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9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6
筆 文章
-
-
2020-01-09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防癌、防糖尿病…專家首推「這種飲食法」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日前公布全球2020年最佳飲食排名 ,由25位國家認證飲食、營養、肥胖、食物心理學、糖尿病與心臟疾病專家共同評選,基於短時間減重、長期減重、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易於實行、營養完整性與健康風險等七項標準,將地中海飲食評為2020年排名第一的飲食方式。地中海飲食多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橄欖油,以及蔬果、全穀類、魚肉與雞肉等瘦肉蛋白,偶爾可吃紅肉。報告指出,地中海沿岸國家普遍較長壽,也比大部份美國人更少承受罹患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痛苦。地中海民眾長壽的秘訣,包括經常活動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少吃紅肉、糖與飽和脂肪,多食用蔬果、堅果與其他健康食物。透過地中海飲食,可減輕體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也有助心臟與大腦健康,並可預防癌症。目前並沒有單一的地中海飲食方式,希臘人飲食方法有別於義大利人,也與法國與西班牙人不同,但都有許多共同原則,飲食注重豆類、堅果、橄欖油、香草與香料、起士和適量的優格與紅酒。排名第二是主要用以控制高血壓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其建議多吃蔬果、堅果、全榖、家禽、魚類與低脂肉製品,減少鹽分、紅肉、甜食與加糖飲料。它與地中海飲食相似,但建議減少兩項食物:全脂奶油(改吃低脂乳製品)與酒精飲料。營養師也建議,不吃零食與外賣,每周做2.5小時「強度中等」運動,如散步、爵士舞、園藝或普拉提。排名敬陪末座的是杜肯飲食法(Dukan diet),其重點是強調蛋白質而非計算卡路里。限制碳水化合物,迫使人體燃燒儲存的脂肪。但專家舉出杜肯飲食的缺點,認為這類飲食法的規則太繁重,也可能營養不足。
-
2020-01-09 科別.精神.身心
康復路不易 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也易罹糖尿病、高血壓
精神疾病康復路上,對患者與家屬來說都不容易。台北榮總去年發表一篇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四到五成。醫師表示因果關係仍待探究,但提醒患者與家屬要更注意生活作息、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台北榮總精神科與家醫科研究團隊運用全民健保資料庫資料,找出3135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另找出1萬2540名年齡與性別比例相當的對照組,後續長期觀察這兩群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形。經分析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兄弟姊妹罹病風險較高。比起對照組,思覺失調症患者手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三成九,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姊姊或妹妹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高出四成七。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蘇東平是研究成員之一。他表示,研究團隊推測,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思覺失調症與代謝症候群有基因上的連結。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受疾病影響出現失眠或作息失調,而患者與家屬住在同一屋簷下,可能發展出類似的生活習慣,導致家屬作息失調、代謝紊亂等情形增加,提升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蘇東平表示,精神疾病康復路上,對患者與家屬來說都不容易。除了提醒患者遵循醫囑穩定治療,也要提醒患者的家人更注意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規律運動,定期量測血糖、血壓、血脂的數值,以有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
2020-01-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檢查常備藥效期 藥品也要大掃除
農曆年節即將到來,在準備辦年貨,迎接家人團圓的時刻,也要多關心家人的用藥狀況,才能過個平安年。首先,新年大家都會大掃除,而家中的藥品其實也需要大掃除,請詳細檢視家中醫藥箱內常備藥品的效期,是否還在有效期限內,棉花、紗布是否已經泛黃而需更換。至於變質或過期的藥品,除了癌症藥品、管制藥品、抗生素、荷爾蒙製劑,一定得拿到醫院或社區藥局回收之外,其餘品項可直接如同一般垃圾,交給清潔隊,送至焚化爐處理即可。另外,過年期間,通常會吃些開心果、零食餅乾,或是年夜飯等高油、高鹽分的食物,除了可能增加血壓、血脂,另外也會提升高脂溶性藥物的吸收率,例如痤瘡藥(isotretinoin)、抗黴菌藥(griseofulvin)。高蛋白食物會影響藥品的吸收,像是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品(levodopa+benserazide)與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共服時,其療效會降低,所以建議還是要適量攝取這些食物,不要過量食用,以免干擾藥效。過年期間因為南來北往,全家團聚在一起,也需留意個人衛生禮儀,防範呼吸道疾病的傳播,一不小心感冒,千萬不要亂服藥,需先諮詢醫師、藥師的專業意見,並清楚告知相關病史,像是有攝護腺肥大的人,就避免使用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chlorpheniramine),以免排尿更加不順暢。總之,過年期間還是得按照醫師、藥師指示,按時服用個人慢性病的藥物,不隨意亂停藥,也盡量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方面也要秉持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才能有「鼠」不盡的健康財富,伴隨大家一整年。
-
2020-01-09 科別.腦部.神經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不少人有健忘的毛病,犯起健忘,輕則造成生活困擾,重則可能損及財產、甚而危及生命,絕對不可等閒視之。此外,失智症的某些徵兆與健忘相似,一個閃神不注意,會錯失治療先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葉伯壽表示, 「記憶減退」是許多人面臨的問題,部分的生理原因在於人類形成短暫記憶的主要大腦區域海馬迴(hippocampus),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萎縮,有研究顯示,在年過50歲之後,海馬迴以每年1%至2%體積的速度逐漸萎縮。健忘除了生理性結構的原因影響之外,若是記憶時頻率和強度不夠、專注力不集中,也很容易發生。葉伯壽表示,嚴格說起來,大多數的健忘只能算是「現象」,稱不上是疾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樣的症頭,不過要注意的是,失智症的部分初期症狀與健忘有點相似。腦部記憶功能的好壞,與腦細胞的健康、所獲取的養分,以及是否得到適當休息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因此,經常熬夜的夜貓族、菸酒不離手或吸毒、心情常常很憂鬱、不喜歡與人互動、壓力大到受不了等狀況,都可能讓腦部功能退化,被健忘找上門。1、熬夜或常常失眠:腦袋瓜像電腦一樣,會利用夜間睡眠這段沒有外來資訊輸入(input)的時間,把白天發生的事件整理歸納,資訊不凌亂,隔天醒來時,會覺得頭腦清新、想事件變得更有條理,記性也會比較好。經常熬夜的夜貓族或是長期被失眠所擾的人,無法利用夜間休息,不利於腦袋的重整,當然會減損記憶功能。2、吃太多甜食:攝取太多甜食可能讓人變得健忘。根據一則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月刊的研究指出,血糖濃度太高,比較可能造成記憶問題。研究以141名平均年齡63歲的長者為對象,研究對象都沒有罹患糖尿病、也非糖尿病前期,測試結果發現,血糖濃度較低的受試者,記憶測驗成績較高,至於血糖濃度高的受試者,在聽到15個單字後才過半小時,就想不起來。3、抽菸、酗酒:抽菸和酗酒都會破壞心血管的健康,而心血管的健康與腦細胞的健康密不可分,健康的血管會輸送足夠的血氧到腦部,讓腦細胞變得較為活躍,記憶力也會變好。老菸槍和長期酗酒的人,動脈血管容易硬化,容易成為健忘一族。如果只是偶爾小酌,則不會影響健康。抽菸也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4、三高和肥胖:中年人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另有研究顯示,中年時期肥胖者(BMI> 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介於25、30之間)則升高2倍。容易健忘的人雖然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但有三高或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的患者,因為心血管健康的問題,也會連帶影響記憶。5、飲食不均衡:腦細胞跟身體所有的細胞一樣,都需要均衡飲食,才能保持或是提高健康程度。如果長期偏食,或太偏重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的不健康飲食,將會傷害腦細胞的健康,使記憶力衰退;另有研究發現,若維生素B12攝取不足,也容易出現記憶力欠佳的症狀。6、憂鬱或不喜歡社交:研究顯示,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的2倍。憂鬱症患者或不喜歡社交生活的人,因為與外界的溝通聯繫減少,腦部的刺激不足,可能產生健忘的情形。7、缺乏運動:運動是腦部各區域的協調表現,運動時腦細胞需要充足的氧氣,幫助精密的組織、迴路運作更加順暢。8、經常心猿意馬:現代人的事情太多,經常分心,也會影響腦力。例如學生上課時一邊聽課、一隻耳朵掛著耳機聽音樂、手還忙著滑手機或平板電腦,這樣聽得進去老師說什麼嗎?同樣的,也有上班族一心多用,邊開會邊上臉書,如此當然對上司交待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影響工作表現。9、更年期:有研究發現,女性更年期的症狀,容易導致記憶力不佳,尤其是熱潮紅的症狀越嚴重,身體不適,就會影響記憶力。10、壓力大:壓力會使心情煩躁、影響專注力,同時會讓身體的內分泌及自律神經失調,讓腦部變得更加疲累、忘東忘西。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一轉身就忘了剛才要做什麼? 5情況都會讓記憶力衰退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哈佛研究實證有9大功效 醫師:健康長壽的關鍵是這個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作者高橋弘】病從口入,但植化素具有「抗病」功效植化素在近幾年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它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紫外線和蟲害侵擾,自行生成的天然成分。只有植物才能生成植化素,因此動物唯有吃植物,才能攝取到植化素。過去我們學習的都是以五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脂質、維他命、礦物質)為主的營養學,繼食物纖維被稱為第六營養素之後,也有人將植化素稱為第七營養素。不過,這種稱呼方式是錯誤的。因為植化素與五大營養素不同,它既不是構成身體的成分,也無法創造熱量。儘管如此,植化素仍具有可媲美五大營養素的重要功能。人類攝取食物主要是為了發揮以下機能及作用:❶帶來營養:五大營養素負責構成身體各部位,創造維持生命的熱量。❷個人喜好:個人喜好指的是美味、香味等,讓人享受飲食的機能。五大營養素與植化素都能發揮這項機能,食物的顏色、香氣、苦味與澀味來自於植化素。❸預防生活習慣病: 因飲食導致的疾病,也能透過飲食預防與治療。這是唯有植化素才能發揮的重要功效。五大營養素是人體必需營養素,同時也是罹病原因。舉例來說,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肥胖與糖尿病;攝取過量脂質會引發高血脂症;攝取過量鹽分會形成高血壓。另一方面,植化素有助於預防疾病,其功能廣泛多樣,有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力,有些則能提升免疫力、預防血管老化、預防癌症、抑制過敏症狀、養顏美容、促進眼睛健康等。想要預防現代人常見的生活習慣病,度過健康且長壽的人生,關鍵就在「植化素」。哈佛大學研究實證,「蔬菜湯」可達到九大功效!我長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研究癌症與免疫功能,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許多論文。綜合長期以來的研究結果,誕生出「常備抗癌蔬菜湯」。來我醫院求診的病患,我也鼓勵他們喝「常備抗癌蔬菜湯」治療疾病。簡單來說,「常備抗癌蔬菜湯」有如下的作用:❶抗氧化:消除活性氧高麗菜與南瓜的維他命C、南瓜的維他命E、洋蔥的異蒜氨酸與槲皮素、胡蘿蔔與南瓜的α–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都具有可消除活性氧的抗氧化作用。❷解毒:去除體內毒素高麗菜的芐基異硫氰酸酯可增加肝臟的解毒酵素,去除有害物質與致癌物質的毒素。此外,高麗菜、洋蔥與胡蘿蔔內含的食物纖維可調整腸內細菌,促進排便,發揮解毒作用,消除有害物質與致癌物質的威脅。❸增強免疫力舉例來說,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可活化NK細胞、T細胞與巨噬細胞,提升免疫力。此外,β–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成維他命A,強化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高麗菜、南瓜富含維他命C,可促進干擾素的分泌,增強免疫力。❹抑制過敏與發炎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和南瓜含有的α–生育醇可發揮共同作用,抑制IgE 抗體(IgE 是過敏反應的起因),預防過敏體質。此外,洋蔥內的槲皮素亦可抑制生成IgE 抗體,減緩過敏反應;抑制細胞激素與前列腺素之生成,消除發炎症狀。❺淨化血液與預防動脈硬化高麗菜的芐基異硫氰酸酯與洋蔥的槲皮素,具有淨化血液作用,可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梗塞。胡蘿蔔與南瓜的β–胡蘿蔔素可避免壞膽固醇氧化,預防動脈硬化。❻有效降血壓「常備抗癌蔬菜湯」富含鉀,鉀可將鹽分從腎臟中排出。此外,湯品含有大量食物纖維,可避免鹽分吸收,改善血壓,再加上蔬菜湯並未加鹽,也能達成減鹽目標。❼改善肥胖、高血糖及高血脂症蔬菜湯富含食物纖維,飯前喝可阻礙糖分和膽固醇吸收,改善三高。❽改善腸胃狀態蔬菜湯富含食物纖維,可促進排便,保護胃部黏膜。❾防癌作用富含植化素的湯品可發揮以下四大功效,預防癌症:1.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消除傷害基因的活性氧維他命C(高麗菜、南瓜):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異蒜氨酸、槲皮素(洋蔥):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α– 胡蘿蔔素(胡蘿蔔):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β– 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發揮抗氧化作用,保護基因。2.去除並排出致癌物質芐基異硫氰酸酯(高麗菜):促進解毒酵素生成,去除致癌物質毒性。食物纖維(高麗菜、洋蔥、胡蘿蔔):促進排出有害物質。3.增強免疫力與抑制炎症β– 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活化NK 細胞及T 細胞。槲皮素(洋蔥):抑制發炎,消除罹癌病因。4.抑制癌症芐基異硫氰酸酯(高麗菜):誘導癌細胞自然死亡(細胞凋亡)。槲皮素(洋蔥):直接抑制癌細胞增生。「常備抗癌蔬菜湯」最棒的優點在於取得方便,並使用隨處可見的蔬菜,就能攝取具有驚人作用的機能性成分「植化素」。各位不妨立刻在家烹煮,體驗植化素的神奇力量吧!
-
2020-01-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避孕藥可以豐胸?食藥署提醒可能會引發血栓風險
許多女性想要擁有豐滿圓潤的胸型,而去做豐胸手術,或是到處探聽豐胸秘方,舉凡青木瓜燉排骨、喝豆漿等,甚至有傳言「吃避孕藥」可以豐胸。但是食藥署提醒,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引發血栓風險,使用前須經醫生診斷確認,才可開立處方。食藥署在「闢謠專區」提到,月經周期,因為雌激素及黃體素濃度發生變化,會使乳房感到充血,可能導致乳房組織發生變化。由於許多避孕藥含有相同的激素,在開始服用時可以刺激乳房,因此讓人有豐胸的錯覺。但是,胸部尺寸的增加通常有限,且服用避孕藥後的幾個月後,乳房就會恢復到原來的尺寸。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則表示,乳房腫脹是避孕藥的副作用而非功效,常見的副作用還有噁心、嘔吐感、頭痛、血壓升高等,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郭安妮也表示,避孕藥除了有避孕的效果,臨床上通常也會用來調整經期,像是多囊性卵巢、慢性不排卵的女性,便可透過避孕藥讓月經變得較為規律。但是食藥署提醒,有血栓風險,體重過重、肝腎功能不佳、有血栓及中風病史、偏頭痛、糖尿病、超過 35 歲且有吸煙習慣、凝血因子異常、懷孕中及哺餵母乳中的婦女不建議使用,口服避孕藥在我國是被列為處方藥管理,使用前須經醫生診斷確認,開立處方。
-
2020-01-08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老年人發生中風,多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引起,年輕型中風的發生原因比較不同,例如因為血液凝固不正常容易有血栓及先天血管異常,或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血管較容易剝離或破裂。但是現在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是因為罹患高血壓等慢性病而不自知,一直未注意血壓、血糖與血脂肪的控制,還有更多數的人是因為平時運動少、飲食作息不正常、抽菸、酗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養」成的。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陳威宏醫師表示,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中風都是年紀大的人才會發生,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近年來中風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一般認為45歲以前發生中風就屬於年輕型中風,目前年輕型的中風已占中風人數的5%~10%,且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事實上,中風的發生亦有部分與疾病有關,無論是老年人或是年輕型的中風,都會面臨疾病引發中風的威脅,哪些疾病會引發中風呢?1、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容易使得血管的內壁受損,導致膽固醇的堆積,進而加速血管的硬化,同時也容易擠破血管,增加腦出血的危險,在影響中風的「三高」因素中,又以高血壓的影響最為主要,堪稱是元凶,罹患高血壓的中風風險是沒有高血壓者的3~5倍。2、高血脂:血脂中的高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偏高,會導致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其不僅會讓血管壁變得狹窄,一旦血管壁有斑塊掉下來,就會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腦血管、引發腦中風,尤其高膽固醇中風風險為正常者的1.8~2.6倍。 3、心臟病:罹患心臟瓣膜疾病的患者,容易在心臟形成血栓,一旦阻塞住腦部血管,就會引發中風,特別是引發心房纖維顫動(心律不整)時,中風風險更高,其中風風險為未發生心房纖維顫動者的5~17倍,相當驚人。4、糖尿病:糖尿病容易使得血管壁增厚及硬化,血管容易因而阻塞或是形成血栓剝落,進而引發中風,有糖尿病者引發中風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2~3倍。5、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主要是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或形成血栓剝落,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其引發腦中風的風險是沒有頸動脈狹窄者的2倍。延伸閱讀: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
2020-01-08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嗑鍋不怕胖 營養師傳授6招聰明吃
歲末年終,天氣逐漸轉冷,與親朋好友邀約聚餐,首選總是熱呼呼的「火鍋」,舉凡麻辣鍋、養生鍋、牛奶鍋、羊肉爐、薑母鴨、酸菜白肉鍋等各有支持者,若加上各種美味食材,更添爽度!許多人誤以為鍋類是較為健康的聚餐選擇,殊不知,一頓溫暖火鍋下肚,就同時把大量卡路里吃進去。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一份涮涮鍋熱量約825~1018大卡,火鍋吃到飽甚至高達3000~4000大卡,非常驚人。在冬季瘋狂吃鍋的下場是:攝取驚人熱量,造成肥胖問題!雖如此,並非只能遠離鍋物才能維持良好體態,而是稍微調整飲食方式,從湯底、主食、主菜、火鍋配料、醬料、飲食順序下手,就能享受美食又吃的健康。潘富子分享,聰明吃火鍋的6招式,只要掌握這些技巧,就能開心吃鍋不怕胖。聰明吃1 湯底別貪濃郁 忠於原味最好潘富子指出,從一開始選擇湯底,卡路里的數字高低就是天壤之別。挑選原味,或蔬果風味較佳,如柴魚昆布、番茄、大骨高湯等湯底。以一般湯底份量為1200ml來說,柴魚昆布鍋湯底僅30大卡,國人最喜愛的麻辣火鍋光是湯底就有1600大卡,差距驚人。聰明吃2 主食聰明選擇 高纖維是優選潘富子提醒,店家大部分都會提供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等澱粉類食材為主食選項,以冬粉為例,1把熱量雖然只有70大卡,但入鍋後吸收湯汁,卡路里也隨之增加了不少。建議以南瓜、地瓜、芋頭、玉米、五穀飯等膳食纖維較高的全穀雜糧類做為主食,除了可降低熱量攝取,又能藉由高纖維增加飽足感,減少過量攝食的機率。聰明吃3 主菜挑選小心 油滋滋的肥肉建議以海鮮、雞肉做為優先選擇,如蛤蠣、鯛魚片、雞肉片、花枝、蝦子等,潘富子進一步解釋,選擇優先順序為魚>雞>豬>牛,怕胖的人切記避免選擇五花肉。雖然五花肉幼嫩滑口超級美味,但五花肉來自豬或牛的腹部區塊,脂肪含量偏高,1盤五花肉油脂含量動輒600大卡以上,可說是減重計畫的隱形殺手。聰明吃 4 從火鍋配料下手 天然蔬果尚好火鍋的高熱量來源,各種加工火鍋料也是元兇,如魚餃、蛋餃、貢丸、爆漿小丸子、水晶餃、麻吉燒等。潘富子說,丸類火鍋料的鈉含量及油脂大多偏高,以1顆貢丸來說,熱量就有49大卡,鈉含量含116毫克,若長期鈉(鹽分)攝取過多,可能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疾病等風險。可利用多攝取天然蔬果及菇類,如高麗菜、白菜、木耳、杏鮑菇、香菇、金針菇、玉米筍、山茼蒿等,來取代加工火鍋料。潘富子提醒,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幫助膽固醇代謝,增加飽足感,降低大吃大喝機率。聰明吃 5 酌量蔥花蘿蔔泥沾醬 小心高油脂醬料醬料當然是能不吃就不吃,若覺得沒沾醬少一味,潘富子建議,可用青蔥、洋蔥、白蘿蔔泥、蒜末、辣椒、薄鹽醬油、白醋搭配成醬料酌量沾取,可添加食物風味,又可增加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攝取。而常見的沙茶醬屬高油脂沾醬,只要一大匙熱量就有167大卡,除此之外,芝麻醬、豆乳醬等高油脂醬料也盡量減少沾取。。聰明吃 6 注意飲食順序 增加飽腹感攝食順序為:蔬菜→主菜→主食類→其他火鍋配料。潘富子表示,先放入蔬菜烹煮,建議別煮太久,才能保留蔬菜鮮脆口感,還可避免營養流失;再放入海鮮、肉類等主菜入鍋,煮完後記得要將浮在湯面上的油脂撈除,可避免其他食材吸附到湯汁中的油脂,將這些油脂吃下肚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最後,再吃澱粉類的主食,若胃還有空間,才酌量攝取火鍋配料。潘富子提醒,平日飲食除了注意熱量外,也要同時注意鈉含量攝取是否過多,因為兩者不只會造成肥胖,還可能增加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
-
2020-01-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有便祕困擾 問題可能在藥
「醫師,我不用力,就很難排便。」便祕是國人常見的困擾,通常和纖維素、水分攝取不足,還有運動量不夠有關,但便祕也可能是因為服藥引起。一旦出現便祕,除了多喝水和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就診時主動與醫師提及自己就醫和用藥史,也有助改善便祕。便祕原因很多,大部分因為腸胃蠕動不佳,糞便在腸道裡積存太久,水分被吸收太多,變得太乾太硬難以排出。也可能是纖維素攝取太少導致糞便量不足,讓腸壁壓力受器受到張力性刺激,而無法解便。社區藥師鄭文柏表示,進行藥事照護服務時,接觸過不少因服藥而便祕的個案,而這些患者就因此自行買強效浣腸劑、軟便劑等,沒有排除造成便祕的根本原因,反而陷入惡性循環。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唐如意表示,臨床常見可能影響排便藥物包括降血壓藥、胃藥、鴉片類鎮痛劑、抗憂鬱劑及刺激性瀉劑等。一、降血壓藥:含利尿劑(diuretics)成分的降血壓藥,可讓體內水分排出,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進而影響排便。另外,有些降血壓藥中具降低交感神經的clonidine,會限制消化液分泌、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也會減少腸道蠕動能力。二、胃藥:胃藥中的制酸劑主要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制酸劑常見的成分為鎂、鈣或鋁化合物,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乾硬,排出困難。三、鴉片類鎮痛劑: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欲望。雖然鴉片類鎮痛劑民眾平時不容易自行購買,但有一些止咳藥水含有類似成分,也需要注意。四、抗組織胺:抗組織胺是過敏和感冒常使用的成分,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可能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造成排便困難。五、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CA)、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SNRIs)等,可能導致腸液不足和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使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延長,而造成便祕。六、刺激性瀉劑:如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可刺激大腸壁治療便祕,但若排便不順就自行服用,長期容易造成依賴,使結腸張力減弱,反而讓排便更不順。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民眾通常不會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樣的藥物,最好的方式是就醫時,盡可能告知自己的生活型態,包括解便頻率及平時飲食與運動習慣,醫師據此再追問手術史,術後腸沾黏也可能引起便祕,另外,醫師可透過雲端藥歷查詢用藥史。黃任嫻表示,若因為用藥導致便祕,除了開立軟便藥物,也會請患者和原科別醫師討論是否可更換藥物。鄭文柏則表示,若發現便祕,最好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切勿自行停藥。唐如意表示,用藥後發現大便變得乾硬,可多喝水,或是食用纖維質較高的葉菜類、木耳、燕麥和蘋果等,有助於排便。另外,運動時腸胃也會跟著動,唐如意建議,因此也可健走、慢跑,或快走時按摩肚子,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改善便祕方法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多運動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資料來源╱黃任嫻、藥害救濟基金會 製表╱楊雅棠)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7 新聞.健康知識+
睡太飽也可能容易中風!記住午晚睡2個上限值
眾所周知,睡眠對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減少睡眠時間簡直是在拿生命開玩笑。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多睡一點就會對身體有好處呢?答案當然不是。2019年12月11日,發表在頂刊雜誌《Neurology》上的一項重磅研究顯示:如果晚上睡覺時間超過9個小時,午休時間超過90分鐘,將面臨更高的中風風險。也就是說你睡的“太充足”了也會對身體不利。 9個小時,90分鐘,記住2個上限值其實以往就有研究表明,睡眠時間長短與中風呈J型或U型曲線,表明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這個研究為我們又補充了一個證據,並明確告訴我們睡多久算睡眠時間過長。研究人員一共採納了31,750 名東風汽車公司(DMC)退休員工(13,996 名男性和17,754 名女性),冠心病、中風和癌症患者已經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都沒有中風病史或其他重大健康問題。研究者根據參與者晚上睡覺時長將他們分為5組,睡覺時長劃定的界限為小於6小時、6~7小時、7~8小時、8~9小時、9小時以上。在這個研究中,研究人員順帶一起研究了午睡時長與中風的關係,午休時長劃定的界限為:0 、 1–30、31–60、61–90 或> 90分鐘。 研究人員張曉敏教授說道,午睡在中國很普遍,據調查88%的中國人都有午睡習慣,午睡時間超過90分鐘的人群比例達到8%,而每晚睡覺達到9小時或更多的人群高達24 %。經過6年的隨訪,診斷出1557例中風病例,診斷標準為基於臨床症狀和CT或MRI影像學檢查。研究人員分析得出:與7至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尾牙聚餐怎麼吃? 醫師傳授三招「三高」不上門
農曆年關將近,尾牙及年終聚餐一攤接一攤,一名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的50多歲男子,在尾牙上大吃大喝後,突感到胸悶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原本穩定控制中的血壓飆高,飯後血糖也高達300mg/dl以上。醫師提醒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應慎進食,因為血糖血脂急遽上升,發生心肌梗塞風險將大幅提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李宇力說,國外研究調查顯示,在天冷氣候下,人體血管原本已有較大壓力,有三高的患者遇到需聚餐的場合,可能偶爾想放縱一下口腹之慾,卻攝取過多醣分、油脂不自覺,血糖、血脂急遽上升,嚴重者將導致急性心肌梗塞。李宇力表示,每逢年底公司尾牙、朋友聚會多,動輒大魚大肉,重口味的食物多含高鹽,會使血壓升高;精緻或過度加工的食品,也含有過多飽和脂肪酸,大口大口吃下肚,易造成膽固醇過高,而勾芡的羹湯或濃湯雖然美味,喝多了也易造成醣分攝取過多。由於血糖、血壓及血脂三者息息相關,李宇力提出「聚餐三招抗三高」,第一招: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才吃主食,減少攝取較高油脂及醣分機會;第二招:少吃零嘴、加工食品、濃湯及勾芡的湯;第三招:多走動、聚會時多聊天,避免狼吞虎嚥。
-
2020-01-06 科別.呼吸胸腔
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胸腔科醫師解答11個可能禍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事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延伸閱讀: 酷酷嗽吃喉糖能緩解? 10種天然止咳食材報你知 有氣喘不能吃冰? 沒那麼嚴重!把握4原則就能吃
-
2020-01-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降血糖又減重 一藥雙效受矚目憂濫用
糖尿病和肥胖時常如影隨形,在韓國爆紅的「減肥筆」原本是糖尿病藥物,專科醫師不建議一般人為減肥任意以身試藥,但希望糖尿病患減重,因為減重10%就有機會逆轉糖尿病。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日前在韓國釜山舉行,展場攤位最醒目的糖尿病藥物開發了減重用途,一款筆針注射,另一款口服。已傳出台灣民眾找韓國代購,期望扎針就能抑制食慾減少饑餓感,也有人怕吃完尾牙聚餐胖一圈,事先準備口服藥,相信從尿中排糖可避免吃進太多熱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指出,除非是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減重用途,否則民眾在不知道肝腎功能與潛在疾病等身體情況下,自做聰明把糖尿病藥當成減肥藥,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怕憑感覺減肥,去的不是脂肪。」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分析,在減重門診看過維生素B1不足的「水腫肥」、睡眠呼吸中止症以致血氧下降而致新陳代謝率打折的「缺氧肥」、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節能肥」等,都不是降血糖藥物能夠全部處理。不過,減重確實有助於逆轉糖尿病,莊武龍指出,英國針對40歲以上過重民眾的篩檢研究分析,無症狀或前期糖尿病患在篩檢確診後若能減重10%,未來5年有很高的機率不必使用糖尿病藥物,愈晚發現糖尿病、愈慢開始減重,則需要減重15%、20%才有機會改善病情、減少藥量。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向中央社記者強調,減重10%就能改善糖尿病,有的病患來減重就是因為聽說「減肥,糖尿病就會好」,也有人血糖、血壓、血脂三高,害怕併發症而進了減重門診,一併處理超重及脂肪肝。在蕭敦仁的減重門診病患中,糖尿病與肥胖共病有4種情形:確診糖尿病、已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的糖尿病前期、血糖異常但無症狀而不自知、使用多種高劑量藥物仍糖尿病控制不佳被轉介來減重。其中有一名身高175公分的台商在小中風後決心減重,花了近2年從90公斤減到80公斤,糖化血色素從9.9%降到5.7%,逆轉回到糖尿病前期(5.7%-6.4%),控糖藥物每天只需吃1種。蕭敦仁鼓勵這名台商再減個3到5公斤,讓糖化血色素降到5.5%以下正常範圍,就不用吃糖尿病藥物。「黃種人要是體重過重,更容易第二型罹糖尿病」,蕭敦仁強調,比起高頭大馬的歐美白種人,黃種人的腿骨較短、骨架較小,對體重超標的容忍度較低,一旦發胖,胰島細胞的負擔特別重,體重愈重也就愈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他認為,肝腸胃腸科醫師會提醒脂肪肝病人減重,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關注到糖尿病與肥胖共病且有時共通用藥,肥胖研究學會也將脂肪肝與糖尿病做為醫師繼續教育重點,相信隨著更多對抗肥胖的武器問世,會促使更多領域的醫師一起協助病人對抗肥胖。
-
2020-01-06 養生.聰明飲食
科學實證能抗病 哈佛醫師教你喝「常備抗癌湯」養生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作者高橋弘】攝取植化素,是打造健康的第一步富含植化素的「常備抗癌蔬菜湯」擁有許多功效,且經過科學實證,並得到許多實踐者證實其功效,是確實有效的健康法。「常備抗癌蔬菜湯」是最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養生法,有助於逐漸改善因生活習慣病而長年損壞的身體。最棒的是,身體健康的人也能透過「常備抗癌蔬菜湯」,預防生活習慣病。將「常備抗癌蔬菜湯」融入日常生活中,養成每天食用的習慣,就能吸收植化素,為身體帶來助益。我們很難長期維持嚴格的飲食控制,不容易真正改善飲食生活。但若是在日常飲食中,搭配一道富含植化素的蔬菜料理或湯品,就能輕鬆維持健康習慣。此外,植化素分成水溶性與脂溶性,有些成分耐熱,有些成分無法高溫烹煮,因此調理時除了煮湯,不妨嘗試各種料理方法,如沙拉、蒸蔬菜、烤蔬菜、蔬菜汁等。如此一來不只可充分攝取有效成分,也能盡情享受美味料理。當媒體報導「吃某項食材可抗癌」時,第二天超市裡的該食材就會被一掃而空,這樣的情形時有所聞。不過,若從人類的生理機制思考,不可能只有特定食材或營養素對人體有效,因此以適合的方式調理各種食材與養分,均衡且長期攝取,才能發揮食材擁有的「自然力量」。在日常飲食中注重植化素的攝取,就能逐漸調整免疫力,改善許多身體的不適症狀。無論是擔心生活習慣病的患者或想保持身體健康的人,只要養成充分攝取植化素的飲食習慣,即可維持健康。露天種植的蔬菜,內含的植化素最多各位只要到住家附近的傳統菜攤、超市,購買全年都能買到的蔬菜,就能烹煮前頁介紹的「常備抗癌蔬菜湯」。蔬菜外皮、種子、湯汁等過去做菜時丟棄的部分,其實皆富含植化素。胡蘿蔔、白蘿蔔等根莖類蔬菜的葉子部分,也含有大量的植化素,各位曾經吃過胡蘿蔔與白蘿蔔的葉子嗎?無須刻意調理,只要丟進湯裡燉煮即可。因此,蔬菜一定要物盡其用,不要丟掉任何部位。食用完整蔬菜不只提高營養價值,也能減少廚餘,是最環保的做法。換句話說,不僅經濟實惠,還能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最近市面上也推出許多使用溫室、塑膠棚,或利用人工照明栽種的蔬菜,這些蔬菜也能烹煮成「常備抗癌蔬菜湯」。我將在之後的章節詳述,為什麼植化素是植物才有的機能性成分,但在此先稍微說明,植物所處的環境相當嚴酷,包括受到紫外線強烈曝曬、昆蟲侵襲等,植化素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而在體內生成的防禦元素。有鑑於此,到菜攤或超市購買蔬菜時,不妨詢問店員這些蔬菜採用何種方式栽培。在受到人工控制、毫無任何危害的環境中栽種出來的蔬菜,內含的植化素不多,這一點請務必謹記在心。建議購買雖然賣相不佳,但充分曝曬在陽光下,果實與葉子也被蟲吃過的蔬菜。最理想的就是「露地蔬菜」,亦即在露天農地栽培的蔬菜。可以確定的是,露地蔬菜含有大量植化素。雖然自己種無農業栽培的蔬菜需花費更多心力照顧,但比起購買市售蔬菜更令人安心,可煮出富含植化素的湯品。每天攝取大量植化素,不只能提升免疫力,還能強化五感,讓人重新體會到大自然的豐富性,或許還能改變你對於世界的看法。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富含植化素的「常備抗癌蔬菜湯」,就是蘊藏無限潛力的「奇蹟健康湯」。水果連皮吃,可攝取更多植化素本書內容以蔬菜內含的植化素為主,事實上,水果也富含植化素。根據某項調查結果,富含多酚(植化素的一種)的水果,依含量分別為「奇異果」、「香蕉」、「葡萄柚」、「芒果」、「葡萄」、「柳橙」、「木瓜」、「鳳梨」。這些都是日常可見的水果,大多來自熱帶地區。這是因為熱帶地區的紫外線比寒帶地區強烈,水果為了保護自己,必須製造大量多酚,發揮抗氧化作用。奇異果的果肉味道酸甜,事實上,果皮的多酚含量比果肉多,幾乎高出一倍。有鑑於此,建議各位不妨連皮吃奇異果。根據老鼠實驗的研究結果,奇異果具有增加免疫細胞的作用,且功效僅次於香蕉與蘋果。以增加免疫細胞數量的功效而言,香蕉的表現相當出色。丁香油酚是成熟香蕉的香氣來源,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功效。根據一項以人類為對象的免疫學調查,實驗小組將受試者分成吃香蕉與不吃香蕉兩組,結果發現吃香蕉的那一組,罹患直腸癌與結腸癌的機率,比不吃香蕉的那一組低百分之七十二。此外,蜜柑(橘子)是日本人最常吃的水果,可說是「暖爐桌必備良伴」。日本原產的溫州蜜柑富含β–隱黃質(植化素的一種),具有高度抗氧化力與抗癌功效,還能降低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的風險。橘子皮內側的白色部分也含有植化素,稱為「橙皮苷」,可抗過敏、抗病毒、強化血管、改善血流,因此最好連橘子皮一起吃(編按:在網路上搜尋,即可找到許多橘子皮的料理法,例如將橘子皮切細條、果肉切丁,可一起煮成果醬)。除了每餐搭配「常備抗癌蔬菜湯」,飯後點心可選擇富含植化素的水果,讓我們的生活更健康充實。
-
2020-01-05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什麼耳鳴同時會偏頭痛?醫師:引起耳鳴有4個原因
在門診實務中,大約有十分之一耳鳴患者,會同時罹患偏頭痛。這些患者,有的耳鳴是出現在頭痛發作前,有的是在頭痛發作後,有的會消失,有的卻持續不減,甚至愈來愈嚴重。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很多耳鳴病因跟偏頭痛有關,這是為什麼呢?偏頭痛發作時的機轉主因為中樞神經細胞膜上的鈣離子通道發生了障礙,一旦有壓力、感冒、睡眠周期改變或身體激素變化(例如月經來潮時),腦幹中某條神經元出現電位波動,就像平靜水面起了漣漪,開始向四周神經元傳遞。依序向上通過橋腦、中腦和大腦,最後某一邊的大腦動脈會因神經性發炎而擴張,出現疼痛。在這過程中,若影響到聽覺神經系統,就會出現耳鳴。原因一:干擾聽覺神經路徑當電位波動影響到腦幹中的聽覺神經路徑時,患者不僅會聽覺過敏,還會聽見彷如身處密閉地下室時,所聽見的環境聲響。這種耳鳴沒有固定頻率或方位,頂多持續幾個小時,最多一日,大多隨著頭痛緩解而消失,原因二:造成耳咽管功能不良或中耳炎倘若電位波動影響到舌咽神經核及三叉神經核,干擾這些神經核對於耳咽管開關(提顎張肌和顎環張肌)的控制,衍生耳咽管功能不良,中耳負壓,續發中耳積液。或者,電位波動順著舌咽神經或迷走神經,傳進中耳腔,神經炎性反應使黏膜和耳膜的微血管擴張,分泌增加,引起傳導性聽力障礙。這種耳鳴較為低頻,會持續好幾天。原因三:間接引起耳蝸水腫偏頭痛發作到巔峰時,腦部會釋放出一種炎性物質-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GRP),倘若循環到內耳,造成耳蝸水腫,傷害聽毛細胞群,特別是高頻處,使它們無法一起隨著聲響、柔順且整齊劃一地擺動,所啟動的聲音訊號就無法同時傳進大腦,就會被解讀成「迴音陣陣」,這種耳鳴會持續好幾周。原因四:直接使耳蝸動脈痙攣倘若電位波動順著神經,直接影響耳蝸動脈,引起痙攣,造成耳蝸及聽神經缺血,儼然「耳中風」。這種「缺血性耳鳴」往往會合併嚴重的聽障,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甚至永遠無法緩解;偏頭痛每發作一次,耳鳴及聽障就加重一次。偏頭痛所引起耳鳴其實不算少見,治療時,一定要先設法讓偏頭痛發作減少,甚至不要發作。最好能在頭痛即將發作時,即時服用神經傳導物質受器調節劑,使頭痛發作稍停,再搭配口服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預防中耳炎或耳蝸水腫,保住聽覺。但若是「耳蝸動脈痙攣」者,就要搭配抗血小板劑,還要好好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規律用藥,避免永久性或嚴重的耳聾。最後,奉勸病患若是偏頭痛發作又有耳鳴,宜正確就醫找出病因。
-
2020-01-03 養生.抗老養生
人真的會「一下子變老」!抗衰老抓住3個變速點
衰老是人體自然的生理過程,但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人會覺得自己突然“一下子變老了”。這不是你的錯覺,最近一項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衰老雖然持續進行,但並非勻速發展;人體衰老有3個變速檔,分別是34歲、60歲和78歲。為什麼在這三個年齡,人會“突然變老”?《生命時報》邀請多位專家,詳細解讀這些年齡需要重點關注的健康問題。3個年齡,人會一下子變老美國斯坦福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分析了4263名18~95歲受試者的血漿數據,測定約3000種不同蛋白質的水平後發現:蛋白質水平總體保持相對穩定,但在34歲、60歲和78歲三個年齡,多種蛋白質的讀數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人員解釋,這些蛋白質水平的變化不僅是人體衰老的特徵,更可能是衰老的原因。“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我們有望通過血液測試,以分子水平衡量人的衰老程度。”領導這項研究的托尼•維斯-科雷教授表示:“我們對年齡了解得越多,能干預的就越多。未來,我們有可能確切知道什麼飲食和行為習慣有助延壽,從而幫助人們避免罹患各種疾病。”34歲:健康從巔峰轉向下坡人體衰老和疾病是細胞損傷或死亡引起的整體變化。早在1925年,美國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就提出:“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鈕文異表示,青年人雖然正處於年富力強、身心相對成熟穩定的階段,但人體內細胞數和細胞內的水分開始不斷減少,這是機體衰老的第一個轉折點。劉德泉提到,34歲左右的人群大多處於家庭負擔重、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複雜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身心健康,這些外部因素與研究中提到的體內蛋白質讀數驟變互為因果關係。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專家認為,30多歲的人應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的健康狀況。記憶力、協調性變差30歲後,大腦血液循環減慢,血流量減少,腦內神經細胞數量逐步減少,從而影響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骨質開始流失人體肌肉量在25~30歲達到峰值,而後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進而影響機體代謝速率,35歲左右,骨質開始流失。肺活量緩慢下降30歲開始,心臟的心室壁和心瓣膜會逐漸增厚,心臟傳導系統開始衰老。與此同時,肺活量也開始緩慢下降。更易出現心理問題楊萍表示,34歲左右的人群,因壓力、責任感的增加容易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劉德泉提醒,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一些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越來越多發生於中青年人群,同時,長期疲勞的狀態也增加了患慢性疲勞綜合徵、肥胖症的風險。60歲:各項機能步入老年60歲左右,人正處於更年期的末期,又面臨退休這一生活狀態的改變,這些因素共同導致衰老速度加快。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劉德泉表示,這個年齡段應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心臟逐漸衰老60歲左右,心臟每搏輸出量(指一次心搏,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較20歲時減少30%~40%,心臟傳導系統持續衰老,易導致機體供血不足和代償失調等問題。消化功能衰退消化方面,60歲左右,口腔、食道、胃腸功能逐漸衰退,胰腺由於脂質浸潤及腺體細胞的萎縮,導致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活性減退,消化功能下降,胃腸道疾病風險隨之增大。免疫功能降低內分泌系統衰老主要體現在各種激素水平及靶器官對它的敏感性上。《衰老》雜誌發表的一項歷時十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T淋巴細胞總數不斷減少,免疫功能隨之降低,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心理逐漸出現落差在心理上,60歲左右的人群由於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和退休造成的社會職能改變,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也會加速衰老。楊萍還提到,超過半數的60歲以上人群都有對自身健康的擔憂和不安全感,從而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更易導致情緒不穩、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78歲:系統、臟器快速衰老78歲左右,人體各項機能都進入快速衰老階段,神經、泌尿、呼吸、循環等各系統,以及認知和心理都出現明顯變化。重點關注:全身心變遲鈍、記憶力下降神經系統方面,老年人腦細胞數量及突觸連接減少,腦血流量減小,導致記憶力下降、易疲勞、對外界反應遲鈍等問題。泌尿系統功能減弱泌尿系統方面,腎動脈硬化、腎血流量減小,會導致腎功能減退。老年男性常伴有前列腺增生,有尿頻、尿急、尿不盡感;老年女性因盆底括約肌鬆弛,多會出現尿失禁症狀。呼吸肌力量衰退老年人會出現呼吸肌力量減退、氣管鈣化等問題,導致氣道阻力增加、肺通氣及肺換氣功能減退。隨著纖毛運動減弱,老年人的排痰能力也逐漸下降。身體循環變差循環系統方面,78歲左右人群心室壁增厚,外周動脈硬化,更容易引起臟器缺血。認知功能退化明顯這個階段的老人大腦功能衰退,認知功能退化非常明顯。2018年,一項在美國人口學會年會上公佈的研究表明,大腦衰老從73歲起會有4年左右部分認知障礙期,隨後的一年半到兩年內就可能出現阿茲海默症或類似的認知障礙疾病。出現性格障礙心理層面上,老年人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保守、多疑、急躁、自卑等性格障礙及空巢綜合徵等心理問題。正視衰老是延壽關鍵雖然衰老是不可逆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盡量延緩它的進程。楊萍表示,正視衰老是延緩衰老的關鍵,保持樂觀心態尤其重要,人們應及時擺脫對機體衰老的恐懼心理和急躁易怒、孤獨抑鬱等不良情緒。專家們一致認為,不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十分重要。1.注意平衡膳食、結構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2.生活方式上,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舒緩壓力、戒菸限酒並保證充足睡眠,注意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3.堅持適量運動對延緩衰老有積極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身體素質全面下降,鍛煉一定要循序漸進,選擇運動時間不過長、強度不太大的全身性體育活動,如散步、快走、太極拳等。4.最後,不管哪個人群,一定要堅持定期體檢。劉德泉提醒,家人對老年人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關愛對他們的健康長壽有非常正面的作用。面對60歲左右人群,家人要協助他們安排好退休生活,鼓勵他們培養積極興趣愛好,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78歲左右人群大多會有子女遠離後的空巢感,加上他們常會過度關注自己的健康,家人此時更要多關心照顧、與他們溝通。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0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忌口就能控制?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破除痛風2大迷思!
現代人對吃毫不忌口,餐餐大魚大肉,致使痛風患者有增多趨勢。國外研究發現,季節轉換期間,氣溫驟變會造成尿酸飽和點往下降,可能會加速誘發痛風發生,而且常發生於夜深人靜的好眠時間。所謂「痛風」,是一種身體內普林(Purine,或稱嘌呤)代謝異常的疾病。當體內普林代謝異常,使體內過多的尿酸沉澱堆積而導致疾病發生,若沉積在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炎,如果沉積在腎臟就有腎臟疾病等。發生痛風的原因是血中尿酸過高,但尿酸過高不一定會得到痛風!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只要超過7.0mg/dL都叫做「高尿酸血症」,而尿酸過高者,只有10~20%最後會成為痛風患者,其餘80~90%則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一般而言,痛風高危險族群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遺傳基因、飲食不忌口、部分藥物及其他疾病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指出,痛風已是常見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病識感薄弱,對於疾病控制存有眾多迷思,而採用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治療,反而加速病程進展,得不償失。迷思1:飲食忌口就能控制?A:余光輝提醒,多數痛風患者以為單靠飲食就能有效控制痛風,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尿酸生成受飲食影響,遠不及體內細胞自行合成來的重要。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其餘80%則是身體自行合成。因此,痛風治療仍以藥物為主、飲食控制為輔。他建議,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已產生痛風石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才能有效減少痛風不適,改善生活品質。此外,也應注意生活習慣和飲食的調整。飲食上,並非不能吃魚吃肉,而是要避免暴飲暴食,並小心高普林的食材,如肉類、海鮮等;冬天吃鍋、進補,則小心火鍋湯、魚湯、海鮮濃湯等,都要適量攝取。而舉凡啤酒、紅酒、高粱酒、威士忌等,不管哪一種酒都該避免。Q2: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A:蔡文展表示,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而且,一味的吃消炎止痛藥雖然舒緩疼痛,但卻治標不至本,疾病本身對於身體的危害仍存在。沒有從根本解決尿酸過高的問題,長久下來,尿酸結晶體可能沉積在耳朵、手部、腿部等,形成「痛風石」。痛風石會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還會侵蝕骨頭 ,若未治療,會侵害關節,造成關節變形,導致行動不便;若痛風石結晶堆積於腎臟,則會造成腎臟病變或腎結石,恐發生腎臟萎縮、功能喪失等問題。蔡文展呼籲,痛風患者別再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止痛,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而今年12月1日起健保已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諮詢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余光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
-
2020-01-02 養生.抗老養生
風雨無阻堅持跑步23年 70歲的他從不生病
近年跑馬拉松成時尚,許多長者也都激起濃烈興趣,很多年紀近70歲者,全馬可以跑進3小時內,讓多數年輕人望塵莫及。風雨無阻 跑60多場全馬今年70歲的北京人關景學就是其中一例,23年來他跑了60多場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他參加過15屆(次)的北京馬拉松,4次獲年齡組第一,3次獲年齡組第二,全馬個人最好成績2小時56分。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持續不懈的練習有關,關景學堅持跑步23年風雨無阻,即使零下三、四攝氏度,他清晨5點天還沒黑,就開始在公園熱身了。關景學「個頭不高,精瘦、硬朗,沒有肚腩和一絲贅肉,尤其是腿部的肌肉繃得緊緊的,輪廓分明,只是有一頭白髮」。量力而為 跑步前先體檢關景學說,他跑步20多年,從不生病,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會與跑步結緣是在1996年,他當時是紡織廠工人,但身體很差,跑個步就累得氣喘吁吁,遇到運動場上常來跑步年紀與他一樣大的老孟,在老孟帶動下,開始有規律的長跑, 一開始,他只能跟在隊伍後面,幾公里下來,腿抽筋,肌肉疼得連自行車都騎不了,只好推著車走回家,這樣日復一日終於逐漸嘗到成績突破的果實。如今他已跑過大陸各城市和美國波士頓等地的著名馬拉松,也不斷刷新自己的紀錄,2012年的廈門馬拉松,63歲的他跑出個人最好成績2小時56分42秒,2013至2018年的北京馬拉松上,他四次獲年齡組第一;今年的北馬,70歲的他以3小時1分55秒,取得65歲以上年齡組第二名。有運動專家稱,很多老年人最先開始跑步的目的都是為了鍛鍊身體丶增強體質,後來才把跑步當成一種樂趣和一種生活狀態。但專家也提醒馬拉松對運動能力是一個極大挑戰,中老年人參加需要量力而行。在跑步健身前,要做一個全面體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專家建議,年齡在60歲以上、零運動基礎的老年人,可以先從走路開始,每天走2公里、3公里、4公里……,逐漸地增加走路的距離。堅持走步一段時間後,感覺到有一定體力了,腿部力量和心肺功能提高了,再從慢走變為快走,逐漸增加速度。待體能有增長之後,還可以增加一些小力量練習,比如腰肯肌拉伸、小蹲步等,爬山也是不錯的鍛鍊選擇。跑步時一定要先做好熱身,可以保持配速在每公里8分鐘左右,跑步的距離循序漸進地增加。跑者長壽 歸功心肺變強根據一些醫學文獻,跑馬拉松的人壽命會比較長,主要是:一、心肺功能變強。長期堅持跑步的人,心臟跳動頻率和功效都大大提高,心跳、血壓和血管壁的彈性也隨著升高。二、新陳代謝增快。通過跑步,肌肉肝糖原的儲存量從350克上升到600克,同時線粒體的數量也會上升,讓身體代謝功能更佳。三、意志力提升。長期堅持長跑的人,體力、耐力和堅定的信念都會提高。看看這些依然在奔跑的長者,永遠別說自己現在開始太晚。只要堅持跑步,永遠不嫌晚!
-
2020-01-0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衰竭 比癌症可怕
53歲心臟衰竭了「從來沒想過原來我的心臟衰竭了!」53歲的林先生自認健康,他是小吃攤老闆,每天五點起床備料,福相的他近一個月卻感到呼吸愈來愈喘,就醫發現心臟功能僅剩正常人三分之一,已出現心臟衰竭。隨著人口老化及平均壽命延長,心臟衰竭患者日益增加。流感、腺病毒等感染導致的心肌炎,或酒精、毒品等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瓣膜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腎臟疾病、過度肥胖、心肌梗塞、心臟病末期等,都有可能演變為心臟衰竭,心臟衰竭並非只有老人,年輕人也不少。五年死亡率近50%一旦診斷心臟衰竭,五年死亡率近50%,比起多數癌症死亡率還高。在台灣,心臟疾病亦是十大死因第二位,根據統計,台灣因心衰竭住院病人,有高達32%半年內會再次住院,一年後死亡率更近16%。如此的高死亡率及高住院率,比起癌症可說是更加可怕,2017年7月衛福部開始實施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Heart Failure Post-acute Care,HF-PAC),期望透過全人醫療照護,協助病人及家屬擁有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減少症狀惡化及不必要再住院。參與HF-APC監控近兩年,台中榮總共194位病人參與HF-APC,由於需要病人積極配合「回家功課」,並配合功課指導老師,也就是專業團隊中的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再由個案管理師串連導師(主治醫師)。「回家功課」不是傳統的紙本作業,甚至可利用手機App智慧化連結病人血壓、心跳、體重等,進行及時回饋。透過手機App,林先生每日將血壓、脈搏、體重輸入,養成習慣,而App智能警示需注意或是異常狀況,讓林先生不再手足無措。開始正視生病事實,依「課表」,如心肺復健運動、營養師的少鹽、體重控制的飲食計畫、用藥遵從性等。「剛開始覺得很麻煩,每天還要打開手機記錄,習慣後就快多了。」裝心律調節器幫助收縮林先生在醫師治療下,放置「雙腔再同步心律調節器」,幫助左右心室同步收縮,提高心臟收縮效率,搭配自我每日「課表」保養,讓原本的心臟的左搏出分率從22%進步至33%,正常人心臟左搏出分率約為50%至70%,過程中症狀控制良好。目前林先生已回小吃攤工作,開發健康小吃,繼續快樂人生。
-
2020-01-01 新聞.健康知識+
血壓老降不下來?飲食上忽略2點對控制病情沒好處
相信不少的人對高血壓都是非常熟知的了,這種疾病非常簡單,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主要是指血壓高到一定程度,在醫學上把血壓值為140/90的就可以被診斷為高血壓了。對於這部分人群,穩定病情最好的方式是吃降壓藥以及飲食的控制。可也有不少的高血壓患者說,為什麼血壓總是降不下來?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還要著重看下你的飲食。控制食鹽的量。在多項的研究上都發現,食鹽攝入過多會影響血壓水平,讓血壓升高。並且,對已經被診斷為高血壓的人群,醫生往往也會建議他們要控制每日食鹽的攝入量。在病情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每日吃鹽的量小於5g。為了幫助大家實現這個目標,還可以選擇購買限鹽勺。加上用鹽的小技巧,如在炒菜的時候選擇最後放鹽, 一種菜搭配多種食物。如選擇洋蔥、肉類、 馬鈴薯、胡蘿蔔搭配,其中的洋蔥便是具有風味性的蔬菜,可以提高飯菜的口感,促進人們的食慾。日常控鹽還可以降低零食的食用,如盡量不吃膨化性食物, 這樣的食物含鹽量較高,並不適合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吃。少攝入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類食物、加工肉類食物等等,這樣的食物非但容易增加血管堵塞的危險,還容易增加體重。對於高血壓人群來說,相比於正常的體重,肥胖的體重更不會對病情有益。相反, 對於肥胖高血壓患者來說,一個是要控制自己盡量少吃或者不吃高脂肪的食物,還有一個是降低自己的體重。據相關的研究發現, 每降低10公斤,它的收縮壓可以降低6mmHg, 而舒張壓可以下降到4.6mmHg。在這種狀態下, 要合理控制飲食跟適量運動。運動是可以保持一個人身體健康的基礎, 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運動時間至少為半個小時,是一個成年人應該付出的。最後,高血壓人群不要經常熬夜,熬夜雖然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但慢性病人群熬夜,容易造成內分泌紊亂等多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升高血壓了。與其這樣,正確的做法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按照成年人的標準,每天每人睡夠8個小時,老年人睡夠6個小時為佳。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2-31 科別.心臟血管
撕裂性胸痛突然找上門!這種慢性病是「主動脈剝離」最大元兇
主動脈剝離是急症,患者可能在幾秒內,從「原來好好的」變「強烈撕裂性胸痛」。更重要的是,主動脈剝離經常很要命。一起來看懶人包! 主動脈剝離指的是主動脈結構出問題,血管內膜上有個小型的撕裂處(結構有問題處),使原本在主動脈內流動的血液經過內膜撕裂處時,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的流動之處)進入主動脈壁受傷後產生的假腔(因為結構受傷而產生的夾層)中。主動脈壁的結構受到破壞,血液從真腔進入假腔之後,主動脈能送進各器官的血流必受影響,畢竟血液都流到錯誤的位置啦!這下子,我們的大腦、脊椎、腎臟、腸子、雙腳等器官就接收不到主動脈該送來的血液,因而產生缺血性症狀。所以,主動脈剝離是急重症,常常引發的後遺症包括:● 死亡:若主動脈破裂,會造成嚴重的內出血,死亡率極高● 視主動脈剝離位置不同,帶來的併發症不同,但都是起因於主動脈剝離後器官血流不足而引起。例如急性心衰竭、腦中風、腸缺血及壞死、急性腎衰竭、肢體缺血等重大併發症。主動脈剝離常發生在六十到七十歲的男性。主動脈剝離的症狀可能與其他心臟病發的症狀非常類似,且隨著血流受阻的位置不同,患者症狀也不同,因此有人說主動脈剝離是「偉大的模仿者」。然而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胸痛!患者會抱怨突然感到強烈的、撕裂性的胸痛及上背痛,痛感可能延伸至脖子或下背,這種痛的強度很強,可能在幾秒內就從不痛到變成這輩子從未經歷的痛感。若患者抱怨這是「此生最痛的胸痛」,就要很小心是不是主動脈剝離!另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患者會受影響的器官不同,也會表現以下可能症狀:● 喘不過氣● 肚子痛(腸胃血流受阻)● 腰痛(腎臟血流受阻)● 意識不清、昏倒。(腦部血流受阻)● 突然間說不出話、看不見、半側無力,就像中風的症狀(腦部血流受阻)● 單側手臂的脈搏很弱危險因子包括:1. 沒有控制的高血壓,大部分主動脈剝離都發生在罹患高血壓多年的患者身上,因為血壓高會加速血管的老化,破壞血管結構,增加主動脈受傷撕裂的機會。2. 動脈粥狀硬化3. 主動脈瓣膜缺陷4. 主動脈窄縮5. 某些遺傳性疾病6. 高強度重量訓練,主動脈血壓會上升太快太多7. 使用古柯鹼(可卡因),會讓血壓突然變高想預防主動脈剝離,你應該要:1. 好好控制血壓,超過四十歲後最好在家放個血壓計,每天監測血壓數值。2. 戒菸,若真有抽菸習慣,趕快戒掉。(成功戒菸有方法,讓醫師來幫助你)3. 維持適當體重原文:強烈撕裂性胸痛 – 主動脈剝離(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準備 面對 調適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親人的死亡」。不管是老年的家人久病過世或是年輕的愛子遽然辭世,都是那樣的難以接受。第一篇是一位職能治療師描述祖母過世的前後,而委婉道出當身份轉變成病人家屬時,她有機會向工作時所接觸的病人或家屬道出心中的感傷時:「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這道盡了喪親的「準備 面對 調適」,並由此進入醫病之間發揮同理心的美好意境。第二篇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男兒突然一睡不醒,無法接受這命運的嘲弄,十三年來日日不忘追思,終於走出哀傷的深淵,願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何克服這人生最大的考驗。第三篇是一位多年致力於幫忙喪親者的身心科資深醫師分享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建議,並說出這句頗富哲理的話:「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醫病平台」非常感激這三位作者無私地與我們分享這沈重的人生必修課,也誠懇地希望他們的文章可以幫忙我們周遭正為此所苦的朋友。2019年4月29日的晚上,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漫長的夜晚,因為4月30日的凌晨,奶奶離開了……現在的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遠在高雄的我們,卻是和奶奶最親的孫子女。模糊的記憶裡,在我幼稚園、國小的時候,住在台北松山機場附近的奶奶,北高航線像是她的計程車,只要孫子孫女有什麼不舒服,包包一背,飛機一搭,立刻下來高雄看我們!除了這個記憶,大概就只剩下每天一通電話的約會,還有過年到奶奶家玩的記憶了!小時候,已經不記得從幾歲開始、幾歲結束,每天晚上,跟奶奶講一通電話就是我的工作,從童言童語到跟奶奶學講台語,或許這就是我們培養感情的開始吧!記憶裡最清楚的就是跟奶奶去動物園、擎天岡,還有她堅持要用手擦地板的潔癖。每次過年去台北,因為大人們忙著去親戚家拜年,年紀還太小的我們,總是賴著阿嬤,這時候就是我們祖孫約會的時間了,跟著台北公車通-奶奶,出去玩就是靠著大眾運輸工具,至於玩得盡不盡興已經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一定要搭的捷運第一節車廂,坐在第一節車廂,感覺就像是自己在開捷運一樣,好興奮好刺激!一直到我上大學,到了長庚大學,遠在冬天冷冷的林口,沒回高雄的假日,奶奶家成了我另一個溫暖的窩。在這四年裡,奶奶的變化好大,從能夠推著老人推車出門,後來只敢在家裡拿著助行器走路,再後來出外都依靠輪椅,最後臥床;從能夠到處吃吃喝喝,後來吃軟食,再後來吃流質,最後依靠鼻胃管進食;從可以跟我吵來吵去的鬥嘴,後來講話越來越吃力,再後來只剩少少的字句,再後來剩下氣音,最後我跟她用握手來溝通。很慶幸在這四年裡,我跟奶奶建立了許多只屬於我們的回憶,像是一起吃鼎泰豐、一起吃勝博殿、一起吃蚵仔麵線、一起去永樂市場、一起去陽明山、一起去復健、一起睡午覺……好多好多,還好有這些,讓我在最後沒有留下遺憾。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我的堅持,拖著坐輪椅的奶奶出門搭了兩站的捷運,一如往常的捷運第一節車廂,不同的是,這次換我帶她搭,看到她臉上滿足的笑容並說著「好久沒搭捷運了」,我含著淚露出了微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的喜悅,也謝謝我當時候的堅持。2019年3月10日,奶奶因為喘而去掛急診,殊不知就這樣待在醫院到最後。為什麼選在我轉換人生跑道的時候?2019年3月25日,我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在我要去上班前,因為媽媽的一句「不要留下遺憾」,我到台北長庚醫院陪了奶奶一整天,即使她睡覺的時間比醒著的時間多,我還是在她床邊待了一整天,在我離開病房前,奶奶突然醒過來,並且用最大的力氣說了四個字「工作加油」,誰知道這就是她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了。就在3月26日,爸爸把奶奶轉院到高雄長庚,因為他在高雄長庚服務,這樣可以就近照顧。轉院到高雄後,我每個週末固定到醫院跟她聊天,幫她運動,雖然她大部份都在睡覺。時間久了,其實我已經開始做心理準備,準備了好久好久,但沒想到,當那一天來臨時,我還是沒準備好。4月29日下午,爸爸在我們家的line群組裡發了這句話「奶奶的狀況變壞了」,但他沒有說清楚的是:「奶奶的血壓今天一直掉,打了升壓劑也都沒有效」,所以家人們一如往常的過著我們的生活,上班、下班、運動、回家。晚上十一點半,就在我準備要睡覺的時候,媽媽的手機響了,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掛掉電話後,我們趕緊開車到醫院。在車上,不知道為什麼,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今天」,我的淚水忍不住潰堤了。到了醫院,我不想讓奶奶看到我擔心的表情,我忍住淚水,握著她的手,摸摸她的耳朵,我知道她一定會感受到,因為這是只屬於我們兩個的暗號。我和爸爸都是醫療工作者,他是一名醫師,而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我們都知道時間到了,為了讓奶奶最後這一哩路不要再受苦,我們遵照奶奶的意思,不急救,因為她早在某一次住院時就已經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了。晚上十二點半,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將升壓劑的醫囑拿掉,而後我們都是以家屬的身份陪在奶奶身邊,直到她嚥下最後一口氣。這個過程好煎熬,雖然時間不長,但我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慢……正當奶奶的心跳下降到低於50下時,爸爸告訴我:「手機拿出來,我們來對時。」我用手擦擦眼淚,拿起放在口袋裡的手機,將螢幕保護程式關掉,放在床上,隨時準備好看時間,最後,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宣告奶奶的死亡時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這樣的感覺?這是一個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感覺!我只能說,真的很煎熬!一方面得堅守崗位,一方面是自己的親人!心理的感受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這時候,我已經二十個小時沒有睡了……從早上出門上班到隔天凌晨。等到醫院的手續都辦理好,回家休息,進家門看看牆上的時鐘,已經是凌晨四點了!就這樣,我們開始著手辦理後事。因為是初到職場的新鮮人,只有勞基法的喪假可以請,所以除了法會之外的時間,我仍舊一如往常的上班……頭一兩週真的好難受,在復健科工作,看到一台和奶奶一樣的輪椅,就足以讓我流下眼淚,當有人問起「那天怎麼請假」,也能讓我一秒淚水潰堤,但這些我都忍下來了,為什麼呢?不是我真的沒事、真的不難過,而是一個工作態度、一份堅持,我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個案們,也不希望自己一直陷在傷心難過的氣氛中,於是,我選擇用說故事的方式來療傷。當每位個案問起,我就說給他們聽,慢慢的說,而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有點年紀的爺爺奶奶們,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
-
2019-12-30 橘世代.健康橘
打破吃藥傷腎的迷思! 醫師表示: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
許多有「三高」的民眾,擔心吃藥傷腎,未規律服用控制三高的藥物,或自行減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銘表示,這是錯誤觀念,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腎臟疾病雖然可能因遺傳或免疫疾病導致,根據2018年腎病年報統計,透析病人有46.1%來自糖尿病併發症。張哲銘表示,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好,腎臟為了過濾高糖分的血液,長期下來就會使得腎臟負擔過重,導致腎臟病;高血壓則會造成腎臟血管壁承受巨大壓力;高血脂則可能使腎臟血管狹窄、阻塞和硬化,也加重腎臟負擔。有些民眾擔心吃藥傷腎,因此未規律服用控制三高的藥物或自行減藥。張哲銘表示,高血壓吃藥不規律,使血壓忽高忽低,對腎臟傷害更大。因此按時回診、定時量測血壓血糖、規律服藥才是護腎好方法。另外,若是服用不同科別的多種藥物,更應重視腎臟受損風險。張哲銘說,不同院所、不同科別使用的藥物,可能會有重複處方或是交互作用的問題,導致藥效降低或不良反應增加,而加重腎臟負擔。張哲銘建議,病人最好可以記下自己吃什麼藥,就醫時告訴醫師,或是將藥袋帶去給醫師看。若有其他病史,就醫時也要主動說明,讓醫師在開立處方時,可以評估考量。藥害基金會也提醒,有許多人會吃保健食品來「控制三高」,但其成分和檢驗過程不如藥品嚴謹,甚至可能和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且坊間保健食品常誇飾效果,對腎臟的負擔卻被忽略,因此建議民眾食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療人員。顧腎小撇步:1.穩定控制三高2.保健食品別亂吃3.詳述病史避免多重用藥4.定期健檢,檢測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30 新聞.健康知識+
多吃燕麥降膽固醇?破除降膽固醇的飲食迷思
近年來膽固醇的角色一直被挑戰,除了美國農業部取消食物膽固醇攝取上限,也有人質疑控制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無關,但臨床上有一群家族性高膽固醇患者,若不積極控制膽固醇,罹患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將會大增。 醫界多認為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源自流行病學的證據顯示低密度膽固醇(LDL-C)愈高、心血管疾病就會增加。 比如美國最長期的研究是1972年起在弗雷明翰(Framingham)小鎮,持續30年對居民定期檢驗膽固醇並追蹤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看到類似現象;還有個日本的研究,比對住在日本本土、移居到夏威夷、移居到舊金山的日本人,發現他們的膽固醇值數,隨著移居到美國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也跟著增加,這是針對同一民族的流行病學研究。 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是無庸置疑的,只是什麼程度需要積極用藥去治療?除了藥物,是否還要控制其他危險因子?醫界也在努力找出對不同患者最好的治療建議。 持平而言,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膽固醇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但若以在高血脂特別門診中所看到的病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簡稱FH)患者的總膽固醇(TC)往往超過300mg/dL以上,這麼高的總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就非常強,就不能不控制。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易早發心肌梗塞 最應積極用藥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因為遺傳了基因變異,導致低密度膽固醇接受體有缺陷,影響了膽固醇的代謝,這樣的人就必須積極用藥控制膽固醇,否則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有心肌梗塞的風險。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體染色體的顯性遺傳,有1/2機會遺傳給下一代,若父母都只帶有一條基因變異,那麼有1/4機率的孩子得到父母正常的基因,免受高膽固醇血症之苦。不過若父母其中有一人是兩條基因都變異,那麼孩子至少會遺傳到一條,其膽固醇高的程度,端看接受的基因變異情形。 這是複雜的基因變異,因此孩子的膽固醇嚴重程度不盡相同:比如父母的總膽固醇都超過300mg/dL,孩子若分別遺傳到不同段的外接子(Exon)有變異的基因,導致膽固醇比父母更高、或甚至是父母的總和;或者是一條基因不只一段外接子有問題,而是整個基因片段的外接子都有問題,也會造成孩子的膽固醇超高。 每160人 就有1人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台灣有多少這樣家族呢?若用有家族史,加上15歲以上、其膽固醇符合高膽固醇血症等條件來看,台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比例將近百分之0.62,約莫每160多人就1個,比起國外約500人才1個來得高。 這樣的患者由於膽固醇代謝從出生就出問題,應該接受治療,否則他的動脈硬化程度就會比別人提早20年,因此常常在40~50歲前就發生心肌梗塞,若有抽菸習慣則可能30~40歲就提早發病,但臨床上發現高達8成的FH病人因為沒有症狀,也沒有接受治療。 還有些家族性患者未被找出,是因為患者已經接受治療,用藥後總膽固醇數值看起來約200mg/dL出頭,事實上未用藥前本來是300mg/dL以上,且不只是他個人,應該連其他家族病患也都要來治療,否則理論上家族中有半數的人,可能也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 要找出這樣的家族,必須進行一等親的基因篩檢(Cascade screening),檢視患者的父母親、兄弟姊妹、孩子,必要時連配偶一起,才知道基因是怎麼遺傳下來。其中,男性是高危險群,因為有較多的危險因子。因為本身已經是高膽固醇,加上更容易有抽菸、高許壓、糖尿病等其他危險因子加成,動脈硬化風險比別人更快,因此除了控制膽固醇,還要加上衛教,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很多人自認吃得很素,膽固醇怎麼會高?事實上膽固醇僅20%~30%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高達70~80%來自基因影響,民眾應認清高膽固醇血症是基因缺陷造成的問題,而且比起其他罕見疾病的基因缺陷,這是有藥可治的,連總膽固醇高達500、600mg/dL的患者都可以降到200mg/dL左右。 治療藥物除了口服的史他汀類(statins),現在還有一種針劑的PCSK9抑制劑。PCSK9是肝臟內合成的蛋白質,會提早移除掉「低密度膽固醇」這個接受體,影響膽固醇的正常代謝,這個藥物就是抑制PCSK9蛋白質的作用,避免膽固醇接受體被提早報廢。 不同風險患者的用藥治療時機膽固醇偏高一定要積極治療的患者,首推有高膽固醇血症且已經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這是很清楚的科學證據。若已知是家族高膽固醇血症,即使還沒有症狀,可透過頸動脈超音波這種非侵入性的檢查,得到客觀的動脈硬化指標;若年紀才30多歲、動脈硬化程度卻如同50歲的人,就建議應接受治療,避免提早發生心血管疾病。 國外甚至建議8歲以上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孩童,就應開始接受治療,因為他們一出生膽固醇就比別人高,提早用藥可把動脈硬化時間延後到和一般人一樣。不過還是要看膽固醇的數值高低,若8歲孩童總膽固醇就350mg/dL以上,當然應早點治療;如果總膽固醇僅250mg/dL,且高密度膽固醇(HDL-C)又高,建議可以再觀察一下。 用藥與否還要看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數值,若超過200mg/dL仍建議用藥,同時還要視患者的年齡以及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而定,因此用藥與否不是只看數字,要多重角度去考慮。 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 仍可輔助降膽固醇自從美國農業部2015年新版的《美國民眾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不再限制民眾攝取高膽固醇食物後,許多人就認為飲食與膽固醇高低無關。 其實,應該這麼說,決定一個人體內的膽固醇高低,7~8成是自己的體質或基因決定,另外2~3成才是由飲食決定。例如總膽固醇220mg/dL的人,其中180mg/dL是基因決定的,另外40mg/dL就是可以從飲食去控制的,如果控制得當,也許就可以降到180mg/dL,就不見得需要用藥。 若要避免飲食增加膽固醇,主餐飯前半小時前可先吃一些含酵素的天然蔬果,比如餐前先吃生菜沙拉、根莖類、蘿蔔等涼菜,或是瓜藤類蔬菜、水果,多攝取蔬菜水果的天然酵素,主餐吃的肉類比較容易消化,膽固醇就不會太高。 其他非藥物治療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不要抽菸、早點入睡。因為熬夜通常會連帶想吃宵夜,但晚上其實是心臟準備要休息的時候,心跳、血壓都會慢下來,若晚餐晚吃還大吃大喝,熱量和膽固醇都不容易代謝,也會增加糖尿病及高血脂的風險,且熬夜也會讓血管一直緊縮而升高血壓,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曾有一項全國營養調查研究發現,若在晚上8點半到凌晨5點攝取較高熱量,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比較高。若把早上應該攝取的脂肪挪到晚上才吃,則每增加100大卡脂肪,低密度膽固醇會高3~6mg/dL;若晚上降低100大卡總熱量攝取,移到早上、中午時段吃,低密度膽固醇顯著降低1.14~1.46mg/dL,總膽固醇也有類似的結果。 破除降膽固醇的飲食迷思迷思一:紅肉對身體比較「毒」,應該只吃白肉?說明:很多人認為紅肉(牛肉、豬肉、羊肉等)是高膽固醇食物,對身體比較「毒」,所以只吃魚或雞這些白肉。雖然紅肉含有較多的膽固醇,然而不同肉類有不同的營養素,比如紅肉可提供鐵質,因此若完全不吃紅肉,可能導致貧血。其實由於環境中有不同汙染源,魚肉、雞肉也難以確保完全無毒,最好是不同肉類平均攝取,除了各種營養都能攝取到之外,也能分散風險。 迷思二:多吃燕麥降膽固醇?說明:燕麥具有可溶性纖維,在小腸內不會被吸收,因此可帶走膽固醇,因為這個特點一直被推廣為降膽固醇的利器。然而重點在於「量」,燕麥若每次只吃1、2湯匙,確實對身體有好處;然而若吃到一大碗,帶走的不只是多餘的膽固醇,連體內很多好營養素如鐵、鈣和蛋白質也吸附帶走。此外,當腸道內太多東西被燕麥的纖維吸附著,通道受阻礙,除了容易感覺腸胃悶悶的,還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這是高血脂特別門診常見的主訴之一。高血脂症病患多吃糙米也是值得注意,糙米不好消化,許多中老年人及腹部開過刀的人,消化功能不好者,多吃糙米常引起胃食道逆流。 迷思三:吃五穀米或十穀米比較好?說明:五穀米或十穀米屬於五穀雜糧類,纖維質較多。不過要注意五穀雜糧比較不好消化,有些人不適合吃太多,例如消化功能不良、腎功能不好或貧血者。此外,已經包裝好的五穀米或十穀米,有時摻雜的種類太多了,也無法確定新鮮與否,民眾不妨自己去市場買黑米、薏仁、小米、蓮子、紅豆、綠豆等雜糧,一次買一點,一次一、兩種,少量的搭配在白米飯內;而且這些五穀類應該是「配角」,吃的飯80%仍應是白米。【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2期(2017-10-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慢性病進補 防中西藥交互作用
冬令進補,慢性病患者要注意中西藥同時下肚可能有交互作用。藥師提醒,慢性病患者使用中藥膳與服用西藥之間,應至少間隔二小時,正在服用西藥者,同時有服用保健食品或是中藥,應在就醫時與醫師或藥師討論,避免出現交互作用發生不適。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許多中藥材會被用於食物料理,不過中藥材具有療效,與部分西藥併用時會發生交互作用。舉例來說,以當歸與生薑等藥材製成的當歸鴨、薑母鴨等補品有助活血,但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不宜食用,恐因此增加出血風險;人參能增強神經活性,麻黃與甘草則有類似腎上腺素功能、能收縮血管與升高血壓,因此服用降血壓藥的人併用這些藥材可能影響療效。又例如,人參、山藥、黃耆、茯苓、白朮等藥材能使血糖下降,因此服用降糖藥的患者再併用,可能導致血糖過低;人參與強心劑併用可能使毛地黃藥效增強,造成毛地黃中毒;甘草與高血壓藥併用可能導致低血鉀,釀成血壓升高、水腫等症狀。沈采穎表示,慢性病患者宜諮詢主治醫師或鄰近藥局藥師,討論正在吃的西藥與哪些中藥或保健食品可能發生交互作用、如何避免。原則上,一般慢性病患服用西藥與中藥應間隔二小時,但使用抗凝血劑的人不宜吃有活血療效的藥膳,服用強心劑的人不宜食用人參。另提醒,喉痛感冒、帶狀皰疹、肝炎發作等正值發炎階段的患者也不宜進行溫補,以免使發炎情形更甚。
-
2019-12-30 新聞.健康知識+
代謝症候群新解方 間歇性斷食有效
間歇性斷食能幫助代謝症候群患者!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容易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危險因子總稱,而這些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肥胖等等。若被診斷有代謝症候群,應及早改變生活習慣以免上述疾病找上門。近期研究針對間歇性斷食對控制血糖與血壓的效果進行人體實驗,發現效果顯著。10小時限制根據《每日醫學新聞》與《Medical Xpress》報導,過去實驗證實老鼠進行間歇性斷食,能有效因應屬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因此研究人員決定進行臨床實驗。研究人員找了19位受試者,而大部分的受試者均過胖,其中甚至有84%的人在服用至少一種藥物以上,像是降血壓藥或史他汀。雖然受試者一天只有10小時能進食,但這段時間內要吃多少東西、什麼時間吃東西都是受試者的自由。研究人員表示,統體來說,受試者均感到有辦法遵照這樣的規則進食。間歇性斷食效果好受試者反應,進行10小時的間歇性斷食後,他們感到更有活力,也能睡得更好。大部分的參與者為因應10小時的進食時間,將早餐延後吃(起床後2小時)晚餐提前吃(睡前3小時)。實驗進行了3個月,在這段期間內參與者的體重與BMI均下降了3%,腹部(或內臟)的脂肪含量也下降了3%。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改變均降低了受試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許多參與者的血壓與膽固醇量均下降,空腹血糖值也漸趨正常。受試者表示,這樣的間歇性斷食法比起熱量限制、運動等減重方式容易多了,實驗過後超過3分之2的受試者均保持著此習慣。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代謝症候群患者若要進行間歇性斷食,最好還是要先跟醫護人員商量。【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2-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十大死因 前3名篩檢能預防
「覺得不對勁的話,打119先送醫院吧,把握黃金3小時。」三總神經外科主任馬辛一29日在首屆未來醫學論壇表示,台灣每年死於腦中風人數超過1萬3,000人,長年位居10大死因前3名。想要達到健康極大化、罹病極小化,對頸動脈、心電圖的預防篩檢,是國人都應具備的養生意識。頸動脈超音波篩檢「為什麼頸動脈的篩檢重要?因為它能及早發現中風徵兆。」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湯頌君表示,腦中風最重要的決定因子是年齡,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是氣候變化,腦中風病患的一等親家屬,腦中風機會較一般人增加2倍。高血壓、糖尿病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預防上要改變生活習慣,且按時服藥。湯頌君指出,臨床上導致頸動脈病變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粥狀動脈硬化,或相對少見的動脈剝離、放射治療後血管病變及動脈發炎等。粥狀動脈硬化過程漫長漸進,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這些都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與核磁掃描、電腦斷層等方式確診。篩檢技術預防中風「篩選中風高危險群,利用神經學檢查、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從高危險群中找出可能發病者。」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表示,根據篩檢結果,對於血壓、血糖、血脂及心律不整等,其他如體重、戒菸等危險因子控制,使中風防治線往前移,可減少致殘或致死的發生率。高明見說,長照病患100個裡面有70個跟中風後遺症有關,心房顫動跟頸動脈狹窄病變,在10個病患裡可能各佔2個,但都是可以預防篩檢治療的。中風分為短暫性缺血(小中風)、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其中缺血性的治療近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的普及,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療效更備受肯定。中風復健可客製化「第1次罹患腦中風並接受完整復健治療後,70%以上可以恢復居家生活功能,約5~10%完全恢復可以回職場工作。」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信穎表示,復健治療分為急性期、急性後期及慢性期3階段,針對可能產生的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視覺、吞嚥機能、溝通及運動功能等障礙。外骨骼動力服是有效的復健輔助新科技之一。陳信穎介紹,急性期除了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外,還有小分子胜肽治療,及自由基清除劑治療等方式。急性後期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小分子胜肽治療、復健機器人、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訓練、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顱外磁刺激術及功能性輔具等。慢性期有幹細胞治療、螺旋氣功儀替代治療等,並可遠距追蹤預防復發。【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2-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氣濕冷當心中風 中醫建議起床時可先做這件事
天氣好冷!連日來降溫明顯外,據中央氣象局統計,今明兩天全台都是容易下雨的天氣,更針對台南等11縣市發布大雨特報。中醫師說,近日天氣驟降又濕冷,亦使血管收縮,民眾出門時需加厚衣物外,應小心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發生。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近年台灣冬天雖偏暖冬,但仍偶有寒流;而濕冷天氣是中風、心肌梗塞、過敏及手腳冰冷等疾病的好發期。一旦低溫或溫度驟降,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而增加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陳潮宗說,晨間通常是溫度最低時,他建議民眾尤其年長者,起床時可小「賴床」,即翻身、伸伸懶腰、活動四肢後,再掀開棉被讓身體逐漸適應室溫,約五至十分鐘後再下床,以免起身時血壓瞬間升高而導致頭暈、手腳無力、視覺偏差等中風前兆。而心肌梗塞部分,陳潮宗說,民眾平時應掌握自身的膽固醇、血脂數據,若近期突然出現胸悶、心悸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可能就是心肌梗塞前兆,應趕緊就醫檢查。冬天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飲食上,陳潮宗建議,頭頸部也是人體散熱的重要部位,因此出門時圍巾、帽子保暖搭配不可少;且可補充蔥、蒜、韭菜等溫性食物,可喝些熱薑茶並可加砂糖或黑糖來調味,來暖胃健脾、趕走體內寒氣。此外,若有高血壓、血糖、血脂等三高患者,務必配合醫師醫囑,並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來降低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