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血糖控制
共找到
613
筆 文章
-
-
2021-11-1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快幫血糖踩剎車 醫師公認降血糖最佳飲食方式
當抽血報告上的血糖超出標準值,醫師告訴你已進入「糖尿病前期」,別不當一回事。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其相關併發症更影響健康甚鉅。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高於標準值,但還不足以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它是一個警訊,代表你可能在未來幾年,有高達50%的機率罹患糖尿病,但透過生活飲食的改變,還有機會扭轉,避免加入糖友一族。今天(11/14)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醫師與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預防或逆轉糖尿病。三到六小時進食一次大巴爾的摩醫學中心糖尿病和營養中心醫學博士Rebecca Denison說,起床一到兩小時內吃早餐,每三到六小時吃點心或正餐,維持血糖恆定。注意餐盤食物分配不含澱粉的蔬菜應該要占餐盤的一半,另一半則是蛋白質和全食物碳水化合物的組合,如糙米、藜麥、豆類、小米等穀物。這類複合碳水化合物比白米、麵包和義大利麵等加工碳水化合物含有更多纖維和營養素,纖維有助維持血糖穩定。早餐吃得好 晚餐要吃少西方俗諺說:「早餐吃得像國王,中午吃得像王子,晚餐吃得像乞丐。」雖然在睡前吃100-150大卡的小點心是允許的,但請確保晚餐要在睡前四小時吃完。「有證據顯示,愈晚進食,身體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調節血糖,愈可能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風險。」《前驅糖尿病飲食計畫》的作者Wright說。分散碳水化合物攝取時間晚餐除了份量較少,最好也限制白飯、義大利麵等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建議吃「全食物」碳水化合物、並分配在三餐攝取,能減少胰島素持續分泌的負擔,減少血糖驟降。降低血糖的最佳食物非澱粉類蔬菜份量至少要佔餐盤一半以上,「對有糖尿病風險的人來說,大大提高蔬菜攝取量非常重要。」《前驅糖尿病飲食計畫》的作者Wright說,吃大量蔬菜會讓人有飽足感,進而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綠葉蔬菜所有非澱粉類蔬菜都很好,其中綠葉蔬菜效果更強大。在針對六項研究的回顧中,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食用1.35份(約2/3杯煮熟蔬菜)綠葉蔬菜,與吃0.2份的人相比,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14%。全穀類吃全穀物已被證實可讓餐後血糖緩慢上升,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全穀物中的纖維會減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從而減少對胰島素的需求。全穀物還含有抗氧化劑和多種營養素,可能有助於預防糖尿病。瘦肉蛋白(Lean protein)蛋白質可以幫助長時間維持飽腹感,它還會減緩消化速度,讓餐後血糖緩升和緩降,不會大起大落。可選擇魚或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家禽和瘦牛肉。健康脂肪Wright說,和碳水化合物一樣,脂肪的選擇與兩個問題有關:質量和數量。不飽和脂肪能改善胰島素阻抗,選擇堅果、種子、橄欖油、酪梨等來源,但要注意份量,因為脂肪的熱量很高。膳食中適量的脂肪也有助於增加飽腹感。豆類發表在《臨床營養(Clinical Nutri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花四年時間,追踪超過3,000名沒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年人飲食。他們發現,豆類攝取量最高的人——尤其是小扁豆——患糖尿病的風險最低。每天用豆類代替半份雞蛋、麵包、米飯或馬鈴薯,也與降低糖尿病發病率有關。包括扁豆在內的豆類,都富含纖維,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全水果(Whole fruit)適量吃包含纖維的完整水果,對糖尿病前期是有利的,但千萬不要喝沒有纖維的果汁。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薑母鴨、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藥膳進補」須注意,三高患者別亂吃!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很多人會入冬進補,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提醒,三高患者可別亂補,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可別亂補三高患者並非不可進補,但要小心補,林宸汝建議,服用西藥與吃補品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不利於原本三高控制。吃補前該注意這些事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但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需求或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台灣三高患者多,高血壓或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喝到含「當歸」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具有抗凝血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或是降血壓藥、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若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情況。白芍也是四物湯常見藥材,其餘像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若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參、鹿茸補品,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衛福部統計,國內約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黃金舜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注意,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四物、薑母鴨並非人人可吃 藥師點名三高患者風險最高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入冬進補幾乎是台灣人的習俗,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表示,三高患者切記別亂補,冬令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不是不能補,但得小心補,一般建議中西藥要間隔一小時使用,服用西藥與吃補品,也建議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且不利原本三高控制。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很多民眾會誤以為補品跟中藥無關,一周喝三次,把補品當一般湯品喝。她強調,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的需求,或是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林宸汝表示,台灣三高患者愈來愈多,高血壓或是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定期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果喝到含有「當歸」的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也具有抗凝血的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如地高辛,或是其餘的降血壓或是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此時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的情況。白芍也是在四物湯最常見,其餘像是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如果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如利血平,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效果,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蔘、鹿茸,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約有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他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要注意,也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每天5片 月省3千!妊娠糖尿病血糖試紙 下月起健保給付
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孕婦被診斷出妊娠糖尿病,雖可靠飲食控制病情,但若沒有輔以血糖測試,通常無法成功控糖,會增加生產風險及母嬰罹患糖尿病的長期風險。自12月1日起,健保署將給付這些孕婦每天5片血糖試紙,直到生產,按目前市價估算,孕婦每月可省3千多元,整個孕期約可省上萬元。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很多孕婦雖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卻因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導致胎死腹中,或導致血壓過高而重殘或死亡。糖尿病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內科臨床教授李弘元說,孕期血糖控制不佳,易衍生高風險妊娠併發症,也會導致巨嬰,增加剖腹產率;產後有高達三到五成婦女會在10年內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孩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大增。李弘元說,妊娠糖尿病可用飲食控制,但若沒有血糖測試輔助,失敗機率很高,孕婦血糖不是過高就是過低。若有血糖測試輔助,九成以上孕婦可成功控糖。看到飯後血糖數值高,可回頭檢視餐點,發現某種升糖食物吃多了,下次就知道避開或少吃,一次次進步,血糖容易達標過關。李弘元建議,孕婦一天測量5次,包括早餐飯前、三餐飯後、一餐點心後。孕婦血糖數值比一般人嚴格,要飯前血糖90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120mg/dL才算達標。李弘元表示,市售血糖試紙一盒50片賣1000多元,一天測5次,10天就用完了,整個孕期所費不貲。還要注意試紙效期,因為過期品不準確,切莫為省錢而使用親友用剩的過期試紙,或囤貨囤到過期還繼續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表示,共擬會10月通過新增這項給付,將於12月1日生效。未來孕婦可持處方箋領取血糖試紙,一天5片,一次可領一個月份,直到生產為止。估計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孕婦受惠,健保每年則多支出4400萬元。
-
2021-1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季來臨 當心吃這種藥易使血糖飆高
秋天日夜溫差大,門診感冒求診的患者人數也明顯攀升,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差,一旦不小心感冒了,很容易引發身體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身體的各種發炎反應,都會引起血糖升高,若輕忽感冒的症狀,反而會使得感染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68歲的蔡太太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她長期以來都謹遵醫囑,飲食規律,並每日定時測量血糖。 成藥易使血糖升高近日氣溫明顯轉涼,蔡太太一覺醒來,就出現流鼻水、喉嚨痛等感冒症狀,但她不想在這闔家團聚的時刻去看醫生,便自行買了斯斯感冒膠囊來服用,沒想到感冒症狀雖然緩解了,但是血糖卻突然升高,嚇得蔡太太馬上就醫。 秋天日夜溫差大,門診感冒求診的患者人數也明顯攀升,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差,一旦不小心感冒了,很容易引發身體其他器官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身體的各種發炎反應,都會引起血糖升高,若輕忽感冒的症狀,反而會使得感染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醫師解釋,蔡太太所服用的感冒成藥雖然有緩解頭痛、鼻塞等感冒症狀的作用,但卻因含有偽麻黃鹼成分,易使血糖升高,致使蔡太太雖然飲食如常,但血糖卻一直攀升。診間也常見許多糖尿病患者,因自行服藥導致血糖升高,卻不知血糖飆高的原因才心急就醫。 感冒時應立即就診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年紀越大,免疫力相對降低,抵抗力自然也較差,對於病毒或是細菌的抵抗力都明顯變弱,往往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寒、感冒。 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如出現感冒症狀應立即就醫,和醫師仔細討論適合自身的用藥須知。此外,感冒時也應多補充水分,有助於恢復體力,並遵照醫囑服藥,才可避免因感冒症狀導致的血糖控制不穩,加重糖尿病病情。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秋季容易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維持正常規律的飲食習慣,如果因食慾不佳而導致進食量降低,但降血糖藥物或是胰島素仍持續使用,則恐造成低血糖,應特別留意。❤ 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
2021-11-04 該看哪科.眼部
別再滑手機!這些人久坐恐引發「眼中風」
疫情宅在家,小心眼中風!俗稱「眼中風」的視網膜血管阻塞,近日病例有增加趨勢,雖然大多屬於不嚴重的靜脈血管阻塞,但日前出現一名青壯年男性,有嚴重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造成近乎單眼失明的眼中風病例。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廖昶斌表示,不少民眾怕染疫而不敢回診,而眼中風患者多數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若長時間久坐可能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建議民眾坐30分鐘就要站起來多活動,避免血栓形成,提醒三高患者若突然發生視力減退或視力喪失的問題,應儘早就醫。廖昶斌指出,眼壓控制對青光眼患者很重要,若停藥使眼壓升高,不知不覺造成視神經功能惡化,導致視野越來越小,視力越來越模糊,可能造成視神經永久受損無法挽回的遺憾。此外,糖友停藥容易造成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惡化,呼籲糖友要持續控制血糖,定期回診。學童在疫情期間改為線上課程,廖昶斌表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容易造成近視度數增加,控制不好容易短時間內度數飆升。建議與醫師討論使用適合孩童的治療方式,如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或配戴控制近視的眼鏡來減緩度數的上升,並調整線上學習的環境,將電腦接上電視螢幕,拉長與眼睛的距離,幫助緩解眼睛疲勞的問題。而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容易使飛蚊症惡化,進一步造成視網膜裂孔,甚至會視網膜剝離嚴重影響視力。廖昶斌提醒,防疫宅在家容易長時間接觸3C產品,平日記得30分鐘就要站起來活動,讓眼睛看遠方,若出現視力模糊、眼睛不適等情形,建議尋求專科醫師診斷,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11-03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
走路喘、不動也喘,小心肺纖維化上身!自體免疫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患者等都是高風險族群,他們易因自身免疫系統混亂、攻擊自己細胞,引發間質性肺病,嚴重時導致肺纖維化。醫師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定期做肺功能檢查,如有咳嗽症狀更要警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解釋,肺泡與微血管之間的間隙稱為間質,如因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部病變,導致間質纖維化,原本像海綿的肺部就會變得像菜瓜布一樣,沒有彈性,影響肺泡擴張與氣體交換功能,導致患者因長期氧氣不足,產生脾氣暴躁、神經不協調,甚至腦缺氧放電造成幻覺等現象,晚期還可能發生失禁、昏迷。蔡長祐分享,曾有硬皮病患者瘦到皮包骨、腸胃道也變硬,營養吸收差,肺部纖維化僅能淺淺地呼吸,過去因為沒有藥物可用,只能使用類固醇控制,勉強維持自理能力;另一位乾燥症患者,五年前引發間質性肺病,使用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歷經二到三次療程後,肺功能改善,發炎組織也消除,病情控制良好。這兩個病例顯示,不管哪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侵犯肺部,從間質性肺病惡化至肺纖維化,除了免疫疾病患者,另有不明原因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可能導致菜瓜布肺,須及早治療,保留肺功能。目前抗纖維化藥物已針對部分免疫疾病逐步開放給付。一般民眾可以透過胸腔X光,以及醫師聽診後下背呼吸音了解自身肺功能,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屬於高風險族群,可以進行每六個月定期「一氧化碳擴散能力」、「功能性肺活量」檢測,如有發現異常,可進一步每三個月檢測「一秒吐出氣量」,或是透過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確認肺部健康狀況。蔡長祐強調,輕度肺纖維化症狀可能出現咳嗽,嚴重時走小斜坡就喘,最後可能一動就喘、咳嗽嚴重,因此,自體免疫疾病及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應留意自身症狀,一旦出現咳嗽等症狀,建議及早檢查診斷及治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成人每4人有1人恐患糖尿病 國健署籲3招降低五成風險
金鐘影帝龍劭華患10多年糖尿病,日前心臟不適驟世,引發國內高度關注。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盛行率約25%,等於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透過定期健檢檢測血糖、天天量腰圍及體重,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糖尿病長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國健署調查,全國將近220萬名糖尿病患,每年以16萬名速度增加,且初期糖尿病患沒有症狀,多數人往往等到出現多吃、多喝、多尿或體重減輕的症狀時,才驚覺自己有糖尿病,已錯失早期改善甚至逆轉糖尿病的機會。依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發生的高風險中。此外調查亦發現,高風險族群中有66%腰圍超標、65%有過重或肥胖情形,有5至10%肥胖族會發展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臟病發生風險同時也增加。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8.11倍,心衰竭、腎功能低下等疾病患者,肺炎重症及死亡率都相對高。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指出,糖尿病最怕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研究證實,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可以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做好體重和腰圍控制,定期檢查自身的血糖值是否超標(空腹血糖標準值為70-99mg/dL),才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吳昭軍也透露,糖尿病為百年老病,卻沒有特定科別診治,將透過訓練更多科別醫師,讓糖尿病共照網更完整。國際糖尿病聯盟訂定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2021至2023年主題定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國健署呼應世界糖尿病日主題,呼籲民眾定期監測血糖,天天量腰圍和秤體重,配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三少一高」飲食原則,及每天30分鐘、每周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來逆轉糖尿病前期症狀,阻斷糖尿病發生的機會。國健署健康小叮嚀:1.定期健檢監測血糖: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了解自身的空腹血糖值,做好血糖控制,避免糖尿病找上門。2.天天量腰圍及體重:建議民眾天天測量腰圍和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腰圍保持在80公分以下,及維持健康體重,一旦發現腰圍或體重有上升的情形,應自我檢視最近的飲食狀況及身體活動量,適時加以調整,才能解除糖尿病風險警報。響應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新竹市政府衛生局等,共同辦理「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園遊會暨點燈活動」,11月6日在新竹孔廟以及迎曦門舉辦,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拉近民眾與疾病的距離,呼籲民眾關心糖尿病照護。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愛運動、無肥胖問題 健保署長李伯璋:不代表心血管一定健康
心血管疾病為國人第二大死因,尤其秋冬之際溫差變化大,更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包含知名作家林清玄、半導體業大老胡定華、高雄捷運副總賀新、藝人高以翔等,都因心肌梗塞離世。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全台心肌梗塞治療狀況,作為民眾就醫參考。秋冬交替,早晚溫差極大,中老年男性必須做好防寒措施,遠離心肌梗塞厄運。健保資料顯示,心肌梗塞患者逐年上升,107至109年就醫人數分別為10萬9,313人、11萬5,572人、12萬387人,男女比例為三比一,近九成男性患者年逾50歲,年紀愈大,風險愈高,60歲至69歲心肌梗塞男性平均就診人數達2萬6千多人。 三高年輕化,年輕患者也可能是心肌梗塞候選人。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心肌梗塞年齡層以50歲以上為高峰,但年輕族群就診者也不在少數,不可輕忽。尤其近年來,三高年輕化,血糖、血脂、血壓控管不佳的年輕患者,即為心肌梗塞等重症候選人。為何男性心梗比率高於女性數倍?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女性受到荷爾蒙保護,心血管疾病相較男性低。再者,男性抽菸比率較高、工作壓力大、常應酬飲酒,長期易埋下心肌梗塞病發的不定時炸彈。李伯璋分享家族罹病經驗,父親有抽菸習慣,63歲死於心肌梗塞,當時正值冬天,剛洗完澡後不久發作,即便老家就在雲林最大的天主教若瑟醫院隔壁,但因缺乏心導管室等醫療器材,無法緊急手術、急救,只能將硝化甘油含在舌下,最後回天乏術。正因此慘痛經歷,李伯璋隨身攜帶硝化甘油,口袋裡總有一小個避光瓶,他說,「看心臟病醫師都會開一罐給你,用來搶急救黃金時間,以備不時之需。」 愛運動、無肥胖問題,不代表心血管一定健康。67歲的李伯璋強調,並非經常運動、身材結實、沒有肥胖問題,就代表心血管健康。他以哥哥為例,雖然身材一般、無肥胖體態,卻裝設心臟支架。李伯璋表示,許多正值青壯年的外科醫師,平時愛騎單車,熱愛運動,外表看起來很健康,但一照心電圖,心臟血管卻已經狹窄,必須裝置血管支架。「工作忙又累,健康常被忽略,一旦身體病了,才知道事情大了。」李伯璋自知家族有心血管病史,特別注意血糖控制、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不熬夜,如有應酬僅是小酌淺嘗,不願意與人拚酒,也盡量減少飯局。 在疫情期間,無法去球場運動,現在李伯璋只要回台南,就打打高爾夫球。他提醒,很多民眾宅在家會狂吃東西,要注意定時量血壓、血糖,做健康檢查,等到感覺身體不舒服,常為時已晚。心梗與三高有共病關係,務必服藥控制,防患未然。李伯璋表示,心肌梗塞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有著共病關係,三高患者務必服藥控制,外出用餐應酬,也要記得攜帶藥物,才不會漏吃。 「在早期預防控制好慢性病,就能避免心肌梗塞病發送醫,從手術到出院花上更多費用。」一旦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須送往大型醫院急診,較能及時搶救、得到妥善照顧。到了疾病預後或事前慢性病照護階段,則可選在一般基層院所,方便就醫,追蹤效果較好。李伯璋說,健保署實施「多重慢性病整合門診照顧計畫」,以分級就醫進行全人照顧,透過整合門診、居家醫療照護、改善糖尿病、初級腎臟慢性病等醫療給付,在前端做好預防工作,「把大病化小、小病化無。」
-
2021-10-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通常沒症狀!醫示警:台灣100萬名準糖尿病人將在十年內發病
糖尿病通常沒有症狀!病友張小姐表示,確診糖尿病時,既不痛不癢不痠也不疼,毫無症狀令她感到驚訝,但張小姐很有病識感、危機感,非常認真治療。她表示,親戚曾因糖尿病併發中風,事業沒了、生活一切完全崩盤;住家社區警衛,某天突然昏迷,送醫後才知是糖尿病,「讓我感觸很深,我很害怕自己也變成這樣。」因此張小姐定時回診、按時吃藥、調控飲食,進行血糖值監控,搭配規律運動,後來糖化血色素數值維持在5.8(正常值小於7)的漂亮成績,呼籲大眾不可忽視糖尿病帶來的威脅。6成糖友血糖控制不及格 建立用藥安全觀念是關鍵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數已超過220萬人,且將有100萬位「準糖尿病人」在十年內會發病,呼籲民眾務必了解糖尿病資訊,做到長期穩定控糖。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指出,高達六成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0%的治療目標。「沒有症狀不等同於血糖控制良好」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李淳權醫師說明,血糖若控制不佳將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甚至進一步產生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中風、視力損傷、神經受損、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發表的治療指引中,「併發症管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因此,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回診用藥是治療重要關鍵,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透過規律用藥搭配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血糖並延緩發生心、腎等併發症。許多糖友常誤以為藥物會傷肝、腎,或是認為出現症狀才要吃藥,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增加併發症風險。上網找糖尿病資訊常有誤 大大耽誤正規治療糖友張小姐坦言,剛確診時對於用藥、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問題感到茫然,上網搜尋卻找不到所需資訊,也擔心找到錯誤資訊,根據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對糖友來說,每次看診時間有限,難以好好詢問心中的疑惑,因此,多半透過網路的網友經驗分享,或是親友口耳相傳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然而,卻有近六成病友找不到具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甚至超過五成認為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糖友需要在一開始就打好疾病衛教基礎,以幫助疾病獲得最好的控制。(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三餐吃飽喝足、一餐吃掉30顆水 他身強體壯竟得糖尿病 ·糖尿病口中飄水果味恐酮酸中毒! 日常照顧「八字訣」防致命
-
2021-10-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她爬山會喘竟是肺纖維化!治療+運動找回健康
郭姓自體免疫疾病女患者今天在台中榮總現身說法,她以前爬山會喘,以為自己體力不好、缺乏運動,不知道自己肺部已纖維化,她直到走路會喘,轉診到胸腔科才確診,肺功能只剩下50%,她感謝醫師傅彬貴救治,自己配合治療,並遵從醫囑每天運動,持續到健身房運動,如今可以爬山,找回自己的健康。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胸腔內科醫師傅彬貴說,間質性肺病為肺部發炎未及時治療進展到肺纖維化,肺部如菜瓜布般,俗稱菜瓜布肺,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僅乾咳、有點呼吸急促等症狀,與感冒、氣喘病很類似,不易被發現,延誤治療。陳適安說,肺纖維化無法逆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治療相當重要,台中榮總全國首創成立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集合院內胸腔科、免疫風濕科、心臟科、復健科提供跨團隊照護,未來在影像學研究發展、幹細胞治療、分子生物診斷以及肺部移植治療等領域,提供國人最好的服務。個管師鍾宛蓉分享,郭姓女病患經轉診向醫師傅彬貴求診後,確診為特發性肺纖維化,肺功能只剩下50%。幸好正確的早期診斷,輔以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搭配積極運動與心肺復健治療,肺功能檢查有顯著的進步,還可以爬山運動。另一名張姓女病患罹皮肌炎及肺纖維化,去年2月因急性惡化發作,肺功能僅剩下27%,從雲林到台中榮總就診,需要持續使用氧氣治療,後經免疫風濕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合作下病情獲得控制,目前已不需要使用氧氣,且肺功能恢復到72%。傅彬貴呼籲,民眾持續八周乾咳、喘促或呼吸不順倦怠等症狀,可以前往胸腔內科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病情。台中榮總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衛教室提供衛教諮詢服務。【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0-27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灰指甲不一定是灰色 醫曝最常見顏色:8種人易罹患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指甲變色不一定是灰指甲 高風險群需注意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邱足滿補充,血糖控制不好者,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而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也是高風險族群;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推薦閱讀:一下雨香港腳就發作? 皮膚科醫列「日常5大黴菌感染源」:這種腳型也易得)另外,免疫抑制的患者,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肥胖、抽菸、年老、穿不合腳的鞋子、指甲美容不當都較容易得到甲癬。(推薦閱讀:拇指外翻跟你穿的鞋有關! 醫教「自測法」:關節凸出、腳長繭要小心了)治療灰指甲 4 種方式可參考萬一感染了灰指甲該如何根治呢?邱足滿指出,目前治療灰指甲的用藥,包括口服、外用、雷射和拔掉指甲等方式:1、口服藥:藥物經由肝臟代謝,須檢測肝功能指數變化;有些藥物會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要小心,而有些藥物則不建議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在肝功能檢查方面,必須在服藥前和服藥數週後各檢測一次;口服藥物的治療期為一天1次,手指甲感染需連續服用42天,腳趾甲則是84天。2、外用藥物:因為指甲板結構較難穿透,所以治療甲癬的藥劑有比較特別的指甲油劑,透過溶劑快速揮發的作用提升藥劑濃度、穿透指甲板殺黴菌,每週一次,腳趾甲需要持續9-12個月,怕吃藥或有禁忌症的人可選用此法;但每次擦新的藥劑前,必須先磨掉上週的藥膜。3、雷射:許多外國研究利用雷射的光熱效應殺黴菌、促進指甲生長速度,但療效不如上述兩類治療,若想自費嘗試請尋求合格的醫療機構治療。4、拔掉指甲:如果拔除指甲後,指甲生長環境仍充滿黴菌的話,結局仍是再復發,而且傷口照護是個問題。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液循環較差、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用。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 修剪長度要適當另外,治療甲癬時也要治療足癬,口服藥可兩者兼具,有些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部位受到黴菌感染,如:臀部、胯下、身體、四肢,若採用口服藥物治療可一網打盡。此外,日常生活要盡量保持患部乾爽,才能避免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進而幫助治療成功率。邱足滿進一步補充,甲癬嚴重程度、以前是否有過甲癬感染、家人是否也有類似感染症而沒有接受治療、病人合併其他疾病的狀況,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形、病人當下其他用藥的狀況、病人是否服藥規則及正確擦藥、是否提供皮膚、指甲(趾甲)乾爽、乾燥的環境等因素會影響甲癬治癒率。(推薦閱讀: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邱足滿提醒,在公眾場合要穿著適合的鞋子,不要打赤腳,並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而指甲也要修剪成適當長度,不宜過長或太短,平時要穿充分吸汗的襪子,清洗時可用60℃以上的水溫洗45分鐘,鞋子則可用臭氧來殺菌。延伸閱讀: ·灰指甲會傳染!到底該如何治療? 日常生活中這些壞習慣都會引黴菌上身 ·治療香港腳、灰指甲,擦藥4關鍵沒做到當然不會好! 第一點常常被忘記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糖化血色素超過7.5 須進階治療
糖尿病患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發全身器官病變,甚至失智,但糖尿病患只控制血糖是不夠的。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治療觀念轉變,強調「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目前國際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七點五就應考慮進階治療,加入保護器官的觀念,減少心血管、洗腎的併發症。根據最新美國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治療糖尿病患時,心臟、腎臟、共病都需要納入考量,先評估患者是不是有動脈硬化和慢性腎病變,或心臟衰竭。也就是說,糖尿病的治療方向,已開始以減少併發症為目的。黃建寧指出,現在的糖尿病藥物有多種不同作用機轉,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及腎病變的藥物,在用藥選擇時,應優先使用,治療可盡快跟國際接軌,降低併發症威脅及減少共病的醫療負擔,有些健保給付用藥門檻較高,希望可以放寬給付。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也呼籲,降血糖藥和器官保護新藥輩出,但治療團隊、病人參與,尤其病人生活型態改變更是重要,糖尿病患應該注意七大面向,做好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運用監測、規律用藥、解決問題、心理調適、防範風險等。此外,落實醫護團隊聯合運作、促進病友賦能和積極參與、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也是管理和治療糖尿病的共同基石。
-
2021-10-25 該看哪科.牙科
慣用手常無法將牙齒刷乾淨 牙醫曝常見NG刷牙方式
「醫師,我刷牙時間都很久,為何還是會得牙周病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德星表示,牙周病引起的原因常與無法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有關,特別是使用慣用手刷牙易造成同一側牙齒沒有刷乾淨的問題。因此預防牙周病最佳的方式是做好口腔清潔及定期檢查。如有觀察到刷牙後出血、牙齦萎縮、牙齒鬆動等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維護口腔健康。 牙周病 牙齒周圍細菌感染的疾病陳德星表示,牙根周圍會有一層「牙周韌帶」跟齒槽骨做連結,如果因為發炎或感染等因素,造成牙周韌帶與周邊的齒槽骨有破壞以及流失的狀況,稱之為「牙周病」。其所造成症狀包括口臭異味、牙齦發炎紅腫流血,更嚴重還會造成牙齦萎縮、牙根外露,甚至是牙齒動搖。至於引起的原因通常與沒有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導致牙周的病菌形成牙結石,長期累積下便會使齒槽骨破壞、流失。 牙周病不可輕忽 對身體的影響超乎想像陳德星說,牙周病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可能超乎想像,如未妥善治療可能造成下列危害:(1)蜂窩性組織炎等感染性的疾病:因為牙周病是一個跟細菌造成的疾病。當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抵禦細菌時,細菌就可能隨著軟組織擴散,進而影響口腔,造成局部性的腫脹。較嚴重的狀況包括喉部深部的感染壓迫氣管引起窒息、壞死性筋膜炎、嚴重菌血症及細菌性心內膜炎都有可能致命。(2)鼻竇炎:由於口腔上顎的後牙與上顎竇非常接近,此處骨頭較薄,受到破損時,或者是牙周病、牙根根尖發炎等齒源性感染,都有可能引起上顎竇發炎。(3)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牙周病跟糖尿病具有雙向的影響。許多研究顯示牙周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已被證實往後會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較差,若牙周病變嚴重,很可能會加重糖尿病的相關併發症。所以糖尿病的患者,不可忽視牙周病對身體所帶來的影響。 使用慣用手刷牙 刷牙兩側都要刷乾淨陳德星分享診間常見NG的刷牙方式,無論是右撇子或左撇子都會有刷牙的慣性,如果沒有按照固定的方式刷牙只會刷到左邊,左邊認真刷、右邊忽略。對於沒有被訓練的成人或孩童來說,無法將牙齒徹底清潔乾淨,建議刷牙要從右側至左側,一顆顆刷乾淨,再從內側繞回來去刷。按照順序刷牙,才不會出現使用慣用手同一側牙齒沒有刷乾淨的問題。同時應選擇軟毛牙刷,避免太硬的牙刷會破壞牙齦周圍的組織。 預防牙周疾病 做好日常口腔清潔陳德星強調,正確的刷牙及使用牙線、牙間刷,並且掌握三餐飯後及睡前都確實清潔牙齒是可以有效預防牙周病的產生。民眾如果自我檢測時發現有以下情形需及早就醫檢查:1.注意刷牙及使用牙線後,是否有出血的狀況?2.照鏡子看牙縫是否越來越大?牙齦是否有萎縮(牙齒看起來變長)?3.用手或舌頭按壓牙齦,有否明顯腫痛不適或出血的狀況?是否會有牙齒鬆動、搖晃的情形? 把握就診時間 請教牙醫師問題陳德星提醒,預防牙周病最佳的方式是做好口腔清潔以及定期檢查。如果沒有定期洗牙及口腔檢查的習慣,請攜帶健保卡至各院所諮詢牙醫師。若不確定口腔清潔的方式是否正確,請把握就診的時間詢問牙醫師。如果因為牙齒排列不整而造成清潔不易,也可以請牙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的矯正治療,以利長期口腔健康的維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每天刷牙還得牙周病? 多數人都忽略「1地方」!牙醫教正確潔牙順序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還在胰島素不安全、不方便? 糖尿病患者應破除的胰島素迷思!
根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中第五名,而全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與糖尿病的盛行率已超過10%,意味著20歲以上國人每10人中就有一位有高血糖甚至糖尿病的狀況,這還不包含,不清楚自身狀況、未就醫確診者。而在如此龐大數量的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下,其中許多患者有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形,除了自身飲食習慣、與作息難有意志力去改善外,抗拒胰島素的使用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台中豐原的仁德診所腎臟科李智威醫師指出,胰島素已經是國外經常使用,並且被認為是糖尿病患者控糖的好選擇,而國人過往對於胰島素的迷思太多也太深刻,導致整體胰島素在國內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率不到15%,著實令人感到可惜。迷思一:胰島素不安全,可能造成嚴重副作用這是胰島素最常見兩大迷思之一,李智威醫師解釋,許多糖尿病患者誤認為,胰島素可能會導致失明、截肢、或洗腎,其實胰島素屬於胰臟本身就會製造的荷爾蒙,是人體內原本既有的物質,因此,施打胰島素並不會有排斥的副作用,亦不會造成成癮的問題。而失明、截肢、洗腎的狀況,是血糖太高所產生的併發症,及早使用胰島素幫助血糖穩定,反而能減少此類併發症的發生;同時只要患者搭配飲食與運動的改善,胰島素的劑量是可以調整的。很多洗腎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是因為腎臟已經衰竭,而口服降血糖藥物都因為副作用不能使用,此時反而只能靠胰島素來治療。另外,妊娠糖尿病的婦女,有時也只能靠胰島素來控制,就是因為胰島素的使用並不會影響胎兒。洗腎的糖尿病友或妊娠糖尿病婦女都能使用胰島素,由此可見胰島素的高安全性,一般糖尿病友當然更能夠使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 迷思二:胰島素很可怕,打針很痛胰島素最常見的兩大迷思之二,許多患者聽到要打針就會很害怕,李智威醫師表示,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胰島素這類的針劑已經獲得極大的改善,且針頭越來越細短,目前針頭長度已不到半公分且非常細,使用時幾乎無痛感,同時胰島素並非從靜脈注射,而是皮下注射,因此是可以使用在肉多且神經較少、較不會碰觸到骨頭與血管的位置,譬如大腿、下腹部等,即使自行施打也非常方便,同時視覺上的恐懼也大大降低,無須過於害怕。迷思三:需要打胰島素代表血糖控制不佳、病情加重?通常在口服用藥之後改用成針劑時,許多人會聯想到是不是因為病情加重,而需要使用針劑這樣更強效的藥物,其實這是對胰島素非常錯誤的觀念,李智威醫師說明,胰島素是一個對於血糖控制非常好的藥物,通常會讓患者改用胰島素並不是因為病情加重,而是因為胰島素能幫助糖尿病患者直接降糖,甚至若能在糖尿病初期就積極使用胰島素,合併作息與飲食的逐漸改善,先讓胰臟有時間休息並恢復功能,之後胰島素是有可能停用的。許多迷思都是建立在恐懼與不了解的基礎上,加上以訛傳訛的資訊,讓這些迷思更加妖魔化,李智威醫師提醒糖友,應該透過更多的資訊去了解胰島素,及早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讓身體得到休息的空間,以免錯過一個可以幫助血糖達標、避免往後生活品質下降的好選擇。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七成糖友擔心吃藥傷腎 醫師:免驚
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病,逾220萬名糖友,每年新增16萬人,且有年輕化趨勢。糖尿病長期控糖很重要,但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發現,逾半數糖友習慣上網尋找答案。糖尿病衛教學會針對百位糖友最新調查顯示,約有九成五糖友希望能有方便、正確且即時的管道,細究原因發現,看診時間有限,諸多疑問難以解答。因此,有五成四的民眾透過網路或是從親友口中,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即便糖友順利找到資訊,也有半數人認為,不適用於自身狀況。確診不滿一年的糖友反映,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指出,許多糖友不敢在診間發問,會受錯誤資訊誘導而影響治療成效,當碰到用藥、飲食等問題時,卻又苦於沒有專業對象及時解惑。調查還發現,五成二糖友曾有自行停藥或調藥經驗,更有近七成糖友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李淳權說,隨著醫藥進步,糖尿病治療藥物更具安全性與方便性,除了一天一顆,現階段已有不易造成低血糖與腎臟負擔的降血糖藥物。為解決糖友資訊不滿足的困擾,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服務集結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糖尿病照護專業團隊,彙整成千筆資料的大題庫,糖友可以就自身疑問發問,並獲得即時回覆,隨時取得正確疾病資訊,同步建立用藥安全觀念,制定治療目標、規律回診用藥,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
-
2021-10-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常見症狀、8個危險因子、如何診斷治療一次看懂!
全球糖尿病的盛行率持續攀升,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糖病人口約有200多萬人,且每年以 25,000 名的速度持續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位居第五名。糖尿病及高血糖不但增加死亡風險,相關的併發症如:血管及腦血管疾病、腎病變、眼病變引起的失明,周邊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導致的截肢等,對個人及國家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和體內胰島素的分泌息息相關,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讓血糖進入我們身體的細胞,用作能量。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功能不佳時,無法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使得體內血糖升高,隨著時間推移,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糖尿病的分類:第一型、第二型、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第一型糖尿病:又稱幼年型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因自體免疫疾病,自發性破壞了分泌胰島素之胰島細胞所致,發病後,終身需要胰島素治療。此型糖尿患者較少見,約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10%。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會在 30 歲之前發病,但也可能在晚年發病。◎第二型糖尿病:俗稱成年型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大部份是40歲以後發病,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佳(這也稱為胰島素阻抗)所致,是一個緩慢進展的病程,一開始發病症狀不明顯。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生活習慣及肥胖息息相關。◎妊娠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懷孕期間發現糖尿病,發生率約1-3%。◎其他:因胰臟發炎、內分泌疾病、藥物、感染、長期服用類固醇、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異常等原因引起的糖尿病。糖尿病的八個危險因子根據目前研究所知,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體質有相當程度的關連,環境因素如肥胖、攝取過多營養、缺乏運動、藥物、情緒壓力、懷孕等,也都會促使糖尿病的發生。那些人比較容易得糖尿病?其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八項:1、40歲以上2、缺乏運動3、高血壓4、妊娠糖尿病5、葡萄糖失耐6、血脂異常7、BMI超過248、家族史備註:葡萄糖失耐症(IGT) 的診斷,在口服75公克葡萄糖耐性檢查,兩小時後的血糖值介於140-200 mg/dL之間即稱之。糖尿病會有什麼症狀?◎一般症狀包括:尿頻、過度口渴、體重減輕、飢餓感增加、極度疲勞、視力模糊、傷口癒合緩慢、腳或腳趾刺痛或麻木◎男性可能有:性慾減退、勃起功能障礙、肌肉力量不足◎女性可能有:尿路感染、黴菌感染、皮膚乾燥、發癢糖尿病如何診斷?糖尿病診斷標準: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糖化血色素(HbA1c)≧6.5%◎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糖尿病該怎麼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三大要素:◎飲食控制 (控制體重)◎規律運動 ◎藥物治療當血糖值略為偏高時,可以先以積極飲食控制與運動;若無法有效控制時,則應給予藥物治療。醫師叮嚀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疾病,雖然無根治,但病情可藉由積極飲食控制、運動和配合藥物治療,自我血糖監測,定期回診追蹤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唯有積極把血糖控制好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
-
2021-10-18 養生.聰明飲食
醋的營養含量低,為何卻人人推崇?營養師:降膽固醇、減肥外,還有你不知的3大好處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醋是用來料理、調味。儘管近年來醋飲相當盛行,但多數人對它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消除疲勞、幫助消化或體重管理上。前陣子在臉書看到某位營養師介紹了一款獲得健字號降膽固醇認證的蔓越莓醋飲,由於生產的公司是Stella小時候蠻愛喝的釀醋老牌字號,所以引起了我對醋的好奇,為什麼醋能降低膽固醇?到底吃醋對健康又有什麼好處?比你想像還有用處~淺談醋的藥用歷史!當翻到醋的食用歷史,你會發現在我們觀念裏用來調味的醋其實已有數千年的使用歷史,且不同於現代主要是把醋當成調味品,古代還會把醋用於醫療上。例如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使用蜜醋(Oxymel,由醋和蜂蜜製成)來治療咳嗽,這個古方還延用至今;早年美國的醫生也會用醋來治療毒葛、胃痛、高燒和浮腫;而在中國,「本草綱目」就已指出醋的效能,在「敦煌遺書古醫方」及「長沙馬王堆竹簡古醫方」中也分別有18和21首處方用醋。到了近代,透過科學性研究發現許多醋,特別是傳統發酵的醋,如山西老醋、日本黑醋、義大利巴薩米可醋,及水果醋等具有功能性成分,能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而這也是近年來為什麼會有很多水果醋或醋飲以機能性飲料的角度來販售的原因。釀醋,兩次發酵為食材帶來蛻變!其實若檢視食品營養資料庫中醋的營養資料,會發現不管是米醋、高粱醋、果汁醋飲、米醋飲,還是烏醋、香醋,除了碳水化合物外,醋的其他營養素含量都很低:大部分的醋,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均為0,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也多半可忽略(鈉例外)….那麼醋到底在吃什麼的?喝醋的好處來自哪裡?答案是來自醋中的多酚類植化素(沒食子酸、綠原酸、兒茶素、阿魏酸等)、有機酸(如醋酸、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蛋白黑素(Melanoidins)、川芎嗪(Ligustrazine)、二氫阿魏酸(dihydroferulic acid)和二氫芥子酸(dihydrosinapic acid)等機能性成份。這些成分中除多酚及部分有機酸外,大部分都是來自發酵或發酵過程的化學反應。所以,醋就像納豆、泡菜、乳酪等發酵食物,對健康的好處主要是來自發酵所帶來的特殊營養價值。而和其他發酵食物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醋是經過兩次發酵而製得的(參考附圖)。傳統釀醋是以糖或碳水化合物(如水果、穀物)為原料,加入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將原料中的糖轉化為酒精;接著再進行醋酸發酵,加入醋酸菌讓酒酸化來獲得醋。最後的成品經過濾、調味、裝瓶即為我們日常所吃的醋。而平日常聽到的「釀造醋」指的就是用上述傳統方法釀造的醋;而「合成醋」則是將食品級的醋酸或冰醋酸進行稀釋,之後再加入糖、酸味劑、調味料等調配而成。由於醋的功能性成分不是來自水果或穀類等釀醋原料,就是來自發酵,故沒有使用天然原料、也未經發酵的「合成醋」除了醋酸外,幾乎沒什麼健康效能,故「釀造醋」可視為機能性飲品,但「合成醋」則比較偏像酸味調味品。認識醋的健康好處!講到醋時常會提到有機酸這個字眼,這是因為它是醋的主要功能性原料,也是讓醋呈現不同風味的原因。醋中的有機酸部分來自釀醋原料,其他則是來自釀醋過程,例如乳酸主要在第一階段發酵過程產生,醋酸則在第二階段產生,發酵過程的條件與技術會直接影響醋中有機酸的含量。除有機酸外,醋的功能性成份還包括多酚、川芎嗪、色醇、蛋白黑素、二氫阿魏酸和二氫芥子酸等,就是透過這些成份為醋帶來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功能。一.抗菌、抗感染醋的殺菌力主要來自有機酸,其他諸如多酚、蛋白黑素也有抗菌效果。醋中的有機酸(主要是醋酸)可通過微生物的細胞膜,藉由破壞其細胞膜、抑制細菌合成、增加細胞內滲透壓等多重機轉來殺死微生物,而達到抗菌、抗感染的效果。現代研究顯示,含0.1%醋酸的果醋可有效抑制腸炎沙門氏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仙人掌桿菌等常見食物中毒細菌,故醋相當適合用於做海鮮沾料,拌生菜等涼拌菜,或做生菜沙拉的醬汁來預防食物中毒。二.抗氧化醋的抗氧化能力主要來自多酚,可透過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屬離子、降低氧化物等機轉來達到抗氧化的效果。另外,蛋白黑素也有類似的清除自由基功能。多酚中的酚酸類物質還可以和蛋白黑素聚合成大分子增加抗氧化效果。抗氧化意味著可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傷,這也是喝醋被認為可以美容養顏、延緩老化的原因。三.幫助血糖控制不管是老鼠實驗或人體實驗都顯示醋有抗糖尿病的效果。醋中的醋酸能透過加速胃排空,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避免複合性醣被完全消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對高胰島素飲食(高GI飲食)所做的實驗,發現喝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飯後血糖濃度、胰島素反應並增加飽食感。而日本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研究也證實額外的醋或用醋浸泡食物搭配米飯(如壽司) 可降低米飯20~35%的升醣指數(GI值)。另一項對胰島素阻抗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所做的安慰劑對照組實驗,發現在攝取含87公克碳水化合物的混合飲食前,先食用測試用醋飲(含20公克醋、40公克水和1茶匙的糖)可降低飯後血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相較於安慰劑組,喝醋的胰島素抗性組餐後血糖降低了64%,且胰島素敏感性改善了34%;糖尿病組餐後血糖則降低17%,飯後胰島素敏感性改善19%。所以有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患者非常適合將醋納入平日烹調飲食中,透過多食含醋料理、使用含醋醬汁等來輔助血糖的管理,或於餐前飲用醋飲來減緩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四.體重管理許多研究都發現食用醋可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增加飽食感,減少食物攝取量而幫助體重管理。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實驗發現只要10公克 (約兩茶匙)的醋,就可有效降低飯後(澱粉類的複合性醣)血糖值多達20%左右;另一份飽食感研究也發現相較於對照組,實驗組在攝取醋(含1公克醋酸)和花生(約1盎司)後,隨後所攝取的食物量較低,估算約減少200~275大卡熱量。此外,人類實驗也證實健康的肥胖者和高血壓的肥胖者,長期攝取水果醋可明顯降低體重,身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由於飽食感的程度和醋酸攝取量成正比,故想減肥的人可將醋納入減重飲食計畫中,例如用醋做沙拉醬、水餃沾醬、低糖水果醋凍,或直接做糖醋、醋溜等含醋料理,或吃飯時搭配醋飲來協助增加飽食感,降低食物的攝取量。五.心血管健康醋可透過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及促進血液循環來促進心血管健康。很多動物實驗都顯示長期攝取特定量的醋酸、穀類醋和水果醋可明顯降低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和壞膽固醇(LDL),並增加好膽固醇(HDL)。而對人類所做的8周實驗也顯示每天兩次、每次攝取30毫升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高血脂患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壞膽固醇。針對自發性高血壓(SHR)老鼠所做的實驗發現,飲食添加醋酸溶液或醋(每天約 0.86 mmol 醋酸,為期6周),明顯可降低收縮壓(約20 mm Hg );其他研究也報告了服用醋(約 0.57 mmol醋酸)會抑制非高血壓老鼠的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降低血壓。另外,釀醋過程所產生的功能性成分~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管收縮,故可改善血液循環,且因可通過腦血管障壁,故也有益腦血管健康。總結來說,喝好醋(釀造醋)可帶給我們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健康益處。且和其他發酵食物相比,醋具有使用廣泛、生活化的優勢 :不僅可以喝、可做醬料,還可用於中西式料理,或做點心,非常適合每日保養使用。但在使用時也需牢記,醋是食物而非仙丹妙藥,想要減肥,或幫助血糖、血脂控制,除了喝醋外,飲食還是要配合。另外,由於醋為酸性(PH值約3),直接飲醋可能會酸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造成牙齒脫鈣,故醋宜稀釋飲用(或喝已稀釋好的醋飲);且莫忘任何食物都有熱量,包括醋,故每日適量使用即可,千萬別把醋當水喝。唯有正確用醋,才能為身體帶來好處喔^_^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10-1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太多肉、太鹹會導致腎結石? 醫師教你預防「腎結石」的6大方法
腎結石發作起來通常有劇烈腰痛、血尿、解尿困難等症狀,甚至一直嘔吐、發燒,沒有及時治療恐引發敗血症。在泌尿科門診常見病人,一手扶著腰,表情疼痛,緩緩地走進診間,要求打止痛藥,經過醫師安排檢查後,發現是結石卡在腎臟及輸尿管造成阻塞引起疼痛,而病人在接受治療並在石頭排出後,症狀才完全改善。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腎結石?是體質?還是水喝太少?其實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有些疾病也已證實容易造成腎結石的復發。腎結石常見的原因 ◎脫水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大量流汗,無法補充適當水分,容易引發腎結石。腎結石顧名思義就是腎臟裡面長石頭,所以大量流汗時雖然有喝水,但沒有排足夠的尿液,仍然會因為尿液濃度太高而產生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會減少尿液中原本可以抵抗腎結石的蛋白,也讓尿液更酸性,都是會讓腎結石越來越多因素。◎痛風痛風患者的血液中尿酸都偏高,有些甚至從腎臟代謝到尿液中的尿酸也偏高,而尿液中的尿酸會增加腎結石的聚集,讓腎結石形成更多。◎副甲狀腺腫瘤一般有副甲狀腺腫瘤的病人多數都沒有症狀,通常是因為抽血意外發現鈣離子超標,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副甲狀腺腫瘤。特別是反覆發生腎結石的病患及20幾歲就有腎結石的患者,須注意血液及尿液中鈣離子的濃度,如果超標,則要檢查是否有副甲狀腺腫瘤。◎反覆腎臟感染腎臟反覆感染,會因為尿液中的發炎物質及被破壞的腎盂黏膜,吸引結晶聚集,形成腎結石。◎吃太鹹、太多肉吃太鹹會吃入太多納離子,鈉離子會導致對抗結石形成的能力降低;而吃太多肉會增加草酸鈣在腎臟形成結石。預防腎結石六大原則現代醫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要怎樣做才能對預防腎結石再發生呢?把握以下原則即可避免腎結石發生。一、多喝水:根據泌尿科醫學會的建議,好發腎結石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排2500毫升的尿液才能減少腎結石的復發,換算成每天飲水量至少要3,000西西以上;正常人一般也建議至少要喝2,000西西以上的水,避免結石形成。二、少吃鹽: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吃太鹹的食物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率;根據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暨腎臟疾病研究機構建議,對於腎結石好發者,每日鹽的攝取量要少於一茶匙(約2,300毫克)的量。三、足夠鈣:吃鈣不足無法讓草酸形成草酸鈣由腸道排出,反而增加草酸吸收,在腎臟形成草酸鈣結石;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建議,成人每日鈣攝取量應1000-1200毫克,約250毫升牛奶4杯所提供的鈣量,由於正常飲食已有鈣的攝取,加上牛奶1~2杯即可獲得足夠的鈣。所以要提醒腎結石者好發者,不要刻意減少鈣的攝取,反而會增加結石生成。四、少吃肉:攝取太多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腎結石形成,尤其是草酸鈣、尿酸結石的患者更要注意。五、減少高草酸食物攝取: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甜菜、韭菜、秋葵、黃豆、杏仁、榛果、楊桃、紅茶、巧克力...等,容易腎結石的病患應少吃。六、控制糖尿病、痛風、反覆泌尿道感染:腎結石容易發生在有糖尿病、痛風、肥胖、代謝症候群的患者身上,如果這些患者有因腎結石造成疼痛,經過專科醫師治療恢復後,應積極控制血糖、尿酸、體重,並遵守多喝水、少吃鹽、足夠鈣、少吃肉及高草酸食物等5大原則,就能避免腎結石的覆發。醫師叮嚀腎結石的診斷除了照X光、超音波外,24小時尿液的分析與腎結石相關的血液檢驗,也是對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很重要的依據。建議腎結石病患尋求泌尿專科醫師的協助,診斷腎結石形成的原因,並針對原因做改善,才能減少腎結石再發生,降低腎臟受傷的風險。
-
2021-10-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一天打4針大喊吃不消!她改口服藥+1天1針快樂出遊
台中62歲葉姓糖尿女病患近2年因血糖控制不佳,一天打4次胰島素注射,加上嚴重小腿抽筋副作用讓她很抗拒,控制血糖無奈成效不佳,出現腳底冰涼、麻等周邊神經病變,體重過重,經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郭佳茵求診後,改為口服藥加一天打一劑促效劑,配合運動、控制飲食,半年下來解決長期困擾,減重3公斤,看起來年輕許多,還可以開心旅遊了。郭佳茵說,考量葉姓女病患對胰島素注射一天打4次,嚴重影響生活,以飲食、運動控制但仍血糖降不下來,加上患者無法抗拒甜食,建議患者改服藥加上每天在午餐前打一針促效劑,搭配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半年下來糖化血色素有明顯進步,不再小腿抽筋,體重減輕3公斤,親友認為她近期看起來健康、年輕許多。郭佳茵說,近年來糖尿病的藥物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GLP-1受體促進劑除了控制血糖,可保護腎臟、心臟和控制體重。藥物的使用必須考量患者的肝腎功能、是否有禁忌症,或是不能忍受之副作用,因此必須與醫師仔細討論,依病患身體狀況做最適宜的選擇。郭佳茵說明,糖尿病控制不佳所造成的糖尿病腎病變才是國人洗腎的主因之一,更會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如中風、心臟病、眼部視網膜病變,腎臟尿蛋白病變等;過去糖尿病患者聽到需要打針治療就避之唯恐不及,現今正確的觀念是糖尿病藥物包含胰島素等針劑,並不會傷害腎臟功能,建議患者好好與醫師充分溝通相互配合,才能真正達到自由自主的理想生活。
-
2021-10-1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影響血糖最大因素!營養師:正確飲食控制不是少吃就好
建築工王先生常爬上爬下、滿身大汗、消耗大量體力,平時用餐量大,因認為身強體壯可提升免疫力,便日日加餐加量,中餐買便當加大份量及喝全糖飲料,下午再吃2或3個麵包,晚上吃最愛的水餃一次吃30顆,餐費爆增還認為能吃就是健康就是福氣,這樣吃了逾半年反而還變瘦了,甚至出現頭暈、想吐、視力些微模糊,經抽血檢查發現血糖高達400mg/dl,診斷為糖尿病。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三多一少」快就醫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洪泊儒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多半不會有自覺,通常在例行健康檢查驗血時才被診斷,而當身體出現糖尿病常見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症狀時,通常檢驗出的血糖已超標正常值許多。(推薦閱讀: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飲食影響血糖因素大 少吃不是唯一營養科李佩霓主任表示,飲食是影響血糖變化最大的因素,正確的飲食控制不是少吃就好,而是選擇吃、適量吃,建議以適量全穀雜糧為正餐,如糙米飯、地瓜飯、麥片及薏仁等富含纖維質的未精製榖類,搭配瘦肉、魚肉、蛋或豆腐的蛋白質,可增加飽足感及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為減少過多油脂熱量攝取,也可將主餐中的炸雞腿改以滷雞腿替代。(推薦閱讀:糖尿病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 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攝取果汁要注意 一份水果為限此外,李佩霓提醒,一杯240ml的果汁約需2至3份的水果量才能製成,因此即使是自榨果汁,不加糖也會攝取過多糖份,建議將一杯果汁改為一份水果,一份約為一個拳頭大小,一天限2份以內;若糖尿病友無法控制想喝果汁的慾望,可自榨一份水果加入蔬菜製成蔬果汁現打現喝,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的功用,並補充攝取不足的蔬果量。(推薦閱讀:糖尿病口中飄水果味恐酮酸中毒! 日常照顧「八字訣」防致命)而外食族應依照活動量選擇便當,高活動量可選擇800大卡以內的便當,低活動量者選擇600大卡以內較為合適,避免攝取過多的醣份與油脂,讓營養攝取更加均衡,也可透過營養諮詢評估身體狀況與營養攝取。(推薦閱讀: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延伸閱讀: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
2021-10-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
Q:一名七旬老翁,某天早上起床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說話正常但口水會不自主流下來,女兒心想可能是沒吃早餐有點低血糖,囑咐老翁趕快吃點早餐回房間躺一下,孫子卻說阿公和平常不一樣,應該要去看醫生,他們該怎麼做?醫師開講崔源生/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呼應即將到來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腦中風教育課程,與苗栗縣政府消防局合作,安排急性腦中風到院前救護處置課程,邀請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崔源生、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廖年晨及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授課,分享快速辨識祕訣。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複雜,容易與低血糖混淆。「脖子好緊、頭有點暈眩、手腳有點無力,我是不是中風了?」你知道以上哪些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呢?崔源生表示,中風症狀會因為大腦裡中風的發生位置不同,對應出的症狀就會不同,右側大腦中風會影響肢體行動;左側大腦中風會造成語言和認知的症狀,造成無法看字或寫字;而腦幹或小腦受損,會有頭暈、複視、眼球顫動等情況,以上有許多症狀是非典型的中風症狀,容易被忽略或誤認是低血糖、高血壓等相關疾病。崔源生說,如何辨識是不是中風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可以記住以下兩點,第一,急性腦中風症狀普遍是急性發生,症狀通常是瞬間出現,從短短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從無到有,不會是漸進式的發生。第二點是,因為中風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症狀和腦部神經功能損傷有關。他呼籲,當察覺自己或是家人有突發的身體不對勁或行為與平日異常,任何相似急性腦中風的症狀,就應當有警覺性,不要猶豫,第一時間立即送醫,由醫療團隊給予適當處置。廖年晨於課堂中說明,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若能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就醫,掌握黃金治療時間,能大大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急性腦中風的患者,約八成為缺血性、兩成為出血性;若能在發生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預後有大幅的進步。要特別注意,血栓溶解劑於中風症狀發生後3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因此愈快到醫院接受治療,愈有機會搶救。中風失能全家重擔,保持警覺搶救腦細胞。林奕夫表示,大腦結構非常複雜,需要血液輸送氧氣與能量,一旦發生急性腦中風,無論是腦血管阻塞或破裂,都會在短時間之內造成腦細胞受損或死亡,進而失能影響日常生活,不僅病人痛苦絕望,家屬也承受沉重的照顧重擔。預防腦中風固然重要,但若不幸發生,後續治療處置關係著患者的恢復程度,把握「黃金時間」搶救腦細胞,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透過本次課程交流,救護端的快速辨識可以更減少時間損耗,救回一位中風患者,無形中就是救了一個家庭。教官小叮嚀劉旻昌/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說,有些中風症狀容易與低血糖、貧血、高血壓等其他疾病混淆,其中血糖過低會有四肢無力甚至昏迷的情況,少數也會有半邊肢體無力現象,最容易和急性中風的症狀混淆,也不容易發現。因此通常救護員接到緊急救護通報,抵達現場時都會先量測血糖,再進行急性中風評估(FAST)。今年疫情期間,民眾常會為了避免出入醫院,忍耐或拖延症狀不適,若因疏忽了輕微症狀,而造成腦中風危機,甚至錯過第一時間搶救,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他呼籲大眾,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症狀發生的情形,都該更有警覺性,若有任何疑似症狀千萬別輕忽,透過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判斷,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0-0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高無不適還要控制血糖? 你應該知道的糖尿病恐怖併發症
藝人龍劭華的逝世,引起社會上一陣譁然,在許多藝人甚至民眾的哀悼與祝福下,也提醒民眾在台灣不少高血糖甚至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狀況,面對過高的血糖沒有警覺,認為沒有不舒服不需要就診,而當身體出現狀況時才趕緊看醫生,這時卻發現血糖值已經超標一倍以上,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表示高血糖甚至進入到糖尿病進程的患者,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一切的生理狀態可能都與一般健康的人沒有差別,但隨著時間推移,血糖不斷飆升,糖尿病症狀與併發症開始出現時,通常都已經到嚴重的地步。糖尿病的恐怖併發症長時間的血糖過高,就像讓身體的臟器都泡在糖水裡,遲早都會出大問題,呂維人藥師說明一般民眾最常聽到的併發症應該是腎臟病變,主要原因來自於血液中過多的血糖需要透過腎臟排出,而這些血糖會傷害腎臟內的血管,增加腎臟過濾血液的負荷,進而導致腎臟病變,甚至出現尿毒症,而這個病程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變化也較緩慢,因此容易被忽略。糖尿病也會引發眼部的病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眼底出血等,因為血糖過高會破壞細小的微血管與小動脈,而眼底這些細小動脈、微血管密度與血流是全身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容易被破壞,而形成各種眼部的併發症,最後甚至會導致失明。除了細小血管容易受到過多血糖的傷害以外,大血管也可能因此而病變,像足部、心臟、大腦等部位的動脈也都會受到影響,出現動脈硬化的狀況,而大血管的病變通常是比較致命的,像是腦中風、心肌梗塞及週邊血管阻塞,還有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容易出現間歇性跛行、感染、傷口癒合速度變慢等,也因為血糖的關係,一旦出現傷口較容易潰爛,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而還有一類麻煩的併發症,就是神經病變,除了週邊神經容易損傷引起許多異樣的痛感、火燒感、針刺感等,神經病變也可能引起心悸、腹漲、便秘或腹瀉、小便困難或失禁、姿態性低血壓,甚至性功能障礙。 雖然看起來直接致命的併發症並不多,但許多的併發症卻可能引起身體的連鎖反應,大樹藥局呂維人藥師提醒,隨著併發症的出現,表示身體許多部位已經受到血糖過大的危害,對身體的負荷與傷害是一種疊加的反應,而且有些併發症雖然看起來不致命但卻可能提高意外的發生率,例如視神經病變導致青光眼引起視力缺損甚至失明等,傷口難以復原且容易潰爛引發的傷口感染等等,不斷的疊加下,都可能使病況進一步惡化,呂維人藥師提醒自己或家人有血糖控制問題,建議尋求專業協助,積極控制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遺憾!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呂維人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全台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名醫游能俊教「一份醣」飲食法逆轉糖尿病前期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人口約1/5屬於糖尿病前期。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本身家族亦有糖尿病史,他花了3年時間減重超過20公斤,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其中關鍵,就在於低醣飲食並規律運動。不想成為糖尿病預備軍,怎麼做?增肌減脂,不僅是為了身材好看,更可避免成為糖尿病預備軍!60歲的糖尿病名醫游能俊,沒有中年人常見的啤酒肚、蝴蝶袖,還練就一身結實肌肉。今(2021)年初夏,他在臉書上分享一張接種疫苗的照片。照片中,他穿著無袖背心,手臂的二頭肌線條明顯可見。平時的他,可單手扛起重達10幾公斤的大西瓜,舉起近30公斤的啞鈴也不是問題。如此健美的身材,是他花了3年減重超過20公斤的結果。曾經,他身高163公分,體重卻達78公斤,BMI大於30,已達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他從飲食、運動著手,成功達到55公斤、體脂約20%的健康體態。現在,他也用同樣的方法,協助民眾逆轉糖尿病前期。台灣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女性55歲以上、泡芙人更要注意游能俊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也是宜蘭少數的新陳代謝專科醫師。他所開設的「游能俊診所」,現有約5千位糖尿病患者。行醫超過30年的他,警告中年人不要小覷糖尿病的威脅:「全台現在約有500萬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就是在排隊等著得糖尿病!」他引用數據指出,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治療中的糖尿病患者、500萬的糖尿病前期。以人口換算,相當於全台有1/10人已經確診,1/5若不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就是「糖尿病預備軍」。如何判斷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游能俊觀察自家診所的病人,糖尿病前期的人,大多有體脂過高的問題。而若只看5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女性人數又略多於男性。其中一個因素,是女性在停經後受荷爾蒙影響,更容易成為肌肉少、體脂高的「泡芙人」。過往,糖尿病的主流治療方式以施打或口服胰島素藥物為主。然而,許多病人多年來血糖控制不佳,藥量愈來愈重。「最後,醫師把最強的武器都拿出來了,血糖還是無法穩定。醫病雙方都很挫折。」游能俊說。嚴重的糖尿病,可能導致死亡。游能俊提到,自己的外祖母、阿姨,都是因糖尿病而過世。他開始執業後,家族中也陸續有年輕的晚輩為糖尿病問題向他求診。糖尿病的普遍,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健康觀念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醫師也不例外。游能俊坦言,他雖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年輕時仍愛吃宵夜、水果,輕忽身體的警訊。體重一路高升,糖尿病的關鍵指標糖化血色素也來到5.8%,超過正常值。直到椎間盤突出後,他才因為無法運動,決定大幅度調整飲食。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只吃一份醣」。低醣飲食怎麼吃?「一份醣」飲食心法,瘦身又能防糖尿病為什麼要控醣?游能俊解釋,醣進入人體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進而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肌肉和肝臟中。這些肝醣提供人活動所需的能量,但若活動量不足、醣類攝取過多,就會形成脂肪。他直言,台灣多數人的主食習慣吃白飯或麵,無形中吃下過量的醣。他從2018年開始,請病人實測一餐只吃一份醣,發現減醣對體重、血糖控制皆有顯著的成效。糖尿病患者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糖尿病前期的人則會恢復健康。平均下來,多數人一個月可瘦下1~2公斤,且不易復胖。這套飲食心法的要點包括:1. 一餐只吃「一份醣」一份醣約為40克的白飯、50克的熟麵。民眾若要用簡單的方式估算,約是兩湯匙的飯或麵。其他常見的「一份醣」,麵包是去邊的薄片吐司一片或小於半顆拳頭的饅頭、水餃3顆、水果不超過半碗。游能俊特別提醒,許多人喜歡飯後來份甜點,但是蛋糕、餅乾都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必須被算入「一份醣」的額度當中。以他自己為例,若今天想吃蛋糕,當餐就不能吃飯。2. 以蔬菜、蛋白質做主食醣類吃得少,取而代之的是蛋白質與蔬菜增加,豐富主食的多樣性。游能俊指出,坊間外食蔬菜通常不足,「很多便當店還會放南瓜、芋頭這種冒充蔬菜的澱粉。」他建議,午晚餐至少要吃3份蔬菜。相當於烹調前約300克、烹調後一碗半的份量。且不只要吃富含粗纖維的綠色蔬菜,配色最好多元。例如紅白蘿蔔、綠黃櫛瓜、菇類⋯⋯等,都可以增加蔬菜量,讓飯後血糖穩定上升。蛋白質也是創造飽足感的重要元素。游能俊指出,一份蛋白質是7克,約等於一顆雞蛋、半盒豆腐、掌心大小的肉類。一餐至少要吃3份蛋白質,而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建議吃4份蛋白質,才有合成肌肉的原料。游能俊觀察,許多人蛋白質吃不夠,其實變換蛋豆魚肉的組合,吃到3份蛋白質並不難。他舉例,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3. 先菜後肉或先肉後菜?進食份量比順序重要想增肌減脂、維持飯後血糖平穩,究竟該先吃菜或先吃肉?近年來,許多專家針對進食順序提出不同看法,但游能俊直言,在控制食物總量的前提下:「這個爭論實在沒意義。」他指出,確實有少數研究發現,年輕人先吃蛋白質,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稍緩血糖上升的速度。然而,不管先吃肉或先吃菜,只要飯量不變,血糖一樣會飆升。因此,他認為:「喜歡先吃肉就吃,好吃的想放最後也沒關係。」不過,若是可以自由取菜、不限份量的情況下,改變用餐或盛飯順序的確有助於控制醣量。他習慣先盛2湯匙飯,再疊2層菜、肉。胃被蔬菜和蛋白質填滿,自然就不會吃下過量的醣。4. 減醣先減鹽游能俊觀察,不少人飯吃完了,嫌菜、肉單吃太鹹,又盛了一碗飯。因此,想減醣,必須先減鹽。此外,鹽分會使水分在人體內蓄積,不利於減重。避免太「下飯」的菜色,單純享受菜、肉的滋味,而不是配著飯囫圇吞棗。5. 慢食更享受「慢慢吃,大腦才有機會反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吃。」游能俊說。熱愛美食的他,並未因減醣就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指出,吃東西應如品酒,仔細咀嚼感受前、中、後味。待後味消失後,再吃下一口。咀嚼次數夠多,不僅讓人有飽足感,更延長享受的過程。游能俊以他愛吃的可頌為例,一顆小可頌,他可以分成30口才完食。「好的可頌,咬下去每口都有喀嚓、喀嚓的聲音,吃到最後都很酥脆。」他笑說。他強調,飲食的本質是美好的。只有愉悅的經驗,才能讓人持續去做。減醣不是和食物敵對,反而是更細緻地品味。「既能享受美食,又讓身體健康,可以說是雙贏。」平均一天運動70分鐘 4類運動天天做、隨時創造機會動游能俊指出,肌肉愈多,肝醣利用率愈高。低醣飲食搭配運動,成效更好。他幼時罹患輕微小兒麻痺,右腳較為無力,但仍每天運動70分鐘,包括快走、重訓、瑜伽、有氧、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他的診所旁即是暱稱「能GYM」的健身房,不定期為糖尿病友和員工開設運動課程。他建議,運動不應偏食,最好包含肌力、有氧、平衡、伸展4個項目。多樣化的運動組合,可以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好處,而且不容易厭倦。他以甫結束不久的奧運為例:「你看體操選手李智凱,他伸展運動很強,但在鞍馬上動作時肌肉也很漂亮。」不過,若要說哪種運動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效果最好,他推薦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氧運動可加速代謝,調節血糖。每次至少30分鐘,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強度,健康效益更高。上網搜尋「HIIT」,即有許多免費資源,適合本身已有基本運動習慣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創造「動」的時間,減少靜態生活。游能俊笑說,吃大餐前他一定走路抵達餐廳,最多可以走上90分鐘。有次,他到高級餐廳吃飯,「服務生看到我流了滿身汗,嚇了一跳,馬上遞給我3條毛巾擦汗。」平時等車,他也會在月台來回快走,達到每日萬步的目標。「健康的體態愈年輕打造愈好。」游能俊指出,他最大的成就,是看到病人減重成果比他更好。不只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減下20公斤,還練出比醫師更發達的胸肌、腿肌。減醣加運動,任何時候開始都看得到成效!原文:甩肉20公斤、60歲練出胸肌!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一份醣」飲食法
-
2021-09-26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三高】牙痛、耳朵痛竟是心肌梗塞前兆 醫:疼痛點未必在心臟病灶處
鄭先生多年前患有高血糖,因菸、酒、熬夜等不良習慣,42歲就突發心肌梗塞,初次發病時他只覺得耳朵痛,一度以為中耳炎,沒想到竟是心血管問題。日後,鄭先生生活習慣未改,心梗兩度復發,甚至需要接受「換心」手術。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醫師提醒,留意心梗發病徵兆,同時戒菸酒、控制三高,才能護心保健康。心臟神經屬迷走神經,心梗發作時疼痛點可能在周邊。土城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嘉浤表示,心臟是由三條血管構成,其中提供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如果發生粥狀硬化及阻塞,就會形成心梗。尤其膽固醇偏高、有抽菸習慣者,都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高危險群。而心梗患者,除了常以胸痛為主訴外,後背痛、牙痛、耳朵痛也都可能是心梗症狀。楊嘉浤解釋,心臟神經屬於「迷走神經」,故患者心梗發作時,疼痛點未必在心臟病灶處,反而可能出現在周邊不同位置。除了背痛、耳痛外,許多人甚至是牙痛就醫,結果發現是心臟出問題。三高患者泡湯要注意,最怕水分散失、血液變濃稠。不少民眾認為,泡湯有助促進新陳代謝,緩解三高病情,楊嘉浤提醒,「泡湯其實不如想像中安全。」尤其慢性疾病患者,泡湯時反而更要注意,因為溫泉水水溫高,泡湯會讓人體水分因流汗而快速散失,血液因此變得濃稠且流速變慢,最終可能堵塞血管。他建議三高患者,一定要補充足夠水分再泡湯,泡湯時間也不宜過久,才不會發生心梗憾事。而急性心梗發病時,即使症狀輕微、立刻緩解,也不宜自行就醫,應搭救護車。楊嘉浤說,這是因為急性心梗常伴隨併發症,患者可能突然休克或心律不整,搭救護車可以在第一時間電擊。「急性症狀若能及早處理,對患者預後很好。」楊嘉浤提醒,高血脂、抽菸、糖尿病和高血壓,都是造成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患者應定期量血壓,提供醫師作為調整藥物依據,才能避免後續風險。心梗復發機率高 務必積極控制新冠肺炎影響心肌梗塞病患回診意願,台北國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嘉修指出,國內染疫的機率不到萬分之一,反觀心肌梗塞發生後,頭一年再發生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高達5%-20%,「所以一定要積極控制病情,否則會再復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些心梗後的患者,因擔心染疫、擅自減少回診次數,甚至連服藥都有一搭沒一搭;張嘉修表示,他就曾遇到心梗患者因擔心感染新冠肺炎,減少回診次數,但比起感染病毒,三高及心梗患者,反而更需要擔心再次心梗的風險。而很多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三高患者也因在家時間變多、減少外出運動,多吃少動導致體重增加,讓三高控制更困難,臨床發現,因病情控制變差,出現心臟衰竭和心梗就醫的患者有增加趨勢。此外,高血脂是最容易造成心梗的元凶;而三高都有的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常人多一倍,必須靠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才能降低心梗和腦中風的風險。張嘉修強調把握「健康飲食」、「向菸說不」、「規律運動」、「定期健檢」四大護心原則,是降低心梗的不二法門。門診常聽到患者抱怨藥開得太多,平日卻照三餐吃補品,其實魚油、銀杏、紅麴等,可能影響藥物效用,「規律服用藥物,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不要吃太多保健品,病情才能得到控制。」此外,中秋前後,民眾好食柚子,張嘉修提醒,柚子、葡萄柚都會影響降血壓藥物的效用,三高患者不宜過量食用,以每日一顆為上限,且要與服藥時間錯開至少四個小時。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提醒三高患者,日常飲食應把握少糖、少油、少鹽、高纖維「三少一高」原則,常見的蔬菜、全穀類、地瓜等,都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控制三高;防疫宅在家時,也可以煮「花椰菜米」,其獨特香氣加上花椰菜的高纖含量,可取代米飯。花椰菜米健康油飯食材:香菇、油蔥、蒜頭、麻油、櫻花蝦、豬瘦肉絲、白米、花椰菜米作法:1. 豬肉絲與蠔油、白胡椒、米酒抓醃。2. 鵝油蔥酥與乾香菇、薑片爆香。3. 加入解凍後花椰菜米。4. 將食材1倒入鍋中拌炒。5. 熄火加麻油,將白飯入鍋拌至均勻上色。花椰菜米3大好處● 取代白飯,減少醣份攝取。● 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血脂及膽固醇。● 具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食譜設計╱營養師徐佳靖、製表╱林琮恩)MAT-TW-2101127-1.0-09/2021【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25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三高】施昀廷:慢病管理 應注意持續性及環環相扣的關聯性
很多患者在診間常會問:「醫生我這個病多久會好?」 「醫生這個藥要吃多久?會不會有副作用?」 「醫生我減重完會不會再復胖?」面對這些問題,我常開玩笑地說:「你今天吃完飯,明天還會不會餓?」 「餓的話還要不要吃飯?」 「你的車子這次保養換了機油,下回保養還要不要換?」人體比任何機械都還要精密,且是動態平衡的,你今天吃完藥做完治療,平衡回覆了,但因為複雜的工作環境,顛倒的生活作息,不健康的飲食......,導致平衡又被破壞,是不是又要持續治療?且這個藥對你來說是必須的,持續吃又有何不可呢? 俗話說得好:「三年之病需求七年之艾」,久病要馬上治癒並不容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像是過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偏頭痛、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腎病等,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不僅需要時間,更要學習與疾病共處,並配合醫生指示有效的管理。施醫師舉例來說:很多長輩都有三高疾病問題,同時吃血糖及血壓藥,吃的藥以及保健食品太多種,而不想再多吃中藥,這時候如果開中藥,會建議患者一天吃1-2次中藥就好,與西藥間隔一小時即可。若真的塞不下也可以針灸調養為主。以心血管疾病舉例,針灸以頭皮針搭配腹針,調理內外臟腑陰陽氣血,在臨床上使用起來效果很顯著。而長期熬夜造成的疾病,如果不改變熬夜習慣只靠吃藥好,很困難。或是喝咖啡造成胃食道逆流,若不戒掉咖啡,吃再多胃食道逆流的藥也沒用。減重如果沒有搭配飲食控制和運動習慣,效果也是有限。所以醫生治病不只「投藥」還要「衛教」,更重要的是患者願意配合,從生活中逐一落實。中藥一天健保給付才30幾元,量太少,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不正當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所改變,好不容易恢復的平衡又被打破。因此,除了開方治療,衛教也很重要!但醫生的衛教,常常被患者當作耳邊風,但這可是醫師們醫學教育中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改善你症狀的處方箋,需要每一個患者能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執行。【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喝茶可控制血糖?中醫師建議3種適合糖尿病患的茶飲-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掌握5原則 糖友照樣嗑大餐-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23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突然不識字竟是腦中風 醫師:快速辨識是關鍵
兩年前一名消防隊員一如往常地進行演習工作,但他不知道,這是改變他人生的一天。「早上演習的時候,頭有點脹痛,以為只是早起太累了,中午休息時,同事說我飯粒黏在臉上也不知道,口水還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直到下午需要送公文,突然發現公文上的字,我一個都看不懂,拿筆想寫字,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這時他才驚覺,身體出狀況了,立刻騎車去醫院急診,經檢查後判斷為腦中風,需要馬上住院。為什麼是我?曾封閉自我「我怎麼可能會中風?」當時38歲的台北市消防局民權分隊消防隊員王泰翔回憶,住院44天後出院,這期間他曾憂鬱封閉自我,重複自問「為什麼是我?」復健初期因為右側無力,無法拿筷子吃飯,原本簡單的事情,對他來說好像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從風中重生 兩年後重返職場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經歷一段非常低潮的時期,他原本樂觀的個性,變得暴躁、容易遷怒旁人,甚至情緒憂鬱。在親友的幫助下學著接納自己,「我真的中風了,但一定要站起來,從風中重生。」他積極復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找回樂觀的心態,在中風兩年後成功重返職場。從風中重生是許多病患與家屬的目標,如何減少中風造成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台北市永吉分隊高級救護員EMTP賴志垚說,搶救中風的關鍵,在於中風發生後的黃金治療時間,民眾愈早發覺症狀,就可以搶下愈多治療時間,當發生任何一種疑似中風症狀時,應立刻撥打119,切勿自行就醫或替患者做處置。若能快速的在黃金時間內將病患送至醫院,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醫師告訴你中風搶救 快速辨識是關鍵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一般神經科主任周中興指出,民眾能快速辨識中風症狀十分重要,包括微笑、舉手、說你好,觀察這三點是否異常,例如微笑左右顏面不對稱、任一側手臂無力而無法正常舉高、咬字發音模糊或答非所問,並記下症狀發作的時刻。而中風症狀多樣複雜,頭痛、頭暈、認知異常皆可能是中風症狀,飯粒黏在臉上而不自知,口水不自主流出,若都是某一側臉部的症狀,真要請人觀察或照鏡子檢查微笑是否異常不對稱,若延誤黃金治療時間將使腦組織傷害增大,修復的機會低且造成永久性受損。周中興說明,中風是腦血管發生急性病變,常常是腦血管梗塞缺血或腦血管破裂出血,要搶時間救腦,辨識急性中風症狀、打119求救、儘速送醫、到院檢查等流程,每一步驟都是一刻不能拖延,才能減少腦細胞壞死。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辨識是民眾強大的後盾,能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周中興呼籲,透過民眾、救護系統、醫院鐵三角緊密配合,縮短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在時限內提供正確的醫療決策,及早辨識與反應,是降低突發疾病後失能風險的關鍵。【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