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該看哪科.眼部
搜尋
身高
共找到
369
筆 文章
-
-
2022-03-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熟齡族隱形殺手!「骨質疏鬆」 靠牆站就能檢測
俗話說:「人老骨頭脆」,意思指上了年紀後,骨質流失過多導致骨骼變得脆弱,稍微一個跌倒、外力撞擊、彎腰搬提重物,甚至打噴嚏就會引起骨折,全身劇烈疼痛。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顛峰,之後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每年流失骨量0.5%至1%,應該趁年輕時存骨本,才能有效顧老本。季節交替之際,一名病患因咳嗽太用力導致胸痛,就醫發現竟是胸椎骨折!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分享門診案例,骨質疏鬆被喻為「熟齡族的隱形殺手」,平時並無特別明顯症狀,等到骨質流失出現背痛或骨折才知嚴重性。根據統計,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最常出現在髖部、脊椎和手腕,又以老年人髖部骨折最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骨質密度與年齡、性別相關,但年輕人若是生活習慣不佳、長期減重、缺乏運動等,小心成為罹患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呢?Q1:骨質疏鬆的原因是什麼? A:年齡老化造成對鈣質的吸收、維生素D的活化減少,身體造骨能力下降,生長趕不上流失速度,使骨密度逐漸降低、結構變差。當骨質內的孔隙變大、骨骼密度變小,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就容易有骨折的情形發生。Q2: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的好發族群? A:50歲以上的女性。女性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分泌急遽減少,易加速骨質流失;雌激素對骨骼有保護作用,停經婦女罹患骨質疏鬆高出男性好幾倍。而歷經懷孕、哺乳過程的女性,大部分都會缺鈣,影響骨骼健康。Q3:怎麼預防骨質疏鬆保骨本? A:首先作息和飲食要正常,戒菸酒、多補充鈣質食物,最重要的是保持適度運動。護理師周珈汶說明,長期久坐不活動,骨質便會流失,出門運動順便日曬補充維他命D,促進身體鈣質的吸收。負重、肌力訓練可以改變骨質密度,快走、爬樓梯、慢跑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有症狀的患者,運動前先請醫師評估,避免運動傷害。Q4:如何從飲食下手,增加骨質密度? A:選擇高鈣的食物維持骨骼強健,例如:鮮奶、乳製品、小魚乾、黑芝麻、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注意低鹽低糖低脂原則,避免過多的鹽、糖和脂肪影響鈣質吸收。另可多攝取菇類、豆漿、鮭魚、雞蛋等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調節骨質的生成。Q5:還有哪些注意事項,避免嚴重骨折? A:搬提重物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長輩最好請年輕人代勞,減少脊柱的壓力。老年人常因跌倒造成骨折,導致臥床和死亡!有骨質疏鬆的患者,應重視居家環境安全,加裝扶手、止滑墊,降低跌倒風險。骨質疏鬆自我簡單篩檢 需要做什麼檢查?身高比年輕時的身高矮縮3公分以上,就要小心警訊。身體貼靠牆壁,若後腦勺與牆壁的距離達3公分以上,可能已出現骨質疏鬆,正常人幾乎沒有距離或小於1公分。建議就醫照X光確認是否有骨折情形,或是做骨密度檢測,及早預防與治療。
-
2022-03-0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經歷台南登革熱,為控制疫情瘦10公斤!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鼓勵醫病多討論才能進步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上任滿周年,在醫院院長中算是新手,但行政經驗相當豐富,曾任台南市衛生局長六年,經歷台南市登革熱戰役,重回醫療體系。他認為,「醫療已經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醫病關係大大改變,精準個人化的治療取代過去傳統治療方式,不論醫師、患者或家屬,都必須有所調整。從醫療專業轉醫療行政63歲的林聖哲是整形外科醫師,原本在成大醫院服務,副總統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延攬他進入小內閣,擔任衛生局長,之後陸續擔任郭綜合醫院、安南醫院副院長,去年三月一日升任安南醫院院長。待人親切、沒有院長架子的林聖哲,從醫療專業轉做醫療行政,經歷與一般的醫院院長不太相同。之前在成大醫院服務時,前任院長林炳文找他擔任公共事務室主任,打破由行政人員擔任的慣例,醫師做公共事務有什麼不一樣?他開玩笑說,「光是幫忙喬病床就不同。」處理登革熱瘦10公斤成大病房經常一床難求,病患與家屬在急診等待多日常有抱怨,林聖哲安慰他們「去病房只有一位醫師照顧,但在急診至少有三名醫師照顧」,往往就能化解,良好的績效讓他在行政系統中冒出頭來。醫師出身的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希望有現職的醫師擔任衛生局長,林炳文院長即推薦林聖哲出任局長一職,2016年竟碰上台南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病例超過兩萬人、死亡112人,他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兩個月體重掉了10公斤,但在他的努力下、引進大數據及AI等技術,疫情獲得控制,隔年的病例數降為2例,此歷程成為全球典範。成立九年盼與同業合作安南醫院成立九年,在台南是一家年輕的醫院,一度被其他醫院視為「搶病人的醫院」,林聖哲接任院長後,積極與其他醫院打好關係,希望大家不是對手而是合作的夥伴,鼓勵年輕醫師到新的醫院發揮專長,並跟上醫學最新發展,引進新設備,企圖在台南激烈的醫療競爭中闖出一條路。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新醫院新觀念,他期待醫護都能跟上時代,「不再像過去醫師說什麼病人就只能聽從,沒有討論空間」,隨著科技進步,醫療走向個人化,像癌症治療就會依不同的基因等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是非題變問答題,要多討論才能進步。林聖哲養生祕訣:愛跟家人健走,留時間放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身高181公分,在人群中總是一眼就被看見,外表斯文帥氣,多年來維持好身材,被認為是最適合擔任整形外科的醫師。從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的林聖哲,即使工作忙碌,每天也不忘運動,目前健走是他最愛的運動,因為健走不僅可以健身,還能聯絡家人感情。林聖哲出身嘉義的醫師世家,舅舅與哥哥都是外科名醫。原本大學想讀理工的他,因為成績太好,被高中老師遊說改讀醫,考上台大醫學院。由於高中時資優班與體育班混班,班上很多運動高手,他也愛上球類運動,是籃球與手球校隊;從醫選擇走外科,除了跟隨舅舅的腳步外,他笑稱,「我是來自嘉義的『土雞』,體力好,最適合走外科。」「年紀愈大打的球愈小,年輕時打籃球,後來是網球、高爾夫球,現在最愛的是健走。」林聖哲表示,每天晚上與家人一起外出至少走半小時,還會找老父親散步,平常大家都忙,只有散步健走,一邊運動還能一邊交流,感覺很棒。由於家族有易胖體質,多年來他很注意體重管理,如果知道明天有聚餐,今天就會先運動消耗熱量,每天量體重,維持85公斤左右,只要胖一點就會少吃多動減重。午餐如果吃碳水化合物、下午容易沒精神,因此中午他只吃水果,其他時間並不忌口,但會盡量營養均衡。除了健康管理,林聖哲很重視身心靈的平衡,覺得現代人太忙,往往沒有時間留給自己,他每天都會留下一小段的時間放空,或是偶爾唱唱歌、聽音樂,「心靈的平靜,是支撐我往前衝的力量。」林聖哲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美容醫學、手外科、腫瘤手術、燒燙傷、再生醫學、脂肪幹細胞、醫學倫理●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經歷:成大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台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郭綜合醫院社區醫學副院長、安南醫院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已從是非題變為問答題,相信醫師專業,多討論找出個人化治療選擇
-
2022-03-04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別以為青光眼是長輩的專利,高度近視也是高風險族群。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常等到就醫時,才發現視神經已嚴重萎縮,恐失明。呼籲五大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檢查: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度到300度間、年齡超過55歲、高度近視者,平常盡量減少讓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青光眼五大高風險族群.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據統計,全台約有40萬名青光眼病友,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呂大文指出,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內的盛行率來看,40歲以上青光眼的族群約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常見的風險因子,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等。如何判斷青光眼亞洲約有八成五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說,從臨床上觀察到,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等五大族群,容易有青光眼而不自知。呂大文表示,有無青光眼不能單靠「眼壓」做判斷,還需要進行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三年篩檢一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減緩惡化最常見一線治療藥物為眼藥水,除了要用對藥物,還要用對時機。控眼壓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陳賢立指出,多數病友約在清晨4至5點左右眼壓最高,眼神經容易受到傷害。因此點眼藥水的最佳時機是在前一晚睡前。若已懷疑或確診青光眼,避免眼壓突然升高。建議避免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按摩是舒壓好方法,但近日一名50多歲女性因肩頸酸痛接受全身按摩半小時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急診確認急性青光眼,緊急打降眼壓藥物才免失明危機。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今天在記者會中說,他在今年過年前遇到這名50多歲婦人,婦人在急性青光眼發作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青光眼是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青光眼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呂大文說,很多青光眼患者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早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根據健保資料庫,國內目前接受治療的青光眼患者約38萬人,這還不包含許多潛在不自知的病患。呂大文說,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這點可以從盛行率看出端倪,40歲以上族群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風險還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三高患者。其中,呂大文提醒,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以上群族尤其需要注意;上述民眾也應避免可能導致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降低對眼睛的危害,例如長時間在黑暗環境趴臥的按摩活動、高空彈跳、雲霄飛車等高速遊樂設施,或是潛水、跳水、倒立、仰臥起坐等。許多民眾都習慣睡前滑手機,甚至燈都關了還繼續使用。呂大文說,在黑暗環境中使用3C產品,因為光線暗、螢幕亮,會造成瞳孔放大,眼睛虹膜往旁邊推,若屬於隅角閉鎖青光眼,會影響眼睛房水排出,眼壓也會升高,也會誘發青光眼發生機率。由於亞洲高達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做判斷,完整青光眼篩檢包含眼壓檢查、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3年篩檢1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已被診斷為青光眼的患者接受治療非常重要,林口長庚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眼藥水是第一線治療藥物,陳賢立表示,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影響用藥順從性,可能是眼藥水的防腐劑成分傷害眼表;根據國際最新治療趨勢,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
-
2022-03-02 養生.人生智慧
活著不想麻煩人,死後不想成包袱!日本掀「生前整理」潮流,斷捨離當自己的遺物整理師
今年五十三歲的觀月優子(化名)去年在辦公室裡,突然肚子一陣絞痛,被緊急送醫後發現是 腸道出血。她在醫院住院了三天後,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在住院這段期間,單身的觀月優子心想:「如果我晚一步被送到醫院,不幸死去,那些放在家 裡的名牌包包、收集多年的音樂 CD,還有古董飾品,該怎麼辦呢?」 日本掀「生前整理」潮流當她想像著清潔公司在整理自己的遺物時,把那些東西直接丟掉,或是賣給中古二手回收商的畫面,就覺得胃又抽痛了起來。於是,出院之後她開始整理身邊的物品,利用網路中古二手市場,賣掉一些已經很少使用的東西,一年下來,大約賣出了一百三十件物品。剛開始她覺得這樣做很麻煩,但是陸陸續續接到買家傳來的感謝訊息後,讓她發現,原來還是有很多人和她一樣珍惜這些物品。隨著人口的單身高齡化發展,許多中高年齡者開始擔心,一旦自己撒手人寰,那些珍藏多年的物品不管是被當成垃圾處理,或是被硬塞到沒有興趣的親友手上,都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十一年前,日本瑜伽老師山下英子出版了《斷捨離》一書,帶動了居家整理術的風潮,成為日本年度流行語。而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隨著 Netflix 節目熱播,也風靡了全世界。最近,「生前整理」的風氣則漸漸地在日本老年族群之間形成。銀髮族成為二手拍賣市場大戶 年輕人為了折現,會把一些自己穿不到的衣服、用不到的書籍雜誌或公仔放上二手拍賣 App, 最近連六、七十歲的日本爺爺奶奶們也開始使用這些 App,拍賣自己收藏多年的物品,像是錢幣、郵票或是衣物。根據安田經濟研究所調查,跟三年前比起來,幾家大型拍賣網站、中古二手市場 App,超過六十歲以上的會員成長率超過三十倍,七十歲以上的會員則超過了五十倍。 這些高齡會員上網販售物品時,都不諱言地註明「生前整理」、「終活」(「終活」是指走到人生終點前應該做的事情),過去被當成禁忌的字眼,反而成了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 這群中高年銀髮族為什麼願意接受網路中古市場的販售模式呢?專門提供生前整理諮詢服務的梅本和子說:「三年前,雖然『生前整理』曾經被媒體報導過,但是卻沒有真正受到重視。最近突然之間盛行,或許跟智慧型手機普及有關。」包括 Yahoo 拍賣在內的幾家經營中古商場電商也印證了這樣的說法。用手機替商品拍照、上傳到交易,都比以往來得簡單且方便,甚至有些電商還會和便利商店合作,賣家只要把成交的物品包裝好,拿到便利商店印出寄送名條就完成,流程十分簡單。 日本已進入電子支付平台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網路中古拍賣商城背後的母公司又大多是電子支付平台,這也讓買賣雙方所有的交易行為不但能夠被有效的管理,也不用擔心賣家收不到錢、買家收不到貨的問題。加上這種類似社群媒體的App,比過去流行的拍賣網站多了一些人情味,也難怪這些銀髮族們一試就成了主顧。日本中高年齡者使用中古二手市場 App 的主要理由,不外乎「不想死後造成別人的麻煩」、 「利用手機 App 與買家互動,可以感受到沒有跟社會脫節的樂趣」。不過他們上網賣東西, 倒不是想要把物品變現而已,透過整理身邊不用的物品,可以重新跟現代社會接軌,也填補了生活中的空虛感。 「自己的年紀慢慢地老了,與其兩手一攤,把手邊物品交給後輩們去處理,還不如趁著還有精神和體力的時候,把這些東西處分掉。」今年六十六歲的石渡惠美子使用二手拍賣 App 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她上網拍賣的東西有香水、包包,還有年輕的時候到海外旅行帶回來的餐具等,總共賣出將近八十多項物品,進帳超過十五萬日圓。 「雖然這些東西在我的人生不同階段中有著不同的回憶,有時候真的很難狠心將它們丟掉,但是如果能夠找到願意好好利用它的人,仔細想想,也是件好事啊!」石渡婆婆偶爾還會打開手機瀏覽已經賣出去的物品照片,懷念一下自己年輕時的歲月。 透過APP來處分身邊的隱藏資產從二手拍賣 App メルカリ公布的資料顯示,他們的會員平均每個月的成交金額大約在一萬七千日圓,實際完成交易的會員年紀以五十到六十歲的女性最多,占了四成。第二名是同樣年紀的男性,占了三成左右。此外, 六十歲以上的會員每月平均成交金額超過五萬日圓。原因應 該是年長者對於物品的說明方式更細心,服務更親切吧!他們成交的物品大都集中在美術品、 高爾夫用具以及唱盤、錄音帶等品項。 日本人把手邊超過一年以上沒有使用的物品稱為「隱藏資產」,日本 NLI Research Institute 最近公布了一項統計數字:每個日本人平均有二十八萬日圓的隱藏資產放在家中,其中六十歲女性的隱藏資產超過五十萬日圓,大約是二十歲女性的二點五倍。而六十歲的男性大約三十五萬日圓,是二十歲男性的一點九倍。 日本終活協議會主任研究員久我尚子說:「這些銀髮族放在家裡長年不用的隱藏資產,是僅次於不動產以及金融商品之外的第三大資產。」這個民間組織積極在日本各地開辦講座,教導銀髮族們如何利用App來處分身邊的隱藏資產。隨著通訊產品日新月異的發展,老人們與社會有了更多的連結。他們在與年輕買家一來一往的過程中,無形之中也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遞給下一代。※本文摘自平安文化《當我們一起活到100歲:人生百年時代,日本教我們的那些事》 【延伸閱讀:離婚不是悲傷的終點,是追尋幸福的開始!「家政婦」隱忍30年終離婚,流淚月餘後重啟新人生】
-
2022-02-24 養生.健康瘦身
大量運動仍難瘦,原來是吃錯了!路易莎董座減重3階段 學會這樣減才不復胖
路易莎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身形高挑、體態健壯,很難想像,過去的他體重曾飆到99公斤、甚至破百,後來花了4年減下30公斤。外界好奇,黃銘賢怎麼辦到的?他透露,除了自己本身堅定的意志力,飲食及運動都是重要關鍵。 現年42歲的黃銘賢,身高180公分、體重73公斤,最瘦時期體重69公斤。 他大學時期體重72公斤,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體重從78公斤上升至83公斤,一度靠著少吃瘦回78公斤,卻又復胖。2011年,原本每天只吃晚餐的他,開始吃宵夜、服用抗憂鬱藥物,儘管有在打球運動,體重仍暴增至99公斤,最胖時甚至突破100公斤。 減重階段跑步累到腿軟、大量運動仍「難瘦」 原來都是「吃錯了」 「第一次跑步跑了200、300公尺就累到腿軟,甚至膝蓋會痛。」黃銘賢笑說,當時不覺得自己變胖,直到在球場遇上高中好友,對方從原本的140公斤瘦到101公斤,讓他驚覺兩人的體重幾乎快走到「死亡交叉」,才決心減肥,開始少吃並大量運動。 起初靠著少吃及跑步,黃銘賢的體重確實從99公斤下降至92公斤,但他發現,這方法容易復胖,就採取2個月瘦5公斤、再增加2公斤的做法,重複進行。他說,自己其實沒有認真規劃,但自認意志力夠堅強,花費約2至3年後,減下22公斤。 不過,真正讓黃銘賢意識到,減肥不能只減體重,更要減掉脂肪,是在他瘦下16公斤以後。 減脂階段「那段時間都是認真運動,吃還是隨便吃,也告訴自己運動是為了吃。」黃銘賢說,當時一周打籃球4天,重訓5天、每次1小時,有時甚至早晚都到健身房報到,但飲食方面未做調整,導致瘦的慢。 不僅如此,每周都會測量Inbody(身體組成評估)的黃銘賢發現,那段期間他的內臟脂肪數值高達6至7,不減反增,才下定決心改變既有模式,從少吃大量運動改為「選擇對的食物吃」,開始減脂。 減脂期間,黃銘賢堅持不碰碳水化合物、澱粉、醣,大量食用蛋白質與蔬菜,曾試過不吃油脂,但身體、眼睛變得乾澀,因此也會搭配一點油脂食用。 黃銘賢指出,澱粉的缺點是吃了很容易就會餓,升糖快速,消耗掉後又再進食,熱量高,醣一般來講都是高GI(升糖指數),吃了胰島素會快速上升變成脂肪,蛋白質較屬於中升糖指數,能透過運動快速消耗,較不易快速變成脂肪,油脂則幾乎不太升糖。隨身攜帶微量秤、精準計算 看一眼就知道熱量 「理論上,減脂要控制總熱量,但又不能餓得不舒服。」 為了精準計算自己一天吃進多少熱量,黃銘賢笑說,自己曾隨身攜帶微量秤一個月,吃每一口都量過再吃,只要外出用餐都會引來服務生好奇詢問,他也會特別向服務生解釋原因,現在已練就出看到食物份量就曉得熱量的功夫。 談到要如何知道每項食物的熱量?黃銘賢直言,就是透過大量閱讀、查詢資料,自己的手機裡有所有食物的GI值與熱量。 黃銘賢舉例,他吃火鍋不吃豆腐、南瓜、芋頭,會吃菜類及香菇;肉類則選擇吃松阪豬、板腱牛,鍋底選用昆布鍋。他說,麻辣鍋都是油,牛五花100公克熱量超過400大卡,但板腱牛同樣克數,熱量僅140大卡,吃下同等分量熱量卻差了300大卡。 「你知道吃什麼是對的,吃再多都不會胖、還會瘦。」回想過往暴肥的時光,黃銘賢坦言,曾有一段時間愛上吃速食店,每個晚上都會點3塊炸雞、一份大薯、蛋塔,再搭配一杯可樂,吃一餐下來熱量突破2500大卡。 難道減脂期間沒有碰上停滯期嗎?黃銘賢想了一下說,原本減脂都照著步調走,當體脂降到10%時,原以為很容易就降到9%,選擇跑步、吃更少,一周後體脂反而上升至11%,讓他驚覺跑步會流失肌肉,改為快走,讓心跳維持120至130之間,飲食回歸原本方式控制,慢慢又讓體脂往下掉。 「停滯期有時候是太過想要更快進步,做出更極端的作法,身體反而會反抗,讓你無法達到目標,要用對的做法做,才可以順利往下走。」黃銘賢說道。 增肌階段下個目標是「增肌」 少吃一片吐司「差很大」 現在,黃銘賢將目標瞄準「增肌」,一天總熱量頂多吃進2200大卡,以雞胸肉、蔬菜及蛋為主,再搭配低升糖燕麥奶。 他舉例,早餐吃雞胸肉、燕麥奶再搭配一顆蛋,健身後補充高蛋白,再吃個雞胸肉。吃路易莎的三明治時,先拿掉一片吐司、不要醬,適當攝取澱粉,只吃肉、蔬菜及一片吐司。偶爾心情好吃片蛋糕,儘量不選奶油而是慕斯類,或較蓬鬆的蛋糕。 為何要少吃吐司?黃銘賢拿出手機開始計算,一片吐司120大卡,一天少吃一片、一個月就差3600大卡,一年就少43200大卡,每8000大卡可燒掉1公斤脂肪,所以每天少吃一片吐司,一年後脂肪就會掉5.4公斤、體重至少減掉7至8公斤。那片吐司要跑20分鐘才可能消耗掉。 運動方面,黃銘賢表示,剛接觸健身時有3名教練教學,各教一年左右,後來他從中分析教練們教學的優缺點,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自行鍛鍊,現在以重訓為主,每天健身一個半小時,朝著肌肥大訓練提升肌肉量,追求理想中的身形。 做每件事都有「完美方程式」 明天再開始就輸了 「我喜歡的事我就想把它弄懂。」黃銘賢笑說,自己做事有個「完美方程式」,從起床到睡覺都應有可用最短路徑完成的SOP,不論在減重、減脂,或是管理路易莎都是。 以減脂來說,黃銘賢認為,運動是生活的一環,他的目標是要先讓公司同仁把體脂降下,前陣子展開減脂大賽,請同仁在比賽開始先量Inbody,將資料回傳,期間則鼓勵大家調整飲食習慣及健身,若減脂最多者就有獎勵可拿。 管理路易莎方面,黃銘賢從排班到店舖經營等,都規劃了學習課程,針對門市運作,編排出最適合門市利弊、達到獲利的方式,讓夥伴們透過課程,有個可依循的方向慢慢進步,再進而內化為自身養分。 「以前常跟人說我做事都是全力以赴,我們開的每間店都會把它做到最好。」今年路易莎將繼續拓點,並加強服務、科技(數位轉型)、環保,將餐飲做到最完美、有溫度,內用改成使用咖啡渣製成100%可回收的杯子,發展線上點餐可先預訂結帳,讓消費者到店後免排隊。 最後,黃銘賢也給予想減重、減脂的人建議,要挑選「對的食物」吃,運動可選擇快走,讓心跳維持在130、走45分鐘至1小時,他也透露,自己從沒想過放棄減重減脂,反而抱持著「早做早得」的想法,認為都要減肥不如提早減,「明天再開始做就已經輸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抗癌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揭癌症患者該怎麼吃?
許多癌症患者易誤信偏方、謠言、迷思,包括「聽說癌細胞喜歡吃糖,那就不要吃糖把癌細胞餓死」,進而變成除了甜點、手搖飲等甜品不吃,白飯、麵條等澱粉不吃,就連水果、全榖雜糧類等也通通不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這樣的極端作法反而容易使得癌症病程更不樂觀、更加惡化,並分享有助抗癌的飲食關鍵及促進食慾的妙招! 癌症飲食不能吃糖?營養師指1例外! 罹癌一定要吃「醣」。嫚嫚營養師表示,癌友在不吃糖之前,需先了解該禁的是「糖」還是「醣」。天然食物中的醣,不論對於癌友或一般人都是非常好的養份,例如全榖雜糧類及水果,癌症患者不論是在病程或是在治療階段,足夠的熱量非常重要,最關鍵的來源就包括全榖雜糧類,除了能更快速的被人體吸收,也有助於提升蛋白質於體內的利用率,且是主要的膳食纖維來源之一,可幫助廢物、毒素排出體外,降低癌變、情況惡化的風險。而也常被認為不能吃的水果,當中其實都含有非常豐富且多元的營養,例如常聽到的維生素C、玉米黃素等,都是有助於抗癌的成分。若這些食物都不吃,相關熱量、營養無法充足攝取,自然不利抗癌。 不可吃的是「添加糖」。癌友真正需要避免的,是非必要的米字旁的添加糖,易上癮、且有害健康,包括果糖、高果糖糖漿、冰糖、砂糖等,民眾常認為比較健康的黑糖也是其中之一。添加糖除了是普遍學者認為常見的發炎風險因子,容易引起身體各種發炎、引起疾病,也容易影響血糖波動,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使得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進而增長癌細胞,這才是真正建議癌友避免糖的主因。 建議吃添加醣的1例外。不過,營養師也指出一個例外情況,癌症有期數之分,各期身體狀況也會有所不同,患者若是在後期、甚至住進安寧病房時,若想吃點甜食,建議不必管控太過嚴苛。此時的患者身體狀況大多不佳,食慾也不好,營養也不足,更需把握任何的進食機會,哪怕會吃下添加糖,也需補充當中可能帶有的營養。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需將飲食對身體的影響考量得更加全面,而非單著重在糖對身體的影響,建議可與營養師及醫師多加討論、適度提供。癌症患者不能吃什麼?營養師指6大地雷要注意! 除了避免吃添加糖以外,嫚嫚營養師也提醒注意食品衛生安全。癌症患者不論是因疾病或治療,免疫力都多在低弱狀態,飲食不潔就很有可能受到感染、產生其他疾病問題。因此除了不建議吃生魚片、沙拉等生食外,也要注意是否確實加熱、煮熟。食物也不宜於室溫擺放過久,若可以冷藏就應冷藏,若置於室溫過了2個小時後就不要再吃,避免可能滋生的細菌,特別是有助補充人體營養也有利於細菌滋長的營養配方。而如遇食物發霉,包括整個食物、旁邊的食物就應全部避免,因為發霉擴散程度不得而知,肉眼看不到,萬不可撥下或切除後食用。也建議盡量避免油炸、加工食品,這兩項食品和添加糖一樣同被視為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且大多營養成分也相當低,建議多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佳。體重是抗癌重要指標,5妙招促進食慾,吃胖助抗癌! 20%癌症患者死於「癌症惡病質」。嫚嫚營養師強調,癌友的熱量攝取非常重要,癌細胞於體內有如強盜一般,會搶奪一般細胞所需的各種營養,當人體營養不足,自然免疫系統等全身機能都無法正常運作,更不利於抗癌。相反的,就算攝取足夠的營養癌細胞會有所成長,但同樣的好的細胞也會壯大。一般看癌症患者的健康、預後狀況、能否撐過療程等,體重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最怕的就是癌友體重下降,甚至進入到「癌症惡病質」,此階段癌友代謝、免疫等全身系統大亂,難以正常運作,可說是個無法抗癌的狀態,據統計,約有20%的癌症患者死於此因。 卯起來抗癌!案例160公分吃胖到70公斤。嫚嫚營養師也分享,自己所參與過的營養講座,講師是位營養師,也是位乳癌患者,目測身高約160公分的講師為了抗癌,每日吃得相當營養,並將自己的體重提升至到70公斤,讓自己有非常足夠的本錢能夠抗癌。因此即便癌症患者多因治療或疾病不適,常會有食欲不振的情況,也會想方設法、鼓勵多吃些、攝取足夠的營養,對於抗癌才是上上之策。 營養師5妙招促進食慾助抗癌!嫚嫚營養師建議食慾不振的癌友,可少量多餐的進食,一天進食約5到6餐。而口味清淡的食物也多較容易被接受,口感滑順的食物則有助於大多因療程出現嘴破、食道發炎、吞嚥困難的癌友進食,接受度也較高。食材準備上也可以多以色彩明亮、多元的配色為主,容器、餐具也可準備明亮、漂亮的陶瓷材質,都有助於以視覺促進食慾。這些方法都有助於提升食慾,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更有本錢抗癌。《延伸閱讀》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最新癌症人數增加逾五千人!務必定期做四篩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沒有精子也沒有嗅覺 卡門症候群讓他「鶴立雞群」
小邱今年31歲,結婚一年,由於精液檢驗發現是無精症而前來求診。一進診間護理師就被小邱195公分的身高嚇到,不過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邱白淨的臉蛋。他沒有鬍渣,頭髮相對也比較茂密。小邱的太太愛倫30歲,月經都很準時。我隨即為小邱檢查,內診時發現小邱外陰部毛髮較為稀疏,兩側睪丸雖然對稱,但都偏小,約5~6 c.c.左右。聞不出老婆的香水味,也特別耐得住廚餘臭味。「愛倫,小邱能不能分辨妳不同香水的味道?」我提出一個奇怪的問題。愛倫愣了一下,「您這麼一問,倒提醒了我。上次母親節前我想送婆婆香水,最後選了三種味道,要小邱比較看看,他說都一樣,明明就差很多!」「還有小邱特別耐得住臭味,家裡的廁所清潔、垃圾廚餘清理,他都包辦。」愛倫補充。「你在青少年發育成長期,有跟其他同學不太一樣的地方嗎?」我轉頭問小邱。「有耶,我長得比較慢,個子很小,一直沒變聲,陰部發育也不太有變化。高中聯考後,我媽帶我去看醫師,那時醫師說我缺乏荷爾蒙才會這樣。接著幫我打針治療,大概挨了有100針。光升高一的那個暑假就長了快10公分,而且我的陰莖、睪丸都脹起來,常常不小心就會勃起,非常困擾。高一開學到校,以前國中跟我同班的同學幾乎認不太出我來,看到我長得比他們高都嚇了一跳。」「我大概已經猜到你的診斷了,我要轉介你到耳鼻喉科去做一個正規的嗅覺功能測驗。我判斷你沒有嗅覺,也就是無法分辨香味或臭味。」「可是我聞得到廟裡拜拜燒香的味道……」小邱疑惑地回覆。「那個不是嗅覺,嚴格說應該是痛覺,也就是被煙燻到的刺激感。」「我還要安排全套的荷爾蒙抽血檢查及腦部電腦斷層攝影。等這些結果都出來以後,我再詳細向你們解釋。如果都如我的判斷,你的無精症應該是可以治療的,很有機會讓你的睪丸產生精子,甚至在精液中就可以排出精子。」先天缺少KAL蛋白,從胎兒時期就影響,更導致青春期發育遲緩。兩周後,小邱與愛倫迫不及待地回到診間,等待我開釋解盤。小邱的荷爾蒙分析顯示,他的FSH及LH這兩種腦下垂體的荷爾蒙(性促素gonadotropins)都非常低,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及女性荷爾蒙雌二醇也都非常低。在腦部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中,可清楚看到小邱的第一對腦神經原本該呈現的部位,彷彿是空的。另外下視丘及腦垂體部分沒什麼特別的異常。在耳鼻喉科會診診查的結果,確認小邱完全沒有嗅覺。此時已經可以確定小邱的診斷是「卡門症候群(Kallmann's syndrome)」。卡門症候群發生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天缺少一種叫做KAL的蛋白,導致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分泌沒辦法展現。這個影響從胎兒起一直到出生,睪丸下降有時會不完整,而導致隱睪症的結果。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睪固酮不足,自然外陰部,包括陰莖、毛髮、陰囊等構造也就無法發育,連帶陰莖勃起功能也大受影響。臉部毛髮、鬍鬚也是因為睪固酮不足而生長停頓。睪固酮、雌二醇不足,無法關閉生長板,身高因此鶴立雞群。小邱的身高也是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在血中或身體組織中,睪固酮會經「芳香酶(aromatase)」作用而轉變成女性荷爾蒙雌二醇,雌二醇會去骨骼中將長骨的生長板骨化,而使身高抽高的動作中止。反之,如「卡門症候群」的患者,因睪固酮不足,連帶雌二醇也不足,無法有效將生長板關閉。因此,骨頭會持續增長,導致身高「鶴立雞群」。以小邱為例,下視丘的KAL蛋白先天異常,以致荷爾蒙調控困難,性促素的分泌出現障礙,精液裡完全沒有精子。此外,下視丘中的神經元細胞發源地在鼻腔黏膜,這也導致嗅球神經細胞缺陷,除了無精,還沒有嗅覺。治療上,主要以針劑補充「性促素」,每周施打二至三次,持續打針半年以上,兩成患者精液中出現精子,如仍無精子,可透過睪丸顯微取精,完成試管嬰兒治療。 在睪固酮「滋潤」下,小邱宛如重生,性欲提升、勃起功能明顯改善,陰莖夜間及晨間勃起頻率及硬度增加,肌肉量增加,運動耐力狀況變好,情緒穩定不再多愁善感。我告訴小邱,目前的狀態才是他應該有的正常荷爾蒙供應水平,所以之前就是「欠栽培」的意思啦!教授講堂KAL蛋白 嗅覺的帶路人KAL蛋白的功能在個體胚胎時期,擔任負責帶領嗅覺及下視丘神經元自鼻腔中播遷到中樞神經位置的「帶路人」。倘若這個帶路人缺席,嗅覺及負責分泌「性釋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簡稱GnRH)」的神經元就被「卡」在要進入顱內的篩板(cribriform plate)大「門」之外。在胚胎發育進程中,負責分泌「性釋素」的神經元缺席,所以腦下垂體細胞就不會分泌性促素(gonadotropins),因此,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分泌就沒辦法展現。
-
2022-02-09 該看哪科.兒科
高一男食量大、愛吃速食又缺少運動 脂肪肝找上身!
林姓高一男學生每餐得吃一碗公(約3碗白飯)才有飽足感,家長原以為是發育期不以為意,新生入學體檢發現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原本忌口的他因春節美食當前難以克制,還是吃到一碗公飯量,再加上運動量減少,回診時體重不降反增,體重破百,醫師只得訂定鏟肉計畫,預防男學生步上肝病三部曲的悲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說,非酒精性脂肪肝雖然是慢性疾病,但患者一般難以察覺身體異樣,但只要肝發炎持續下去,會步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命運,尤其日前瑞典大型研究新發現,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年輕人20年後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倍以上,不可不慎。陳德慶說明,男學生身高約170公分,體重94公斤,BMI指數達32.5,平時不僅食量大,且喜歡吃速食,外型雖圓滾可愛,但上體育課跑步氣喘吁吁,漸漸對室外活動提不起勁,情緒也受到影響,讓家人十分擔心。林姓男學生在去年新生入學體檢,發現肝指數GPT竟高達95(正常值40),家長帶到門診追蹤,確診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醫師建議,男學生控制食量並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並養成運動習慣。男學生在春節後回診,赫然發現體重不減反增。醫師細問下得知,男學生剛開始有配合忌口、運動,後因過年期間美食當前就「破功」了,讓醫師也只能苦勸「那就從今天開始努力吧!」陳德慶說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為攝入過多的熱量,導致脂肪堆積在肝細胞內引起發炎反應,進而破壞肝細胞導致肝指數升高。有效控制體重與規律運動可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若肥胖者頸、腋下或鼠膝部變黑、粗糙或增厚,可能與胰島素抗性有關,若置之不理,未來恐演變成第2型糖尿病,終生得與病魔對抗。
-
2022-02-01 性愛.性福教戰
93歲性治療師的12個性愛建議:性生活不應該到了某個年齡就結束
編按:高齡93歲(2022年)的「露絲博士」是美國最有名的性治療師,從80年代起,她在廣播到電視節目大方分享性知識,至今仍然持續活躍於媒體和社交網路。她提醒年齡、更年期都不是性的阻礙,甚至希望在安養院裡可以設計一間「約會室」,讓每個年齡的人都需要被愛撫和擁抱。在民風尚稱保守的1980年代,要在螢光幕前公開討論性愛話題、甚至直接講出性器官名稱,是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的事。然而,這位露絲博士(Dr. Ruth)所主持的廣播與電視節目「Sexually speaking」從1980年代開始播出將近40年,每集吸引超過45萬名觀眾收看,她透過節目探討正確而健康的性觀念、鼓勵人們不再將性視為遮遮掩掩的禁忌話題,且出版了44本相關著作,可以說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性治療師與性教育專家。她笑說,自己可能是第一個公開在收音機裡說出「陰蒂」這個詞的人。身材嬌小、身高不到150公分的她,不僅大大影響了一代美國人對於性的觀念,甚至被稱為「性解放教母」,而直到年過90歲的現在,她仍然在第一線活躍。露絲以提供坦率而有趣、熱情開朗但尊重個人的建議聞名,她獨特的幽默感和談話魅力,讓她總能自然不扭捏地討論這些敏感話題。出生在猶太家庭的她說:「在我們的信仰和教育中,性從來不被認為是一種罪過或羞恥。」逃過納粹屠殺的孤兒 為別人做些事證明活下來的意義總是笑容可掬,看起來就像是鄰家奶奶的露絲,其實有著頗為坎坷的的童年經歷。1928年她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家庭,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父母在二戰時想盡辦法將這個唯一的孩子送到瑞士的兒童之家,自己卻難逃被屠殺的命運。她說:「我就是大屠殺下倖存的孤兒。」戰後她輾轉來到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巴黎,甚至曾加入猶太地下組織擔任狙擊手學習射擊,因此差點被炸斷雙腿。她在1956年來到美國並定居曼哈頓,先後取得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碩博士學位,然後接受了7年性治療師的專業培訓。1980年,她得到在紐約市一個廣播電台主持談論性教育的機會,這時她52歲。她曾在訪問時說:「那時我並不知道,自己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會是談論性高潮和勃起,但我的確明白自己必須為別人做些事情,好證明自己活下來有意義。」在她主持的廣播和電視節目中,她除了傳達正確的性知識——負責任及安全的性行為、如何防治性病傳播,破除種種錯誤觀念和迷思,也強調無須對性愛感到罪惡或羞恥:它不只帶來愉悅與快感,也是增加伴侶間信賴與親密感的絕佳方式之一。她不忌諱在大眾面前討論性愛話題,但當有人開玩笑地問她對於「人獸交」的看法,她沒有感到困窘或被冒犯,而是幽默地回答:「我不是獸醫,下一題。」輕鬆化解尷尬場面。孤獨盛行的現代 更需要面對面交流與親密感除了在公眾媒體上大方討論性愛話題,露絲也長年支持推動同志權益、尊重不同性向,「對我來說,只要2個成年人在他們的家裡保有隱私且彼此同意,任何事都沒有正常或不正常的分別。」她如此說。而在愛滋病還被視為世紀絕症的年代,她也公開鼓勵愛滋病患者勇敢接受治療,且不應受到歧視。「我們對這個疾病的了解可能還不夠,但每個人都必須受到尊重。」而隨著媒體使用習慣的改變,82歲時她也在年輕人愛用的推特上開了官方帳號(目前有超過10萬人追蹤),經常在推特上發表各種幽默語錄。比如她在黑色星期五購物週期間發的這條推文:「與其在漫長的隊伍裡等待結帳,不如多花點時間和你的伴侶待在床上!」在性知識不普及的年代,人們的疑問可能是前戲的進行方式、女性如何到達高潮,或是如何解決男性不舉等「技術層面」問題。這些疑問如今可能已經有了答案,但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卻可能在更根本的層次: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或人際聯繫。「這不僅是性方面的問題,而是在許多人的生活中,甚至沒有稱得上重要的其他人存在。」露絲認為,現在人習慣什麼事都透過3C產品進行,而忽略了面對面的交流,「我們花愈來愈少時間專注於彼此的關係,以及對方的需求、興趣是什麼,而是一直在看手機。」她也對於現代人因為過於忙碌而減少性愛頻率感到懷疑,「性愛是件美好的事,值得我們為它找出時間,在人生中保有更重要的位置。」90歲的幸福秘訣:保持健康、做喜歡的事許多人好奇,她為何能夠在90歲後的高齡,仍然保持充實而幸福的生活?露絲回答:首先她很幸運地擁有健康的身體,另外一個秘訣則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是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她會和年輕人一起聽搖滾音樂會,看歌劇,也仍然持續在大學教書、演講。「雖然因為身體的老化,有些年輕時能輕鬆完成的事現在可能做不來了,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法再享受生活,當然——性愛也是。」露絲博士12個性愛實用建議以下則是露絲博士的12個關於性愛的實用建議:1. 我們不是複製人,不需要跟所有人在同時間、每週做相同次數的性愛,只要雙方都能夠適應接受就好。2. 其實在出門晚餐前做愛真的蠻不錯的。3. 不需嫉妒伴侶的性幻想對象,這是大錯特錯!當伴侶在一起多年之後,適度的幻想可以說是激發慾望的重要關鍵,但話說回來,這也不需要和對方分享就是了。4. 如果你總是在等待對方給予高潮快感,那麼你可能要經常失望或等待了。這需要透過彼此的互動和默契而達成。5. 你的性生活不應該因為到了某個年齡就結束。6. 男士們若想要擁有更好品質的精子,不妨多吃些核桃。7. 偶爾放下螢幕,去認識活生生的人。8. 美好的性愛體驗需要足夠的時間:包括結束後的親密擁抱和溫存。9. 擁有愉悅和活躍的性生活,有助於減輕更年期的症狀。10. 我希望在安養院裡可以設計一間「約會室」,可以像旅館一樣掛上「請勿打擾」的標誌,每個年齡的人都需要被愛撫和擁抱。11. 如果你喜歡自己的身體,你的伴侶也會有同樣的感受。12. 很累的時候就別做愛。對有了年紀的人來說,最佳的性愛時間可能是在一場充足的睡眠之後。資料來源/The Guardian、Banger.jp、marie claire原文:年齡、更年期都不是阻礙!93歲性治療師的12個性愛建議:孤獨時代愈需要親密感
-
2022-01-30 名人.林靜芸
為何不吃肉類、海鮮,膽固醇仍高?名醫破解飽和脂肪迷思
我從小不吃肉,肥肉、雞皮、內臟完全不碰,海產也少吃。所以母親每天給我吃一個蛋,最懷念是後院母雞剛下的蛋,蓋在熱騰騰的白飯上,淋一點醬油,攪拌之後真的是每粒飯都香噴噴。我還喜歡吃荷包蛋、滷蛋、白煮蛋、蒸蛋、煎蛋、蛋包飯等等。母親常說蛋可以孵出小雞,養分很夠。求學時期我的身高在班上數一數二,真該感謝我聰明的母親。直到35歲時,體檢發現我的膽固醇偏高,檢討起來唯一可能是蛋吃太多。我從此開始戒蛋並增加運動,奇怪的是膽固醇仍隨著年齡緩慢升高。更氣人的是外子嗜食肉類,他的膽固醇數字卻很漂亮,身為心臟外科醫師的外子疼我,常安慰說:「膽固醇稍高沒關係,我替病人作開心手術,膽固醇高的生存率比較高。」又說「有回替餐餐吃肥豬肉的80歲病人開心臟,手術時特別仔細檢查血管,居然沒有鈣化,也沒有狹窄,血管很健康。」外子努力想告訴我,吃蛋吃肉沒關係,我卻認為是他自己愛吃,講的話不可靠。而且教科書寫得很清楚,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愈高,血管壁中脂肪堆積的程度愈高,因之動脈硬化得到冠心病或中風的危險就愈高。50歲之後,我為了健康的理由,開始吃肉。外子的話果然沒錯,我的膽固醇不受影響。美國2015年臨床營養學雜誌追踪二萬名每周吃數顆蛋的人20年(其中有一位每天吃23顆蛋),並沒有增加心肌梗塞或是血管疾病的風險。2016年美國國家飲食指引去除每日不應攝取多於300毫克膽固醇的限制。一個雞蛋大約250毫克的膽固醇,其中較多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而且蛋黃的卵磷脂可以溶解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美國取消食用雞蛋會引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說法,我在「戒蛋」30年後重新吃蛋,早餐一杯牛奶加一個荷包蛋,充分感受補充營養的幸福。至於我的高膽固醇「禍首」是什麼呢?原來體內的膽固醇80%是身體自行合成,與食用膽固醇無關(所以吃什麼食物會增加膽固醇,人與人的差異很大)。而一般原則,人體膽固醇增加是吃太多飽和脂肪及人造反式脂肪。所謂飽和脂肪,簡單的說就是室溫呈固態的油,包括椰子油、棕櫚油、植物奶油、酥油等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蛋糕、餅乾、麵包、甜點、乳酪、冰淇淋、椰奶、巧克力和處理過的肉,例如臘腸等等。美國飲食指引建議食物盡量烤、煮、蒸、水煮或涼拌,不要炸或煎,吃肉時去掉肥油,或是將肉燉煮,享受烘焙食品時避免油酥類。仔細研讀之後,我恍然大悟。我一向強調簡單生活,早餐經常是菠蘿麵包或烤吐司塗植物奶油(為避免高膽固醇,以植物奶油替代牛油,結果踩到地雷)、咖啡加奶精(含反式脂肪)。加上生性不喜浪費,家裏快過期的甜點,我一定負責吃掉,因此吃下不少酥皮食物。找到解答之後,我的高膽固醇總算控制下來。英國建議成年人每天飽和脂肪攝取男性不應超過30克,女性不應超過20克。一般人總把飽和脂肪、膽固醇,與肉類、海產連在一起,較少懷疑甜點、蛋糕。相信與我一樣不喜吃葷卻有高膽固醇困擾的人很多,謹以此篇經驗與讀者分享。
-
2022-01-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問題?醫:可從2方面來評估,4種飲食策略助改善
常常遇到來做健康檢查的民眾,看到抽血或影像檢查的紅字十分擔心,但提到體重或是腰圍的異常,卻常常羞赧的一笑置之。許多人都以為,體重過重或是腰圍過大,只是視覺上不好看、或單純是外表的問題,其實過重或肥胖所容易引發的健康問題超乎想像,因此肥胖症已正式被定義為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據估計,在西元 2025年前,全球過重或肥胖成人人口從 2014年的20億人增加到27億人;而在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45.4%,也就是二個人之中就有一位可能有過重甚至肥胖的問題。如何了解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脂肪長在不同部位的健康風險一樣嗎?肥胖症的診斷可以從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腰圍測量來評估。BMI的計算方法為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台灣人BMI大於24以上為過重,大於27以上為肥胖。腰圍則有男女別,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則稱為「腹部肥胖」,亦是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之一。研究發現腹部肥胖相較於BMI,更能顯現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也就是說同樣體重的二個人,脂肪集中在腹部(中心型肥胖)的人,會比均勻型的肥胖的人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相關疾病的產生。另外,亦可藉由身體脂肪量的測量來評估脂肪分布情形,目前臨床上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評估整體脂肪分布,而生物電組分析提供了更快速方便的資訊,因此普遍使用。目前肥胖症治療有飲食介入、運動介入、藥物治療、內視鏡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但進行任何治療前,建議都需經由醫師評估,了解自身的健康風險與治療風險,且需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才能讓減重的效果維持。常見的飲食介入有四種方向1. 飲食行為改變:不特意控制熱量的前提下,增加蔬菜與高纖食物攝取,減少精緻醣類、含糖飲料、零食、高油脂食物,由於高纖與全穀類較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降低攝入的總熱量。2. 減少熱量攝取:分為低熱量飲食與極低熱量飲食,熱量需求視性別、體重等個體條件不同,一般低熱量飲食定義為每日1200-1600大卡,長期維持效果較佳。若每日低於800大卡則稱為極低熱量飲食,僅提供50%的休息熱量需求,因此需特別注意安全性與副作用,一般是在減重手術前為降低手術風險所採用的飲食法,必須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監控下進行。3. 營養組成改變:如低醣飲食、生酮飲食。低醣飲食通常是指降低醣類熱量百分比低於 40%,當醣類攝取低於20-50公克/天或低於10%總熱量,身體會改變熱量產生的方式,轉而產生酮體,稱為生酮飲食。但減少醣類的同時,勢必增加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油脂類的攝取,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尤其在糖尿病與腎臟病族群需特別注意,需先和醫師討論。4. 改變進食頻率:間歇性斷食法即屬此類,部份研究顯示採用間歇性熱量限制法的減重效果與降低體脂肪效果與低熱量飲食法相當,長期效果尚待證實。較極端的飲食法如極低熱量飲食、生酮飲食等,或許能快速收到成效,但長久下來易使營養失衡,因此建議需由醫師評估後,在醫療團隊的監控下短期使用。無論採取何種飲食法,最終目的是找到一個符合自身喜好與生活作息的健康飲食習慣,才能長久維持,減重也不減掉健康。
-
2022-01-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經常肩頸痠痛、腰酸背痛?簡文仁教簡單2招助改善
許多民眾常會有腰酸背痛、肩頸痠痛、常常落枕、手麻腳麻等,問題不嚴重,多數人不會看醫生,又或是看了醫生沒有疾病,但依舊受到毛病困擾。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或許關鍵就出在姿勢不良,問題雖小,但對身體的影響相當廣泛,若常常有各種痠痛問題,在看醫生之外,可適度檢視是否時常姿勢不良,並建議以簡單的方式改善、達到平衡,更有助健康的發展。 常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姿勢不良是最常見關鍵!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原因繁多,最常見的關鍵問題就是姿勢不良,例如駝背、躺坐在椅子上、腳跨在物品上、趴在床上滑手機、翹腳、三七步、低頭族等,這些姿勢相對舒適,但同時也是不利於脊椎、肌肉、筋膜。而有這些姿勢的民眾,相信已經有此習慣好一段時間,長期處於這般狀態,輕者容易腰痠背痛、肩膀痠痛,若遲遲沒有改善,視情況也將可能進展成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脊椎側彎、長出骨刺等各種疾病,也容易出現常閃到腰、常落枕,也因為受到壓迫,可能更進一步影響到四肢,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出現手麻腳麻等,對身體結構的影響相當全面。換句話說,若常常出現腰酸背痛、肩膀痠痛等上述情況,就真的需要好好檢視,自己日常是否存在著姿勢不良,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導致。 調整姿勢改善各毛病,習慣成自然是關鍵!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雖然說行要直、坐要正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否則容易出現上述這些毛病,不過這是一個理論,也必須考量是否能融入生活當中,相較之下大多數人多為放鬆姿勢,這是因為出自於習慣成自然,也正是因為這樣生活比較自在。因此建議民眾與其記著哪些不能作,不如把行直坐正的觀念適度加進日常習慣當中,日久便可以習慣端正,如此即便是處於放鬆狀態也是較為端正的姿態,也就較不容易有腰酸背痛、或甚至各項脊椎、肌肉、筋膜等問題。 不過要端正成自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最簡單的一個觀念,就是「拉高2公分」。人不論是坐著、站著,只要姿勢放鬆,身高就會相對變矮,在端正習慣還沒成自然前,可提醒自己讓身體姿勢比現在的再提高2公分,這樣的狀態就離端正更近了一些,是個簡單、又可以融入生活的好方法。 簡單2伸展,避免身體腰酸背痛! 即便是良好的姿勢,同一個姿勢維持久了,也常會有身體僵硬、不舒服的感覺,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不論是在改善姿勢習慣前,又或者是已經獲得改善後,都可以適度的作個簡單的伸展,像是伸懶腰就是個最常見也有效的伸展方式。 不過伸懶腰也並非時時都方便作,像是嚴肅、隆重的場合就不大適合,簡文仁物理治療師指出,像這種時候就可以用「收腹後仰」的動作進行,身體的姿態會有如伸懶腰一般,只是手沒舉起來,看起來如純粹挺起胸膛一般,除了可以達到伸展目的,看起來也優雅,民眾不妨可以試試。 上述兩種簡單的伸展,不必刻意規定多久作一次,只要想作就可以作,也讓此伸展形成自然,日久便有助改善各種疼痛問題。當然若真的非常不舒服,或是發生太頻繁,還是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看是否有疾病在身為佳。 《延伸閱讀》 .老是腰酸背痛、關節痠痛?醫推4大類食物強筋健骨! .工作上班老肩頸痠痛?按摩3穴位助改善,超過2週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15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52歲的王先生,於今年五月底因新冠肺炎進入醫院肺炎病房治療。他的身高為175公分,體重為70公斤,剛入住病房時氧氣需求濃度一度已經調到最高,隨時準備插管治療,但入院後請他開始採取「俯臥姿勢通氣(prone position)」,盡量在床上「趴著休息」,血氧立刻有大幅度地改善,不但免除插管痛苦,氧氣需求濃度也隨即開始往下調,經過治療之後順利出院。47歲李先生,於同期入住新冠肺炎病房。他的身高為171公分,體重為92公斤,血糖血壓長期偏高,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越調越高,醫護人員一樣鼓勵多多在床上趴著休息,但他自述因為有「啤酒肚」,所以無法趴睡,最後因為血氧濃度不足而插管治療,接受了近兩週的加護病房治療才歷劫重生。趴睡、代謝症候群 影響新冠肺炎重症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說明,前述兩位病人的年紀與病程相仿,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也都到達最高,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兩位病人是否進入重症治療?1、能不能趴睡:「俯臥姿勢通氣」是對於高需求氧氣的肺炎病人常會建議的一種治療方式,在床上病人從「仰躺」姿勢調整後「俯躺」後,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有機會使得因為發炎浸潤而塌陷的肺泡重新打開,病人的血氧濃度常常就可以得到戲劇性的改善;在臨床觀察上,能夠趴睡的病人比起無法趴睡的病人,治療後的預後相對較好。(推薦閱讀: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2、代謝症候群:胖的身材分為「中心型肥胖」與「周邊型肥胖」。其中,中心型肥胖為脂肪堆積在內臟與其四周,造成大腹便便,也是中年男性常戲稱的「啤酒肚」,也容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而高血糖會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及新冠病人的死亡率上升,長期高血壓則會使得心血管功能減弱。 消滅啤酒肚 日常4招助改善由以上的原因來看,「肥胖」的確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風險因子,而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與飲食習慣問題,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與體型過胖,建議在生活上做以下幾點的調整:1、在紙上記錄一週內每天24小時所吃的所有食物。現代社會因為食物較容易取得,所以很容易在不自覺下吃了大量的點心、餅乾與水果,若單純只靠記憶回想,很容易忽略了自己其實吃了很多食物,以為自己喝水也會胖;若能記下每天每一口食物,其實會驚覺自己吃了非常多東西。(推薦閱讀:吃飯配飲料、飯後喝湯? 小心胃食道逆流!醫眼中「超雷虐胃行為」曝光) 2、盡量在晚上八點後不吃食物與記得吃早餐。人體的胰島素與賀爾蒙會依照身體生理時鐘有規律的分泌,太晚吃晚餐或是吃消夜都非常容易造成肥胖;此外,較有趣的是大家常常會以「不吃早餐」的方式來減重,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吃早餐來減重雖然在短期內會有一點效果,但以長期幾個月來看是沒有效果的,因為當人體在早上飢餓過頭後,身體會在中午過後反撲,使人不自覺在下午或晚上吃更多的食物來代償。(推薦閱讀:不吃早餐能減肥? 營養師警告「3大隱憂」:沒胃口先喝水)3、三餐吃七八分飽,不要挨餓,盡量避免吃點心。原理與不吃早餐相同,當人體過度飢餓,反而有可能在下一餐反撲,使得下一餐吃的更多。(推薦閱讀:嘴饞吃不停怎辦? 營養師激推「9款低卡點心」:食慾秒降)4、在能身體與心理承受的狀況下,規律地運動。運動可以改變肥胖體態、下降胰島素抗性與改善代謝症候群,而運動的最困難處在於養成規律的習慣,建議一開始可以先從身體可以接受的快走或是慢跑開始,逐步養成運動的習慣,若能再加上一定程度的重量訓練,效果會更好;反之,若一開始就做高難度會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使人望之卻步而長期無法持續。 延伸閱讀: ·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聚餐後血脂攀升怎麼辦?6種食材助降脂、3方法判斷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歲末一到,有許多節慶要慶祝,聚餐飯局總是少不了,但是過多的大魚大肉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長期不注意的話恐會造成脂肪肝!!有沒有哪些食材是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身體的負擔呢?6種食材助降脂1.燕麥:具有豐富膳食纖維及β-葡聚糖,對於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有很好的效果。2.堅果: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麻油酸),有助降低膽固醇,此外,維生素E還具有抗氧化、增進皮膚的健康。3.綠色蔬菜(波菜、芹菜、青江菜、地瓜葉等):具豐富膳食纖維,能降膽固醇,還可成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益生質)。4.大豆及豆類:屬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含18種胺基酸、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5.薑黃:其營養中份中”薑黃素”具最強的生理活性及效果。臨床上有降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抗發炎、抗氧化等作用。6.黑咖啡:含有綠原酸,具有強抗氧化作用、降低發炎反應、協助肝臟脂肪代謝,幫助燃脂。簡易判斷你是高危險族群?1.腰圍:男性≧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健康體位: 18.5≦BMI
-
2021-12-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出現駝矮痛要注意,骨密度低增骨鬆風險!醫師建議:保密防跌要活到老、走到老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三高一低是什麼?骨密度低增骨鬆風險! 台灣很多人都知道要遠離三高,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高血脂;可是卻忽略了「一低」骨密度太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統計顯示,國人有70%女性骨鬆患者並未接受治療,男性患者未治療比例更高達九成。 台大醫院竹北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林家宏指出,「骨密度較低的患者,一旦跌倒除了可能長期臥床、失能之外,有統計顯示,一年內死亡風險甚至可以高達兩成!」呼籲骨折高風險族群一定遵循醫囑,妥適治療! 林家宏指出,骨鬆患者未治療比例高、顯示國人對骨鬆意識仍然不足,很多人以為「大家老了都會骨鬆?」「骨鬆沒什麼!」但事實上骨鬆需要好好治療、才能避免五年、十年之後變成骨折。 出現駝矮痛要注意!DXA及早揪出骨鬆威脅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增長、骨量也逐漸降低,除了停經後女性,高齡男性同樣也會有骨鬆風險。此外,不良生活習慣(抽菸、酗酒、不運動),以及內分泌疾病像是甲狀腺疾病、甚至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合併骨質疏鬆症,這些族群都需要掌握自己的骨密度。 一旦出現身高變矮超過四公分以上,越來越駝背、甚至連靠牆壁站時頭貼不到牆壁,或是持續無法緩解的下背疼痛等「駝、矮、痛」三大症狀時,「多數情況下,可能已經有脊椎壓迫性骨折、骨頭已經壓得塌掉了。」 也就是因為單純骨質疏鬆不會痛,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必須靠檢查才知道自己的骨密度如何。臨床骨質疏鬆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數值作為判斷,「檢測完成之後、醫師告訴你 T值是多少,骨密度大約情況,並依據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這種檢查是躺著做的檢查,如果平常有接受定量超音波檢查的人,發現骨密度有狀況,可以到醫院確定一下骨頭實際狀況。」 林家宏建議高危險族群,先經過第一次檢測、了解自己的骨密度之後,就可以依據的醫師建議、進行生活飲食調整,或是開始用藥治療。 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保密防跌不可少 如果第一次檢查,骨密度沒有問題,建議兩、三年再檢查一次即可,期間如果有需要鈣質補充,不妨把握一天1200毫克鈣質,一半從飲食像是牛奶、小魚乾等,一半透過膳食補充品例如鈣片等適量補充即可。另外,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從綠色蔬菜水果攝取維他命C,都有助於讓鈣質的吸收利用。 特別要提醒的部分是,一旦T值小於負2.5,醫師建議應積極治療時,患者應遵照醫囑維持使用藥物的頻率、不自行停藥。目前骨鬆治療藥物多元,有針劑也有口服藥物,其中針劑藥物可半年施打一次、或一年施打一次,建議患者和跟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但千萬不要自己停藥,「因為有些藥物一旦自行隨意停藥、很可能導致骨質快速流失、後果不容小覷。」 更重要的是預防跌倒,除了平常運動把增加肌肉力量、維持身體不容易跌倒之外,家裡的環境也很重要,充足的燈光、防滑設備、適當的位置加裝扶手。出外的時候鞋子也要挑選不容易滑倒的鞋底,另外如果會畏光的長輩出外戴上太陽眼鏡。「保密防跌」這樣就可以找到很健康的人生、活到老走到老!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03002-PRO-2021-Dec 《延伸閱讀》 .當心骨折風險指標7中1!如何開源節流遠離骨折? .跌倒骨折才發現是骨鬆?防疫更要防意外!醫師教面對骨鬆三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1 養生.家庭婚姻
148嬌小女被166男友媽嫌棄 眾人怒:怎不怪她兒子矮?
男女生擇友條件上,身高通常是考量之一,高矮胖瘦都有人欣賞,一名女網友表示自己身高才148公分,男友則是166公分,兩人交往5年多,沒想到見過男方爸媽後,卻意外得知男友媽媽嫌她太矮,讓女網友難過到不行,貼文一出引起公憤,不少人力挺並安慰原PO。她在《Dcard》貼文寫道兩人當初交往時都覺得身高上很相配,男友喜歡比他嬌小的,而自己則不喜歡找太高的,因為要抬頭講話注視脖子會很痠。最近男友帶原PO去跟家人見面,但她覺得一開始男友媽媽不太熱情也不太搭話,之後幾次都是如此,原PO懷疑自己是否太敏感。沒想到日前她在洗澡時,無意間聽到男友和媽媽講電話的內容,當時男友開著擴音,以為原PO在浴室應該聽不到,而媽媽卻很直接地問說「你還跟她在一起?媽媽不是跟你說過了,她那麼矮帶出去人家以為帶小朋友,很沒面子,現在哪個女生沒150,最基本都達不到,這種媳婦我們不能要,而且以後小孩也會很矮,趕快找理由跟她分手,媽求你了」。原PO在浴室聽到後難過不已,忍不住哭了起來,她覺得平時穿搭沒有那麼像小朋友,而且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也不乏有許多追求者,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淪落到被另一半家人嫌棄成這樣的地步,她無奈地說「身高是我能決定的嗎?長輩們真的都無法接受小個子嗎?」不少網友安慰原PO,「男友媽哪來的信心覺得你們分了之後他兒子就交得到女朋友?」、「我也不到150,我婆婆根本沒嫌棄過我,而且我跟老公也有女兒,是妳男友媽不好,請分手」、「如果男友180他媽那樣說就算了,她兒子才166還好意思嘴別人女兒」、「幹嘛不嫌自己兒子矮啊」、「都什麼年代了,擇偶標準還媽媽定」。
-
2021-12-09 醫療.自體免疫
搔癢影響睡眠 異位性皮膚炎也會長不高
國內有近兩百萬人深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尤其秋冬時節,皮膚乾癢脫屑情況更嚴重。台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表示,約一成以下幼童將終身伴隨疾病,不只搔癢難耐,易出現睡眠障礙,就連身高也矮人一截,加上國人對於類固醇用藥恐懼,導致病情惡化。29歲的邱先生,9歲發病後,身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求學時曾因為搬家大掃除,導致全身搔癢,一度抓到渾身是血,加上平常服用類固醇藥物,出現胃痙攣副作用,曾連續打嗝三天,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影響他的生活品質。江伯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常會因為癢「抓破皮」,一旦出現傷口,易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塵蟎過敏原入侵,過敏體質可能無法逆轉。小時候沒有好好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約七成會逐步出現罹患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慢性疾病,也因為搔癢導致睡眠品質差,生長激素不足,因此會長不高,影響成長。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類固醇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很好的藥物,但家長大多恐懼使用類固醇,更有排名顯示,台灣是世界排行第三懼怕類固醇的國家。食藥署今年核准非類固醇的「PDE-4抑制劑」,可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提供患者另一種選擇。朱家瑜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保養,務必要先擦藥膏、後擦保濕劑,且使用適合溫度的清水洗澡,凡碰觸水之後,也要加強保濕。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26 養生.聰明飲食
你是「吃飯配菜」or「吃菜配飯」? 吃對方式養成易瘦體質
54歲的周先生,身高174公分的他原本體重97.6公斤,有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醫師希望他減重,而他平常就有慢跑的習慣,卻一直無法減輕體重,看到彰化醫院健康生活養成班的成效,照著飲食原則,1個月就約減了10公斤,後續自己仍維持著已經養成的飲食習慣,3個月共減了22公斤,回醫院體檢,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都回到正常,降血壓藥也停了。代謝變慢減重 改變飲食習慣是關鍵親友都問他上了年紀怎麼減重?代謝變慢根本就減不了重?對於這些問題,他說,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改變飲食習慣」,在過去,看到家裡的剩菜他總是把它吃完,有零食快過期了也是他吃,因為他們這一代的人比較節儉,不想浪費食物;上了課之後,他做了改變,菜不買多,吃多少煮多少,不再讓剩菜產生,也從重口味飲食改成清淡飲食。早餐必須吃得飽 吃菜配飯為不二法門周先生說,他從課程中學到健康的飲食方式,譬如說1週至少1天蔬食,每餐吃的順序是蛋白質、蔬菜、優質澱粉類,從原本的「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以營養健康取代吃飽為原則。他指出,這3個月他其實沒有節食過,早餐吃得最豐富,每餐都有蔬菜和雞胸肉、水煮蛋等6樣;午餐在外不方便煮,他於是選了一家清淡的便當店,並以青菜為主,也以地瓜取代米飯;晚餐則儘量早一點吃完,份量比中餐再少一點,也就是說,每天3餐的份量是遞減的。(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 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
2021-11-24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宜及早 病友盼接續治療願共同負擔
五十三歲的黃琪証,原是電子公司技術員,二〇一九年因胸痛,加上喉嚨不適而就醫,一揭曉已是肺腺癌四期。黃琪証猜想,吸入過多工作場域的化學溶劑揮發氣體,是導致他罹癌的原因,「那時工作上要接觸很多藥水,整個工作空間都是藥水揮發的氣味,很難聞。」生病之後,無法再忍耐強烈的氣味,他便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請。夜夜難眠肺部腫瘤壓迫胸腔因為長期嗓音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黃琪証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就醫後經一系列檢查,才確診肺腺癌,且因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淋巴結、唾腺,醫師判定癌症期別為四期。黃琪証回憶,腋下淋巴轉移,腫瘤大小「宛如棒球」,十分駭人。然而,最令他痛苦的,是因肺部腫瘤蔓延至肋膜而產生的胸腔壓迫感,他說,「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不是痛,但是很難受,整晚都睡不著。」妻子在旁看著,心裡很是擔心,卻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守候。黃琪証說,夫妻倆時常就這樣清醒著,直到天色泛白。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輔以放射治療,很幸運的是,黃琪証對化療藥物反應很好,腦部、淋巴及唾腺的轉移腫瘤,治療後皆縮小,僅剩右肺的腫瘤仍須觀察,病情穩定控制。目前黃琪証在清潔公司擔任司機員,每日下午才開始工作,讓他在治療的同時,仍保有經濟來源。身高挺拔、陽光穩重的黃琪証,在他身上,一點也看不見肺癌的陰霾。黃琪証回憶,住院治療時,隔壁床的病人因病而貧,平常只能吃麵包補充體力。「很多生病的人,連幾千元都付不起,更不用說自費昂貴的治療,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作為黃琪証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羅永鴻說,確診後,針對健保已經給付的肺癌常見基因EGFR、ALK、ROS1進行檢測,都沒有驗出。當時,免疫治療仍未納入健保給付,羅永鴻於是建議黃琪証使用健保給付的化學治療,輔以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肺癌在第一線化療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約為六到十二個月,他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候。羅永鴻說,病患仍有一大難關要過,即使現階段控制良好,未來仍可能會出現「抗藥」的一天,屆時須重新檢視治療計畫。免疫治療給付門檻高 醫籲「及早使用效果佳」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若出現抗藥,疾病惡化,依照健保給付原則,必須先用第二線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是肺腺癌健保給付的第三線選項,且仍須符合PD-L1生物標記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的門檻。否則,羅永鴻說,依健保給付原則,僅剩「繼續化療」一途可走。然而,羅永鴻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一線用藥時就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治療成效最佳;到了第二、第三線用藥時,患者「體力及免疫力虛弱」,使用免疫藥物的療效自然不如第一線使用好。羅永鴻感嘆,許多肺癌患者「撐不到第三線」,在獲准使用健保免疫藥物前,就已病逝,「連用藥機會都沒有。」他認為,應「能及早使用更好的藥物,就應及早用,不要等到最後。」在患者對藥物反應最佳的疾病階段使用,才能真正幫助到肺癌患者。新治療武器既精且良 患者多願共同負擔為提高癌症病友新藥可近性,羅永鴻說,患者共同負擔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健保資源有限,「健保之外,需要其他的經費來源,增加患者用藥機會、增加存活率,同時保障健保財務永續。」黃琪証也認同共同負擔主張,他認為,若未來須要用到癌症新藥,「自己付一些總比無藥可用好。」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為爭取及早接受新藥治療,超過七成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其中有67%的癌症病友願意負擔每月二萬元,取得創新藥物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健保不給付,必須全額自費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以「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解決癌症新藥給付困境,該制度具有三大特色:1.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的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太多癌症病人和家屬跟我們反應,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分,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能有活下去的可能與希望。」
-
2021-11-21 新聞.元氣新聞
成骨不全 「玻璃娃娃」忍痛也要拉琴
十一歲的符蓉去年跌倒,用右手支撐身體,右前臂尺骨從中直接斷兩截。醫師認為不對勁,要求符家四口做基因檢測,結果有三人罹患成骨不全症,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娃娃」。也因常受傷,符蓉與哥哥符力丰在校頻遭霸凌,但他們樂觀以對,靠音樂學習與疾病共存。罕病基金會昨舉辦「第十九屆罕見疾病獎助學金頒獎典禮」,符蓉獲得國小組成績優良獎,哥哥符力丰獲得國小組認真負責獎。符力丰說,骨折時很痛,但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曲子,就算很痛也要拉給別人聽。部分成骨不全患者的身高常受影響,但這在符爸爸符積和身上並不明顯,多年前,符積和出車禍,右半邊九根肋骨、鎖骨及肩胛骨幾乎全斷,裝了十多支鋼釘,讓他戲稱自己是「鋼鐵人」。當時以為是車禍撞擊力道過強所致,他也從未想過自己全身裝滿鋼釘以及小孩常骨折,竟與罕見疾病有關。符力丰從小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加上容易骨折,同學不敢跟他玩,同學家長甚至直接在群組說「怎麼這麼脆弱,這樣就受傷」等話語。從不明原因骨折到得知生病,符積和還在適應中,但孩子的適應力似乎比他好,特別是符力丰從三歲就主動說要學小提琴,符蓉受哥哥影響,也開始學大提琴,兩人常一起演奏。符力丰說,常骨折讓他最困擾的是演奏時也疼痛,但想到要演奏好聽的曲子給大家聽,忍一下也沒關係。
-
2021-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你怎麼走路,看出老後失智機率!醫學博士公開「正確走路法」防失智、增血管彈性
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的證明二○一二年,我們團隊整理出的研究,發現一項驚人的事實。那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容易衰退。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風險高達三倍以上」。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研究團隊進行的是什麼樣的研究。我們是以超過一千名日本群馬縣與新潟縣六十五歲以上的居民為對象,進行大規模調查。首先,我們調查每個人的步幅,並根據步幅大小分為「小步伐」、「中等步伐」、「大步伐」這三組。我們將這三組的人數調整到幾乎相同。接著再進行為期最長可達四年的「認知功能衰退與否」的追蹤調查。也就是研究「步伐大小對於後來的認知功能變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這四年期間,成功追蹤到最後的人數為六百六十六人,其中大約每六人就有一人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的狀況。這三組當中,「認知功能衰退」人數占最多的,就是「小步伐」那組。另一方面,衰退人數最少的是「大步伐」那組。這個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三.三九倍!對照「大步伐」組,「小步伐」組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現象的人,超過三倍以上。而且這只是短短幾年間的變化。順便補充一點,「中等步伐」組是一.二二倍。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知,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換一種說法就是──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高達三倍以上!大步走路,就有這麼多好處!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不易衰退。步伐小的人容易衰退──研究結果得到這項結論,也令我驚訝。但是,為什麼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低呢?本書針對這個謎團進行追蹤,並已找到答案,不過我在這裡要先介紹幾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在百歲人生的時代,「步幅」是關鍵!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年年增加,已經到了「百歲人生」的時代。然而,也有些人在人生後半階段是「病痛纏身的狀態」。「病痛纏身」表示需要照護,也就是說,你的人生進入了「生活無法自理」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時間長度,男性大約九年,女性大約十二年。哪些情況需要照護呢?主要原因列舉如下:第一名 失智症第二名 腦血管疾病第三名 高齡造成的退化第四名 骨折與跌倒第五名 關節問題只要避免這些需要照護的因素,我們就能夠維持「健康狀態」。目前已知腰腿力量在走路的步伐大小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腰腿有力的人才能夠長壽我們以需要照護因素第四名的「骨折與跌倒」為例。有些人的情況是,跌倒骨折導致病人的活動受到限制,或者必須臥床。各位身邊或許也有這樣的例子。腰腿強健,走路能夠穩健踏出每一步的人,比較不容易跌倒。就算被路上的凹凸不平絆到,也能夠立刻跨出一步,支撐自身體重,防止跌倒在地。事實上,根據國內外各項調查與研究顯示,腰腿的強度(步行能力)不僅與骨折、跌倒有關,也與「死亡率」有關。近年來的研究已知,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尤其與步行能力密切相關。對於健康的人來說,走路是理所當然的動作,因此沒有注意到走路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步行能力才是支撐我們「生命」的關鍵。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話說回來,何謂「步行能力」?步行能力也可以說是「腰腿強度」,通常能夠利用「步行速度」判斷。步行速度是由「步幅」與「步調」這兩項要素所構成。一步的大小(步幅)與踩地的節奏(步調)相乘之後,就是步行的速度。步行速度=步幅×步調過去的研究和調查把重點擺在「步行速度」。結果得知──步行速度慢,就會提高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但是問到「為什麼步行速度慢不好?」這個關鍵問題時,事實上沒人能回答。我想知道「為什麼?」於是,為了找到答案,我第一步先分析「步行速度」。我把步行速度分成「步幅」與「步調」來思考,並調查兩者之中何者有意義。結果得知「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這一點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順便補充一點,在這個關係中,也納入年齡與身高等基本屬性,以及疾病的影響,因此身高矮的人與女性也適用。另一方面,由上圖看不出,「步調」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可以確定步幅才是決定風險的關鍵。這是相當重要的成果。步伐小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前面提過「步幅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因果關係。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步幅與失智症的發病」。我們團隊曾經耗時十二年之久,針對超過六千五百零九人進行大規模的追蹤調查。調查內容為「步幅是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另外就是「步幅的大小與失智症發病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我們透過這項研究得知──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走路步伐小的人,都有很高的機率會罹患失智症。什麼意思?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年紀,步伐小(步幅窄)的人,就算當下沒有罹患失智症,發病的風險也很高。言下之意就是,即使現在沒問題,在不久的將來,仍有很高的機率會得失智症。步伐大,就能夠大幅降低失智症發病的風險與「大步伐」組相比,「中等步伐」組上了年紀之後,風險仍有一倍,沒有改變,但「小步伐」組的風險卻變成二.一二倍。這項調查結果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失智症的發病風險」在任何年齡層都一樣。不管你是六十五歲、七十歲、八十歲或九十歲,「步伐小且年紀大」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都高過「大步伐」者兩倍以上。也就是說,現在「步伐小」的人,不管將來到幾歲,都比其他人容易罹患失智症。但是,換句話說,即使你現在的步伐小,只要調整成「中等步伐」或「大步伐」(或是努力邁大步),今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有機會降低到一半以下。書籍介紹書名:大步走,不失智!:步幅加大5公分的走路革命,醫學博士教你「刺激大腦」的正確走路方式作者:谷口優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日期:2021/10/06作者簡介/谷口優2012年秋田大學醫學院研究所修畢,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目前是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協同研究員。2011年以步伐大小的研究,獲得美國老年醫學會「青年獎勵獎」。2016年獲得日本老年醫學會的「優秀論文獎」。2018年獲得「長壽科學獎」。2012年起與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合作認知功能衰退與失智症相關研究,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2014年起擔任東京大學醫學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9年起擔任國立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延伸閱讀: BNT保護力只有6個月?AZ比BNT兩劑保護力更好?打不到第二劑莫德納怎麼辦?解析3大疑問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早產兒基金會30周年 早產兒媽媽蘇巧慧飆淚訴真情
回憶起11年前二女兒早產的過程,問政風格強悍立委蘇巧慧,今在早產兒基金會30周年感恩記者會真情流露、哽咽落淚。蘇巧慧致詞時先深深一鞠躬說,對於早產兒來說,「救命恩人」這四個字是貨真價值,不僅是形容詞,女兒出生時只有一隻小老鼠這麼大,現在已經身高160公分,今早還跟為了洗碗分工媽媽討價還價。蘇巧慧表示,永遠不會忘記懷孕27周晚上突然大出血,連夜被送進台大醫院,被判定有生產跡象。醫師給她72小時連續注射藥物安胎,蘇巧慧在這三天內心跳飆到130,還要維持仰躺著不能亂動下床,身體超難受,心情又很緊張,「 對於安胎產婦的心情支持真的很重要」。熬過三天身心煎熬,蘇巧慧原以為覺得應該穩下來了,但經過評估,還是需要趕緊進產房。「進產房之前,我拉著醫師的手,流著眼淚跟他說,如果看小朋友會太辛苦,就讓他...」蘇巧慧哽咽地講不下去,擺擺手、停頓拭淚後又露出笑容,強調很幸運有這麼好的醫生,所以說再多政策都不如「告訴大家我的心情,還有我想和大家一起努力的心意。」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陳治平表示,國健署歷年統計提早於懷孕不滿37周即出生的早產兒,約占當年度出生人口的8.47%到10.53%,這代表每年有將近2萬個早產兒,必須提早面對艱難的成長歷程。設備再完善的保溫箱都比不上媽媽的子宮,因此基金會從1998年開始「安胎示範病房」,以推廣到11家醫院,多年經驗證實可以降低產婦憂鬱焦慮,提升生活品質。陳治平表示,現在年輕人不想結婚懷孕,但站在醫學觀點,適齡適婚才有好的寶貝,才能讓台灣生氣蓬勃。衛生福利部次長李麗芬表示,政府希望透過連續性照護,陪伴父母照顧孩子,重難罕症的困難醫材取得制度已經建立,行政院明年度「少子女化對策經費」高達801億,創下歷史新高。李麗芬表示,為減輕年輕父母扶養負擔,今年8月、明年8月的育兒津貼、托育補助會漸次增加,家長月繳費用則會漸次下降。今年起也開始「優化兒童照顧計畫」,優化兒童照顧,從周產期照護網絡、兒童緊急救護網,放寬產檢次數及補助項目。李麗芬指出,針對低出生體重的孩子,可安排居家照護;只要父母同意,衛生局也可為三歲以下兒童安排指定專責兒科醫師,目前已有17個縣市在推動專責兒科醫師,比如桃園市就有一萬多個孩子有自己專責兒科醫師。
-
2021-11-05 養生.運動天地
不節食減重70公斤 掌握2關鍵7年不復胖
小孩能吃就是福,養得白白胖胖才叫有福氣,是許多家長寵愛孩子的方式。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周志倫一路胖到166公斤,坐飛機要兩條安全帶對接、33歲被醫生判定「再不運動就沒機會動了!」「別再用錯誤觀念害孩子了!」周志倫接受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分享他努力甩肉70公斤的心路歷程。能吃就是福周志倫在大家庭長大,家中每天都會有一大鍋焢肉,就算是半夜也有一鍋熱飯加焢肉可以吃,逢年過節拜拜桌上更是滿滿的肉,滷的、炸的、烤的要多油有多油,幾乎看不到任何青菜。長輩擔心孩子長不大,不斷用食物換取小孩滿足的表情,卻沒料到,身高有限、體重無極限,幼兒園時已經是肉肉圓圓的孩子,這時還會被說「很可愛」。 國小後,周志倫體重開始突飛猛進,可以一次吃掉3片雞排,胖到小學制服都沒有他的尺寸,必須量身訂做,但大人依然說「維持這樣,以後抽高就好了」但是,飲食習慣已經養成,吃不到垃圾食物就不開心、開始大吵,大人疼小孩又開始溺愛,怎麼改?爽爽的吃肥人生周志倫國中時體重破百,但家人擔心住校的孩子伙食不習慣,到學校探視時還是買了一大堆塩酥雞,只想讓孩子開心。高中時,體重飆高到120公斤,白天工作、晚上唸書,沒跟家人同住沒人管,飲食更不正常,把飲料當水喝,三餐高油高鹽高熱量,每天伙食費700塊,吃掉薪水超過3分之2。雖然從小胖到大,但肥胖對周志倫的人生,沒有一點點的不便,交女朋友、找工作、結婚生子等,所有胖子會遇到的問題、想減肥的動機,他通通沒遇過,求學、工作、成家,人生一直都是順順利利的,完全找不到任何減肥的理由。他擔任電腦工程師,平常工作聚會多應酬也多,常常下班後就是半夜,忙碌了一天最能撫慰人心的莫過於爆卡美食,吃完回家就睡更是爽,就這樣爽爽的吃肥人生一路來到166公斤。166公斤的人生很難想像166公斤是什麼樣子吧?腰圍60吋,坐飛機需要兩條安全帶對接;到餐廳、咖啡廳不能坐有扶手的椅子,因為屁股會卡住。到大尺碼店買衣服,店員會取笑他「你60吋腰圍,我們店最大到52吋喔,要不要買兩件30腰的回去改?」但他依然有他生存之道,打聽哪家廳餐椅子大?哪邊的衣服尺碼大?哪間餐廳車子可以開到門口不用走路?繼續無憂無慮繼續吃、繼續胖。2015年5月,周志倫因為長期以炸物為主食,皮膚非常不好,背上長了一顆粉瘤需要手術,外科診所門診無法處理,要他轉診到大醫院,成了吃肥人生改變的契機。再不動就沒機會動了醫生眉頭深鎖說,他明明才33歲,但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血壓、血糖都是紅字,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統統超標,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風險群,甚至會中風,「如果再不動的話,可能很快就沒有機會動了。」周志倫腦海中浮現,過胖的自己,未來就醫需要出動消防隊拆窗戶用吊車吊掛,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只能在床上的慘狀,如果真的癱在床上,除了自己痛苦以外,身邊的家人怎麼辦?他想起才念國小、幼兒園的兩個孩子,這輩子還沒有能力可以留什麼給他們,如果自己病倒了卻會留下足以影響他們一生的大麻煩,「不管如何,我絕不能拖累家人,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我要開始減肥,找回健康!」邊走操場邊痛哭一開始,周志倫靠吃減肥藥、極低熱量飲食法來減重,雖然半年就瘦下30公斤,但停藥或恢復飲食後,不到一年就連本帶利胖回40公斤以上。他決定改用健康方式減重,擬訂減重計畫及菜單,因體重過重只能選擇快走。他下班後就到附近操場繞圈快走,從來不曾運動的他,背著166公斤的肉,走不到30分鐘,就覺得不行了、腳踝痛、滿身大汗像快死掉,每走30分鐘,就要休息5分鐘,撐著走完一個小時,每天下班就到操場報到。總是走到整個操場一片黑只剩下他一個人,有時候走到腳底冒水泡,好幾次走著走著就鼻酸痛哭,周志倫覺得自己好悲哀,「過去30幾年我都在幹嘛?為什麼把自己搞成今天這個樣子,如此放縱自己不自愛,到今天才要如此狼狽!」原型食材飲控7年看著體重計上逐漸減少的數字,周志倫愈來愈有信心,慢慢加入單車、登山等運動;過去爬山不到10分鐘直接放棄,現在可以在山裡走上一整天。第一次騎單車,因體重過重加上沒肌力,踩不到5分鐘就開始滑行,現在可以一次騎上5小時,更成功單車環島。原本就對烹飪有興趣的他,也採取原形食物來做飲食控制,有成績就到社群分享,受到網友好評,索性改行創業賣起健康原形食材。「我不是在減肥,是在重新學習正確的生活方式!」7年來,周志倫成功甩肉70公斤,減重期間養成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從不斷忍耐到慢慢習慣,如今成為享受,身心靈感受前所未有的舒暢,整個人重生了。減掉70公斤的心路歷程周志倫表示,過去常常聽到「遺傳性肥胖」,好像自己胖是天生的,後來想想,遺傳的並不是肥胖,而是飲食習慣。你喜歡高熱量的飲食,小孩跟著你一定也是相同的飲食;你不運動,你的小孩當然也是有樣學樣。為了不重蹈覆轍,現在他每天帶著孩子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以前假日全家人吃到飽的美食之旅,現在是全家人一起登山健行、陪小孩學直排輪、騎單車,想要遺傳肥胖都很難,「認為自己有肥胖遺傳的人,不要再自己騙自己囉,快點改變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吧!」真心想做就會找到方法走過艱辛的瘦身歷程,周志倫表示,如果身邊有像他當初一樣不知死活的吃、不知死活的胖的家人,不要再唸他,唸有用的話就不會胖成這樣了。減肥需要動力,但動力絕不是來自於唸、來自於逼,唯有自己想通,才是最強大的力量。透過「有肌勵」,他也想鼓勵更多人,如果你真的很想完成一件事,你就會找到方法 ; 如果你不想,你就會找到藉口。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就一定能看到成功的那一天。延伸閱讀168斷食法失敗?專業醫師教你怎麼吃!健身必吃!低醣雞胸肉的4種料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05 養生.聰明飲食
沒節食瘦22公斤三高都沒了 全靠這招瘦身又健康
民眾減重常開玩笑說「明天開始減,今天先吃了再講。」可見美食當前,減重非易事,彰化縣54歲周姓男子改變飲食習慣,過去3個月光靠「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都沒節食也能減重22公斤,好消息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都回歸正常,降血壓藥也停了。周男身高174公分、原來體重97.6公斤,長期慢跑健身,就是無法減重,3個月前參加衛福部彰化醫院的健康生活養成班,從課程中學到健康飲食方式,例如每周至少1天蔬食,每餐進食依序是蛋白質、蔬菜、優質澱粉類,從「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以營養健康取代吃飽。周男說,過去3個月他沒有「節食」,每餐都有蔬菜和雞胸肉、水煮蛋等6種食材,但每天三餐的份量遞減,早餐吃得最豐富,午餐在外不方便煮,於是選擇清淡便當,並以青色蔬菜為主,地瓜等根莖類取代米飯,晚餐盡量早吃,份量比中餐再少一點,如果自煮就吃多少煮多少,而不是煮多少吃多少。周男表示,本來抱著嘗試心態做飲食控制,1個月4次課程,照著飲食原則進食,第一個月減了10公斤,維持不變,3個月共減22公斤,他回醫院體檢,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都回到正常,醫師說他可以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彰化醫院個管師洪雅琳說,學員3餐吃的東西都要LINE到群組,相互監督、約束、鼓勵,醫師、心理師、個管師即時回饋,以「減重有伴不孤單」方式支持減重者建立正確生活習慣,周姓學員第一個月減重10公斤,接下來兩個月減重12公斤,體脂從30.4降到20.9,再搭配運動,使身體肌肉更結實,不至於因減重而肌肉皮膚鬆垮;彰化醫院下期健康生活養成班11月17日晚上開課,可洽(04)8297430諮詢。
-
2021-10-29 新聞.健康知識+
當基因工程如超市購物清單 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基因是道德的嗎?
自由市場的優生學在我們這個時代,攸關基因編輯的決定,不論好壞,很可能因為消費選擇與行銷說服力而被驅動。話說回來,這有什麼問題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其他的生殖選擇一樣,把基因編輯的相關決定權留給個人或為人父母者?我們為什麼必須召集倫理會議、尋求更廣泛的社會共識,讓整個群體都顯得焦躁不安?難道把決定權留給你、我以及所有希望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都有最美好前途的其他人,不是最好的選擇嗎?讓我們先放鬆一下心情,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避免對當前的態勢產生偏見──基因改善有什麼問題?如果可以安全地進行基因改善,我們為什麼不應該防止異常、疾病或身心障礙?為什麼不去增強我們的能力、創造能力的強化?「為什麼消弭一種身心障礙、讓孩子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或智商增加15分,對於大眾健康或道德是種威脅,我完全不瞭解道理何在,」道納的朋友,也是哈佛遺傳學家喬治.丘奇問。事實上,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我們難道不是有義務要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以及未來人類普遍的福祉嗎?不擇手段地去增加自己後代繁榮的機會,是幾乎所有物種都擁有的相同演化天性,而且這樣的天性本來就編寫在演化本質的密碼中。朱立安.沙福萊斯庫(Julian Savulescu)是主張這個觀點的最重要哲學家。他是牛津大學實踐倫理學的教授。他發明了「生殖受益」(procreative beneficence)這個名詞,用來論證為自己出世的孩子選擇最好的基因是合乎道德的事情。不但如此,他還辯稱不這麼做是不道德的事情。「夫妻應該選擇最可能擁有最好生活的胚胎或胎兒,」他宣稱。他甚至駁斥那些認為這麼做可能會讓有錢人為他們的孩子購買較好的基因,進而創造出一個強化基因新階級(或甚至人類亞種)的憂慮。「就算會維持或增加社會不平等性,我們也應該允許選擇沒有疾病的基因,」他寫道,還特別提到「智力基因」。要分析這個觀點,我們先進行另一個思想實驗。設想在一個基因工程主要是由個人自由選擇來決定的世界裡,政府制訂的規範少之又少,也沒有惹人嫌的生物倫理小組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你走進一家生殖醫學中心,像進入一家基因超級市場那樣,手上被塞了一份你想要為自己孩子購買的特質清單。你會排除像杭汀頓舞蹈症或鐮刀型貧血症這類嚴重的遺傳疾病嗎?當然會。我還會額外選擇讓我的孩子不會得到導致失明的基因。那麼避免低於平均值的身高、高於平均值的體重,或低智商呢?我們可能也都會選擇那些項目。我甚至還可能選擇強化孩子身高、肌肉和智商這類價格高昂的項目。現在,假設有一些基因可能會讓孩子的性傾向更偏於異性戀,而非同性戀。由於你本身對性向並沒有成見,所以你可能會拒絕選擇這個項目,最起碼一開始可能不會這樣選擇。假設沒有人會評斷你的決定,那麼你會不會在理性考慮後,希望孩子能避免遭到歧視,或有一點點希望孩子將來能讓你當上祖父或祖母?再想一想後,你會不會順便為孩子選擇棕髮、碧眼?天啊!不對勁了。這樣的選擇確實變成了一步錯就步步錯的滑坡了!在沒有任何關卡或警示旗號的情況下,我們都可能以無法控制的速度,夾帶著社會的多樣性與人類基因體滾下坡。儘管聽起來很像電影《千鈞一髮》裡的場景,但這種利用胚胎著床前基因檢測的真實世界版設計寶寶服務,2019年就由一家紐澤西的新興公司基因體預測公司(Genomic Prediction)推出了。試管嬰兒生殖醫學中心會將準寶寶們的基因檢體送到基因體預測公司。幾天大的胚胎細胞DNA經過排序,得出一份預測統計資料,推測一長串清單上各種狀況的發展機會。準父母們可以根據他們希望自己小孩有什麼樣的特性,來選擇置入母體的胚胎。這些胚胎可以篩檢出諸如囊狀纖維化與鐮狀細胞這樣的單基因疾病。檢測也可以透過統計方式預測出譬如糖尿病、心臟病風險、高血壓,以及,根據該公司的宣傳資料,「智力障礙」與「身高」等多基因狀態。公司的創辦人說,10年內,他們很可能就可以預測智商,讓父母取選擇擁有非常聰明的孩子。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若把這樣的決定權留給個人選擇所會發生的問題。一種個人選擇的自由或自由主義遺傳學,就像政府掌控的優生學所必然發生的結果一樣,終將把我們帶領到一個多樣性降低且偏離常態的社會。這樣的狀況也許是某一個父母所樂見,但我們卻會得到一個創意、激勵與優勢都大幅降低的社會。多樣性不僅對社會有好處,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也有益處。一如任何其他物種,我們演化與復原力的強化,都是因為基因池裡一點點的隨機。問題在於多樣性的價值,就像我們的思想實驗所展現的,很可能與個人選擇的價值產生衝突。身為社會一分子,我們或許會覺得有矮有高、有同性戀有異性戀、有平靜有苦難、有盲有看得見,對群體大有裨益。但是我們有什麼道德權利去要求另一個家庭,僅僅為了增加社會的多樣性,就去放棄他們所希冀的基因干預?我們希望國家對我們提出這樣的要求嗎?※ 本文摘自《破解基因碼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基因編輯,以及人類的未來》。《破解基因碼的人: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基因編輯,以及人類的未來》作者:華特.艾薩克森譯者:麥慧芬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02
-
2021-10-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怎麼辦? 醫:別低估無聲的疾病,教你該如何預防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由於是無聲疾病,被稱之為隱形殺手,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何謂骨質疏鬆骨頭裡有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每天藉由兩者作用達到骨質重塑、新陳代謝。然而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造骨能力下降,蝕骨能力相對而言就上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據研究,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起流失更快,每年流失約 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骨質疏鬆與骨折以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之現況正朝向聯合國所稱「超高齡社會」邁進,而超高齡社會兩大重要流行病之一即為骨質疏鬆症。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其中髖部、脊椎、手腕骨折為大宗, 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 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依中央健康保險署住院資料,50歲以上每年髖部骨折個案平均每年增加9.3%。其中,骨質疏鬆症病人一但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為11.2%、男性降為18%,對照標準死亡率,女性只有2.8%、男性為3.6%,所以髖部骨折對死亡率之影響顯著增加。台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 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骨質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 1/3 處之測定取代。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大於 -1:表示骨質處於正常狀態◎-1至 -2.5 之間:代表骨質已開始流失的狀況,通常可藉由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強化骨骼◎小於-2.5:骨質嚴重流失,受測者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可能需要藥物來控制病情骨質疏鬆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的流失所引起,患病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多人會容易輕忽骨質疏鬆症可能產生骨折的潛在風險。不過我們可以藉由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D 、充足的運動量、遠離菸酒、以及預防跌倒的方式來保護體內的骨頭,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常見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1.增加造骨此類藥物可加速骨骼生長,促進骨質生成進而提升骨密度。治療藥物包含副甲狀腺素,是造骨細胞的活性因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而增加,使骨質增生並提高骨密度,但同時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患者需每天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含噁心、頭暈等。2.減少蝕骨減少蝕骨為目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能夠延緩質流失的速度。治療藥物包含:◎雙磷酸鹽類藥物此類藥物可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少蝕骨作用發生。但容易長時間累積在體內,藥物排除需花上數月至數年,容易導致消化道不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此類藥物具有雌激素抑制蝕骨作用之效果,須每日服用。常見不良反應為腿部水腫、抽筋及靜脈栓塞。◎RANKL抑制劑及類保骨素RANKL抑制劑可減少蝕骨細胞作用的發生。使用方式是每半年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由於注射頻率較少,病患接受度較高。副作用是可能有皮膚過敏之不良反應。3.減少蝕骨+增加造骨◎抑硬素抑制劑抑硬素抑制劑為藥物治療新選擇,可達到減少蝕骨、增加造的雙重效果。只要減少體內抑硬素濃度,就能多方面增加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每月只需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持續一年即可完成治療。爾後接續使用抗流失藥物即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醫療等都會造成負擔。民眾需要提高骨鬆的認知,注重骨密度檢測及避免跌倒,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來共同防治骨折發生。
-
2021-10-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家中長輩「老倒縮」應注意,抱孫可能導致脊椎骨折! 這4件事別常做,會讓骨質疏鬆更嚴重
長輩身高下降或駝背是骨質疏鬆的徵兆有注意到家中長輩每年的身高一直在下降或是駝背狀況越來越嚴重嗎?這是骨質疏鬆的徵兆,骨質流失一直是讓人忽略的問題,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表示,骨質流失平時沒有感覺,因此大多數人並不會注意更不會在意,等到碰撞、跌倒才發現,有些長者甚至因為抱金孫引發脊椎骨折而不自知,通常發現時骨質疏鬆已經很嚴重,這時候想要再補回來已經很困難,因此預防骨鬆、存骨本、補充骨量要趁早!人體大約在20-30歲期間骨量會達到巔峰你知道人體骨骼的骨量其實早早就過了巔峰嗎?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說明人體大約在20-30歲期間骨量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是不斷的流失,而女性在停經後,骨量更是加速的流失,這也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好發於女性。骨量除了隨著年紀流失外,吸菸、酗酒、愛喝咖啡、少曬太陽者,都會加速骨質流失。根據統計吸菸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兩倍。而常喝酒者每日僅僅一罐啤酒,其骨質疏鬆症罹患機率也較不喝酒者多一倍。愛喝咖啡者則需注意咖啡有利尿的功能,會讓體內的礦物質加速排出,因此對於鈣質吸收不利,國健署建議針對骨質密度降低的部分,每日咖啡因總攝取量不要超過300毫克,大約是一般市售美式咖啡1-2杯中杯的量。曬太陽會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是鈣質吸收的關鍵,缺乏維生素D者補充在多鈣質也沒用,因為無法被人體吸收,因此多曬太陽或多補充維生素D絕對是存骨本的重點。維生素D與鈣質的補充是重中之重,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建議,存骨本、補充骨量要趁早,不利於骨質留存的習慣盡早改掉,平時多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兩者之間缺一不可,牛奶、小魚乾、堅果類、深綠色蔬菜等平時可多食用,甚至也可透過營養食品如鈣片等補充,越早開始存骨本,才能讓自己的骨骼狀況良好,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才能更有保障,也不用擔心老了走不動要麻煩家人。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呂維人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