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記憶力
共找到
733
筆 文章
-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媒體中心」於2021年9月的報導文章指出,憂鬱症是常見的疾病,預估全球約有3.8%的人們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在全世界約有2.8億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成年人約有5%、60歲以上的成年人則約有5.7%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不同於「日常情緒波動」或「生活之中短暫的情緒反應」,當憂鬱症反覆發作且發作強度漸增時,憂鬱症將會嚴重地影響健康狀況。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在工作、學業及家庭上表現不佳,致使蒙受巨大的打擊。在最糟的情況下,憂鬱症更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自殺是15至29歲族群中的第四大死因,在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十萬人死於自殺。儘管目前對精神疾病有已知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阻礙有效的精神疾病照護原因包括:缺乏資源、缺少訓練有素的醫療衛生醫事人員與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等;此外,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國家之中,憂鬱症患者常常沒有獲得正確診斷,而那些沒有憂鬱症的人卻經常被誤診且開具抗憂鬱藥物。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近年來台灣都市發展為高密精巧的混合使用型態,生活便利性造成身體活動減少。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James教授的研究指出,都市化導致每日熱量減少300至400大卡的消耗。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亦造成身體活動減少,研究指出以車代步導致每日熱量減少200大卡的消耗。台灣的非都會地區由於交通不方便,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更為普遍,交通方式改變以及城市化是導致身體活動日益減少的原因。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也可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研究指出與沒有身體活動的成年人相比,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相當於每週快走2.5小時)的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如果活動力較差的成年人達到了身體活動建議量,則可以預防11.5%的憂鬱症病例發生;至於更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對於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僅有非常小的額外好處。這項對身體活動與憂鬱症之間關聯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即使是低於公共衛生建議指標的身體活動,仍對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益處。研究作者寫到,醫生可以鼓勵患者增加身體運動,因為儘管只是少量的運動,也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憂鬱症的風險[5]。「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新冠疫情改變了人的生活型態,不外乎減少外出運動或因害怕疫情感到內心不安。靜態的生活習慣可能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緩解壓力有正向的回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建議民眾把走路融入生活中。研究發現,每日走路15分鐘可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使心情愉快,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壓力並增強免疫力[6]。運動一刻值千金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温啟邦名譽研究員曾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發表[7]每天少量運動可延壽三年的研究論文,該篇文章迄今被論文引用次數已超過二千次,是台灣文獻中最有重要性的指標文章。一般正規運動的建議為每日運動30分鐘,每週150分鐘,但很多人總有許多理由藉口沒時間運動!研究論文提出「每日運動15分鐘、每週90分運動」就能治百病,減少憂鬱,就不能再繼續使用沒時間作為不運動的藉口了! 如温博士提供圖片所示,開始的第一個15分鐘運動效果最好,斜度最大,比第二個15分鐘好,而第二又比第三好(斜率漸減),依此類推。蘇軾的《春宵》詩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鐘」為15分鐘,指出時光的寶貴,同樣重要的是,運動一刻值千金,每日保持15分鐘運動,不但值千金,也值萬金。運動是萬靈藥美國運動醫學會給醫師箴言「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萬靈藥,是良師良藥)。」很多人半信半疑,其實運動賽過萬靈藥!最好的高血壓藥,只能治高血壓,糖尿病藥只能治糖尿病,哪有像運動,什麼病都好,消除百病,包括憂鬱症,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而且沒有副作用。在長照患者當中,憂鬱症、失智病症是較難照顧的疾病,曾有新聞報導關於長期照顧者面對長期照護的巨大壓力,動手了結自己親人生命的憾事。對付憂鬱和失智症要靠積極預防,不是等病入膏肓才依靠藥物脫身。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有一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依此比例,台灣至少應有七十萬的患者。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7],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台灣教育從小一到高三,每週只有二節體育課,是製造憂鬱症、失智症的遠因。沒有天天運動,就沒有運動習慣,沒有體育課,就沒有運動技巧。球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症、失智症,因為球賽時,與隊友有親密的協調合作,而要打敗對方,比賽時要機智、要瞬間反應、要思考制敵先機、要能聲東擊西,為了輸贏而興奮緊張,一掃憂鬱於腦後。很多憂鬱患者就是靠運動走出憂鬱,例如:名運動家歐陽靖,戰勝重度憂鬱,成功她的人生。所以年輕時就要養成天天運動的習慣,15分鐘不算少,一小時不算多,未雨綢繆、儲糧備戰。參考文獻:1.(WHO)Depress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3.James WP. The fundamental drivers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Obes Rev 2008; 9( Suppl 1): 6-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07693/4.Pearce M, Garcia L, Abba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22;79(6):550–55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6095.(JAMA) Even Low Amou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 Depression Risk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心」出發,走進安心的健康生活7.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1;378(9798):1244-1253. doi:10.1016/S0140-6736(11)60749-68.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alzheimers-disease-cure-funding-pharmaceutical-research-foundation-judy-fund-congress-part-the-cloud-drug-11656261539 (本文轉載自:國衛院論壇科普新知)
-
2022-09-21 失智.大腦健康
哪種方法預防記憶力衰退最有效?台大醫告訴你最實用建議
「記憶力減退」是老化過程中最令人關切的問題。一般人記憶力在60歲後開始退步,但某些層面的記憶早在30幾歲就開始衰退。記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功能,記憶力的好壞跟其他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記憶分類至少5種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至少分為事件、工作、知覺、動作及語意等5種,在老化過程的速度並不一致。事件記憶(最近日常生活的活動)和工作記憶(心智操作活動過程的暫存記憶),隨著老化而有顯著的衰退;知覺記憶(熟悉的氣味、喜歡的音樂曲調)、動作記憶(騎自行車、彈鋼琴、打太極拳)及語意記憶(天文、地理、經濟、歷史等各種常識),比較不易退步。記憶提取表現兩層面與老化相關的「記憶提取」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需要高強度自發性提取的回憶:比如「前向式記憶」,記得未來某個時間點要做某件事,像一個月後的同學會聚餐、每天晚飯後吃三高的藥等。這類記憶通常動員到較多前額葉的功能,而前額葉是受老化影響最早也最大的構造。二、特殊細節記憶的提取,對老年人比較困難:老年人善於使用大意、要旨來協助記憶,但過度依賴要旨記憶容易導致錯誤記憶,易把不同的人、時、地、物、事混淆在一起。但正常老年人也會發生這樣的錯誤。記憶和注意力相關記憶和注意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也密切相關。一般性認知能力比較好的人,學習效率較高,記憶功能會比較好。例如注意力容易集中、快速理解或掌握一件事的意涵的人,有助於對這件事相關記憶的形成;工作記憶好的人,在進行分析判斷或解決問題時比較有效率。不管是正常老化或是病理性的變化,老年人記憶衰退病徵的表現和生物因素、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人體受到嚴重感染、發燒、手術、麻醉、化療、中樞神經鎮定藥物(安眠藥)、抗乙醯膽鹼抑制藥物(抑制腸蠕動、抗過敏、止暈、某些肌肉鬆弛劑等藥),都會導致記憶暫時或永久的下降。疫情期間居家或機構的社會隔離,類似這種社交互動的剝奪,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記憶力衰退。事件記憶的衰退是最常見的早期病徵,且伴隨訊息處理速度及執行功能的下降。反之,因為長時間密集從事認知活動、身體運動與社交互動所積累的「認知儲備」,對於這些不利的影響比較具有免疫力,即使短暫出現問題,也較容易康復。認知復健呼聲高漲目前醫學上對於治療失智症或記憶力衰退藥物的進展相當有限,因此近年認知復健的呼聲高漲,很多認知促進方法跟理論紛紛興起。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訓練和認知技巧的實踐,可以改善記憶作業,但訓練成果是否可以類化到生活層面還缺乏實證。現今預防記憶退化最成功的途徑,還是代謝症候群、血管危險因子的控制,預防頭部外傷、降低嚴重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多重用藥(多重副作用),更要及早經營增強「認知儲備」所謂「三動」(心智活動、身體運動、社交互動)的生活型態,以及優化一個情境脈絡充分支持記憶提取的友善環境。
-
2022-09-20 養生.運動健身
拉丁舞好處多,能練核心肌群跟促進大腦健康!常見7種運動傷害要當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拉丁舞提昇各項能力,好處多多國外研究發現拉丁舞是有效的有氧運動,持續練習對中老年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有正向的影響,搭配音樂的舞蹈對於情緒及社交生活也有助益。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拉丁舞練習可改善轉身時軀幹的協調性。振興醫院復健部與台大機械所的研究則發現拉丁舞者相較於同齡從事其他運動的對照組行走時有較佳的步態對稱性,閉眼或張眼單腳站立時身體平衡也優於對照組。拉丁舞蹈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運動方式外,在舞蹈中,還可利用不同的外在刺激例如雙人舞的配合、音樂等等提供聽覺、視覺、前庭覺、體覺等多感官刺激。拉丁舞具有有氧運動的優點,可雕塑腰臀的線條,改善儀態。要避免運動傷害應該慎選認證教練,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例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評審及教練、國際證照有ISTD(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教師資格、IDTA(國際舞蹈家協會)教師資格、WDC教師評審。準備好,就可以開心拉丁了!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鞋子及地板,由於競技舞蹈為了美感,女舞者會穿著高跟鞋,單純為了健康考量的學員,盡可能選擇低跟練習鞋開始,減少對膝蓋及足部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用力過度卡直膝蓋(lock),使用核心肌肉維持正確框架,不要骨盆前傾(翹屁股) 。有脊椎問題的病人,應與醫師及教練討論動作調整,適度核心的訓練在復健期有助減輕症狀,但是急性期疼痛時仍以就醫治療為主。增進肌肉量,運用核心肌肉的能力,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體脂率,身體曲線是現代人運動的目標。只要不過度追求極限動作,正確的姿勢及技巧運用,那麼熱情、浪漫的拉丁舞,不失為多元運動選項的好選擇。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你今天拉丁了嗎?)
-
2022-09-16 焦點.長期照護
每週做「這件事」至少3次,跌倒風險降5成以上!或另選擇這一種運動
近來國內傳出許多名人跌倒重傷,甚至不幸去世的消息,預防跌倒可以說是當下大家都想要學習的健康保健,最新研究指出,預防跌倒效果最好的是「跳舞」,每週跳舞3次以上,跌倒風險可驟降53%。 根據統計,銀髮族跌倒後發生危險的機率高,約有30%需要醫療照顧,甚至有7%可能跌至骨折,而最近的新聞事件也讓大家發現,年輕人跌倒後的致險率也不低,要如何預防跌倒?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跳舞的效果最好,每週只要跳1次舞就可以降低37%,每週跳舞3次,跌倒風險更可降低53%。 對記憶力提升有正面效果這項研究是研究人員對29個符合納入標準的臨床試驗進行分析,其中共記錄了4239位健康老年人的健康分析。分析顯示,比起其他的運動,舞蹈能夠同時改善下肢能力、訓練平衡感,要熟記跳舞的各種舞步及各種動作,也同時訓練記憶力。不只能降低跌倒風險,參與跳舞運動的老年人平衡能力、移動能力和下肢力量,都比沒有參與跳舞訓練者來得好,對於記憶力提升也有正面效果。 研究人員提醒,若運動頻率更高,訓練時間要超過12週到24週以上,就能獲得老人的身體狀況改善及預防跌倒的成果。很多人都認為年紀大了,不適合太多移動式的腳步動作,許多人都鼓勵銀髮族做瑜伽等運動,但這項研究發現,瑜伽並沒有發揮預防跌倒的作用,而選擇跳的舞蹈包括現在常見的土風舞、早起在廣場跳的團體舞等,都符合跳舞運動的標準。看看專家的意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康峻宏認為,跳舞時腳步的動作多,而且要前後移動、旋轉、彎腰等做各項動作,真的可以幫忙訓練老年人的平衡感、移動能力、身體斜調性,對於下肢力量的改善應該很有幫助。 而且跳舞是一種團體運動,要跳舞至少要有一位以上的舞伴,這樣的活動除了運動效果以外,還有社交性,參與時不易感到枯燥,有人陪伴互相召喚鼓勵,參與度提高,也是很值得鼓勵的運動。康峻宏認為這個研究能得到這樣的結論,並不讓人意外;不過他認為運動不應該分好壞,只要老人和民眾喜歡做、願意參與,各種運動都很好。 他建議如果不喜歡跳舞,可以選擇需要全身性運動,而且有多樣化動作的運動也可以。像以前一直被鼓勵的太極拳,需要手腳並用,可以和一群人一起練習,互相溝通感情享受社交活動,下雨天或空氣不好不能出門時,也可以自己在家打太極。 康峻宏建議,運動還是要視個人的狀態,不必因為哪種運動模式好就要去做。如果本身就有平衡感差的問題,首先不要從事動作太複雜的運動,從簡單的做起,斜調性改善了再進階。如果關節不好,也不宜從事跑跳強度太大的運動。他強調,只要開始運動都很好,循序漸進,為安全性起見,「不要過度」是第一個要被重視的。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在家運動要穿運動鞋嗎? 物理治療師曝「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
2022-09-16 養生.抗老養生
百歲特工爺爺靠走路養生、心理豁達…堅持自理生活,目標就是不坐輪椅不灌食!
百歲人瑞陳舍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清晨7點起床,量血壓、測血糖,準時吃早餐;女兒在客廳、臥房共擺了3張按摩椅,方便他隨時「馬」一下,按上1個多小時,睡個回籠覺,正午12點開飯。午覺後看報、聽政論節目,尤其不能錯過疫情分析,以及每日的氣象預報。午茶時段他最是精神,喝個咖啡、吃個點心,興起時便拄著柺杖,在百坪大的宅子裡走上20多圈。「行穩致遠,一定要動才有力!」陳舍華如是道。 也許是早年軍旅生涯之故,他的聲音嘹亮,即便坐在椅子上,腰桿子還是挺直的,百年時光輕飄飄地走過,彷彿不曾在他身上多留。 然而時間並非沒有重量,近年耳力損了,眼睛也看得沒那麼清楚,饒是如此,他打起麻將還是能自摸連莊。兒子陳仲祺對父親的記性只有崇拜與讚嘆:「我爸爸是用記憶力在打麻將,一打什麼牌就用背的,在『特工爺爺』面前不能搞鬼的!」 「特工爺爺」一稱其來有自,陳舍華18歲投考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是「情報大王」戴笠的學生。畢業後被派到敵後打游擊,一度被抓進汪精衛設立的日本特務機關「上海76號」,幸而槍決前日本宣布投降,才從虎口逃生。 老特務靠走路養生 這些驚心動魄的諜報故事,倏忽成了歷史,而今百歲老人臉上,早已不見波瀾。陳舍華笑道,現在有很多時間可以回想過去,想的倒不是年輕時的衝鋒犯險,而是家鄉的那片山、童年的那些事。 像他最近突然想通了,原來家鄉土話說的「鳥步嶺」,指的是老家浙江永康縣上馬村的地形,「兩邊高山,當中是很窄的小溪流水,一步一步往上走,就像鳥一樣走路。」 正因從小生長在僻遠山區,不管上學、找親戚,都靠一雙腿,光是從村子走到永康縣城,就要走上1天、100多華里(1華里等於0.5公里)。陳舍華回憶,中學時有年除夕,校長突然宣佈放假,他和表弟10點從永康出發,途經姑姑家已是晚餐時分。 他一個人接著往下走,漆黑山路悄無人聲,翻過嶺口見著一點光火,原來是弟弟提著燈籠來接他吃年夜飯。「後來聽家鄉長輩說,那條路上是有野狼的,搭上肩一咬,人就沒了,回想起來好可怕,現在我可不敢(走)!」他大笑。 或許從小練出腿力,他唯一的養生之道,就是「走路」而已。陳舍華說,以前同事打太極、練氣功,但他就是一個勁兒地走。過去公職配發的宿舍在青年公園附近,辦公室則在館前路,只要天晴,上下班都靠步行。一路經過植物園、建中、西門町,穿過廣州街、彎進昔日新公園,「一點都不覺得累!」 這習慣延續到退休,即便不再需要趕上班,依然故我。「我退休第2天,已經結婚的二女兒打電話來問媽媽:爸爸退休怎麼樣?」原本擔心老爸不適應退休生活,孰料他「很輕鬆、睡飽了,就幫忙太太做家事、打掃,到公園走路運動。」 堅持自理生活,不坐輪椅不灌食 他對退休沒有特意規劃,但自理生活是一向的堅持。退休後仍常牽著愛犬到公園快步走,每日的家務也是運動之一,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哪怕家裡請了打掃阿姨,到80歲還搶著拖地。 每天必聽政論節目與京劇調劑,報紙則從大標題看起,再用放大鏡看小字,瞭解今日今事,才不致與社會脫節。他笑說,以前從沙發走到房間,可以一口氣來回走上10分鐘,現在縮短到5分鐘,累了就休息。 長期與父親同住的四女兒陳仲完觀察,雖然家族有長壽基因,如爺爺、伯叔都活逾90歲,其中更有兩位近百高齡,但能夠不臥床、不坐輪椅,真的不容易。 陳仲完說,爸爸極其自律,雖然近70歲發現罹患糖尿病,又有皮膚過敏的毛病,但醫生一下令,他便捨棄喜食愛物,連最喜歡吃的芋頭都上了黑名單,「他非常努力遵守醫生的話,就是不願意走到灌食這一步。」 陳仲祺則笑道,雖然父親與兩個姊姊同住,但畢竟年事已高,需要多個人來照料,偏偏從他88歲起開始申請外傭,竟一直不符合巴氏量表資格,直到91歲終於請到。但老人家個性體貼,就算淺眠易醒,也怕吵醒外傭、女兒,索性就在床上做伸展運動,常一做就是2個小時。 「他的長壽,除了走路運動、聽醫生交代的話,也是因為心態。」陳仲祺說,父親仕途不算順利,科長一當就是18年,但他從未鬱鬱寡歡,反倒常說:「幾個兒女都有成就,就要享受啊!」 闖過兩次生死關,豁達看人生 外人看他總大嗓門、笑呵呵,彷彿人生未經風波,其實陳舍華生平遭遇兩次「該死沒有死」,除了23歲險遭日本特務抓去槍斃,再來就是45歲遇上「火車撞公車」事故。 當時12名傷者中,他受創最重,不但右耳削去半邊,左臂膀的筋絡也斷了,送到台大醫院時已呈休克。「血輸不進去,人一下醒,一下子昏迷。」徘徊鬼門關前,全賴信仰與對家人的責任心,讓他搶回一命。 陳舍華回憶,當時老么尚在襁褓之中,大女兒也才國中年紀,石膏拿掉後手臂卻伸不直,「心裡很氣,家裡這麼多孩子,病假、事假都請滿了,怎麼辦?」後來輾轉到高雄請漢醫接骨,那痛是常人所不能忍,他卻為了重回職場咬牙吞下。 「人家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前覺得是安慰的話,現在年紀大了,覺得真有道理!」陳舍華說,也許是信仰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覺得什麼都不缺,兒女都孝順,沒有人像我(生活)安排得這麼好!」 歷波折不改樂觀,才能享後福 他年少時立志「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家」,後來讀書、工作,總要求自己不違此願。1949年來台後,從軍職轉公職,薪水不高,還要養6個孩子,但親友舊識求助,總不忍心推掉,好幾次組自助會幫人周轉,結果對方倒會捲款而去,都是由他賠錢了事。 「發生這種事,心裡頭有懊惱,但過兩天就忘了!」生性豁達的他坦言,「我的優點就是缺點,人家都說我是老好人、很笨,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但可能也是這樣,才能享後福。」 儘管人生幾歷風暴,千金散去,兒女都笑他「不知道被倒掉幾間房子」,但他不改豁達,「我不貪名利,不懊惱、不會想不開,笑得出來,挫折就能面對解決。」陳舍華輕輕一笑,臉上的皺紋彷彿被熨平,或許長壽的秘訣無他,能智慧笑看人生波折起伏,才能傲然說出這一句:「心態好,才能活得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15 焦點.用藥停看聽
這款藥恐引發罕見腦膜瘤 年用量200萬顆食藥署急公告
食藥署今公告,在監視國際藥物安全訊息時,注意到含cyproterone成分藥品可能具有引起罕見腫瘤性腦膜瘤風險,且服用時間愈長風險愈高。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成分主要用於與雄性激素有關的症狀,如多毛症等等。廠商需在112年5月31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洪國登說明,含cyproterone成分藥品主要有兩種使用情境,分作低劑量與高劑量,低劑量可治療痤瘡等雄性激素有關症狀;高劑量用於女性為多毛症,或嚴重男性化症狀,用於男性則像是嚴重性慾過強,或雄性激素有關的前列腺腫瘤。洪國登指出,國際間有發現此藥會引起腦膜瘤的風險,但國內尚無相關通報,但評估後決定修訂高劑量藥品適應症、增列禁忌症且加註警語。成分藥品在國內共有6張許可證,高、低劑量合計,一年的用量僅200萬顆,對民眾影響不大。食藥署提醒,醫師開立含cyproterone成分藥品予病人時,應審慎評估其用藥的風險及效益,同時於用藥期間注意病人是否出現腦膜瘤的臨床症狀及癥兆,並提醒病人若出現視力變化、聽力喪失或耳鳴、嗅覺喪失、隨時間惡化之頭痛、記憶力喪失、癲癇發作或四肢無力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回診。另食藥署亦提醒民眾,該類藥品屬於醫師處方,應遵循醫囑服用,切勿自行過量或減量使用,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請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對用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療人員。
-
2022-09-03 焦點.健康知識+
想預防記憶力衰退?「走路」效果佳每天都能做到,多吃3種食物促進大腦健康
是不是覺得長越大,越感覺記憶力逐漸下降,雖然記憶力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對生活影響非常大,想像一下,如果忘記另一半的生日、忘記與客戶的開會時間,甚至忘記所有珍貴的回憶,光想都覺得可怕。而久坐、熬夜、抽菸、喝酒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記憶力快速下降的一大原因,想活化大腦、避免忘東忘西,那你一定要將以下這幾點記起來。 每周運動3次,有助提升「情節記憶」根據最新國外研究表示,每周運動3次持續4個月,能有助於「情節記憶」能力。「情景記憶」是一種處理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的記憶,也是第1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記憶。情節記憶是一種主觀記憶,能與過去的特定時間、地點等連結的情感,以及其他相關聯的知識連繫起來,是個可以被明確指出的記憶,將發生在過去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個人經歷集合。例如:有個人記得他5歲生日時的場景與事件,這就是情節記憶,個人可時光倒流回溯發生在那個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 而這項研究中,也發現年齡在55至68歲之間運動,在運動時表現出最大程度的記憶力改善。其中運動也包含「走路」,千萬不要低估走路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好處,對許多人來說,走路是容易且自由的,能減輕壓力和增強幸福感,這些對大腦健康也很有益處。 有了規律運動的習慣,就能改善睡眠和情緒,進而影響心臟健康、體重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大腦和記憶力。 吃營養食物 吃對食物對於刺激腦細胞運動、增強記憶力也有很大的影響。如:藍莓、堅果、雞蛋等都是很好的食物。 ◎藍莓藍莓中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和大量多酚物質,具有強大抗氧化力,有助於活化腦細胞,並減少體內發炎的問題,要知道發炎是造成腦部斑塊堆積,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素。 ◎堅果根據《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肥胖…等族群,大腦認知功能和一般人相比,退化得更快,而堅果中的優質脂肪ω-3脂肪酸,有助於改善心臟健康,避免大腦神經元功能逐漸喪失。 ◎雞蛋雞蛋中的維生素B6、B12和葉酸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營養來源,其中,膽鹼是產生「乙酰膽鹼」的主要成分,這項神經遞質能幫助調節情緒和維持記憶,並且提升腦細胞交流效率。 最後提醒大家,記憶力差真的不是年長者的專利,要維持大腦的健康就該趁早開始,如果等到腦部開始退化,可就來不及囉!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9-03 焦點.科普好健康
記憶力變差以為長新冠後遺症?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 醫:出現這些症狀必盡早檢查!
15歲的阿華上個月新冠確診,沒有嚴重的肺炎現象,治療後恢復正常作息,但是一直覺得記憶力變差,事情容易忘記,媽媽懷疑是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因此到診所檢查打針吃藥,但症狀都沒有改善,日前他騎腳踏車出去,不久就摔車被送醫了。不記得摔車 檢查發現原因阿華的外觀只有身體擦傷,但問他什麼情況摔車的?阿華卻想不起來。急診醫師因此安排了腦部掃描,發現有蛛網膜下出血(圖一),一般來說顱內出血的機轉應該要有頭部外傷才對,於是會診了神經外科醫師,針對此不尋常的狀況安排了注射顯影劑的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圖二),經加馬刀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慢慢就恢復正常生活。大腦出血 誘發癲癇反應顱內出血的原因必須有合理解釋,如果是頭部外傷造成的顱內出血,一般都會有頭部撞擊產生的挫傷、撕裂傷,甚至顱骨骨折,但阿華沒有;如果有意識不清或失憶症的情況發生,就必須懷疑腦震盪而需要進一步安排腦部掃描。像阿華如果不是車禍送急診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誘發癲癇反應而摔車,很可能會被誤認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嚴重出血會有致命的危險。依病灶位置 有不同症狀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因缺少微血管的調節,大腦相接的靜脈長時間會變得粗大,管壁變脆弱,就容易破裂出血,引發出血性中風。這是年輕族群中風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出現爆炸性的頭痛,必須進一步檢查顱內血管病變的可能。但若是動靜脈畸形,依其在大腦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常見的症狀,往往是因腫塊效應,造成肢體無力、語言困難、記憶力減退,甚至是情緒異常。若是出血而產生極劇烈的頭痛,或誘發癲癇、視力下降或意識混亂等症狀,就必須緊急就醫。常聽到年輕人在打球中突然倒下,除了心臟病之外,就必須考慮是否是大腦的血管病兆。這時必須緊急送醫才有救回的可能。若大片出血 就必須開顱手術治療是動靜脈畸形治療的唯一辦法。目前針對穩定的患者,可以加馬刀放射手術或介入性血管栓塞手術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大片出血壓迫腦組織時,就必須開顱手術,清除血塊減壓。若有不明原因失語症、癲癇症、年輕型中風、記憶力莫名減退或突發性爆裂頭痛等相關症狀,必須盡早到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及診斷,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只能延緩、不能治癒 失智症用藥時機仍有討論空間
老人家脾氣古怪、忘東忘西,可能不是老番癲、老頑固,而是罹患失智症。依照失智症盛行率7.78%推估,台灣約有30萬名失智症患者,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近年失智症就醫數據,提醒家有長者的家庭,留意失智警訊,及早就醫診斷,延緩失能。根據健保資料統計,近三年失智症就醫人數逐步攀升,從28萬4,172人一路增加到29萬6,997人。失智症不僅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除了記憶力減退,也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退化等,也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恐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家人用心觀察「前驅症狀」,盡早給予診斷治療。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近年在政府、醫界及民間團體、媒體努力下,大眾已提升對失智症認知,而不再認為老人家行為異常只是「老番癲」。他透露母親也是失智症患者,像是作息不正常、重複講同一句話、煮飯忘記關瓦斯等,家人要用心從「前驅症狀」觀察,盡早就醫診斷治療。「失智症問題是現代社會很大的挑戰。」李伯璋表示,每位失智症患者表現型態不同,嚴重程度也有差,曾有同事的父親時常在外迷路,讓兒子天天上演「尋父記」。雖陪伴失智症家人過程辛苦,但他認為仍要把握能陪伴的時光,「不然等家人離開,會遺憾沒有陪他走那段路。」只能延緩退化,失智症用藥現行規定仍須檢討。相較其他疾病有藥物、手術能治療,失智症用藥僅能延緩退化,無法痊癒。李伯璋透露,健保對於失智症用藥仍有諸多規範,像母親罹患失智症時,也是自費買藥讓母親使用。近年醫藥界不斷研究失智症藥物,若需用藥的患者僅靠個人能力很有限,政府適時介入便相當重要。李伯璋說,政策規畫都是以病人為中心做考量,讓有需要的民眾得到支持。例如日前檢討骨質疏鬆用藥給付規定,過去須等「骨頭斷了」才能給付用藥,經過檢討後,應以更積極態度調整。而失智症用藥現行規定並不完全合理,若有民眾或團體反映,健保署都會正面思考並檢討調整。要確診失智症需花時間,包括初步評估問診、了解過往用藥史及病史、症狀表現及惡化程度,再加上神經學檢查、抽血檢查等,綜合評估後才能確認是否為失智症。部分患者可能早有相關症狀,但未就醫檢查確診,或還不符合確診條件下,也無法透過健保給付。李伯璋以近期檢討癌症用藥為例,過去等一線治療藥物沒效後,再給予第二線藥物,但若第二線用藥提前到一線使用,或許能有更好的效果。他認為,疾病治療概念不能都用財務考量做指引,以失智症來說,若先前已有相關症狀表現,應考慮用藥時機是否再提前。跨區就醫情況不多,家人陪伴、日照與人互動很重要。李伯璋表示,民眾要做外科手術,常傾向找「名醫」開刀,本身是外科名醫的他,憶起當年在台南執醫時,有病人預約大腸癌手術,卻在前一天取消,原因竟是要北上找李伯璋哥哥、台大外科權威李伯皇開刀。至於失智症跨區就醫情況並不多,李伯璋舉例,像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的太太、台北榮總神經科主治醫師尤香玉,因專業能力強,吸引不少病人遠從中南部北上求診;近年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下,相信基層診所也能給予民眾最好照顧。失智症除了醫療層面,更重要是給予陪伴。李伯璋說,他岳父也是失智症患者,近年參與日間照顧中心活動,與其他長輩互動、每天生活精彩,好過成天關在家中。他鼓勵民眾觀察家人有類似症狀應盡早治療,例如公婆若是失智患者,而媳婦沒有相關概念時,可能容易起衝突。失智症盛行率推估人數,與實際就醫人數相當。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數也必然增加。不過失智症盛行率推估數30萬人,與健保署統計29.7萬名失智症就醫人數相當接近,這樣的情況在其他疾病屬少見。李伯璋認為,失智症診斷方法與其他疾病不相同,也可能有部分失智者尚未被確診。以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年齡層統計,51至60歲為1萬3,536人,61至70歲則是4萬6,924人。李伯璋認為,人老化疾病會陸續浮現,65歲前後正逢退休之際,今年68歲的他也分享,每天維持快樂心情、也不認為自己老,退休在家不一定好,有時候忙一點有事做比較好。他認為,人無法知曉未來會不會罹患失智症或其他疾病,維持愉悅心情、多念書讓腦袋靈光,相信是最好的解方。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 醫師教4關卡檢測助釐清認知障礙原因
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大類,退化性失智多於血管性失智患者,而退化性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目前失智症並沒有藥物或其他方式治癒,僅能延緩腦部功能退化的時間。不過,除了退化性以及血管性的失智症以外,還有些人是因為使用特定藥物,或是缺乏營養素等,出現類似失智症的症狀,這類的失智問題,有機會透過對症下藥,讓症狀逆轉。1.醫師問診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症,初步區分屬哪一類、嚴重程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不是所有認知功能下降都是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約六成、血管性失智症近四成,其餘零星的案例,屬於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障礙,這類患者多數可找出原因,並有機會讓失智症逆轉。診斷失智症,會先透過「醫師問診」、「填寫量表」以及「抽血」,同時輔以「儀器檢測」,協助明確診斷罹患哪一類型的失智症。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第一關醫師問診以及填寫量表,可以先區分出屬於哪一類的認知障礙,並辨別嚴重程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卡。2.填寫量表量表非常多種,懷疑家人失智時,可先上網搜尋AD-8量表自評。陳怡君表示,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大多是由家屬陪伴就診,症狀大多主訴「記憶力變差」,也有些是「行為表現異常」,以前不會忘記的事情開始忘東忘西,學習力變差;平常很會理財,卻突然不會規畫;平時情緒穩定近期卻時常失控;偶爾迷路回不了家、誤闖管制區等。呂旻益表示,當判定極可能為失智症患者時,醫師會協助做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後續再依照判斷做不同量表的評估。評量失智症的量表有非常多種,包含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等。其中AD-8,家屬在懷疑親人罹患失智症時,即可從網路上找尋量表自評。3.抽血可釐清是否特殊原因引起認知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陳怡君表示,抽血是為了釐清是否為特殊原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缺乏維他命B12或是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藥物副作用、酗酒、睡眠障礙、憂鬱症或是焦慮症,又或是水腦症等,這類情況只要給予適當的補充或是改善感染、降低腦壓等,都能讓原本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恢復到正常。4.儀器檢查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診腦內是否發生變化。儀器檢查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以及磁振造影(MRI)協助確認診斷,像阿茲海默症早期會出現內側顳葉萎縮。最後再透過神經心理學檢查,釐清患者罹患的是原發性失智症還是次發性失智症,呂旻益說,原發性失智症就是指退化性失智症,次發性是指可以找得出原因的失智症。兩大類用藥失智無法逆轉 藥物僅能延緩惡化失智症用藥主要以「膽鹼酶抑制劑」以及「NMDA受體拮抗劑」兩大類為主,這兩大類有四種成分是台灣最常用的藥物成分。膽鹼酶抑制劑有三種成分,分別為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NMDA受體拮抗劑則是Memamtine。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使用Donepezil的量最多,用於原發性失智症的患者,110年有1萬1,755千單位,其次依序為Rivastigmine,110年用量為8,475千單位、Memamtine 110年用量為4,749千單位、Galantamine為189千單位。呂旻益表示,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的原因是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影響腦中分泌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腦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逐漸退化,乙醯膽鹼會愈來愈少。因此透過膽鹼酶抑制劑減少患者腦中乙醯膽鹼被分解的機會,進而改善失智症狀。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打麻將能預防失智症嗎?專科醫師教你正確的預防方式
隨著人口老化,國內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醫師表示,失智雖無法治癒,但如能早期發現,能延緩病況惡化;另外也可透過飲食、運動等方式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忘東忘西就是失智?須從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判別。一般人想到失智,最常聯想到的症狀就是「記性變差」。但是人一忙起來,往往出現忘東忘西的現象,而早期失智的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老化現象。究竟如何分辨只是單純記性差還是失智?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主要可從三個面向來判斷,包括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劉子洋說,記憶力衰退最常見是丟捷運卡、忘記鑰匙等,雖然都是小小的事件,但如果不斷重複發生,可能就是警訊。但失智是長期緩慢退化的疾病,很難定義一周或是一個月內發生「忘東忘西」的頻率,因此可以搭配能力和精神個性出現變化加以判斷。而能力變化通常依據患者本身擁有的技能來判斷,例如原本很有理財頭腦的人,一再出現算錯錢、搞錯金額的狀況;或是原本駕駛能力很好的人,開車和停車空間感變差,都可能是失智的前兆。另外,個性改變,如原本脾氣很好卻變得常常發怒,也需要注意,早期就醫、治療。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相關研究仍不明確。依據健保統計資料,110年失智症病人總就醫人數,男性11萬7,897人、女性17萬9,100人;新診斷的失智症就醫人數則為男性2萬1,598人、女性3萬669人;女性人數都多於男性。劉子洋表示,對於失智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說法,確實有些研究會比較男女人數差異的原因,但針對荷爾蒙治療的研究並未看出顯著差異,因此未針對性別進行疾病預防。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則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失智症是漸進式而非突發的病症。而且雖然發生原因不明確,但許多研究仍指出,少動腦、缺乏運動、三高等血管相關問題、聽力退化、年齡、遺傳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依個人興趣找動腦方式,不必非得學打麻將。而40歲後腦部就會開始退化,必須趁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尤其若家中有失智症病史者,更要「超前部署」預防。廖品雯表示,如果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包括正常睡眠、規律運動、控制三高問題等,確實能夠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另外,維持社交、動腦的活動,主動學習新知也有助於預防失智症。不過針對坊間常說「打麻將」可以預防失智症的說法,廖品雯說,促進大腦活動的方式很多,每個人的興趣、個性不同,「不是只有打麻將可以預防」。若為了預防失智而逼迫他人從事不喜歡的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等反效果。多運動、學新知、地中海飲食,都要「持續」才有效果。最好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的興趣,從事唱歌、看書、繪畫、寫書法,甚至打電動、手遊都是很不錯的方法。但廖品雯提醒,看電視是「被動」吸收資訊,和繪畫、打電動等「主動」產出的活動不同,不是好的預防方式。除了運動、主動吸取新知外,劉子洋也表示,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的人較不易罹患失智症,因此普遍認為此類飲食方式有預防效果。劉紫陽說,地中海飲食以五穀類作為主要澱粉來源,多食用新鮮蔬果,並搭配橄欖油、堅果、深海魚類等油脂和蛋白質。而不論是運動、飲食或是吸收新知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培養並「維持」,才能有預防效果。
-
2022-08-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長者染疫難擺脫後遺症 染疫後難重返機構
國內60歲以上長者今年累計83萬2133人染疫,包括中重症1萬9835人,8057人死亡。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染疫康復後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症狀,例如疲勞、心悸、關節疼痛、記憶力衰退,嚴重還可能呼吸衰竭、血壓異常、失智等。專家觀察,臨床上高齡長者確診後,常出現低血氧、肺纖維化、皮膚病灶問題,嚴重可能得住護理之家,長期依賴氧氣。長者容易有慢性疾病纏身,確診新冠肺炎後,復原期較年輕人更長。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近期1名7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T),確診後突然暴瘦10公斤,且隔離結束後,雖醫師評估可以出院返家休養,但他時常血氧偏低、頭暈,每天仍需使用半天的氧氣,連睡覺也得用氧氣,憂心已釀肺纖維化問題,更糟的是確診後再也無法正常出門。謝嘉娟表示,若長者染疫中重症、插管,後續呼吸功能變差,無法自然呼吸、需額外給氧氣時,就無法回到一般的長照機構居住,需改送有呼吸照護的護理之家,但給氧氣額外增加的花費,往往會讓家屬難以接受。她說,醫師會定期讓長者回診胸腔內科評估肺功能,並慢慢降低額外氧氣流量濃度,不過染疫長者許多嚴重依賴氧氣,甚至無法脫離,面對接下來新1波疫情,仍須嚴防。謝嘉娟指出,除了肺部問題,還有兩成的長者確診新冠肺炎後,引發皮膚病灶問題,從輕微到嚴重都有。1名70多歲患者,確診後皮膚出現濕疹,會泛紅搔癢,跑遍皮膚科、家醫科、風濕免疫科等,甚至一度癢到掛急診,後續透過口服抗組織胺、擦藥才改善不適。她表示,有可能長者確診在隔離病房期間,因為無法盥洗,只能用擦澡方式,加上本身疾病問題,引發皮膚發炎。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部分失能長者染疫後因無法送往機構照顧,先由家屬帶回家,但因非照顧專業,短短幾天長者就產生壓瘡、泌尿道感染、胯下黴菌感染等,若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連帶出現嚴重發燒、敗血症,都有生命危險,必須盡快返回醫院治療。
-
2022-08-2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定義不同! 此肝非彼肝,此腎非彼腎
男女約會。女:「我怒火燃燒!」男一聽馬上親過去。女的大怒:「我正生氣,誰敢惹我!」男:「妳不是說慾火燃燒嗎?」中國文字,火字用很多,心中一把火、火大、火冒三丈、火上澆油、赴湯蹈火…等,與醫學上有關,而過去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就是「肝火旺」,這是中國傳統的醫學名詞,意指火氣大、口臭、睡不著的病症。事實上,傳統醫學的「肝」與現代醫學的「肝」是不一樣的,傳統醫學中除了國人耳熟能詳的「肝火旺」之外,就是「腎虧」了。傳統醫學中的「腎虧」泛指腰痠背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與現代醫學腎不好的腎虧─尿毒症是完全不同的。會有這些落差是因為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器官的定義不一樣。前者是以陰陽五行的學說來定義,人體的各種臟器例如肝經、膽經等加上虛擬的一種醫學理論而來。而在現代醫學中,各種器官都是實體的,例如肝是指位於人體腹腔右上方最大的器官,而腎臟則是位於右邊肝臟下面及左邊腰部各一個的實體器官。現代醫學中,肝不好會肝昏迷,會吐血,會黃疸,全日睡顛倒,會死亡;腎不好引發尿毒症,不洗腎或換腎會酸中毒而死亡,而沒有人會因肝火旺或腎虧而死亡。因此,了解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不同定義很重要。此外,耳聰目明也很重要,分不清楚對方已經怒火燃燒或慾火燃燒,不僅好事不成,反而會挨揍挨耳光呢!總之,平日多吸收正確的醫學常識,注意身體健康,才能擁有健康而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腦霧 金融理專確診後焦慮、記憶力退步
新北一位陳小姐任職於金融業,過去常幫VIP客戶做理財規畫,今年5月中罹患新冠肺炎之後,無法專心分析數據與閱讀報表,資料看過就忘,症狀持續1個月後,到衛福部台北醫院就醫,醫師診斷與認為與長新冠的腦霧及焦慮有關,安排陳小姐接受血管雷射與復健治療,從長新冠解脫,恢復正常工作狀態。陳小姐指出,隔離結束重回工作,經常無法專心,資料看過就忘,連說明投資商品會緊張到上氣不接下氣,導致客戶逐漸流失,她發現已影響工作狀態,才鼓起勇氣去醫院求診。復健科主任葉圜叡說,大多數長新冠症狀是高度主觀的,例如注意力和記憶障礙,病人可能會因為不敢啟齒,不願尋求就醫治療,有類似原因而不敢就醫的疾病,還有慢性疲勞綜合徵和纖維肌痛,但這些都是可以改善甚至治癒的,他提醒必須提高對長新冠的認識。葉圜叡指出,為陳小姐安排每周3到4次的治療與復健運動。持續6到8周之後,陳小姐的腦霧、呼吸困難、焦慮的問題獲得明顯改善,而且在肌肉力量、步行能力、坐與站立的表現和生活質量方面都大幅提升,終於又能回到自己樂愛的金融業,繼續幫客戶做理財規畫。
-
2022-08-25 失智.大腦健康
靠飲食也能改善注意力!專家推薦4種有益大腦健康的食物
不管是因為確診過後長新冠症狀、或是本來就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濟等情況,這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生活作息所造成的影響,包括遺傳、運動量、生活方式、環境因素。另外,吃進什麼對於大腦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地中海飲食有助提升認知功能、記憶力!吃對食物,對於記憶和大腦功能可是有很大幫助!就像有些食物對於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有助於保持的大腦敏銳度,並且越來越多實證,日常中依照地中海飲食,來提升認知功能、記憶力。4種有益大腦食物:蔬菜、漿果、DHA、核桃1、多攝取蔬菜:攝取足夠的蔬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包括綠花椰菜、高麗菜和深綠色蔬菜,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如何增加蔬菜攝取量?不妨試試在三明治中放入甘藍沙拉或羽衣甘藍,不僅增加口感,又可以吃到更多蔬菜。2、漿果類水果、櫻桃:漿果常見的像是黑莓和藍莓、草莓等,其富含花青素和類黃酮等植化素,幫助記憶功能。可以將漿果或櫻桃作為零食,混入麥片或烘烤成富含抗氧化劑的甜點。是否只能選擇新鮮的?冷凍、乾燥的漿果和櫻桃,一樣可以吃到營養成分。3、攝取足夠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對於大腦健康相當重要,協助改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處理速度。那些食物富含DHA?海鮮、藻類、魚,包括鮭魚、黑鮪魚、沙丁魚和鯡魚。建議每週1-2次用魚代替其他肉類,以利攝取到足夠的Omega-3脂肪酸。用燒烤、烘烤方式,可以品嘗到魚的原始風味及營養。如果不喜歡吃魚,可以從魚油、海藻或微藻保健食品中獲取DHA及Omega-3 脂肪酸。4、核桃:核桃有益心臟健康,還可以改善認知功能。核桃富含蛋白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維他命B6及E等豐富的營養成分。不僅可以在沙拉中或是菜餚中加入核桃;也可以在下午嘴饞時,當午茶零嘴,不過要記得一次不能吃太多,以免吃進過多熱量!雖然這些食物不能立即改善大腦功能,但循序漸進的攝取,必對健康有所幫助!【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乳房纖維囊腫不等於乳癌病變,乳房纖維囊腫發生原因、診斷方式、治療方式每天吃一顆全蛋,竟可保護心臟!研究:吃雞蛋體內好膽固醇含量較高!長期胃食道逆流恐引發胃潰瘍、食道癌?!胃食道逆流成因、症狀、飲食建議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8-24 醫療.腦部.神經
「特定頻率電刺激+特定腦區」有助長者記憶力?用於治療待研究
人年紀大了,有時會感覺記憶力不如以往,而且似乎只能接受,無法改善,不過,波士頓大學心理學和腦科學系今天發表於《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對此提出挑戰。研究顯示,以特定頻率的「經顱交流電刺激」作用在左前額葉、左下頂葉,有助提升健康老人的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而且效果能持續長達一個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多位國內學者評論此研究,學者們對此研究結果有高度興趣,但認為要應用於失智症等有認知神經疾患長者身上,還需要更多研究。另也提醒,實驗用的並非一般交流電,不可在家模仿嘗試,以免發生危險。這次研究共有150名平均70多歲的右撇子健康老人參與,其中55%白人,33%亞洲人,11%非裔美國人、3%西班牙裔,0.7%美洲原住民或大平洋島民,研究期間每天接受電刺激20分鐘,連續四天。實驗時受試者會聽到20個單字,共進行5次,有100個單字,受試者必須立即回想這些單字,以測試短期記憶力。結果發現,以特定頻率刺激特定大腦區域,可改善記憶單字的短期及長期能力。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健康老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鄭嘉雄表示,此研究有縝密實驗設計,經過交叉驗證,發現「高頻」經顱交流電刺激作用在「左腦前額葉」可提升健康高齡者的長期記憶功能,「較低頻」經顱交流電刺激作用在「左腦下頂葉」,則可提升健康高齡者的工作記憶功能。但鄭嘉雄也提醒,研究對象是健康老人,同樣刺激方式對已有記憶功能缺損的患者是否有同樣效果,有待商榷。此外,研究以「自由回想」作為療效指標,不能直接推論到仰賴記憶功能的日常活動表現。台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徐慈妤指出,此研究發現,相較於原本記憶力就比較好的老人,本來記憶力表現較差的老人接受電刺激後,改善幅度更大,這可能有助於未來臨床測試因疾病而造成記憶退化的族群。需要提醒的是,研究使用的經顱交流電刺激都經過實驗安全測試,並非一般交流電,民眾不可以在家自行嘗試,以免發生危險。台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郭柏呈表示,若能藉由更多基礎實證研究,建立特定神經活動、認知與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更有機會透過刺激大腦特定頻段神經活動,去改善認知運作表現,甚至有機會結合藥物與認知訓練,延緩退化與失智。
-
2022-08-22 養生.聰明飲食
控制體重、預防三高 專家詳解媲美地中海飲食的北歐飲食法
講到北歐食物,或許台灣人想到的都是IKEA的肉丸子配馬鈴薯泥,其實北歐的飲食絕對不只是這樣,而且北歐飲食法是近年來新流行的一種健康飲食法,深受國外許多飲食、營養專家推崇,可以說與南方的地中海型飲食法並駕齊驅。什麼是北歐飲食法北歐飲食法是流傳於北歐國家如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等國的飲食法,其共同特色為:⚫ 食用較粗的、低麩質的全榖雜糧,如黑麥、裸麥、燕麥等⚫ 大量水果,尤其是莓果類(特別是北歐越橘 lingonberry)⚫ 許多蔬菜,尤其是比較多的根莖類蔬菜,如甜菜、大頭菜、胡蘿蔔等⚫ 大量富含油脂的海魚,如鮭魚、沙丁魚、鮪魚、鯖魚等。(那個臭名在外的醃漬鯡魚與發酵鯊魚不在此列……)⚫ 常使用芥花油 Canola oil⚫ 許多豆類、堅果、種子⚫ 偶爾吃優格或低脂乳製品以及雞蛋⚫ 較少吃肉類這些食材通常來自本地與周邊的海洋較多,有較低的食物里程,代表食材新鮮也有較低的碳排。北歐飲食的優點北歐國家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同時生活品質也越來越高,北歐飲食功不可沒,所以被推崇為健康的飲食法,依照食品與營養專家的分析,北歐飲食法的優點在於:良好的油脂富含油脂的海魚提供許多omega-3油脂如 DHA 或更珍稀的EPA,芥花油也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omega-3油脂,所以這樣的油脂攝取有較低的飽和脂肪酸,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因此有益於降低膽固醇、維護心血管健康、對於幫助記憶力、提升腦力也都有很大的好處。豐富的纖維根莖類蔬菜、全穀類、豆類、種子都是良好的纖維來源,因為纖維利於吸附水分,消化也比較慢,所以對於維護腸道菌相、幫助排便、降低膽固醇、維持血糖穩定也都有很好的幫助。莓果的抗氧化力莓果裡的花青素與多酚是非常好的抗氧化物,對於抗氧化、抗體內慢性發炎特別有益,所以對整體免疫力、預防阿茲海默、預防動脈硬化、預防關節炎等多方面的效果,花青素對於預防黃斑部病變也很有幫助。優質蛋白質魚肉、豆類、種子、雞蛋、低脂乳製品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可以幫助肌肉力量的維持,也對血糖控制穩定有益。低糖、低精緻碳水化合物因為有豐富的蛋白質、油脂、纖維,所以比較有飽足感,因此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較低,而且碳水化合物來源都是較粗的穀類雜糧,而且低麩質或無麩質,所以血糖上升的速度較慢,有益血糖穩定,不容易餓,也有助於預防第二型糖尿病。豐富的微量元素堅果、種子、穀類的種皮都是豐富的微量元素來源,有天然的維生素E、維生素B群、鎂、鈣、鋅、鉀等等,都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所必須。維生素D北歐因為季節因素,冬天有很長的時間曬不到陽光,特別重視維生素D的攝取,否則憂鬱是很常見的事。北歐飲食裡有豐富的海魚、乳製品、雞蛋都供應了很多天然的維生素D。參考前文北歐的陽光-可以預防憂鬱的維生素D。綜合以上優點,北歐飲食法確實在控制體重、預防三高、預防阿茲海默等等方面有很好的益處,也很值得大家參考一下。不過,北歐飲食特別重視的永續性、在地性也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我們並不需要照章全收,應該要思考屬於台灣最健康,同時也能兼顧永續性的飲食法。北歐飲食給台灣的啟發依我的角度來看,參考地中海飲食、北歐飲食法或任何健康飲食法,台灣有很多相對應的優良食物值得我們應用與推廣。⚫ 台灣四面環海、優質的魚、海鮮是豐富的,這提供了優質的蛋白質與魚油的來源。⚫ 此外,台灣近年來也鼓勵推廣旱作雜糧,所以大豆、薏仁、芝麻、花生或其他豆類都可以成為植物性蛋白質或是五穀的來源。⚫ 台灣知名的苦茶油也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優質油脂,還被美譽為東方的橄欖油。⚫ 而台灣可以生產的芝麻油更是富有抗氧化力的芝麻酚的優質油脂。⚫ 台灣水果的多樣與優良品質更是我們自豪的,水果如芭樂、鳳梨、屬於本土性的莓果-桑葚等,都可以提供很好的抗氧化力。⚫ 所以以上台灣產食材都足以上台灣健康飲食獨樹一格,同時兼顧美味、健康與永續,是不是值得我們思考看看呢?延伸閱讀:75%的國人維生素D攝取不足,國健署提高建議攝取量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4: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服務時間 盼更彈性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目前失智症診斷並不困難,但部分長者於失智症初期病識感低,不認為自己失智或家屬對失智有所迷思,誤認為老人家記憶力消失是正常現象,均可能因此延誤治療而不易診斷。建議若發現老人家常出現忘東忘西、妄想、疑心病增加等,應盡速就醫檢查。甄瑞興表示,經過多年推廣,許多民眾對失智症有更多了解,臨床上透過心理師評估,再經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抽血等方式診斷失智症,對於額顳葉失智症等,如美國影星布魯斯威利罹患失語症,診斷時確實會多花一點時間,但這類患者約占失智症患者四%。但在失智照護方面,甄瑞興說,藥物只能延緩失智惡化,通常家屬須負擔所有照顧責任,「壓力真的很大」,根據行政院資料,全國已布建失智共照中心114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達514處,但共照中心數量仍不足,而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服務時間常常只有半天,若失智症家屬需外出工作,據點根本無法發揮功能。甄瑞興指出,相關單位目前多利用空閒校舍設置失智共照中心或日照中心,但設置速度應該加快,另一方面,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服務時間應該更有彈性,讓失智症家屬可以充分利用。現在有許多失智專科醫師自行開業服務病患。甄瑞興認為對失智長者是一大福音,許多失智長者無法出門或獨居在家,基層診所醫師可居家訪視,讓失智長者在地老化。不過,目前居家訪視補助太低,建議政府全盤考量擬定增加補助等配套措施,或由健保應給予部分給付,讓失智長者可以經由在宅醫療,守護健康。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居家醫療如同偏鄉、離島醫療是重要議題,健保署正努力朝向修訂健保支付標準的方向前進,若加上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可以重新分配健保資源,將以給予居家醫療等更合理的給付為目標。甄瑞興說,目前長照服務仍不足,無法提供失智長者妥善照顧,許多失智長者年紀大或疾病後期時,家屬無法廿四小時照顧,而常把老人家送到安養機構,每隔兩、三個月探視一次,甚至有家屬再也不來探視,避免「失智長者悲歌」上演,呼籲政府重視失智長者照顧問題。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3:失智≠正常老化 46%民眾全誤會
失智照顧是超高齡社會重要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調查顯示,近五成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當中逾半學歷在大學以上。專家指出,雖然年紀愈長,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愈高,但失智症其實是大腦病變,並非正常退化,及早介入可延緩惡化,不應把失智視為正常老化,以免失去早期發現的先機。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進行「失智症識能與使用資源」調查,共有一三六六人填答,雖然近八成民眾知道,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等徵兆為失智警訊,逾九成民眾知道預防失智靠社交、動腦和運動,定期吃銀杏無效,但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認為失智是正常老化,其中五成六具大學學歷。雖然年紀漸長,記性可能變差,但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語言能力、方向感,正常老化都不會如失智症患者般快速退化。長庚土城分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說明,以記憶力為例,雖然隨著年紀增長會遺忘某些事,但稍加提示便會想起來,不至於整件事都完全不記得,「老化會遺忘細節,退化是整件事消失」。在語言能力方面,失智症患者一方面表達不順暢,同時因理解能力下降,對於別人說話,可能需要覆頌很多次才能解讀。再來是方向感,徐榮隆表示,失智症患者因腦部退化,經常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走道熟悉的街口也可能不知道要向左還是向右,明顯失去方向感,因此失智症患者容易迷路和走失。徐榮隆進一步說明,失智症患者腦細胞明顯減少,若是阿茲海默病患,大腦海馬迴更明顯萎縮,這些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出現的現象。如何觀察失智症前兆?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建議,「可以和兩、三年前的自己相比」,評估自己記憶力是否變差、處理事情的能力是否退化?也可以透過工具協助測驗,像「AD-8極早期失智症檢測量表」,只自我懷疑有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失智症成因多元,王培寧表示,基因、環境、生活型態、慢性病等,皆可能有影響。徐榮隆也說,頭部曾經外傷、家族病史、年齡都是致病因子,研究發現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三高、頭部外傷,維持運動習慣、一定程度的社交活動,有助於避免腦部退化,也建議減少抽菸、喝酒等。王培寧表示,失智症用藥僅能延緩部分病情,同時還要透過非藥物治療,例如認知訓練、體能活動等;家屬陪伴相當重要,鼓勵失智症患者從事社交活動,以減緩病情惡化速度。過去曾發現長輩們最喜歡互動的對象是孫子女,許多出現疑似症狀的長輩不願就醫,若能由孫子女關心長輩、陪同就醫,或許有助及早發現,避免惡化。
-
2022-08-19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師認證!早上起床空腹「吃4種食物」最好 愈吃愈瘦、降血壓還能控膽固醇
你有吃早餐的習慣嗎?不少人早上為了趕著上班、上學,早餐經常匆匆打發,但許多人美好的一天就是從早餐開始,起床之後享用一頓豐盛的早餐,對健康很重要,也是開啟一天忙碌生活的小確幸,但究竟該怎麼吃才能精神百倍、體力充沛? 早餐吃4類食物 補充能量、避免負擔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早餐吃得好不好非常重要,不僅是吃的食物種類,還有時間順序,都必須好好掌握,營養師朱瑞君分享,4種食物補充早餐能量也不會有太多的負擔:1.雞蛋豐富蛋白質能夠增加飽足感,能降低卡路里攝取,並為身體帶來滿滿能量。2.藍莓藍莓除了提高新陳代謝,也能增強記憶力,並且控制血壓。3.堅果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礦物質等,但需適量食用,才能避免攝取超量卡路里。4.燕麥燕麥中有許多營養,富含可溶性纖維,能有效降低體內的膽固醇。 延伸閱讀: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
2022-08-19 醫療.懷孕育兒
懷孕會變笨、一孕傻三年,是真的還是假的? 研究證實:懷孕使女人記憶力、學習力提升!
常聽媽媽抱怨:「生孩子之後,我的記性變差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懷孕之後,媽媽的腦子有什麼樣的轉變?最新研究顯示,懷孕會讓媽媽變聰明!人家常說一孕傻三年,看看自己在某方面好像真的如此?鑰匙忘記帶、一時想不起某個朋友的名字、或是忘記自己剛剛要找什麼......但看看我們自己親手照顧的孩子,又覺得其實自己很精明?懷孕後,女人到底是變傻?還是變聰明?懷孕的媽媽變得更聰明長庚大學曾對懷孕過的老鼠vs沒懷孕過的老鼠做過研究,發現驚人的結果:1.把懷孕過的老鼠、沒懷孕過的老鼠同時放在迷宮裡,測試他們覓食的速度後發現:有懷孕的老鼠覓食速度更快速。2.如果兩隻老鼠都沒生產過,但其中一隻老鼠卻有照顧幼鼠的經驗,兩隻老鼠尋覓食物的速度相同。3.有懷孕的老鼠更勇敢。研究人員秀出一張圖表,顯示出三組對照組的勇氣指數分別是:生產過一次的老鼠>生產過兩次的老鼠>從沒生產過的老鼠。 當媽媽變聰明的4個理由除了長庚大學,《科學人雜誌》也做過類似的研究,證實懷孕會讓女人的學習能力跟記憶力都有提升。.催產素催產素不僅能引發分娩時的子宮收縮和促進乳汁分泌的功能外,也能夠影響腦部的海馬(負責調節情緒與記憶和學習的區域),增進長期記憶。 .激素變化懷孕期間激素的濃度變化,影響神經活性,同時改變腦區的神經元與神經膠細胞,進而增進空間記憶與學習能力。 .懷孕激素雌性動物受到懷孕激素的反覆影響,腦皮質區的扣帶、額葉及頂葉等接收大量感覺輸入的區域,較少出現退化和萎縮的細胞。換句話說,懷孕激素可以抵消老化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皮質醇激素產後體內含有高量皮質醇激素的媽媽,受制於母職的壓力,反而提高注意力和警覺性,間接強化親子聯繫。所以你覺得懷孕、養育小孩真的會讓媽媽傻三年嗎?其實根據媽編的經驗:「我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上。」有了小孩後,育兒就成為我們的全部,也是生活的重心,自然會拿出100%的心思對待。更何況,我們長期睡眠不足、遭受精神折磨,孩子還能養得那麼好,不就驗證了「當媽媽後,女人變得更聰明」這一論點嗎?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1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榮民之家命案 醫師:阿茲海默症恐併情緒行為障礙,要注意
新北市三峽區榮民之家發生命案,凶嫌罹患阿茲海默症,性情變得多疑,幻想著臥病在床的榮民對他不利,竟用圍裙繩子將他勒斃。對此輔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忠毅說,阿茲海默症就是失智的一種,除認知功能退化外,也常會合併情緒行為障礙,照護上應給予情緒支持,轉移注意力,可減緩症狀。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忠毅說,阿茲海默症,是目前常見的一種失智症,因患者大腦退化,造成認知功能退化,最明顯狀況,就是患者記憶力退化,尤其是短期記憶部分。但目前病因,尚未完全確認,一般被推測與腦部不正常的蛋白堆積、發炎反應、腦部代謝等多面向有相關。林忠毅說,失智症會認知功能退化,常見記性不好、注意力變差、語言退化、執行功能變差、空間關係變差、社交辨識能力下降等。同時失智症常會合併情緒行為障礙(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簡稱BPSD),病況包括憂鬱、焦慮、失眠、疑神疑鬼或妄想(常見是被害妄想,尤其是東西被偷,因為病人記憶不佳,常會用東西被偷解釋找不到東西的狀況)、幻覺等。也因此,百分之30到百分之98有上述症狀患者,會讓照顧者困擾。林忠毅建議,對於失智患者,被照顧者需要得到情緒支持和衛教,並有適度的喘息時間。與其相處,也盡量減少爭辯,給予情緒支持。遇到患者出現情緒困擾,嘗試轉移病人注意力,或是規則的生活習慣(如固定的課程或是日照服務)、音樂、懷舊治療等,許可幫助患者減緩症狀。另外,一般失智症對人有攻擊性行為,若不是因譫妄症造成的急性原因,可透過病人常提及、在意的事情做考量。如病人長期執著於特定的人、事、物,就需要特別小心,他可能潛在有攻擊性。而相關紓解協助控制,既可針對患者行為、環境調整,或使用短期藥物來控制。
-
2022-08-18 失智.新手照顧
忘了吃過又再吃 失智長輩變胖
● 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退化,無法分辨身體飢餓● 用餐環境宜安靜避免分心,吃完飯漱口刷牙● 飲食定時定量,少油、少重口味輕度失智的張奶奶生活自理能力良好,但有時候忘了先生已經過世,餐點會多準備一份,結果午睡醒來後直接吃掉。過了一段時間,子女發現媽媽變胖,而且三高數值變為紅字,該怎麼解決過度攝食的問題呢?不食、貪食 要耐心引導許多家屬常疑惑,為何失智症患者才剛吃飽又要吃,不給飯又會引發爭吵,照顧患者正常進食真的好難。WaCare專家、營養師陳玉蘭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記憶力衰退會忘記是否吃過飯,或是認知功能退化而無法分辨身體的飢餓感,不想吃、一直吃,甚至誤認食物亂吃。照顧的重點就在不厭其煩地提醒,最好的方式是記錄下來,安撫長輩確實已經吃過,用責備的口氣只會得到反效果。重複進食會導致肥胖及慢性疾病,失智症患者常因健忘而貪吃,家屬阻止過程爭吵不斷,最後只好放任隨意吃。陳玉蘭建議,引導長輩養成記錄飲食的習慣,可增加印象感,若身體健康出問題時,還能提供給醫療團隊評估飲食情況。除了手繪表單,不妨多加利用時下流行的飲食記錄App,還可精算卡路里攝取量,善用科技照顧失智症患者是很好的輔助。失智症患者的情緒說來就來,當下爭執或禁食小心引發暴力行為。陳玉蘭提醒,用緩兵之計先轉移注意力,並誘導到其他感興趣的事物,若還是惦記著吃東西這件事,改給予水果、麥片、低卡小點心等食物代替。鼓勵動一動 戒嘴饞欲望另外,可以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外出散步或做運動,增加長輩的活動意願之外,也避免吃完就躺著,容易影響消化吸收。陳玉蘭分享,曾有一位高齡阿公,家屬驚覺吃肥皂的怪異舉動,這種情況是異食症嗎?她說,詳細了解後,發現是個案錯把肥皂當成餅乾,失智症晚期可能根本忘了食物是什麼。異食症則常好發於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需有連續一個月以上吃怪東西的明確診斷;部分失智症長者會有異食現象,但不會用異食症來評斷,家屬應簡化餐桌物品、在包裝外層寫上大字警示語,降低誤食機會。避免過食3原則1.轉移注意力,引導到其他感興趣的事物。2.調整為少量多餐,增加水果、低卡零食。3.家中不要放太多的食物,記錄進食明細。
-
2022-08-17 醫療.精神.身心
艾成墜樓亡/艾成生前憂鬱症纏身!憂鬱症有3大核心症狀,心理師建議5撇步防鬱
藝人艾成驚傳墜樓身亡,昨(17日)下午在板橋殯儀館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會同法醫相驗確認死因,確認為意外逝世。《聯合報》報導,艾成生前遭憂鬱症纏身,因與妻子王瞳感情分分合合,演藝事業和餐飲副業也一直起起落落,今年4月底還忍痛收掉艾叻沙西門町創始店慘賠500萬,他一度在直播鏡頭前哽咽,也因壓力太大一度血壓飆到180、心跳也到120。>>相關新聞其實不只名人藝人壓力大,現代人生活緊張,有憂鬱症狀的人也不少。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曾受訪指出,每個人都會憂鬱,但不見得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當情緒低落並伴隨相關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才被界定為符合憂鬱症的標準。憂鬱症有幾大核心症狀群,一是情緒症狀,會感到憂鬱,快樂不起來。二是生理症狀,包括睡眠減少、食欲和體重降低或增加、性欲減退、常感頭痛、胃痛或肌肉緊張。三是認知症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挫折忍受度降低、記憶力減退、思考負面扭曲、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根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衛教資料指出,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共有九個症狀,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憂鬱症找上門!憂鬱症9症狀● 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興趣與喜樂減少●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增加● 失眠/嗜睡● 思考動作變緩慢● 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延伸閱讀】>>一肩扛四方壓力的中年男人!若有憂鬱、對生命的擔憂、對成就的反思等警訊,務必尋找醫師或心理師求助如何與憂鬱症家人相處?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說,當患者想說話的時候,親友只需傾聽,不要急著給回應。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大多會很緊張地希望可以幫助患者,「有什麼需要幫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藏著高、低位階感。方俊凱建議,改為「你這幾天怎麼樣?」讓患者覺得被關心與支持。【延伸閱讀】>>憂鬱症患者僅2成對外求助 醫師傳授「陪伴」的藝術季節性情感疾病好發 防『鬱』5招此外,時序入秋,情緒障礙中的「季節性情感疾病」也較易好發,如果察覺自己情緒上有重大變化,草屯療養院長臨床心理師張一賓建議,透過「防『鬱』5撇步」來防治憂鬱症和維持身心健康。防『鬱』5撇步第一步:「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睡7至8小時,保持活力充沛迎接挑戰。第二步:「多做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的方法,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開心愉快的腦內啡。第三步:「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第四步:遇到苦惱及困擾時,懂得「找人傾訴心中不悅」,向信任的人傾訴心中憂悶,及時發泄才不會積壓成疾。第五步:「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學著正面樂觀讓自己快樂,快樂能提升個人能力、流露自信、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富有意義。艾成所屬鳳凰藝能公司總經理趙善意聲明:「感謝所有關心艾成的粉絲及朋友們。」事發後已緊急通知艾成在馬來西亞的父母,相關手續也正與政府相關單位洽辦中,很快就會抵達台灣。「王瞳目前身心狀況相當虛弱。」趙善意表示,任何人遇到這種事情的悲痛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希望各界給王瞳一點空間,讓她可以療傷止痛,盡快走出傷痛。趙善意說,由於艾成是基督教徒,未來的治喪將採宗教儀式,舉行追思禮拜。確切的日期將在確定之後向外界告知,至於是否開放粉絲追思會再遵循艾成家人和教會的意見,會想辦法盡量安排讓粉絲悼念。★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9月將進入長新冠高峰 醫建議:整理症狀發生序再就醫
8月6日最新發表於《刺胳針》的荷蘭萬人研究,首度提出較精確「長新冠盛行率」,每8名成年人就有1人,確診後3至5個月核心症狀還會變嚴重。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台灣20歲以上確診者約有385.3萬人,按此盛行率推估,約48.1萬人會經歷長新冠;不過目前接受「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照顧者僅3千多人,循其他管道就醫的人數則未知。北醫大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觀察,很多人一解隔離就有多種不適症狀,但密集就醫1、2個月只得到「治標不治本」的治療。以台灣疫情高峰6月往後推3個月,可預期9月將進入長新冠高峰,建議民眾可將症狀出現的順序記錄下來,以幫助專科醫師評估並找出問題源頭。這篇荷蘭大型研究分析7.6萬名18歲以上成年人,將其中4231名確診者與8462名非確診者進行配對,並將確診前就存在的症狀納入分析。結果發現,大約1/8確診者經歷可歸因於新冠確診的長期症狀。確診後90到150天更嚴重的症狀共有10個,包括呼吸困難、胸痛、呼吸時疼痛、肌肉疼痛、嗅覺喪失、喉嚨異物感、四肢刺痛、忽冷忽熱、手腳沉重、疲倦。周百謙指出,荷蘭研究算得之盛行率可能無法直接套用在台灣,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台灣抗病毒藥物較普及,可減少病毒存留的數量、縮短病程,有助於減少長新冠發生機率。再者,根據WHO定義,長新冠是確診後3個月發生,但台灣氣候與歐洲不同,就醫又便利,很多民眾一解隔離就全身不舒服,開始密集就醫,不用等到3個月。怎麼會一解隔離就不舒服?周柏謙表示,因為隔離期間人待在恆溫恆濕的室內環境,「出關」後雖然病毒已清除,但面臨多雨、忽冷忽熱等環境刺激,很快就開始不舒服。周百謙說,門診看到很多康復者,在診所看了1、2個月都沒有效,才來胸腔科求診,照了X光、抽血,才發現仍有肺部浸潤和發炎反應。「台灣長新冠病人的困擾,不是設立長新冠門診就可以解決,而是要確保醫師有能力處理。」周百謙說,病毒破壞呼吸道留下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導致睡不好,久了就影響自律神經、記憶力、專注力。這時若只是吃安眠藥、止咳藥,還是「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病人的困擾。周百謙建議,如果確診後3個月以上還不舒服,建議民眾把症狀發生順序整理清楚,找信任的專科醫師協助。如果是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建議可看胸腔科;如果以腦霧、走路沒力氣等症狀為主,建議可看神經內科。
-
2022-08-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社交能力高者也感受強烈 國內研究揭5條件使長者疫情後更孤獨
新冠病毒疫情除致病,還可能讓人產生孤獨感。國內學者透過調查,盤點社區獨居老人需求及現況,發現社區老人中包括男性、孤獨感較高、孤獨識能較差、平日社交能力較高、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在疫情後都可能增加孤獨感。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徐慧娟今出席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社區共好 幸福獨居好朋友」分享會中,透露社區老人孤獨傾向評估計畫啟動,是為提供社區內孤獨長者給予陪伴和協助,先盤點社區內可能的孤獨長者,再發展出「孤獨處方箋建議」社區方案建議。徐慧娟表示,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也包括社會性孤獨、情緒性孤獨,孤獨會造成壓力,經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影響身心健康。國外研究發現,孤獨與較差的認知功能、較多的憂鬱症狀及較差的健康狀況皆有關。針對孤獨相關因子,徐慧娟提及,社區老年人經濟滿意度較低、身體功能困難較高、孤獨識能較低、沒有參加社會團體、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孤獨程度越高;居住在護理之家的機構老人,若自評健康較差、時常以情緒表達者,其孤獨程度越高。新冠疫情後孤獨增加因子,徐慧娟表示,社區老人中的男性、孤獨感較高、孤獨識能較差、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疫情後都可能增加孤獨感,甚至平日社交能力較高的老人,因為疫情無法參與活動,孤獨感也相當高;住機構的老人有配偶但因疫情無法探視,因此孤獨感更高。調查計畫共訪談國內8個社區,每社區100名65歲以上,且為獨居、僅與配偶同住、或雖有家人但實質無往來之長者,排除無法清楚表達等。並依照人口資料、健康狀況、衰弱與憂鬱症狀、孤獨感受、社會支持滿意度等進行分析。徐慧娟說,調查中發現有92.6%的人有子女,但只有26.4%的人每周1次或以上往來,有25.7%與子女無見面或沒聯絡。健康狀況中,超過8成的人有1種以上慢性疾病,35.7%的人睡眠品質不佳,23.1%自認記憶力不好,28.7%有憂鬱傾向,都是成為失能、失智的風險。徐慧娟透露,研究發現,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獨的2個時刻,除了獨處時想念家人,以及需要幫忙時卻無人可幫,特別容易感到孤獨。因此徐慧娟建議,「孤獨處方箋」可強健個人身心,如解決人生課題、轉念改變情緒性孤獨,或透過身體活動、認知功能訓練降低孤獨感。並培養心理韌性與壓力調適,並與社區志工或在地人士建立社會連結,補足家人支持的不足,「有意義的社會關係,勝過無意義的來往」。今分享會中老盟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談孤獨老人的工作新模式,並邀請合作社區與輔導專家分享實作經驗,期望藉由探討偏鄉社區所面對的長者難題與解方,建立社區互助、共好的幸福獨居生活。
-
2022-08-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整天都想睡覺,是肝不好引起的嗎?
病人:「我整天都想睡覺,外面說我有脂肪肝,是肝不好引起的嗎?」我抬頭看了一下這位病友,胖胖的,脖子短短的,我心中有了答案。我說:「你睡覺會打呼嗎?」病人:「我自己聽不到,我回去問看看。」隔了一周,病人回診。他說:「我問家人我會不會打呼?太太搖頭不知道,反而媳婦哈哈大笑說:會喔!很大聲呢!」我心裡想:「睡覺打不打呼,怎麼老婆不知道,反而媳婦回答呢?」原來太太睡不同樓層,媳婦睡隔壁,晚上常聽到公公鼾聲如雷。我給他戴了血氧機,晚上監測,果然沒錯,每天晚上血氧有幾次都掉到九十以下,明顯的呼吸中止症候群。古語有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表示自古以來,打鼾是常有的事,但古人壽命短,胖子也少,而目前世界各國人民平均都活到八、九十歲,中廣型的胖子也越來越多,呼吸中止症候群的人也越來越多。胖的人脖子脂肪組織增加,加上年紀大以後肌肉鬆弛,因此晚上睡覺時,空氣經過狹窄的氣道引起呼吸聲,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引起呼吸停止,到一個程度之後,因氧氣不足又刺激腦部強力呼吸,所以才聽到病人停止了一段呼吸又突然大力吸氣起來,長期以往,大腦氧氣不足,容易造成大腦細胞受損,記憶力減退,白髮增多,又因晚上大腦沒有獲得足夠的氧氣休息,白天動不動就打瞌睡,人也會容易疲倦。這種病人大都肥胖,體內脂肪過多,因此超音波一做多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最嚴重脂肪肝甚至引起肝硬化。治療呼吸中止症候群,要先檢查是何原因引起的,除了上述的咽喉組織鬆弛引起之外,也有人因鼻咽狹窄,扁桃腺過大,或晚上咬牙等種種原因引起,大部分的原因是肥胖引起,此時就要減重減油多運動,減少熱量的攝取,這才是根本之道,也可預防將來因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發作而造成的不幸。呼吸中止症候群嚴重者睡覺需戴著呼吸器,像外太空人一樣,晚上腦袋就不會缺氧,白天嗜睡、記憶力減退的症狀也自然會消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她長新冠咳不停 新營醫院中醫治癒教「這樣保健」
衛福部新營醫院今天發表「中醫治療新冠後遺症」成果,詳細說明5名成功案例相關症狀與治療過程,其中53歲蕭小姐以清冠一號治療後症狀緩解、快篩也呈陰性,但依舊咳嗽不停,開立中醫處方治療、終於完全康復。新營醫院中醫科過去三個月治療新冠患者1000多人,5月407、6月639、7月232人。中醫師郭俊佑表示,美國CDC估計,全國新冠感染者13.3%出現後遺症持續超過1個月,2.5%持續3個月以上。近來國內外研究及病例陸續發現,無論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的新冠患者,都可能留下長期疲倦、胸痛或胸悶、咳嗽、嗅覺或味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長期持續症狀。郭俊佑表示,這些後遺症可長達幾周到幾個月甚至幾年,假如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可稱作長新冠。新營醫院開設中醫防疫門診,臨床接觸新冠患者症狀,與美國CDC公部的狀況類似。他說,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狀多屬風熱夾濕,會出現咽痛、咳嗽、痰多、頭痛、身痛、發燒、鼻涕、鼻塞、腹瀉等,風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感染過後都一樣會有疲倦、口渴、咽乾等症狀表現。目前預防的最好方法是施打疫苗、確診後盡早就醫,都可降低長新冠機率;如有疲倦症狀,建議攝取富含纖維質的穀物如全麥、糙米、燕麥等及富含維生素B,能促進能量代謝並且能維持穩定血糖;有腦霧症狀,可以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如秋刀魚、鯖魚等以補充大腦所需的優質脂質及能減輕全身發炎反應。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以及葉酸如深色蔬菜、堅果、藻類,能促進大腦神經修復;有肌肉痠痛症狀,則需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頭痛者要注意水份電解質的攝取,並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起司、酒精等食物。另外搭配輕中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心肺功能恢復。郭俊佑推薦中醫的古老養生氣功八段錦,雖只簡單的八種動作,但研究發現對失眠、高血壓、焦慮等有療效,對於痰濕、陰虛、陽虛的體質都有改善的效果,對於新冠病毒產生的眾多後遺症如疲倦、喘咳、胸悶、心悸、耐力下降、腦霧、焦慮等症狀都有不錯的療效。
-
2022-08-12 養生.聰明飲食
國際期刊研究:每天吃半杯這種水果防健忘、失智,12週就能看到效果
想要擺脫健忘、預防失智,很多人買一堆保健品,不過科學家發現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每天吃半杯藍莓!據研究發現,只要食用12週,實驗中的人們的認知能力就有改善作用。如果您也有健忘的問題,在選擇每天的飯後食物時,不妨參考看看。飲食中添加藍莓有助改善記憶根據刊載在《營養學期刊》中,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發表的研究發現,每天食用藍莓有助改善認知能力。研究領導者Robert Krikorian過去一直在研究藍莓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過去他在老年人的飲食中添加藍莓,顯示對年長者的認知有益處,這次的研究則是以中年人為主要研究對象,想了解藍莓對中年人是否有一樣的有用。由於Krikorian博士認為,失智就像是糖尿病一樣的發炎疾病,因為慢性發炎導致腦部堆積發炎後的沈積廢物,所以,這項研究招募33位年齡介於50至65歲之間的成年人,所有參與者都超重,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以上,並且標示每位受測者的主觀認知問題,以及數種代謝生物標誌物,以了解實驗後,認知狀況是否有改善。空腹胰島素水平也明顯改善這項研究是以雙盲的方式進行,一組食用相當於半杯份量的冷凍全藍莓粉,另一組則是安慰劑粉,實驗為期12週。研究結束後再進行認知測試時發現,食用藍莓組的認知能力改善。另外,實驗組的受試者的空腹胰島素水平也明顯改善,細胞的粒線體(或譯線粒體)解偶聯也增加,這些數值被認為和細胞健康或衰老有關。雖然這項研究的實驗對象人數較少,飲食干預的時間也不夠長,可能無法藉此證實食用藍莓可以預防失智症。研究人員除了認為未來可以擴大研究範圍和人數以外,也認為藍莓的抗氧化作用強,一般民眾平常也可以攝取,作為更廣泛的健康老齡化戰略的一部分,在均衡飲食中添加藍莓,可能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恐是「5大傷腦食物」害的! 營養師:你每天都在吃 。不怕失智症了,預防腦退化有希望!「1藥物」」可以減緩記憶減退、預防大腦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