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輔具
共找到
287
筆 文章
-
-
2021-04-17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七大專區 三大主題館 ATLife輔具長照全面到位
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鏈的指標性展會平台「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5月6日至9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盛大展出,今年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超過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產品,其中涵蓋智能型輔具技術、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等最新產業趨勢,透過現場專業復建復能人才指導,精準呈現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完整產業鏈。ATLife 2021針對國人最需要的輔具及長期照護需求,規畫七大重點專區,分別為智慧照顧專區、護具義肢矯具專區、溝通零距離專區、居家好幫手專區、行天下專區、運動復健與樂活專區及專業服務及政府專區,還有三大特色主題館,醫療器材公會全聯會、行無礙福祉館、樂齡照護科技館,匯集台灣樂齡長照國家隊指標性大廠,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的堅強實力。輔具長照產業鍊有亮點其中,應用大數據智能輔具-智慧照護專區的「谷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愛復健」智慧照護服務系統,讓個案能夠在家中完成康復訓練,在康復之路上做需求者最堅強的後盾。生活解決方案領導者-「強生醫療儀器」在居家好幫手專區,特別展示出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WI-BO Sentida 5多功能電動床,機能型專利護欄設計,是極致安全性與舒適性最完美的結合。而溝通零距離專區的「宇康生科股份有限公司」,帶來國際原創AiSpeak Portal人工智慧溝通輔具,提供智能音節辨識系統,使用者能透過簡單語音指令進行互動,讓人際溝通零阻礙。近年來話題十足的運動復健與樂活專區,由體感科技和復健醫學先驅「龍骨王股份有限公司」,帶來國內首創HappyGoGo Plus系統,無須穿戴式裝置,即可進行多人競賽,幫助傳統運動器材轉型走向智能化,帶動智慧潮流趨勢。規模最大的行天下專區,MIT台灣之光「康揚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國內首創的iBuddy自動駕駛輪椅,主動偵測系統提升攜帶便利性與安全性,結合人工智慧讓輪椅成為一種時尚而有趣的存在。護具義肢矯具專區的「德林義肢康復輔具」帶來3D智慧成型與適配輔具速製服務平台整合,運用3D科技精準掃描,加上列印技術運動,帶來最貼近使用者需求、顛覆訂製輔具的工藝技術。而專業服務及政府專區,則有專業人員分享最新智慧照護觀念運用,讓參觀者更認識未來樂齡新趨勢。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而展期系列活動-ALL ART 藝術分享會和產業論壇,帶領民眾暢快玩藝術、吸收輔具專業新知,不僅讓民眾一展解決所有日常生活大小問題,更能顛覆民眾對輔具長照舊思維,獲得新觀念。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4-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出外頻走失、跌倒 醫師:11症狀應就醫檢查
一名年逾90歲的老翁,平日喜愛外出本是好事,但有時會迷路,甚至不慎跌倒送醫,叮嚀他不要太常外出,也不聽勸,讓家人擔心不已,精神科醫師指出,「走失問題」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長者有這11種症狀,應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中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劉建良建議,該名逾90歲的老翁「出外走失」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建議就醫檢查,「跌倒」則可能是平衡問題,可使用輔具協助行動或訓練自身肌力。劉建良進一步表示,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就該帶長者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提早發現問題,並予治療、預防。劉建良說,「腦部功能下降」如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只記得很久以前的事,或是在熟悉環境中覺得陌生、找不到廁所,甚至平常會用的家具也突然不會使用;「身體活動功能下降」如容易跌倒,耐走度下降,走5至10公尺就覺得累,走路速度下降。此外,劉建良指出,若發現長輩愈來愈沒有耐心,情緒波動大、個性改變,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作祟,也應至門診就診,檢查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是否有其他功能退化。劉建良提醒,長者長期服藥或服用多種藥品,相關症狀仍持續,建議找醫師討論病史及服用藥物史,請醫師做藥物整合,釐清是否需要做處方調整。●家人心態要有:確診失智並非限制長者行動自由長者因上述問題就醫,不一定會診斷出失智,但可以了解是否功能退化,提前預防,甚至用科技定位系統協助掌握人身安全。劉建良呼籲,確診失智症並非要限制長者行動的自由,而是協助做更好的照護服務,提供長者可以運用的資源,延緩退化。
-
2021-04-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解救囚居老人大作戰
聯合報最近的「老宅困老宅人」主題,報導了台灣因為「人老、屋老」雙老問題而產生的「囚居老人」現象。報導中很多案例可能是健步如飛的年輕人或居住於電梯大廈的住戶難以想像的。●有因為中風無法下樓,15年沒見過鄰居的二樓住戶,僅僅二樓就成為都市的偏鄉。●有因為膝關節退化開刀後,十幾年來只能睡一樓客廳,失去隱私與尊嚴的阿嬤。●有每周看醫師,都要請搬家工人背下樓的洗腎患者。很多都市老舊公寓在興建之初,並沒有考慮老人上下樓的困難。中南部也有很多透天厝僅有樓梯,屋主年輕時還能樓上樓下行動自如,但是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只能困居一樓。據統計,目前居住在無電梯公寓的老人接近43萬名,若不能趕快想辧法解決問題,隨著老人身體機能更加退化,或照顧者本身也因年紀漸增而無力扶抱老人上下樓,則突破囚居困境將更遙遙無期。在無法安裝電梯的情況下,除了找搬家工人或家人自己背長輩下樓,也有許多專業輔具或無障礙設計可協助長者上下樓。安裝樓梯升降椅是一個選擇,樓梯升降椅會沿著樓梯架設,只要樓梯寬度有70公分左右就可安裝,不過若要從一樓裝到五樓,所需費用也不少,也可能會因安裝經費的比例分攤問題或住戶不同意而無法安裝。另外一個方式,也可考慮購買或租借「爬梯機」,目前有履帶式爬梯機和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兩種選擇,不過履帶式所需迴轉空間較大,若梯間窄小可能就不適用;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則需要較高的操作技巧,一定要受過訓練才可操作。除了自行購置,目前有些民間團體及輔具中心提供爬梯機的單次或月租服務,不過因為數量有限,需提早預約才行。租用爬梯機可算是目前解決囚老困境最快的方式,而且目前長照2.0也有補助使用爬梯機服務。以台北市為例,若具有長照資格者要使用爬梯機服務,月租最高可補助4000元、單趟專人操作服務最高補助700元,有需要者都可洽各地社會局諮詢。只是目前爬梯機的數量可能還不夠,政府若能補助輔具中心多購置一些爬梯機,當能解燃眉之急。其實,囚居的困境不只在上下樓,獨居老人在家若發生緊急事故如何通知外人?居家室內移動的安全性如何確保?大門的門檻或高低落差有無改善?這些都應一併考量。所幸,目前一些輔具的發明,已可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以獨老居家緊急事故為例,目前已有很多隨身的科技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呼救,甚至有跌倒偵測器,在老人跌倒時便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居家無障礙的改善,除了基本的扶手安裝,室內段差的消除、浴室的防滑施作都是重點。另外,大門高低落差的消除,若因泥作工程可能會占用馬路或騎樓的公有地,也可採用非固定式的斜坡板來改善。以上所提輔具設備,很多都在長照2.0的補助範圍,民眾若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解救現在陷於囚老困境的長者,更重要的是防堵更多老人步入囚居牢籠。要避免此狀況,除了政府的宣導及補助,更重要的是民眾要強化健康意識,維持運動習慣,讓自己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喪失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2021-04-02 新聞.生命智慧
老大多重障礙、老二車禍癱瘓 她沒低頭幫助更多孩子
「以前我認真學幼教,買了很多好書,常想著未來,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高雄市南安國小教務主任莊錦英大學讀幼教系,並以全系第一名成績畢業,如願成為幼教老師,也如願有了自己的家,但老天卻開了大玩笑,她的老大先天中度智能障礙及視覺障礙,老二因車禍全身癱瘓至今,但莊錦英沒向命運低頭,她以愛為雙眼,將校園當作家的延伸,看見孩子的亮點,點燃孩子學習熱忱,創造無限可能。喜歡孩子、喜歡教孩子、喜歡教孩子所獲得的成就感,莊錦英因此決定成為老師。幼師專畢業後考取市北師幼教系,並以全系第一名成績畢業,但過去的種種努力,編織成一條殘忍的繩索,將莊錦英的生命抽打得遍體鱗傷,她的孩子老大先天中度智能障礙及視覺障礙,老二因車禍全身癱瘓,至今長達19年。「連為孩子買輔具,也買到不適合的,讓孩子受苦不少。」莊錦英曾自恨身為母親,卻無力幫助孩子,挫折、失落、埋怨,她只能求助醫療,但為母則強,莊錦英開始進修特殊教育,並特別專注學習視障類,受訓完畢後,借調至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擔任主任,她因而結識許多治療師、特教老師,在他們的幫助下,她看見孩子有了明顯改變,也看到了希望。莊錦英進入南安國小擔任輔導主任後,她致力推動輔導與特教業務,學區內新移民、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的比例高達40%以上,有家庭困乏到連室內電話都沒有,因此莊錦英對於校內弱勢學童特別關懷,時常到外配子女家中進行訪問,看看缺乏什麼,有什麼可以幫忙,更四處奔走籌募各方資源,為孩子爭取更多學習展能機會。5年前,已故校長顏嘉億相信莊錦英的生命經歷及人格特質可以幫助到更多孩子,特別在病榻前將其所深愛的學校託付,莊錦英臨危受命,一肩扛下代理校長之責,直至新任校長李安世到任。「視生如親、關懷弱勢,是顏校長留給我們的生命典範。」這份典範,一路照亮著莊錦英的從師之路。「我是辛苦又幸運的人。」莊錦英現在選擇進入樹德科技大學攻讀人類性學研究所,將許多老師不敢談、不會談,談起來心虛又心慌的性學知識,透過活潑自然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面對試探誘惑,「我的課,孩子們都很愛聽呢!」莊錦英在擔任學物主任期間,負責校園防災教育任務,但她不將這份工作視為例行公事,而意識到防災教育與特殊教育一樣,也是一種生命教育,因此更加於校內外、特殊教育學校積極推動,不但擔任高雄市教育局防災教育輔導團委員,南安國小也在她努力下,獲得了教育部防災校園績優學校的肯定。就像一個母親,不但要保護孩子免遭災禍,更要改變弱勢孩子的未來。「學習,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莊錦英說,因此她期許自己,成為一個看見孩子的人,因為唯有以愛為雙眼,才能看見孩子的亮點,點燃孩子的學習熱忱,創造無限的可能。
-
2021-03-31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免費預約登記 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
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2021全球首發輔具大展 立即登錄抽iPad八代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伴隨人口高齡化趨勢,輔助設備與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日漸提升,台灣輔具產業發展近二十年,在國內致力於輔助科技開發、建構全面性的社區照護服務,國外出口透過長期耕耘,讓行動輔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台灣隱藏冠軍產業。近年來,輔具產業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優勢,研發智能型輔具技術、提升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加上專業復建復能人才養成,期望透過跨域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由國家級輔具中心「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集結政府與民間企業支持,打造屬於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鏈的指標性展會平台-「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5月6日-5月9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盛大展出,今年將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的最新設備與智慧科技,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的堅強實力。2020年疫情重創全球,但ATLife突破重圍創下嶄新里程碑,展期4天逾12萬3千人次共同參與,顯示出民眾對於輔具的重視及龐大的市場潛在商機。今年ATLife 2021將會延續去年熱度,並以主軸「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涵蓋實體、線上展覽及系列活動,廣受好評的論壇研討會以輔具運用與長期照護為核心主題,促進專家、業者及民眾間跨域交流,開啟智慧照護無限可能性。奠定ATLife展會地位的三大特點,全球首創發行「樂齡與長照12大哉問」,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而展場首見「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模式,專業技術人員友善協助及諮詢,讓需求者盡情享受輔具體驗。特色主題館及重點專區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樂齡新趨勢的分享,讓民眾一展解決日常生活大小問題。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客製化網站 守護癌後身心靈
照顧癌友身心靈,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認為數位科技可以幫忙,國健署和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在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和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試辦台灣癌症資源網,預計今年六、七月上路,透過一站式服務,整合資源,讓癌友在身心靈與經濟、照護等,都能受到照顧。過去醫療服務強調提供服務的對象是人,但個管師、護理師非常忙碌,導入數位工具後,可讓「人」再加上「系統」,整合線上與線下資源,提供一站式、客製化服務。楊振甫強調,好的數位工具,必須讓社經地位低、知識水平不高的人也會使用。台灣癌症資源網整合院內、院外、社區,讓癌友出院後回歸社區生活。網站以過去數據為參考,依照癌友年齡、治療階段和癌別,提供客製化資訊、預後、未來建議等。例如年輕女性罹患乳癌,需要考慮是否保有生育能力、假髮跟輔具哪裡借、有哪些補助及病友團體提供支持等。楊振甫表示,過去這些資訊散落各處,透過數位工具整合,就如隨身秘書,讓患者提高心理安適感,不再慌不擇路,希望有更多醫院加入。台灣癌症資源網2.0版預計第三季上線,將加上文化部提供音樂、藝術輔助療法、芳療等。癌症希望基金會發展「希望護照」App,下載後可提供患者紀錄用藥、檢查、診療等,讓個管師和醫師精準掌握,家中成員也能透過App得知患者治療進度,提供支持力量,銜接從醫院回社區的最後一哩路。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改革/健保「論人計酬」 醫界:難度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擬將大幅度改革健保給付制度,從現行「論項計酬」改為「論人計酬」,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對此,醫界、長照界鼓掌叫好,但也感到憂心,因為難度極高,但均認為,現在正是談改革最佳時機。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在長照體系中最看許多醫療浪費,例如,長輩住民常因小病而反覆至醫院就醫,有時家屬過於緊張,即使輕微症狀,也送至急診,造成醫療浪費。若能以「人」為給付的單位,將會大幅改善這類的問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台大金山分院曾執行「論人計酬」試辦計畫,有效提升醫療品質,但醫院的門診量卻大減,醫院營運成本增加,最終結果不如預期,讓後續「論人計酬」計畫擱置。「論人計酬立意良善,但較適合偏鄉。」黃國晉說,論人計酬等於宣布讓台灣的醫療照顧走向「連續性」,這一條連通大道必須單純化,才好執行;都市型病人因醫院眾多,多會到處就醫,要以人計酬就很難算清楚,且可能出現重複就醫問題。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早該執行論人計酬」,不只在醫界,長照也應如此,長照支付場所以居家、日照為主,但只要進到機構,很多項目就成拒絕往來戶,以輔具為例,長輩還沒進到機構前可申請補助,一但住進機構,補助就沒了,明明輔具都是長輩在用,為什麼會因場域不同而增加負擔。陳景寧強調,過去長照資源還沒長出來時,全仰賴健保,但現在長照資源已經長出來了,健保大餅又已經出現極限,政府應均勻分配資源給醫院、長照、養護機構,這才是國人之福。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從受助到助人 「暖暖」社區讓長者不怕孤老
基隆市暖暖區位於峽谷間,多數民房蓋在緩坡上,人口成長停滯、鮮有新建案,正面臨嚴重的老化危機。由王醒之成立的左下角工作室扎根於此,他們替老人家修繕房屋,也成立「社區互助防跌工班」,邀請長者走出家門,分享生命故事、開班傳授手工藝,從受助變互助。「先住的安全,才有力氣重整生活」,這是王醒之的目標。暖暖在大多數民眾印象中,是歌手梁靜茹代表作《暖暖》的MV場景,但暖暖另一特色是獨居老人眾多,不少舊眷村及公家宿舍座落在此。工作室營運逾五年,王醒之已看遍各式長者。有位老太太獨居兒女租下的樓中樓套房,她不良於行,好多年沒出門,連「樓中樓的二樓」都沒上過,直接在客廳打地鋪睡覺。工班成員多次拜訪她,其中一次等了廿幾分鐘,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最後竟發現她當天關節不適,只能緩慢爬到門前。老太太沒有長期照護者,兒女頂多每週送食物來,但她連電視壞了都「不願說」,每天最大的樂趣是「站在陽台看著樓下路人」。工班希望替她安裝輔具,還號召其他社區長者一起陪老太太散步,她始終拒絕,這成為王醒之的遺憾。王醒之每逢長者,必先問「你怎麼洗澡?」因此發現另一位獨居阿嬤家中的熱水器壞了,「不知道該找誰來修?更不願造成離家兒女的負擔」,於是險象環生。她每天從廚房燒一大壺熱水,再搬回浴室,倒進臉盆中擦澡,這段路沒有任何扶手,起坐只能扶著洗手台。燒水、抬水、沐浴過程,危機四伏,直到工班幫她修繕衛浴。工班都是暖暖在地志工,協助修繕只收材料費。同樣的問題,伊甸基金會住宅服務發展處督導曾華昶也感受深刻,長輩常有「不得不習慣」的心態,總令他十分惋惜。但長者常是資訊的化外之民,又容易蝸居家中,社福團體只能主動出擊尋找需要協助者。王醒之觀察,許多長者自認「我不值得」,在照顧好自己之前,容易先想著「我的時間不重要了,我還可以幫孩子做什麼?」他強調,這是社會歧視老化、害怕老化的結果。「老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各種因心理及社會風氣導致的『障』,才是問題。」王醒之說,修繕房屋只是起點,他認為工班的重點是「互助」,每個人都重要、也都有用,接受修繕的長者可以用自己的專長「換工」,與社會連結。老人家常會缺乏自信,問「我能和人家換什麼?」換工班必須慢慢等待,鼓勵長輩看見自己的特殊之處。那些「工」可能是他們的日常小才華,或者埋在心中的珍貴回憶。王醒之形容,「這過程像等待花開。」最常見的換工是食譜及口述歷史,有位擅長太極拳的爺爺,教授兩位年輕人絕學,再編成課程,教給其他社區居民。每場換工交流結束後,王醒之會邀請參與者一起思考自己的「可換之工」,延續這段緣份。原本互不熟識的鄉里有了新話題,更重要的是,讓長者從「鄰居家的老人」或「被救濟者」等身份,轉變為社區的一分子。王醒之說明,「長照」已是當代政府與人民的龐大負擔,甚至成為一種商業關係;但他希望將在醫療性照顧(medical care)之外,嘗試出社會性照顧(social care)的可能性。以「換工」活化高齡族,打破他們自認為「我不值得」的心理狀態。甚至組織起志工團,陪伴老人家散心、談天、就醫,最後達成可以互助的社區關係。王醒之期盼,若人與人的相處多點包容心,甚至讓「友善空間」遍佈全台,當長輩不必再擔心拖累他人,「老,或許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上半身穿著一件黑色、厚重毛料西裝外套,下半身卻是一件寬鬆、顏色泛黃的白色睡褲,六十多歲的趙爺爺一如往常地,在凌晨兩三點起床,拎著一只公事包,嘴裡嘟囔「要去上班,快要遲到了」,卻走不出客廳。原來罹患失智的他早已忘記如何開門,更重要的是,中風之後,肢體單側偏癱,僅能勉強站著,除非兒子背著下樓,否則單靠自身力量,無法外出,因為他住在舊式公寓四樓。・為無法出門的長者 他們將診間送進家中都蘭診所是台北市第一個居家醫療專門診所,創辦人張凱評醫師表示,該診所沒有診間,只有討論室,目前收案服務中的個案均為「出了不門」病人,處於失能、失智狀態,行動不便。張凱評說,都蘭診所成立宗旨,是希望讓大台北都會區裡、二樓以上無電梯的病人與家屬,能夠安心看病,不要因病而貧,甚至因貧而殞命。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醫療便利性為全球資優生,但仍有許多失能失智患者長期臥病、意識不清、行動障礙,加上住家沒有電梯,或缺乏無障礙空間,社區潛藏著眾多「出不了門」患者。張凱評以趙爺爺為例,在居家醫療之前,足足半年時間未曾下樓,離開家門一步,雖然他仍認為自己是個公務員,必須準時上班簽到,但受限於行動能力,無法上下樓梯,而家人只能配合演出,告訴他「今天是例假日,不用上班。」・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遠比大家想像多張凱評指出,許多病人被公寓樓梯給困住了,但住在一二十層的大樓,也不見得就能暢通無阻,順利就醫。有個案住在電梯華廈,一樓大廳至電梯之間,卻還有好幾階樓梯 ,坐在輪椅上,可是寸步難行。此外,許多屋齡超過四五十年的老舊公寓,樓梯為筆直斜線,而非傳統「之」字形設計,從一樓呈45度斜坡,直通三四樓,動線看似簡易,但失能者如需緊急就醫,簡直就是一場惡夢。張凱評說,儘管樓層不高,只有三、四樓,同樣潛藏致命危機,若病患需要緊急送醫,家人、救護人員可是吃盡苦頭,只要一個失手、不留神,擔架或輪椅翻覆,恐出人命。大部分老年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環境,即使不能下樓,活動空間有限,但依然希望待在老家,換了新環境,反而住不習慣,壓力沈重,身體機能退化速度可能更快。・改善老宅困老人 醫療與政府資源缺一不可「國內人老、屋老的困境越來越嚴重」,張凱評說,如何在自家、社區安老,這是政府及社會大眾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除了研發更具人性的行動輔具,他也建議長照服務需結合在宅醫療,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讓「出不了門」個案也能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舉例來說,八十多歲陳姓奶奶住在辛亥隧道附近山坡的公寓,雖然住在一樓,但家裡距離捷運及公車站牌還有一大段路,因身體虛弱,腿部無力,也成為「出不了門」失能個案。在照專協助下,引進長照資源,加上居家醫療適時介入,醫師、營養師提供醫療及飲食建議,物理治療師持續復健,最近已可透過助行器來移動身體,從山坡慢慢地往下走。▌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3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2.0申請路漫長 自救防跌這樣做
現行「長照2.0」的居家環境改善服務中,雖包含無障礙空間相關補助,但因廠商難尋、核銷困難、等待時間過長等問題。許多民眾好不容易走完流程,卻等不到實際協助;或評估完發現困難重重,最後乾脆放棄不做。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紀彣宙強調,長照應是「連續的過程」,當人在生活中遭遇困難,便需要加強本身體能,透過訓練復健與進步,此刻就會需要透過輔具及環境的協助。但紀彣宙指出,很多個案在接受「長照復能」服務時,會遇上職能治療師雖有復健專業,不一定具備「甲類輔具評估人員」資格,無法進一步為個案規劃無障礙空間修繕;導致長者必須找另一位擁有資格,卻不熟悉他的治療師來評估,造成「服務不連續」。若晨室內設計工作室創辦人徐宛菱表示,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會依照申請者的「失能狀況」和「家庭環境」核定適合的服務,若需要居家無障礙修繕,便派符合資格的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前來評估。待申請、完成評估報告、照管中心核定項目後,民眾才會拿到公文,可能要等待一個多月。且民眾收到公文後,「如何找施工廠商?」也是個大問題。徐宛菱說,政府特約的無障礙廠商會自行處理核銷流程,民眾只要支付自付額即可,「但無障礙特約廠商很少,民眾也不知道怎麼找」。徐宛菱強調,長輩通常不懂什麼叫QR code,也不會上網查,必須靠兒孫幫忙查詢。徐宛菱建議,縣市政府可用紙本提供清冊,或至少在公文上載明可特約廠商的聯絡資訊。至於自行找人施工的民眾,也可能遇到大麻煩。徐宛菱表示,長照核定的項目可能只有幾根扶手,對很多廠商來說不合成本,不願承接。此外,也有廠商不願開發票,甚至施工單位沒有營業登記,民眾無法核銷。徐宛菱還說,很多民眾走到核銷時,才發現發票格式或內容不符規定,無法申請補助,最後只能自行吸收成本。徐宛菱認為,照管中心應提供民眾「更明確的發票範本」,長照家庭才能順利獲得補助。她也建議,縣市政府可分析申請量和核定量之間的落差,就會知道有多少資源因為流程卡關而白白浪費。至於對尚未失能者來說,紀彣宙認為應「未雨綢繆」,替老後生活提早準備無障礙環境。他建議,可多採取「通用設計」原則,例如撥桿式的水龍頭、把喇叭鎖門把改成不需精細抓握動作的門把,門寬至少要預留80公分至90公分。徐宛菱表示,人老化後可能少用廚房,但「如廁及沐浴」仍是例行活動,結果浴室是老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之一。重點是門寬要夠,甚至去掉門檻,改用「下埋式水槽」減低門口的高低差及潮濕問題,預算較充足也可拆除浴缸。若只想局部整修,或預算有限的長輩,則可以尋找比較有經驗的廠商協助規劃、幫忙申請長照服務。▌數位專題:‧老宅困老人 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四代同堂、家中有家 打造理想老後居所
-
2021-03-23 新聞.長期照護
中年居服員成護老大軍 過勞力竭竟是常態
過往住宅的居家環境,缺乏扶手、移步機等輔具,一但家族中有人失能、生病,往往令照顧者手忙腳亂。台中市社會局長青科科長蘇嫺敏說,家屬第一時間面對的困境便是「我該如何準備適當的照顧場域?」蘇嫺敏觀察長照居家服務員的困境,她發現,民間各基金會面臨獨居老人問題亦然。失能的獨老族在硬體上處處碰壁,「沒有錢、資源改善,唯一能仰賴就是居服員介入」。若長者有家屬,就從旁協助,指導家屬如何一起陪同下樓並就醫。蘇嫺敏說,目前第一線居家服務員多是女性、年紀偏高,年輕人投入長照意願低,多是中高齡擔任居服員,單獨一位女性也很難攙扶獨居長輩外出,這是全台長照共通問題。不過,居服員年齡偏高、女性多並非都是壞處。蘇嫺敏認為,她們相對於年輕人,比較有同理心及耐心,人生經驗豐富,便更能設身處地為長輩設想,用長輩聽得懂的「語言」來互動。以台中老五老基金會北屯服務中心為例,居服員男、女比為3:38,年齡介於40至60歲,51歲至60歲的居服員甚至高達20人。一名女性居服員說,從事長照也會有職業傷害,協助搬物資、扶長輩移動,都要很小心,若一天需服務多名長輩,也很吃力。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居家照顧服務員平均年齡44歲,全台八區的男、女比為1:10,等於10名居服員只有1名男性,40歲以下占3成。弘道台中服務處組長劉培菁說,人力少、男性少是現實狀況,第一線的照顧秘書遇到長輩無法下樓但需就醫,已被訓練到「不害怕」,要能根據不同環境思考解決問題。弘道目前因應「老屋獨居」長輩下樓的方式有兩種:「安排兩位照顧秘書或搭配一名男性照顧秘書,另一種是申請居家醫療」,解決長輩無法下樓的就醫問題。也曾有一名照顧秘書陪著失智爺爺復健,讓居住在五樓的他慢慢習慣獨自下樓,解決沒有電梯的不便處。台中市社會局長彭懷真認為,居服員的結構問題「並非沒有解方」。很多台灣民眾願意當志工,企業也紛紛投入回饋鄉里,政府可成為「媒合平台」,讓企業志工根據其專業「分類」協助。雖然多數組織仍偏向從事環保,不過台中市已開始宣導「專業型企業志工」概念,兩年前就與台中市室內設計公會合作,協助三十年歷史的「潭子身障館」進行耐震健檢、補強。彭懷真說,政府要宣導、媒合、借用企業的專業,例如建築相關產業,就可幫忙老屋改善建議。至於居服員年齡偏高,要建立起社工、長照相關科系大學生的打工制度,在學期間或寒暑假可協助長照領津貼,從學生時期便接觸實戰現場,也有助於他們了解長照現況,學用合一。弘道執行秘書林博樺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屋跟不上無障礙設備更新,長輩「困境類型」五花八門,硬體設備更新牽涉層面廣泛,例如北部地區,房屋型態較多是無電梯的老舊公寓,除了靠人力背、扶外,只能申請設備型服務輔具,例如「多扶爬梯機」、「行無礙爬梯機」,後者台北市、新北市經輔具中心評估後可獲得社會局補助。▌數位專題:‧老宅困老人 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四代同堂、家中有家 打造理想老後居所
-
2021-03-23 新聞.長期照護
老屋樓梯千奇百怪 長輩下樓步步驚心
隨著年齡逐漸退化,長者雙腿開始不便行走,但我國無電梯公寓及透天厝卻占全台老人住宅七成,長輩每次下樓都需步步驚心,甚至再也出不了門,家彷彿成為牢籠。這時爬梯機、樓梯升降椅及升降平台等「增強垂直可近性用輔具」出現,化解樓梯障礙、減輕照顧者負擔,縮短了我們與一樓的距離。「爬梯機」一般可分為「履帶式及輪動撐桿式」,皆無須安裝,更不用占據公共空間,無須與鄰居協議。但國立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提醒,爬梯機較難操作,使用者需先受訓。「履帶式爬梯機」藉由底座履帶咬合樓梯邊緣前行,比「輪動撐桿式」易上手,不過只適用於直梯,並需考量樓梯級寬、級高、斜邊長、傾角、梯級鼻端等條件。且履帶式底座體積大,樓梯間必須有迴轉平台。至於輪動撐桿式體積雖小,可適用較多場地,但操作難度更高。「不存在最好的輔具,只有『最適合你』的。」李淑貞強調,每座老公寓、社區的硬體條件不同,腹地、高低差、樓梯形式更千奇百怪,選購前應先洽詢各縣市的輔具中心。李淑貞說明,專家會仔細評估用戶的「居家環境、使用者需求、活動能力」等面向,尤其是已領有身障證明者,輔具中心都會盡快完成規劃。民眾應先尋求專家評估,且完整受訓後,再開始操作輔具;若擔心成本過高,也可詢問有輔具租借、專員操作服務的社福團體。電梯雖是最終解方,安裝過程卻最費工。建築師林嘉慧說,加裝室內或室外電梯最困難處,「不是技術或空間不足,而是人心。」取得加裝電梯建照前,需取得所有住戶同意,對一樓住戶而言,既用不到電梯、空地還會被占用,通常最難說服。至於安裝前同樣需要其他住戶同意的「軌道式樓梯升降椅」,林嘉慧表示,仍會有住戶因樓梯走道變窄而不願點頭,所幸在她的經驗中,升降椅的反對聲音通常較加裝電梯少。但李淑貞提醒,當樓梯斜面超過75度,或公寓樓梯及平台加裝後淨寬未達75公分,就不可安裝。▌數位專題:‧老宅困老人 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四代同堂、家中有家 打造理想老後居所
-
2021-03-20 科別.骨科.復健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台中80歲張姓阿嬤2周前在家裡滑倒,造成左髖部股骨頸移位性骨折,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出院前一晚,趁看護沒注意自行下床絆倒受傷,醫師X光檢查發現,又從原本手術的人工關節旁邊骨折,再次手術把骨折及人工關節復位,並作加強及修補,才順利恢復,家屬也積極請教如何預防老年人跌倒骨折的相關衛教。台中醫院骨科醫師黃敏旭說,老年人平衡感較差,難以控制自己的姿勢,加上視力退化、老花、對黑暗的適應不敏感,易在黑暗中碰撞、跌倒。根據統計,老年人最常跌倒的地點即為「家中」,易發生跌傷事故地點為浴室、廚房及樓梯等,如室內光線不夠、地板過於光滑都容易跌倒受傷,且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患有骨質疏鬆症,更是一跌就導致骨折。黃敏旭說明,老年人髖骨骨折若採保守性治療,容易產生褥瘡、泌尿道感染,大小便不好照顧;痰咳不出,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食慾不佳,身體容易虛弱等等,建議老人家若跌倒骨折可以積極和醫療團隊討論評估手術相關治療,避免上述臥床的併發症,術後1到2個月使用助行器輔助及復健,及早回到正常生活,減輕患者痛苦,也減少家屬的負擔。黃敏旭建議,預防長輩骨折,照顧者有正確認知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照顧者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從生活細節做起,如增設扶手、防滑設備等居家環境改善或使用手杖、拐杖、助行器加強年長者站立或行走的穩定度與支撐力的輔具著手,降低老年人再次跌倒的風險。黃敏旭醫師提醒,依失能程度不同,所需使用輔具的目的也不同,更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評估才行。台中醫院於長照大樓一樓設立臺中醫院輔具中心,除了有各式醫療護具更有專責人員提供完善的衛教指導,產品健檢,另外,針對特殊需求患者,也提供客製化服務,以達到最佳活動功效。
-
2021-03-19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痿縮!10大症狀出現3項就要警覺
「金曲歌后」詹雅雯之前才克服喉部長腫瘤、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近2個月又因食慾不振,體重驟降8公斤就醫,檢查後竟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痿縮。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最後將會出現嚴重的活動困難,生活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台灣帕金森之父、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曾受訪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因腦部組織黑質細胞數量下降,多巴胺濃度不足,以致引發肢體障礙,必須服用藥物補充多巴胺。「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好的藥物,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十大症狀,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
2021-03-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主題/「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這些話別說!
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之前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聚會,輪到一位六十歲出頭的優雅女士發言。她患了巴金森氏症。她說,幾年前和先生到一間機構辦事,趁著她先生剛好走開時,櫃檯小姐笑咪咪地說:「你先生很愛你喔!」她問:「怎麼說呢?」櫃檯小姐回答:「你病成這個樣子,又行動不便,要人扶持,他還肯帶你出來。」她聽了,心中一沉,真後悔多此一問,早知道只要笑笑或說聲謝謝,不就得了。不過這件事也讓她領悟到,雖然是病人,還是得盡量維持自立、自強的形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此後每天,她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尤其外出時更是如此。而且更積極地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依病情調藥。每天在家做溫和的運動,努力復健,要做一位模範病人。她告訴大家,行動不便是因為生病,而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適時地幫忙,但不需要憐憫。巴金森氏症,有藥物可治療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中腦的黑質組織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造成在休息狀態時會顫抖、僵硬,還有行動緩慢和平衡不佳等症狀。通常,症狀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擴散到兩側肢體、身軀,影響到平衡與轉身,需靠輔具行走,生活也需要有人幫忙。但每個人疾病的進展速度不同,而且可以用藥物控制。然而,巴金森氏症並非只是動作協調性的問題。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可能會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更可能因為手抖、講話慢、面部表情僵硬和動作遲緩,自覺形象變差,而不願與人接觸或參與社交活動,逐漸變得孤立。巴金森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六十歲以上的人中,約有一%罹患巴金森氏症,但有少數人在五十歲以前就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例如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Fox)在三十歲時,被診斷有巴金森氏症。可見巴金森氏症並不如想像中的少見,你、我都可能遇到。巴金森氏症是第一個有藥物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在一九六○年初期即發現左巴胺的療效,而且此後一直有新藥出現。近年來,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術,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巴金森氏症患者,容易被誤解有一次,我參加國外旅遊團,其中有位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巴金森氏症患者。他雖然動作稍遲緩,手有點抖,步伐小,身體有些前傾,但是走步道、逛景區,都跟得上團隊的步調。除了請他坐遊覽車的前排,比較好上、下車外,大家沒有對他另眼看待。然而,一般人不大了解巴金森氏症,甚至會誤解其症狀,例如把「說話慢」當作是認知障礙,「動作遲緩」認為是缺乏運動,「平衡差」以為是喝酒或服藥太多,「手抖」表示焦慮或睡眠不足,而「面部缺乏表情」則是不友善。親友患了巴金森氏症,我們該如何應對?請慎重地看待這是一種疾病,表達關心,請對方好好接受治療。如果不曉得要跟對方講什麼話才好,那就不要講,也沒關係。千萬不要給強烈的個人意見或隨便下斷言,以免造成傷害,例如:●「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生病不是犯錯或遭受懲罰,生病更是與道德或修養無關,無論好人、壞人都是會生病的。●「你的手都沒抖,怎麼會是巴金森氏症?我手抖得很厲害,也沒得到巴金森氏症啊!」也許說話者是動作性手抖,也就是拿東西、夾菜時會抖。不像巴金森氏症是在休息狀態時,手會顫抖。看似同樣的症狀,但細節不同,診斷也可能不同。●「你根本沒病,多運動、多走路就會好的。」多麼不切實際又不負責任的話。把病人當作平常人尊重一般人如果在路上、餐廳、捷運車廂等公共場合,遇見巴金森氏症患者(或是行動不便的人)該如何?我們的眼光很自然地會落在病人身上,但是在短暫的注目後就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看,或交頭接耳地議論。如果對方需要幫助,可以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例如幫忙攙扶、讓出空間或座位(但不是躲閃)。有時,把病人當作平常人看待,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1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併發症嚴重恐截肢! 1張圖教你做好居家護理
糖尿病人常會有足部併發症,其風險因子包括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血管疾病、足部變形、足部受力改變、視力不佳等。一旦潰瘍惡化、足部感染或有周邊血管疾病,將成為截肢的主要因子。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瑜忻說明,一旦病人因為糖尿病足潰瘍住院,治療需整合包括內科代謝與感染的控制、血管科對於周邊血管的診斷與治療、傷口照護、外科系的清創,以及復健科的輔具與減壓處置。這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乃至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很大的資源負擔,所以做好平時的足部護理,及早發現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減少合併症的發生。糖尿病足部潰瘍 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神經病變糖尿病足部潰瘍的原因,主要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造成感覺運動神經病變,又稱糖尿病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足部容易受傷卻不自覺,造成傷口不易癒合。陳瑜忻解釋,糖尿病神經病變主要是以周邊神經症狀為主,它影響到周邊的感覺、運動與自主神經。6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過50%都有不同程度表現的周邊神經症狀。影響最深的,就是足部感覺喪失,進而失去保護作用。糖尿病血管病變,是因為高血糖、胰島素抗性影響血管管壁的內皮細胞功能,進而引起血管收縮及粥狀硬化斑逐漸形成。而長期高血糖也會傷害內皮細胞,加速血管壁粥狀硬化形成。另一方面,由於血小板及其他凝固因子功能異常,容易吸附在血管壁上,也會造成血栓斑塊,逐漸堵塞血管壁。糖尿病足部居家護理 應牢記4要點▸足部檢查:洗澡時,檢查足部皮膚有無水泡、雞眼、厚繭、發紅或裂傷現象,視力不佳時可用鏡子輔助,或請家人協助觀察,如有發現上述情形,應請教醫護人員,請勿自行拿刀片、剪刀處理,以免出現傷口。▸足部清洗:每天以溫水及中性肥皂洗淨,水溫不可過燙,以手腕或溫度計測水溫(約40°C),需特別注意指縫間的清潔。擦乾後再以綿羊油或不含酒精成分的乳液擦拭皮膚,防止乾燥脫皮,但不可以將乳液塗抹在趾縫間,太多腳汗時也不宜用爽身粉,避免阻塞毛孔。▸鞋襪之選擇:宜選擇棉質、吸汗、柔軟及保暖的襪子,避免穿尼龍襪,襪頭不可以過緊,會壓迫腳踝影響循環。穿鞋應穿襪,並每天更換襪子,保持腳部清潔。購鞋時最好在下午或黃昏時刻,因為腳的尺寸會比早晨稍大,若左右腳尺寸不同,應以較大的為標準。盡量選擇軟內襯、厚膠底、附鞋帶或魔術貼的鞋,鞋頭硬較能保護腳,不可打赤腳、穿夾腳拖、涼鞋、拖鞋外出,高跟鞋也會導致腳底壓力受力不均,形成厚繭。穿著新鞋時不要穿太久,先試穿1至2小時,待適應後再加長時間,若穿鞋後發現有起水泡,表示不宜再穿。穿鞋前要檢查鞋內是否有異物。▸修剪指甲:先將指甲泡溫水,變軟之後再進行修剪。趾甲面勿短於甲床底部,只做平剪,勿剪入甲角處,若發生崁入性趾甲或硬厚甲勿自行處理,應找外科或皮膚科醫師治療。糖尿病足部日常照護要注意 定期檢查不能省陳瑜忻提醒,抽菸會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病變的風險、增加胰島素的阻抗、影響血糖控制引發脂質代謝異常、增加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誘發發炎反應,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增加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因此有菸癮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較高,最好及早戒菸。此外,糖尿病足部日常照護需要注意以下事項:1.坐時勿雙腳交叉於膝蓋上,避免影響下肢循環。2.不要用熱水泡腳。3.冬天寒冷時可穿厚襪子保暖,勿使用熱水袋、電熱毯保暖,以免燙傷。4.下肢有水泡、皮膚紅腫、感染、傷口、皮膚病等病症時,勿自行處理或敷藥草,應立即就醫。最後,建議糖尿病患者可每年安排1次至就診醫療院所檢查,以了解足部照護情形,檢查項目包含:(1)糖尿病足部結構與外觀檢查:觀察有無變形。(2)糖尿病足部感覺檢查:單股尼龍纖維檢查、震動感覺檢查。(3)糖尿病足部下肢循環檢查:足部動脈脈搏檢查、足部超音波檢查、足部血管攝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2-21 失智.新手照顧
初臨失智/兵荒馬亂新手照護期 最需要知識分享
失智症與癌症被視為兩大疾病挑戰,其中失智症除了病患本身的疾病問題,還涉及照護以及照顧人力的分工與協調等家庭問題。也因失智症的病程長達8~10年,許多人形容照護之路就像行走在隧道,需要財力、人力共同支撐。失智症照護最挑戰家屬的究竟有哪些問題?如何向照顧者伸出援手?為了陪伴失智症家屬,點亮照護之路,聯合報系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攜手打造udnxWaCare失智症線上照護服務,邀請15個跨領域的專家提供從即時團體課程、影片等,讓照顧者在短短15分鐘解決一個照顧上的問題。udn×WaCare針對參加線上課程的百位失智症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四成的失智症者需要四打一,也就是由四位以上照顧者輪流照護;33%需要一打三,21%則是一對一照顧。顯見一位失智症者的照護人力比需求超過一比一。而他們所照顧的對象則以中度失智症者最多,約近46%,其次為重度,約24%,照顧輕度失智症者則約18%。超過半數的照顧資歷多在三年內。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最令家屬頭痛。WaCare執行長潘人豪強調,調查顯示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是最令失智症家屬頭痛的時期,也是最需要建構照顧知識的關鍵期。他表示,新手照顧期間,照顧者可能面臨失智症行動自如、外出遊走問題;日夜顛倒情緒變化大;重複問問題,就像跳針般;總是重複購買,冰箱大爆炸等生活問題。以上的照顧難題,需要跨領域專家例如諮商心理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一一給予具體技巧,一一化解,甚至透過訓練,延緩病程。四大技巧當誘因,照顧者陪失智者一起運動。以肌力提升為例,WaCare邀請愛迪樂創辦人鍾孟修進行肌力訓練課程,幫助失智症者之餘,鼓勵照顧者陪伴運動,也顧及自己的健康。鍾孟修在即時課程指出,運動成本低,可以幫助大腦健康與心情愉悅,而肌少症與失智症有相關聯性,若肌肉流失,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變高,建議可以進行功能性運動,提升肌力,包括在安全的環境之下,可以加速走路;用椅子坐、站,重複進行來取代深蹲效果;利用穩固的桌椅、輔具輔助做弓步蹲的動作;手部引導協助軀幹運動,想像一下撿東西的動作,可作向地面或上面、側面轉身延伸撿拾東西狀;搬東西走動時加點重量;單、雙腳練習踮腳尖等。他建議照顧者若要增加失智症者的運動誘因,有四大技巧:適當的引導、鼓勵;陪伴練習很重要;簡化重複執行,每次做點小變化;增加器材或轉移到室外環境;建立生活習慣。照顧路上不孤單,經驗交流可穩定情緒。潘人豪表示,失智症照顧者除了透過線上課程資源,改善照顧困境,還需要資深照顧者等的經驗交流和心理支持。他分享最近在討論區上的幾則照顧者留言,格外能觸動照顧者的心,例如一位照顧者提問:「是否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有其他照顧者提出建議:「若是家人,會坐下來好好談,分配照顧工作,成員做不來也不勉強,起碼知道別人會承擔,自己也會認知有所收斂。」也有照顧者面對失智長者脫口三字經辱罵,分享處理經驗,「自我要求做到該做的事情,例如準時接送長者到日照中心,若長者依然失控,照顧者自我設定事不過三,超過三次就換手照顧,兼顧自己的情緒安定。照顧路上不孤單,潘人豪表示,udn×WaCare除了在七大系列主題深化課程,還會持續擴大專家群以及關注的面向,未來將推出失智症不可不知的通識課程、財產信託、安寧照護、法律等。給照顧者的實用密技營養師張文馨:睡不好會提升失智風險或加重症狀,簡單的飲食調整可助眠,且減少晚間情緒躁動。助眠飲食的原則有四項:補充足量優質的碳水化合物、色胺酸、鈣鎂鉀、維生素B群。今晚睡前就來一杯香蕉牛奶加蜂蜜,簡單又助眠。張文馨影音課程睡眠飲食息息相關 失智者專屬助眠菜單https://bit.ly/3sahzit個管師簡均穎:失智長者不喜歡洗澡怎麼辦?先找到不洗澡的原因,可能是退化到不會洗澡、不會用熱水器或自認不需要?其次是給予協助而不是幫他做到好,例如提醒長者內衣物在哪?陪他選擇想穿的衣服等。最後是要保有失智者的隱私。簡均穎影音課程失智症患者不洗澡怎麼辦?護理師實戰經驗傳授https://bit.ly/37lsYUD職能治療師鍾孟修:挑選簡單的遊戲可增加失智者的成就感,即使失敗,照顧者也可為其歡呼。不是所有長輩都喜歡玩遊戲,玩遊戲前,建議照顧者以「陪我玩、對大腦有幫助」等理由促成,別用強迫手段。鍾孟修影音課程失智者日常生活沒梗?簡易認知訓練DIYhttps://bit.ly/3blrOti
-
2021-02-09 失智.新手照顧
外出旅遊/過年帶失智長輩出遊 安心玩有技巧
春節連假,外出走春是許多人的度假選擇,若想帶長輩一起出門玩得盡興,台安醫院失智症個管師簡鈞穎在「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建議,帶長輩出門有一些小技巧,包括讓長輩睡到飽、選擇他們熟悉的地點、要有無障礙設施、能隨時停下來休息,盡量都是家人、熟人參與等。 簡鈞穎說明,如果長輩比較容易緊張,前一天跟他說隔天要出去玩,也許他就會開始想著要帶什麼東西,導致睡不好,影響出遊的精神品質,如果長輩容易緊張,建議先不要提,或許等他當天睡得飽了,心情愉悅,再說「今天天氣不錯,我們出去玩吧!」地點選擇很重要,簡鈞穎說,帶失智長輩出門,最好選擇他們熟悉或曾經出遊的地方;選擇無障礙環境,若需要輔具,裝備一定要齊全,口罩多準備一些,一定要帶水,連帶路線上洗手間一定要夠多,讓長輩想上洗手間隨時可去。對路線要有全盤了解,簡鈞穎提醒,最好選擇長輩可以隨時停下來的地方,行程不要太緊湊,盡量讓長輩的腳步慢慢的;建議一同出遊的對象盡量是熟人,避免陌生人增加長輩不安全感,最好一家人出遊,避免不熟悉的人參加。如何讓失智長輩在年節過得自在平安,「udn×WaCare」邀請各領域專家提供春節照護撇步,歡迎上網尋求最需要的方案,也歡迎分享年節故事,有機會獲得紅包。>>活動網址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自己的老人自己顧 社區醫療資源哪裡找?
台灣2020年人口首度負成長,65歲人口占比將在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來說,長者進入長照階段前會先住院,出院後逐漸轉成慢性病才衍生出長照需求。為了讓長照2.0在地老化,近幾年政府陸續推動社區醫療照護相關方案提高資源可近性,民眾只要聰明利用,將可加速實現「自己的老人自己顧」目標。居家醫療服務介入,減少長者失能臥床機率。開業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推動北投社區醫療群的洪德仁表示,台灣社區醫療群收案人數從2019年的545.8萬人增加到隔年的574.8萬人,今年推估605.3萬人,長照2.0一啟動,健保署也同步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利用社區診所、地區醫院、後送醫學中心共建系統,提供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照護,讓出院前後的長者無縫接軌,在家安老。洪德仁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國人失能後需要照顧的人數以及照顧時間的長度,遠超過歐洲美國與日本,台灣平均臥床七年多才往生,北歐只有兩年甚至更低,「這代表一個人生命末期是沒有生活品質可言,要仰賴別人照顧。」而這樣的照顧若放在家庭獨自承擔,壓力太大。以台灣目前外籍看護工多達25萬人,顯示有25萬個失能長輩或家庭有長照,然而,外看通常只會讓失能者更依賴。洪德仁認為,居家醫療服務的介入,可更積極擔任復能角色,肩負老人健康管理,「才有機會老得好。」居家失能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提升照護品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監事黎家銘則表示,長照2.0推廣至今第五年,還是有不少人不瞭解怎麼用,或是不信任,或者有外勞乾脆不用,但這是可以透過居家醫療的介入作出搭配。衛福部長照司兩年前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顧」方案,民眾一提出申請,就可透過醫師評估個案後填寫「醫師意見書」,讓沒有醫療背景的照服員、長照A單位個案師或一線家人申請適當的長照2.0服務,包括居家環境障礙改善、輔具申請,喘息服務、職能治療師協助復能。黎家銘分享,一名萬華80多歲的老伯從加護病房出院後,女兒從門診才知道有居家失能照護方案,經過評估,協助串聯當地照管中心安排相關長照服務。由於醫師意見書具專業公信力,家屬配合度高,減輕老老照顧負擔,也讓不同專業之間的資源做出最佳整合,最後連女兒都來掛號成為他的家醫病人。倘若失能者住到機構呢?2020年長照司又新增「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讓社區醫療團隊也能服務住民,降低前往醫院的就醫機會,卻能大大提升照護品質。洪德仁分享北投社區醫療群61位醫師中,已有23位醫師加入居家醫療服務,成立了「仁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連同附近的失能家庭、住宿機構長者都會定期訪視。偏鄉資源仍不足,應提供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從早期的社區醫療群模式到長照2.0下的整合醫療照護,黎家銘說,台灣雖有一定收案量,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發展更加細緻。例如偏鄉地區的社區醫療資源仍不足,政府應提供更大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推廣,許多宜蘭、台東、花蓮、金山的社區醫師只憑著熱忱,無法做長做久。此外,「居家醫療照顧」、「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基本上都是架設在家庭醫師制度下所形成。洪德仁說,自己的醫療群有三分之一願意加入居家醫療「比例已經算高」,一個社區醫療群能成功推動,一定要靠團隊。此外,強有力的後送醫院建立綠色通道,也能讓民眾對基層服務更有信心。
-
2021-02-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0.5公分之差長短腳造成膝蓋痠痛,拜師日名醫造福自己也造福病人
我的左腳比右腳短了0.5公分,差不多是一支原子筆的寬度,卻足足讓我左大腿外側及膝蓋反覆痛了三年多,要不是阿部勳老師,到老我可能都不會知道自己有長短腳問題。十年前,臨床及研究兩頭忙,左大腿外側及膝蓋常莫名痠痛,熱敷、電療、針灸都做了,沒多久又復發,心想是不是缺乏運動,便開始跑步,但每次運動完左膝更疼痛,嚴重時還會吃止痛藥。這樣好好壞壞的狀況長達三年多,直到2014年,榮總邀請日本新潟醫療福祉大學義肢裝具自立支援學系暨人體運動機能研究所系主任阿部勳教授來院上課,開啟了我重新認識自己一雙腳的序幕。兩腳負重不同 單側痠痛阿部勳教授在日本義肢輔具界具有相當學術地位與臨床經驗。上完課,我第一次意識到結構性長短腳的重要,因為遺傳造成兩腳的骨頭長度不同,一站起來兩腳負重就不同,所以容易單側痠痛,在沒有矯正的情況下,走越多或跑越多,症狀會更明顯。從阿部勳教授的課堂學到,雙腳長度差距要到二公分以上,大腦才會明顯察覺,所以,輕微差別的長短腳,過去在醫學上鮮少人注意。我特意去查看文獻,全球人口有四至七成有結構性長短腳問題,兩隻腳落差在5.2公厘加減4.1公厘之間,因為布尺量測有嚴重誤差,建議採用更精密的三連片X光。量身訂做鞋墊 矯正足弓有長短腳的人,若要雙腳站在同一水平面上,短腳被迫要往下遷就,長腳被迫要往上,如此雙腳的足弓也被迫扭曲,因為人體是鏈狀結構,環環相扣,所以也會牽動小腿、大腿、骨盆跟著旋轉,脊椎也會呈代償S型,肩膀也變一高一低,而大腦自動會挑選一隻腳當全身的支柱,被挑選到的腳負擔大,年輕時雖不會感到異狀,但隨著年紀漸增,肌肉韌帶彈性逐漸減少,無法吸收因長短腳帶來的左右不均力量的衝擊,支柱腳便單邊痠痛,雖然可熱敷電療,但其實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開模量身訂做一雙鞋墊,把足弓矯正並把長短腳的差距補上,配合對的鞋子與襪子,再加上骨盆回復運動,我這樣做了三個月,痠痛明顯改善,原本第二蹠骨容易長繭,速度也逐漸減慢。在此之前,雖然穿過幾種鞋墊,卻因為沒有量身訂做,長短腳問題並沒有解決。「穿而優則學」,自己覺得受用後,40幾歲的我,決定重拾書本跨洋拜師阿部勳教授,開啟了長達四年的日本博士之旅,記得有次飛去上課,匆忙上飛機忘了穿鞋墊,行李也沒準備第二雙,一周後回台,全身痠痛不已,好像「身體護照」沒帶在身上,大意又後悔。台灣首位獲日優秀論文獎2018年3月,我不但順利取得博士學位,還以長短腳的論文拿到優秀論文獎,是台灣學生第一位拿到此獎項,在此,要特別謝謝家人與老公的支持跟陪伴,更要謝謝阿部勳教授讓我進入長短腳研究,造福了自己,也造福病人。醫學辭典/長短腳長短腳分二種,真性長短腳,又稱結構性長短腳,兩下肢的骨骼左右不等長,多半來自遺傳、先天疾病或下肢骨頭術後;假性長短腳,又稱功能性長短腳,兩下肢骨骼左右等長,但常因其他因素導致身體活動時兩隻腳不對稱,多半來自脊椎側彎、單側肌肉過度緊繃或是腳型異常所導致。李思慧小檔案現職: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日本新潟醫療福祉大學醫療福祉學研究所博士專長:●肌肉骨骼復健●智慧醫療復健●高齡復健●能力回復復健經歷:●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臨床研究員●英國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高齡復健進修興趣:跑步、賞櫻、賞楓、學習新事物
-
2021-02-01 科別.骨科.復健
大掃除姿勢不當恐拉傷 簡文仁教4動作省時省力防受傷
● 大掃除容易引起拉傷或扭傷● 常見受傷部位:肩膀、腰椎、手肘● 使用輔具,善用打掃工具及調整姿勢,可避免受傷春節將至,家家戶戶準備除舊布新大掃除,但如果打掃姿勢不正確,不僅容易腰痠背痛,還會導致受傷。專家建議,可藉由輔具和工具的調整,在不同家務間轉換工作,並適度休息,便可避免大掃除引起拉傷或扭傷。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肩膀、腰椎和手肘是打掃最常見的受傷部位,因為短期內過度使用,加上可能已有的舊傷,進而導致肌腱發炎、肌肉拉傷或扭傷。大掃除前 記得先做伸展近期便有許多肩膀肌腱發炎的病人就醫,一天約增加三至五人。患者可能早有潛在的肌腱磨損或鈣化問題,因為打掃手舉高擦窗戶或是負重,容易造成肩夾擠症候群,只要手平舉就會感到疼痛。陳建成指出,若在大掃除前先做暖身、擴胸等伸展動作,手要舉高時慢一點,工作30分鐘、休息5至10分鐘,即可避免發生肩膀不適。常彎腰拖地、推桌子或是搬重物,也容易造成急性腰椎扭傷。陳建成表示,大多數人出現閃到腰、動彈不得狀況,只要臥床一至三天便可慢慢恢復,但這段時間千萬不可再負重;少數人因為搬重物引發椎間盤突出,嚴重必須開刀治療。打掃時可用護腰、護肘如果腰椎受傷非常深層,陳建成認為,因為熱源難以到達組織,可打破急性受傷定律,不論熱敷或冰敷皆可緩解疼痛,但在冬天冰敷,則可能造成肌肉過度收縮,患者會更不舒服。陳建成建議,打掃時可以使用護腰、護肘等輔具,並搭配長柄拖把,以免腰彎帶低,或是幫抹布加一根竿子,應付越來越高的窗戶,讓掃除工作不再那麼費力。家務換著做 避免重複動作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則表示,大掃除常會引發身體痠痛及傷害,主要是因為重複做相同動作造成的「反覆性累積傷害」,因此建議可以在不同家務間轉換工作的項目,例如擦完幾片窗戶就改成拖地,不要堅持把窗戶擦完才改下一個工作,讓不同肌肉可以輪流休息。簡文仁傳授4個動作,只要微調打掃姿勢,並且「先用力再動作」,不僅省時省力,也能防止受傷。一、拖地前後弓箭步拖地時,如果彎腰對腰部負荷過大,最好挺直腰桿,以前後弓箭步帶動拖把或吸塵器。二、搬重物寧推不拉重物硬搬硬拉很容易閃到腰,最好用身體重量去推動,避免使勁猛拉傷到腰。三、拿物品轉腳不扭腰大掃除需要轉身拿清潔用品,但瞬間轉身可能會扭到腰。建議可以膝蓋微彎,腳底轉90度,保持背部與腰部平整,以「轉腳不扭腰」的方式拿取物品。四、高處擦窗加階梯要清掃比較高的窗戶或櫥櫃時,建議拿穩固的椅子或階梯,避免手舉過高或踮腳尖,讓肌肉長期緊繃、過度疲勞而受傷。掃除避免運動傷害方法1.善用輔具2.調整姿勢3.轉換工作4.適度休息
-
2021-01-26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的人,該穿這2種鞋!骨科醫師:從預防到改善,你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
只要更換鞋子與鞋墊,就能預防膝蓋老化!選擇可以預防膝蓋疼痛的鞋子與鞋墊當膝蓋在支撐體重時,並不是只用一個面支撐,而是以膝蓋內側與外側的2個點來支撐體重。若是膝蓋內側與外側的負荷沒有保持平衡,就會加重其中一側的負擔,承受更多負擔的那一側軟骨便會開始受損、減少。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體重平均地施加在膝蓋上呢?事實上,保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與地面接觸的「雙腳」。要是分別從前方與側邊仔細觀察腳部,可以發現如同拱橋般的「足弓構造」。讓腳底足弓維持拱橋般的狀態非常重要,因此在選擇鞋子與鞋墊時,必須挑選在腳底部位有些許隆起的「支撐足弓」設計,這就是關鍵。具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不只能減輕膝蓋的疼痛感,還能為還沒開始疼痛的人預防未來會膝蓋疼痛,因此必須在年輕時,就選擇這種鞋款與鞋墊穿著會比較好。與其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運動,倒不如先好好善用有支撐足弓設計的鞋子或鞋墊,維持良好的平衡,讓膝蓋平均承受體重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已經出現膝蓋疼痛問題,或是O型、X型腿情形嚴重的人,則建議應選擇在腳底內側或外側為傾斜設計的鞋墊。幾乎在所有骨科,都會有很多提供客製化鞋墊的輔具業者出入,若是有O型或X型腿的人,不妨與骨科醫師好好討論看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在一項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適合鞋款的研究中顯示,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款,必須擁有下列這4項條件。.鞋底有1公分左右的厚度.無跟的平底鞋款.重量較輕的鞋款.緩衝效果佳的柔軟鞋款比起高跟鞋,還是運動鞋與健康舒適鞋等沒有前後高低差的鞋款比較好,而且若是有固定住腳踝的款式,走起路來會更穩定輕鬆。經常穿著高跟鞋的女性,走路姿勢常會彎曲膝蓋。這種走路方式會造成膝蓋前面的肌腱承受過多負擔,而引起膝蓋發炎。此外,沉重的登山鞋、皮革鞋款,無法固定腳踝的拖鞋、海灘涼鞋、健康拖鞋等等,都會對膝蓋造成負擔,因此最好避免穿著這些鞋款。還有,在腳尖部位過於寬鬆的鞋子,雙腳會在鞋子裡前後晃動,也不建議大家穿著。這麼說來,「能溫和照顧膝蓋的鞋子」其實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最近也有一些鞋店裡有專屬的適鞋顧問,不妨與對方討論看看,了解自己適合穿著哪些類型的鞋子,也是不錯的方法。書籍介紹書名:擁有好膝力,逆轉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強膝蓋診治保健法,告別疼痛、找回蹲坐行走自如的雙腿!作者:磐田振一郎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7/09作者簡介/磐田振一郎醫學博士、日本骨科醫學會認可的骨科專門醫師日本再生醫療醫學會認可的再生醫療認定醫師日本體育協會公認的運動專科醫師1996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後,直到2010年應義塾大學醫院骨科工作。2004年前往史丹佛大學工學院留學,作為客座研究員進行膝關節動作與軟骨MRI測量方面的研究。回到日本後,在各地綜合醫院兼任骨科醫師,負責診療並執刀更換人工膝關節等手術。在過去20年內執刀超過2000件關節手術,是關節手術權威。於2009年為了整合針灸館、接骨所等不同業種並交換資訊,成立了「NPO法人腰痛.膝痛團隊醫療研究所」。從2017年起,於帝國Hotel東京本館4樓開設了「Riso CLINIC」,專門從事關節再生醫療。延伸閱讀: 把麵包當主食,難怪你老是覺得累!醫師告訴你:造成「腎上腺疲勞」的NG飲食習慣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麻痛別輕忽 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肌肉萎縮
● 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出現痠麻痛● 危險因子: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手腕曾受傷● 輕度採手腕固定、藥物等保守治療、嚴重可施行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診間來了一名教鋼琴的老師,自訴手及手指麻痛,一開始甩手和按摩會變好,最近卻沒什麼改善效果,忍耐了數日決定就醫,經過理學檢查及神經傳導檢查,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這是在門診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腕隧道症候群是指多種原因造成腕隧道壓力增加,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導致支配傳遞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和手掌的感覺,因神經受擠壓出現痠麻痛感,症狀有時會在夜間加劇,會影響像是扣衣服扣子、寫字、拿筷子等精細動作,長期會造成周圍結締組織纖維化,甚至有肌肉萎縮的狀況。從事需要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如打電腦、油漆、收銀機櫃枱作業、生產線裝配作業等,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遺傳、手腕曾經受過傷等,都是好發的危險因子。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可使用護腕輔具、消炎藥物、神經解套注射等保守治療,有助緩解症狀;若效果不佳,可以考慮接受約10分鐘的微創手術,使用特殊工具透過1公分的切口,將壓迫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減壓,使腕隧道的壓力釋放。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的治療指引,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是歸於最強的證據等級的治療策略,在術後一年的追蹤研究,顯著優於手腕固定、藥物、類固醇注射等保守治療方法,但術後最高仍有約四分之一的復發率,最常見的原因是纖維化及神經疤痕生成。對於具高危險因子的患者,可以在手術中使用取自人類胎盤的羊膜移植物,能夠抑制發炎,減少神經周圍疤痕組織生成及沾黏,促進神經修復,2020年刊登於《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英國國際知名SCI期刊)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也證明了在腕隧道症候群減壓手術術後使用羊膜移植物,功能與症狀的改善比單純減壓手術的患者更佳,在握力和神經疼痛等症狀均顯著改善。腕指關節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遇到非創傷的手部及手指麻痛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影響生活品質。
-
2021-01-1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單手廚房:下廚當復健 中風病友也能做菜
健康版X元氣網近日氣溫急凍,溫差大,不少心血管脆弱的高危險族群「挫咧等」,擔心中風機率大增。「慢病好日子」直播與單手廚房聯手,邀請兩位風友分享「如何單手下廚做復健」,他們單手切菜、調理食材有條不紊,靈活度不輸一般人。當晚直播超過2萬人次觀看,很適合風友學起來,製作驚喜料理與家人共享。單手廚房由成大斗六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團隊王茲閔、莊雅羽、潘沛晴等組成。單手廚房3年前創立,源起於病友小湘,20多歲的她中風,導致右側半癱,傷及語言功能,但她青春年華正好,必須學習獨立生活,治療師選定她感興趣的「下廚」作為復健誘因,從一字一句讀食譜,到出門買菜,最後能單手下廚。分享做料理 人人都是廚神單手廚房團隊原本只是將病友的下廚過程放上網路分享,沒想到吸引其他病友鼓起勇氣,嘗試單手做出料理。時至今日,單手廚房常收到各路好手病友傳來的料理照片與故事,單手廚房說,「沒想到我們改變了這麼多病友的人生」,單手下廚其實沒有風友們想像的可怕,只要學一些小技巧,人人都是廚神。風友高阿姨在開車時中風,一度情況危急,但她即便中風,平時仍需照顧失智的婆婆、做家務、煮飯,因此格外需要單手復健。她回想,有次婆婆在外面迷路,經協尋找到,但當下沒有其他家人可以把婆婆帶回家,她心想:「我用右手慢慢開便是」,就這麼用單手開車,安全返家完成任務。復健按部就班 累積能量單手廚房職能治療團隊特別提醒,若有任何中風徵兆發生,要立刻打119,由專業人員協助送往可處置急性腦中風的緊急醫療院所,中風後的復健一定按部就班,專業醫療復健的能量累積,會在某個時刻發揮最大的功效。經過復健,小湘已能開電動代步車外出採買,高阿姨也時常跟朋友到處玩、喝咖啡。職能治療團隊表示,透過復健計畫,病友重拾獨立生活的能力,洋溢自信光采,鼓勵風友別自卑,單手不只能出好菜,人生依舊精采。單手廚房小技巧圓柱狀食材(以白蘿蔔為例)削皮小撇步●食材下墊毛巾或止滑墊,減少滑動●用患側手稍微幫忙壓住,食材就不會滾走切片小撇步●大平面向下,順利切片不滑動不規則塊狀食材(以南瓜為例)切片小撇步●不急著先把籽挖掉,切塊後再去籽會更好處理,單手切菜的順序跟雙手切菜不一定要一模一樣圓型食材(以牛番茄為例)●尋找一個相對穩定的角度擺好●以刀尖或刀跟輕輕滑動,刀子穩住往下切即可利用廚房輔具 下廚更順手●瀝水籃:根據蔬果尺寸挑選瀝水籃,提起輕鬆倒水,例如鹽酥雞小籃子可以快速把食材倒進鍋中,乾淨又快速●蘑菇開罐器:增加摩擦力,瓶瓶罐罐好開又省力●輔助筷:適合手指不靈活的長者、用非慣用手吃飯的朋友,可依照直覺使用【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1-07 新聞.長期照護
迎接高齡社會 樂齡自立生活展示中心以各式輔具推動長者自立生活
霸王寒流來襲,職能治療師王志元提醒,天冷,肌肉容易緊繃,臥床的失能患者家庭,可善用輔具訓練長輩在生活中復健,配合「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能走盡量走、能做自己做」4大口訣,才能盡快離開病床,走向戶外。一名重度失智症合併中風的奶奶,長期臥床,每天需要定時翻身拍背換尿布,經職能治療師與家人討論下制定自立目標,透過站立式輪椅的協助,奶奶每天有三小時可離開病床、自主站立(分段完成),三個月後不但不需坐復康巴士,還可跟著家人搭車出遊,讓蠟燭兩頭燒的家屬相當開心。「輔具服務」是長照2.0下的四大服務之一,王志元指出,目前最常被申請的四大輔具,分別為電動病床、氣墊床、輪椅坐墊、特殊高背輪椅,申請輔具的家庭多半出於照顧方便,往往忘了訓練自立才是輔具真正目的與功能。王志元建議,使用輔具應從照顧轉為訓練,以電動床為例,除了可抬高患者幫助餵食外,也有助於移動患者,協助他們從床上起身;高背輪椅則可以提供患者背部完整的支撐,讓患者獲得充分休息,是中風、腦傷患者常用的輔具。根據研究,臥床一周,肌力會退步10至20%,臥床愈久,肌肉萎縮,甚至影響排便及吞嚥功能。王志元表示,長者其實是有能力自立生活的,而從失能到復能過程,36%需要使用3至6項輔具介入、29%需要6項以上的輔具,如果不知道該申請哪種輔具與使用,可先到各縣市的輔具中心諮詢聽取建議,也可以利用長照居家復能服務。全國第一家銀髮族用品專賣店—樂齡網在昨日成立「樂齡自立生活展示中心」,並推動自立生活聯盟,總經理張慶光表示,透過「對的」輔具,協助年長者自立生活、延緩老化與退化,像是針對帕金森患者設計的智慧防手震湯匙、協助久臥患者起身的輔助輕巧拉環、有AI功能的智慧膝力環,都是期望長者減少被照護的機會,或延緩被照護的時間點。
-
2020-12-28 新聞.長期照護
做照顧工作會被看不起?碩士居服員:越少人願意投入,你就知道它非做不可
「我記得那一天,姐姐過來跟我說,奶奶現在病危在加護病房急救,可能撐不過了。我跟姐姐都哭了,在學校長長的走廊上,我們以為要永遠失去奶奶了。那一天淚水流得很多,模糊了我的視線,但等到奶奶真的離開的那一天,我才知道什麼叫悲傷沒有盡期......」 蔡宗棋,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碩士,自大學開始便投入居家照護、親力親為,他從青少年時期,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給年邁的奶奶、長輩們較好的照顧品質。 ▍讀到碩士的目的?照顧不是很辛苦嗎?讀到碩士還繼續投入第一線的照顧工作,蔡宗棋並不為意,但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薪資太低、職涯發展有限、勞力太辛苦、不被尊重.....這些爭議,難道蔡宗棋的家人不會反對嗎?「這一點我很謝謝我家人,他們現在是很支持我的,我老爸會看我臉書,知道我在做的事,還有我的心路歷程,他是很鼓勵我的;當我退役回來,我老爸還問我:『準備好要去做照顧了嗎?』」宗棋進入長輩家服務時,對於輔具的知識要轉化成使用方法,對於轉移位的了解要實際執行,其實很多都不是學校有教的事。「我就讀的學校教理論,但更大的學校在社會,專業知識也要兼顧專業能力,要決心做居服,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因此,學習到的更廣闊。」「其實光是要走進去一個陌生的家裡,真的就是一個挑戰了!雖然很緊張,我還是會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我是北醫學生,請多多指教』。遇到不會的,我就發問,我知道不會的一定很多,所以我更用謙卑的態度來面對。」有別於時下對年輕人害怕吃苦的刻板印象,宗棋希望社會用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照顧」這件事。▍越少人願意投入,你就知道它非做不可「當我們對『照顧』感到沮喪、無力時,可以反過來想:『我們又願意做些什麼』?」照顧人力不只年輕人不願意投入吧!我現在傾心傾力去做,是希望能有一點點改變,但只有我一個人也是不夠的,老實說,我也希望更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就像一顆小石頭丟入水池,很快就下沉,但如果更多小石頭願意投入,那一層又一層的漣漪,讓人不想看見也難。 「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還是非做不可!」宗棋說到,許多人說照顧工作會被看不起,他回應:「我們都希望在自己最軟弱無助的時候,能有人能在身旁照顧並給予協助,而看不起照顧工作的那群人,無形之中也貶低他人的專業和社會價值。」他接者說,現在許多大專院校增設了許多高齡相關科系,學生們應該是更有專業能力,如果能投入照顧領域,無疑是大大的加分。 「限制在那裡,可是我們能改變看待限制的方式,讓阻力變成助力,我想表達的是,任何領域都有成功與失敗,最怕的是什麼都不做,如果覺得沒有機會,是不是我們該改變自己看事情的角度,然後付諸行動。」▍心中那個永遠的奶奶 總在默默地支持可是一提到奶奶,宗棋還是一陣感傷:「我當初是因為想親自照顧奶奶,才讀相關科系的,奶奶過世了,頓時我的生活也失去了目標......」低潮許久的宗棋,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奶奶過世所帶來的「禮物」。「這個世界好像一面鏡子,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我們現在做的,都是一點一滴累積成未來,我可不可以為自己未來努力些什麼。奶奶雖然過世了,我沒有機會對她表現孝道;但我的照顧專業,可以照顧其他爺爺奶奶啊!」 有了這番醒悟的宗棋,如他所說,心境成熟了很多。每一次到長輩家服務,他都當成一次成長、學習的經驗,也因為這樣思考,他所讀的理論能與照顧實務結合,照顧的專業技術能被看見,且被提升;再加上他體貼、細膩的心,每一次照顧,都不會只是照顧而已。他每一次敲起案家的門,也再敲起一次心門,像是在說:「嗨,別擔心,我是蔡宗棋,我會用我的專業和關懷來照顧你。」仔細看,你以為投入水池的是小石頭,其實是顆鑽石。(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17 科別.耳鼻喉
無喉患者/一字一字學發音 食道語練兩年才串成句
「啊、啊…」這個簡單字音對正常人來說輕而易舉,但對切除喉嚨的「無喉人」而言,可能得花上大半年,才能學會用食道語發出這個字音。目前無喉者發聲方式,主要利用氣動式或電子式發聲器,也可學食道語或在氣管與食道間植入人工活塞瓣。其中食道語是最自然的發音法,病友不必買發聲器等輔具,但不好學習。台北榮總耳鼻喉部主任朱本元的外公也是無喉人,深知病患痛楚。兩年前他從恩師、北榮前耳鼻喉部主任張斌手中接任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職務,投入無喉者復「聲」行動。「食道語至少要練習半年以上才能流利說話」。高榮耳鼻喉主治醫師張庭碩說,食道語是利用打嗝方式,運氣震動食道粘膜發聲;用人工發聲器也許學一堂課就可上手,但使用氣動式發聲器需一手按壓氣管切口,難以清楚表達話意。至於用電子式發聲器,聲音單調像機器人,張庭碩說,「當說話沒人聽得清楚,有人乾脆以書寫溝通,等於喪失說話功能」。罹喉癌的李運臣,九十三年到泰國學食道語,從一個字、二個字發音,練了兩年才能串連成句,現在是食道語老師。他說,以前使用人工發聲器,得不斷取出管子甩口水,學會食道語後,表達更清楚。復聲協會台北班主任楊復正,八年前在術後足足當了一年啞巴,後來決心學食道語,每天到公園狂練兩小時「啊、啊」,但像把壞掉的喇叭接回來,一切都值得。
-
2020-12-16 新聞.生命智慧
漸凍人胡庭碩給媽媽的一封信:下輩子,不要再當妳兒子!
生命,是席推辭不了的鴻門宴;而活得燦爛,是讓自己好過點的一種選擇。24歲,稚嫩如同條剛過水的毛巾,還濕漉漉地滴著青春。若說如此年輕的我,真的能在紙上呈現出什麼,那說話的必定不是我,而是生命本身。相信每個人一生,都被賦予了一個課題。它不存在著答案,只是叩門,等著我們回覆。我是胡庭碩,而我的課題,老早寫進了我的身體:「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隨著時間,我的肌肉會一根根消逝,終致癱瘓無力。很幸運,我不是一出身便失去行動自由,而是能在漸漸失去的生活機能裡,去更懂得珍惜:「我還活著」。因為我的疾病,我比一般人更體會時間的寶貴,也更認真去感受每分每秒的流逝與積累。因為疾病,我無法對「需要」假裝,被迫誠實地坐上輪椅,接受任何我必須接受的幫忙。也因此,我學會每個人本來就不完美,本來就都有屬於自己的輪椅。承認自己軟弱,並不可恥,它代表你勇敢地接受自己是誰。而坐輪椅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社會這麼美好,或許依然許多不便,許多結構上的問題。但坐上輪椅後,發現大家無私給予協助的背後,都是一顆顆的真心。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推人一把。而當自己需要時,或許有些彆扭,但還是該坐上屬於自己的輪椅。勇敢承認自己的軟弱,接受自己是誰,才能專注的,往你該去的地方去。最終校稿前幾日,身體又一次重大退化。以前頂多無力,容易摔倒,現在開始膝關節會痛,像打完肌肉針一樣的劇烈痠痛。可惜不是揉一揉,挺過了就沒事。而是持續一整天,不論站坐躺臥,每換一個姿勢,痠痛就像嘲笑自己的無謂掙扎般,次次襲來,毫無改善。因為太痛了,真的很不想走路把吃完的碗放在水槽;因為太痛了,在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會議時無法專心;因為太痛了,所以哭了好幾回。不只是很擔心自己還剩多少時間,不只是難過為何老天爺為何選我的心理壓力。是第一次,因為貨真價實的肉體疼痛而淚流。真的沒有力氣,連吃飯,都開始像狗一樣把頭埋在桌上,半年前,只是碗拿不高拿不久,現在,已經夾不到60公分遠的菜了,即便碗裡的飯,也沒力氣用湯匙送上坐挺的嘴,只好彎腰,如狗。一次摔倒,膝蓋血流如注。覺得什麼都是假的,夢想堅持信念社會企業在地創新……都是假的,現在的我,不過是個倒在地上,痛到哭出來的膽小鬼。因為沒有力氣,所以沒出門就偷懶不天天洗澡;因為沒有力氣,好幾次坐著穿鞋,重心不穩摔倒,就索性再也不穿鞋。覺得真的沒力氣再多管別人怎麼看待,只想好好地,做自己。「生命鬥士」真的是個對我太沉重的稱謂,充其量,我不過就是接受灰心喪志也是種常態,每次摔倒,難過個幾分鐘,選擇一種讓自己更好過的心態後,再站起來。所謂堅強,應該就是接受世界對你的安排,罵一罵,然後想法子多做一點什麼,繼續過日子。就像網路「鄉民」們很愛講的那句話:「人生是張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悲劇)。」與一般同儕相比,我,胡庭碩,24年來的這張「茶几」,上頭擺放的「杯具」,也算是琳琅滿目了。童年時父母離異,家中又遭逢經濟危機,算起來也是「出身寒微」,而且,還罹患會不斷惡化的罕見疾病……有沒有這麼戲劇化的啊?如果我活得很悲慘,那就只是個無限悲催的苦情劇而已;但是,如果我有辦法活得很精采,那麼,我的人生,就會是一齣夠強悍的勵志劇。沒錯,我不打算走悲催路線,我要把我的人生,活得夠強悍、夠勵志。給媽媽的一封信:下輩子,不要再當你兒子 媽媽:今天我生日,23年前的今天到現在,辛苦你了。難以想像,生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孩子的你,怎麼捱過親友責難的每一天。你放下了保險經理的高薪,結束婚姻,毅然決然的扶養我長大,你大可把我丟到安養院,但你沒這麼做,為什麼?醫生說:「這孩子活不過6歲、活不過12歲、頂多活到18歲。」我不知道當時聽到噩耗的你,怎麼能笑著哄我說:「醫生叔叔說你6歲就會好、12歲就會好。」到18歲,我嚴重發病,鬧憂鬱症天天想死,我不知道當時失業的你,怎麼繼續撐起天空,不讓絲毫浮雲壓傷脆弱的我。如今,我23歲了,多活的每一天,都因你而成就、而榮耀。國中時,你因工作還債無法抽身,放棄到高雄領模範母親的獎;今天,我要細數你的光輝,大聲告訴你:「我愛你,你永遠是我心裡的模範母親。」小時候,有件事我又氣又不懂。每次跌倒,你就是不扶我。就算我必須在公園地板上、眾目睽睽下爬行十幾、二十分鐘,勉強撐著公園椅子才能踉蹌起來,你就是不扶我。長大後才知道,很多同我一樣病症的患者,是走不了路的。要不是你狠下心不扶我,我根本學不會自己走。我不知道你如何忍住不出手,我每在地上掙扎一分鐘,對你來說不就像千刀萬剮一世紀那麼久嗎?別人愈同情我,你就愈對我要求。小時候手部肌肉不協調、字醜,我寫一頁你就撕一頁;成績不好,我少一分你就打一個巴掌,「走路就不好了,書還讀不好,媽媽走了你怎麼辦?」我上建中、我上台大法律,這些,都是你為我準備的。讀書不是唯一一條成功的路,可那是你用血淚鋪成的一條安全路。你手中每一鞭,都同時打向我也打向你自己,你忍著心痛,你要我自己站好,不要誰可憐我。那時你自己開公司,但不管多忙,就是要親自送午餐給我,只因為我愛吃特定一間店的便當。雖然你送到的時間都太晚,我來不及吃,而必須在同學午休時被罰去教室外面吃。但沒讓你知道的是:每天中午都看得到媽媽,就算只有一下子,我都好開心。國中時,你開的公司被合夥人惡性倒閉。白天你找了份會計工作餬口,但天還沒亮,就得出門到早餐店打工、晚上則在自助餐店洗碗,為的是能帶剩菜給我加料。 記得有一晚,十一點了,還等不著你來接我。補習班主任拉下二樓鐵門,帶我到一樓7-ELEVEN等你下班。「要喝什麼,自己挑。」我站在冰櫃前,眼花撩亂。我沒有零用錢,也因此沒有買飲料的習慣,一時劉姥姥逛大觀園般的無助。「喏,這個好喝。」主任走過來,挑了兩罐綠色窄底寬口的奶茶,往櫃台走去。我突然明白,選擇的重要。我沒有錢,不能選擇我要喝的飲料。你的生命不也是無從選擇。那時,我以為只要有錢,是不是就能讓你的生命多點選擇。我不用變成大富翁,但至少我要有能力選擇我要的。而我要的,就是你晚上能早點回家,早上能睡飽一點。國三我開始打工,高一在補習班教課,大二時月收入就有15萬元。媽媽,那都是要讓你放心,能自由選擇你要的生活。現在,我進入了社會企業、公益創新這條路,雖然不再動輒數十萬入袋,我都不會忘記你為了我,追逐著生活的背影。想要你安心, 照顧你、照顧好自己, 一直擺在我的第一位。你總說:「慈善讓郭台銘去做就好,輪不到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要跟你說,我做的不是慈善,只是希望在賺錢的同時,也為這個世界多做一些。就像你當導護媽媽、當掃街志工一樣,你告訴我:「我們難過時別人幫了那麼多,自己可以的,就多做一點點。」你可以好好享福了,之後的擔子,我會替我們倆扛起。高中發病後,我不能再自己搭公車上下學、不能再走路到合作社領愛心午餐。剛坐上輪椅的我,難以接受仰賴輔具的事實,除了哭,就是鬧自殺,覺得老天爺為什麼這樣對我。我知道,你比我難受。但你忍了下來,只在我哭累趴在桌上時,逗我笑,問我要不要補充水分。那一天,我拿著菜刀準備割腕。你奮力跟我掙,甚至用手直接握住刀刃, 你不管自己會不會受傷, 你只在乎我要好好活著。我嚇到了鬆手,跌坐牆角。「不要鬧了,媽媽要煮晚餐,把刀子給我。」那時覺得荒謬,人都不想活了,還談吃飯。但你不知道,這句話陪著我,走過了之後好多好多低潮。「不管多痛苦多悲傷,日子還是會來、生活還是要過。」這是我學會的,謝謝你,用你的一生無怨無悔的待我。你真的太偉大了,下輩子,我再也不當你的兒子, 我要當你的父親、當你的母親, 好好呵護你,不再讓你這麼多痛、這麼多苦了。媽媽,我愛你。------------------------------------------------------------給兒子的一封信:來生,當我掌心珍捧的花庭碩:你寫給我的那封信,至今我仍不忍也沒勇氣去讀,不過我身旁的朋友都看了,還感動哭了。其實我覺得你活得比較辛苦,我心裡沒少問過自己:「要是沒把你生成這樣,那該有多好。」不然你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也不枉你所擁有的聰明才智了。你生下來就很好帶,吃好睡好還很少哭鬧,坐月子期間我都能一邊帶你一邊做家事,你這麼貼心,讓我養得更努力,一心想把你養得白白胖胖。但就在你五個月大時, 事情不再那麼順了。你開始出現厭奶情況,為了讓你吃進營養,我半夜就起來將米洗好泡上一小時,再用電鍋蒸成稀飯,然後把稀飯打成泥並濾出汁,就這樣一半米漿水一半牛奶泡給你喝,日復一日也不覺得累,因為養你是我的責任,能夠有多努力的養,我就有多努力。不僅如此,那時的你連翻身也似無力做到,我心裡直覺不對勁,趕緊帶你去看醫生,為此,不但讓你忍受開刀檢查之苦,還吃了醫生開的抗生素,結果藥物過敏導致四肢手指腳趾都腫得像一根根棒槌,任誰看了都於心不忍,可是醫生卻找不出任何病因。我越來越茫然,怎麼會這樣?上了幼稚園,你明明是小小班的年紀,卻有著中班的個頭。要說你長得好,可偏偏站的姿勢、走的樣子愈來愈怪,於是我又帶你四處求醫治療,但看遍了大醫院、中醫診所、整脊復健,甚至連密醫與偏方也沒放棄,所有該試的都試過了,還是沒人能告訴我:你怎麼會這個樣子?說真的,我心裡很慌也很害怕,可是醫院檢查結果只淡淡說:「這病沒藥可治。」到底是什麼病?醫生卻說不清楚。我從未聽過沒藥醫的病,又不是癌症,但你不良於行是事實,我每天都活在恐懼中,害怕哪天醫生說有藥可治,而我卻沒有錢去醫。所以我拼命找時間去賺錢,使得你從小只能待在保姆家與安親班,無法給你正常家庭的溫暖,我心裡愧疚。不過,我想是因為你待在老師身邊的時間久,對老師這個職業有親切感,所以長大後也想當老師吧!從小,大家都叫你天才兒童,字還不會寫就能讀報紙,可能你自己也知道走起路來就會跌倒,還不如乖乖坐著讀書,任何的書本報章雜誌傳單,你都會把玩在手上看,你會特別聰明或許是這原因。如果,我有把你生好的話,你的前途應該會更好。遇到榮總高醫生是一個轉捩點,多年來的疑問與煎熬終於有了答案。大概在你高中三年級時,知道這病叫「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後,我心裡反而淡定,不再盲目求醫問卜了,我開始自己看書、參加罕見疾病團體,想找出什麼才是對你最好的方式。我更加用心在你的營養上,不讓你吃任何二次加工或化學添加食品,把體內需要的營養補給充足,病才不會馬上擴及到脊髓。你跌倒,我也不扶, 就算在家裡也如此, 這不是狠心,我知道你爬起來的路很長、回去的路也很長,可是你得憑自己的力量爬起來,因為我不可能永遠跟在身邊幫你。考完高中聯考隔天,你馬上就到附近的補習班當老師,其實家裡已經不急著要你賺錢貼補,我想,你是需要人家的肯定,所以懂得主動爭取機會。從家裡到補習班的路很短,別人都用走的,我用機車載你去,不想你把體力耗費在不重要的事務上。可是回程時,我只載了書包回家,讓你跟朋友一起走著回來,這段路程雖然很短,卻希望你能感受那同儕之愛。後來,給了你一臺電動代步車,就是希望你盡可能走出家門,愛吃什麼、愛看什麼,只要有朋友和你一起去,幫人家付一點計程車費用沒什麼,因為我知道現在的你更需要同儕陪伴。只要你能隨時注意自己的安全,你想做什麼我都讓你放手去做,如果你很想做公益,那就大膽放心去做吧!你不像一般人,過完今天,還有明天。在你18歲發病時,我就有了心理準備,有一天你會需要我一直陪著你,但在那天來臨之前,我希望你活得快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對你沒什麼期許,講未來實在太遙遠,只要你現在過得充滿活力,勇敢面對一切就夠了。你的人生歷練已經夠多了,一路走來的風霜與苦難都會成為你的養分,讓你變得更堅強。當年,榮總高醫生說你能長得這麼好真是個奇蹟,但如果我能早點知道你是什麼病,我一定會把你再養得更好些。每次看到家裡電視機旁那棵發財樹,我便會想到養花就像養你一樣,別看它現在生氣盎然,以為是買來的,誰想得到十幾年前它還是遭人遺棄的小盆栽,殘破的瓷盆裡僅薄薄覆蓋一層土,露出的兩條樹根早已枯乾,瘦小的樹幹上無枝無葉,我看著可憐便帶回家養。家裡的花花草草,我都用帶孩子的心態在養,每天給水分是一點一點慢慢澆,肥料也是一顆一顆分次給,多了少了都不行,而越不起眼的花,我越能養得枝繁葉茂,人人看了都稱讚長得好。如果,有來生,我希望你是我手中的花,我會用心地養,讓你不受風寒,健康茁壯。媽媽 何美金 筆(採訪整理/廖薇真)書籍簡介書名:漸凍人生又怎樣?:我胡庭碩,自己的人生自己扛!作者:胡庭碩出版社:親子天下出版日期:2015/01/08作者簡介/胡庭碩總統教育獎得主、100學年度升大學滿級分榜首、行政院青年顧問,目前為社會企業工作者。自幼罹患罕見疾病,但卻不因行動障礙自我侷限,反而四處奔走,傳遞社會創新理念,激勵人們發覺自我價值,勇敢為世界承擔,共同為創造更好的社會付出。演講主題囊括:志工服務學習、生命教育、夢想與實踐、挖掘自我熱情、青年返鄉、社會企業家精神、社會創新、社會設計、學習方法等,亦舉辦多場「設計思維 X 在地創新工作坊」。超過百場活動,影響數萬人次。
-
2020-12-15 養生.無退休時代
「哪天出意外,我不希望帶給家人太多困擾」29歲上班族 超前部署各式保險
對廿九歲的上班族鄭佳興而言,透過科技保護獨居父母,提早預防並降低自己遭遇意外時的風險,就是他孝順家人的方式。這些念頭的起點像部公路電影。鄭佳興自十八歲起,從桃園搬到台北獨自租屋,求學也求職。每次往返老家和車站,都由父親騎機車接送。就在某一天,他突然發現「以前我只能看著爸爸的後腦勺,現在我卻看得到前面的路。」父親老了,他得守護爸媽。擁有公關暨廣告碩士學位的鄭佳興擅長說故事,更擅長規畫。從意識到「自己已經快卅歲」那天起,他開始研究保險,透過從事保險業務的大學同學引薦,逐步買了長照、醫療、儲蓄險等。鄭佳興說,曾有朋友問他為什麼要花錢買很久的未來才用得上的保險?他原先說不上來,只覺得應該去做,後來才慢慢想清楚:可能是體認父母老了,如果哪天自己不小心出意外,「我不希望帶給家人太多困擾。」鄭佳興表示,長照並非專屬於銀髮族的需求,因為災害或病變不會挑選受害者;若在年輕時遇上意外,家人便要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還必須考量買輔具、雇用看護工的長期費用,將造成年邁父母的龐大壓力。也因為年輕人保費低,趁此刻超前部署,總比沒有好。鄭佳興指出,「我所能做的,只有盡量減少風險,顧好當下可以完成的責任。」他為父母想得很遠,下一步要開始研究「智慧家庭」,例如用手機遠端檢查家門、瓦斯爐和電器的開關。萬一父母未來出現失智症狀,他和兄長也能從外地守護,避免意外。照顧好爸媽,也是照顧好自己。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