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兒科

疫情居家工作「別常抱著孩子」 醫點3迷思影響幼兒發展

國健署今舉辦「寶貝成長路 檢前先紀錄」記者會。記者許政榆/攝影
國健署今舉辦「寶貝成長路 檢前先紀錄」記者會。記者許政榆/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國內新冠疫情延燒,每日確診數百例以上,也讓許多企業、學校改為居家上班、上課。兒科醫師呼籲,孩子在7歲前發育很重要,建議父母在疫情期間,在家不要一直抱著孩子追劇,可多陪小孩玩玩具、念故事書,按照兒童健康手冊訓練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不僅刺激孩子發育,也能促進親子關係。

國民健康署提供7歲以下兒童7次健康檢查,並搭配兒童健康手冊紀錄,讓新手爸媽確認孩童每階段發育完全。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指出,除了疾病外,照顧方法也會影響孩子發展,像放在嬰兒車內難以爬行、家長抱在身上太久、身上衣服包太多無法翻身、或讓孩子坐在螃蟹車內無法訓練大腿等,不僅可能出意外,也影響動作發展,家長應按時帶孩子健檢、請兒科醫師評估,避免孩子遲緩發育但不自知。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兒童健康手冊中「家長紀錄事項」,提供兒童發展警訊題項,提醒家長若孩子無法做到警訊發展項目,應儘早轉介專科醫師評估或確診,包括孩子4個月大時,會不會持續注視人臉而表現出興趣、6個月時,會不會翻身、9個月時,叫孩子的名字會不會朝聲音方向轉頭、1歲半時,會不會說5個以上有意義的單子、3歲時會不會自己解釦子、脫衣服等,檢視孩子發展是否落後、並記錄孩子成長狀況。

彭純芝表示,兒童在4個月時頸部張力已要穩定,頭必須能平穩支撐著,如果張力低下的孩童,抱著時頭一直會垂下來,醫師會透過肌肉張力測試,確認是否肌肉張力低下。由於每個動作發育時間不同,像是6個月到1歲半前要把關軀幹張力、肢體動作發展,1歲半到2歲則是語言,後續是社會行為等,4個面向皆有發育里程碑,若發現發育遲緩,應及早透過早期療育介入。

彭純芝提醒,有些家長照顧模式,恐難以辨別孩子是否發育遲緩,例如孩子放在嬰兒車內,沒有經歷「爬」的過程,直接變成「站」,若正常發展孩子無妨,但若等到孩子不會站、不會走,才驚覺發展遲緩,恐時間較落後。另外,孩子若想拿杯子,發出「嗯嗯」聲音時,爸媽別急著拿,而是等到孩子明確講出「杯杯」再拿給他。

彭純芝表示,家長如果覺得孩子某些動作慢,也無需緊張,可經過專業醫師把關確認,若有疾病提早確診,另外可做更多評估、介入性引導,讓孩子跟上不同階段發育。且孩子發展也包括後天刺激,越刺激能讓腦部發育更為發達。

國民健康署提供兒童健檢3撇步:

1.勤作筆記:確定已完成兒童健康手冊上「家長紀錄事項」及「衛教紀錄表」。

2.攜帶證件:出門前確認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卡。

3.聆聽結果:聽取健檢結果,主動詢問醫師,充分掌握孩子的健康狀況。

國民健康署製作「寶貝成長路 檢前先紀錄」分齡影片,相關內容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https://reurl.cc/pWj2ve )。另目前全國約3469家醫療院所提供兒童健檢服務,家長可上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 http://ez2o.com/85wPL ),就近就醫。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右)鼓勵爸媽在孩子7歲前,除了兒童7次健康檢查,也搭配兒童健康手冊紀錄確認孩子發育狀況。記者許政榆/攝影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右)鼓勵爸媽在孩子7歲前,除了兒童7次健康檢查,也搭配兒童健康手冊紀錄確認孩子發育狀況。記者許政榆/攝影
國民健康署提供7歲以下兒童7次健康檢查,並搭配兒童健康手冊紀錄,讓新手爸媽確認孩童每階段發育完全。記者許政榆/攝影
國民健康署提供7歲以下兒童7次健康檢查,並搭配兒童健康手冊紀錄,讓新手爸媽確認孩童每階段發育完全。記者許政榆/攝影

新冠肺炎 發育遲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