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2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過重
共找到
723
筆 文章
-
-
2022-01-01 新聞.健康知識+
吃蔥白緩解感冒症狀?生薑提升代謝力? 專家揭「食用禁宜」
冬天到了很多人很想吃些溫熱的食物,其實常見的蔥、薑、蒜、辣椒及九層塔等辛香料可以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等,加入菜餚中不僅增添風味與香氣,更可強身健體,即使身為配角也能小兵立大功。 吃蔥降低致癌危機 蔥白可緩解感冒初期症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蔥在中醫眼中不僅僅是佐料,在強調「藥食同源」的傳統醫學認為蔥具有健胃整腸、防感冒、防癌的功效,因為裡面含有硫化物不僅提供氣味,也促使體內排除致癌物質的酵素活性增加,相對減少身體罹患癌症的機率。醃製類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含有許多硝酸鹽,人體腸道細菌會將食物中的硝酸鹽轉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很容易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與蛋白質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特別容易引發胃癌。而蔥中的含硫化合物,可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進而阻斷了後續的致癌過程。除此之外,蔥含豐富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殘渣通過腸道的時間,蔥白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使排泄物變柔軟,防止便秘,腸道健康自然免疫力就會提升。周宗翰醫師補充,如果是輕微感冒或是感冒初期,蔥白連根用水煮溫服,可以袪風發汗,對冬天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發熱不流汗的人有緩解效果。中藥也有蔥豉湯方,就是以蔥白加上淡味的豆豉,煮水燉服,蔥白可以發汗解表,這是因為蔥富含蘋果酸、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促進發汗作用,也可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試著每天吃一些蔥製作的佳餚,如蔥花蛋、蔥爆牛肉等,將蔥運用在不同的食材上。 薑促進血液循環又暖身 要吃對時間避免上火周宗翰醫師說明,生薑藥食同源,有散寒、發熱、暖身、止嘔、止咳等效果。國外研究則發現,生薑所含的薑酮、薑辣素、薑烯酚和薑黃素,都是有助提升代謝力的成分。而醋也有促進代謝的功效,醋泡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治感冒、增加抵抗力,也有輔助治療關節炎的作用。醋泡生薑片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小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溫胃止嘔、增加食慾,是一種價廉物美、藥食兼備的佳品。泡完生薑的醋不要丟,生薑醋泡腳改善失眠,每晚睡覺前,盆裡裡面放適量40度的溫熱水,加醋1勺,浸泡雙腳15分鐘也可以減重促進循環,護心臟。早上吃一點薑,對健康有利,但是要注意的是生薑味辛性溫,含有揮發油、薑辣素屬性較熱,若在晚上吃,會讓人上火,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的人要適量。大蒜降血脂防血栓 但這類人最好不要生吃大蒜營養成分豐富,中醫認為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有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的功效。大蒜中所含的大蒜辣素,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大蒜也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也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腦力勞動強度過重的人,可多食蔥和蒜,有助於防止血液升高所導致的頭暈,具有較好的健腦功能。周宗翰醫師說,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大蒜的味道,但生吃的確比熟吃好。蒜的藥用功效來自於它的辛辣味,也就是其中的大蒜素,如果把它炒熟,大部分大蒜素會揮發或受熱分解,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大蒜的保健功效,所以大蒜儘量還是生吃最好。醫師提醒,即使吃大蒜好處多,但性屬辛辣的蒜頭,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嘴破或是口乾舌燥的虛熱體質的人,最好不要空腹生吃,以免破壞腸胃功能。辣椒開胃暖身又抗菌 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辣椒能開胃、溫中止痛,且有很好的抑菌和驅蟲作用,但是有燥熱體質的人是不可以多吃的。吃辣以後身體發熱的同時頭部和臉部會出汗,這是因為辣味上升的特性所導致的。這種體內上升的熱氣會給人體中屬陽的部位,即心臟、肺、頸部、頭部和五官帶來影響。所以,當辣味攝取過多時,容易會在頭部、眼部和咽喉誘發熱性疾病。所以當有喉痛或是胃熱就要小心是否辛辣食物吃太多,經常心煩氣躁的人和心煩就頭痛的人最好遠離辣味。所以辛辣食物適量為宜,因為辛溫之品助熱傷陰,不利於血糖的控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小心。而皮膚發紅、瘙癢的過敏症狀多因體內風熱過多引起。辣味具有增加火熱之氣的功能,若吃寒涼食物後腹部冷痛或拉肚子的人、清晨經常腹瀉的人、四肢涼怕冷的人,有以上這些症狀屬於體寒者,可以多吃辣味對身體比較好,不過也要適可而止,過於強烈的辣味會引起反效果。而乾燥多熱的陽性體質不宜吃辣味,吃多了辣的東西會增加胃腸火氣,會使腸胃得各種熱性疾病。喜歡吃辣的人建議可多搭配蔬菜,可利用寒涼的蔬菜降低辣椒的熱性。九層塔可緩解各種症狀 老年人則不適合太常吃在中醫九層塔味性辛、溫,微毒,入肺、脾、大腸、胃經。許多性偏寒涼的食材(如:文蛤),烹調時加入九層塔,可淡化寒性,更符合膳食養生的精神。《飲膳正要》中記載:「九層塔與諸菜同食,味辛香,能闢腥氣,皆此意也。」九層塔的功用非常多,舉凡感冒頭痛、胃腸脹氣、腸炎腹痛、胃痛,消化不良、便秘、嘔吐、胃抽筋、解毒等皆可緩解。但是《嘉祐本草》也記載:「不可久食、多食,會令關節不舒、令血脈不暢。」如此看來九層塔的功效雖好,但要注意用法用量,老年人通常少氣少血,因此較有氣虛血燥的現象,那就不適合太常吃九層塔。周宗翰醫師提醒,中醫認為辣椒、大蒜、生薑、蔥、等辛辣食物與眼疾還有咽喉疾病有關,不管是何種辛香料,有些體質的人就是不適合吃太多,特別是有眼疾的患者,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而辛香料過多會耗散人的氣,同時也耗散人的血,所以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辣散熱助減重!會傷胃嗎? 專家曝「傷身關鍵」:11種體質恐惡化 ·吃薑不怕冷!嫩薑、粉薑、老薑、薑母差在哪? 各別「超狂優點」一次曝
-
2022-01-01 癌症.乳癌
「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
【2022/01/01編註】原文分別刊登於2017年、2020年,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一名年近60歲婦人右邊乳房裡的硬塊已穿破皮膚,腫瘤潰爛,有如發爛的木瓜,散出異味,自知情況不對,仍不願就醫。高醫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健保提供給付,仍有一成二的HER2陽性乳癌病患拒絕治療,只因為覺得自己老了、畏懼化療副作用。「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明明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省下龐大醫療費用,為何不願意接受治療?侯明鋒整理出兩大原因,那就是「年紀大、怕化療副作用」,其中以「年紀大」比率最高,年紀越大,拒絕治療比率越高。侯明鋒說,乳癌治療不能拖,容易復發的HER2陽性患者更須聽從醫師建議,接受輔助性治療,持續一年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就能有效降低日後的復發及死亡風險。侯明鋒提醒乳癌患者,千萬不要有「年紀大,再活也沒幾年」負面想法,以目前國內平均餘命計算,65歲以上的女性仍為黃金女郎,保有22年燦爛歲月,只要依配合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治療,就能擁有更多幸福。乳癌檢查3項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依期別、腫瘤特性 量身訂作乳癌治療●零期乳癌(原位癌)全乳切除手術或局部切除+放療。五年存活率:99%零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一到二期乳癌切除手術後,量身訂作個人化精準醫療。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97%、第二期約92%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第三到四期乳癌 癌細胞已轉移,三期先做術前化療,四期以症狀治療為主。五年存活率:第三期約77%、第四期約31%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 術前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乳癌治療最想問Q:切除乳房會喪失女性象徵,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不切除嗎?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Q:全乳切除比部分切除更能根治乳癌嗎?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108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Q:乳房重建手術,健保有給付嗎?關於術後乳房重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常見錯誤民俗療法1.以中草藥等偏方代替化療藝人溫翠蘋的胞妹罹患乳癌第二期,擔心影響外觀,不願切除乳房,聽信民俗療法,花錢服用號稱可抗癌的睡蓮商品,以致延誤治療,不幸病逝。也曾有患者花近200萬購買成分不明的偏方,喝神仙水、打氣功、咖啡灌腸,結果腫瘤長到大如碗公,潰爛大出血險喪命。2.以為推拿可以讓腫塊消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3.服用牛樟芝過去研究發現,牛樟芝在細胞、動物實驗中確實可讓腫瘤細胞凋亡。但醫師提醒,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對人體的療效,自行購買煎煮服用,恐怕得不到有效成分,還因此耽誤治療。(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不動膝蓋退化更快!醫教簡單6運動防退化性關節炎
上了年紀常常這裡痛、那裡痛,特別是膝蓋又卡又痛的退化性關節炎,更是不少民眾所困擾的問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提醒,民眾日常對膝蓋的保養,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就是運動,不論是哪個年齡都應維持運動習慣,上了年紀更要注意以此保養,以免加速關節退化。 當退化性關節炎報到,膝蓋又卡又痛難活動! 史考特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診間最常見的年長者問題,這疾病通常約在50歲後開始出現,患者常會感覺到膝蓋疼痛、僵硬,特別是在早上剛起床的時候,且前往診間的患者往往表示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嚴重者甚至難以蹲下、活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膝蓋的軟骨隨年紀增長而磨損,周圍也容易出現骨刺、關節囊增生、發炎物質出現,進而使得關節又卡又痛,有時還會出現發炎、腫脹的問題。 防範退化性關節炎,「促進退化」風險要注意! 史考特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但除了老化,要注意的也包括其他「促進退化」的風險,包括了肥胖、不動、損傷等。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對身體的支撐壓力,膝蓋自然也更容易磨損,醫師也曾遇過39歲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體重約140公斤。而許多人認為年紀大了就不要太常運動、不要爬樓梯等,以免膝蓋退化,但其實長期缺乏活動膝蓋將退化的更快,就像車久沒開容易「刁車」一樣,因此平時不會疼痛、可活動的情況下,是非常鼓勵多活動活動的,也應提醒自己時時適度的運動。 6運動防退化性關節炎!醫:防退化平常就要動。 史考特醫師指出,以現況來說,退化性關節炎是個無法根治但可以控制的疾病,民眾可從日常生活進行保養,包括控制體重及運動。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選擇低衝擊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水中走路等。另外也相當推薦「北歐式健走」,也就是拄著兩支登山杖健走,其不僅可以防範跌倒,兩支登山杖也分散了身體對膝蓋的壓力。而飛輪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其因為是坐姿進行,膝蓋在活動之間不會承受身體壓力,可在無壓力的狀態下作足有氧運動達到保健目的。 除了有氧運動避免退化,也可以作肌力訓練,讓身體的肌肉也能承擔身體的壓力。醫師表示,膝蓋退化情況沒那麼嚴重、70歲以下等活動較不受限的患者,可適度的作起立蹲下的運動來訓練腿部肌肉。而70歲以上、衰弱、常跌倒的患者,可作簡單的抬腿運動,如坐在椅子上,將腳伸直並往上抬。視患者身體狀況選擇訓練方式,鍛鍊大腿肌。 在日常減少風險及增加身體抗壓的情況下,退化性關節炎便有助防範。當然,若真的相當不舒服,也應盡早就醫檢查,尋求醫師協助,看是否以藥物、注射、復健等治療幫助改善,達到延緩退化及生活品質的平衡,患者是可以一邊進行治療,一邊生活上也可以外出遊玩,雖然多少還是可能有些不適,但至少不會什麼事情都不能做。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多吃蔥、薑、蒜、辣椒、九層塔,能保健暖身 專家揭「食用禁宜」
冬天到了很多人很想吃些溫熱的食物,其實常見的蔥、薑、蒜、辣椒及九層塔等辛香料可以改善手腳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等,加入菜餚中不僅增添風味與香氣,更可強身健體,即使身為配角也能小兵立大功。吃蔥降低致癌危機 蔥白可緩解感冒初期症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蔥在中醫眼中不僅僅是佐料,在強調「藥食同源」的傳統醫學認為蔥具有健胃整腸、防感冒、防癌的功效,因為裡面含有硫化物不僅提供氣味,也促使體內排除致癌物質的酵素活性增加,相對減少身體罹患癌症的機率。醃製類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含有許多硝酸鹽,人體腸道細菌會將食物中的硝酸鹽轉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很容易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與蛋白質形成致癌物質亞硝胺,特別容易引發胃癌。而蔥中的含硫化合物,可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進而阻斷了後續的致癌過程。除此之外,蔥含豐富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殘渣通過腸道的時間,蔥白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使排泄物變柔軟,防止便秘,腸道健康自然免疫力就會提升。周宗翰醫師補充,如果是輕微感冒或是感冒初期,蔥白連根用水煮溫服,可以袪風發汗,對冬天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發熱不流汗的人有緩解效果。中藥也有蔥豉湯方,就是以蔥白加上淡味的豆豉,煮水燉服,蔥白可以發汗解表,這是因為蔥富含蘋果酸、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促進發汗作用,也可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試著每天吃一些蔥製作的佳餚,如蔥花蛋、蔥爆牛肉等,將蔥運用在不同的食材上。薑促進血液循環又暖身 要吃對時間避免上火周宗翰醫師說明,生薑藥食同源,有散寒、發熱、暖身、止嘔、止咳等效果。國外研究則發現,生薑所含的薑酮、薑辣素、薑烯酚和薑黃素,都是有助提升代謝力的成分。而醋也有促進代謝的功效,醋泡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治感冒、增加抵抗力,也有輔助治療關節炎的作用。醋泡生薑片作為日常餐桌上的一道小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溫胃止嘔、增加食慾,是一種價廉物美、藥食兼備的佳品。泡完生薑的醋不要丟,生薑醋泡腳改善失眠,每晚睡覺前,盆裡裡面放適量40度的溫熱水,加醋1勺,浸泡雙腳15分鐘也可以減重促進循環,護心臟。早上吃一點薑,對健康有利,但是要注意的是生薑味辛性溫,含有揮發油、薑辣素屬性較熱,若在晚上吃,會讓人上火,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的人要適量。大蒜降血脂防血栓 但這類人最好不要生吃大蒜營養成分豐富,中醫認為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有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的功效。大蒜中所含的大蒜辣素,有明顯的抗炎滅菌作用,大蒜也有明顯的降血脂及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作用,並可防止血栓的形成,也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腦力勞動強度過重的人,可多食蔥和蒜,有助於防止血液升高所導致的頭暈,具有較好的健腦功能。周宗翰醫師說,雖然有些人不喜歡大蒜的味道,但生吃的確比熟吃好。蒜的藥用功效來自於它的辛辣味,也就是其中的大蒜素,如果把它炒熟,大部分大蒜素會揮發或受熱分解,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大蒜的保健功效,所以大蒜儘量還是生吃最好。醫師提醒,即使吃大蒜好處多,但性屬辛辣的蒜頭,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因此腸胃不好的人、容易嘴破或是口乾舌燥的虛熱體質的人,最好不要空腹生吃,以免破壞腸胃功能。辣椒開胃暖身又抗菌 但體質燥熱者不宜多吃辣椒能開胃、溫中止痛,且有很好的抑菌和驅蟲作用,但是有燥熱體質的人是不可以多吃的。吃辣以後身體發熱的同時頭部和臉部會出汗,這是因為辣味上升的特性所導致的。這種體內上升的熱氣會給人體中屬陽的部位,即心臟、肺、頸部、頭部和五官帶來影響。所以,當辣味攝取過多時,容易會在頭部、眼部和咽喉誘發熱性疾病。所以當有喉痛或是胃熱就要小心是否辛辣食物吃太多,經常心煩氣躁的人和心煩就頭痛的人最好遠離辣味。所以辛辣食物適量為宜,因為辛溫之品助熱傷陰,不利於血糖的控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小心。而皮膚發紅、瘙癢的過敏症狀多因體內風熱過多引起。辣味具有增加火熱之氣的功能,若吃寒涼食物後腹部冷痛或拉肚子的人、清晨經常腹瀉的人、四肢涼怕冷的人,有以上這些症狀屬於體寒者,可以多吃辣味對身體比較好,不過也要適可而止,過於強烈的辣味會引起反效果。而乾燥多熱的陽性體質不宜吃辣味,吃多了辣的東西會增加胃腸火氣,會使腸胃得各種熱性疾病。喜歡吃辣的人建議可多搭配蔬菜,可利用寒涼的蔬菜降低辣椒的熱性。九層塔可緩解各種症狀 老年人則不適合太常吃在中醫九層塔味性辛、溫,微毒,入肺、脾、大腸、胃經。許多性偏寒涼的食材(如:文蛤),烹調時加入九層塔,可淡化寒性,更符合膳食養生的精神。《飲膳正要》中記載:「九層塔與諸菜同食,味辛香,能闢腥氣,皆此意也。」九層塔的功用非常多,舉凡感冒頭痛、胃腸脹氣、腸炎腹痛、胃痛,消化不良、便秘、嘔吐、胃抽筋、解毒等皆可緩解。但是《嘉祐本草》也記載:「不可久食、多食,會令關節不舒、令血脈不暢。」如此看來九層塔的功效雖好,但要注意用法用量,老年人通常少氣少血,因此較有氣虛血燥的現象,那就不適合太常吃九層塔。周宗翰醫師提醒,中醫認為辣椒、大蒜、生薑、蔥、等辛辣食物與眼疾還有咽喉疾病有關,不管是何種辛香料,有些體質的人就是不適合吃太多,特別是有眼疾的患者,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而辛香料過多會耗散人的氣,同時也耗散人的血,所以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使用鞋墊、選雙好鞋 減緩膝關節退化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情況嚴重時只能置換人工關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怡婷提出供平常膝蓋關節保養的方法,包括可以利用鞋墊減緩對膝蓋的衝擊,以減緩膝關節的退化。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因此尋求中醫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表示,膝關節退化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中醫來看,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痠痛而沉重,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建議,可搭配針灸治療,例如陰陵泉、足三里穴、內膝眼、犢鼻穴、血海穴、伏兔穴等,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保養關節;加上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等中藥共同調理身體。王怡婷提醒,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及避免受傷。
-
2021-12-27 該看哪科.中醫
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報到 中醫師提供6大保養方法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情況嚴重時只能開刀置換人工關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怡婷提供平常膝蓋關節保養的方法,包括可以利用鞋墊減緩對膝蓋的衝擊,以減緩膝關節的退化。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平時不敢出門,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開始疼痛不已,外出時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骨科醫師建議若無法改善可能需要換人工關節,故李女士尋求中醫幫助希望能減緩症狀。王怡婷表示,膝關節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導致軟骨磨損,進而形成骨刺、關節變形產生膝關節疼痛問題,因而影響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她表示,中醫認為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酸痛而沉重,天氣陰雨時可加重或誘發症狀,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並搭配針灸治療,取陰陵泉、足三里穴,健運脾胃、利濕消腫;取內膝眼及犢鼻穴,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取血海穴改善血液循環以濡養關節;取伏兔穴強化股四頭肌;並搭配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之中藥共同調理身體。李女士經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提醒,膝關節退化並不是老年人專有的疾病,若常常姿勢不良、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提早面對關節炎的問題,所以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以減輕膝蓋壓力、多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是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以及避免受傷。
-
2021-12-26 養生.運動健身
跳繩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按摩內臟!醫師教你正確跳繩不傷膝蓋
天氣太冷太熱、下雨或空汙⋯⋯不適合出門運動的時候,跳繩莫過於 CP 值最高的居家運動,不僅能在短時間內能達到最大熱量消耗,而且器材方便攜帶和收納,取得容易,不花大錢也能幫助減重。跳繩還有哪些隱藏版的好處呢?常見的跳繩迷思和真相又是什麼?最後別忘了看跳繩小叮嚀,避開運動傷害才能享受跳繩的滿滿好處。跳繩好處多: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其實跳繩除了能幫助減肥,還有以下六大好處,對全身都有益:甩肉減肥:跳繩一跳就能運動到全身,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快速跳繩30分鐘所消耗的熱量,比游泳、騎腳踏車和大多數球類運動來得更多。強化心肺和肌力:跳繩可強化心肺功能,且因為跳躍動作主要運用大腿肌肉的等長收縮、離心、向心這三種作用力訓練肌肉產生力量,可以訓練不同肌肉群在同時間的肌力與收縮速度。預防骨質疏鬆:身體在彈跳時會產生「抗衡阻力」(也是所謂「負重」),而跳繩、爬山、慢跑等「高強度負重」運動有助於建立和維持骨密度。根據衛福部《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從事地面反作用力達體重兩倍以上的運動,如反覆跳、跳繩、踏步、踏階運動等等,可改善停經前/後婦女腰椎及股骨頸的骨密度。但若本身已有骨質疏鬆或其他骨折風險,建議先諮詢醫師。按摩內臟,緩解便秘:跳繩過程中上下震盪會按摩到內臟,刺激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帶走身體多餘廢物。減重名醫呂紹達指出,彈跳時可盡量加大腰和胯部的轉動,有助加強腸胃蠕動,緩解便秘。訓練平衡感:跳繩利用手甩繩、腳跳起相互配合完成動作,運用到四肢與全身,可以訓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的控制能力,並增進不同肌肉的統合協調作用。幫助長高:專長兒童及青春期生長評估的兒科醫師陳奕成表示,跳繩確實可以幫助長高,不過持之以恆的適量運動也很重要。物理治療師徐芳生建議臨床發展正常、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採行「動作協調技巧+心肺有氧+核心穩定」的運動組合,例如游泳、跳繩、花式跳繩、瑜珈球和球類活動,幫助刺激生長板。跳繩傷膝蓋?跳繩會讓小腿變粗嗎?醫師破解迷思但你可能聽過:跳繩容易傷膝蓋,還會長蘿蔔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解釋,跳繩不會造成前述現象,若跳完後腿部感到不適應該是跳錯、暖身不夠,或運動後沒拉筋導致。周立偉指出,跳繩為原地跳躍的垂直力量,且雙腿併跳時承受的反作用力相較跑步低,且跳繩能鍛鍊下肢肌肉,「只要擁有強健肌肉,就不容易傷膝蓋」。而大眾之所以認為跳繩會養出蘿蔔腿,是因為跳繩主要使用小腿肌肉,所以運動後肌肉會充血腫脹,造成腿粗的錯覺,但只要透過拉筋及充分按摩,就可以舒緩小腿緊繃感。減重名醫呂紹達曾分享,繩子長短好控制、易握,且能準確調整做操力道和距離,尤其在跳繩過後可直接拉伸肌肉,使線條變長變纖細,所以跳繩也是很好的伸展工具喔。跳繩怎麼跳才對?必知跳繩技巧醫師建議,可穿著吸震緩衝性佳的運動鞋,跳繩時利用前腳掌輕輕彈跳,著地時膝蓋微彎,就能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若中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力量不足,及體重過重、膝蓋有舊傷的人,則比較不適合跳繩。另外,跳繩前應充分暖身,沒有做暖身運動的話一開始心臟調節跟不上跳繩速度,容易覺得喘不過氣,這時除了把速度逐漸放慢,可同時用嘴巴和鼻子呼吸,將雙腳微蹲、上半身前傾,雙手扶住膝蓋,以利調節呼吸。最後,在開始運動之前需要先學會掌握跳繩三大重點,包括繩長、握把姿勢和站姿。呂紹達對跳繩運動的步驟提醒如下:1. 眼睛視線向前。2. 預備動作時兩手握住跳繩手把,上臂要輕夾腋下。3. 兩手握把高度要一致,由外向內握住。4. 手持握把時,大拇指和食指不要互扣或交疊,要緊拉繩子使前臂高於手肘。5. 膝蓋打直不彎曲。6. 將繩子中線踩在腳底前端1/3處,並拉直繩子。看完這篇,你就可以重拾小時候體育課玩過的跳繩,讓它成為最好的健身夥伴和瘦身的好工具吧!資料來源:《謠言終結站》跳繩傷膝、小腿變粗? 醫︰錯誤觀念臺中榮總醫訊 - 骨質疏鬆症的運動各類運動消耗熱量表運動30分鐘消耗的熱量(大卡) 《1週跳3天,2週瘦1圈!驚人的燃脂跳繩減肥操:1個動作,腰腹臀腿全瘦到,跳出瘦子體質,從此不復胖!》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2 該看哪科.中醫
冬令進補有撇步 醫師:小心「補錯了」越補火越大
40歲陳先生近日因喉嚨痛、鼻塞、聲音突然沙啞,懷疑是感冒,經醫師診治發覺不像一般風寒,才知道病人吃燒酒雞,隔天開始喉嚨痛、聲音沙啞「補錯了」,醫師提醒,冬令進補有撇步,小心越補火越大。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往往隔年元月中旬接近農曆春節前後,才會明顯感受到寒意,冬天10度以下也不多見,有些民眾過早吃補而造成腸胃不適、睡眠不佳、甚至出現咽喉腫痛、痔瘡發作、發燒等症狀。且一般人營養過剩,冬令再補,恐是火上加油,且不乏生活緊張、習慣晚睡,常見陰虛有火體質,貿然使用補陽藥物,反而更加耗傷陰氣,助長火勢。何裕鈞表示,民眾若想在冬日進補,要多注意幾點,包括了解自身健康狀況;若沒有發炎性疾病,如發燒、急慢性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皮膚濕疹、外傷傷口尚未癒合、痛風、慢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等症狀。而進補藥材也因個人體質不同酌加調整,也不是昂貴藥材就是最補,如容易腰酸、頻尿、疲倦無力、怕冷者可以多用補腎藥材,如杜仲、黑豆、肉桂等。至於經常腸胃不適、腹瀉、吸收不良、胃口差者以調養脾胃為主,例如山藥、蓮子、黨參等;容易上火、口乾舌燥、便秘者,補藥份量不宜過重,或用一些藥性較溫和的藥材來取代, 如將人參換成沙參、太子參、參鬚。同時還要掌握食材特性,怕冷虛弱者可多吃羊肉,皮膚不好者鴨肉是禁忌,要補血牛肉是首選,預防骨質疏鬆需補鈣者多選用排骨,有痔瘡便秘者,可多加青菜等高纖食材。他提醒,無論是吃什麼進補,都一定要注意自身體質和食物特性,且適量食用,以免進補不成,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
2021-12-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想靠葡萄糖胺顧膝蓋?不~把握2招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痠痛無力,走路卡卡….通常會想到靠補充葡萄糖胺來改善關節不適。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分享2招有效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OA),並有助於減緩疾病的進展。一、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第一招-保持健康體重如果剛被診斷出患有骨關節炎,通常會採取很多措施來緩解疼痛和保護關節,但如果體重處於不健康範圍,所做的一切措施,不過是杯水車薪。減重對於改善骨關節炎有明顯功效的原因:1. 體重決定多少重量壓在關節上健康人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時,關節要承擔體重約一倍半的重量;如果處於上坡,關節則要承擔體重約2~3倍的重量。當患有關節炎時,關節常會因為結構改變,而導致受力不均加重關節的壓力。研究發現,每公斤體重會帶給患關節炎的膝蓋帶來四倍的壓力,因此每減輕5公斤,可使關節少承受20公斤的額外壓力。2. 身體脂肪越多,慢性發炎越嚴重過重也會以另一種方式造成關節問題,過多的脂肪(尤其是所謂中廣處的腰腹脂肪)會產生化學物質,在全身引起輕度炎症,不僅會加重膝關節炎,也可能會使手和肩部出現關節炎問題。3. 體重越重,關節軟骨耗損越嚴重體重越重,關節軟骨的耗損越嚴重,因此減肥有助於保護覆蓋於骨骼末端的組織(軟骨),並減緩骨關節炎惡化的速度,體重減輕的越多,骨關節炎進展的速度就越慢。二、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第二招-地中海飲食骨關節炎患者最常問的問題之一是-“是否有特殊的關節炎飲食”?雖然目前對於關節炎沒有具奇效的飲食,但許多食物可以幫助對抗炎症反應並改善關節疼痛和其他症狀。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具有抗炎和抗病的效果,並具有下列功效:降低血壓、預防慢性病(例如:癌症、中風)、有益心臟健康、減重。地中海飲食組成:1. 魚美國心臟協會和營養與飲食學會建議每週兩次食用85~115公克的魚,而關節炎專家建議越多越好。最佳來源:鮭魚、鮪魚、扇貝…等。不敢吃魚可以服用補充劑,研究結果表示每天服用600~1,000毫克魚油可緩解關節僵硬、壓痛、疼痛和腫脹。2. 堅果和種子每天吃約43公克的堅果,最佳來源:核桃、松子、開心果和杏仁。3. 水果和蔬菜每天的目標是九份或更多份水果和蔬菜,最佳來源:藍莓、櫻桃、菠菜、花椰菜。4. 橄欖油每天2~3湯匙,最佳來源:建議選擇特級初榨橄欖油,因為經過較少的精煉和加工,保留了較多的營養;或是可以選擇酪梨油、紅花油,皆發現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而核桃油的omega-3s則是橄欖油的10倍。5. 豆類大約一杯,每週兩次(或更多),最佳來源:小紅豆、紅腰豆和斑豆。6. 全穀類每天總共吃170公克的穀物,其中至少三樣應該來自全穀物,最佳來源:全麥麵粉、燕麥片、碾碎乾小麥、糙米和藜麥。7. 茄科蔬菜茄子、大番茄、紅甜椒和馬鈴薯等茄科蔬菜是抗病強者,可以最少的卡路里提供最大的營養。6招預防關節炎---https://bit.ly/3EavdZf
-
2021-12-1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升高無症狀!醫曝「2個最佳量測時間」 超累、手臂痛恐是心臟病前兆
時序進入冬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溫度驟降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因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的機會。然而,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自己認為沒有明顯不舒服症狀,惟有透過「定期量血壓」清楚掌握血壓狀況,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遵守722守則 掌握血壓變化血壓不是固定的數值,會隨著時間、情緒、季節有些許變化,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可能造成很多後遺症,會影響到腦部、心臟、腎臟和眼睛等。(推薦閱讀:血壓低別高興太早! 低血壓也可能會中風)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高憲立醫師表示,很多人到醫院看病時才順便量血壓,這只能表示當時的血壓,並不是長期的血壓狀況,而且不少人到了醫院通常比較緊張,血壓會升高,恐怕不準確。那麼,該如何正確測得血壓?高憲立說明,除居家血壓量測,還有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可以清楚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推薦閱讀: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高血壓成因多 良好生活型態是關鍵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的運動等。國民健康署提醒,若有高血壓家族史,又屬肥胖體型,建議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更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推薦閱讀: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 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天冷保暖要確實 若有徵兆速就醫因應溫差變化大的天氣,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及長者,外出要穿戴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等,務必做好禦寒保暖的工作,防止因溫度差異太大或低溫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撥打119就醫。(推薦閱讀: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常見「便當配菜熱量」排行揭曉! 第一名超意外:2樣吃多恐高血壓 
-
2021-12-13 養生.聰明飲食
觀念不正確恐讓健康問題更嚴重 營養師教吃素進補怎麼吃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1 該看哪科.皮膚
5種營養因素、8種風險因子 促成「痤瘡」永不滅絕的元凶!
青春期時因為賀爾蒙的改變,導致滿臉『痘花』,但更多的人,即使過了青春期,臉上的痤瘡依然「屹立不搖」呢?醫師委員會(PCRM)指出4種營養因素、8種風險因子是讓臉上『痤瘡』永不滅絕的元凶。導致成人「痤瘡」的5種營養因素痤瘡是一種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的皮膚病,大多數的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痤瘡,隨著雄性激素的下降,這些痤瘡通常會消退;然而,有些病例會持續到成年或在成年時發病。臨床研究證實這5種營養因素與痤瘡有關:1. 體重過重:痤瘡在超重的人群中更為常見,部分原因與胰島素阻抗有關。2. 西方飲食:日常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例如塊莖、水果、蔬菜、花生、玉米和以不飽和脂肪為主的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物的人們,少有痤瘡的發生,相比之下,痤瘡在西方化飲食的族群中很常見。3. 乳製品:臨床上觀察發現,在青春期攝入大量全脂牛奶的人患嚴重痤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攝取量的人高出約12%;而那些食用大量脫脂牛奶的人患嚴重痤瘡的可能性,要比一般攝取量的人要高出約 44%,因此脫脂牛奶似乎比全脂牛奶具有更大的痤瘡風險。4. 高升糖指數食物:臨床試驗表明,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痤瘡,而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可能有助於痤瘡治療;這可能與脂質和胰島素異常有關。5. 鋅不足:研究發現,血清中的鋅含量低與嚴重的痤瘡病變有關,臨床上鋅補充劑已被用於有效治療炎症性痤瘡,對於重度痤瘡比輕度至中度痤瘡更有效。導致成人「痤瘡」的8種風險因子1. 致痤瘡性化妝品:含有油或色料的皮膚和頭髮產品會導致痤瘡病變,而水性化妝品的致粉刺性較低。2. 重複性皮膚損傷:頻繁摩擦或封閉性衣物(例如:內衣肩帶、安全帽、高領毛衣)可能促使病變的炎症反應。3. 環境問題:潮濕和出汗會加劇痤瘡,或是接觸除草劑和其他工業產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例如:有機鹵化物)會導致嚴重的炎症性痤瘡反應和疤痕。4. 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痤瘡,包括:皮質類固醇、phenytoin、isoniazid、disulfiram、鋰、僅含孕酮的避孕藥和維生素 B。5. 飲食:特別是牛奶攝入量和高升糖指數食物與痤瘡有關6. 遺傳學:遺傳與嚴重型痤瘡有關7. 壓力:壓力被認為與痤瘡惡化有關8. 荷爾蒙:以雄性激素過多或胰島素抗性為特徵的內分泌失調,例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和多囊卵巢綜合徵,可能會引發痤瘡的產生。參考資料來源:醫師委員會(PCRM)
-
2021-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進補怎麼吃? 營養師推4食材補得更到位!
冬季、天冷民眾開始進補,除了葷食者需注意避免肉類攝取過量,素食者也需注意營養攝取,進補才能補得到位。嫚嫚營養師指出素食者常見缺乏的營養及健康問題,也建議可以在進補時留意攝取,更有助養生。 吃素好處多,防慢性病、癌症還助減肥! 嫚嫚營養師指出,吃素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從國內外各個研究來看,吃素者與葷食者相比,缺血性心臟病發病率及死亡率約減少25%,癌症發生率約減少8%,高血壓風險減少75%,從第二型糖尿病來看也約減少47~78%,飲食轉變為素食者更是下降了53%,而總膽固醇、LDL也皆有顯著下降的情況,並且也可以控制尿酸、減少痛風發生。 除此之外,吃素對於減重也很有幫助,據統計,素食者與葷食者體重相比,約可相差5公斤,BMI以男性來看可相差約1.9 kg/m2,女性相差約1.54 kg/m2。因此嫚嫚營養師的減重班,若學員遇到停滯期,通常會建議先適度的停止吃脂肪含量較高的紅肉。順帶一題,每週一至兩天適度的吃肉、其他時間吃素的「彈性素食」飲食法,也被專家票選為第一名的最佳減重飲食法,在健康綜合排行中為第二名最佳飲食法,僅次於地中海飲食。 吃素養生觀念不正確,健康問題恐怕更嚴重! 問題1:營養缺乏不過即便素食對健康有利,也還是得留意營養缺乏及品質不佳的問題。嫚嫚營養師表示,在飲食均衡下,大多數肉類的營養在牛奶、蛋類皆可攝取得到,蛋奶素的素食者較少有營養失衡的情況,前提是營養均衡,全素者則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蛋白質、鐵、鋅等營養的情形。因此素食者較常會有指甲脆裂、貧血、記憶力變差、頭暈等問題,往往經檢查發現並非疾病,而是營養缺乏。要特別注意的是,年長者在生活上也需特別留意頭暈,若發生跌倒等意外,骨折風險相當高。 問題2:品質不佳素食要吃的健康一定要為「健康素食型態」,否則對身體的危害更高。研究發現,若素食者因認為素食健康、飲食沒有太多選擇等原因,便不忌口的食用油炸、過油的素食,或是大量的吃水果、飲用果汁、精製糖、甜點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一樣可上升達16%,心血管發病機率也比葷食者還來得高,且這些問題也容易形成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這些脂肪容易累積於肝臟,長期來下形成脂肪肝,因此也有不少素食者常在健檢時發現有脂肪肝問題。 吃素進補怎麼吃?營養師:準備4食材補得更到位! 進補重點在於補足身體缺乏的營養,了解素食者普遍缺乏的營養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材方面可多準備豆腐,以補充蛋白質等營養;雞蛋除了蛋白質,亦有助補充維生素B12;蔬菜來源可多準備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以補充植物性鐵質;餐後可以吃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可提升鐵的吸收率。 除此之外,食材也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加工素食,如素火腿、素雞等,這類高度加工、調味的食品,容易鈉攝取過高,湯頭、醬料也應留意,鈉超標為國人最普遍的營養問題,45歲以上三高問題中,高血壓狀況最嚴重,盛行率高達約60%,不論是素食或葷食者都須留意。而吃得過補、麻辣鍋等口味過重,也可能促進發炎,短期內亦可能看到嘴破、大量長痘。 進補目的在養生,素食者營養日常就要顧! 嫚嫚營養師表示,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進補的必要性並不高,可隨節日、季節、習俗等應景的進補,補埔心理,建議最多一周一次即可,而素食者營養缺乏的情況則是從日常便需留意。 日常可透過營養品、營養酵母、植物奶補充維生素B12,並留意豆類的攝取量足夠,如黃豆、紅豆、綠豆等,以確保蛋白質充足。植物性的鐵質來源可從除了前述提到的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等,也可以從花生、南瓜子、紅豆等攝取,至於植物性的鋅來源,則可從堅果攝取,雖然吸收率不如海鮮高,但堅果的營養可謂全面,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養生從日常做起,並適度的進補,更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進補因人而異,盲目進補恐傷身!醫:把握4觀念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手腳冰冷、容易疲倦?營養師教怎麼吃能禦寒
冬天到了,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手腳開始變得冰冷,特別是長輩們,因為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新陳代謝變慢,加上不少人罹患三高,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會加速血管老化,一旦氣溫驟降,畏寒、手腳冰冷、疲倦等狀況就找上門。想要調理冬天手腳冰冷現象,可從飲食、運動、保暖等五方面著手改善。1、足夠熱量吃完東西都會感覺熱呼呼的,這是因食物的產熱效應,所以過度節食、熱量攝取過低,會使血液循環變差,讓身體感到寒冷。建議民眾應正常進食,將體位(過輕、正常、過重或肥胖)依個人活動度(輕度、中度、重度),乘上對應的數值(20-35),就是我們一日所需熱量。例如:60公斤的人,BMI為20在正常範圍、輕度活動,每日的熱量需求則是60×25為1500大卡。2、足夠蛋白質蛋白質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熱量,容易讓人感覺暖和,比較不會造成血糖波動,建議每餐至少攝取2至3份蛋白質,每份蛋白質為190㏄豆漿、三指寬的肉、一顆雞蛋、板豆腐3方格,像胃口較小的長者,經常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不妨在點心時間喝杯豆漿、牛奶,或吃豆腐、雞蛋都有幫助。3、辛香料少量辛香料,除了刺激食欲外,也可以擴張血管,讓我們感覺血液循環變好,譬如薑、薑黃、蒜、辣椒、胡椒都可以在料理或熱湯時適量添加。但要注意,辛香料是讓人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增加散熱,假使在整體熱量不足的狀況下,指望多吃辛香料保暖,是不正確的。4、運動冬天氣溫低,本來就會帶走人體的熱量,可是很多人一到冬天反而關在家不想動,缺乏運動的狀況下,血液循環不好,自然比較難維持較高的體溫。因此,建議民眾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運動,強度因人而異,但有年紀的長輩可以做到有點微微出汗、感覺身體暖和即可。5、注意保暖人體最容易受寒之處,就是頭部、脖子、肩膀、背部、膝蓋、肚臍及腳底,因此冬季禦寒,這幾個部位要注意保暖,穿到讓身體感到暖呼呼,有點快出汗就對了;平時也可以多泡腳,增加血液循環,提高禦寒能力。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動作無法達標代表行動力退化 簡文仁教2方法強化肌肉骨骼
入冬後,天氣驟變讓不少長輩的關節感到疼痛不已,加上戶外低溫更是不運動的最好藉口。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關節不適必須立即就醫,瞭解關節退化的原因。而人開始退化與降低行動力有關,如果不持續運動,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從初期關節、肌力變弱,到最後完全不使用就會快速退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隨著年紀增長,行動力勢必會受到肌力、關節退化等因素影響。簡文仁表示,「退化」常被誤以為是「老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而老化則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失去功能,無法逆轉。對抗退化必須要找出原因,調整生活習慣;對抗老化則是要有健康策略。關節出現喀喀聲,兩方式強化肌肉骨骼。簡文仁表示,關節出現喀喀聲,顯示關節軟骨遭到磨損,屬於正常老化現象。但是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體重過重、大腿肌力不足等,則會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建議長輩,可以採取兩種方式,均衡飲食補充營養成分,另外就是增加肌力。1. 補充營養:攝取足量蛋白質,才能長肌肉。簡文仁表示,胃口不錯的長輩,只要均衡飲食,就能幫助關節補充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一定要足量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長肌肉。肌肉能保護關節,降低磨損的機率。如果胃口不佳,可以適時補充營養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幫助關節潤滑液分泌。另外,可以補充咪唑胜肽,簡文仁表示,長肌肉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屬於長鏈的胺基酸,長輩因為胃口或是牙口不好,不喜歡吃肉,攝取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也比較好吸收。人體本身也會分泌咪唑胜肽,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分泌的速度遠低於流失的速度。坊間的咪唑胜肽則是從迴游魚類提煉出來的,屬於一種胜肽,加強服用更能幫助長輩增長肌肉。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補充維他命C、D,簡文仁表示,建立起足夠的肌群,需要多種材料,不能只靠單一的元素,就像是蓋房子,除了鋼筋水泥,也需要石灰、磁磚等協助裝潢。2. 開始運動:採循序漸進,習慣運動再加上重訓。很多長輩會說「一輩子都沒運動,怎麼可能再運動」。簡文仁強調「要活就要動」,擔心運動會增加身體負擔,就從最基本的開始做起,像是最簡單的「叭噗叭噗」,雙手張開後再握拳,這是所有人一定都做得到的運動。其餘的運動則視體能狀況,像是無法從椅子上自行起身的長輩,可以增加輔具,如扶手,幫助起身,多增加腿部肌力。腿部肌力足夠,關節被磨損的機率才能降低。如果從一般高度的椅子,透過扶手可以起身,可以降低椅子的高度,慢慢嘗試,多做幾下就能幫助腿部肌力增長。原地踏步也是幫助腿部肌力增加的方法之一。簡文仁表示,一開始每一個動作從五下開始,之後再變成十下,最多二十下。不間斷持續一個月,就會看見成績。簡文仁說,其實只要做一周就能看見明顯進步。開始培養基本的肌力以及體力後,可以慢慢接觸重訓,但千萬別操之過急,最好的方法是找教練,慢慢加強阻力,沒有經驗者,最好一開始別自己練,以免傷身。檢測行動力如果下列任一種方式無法達標或是有困難,顯示行動力開始出現問題。1.65歲以上的長者,每秒鐘至少要走0.8公尺。2.從椅子上起身不需要扶手,可順暢起身。3.上下樓梯時,可以只使用單腿的力量,往上或往下推進。
-
2021-1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薑母鴨、羊肉爐,冬令進補就怕熱量補過頭 專家建議「這樣吃」更有效!
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說的就是希望透過冬天進補補出好體力,來因應各種生活上的狀況,50、60年前甚至更早之前,由於生活物資並不富裕,營養的補充困難許多,久久才能吃一次肉,因此動物性蛋白質與部份胺基酸的攝取容易缺乏,需透過冬令進補幫助體質較虛的人補充營養,不僅為了體能改善,同時也幫助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更好度過寒冬。而現今社會下,物資富裕且便利,多數人的營養問題在於過剩而非不足,所謂的冬令進補儼然成為滿足口腹之慾的理由,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表示,現代人除了少數體質特別虛弱以外,基本不需要再額外進補,日常飲食豐富且足夠,營養素超量且過於偏頗的問題較嚴重,若真要進補還不如直接針對不足處做營養補充較佳。薑母鴨、羊肉爐到底在補什麼呢?薑母鴨、羊肉爐幾乎是冬天的代表食物,說到冬令進補絕對逃不過這兩大天王,而薑母鴨、羊肉爐到底在補什麼呢?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說明,當然肉類與鮮蔬的營養素很豐富,不過最主要是優質蛋白質的補充,根據冬令進補過往的時代背景,肉類食材非常缺乏,動物性蛋白質攝取不足會造成身體許多問題,甚至影響到身體根本的機能,因此光是補充動物性蛋白質就能達到身體一定的改善,加上輔以藥材入菜,對身體的調養效果很大,但那是針對缺乏營養的古早人,現今情況下的冬令進補,補進來的更多是過量的油脂、鹽分與熱量。進補該怎麼吃比較營養?而若真正需要進補的人,這樣補真的有效率嗎?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指出,現代人營養不足的問題大多體現在過於偏挑食,因此營養素的攝取集中在某些部份,導致其它該攝取的營養不足,因為這樣的飲食偏好,即使是冬令進補,不喜歡吃的東西一樣補不到,所以不要再拿冬令進補行聚餐之實,若真的對蛋白質與胺基酸有補充需求,直接在日常飲食中搭配營養品服用,效率遠遠大於超量補充食物。進補食物隱藏了大量鹽分、糖分、油脂等,補愈多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提醒,大多數進補食物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去做,並非真正要進補,其調味對於一般人來說已經負擔過重,更不用說四高族群,過多的鹽分會導致血壓升高,隱藏的醣份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難以控制,而大量的油脂攝取則會使高血脂患者風險提升,加上高普林的食物夾雜其中,熬煮過後不僅食物本身對痛風患者有影響,湯底更是痛風發作的主因。口腹之慾可以偶爾滿足,但若針對營養素有需求,還是建議至醫院或藥局諮詢藥師與營養師,透過營養品的補充,不但不影響日常生活與飲食,更可以讓身體少負擔、多健康!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張益誌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2-03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或茶加黑、紅、黃、白糖哪種好?營養成分曝光:小心暴肥、糖尿病都來
65歲的王太太自認是飲料中毒者,每天早上都需要喝一杯熱咖啡來當作開啟一天的儀式,因為知道吃太多白砂糖對健康不好,為了美味及健康,所以改用聽說對健康有好處的黑糖,每次都會加上滿滿一大匙的黑糖;三餐吃完飯也會再喝一杯熱茶,晚上飯後會再加碼搭配一碗自製甜湯。近期在子女的安排下到醫院健康檢查,除了有肥胖問題之外,更讓她意外發現自己已有高血糖(糖尿病)問題。黑糖營養成份較高 仍須注意攝取量營養師潘富子進一步說明,市面上可看見的黑糖、紅糖、黃糖或白糖皆是由蔗糖精煉出的精緻糖,不管是哪一種類,都需注意使用份量。而為何有黑糖對身體較健康一說?是因為黑糖在製成過程,精煉程度最少,製成後保留最多甘蔗元素、且含較多的礦物質成分的糖類。而與其它糖類相比,自然是營養成份較高,但千萬不可因為較健康就以為可以多吃無妨!(推薦閱讀: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每日添加糖攝取量 不宜超過總熱量10%潘富子提醒,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上限,根據國健署每日飲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每日攝取熱量為2000大卡,添加糖攝取則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為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換句話說,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只要喝下一杯就已超過每日糖份攝取量上限。(推薦閱讀: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肥胖併發症多 留意日常飲食攝取潘富子直接指出,體重過重(BMI≧24)及肥胖(BMI≧27)就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由於肥胖的背後因素大多主要為飲食攝取控制不佳,現代人飲食習慣逐漸充斥著大量高熱量、高糖量、高脂肪的食物,而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胰島素的分泌以及血糖的控制;加上大多數人運動量較不足,日常消耗的熱量趕不及吃下去的熱量,也就容易造成肥胖或三高等問題。(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另外,千萬不可覺得吃某種食物對健康很好就不控制吃下去的份量,日常飲食指南則可以依照國健署的「我的餐盤」,攝取適量的蔬菜、水果、乳品類、全穀、豆類與豆製品以及堅果種子類,可減少罹患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延伸閱讀: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8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10分鐘無跳躍運動 初階版不傷膝蓋
想要在家運動,但總怕動作太激烈吵到樓下鄰居,或造成膝蓋關節疼痛嗎?今天教你初級版10分鐘無跳躍運動,且對膝蓋非常友好喔!影片中每個動作50秒,中間休息10秒,全程不跑也不跳,適合體重過重或是膝蓋不好的長輩們訓練,運動的時候建議穿著運動鞋,不要光著腳,除了安全以外,也能減少腳承受的壓力唷!快跟著游書庭動起來,輕鬆運動無負擔!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越動越年輕!延伸閱讀深蹲正確姿勢VS錯誤姿勢 避免腰酸膝蓋痛!5種錯誤跑步姿勢 當心膝蓋受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2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然話多、講不清 可能急性出血性中風
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時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罹患「感覺性失語症」,發生出血性中風,經手術治療救了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該名患者四肢活動正常,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也就是俗稱「腦溢血」。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接受語言訓練復健治療中。「感覺性失語症」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黃啟訓說,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語詞沙拉word salad」。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凶,每年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因此,有三高問題的人應盡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腦中風的症狀變化多端,黃啟訓提醒,若有出現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等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預防腦中風,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檢。
-
2021-11-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主管狂講話「不知在講啥」可能真有病!醫:需治療吃藥
職場遇到主管「黑白講」,極可能有健康問題!一名54歲上班族男性高階主管,幾年前發現有高血壓,因沒有其他不適,沒有特別在意,也不曾服藥控制。某天上班突然「變得多話」,一直抓著同事講話,但說了一大串話沒人聽得懂,送醫經過醫師診斷,才知道罹患「感覺性失語症」,也就是俗稱的「腦溢血」,經過手術挽回一命,目前持續復健中。何謂「感覺性失語症」?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該疾病又稱「韋尼克氏失語症」(Wernicke aphasia),是因左側大腦顳葉後三分之一負責語言理解的中樞系統受損導致,可能因腦中風、頭部外傷、腫瘤、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黃啟訓指出,感覺性失語症患者無法聽懂別人所說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有語言缺陷,會一直抓著別人講,但講出來的話卻沒有人聽得懂,也無法聽懂自己所說的話。這種雜亂無章的語詞,一般俗稱為「語詞沙拉word salad」。該名54歲男主管於書田診所神經科門診檢查,其四肢活動正常,咬字還算清楚,但言語內容錯誤百出,讓人無法理解,後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證實為長期高血壓造成「急性左側大腦顳葉出血性中風」。經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取出血塊挽回一命,並接受進一步的語言訓練復健治療,慢慢恢復中。黃啟訓指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造成腦中風的三大元兇,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降低腦中風發生的機率。每年的12月至2月是腦中風好發季節,由於天氣寒冷血壓變動幅度大,中風的病人數會多出3至5成。黃啟訓提到,說話有障礙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突然半邊臉部不能動、肢體麻木或無力、視力模糊、暈眩站不穩,若有出現任何上述5種情況時,當心可能中風了,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黃啟訓呼籲,民眾患有三高應儘早治療並規律服藥,特別是正值冬季,高血壓者更要注意血壓控制。平時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避免過重,戒菸戒酒,定期健康檢查以了解自己身體狀況,都有助於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
2021-11-22 養生.健康瘦身
QA/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使用「瘦瘦筆」必知十件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調查,台灣19歲以上成人平均BMI值24.2,超過標準(BMI≥24屬過重),減重已成「全民運動」。不少藝人、網紅看準減重商機,大力推薦施打「瘦瘦筆」,稱可抑制食欲,不必刻意斷食也能達到減重效果,民眾趨之若鶩,連網路都能買到瘦瘦筆。醫師指出,瘦瘦筆成分是一種降血糖成分「腸泌素」,高劑量使用確實具抑制食欲效果,但未經醫師處方使用,恐導致嚴重副作用威脅性命。《元氣網》整理十大QA,幫助民眾快速搞懂瘦瘦筆。瘦瘦筆十大QAQ1:瘦瘦筆是糖尿病藥物,為什麼可以減肥?A:瘦瘦筆的主成分為「利拉魯肽」,是GLP-1類似物,即腸泌素的一種。人類進食後,血糖開始上升,腸道此時會分泌腸泌素,促使胰島素作用,幫助血中葡萄糖進入到肌肉或是肝臟中,儲存成能量,同時會抑制升糖素分泌,告訴肝臟可以減少製造葡萄糖,而腸泌素也會降低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欲,使血糖上升速度減緩。利拉魯肽主要使用在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上,抑制患者血糖上升。國外研究發現,提高使用利拉魯肽劑量的糖友,會抑制糖友食欲,出現體重減輕現象,轉而研究利拉魯肽是否有協助減重的可能性,最後被證實有效。Q2:瘦瘦筆會有什麼副作用?A:常見副作用多為腸胃不良反應,如惡心、想吐、腹瀉等。Q3:打完一個療程的瘦瘦筆,停用後會復胖嗎?A:會。世界上沒有一種方式或是藥物,可以幫助人類「不復胖」,需控制飲食與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長期維持體態。Q4:我的瘦瘦筆用不完可不可以給朋友打?A:不行。瘦瘦筆雖然是自費產品,仍需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依瘦瘦筆仿單建議,BMI值需超過30,或是BMI值27有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才建議使用。Q5:我可以直接拿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瘦瘦筆打嗎?A:不行。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腸泌素,與瘦瘦筆的劑量不同,如果使用劑量錯誤或是隨意使用,恐導致腸胃道過度反應,出現惡心嘔吐症狀,嚴重者會吐到胃出血,其餘還包含急性胰臟炎、膽囊炎等。Q6:瘦瘦筆施打部位在腰部,腰部曲線會變瘦嗎?A:不會。瘦瘦筆是作用在腸胃道,並不是注射處的腰部脂肪。Q7: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瘦瘦筆嗎?A:不是。有甲狀腺髓質癌病史或家族病史、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高齡者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或是正在哺餵母乳婦女等,不建議使用。【延伸閱讀】>>「瘦瘦筆」減重 7族群不適用Q8:有人瘦瘦筆只要一周打一次,為什麼我得天天打一針?A:衛福部食藥署通過使用於減重的瘦瘦筆,一個療程為12周,每天施打一次,從低劑量0.6毫克施打,每15天依序調高劑量,分別為1.2毫克、2.4毫克,最後為3.0毫克。如果是一周打一次瘦瘦筆,可能是醫療院所違法將給糖尿病患者的腸泌素,當作減重用的腸泌素,給予民眾使用。Q9:使用瘦瘦筆大約多久會有效果?A:三個月。瘦瘦筆的療程為12周,療程結束,體重約減少5%,如果體重沒有比原先的體重減少5%,表示無顯著效果,應改採其他方式減重。Q10:打瘦瘦筆的期間,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就會瘦?A:瘦瘦筆能抑制食欲,攝食的總熱量下降,體重會逐漸減輕。仍建議體重下降的過程中,維持有氧與無氧運動,讓身體更加健康。(資料來源/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偉峻、桃園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黃志宏)
-
2021-1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82歲阿嬤切除甲狀腺腫瘤! 透過「精準麻醉」 術後恢復較快、不會惡心嘔吐
精準醫療的時代來臨!其中「麻醉」是外科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近年也走向「精準麻醉」配合外科手術的治療方式,可透過腦波監測、靜脈注射麻醉藥物,能更精準即時調整麻醉藥劑量,不僅減少了麻藥量,患者術後很快恢復呼吸且清醒,不再疼痛、惡心嘔吐了。腦波監測 可即時調整劑量一名82歲阿嬤罹患晚期甲狀腺癌,腫瘤超過6公分,癌細胞已擴散到食道、右喉返神經與內頸靜脈,難以切除乾淨,她的右聲帶長期麻痺、呼吸只剩一半,加上被癌細胞侵犯的食道可能滲漏破裂、內頸靜脈剝離時可能大出血,導致施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風險很高,因此事前規畫安排「精準麻醉」配合外科切除手術,費時6個半小時。此次執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麻醉醫師就像機長一樣緊盯精密儀器發揮麻醉技術,採用BIS腦波暨DSA頻譜分析精確判斷患者使用的麻醉劑量,即時進行劑量的調整;同時以手術疼痛監測儀(SPI)與四聯刺激(TOF)監測,安心投予止痛與肌鬆劑量,保障術中不會亂動且血壓非常平穩;最後縫傷口時加上專一肌鬆逆轉劑Sugammadex,患者即刻恢復正常呼吸,迅速拔管且10秒鐘內睜開眼睛。患者清醒快 不到3天出院手術結束後,病患很快清醒,不會疼痛、惡心嘔吐,不會急性譫妄,不須延遲拔管,也不用住加護病房,不到3天就康復出院,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此,面對高齡、多病且高風險手術時,「精準麻醉」是複雜手術可以採用的麻醉方法。高雄長庚自2017年開始,施行外科手術時,會導入精準麻醉的概念與眾多實踐技術,根據6713位國人的大數據分析,採用腦波監測,能減少8.6至13.9%的不必要麻藥量,拔管、意識恢復與甦醒會變得更快更好;術後疼痛部分,除了傳統自控式止痛外,還結合口服止痛藥、非嗎啡類長效止痛針劑、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止痛。施打時機與流程 更為優化尤其更優化施打時機與流程,讓麻醉氣體可減量5至14%,嗎啡減少18至20%,術中高血壓減少22至55%,術後止痛效果一直保持。同時也優化手術的點滴速率、因應病患風險選擇適當麻醉藥物、合併多重止吐藥物應用,可讓術後嘔吐不再是許多手術病患醒來的夢魘。目前施行全身麻醉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吸麻醉氣體進行麻醉,台灣大約八、九成的手術是採用此方式,術後常會發生惡心嘔吐;另一種則是靜脈藥物注射,但必須在腦波監測下進行麻醉劑量的調整,避免過輕中途醒來或過重導致延遲甦醒,術後可防止惡心嘔吐及未來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現代最高品質的全身麻醉,應包括精準麻醉深度、優良止痛計畫、全方位預防惡心嘔吐、提早拔管降低術後肺部併發症等。
-
2021-11-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三餐「手搖飲搭麵包」吃不膩! 當心成為糖尿病的隱形殺手
42歲的潘先生,因工作性質經常要外出跑業務拜訪客戶,對他而言,最方便解決三餐的方法就是手搖飲料再配上快速可得、食用方便的麵包。潘先生還說手搖飲料跟麵包口味有多種選項,就算每天3餐吃也不嫌膩,心情略感壓力時,還會再來個甜口味的麵包或是麵包店所販售的精緻糕點。方便又簡單的飲食搭配 竟成健康隱形殺手近期他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空腹血糖值已到95mg/dl、醣化血色素5.2%,雖還屬正常範圍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但事實上已到糖尿病前期的範圍。(根據最新的血糖標準,正常的空腹血糖應在100mg/dl以下,正常的醣化血色素應在5.7%以下。)後續他也安排營養師進行營養諮詢,他才赫然發現一直以來認為的方便又簡單的飲食方式恐造成日後健康上的損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說明,麵包就是屬於精緻澱粉、含糖手搖飲也是容易造成攝取過多精緻糖,在飲食上都需留意攝取份量,並強調正確的飲食絕對不是只要吃飽就好。尤其是以糖尿病中的第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中占了90%,其背後主要成因就是吃下過多精緻食品,和沒有運動習慣導致人體日常所吃入的熱量遠高於消耗,導致人體的胰島素代謝出現問題,因而引起糖尿病。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盛行率 每4人就有1人處於高風險中根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另,調查結果也顯示高風險族群中有66%腰圍超標、65%有過重或肥胖情形,有5%至10%肥胖族會發展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同時也增加。潘富子營養師也分享,門診中遇過不少案例做完健康檢查才發現已屬高血糖的狀況,其原因就是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也因此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除了遵守「3少1高」飲食原則 還需注意腰圍及體重除了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3少1高」飲食原則,還需注意腰圍及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並且每週累積150分鐘的身體活動量。糖尿病症狀平常較難發現,建議需透過健康檢查觀察血糖值的變化,如果早期發現糖尿病的問題,也能透過藥物、飲食控制和運動做到有效控制。甚至是在糖尿病前期及早介入控制改善,是有機會可以逆轉糖尿病前期,阻斷糖尿病的發生,也能保有未來較好的生活品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媽身懷巨嬰恐難產、大出血 醫建議注意控糖控體重
31歲的高小姐日前挺著38週大的孕肚,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產檢,被醫師告知因身懷巨嬰,可能導致難產、產後大出血等併發症,經剖腹產下重達4400克的大寶寶,在保溫箱進行兩週加強觀察與照護之後,已回到媽媽懷抱健康返家。醫師提醒,孕期期間要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婦產科醫師林峻宏說明,問診時了解,高小姐以往進行產檢與妊娠糖尿病篩檢的結果都在正常範圍,此次的檢查卻意外發現胎兒太大,依據胎兒超音波檢測,以測量到的胎兒肚圍、頭圍、大腿長等數值預測,38週又3天的胎兒體重已大於4000克,比一般同週數的胎兒重約1000克。由於媽媽本身只有體重過重,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判斷可能因遲發性妊娠糖尿病導致,為避免胎兒過大可能會導致難產、巨嬰,或寶寶出生後低血糖而影響腦部發育等問題,因此建議盡速進行篩檢後安排剖腹生產。林峻宏解釋,孕媽咪即使妊娠糖尿病篩檢的數值都正常,也是有可能會產生巨嬰寶寶。巨嬰寶寶的形成原因還有很多,可能來自於父母本身的體重、種族,以及懷孕期間母體平均血糖濃度,如果媽媽生育過過重的嬰兒也有可能,另外是懷孕前體重過重、多胎妊娠、男嬰或是媽媽年齡小於20歲,甚至是飲食控制不佳也是可能原因,必須找出原因才能改善或預防。林峻宏提醒,糖尿病孕媽咪們要留意體重控制,加上良好的控制血糖,才能減少母體與胎兒生產的風險。每次產檢都要測量體重,也可以選擇進行自費高階胎兒超音波,在產檢過程中,若醫師有提醒胎兒的預估體重過重,一定要定期規律接受產檢、持續追蹤胎兒生長,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飲食調整、血糖監測等,降低難產風險。例如減少澱粉攝取、減少脂質攝取、增加蛋白質、鐵質與鈣質,嘴饞時吃必要且營養的食物,也能降低胎兒過大的機率。
-
2021-11-1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立志當醫師卻先成病人!走過焦慮、埋怨…周孟樂鼓舞癲癇患活出一片天
從高中開始,我就想以後成為一位醫師,只是從沒想過,在當醫師之前,會先成為一名病人。高二那年,隔天就是奧林匹亞化學競賽,下課鐘響,我正跟坐在前面的同學聊天,聊不到兩句,一陣窒息感襲來,就像是海水淹沒頭頂,我不能呼吸,馬上感受到雙眼上吊,眼前一片黑,四肢不聽使喚,用力顫抖。再聽到龐大的聲響,是我站不穩撞倒周邊桌椅,整個過程不到半分鐘,我還來不及求救,醒來時已經在醫院。我摸不著頭緒,不知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高中首發病 以為壓力太大醫師告訴我,突然抽搐的原因有好幾種,可能是壓力太大引發過度換氣,也可能是癲癇等。我腦中沒有把「癲癇」這兩個字吸收進去,自認應該就是壓力太大引起。家人幫我辦出院,我隔天照舊參加比賽,可能發病耗盡所有的力量,果然成了陪榜的參賽者。回到課堂上,同學紛紛拿起當天錄下來的影片給我看,好嚇人,原來當天抽搐得這麼嚴重。從第一次倒下到第二次發作,間隔大約十多天。第二次發作後,我深深確信得到癲癇,不是過度換氣也不是壓力。只記得當時好迷惘,癲癇是我過去沒有聽過的病,上網查資料也看不懂,到底為什麼我會生這種病?腦子出了什麼變化?統統不清楚。但緊接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發作,升旗時在全校師生面前倒下、補習班上課途中抽搐,從第一次發作起的一年半間,每周、每月不定時發作二到三次。每次發病前都一樣,先被毫無預警的窒息感淹沒,下一秒就是被疾病的黑暗吞噬,反覆發生。我曾怨懟老天爺怎麼會這樣對我,我跟其他病患一樣都曾埋怨過。走過迷惘、焦慮、埋怨 當醫師志向卻更堅定每天擔心受怕,讓我在高中後半段生活處於極其恐懼、害怕、焦慮的情緒中,雖然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生病了,只是正值青春期,老是想著不認識的路人怎麼在背後講我,一度情緒潰堤,有陣子必須靠精神科醫師協助,使用抗焦慮藥物才順利度過那段艱難時刻。雖然在意別人的眼光,但我從未退縮,照常去補習班、上課,我喜歡動腦,學習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沒有生病前,我的目標就是醫學系,高中時期,我就想過以後會當一位醫師,生病後更加強我的決心。因為,頻繁發作的那一年半,我看了好多醫師,每位醫師對我的病況解釋都不太一樣,後來才知道,同樣是醫師,有些醫師直接告訴你,吃這款藥就對了,無暇說明副作用,初期常搞不懂,現在的症狀是癲癇還是藥物引起。尋尋覓覓終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量,進入大學二年都沒有再發作。對抗疾病也「對抗」父母 爭自助旅行證明可獨立生病過程中,除了對抗疾病,還得「對抗」爸媽。爸媽很保護我,不准我騎腳踏車、不准獨自外出,下課只能回家;怕我累,總叮囑我不要熬夜,任何事情都不准做,甚至因為我選填醫學系而憂心,擔心課業過重讓我過勞。我不斷證明自己可以獨立,默默在心中許下願望:「上了大學,我一定要自己去旅行」!原訂大一出發,與爸媽抗爭到大三才成行,我獨自去日本自助旅行九天八夜,那是我初次感受到在疾病之下的獨立。當時做足準備,告訴爸媽「我可以」,第一個條件是已經長達兩年多未發病,二是自助旅行所到之處都查好就醫資訊,在背包內準備好指示,一旦發作,路人可立即提供幫助。如今我自助出國旅行數十次了,雖然都在東南亞,疫情過後,希望能走訪歐美,開開眼界。我現擔任成大附醫神經部住院醫師,接觸很多癲癇患者,其中好幾位跟我一樣年輕時就發作,也看到很多家屬比患者更焦慮,擔心用藥影響腦部發展、擔心帶孩子出門會麻煩或被人講閒話,最後過度保護孩子,導致很多患者明明有很強能力,卻只能做簡單的工作。我盡可能用自身經驗告訴患者及家長,用藥與不用藥的好與壞,即使罹患癲癇也能活出一片天,就像我一樣。距離自己上次發作是三年前,那時用藥滿兩年,嘗試減藥,但一減馬上發作,於是恢復劑量,到現在都沒有再發作。蒐集百位患者故事 盼社會理解癲癇我知道生病很痛苦,也知道癲癇患者面對很多挑戰,計畫蒐集100位癲癇患者的故事,從他們第一次發作開始的歷程,我希望能寫成一本書。我想讓大家知道,癲癇分很多種,不是只有在大家印象中,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有時候突然斷片、意識清楚但腳會突然用力抽動,也可能是癲癇的症狀。最重要的是,希望社會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癲癇,患者只要好好服藥,或發作時度過那幾分鐘,其他時間都跟正常人一樣,家長不該過度保護,大家也不用投以可憐的目光,希望可以透過相互理解,讓癲癇患者生活得更自在,也希望患者如果有需要,不要認為求救是可恥的事,我跟所有的病友團體、醫師,都在身邊。周孟樂小檔案年齡:28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成功大學醫學系專長:癲癇治療、日文、翻譯興趣:自助旅行現職: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住院醫師經歷:• 台灣神經學學會會員• 社團法人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第十屆癲癇楷模• 第十三屆亞洲及大洋洲癲癇大會金燈獎• 2021年國際癲癇局金燈獎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年發福很「正常」? 當心有「食癮」風暴,慢性病易找上門!
越滾越大,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食癮風暴」在身上吹襲,究竟會造成怎麼樣的傷害?隨著時間的拉長,食癮風暴的影響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大階段:「年輕肥胖階段」(食癮階段)、「中年肥胖階段」(代謝症候群階段),與「慢性病階段」。年輕肥胖階段――很會吃,也很會胖年輕的時候,「食癮風暴」會讓人的食慾變得超好,而且吃的都是高熱量、高糖和高脂防的食物,即使是吃飽了,只要看見這類食物,根本停不下來,很多人以為只是貪吃而已,其實可能已經有了「食癮」症狀。當飲食完全失控,身體逐漸肥胖,如果仔細觀察的話,還會發現這正是現在小孩與年輕人的寫照:現在的小孩與年輕族群最喜歡美式速食,年輕人聚餐最喜歡找「吃到飽」餐廳,無論是火鍋吃到飽、燒肉吃到飽、自助吧吃到飽,都是他們的最愛;大學旁邊夜市賣的重口味小吃,例如:鹽酥雞、炸雞排等,主要消費群都是來自於年輕人!研究顯示,人類會對高糖、高脂的飲食產生依賴,導致胰島素過高,引發「食癮效應」,讓年輕人對於熱量的需求毫無節制。肥胖以後,「食癮風暴」會更加肆虐,讓你進入「滾雪球」的惡性循環當中,無法自拔,不僅讓人更會吃、更不想動,吃進來的熱量完全變成脂肪。惡性循環之下,肥胖的人會更肥胖,似乎已成定局,甚至無止盡!身體儲存脂肪的容納量幾乎沒有極限,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動輒就胖到一百五十公斤或兩百公斤,無法自行起床,想要去醫院還要拆掉大門,勞動起重機的幫助,才能送上救護車!「食癮風暴」讓許多人一輩子沒見過自己的體重回頭過。更可怕的是,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不是體重過重就是肥胖,而這些體重過重者,很快地都將會擠入肥胖的行列。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食癮效應」的影響,從孩童就開始了!現在的小孩都在速食文化下長大,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從小就有肥胖的現象。美國醫學專家曾經解剖因意外事故身亡的孩童,發現他的血管竟出現脂肪紋,證實胰島素的影響早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了;「食癮風暴」開始傷害人體的時間點,可能遠遠超乎醫學專家的想像!「年輕肥胖階段」大約從孩童時期至三十歲左右,除了很會吃並發胖之外,沒有急迫性的健康問題,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一樣,每個人的體重越來越重,肥胖人口直線飆升,「反正大家都一樣,每個人都很『正常』!」從來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隨著飲食環境越來越優渥,飲食熱量無理性地飆升,「年輕肥胖階段」的時程已經縮短了。很多年輕人不到三十歲就開始出現大肚腩,提早進入「中年肥胖階段」,甚至直接跳躍到「慢性病階段」了,不可不慎!中年肥胖階段――中年發福,不是福「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隨著影響的時間拉長,對身體的傷害越來越嚴重!一旦邁入中年,腹部不僅會堆滿脂肪,變成大肚腩,許多代謝失調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也會一併出現。當腹部超音波一掃,大概會發現將近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脂肪肝。腹部肥胖再加上三高,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因此也經常呼籲「男九○、女八○」的口號(男性標準腰圍維持在九十公分以內、女性標準腰圍維持在八十公分以內),就是希望民眾可以預防「代謝症候群」。如果以《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來形容,「代謝症候群」正是致命風暴即將形成的前夕。到了這個階段,隨時可能引起慢性病的反噬,「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一種病,卻很要人命!目前醫界已公認「代謝症候群」正是慢性病發病的前兆!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七倍;罹患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三倍;「代謝症候群」同時也是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以及大腸癌等)的高危險群。根據中央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四十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高達百分之五十五,女性則為百分之五十,可以見得台灣中年人口有一半以上不是鮪魚肚,就是水桶腰,這些代謝症候群的人們通通都在「等待生病」!由於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口超過中年族群一半以上,每個人都是代謝疾病的候選人,這也可以說明:為何現在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每年都登上國人十大死因的榜單。也因為代謝疾病的人口眾多,幾乎每家醫院都被慢性病患擠爆,現在新陳代謝科、心臟科、腫瘤科等成為最熱門科別,導致五大科的醫師紛紛轉入整形外科改做醫學美容,不僅輕鬆又好賺;可憐的健保制度也快被眾多慢性病患壓垮,搖搖欲墜,健保已經負擔不起「牛肉麵」,全部改為「陽春麵」。慢性病階段――引爆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由於「代謝症候群」還不是病,民眾通常不會很在意,認為中年發福很「正常」,大家都會經過這個階段!醫院也幫不了什麼忙,頂多幫你做體重管理,教你改善飲食習慣,要你戒菸、戒酒等等。當然,衛生福利部也會幫忙呼籲「男九○、女八○」,只是,這個口號就如同陽萎一樣無力,效果真的很有限。民眾依舊拚命享受美食,抽菸、喝酒,如果「食癮風暴」再加把勁,你就不是「代謝症候群」人口了,很快就會變成「慢性病」人口!因此,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最後防線」,一旦越過這道防線,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必然找上你!癌症、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三大慢性病,分別佔據最高死亡率的前幾名,而且通通都屬於「肥胖併發症」!簡單來說:就是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容易中風或心肌梗塞;肥胖女性容易罹患乳癌、肥胖男性容易罹患前列腺癌或大腸癌。為何肥胖的人就容易出現這樣的健康問題?究其原因很簡單:這些慢性病正是「食癮風暴」一路從年輕肥胖不在意、中年發福導致代謝症候群,不停傷害身體所導致的結果。終結食癮 控糖不生病「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代謝症候群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如果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表示「食癮風暴」已經傷害身體超過三、四十年以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定義,只要符合下表所列五項指標中的三項或以上,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建議開始執行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1-09 新聞.健康知識+
生命始於受孕?受精卵是活著的 但不是以人的形式
生命如何孕育雷德伯格解釋說:「對於生命何時開始?並沒有簡單的答案,從現代的經驗來看,生命事實上並沒有開始這件事。」受精卵是活著的,但這是細胞活著,而非人活著。例如細菌這類生物,它們整個生命週期均以單細胞形式存在,在海洋或土壤中快樂地繁衍著。而構成我們身體的細胞並沒有這麼堅固,如果你刺破手指並在桌上滴一滴血,你的細胞並不會四處爬行追尋自己的財富,它們只會乾涸而死。就細胞而言,死亡意謂著它們的蛋白質失去作用,內部的化學平衡破壞,細胞膜也會因此破裂。在人體內部的人體細胞可以蓬勃發展,沐浴在養分中,細胞可以進食,保持其蛋白質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並擺脫浪費。如果收到正確的信號,細胞也可以成長和分裂。一個細胞變成兩個,因為所謂的母細胞會把所有的分子遺產,分給一對新的子細胞。在細胞分裂的任何時刻,母細胞都不算死亡,子細胞也永遠不算活著,因為所謂的「賦予的生命」是從前者流動到後者身上。某些類型的細胞可以逆轉這種過程,它們是融合在一起而非分裂。例如人類在運動時,會刺激肌肉細胞重疊,然後合併產生新的肌肉纖維。還有在人類骨骼中,免疫細胞會融合成巨大的「蝕骨細胞」(osteoclasts),這些細胞會蠶食掉舊骨骼,以便用新組織加以代替。每個肌肉細胞和蝕骨細胞都可以容納許多細胞核,每個核裡都有自己的DNA。形成它們的獨立細胞並未死亡,它們只是把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生命形式。而這就是受精卵所存在的細胞宇宙。它當然算活著,但並非透過無生命分子的組合而變成活著。相反地,它是來自兩個活細胞的結合。這點跟肌肉細胞和蝕骨細胞有所不同,因為受精卵是由兩個不同人體內的兩個細胞所產生。然而母親的卵和父親的精子也不算獨立存在的細胞。卵是從母親仍在胚胎時所分裂的細胞中產生,而一個男人每天會製造幾億個精子。追溯到最後,它們全都來自前一個受精卵,由這個受精卵發展出男人的整個身體。因此生命的流動從上一代人一直流傳下來。在到達「生命的源頭」前,我們必須划著獨木舟上溯幾十億年之久。「生命始於受孕」是個簡單的口號,容易被記住,也很容易大聲提倡。不過從字面上看,它的立論是錯誤的。這種人格運動的政治觀, 非常清楚地說明了該口號無論如何都不該只從字面上理解。他們想強調的並非「從受孕開始算生命」,而是在強調生命這件事。不是指任何生命,也非犰狳或矮牽牛花的生命,而是「人類的生命」。總而言之,他們說的其實就是「生命權」應該被所有的法律保護。李(Patrick Lee)和喬治(Robert George)這兩位反墮胎者在二○○一年寫道:「一個獨特的、活著的人類個體,來自精子和卵子的受精。」他們所說的「獨特」,是指來自兩個親體DNA 的獨特組合, 引導了胚胎的成長。雖然用肉眼看不到,但是李和喬治認為它已具有潛在的理性,及讓我們成為人類的所有潛能。然而人類成長的過程,並不能立刻被當成一個新個體的生命起源。我們的細胞通常攜帶四十六條染色體,其中二十三條來自母親,二十三條來自父親。但在受精的那一刻,父親和母親的DNA 組合後,實際產生的是六十九條染色體。因為原先尚未受精的卵與母體內的任何細胞一樣,都是四十六條染色體,排列成二十三對。一個擁有六十九條染色體的細胞,永遠不會成長為一個健康的人類,因為該細胞的基因將嚴重失衡。為了避免這種災難,在面對精子的到來時,卵子會作出反應,擠出一個小氣泡。卵把二十三條染色體藏在這個氣泡裡,因此卵現在只剩下另外二十三條染色體,才能與父親的DNA 完美配對。然而即使到這一刻,受精卵仍未獲得一個可以屬於自己的新基因組合,因為它的父親和母親的染色體仍是分離的。每組染色體都包裹在自己的膜裡,分別進行變化。因此最好把受精卵初期視為一個「共同工作」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男性和女性基因組正在各忙各的。然後受精卵分裂成兩個細胞,每個細胞都繼承了父親和母親的染色體。卵在受精後還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階段。只有到這一刻,染色體才會放棄它們各自的容器。因此只有在這雙細胞的胚胎中,父母的兩組DNA 才算結合在一起。然而即使到這個階段,新的胚胎也還沒有分子的獨特性。事實上,細胞中的所有蛋白質均來自母親,均由母親的基因編碼控制。因此這兩個細胞充滿了母親的RNA,這些RNA 會繼續被製造成新的母體蛋白質。換句話說,胚胎並未開始使用父親的遺傳指令。在這個重要的步驟裡,胚胎的行為仍然像是母親的未受精卵,亦即這個獨特的人類個體,尚未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在父親的染色體覺醒前,亦即在新基因組開始掌控一切之前,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卵的內部有一組特殊的「殺手蛋白」,是由母親自己的基因製成。它們會在胚胎細胞內漫遊,消滅母體原本的其他蛋白質,並消滅從她的基因產生的RNA 分子。接著來自母體的另一組蛋白質捕捉染色體,為即將展開的新工作做好準備。這些細胞現在會開始產生一批新的RNA,這次便是由母親和父親的基因平衡後所產生。然後細胞以新的RNA 對自己補充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是由之前被殺手細胞切碎的母親分子殘骸重建而成。在胚胎內部發生這些變化的同時,胚胎也會移動。它會從母親的輸卵管浮出來,往下進入子宮。一路走下去,胚胎也可能會分裂成兩組細胞。這兩組細胞會繼續分裂,每一組都變成普通的胚胎。最後,這兩組細胞可以發育為同卵雙胞胎。因此,如果要說服我們相信卵一受精就立刻成為一個獨特的人,那現在變成兩組胚胎的情況下,這個人該到哪一邊去呢? 異卵雙胞胎會以不同的方式發育。母親一次排出兩個卵,每個卵由不同的精子受精。當這些雙胞胎仍然是微小的細胞團時,有時它們會相互碰撞並且結合。由於胚胎本身的靈活性,即使某些細胞帶有一個基因組,其他細胞帶有另一個基因組時,這些細胞也可以重新組合為一個胚胎,且這個胚胎也會繼續正常發育。科學家稱這些合併為嵌合體(chimeras),嵌合體可以成長為健康的成年人,它們會變成由兩個細胞群體組成的生命,每個細胞都有各自不同的基因組。如果說每個受精卵都是一個人,並擁有一個人可以享有的所有權利,那麼從嵌合體長大的人,選舉時可以投兩票嗎? 當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類回溯胚胎的發育時,很容易會把這種從單一細胞到三十七兆個細胞組成身體的轉變,視為精準過程下的一連串化學變化。雖然教科書上描寫的成長進展順利,然而胚胎發展也常以失敗告終,所以才會有這麼多懷孕失敗的例子。胚胎存活的最大風險是最後沒有形成二十三對染色體。有時胚胎會複製出第三份染色體拷貝,當每個基因有三份拷貝而非兩份,胚胎便可能會產生過多蛋白質而使胚胎中毒。有時胚胎最後只有一份染色體拷貝,因而使它們無法製造生存需要的所有蛋白質。有時麻煩出在卵裡面。例如當卵試圖擺脫氣泡裡多餘的染色體時, 其中一條不小心留在裡面。有時麻煩會在受精後胚胎開始分裂時出現,例如細胞分裂時無法在子細胞之間平均分配染色體,而讓某個細胞染色體過多,另一細胞的染色體卻很少。因此開始分裂時,便會將這種不平衡的情況傳給後代細胞。生物學家稱這種不平衡為「非整倍體」(aneuploidy)。胚胎發展雖然不一定會停止,但如果它包含了平衡與非平衡的細胞,則非平衡細胞可能會停止生長,而平衡的細胞則繼續構成人體的絕大部分。當然就算胚胎完全由非整倍體細胞組成,仍可能會有倖存的機會。這點要取決於不平衡的性質,例如第二十一對染色體異常的胚胎,仍會以唐氏症的孩子出生。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非整倍體胚胎會逐漸衰竭。有時是停止生長,有時會無法在子宮著床而被排出體外。非整倍體化並不是女性無法懷孕的唯一原因。某些婦女不能產生足夠的雌激素使子宮準備好接受新的胚胎。一次時機不佳的感染,亦可能使婦女的免疫系統負擔過重,並將胚胎和胎盤視為外來敵人加以攻擊。科學家估算出自然懷孕失敗的數量,結果相當驚人。二○一六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約有百分之十到四十的胚胎,在可以著床於子宮前便失敗。而從懷孕到出生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數字還可能上升為百分之四十到六十。如果一個國家宣布生命從受孕開始算起,且讓受精卵具有所有正常人應有的合法權利,那這些懷孕失敗的情形可能就會被當成醫療上的大災難。因為從全球範圍來算,這便意謂著每年可能會有超過一億人死亡,讓心臟病、癌症和其他主要死因的死亡人數相形見絀。※ 本文摘自《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作者:卡爾.齊默譯者:吳國慶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1-11-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深層靜脈栓塞像高速公路出了大車禍 醫籲單側下肢腫脹、疼痛一定要留意
「醫師,我的左腳會不會壞死啊?」躺在急診推床上的王先生一臉擔憂地說,「之前醫師說是蜂窩性組織炎,所以有吃抗生素,但是好像都沒有改善。整隻腳很脹、很痛,摸起來都硬硬的。」相較於右腿,王先生的左腿已明顯腫脹發紫。「這恐怕不是單純的蜂窩性組織炎,」醫師蹙起眉頭說,「你的腳有可能是血管塞住了。」「血管塞住!?那該怎麼辦?該不會需要截肢吧?」王先生緊張地問。「出現單側下肢腫脹、疼痛時,一定要留意是否有深層靜脈栓塞的狀況。」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承根醫師指出,「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我們確認他的問題並非蜂窩性組織炎,而是位於骨盆腔內部的髂靜脈血栓合併嚴重狹窄,血液無法順利流回心臟,鬱積在下肢靜脈,便會產生一連串不適。由於靜脈回流受阻,也會影響表層靜脈,所以皮膚也常會出現反覆發炎的現象。」為了解決深部靜脈血栓及狹窄的問題,便安排微創方式的血管介入治療,經由導管溶栓及使用氣球擴張狹窄的靜脈,然後再置放靜脈支架把髂靜脈完全撐開,蔡承根醫師說,深部靜脈血栓及源頭狹窄的問題解決了,他的左腳便不再疼痛,也漸漸消腫,之後也比較不會再發生反覆性的蜂窩性組織炎問題了。深層靜脈栓塞恐導致猝死心臟是推動生命運轉的引擎,經由動脈將血液送往全身,維持各器官的運行,爾後血液會經由靜脈流回心臟。由於下肢距離心臟較遠,且受到重力影響,回流相對困難。我們的下肢靜脈可分為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蔡承根醫師指出,淺層靜脈位在皮下肉眼可見的位置,深層靜脈則是包覆在肌肉裡面,兩者由交通支連接。當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出狀況時,會產生不太一樣的症狀。淺層靜脈在皮膚表層,發生栓塞時,可以從皮膚表面可以摸到一段腫脹、發炎、疼痛的血管,附近的皮膚也會發紅。淺層靜脈栓塞的發生,大多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例如久坐、久站、創傷、使用靜脈留置針頭等。深層靜脈的管徑較粗,若出現栓塞,便會造成較嚴重的問題,蔡承根醫師舉例,「深層靜脈栓塞就像高速公路上出了場大車禍,整條血管無法運行,影響層面較廣,併發症也比較嚴重。」下肢的血液循環靠深層靜脈進入骨盆腔,當血液不流通時,大量血液會鬱積在下肢,蔡承根醫師指出,從外觀可以見到,患者的整隻腳由腳趾頭開始往上腫脹、甚至泛紅、發紫,兩隻腳的粗細有明顯差異,而且會伴隨疼痛不適。除了腳腫、疼痛之外,鬱積的血液可能凝結成血塊,蔡承根醫師說,倘若血塊順著血液流回心臟,便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嚴重可能猝死! 盤點深層靜脈栓塞危險因子深層靜脈栓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血管阻塞或血液循環不良,蔡承根主任表示,久坐、久站、臥床或長期維持相同姿勢時,下肢血液停滯便容易凝固,而形成血栓。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懷孕、體重過重、抽菸、癌症、心臟衰竭、家族史、服用避孕藥等。「懷疑深層靜脈栓塞時,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測量下肢血流的狀況,並尋找血栓的位置,若血栓位置越往心臟的方向靠近,血管會鼓脹的越厲害。」蔡承根主任說,「更上游的靜脈也不能疏忽,尤其是腹部骨盆腔內的血管,因為動脈與靜脈在此交會,靜脈走在動脈後面,有部分靜脈會被動脈橫跨其上,在長期壓迫之下,位於骨盆腔的髂靜脈可能產生病變、纖維化甚至是萎縮退化,導致血管狹窄,嚴重影響下肢血液回流。」由於靜脈後面是又是脊椎,當脊椎退化產生骨刺或椎體變形,血液回流時因前方動脈反覆搏動及機械式的摩擦,前後夾擊髂靜脈的情況下,也容易使靜脈受傷,蔡承根醫師解釋,這樣的持續機械性的傷害會無聲無息地破壞靜脈管壁,使靜脈慢慢開始纖維化及萎縮。及時治療,搶通下肢血流!突然出現單側腳腫、疼痛等不適時,要盡快就醫,蔡承根醫師說,在深層靜脈栓塞初期,可以嘗試使用溶解血栓的藥物來治療,有時血栓的形成不只侷限在一處,所以在治療期間需要密切觀察。針對髂靜脈狹窄的部分,可以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利用靜脈支架來撐開靜脈的管徑,蔡承根醫師解釋,「我們會從大腿部位股靜脈或膝蓋後的膕靜脈穿刺,將導管放入髂靜脈,小心地穿過血管狹窄的部位,接著用氣球擴張血管管徑,在這個擴張的過程中即使只在狹窄部位擴張增加2至4毫米,也能讓堵塞的狀況大幅改善,增加靜脈的回流,患者的症狀就會慢慢緩解。」為了避免病變的靜脈在擴張後漸漸萎縮回原狀,我們可以在氣球擴張後置放靜脈支架,蔡承根醫師說,靜脈支架能夠將靜脈血管完全地撐開,維持靜脈暢通的狀態,減少深層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所以治療方式要把髂靜脈狹窄的源頭問題徹底處理,才是完整治標及治本的治療。回過頭來說,有些人有潛在髂靜脈的問題,早期都是先以腳腫,小腿皮膚顏色改變及皮膚搔癢,甚至是小腿有反覆潰瘍傷口呈現,這些其實都是要小心是非血栓性髂靜脈病變的特徵表現,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才不用等到演變成深部靜脈血栓的血栓性髂靜脈病變再來就醫,處理方式也就不會那麼棘手複雜了,而且長期的預後也比較好。貼心小提醒久坐、久站、臥床、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都會導致血液滯留而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大家要盡量避免。蔡承根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單腳腫脹、疼痛、發紅、發紫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搶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