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轉診
共找到
449
筆 文章
-
-
2021-09-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眼中台灣病人求醫的心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就醫、行醫與醫療政策的檢討」。一位資深醫師冷眼旁觀,點出他所看到的大眾就醫的問題;一位關心醫學倫理的律師誠懇道出他認為醫師行醫應有的修養。非常難得的是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之中回應這兩篇文章,他以台灣濫用健保的真實數據、民眾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的設計,而提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讓我們傾聽李署長誠懇的呼籲:「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共同守護台灣健保!」最近我在醫院的接駁車上聽到一位年長女病人的報怨,她說最近因疫情的關係,原來就醫的醫學中心的大醫院可能要負責照顧有「染疫」的病人,而減少門診的次數,使得已習慣固定去門診領藥的她感到不方便,因此轉來一個有「專科」名號的醫院就醫。因為此次來到過去沒有就醫紀錄的醫院門診是初診,因而需多付初診掛號費,也被要求回診看檢查報告。因此向車上的乘客抱怨這醫院,對年長病人的不便及官僚。這個對話讓我聯想及分析台灣的「便民」就醫問題。一般民眾掛號求醫,都是因為身心不適而去求「醫者」幫忙改善。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一般民眾是找住家附近的「開業醫師」或經家人、朋友或依其他媒介來找出名的「有名醫師」幫忙,以求緩解或治療不舒適。近年因為醫師舆人口的相對比增加,各分級的醫院、診所也增設許多,加上醫療保險的普及,使台灣的民衆有很多求醫的方式。除了分布在各地的診所,還可以「自我診斷」到不同分級的醫院甚至醫學中心的特別門診掛號求診。目前在台灣的民眾因身心不適可求助的管道很多,從傳統的求神拜佛、秘方傳授的漢草秘方等等之外,還有中西結合的「順氣」、推拿等民俗療法。最近民意開放,有科學根據的「西方醫療」漸漸受到重視,求診於經「認證」的醫療機構的民眾也很多,認同科學診斷及治療的民眾也更普及。因此,病人求診的管道及方便度都在近年內改變了許多。全民健康保險的推動,台灣民眾就醫更方便,因而追求進階的「專科」或「次專科」。求診及治病更方便,一般民眾求醫的量及質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加上經濟條件改善、生活品質進步,也顯現出一般民眾很注重健康狀況及醫療品質。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時,有些人仍有如求神拜廟的心理,以為「廟大、神會更靈」,因而追求去出名的「醫學中心」看診。除了治療管道多樣化之外,民眾也會尋求更「精準」及提供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來診治病情。要求受到最 好的、更新的技術來「看病」。各種檢驗的方式也比以前多樣化。醫學界也推出更「精準」的影像及生化、基因的技術。中西醫門診及特殊次專科的服務業者也推薦更多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增加了許多化驗及技術的分析,來維護「更好」的醫病關係。醫療給付,包括轉診去專科或次專科就醫。就醫的經濟負擔也因健保給付,而有醫師變「醫匠」的現象。媒體的報導在新進醫療方面的資訊也增加很多,多少影響到民眾追求名醫或要求特殊醫療器材檢查的要求。就醫很方便在追求更次專科的「專家」以獲得最好的服務及治療。一般的民眾對醫療機構也多少有些迷思,同拜廟求神類似,很多都以為「廟大、學問就大」而趨向醫學中心,甚至向醫學院的附屬機構求助。因為一般民眾認為有專科醫生的頭銜,對病情的了解、判斷、檢查也應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一般民眾總期待又新又貴的檢查及診治會有更好的療效。這類的醫療資訊廣泛的在媒體上報導,多少影響一些「久病亂投醫」的現象。上述的社會現象或許會讓醫學生產生一些迷思,也會影響醫學生畢業後選擇進階臨床受訓的方向及執業的場所,甚至未來服務的方向。不同社經背景的民眾對疾病的認知不一樣,對現代科學及突飛猛進的醫療新科技的認知也很不同,對生命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追求新醫術及科技療法很難有共識,對醫療「成果」及疾病「治癒」 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或許更好的社會教育,會影響一般民眾的就醫形態。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肺炎治療特色醫院
全國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養成衛生習慣 病毒性肺炎大幅減少109年主診斷為肺炎的就醫人口分布,不分層級不分門急住診,林口長庚的8,411人位居全台第一。健保統計,罹患肺炎人數,107年為79.3萬人、108年90.4萬人、109年54.2萬人、110前半年26萬人。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內科系系主任林恕民分析,新冠肺炎促使國人養成非藥物介入措施(NPI)的好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及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導致一般肺炎患者減少,特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大幅減少。林恕民表示,多數患者是自行就醫,少部分透過雁行計畫轉診,不過也因為疫情,被診斷為肺炎的患者有三分之二是直接到急診就診,其餘三分之一是在門診就醫,患者年紀普遍較大。林恕民表示,不同原因引起的肺炎治療方式不同,因此林口長庚是採取「團隊合作」,才能給予最好的治療照顧品質。他表示,無論是感染科或胸腔科醫師,每年都會針對台灣胸腔科醫學會以及感染醫學會推出的肺炎治療指引,教育所有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必須依照指引治療患者,由於細菌感染類型的肺炎較多,第一步會先培養細菌,不過約有半數患者無法成功培養,後續就得依照指引治療。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慢性呼吸道疾患 打疫苗提升保護力根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肺炎治療人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總計有7,041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胸腔內科醫師鄒志翔指出,社區常見肺炎通常因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好所導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應及早就醫,免得小病拖成大病。鄒志翔指出,以仁愛院區胸腔科來說,門診遇到肺炎病患比例不高,已有肺炎症狀的病患都直接送急診,但以住院人數來說,肺炎病患是第一名。鄒志翔說明,最常引起肺炎的細菌為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細菌,嚴重者可能出現肺炎、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症狀;慢性呼吸道疾病引發的肺炎如氣喘;免疫功能不好而引發的肺炎,如糖尿病、愛滋病、癌症等。治療方面,鄒志翔表示,細菌性肺炎會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病毒性肺炎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此藥物主要針對流感,少部分人病情會惡化、呼吸道衰竭,就需要插管治療。鄒志翔說,抽菸者較易得到肺炎,建議民眾應戒菸。另外,也建議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氣喘等,每年都要記得打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地區醫院No.1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COPD肺炎高風險群 戒菸衛教很重要彰化基督教醫院員林分院109年治療肺炎病人達3,271人,是地區醫院第一名。胸腔內科主任陳皇吉說,彰化縣是人口老化縣市,年長者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表示,員基結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共照計畫、氣喘共照計畫及肺復原中心進行病患個管治療是其特色。在肺部有狀況初期就進行治療,可減緩慢性阻塞肺病的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病致病的原因包括長期抽菸、空氣汙染、工作職場有粉塵等及肺臟老化,因而造成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病人會有咳嗽、痰多、和嚴重時呼吸困難等現象。慢性阻塞性肺病也會透過個管師的追蹤和指導,強化規則治療及用藥的動機。不只老年人是肺炎高危險群,陳皇吉說,老菸槍導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幾乎每個月都有十幾位合併肺炎重症送醫,有的甚至年僅五、六十歲就插管搶救,所以戒菸衛教也非常重要。這類病人需做肺阻塞症狀的評估量表,配合藥物治療。陳皇吉說,使用氣管擴張劑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不僅能讓呼吸困難程度下降,也可提升生活品質。在肺復原中心也有拍痰機、呼吸機、上下肢運動和配合姿位引流法的物理治療等,可有效改善肺炎後的復原。全國急診、住院No.2新北市亞東醫院/把握治療黃金期 4小時內精準給藥肺炎長期占國內10大死因前3名,去年超過1萬3千人死於肺炎。位於新北市的亞東醫院,109年因肺炎急診、住院的人數雙雙破3千人,居全國人數第二。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指出,抗生素是治療肺炎的關鍵,醫院在確保供給充足下,最長4小時內一定會給予第一劑治療。肺炎症狀可大可小,鄭世隆指出,約八成肺炎患者在治療後都能痊癒,棘手是在剩餘一到二成,可能本身患有心臟、肺部等慢性病,或是洗腎、癌症患者,肺炎症狀相對嚴重。重症肺炎會有肺部阻塞,且有多重肺葉感染現象,出現喘、血壓低等症狀,需要先插管讓血糖、血氧穩定,當中有不少人都是老菸槍。鄭世隆表示,以前做PCR跟痰液培養結果要花4到5天,但肺炎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現在設備升級,檢驗結果一天就能出爐,也可透過支氣管鏡檢查、抽痰切片看氣管腫脹成形數評估嚴重度。亞東是新北治療肺炎最具規模醫院,疫情前多次參與國內醫學組織肺炎治療指引撰寫,也定期與國外交流。鄭世隆認為,治療肺炎關鍵在即時給予抗生素,在病人到院4小時內根據症狀精準下藥,重症插管患者約一周能拔管轉到普通病房,二周穩定改善。
-
2021-09-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鬍渣少、體毛稀疏 Y染色體缺損的先生是男還是女?
小王帶著太太、精液報告、驗血報告及轉診單來到診間。說是因為結婚兩年都未能懷孕,王太太去婦產科檢查,意外查出小王竟然是無精症。鬍渣少、體毛稀疏,睪固酮低下……抽血一驗,Y染色體全部缺損。在國中當生物老師的小王說,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異常。但荷爾蒙驗血報告顯示他腦下垂體的性促素(gonadotropins)包括FSH及LH都偏高,而血中睪固酮則蠻低的。至於外觀,小王注意到自己的鬍渣比較少,通常每個星期稍微用剪刀修一下臉,平常並不需要天天刮鬍子。我幫小王檢查外陰部,發現他體毛也較稀疏,且兩側睪丸偏小。此時我建議小王要抽血驗染色體檢查。染色體檢查包括一般染色體核型分析(karyotyping)以及Y染色體的微缺損檢驗(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 testing)。一周後,染色體檢驗報告出來。小王的染色體核型是:46,XX。Y染色體微缺損分析結果是:全部缺損。我看著報告,想著該如何跟小王夫妻解釋這些檢查報告。細胞核沒有Y染色體,仍是百分之百的男性。「王先生,你的染色體報告顯示,你細胞核中沒有Y染色體。」我說。小王本身是國中的生物老師,對於染色體核型的意義是相當清楚的。「蛤?」「你是說我的染色體是46,XX?」「是的!」我說。「所以這是女性的染色體核型?」我回說:「表面上好像是這樣,但是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王老師,請你先不必緊張,我慢慢解釋原因。我先講結論:你百分之百是男性無誤!我要向你先說明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我接著說,在Y染色體上有一個特別的基因在決定我們性腺及外陰部的分化,這個基因叫做SRY,這個基因會轉譯一個蛋白叫做TDF(睪丸決定因子,testis determining factor),會促使原始性腺分化成睪丸,使其中製造性荷爾蒙的細胞分化為萊氏細胞(Leydig cells)開始製造睪固酮,另一種細胞分化為賽氏細胞(Sertoli cells)分泌AMH(抗穆勒管荷爾蒙)。一般在胚胎發育到第五周的時候就要決定胚胎的性別,嚴格的講,這階段是決定原始性線的分化,是要變成睪丸還是卵巢。胚胎第五周起,決定長出睪丸或女性內生殖道。一旦決定變成睪丸,性腺就會開始分泌睪固酮及AMH。前者會讓男性內生殖道的原始胚胎構造(中腎管或稱沃爾夫小管),漸漸分化成為輸精管、儲精囊及射精管。後者(AMH)則扮演促進女性內生殖道原始胚胎構造(副中腎管或稱為穆勒氏管)的退化。如果胚胎在第五周的時候偵測不到SRY(即沒有TDF蛋白),則沃爾夫管(中腎管)會退化,穆勒氏管(副中腎管)會自動持續分化成女性內生殖道,包括輸卵管、子宮以及上1/3的陰道。「我們在檢測你Y染色體時,也同時測了SRY基因。結果發現你X染色體上存在有SRY基因。」「因此在你還是母親體內的胚胎時,在第五周起,會因為SRY基因轉譯出TDF蛋白,而啟動了睪丸男性生殖道的分化,而且也讓女性內生殖道的原胚構造退化。這就是後來發展成男性個體的原因。」造精相關基因存在Y染色體,生兒育女得找捐贈精子。「縱然如此,這些都不會影響你身為男性的事實。不過,由於許多造精相關的重要基因都存在Y染色體上,如今缺乏Y染色體,造精是不可能進行的。所以,想要生兒育女,恐怕只有考慮使用他人捐贈的精子了。對於你體內睪固酮偏低的情形,可以依靠睪固酮的補充治療來調整,會有助於肌肉、體毛等第二性徵的改善,同時也有助於骨質密度的維護。」聽完我夾雜專有名詞的講解,畢竟小王是生物系畢業,對於一些胚胎學及內分泌等的知識能夠比較進入狀況,王太太則顯得似懂非懂。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像小王般的夫妻對於染色體的不按牌理出牌,多半不會太顯哀傷,且多感情很好,有的成為不要孩子的頂客族,有的尋求他人捐贈的精子,完成生兒育女的夢想。至於性生活,在現代醫學的協助下,還是很幸福美滿。
-
2021-08-31 癌症.頭頸癌
喝水嘴角流出被當顏面神經麻痺 轉診檢出下頷腺癌四期
彰化縣75歲張姓男子10個月前喝水時,無法控制水從右嘴角流出,求醫診斷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治療8個月卻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轉介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下頷腺癌,因腫瘤小,摸不出來,癌細胞早已擴散,已經第四期,無法手術清除,只能透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減緩惡化速度。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下頷腺是眾多唾液腺之一,下頷腺癌雖然少見,但是惡性比例高,一般顏面腫瘤只要夠大就摸得出來,張先生的腫瘤卻較小,無法從嘴巴下面的下頷處摸出來,癌細胞順著腫瘤四周的綿密神經路徑流竄轉移,這種腫瘤小卻已擴散的情況較罕見,顯見癌細胞相當惡性。張姓男子告訴醫師,10個月前右嘴角麻痺,喝水時不自覺的從右嘴角流出水,連家人都覺得奇怪,就醫時被當作「貝爾氏麻痺」治療,那位醫師告知那是一種很常見的顏面神經急性發炎,應該很快痊癒好,可是他一直沒復原,進行顏面復健仍不見改善,直到兩個月前聲音沙啞、嗆咳,連吞嚥都有困難,轉介到彰化醫院檢查,沒想到是癌症。許嘉方說,若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癌細胞作祟,內視鏡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右側聲帶麻痺,只有左側會動,這種聲帶麻痺的狀況在臨床上常是癌症引起,肺癌、甲狀腺癌、食道癌或顏面方面的癌症都有可能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安排頸部電腦斷層及正子攝影,發現張先生下頷腺有一個約2.5公分大的腫瘤,觸診摸不出來,切片確定是惡性腫瘤,已經往外擴散侵犯到顏面神經導致嘴角麻痺,無法控制飲水時水從嘴巴流出,也造成聲帶痲痺及聲音沙啞。許嘉方又說,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3個月內痊癒,但如果好不了,就要警覺可能是其它問題造成,顏面某部位有癌細胞的可能性很大;過去臨床病例出現老人的下頷腺腫瘤很大,但患者較胖,以為那是雙下巴,太晚發現已難治療,大部分的顏面腫瘤只要比較大一點就可摸得到,民眾如果摸到下巴處摸到腫塊,一定要馬上就醫,沒摸到什麼卻顏面神經麻痺,那就是警訊,應趕快找耳鼻喉科檢查。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基隆夫妻打高端疫苗後二度救護車送醫 已住院觀察
基隆一對30多歲夫妻,前天施打高端疫苗後晚雙雙掛急診,打完點滴後返家。但昨晚7點多,消防局再度接獲2人報案,都有肢體無力等症狀,救護車再將2人送到醫院檢查。醫院說,夫妻和前一天症狀差不多,覺得肢體無力等不適症狀,抽血檢測等檢查都正常,但為求慎重,院方安排兩人住院觀察。部立基隆醫院急診室主任陳世雄醫師說,夫妻兩人昨晚7點多快又回到醫院,覺得同樣的症狀,有不舒服的狀況,初步檢查報告都正常,但因是二次轉診的案例,在急診立場來說,慎重來處理,昨晚安排住院觀察治療。這對夫妻前天注射新冠肺炎高端疫苗,衛生局疾管科說,前天傍晚兩人身體不適,全身沒有力氣,呼吸有點急促,夫妻兩人搭救護車到附近醫院急診室就醫,醫院抽血,並做心電圖及一些檢查,基本上都正常,但留置醫院打點滴,晚間10點症狀緩解後,夫妻兩人都已回家。衛生局表示,將會依照規定進行不良反應通報,至於是否和打高端疫苗有關,由CDC認定。消防局指出,昨晚7點多接獲夫妻2人報案,身體再度感到不適,有四肢無力等症狀。衛生局也進行了解,主要患者出現肢體無力等情況,兩次就醫症狀類似,是否和疫苗有關,會了解並通報處理。
-
2021-08-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重訓臥推手腕劇痛 原來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
35歲李姓男子平常熱愛重訓,但某次啞鈴臥推,下放啞鈴時不慎扭傷右手腕,瞬間劇痛,雖經復健治療,手腕痠痛依然沒緩解,連擰毛巾、開水瓶都疼痛無力,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今天指出,骨科接獲社區診所轉診,檢查發現其手腕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經安排腕關節微創手術修補,並配合術後復健,男子才拾回他最愛的健身運動。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骨科部手外科醫師吳俊毅說,三角纖維軟骨是手腕尺側的重要結構,主要功能確保手腕旋轉時的穩定度,因單靠X光無法查覺結構的損傷,需要透過醫師的理學檢查及核磁共振才能確認,因此容易會被忽略。吳也提到,三角纖維軟骨如有急性撕裂傷,需使用石膏保護4至6週,如果錯過石膏保護黃金期,目前建議接受腕關節修補手術,該手術是以數個小傷口,將內視鏡深入手腕關節進行修補,可大幅減少組織破壞程度及沾黏情形,術後利用護具保護4到6週後再配合復健治療,一般約3個月左右逐漸恢復運動功能。該名李姓男子手腕痠痛未癒,已影響生活,吳俊毅也提醒,民眾若因車禍、跌倒、運動扭傷等導致的手腕傷害,並出現長期疼痛,建議可以尋求手外科醫師做專門的評估,避免衍生手腕活動角度變差,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1-08-24 該看哪科.兒科
女嬰罹先天橫膈膜疝氣 高雄長庚在母胎階段就及時揪出
高雄24歲婦女懷孕20周產檢時發現胎兒疑有左側先天性囊性腺瘤樣畸形,轉診高雄長庚醫院,確診為先天性橫膈膜疝氣,隨即啟動跨科會診,一路照護,至第38周順利產下,女嬰出生3天後再接受橫膈膜缺陷修補。此案例亦凸顯「母胎醫學」的重要,歐美醫院早就起步,高雄長庚今年5月間亦成立母胎醫學中心,提前以小兒醫學的技術應用到產前胎兒身上。因應疫情,高雄長庚今年5月間成立的母胎醫學中心,延至今天才啟用,並公布一起嬰兒罹患先天性橫膈膜疝氣案例。先天性橫膈膜疝氣(CDH)發生率約1/2500,病因不明,存活率不到60%,嚴重者需使用葉克膜,產前小於50%能診斷出。高雄長庚婦產科醫師收治一名懷孕20周的孕婦,胎兒疑有異樣,經安排核共振檢查,左側胃腸結構進到胸腔,以致肺部發育受限,肺容積僅剩45%,診斷為先天性橫膈膜疝氣。婦產科立刻照會兒童新生兒科、小兒外科莊錦豪醫師及李信儀醫師共同會診,至38周胎兒順利產出後再修補橫膈膜缺陷,這名女嬰生下時2830公克,所幸在母胎時獲及時治療,平安健康。母胎醫學的產前小兒醫學,是把產前發現的胎兒問題,提前以小兒醫學的技術應用到胎兒身上,對高危險妊娠患者而言,在懷孕期間即能應用高端影像設備與分子生物科技來診斷胎兒異常,杜絕畸胎的遺憾。高雄長庚表示,1968年羊膜穿刺檢驗開啟產前診斷先機,1972年即時性超音波的發明讓產前胎兒影像診斷跨出劃時代的一步,此後3、4D超音波的發明,分子生物科技發展,讓產前診斷有了「螢光快速定位雜交檢驗」、「染色體基因晶片分析」。2007年發展的非侵入性唐氏症篩檢,更讓產前診斷邁步前進。高雄長庚在1994年7月即全面推行母血唐氏症篩檢,羊水中心在1995年7月通過國健署評鑑;產前侵襲性治療診斷也在12月開始進行子宮胎兒內輸血。1996年9月進行南部首例子宮內羊水灌注,1998年7月進行子宮內胎兒胸腔積水治療,開啟南部子宮內胎兒治療的先驅,之後更積極發展level II、3、4D超音波及杜普勒超音波及最尖端的胎兒心臟超音波。高雄長庚副院長藍國忠今主持院內母胎醫學中心啟用儀式,指母胎醫學中心將是產前診斷與產前小兒醫學的所在,可即時統合,完成複雜、跨科的產前檢查,對台灣母胎健康,將承擔全新任務。
-
2021-08-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射精空包彈代表精盡人亡?泌尿科醫:當心糖尿病
小余長得精壯,今年35歲,由女友陪著來到診間。他的困擾是這兩周以來,射精時竟然都是「空包彈」。他說自己射精力道變弱,不但射程減少,力量也減弱,已有一段時間。逐漸地,整體射精量減少,甚至只有少量的精液「流」出。最令他擔憂的是這兩周竟然變「空包彈」(或稱「乾射」,dry ejaculation)。他常聽人說,所謂「精盡人亡」。小余滿心驚恐,深怕會有什麼不測。血糖嚴重超標,誘發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我請小余不必緊張,先確認他性功能狀況。小余表示,他的性慾並沒有特別改變,勃起功能也都正常。倒是最近因「空包彈」現象,心情上受到一些影響。「你有什麼慢性病或是長期服用的藥物嗎?特別是糖尿病。」「都沒有耶!」小余說。「你家人、長輩是否有糖尿病的情形?」我又問。「我母親!還有舅舅及外公他們都有糖尿病。我母親有尿毒症在定期洗腎。」「麻煩你先做個血液檢查,看看血糖、荷爾蒙狀況,小便也驗一下,我們再根據結果來討論。」等到檢驗結果出來,看了小余的數據,我向他解釋:「你的荷爾蒙指數都在正常範圍。但是血糖350(mg/dL)很高,且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3%。尿中糖分是4個+,表示你有糖尿病,我判斷你的『空包彈』症狀應該與糖尿病所誘發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有關。我幫你轉診新陳代謝科作進一步鑑定,你一定要即刻開始控制血糖。」小余與女友理解了,也明白即刻妥善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許多年輕人跟小余一樣,從沒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沒想到高血糖會導致自己只能發射 「空包彈」甚至「禮砲」呀。空包彈能生小孩嗎?先從改善血糖做起。我了解小余的焦慮,並請他先不必擔心生育問題。我解釋:「像你這種情況,睪丸造精多半是正常的。控制血糖後,即使射精狀況無法百分之百復原,透過人工生殖技術,仍能順利懷孕。」「若血糖控制得宜,的確有機會改善射精。但完全恢復的可能性不到三分之一,你要有心理準備。」我接著說:「即使最終無法恢復射精,有兩種策略來解決生育問題。第一種是電激取精(electroejaculation),即應用直流電刺激骨盆腔肌肉,誘發收縮,使輸精管、儲精囊、攝護腺都能一起誘發蠕動及收縮,如此就可以促使精液排出。再將精液轉送到子宮腔中,以助卵子受精。這個技術以前經常用在瀕危物種收集精子的用途,例如大貓熊的取精;在人體,一般會用在脊髓損傷合併射精障礙的情況。」「第二種策略,是直接從睪丸或副睪中將精子取出,配合配偶取卵,以體外單精子卵胞質注射術(ICSI)方式的試管嬰兒技術,再將胚胎植入子宮,以完成受孕的結果。」但選擇哪種策略要考慮配偶年齡,卵巢功能、副作用、費用及風險等因素。小余與女友理解了,也明白即刻妥善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但許多年輕人跟小余一樣,從沒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沒想到高血糖會導致自己只能發射 「空包彈」甚至「禮砲」呀。醫師講堂男性糖尿病神經病變 多從射精障礙開始要瞭解糖尿病引起射精障礙的原因,要從分析射精的機制開始。射精動作可分解成四個細節:第一個是「攝護腺收縮」,即先將膀胱頸關閉,使尿道形成一個封閉的管腔,同時使攝護腺液排泄到攝護腺尿道中。第二個動作是「輸精管的快速蠕動」,會將精子快速地從副睪尾端瞬間輸送經射精管排放到尿道中。第三個動作是「儲精囊收縮」,將儲精囊中的大量精漿經由射精管湧入尿道。最後一個動作就是球海綿體肌(bulbocavernosus muscle)間歇性的收縮,將尿道中滿滿的精漿擠壓噴出尿道。前三個動作都是藉由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所控制。從組織學上來看,交感神經是人體神經中神經鞘(nerve sheath)包覆最薄的神經。糖尿病所伴隨的神經病變常是從交感神經系統先出現障礙,其次才是副交感神經系統,再來是體神經。副交感神經主管「勃起功能」。而射精的最後一個動作(球海綿體肌收縮)是由體神經系統支配。因此男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病,大多是從「射精障礙」開始,射精量少,力道弱,到逆行性射精及乾射(俗稱空包彈)先行表現,其次就會加上勃起功能障礙,最後才是缺乏脈衝性的排精動作。
-
2021-08-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帛旅遊泡泡 駐台大使:待台灣政府同意後重啟
帛琉駐台大使歐克麗今天說,帛琉當地可提供外國人施打莫德納、輝瑞及嬌生疫苗。至於暫時喊卡的台帛旅遊泡泡是否將於近日重啟,歐克麗說,「如果台灣政府同意的話,是的」。台灣今年4月與帛琉啟動旅遊泡泡,但後續因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旅遊泡泡也暫停,直到近日國內疫情趨緩才研議重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他對台帛旅遊泡泡樂觀以對,只要相關計畫提來,指揮中心會儘速核定。歐克麗(Dilmei L. Olkeriil)下午以電子郵件回覆中央社提問指出,帛琉政府正與台灣政府合作促成醫療包機,並重啟台帛旅遊泡泡。帛琉政府要求醫療包機及旅遊泡泡的安排,都需符合相關要求及程序。歐克麗說,帛琉仍維持零確診的紀錄,且96%的帛琉人口,包括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都已接種疫苗。歐克麗今年7月底拜會陳時中,會中曾討論到旅遊泡泡以及帛琉轉診病人來台治療等議題。
-
2021-08-05 癌症.攝護腺癌
7旬伯血尿服藥一周後仍未改善 竟是晚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早期多無症狀,74歲許姓男子日前血尿就醫檢查懷疑是結石,服藥一周後仍未見改善,轉診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評估,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底部有腫瘤,且PSA指數極高,懷疑是攝護腺腫瘤侵犯膀胱,住院透過內視鏡刮除後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目前許姓男子接受賀爾蒙及放射線治療,病情獲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震波碎石室主任石欣衛提醒,攝護腺癌為男性的隱形殺手,年滿50歲男性每年務必至醫院接受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早至45歲檢查,若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不能輕忽,應赴醫進一步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石欣衛說,許姓患者出現血尿情形長達一周,之後雖有在外院透過X光檢查,但血尿症狀遲未好轉,轉診進一步檢查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膀胱底部位置有一顆腫瘤,且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高達178 ng/ml(正常值為4 ng/ml),於是安排住院再透過內視鏡刮除腫瘤,赫然發現已有淋巴結轉移情形,確診為攝護腺癌晚期。石欣衛指出,早期攝護腺癌多半無症狀,且鮮少有血尿的病症,因此許姓患者初期才會懷疑結石所造成血尿有關,但此病患攝護腺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進而造成血尿以及解尿不順、頻尿、尿失禁等症狀,一旦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行動不便等問題。石欣衛說明,攝護腺癌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包括年紀大、家族史、飲食及環境等,由於患者的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手術治療僅限於早期患者,故採賀爾蒙治療和放射線治療,賀爾蒙治療可以抑制男性賀爾蒙的作用,抑制癌細胞生長,而放射線治療可精準殺死癌細胞,並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
2021-08-03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防疫期怕到醫院 吳政哲醫師:這3類適合泌尿科視訊診療
防疫警戒降為二級,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視訊診療門診仍照常。葉姓婦人懷孕9個月,日前如廁有微量出血又不想進醫院檢查,於是預約視訊門診,看診時上傳數張照片提供評估病情,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診斷為痔瘡出血,考量病人懷孕,開立處方特別避開止血及止痛藥,緩解症狀獲得改善。陳子安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外科疾病透過視訊看診有其困難度,但考量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他表示,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很可能是痔瘡受傷引起,在症狀初期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必須到院檢查治療。自國內因應疫情開放視訊門診,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至今已看超過上百位病人。他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冒然停藥恐有風險,例如攝護腺肥大停藥將造成前列腺阻塞,若4至8小時無法順利解尿就需要到院導尿緩解,長期解尿用力過度導致尿液逆流,將影響腎功能。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泌尿外科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瞭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若醫師研判為緊急狀況像精索扭轉(或稱睪丸扭轉),必須立即安排到院處置,甚至急診手術,延遲就醫將導致睪丸發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壞死。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吳政哲日前治療一名轉診的血尿病人,因為擔心疫情不敢出門,拖延2個月才到鄰近診所就醫,經轉診檢查發現是腫瘤而且已經擴散移轉,令人惋惜。吳政哲醫師表示,如果病人及早透過視訊門診諮詢,就不會拖延病情,防疫期間如有身體不適,仍應儘快尋求醫療協助,視訊門診讓民眾突破空間與時間限制,在家防疫也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按摩業採雙罩手套 婚宴採梅花座方可開放
全國自7月27起降級為二級,其中民俗調理業也能開放服務,甚至在婚宴及雙鐵場所仍需進行有條件管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民俗調理業據中醫管理,共包含腳部、推拿、經絡按摩、視障等四大項,均要落實工作人員健康管理,維持口罩、面罩、手套等措施,方可營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相關人員需要下載社交距離App,其口罩、面罩、手套於接觸每名顧客後更換並清消,人員都要有社交距離用餐、落實實聯制,且戴口罩不能飲食,人員若有症狀不能服務,且減少找錢等物體接觸。每次服務要間隔15分鐘控制人流,床跟床及座位間距至少兩公尺,避免在密閉空間服務,如果按照各行業類別有疑似確診個案,要及時通報轉診,服務必須暫停,若確定為確診者,需要停業清消。對於室內用餐等婚宴用餐規範,民眾吃飯需不同桌,桌與桌距離1.5公尺,可裝設屏風隔板,增加物理性組隔,同桌可採花座。另外婚宴要遵守最多50人用餐,還要配合桌數,昨天有說到不能逐桌敬酒,也不要到主桌輪流敬酒,如果要敬酒則在朝舞台上示意敬酒即可。陳時中表示,婚宴也不要「離桌敬酒」。針對車上吃東西等規範,經濟部表示,其大型遊覽車還是希望不要飲食,也跟雙鐵一致,已經指揮中心同意並可做滾動檢討。
-
2021-07-22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影響 10種癌易延誤治療、減少存活
疫情三級警戒可望降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此時應思考癌症及慢性病病人的治療是否因疫情受到延誤,在疫情期間病人對醫院的利用率減少,早期治療可能因此延誤而導致健康受損。公衛學者根據英國、法國、美國的研究發現,最容易因疫情延遲治療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等;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英國去年針對9.4萬名需要手術的癌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在正常治療狀況下,每治療18人就可以讓人多活一年;延遲治療則會導致生命損失,延遲6個月治療,所損失的生命是延遲三個月的兩倍以上。王威淳指出,英國大流行前癌症診斷有3步驟,分別為篩檢、兩周的等待轉診期、急診,學者透過模擬延遲診斷情境,評估疫情對癌症死亡到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等待轉診期被延誤的程度,英國3.2萬名乳癌患者損失的人年數可高達9033到9261人,5年死亡率增加7.9到9.6%,非常可觀。不只是英國,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法國癌症研究中心探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所受的影響,以及對於21種癌症死亡的影響。結果發現,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間,有6到8%患者治療延遲超過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隨著疫情恢復時機的早晚,5年內的額外癌症死亡個數可高達88到145人,額外癌症死亡率增加4.4到6.8%。古玫生指出,在美國2020年3到5月6.9萬名癌症病人資料顯示,延遲治療導致存活差異與癌症種類和期別有很大關係,年齡、所在地、共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等都會有影響。其中,因延遲治療而顯著導致存活時間減少的癌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
2021-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餘波 公衛學者:這10種癌最易延誤治療、減少存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釋放出可能降級的訊息,民眾及業者都對於庶民經濟的復甦抱持期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此時也應思考癌症及慢性病病人的治療是否也因疫情受到延誤,疫情期間病人對醫院的利用率減少,可能延誤早期治療,而導致健康蒙受損失。公衛學者也根據英國、法國、美國之研究,治療最容易因疫情延遲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因延誤治療而顯著減少存活的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公衛學者王威淳表示,英國去年針對9.4萬名需要手術的癌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正常治療狀況下,每治療18人就可以讓人多活一年;延遲治療則會導致生命損失,延遲六個月治療,所損失的生命是延遲三個月的兩倍以上。王威淳指出,英國大流行前癌症診斷有三步驟,篩檢、兩周的等待轉診期、急診,學者透過模擬延遲診斷情境,評估疫情對於癌症死亡到影響。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等待轉診期被延誤的程度,英國3.2名乳癌患者損失的人年數可高達9033到9261人,五年死亡率增加7.9到9.6%,非常可觀。不只是英國,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法國癌症研究中心探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所受的影響,以及對於21種癌症死亡的影響。結果發現,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間,有6到8%患者治療延遲超過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最大的癌症包括婦科癌症、肝癌、頭頸癌、乳癌、血癌。隨著疫情恢復時機的早晚,五年內的額外癌症死亡個數可高達88到145人,額外癌症死亡率增加4.4到6.8%。古玫生指出,在美國2020年3到5月6.9萬名癌症病人資料顯示,延遲治療導致存活差異與癌症種類和其別有很大的關係,年齡、所在地、共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等,都會有影響。其中,因延遲治療而顯著導致存活時間減少的癌症為肛門癌、膀胱癌、乳癌、腎臟癌、直腸癌。
-
2021-07-15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人跨海求醫 怨需切結並持「特殊規格診斷書」
澎湖三級警戒期間航班銳減,民眾跨海就醫難上加難,有民眾5月中預約到高雄就醫,因訂不到機位遲至今天還無法成行,有人抱怨不僅機位訂不到,訂到還要附切結書及寫有「病患適合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斷書,為了就醫他們四處請託,感覺次人一等!澎湖縣政府表示,有就醫需求的民眾可洽1999,縣府會盡力協助優先搭機。澎湖縣醫療資源不豐,重大傷病多數後送或到台灣就診,疫情期間班機一位難求,跨海求醫更艱難。現年70歲家住鎖港附近的石先生表示,他罹患肝癌,想到高雄長庚做微創手術,澎湖在地醫師5月12日替他開轉診單,預訂7月12日進行手術,結果爆發疫情一直買不到機票,想排候補但每班次僅3個名額,也搶不到,就算如願去高雄看病,也不知道能否返回澎湖。43歲的陳小姐罹甲狀腺癌,今年6月時肋骨抽筋痛到後背,因正值疫情,部立澎湖醫院及三總澎湖醫院很多科停診,台灣的醫師也無法過來支援,她到醫院求診但無法順利住院,在各家醫院間奔波,活像「人球」。後來因病情惡化成雙側肺積水,靠打止痛針支撐。親友鼓勵她到台灣求診,她好不容易請託在地議員歐中慨協助安排到高雄榮總住院,結果不只飛機班班客滿,候補也搶不到,更讓她氣結的是,航空公司要求一定要簽切結,並持寫有「本患者可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所書才能登機,日前她趕搭飛機前為了一張要標註可搭民航機的診斷書又奔回海軍醫索取,後來衝到機場卻因幾分鐘之差搭不上機,整個過程感覺是被無情刁難,氣得找航空公司理論。澎湖縣政府發言人陳其育表示,疫情期間航班銳減,但民眾如有有醫需求,仍可打1999專先,優先安排搭機,尤其7月13日微解封後,就診病人增多,有搭機的需求,縣府會盡力協助。不過他說,「航班增減涉及整體防疫策,運能可能無法一次開那麼大,會逐步進行動態調整」。
-
2021-07-14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3歲李小妹戴呼吸器推著氧氣鋼瓶 生命小鬥士苦等換肺
3歲李小妹可以走路、講話和弟弟玩遊戲,鼻孔兩端掛著兩根氧氣管,體重不到10公斤小小身軀每天卻要推著20公尺的呼吸器和氧氣鋼瓶生活。中國醫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說,李姓女童出生後即診斷罹患罕見的先天基因異常「先天表面張力素蛋白質的製造缺乏」造成呼吸窘迫,必須仰賴藥物治療,無法脫離呼吸器,將來要換肺,才能像其他人一樣正常呼吸。林鴻志說,李小妹38周出生,2800公克,出生後還沒見到媽媽,就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肺部一直沒能完全撐開,插管治療,拔管失敗後,剛滿月就轉診到中國醫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住院七天,嘗試拔管成功,一個月後,仍然無法脫離呼吸器。林鴻志說明,醫師採用二代基因定序檢查,發現李小妹是罕見的先天基因異常,先天表面張力素蛋白質製造缺乏,造成呼吸困難,只能靠藥物幫忙,身體瘦弱,體重不到10公斤,只有同齡標準體重的3%,每天24小時與居家型的呼吸器和氧氣鋼瓶為伍。家長照顧上只能小心謹慎貼身跟隨,非常費神。李小妹鼻下人中必須貼人工皮,減少長期配戴呼吸器磨破皮膚;有時多吃一點東西或是撞到呼吸器而哭鬧時,就會面臨呼吸困難的緊張情況,甚至幾次因為感染併發肺炎差點病危,幸好新生兒科和兒童胸腔科團隊悉心照顧後,把她從鬼門關救了回來。李小妹太小換肺困難,要熬到青春期,才能有換肺的機會。林鴻志說,呼吸窘迫症候群和肺部構造發育未成熟及肺部表面張力素缺乏有關。在妊娠23到32週出生的早產兒,約20到80%會發生,在34到36周時,肺細胞會分泌足量的表面張力素到肺泡腔中,表面張力素可以降低表面張力,避免肺膨脹不全,如果肺部膨脹不全,就像氣球吹不起,導致肺泡塌陷,無法進行氣體交換,血氧過低,呼吸窘迫。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嘉義警打AZ後不適 下半身多處血栓手術2次仍危急
嘉義市警局保安隊吳姓小隊長6月19日注射AZ疫苗後出現發燒、腳麻症狀,之後因下半身多發性血栓,轉診台中榮民總醫院緊急手術2次,血管中還取出長近5公分血栓,至今仍在加護病房觀察,因吳事發後曾向警局主管表示是「疫苗注射後不良反應」,但市警局低調,多數員警不知情,吳的友人昨連絡家屬後向本報反應,呼籲注射疫苗民眾應注意身體狀況,發現異常請速求醫。吳的家屬說明,吳小隊長55歲,血糖有時偏高,但沒有糖尿病也無慢性疾病,身體健康、常期有慢跑習慣,但6月19日接種疫苗後,即出現發燒、腳麻症狀,他經常坐下就拍腿,當時就曾到醫院看診,醫師僅給藥,未認定疫苗注射不良反應,但服藥後症狀仍未改善。家屬說,吳本月8日身體極度不舒服,緊急送醫經心臟外科醫師診斷,發現吳下半身包括腹主動脈、右腎動脈、左股和右股動脈,出現多發性血栓,經手術急救後轉診台中榮民總醫院,前天再因血栓進手術房,醫師7個小時手術,從多處血管取出血栓,其中還有一條血栓長達近5公分,完全塞住血管。吳的家屬說,吳手術後仍危急,研判應是注射AZ疫苗後不良反應,醫師也擔心因疫苗造成自體性免疫反應持續出現血栓,術後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也提醒注射AZ疫苗的警局同事們和社會大眾,一定要持續注意身體狀況,有疑慮快就醫,千萬勿因憂心疫情不去醫院。吳的友人指出,吳和同事注射AZ疫苗已超過2周,多數同事副作用是發燒、不舒服,但吳血栓真的很嚴重,也不知道疫苗造成血栓的因子為何,真的只是個案嗎?這段時間已有這麼多人通報,疑似注射疫苗不良反應、甚至死亡,但政府和相關單位卻相當低調,吳注射疫苗後不良反應,可作為每位施打疫苗者參考,不可不慎。
-
2021-07-06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2021年台灣醫界話題人物許惠恒 首度公開醫院管理創新思維
如何帶領醫學中心更上層樓?臺北榮總院長許惠恒首度公開他的醫院管理心法。他重視人才,在擔任臺中榮總院長期間補助醫護深造;他也重視數位科技,鼓勵員工串聯AI、雲端和大數據,發展智慧醫院。許惠恒透過流程的重新檢視和再設計,開發資訊平台系統,以統一簽床方式打通總是雍塞的中榮急診室;他也同時利用豐田精實管理手法,改革中榮手術室的低效能,讓手術量和醫院利潤增加,但同時也能維繫病人安全。另外,他運用危機管理思維,在大牌醫師出走時,行銷包裝接班醫師,透過社群網站的經營打造品牌團隊,成功化解人才流失危機,並讓中榮臉書成為醫學中心最大的臉書粉絲團。上述的管理心法都收錄在許惠恒的新書《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內容收有他及15位專案主管分享實戰績驗,適合初學企業商管的上班族、正在布局專案策略的管理者,以及探勘智慧醫管的科技人閱讀。84歲的王奶奶因為多重用藥造成低血糖,被女兒緊急送進台中榮總急診室,但醫師一時找不出哪一顆藥是造成低血糖的元凶。所幸,王奶奶持續在台中榮總高齡醫學科門診治療,經醫師直接調整處方箋、重新開藥的「用藥整合」後,低血糖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台灣就醫方便,患者可能拿著健保卡四處看病拿藥,看病足跡可能含括好幾家醫院,例如糖尿病看A醫院A醫師,心臟病看B醫院B醫師,也可能為了治療糖尿病,C醫院和D醫院兩邊跑。但病人往往無法向醫師描述其他醫院或醫師開立哪一種處方藥物,也講不清楚自己做過哪些檢查。如果醫師不小心認錯藥、加錯劑量,重複開藥恐怕使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危害健康。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病患常有多重複雜疾病,複雜的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健保署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誕生,不僅彙整病人的用藥紀錄,也方便醫師問診與開藥,更裨益病人用藥安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台中榮總讓過去因為「不好用」、被各醫療醫院嫌棄的雲端藥歷系統脫胎換骨,院長許惠恒更是幕後大黑手,他對準舊系統推動破壞式創新,所有應該有而且更好用的功能,新系統幾乎都能滿足。 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的許惠恒,自然對無好評的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有切膚之痛。於是,讓雲端藥歷系統從「不好用」變「好用」,成為流程改善的目標。他邀請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以及資訊工程師加入流程改善小組,藉由鼓勵與充分授權,讓跨資訊領域醫療人員於專案小組內稱職地扮演橋梁,醫療與資訊工程的溝通變得快速順暢,也成功開發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翻轉雲端藥歷的使用痛點,並於2014年榮獲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應用創意比賽大獎第一名,更促動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升級,並特別註明「此概念源自於臺中榮民總醫院」,推廣至全台所有健保醫療院所,使用至今。阿伶婆婆因膝關節退化嚴重,必須開刀置換人工關節,但手術當天空腹18小時後,等來的竟然是開刀房今天沒空的青天霹靂。幸好,醫師安排她第二天的第一台刀,空腹滿八小時的早上8點就開始手術。多年後,阿伶婆婆因為疝氣又來到臺中榮總開刀,這次,中榮團隊不僅能預估她「幾點鐘」進手術室,還可透過手術室外牆的即時看板,隨時告知家屬手術大約何時結束,病人和家屬都不必再因等候手術而困擾。 現在是中榮重症醫學部主任的吳杰亮醫師,2015年時擔任中榮品質管理中心主任,他那時做過一項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赫然發現「貴重」的手術室出現危機:有的手術拖到半夜還沒開完,開刀房的護理師負荷不了沉重的工作,離職率高達23%,顯示無論手術室內的組織文化或病人安全都有問題。於是,2015年底,許惠恒院長決心重新設定手術室的遊戲規則。他指示醫務企管部蔡鴻文主任成立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並擔任執行長,專案經理則由醫企部副技師洪逸倫擔任,團隊成員含括外科部主任、骨科部主任、麻醉部主任,以及兩名年輕外科醫師,並請託時任品管中心主任的吳杰亮協助導入「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辦法,共同面對這項手術室危機。豐田汽車為減少生產線上的浪費,建立獨特的管理模式,相當重視流程細節和資料數據,以便從中杜絕浪費。精實管理豐田汽車當時也在運用的目視化管理及異常管理,與精實管理三者統稱為豐田式生產管理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簡稱 TPS)。TPS不但讓豐田汽車減少生產成本與存貨,顧客滿意度也獲得不錯回響,在國際上吸引不少企業仿效。精實管理的精神就是整頓流程,但工作流程之間環環相扣,要找出被浪費掉的時間就需要重新檢視流程,確認到底是誰造成的,不然大家都只會推說是別人的問題。病人安全至上是許惠恒院長託付給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的最高原則。也因此,在許院長的要求下,醫療團隊擬定手術的全期照護指標,尤其關注病人術後48小時的死亡率,且必須隨時進到手術室控台系統內登記病人的術後狀況。若有任何異常,控台人員會通報品管中心和專案小組,於專案會議上共同檢討改善,建構起手術安全防護網。所幸,中榮手術室導入精實管理後至今,歷經兩次的全院性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與病人安全相關的正向百分比沒降反升,從2015年的72%上升至2016年的79%。專案小組也曾於專案啟動後調查病人對手術整體軟硬體設備的滿意度,每月派專人回收200份問卷,令專案小組開心的是,病人滿意度的滿分為5分,而調查回來的平均分數落在4.6至4.7,相當高分。此外,拜大數據統計分析之賜,每一台刀的預估時間幾乎都很準。據專案小組統計,每天手術室第一台刀的準時率,從2015年8月的65.5%,逐年進步至2019年5月的84.7%。 83歲的吳老先生因急性敗血症送進急診室,但卻在各種疾病交雜的急診室待了兩天才住進加護病房。台灣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幾十年如是,堪稱歷史共業。以吳老先生因敗血症入急診的2015年為例,每100位送臺中榮總急診的病人,就有將近6位,被迫塞在急診室等床超過48小時。然而,也從這年起,此「盛況」在臺中榮總逐年下降;至2020年,100位急診病人中必須等床2天的,只有2位。衛福部將「急診待床期低於48小時」列為醫學中心評鑑項目,以此「逼迫」醫學中心級的大醫院盡快讓需要住院的病人住院。然而,急診和住院是綁在一起的,醫學中心的病房多是重症者,住院時間較久,病床周轉率低,一旦滿床,待床的人也無法住院。2015年底,臺中榮總啟動任務編組,成立「精實急診會診流程」專案團隊,每週開會一次,首先確立每月急診待床病人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以平均值2%為目標,以提升病床周轉率為手段,從「病人流」入手來打通急診壅塞的任督二脈。專案團隊如同偵探辦案,先要把造成急診待床超時的原因抽絲剝繭,再一一擊破。他們調查2257名病人滯留於急診室的原因,結果以「等待指定床位——需於本院住院之其他病患」、「等待指定床位——本院長期癌症及重大傷病病患」、和「急診流程問題(等檢查、短期治療、診斷與歸科不明)」三者為大宗,占比約 86%,其餘14%才是榮民身分、不配合急診離院(安置問題)、不接受安排轉診、以及病人的其他因素。為敲開這道堵塞病人流的障礙,專案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讓床位「物盡其用」,最終決定利用資訊平台系統統一簽床。但這套制度實際運作起來相當不易。醫企部首先要掌握內外科系的病床運用情形、平均住院天數、每天簽床次數,還要進一步算出病床周轉率,還要考量各科室的需求,甚至顧及細節,譬如盡量不安排男女病人同住雙人病房,也盡量將同一位醫師照顧的病人安排在鄰近病房。簽床制度好比打通最後一哩路,病人流通暢了,急診滯留人數慢慢下降,每月急診病人待床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平均值,在2015年專案團隊成立的當年即降為5.86%,至2019年再降到 2.61%。急診滯留人數下降,連帶醫院的占床率也提高。全院的院控病床占床率從 2015年統一控床前的89.7%,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93.6%;全院平均住院日數也由2015年的7.59天,降至2019年的7.01 天。因此,後續急診室的簽床流程將再進化,從「診斷→分科→收住院,」改為「診斷→收住院→再分科」。臺中榮總「獨特」的統一簽床制度,翻轉大部份醫院向來由總醫師控床的流程,病人流開始通暢,急診室大塞車有了初步緩解,醫院也有了更多空間服務更多病人。這不僅是中榮院史上的創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各醫學中心前所未見。 摘自《AI快思 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購書udn買東西、讀書吧
-
2021-07-0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罹癌還出現身心症兩頭煎熬 癌友主動求助治療有成
台東縣癌症病患 「阿美」經歷去年生死拔河,開始恐懼進醫院,每當要回診覺總是焦慮,求助東基身心科, 1年來治療走出心靈低谷,呼籲癌友「感覺心靈不對,就要求救」 ,以免身體、心理都受苦而崩潰。61歲的阿美2019年久咳不癒,檢查後確診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且已轉移其他器官,去年中癌細胞危及心臟曾手術治療。她受不了台北、台東長途奔波,轉診回東基血液暨腫瘤內科治療。「踏進醫院都需要勇氣」,她說,病情起起落落,最擔心化療前白血球指數太低不能住院治療;順利住院,又覺得合居病房吵雜。最後才踏進醫院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甚至經過醫院就害怕,獨處經常不自覺掉眼淚,主動向癌症諮詢中心專員求助後,轉介至身心科門診。門診時,她焦慮症狀嚴重,聞到旁人聞不到的藥水味,住院化療覺得度日如年。東基身心科醫師林泰穎以抗憂鬱劑治療,但她難以適應副作用,又改採心理治療,逐漸進步。她說,初期只要談起生活就想哭,後來重拾閱讀與繪畫興趣,用畫筆抒發心情,隨著圖畫顏色由灰暗到鮮明,生活中正向開始取代負向。林泰穎表示,求助身心科的癌症病人以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居多,通常病人認為罹癌對家庭造成負擔,對家人抱歉,對未來徬徨,倍受煎熬,與家人相處退縮,無法穩定工作,嚴重會出現幻覺或妄想。治療焦慮、憂鬱可以藥物配合心理治療,透過臨床心理師陪伴引導,找出病因。臨床心理師潘序彊說,通常會先協助病患釐清焦慮來源,重新建立新的期待與目標,引導學習自我肯定,讓阿美感受可繼續努力的事情,而非只是擔心未來、為過去懊悔。
-
2021-07-05 癌症.癌友加油站
半夜突出血開夜車急救 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成家屬安慰
小魷魚是15歲的骨肉癌患者,住在台東的他常半夜突發出血,父親必須開夜車帶小魷魚至台北榮總救治,一早抵達醫院後,小魷魚進行治療,但爸爸卻已疲憊不堪,幸有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作為中繼站,讓病友家屬得以稍作休息。骨肉癌關懷協會於去年7月4日成立「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今日已滿一周年,創立之初,盼讓全台遠道求醫的骨肉癌患者和家屬有暫時喘息的空間。一年下來,已有900人次入住,使用人數超過2000人次。除了提供病友住宿、等待病床,協會之家也讓住院病友的家長得以烹煮食物給孩子享用,並每年舉辦兩次骨骼肌肉腫瘤住院醫師訓練營。一名年輕病友小魷魚與病魔纏鬥,常半夜11點突然出血,心急的爸爸總立即驅車趕赴北榮急診,抵達時大都是早上6點,身體早已疲憊不堪,因有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作為中繼站,讓他得以休息。3年來,小魷魚雖仍不敵病魔逝世,但家長因感念協會之家的照護,便捐款補助偏鄉病友因治療需要而延伸的交通費用。骨肉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上週已有一名台南的15歲女孩因此受惠。該名女孩發生骨折,就診後,當地醫師發現症狀不太尋常,遂讓其轉診至台北榮總,緊急狀況下只得使用救護車,一趟下來竟花費1萬5千元,最後獲得全額補助,減緩家庭負擔。吳博貴指出,台北榮總收治全台約6成的惡性骨肉瘤患者,患者只要熬過手術和化療,就有機會重新開啟人生,但許多患者礙於交通、距離等因素,回診追蹤之路困難重重,而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位在榮總周圍,方便全台遠道求醫的患者和爸媽有暫時喘息的空間。
-
2021-07-04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醫病不信任 最後犧牲了誰?
「Trauma Blue!(註)」急救室裡推進一個年輕男性,四小時前在公園遭人毆打,從區域轉診過來。一聽到這樣的廣播,外科急診所有人員立即放下手邊工作,優先搶救這位傷患。 「右側瞳孔放大,昏迷指數三分!」總醫師做完初步神經學評估後回報。 「準備插管!聯絡神經外科醫師,可能需要馬上手術。」現場主治醫師一聲令下,啟動了急救程序。「病人狀況很嚴重,必須先插管維持呼吸,稍後神經外科醫師會過來會診。」接著他向焦急等候的家屬們說明治療計畫。 「拜託你們了!一定要救救我們的孩子!」對於醫師的建議,家屬們並沒有拒絕,直說一切相信醫師的處置,並不如轉診醫師描述的那麼不可理喻。 他想起約莫一小時前的那通交班電話… 「您好,我們這裡有位腦出血的病患,需要轉到貴院。」假日的午後,無視於政府三令五申的醫療分級,醫學中心急診室湧入了大量病患,熱鬧的程度如菜市場一般。在這最忙碌的時刻,最不想接到的,就是外院轉診電話,這意味著將有嚴重與複雜的病患要轉來。 「硬腦膜上出血?那不是應該快點開刀嗎?轉診這一來一回,可能會延遲治療耶!」聽完轉診醫師的描述,醫學中心這頭接電話的醫師似乎相當意外。這是一個一刻都不能等的緊急狀況,然而換句話說,若是搶救得宜,病患恢復的機會也不小。 更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要轉出的醫院並非基層診所或地區小型醫院,而是已經通過醫院評鑑的區域教學醫院。因此照道理來說,應該配有能進行手術的神經外科醫師以及提供術後照護的加護病房。 「貴院不是也有神經外科醫師值班嗎?這種病人轉診的風險很高,不應該轉出吧!」在醫學中心工作久了,不免有些優越感,當時他直覺是中小型醫院嫌麻煩,想把燙手山芋丟給別人。 「我也知道一刻都不能等,本院的神經外科醫師都解釋過手術細節了,家屬還是堅持要去大醫院,他們說要檢查仔細一點,才願意開刀。」看來是誤會提出轉診要求的醫師了,他心理暗自說了句抱歉。 「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再等下去病人就沒命了。」 「我當然知道啊!其實打這通電話,我也相當為難。」 「好吧!那也只好轉過來了。不過昏迷指數這麼差,應該已經插管了吧!記得氧氣要帶夠唷!」這其實是句玩笑話,不過過去也真的發生過轉診路上氧氣用完的窘境。 「我們沒有插管…」 「沒有插管?這樣不對吧!這種病人怎麼能不插管?他隨時都可能會斷氣!」理論上對於外院轉診的處置,雙方都是用理性討論的方式溝通,不需要也不該質疑。但聽起來連最起碼的病患保護都沒有做,他還是忍不住唸了一句。 「家屬堅持要送到貴院,所有的治療都要等到貴院才願意做,當初連打點滴都是好說歹說才接受建議,家屬說他們不相信我們的判斷與技術。」外院的醫師電話中透露出無奈。 「那我有最後一個建議,要跟家屬說的非常清楚:『硬腦膜上出血延遲手術的後果很嚴重,再加上呼吸沒有插管保護,也可能造成腦部缺氧與死亡!』」電話掛上前,醫學中心的醫師提醒著轉診醫師。 他心知肚明,這應該是個醫病間極度不信任的狀況。而且在預期病人的恢復不會太好的狀況下,他擔心家屬會回頭指控,將轉診的醫師扣上「誤診」的大帽子,將病人的恢復不佳歸因於延遲轉診。 「謝謝你的提醒,該說的我都說了,他們也簽了『自動離院同意書』。」 思緒回到現實,病人的昏迷指數只剩三分,而當他做的第一個處置就是插管急救,家屬病沒有意見。也由於到院狀況與轉診出發前時並不相同,重做電腦斷層後發現:腦出血的量足足是先前的兩倍,腦實質也開始出現缺氧性病變的表現。 雖然預期病患醒來的機會不大,神經外科醫還是很快速地幫病人安排手術。 「醫師萬事拜託,我們轉來大醫院,就是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療,我們百分之百相信貴院。」 推進手術室前,隱隱約約聽到家屬們彼此的討論:「醫師說病情不樂觀,我覺得一定是被前一家醫院給耽誤了!要是孩子有什麼三長兩短,我一定要他們負責到底!」註:啟動外傷急救小組
-
2021-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懷孕護理師染疫家人全隔離 台大保母嬰還幫圓夢
「家人都被隔離,我只能獨自住院,隨時提醒自己認真呼吸。」一名懷孕的急診護理師照顧病人時被傳染新冠肺炎,病情快速惡化,台大醫院緊急剖腹產保住母女,甚至完成她餵母乳的心願。歷經半個多月煎熬,這名王姓護理師今天終於將順利出院,也出席台大醫院舉辦的線上記者會,與醫護團隊一同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今年40歲的王姓護理師是急診第一線的防疫人員,5、6月間本土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她在醫院照護確診者時被傳染,6月初出現肌肉痠痛、疲勞,經採檢確診,當時她已經懷孕超過30週。「確診後壓力真的很大,反覆想著怎麼會是我。」王姓護理師說,這個寶寶是她的第一胎,求之不易,染疫後家人通通被隔離,她只能獨自收拾行李、簽同意書,住進醫院,隨時提醒自己認真呼吸,一定要把自己和寶寶顧好。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戴怡芸表示,這名媽媽確診後,反覆發燒、寶寶心跳偏快,病情也快速惡化,因此從他院轉診到台大醫院繼續治療,當時因病情嚴重,即便已經用了高濃度氧氣治療血氧仍不穩定,且肺部X光持續惡化。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孕婦染疫後重症風險比常人高3到5倍,早產、死產風險也高,照護團隊肩負媽媽、寶寶兩條性命,每一步都步步為營。李建南指出,經評估決定靠藥物促進寶寶肺部成熟並保護腦部,出動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內科、感染科及重症醫療團隊,緊急在產房負壓隔離病室剖腹產,所幸母女均安。寶寶出生後,媽媽回到重症加護病房持續治療,為了讓媽媽放心,護理師每天安排她和丈夫、寶寶視訊,更有動力一起對抗病毒。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胡文郁說,由於寶寶早產,仍在插管的媽媽希望能哺餵母奶,增加寶寶抵抗力和營養,因此重症加護單位與產後病房的醫護人員更穿著全套防護裝備,定時協助擠乳以維持乳汁的分泌及乳腺的通暢,也採檢確認母乳PCR為陰性,讓媽媽在加護病房期間仍完成哺餵母乳的心願。說起治療期間的心情,王姓護理師忍不住哽咽,她說,這段住院的日子正因有護理團隊陪伴,才讓她熬過在醫院裡的漫漫長夜,對於醫護團隊感謝難以言表。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急診醫療特色醫院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組三大急症急診團隊 把握搶救黃金期健保資料庫統計,林口長庚急診人次107年為16萬559人次、108年16萬7,964人次、109年13萬1,218人次,近三年都是醫學中心最高。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羅祥雲表示,林口長庚是桃竹苗各醫院的轉診主力醫院,床位數也比其他醫院多,長庚醫院是第一個建立急診專科醫師制度、也是設置急診最久的醫院。台北長庚副院長黃集仁表示,林口長庚、台北長庚、基隆長庚等總計有70多位急診醫師,團隊還細分次專科,包含急診內科、急診小兒科、外傷科、急診放射科、呼吸治療等,同時有超過200多名急診護理團隊。為了增加患者存活率,特別針對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重大外傷患者,個別組成團隊。羅祥雲表示,急性腦中風團隊由急診、神經科、放射科、神經外科組成,在中風病人的黃金時間內,提供正確診斷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由急診、心臟內外科組成,進行心導管或繞道手術。重大外傷由急診外傷科主導,結合各外科次專科救治重大外傷病人。羅祥雲表示,林口長庚每天的來診量龐大,第一關就會在檢傷分類時分流,再依照不同科別於不同的區域做照護,達到最有效的醫療處置。急診獎勵金No.1中國附醫/一級檢傷件數最多 拯救生命也降低殘疾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109年全國急診第一級檢傷分類件數最多6,282件、急診獎勵金最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說,醫院核心價值以病人為中心,急診部努力目標為給予急重症病患「又快有好」的高品質照護,期能成為全台急診標竿。中國附醫急診部有36名急診專科主治醫師,每天24小時全時段皆有5名以上專科主治醫師,帶領數十位醫護團隊,主治醫師除具急救與急診專業能力,還具備院前救護、重症照護、急性毒物、野外醫學、災難醫學等專業。急診急救團隊有各領域醫療團隊做為後盾。例如,外傷科及各專科外傷領域專家組成的外傷團隊,24小時緊急手術搶救人命;心血管團隊經驗豐富、操作流程快速,全天候「救心」;腦中風團隊提供溶血栓及取血栓之「救腦」急救。此外,還擁有各式重症照護後援專業團隊,讓重症病人得到最及時優良的醫療照護。陳維恭說明,中國附醫急診部持續引進急救新知識與技術,拯救生命,也降低病人殘疾機會、縮短病程。他說,一級檢傷能有最多的數量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責任,急診部會持續為提供更優質之急診醫療努力不懈。全國急診人次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近台大 磁吸效應收案量大根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急診就醫人次位居全國第一,總計155,960人次。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急診科主任郭鐘太分析,以和平院區來說,因地緣關係,加上鄰近台大醫院具磁吸效應,急診收案量自然大。郭鐘太指出,和平醫院位於台北中正、萬華地區中間,以及雙北交界,鄰近台大醫院具磁吸效應,若台大急診壅塞,病患就會改到和平醫院就診。他表示,很多人對於急診有錯誤既定印象,「急診就是要快,等這麼久,哪叫急診。」他說明,急診的「急」並非心急如焚,而是「急救」。他認同前輩說的:「急診的重點不在急,而是慢。」把所有事情慢下來,把危險事情處理好,這才是急診最重要的事情。郭鐘太表示,急診也曾遇到特殊個案,一位年約三、四十歲的遊民就診,治療過程中發現,患者曾經留學國外,英文能力很好,但因家中不認同他的性別傾向,他寧願露宿街頭也不願回家,平時會做翻譯和導遊工作。郭鐘太說,收治病患同時也啟發自我思考,這位遊民讓他認知到,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選擇,萬華地區的遊民不見得是因做錯事或品行差,「他們只是選擇自己最自在的生活方式。」區域一級檢傷No.1嘉義長庚醫院/雲嘉南後送醫院 專研地區性特殊疾病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嘉義長庚醫院是區域醫院急診第一級檢傷件數最多,共3,611件。嘉義長庚是雲嘉地區第一家評定的重度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林稜傑說,作為雲嘉地區後送醫院,肩負本區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後送支援之責,服務民眾主要來自雲林、嘉義及台南,這個地區人口老化較其他縣市明顯,急重症醫療需求較多,加上長庚為轉診嘉義網絡後送醫院,因此急重症病患比率自然高。林稜傑表示,對急重症病患除處置能力外,時效也很重要,特別是跟時間賽跑的疾病,例如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等,設立專屬快速治療通道非常重要,這幾年搶救許多寶貴生命,幫助患者以最佳狀態回到家庭社會。嘉義長庚針對地區性特殊疾病研究,例如沿海地區特有壞死性筋膜炎、海洋弧菌感染,以及老人易發生的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上,提升治療成效。未來急診將朝向建構院前院後疾病照護團隊,主要為腦中風、壞死筋膜炎、外傷急救,並進行民眾教育,結合研究計畫,建立壞死性筋膜炎診斷即時AI輔助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落實優化照護品質目標。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各種檢查不必等 急診好划算?醫提醒:感染風險高
台灣的健保讓所有人自豪,但太過便利的同時,急診醫療資源屢傳濫用危機,小病掛急診屢見不鮮。健保署統計,近年平均每年急診就醫人次約六百萬至七百萬,但不時有急診醫師分享,曾經遇過棉花棒棉絮掉進耳朵跑來掛急診的案例,甚至有孕婦因上班時間無法配合產檢,跑來急診找醫護幫忙,讓急診醫師十分無奈。部分民眾愛衝急診,費用只多一點,能立刻抽血、照X光、打點滴。台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說,以往講的急診壅塞,是output出問題,需要住院,但沒有病床,只好留在急診,又因急診無掛號限制,當然會有壅塞問題;近期新冠肺炎所造成的急診壅塞,則是「input」出問題,一大群人湧入,超乎急診負荷量。許多以醫院為題材的影集片段,總會有病人一被推進急診室,蜂湧而上的醫護畫面。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范傑閔說,如此緊急的病患,一天不到一成,「急診可以抽血、照X光、打點滴,有民眾認為,錢負擔多一點點而已,乾脆來急診 。」臨床觀察,的確有民眾拿出去吃五星級飯店自助餐吃到飽的「精神」,覺得急診雖然掛號費與部分部負擔較高,但還是「物超所值」。急診醫師非全能,只能揪出病患潛在的「炸彈」。但范傑閔提醒,急診由急診專科醫師負責,急診專科醫師雖是全科醫師,需具備各科知識,但並非全能,尤其現在分科精細,急診醫師無法處理所有問題,急診專長是負責挑出潛在「炸彈」,揪出誰是有緊急狀況要處理的患者,再把經判斷情況較不危急的病人,下一步送往哪個門診醫治。「急診壅塞就像交通規則。」方震中比喻,民眾就像駕駛,急診醫師負責指揮交通,衛福部健保署是定調交通規則的人。如果紅綠燈失靈,民眾開車都可以往大醫院,當塞車時(急診壅塞),急診醫師雖然忙碌,受害的卻是等紅燈的民眾。民眾不信任中小型醫院,壅塞的永遠是幾家大醫院。為何台灣急診容易壅塞,方震中認為,民眾對於中小型醫院不夠信任,擔心規模小的醫院醫療資源不足,導致部分醫院病床閒置。范傑閔則指出,國人就醫便利,大多數人住家附近都有醫院,就醫「可近性」高,急診容易塞滿病人。而民眾的就醫觀念也需要加強,醫師常常詢問非危急狀況的病人,為何不去診所?民眾回答:「診所不可以打針,但打針比較快好,所以我一定要來急診。」范傑閔補充,在大眾觀念沒有被導正的清況下,常常分不清楚哪時候要看急診,什麼狀況要看門診,分不清哪一科別,在疑惑的狀況下,就選擇來看急診。掛急診,不代表能較快看到醫師。掛急診真能早一步見到醫師嗎?范傑閔以亞東醫院為例,過年時患者人數爆量,平常20分鐘可以獲得醫師診治,但過年時拉長到一小時。民眾到醫院有院內感染風險,醫護多不希望病人在急診空間裡面停留太久。國際間有解決急診壅塞的成功案例,方震中說,韓國也有健保,當年MERS在韓國發生院內感染,韓國政府採強制轉院制,若有住院必要者即收治,病患若僅需中小型醫院治療就協助轉院,拒絕者需負擔醫療費用,開始強制轉診後,急診壅塞就消失了。至於民眾就醫分級觀念的強化,范傑閔呼籲,健保署、國健署應該提升民眾自我保健知識。他分享,急診以往常被得流感的民眾塞爆,但新冠疫情之後,「流感不見、腸病毒變少」,這都是政府常在宣導,戴口罩、勤洗手,別去壅擠公共場所的成果,盼政府落實宣導,請民眾分級就醫。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急診沒有比較快!數據顯示醫院愈大等待時間愈久
台灣就醫自由,未經轉診也可以直接去醫院,因此越大越知名的醫院,急診等待的人愈多、需要等愈久。泌尿道與肺炎診斷明確,可能需安排住院,等待時間長。健保資料顯示,過去三年在急診平均暫留最久的前五名都一樣,以肺炎等11小時(108年)居冠,其次為泌尿道疾患9小時、不明原因發燒8小時、暈眩和腹痛則約停留5小時,去年受到疫情影響,大醫院急診大減一、兩萬人次,這前五名平均暫留時間也只縮短30分鐘到一個半小時。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表示,暈眩和腹痛,急診需要時間進行鑑別診斷,若非腦中風或其他需要住院的大病,通常稍事休息、服藥治療就可以回家。泌尿道疾患和肺炎是較明確的診斷,可能需要安排住院,就可能得花8到10小時等病床,等待期間可以做檢查、觀察、治療。黃建華表示,同樣要等住院,泌尿道疾患常見問題是結石,需要緊急開刀或是碎石,外科病床流動比較快;但肺炎要等的是平均住院時間長、病床周轉速度慢的內科病床,就要等比較久,在急診等待的時間,就會開始進行拍痰、每6到8小時打一次抗生素等治療。急診停留超過24小時,都是等待住院,比率高顯示病床滿。為了鼓勵醫學中心減少壅塞,健保署以病人停留超過24小時的比率作為指標,比率較高的前十名介於13.9%到5.7%之間,台大醫院13.7%居第二,僅次於台中榮總13.9%。黃建華表示,在急診等超過24小時都是要住院的,台大醫院這個數字高,是因為病床常是滿的,因為台灣民眾就醫不受限制,各層級醫院之間費用差距不大,民眾就醫習慣集中到某些醫院,連門診病人都有很多要安排住院,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急診醫師必須在病人等待期間,盡量提供好的照顧。健保署也計算了急診重大疾病病人六小時內轉進加護病房之人次、檢傷一二三級病人八小時內轉入病房之比率,作為急診效率指標。黃建華表示,重大疾病六小時內轉入加護病房人次,可視為醫院急重症量能,也可看出重症就醫的集中度,像是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彰基,重症集中度高。檢傷一到三級病人八小時內轉入病房的比率,可視為醫院整體量能,與佔床率高度相關,像台大醫院佔床率常高達九成,醫院幾乎是滿的,就算內部流程運作順暢,此比率能拉高的空間也有限。防疫措施讓急診患者減少,但支援快篩影響急診量能。黃建華觀察,去年受疫情影響,民眾、防疫措施做得好,所以流感、肺炎等呼吸道傳播疾病的急診病人大幅減少。疫情也使民眾健康意識高漲,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不佳而送急診的人也變少。今年因為三級警戒,民眾少出門,連意外事故的比例也較低,至於發燒、上呼吸道症狀、肺炎,因有分流,處理速度變快,但反觀其他疾病,因住院前都要先做PCR檢測,流程反而變慢。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今年雖然急診就醫人次減少,但醫院同時也降載、分艙分流,加上入院前要求篩檢,急診醫病雙方的身心負擔還是很大。劉淑瓊指出,許多急救責任醫院被強制要求開設快篩站,輕症、無症狀、求心安的民眾都前來篩檢,急診的輕重症分流被破壞,交叉感染風險更大。急診醫師為了支援篩檢,光是穿脫防護裝備就要花很多時間,急診的量能也大受影響。她提醒,疫情期間更要落實醫療資源的分配原則,將快篩、接種疫苗、領取慢箋等醫療服務回歸社區基層醫療,才能將醫學中心及急診資源留給最嚴重、最需要醫療的人。
-
2021-06-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泛視神經脊髓炎 好發於40歲女性
一直打嗝、惡心、想吐,一般人以為是腸胃問題,但若出現視力模糊,恐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50多歲的謝小姐,某天突然不停打嗝、嘔吐、手腳僵硬、麻痹,急診就醫檢查返家後,右眼視線開始模糊又疼痛,還突然看不到,左手也舉不起來,走路搖搖晃晃。當時她輾轉求診多科近三個月,始終找不出病因,直到轉診至神經內科檢查,才終於確診,她是得了「泛視神經脊髓炎」。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不明原因失調,導致原先應作為防護的免疫抗體,反而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視神經、脊髓或腦部發炎。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好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且近年確診人數逐年增加,主要影響視神經、脊髓及大腦。因症狀易與「中風」混淆,若年輕女性突然手腳無力,卻無中風危險因子,如三高、50歲以上,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機率相當高。羅榮昇建議,當出現視力喪失;暈眩、嘔吐、頻繁打嗝、呼吸困難等;四肢無力,下肢比上肢無力,嚴重無法行走,須坐輪椅;大小便失禁;自律神經異常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及治療。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孫苑庭指出,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無法治癒,一旦確診,長期治療可預防復發。近年已有新型生物製劑藥物,每月進行皮下注射用藥,可避免症狀復發。
-
2021-06-2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
一直打嗝、噁心想吐,常以為是腸胃出了問題,但若還加上視力模糊,小心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提醒,當出現視力喪失,甚至全盲;暈眩、嘔吐、頻繁打嗝、呼吸困難等;四肢無力,下肢比上肢常見無力感,嚴重還無法行走,須坐輪椅;大小便失禁;自律神經異常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50多歲的謝小姐原定居美國,前年為照顧家人而短暫返台,沒想到某天突然不停打嗝、嘔吐,手腳也開始僵硬、麻痹,原以為只是小問題,去醫院急診檢查返家後,沒想到右眼視線開始變模糊又有疼痛感,甚至突然間什麼都看不到,左手也舉不起來,走路還搖搖晃晃。謝小姐回憶,當時輾轉求診多科,除至肝膽腸胃科檢查肺跟肝功能、照胃鏡,也去神經外科做脊椎穿刺,還去好幾間眼科診所,以為黃斑部病變或眼中風,但始終找不出病因。直到有位年輕醫師警覺,將謝小姐轉診至神經內科檢查、磁振造影和血液檢查,花了將近3個月,才終於確診是「泛視神經脊髓炎」。泛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不明原因失調,導致原先應作為防護的免疫抗體,反而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視神經、脊髓或腦部的發炎。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通常好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且近年確診人數逐年增加,主要影響視神經、脊髓及大腦。他提醒,因症狀易與「中風」混淆,若年輕女性突然手腳無力,卻無中風危險因子,如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機率相當高。臨床研究顯示,在未獲得妥善治療情況下,第1年內約有6成的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會再次發作,3年內有9成患者會復發,而每次復發都可能是一次重度傷害,長期反覆發作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孫苑庭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分成急性發作期及慢性穩定期,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無論是否首次發作,所有懷疑罹病的患者,皆應立即以急性發作期治療,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或進行血漿置換,以快速降低發炎反應。孫苑庭進一步指出,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無法治癒,因此一旦確診,醫師與患者就應以預防復發作為長期治療目的,藥物選擇也應以能有效減少復發次數為首要考量。近年已有針對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出現,患者可透過每月皮下注射用藥,抑制免疫細胞反應、減少破壞中樞神經正常細胞,進而避免症狀復發。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指揮中心:提醒縣市讓長者在社區接種 避免舟車勞頓
長者開始接種疫苗,不少縣市都有長者在酷熱中排隊等候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表示,今天全國防疫會議上,指揮中心提醒縣市政府盡量安排長者在在地診所或社區注射站接種,或是進行機動服務,另外也建議雙北的社區篩檢站設立可以考慮民眾就醫方便性。陳宗彥今天在全國防疫會議後記者會上表示,指揮中心提醒縣市政府盡量安排長者在在地診所或社區注射站接種,避免長者舟車勞頓,或是進行機動服務,避免長者移動造成不適。陳宗彥說,國內社仍存在區傳播風險,建議高風險地區縣市持辦理擴大社區篩檢,雙北建議社區篩檢站可以考量民眾就醫方便性,有零星案例的縣市則建議加強接觸者追蹤管理,防堵疫情擴散。陳宗彥說,指揮中心也提醒地方政府要持續強化輕症個案的健康監測和轉診效率,針對弱勢族群及長者要提供主動關懷,目前確診數雖然緩降,還是希望地方回歸疫調跟接觸者管理,提早發現個案,降低死亡率。傳出北農被檢舉若員工確診要他們自行快篩,北農是否有疏忽?陳宗彥說,會再對北農進行完整了解後說明。國產快篩試劑被投訴偽陽性過高,陳宗彥說,快篩都一定要有完整配套和計畫執行,無論是社區還是企業快篩,都要跟衛生主管機關報備,要有整套流程才能避免誤判。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IBD長期治療好辛苦 破解病友四大難題
難題1自行斷藥、未長期追蹤,導致疾病加重。一位38歲的家庭主婦,10年前得知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手術投藥治療後改善血便、腹瀉,症狀改善後,她嫌就醫麻煩不再用藥。3年前追蹤發現腸道又出現嚴重發炎,但未有血便、腹瀉症狀,她並不在意也沒有按照計畫走,直到近期出現大量血便就診,潰瘍性結腸炎已演變為大腸癌。自行中斷治療是最大危機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IBD是一種免疫失調疾病,需要長期控制,加上IBD症狀表現特殊,腸道發炎與症狀沒有正相關。臨床上有非常多案例,腸道僅有輕微發炎,表現症狀卻非常嚴重,有些則反之。李柏賢說,最怕患者自我放棄,例如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投藥後多數症狀都會明顯改善,也因此很多患者會認為沒事了,就放棄後續治療,但在潰瘍尚未癒合前,都可能因為未能完整投藥導致疾病更加嚴重。治療IBD的目標是讓腸道發炎處完全癒合,患者要認知到IBD既然是自體免疫疾病就必須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不可能服藥幾周就能達到目標,至少要連續服藥三年以上才有可能碰觸到目標,後續也得持續追蹤。併發症會使疾病愈來愈難控制IBD最怕併發症,像產生廔管、腸穿孔、膿瘍等,都會使疾病愈來愈難控制,李柏賢說,當患者自認症狀輕微不需就醫時,將是最大的警訊。李柏賢說,這幾年逐漸衛教患者,治療觀念愈來愈好,只是健保給付條件嚴苛,也可能讓連續用藥「斷鏈」。特別是治療滿一年後,患者症狀日漸穩定,健保就不再給付,得等患者嚴重復發才能再申請,也讓患者陷入反覆發作的情形。李柏賢說,疾病來得快又急,而且當醫師又告知這是一場長期抗戰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撐下去,中途離席的原因有太多太多,除了經濟負擔,常見的還有親朋好友會獻上祕帖,需要靠醫療團隊,一一協助擊破謠言。難題2健保給付條件嚴苛,患者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窘境。控制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藥物扮演重要角色,輕症多以傳統藥物為主,不過多數的患者發現得晚,出現症狀到診斷多已中晚期,臨床雖多會先採取傳統藥物,而健保給付上,對於傳統藥物給付條件最鬆,其餘藥物條件多,導致有健保沒辦法滿足患者實際需求的狀況產生。確診多中晚期 傳統藥效有限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章振旺表示,IBD患者治療的傳統藥物以5-ASA、抗生素、免疫抑制劑以及類固醇為主。傳統藥物使用,健保署並沒有設限,患者確診IBD就可以使用,但對中度以上的患者治療效果有限,通常會使用新一代類固醇,嚴重或是對傳統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則會給予生物製劑治療。章振旺表示,傳統藥物以外的藥物,健保給付條件相對嚴苛。新一代類固醇的給付條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有重大傷病卡,在5-ASA療效不佳時只能用8周,其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只給付輕度到中度左側大腸炎。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以克隆氏症為例,患者須先有重大傷病卡,以及符合傳統藥物治療半年無效,相關指數需證明發炎達中度以上才能申請給付;潰瘍性結腸炎有分持重大傷病卡與未持有,前者條件與克隆氏症相同,後者則是要極為嚴重才能申請給付。生物製劑 給付滿一年須暫停章振旺表示,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良好,約有七到八成患者用藥後症狀明顯改善,但在健保給付上有下車機制,滿一年須暫停用藥,間隔三個月後且腸道必須嚴重復發,才能再繼續申請。他表示,該制度對病友不夠友善,有些未達到完全癒合或只差一點就能達標的患者,也因此必須重新面對疾病的痛楚。另外,礙於價格,健保下車後,多數患者都沒辦法自費使用,加上反覆停藥又使用,容易增加抗藥性,可能使患者最終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他說,IBD患者從醒來到睡著,會不斷受到疾病影響,只要起身就想腹瀉或隨時都得注意營養。加上患者年輕,不少患者對於不見天日的未來多感到絕望。不過臨床上有不少患者也因為能即時用藥,讓疾病獲得控制,過去不敢談及的婚姻,也能像正常人一樣度過,因此用藥對於IBD患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難題3重大傷病卡申請困難,延誤用藥時機。重大傷病卡的核發對於IBD患者極為重要,四十多歲的小華(化名)被診斷為克隆氏症,確診前時常因為腸阻塞問題反覆就醫,出血後開刀治療,再過2個月才被診斷。屬於重症的小華,礙於診斷到治療不到三個月,重大傷病卡申請直接被核退,認為先前的手術並非因為克隆氏症而開,也因為無法及時申請重大傷病卡,延誤用藥時機。常卡在疾病名稱與尚未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依照臨床上的經驗,IBD的患者,診斷後三個月到半年內通常申請重大傷病卡都不太會過,原因有二,一是病理科只打發炎性腸道疾病,沒有打克隆氏症或是潰瘍性結腸炎,事實上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統稱就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第二是沒有接受手術治療以前,也不太會通過。顏旭亨表示,重大傷病卡對於IBD患者而言是張救命符,克隆氏症於1998年、潰瘍性結腸炎於2002年納入重大傷病,重大傷病卡能顯著的減少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部分負擔的經濟壓力。近年健保將多數治療IBD效果佳的藥物綁定重大傷病卡,沒有重大傷病卡的前提下,一年自費施打藥物可能高達二、三十萬,對於多數家庭而言,是難以負擔的數字,幾乎九成以上的患者,都需要健保的協助,況且IBD不是治療一年就夠,而是要一輩子用藥。約僅六成取得重大傷病卡雖然傳統藥物不必綁定重大傷病卡,健保就會給付,但是IBD患者常診斷延宕,大多數確診時腸道已經嚴重潰爛,必須要手術或使用後線的生物製劑才能夠控制症狀。目前IBD患者約僅4000多人拿到重大傷病卡,占整體患者六成,通常要等至少半年。罹病已嚴重影響身心,有人還因此無法工作,醫師都必須在最初就給患者心理建設,鼓勵病友稍稍耐心就能順利治療,也得不斷想盡辦法與健保署溝通,盼能加快速度,降低被退件的機率。難題4疾病複雜,需由團隊合作治療。準備要過美好人生的24歲楊楊(化名),才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就發現大小腸交接處發炎且已經出現廔管,被診斷為克隆氏症。手術後同時採取藥物治療,原以為能重新過日子,一年多後又發作,廔管情況比上次更嚴重,必須要做造口才有辦法保命。病患有憂鬱傾向 需心理關懷造口對楊楊來說,心理嚴重受打擊,加上治療期間反覆發作,又遇上家庭、經濟等問題。協助治療的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及內視鏡科主任戴啟明說,當時非常擔心她有輕生的念頭,但她都表達得非常堅強,直到某日她終於受不了向個管師求助,才發現她因為病情出現憂鬱傾向,團隊找來精神科醫師、社工等,慢慢幫她解決問題。戴啟明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多發生在20歲到40歲的年輕人身上,正逢人生最精華的時刻,疾病複雜度高,從診斷到治療、反覆發作等,都可能重創患者的心理素質,照顧上也不能只有胃腸肝膽科或大腸直腸科協助。兩年前,義大團隊成立IBD多專科照護團隊,召集醫療團隊含胃腸肝膽科、大腸直腸科、直肛科、一般外科、小兒科;照護團隊則有急性照顧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未來也將召集藥師、精神科以及心理諮商師等。戴啟明說,以楊楊為例子,若當初沒有個管師定期追蹤與關懷,她可能就沒有任何求救管道,醫師問診時,也僅有短短幾分鐘,難以發現患者的異狀。多科整合照護 減少轉診時間多科合作還能減少院內轉診時間,像追蹤患者時再次發現嚴重潰瘍,或腸道狹窄到必須開刀,須轉診到一般外科,過去在沒有團隊之前,轉診恐怕需要一周,到診後還要重新再問診,再安排開刀時間。但現在團隊都會定時開會討論案例,患者出現變化時,團隊直接在LINE上說明,該名外科醫師能及早了解病況,還能更快安排開刀,避免拖延病情。而IBD患者因為腸道發炎問題,可能長期營養不良,就需要營養師的輔助。患者造口照顧及造口的好處等,則是由急性照顧護理師協助。戴啟明說,很多患者因擔心裝了造口就再也拆不掉,逃避就醫,反而讓病情加重,近年台灣的照顧護理師照料造口的方式多樣,每一招都能夠協助患者把傷口照料得完整,讓他們面對疾病期間也能更有自信。戴啟明說,早期台灣幾乎見不到IBD的患者,醫界多認為是西方人的病,隨著飲食西化,這幾年患者愈來愈多,才漸漸對IBD有所了解,診斷也愈來愈即時,也認識到必須仰賴多專科照顧,才有辦法幫助患者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