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壯年糖友,每次飽餐過後都覺得肚子脹脹的、冷冷的,有時還會感到輕微腹痛,起初只懷疑是消化不良,直到身體受不了去醫院就診後,發現竟是糖尿病引起的腸胃道血管病變。「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
血糖未控制 恐致腸胃道缺血
馬偕紀念醫院心血管中心超音波影像學兼遠距醫療主任洪崇烈表示,腹部疼痛、脹氣,可能是腸胃道有血管阻塞,進而引發腸胃道缺氧產生的症狀。就他在馬偕門診觀察,很多患有粥狀動脈硬化疾病的糖友,容易出現腸胃道血管病變的問題,但早期症狀通常很難發現。
洪崇烈說,糖尿病會漸進性傷害身體,由小到大蠶食血管與器官。血液中糖分過高,糖分氧化的產物堆積在血管壁,使它變僵硬、纖維化,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其中腸胃道血管病變與腎病變,因病變之初不易辨識徵狀,糖友就醫時往往已腸胃道嚴重缺血,或因腎絲球惡化步入腎衰竭的命運。
洪崇烈表示,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它所造成的血管病變可分為大血管和小血管兩大類,依照發生位置產生不同症狀。大血管一類包含大腦、冠狀動脈、心臟等處血管病變,可能引發中風(顱內血管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與斑塊堆積;此外還有常見卻容易忽略的腸胃道血管,血糖若控制不好,血管病變在此處會造成腸胃道缺血。
腎功能檢查 每年一次揪病變
小血管一類好發在視網膜與腎絲球,視力異常與白內障都是視網膜病變的典型症狀;腎絲球則是小血管病變之初最細微的地方,會造成蛋白尿、腎功能惡化,若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得面對腎衰竭,甚至洗腎的命運。洪崇烈提醒糖友和65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安排一次腎臟功能檢查,偵測蛋白尿是目前可較早偵測腎絲球病變的方式之一,能協助醫療團隊更早找出腎病變的潛在病人。
洪崇烈指出,以馬偕的糖尿病臨床照護經驗和美國治療指引來說,由於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有多種選擇,從第一線的降血糖藥物到強效的胰島素刺激藥物,由醫師綜合考量病人體質、器官健康狀況與用藥風險,如:是否患有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腎功能有無潛在性衰竭,全面評估後選擇最適合的藥物。病人應遵照醫囑服藥,回診時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
吃藥傷腎? 遵醫囑破解迷思
洪崇烈說,病人常擔心長期吃藥會傷腎,看到血壓或血糖控制下來就自行減藥或停藥,其實更致命。新型的口服降血糖藥同時具有保護心、腎的效果,正確使用降血糖藥不但可以控管血糖,也能預防血管、腎臟及眼睛病變,扭轉「吃藥傷腎」的觀念,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讓醫師依照共病問題選擇最適當的降血糖藥物,搭配飲食和運動,幫助糖尿病獲得良好控制。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