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7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走路
共找到
1669
筆 文章
-
-
2022-08-05 醫療.新陳代謝
不是新冠 疲倦容易喘「人變腫」 小心甲狀腺機能減退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民眾容易喘、疲倦、體力變差等,常誤以為是新冠肺炎,但可能是其他慢性病作祟。一名60多歲女性,本身有高血脂,長期使用藥物治控制,近月持續疲倦、且體力變差,走路變快就容易喘,且高血脂控制較不好,經過檢查發現是甲狀腺機能減退及輕度貧血。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甲狀腺機能減退導致新陳代謝降低,會常感到疲倦、身形變腫、心跳變慢、體溫變低、反應遲鈍,也可能使胃蠕動減緩,造成便秘,或者頭髮變少、皮膚乾燥、血脂數值上升或是貧血。何一成說,甲狀腺素會影響造血機能,當甲狀腺素機能減退時,甲狀腺素分泌減少,可能形成貧血,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降低,身體組織獲得的氧氣減少,加重疲倦感及運動時易喘的症狀。後天引起甲狀腺機能減退的原因很多,高危險族群要多注意,如曾接受甲狀腺手術或接受放射碘治療者、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者、60歲以上的年長者、女性(特別是在懷孕期或是產後)、有甲狀腺相關疾病家族史者。何一成說,甲狀腺機能減退除了先判斷發生的可能原因,針對原因治療外,一般就是口服藥物直接補充甲狀腺素,調節相關的新陳代謝功能。上述案例在補充甲狀腺素後,疲倦易喘等症狀逐漸改善,併發的貧血問題,在甲狀腺檢驗數值正常後,也逐漸恢復正常。何一成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出現會喘、體力變差、呼吸道不適等症狀,都會以為是確診或是疫苗引起,其實可能與原本就有的慢性病有關,須透過快篩及醫師診斷鑑別。他說,甲狀腺機能減退者平日應注意飲食均衡,規律作息,適當運動,並遵照醫囑治療,由於甲狀腺的分泌是會變動的,因此即使數值正常,也應定期回診追蹤,以免甲狀腺功能出現變化影響代謝而不知。
-
2022-08-05 養生.抗老養生
國際期刊:8種長壽方法,做到6項就能延壽5、6年!而且慢性病愈多愈有效
每年都有許多研究機構發表可以讓人更長壽的方法,但是東說一種、西說一種,也不知道該執行哪一種最好。在最新的《年齡與老化期刊》中,日本專家找出8種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要執行其中6項,可以延壽5到6年。 這項研究是由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院的公衛專家所主持,他們的研究團隊進行一項本土大規模調查,整理出包含日本45個地區、共計有4萬9021人,長達20年的健康資料,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56.8歲,追蹤的20年中,了解受測者的飲食、運動、飲酒、吸菸、睡眠與身體質量指數等,發現只要落實8種生活習慣,就可大幅降低死亡的風險。8項長壽生活習慣 這8項生活習慣包括:①每天至少吃1次水果,或每週至少吃7次。②每天至少吃1次魚,或每週至少吃7次。③幾乎每天都喝牛乳。④規律運動,每天至少走路半小時,且每週至少運動5小時。⑤身體質量指數在標準範圍內。⑥不吸菸,從來不碰菸或本來有吸菸,但現在已戒菸。⑦從來不喝酒或少量飲酒。⑧睡眠足夠,每晚睡足5.5小時至7.4小時。慢性病愈多愈有效研究結束時共9,865人過世。進一步分析顯示,在男性來說,相對於只維持0至2種健康生活習慣者,有維持3種習慣者死亡風險可降低12%,有4、5、6、7至8種健康生活習慣的人,死亡風險分別降低15%、32%、40%及47%。在女性方面死亡率降的比例略低,分別是降低3%、26%、33%、38%及44%的死亡風險。 在40歲族群來說,維持7到8種健康生活習慣者,相較於只有0到2種健康生活習慣者,男性可延壽5.3年,女性可延壽6.2年。即使已經有了慢性病,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也能延長壽命,甚至慢性病愈多種,可延長的壽命愈長。如果分別有1種、2種和3種慢性病的人,相較於只有0到2種健康生活習慣,若能維持6種健康生活習慣,延長的壽命時間分別是6.9、8.3與8.7年,而且慢性病愈多愈有效。延伸閱讀: 。吃太鹹失智風險提高?營養師:少喝「1飲品」就可以逆轉 。氣象專家李富城「輕微失智」! 專家列「10大前兆」:重複購物、找不到東西小心了
-
2022-08-02 失智.照顧喘息
把失智者當孩子照顧,但別一直逼問:「我是誰?」
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漫長路,需要有過人的體力與耐力,尤其面對失智長者的記憶一點一滴隨時間消褪,家人及其照顧者都需要具備正確的醫學知識,才不會有太大衝擊,也較不會無所適從。但其實照顧失智長者若能轉換用照顧孩子的心情去面對,就可能有不同感受,因為我有機會照顧失智的母親,我更知道自己將來要怎麼活!我失智的母親於2021年7月離世,但她的笑容永遠留在人間,留在我心中。回憶之前與母親相處的日子,我花了大把時間陪她說笑、唱歌,嬉戲。她像兩歲的孩子似的,無憂無慮的過生活。有一回,居家醫療探訪回到家,晚飯前叫母親起床,發現復健褲裡有大便,看護幫她洗個澡及洗頭,母親不喜歡別人碰她身體,坐下來吃飯時心情不好,跟她說說話,逗她開心,等情緒緩和後,還是願意把一碗蒸蛋吃完。其實順著她的心,失智老人還是很可愛的。許多人在網路上看過我分享與失智母親互動的生活點滴影片,不論是陪伴母親聊天、唱歌、看電視、玩球、讀報認字等等,或許在別人看來是平凡無奇的日常,對我來說卻是珍惜感恩、含有溫度的情感。用照顧孩子的心情,是甜蜜的負擔也更有警覺心從事失智照護臨床數十年,來到診間求助或是居家醫療接觸的個案家庭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史;當年發現85歲的母親生活開始無法自理,退化症狀逐漸嚴重,母親也變成失智病患,我更能深刻體會家屬所承受的勞煩與壓力。我把自己當作「母親的母親」,反過來把母親當成「老小孩」般照顧和陪伴她一起玩,例如帶著母親唱一首她熟悉的「小小羊兒要回家」,我帶頭唱、她就跟著和聲,拍手唱著母親熟悉的童謠和老歌,有時她能跟著哼唱幾句:頭腦清楚時,反應速度就會快一點,有時又會變遲鈍。陪她說說話,她也一樣很開心。母親聽懂幾句話,例如:「您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了?」、「您是哪裡人?」輕鬆自在的相處,這個「老小孩」心情愉快,回報我們的自然就是笑容滿面。然而在照顧「老小孩」的日常生活,我們也要懂得觀察留意一些生活細節,例如吃飯不想用筷子夾、喝湯不愛用湯匙、希望別人餵食;再例如說話和動作比以前遲鈍,若有出現失智症的10大警訊或異狀,就要有高度警覺,帶他們去醫院就診找出原因。👉推薦閱讀:來了解失智症的10大警訊有哪些!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因為我深刻體悟,子女照顧高齡父母,絕不可能像新手父母照顧新生寶寶那樣機靈敏感、小心翼翼。照顧新生兒,父母會思考「寶寶為什麼一直哭不停?」想趕緊找出原因、解決困難,但換作照顧年邁長者,縱使父母出現身心衰退的症狀,也可能只是把這些身體異狀或是行為異常,當成是老化現象,反而輕忽了這些身體警訊,以致可能會讓病情加重。記得有個晚上陪母親吃飯,察覺她筷子拿不穩、手會顫抖,我用筷子夾菜餵她,她張嘴不夠大;量她體溫沒發燒,說話時笑容不燦爛;加上這兩天觀察她走路步履蹣跚,懷疑可能身體不適,於是直接帶去急診室,檢查結果是泌尿道感染,輕度脫水,需要住院治療。母親曾多次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因為小便失禁,穿上紙尿布,尿道感染的機會就高了。尤其當症狀是發炎、沒發燒時,得更用心觀察一舉一動,例如走路動作是否比平常遲緩、飲食有無異常等來判斷。重度失智的老人跟兩歲的孩子似的,並不會主動表達身體不適。失智者忘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會煩心,但會把心思轉移到照顧者家人身上。照顧者笑,她們就笑。照顧者愁,她們就愁。因此陪伴失智長者就醫也需要智慧。一般人就醫尚且徬徨不安,何況是失智長者,只要有一個她熟悉信賴的人在身旁,她就像嬰兒看見父母親一樣,她就能安心的接受醫療!(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08-02 醫療.骨科.復健
「大釣哥」以為坐骨神經痛 經診是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高雄53歲漁民蔡先生半年來坐立難安,自己當「大釣哥(台語諧音貼藥膏)」加民俗推拿都沒用,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也沒改善。81歲周姓婦人則是半年前閃到腰後,開始背痛、臀部疼痛。兩人都以為是坐骨神經痛,這兩個個案經檢查診斷,是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得到改善。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洪誠聰指出,蔡先生雖有糖尿病及三高,平常仍愛呼朋引伴喝兩杯,半年前來有著坐立難安的疼痛,無法工作,自己貼膏藥和民俗推拿都沒改善,以為坐骨神經痛,就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但術後仍依然疼痛難耐。轉診來檢查發現病患無法翹腳坐,移動身體時也會因牽動髖關節痛到發抖,經X光檢查確診右側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一周後就活動自如,兩個月後已回到漁場。有高血壓及低甲狀腺疾患的81歲婦人,半年前閃到腰後開始背痛、臀部疼痛,後來一路痛到膝蓋去,原也以為腰椎受傷導致坐骨神經痛,但害怕開刀遲未就醫,尋求藥浴及推拿等民俗療法,沒改善還更痛。經X光檢查發現是髖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後,症狀在三個月內逐漸改善,洪誠聰仍建議她拄小四腳拐杖走路維持平衡。洪誠聰表示,髖關節病變症狀和坐骨神經痛類似,差別是坐骨神經痛者躺著或維持站姿時會感到疼痛,但髖關節病變是久坐後起身、或騎車跨坐等動作時會劇烈疼痛。由於髖關節和腰椎相近,患者常混淆,就醫檢查時也不易被發現是髖關節的問題。洪誠聰強調,髖關節病變常容易被誤認腰椎疾患,高危險群是長期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及曾隱形股骨骨折卻未發現者。髖關節疾患的治療需依照個人病變程度,決定服藥、復健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民眾出現疼痛應該到醫院檢查,找出疼痛源對症治療,才能輕鬆自在過生活。
-
2022-07-31 名人.林頌凱
肩頸僵硬其實是坐出來的 名醫揭頸椎病有哪些症狀
頸椎病是很多現代人疼痛的主要原因,其盛行率甚至高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頸椎病是「生活習慣」的疾病,長時間不正確的姿勢讓頸椎提早老化,產生頸椎病。現代人除了睡覺以外,坐著的時間最長,工作、坐車、開車、滑手機、看電視……都是久坐,影響也最大。久坐產生的頸椎病症狀:●頭頸前後左右活動時,後頸和上背感到痠痛。●工作中或工作後,感覺肩膀、頸部僵硬。●不明原因頭痛。●手腕、手臂出現痠、痛、麻。●沒來由突然頭暈。●轉頭時發現活動角度變小。●不自覺的咬緊牙關。上面的症狀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出現的症狀數目越多,或是頻率越頻繁,都暗示病況越嚴重。以打電腦的坐姿來說,理想的坐姿應該是頭頸保持直立、肩膀放鬆、手臂自然下垂、手肘彎曲呈90度、腰部挺直輕靠椅背、膝關節彎曲呈90度、雙腳輕放地面、身體保持在中線不歪斜。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保持這樣坐姿打電腦的人實在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的人是彎腰駝背、不自主聳肩、手肘拉長遠離身體、髖關節彎曲緊繃,是典型的「烏龜族」或是「猿人族」。正常的頸椎從側面看起來是一個「倒C字型」的排列,這種頸椎的活動角度最大,支撐力最好,周邊的肌肉筋膜也最放鬆。而烏龜族或猿人族的坐姿,因為頭往前傾讓重力線前移,頸椎會因此承受更大壓力。之後頸椎排列還會變得僵直,失去原有倒C字型排列,兩旁的肌肉就會因為過度出力而疲勞緊繃,久而久之導致骨刺生成。而常常歪頭工作的人,因為不良姿勢導致肌力不均,長期下來頸椎也會歪斜錯位,加速頸椎的退化速度。就個人的臨床觀察,絕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都是長期坐姿不良的電腦族或上班族,鮮少是從事粗重工作的勞力工作者。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頸椎病是「坐」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生活中還不止於打電腦,錯誤姿勢出現在開車、滑手機、走路、躺著看電視,都容易造成頸椎病。早在1994年美國的「疼痛管理」期刊就明白指出,因為錯誤姿勢造成的後遺症,除了頸椎長骨刺外,還包括慢性疼痛、下背痛、頸因性頭痛、壓力症候群,錯誤姿勢也同時會影響身體呼吸和荷爾蒙平衡,還會使心肺功能退化降低,影響真的很大。要減少坐出來的頸椎病,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式做起:●打電腦時保持正確姿勢,記得縮下巴。●椅子要坐滿,身體盡量靠在椅背上避免前傾。●多讓眼睛休息,多看遠方綠樹藍天,同時深呼吸打開胸廓。●每50分鐘就要起來走走並舒展身體。●熱敷和按摩舒緩緊繃的肌肉。●提醒自己即使處在高張力的工作狀態,也要保持深長呼吸。●增強後頸、肩胛骨內側和核心肌群的力量。●多多從事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打球、游泳、瑜伽、皮拉提斯,每周最少3次,每次最少50分鐘。●頸椎病症狀出現時提早就醫,並積極接受治療和運動。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7-29 醫療.精神.身心
我的大腦生病了嗎? 1分鐘檢測是否為「思覺失調症」
女星賈靜雯在電影「瀑布」中,居家隔離期間與女兒一次次爭吵、情感撕裂,時常出現幻覺、聽覺,追根究底才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其實思覺失調症起源是「大腦生病」,專家表示,掌握發病前5年黃金治療期,搭配健保給付長效針劑等藥物,能穩定大腦功能;亦可透過15道題目,1分鐘測驗自己是否有思覺失調症前驅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台灣思覺失調症病友約有14萬人,盛行率約0.6%,如果未能及早且持續的治療,反覆的急性發作,將使大腦功能持續惡化,不僅失序的行為易造成家庭與親友關係緊繃和衝突,病友提前死亡率更是正常人的2至3倍。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陳亮妤表示,思覺失調症病友「提前死亡」較高原因,包括一、因病出現幻聽、幻想,而跑到路邊發生意外;二、未能及時發現身體異狀,例如腫瘤、癌症,延誤治療將自己暴露於高風險環境導致死亡,或酒精、藥物濫用致死;三、自殺或與他人起衝突遭遇他殺等。蔡長哲表示,臨床上最常發現,病患及家屬對於思覺失調症「缺乏病識感」,病患不認為自己需要吃藥,導致耽誤治療;即便接受藥物治療,健保署資料顯示,仍有高達6成的病友服藥不規律,隨著中斷用藥時間越長,疾病復發、再住院比例也會越高。陳亮妤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每一次發病都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病友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5年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如果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不但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也能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約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陳亮妤提到一名擔任保全的個案,過去因思覺失調症住院,出院後2到3年持續使用口服藥,病況穩定,但某次回診時,她發現個案神情不太對勁,個案告訴她「有聲音在干擾我」,原來是應徵保全工作時,個案不敢讓主管知道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主管近期任意安排班表,讓他作息混亂、沒有穩定用口服藥。經過和醫師討論,個案決定施打長效針劑,後續幻聽症狀減少,目前每個月穩定回診一次,也持續在職場工作。施打長效針劑有無副作用?蔡長哲表示,長效針劑第一代、第二代對於每個人情況不同,部分患者施打後完全無礙,而第一代長效針劑常見副作用包括椎體外症候群,有點類似巴金森氏症狀,包括走路小碎步、手抖、比較面無表情等;第二代長效針劑副作用則是代謝症候群,但症狀出現時間較晚,且並非每位患者使用後都會出現。目前我國使用長效針劑,有每兩周、每四周或每三個月施打一次等不同劑型,目前無論針劑還是口服藥健保皆有給付。國外如美國則有六個月施打一次的劑型。不適合使用長效針劑族群?陳亮妤說,亞洲人對於服藥觀念,比較偏愛吃藥,總認為吃藥較主動性,反而不愛打針,會認為「做壞事被處罰、才要打針」;不過思覺失調症不像糖尿病、高血壓或氣喘等,發作時即刻給藥可以緩解,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時,會產生幻聽、幻覺,產生「不想回醫院」「別人要害我」等念頭,醫療介入難度越高,希望大眾提升對於思覺失調的認識,穩定用藥避免症狀復發。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專責強化心理健康服務,包括建構三級預防策略、設立疑似個案篩檢表初篩且轉介制度,充實社區關懷訪視與個案管理人力、廣佈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置司法精神醫院與司法精神病房,進行《精神衛生法》修法等。健保署也接軌國際治療趨勢,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病友的優先治療選項之一,另外也針對思覺失調症病友,增列預算6000萬元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都有助於思覺失調症病友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分享「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民眾透過以下15個問題,幫自己或親友做評估,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一下事情,唸一些東西,就覺得疲倦。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7.我儘量不吐露自己的心聲。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10.我覺得對什麼事情,總是處理得不好。11.我不會表情生動地講話。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13.當你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會懷疑他們正在談論你嗎?14.你是不是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作為上,發覺背後藏有威脅或怪罪的味道?15.會不會聽到某些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呢?
-
2022-07-28 失智.新手照顧
長輩不可忽視的肌少症危機,在家檢測有方法
隨著年紀增長,肌少症跟失智症一樣,是老年長輩很容易面臨到的疾病現象,「失智症」是指腦部的疾病,主要特徵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而「肌少症」是指持續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進而影響失能、活動力與生活品質下降,也會增加慢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死亡等風險。人們年過40歲後,肌肉量流失的速度以每10年減少8%,70歲過後則加速為每10年15%的速度。長輩家人若沒有於初期早點發現徵兆,給予適當的醫療,容易因為肌肉沒力氣而增加跌倒機率,嚴重的話則可能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以下肌少症徵兆,進行居家檢測。觀察五大徵兆,居家檢測肌少症一、沒有刻意減重,卻體重下降肌肉是人體比較重的組成成分,如果開始流失,雖然整體身型看起來沒有顯著改變,卻會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因此若您的長輩家人於6個月內體重下降5%,就要非常小心是否有肌少症狀。二、平面地面走路緩慢如果長輩於一般室內的平地行走感到困難與緩慢,走路每秒速度不到0.8公尺,就有過慢的情況出現,也需要家人及時注意到,提早就醫檢查。三、行動不便與吃力從走路緩慢演變成連起身都倍感困難,因為長輩的大腿肌肉無法支撐起全身的重量了,開始必須依賴別人攙扶,或是撐握扶手才能起來,而且會無法自行上下樓梯,因為單腳無法支撐,又或許爬兩三階樓梯就需要休息。四、手部握力下降肌肉的流失除了下半身沒有力氣外,也會有上肢無力的狀況發生,開始出現拿東西的時候變得困難,例如像是無法提起水壺來倒水、扭轉罐頭打不開、無法擰乾抹布等等。五、反覆性跌倒跌倒機率增加,連走平地路面都會跌倒,頻率為1年內連續跌倒2次以上,到了此階段,已是較嚴重的肌少症,更需要注意照顧與復健。如何遠離肌少症可多吃重要的營養素-優質蛋白質來預防肌少症和關節退化,建議每天可吃6~8份,且以原型食物為佳。記得多運動可以增加肌力,如有氧運動或阻力型運動,例如使用真茂科技推出的物聯網精準握力計,結合量測與訓練,以藍芽連接手機並透過「握力寶貝機APP」互動體驗,給予視覺化的目標設定,按壓握力計以擊破氣球的遊戲化方式來檢測手部機能,篩檢衰弱風險,結合健康科技成為握力訓練神器,增強手部活動力、增進肌肉力量、訓練前臂肌群!而隨著科技的應用發展於銀髮照護領域,也讓照顧者能夠減輕許多壓力,例如配戴myAngel御守錶,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配戴長者的位置,並可分享給多位親友共同守護,myAngel御守錶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透過App地圖足跡與電子圍籬主動通知,利用科技讓長輩照護更安心順利。
-
2022-07-28 失智.大腦健康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有助改善失智
80、90歲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能逆轉嗎?台大醫院研究證實,年老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透過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可顯著改善神經認知功能,一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此研究成果獲國際老年醫學期刊「老化(Aging US)」刊登。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TAVR團隊於2015年針對156位平均82歲的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病患,進行TAVR術前、術後3個月及1年安排神經認知功能測試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年老病患在術後神經學(包含巴氏量表)及多項認知功能的測試均有顯著的進步,且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均持續到術後一年。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納入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自費10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約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幅減少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台大醫院研究則發現,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1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以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1年也進步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持續到術後1年。台大心理系主任周泰立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得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到台大接受TAVR治療後,很快就出院了,返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回到社區日照中心,反應速度進步很多。
-
2022-07-27 醫療.心臟血管
這手術助高齡長輩逆轉失智!台大醫院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高齡80、90多歲的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還能逆轉進步嗎?台大醫院與156位平均82歲、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長輩合作,用5年時間去證實這是可能的,其中1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研究成果獲得頂尖國際期刊《Aging US》接受刊登。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也開始獲得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需要自費100萬以上。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者,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大約有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的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大減少了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因此去年2月起健保也納入給付,患者不再需要自費100多萬。台大醫院注意到,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這很令人振奮,因為現有藥物或神經認知訓練,多半也只能延緩症狀惡化,無法逆轉失智。因此,台大醫院自2015年開始進行研究計畫,完整追蹤156位平均82歲長者在術後3個月、術後1年的認知功能表現。結果發現,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一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有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一年也進步到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均持續到術後1年。台灣大學心理系主任周泰立自己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高齡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的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在其他醫院短暫住院後,被告知該院無法處理,建議轉院到台大。周泰立說,岳父到台大醫院接受TAVR治療後,不但很快就出院了,回到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岳父術後數學能力也大有進步,原本外出買東西,找錢會找很久,或是沒辦法找錢回來,後來找錢變很快而且數字正確。岳父回到社區日照中心,負責認知功能訓練的老師也告訴家屬,他的反應速度進步很多。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過去就知道TAVR可以改善心腦血流,也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免除體外循環過程有細小微粒跑到腦部、造成腦損傷的風險,這次研究更證實它可以增進神經認知功能表現,可說是是世界獨有的重要發現。林茂欣建議,家有失智長者,可留意是否有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問題,因為失智的症狀可能比心臟衰竭的症狀更早出現。若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有助於幫助長者遠離失智惡化和心臟衰竭的威脅。
-
2022-07-2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
忙碌的上班族,有時候早上一進辦公室後幾乎就一路坐到下班,久坐和姿勢不良例如翹腳,容易造成髖部承受較大的壓力,下半身的氣血循環變差,連帶造成水腫、腰痛、肩頸痛等問題。針對久坐所引起的髖部疼痛,可以利用馬克操簡單的幾個動作來開髖舒緩不適感。「馬克操」是許多田徑選手或路跑者都會做的訓練。由於一般大眾並非運動員,為了符合居家環境,由「照護線上」的白映俞醫師親自示範改良過後的馬克操,教導大家三個基礎動作,再搭配三個移動方式的組合,可以幫助改善髖部緊繃的肌筋膜。馬上點開影片跟著做!這套訓練的三個基本動作是抬膝、踢腿和後勾,而三個移動方式分別是行進、踮步、跑動,根據「動作+移動方式」的組合可以多樣化練習。當然,如果家裡空間不是很寬敞,可以原地做動作就好,最主要是先練習穩定姿勢與增加關節的靈活度,白映俞醫師強調,剛開始要練好的動作是站立的時候能夠做好基礎的姿勢。久坐族想要改善疼痛,唯一的方法只有多多活動,看完影片,不妨就從即刻起,每天早晨提早十分鐘起床或者利用工作空檔做點馬克操伸展動作。想了解更多關於運動健身的分享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久坐不健康,趕快動起來!原始影片照護線上網站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背腳胸臀四部位,女生健身必做入門攻略練好「非洲式彎腰」,腰背軟Q走路輕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26 養生.運動健身
助減肥、改善睡眠品質!專家認證 每天持續健走5個絕佳理由
起來走一走,讓你精力充沛!現在有大量研究表明,健走對身體非常好,不僅幫助人們減肥、增強心臟和新陳代謝,還可以減少對含糖零食的渴望,實現減重的願望。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健康專家醫學博士羅伊森(Michael Roizen)提出五個理由,告訴你持續健走的好處。持續健走好處多 健走的5個絕佳理由 1.減輕壓力,振作精神研究證實,健走會釋放體內天然的快樂物質腦內啡,這是一種會讓人覺得愉悅的神經傳導素,如果你曾經在壓力過大、情緒不佳時外出走走,回來你會發現情緒較平靜,藉由步行過程釋放正在面對的壓力。不僅如此,Roizen博士提到,健走可以提高心臟力量,並減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2.減肥不難,每天三十分鐘開始健走也是減肥絕佳方法之一,持續做會慢慢發現效果。Roizen說,設定每天30分鐘的目標,假如30分鐘一開始太多,不妨嘗試先從每日步行20分鐘開始,之後再逐步增加,將目標提高至每天10,000步。3.睡眠質量高,增強免疫力Roizen博士說,規律步行改善睡眠質量,保持精力充沛。而已被證明,有規律步行者相對沒有運動者能夠減少心臟疾病、中風等疾病風險,同步改善免疫功能。4.善用計步器,揪好友更有趣為了使鍛煉變得更容易執行,邀請好友陪伴一起參加有社交距離的步行活動,一起走能夠提升集體的心理健康。Roizen博士補充,使用具有計步器來計算步行數也是成功的關鍵。步行結束時,你會為實現製定的目標感到自豪。5.持續步行,對零食的渴望大幅下降 對想要減重的人來說,美味的含糖零食令人難以抗拒,但好消息是,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發現,步行15分鐘以後可以減少人們對巧克力等含糖零食的渴望,通過步行,不僅增強心臟力量和新陳代謝,最終實現減肥的願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頻率」
-
2022-07-23 醫療.骨科.復健
長者腳骨要勇健 部立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傳這幾招
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葉禹良物理治療師表示,跌倒是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的第2大原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及死亡,也會造成家庭及社會極大的照顧成本。葉禹良指出,長者常見跌倒因素包括失智認知及動作障礙、視覺退化等會影響判斷力,加上腦部退化,影響前庭及本體感覺等功能,進而影響平衡的維持。曾經跌倒的經驗多少會降低長者走路意願,甚至不敢出門心情和生活品質受影響。另外,家人也因為擔心長者跌倒而過度保護,反而使長者肌肉萎縮,升高高跌倒及失能的風險,造成惡性循環。葉禹良融合國健署的防跌概念及物理治療的專業,提出下述長者可執行簡單的運動及無障礙環境設計建議。首先規律運動不能少,遵循醫囑來用藥,運動過程中有不舒服就立即停止。簡單的運動為單腳上抬,坐姿下抬頭挺胸雙手插腰,單膝往上抬起,停留5至10秒後換腳,左右重複交換20次。也可以墊腳尖,站姿開始,雙手扶著固定物維持身體穩定,動作時,腳後跟離地,墊起腳尖,停留數秒,再將腳後跟踏回地板。還有雙膝內收坐姿開始,膝蓋內側併攏夾住小球,停留15秒。半蹲由站姿開始,維持背部平直,雙手扶著固定物維持身體穩定;雙腳與肩同寬。吸氣時膝關節屈曲,穩定的下蹲;吐氣時回歸原本的站姿,膝關節不鎖死。另外,居家環境要注意照明、防滑要小心,環境走道動線乾淨暢通,光線是否足夠明亮充足,浴廁防滑措施,起身行走扶手設置;起身、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 馬路行走不要急。
-
2022-07-23 醫聲.罕見疾病
胡務亮落淚 盼到罕病AADC病童基因治療重拾童年
濃眉大眼、笑起來帥氣又可愛的小旭,外觀看似與正常人無異,但卻時不時揮舞雙手,偶爾會躁動發出聲音,或是需要他人牽著行走。今年十歲的他,其實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L-銨基酸脫羧基酶(AADC)缺乏症。今天在「台灣首次基因治療AADC缺乏症研發 獲歐盟上市許可記者會」中,小旭媽媽表示,小旭出生兩個月時,他的雙手外翻、腳下垂,全身軟趴趴,抱著他到處求診也找不到問題所在,一家人陷入沮喪與擔憂,幸好在小旭一歲時,就找到生命中的貴人,也就是臺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並被確診為AADC缺乏症。AADC缺乏症是一種先天基因缺陷疾病,當缺乏AADC這種酵素時,不僅連帶影響多巴銨與血清素的製造,也一併使腎上腺素與正腎上線素分泌不足,引起病患嚴重的發展遲緩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等。其中最令人心碎的是,每隔一段時間,孩子就得經歷數小時類似癲癇的症狀,稱作動眼危象,這段期間裡,孩子無法進食及休息,對病童與家長來說都是萬分的折磨。除此之外,小旭也有餵食困難、肢體張力低下等問題,須常常至復健科報到,但時間無情流逝,起色十分有限。直到2014年,兩歲半的小旭接受基因治療手術,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安產量,改善神經問題,他才開始會抬頭、翻身、坐立、站立甚至是走路,令小旭父母與整個醫療團隊十分振奮且感動。基因治療獲歐盟許可 台灣上市納健保給付成關鍵胡務亮回憶,當時基因治療被認為是技術而非藥物,因此AADC基因治療無法得到政府太多的協助。在2010年完成首例恩慈療法,原想申請正式臨床試驗,不料遭遇重重困難,「那時病毒還剩一些,要去申請正式臨床試驗,但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對現有的病毒不是很滿意,要求毒理試驗,變成病毒要重做,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說研究計畫拿到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IRB)才可以開通給錢,但IRB說病毒要做完、合乎規格後才給IRB,問題是我兩手空空怎麼做病毒,沒有病毒,研究計畫的錢就在那邊,我們就被卡死了。」胡務亮哽咽落淚說道,此時張榮發基金會慨捐的千萬元如同及時雨,讓他得以持續進行計畫。一路坎坷前行,終於獲得衛生福利部同意,由台大醫院執行臨床試驗第一、二期以及二B期,到2020年為止,總計有30位病童接受治療。今年7月20日,歐盟核准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的上市許可,而目前台灣尚未開始罕藥認定、許可證申請,最後納入健保給付,若是沒有健保給付,病家負擔可能要上看二、三千萬元,使這群在生命演變過程中,代替他人承受隨機苦難的小小鬥士們,無法得到照顧。即將升上國小四年級的小旭,正體驗著同齡人的日常,上學、和父母到處旅遊吃美食,熱愛音樂課打拍子的律動感。截至6月底,台灣共有60位像小旭一樣的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至少有6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讓他們從輪椅上站起來、正常進食,活得更像一般人。
-
2022-07-2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常常覺得腰椎僵硬、大腿僵直嗎?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舒緩緊繃!
現今生活步調快速,造成許多人肌肉緊繃,長時間下來會導致肌肉僵硬,若在腰部已經緊繃的狀態下,又提重物則可能會造成椎間盤突出,此時許多人會選擇伸展緩解,但過度的伸展卻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今天「生生優動」的陳宗威物理治療師就要來教大家,只要三招在家就能正確舒緩緊繃!今天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主要教大家的伸展運動包含後大腿、腰椎還有臀部,首先是關於後大腿的伸展,後大腿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使用到,從坐到站、行走和上下樓等都會使用到,想要走起來更輕鬆,其實是和肌肉柔軟度息息相關的喔!而此項伸展運動會使用到一條較長的毛巾,準備好就可以開始一起伸展啦!如果你也長期被肌肉緊繃、僵硬所困擾,那就趕快準備好毛巾,點開影片跟著陳宗威物理治療師一起在家伸展,舒緩緊繃的肌肉,解放你的腰椎和大腿吧!想了解更多關於伸展的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舒緩緊繃,走路有風!!!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延伸閱讀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腰痠背痛都是骨刺害的?治療師:別再汙名化骨刺「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籲口罩分室內外即可 王必勝:很好的方向 再觀察
指揮中心日前雖鬆綁口罩防疫政策,室外仍須戴口罩,但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散步也算運動不必戴口罩,規範模稜兩可民眾無所適從。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口罩規範應分作「室外」、「室內」即可。對此。王必勝表示,「是很好的方向」,區分更簡單、民眾遵從性也會更好,但仍要看疫情狀況決定。針對近日指揮中心就「散步」與「走路」的差別,以及是否需要戴口罩,多日在記者會上說明。李秉穎對此則說,像美國口罩規範就分「室內」、「室外」而已,這樣分比較好,相信台灣不久的將來也會改成這樣。王必勝表示,這是很好的方向,區分會更簡單,大家遵從性會更好,但要看疫情狀況決定。目前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但國際疫情升高,都要再觀察。未來疫情緩和、口罩會放鬆一點,疫情嚴重則會加嚴。「口罩是防止疫情重要的措施,會較慎重考慮」。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鬆綁令民眾霧煞煞 李秉穎建議分室內外即可
指揮中心日前鬆綁口罩防疫政策,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可免戴口罩。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散步也算運動不必戴口罩,但太過籠統,民眾反而無所適從。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接受「新聞放鞭炮」電台節目專訪時說,口罩規範應分作「室外」、「室內」即可,將來台灣也會這樣改。王必勝昨天在疫情記者會上重申口罩規範鬆綁,但針對「不特定對象」、「距離難掌握」、「無法掌握良好社交距離」前提下就應該戴上口罩,散步、運動等等國人可自行判斷。對此,李秉穎今天在節目上被問及時說,騎機車時可不戴口罩,但為何他通勤時仍選擇配戴?李秉穎說:「我下車後還是要戴口罩,所以就直接戴著,也沒有人說你不能戴口罩啊」。在戶外,病毒傳播風險其實很低,加上太陽的紫外線照射,病毒更是難以傳播。至於近日指揮中心因散步與走路的分別多日在記者會上說明,李秉穎對此則說,像美國口罩規範就分「室內」、「室外」而已,這樣分比較好,相信台灣不久的將來也會改成這樣。「不過也有例外。」李秉穎說,有些球場雖然是在室外,但民眾多聚集在一起,這樣還是應該要配戴口罩,可以分作「人潮擁擠的室外與室內」、「室外其他活動」不管事走路還是要散步,應該都可以符合規範。
-
2022-07-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出血量較多●痔瘡出血持續一周以上,應進行大腸鏡檢查●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量不足、少喝水、少吃蔬菜,加上排便習慣不佳,許多人發生痔瘡問題;倘若生活習慣不良,則易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但兩者症狀相似,容易讓人混淆。出血頻率不高 可能是痔瘡醫師表示,便祕後出血量較多、出血頻率不高,可能是痔瘡,不須過度擔心。痔瘡是良性疾病,不會惡化成大腸癌,但若出血症狀逾一周,仍應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利確診。「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兩者致病原因不同。」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說,痔瘡形成主因,多因長期少吃蔬菜、缺乏運動、少喝水造成便祕,又合併久坐、久站,讓肛門四周靜脈叢壓力升高,導致血液循環不佳、靜脈曲張,結締組織鬆弛膨出,慢慢出現痔瘡,患者好發年齡為20歲以上。大腸癌感覺 一直想上廁所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好發原因,常見有家族史或帶有致癌基因,若嗜吃鹽酥雞、熱狗等醃漬或油炸食物,加上長期喝酒,容易使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罹患大腸癌會感覺一直想要上廁所,就是裡急後重的感覺,但痔瘡不會如此。「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陳雨農說,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痔瘡不會變成大腸癌,但大腸癌症狀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糠榮誠說,大腸癌糞便帶血症狀為淡淡的血絲,因此一般人並不緊張,但痔瘡出血常是用噴的,會被嚇到。他曾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主訴有痔瘡問題,且貧血嚴重,他喜歡邊上廁所邊玩手遊,上廁所時間很久,痔瘡症狀時好時壞,沒想到,近日排便時痔瘡不斷噴血,甚至很難止血,不得不就醫接受手術治療。便血有時太用力 引起肛裂糠榮誠說,現在許多人只要排便流血就來看醫師,一問之下都是擔心罹患大腸癌,並要求做大腸鏡檢查,但檢查後幾乎都沒有罹癌,很多是痔瘡或大便太用力引起肛裂所致。痔瘡造成長期貧血,嚴重時恐引發心臟問題、影響造血功能,若痔瘡太大,會讓人坐立難安,影響走路、睡覺等生活作息。「國人排便習慣不佳,痔瘡就醫患者占門診患者約5至6成。」陳雨農提醒,痔瘡出血超過一周或服用痔瘡藥物超過兩周,症狀都沒改善,應進行大腸鏡檢查,進一步鑑別診斷。每天五蔬果 多喝水多運動陳雨農說,痔瘡不會引起大腸癌,但要遠離痔瘡,首要改善生活習慣,多運動、每天攝取五份蔬果、喝水2000cc,避免久坐、久站,排便時間不要太久,以減少腹壓;其次是搭配藥物治療,如果症狀未緩解,再進行手術治療。糠榮誠也提醒,上廁所切忌看書、玩手遊,降低痔瘡風險。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說,國人飲食西化,並多吃鹽酥雞、熱狗、火腿等醃漬或油炸食物,若再合併飲酒,將增加罹患大腸癌機會,建議少吃加工及合成食物,多吃綠色蔬菜,以防腸道細胞病變、癌化,當有糞便帶血、裡急後重等症狀,不要誤以為是痔瘡,應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散步和走路有何不同?趕公車算運動?免戴口罩新制模稜兩可
指揮官王必勝昨宣布,即起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可免戴口罩,散步算運動,也可不必戴口罩,認定標準模稜兩可,引發爭議。專家建議,指揮官可以大膽一點加快放寬腳步,防疫規定採「正面表列」,讓民眾更容易理解及落實。王必勝一句「我想散步也是一種運動」,可以不用戴口罩,看似大幅放寬口罩禁令,但許多民眾並不領情,PTT論壇熱議,網友質疑「出門趕公車或搭捷運,用雙腿急行,算運動嗎」、「被抓到就說我在散步就好了」、「散步和我出門在路上走有什麼不一樣」、「每次都改得模稜兩可」。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從防疫重點來看,於空曠處、避免與不特定人士接觸風險,基本上可以不戴口罩,雖然今年下半年有BA.4、BA.5或其他變異株來勢洶洶,但Omicron再怎麼變「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病毒特性不會有太大改變,致死率、傳播性、免疫逃脫性基本上差不多。施文儀認為,我第三劑接種率超過七成,兩劑八成五以上,官方數字有四百多萬人確診,實際上應有一千多萬人確診,等於半數台灣人感染過,在多道「金鐘罩」保護下,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建議指揮官「可以大膽一點,滾動式調整要再滾快一點」。施文儀認為,指揮中心防疫措施應採「正面表列」,清楚列出限制的行為或空間,讓民眾一目瞭然,否則訂出林林總總規定,民眾無所適從,也容易引發爭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於戶外活動時,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接觸,就要戴口罩,若在不特定人潮區域,未遵守防疫規定,經他人拍照檢舉,可依「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條同法七十條規定,處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
-
2022-07-1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者容易有糖尿病、高血脂嗎?醫曝皆因2大壞習慣導致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互為「共病」,臨床上,許多病患容易同時罹患三高疾病,大部分原因與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多數人通常等到症狀出現時,才會發現血壓、血糖、膽固醇已經偏高或過高,或是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出來。3高導致血管壁硬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病人,發生高血壓的關聯性比較高;但罹患高血壓的人,不一定會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問題,且因果關係比較難以界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血糖及膽固醇過高,會導致血管壁硬化,造成血壓飆升。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頭暈、頭脹就醫,一量發現血壓很高,抽血又發現血糖、膽固醇都偏高,以為是高血壓導致糖尿病、高血脂症。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病患可能是先前就已經患有高血糖、高膽固醇的問題,導致慢性血管壁硬化,但是,身體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才沒有發現,直到血管硬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才出現高血壓的症狀。頭脹、酸痛恐高血壓徵兆,嚴重會危及生命陳玠宇說明,大多數的高血壓病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病人會經常感覺到頭暈、頭脹脹的,有些病人還會伴隨肩頸酸痛,或是肩頸僵硬的問題,可能會以為是最近身體比較疲勞;另外,還有的病人則出現走路會喘、胸悶、心悸、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等非典型症狀,此時通常代表血壓已經飆高。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可分為「慢性危及性」及「立即危及性」,如果高血壓病情非常嚴重,更可能造成胸悶、胸痛、沒有活動也會喘,都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器官受傷所致,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心血管發生缺血、缺氧,胸悶、胸痛的情形也會越來越嚴重。當血壓飆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出現立即性的危害,引發腎衰竭、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或是腦中風,出現眼歪嘴斜、單側肢體麻痺無力、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 。4種人要注意!!高血壓可能隨時找上你,這族群3個就有1人血壓高 。約1/5中風患者都有「1問題」,男女腰圍最好維持在「2數字」內,才能降低罹病風險
-
2022-07-17 失智.大腦健康
李艷秋:工作認真未必有收穫 但運動一定有
以前的我每天只有工作、工作、工作,這樣過了二十幾年,那時的壓力真的很可怕,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退休後我天天運動、練重訓,對現在生活最滿意的是,我能掌控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不再被任何事牽著鼻子走。退休後開始重訓,養成運動習慣,說來很無奈。以前工作時根本沒時間運動,怎麼可能要同事等我一下,我先去外面跑個半小時,回來再繼續開會?所以我放棄運動,唯一比較認真做的就是每天早上,我跟李濤會要求自己從地下停車場一路爬樓梯到十樓辦公室,這是一天中唯一的運動時間。但現在有自己的時間,我就想,是否該對自己好一點?過去公司每年安排健檢,如果有紅字,我通常略過算了,從來沒有好好對待我的身體。現在我會很認真看待,希望能積極改善、把自己料理好。我跟李濤選擇重訓,是因為知道很多長輩肌無力,走路、爬樓梯都吃力,所以我們想建立好肌力。身為連跑步機都不會用的菜鳥,我們找了教練協助,安全地展開訓練。這很重要,因為一受傷就會退縮、不敢運動,我們希望避免受傷,慢慢進步,建立自信。2019年,我的健檢報告上面寫著低密度膽固醇130mg/dl,太高;高密度膽固醇只有41。但2021年我的壞膽固醇明顯下降,只剩87,而好膽固醇幾乎翻倍上升,來到75。雖然開始運動第一天就是撞牆期,但我和李濤總會互相砥礪、分享成就感。其中一個人遲疑今天要不要去運動,另一個就會說「去啦,還是去一下」,就這樣走下去。運動是「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不付出就得不到任何東西」的事,這點讓我覺得很划算,因為工作不見得認真就有收穫,但運動一定有。找一個離家近的健身房,颳風下雨你想不去都沒藉口,把外在條件設定好,你就會越來越少藉口,唯一的藉口就是你懶了。現在我只要今天沒動,就會沒精神,這表示運動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運動給我信心,讓我能走更遠的路、完成很多過去體能上完成不了的事,也能玩得更加開心。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每周4到6次、每次30分鐘 健走降血壓還能預防骨鬆
不管你被關了14天還是7天,或因害怕確診而自我禁足了幾個月,疫情讓人類活動量大減是不爭的事實。有的長者怕出門染疫,放棄了多年的運動習慣;而年輕的一輩,也因為居家上班或隔離,活動力大大下降。健走、跑步、爬郊山,都是門檻不高、隨時可執行的活動,天氣不差、一雙好鞋就能出發,但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傷害很重要,做好準備,一起把腿力練回來吧!健走的好處?●接觸大自然減輕壓力、鍛鍊心肺、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健走兼具有氧運動的心肺訓練、熱量消耗的效率,不像長跑需要一定體力基礎,一樣能有效訓練肌肉,且更安全、對膝蓋負擔相對小,即使是完全沒有運動經驗的人也能很快上手。健走能夠燃燒比走路多2倍的熱量,並且能增加骨骼密度,且通常在戶外進行,運動的同時也能夠欣賞大自然的景致,有助於減輕壓力、減緩焦慮情緒,讓身、心、靈都放鬆,維持大腦中的皮質醇處於正常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以及認知能力,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到。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健走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的風險。因爲健走主要運動到人體大肌肉群,協助血液透過幫浦作用回流到心臟,增加血液循環、肌肉耐力及動態平衡,這都是鍛鍊心肺功能不可或缺的條件。健走運動量夠嗎?跟散步有何不同?●屬中強度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就能維持肌力並減脂。健走可以說刻意執行的有氧運動、有目標性;散步是輕鬆、沒有預設目標的身體活動。一般人隨意步行一小時約走一公里,而健走速率介於散步與慢跑之間,每小時應維持在四到六公里,大約每分鐘要走90到120步。一般人健走要達到運動效果,應該維持速率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20下,並持續30分鐘。別小看這個數字,如此強度的健走被歸類在中強度運動,消耗的熱量遠比散步多,多數人也會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一般人如果能每周健走150分鐘,就能夠達到維持肌力並且減脂的效果。健走運動適合誰?●適合所有族群,中壯年三高患者好處尤其多。若能掌握健走的要點,搭配自身的耐受程度,健走幾乎適合每個人。中壯年多半會有三高問題,健走能有效減少血壓上升,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能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同時可預防骨質疏鬆,每周健走四到六次、每次30分鐘,長期下來即可達到成效。除了一般的健走外,也能夠透過「間歇式健走」,步伐比平常略大,透過快走以及慢走各三分鐘,持續交替五次,每周持續四次,達到不同的運動效果。健走需要先暖身嗎?●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伸展髖膝關節的運動。跟其他運動一樣,健走前好好伸展髖關節跟膝關節,才能讓身體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運動傷害,事後的舒緩拉筋也不可少。健走前,可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提升膝關節活動以及四肢肌肉的延展性;健走後,可藉由簡易拉筋、局部按摩、踩弓箭步等放鬆肌肉。根據ACSM,運動必須遵守三大程序,暖身、有氧/訓練,以及緩和動作。健走前可先散步、原地交替踏步、做瑜伽或皮拉提斯等約5至10分鐘;緩和動作可以加一些彈力帶等阻力活動,或與暖身相同。健走的正確姿勢?●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雙眼要直視前方,肩膀放鬆,挺胸收小腹,手臂彎成90度,手握空拳自然擺動來帶動步伐。每次擺動讓拳頭來到胸口,臀部必須收緊,腳跟先著地,接著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和膝蓋平均受力,減少對關節的傷害。步伐不過度伸展到關節不適即可,這樣的姿勢就能提供足夠的運動量,達到健走的標準。健走須什麼配備?●合腳避震的跑鞋,膝關節炎或肥胖者可使用健走杖降低傷害。開始健走前,必須選一雙合適的慢跑鞋,包覆性佳、支撐力好、鞋墊軟硬度適中,讓足部施力時有足夠的緩衝力,能承受健走時所產生的衝擊。襪子建議選擇棉質、舒適的襪子,防止足部皮膚與鞋子摩擦而受傷。「北歐式健走」借助健走杖的輔助,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訓練核心肌群,減輕腰部以及雙腳負擔。肥胖、膝關節炎患者,可以使用兩支健走杖分散雙側膝關節的地面反作用力,進而降低膝關節內的傷害,也更能持續健走。染疫康復者 該怎麼健走?感染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是否適合健走復健?醫師建議最好七天後開始恢復體能鍛鍊或運動,並採取漸進式回歸常態訓練,從第一周到第四周,以平時訓練強度的50%、70%、80%、90%增加,到第五周時恢復常規訓練。若在運動過程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情況,必須暫停訓練,並尋求醫療協助。建議將暖身及緩和運動拉長10至15分鐘,一開始可以先以健走20分鐘維持兩周,爾後沒有覺得很喘、胸悶、胸痛、血氧降低等情況,漸進式每周增加5到10分鐘,讓心肺慢慢適應。諮詢/亞洲大學復健部長周立偉、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部心肺組物理治療師耿紀峯、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洪煒竣
-
2022-07-16 養生.人生智慧
徒步環島累積生活體驗! 簡文仁:走路是最好的防疫運動,教你養成走路3個好習慣
疫情所致的紛亂與動盪感,加上網路社群媒體加速的孤獨感,使得過好日常生活這件事變得奢侈,但偏偏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式是回歸生活的根本,把走路、睡覺、吃飯這些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用心做好。疫情期間如何找回內心的安定與身體的健康?就從好好走路、好好睡覺、好好吃飯開始吧!採訪約在早上9點、台北市的虎山溪步道登山口碰面,67歲簡文仁邊走山路邊受訪,一路健步如飛,說話中氣十足,拍照時臉不紅氣不喘在單槓上輕鬆翻轉,身手矯捷如一個6、7歲孩童。登山者幾乎都彼此認識,擦肩而過的人跟簡文仁打招呼,問他今天怎麼那麼晚,才知道他清晨已經走了一圈下山。走路是簡文仁日常,他在4點半起床,做養生操,5點左右出門,走虎山溪步道一圈,5點50分在山上和一群朋友大吼十聲後下山,6點20分到家吃早餐看報紙才開啟一天。這兩年退休後,例行工作少了,簡文仁能走路就不搭車,到家附近的運動中心、圖書館幾乎都是走路,傍晚又在公園散步,平均每天走1.7萬步。簡文仁是知名的物理治療師,以推廣運動保健為己任,每年農曆年前在醫院大廳笑咪咪示範自編「如意生肖操」的影片應該很多人看過。他強調只要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規律的作息、良好的習慣,健康是可逆轉的,他自己50歲之後因為落實以上健康生活方針,身體的靈活度、肌肉柔軟度及心肺功能都比年輕時更好。走路放鬆 享受獨處 也愛揪人一起走「走路是疫情期間最好的運動」,簡文仁建議疫情期間多走路,他解釋,激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亢奮,反而對免疫力不好。免疫力是副交感神經優勢,當人在放鬆、睡眠、休息、曬太陽時,副交感神經會比較好,抗病毒能力也會提高。走路溫和、容易入門、動到全身,是適合推廣的防疫運動。只要姿勢正確,步距、頻率都可依自身調整;只要願意走,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好處。簡文仁很多生命重要時刻都與走路有關。來自萬里鄉下的簡文仁,從小就走路幫礦工爸爸送便當、幫忙操勞家務的媽媽買東西,偶爾去石門山上阿嬤家,搭公車後也得走一個多小時。小小的他赤腳在鄉間行走,踩到尖銳碎石時哇哇大叫、夏日馬路太燙時就跑到路旁水溝泡水;腳用具體的感受幫他留下了童年點滴。每天行走是簡文仁珍愛的獨處時光,他多數什麼都不想,夏天有蝸牛時就數路邊蝸牛,幾年下來,觀察力變敏銳。也有些時候,腳動起來想法就開始流動,許多運動操的口訣、動作都是在走路時形成的。他不只自己走,也愛揪人一起走,對他來說,走路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群朋友走得久」的運動。例如走虎山溪步道,簡文仁有時發懶不想出門,但想到有一群山友約好要登頂大吼,就升起一股力量把自己推出家門。走上玉山 走路環島 人生三願完成兩項2016年他走路環島,兩年半利用周末和朋友走了46天,以縣道、小路為主,經常開車的他這次踏上許多耳熟能詳卻未曾到訪的土地—屏東九鵬基地、阿朗壹、萬金天主堂、石岡水壩、牡丹水庫、滿州鄉港口、台灣最南端…「我喜歡耍帥,拍了很多照片。」簡文仁開心拿出手機滑開那些風景,全是活力滿滿的照片。走路也成為他和家人累積生活體驗、彼此陪伴的方式。簡文仁的太太不像他愛走路,但喜歡到各地傳統市場尋寶。他們會在周末開著車,到竹東、宜蘭、金山、關西、基隆等地逛市場,他在市場裡邊走邊看,享受走路的愉悅、聽太太分享不同市場的特色與驚喜。「徒步環島、登玉山、夜宿嘉明湖,現在剩下嘉明湖抽籤還未抽中。」簡文仁說起他的人生三大願,已經走上玉山、走遍全台灣的他,總有一天也會走到嘉明湖畔,興高采烈拍一張耍帥照。走路養成習慣 3個提醒簡文仁說,一般人1分鐘走100~120步,但他強調,盡力而為即可,走路之所以對身體有益,重點不是強度,是養成習慣。可以快步走,可以大步走,也可以散步走,還可以慢步走,只有自己知道當下的需求是什麼。●走路: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走山路:上階用腳掌(踩穩)、下階用腳尖、下坡用腳跟。●熱身:爬山前要記得熱身,以弓箭步(前弓後箭)拉筋,暖身時間大概3至5分鐘。居隔簡易運動 3招健身居家隔離時也要記得活動身體,簡文仁建議,以深呼吸、擴胸及伸展放鬆身體,並搭配以下三個簡易運動:●踏步:原地踏步10分鐘大約1000~1200步,每天踏5、6次,運動效果與走路相同。●站起坐下:在平時坐的椅子,放慢動作站起、坐下,反覆約20次。可鍛鍊肌肉,動作愈慢肌肉收縮愈明顯,效果愈好。●踮腳尖: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小腿肌力。每次做20~30次,每天可做4~5次。
-
2022-07-15 養生.家庭婚姻
中年大叔被女同事煞到重燃戀心 外遇曝光「有家歸不得」下場悽慘
結婚是共組家庭的大事,而如果出現感情裂痕,導致雙方必須離婚,也將影響整個家庭成員。近來在日本,就有這樣的一起感情糾紛。根據日本媒體「FRIDAY DIGITAL」報導,一位化名「健一」的50歲男性,過去和一位學生時代的學妹結婚,至今已過了20年,小孩子也都長到能夠獨當一面的年紀了。一年半前,他在職場認識一位38歲女性,由於對方曾經遭到家暴而離婚,因此正處在單身狀態。這位女性在職場工作相當認真,而且記憶力超群,馬上就成為了公司的即戰力。看著她努力奮鬥的身姿,健一也深深受到吸引,即使已經年過50,卻產生了年輕時戀愛的感覺。兩人一開始是相約外出吃飯,想說抒發一下平常工作的壓力。但久了之後,雙方便發展出更進一步的關係,健一也因此經常晚歸。就在三個月前,健一在外出差三天,回家時卻發現自己被鎖在門外。當他傳LINE要妻子開門時,妻子卻冷冷回應「你的家在這」,並且給他一個離家走路約10分鐘的公寓地址。而他的私人物品,則被裝入紙箱放在該房間內。目睹此舉,健一也知道自己外遇的事情曝光了。雖然試圖和妻子溝通,兒女也認為父親應該早點道歉,總之先看能不能回到原本的家為優先,就算走上離婚一途也好。但健一發現妻子早就準備好了律師,做好馬上離婚,並且奪走健一所有的資產的準備,讓健一感到舉步維艱。目前只能靠著偷偷存下的私房錢,在猶如學生套房的狹小公寓裡,持續著過一天算一天的生活。
-
2022-07-1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牙醫師手術久站傷腰椎!靠著每天做這運動,疼痛幾乎不再發作
兩年前一次搬重物之後,臀部開始疼痛,檢查發現是腰椎問題,因為我長期幫病人動手術,且站姿不良所致。後來透過復健、針灸及做柔軟操,才改善疼痛,現在幾乎都不再痠痛了,建議長者每天一定要做柔軟操,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整個人會更有活力。治療病患常站立 提重物發病許多牙醫師長期低頭工作,因姿勢不良而導致頸部、脊椎及手肘疾病問題,我則是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因為我是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治療病患時常要站立,像顏面手術等必須採特定角度治療,會以特別的姿勢站立7至10小時。過去自覺身體健康還不錯,沒想到,兩年前一次朋友送2、3公斤重的水果,可能是拿取時姿勢不良,整個腰竟非常痠痛,才想到自口腔外科開始受訓以來,我已從事相關工作39年,長時間下來導致腰椎損傷。右邊腿臀開始痛 靠束腰減緩那次發作時,先從右邊大腿及臀部開始痛,走路走不快,而且很痛苦,痛得「坐立難安」,於是開始在手術時戴上束腰帶,希望能減輕痛苦。未料,今年4月左邊大腿及腰椎神經也出現疼痛,且愈來愈糟糕,檢查發現有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等問題,西醫開藥及中醫針灸治療沒有太大改善,還發現連腰都彎不下去,「骨頭真的僵硬了」。想起小時候學校都會做晨間早操運動,我開始每天做5分鐘早操,5月起在軟墊上做柔軟操,疼痛狀況慢慢緩和,骨頭僵硬減輕了,也可以走路了,現在疼痛幾乎都不會發作。其實柔軟操都是簡單動作,包含左右轉腰、踮腳及彎腰後仰、左右甩手、交叉抬腳等動作,做20下即可,就能感覺到關節開始可以動,筋骨鬆了,身體舒暢後,心靈也放鬆,非常舒服。不過,若是手術姿勢不良時仍會發作,所以現在手術間又會穿上束腰帶,並在休息後做柔軟操及按摩穴道舒緩,「這也沒辦法,每一行一定都會有辛苦的地方。」天天做柔軟運動 關節變柔軟想當初連走路都很痛,更擔心人生就此完蛋,現在想想,「好好走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自救治好後,人生有做下去的動力」,不然本來我還想退休。建議年紀大的人要每天做柔軟操,隨著年紀增長,不管身體多健康,骨頭跟關節都會開始僵硬,產生一些傷害,可以透過柔軟運動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人會更有活力,生活比較幸福。很多癌症患者是因為飲食而生病,因此,我幾乎只吃素食、吃原型食物,人造素食或醃製類的食物都不吃。醫學辭典●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是指人體的脊椎有側向的彎曲,形狀可能是S形或C形,先天性的脊椎側彎,與基因、後天姿勢不良都有關;後天的脊椎側彎,除了因為脊椎退化合併出現的側彎外,許多神經及肌肉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年輕人脊椎側彎,嚴重時會有駝背及呼吸問題。●椎間盤突出30歲以後,椎間盤可能會開始退化,水分流失時,椎間盤便變得扁平及更脆弱,包著椎間盤的堅硬纖維外殼易出現細小的裂紋,導致椎間盤裡面的啫喱狀物質滲出,使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產生痛、麻症狀。夏毅然小檔案現職:●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任●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年齡:64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哈佛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口腔顎顏面區域腫瘤●顳顎關節治療●口腔顏面骨折外傷●口腔顎顏面外科矯正●唾液腺疾病●植牙手術興趣:烹飪、健走經歷:三軍總醫院口腔外科主任及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腦中風 專家曝兩大復元關鍵因素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腦中風專家、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據媒體報導,蔡炳坤手術已經結束,目前應是受麻醉影響,處於深度昏迷,往後必須觀察腦出血的範圍及位置,期盼平安度過術後48至72小時急性期,提醒民眾平時應規律量測血壓,避免罹患高血壓不自知,而已是高血壓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血壓,以防腦中風上身。甄瑞興說,出血性腦中風分為兩類,一是腦部原就有動脈畸型,二是高血壓長期未獲控制,造成大腦動脈有許多小的動脈瘤,其中以高血壓未獲控制,為出血性腦中風最重要因素,當受氣溫冷熱交替、氣候炎熱、暴怒、情緒激動等影響血壓上升,造成動脈瘤及腦血管突然破裂,隨即引發中風。甄瑞興指出,出血性腦中風多好發於吃飯、運動、走路、談話等活動中,而梗塞性中風多好發於半夜睡覺,腦血管血液流速降低引起阻塞後,早上睡醒後,出現左側或右側半身突然不能動症狀,此為兩種中風最大的差別。甄瑞興說,治療出血性腦中風為採用開顱手術,優先清除腦部血塊、降低腦壓,再合併降腦壓藥物,但手術對腦部都是一種傷害,需觀察術後3至5天,尤其是48至72小時急性期,期盼腦水腫可以緩解,慢慢甦醒,平安度過難關。甄瑞興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範圍大小及位置,為影響復元兩大因素,如果而腦出血範圍不大,復元效果好,而如果出血位置若在運動、語言等區域,未來就會影響活動、說話等,但右腦中方比左腦中風會好一點,因語言區在左腦,右腦中風不至於影響語言能力。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46歲婦人走路會喘 檢查竟是先天性心臟病
46歲林小姐近幾個月胸口不適、走路時較喘,到輔大醫院檢查發現,林小姐有先天性心臟病「心房中膈缺損」(ASD),建議林小姐進行心房中膈缺損心導管關閉術,將心臟的破口用封堵器關起。手術過程不到兩小時,且術後林小姐恢復狀況良好,隔天順利出院。輔大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簡佑軒說,因為這個疾病案例是「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心臟科治療的範圍。成人心臟科主要是治療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衰竭。輔大醫院以往成人心臟科發現這類疾病,會轉院去其他有做心導管的兒童心臟科,今天也可做先天性心臟病心導管,所以病人沒有轉院,而是選擇在輔大治療,成為輔大醫院第一例。心房中膈缺損屬於第二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左右兩心房之間的牆壁先天有破損。如果病人的心房中膈缺損較大,年幼時便會出現症狀,如心雜音、心肺耐力差,嚴重會進展成肺高壓,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簡佑軒表示,多數人的缺損不大,幼時沒有明顯症狀,檢查時醫師也未必能聽得見心雜音。往往到長大成人後,因心肺功能變差或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這個問題,可說是「隱形的先天性心臟病」。目前最常見的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大部分案例可以透過心導管關閉術將缺損封閉。簡佑軒說,這項手術是健保給付,手術時間和術後恢復期短、傷口小,早期診斷便能及早治療,才不會對日後的心臟功能及生活品質帶來影響。
-
2022-07-1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背腳胸臀四部位,女生健身必做入門攻略
健身不是肌肉男的專利。無論是為了健康、身材、減重、樂趣等等不同的運動因素,男生和女生由於先天身體結構不同,健身的目標及訓練的策略自然也會跟著不同。對於想要藉著健身來改變自己的女生,首要著重的入門訓練部位有哪些呢?致力於推廣女生運動風氣、希望讓所有女生都能愛上健身的「香港健身小老闆Zoe李芷慧」建議,不妨就從背腳胸臀四部位開始訓練起,分為四天,一天一個部位專門訓練。想要了解每個部份的項目動作,快點開影片來瞧瞧!影片中Zoe循序漸進介紹,第一天練背部,同時可以訓練到二頭肌;第二天練腳即腿部,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也很有利於減脂減肥;第三天練胸,除了能增進胸部的線條美,同時也能練到三頭肌及肩膀肌肉。至於第四天則練臀部,這天專門訓練臀大肌、臀中肌。健身教練Zoe強調,因為很多女生都想要有個蜜桃臀,除了好看,也能顯得腰部更加纖細,因此,臀肌的訓練是可以單獨抽出來加強。影片最後,她還不忘加碼分享了腹肌訓練和有氧運動。想了解更多關於女生健身減脂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瘦一點美一點,最重要的是健康!原始影片Zoesportdiary IG延伸閱讀練好「非洲式彎腰」,腰背軟Q走路輕鬆一週七天重訓搭配有氧,多元活動加速減脂!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1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不出門在家做運動,徒手就能做的核心+腿部訓練
做運動一定要上健身房嗎?可是疫情期間需戴口罩上健身房,運動起來又不舒服,加上天氣炎熱實在也不想出門.....?沒關係,那就點開影片,跟著Housport運動社群的教練,示範11個適合新手的居家運動,讓你不出門,在家也能訓練身體、擁有健康。Housport運動社群的教練,針對新手及在家運動的特性,安排了11個核心訓練+腿部訓練,分為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包括熱身、主要訓練、核心訓練,不需使用任何運動器材,徒手就能做,而且每個動作的執行時間只有二十秒,對於新手來說剛剛好,不會感到吃力。而運動項目也很多元,包括超人式、胸椎旋轉、橋式、深蹲抬膝、高位平板撑以及青蛙跳等等,長時間維持執行這11個訓練項目,不僅能夠擁有漂亮的腹肌、健康的身體,還能夠改善腰痠背痛的毛病、達到減脂減重的效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居家健身減脂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隨時想做就做,在家也能享有健身運動的樂趣。原始影片Housport運動社群網站Housport運動社群IG延伸閱讀一週七天重訓搭配有氧,多元活動加速減脂!練好「非洲式彎腰」,腰背軟Q走路輕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
70歲的王爺爺經常不明原因地跌倒,以為只是老年退化不以為意,直到家人陪伴至神經內科就醫後才確診已罹患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初期治療時王爺爺常忘記吃藥或不按照處方自行減藥量,也不願意定期回診,導致單側肢體顫抖、步伐不穩的狀況日漸嚴重,某日再次跌倒導致骨折送醫,出院後病情愈來愈嚴重,出現吞嚥障礙且引發吸入性肺炎,再度入院治療後返家的王爺爺身體明顯退化,變得無法行走、臥床且仰賴鼻胃管進食…🔔關鍵一:巴金森病失能原因百百種,趁早治療延緩病程是解答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表示,巴金森病為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包含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好發於70歲以上: 🔍早期:運動障礙症狀包含單側肢體顫抖、動作逐漸變慢、僵硬、走路小碎步。 🔍中期:演變為雙側肢體症狀,容易跌倒,常需以助行器輔助。 🔍晚期:症狀加重,失能、以輪椅代步、營養不良及反覆性感染等。進入中晚期的病患可能頻繁出入醫療院所,照顧者除需費心照料,也衍伸出不少經濟負擔。蔡志宏說,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關鍵二:巴金森病各藥物治療原理不同,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治療上需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以補充電力,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至於採用何種藥物,關乎發病年齡及症狀嚴重度。一般而言50到60歲、症狀輕微的病人,前5年會先觀察病患對藥物的反應,來評估後續的用藥調整,醫師和病人需保持密切合作討論。中晚期後藥物組合多樣,主線用藥等劑量逐漸加重,有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病患則提供相對應的藥物治療。各種巴金森病用藥有利有弊,如何善用每個藥物,延長每個藥物使用時間,所以與醫療團隊配合「治療策略」的商議是必要。🔔關鍵三:降低巴金森病失能風險,關鍵是不擅自斷減藥蔡志宏強調,「延緩病程惡化速度,藥物遵從性十分重要」,巴金森病藥物在血中維持的濃度與病患的生活作息直接相關,如自行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將有一定的風險造成病情失控,如一段時間沒服藥症狀變重,補吃了好幾顆藥後,彷彿飢渴許久的腦細胞會一次吃下過多劑量,往往不能真正提 供腦細胞飽足感,而是過多負擔,久了會形成多巴胺失調症狀與藥物失效,導致後續治療更為棘手。蔡志宏建議病患或照顧者可透過藥物日記,紀錄服藥及症狀變化的時間,歸納出一天的藥物波段變化以提供日後藥物調整的參考。針對中晚期的病患也有相關的社會救助支持,如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減免部分醫療負擔等。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雲林衛教推廣成效好,長者病識感與醫從性高比起其他縣市,蔡志宏說,雲林務農的病患居多,年紀較長,隨著當地衛教的推廣,許多病患在肢體有些抖動、走路出現小碎步時便知道就醫諮詢,確診時多為輕到中期階段,極晚期才確診的病患不多,且配合治療的意願高,有一定的治療成效。另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