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血糖控制
共找到
613
筆 文章
-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慢病主題館【慢病調查】青壯年「窮忙」10年,還成為慢病候選人?好恐怖、好難改、好心酸
你有生活習慣病嗎?小心10年後會有現世報。聯合報日前進行【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在1054份的問卷中,7成受訪者為25-45歲的青壯年,發現6成的人有兩項不良習慣,1/4健康檢查不足夠,半數沒有醫療保險,另外,還有不少人每天留不到3小時給自己,還得照顧慢性病家人,沒錢保險及健康檢查,成了「窮忙一族」。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窮忙之外,還讓自己10-15年後成為慢病候選人,也沒好好的愛自己,真是辛苦的青壯世代。 依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比例高達約37%,也就是每10個人中3.7個有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而新陳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最源頭疾病,失控後很容易「整組壞了了」。為了了解目前青壯年生活環境的健康行為,聯合報進行【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其中25-45歲佔73%,20-25(未滿)佔20%,問卷結果顯現從青年到中壯年被自己及生活中的一些情況困住,無法維持健康生活。好恐怖:生活習慣差又沒定期健檢 慢性病10年後恐引爆結果就是青壯年離慢病愈來愈愈近,且比想像中的嚴重。在6成受訪者有2種不良習慣,這包括了菸酒檳榔及高油高糖飲食,許惠恒憂心地說,這些生活習慣造成的問題,不用太久大概10到15年後就開始出現。也就是現在種的因10年後就引爆了,成了慢性病人之一。而在這些不良習慣的受訪者中健康檢查不夠的比例佔1/4,讓許惠恒非常訝異,年輕人可能連公司的陽春型健檢都沒有參加,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些基本檢查可以看出三高的數字,能即早改正生活習慣,尤其年輕人薪水偏低,也不建議自費做昂貴健檢,因此最基本的公司勞工健檢一次都不要漏掉,也可以多注意政府提供的40歲成人健檢或四癌篩檢,幫自己省錢外也能為健康把關。好難改: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為何壞習慣不糾正就成為慢性病候選人呢?問卷中分析工作10年的上班族,自認有慢性病或有其風險為18%,這中間又有4%的人家中正是有慢性病患者;這群人罹患慢病的機會比常人高2-3倍。許惠恒指出,許多的研究證實,生活習慣互相影響遠高於有家族基因,這正是全家可能有相當的觀念又共同飲食,也會產生共同的疾病,這也是我們建議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需要全家一起來,這些並非是疾病飲食,都是健康生活的習慣,無需單獨為慢病的家人準備,另外,運動也要全家一起來,比較容易建立運動習慣,只要3到6個月減重5%,就能看到三高改善的成果。好心酸:「錢少事多沒休息」還要顧家人,青壯年「窮忙」好心酸青壯年還面臨醫療保險不足且忙碌的生活壓縮休息的時間,97%的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留給自己3小時的人不及3成;在4成的受訪者家中有慢性病者,就更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6%的人每天給自己不到1小時的喘息空間,更慘的事,有2成的慢病家人醫囑性低。問卷調查正應證了青壯年「錢少事多沒休息」,沒錢做健檢及保險,只休3小時,回家還要照顧長輩,也太心酸。許惠恒心疼地說,年輕人太辛苦了,也不懂得愛自己,沒多餘的錢保險,那就利用公司及政府提供的健檢資源,把自己健康顧好,長輩不想要讓子女有負擔,同樣把自己顧好,定期追蹤看診把病情控制,就不會太麻煩晚輩,這是互相體貼的做法。你愛自己嗎?從現在起,找出自己的壞習慣,自我健康管理,未來就不會增加別人的負擔了。【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防治篇3|人、財、識能3缺 醫籲各科打破城牆
人人談癌色變,但慢性疾病對健康危害更嚴重,八成中老年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年逾六十五歲,罹患兩種以上比率高達七成。慢病專家認為,目前在醫療端,慢病共病的整合治療仍有加強空間,且人力、財源、識能三缺,政府應正視慢病共病對於國人的威脅。衛福部統計,二○二一年國人死亡原因中,四大非傳染性疾病就超過六成,癌症占百分之廿八、心血管疾病百分之廿二點八、糖尿病百分之六點二、慢性呼吸道疾病百分之三點四,累積慢性疾病占比來到百分之卅二點四。台灣整合照學會常務理事周明岳表示,「共病症」是指某特定疾病及其併發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常合併視網膜病變。「多病共患」則是一個病患同時罹患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臨床上不少病患有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治療上更為棘手,亟需整合慢病共病資源。周明岳點出現有整合困境,例如人力上,需整合藥師、營養師、護理師、醫師、個管師等專業人員,但健保並未給予相關給付,醫師在診間繁忙,無法提供各個病患詳實衛教,個管師則是分科別各自管理,無法針對慢病共病患者一步到位的衛教訊息。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指出,台灣糖腎共照網做得很好,這是正確的方向,但在推動「慢性共病衛教師」時,常引起極大反彈,因為醫療院所不知經費從何而來。若要建置足夠衛教人力,應走向定額給付作做為鼓勵。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慢性腎臟病的共病眾多,在疾病早期階段,各科別一起協助病友找出問題,到了後期,則共同照顧。健保推廣「糖腎共照」(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希望持續打破各科別的藩籬,齊心照護腎臟病友。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慢病共病患者必須跨科、跨院就醫,透過AI人工智慧,除了整理同一家醫院病歷摘要,提高門診效率,未來還可跨院整理出完整病歷,有助於慢病共病治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防治篇2|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
世界各國面臨慢性病年輕化威脅,國健署擬推「國家慢性病防治計畫」,希望減少慢性病死亡率,相關學會代表齊聚會議,發表共同建言,不只政府、醫院有責任,個人更要為自身健康負責。大家都知道運動與健康息息相關,但多數民眾被工作綁架生活,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上班族屬「窮忙族」,集中廿至四十五歲,平均年薪不到五十萬,每天工作逾八小時,可自主運用不到三小時,缺乏運動,凸顯出慢性病年輕化危機。該項網路調查共蒐集一○五四名成年人生活習慣及資本資料,超過九成七受訪者每日工作時數超過八小時,六成三有兩項以上不良習慣,但大部分並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職場老鳥(工作年資超過十年)的不良生活習慣比率更高,兩項以上不良習慣達到六成七,近兩成已罹患慢病,或已成慢病高風險族群。「年輕賺錢,老來養病。」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慢性共病有年輕化趨勢,以往五十多歲才發病,現在愈來愈多卅多歲上班族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建議民眾從小時培養正確健康識能,養成良好運動及飲食習慣,懂得如何照顧自己。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教授林孟志以「肺阻塞」為例,我國肺阻塞盛行率為百分之六,罹病人數眾多,屬於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等高風險族群,然而民眾及基層診所對肺阻塞的認知不足,導致難以早期辨識,如何提高國人疾病識能,並讓共病病人提早接受篩檢,已成為重要課題。林孟志指出,許多病人因健康識能不足,在發生肺阻塞的咳、痰、喘等症狀時,以為感冒未癒,疏於治療。另有患者自行停藥,改吃中藥,有人甚至認為,服用藥物後,就可不用戒菸。為加強民眾的健康識能,王治元提出「健康存摺」觀點,健康即是財富,可以轉化為儲蓄概念,以稅務角度來看,如果存摺顯示,身體健康,很少就醫,政府應考慮予以減稅,以資鼓勵。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說,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易罹患相同疾病,建議從小學習正確健康識能,養成運動及健康飲食等習慣,就能大幅降低日後罹患慢性病機率。此外,成功的慢性照護模式應包括「知情的病人與家庭」、「準備好的主動團隊」,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當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病人照護,例如醫病溝通協調,就能大幅提升照護準確與安全。【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防治篇4|善用AI「算病」 更精準個人化
相較於癌症的詭譎多變,慢性病相對單純,可預期性高,近幾年來,AI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發展迅速,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等專家均認為,善用AI系統,可精準預測出風險,提高治療及照護品質。吳麥斯表示,衛福部推動「糖腎共照」,腎臟科醫師看診時,須觀察血壓、血脂等數字,心臟科醫師也會看到糖化血色素等數值,醫院端如能引進數位科技系統,全方位地評估病患的血壓、血糖等資料及相關危險因子,相信能夠提高慢性共病患者的治療品質。為了民眾容易了解慢性腎臟病,台灣腎臟醫學會以紅橘黃綠等燈號區別,如檢測數字落在綠色區間,風險較低,每年應至少追蹤一次腎功能。如為高風險的橘燈,務必積極治療,每年做兩到三次腎功能檢查,吳麥斯說,如透過衛教及數位科技,病狀控制在橘燈,不致惡化為紅燈,就是最好的永續。黃建寧指出,在「慢性疾病共照衛教」中,病患就像在高速公路開車,遇到心臟、腎臟科等慢病問題,就進入休息站,接受衛教、治療,再回到高速公路往前開,如能導入AI系統,慢病共病治療就更完善。黃建寧說,AI有如「自動駕駛」,可自動預測、運算,提醒慢病患者何時至休息站,接受衛教以及治療。王宗道說,傳統使用三高、年齡、體重、BMI等因子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準確度僅約七成,原因在於生活、飲食、運動、睡眠習慣、情緒等指標尚未能量化,且慢性腎臟病、代謝症候群等共病未能納入預測平台。王宗道說,二○二○年起,心臟學會分析健保資料,結果發現,心血管鈣化分數處於「超高風險者」,即使做過血脂檢查,服用抗血脂藥,仍有半數未意識自身血管鈣化嚴重,未接受治療。二○二一年一項研究透過AI分析四十四萬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就醫行為,結果顯示,實際就診不到兩成。王宗道說,若能定期量血壓,並規律用藥,可降低百分之五十一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百分之廿六死亡風險。【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能保險嗎?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嗎?糖尿病患常見保險問題解答
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但不健康餘命也愈來愈長,因此多數人都會買保單來保障未來的醫療需求。不過一般人在買醫療保險時,保險公司多會針對被保險人的健康情形做評估,通常在人還健康的時候容易買,一旦生病了,要買保單可能不容易。例如三高病史者,投保時多會被「加費」或拒保。不過隨著慢性病罹患的普遍,許多保險公司甚至有針對三高族推出的保單,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也可以買保險。有糖尿病能保險嗎糖尿病是一種容易發展出眾多併發疾病的慢性病,許多保險公司不願承擔風險而承保。但糖尿病只要控制好,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基本上,糖尿病患跟其他疾病一樣,在血糖控制情況良好、無併發疾病的情況下是可以投保的,只是患者在投保前需誠實告知保險公司病況,而保險公司也會對想買保單的糖尿病患者加以評估。6大糖尿病併發症1.心血管病變2.腎臟病變3.神經病變4.視網膜病變5.糖尿病足6.包含牙周病在內的口腔病變不過保險專家提醒,有些糖尿病患者一開始覺得自己血糖不算高,但是這種病年紀愈大愈難控制,到時候真的想保時,可能會遭保險公司拒保。因此建議還是早投保、保費較便宜外,透過健康管理的外溢折扣來督促自己並享折扣,並不見得比一般加價的醫療險貴很多。市面常見重大疾病保障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可區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與「特定傷病險」,這三類保單的理賠方式相同,都是在符合保單給付的條件下就直接給付一筆理賠金,這筆理賠金運用彈性,可以及時作為治療費用,或是請看護、基本生活費用等,在黃金治療時期不需為了醫療費用煩惱。而常見的醫療險或癌症險,對於糖尿病患的核保情況大致如下:常見險種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核保狀況一、壽險:加費承保二、醫療險:1.加費承保且除外承保2.拒保三、癌症險:可以承保四、年金險:可以承保五、意外險:1.大部份可,但上限較健康體位低2.有合併症狀者拒保六、長照險:1.加費承保2.拒保七、失能險:1.加費承保2.拒保八、重大傷病險:1.加費承保2.拒保名詞說明.加費承保:在保障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將保費增加 10%~100%.除外承保:將身體某個部位的損害或疾病,從理賠範圍中排除.拒絕承保:身體狀況危險度過高,無法以除外或加費條件承保,最後會以拒保處理(以上為多數情況,不代表所有保險公司情況一致,仍以各家實際揭露資訊為準)什麼是弱體保單?以往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病史者,投保時,多會被「加費」對待,甚至遭壽險公司拒保。但隨著台灣慢性病人口愈來愈多,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111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因此現在更有保險公司針對三高族推出「弱體保單」,讓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都可以買保險。糖尿病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嗎?糖尿病分4種類型,健保署目前僅將第1型糖尿病列為重大傷病之一,因此只有經醫師診斷確定罹患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者,才能申請重大傷病卡,且資格是永久有效的。其他類型通常是因合併併發症後才可取得,如「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接受定期透析治療者」,或「急性腦血管疾病(限急性發作後一個月內)」才符合重大傷病範圍,但皆需要由醫師認定。糖尿病4類型:.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罹患糖尿病人數的5%,須靠體外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生活。.2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九成以上。.其他類型糖尿病:主要因其他體內疾病而引發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發生在懷孕期間的糖尿病。》疾病百科/糖尿病糖尿病可以領身心障礙手冊嗎?2023年1月1日開始,需符合以下2條件,可領取輕度身心障礙手冊。.12歲以下.第1型糖尿病兒童【資料來源】.第一型糖尿病超人家庭.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7-29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高血壓怎麼吃?哪些人是高危險群?「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
「沉默殺手」高血壓,指的是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更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疾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血壓愈高產生併發症的機率愈大,對民眾健康將造成威脅。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壓?高血壓並非老人專利,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引發的成因包括,情緒壓力、體重過重、遺傳、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環境因素等,都可能使體內血壓增高,引起原發性高血壓。而三十歲以前發病者,半數與家族遺傳有關。1.父母其中一方具有高血壓病史者,受遺傳而發病的機率極高。2.體質對鈉較敏感,或交感神經較敏感的人。3.體重嚴重超重者,尤指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三十的人。4.個性過於急躁、完美主義、不服輸等內心壓力大的人。5.習慣吃外食或速食,攝取過多鹽分、味精的人。6.本身患有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人。7.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的人。8.經常抽菸或過度飲酒的人。9.老年族群或血管嚴重老化的人。10.五十歲以前,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50歲以後,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女性更年期有關。高血壓的6種飲食原則高血壓的飲食原則為低鈉搭配得舒飲食,減少鈉的攝取,可以減少水份的蓄積,降低心臟的工作負擔,得舒飲食則是透過增加鉀、鎂、鈣及膳食纖維,同時降低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有助於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1.飲食攝取要均衡。2.避免吃入過多的調味料。例如:減少食用湯汁;外食者可準備開水沖淡食物裡的調味料。可要求餐廳不加鹽、味精或含鹽的調味料;避免選擇醃、燻、醬、滷、漬等烹調方式的食物。3.限制含鹽調味料的使用,含鈉量高的調味品必須按飲食計畫使用,如:鹽、醬油、味精等。4.減少加工產品及烘培食品的攝取,如:各類罐頭、麵線、油麵、麵包、糕餅、餅乾、魚肉加工製品、醃製蔬菜、蜜餞等。5.多利用營養標示了解食物的含鈉量。6.食用市售的低鈉調味品如低鈉鹽及低鈉醬油時,需按營養師指示使用。且因其鉀含量甚高,不適於腎臟病患者。 預防高血壓多吃5大類食物想預防高血壓,平日可多吃富含5大類營養素的天然食物:1.富含鉀的食物現代人飲食習慣重口味,很容易吃下過量的鈉,會使血管張力增加而血壓升高,而鉀是細胞內含量最高的礦物質,有排鈉離子的作用,能幫助身體把多餘的鈉與水分排出及使血管平滑肌放鬆,有利於降低血壓,多吃高鉀蔬菜跟高鉀水果皆能幫助攝取足夠鉀。根據國健署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指示,每日應攝取鉀達2500~2800豪克。→建議食物:蕃茄、山藥、菠菜、地瓜葉、香蕉、奇異果、桃子、香瓜等。2.富含鎂的食物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動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有助於防治中風、冠心病和糖尿病。多吃深色綠葉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果仁和瘦肉等皆能幫助攝取足夠的鎂。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天應攝取320~380毫克的鎂。→建議食物:深綠色蔬菜、米與麥類、南瓜、豆類、堅果、種子、魚類、肉類等。3.富含鈣質的食物鈣能使血管周圍的平滑肌鬆弛,當缺乏鈣質,會引起全身阻力血管的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加大血管阻力。另外,血液鈣離子的變化還可能對動脈硬化的形成有促進作用,這些因素都可能與高血壓的發生有關。乳酪、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及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是平常最易取得的高鈣食物。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日應攝取的鈣質應達1000毫克。→建議食物:脫脂奶或低脂奶類、豆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海菜類、帶骨的小魚、高麗菜等。4.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能幫助膽固醇、鈉的排除,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調節血液中胰島素的濃度在正常範圍,避免高血糖與高血膽固醇造成血管提前硬化,降低血管發生粥狀硬化的風險。蔬果當中的大量纖維素與多醣體是最常見的膳食纖維來源,國健署建議每天應攝取膳食纖維量達25-35公克。→建議食物: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像是燕麥、黑木耳、白蘿蔔、地瓜等。5.富含不飽和脂肪優質油脂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血壓、幫助身體對抗發炎,能降低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保持血管暢通。建議多攝取堅果類食物(每日10g)、各種植物油,日常烹煮以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葵花油等植物油為主要烹調用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脂。→建議食物:種子堅果跟植物油,像是芝麻、杏仁、松子、葵花油、橄欖油等。看完以上高血壓的飲食原則及建議食物,知道該怎麼吃才可以預防高血壓及護心了嗎。若你符合上列舉的高血壓高危險群,平日的飲食務必多加注意,才不會被「沉默殺手」悄悄找上門!延伸閱讀:.高血壓可喝咖啡?喝咖啡血壓會升高?6關鍵問題了解血壓與咖啡關連.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高血壓可以健身嗎?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參考資料:.元氣網-高血壓疾病百科.國泰綜合醫院-高血壓飲食.國民健康署-高血壓相關疾病為我國重大死因.嘉義基督教醫院-高血壓飲食原則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得舒飲食教你輕鬆對抗三高
-
2023-07-22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是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的慢性代謝異常的慢性疾病。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糖尿病人要飲食控制,總免不了「這不能吃,那又不能吃」,甚至連茶都不敢喝。其實,糖尿病飲食需要做到的是「有效控制」,而非草木皆兵,吃/喝對食物不會讓你的血糖失控。那糖尿病患者能喝飲料嗎?可以喝的飲料有哪些?茶跟咖啡對控制血糖有幫助?元氣網整理《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告訴你哪些飲料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飲用,喝了之後不會影響血糖。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最近天氣炎熱,出門在外難免會想來杯冰冰涼涼的飲料,喝含糖飲料會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早逝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但糖尿病患因要控制血糖,就真的什麼都不能喝嗎?其實,還是除了高糖類的飲料,還是有一些飲料是糖尿病患可以喝的,一起來看看有那些吧。1.咖啡英國研究發現,攝取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助於減重和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芬蘭國立衛生所的調查指出,每天喝3-4杯咖啡的人比起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而言,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將近3成。2.牛奶牛奶是最佳的鈣質補充來源,為人體容易吸收之乳鈣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每天適宜喝奶300克或等量的奶製品。但牛奶屬於含醣食物的一種,需適量攝取以免影響血糖波動,建議一天不超過240c.c/杯。3.豆漿豆漿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大豆皂苷、異黃酮,且有大量纖維素,能有效阻止人體對糖分的過量吸收,進而防止糖尿病。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研究資料,豆漿可以降低伴有腎臟病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 D-二聚體(D-dimer)值。D-二聚體的水平愈高,代表血液中血塊愈多,發生靜脈血栓症、肺栓塞的風險就愈高。研究也指出,大豆蛋白可能會調節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炎反應。4.綠茶綠茶是許多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喝的飲料,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綠茶有助於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死亡風險。綠茶中含的一種成分兒茶素,又稱作茶單寧或兒茶酚,這種物質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具有抑制轉換酶的活性能力,防止肝臟合成葡萄糖。5.紅茶英國科學家一項研究證明,紅茶能夠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降低餐後血糖。此外,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能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6.玉米鬚茶常吃玉米粗糧有益處,但玉米鬚須可別扔掉,不過最好曬乾後再煮茶。研究指出,玉米鬚含有皂苷、苦味糖苷、黃酮類、有機酸等物質,可利尿消腫,清肝利膽,還能降壓、降糖、降脂、抗癌、增強免疫力等。《嶺南采藥錄》更指出,玉米鬚和豬肉煎湯,可治糖尿病,大部分糖友都適合飲用。7.西洋蔘茶西洋蔘最出名的物質莫過於皂苷。西洋蔘皂苷是西洋蔘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對血糖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可以降低過高的血糖水準,又可以升高低血糖,對治療糖尿病有一定輔助作用。此外,西洋蔘還可以保護心血管系統,增強免疫力,抗動脈硬化,對合併高血脂、動脈硬化的糖友尤其適合。不過,中醫認為西洋蔘性涼,脾胃寒濕的糖友不適合飲用西洋蔘茶。8.白開水白開水可以協助體內代謝,並補充流失之水分,因此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每杯240毫升),國小學童建議至少飲用1500毫升的水,並且分次喝,飲用時小口慢飲,而在運動時,於運動前、中、後皆補充水分,避免因脫水造成身體的不適,另外也可以嘗試自製無添加糖的風味飲品,如水果茶、花草茶等。看完以上糖尿病患可以喝的飲料,是不是很心動!原來不是只有水,還有咖啡、牛奶、豆漿、綠茶、紅茶、玉米鬚茶、西洋蔘茶、白開水可以喝。不過以上飲品都建議喝「無糖」,以免影響血糖的數值。而茶跟咖啡等含有咖啡因,飲用過度會導致失眠、亢奮、缺鐵性貧血,建議適量飲用,避免過量攝取對身體造成危害。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參考資料:.臺大醫院-糖尿病飲食原則有哪些?可以喝牛奶嗎?.元氣網咖啡和茶可影響糖尿病患者早逝風險?哈佛大學研究這麼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糖飲消暑? 越喝越渴且熱量趁機上身.新北市藥師公會-糖友勿錯過!這3款茶降低餐後血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皮膚癢怎麼辦?糖尿病常見6大皮膚問題報你知!
約有1/3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皮膚問題,有些甚至能作為早期發覺糖尿病的線索之一。元氣網整理出糖尿病患常見的6種皮膚問題以及改善方法。Q1 糖尿病患者常覺得皮膚變黑?特徵可能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縮寫為AN)引起,糖尿病患者常在後頸、腋窩和腹股溝等身體摺痕處,出現明顯大面積的黑色暗沉狀斑塊,也有人以黑天鵝絨般的黑斑塊形容,很容易被誤認是洗澡洗不乾淨所導致。這些黑斑有時也會出現在手部、手肘和膝蓋後。病因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體內的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來穩定血糖,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發揮作用。當患者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2時,就代表體內已經發生胰島素阻抗,如果不從飲食等生活習慣改善,就會逐漸朝向糖尿病前期發展,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黑色棘皮症有時可以視為糖尿病的前兆之一。部分疾病導致病人肥胖,也會讓胰島素分泌的工作量增加,例如:多發性卵巢或癌症等,病人也會發生黑色棘皮症。如何改善?可透過面霜等產品來改善皮膚暗沉的黑斑,更重要是減低胰島素阻抗的嚴重度,例如:避免肥胖、搭配藥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才能有效改善黑色棘皮症的困擾。Q2在小腿皮膚出現紅斑是正常的嗎?特徵可能是由糖尿病皮膚病、或稱脛前色斑或脛骨斑點(diabetic dermopathy)所引起。這些紅色或棕色的斑點或線條,常發生在小腿的部位,容易與老人斑相混,這些斑點並不會疼痛或搔癢。病因主因是糖尿病導致影響到末梢小血管的問題,導致小腿皮膚的血液供應出現問題,導致紅斑的發生。也有20%的非糖尿病病患出現此問題。如何改善?這種皮膚病是無害的,並不需要治療。如果對皮膚外觀有困擾,請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Q3 糖尿病患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特徵糖尿病患者可能會覺得皮膚容易發癢,尤其在乾冷的秋冬或冷氣房中,因為環境乾燥症讓這問題更容易發生。病因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容易讓皮膚的保水性不佳,過度乾燥導致發癢。此皮膚問題正常人也會遇到,只是糖尿病病人更容易頻繁發生。如何改善?【貼心提醒】糖尿病病人如果有搔癢問題,可從三面向改善:1.糖尿病病人需要將血糖儘量維持在正常值。2.皮膚清潔原則:不要過度的洗澡、過熱的熱水、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使用保水性較佳的護膚產品,例如:乳液都會改善。3.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於改善皮膚搔癢問題。Q4 糖尿病患者皮膚發炎,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問題?特徵常見是由細菌反覆感染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有眼瞼、毛囊和指甲。病人會出現紅腫的毛囊問題,反覆感染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皮膚潰爛、化膿。病因糖尿病病患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傷口癒合較慢,往往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當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環境中,細菌更容易會大量繁殖,也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炎更加嚴重,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如何改善?控制好血糖,維持自身免疫力,遵照醫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Q5 糖尿病患者會容易得到香港腳、甲癬嗎?特徵香港腳、甲癬等多數由皮癬菌感染的疾病,會在患部皮膚引起微小的紅色水泡和鱗狀皮屑,它們通常會發生在溫暖、潮濕的皮膚皺褶中,常見是香港腳(腳癬)、甲癬和股癬。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受到另一種真菌─念珠菌所引起的陰道感染,女性患者會出現外陰搔癢難耐和陰道分泌物過多,並且常常是反覆感染(一年4次以上)。病因真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糖尿病病患如果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狀況,更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如何改善?與醫生討論選擇適合的抗真菌藥物,經常檢查血糖,將血糖控制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才是預防真菌感染的最佳方法。Q6 糖尿病患者後頸後背出現變厚、變硬,正常嗎?特徵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發生成人硬腫症(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糖尿病患者的後頸,上背與肩膀出現皮膚變厚變硬的情況,皮膚出現會有紅斑和伴隨毛囊發炎的情況。病因致病機轉仍不很清楚,病理檢查中往往發現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增加導致皮膚變厚。如何改善?可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目前沒有治療的良方,大多根據患者症狀加以治療,部分患者會在數年後自行痊癒。資料來源:美國CDC資料林鳳玲/易留疤、全身發癢 皮膚問題都和糖尿病有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1 醫療.新陳代謝
她狂掉牙竟是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口腔4大問題 預防牙周病養成6衛生習慣
糖尿病控制不佳,小心牙周病找上門!一名40多歲女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數值時高時低,且未維護口腔健康,隨著年紀增加,陸續出現牙齦萎縮紅腫、牙縫變大等症狀,還陸續脫落7顆牙齒,轉診至牙科後才診斷牙周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發生牙周病機率,相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2至3倍,且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嚴重程度更高,務必更要注重口腔健康。6大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是很複雜的慢性病,之所以說複雜,是因為若血糖控制不好,高血糖會造成身體多處器官受傷,主要會造成6大類併發症:1.心血管病變2.腎臟病變3.神經病變4.視網膜病變5.糖尿病足6.包含牙周病在內的口腔病變糖尿病口腔4種問題在口腔病變部分,根據台北榮總員山分院「糖尿病人之口腔保健」的衛教資料指出,常見糖尿病的口腔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1.口乾、口臭、味覺改變:糖尿病導致微血管及神經病變,使唾液分泌量減少造成口乾,細菌、病毒、黴菌感染的機會增加造成口臭,味蕾孔變窄或消失造成味覺改變。2.口腔內傷口癒合困難:因糖尿病致身體免疫系統改變,影響牙齦組織膠原纖維代謝,而加速齒槽骨喪失,及延緩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3.齲齒:口腔衛生不良,使堆積在牙齒或牙齦溝中細菌數增加所致。4.牙齦炎、牙周病:牙齦出現凹狀糜爛,甚至骨頭外露而感劇烈疼痛。糖尿病患罹牙周病比普通人高2-3倍 4原因讓牙周病更棘手三軍總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宋承恩指出,牙周病致病因子是細菌感染,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相較未罹患糖尿病者,發生牙周病的風險增2至3倍。4原因讓糖尿病患容易發生牙周病:「白血球功能低下」:糖尿病患容易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容易讓白血球無法正常發揮生理作用,影響到對抗牙周細菌的能力,相比正常人更容易引起感染的問題。「膠原蛋白代謝異常」:膠原蛋白是合成牙周組織、齒槽骨主要物質,糖尿病人的高血糖狀態會抑制膠原蛋白合成。同時還會抑制齒槽骨、牙周組織的合成機轉。且糖尿病病人的牙齦溝內溶解膠原蛋白酵素增加,牙周更容易被破壞。「末稍微血管異常」:末梢循環差是糖尿病患常見問題,因血管壁基底膜變厚影響代謝,有害物質難以排出,營養物質及防衛感染的白血球難進入,無法發揮營養補給、殺菌功能,造成牙周病惡化。「傷口復原能力降低」:糖尿病患的傷口不易復原,使牙周病更為嚴重。新光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韓燕婷表示,高血糖會導致骨頭新生成率更低,齒槽骨遭破壞更難復原。牙周病與糖尿病會發生雙向聯結 治療時需同時考慮糖尿病患牙周病症狀與一般牙周病無異,韓燕婷表示,常見包括刷牙流血、口臭、牙齦悶脹、紅腫、化膿、自發性流血、咀嚼無力、牙齦萎縮、牙齒位移、牙齒脫落、對冷熱刺激食物敏感等症狀。宋承恩表示,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蛀牙、牙周病風險較高,尤其第二型糖尿病及牙周病皆好發於中年以上族群,務必特別留意。糖尿病除容易導致牙周病發生,兩者更存在雙向關係。宋承恩表示,牙周病是因細菌引起,當有害細菌恐進入血液中,引起人體發炎反應,促使免疫系統釋放發炎因子,使組織表面的胰島素受體數減少,影響脂質、糖類代謝,增加胰島素阻抗,使胰島功能下降,許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即可能是牙周病作祟,若合併兩種疾病,需同時治療。糖尿病預防牙周病6重點韓燕婷提醒糖尿病患注意2重點,可避免牙周病發生:最重要是「控制血糖」、維護口腔健康。許多民眾自認「認真刷牙」,還有用電動牙刷,但最容易忽略「牙齒縫」,以為有卡食物才要清,其實每次用餐後都需要刷牙,建議搭配牙間刷、牙線等工具,避免細菌存留牙縫釀成牙周病。宋承恩建議糖尿病病患需注意維護口腔健康,養以下衛生習慣可降低罹牙周病的機會:6衛生習慣降低罹患牙周病1.良好作息、避免過多壓力。2.飲食控制、均衡營養。3.避免抽菸、酗酒、吃檳榔。4.正確刷牙:包含使用一般軟毛牙刷、牙間刷與牙線、牙菌斑顯示劑。每日至少三餐飯後與睡前皆刷牙。5.定期接受口腔檢查與洗牙:目前健保給付糖尿病患每3個月洗牙1次,醒牙醫師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追蹤確認口腔狀況。6.口臭、牙齒搖動或有牙周症狀時,應盡快就診牙科治療。資料/宋承恩醫師提供【資料來源】.糖尿病人之口腔保健 - 臺北榮總員山分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
2023-07-20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傷口不易癒合怎麼辦?慢性傷口怎處理?照護8QA
常會聽到某些糖尿病的病人因為傷口,引發嚴重的傷口潰爛、皮膚潰瘍,甚至需要截肢。為什麼糖尿病病人有傷口這麼嚴重?以下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患常見的8QA,作為糖友們處理傷口時的指南。Q1:糖尿病傷口多久才會癒合?糖尿病病人因為血糖高,傷口癒合較正常人慢,導致傷口該癒合卻沒有癒合。事實上,正常人癒合傷口約4-5天,糖尿病患傷口經過合適處置,沒有發生感染,約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癒合,最遲不會超過兩星期。當傷口持續不癒合達到3週以上,此時醫師會定義這種難以癒合傷口為「慢性傷口」。一般來說,慢性傷口約有7~8成來自糖尿病病人,主因是高血糖的環境容易讓周邊傷口的血液循環不佳,會導致傷口上的細胞分裂較慢、生長因子分泌較少,讓傷口隨時間變小的速度減慢,傷口難以癒合,帶給糖尿病病人很大的麻煩。目前針對糖尿病傷口也有新藥,能夠以藥膏的形式協助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Q2:糖尿病傷口的處理原則?糖尿病友發現身體上有傷口時,一定要謹慎面對。【建議糖尿病病人對於傷口處理原則如下】:1.傷口寬度小於1公分,造成傷口的器械沒有生鏽,病人可以嘗試換藥治療,如果換藥2-3 天沒改善就需要就醫,由醫師來進行更妥善的治療。目前不建議糖尿病病人使用雙氧水或優碘對傷口進行消毒治療,最好使用醫師開立的軟膏為宜,以透氣的紗布包紮傷口為宜。 2.傷口寬度大於1公分,造成的器械有生鏽或感染的疑慮時,或者傷口出現紅腫、惡臭或化膿等異常問題時,建議由新陳代謝科或糖尿病主治醫師處理傷口。如果傷口經 2-3 週住院後治療仍無法癒合,此時建議會轉往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處理傷口,醫師會評估血液循環的情況,持續換藥治療,或改用高壓氧或外科手術進行治療。3.如果是特殊的傷口類型,例如:燒燙傷、動物咬傷、電擊傷口建議需要就醫治療,尤其是傷口周圍出現非紅潤的情況,傷口出現蒼白、變黃、發黒表示傷口組織發生缺氧或壞死的問題,請立刻就醫處置。糖尿病病人如果傷口癒合時間較長,除可能是感染的問題外,必須考慮病人可能合併有其他的慢性病、年齡較長、服用特定藥物或本身營養不良等問題,此時需要整合式的治療,才能有效對症治療。Q3:糖尿病患覺得傷口癢的原因是什麼?糖尿病病人容易因為血糖控制不佳而導致高血糖,其中約有30%糖尿病病人覺得皮膚本身較為乾燥,就容易覺得搔癢,又因為糖尿病病人傷口癒合較慢,更容易讓病人搔癢難耐。Q4:糖尿病傷口會感到疼痛嗎? 糖尿病病人除了皮膚出現異常外,血管、神經多半也會發生異常,更容易對傷口沒有感覺,有時病人受傷部位都已經出現明顯的腫痛瘀血,病人卻沒有太多的感覺。更糟糕的是:傷口也因為糖分高,就更容易讓細菌孳生,讓傷口受到重覆感染,惡化潰瀾,讓傷口變得更加難以癒合。Q5:如何避免糖尿病足部傷口導致截肢?此種現象尤其容易發生在足部,早期的糖尿病病人如果稍有不慎,就會有「截肢」的風險,為避免此種情況,建議糖尿病病人可以這樣做:1.每天檢查足部一次,觀察足部是否有部位出現紅腫脹痛、破皮、水泡、膿包、雞眼、厚繭等皮膚異常。2.糖尿病病人可以穿著為糖尿病病人開發的機能襪或壓力襪,促進血液循環,但應每天換洗,破損時不可再穿。3.糖尿病病人需穿著完整包覆足部的鞋子,鞋子不可過硬,鞋子宜寬鬆,避免過度壓迫足部。4.腳步指甲不宜剪過短,腳部的雞眼或厚繭應泡水軟化,再以磨砂板處理。Q6:糖尿病傷口可以貼人工皮嗎? 為了讓傷口維持濕潤,糖尿病患可以適當使用人工皮或人工敷料,在撕除時較不會產生較大的疼痛感。同時對傷口照護、患者的日常活動都有正向協助,提升生活品質。Q7:糖尿病傷口就醫該看哪科? 糖尿病可以根據傷口情況,一般的小傷口可由平常就醫的主治醫師或新陳代謝科醫師,傷口如果經 2到3 週的住院後治療仍無法癒合,此時建議會轉往一般外科或整形外科處理傷口,少數醫院甚至有傷口特別門診或傷口照護中心等,這些特殊醫療單位或整形外科對傷口處理較一般外科更為專業,較為複雜的傷口治療可由更專業的醫師處理。Q8: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該補充那些營養?糖尿病病人傷口復原,營養上可以注意以下幾點:1.攝取足夠的熱量:需要製造足夠的膠原蛋白,合成1克蛋白質需要0.9卡,一般除燒燙傷和大面積的傷口外,其餘單純性的傷口對熱量的需求並不大,但不可因為嚴格控制血糖而熱量攝取不足。2.慢性傷口的患者,每公斤體重需要1.25-1.5克蛋白質。老年人因有咀嚼困難的問題,不喜吃肉類,更容易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3.傷口癒合過程中維生素A和維生素C更為重要,維生素A 常在深綠色和顏色鮮豔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主要來自新鮮的水果,尤其在番石榴、柑橘類、奇異果和鳳梨中。抽菸會影響維生素C的攝取,糖尿病病人最好戒菸。【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1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
你都何時吃水果,飯前或飯後?一般人可能可以比較隨性,但糖尿病飲食如果沒有節制,血糖控制一定變差。一般建議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水果,一天最多吃2份水果,盡量1餐吃1份,以避免血糖升高幅度過大。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糖尿病患經常在診間問醫生的問題就是,「我可以吃水果嗎?」「什麼水果不能吃?」「我該何時吃水果?」簡單來說,糖尿病只要掌握一個原則,即控制每日總醣量攝取,挑選低升糖指數(GI)的水果,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升糖指數(GI):與糖分、纖維質有關。糖分越高,纖維質越低,GI值就越高。但也有許多民眾和糖尿病患者以為,盡量不要吃很甜的水果就好。其實一般人對「甜」的感覺來自於味覺,水果的升糖指數也並非取決甜度及含糖量,甜度高的水果並非GI值就一定高,例如奇異果口感雖甜,但GI值僅38、39。影響升糖反應的原因,包含澱粉組成、含醣總量、加工和烹調方式,與膳食纖維質及種類等,無法單從食物決定。糖尿病患的口味偏重,不能只依自覺的甜度做為挑選水果的依據。如果不小心吃多了含糖量較高的水果讓血糖升高,建議可多喝水、多休息,血糖就會逐漸下降,如果仍覺不適請立即就醫。水果GI值.低GI組(GI值55以下):奇異果、聖女小番茄、芭樂、蘋果、柳橙、葡萄柚、櫻桃、藍莓.中GI組(GI值55-70):葡萄、木瓜、草莓、香蕉、芒果、鳳梨、桃子、西洋梨.高GI組(GI值70以上):西瓜、荔枝、龍眼、鳳梨、榴槤(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水果含糖量高低高糖量水果.芒果:一個芒果含高達 46 克的糖分。(約=9顆方糖).葡萄:一杯葡萄約有 23 克。(約=4.6顆方糖).櫻桃:一杯有 18 克。(約=4.6顆方糖).梨子:一個中等大小的梨含 17 克糖。(約=3.4顆方糖).西瓜:一片中等大小的西瓜含 17 克糖。(約=3.4顆方糖).香蕉: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 14 克糖。(約=2.8顆方糖)低糖量水果.酪梨:1個酪梨約 1.33 克糖。不過雖然它們含糖量低,卡路里含量卻高。.芭樂:每個含有 5 克糖和大約 3 克纖維。(約=1顆方糖).哈密瓜:5 克糖,且只有 23 卡路里。(約=1顆方糖).木瓜:小的木瓜切半含 6 克糖。(約=1.2顆方糖).草莓:一杯草莓約有 7 克糖。(約=1.4顆方糖)【註1】不同水果計算大致等量,如一個三角形切片,或一杯份量。一杯約為一個拳頭大小份量。【註2】一顆方糖=約5克的糖。【註3】此為外國水果測量,台灣水果可能更甜。糖尿病吃水果的分量限制台灣水果越來越甜,不利於糖友血糖控制,因此在分量上也要有所限制。一般人每天應吃水果二到三份(每份如女生拳頭大小或柳丁大小),糖友每天不能超過2份。1份水果約為女生拳頭大小;若是將水果切成塊狀,以一般大小的碗裝約8分滿量為1份水果。如5顆荔枝為1份、8分之1片的鳳梨為1份、一根小香蕉為1份。水果當作餐與餐之間點心建議將2份水果避免在同一餐吃,應分成2-3餐不同時間點吃,1餐最多吃1份水果,避免血糖升高幅度過大。1份水果約女生拳頭大小如蘋果1顆橘子1顆或芭樂半顆,若是將水果切塊或是小顆粒狀,以一般大小的碗裝約8分滿量為1份水果。糖尿病患吃水果時機?水果該飯前或飯後吃也是常見的問題,一般人什麼時間吃水果都可以,但對於糖尿病患而言,要注意避免影響血糖波動,建議吃水果掌握如下的時機,不僅可以避免低血糖的情況,也不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1. 飯後約1-2小時,盡量避免空腹吃。2. 二份水果避免在同一餐吃,盡量1餐吃1份水果。3. 最好是兩餐間吃水果,可將水果當作餐與餐之間的點心。總之,糖尿病患者只要在血糖獲得穩定控制的狀況下,以低GI、含糖量較低的水果為主,注意份量限制,還是可以跟正常人一樣每天開心吃水果。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1.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水果。2.避免將水果打成果汁,易因濾渣而過濾掉纖維質,造成血糖快速上升。3.二份水果避免在同一餐吃,盡量1餐吃1份水果,避免血糖升高幅度過大。4.可將水果當作餐與餐之間的點心。5.最好跟蔬菜及蛋白質的食物一起吃讓血糖波動更小。【資料來源】.國泰醫院營養師陳明玉《聯合報》受訪資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聯合報》受訪資料.仁愛醫院衛教資料.營養師程涵宇
-
2023-07-17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慢病主題館【慢病調查】你離「慢病」有多遠?
『在辦公桌前面的你,想得起來上一次運動流汗是什麼時候嗎?』『低頭看一下,忘記收小腹的你,微禿的肚肚是不是有點難為情?』『加班好累,等等下班只想狂嗑澱粉跟炸雞配啤酒?』你,可能會是下一個慢性病候選人...國民健康署統計 ,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 ,邁入中年後,40歲以上更達38%,你有沒有想過,慢性病、失能等名詞,其實離你並不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慢病好日子,邀請正值青壯年的你,透過慢病好日子大調查,一同檢視你的健康意識,別讓慢性病佔領你的退休生活、連帶影響家人,甚至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填寫問卷:https://forms.gle/LZPeccwoTspny2EP8【慢性共病放大鏡1-治療篇】心、腎、代謝三大慢性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慢性共病放大鏡2-預防篇】5成老人罹3項慢性共病,如何阻擋器官衰退,「治療」真的勝於「預防」?【慢性共病放大鏡3-用藥篇】三高又腎臟病...共病患者領藥像逛超市 重複用藥當心致命風險【慢性共病放大鏡4-照護篇】你有2種以上慢性病嗎?專家:多「師」治療、跨科整合,以患者為中心是未來照護新趨勢【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1】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慢性共病照護複雜 應發展整合醫療【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2】小港醫院郭昭宏院長:遠洋船工高齡化、周邊社區老化嚴重須重視多重慢性病【慢病放大鏡Podcast 🎧心腎糖系列3】台大醫院長吳明賢:不能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應以整合醫學科落實全人照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14 養生.運動健身
夏季高溫可嘗試「水中有氧」,降溫又能增肌減脂,相比陸上有氧更有「這好處」!
夏季高溫消耗運動體力,不少人會選擇游泳替代,但不會游泳的民眾只能望洋興嘆。國內引進水中有氧已到近20年,從一開始協助減重到長者肌力訓練,現在已經是高階運動選手,增強體能爆發力的必要訓練項目之一。水中有氧是混合的肌力訓練,相比陸上有氧,減少膝蓋和關節的負荷台北醫學大學水適能教練陳冠吉說,水中有氧完全不需要會游泳,過程中頭部都是在水面上,水中有氧是運用浮力減少對身體的負擔,同時也運用水中阻力,強化肌耐力,即用最少的力氣,發揮最大的效果。陳冠吉表示,水中有氧屬全身性運動,每個動作都會運用到四肢、軀幹、胸部及背肌的肌肉,屬於混合的肌力訓練,適合所有年齡層。水的浮力會因身體浸泡在水中的比重有所不同,建議在腰部到胸部之間水位訓練,約體重的50到75%浮力,若與在陸地上相比,同樣是踏步動作,在水中運動可以大幅減少對膝蓋、關節的負荷,不僅適合減重族、肌少長者,也適合孕婦。水中的壓力也會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心肺功能,增加有氧的效果。許多長者因膝關節退化,明知道應該要增加關節的肌肉量,卻因為走路會引發疼痛,不願多作嘗試。陳冠吉表示,膝關節退化的長者最適合採取水中有氧的運動模式,到游泳池內原地踏步,或是在較淺的水道中來回走,浮力能大幅降低對關節的負擔,也能因為水中阻力達到增加肌肉量的效果。水中有氧一樣能達到「增肌減脂」的目的陳冠吉表示,別以為水中有氧沒辦法達到「增肌」的效果,水中的阻力是空氣的12到15倍,妥善運用浮板、蛙掌手套、特定動作等,都能快速增加肌肉量。他設計三種水中有氧的增肌動作,水中螃蟹、水中跳躍、水中飛鳥,都是運用水阻力,強化特定部位的肌肉群,每個動作都只要做2到3分鐘,每次依照自己的耐受程度,調整循環的次數,短時間內就能看得到效果。水中有氧增肌動作:水中螃蟹水中有氧增肌動作:水中跳躍水中有氧增肌動作:水中飛鳥陳冠吉表示,減重族群的目標,大多以減脂為主,於水中運動45分鐘,大約可消耗500大卡,若是採取水中有氧的運動方式,消耗的卡洛里更高。孕婦常會在孕期期間有下背痛的不適感,根據研究,孕期中透過水適能訓練,可減少孕期腰背不適、靜脈曲張、失眠、降低水腫、刺激胰島素幫助血糖控制、降低憂鬱等效果。水中有氧建議除基本動作外,還是尋求專業教練或專門開班授課團隊協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管中心資深護理師魏淑貞說,國內對於水中有氧的認識仍不高,水中有氧的基本動作可以自行到泳池嘗試施作,但孕婦、減重族群、肌少症長者等,有些特殊需求,如運動休息的頻率,以及擔心他人側目等,建議選擇專業教練協助,或找專門開班授課的團隊協助,才能幫助運動效果事半功倍。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4 醫療.眼部
40歲注意!白內障年輕化嚴重恐失明 營養師授「6類食物+4撇步」可預防
現代人天天都在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紫外線,眼睛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摧殘,老年白內障失明的風險越來越嚴重。在以前白內障患者的平均年齡約65歲,但近年來白內障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大概40歲左右就會有視力模糊、畏光等症狀出現。所以,不要以為白內障年紀大才會得到,就不認真預防。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預防白內障要從飲食跟生活做起,多吃含有6種營養素的食物,及出門戴墨鏡...4生活習慣,能有效預防白內障。白內障對生活有什麼影響?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老年性白內障可說是銀髮族最常見的疾病。高敏敏提醒,在老年人族群,白內障最容易引發失明。早期白內障發生是不會有任何感覺,也因為不會有疼痛感,很容易被忽略。白內障初期的時候看任何東西,會感覺上面都有一層白白霧霧的感覺,建議不要等到這時候才到眼科檢查。延緩白內障的6種營養素食物 想預防白內障,必須從飲食跟生活做起。想要預防或是延緩白內障飲食要注意抗氧化,以下6種營養素有助保護眼睛,延緩白內障發生。.Omega-3:Omega-3是對眼睛很好的脂肪酸來源,研究發現,攝取適量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減少白內障的發生。→可以吃:魚油、深海魚.花青素:花青素能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緩白內障。→可以吃:可以吃:藍莓、桑椹、草莓.維生素E:維生素E能幫助抗氧化、消炎。→可以吃:堅果、植物油.硒:硒在水晶體中能對抗氧化壓力。→可以吃:牡蠣、蛤蠣、蝦.維生素C:維生素C能降低未來老化所導致的白內障風險。→可以吃:芭樂、奇異果.葉黃素+玉米黃素:葉黃素跟玉米黃素可吸收藍光,減少眼睛氧化壓力、抗發炎反應。→可以吃:玉米、菠菜、南瓜延緩白內障的4種護眼好習慣除了從飲食下手保護眼睛,平常生活也可以多一些保養、保護,讓眼睛不受傷害。1.出門佩戴墨鏡、遮陽帽:多一個墨鏡、遮陽帽的配件,能有效減少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2.禁菸:「不抽菸」能降低水晶體核硬化和白內障風險。3.定期眼科檢查:年紀60歲以上的人,建議每年檢查,若有白內障問題也能提早發現及治療。4.代謝症候群:糖尿病會使白內障提早發生,也會使白內障加深其嚴重度,糖尿病患者務必控制好血糖、血壓。平時除了食物均衡攝取外,高敏敏提醒,記得「用眼50分鐘最好休息10分鐘」,也要避免在暗處使用手機,螢幕亮度也可以適度調整暗一些,眼睛才不會有視覺疲勞。看完以上延緩白內障的6種營養素食物及4種護眼好習慣,你知道要怎麼好好愛護眼睛了吧。眼睛是靈魂之窗,請好好善待及保護它,才能陪你一起健康的變老。延伸閱讀:.白內障、老花眼年輕化! 吃「葉黃素護眼」都補對了嗎?多吃14種蔬果補充.血糖控制差,眼部病變恐失明!3徵兆立即就醫.深綠色蔬菜護眼又養骨!還有利抗癌、抗發炎,好處不只這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1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是血糖控制不好的常見原因?咖啡會造成血糖上升還下降?
讀者Mr. Chang在2023-7-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林教授,很多資料顯示喝黑咖啡可以穩定血糖(但又有人說已經糖尿病者除外),今天看到亞東醫院某位醫生說,咖啡豆有澱粉,喝多了血糖會上升。對血糖偏高者真不知道是否能喝咖啡?敬請林教授若有空能撥冗指教,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8年6月發表在《亞東院訊第223期》,作者是一位新陳代謝科醫師,標題是血糖控制不好常見的原因。它的第一和第三段是:「誤以為自己的飲食認知正確(不知甜不是重點,碳水化合物或澱粉才是)不少人會以為糖尿病是吃過甜而引起的,故以為糖尿病患者的建議飲食就是要『吃清淡/不吃甜的』,忽略了『不甜的澱粉造成的血糖上升,不輸甜食』。黑咖啡既使不加糖,但由於豆類(咖啡豆)亦是澱粉類,故仍能造成血糖上升(不信?那您可在喝咖啡前和喝咖啡後1小時測血糖,比較看看會不會上升)。」這篇文章的立意是良好的,但可惜卻出了一個小問題,犯了兩個大錯誤。小問題是「碳水化合物或澱粉」會讓人誤以為澱粉不是碳水化合物。兩個大錯誤是(1)把咖啡豆說成是豆類,(2)把喝咖啡當成是吃咖啡豆(把咖啡豆的成分當成是黑咖啡的成分)。咖啡樹是茜草科(Rubiaceae)植物,請看台灣農委會發表的咖啡栽培。它的果實有一層薄薄的果肉(可食)。把果皮和果肉去除後,剩下的種子就是生咖啡豆。再把生咖啡豆乾燥/烘培之後就成為俗稱的咖啡豆。咖啡果的英文俗稱是coffee berry(咖啡漿果)或coffee cherry(咖啡櫻桃),意味著咖啡果是類似漿果。但可惜它的種子卻被說成coffee beans(咖啡豆)。(註:建議參考好文你知道咖啡豆是什麼嗎?長怎樣?果實可以吃嗎?)豆類是豆科(Fabaceae)植物,在分類學上是和咖啡樹相去甚遠。所以,把咖啡豆說成是豆類,就好比是錯把王菲當張飛。不管是王菲還是張飛,咖啡豆的確是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請看2021年發表的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offee(咖啡化學成分與生物功能的關係)。它說:「咖啡豆的化學成分相當複雜,其中碳水化合物佔大部分成分。咖啡豆含有多種碳水化合物,占生咖啡豆總重量的60%。」所以,如果你把咖啡豆咀嚼吃進肚子的話,肯定是會造成血糖上升。但問題是,有什麽人會把咖啡豆吃進肚子呢?一般來說,黑咖啡是用咖啡機沖泡出來的,而過程不外乎是先把烘培過的咖啡豆磨成粉,再把咖啡粉用熱水浸泡(滴漏式),然後通過濾紙所得到的液體就是黑咖啡。那,這樣的液體會含有碳水化合物嗎?美國農業部有發表Beverages, coffee, brewed, prepared with tap water(用自來水沖泡的咖啡飲料),而它說黑咖啡含有0碳水化合物。星巴克也說他們的黑咖啡(Dark Roast Sumatra)含有0碳水化合物。那,既然是0碳水化合物,黑咖啡怎麼可能會造成血糖上升?(註:有些黑咖啡是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黑咖啡的確是有可能會造成血糖上升,但原因是咖啡因,而非碳水化合物(更不是澱粉)。事實上,的確有不少研究探討過咖啡或咖啡因對血糖的影響。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請大家看梅約診所發表的文章以及兩篇論文。咖啡因:它會影響血糖嗎?:美國成年人平均每天喝兩杯 8 盎司(240 毫升)咖啡,其中含有約 280 毫克咖啡因。 對於大多數年輕、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咖啡因似乎不會明顯影響血糖水平,每天攝入 400 毫克咖啡因似乎是安全的。一些研究表明,喝咖啡——無論是含咖啡因還是不含咖啡因——實際上可能會降低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然而,如果您已經患有糖尿病,咖啡因對胰島素作用的影響可能與血糖水平升高或降低有關。對於一些糖尿病患者來說,大約 200 毫克咖啡因,或相當於一到兩杯 8 盎司(240 毫升)的黑咖啡,可能會導致這種效果。咖啡因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如果您患有糖尿病或正在努力控制血糖水平,限制飲食中咖啡因的含量可能會有所幫助。2004年: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healthy volunteers(飲用咖啡對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濃度的影響:健康志願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結論:與不喝咖啡相比,連續 4 周大量攝入咖啡會增加空腹胰島素濃度。飲用較淡的咖啡和攝入咖啡因與較高的空腹胰島素濃度沒有顯著相關。沒有觀察到咖啡或咖啡因對空腹血糖濃度的實質性影響。2019年: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glucose metabolis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咖啡攝入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結論:飲用含咖啡因的咖啡可能會導致不利的急性影響;然而,長期隨訪發現葡萄糖代謝有所改善。總之,黑咖啡的確是會對少數人造成急性的血糖上升,但這是由於咖啡因的作用,而不是由於碳水化合物,更不是由於澱粉。更重要的是,請一定要牢牢記住,此豆非彼豆 – 咖啡豆絕非豆類。原文:咖啡豆是豆類★黑咖啡含澱粉/會升血糖★醫生說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泌尿腎臟
醫師解析慢腎分期與腎功能的關聯,破除吃蘆筍、喝啤酒改善腎功能的迷思
【本文重點】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每8位成年人中就有1位有可能患有腎臟病,並且台灣的洗腎人口居全球第一。研究估計台灣有約200萬慢性腎臟病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非常重要,並且腎絲球過濾率不完全等於腎功能的分數。慢性腎病分為五期,第一、二期仍可積極治療,而糖尿病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民眾認為增加尿量可以改善腎功能,但實際上這是錯誤觀念,只有利尿劑可以增加尿量,但無法改變腎功能。--by ChatGPT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國內每8位成人,就有1位可能患有腎臟病;根據統計,台灣超過9萬洗腎人口,更居全球第一。驚人的數據提醒國人,關注自己的腎臟健康刻不容緩,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積極維持腎功能,能避免走入洗腎一途。根據研究推估,全台共有約200萬慢性腎臟病人口。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表示,糖尿病患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他曾遇過病人在美國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回台就醫時發現已須洗腎。他提醒,糖尿病等慢性病患須留意腎臟功能、定期追蹤,慢性腎病患者不要嘗試坊間流傳的利尿護腎方法。腎絲球過濾率不完全等於腎功能的分數。方昱偉指出,慢性腎病確切的盛行率難估算,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合健檢資料庫推算,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落在11%到13%,依照研究方法不同有些許差別。他也表示,根據「台灣腎病年報」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9年底,台灣洗腎人口數約有8萬5千多人,每年新發的洗腎人口則有1萬2千餘人,並且呈現逐年成長;若從盛行率來看,在台灣,洗腎的盛行率約為每百萬人中有3千6百人。方昱偉說,臨床經驗發現病患常對腎絲球過濾率有迷思,認為腎絲球過濾率等於「腎功能的分數」,卻忽略其背後意義是為慢性腎病畫定分期,且醫師必須先確立診斷,下一步才是透過腎絲球過濾率來判定腎臟病的期數。臨床上若患者若出現腎功能不全,且時間達3個月,腎臟有結構、功能上的問題,或出現蛋白尿,才符合慢性腎臟病的診斷標準,屆時醫師會再利用腎絲球過濾率回推腎臟病期別。第一、二期患者仍可積極治療,早期發現很重要。慢性腎病期別依腎絲球過濾率高低共分五期,第一期、第二期患者仍有積極治療的空間,到了第三期以後,就會出現不可逆變化,隨病情逐漸惡化,可能步入洗腎。方昱偉說,第一期、第二期的治療著重在原發病因控制,藉由控制血壓、血糖,減輕對腎臟造成的傷害;到了第三期以後,腎臟退化造成的症狀開始出現,如:水腫、寡尿、貧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等。他指出,若腎絲球過濾率低於15,進入第五期,即末期腎病,因患者體內尿毒迅速累積,除了需要透析,還要處理腎功能衰退所導致的併發症。方昱偉強調,早期篩檢、早期發現對腎病防治相當重要,蛋白尿反映患者的飲食習慣,是腎病早期的重要表現。他也提醒,未必出現「泡泡尿」就是蛋白尿,建議患者到醫院檢查,進行尿液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PCR)檢查,如有腎病疑慮,醫師將安排定期腎功能追蹤。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主要原因,穩定控糖能保器官。許多民眾擔心洗腎「一洗就要一輩子」,甚至因此不願積極就醫。方昱偉表示,並非所有的洗腎情況皆不可逆,部分患者因為急性腎損傷,腎功能短暫下降,需要暫時洗腎,但透析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停止。他也曾遇過患者洗腎一、二個月後就恢復腎功能,「學會評鑑中也很看重醫師是否積極幫助患者脫離洗腎。」但他也強調,若患者屬於慢性腎病且期別較晚,出現尿毒累積、寡尿的情況,就須終身洗腎。「糖尿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原因。」方昱偉分享,曾有一位罹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自美國返台,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到新光醫院就診時已經需要洗腎。他立即協助其安排透析,也重新調整控糖藥物,患者至今病情控制良好。他指出,新型血糖藥物也都十分強調保護心臟、腎臟的功能,從過去單純的血糖控制,逐漸朝向器官保護、疾病管理。別信保腎偏方:吃蘆筍、喝啤酒增加尿量?醫:增尿量無法改變腎功能。「腎臟病患者常有錯誤觀念,想透過特定食物或非處方藥物,增加自己的尿量。」方昱偉說,常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期待藉由吃蘆筍、喝啤酒的方式提升尿量或降低尿酸。他直言,這些以訛傳訛的保腎方法並非正確觀念,臨床上若發現患者水腫,會開立利尿劑治療,「但是增加尿量是無法改變腎功能的。」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糖尿病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
相信大家一定都曾聽過「糖尿病」這個慢性疾病,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18歲以上的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1.1%,換算起來約有218.6萬人罹患糖尿病!糖尿病為什麼可怕呢?因為它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也就是罹患糖尿病後就一輩子都需要接受治療!但值得讓人注意的是,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其實還有一個可以逆轉的重要階段,我們稱為「糖尿病前期」,它被視為是扭轉糖尿病病程的最後機會!所以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和大家分享超有用的控糖秘笈,及時將血糖從失控邊緣拉回! 糖尿病前期是什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可分為兩種類別,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多由遺傳、自體免疫等疾病所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則由飲食習慣、肥胖等原因造成。通常討論血糖控制是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有關第二型糖尿病的原理,簡單來說是因為細胞無法有效攝入血液中的糖分,導致血液中的糖開始累積,濃度便逐漸升高,高達一定程度後,糖分會進入尿液而被檢出,因此稱為糖尿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且不可逆的病症,但其實在真正確診為糖尿病之前,有一個重要階段是可以逆轉的!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的意思,是指血糖比正常值要高,但又還沒達到確診糖尿病的標準。以空腹血糖為例,正常人應小於100mg/dL;確診糖尿病的標準則為大於126mg/dL。因此若測得空腹血糖位於100~125mg/dL這個區間,就可被視為糖尿病前期。扭轉糖尿病3撇步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或是家人朋友的血糖值處在糖尿病前期的範圍,也不用太過緊張,只要及時修正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病程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逆轉的!至於具體的行為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分為下面三點來進行:‧維持理想體重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處在糖尿病前期的個案中約有65%的人都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肥胖會使細胞攝入血液中糖分的能力變得更差,使糖尿病的病程加速惡化。因此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不斷地強調,維持理想的體重就是擁有健康的不二法門。‧保持運動習慣運動可以使體內的細胞消耗能量,讓它們感到「飢餓」,進而促使細胞從血液中吸取糖分來「餵飽」自己,如此一來就可以幫助我們的血糖回到正常標準。因此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周都應該從事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等。‧三低一高的飲食飲食行為的修正是扭轉糖尿病的關鍵!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是形成糖尿病的重大危險因子,因此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我們應該遵守『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提到營養素,究竟有哪些是對血糖控制特別有幫助的呢?Sean在這裡一樣會用營養學的角度,要跟大家推薦三種逆轉糖尿病超有效的營養素,趕快來看看吧!【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3個營養素讓你不「慌糖」‧水溶性膳食纖維我們平常所吃的膳食纖維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其中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對血糖的控制效果最為顯著。它能夠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原理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夠在消化液和食物之間產生阻隔效果,進而讓養分吸收的速度變慢,因此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隨之趨緩。常見的食物如黑豆、燕麥、黑木耳…等,都含有許多水溶性膳食纖維。‧鉻鉻被視為人體調控血糖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可以在細胞與糖分之間構築一座「橋梁」,提高細胞對糖分的敏感度,使細胞更容易吃進糖分,使血液中的糖維持在正常的濃度。常見的含鉻食物包含花椰菜、苦瓜、美生菜….等。一般飲食中可以適量選擇上述的食物來補充足夠的鉻。‧鎂細胞在吃下葡萄糖後,會進行一系列的「消化」來產生能量,其中的第一步稱為糖解作用(Glycolysis),這個反應需要鎂的存在才能順利進行。因此,為了能讓細胞順利地吃下糖份並利用,我們要攝取足夠的鎂。日常中常見的食物如南瓜籽、紫菜、鮭魚…等,都含有豐富的鎂質,飲食上可以適量選擇。糖尿病被視為現代人最熟知的慢性病之一,除了血糖數值容易大幅波動造成身體負面影響之外,還很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血管病變…等,或導致腎衰竭、失明,甚至是截肢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更是不可輕忽!建立預防糖尿病的生活態度,以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為優先。定期量血糖、腰圍及體重,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變化,並適時做出飲食或生活習慣的修正,才能有效阻止進一步惡化成糖尿病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4 醫療.眼部
白內障等「成熟」再開刀? 醫師指出現一狀況時就該處理
不少年長者都有白內障宿疾,甚至因罹患慢性病及畏懼開刀加速視力惡化,醫師提醒,當視力模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應及早手術改善。糖尿病加速白內障 導致視力下降61歲余先生,因第一次散瞳後出車禍,從此不敢看眼科,但糖尿病加速白內障和引起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日前鼓起勇氣就醫。經醫師治療後,眼睛變明亮了,並開心表示原來家裡很漂亮,不用重新裝潢。衛福部台南新營醫院眼科醫師郭怡君表示,白內障是水晶體混濁所導致視線不良的疾病,有相當多致病機轉,阻礙光線進入視網膜,影響光線於視網膜上的聚焦。白內障是漸進性,初期並不會發覺明顯的視力減弱,因此不易被察覺。她指出,白內障最常見發生在年長者,其症狀為視力減退、單眼產生雙重影像、夜晚駕車時產生眩光或閱讀困難、易流淚、顏色變得昏暗不豔。至於治療初期以眼鏡改善視力、藥水保養;中後期則建議採水晶體置換手術治療。小切口超音波傷口小、角膜內皮細胞損傷小、不需住院、視力恢復快、手術成功率高、降低感染機率、術後視力品質佳。不用等白內障「成熟」 視力模糊影響生活就該手術郭怡君提醒,當視力模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應考慮手術,不建議將白內障放「成熟」了,才來接受傳統的白內障手術。而日常透過血糖控制、避免類固醇藥物、避免抽菸及避免紫外線直接照射,可預防白內障;也可補充眼睛健康保健食品(如:葉黃素、維他命A、胡蘿蔔素、蝦紅素、深海魚油、亞麻仁油、維他命C、維他命B群、葉酸)。判斷白內障的徵兆:1.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2.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3.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4.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5.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6.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看詳細疾病百科/白內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8 醫療.新陳代謝
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一覽!糖尿病飲食5重點,有效控血糖
糖尿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糖尿病所引發的併發症多又複雜,如果沒有控制好,後期可能併發心血管、腦中風、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諸多問題,是相當棘手的疾病。糖尿病無法被治癒,但有機會可以緩解。緩解是指糖尿病有機會回復到不需吃藥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病人只需要靠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控制,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將血糖控制在正常人的範圍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糖尿病糖尿病患的飲食相當重要,了解哪些食物容易影響血糖,吃東西時才能避開及減量。雖然你可能覺得糖尿病患飲食限制很多,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但其實如果細心選擇,也可以說沒有什麼食物是完全禁止的。根據外媒《WebMD》整理對糖尿病最好和最差的食物,一般人或糖尿病患,都可做為飲食血糖控制參考。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澱粉類最佳選擇:.全穀物,例如糙米、燕麥片、藜麥、小米或莧菜.烤地瓜.用全穀物製成的物品,沒有或只添加很少的糖最糟選擇:.加工穀物,如白米、白麵包、白麵粉.含少量全麥和大量糖分的穀物.炸薯條蔬菜類最佳選擇:.綠色蔬菜:羽衣甘藍、菠菜和芝麻菜等都是很好的蔬菜。.多色蔬菜:深綠色、紅色或橙色(彩椒)、白色(洋蔥)、紫色(茄子)等。.新鮮蔬菜:生吃或輕蒸、烤或烤.原味冷凍蔬菜:輕蒸最糟選擇:.加入大量奶油、起司或醬汁烹調的蔬菜。.泡菜:含高鈉,要少吃。.酸菜:含高鈉,要少吃。如有高血壓更需限制。水果類最佳選擇:.新鮮的水果.原味冷凍水果或不加糖的水果罐頭.無糖或低糖果醬或蜜餞最糟選擇:.高糖漿水果罐頭.普通果醬、果凍和蜜餞:若份量很少則無妨.水果酒、果汁飲料蛋白質包括牛肉、雞肉、魚肉、豬肉、火雞、海鮮、豆類、奶酪、雞蛋、堅果和豆腐,都是蛋白質來源。最佳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堅果、種子或豆腐,富含營養素和纖維。.魚和海鮮.雞肉和其他家禽(胸肉尤佳),去皮吃.雞蛋和低脂奶製品最糟選擇:.炒肉.高脂肪的肉塊,例如排骨.豬肉培根.帶皮家禽.炸製品,如炸魚、炸排骨、炸豆腐奶製品最佳選擇:.低脂或脫脂奶製品最糟選擇:.全脂奶製品.冰淇淋油脂類最佳選擇:.植物脂肪的天然來源,如堅果、種子或酪梨(熱量高,要少吃)。.含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金槍魚或鯖魚。.植物油,如菜籽油、葡萄籽油或橄欖油。最糟選擇:.任何含有反式脂肪的東西。.大部分飽和脂肪主要來自動物產品,但也存在於椰子油和棕櫚油中,應限制攝入量。飲料類最佳選擇:.無味水或調味蘇打水.無糖茶.淡啤酒、少量葡萄酒或非水果味混合飲料.咖啡,黑咖啡或添加低脂牛奶和糖替代品最糟選擇:.汽水.啤酒、水果味混合飲料、甜酒.甜茶.加糖和奶油的咖啡.風味咖啡和巧克力飲品.能量飲品「我的餐盤」六大類飲食調整根據國健署「我的餐盤」飲食指南,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全榖雜糧類二至四碗,豆魚蛋肉類三至八份,蔬菜類三至五份,水果類二至四份,乳品類約三至七茶匙,堅果種子類一份等。然而對於糖尿病患而言,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吳映蓉提醒,全榖雜糧與水果這二類糖分相對高,會直接影響血糖變化,應適量攝取。你可能想問,「全榖」不是很好嗎?但國健署的「全榖雜糧類」包含了一般認為較健康的全榖類,及一般人常吃的米飯、麵包等精緻穀類,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根莖類,都富含澱粉。糖尿病飲食5重點● 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豌豆含澱粉,屬全榖雜糧類。● 玉米、南瓜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會影響血糖。● 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是根莖植物,但富含澱粉,也屬全榖雜糧主食;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雖是根莖,但屬蔬菜類。● 稀爛、切碎或重複烹煮的食物,因糊化後吸收佳,GI值相對高,如稀飯的GI值較白飯高。● 建議先吃不含醣類型,如蔬菜 蛋白質,再吃含醣類,如全榖雜糧類,減緩腸胃吸收速度。糖尿病飲食順序:肉→菜→飯→水果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特約主任醫師洪建德則建議,每餐富含蛋白質類食物先吃,如:肉、魚、蛋類,素食者則是豆仁、大豆製品。再吃菜類,如菇菌類、葉菜類、豆莢類、海苔類,不含根莖類。最後再吃米飯或混有根莖類或核果的米飯,例如番薯飯,栗飯、蒟蒻飯等。水果放餐後且量少,每餐限一種。吳映蓉也指出,這樣的進食順序可減緩腸胃吸收,更有國外文獻顯示,可有效降低血糖。早餐、午餐、晚餐吃什麼?糖尿病菜單建議如果你還是苦惱三餐不知道吃什麼好,其實可參考一些醫院的糖尿病飲食計畫,不但可省去想適合食材的時間,照著醫院公開的糖尿病菜單建議,照表操課,吃的飽足之餘,也比較不用擔心血糖失控。【延伸閱讀】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糖尿病菜單範例(1600卡)衛福部新營醫院糖尿病示範菜單(1500卡)【資料來源】.《WebMD》Best and Worst Foods for Diabetes.控制血糖不困難!營養師:這2大類食物直接影響血糖.「糖尿病前期」快幫血糖踩剎車 醫師公認降血糖最佳飲食方式.先吃飯還是先吃菜?控血糖,吃對順序很重要.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衛福部新營醫院
-
2023-06-19 養生.健康瘦身
生酮、168斷食、極低熱量飲食 醫曝哪個能有效減重及常見失敗原因
【本文重點】2023年最流行的減重方法包括生酮飲食、168間歇性斷食、極低熱量飲食法,但這些方法並非人人適用,而且需循序漸進,否則復胖機率是100%。衛福部建議,對於BMI大於等於24、或腰圍過大,且有相關疾病者,需進行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和生活型態修正。其中生酮飲食不適合腎、心血管病患者,而極低熱量飲食法容易出現疲倦、脫髮等情形,且易復胖。適當改變飲食習慣,並逐步增加活動量,最低降至每天1000大卡,才能達到理想體重的目標。--by ChatGPT減重方法推陳出新,2023年最流行「生酮飲食」、「168間歇性斷食」、「極低熱量飲食法」三大減重方法,許多減重族群都曾嘗試過,最終仍有不少人卡關而放棄。基隆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黃寶嶔說,這些減重方法不是人人都適用,且使用方法須循序漸進,如果只挑二周或一個月,採取極端的方式鏟肉,復胖機率是100%。衛福部國健署2023年公布「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中,成人肥胖治療流程,建議針對BMI大於等於24,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的人進行治療,若有合併症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任一種心血管疾病,或有兩種以上心血管疾病者,必須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生活型態修正,以及至少每周量一次腰圍或BMI。黃寶嶔說,坊間減重方法五花八門,近年最流行生酮飲食、168間歇性斷食、極低熱量飲食法,無論是哪一種方法,減重者都需要先了解BMI值,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數值結果大於等於24,建議應減重改善,避免增加慢性病發生的機率。★生酮飲食:腎、心血管病友不適合生酮飲食是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不吃米飯、麵、麵包等,改以高脂的肉類、起司、奶油、堅果等高脂肪與蛋白質食物為主,當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葡萄糖提供能量時,身體會改以分解「脂肪」所產生的「酮體」做為替代能源。黃寶嶔表示,大量的酮體需要腎臟代謝,若是腎功能不佳或有心血管疾病,並不適用生酮飲食。依「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指出,生酮飲食短期內可以在醫護人員及營養師監督下達到效果,但不可以作為長期的飲食營養介入方式。★168間歇性斷食法:進食熱量過高會破功168斷食法是所有間歇性斷食法中最常被使用的方法,做法是一天24小時內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禁食期間不吃含熱量的食物,可喝水、無糖茶或低熱量黑咖啡。黃寶嶔指出,間歇性斷食能幫助身體提高新陳代謝,提升腎上腺素並降低胰島素,幫助血糖控制,讓身體更有效的運用脂肪當主要能量來源。但進食8小時期間,如果攝取熱量過高食物,168斷食依舊無效。★極低熱量飲食法:易復胖、疲倦、脫髮極低熱量飲食法是每天攝取熱量控制在400到800大卡,達到快速減重效果。黃寶嶔並不建議減重採取此方法,部分研究指出,使用極低熱量飲食法,可增加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短期減重效果很顯著,但可能出現疲倦、無力甚至有脫髮情形,且容易復胖。黃寶嶔說,追求內心中期待的體態,不少人都希望可以速成,快速減重對於身體的負擔龐大,以一名不常運動的男性來設計減重方針,基礎代謝率若為1800大卡,會先建議熱量攝取調整為基礎代謝率的大卡數,再以每周調降500大卡的方式,最低降至每天1000大卡,逐步達到理想體重的目標。飲食適應後,才會開始給予運動處方,由於活動量變大,熱量攝取也會逐步調高一些,前後至少要花半年,才能讓身體穩定,後續也不會因為突然一頓大餐,食欲大開,又無法恢復過往的飲食方式,而是可以繼續維持體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6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也能吃粽子!端午節這樣吃,血糖不超「飆」
端午節將至,國人應景吃粽子過節,不過一顆粽子熱量逼近千卡,對不少糖尿病患者來說,常是「想吃又怕飆血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粽子含有高油、高鹹份量,無論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友,吃太多都會對腎臟、心血管造成負擔,不過只要掌握份量,了解對血糖影響程度,糖友也可以安心吃粽子。王治元表示,粽子主要成分是糯米,一顆粽子熱量約兩碗白飯,而糯米消化時間較久,因此吃進體內後,血糖會緩升、緩降,當吃的份量愈多,血糖上升速度也較慢,高血糖持續時間更久,是一大問題。而一顆粽子熱量約八百至一千卡,以七十公斤的成人來說,一天基礎代謝率約兩千一百卡熱量,吃下一顆粽子即超過一半,若又加入栗子、排骨、蛋黃等配料,熱量相當可觀,也容易超標。王治元指出,粽子含有高油、高鹹份量,吃太多會對腎臟、心血管造成負擔,無論是一般民眾還是糖友,都要注意吃的份量,以糖友來說,建議一天吃半顆粽子即可,且需在餐前、餐後測量血糖,才能知道飯後兩小時內,粽子影響血糖的程度。腎功能正常糖友,只要掌握份量,且確實於餐前、餐後量血壓,幾乎什麼都能吃,無論是粽子、巧克力或蛋糕。早期為了控制糖友血糖,醫院端常會規範糖友一天只能吃一塊肉等,但王治元表示,現代醫療以病人為中心,不像過往禁止糖友飲食,因為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很難適用同一標準,現在營養團隊會先了解糖友喜歡吃什麼,再加入營養概念,為糖友設計專屬飲食計畫,也因為每個人喜歡吃的東西都不同,但只要計算好份量,都有辦法執行。王治元提醒,糖友平時穩定血糖很重要,遇上單一一次的血糖波動,造成短期併發症的機會不高,不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長年施打胰島素,必須嚴格控制血糖,先前一位高齡糖友,在新冠疫情前大多自己煮、規律飲食,疫情期間不方便買菜、改叫外送,難以計算熱量,且家中無血糖機,連續吃外食數周,血糖偏高卻不自知,後續因糖尿病酮酸中毒送急診,才發現血糖飆高到300、400,十分危險。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學會集結1500題常見疑問,包括聚餐如何飲酒、如何面對血糖變化、相關併發症、藥物進展等,衛教資訊經學會把關,且能夠及時回覆病人疑問,澄清錯誤觀念,不僅提供民眾正確資訊管道,影音網站還提供運動影片,加強民眾肌力訓練,目前已超過一萬多人響應。歡迎有需求的糖友一同加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獲取更多正確知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1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印表機也傷肺!「這群人」超過七成不知道肺健康正在被侵害
小心,別以為只有室外才有空氣污染,事實上,空污、傷肺因子常埋伏在你我身邊,連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也很難逃得過!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舉例,如辦公室玻璃帷幕上的窗簾常附著一些有機物質,一受陽光照射,就會引發「光化反應」,進而產生臭氧等有毒氣體,或印表機當碳粉經雷射強光照射,也會產生類似反應,這些有毒氣體可能對肺部健康造成傷害,日積月累下,肺功能就會大幅衰退。除了辦公室內的上班族,機車通勤族或外送員、警消等,也容易遭受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等環境傷肺因子伏擊,不過這些威脅卻常受到忽視。而臨床研究也顯示,上述傷肺因子不僅易引發肺部急、慢性發炎,還會導致肺功能受損,當肺功能受損嚴重,連走路、運動、爬樓梯都有困難,嚴重時會造成失能,只能長期臥床。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發起「聯合報健康放大鏡:您了解自己的員工健檢嗎?」調查,透過網路搜集累計1027份有效調查結果,其中包含住宿餐飲業、美容美髮業、警消、營建工程業、製造業及科技業等29類職業從業人員。發現參與填答的高風險傷肺職業族群中,約4成沒聽過肺功能檢測,且有超過7成沒接受過肺功能檢測,若不清楚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對後續肺部遭受侵害嚴重性也可能會輕忽!別再與x光混淆 了解肺部健康須靠肺功能檢測李岡遠指出,目前想了解自己肺功能是否受損,最方便、有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肺功能檢測」,進行肺功能檢測時,不僅沒有侵入性、沒有輻射威脅,且過程簡單,檢測時間只需要10到30分鐘,結果很快就可以出來。肺功能檢測與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並不一樣。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主要用來偵測腫瘤、肺部結構是否異常;而肺功能檢測,主要透過肺活量與呼吸道空氣流暢程度,客觀了解肺部健康狀況。未來隨著新科技、新儀器日漸普遍,檢測也會越來越方便。【延伸閱讀】>>>>肺功能檢測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肺功能檢測如此重要?李岡遠對此表示,一旦肺部長時間受空污、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懸浮粒子等傷肺因子侵害,易產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肺阻塞)或引起氣喘發作,並造成肺氣腫、肺纖維化等嚴重後果。7成高風險族群處於傷肺環境 仍未做過肺功能檢測根據調查,1027位填答者中超過半數工作環境中常出現傷肺因子,而做過肺功能檢測僅占3成。依據現行〈職業安全衛生法〉, 規範11種工作環境每年須進行肺功能檢測,調查也發現236位處於法規內工作環境的填答者,其中沒做過肺功能檢測比率超過7成。肺功能與一個人的活動力、生產力都息息相關,接受肺功能檢測,可第一時間掌握肺功能好壞,及早治療,才能避免肺功能持續受損,不過,現今許多環境污染物質,如PM2.5懸浮粒子等,在〈職業安全衛生法〉中並沒有被視為危害健康作業因子。不只如此,李岡遠也直言,現在許多新興工作,如外送員等,或像警消人員工作環境,都沒有列入高危害工作範圍,也沒要求須將肺功能檢測納入體檢,導致這些族群多半對自己肺功能狀況一無所知,像警消人員,雖然長時間接觸空污、災難現場粉塵、柴油廢氣的侵襲,卻更要求體能好、活動力佳,一旦肺功能持續衰退,影響打火英雄與人民保母工作表現,對整體社會是一大打擊。出現症狀肺部可能已受傷 保留肺健康要趁早據調查發現,1027份有效問卷中,已有逾20人只在上班期間出現咳嗽,有痰或氣喘等症狀。「當出現肺阻塞、肺部纖維化,引起肺功能受損,就再也無法恢復,只能避免繼續惡化!」李岡遠看過部分肺纖維化病患因肺功能受損而臥床、失能,根據臨床經驗,他也發現,長期接觸空污、汽機車廢氣等傷肺因子,並產生肺阻塞、肺氣腫、肺纖維化的族群中,不少為經濟弱勢、藍領階級,這些人多為家庭經濟支柱,一旦倒下,整個家庭都會受牽連。更可怕的是,肺功能受損、肺纖維化初期,多數人沒感覺,等到出現症狀,肺功能往往已經回不去了,因此肺功能檢測對這些族群更顯重要。👨⚕專家小叮嚀:每年一次肺功能檢測 搭配護肺小撇步 全方位守護肺健康李岡遠提醒,20到25歲是一個人的肺功能高峰期,建議在25歲時便接受第一次肺功能檢測,即使年過25歲,也建議盡快接受肺功能檢測,檢查結果可作為往後基準。之後,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檢測,若將肺功能檢測納入常規健檢、員工健檢,更為理想,平常進出有傷肺因子的環境,或不得已需接觸空污、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懸浮粒子等傷肺因子,也建議戴口罩,且盡量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在空污嚴重時在外面走路,或進行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減少傷肺因子傷害,在室內,則可加裝空氣清淨機,對肺功能健康,也可多一層保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聯合報健康放大鏡:您了解自己的員工健檢嗎?」調查結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12 醫療.新陳代謝
為什麼肥胖對糖尿病患影響大?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做一事即可控制血糖
現代生活節奏快,由於忙碌、由於時間限制,人們經常忽視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快餐、高糖飲料、加工食品成為了日常選擇,在辦公室或家裡久坐不動成為了常態。日積月累下來,過重、肥胖儼然成為當今社會普遍的問題。糖尿病患為什麼該注意體重?過重、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許多研究曾證實,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的需求,進一步加重胰島素的負擔,導致胰島素耐受性(Insulin resistance)產生,對身體代謝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過重或肥胖的人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且風險會隨著體重增加而增加,越胖越危險。而過重或肥胖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不僅有「致病可能性」,也在「病程控制」的層面,包含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阻礙。舉例而言,肥胖會降低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同時使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這樣的神經活動會促使心率增加、心率變異性減少、壓力反射(調控血壓一大重要生理機制)的敏感性降低,最終使得血壓不易控制。除此之外,過重或肥胖會增加許多併發症的風險,比如這篇文章提到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常見,肥胖又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種種原因使得這些問題被進一步加劇。行文至此,能看出來「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影響甚鉅,少一點體重,就多一些健康。然而,減肥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過程。過程當中,我們往往希望「短期」就有結果,以「兩個禮拜減掉十公斤秘辛大公開!」為標題的廣告,點閱率往往居高不下。但正是這種心態,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並因爲沒有達成而感到沮喪、失敗。這些情緒反而會影響我們的動力、意願,終至放棄原先的減肥計劃。因此美國糖尿病協會 (ADA)建議,以合理原則設定合理目標。好處之一是避免過度壓力和挫折感壓垮自己;同時,我們能更容易觀察自己的進度,並對達到每個里程碑感到滿意,進而增強自身動力及堅持力,養成助於維持健康體質的好習慣。生活中要怎麼訂定合理的減重原則呢?以下是美國糖尿病協會的建議:首先,我們可以減少每天攝取的熱量,建議把目標設在一天減少500至750大卡。具體而言,一天中我們任意挑選兩餐,比平常吃的熱量再減少250大卡。方法包括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開始,如油炸食物、糖分豐富的點心、精緻甜點等;選擇更多「低熱量且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全穀類和低脂乳製品等;以及合理分配食物、熱量的份量至各餐,避免補償性暴食等。其次,我們可以試著減少醣類的攝入,建議把目標設在「從醣類攝取的熱量」小於一天「總熱量攝取」的45%。這並不代表要完全刪除醣類,反而更著重於「選擇健康的醣類來源」,如全穀類、蔬菜、水果等。小小體積卻充斥著大量糖分的精緻點心,顯然對於達到醣分比例的目標沒什麼幫助。許多研究已經證實,減少醣類攝取有助於減少體重,當然更有助於控制血糖。然而,我們暫時還不需要過於關注升糖負荷(GL)和升糖指數(GI)兩個數值。這是因為最新的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3) 尚未發現足夠證據可表示食用升糖負荷(GL)、升糖指數(GI)高或低的食物,對於糖尿病的發生、控制、後續併發症的發展,有已知的顯著影響。你注意到了嗎?沒錯,為了鼓勵糖尿病患注意減重,美糖尿病協會認為先從減少「單日熱量總攝取量」開始,專注於卡路里攝取、醣類佔攝入熱量的比例,便能幫助減重,也足以帶來血糖控制及預防併發症的益處。那麼減重目標該怎麼訂定,才能好好控制血糖及併發症呢?美國糖尿病協會對此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每個人的體型、基礎代謝率和適應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會根據個人情況不同,而制定不同的目標。對過重(BMI 24~27kg/m2)的糖尿病患而言,減去5%的體重是相對合理的目標,但對於肥胖(BMI 28kg/m2以上)的糖尿病患而言,減去10%的體重則是更適合的目標。這樣的減重幅度可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除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也能適當減輕關節負擔、提升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還是將目標設定在可實現、持續的範圍內,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成為成功路上的阻礙。此外,腰圍的管理也是重要目標之一。腰圍的增加不僅影響外觀,重要的是外表上看不到的,腹內「內臟脂肪的聚集」,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心型肥胖」。內臟脂肪會釋放出大量的脂肪酸和發炎物質,除了會損害血管的彈性,也跟糖尿病致病機轉中的胰島素耐受性相關,使得血糖更難以被正常利用,對原本就有糖尿病的病患而言,可謂雪上加霜。中心型肥胖也跟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因此藉由控制腰圍,我們能同時降低上述風險,一舉數得。對男性而言,腰圍建議應該小於90cm(35inch),女性則建議應該小於80cm(31inch);此外無論性別,只要BMI小於35,就建議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內。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而直觀的體重管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至關重要,相當鼓勵大家以此為努力方向,積極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從適當的飲食習慣開始調整,是一個良好的出發點,綜合本文所提及的各項重點,包含熱量攝取的控制、選擇健康的食物、遵循減醣飲食的建議等。接著,藉由設立並達成合理的減重目標,糖尿病患者能夠改善代謝狀態、降低胰島素耐受性,除了對控制血糖有益,更能降低各種心血管疾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從今日開始,站上體重計、買條捲尺、午晚餐各少吃半碗飯吧!【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減重也可以很輕鬆!美糖尿病協會公布最新糖友減重建議:「只看OO就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
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50萬,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腎病變高達近1/3,從2000年到2014年糖尿病人口增加2.6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人數增加4倍。為了照顧糖腎共病的患者,健保署在111年推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目前收案以醫院為單位,同一家醫院參加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者為主,對於在不同院所看兩個科別,則需醫病之間的衛教溝通,最終仍希望由一位醫師主責。此為全人照護的起頭,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計畫,希望可以避免糖尿病患者走至末期醫療。在政府推行共照網的同時,糖腎病人也可積極自我慢病管理,主動關心自身健康,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了解:✔️糖尿病控制該注意哪些數值✔️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的原因✔️糖尿病容易引發哪些併發症與慢性病✔️現行政府推行哪些慢性病共照資源✔️如何加入糖腎共照網Q1:為什麼會得到糖尿病?如何避免罹病呢?在正常情形下,進食後胰臟β細胞會加強分泌胰島素,讓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但當胰臟作工太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阻抗,就會讓血糖控制不穩,漸漸導致糖尿病。在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罹患糖尿病前,多數民眾已有「代謝症候群」,這是一種連串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集合,民眾若患有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機會得到糖尿病,千萬不能大意。為此,衛福部往前預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療計畫」,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該計畫去年7月開始收案,編列6.16億元,目前收案人數約3萬多人,收案醫師會衛教民眾疾病管理方法,利用行為介入改變生活型態。目前預計收案25萬人,追蹤一年結案,該計畫就是落實預防重於治療的前瞻計畫。Q2:我被診斷罹患糖尿病,該注意什麼事呢?根據國健署定義,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值≧126mg/dL;飯後血糖值≧200mg/dL。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強調,雖然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落在4-5.6%,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性問題,不必追求和常人相同的數值,只要控制在6-7%即可。在飲食上,過去多認為「少量多餐」能夠幫助減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專科營養師黃泰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定時定量」比起少量多餐,更能幫助控制血糖,建議民眾在正餐時間均衡飲食,減少在下午茶、消夜等非正常時間攝取熱量。【延伸閱讀】血糖、血壓、血脂都要顧,糖尿病該怎麼控制飲食?Q3:我有糖尿病,最近還檢查出腎臟病,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腎病變?黃尚志表示,當民眾罹患糖尿病後,高血糖會引起身體發炎、傷害細胞結構,進而損害器官,如果腎臟受損就無法正常代謝水分、毒素,長期下來會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健保前20大高費用疾病,腎臟疾病及糖尿病分佔第一及第三,兩個疾病的健保支出一年高達近千億元,慢性腎衰竭的患者有半數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現泡泡尿、血尿,否則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黃尚志解釋,要早期發現也是有方法的,糖尿病患者須定期回診追蹤,只要在常規檢查中,加驗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及尿液,再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有無蛋白尿,就能知道腎臟功能狀況,若篩檢指數屬於高風險區,應至腎臟科就診進行評估與照護。【延伸閱讀】你知道驗尿就能檢查腎功能嗎?腎臟功能紅綠燈又該怎麼看?Q4:除了腎臟病外,我還可能得到哪些併發症?據調查,四十歲以上民眾使用成人健檢的比率只有三成;在認知調查裡有兩成民眾不知驗尿可以檢查腎功能,五成不知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兩成也不了解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腎臟病,這些數據看得醫師膽戰心驚。糖尿病患者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包括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牙周病等等,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不單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造成家人極大負擔,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最有效的方式,包括保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攝取,並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也建議患者規律運動,定期追蹤身體狀況,以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效。【延伸閱讀】定期追蹤身體狀況,健康存摺教你看健檢數值Q5: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我控制糖尿病,避免其他慢性病共病呢?為幫助糖尿病患避免或延緩發生併發症,健保署在2022年推出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整合照護方案,目前推行一年收案率占一成約8.5萬人,健保署認為執行率偏低,可能起因於新冠疫情,因此在疫後將加速推動糖腎共照。除了政府積極推動,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也推出Goal 50+計畫,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腎共照」是國際趨勢,學會提出升級計畫,納入蛋白尿檢測及國際指引遵從率等五大目標,並期待透過個案登錄系統建置,讓糖尿病共病照護走向精準化。1.提升糖尿病與共病識能2.提升ABC達標率,即A1C糖化血色素低於7%、BP血壓130/80mmHg、低密度膽固醇低於100mg/dl3.提高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檢測率4.提升指引用藥遵囑率5.增加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延伸閱讀】糖腎共照Goal 50+五大目標,如何提高達成率?【延伸閱讀】糖尿病腎病變人數增四倍!不重視慢性病共病會有什麼後果?【延伸閱讀】糖腎共照照護率僅一成,政府將如何改善?Q6:我要怎麼使用這些資源,可以主動跟醫師說要加入嗎?目前跟糖尿病及腎臟相關的共照網有四個,加入共照網的方式,多數由醫事人員詢問病人;若病人覺得有需要也可以主動詢問醫師;加入共照網後,患者每年有固定追蹤項目,例如糖尿病,一年一次周邊動脈及眼科檢查,防止併發生症發生。據健保署統計,參加「初期慢性腎臟病給付改善方案」的個案,血壓、糖化血色素及戒菸改善約25%-33%,低密度脂蛋白改善率49.4%。由於是照護全方面,各項抽血指標較易獲得控制,可延長生命餘命及增加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預防糖尿病腎臟病變,政府做了什麼?我又該如何加入?政府推行全人照護,四大方向促進疾病共照全人照護是未來趨勢,政府也將「糖尿病及初期腎臟病(DKD)照護整合方案」作為全人照護的起點,面對慢病共病的跨科合作,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並於5月13日舉辦「GOAL 50+糖腎共照跨國高峰論壇」,政府與醫界共同拚收案率,點出四大方向促進疾病共照。方向一:照護防治第一線,認證衛教師角色更顯重要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衛教師體系實施超過20年,透過糖尿病衛教師的介入,協助調整生活型態及用藥,能夠提升患者遵從率,進而降低腎病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在慢性病共同照護的趨勢下,糖尿病衛教師已開始肩負不同慢性疾病的衛教任務,角色更顯重要。糖尿病衛教學會根據一項針對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調查發現,患者加入糖腎共照網以後,生活習慣獲得改變,更規律的用藥治療,而需要衛教師在第一線協助醫師及患者,但因缺乏誘因,三分之二完成訓練的衛教師不在線上工作。為此,王治元也期盼建立衛教師共照點值分配機制,讓衛教師可以獲得實獲得獎勵,繼續守護防治第一線。【延伸閱讀】不只關心糖尿病,為什麼糖尿病衛教師該轉型為「慢病衛教師」方向二:基層診所承擔四成照護量能,須組建整合團隊「我常對基層診所醫師說,一定要善待衛教師」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全台基層診所負擔國內4成糖尿病患照護量能,面對糖腎共照趨勢,對基層診所而言,如能組成團隊、取得整合照護方案的認證,將對診所的照護量能有很大的幫助。【延伸閱讀】你聽過糖尿病衛教師嗎?除了醫師之外,共照網中的重要角色方向三:糖尿病併發症多,跨院跨科待整合糖尿病併發症多,患者因而分散在不同科別接受診治,在非新陳代謝科及腎尿科的患者,恐怕看到糖尿病患者還要多。由於糖腎共照的患者散在全院不同臨床科,所有牽涉到的醫師都對於疾病本身產生的共病都要有所了解。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表示,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方向四: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醫療系統盼互通疾病的整合除了同一醫療院所中,醫師與醫事人員之間、科別之間的整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到基層診所也需要整合。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表示,醫策會目前執行「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患者病歷開放共同編修、檢視,整合醫療團隊固定展開會議,醫事人員之間的合作會越來越密切。【延伸閱讀】專科導向的台灣醫療,該怎麼串聯走向跨科合作的全人照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腎共照/糖尿病患分散醫院各科 專家:建立照護共識 加強跨科別溝通
健保署於去年3月啟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後簡稱糖腎共照網),以「跨科合作」進行全人照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表示,疾病整合跨科合作面臨「誰整誰」的難題。他直言,台灣醫療環境太重視專科導向,必須由學會出面,訂定相關準則,要求不同科別醫師都要為共同照護目標努力。「糖尿病併發症多,患者因而分散在不同科別接受診治,甚至非內分泌科或腎臟科可能比這兩科別接觸的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還要多。」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表示,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然而,醫院跨科別溝通向來困難,馬惠明認為,既然糖腎共照的目標患者散在全院不同臨床科,因此,相關科別的醫師們要清楚了解患者的狀況。雲林經驗談:互通醫療資料庫,讓醫師互相支援。至於如何進行整合?馬惠明分享,雲林分院與地緣鄰近、且同為教學醫院的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針對當地資源最為匱乏的急重症科別,打通兩間醫院的系統,建立互通的醫療資料庫,共享患者病情,並讓兩院醫師班表互補。再加上遠距看診、醫師甚至支援彼此醫院的服務,讓患者毋須移動就能接受治療。此外,雲林地區小兒科醫師缺乏,僅為都會區的三分之一,難以應付兒童心臟疾病。馬惠明表示,雲林分院透過衛福部補助的「遠距學童心臟篩檢群助計畫」,由醫護人員數位擷取患者病況,遠距傳輸資料至平台上,讓全國醫師雲端協同診治,必要時台大醫院總院也會派小兒心臟科醫師到當地關心患者。醫策會:病歷開放、固定會議,助橫向、縱向溝通。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說明,疾病整合照護可分為橫向、縱向二部分,除了同一醫療院所中,醫師與醫事人員之間、科別之間的整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到基層診所也需要整合。他指出,醫策會執行「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患者病歷開放共同編修、檢視,整合醫療團隊固定展開會議,醫事人員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至於,第一線照顧民眾健康的基層診所在疾病的共同照護上如何進行?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強調,全台基層診所負擔國內四成糖尿病患照護量能,糖腎共照網應更重視基層診所角色,並且針對完整收案率訂出標準,以免醫療院所發生「挑病人」情況,讓重症患者無人照顧。他也建議,應修訂糖腎共照網獎勵標準中的進步率,因現行標準中要求進步率要持續降低,但若患者血糖控制良好,進步幅度勢必變小,不僅無法反應患者控糖情況,更會讓認真協助患者的醫師得不到獎勵。糖腎教室/糖尿病併發症的可怕糖尿病患者血糖若持續過高,器官宛如浸泡在糖水中,將造成傷害產生病變,其中又以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族、牙周病為最常見的五大併發症,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不單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造成家人極大負擔,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最有效的方式,包括保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攝取,並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也建議患者規律運動,定期追蹤身體狀況,以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效。糖腎共照推一把邱怡文/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馬惠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疾病跨科合作面臨「誰整誰」的難題,不同科別醫師都要為共同照護目標努力。王拔群/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疾病整合照護可分橫向、縱向,除醫師與醫事人員間、科別間的整合,各級醫療院所也需整合。
-
2023-06-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腎共照/超過五成糖尿病患 不知身處腎病變風險
據統計,111年因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50萬,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腎病變近三分之一;2000年到2014年,糖尿病人口增加2.6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人數增加4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為了避免糖友走到末期醫療,學會制訂五大指標,不只希望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達標,還希望提高尿蛋白檢測及提升指引用藥遵囑率等。糖尿病人口已佔三分之一的新加坡學者則分享,星國政府擬定三大方向,應對慢性病對醫療體系帶來的衝擊。全球糖尿病人口超過5億,糖友照護訂定五項目標。由於飲食精緻化,全球糖尿病人口快速上升,依據2021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報告,過去30年,糖尿病人口增加4倍達5.37億。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提出2030年糖尿病防治全球目標,包括八成糖尿病患獲得診斷,八成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八成患者血壓控制良好,六成40歲病患取得降血脂藥品,百分之百第一型糖尿病患取得可負擔的胰島素與血糖監測。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聯合報日前主辦「GOAL 50+糖腎共照跨國高峰論壇」,並邀來新加坡學者共同與會。黃建寧指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更新2018年開始推動的Goal 50計畫,推出Goal 50+計畫,把WHO目標加入其中,訂定五項目標:提升糖尿病與共病識能;提升ABC達標率,HbA1c糖化血色素低於7%、BP血壓130/80mmHg、低密度膽固醇低於100mg/dl;提高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檢測率;提升指引用藥遵囑率;增加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糖腎共照照護率僅約一成,仍有許多努力空間。黃建寧指出,截至2022年,在23家醫學中心的統計結果顯示,糖化血色素已達標55%;糖尿病照護機構中,尿蛋白年度檢查率接近七成;精準治療的遵囑率達八成四。至於糖腎共照的照護率上路約一年,達成率僅約一成,仍需努力;糖尿病腎病變的識能率僅48%,意即有超過五成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處在腎病變風險當中。總人口數僅547萬的鄰國新加坡,是全球糖尿病腎病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新加坡黃廷芳綜合醫院資深顧問、腎臟專科醫師貝拉姆・阿里・汗(Dr. Behram Ali Khan)指出,星國糖尿病引發的腎衰竭每千人個案數為全球最高,腎衰竭盛行率是全球第四,每天有將近六人確診末期腎病。「新加坡正面臨一場糖尿病引發的慢性腎病海嘯(CKD Tsunami)。」新加坡經驗談:慢病未妥善處理,將削弱國家未來。阿里・汗指出,新加坡國民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在高齡族群中數字更高。到了2025年,半數的新加坡人都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末期腎病個案數也會因為糖尿病發生率提高而持續攀升。阿里・汗直言,「這是一場對上糖尿病和末期腎病的戰爭。」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曾說,若慢性病的管理未被妥善處理,將會大幅衝擊新加坡的醫療支出,削弱新加坡的未來。為因應慢性病對醫療環境帶來的衝擊,星國衛生部提出「3個跨越」計畫。第一項「跨越品質,追求價值」意在使用更符合經濟效益的新治療、新科技;第二項「跨越醫院,進入社區」強調基層診所、社區醫療的重要性,透過分級醫療減少支出;第三項「跨越醫療,成就健康」則是要落實預防醫學,同時希望民眾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更健康。阿里・汗指出,星國「腎臟照護服務(RHS)」訂定四大目標:提升五成患者識能、第三期慢性腎病診斷率提高五成、五成患者接受治療、三成透析患者使用腹膜透析。糖腎教室/有泡泡尿 就是腎功能不好嗎?糖尿病患因高血糖長期損傷腎臟中的腎絲球,會導致微量蛋白進入尿液中。檢測尿液微量白蛋白(UACR)是發現腎臟病變的方式之一,也是用來評估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指數。民眾常會把泡泡尿當成腎不好的指標之一,但實際上未必相關,尤其男性因為站姿排尿或尿得太快,可能因為表面張力等因素,導致泡沫產生。另外,水喝得太少,讓尿液濃度增加,也容易產生泡泡尿。因此,民眾看到泡泡尿時不必過度緊張,應以定期接受UACR檢測的結果為評估依據。糖腎共照推一把黃建寧/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糖尿病腎病變引發的心臟病也威脅國人健康,讓我們攜手共同守護台灣的心與腎。阿里‧汗/新加坡黃廷芳綜合醫院資深顧問腎臟專科醫師:新加坡正面臨糖尿病引發、前所未有的腎臟病海嘯,一場對上糖尿病及末期腎病的戰爭已然開打。
-
2023-06-0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年花健保402億!近半數同時患腎臟病
一名70多歲的張姓伯伯,50多歲時確診糖尿病、高血壓,長年透過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病況,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糖尿病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洗腎度日,張伯伯後續被送進安養院,長期醫療、看護費用也加劇兒女的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人數增加1.9倍。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45.4%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此外,雖糖尿病粗死亡率下降16.8%,總住院率降低21%,但75歲以上患者數增加,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4成以罹病10年以上,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應及早守護糖友心腎,減少不健康的失能年數。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是國人普遍的慢性疾病,古語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已病」隨著醫學進步逐漸有藥物可使用,「欲病」在快要引發嚴重併發症時,透過藥物或生活習慣有機會改變,而要保持「未病」最困難。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透析末期腎病會讓國家、社會帶來龐大負擔,末期腎病原發原因為糖尿病,若能控制則可解決一半問題。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希望各國注意致病風險因子防範,包括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與不運動等。國健署希望強化慢性病管理,也希望透過成人預防保健計畫,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去年國健署、健保署合作代謝症候群管理,從疾病前端做預防性治療,藉由醫病共同決策、改變生活習慣,逆轉疾病發生。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糖尿病因為共病特別多,像是一年內新發生透析病人,有48%都有糖尿病,若超過65歲以上,則超過一半都有糖尿病,這也是造成國人腎臟衰竭的因素,此外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共病,因此糖尿病照護需跨專科才能照顧得好。石崇良表示,健保署過去啟動糖尿病共照計畫,透過照護團隊指導病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從飲食、營養控制、運動等生活習慣,建立健康行為,以及調節壓力、睡眠,共照計畫也讓病人參與,相較於沒參與共照計畫的人病人,疾病控制、住院率皆有明顯落差。近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但75歲以上高齡糖尿病人數增加21%,4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病率亦逐年提升至7.6%,顯見桃尿病已有高齡化、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併發症與罹病年有關,若控制不佳則會更快發生。以70歲老年人來說,罹患糖尿病,距離若活到80歲,僅和糖尿病共處10年,只要控制的不要太差,發生併發症機率就會減少。楊宜瑱指出,但若是30歲年輕人罹患糖尿病,若能活到平均餘命75歲,會有將近50年時間跟糖尿病共處,併發症、共病發生機率增加,必須優化血糖控制,但年輕人常因工作、生活型態無法配合,較難做好血糖控制。她表示,老年人控制糖尿病以安全、維持生活品質為目標,年輕人則需要積極控制。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史、體重過重與肥胖,共病則有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若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葡萄糖耐受不良、少運動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則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管理,遠離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進一步升級糖腎共照目標,今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最新的控糖典範計畫目標,預計於未來5年間強化糖尿病患者心腎共病篩檢率、全國共病照護率,並持續推廣國際治療指引,提高以下五項目標超越50%,包括一、糖尿病與共病識能。二、ABC達標率:糖化血色素、血壓、膽固醇三大指標控制達標。三、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ACR)檢測率。四、指引用藥遵囑率。五、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
-
2023-06-05 名人.好食課
有哪些營養素?糖份高不高?一圖看懂荔枝營養及食用注意事項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又到了荔枝的盛產期,過去最有名的荔枝代言人就是楊貴妃,但到底荔枝有哪些營養?又有哪些食用注意事項?就讓好食課 Lexie 張宜臻 營養師告訴你!.荔枝營養富含維生素C:每100克荔枝約含有52.3毫克維生素C,是同重量蘋果的18倍,有助於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糖量多:糖量算水果中偏多的,每100克即有接近15克的糖,大約吃18顆即等於一杯中杯全糖珍奶的糖量.吃荔枝中毒?過去印度東北地區於5-6月期間常有孩童無故抽蓄、昏迷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一開始推論為腦炎,直至2014年才有學者發現,孩童中毒的原因主要與荔枝有關。5-6月正值荔枝盛產時節,許多孩童營養不良,常空腹至荔枝園中摘採荔枝食用,也因此常吃到未成熟的荔枝,但未熟的荔枝含有較高的#次甘氨酸A 與 #MCPG,此兩種物質會去 #影響身體脂肪酸代謝及糖質新生,所以雖然荔枝糖分高,會導致一開始血糖上升,但消化一陣子後便會因葡萄糖製造出問題,而有低血糖、昏迷等問題.食用注意事項雖然台灣比較少像印度地區會有極度營養缺乏問題,所以也幾乎無荔枝病的案例,但仍要注意1.不要空腹吃荔枝空腹吃荔枝容易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胰島素也跟著分泌,讓血糖降得更低2.不要吃未成熟的荔枝未成熟荔枝含較多次甘氨酸A與MCPG,吃了容易影響糖質新生,而會有低血糖問題3.不要一次吃太多每100克荔枝(大約5-6顆)就有約15克糖,如有糖尿病等血糖控制問題,建議一次不要吃超過5顆,避免血糖波動太過劇烈【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吃荔枝低血糖?玉荷包營養知識大補給】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2 養生.健康瘦身
名嘴專吃「冷飯」,抗性澱粉助減22公斤!4大類食物這樣料理都有抗性澱粉,「隔夜燕麥」也有
名嘴王瑞玲 靠「冷飯哲學」無痛減22公斤瘦身減肥有各種方法,名嘴醫藥美食記者王瑞玲4月19日曾於個人臉書公布自己的瘦身成果,體重從69.5公斤降到50公斤,體脂35掉到18,她說自己靠著「冷飯哲學」,無痛苦減掉22公斤!王瑞玲經常在個人臉書PO分享她到各地工作吃美食,常見忙碌的她發文寫道買御飯糰當餐點,「御飯糰當早餐,搭配無糖咖啡,細嚼慢嚥真的會很飽…」她強調沒業配御飯糰,幾年來在減重的路上也試過很多種方法,現在終於找到自己減重的「冷飯哲學」瘦下來。為何吃冷飯可以瘦身?食藥署曾於「闢謠專區」指出,米飯在加熱後冷卻的過程中,會提升「抗性澱粉」含量,這種澱粉不易被小腸酵素分解,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即便沒有產生熱量卻會帶給人體飽足感。抗性澱粉好處多 控制血糖、降低膽固醇、預防便秘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網站介紹,當澱粉被消化時,它們通常會分解成葡萄糖。而因為抗性澱粉在小腸中不被消化,所以它不會升高葡萄糖。大腸中的發酵則會在腸道中產生更多有益細菌和更少有害細菌,健康的腸道細菌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其他的好處還包括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降低罹患結腸癌的風險。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有哪些王瑞玲的「冷飯哲學」,其實就是利用抗性澱粉的好處之一。但抗性澱粉並不是只有冷飯才有,很多食物也存在抗性澱粉,像是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生馬鈴薯、青香蕉等也都是抗性澱粉的一種。並根據hopkinsdiabetesinfo.org資料解釋,抗性澱粉的量隨熱度而變化。燕麥、綠香蕉和大蕉在煮熟時會失去一些抗性澱粉。另一種抗性澱粉是在蒸煮和冷卻過程中製成的。已冷卻的米飯比煮熟但未冷卻的米飯含有更高的抗性澱粉。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包括:1.大蕉和青香蕉(隨著香蕉成熟,澱粉變成普通澱粉)2.豆類、豌豆和扁豆(白豆和扁豆的抗性澱粉含量最高)3.全穀物,包括燕麥和大麥4.煮熟冷卻的米飯增加抗性澱粉的料理方式hopkinsdiabetesinfo.org還提供大家如何在飲食中添加抗性澱粉的一些料理方法:1.提前一天煮米飯、土豆、豆類和義大利面,然後在冰箱中冷卻一整夜。吃之前把澱粉重新加熱一下就可以了。再加熱不會減少抗性澱粉的含量。2.燕麥片不要用煮熟的方式吃。可將未煮過的燕麥浸泡在牛奶或非乳製品中並冷藏過夜(稱為隔夜燕麥)。3.將扁豆加入沙拉或湯中。4.用木薯粉或馬鈴薯澱粉、生香蕉粉等代替麵粉。最後還要提醒,減肥不止單靠吃某一項食物,飲食均衡更重要,並且要多運動,才能成功瘦身。「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什麼?抗性澱粉是一種不被小腸澱粉分解酵素作用的澱粉,其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因人體無法消化抗性澱粉,雖具飽足感,但是沒有熱量。抗性澱粉分為4類:第一類RS1:為澱粉消化酵素無法接近的澱粉,存在於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中,其澱粉質被包埋於食物基質中,受到蛋白質成份之遮蔽,使澱粉酵素無法作用。第二類RS2:為具抗性的天然澱粉顆粒(含未糊化之澱粉粒),存在於生馬鈴薯、青香蕉、高直鏈玉米澱粉中。第三類RS3:為回凝澱粉,存在煮熟後放冷之米飯、麵包等的老化澱粉中。第四類RS4:為經化學修飾或熱處理的澱粉產品。(資料來源/食藥署)【參考資料】.臉書粉絲專頁「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食藥著闢謠專區-聽說冷飯比熱飯的熱量低,這是真的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WHAT IS RESISTANT ST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