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6 癌症.攝護腺癌
搜尋
轉移
共找到
1532
筆 文章
-
-
2021-01-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默克藥廠停止開發兩種新冠疫苗!數據顯示免疫反應不足
美國默克藥廠(Merck)25日表示,將停止開發兩種實驗性新冠肺炎疫苗,因為初期試驗數據顯示,它們無法產生與自然感染或現有疫苗相當的免疫反應。彭博資訊報導,這家擁有成功開發疫苗史的美國製藥巨頭採取了與競爭對手輝瑞、默德納和強生藥廠不同的策略,使用一種更為傳統的方法,專注於減毒活疫苗技術。一種名為V590的疫苗是借用默克藥廠伊波拉病毒疫苗的技術,另一種V591疫苗則是以歐洲使用的麻疹疫苗為基礎。上述兩種疫苗的開發速度都在這場疫苗競賽中落後。默克藥廠去年底完成招募第一批參與者,進行初期安全研究工作,但當時輝瑞和莫德納藥廠都已準備好後期數據報告,而默克藥廠到本月中才取得試驗的中期結果。默克研究實驗室(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傳染病和疫苗臨床研究副總經理卡特尼斯(Nick Kartsonis)說,結果「令人失望,而且有些意外」。與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相比,這兩種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較少,在人體激發的免疫反應也較弱。卡特尼斯24日接受採訪時說,「我們沒有達到讓實驗繼續進行的門檻」。在評估數據之後,默克藥廠高層決定停止疫苗開發計畫,並將資源轉移給公司開發其他新冠病毒療法。
-
2021-01-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急全台緊繃 新北禁探病
新冠肺炎疫情緊急,地方政府神經緊繃,尤其是部立桃園醫院居家隔離人數將達五千人,北部縣市更紛紛提高防疫規格,新北市長侯友宜昨天宣布,轄內醫院,非必要特殊狀況下,民眾不准去探病,若有必要每天探病限一人一小時,新北市並要求冬令營一律控制五十人以下,補習班清潔消毒時間縮短至每幾個小時一次,「若防疫沒辦法做好,該停可能就要停,該取消就要取消。」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若北市出現一例本土病例,市府就會啟動第一階段加強防疫,很多活動就會暫緩或延期、取消。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北市現在居家檢疫與隔離人數約九千六百多人,加上過年海外回台人數,「若破萬壓力會很大」,盼中央與地方商量每天放進國內的人數。黃偉哲:居檢趴趴走遣返回國外由於現在仍經常傳出有國外入境居家檢疫者趴趴走,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這些人不僅增加台灣防疫負擔,也可能形成防疫破口,建議中央對這些「台灣不歡迎的人」,在法令許可下不僅要罰錢,還應考慮將這些人遣返回原居地。桃園宣布將全市大消毒後,侯友宜說,新北跟桃園是一個共同生活圈,「整個居家隔離的疫情狀況公布後,我們已做好隨時大消毒。」侯友宜並表示,已擴大防疫旅館能量提供給桃園,做好防疫轉移的整備。黃珊珊說,北市目前的防疫旅館有一百多家、七千個房間,昨天最高峰住到六千人,加上有些台商不返台,目前還有一百多空房,可供中央調配。匡列部桃接觸者 各縣市動起來花蓮、宜蘭縣衛生局指出,花蓮有六名部桃陪病者的家人,宜蘭有一名高齡病患曾在部桃住過院,都已被匡列隔離。彰化縣昨也接獲通報縣內有四名部桃接觸者,三人居家隔離,一人自主健康管理。雲林縣衛生局調查雲林縣民有六人曾到過部桃,都已居家隔離。高雄市衛生局則找到兩名被回溯在本月四日可能接觸到部桃出院病患的陪病者及接觸者,上周六採檢後都是陰性,兩人已返北自主健康管理。
-
2021-01-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居家隔離、檢疫人數若破萬 柯文哲:壓力太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緊急宣布整棟部桃醫列紅區,所有病患、陪病者的接觸者即刻隔離14天,人數高達5000人,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接受採訪時表示,北市居家檢疫人數約8500人,因應過年海外回台人數增加,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人數若破萬,「壓力會很大」,盼中央與地方商量每天放進國內的人數。柯文哲指出,北市前陣子居家檢疫人數約8500人,但現在麻煩的是,過年期間海外回台人數增加,今早看北市居家檢疫人數已達9688人,未來幾天還有更多人歸國。另外,桃園居家隔離人數一下子高達5000人,北市到下午1點都接到中央提供的名單,不確定北市會增加多少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人數。柯說,北市居家檢疫人數8500人是安全且游刃有餘,但持續增加的話,包含居家隔離人數,若破萬人的話,「壓力太大」,對防疫能力造成壓力,中央應與地方商量每天放進國內的歸國人數。此外,2周前有去查過和平醫院及三軍總醫院,會參照部桃醫的問題,分倉、分流專責後備,以及薪水補償。柯文哲說,今重整一遍確保整個防疫戰線是安全的,每天會依中央公布疫情狀況調整北市防疫措施。中央現在匡列5000人是否太慢?柯文哲回應,現在不是責備或吵架的時候,要先把需居家隔離的人圈出來,不要讓這些人趴趴走,防止繼續感染。柯文哲表示,今早逐一確認過,部桃醫目前轉移到北市醫院共有44人,因為部桃院內感染會增加人數,但現在都沒收到中央名單,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北市沒有,一個是還沒確定,北市沒有應不太可能,所以最終還是要拿到名單才有辦法處理。
-
2021-01-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相聚難…大陸兒子來台 陪母最後一程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外籍配偶要來台團聚已經不易,同受疫情阻絕的兩岸親人,連想見最後一面,都是奢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後,據移民署截至去年十一月統計,外籍人士及大陸、港澳地區居民來台人數共一三四萬九五九八人,其中大陸、港澳地區人民二七萬二九七八人,是二○一九年同期陸、港、澳地區人民來台總數的百分之六點八,大陸配偶通過審查能來台團聚,只有九四二人。大陸配偶「阿梅」嫁來台灣十多年,已領有身分證,丈夫兩年前因病去世,阿梅膝下無子,獨自一人在台灣生活。不料,去年疫情期間,她發生車禍,頭部受重創,經開顱移除血塊,術後仍深度昏迷,住進加護病房觀察。阿梅在大陸的兩名親姊妹聽聞傷勢不樂觀,急著想來台探視,卻因疫情擴散,無法辦理來台證照,十分焦急,透過阿梅鄰居向移民署陳情,希望來台陪伴阿梅,就怕阿梅回天乏術。移民署訪談獲悉阿梅是緊急協處個案,專案報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讓兩名大陸姊妹入境檢疫十四天後,去年底見了阿梅最後一面,了卻心中遺憾 。七十歲的「阿蘭」嫁來台灣十幾年,丈夫是九十歲老榮民,領有重度身心障礙證明,長年臥病在床,原本由阿蘭照料,但一年多前,阿蘭罹患癌症,轉移後不良於行,沒子女,又請不起看護,讓她患病還得照顧丈夫格外艱辛,多次夜裡在家中跌倒,求助無門,只能等到天亮鄰居發現,或社福機構居家看護到住處,才協助送醫。阿蘭提出找大陸前夫的兒子,來台照顧他們夫婦,但疫情期間大陸兒子無法來台,阿蘭託朋友向移民署陳情,移民署訪談了解後,阿蘭的確需專人照料,報請疫情指揮中心,讓兒子入台照顧阿蘭夫妻生活起居。如今阿蘭已癌末彌留,兒子不禁感嘆,「只能陪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
2021-01-21 該看哪科.兒科
三歲前的重要營養素 2步驟養出最強寶寶
影片重點整理🔎0:59 解析寶寶大腦黃金關鍵期 🔎2:42「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是真的嗎? 🔎4:05 3C產品「帶小孩」會影響學習力? 🔎7:02 提升學習力的關鍵營養素 🔎8:12 4方法全面提升學習力俗話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奉勸孩童多讀書、或用手機3C產品帶小孩,有助培養學習力?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建立良好的體適能力,孩童反而會愈動愈聰明;使用手機3C應慎選具學習目的,有助提升親子關係的影音內容。●3歲前是學習關鍵 充足營養+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的大腦如同海綿,0到6歲是吸收力最好、發育最快的階段,3歲前腦部會完成80%的發育,是培養學習力的黃金關鍵時期,透過學習建立全面性的發展,包含大動作、微細動作、社交及語言功能。張璽形容,鞏固學習力就像在蓋房子,從打地基開始補充足夠的營養素,攝取海鮮、魚類、肉類、蔬菜和乳製品等,補充DHA、葉黃素、神經鞘磷脂、肝素、牛磺酸等營養素,協助大腦神經連結的建立。穩固地基的同時,以後天環境的刺激,建立房屋骨架,張璽表示,不少家長擔心孩童輸在起跑點,鼓勵多讀書,「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俗語深植人心,卻是個迷思,建議父母多陪孩童運動,反而能建立更多刺激。●運動助記憶強化 愈動愈聰明 諸多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可刺激大腦神經樹突增長,從根本強化大腦功能,兒時的體適能力表現愈好,長大後的認知能力及社交情緒能力也會愈好,以打球為例,打球的人必須眼明手快、高度專注、決策迅速,還要分析對手,絕對可以愈動愈聰明。此外,適當的運動有助肌肉放鬆,肌肉不僅是功能器官,也是內分泌器官,在運動的過程中會釋放化學物質,穩定睡眠,幫助夜晚記憶力的重整,強化記憶。●手機3C慎選內容 首重互動培養親子關係不過,不少父母為了讓孩童保持安靜,以手機3C帶小孩,張璽表示,孩童長期暴露於手機3C豐富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不利於專注力的養成,往後一旦周遭出現吸引人的聲光影像,注意力會馬上被轉移,從書本上移開,礙於3C螢幕的藍光可能傷眼,2歲前也不適宜讓兒童接觸。反之,3C影像的選擇,若能朝向具有高互動性、有學習目的,益於親子關係建立的內容,例如,互動式電子書,家長能與孩童「共讀」,教導辨識顏色、聆聽與感受聽故事的音調起伏、動動身體等,培養親子間的良好互動,也能透過刺激兒童的五官,包含視覺、聽覺、互動、眼神接觸等,建立大腦神經連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張璽說,學習慢並非不好,有些兒童搭高鐵、有些搭自強號,如最終能抵達終點、趕上進度,家長毋須過於擔心。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張璽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兼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主治專長:一般兒科兒童預防保健新生兒照護小兒神經疾病一般兒科醫學小兒神經醫學學經歷: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士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iPS幹細胞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日本三菱京都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
2021-01-20 名人.葉北辰
葉北辰/「幾點了?我吃飯了沒?」失智者跳針問話 溝通有3招
資深主持人侯昌明曾形容,照顧失智症父親的過程絕無冷場,指的是失智症長者總是重複問相同問題,大大考驗照顧者的耐性。面對跳針式的問話,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提出三個回應技巧,幫助照顧者創造新情境,避開問句地雷。確立優先照顧目標根據「失智•時空記憶旅人專頁」長期以來的照顧者心聲,不少失智症者不時會重複發問,例如「幾點了?」、「我吃飯了沒?」,隨講隨忘。葉北辰要照顧者先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當下的照顧目標是什麼?」他列出三項照顧目標,提供照顧者比對,哪一項是你的優先目標?照顧目標一:增加互動品質,與失智症者維持連結。照顧目標二:待會要做什麼事情?照顧目標三:希望停止長輩當下重複問問題的行為。不趕時間 對話當互動如果照顧者選擇的是目標一,也就是維持與失智症長者的互動,若家屬的個性是不急不躁,當下不趕時間、氣力和心情都不錯的話,建議可以將重複問問題的環節當作是和長者互動的親子時間,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不厭其煩解釋,藉著讓長者聽話、問話的過程,增加生活互動。儘管失智症長者可能會隨講隨忘,但他會記得和親人遊戲式對話的感覺是溫暖、被支持的,這個「跳針時刻」反而將成為家人之間重要的回憶。簡潔回答 勿超過五字若照顧目標是二,著重在等一下要做什麼事?例如與長者出門、吃飯等,建議可利用失智症者隨講隨忘的特性,盡量用簡潔的回答代替解釋型的說明。葉北辰表示,當失智症者問問題時,第一次先詳實回答,不必預設長者一定會重複問問題,且當長輩繼續追問時,千萬不要假裝沒聽到,改用「簡短回答,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五個字」。舉例來說,若照顧者準備帶長者出門用餐,可簡單的說「我們要出門」,而不是複雜的說明「我們要去某家餐廳,和親友碰面吃飯」,避免長輩繼續追問的機會,也節省精力好應付接下來的活動。轉換情境 給新的資訊若照顧家屬的目標是三,希望長輩當下就停止問問題,此時主動出擊,轉換情境是最佳對策,舉例來說,當長者問「去哪裡?」,照顧者回答「我們要出門,來,把鞋子穿好,衣服穿上」或轉移焦點問他「冷不冷?」,甚至交給他一個外出提袋,轉換情境,主動給他新的資訊或刺激,或能暫時成功轉移跳針式的對話。葉北辰從不少照顧者的遭遇觀察,有些樂觀的照顧者認為可以配合長者演戲,也是一種幸福,例如塞麥克風給長者唱歌,阻止問話也是有趣的一招;有些照顧者則說靜思語「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也是對策之一。而看著病程持續變化的長者,家屬不免感到挫折、悲傷,「以前長輩是我們的支柱,如今逐漸衰弱,變得不一樣了」,他提醒家屬要容許自己可以悲傷、有情緒,別將重擔留在自己身上,因為照顧自己的情緒才是好好照顧的第一步。應對失智長者重複發問有對策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
-
2021-01-20 新聞.元氣新聞
化療藥「健仕注射液」有異物 食藥署下令回收
東洋藥品生產的癌症化療用藥「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因發現有異物混入,一批號共9000支,昨遭衛福部食藥署要求回收,限期2月5日前完成回收作業,否則將罰最高500萬元。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因接獲醫院通報,發現「健仕注射液」有異物混入,因此廠商啟動調查,發現目前只有這批號的這一支注射液有問題。但因為注射液是直接注入人人體,若有異物風險相對較高,因此針對該批進行回收。洪國登說,下架的「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健保一年用量約30萬支,回收這一批號共9000支,占年度用量不多,應不致於影響病人用藥。該藥品主成分為GEMCITABINE HYDROCHLORIDE,主要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膀胱癌。與其他藥物併用也可用於局部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乳癌患者;另針對曾經使用含鉑類藥物(PLATINUM-BASED)治療後復發且間隔至少六個月的卵巢癌患者,也可作為第二線治療。食藥署提醒民眾,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倘對用藥有疑慮者,應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
-
2021-01-18 養生.運動天地
結實卻不一定更健康?醫:練出肌肉線條≠運動力
現代人生活需要久坐,也常被長期的背痛、關節疼痛煩心,讓膝蓋痛、髖部痛、與背痛並列三大身體不適。我們過去提了很多拉筋伸展的介紹,那究竟拉筋是在拉什麼?要怎麼練才能減少身體痠痛呢?我們再來抽絲剝繭一番。雖然大家常會講「拉筋」,但對於筋膜的概念卻有點模糊。就像一般人知道身體裡有神經、肌肉、皮膚,但聽到「結締組織」,可能就會覺得這有點陌生了。其實筋膜就是由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組成的結締組織,筋膜會包覆著肌肉,形成架構。筋膜在哪裡?這樣講還是不太清楚嗎?想想看,我們切開香吉士時,包覆於果肉外的是一層白色纖維,筋膜就是這些白色的纖維,是包覆著果肉的架構。筋膜也有分成不同層次,再講的清楚一點,就請大家看圖。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纖維組成的,用來包覆最小的肌肉纖維的是「肌內膜(endomysium)」,接著包圍著肌束的稱為「肌束膜(perimysium)」,包圍整條肌肉的是「肌外膜(epimysium)」,最外層稱為深筋膜。這樣講大概還是會讓大家非常無感,就像掰開橘子或香吉士時,常有人隨手會把白色纖維撥掉那樣,以為筋膜就是個沒什麼用途的組織。不過,近20年來,研究發現筋膜並不僅是一層層無用的白膜,其實上頭含有很多關於動作、位置、壓力、張力、疼痛的感覺受器,甚至在筋膜上的感覺受器數量還比在皮膚的感覺受器來得多。現在我們多把「肌肉」與「筋膜」聯合起來,視為「肌筋膜聯通網」。肌筋膜是個整合、全面性的活動概念,當筋膜內的感覺受器接收到動作、位置、張力、疼痛的刺激時,在細胞的層次改變了化學分子的反應,而影響到肌肉與肌肉間的力量轉移與分布。筋膜上有這麼豐富的感覺受器,就是為了防止我們受傷,並增進本體感覺,強化人類整體活動力。因此現在我們不再把筋膜當成是一個被動、無用的組織了,反而是非常吃重的角色,身體的型態、動作、與支撐,都少不了筋膜!筋膜串聯肌肉後,讓肌肉的活動串成一個動力鏈,而一切身體張力的移轉都是要以整個身體內的肌筋膜聯通網來看。了解這些資訊後,我們能如何改善運動訓練呢?首先,過去假如你只考慮肌肉,現在你要加進筋膜的概念,把「肌筋膜網路」一起想。練出線條不等於練出運動力例如,當我們走進健身房,會看到一堆機器,每個運動器材都可以單獨訓練某塊肌肉,有的練習斜方肌,有的練闊背肌,有的練三頭肌,讓一塊塊的肌肉線條透過阻力、重量而變更明顯。然而,這些訓練單一肌肉的器材,確實短期內能較快看到肌肉的脹大,讓訓練者感覺到自己有明顯的線條,但練久了,如果沒有搭配其他適當的運動,可能會發現自己「運動力」似乎沒有增加,偶爾打個球會發現自己手忙腳亂,甚至筋骨更痠痛。原來就是靠運動器材單獨訓練某一塊肌肉,反而會造成肌筋膜網路不平衡地發展,而生活中許多動作都是不同肌肉動作的集合、協同,有正在收縮的肌肉筋膜,也有正在延展的肌肉筋膜,若長期僅用器材鍛鍊單一肌肉,會讓肌肉筋膜發展不平衡,反而失去活動時效率,即使看起來結實,卻不一定能更健康,運動、活動的表現也不會更好。訓練肌筋膜當我們想練出運動力,並減少身體的痠痛不適,必須要把肌肉與筋膜一起組成的「肌筋膜」聯合網考慮進來。肌肉訓練時,我們會利用「阻力」讓肌肉收縮、縮短,促使肌肉為了適應阻力而增大,以增加肌肉的肌肉質量與力氣,讓線條更明顯。而除了訓練肌肉,我們也需要做筋膜訓練,一些讓筋膜延展的動作,能有助於刺激筋膜內的纖維母細胞製作出新的膠原蛋白,幫助筋膜變得更能承受延展的動作,因此延展筋膜的訓練可以讓肌筋膜網路變得更強壯,支撐性與活動性更好,更能抵抗受傷。我們就來看看幾個要讓肌筋膜健康時該注意的事情。◆避免脫水想要有健康的肌筋膜網路,請記得喝足量的水分。對於著重肌肉線條的訓練者來說,常常會想要靠著減少水分攝取,讓自己脫水,來達到讓肌肉線條更明顯的目的。然而,當身體脫水、筋膜乾巴巴時,支撐性與活動性都會受限,肌筋膜網路更容易受傷。◆注意姿勢長期的姿勢不良對肌筋膜很傷,假使坐的時候不坐好,歪歪斜斜的,某一側的肌筋膜就會被迫縮短、扭轉,肌筋膜便的很緊繃,血液循環很差,容易發炎、拉傷,因此平時無論是站著、坐著,都要選擇正確的姿勢。站好、坐好不會累,其實反而是讓身體最輕鬆最不受傷的。◆筋膜放鬆過去我們介紹過用滾筒放鬆筋膜,利用滾筒時,會為結締組織與肌肉帶來壓力,這些不同層次的壓力,改變了筋膜裡面的液體分布,增進淋巴與代謝物質的交換。靠著這些穩定、緩慢的壓力,能減少筋膜變得僵硬。◆筋膜伸展與肌肉離心收縮訓練我們曾經介紹過頸部、背部、髖部、膝蓋、與腿部的各種伸展方式,透過全身的伸展動作,筋膜會更有彈性。除了單獨做伸展動作之外,我們也可以在肌力訓練的同時,多加強「離心收縮訓練」。什麼是離心收縮呢?舉例來說,你手拿著啞鈴朝向自己方向,肌肉用力大於你拿的重量,二頭肌「收縮且縮短」,是「向心收縮」。要回復到原始動作時,重量大於肌肉用力,二頭肌「持續用力但肌肉伸長」,就屬於「離心收縮」。常常我們在做肌力訓練時,會過度著重「向心收縮」,想著:「我要舉起啞鈴!」一但舉起了,就趕緊快快放下。不過,要練好肌筋膜,做好「離心收縮」很重要,因為這時是能同時強化肌肉力量又伸展肌肉的時機!因此,當你做肌力訓練時,一定要要求自己,要慢慢地做離心收縮,例如舉起啞鈴,然後緩緩地做出放下啞鈴的動作,感受肌肉持續用力並延長、伸展著肌筋膜。許多瑜珈與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就會依據離心收縮的概念,因此搭配著訓練瑜珈和皮拉提斯也是鍛鍊肌筋膜的好方式。筋膜的英文是Fascia,而代表獨裁政體的「法西斯主義」其英文為Fascism,都是從拉丁文的Fascis這個字延伸而來,所以過去大家真的只把筋膜當成一個很限制性,很拘束的包覆體啊。然而,透過最新的研究,我們開始了解到筋膜其實很不簡單,想要強化運動能力、減少痠痛,都需要與筋膜好好相處,關於活絡肌筋膜的方式與各種可能性,我們會持續介紹,希望大家都能練出健康活力並擊退痠痛。原文:
-
2021-01-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肝像養車 別等故障才挽救
台商在大陸,同大陸人士聊天。台商:「我們台灣健保粉棒!舉世聞名!」「我朋友得了肝癌回台灣手術,肝臟切了一大塊,出院時只要幾千元台幣!」大陸人士:「那有什麼!我們在這裡手術,肝臟可以切得更大,開完刀,許多藥商都會供各種保肝品給病人參考!」「這還不稀奇,萬一手術不成功,人尚未走,大法師已經來到病房邊幫你超渡一番了!」說得也是,台灣健保雖有一些缺失逐漸浮現,但生了病不會因為醫療費付不起而家破人亡,是一項德政。但健保只給付生了病的治療費用,事前的健康防護,健保是不給付的。反觀政府對於車子的政策就好多了,目前政策不是等車子出了問題,政府才要求你去檢查,而是五萬公里以上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保養一番,是全面檢查。但可惜對國人的肝病預防而言,政府的措施就未臻完善了!肝臟因為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許多B、C肝朋友就不會定期去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驗胎兒蛋白,都是等到人瘦了下去,或肚子痛了起來,或皮膚黃、眼睛黃,才去求醫檢查,如果這些症狀是肝不好引起的,通常就太晚了!可能是肝癌很大了,或者已經長到門靜脈或轉移出去了!因此,凡我全國愛肝人士,照顧您的身體一定要養成像照顧你家中的車子一樣,定期去做個腹部超音波檢查,這樣萬一不幸肝臟長了腫瘤,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14 癌症.肺癌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南投縣埔里鎮吳姓男子日前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進行全身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其肺部有1.5公分結節,吳男對於自身不抽菸卻罹患肺的原位癌,相當不解,懷疑是常在傍晚外出運動,受到空汙所致,所幸在健檢時早期發現治療,目前已治癒。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近年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空氣中PM2.5平均濃度越高,致癌機率也跟著提高,因此肺癌早已不是吸菸者的專利,相關狀況也能許多不菸女性罹患肺癌中得以窺見,並推測其罹癌恐與空汙、油煙等因素有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被診出肺癌時約有6成是已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癌,其發生率從55歲起快速升高,抽菸、二手菸、常在易吸入廚房油煙、廢氣等高度空汙環境,或有其他癌症病史、近親罹患肺癌等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肺部篩檢。埔榮胸腔內科表示,肺癌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治療將獲更好治癒率,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比胸部X光提早5-10年發現肺癌,像該院內「128切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就能實行LDCT檢查,幫助臨床醫師作為診斷治療參考。透過該該儀器配合肺癌診斷軟體,篩檢速度快,僅需吸閉氣,且不需施打顯影劑,減少藥物過敏風險,可對懷疑肺部病灶做早期的鑑別診斷,協助偵測小型非鈣化結節,且因為速度快,輻射量低,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目標做健康篩檢。埔榮醫院則表示,LDCT以長期或重度吸菸者、戒菸不到15年、有慢性肺部疾病、肺癌家族病史,或暴露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工廠、燃香、汽機車、PM2.5、廚房油煙等廢氣等族群為適合篩檢對象。
-
2021-01-14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每年有五千多名新診斷的病人。近年來由於廣泛地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指數,較多低度風險的攝護腺癌(腫瘤分化較良好且侷限在攝護腺內)被診斷出來。低度風險攝護腺癌通常疾病進展慢且無症狀,若採取觀察,經10年以上的追蹤,僅約5%的病人會死於此癌症。根除性治療對腫瘤的控制率高,可降低疾病惡化或遠端轉移的風險;但可能會造成一些副作用,對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近年來,國際的治療指引有提倡「主動追蹤」,等到腫瘤有進展時再做根除治療,如此可延後副作用的發生。詳細的介紹如下: 攝護腺根除手術先將攝護腺完整切除並清除骨盆腔淋巴結,再將膀胱及尿道吻合,可得到完整的病理分期。手術前需評估身體狀況,如心肺功能、慢性病、麻醉風險等。手術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括短期或長期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目前主流為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攝護腺根除手術(需自費),對憋尿及男性功能有較好的保留。體外放射治療從體外以高能量X光進行多角度照射以消滅腫瘤細胞。放射治療不用住院,但療程較長,需4-8週、每週治療5次、每次治療時間約10-20分鐘。急性副作用包括頻尿、解尿疼痛、腹瀉等,大多可用藥物改善症狀並於治療後緩解。少部分病人會有慢性副作用,如放射性膀胱炎、直腸炎、尿道狹窄等。主動追蹤適用在較低風險的攝護腺癌,目的是避免治療導致的副作用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主動追蹤並不同於「完全不治療」,而是採定期的追蹤(肛門指診、抽血指數、影像檢查、定期再次切片等),等到確認腫瘤有惡化時再做根除治療,因此可以延後相關副作用出現的時間;若腫瘤持續穩定無進展,則病人可免除治療的過程及副作用(追蹤10年結果,約一半病人仍持續追蹤,不用接受到根除性治療) ;然而,接受該做法的病人會面臨腫瘤進展惡化的風險,可能造成心理壓力。低度風險攝護腺癌治療方法之比較表 綜合以上,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病人可選擇根除性治療或主動追蹤,需要與泌尿科及腫瘤科醫師充分溝通,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療法。若病人體能狀態不佳且預期餘命小於10年,也可考慮觀察。
-
2021-01-13 養生.家庭婚姻
李李仁:「對不起,我也會趕快長大」支持女兒做自己,成為父母這條路上我們都在學習
陶晶瑩和李李仁曾放下一切陪伴孩子,支持女兒自學、有更多時間練習籃球!當孩子發生事情時,爸媽第一時間常會情緒激動,當父母的路上,我們都要一起學習。李李仁為了女兒與對方教練爆發口角,事後誠心道歉李李仁因護女心切在球場情緒失控!日前14歲女兒荳荳參加高中乙組女子籃球聯賽(HBL)球賽時,因對方教練指出女兒不是高中生,不符合參賽資格,所以被請下場。當場,李李仁對教練表達不滿,雙方也爆發口角衝突。針對此風波,李李仁生日當天在Instagram和臉書道歉,他強調自己做了一些「幼稚的行為」,也會好好檢討自己,他說:「在這裡很誠心的說聲對不起!我快50歲了,但我的情緒管控還是停留在25歲!我一直在檢討我自己!我會趕快長大!對不起。」李李仁經紀人支向理表示,「李李仁感到抱歉,當時因為對活動規則不淸楚,加上護女心切所以反應過於激動,事後已經透過校方向教練表達歉意。」並解釋,當天是因為荳荳學校球員人數不夠,教練才會讓幾個國三生越級上場,他坦承當下情緒激動,對於造成不好的觀感很抱歉。陶晶瑩經紀人也澄清,陶晶瑩沒有用權勢安排女兒打球,「是教練把荳荳報名上去,她們都以為可以才去打的,教練後來對此安排也有道歉,表明是他報名作業的疏失,家長只是知道女兒有參加比賽所以去加油。」陶晶瑩開直播還原當場狀況陶晶瑩1月6日下午開直播,還原當時實際情形,她說:「我在二樓,我靜靜的看學生比賽,拿兩個空的寶特瓶當加油棒,加油完就走了,就這樣。」她指出,「爆料者說我們是利用明星特權讓小孩打球,我覺得這一點真的是滿有想像力的,如果我們真的有特權,就讓她去打NBA了,沒有這樣的事情,我覺得事實還原給事實,理性還原給理性,至於女兒國中為何能打高中的球賽,這點我們也都不知道詳細的規則,但學校社團是國中高中一起打,因為不夠人數,所以就說學妹一起來,我們就是家長被通知,就去加油,沒有特不特權這件事。」針對比賽引發的紛爭,陶晶瑩表示,荳荳比她有智慧,讓她忍不住哽咽說:「我在這行業這麼久,已經遭遇過很多次,我什麼都沒說,也什麼都沒做,可是第二天新聞都非常的大,好像有人目睹我說什麼跟做什麼,我只能忍下來,因為我的經紀公司會告訴我要低調一點,我覺得我低到不能再低了,我教育小孩也是告訴他們,低調一點,荳荳甚至在一場比賽拿到了冠軍,身為媽媽當然想PO,是荳荳叫我不要PO的,我說為什麼不可以給大家看,她說,媽媽,你有沒有看到對手都哭了?你PO他們會很難過,孩子真的比我有智慧,荳荳真的在教育我,她想到了我沒想到的事。」荳荳夢想打職業籃球,爸媽是女兒的粉絲荳荳非常熱愛打籃球,加入學校籃球校隊,更將打職業籃球視為一生夢想,還曾經獲得「全國少年籃球邀請賽6年級女童組優秀球員」,讓陶晶瑩和李李仁感到十分驕傲,不但支持女兒做她想做的事,更成為她最堅實的粉絲,每場比賽都看得到他們身影,次次在現場加油。當荳荳在國小3、4年級後對上學感到不快樂,漸漸在寫考卷和沉重課業壓力下迷失自己,陶晶瑩知道女兒個性與眾不同,擁有自己的天賦,於是在她升上5年級時幫女兒申請自學,改變荳荳的學習方式,讓她每天去學校籃球隊練完球後,回家再上為她安排的自學課程。女兒在家自學,父母須花大量時間陪伴,陶晶瑩:「需要勇氣!」李李仁和陶晶瑩幫荳荳安排的課程十分多元,也針對她的興趣而設計,包括:電腦程式語言設計、學習日文等,荳荳對各種學習興趣濃厚,看到爸爸用日文講電話大喊很帥,爸媽的陪伴,讓她擁有一個多元學習的快樂童年!但讓荳荳在家自學,也代表著他們必須花更多時間教導並陪伴女兒,陶晶瑩坦言:「這是很需要勇氣的一件事!」但夫妻倆覺得很值得,因為孩子的快樂超越一切,陶晶瑩曾說:「從小女兒學游泳、潛水、騎腳踏車和各種球類,都是我們一起陪她會的,從小,她直排輪我們就直排輪,她扯鈴我們就扯鈴,任何什麼事我們都跟著。」日前的HBL比賽,李李仁和陶晶瑩也沒有缺席,依然是女兒最忠實的粉絲和啦啦隊,但李李仁現場面對孩子不符比賽資格而有所情緒,的確容易造成不好的觀感,做為父母我們都要學習情緒控管這堂課。教孩子前爸媽也要先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優兒親子教育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單中興提醒,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很重要,若是控制不好,往往將一件小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情緒」基本上是父母與孩子相互影響,父母應該先將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對象,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單中興老師4個建議提供父母參考:建立自身角色的正確心態孩子的情緒表現多是由父母平日互動中學習而來,父母要了解自身的角色對孩子影響很大,必須先將自身的角色與心態建立好。察覺自我情緒能力與控制當父母察覺到自己處在情緒狀態不佳時,應先控制好自我的情緒和言行,例如:將要說出口的話放慢或等一下再說。同理孩子的想法當孩子有情緒時,背後一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該先去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通常在了解原因後,就不易受到孩子的外在情緒影響。(推薦文章: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地球防衛隊)先轉移心境、處境和情境父母若當下的情緒實在無法忍受,可以先轉移心境,或是換個空間,過一段時間後再去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情緒起伏就不會像原先那麼大。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單中興老師叮嚀,情緒對孩子未來影響的層面很廣,情緒不好的孩子除了易怒,也會影響將來的人際關係互動,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如下:1. 處理自己情緒能力弱。2. 耐挫度低和抗壓性差。3. 面對新環境探索意願低。4. 社交與人際關係能力。5. 學習狀態與成績表現。6. 不易擁有快樂幸福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1-12 科別.精神.身心
吃藥無效仍失眠,該怎麼辦?精神科醫師給建議
她之前從事過房地產,目前生活的重心主要在投資金融商品,當然在金融市場中進進出出,免不了一些壓力;此外,因為家人得到癌症,她也為此擔憂不已。 她差不多有五六年以上慢性失眠的病史,這一年斷續出現憂鬱情緒及自殺的念頭,因此在某醫學中心就診時加上了憂鬱症的診斷。目前藥物使用量不少,除了抗憂鬱的藥物外,抗焦慮劑、安眠藥的使用量已超過一般建議用量。 我心想:「這是不易治療的失眠問題,因為壓力源難以立即處理,加上合併其他精神科的疾病,最糟糕的是,或許還有管制藥品成癮的情形。」 我仔細分析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發現要治療她的睡眠障礙,不是一蹴可幾的,若從建立較長期的醫病關係著手,我才可能一步一步地協助她。假如她對治療的期待很高,想要立即見效,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增加她的挫敗感。 許多安眠藥物成癮的病患就有這種需要立即滿足的特性,這著實考驗著醫療的決斷:既然成癮了,因為已產生了藥物耐受性,為了達到更好的安眠效果,乾脆就再加藥吧;或者就是不開藥,反正這可能不好處理,病患如果在這拿不到藥,以後就不來了,剛好可以減少這些不斷要求加藥的病患。常常,醫師陷在這種困境當中。 我先確定蔣太太想要我如何幫她,她說:「安眠藥還是要那麼多顆。」 當她這麼說時,我心中便有數了。儘管覺得她的觀念一時之間要改變應該有難度,我還是做了使用適當安眠藥物,增加抗憂鬱藥物,以及增加其他非成癮性抗焦慮藥物的建議。另外,也教導她如何依據睡眠衛生法則培養好的睡眠習慣。 「可是,原來的藥量就不好睡了,怎麼可以…..」蔣太太有些疑惑。 「藥物很重要沒錯,但其他的睡眠習慣更重要。」我試圖想轉移她對安眠藥物的目光,「願意用我開的藥物,配合我剛剛提到的建議?」 「好啦,就試試看吧。」 果然,之後蔣太太就沒有回來追蹤了。我相信她不是痊癒了,而是可能又再度喪失信心。 當面對許許多多不易治療的慢性失眠病患,醫師有時還真得面對不時湧現的挫敗經驗。如何和病患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絕對是個重點,對管制藥品的宣導也需要加強才是。凡此種種,社會大眾與醫師還需要繼續努力,精神醫療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回想這三個月,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手術。讓我覺得好像經歷了一場奇幻的旅程。不論是心裡上和身體上的感受,都是我這一生永難忘懷,這也是我人生之一場美麗的意外。這一次的攝護腺癌,其實是我自己診斷出來的。因為長期使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我也定期的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沒想到在今年PSA稍微上升,引起我的注意。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竟然小於百分之十。我在隨後的連續兩個月,檢查PSA都發現指數略為上升,因此立即做了核磁共振(MRI),並且找到病灶。在九月三日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雖然病理報告是個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但考慮到未來自己工作,還有生活秩序的安排,不能讓一個癌症一直存在我的身體裡面,讓我無法有明確的生活中心和方向。所以我決定開刀,將它拿掉。十月十日,我接受了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主刀醫師歐宴泉從台中特地前來幫我進行手術。科內的同仁以及我的學生廖俊厚、蔡曜州等人,也都在旁為我加油打氣。其實在這之前,有些醫師朋友建議我,不妨考慮放射線治療,或是只要定期追蹤,等到有一天需要手術時再來做。但是身為外科醫師的我,卻很難下決心不將它移除。因為一個癌細胞在身體裡面,究竟它侵犯程度有多深,是否有其它更加惡性度的癌細胞存在裡面,尚不得而知。以我的個性,是沒有辦法忍受這種不確定的事情。十月九日從台中和台北來的醫師們都聚集到花蓮。我們晚上一起在傑米料理用餐。老闆傑米是我們家的好朋友,他精心幫我們製作了精美的無菜單料理,並且讓大家在他的餐廳裡面包場言歡,十足像個手術前的派對一樣,開心的氣氛讓手術前應有的擔心與焦慮消失無踪。十月十日上午,醫院的護理部同仁們一早就來關心。我最親愛的太太,孩子家穎,女兒姿廷一起送我到手術房。在手術房裡,麻醉科醫師黃顯哲與陸翔寧兩位醫師,幫我插管麻醉,從頭到尾全程幫我麻醉監控。在歐宴泉醫師靈活的手指撥弄之間,如行雲流水般使用機械手臂在我的腹腔內廻旋切割。就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我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在現場看刀的人都說技術真棒,十分精準流暢,正是大師示範,讓手術房裡面其他的泌尿科醫師也上了一堂課。直到手術縫完最後一針,歐醫師離開達文西手術台,宣告手術成功,圍觀的醫師們無不擊掌稱讚。歐醫師犧牲假日,從台中飛越千里來到花蓮,幫我進行這個手術,其實是相當辛苦的。但他說,幫老朋友開刀是他最大的榮幸,這份無價的情誼,更令人感動。手術第一天,身體復原的很快。傷口稍有不適,麻醉退了之後,尿液轉黃,隨即排氣,並且可以下床稍微活動。手術後第二天,窗外花蓮的大山,因為大雨過後水氣濃,竟然出現美麗的彩虹。映照著初升的亮麗陽光。似乎在告訴著我們,這個手術完全成功,而我將會有一個美好健康的身體。手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這是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有點侵犯到攝護腺被膜。出院之後,如果PSA還不能降至最低,應該還要再接受放射線治療,來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手術的邊緣是乾淨,而且沒有淋巴腺轉移。當初決定要做手術還是正確的選擇。歐醫師能把攝護腺周圍的組織清得乾淨更是重要。過去我們在照顧接受攝護腺癌手術的病人,總是會問他們,有沒有問題?身體有沒有疼痛不舒服?其實這是因為我們不懂病人身體的感受。現在自己當了病人,才知道那種微妙的感覺,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因為攝護腺是位於直腸的上方,平常從肛門指診就摸得到。因此攝護腺手術全部拿掉,這一部分的直腸一定會有因為組織剝離和燒灼後產生的發炎。那種老是覺得有大便在肛門上面的感覺,不是痛,也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脹的感覺。尤其是當要排氣前,會陰部的膨脹感更是沉重。導尿管帶來的不舒服,反而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放在尿道裡面,雖然會有一些想要解小便的感覺,可是只要多喝水,淡化尿液的濃度,這種感覺就會漸漸改善。有時候服用膀胱放鬆的藥物也有幫助。腹腔鏡造成的傷口疼痛,平常沒有感覺,只有在咳嗽及打噴嚏的時候,才會有劇痛感。總之,以達文西腹腔鏡手術做攝護腺根除手術並不痛苦,手術後的復原也是很快。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我的人生啟發很大,也可以說是在我行醫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確診得到攝護腺癌之前,我正好把我下一本書「與苦難同行」裡面的醫病故事寫完。我在寫的時候,雖然講到病人的苦痛,好像我真的能夠體會一般。現在我身歷其境,遭受到打針、住院,進開刀房、接受麻醉、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的考驗,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對於我所描寫的醫生與病人之間那些苦難相連、生命共同體的故事,到現在才真正有新的體會。我心裡想,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應該會對於那些我所照顧過的病人更好才是。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唯有醫生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在癌症手術之後,確實會讓人認真地思考未來。因為當你變成一個癌症的患者,未來按照標準流程去做治療,究竟治療的結果如何?癌細胞是否會轉變成為抗藥性?這些都不得而知。想太多也沒有用,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乖乖的當成一個病人,找一個可靠的主治醫師,讓他來治療你。我則盡量想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做些想做還沒做的事情,多把自己的時間留給家人。雖然已經開完刀了,可是有時候還是會覺得不那麼真實。然而,它卻已經是個事實,無可逃避,只能面對。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年可以做事?不管是五年、十年、或是更長,應該要趕緊擬定計劃,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做滿。生病之後,反而會對人生態度更加積極。想要把這剩下的一段人生旅程精彩的走完。醫學辭典/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六位,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早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將近95%,甚至有很高治癒機率。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症狀「無感」,多數患者都是因腫瘤侵犯尿道、膀胱頸,出現解尿不順、尿液難以排空的不適感,才有警覺。早期攝護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的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尿失禁也低於2%,年輕患者可保留神經血管叢,維持原有性功能。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6歲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專長:●婦女泌尿學●尿路動力學●臨床醫學●泌尿生理學經歷:●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
-
2021-01-07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不會痛沒關係?醫:膀胱癌8成有無痛性血尿,還有其他這些症狀更要留意
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除此之外也開始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之下才來門診就醫。 經門診安排的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發現到大量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最後在醫師經膀胱鏡確認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蕭先生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之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 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 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 鄭百諭醫師說,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 鄭百諭醫師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延伸閱讀》 .空污傷身!無痛血尿是膀胱癌前兆?晚期轉移是否適用免疫治療 .抬屁股改善漏尿問題 凱格爾運動全方位鍛鍊骨盆肌!
-
2021-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監獄再爆群聚感染!南韓將對全國囚犯進行病毒檢測
南韓政府6日宣布,將對全國52個服刑場所在押人員與工作人員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以防再次發生類似首爾東部看守所的群聚感染事件。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防疫總括組長尹泰皓在記者會上表示,將向服刑場所每天每人發放一支口罩,所有員工每周接受快速抗原檢測,嚴防外部疫情輸入。同時,將儘快完成針對服役場所的全員檢測,確保確診患者得到妥善救治。南韓防疫部門前一天已對11個服刑場所的在押人員和工作人員進行篩檢,結果均呈陰性。防疫部門表示,將儘快完成對其餘41處場所的普查。首爾東部看守所於去年11月27日發現首例確診病例,截至目前,累計確診病例達到1118例。防疫部門正分批轉移在押人員,以降低人員密集度。截至前一天晚上9時,看守所人數減至1320人,人員密集度降至63.7%。
-
2021-01-05 新聞.元氣新聞
鍾沛君肺部手術順利 醫籲及早篩檢
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昨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說,如有一等親在四十五歲確診肺癌,應在四十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及早發現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百。「廿五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媽媽和阿姨後,我總在跟時間賽跑,我知道家族裡的我們,餘生都必須對抗那道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終點線』。十年來,我從不接受醫生口中『不可對抗的命運』,我堅信命是由我,絕不由天…這一次是無常先來。」鍾沛君在臉書上說,例行年度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醫師建議立刻動刀,「我知道該踏上另一場冒險了。」陳晉興表示,媽媽若四十五歲確診肺癌,子女最好在四十歲做第一次LDCT篩檢,五年存活率百分百,若三公分以下、沒淋巴轉移,台大醫院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四公分以上或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六、七成。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與LDCT普及有關;三成確診者為初期,因此考慮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國內LDCT自費平均價格四到六千元。
-
2021-01-04 癌症.肺癌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陳晉興表示,肺部結節可粗分為實心、非實心,非實心以毛玻璃病變為常見。典型毛玻璃病變惡性機率較高,但仍值得慶幸,因其八成是初期肺癌或癌前病變,如果是實心的就不一定,可能只是發炎、良性腫瘤,也可能是其他癌症轉移,原發肺癌也是原因之一。陳晉興表示,如果能透過篩檢在最初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百。如果是三公分以下而且沒有淋巴轉移的1a期,台大醫院的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到了四公分以上或有遠端轉移的1b期,五年存活率也有六、七成。若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就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女性罹患肺癌超越腸癌的主因是健康檢查比例增加,更多人採行LDCT篩檢有關,因此確診者有三成為初期肺癌。陳晉興說,肺癌早期確診比例提高是一個好現象,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已擬定台灣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建議。未來若能據此推行國家級篩檢計畫,將能更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日前亦證實,考慮在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陳晉興建議,如果由國家來推動篩檢計畫,因為經費有限,會優先補助高風險族群,例如50到55歲以上的老菸槍。另外,一等親罹患肺癌者也會建議要做,而且年齡要提早,比如媽媽45歲確診,女兒最好提早到40歲就做第一次篩檢。國家篩檢計畫開始前,如果自費去做,目前國內平均價格大約4000到6000元左右。
-
2021-01-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內視鏡檢查就診數大減…疫情後 癌症死亡恐激增
受疫情影響,去年就醫人次大減,與前一年相較,至少降低兩千萬人次,其中以消化內科健保給付點數減少最多,第一季、第二季分別下降百分之十四、百分之二十點八,降幅位居第一名,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警告,許多該回診做內視鏡檢查的民眾並未就醫,預估少篩一千個大腸癌病人,台灣防疫成功,但未來恐與美國一樣面臨疫情後癌症死亡增加人數等慘況。統計發現,去年各科別健保點數出現明顯變化,以消化內科點數減少最多,與前年同期相較,去年前三季點數少百分之十二點五,坐穩點數減少科別的第一名,其次為急診科和兒科,降幅約在百分之十。邱瀚模指出,去年內視鏡檢查的民眾明顯變少,包括上消化道、下消化道,還有超音波檢查,很多患者應回院例行檢查和追蹤,但因擔心疫情,而晚個幾個月,或是半年再回診。但延誤檢查,絕對會影響後續的治療成效,衍生更多的醫療成本,這是即將發生、不容忽視的重大議題。舉例來說,相較於前年,去年大腸癌篩檢就少發現一千個大腸癌病人,這些癌友在半年之後,病程就往後進展一期,再半年則又加兩期。邱瀚模擔心,台灣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疫情後癌症死亡增加的慘況,明明還有得救的大腸癌友患者,因延誤檢查,確診時已到晚期。國健署去年六月時也發布過類似警訊,去年一至五月癌症篩檢人數比前年同期少兩成,篩檢為陽性的民眾回診率明顯降低,其中以大腸癌掉得最多,以往陽性個案有大約八成回診率。邱瀚模說,美國新冠肺炎死亡數雖高,仍敵不過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因為許多慢性病患疏於回診,未能規律用藥,導致病情惡化,美國學者估,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導致二○三○年癌症死亡人數明顯增加,特別是大腸癌、乳癌等需常規篩檢病人,因延誤篩檢及治療,淋巴結等轉移,治療難度更高。邱瀚模提醒,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陽性者務必回診,若有大顆息肉,半年就有一定比率將惡化成癌症,再拖個半年可能變二、三期,不可不慎。
-
2021-01-04 新聞.健康知識+
休息不對,反而更累!腦神經學家:比放空、睡覺更有用的 4 種「大腦高效休息法」
結束忙碌的一天、腦袋昏昏沉沉回到家後,還在靠睡覺、放空讓大腦關機喘口氣?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倒頭呼呼大睡真的能讓大腦休息嗎?美國腦神經學家 Saundra Dalton-Smith 並不這麼想。她指出:「很多時候即使睡滿 8 小時,起床後還是覺得身心很疲累,這就是大腦沒有真正得到休息的現象 。」而以下 4 種才是她認為真正有效率、有益處的「大腦休息法」:1. 精神休息法很多人以為「放空」就是無所事事, 但其實當你什麼都不做時,腦袋可能更無法停止運轉。 你的思緒可能會喋喋不休,在一天結束回到家後,重複談論今天犯的錯誤、沒趕上的工作進度或是設想明天可能遇到的困難。但 Dalton-Smith 認為: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才算真正「清空大腦」。每天花點時間, 接觸藝術、音樂、運動、與人交談 等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從複雜任務中抽離。你也可以透過 烹飪、撫摸寵物、書寫日記 等經科學證實有助紓壓的方法,讓精神真正休息。2. 情緒休息法忽視與壓抑情緒會損害腦部灰質,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記憶與學習力退化。所謂「讓情緒休息」指的是 承認、面對並處理你所有的感受,不讓超載的情緒壓垮自己 。當你需要舒緩情緒時,找到一些方法讓自己發笑;焦慮不安時,找到你信任、有同理心、不做主觀批判的人傾吐;在人際相處中感到被輕視、被誤解、不被尊重時,主動發起對話與溝通解決衝突,而不是選擇隱忍;面對新任務、新挑戰而時猶豫不決時,問問自己:是什麼讓我感到恐懼。3. 社交休息法我們都需要被重視、被愛以及歸屬感, 在缺乏深度情感聯繫時,即使在很多人身邊,你也會感到孤獨 ,而孤獨也被科學證實與腦神經、心臟健康受損有關。Dalton-Smith 提倡的「社交休息法」指的是 遠離那些帶來負能量、在關係中只索求而無法給予情感回饋的人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主動對親近的人釋出善意與關心,並且對他們為自己的付出心懷感恩,「感激」與「被感激」都能刺激催產素的分泌 ,活化大腦並提升幸福感。4. 感官休息法視覺、聽覺、與嗅覺等感官疲勞對腦部神經元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你需要把電子產品放在一邊、關掉社交媒體通知與電視電腦螢幕,來維護視力健康;你可以讓自己沉浸喜歡的音樂中,或是撥通電話聽聽愛人的聲音。記得抽空到自然環境中活動,來獲取新鮮空氣;也可以使用芳香療法或烹飪來喚醒嗅覺。 愉悅的感官享受是絕佳的腦力補給品, 能夠強化大腦前額葉,提升判斷思考與問題決策力,並延緩腦部老化。※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休息不對,反而更累】腦神經學家:比放空、睡覺更有用的 4 種「大腦高效休息法」
-
2021-01-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腫瘤不自覺 定期檢查防惡化
僑胞回國,描述當地醫療情形。「有一個外科醫師,病人很多!」「一天開了十個病人,死了九個,有一個還活著!」「因為他逃跑了!」雖然有點誇張,卻也說明了某些落後地區醫療水準還差強人意。醫療的進步,使以前不能治療的病可以治療,以前不能開的刀可以開。以肝癌為例,幾十年前因為沒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因此肝臟長了腫瘤都是等到肚子大了起來,眼睛黃了或人瘦了下去,才去求醫,這時肝癌都很大了,通常不能開刀,即使勉強開了刀也很容易復發或轉移,或發生肝衰竭,因此開刀成功率很低,就很可能發生開刀十個死九個的情形。近幾十年來,由於超音波掃描的普遍及發達,只要定期追蹤,即使肝臟不幸長了腫瘤,通常體積都不大,大都可以切除,預後結果也大為進步,這時就成了開十個九個成功,只有一個死亡的狀況,死的就是體積太大了,勉強開刀手術失敗的例子。目前科技發達,有各種偵測系統可以發現火警、可偵測空氣品質欠佳,但對於人的肉身,當初造物者設計時欠缺考慮,也不知肝臟這個器官容易感染B、C肝,而變成肝硬化及肝癌,在轉變時,人體內沒有偵測系統,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只要四分之一的正常肝臟還在,就可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因此等到症狀出現大都為時已晚。為了彌補先天造物者這些缺陷,挽救自己的生命,只能靠後天的偵測系統,即定期抽血驗胎兒蛋白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此一來,萬一肝臟長了腫瘤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挽救寶貴的生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02 新聞.健康知識+
明明地板是平的為什麼這麼容易跌倒?這動作不能撐過15秒,代表真的退化了
走著走著無故跌倒,如果是路面高低不平還能理解,但是走在平坦的地面卻還能自摔,讓人不懷疑自己是老糊塗都難。走路自摔的原因,在於大腿未能抬起到足夠高度,以及腳趾並未確實離地,人卻還繼續往前走。簡單說,就是腳的動作不到位,所以踉蹌了。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只是踉蹌,身體多半可以設法平衡,不至於發展到絆跤的地步。既然如此,身體為何還是會摔倒呢?以兩腿行走的人類,走路時會將重心輪流在左右腳之間來回轉移。先將體重放在右腳上,取得平衡以後,再破壞平衡,向前方邁出左腳,再將體重轉移到左腳上。也就是說,在刻意破壞平衡的狀態下,把後方的腳踏到前方。因此,當後方的腳著地時,如果不能順利取得平衡,即使在毫無障礙的平地上,也會扭到腳踝,或踢到地面而絆跤。這現象就和站著穿襪子,身體會搖搖晃晃是同樣道理。請測試看看,自己能用單腳站立幾秒鐘?如果單腳站立不能撐過十五秒,就表示身體的平衡感退化了。不過,用不著因此感到悲哀,也不用刻苦訓練,只要簡單做到三件事,就可以強化平衡感。請參照下頁,做到這三件事,就可以重新喚醒身體的平衡感。但請一定要注意安全,慎防重心不穩而跌倒。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平衡感怎麼會扯上視力呢?」只要親自嘗試過單腿站立,自然會知道閉上眼睛,身體就容易搖晃,因為視力有補正平衡感的作用。不需要勉強鍛鍊肌力,只要練就「在身體搖搖欲墜的千鈞一髮之際,當下立刻把重心拉回來」的平衡感,就不容易踉蹌絆跤。還有,看遠看近都清晰的視力,也能幫助我們更容易保持平衡。 1. 每天測量自己維持單腳站立的最長秒數。2. 達到15秒以上者,閉上眼睛,挑戰閉眼單腳站立。3. 想保持平衡,可配一副適合自己度數的眼鏡。此外,在家中廣設無障礙空間,例如:樓梯裝設扶手。這樣做雖不能說是未雨綢繆,卻是用來預防跌倒的有效措施。說到這裡,可能已經有人認為我小題大作。的確,一說到無障礙空間,容易聯想到專為身障者、病人或高齡者所設置的設施。但其實無障礙設施對年輕人一樣方便好用。我自己就有此體會。某天,我的眼鏡在熱氣蒸騰的浴室裡蒙上一層霧,沒注意到浴缸與地板的落差,腳趾狠踢了浴缸的邊緣一下,簡直痛不欲生,還差點被非常小的高低差絆倒。如果用的是無障礙浴缸,就沒有這樣的風險。我以前住過浴室裡有加裝扶手的住宅,至今還記得從浴缸起身時有多麼輕鬆。因此,無障礙設施絕不是只限年長者或身障者專屬的設備。如果經濟條件許可,與其隨興花用,不如撥出一些預算,慢慢汰舊換新,充實無障礙設施,不但使用方便,更可以降低受傷的風險。雖然跌跤的傷害可大可小,但造成從此纏綿病榻的案例也相當常見。不過是多一點用心,檢測自己的平衡能力、配戴一副適合的眼鏡、設置居家環境裡的無障礙設施等,就可以躲過往後需要人照護的命運,或是將照護延後五年、十年才開始。千萬別被「無障礙」的偏見所誤,只需將它視為打造便利的理想居家所必須的設備就對了。
-
2020-12-31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
35歲陳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尿液出現潛血反應,顯微鏡底下看到血絲,他覺得怪怪的,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結果竟是早期膀胱癌。63歲蕭先生則因持續血尿,顏色愈來愈深,合併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至門診就醫發現,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屬於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說,「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根據107年癌症年報,膀胱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則在第16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如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物質,則可能誘發膀胱癌。鄭百諭指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抽菸則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以蕭先生為例,抽菸30多年,身體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多前,斷續血尿,因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有血尿,並未在意。今年年初起,血尿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有如剛吃完火龍果,有點嚇人,就醫確診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並未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遠端轉移,蕭先生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之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鄭百諭說,8成5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如有相關症狀,應盡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0-12-31 癌症.其他癌症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蕭先生今年63歲,菸齡超過30年且沒有慢性疾病,但在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疼痛,加上也不是每次都會出現,就沒有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排出血尿的頻率越來越高,小便顏色也從淡紅轉為深紅色,此外,還合併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血尿檢查發現是膀胱腫瘤經過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後,發現了大量的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醫師經膀胱鏡確認之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而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患者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後恢復良好。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等,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85%膀胱癌出現無痛性血尿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鄭百諭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延伸閱讀: 無痛性血尿驗出膀胱癌! 醫點名「這年齡」最危險 橘黃色食物,預防女性膀胱癌
-
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就是心臟病發作?醫師解析,這些非典型症狀更致命!
許多人對於心臟病都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心臟病發作一定是摀著胸口喊痛。事實上,心臟病的範圍極廣,一般人所說的「心臟病」,通常是指心血管疾病,才都會有典型胸痛、胸悶的症狀發生,有時疼痛也會輻射至腹部、背部或是上臂。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造成胸痛原因很多,根據統計,因胸痛至心臟科門診者,僅有2~4%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一部分是慢性心血管疾病,另一部分是因為骨骼和肌肉疼痛,而腸胃或呼吸道問題次之。 簡思齊指出,典型的心絞痛會出現胸口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悶悶的感覺,甚至會有透不過氣之感,且持續幾秒鐘到數分鐘,但只要休息即可好轉;上下樓梯、搬運重物、快步健走等過程中,會使胸悶、胸痛狀況更為加劇,嚴重者還會伴隨冒冷汗的現象。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這樣的症狀非持續性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而未就醫。其實,這很可能就是又被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慢性心血管疾病)-狹心症的症狀,建議趕緊至心臟科看診,以釐清是否罹患狹心症。 若有持續嚴重的胸痛,覺得前胸有劇烈壓迫感,感覺緊緊、綁綁的,很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沉重,甚至轉移到下巴、肩膀、手臂、背部等廣泛性疼痛,無法明確指出哪裡痛,並伴隨著喘、噁心感或冒冷汗,則是心臟梗塞發作典型症狀。 簡思齊提醒,如果是胸部突然出現撕裂般的劇烈疼痛,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甚至出現血壓升高變化劇烈、休克、腹痛,喘,即便還可以忍耐,也不應該延誤,要儘快就醫急診,有可能是更危急的情況:主動脈剝離。 不像皮膚受傷,痛在傷處,內臟引起的疼痛是可以轉移的,也就是感覺痛的位置跟實際引發痛的部位,不在同一處,所以,心臟病不是只有用「胸痛」來表現! 正因為會轉移痛,常出現只有其他部位痛的狀況發生。臨床上,常看到有人下顎痠痛,以為蛀牙發作;喉嚨痛,以為是感冒;後頸痠痛,以為五十肩等,就診卻無法改善,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心臟血管疾病作怪! 此外,有些人心血管疾病嚴重到產生心臟衰竭,而表現出心律不整的症狀臨床上常以心悸來表現,你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正在「碰碰跳」;有些人則因為心臟衰竭,在運動時,需氧量增加,使流到腦部的血液量不夠,出現頭暈、暈眩症狀,甚至昏厥。 簡思齊指出,疲倦也是常見心臟病衰竭的症狀,其發生原因為心臟血液輸出量過低,導致人較為虛弱無力;而心臟衰竭患者病,因心臟射血功能變差,造成水分於身體堆積,可能造成肺積水、腹水甚至造成四肢水腫。 更不能忽略的,是「喘」這個症狀!尤其是發現躺下來休息反而更喘不過氣來,但坐起來就覺得好多了(端坐呼吸症狀),如果再合併出現下肢水腫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心臟衰竭問題。 簡思齊呼籲,其實,心臟病就是因為表現太多樣化難以判斷了,建議出現難以解釋的症狀,還是早點就醫檢查診斷,應儘速就醫釐清是否為心臟病發作,千萬別因為一時的輕忽造成終身的遺憾。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
-
2020-12-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學者:變種病毒影響部分抗體 不至於讓疫苗無效
英國出現新冠肺炎變種病毒,引發各界關注。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天表示,變種病毒雖會影響部分抗體反應,但不至於影響全部,也不太可能造成疫苗無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透過線上直播說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最新國際疫情,截至12月27日,全球累計逾8078萬人確診。陳秀熙表示,截至今年10月,COVID-19已成為美國45至84歲族群的第3大死因,45歲以上成年人死於COVID-19的可能性較其他死因要高,而低薪工作者因職業暴露、住房擁擠、無法獲得充足檢測與治療等原因,會面臨更高的COVID-19死亡風險。英國發現COVID-19變種病毒(VUI),也引起各界憂心。陳秀熙指出,目前有研究顯示,VUI變種病毒比其他病毒株的傳播速度高出71%;在易感族群上,雖有數據顯示,變種病毒年齡分布向15歲以下兒童轉移,但統計上未達顯著結果,仍待後續觀察。陳秀熙提到,COVID-19病毒傳到不同國家時,也不斷在產生變異,目前多數進入第3期試驗的COVID-19疫苗都是基於早期病毒株開發,但變種病毒雖會影響部分抗體反應,卻不至於影響全部,因此也不太可能造成疫苗無效。陳秀熙指出,根據目前資料推估,2021年約可生產超過100億劑疫苗,但疫苗供需平衡會受到原料、設備、儲存、價格等因素影響,科學家預測全世界各民族如果要達到第1劑疫苗充分施打,可能要等到2022年底才能完成。
-
2020-12-30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頭頸癌被認為是最複雜又治療困難的癌症,轉移性及復發性患者,藥物選擇更少,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過了十年,今年免疫藥物可用於第一線治療,因此改變治療指引,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但實際上,健保對於免疫藥物給付於二線治療,患者必須從標靶及免疫藥物二擇一,由於不少患者經濟相對弱勢,醫界希望放寬給付標準,讓患者治療後重返職場賺錢養家。目前針對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治療,陽明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標靶藥物加化學治療;免疫藥物則是二線使用,且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只能二擇一,讓醫師感到為難,沒有臨床治療指引是這麼規定的。目前使用免疫藥物,需視PD-L1生物標記表現量而定,不同的腫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也有不同的評分方式。以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為例,健保規定TPS要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或TC大於等於百分之十,楊慕華無奈地說,「符合的患者大概兩成,但他們得先用化療藥物,無效之後才能使用,此時病人狀況可能更不好了,治療效果就不如預期。」楊慕華認為,去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已將免疫藥物列為頭頸癌第一線治療,若單用免疫藥物,只要CPS生物標記大於等於一,合併化療使用則不須生物標記檢驗。台灣頭頸癌治療晚國際治療指引好幾年了,由於免疫藥物不像標靶藥物,需有對應的突變基因才有效果,它是漸進式效果,只要有PD-L1表現量都可能有效,這就是國際治療指引的原則。依國際臨床試驗,復發或轉移頭頸癌患者,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相比過往常見標靶合併化療的治療方式,可延長近四個月的存活期。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很多治療都必須合併使用才能帶來最好效果,患者新診斷時就需要完整治療,減少復發,若不幸轉移或復發,要用最好的治療方式把癌細胞「壓」下來,之後才有辦法繼續維持穩定。林進清表示,近年藥物不斷進步,晚期病人存活期大大提升,但新藥給付多數患者還是用不到,且頭頸癌患者多為勞工,自費能力有限,臨床上還是會依病人經濟狀況,選擇不同藥物組合提高治癒率。經濟狀況確實影響用藥情形,楊慕華指出,停藥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況穩定,曾經有位女患者,花費數十萬接受免疫藥物治療,半年後腫瘤消失,就先停藥觀察;另一種就真的沒錢而停藥,也有人因此病情惡化,因此希望健保放寬給付條件,讓他們有機會重返職場,也等於拯救了一個家庭。(企畫專題)
-
2020-12-30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頭頸癌患者重返社會 盼政府拉一把
「喉癌、下咽癌患者存活率很高,我們不應該成為社會的累贅,希望政府可以多幫忙我們。」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副祕書長張其忠廿三年前罹患下咽癌,術後成了「無喉人」,在親友支持下,學習食道語重回職場,幫自己及病友一把。張其忠當年是貿易公司能言善道的業務經理,正值中壯年又兼負家中經濟,一場手術後讓他從天堂掉到地獄,把自己關在房裡兩個月,「我變成不會講話的人,直到有一天好友硬拉我出來,告訴我『你慢慢學、你慢慢說,我們會靜靜聽你說…』。」因為親友的鼓勵,張其忠下定決心學習食道語,花了一兩年重新學會說話,雖然當不了業務經理,他改當電腦維修人員、管理員,找回自信後,也開始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四年前他退休後投入協會當志工,十二月初,他跟著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及協會人員,專程南下高雄榮總成立高雄專班,希望讓南部患者有機會學習食道語的機會。高雄榮總院長林曜祥同時也是頭頸癌專家,他說,「頭頸癌有十多種癌症,其中以喉癌及下咽癌預後最好,在日本有一半的患者學會食道語,成立專班的目的就是鼓勵患者進行語言復健,甚至在術前先進行輔導,減少恐懼有利早日回到職場。」林曜祥說,頭頸癌治療傳統上能手術的患者,加上電療及化療者約百分之四十五,五年存活率平均在六成上下,至於復發或轉移性的患者治療效果更差,雖然十多年前有標靶藥物治療,多了兩三個月的存活期,直到免疫藥物出現才有一點希望,但健保給付相對嚴格,等於病情控制不住才有機會用到,還是希望能早點使用效果會更好。在南部頭頸癌患者特別多,這群中壯年患者有時因經濟問題或信偏方而成為失聯病人,讓病情從早期變晚期,林曜祥呼籲患者要積極治療復健,也希望政府能多幫忙,因為他們都還有廿、卅年餘命可以繼續工作。
-
2020-12-30 癌症.胃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每天6.5名國人死於胃癌 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台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因子相關,而只要能減少醃漬、煎炸、燒烤、煙燻類食物,達到「天天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並且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能有效預防胃癌風險。 6成胃癌一發現就晚期 無法手術須用針劑化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表示,每年胃癌死亡人數佔發生人數近50%,與胃癌症狀辨識不易、國人較少照胃鏡習慣,導致6成診斷時已是晚期胃癌有關。其中更有超過4成為轉移性胃癌,病人無法接受手術,須用化療藥物控制。由於針劑化療易有厭食、噁心、腹瀉、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血球異常等副作用,病人體力負擔大,也影響接受後線治療的意願。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說明,胃癌病人如果體力足夠,第一線化療最常用的處方,是一種口服化療搭配一種針劑化療。二線化療健保則只有給付針劑化療,所幸12月起國內已經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需要接受第三線治療、體力較差的病人,有了新的治療希望。 晚期胃癌新型口服化療藥 周休二日助控制病情 陳明晃表示,對晚期胃癌病友而言,以往在針劑化療失效就沒有好的治療選擇,現在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副作用比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小且治療便利,超過4成病患可控制疾病不惡化。陳明晃指出,新型口服化療藥的治療模式有如「周休二日」,病人一天吃兩次、吃5天休2天,兩周療程結束後休息兩周,大幅降低身體負擔。 過去晚期胃癌平均存活期約9到11個月,再加上後線治療未有給付,不少年長患者考量經濟因素與晚輩家計負擔,寧可選擇放棄治療。陳明晃認為,非常感謝健保為晚期胃癌族群帶來「年終大禮」,新型口服化療物通過給付後,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有望進一步改善。 早期胃癌難覺察 有病史飲食作息不正常宜作胃鏡 醫師提醒,胃癌早期徵兆不易察覺,曾有癌症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嗜吃油炸類、醃製類食物的族群,建議及早接受胃鏡檢查。此外,國人癌症漸有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上建議2年進行一次全身健檢,並且搭配胃鏡檢查。 《延伸閱讀》 .腹部悶痛、食不下嚥?檢查出晚期胃癌,乳癌標靶藥治療HER2胃癌也有效 .罹癌食慾不振怎麼辦?維持好體重才有體力抗癌,營養師2招增進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