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新聞.資訊找查
搜尋
輔具
共找到
284
筆 文章
-
-
2020-07-27 名人.精華區
聰明用輔具 創造長照樂齡生活
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69歲、健康餘命72.28歲,代表著國人被疾病纏身、失能的「不健康生存年數」平均8.41年,史上新高。這8.41年是我們不樂見的,增進健康餘命,讓不健康生存年數的照顧負擔降到最低,便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任務,而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是長照幸福的重要工具。藉輔具提升自立能力像各式精準運動復能器材,可促進長輩肌力、平衡力與認知,降低跌倒、失能、臥床風險;藉由枴杖、輪椅等行動輔具,讓走不遠或無法走的人,能自由且安全的前往想到的地方。藉由轉移位輔具的運用,能使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更省力、減少傷害,並維持被照顧者尊嚴;生活輔具的適時運用,讓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省力而有效率,提升自立生活能力。懂得選擇輔具並善用藉由克服樓梯問題的爬梯機或樓梯升降椅,以及無障礙接送福祉車,讓失能者也能輕鬆外出不會長期關在家。住宅的無障礙改造,讓家中環境成為人人能安全進出與活動的場所;藉由視聽溝通輔具,讓眼茫茫、耳重聽的長輩不再害怕無法與他人溝通而關係疏遠。我們都會老,長照是你家、我家每一個人的事,懂得選擇並善用輔具,能讓我們一起共創更美好的生活。輔具大展找尋照顧解方全球受疫情影響,國際知名輔具專門展,如德國Rehacare展、日本HCR展,今年都停辦。台灣疫情解封,在遵守各項防疫相關措施之下,「2020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即將順利開展,讓更多人能接觸輔具、瞭解輔具。前往展會參觀,可學習、試用、選購、找尋照顧解方,大家都應認識輔具在長期照顧的重要性。我們期望,打破大眾對輔具代表障礙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輔具創造樂齡生活的想像,讓全民能夠實現理想的成功老化,藉由輔具而樂活,創造幸福的長照生活。復健人員提供專業服務今年將展現獨步全球兩大特色,一是全球首創「長照12大哉問產品指引」導覽手冊,現場限量發行,針對長照可能面對的12個常見的照顧問題,提供對應解方與相關產品。二是由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復健醫學專科醫學會、義肢裝具師等,使輔具因有專業服務而加值。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及量能,去年大展,四天創下近12萬人次參觀的紀錄。今年國際局勢重大變化,台灣更要證明我們不容忽視的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軟硬實力。輔具產業是台灣經濟的王牌。今年也將於展中進行英文現場直播,讓遠在國外的觀眾共襄盛舉,更讓全世界看到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
-
2020-06-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專家說:不一定!可能是其他問題作祟!
24歲的陳先生(化名),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為了紓壓,回家後習慣打手遊才入睡。適逢周末,他花了比平時更多時間於遊戲中,而因為該遊戲需要反覆的手腕和大拇指的動作,隔天手腕竟異常疼痛,趕緊就醫。許多飽受手腕疼痛的人,都以為自己是有媽媽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但在治療後,手腕仍然持續疼痛,才發現是罹患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e)。有許多的疾病會造成手腕疼痛,最常見的就是狄奎凡氏症(俗稱媽媽手),而隔間症候群因為引發疼痛的部位與媽媽手相似,容易造成診斷上的困難。他直言,若沒有多加留意,有時候不容易區分兩者差別。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又稱為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因為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使手腕橈側莖突出現疼痛。因疼痛位置與媽媽手相近,而常被誤認是媽媽手。丁睿宇解釋,媽媽手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因此,隔間症候群痛的位置會比媽媽手還要中間些。發生隔間症候群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腫脹感,按壓時也會痛;在手腕和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隔間症候群常發生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例如從事划船、滑雪、羽球、網球、騎馬等。隔間症候群發生率較媽媽手低,且男女發生率差不多,媽媽手則常發生於女性。隔間症候群治療約3~4周可改善,而媽媽手只要1~2周就可緩解,因此,手腕疼痛若治療2周後仍痛,可考慮進一步檢查疼痛原因。丁睿宇說,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疼痛部位、手腕活動度、手腕腫脹區域等,以得到正確診斷。此外,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藉由超音波可得知肌腱滑囊發炎的正確位置,再來進行明確診斷。而隔間症候群本身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前、旋後時發出爆裂音,此點也可以與媽媽手來做區隔。治療上,通常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充分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則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減少手腕活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目前,復健治療對於隔間症候群沒有何種方式最有效的定論,但可以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都能逐步改善症狀。丁睿宇提醒,倘若有手腕疼痛的症狀,再接受過保守治療後仍然疼痛,可以考慮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確切的病因,唯有正確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
2020-06-20 科別.耳鼻喉
四成65歲以上長者聽障 應即早治療避免社交障礙
65歲以上的長者聽力障礙高達40%,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亞洲大學聽語系今天到田中頂潭社區為長輩進行聽力篩檢,亞洲大學聽語系系主任盛華表示,老人家的聽力障礙會讓他們和別人溝通容易有障礙,甚至造成他們走不出去,所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能提早治療,避免影響其社交活動。「阿嬤,阿嬤」無論志工叫得再大聲,阿嬤還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頂潭社區理事長蕭萬福說,這種情況可說是社區中日常,也是長輩們嚴重的聽力危機。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田中志工站關懷的83歲林阿公也是多年前就有退化和重聽情形,因為和人溝通較吃力,參加社區活動時都很困擾,林阿公說,因為連接電話都聽不到,所以現在只要電話響,他就把電話拿起再掛掉,親友就會知道他在家,不過後來他也學會自己按摩耳朵來延緩聽力減退。根據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2019年的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高達40%,不但會造成長輩產生溝通困難問題,老人家更會有孤獨、憂鬱、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提高失智症罹患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華科慈善基金會公益支持與亞洲大學聽語系協助下,今天除了在頂潭社區幫長輩做聽力篩檢,結果現場九成長輩有聽損問題,活動也透過互動和講座方式,希望能協助輕中度聽力損失的長輩即早就醫,並勸長輩不能忽視聽力問題,因為只要正確的耳朵清潔觀念、降低長期曝露在噪音中、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每年定期接受聽力篩檢即可預防聽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彰化服務處處長施淑莉也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常講話很大聲、電話響了很久都不接或看電視音量調很大聲等,都可能潛藏聽力損失危機,可協助長輩就醫,並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才能避免長輩因聽力障礙的疏離感。
-
2020-06-18 新聞.資訊找查
同一輔具向不同單位申請補助,額度差很大!專家教你看分明
年過七旬的王爺爺不慎跌倒,經治療後須長期臥床,但因肢體癱瘓難以自行翻身,久臥又可能產生壓瘡,因此醫師建議家屬可考慮購買氣墊床防範。不過,孫子上網查詢發現,向不同政府單位申請同樣的輔具補助,補助額度竟然差很大。兩單位補助比率有差如果向衛福部社家署轄下的輔具資源中心或區公所社會課申請,一般戶購買A款氣墊床可獲補助4000元,但如果向衛福部長照司轄下的照管中心申請,則可獲5600元的補助,足足差了1600元。衛福部社家署與長照司均補助身障者添購輔具,有部分補助項目相同,但兩個單位的補助比率卻有差異。在社家署方面,針對低收入戶補助是「最高補助金額上限」的全額,中低收戶補助「最高補助金額上限」的七成五,一般戶則補助「最高補助金額上限」的五成;在長照司方面,同樣針對低收戶全額補助至最高上限全額,而中低收戶與一般戶分別補助九成與七成。補助申請板塊大挪移由於長照2.0補助比率較優,讓國內輔具補助申請板塊大挪移。社家署端申請輔具補助的人次創10年新低,去年較前年流失近1.3萬人次,推測多數流向申請長照2.0端的補助。社家署最新統計顯示,國內身障者輔具補助人次自99年起突破7萬人次,申請人次陸續上升至106年的9.2萬多人次,不過長照2.0上路隔年起逐漸降低,107年略降為8.1萬多人次,去年再跌至6.8萬多人次。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指出,申請人次流失最多的輔具補助項目幾乎是長照2.0也有的補助項目,如A款輪椅座墊在107年有1200多人次申請補助,但去年只剩13人次;B款輪椅座墊補助,自7200多人次降至5700多人次;輕量化量產型輪椅補助,自1.3萬多人次降至9000多人次;氣墊床補助,自8800多人次降至5400多人次;居家用照顧床補助,則自900多人次降至200多人次。A款輪椅座墊與B款輪椅座墊,在社家署補助一般戶的費用分別為2500元與5000元,在長照司則為3500元與7000元;A款氣墊床,社家署補助中低收戶6000元,長照司補助7200元,相差1200元;輕量化量產型輪椅,在社家署補助一般戶2000元,長照司則補助2800元,相差800元。長照2.0每三年補助4萬元長照司統計,約莫半數的長照2.0服務對象具有身障身分,這群人申請輔具或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的比率的確有成長情形。去年一月到四月申請人數為1.2萬多人,而今年光是一月到三月就超過這個數字,申請者達1.3萬多人。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說,身障者經照管中心評估,長照在第二級以上者,就能申請長照2.0服務。在輔具補助上,長照2.0每三年補助4萬元;民眾可同時申請社家署端的身障輔具補助,但未達使用年限的相同項目不得重複申請。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都會手腕痛的媽媽手和隔間症候群差在哪?醫教你分辨
許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常常以為自己是媽媽手,但其實許多的疾病都會造成手腕疼痛,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而鮮少聽到的隔間症候群也會引發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沒有多加注意,並不易區分兩者差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隔間症候群其他名稱包括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此疾病被認為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患者會在手腕橈側莖突的疼痛,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不過,媽媽手是第一隔間的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隔間症候群常發生在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像是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男性女性並不會有發生率上的差異,但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此外,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患者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為一個臨床診斷,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的疼痛部位、手腕的活動度、手腕的腫脹區域等,以得到正確診斷。隔間症候群本身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會有爆裂音的產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後時發出,此點可與媽媽手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能協助診斷,以肌腱滑囊發炎的位置進行明確診斷。隔間症候群的治療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以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目前復健治療對於隔間症候群沒有何種方式最有效的定論,但可以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都能逐步改善症狀。延伸閱讀: 媽媽手痛到難舉? 「急性期」、「慢性期」分別要這樣處置 手麻原因多! 除了姿勢不良還有這4大可能原因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可能是「隔間症候群」
許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常常以為自己是媽媽手(狄奎凡氏症),在服藥治療後仍持續疼痛,前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是隔間症候群,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手腕疼痛可能是媽媽手與隔間症候群造成,但隔間症候群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後時,會引起平常時的疼痛與爆裂音發生,可與媽媽手做區隔。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又稱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被認為是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患者會在手腕有疼痛感,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容易被誤判,但隔間症候群常常發生在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比較容易發生,男女性發生率沒差異,,而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丁睿宇說,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患者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的疼痛部位、手腕的活動度、手腕的腫脹區域等來正確診斷,且患者在手臂用力旋後時,會引起平常時的疼痛與爆裂音發生,可與媽媽手來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可協助診斷,看到肌腱滑囊發炎的位置來正確診斷。針對如何治療,丁睿宇表示,隔間症候群的治療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以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復健治療可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等,都能逐步改善症狀。
-
2020-05-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今起放寬精神病房探視規定 陳時中允諾改善醫院無障礙
因應國內疫情平穩,社區內相對安全,精神科病人住院平均天數較長,為減少病患情緒起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即日起放寬精神科病房探視措施,每位病人1天限探視1次,且同一時間同一探視空間原則限1組訪客,每組訪客人數最多2人,訪客與病人全程都須佩戴口罩。另外,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來有收到障礙者陳情,包括隔離場所對於障礙者協助不足,造成隔離中的生活不方便,希望幫助生活不能自理者及其陪伴者,相關陪伴者也會列入補助的對象。陳時中表示,醫院裡無障礙設施不足,將給予每個地方10萬元改善無障礙空間。至於醫院輔具不足,應可以馬上改善,或是有特殊情況進到負壓或是隔離相關病房,也會請醫院配合專業的醫療團隊來會診。放寬精神科病房探視,辦理方式如下:一、實地探視採預約制,且實名(聯)登錄管理探視者的個人資料。二、訪客配合院方量體溫、手部清潔、詢問旅遊接觸史(TOCC)等相關感管措施。三、每位病人1天限探視1次,且同一時間同一探視空間原則限1組訪客,每組訪客人數最多2人,訪客與病人全程都須佩戴口罩。民眾前往醫院探視親友前,請務必先行向院方申請預約及確認相關事宜,並配合醫院感染管制之相關規定。另外有關各行各業防疫放寬標準,可參考下列原則:一、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之安全社交距離。二、配戴口罩。三、適當阻隔設施如隔板等。上述原則若能全數達成,加上實名(聯)制為最安全條件,若因場地等因素受限,至少要達成其中一項防護原則,再加上實名(聯)制進行試辦,依結果及風險條件持續調整相關防疫措施,即可逐步放寬。
-
2020-05-08 科別.骨科.復健
影/右膝化膿治療4個月復工 水果媽媽:最棒母親節禮物
67歲周媽媽年輕時就靠著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個孩子長大,因長期久站導致右膝罹退化性關節炎,忍痛多年,直到今年初因右膝痛到受不了,手術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待感染改善後,拆掉活動型骨水泥,並裝上新的人工關節,前後治療4個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讓周媽媽開心地說「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主要表現為膝蓋軟骨磨損出現疼痛,若經藥物治療、輔具矯治、針劑治療等無效,嚴重需換人工膝關,其中約2%患者(多為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會發生手術後感染。林宗立指出,周媽媽是家裡生計支柱,每天至少站12小時,加上體重逾90公斤,右膝蓋很快就退化,今年初,右膝痛到受不了換人工關節,後因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接受清創、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經轉診到中國附醫,確診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兩階段手術進行治療。林宗立說明,第一階段手術為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獲得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抗生素骨水泥,並且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3D列印模具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三個月後,感染獲得控制,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一個月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林宗立說,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多為醫師手作或翻模,表面粗糙、結構不穩,易破裂鬆脫或關節移位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變差、療程延長、增加再重建手術的困難度,病人需再次接受手術。 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林宗立指出,他和院內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其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邁入暮年,失能、失智,真的是不可逆的選項嗎?如果我們讓失去能力的人,經過訓練,可以再次增能與復能,並且維持他們日常生活的獨立、延緩失能、強化健康自我維護,必定可以替社會減少照顧上成本的支出,也讓失能者在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中,獲得希望與尊嚴。2026年,我們將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高齡社會帶來的人口高齡化、退休潮、安養需求增加、勞動力減少的衝擊,也相對影響到整體經濟、社會福利以及醫療資源。雖然台灣在2017年起,即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但是面對各種不同的問題,什麼才是最佳的照顧模式?而對於長者來說,什麼樣的生活品質才能符合人性尊嚴?或許我們應該跳脫既有的思維桎梏,努力讓亞健康的長者,甚或是失能長者能夠再次被賦予能力,重拾活躍老化的生活,這樣的改變,不僅是醫護相關背景人員,也是全體國人所要面臨的挑戰。本期專訪考試院考試委員李選,她以護理博士的專業背景,為我們說明,醫護人員要如何做更好的訓練與培養更佳的技能,以面對高齡社會及長照需求所帶來的衝擊。人口高齡化迫在眉睫 醫護人員面臨挑戰「以65歲以上人口來說,2018年才邁入總人口的14%,到現在2020年初,已達到15.3%,可見得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峻。」李選表示,現在新興疾病與慢性病病人人數日增,對於健康(Health)與安適感(Wellbeing)的影響極為廣泛,因此導致身心失能者日漸增多,也大幅增加了醫療照護的需求。雖然在高科技發展下,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讓生命延長,例如呼吸器、鼻胃管等,但是高頻率的住院以及門診就診,讓65歲以上人口光是在健保方面的支出,就占了超過36%,所以我們正面臨醫療資源不足以及外在環境的劇變。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醫護人員必須面臨的挑戰。李選不諱言,很多銀髮族的觀念有些偏頗;不知道自身的健康要努力經營,或是要經過鍛鍊才得以增加能力,所以她強調,人要不斷地「增能」,也要讓漸漸失去的能力再「復能」。而家屬的認知、長者與家人或是與照顧者間的互動方式、家庭空間、外在環境空間的改善等,這些都是必須克服的難題。人的一生需求包含了生存、生活與生命3個面向,過去護理教育多以疾病為導向,也就是以醫療機構執行醫療照護的生存面為主(Health),現今的高齡照護則必須兼顧社區與居家環境的健康需求、生活品質、生命意義及醫療需求的整合,以達到人民安適感(Wellbeing),所以在專業準備度上仍需加強。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醫護人員的養成需要面臨哪些改變呢?李選表示:「在《護理人員法》中,有關於醫療輔助行為是較容易上手的,但是健康問題的評估、預防保健的措施、以及護理指導與諮詢,都必須擁有泛知識、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長期的生活職場歷練等,才可以漸漸地內化培養。」因此由資深護理人員負責照顧高齡者,會比較適合。健康促進須加強 賦能推廣極重要對於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自立支援」(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李選有精闢的見解,她認為「老」是生命必經的歷程,但是年齡絕非評斷能力的標準。李選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例子:「我曾經在瑞典看到一位84歲的護理人員,她很樂觀且極有自信的表示,她努力工作不但可以做為其他年輕同事的指標,也可以得到病患的信任。」在青銀和諧共處的職場,這位護理人員不但創造自己的產能,也因為服務他人而讓生活更充實。因此,李選以「賦能」(enable、empower)的名詞來表達,其中包含了「增能」與「復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給予高齡者知能(認知與能力)的訓練,即便是在老化或是疾病的影響下,高齡者仍然可以維持自主、獨立、與尊嚴的生活,也可以增強人際關係,並且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何執行「賦能」?李選指出:「簡單的說,例如在增能方面,可以替長者增加飲食的營養,在復能方面,若是長者某方面肢體能力不足,可利用輔具,若是牙口不好,則可以使用假牙或是植牙,所以現在有很多醫療輔助方法,不但可以增能,亦可以復能。」「很多長者在入住安養機構之後,健康情形卻每況愈下,因為家屬認為護理人員對被照顧者的服務應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若是要求長者多多自主行動,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的關係緊繃。」李選指出,實際上,健康促進可以讓長者的能力漸漸增加或是恢復,但若是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認知有明顯落差,不但增加醫療成本,案例也無法恢復健康,而醫護人員更無任何成就感可言,這是很大的癥結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在護理之家、養護機構、或是居家照護的場域,我們希望家屬都可以給予支持,讓護理人員可以用設計的思維,訓練照服員為高齡者制定增能或復能的客製化訓練,包括:肌力與關節的訓練、吞嚥訓練、排便訓練、營養飲食訓練、心智訓練、感官訓練等,進而發展興趣、增加互動機會、累積正能量,因此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若個案可以逐漸恢復能力,不僅是個案成功邁向身心健康,對護理人員來說也是極大的成就感。「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360萬人,失能者輕重不同,約占12%到15%,換算下來約需要43萬張病床,但現有的護理之家以及長照機構等單位的病床數總額,竟不到2萬張床,所以若是能夠提早增能,就可延緩失能與功能退化,而不至於造成照護資源與家庭的極大負擔。」李選指出,若能在出院準備計畫時,即對個案做出評估,並且提早訂定增能、復能的方案,可在居家或是機構中實施,將有助於個案提升生活品質,並且消除情緒困擾,使其能夠逐漸回歸正常生活。增能復能為核心理念 生活自立為最終目標目前台灣的安養機構或是護理之家多以「收容」為主,而非以「賦能」為核心,所以很多個案在進駐後,往往出現加速退化失能的情形。李選對於「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給予肯定,她表示,這是一個以「增能」、「復能」為主,專為中風個案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的護理機構,以「護理、照護、運動」來設計各項活動,協助中風後在恢復期的個案可以經過各種訓練,得以提升整體能力,進而移除管路,重新回到家庭。「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的核心理念是「陪同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在有限生命中活出光彩」、「護理讓尿褲與三管成為多餘」,這些核心理念都是值得大家借鏡的地方。「因應高齡社會,護理人員的專業教育,除了生存以外,還要加強生活與生命,所謂養成教育先埋根、在職教育要施肥、社會教育更重要。」李選表示,待考試委員的職務卸任之後,她將要盡全力來推展「賦能」,她笑說,因為自己也邁入銀齡,所以若是護理人員都有「賦能」的共識,日後自己一定可以擁有尊嚴且自主的生活。最後,李選強調:「認知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既有的認知,邁入銀髮要活就要動,能工作不是命苦而是幸福,那麼,即使到暮年,也會彩霞滿天,有生命的智慧與正向積極的心態,快樂面對老後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魅力的銀髮族。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4月號(NO.97)》【關於「生命」這件事↘↘↘】。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單側聽損民眾身障資格被排除 立委莊競程籲修改標準
一耳聽得到、一耳聽不到的單側聽損民眾,有聽障的事實,卻被排除身心障礙資格,嚴重影響工作權,台中市立法委員莊競程最近接獲陳情,表示將要求檢討以優耳(聽力最好的耳朵)判定,聽力要達55分貝以上才符合申請殘障手冊資格的條件,以爭取合理權益。莊競程說,據中華順風耳之友協會理事長陳惠琪指出,國內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3名單側聽力損失,但目前單側聽損,在身障量表判定為正常,無法列入身心障礙者,申請不到身障手冊,也無法獲得電子耳、助聽器或是FM系統等輔具補助等相關資源;希望將單側聽損者納入身心障礙資格,並修改現行身心障礙者鑑定辦法,放寬認定標準。陳惠琪說,單側聽損者聽不清楚他人說話聲音,或因所聽取的聲音響度較小,常需要對方重複所說的話,或要求他人說話大聲一點,久而久之造成不太願意與人交談或溝通的情形,影響社交與自身情緒。莊競程指出,單側聽損者,在工作上或是社交上屬於弱勢族群,聽障鑑定重點在優耳聽力要達55分貝以上才符合申請殘障手冊資格。如一耳全聾,但另一耳的聽力不到55分貝以上,仍未達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的標準,他將協調衛福部提出身心障礙認定標準的修正。根據統計,國內一年新增的單耳聽障人數大約3000人左右,為避免引起其它障礙越來越嚴重,耗費更多的社會成本,莊競程認為,應早期協助,例如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有視障及聽障資源中心,可針對單側聽損的學童及早提供輔具及教材,而非等到高中教育。他打算提案,將單側聽損加進教師身障知能訓練的課程,送到今年六月的身心障礙鑑輔大會討論,希望在求學過程中,提升老師的身障知能,以減少孩子遭受不必要的誤解和傷害。
-
2020-04-13 科別.骨科.復健
中風男子摔斷腿 醫師追查發現竟是「輪椅」惹禍
南投縣72歲陳姓男子半年前中風而不良於行,平常仰賴輪椅代步,日前要從輪椅轉位至床上時不慎跌倒,因此摔斷腿,但就醫後發現,恐是輪椅惹禍釀意外,建議他重新申請,也提醒民眾使用不合適的輔具,可能輔助不成,反而造成傷害。南投醫院指出,陳男因中風致左側偏癱,行動不便,原以為是中風害其跌倒,才造成腿部骨折,未料轉介至復健科,經醫師診詢才發現,陳是從輪椅轉位至床上時,不慎絆到輪椅靠腳才跌倒,評估其輪椅輔具,這才發現根本不符合他的需求。職能治療師何政峰說,陳男未考量其下肢較無法承重,直接使用向朋友借的輪椅,但這輪椅的功能和尺寸並不符合其需求,因此產生傷害風險,他應選擇可掀式的扶手和靠腳以利轉移位,減輕協助程度且避免被絆倒,已建議他重新申請輪椅。復健科主任周建文則說,有民眾覺得買輔具經濟負擔沉重,甚至認為輔具僅是短期使用,有得用就好,但這些想法並不正確,因為要是使用不合適的輔具,很可能輔助不成,反造成傷害,因此選擇適當的輔具對年長或行動不便者來說很重要。何也提到,輔具的申請須經過專業的輔具評估人員評估,民眾除了到各醫療院所復健單位,也能向各地輔具資源中心尋求建議,並善用輔具補助申請與租借服務,正確使用輔具,提升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而申請輔具個案,若有身障證明可使用身障補助,依目前辦法裡規定輔具補助每人每2年以補助4項為原則,但同一項目在其使用年限內不得重複申請;若是符合長照資格的個案則可申請長照輔具補助,目前補助額度為3年4萬。周建文強調,市面上的輔具功能和價格不盡相同,挑選時必須注意得符合個案目前的狀況,也聰明選擇具可調整功能的輔具,以符合個案不同階段的需求;而合適的輔具,不僅能減輕照顧者壓力,也能讓使用者建立起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妳為什麼不去申請長照2.0?」母親的醫生問。那時的張曼娟,雖然因為照顧父母辭掉大學教職,但還有書的版稅、小學堂課程和演講的收入,她說:「我覺得資源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醫生說:「妳就很需要,媽媽也很需要啊!」那次看診,媽媽狀況很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叫不出張曼娟的名字、連站立都覺得辛苦。後來張曼娟申請長照2.0的資源,經評估後,每周都有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到家裡幫母親上課。之前母親晚上睡不著、白天叫她起床就反問:「我起來做什麼?」張曼娟想找事情給媽媽做,防止她退化,「我又不會雜耍、什麼都不會」,讓張曼娟有著使不上力的挫折。職能治療師來了,帶著母親寫名字、下五子棋、玩十點半、堆疊疊樂、做拼貼,常常練習,失智狀況改善了。物理治療師帶媽媽運動,過去連站立都覺得辛苦,現在可以連做1小時的運動。母親每天都期待治療師來,生活就規律,慢慢上軌道了。「他們真的挽救了我們!我明白了醫生說的:『就是妳需要!』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有沒有專業的帶領。」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後才深刻體會,照顧需要專業。不久後,她幫母親報名了社區「石頭湯社區關懷中心」的「音樂律動課」,遇到1位專業的老師,「媽媽的同學們」一開始上課時會大吵大鬧、打看護,幾周後完全投入,下雨颳風都歡喜來上課。「我『眼睜睜』看著這驚人的變化」張曼娟笑了。張曼娟發現,台灣常見老人照顧老人,高齡兒女照顧老齡父母,疲憊卻不敢言苦,因為總會有人說:「父母親照顧你那麼久都沒有抱怨,你現在只不過照顧他們3、5年而已就喊累。」面對這些充滿愧疚感的照顧者,張曼娟總對他們說:「你父母照顧你時2、30歲,你現在已經6、70歲了。」不少人因此辭掉工作,這些選擇離職的中年照顧者,正值專業傳承的年紀,離職不僅讓個人被迫放棄生活其他面向的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政府已經在做了,但我深切覺得可以做更多」,走過照顧歷程、受過長照2.0協助,張曼娟體會到,照顧不該是單一照顧者、家庭或社區的責任,政府可以做更多:專業人力的培育、系統的建立,這都不是單一照顧者「有心」或「努力」可及。就像國家負起小孩的教育,政府也該在社會高齡化時扛起更多老人的安養責任。張曼娟想到的是10年之後,她也將逐漸老去,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她期待,當那天到來時,我們的國家,可以提供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更好的支持系統。什麼是「長照2.0」這是政府為了因應高齡的台灣社會推出的政策。「長照1.0」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希望在外籍看護與機構外,提供更多項的照顧選擇,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和機構服務8項。「長照2.0」整合1.0分立的服務,讓使用者方便申請,並新增以下項目: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了解照護者的真實需求,在照顧這條路上你我不孤單!(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立即填寫>>>https://bit.ly/2XZyFUs
-
2020-04-10 科別.骨科.復健
中老年人登山 暖身拉筋不可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許多人喜歡往山林走,登山健行更是許多退休族的日常休閒,省錢又健身。衛服部旗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書樊提醒,登山前要做暖身運動,拉筋不可少,善用護具、登山輔具,若要攀爬3千公尺百岳,也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台灣有200多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近年政府推「山林解禁」,進入管制區無須再申請入山證。無論是3千公尺高山或中級山,各地熱門登山路線常見中高齡人士,帶著小背包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醫師提醒善用護具、輔具 若要攀爬3千公尺高山 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林書樊建議,出發前暖身運動與結束後收操拉筋可避免運動傷害,郊山路線通常有階梯,腳跟在步道階梯往上提,可伸展小腿後方肌群,或雙手支撐在牆壁伸展膝蓋後方,充分熱身後再啟程。在山徑中,常看見山友雙手各拿一把登山杖輔助行進,最怕膝蓋不聽使喚。林書樊說,中高齡登山族常受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疾病所苦,若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可能出現膝蓋內側疼痛與後膝窩緊繃感。許多山友有相同感受「上山容易、下山難」,有人因下山膝蓋疼痛,習慣「倒退嚕」下山,藉此減輕膝蓋負擔,可能會因視線不良導致摔倒,林書樊不建議這樣做。林書樊說,膝蓋兩邊側韌帶與中間十字韌帶建構出膝蓋整體穩定度,多數老年人十字韌帶較鬆、膝蓋不穩定,退化的痛加上膝蓋鬆脫的痛。因為爬山是緩慢上升過程,可靠肌耐力來彌補關節穩定度,下山時全身重量往前擠壓,疼痛感加劇。林書樊建議,運動族要對症下藥,先釐清是膝蓋或腳踝有問題,選用適合護具來輔助。以醫療用護膝來說,它會產生擠壓作用,上下坡卡到膝蓋情形降低,可舒緩疼痛,搭配使用登山杖,對需要跨大步的山徑也有幫助。此外,運動後別馬上喝冰涼飲品,慢慢讓筋放鬆。若要挑戰大山,肌力與肺活量要加強。林書樊說,隨著海拔攀升,氧氣濃度下降,身體容易堆積乳酸,乳酸代謝需要時間,若肌肉量少的話,爬升到1、2千公尺時,乳酸堆積得差不多,就難再堅持下去。想親近高山者可嘗試加強肌肉重訓,登山時可準備威而剛,或適度補充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BCAA)因應高海拔登山行程。看橘世代 更多新聞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