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搜尋
負債
共找到
136
筆 文章
-
-
2022-11-11 退休力.理財準備
繼承祖產房產,手足談不攏怎麼辦?專家:房產零碎持分問題多,2方式處理稅金、保險費
房屋資產之繼承,若持分擁有人過多,不僅難以靈活運用,也必須負擔稅金與保險費用,當其中一人財務狀況不佳時,更可能牽連所有持有人。在面對遺產繼承時,除了不將家庭財務計畫寄託於此,身為房屋、土地持有者,也儘可能以單一繼承人方式事先規劃遺產。Candy從長輩手中繼承了一間房子,雖然才二十多坪,但距離捷運站走路十分鐘以內就能到達,且老房子持有土地不少,看來不錯。但繼承此一資產增加了每月支出,反而讓她煩惱不已。原來媽媽過世前,只有口頭約定房產要過繼給兩位哥哥,但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資料,為了公平,兄弟姐妹將房子平分。由於持有人是五個人,房子由誰住都不公平,阿姨又堅持這間房是祖厝不准出租給外人,加上不是完整的產權,銀行也不太願意承做貸款,Candy想拿房貸當成預備的靈活運用資金也不行,現在還要繳納稅金與保險,明明是繼承財產,卻像是繼承負債一樣。房屋資產零碎持分難運用台灣人重視人情味,在處理財產時,多數人會以「心情」來做最終考量,而忽略實際運用面的現實問題,手中握有這樣的資產要活化,困難度的確很高,尤其這些持分再繼續往下一代繼承,就成了持分再分割。若其中一個持分擁有人的財務狀況不佳,欠債還不出來,債權人要求變價分割,資產被遠低於市價拍賣,雖然其他的持分所有人有優先購買權,但通常未有足夠的錢買回。這時,不動產就落入外人手中,雖然可平分價金,也就是房產被執行法拍後,再將拍賣所得的金額按照比例分給所有持有人,但實際居住者可能就得搬家了。我們經常看到許多精華地段有未開發的土地或荒廢多年的房子,許多都是因產權複雜、關係人多,難活用無法被開發,需要有意願蒐購持分的人逐一與持分者談條件後,將持分整合才有辦法運用。因此,雖然家庭資產負債表上表列這項資產,但無法讓閒置資產與土地變成現金流活用,我並不建議把這樣的資產作為未來的可動用資產來規劃,否則期待越高,失望越高,並且影響長遠的資金目標,非動用不可時,還會影響家族成員的感情。另外,零碎持分很難利用,要申請各項社會福利資源時,更可能因名下擁有財產而被排除資格,明明生活得很辛苦,卻因為繼承了持分,導致被排富而無法享有各項社會福利。家庭財務計畫勿寄託遺產繼承家庭財務的問題有很多無法從財務本身著手並完全用理性處理,所以通常除了財務與法律知識外,還需溝通能力、情緒控管力,在家族裡要有話語權才行。我個人在繼承財產上抱持淡然的態度,法律上雖然規定可繼承遺產,但那都是長輩努力賺來的,有繼承到算賺到,沒有是正常的,絕不能一開始在規劃家庭財務時,就將希望寄託在長輩的財產上,掌握度太低、變數太大,在財產繼承的當下可能紛爭不斷,亦會破壞家人感情。若需要溝通的人數太多,其中一定會有某幾個需要協調的關鍵人物,存在彼此的財務觀念差異極大的狀況,若不是家中最有發言權的人,建議管好自身財務就好,避免引來不必要的糾紛。不妨等有話語權的人發表意見後,確認定案的過程中,先想想各種可能的狀況該如何應對,待大家決策完畢,再調整自己家庭的財務計畫即可,因為我們本就不應將未來計畫寄託在遺產上。2方式處理稅金、保險費 資產建議採單一繼承至於已產生的稅金、保險等費用,我們可將每年支出金額計算一下,變成年度固定支出,如果不會讓財務受影響,就把它當成孝親費吧!房子的存在可能對許多人的意義是情感,而不是金錢,所以我們的固定支出是維持情感和諧,不要覺得委屈;如果會讓你的財務受影響就需要重新溝通,看看在共同能獲利的情況下可以怎麼做,例如:一起說服阿姨出租房子,五個房東都能得到租金收入,找到第三者用客觀或專家角色與其他成員溝通,讓大家願意共同活化資產,讓繼承來的財產運用得當,全家都能生活得更好。由於家庭理財問題從來就不是以絕對理性的客觀財務面來溝通,提醒大家,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理財規劃,做好自己能掌握的事情更為重要。如果自己本身是房屋、土地持有人,建議在生前立下遺囑,儘可能留給大家的資產都是單一繼承人,例如:誰繼承哪間房子、誰繼承股票,否則再小的資產也可能造成大問題,繼承了不能用的資產,除了讓大家產生糾紛之外,還可能失去被社會福利照顧的資格。※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1-08 醫聲.醫聲要聞
RSV、流感病毒、細菌感染接連反撲!專家解釋什麼是免疫負債:這樣做可預防
自新冠病毒演變為Omicron變異株,威脅性減弱,各國開始逐步解封,放寬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與隔離政策,台灣邊境也已解封。疾管署傳染病監測卻發現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首的病毒感染快速增加,英、美等國也觀察到類似趨勢。專家指出,這是免疫負債所致,且隨著病毒感染規模擴大,繼發性細菌感染同樣令人憂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權威邱政洵解釋,防疫限制一旦解除,人類活動也會隨之增加,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社交距離等重要的感染預防措施,也不如過去嚴謹,就會導致病毒傳染增加,即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刺胳針》研究:防疫鬆綁後英國RSV案例大增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九月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RSV長久以來都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統計指出RSV與3300萬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並造成每年360萬人次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該《刺胳針》研究中也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在英國等溫帶國家,RSV的感染與季節高度相關。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英國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各項防疫限制,例如:社交距離、學校關閉等,RSV感染很快的在2020年四月,出現下降趨勢。於是專家建議,醫療決策者應該注意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RSV防治的重要性,並據此作為監控機制與醫院應變的參考。然而,到了2021年夏季,英國逐漸鬆綁防疫規定後,RSV病毒感染規模呈現「沒來由的(out-of-reason)」擴大,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民眾長期未暴露在RSV病毒環境中,導致「群體免疫下降」的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新冠疫後第一冬 專家籲留意3大呼吸道疾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報導,除了RSV以外,流感病毒也須被重視。過去兩年冬天,在英國因為封城、自我隔離等防疫政策推動下,流感疫情屢創新低。今年將是新冠疫情以來,民眾第一次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之下大規模交流、活動。故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必須特別留意三大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RSV以及流感病毒,兒童更是危險族群。國內亦有專家擔心,免疫負債導致解封後呼吸道疾病危及民眾健康。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統計圖表也顯示,今年下半年開始,分離出的副流感病毒株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RSV病毒亦有增加。對此衛福部次長、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呼吸道疾病與配戴口罩高度相關,故國內口罩解禁還須再等待。病毒感染的下一步 繼發性細菌感染也將來襲邱政洵則表示,免疫負債導致病毒感染增加是世界趨勢,以下三種病毒感染在疫情趨緩後將逆勢回歸:一、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邱政洵特別強調,不只是病毒感染,民眾也要留意「繼發性細菌感染」。他解釋,許多細菌感染係先有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造成細菌感染,「病毒、細菌同時在一起,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感染情形。」他預估,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銷聲匿跡、案例非常稀少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台灣逐步解封之後,將再次來襲。延伸閱讀/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如何降低免疫負債威脅?美專家:保持「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面對免疫負債步步進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家瑞秋・貝克(Rachel E. Baker)在一篇《CNN》報導中提出解方。她建議民眾即便疫情趨緩,仍應持續保持勤洗手、消毒常使用的物品等習慣;咳嗽、打噴嚏時,也應注意咳嗽禮儀。貝克也建議民眾持續配戴口罩,如有不適症狀時,應待在家中。此外,為了增強抵抗力,她建議民眾保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原則。貝克表示,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明顯看到非藥物的疾病防治措施奏效,疫後持續保持,將有助避免其他病毒帶來的健康衝擊。
-
2022-11-07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
抗生素抗藥性(AMR)是每年11月國際公衛議題的焦點。隨著新冠疫情常態流行,相關管制措施逐漸鬆綁,民眾活動增加,「免疫負債」問題已經爆發。常態流行的病毒、細菌感染,加上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病患的繼發性細菌感染,抗生素研發、生產趕不上需求的窘境浮現,國內感染權威醫師紛紛疾呼,國內對於抗藥菌治療武器乏善可陳,呼籲政府重視抗生素缺乏問題。新冠疫情趨緩 抗生素抗藥性成全球公衛焦點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10月視訊參與「美國感染疾病醫學會年會(IDWeek)」,他表示,新冠疫情帶來的威脅降溫,抗生素抗藥性議題竄升而起。他也觀察到,美國對於抗生素管理議題的重視更甚以往,「管理」一詞於年會中一再被提起,美國疾管署也與醫學會合作,開啟針對醫院抗生素、感染控制的評鑑機制。對於免疫負債,邱政洵解釋,隨著防疫降級、各國限制逐漸解封,不戴口罩、少洗手、接觸增加,使病毒感染均有擴大趨勢,且因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也漸漸升溫。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在內的各國均發現,因染疫患者合併細菌感染等臨床情況,導致抗生素用量上升,進而使環境篩選壓力增加,這將使環境中的抗藥性細菌,更容易擴散,細菌更容易出現抗藥性,疫後需面臨抗生素抗藥性加劇的挑戰。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推估,若不扭轉頹勢,截至2050年,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將造成我國3萬3千人死亡;以平均每年死亡人數15萬人計算,相當於每年死亡人口中,超過二成是死於抗藥性感染。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智麗説,抗生素抗藥性危及民眾健康,也造成生產力減損、供應鏈中斷,對經濟帶來衝擊。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6年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依據不同模型推估,抗生素抗藥性造成的全球GDP損失,落在百分之1.1至百分之3.8間,部分國家之GDP更可能下降達百分之5,規模堪比2008年的金融海嘯。孫智麗表示,這份報告發表於新冠疫情之前,有了新冠疫情的經驗,預估帶來的經濟衝擊應該更鉅;她以 GDP 下降百分之2推估,抗生素抗藥性將造成台灣每年將有高達新台幣3000億元之損失。感染醫盼治療武器多樣化 薛瑞元:比照新冠疫苗精神加速引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則說,因治療週期短、研發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多數藥廠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面對抗藥性細菌臨床醫師無藥可用,只能被迫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導致細菌越來越強,產生抗藥性比例持續提高。臨床醫師亟須多樣化的治療武器。他表示,若沒有新的抗生素治療選項,最終造成感染症患者無藥可醫的窘境。「依據英國的研究,細菌抗藥性問題再不積極改善、解決,未來死於抗藥菌感染的人會比癌症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憂心忡忡指出。她呼籲政府正視細菌抗藥性帶來的嚴重衝擊,除了進行感染控制、抗生素控管措施,在鼓勵抗生素藥物研發、引進上,應有積極作為,避免台灣感染症病患有一天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針對國內抗生素治療武器缺乏的現況,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新藥研發耗時較長,須視國內外藥廠進度而定。然因感染症患者用藥非常急迫,薛瑞元認為,抗生素用藥可比照新冠疫苗、抗病毒藥物等,若國際市場有抗生素藥物上市,應盡快引進台灣救治患者。引進國外改良版既有藥物 食藥署:援引真實世界證據加速藥證審核「有效抗生素缺乏的情況下,只剩雞尾酒療法,把現有抗生素合併使用,少了最好的武器,為了救活患者,用次等武器也要戰到最後。」臨床感染症醫師疾呼,國外上市已久的抗生素藥物,安全性有效性都獲得證實,應加速藥證取得引進台灣,充實國內的抗生素治療武器。食藥署指出,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RWD)產出真實世界證據(RWE)等方式,證實安全與有效性,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奇美醫院感染症研究室主持人莊銀清教授曾主導數個抗生素抗藥性研究計畫,廣泛搜集不同細菌菌種進行敏感性試驗。據他觀察,不少細菌已對市面上的抗生素新藥產生抗藥性;轉而投以行之有年的既有藥物,反而看見制衡效果。莊銀清解釋,抗生素新藥分為兩大類別,除了全新化學成分的新藥,亦有既有成分經改良、調整而成,再次上市的藥物。他指出,部分抗生素因受限於發明當時的技術問題,導致副作用過大而被醫藥界放棄;然而,經過多年,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老藥可以更精緻、去蕪存菁,降低副作用並移除有害成分,再度進到市面上,救治患者。」莊銀清舉例,過去抗生素「多黏菌素B(Polymyxin B)」腎毒性高且具有內外毒素進而不建議用於靜脈注射方式給藥,然國際上已有原料藥廠將其優化,除大幅降低腎毒性外另也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靜脈注射給藥方式的特有內外毒素的嚴苛法規要求進而重新再次上市,並且已在國外使用多年。然而,他也說,類似藥物若要引進國內,卻必須重新申請藥證。感染症患者病情複雜 臨床試驗對象難尋莊銀清表示,若藥物許可證的審查比照全新的藥物,或須進行高達百人以上規模的臨床試驗,且必須隨機分配為標準組及試驗組。他指出,感染症患者常是多重抗藥性感染、病情複雜,加上臨床試驗設有排除條件,符合資格的患者少之又少。在一項曾經登上國際期刊的創傷弧菌感染症研究中,莊銀清發現患者若使用米諾環素(Minocycline)針劑合併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九成。然而,對患者猶如救命藥的米諾環素針劑,也曾一度因為難以取得藥證,而在台灣消聲匿跡。「感染症患者的救命藥,有些表面上是新藥,其實只是改良的舊藥,藥證審核應該要根據現實狀況調整。」莊銀清呼籲,針對國際既有抗生素藥物,應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比照新藥進行臨床試驗並不合理,「否則這些藥夾在法規中間,臨床醫師須要使用卻無法取得。」特別是不少抗生素藥物,已名列國際指引,台灣卻遲未取得藥證,對台灣的病人而言,是一大損失。食藥署:視個案需求縮小臨床規模、開放援引RWE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則表示,他國已核准上市的藥物,引進國內時可採取「加速審查機制」,最快可將核發藥物許可證的時間,由一般藥品平均的360天縮短至180天。黃玫甄也說,食藥署藥品組與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共同設有新藥審核的諮詢輔導機制,廠商可以根據個別藥品提出須求進行討論,並且保有彈性,包括「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產出真實世界證據」等變通方式,只要能夠佐證該藥物確實具有療效,且安全無虞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抗生素新藥研發漸緩 感染症恐無藥可醫每年全球有超過500個藥品取得核准,而過去10年新成分抗生素僅20-30件順利取得許可得以上市。2005年迄今,新成分抗生素核准藥物在美國食藥署(FDA)核准的新藥中,僅占3.2%;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的新藥中,則僅占2.2%。臨床醫師左翻右找,也難找到適合治療抗藥性細菌的新抗生素,憂心感染症將變成無藥可醫的絕症。衛福部2019年公布的「邁向全球衛生安全—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策略計畫」中引用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報告指出,美國食藥署(FDA)1998年至2002年批准的抗生素與1983年至1987年間相比,減少近六成;全美研發中、有機會上市的五百多種藥物,更僅有六種屬於抗生素。黃玫甄也表示,食藥署每年核准的藥物許可證,包括新成分與新劑型,數目共約百張,去年也共核准134張藥證。然而,她指出,抗生素新藥每年最多只有一、二個新藥在台取得藥證,且並非年年皆有。治療武器缺乏 晚一小時用藥致死率增10%王復德說,正因為抗生素新藥研發完成後,很快就會面臨細菌抗藥性的問題,無法長期使用,國際藥廠多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退出抗生素市場的國際藥廠更是不在少數。他指出,引進台灣的抗生素,更是少之又少,臨床醫師不得已只能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結果細菌越養越強,抗藥性不斷提高。王復德感嘆,癌症、器官移植等患者,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醫治,一旦得到抗藥性細菌感染而無法救治,相當令人扼腕。英國期刊「重症醫學(Critical Care)」一項研究結果亦指出,患者因感染抗藥性細菌,出現敗血症的速度相當快,每延後一小時使用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於體內倍增,致死率將提高百分之十。針對急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王復德表示,若專案引進,則須要經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再赴國外將藥物引入,實在緩不濟急,「感染症是急性的,患者的性命與時間賽跑,必須在最短時間、讓患者用到最適合的藥。」獎勵抗生素研發 美:額外專利期、藥價優待、快速審查「新冠疫情教會我們很多事情,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到緊急、重大且未被滿足的臨床須求,應該用更彈性的政策鼓勵研發。」邱政洵說,抗生素研發成本高、細菌抗藥性產生得快,導致藥廠研發意願不高,各國擔心感染症患者無藥可用,紛紛提出獎勵研發的方案。邱政洵指出,抗生素研發相當困難,在科學家找出新成分,再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取得結果,可能須要長達十年的時間。然而,細菌有可能在數年之內,就對新研發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若再加上過度使用的問題,抗藥性問題又將加劇。「對於藥廠來說,投入很多時間、資源,結果卻是不符經濟成本。」邱政洵說,藥廠研發抗生素的意願因此降低,轉而投入癌症免疫治或細胞治療等藥價高、患者用藥期程長的藥物,藉此增加收益。他說,早在新冠疫情之前,醫界就已經觀察到抗生素新藥上市寥寥無幾的情況。邱政洵說,世界衛生組織(WHO)與歐美先進國家,先後提出「加快藥物許可證審查」、「藥價優待」、「專利期保護」等配套措施,提升藥廠研發抗生素藥物的動機,如:美國二〇一二年通過的「鼓勵抗生素研發法案(GAIN)」就針對抗生素新藥,提供五年額外專利期、優先審查及快速審查的優惠。獨步全球 英祭訂閱制保障研發利潤邱政洵表示,英國的政策更加前瞻: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於二〇二〇年公布一項獨步全球的「抗生素訂閱制」法案,根據該法案,英國保健署(NHS)將以每年一千萬英鎊的「固定金額」向兩間國際藥廠購買靜脈注射劑型的抗生素新藥,為期可達十年。邱政洵解釋,英國的作法簡是針對藥物的利潤給予保障,類似投資保護條例概念,「不這麼做的話,沒有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新藥研發。」醫界致力感染管控 盼加速檢驗以減緩抗藥性有關抗生素管控作為,衛福部疾管署已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THAS 系統)」,每個季度產出針對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抗生素抗藥性監測報告。此外,疾管署除了對感染控制訂有明確規範,也擬定「抗生素管理計畫(ASP)」。邱政洵指出,該計畫中,設有四家專案管理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即是其中之一,由其帶領區域醫院、基層診所落實及追蹤抗生素管理的實際情況,績優者衛福部將頒予標章。王復德則表示,國內感染科醫師皆努力於感染管控,除了持續抑制不當使用之外,臨床上,醫師會對緊急病患先投以廣效性抗生素,等檢驗結果一出爐,就改投窄效,多種藥物改為單一種的降階治療。傳統檢驗需要3天確定是哪種致病菌及是否有抗藥性基因,快速檢測可方便、快速於第一時間確認感染菌株及是否為抗藥性,進而使用最適當抗生素給予治療,以降低經驗性療法造成抗生素不當使用,及其衍生的抗藥性問題,並可即時拯救患者的生命。故他呼籲,應該重視與普及發展快速檢驗方法,以期達到精準投藥、減緩抗藥性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全球抗藥菌危機因應行動方案有三大重點:「預防感染的重要性」、「抗生素的使用、控管」與「藥物、檢驗科技的研發」。陳宜君指出,台灣在感染管制、抗生素合理使用上,多年來的努力有很不錯的成績,仍必須強化、鼓勵抗生素的研發、輸入,臨床醫師搶救人命時,面對抗藥菌頑強攻勢,才有更多選擇。
-
2022-11-06 焦點.焦點
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今年秋冬捲土重來,國內已有嬰幼兒還同時感染腺病毒、副流感引發重症住院,死亡風險大升。外電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通過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只要施打一次即具有約五個月的保護力,可以在整個RSV流行季節預防感染的抗體療法,由法國藥廠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這項突破在預防性新創疫苗是一大里程碑。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核准Beyfortus(nirsevimab)在新生兒與嬰兒上的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這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於所有嬰兒的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對象包括全嬰兒族群: 足月、早產、或合併有有特殊健康狀況/臨床脆弱族群的嬰兒,補足全世界在預防 RSV 感染疾病的缺口。外電報導中指出,歐盟委會員是基於Beyfortus 臨床開發計畫結果,包括二b期、2/3 期 MEDLEY與大型三期 MELODY臨床試驗,且遵循歐洲藥品管理局人用醫藥產品委員會 (CHMP))建議,在 MELODY 和 2b 期試驗中,Beyfortus 達標有效降低由 RSV 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medically attended LRTI(在 RSV 季節與單劑量安慰劑相比)。在安全性的部分,Beyfortus與安慰劑相似。 Beyfortus 在 2/3 期 MEDLEY 試驗中也證明了與palivizumab單株抗體抗相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賽諾菲疫苗執行副總裁指出,「今日是 RSV 預防別具有意義的一天。Beyfortus 日後推出,將提供父母親在RSV季節流行時對嬰兒的保護作用。」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的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及時正確診斷。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最近秋冬季節至,「免疫負債」現象反撲,九月起門診大量出現RSV病患。醫界提醒,長者或幼兒如同時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死亡率恐提高6到8倍。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雖然RSV目前沒有疫苗,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RSV疫苗研發最早始於1960年,當時沒有獲得成果,但近年國際藥廠相繼再投入疫苗研發、產製,在單株抗體方面進展快速,部分已在第三期臨床試驗,應很快會有好消息。RSV有哪些新創疫苗將問世?●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Beyfortus(nirsevimab):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施打一次,可預防整季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適用對象包括所有嬰幼兒:健康、足月、早產、或有特殊健康狀況嬰兒,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所有年齡嬰兒的RSV預防性疫苗。●輝瑞RSV疫苗:針對懷孕後期女性施打,數據顯示可有效保護新生兒。預計今年底遞交FDA申請批准,最快2023年冬天問世。
-
2022-11-01 醫療.感染科
新冠、流感雙面夾擊 美研究:細胞流感疫苗保護力較高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單日新增三萬多人確診,而流感疫情蠢蠢欲動,明欣診所院長陳銘真醫師表示,今年冬天可能爆發新冠、流感雙病毒合擊,最近不少家長詢問流感疫苗接種事宜,希望讓家中寶貝盡快施打,提高保護力。 陳銘真醫師指出,在新冠病毒威脅下,過去兩三年來,許多人口罩不離身,做好防疫措施,杜絕接觸其他病毒的機會,以致體內無法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菌,就容易被感染,症狀明顯,重症機率較高,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 最近邊境解封,新冠病毒、各種致病菌勢必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入侵社區,加上氣溫變低,即將步入流感流行期,民眾除了接種新冠疫苗,應再加打流感疫苗,達到雙重保護。 國外研究證實,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約兩成四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也可降低中風、敗血症,以及新冠肺炎重症、住院及死亡率,陳銘真提醒,不論是否已經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務必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於10月1日開打,最近幾周診所接到許多想預約流感疫苗的詢問電話,以及應該選擇哪一種流感疫苗,與去年相較,詢問熱度較高, 陳銘真醫師說,傳統流感疫苗係以雞胚胎蛋培養製成,前年國內首次引進由哺乳類細胞所培養的流感疫苗 ,除了適用於對於雞蛋過敏的民眾,因製程避免雞蛋適應性,能更精準與提供較佳的保護力,更能有效預防A型流感(H3N2)病毒。 美國一項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的研究顯示,當年剛好流行H3N2病毒,與接種傳統流感疫苗者相較,施打細胞流感疫苗者的保護效果較高,約高出一成左右。 公費流感已開打,但青壯年族群不在接種範圍內,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認助清寒學生基金會於11月5日與萬華龍山寺攜手舉辦愛心公益接種活動,由創益生技提供500劑細胞流感疫苗,對象為清寒學生的家長與龍山寺第一線服務人員。 基金會執行長張耀中表示,很多北市清寒學生的家長都還不到50歲,無法接種公費流感疫苗,一旦感染病毒,可能好幾天無法工作,甚至傳給家中老幼等高風險族群,影響甚鉅。 創益生技簡重光總經理指出,這兩年多來,民眾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幾乎都忘了流感病毒的可怕,希望透過這次公益流感接種活動,能拋磚引玉喚起更多國人對於流感防治的重視。
-
2022-10-30 醫療.兒科
未滿一歲男嬰呼吸暫停嚇壞父母 醫曝呼吸道融合病毒可怕之處
新冠疫情威脅仍在,呼吸道融合病毒也不容小覷。一名1歲男嬰日前不斷劇烈咳嗽,同時合併費力呼吸,甚至出現呼吸暫停、嘴唇發紺症狀,爸媽緊急帶男嬰到急診就醫,經確診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醫師表示,步入冬天後,氣溫愈來愈低,病毒傳播力愈來愈強,無形中增加感染風險,預估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病童仍會持續增加,並於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逐步增加到達高峰。台灣兒科醫學會急診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說,每家醫院病房收治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都占有一定比例,此病毒多侵犯2歲以下幼童,特別會引發下呼吸道發炎,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甚至是費力呼吸、胸凹、鼻翼搧動症狀,最可怕的是,當連續劇烈咳嗽後,還有可能出現呼吸暫停,應懷疑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家長應速帶病童就醫。收治此名男嬰的吳昌騰說,所幸男嬰經住院給予氧氣等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但若呼吸暫停未及時治療,有可能引起呼吸衰竭,或須插管,或使用葉克膜,更可能危及生命,依美國統計,每年約有300至500名嬰兒死於呼吸道融合病毒。禾馨醫療兒科醫師陳映庄說,隨著步入冬天後,氣溫愈來愈低,病毒傳播力愈來愈強,且大家喜歡待在室內的密閉空間,無形中增加感染風險,預估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病童應會持續增加。吳昌騰說,受新冠疫情影響,2歲以下幼童幾乎沒有遭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數可能自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逐步增加到達高峰,且隨著疫情發展,預估2歲以下幼兒都會遭到感染,而幼稚園、小學等學童目前感染以副流感病毒為主,依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病房觀察,其中約6成患者都與呼吸道疾病有關。吳昌騰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病童往往呼吸急促,血氧濃度可能降至95%、90%,較正常值約99%偏低許多,治療須先給予氧氣,同時病童的細支氣管等呼吸道可能腫脹或充滿痰液,使呼吸道阻塞,此時要給予濕潤空氣,讓病童順利呼吸;此外,病童也常有脫水、食慾降低、睡眠不佳等情形,而給予點滴輸液,以防病童休克,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特效藥,多給予支持性療法。陳映庄也說,要避免家中幼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必須勤洗手、戴口罩,當家長有症狀時,返家後一定要先洗手、換衣服,再接觸幼童,當發現幼童出現劇烈咳嗽,甚至是咳嗽到吐、睡不好,或精神不佳、呼吸胸骨凹陷就要立即就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在「免疫負債」及防疫措施鬆綁下,以往幼童是陸續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但現在是突然增加大量病人,家長應隨時注意家中幼童的健康變化。吳昌騰也提醒,家長一定要多照顧孩子健康,醫師也要多透過衛教,讓家長對呼吸道融合病毒提高警覺,避免病例數暴增影響醫療量能,也降低重症患者出現的機會。
-
2022-10-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拒當下流老人!財經作家江季芸:不管親友、子女借錢,一次是底線
今年揮別職場的助理教授江季芸,40多歲就開始自己的退休大計,穩健朝年領百萬股利的路上邁進!她說,賺錢與投資固然重要,可是想要退休後高枕無憂,最重要是「懂得守住錢」。 她看過父執輩有太多人,因為金錢借貸而撕破臉,到最後落得手足、親友形同陌路。「有些人因為心太軟、太善良把錢借給親友,最後要不回來,反而讓自己陷入經濟拮据,甚至還要向別人借錢來過日子!真是有苦難言、後悔莫及。」 拒當下流老人,借錢一次是底線 在江季芸的退休理財計畫中,並沒有特別界定出所謂的「金錢界線」,但內心卻有一把尺在衡量,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對方著想-「讓對方為自己的財務、人生負起責任。」 「我有思考過,若真有親友向我求援時,我會提供的底線金額大致是多少。而且我會明確告知,就算這次在金錢上援助,也只會給一次機會,之後絕對會堅定拒絕!畢竟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自己的退休金自己保護。」 那如果是自己的子女,江季芸的「這把尺」也是同樣原則嗎? 她的答案是肯定的,「留錢不如留下觀念,就算是只買一支原子筆,我也會讓他了解各種文具的價格區間,定價多少算是落在合理範圍。什麼樣的價格偏貴?什麼樣的價格是便宜?我告訴他,股票價格也會有類似這樣的高低起伏波動。」 江季芸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教導「生活理財」,讓孩子練習記帳和分配預算,因為理財不只是股票投資,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和金錢息息相關。她很早就灌輸孩子觀念-長大後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完全責任,包含對自己的財務負責。 「而且我會讓孩子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的人,我是玩真的。如果你犯了錯誤,你就要自己去承擔後果。」 不幫還債,別讓孩子有錯誤期待 江季芸說,她曾看過一位女生,不停辦卡、刷卡成了卡奴,負債越滾越大,積欠近2百萬元卡債。她的父親不得不出面與銀行協商,幫她還了債,但這女生完全沒學到教訓,後來又欠了幾十萬元,而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父親只得再度出來幫忙,「這樣的故事絕對不是少數!」 「後來這女生跟著別人去投資期貨,以為很好賺,又欠了將近30萬元,這次不敢跟年邁的父親伸手要錢,所以到處借錢。你覺得她有學到教訓嗎?我覺得沒有。她是萬惡不赦的人嗎?她也不是,她只是一個無知、沒有金錢觀的人,所以讓自己落入了這樣的下場。」 江季芸提到,如果不想老後落得為子女還債的下場,最好從小就要教導子女財務觀念。 「當子女長大後才不會有錯誤期待,以為哪天他們負債了,父母會幫他們清償。也別不好意思去婉拒親友要求,畢竟退休後如果想要有尊嚴、不倚賴子女的自在生活,我們最好還是好好守護自己辛苦存下來的老本。 」 她說,若子女成長過程裡,都被父母「顧牢牢」,甚至予取予求,未來當父母年邁無法再負擔時,可能還會引爆家庭的財務危機。江季芸補充道,父母財力足夠時,當然樂意為心愛子女出錢出資,但資助金額與範圍最好能「事先說清楚」,以免親子之間的想法有落差,最後反而傷錢又傷感情。 忌談金錢,反而傷錢又傷感情 「我發現亞洲人常不好意思開口講錢,甚至以為『談錢傷感情』。其實,看過身邊很多例子以後,才發現如果一開始不把錢講清楚,到最後才會真正傷到彼此。」 江季芸說,許多成人親子之間,對於父母是否應出資協助子女買車、買房而產生衝突,其實這大多來自彼此的錯誤期待,「金錢常是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甚至決裂的原因。」 好比子女理所當然覺得父母會幫忙錢,最後卻落空而心生不滿;也有爸媽覺得子女不體貼他們退休、已無金錢收入來源,卻還要來挖錢而埋怨不孝,這些案例司空見慣,甚至引發社會案件。 她說,現在多數人已無「養兒防老」的心態,但千萬不要落入「養老防兒」的窘境!「我們這一代人要懂得自我照顧,同時也要讓子女懂得照顧自己,當然,也包括金錢。」●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
2022-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逐步解封「免疫負債」將反撲? 王必勝:口罩沒戴好更嚴重
我國朝邊境解封方向規畫,但有專家憂心,兩年多以來的高度防疫,恐會讓「免疫負債」提升,且有九成呼吸道疾病將反撲。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呼吸道疾病與口罩有無戴好有關,正因為這樣,口罩開放時程不再前面,而是晚一點才會開放,口罩若沒有嚴謹戴,呼吸道疾病就可能會比較嚴重,這說法是有根據的。國內專家也憂心今年流感季將會有一波大流行,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開放施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10月1日是周六,而以往開打疫苗的首日都會最踴躍,去年因為是施打新冠疫苗,因此去年施打流感疫苗人數較少,今年是周六開打,僅有部分診所提供接種服務,而今年新冠疫苗已經施打一段時間,今年流感疫苗接種率應會較去年好一點。王必勝說,會持續統計結果在報告。媒體問,有國外報導稱部分確診新冠肺炎者會出現「眼皮跳」情況,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管怎樣的感染症,出現「眼皮跳」就是影響到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眼皮的自主神經系統就會被影響,新冠病毒也可能是少數會影響周邊神經系統,但眼皮跳不是常見的感染新冠肺炎後症狀,是罕見症狀,國際統計上也不是常見症狀,此報導僅能供參考。
-
2022-09-28 醫療.感染科
QA/流感、新冠肺炎怎麼區分?2022公費自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疑問一次看
流感好發季節即將來臨,這幾年因為新冠疫情,大家戴口罩、躲在家減少外出,使得各種傳染病也跟著降低。但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又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開打,呼籲大家都要去打。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開打日期: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施打對象:流感疫苗施打QAQ:什麼是免疫負債?A:防疫做得很好時,人體在流感或其他病毒暴露機會少,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毒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更明顯,甚至引發重症。Q: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嗎?A: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目前看來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沒有交叉反應,可以同時接種,民眾可依其需求選擇同時或間隔一段時間接種。但量臨床接種實務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建議接種於不同肢體,例如成人左臂打一針、右臂打一針。Q:流感疫苗可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嗎?A:新北市府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流感疫苗可和肺炎鏈球菌疫苗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儘早接種可及早獲得雙重保護。Q:得過COVID-19,是否還可接種流感疫苗?A:曾確診新冠肺炎者可打流感疫苗,不必需要有間隔時間,只要完全痊癒就可打流感疫苗。Q:流感疫苗能否為COVID-19提供保護力?打COVID-19疫苗還要打流感疫苗嗎?A: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Q:流感疫苗施打前,是不是一定要先經過醫師諮詢?A:是的,流感疫苗雖然是一種安全有效之疫苗,但接種任何疫苗前均須先經醫師的詳細評估診察,以確認民眾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疫苗使用禁忌症等,再決定可否接種。Q:今(111)年 8 月底前完成 110 年度流感疫苗接種的民眾,是否需要於同年 10 月接種新的流感疫苗?間隔時間多久?A:仍需接種,與前一劑間隔 1 個月以上。因流感疫苗之保護效果於 6 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感疫苗組成病毒株有所差異,為能於新來臨之流感流行期可獲得足夠保護力,建議仍需接種當季流感疫苗。Q:公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公費流感疫苗共三種廠牌,皆為四價疫苗,民眾採「隨機」方式接種,無法指定。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Q:自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今年自費市場的流感疫苗有四種可以選擇,通常自費疫苗的接種時程受到封緘檢驗影響,會比公費接種晚約一至二周開始接種,可詢問各醫療院所預約。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4.荷商葛蘭素史克Fluarix Tetra伏適流0.5mL:6個月大以上使用Q:建議哪些對象接種自費流感疫苗?A: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依據美國標準,建議所有人都要接種流感疫苗。往年流感11月底才開始流行,但今年流感病毒已蠢蠢欲動,建議民眾10月就可以預約並接種,以避免年底多重病毒感染。台灣自費接種流感疫苗約新台幣800至1000多元。Q: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各縣市流感疫苗合約醫療院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花蓮縣.臺東縣.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連江縣.金門縣資料來源.疾管署.指揮中心.新北衛生局
-
2022-09-25 醫療.感染科
獨/增購4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 50到64歲接種率最堪憂
社區流感疫情蠢蠢欲動,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疾病管制署也不敢輕忽,8月31日再次開標進行第二次採購,9月7日公告得標結果,確定以開口合約增購最多4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採購量最多可達670萬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增購理由主要有四。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首先是觀察到南半球2022年流感疫情比前幾年嚴峻,再者是最近邊境開放、國內專家學者提醒今年底流感和新冠可能同時流行,可能讓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的接種意願提升,因此決定加購流感疫苗。2019年公費四價流感疫苗採購數量為608萬560劑(含中央及地方代購),2020年657萬2630劑,2021年632萬8250劑,今年開口合約若買到滿,一共會買670萬5190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莊人祥說,今年加購的有20萬為開口合約,若無這20萬需求,最後也可能只買650萬劑。疾管署今年第一次採購63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分屬於三家公司。包括國光生技約327萬劑,賽諾菲約190萬劑;東洋得標約113萬劑;第二次採購為30萬賽諾菲(7080萬元)、10萬劑國光(2400萬元) 。莊人祥表示,增購40萬劑疫苗係以開口式合約採購,最低採購量20萬劑,另20萬劑則視實際需求數量請廠商供貨。雖然疫苗愈買愈多,但民眾接種流感疫苗的意識不見得有提升。根據歷年統計,在疫情第一年(2020年)65歲以上長者和機構對象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雖然上升到52.6%,但隔年就降到45.8%。50到64歲更明顯,疫情前(2018年)接種率就只有18%,疫情第一年(2020年)升高到19.2%,但隔年(2021年)接種率就驟減至13.4%,為近5年新低。「可能大家都在賭吧,要看到有流感重症死亡,才會感覺生命受到威脅、要來打疫苗。」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今年流感疫苗的詢問度低,自費接種預約也非常冷清,雖然理論上今年非常可能流感大流行,但因為已兩年沒流行,加上現在仍強制戴口罩,民眾對於流感的意識真的不高。「大家這兩年一直在打新冠疫苗,可能打到心理上已經有點『疫苗麻痺症候群』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除了新冠病毒,社區還有流感、腺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正在流行,加上個人防護也比較沒那麼嚴謹,最近醫院急診和診所的非新冠病人數量都在增加,已經逐漸恢復疫情前的就醫情況。吳昌騰表示,林口長庚急診都有一百多名發燒小孩,待床病人也不少,一般病床都很吃緊。醫院病床基本上分成紅黃綠三區,紅區給新冠確診,都持續有病人入住,黃區是疑似,綠區是給非新冠病人,紅區和綠區基本上都吃緊,專責和一般床位的調度上,或許還要靈活一點。吳昌騰表示,小孩、共病多的成年人,共同感染會比較麻煩。BA.5主要侵犯上呼吸道,近兩年兒童免疫系統練習接受病毒衝擊的機會變少,累積的能力不夠,如果同時感染新冠和其他病毒細菌,擔心有些孩子病情會特別嚴重,需要密切觀察。至於年長者或共病多的成年人,因為原本的疾病用藥就比較複雜,如果同時感染多種病原,治療也會比較麻煩。吳昌騰提醒家長,現在氣溫起伏變化大,個人防護還是不能鬆懈,特別是如果要去人多的地方;他也建議疾管署或許可以開始推出一些衛教影片,提醒大家,別忘了秋冬還有許多常見的病毒需要注意。林應然則提醒,今年流感疫情會如何,真的很難講,最好不要等到有重症死亡案例,才想到要打疫苗,有症狀時也要記得善用新冠家用快篩,可以幫助醫師及早鑑別診斷。
-
2022-09-20 醫療.感染科
疫情緩邊境開放 400萬人恐染流感?莊人祥曝3招預防
國內今新增本土病例4萬4500例,相較上周二減少2295例、降低4.9%,不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昨示警,疫情趨緩搭配邊境開放,過去2年造成的「免疫負債」將反撲。且疾管署統計,9月第三周就監測到89例流感陽性,包括A型80例、B型9例,今年有可能是「流感大年」,流行率將落在15到20%,400萬人會感染流感,且未打疫苗者同時得到新冠和流感,重症率會多出3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影響國家地區流感流行主要與緯度有關,台灣屬於亞熱帶、熱帶國家,在過去沒有新冠疫情流行期間,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感,後來因為新冠疫情,民眾大多戴口罩,加上檢疫14天,因此2020、2021年幾乎沒有流行流感或流感重症。莊人祥說,今年新冠檢疫改為3+4天,天數減少,日前已觀察到流感「蠢蠢欲動」,雖然短短幾周監測到80多個病例,但相較過去流行「都算少」,而過去2年沒有流行流感,國人體內沒有感染流感,今年10月1日起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藉此鼓勵符合接種對象的民眾,10月1日起可以排接種。若未來邊境開放、民眾規劃過年或連假期間出國旅遊,不是公費對象者,也可以參考自費流感疫苗接種。至於今年流感是否會大流行?莊人祥說,我相信會因邊境開放,當然有可能會有一波流行,若要避免流行,最重要是「盡快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也是保護自己方式。有診所醫師憂心會篩檢到新冠肺炎患者,傳出不太願意幫忙患者篩檢流感,可能因此造成黑數?是否有機會發放流感試劑給一般民眾?莊人祥說,根據食藥署說法,目前並沒有家用流感試劑,除了沒有任何廠商申請,加上流感快篩試劑敏感度約60到70%,反而新冠快篩試劑敏感度有90%。莊人祥說,醫師在流感季時,不一定要看流感快篩陽性與否來決定是否給予克流感藥物。目前流感檢測仍在醫院端執行,且健保皆有給付,民眾若發現有類流感或新冠症狀,第一時間可以用新冠快篩檢測,若陽性,就依照陽性確診步驟處理;若陰性,但民眾仍有疑慮,可以帶著陰性檢測結果到診所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流感快篩或其他診療。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4、5月起開放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時,各類藥物都有一同做評估,通常是具有高風險因子的民眾,較容易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肺炎,若本身有使用慢性病藥物者應注意,反而開立克流感和口服抗病毒藥物沒有特別要注意的地方。不過若感染流感及新冠又出現肺炎,因這2疾病都可能出現肺炎,建議應再鑑別診斷,也有靜脈注射藥物可以選用。
-
2022-09-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高收入=富有嗎?專家:想財富自由要追求的是淨資產成長率
家庭總收入高並不等於對財務管控與金錢的掌握度高,還須考慮支出與負債,唯有家庭淨資產高,並能隨時間不斷累積成長,才更有機會達到心靈上的自由。許多人以為追求更高的收入就能讓自己富有,媒體也經常以年收入多少來論斷名人的身價,但事實上,一個人的收入多寡並不能反應他真實的財務狀況,賺多少錢雖然重要,但不是重點。我從來不會以總收入多寡去衡量一個人的資產狀態,收入高的人多穿戴名牌、開名車、住豪宅,過著富裕且舒適的生活,但其車貸、房貸占總收入的支出比例並不亞於一般人。月收入十萬的人會考慮購買四十萬的二手車;但月收入二十三萬的人則有極高的機會看上兩百萬的進口車。除了車之外,在買房、旅遊等決策上,月收入高的人也會傾向選擇品質較高的商品,以比例計算來看,收入高的家庭平均各項支出比更高,且令人最擔憂的是,此一族群對財務的控管反而較鬆散,因為下個月就會有金額不小的現金入帳,危機感低。因此,擁有高收入,但低資產淨值族群著實不少,意即萬一財務控管不當,缺口的金額會比較難彌補,更容易陷入難以挽救的財務危機,瞬間壓垮一家人。高收入≠高資產.淨資產增加更重要我們經常聽聞某一個紅極一時、每場演出收入都破百萬的藝人,在過氣之後,很快就陷入財務危機,這正是因為他們收入太高,很有自信地花錢,卻沒有有效地管理金錢,現金收入銳減,但固定開銷(房貸、車貸、生活開銷)極大,每個月花費百萬元,若又缺乏相關財務知識,無法及時停損,那麼可能在幾個月內,就將存款花光了。反觀年收入僅八十萬的家庭,會更加小心謹慎地做出自己的財務規畫,並清楚自己於食衣住行等生活上的開銷比例,並透過財務管控與投資累積資產,雖然無法購入豪宅、開名車,卻因為負擔較小,即便是財務管理失控,缺口金額相對小,有更高的可能不被錢綁架,淨資產增加較快,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也較容易完成,比起收入高的族群,更能夠達到心靈自由。其實,高收入並不等於高資產,我們都誤會了家庭財務管理的方向,身為一個家庭財務的主理人,更應該重視的是家庭淨資產與資產成長幅度,並非僅是盲目地追求收入增加,除了收入,更應該注意淨資產的增加。追求淨資產成長率已經開始理財的朋友,可以開始追求下一個數字:淨資產成長率。我們所要追求的就不只是淨資產增加,只要每個月沒有超支,照理來說,錢會越來越多,差異在於每個月是多存了五十元,還是多了五萬元,這時,我們可以開始關注資產成長幅度,資產累積的速度是否有越來越快。至於累積速度的快慢與資產如何配置有極大關聯,若淨值自用與活存的比例高,那麼,家庭資產成長速度會很緩慢;若投資的比例高或主動收入成長快速,總淨值雖然可能隨著投資績效而浮動,但成長也會比較快。在財務有管控的情況下,理應維持合理的成長率,可以設定每個月、每一季,甚至每一年都和過去一年該時期的財務狀況做比較,如此一來,就會知道自己累積資產的速度有無增加。這裡提供計算公式:淨資產成長率={(本期金額÷前期金額)-1}×100%。充實理財知識.掌握家庭財務提升生活品質收入高,確實擁有的資源多、靈活性更高,能創造出更多資產的優勢,不過,前提是要先理財並規劃財務用途,否則可能會不小心製造出未來不可控的財務危機。家庭理財的議題廣泛,並非僅是投資股票、購買ETF與不動產,還與夫妻雙方家庭本身的財務狀況,以及家庭成員對未來的期待有關,如何使用錢比如何賺錢更重要,若想要減少對未來的焦慮感,就必須清楚現況,否則會不斷陷入無所知的恐慌中。建議個人充實理財知識,就有機會幫助整個家族於生活品質提升,家中只要有一人懂得理財,就有機會經由調整收支、整理資源、動態的調整資金運用,讓家庭財務得到掌握,並能有效分配在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目標上,資產上升的同時,生活與心靈品質能同時上升,還能為自己愛的家人規劃出低負擔的未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善用理財工具App,可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每天睡前花個10分鐘檢視列好的4種財務清單
投資時,許多人常犯的錯誤是,「買了就放著、放著就忘記」,導致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投資帳上是盈餘還是虧損,等到想起來時還可能出現大虧的狀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定期檢視自身財務狀況是很重要的。想要快速檢視自身財務狀況,列清單是必要方法,若先分門別類列好財務清單,每天睡前花個10分鐘瀏覽一下,看看有沒有需要更新的數字項目,例如多花了哪一筆錢、多買了哪一檔股票或基金、多了哪一筆業務獎金進帳?如此,你就能輕鬆利用碎片時間做好財務管理。分門別類 列好4種財務清單整體而言,清單可分4種類別:1.銀行清單:每個人從踏入社會開始,就會因應不同需求或公司薪轉戶,而不斷增加個人銀行帳戶數量,但當中若有超過1年不曾使用的帳戶,建議可以先向銀行申請結清,註銷帳戶,財務管理才會更精算。完成帳戶整理動作後,建議針對個人擁有的銀行帳戶列清單,並註記每一個帳戶的使用目的,譬如存款帳戶、證券轉帳戶、生活零用帳戶、房貸扣款帳戶等,如此就可以快速釐清個人所有財務狀況。2.保險清單:這常是令人最頭痛的部分,最簡單方法就是列出家庭每個人擁有哪些保險單、保障項目各為何、保險公司聯絡人,這樣一旦家人有需要進行大型醫療行為或發生意外時,即可立即確認可獲得哪些保障。3.投資清單:包括個人擁有哪些股票、債券、基金等,除了先針對個別投資工具列出明細之外,也可再針對個人投資項目以產業屬性、區域做出分類,這樣一旦某個原料、區域市場發生變化時,你也能立即做出反應。4.負債清單:包括車貸、房貸、信用卡費用等,都是屬於先消費、後支付的負債項目,逐一列出清單,並註記還款計畫、時間表,隨時檢視是否如期還款,才不會被負債拖垮人生。APP推薦1 :「麻布記帳MoneyBook」 整合帳戶好方便 列清單可幫你事先做好財務規畫,減輕心理壓力,更能利用碎片時間有效率地檢視財務狀況,這時再加上工具幫助,更能事半功倍,如麻布記帳MoneyBook是一個選擇。MoneyBook的最大功能是整合個人帳戶,用戶只要輸入身分證字號、帳號與密碼即可新增銀行帳戶,並同步更新資料列在APP中,包括信用卡、活期存款、外幣活存、貸款、外幣定存、台幣定存等,所有帳戶資料你都能一次瀏覽。另外,這款APP還藉由自行設定,提醒用戶持有每張信用卡的結帳日、繳費日與繳款金額,讓你每次在刷卡消費前,都可先確認每張卡的使用情況,達到運用信用卡聰明理財的使用目的。APP推薦2 : 「艾蜜莉定存股」 提醒股票合理價「艾蜜莉定存股」的最大功能是股票管家,點開APP,用戶先選好想觀察,或已購入的幾檔股票,系統會隨著局勢變化設定每檔股票的便宜、合理與昂貴價格各為多少,只要股票已來到合理價格,APP就會通知你,這樣用戶就能掌握購買時間點,並檢視個人持股是否處於合理價格。
-
2022-08-06 養生.家庭婚姻
交往1年結婚!要男友拿700萬聘金幫母還債遭拒 女氣炸:太自私
一名女網友表示和男友交往一年,決定要結婚了,不過媽媽因為自己負債,要求她要和對方拿700萬聘金,否則就不要結婚了,但男友卻為此跟他吵架,還說了媽媽的不是,讓原po氣炸,但網友反應卻一面倒,認為原po把700萬講的跟70萬一樣輕鬆。女網友在臉書「匿名2公社」發文說,媽媽在還沒遇到爸爸前,是在當酒店小姐,後來爸爸常去酒店談生意,遇到了媽媽,每天都會包媽媽的場,並順利送她回家,最後媽媽也被追到了。那時爸爸開公司,就和媽媽說辭掉酒店小姐的工作,去他那邊當秘書,因為家裡是開公司的,所以一直都很好過,一直到媽媽迷上了股票,把房子抵押,也把爸爸的錢輸光,因為那時家裡的錢都是媽媽管的,公司也因此倒閉。沒想到媽媽還是沉迷於買股票,她背著爸爸去借高利貸,一直到高利貸上門要錢,爸爸才徹底跟媽媽離婚,斷了關係,最後原po和爸爸一起生活,最近和交往一年的男友要結婚了,希望能邀請媽媽參加,男友也同意。不過媽媽得知她要結婚的消息後,除了很高興外,接著就是問男友有沒有給聘金,原po表示爸爸說不要收,後來媽媽又偷偷問她「能不能給她700萬還錢」,希望男友能拿出700萬幫她還錢,就當他沒給的聘金。原po表示有跟男友說幫忙還清這700萬,因為對他家來說只是小錢,況且媽媽那麼老了,希望她不要過得這麼辛苦,但男友聽完卻跟她吵了一架,還說了媽媽的不是,讓原po覺得「他都沒有替我媽媽想,真的覺得他很過分又自私」,不知道還該不該結婚。結果網友看完文後反應一面倒,「700萬講得跟700元一樣輕鬆,妳值700萬嗎?搞不好連70萬的價值都沒有」、「妳反過來想,如果是妳要娶老婆結果遇到賣女兒還債的丈母娘,妳會覺得這女人在想什麼?妳覺得妳的一輩子值得讓妳媽這樣玩就跟他要啊」、「應該等結婚後有小孩時在來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7-08 養生.人生智慧
子女怨爸媽以前竟沒買房,真的很沒用?網路論戰哪個世代壓力大
家中長輩沒買房產,讓年輕人倍感壓力?台灣房價居高不下,買屋成為年輕世代最大的經濟難題,有網友在網路論壇發文,表示爸媽收入堪用,但長期租屋不買房,20多年來的租金都已經可以買一棟透天厝,抱怨爸媽身為「最爽世代」,竟還什麼資產都沒有,「真的很沒用」,引起網路論戰。 原PO於Dcard中發文,表示父母在市場和夜市賣小吃,收入堪用,但過去20幾年來皆選擇租屋,多年租金累積起來已可購入一棟中古透天厝。可是長輩卻對財務沒有長遠規劃,導致原PO長大出社會後,家中仍是沒有房產的狀況。 這讓她羨慕那些出生自帶房產的朋友,成長過程不用經歷被同儕挖苦、調侃,也不用時時擔心房東趕人,如今更不用煩惱怎麼賺更多錢、好買一間可以住的房子。她擔心爸媽已邁入中老年了,總不能一直租房,悲嘆:「年紀越大,越覺得當時他們怎麼這麼不會想」。 這篇貼文引起眾多討論,不少人直指爸媽經歷「台灣最爽年代」,「不管學歷如何,基本上只要願意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好好分配資產,買個2、3間房根本不是什麼問題」。也有人說:「現在的人要買房真的太難,爸媽那個年代沒買房,真的會給小孩很大的壓力」。 「他們經歷過台灣最爽的世代,還什麼資產都沒有,真的很沒用,現在年輕人可能家裡沒幫忙也買不起房,長輩不要造成其他負擔,例如要再付一份房租,其實就不錯了。」更有網友分享經驗:「因為家裡沒有房,租的環境很差,當我好不容易存到一筆自備款,我只好先買房給家人,而犧牲掉自己跟未來」。 不過也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認為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艱苦,與其抱怨,不如靠自己。 「長輩是長輩的,要房子自己買,爸媽都養妳到大,沒理由連房子都要他們準備吧!那個世代也不是大家都賺飽賺滿,很多房子買下去也是房貸揹2X年,房價一樣有高點,我家就這樣,還是南部」;「他們如果不養你的話,我想也可以買一間房了吧!」 過去曾有人在PTT上討論,點名台灣4、5年級生壯年時正好遇上經濟起飛,「房價低、股市爆發,台灣錢淹腳目」,是最爽的一代。不過對4、5年級生來說,出生時多半經歷戰後困窘,老後又成為需奉養長輩、撫育兒女的三明治世代,其實生活並不輕鬆。 電影《一家之主》導演王希捷受訪時就曾表示,自己的爸媽分別是民國32、40年次,從小看他們就是「不斷的付出與各種隱忍。」 正因為壯年時遇上台灣經濟起飛,長輩幾乎傾盡全力拼命賺錢,除了供孩子唸書、生活無虞,往往還要養上一輩、支援兄弟姊妹,儘管媽媽從事教職,已經不是一般的勞動階層,但在王希捷童年印象中媽媽就是不斷在上班、做家事、煮飯中輪迴,除了吃飯時間和折衣服,「沒看過我媽坐下來休息過。」 61歲的熟齡作家施昇輝則認為,老後租屋不易,建議仍應在能力允許下買房。但很多父母擔心子女吃苦受罪,所以省吃儉用盡可能留錢給孩子,那倒是不必。施昇輝說,「愈擔心子女,他們就愈無法獨立。」直言兒女的人生還很漫長,作父母的不可能陪子女一輩子,「強迫他們早一點建立養活自己的能力,才是做父母最重要的責任。」●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熟齡離婚,「千萬別做」3件事!就讓這些事給大人處理,別對子女造成深層永久傷害.離職後,就必須學會要放下!那些不順遂,都只是經過,唯有自己變好、變強,薪水變多,才是「實在」.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
2022-07-01 養生.人生智慧
滿櫃沒撕標籤的新衣,「她一直在等女兒回家」…台版遺物整理師:在世時就該和解,別讓愛有遺憾
「您好,我是遺物整理師廖心筠,今天您的女兒委託我來,為你整理衣物......」每次進到委託者的親人家,廖心筠會先「打招呼」,告訴往生者或生者:我們要到人生下一階段了。遺物,是往生者留給我們最後的禮物。無論過世者因為什麼理由離開,親人家屬懷抱什麼心情,整理遺物都是一段重要的歷程。「翻開往生者所留下的一切,不只是面對回憶來襲,還有無法防備的悲傷,可是透過遺物整理,我們也才能好好告別。」 從事收納整理已久的廖心筠,成為遺物整理師完全是陰錯陽差,但幾年下來,卻成為她的人生志業,因為整理的不是物品,而是牽纏我們的悲歡離合。 在活著時,對自己好一點「收納的原理很像同心圓,第一圈不需要的物品,通常會是毀損的物品或是爛掉的東西,經過同意後,我會代勞處理掉。第二圈是亡者的衣物,會與家屬一起執行,有時會發現金錢藏在馬桶水箱、衣櫥、衣服。第三圈是有紀念、有意義的東西,它可能很小,但紀念價值很大。很多時候,家屬會在此刻哭得很慘,因為他們看到最有價值的是什麼了。」 聽廖心筠分享一個個遺物整理的故事,就像電視劇一樣充滿情緒起伏,她最感嘆的是:人往往沒辦法真正活在當下,有太多的來不及,來不及說、來不及做,就揮手再見了。她說比遺物整理更重要的是「生前收納」,我們要過「來得及」的人生。 「我看過好多往生者的衣櫥,裡面掛滿許多標籤都還沒撕的新衣服。是不是在等哪個重要的日子再穿?可是衣服等不到它的主人,終究深鎖在衣櫃裡,而被我們整理掉。能不能在活著時候,對自己好一點。」 在世時就該和解,別讓愛你的人有遺憾 廖心筠憶及,曾有一位委託者自小與母親不合,出社會就離開不再回來。 母親過世後10年,她才請廖心筠協助整理遺物。到了現場廖心筠納悶,為何衣櫥裡都是年輕女生的衣服、內衣褲,而且都是標籤還在的新衣? 「當我翻到委託者小時候照片,被好好收在抽屜,我好像明白些什麼了。她在等離家的女兒有一天回來,可以用到這些衣物;這個家什麼都不缺,只是缺妳…但她沒機會等到了。女兒這時也才知道,她一直以為媽媽不喜歡她,其實媽媽心裡深處是那麼愛她。」 清理收納,是為讓愛有流動空間 遺物整理師除了整理專業外,有時也要扮演陪伴角色,撫慰家屬的悲傷。 「悲傷的發酵期,有人是100天,有人則是要10年。當我開始協助整理清空後,空間就能再度活用,讓悲傷慢慢消散,讓空間可以把愛延續下去。」 「我曾經整理過一個案子,委託者老公去世的時候,小孩才7個月,現在要把他的房間改裝成遊戲間。當我們結束後,小孩天真地在客廳說:『我爸爸住在天上,他是天上的太陽!』那一刻,現場的大人都鼻酸,但也通過這樣的整理,人才能沒有罣礙地往前走。」 每一次個案,廖心筠都經歷了一次生命的洗禮,她說,「在做遺物整理時,我都會感恩我還活著、感恩我擁有的一切,一生只活一次,讓我們好好告別,讓來不及變成來得及!」 生前收納好,才明白人生怎麼活 那麼是否有來得及的故事呢?廖心筠說,曾有委託者聯絡想做「生前收納」,因為意識到自己越來越年老,如果有一天自己走了,不想造成兒子的負擔,不希望兒子繼承他一屋子的雜物。 原來委託者有囤積症,家中物品堆得老高,屋內幾乎沒有行走空間,而他的兒子則是繭居在家,由他用托盤放置三餐在兒子房間門口。過於擁擠的空間,住著互不說話的父子兩人。 「可是當我將囤積的物品漸漸整理完,客廳變得豁然開朗,在我跟委託者說話的時候,他繭居的兒子緩步從房間裡走出來,平靜地坐在客廳沙發上。當下我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空間清空了,人也能活動了;不只是物質上的調整,還有心靈空間,也變得不同了。」 廖心筠說,生前收納比遺物整理更重要,「全部整理好,你會了無牽掛,你會明白你想怎麼活?想帶給家人什麼樣的禮物。」 就像廖心筠外公,將她結婚時穿著婚紗與自己的合照,放在最重要的物品裡,彷彿是對外孫女說:「你永遠是我珍貴的寶貝。」讓帶著愛的廖心筠,心裡充滿力量,能去協助更多人傳遞生命的禮物。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吃完宵夜後碗筷放3天沒洗,丈夫受不了主動去洗!他談夫妻相處:她不是不洗,是壓根沒想到做這事.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
-
2022-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人MIS-A致死率是兒童3倍!一圖看懂MIS-A臨床8大症狀,出現2狀況速就醫
本土確診人數逐日下降,國內疫情似有好轉跡象,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陸續收到疑似MIS-A(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通報。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確診後2至12週可能產生MIS-A,預期近期將陸續傳出相關案例,民眾應多留意。 李建璋昨在臉書發文表示,MIS-C (Children)最早是在2020年4月由英國東南部兒科醫師發現,10天內有8位確診病童產生類川崎氏症候群的疾病而定義;2個月以後,美、英兩國也陸續發現16位成人罹患類似疾病,因此定義為MIS-A (Adult)。 李建璋指出,與兒童相似的是,成人族群也是以非洲拉丁裔為主、通常肥胖、過往健康,年齡落在青壯年,臨床表現為高燒。其中1/3有口腔或是眼睛黏膜發炎症狀,實驗室數據發炎指數上升。 成人MIS-A死亡率高於兒童3倍 而與兒童不同的是,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包含胸痛、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且成人症狀更嚴重,約有一半患者需要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比兒童僅約1~3%死亡率高出許多。 李建璋說,目前MIS-A病例的臨床表現五花八門,從神經學的中風、幻覺、腸胃道的腹痛、腹瀉、肝炎,皮膚紅疹、血液血小板降低或大幅上升,新陳代謝的血糖上升酮酸中毒,肺臟的陰影或積水,每個人都有不同組合,找不到一個固定的臨床標準作為確診定義。 雖然目前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了一個診斷標準,但診斷標準就和疾病本身一樣複雜,也不容易使用,所以他思考許久後決定使用123法則歸納,也就是「1個先決條件,2個必要條件,3個器官受損」。 .1個先決條件:必須是COVID感染過後,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2個必要條件:發燒加上發炎(血液指標 CRP、Ferritin、IL-6, PCT 上升) ;.3個器官損傷:必須包含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 簡單來看,民眾只要確診過後,有突發高燒狀況,就應該就醫檢查。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會眼睛發紅或是皮膚紅疹,但如果發生,會是非常特異的症狀,家人、同事可以幫忙注意。而早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合併抗血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所以民眾有懷疑的症狀,趕快就醫,才不會耽誤到病情。 成人8大症狀需注意 而今天指揮中心公佈的兩案例,一位50多歲男性是在染疫11天出現器官衰竭情況,6月初已死亡;另一例則是染疫恢復後又出現肝、腎等不同器官系統的發炎病變,也有合併休克情形。但上述兩例都不符合典型臨床標準,需等待專家小組進一步確認。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美國CDC定義,MIS-A病例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且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並大於38度。而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要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 羅一鈞說明,如果成年人確診3~8週內又再度出現發燒,且有神經系統病症如意識變化、手腳無力或發麻、抽搐,心臟方面症狀如胸痛、胸悶、心跳不規則,另外如皮疹、結膜發紅,及腹痛、嘔吐、腹瀉等類似兒童MIS-C症狀,都可以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MIS-A或其他病症。●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吃完宵夜後碗筷放3天沒洗,丈夫受不了主動去洗!他談夫妻相處:她不是不洗,是壓根沒想到做這事.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
-
2022-06-06 養生.人生智慧
罹腦瘤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住…英特爾前總經理接受生命大禮:不再賣命,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事
【編按】出身貧寒、從小唱「那卡西」賣藝貼補家用;為了砥礪自己擺脫貧窮、在書桌上刻下「女工」二字;最終從小業務助理,一路爬升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台灣總座…。如此戲劇化的故事,是公信電子總經理吳惠瑜的真實人生。1963年出生的吳惠瑜,37歲成為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最年輕、也是首位女性總經理,卻在事業高峰時罹患腦瘤,一度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她說:「我決定不要再為錢賣命, 要把時間花在我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你把我放在哪個環境,我就一定能奮力向前,因為我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成年之後,我便立志做個快樂的人,我也始終相信:既然人活著,就要好好地過每一天!」吳惠瑜說。 所以即便已經近退休之齡,她仍說:「我其實沒有很明確的退休計畫,我會繼續貢獻心力到最後一刻,我的人生也沒有遺憾,若說有『心願清單』,我在41歲就已經全都實現,我此時此刻,非常滿足。」 為家計成小歌女,爸媽的愛成她追夢動力 吳惠瑜成長在淹水時得把豬推開才有床睡的家庭,5歲為家計去學藝,爾後更到處唱那卡西貼補家用,直到小學5年級才終結「小歌女」生涯。 談起童年走唱賣藝,她卻沒有半點悲情,「我記得媽媽催促我把功課寫完後,就要坐9號公車去表演,接著在巷子口吃3碗花枝羹;收入比較高時,媽媽還會帶我去西餐廳吃排骨飯......這些『好料』的回憶,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在我的記憶裡,一點都不會辛苦,我心裡全都是與父母美好的回憶。」 家人始終如一的愛,是支持吳惠瑜勇敢追求夢想的動力。她回憶,自己從小就睡在爸媽中間,睡前聽爸爸說枕邊故事,或是在父母聊天聲中睡去。「我還記得4、5歲時,爸爸牽著我的手,爸爸的手掌好厚、好溫暖;那手心的溫度,永遠刻在我腦海裡;而媽媽不管多忙碌,始終是愛的教育。他們沒有上過學,就是用『身教』。」 身體過度承擔,事業高峰突罹腦瘤 父母對她的信心,成就她在職場上歷練打拼,甚至敢以非理工科系跨足電子業。她說,「厲害的環境會讓你更厲害」,乘著時勢在科技業裡成熟,但也付出極大心力。 「我的意志力一直認為自己能夠應付壓力,卻忽視了身體長期過度的承擔,以至於生命送來『大禮』,這一記當頭棒喝,讓我及時領悟。」 那是15年前,時任威盛副總經理的吳惠瑜,為拓展海外業務,一年需要往返歐亞多達四十次,工作模式非常高壓,期間還不斷劇烈頭痛,甚至出現了「靈魂出竅」的情況!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自己腦部長了6公分的腫瘤,讓她不得不從緊湊的行程中暫停下來。 「即使因為腦瘤而要開腦蓋,但家人給我滿滿的安全感,讓我深信自己一切都會好轉。可是有一天在醫院裡,看護要協助我喝粥,我卻有整整40秒鐘、恍如一輩子的震撼教育。」 因為開刀後、腦部放電之故,吳惠瑜身體左半部短期失去反應,當看護要餵她喝粥,她卻一口都吞不進去,還從左邊嘴角流出來…。當時看護遞衛生紙給她擦拭,吳惠瑜卻怎麼都抬不起手來,她在心中默數40秒後,才終於恢復能力,一切彷彿有人按了暫停。 「一旦沒有了健康,那些榮華富貴、滿屋名牌都毫無用處;如果你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那麼賺那麼多錢又有什麼意義?」 之後她下定決心,把所有買來的名牌包都送出去。但神奇的是,大家還是以為她拿的是名牌。「所以我想,真正的名牌就是『自信』。有自信的女人,無論穿什麼在身上,都會發光。」 人生劃4等分,接受不同階段重心 如今的她,坦然接受「女強人」的稱謂,但也自認擁有鄰家小女孩的天真、為人妻的傳統,「這些也同時是我,無法切割。」 「對我而言,人生可以畫成4等份:工作、社會關係、自我、家庭。不同階段的分配比例不同,要有捨,才有得。」她舉例,決定要結婚,就得願意犧牲部分的自我,想清楚了就不會哀怨。 「我相信時間就像是一張網,你的重心放在哪,成果就在哪。隨著時間的運轉,了解這個階段『我的主軸是什麼?』其他都是枝微末節。」 一如年過半百的吳惠瑜,迄今仍維持從小跟著爸爸打拳的習慣,每星期固定練太極拳、有氧舞蹈等運動。自律的她說,「要有好的下半生,先要有好的下半身」,不管未來的退休計畫是什麼,練就強韌的身心,才能走得更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4-22 養生.人生智慧
為何40歲後會「窮者越窮,富者越富」?專家告訴你7種讓你變窮的壞習慣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同樣都是白手起家的朋友,在四十歲後開始出現「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兩極化現象。A、B兩人都是我年輕時就熟識的朋友,他倆都沒有家世背景、學歷相似、都是服完兵役後開始工作,就連工作的產業、職位、起薪都差不多,但年過四十歲之後,兩人的經濟狀況卻天差地遠。A買了自己的房子,人生也快要達到財富自由的階段;B卻還在租屋,卡費必用使用循環利息才能支付,聊天時常常聽他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在煩惱。這樣的結果,並不讓我們朋友圈意外。為何會「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朋友B:B年輕時就是個夜店咖,逢休必喝、逢喝必追,只要有趴踢他一定參一咖,也因此結識了不少酒肉朋友。他是典型的小無賴,唯一的興趣是玩樂、最大的專長是花錢。「沒辦法,人家的局,不去不給面子。」「出去玩一定要有行頭,不然很遜的!」這種來者不拒、執著於物質競賽的個性,讓他每個月的娛樂費、治裝費就佔了大半收入,長期處於損益平衡、戶頭零存款的狀態。朋友A:A則是個樂於投資自己的人,經常花錢進修,學一些專業上的課程,像是架設網站、繪圖軟體、數位行銷,搞得自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後來他自己開始斜槓接案,幫客戶做了幾個成效不錯的案子,而且案量越來越多,他的副業收入一點都不遜於正職收入。A沒有太大物慾,他把大部分的收入拿來理財投資,他的中期目標就是存下買房的頭期款,三十五歲那年,他真的買下了自己的房子。就如同《原子習慣》作者所說,每天都進步百分之一,一年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每天都退步百分之一,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為你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長期來看,我這兩個朋友的財富差距,就是二十年點點滴滴所累積出來,而且時間越長,差距越明顯。所以,千萬別忽視這些習慣帶來的複利效果。四十歲以前,樣貌是父母決定;四十歲以後,樣貌是自己決定。人要為自己四十歲以後的樣貌負責,理財這件事,也是一樣的道理。四十歲之前你窮,可以怪出身背景;四十歲之後喊窮,那肯定是自己出了問題,再把責任往外推,只會讓人看笑話。我整理了七種讓人變窮的習慣,你可以拿身邊的「窮朋友、富朋友」來驗證,也可以趁機自我評量,看看自己是不是變窮的「高危險群」。七種讓人變窮的習慣,看看自己是不是變窮的「高危險群」習慣一:買太多華而不實的衣服快時尚,是讓人變窮的陷阱。很多人把自己當成巨星、名模,內心的小劇場會預設自己可能出現在各種場合、情境,然後買了一堆「只穿一次」的衣物,甚至買了之後,根本沒有穿它的機會。其實衣櫃裡面,只需要一些實用、得體的衣物,這樣不但可以幫你節省穿搭的時間,也省下不必要的支出。祖克伯、賈伯斯這些大人物,他們平時都穿著簡單的衣物,衣櫃裡的衣服可能都沒你多。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個「咖」,穿什麼真的都不重要了。我自己的穿搭哲學很簡單,T恤、襯衫基調都是黑、白兩色,褲子也是百搭的牛仔褲,只要讓自己保持清潔感,就滿分了。習慣二:參加過多的社交、派對真心覺得,無意義的社交真的是浪費金錢和時間,尤其是dress code 派對。為了dress code 主題,花時間去買一些平時不可能穿的衣物,這是浪費錢,不然就是喝太多、玩太瘋,搞得隔天精神不繼,這是浪費生命,這樣真的值得嗎?參加沒有意義的社交派對,只有八卦和曖昧,還不如在家看一本書,睡好好、吃飽飽來得更受用。習慣三:有上癮的小習慣迷戀小確幸,有時候是大不幸的開始。很多人對甜食、飲料、雞排、菸酒上癮,甚至有蒐集小物的嗜好,這些小癮頭看似無害,但日積月累下來,都是一種龐大的負擔。可以偶一為之,但不要變成習慣才好。習慣四:愛買套裝優惠、課程套券看到便宜又大碗、買十送一套裝優惠、課程、SPA券,忍不住就想給它刷下去。這些,都是廠商在賣你一種「夢想」、賣你一種「恐慌」。你以為這樣就可以督促自己,讓自己天天向上,最後才發現,原來是過度高估自己的能耐。其實,你根本沒有那麼勤奮,不如實際一點,用多少、買多少。習慣五:沉迷樂透、彩券、賭博你知道中大樂透的機率有多少嗎?網路上有網友算出來,中樂透頭獎的機率是一千三百九十八萬分之一,機會小於○.○○○○○○一。專家指出,沉迷於買樂透的人,通常是無法控制人生方向的窮人,因為他們相信財富就像抽籤,總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反之,有錢人偶爾也會買樂透,但不會把工作收入的一半拿來買彩券,中樂透並不是致富策略,他們相信的是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當你越相信運氣,你越會輕忽努力的重要。這種習慣,絕對會讓你的人生「贏小輸大」。習慣六:愛買廉價、不耐用的東西你是不是常常因為特價、促銷、便宜,買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有些東西甚至拿去送人,人家還會嫌佔位。所以,最好有建立「購物清單」的習慣,把購買的優先順序列出,預防自己「脫序」的購買行為。習慣七:經常超出能力的支出買車、養車、借信貸……,在還沒有財富的時候,就超出自身能力的支出,這種「預支人生」的行為,只會讓未來陷入貧窮的無限輪迴。衝動購物前,請三思。你所買的東西,如果只會增加未來的支出,它就是一種人生的「負債」。理財這條路,趴著都要往前進還沒能力開源,就要懂得避免浪費,這七個變窮的習慣,很容易被人忽略。你要先養成正確的消費習慣,才有可能快速得幫自己累積出第一桶金、創造複利,才有敲開財富大門的鑰匙。理財這條路,趴著都要往前進。「創造複利,延遲享受。」平凡青年才可能在四十歲後華麗變身呀!※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別在該理財的年紀,選擇放棄》
-
2022-04-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胰島素療法靈光乍現前的黑夜:在百年前曾是不治絕症的糖尿病
編按:一九二三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頒給了純化胰臟萃取物對糖尿病臨床治療做出貢獻的班廷(Frederick Banting)與麥克勞德(John James Rickard Macleod),在班廷點亮這盞燈之前,猶如黑夜的糖尿病臨床研究是怎麼樣的呢?人體攝取的食物絕大部分會轉化成葡萄糖(glucose)╱糖(sugar),讓他╱她得以當作能量。健康的胰臟可以產生一種稱為胰島素(insulin)的荷爾蒙,胰島素極其重要的功能便是協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糖尿病患者本質上就是胰臟無法製造充足的胰島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率地利用胰島素。在西元前一五五○年埃及人的紙莎草紙上,便能看到糖尿病的相關描述。當時埃及的建議療法是吃上一鍋煮沸的綜合鍋物(裡頭有骨頭、麥類、穀類與泥土),總共得吃四天。這樣的飲食也許沒有比一九一八年給病人的飲食來得令人滿意,但似乎也不會更差。對於糖尿病的認知與治療,這幾千年來進展得非常緩慢,近似停滯。這個疾病一直到西元二世紀才被命名,距離出現在埃及紙莎草紙上的紀錄已超過了千年,著名的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Aretaeus of Cappadocia)將這個疾病命名為「diabetes」, 這個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篩」,因為病人沒完沒了的口渴與排尿,彷彿人體就像個「篩子」。在三個世紀之後,印度的醫師發現了這類病人的小便嘗起來是甜的,就像蜂蜜一般,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接下來的十三個世紀,關於這個疾病的認知只進展了一點點。十八世紀,英國人馬修.道伯森(Matthew Dobson)發現存在於糖尿病人小便中又甜又黏的物質就是糖,這個重要貢獻加速了十九世紀對於這個疾病的瞭解。一八五六年,有著「生理學之父」稱號的法國醫師克勞德.伯納(Claude Bernard)提出了胰臟可能是這個疾病源頭的假說。一八八九年,德國的奧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與約瑟夫.馮.梅林(Josef von Mering),確切地證實了胰臟在糖尿病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在把狗的胰臟切除之後,狗表現出了所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這個重大發現開啟了接下來一個世紀的探尋,大家忙著尋找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一八六九年,德國的保羅.蘭格漢(Paul Langerhans)描述自己從胰臟分離出了一群細胞,但他並沒有繼續研究這群細胞的功能。一八八九年,法國的愛德.拉格西(Edouard Laguesse)將這群細胞命名為蘭氏小島(Islet of Langerhans)以紀念發現者,並認為這群細胞有降血糖的功能。隨著二十世紀序幕揭開,比利時的尚.迪.梅爾(Jean de Meyer)由拉丁文的「島嶼」得到了靈感,把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取名為「胰島素」;然而截至此時胰島素都還只是「科學假設」,仍未有人成功證明它真的存在。世界各地持續尋找著胰島素。德國的喬治.蘇舍(Georg Zuelzer)宣稱自己成功分離出了這個來自胰臟的物質,甚至在一九一二年拿到專利。不幸的是,他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確實能夠持續有效地萃取出這種物質。美國的歐內斯特.史考特(Ernest L. Scott)亦宣稱了類似的情事,卻也在一九一二年由於相似的理由而失敗。整個醫療界仍然一直在掙扎、努力,想著如何將胰島素用於緩解糖尿病。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這是關乎生死的拔河與掙扎,而伊莉莎白.休斯正是其中之一。儘管醫界記載這個疾病已經有數千年了,可是在一九一八年的當下,醫生們只能無助地看著像是伊莉莎白這樣的孩子死去。醫界極度渴望找到治療的方式,或起碼找出延長病人生命的方法——好讓病人撐到數世紀以來無解的糖尿病治癒方式出現。佛德列.艾倫醫師(Dr. Frederick M. Allen)就是如此想的,所以發展出了「飢餓療法」(starvation treatment,一種極為激烈的飲食方式),儘管使用此法的病人會像是活著的骷髏頭一般,但確實能讓病人比預期的多活上好幾個月。說得更白一點,在這個方法之下有些病人其實是被活活餓死的,不過艾倫醫生認為反正這些病人本來就會死了。在一九一八年,這個令人絕望的方法是糖尿病患僅存的希望。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二年是糖尿病研究的「艾倫時代」。諷刺的是,治癒糖尿病的方法,當時離真正發明核心人物的腦海仍極為遙遠,遠到不能再遠。一九一八年的佛德列.班廷(Frederick Banting)正忙著在法國村莊康布雷(Cambrai)惡氣沖天的壕溝裡,治療安撫受傷的士兵,這讓他無暇思考醫學界的新奇蹟。在戰爭期間如果真有那麼一刻奢侈安靜的時光可以思考,他多半也是想著未婚妻走在加拿大阿來斯頓小鎮泥土路前往教堂的畫面,或是想念從小跟著家人長大的農場。他的期望是結婚,然後當名骨科醫生,當時的他還不會知道這個期望最後會落空。一九二○年十月三十日午夜前刻,安大略省倫敦市阿得雷德北街四四二號白色磚房外,佛德列.班廷醫師正在又冷又硬的地面塗鴉。他把一支小小的蠟燭立在地上,上頭的火焰不斷閃爍,接著就熄滅了,這似乎像極了他的現況。此時此刻,班廷對於自身專業的未來感到多沮喪,艾倫就感到有多自信。他蹲在那兒,手繼續抓著地面,洩了氣的感官真是特別銳利。他一邊讓霜凍過的硬土從自己又大又方的手中慢慢流走,心中一邊流轉著那些他從戰場回來後,傾瀉而來的厄運與錯失的機會。次日,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一的早上,他得要出現在西安大略大學,教授關於碳水化合物代謝與胰臟的課程。數週之前,生理部的部長佛德列.米勒教授提給了班廷外科與生理部門的講師職缺,這讓他一個星期可以多賺八到十元。班廷的任教資格實在有點勉強,不過他向米勒教授保證,自己的學習進度每週都會趕在班級之前。有時,他僅勉強超前一丁點。他時常在授課的前一晚失眠,今晚也不例外。他花了一整天在備課以及憂思自己的人生。他的迷茫不僅只是這門生理課程,在他高深難測的人生布局中亦然。他從鄉間農場男孩變成了醫學生,然後又搖身成了接受表彰的加拿大軍人;而現在,他發現自己無業、負債、渴望尋找方向,又飽受悔恨過往所折磨,於是對未來充滿恐懼與不知所措。子夜正過,來到了一九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班廷回到室內,塞住水槽後搓洗起他的手。凌晨一點,他坐下翻閱起昨天剛寄到的十一月號《外科、婦科與產科學》(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這篇文章長十二頁,標題是〈蘭氏小島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以及特殊胰管結石的個案報告〉(The Relation of the Islets of Langerhans to Diabe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ses of Pancreatic Lithiasis)。文章開頭是這樣的:任何提到胰臟會分泌一種必要的、能夠驅使身體組織利用糖分荷爾蒙的文獻,基本上是種誤導,因為精確來說有這個功能的部位,只占整個胰臟非常小的一部分,稱之為蘭氏小島。所以與其說是胰臟與糖尿病的關係,不如說是小島與糖尿病的關聯。文章是由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的美國病理學家莫塞斯.巴隆(Moses Barron)所寫。巴隆描述了自己在常規解剖遇到的罕見胰管結石案例。他注意到了幾乎所有的胰臟腺體細胞(分泌消化酵素,屬於外分泌)都萎縮了,但是小島細胞(分泌荷爾蒙,屬於內分泌)大多完好無缺。這個現象促使他搜尋關於胰臟的文獻。他的這個發現,與實驗刻意將胰管切斷或綁斷呈現出一致的結果。班廷有些無聊,摳著指甲裡的泥土,一邊陷入椅子漸漸進入不安的睡眠狀態。二十分鐘之後他醒了過來,試圖將專注力放在那篇文章上,他覺得這個主題無聊到讓人麻木。內分泌學──真是同情這個領域的渾蛋們啊!想像你的一輩子,要花在仔細檢視那些鮮為人知、形狀奇特器官所分泌的骯髒滲出物。骨外科學──這才是有具體行動的地方。任何能把鋸子帶進開刀房的學科注定是令人興奮的,至少他在壕溝裡截肢時似乎就是這樣。他被迫繼續看下去,因為課堂已經近逼了,只剩下幾個小時而已。他想像起自己站在講堂對著滿臉期待的學生。他的運氣可能不太好,學生之中也許會有自作聰明的,問出他聽不懂或是根本不屑回答的問題,好羞辱他;藉此顯露出他正如自己擔憂的,是個完全不稱職的講師。他又試了幾次,讀過了整整十二頁無聊乏味的內容又漸漸睡去。凌晨兩點,他突然醒了,仍舊沒有換過衣服,仍舊坐在床邊的椅子,而期刊還攤在他的大腿上。是什麼吵醒了他?外面的噪音?一個夢?都不是。他是被一個點子給擊醒了。他從床邊桌上拿起了黑色小筆記本,半夢半醒間寫了難以識別還帶有拚音錯誤的二十五個英文字。這二十五個字在一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兩點潦草地出現了,最後導出了超過千年醫學謎團的解答。內容大致如下: 糖尿、綁住狗胰管。維持狗活著直到胰腺細胞退化剩下小島細胞。嘗試分離裡面的分泌物來緩解尿糖。基本想法是:仰賴結紮胰管,可以用六週的時間讓胰臟中的胰腺細胞退化,藉以剔除會破壞干擾小島細胞的消化酵素;接著再試著分離出小島細胞與其難以捉摸的分泌物。這個分泌物如果純化得宜,已可在動物身上緩解糖尿病的症狀了。這並不是新的想法,但班廷實在對文獻不太熟悉,所以不知道早在一九○六年莉迪亞.德威特(Lydia de Witt)就提過一樣的想法了。他也不知道在一九一一〜一二年,有位研究生歐內斯特.萊曼.史考特(Ernest Lyman Scott)做出了個結論:之前嘗試萃取這個神祕分泌物失敗,是因為消化酵素的干擾,在這個有效的小島分泌物被辨別出來前,這些酵素就破壞了它。史考特甚至將胰臟萃取液注射進胰臟被切掉的狗,以驗證自己的理論,而四隻狗裡有三隻印證了他的假設。班廷亦沒發現近期(一九一六年)的羅馬尼亞生理學家尼古拉斯.包勒斯克(Nicolas Paulesco),也把胰臟萃取液注射進狗的體內,進而使狗兒的血糖回歸正常。包勒斯克甚至還把這個神奇的萃取物取名為「pancreine」(當時未發表成英文)。不幸的是,這些早期的學者沒有辦法複製自己的結果。整個過程是讓人抓狂的複雜與精細;換句話說,不僅只分離與萃取胰島素是困難的,就算你真的做到了,也很難證明這件事。班廷最原始的想法既不新創也不成功,但他堅持了下去;他的堅持而帶來的解決之道,就是新創又成功的。日後他說,要是自己對於文獻與這個主題更熟悉,又知道前人嘗試的歷程,他一開始就不會試著實現這個想法。對於數百萬名的孩子而言,幸好他什麼都不知道。※ 本文摘自《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作者:蒂亞.庫伯, 亞瑟.安斯伯格譯者:胡德瑋出版社:遠足文化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2-04-15 養生.人生智慧
迷失≠失去≠失敗,專家教你5個勇於迷途的思考練習 在改變的過程中找到方向!
得先迷失,才能找到方向在改變的風景之中,你得先迷失,才能找到方向。人類和迷失的關係可謂一言難盡。儘管很多人都同意,人生一半的樂趣來自於「迷失」,舊腳本卻認為迷失等於失敗。迷失多半被視為涉及某種損失的「負債」,意謂著我做錯了某件事,我笨手笨腳,讓人生變得比以前差。但是在全然翻轉的世界裡,新變化天天出現,而熟悉的事物本身也在變動之中,勇於迷途是新腳本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失根無依、沒有方向、不停地漂泊。無論你手上拿著什麼樣的指南針,都早已失效。更何況,不論是你、我或任何人都無從選擇這個新的改變地景。變動就是如此。一旦你開啟了變動型思維,勇於迷途就變成優點,也是祕密武器和聰明之舉,讓你不僅樂於接受迷失,還能積極尋找陌生事物,設法跳脫舒適圈。勇於迷途並不表示缺乏方向或憨傻愚昧,那只是舊腳本再次發揮作用而已。相反地,勇於迷途表示你面對不明白(也許永遠不會懂)的事物也能完全感到自在。當你迷途時你能夠走出自己的路,還是會被自己的腳絆倒?歸根究柢,這項超能力端視你如何反應:當你迷途時,你感到自在或是煩惱?好奇或是焦躁?你能夠走出自己的路,還是會被自己的腳絆倒?我自身迷途的經驗可分成幾個方面:失去雙親後,打造了新的人際關係;失去方向後,嘗試過幾種不同的專業生涯,因而找到自己的路;失去希望後,發現了意義,加上從布科維納到玻利維亞、之後又去峇里島的冒險之旅(以及倒楣的遭遇),以上每一種經歷都幫助我重新研磨鏡片,以檢視改變。透過這些經歷,我醒悟到勇於迷途是禮物。如果你從未迷途過,就永遠無法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你的新腳本也不可能充分閃耀光芒。幸好,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世界裡,你會經常迷途。大家都一樣,箇中緣由你應該知曉:因為舊腳本正在毀壞,不再符合需求或目的。當你開啟變動型思維,你會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迷失,學著接納不舒適,在陌生事物中發現熟悉,看見你真正在尋找的事物,最終將這一切編寫進你的新腳本。【延伸閱讀:該如何提升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專家傳授7點方法,讓你跑慢一點把注意力從外界轉移到內心】失落的宇宙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迷途的方式。迷途絕非拐錯一個彎那麼簡單。●你可能在自然環境中迷路,例如曠野或大海。●你可能在人造的環境中迷路,例如地址或地標錯誤,或者走錯路。●你可能在數位環境中迷路,例如新款的 App 與科技,雖說這些東西是用來幫助你辨識方向。●你可能在時間中迷失。●你可能在思緒中迷失。●你可能陷在某個想法裡面(鑽牛角尖)。●你可能在某本書中迷失。●你可能陷入某種(或多種)情緒。●你可能在學習新事物時迷失。●你可能叫其他人迷失。●而形形色色的人和組織或許正在幫助你迷失。(關於這一點,請詳讀第四章〈從信任開始〉。)在迷途時找到自己試著回想某次迷路或不辨東西南北的經驗,可能是在國外,也可能是某個停車場或自己的家。別想得太複雜。想想你在迷失的當下,是如何回應?內心湧現什麼感受?你是感到害怕、無奈,還是充滿好奇、興致勃勃?想想你想要用哪種方式回應迷失。回到你方才提到的經驗,你是從舊腳本的觀點來訴說,還是新腳本呢?你可以用飽含希望與發現的觀點,再把這則故事說一遍嗎?有時候,這些經歷會帶來令人豔羨的結果。你可能會發現新事物,對於身處的環境更加留心。你可能重新設定指南針,並且能夠看到更多,體驗更鮮明豐富。你學到新技能,看待世界的視角拓展了,整個人煥然一新。迷途可能使你充滿活力。但在某些時候,迷途可能令人氣餒或招致危險。在過去,看不到路徑或海岸表示有大危險。現今仍有許多人在失去方向時,感到焦躁懼怕。在依循舊腳本規則的商界,迷失是必須避免且令人難堪的狀況,因為那會被視為效率差、生產力下降。當我們試圖達成最佳效率,迷失便是最沒效率的事。不僅如此,我們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也逐漸傷及創意,直到完全消失,更傳達出「前方路徑明確」的錯誤訊息,但其實一點也不明確。不妨這麼說,若你的目標是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或不同流俗的想法,或只是想變得更具韌性,那麼迷失確有其必要。迷失≠失去≠失敗許多人難以接受「迷失」(lost)這項觀念,一部分原因是這些人搞不清楚它和「失去」(loss)的差別,甚至用「失去」來代替「迷失」。這一點我很有共鳴。我的父母過世時,我覺得迷失到無以復加。我喪失了立足點和指引意見的人,也失去了從小長大的家。我腳下的地面轟然坍塌。我擔心很快就要失去姊姊,而我自身的健康和好奇心也將不保。但失去和迷失不同,兩者都不等於失敗(儘管舊腳本想方設法說服你相信另一套說法)。儘管我的人生的確有變化,也「少了」雙親,但不管怎麼說都不是注定完蛋。誠然,我會變成和預想中不一樣的人,但這次事件不啻在邀請我去新的地方。我迷失了,而且不論我是否願意,都將變得更加迷失,但在過程中我可以寫出自己的新腳本,並且展開冒險,新的大門有可能敞開,而我可能獲得其他超能力。事實上,你最後可能發現迷途不只是失敗的反面,搞不好還是最棒的結局。抵換與匱乏許多人遲遲不肯勇敢迷途,是出於抵換和匱乏的想法,兩者皆是舊腳本的標誌。抵換的概念意謂著我唯一能夠勝出的方式是讓其他人輸(反之亦然,若你贏了,那麼我必須輸),而匱乏的思維則是認定無論有多少資源,永遠都不會足夠。這兩種情況會陷入「失去―迷失―失敗」的循環。但是且慢,是誰說的?抵換和匱乏的思維即使在一片榮景時也大有問題,但是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兩者會衍生出更複雜的狀況,令人頭大,因為我們將傳統的標準(舊腳本!)套用在迅疾變動的現實中。這比因飯碗不保或行程被打亂所感受到的「迷失」更難受。今日,每一個人—不分老幼、貧富、政治派別或身在世界何處—都失卻了一部分的熟悉人生。放眼全球,每一個人的立足點都不停變化,而且一時半刻還不會停。或許是失去親人、收入短少、喜愛的餐廳倒閉、度假計畫告吹,或失去對未來的希望。許多人覺得失去了簡單卻極重要的正常感(就算是糟糕的現狀,至少也是熟悉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主張「管好自己就好」的腳本聽起來都很荒謬。現在正是勇敢迷途的好時機。【延伸閱讀: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我們必須放慢腳步!專家教你5點變動思維,幫助平穩情緒、做出更好的決策】脫離舒適圈,追求成長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教地理的爸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家沒有太多金錢或物質享受,但我爸有旺盛的好奇心。那時,餐桌上有我的塑膠餐墊,很多小孩進食時都用這個,以免食物灑出來。我的餐墊是一幅世界地圖。吃早餐的時候,爸爸會跟我玩首都遊戲(我們都這樣叫它)。他會說出一個國名,我就找出該國首都,慢慢也就知道各國的首都名字,像是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烏蘭巴托、瓦加杜古(Ouagadougou)之類的地名從口中說出來有股魔力,我也開始幻想日後親自造訪這些遙遠的地方。我咀嚼著玉米穀片,一面認識全球各地對我來說很新奇的地名,同時爸爸會一面訓練要我記住三件事。●首先:「我們家的後院不是全世界,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吧!妳在家問的那些問題,搞不好可以透過它找到答案。」●其次:「這個世界並非為了服務妳而存在。妳可以去上學是天大的好運,由於這份好運,妳有責任回饋。」●結論是:「記住,那些外表跟妳差異越大的人,去認識他們一定更有意思。妳為什麼要跟容貌、語言、飲食都相似的人來往呢?我覺得聽起來就很無聊。現在,高高興興去上學吧。」從小到大,我一直以為每個小朋友都在吃早餐時聆聽同樣的教誨。多年後,我才明白並非如此,因而更努力去了解這份勸告是否適用於成人?一個人奮力脫離舒適圈,在廣大世界中勇敢迷途,是否能為現實世界帶來有意義的改變?我們可以清楚響亮地回答:「是!」而且,不需要拿到全A的成績、賺很多錢、長途旅行就可以辦到。最重要的是,常識才是根本。多元促使我們考量不同的選項、意見、想法和觀點。多元要我們發揮更多想像力、創造力和好奇心,強調人與人相互依存的關係,使我們變得更強大。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的團隊、董事會和組織,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有更多創新能力與韌性,獲得更多利潤。還不只如此。除了這些尋常的好處以外,面對產生巨大改變的時期,必須有新穎的觀點。換句話說,越具多樣性的團隊與越常接受多元文化洗禮的個人,就越能快速投入不斷變動的世界。九成的人迷路,是因為他們走得不夠遠。 —無名氏迷失的別名●當你面臨不確定時,你會從其他文化、習俗或故事當中汲取教誨,來加以因應嗎?是哪些文化或傳統?他們的腳本和你的腳本有何不同?你是如何得悉這些文化?●你最近一次讀外國作者的書,是什麼樣的書?小姐,妳迷路了嗎?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在面對某種迷失。只是當改變猝然發生,這股迷失感有可能變成漂泊無依的感覺。啟動變動型思維,不僅能幫助你重新掌握方向,也有助於利用因迷失而產生的力量。除了上面分享的經驗,你還可透過許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積極尋找迷途的機會。以下是一些證實有效又簡單的做法,可幫助你培養這種超能力:●採取旅人的心態,就算你只不過是從房間走到後院或附近一帶:你身上帶了什麼東西?附近有什麼是你確實知道的(而非自以為知道、或者希望自己知道)?有什麼是你不知道、但值得一探究竟的事物?●當改變猝然來臨,你首先有什麼情緒?你看到的是危機或開始、災變或代表轉折的中陰?花些時間感受這些情緒,想一想為什麼它們是你內心的預設值?若你採用另一種情緒,會發生什麼情況?●像一個探訪未知的人那樣思考。你彷彿要前往陌生的所在,這種刻意為之的旅行態度像什麼?●關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人的方式去摸索環境。●戴上眼罩,去摸索家中的空間或後院。在黑暗中吃晚餐。緩慢移動,常常停下來注意周遭,留神聆聽。在內心描繪行動的路徑(或食物擺在餐盤上的位置),之後再測試你有多準確。勇於迷途和其他七種變動超能力相互重疊,所以你還會再讀到它。現在只要記住,勇於迷途才有機會被找到、跨出舒適圈(而且隨遇而安)、多接觸陌生事物。這是新腳本的一部分,專為你在多變世界裡的獨特旅程而打造。勇於迷途:思考練習 1.當你失去方向,你通常會感到挫折、害怕,還是充滿好奇?2.你覺得繞路而行是麻煩還是歷險?3.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大人是鼓勵你跟不同的人一起玩,還是跟背景相似的人做朋友?這群友伴是什麼樣子?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4.當你面臨不確定的情勢,你賴以立足的根基是何人或何物?是什麼幫助你找到方位?5.你的世界觀中有多大程度是納入其他的文化或傳統?這些外來的腳本跟你自己的腳本有哪些不同?你是怎麼接觸到這些文化的?持續注意周遭,多加留心,繼續把這些令人驚喜的發現融入你的新腳本當中。 ※本文摘自遠流《變動思維:如何駕馭不穩定的未來,在變局中發展個人、組織、家庭、企業的新腳本》
-
2022-01-05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病毒株已改變 黃立民:免疫負債恐讓流感疫情升溫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不過流感病毒可沒有沉寂,流感會不會出現大反撲,是目前全世界都很關心的議題。臺大兒童醫院黃立民院長表示,流感疫情與邊境管制措施有關,隨著政策的調整,流感再流行的機會相當大。因為已經兩年沒有流行,加上監視結果顯示,流感病毒株已經改變,所以當流感疫情升溫,可能出現大流行。大家常聽到的「免疫負債」意思就是說,大家為了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所以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使得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的機會降低,因此一些本來容易得到的傳染病,例如流感、腸病毒等在這兩年都少了許多。黃立民醫師解釋,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解除防疫限制,民眾開始不戴口罩、洗手頻率減少、社交距離拉近,其他病毒就會開始流行。由於已經連續兩年都較少人感染,可以感染的人數就會變多,這個時候就容易爆發流行,把過去兩年沒有爆發的流行補回來,所以叫做「免疫負債」,像是還債的概念。「包括法國、紐西蘭,都有觀察到這個現象,一開放邊界,就馬上大爆發」黃立民醫師提醒,「要解決免疫負債,就是要大家趕緊去打疫苗。冬天需要施打的呼吸道疾病疫苗,最強調的還是流感疫苗。」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經由飛沫傳染,感染者的鼻咽部、口腔、還有呼吸道都有病毒,在講話、咳嗽、打噴嚏時,會把病毒噴到環境裡,黃立民醫師說,如果距離一到兩公尺之內,就有機會被飛沫噴到而感染;另外一個模式,叫做媒介物傳染,感染者會污染他的物品,例如杯子、桌面、門把等,如果有人進入這些環境,就可能碰觸病毒而遭到感染。我們生活在城市裡,流感患者可能搭捷運、進餐館,所以扶手、椅子、桌子都可能有病毒,這種傳染模式在大城市相當常見。流感症狀較嚴重,不同於一般感冒呼吸道感染可分成兩種,一種叫做一般感冒,一種叫做類流感,黃立民醫師解釋,一般感冒比較輕微,類流感會比較嚴重。類流感的定義,第一個是發燒,第二個是有呼吸道症狀,比如說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類流感跟一般感冒最大的差別就是發燒,成年人得到一般感冒通常不會發燒,如果發燒了,代表狀況比較嚴重,黃立民醫師說,台灣的類流感通常都會伴隨著一些比較不舒服的表現,包括畏寒發燒、全身痠痛、倦怠感、劇烈頭痛、腰酸背痛,這些都是流感的典型症狀。流感除了讓人全身很不舒服外,還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黃立民醫師說,流感病毒會跑到肺部引起肺炎、跑到心臟造成心肌炎、跑到腦部造成腦炎,其中最常見是肺炎。流感病毒還可能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例如在感染肺部以後出現細菌感染。「由於流感病毒會攻擊我們的組織,造成全身發炎,進而導致患者原有的慢性病惡化」黃立民醫師說,「例如心臟冠狀動脈本來塞了75%,得到流感之後可能就會塞到95%,導致心肌梗塞。無論是慢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肝臟疾病,都可能會惡化,甚至導致死亡。」預先部屬,預防流感預防流感就跟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一樣,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黃立民醫師說,另一方面可以在每年冬天施打流感疫苗,提升身體的保護力。因為流感病毒會突變,每一年流行的病毒株都不太一樣,而且流感疫苗的保護力持續時間較短,一般認為大概三、四個月之後效果就漸漸變差了,所以每年需要重新施打。呼吸道感染發生時常常是兩、三種病原體一起感染,黃立民醫師說,隨著檢驗工具的進步,我們會發現很多人並非只有一種細菌或病毒,而是多重感染。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亦會同時找到兩種病原,流感與新冠肺炎可能同時感染,而且病情還會加重。「研究指出,施打過流感疫苗,比較不會被診斷新冠肺炎COVID-19;而且如果不幸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率也會降低。」黃立民醫師解釋,「因為很多新冠肺炎屬於輕症,如果患者單獨得到新冠肺炎,症狀可能不甚嚴重,而不會就醫。但如果同時得到新冠肺炎和流感,症狀比較嚴重使就醫機率高,也就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其實不只流感病毒、新冠肺炎,呼吸道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環境,還有多種細菌、病毒都混在裡面,同時遭到兩、三種感染,是很常有的狀況。因此建議可同時接種呼吸道疾病疫苗,例如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約兩成至三成。貼心小提醒五十歲以上,或者是有慢性病,例如心臟病、肝病、癌症、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得到流感時出現重症的機會較高,一定要記得施打流感疫苗,提高保護力。另外,家人之間的傳播是流感病毒很重要的傳染模式,學生是傳播流感病毒的重要族群,所以也需要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醫師強調,接種疫苗後需要一段時間身體才能產生保護力,建議大家要在流感疫情升溫前趕快施打疫苗!原文:
-
2021-12-19 癌症.乳癌
HER2陽性乳癌頻復發 貝西:身心靈切開 治療就沒那麼痛苦
乳癌發生率為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死亡率更排行第2名。每年新增15000多名個案且有年輕化趨勢,HER2陽性乳癌約佔全體乳癌2成5,因容易轉移,即便早期就手術切除,仍有近2~3成病患有復發、轉移機會,晚期僅約五成存活率。元氣周報採訪病友生命故事,帶出HER2陽性乳癌患者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讓大眾聽到病友的聲音。一身時尚行頭,眉宇間透露明星氣質,讓人很難想像眼前笑臉迎人的貝西,已年過50。更難想像的是,她一生中兩度罹癌,近30年人生皆與癌細胞相伴。貝西回憶20多歲、當空姐時,被診斷出淋巴癌,因年輕不懂事,加上當時沒有好的止吐藥,她常因身體不適在地上哭鬧,搞得全家雞飛狗跳。時隔20多年又罹患乳癌,她已身為人母,個性成熟許多,不願「一人罹癌、全家地獄」,看著三個小蘿蔔頭握拳大喊「媽媽加油!」,她知道自己必須樂觀活下去。乳癌來得兇猛,等不到新藥救命,三周藥費高達17萬。貝西說,42歲那年,她摸到右乳硬塊。得過一次癌症的她,自認有易感體質,立刻就醫檢查,結果乳房除了已知的囊腫,還多了一顆腫瘤,醫師開刀竟只取出囊腫。術後不到三個月,腫瘤就從原先「比綠豆還小」,迅速長至2.5公分,最後確診為HER2陽性乳癌第二期。貝西轉院治療,摘除整個右側乳房,同時施打化療藥物,病情獲得控制,但沒想到五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肺部、鎖骨淋巴結和腦部,已是四期乳癌。健保針對HER2陽性乳癌標靶用藥,僅給付有轉移者使用18個月,貝西說,自己曾於健保大傘下獲得部分藥物給付,但目前幾乎全部自費。這五年來,醫師嘗試用不同藥物組合為貝西控制病情,再加上養病開銷,粗估花費超過千萬元,「我都不敢仔細去算,現在三周的藥費就高達17萬元」,貝西坦言,不但花光積蓄,還有負債。日前好不容易取得全球僅一百位的乳癌新藥臨床試驗名額,卻又因癌細胞腦轉移,須開刀切除而錯失機會。「我現在的治療是在拖延時間,拖到有新藥救命的一天,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健保給付?」貝西無奈地說。副作用痛苦難耐,靠轉念、冥想苦中作樂。貝西的治療,都是在化療的基礎上,搭配各式標靶藥,但腫瘤始終存在。她透露,藥物副作用常痛到須喊出聲才稍微緩解。即便如此,她仍苦中作樂,笑稱注射的化療藥像是「胡蘿蔔汁」;另一項治療則是打完針後,頭、手、腳須冰敷,否則可能像燙傷一樣紅腫,起初她冰得疼痛難耐,後來一轉念,「想像自己在北海道或歐洲滑雪。」她笑說,「把身心靈切開,治療就沒那麼痛苦。」她也會藉由冥想和腫瘤說話:「藥物是甘露,我們一起解脫。」用正向的心情與腫瘤和平共存。回首抗癌歷程,貝西以麻將術語比喻:「原以為生命已經北風北,即將下莊,結果很幸運還能連莊,希望有新藥讓我可以一直連下去。」因為信仰,貝西相信上天留她必有意義,是為幫助更多病友。對於未來,她除希望健保能放寬用藥規定,讓患者早期用藥,不要拖到末期狀況不好了才給藥,也希望國外乳癌新藥盡速納入健保,讓她這樣的乳癌病友有活下去的機會。感謝閨密、孩子一路相伴我越光鮮亮麗 越不會變成病人罹癌後,貝西不讓自己看起來像病人,「要『藉假修真』,我越光鮮亮麗,越不會變成病人。我也很感謝朋友們,一直當我的啦啦隊。」貝西說,她有八個好閨密,知道她化療掉髮,就稱讚她戴頭巾是世界上最好看的;掉眉毛就帶她紋眉;她痛到不想出門,就派司機來接她打麻將或吃飯,讓她轉移注意力。「我也是罹癌後,才知道有這麼多人愛我,讓我變謙虛、懂感恩。」而貼心的三個孩子更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如今孩子皆已成年,小女兒率先結婚,她雖不捨,但「能看一個(結婚)是一個,有人託付,我才放心」,言談中滿是母愛。
-
2021-12-16 養生.運動健身
健力三項破百公斤!73歲「舉重阿嬤」曝健身抗老秘訣
東京奧運落幕,愈來愈多人認識舉重一項運動。舉重不分老少,家住新北市永和、今年73歲的許月寶經過一年的訓練,如今「健力三項」(深蹲、臥推、硬舉)總合,已經破了個人最佳成績的100公斤。許月寶分享,她本來與許多長者一樣,退休以後變得不愛出門,因活動力下降而漸漸與人少有接觸,甚至一度鬱鬱寡歡,陷入社交退縮的苦悶中。去年6月,僅大她6歲的姊姊在家中滑倒、骨折,歷經臥床之苦後去世,這場意外除讓她飽受親人離世的悲痛,也使她驚覺自己老了。許月寶說,雖然明白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但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老」這件事來得這麼快,這也讓人反思,自己以後是不是也會變成周遭因病臥床,甚至是給孩子、親友們帶來困擾的老人。她說,自己想變得更「強壯」,不要成為下一代的「負債」,這是有限的生命裡,最後一份責任與愛了。許月寶表示,自己從小就笨手笨腳,不愛運動,更排斥健身,覺得健美先生「這裡一塊、那裡一塊」的樣子很恐怖。但本著「想變強壯」的初衷,與在親身接受專業的「肌力與體能教練」指導後,發現用「自由重量」( Free weight ) 當作訓練,不僅不會如想像中「變大隻」,身體反而更輕盈,現在爬上5樓的公寓都不會喘。肌力與體能教練張喬琳說,像許月寶這樣願意走入健身房,以重量訓練抵抗老化的長輩十分稀少,但重量訓練給長輩帶來的好處卻很多。例如,可以增加骨質密度,減少骨折、骨裂的風險,更可以留住因年邁而流失的肌力,增強民眾晚年的自理能力。但長輩重訓除了需要注意其是否有慢性病史、心血管疾病等狀況外,還得有專業教練在側指導,知道為何動、如何動,才能動得有效又管用。
-
2021-11-29 養生.運動天地
疫情後開始登山 不靠藥物、節食減重30公斤
從小家中常被斷水斷電、25歲被朋友捲走所有積蓄….對蕭永濬來說,人生就像滿布尖銳咕咾石的「天堂路」,因為堅信努力到最後,一定會有甜美果實,他願意忍受一路割傷流血,仍然繼續往前爬。如今找回健康新常軌的蕭永濬,接受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分享他如何一步一步迎回生命自主權的過程。人生積蓄一夕歸零父親愛賭博,家裡經濟不穩定,斷水斷電是常態,對生活沒有保障的恐懼,讓蕭永濬國中畢業就開始工作。高中念夜校,一年級就休學、高二離家出走一年,到西門町租套房開始打工,每天上大夜班賺錢,希望逃離貧窮的輪迴。他每天兼兩份工作,從早工作到晚,把賺來的錢和熟識多年的好友合資開燒烤店,因為工作忙碌,燒烤店經營全由朋友負責,正當投資生意上軌道,想把重心都轉移到店裡,朋友卻捲款潛逃,積欠廠商的百萬貨款全由他一人扛。這一年,他才25歲,不只人生第一桶金全被捲走,更倒賠百萬負債。蕭永濬沒有時間怨嘆流淚,他勇敢扛起債務,除了睡覺外,一睜眼就是工作,全無休息時間,更不敢交女朋友。每年胖10公斤長期工作生活不正常,壓力大,讓他習慣喝酒紓壓,下班後喝酒放鬆,喝完倒頭就睡,從25歲開始,每年體重平均以10公斤速度增長,到了33歲已胖到110公斤,不健康、更沒自信。他開始運動,但不管是騎車、跑步,總是三分鐘熱度,遇到下雨就放棄。後來轉到健身房重訓,但因沒錢請教練,自己看網路影片練習,在家裡把動作練習好幾次,才去健身房操作。想要健康體態必須「七分吃,三分練」,他也開始自己下廚烹飪,煮青菜湯加蒟蒻、吃生菜沙拉加水果等,但因熱量不夠太容易餓,持續不了多久便宣告失敗。山能夠包容一切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蕭永濬跟朋友約爬七星山,在平時沒有什麼運動習慣,準備也不夠充分的情況下,爬得氣喘吁吁,鐵腿加抽筋,為了更能恣意的遨遊山林,開始規律運動並控制飲食,就算不能出門也每天運動;透過吃3份菜、2份肉不碰澱粉方式,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把體重降到82公斤左右。他的改變,也影響身旁的人開始運動,跟過去的酒友從每天喝,到一周喝一次、甚至不喝,改成約爬各地百岳,已完成合歡群峰、玉山、雪山、屏風山、嘉明湖等十幾座百岳。蕭永濬笑說,都市叢林中唯一每天改變的只有日子,但山林會隨每個季節、每一天有不同的改變,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發現。因為爬山,他見識到更多台灣土地的美好,認識了更多不同領域的山友。人是渺小的,而山卻是能包容一切的,不管有多少不開心,總是能在山林的療癒下煙消雲散。堅持就可嘗到甜美果實花了18年努力,今年41歲的蕭永濬終於還清負債,也遇到了願意包容、肯定他努力的對象,近期將結為連理。透過「有肌勵」,他想鼓勵更多人,不管遇到多苦的事情,只要你願意負起責任,把生活好好過下去,生活總是會回饋你的,過了10年、20年後,會發現眼前痛苦不算什麼。改變雖然很不容易,但是堅持才是最困難的,找到你愛做的事情,堅持下去,甜美的果實總會在盡頭等著你。延伸閱讀10個減脂有氧挑戰 訓練心肺跟爆發力如何在家訓練上半身?6分鐘教你練胸、背、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17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季到來 醫師示警:最怕跟新冠肺炎「雙流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解除,季節性流感流行期又將至,民進黨立委邱泰源今與衛福部代表、醫師公會舉行記者會呼籲,民眾應盡速施打新冠肺炎及流感疫苗,全面提升保護力。台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示警,雖全球已連續2年流感人數降低,但民眾的免疫力長期未被病毒激發,形成免疫負債,今年恐面臨流感反撲,且最擔心發生新冠肺炎跟流感「雙流行」狀況。黃立民指出,根據美國研究,每年平均900至4500萬人感染流感,今年恐增加20%,住院人數則會從50萬人增加到60萬人,雖然這兩年台灣的流感確診數看起來不多,但病毒持續變化,民眾原有免疫力非常不可靠,只要願意打流感疫苗,就能減少三成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因此除了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也要打。黃立民也示警,今年是反聖嬰現象,冬天特別冷,適合病毒繁殖,最擔心出現新冠肺炎跟流感「雙流行」狀況,且兩者病徵非常像,若因流感症狀到診所就診,仍必須做一大堆檢查,避免是新冠肺炎,只要有人發燒,便對防疫跟醫療體系是一大負擔。他也提到,英國研究已證實新冠肺炎跟流感疫苗可以同時打,希望國內可以跟上。邱泰源表示,約於11月開始,台灣流感疫情就會上升,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由於流感疫苗約2周才能發揮效果,因此歷年來多在10月開打,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已開打,提醒符合資格和有需要的民眾盡速與家庭醫師討論接種疫苗規劃。
-
2021-10-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嚴重不良反應認定模糊 陳時中允一個月修正
國人接種疫苗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截至17日共發生4756例,衛福部長陳時中多次解釋是因台灣認定寬鬆。立委賴香伶今天質詢時進一步提出,2月18日修訂審議辦法時,基金預算總額提高,但救濟範圍中,鑑定結果為「無關」的項目裡,增加了「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性」,她質疑,難道醫學「無法證明無關」,應有可能是「無法確定」,而非「無關」;陳時中允諾一個月內修訂辦法。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到立法院報告「111年度中央總預算案」,立委賴香伶針對勞保制度、疫苗嚴重不兩反應,質詢蘇貞昌及勞動部長許銘春、衛福部長陳時中。賴香伶說,111年歲出總預算成長5.9%,勞保撥補300億元,占其中23.7,但「但時間不等我們」,雖然基本工資努力促成調升,但還是期待可長可久的制度,她詢問,何時能真的啟動勞保條例有關基金修法進程?賴香伶說,勞保潛藏負債11兆元,近三年就增加1.7兆元,政府逐年撥補,但如杯水車薪。蘇貞昌雖回答,他上任後每年撥補200億元、220億元、300億元,不過賴香伶認為,雖然每年撥補,但計算下來112年,難道要撥補到818億元?「實際發生的短絀,要認真面對」。她也進一步質疑國人接種疫苗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衍生疫苗救濟問題。雖然今年是全球性、全年齡施打,通報率也因此更高,但「救濟審議程序,一個審查會審10案就結束,目前有上千案,要排到幾年才能審完?」她說,2月18日剛開始修訂審查辦法時,將基金預算從1.5億元到2億元,提高到4億元,當時立法說明是可能有救濟案量增加,因此EUA疫苗可能的救濟有從寬認定,但再往下看會發現,基金上限提高了,救濟範圍認定,卻在「鑑定結果為無關」的欄位,增加「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性」。她質疑,難道醫學「無法證明無關」,就是「無關?」更可能的情況,應該是「無法確定」吧?陳時中表示,科學上已經知道有關或無關的中間,確實有一塊「無法確定關聯性」,已有要求衛福部提出解釋文。不過賴香伶以2016年一名徐同學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發生不良反應,認為關乎人民權益,應重新修訂「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3條第1項第2款。陳時中說,「未支持期關聯性就不會列入有關」,但還是要判定是「無關」還是「無法排除」,傾向是「無法排除」,就不會認定是「無關」。賴香伶要求一個月內辦理修正公告,陳時中表示「一個月內會修正相關辦法」,蘇貞昌也表示「都支持」。
-
2021-09-09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打嗝不停、莫名嘔吐、視線模糊 什麼是泛視神經脊髓炎?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後便伴隨終身復發的風險,造成病友癱瘓、失能、更會導致死亡,多半是30-40歲正值富生產力族群,甚至是家庭的母親角色,一旦確診、即便開始治療,面對有限的治療選擇,在心理與經濟上也帶來極大的影響與負擔。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完全治癒,一旦造成失能,便會產生許多社會負擔。好發30-40歲輕熟女 嚴重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延伸閱讀】>>中樞神經病變 小小腳痛變全癱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成因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高危險族群30-40歲的女性居多症狀  【依發炎部位不同,症狀也不相同】視神經: 視力急速惡化及視野缺陷脊髓: 行動功能障礙及感知功能障礙、失禁腦部: 持續打嗝、莫名嘔吐及嗜睡該看哪一科神經內科治療方式急性發作期: 注射類固醇、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慢性穩定期: 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中樞神經受自體免疫攻擊 輕熟女體重翻倍破百向來以身材自豪的熟女檳榔西施,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體重從五十公斤,往上飆升,竟然破百,期間總喊著吃不飽,只要可以吃的,就往嘴巴裡塞,吃完就睡,醒來又繼續吃,怪異行徑,嚇壞了另一半,以為是餓死鬼纏身。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該名個案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四十歲時發病,持續接受治療,去年一次回診,走入診間,整個人像是吹氣球式地發胖,連他都認不出眼前這個老病號。該患者自述,就是很想吃,食欲像是無底洞,怎麼吃都吃不飽,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東西吃,原本才五十公斤,短短兩個多月,體重增倍。另一半則在一旁點頭地說,「這真的不可思議,沒看過這麼能吃的人。」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為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突然故障,分不清楚敵我,攻擊視神經、脊髓、大腦等組織,而該名個案因大腦下視丘的飽足神經中心遭侵犯,以致食欲異常,而拚命進食。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與多發性硬化症(MS)有如姊妹疾病,在二十年前被視為同一種類型疾病,直到二○○四年,國外學者在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體內驗出「特定水通道蛋白-四抗體」,兩者逐漸分道揚鑣,遲至二○一五年有了正式醫學名稱。在評量上,以失能指數量表為標準,零至十分,分數越高,症狀愈嚴重,希望病友能在藥物治療下,維持在三點五分,保有生活自理能力,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罕見疾病新藥救命 健保資源分配考驗產官學發病兩小時便癱瘓 部分病友需用生物製劑避免復發失能十年未曾感冒的人,小小的腳疼竟改變人生。今年五十六歲的沈琴惠,原先身體狀況良好,曾是人人稱羨的電子廠財務長,某次外派前夕腳部出狀況,意外成為大病的引信,經過一個月的檢查得知罹患罕見的泛視神經脊髓炎。然而,該病症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且不屬於重大傷病,光是一年醫藥費就需近九十萬,龐大的經濟壓力令人喘不過氣。她期待健保伸出援手提升病友治療資源,協助重塑病患的生命價值。罹病三年的沈琴惠回憶經過,起初是腳不舒服,趁出差前領藥應急,由於工作忙碌,只能利用晚上空檔掛急診。等待看診兩小時,光鮮亮麗的人生開始急轉,在等待看診的過程中,身體開始不聽使喚,明明有尿意,但多次前往廁所卻始終排不出來,折騰到「快要瘋掉」只好求助醫護。照超音波才發現,膀胱早已脹大,緊急導管排尿。沈琴惠分享,病發像是有一股劇烈電流往上竄,並擴散到四肢,常常痛到不能自己,在地上扭曲。出院後的復健路更是漫長,從躺臥病床到坐上輪椅,花費整整一年半,接下來就像是嬰兒一樣,從頭開始學習站、走。出院後第九個月病況逐漸穩定,沈琴惠開始接受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治療。「光是打針一年得燒新台幣四十萬元,一年治病花費八、九十萬跑不掉。」她說常常告訴醫師,一次只想打一針,原因是信用卡單期負擔可以比較小,生活才過得去。她說協會也有年輕女性病患因無力負擔醫療費用,每次疾病復發得向公司請假到醫院報到,陷入復發、看病的循環,身體愈來愈差,若能在初病發時得到有效治療,未來人生仍可期待。羅榮昇說,每二千名患者中,約有五百人需進行慢性穩定治療,其中,需要使用生物製劑者約有一成。由於生物製劑仍需自費,他建議,政府可以專案型式,由神經免疫專家審議彈性開放健保給付,條件為使用免疫藥物持續半年以上,將控制病情得宜者納入,以減緩病友負擔。與疾病共存三年,無非希望減少經濟負擔,回歸社會。沈琴惠盼能以自身經歷,呼籲政府進一步評估醫療資源利用,提升弱勢病友家庭醫療環境,降低社會長期照護成本,共同幫助這群少見疾病患者。【延伸閱讀】>>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健保大傘下的孤兒 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盼援手明明罹病人數少之又少,估計全國僅有五百名患者,但泛視神經脊髓炎 (NMOSD)卻未列罕見疾病,甚至被排除在重大傷病之外,有如健保大傘下的孤兒,許多患者未獲妥善治療,在一次次復發後,失明、全癱臥床,景況令人鼻酸。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共同舉辦「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及病友代表,希望在健保資源分配原則下,提供最佳治療,並減輕病友經濟負擔。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期盼透過這次座談能結合政府、醫界及病友團體等力量,為少數病友發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病友代表沈琴惠在發病之前為國內某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工作壓力沉重,經常加班熬夜,一○七年三月突然發病,雙腿使不上力,緊急就醫,住院期間接受多項檢查,一個月後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因為病灶位於胸椎,導致腰部以下幾無知覺,住院臥床三個月。她形容自己是「走著進去醫院,三個月後坐著輪椅出來」。因泛視神經脊髓炎既非重大傷病,也不是罕見疾病,沒有健保給付,出院時已負債一百萬,而她領有的身心殘障卡即將到期,未來的治療費用仍得自行設法。台大臨床藥學所所長蕭斐元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發病時間較早,以3、40歲輕熟女居多,一旦罹病,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建議健保署與藥廠議價,協商出合理的給付價格,滿足少數病人的臨床需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有限,則應將健保資源保留給其他病友,用在刀口上。對於病友的悲慘經歷,健保署長李伯璋感同身受,他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治療上,確實充滿困境,呼籲臨床醫師應主動向健保署反映病人治療困難之處,大家齊心討論,提供病友的需求。李伯璋說,健保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妥善分配,因此,無法盡如人願,但會盡力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健保立場當然以病患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說,共擬會議專家討論給付新藥時,考慮因素包括,藥物成本、相對療效以及臨床急迫性,儘管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且生物製劑藥費昂貴,但共擬會議仍會列入議程,討論此案。羅榮昇建議,將生物製劑列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的二線用藥,慢性期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六個月後療效仍不佳,就可嘗試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初估每年約五十名病友亟需進一步治療。【延伸閱讀】>>健保改革 須顧及弱勢病患權益新藥納健保指標多元 首重臨床療效新藥對病人可能足以救命,健保資源有限卻無法及時給付。學者認為,新藥給付牽涉到臨床療效和預算有限等難題,要做有效分配,著實考驗主管機關。輔仁大學海量學程助理教授、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陳詠宸指出,健保一般新藥的預算來源,以匡列新醫療科技(包含新增診療項目、新藥及新特材)來說,今年約編列卅五億元。如果是被歸類為罕見疾病用藥,亦即俗稱的「孤兒藥」,目前健保總額匡列有「罕見疾病、血友病藥物及罕見疾病特材」,今年編列了一百一十七億元;另外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捐每年亦補助健保一億多元。但如果有些新藥,病人數目只有不到五百人,既尚未納入健保新藥,也未列入罕病用藥項目,病人用藥權益該如何考量?為達到最有效的分配,健保署設置有一定機制來決定預算。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指出,健保署一年召開六次「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如以去年十二月召開的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及給付規定擴增案來看,財務影響評估約七點七億元;據此金額乘以六次的會議,一年高推估應新增四十二億元新藥總額預算;但事實上去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僅編列卅五億餘元,有近七億的不足。蕭斐元指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TaSPOR)也曾對醫療政策專家及臨床照護意見代表等相關人士,做過新藥價值的評估研究調查,並發表政策建言指出,新藥的價值含臨床療效、疾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病人相關考量、經濟效益及醫療體系可行性等五大面向,在調查結果中,受訪者仍認為以臨床療效,被視為最重要的面向。不過,蕭斐元強調,國際藥物經濟學會(ISPOR)也曾指出藥物價值(Value)包括醫療需求、健康影響及生活品質等許多層面,因此不是單方面的考量,就能達到所謂的新藥價值。蕭斐元說,目前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在財務衝擊分析時,常以藥物費用對總成本預算的影響來考量;對於藥物以外的項目,例如減少回診的相關醫療費用,雖已適度納入考量,但並非每一個藥品建議者都能提供相關數據,這或許也值得各界未來參考。陳詠宸指出,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單位NICE也建議,希望病人即早取得價值創新的治療,同時在治療重度疾病時,可以更公平地取得這些藥物;然而前提是要採納更多證據,並且以更好的醫療科技評估預測結果,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
2021-09-07 該看哪科.感染科
接種流感疫苗刻不容緩 專家:降低24%新冠感染率
秋冬季節是流感好發的時刻,也是呼吸道病毒盛行季,今年的流感疫苗施打比以往更重要。專家指出,台灣民眾無論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需要施打流感疫苗,國際研究更顯示,打流感可降低24%新冠病毒感染。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行疫苗衛教宣傳記者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與會出席。台灣在5月開始迎來疫情大爆發,國內看似疫情趨緩,但近期又爆出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新北幼兒園群聚事件,防疫需再次上緊發條,而秋冬將迎來流感季節,一般呼吸道預防感染也需要注意。現行國際間持續進行新冠肺炎的相關研究,並肯定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新冠肺炎感染與重症率。黃立民指出,美國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4%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無獨有偶,美國邁阿密米大學米勒醫院的研究也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58%中風率、45%敗血症發生率、20%進加護病房機率和58%急診就醫機率。黃立民也說,根據英國研究,同時感染流感和武漢肺炎,死亡率是只感染新冠肺炎的2.27倍,若原先就是重症患者,合併感染後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6.33倍。民眾擔心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撞期」,兩針間隔太近恐有疑慮。指揮中心定案,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參考各國彈性作法,決定打了第一劑新冠疫苗之後,間隔七天就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則以國外研究為例,他指出,同時施打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不良反應低、效用也都能保存,美國CDC也建議,民眾可在不同部位,同時施打兩劑疫苗,減少出入醫院機會,降低群聚感染。不過,民眾還是遵循中央規定進行接種為佳。由於12歲以下兒童無法接種新冠疫苗,所以比成人更需注意流感接種,因為在三級警戒,或日常防疫時,他們勤洗手、戴口罩,長期處於低病毒或細菌環境,常見的的病毒、細菌消失,可能造成「免疫負債」,意思是未來面臨傳染疾病時,很可能造成大流行。黃立民呼籲家長,不論是否已經打過新冠疫苗,全家人都應施打流感疫苗,讓家庭保護力更完整,只要6個月以上的小嬰兒就能接種流感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則指出,19歲到49歲民眾不屬於公費流感補助族群,也需要盡快自費施打,以提升自我的保護力和家庭的安全,去年流感疫苗不到1個月就快打完,建議需要提早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