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
只要天氣多變,慢性鼻炎的病患就會增多。慢性鼻炎分為過敏性鼻炎和血管運動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有塵蟎、寵物皮毛、棉絮等;血管運動性鼻炎沒有明確過敏原,只要溫差過大就可能發作。兩者都有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等症狀。
- 症狀: 鼻塞 耳悶塞感 重聽 流鼻涕 打噴嚏
- 併發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 中耳炎 鼻竇炎 過敏性鼻炎 鼻中膈彎曲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只要天氣多變,慢性鼻炎的病患就會增多。慢性鼻炎分為過敏性鼻炎和血管運動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有塵蟎、寵物皮毛、棉絮等;血管運動性鼻炎沒有明確過敏原,只要溫差過大就可能發作。兩者都有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等症狀。
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
潰瘍性大腸炎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一種,屬於免疫功能失調性疾病,病患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消化系統組織,,導致腸道廣泛性持續發生發炎反應。患者會有反覆腹瀉的情況,多數合併血便、黏液便(鼻涕般的黏液與血絲),只要做腸鏡檢查,就能馬上確診,但部分患者對於血便或是黏液便的認知不高,初期容易自我診斷為痔瘡。 潰瘍性大腸炎腸道發炎的部位是連續性的,多在直腸與大腸,發炎症狀多在淺層的粘膜。若未即時確診治療,發炎持續將使病情愈來愈嚴重,病患可能發生腸胃道出血、惡性腫瘤等併發症。除了會影響胃腸道外,亦常合併其它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組特定的腸道慢性疾病的統稱,有兩種主要類型: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屬於免疫功能失調性疾病,病患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消化系統組織,導致腸道廣泛性持續發生發炎反應。若未即時確診治療,發炎持續將使病情愈來愈嚴重,病患可能發生腸胃道出血、穿孔、廔管、惡性腫瘤等併發症。除了會影響胃腸道外,亦常合併其它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
腹腔為身體最大的空腔,腹膜包覆大部分腹腔內的器官。腹膜炎是指腹膜有發炎反應,主要由細菌感染、化學性物質、物理損傷等引起,其中以細菌感染引起最多。腹膜炎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物,是因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大腸息肉演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很高,應定時追蹤檢查。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道、胃、十二指腸,發生的出血,稱為「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a.停經後婦女:>50歲婦女,蝕骨細胞活性上升,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5% b.老年後:>50 歲老年人,造骨細胞活性下降,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0% B.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長期服用藥物: b.生活習慣不良: c.內分泌失調: d.骨折高危險者: 症狀: (1) 髖骨骨折:台灣髖骨骨折盛行率全球第一, 因為骨折後長期臥床會增加肺部及泌尿道感染率, 須小心以對。 (2) 脊椎骨折:伴隨駝背, 背痛等, 須作椎體成型或是內固定減壓手術,不然可能會有心肺功能的影響及相伴的神經症狀。 (3) 手腕骨折:僅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症為無聲疾病,早期沒有症狀如果疼痛發生,建議儘早就醫接受檢查。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官。男性年紀漸長之後可能由體內荷爾蒙變化而造成攝護腺肥大,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疾病,不適症狀嚴重時,可考慮以手術治療。
消化道可分為「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上消化道是指口腔、食道、胃到十二指腸。下消化道是指十二指腸以下到直腸。當其中任一器官發生病變而導致出血時,就是消化道出血。
月經失調是指女性月經週期、經期、出血量異常,是常見的女性疾病。
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好發30~50歲的族群,常發生於夏季。
腎盂腎炎是指腎臟因細菌、病毒、原蟲侵犯產生發炎,在人體抵抗力較弱時,可能會造成器官衰竭,重則危及生命,是最常見的腎炎。腎盂腎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腎盂腎炎若未治癒,可能會變成慢性腎盂腎炎。
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依病程可分為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急迫、病程短。「慢性腎絲球腎炎」15%~20%是從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腎絲球腎炎,是最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卵巢囊腫,俗稱水瘤。最常見的是功能性囊腫,主要包括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臨床上,約有八成的卵巢囊腫破裂是因為卵巢內的黃體囊腫破裂。破裂的原因通常是排卵造成的自發性破裂,又或是腹部受到外力的擠壓或撞擊,如搖呼拉圈、激烈性行為、舉重物等運動所導致。濾泡或黃體囊壁破裂後會造成內出血,當血液流出到腹腔時,會引發急性下腹部劇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般出血量不多,通常會自動止血,僅少數出血情形嚴重者,須即時動手術處理,否則可能引發休克甚至死亡。卵巢破裂以生育期年輕女性最為常見,一般發生在月經週期的後半期。
更年期指的是女性月經停止前後這段時間,約在45-52歲之間,期間卵巢功能逐漸減退,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婦女身、心理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最主要的症狀包括熱潮紅、心悸、失眠、全身痠痛、關節疼痛…等。此症候群持續時間約為4年,然而也有人的症會持續長達10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內35.5%已停經婦女曾出現更年期障礙,國健署並設有「更年期專線0800-005107」,供為症狀所苦的女性及家屬諮詢。
攝護腺炎是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好發於成年男性,盛行率約5~8%,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攝護腺炎病情發展迅速,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會反覆發生,不易治癒。攝護腺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為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引起發炎。
牙髓炎是指牙髓受到侵犯而發炎,多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發生位置為牙髓腔與齒槽骨,須盡快接受牙科根管治療,否則壞死的牙髓可能引發臉部蜂窩性組織炎、菌血症甚至敗血症等嚴重疾病。牙髓炎患者就算不遇冷熱源或甜食,也會感到牙齒疼痛,甚至劇痛到無法正常進食,進而影響到睡眠品質。牙髓炎通常是因為蛀牙太深、牙髓受到長期刺激或受到外力撞擊,導致細菌侵入牙髓而發生。
子宮外孕是指受精卵著床在子宮以外的地方,例如:輸卵管、卵巢、腹腔等。因胚胎著床發育的位置不對,會使胚胎無法健康成長,也會引起母體的病變及傷害,甚至死亡,須及時就醫治療。
子宮頸息肉是婦科的常見疾病,為慢性子宮頸炎的表現之一,好發於已婚女性。子宮頸息肉為多發性,即患者可能不只會生長一個息肉。息肉多屬良性腫瘤,息肉較小時,患者通常無症狀;息肉較大時,可能引起不正常的陰道出血、白帶夾雜血絲、性行為和排便後異常出血等症狀,若已影響正常生活,可考慮手術切除。另外,息肉發生在超過45歲或更年期前後的婦女身上,癌症病變的風險較高,亦可考慮切除。但息肉復發機率高,患者必須定期追蹤。
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相當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是良性腫瘤,好發於30歲以上的育齡婦女,發生率約為20~30%,意即每四人就會有一人長子宮肌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但過了更年期後發病率又會下降。子宮肌瘤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遺傳、荷爾蒙、內分泌和環境因素等有關。 子宮肌瘤的症狀及嚴重程度,視其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定。多數的子宮肌瘤無明顯症狀,發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亦不高,可以不用立即治療,只要定期追蹤。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會以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壓迫症狀、腹痛、不孕及流產等方式表現。如果肌瘤不是很大,症狀不太嚴重,可先藥物治療;症狀特別嚴重再考慮動手術,如還想懷孕者可選擇僅切除肌瘤,如沒有生育需求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再考慮摘除子宮。
勃起功能障礙是指男性在性交時,陰莖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硬度,來進行性行為,病程達3個月以上,是男性性功能障礙的一種。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腔上皮組織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所導致的良性腫瘤,附著於子宮腔內壁,以30~60歲的女性為好發族群。若息肉過大,會造成女性經期不正常出血、月經不規則、經血量增加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導致流產或不孕。子宮內膜息肉通常是在超音波檢查時被發現的,治療方式大多採子宮內膜刮搔術,或使用子宮腔內視鏡切除。雖然息肉多屬良性,但因與子宮內膜癌的病情相似,所以需要做切片檢查確認,以排除病變的可能。
腎臟是主管體內代謝濾過排出廢物的器官,並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水份及電解質平衡。不管是哪種因素引起腎臟發炎反應,損害腎臟功能與結構,就稱為腎炎。較常見的腎炎有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及慢性腎炎。
蛀牙的主因是牙齒表面不潔,殘留的食物碎屑滋生大量細菌,腐敗後產生的酸性物質,會使牙齒脫鈣出現齲洞,即是蛀牙,為牙科最常見的疾病。容易蛀牙的部位有:牙齒咬合面的裂溝與小窩、牙齒的鄰接面、牙齒靠近牙齦的部份及牙根。蛀牙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倘若齲洞沒有及時被填補,會繼續延伸至牙本質,患者遇到冰、熱或甜、酸食物時,會產生酸痛感。若齲蛀持續往深處破壞到達牙髓,將會導致牙髓發炎,產生劇烈疼痛。若口腔內有傷口,細菌還可能擴散至全身,嚴重情況會引發菌血症甚至敗血症。
精神分裂症因長期被污名化,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台灣在2014年已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且重大的精神疾病,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好發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著明顯的脫節,以幻聽最為常見,患者很清楚聽到有人在和他對話,但旁邊根本沒有其他人,或病患深受聽覺的控制,按照某個聲音去殺人或自殺等,也可能出現被害妄想,總覺得有人在某處監視他並打算加害於他,因而過度恐慌,也可能重複一些怪異的舉止,突然間表現得很退縮、不與任何人互動,某些精神分裂患者還會出現暴力的攻擊行為、無緣無故的傻笑、大哭。 早期精神分裂症狀可能包含了睡眠型態的改變,如突然間變得難以入睡、多夢,或容易受驚醒等,情緒上的變化,對人際關係和周遭事物變得不理不睬,失去原本的熱情,行徑逐漸變得愈來愈難以理解、怪異、愛發愣,思考障礙,失去組織語言的能力,開始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等之精神障礙症狀表現,這些初期的蛛絲馬跡若可及早注意,將能盡早處治而避免疾病的惡化。
當患者感到極度焦慮、緊張或情緒激動的時候,較容易出現吸氣、吐氣頻率過快的情形。過度換氣會造成體內二氧化碳不斷被帶出,血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出現頭暈、四肢麻木、全身無力、喘不過氣等呼吸性鹼中毒症狀,嚴重時會四肢痙攣、抽搐甚至昏倒。 急性過度換氣發作時,患者會喘不過氣甚至無法呼吸,有時嚴重時會想送急診,其實沒有生命危險。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5到10分鐘症狀能漸緩和,必要時才需送醫。
正常女性的卵巢功能多是在45~50歲左右開始衰退,卵巢早衰就是指卵巢功能在40歲以前就提早衰退。卵巢早衰,體內的動情素和黃體素分泌量減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月經異常,當卵巢完全失去功能後,會出現停經及各種更年期症狀,導致年輕女性的生育力受損甚至不孕。如果突然有超過4個月無月經,或月經週期縮短,都是警訊。 過去,卵巢早衰被認為就是早發性停經,卵巢功能不再恢復。但後來臨床發現仍有部份病例又間歇性恢復卵巢功能。由於現代人晚婚晚生的情況普遍,許多女性是在想生小孩時才發現卵巢早衰無法懷孕,所以育齡階段女性應積極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因應。若到完全停經的程度,想生育就只能透過借卵一途了。
子宮頸糜爛是婦科常見的診斷之一,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二類,大多數生理性的子宮頸糜爛沒有症狀,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不需治療。若是慢性子宮頸炎所造成的子宮頸糜爛,陰道會出現黃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且常伴隨異味,應該用藥治療。 子宮頸糜爛並不是指真的潰爛,而是子宮頸口連接陰道的部位,如破皮般呈現出粗糙、充血發紅的表皮,故以糜爛來形容。實際上,子宮頸糜爛大多是因為子宮頸外翻造成,用「子宮內頸外翻」來稱呼此疾病可能更為恰當。女性服用避孕藥、懷孕、生產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子宮頸有類似糜爛的現象。
狹心症也稱心絞痛,為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症狀,也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主要為心血管狹窄引起,當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血管嚴重狹窄,心肌就會血流不足,氧氣供應也會受影響,一旦心肌無法得到足夠氧氣養分,很容易引發心絞痛。 狹心症主要分為慢性穩定型狹心症、不穩定型狹心症、變異型狹心症與微小血管狹心症。其中以慢性穩定型狹心症最常見,當心臟工作負擔加重,便可能引發心絞痛,而慢性穩定型是指疼痛出現模式較穩定,通常在休息或用藥後症狀就會緩解改善。 不穩定型狹心症較危險,除了發病頻率時間增加,心痛胸悶症狀加劇,連靜態休息時也會發作。症狀出現時沒有規律模式可言,未必出現在太勞累或運動過量情境,即使休息、用藥,症狀還是不會消失,當服用舌下錠硝化甘油症狀仍無法緩解,通常是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警訊,務必盡急診就醫。 微小血管狹心症病灶主要發生於最細小冠狀動脈血管,其成因並非動脈粥狀硬化,而是血管內壁損傷引起痙攣。好發於高膽固醇脂血症,糖尿病,抽菸,肥胖以及高齡者。通常發生於一般日常活動或壓力情境,心絞痛持續時間多變,可持續達十到三十分鐘。 變異型狹心症較少見,常發生在休息時刻,用藥後症狀多半可以緩解。
牙齦炎是指牙齦感染發炎,初期患者不容易察覺,待炎症加重後,牙齦會產生紅腫脹痛等症狀,患者在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有出血情形。嚴重的牙齦炎會損壞牙齒周圍骨骼,進展為牙周炎,造成牙齒鬆動,最後脫落。牙齦炎的成因包括牙菌斑堆積、營養不良或藥物副作用引起等。此外,吸菸者、糖尿病患者和孕婦為好發族群。牙齦炎是牙周病最早期的階段,亦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發生有關,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生育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女性不孕症主因之一,發生率估計約占育齡婦女的5~10%。臨床症狀包含月經失調、月經量少、排卵次數少或不排卵、肥胖、多毛、冒青春痘、雄性禿等。多囊性卵巢症患者除了不孕和流產的風險較高外,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因外貌或生育的問題,患者常合併有憂鬱、焦慮的心理困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成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指出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另外,肥胖應是獨立的危險因子。 值得一提的是,多囊性卵巢不等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如果只是「多囊性卵巢」,其荷爾蒙沒有異常,卵子品質正常,較無不孕問題。
卵巢囊腫是指液體聚集在卵巢內,形成不同類型的囊腫,可分為惡性與良性二類,大部分卵巢囊腫都是良性的,若發生惡變就會成為卵巢癌。大於8公分以上的卵巢囊腫,建議開刀治療。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缺血性腦中風是國人最常見的中風,意指因血管阻塞,造成腦血液流量不足,使腦部組織缺血壞死和功能喪失,引起原因又以腦栓塞和腦血栓最為多見。缺血性腦中風發作之前,病患可能會有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發性單邊手腳發麻無力、語言障礙、視野模糊、平衡感喪失等,發生時間短暫很快就恢復,卻是腦中風的重要前兆。腦頸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因素,故除了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病患及長期吸菸者,也都是好發族群。 >>【延伸閱讀】缺血性、出血性…腦中風症狀與危險性比較!劇烈頭痛恐是最嚴重的腦動脈瘤破裂
高血壓是指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高血壓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顧名思義,血壓是血液施於血管壁的壓力,心臟在收縮時血管壓力較高,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放鬆時壓力減小,稱為舒張壓。一般健康成人的收縮壓約在120、舒張壓約在80毫米汞柱之間,當收縮壓來到130-139、舒張壓來到85-89mmHg,就可能進入高血壓前期,屬病發之灰色地帶,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 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則有上述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患者很難自我察覺。臨床表現的症狀,通常是因為高血壓已持續好一段時間,傷害到心血管系統而引發,可能病徵有疲乏、頸部痠痛、頭昏、頭痛、失眠及心悸等。高血壓也會加速血管硬化,帶來諸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腎病等。高血壓患者若合併高膽固醇或高血脂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機率會增加一倍,如再加上吸菸,致病率更高。 一兩次血壓測量值偏高,不代表一定就罹患高血壓,這可能是基於某些外在變因,如剛進行劇烈運動或情緒過於激動等,但假使在固定時間、不同天數的測量值,超過三次以上為血壓過高,則應盡速就醫查明,做進一步的控制。
眩暈症是極為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數字,全球近20 – 30%的人口為眩暈症所苦。眩暈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極為不適的感受,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許多患者常將一般的頭暈誤認為眩暈症。兩者主要的辨別方式,是由於眩暈症主要病因來自身體平衡系統病變,因此患者會有周遭景物扭曲、身體不平衡等感受;若是單純的頭暈患者則較不會有此類症狀。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主要包括牙齦炎、牙周炎及其他,是國人常見的口腔疾病。主因是牙菌斑並未確實清潔乾淨,堆積在牙齒上逐漸引發慢性牙周病。牙周病初期可能有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的情形,因無明顯疼痛症狀,容易被患者忽略,病程到嚴重階段而成牙周炎時,會造成牙齦萎縮、牙齒搖動、牙齒脫落等症狀,故須盡早就診接受檢查。重度骨頭流失的牙周炎治療後也無法恢復原狀,只能修護已被破壞的組織,避免繼續惡化。除了口腔健康外,牙周病亦被證實與心肌梗塞、動脈粥狀硬化、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可能有關。
口瘡即俗稱的嘴破,是一種很普遍的口腔內黏膜疾病,患部可見於口腔內各處黏膜,諸如唇、頰內、舌、牙齦等,一開始是圓點型的紅腫,很快就發展成潰瘍瘡,表面凹下呈白色,周圍充血,略滲體液,有時潰瘍成簇冒發,因傷口開放,表皮神經裸露在外,因此對口中的各種刺激物很敏感,碰觸均會引來灼熱或疼痛若嚴重到影響進食和交談,可用口內膏、抗菌漱口水或止痛藥來舒緩症狀。口瘡一般約七天左右可痊癒,根本治療還是需靠飲食及調整作息來改善,否則容易一再復發,若持續三週以上都還沒好,就要注意可能是身體免疫失調的前兆。 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一開始也會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如果還合併了眼睛、生殖器等其他地方的潰瘍,便可能是罹患貝歇氏病。類似的還有口腔扁平苔癬症,病灶除了在口腔裡,也會出現在皮膚上,口內潰瘍可長達五年甚至終生。另外還有感冒皰瘡,皰瘡是發生在口外而非口內。以上均容易和口瘡混淆,看診時最好詳細告知病史讓醫師了解,包含發病時間、頻率、持續多久、是否有其他患部出現病症等,以利對症下藥。
巴金森氏症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手腳抖動在靜止狀態下最明顯,情緒緊張時也可能加劇,而在睡覺及活動時消失;身軀的僵直多出現在關節部位,如手肘、手腕,僵硬嚴重時會帶來疼痛,造成身體只能彎腰駝背;動作緩慢特別在姿勢改變的時候發生,坐、站、行走都很費力;缺乏平衡感,造成容易跌倒引發更嚴重的外傷;還有面部表情少、說話變慢變含糊、字越寫越小等。其他非動作性的病症還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症候群,包括便祕、低血壓、尿失禁、頻尿等。 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時間不等,目前醫療上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無法痊癒,但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和子宮之間的通道,陰道炎是指陰道發炎,90%是因病菌感染引起,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主要有三種: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滴蟲感染陰道炎。陰道炎在診斷上,通常是根據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來判斷,包括分泌量是否增加、分泌物濃稠度變化、呈現的顏色、氣味,以及是否伴隨陰部搔癢或疼痛、尿道刺激等症狀。
我們的心臟有兩層膜包覆,像袋子一樣保護著心臟,這兩層膜稱為臟層和壁層,合稱心包膜,兩層膜之間為心包腔,內含約30毫升液體,稱為心包膜液,幫助減緩心臟跳動所產生的摩擦力衝擊,當心包膜發炎,便產生心包膜炎,心包膜一旦發炎,很容易造成刺激、腫脹與疼痛不適。如果因發炎導致過多液體,就會壓迫心臟,沒有及時穿刺引流,很可能導致死亡風險。 心包膜炎主要分急性、慢性,以急性心包膜炎佔多數,發生率約為每年十萬人二十八例。在發達國家,八到九成病因不明,並被認為是病毒性的。細菌與黴菌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急性心包膜炎,其他心臟病像急性心肌梗塞之併發症、心臟手術等因素,尿毒症 ,腫瘤,輻射線也都可能造成心包膜發炎,而引發慢性心包膜炎或心包膜炎反覆發作的因素,則包括結核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此外,關於心包膜炎引起心包膜積水,也可以是漏出性,滲出性 ,出血性或者化膿性成分。 無論是急性心包膜炎或慢性心包膜炎,都可能干擾心臟功能,雖然多數是輕症,在有些罕見情況,心包膜炎還是可能造成心律異常、死亡等嚴重後果,因此還是要留意相關警訊,治療原則以消炎、止痛為主。 一旦出現心包膜炎,胸痛是最常見症狀,病患通常感覺劇痛或刺痛,有些病患會感覺悶痛、隱隱作痛,或胸口悶悶的,好像有一股壓力壓在胸口。 心包膜炎造成的胸痛,常出現在胸骨後方,或出現在胸部左側,這種疼痛也可能擴散至左肩、脖子,在咳嗽、躺下或深呼吸的時候,往往感覺更痛,當坐直或身體往前傾,疼痛就會減輕。 除了胸痛,其他症狀還包括乾咳、倦怠、全身虛弱無力、腿部腫脹、低燒、心悸、躺下時會喘與腹部腫脹等。當胸痛情況改變,或出現新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心包膜炎的許多症狀與其他心肺疾病類似,因此不管出現哪種胸痛,都建議就醫接受進一步評估、檢查。
血便大至上分肉眼可見及非肉眼可見,肉眼所見是指上完廁所後,發現馬桶內有鮮血,或是擦拭的衛生紙上沾鮮血,由於血便的情形輕重不一,有時候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時發現陽性,才被告知有血便情形,這屬於肉眼看不見的血便。 但無論何種情形,血便就代表消化道可能有某處正在出血,包括上消化道的胃部、小腸前端或下消化道的小腸後端與大腸直腸的疾病所引起;下消化道疾病是造成血便的主因,尤其是大腸直腸或肛門出血佔比達80%至85%。 另外,血便的顏色,也跟出血點有關係,若是鮮紅色糞便,比較是下消化道疾病造成,離肛門越近的疾病顏色愈深,越遠就會轉為暗紅色。如果糞便中的血是一滴滴的或噴射方式濺出,與大便呈現分離的狀況,或在衛生紙上沾有一大片血跡,通常與痔瘡或肛裂關係較大,仍要留意是否由直腸炎、直腸癌引起。 至於比較黑的糞便像柏油狀 (Tarry stool) 或是黑便 (Melena),主要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見如:胃潰瘍等,嚴重時會合併有吐血的情況。 由於血便發生原因很多,一般來說,若因糞便較硬、排便不順而出血時,有可能是肛裂或痔瘡所引起;但若同時有排便習慣改變、糞便黏液變多、大便變細、體重下降或發燒、腹痛等其他症狀時,就可能是更嚴重的大腸直腸癌或憩室炎等疾病,應盡快就醫診治。 因此,必需找出問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而而治療的方式,也因疾病而不同,若痔瘡,嚴重者(符合開刀適應症)需開刀治療,若是癌症則看癌症期別,手術化療放療都有可能;至於其他感染性或的腸道問題,則多以藥物治療為主。 在診斷部份,判斷是否為癌症引起,經過詳細的問診跟肛門指診之後,若有懷疑是大腸或直腸出血,可以建議做大腸鏡檢查,排除是否因大腸直腸癌的造成的血便。 預防端會建議改善生活習慣,要維持多蔬果少紅肉,維持好的腸道健康,並養成運動習慣、戒菸戒酒。若本身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有大腸瘜肉的民眾,則必需定期進行大腸直腸鏡追蹤檢查,降低罹癌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的護腸四重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確診後定期治療」。五十歲以後除了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更建議至少做過一次大腸鏡檢查。
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的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 大多患者在白天時通常沒有症狀,但在休息或夜間睡眠時,下肢不適的症狀會加劇,需藉由移動或伸展肢體來緩解不適感。而這樣在睡眠中的不適感,容易中斷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低落,影響日間活力和精神狀況。長期睡眠品質低落,也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審稿醫師網站:許晉譯醫師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降低所引起的病症。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此四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病徵大多相同,但是此四種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胰島素是胰臟中的β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可幫助分解後的葡萄糖進入各組織細胞內,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使血液中的血糖下降。 一般人的身體藉由胰島素來調控血糖,但當胰島素的量不夠,或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反應不佳時,葡萄糖就無法被利用,就會產生血糖過高的問題。血糖過高時,糖份經過腎臟時無法全部回收,而從尿液中排出,因此出現「糖尿」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
根據國內長庚醫院的統計數據,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大概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糖尿病病人在 10到15年內,有80%機率會併發 糖尿病腎病變。因此,糖尿病病人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讓腎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導致腎絲球被破壞,影響到腎臟排出廢物和過多水分的能力,導致病人腎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