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該看哪科.耳鼻喉
搜尋
輔具
共找到
287
筆 文章
-
-
2022-02-20 新聞.長期照護
阿嬤不用坐地上洗澡了 二手輔具助弱勢高齡身障生活
台東縣長濱鄉7旬陳姓阿嬤,長年洗腎造成身體虛弱,因中風病史,洗澡只能坐在浴室地板,經輔具社工探視,提供他人捐贈的二手輔具椅,陳阿嬤收到直呼洗澡方便多了,真的揪感心。社會處呼籲,民眾有輔具租借、維修或二手輔具捐贈,可洽詢台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台東縣政府統計,縣內身心障礙人口數約1萬6600餘人,身障人口比為7.8%,是全國第二高,但台東地形狹長,南北距離達176公里,考量身心障礙者及高齡長者需求,輔具中心除提供9個輔具據點,及每年2次巡迴服務,另配置2名社工,深入偏鄉發掘個案提供輔具服務,期望讓長者也能得到最好照顧。輔具中心社工表示,探訪時發現陳阿嬤雙足乏力、有滑倒風險,雖可申請沐浴椅補助,但居住在偏遠地區,缺乏交通工具,外出採購困難,加上自費額等問題,遲遲無法取得沐浴椅。剛好輔具中心有民眾捐贈沐浴椅,經過紫外線和液態二氧化氯清潔消毒,並由維修技師檢查後,轉贈給陳阿嬤使用。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輔具對於身心障礙者生活、外出、參與社會活動非常重要,近年來進行輔具申請流程簡化,積極推動「代償墊付」機制,使民眾取得輔具更加便利,同時不斷擴充臺東輔具中心服務項目,建立一站式整合服務機制。縣府社會處長陳淑蘭指出,為提升轄內身心障礙者及高齡長者生活品質,台東縣輔具暨生活重建中心深入偏鄉地區進行服務,探訪有輔具需求且經濟弱勢之家庭,媒合二手輔具供長輩使用。
-
2022-02-19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3分鐘全身燃燒!KIMIKO老師教你跳美型運動
疫情關係無法出門運動嗎?平常的健身訓練都沒興致?美型運動創辦人KIMIKO老師教你在家就能全身燃脂,3分鐘的「多關節功能性美型有氧舞」,新手也能輕鬆上手,跟著音樂動滋動!KIMIKO老師推廣的美型運動是藉由小角度的動作對「核心肌群」進行深度訓練,加上獨家研發的KimiBarre美型輔具,更能有效幫助身體掌握姿勢以及正確使力,用對的地方發力,運動後瘦身效果更佳!這次的運動有2個部分,分別為練下身的夾鼠蹊組合和練上半身的關肋骨組合,一次練到全身肌群,老師也提出一些新手上常犯的錯誤,在家也能快速學會,快跟著影片一起跳起來吧!老師小提醒:本組合心率區間為130-160,不適合太晚跳,容易失眠。想了解更多關於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體態更好看!完整影片KimiBarre FB延伸閱讀磚頭也能健身?香港健身教練帶你練肌肉不用器材也能輕鬆瘦!10分鐘進階版燃脂運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15 該看哪科.耳鼻喉
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他靠懸壅垂顎咽二次整形手術獲改善
47歲陳姓男子是新竹一間公司的高階主管,十年前曾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接受雷射懸壅垂軟顎成形術,術後鼾聲些許改善,但睡覺時反而感到窒息而不時驚醒,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到新竹馬偕醫院就診,發現是軟顎側緣沾黏,最後接受「懸壅垂顎咽二次整形與重建術」,終於改善睡眠品質。新竹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楊少槐指出,陳男有嚴重打鼾問題,到院檢查並與醫師討論,決定接受「懸壅垂顎咽二次整形與重建術」(包括沾黏解離、移除軟顎部分脂肪、側咽肌肉懸吊)。手術前陳男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pnea Hypopnea Index, AHI)為每小時66次,最低血氧濃度75%;手術後睡眠呼吸中止指數改善至每小時18次,最低血氧濃度提升為90%。術後睡眠中斷次數明顯減少,且呼吸變得順暢,白天工作更加有活力,妻子也不再抱怨有打鼾聲。楊少槐說明,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起因是人體在睡眠時呼吸道軟組織塌陷導致氣流阻塞,使上呼吸道變得較狹窄,進而引發鼾聲與呼吸中止,盛行率在中年男性約4%、女性約2%,臨床症狀包括打鼾、白天嗜睡、夜間頻尿、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記憶力衰退、易怒等。長期缺氧會導致心血管慢性發炎,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引發慢性病,比如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相反地,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也很高。楊少槐醫示,中止症患者依照不同的呼吸道結構和個人意願,可採用輔具治療(如配戴止鼾牙套、正壓或負壓呼吸器)或是手術治療。常見的治療術式有傳統懸壅垂顎咽成形術(UPPP)和雷射懸壅軟顎成形術(LAUP),傳統懸壅垂顎咽成形術是將扁桃腺切除和口咽黏膜的縫合,缺少對軟顎和側咽肌肉的懸吊;而雷射懸壅軟顎成形術更僅將軟顎組織用二氧化碳雷射方式做部分切除,容易造成術後沾黏,呼吸道反而更為狹小。據統計,有高達84%病人在接受此類傳統手術,仍存在軟顎後空間的阻塞情形。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失敗的可能原因包括手術技術不純熟、病患本身呼吸道結構不適合手術、手術後傷口保養不佳等。手術失敗的案例經專科醫師評估後,可針對懸壅垂軟顎咽再整形和重建,改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和臨床症狀。
-
2022-01-27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過年大吃大喝,身材走樣?「超自律身材計畫」學起來,在家就能燃燒卡路里
長期久坐、吃太多,身材越走樣?減肥吃錯變更胖?維持健康體態一點都不難📢教你7招,控制熱量|提高身體燃脂|鍛練核心肌!快跟著元氣網一起做好身材管理,輕鬆瘦身又補鈣。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超自律身材管理計畫飯菜熱量很高嗎?補鈣瘦身怎麼吃?維持健康體態一點都不難,搭配健身、優雅的瑜伽伸展,你也可以做好身材管理,成為超自律又有自信的靚仔與靚女。【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 (拉筋伸展緊繃肌肉,練核心甩肥肚肉)。✅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 (培養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大提升)。✅ 閱讀 4 篇健康知識 (超營養食材推薦!低卡低GI,補鐵又補鈣)。★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適合運動初學者的「核心運動: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督導 盧玠民⏰ 10:00-12:00【活動】居家小活動用有趣的橡皮筋魔術訓練手眼協調: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常見便當配菜哪個熱量高?大家常覺得最沒誠意的菜色是三色豆,但它們含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以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點此看全文》這些食物吃多恐致高血壓!2地雷配菜少碰為妙⏰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居家運動,簡易瑜伽伸展操:運動專家/健身會館館長 林蕎茵👉課程來源👉更多WaCare全銀運動線上課程⏰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 【活動】放鬆運動 與家人談天⏰ 18:00-19:00 【閱讀】食在美好櫛瓜低卡低糖高纖維 補鈣瘦身好食材櫛瓜富含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等營養素,有助於皮膚和眼睛黏膜修復保養。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藥學博士楊玲玲說,櫛瓜的礦物質如鉀、鈣、鐵、銅、錳、鎂、磷等含量也很高,尤其鉀含量豐富,能幫助人體將多餘的鹽分排除,還可消水腫、預防高血壓;鐵質有改善貧血的作用,很適合貧血的女性食用;容易骨質疏鬆的人,可多吃櫛瓜補充鈣質。👉《點此看全文》為什麼櫛瓜被喻為世上最健康的食物之一?⏰ 19:00-20:00 【閱讀】洗澡沐浴洗臉或洗澡的泡泡越多越乾淨? 皮膚科醫師帶您破解3個NG迷思「曾遇過民眾使用水晶肥皂洗全身,導致皮膚受損、紅腫、過敏的情形而就醫。」由於水晶肥皂屬於洗衣皂,其產品標示已說明僅供洗滌衣物用,因此提醒民眾不要用於清潔皮膚。👉《點此看全文》清潔方式錯誤反而傷肌膚!一起來破解皮膚清潔NG迷思⏰ 20:00-21:00 【閱讀】一夜好眠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教4招有助改善腰痛在日常相當常見,原因也相當多,其中有一種腰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改成側躺後便不會,相當擾人睡眠。平躺時會痛,但側躺就不會,這種情況常見2大原因而起,包括骨盆過度前傾以及椎旁肌疼痛。👉《點此看全文》睡覺時腰痛該怎麼辦?原來是這「2原因」,這樣做有效破解⏰ 21:00 ~準備就寢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
2022-01-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1歲納豆腦出血住院 醫:血壓控制不好的人 清晨需特別當心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住院接受引流手術。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年輕型中風要小心! 積極復健早康復)
-
2022-01-26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春節出遊 防跌5要點
農曆春節出遊、外出拜訪親友時,要多注意「長者防跌」。國民健康署提醒,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家屬安排外出行程時,可事先熟悉旅遊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及動線等,更要注意長輩身體狀況,避免穿著不合身服裝或鞋子、姿勢性低血壓等,預防跌倒風險。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國健署106年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人因跌倒而就醫。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52%發生在室內,以臥室、客廳最多;48%發生在室外,多在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建議出遊時,適時安排定點讓長輩休息。若長輩不幸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說,行動能力會影響老年生活品質,平時應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出遊時,可善用手杖或登山杖,避開積水處、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避免跌倒的風險,讓長輩放心,才能提高出遊、走動意願。國健署整理5招長者出遊防跌檢核表,供民眾參考。一、注意周遭環境安全:應有充足的照明,使用加裝扶手的浴廁,小心濕滑地面、凹凸不平的人行磚道、有高低落差的斜坡,避免行經雜物堆積處。二、穿著合身服裝及鞋子:衣物、褲管裙襬合身不過長,選擇有鞋帶固定的鞋子,有包覆的鞋面及防滑的鞋底,避免穿拖鞋。三、攜帶合適的輔具與配件:選擇合適的拐杖或助行器等行動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方便;若有近視或老花者,應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四、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可以在家做肌力與平衡訓練運動,飲食營養要均衡。五、檢視用藥安全:如有使用鎮定藥物或多種藥物者,可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
-
2022-01-25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最常跌倒」地點曝光!超過一半都在這
農曆春節出遊、外出拜訪親友時,民眾也要注意「長者防跌」。國民健康署提醒,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家屬安排外出行程時,可事先熟悉旅遊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及動線等,另外要注意長輩身體狀況、避免穿著不合身服裝或鞋子、姿位性低血壓等,恐增加跌倒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個曾經因為跌倒而就醫。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其中以臥室和客廳排行前2名;有48%發生在室外,其中以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排行前2名。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建議家族出遊時,須考量長輩的健康狀況,適時安排定點休息。他提醒,若長輩不幸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指出,「行動能力」是影響老年生活品質重要的因素,應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出遊時,可善用手杖或登山杖,並避開積水處、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避免跌倒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整理出5招「長者出遊防跌檢核表」,協助民眾確認長者安全,防跌5招包括:1.注意周遭環境安全:應有充足的照明,使用加裝扶手的浴廁,小心濕滑地面、凹凸不平的人行磚道、有高低落差的斜坡,避免行經雜物堆積處。2.穿著合身服裝及鞋子:衣物、褲管裙襬合身不過長,選擇有鞋帶固定的鞋子,有包覆的鞋面及防滑的鞋底,避免穿拖鞋。3.攜帶合適的輔具與配件:選擇合適的枴杖或助行器等行動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方便;若有近視或老花者,應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4.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可以在家做肌力與平衡訓練運動,飲食營養要均衡。5.檢視用藥安全:如有使用鎮定藥物或多種藥物者,可請醫生協助評估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讓長輩放心,他才願意出遊!」郭健中表示,有些長輩不願意跟家族走春,多半是怕「跌倒」,但運動、外出是最好的復健,民眾可貼心幫長輩注意出遊細節,或讓孫子、孫女來鼓勵長輩走出戶外,讓長輩願意多運動。郭健中分享「長輩訓練肌力」小技巧:長輩坐在椅子上,前方放桌子、助行器等輔具,腳往身體縮、上身往前彎,讓重心從屁股轉移到腳,接著手向前伸展、扶著桌子站起,可訓練長者腿部肌肉。有些長輩膝蓋痛,可以扶著健走杖、原地顛腳尖,亦可站在牆壁前,不用擔心往後跌倒。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年假期間,勤洗手、戴口罩落實防疫不可少,此外長輩不管是在家同樂或出遊,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製作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九九網站查詢及下載使用。
-
2022-01-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親人患有遺傳性小腦萎縮症而成立病友協會,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我在台大醫院復健科擔任第三年住院醫師的時候(1983年),42歲的大表哥因為走路搖搖擺擺來到台大醫院就診,神經內科張揚全教授診斷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小腦萎縮症。當時只知舅舅和表哥兩人得病,母親和六個姊妹家人都沒有人有此疾病。我潛意識裡洗腦自己,會不會外婆只把疾病傳給兒子。張教授在中央走廊遇見我,常常開玩笑的要我走tendem gait(兩腳交錯走在一條直線上,一種平衡測試)給他看,我輕鬆的和他開玩笑,不覺得有壓力。現在回想起來,是輕率的醫師對上了天真的病人家屬。數年後,我聽母親說表哥交代他兒子:「我們身體跟人家不一樣,你不用出國留學,在國內念個碩士就好了。」那個時代,基因的篩檢技術還沒有發展出來。我覺得表哥太悲觀了,外甥仍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沒有得病啊!即使得到遺傳,通常三、四十歲才發病,趁年輕時深造,未來不是更有保障嗎?這位外甥後來在台灣念完博士,任教於某大學,不婚,已發病。我以寫鼓勵信給外甥的形式述說這個故事,投稿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刊物上,被記者陳于嫣小姐轉載在聯合報上。隔日有位朱穗萍小姐打電話到我辦公室,提到她母親因為行動不便臥床數年後自殺往生,她是長姊,下面六個弟弟妹妹中已經有三人得到相同的症狀。她發現我在報紙上的描述與她家的情況很像,以為我是這方面的專家,想請教我這個病有沒有治療的方法。我告訴她這種遺傳性小腦萎縮症是基因異常造成神經細胞提早老化死亡,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這個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但既然是一種神經提早老化的疾病,復健治療提供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老化。多半的病人因為罹病而運動不足,所以從事規律運動,身體功能會稍有改善,持之以恆運動的話,可以讓疾病惡化的慢。朱小姐聽了很失望,後來沒見到她帶弟弟妹妹來我們醫院復健。那個時代,我們復健醫院裡面從沒見過小腦萎縮症病人。2001年我母親64歲,早過了發病年齡,因無法兩腳併攏站立經基因檢測確診脊髓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有如晴天霹靂。我本以為我們家逃過一劫,瞬間從雲端跌落,先生一夜白了頭。我在苦苦煎熬之後,決定作基因檢測,在等待檢查報告的時日,意料之外,我接到了朱大姊的電話。她說她十年前跟我通過電話,我當時有舉例脊髓損傷病友協會對病人和家屬有很大的幫助,建議她可以成立小腦萎縮的病友協會。十年前她把我說的事情寫在紙條上,紙條一直還在。過了十年,她的六位弟弟妹妹全部發病,有兩位已經過世。她和弟弟妹妹、妹夫以及一些病友及家屬在北榮神經內科宋秉文醫師的鼓勵及幫助下已經完成協會的籌備。也訂好第一次會員大會的日期,邀請我擔任顧問醫師,並在開幕式致詞。我聽了大吃一驚,回說:「我有這麼殘忍嗎?你把妹妹接到家裡照顧,還要照應其他弟弟妹妹,這麼辛苦,我竟然建議你成立病友協會?」老實說,我沒有印象我說過。不過,十年前我們在電話中聊了很久是真的,可能有談到吧!大會成立的那天,我的檢查報告已經出來,很幸運的是陰性。在會場我見到擔任理事的表姊(陰性),很久未見面的表妹(已發病)、大表哥的兒子(陽性)、女兒(已發病)、二表嫂攙扶著十二歲就發病的女兒走的跌跌撞撞,我心中百感交集,致詞時差點哽咽。朱大姊擔任創會理事長,她的弟弟妹妹及家屬多人參加。我以顧問的身分致詞,強調小腦萎縮症不是「不治之症」,積極的復健可以延緩疾病的惡化,縮短重度失能臥床的時間,隨著病情惡化,有很多復健輔具可以幫忙。朱大姊和我都是小腦萎縮症的倖存者(未得病者),我們帶著使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企鵝家族服務。我的親屬在協會當志工,也得到協會的助益。協會舉辦各種活動,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有各種活動如擊鼓、輪椅太極拳、郊遊,促進病友們的身心健康。還有心理諮商、家庭訪視等服務。如今協會成立已二十年,曾經致力於將小腦萎縮症列入病人自主法的適用對象,正在籌劃成立收容疾病後期病友的養護中心。我當年服務的復健醫院開啟了小腦萎縮症復健的新頁。協會成立之前病友多半只能蝸居在家,不知道復健有幫助,甚至不知道家族遺傳的是什麼疾病。所以全台灣的復健科大概都沒有照顧這種病人的經驗。由於我和協會的呼籲,有不少外縣市的病友來到復健醫院住院復健,對病人確實有幫助。復健醫院的團隊對此疾病的復健經驗因此特別豐富,我們經常去協會演講,也幫忙製作了衛教手冊。目前應該有越來越多的復健醫療單位了解這個疾病,可以讓病人就近接受門診的復健。我母親罹病後在家復健,持之以恆每日運動兩小時以上(包括瑜珈、走路、體操),身心維持在很好的狀態18年,只有往生前一年過的比較辛苦。事實證明神經系統退化性的疾病,適當的運動可以延緩病情的惡化,提升生活的品質。回想起來,很慶幸自己當初寫了那篇文章,也很高興復健科的訓練讓我養成和病人或家屬可以花長時間深談的習慣,因此牽出了這個緣份。一份小小的愛和關懷,不斷的循環,促成了永續的大愛。這中間最關鍵的人物是朱穗萍女士,她身為長姊,父母早逝,長姊如母,照顧六位罹病的弟弟妹妹及家屬,有如蠟燭兩頭燒。有願就有力,竟還能付出心力在協會事務上,照顧更廣大的病友,堪稱人間菩薩,以此文表達我對她無盡的謝意和敬意。
-
2021-12-2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腫瘤遲不開刀「憂臥床夫沒人顧」 長照資源助喘息
63歲的秀禎10年來獨力照顧臥床的先生,去年底被檢查出腫瘤,擔心先生無人照顧而猶豫就醫,申請使用長照2.0服務後,終於能好好住院治療。透過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承辦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的社工引導,秀禎嘗試使用喘息服務、參與紓壓活動、支持團體,她發現:「大家都是照顧者,一起吐苦水,原來我不是最苦的那一個,讓我更珍惜當下」。鼓勵民眾善用長照資源,衛福部委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5屆聰明照顧月計畫圖文徵求活動」,符合長照資格的照顧家庭,至少使用一項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交通接送等,皆可報名參賽。作品以「照顧計畫適切性(30%)」、「資源利用創新性(40%)」、「運用資源後的改變程度(30%)」等項目進行評選,並透過分享促進經驗交流。獲得第一名為56歲的宜蘭新住民華里,原本家人希望她離職照顧失能的先生,她仍珍惜工作機會,透過維揚診所承辦的家照據點護理師支持,善用長照資源,兼顧照顧與工作。評審團給獎原因是「長期處於照顧逆境,不向命運低頭,始終懷抱希望,抓住改變的機會」,同時評審團認為,因新住民的資訊來源及支持系統相對不足,「新住民家庭照顧者議題」值得被大眾關注。長期照顧先生的秀禎獲得第二名,接受家照服務中心協助後,過去她與先生以前經營的刻印店,現改成工作室服務老客戶,現在也加入「友善照顧商家」行列,服務客人的同時也推廣長照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為「打開心房、勇於嘗試,受助者成為助人者,不讓照顧擊垮」。37歲的瑋臻獲得第三名,原本在台北生活,2年前母親驟逝,不得不返回花蓮照顧失智父親,但不熟悉失智照顧,且父親病情加重,充滿負能量及憤怒感確無處可說,直到碰到門諾基金會的家照據點社工,才感覺「有人耐心聽我說,彷彿得到救贖」,他決定讓父親到失智據點接受服務,在社工鼓勵下報名且完成照服員訓練,即將投入照服員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是「從1對1的家庭照顧者,變成1對多的專業助人者,把照顧經驗與痛苦,變成自我成長的養分」。今年共64件作品參賽,經評審團評定擇優前3名及5名佳作接受表揚,64位參賽者平均年齡55.6歲,65歲以下佔七成七;女性占71.9%,男性占28.1%;平均照顧7.7年,照顧年數最高達35年,最少為0.5年,除了往年較多的老老照顧者,今年年輕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原住民、新住民照顧者報名者都有增加趨勢,顯示家庭照顧者的多元性。衛福部自107年1月即推出「長照2.0」給付及支付新制,民眾撥打1966長照專線,經縣市照顧管理中心派員到家評估,可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補助。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也能申請部分項目。此次得獎作品將公布於家總「長照四包錢」網站分享聰明照顧經驗。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改寫生命故事的腳本,成為自己的生命導演!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如何利用「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在一所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團隊,由資深主治醫師、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社服部社工師分別就其實作心得,深入淺出地道出他們團隊如何幫忙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的經驗與心得。他們透過一種「標準化」的說明,嘗試避免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由於「醫病平台」一向不特別標示任何特殊醫院,避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未能列出這家醫學中心之名,但如讀者有任何細節,可請教作者。 在重症加護病房場域中,病人因病情急遽變化、治療過程之轉變,家屬面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除了造成家庭功能衝擊及生活步調的改變,家屬在照顧、陪伴病人時,亦承擔許多心理負擔及壓力,如:於加護病房期間,因病況需要面對醫療決策之困境、非預期性住院,導致家庭生活的變動等。 當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社工師藉由引導回顧生命歷程,醫療團隊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輔具工具,依據家庭價值觀、想法及偏好進行討論,以雙向溝通方式進行溝通討論,重塑認知,並達成共識。1.急性壓力期,生活失序,已偏離了之前設定的方向,無法清楚辨識地標 「我已經很盡心盡力在照顧他了,我也不希望事情變成這樣,現在大家都怪我,我真的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看到他這麼辛苦努力的撐著,我只是不希望他那麼痛苦,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我殘忍、無情……」 因病情急遽變化、治療過程之轉變,失去原有家庭互動關係及生活步調。在訊息混亂、繁雜階段,親友間強大壓力,身為主要照顧者,受到親友缺乏經驗的監督,期待各方面都做到零瑕疵,被非理性感受吞噬而陷入自我質疑的狀態,很難遏止羞愧、自責感的蔓延,不斷壓縮自我。面對悲傷、失落的感受,沒有標準化的表達方式及調適時程,情緒的歷程並非是靜止狀態,在過程中接受各種感受並體認其意義,學會與情緒共處,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2.看見困境,啟動改變 「外公離開我們的時候,跟原來的樣子差好多,四肢好腫、好胖,看到他這樣子,媽媽好難過、自責當初的決定……現在媽媽也遇到同樣的狀況,我想媽媽一定不要跟外公一樣這麼辛苦,我希望不要讓媽媽再受苦了……」 「她之前是個很愛漂亮的人,很重視自己的外觀、形象。現在面對要不要進行氣切手術,我相信依照她的個性,她一定不希望自己變成這樣。」 停滯不前的生活,現實與期待間的擺盪,情感上,需要時間去追上理智所認知的事實,當生命只剩下呼吸或軀殼,存在與活著的意義。當家屬情緒處於搖擺不定,面對醫療決策困境,醫療團隊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引導家屬探究病人過去生命歷程、價值觀及生命的價值,讓愛以不同的形式運轉。每個決策的背後有獨特的生命故事及價值,家屬在陪伴、照顧病人的歷程,並非是一條單行道,在面臨理性與感性的掙扎、關係與情感的不捨,用愛陪伴、彌補生命的限制,找到愛的連結,支撐生命中的困境。3.改寫生命故事的腳本,成為自己的生命導演,走向療癒過程 「他清醒的時候什麼都沒交代,他的生死都交在我們身上,不知道該怎麼替他決定,當時覺得壓力好大。後來看到他身上插管了好多管子,覺得好自責、苦惱。當時家人在討論他的病況時,大家真的都不知道該怎麼為他做決定,但是後來,透過與醫療團隊多次依照他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進行討論後,大家才取得共識幫他做了這個決定。依照這次參與討論的經驗後,如果真的有一天,我的病況真的不好了,我也希望家人能遵照我的意願去走,我不希望再步入他的後塵,讓家屬去承受這麼兩難的情境。」 在疾病適應過程中,時間帶動著人事物的變化,經歷交錯複雜的情緒感受及漫長的時光將自己打碎再重組,從過程中理解,疾病是另一種形式的愛,悲傷與失去是愛的延伸,讓曾經受傷的關係修復並重塑自我價值,慢慢勾勒出關於自我的地圖。過去的生命經驗,影響著現在的自己,即便過去的經歷是跌跌撞撞,也要體認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者,重新繪製自己的生命藍圖。 社工師於陪伴家屬過程中,相信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並將關注的焦點落於病人或家屬的個人優勢,以家屬個人韌性經驗為主體,並澆灌家庭動力之潛能,建立自我能力並找尋其中價值,藉以長出復原力。 醫療團隊依照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與家屬共同召開家庭會議,社工師於陪伴、參與過程,針對家庭獨特性、生命歷程個別化,協助梳理雜亂、訊息不一之情緒能量,隨著時間變化,串接起當下與過往的情感紐帶,再塑生命腳本,詮釋生命故事。 病人出院後,社工師藉由「決策後悔量表」關心家庭在面對醫療決策之困境,引導家屬開拓思考框架,過去的生命經驗滋養現在的自己,並相信自己即是專家,將注意力放在可操縱面向,走向復原之路。
-
2021-12-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共享決策SDM!讓加護病房不再只是急救的冰冷空間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如何利用「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在一所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團隊,由資深主治醫師、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社服部社工師分別就其實作心得,深入淺出地道出他們團隊如何幫忙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的經驗與心得。他們透過一種「標準化」的說明,嘗試避免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由於「醫病平台」一向不特別標示任何特殊醫院,避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未能列出這家醫學中心之名,但如讀者有任何細節,可請教作者。 神經內、外科加護病房,主要收治腦中風或頭部外傷等腦損傷的病人,臨床上常見嚴重部腦損傷病人在經過急性期積極治療後仍未恢復意識,但病情穩定已進入呼吸器脫離階段,此時家屬就需面臨困難的決策:選擇讓病人氣切——進入漫漫無期的照顧,並期待病人有一天能清醒過來;還是選擇拔管——尊重病人的疾病自然發展。這些令人陷入掙扎且兩難的事件,經常在我們的加護病房上演。每一個嚴重腦損傷的病人對其家屬來說都是何其珍貴的,看著病人深受病痛之苦,家屬盡是心疼與不捨,此時的思緒更是混亂的,每當家屬含著眼淚與護理師四目交接時,令人十分揪心,也讓護理師們與醫療團隊萌生希望可以為病人及家屬多做些什麼的想法,因此,一群有著共同思維的跨領域同仁就組成一個團隊,希望藉由醫病共享決策SDM,來協助家屬做這個困難的決策,而我很幸運的能一同參與。 「因為愛你,所以尊重你對生命價值的想法,希望能為你做最好的選擇」,這是多數家屬所期望的,但這談何容易!身為ICU護理師的我,在十多年前也曾歷經這般困難的抉擇,摯愛的奶奶處於嚴重腦損傷,到底要不要做氣切繼續著長期臥床,抑或拔掉氣管內管順其自然,生病住院前的她是那麼注重養身、那麼的愛漂亮,我與其他家人到底該怎麼幫她做決定呢?當時並沒有這種醫病共享決策的概念來協助我與我的家人,這般內心的掙扎,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會了解的。當時在子女們意見分歧之下,做出了氣切的決定,事後看到至親,臥床受苦,我們都很難過,而後悔當初的決定。而家人,也因為這次的決定,而鬧得不愉快。 我們醫病共享團隊在推動初期,為解決「醫病資訊的不對等」造成認知、溝通上的鴻溝,並提升溝通的效率,團隊成員們絞盡腦汁、激發創意,製作包括3D列印輔具與半身立體模型、建置醫病共享決策平台(以QR code連結)、製作嚴重腦損傷醫病共享決策手冊,並藉由醫病共享家庭會議協助家屬做決策。在經過上述努力的過程,我們曾經幫助過約40個家庭進行決策,他們在決策後兩個月的追蹤訪談中,無論是做了什麼決定,都表示對當初所做的決策感到「不後悔」,更有家屬表示我們醫療團隊能夠換位思考、真正且真誠的協助他們解決最困難的問題,令他們非常的感激。此外,這樣的SDM過程,也讓家屬感受到,加護病房不再只是急救的冰冷空間,更有著協助家屬解決困難與穩固家庭凝聚力的溫暖氛圍。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的推展,真正實現了以關懷為核心的溝通,我們因此受到許多家屬的感謝,這也是對醫療團隊最大的肯定!
-
2021-12-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愛爬山退休族突左腳無力摔一跤 送醫發現是中風
家中長輩最近常跌倒怎麼辦?72歲李姓退休族愛爬山腿力勇健,日前卻突然左腳無力摔了一大跤,經送急診後發現是中風導致左腳偏癱,經住院、復健3個月,左腳仍不聽使喚,走幾步就快跌倒。經衛福部台中醫院職能治療師詹涵雅評估後,李姓退休族在復健時採用四腳柺步行輔具,如今不需要他人攙扶,生活上更加便利,也不用擔心跌倒。詹涵雅建議,有多篇文獻指出,失能的長者藉由使用步行輔具可維持步行能力,減緩衰退速度。研究發現使用步行輔具有助於預防跌倒、受傷,若患者及家屬有需求,可諮詢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長者是否需使用步行輔具,以提升行走的安全性、速度及持久性。詹涵雅建議,失能長者的步行輔具挑選上,可依長者平衡能力、單手或雙手無力、是否需他人協助等條件選擇。一般常見的步行輔具如下:一、單柺:通稱手杖,輕便不占空間,可以簡單增加一些支撐和平衡,但分擔體重功能上有限,適合可放手行走,但平衡感或協調性稍差的人。二、四腳柺:比單枴支撐性及穩定性更好,底面積較大,使用時需放在健側,適合平衡感較差或中風的患者。三、助行器:又分為一般助行器和帶輪助行器。體積較占據空間,適合平坦環境,上下樓梯較不方便,需雙手操作。適合平衡較差或下肢承重不足的人,如下肢骨折、關節炎疼痛,或帕金森氏症候群等因退化性疾病造成體力下降者;此外,由於帶輪助行器前側兩處為輪子,只需推行就可行走,則適合上肢肌力、耐力不足的人。四、帶輪型助步車:又稱助行椅,附手控煞車,外出或行走疲勞時可固定坐著休息。因易滑動,穩定度較助行器差一些,適合雙手可握持但退化性疾病造成體力下降或關節炎疼痛者。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讓關節炎症狀惡化 醫:酒和咖啡恐增關節腫痛
關節炎患者除了靠運動增強肌力,有些人也寄望能透過「食療」的方式,讓關節更勇健。西醫觀點天冷血管收縮 疼痛症狀惡化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一般人常說的「風濕性關節炎」便是所謂的關節慢性發炎,只要天氣變冷、變濕就容易疼痛。其中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逐漸退化,導致反覆發炎的狀況,常見於年長者。陳建成表示,慢性發炎的患者,通常血管會擴張,降低身體疼痛感,但到了秋冬,因為血管突然收縮或是血液循環變差,使得關節組織產生類似發炎反應,導致疼痛症狀惡化,也就是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此時不只是痛而已,關節處還會發炎、腫脹。而一旦關節從急性發炎走向慢性發炎,就等於進入沒辦法根治的階段。在治療上,一般會使用各種消炎方式緩解疼痛,包括消炎止痛藥,或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抗發炎。找出過敏食物 避免急性發作至於飲食方面,陳建成表示,因為對抗的是發炎反應,每個人依據體質或是對各種食物過敏狀況不同,建議或避免食用的食物皆不相同。但在學理上,應盡量避免的食物主要有兩項----酒和咖啡。酒類容易引起發炎,而咖啡因則會讓血管收縮,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此被認為與關節急性發作相關。另外,諸如可樂、蛋、牛奶、海鮮、花生等,有些人容易對這些食物過敏,進而引起關節炎發作,因此可以透過過敏原的測試,了解自己吃了哪些食物會造成關節炎惡化或是放大疼痛的感覺。至於營養補充品,陳建成則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可對發作中的關節炎有效。不過因為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和玻尿酸等,都是組成軟骨基質的材料,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適時補充這些食材或是萃取出來的產品,以復健科醫師的立場並不反對。中醫觀點居家煮食 首推當歸、川芎、杜仲中醫師陳潮宗則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療關節腫痛須使氣血「通」,因此可使用行氣活血、強化筋骨的藥材來「疏通」;例如,牛膝和續斷等珍貴藥材便有類似的功能。不過,陳潮宗認為,一般在家食用首推當歸和川芎,其中當歸具有活血效果、川芎有行氣止痛和活血功效,另外杜仲則可強化筋骨和補腎,「腎補強了,筋骨就強了。」他建議,可將這些食材與排骨等肉類一起燉煮,一周吃兩、三次,只要不出現痘痘、便祕等上火問題就沒問題。若不會拿捏熬煮濃度,可先將藥材煮成濃汁,並依照個人喜好加上山藥、枸杞,或是具有活血化瘀和發散作用的蔥蒜等,加水稀釋燉煮成一般食用的湯品即可。急性發炎冰敷 慢性疼痛熱敷不過陳潮宗提醒,關節疼痛若為急性發炎,則應搭配使用冰敷,每天六至八次,每次20分鐘;若是長期慢性的關節僵硬、痠痛,則可使用熱敷按摩的方式緩解。陳建成也提醒,從復健科生物力學的概念來看,「骨頭不可能逆轉」,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肌力、平衡訓練以及輔具使用來修正動作,才能有效地保護關節。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動作無法達標代表行動力退化 簡文仁教2方法強化肌肉骨骼
入冬後,天氣驟變讓不少長輩的關節感到疼痛不已,加上戶外低溫更是不運動的最好藉口。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關節不適必須立即就醫,瞭解關節退化的原因。而人開始退化與降低行動力有關,如果不持續運動,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從初期關節、肌力變弱,到最後完全不使用就會快速退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隨著年紀增長,行動力勢必會受到肌力、關節退化等因素影響。簡文仁表示,「退化」常被誤以為是「老化」。退化主因,不是「過度使用」就是「沒有使用」,而老化則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失去功能,無法逆轉。對抗退化必須要找出原因,調整生活習慣;對抗老化則是要有健康策略。關節出現喀喀聲,兩方式強化肌肉骨骼。簡文仁表示,關節出現喀喀聲,顯示關節軟骨遭到磨損,屬於正常老化現象。但是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體重過重、大腿肌力不足等,則會加速關節軟骨磨損。建議長輩,可以採取兩種方式,均衡飲食補充營養成分,另外就是增加肌力。1. 補充營養:攝取足量蛋白質,才能長肌肉。簡文仁表示,胃口不錯的長輩,只要均衡飲食,就能幫助關節補充營養,特別是蛋白質一定要足量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長肌肉。肌肉能保護關節,降低磨損的機率。如果胃口不佳,可以適時補充營養品,例如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幫助關節潤滑液分泌。另外,可以補充咪唑胜肽,簡文仁表示,長肌肉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屬於長鏈的胺基酸,長輩因為胃口或是牙口不好,不喜歡吃肉,攝取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屬於比較細的胺基酸,人體也比較好吸收。人體本身也會分泌咪唑胜肽,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分泌的速度遠低於流失的速度。坊間的咪唑胜肽則是從迴游魚類提煉出來的,屬於一種胜肽,加強服用更能幫助長輩增長肌肉。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補充維他命C、D,簡文仁表示,建立起足夠的肌群,需要多種材料,不能只靠單一的元素,就像是蓋房子,除了鋼筋水泥,也需要石灰、磁磚等協助裝潢。2. 開始運動:採循序漸進,習慣運動再加上重訓。很多長輩會說「一輩子都沒運動,怎麼可能再運動」。簡文仁強調「要活就要動」,擔心運動會增加身體負擔,就從最基本的開始做起,像是最簡單的「叭噗叭噗」,雙手張開後再握拳,這是所有人一定都做得到的運動。其餘的運動則視體能狀況,像是無法從椅子上自行起身的長輩,可以增加輔具,如扶手,幫助起身,多增加腿部肌力。腿部肌力足夠,關節被磨損的機率才能降低。如果從一般高度的椅子,透過扶手可以起身,可以降低椅子的高度,慢慢嘗試,多做幾下就能幫助腿部肌力增長。原地踏步也是幫助腿部肌力增加的方法之一。簡文仁表示,一開始每一個動作從五下開始,之後再變成十下,最多二十下。不間斷持續一個月,就會看見成績。簡文仁說,其實只要做一周就能看見明顯進步。開始培養基本的肌力以及體力後,可以慢慢接觸重訓,但千萬別操之過急,最好的方法是找教練,慢慢加強阻力,沒有經驗者,最好一開始別自己練,以免傷身。檢測行動力如果下列任一種方式無法達標或是有困難,顯示行動力開始出現問題。1.65歲以上的長者,每秒鐘至少要走0.8公尺。2.從椅子上起身不需要扶手,可順暢起身。3.上下樓梯時,可以只使用單腿的力量,往上或往下推進。
-
2021-12-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老是喀喀響算退化嗎?還可以運動嗎? 醫師詳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6個問題
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重要關鍵,平均承受約35公斤,體重愈重或走路姿勢、運動方式錯誤,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容易加速膝關節退化。50歲過後,膝關節逐漸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痠腫甚至無力,影響出門行走意願。但是愈不動、關節退化愈快,久了就陷入惡性循環。「醫生,我的膝蓋最近有點卡,轉到某個角度會發出喀喀聲,前側偶爾隱隱作痛,我的膝蓋退化了嗎?」根據統計,50歲以上民眾大約5成都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只是嚴重程度不一,「護膝」已經是中高齡重要的養生保健之一。運動能強化膝蓋,但是門診有許多因為運動傷害造成膝關節退化的案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洪岳裕呼籲,要減少關節磨損,重點是避免過度負荷,包括肥胖、過度使用、不良生活行為等。膝蓋關節退化有哪些常見的症狀以及預防方法,請看以下Q&A。Q1:我明明還很年輕,為什麼會膝關節退化?A: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隨著年齡及活動量增加,關節內的軟骨逐漸磨損退化,降低骨骼摩擦緩衝功能,因此感到疼痛。青壯年缺乏運動或過度運動,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上班族習慣翹腳、女性愛穿高跟鞋都會增加膝蓋壓力。過胖也是高危險群,想要控制關節炎風險,體重是主因。Q2:為什麼女性較男性患者略多?A:邁入更年期,雌激素分泌量快速下降,骨質容易疏鬆、新陳代謝變慢,一方面肌力不足使關節軟骨缺乏支撐,一方面中年出現肥胖現象,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時間比男性早。另外,女性常蹲跪或彎腰做家事,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很大。Q3:退化性關節炎是身體自然老化現象,年齡到了免不了會受影響?A: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而是軟骨受到損傷破壞,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運動習慣與方式、工作長期負重、過度跑跳等。最近吹起健身風,許多人嘗試重量訓練,若肌肉量不足、動作錯誤,膝蓋首當其衝。Q4: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不適該怎麼辦?A: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明顯時,應先休息、減輕承受的壓力;一般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藥物、物理治療改善,嚴重退化則需要手術治療。記得就診請醫師評估,照X光觀察軟骨磨損程度,勿過度推拿按摩。Q5: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還可以運動嗎?A:透過運動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若因為怕痛而不敢運動,反而會使關節愈來愈僵硬。不妨交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依個人能力分次進行,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Q6:還有哪些關節保養的方法?A:保持正常作息,控制體重、少搬重物、多曬太陽等;若家中長輩發生關節退化,選擇適當輔具減輕受力。平常可補充對關節有益的營養素,例如:蛋白質、膠原蛋白、維生素C、含鈣食物、抗氧化劑等,修復關節軟骨並減緩發炎。
-
2021-11-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什麼不使用長照服務?」 淺談失智症照顧者心理需求
【編者按】醫病平台本週的主題是「失智症」,有別於一般談到失智症的報導大多著重於「病」與「病人」,這三篇來自國內某頗負盛名的「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的個案管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共同寫出他們所關心,但少為社會所知的照顧這種病人的家人、長照人員所負荷的壓力,並發出誠懇的呼籲,希望「失智症照顧者的身心壓力被看到」,也勉勵照顧者,「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對於照顧者,我們應該注意「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的態度,並幫忙照顧者了解失智病人偶發的暴力行為。非常遺憾「醫病平台」一向秉持避免寫出團隊、醫院的名字,以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尤其是這團隊的靈魂人物王醫師百忙中鼎力協助,在此誠摯致謝。一、長照政策與現狀目前國內長照服務政策想要做成類似健保制度的方式,清楚規定項目與支付標準。長照四包錢包含「照顧及專業復能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與居家環境改善服務」以及「喘息服務」。每項服務根據個案的長照等級(CMS)有對應的補助額度,是偏向問題解決及希望對症下藥的政策。這樣的政策設計是否真能符合政府的預期,把所有有需要的民眾都納入此架構中?長照等級主要是由生活功能量表(ADLs/IADLs)核定等級,生活功能量表評估的項目如穿衣、吃飯、如廁、獨立行走等行為。若從失智症案家的需求切入,現行政策的困難是失智病人的長照等級容易被低估。失智病人的特徵及症狀是從時間感、方向感、判斷力以及溝通能力等整體性的認知功能退化,需要照顧者花費許多時間從旁輔助及提醒。在失智病人的長照等級被低估的情況下,就算長照服務琳瑯滿目,也因額度的限制,讓多數失智症照顧者對長照服務有「杯水車薪」之感,並多選擇觀望。二、照顧者的心理需求如何讓照顧者「願意」使長照服務資源進駐?當不熟悉失智症的照顧者在診間得知病人被確診時,當下可能會有很多情緒湧現,或同時在思考很多事:「怎麼可能?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吧!這個病會好嗎?以後要怎麼辦?」若此時第一線服務人員花很多時間向照顧者介紹長照服務的內容,照顧者很難短時間內消化這麼多資訊,更遑論要和照顧者說明申請限制。筆者認為「在越緊湊的系統中越要慢下來,為照顧者撐開一些緩衝的心理空間」。若第一線服務人員跑在照顧者前面給予建議,容易讓照顧者產生一種被拉著走的感覺,覺得專業人員不夠了解自己的狀況就給意見。此時系統合作難以開展,也可能萌生溝通張力。例如照顧者和專業人員之間開始產生隱微的競爭氣氛,例如:「一直給我建議,是不是覺得我顧不好?」或「長輩的狀況我比你們這些專業還要清楚。」)緩衝意即專業人員提供建議之前,先了解照顧者是如何看待失智症的。若照顧者從來沒有照顧失智病人的經驗,那麼照顧者一開始會從「病人的問題行為」理解此事,照顧者初期隱而未說的期待可能會是「透過藥物治療,疾病與問題行為就會消除,讓病人恢復正常」;而不是「理解失智症帶來的限制,承認病人現在已經開始有些事情慢慢做不到了。」這是一個從理解到接受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會經驗許多哀傷失落、對病人的心疼、照顧者的韌性、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感受。這些內在感受是照顧者使用外部社會資源之前會優先面對的經驗。故專業人員提供外部資源之前,也可先思考如何把這些內在感受轉化為照顧者的心理支持資源,確定照顧者的期待與內在感受得以安放,再討論外部社會資源的介入。三、結語-關係重於指導,肯定大於建議失智症照顧者是病人身邊每天接觸的人,專業人員給的建議是否適合,也是第一線的照顧者在承擔。心理專業重視語言的力量,筆者在服務時的用字,習慣對照顧者說「我們」而不是「你」;「可以」而不是「應該要」。照顧者說出困擾時,看似是在求助,但從關係的角度切入,何嘗不是照顧者幫助專業人員更理解目前的處境?失智症照顧者的生活除了照顧壓力之外,也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讓照顧者感到無力的常是家中其他未分擔照顧責任的成員給的建議與評價,使照顧者覺得自己是不是還做得不好,做得不夠。似乎怎麼做,身邊的人永遠都會有意見。專業人員在提供建議前,也可多使用肯定的語言進行諮詢與衛教。例如:「我聽到你(照顧者)提供的內容裡面,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喔!我們一起來看看。」或「您有提到現在會提醒失智病人今天的日期,這部分對病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這些語言,也是專業人員協助失智症照顧者賦能(又稱培力,empowerment)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條件。長照服務中,不只是個案本身需要復能,照顧者也需要「賦能」。服務的最小單位不應侷限在「個人」,而是「家庭」。失智病人及照顧者之間的生活經驗難以切割,這也是心理專業所強調的系統觀。筆者期待未來擬定失智照護的政策時,也可重視照顧者的心理需求,讓失智病人及照顧者皆可獲得足夠的支持。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 怎麼睡才不痛? 掌握2技巧
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治療,未來可能會嚴重變成「五十肩」。患者的肩膀關節會相當疼痛,活動也受限,導致手抬不起來,尤其夜間常被痛醒,就很難再入睡,造成長期失眠。許多「發炎」疾病都可能產生夜間疼痛。五十肩急性發炎階段,受傷部位常會有積水,這些積水在白天比較容易被肢體活動、良好的循環帶走,但夜間肢體活動少,血液循環減慢,積水容易累積在患處,產生較大的壓力引發疼痛。五十肩可以說是「整個關節」在發炎,往往比其他肩部疾病更易發生夜間疼痛。五十肩夜間疼痛控制,建議從「減少發炎」、「減少患部壓迫」兩大方向著手改善,嘗試在「白天、睡前、睡眠中」減緩五十肩的夜間疼痛。●減少發炎方法白天首重減少刺激,但不是完全休息不動,可以透過適當「擺位」減少肩膀拉扯。最簡單的方法是手插口袋,以增加支撐、減少甩動。若比較嚴重或容易忘記插口袋,可考慮使用三角巾或特殊輔具支持。在睡前冰敷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也能幫助減少發炎、控制疼痛。冰敷時間以10至20分鐘為原則,合理使用藥物也是積極治療的一環,短期使用不必過度擔心身體負擔。●減少患部壓迫適當的睡姿,可以避免睡眠中突然壓到患側肩膀,突然痛醒的機率。善用枕頭可以協助穩定放鬆,減少直接壓迫患部引起疼痛。如果習慣仰躺,可在手肘後側墊個枕頭,在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這樣除了能穩定手臂,還能幫助一些肌肉放鬆,有助減少疼痛。如果習慣側睡,最重要是不要壓在會痛的肩膀上。背後可以放幾個枕頭,有些人也會在雙腳之間夾一個枕頭,都能幫助穩定,減少不小心翻身壓到肩膀。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枕頭,有助肩膀穩定和放鬆。有些為了側睡特別設計的枕頭,可以增加穩定和舒適度。但要避免趴睡,雖然看起來好像比較能避免翻身壓到痛處,但不像仰躺或側臥時手臂比較能安放在兩側,趴睡時大家多半是肩膀抬高,手放在頭部附近,這樣的動作並不利於肩膀放鬆、減少疼痛。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警訊/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等動作障礙。此外,巴金森病病友也常有焦慮、憂鬱等問題,多半出現在病程早期或晚期階段,但容易被視為心情不佳、老年憂鬱,而相關症狀也易與老化、阿茲海默症混淆,為此耗費多年時間,遊走其他科別門診,耽誤治療。巴金森病病友及家屬常出現情緒障礙或照顧壓力,下列三個摘自「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的案例顯現無疑。案例一:父親由於肢體僵硬難以行走,容易跌倒,即使想勸父親多做運動、寫字看書,但父親只想坐在沙發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不知道怎麼與父親溝通。(張小姐)案例二:母親半夜睡覺時總是會一直發出「啊啊……」的叫喊聲,問她為什麼叫呢?母親說她是因為睡不著,然而母親半夜的叫喊聲會干擾鄰居作息,請問該怎麼做才能幫助母親。(羅小姐)案例三:父親自從得到巴金森病後,母親就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長期以來母親承受生病父親的負面、憂鬱情緒,很擔心母親的心理狀況。(陳小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憂鬱、焦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說,巴金森病廣義分為三型,包括原發型,病因為基因、老化及不明原因引起退化性腦疾病,其中包括年輕型及家族型,占比約七成屬最大宗;次發型為腦中風等腦血管問題、水腦症,或長期暴露殺蟲劑、重金屬環境等;非典型是罹患路易氏體失智症、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系統退化症等,這類病友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受到上述因素影響,在腦神經細胞老化過程,代謝退化性蛋白-路易氏體慢慢沉積在腦部等處,在巴金森病病友真正發病前十至二十年,路易氏體逐漸沉積在腦幹,造成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減少,引發不自知的憂鬱、焦慮或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一旦路易氏體沉積至大腦皮質,即正式發病出現單側肢體僵硬、動作慢、手抖等巴金森病的運動症狀。憂鬱高峰期,多發生在剛確診及疾病後期。蔡睿蘋說,巴金森病病友可能出現不自知的憂鬱症前驅症狀,但憂鬱高峰期仍多發生在剛確診及動作功能變差的疾病後期,此疾病發展階段中,五成病友患有輕度憂鬱症,好發族群為女性、年輕型病友及有憂鬱症家族史等。巴金森病治療依不同致病原因給予治療,蔡睿蘋說,如多巴胺分泌不足,就用補充多巴胺藥物來治療。當病友出現憂鬱症狀時,則給予不影響巴金森病治療的抗憂鬱藥物為主。讓巴金森病病友不開心的三句話用對溝通技巧 才能舒緩憂鬱與巴金森病病友相處,溝通方式很重要,蔡睿蘋表示,溝通順利能幫助舒緩病友的憂鬱情緒 。以下是徵詢「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成員後,整理出病友聽了最容易感到不開心的三句話。×不要總是面無表情扳著一張臉。○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容易導致臉部肌肉僵硬,沒有情緒反應,此時應讓病友按時服藥,可鼓勵病友練習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肌肉緊張讓說話放鬆。臉部微笑操:嘴角往上揚做微笑動作,將上揚動作做到最大,維持五秒,放鬆後回到原表情。×整天看起來悶悶不樂,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一點。○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容易有憂鬱表現,對生活沒有動機、興趣,此時除藥物控制病情外,應讓病友尋求心理支持及正面思考,或藉由病友團體的力量,多與人接觸互動。巴金森病症狀不可逆,長期對於照顧者的身心也造成壓力,除了尋求社會長照資源及喘息照顧協助,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舒緩壓力。×吃飯變慢、連筷子和湯匙都拿不穩,如果不想吃飯就不要吃。○適當溝通技巧病友因手抖症狀,無法拿穩餐具吃飯,一旦步入中晚期病程,肌肉活動力變差,造成吞嚥困難,家人可以準備方便進食的輔具和軟爛好吞嚥的食物,讓吃飯更順利。此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不要把病友當作小孩子責備,應保持基本尊重,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1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巴金森病效果明顯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問題,邀請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解惑!Q: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延緩巴金森病病程?巴金森病患者需「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改善。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若肢體抖動及僵硬程度,未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就不用提高用藥量。此時,規律運動、積極復健,有助於延緩神經流失及退化,效果比只用藥的患者還要好。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感覺到流汗、小累、有喘等程度,簡崇曜建議,「最好可以做自己愛的運動,如果不愛打太極,就改打球,重點是要願意長期作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項目愈多元愈好。」Q:藥物治療巴金森病,可改善手抖、動作慢等動作障礙,但部分患者出現憂鬱、便秘、睡眠障礙,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除手抖、動作遲緩外,巴金森病患者也常有憂鬱、焦慮、便祕、嗅覺遲鈍等問題,或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突然坐起身,就覺得頭暈,有時合併睡眠障礙,但這些症狀並不全然與藥物副作用有關。臨床透過通用量表,進行手指開合點、重複踏腳,搭配個案主述等方式來評估病情程度,至於如何判讀為藥物副作用,簡崇曜指出,患者服藥完後,若感覺腹部脹氣、噁心感,或者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白天嗜睡等原有症狀更為明顯時,務必再回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Q:照顧者平常應如何照顧和幫助病友?可以申請長照資源嗎?剛診斷為巴金森病的病友常因想不開而憂鬱加深,此時家屬陪伴非常重要。簡崇曜指出,曾遇過一名熱愛出國旅遊的患者,確診後鬱鬱寡歡,整天宅在家裡,在好友的邀請下,每周外出釣魚,即便拿釣魚竿時,手抖無力,但同伴不以為意,時常結伴出遊,他情緒逐漸穩定,恢復原本開朗個性。簡崇曜提醒,巴金森憂鬱跟一般憂鬱症不一樣,對吃藥的反應也不同,建議民眾與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充分討論病情,規律用藥,也能舒緩照顧者身心壓力。照護壓力沉重,家屬容易與病友起爭執,心力交瘁,簡崇曜表示,政府提供長照申請、聘僱看護申請、輔具等社會福利資源,有需要者可至衛福部網站及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對於疾病認識與照護資源,也可以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網站搜尋。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長照資源申請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經藥物適當治療,並且須追蹤至少六個月後,仍遺存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並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申請聘僱看護:1.受看護人持有經社政機構核發之身心障礙手冊,且屬「特定身心障礙項目」重度級以上者,不需再經醫師診斷,可經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推介媒合聘請外籍看護。詳情請洽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2.經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至少一位醫師及一位醫事人員、臨床心理師或社工人員),所作的專業評估,並開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認定被看護人需全日二十四小時照護者。)Q:對於罹患巴金森病的病友,建議用什麼態度面對巴金森病?病人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嗎?簡崇曜表示,病人應認知「這是不會痊癒,不會完全好的病」,可以視為糖尿病慢性疾病,一開始症狀還不明顯,透過藥物就可控制病情,但須持之以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就能延緩疾病惡化速度,讓嚴重併發症較晚再顯現。簡崇曜說,沒人說罹患糖尿病,就不能出國旅遊,四處遊玩,頂多飲食習慣要注意,巴金森病也是如此,只要藥物控制得當,沒有什麼是不能做,就連打新冠疫苗也是可以的。每個患者病程不一,有人過了十年,仍保有良好智力與認知功能,仍可以繼續學術研究,但也有病友罹病五年就走路困難、平衡出現問題。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調藥速度也不同,簡崇曜提醒,病友不要過於焦慮,擔心病情,不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只能關在家,應該盡情享受人生,活得更精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1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小五生為聽損妹留言發聲 盼靠助聽器聽清楚家人聲音
「我終於聽清楚媽媽的聲音了!」今年就讀三重某國小的胡小妹妹,自2歲時因罹患中耳炎開刀住院治療,自此左耳聽力受損,在家人相處和學校學習深感困擾,胡的姊姊上粉絲專頁留言求助,透過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的媒合,終於靠著迷你型助聽器,聽清楚外界和最愛的家人的聲音。新北市社會局的粉絲專頁,最近貼出科林助聽器支持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的貼文,願意為聽覺障礙又經濟弱勢的市民提供協助,小妹妹的姊姊看到後,上粉絲專頁留言,希望能尋求協助。經由社會局、輔具中心、學校特教老師和科林助聽器公司共同會合協商,科林公司願意全力贊助所有費用。昨天(11日)下午,胡媽媽帶著小妹妹到科林三重門市選配裝戴,聽力師施治渝再度仔細測試、使用教學、選配由丹麥進口最適宜的迷你機型,胡小妹妹戴上助聽器後,可以雙耳聆聽音樂,相當開心。社會局了解後得知,越南籍的胡媽媽因家庭因素,獨立撫養3名女兒,原本在火鍋店上班,但受疫情影響,火鍋店生意頓挫,連帶她沒有收入,生活陷困,幸好有申請到3萬元生活補助,目前在一家早餐店工作,月薪2萬元,勉強撫養3個小孩。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科林助聽器公司為響應「好日子愛心大平台」,專案捐贈200萬元的助聽器,以供經濟弱勢且有聽覺障礙的學生及兒童,胡小妹妹家人看到相關訊息後,由就讀國小5年級的姐姐主動上網留言,為妹妹發聲,透過新北市輔具中心的追蹤和協助,終於圓滿達成胡小妹妹的心願,三重社福中心後續並為胡家申請中低收入,每月有6千多元的弱勢兒少生活補助。
-
2021-11-10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防疫少外出 失智長者認知、社交功能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失智症患者或長輩,因「怕染疫」減少外出、參與實體活動,導致認知功能、語言能力下降。醫師建議失智症家屬,除了讓長輩施打疫苗外,也可多帶長輩外出,只要戴好口罩、攜帶酒精消毒、在適當時間點外出,可讓長輩逐步恢復規律生活步調。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北市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近期失智症長輩約八成陸續回診,明顯發現,長輩活動力降低、社交技巧下降、進食量減少等,不只失智者,連一般長輩也明顯退化,呼籲中央做防疫宣導,應同時宣導國民健康,讓長輩重拾「對環境的信心」。劉建良建議,若長輩狀況允許,盡量施打疫苗,外出也都要戴口罩,室內場所除了口罩可加上眼罩、面罩及隨身攜帶酒精消毒,就能達到很好防護力。此外,不同季節應調整長輩外出時間,秋冬建議中午至下午3點前外出,天氣較溫暖也避免著涼。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未來20年每年平均增加1.8萬名失智者,應加速預防失智,讓社會大眾了解失智症,建構失智友善社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基金會也致力推動從生活型態預防失智,包括運動、飲食、睡眠等面向。失智友善推廣教師麥建凱表示,社區、鄰里對失智症認知仍不足,若有失智者購物忘了付錢,恐被當偷竊,因此與郵局、賣場等人員宣導,加強職員對失智症認識,並多給予失智症者協助。失智者走失問題也須重視。根據警政署統計,65歲以上失蹤人口中,失智症患者走失佔4成。台灣失智症協會研發新型預防走失輔具「緊急聯絡卡」,兼顧美觀及收錄關鍵資訊,可增加失智者配戴意願,縮短協尋時間。湯麗玉呼籲「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三不」包括不用等、不用跑、不用錢;「七要」為配戴緊急聯絡卡、更新身分證照片、愛的手鍊、指紋捺印、愛心布標、GPS定位、鄰里守望相助等,協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
-
2021-11-10 新聞.長期照護
可愛小卡防走失!協會推「緊急聯絡卡」 提升配戴意願
台灣每年約2萬以上失蹤人口,其中失智長者數逐年增加,根據警政署統計,65歲以上失蹤人口中,失智症患者走失佔4成。由於失智症的定向感、對周遭環境判斷力逐漸退化,導致走失頻傳,台灣失智症協會與中國人壽今年一同研發新型預防走失輔具「緊急聯絡卡」,兼顧外觀及關鍵資訊,增加失智者配戴意願,縮短協尋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蹤長者中,每2位就有1位可能是失智者,因此預防走失措施格外重要,呼籲「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三不」包括不用等、不用跑、不用錢;「七要」為配戴緊急聯絡卡、更新身分證照片、愛的手鍊、指紋捺印、愛心布標、GPS定位、鄰里守望相助等,協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科長林大為表示,去年警方受理失蹤人口案件,長者失蹤約4500件,其中2145件有失智傾向。而鄰近國家日本為超高齡社會,去年統計,認知症走失患者約17000件,站失智人口22%,台灣失智者走失比例約8.6%,比例逐年攀升。一份針對警方同仁調查,何種輔具有助尋回失智者,其中40%認為愛心手鍊、27%則認為GPS定位有幫助,相信未來「緊急聯絡卡」也能奏效。湯麗玉指出,最常見防止民眾走失輔具,愛心手鍊推行20年,是台灣現行最多人使用。然而GPS定位則是公認最有效,但可能因電池續航力不夠而沒電,因此預防走失輔具一項不夠,需要多元策略。若長輩在「極端氣候」走失,包括炎熱、寒冷天氣等,可能導致存活時間較短。失智症家屬葉先生分享,父親確診失智症後,曾有2次走失經驗,第一次父親搭車要到老三家找母親,雖然在對的公車站下車,卻因走錯方向而跑道別社區。第二次則是父親獨自外出搭公車,家人因找不到父親相當緊張,電話聯繫上父親,但他卻不知自己搭往何處,後來父親改搭計程車才順利回到家。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顧問曾清芳,本身是極輕度失智患者,太太則是阿茲海默輕度失智症。他透露,手機裝有GPS定位,與女兒手機串連,而太太沒習慣用手機,因此改戴GPS定位手錶,但電池續航力差,若失蹤一兩天恐出大事。現在與太太一起去失智據點上課,也盡量不讓太太獨自一人。曾清芳透露,起初覺得太太有失智傾向,一句話重複問,因此帶太太就醫後,才發現自己也有輕度失智,但當時自己尚未退休,且完全無徵兆,讓他著實驚訝。過去他不願配戴愛心手鍊,因外觀加上不想被貼標籤,失智症協會新推出的「緊急聯絡卡」外型好看,願意別在包包上攜帶外出。湯麗玉表示,緊急聯絡卡上,除了可記載姓名、緊急聯絡人、電話等資訊,亦可紀錄長輩健康狀況,例如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者,若在外身體不適時,可透過緊急聯絡卡得知,長輩身上若有攜帶藥物可協助服用。緊急聯絡卡由中國人壽贊助捐贈,目前第一批製作1000個,配送至全台失智據點,目前剩餘200、300個,第二批改良版正在製作中,有需要民眾可致電失智症協會索取。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當你的巴金森病家人有吞嚥困難、營養不良 照顧者有哪三招可幫助他?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會出現動作逐漸變慢、關節僵硬、手部顫抖、平衡困難等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傾向;到了中晚期病友更將面臨吞嚥與進食障礙的難題,恐陷入更深的憂鬱之中,巴金森病人的家屬可以如何引導正確進食與攝取足夠的營養成為一道新課題。【延伸閱讀】更多巴金森的用藥治療、日常照護、飲食建議,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臉書社團「阿公最近愈來愈瘦,吃飯變得好慢」,該怎麼辦?吞嚥困難、咀嚼能力降低、顫抖的手握不住餐具等,是巴金森病友常見的飲食困境,尤其到了晚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等相關問題。此時,建議諮詢營養師進行個別化的飲食調整。由於中軸肌肉的活動性變差,巴金森病患吃飯時較難下嚥,喝水或喝湯時也比較容易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在食物的準備上需花費較多心力,建議可以透過語言治療師評估吞嚥狀況後,根據病患的吞嚥及咀嚼狀況調整,可將食物切小塊、煮軟爛或打成泥狀來進食,能增加阻力降低吞嚥造成的嗆咳問題。「阿嬤的食量愈來愈小,體重變輕,還有營養不良」,該怎麼辦?「均衡」是巴金森病患的飲食原則,若病友因為吞嚥問題,每餐吃的量不多,也可「少量多餐」,規律地監測體重及飲食攝取的狀況。近來不少研究也提出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的進展,高纖蔬果的攝取,搭配充足的飲水量,正常成人一日的飲水量為體重乘以30毫升,假設體重為60公斤,一日應喝足至少1.8公升的水,能改善病友的便秘、消化不良問題。「手抖不停,握不住湯匙、筷子,吃飯時常常掉滿地」,該怎麼辦?用餐搭配輔具能提升進食效率與安全,坊間有許多協助長者進食的輔具,包含特殊設計的碗筷、湯匙等,當替巴金森病病患選擇輔助餐具時,「方便入口」及「防止滑落」為兩大原則。近來許多營養指引也提出布置怡人的用餐環境概念,除依照病患的需求準備餐食、布置舒適的用餐環境以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陪伴能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延緩退化/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0-08 失智.失智資源
輔具資源/長輩怕跌倒?走路沒力?行動輔具「這樣選」才安全安心
上了年紀,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走幾步路就覺得膝蓋痠軟,稍不注意跌倒受傷,容易造成臥床、行動不便等後遺症。所謂「保命防跌」,隨著身體機能老化,肌力、平衡感變差,應使用輔具協助行走才安全,挑選適合的輔具也是一大學問!老了最怕一跌不起,善用輔具助一臂之力75歲的林奶奶,平常步伐緩慢,遇到上坡或轉彎處時,總是小心地慢慢轉動身子,手上的助行器看起來好像使不太上力。某天被路障絆倒了,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必須靠輪椅移動。後來變得不愛出門,雙腿更加無力,退化成臥床狀態,一路退化終至死亡。如果及早汰換不適當的輔具,或許能預防跌倒問題;善用輔具仍能享有生活品質與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對有行動障礙、肌力及協調性較差的年長者來說,使用輔具輔助行走才能保障安全,並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市面上的輔具琳瑯滿目,該怎麼挑選是一大學問,掌握「親自試用」的原則,用對了才能發揮輔具最大效益,千萬不能「屈就」。有些長輩用了不符合身高的輔具反而體態走鐘,彎腰駝背容易增加跌倒或絆倒的風險,💡 輔具不是價格越貴、功能越多,效果就越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省力又安全。Q1:行動輔具應該怎麼選?行動輔具,顧名思義就是「輔助失能者的用具」,隨著身體功能的逐步衰弱、老化或傷病,應依每個人的狀況、身形大小選擇合宜的輔具,用錯了反而會造成傷害。選購輔具前,需要經過專業的個案「功能狀況」評估,例如步行能力、單手或雙手無力、是否需要他人協助等,才能符合實際需求。Q2:輔具的挑選重點有哪些考量?首先考量用途,是以外出或居家為主,使用者是否可自主推行。再來是體型,請專人依身高、體重搭配正確高度和尺寸的輔具。(推薦課程:讓長輩安心!專家教你申請輔具補助,改善居家環境)Q3:常見的錯誤選購輔具行為有哪些?銜接個案出院時,家屬臨時購買輔具,錯估了個案的行動能力或未符合使用需求,容易增加復健及生活上的困難度。除了根據失能程度,也應依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挑選,有些家屬或患者會強調「巴金森病要用什麼輔具?」「失智症要用什麼輔具?」「退化性關節炎要拿手杖還是助行器比較好?」💡 不同的疾病都有各自的病理機轉,非以病名來選擇分類輔具。輔具讓照護更省力!改善日常生活品質市面上的步行輔具大致分為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而助行器又分為有輪子、不帶輪子的款式,張慶光強調,選購的基本原則為「根據身體狀況選擇相對應的輔具」。有些長輩除了雙腳無力,手也沒有太大力氣,有輪子的助行器在使用上更穩、更省力。另要特別注意使用者是否需要煞車裝置,避免上下坡時腳步跟不上輔具,確保使用的安全性。拐杖的部分,要注意底部橡皮套及握把部分,提供止滑效果和符合人體工學的抓握舒適度。有些年長者抗拒使用輔具,認為不好看或心理產生「變成沒用的人」自卑感,張慶光推薦融合時尚元素的輔具,例如有些拐杖外觀簡約、線條感十足,撐拐杖一樣能走得帥氣。助步車結合座椅、置物籃,走累了隨時可停下來休息,方便外出購物與散步。家屬應考量使用者的心情,消除負面情緒,藉助輔具讓照護變得更安全、更輕鬆!(推薦課程:行動不便、走路無力?專家教你挑行動輔具好出門)Q:有哪些輔具資源可參考?可至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尋求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與協助,經評估後,至輔具廠商門市試用選購。若有短期租借需求,也可以洽詢各地輔具資源中心。使用行動輔具能降低生活上的不便,以及避免跌倒等二度傷害,選購前一定要請專人評估、親身試用、學習正確操作。張慶光說明若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一直更換反而是種浪費,更重要的是使用安全,成為最好的「伴手」。
-
2021-10-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中風患者居家復健 職能治療師教三招輕鬆做
新冠疫情影響,各醫療院所配合門診降載,需定期復健的民眾無法返院復健,憂心功能逐漸退化。部立桃園醫院職能治療科生理職能治療組長鄭美華表示,除了定期以電話訪談關懷外,也提供個別化居家復健方法,協助個案維持復健頻率。每天僅需在居家做3個動作,每次3到5分鐘即可達到效果。在電器行上班的阿智(化名),過去只要穿上義肢,便可以正常外出、運動、製作木工、與鄰里鄉親互動,後來卻因為中風,左側肢體偏癱而導致肩膀、手掌、下半身的虛弱無力及不協調,起初在部桃復健時,雖然可以勉強吃飯,但無法自己穿衣,翻身困難,也無法使用義肢,導致轉移位而需要包尿布,生活嚴重依賴。職能治療師王為恩表示,了解阿智生活所需後,共同規畫「進步地圖」,減少因為不確定感、不合理期待而帶來的憂鬱及挫敗;阿智也因有目標而勤奮練習,治療師分析阿智穿脫義肢所需要的能力及動作,安排強化手部能力及技巧訓練,讓阿智可以自行穩固穿好義肢,並靠著行走輔具移動。年輕型中風個案、29歲的阿賢(化名)中風一年,伴隨左側偏癱,包括左上肢患側仍張力異常,近端上肢可正常動作、遠端則無法主動動作,雖可透過輔具例如拐杖、或以代償方法來維持日常活動,但生活仍然有些不便。鄭美華表示,中風患者通常有上肢肩關節問題,必須要維持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僵硬受限,建議可做「被動關節活動、按摩和牽拉活動」,建議可做肩關節屈曲、外旋及內旋等3個動作,每個動作3至5分鐘。若左上肢張力過高,可在家執行「撐手活動」,以左手手肘使用綁帶固定伸直,置於側身身邊,身體重心傾向患肢給予重關節壓迫,每次10分鐘。此外,也可做「抬棍子活動」,用彈性繃帶將患側手部綁在棍子上,用健側手帶動患側手將棍子像上抬高停留5至10秒,再緩緩放下,重複此動作約10分鐘,增加左上肢近端動作能力。鄭美華鼓勵年輕型中風個案透過復健,未來走出家庭進入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王為恩表示,儘管生病後身體功能不會恢復那麼快,生活仍然有不便之處,但透過復健,患者可以發現自己的潛能,並有勇氣去嘗試,鼓勵患者舊的事情過去,新的事情不斷發生,自然就會愈來愈進步。
-
2021-09-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中風婦「鋼鐵人」上身助復健 能走也能握筆
47歲林姓女子年初因腦中風導致右側偏癱,住院期間接受傳統高強度復健,但手腳仍不協調,醫療團隊安排出院後持續透過「外骨骼機器人復健訓練」,穿戴有如鋼鐵人般的輔具,一個月後行走能力提升,手指也能進行簡單抓握,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郁佩說,林姓患者腦中風後一度臥床,無法翻身、坐、站等,住院三個月的黃金期接受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模式(PAC)治療,雖然大關節能產生動作,但步態不自然、手部張力也限制執行日常動作,讓患者十分挫折。出院後接受外骨骼機器人復健訓練,協助上下肢動作及感覺輸入,讓大腦重新學習動作控制,藉此改善生活品質。簡郁佩指出,外骨骼機器人外型如一套鋼鐵衣,目前亞大醫院有Mirror Hand(鏡像手)和Keeogo(啟而走),主要運用在神經或骨骼系統疾病的患者,分別協助上下肢動作訓練,其原理是運用微小馬達和精密的電腦程式運算協助動作產生,提升患者肢體動作功能,強化肢體動作感覺回饋的整合,並刺激大腦對動作的感知與成像,讓大腦重新學習動作控制。輕量化的Keeogo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可依照患者下肢動作能力,精確調整動力輸出,利用感測器偵測髖與膝關節角度的變化,訓練患者行走及平衡訓練等;手部外骨骼機器人則可延伸至遠端手部動作,例如透過拿疊杯活動,誘發「有用的腦部重組」,調整動作功能和使用頻率,提升手部動作功能。復健部長周立偉強調,院內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針對中風、脊椎損傷、腦傷、帕金森氏症等患者,量身訂製復健計畫,他也鼓勵病友,把握復健黃金期,都有機會重現再次行走和運用雙手參與活動希望和夢想。
-
2021-09-24 該看哪科.眼部
低視能復健 善用輔具 看得睛彩
退休後的王伯伯最大的樂趣就是欣賞舞台劇、看電視、讀書,生活過得相當愜意,但後來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雖經多次治療,視力大不如前,已好幾次下樓梯踩空跌倒,舞台劇和電視節目也看不清楚,有眩光困擾,連簡單日常生活也要依靠他人協助,直到「低視能復健」介入,王伯伯漸漸恢復過往「睛」彩生活。什麼是低視能復健?當病人視力受到限制時,有效利用光學、電子、生活等輔具,讓病人達到期望的視覺目標,並降低生活中因低視能所造成的危險。低視能復健需要透過專業團隊進行評估,包括眼科醫師、驗光師、低視能職能治療師、定向行動老師、物理治療師及社會工作師。理想的低視能復健,首要建立低視能門診,讓眼科醫師及驗光師評估病人視覺功能及症狀,並根據病人的視覺需求,給予建議輔具評估。例如看書時,可使用手持或站立式放大鏡、攜帶式擴視機;看舞台劇時,可使用攜帶式或可夾戴式望遠鏡;對於眩光,可配戴包覆式濾光眼鏡;如果常跌倒,可由定向行動老師教導白手杖使用,並配合觸覺、聽覺等感官功能訓練。此外,職能治療師會到病人家中評估生活輔具的使用,例如語音血糖計、聽書機、語音報時計等。隨著3C產品發達,調整手機及電腦對比、字體設定,或下載輔助應用程式,都可以給予協助。青光眼、視網膜色素病變、黃斑部病變、視神經萎縮、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病人,都適合進行低視能復健。目前衛福部有提供輔具補助。
-
2021-09-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延緩退化/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
● 手抖、肢體僵硬,以及因為腦神經退化所造成的憂鬱、反應遲緩等,是巴金森病最典型症狀,好發年齡55歲左右● 症狀通常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影響身體平衡,最後可能需靠輔具行走● 運動能改善動作障礙,對步態不穩、平衡感有很大幫助,提升生活品質一名病友因為夾菜時動作不順,家人發現異狀就醫而確診;另一名病友覺得寫字變得困難,字體也越寫越小,就醫同樣得了巴金森病。屬於腦部神經退化的巴金森病,好發於55歲以上的成人,最主要的特徵是動作障礙,早期會出現單側顫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行走碎步等症狀;部分病友則有憂鬱、便秘等非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手抖、小碎步要注意 及早就醫能控制病程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黃正雅說明,巴金森病依症狀程度可分為五期,單側肢體動作遲緩現象通常第一期就會表現出來,隨著病情嚴重,日常生活能力也逐漸減退,需依賴他人照顧。「手抖、小碎步是最明顯的特徵,與失智症的認知功能障礙不同,若發現家人動作表現異常一定要及早到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黃正雅表示,透過服藥和復健運動能改善身體活動機能、提升生活品質,延緩晚年失能危機。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強化大腦功能,黃正雅提醒,居家復健運動前需先診斷病程,聽從醫師醫囑服藥治療,同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原則,藥物+運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延緩退化!黃正雅形容服藥就像是幫關節上油,舒緩肢體的僵硬,讓動作更流暢。「巴金森病的病因是中腦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及死亡,導致運動功能失調,服藥後運動表現比較理想。」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家人互動增加趣味性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症狀,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身體平衡,黃正雅介紹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在家即可自行操作的復健訓練動作,家人一起參與互動更有趣。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雨傘伸展運動:採坐姿或站姿,雙手持雨傘抬到最高的位置停留10秒,眼睛望向雙手,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傾,這動作主要是改善駝背和背肌無力。上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手握啞鈴或水瓶上舉、側舉到水平高度,停留3-5秒,訓練上肢肌力。下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雙腳交替抬高,訓練下肢肌力。跨步平衡運動:雙手叉腰或單手輕扶椅子站立,兩腳與肩同寬,雙腿交替作跨步動作,每跨一步停留3秒,訓練動態平衡、重心轉移及走路功能。行進節拍運動:走路或原地踏步時,搭配數數的口令,例如從1開始,每數到3的倍數加上拍手動作。家人從旁協助互動,多找幾樣新的玩法,動口、動腦、動手讓效果加乘。黃正雅提醒,獨自在家做運動時,需確認運動環境寬敞安全,量力而為避免跌倒,和家人一起擬定復健計畫,可增加互動樂趣並鼓勵堅持下去。另外也呼籲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手指操,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相關症狀,積極接受復健與治療。【延伸閱讀】>>>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一起動一動!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影片實測】↓↓↓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