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輔具
共找到
287
筆 文章
-
-
2021-09-04 性愛.性福教戰
人老後就沒有性需求嗎? 滿足老年人性愛有益身心健康
退休後的生活,除了玩賓果遊戲、養貓、編織之外,還有美好的性愛!對親密行為的渴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只是一種偏見。We-Vibe是為所有人的愛情生活提供創新產品的領先製造商,性治療師、性學家鄭義鑫與世界各地的性治療師及退休的人們進行交談,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性生活。在5個娛樂及教育影片中,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及見解,指出了最常見的謬誤,並提出了良好的性愛技巧建議,令主題更為吸引。台灣人不敢討論的禁忌話題 導致對性有錯誤的謬思We-Vibe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1.9%的台灣人認為性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臨床護理雜誌》的一項研究中透露,最重要的個人因素及性活動的預測因素是對於正向的性態度及知識、較低的壓力水平及較少的失能。在中華文化中,不願討論性慾以及缺乏正確及可用的信息可能會導致許多老年人的性功能及生活質量下降。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性活動的流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仍然有很多男性及女性會在70及80歲的時候進行陰道性交及自慰。當說到戀愛情節,在電影和電視上大多只會看到年輕人,這會讓人誤以為在老年時會性需求會減弱,而在We-Vibe的活動,不但展示了老年人的性需求,而且還展示了老年性生活帶來的快樂程度,希望從而改變這種觀念。性慾並不會因年齡增長而衰減 破除對於性的迷思「我們不可能在不與老年人交談的情況下,了解他們的慾望和偏好。」We-Vibe 性賦權主管Johanna Rief解釋,愛和性慾並不會因年紀增長而衰減,希望透過這些影片,鼓勵人們討論性需求,並尋找出新的方法來體驗他們的性行為,並不會再感到羞恥。在這次活動中,We-Vibe與7名60歲以上的人討論了他們的性偏好及行為,以及身體的變化如何影響性的需求。此外,提倡不老性慾的作家Joan Price接受了訪問,談論她最常見被問到的問題。其他國際專家,包括性治療師及醫生也消除了對老年性行為最普遍的偏見和錯誤假設。1.重新定義何謂性愛性慾可以隨著年齡改變。但這是個打破「性等於插入的性行為」這既定觀念的機會,並嘗試新的事物。往往會因此重新發現新的偏好、性感區域及與伴侶的聯繫。所有接受訪問的參與者都表示性愛已經產生了變化,現在的他們比年輕時更享受性生活。「放開你過往的性愛,因為我們都回不到 20 歲了」Joan Price解釋說,把它當作探索之旅,找出如何讓現在的你帶來最大的快樂、興奮及性高潮。畢竟,7.3%的台灣受訪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生活會變得更加輕鬆,因為你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性愛也可能因此變得更加親密,因為你可能已經與同一個伴侶同床共枕多年。2.與外表無關作為身體積極運動的無意識支持者,所有參與者都反復指出外觀在性行為中並非最重要的部分。假如你對自己的外觀感覺良好,便可以更享受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幾乎所有參與者都指出性生活令人快樂及不受拘束,因為他們不再那麼擔心自己的外表。作為年輕人,本來就會希望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信,無論社會壓力及美麗的理想是怎樣的。3.美好及安全的性愛讓彼此都能感到愉悅透過媒體及色情電影,許多人認為他們清楚地了解他們的伴侶最喜歡是什麼。但是偏好及需求是非常個人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及慾望,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更能與自己更好地溝通。總結出73歲的Peter的說話「你認為可能對別人有吸引力的東西,不一定可以吸引別人。」不幸的是,老年人往往經常忽視避孕的重要性,即使意外懷孕的風險非常低,但年齡與性傳播疾病感染並沒有關係。We-Vibe目前的調查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並不重視安全性行為。在長期關係中,這方面當然可以不去重視,但若在交換伴侶的情況下,老年人也應該採取避孕措施來保護自己避免感染性病。4.溝通讓性愛更加美好溝通是維持良好關係及良好性生活的關鍵,傾聽與表達自己的願望一樣重要。即使是在長期關係中,當某些接觸感覺並不像以往那樣良好時,讓你的伴侶知道也很重要,相反地,也代表著值得嘗試新的事物。5.重質不重量的性愛當然,性慾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例如,對性的普遍慾望可能會減低,同時也可能需要長時間才能被喚醒,或者可能對某些刺激的反應會產生變化。然而,身體仍然會對觸摸作出反應,因此通常只需要開始觸摸自己,就可以引發性慾及慾望了。即使身體產生了變化,但老年性行為也不可被忽視,因為除了感覺良好之外,性行為對健康的好處也超越了壞處。除此以外,性愛也可以改善你的情緒,有助抵抗抑鬱的情緒、增強免疫系統及有助於緩解疼痛。老年人的性需求應該被重視 滿足愉悅有益身心健康鄭義鑫指出,老年人的性需求,在社會和家庭的認知裡,通常被疏忽、壓抑和限制的,不過即使老年人的性機能和性慾都漸漸退化,身體想被撫觸、被渴望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性權是各年齡階段都需要被重視的,尤其是老年人在性的心理與生理需求,用適合自己的性活動或親密和愉悅的愛撫而達到滿足,甚至性高潮可以來活化腦部狀態。要提升老年人對性愛的正向態度和積極作為,除了社會和家庭成員的開放和接納之外,還要調整一些老年人對性愛的刻板印象,例如:性愛是年輕人的權利、性生活只能是陰莖與陰道的性交等等,和進行性溝通增進彼此的共識,若有性功能不足的部分可適當利用性輔具或情趣產品,一樣能為個人和伴侶間的性活動,帶來回到年輕般的感受,對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都有助益。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性愛是組成整個人的其中一個部分,並滿足個人對情感和身體親密度的終生需求。大部分成年人,無論年齡都應該能夠享受性關係帶來的滿足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30 新聞.長期照護
失蹤老人協尋中心20周年/愛的手鍊再升級 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創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20年來推動「愛的手鍊」協尋輔具,幫助許多家庭找回迷途親友。今年時逢協尋中心20周年,在老盟與衛福部及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之下,越來越為社會大眾重視,如今進入數位時代,老盟期望未來除了科技輔具的導入可能,失蹤老人的議題能更深化於國人心中持續發酵。20年來總計發放32,614條愛的手鍊,成功尋回7,441人。老盟在本月21日舉辦20周年記者會暨線上論壇,全程在元氣網線上直播,副總統賴清德親自錄製影片,祝賀失蹤老人協尋中心20歲生日。賴清德提及,台灣已經邁向高齡社會,政府需與更多民間單位攜手合作,建構失蹤長者的協尋系統,讓長者順利找到回家的路。老盟秘書長張淑卿在論壇專題演講,回首失蹤協尋中心過往20年,總計發放32,614條愛的手鍊,成功尋回7,441人,透過愛的手鍊個案尋回率更高達100%。張淑卿說,適當的運用走失預防輔具,鼓勵長輩自由行動,才能有健康、快樂、有尊嚴的生活。屏東科技大學教授趙善如說,不管對家屬還是使用者而言,愛心手鍊的效果是可見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在走失後,因路人看到手鍊知道手鍊的功能,進而協助使用者順利返家,可見愛心手鍊所發揮的效應。優化手鍊功能,導入科技輔具概念,擴大協尋網絡。但現今時代變遷,該如何再優化手鍊本身的功能,是否導入科技輔具概念,警政單位與民間團體該如何合作,強化協尋脈絡,是接下來要面對的議題。警政署科長林大為表示,家屬發現家人走失,不要等到24小時後才與警政單位聯繫,最好第一時間通報。另外警政單位目前在各面向積極推廣協尋網路的完善。民眾透過直播在線上提問,台灣大車隊在偏鄉地區是否像在都市,可在車隊職勤時間有效發現及協助失蹤者?台灣大車隊經理梅耀宇表示,台灣大車隊重視司機員的訓練,會觀察乘客或行人有無異狀,由於系統完善,在偏鄉仍能發揮協尋效果。台灣大哥大副處長黃文華則認為手表體積小,電池效能高,有望成為協尋手鍊的新載具,提高協尋效能。疫情之下壓力增,失智症照護者身心更應被關注。台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舉例,以人為中心的失智症照護發展,在照護患者方面,需更關注照護的態度和方法,而非照護本身,不論是否處在疫情下的艱困,都能把握此一原則,更去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表示,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照護家庭壓力日增,卻未被關心,可以利用網路線上打造e日照的友善社區,如嘉義基督教醫院成立的線上日照平台,便有效的運用網路與需要被關懷的照護家庭聯繫,取得現況與送上溫暖及紓解的管道。台北市社會局副局長鄭文惠說,台北市政府也因應疫情,各長照中心推出如強化電話關懷訪視、線上辦理心理協談及紓壓活動,同時給家庭照顧者回饋等措施,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減少心理壓力。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副院長孫旻暐提出幾項疫情下照護者家庭該注意的事項,如善用居家時間建立良好互動、選擇適合的失智輔具來減少因汙名化產生的抗拒、一同建立規律的飲食與生活及養成運動習慣,並隨時注意過多疫情新聞或不當防疫消息的影響、注意相關藥物的存量。而對於民眾線上提問,不知如何讓長者願意攜帶愛心手鍊,孫旻暐也建議可以把配戴手鍊做為一種儀式性禮品贈與,讓手鍊在長者心中更有其意義。
-
2021-08-2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呷飽未
以前人講「吃飯皇帝大」,能夠坐下來好好吃一餐,就好像當皇帝一樣。但是對於許多長者而言,這樣平凡的幸福,卻可能千金也買不到。隨著年紀增長,不少長者都有因吞嚥困難,在進食過程發生噎到或嗆咳的經驗。此外,由於牙口及咀嚼能力的退化,只能進食軟質食物或因咬不碎食物而消化不良。味覺退化也會造成食欲變差,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種種的問題,讓原本吃飯這麼基本的事變得困難重重。在心理層面上,有些獨居長者因為一個人吃飯感到寂寞,而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偏鄉的獨居老人甚至可能一天只吃一餐由公益團體送的餐盒。也有些長者因中風或退化而需要他人餵食,因此萌生「老了沒用」的自我否定感,放棄積極生活的意志。其實針對以上的問題,目前都有相關的產品及商業模式開發出來,若能適時引進,當能協助解決高齡者用餐的問題。首先在嗆咳及噎到的預防方面,日本已發展出所謂「介護食品」,讓身體開始退化的長輩,能在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UDF(Universal Design Food)的分類,將食品依軟硬程度分成「輕鬆咬」、「牙齦磨」、「舌可碎」及「好吞嚥」四個等級,日本很多食品廠商即依據此標準開發出不同口味的即食包,民眾可依據長者的牙口狀況選擇,而且兼顧美味及營養均衡。目前國內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正在台灣推動「銀髮友善食品Eatender」標章認證,將銀髮友善食品質地區分為類似日本UDF的「容易咀嚼」、「牙齦咀嚼」、「舌頭壓碎」及「無須咀嚼」四等級,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本土口味的「銀髮友善食品」。長輩喝流質飲料常會遇到嗆咳問題,市面上已有增稠劑用以提高飲料的濃稠度;也有業者引進增稠飲料,照護者不用自行調配,其均勻的增稠質地可有效降低液體流動速度,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發生,同時保有飲品的原始風味。而在心理方面,疫情前很多社區舉辦銀髮共餐活動,老人家聚在一起聊天用餐可活化身心,可惜因疫情,多數共餐活動已暫停。國外針對高齡者餐食準備,出現新的商業模式。美國幅員廣濶,老人共餐不易,有網站提供預約「廚師到高齡者家中」的服務,一次幫老人家準備10-12道菜餚,可供長者好幾天用餐,而廚師到家中時還可順便跟長者聊天及觀察其身體狀況記錄給子女。另外,日本有名的連鎖居酒屋-和民集團則發展老人送餐服務,由其分布於全日本的據點準備便當,再由當地的老人協助配送給訂餐老人,送餐也送關懷,而負責送餐的老人還有薪資可領,是一個很有社會意義的營運模式。對於需要餵食的長者,目前也有很多進食輔具,有左手可握持的筷子,方便慣用手為右手的中風者自行進食;為失智長者開發的彩色餐具可提高食欲;也有專門針對巴金森患者設計的防手震餐具。這些都是要讓長者「自食其力」,找回用餐的尊嚴。用餐過程是口感、消化、視覺、味覺及嗅覺等感官的綜合享受,千萬不要忽視其重要性,在兼顧營養同時,做到色香味俱全,幫長輩找回用餐的期待與熱情。
-
2021-08-29 養生.運動天地
【肌少症日常預防2】連王子維都好奇「落枕」該怎麼辦?護國神醫教你在家做謢頸運動
元氣網粉絲團本月請到剛結束東京奧運任務,完成隔離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林瀛洲,跟大家傳授避免運動傷害及處置方法;說明如何自我肌力檢測、避免肌少症,同時示範居家復健運動,讓護國神醫教您如何緩解惱人的肩頸痠痛。【延伸閱讀:運動需不需要戴護膝?肌少症能預防嗎?護國神醫林瀛洲直播教解方】脖子老是痠痛 小心你的頸椎已經老化!現代人愛長時間使用3C產品,常常在姿勢不良的情況下低頭跟駝背打電腦、滑手機,對此,林瀛洲醫師說不良的姿勢會易導致肩頸僵硬、痠痛,可以在家透過簡單的判斷看看你的姿勢正不正確。如何判斷你的「頸椎姿勢」正不正確?要看一個人健不健康、看起來年不年輕,可以從頸椎去判斷,若脖子長時間呈現往前傾的姿勢,很容易造成脖子的肌肉疲勞。林瀛洲醫師說,良好的頸椎姿勢是,從側面看過去,耳朵的孔與肩峰鎖骨關節(位於肩胛骨上緣肩峰與鎖骨頂端之相連處),是在一條直線上;若兩個位置無法在同一直線上,差距在一到兩個指腹,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若差距超過兩個指腹,則要當心你的頸椎姿勢有不良的情況,要趕快做調整才不會造成頸椎肌肉的傷害。(小提醒:詳細步驟及正確姿勢請參照直播的影片(影片時間23:43),照著影片教的姿勢做較不會受傷!)林醫生也舉例,像有些人使用電腦久了後脖子會慢慢往前傾,變成「烏龜脖」,這樣的體態遠看會像老人,老態就出現。林醫師提醒,想預防肩頸痠痛、落枕,就必須從「調整白天的姿勢」做起,去做一些相關的預防;除了注意不要時常將脖子伸出去,也要隨時提醒自己「收下巴」,讓肩頸保持良好的姿勢習慣。利用毛巾做縮下巴運動 在家簡易鍛鍊頸椎對於頸椎肌肉的鍛鍊,林瀛洲醫師建議平常沒事可多做縮下巴運動來訓練後頸肌群的肌力,將脖子往後收,撐一下後放鬆,再將脖子推出去;若做這個訓練時可以在床上或靠著牆壁會更好,建議放一個毛巾在後腦勺當輔具(毛巾放於頸椎跟後腦勺交界處),用下巴的力量往後收(不是往後仰)去壓毛巾,可用手摸下巴輔助往後收的施力,幫助自己做後頸肌群的訓練。步驟一:將脖子(下巴)往後收,用力撐一下。步驟二:脖子肌肉放鬆。步驟三:將脖子往前推出去。(小提醒:詳細步驟及正確姿勢請參照直播的影片(影片時間26:15),照著影片教的姿勢做較不會受傷!)林瀛洲醫師也提到另一種訓練頸椎肌肉的方法,他建議在家看電視時,用毛巾包著0.5公斤的鹽巴,中間按凹一點,放於頭頂上,練習收下巴;若脖子前傾,鹽巴則會滑落。家中沒有鹽巴的民眾也別擔心,可用0.5公斤的綠豆、米代替,可藉此來判斷肩頸姿勢正不正確,訓練後頸肌群的肌力。【延伸閱讀:練重訓預防肌少症?專家建議日常生活這樣吃、這樣動】落枕怎麼辦?在直播中,林瀛洲醫師有提到與羽球王子王子維感情很好,平日會相約打羽球;而王子維也來留言問道:「若落枕當天還有比賽要怎麼辦?」對於王子維的提問,他解釋說明,落枕不一定是睡覺造成,也有可能是白天的姿勢不好造成肌肉疲勞,晚上睡覺一直肌肉僵硬緊繃,造成早上起來脖子沒辦法動。他說最好解決的方式是讓肌肉放鬆,一般會先用熱敷的方式(或用吹風機、熱敷墊、熱水袋、照紅外線)讓肌肉先鬆開來,再做些伸展的運動。但若是落枕到脖子無法轉動,則要去醫院找專業的醫師來做處理。醫師也在直播中吐槽王子維的姿勢不良是打電動造成,子維也立馬澄清說:「我應該是球打太多緊繃吧!」常當低頭族、駝背 年輕人也會頸椎老化林瀛洲醫師說,頸椎最不好的姿勢是脖子伸出去跟低頭,他強調不要常做「頭前傾、低頭、聳肩」三個動作,這些動作都很傷頸椎。若要長時間看手機或電腦,他建議利用調整環境,讓環境來配合自己,例如看平板或書時,準備一個斜斜的架子或板子(支撐架),把它撐起來;若鍵盤、書桌等檯面太高,可調整椅子的高度,才不會聳肩導致姿勢不良;若在戶外沒有支撐架,則建議將手機拿起,以平視的角度、用最佳的姿勢看手機,以避免姿勢不良造成頸椎傷害。一表幫你評估是否有「肌少症」: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表Q1. 拿起或搬動5公斤重的物品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2. 走過一個房子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3. 從床或從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4. 走上10個臺階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5. 過去一年中跌倒過幾次?沒有跌倒,0分;1-3次,1分;4次以上,2分評估完後若總得分為4分以上(包含4分),則有可能罹患肌少症。
-
2021-08-20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症患者吃不下怎麼辦? 臺大醫教5招照顧技巧
在門診遇到一位焦急的家屬,詢問:「醫師怎麼辦?我媽媽最近都不吃東西了,每次都只吃一點點,而且都含在嘴裡不吞下去。」吞嚥與進食困難是很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或照顧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吞嚥與進食困難可能會導致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失智症進食吞嚥困難照顧常須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失智症患者的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2.環境的調整:調整用餐環境為較為安靜舒適的環境、光線明亮充足、播放輕音樂、減少餐前的等候時間,均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3.姿勢及飲食調控:藉由藉由下巴下壓(圖一)及使用增稠劑,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4.營養品的補充: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的時候,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很多家屬或照護者由於擔心營養不足或脫水等問題,都會希望嚴重失智症患者放上鼻胃管。家屬常常會說:「醫生,他都不吃東西,難道要看他活活被餓死嗎?」然而,失智症患者最終一定都要帶著鼻胃管離去嗎?用了鼻胃管就能讓失智症患者活得比較久?活得比較好嗎?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使用鼻胃管並無法增加嚴重失智症患者的存活率,且使用鼻胃管對於存活時間、生活品質、營養狀況、身體功能上均無幫助。並可能會造成躁動、避免拔管而使用約束限制住失智症患者活動、產生管路導致的壓瘡等問題及不適。除非失智長者有合併中風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吞嚥困難,否則針對單純的嚴重失智症患者,其實不放鼻胃管並不會活活餓死病人,長期放置鼻胃管反而會降低生活品質。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照顧可以採「舒適進食」為原則,就是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讓失智症患者在想吃的時候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並著重在於改變環境和以病患為中心出發的照顧為主,利用上述的照顧技巧,以此來促進患者進食。完整的失智症吞嚥困難照顧,應有完整多面向的評估,以及多專業的介入,以達到有效減少吞嚥困難並促進進食的目標,這必須要靠醫療團隊、家屬、照顧者三方一同努力及完善的溝通,來讓失智症患者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
2021-08-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手指痠麻恐是滑鼠手引發 醫師教伸展腕隧道運動舒緩
●長時間使用3C產品,恐引發滑鼠手●正中神經受壓迫,易導致手指手腕痠麻痛●多做手部拉筋運動,舒緩手腕關節疼痛很多人居家辦公期間,長時間使用3C產品,用滑鼠、滑手機或平板相當頻繁,紛紛出現手指及手腕痠麻疼痛狀況,罹患了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建議,可以常做手部拉筋運動,舒緩手腕關節疼痛。常拿重物族群 也會罹患防疫三級警戒兩個半月以來,在家上班上課的人很多,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由於多數人電腦、手機、平板交替使用,即使休息,依然手機不離身,打電腦、滑手機與平板,長時間過度使用3C產品,反覆使用手指及腕關節,導致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做家事的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3C產品、常拿重物、搬東西的人等族群,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黃永錚表示,在手腕上有一條「正中神經」,與肌腱形成隧道,如果手指、手腕過度使用,會導致韌帶增厚壓迫到神經,大拇指、食指、中指指頭產生刺痛、痠麻感。有時在夜間睡覺時,手腕、手指麻木及疼痛加劇,甚至有患者騎摩托車會騎到手麻掉。若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對於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治療,黃永錚指出,首要減少手腕部位的過度使用,並維持良好的姿勢,建議戴上護腕輔具防護,可採服用消炎藥物、熱敷、雷射、遠紅外線、局部注射等治療,皆有助緩解症狀。藥物復健不佳 就要手術若是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黃永錚說,手麻木症狀已嚴重影響生活,或是病況嚴重、反覆疼痛者,就要考慮手術,將壓迫到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減壓,釋放腕隧道的壓力。如何預防腕隧道症候群上身?黃永錚提醒,除了要減少3C產品的使用時間、避免反覆使用手腕外,平時可多做手部拉筋運動,舒展腕部肌群。
-
2021-07-31 新聞.元氣新聞
讓老人不再走失!金大研究團隊開發失智長者定位系統
金門是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截至去年底,全縣老年人人口數2萬039人,佔全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14點27,失智老人走失的案件時有所聞,金門大學研究團隊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成功開發「失智長者定位系統」,有效協助失智長者安全回家,不少民眾聽聞都表示,在該系統的協助下,希望此後阿公、阿嬤就可以安心出門、快樂回家。金大表示,這套系統由資訊工程學系趙于翔教授團隊和長期照護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師生共同參與研發,整合物聯網與GPS定位技術,將失智長者GPS座標傳回雲端資料庫,並透過雲端監控管理平台來呈現與管理這些資訊。主要開發者趙于翔指出,該系統採用LoRa的物聯網傳輸技術,可以藉由輔助裝置將相關定位資訊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管理者可以在平台上設定失智長者的安全區域範圍,當長者超出安全區域時會提出相對應警示。萬一不小心走失,社工單位或家屬可以第一時間透過雲端管理平台網站找到長者的即時位置。此外,平日也可以透過平台看到長者的活動紀錄,了解其活動範圍。趙于翔說明,該系統在研發過程中,也獲得2020年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的優選銀獎,以及2020金門創新創業競賽季軍。有興趣者可至Youtube平台搜詢「以 LoRa 為基礎之失智老人定位系統」,觀看金大師生製作的介紹影片。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隨著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人口比例也將明顯提升,社會照顧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而失智症是年長者常見的一種狀況,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希望此研究成果的提出,可以即時偵測年長者是否忘記回家的路,並透過GPS座標位置快速找出其位置,減少意外的發生。校方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各類年長者的輔具需求急增,希望本校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所學融入日常生活中,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未來該校將繼續結合護理、長照及社工等專業領域,打造出跨領域整合應用之成果,以促進社福能量之發展。
-
2021-07-26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新生兒聽篩 把握黃金治療期
每位家長都希望寶貝兒女健康成長,只是剛出生的寶寶,五官、四肢缺損能一目了然,聽力問題卻非顯而易見。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聽力師鄭宗岳建議,新生兒聽力篩檢在出院前要完成,盡量不要拖延。鄭宗岳指出,研究顯示新生兒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損發生率約千分之3,過往沒有全面性聽篩,家長若沒特別注意,幼兒可能到2歲才會因語言發展明顯遲緩才被發現聽損,錯過聽能創建黃金期。鄭宗岳表示,目前台灣針對新生兒聽篩建議是在出生24到60小時完成,若初篩未過,就要在滿月前複篩,再沒通過,必須於3個月內安排檢查,確認聽損類型、程度,給予醫療協助。他強調,單純先天性聽損新生兒若能在6個月大前完成輔具選配、開始聽能創建課程,語言發展有機會與正常兒童相當。他說,新生兒聽篩通過僅代表聽力目前正常或接近正常,未來還可能有變化,除了聽篩有偽陰性可能,有些孩子屬遲發性聽損,會隨著長大顯現問題,甚至外傷、耳朵積水、感冒誘發中耳炎也會造成聽損。鄭宗岳表示,寶寶在6個月大後,家長可透過和他講話,觀察其是否會發出聲音或看自己等方式做簡單篩檢,若有疑慮應盡快前往耳鼻喉科就診。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府今公布各項防疫降級指引 陳其邁「部分加嚴」
高雄市政府今天上午開布降至二級警戒後各項防疫工作指引,市長陳其邁強調,全部依循「積極管理、有效開放」8字原則,高市並循序漸進、採加嚴處理,希望強化預防能量,讓大家回復正常生活,但重點是民眾務必配合。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林盟喬逐項說明各種特定場域防疫指引,首先魚市場工作人員會額外提供酒精消毒,人流容量由原來的50%提高到80%,每天需進行環境清消。休閒娛樂部分,開放娛樂漁業漁船出海,但採實名制,公園綠地及涼亭會開放,兒童遊戲場等遊具因每次使用後不易清消,維持不開放。圖書館會開放,但館場內自修室、幼兒區及電腦區因空間封閉狹小,採預約分流入館,座位保持1.5公尺,餐廳可內用但須保持社交距離。美術館、駁二等室內展場也開放,至德堂、至善廳等表演場館可開放入內觀賞表演,但所有演員及演出者要提供3日內快篩證明。宗教場域按中央指引,中元可普度,但需控制人數,且不得辦有聯誼性餐會如平安宴等,也不開放遶境進香,如提供住宿,以一人一室為限,酬神戲如皮影戲及布袋戲等可辦,但只能在廟埕,舞台與觀眾需距3公尺。幼兒與長者的照顧,依中央指引有條件開放,工作人員需打完疫苗或有快篩陰性證明且每七天定期快篩,早療中心開放,但口語訓練暫緩實施,輔具中心開放。風景區部分,公共SPA 關閉,室內運動場館開放,但游泳池不開放,健身房因多為室內,不提供可攜式器具;三溫暖、蒸汽室、烤箱等不開放,非高雄市會員也拒進,跑步機高耗氧量設施要降速,避免高耗氧而取下口罩造成風險。戶外場域如籃球場等開放,室內場館如演藝廳、閱覽室適度開放;高中以下戶外場域限時段開放。補習班、課後照顧中心依中央指引有條件開放,地下室、不通風處不能當教室,工作人員要快篩。市場及夜市仍鼓勵民眾預約外帶,且自治會等管理單位需提出防疫計畫書送審,落實清消、人員等管制;市場與攤位仍採實聯制,吧檯禁食,餐廳座位要有ㄇ字型隔板、不共食,座位間隔1.5公尺,西餐、自助型要改為工作人員分食送到座位,所有餐點都以個人餐為主。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年輕人容易重聽?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罹患失智症有因果關係,避開 3 個危險因子,再加上聽力師助攻,有很大的機會預防或延緩失智症。不少人都有長時間戴耳機的習慣,總是插著耳機聽音樂、通電話,音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這些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耳聾,造成不可逆轉的聽力受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估測到 2050 年,全球近 25 億人,即四分之一人口將經歷某種程度的聽力受損。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若中年出現聽力退化障礙,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適時運用聽力輔具可大幅減少失智機率。「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黃詠耀解說聽覺對大腦的關聯性,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推薦課程:你也常常聽不清楚嗎?聽力退化不治療,當心罹患失智症! 聽力師教你靠「這個」,讓聽力不再困擾)聽力受損導致認知功能衰減,危害比你想的嚴重聽力受損會造成哪些生活不便呢?黃詠耀指出,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這些狀況累積成情緒問題,提高失智的風險,智能衰退速度也會加快。●人際社交:因為聽不清楚親友說話的內容,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憂鬱,進而封閉自己。●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為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它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黃詠耀另提到,失智症的常見症狀跟聽力受損很相像,長輩因為聽不到、聽不清楚而脾氣變得暴躁,談話時內容對不上,以及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照顧者須多加留心是否為聽力問題。別逃避戴助聽器,透過復健重拾聽力跟聽力不好的人說話時,務必放慢速度、音量適中,配合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千萬別放大音量像吵架般。對於聽力受損要有預防意識和及早因應,助聽器的介入越早越好,刺激大腦內的聽覺區域。配戴聽覺輔具前,可協請聽力師評估,並定期追蹤後續狀況調整需求。一般需要 2 至 3 個月配戴適應期,戴上助聽器之後,再進行聽能復健能讓效果更加乘!聽力退化除了年齡因素,也會因糖尿病、高血壓、中耳炎而誘發。建議平時應做好保健、提早發現病灶、定期前往醫院檢查,黃詠耀表示,保持正常作息,少菸、少酒、少糖,還要注意以下 3 種NG行為,才能有效避免聽力受損。1、過大音量:避免3C和家電產品的音量過大,尤其是使用耳機,適時讓耳朵休息。2、掏耳垢:耳垢能抑制細菌增長,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出力不當會造成耳部受傷。3、意外:廟會爆竹聲或車禍事故等,導致聽力受損。💡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復健路漫長 3招選對足踝輔具助行走
●中風復健可多利用政府長照服務資源協助●復健循序漸進,避免疼痛發炎●挑輔具跟選鞋子一樣,一定要合腳 腦中風之友「要認真」(化名)因先天性腦動靜脈畸形引起風濕免疫症的抗磷脂質症候群,最後導致肺栓塞,緊急送醫開刀,調養許久,才重回校園。時隔一年,在學校突然頭痛、胸悶緊急送醫,又發生第二次中風,人生遭受重大打擊,他仍樂觀面對、努力復健。恢復行走能力是中風患者最大心願。「要認真」與同樣歷經中風之苦的父親接受「慢病好日子」邀請,與物理治療師及甲類評估人員李晋宇一起直播,諮詢專家有關足踝輔具的使用要點,避免復健操之過急或姿勢錯誤而受傷。不同階段用不同輔具李晋宇提到,中風復健可分為前中後期的處理,包括從醫院回到家裡的社區銜接,每個階段都需要運用不同輔具,協助照顧者減輕負擔、患者恢復自信。「出院回家先會面臨轉移位的搬動問題,再來是穿脫衣的洗澡、如廁等生活起居,考驗彼此的耐心。」建議可多利用政府長照服務資源,包括輔具租借及照顧者喘息服務。針對中風之友最在意的行走復健,李晋宇強調,一定要循序漸進,針對身體狀況評估選用足踝護具,先穩定站立、再行走,慢慢訓練行走目標距離,後續再進階訓練上下樓梯。復健計畫可諮詢個案管理師進行專業評估,要特別注意的是,動作進行不可太過勉強,若步態不正確,走路很累,也會引發疼痛及膝關節退化問題。復健之路漫長,選對足踝輔具有助於支撐更好的生活。台灣義肢裝具學會理事鍾以俊分享挑選注意事項,「垂足主要分為張力型、無力型,前者是因為肌肉張力過高,後者沒有辦法將腳底板抬起來。」張力型垂足需要使用活動式的足踝輔具,無力型垂足要先把腳固定好、不要垂下,防止行走訓練時因垂足拖地而跌倒。穿戴適合輔具增自信鍾以俊解說,穿戴適合自己的足踝輔具復健,可以建立患者自信,「挑輔具跟選鞋子一樣,一定要合腳,且要能止滑、支撐足部。」經過高溫熱塑的足踝護具沒有止滑功能,不能直接穿出門,必須搭配吸汗和保暖的襪子,尤其中風病人血液循環差,更要慎選襪子。最外層再加上功能鞋,注意鞋頭寬、後跟硬、方便穿脫、有適當曲度輔助垂足等。平時訓練腳踝動作「千萬不要怕依賴輔具,尤其是疾病造成的行動不便,藉由科技輔助矯正姿勢,能避免其他部位受傷。」鍾以俊建議,除了穿戴輔具之外,平時也要多訓練腳踝的動作,控制腳踝的運動,以治療師、個管師的評估判斷為主,在不受傷的前提下,一天一天更進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7-07 名人.優照護
優照護/長輩居家照護 你不能忽略這些專業
92歲的林爺爺(化名)是位退休的訓導主任,一向硬朗的他,最近卻有些意志消沈了,原來幾個月前,因為跌倒住了院。出院後,他仍行動有些不便,體力也比以前要差很多,加上疼痛,往日的笑容已很少出現在臉上,家人看了很心疼,一直不知道該怎麼找人來幫忙他恢復健康。優照護平台上的職能治療師鍾孟修,也是「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的創辦人,他說,林爺爺雖然年紀大了,但並沒有因為傷病而怨天尤人,是個很堅強又獨立的長輩。當初來到林爺爺家中時,發現他出院後的狀況並不好,除了行走能力變差了,由於背部也受傷,光是下床就很困難,還出現嚴重駝背的現象。為了幫助他復原,鍾孟修擬定了一連串的復原計畫。鍾孟修初期從林爺爺的下肢與軀幹開始訓練,並且由站、坐、到走路慢慢強化他肌肉的力量,堅強的林爺爺就從室內緩步走動,逐漸可利用輪式助行器到戶外,甚至開始做很簡單的運動,隨著時間,行動的距離也不斷地在拉長,這個過程只花了三個月,令鍾孟修又驚訝又佩服。半年多以來協助居家照護,鍾孟修不時也會建議採用輔具來幫助林爺爺,例如在對方家人的同意下,使用電動的氣墊床,讓他生活的舒適度明顯提高。另外,林爺爺是個很愛看書的長者,但年紀大了,視力已不復以往,鍾孟修就用擴視鏡讓他重拾閱讀之樂。其實,長者日常生活的種種,都可以透過職能治療師這樣的專業來協助改善,例如行走、進食,洗臉洗澡、穿脫衣物等動作,這些小動作不順暢時,不但有礙健康,甚至讓長輩的情緒也大受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年紀大的人脾氣古怪,殊不知,常常就是因為這些小問題引起的。職能治療師在居家照護上,會先了解對象的需求,以及相關的問題及背景,包括家庭環境的狀況。鍾孟修強調,所有的照護與改善訓練,都應該要設定好目標,例如:讓長輩自力行走100公尺,這樣才能達到有效果的照護。有了要改善的目標,職能治療師除了會利用各種動作的訓練,來達到目的,還會藉由各種「輔具」來協助對方,例如走路除了用一般柺杖,還有四腳拐、助行器等等,此外,站立式的電動輪椅、成人的學步車等等,都能幫助不同狀況的長輩來行動。像「失智」這樣越來越常見的狀況,更要透過「動腦、動口、動手」等各種方式,來延緩長輩退化、惡化的狀況,職能治療師可以透過唱歌、藝術創作、閱讀報章雜誌,甚至家事活動等等方式,來讓失智長輩的狀況維持穩定。最後,居家照護對長輩的改善,也非常需要家人的配合。職能治療師在協助對象的過程中,都很希望家人也能在旁觀看或參與,除了了解服務過程之外,也可以在平時能自行幫長輩訓練改善。而職能治療師甚至會協助開家庭會議,讓整個家庭能了解如何照顧,以及裝設或添購一些必要的輔具,並協調日常的訓練或分工等等,不但對長輩的照顧更完善,對家庭的和諧也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22 失智.失智資源
照護資源/失智症照顧資源有哪些?專家教你如何善用資源,減輕負擔
👉新手照顧我陪你,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必苦撐!當家人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你我都會因為對社會資源不了解,而辛苦地獨自面對,本篇專家將告訴你失智症照顧資源有哪些、該如何運用,讓你好好照顧家人之餘,也能有喘息的空間。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條永無止盡的學習路!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以目前每3秒新增1人的速度,你我都有機會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生活確實比較辛苦,但是及早準備、尋求資源協助,才能好好照顧治療家人,少走一些冤枉路。失智症的病程長達八至十年,又以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最令家屬頭痛,這段關鍵期最需要建構照顧知識以及患者相處模式,協助照顧者在過猶不及之間尋求平衡點。資深個案管理師簡均穎分享實用密技,多善用社會資源、訓練課程轉介,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在照顧這條道路上,不用孤獨一人撐起重擔。(推薦課程: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必苦撐 一次瞭解政府補助、申請方式,減輕你的負擔)失智照顧越來越多元,善用資源減壓失智症主要表現分為三個面向:生活功能、認知障礙和精神行為,不僅患者辛苦,照顧者也容易心力交瘁。簡均穎輔導過許多個案,家屬剛開始的反應都是「為什麼是我?」「下一步該怎麼做?」從慌張到接受事實,中間可能還會經過「拒絕他人協助」的過程,因為不信任他人照顧或不相信社會資源介入,結果照顧者自己先累倒。自2017年1月起實施《長照2.0》,整合了多項服務,在失智照護方面強化失智症初級預防,包括設置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以及團體家屋等。簡均穎強調,使用長照資源之前,建議先申請身心障礙證明(手冊),在居家服務及社區服務、托育養護費用、社會保險自付保費、輔具購買或租賃等補助方面的申請額度較多元,能減輕經濟負擔。其中,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又總稱為「長照四包錢」,也就是四種給付項目有提供補助。以失智症者來說,《長照2.0》有居家服務可申請,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許多人未申請身心障礙證明即打1966開案,會歸到《長照2.0》之中的「65歲以上衰弱者」資格申請相關服務,無法善用失智症患者類別的補助。舉例來說,居家復能≠居家復健,居服員≠復健師,《長照2.0》有居家服務,但居家復能服務更適合失智症患者個案訓練及照顧者的照護技巧教導、心理減壓等。「長照四包錢」的補助金額主要針對身分別、失能等級、居住地、經濟條件等因素補助額度,以照管專員評估最後結果為主。在申請服務資源之前,不妨先洽詢個管師協助,找到評估適合最適合個案的的長照2.0組合,減少自己摸索的時間。或是出院前向醫院洽詢「銜接長照2.0出院準備服務」,由專人到府評估補助額度,訂定中長期照護計畫。💡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2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
急性腦中風後的3至6個月是復健治療的黃金期,當患者病情狀況穩定,一定要盡早開始復健,才能恢復日常生活與行動功能。家住南投的中風之友「要認真」,2018年的11月正值高中時期,在學校跟同學聊天時突然右側癱瘓無力、頭痛,好險校護和導師機警,通知家人馬上送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馬上開刀,住了加護病房20幾天才脫險。 這是「要認真」第二次生命的轉折,原因是「先天性動脈畸形」導致中風。首次中風發生在一年前,因為頭痛、胸悶緊急送醫,醫生診斷是「風濕免疫症的抗磷脂質症候群」引發左右肺栓塞80-90%,危急時刻兩度裝上葉克膜,才險些救回了一命。年紀輕輕的他面臨生命兩次重大轉折,並沒有因此喪志,經常在臉書上分享復健過程,鼓勵其他病友。歷經二次中風,現在說話能力已經進步許多,行走能力也從「臥、坐、站、走」循序漸進,他非常感謝父親的守護陪伴,一起走過生命低潮。 我們是彼此的嘴巴和手腳張爸爸若沒開口說話,根本看不出來他也是中風患者!「2008年,我因為壓力太大常引發頭痛,老是依賴止痛藥卻忽略了就醫治療,結果發生憾事。」張爸爸中風的後遺症,傷到大腦的語言區域,迄今仍有些微口語表達障礙。父子兩人互相擔任對方的左右手,彼此督促讓感情變得更好,「他陪我說話、我陪他積極復健啦!」張爸爸愛子心切溢於言表,因為疾病常樂於表達對兒子的愛意。 張爸爸說話不清楚的情況已大有改善,他努力協助「要認真」復健,在家中裝設了扶手、床欄、轉位輔具等,包括無障礙的居家生活空間,希望早日達到中風復健的終極目標:生活自理、獨立自主。「從出院到回家,這段醫院銜接社區照顧非常重要,長照政策提供3個月內12次的復能訓練,可跟個管師討論訓練期程的調配。」張爸爸建議多加善用資源,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設定復健目標一關關打怪重新站起來走路是中風患者最想達成的目標之一,「要認真」反覆練習站立,藉由足踝輔具協助步行功能,穩定之後再調整行走的目標距離。甲類輔具評估人員李晋宇表示,「復健一定要設定目標,像打怪一樣不斷破關,最後晉級完成任務!」目前「要認真」住在自家透天厝一樓,他設定未來可以自行爬樓梯上二樓、甚至三樓,規劃在家可執行的復健訓練,以便每天加強。 腦中風的復健過程辛苦而漫長,張爸爸和兒子「要認真」不斷跨越障礙,運用長照資源與專業人員的醫療照護,將復健治療融入生活當中。風友們可以試著這樣做,制定可達成的目標然後實際行動,若有問題一定要洽詢相關醫護人員幫忙,重新踏出人生的下一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3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善用居家輔具 度過照護空窗期
最近台灣疫情快速升溫,人們自主封城,原本車水馬龍的街道突然間寂靜起來。一般長者喜歡的休閒娛樂,如:公園跳舞、下棋及唱歌活動也因為有群聚風險而暫時停止。由於此波疫情對高齡者染疫的重症風險較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暫停醫院及長照機構的探病及探視。另外,雙北的社區式長照機構及失智共照中心、樂齡學習中心也暫停服務。而為避免可能發生交叉感染風險,亦有部份民眾暫停居服員到家中服務。老人家沒地方可去,整天待在家誰來照顧,如何面對照護空窗期?事實上只要運用一些輔具,不僅可以大幅減輕照護者的負擔,受照顧者也可學習如何在沒有旁人協助下獨立生活。家中若有臥床長者,要洗澡換衣服或從床上坐起,對沒有照顧經驗的人都是一困難的事。以洗澡而言,若要移動長者前往浴室有困難,現在有沐浴床的設計,只要利用所附之氣墊及PVC布,夾在床的周邊,再搭配專利之導水及排水設備,即可讓長輩享受在原床洗澡的舒服感。另外還有專利洗頭機及床邊恆溫淋浴器,讓長輩在床上也可享受SPA,避免異味及褥瘡產生。若長輩可以坐起,也可以利用移位板協助移動到附輪之便盆洗澡椅,推至浴室洗澡。有些長輩自己還有行動能力,只是手腳行動稍退化或者無法舉高、維持平衡,建議讓長輩自己坐在洗澡椅上洗澡,再使用彎柄洗澡刷協助自行刷洗後背,或使用洗腳刷讓不易彎腰的長輩自行洗腳。若長輩無法自行走動,在室內移動也是一項大工程,還好有些貼心的輔具讓身形較嬌小的照顧者也能輕易移動長者。翻身時可以利用照護翻身帶,也有移位滑布可用;若要從床上起身,可以考慮在家中設置電動床;若長輩只是腰背無力但手還有力,可以透過床用扶手自己起身。若能力允許,建議長者在家能站就盡量不要坐著,能坐就盡量不要躺,肌力才不會流失太快。要從床上移位到其他處所,除了行動不便者可乘坐室內輪椅或利用助行器自行移動外,也有一些輔助腰帶可以讓照顧者協助長輩自行起身行走。若有癱瘓程度較高的長者,照顧者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扶持長輩,現在也有移位機器人可用。若要備餐給牙口不好的長輩,有業者引進日本的「介護食品」,即食包或粉末狀的調理包可加入一般食物或湯汁,讓食物變成布丁,飲料則變成粘稠狀,防止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而造成的嗆咳。如長輩因中風而不方便使用筷子等餐具,也有專門給左手使用的輔助筷或者可彎折的叉匙,協助長者自行用餐。部份長輩從椅子上起身很困難,電動起身椅讓長輩只要一個按鍵,椅子就會緩緩升起,不用人扶也可自行站立。廁所的馬桶可考慮設置馬桶扶手,不用另外打牆,只要架在馬桶旁即可讓長輩有一支撐可站起。雖然有這麼多輔具,不過對於還很健康的初老者未必用得著,只是每天被隔離在室內,打開電視或看手機,疫情消息不斷傳入,難免讓人心浮氣躁跟著恐慌起來。我建議把電視關了,趁著這個難得的居家休息時間,好好的想一下如何安排日後的生活,把自己的心先安下來,為自己的下半場重新儲備能量再出發。
-
2021-05-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故宮、羅浮宮…防疫在家,7個國內外「線上展覽」免費看
COVID-19 疫情當前,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博物館、美術館等藝文展覽空間紛紛拉下了門。平時喜歡逛逛展覽、欣賞藝術作品的人,在週末卻無法規劃藝文行程的非常時期裡,難免會感到有些可惜。為了讓大家在「家裡」就可以四處遊覽著名畫作、歷史古物,今天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想推薦大家國內外 6 個線上展覽,另外再精選出國外 8 個知名博物館、美術館的虛擬實境展覽,其中也包括了大英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東京國立博物館。 無法出門的週末,就在手機、電腦上逛逛那些你一直想去,卻沒機會親身拜訪的博物館、美術館吧!國立故宮博物院——近距離看《翠玉白菜》、《肉形石》懷念特地驅車到士林,花上一整個下午的時間逛故宮,晚上再到士林夜市享用美食小吃的日子嗎?偌大的故宮博物院,即便花了 4、5 個小時,常常也是帶著未竟之願,依依不捨地離開展館。加上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深受歡迎的展物會輪流在其他博物館展出,有時大老遠到了臺北故宮,也可能看不到而抱憾離開⋯⋯現在,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線上故宮」專區,用滑鼠輕鬆滾動、點擊,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著名的精選文物。除此之外,「線上故宮」也提供線上虛擬實境、展覽深度解析等服務,在疫情時期也能彷彿親臨現場,感受故宮的藝文氛圍。在故宮博物院的線上展覽裡, 除了許多珍貴文物都能夠以不同的角度觀賞外,也能利用放大框來放大想看得更清楚的細節處。 在現場都不一定有機會看得到的視角,利用線上觀賞的模式就能輕鬆欣賞到。>>點這裡線上看展【更正啟事】我們在 2021 年 5 月 20 日發布的本篇報導,將「國立歷史博物館」誤植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非常感謝「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來訊指正。我們也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線上精彩展覽加入本篇報導中,推薦給更多在家防疫的讀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找回生活最熟悉的聲音,線上回味「音聲年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推出了線上學習資源, 除了主題豐富的線上主題展覽外,觀眾也能夠透過影片、遊戲、聲音等多媒體以及史料的主題呈現 ,希望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家也能擁有一場充實、饒富趣味的「歷史巡禮」。尤其準備進入暑假, 想趁著這段時間持續地吸收新知、溫故臺灣本土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是一個很適合善加利用的線上資源平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線上展覽中其中一個亮點展覽——「臺灣音聲 100 年」, 可以藉由選擇不同年代,回味專屬的「聲音記憶」。有時將雙眼閉上,留下敏銳的聽覺去捕捉生活風景,更能夠在腦中形成深刻的情境畫面。 孩提時期留在記憶中的美好聲響,不論是窗外的叫賣聲、電視機傳來的廣告聲,甚至是自爸爸古董收音機傳來的民謠,都能在步調緊湊的現代社會中在腦中注入一份溫潤的「年代聲音」。>>點這裡線上看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這塊土地的記憶,都收藏在這裡你也對自己成長、生活的這塊土地有很深的連結感嗎?國立歷史博物館位在歷史氛圍濃厚的中正區,是推動臺灣社會歷史教育非常重要的助力之一。 現在也推出了方便民眾線上瀏覽作品的「線上展覽」專區,除了豐富的專題製作,還可以利用「虛擬實境」,體驗親臨現場的參觀路線。在臺灣歷史上有著重要代表性的嘉義畫家陳澄波,繪畫作品獲得許多人的重視與賞析,而現在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線上虛擬實境展覽中,只要利用滑鼠(鍵盤也可以)操作方向, 便可以在「虛擬的」博物館中四處瀏覽陳澄波所收藏的書畫作品,走近、綜覽,甚至是俯視、仰視都沒問題,可以一覽無遺地觀賞展覽作品。國立臺灣美術館——去年沒看到的《臺灣美術雙年展》,現在補回來位於台中市西區的國立臺灣美術館,是許多人到台中遊玩時喜歡到訪的景點之一,佔地廣大的館區,加上館前大片綠油油的青草地,更是讓國立臺灣美術館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國立臺灣美術館是目前臺灣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 典藏作品豐富,也時常參與國際性重要展覽,是十分獨特且重要的美術館。而國立臺灣美術館也提供了「線上展覽」的服務, 讓喜愛臺灣現代與當代美術的民眾可以在暫時閉館的疫情期間,在家中盡情地瀏覽豐富多元的展覽作品。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的線上展覽中,除了畫作、攝影作品,也能看得到去年(2020 年)的台灣美術雙年展,當時如果遺憾錯過的讀者, 可以藉由線上展覽的服務,回味那些錯過便很可惜的展覽作品。>>點這裡線上看展>>點這裡線上看展國立台灣文學館——看到感觸的段落,就停下來消化一下介紹了北部、中部的展覽空間,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位在台南的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人文氣息濃厚的台南,收藏著臺灣歷史上許多重要的記憶,而就位在熱鬧市中心的臺文館,自 1997 年正式成立後,便成為守護台灣文學的重要文學基地。除了從去年底開展就吸引了許多人觀展的常設展 「文學力——書寫 LÁN 臺灣」(延伸閱讀: 【讓文學成為你的日常】臺灣文學館常設展內容豐富:文學籤詩機、未來出版社、作家星圖),關注台灣二二八事件歷史的讀者,也可以在線上更不受限地瀏覽白色恐怖文學。在家中,沒有了空間及時間的限制,讀到文章中感觸的段落、想一再咀嚼的詞語,便能夠用自己的觀展步調、心情,在線上展覽空間中隨意地停停走走。>>點這裡線上看展新一代設計展——臺灣學生的創意,可能解決你日常生活的小煩惱對於臺灣設計系的學生而言的年度盛事,同時也是整個大學四年成果展現的機會——新一代設計展,今年的展覽很可惜地因為疫情關係取消了。 而為了讓學生辛苦完成,且精彩、創新的作品能夠如期地被更多人看見,新一代設計展今年採用「線上展覽」的方式,讓大家能夠欣賞到臺灣設計系學生的優秀作品。雖然這些作品都是出自學生之手,然而有非常多優異且概念新穎的作品,在過去藉著「新一代設計展」獲得國際獎項、知名企業合作機會,編輯我也有幾個設計系朋友的作品因此被選物店家欣賞,因而有了產品販售的機會。居家防疫的生活,因為待在家的時間變長了、和家人面對面的機會變多了,你也開始慢慢地感到生活有點悶、有些一陳不變,同時也發現許多過去沒注意到的「日常小問題」嗎?在「新一代線上設計展」中,可以依據不同類別,如居家、健康照護、廚房等主題,去挖掘相關的設計作品,在瀏覽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創新的設計想法由學生發想出來, 並且結合了生活日常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瑕疵或是待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實用、創新的作品。 像是上圖的作品《單手操作廚房輔具》, 以積木方便拆解組裝的概念作為發想, 可以將平時準備食材時最麻煩的刨絲、切丁、等大切片等動作,固定在吸盤上,輕鬆準備、收集食材。>>點這裡線上看展羅浮宮——穿梭在博物館大廳,感受巴黎藝文之美介紹完了臺灣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的線上展覽資訊,接下來的國外展覽或許能讓喜愛世界歷史、古典藝術的讀者一解不能親自飛出國看展的癮。位在法國巴黎塞納河邊的羅浮宮,是許多藝術迷的夢幻之地。 而羅浮宮豐富、著名的館藏作品,也讓許多去過的人想再去,而沒去過的人總是渴望能夠親自飛到法國參觀一次 。就連知名導演尚盧・高達執導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法外之徒》都來到羅浮宮取材。線上展覽還有個好處,就連在羅浮宮現場也很難近距離觀賞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米洛的維納斯》等作品,在羅浮宮的線上展覽中便可以清楚仔細地多角度欣賞。而羅浮宮除了提供精彩豐富的線上資料庫外, 羅浮宮迷也可以利用「線上互動式地圖」,穿梭在羅浮宮館內,感受承載著歐洲藝文的殿堂之美。>>線上資料庫>>線上互動式地圖在家裡,也能去最美的地方看畫——Google Art & CultureCOVID-19 疫情在世界各地延燒,出國成了目前遙不可及的願望。然而,拜科技所賜,現在想一覽國外博物館藏品,不一定得親臨現場,在家用手機及電腦一樣能盡情地在世界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不受限制地逛各個展廳。Google Arts & Culture 利用 Google 街景技術,透過 360 度環景攝影,捕捉了各大知名博物館、美術館的內部展廳實景,集結來自 70 個國家、地區,共超過 2000 間的博物館、藝廊藏品資料 ,並以超高解析像拍攝各館內的「珍藏歷史名畫」。不管是莫內迷、梵谷迷,或是特別欣賞近代西洋藝術作品的讀者, 只要在家找個最靜謐的角落,準備好最舒服的姿勢,或許再開瓶紅酒,輕鬆點開手機、電腦畫面,就能免費瀏覽觀看世界各地的藝文作品。這個週末,享受一趟充實、愜意的藝術巡禮吧!.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東京國立博物館(Tokyo National Museum).奧塞博物館(Musée d’Orsay).巴黎大皇宮美術館(Rmn-Grand Palais).德國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待在家,也能逛遍博物館】6 個國內外「線上展覽」免費看:故宮、國立臺灣美術館、羅浮宮⋯⋯
-
2021-05-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久臥病床小心長褥瘡! 教你「12個預防方式」:連吃都該注意
長期臥床的病人多半已經失去自主性的生活能力,或是運動的能力相當不好,關節處還會因攣縮,導致肢體活動度受限的問題產生,也因為長時間沒有起身運動,肌肉力量退步,而且出現嚴重肌肉萎縮狀況,身體整體機能皆可能出現逐步退化的現象,健康上就容易出問題。 骨突處易長壓瘡 這些族群最常出現 壓瘡(褥瘡)是長期肢體活動不良的患者(包括脊髓損傷者)、長期臥床、意識不清楚、大小便失禁、有糖尿病或皮膚脆弱、體力衰弱或營養不良的病患常見的醫療問題。 壓瘡最容易發生在骨突處部位,因為 其與外在物體表面接觸面積比較小,部位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在兩者相互摩擦、壓迫之後,容易導致該區域的軟組織受損, 而產生壓瘡。 常見發生壓瘡的部位,包括有尾椎骨、肩胛骨、足跟、足內外踝、手肘、臀部骨頭、耳朵、肩膀及鼻胃管留置之鼻孔處。 預防壓瘡12招 定時更換姿勢+飲食營養很重要 1、至少每2個小時翻身、更換姿勢1次,並給予舒適的姿勢。2、保持皮膚清潔乾燥,若皮膚過度乾燥脫屑時,可以使用乳液。3、維持床單及衣物平整無皺摺,避免摩擦力,以免皺摺變成壓力點。4、使用支托物或減輕壓力的用物或輔具, 如枕頭、水球、減壓床(氣墊床)。5、變更臥位時,利用床單或2人搬運法協助移動病人,勿用拖拉方式。6、注意各種姿勢的擺法:平躺:在頭部及上肢使用枕頭。側臥:枕頭置於背部以保持姿勢,不要超 過30度,另外,分別用枕頭支持上肢及彎 曲的腿以減輕壓力,也可以用一個小水球 置於小腿下方,以減輕腳踝的壓力。俯臥:將枕頭置於胸部,大腿及小腿下, 並注意將腳趾懸空,不要碰到床板而造成 壓力點。7、如果是因為疼痛不能配合翻身,可與醫 師討論,必要時給予止痛藥物使用。8、採坐姿時,應每15~20分鐘撐起身體或改變姿勢10~20秒。例如將身體撐起以減除壓力,先將輪椅扣緊,然後將兩手置於輪椅把手上,用力將身體抬高至臀部離開椅面;或者使用減低壓力的椅墊,如減壓坐墊或水墊,可使壓力分布較平均,但局部的壓力仍可能造成壓瘡,所以,不要因為使用墊子而忽略間歇減壓的重要性。9、從事適度的運動及按摩,以增進局部血液循環。10、盡量少使用紙尿褲,否則容易造成局部透氣不良,使皮膚過度浸潤;可改穿彈性褲加以墊單片式小尿片。11、針對壓瘡常發生的部位或容易產生摩擦的部分,每天最少要檢查1次,要檢查全身皮膚有沒有發紅、破皮的現象。12、保持均衡營養,尤其是蛋白質及維生素攝取應注意。 ●平日就要注意熱量攝取及均衡營養,以免因為過瘦、脂肪流失,骨突處壓迫更明顯,易發生壓瘡。●當發生壓瘡時,大量的蛋白質由壓瘡傷口流失,因此,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維生素A、B群和C對於皮膚組織再生有促進作用,可以酌量增加補充。●水分的攝取很重要,如果身體有脫水情形,組織就會分解代謝、增加壓瘡發生的危險。 延伸閱讀: ·被確診得癌後 除了震驚、沮喪,你還要先釐清這10件事 ·5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醫揭飲食「3大關鍵」...少一項都不行
-
2021-05-14 新聞.長期照護
掌握中風後復健資源整合 北榮創線上平台分享10大問答
家中長者中風,到醫院緊急治療外,出院後也是照護關鍵,考量疫情期間,病人與家屬不便出入醫院,較難獲得客製化的中風資訊,台北榮總自創中風出院後準備資源整合平台,透過手機聊天室,輕鬆掌握中風照護10大問答,讓患者可以安心出院。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指出,中風常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病人一旦中風,心中所帶來的震撼宛如天崩地裂般的無助,後續漫長的復健更令病人沮喪。為支持家屬走過這段艱辛過程,台北榮總護理部護理師、神經後期照護個案管理師劉子菁利用LINE@功能,建置完整的腦中風資訊平台,包括「返家資源」、「復健資源」、「問題提問」等功能,提供一對一客製化諮詢服務,讓病人及家屬隨時可獲得專家團隊全方位的醫療照護。劉子菁表示,住院中的腦中風病人與家屬最擔心疾病變化、出院後續的復健及照護問題,但多數家屬往往不知如何準備,無法做到安心出院,但腦中風病人早期復建、持續復健極為重要。因此,劉子菁將中風病人急性治療面臨各項問題,如復健、換管、輔具、長照等資源取得等,分類為常見10大問題,如外勞申請、輔具申請、長照申請、管路更換、無障礙交通工具、復健介紹、PAC介紹、一般住院復健申請方式、門診復健申請方式、居家復健申請方式。劉子菁說,病人只要輸入簡單數字代碼即可快速獲得腦中風相關資訊,該平台還可提供多項個別化諮詢與協助,如主動關懷病人出院後狀況、特殊狀況諮詢、轉院後諮詢、突發狀況諮詢及復健狀況關心,減輕照護壓力。此外,劉子菁指出,平台目前著重在中風後出院準備的資源整合,目前詢問度最高的是「復健怎麼做」,未來希望可以加入更多衛教資訊,如復健訓練動作、中風後生活保健及復發的危險因子等,以幫助更多民眾。該平台於109年4月啟用,至今已有240名病人使用此腦中風LINE@平台功能,其中三分之一的使用者是本人,有一定活動能力,其餘由周遭親友輔助使用。
-
2021-05-13 新聞.長期照護
別讓樓梯成為行動障礙!上樓身體前傾 下樓握緊扶手 按摩6穴位更輕鬆
●許多年長者無法上下樓梯,生活自理功能容易喪失●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上下樓梯時易產生疼痛●藉由輔具幫助年長者上下樓梯樓梯是許多家庭必備的上下樓工具,雖然多數新建大樓有電梯,但是較為低矮的公寓房子仍以樓梯為主要的行走通道。因此,如何讓年長者或行動不便患者保有上下樓梯的力量至關重要,無法上下樓梯也是不少患者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初步表現。上下樓梯需要強健的腿部力量與穩定且靈活的關節,對於上下樓梯有問題的長者或患者,中醫會整體評估他們的身體狀況與運動功能,包括軀幹、大腿、小腿、腳部的力量與活動度。同時進一步評估他們的心肺功能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可以負擔上下樓梯的挑戰,並了解他們的認知功能與手眼協調能力,以協助他們與照護者找到最好的保養方式。經絡穴位按摩許多長者或患者在上下樓梯時會有疼痛的症狀,嚴重時甚至不敢走路,這些症狀與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有關,建議可以按壓大腿內側的「箕門穴」和「陰包穴」,強化股內側肌與內收肌的力量,幫助膝關節穩定。臀部的肌肉力量對於上下樓梯也非常重要,能夠幫助髖關節完全伸展,走路更加有力,也能減少大腿與小腿肌肉的負擔,建議可以按摩臀部的「秩邊穴」和「承扶穴」。耳穴敷貼按壓針對大腿前側肌肉無力的情形,可以在上下樓梯前後,按壓耳朵上對應的「股四頭肌點」與「腰肌點」,能改善因為肌肉力量造成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藥食同源醒腦若是精神不濟,在上下樓梯時就容易絆倒或摔傷,對於長時間有大腦昏沉感覺的人,建議可以適當利用薄荷和羅勒葉加入菜餚中,具有芳香醒腦的效果,可以讓人的思緒清晰、反應變快,減少意外跌倒的風險。有些人因為長期肺部功能低落,氧氣交換功能差,導致稍微爬幾層樓梯就氣喘吁吁,甚至要坐下來休息,建議可以將藥食同源中藥百合加入飲食中,百合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效果,可以改善慢性咳嗽症狀。掌握正確姿勢上樓梯時,可以將身體稍微往前傾,讓髖關節保持稍微彎曲的姿勢,盡可能把腳尖往前伸到抵住樓梯,讓整個腳掌平貼在樓梯面上,避免只踩一半的情形,以減少滑落風險和減輕膝蓋的負擔。在下樓梯時,務必要握緊扶手,先將重心前移並伸直前腳,踩穩後再將彎曲後腳移下階梯,如此可以減少膝關節的負擔,並且讓下樓梯過程更加穩固。目前已有許多輔助設施與器具可以幫助長者或患者上下樓梯,例如撐竿式或履帶式的爬梯機等,建議可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以及掌握正確的上下樓梯方法,減輕長者或患者與照護者的負擔。
-
2021-05-11 新聞.元氣新聞
中風照護10大問答 北榮創平台一機掌握
民眾害怕疫情期間跑醫院,出院的腦中風病人與家屬不易獲得客製化中風照護資訊,家屬無從準備,台北榮總自創中風資訊平台,透過手機聊天室掌握照護10大問答,讓患者安心出院。台北榮總今天發布新聞稿提及,北榮神經後期照護個管師劉子菁利用LINE@功能,建置完整的腦中風資訊平台,包括「返家資源」、「復健資源」、「問題提問」等功能,並提供一對一客製化諮詢服務,讓病人及家屬隨時可獲得專家團隊全方位的醫療照護。劉子菁表示,將中風病人急性治療面臨各項問題,如復健、換管、輔具、長照等資源取得等,分類為常見10大問題,如外勞申請、輔具申請、長照申請、管路更換、無障礙交通工具、復健介紹、PAC介紹、一般住院復健申請方式、門診復健申請方式、居家復健申請方式。相關資源介紹及連結也建置於LINE@,劉子菁說,病人只要輸入簡單數字代碼即可快速獲得腦中風相關資訊,利用此平台提供各項個別化的諮詢與協助,如主動關懷病人出院後狀況,特殊狀況諮詢、轉院後諮詢、突發狀況諮詢、復健狀況關心,減輕照護壓力。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指出,中風常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病人一旦中風心中所帶來的震撼宛如天崩地裂般的無助,後續漫長的復健更令病人沮喪。劉子菁表示,腦中風病人早期復建、持續復健極為重要,至今已有240名病人使用此腦中風LINE@平台功能。
-
2021-05-07 新聞.元氣新聞
輔具長照展開幕 國家隊成立
ATLife2021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昨天開幕,副總統賴清德致詞時表示,台灣輔具暨長照展規模已是全球第三大,是國際輔具發展重要活動,他第三次以行動支持,同時見證輔具暨長期照護台灣國家隊正式成立,並期待民間企業加緊腳步,研發各類輔具,結合自動化或AI智能,方便照護者和被照護者。策展推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指出,台灣是輔具王國,代工能力強,製造產品優良,近20年輔具產業發展已臻成熟,必須轉型與深植,輔具產業若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可望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聯合報也在現場推出系列活動,昨天由衛福部國健署運動保健老師陳又菱教導瑜伽彈力球與彈力帶,增肌防跌,吸引許多樂齡族前往,還可參加退休力指標檢測、加入聯合報之友,今天下午二時還有「失智症十大警訊互動大挑戰」,歡迎前往參加,有機會獲得各項實用健康獎項。
-
2021-05-06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全台最大規模輔具長照大展今開展!樂齡長照12問有解方
2021「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今天起至9日登場,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這是一場「解決生活問題的展」,展會最大特點是發行全球首創「樂齡長照12大哉問」手冊,將提供許多長照相關衛教資訊,希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前來參觀,可以找到他需要的東西,也可帶著問題來找答案。今年大展以「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為主軸,針對國人最需要的輔具及長照需求,規畫三大特色主題館及七大重點專區,包括智慧照顧專區、運動復健與樂活專區、行天下專區等,將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分享樂齡新趨勢。李淑貞指出,現場更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參與,將提供有關長照或輔具的專業諮詢服務。「樂齡長照12大哉問」刊載了國人最常見的長照需求問題,也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精準解決長照問題。哪些是12大樂齡長照需求?有哪些解方?李淑貞說明如下:Q1樂活與運動復健很多人老了不想動、不敢動、不會動,走不久、站不穩,容易跌倒受傷,甚至導致臥床、失能。其實要遠離這些問題,平時可透過運動復健、肌力訓練獲得改善。Q2居家自立生活好幫手吃飯、上廁所、洗澡、起身坐下、吃藥等生活大小事,想要省力又有效率,適當運用生活輔具,能讓您在家自立生活。Q3智慧照顧現在是科技時代,要善用科技,已有不少智慧科技導入長照整體照顧模式,讓您輕鬆照顧,減輕照顧負擔。Q4看不清楚、聽不見隨著年紀增長,如果出現視茫茫、耳重聽狀況時,這就是初期的老化,可使用放大鏡、配製老花眼鏡、擴視機等,以及輔聽器、助聽器等與世界重新互動。Q5居家無障礙住宅裝修家裡障礙重重,在家中活動會很危險,必須著手居家無障礙空間改善,如此能減輕照顧負擔,也可避免跌倒受傷意外。Q6行動問題與如何坐的好?行動不便,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輪椅、電動代步車等行動與擺位輔具適配選,才能減輕照顧負擔。Q7照顧與轉移位好辛苦經常抬舉、抱或背家人,容易傷腰、身體痠痛,透過電動床、移轉位輔具的使用,可以更省力,照顧與移轉位更輕鬆。Q8皮膚壓傷問題皮膚壓傷問題大,易造成傷口感染,引起併發症,必須慎選、用對減壓產品,包括氣墊床、床墊、坐墊等,以遠離皮膚潰爛。Q9義肢矯具護具鞋墊年長者常有身體痠痛、膝關節退化變形、無法受力等問題,要適當使用護具、鞋墊、支架、義肢等輔具,才能坐得更直、站得更久、活動到位。Q10上下樓梯與交通問題許多長輩上下樓梯很困擾,失能者要出門更是困難重重,不妨可選擇增設爬梯機、樓梯昇降椅等輔具,解決爬樓梯難題及交通障礙。Q11居家呼吸照護出院後回家的呼吸照護問題,就是要做好「醫養結合」,出院前醫院專業人員教導居家生活如何正確照顧,才能讓居家呼吸照護很簡單。Q12兒童輔具如何找兒童輔具百百種,應適配評估與試用。「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5月6日至9日在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歡迎前往參觀。
-
2021-05-05 新聞.活動快訊
輔具暨長照展 來做退休力檢測
「ATLife 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5月6日至9日登場(本周四到周日),聯合報與願景工程、「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頁、慢病好日子、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等合作推出系列活動,展覽期間一天一亮點,歡迎在指定時間參與活動,就有機會獲得各項實用健康獎項。退休必須及早準備,聯合報願景工程於去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提出退休準備的五個核心能力,包括財務、健康、社會連結與活躍好學、獨立自主,提醒大家超前部署。歡迎來到輔具展現場參加退休力檢測,填寫退休準備指標並加入聯合報之友,不但可獲特製刮痧板,未來還有機會讓專家解析您的退休力。另外,現場安排多場專業講座,常駐活動包括加入「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下載「WaCare」App,即贈送特製口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歡迎前來聆聽講座,參加活動拿禮物。「ATLife 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時間:5月6日至9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9日至下午5時)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1樓,攤位J910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1樓專家講座與互動:●慢病好日子-增肌防跌、樂活動一動時間:5月6日(四)上午11時至11時30分內容:國健署運動保健專業老師陳又菱利用瑜伽彈力球與彈力帶,教導增肌防跌●色彩大考驗互動遊戲時間:5月7日(五)下午2時至2時30分內容:失智症十大警訊互動大挑戰●WaCare遠距互動體驗時間:5月8日(六)下午2時、3時內容:由物理治療師王沛均教導每天20分鐘,讓你上下肢關節不卡關
-
2021-05-05 失智.大腦健康
遵循「333」原則!運動復能 延緩失智最有效
●運動復能可以樂活老化,逆轉認知障礙●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增加,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上下樓梯是很好的運動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生活中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診斷為失智症之前,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而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回溯,讓人可以不走上失智這條路。「自覺疲勞指數」作指引若已診斷為失智症,李淑貞指出,雖然不可逆,但失智症引起困擾的精神行為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也不是藥品。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不僅可讓MCI逆轉,也能讓失智症患者減少用藥而減輕副作用,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預防跌倒受傷等。心肺耐力等體適能訓練至於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即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運動頻率則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安全範圍內快速度健走「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在國中小學操場跑道健走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好運動。李淑貞說,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在認為其實下樓梯有助肌肉訓練,且訓練離心肌肉群,可有效訓練股四頭肌、大腿肌肉。
-
2021-05-05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快來聯合報攤位 參加活動拿好禮!
「ATLife 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月6日至9日登場,聯合報與願景工程、「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頁、慢病好日子以及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等合作推出系列活動,於展覽期間一天一亮點,參觀民眾只要在指定時間參與活動,就有機會獲得各項實用健康獎項。攤位常駐活動:1.加入「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下載WaCare app,贈送口罩。(數量有限,送完為止)2.「退休力檢測」:退休五力及早準備,歡迎填指標,完成即送刮痧板。攤位整點活動●色彩大考驗互動遊戲時間:5月7日(五)下午2時至2時30分內容:失智症十大警訊互動大挑戰●WaCare遠距互動體驗時間:5月8日(六)下午2時、3時內容:由物理治療師王沛均教導每天20分鐘,讓你上下肢,關節不卡關展覽時間:5月6日-9日,10:00AM ~ 6:00PM (最後一日參觀至5:00PM)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1樓,攤位J910(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1樓)
-
2021-05-04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運動復能逆轉輕度認知障礙 怎麼作有效?
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問題,生活型態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所謂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如此強度才是夠的;運動頻率則是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亦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醫療診斷為失智症前的人,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真正有效的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讓人不走上失智這條路。失智症則是不可逆的。李淑貞指出,失智症困擾的是精神行為問題,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可以讓MCI的人逆轉,用藥也能減少,不僅可以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問題、預防跌倒受傷等。快走、下樓梯都能防失智 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走走國中小學操場跑道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一項好運動。李淑貞說,過去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有新理論出來,在正確的指導下,其實下樓梯對肌肉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是訓練離心肌肉群,對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訓練比較好、有效率。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運動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想了解更多運動復能資訊,可親逛一趟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周四(5/6)至周日(5/9)將於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4-30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就在本周四 2021全台最大輔具長照展
全台規模最大的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下周四(5/6)至周日(5/9)於南港展覽館盛大展出,開幕典禮當天並將舉辦「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成立儀式,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超過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智能新品,精準呈現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完整產業鏈。專業論壇研討會 促進跨域新交流今年的專業論壇研討會主題多元、集結不同產業新知,促進跨領域交流。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一系列的「台日高齡照護需求座談」,開啟台日雙方照護科技新視野、科技部補助工程科技推展中心「精準健康跨域交流與媒合會」,推動健康科技應用、跨域共創美好老後生活。社團法人台灣輔具產業發展協會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的「長照輔具服務營運計畫書訓練課程」,期望推動國內長照輔具租賃服務的商業模式。此外還有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長照復能輔具應用論壇-讓物理治療陪您看見”能”」,透過專業人員提供運動和照顧技巧指導,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護負擔。豐富的論壇內容希望透過跨領域互動,推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的全面性樣貌,讓民眾深入了解輔具及長期照護的世界,為家人及自己實現居家自立生活的目標。ALL ART 藝術分享會 翻轉銀髮新生活2021 ATLife全新企畫 ALL ART藝術分享會,命名取自ART、LOVE、LIFE的字首,即以藝術與愛之名重新詮釋活潑的生命,開啟精采人生新篇章。一系列的藝術分享體驗活動,特別邀請到小光點畫廊、財團法人向上文教基金會|台中市銀髮生活達人江阿本老師、張蓴楨老師、王訓鋒老師、盧凡思先生|美感輔導長、宋淑雯音樂治療師、蔡佳芸音樂律動老師規劃藝術分享體驗活動,從音樂的美妙旋律、繪畫的豐富色彩與手作的趣味技法,邀請大家一起來感受藝術的美與力量。此活動為免費報名參加,展前於ATLife官方網站報名,名額有限。每年都獲得盛大迴響的「12大樂齡長照需求」導覽手冊,今年仍在現場免費限量贈送,透過12大日常生活問題統整,彙集參展廠商產品精華,幫助參觀者找尋最適合產品。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4-27 失智.長期照護
臥床照護/照顧者必知!長期臥床者易產生3大問題,護理師教這樣預防
長期臥床的患者因無法自主活動,生活所需皆需倚賴照顧者協助,患者也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需要跟不適,需要照顧者細心留意並主動給予協助,本篇將針對長期臥長的患者可能會遇到的照顧問題,以及相關輔具的介紹,幫助照顧者在照顧臥床病人時能有更有力的協助! ▍別躺著都不動!做做被動運動和按摩 由於患者部分或完全無法自主運動,需仰賴他人協助,除了基本飲食排泄等照顧外,被動關節運動是十分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照顧項目。 一般人能自由活動,即使是老化也不太會有關節硬化跟肌肉萎縮的問題,但長期臥床無法靠自己翻身的患者,若沒有每日多次協助被動關節運動,很快地就會關節僵化,血液循環不良、鈣質流失以及肌肉攣縮等狀況發生,且一旦發生肌肉攣縮關節硬化的狀況幾乎很難再回復原有的樣子,不但增加照顧者照顧難度,也讓患者健康狀況更加下滑。 建議照顧者每日進行至少3次全身性或是患肢的被動關節運動(若患者偏癱,健康的一側還是可以鼓勵患者自行活動),進行被動關節運動前可先幫患者按摩,稍作放鬆肌肉;若是關節僵化嚴重,可先進行熱敷15-20分鐘後再開始進行,執行時動作盡量輕柔,關節活動程度以患者能夠承受為主,視情況增加活動程度。照顧者可參考以下影片,更能清楚了解如何執行被動關節運動! (影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 【小提醒】飯前飯後一小時請勿執行,協助被動關節運動時可以放一些輕音樂,讓照顧者跟患者在彼此心情上也能稍作放鬆。 ▍皮膚受壓變紅是警訊-壓傷照護 長期臥床的患者由於無法自由活動與翻身,若照顧者沒有經常性的翻身以及執行被動關節運動,再加上活動力降低、營養吸收狀況較弱,受壓迫處很容易造成壓傷,一但有了傷口,更增加照顧難度,傷口未處理好嚴重者還須進行清瘡手術。 因此除了協助活動外,照顧者更須細心留意受壓迫處像是骨頭突出處,像是肩胛骨、尾椎骨、座骨、腳底、腳踝膝、後腳跟等是否有變紅(非壓迫狀態仍無法恢復膚色)或是破皮、水泡等狀況,若有上述狀況,簡易作法可利用枕頭或水墊墊於下方,家中若無水墊也可用乳膠手套製作水球放置下方,減少壓迫。 另外若有管路(鼻胃管、尿管、引流管等)的患者,也須留意避免管路長期壓迫同一處,可每日更換壓迫處,或是於管路下方放置小紗布、人工皮,減少壓迫。 一旦出現壓傷,就應定時換藥,保持傷口乾燥避免壓迫,每次換藥前務必進行洗手,並且使用無菌棉棒、紗布進行消毒及傷口覆蓋,步驟如下:1. 消毒傷口使用無菌生理食鹽水潤濕棉棒,由內而外繞圓方式先清理傷口滲液及殘存藥膏,再用棉棒沾優碘由內而外繞圓方式進行消毒,棉棒使用一次即丟不可重複擦拭。2. 優碘停留30秒後,使用食鹽水棉棒由內而外,以繞圓方式將優碘擦去。3. 若有抗生素或其他幫助傷口癒合的藥膏(須由醫師開立,切勿自行購買藥膏使用),等消毒完後再使用無菌棉棒薄薄塗上。4. 使用紗布或人工皮覆蓋傷口,若患者皮膚較脆弱,可使用嬰兒膠固定紗布以及脫膠抹布去除皮膚上的殘膠。 完畢後務必先進行洗手再進行其他工作,每次換藥時也須觀察傷口是否有異樣,如滲液增加、流血、化膿、異味等情況,若有務必盡快就醫,避免壓傷惡化。 【小提醒】照顧者須留意長期臥床患者的床單是否鋪平,避免有皺褶使皮膚受壓不平均,也會容易造成壓傷的原因。 ▍鼻胃管灌食步驟及注意事項 長期臥床患者因疾病或是吞嚥能力較弱易嗆,常常會需要仰賴鼻胃管進食,照顧者可依營養師所建議的熱量自行自製流質食物,或是購買現成的管灌飲品進行灌食,每次灌食前照顧者務必先進行洗手,步驟如下: 1. 協助患者半坐臥並使用灌食空針反抽胃液,觀察上一餐消化狀況,以及是否有出血等異常情形,若消化液超過100cc就先暫停餵食,待30分鐘或一小時後再反抽看看消化狀況,若反抽有血絲務必先就醫。 2. 灌食時先將接頭處下方的鼻胃管反摺,兜上灌食空針及倒入流質食物後稍稍放開反摺處(切勿完全放開!造成流速過快引起嘔吐或是脹氣等不適狀況),利用重力緩慢流入胃部。3. 灌食完畢再倒入30cc清水清洗管路。4. 最後將鼻胃管固定位置避免患者拉扯,灌食後務必讓患者維持半坐臥姿勢30分鐘至一小時。 另外,每日需使用棉棒清潔鼻胃管固定處的皮膚,以及更換新的布膠及固定位置。 (影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小提醒】灌食前後一小時請勿執行被動關節運動,以免影響消化,灌食後維持半坐臥姿勢時尾骶骨處可使用水墊水球減壓。 -----參考資料:衛福部多功能輔具中心衛福部社家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
-
2021-04-26 名人.精華區
李淑貞/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 國家隊嘉惠國人 進攻全球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能及失智人口大幅增加,根據統計,台灣失能、失智長輩逾六成由家人照顧,更有三分之一是「老老照顧」,為減輕照顧負擔,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可讓生活更安全與便利。藉平台整合 提供一條龍服務輔具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處,例如拐杖、輪椅、助行器、矯正鞋墊、電動床、沐浴椅等。對於身心障礙者及高齡者而言,輔具不可或缺,藉由輔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其生活自立性及生活品質。因應台灣人口老化,讓國人生活照顧更輕鬆,輔具產業是一項政策產業,「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因此將成立,組成「台灣智慧樂齡長照國家隊」,以「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為目標,精準對應民眾的需求,將輔導廠商開發更多輔具新產品,協助產品符合安全法規、取得認證、定價、銷售等,且與政策需求搭配,經由縱向與橫向整合,藉此平台可提供完整的一條龍服務模式。輔具須深植轉型 開發新產品台灣是輔具王國,代工能力強,製造產品優良,近20年輔具產業發展已臻成熟,必須轉型與深植,開發更多新產品。目前輔具產業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優勢,已研發了智能型輔具技術、提升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加上專業復健復能人才養成,透過跨域整合,能促進產業升級,可望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透過「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來建立「台灣智慧樂齡長照國家隊」,由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台灣輔具產業發展協會、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台灣銀髮產業協會、工研院、金工中心等15個單位組成。輔具展亮點 長照12大哉問 去年台灣輔具暨長照大展,展期4天逾12萬人次參與,顯示出民眾對輔具的重視及龐大的市場潛在商機。今年「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於5月6日至9日舉行,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逾兩千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的最新設備與智慧科技,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及長照產業的堅強實力。這是一場「解決生活問題的大展」,展場最大特點是全球首創發行「樂齡與長照12大哉問」,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每年輔具展都有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由專業人員友善協助及諮詢,讓需求者盡情享受輔具體驗,為全球獨創會展模式。智慧照護新觀念 分享新趨勢三大特色主題館及重點專區,將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樂齡新趨勢的分享,讓民眾參觀可以解決所有日常生活大小問題。●「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5月6日至9日在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歡迎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