從事激烈跑跳運動,好發於年輕族群。 髕骨肌腱炎(跳躍膝):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和韌帶交界處會感到痠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前十字韌帶損傷:屬於膝關節受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在打球或跑步時腳沒踩穩,膝蓋成內八,有時會聽到「啪」一聲,接著一兩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臨床上有些患者並不一定會感覺疼痛,而以膝蓋無力為表現,或是綜合輕微無力和疼痛。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不分年齡都常發生,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2.膝蓋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3.膝蓋外側 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跑者膝的痛包含1. 周邊韌帶發炎2. 髕骨軟骨磨損3.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常與打球、爬山扭傷膝蓋造成有關,約佔膝蓋外側痛的 15%。4.膝蓋下方 髕骨下脂肪墊炎:膝關節遭受外力直接撞擊,造成髕骨下脂肪墊於髕骨與股骨之間受到夾擠造成劇烈疼痛,痛感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加重。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脛骨粗隆骨骺炎(奧斯古謝拉德症):因膝蓋臏骨和脛骨間的肌腱拉扯生長板造成損傷和發炎,膝蓋下方的脛骨結節會有硬塊隆起、腫大和壓痛,常見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和運動員。5.膝蓋後側 貝克氏囊腫:因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在膝蓋後方形成囊腫,可能是凸起一小顆像乒乓球或腫起一片,並感到痠痛,嚴重則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等等。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深蹲、跑步後膝蓋痛?專家點出關鍵運動傷害治療專長的復健科醫師侯鐘堡強調,在正確的運動下,不論跑步或重訓,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經過治療後也還是可以繼續運動。骨科醫師方啟榮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運動相關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損傷,才是傷膝的原因。至於深蹲的最常見困擾——膝蓋痛,健身名人筋肉媽媽在其著作《用阻力,遇見更棒的自己》提到,這除了來自不知怎麼靠臀部出力,將力量放在腿部前側也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將力量放在股四頭肌不是錯誤方式,但對膝蓋壓力較大);尤其是肌力不足,不自覺膝蓋内夾造成膝關節產生扭轉,長期下來的確會造成膝蓋損傷。她提醒,深蹲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應先找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評估,再靠運動增加肌肉、補強肌力,矯正失衡的體態與動作,才是最治本的方法。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預防和改善膝蓋痛,醫師教你日常保養的五個方法關節軟骨的損耗是不可逆的,保護膝關節首重減少磨損並加強修復。所以發生膝蓋痛時,除了就醫找到原因,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也建議平常就能做的五個「護膝」方法:1.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負重:減少膝蓋負擔就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方法。2.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3.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4.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5. 避免不良姿勢:因為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或是造成膝蓋壓力和壓迫血液循環,都很傷膝。不良姿勢包括:.翹二郎腿、翹腳.站三七步.蹲、跪、盤腿過久.坐過矮的板凳資料來源:膝蓋痛不等於關節炎Dr. SKY 膝關節痛導航地圖 12種膝關節病因一次看懂《膝蓋退化 該怎麼辦》治療膝蓋痛,找對方法最有用!膝蓋痛的原因是什麼?堡醫師教你-怎麼自己當醫生!男兒膝下有黃金: 認識前膝疼痛-髕前滑囊炎《護膝運動》 圖解簡單動作,預防膝蓋疼痛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3-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8危險因子符合3項,即是再次中風高危險群!2跡象提早辨別
腦中風後容易造成神經功能缺損,影響動作、感覺、說話等功能,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中風後復原的最大挑戰常來自出院後的照護及復健過程。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總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第一線照顧人員若能提早辨別症狀,擔任起守門人角色,更能協助避免中風或是再次中風發生,降低臥床失能或依賴他人生活機會。三成患者 五年內再中風腦中風發生的症狀,常讓人以為是「不足為奇」的小症狀,像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口齒不清或語言障礙、原因不明劇烈頭痛、半身感覺障礙、暈眩、步伐不穩、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單眼視力昏暗或失明、理解能力喪失等,這些症狀常讓人難以辨別。周中興表示,多數的中風患者都是仰賴他人發現而就醫。發生一次中風後,很多患者以為自己不會再中風,常會忽略中風的小症狀。根據統計,中風後再次中風的機率高,約有三成的患者五年內會再次中風,導致失能失智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九倍,且再次中風的症狀將比第一次中風更加嚴重,死亡率高達25%。三高、吸菸 都是危險因子根據調查,65歲以上中風存活的個案,中風半年後失能狀況的統計,半側癱約有50%、認知障礙有46%、憂鬱35%、需仰賴輔助器行走有30%、需仰賴他人生活26%、入住安養機構26%、失語有19%。如何避免再次中風?周中興表示,必須先了解中風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顫動、吸菸習慣、體重過重、沒有運動習慣或是有腦中風家族史等,只要這些危險因子中有三個符合,就屬於中風或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照服員多覺察 協助通報照顧長輩的對象有部分是仰賴照顧服務員,周中興表示,照顧服務員如何協助在照顧長輩時,能多一份覺察,也能避免被照顧者出現再次中風的機率。如果照顧的對象已經是中風過的患者,或處於半癱的情況,無法透過言語或表情辨別時,可以透過「量血壓、脈搏」判斷是否再次中風。因為缺血性中風的患者,約有五成以上有高血壓病史,而高血壓正是中風的關鍵危險因子之一;同時,也可以摸摸被照顧者的脈搏頻率,是否有快速且不規則跳動,只要有異常,建議協助通報就醫。護健康 戒掉生活壞習慣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因中風失能導致後續的照護負擔難以計算,因此提醒患者「不要鐵齒」,需徹底戒掉生活壞習慣,遠離再次中風。長照人員走入家庭服務個案,守護中風者健康,值得尊敬。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3月29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照顧服務員積分課程,邀請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力凱、中山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線上授課,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給照服員的基礎入門課時間:3月29(二)19:30至20:30主講:●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峻弘主辦單位:台灣腦中風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長照積分線上專業課程>>免費報名連結
-
2022-03-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三高沒控好恐釀第四高「高腎壓」,甚至洗腎!血壓新標準改用「居家血壓」
國內近十萬洗腎人口,成年人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達12%,卻有九成的腎臟病患者不自知。醫師提醒,「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是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沒適當控制,恐釀「高腎壓」第四高,損害腎功能甚至洗腎,呼籲民眾定期驗尿、驗血,監控腎功能。高血壓會影響腎臟病,不同以往用「門診血壓」做診斷及治療標準,今年五月台灣領先全球,改用「居家血壓」列入診斷,除了增加居家血壓數據,也將血壓標準改為130/80mmHg。據調查,患有三高的民眾,五年內罹患腎臟病機率,是非三高患者的一至二倍。除了三高,慢性腎臟病常見風險因子還包括過重、肥胖、腰圍過粗等。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腎臟負責代謝,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血管內壓力上升,導致腎壓(腎絲球內壓)過高,若三高控制不佳,恐加重腎臟負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比喻腎臟是「汙水處理廠」,汙水過量、含太多廢物導致故障,釀成高腎壓。慢性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林先生12年前因疲憊、有泡泡尿,健檢才確診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當時腎絲球數量不斷下降,配合治療才延緩腎功能惡化。糖尿病學會理事長理事長黃建寧表示,「高腎壓」會影響腎絲球過濾率,因壓力過高、腎絲球「破洞」,導致許多尿蛋白跑進尿液中,加速腎衰竭,甚至引起胰島素阻抗,導致心臟衰竭等。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表示,腎絲球過濾率會隨年齡和高血壓加速衰退,控制血壓也能減緩心衰竭。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驗尿、驗血可檢驗腎功能,政府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三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可及早察覺慢性腎臟病及三高。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詹鼎正指出,老人家腎功能差,都怕洗腎,只要三高控制好,無需過度擔憂。
-
2022-03-10 該看哪科.兒科
國二生肥胖 健檢有脂肪肝
13歲讀國中二年級「阿強」,身高169公分、重85公斤,BMI30中度肥胖,三餐飲食正常,因父親每年接受公司安排到醫院健檢,父親順便帶他到嘉義長庚健檢,發現有脂肪肝症狀,經醫療團隊協助飲食調理,避免衍生肝臟疾病發生。國內學齡兒童約每4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體重過重兒童有一半以上的人容易有脂肪肝。兒科主任沈俊明說,脂肪肝是肥胖常見合併症,過去常被認為是大人才有的肝臟問題,受西化飲食習慣速食、油炸食物、手搖杯飲等影響,兒童肥胖逐漸盛行,脂肪肝與高血糖、胰島素阻抗、高血脂有關,台灣兒童脂肪肝盛行率高達14%,每7名兒童就有1人有脂肪肝症狀。沈俊明指出,脂肪肝初期病人不會有明顯不適,但隨著脂肪肝惡化成肝硬化,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疲勞、腹痛、腹脹等症狀,繼續惡化會出現腹水、意識混亂、嚴重時引起休克死亡,脂肪肝要靠超音波檢查與肝功能檢測篩檢,當孩童體重過重有脂肪肝,應儘早就醫治療,透過飲食控制、運動與減重,持續3到12個月,才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組織學變化,減輕脂肪肝影響。健檢中心主任董水義說,兒童體質、免疫力等各方面發育未臻成熟,家長除提供完善生活條件、適當營養運動,更應關注兒童生長狀況。國健署提供未滿7歲兒童免費健檢,可針對生長與發展等評估檢查,提早治療。
-
2022-03-10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老是不成功?原來犯了2大忌!中醫提醒,改善生活中6件事
現年52歲的鄭小姐,身高161公分,體重68公斤,BMI值26.2,多年來為體重過重所困擾,除了不滿意自身的體態,更因為沒有控制體重,導致罹患糖尿病,必須規律服藥控制血糖。為了控制體重,鄭小姐嘗試過許多減重方法,曾自行購買市面常見的減重膠囊,雖然暫時抑制食慾,迅速降低體重,後續卻出現心悸與手抖症狀,加上精神不濟無法正常工作,不得不停藥,結果體重非但回彈,甚至還飆升超過原本的體重。長期為了體重問題,鄭小姐生理及心理都承受極大壓力,雖然知道減重對自己的健康有益,卻不得其法,每天每餐「斤斤計較」,極力限縮攝取的食物,但體重仍只下降1~2公斤,之後就陷入停滯期。 長期久坐、錯誤飲食,上班族過重原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鄭小姐這類體重過重的問題,往往是因為久坐工作型態,加上錯誤飲食習慣所造成。 從中醫觀點來看,長期久坐少動,加上過度節食,導致脾胃正常運化營養功能受到抑制,也影響腸道傳導,因此出現脹氣及排便不順症狀,符合中醫的「脾虛」證型。 而身體長期在飢餓狀態下,一遇壓力事件,就容易暴飲暴食,像鄭小姐雖然三餐吃得少,但常不自覺在餐間吃零食,無意間反而攝取了過多的熱量及鹽分。 李維哲說,像鄭小姐這樣的案例,必須從調理脾胃著手,中藥方面選擇茯苓及白朮健脾利濕,搭配其他理氣藥,如砂仁及厚朴,恢復脾胃的氣機,並暢通腸道傳導功能。電針方面,選取胃經的穴位,像腹部的天樞、外陵穴及下肢的足三里、豐隆穴,藉由針藥並用,重新調整脾胃運化功能。 減重6個注意事項 除了中藥及電針的醫療處置外,李維哲也提醒6項減重須注意的事項: 1、 平時減少攝取加工食物及天添加物,儘量攝取原型食物。2.、三餐正常攝取,不過度節食或不吃。3、 減量攝取水果,並選擇適當的種類,如選擇低GI值水果,蘋果或芭樂等。4、 養成每周2~3次的運動習慣,強度需達流汗微喘的程度。5、 日常或工作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不動。6、 睡眠需足夠,避免熬夜或睡眠時間不固定。 配合中醫針藥,並調整相關飲食宜忌,鄭小姐3個月內減重7公斤,糖化血色素由6.9降為5.4,糖尿病也可以停藥。 不但恢復良好體態,更改善原有的慢性病,後續中藥減量服用,也不見復胖情形,成功健康地瘦下來。李維哲也建議,若有體重管理問題合併慢性疾病時,一定要定期到醫療院所治療追蹤。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皮膚發炎、頭髮稀疏、指甲變脆好難受!有這9個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記得均衡攝取.爸爸去世,守護媽媽的是自我讚美:它不是毫無意義漂亮話,是澆灌自己心靈,讓陽光照進來.多次人工受孕仍失敗,她曾認為自己有缺損…「接受自己盡力了」體悟:挫折也是一種人生練習
-
2022-03-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高以外還有第4高 「慢性腎臟病」不控制恐淪洗腎族
台灣洗腎人口近10萬人,據統計,台灣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達12%,卻有超過9成的腎臟病患者不自知。醫師提醒,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若沒有適時控制與治療,恐導致「高腎壓」損害腎臟、影響腎功能甚至洗腎,應定期驗尿、驗血,監控腎功能。慢性腎臟病常見風險因子,包括過重、肥胖、腰圍過粗、血壓、血糖或血脂過高等。根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民眾近2成、約195萬人腎功能異常,血糖過高者更高達3成。根據三高調查,有三高的民眾5年內罹患腎臟病機率,是非三高患者的1至2倍。另外,19歲以上腎臟病患者,比起非罹患三高的腎臟病患,盛行率多達3至4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慢性腎臟病容易伴隨許多併發症,需留意第四高「腎高壓」,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荷加重,恐導致腎壓過高,造成腎損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比喻,腎臟如同「環保局污水處理廠」,若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物,導致污水處理廠故障,就會出現「高腎壓」。尤其慢性腎臟病症狀起初多不明顯,民眾對於疾病知識不足,等到第1、2期慢性腎臟病時,出現蛋白尿等才知,若早期發現、控制,仍有機會逆轉。像是病患林先生,12年前突然感到疲憊、有泡泡尿,到雙和醫院進行健檢,才發現是慢性腎臟病第3期,醫師當時警告他已是初期腎臟病,腎絲球數量不斷下降,他配合醫囑治療,調整生活型態,後續恢復良好,順利延緩腎功能惡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中有3成是慢性腎臟病,其中45至48%的洗腎患者有高血糖問題。「高腎壓」會影響腎絲球過濾率(GFR),若腎絲球「破洞」,更多的尿蛋白溢出跑到尿裡,恐加速腎衰竭,甚至引起胰島素阻抗,導致心臟衰竭等。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表示,腎絲球過濾率可反應腎功能,會隨老化而衰退,正常人每年會減少0.8至1.0ml/min/1.73m2,高血壓患者每年恐減少5ml/min/1.73m2,衰退速度更快,若腎絲球過濾率每分鐘低於60cc恐需洗腎,可控制血壓恢復正常標準。鄭浩民指出,據統計,腎臟病患血壓控制在120/80mmHg內,可減緩25%心衰竭發生機率。今年5月台灣高血壓學會將正式下修高血壓標準至130/80mmHg,且將居家血壓標準「722」作為臨床檢驗標準,包括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1次、每次量2遍間隔2分鐘取平均值。另也可遵照高血壓治療指引的「S-ABCDE原則」,包括低鹽、減酒、減重、戒菸、飲食調整、運動,控制血壓預防慢性病。我國人口逐漸老化,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詹鼎正指出,老年人腎功能較差,更擔心要「洗腎」,不敢吃鹽、吃蛋白質,導致身體更加虛弱。他提醒,必要維生素仍需攝取,就算檢驗出慢性腎臟病第3期,只要將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無需過度擔心。根據統計,老人死亡率最低族群,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7至30,因此不建議老人家過瘦。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驗尿及抽血檢查是判斷腎臟健康的重要治標,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利國人及早察覺慢性腎臟病及三高。國內現有227家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第一線家庭醫師是最快可發現民眾腎功能異常,包括三高控制,不過度吃蛋白質及非類固醇的止痛藥還有來路不明的中藥等,避免加劇腎功能異常。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現在是多重慢性病時代,期盼今年有更多基層院所加入守護行列。
-
2022-03-09 該看哪科.兒科
13歲國中生有脂肪肝 醫:過重兒童一半以上易有
13歲讀國中二年級「阿強」,體格健壯,三餐飲食正常,因父親每年接受公司安排到醫院健檢,日前父親帶他到嘉義長庚健檢,發現有脂肪肝症狀,經健檢中心評估,由醫療團隊協助飲食調理,接受定期追蹤檢查,避免後續衍生肝臟疾病發生。兒科主任沈俊明說,「脂肪肝」是肥胖常見合併症,在過去常被認為是大人才有的肝臟問題,但在西化飲食習慣如速食、油炸食物、手搖杯飲等影響後,兒童肥胖逐漸盛行,國內學齡兒童約每4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體重過重兒童有一半以上的人容易有脂肪肝。除肥胖外,脂肪肝與高血糖、胰島素阻抗、高血脂有關,脂肪肝成為不可忽略健康問題,台灣兒童脂肪肝盛行率也高達14%,也就是說每7名兒童就有1名有脂肪肝症狀。沈俊明指出,脂肪肝疾病初期病人不會有明顯不適,但隨著脂肪肝惡化成肝硬化,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疲勞、腹痛、腹脹等症狀,繼續惡化會出現腹水、意識混亂、嚴重時引起休克死亡,脂肪肝要靠超音波檢查與肝功能檢測篩檢,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有脂肪肝,應儘早就醫治療,透過飲食控制、運動與減重,持續3到12個月,才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組織學變化,減輕脂肪肝影響。長庚健檢中心主任董水義說,兒童生理結構及疾病型態與大人不盡相同,特別是體質、免疫力等各方面發育未臻成熟,家長除提供完善生活條件、適當營養運動狀況外,更應關注兒童生長狀況。董水義表示,國健署提供未滿7歲兒童免費健康檢查,可針對生長與發展等評估檢查,讓父母及早知道身體狀況,提早治療,健檢中心考量8到18歲兒童面對複雜社會環境與發育需求,整合兒童心智科、胃腸科、中醫科等醫療團隊,協助父母親解決寶貝生長發育問題,為孩子身心健康把關,可洽兒科專科醫師或健檢中心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