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親子
共找到
451
筆 文章
-
-
2021-11-20 新聞.元氣新聞
獨/肌萎症醫師40歲完婚 擁抱生命不完美「讓罕病被看見」
肌萎縮病友協會理事長、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陳燕麟,本身是肌肉萎縮症患者,從醫路上他致力投入肌萎症研究,也發起基因檢測公益計畫,盼降低肌萎症患者機率。今年10月他完成人生大事,與女友完婚共組家庭,他坦言,過去感情路波折,幾段感情都無疾而終,是罕病患者都會遇到的問題,也讓他格外珍惜這段得來不易的婚姻。陳燕麟過去幾段感情並非都順遂,部分女方家人不知道,或是家人知道後就反對,在這一任之前,甚至還空窗了5年時間,一度認為「就單身一輩子」。不過他理解,所有罕病者或有明顯缺陷患者,都會遇到這類的問題,以傳統觀念上,如果女生是罕病,男生可以扛照顧責任,但若是男生罕病,「女生總不可能扛我吧」,生活的確比較辛苦。陳燕麟與太太認識多年,職場中是上司與下屬關係,值到今年才走在一起,並決定步入婚姻。他笑說,有一部分要感謝媒體,過往接受多次採訪,因此女友媽媽知道他時,第一印象是「這年輕人很上進」,雖然得知兩人交往,心裡也一度天人交戰,不過尊重孩子決定後,也同意兩人婚事。陳燕麟高一時確診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的罕見疾病,近端的大肌肉萎縮較快,從走路無力、爬樓梯困難,到無法蹲下、跌倒無法自行站起,最後到雙手無力。就醫學上來說,肌肉萎縮平均壽命70歲,不會立即有生命危險,但退化速度快,現在40歲需要坐輪椅,60歲可能更加虛弱,相較一般人的生命時光,罕病患者所能「做事」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選擇從醫這條路上,陳燕麟拚命念paper、讀文獻,希望找到一絲罕病治癒的曙光,「但就我所知,要治癒是有困難的」,努力了10多年仍找不到答案,讓他曾有一段時間不敢碰肌肉萎縮。在升上主治醫師、念博士班的同時,指導教授輔大校長江漢聲一句話點醒他「你自己是醫師,又會做研究,不研究自己的病很可惜」,才讓他「解開」心中的鎖,重新往肌肉萎縮方向努力。肌萎症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陳燕麟認為在此之前,應該先透過基因檢測,把疾病限制在這一代。他是耕莘醫院分子病理、肌肉罕病實驗室主持人,他表示,肌肉萎縮症常見的是裘馨式肌肉失養症,但肌萎症還有其他200、300種,目前僅幾種罕病可以事前檢測出來,在產前基因檢測這領域,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陳燕麟特別指出,外界常把「漸凍人」(ALS,學名:運動神經元疾病)及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搞混,雖然兩者最後都是萎縮症,但症狀不同,使用藥物也不同,尤其SMA可以產前檢測,ALS漸凍人不能產前檢測,SMA是孩童時期發病,漸凍人則是50、60歲才發病。日前還看過婦產科衛教文章寫錯,導致病友混淆,是嚴重的問題。今年陳燕麟推出新作《擁抱生命的不完美》,也完成為期2個月的罕病發聲出版計畫,帶給肌萎病友們物質上的支持,並讓更多人重視罕見疾病與基因檢測重要性。他表示,面對罕病、重大事件的發生,人們往往難以克服,如何從打擊中走出,並有餘力再幫助別人,看書中一段段故事,就像「看一部電影」一樣,讓心靈洗滌一遍,給予每個人力量面對挑戰,更重要的是希望這本書成為種子,讓更多人看見罕病。肌萎症患者不希望總被外界賦予「憐憫」,陳燕麟認為,社會大眾可學習如何與罕病者相處,最好的方式是透過遊戲,因此協會擬規畫「肌萎運動會」,設計適合肌萎小朋友的互動遊戲,可以與家人組隊成為參賽者,不再只是場邊的「啦啦隊」,此外也藉此拉近親子關係,並有機會讓肌萎孩子說出對照顧者的感謝及愛。
-
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信賴感、安全感被打破 外遇婚姻諮商首重找出這關鍵
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緋聞事件備受關注,他與妻子、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共同接受鏡週刊訪問。尤香玉說,這件事「對我傷害很深」,「自己現在沒有原諒王必勝」。要如何修補外遇夫妻關係,諮商心理師說,外遇事件後,夫妻間的信賴感、安全感已被打破,若要繼續走下去,須找出雙方一同走下去的強力意義及動力,以維持夫妻關係。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為外遇夫妻進行婚姻諮商時,需先釐清雙方對未來婚姻的走向,是要恢復關係繼續下去或要和平的離婚,並依不同個案給予不同協助。羅惠群指出,外遇事件中,夫妻的信賴感、安全感已被打破,外遇方可能為重新建立信賴及安全感,而隨時回報行蹤或讓伴侶查看手機,但長久下來卻可能造成彼此強大的壓迫感,而在關係中不斷掙扎;臨床觀察,如此重建信賴感、安全感的方式往往成效不佳,因此須從修補創傷等其他方面著手,讓夫妻關係保持彈性狀態。如夫妻決定要繼續走下去,應積極尋找這段關係中對兩人的重要意義,以及維持下去的動力,一起改善現況,增加彼此信賴感、安全感,並創造新的起點、新的相處方式,以維繫夫妻關係,但這修補、創造的過程並不簡單,恐需要長時間的心理諮商。若夫妻想要和平的離婚,首先也會讓彼此修補創傷,慢慢的和解。羅惠群說,其中如有孩子因素,也會告訴夫妻雙方,雖然夫妻關係已經結束,但親子關係依然存在,還是必須扮演及強化父母親的角色,維護孩子權利及照護品質,降低父母失和對孩子造成的創傷。羅惠群呼籲,在台灣社會及文化觀念下,妻子面對先生外遇時,往往會思考更多、更深的層面,因而遭受到許多無形的壓力及委屈,家人應持續關心,避免妻子心情更加低落、憂鬱。
-
2021-11-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從丈夫變成爸爸,不只媽媽、新手爸爸也會有「產後憂鬱症」!
對於新手爸爸而言,角色轉換、新生兒的降臨、媽媽在孕期產後的照護等都是無形的壓力,有不少爸爸在寶寶出生後都有相同的困擾,我們在關注孕媽咪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爸爸的身心健康。什麼是新手爸爸產後憂鬱症?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通常都是出現在媽媽身上,在醫學上並沒有真正的名詞叫「男性產後憂鬱症」。但在臨床案例中,觀察到有些爸爸在媽媽生產後,也會出現憂鬱或是焦慮的心理。女性在孕期產後有荷爾蒙變化的生理因素,會導致情緒不穩,而男性雖然少有這方面的問題,但也會表現出煩躁、焦躁不安、失眠、易怒等情緒反應。林耿立醫師提到,孕育寶寶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對於新手爸爸來說,他們在第一次遇到媽媽孕吐、頭暈等狀況時,因為沒有相關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以及照顧妻子和寶寶,身心也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如果媽媽在孕期越表現出不舒服與焦慮的情緒,也會連帶影響到其他人,有些爸爸在媽媽孕吐時會跟著噁心想吐,甚至同樣出現孕期不適的症狀。而媽媽對於孕期與生產的不安、家庭分工協調不佳、與長輩對進補、照護的看法不同,或有嚴重的衝突等,也可能讓爸爸在產前就出現焦慮、憂鬱的情況。新手爸爸憂鬱症的原因在亞洲社會中,做為一家之主的父親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面對家庭結構的改變,新成員的到來代表多一份責任,也意味著需要很大的開銷。除了經濟壓力,新手爸爸的憂鬱症通常來自於下列幾項原因:1.照顧妻子與新生兒的不安有些爸爸在媽媽產前可能因為忙碌於工作,缺乏足夠的心理調適與認知,不知道如何照顧寶寶以及產後需要調養的老婆。當新生命誕生後,不安與無助感襲來,既不懂如何向妻子表達,也沒有獲取正確資訊的管道,更加深了心中的焦慮。2.角色轉變新手爸媽面對出生不久的寶寶總是手忙腳亂,做為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的爸爸,除了要適應照顧新生兒的步調,還肩負著工作壓力。從「丈夫」身分轉變成「爸爸」,雖然是令人開心的人生階段,但有不少人在面對這樣的轉變時,發生適應不良的狀況。3.無支持系統現代社會型態大多是小家庭,夫妻在外地工作成家,離婆家和娘家都遠,或家中長輩不方便來幫忙分擔,給予指引、建議,新手爸媽相對辛苦。林耿立醫師表示,長輩的建議不一定全然正確,但對於新手父母而言,有長輩在身邊陪伴是一種撫慰與心理支持,能減輕爸爸心裡的負擔,例如:如何面對媽媽孕吐、介紹孕程與生產經驗等。4.家庭溝通不良有長輩在旁指導固然有好處,但如果雙方溝通不良,或是發生太多衝突,也是造成家庭失和、爸爸憂鬱的原因。電視劇裡婆媳相爭,甚至大打出手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不常見,但生活中的摩擦與觀念不合都是常見家庭問題,成為「夾心餅乾」的爸爸會更顯焦慮。哪些新手爸爸易罹患憂鬱症?容易罹患新手爸爸憂鬱症的人大多有以下幾種特質:◎本身體質容易緊張焦慮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焦慮,兩人之間的情緒會互相影響,若是本身容易緊張憂慮,在照顧寶寶時,較容易引發憂鬱症。◎工作型態較不固定若是爸爸的工作型態較特別,沒有固定時間、需要輪班、調節時差或過於忙碌等,在無法兼顧照顧責任的情況下,不僅身心俱疲,也會導致憂鬱症。◎意外懷孕相較於計畫生育,意外懷孕的新手爸媽還沒有心理準備迎接寶寶到來,情緒起伏較大,對於照顧寶寶以及生活的改變也有許多不適應。◎年輕爸爸新手爸爸若是年齡層太低,可能尚未完全有能力建立家庭,以及負擔起角色轉換和家庭責任,對於未來感到焦慮,身上背負的壓力也會與日俱增。◎曾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病史曾經罹患過,或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新手爸爸,在壓力來襲下就會觸發過往病史。林醫師提到,焦慮症和憂鬱症可當成慢性疾病,會不斷起起伏伏。在患者壓力小時,症狀比較輕微,壓力大時變嚴重,必須長期妥善治療進行心理諮商,以穩定病情。新手爸爸憂鬱症的徵兆與症狀新手爸爸罹患憂鬱症通常會出現兩種徵兆:1.置之不理:將所有照顧寶寶的責任推給太太、長輩或保母,抽離自己以逃避現況。但爸爸並非故意逃避,只是無法面對幼弱的小生命,「照顧寶寶」因而成為心裡的恐懼。2.情緒反應大在餵食、睡覺等照顧方面與太太起衝突的次數增加,例如奶粉怎麼泡?餵食方式等。除了逃避、易怒,還會出現類似感冒症狀:頭痛、緊張、焦慮不安,有點像一般憂鬱症與感冒的結合表現。一般而言,爸爸都會認為這是一段時間就會過去的事,但在過程中,會帶給自己和媽媽很大的傷害,媽媽也會認為爸爸不重視她。其實爸爸並非不重視,常常是因為愛面子、不願意處理,寧可選擇逃避也不願面對,成為一個抽離性的爸爸。對寶寶的影響關於人的個性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定義:16歲前稱為氣質,16歲後的長期個性稱做人格,氣質敏感、容易不安焦慮的寶寶,可能會感受到爸爸的情緒變化。基本上寶寶的主要照顧者是媽媽,如果爸爸沒有給予支持,媽媽會背負很大的壓力,間接影響到寶寶的氣質。可能出現哭鬧頻率增加,夜醒程度加劇,甚至在媽媽壓力過大時,影響母乳的分泌。新手爸爸的憂鬱症除了帶給整個家庭不安的氣氛,寶寶也會感受到壓力,媽媽對寶寶的關注程度就會力不從心。如何預防新手爸爸憂鬱症預防重於治療,林耿立醫師建議,新手爸爸在寶寶出生前,若有焦慮、煩躁等情形,可以尋求專家協助。如果真的羞於開口,至少買一本關於懷孕、生產的書,或是請教有經驗的爸爸。國外都會有爸爸分享會等親子團體,但目前國內還是會有「大男人」的傾向,爸爸們除了工作忙碌外,也不太願意進行圍成一圈,互相分享帶小孩、照顧妻子之類的活動。爸爸憂鬱症對媽媽的傷害非常大,新手媽媽同時要面對非常多事情,包括生理上的變化、多一個寶寶要照顧,職業婦女還要面對工作壓力。夫妻雙方應該討論協調如何分工合作,也要好好利用政府給予的補助及陪產假、育嬰假,讓爸爸履行義務。面對爸爸憂鬱症,媽咪該如何做憂鬱症本身不是傳染病,但周遭的人都會受影響,因此,也能以傳染病的模式視之。如果是輕微的症狀,媽媽可以讓爸爸轉移重心,列清單請他幫忙做一些事情,如把擠好的母奶放到冰箱、幫媽媽提東西、買東西、做家事等,相當於照顧媽媽,而不是嬰兒。如果症狀太嚴重,例如不斷焦慮詢問有關寶寶的事,無法實質幫忙,卻又不斷詢問,會帶給媽媽非常大的壓力。此時可先將爸爸與寶寶隔離,讓媽媽處理,不要再給媽媽壓力。是否有復發的可能新手爸爸的憂鬱症在下一個寶寶出生時會再復發嗎?林耿立醫師表示,憂鬱症和焦慮症在遇到任何壓力都可能再復發,而新手爸爸產後憂鬱症單以症狀來看,可能遇到壓力時就會出現,不一定要等到下一胎。在下一胎出生時,身體可能會自動記起照顧寶寶的焦慮感,但因情況不同,症狀會不一樣,例如大寶長大要上學了,二寶出生,要照顧兩個不同年齡層與狀態的孩子,又產生焦慮。但也可能因為有照顧大寶的經驗,反而能夠掌握新生兒的步調,減低焦慮感。舉辦新手爸爸團體互助會目前衛生局才慢慢開始重視女性的產後憂鬱症,遑論新手爸爸的身心健康。林耿立醫師建議,政府當局可以開辦新手爸爸的產前教育課程,輔導他們如何照顧媽媽,以及自我心理調適,最起碼不要增加媽媽的負擔。國外很流行圍坐一圈的團體互助會,若是有經費,可舉辦一至兩次。主辦團體也可以半要求爸爸遇到狀況時求助,男性有時會羞於啟齒,主辦團體可主動關心,甚至強迫爸爸在後續追蹤時,必須要問五個問題以上。然而,新手爸爸憂鬱症並不是真正的憂鬱或焦慮症,而是一種適應障礙,其實是可以預防的。「當爸爸的身心調適好了,媽媽的憂鬱症也會改善,才可能有幸福的家庭氣氛」林醫師說。採訪諮詢/松德精神科診所林耿立醫師※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1-01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練臀不腿粗!臀推的常見錯誤與正確姿勢
常常聽到有人說練臀大腿會變粗?其實是你用錯肌肉,才會有下半身越練越粗的困擾!臀推是很有效的練臀秘技,能幫助啟動臀部肌肉、感受臀部發力,在訓練下半身時避免過度使用大腿前側或膝蓋,如果本身是有在重訓者,也很適合將臀推納入暖身的運動之一。今天的影片將教你臀推的正確姿勢和常犯的錯誤,也提供4種變化式,不僅能強化訓練還能親子同樂!只要掌握好4大關鍵,背、腳、眼、臀,在家也能輕鬆練翹臀!快跟著Pelieving 一起把臀肌練強,還能改善腰痠背痛的問題唷!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讓訓練更有效!Pelieving頻道: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0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鄭文燦為兒子減肥 卻害「他」差點被小英主席開除黨籍
桃園市長鄭文燦接受電台寶島聯播網主持人鄭弘儀專訪,聊到近3個月減重11公斤,首次透露契機是兒子認不出他結婚時的模樣,加上捨不得丟掉舊西裝,所以透過克制飲食和運動瘦身,目前73公斤,正朝70公斤努力。鄭文燦表示,消夜是他的親子互動時間,自己常煮麵給兒子吃,是兒子的「煮麵達人」。但是,也因為經常晚上吃精緻澱粉,吃完就睡覺,所以容易變胖,最胖的時候大概88公斤,跟35歲結婚時的65公斤差很多。兒子有一次拿著他的結婚照問「照片裡的新郎怎麼不像爸爸」,讓他注意到自己的體型變化,加上衣櫥裡有許多穿不下的舊西裝,丟掉又覺得可惜,所以決定減重。鄭弘儀問鄭文燦透過什麼方式減重,鄭文燦表示除了控制飲食,運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有靠教練指導鍛鍊核心肌群,目標70公斤的健康體態。「減肥還需要靠意志力!」鄭文燦笑說自己很喜歡麵食,但現在就算再喜歡,份量都必須減半。另外,疫情期間應酬聚餐減少,也是瘦身有成的環節之一。鄭文燦笑稱,體重也曾被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懷疑過,有一次在中央黨部量出78公斤,小英主席說,「體重計是不是壞了」,後來叫立委蔡易餘站上去,結果秤出104公斤,小英總統反叫蔡易餘要減肥,否則要開除黨籍。害他很不好意思,要送蔡易餘飛輪作為補償。
-
2021-10-05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生物製劑助15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考上第一志願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五場「皮又再癢?兒童照護大公開!」精彩回顧https://lihi1.cc/OcQsj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皮膚病,醫師建議,異膚症狀慢性且反反覆覆,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長期作戰,並把握黃金治療期,盡早在成長階段積極治療,平時則從飲食、清潔和環境等三大面向,做好日常的皮膚保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五場「又皮再癢 兒童照護大公開」,由馨蕙馨醫院兒童氣喘過敏科主任馮文彬主講,並由身心治療瑜珈老師林淑鈴介紹瑜伽動作,緩解異膚帶來的身心壓力。典型症狀:皮膚乾燥、紅疹、脫屑馮文彬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紀的症狀略有不同,第一個特徵是明顯的皮膚癢感,其次是症狀慢性且反覆出現,慢性定義是指嬰兒期持續兩個月以上,其他年紀持續六個月以上。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紅疹或脫屑,且症狀左右對稱,甚至角質增厚出現魚鱗或苔蘚變化。嬰兒的病灶多出現在臉頰,手腳的外側,大一點的孩子多半出現在手腳關節的彎曲處和手掌。馮文彬建議,一旦孩子有以上症狀,且其他家人也有過敏疾病史,家長就要高度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盡快就醫檢查。有家長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異膚症狀會自動改善,因此童年階段不必積極治療,馮文彬說,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嬰幼兒,的確六至七成長大後症狀會緩減,但如果小時候不積極治療,長大後改善的幅度較低,會影響日常生活且造成外觀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和社交,有的孩子更因此內向退縮,甚至憂鬱。慎防合併過敏性鼻炎 氣喘尤其,嬰幼兒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較大之後會有氣喘和鼻子過敏。馮文彬說,目前台灣統計發現,七歲以上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六成機率會合併其他過敏病症,半數是過敏性鼻炎,三成是氣喘,另兩成是兩者兼具。因此,把握孩子的黃金治療期格外重要。馮文彬表示,傳統治療方式採用外用藥膏及類固醇藥物,對中重度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近年國際藥廠開發出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目前國內開放12歲以上病友使用,適合做為中重度異膚孩子的長期治療選項。馮文彬曾收治一名15歲的重度異膚患者,長期且反覆發作的症狀令這個國中生失去信心,雖曾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副作用多且要常常抽血,讓他極度抗拒治療,最後經醫師和家長溝通,說服男孩嘗試生物製劑,結果在短短一到兩個月後,異膚症狀大幅改善,皮膚幾乎不會癢,男孩也因為病情穩定,睡眠和生活恢復正常,後來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長期抗戰做好皮膚保健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照護也是控制異膚病情的關鍵,馮文彬建議家長先從飲食做起,多讓孩子嘗試多元的天然食物,即使是蝦蟹奶蛋花生等易敏食物,也不妨少量嘗試,如果孩子吃了沒有過敏現象,便不必刻意忌食,畢竟這些食物都有豐富的營養。日常保養的第二大重點是點清潔和保濕。馮文彬說,洗澡水溫應盡量控制在攝氏35、36度,並適量使用中性或弱酸性清潔沐浴用品,只用清水洗澡將無法徹底清除皮膚上的油脂汙垢,容易促進細菌孳長進而造成皮膚感染。另要視孩子的皮膚乾燥程度,再根據天氣、季節和活動狀況,調整使用不同的乳液產品塗抹皮膚,做好保濕。 第三,要注意環境中的刺激物。馮文彬說,塵蟎、二手菸、空氣汙染等環境過敏原和刺激物,都對孩子不利,應盡量避開,家長也可購買溫溼度計,讓家中維持在濕度60%、溫度26度左右,打造皮膚舒適的環境接種新冠疫苗前 先和醫師討論最近全台青少年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也讓家長擔心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是否適合。馮文彬說,整體而言,中重度異膚患者可接種,但較不適合在大型接種站或學校施打疫苗,最好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安排在醫療院所施打較安全。 他也提醒,如果異膚病友正在急性發作期,或是近兩周內曾使用口服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其他注射藥物,應暫緩施打,先和專科醫師討論。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後,異膚患者可能因為停藥或疫苗免疫反應,病情會變得不穩定,馮文彬說,這時應依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並且規則回診。3組瑜伽動作 放鬆身心異膚患者的搔癢、紅疹常集中在關節處造成緊繃,家有異膚的孩子,也成為親子共同的生活壓力,瑜伽老師林淑鈴建議,不妨透過三種不限年齡和場地的簡單瑜伽動作來舒緩筋骨,親子一起延展肌肉,透過胸腔的擴張,讓呼吸放鬆,自律神經穩定下來,將可降低焦慮,尤其適合在睡前進行,將有助入睡,提升生活品質。一、樹式側彎:經由手臂、腋窩伸展,加強血液循環,使皮膚代謝力更好,使膚質穩定。二、貓式伸展:打開呼吸循環空間、伸展腋下促進肺經穴位按摩,促進身體內外良好循環。三、貓牛式呼吸:異膚患者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情緒易敏感脆弱,身心處於焦慮耽憂之中,因此調節呼吸、靈活脊柱造血代謝能力、緩解煩躁不安情緒,強化身心安定,也有助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頻率及影響程度。●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社團訊息●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抗異大作戰系列講座精彩回顧
-
2021-09-29 養生.家庭婚姻
日研究:孩子2歲還愛先生的太太只剩三成四!心理師教你有孩子後婚姻維持的必修4學分
孩子2歲時你還愛老公嗎?日本研究指出,竟有將近七成太太回答:不愛了!其實,不是不愛了,而是媽媽已經累到沒有力氣愛。潔哥:有小孩後的婚姻才算是正式開始 婚姻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有孩子後才會知道。網紅「潔哥/李秉潔」2019年和交往18年的老公「岳妹」終成眷屬,婚後2年育有1女「FaFa」,卻突然在9月1日的IG發限時動態「奉勸大家千萬不要隨便結婚」,並於2日再發限動,她正在「思考下一步怎麼做」,老公「應該完全沒有看到限時動態或關心我的狀況」,但她強調「很多東西都是要經營的」,「目前還是維持原樣…打上來抒發一下心情而已」。 潔哥更在9月4日臉書發文,很多人都私訊她發生什麼事了?她承認最近跟岳妹是有點瓶頸期,「就是跟各位人妻一樣,人妻們應該非常了解我的心情,很常不爽老公時刻想離婚吧哈哈哈哈。」 她說,現在的重點在於「我覺得不爽的點,但岳妹似乎覺得這是小事,多次溝通無效」,讓她開始考慮要不要去做婚姻協商,讓專家看看他們的盲點是什麼?「這是我的下一步!遇到問題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就找專業。」 不過,面對婚姻觸礁的問題,也讓潔哥非常感嘆,「我們在一起20幾年了,真的沒想到有小孩後會有這麼多摩擦!」她心有戚戚焉表示:「只能說有小孩後的婚姻才算是正式開始。」日研究:孩子2歲還愛先生的太太只剩三成四 難道生小孩後的婚姻,注定失落愛情?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張璇表示,夫妻在產後失和的情況非常普遍,根據日本Benesse次世代育成研究所曾做過的一項調查發現,懷孕時有七成的女性認為自己很愛先生,但到了孩子2歲時,卻只剩下34%的太太還愛著先生,下降的幅度相當劇烈。 該研究指出,情感生變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先生不夠體諒妻子育兒的辛苦」,以及長期以來對家務、育兒工作不夠關切和投入,使妻子心生怨懟,造成關係緊繃、惡化。 張璇心理師提醒新手爸媽,當家裡多了一個新生兒成員,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事件!即使寶寶的誕生是在父母的預期中,但還是會對原本平衡的家庭系統造成巨大的衝擊,夫妻必須對此有所警覺,提早做好準備。有孩子後婚姻維持必修4學分1.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要 張璇心理師表示,雖然傳統觀念認為育兒持家是女性的責任,但現今多數女性都要兼顧工作,因此讓另一半多參與育兒工作是很重要的。不少男性從小沒有做家事的習慣,加上在原生家庭看到的都是媽媽在做家事、育兒,因此容易對家務保持距離。 夫妻都需要適度減少工作及個人社交娛樂,來爭取與家人之間較多的相處,互相支持協助。張璇心理師建議妻子在懷孕時,就要多帶丈夫參與育兒準備工作,例如一起去媽媽教室、一起採買嬰兒用品。孩子出生以後,也要引導老公照顧小寶寶,別因為他做得不好就通通自己來。2.情緒平復後再溝通 張璇心理師指出,新手爸媽因身心壓力使衝突機會變多,為了不使關係進一步撕裂,要注意別在氣頭上溝通、要求對方要做什麼事,此時反而應該離開現場冷靜一下,等情緒平復以後再溝通;並時常表達對伴侶的關懷、鼓勵與體諒,因為彼此都在適應父母角色及更多的家庭責任。3.寶寶托育要預先安排 懷孕期間,夫妻最好先共同為子女出生後的照顧做妥善規劃和安排,設法多尋求育嬰方面的人力支援及社會資源(如台北市各區的親子館等),以減輕彼此的身心負擔與壓力。若不想給親友長輩帶,提早打聽住家附近的優良保母,夜間若須帶孩子回家照顧可先協調分工。4.營造共處的時間 試著安排小小的雙人假期,即使只有一天或半天也好,讓彼此可以有喘口氣的機會。或以週為單位,儘量找出雙方可以一起活動的時間,如每週有一個晚上可以單獨一起在外用餐或運動。未共處時,也可以多使用通訊軟體表達對伴侶的關懷與鼓勵。※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9-27 養生.人生智慧
好女人只會累死自己!精神科醫師賴奕菁:女人不能只是一昧犧牲奉獻
編按:女人的一生,常被期許要肩負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的責任。精神科醫師賴奕菁,常在診間看見不快樂的女人,為各種關係所苦,卻又無力改變。她奉勸所有女性,與其一昧犧牲奉獻,期望他人看到妳的努力,不如做個懂得為自己累積資源的聰明女人,才會活得幸福!走入精神科醫師賴奕菁的診間,一張辦公桌、一台電腦,兩張椅子,沒有多餘的裝飾。簡明的空間,隱然已透露主人的性格。她和我們聊起近年同業的診所,多鋪設木地板、擺設植栽,再打上柔和燈光,診間瀰漫如咖啡館般的溫馨氛圍。「我呢,不是走那種路線的。」她笑說。精神科的病人,主訴失眠、憂鬱、無法專注。有時,單純只是大腦、神經方面的疾病,服藥即可改善。但許多時候,疾病與生活壓力息息相關。醫師像偵探,必須陪病人抽絲剝繭找到致病的原因。女醫師因性別使然,特別容易碰上女性患者傾訴心事。行醫多年,賴奕菁聽過不少病人談到自身的煩惱。女人的壓力,常和「關係」脫不了關係——親子、夫妻、婆媳⋯⋯。這些受苦的女人,又往往是世俗定義中的「好人」。為此,她甚至寫了一本書,書名即是她的感慨:《好女人受的傷最重》。好女人只會累死自己!不做好媽媽、好太太,人生從此海闊天空今(2021)年剛滿50歲的賴奕菁指出,許多同世代、乃至更年長的女性,成長過程中或許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妳以後要做個好太太/媽媽/媳婦。」早年,重要的社會位置被男性占據,女性能扮演的角色有限。父母對女兒的期許,大多是要善良、全心為家族奉獻。若是一路上表現不錯,最終苦媳婦會熬成婆,成為受晚輩尊敬的「公媽」。「至於其他的事,你就不必奢想了,那是男人的世界。」賴奕菁說得直白。然而,「好女人」的框架,不是人人都能適應。許多女性在婚後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會遇上重重阻礙。就像螞蟻走在迷宮,無論怎麼打轉,總是困在其中。「進入婚姻,才知道其中的糾葛、無奈與衝突。」曾經,她也是那隻迷宮中的螞蟻。28歲結婚、生子,她白天在醫院工作,晚上回家則要專心打理家務。先生雖然會「幫忙」,但她仍是主要照顧者。她記得,孩子還在襁褓中,先生常問她:「現在要怎麼做?我才剛當爸爸,當然不知道。」她忍不住回應:「我跟你是同一天升格當家長的耶!」她坦言,自己當時也秉持著傳統的教誨,希望面面俱到。「後來才發現,這些角色根本彼此衝突,我怎麼可能都做到完美?」婚後第7年,身心俱疲的她在通勤時,突然有跳下月台、結束一切的念頭。幸好,就在人生跑馬燈之際,她轉念一想:「我這麼拚命、腦袋也不錯,人生怎麼會搞成這樣?死都可以考慮,還有什麼不能?」那天過後,她開始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不想做的事就不做,看不順眼的事也直接說。例如,過往家人們總是逕自安排週末的行程,她只能別無選擇地接受。現在,她會說:「我想要這樣,不想要那樣」,不再是被動等待他人安排。她笑說,從腦中移除「好女人」的框架後,人生愈來愈海闊天空。有趣的是,家人似乎也並未感到困擾。「可見我以前的堅持根本沒意義。」她進一步指出,女人做自己不樂意的事,常是為了維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但其實,根本沒人希望妳做成那個樣子。」女性要避免成為「沒有資源」的那方 平等的關係才能做自己賴奕菁觀察,診間裡常見女病人抱怨先生、婆婆、父母。但當旁人提出建議,她們又有許多不願改變的理由:「可是長輩會覺得我離婚很丟臉」、「可是我對婆婆說不出口」。深究她們的心理,除了怕撕破臉外,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缺乏改變的資源。她指出,女性在結婚後,常會被指派許多無償的工作,像是煮飯、洗衣、帶小孩等家務。時間一久,無後顧之憂的先生工作有成,可以累積經濟資本。相反的,太太手中的資源卻愈來愈少。「最後男人開始嫌你沒生產力、覺得你本來就該免費做家事,否則就是欠他們的。」賴奕菁感嘆說起許多女性的血淚史。「女人為難女人」的婆媳紛爭,本質上也是資源競爭的問題。賴奕菁分析,當女人仰賴男人獲得生存所需的資源時,自然會沒有安全感。婆婆必須確認,兒子提供的愛、關注與金錢夠不夠?媳婦亦然。「很多男人不了解,為何妳們女人爭得要死?他們不懂,這對女人而言,是關乎生存的戰爭。」如何跳脫這樣的困境?賴奕菁認為,聰明的女人要懂得為自己累積資源。這個社會總是告訴女人,要默默付出、奉獻自己所有,他人終究會看到你的努力。否則,就是自私自利的「壞女人」。她比喻,這種行為就像:「你摘了很多花,但不能插在自己頭上。你只能把花送人,再看看會不會有好心人也送花給你。」她看過不少「好女人」,平時省吃儉用,不敢對自己好。有天想離婚,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獨立生活。甚至連和先生爭吵想離家出走,口袋也掏不出住旅館的錢。她直言,「如果妳踏入這種陷阱、重複無償地付出,最後就會成為關係中弱勢的那一方。」50後應有面對世事的智慧 別讓自己成為滿腹苦水的「憤嫗」「婆婆為什麼總是這樣對我?」、「老公為什麼不對我好一點?」在賴奕菁多年的行醫生涯中,這樣的問句總是不斷出現。當事人多年來為同樣的問題所困擾,也試圖用同樣的方式解決,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同一面牆撞了100次,都已經頭破血流了,也該理解這面牆是撞不破的。」她認為,50歲的人看多了世事,面對生命中不愉快的人事,應以更通透的心態觀之。若只會抱怨、發脾氣,代表這些年的智慧累積不夠。就像許多年長女性,開口閉口都是自己曾受過的委屈、認為身邊的人都虧欠她,最後變成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憤嫗」。「大家都遇過這種老太太吧?我並不想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啊!」賴奕菁笑說。她認為,女人不妨學學男人的行事邏輯:誠實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面勉強自己,一面又哀怨地期待有人為自己抱不平。若是因為做自己,卻和親朋好友撕破臉,怎麼辦?「那就這麼辦囉。」賴奕菁淡淡地說,脫離一段關係,未必是壞事。她看過許多病人,離婚前困擾不已,離婚後反而鬆了一口氣。討厭的公婆、小叔等姻親,一秒成為沒關係的路人。日常的人際相處也是如此。賴奕菁提到,隨著年紀增長,朋友間的價值觀也可能日益分歧。她形容,朋友的親疏遠近如同心圓,不合的人愈推愈遠,「最後就會喪失萬有引力,從此不再現身於你的人生軌道當中。」「我覺得緣分也有賞味期限,有些關係不必然是要長久維持的。」賴奕菁指出,人過中年,最重要的是維持內心的穩定和滿足。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生活精采的人,結束了舊的關係,也有能力結交新的朋友。相反的,若是整天惶恐不安、努力討好別人,不只自己不快樂,也難以創造吸引人的氣場。她笑說,活到中年以後,最大的體悟就是愈不乖乖聽話,人生就愈舒爽。女人真的不需要犧牲奉獻、拯救他人。只要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已是名符其實的「好女人」了!原文:好女人受的傷最重!精神科醫師賴奕菁:女人要有累積資源的智慧,而非一昧犧牲奉獻
-
2021-09-24 養生.心理學解密
被主管霸凌不辭職、被家暴不離婚…關係專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很可能成為「虐待關係」
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許多場合都出現虐待關係,包括家庭、公司或是伴侶,不過往往彼此都沒被察覺,所以糾纏了一輩子。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互動模式,才能察覺端倪,進而預防或終結虐待關係。所有的控制型關係都會出現暴力言行,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行為的頻率、強度和動機也不同。在最嚴重的虐待關係中,有一方會不斷控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持主控的地位。家庭暴力與虐待關係的專家班克羅夫特(Lundy Bancroft)指出,施虐手段是刻意計畫好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權力和長期控制對方。目前最常見的虐待方式就是情緒虐待,也稱為心理虐待。當然,所有的虐待行為都帶有情緒,沒有純然的身體虐待。我們被信任的人毆打,情緒和身體都會受到創傷。透過心理虐待,施虐者企圖減弱對方的權力或羞辱一番,讓對方越來越難反抗,易於控制。不管在家庭或工作場所,施虐者都會運用類似的心理戰術。同樣地,新興宗教領袖、獨裁者以及野心家,都會設法擁有至高無上的掌控權。透過精心的操弄手段,他們奪走了受害者的自主權,把他們變成順從的奴隸。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受虐者會維持虐待關係,不再反抗。為了達到目的,施虐者掌握所有的話語權,讓受虐者看不出來自己正受到控制;他不相信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質疑施虐者的一言一行。施虐者會把責任推給對方:「這麼做都是你逼我的,我都是為你好。」或是故意大事化小:「事情沒有那麼糟糕,是你反應過度了。」受虐者不僅違背了自己的意志,自主權和自尊也會大受傷害,最後失去反抗的意念。就像在戰爭中,囚犯被迫去殺害自己的同袍;或是妻子被丈夫家暴,進而無法照顧小孩。施虐者在受虐者心中建立一座無形的監獄,效力和真正的牢房一樣。旁觀者通常很疑惑,質疑被家暴的太太為何不離婚,被主管霸凌的員工為何不辭職,或是被情緒勒索的兒女為何不斷絕親子關係。情緒虐待讓人身心俱疲,受虐者的自我價值感不斷下降,也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看法,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焦慮感升高,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內心也累積許多不滿,但因為身處受虐關係中,為了人身安全或擔心害怕,便無法說出真心話。長期以來,他們會用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壓抑情緒。舉例來說,受虐者的家人曾經到家中探訪,可是施虐者卻找藉口不告訴受虐者,這名受虐者在悲憤交集下,情緒崩潰便哭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施虐者更覺得受虐者情緒不穩定、思緒雜亂,難以討好。在異性戀的虐待關係中,最容易看到這種互動模式。關係專家瑞爾(Terrence Real)提醒大家,容易歇斯底里的女性,如果配上看似冷靜的男性,就很有可能發展成虐待關係。根據統計,在虐待關係中,很少雙方都是施虐者,通常只有某一方在施暴。而在異性戀關係中,施虐者通常是男性,畢竟從先天生物條件來看,女性會比較弱勢。一般而言,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學習各種權力控制方法,這樣才能成為所謂的「真男人」;而女性在社會的要求下,傾向於當個好配合的伴侶、自主性低。當然有的施虐者是女性,畢竟除了異性戀伴侶外,同性伴侶、親子關係也都會出現虐待言行。許多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都認定,關係出了問題,雙方都要負責任,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錯誤觀念非常危險。不過,在權力控制的關係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均等,衝突通常是某一方引起的。再說,不論你的另一半做了什麼,都不能當成暴力行為的藉口。虐待關係的指標怎麼知道自己正身陷虐待關係?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指標是自己的感覺。諷刺的是,受虐者反而無法信任自己的感覺。下列幾個問題有助於辨別情況:*發生衝突時,我是否害怕被對方恐嚇,身體和情緒都有畏懼的反應?*對方有尊重我嗎?*對方願意聆聽我的想法、感覺和需求,並且認真看待問題嗎?*把自己的擔憂提出來討論後,最後對方話鋒一轉,焦點全放在我做錯了什麼。*不論我多麼努力溝通,對話內容永遠沒什麼建設性。*是不是經常有罪惡感?*是不是過度注意彼此的關係,一直想找方法改善?*是不是覺得自己快理智斷線?*心情是不是隨著關係好壞而起起伏伏?*對方難以取悅,我始終對於現狀感到不安,很難有踏實的感覺。*自信是否減低了?*越來越難相信自己的體驗與看法。*衝突完兩人和好之後,還是擔心自己又會說錯話。*發生衝突後,對方是否負起責任,確實自我檢討,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問題?*我希望對方負起傷害我的責任,但他反而羞辱我,抱怨我要求太多、意見太多。*總是有口難言。*我想挑戰他的權威,對方卻反控我想控制他。*我感覺低人一等,在他面前抬不起頭。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施虐者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受虐者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如果受虐者能察覺到自己的憤怒,就比較不會一再容忍對方的惡行惡狀。為了讓受虐者不生氣,施虐者最常用的招數,就是讓對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受虐者一抱怨還會受到懲罰,使他不敢再多說一句。比方說公司的主管霸道又蠻橫,你在會議上忍不住抱怨了一下,工作量分配不均,心裡不太好受。這時老闆卻開始長篇大論,強調他為公司做了多少犧牲,員工又懶又不知感恩。講到最後,老闆覺得很失望、自己被糟蹋了,一言不發就離開會議室了,完全沒有回應你的問題。事實上,老闆向你傳達的訊息是,有意見的員工一定會付出代價。虐待關係一定會產生創傷,受虐者一定會經歷某些「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這些症狀甚至在關係結束後也不會消退,它們不是懦弱的象徵,而是受虐的自然反應。理解這個道理,受虐者才有機會治癒。請留意,如果有讀者認為自己處在虐待關係,那麼你們的互動方式已超過本書的討論範圍,最好的辦法就是結束這段關係。如果你有人身安全上的疑慮,必須立刻採取行動,尋求協助資源,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書籍介紹書名:關係免疫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有效修復情感裂縫作者:梅樂妮.喬伊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2/19作者簡介/梅樂妮.喬伊(Melanie Joy)心理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專長領域為人際關係、溝通與社會變遷。她的著作獲獎無數,也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訓練師以及組織教練。她的工作成果獲得世界各大媒體報導肯定,包括《紐約時報》、英國BBC、澳洲ABC電視臺,更多訊息可詳見www.melaniejoy.org/延伸閱讀: 打完AZ怕有副作用,「第2、4、30天」要留意!家醫科醫師:施打後第●天是血栓觀察期
-
2021-09-23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悲慘下場?陳怡芬:為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下流老人
編按:錢,是親子之間最複雜難解的議題。當成年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要贊助到什麼程度?要不要留遺產給孩子?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的理財專家陳怡芬指出,贊助孩子前一定要先為自己留下足夠的老本。養老防兒,才不會變成悲慘的下流老人!孩子想出國讀書、結婚、買房,為人父母的我們該出錢贊助嗎?不捨孩子為錢煩惱想幫忙,卻又擔心自己的老本不夠用?錢,是親子之間最重要,卻也最難啟齒的議題之一。清大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芬,在金融業工作近30年,曾任花旗、富邦、新光等多家銀行高階主管,是國內最早推動親子理財的專家。育有2個女兒的她認為,父母想支持孩子、贈與金錢是人之常情。但是,提出贈與時,不能附帶情感上的條件。否則,最終失望的往往會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老後,賭在孩子身上。」她提出中肯的建議。子孫滿堂未必是幸福!不想變下流老人,幫孩子前先為自己做打算從事金融工作多年,陳怡芬很喜歡觀察不同世代、族群,對於理財的態度有何差異。以父母對下一代的贈與為例,她認為,現在70、80歲的世代,多會毫不考慮地將財產留給孩子。例如,當年她才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將房子登記在她名下,「他們都不怕我以後棄養父母!」她笑說。這樣的觀念,也和社會環境有關。陳怡芬指出,在早年的台灣,孩子還是青少年時就可以外出工作,16歲就能成為家庭的生產力。父母投資孩子,將來他們也會照顧雙親的老後。然而,現代人出社會的年齡愈來愈晚,父母養育孩子的時間也隨之延長。許多50世代總開玩笑說,過往是「養兒防老」,如今必須「養老防兒」。陳怡芬坦言,今日父母提供孩子金援,「比較像是欠債,不是投資。」既然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就有責任撫養他們,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愈晚放手的父母,愈是辛苦。她有個親友,57歲,有4個孩子和一位青少年階段的孫子。當同齡人多已經退休享福時,她仍為了孩子們的生活辛苦打拚:要照顧離婚的女兒、要贊助兒子買房,又要出錢幫人在澳洲的孩子取得公民身分⋯⋯。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孩子身上,只為了老後有人照顧自己。「養兒防老的觀念,讓她多了很多負擔。兒孫滿堂,不一定是幸福。」陳怡芬感嘆。「我們這代的女性,不論家庭狀況如何,大家的共識都是靠自己最穩定。」陳怡芬指出,在高齡社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更要做好老後的財務規劃。孩子需要錢時,父母想幫忙的心情無可厚非,但應該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再決定要資助孩子多少。如何判斷自己的「老本」夠不夠用?陳怡芬提供簡單的試算法。假設目前50歲、每月生活開銷5萬,一年的支出約60萬。若預計60歲退休,到90歲之間共30年,60萬乘以30年為1,800萬。這個數字,就是你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且考慮到通膨、老後可能的醫療開銷,實際上需要的退休金應該比上面的數字略高一些。陳怡芬指出,50世代的女性,一定要思考如何避免落入老後生病、貧窮的窘境。照顧好自己,就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大的貢獻。千萬別為了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經濟有困難的下流老人,「那真是人生最悲慘的下場!」如何為自己存夠老本?傻瓜花園投資法,分散風險創造現金流陳怡芬指出,退休理財最大的重點,是創造每月穩定的現金流。「你要找到一隻金雞母,讓牠每個月下金雞蛋給你。」她如此比喻。該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雞母?陳怡芬建議,優先投資價值穩定,且會固定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商品,例如配息型基金、儲蓄險、年金險等。每年領股息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股價波動較大,且有些股票的配息政策並不穩定,最好分散投資標的,不要單押一支個股。在投資前,本金不足的人應先清點資產。例如,名下有房產的人,可考慮「以大換小」或搬到郊區。買賣的價差,就可以作為投資的本金。或者「以房養老」,藉由反向抵押貸款創造每月的現金流。「不要認為房產應該留給小孩,很多人都是老了窮得只剩房子。」她說。至於個人的理財策略,陳怡芬偏好定期定額買入共同基金,且基本上只停利,不停損。除非投資標的長期表現不佳,才會考慮脫手。她稱這套理財心法為「傻瓜花園投資法」,購買不同區域或單一國家的基金,就像在花園撒下各種植物種子。定期澆水,時間到了就能收成,不需要費太多心力照顧。她也指出,定期定額的優點是長期下來可平均化購買價格,不至於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此外,建議挑選基金標的時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因爲產業型基金的景氣循環時間較長,要許久才能達到停利點出場。50後還要不要買保障型保險?先評估你能承受的風險人生下半場,是否需要買新的保險商品?陳怡芬指出,保險最大的意義,是為我們分擔風險。人生最需要保險的階段通常是青壯年,因為他們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到了中、熟年,保障型保險的保費變高,想買新的保險商品要審慎評估。她以長照險為例,這是近年來各大保險公司針對熟年族群極力推動的商品。但她提醒,購買前應留意保單的給付條件,並且思考幾個問題:你有多高的機率會發生需要長照的狀況?如果你老後並未失能,而是罹癌或心臟病發作離世,現在的保單有無足夠保障?她認為,除了購買保險商品外,長照費用也可透過其他投資商品創造的現金流支付。比起錢,更重要的是創造老後的人際支援系統。她以自身經驗為例,父母晚年皆中風、需要人照顧。她和妹妹都住得近,再聘請外籍看護,沒有保險也能讓父母生活無憂。然而,對她這一代5年級生而言,子女未必隨侍在旁,有些國家更已開始禁止輸出勞工到台灣。50世代的老後,可能會面臨無人照顧的窘境。屆時是否有朋友可以互相照應,或者需要提前搬到安養機構?政府長照2.0的服務,可以幫上多少忙?如何延長健康自理的時間?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思考,並預先做準備。「有了長照險,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她提醒。陳怡芬形容,人過中年,理財就像一場考試。及格標準是老後夠用、不變成「下流老人」。如果還有餘裕,想考得更高分,不妨思考如何讓錢創造更大的社會意義。她看過一位北一女的學姊,畢業後在美國當工程師。70多歲時,她捐贈50萬美元給母校,而非全數留給自己的兒孫。「她覺得比起留錢給孩子,讓年輕的學子有更好的教育,錢用得更有價值。」她呼籲,50世代的同輩人,一定要趁意識清楚、可以獨立行事時,為自己做好財務規劃。將自己賺來的每一塊錢,花在你認為值得的地方!原文:不想當下流老人,如何「養老防兒」?陳怡芬:養隻金雞母,坐等穩定現金流
-
2021-09-11 新聞.杏林.診間
讓醫療與教育平等!陳宥達,展臂接住遲緩兒
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臂閱讀協會,募集上萬本童書,帶領醫護、學生和志工,深入全台偏鄉設立據點,在診間建立親子共讀模式。鄉下小男孩的熱情助人最樂「親子共讀就是醫師的處方箋,向家長和醫護人員推廣嬰幼兒閱讀,帶著孩子一起說故事、聽故事,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語言和腦部發展。」一談起親子共讀,陳宥達年輕的臉上,有著滿滿的誠摯與熱切。他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的比例約為6%至8%,但在台灣偏鄉,因為經濟落後、隔代教養和缺乏刺激等因素,幼兒疑似發展遲緩的比例高達20%以上,70%的家庭不曾有過親子共讀,47%沒有童書,因此他希望在最需要的地方撒下閱讀的種子,讓醫護成為閱讀的推手,突破偏鄉家庭的教養困境。這樣的宏願,來自陳宥達骨子裡的熱情。他出生在彰化田尾,從小就是街坊鄰居眼中熱心活潑的小男孩,在人情味濃郁的鄉間,哪個同學朋友家裡有事要忙,他一定會出現在現場,當起義工小幫手。「我常常到處去鄰居家做家庭代工,還幫同學家賣過章魚燒,我一直喜歡那種幫忙別人的感覺,看到別人有了成果、露出了笑容,是我最開心的事…」回想童年,陳宥達的語氣依然像個小男孩。上了高中,他開始用功唸書,心裡隱隱有個念頭─幫助更多人,19歲的夏天,考進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一面當新鮮人,一面兼家教存錢,只為實現下一個心願─參加醫療志工團前進非洲。一年多後,陳宥達存夠八萬元,跟隨醫療公益組織台灣路竹會到了馬達加斯加。在馬達加斯加的窮鄉僻壤裡,他看到當地居民因為療資源不足,即使只是跌倒擦傷等小傷口,卻因為感染,進而引發難以收拾的的破傷風甚至敗血症。陳宥達最難忘有一回,幫一個非洲小孩進行頭部傷口清創,竟然必須先清掉他傷口上的一群蒼蠅,再洗去層層污垢,才能展開治療,而受傷的小孩緊抿著嘴不哭不閙,彷彿這樣的傷口早已是生命中的必然。當時大二的陳宥達心裡很痛、很震憾,「我一直問自己,還可以再多做點什麼?」兩周的非洲之旅結束後,他下定決心,這一生,從習醫到行醫,一定要幫助更多在困境中的人們。罹癌教會我把握生命做想做的事回台後不久,命運卻給了陳宥達一個考驗,他罹患甲狀腺癌,整整幾個月驚疑懼怖,最後他想起那個非洲的孩子,發現自己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台灣已是莫大的幸運,一顆心平靜下來後更深思,人的生命有限,一定要把握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接下來,他兩度開刀並接受放療,一面繼續學業,也不放棄行醫助人的心念,直到一天,他看到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多年前的一段話:「台北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去花蓮很遠…。」短短十多個字,重重敲擊陳宥達的心,想起自己曾去過非洲當義工,也去過北醫大在美國、日本的姐妹校交流學習,卻從沒想過去花蓮,沒想過腳下的這方島嶼,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不必到天涯海角,莒光號到得了的地方,就有無數雙眼期盼著。」陳宥達在心中告訴自己,他許下承諾,留在台灣,把服務的腳步走進偏鄉。就讀醫學院的最後一年,陳宥達因復發治療而需休學,因此決定走不一樣的路,參加北醫教授張耀懋發起、聯合醫學基金會舉辦的「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前進高雄的那瑪夏地區。偏鄉診間裡的童書孩子的眼睛亮了那瑪夏境內主要是原住民部落,陳宥達發現多數小孩有語言遲緩的現象,許多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說有限的單字,而他不想只做旁觀者,也不想只當個蜻蜓點水般的短期駐點醫生,於是他把駐點時間從一個月延長為半年,更開始設法尋求解方。他積極蒐尋文獻,發現201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推廣「兒童早期素養提升」的文獻,美國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ROR)」更發起診間親子共讀模式,預防幼兒發展遲緩的效果卓著。於是陳宥達全力推動ROR走入那瑪夏社區,讓兒童早期素養與兒科醫療照護結合。他先製作衛教單,說服衛生所,在診間設置友善閱讀空間,提供童書,協助家長帶著孩子共讀。他還教家長們:「不是只說書裡的故事給孩子聽,而是要用童書和孩子對話,」醫師也同時可在共讀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發展評估。(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06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孝順其實是表達對父母的愛
親愛的孩子:上個月我去醫院作核磁共震檢查,你們知道後兩個人一起來找我,煞有其事告誡我,任何事都要讓你們參與,不希望被冠上不孝的名義。你們的語氣太嚴肅,我當場有點難堪,但你們離開之後,我心中滿滿的溫暖。我最近在思考「孝順」是什麼。我有兩個朋友,其中一個女孩年紀比你們小,她很努力,已經有許多成就。但是她不快樂,原因是父母給的壓力。父親習慣對她冷潮熱諷,母親是典型的台灣人,女兒不管多好,在母親眼中總是不夠好。女兒朝著父母的期望奮鬥,心中卻滿是委屈。去年她的父親發現癌症,短時間內就離世了。她整理父親的遺物,發現照片中的父親很少有笑容,總是一臉正經嚴肅。這時她才明白,原來父親在她面前的幽默開朗,被她誤以為是嘲諷;父親對她不滿意,全源於她自己的想法,一切只因為父親不善表達,父女間太多誤會跟距離,造成女兒心中芥蒂。結果到父親去世之後,才明白父親心裏的愛。如今面對沒有爸爸的父親節,她期許為人父母者應向孩子表達愛意,讓大家都能被愛環繞。另一位有煩惱的朋友75歲,丈夫逝世後一人獨居,常感寂寞。她常寄望兒女可以來陪她睡一晚、吃一頓飯、聊聊天、去公園散步。可是兒子女兒都忙,只能偶而見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兒女吩咐她宅在家,卻沒有來探視。最近她生日,兒子送餐,女兒送蛋糕,兩人只用大樓對講機祝母親生日快樂,東西放在管理室,人就閃了。我的朋友非常生氣,大罵兒女不孝,為此哭了好幾天。我替她探詢,才了解朋友的兒子是醫師,女兒在量販店工作,工作同屬新冠肺炎高風險職業,為了保護母親,才不敢見面。子女刻意來到母親住處以對講機慶祝媽媽生日,哪知心意沒好好溝通,反而造成母親誤會。朋友的案例,一個愛女心切,一個愛母心切,可惜都沒有好好表達。現代人的觀念,孝順是封建文化,甚至被醜化,是為控制人民,順服帝王統治搞出來的教條。我的同學蔡茂堂牧師卻說孝順是親子關係。孝順的孝是尊重,順是順從,我們常混在一起。其實子女長大到能夠獨立思考與有判斷能力時,二者可能分離。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發生變化,從階級式親子變成平等式朋友,若轉型不成功會陷入緊張,甚至敵對。很多父母強調孝順卻不面對與調適關係的轉變,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名導演李安說:「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確有其道理。父母的觀念要改,兒女也須重新學習,所謂正在創業沒有時間孝順或是父母有錢不須孝順,都不是理由。我的父親過世時,朋友給了我一張慰問卡,上面寫著「祈願曾經真實的記憶為您留住美麗的回憶,帶給您力量如斯前行。」我很幸運,父母公婆給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讓我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所依靠。沒有什麼東西能留給你們的我,也希望能為你們留下豐富的回憶。未來的日子裏,但願我們互相能好好表達心中的愛,創造回憶。這樣縱使別離的時候到來,我們也能沒有遺憾的說再見。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65歲照顧45歲 雙老家庭增多 各國都在找解方
心智障礙者身體機能的退化比一般人提早約20年,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65歲之人,表示心智障礙者約45歲開始邁入老年期。高齡化社會使得家中65歲以上長輩需照顧45歲以上心智障礙者的「雙老家庭」比例逐年升高。這是世界各國都在面對的問題,也都尚在找尋解決方案。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曾經研究先進國家如何面對自閉孩子離開學校之後的生活,驚訝地發現,超高齡化的日本沒有這樣的官方系統或民間組織:美國雖有民間組織,但成功模式卻難以維持;北歐國家雖有不錯例子,18歲成年後卻完全由國家負責,不像台灣,親子間的依存那麼深不可分。他認為,肯納雙老家園是台灣歷史上的新里程,也是人類歷史上重新學習互助互信的重要行動。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為兒打拚且歷經婚變和癌症! 70歲的彭玉燕花了20年努力不懈 ,為肯納兒打造終老的家
那些我們聽過的自閉兒、腦麻兒、唐氏兒…也都老了,身體機能的快速老化,加上醫療帶來的高齡,台灣愈來愈多「老父母照顧將老身心障礙者」的雙老家庭,他們該何去何從?70歲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年底前,70歲的彭玉燕和30幾戶家長,將帶著已屆中年、心智障礙(多數是自閉症)的孩子搬進剛蓋好、位於桃園龍潭的「肯納親子住宅」。這個盼了好久的「雙老家園」,是花了20幾年才蓋起來的。為兒打拚 歷經婚變和癌症30多年前,彭玉燕5歲的兒子吉爾被診斷出自閉症,那時舉家到巴西創業的她開始巴西台灣兩地跑,她把巴西特教老師帶到台灣學早期療育、在巴西找最好的精神科醫師,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教得好!」吉爾感受強、體能好,騎車、游泳、騎馬都無師自通,但卻因溝通及情緒障礙,總用吼叫及激烈身體語言表達恐懼與慌張,讓彭玉燕生活是一場又一場的混戰。吉爾7歲那年,彭玉燕決定帶他回台定居,過著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都曾經歷的生活——家人指責:「吉爾都是被妳寵壞的!」在發展事業與照顧孩子間奔波,常須做出兩難抉擇;她和先生後來也因為對孩子的照顧想法不同而離異。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她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三期。安置未來 四個家庭創立肯納園蠟燭兩頭燒,加上疾病帶來生命的迫切感,她憂心已成年的吉爾未來的安置。於是,彭玉燕和其他三個自閉症家庭決定,為孩子建造一座融合機構和居家照顧的居所,讓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可彼此照顧。花蓮「肯納園」於2001年啟用。為了讓家園永續,他們成立「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把關心擴及所有成人自閉症者。但花蓮肯納的莊園之夢終究沒有持續,家長組成的肯納園開始面對現實與專業的問題,例如農地使用限制,或是花蓮不易援引充足的資源等等。後來這些家庭離開了花蓮,基金會把基地轉移到台北,這幾年來在雙北拓展成為6間服務自閉症(極少數其他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型作業所,多數孩子在作業所有穩定的學習,卻無法習得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家都老了——擔負照顧責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老了。時間的急迫性再度攏上心頭,身體衰老、癌症的家長焦慮著孩子的老後。肯納同儕 孩子相處更自在這些年,彭玉燕思考過各種吉爾的安老模式。她參訪國內外機構,那些當患者情緒不穩定就餵藥,或者乾脆綁起來的教養院總是傷透她的心,即便是養護做得不差的機構,吉爾只要察覺媽媽可能要將他送走就會開始焦慮,彭玉燕也充滿不安,「我徹底看清楚,我完全沒有可能把孩子單獨放在機構裡。」前幾年,彭玉燕嘗試整修楊梅老家蓋起大樓,讓吉爾熟悉的親戚住在同一棟。經過了兩個熱鬧開心的農曆年,彭玉燕感受到,吉爾身處愛他的、友善的親人中仍像個局外人。有個家長跟彭玉燕說:「我做過同樣的事!」她再度領悟到,吉爾不可能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過正常生活。反而這群孩子和「肯納族同儕」在一起時卻很自在、有安全感,他們可以一起唱KTV形成獨有的秩序和盡情的歡樂,即便沒有人能完整唱完一首歌。目前身心障礙者教育的主流是「回歸社會」,「我們一直教他們『社會化』,過跟我們一樣的生活,但若真的學不會,難道要將不會游泳的孩子丟進大海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他在小池子裡享受玩水的快樂?」彭玉燕沒有時間坐等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決定再度主動出擊。家長孩子 共居共老更完善彭玉燕又回到20幾年前開始找地蓋園區的階段,不一樣的是,落腳桃園龍潭的「肯納社福園區」,記取花蓮無法永續的經驗,融合了在雙北社區服務的學習,除了親子住宅外,還規畫了「社福大樓」,延續孩子自學校畢業後隨即中止的學習。除此之外,社福大樓還有咖啡店、餐廳、社會企業進駐,功能好的孩子還能在此工作。社福大樓也規畫了高齡養護中心,當父母已老到無法行動需要人照顧便住進來,孩子仍可天天陪伴探望。這是一個更靠近理想的雙老家園,這群家長與孩子在此共居共老,直至彼此善終。這個舉世第一個為心智障礙者建造的雙老家園,充滿永不放棄的實驗精神,它或許並不完美,卻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可能。這群人用了20幾年的時光,從花蓮到龍潭,走了120多公里的路,終於覓得得以和孩子終老的住所。
-
2021-08-21 養生.人生智慧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金牌教頭古吉雄,退休後享受籃球親子生活
已故喜劇演員李國修有句座右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對76歲的古吉雄來說,籃球就是他一生的志業,退休前是工作,退休後是生活,現在更是串起他親子生活的橋梁。帶出鄭志龍 執教功績一長串說起古吉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帶出「籃球博士」鄭志龍,並在1997年率中華男籃隊打下第2屆釜山東亞運金牌;他執教的功績一長串,被視為我國籃球史上最佳教練之一。4年一次的東亞運,2013年已經走入歷史,古吉雄和籃球的緣分卻不曾中斷,不過教球的對象從中華隊的一線球星,變成偏鄉孩童、就讀EMBA的學生,還有自己的孫子。教孫子練球 從客廳到公園手機上滿滿是孫子訓練的影片,場景從自家客廳到公園球場都有,33年次的古吉雄笑說,小學四年級的孫子對籃球有興趣,去年暑假開始,他就指導寶貝孫子,從最基礎的基本動作和體能開始。「家裡有台仰臥起坐的機器,他從10個開始做,到現在自己一天可以做40個,籃球拉近我和孫子的距離,我還會去看他鬥牛。」古吉雄笑著說,兒子也曾是籃球員,媳婦曾是軟網選手,孫子繼承選手基因,現在已經近160公分,加上自己對籃球有興趣,相信是可造之材,「我對他很有信心。」籃壇活躍好手 大多是子弟兵古吉雄本身就是籃球選手出身,變形的右小指就是球員時期因為運動傷害留下的痕跡;他選手時期就開始擔任景文高中教練,之後帶過CBA職籃的宏國象隊、當了多年中華隊教練,還曾到中國大陸CBA任教,現在徒子徒孫散布在全台各處。「最多的時候,中華隊12個球員有9個是我帶過的。」古吉雄細數,目前仍在籃壇活躍的台啤隊射手李啟瑋、新竹攻城獅隊長吳岱豪和長人李家瑞等,都是他曾經指導的子弟兵。籃球交流 不求名利不給壓力退休後的「古老師」,現在專心做基層籃球的耕耘,過去在大陸留下的人脈,也讓他成為兩岸籃球的橋梁,新冠肺炎疫情前幫助許多台灣學生球隊移地訓練,透過籃球進行交流。「現在我做我可以做的,不求名利,不給自己壓力,也不給別人壓力。」早已不用為每一分錙銖必較,古吉雄繼續用籃球交朋友,退休後的人生仍有滋有味。
-
2021-08-19 新聞.元氣新聞
保護兒少使用網路 社群軟體攜兒盟推家長指南
兒少網路安全近年受大眾關注,社群軟體Instagram今天與兒童福利聯盟共同推出「Instagram家長指南手冊」,內含簡單4步驟,帶領家長一步步了解、協助兒少安全使用網路。Instagram今天與兒童福利聯盟共同召開線上記者會,發表「Instagram家長指南手冊」,Instagram亞太區公共政策負責人Philip Chua指出,現在小孩都是數位原住民,從小就開始使用各種電子裝置,也很熟悉網路世界的規範,但這些規範家長可能並不了解。Philip表示,家長必須了解到網路世界伴隨著一些風險,像是網路霸凌、網路沉迷,家長可以透過Instagram家長指南了解Instagram上的保護措施,從基本互動功能到管理隱私等,也能夠開啟家長與兒少正向的網路對話,討論網路上各種議題。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則說,現在推出Instagram家長指南手冊正是時候,兒盟6月曾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兒少使用網路時間劇增,從前一年27.2小時提升至42.7小時,根據調查也有4成的兒少認為在網路上遇到的困難,家長無法給予協助,因此家長都必須有所警惕、必須跟上時代,保護兒少使用網路。白麗芳表示,Instagram家長指南手冊提供4步驟,帶領家長如何起步學習,首先是「警覺」。她指出,兒少可能不理解在網路上有什麼樣的誘拐手法,因此家長須培養孩子的警覺心,判斷看到的照片、資料真偽等。白麗芳說,第二步驟就是「探索」,家長必須了解兒少使用網路時都在閱讀什麼資訊,像是追蹤哪些網紅等,「了解才可以陪伴」;第三步驟就是「約定」,建議家長在兒少開始使用社群網路時作成親子約定,約束兒少使用網路的時間。最後則是「教導」,白麗芳說,家長應該善用家長指南手冊,與孩子一起學習網路功能,像是設定什麼樣的密碼比較安全、數位素養等,讓家長與兒少能聰明使用網路,而不是被網路所使用。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父親連處理過世流程都印下來了..」不發訃聞、不灑骨灰!75歲蔣父打疫苗前親交蔣偉文遺書
藝人蔣偉文六月份帶75歲的爸爸去打AZ疫苗,爸爸下車交給他一份親筆遺囑和重要文件資料,並請蔣偉文不要下車,請他等候自己的時間仔細詳讀。蔣偉文翻閱後發現,爸爸在遺囑中交辦身後事,並告知家中重要物品、文件擺放位置,以及載明家族親戚的聯絡方式。蔣偉文爸爸過去曾於航空公司任職,因此從遺囑信函上就能看見航空公司名稱。蔣偉文表示,父親自己上網報名施打疫苗,事前向蔣偉文分析打或不打的考量面向,坦然說:「利大於弊,且施打疫苗可以免於重症,對家人也是種保護。」「爸爸除了考慮接種疫苗的健康風險,也評估AZ是否有數量不足,有來不及打第二劑的機率,幾乎已經做好全面考慮,經過審慎評估才決定行動。」這一天,蔣爸爸特地要求蔣偉文提早來接,並說:「有一些文件要讓你在車上看,你不必陪著下車,我自己去打就好。」蔣偉文拿到後才知道是遺囑,上面詳列抽屜、床頭櫃裡面有什麼文件與物品,還附上爸爸到戶政事務所下載的「如何處理親屬過世流程」,讓兒子在需要時不至於慌了手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爸爸交代身後事不要發訃聞,火化後骨灰撒到漂亮、優美風景的地方即可。」 蔣爸爸淡定看待生死,對蔣偉文的教育更以身教為重,名校畢業的蔣爸爸從不要求小孩的學業成績,對孩子們在人生路上的決定皆予以大力支持,先前蔣偉文開插畫展,老爸也現身捧場,對兒子的演藝成績與有榮焉。如今蔣偉文早已為人父,蔣爸爸同樣傳承開明的教育理念給他,要他學會重視親子陪伴更勝成績分數。蔣偉文讀著爸爸的遺囑,想起過往父子相處點滴,內心非常感動。此外,他也不捨長輩要承受接種疫苗的憂慮,希望透過臉書文章分享,紀錄下這個非常時刻。 「我父親面對生死的豁達,也會影響我對孩子,日後對生死議題直言不韙。」 網友看到蔣爸的作為,紛紛留言稱讚他「打疫苗還要寫遺囑,好帥」、「很理智,非常時期要有這種智慧」、「沒辦法不熱淚盈眶啊!體貼又愛人的長者!令人感動」,其實,上週九把刀岳母打疫苗後離世的消息非常令人不捨,不管年齡幾歲,凡事做好萬全準備,也許會少掉較多的遺憾。延伸閱讀:預立醫療決定書 他們「不讓下一代痛苦」
-
2021-08-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海泳、浮潛禁令未解 墾丁、小琉球苦撐微住房
疫情上月27日降至二級,屏東墾丁和小琉球觀光業者滿心期待遲來的暑假商機,卻碰上長達近兩周的西南氣流豪雨,加上遊客觀望心態濃厚,中央宣布10日起僅有條件開放游泳池,夏日熱門的海泳和浮潛仍未鬆綁,平日住房仍一成的低檔徘徊,周六假日僅微升至兩成;屏東小琉球住房率連一成都不到,業者叫苦一片。旅宿業者估計要到8月23日以後,若疫情穩定受控,大眾化的水上活動解禁,住房率才可望回溫。疫情上月27日降二級後,餐廳有條件開放內用,原本住房近零的墾丁福華、夏都和凱撒等五星度假飯店,平日住房稍稍回溫至一成、假日二成,過去暑假旺季一房難求的墾丁核心區民宿,即使祭出平日優惠價拉抬慘澹的住房率,還是等嘸人。墾丁一家五星飯店陳姓主管說,降二級後,部分遊憩沙灘雖開放,但只准衝浪、潛水、獨木舟等小眾的個人水上活動,遊客觀望心態仍濃厚,又遇到長達近兩周的大雨天,原期待10日起能否鬆綁,結果只盼到游泳池有條件開放,遊樂設施仍封閉,海邊禁止游泳和浮潛,遊客來玩的意願不高。屏東縣民宿協會理事長林淑敏說, 原本期待9日後大解禁,迎接抓住暑假尾巴的親子遊客,還樂觀預估住房可衝高到五成,沒想到二級延長到23日,只有游泳池有條件開放,其他照舊,降二級後平日住房約一成,周六僅一成多,要等8月23日以後,若疫情穩定受控,大眾化的水上活動解禁,住房率才可望回溫。「島上景點持續關閉,大眾化的海泳、浮潛仍未鬆綁,試問,誰會來?」小琉球觀光協會理事長計博翰說,降二級後的住房率都不到一成,主要是吸引遊客的島山景點和游泳仍未開放,從5月15到8月23日長達4個月,旅宿業者早就叫苦一片,目前疫情已趨緩,政府應該在經濟和防疫間適度開放找到平衡點。
-
2021-08-09 養生.聰明飲食
疫情做飯42%民眾未清洗雞蛋 沙門氏菌恐吃下肚
雞蛋料理簡單又營養,尤其是疫情間不宜外食的好幫手。不過,雞蛋表面佈有氣孔,有機會讓沙門氏菌入侵,董氏基金會今天發布,國人採購蛋品行為網路調查,發現有42%的人烹煮雞蛋前,沒有清洗蛋殼的習慣,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沙門氏菌會引發急性腸炎,造成腹痛、寒顫、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甚至引發致命危機,只要「烹煮前清洗+全熟」就可擺脫微生物危害。董氏基金會在今年6月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網路調查,共回收616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有36%的人常吃半熟蛋、1%的人會吃生蛋。民眾經常忽洗蛋的重要,許惠玉說,整體有42%的人,烹煮前不會清洗雞蛋,更糟糕的是,會吃半熟蛋或生雞蛋的人,更有55%不清洗雞蛋,恐會感染沙門氏菌,若怕忘記清洗,可以選擇購買洗選蛋。烹煮前清洗雞蛋還有好處,許惠玉指出,蛋殼容易沾染雞糞,雞糞中含有大腸桿菌或沙門氏桿菌等致病菌,料理前清洗可避免在敲開蛋殼時,表面的病菌及髒污接觸到可食雞蛋。料理多顆蛋最怕「一顆蛋壞了整盤菜」,打蛋也有小撇步,董氏基金會提供「三段式打蛋法」,首先須準備兩個空碗,將洗好的蛋敲開後,將蛋打至空碗A,並檢查有無腐壞,再倒入空碗B,可有效避免打到臭雞蛋。疫情底下避免提高出門次數,許多家庭選擇大量採買,許惠玉提醒,雞蛋保存也很重要,舉例來說,一般傳統市場的常溫蛋,可以直接置於陰涼處保存7至10天,超市的盒裝冷藏蛋或洗選蛋,應置於冰箱保存,並注意保存期限標示。董氏基金會提醒,雞蛋存放冰箱前,應先用乾布擦掉雞蛋表面粉塵再放入冰箱,同時避免接觸冰箱中其他食物,以減少食材與雞蛋表面髒物交叉污染,但民眾應避免自行用水清洗雞蛋再冷藏,這個舉動會讓蛋殼表面氣孔結構,與外界通透性增加,反而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的可能性。常見未熟的蛋類料理/ 董氏基金會整理●蛋類料理太陽蛋、水波蛋、溫泉蛋或溏心蛋、班尼迪克蛋、美式炒蛋、歐姆蛋、鐵板排餐附的蛋等。生蛋拌飯或麵:如親子丼、韓式拌飯、培根蛋黃義大利麵等。●沾醬類沙拉醬(如:美乃滋、千島醬、凱薩沙拉醬等)、沙茶醬拌生蛋、壽喜燒肉片沾蛋等。●甜點飲料類糕餅點心:提拉米蘇、慕斯、舒芙蕾、韓式夾蛋雞蛋糕、月見冰、卡士達醬等。飲品:如蛋蜜汁、豆漿加蛋、杏仁茶加蛋、薑茶加蛋等。*注意:糕餅類廣泛使用蛋黃,而且外觀難以辨別,建議消費者如有疑慮可主動詢問業者產品成分及做法。
-
2021-08-08 醫聲.院長講堂
孩子一句「爸爸要吃什麼?」吳明賢:疫情裡的微小幸福
台灣自五月進入疫情嚴峻期,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公衛到醫療現場,站在前線抗疫的男性身影,此時幾乎是把家庭擺一旁,全心投入工作。在疫情中迎來的父親節,少了出外聚餐的熱鬧氣氛,但對這些剛打完硬仗的父親,回歸家庭的溫暖,應該是他們最期待的時刻。本土疫情自五月升溫以來,歷經四個月抗疫,父親節時刻終於迎來降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作為台大醫院上千位同仁的大家長,曾以「院長的公開信」振奮醫護同仁守在抗疫第一線上,回到家中脫下醫師袍後,才真正成為家裡兩個兒子口中的「老爸」。聚餐開會都取消,每晚和孩子吃飯,享受窩心之感。吳明賢說:「以往諸多開會、應酬,常常在外用餐沒回家,但疫情發生後,聚餐開會都取消了。」現在他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吃晚飯,有時候孩子點外送問一句「爸爸要吃什麼?」,讓他格外覺得窩心。「疫情之後,一家人終於真的能聚在一起吃飯,以前都不會刻意去重視這些微小的幸福。」每年過節,吳明賢會回嘉義探望87歲的父親,遇到疫情,不能常常往返兩地,改打電話祝賀或包紅包讓老人家開心。他的父親早年從事棉被生意,時常忙於工作,但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家裡典型嚴父慈母,小時候聽爸爸的話「會讀書就是要從醫」,走上醫師一途。老爸讀醫,孩子未必要追隨,少了老爸包袱,更能自在發展。「要是我沒當醫師,可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從事電子工程業。」台灣早年只要搭上經濟起飛的風頭,吳明賢讀甲組的同學,時至今日不少人已退休。吳明賢說,當醫師就沒有退休的一天,但在疫情底下抗疫,有所貢獻也值得。他成為父親之後,放手讓孩子選擇想要從事的行業,強調「只要不要學壞、對未來有方向,想念什麼,就念什麼。」吳明賢有兩個兒子,老大念法律、老二念運動休閒系,各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發揮所長。「哪有說老爸讀醫,孩子就一定要讀醫的道理。」吳明賢表示,時代背景不同了,父母提供支持與協助,孩子選擇科系,未來操之在己,怨不得人。過去老一輩可能會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系難找工作,但他不這麼認為。吳明賢熱愛人文科學,認為看病也應「以人為本」,科系不分優劣。他說,若父子同在醫界,難保不會被人拿來比較。「會常常被問起,你爸爸是那個誰誰誰?反而多了不必要的禮遇或是壓力。」孩子不從醫,少了老爸的包袱,反而更能夠自在發展。「過節容易,度日難。」日常生活中的關懷更重要。結婚已逾30年的他,兩個兒子也已在職工作,一家四口對於過節的儀式感,少了蛋糕和聚餐,而是簡單手寫卡片或計畫全家出遊。他說,父親節慶祝固然開心,但生活上的溝通才是重要,「畢竟過節容易,度日難。」吳明賢分享,平時遇到家人分享的小事也會追問「欸?你上次說的活動辦得怎麼樣?」或者「你最近在忙什麼呀?」透過簡單一句關心也能促進親子感情。吳明賢鼓勵孩子及青年,「人在社會有自己應盡的任務,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能,莫負少年頭。」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家人平安健康,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父親節禮物。溝通很重要父親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做小孩的榜樣作為台大醫院院長,每天至少有12小時待在醫院工作,跟醫護同仁、病人碰面的時間都比家人相處的時光還長。「病人需要關心,家人也需要被關心。」吳明賢透露,在醫院跟病人要溝通,在家裡也要跟親人孩子溝通,重點是要花時間、花心力。「平常工作忙,孩子其實都知情,要能夠讓彼此理解,爸爸是為了家庭在努力。」就連面對家庭衝突或革命,吳明賢也從不閃躲。二兒子高中成績差、夜夜晚歸,他心想「高中生哪可能這麼忙?」找一天坐在客廳等孩子回家,兩人溝通一番,才知道兒子接了熱舞社社長,並承諾高三會把成績追回來,父子達成協議後,老爸就不再窮緊張。「如果光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去質疑,孩子又值叛逆期,衝突只會更大。」他認為,除了課業,包含生活經驗、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比考試成績重要太多,只要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偶爾適時提點,都能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人生來就會當醫師、當父親,也要一步步慢慢學。」對他來說,父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孩子的榜樣,他時時警惕自己要注意身教的影響。吳明賢小檔案年齡:57歲職稱:台大醫院院長家庭:結婚31年,育有2子給孩子的一句話: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力,莫負少年頭。
-
2021-08-07 養生.人生智慧
一個擁抱或一句讚美,都能把愛傳達給長輩!「5個小用心」讓長輩感受你的愛
許多工作中熟識的朋友,不時會用羨慕又帶著點嫉妒的口吻對我說:「妳真會哄老人家,我就沒辦法像妳這樣……如果我能像妳這樣,我爸媽一定會很開心。」與長者互動時,加點小用心,就能將愛暖暖地傳達給對方,不妨一起試試以下幾個行動吧!一、5秒鐘擁抱見面或道別時,來個5秒鐘的擁抱:見到彼此時,與其說「見到你真高興」,不如來個大大的擁抱,1秒鐘的擁抱太倉促,5秒鐘的擁抱剛剛好。無需言語,光是擁抱便能傳達相見前的思念,以及道別時的不捨,還有對相聚時光的珍惜與喜悅。二、大聲讚美他說出對方的一個優點:熟悉的人相處在一起,總是很容易看到對方的缺點。這是因為我們眼中的缺點,往往是對方難以改變、我們不容易接納的行為與動作,每看見一次更加深印象,最終變成「這個人就是這樣」的怨念。至於對方的優點以及對我們的好,則因經年累月而變成習以為常,感受不到驚喜、也忘了要感謝對方。換一顆細膩的心、換一副正面的眼光,就算只是小優點也大聲說、仔細說:「每次看你穿這件麻料襯杉,就覺得你真有品味。」「你的四神湯是全世界最好喝、最道地的四神湯!」「你的笑聲真好聽,讓人聽到心情也跟著振奮了。」每次見面,別忘記說出你心中的一個肯定、一份欣賞、一句讚美,不僅聽在對方耳裡,更笑在對方心裡。三、說美好時光說說曾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情緒是非常主觀的個人經驗,我們能記得與某人在一起時的快樂心情,卻無法確定對方當時的感受是否和我們相同,是否跟我們一樣享受共度的時光。在平凡日子的噓寒問暖中,偶爾主動說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兩人一起度過的快樂回憶,不僅能將兩顆心帶回美好的那一刻,也是在告訴對方,我是多麼喜歡和你在一起。四、捏手傳達愛為對方捏捏肩膀、抹個護手霜:當我們被親愛的人碰觸時,不僅能感受到被關愛,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和對方的聯繫。儘管不是年輕小情侶,整天卿卿我我黏在一起,但仍可為對方輕輕地按摩肩頸、順順背,用清香的乳液加上自己手心的溫度,揉捏對方的手,用溫暖將愛的感受傳達給對方。五、凝視小遊戲玩個「彼此對看,看誰先笑」的小遊戲:你有多久沒有凝視對方的臉、端詳歲月在臉上留下的痕跡?不過,突然凝視著對方可能造成尷尬,不如提議玩個「彼此對看,看誰先笑」的小遊戲,不僅能名正言順地看著對方,還一定會笑開懷,再加一條「輸的人要幫贏的人按摩3分鐘」的規定,如此一來,兩個人都能樂在其中。董宇正牧師在一次關係經營的講座中說到:「人與人之間最美的關係,是我愛你,而且我知道『你知道我愛你』。」沒有傳達的愛,雖同樣無價,卻少了被愛之人「因為知道自己被愛」而帶出的那份喜悅和自信。讓我們用點心,不僅愛,也讓對方知道「我是被愛的」,主動在愛的相知中帶出更豐厚而溫潤的關係。(本文摘自《愛,需要勇敢》,親子天下出版)
-
2021-08-07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第二階段的父親節」歡樂阿公小野珍惜陪伴時光
父親節將至,對於每個「阿公」來說,「人生第二階段的父親節」的滋味鐵定和當爸爸時不同。擁有4個孫子的「資深阿公」小野,今年將度過第9個以「阿公」身分過的父親節。小野近期臉書貼文都是和孫子相處的趣事,有時鬥智有時鬥勇,在疫情延燒的日子,祖孫日記深受喜愛,「歡樂阿公」的形象深植人心。但小野說,這不是他意料中的生活。小野的人生里程和一般人不太相同,37歲就從中影退休回家陪小孩,大量時間和青少年兒女相處,那個時期創作出許多童話和親子散文。50歲重返職場的小野,有好多想做的事,希望啟航到全世界,和許多人想要退休含飴弄孫的心情大不相同。收心當阿公 帶孫玩樂更瘋狂60歲的小野更忙了,大孫子和大外孫出生時他正在美國郵輪上旅行,接到當阿公的消息,「好像在作夢,好不真實。」當阿公的前兩年,他依舊投入重要議題、參與運動,「我兒子覺得我很好笑,他的小孩都見不到阿公。」一直到小孫女報到,他才驚覺:「我有4個孫子了!」那時太太協助照顧孫子們也需要幫手,曾經遠颺流浪的他,終於「回家」成為真正的阿公。生物學背景的小野相信大自然,喜歡帶孫子到大自然裡散步、遊戲;他為孫子說自編的故事,寫、畫日記;他玩起來比孫子更瘋狂。孫子會在玩了一整天要回家前問他:「阿公,明天我們從早玩到下午好不好?太好玩了。」孫女曾在日記上寫:「今天我好幸福,阿公和我們玩打打殺殺的遊戲。我好開心。」看孫像自己 但又完全不相同生命第二次陪伴孩子,阿公身分更從容、有更多觀察。例如同樣的對待方式,但4個孩子的反應卻大不同,讓他更相信人出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某些本性而來。聊起孫子經,小野總說大孫子熱情、好奇又衝動,個性和他最像,但又補充,「小外孫也像我,像另一個我,敏感卻愛哭」。成為阿公的小野,同時也在面對自己的老去,對人生的了解愈來愈深刻,更清楚看見人生的道路、自己的模樣,所以會在孫子身上看見不同的自己,那個未經雕琢的、沒有社會化的本性。「你會在他身上看見一點點自己,但他又完全和你不同,這對阿公來說是很奇特的經驗。」昔醉心工作 今享受爺孫互動好久以前,太太鄭麗貞曾提醒為人父的小野:「你再不陪兒子女兒,他們就再也不需要你了。他們會長大,你的人生會錯過。」後來他選擇在家工作,陪伴兒子最困難的青少年階段、女兒想休學的高中時光,為彼此生命寫下許多故事。幾年前,鄭麗貞對著還在雲遊四海、醉心工作的小野說:「你會錯過最好的時光。」鄭麗貞認為,為人爺奶,能和孫子親密互動、提供生活照顧的時光只有短短幾年。這次,小野同樣選擇了陪伴。
-
2021-08-07 養生.家庭婚姻
「你已經做得很棒了」爸爸沒說出口,長大後我們終於看懂的5個父親心思
「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忡忡,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刻意拘謹的旁觀者。」——李宗盛《新寫的舊歌》每個爸爸,都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個好爸爸。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是話不多,用著自己含蓄的方式愛著孩子,儘管有些生疏,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把最好的都給了出去。長大成人後,看著那雙曾緊緊牽過的手心佈滿了智慧的掌紋,想起父親這一生大多時間的沈默寡言,或許他只是習慣了轉過身將千言萬語的關心、疼愛和讚許都藏在心底。那些「父親沒說出口的話」,我們或許能用最真摯、深切的感情,溫柔地對爸爸說:「爸,我懂。」一、「你已經做得很棒了。」我忘了問什麼樣的倔強 讓我們不說一句真心話我要長成你的翅膀 我要拂去你的滄桑我忘了說心裡面的願望 始終是要你的肯定啊還記得小時候,總喜歡拿著一百分的考卷興高采烈地討爸爸一句溫柔的稱讚,那時爸爸的一句「你好棒!」,似乎就是小小的世界裡最美好的事。漸漸長大後,父親熱切的眼眸裡夾藏了更深的期許,我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追求的人生,有些時候可能也會和爸爸的期待背道而馳,好久好久都再沒聽到他那句「你做得真好。」但其實我們心裡也都明白,爸爸時常偷偷地關注著我們的一切,為我們的成就感到驕傲。忙得昏天暗地時他會心疼、達成目標時他的嘴角也會不自覺上揚,長大後的嘉許,其實就藏在他的心裡。其實父親這一輩子也都思索著同樣的問題:「我是一個好爸爸嗎?」第一次為人父,或許他一直在學著如何說出合宜的稱讚、如何不彆扭地表達對孩子的愛。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曾分享,爸媽對孩子「在學習有品質的陪伴的過程中,刻意練習直到自然而然是必要的。」或許我們也能陪著爸爸一起練習「稱讚」,也笑著跟爸爸說:「爸,我知道你看到我做得很棒。」二、「去追尋你自己的人生吧。」“ I was once like you are now, and I know that it’s not easy.”—— Cat Stevens《Father & Son》英國民謠歌手 Cat Stevens 曾用那滄桑中帶著一絲溫柔的嗓音,以一人分飾兩角的方式唱著《Father & Son》,藉由父親與兒子一來一往的揪心對話,在歌詞裡傳遞著父親對孩子的句句叮嚀,也唱著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願。在平靜與激昂的旋律間,彷彿映照著很多父親常在心裡想對孩子說、但一直因為含蓄而沒有說出口的:「去追尋你自己的人生吧。」成年後,我們開始學著在愛與被愛間感受刻骨銘心的幸福和失落;幾年後,也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奔波,看懂了職場上的人心與成就;這幾年,自己也肩負起了一個家庭,有了想盡全力保護的人,也體會了當年父親曾語重心長的那些叮嚀與問候。父親曾用他厚實的肩膀做孩子的避風港,而成年後的我們,一步步地建立起了自己穩固、溫暖的世界。這時可能也會開始回過頭想,為我們付出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他追求過他的人生了嗎?臨床心理師 黃惠萱曾分享,父母在年邁的過程中,孩子可能經歷的三條心路歷程,包括接受全能父母的幻滅、承擔自己長大的責任、放下親子間的遺憾。而在這三件事上能適應得較好的人,都有些觀念上的改變,其中一項是:「接納父母的『選擇』,讓父母做自己。」過去父親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或許已經擁有一番成就的孩子,終於有能力對父親說:「爸,換你享受你值得擁有的人生了。」三、「對不起,我不應該發脾氣。」「你不懂啦!」爸爸氣沖沖地關上房門,一陣巨大聲響在心裡引起波濤洶湧,換來整個房間的一片靜默。逐漸年邁的父親,有時候可能會忘了我們也隨著他們的年歲一起成熟,還是總把我們當成當年還沒長大的孩子,碰到意見有歧異時,可能會脫口而出幾句有些傷人的言語,想著我們怎麼就不聽話了呢?諮商心理師 許皓宜曾在《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這本書中,將父親分成 6 種在親子關係中不同樣貌的父親類型,其中「退化的孩子氣父親」,在孩子長大後會逐漸變得固執,有時也會像小孩一樣鬧脾氣。對於父親而言,這樣的「親子倒轉現象」(指父親與孩子角色對調,父母與孩子相處時,不自覺地退回「孩子的位置」)是一種無能為力的脆弱、「不能再給予孩子更多」那種心理上的挫敗,這也讓父親變得有些矛盾難懂、喜怒無常。或許我們可以參考諮商心理師許皓宜所建議的方法,試著回到父母心中的「小孩立場」來思考,換個角度來理解、包容他,溫柔地用不經意的方式,讓逐漸年邁的父親願意停下來休息,再輕輕地對他說句:「爸,對不起。」四、「我只希望你過得好、過得幸福。」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總是神色有些嚴肅、口吻有些嚴厲地期許著孩子上進、期待著孩子善良,同時也期望著孩子有天能懂得「愛」。韓國資深歌手楊姬銀與樂童音樂家合唱的《Mother to daughter》就像母女間的家常對話,其中由母親一方用揪心的嗓音唱出:「用功吧!不對,那太老套了。誠實吧!我也沒辦法做到不是嗎?去愛吧!不對,那太困難了。」道出了為人父母期待孩子成才、讓人感到驕傲,同時又希望他們只要能自在享受人生就好的糾結。「對於人生,我也還不太了解。雖然沒什麼話好對你說,但希望你能更幸福。」或許,父親或母親這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過得幸福。平時認真過生活、總是堅強獨立的我們,或許現在也是一個機會,換我們拍拍父親的肩,堅定地說:「爸,我已經有能力照顧你,我希望你過得好、過得幸福。」五、「謝謝你,有你真好。」父親,總是習慣了把話藏進柔情綿綿的心底,回想與父親共同擁有的回憶,也感覺到眼眶濕潤、心熱熱的嗎?那些父親放在心裏從未開口說的、到了嘴邊又總收回去的那些話,就讓我們主動跟爸爸說:「雖然你沒說,但我都感受得到。」父親節就快到了,讓我們用紙和筆傳達對父親的愛與感謝吧!國外有個網站《Write Thank You Notes》,專門提供讀者書寫不同主題的信件內容靈感, VidaOrange 生活報橘為你從中選出幾個向父親表達感謝的靈感, 今年父親節,不管是一條訊息、一張卡片,這次換我們替父親說出那些心裡話,高調地向他們表達愛和感謝吧!想寫出讓爸爸珍藏的感謝信,或許可以加入以下元素:1.我對你最特別的記憶是⋯⋯你們相聚的哪些時刻,讓你印象特別深刻呢?或許父親也一直珍藏著那個美好時刻。2.從你身上,我了解到⋯⋯的重要性你心中有浮現哪些與父親有關的詞嗎?原來父親多少都在我們身上留下了影子,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們。3.我最欣賞你的一件事是⋯⋯父親身上有哪些特質,是讓你感到驕傲、佩服的呢?也許爸爸自己也從未發現呢!4.我一直想告訴你⋯⋯過去可能認為父親不會理解自己某些想法,但這也是一個機會,能夠讓父親更了解他對你而言有多麼重要。5.未來,我希望我們能⋯⋯爸,我們還要一起創造更多的回憶喔!參考資料:1.《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如何 出版2.《Write Thank You Notes》:A Thank-You Note Your Dad Will Cherish※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你已經做得很棒了。」爸爸沒說出口,長大後我們終於看懂的5個父親心思
-
2021-08-04 養生.運動天地
打羽球會造成哪些運動傷害?一般民眾多忽略這3點!
東京奧運在延期一年後終於開戰,今年我國選手在各個運動項目上嶄露頭角,不管是桌球、羽球、拳擊、柔道等…都傳出佳績、捷報不斷。其中羽球國手李洋、王齊麟組成的男雙,一舉奪下金牌;女單戴資穎也拿下銀牌,創下個人在奧運的最佳紀錄。一般民眾常在大賣場、生活百貨中取得便宜的球拍,接著在閒暇之餘帶著孩子到公園一同親子活動,但在打羽球一個下午後,隔天起床常發現整隻手臂甚至肩膀都非常痠痛,會造成這類慣用手(持拍手)運動後出現延遲性肌肉酸痛。而羽球運動雖然看似輕巧,但它其實是一種高技術性且連續、快速、往復移動的運動,很多人把它當成假日娛樂的活動,但卻常忽略運動前的熱身,選擇正確的球具與運用正確的動作來打球,導致不必要的運動傷害,那麼打羽球時該注意什麼運動傷害呢?羽球會導致哪些運動傷害?根據統計一般人比較容易在上肢跟背部出現不適或受傷,但羽球選手最容易出現的運動傷害部位,首要在下肢,其次才是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接著才是軀幹背部。不熟練或者缺少練習的人在打球時,一旦遇到出現球的落點離身體較遠的情況,往往會因來不及或沒有習慣先移動到適當的位置就揮動球拍,而出現過度延伸身體及手臂來撈球的動作;再加上羽球球體較輕,也容易出現利用過大的肩膀旋轉動作去揮擊、過度收縮肩膀內轉肌來進行驅動,而非正確的使用腕部的屈肌來瞬間擊球。再加上此運動本身對上肢的需求遠超過日常生活的活動強度,往往在運動後造成上肢的過度疲勞甚至出現相關的運動傷害。另外因為過度延伸身體、手臂擊球,也會造成擊球點-手掌(施力點)和骨盆(支點)之間的力臂太長,對軀幹伸展肌的負擔增加,軀幹背部也有可能在運動後出現不適。 而以下幾種是羽球運動中較常導致的運動傷害: ◎肩部:肩夾擠症候群、旋轉肌腱炎、旋轉肌腱斷裂因殺球、擊球造成肩部重覆受到壓迫導致肌腱腫脹、部分纖維斷裂、 局部出血、肌腱斷裂。臨床症狀為手臂上舉過頭再外展動作時劇烈疼痛。 ◎肘部:外上髁炎(即網球肘)因未正確伸展熱身,過度頻繁練習,或是使用不適合的球拍造成;在擊球時,瞬間下壓球拍或長時間握球拍,反覆旋轉前臂及伸展腕部的動作都可能引起網球肘。臨床症狀為在日常生活旋轉毛巾、門把及握拳等手腕動作時引發手肘疼痛。 ◎腰部傷害:椎間盤突出或肌肉韌帶拉傷擊球時,身體會過度後彎造成腰椎過度壓迫,或是救球時身體快速彎低後又勉強縮身回場的動作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旁韌帶拉傷。臨床症狀除了腰部局部疼痛之外有可能引起腿部痠麻脹痛。 ◎膝部傷害:髕骨肌腱炎、十字韌帶及半月板受傷在躍起擊球後,單腳落地或轉身時腳來不及跟上,停留在原處導致膝關節十字韌帶負荷過大而鬆弛或撕裂,或是半月軟骨磨損受傷。會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若反覆受傷容易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此外髕骨肌腱炎及滑囊炎也常因熱身不夠或動作不當而發生。◎踝部傷害:韌帶拉傷常因腳步快速移動或是勉強接球或意外造成。有可能是一次性傷害造成也可能因反覆動作不正確而引起,臨床症狀為局部腫脹疼痛。 ◎腳跟肌腱傷害:阿基里斯肌腱炎或斷裂因腳部快速移動過程中,肌肉瞬間伸長與收縮所造成。容易因過度疲勞,身不足等造成,也可能因瞬間躍起擊球落下後導致。若是阿基里斯腱斷裂就可能需要手術處理。 受傷時該怎麼處理?急性期的處理,主要是R.I.C.E(休息、冰敷、固定、抬高患部)。一般軟組織受傷後的恢復期大約是2至3週,若疼痛已經超過恢復期時,表示損傷組織較嚴重或有些因素沒有解決,此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來幫你解決問題。受傷後透過專業醫師處理治療,症狀改善後還要循序漸進進行復健運動,才能再度回到運動場上運動,否則很容易再次受傷。因此在運動結束後,一定要記得做適當的伸展,伸展可使軟組織的彈性及延展性增加,提高順應性,更能漸進式的適應往後運動時所需的大幅度力量變化。讓過度興奮的神經系統與肌肉所產生的僵硬獲得緩解,能有效恢復血液灌流量,讓組織代謝速率上升,補充氧氣與養分並排除運動後所產生的副產物,而不至於產生過度的肌肉酸痛。在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時也要注意安全與防護,才能動得健康喔!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8-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的孤單世代 逾5成青少年覺孤單3成無說心事對象
「想和同學交際,我快憋出病了!」、「很孤單,不能直接和同學聊天,而有些話題父母沒興趣,不會專心聆聽。」自5/18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全台學生都停課在家盡量不出門。兒盟聯盟於6月2日至6月18日調查七年級到高三的兒少發現,84%以上兒少會感覺無聊,其中42%更總是覺得無聊;一半以上兒少(54.7%)覺得孤單;四成三以上有時會出現難過心情。調查發現,雖然超過65.9%的國高中生表示「疫情停課後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停課後上網時間也比過去高出一倍,每週上網時間高達42.7小時,相較於去年27.2小時,增加快兩倍;但卻未比較快樂,甚至陸續出現負面情緒。兒福聯盟表示,三級警報後停課且不允許室內群聚的規定,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兒少與同儕的人際關係。即便多出這麼多的時間,卻有四分之一兒少(25.9%)表示跟朋友連絡的狀況變得更少。進一步詢問孩子說心事的對象,調查亦顯示30.3%兒少停課後就沒有說心事的對象。在家庭關係的部分,兒盟調查發現,對國高中生這群青少年來說,疫情停課後以倍數成長的親子相處時間,有六成左右認為跟爸媽關係有變好。但仍有部分兒少32.5%不認為跟媽媽關係有變好、35.2%不認為跟爸爸關係有變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孩子覺得關係有變好,但長時間的相處難免會產生衝突,逾半數兒少(55.5%)在這段期間與家人發生過衝突,其中近一成衝突相當頻繁(6.6%經常、2.3%總是),也難怪有些孩子覺得孤單、難過。根據英國一份針對青少年於疫情期間心理影響的研究發現,疫情前心理狀態健康的青少年,經過一年疫情封鎖後,出現明顯情緒和行為問題,包括過動、和同儕間溝通交往能力下降等,並對關懷、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兒盟分析專門提供少年煩惱和問題電話諮詢的「踹貢少年專線」也發現,停課後5、6這兩個月的來電量近600通是去年同期的1.7倍,有很明顯的成長,進一步分析346通有效的來電,發現當中逾半數(54.3%)有談及疫情帶給生活的影響,且隨著疫情日益緊張、嚴重,從5月份46.8%上升到6月份近六成的比例,可見疫情對孩子的衝擊隨著時間拉長愈來越大。
-
2021-08-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 59%感到心靈孤立
走過新冠病毒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即將迎來疫情中的父親節。傳統的父親角色,總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背負壓力不輕吐。在疫情之下,家庭關係、經濟負擔與潛在的疾病,可能正威脅著爸爸的健康。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問題,家人該如何協助一家之主傾吐心事,避免高壓之下百病齊生。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對經濟的嚴重衝擊,讓許多爸爸背負比以往更高的壓力。研究調查顯示,男性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接受心理諮商比例僅為女性的一半,他們背負龐大心理壓力,卻從不輕易表達情緒。經濟負擔、家庭關係緊繃與潛在內心的煩惱,都可能威脅著爸爸的健康,相較以往,今年父親節,男性更需要家人多一分的關懷與陪伴。根據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59%感到心靈孤立。台灣今年6月失業率來到4.8%,創8年新高。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分享他遇到的案例,一名退休軍人近期展開事業第二春,事業還未穩固,加上家中長輩長期失能,還有小孩要養,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發。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也分享一名有焦慮病史的男性個案,疫情間月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又面臨搬家等瑣事,短期負能量壓縮,讓他陷入恐慌漩渦,導致夜晚噩夢連連、常說夢話,太太的睡眠也連帶被影響,敏感的妻子最後決定拎著先生上門諮詢。疫情大流行影響男性甚鉅,根據美國醫學雜誌《Healthline》報導,美國男性約有77%的受測者反應壓力變大;59%感受到心靈的孤立,更有45%的人自覺情緒心理健康下降,但有很大比例的男性拒絕尋求幫助。平時脾氣好,一衝動就摔東西,長期壓抑易出現暴走、成癮行為。爸爸有苦說不出,主因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社會灌輸男性要有男子氣概,陽剛特質的標籤讓男性有淚不輕彈。疫情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上的挫折,許多對未來的計畫、期望,與人生目標可能都遭打亂。羅惠群說,男性內心壓抑過久,逃避向外求助的表現,包含出現成癮的行為如:開快車、酗酒等,面臨緊繃情緒,往往不願說出口或嘗試諮詢,避而不談的結果,導致潛在的情緒偶爾會突發性爆發,許多太太向他反應,先生平常脾氣很好,但有的時候一衝動會摔東西。「男性到青壯年會面臨不願示弱的課題。」李玉嬋則認為,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難以開口求助,人一定有軟弱的時候,要懂得適時尋求資源,像是撥打心理輔導專線,前往諮詢、諮商。邀爸爸聊一聊,讓他養成傾吐的「習慣」。男性面臨焦慮的時候,家人扮演重要角色。羅惠群說,可以主動邀請爸爸展開對話,即便他們可能自尊心作祟,出現婉拒或反應冷淡的窘境,但只要讓爸爸們養成傾吐的「習慣」,往後展開對話就會更容易。羅惠群也建議與爸爸對談的小撇步,他說,在聆聽的過程中,當男性家人展現脆弱的面向時,不必急著做出反應或給予建議,只要專心回應情緒層面,因無心的話語可能使得他們自尊心受挫,漸之不願繼續分享。家人對話初期,如希望提供建議,可以透過爸爸親暱的朋友或男性手足傳遞。當爸爸的「新同事」變家人,趁機修補親子關係。疫情改變生活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宅在家時間變長,爸爸的「新同事」變成家人,這時男性可開始調適心態,加強心理韌性,甚至嘗試修補先前因工作忙碌而疏離的親子關係,同時與親人展開不同以往的深度對話。爸爸做家務別嫌他是豬隊友 少碎念多讚美家庭照顧方面,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賦予細心、全能的形象,舉凡停課的育兒問題,禁止內用的備餐任務,以及家裡清潔、消毒工作幾乎都由母親承擔。隨著爸爸居家工作,分擔家務機會變多,媽媽們最怕遇到「豬隊友」。今年父親節練習以讚美替代嘮叨,媽媽也該學著放手。葉雅馨說,有些男性可能不擅長家事,盡力完成家務的過程,女性也應該避免碎念,並且多多給予鼓勵、讚美,彰顯對方的優點,相信能夠減緩緊張氣氛,親人相處更和樂。
-
2021-07-31 養生.家庭婚姻
「因為旅行,我才深刻感受到媽媽一天天在變老...」旅遊作家分享如何帶媽媽去旅行
你最喜歡的旅行形式是什麼?跟團?自由行?你最偏好的旅伴是誰?朋友?伴侶?孩子或父母?林果與姊姊、媽媽3人,過去10年來結伴自由行,對她們來說,世界上最棒的旅伴就是家人。年過70 果媽仍屬行動派林果,出過3本旅遊書,第三本書的共同作者果媽,是個年過70仍跟著女兒到世界各地遊玩的行動長輩,也是個上市場買菜記得要蔥、多花10元都斤斤計較的地方媽媽,卻願意為了出去玩花上幾十萬都不心疼。過去好幾年,她們曾在天未亮的日本市集享用老闆招待剛上岸的軟絲、曾因旅日時住了沒有熱水的老屋每天去大眾澡池、曾置身黃山和九曲河如仙境的美景、曾在歐洲旅遊合作度過每一天、合力躲扒手。問起難忘旅程,林果和果媽回憶似水不斷湧流。印象最深刻的是10年前去歐洲玩了3個月。那是林果第二次帶媽媽自由行,習慣一個人旅行的她,並沒有認真思考帶著年逾60的媽媽和自己出去玩的不同,網路上諄諄提醒帶長輩出遊禁忌——時間不宜太長、目的地不宜太遠、氣候不宜太冷、文化差距不宜太大——這段旅程全部都有。那次旅行,果媽因為吃住不習慣、走路時間長,吃了不少苦。母女3人常常吵架。行程滿滿 老媽發飆受虐待姊妹倆為了值回票價,安排了滿滿行程,體力負荷帶來疲憊,讓果媽在巴黎行時爆發:「從早餐到現在下午4點多了,一直走,不吃午餐也沒有休息,想餓死我啊,都沒有在顧我,虐待我……(以下省略兩千字)」發怒完她宣告:「我要有休假日!」於是她們調整行程,多數時間團體行動,但有幾天各自單飛,姊妹探訪喜歡的景點,媽媽在民宿休息,洗衣、煮飯,過居家生活。兩姊妹玩了一天回到民宿還有媽媽煮的晚餐可吃。「但她們吃完飯又衝出去,凱旋門去了3次。」果媽好氣又好笑。出遊吵架 熱情溝通快狠準吵得最嚴重的是耶誕節在德國慕尼黑那晚,吵完後,3人冷戰一句話都不說,媽媽日記寫著:「我就是笨、就是傻,才會被騙出來旅行,下次再也不會了。」但事後回想,3個人怎麼也想不起來當初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吵架。旅行期間幾乎24小時在一起,頻繁的互動致使更多摩擦產生,但緊密的生活也讓她們學習如何吵架——必須吵得快狠準,成為一種有效率的「熱情的溝通」。「如果媽媽不發飆,我不會知道原來她那麼在意。」林果意識到,吵架大多源自不理解,她沒想過,沒熱水洗澡、睡通舖、抓緊時間玩不休息……,這些對她而言「旅行的日常」,對媽媽卻是衝擊與折磨。享受慢遊 家務也要重分配歐洲旅遊之後,母女三人出去玩變得很順暢。「因為我的世界終於有了她們!」林果大笑,一起旅行讓林果有機會關懷媽媽的需求,努力當個成熟的女兒。幾年下來,轉變了親子間旅行的步調,2年前,林果帶70歲的媽媽爬黃山,一般人2個小時腳程的山路,她們慢遊了5、6個小時,林果還在山上訂了舒適且附早餐的飯店,讓媽媽覺得此行是「最好玩的一次」。旅行養成的溝通習慣,果媽也聰明地用在尋常生活裡。回台灣後,果媽發現旅行時精明能幹、有條不紊的兩姊妹全部打回原形,鬆散過活。某個周末,她在一整天出門採買食材、煮三餐、收拾廚房後不滿地說:「為什麼出去旅行要3個人分工,回家就都我在做?」經過這次「熱情的溝通」,現在煮飯、之前的採買、之後的收拾都是3個人分著做。彼此依賴 感受媽媽在變老林果認為,旅行不僅讓人忘記不重要的事,也會提醒你某些重要的事。「因為旅行,我才深刻感受到媽媽一天天在變老。」果媽從60歲玩到70幾歲,林果每次都深刻感受到媽媽逐日老去,61歲時一起遊歐洲,媽媽幾乎什麼行動都同步,但現在,雖然還是一起出去玩,但走太遠、站太久、太冷太熱太餓太渴,都是媽媽身體的極大負擔。「我不喜歡『孝親旅行』的說法,旅伴應該是夥伴關係,彼此靠近、依賴、分享。」旅行創造了母女3人的獨特回憶、帶來理解、創造平等的關係,重新認識了最親密的家人。3種情境 讓長輩有參與感情境1 點餐時長輩會說:「你們點就好!」解讀:密密麻麻菜單,不但看起來吃力,也難以做決定,但是研究菜單也是一種樂趣,不妨縮小範圍,請長輩點一道他最愛的料理。你可以這樣說:「你負責點一道魚。」情境2 爬山行程時心裡擔心:「怕媽媽走不動,帶支登山杖吧!」解讀:長輩會覺得拿枴杖顯老,但其實登山時無論年紀,有登山杖會好走得多。你可以這樣說:「我覺得我需要登山杖,保護我的膝蓋,要不要也順便幫你準備一支?」情境3 入住登記時常發生情況:負責行程的人在辦入住登記,其他家人站在一旁乾等。你可以這樣做:先找位置讓長輩坐下來,想辦法取得房卡,讓其他人先進房間休息、整理。吃飽住好 長輩需求也納入1.天氣:舒適的春季秋季最適合。夏天易中暑,冬天需保暖,而且愈冷愈會想上廁所。2.住得好:可以好好休息、洗澡、睡覺的地方,會成為旅途的避風港。3.吃得飽:規畫時要為長輩的需求做些功課,讓他覺得有被看重。4.時間:靈活安排,團體行程也能穿插獨自行動時間,各取所需。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7日起降二級警戒 台鐵宣布只剩這些車次停駛 其餘恢復
配合指揮中心將防疫警戒降為第二級,台鐵局宣布,7月27日起除1次、2次觀光列車;72次、73次團體列車; 502次莒光號,605次莒光號(逢周日);206次、213次普悠瑪號(逢周六);266次、233次普悠瑪號(逢周日)停駛;以及511次、516次莒光號截短行駛至新左營站外,其餘受疫情影響停開班次回復行駛。台鐵說,依據交通部6月28日交路字第1105008011號公告,7月27日起各級對號列車開放旅客持用電子票證及定期票乘車(太魯閣號、普悠瑪號、團體列車、觀光列車、專列及親子車廂等除外),且仍停止發售對號列車無座票。按照昨天指揮中心公布指引,7月27日起到8月9日,台鐵車站非付費區餐廳內用原則依照衛福部規定及各地方政府規定辦理。列車上及車站內(除非付費區餐廳外)禁止飲食。列車上停售便當、飲料、食品及各項推車商品。對號列車限制發售座位數以七成為上限,並不發售無座(站)票。車站大廳、公共空間暫停租借台鐵說,列車行駛車次、時刻,請參閱台鐵網站( http://www.railway.gov.tw ),及各車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