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走路
共找到
1669
筆 文章
-
-
2022-08-26 養生.人生智慧
「照顧家人不等於活得悲情」科技高管53歲為失智母提早退休!打拳、玩三鐵變樂活大叔
55歲的賴勝德原是外商高階經理人,負責百億標案,因為母親失智,在2年前主動申請退休。離開科技業,他成了三鐵達人,3年跑步距離累積達3個台灣,打拳、打桌球、騎腳踏車,樣樣出色。有人質疑他整天玩樂,他反問:照顧家人不等於要活得悲情,年過半百還要讓自己活得不快樂嗎? 談人生,賴勝德這樣形容自己:「我是台北人、是長子,從謀職到成家,不想離家太遠。」這份長子的承擔影響了他的命運。 他家住樹林,大學畢業退伍出社會後,到鄰近土城工業區找工作,同時錄取知名通訊設備商、以及當年辦公室還放著鐵椅的鴻海,他選了前者:「因為這家外商有周休二日。」 28年來他從工程師做到專案經理,曾經負責標案金額上億的國營企業專案。「我沒換過公司,但公司老闆一直換,從法商變芬蘭商,公司從上千人縮到幾百人。」雖然公司組織歷經變遷,管理文化大不同,但他仍專注工作預計65歲退休。 母親失智後人生脫軌,身心俱疲 直到3、4年前,他循序平穩的人生,因母親罹患失智症而脫離常軌。 事親至孝的他,與當小學老師的太太結婚後,仍跟長輩同住透天厝,而且一住就是十幾年。「有一天太太打電話給我,說去逛街時買了一個房子,我們才搬出來,不過新家離老家走路只有十幾分鐘。」 但母親失智後,常常走出門就失蹤,高齡逾80歲的爸爸習慣依賴長子,一通電話打來,他就得放下工作去處理,平常上班也要安排接送母親就醫。 「失智的人講話沒有邏輯,你不順從她就發怒,居家照服員曾經投訴母親打她,因為勸母親不要去廚房開火,母親發火,不只動手還趕她出去!照服員來來去去,我要安撫照服員還要上班,身心俱乏。」 面對工作倦怠,52歲時他考上台師大樂活EMBA,「樂活,就是快樂生活,這樣的概念很吸引我。念書期間,參加了三鐵、划龍舟、國標舞、八卦導引課程,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50後愛上跑步,3年累計環島3圈 過去賴勝德不愛運動,同事邀他下班後一起跑步,他在心裡罵神經病!「我上課後學到運動只要有方法就不難,像跑步姿勢是要學的,正確姿勢練習不到1周,我從極限3公里進步到5公里,循序漸進下,能跑完全馬,3年跑步累積距離等於3個台灣環島的距離。」 「在EMBA認識不同背景的同學,讓我這個木訥的理工大叔,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風景,開始思考後半輩子該怎麼過?開始問自己,為何一定要等到65歲,才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於是,他毅然在53歲辦理退休,「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太太能感受到我不開心,她也能體諒。」賴勝德說,退休要有嗜好,太太去上班,他就去運動、或在家讀書。 「我以前是比較急的人,運動讓我比較有耐性,跑步讓我腦筋清明,對解決事情有幫助。像照顧母親的外傭回越南1個月,我與弟妹商量每天輪流回家照顧媽媽2小時,讓爸爸放風一下,大家平均分擔照護壓力,這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安排。」 退休後學習投資,樂享生活 財務管理也是退休後的關鍵。「我有一筆舊制退休金,勞退金未到年紀不能領,退休後投資基金、股票、ETF,不玩槓桿,投資需要閱讀財經時事,不會與現實脫節。」 很多人看了他的臉書說:「你怎麼整天都在玩?」或羨慕:「你的生活好精采!」但他坦白:「沒有名片的日子,剛開始多少不習慣,我還是會笑笑地講我退休了,退休不就是要享受生活嗎?」 「退休後有人邀我回科技業,但在媽媽失智後,朝九晚五已經不適合我。我覺得人生其實沒什麼退休,只是下半場的重心轉換、平衡,大叔還在努力中,努力嘗試以前沒機會做的事,努力活出健康快樂的第二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8-25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喝咖啡還是黴菌水?中醫師為你破解咖啡因迷思
咖啡是上班族手上必備的飲品,每天早上都會來杯咖啡提神醒腦。但有些人喝咖啡會心悸、胃痛或頭痛等症狀,許多研究也顯示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對身體會有負面影響。學貫中西醫的阿銘師想告訴大家,如果你喝咖啡會胃痛或身體有不舒服的現象,不見得是咖啡因造成的,而是有可能因為喝到壞品質的咖啡了,怎麼回事?快點開影片看看。適量的咖啡因其實對提振人體的代謝是有幫助的,例如健身圈或減肥的人常會利用黑咖啡去水腫。但喝咖啡會令人不舒服的因素,阿銘師說其中緣由是來自於麴毒素,亦即咖啡發霉了,被一種叫做咖啡果小蠹的昆蟲侵蝕而產生毒素,導致味道走樣、苦澀,喝了自然胃不舒服、睡不著或心悸。像這樣品質不佳的豆子大多會被以兩種方式來處理,一是烘焙重些,一是加糖加奶掩蓋不好的口感。其實品質優良的咖啡豆裏面所含的綠原酸,會幫助抗氧化、抗自由基、放鬆神經使心情愉快,反能促進睡眠。因此選擇對的、好品質的咖啡才能享受美味又對健康沒有負擔。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再忙也要喝一杯好咖啡!原始影片[中西醫師黃獻銘]臉書粉專阿銘師的IG延伸閱讀午睡太久會變笨?做對兩件事越睡越健康!走路膝蓋痛?床上運動七分鐘鍛鍊大腿肌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25 養生.健康瘦身
染疫少動易發胖 專家教3招「不挨餓減重法」
● 青壯年男性每10人有6人過重●不運動、飲食沒節制,一周可能會胖1.5公斤● 不挨餓減重法:調整飲食順序、慎選食材台灣「胖仔」愈來愈多!隨著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500多萬人染疫確診,導致許多有運動習慣的人不敢運動,久而久之就「懶得動」,肥胖人口因此激增。專家表示,若缺乏運動、食量未減少,約2至3個月就會胖3.5至7公斤,建議民眾應盡速恢復運動,嚴格控管飲食,包括調整飲食順序、慎選食材等,才能不挨餓成功減重。台灣躍升東亞第一胖台灣人肥胖問題逐年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肥胖研究統計,台灣躍升東亞第一胖。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峯表示,35至44歲男性過重或肥胖比率67%,等於每10人有6人超標,但65歲以上女性過重及肥胖比率卻高於男性。新冠疫情期間,確診民眾居家隔離,若照常吃三餐、點心但沒運動,體重很容易直線飆升。徐國峯舉例,一名個案過去有上健身房習慣,因確診後減少健身次數,待在家時間較長、飲食也沒控制,70公斤的他,僅2到3個月就胖了3公斤,過去鍛鍊的「六塊肌」沒多久就團結一塊。多吃少動 3個月恐胖7公斤徐國峯指出,胖3公斤其實很簡單,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1公斤,像上述個案,原先上健身房運動1小時能消耗400至600大卡,若不運動,每天減少消耗400大卡,加上每天多吃一塊麵包、一份鹹酥雞,一周就可能胖1.5公斤,不到2、3個月就會胖3.5至7公斤。「七分吃,三分動!」徐國峯建議,飲食應以正常三餐為主,避免吃點心、消夜或炸物、速食;更應逐步恢復過去運動習慣,染疫康復者若還未能立刻重訓或激烈運動,可先從簡單的走路開始,半小時約可消耗300大卡,穩定消耗熱量,有助於維持正常體態。肥胖者 易有三高慢性病徐國峯提醒,肥胖者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BMI超過30者,近9成有代謝症候群;肥胖也可能引發多發性關節疾病、肝腎功能損傷、心血管疾病等,甚至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機率。若透過飲食及運動控制效果不佳,則可透過藥物介入或手術治療改善。營養師林俞君建議,可依照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自我檢視三餐飲食是否過量。若飲食量沒增加,但體重上升,可經由調整飲食順序、注意食材挑選、保護腸道提升免疫等3方式減重。先吃菜再吃肉 少吃甜點飲食管控上,林俞君強調,正餐要吃飽,避免額外吃甜點,飲食順序應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如肉類、豆腐或雞蛋,最後吃飯、麵等澱粉類。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可促進代謝,減少脂肪合成,又有飽足感,因而減少澱粉攝取。食材盡量選用原型食物,避免重口味、油質過多或精緻糖太多食材,像里肌肉比五花肉好,牛肉可以選牛腱;吃湯麵比乾麵好;生菜沙拉沾醬比淋醬好。林俞君建議,染疫康復者可多攝取蔬果及蛋白質食物,腸道是人體免疫大本營,蔬果的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建立好菌,且富含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可提升保護力;蛋白質食物可多選擇食用低脂肉如牛腱、里肌肉等,以及雞蛋、豆製品、海鮮、魚類等,如此可以恢復體力又不發胖。
-
2022-08-21 養生.健康瘦身
微胖才能健康長壽?專家教你如何「養肉」避免肌少症
年輕時為了愛美,試盡各種減肥法;中年發福、三高上身,為了健康開始減重;來到銀髮階段,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逐漸下降,未必是好事。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胖一點的老人比瘦老人健康長壽,偏胖不一定是壞事,過瘦的長者可能承受衰弱提早降臨。尤其在生病、手術過後,體重節節下探,要吃回一公斤才發現原來那麼難。究竟老人如何「養肉」,如何「胖得健康」?因為愛美或是為了健康,「瘦」一直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但到了銀髮階段,有人說「老人胖一點才好」?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表示,「老人確實胖一點比較好」,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統計數據看到老人稍微過重一些、BMI略高一些,死亡率較低;而從臨床角度來看,當發生疾病如中風、臥床時,才有本錢消耗。BMI在18到24是標準範圍,但對老人來說,胖一點比較好。根據國衛院一項針對1512位老人的九年追蹤研究,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老人死亡風險呈現反J型關係,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至24(正常)、介於24至27(過重)與大於27組別的死亡率,分別為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有最高的死亡風險,過重的老人有最低的死亡風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對一般民眾而言,BMI在18到24是標準的範圍,但隨著老年人研究愈來愈多,發現這樣的標準不適合放在老年人身上。像BMI在24左右,雖然對年輕人來說是微胖,但對老年人來說反而較好,甚至可以胖一點點;但如果高於27,則要注意心血管風險會逐漸增加。老人刻意減重,減掉的多是肌肉而非脂肪,造成肌少症。她表示,許多人都說體重愈輕,愈能降低心血管、新陳代謝疾病等風險,但老人家如果刻意減肥,常常減掉的不是脂肪,反而是重要的肌肉。而肌肉對老人家的預後影響大,肌肉過少容易造成失能問題,如無法自如行動或是容易跌倒。因此老人家不應刻意減肥,如果真的在意代謝疾病想要「減重」,飲食上應維持正常,以增加運動量的方式來達到體重下降的目的;如此一來,不但能瘦掉不想要的脂肪,也能改善心血管的風險。黃國晉說,相較於BMI和體重,老人家應要更在意肌肉量的多寡。臨床上就看到病患年輕時到現在都是70公斤,年輕時肌肉量可能達24公斤,老了只剩13公斤。透過儀器可知肌肉量多寡,在家也有工具可測量。現在測量儀器愈來愈精密,可透過儀器得知肌肉多寡。最精準的是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是骨密度測量儀,但需到醫院測量;現在家中或是運動中心也可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的機器,意即常聽到的Inbody機器測量,非常方便。若以BIA測量,男生的肌肉量應該大於7(公斤/米平方)、女生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而除了「量」之外,黃國晉說,肌肉的「質」也很重要。上肢可以測量握力,以慣用手量測,男性應大於28公斤、女性應大於18公斤;下肢則可測量「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以及「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另外,日常生活中若發現從椅子上起身吃力、雙手無法擰乾毛巾、轉不開瓶蓋,也都要特別注意。一個月內體重下降5%、半年內掉10%,應就醫診斷。而要維持肌肉量,老年人除適量補充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外,也需增加阻力訓練。阻力訓練以大肌肉為主,可使用啞鈴、阻力腳踏車和彈力帶做居家訓練。另外,老年人也應增加平衡訓練以防跌倒,太極拳、單腳站都是不錯的方式。黃國晉和彭莉甯也提醒,有些老人家沒有刻意減肥,但不由自主地變瘦,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一個月內體重下降原本體重的5%、半年內掉10%,則應到家醫科或老年科別就診,判斷是否因癌症、腸胃疾病或是免疫疾病所造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下肢肌力測量法1. 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2. 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 若無法做到,代表肌力減退。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測量肌肉量男:應大於7(公斤/米平方)女: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 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
-
2022-08-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台灣蟬聯「亞洲胖胖國」冠軍寶座 護理師:做到這3件事告別肥胖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有半數男性、三分之一女性和四分之一兒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蟬聯多年「亞洲胖胖國」冠軍的寶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今舉辦「慢病好日子」講座活動,透過專家詳細清晰的衛教,帶給民眾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正確觀念,並以簡單好實踐預防保健方式,讓預防勝於治療。護理師曾文莉表示,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女生超過80公分,收縮壓大於等於130、舒張壓大於等於85、HDL-C好的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超過150、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5項危險因子中,若中3項,就可以判定為代謝性症候群。國健署指出,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罹患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民眾若想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妥善做好體重管理,曾文莉指出,現代人餐餐老是在外,太常吃高熱量食物就容易造成肥胖,建議有3件事必須做好:「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生活習慣」。在控制飲食實踐上,曾文莉表示,湯麵優於乾麵,因乾麵會淋醬汁,全部吃下肚熱量恐高達500至650大卡,湯麵則在100大卡上下;小菜不要加「醬油膏」,避免鈉含量超標導致水腫;湯品選擇上「少勾芡」,像是蛋花湯熱量40大卡,羹湯類則高達420卡,整整相差了十倍。現代人工作繁忙,不太有時間運動,曾文莉建議,初期開始運動的時候 可以「簡單做,找個伴」,現在也推行運動531,一周五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10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運動融入生活」,像是:爬樓梯、倒垃圾等等,慢慢來、不求快,以漸進方式提高活動量、基礎代謝率為主。「控制飲食是決勝點。」曾文莉表示,在體重管理上,飲食控制佔了7成、規律運動則佔3成。她表示,「餐餐7分飽」是相當重要的口訣,同時,因為進食一口飯需要20分鐘後才傳輸到大腦中樞,因此「細嚼慢嚥」相當重要。生活作息也至關重要,曾文莉說,「吃得好、睡得好,體重才會好。」睡眠時間會影響賀爾蒙的分泌,睡眠不足會減少瘦體素、增加飢餓素分泌,造成激素失衡,過量進食造成肥胖。因此睡眠上,盡量每天睡足7小時,保持生活作息的規律及睡眠充足,若容易被尿意中斷睡眠,就要控制睡前的飲水量。曾文莉提醒,「減重不在求快,而是持之以恆;體重控制是一輩子,絕不是只有一陣子。」最健康的減重,建議每周減0.5公斤為目標,1個月目標則設定在2至3公斤即可。元氣網主編林又旻昨天也在講座分享親身經歷,年紀輕輕的他在20幾歲時就被診斷痛風,痛到無法走路,尿酸指數高達13。母親因此相當擔憂,認為兒子年紀輕輕就痛風,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但經過飲食控制後,現在尿酸指數已降到8了。「自己去年又檢出高血壓。」林又旻自曝,自己現在要更加注重飲食習慣,「湯品」要少喝,因為湯很容易加太多鹽,可能使鈉攝取過量等。林又旻表示,因為自己的經驗,希望讓元氣網成為民眾可以獲得正確醫療保健知識的網站,進而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元氣網致力成為健康知識的傳遞者,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讓更多人可以接收正確健康知識,元氣網也是目前全台內容最多元、詳盡的健康網站,希望元氣網成為民眾健康生活中的好夥伴,和大家一起愈來愈健康。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index【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21 退休力.活躍好學
74歲梁修身不輕言退休!念EMBA、當街頭藝人、還想學英文 生活態度轉變,有空就陪家人
74歲的導演兼演員梁修身,因演出電影「筧橋英烈傳」高志航將軍而有「民族英雄」封號。他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老大梁赫群有一個兒子,二兒子住新加坡育有兩子,小女兒剛生一個混血寶寶,總共4個孫子。螢幕上是硬漢的他,升格爺爺後卻化為繞指柔,對孫子有求必應。這兩年因疫情無法出國,他和老大梁赫群的兒子小寶相處最多,也因為寵溺孫子好幾次破壞了規矩,最後用幽默的方式跟梁赫群道歉,也拉近父子間的關係。梁修身說,當年梁赫群出生時他剛在演藝圈打拚,花很多心思在工作上,等梁赫群上小學時他忙著拍電影,有時好幾天沒辦法回家,梁赫群上中學時,他又正從電影跨到電視圈當導演,工作更忙,所以沒時間陪伴他,梁赫群當爸爸後,他為了彌補親情,自然格外疼孫子。侵犯教育機會 幽默向兒道歉梁修身記得有一次去百貨公司吃飯,跟小孫子講好吃完飯帶他買玩具,沒想到到了餐廳門口,小孫子卻怎麼樣都不進去,硬要先去買玩具,梁赫群已不太開心了,他無奈下跟梁赫群說:「那你們先進去,我帶他去買完再下來。」買完玩具後小孫子很開心,但他知道侵犯了兒子教育孩子的機會,就用另一種方式跟兒子道歉,「我說這幾年年紀越大越縮水,以前我號稱180跟你一樣高,但這幾年我去健康檢查都只有169了,原來是態度決定高度,我剛才的態度不對,我不應為了滿足小寶先帶他去買玩具。」高EQ化解教育歧見。不過身為爺爺還是忍不住犯疼孫的毛病,例如冬天天冷下雨擔心叫不到車,縱使梁赫群請了保母接送孩子上下學,梁修身還是會搶著開車接送,他說兒子沒說什麼,最後是保母講話了,他苦笑:「唉,我又剝奪了人家的工作權利了。」生活態度轉變 有空就陪家人梁修身念政大EMBA時跟學長學摺氣球,受惠的當然是孫子,他說體會到打氣球跟教育孩子一樣,必須預留一點空間,太嚴格會有反效果,因為空間不夠沒有緩衝,容易爆掉。但也不能太大空間自由發展會變調。以前他的父親教育方式就是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好了,他也是照做,對四個孩子的教育就是一視同仁,但現在孫子陸續出生,他體會到教育和陪伴很重要,「這兩三年我改變生活態度,不再把精力全花在工作上,就有時間面對家人,做些以前沒做過的事,現在也會關心兒女身體,面對疫情,多了一些話題可以討論,像我看到赫群常會陪孩子,這一點我就很稱讚他。」梁修身說,梁赫群是老大,從小就很敬畏他,不敢講心裡話,父子倆對話常不超過兩個字,但有了孫子後父子關係改善很多,孫子也成為父子間的溝通橋梁,現在梁赫群都會要兒子多跟爺爺學,聽爺爺的話。不過他笑說:「赫群兒子的口才太厲害,會拗又會辯,又會轉,以後可以當律師。」不輕言退休 念EMBA、當街頭藝人 還想學英文 梁修身橫跨電影、電視圈,曾拿下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獎,也是導演兼製作人,大兒子梁赫群在電視圈主持節目,老二梁立群住新加坡是聯電工程師,小兒子梁正群是演員,女兒則是音樂家,一家都很優秀。梁修身說,自己教育小孩就是一視同仁,四個孩子都去加拿大留學,對孫子也一樣,公平對待。未來會不會希望孫子們也進演藝圈?他說:「應該不會,而且那已經不是我的事了,是他們爸媽的事。」梁修身說很多人以為他退休,其實他從沒說過「退休」二個字,對他而言現在只是轉換心情生活,因為人一旦說出退休會連走路都變慢,現在的生活就是夠吃夠用,不會為了名利往前衝,但是也不能不做事。他打趣說,自己以前都不覺得老,是第一次有孫子叫他「爺爺」才覺得真的升級了,從壯年變成老年。50多歲時,有感於入行以來受到許多貴人、恩師的幫助提攜,因此梁修身用三個兒子的名字成立三群公司,開始攝製一系列關懷少數族群、弱勢朋友及值得關注的故事。包括「再見忠貞二村」、導盲犬、盲胞的故事「米可GO!」、講述外配的「別再叫我外籍新娘」、東部少棒萌芽史「比賽開始」等,公司沒拍戲之後他規畫自己的生活,去政大念EMBA,連續兩年參加柬埔寨義診團,也接手學校的傻瓜劇團,到各地偏鄉小學演出,之後更學習薩克斯風到各地表演和做公益活動,還學會摺氣球,他半年前甚至取得街頭藝人證照。今年他的願望則是學英文,他說以前拍電影時,卻爾敦希斯頓來台灣,中影派出他和胡因夢接待,胡因夢英文很好,他只能看著胡因夢笑就跟著笑,英文一直是他的遺憾,直到洋女婿來台灣,他說剛好女婿想學中文、他想學英文,但可能礙於他是岳父,女婿根本不敢糾正他的發音,笑說:「最後是他的中文進步比我快,我還沒學好。」
-
2022-08-20 寵物.寵物疾病
毛小孩也怕熱傷害!如何避免寵物中暑? 獸醫師提解方
高溫濕熱,毛小孩也可能受到熱傷害,獸醫師呂信彰提醒,巴哥犬、法國鬥牛犬、北京狗、扁臉貓等口鼻短小寵物容易中暑,如有異常喘氣、精神萎靡、黏膜潮紅、流黏稠口水等症狀,就應立即就醫。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副處長黃嘉文表示,最近豔陽高照、高溫頻破紀錄,許多人受不了,當然動物也難以承受高溫,就接獲不少毛小孩中暑案例,飼主務必提高警覺。黃嘉文指出,犬隻體溫高於人體1至2度,且無法以皮膚來調控體溫,僅能靠腳掌及吐舌頭來降溫,如果沒有喝水,又處於高溫環境下,中暑風險偏高。毛小孩中暑怎麼辦?不少飼主在大熱天牽著狗狗外出散步,發現毛小孩突然大口喘氣、口吐唾沫、走路搖擺、失去平衡及異常虛弱,奄奄一息,此時該怎麼辦呢?呂信彰指出,與人中暑的急救相似,毛小孩中暑後,第一時間移至蔭涼通風處,讓毛寶貝補充水分,並採取降溫措施,可以用水將全身澆濕,迅速降溫。如果寵物已經昏厥,不可以強灌喝水,以免嗆傷,並儘快送到動物醫院搶救。至於貓咪,則多半在屋內中暑,如果室溫過高、空調太弱或換氣不充分,貓咪無處可躲,也無法控制體溫,以致出現熱傷害,等到主人回到家,發現不對勁,此時就醫,可能已經來不及。如何避免毛小孩中暑、熱傷害?呂信彰提出3大建議:▸給予充足、乾淨的飲用水。▸室內開啟空調冷氣,或使用風扇來降低溫度。▸避免在中午帶寵物外出散步,在戶外活動時,應攜帶飲水器具,讓狗狗適時補充水分。呂信彰表示,毛小孩中暑症狀為心跳加快、體溫升高、異常喘氣、萎靡虛弱、活動力變差、走路搖擺、牙齦黏膜潮紅、流黏稠口水,嚴重時可能腹瀉、嘔吐、休克或昏迷。若毛寶貝出現嚴重症狀,務必趕緊送到動物醫院急救。★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8-20 癌症.癌友故事
食道癌3期曝抗癌祕訣 他每天走路、每周爬溪頭
台中榮總「好呷俱樂部」食道癌病友會今登場,61歲陳姓食道癌三期病友分享抗癌祕訣,他選擇醫師、相信專業,出院後「聽醫師的話」,持續每天走路當運動,維持正常作息、每周爬溪頭。他建議,勇敢面對抗癌,不要相信偏方草藥,相信科學及團隊醫師,信念及毅志力非常重要,養成運動習慣及維持好心情,相信一定可以戰勝癌症。台中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莊政諺說,食道癌屬於高度惡性癌症,多半初期無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疼痛、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就醫,逾70%確診已是食道癌第三期(淋巴轉移)以上,建議民眾,疾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勿信偏方、戒除菸、檳榔及酒等危險因子。陳姓病友說,他菸、檳榔戒20多年,偶交際性飲酒,2019年因進食後呼吸困難、暴瘦5公斤,向莊政諺求診,確診為食道癌第三期,他選擇聽醫師的話,化療期間每天在護理站走路2小時,化解不適也達到運動效果,接受食道全切手術後二個月開始每天運動,跑操場900公尺、走500公尺共三回合,運動2個月後開始每周爬溪頭,直到現在維持正常作息、每周溪頭爬山成為例行功課,飲食也恢復正常,避免加工食品,感謝妻子用心準備三餐飲食,已回升到原本體重。60歲蔡姓病友說,他菸、酒、檳榔戒除多年,去年6月發現吞嚥後胸窩疼痛未改善,確診為食道癌三期,他接受食道切除手術,並加入莊政諺推行的怡樂適(ERAS)加速食道癌術後恢復計畫,術後6天出院,隔天恢復社交活動,術後11天開始喝水、18天開始進食,目前維持少量多餐均衡飲食、睡前二小時不再進食及睡覺時墊高枕頭等,且未服用任何藥物,感謝台中榮總食道癌團隊給他信心。蔡姓病友建議,相信醫師專業,交給醫師不用害怕,勇敢面對,治療後生活作息要正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及養成運動習慣,最重要的是仍然要保有正常社交活動,避免自我封閉,生活才會更好。
-
2022-08-2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威明對待病人將心比心!養生享受爬山及攝影樂趣,帶著「斑比」上山下海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年1月16日接任院長,上任後不僅要管理醫院,還要對抗新冠疫情,如今不僅醫院管理妥當,更完成國家交付防疫任務,分別在中正紀念堂設立「車來速」篩檢站與兒童疫苗接種站,共服務超過3萬名民眾及兒童。陳威明說,上任後每一天努力落實與人共好、把病人及同仁照顧好、把學生教好、把醫院環境及軟硬體做好,以及把防疫做好的「五好」理念。創立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 把病患照顧好陳威明從年輕到現在,心中理念就是把病患照顧好,從沒有改變過,未擔任院長前,曾擔任北榮身障重建中心主任,他創立了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時時刻刻站在病患角度思考,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但他從不居功,抱持與人共好的理念,隨時做好自己。陳威明說,「每隻公雞都認為太陽是自己叫起來的,其實不是」,因此要保持謙虛,努力去做。陳威明上任前,曾有某媒體報導,他都幫有錢的患者穿脫鞋子。陳威明笑說,「他是幫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穿鞋」,因身為骨科醫師檢查患者雙腳,一定要脫鞋子檢查才能檢查清楚,同時可以摸下肢的脈搏,排除腳痛是血液循環不好所造成,檢查後當然要將鞋子穿回,通常經濟情況較好的患者身邊常有人會協助穿鞋,但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他總不能請護理人員或跟診的年輕醫師幫他們穿,他只好親自幫忙穿鞋,這是基於對患者及同仁的尊重。陳威明回想,有名70多歲阿伯從南部北上看病,返家後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說他的腳很臭,醫生沒有露出任何不悅表情幫他穿脫鞋子,孩子寄信給他述說在北榮受到的照顧,讓他十分感動。對待病人「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陳威明說,他要求院內醫師對待病人就是「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如開任何一顆藥、執行任何檢查或手術,選擇醫材時,雖然視病猶親十分困難,但仍應把病人想作是家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自費醫材功能差異性不大,鼓勵讓病患使用健保醫材即可,更有了「陳健保」的稱號。陳威明於民國77年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身為公費生的他,原希望下鄉結束後回北榮血液腫瘤科擔任住院醫師,但下鄉至花蓮服務時,內科沒有缺額而走向外科,常常跟隨泌尿外科的主任醫師為跌倒骨折的老榮民進行手術,但他深感應該可以把手術更精進及幫助病患早日恢復功能,他主動提出申請回北榮骨科訓練,經4個月受訓後再回到花蓮,全力投入骨科手術幫助高齡榮民及花東民眾,想不到因此改變他的一生。公費下鄉結束後,當時北榮骨科主任、也是陳威明的恩師羅惠熙醫師,讓他回到北榮接受骨科住院醫師訓練,隨後升主治醫師時,正好有位骨腫瘤的主治醫師轉換跑道,讓他順利接下骨腫瘤主治醫師的任務,並在國內外骨腫瘤領域做出口碑,成為病童口中的「陳爸爸」,更當選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的主席。陳威明說,他的理念是「把眼前的事做好」順著命運安排,之後擔任副院長及院長也是一個意外。陳威明擔任院長公務繁忙,但還是會利用公務空擋幫病人手術,他說,這是對病人的承諾,「病人已經等那麼久,如果不幫忙,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陳威明從擔任主治醫師開始為北榮培育新人,個性要求完美的他,無法容忍患者手術結果不好,所以細節都盯的非常緊,現在已培養第四代人才,不怕沒有年輕人可以接棒,只要學生手術火侯達到一定的水準,就讓醫師自行執刀,獨當一面,目前許多學生已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同時也幫許多國家培養了人才。秉持母親家訓「有量才有福」全力協助北榮發展陳威明家訓是「有量才有福」,他說,這是從媽媽傳承下來,做什麼事都是採取包容的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容納別人、與人共好,他最討厭不團結、內鬥、吵架,還記得今年農曆初三祭拜母親時,吿訴母親他會努力秉持家訓,全力協助台北榮總的發展。他回想這輩子只打過一次小孩,就是因為兩個小孩打架,可見家庭及團隊和諧十分重要,擔任院長後,就是凝聚北榮員工的向心力,讓大家充滿熱忱團結工作。陳威明接任院長後任命科部主任、分院院長,行政主管是以「正直、清廉、能幹」並能讓單位團結為遴選原則,和幾位副院長投票得到共識後,懇請同仁承擔重任。他說身為院長要為醫院負責,「他選的人,他負責」,如果選擇的人不認真,3年後任期到了就換掉,這樣醫院才能向上提升,雖然不能讓百分之百的人滿意,但應能讓九成以上的同仁支持。現在院內員工團結一心,士氣非常高昂,相信可以共創台北榮總的榮景。對北榮採走動式管理 一步步進行改革對於北榮的未來,陳威明將採走動式管理,一步一步進行改革。陳威明說,上任後已將創新及教學列入主治醫師、主任升遷的必要項目,這是對醫院品質有幫助的事情,資源要用在照顧病人、同仁及醫院發展等刀口上,而不是從營運業績考量。另如過去北榮拍照時,員工常喊「院長讚」,但他禁止同仁這麼喊,現在請大家改說「北榮讚」,希望每位員工都以身為「北榮人」為榮。北榮目前已規劃在院內興建18層樓、1200床套房員工宿舍、53戶眷舍及九戶學人宿舍,預計下半年動工。陳威明語重心長說,與同仁一起在醫院並肩作戰是他的緣分,一定會信守承諾利用在北榮最後幾年的公職時間,用最大的力量、用心奉獻,好好照顧可敬又可愛的同仁。陳威明養生祕訣/享受爬山的樂趣 帶著寵物狗「斑比」上山下海「北榮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擔任院長前,最大的興趣就是攝影及爬山,但出門爬大山往往需要2、3天的時間,山上手機收訊不好,如果院內有緊急事情聯絡不上,他會對不起醫院和同仁,因此就任院長後,先打消了爬大山的念頭,他說,如果要登大山,就是等待退休後,再好好享受爬山的樂趣。在攝影上,令陳威明最感動的其中一張照片,是「斑比」在海邊玩耍,一個海浪打上來,「斑比」全身被海水淋濕的照片。陳威明回想,當時完全沉浸在拍攝的過程,完全不在意浪花打了上來,拍完後全身濕透,也留下了最珍貴的照片。陳威明說,「斑比」是家中養的「非純種」米克斯的狗,現在已經14歲了,名字叫「斑比」,主要是牠的身形很像小鹿,名字由來就是「小鹿斑比」,但原先他要領養的不是「斑比」,但約2009年時,那時牠才3個月大,楚楚可憐,但牠已被之前的多位領養人接續退回,每次認養都不超過5天,原來是台灣民間習俗「養白腳蹄的狗,會帶來不吉利」。此時,陳威明對太太林佩玉開玩笑說,「我們八字比較重,就帶回家養了。」往後就帶著「斑比」上山下海,就像家人一樣。曾有路人看到斑比的「白腳蹄」問,為何要養這隻狗?陳威明回說,不然要讓牠死掉嗎?就如同他無微不至照顧患者的心情。陳威明公務繁忙之餘,對於維持健康有他的一套哲學,就是每天盡量保持心情愉快,以前沒有擔任行政職的時候,開刀拿鐵槌可以訓練上肢,查房快速走路可以訓練下肢,他笑說,他吃東西不講究,能不餓就好,但生活很滿足,不希望浪費太多時間在吃飯上面,平時在醫院上班,就是吃醫院便當,而醫院便當菜色都是由專業營養師配置,營養均衡,如果回家時間晚了,太太就會煮一碗麵,麵裡有蛋、青菜、豆腐,「這是最大的幸福。」現在防疫期間,陳威明每天工作回家,常已接近深夜了,但回家後看到可愛的8個月小孫女,即便是看一眼已經入睡的她,一天的疲憊也都消失了。說到這裡,陳威明頓時化身成慈祥的爺爺說,「我的孫女可愛到不行。」前一陣子,眼尖的民眾也發現,北榮推出新的口罩款式,盒子背後有一行字「不具名旅居瑞典設計師無償設計」。其實這是陳威明愛女設計的,她現為瑞典知名設計公司的部門首席設計師。陳威明說,女兒是北榮永遠的義工,設計口罩圖樣及建物指標等提升北榮形象的作品,無償提供給北榮使用,家人對北榮只有奉獻,不會有利益的糾葛,這是他心中擔任公務人員基本的信念。陳威明小檔案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北榮總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台北榮總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專長: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複雜關節重建手術及微創人工關節手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研究給病人的一句話我以病人為中心,將心比心的態度來診治病人,並以同樣的原則要求全院員工
-
2022-08-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後身體易出現「亞健康」狀態!專家:退休族群易有三大健康隱憂—失智、憂鬱症、糖尿病
我們提及了不少的「退休」狀況,其實就算不退休,只要人體長期處於倦怠的狀況下,也有可能會發生「亞健康」的狀況。 什麼是「亞健康」呢? 我發現在不少坊間的醫學報導指出,「亞健康」大多是看不太出來的,是指人體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似病非病且不夠健康的一種過渡狀態,或稱為一種灰色狀態,也可能為第三狀態。而要談「亞健康」狀態,首先要搞清怎麼才算健康?而甚麼又是疾病? 健康,就是過去人們認為沒病痛,或是明顯的醫療症狀就算健康;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健康認識大幅提高,世界衛生組織也重新對人體健康做出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不虛弱,而是身心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基本上,包括肌體和精神狀態的一些具體表現,它就是衡量你是否健康的標準。當然,退休後我們可能有過多時間,或是生活較為悠閒,也可能因為環境變動(例如疫情、子女狀況、財富經濟變動)而產生長期心情不佳的狀況,也有可能是過於寂寞,導致每天不想起床、不想動、精神欠佳,甚至是飲食習慣不好導致身體代謝失調,例如每天「暴飲暴食」導致糖尿病,即是一例。 【延伸閱讀:高齡長壽是子女的福氣?「長照」變成家人之間的甜蜜負擔】「亞健康」狀態—現代人文明病的警訊 大多數病人感到痛苦或暫時沒有不適感,體檢時,客觀上已證實有病。但還是有相當多數的人自己感到不舒服,如身體疲乏等,跑遍各大醫院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或單純檢測出某些指標有輕度異常,但依舊搆不上疾病診斷標準,而我們對這些身心狀況不算完好,既非健康也不算疾病的一群,我就會稱這種狀態為亞健康狀態,也有人笑稱這是「富貴病」。身邊有些友人,不論是什麼樣的狀況下退休,剛開始時,生活沒有重心,故也漸漸會趨於「亞健康」的前兆!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時就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本來想說要去運動,結果運動次數竟越來越少,起床後開始大吃大喝,或是只會找朋友聚會聊天喝酒,反而讓身體負擔越來越大,這時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偏高。 我也發現了這樣的狀況,上網一查,發現醫療中有一種針對退休族群的身心狀況所做的評量,例如不論活得好或不好,但就是容易出現忘東忘西的情況,而這就被近幾年的醫學報導歸類為「亞健康狀態」—意指雖然還未患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患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種疾病的高危傾向,也就是說,「亞健康」狀態往往是許多疾病的先兆。 跟我比對很多人的狀態是一樣的;就像在公園裡遇到很多退休族群,如果不運動,就會多為精神不振、頭昏失眠、心慌、焦慮等;生理上,表現為疲勞,稍動即累,腰痛腿痛,易感冒等,透過這樣的研究,我們也發現:亞健康人群普遍存在,而且有「六高一低」和「一多三減退」的狀況。 什麼是「六高一低」?就是在體力上、心理上高負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和高體重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而「一多三減退」則是指疲勞多、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根據有關醫學相關資料統計,指出目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準的人約佔百分之十五,患各種疾病的人亦約佔百分之十五,剩下呢?就是大家都認為沒有病症,但是占大多數的亞健康狀態人,居然高達約七成!其中,又以「中老年人」亞健康狀態的比例比較高。如果沒有注意的情況之下,就真的會因為生活習慣,如每日缺乏運動、因為焦慮而暴飲暴食,影響身體肝臟、胰臟跟核心肌群。 【延伸閱讀:擔心醫療費用成龐大負擔,讓子女壓力爆棚?每年該準備多少預備金來讓未來的自己預防】糖尿病產生的主因我在此也分享糖尿病產生的主因,主要是因為醣類需要經由肝臟消耗醣類、胰臟分泌胰島素消耗醣類,還要有核心肌群來消耗醣類,有些人暴飲暴食,若沒有睡足夠或出現脂肪肝,因為肝臟狀況不佳影響人體代謝醣類;或是過度肥胖,亦導致高血糖發生,血糖會讓血管硬化,也有可能破裂,造成身體不健康。故消化高血糖的人,不僅肝臟要好、胰島素要好、核心肌群夠強,這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降低。 為什麼核心肌群重要呢?試想,我們每天通勤上下班,平時走路、與人聊天、開會,身體肌肉都在不自覺地運動中,人體一天需要代謝掉多少糖份是固定的,如果這些運動減少了,糖分代謝不掉,就會轉存在血液裡,變成血糖過高,這就是糖尿病的前兆。但反觀若核心肌群的強度夠,身體會自然代謝掉這些糖分,自然可以維持血糖穩定,糖尿病發生的可能性便會大幅降低。 息息相關,飲食習慣vs.身體狀態 近年來現代人的精緻飲食(例如喜歡吃下午茶、白米飯以及麵包類等),以及因工時過長無法運動的生活模式(例如工程師、行政人員等),這已是積習難改,身體自然就有過多的能量無法正常消化。 我們來歸類一下正常狀況,一般人在進食之後,食物在消化分解過程中會產生葡萄糖,胰臟就會分泌「胰島素」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讓我們身體有足夠的能量可以進行各種活動。 那生病了的身體,就是血液中的糖分變多,但糖分沒辦法變成熱量、也沒辦法被身體利用,我發現就只能靠「認真運動與節制飲食」。當然在運動上,我們都會希望一週最少三次重訓、三次有氧,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說他有走操場,可是其實沒有運用到全身肌肉,效果就不一樣,代謝也不一樣。此外,不論是不是退休族群都要養成「三餐七分飽」的習慣,盡量少吃加工食物並減醣,可以的話,進食時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深綠色蔬菜較佳),少喝飲料,最後是澱粉類的攝取時間,盡量放在午餐。 有什麼東西要少吃?那又有什麼東西要少吃?那就是盡量不吃辣、不吃醋、不吃蒜,任何開胃的調味料都少碰;此外不喝湯、不吃粥,因為流質食物不易有飽足感,而且湯品的鈉含量通常很高。我則是在很多朋友分享經驗中發現,除了上述的飲食控制,更重要的是肌力的提升;過去很多人認為糖尿病患者必須吃低GI飲食,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血糖不要變化太大,其實運動也是相當重要的,唯有讓身體透過好的方式提升肌肉能量,代謝掉身體不需要的熱量,才能讓身體氣血跟骨骼回復到正常的運作狀況。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無痛人生:續接美好未來,盡享樂活奇肌》
-
2022-08-20 養生.運動健身
天天走一萬步,真的能預防肌少症嗎? 醫:想避免肌力退化,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3種壞習慣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健走,但天天走路,但真的能夠預防肌少症嗎?陳炯瑜醫師說明,儘管全台現再餐與運動的人口比例高達80%,但有運動的10人中,就有1人是肌少狀態,而這其中原因,就是因為「運動偏食」。我們對於肌肉的需求有4種,分別為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而運動偏食就是指雖然有運動,但這4種需求卻沒有被滿足。而且肌肉量通常會在 40 歲左右開始下降,因此在這年紀前後,適量的肌力訓練是迫在眉睫的,如果想避免陷進【肌力退化>不想運動>肌力退化的更快】的惡性循環,就必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三種習慣:一、想到才運動標準運動原則是333,而其中第一條就是要「規律運動」,若是想到才運動,就是造成運動偏食的元兇。◎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三次 每次超過30分鐘 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二、運動項目單一連續健走2小時,或許可以鍛鍊心肺,但比較難做到肌力訓練,且如果有運動不當像是暖身不夠等狀況,反而可能會造成意料之外的痠痛。因此我們可以採取多元的運動模式,例如健走換成騎腳踏車,或是運動之後藉由瑜珈伸展身體,提升身體柔軟度之外,也能緩解運動時肌肉、關節的緊繃與疲勞。三、運動強度過低儘管都有規律運動,但運動強度太低也只是白做工而已,想要確實訓練到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除了多元運動之外,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增加運動強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呼吸稍微急促,這樣運動效果也會更好。避免運動偏食,除了留意以上三點,也能選擇智能運動,讓物理治療師為你分析全身肌肉分布之後,再針對個人身體狀態,循序漸進的鍛鍊肌力。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情歌天后李翊君一唱35年不退休!人生下半場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愈會安排生活,越能得到晚輩尊重」
無論是瓊瑤劇還是布袋戲,國語歌或台語歌,李翊君代表了一個時代。從年輕至今,她始終守著唱歌這條路,形象一如既往單純,至今仍有新歌《風中的水花蕊》發表。她直言:「人過50,喜歡工作就不要退休。人生下半場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愈會安排生活,愈能得到晚輩尊重。」 在明星們大玩直播或團購的年代,李翊君不感興趣,因為歌星有歌星的包袱,她怕粉絲們失望;53歲的美魔女體重終年維持45公斤上下,推掉不少減肥藥邀約,「我很清楚,我的身材來自少吃多動。」 17歲出道以來極度自律,「在我家的餐桌上,會有魚、肉、蛋及青菜,調味清淡,妹夫來我家吃飯後調侃:『你姊是要出家嗎?』我從小就不喜歡吃調味料,不喜歡吃鳳梨蝦球、紅燒肉這些調理複雜的食物,只喜歡吃原型食物。」 劇校出身的她,喜歡做熱瑜伽增加代謝、滾輪提斯訓練深層肌肉,還會跳潘若迪的有氧運動,「唱歌很耗體力,如果我沒有運動不敢唱歌。」 拜運動之賜,初老症狀與她無緣,直到去年做演唱會腳受傷,至今未癒、走路會痛,才總算放過自己。「我這一年來做運動蠻勉強,在養傷和運動之間,我很掙扎,腳傷讓我體會到熟齡後身體多少開始退化,不能再勉強,該讓自己放鬆一下了。」 剪短髮爆紅,多年後才懂更適合自己 李翊君唱過太多歌,短髮是招牌。18歲唱紅《萍聚》,無奈歌紅人不紅,唱片公司請明星造型師操刀,對方開條件:「如果不剪短髮,不幫妳做造型。」事後她照鏡子哭了,覺得自己好慘!為了生存要被弄成這樣。 「我喜歡的是中森明菜,為何要把我變成近藤真彥!」但當她頂著當時少見的中性短髮悲唱《風中承諾》,人與歌曲,一夕間紅遍大街小巷。 「少女的李翊君渴望留長髮、穿蓬蓬裙,剪短是為了事業運,但漸漸的,我發現短髮更適合我怕麻煩的個性,歲月會讓你認識自己。」 給彼此空間,成就20年美滿婚姻 與老公檢場結婚20多年,李翊君常用「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的家人」,形容彼此相處。「檢哥喜歡早上6點打球、每周爬高山,我對紫外線過敏,不會跟。我有自己的玩伴,我們非常給對方空間。」 她笑說,70歲的檢場愛買東西、會用蝦皮購物,逛街遇到賣鍋子的,可以一次買3個,「因為老闆說那是一組的。」而且愛漂亮、愛打扮,家裡一堆買來沒穿過的衣服、襪子。 「我比較理性購物,買東西考慮多,檢哥很喜歡刺激我:買啊~妳又不是買不起,去買啊!他就是購物狂想堆坑。」雖然對老公買的東西常搖頭,但她不會亂丟,也不禁止,「他賺錢買他喜歡的東西,這是他的自由,我只會虧他說:蜈蚣喔~買那麼多穿得下嗎?」 50後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李翊君和檢場育有女兒王敏淳(香奈兒),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後,近年開始演戲、唱歌。她原本不支持女兒進演藝圈,「會讓步,是希望她的人生不要有遺憾。」她從小告訴女兒:「有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講,我可以幫忙解決,但不要騙我。我不希望當女兒的BANK(銀行),我要當她的親人、當她的朋友。」 她事母至孝,栽培女兒不求回報,卻也坦言,「我們這一代應該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傳統孝道)『拋棄』的一代!我們的子女不是不想孝順,而是時代遽變,他們沒有能力奉養父母!我們一定要靠自己努力,不要想說養兒防老,沒有這件事,他們頂多陪我們去看醫師!」 儘管女兒曾喊話,希望李翊君能擁有自己的人生,減少工作量、過輕鬆一點的生活。但「退休」卻不在李翊君的字典裡,若非疫情,恐怕還是兩岸飛不停。 她說,「人過50,喜歡工作就不要退休,比較不容易退化。人生下半場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愈會安排生活,愈能得到晚輩尊重,家庭關係也會更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退休旅行時常被人稱羨?老黑: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專注在適合自己的步調才是最好的 .參加完小孩幼兒園活動後,我確診肺癌末期!49歲母:想陪孩子長大、和先生一起退休享受我們的世界.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08-17 醫療.骨科.復健
腰椎椎間盤術後就沒事了嗎?需要術後復健? 醫:2大迷思要注意!復健重建肌力降低復發機會
副總統賴清德因急性下背痛就診,經檢查為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壓迫,接受腰椎顯微手術。這個疾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周邊就有親友因為椎間盤突出而接受開刀的,而開完刀之後就沒事了嗎?需要術後復健嗎?臨床上,復健科門診常遇到腰椎重複開刀的個案,因此可以知道,即使開刀也不保證不會再復發,那要如何避免再次的腰椎手術呢?●迷思一:很多人覺得開完刀骨頭固定好,就沒事了?即使是顯微手術,患者的身體畢竟接受不小的創傷,微創手術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傷口,既然有傷口,就會有組織復原的問題。再者,如果接受的手術有裝置腰椎內固定,在固定的上下節,反而會承受比原來更多的負擔,也會代償原本腰椎固定所損失的脊椎活動角度而過度活動(hypermobility),所以重建整個的脊椎活動度以及核心肌力,在開完刀後,是非常重要的事。●迷思二:術後三個月整天乖乖帶好護腰,不動最重要?術後即使在帶著護腰期間,也該接受運動復健、增加功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基本上大都是「綜合性」的結果,可能長期姿勢不好、久坐不動、核心太差…等等。不管如何,術前的肌力、耐力或穩定度不足,加上早期開刀後還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更會讓病人的肌力往下掉。雖然開完刀大多很快就可以起床走路,但是原本不足的肌力還是不足。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術後有做復健運動跟沒做復健運動的族群相比,前者相對有好的核心功能與降低復發下背痛、甚至重覆手術的機會。所以接受復健重建肌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在術後早期的核心的重建上,以核心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為主。在了解重建核心的重要性後,如何進行訓練是很多人共同的疑問,可以參考筆者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內容: [核心肌群很重要,但你的訓練方式做對沒?]裡面所介紹的死蟲式,就很適合當作術後開始訓練的項目,本文在此介紹另外一個術後重建軀幹能力的訓練動作: 鳥狗式(Bird-dog exercise)。他主要是能增加軀幹抗旋轉的能力與穩定性。「起始動作是雙手在肩膀正下方,雙膝在屁股正下方,呈現四足跪姿,前腳掌踩地(圖1)。接著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右手向前舉起,同時左腳向後踢直,整個過程保持脊柱中立位,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也不偏移(圖2)。之後反覆換邊做動作。」如果覺得做正常版的鳥狗式太難,我們可以選擇在起始動作之後,不要同時啟動手跟腳,可以選擇只動手或是只動腳。如果正常版的鳥狗式已經做得相當好了,也可以嘗試進階版,前腳掌套上彈力環,重複動作,並且保持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不偏移。(圖3)●錯誤的姿勢不修正,同樣的事情會一再發生,只是一種「輪迴」。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姿勢、修改動作避免代償,因為腰椎問題多是長久的累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總是會把負擔跟壓力過度放在我們的下背部,例如撿東西彎下腰撿,而不是蹲下來撿;例如坐在椅子上,但腰椎沒有良好支撐,導致下背部懸空。以上這些都讓我們的下背部負擔莫大的壓力,因此在術後,如何養成好的姿勢與動作習慣,避免再度傷害我們開完刀的部位, 並保護其他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加重要。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腰椎椎間盤術後就沒事了?小心你的迷思)
-
2022-08-1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走路膝蓋痛?床上運動七分鐘鍛鍊大腿肌力!
常常走路、爬樓梯時膝蓋痛嗎?多多練習大腿肌力吧!腿部肌肉是人的身體最大面積的肌肉群,如果能做好下肢肌力訓練,不僅能改善膝蓋疼痛問題,還能有效提高代謝率、守護肌肉量、維持柔軟度。但如果擔心站著練或跪著練膝蓋會痛,照護線上的白映俞醫師建議大家不妨先躺著練習,讓肌肉更有力且穩定,再進階做更多的訓練。這組訓練不用出門可以在家的床上進行,只要點開影片跟著白映俞醫師的動作以及配合背景的節奏即可喔!這組大腿操的動作包括有剪刀腳、單腳畫圓、側躺下腳上提、側躺下腳畫圓、側躺上腳外展、側躺上腳畫圓等。每個動作只做30秒,整組做完只需花費大約7分鐘,運動強度輕量級,做完不會汗流浹背也不會氣喘吁吁。腿力好走路輕鬆,人也會顯得更年輕有活力,趕快動起來吧!想了解更多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7分鐘,走路有風!原始影片照護線上網站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羨慕別人的川字腹肌?學會熊爬加上兩大關鍵就能搞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15 醫療.指甲.足部
肩膀痠、偏頭痛⋯竟是因「拇趾外翻」造成?醫教1招自我檢測
30多歲的小慧從小就有拇趾外翻的問題,因工作所需,得長時間穿高跟鞋,使症狀加劇,經常舉步維艱,令她相當困擾。另有一名50多歲男子,10年來每個月至少跑一次全馬,但最近一走路就痛到不良於行,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的腳板特別寬,又愛穿狹長型運動鞋,腳在長期擠壓下,造成拇趾外翻惹禍。為什麼會拇趾外翻? 郭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振琨表示,「拇趾」為足部大拇趾,「外翻」是拇趾呈現異常的起角,並歪向第2趾。拇趾外翻的定義,是指外觀上大腳趾往第2腳趾的方向偏移超過15度,使大腳趾重疊到第2腳趾,造成第2腳趾異位。他也指出,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多與家族基因遺傳有關,但也會因長期摩擦而產生發炎、位移。主要有以下5種成因:.性別:女性患上拇趾外翻較男性高15倍。 .家族史:58~88% 的患者有拇趾外翻家族史。 .鞋子不合腳:長時間穿高跟鞋、楦頭太小的鞋子。 .扁平足:因內側足弓缺乏支撐,導致拇指下方無法支撐體重而外翻。 .發炎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神經肌肉病變者。拇趾外翻常見症狀 陳振琨說明,拇趾外翻患者有一明顯徵兆,通常在穿鞋時會感到摩擦不舒服,赤足時也會發現大腳趾根部的骨頭突出,且紅腫發痛。常見併發症狀如下:.疼痛、腳掌不穩定 .可能造成全身骨骼和關節歪斜 .出現O型腿 .膝蓋痛 肩.膀痠痛 .腰痛 .偏頭痛 .自律神經失調拇趾外翻如何治療? 保守治療: 陳振琨表示,初期治療拇趾外翻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改善穿鞋習慣,尤其女性盡量不要穿高度超過1吋的鞋子,楦頭寬度要能讓腳趾舒服活動等。另外,也可使用足部輔具,如五指分開襪、大拇指分隔墊等,減少大腳趾內側摩擦,減緩足部承重不均的壓力。 但當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拇趾外翻的症狀仍遲遲無法緩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拇指外翻超過40度時,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拇趾外翻矯正手術相當多元,超過200種以上,主要以「軟組織修補」和「切骨矯正」為主,前者是將拇指外翻緊繃的韌帶放鬆、內側鬆弛的韌帶拉緊;後者是將內翻的大腳趾矯正到理想角度,併搭配適合的內固定器。 近來亦有專為拇趾外翻手術而研發的矯正微創骨板植入物,具備減少軟組織破壞、客製化矯正、手術時間短、穩定性高、無異物感等多重優點,可供患者做選擇,術後3個月,即可經由X光追蹤復原狀況,骨頭癒合即可開始運動,如游泳、腳踏車、跑跳等。拇趾外翻預防方法? 因拇指外翻會隨時間角度變大,且嚴重的拇指外翻無法自行恢復,但陳振琨也建議,日常習慣中有一些預防方法: .改掉不良的穿鞋習慣,如太高或楦頭太小的鞋子,避免長時間久站或走動 .需多活動腳趾、矯正扁平足,以預防勝於治療 .長期穿鞋墊或五指襪保護足部健康 .維持適當體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468.html】
-
2022-08-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新冠估影響48萬人 9月高峰
八月六日發表於「刺胳針」的荷蘭研究顯示,每八名確診成年人就有一人出現「長新冠」症狀,染疫後三至五個月症狀更嚴重;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台灣廿歲以上確診者約三八七萬人,依此推估逾四十八萬人將經歷「長新冠」之苦。醫師提醒,九月起「長新冠」人數將進入高峰,確診者如症狀遲未改善,應積極就醫。這篇研究分析七萬六千多名十八歲以上荷蘭成年人資料,將確診者與非確診者配對,並考量確診前就存在症狀,研究結果發現,八分之一的確診者經歷三至五個月長期後遺症,十個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呼吸時疼痛、肌肉疼痛、嗅覺喪失、喉嚨異物感、四肢刺痛、忽冷忽熱、手腳沉重、疲倦。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醫師李岡遠表示,一旦呼吸道受攻擊,通常只需兩、三周就能復原,最近門診發現部分確診者在染疫後三個月仍有症狀,找不到其他原因,就是「長新冠」,可能是身體被誘導出不正常發炎反應、微小血管栓塞,也可能是病毒殘留,通常涉及多個身體系統,需要整合跨科醫師做出最佳處置。北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百謙說,台灣疫情高峰在六月,往後推三個月,預期九月進入「長新冠」高峰。目前「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僅收治三千餘人,原因在大部分「長新冠」病人先在附近診所、地方醫院治療,除非一、兩個月仍治不好,才會至大型醫院接受詳細檢查。周百謙建議,「長新冠」患者應分級就醫,依主要症狀至相關科別的診所尋求協助。後遺症如為胸痛、胸悶、呼吸困難,應掛胸腔內科;如果出現腦霧、走路沒力氣、四肢刺痛、容易疲倦等症狀,則可看神經內科。若就診超過三個月,症狀仍持續,可請診所醫師轉診到大型醫院「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整合門診,接受跨科評估。
-
2022-08-15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必看!白飯、花椰菜、鮮奶,哪個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師:從6大類食物聰明補充
有關食物的蛋白質含量誰高、誰低的答案之前,我們要先來學一下食物分類。因為營養學將食物依照主要營養素的不同分為六大類,所以只要懂得食物分類,就可大略掌握食物的主要營養,在需要特別留意某營養素(如蛋白質、醣類或脂肪等)的攝取時,懂得該挑選那一類食物。解碼食物分類~六大類食物及其主要營養素!我們平日所吃的食物,依主要營養素的不同可分為六大類食物,分別是:一.醣類含量較高的「全穀雜糧類」這類食物俗稱主食類,常聽到的澱粉類食物指的也是這一類。此類食物富含醣類,是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食物,並含少量蛋白質。此類食物的特色是吃起來粉粉的,吃多了會有飽的感覺。包括:1.各種米類及其製品,如蘿蔔糕、湯圓等;各種麥類及其製品,如麵條、麵包、吐司、饅頭、餃子皮等。2.部分豆類:紅豆、綠豆、皇帝豆、豌豆仁、蠶豆等這些吃起來粉粉的豆類都屬於主食類。3.其他:包括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菱角、栗子、玉米;蓮子、薏仁等。*補充說明: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成員穀物的胚芽是富含蛋白質的部位,所以小麥胚芽、米胚芽蛋白質含量最高;其次則是紅豆、綠豆等乾豆類,每百公克蛋白質含量>20公克。而米、麥中,因小麥蛋白質高於米,所以小麥及其製品蛋白質含量也較米類及其製品高。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蛋白質食物是身體重要的建材,是支援身體汰舊換新的重要營養素。「豆魚蛋肉類」富含蛋白質,並含有脂肪,但幾乎不含醣類。家禽、家畜和魚貝海鮮等肉類因部位不同而有高脂/中脂/低脂肉類之分。包括:1.植物性的大豆類:黃豆、黑豆、毛豆及其相關製品,如豆干、豆腐、豆漿等。2.肉類:包括雞、鴨、鵝等家禽及其相關產品(蛋),豬、牛、羊等家畜及其相關製品(如內臟、肉乾、肉鬆等),魚貝海鮮及其相關製品(如魚丸、魚鬆等)。「乳品類」除蛋白質和脂肪外,還含有獨特的糖~乳糖,以及好吸收的鈣。正常的乳品為全脂奶,但因市場需求而有中脂和低脂的產品。成員包括各式乳品(鮮奶、保久乳、奶粉),及其相關製品(如起司片、乳酪、優酪乳)等。三. 熱量較低的「蔬菜類」和「水果類」富含纖維、植化素,也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水果類」食用的是植物的果實部位,此類食物富含醣類,蛋白質很低,且幾乎不含脂肪。一份水果(=柳丁一顆)含15公克的醣類,所以需要留意醣類攝取者,除「全穀雜糧類」食物外,也要留意「水果類」的攝取。乾料水果(如龍眼乾、紅棗和黑棗)因脫水濃縮,所以相對蛋白質會比較高;新鮮水果中則以榴槤、百香果、釋迦、酪梨和香蕉等蛋白質含量較高。「蔬菜類」食用的是植物的莖或葉,故醣類含量很少,蛋白質含量也不高(但高於水果),且因不含脂肪,故在六大類食物中熱量是最低的一類。乾料蔬菜(如花椰菜乾、麻竹筍干、金針菜乾、梅乾菜乾)同樣因脫水濃縮而含較高蛋白質;新鮮蔬菜中則以豆芽菜、野莧菜、野苦瓜嫩梢等含量較高。我們常吃的菇類和藻類也屬於蔬菜類食物。藻類因為本身蛋白質含量就較高,且多半以乾料形式存在,故每百公克蛋白質含量偏高,多數藻類蛋白質都超過10公克,其中最高者為壽司海苔片,每百公克蛋白質高達46.5公克。菇類蛋白質低於藻類,但高於一般蔬菜。四.富含油脂的「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純油脂類指的是各種植物油、動物油和抹麵包的植物奶油等純油食物。這類食物為精煉產品,所以幾乎只含油脂這個營養素,蛋白質、醣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極微,幾乎可忽略,為純粹補充油脂(熱量)的食物。堅果種子類指的是中式的花生、瓜子、芝麻,及西式的腰果、核桃等。儘管這些食物也是植物性食物,但因油脂含量很高而被歸於油脂類。除油脂外,堅果種子類還含有醣類、蛋白質、纖維和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為營養豐富的食物,但因熱量高故還是要適量攝取。在蛋白質含量上,花生、瓜子和芝麻等中式堅果會高於西式堅果。中式堅果每百公克蛋白質含量多半落在20~30公克間,而腰果、松子、核桃等西式堅果則多半介於10~20公克間。從食物分類來看,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物類別是「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其次是「全穀雜糧類」,然後是「蔬菜類」,「水果類」蛋白質含量很低,而純油脂類則不含蛋白質。因此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會落在「豆魚蛋肉類」和「乳品類」中,也就是雞胸肉(B)和全脂鮮奶(C)間。但因為全脂鮮奶中九成以上都是水,所以相對每百公克的蛋白質含量必然會低於雞肉,因而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會是雞胸肉。蛋白質含量最低的則會落在「水果類」,也就是D的蘋果。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2-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9月將進入長新冠高峰 醫建議:整理症狀發生序再就醫
8月6日最新發表於《刺胳針》的荷蘭萬人研究,首度提出較精確「長新冠盛行率」,每8名成年人就有1人,確診後3至5個月核心症狀還會變嚴重。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台灣20歲以上確診者約有385.3萬人,按此盛行率推估,約48.1萬人會經歷長新冠;不過目前接受「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照顧者僅3千多人,循其他管道就醫的人數則未知。北醫大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觀察,很多人一解隔離就有多種不適症狀,但密集就醫1、2個月只得到「治標不治本」的治療。以台灣疫情高峰6月往後推3個月,可預期9月將進入長新冠高峰,建議民眾可將症狀出現的順序記錄下來,以幫助專科醫師評估並找出問題源頭。這篇荷蘭大型研究分析7.6萬名18歲以上成年人,將其中4231名確診者與8462名非確診者進行配對,並將確診前就存在的症狀納入分析。結果發現,大約1/8確診者經歷可歸因於新冠確診的長期症狀。確診後90到150天更嚴重的症狀共有10個,包括呼吸困難、胸痛、呼吸時疼痛、肌肉疼痛、嗅覺喪失、喉嚨異物感、四肢刺痛、忽冷忽熱、手腳沉重、疲倦。周百謙指出,荷蘭研究算得之盛行率可能無法直接套用在台灣,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台灣抗病毒藥物較普及,可減少病毒存留的數量、縮短病程,有助於減少長新冠發生機率。再者,根據WHO定義,長新冠是確診後3個月發生,但台灣氣候與歐洲不同,就醫又便利,很多民眾一解隔離就全身不舒服,開始密集就醫,不用等到3個月。怎麼會一解隔離就不舒服?周柏謙表示,因為隔離期間人待在恆溫恆濕的室內環境,「出關」後雖然病毒已清除,但面臨多雨、忽冷忽熱等環境刺激,很快就開始不舒服。周百謙說,門診看到很多康復者,在診所看了1、2個月都沒有效,才來胸腔科求診,照了X光、抽血,才發現仍有肺部浸潤和發炎反應。「台灣長新冠病人的困擾,不是設立長新冠門診就可以解決,而是要確保醫師有能力處理。」周百謙說,病毒破壞呼吸道留下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導致睡不好,久了就影響自律神經、記憶力、專注力。這時若只是吃安眠藥、止咳藥,還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病人的困擾。周百謙建議,如果確診後3個月以上還不舒服,建議民眾把症狀發生順序整理清楚,找信任的專科醫師協助。如果是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建議可看胸腔科;如果以腦霧、走路沒力氣等症狀為主,建議可看神經內科。
-
2022-08-14 醫療.中醫
西施捧心、關公臉紅 究竟有什麼毛病?
學中醫的人一定都記得,課堂上教授都會問學生「西施捧心,究竟是什麼病?」這個命題很大,因為從究竟西施是哪裡痛?怎麼痛?到底為什麼要捧著心?是心,還是胸口?有沒有咳嗽?頻率如何等等問題都要問清楚才能進行診斷。掌握四診「望聞問切」,就能找出病患問題。記得那年我在上課時,教授才開口問,就有同學急著回答是心臟病、心肌梗塞、肋骨裂、肺氣腫等等,還有同學開玩笑地說「她裝的!」西施捧心不只在歷史故事上引起爭議,也在中醫醫學界引起熱烈的討論。但是,中醫看診,絕不能用瞎猜的,而是「四診」。說個有趣的事,很多病患都以為我會算命,每當我一語說中病患的生活作息以及身體不舒服的毛病時,病患總說「吳醫師妳算命好準喔,是看面相還是手相,幫我看看財運好不好……」說中病患的生活作息,不是我會算命,而是中醫的「四診法:望聞問切」。我們中醫看診時,不用聽診器,不用看血液尿液檢驗的數字,只要掌握好望、聞、問、切,就知道病人發生什麼問題。因此中醫角度的心臟,除了脈搏心跳外,還攸關氣血循環。也就是說,心臟的健康程度會反應出氣血盛衰,所以察看氣血的循環可以掌握心臟是否出狀況。我們可以從這些地方觀察:1.眼晴的眼白眼睛若是無神、乾澀、甚至眼袋很大,都是氣血不足的徵兆,有句俗話說「人老珠黃」,就是氣血衰竭所造成。2.看耳朵若是耳垂有摺痕,代表心臟或血管可能有阻塞、彈性不好的問題,病理狀況越明顯,刻痕就會越深。以中醫的角度來說,耳垂摺痕是出現心氣阻滯或氣滯血瘀的現象,所以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3.看手指甲的月牙如果一個人手指甲上沒有月牙,或只有大拇指有月牙,顯示體內寒氣重、循環差、氣血不足;如果一個人手指甲上月牙過多、過大,則容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若再加上指甲上的豎紋,說明身體氣血兩虧,透支了,是提前衰老的象徵。除了上述看眼白、耳朵和手指的月牙之外,中醫也會從面色分辨心血管疾病的狀態。不同疾病會呈現不同面色,「有諸內必形於諸外」。陳壽所寫《三國志.關羽傳》裡,寫著關羽紅臉綠帽,一身青衣,而戲曲舞台上,為了展現人物形象,則以不同顏色的臉譜,來展現不同人物性格。像關羽是紅臉,表示熱情忠誠,忠肝義膽,義薄雲天;而曹操是白臉,表示冷淡與奸詐。但在中醫上,關羽若真到了「面如重棗」的地步,恐怕是很嚴重的高血壓。中醫望診中面色一項,主要會先分辨青、赤、黃、白、黑。不同的疾病狀態下,會呈現不同面色。像關羽是出了名的火暴脾氣,又經常通宵讀《春秋》,是個夜貓子,飲食多大魚大肉,經常喝酒。這樣的生活形態,中醫推論關羽應該有嚴重的高血壓。中醫強調「有諸內必形於諸外」,內在的疾病多有外在表現,透過望診的及時診治,可防患於未然。高血壓的人,大多會臉紅;心臟瓣膜病中的二尖瓣脫垂者的臉,則像塗了腮紅一樣「面紅如妝」;嚴重心臟疾病患者,出現則是高熱昏迷,汗出如油,皮膚灼熱,面色發紅。我們的身體狀態,都會反映於外在。我也長期從病患身上得到驗證,有些病患一進診間,我簡單地看一下臉和手,就說中了這個人的生活狀況。有時候說得太準了,還把病患嚇到直問「吳醫師,妳會通靈喔,要不然我什麼都沒說,妳卻知道我做了什麼事。」補血益氣.紅豆紅棗湯材料:紅豆30克、紅棗5顆、紅皮花生30克、冰糖少許作法:1. 先將食材清洗乾淨後,泡水2小時。2. 所有食材入鍋,加足量清水,慢火熬煮或使用電鍋煮到軟爛即可。3. 完成後放入冰糖。功效:這道湯主要是取紅豆、紅棗的益氣補血之效,紅豆能補心血、清心火,改善心臟活性。尤其立夏之後,氣溫漸升、水氣增加,食用紅豆能排濕,補益心脾。紅棗則能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改善失眠,助養心神。冰糖份量可依個人口味斟酌。 年長者適用.補氣養心茶材料:太子參5錢、蓮子(可含蓮心)5錢、丹參3錢、淮山5錢、薑3~5片、紅棗6枚作法:將太子參、淮山、蓮子、丹參、薑、紅棗放入鍋或養生壺,加入約2000毫升沸水沖泡,或煎煮30分鐘後,當茶溫熱飲用。功效:補氣養心茶適合一般人飲用,尤其年長者容易覺得累,走路沒力氣、元氣也不夠,通常屬於虛不受補體質,此茶飲可以補氣。太子參可潤肺滋陰,蓮子可安神、養心,體內有虛火者,蓮子心不要挖掉,丹參可通血、活血,淮山加上薑、紅棗,可以平衡寒氣。
-
2022-08-12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走路喘 高齡主動脈瓣膜狹窄 北榮救命
國內年長者愈來愈多,罹患號稱是「高齡絕症」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有增加趨勢。根據統計,75歲以上長者約一成二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其中約4%為嚴重狹窄,一旦延誤就醫,恐有猝死危險。醫師表示,年長者若出現胸痛、暈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應盡速就醫治療。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若僅用藥物治療,一年死亡率仍高達五成,5年存活率趨近於零,死亡威脅不輸癌症。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但擔心手術風險及怕痛而不願治療,沒想到今年6月覺得喘不過氣,搭車就醫途中突然「啊」一聲,隨即兩眼翻白,停止呼吸及心跳,到院後急診醫師進行4分鐘心肺復甦術,她才恢復心跳。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說,檢查盧女士為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瓣膜開口僅剩0.5平方公分,正常值為3至4平方公分,且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僅剩27%,較正常值50%至55%約減少一半,心臟功能嚴重不良。經採用「經導管瓣膜植入手術」(TAVI)手術治療,術後第3天心臟功能已恢復正常。盧女士說,非常感謝台北榮總醫師及醫療團隊。陳嬰華說,主動脈瓣膜狹窄治療手術多採用TAVI,患者局部麻醉即可,不須切開胸骨及氣管插管,不須讓心臟停跳,手術時間約45至90分鐘,恢復期為7天。台北榮總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中約一成三為延誤就醫,但經TAVI手術後,四成六病人術後一周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健保署目前有條件付TAVI手術,如年長者、心臟曾進行手術等高風險族群,不符健保給付則需自費110萬元。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說,主動脈瓣膜狹窄雖有藥物及手術治療,但死亡率仍很高,過去一年北榮採TAVI治療已搶救70多人,提醒年長者出現胸痛、暈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時,應速就醫。
-
2022-08-11 醫療.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膜狹窄為高齡絕症 醫師提醒3大症狀不可輕忽
國人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也有增加的趨勢,一旦延誤就醫,恐有猝死危險。醫師表示,長者若出現三大症狀,包括胸痛、暈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應速就醫治療,避免猝死。醫師說,若出現胸痛未及時治療,平均存活時間為5年,暈厥不治療,平均存活時間為3年,心衰竭不治療,平均存活時間為2年,若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僅用藥物治療,1年死亡率仍高達50%,5年存活率趨近於零,死亡威脅不輸癌症。台北榮總今舉辦「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病危 北榮導管團隊成功搶命」記者會。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說,主動脈瓣膜位在主動脈與左心室交接處,正常主動脈瓣膜開口為3至4平方公分,但隨著年齡增長,主動脈瓣膜開口會愈來愈小,當開口小於1平方公分,即屬於嚴重狹窄。據統計,75歲以上長者約1成2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其中約4%為嚴重狹窄,血液無法有效送到全身,此時,心臟須更用力才能送出血液,易造成心臟肥厚、擴大,最後心臟將逐漸衰竭。陳嬰華說,去年11月間臨床曾收治一名70多歲男性洗腎患者,主動脈狹窄程度為0.7平方公分,苦勸病人應接受手術治療,但他自覺情形還好,對於手術猶豫不決,原本預計今年農曆年後治療,但又覺得可以再等一下,沒想到兩周前接獲消息,患者已於家中猝死,完全來不及送醫,真的令人十分遺憾,因主動脈瓣膜狹窄是可以治療的。陳嬰華指出,約3至4成主動脈瓣膜患者,因年齡大或合併多項共病無法接受手術,提醒年長者出現胸痛、暈厥,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應速就醫治療,因愈晚治療,死亡率愈高,經統計若等待30天再治療,等待期間死亡率高達1成,等待180天再治療,期間死亡率高達近3成,面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可輕忽。
-
2022-08-11 醫療.心臟血管
突然「啊」一聲 七旬婦遇高齡絕症 北榮經導管置換救命
國內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也有增加趨勢。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但擔心手術風險及怕痛,遲遲不願治療,沒想到今年6月覺得喘不過氣,搭車就醫途中突然「啊」一聲,就停止呼吸及心跳,隨即兩眼翻白、陷入昏迷。到院後進行4分鐘心肺復甦術,才恢復心跳,隨後再進行手術救回一命。醫師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說是「高齡絕症」,當病情嚴重時,千萬不可輕忽,須盡速接受手術治療。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表示,盧女士長期在北榮就醫,經評估決定自他院轉至北榮治療,檢查主動脈瓣膜開口僅剩0.5平方公分為嚴重狹窄,且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僅剩27%,較正常值50至55%減少約一半,心臟功能嚴重不良。陳嬰華說,經評估盧女士如採用傳統手術治療,死亡率高達20%以上,進而採用「經導管瓣膜植入手術」(TIVA)手術。術後第3天,盧女士心臟功能已恢復正常,術後5天檢查主動脈瓣膜開口為1.4平方公分,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為50%。盧女士說,非常感謝北榮醫師及醫療團隊。陳嬰華說,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手術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開心置換瓣膜手術,此須切開胸骨約20公分,進行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且術中須讓心臟停跳,手術時間4至5小時,恢復期約2至3個月,但目前多採用「經導管瓣膜植入手術」(TIVA),患者局部麻醉即可,不須切開胸骨、不須氣管插管,術中也不須讓心臟停跳,手術時間約45至90分鐘,恢復期僅需7天。陳嬰華說,台北榮總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中,約13%為延誤就醫,造成左心室收縮射出分率小於35%,但經TIVA手術後,其中46%病人於術後1周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而針對主動脈瓣狹窄治療,台北榮總由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及神經內科跨部門組成,近5年來,術後30天存活率為99%,高於世界平均值97.5%。陳嬰華表示,北榮於2010年通過TIVA人體試驗核可,至今已完成例手術,TIVA是利用導管進入狹窄的主動脈瓣膜,隨後讓瓣膜支架自動撐開,以人工瓣膜取代原本狹窄瓣膜的功能,若是年齡超過80歲、心臟曾進行手術等高風險族群,此手術可由健保給付,不符健保給付條件者則需自費110萬元。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說,過去一年台北榮總採TIVA治療已救了70多人,而依健保署統計,去年採用健保給付TIVA治療,全國也搶救360多人,主動脈瓣膜狹窄目前雖有藥物及手術治療,但死亡率仍十分高,提醒年長者出現胸痛、暈厥及走路氣喘吁吁的心衰竭症狀,應速就醫治療。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以為只是雞眼卻愈長愈多?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疣
● 病毒疣是接觸人類乳突病毒而感染● 避免感染,可攜帶個人的室內拖鞋● 治療恐需三至四個月去年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禁止各項水上活動,今年終於解禁加上連日高溫,海邊和泳池到處是滿滿的戲水人潮。不過,玩水也要注意衛生,小心病毒疣上身,痛到像「穿著釘鞋進游泳池」。皮膚科醫師提醒,泳池潮濕適合病毒孳生,三溫暖、瑜伽教室、健身房也容易傳染病毒疣,因此,進出這些場所應盡量避免光腳,才不容易中獎。以為只是雞眼 卻愈長愈多許多人腳底長了硬塊,以為只是雞眼,沒想到愈長愈多,就醫才發現是病毒疣作怪。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雞眼和病毒疣常被搞混,兩者都是腳底皮膚出現的凸起腫塊。雞眼的產生,是因為走路摩擦或是重力不平均,造成腳底表皮增厚成單獨一粒,常因走路壓迫而引起疼痛,但雞眼並不會傳染,如果沒有明顯疼痛感可以不用治療。病毒疣是因為直接或間接接觸人類乳突病毒(HPV)而感染,造成皮膚角質化增生而形成節結狀腫塊,如果沒有處理,或是自行摳抓後再摸身體其他部位,則會讓病毒擴散、愈長愈多。皮膚有小傷口 就可能感染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接觸傳染是病毒疣主要傳染途徑,如果接觸到附著病毒的物體,不論是毛巾、把手、地板等,只要皮膚有微小傷口或病毒量大,都可能感染。唐豪悅說,夏天常見病毒疣求診的病患,由於泳池的環境潮濕,病毒容易孳生,許多人前往游泳或戲水消暑,就容易接觸病毒而傳染。尤其兒童免疫力較低,因此,暑假常看到學游泳的小朋友就診,門診約有六、七成是小朋友。病毒疣的治療方法,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療法,包括水楊酸貼布、手術、電燒等。唐豪悅指出,最常見的是冷凍治療,是採用液態氮的瞬間低溫將病毒殺死,並讓病灶慢慢萎縮,但療程視病毒疣的大小、數量而定,有些病患每周接受治療,必須治療三至四個月才痊癒。趙昭明表示,由於雞眼和病毒疣不易分辨,避免誤認而讓病毒疣繼續傳染,一旦發現腳底出現硬塊凸起,且伴隨疼痛感時,第一時間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感染病毒疣方式,趙昭明說,出入公共場所應避免赤腳,建議到泳池可攜帶一雙個人的室內拖鞋,一上岸就穿上,以防範交叉感染。游完泳後,除了使用清水外,也要用肥皂、沐浴乳等清潔用品洗淨身體並擦乾,避免暴露在大量病毒下而感染。健身房器材 先用酒精清潔趙昭明提醒,除了泳池、三溫暖、澡堂等公共場所外,瑜伽教室、韻律教室、健身房是民眾容易忽略可能傳染的地方,因此在這些地方要留意不赤腳在地板上活動,可穿著襪子避免直接接觸,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前,可先使用酒精清潔,使用後也要適度清洗手腳。趙昭明說,如果已經感染病毒疣,衣物雖不需要分開洗滌,但不可與家人共穿;也暫時不要游泳,以免傳染給他人。
-
2022-08-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85 死亡+26 一歲童染疫呼吸雜音肺炎重症
新冠肺炎死亡及中重症個案持平,今天新增死亡25例、中重症85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一例兒童肺炎重症個案,所幸現已病況穩定,於一般病房治療中。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24例具慢性病史、14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8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919例,死亡8445例。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曾接種三劑疫苗,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個案七月起走路會喘、全身虛弱、下肢水腫,症狀持續約一個月。8月4日因發燒、胸悶至急診,檢查發現有出血性休克及嚴重貧血,且新冠採檢陽性確診。住院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仍不幸於8月6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肝硬化併腸胃道出血。另中重症新增一名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8月2日因發燒、咳嗽,就醫快篩陽性確診,返家照護。8月3日因呼吸困難、有雜音,至急診檢查,發現呼吸窘迫、胸凹、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兩側肺炎,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並轉入加護病房,診斷為肺炎、哮吼併呼吸窘迫。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個案於8月8日已移除呼吸器,8月9日已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因昨天雙重感染綠膿桿菌死亡的個案重複計入中重症個案,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維持累計156例,肺炎維持21例;死亡維持26例。羅一鈞表示,156例兒童重症個案中,137例未接種疫苗,占八成七。另最大宗重症個案為MIS-C,88例個案中有73例未接種疫苗,占八成二。目前這波疫情兒童重症侵襲以未接種疫苗者為主,因此呼籲家長趁疫情平穩期間接種疫苗,以預防下一波疫情侵襲。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BNT幼兒疫苗還在等廠商進貨,預期從進貨、開打,到打完三劑獲得完整保護力,恐已經到了12月。因此建議幼兒以現有的莫德納疫苗接種,較快取得保護力。
-
2022-08-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每天走不到一萬步?試試不無聊在家就能做的踏步有氧
為了健康、遠離肥胖,很多人每天都在計算走路步數,但總有時候遇到氣候不佳出門不便,或者總有人怕走路無聊、沒耐性走一萬步。沒關係,那就試試看由照護線上的白映俞醫師所提供的一組容易執行的踏步有氧運動,不僅不無聊還能不出門在家就能做、卻一樣可以達到日行萬步的效果。現在就點開影片一起跟著做!這組踏步有氧運動總共十四個動作,看起來動作不少,但其實每個動作都很簡單,所需時間也不用十分鐘,每個動作只做三十秒,中間休息十秒,大家可以打開影片,聽著輕鬆的背景音樂,跟隨著計數器聲音及白映俞醫師的動作一起做。有氧運動可以消耗的熱量多,而且特別有助於飲食控制中的人進行減重,對於心肺功能與耐力的訓練都頗有助益。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示範這組踏步有氧運動容易執行、也不受限場地,非常值得大家每天抽出十分鐘來進行。想了解更多關於有氧健身的分享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十分鐘,一起動起來吧!原始影片照護線上網站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喘、疲倦、腦霧?透過運動改善長新冠後遺症!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因性疲憊怎解?6方法降低能量耗損
癌症病友在經歷一段時間治療後,常會感到沒精力去做日常生活中的事,開始覺得記憶力衰退、無法集中注意力、沒耐性、情緒浮躁,心情沮喪到憂鬱,漸漸地不在意外表,對外面世界也失去興趣,只想睡覺,而且愈睡愈累,這種狀態稱為「癌因性疲憊」。這是一種普遍、主觀的感受與經驗,主要因癌症或治療過程導致生理、情緒或認知感受到疲憊或耗竭,並非疾病惡化的徵兆,而是一種慢性持續的狀態。疲憊與活動量不成比例,即使經過休息也無法恢復,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如果病人感受到癌因性疲憊時,建議可以運用疲憊量尺與疲憊日誌,記錄每日的疲憊程度與治療情形,並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討論。其次,可規畫並善用個人能量分配,以降低能量耗損。1.設定活動優先順序:將事情依照重要的程度排序,思考哪些事對自己最重要。2.分配工作:將可交由其他人幫忙的事,尋求他人來完成。3.計畫活動方式:選擇哪些事情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或思考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可將工作分階段進行,或以能量耗損較少的方式完成。4.善用能量最高峰的時間:檢視自己一天之中最有精力是哪一時段,利用該時段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調整步調:調整工作、運動及休息的比例來達到生活的平衡。6.休息:當感到疲倦時可以休息,例如坐在椅子上放鬆、做喜歡做的事,或小睡15至20分鐘。在治療期間與結束治療後,維持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癌因性疲憊。運動強度可由低強度開始漸進式增強,運動前後須各做5分鐘的暖身運動與緩和運動,運動以自己的體力耐受為主,走路、游泳、騎自行車、瑜伽等都是很好的運動。睡眠方面,鼓勵病人每日固定時間起床,減少非睡眠時段停留於床上的時間。睡眠若中斷,也不須特意確認時間,有睡意就繼續睡,睡不著時應起床,做些讓自己枯燥想睡的事,待有睡意再上床睡。不要認為時間到就得躺床睡覺,反而易產生心理壓力、愈睡不著。此外,應固定時間就寢,睡前要減少吃刺激性食物或玩電腦、手機等。癌症病人或家人如察覺病人情緒或精神狀態有異狀時,應及早與醫護人員討論,透過醫療團隊協助,讓病人能再充滿能量對抗病魔。
-
2022-08-08 癌症.其他癌症
年逾500童罹癌 家長必知9大警訊+公益營養資源
台灣每年超過540個孩子被診斷出癌症,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提醒,7到8成癌症兒童接受正規治療後可重獲健康,期間「營養照顧」不可或缺,有助減少感染、提升治療接受度、加速受傷組織修復、減少治療導致的生長遲滯。癌症關懷基金會今年首度開辦「愛(癌)兒照護專案」,由專業營養師量身打造營養計畫、有Line供家長隨時聯繫,還有專為孩子設計的營養課程,重點是全部免費,希望有需要的孩子和家長都能獲得幫助。黃翠華表示,醫院營養師人力有限,因此癌症關懷基金會特別關注癌症病人的營養需求,多年下來已協助過十幾位癌症兒童,每一位都追蹤多年,其中年紀最小的是只有1歲10個月的小魚兒,當時挑食又瘦小的小魚兒,現在已經六歲了。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高涵蔚表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小魚兒治療期間沒有胃口,雖然媽媽很努力鼓勵她想吃什麼就吃,但身高體重還是停滯不長大、白血球也很低,小魚兒也變得很挑食,讓媽媽很心急。後來營養師開始協助追蹤孩子飲食、生長,給予媽媽即時的營養處方、健康食譜,現年6歲的小魚兒已經順利上學,擁有與健康孩子無異的體力,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耳濡目染,小魚兒也成為享受原型食物、有能力分辨飲食內涵的小小營養家。黃翠華表示,服務這些孩子的過程中,基金會充分瞭解多種癌別的孩子常見的共同問題,比方說,治療時間少長高5公分,隔年也無法一口氣長10公分補回來,父母難免遺憾。好在這些年的服務,基金會也累積許多寶貴經驗,見證了好的營養照護對孩子健康發揮很大作用,更加確定必須擴大辦理專屬於癌症兒童的服務。黃翠華表示,今年首度以專案方式推出「愛(癌)兒照護專案」,不需費用也沒有名額限制,經過評估適合,就會收案。基金會已經一口氣培訓了10位臨床經驗豐富、滿懷愛心的專業營養師,做好提供服務的準備。上周也開始規劃專屬孩子的17堂課,預計推出每堂10幾分鐘的線上課程,希望年底前推出,支持病情穩定的孩子更加參與自己的營養生活。癌症關懷基金會提醒,兒童癌症有9大警徵「燒、紅、大、腫、痛,神、視、輕、白」。家長若發現孩子超過一星期有以下情況,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兒癌若能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1. 不明原因發「燒」。2. 身上有「紅」色出血點或黏膜出血症狀,例如流鼻血、牙齦出血、瘀青。3. 頸部、腋下、鼠膝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4. 身體或四肢出現「腫」塊。5. 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腹痛等。6. 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7. 「視」,瞳孔出現白色反光。8.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9. 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愛(癌)兒照護專案專案詳情:https://lihi1.cc/Wfpp9預約諮詢:https://lihi1.cc/cwVPq
-
2022-08-08 名人.陳光超
「因為你現在不是為你自己活」 名醫無心一句話支持癌友撐過28個父親節
就在父親節前夕,智堅提了一袋禮物,走進位在8樓的診間。「哇!好久不見,你怎麼來了?」智堅是有重大傷病卡的人,在這個疫情期間,沒事應該避免來醫院的,難道是為了「父親節」來送禮?「這未免也太罕見了」,我心裡想。「我想要告訴你,我從銀行退休了。」智堅把禮物放到我桌上。「謝謝你一輩子的照顧。」他用他一貫禮貌謙遜的口氣,輕聲說道。「是身體健康因素嗎?」我問。很擔心是他的舊疾復發,而他看起來又還很年輕。「不是,是年資到了。」智堅回答。「還要再告訴你另一個喜訊,就是我的兒子小元,剛拿到工程博士學位,開始在半導體公司上班了。」「為了小元,我戰戰兢兢地活到現在,終於可以卸下擔子,好好退休,過自己的生活。」「小元今年幾歲了?」我問。智堅眼睛直直地看著我,回答「28歲。」「28歲了呀!」我喃喃的複誦一遍。我看了智堅一眼,28年前的一幕,從智堅的眼裡,快速浮出。「沒有你,小元大概也不在了。」智堅說,「這也是我特意在父親節前夕,來拜訪你的原因之一。」「哦!怎麼說?」我很好奇!「小元」,「父親節」,「我」怎麼會連在一起?智堅的頭髮整齊,合身的西裝,搭配著黑絲框眼鏡,標準的華爾街人士打扮。談吐優雅,年輕有為,意氣風發。「我建議把這顆淋巴結拿出來檢查,確定沒問題了,再回美國。」我告訴智堅。智堅是因為頸部左邊第三區,有顆摸起來感覺有些許彈性的淋巴結,找我看診。鼻咽、扁桃、下咽仔細檢查過,針吸細胞學檢查也做了,結果一切正常。因為智堅要到美國工作,所以建議他把淋巴結拿出來檢查。「我認為最終的結果,99%還是良性的。」我說,「但因為你要出國,把它拿掉,免得在美國一直放心不下。」「好,聽你的。」智堅說。手術一如預期,順利結束。就在縫好傷口的時候,病理科打電話過來。「淋巴腺裡有轉移性鱗狀上皮癌!」「智堅的家屬,請到手術說明室。」我請開刀房廣播找家屬。除了智堅本人,我從來沒有看過他的家屬。「智堅的家屬,請到手術說明室。」我等不到家屬,又再廣播了一次。心裡懷疑,難道沒有任何家屬在開刀房外等候嗎?又等了好久,正想做最後一次廣播時,有人用很虛弱的聲音說「我是智堅的家屬,請問是找我嗎?」我隨者聲音來源望過去,只見有位年輕女性,雙手費力地撐在腰的後面,挺著極大的肚子,一邊喘一邊朝著我,一步一步得走來。「請問您是……?」我用不確定的語氣問。「我是智堅的老婆,安惠。」她用很累的聲音回答我。「那您……」我指著她的肚子,「還好嗎?」講了我馬上後悔,看她走路像鴨子一擺一擺地,怎麼可能好呢,幹嘛問!「我快要生了,預產期就在下禮拜。我先生怎麼了?」安惠細聲地說。「噢噢……」我一下子亂了,講不下去。她下禮拜就要生了,現在告訴她這個消息,會不會太晴天霹靂?但不說不行啊,病人還在麻醉中。「是這樣的,」我邊說邊拿椅子請她先坐下,以免大肚子的她,聽到壞消息昏倒。「妳的先生要再加做一個手術,想請妳簽同意書。」我決定先不直接宣佈惡性,而是先說要加做手術,希望有這個鋪陳,讓她心理有個準備。「要加做什麼手術?」果然,安惠提高了聲量,警覺起來。「要做頸部淋巴廓清術,目的是把頸部淋巴全部清除乾淨。」我說。「危險嗎?」安惠警戒心更高了。「還好,但這是一種比較大的手術。」「為什麼要做這手術?」安惠的音調告訴我,她已經進入戰鬥模式。「因爲剛剛我得到冷凍切片的報告,結果是惡性的。」我終於安全的說出「惡性」兩個字。「你的意思是說智堅得到癌症?」安惠沒有昏倒,而是開始冷靜下來。「是的,因為剛剛已經切下的淋巴結,內含轉移的癌細胞,我們需要把其他的淋巴結清除乾淨,有助於後續治療。」我說。「希望你加簽頸部淋巴廓清的手術同意書。」「這個我不能作主。」安惠果斷的拒絕。「可是智堅還在麻醉當中,他無法簽字。」我很驚訝!「妳是他最親近的家人,這個同意書只能靠你了。」「這種事情,要問智堅他自己,我無法決定!」她竟然還是堅持不做決定。「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專心顧好肚子內的寶寶。」「要問智堅自己?」我急急回答。「那要把他催醒耶!」「而且要等他神智完全清楚,才能談這個事情,會拖到明天呢。」我用抗議的語氣說道。「那就把他催醒。」「催醒?」我不敢置信。「對,把他催醒,讓他自己做決定,再開刀!」安惠一字一句地說出她的決定。「智堅一定跟我的想法一樣。」「……」我無語。「一定要立刻再動這手術嗎?」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智堅略顯蒼白的臉上。「把淋巴結全部清除,之後還要化療及電療。」我望著頸部纏著彈紗,穿著寬鬆病房衣服的智堅說。「這樣生存的機會最大。」「我聽說電療跟化療過程很痛苦。」智堅的表情有點擔憂。「再痛苦你也得忍耐。」我強勢的回答。「為什麼?難道我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智堅有點小抗議。「因為你現在不是為你自己活!」我指著安惠即將臨盆的肚子,正色對智堅說。「你知道就是這句話,挺我撐過28年嗎?」智堅抬頭望向窗外,8樓窗外的陽光,剛好又照在他的臉上。只是這次他的臉上不再蒼白,而是充滿著回憶。「哪句話?」我好奇。「- -不是為你自己活 - -,這句話!」「不是為你自己活?」我狐疑地重複一次。28年前的我,還算年輕,怎麼可能吐出什麼金句?難道是因為當時老婆,剛好懷著我們的老大?「化療跟電療的過程,實在太痛苦了。」智堅回憶著說。「曾經因為白血球太低,在住院的時候發生休克,住進加護病房。」「病危時,我心裡就只有一個聲音,- - 現在不是為你自己活 - -」「我就一直唸著這句話,渡過危險期,熬了過來。」「有一次喪失理智,拿頭撞柱角自殺。昏倒在地時,突然耳朵又響起你這句話,我又趕緊爬了起來,拿手帕壓住一直流血的額頭。」「安惠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拉著我去急診。」「化療跟電療同時進行時,痛得像快爆炸,完全無法思考。」「偏偏小元哭個不停,好像跟我一樣痛苦。」智堅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地說。「我竟然抱起小元,把他往牆壁砸過去。」「還好安惠衝上來,即時接住小元,才沒有釀成憾事。」「由於老婆必需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強褓中的小元,我都是自己去醫院做治療。」「有ㄧ天,去醫院時碰上下大雨。好巧不巧,我在中正路突然昏倒,我仰躺在略為積水的路上,大雨打在我的臉上,全身立刻濕透。老實說,那時心中反而有些高興。」智堅娓娓道來。「你那時身體那麼差,感冒都有可能會要你的命。」我驚訝不已!「全身濕透,躺在積水的馬路,怎麼會覺得高興?」「我高興的是,我就可以這樣子走了,遠離一切痛苦。」「但是,」「 - 不 - 是 - 為 - 你 - 自 - 己 - 活 -」「 - 不 - 是 - 為 - 你 - 自 - 己 - 活 -」「 - 不 - 是 - 為 - 你 - 自 - 己 - 活 -」「不斷在耳邊響起,我不得不放棄那一點點高興,用盡全力,掙扎站了起來,勇敢面對現實。」「轉眼間,小元已經拿到博士,而我也從銀行高層退休了。」智堅終於從往事的回憶中,鬆了一口氣,對我笑了一笑。陽光仍然還是灑在智堅的臉上,但這次是照在略顯驕傲的笑臉上。「智堅,父親節快樂!」我說。「你這個父親,真的很不容易呀!」雖說是父親節,但這個歷經風雨的家,主要是靠誰頂住呢?「老婆才是最偉大的!」我跟智堅倆個都再同意不過!
-
2022-08-08 焦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老人防肌少症 營養師教怎麼吃
台灣老人肌少症盛行,65歲以上男性盛行率超過2成,女性同樣也接近2成,不過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老人每天飲食中的六大類食物都嚴重不均衡,尤其米飯吃太多最常見,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提醒,食物不僅要吃得充足,也該注意各類營養均衡。新竹縣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7萬5千人,老年人口比率占13.2%,尤其北榮新竹分院周邊服務鄉鎮都是以老年人口為主,因此醫院也發現肌少症成為高齡患者常出現的症狀。醫院表示,老年人若沒有運動習慣,每年肌肉量都會不斷流失,不只會影響到活動力,甚至會增加罹患慢性病、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如果發現雙手握力下降,或是常跌倒、走路變慢、體重減輕,都有可能是肌少症上身。北榮新竹分院營養師林瑞媛表示,台灣的長者常常出現吃很多白飯,導致澱粉需求超過每天建議攝取量,但同時卻出現蔬果、油脂攝取缺乏的情況,尤其台灣的老人家缺少喝奶類的習慣,這也使得老人家們在蛋白質的攝取來源中,每天奶類攝取都低於建議值的一半。若要降低罹患肌少症的可能,除了運動,最重要的就是攝取足夠蛋白質,蛋白質最主要來源為肉類,但老年人牙口不好、咬不動肉,此時奶類就成為最佳選擇,能有效預防肌少症,但也要注意兼顧蛋白質的品質,不能選擇劣質奶蛋肉類,才不會還沒補到又傷身。林瑞媛建議,蔬果的攝取不妨選擇根莖類蔬菜,例如胡蘿蔔,其富含維生素A可抗氧化還可護眼,優質蛋白質則可選擇鮪魚罐頭入菜一起料理,不只能滿足油脂攝取,且容易消化,又可以順便補充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