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蛋白酶
共找到
98
筆 文章
-
-
2022-10-25 醫聲.慢病防治
詹宏志曝罹糖尿病不敢吃「甘納豆」 專家:吃對這些豆,有助控制血糖!
知名作家、Pchome網路家庭創辦人詹宏志日前透露自己罹患糖尿病多年,喜愛美食的他因此必須忌口,連最愛吃的「甘納豆」也忍痛放棄。不過專家解釋,糖尿病患者只要吃對種類,黑豆、納豆等豆類食物,其實有助於促進胰島素分泌,進而降低血糖。糖尿病無法根治 患者需終生調整生活型態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每年台灣糖尿病新生個案人數約為十六萬人,已經超過今年台灣新生兒人數的十二萬。事實上,糖尿病目前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且共病眾多,患者或需要終生服藥、施打胰島素,也必須積極調整生活型態,飲食即為重點之一。現年66歲的詹宏志近日發表新書《舊日廚房》,該書係他個人首部飲食文學作品。在月初一場新書分享會上,詹宏志憶起人生中不同階段的美食經驗。他提到,阿姨結婚時的聘禮是甘納豆,年幼家貧的詹宏志,原以為終於有「甜頭」可吃,結果聘禮依照地方風俗,必須退回、不能吃,他便在街上哭了起來。如今已是德高望重的作家、企業家,不少聽過這段經歷的友人,每逢年節,就會送上甘納豆做為賀禮,詹宏志笑稱:「可是現在我是糖尿病的病人,其實是不能吃它的!」黃豆可降血糖 部分豆子屬五穀雜糧類 應與澱粉代換詹宏志口中的「甘納豆」,是一種以栗子、花生、白雲豆等豆類,經過糖漬處理製成的古早味蜜餞類食品,與名稱極其相似的「納豆」並不相同,後者是由黃豆發酵而成。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在台灣甘納豆多使用白雲豆進行加工調理,過程中會額外加入精緻糖,糖尿病患者需限量食用。納豆的作法,則是使用黃豆加入納豆菌發酵製造而成。他表示,黃豆本身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能夠抑制蛋白質分解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可使體內胰島素分泌更加旺盛,進而降低血糖值。黃建寧表示,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豆類,包含下列三種:一、黃豆(含納豆)二、黑豆三、鷹嘴豆黃建寧解釋,黃豆屬於水溶性食物纖維,在消化系統能延緩醣類的吸收,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此外,因為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1,有助燃燒醣類熱量,避免多餘的葡萄糖蓄積在體內。黃豆的其他成分,如:皂角苷、金雀異黃苷、卵磷脂,則可減少血液中的脂肪、抑制體重增加,有助減緩肥胖型糖尿病患病情。黑豆的「蛋白質+纖維」黃金組合,能夠促使人體的消化道以適當速度蠕動,並於過程中被妥善分解,使血糖上升速度趨於穩定。鷹嘴豆的升糖指數相當低,有助於控制血糖值。其成分包括約七成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和纖維。蛋白質和纖維,在體內會減緩碳水化合物吸收,有助調節血糖。其他豆類,如:紅豆、綠豆、皇帝豆,在六大類食物中被歸類為「全榖雜糧類」。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患者只要多加留意,與飯、麵等澱粉類食材進行代換,便可食用,不至於對血糖變化造成直接影響。美國糖尿病學會:豆類屬「超級食物」有助血糖管理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則將豆類封為糖尿病患者的「超級食物」,同時建議糖尿病患者每週在餐點中加入乾燥或低鈉的豆類。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出,腰豆、白腰豆、斑豆、黑豆皆屬於富含維他命與礦物質,如鎂、鉀的食物,且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此外,由於豆類成分不含碳水化合物,每半杯卻可以提供等同於半盎司動物性肉類的蛋白質,並且沒有有害健康的飽和脂肪。國外健康網站《Healthline》亦報導,豆類具有升糖指數較低(低GI)的特性,有助糖尿病患的血糖管理,其健康價值勝過許多澱粉類食物。事實上,豆類的成分中富含蛋白質與纖維質,每餐適量食用,有助健康,是低醣飲食的重要選項。國際醫學期刊《JAMA》的一項研究結論則顯示,若把豆類納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升糖指數飲食當中,除了可以幫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亦可降低患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即冠心病,CHD)的機率。豆類怎麼煮才安全?專家:注意食鹽添加量至於如何食用豆類才安全、不會造成反效果?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可以使用罐裝豆類,但要記得把水瀝乾,以免攝入其中含有的鹽分。《Healthline》專家也提醒,雖然豆類可以做成任何形式的料理,如:沙拉、砂鍋菜、十穀米等,但糖友烹調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加入過多的食鹽,反而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蒜頭、孜然、鼠尾草等作為辛香料,是可以嘗試的調理方向。延伸閱讀1/專題|糖胖症襲台! 拼WHA二〇三〇糖尿病目標 賴清德籲整合各界資源延伸閱讀2/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
-
2022-10-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患者飲食怎麼吃?吃什麼可避免痛風發生?專家推薦8食物緩解痛風不適
痛風是尿酸結晶沈積在關節、滑囊液、軟組織或其他組織的疾病,已經證實補充某些食物可以避免身體發炎、降低尿酸且增強免疫系統。8好物讓你緩解痛風帶來的不適感關節炎基金會推薦8個好物,讓你緩解痛風帶來的不適感:1.攝取好的脂肪: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具有調節炎症和降低膽固醇等作用。每天服用一到兩顆魚油或一茶匙魚油來補充;飲食中可攝取鮭魚、鯖魚或鮪魚等,都是不錯的Omega-3來源。2.GLA(Gamma- Linolenic Acid,γ-次亞麻油酸):黑醋栗籽油、月見草油和琉璃苣油中均含有γ-次亞麻油酸,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3.MSM (甲基硫醯基甲烷):據美國疼痛管理學會的說法,甲基硫醯基甲烷有助於形成結締組織的有機硫化合物,每天兩次3,000毫克的劑量,可以幫助減輕炎症。4.葉酸:痛風患者,飲食中增加葉酸攝取會疾病有所幫助。同半胱胺酸與體內慢性發炎有關,葉酸可維持正常血漿同半胱胺酸濃度。5.維生素C:研究顯示,維生素C幫助降低痛風患者的尿酸濃度,而2009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男性服用的維生素C越多,罹患痛風的可能性就越小。6.中醫療法:多項研究證實,中草藥和中藥可以幫助緩解痛風症狀,且副作用比傳統藥物少。例如,二妙丸是中醫師用來消炎的中草藥;另外,將蒲公英作為茶或軟膏來減輕腫脹並促進體內尿酸的排除。7.漢方草本:薑黃、魔爪根和菠蘿蛋白酶,已被證實具有抗炎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8.櫻桃:發現櫻桃中的花青素具有抗炎特性,可以減少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同時還能降低炎症。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吃10顆櫻桃,可以降低痛風復發的風險降少一半。補充劑、草藥甚至是食物,對每個人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想要嘗試攝取包括非處方補充劑和飲食改變之前,別忘記先諮詢醫師討論後再執行!為什麼是我罹患痛風!?...... https://bit.ly/3DHoc4S
-
2022-08-27 養生.聰明飲食
祖父母節不煩惱!營養師傳授3招備餐法,讓牙口不好的長輩吃得下、吃得好
在台灣,每年八月的第四個星期日就是祖父母節,政府及民間會響應這個節日舉辦一些活動,並希望兒女可以盡量回家多看看敬愛的爺爺奶奶。許多人會選擇「洗手作羹湯」親自下廚做飯給老人家品嚐,不過,要讓牙口已經退化的長輩吃得下、吃得好是需要用一些巧思的唷!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教大家3招,讓你做出來的美味佳餚能夠讓爺爺奶奶吃的開心又健康!長輩吃飯會遇到什麼問題?進食方面:年紀大了之後牙齒的功能也會漸漸下降,可能會有缺牙、牙縫變大、牙痛等問題,導致咀嚼能力不如年輕的時候,造成長輩進食意願減少。而唾液本身分泌也會逐漸減少,導致長輩常常覺得口腔內有異味、食慾下降,而神經系統的退化也連帶影響吞嚥功能,容易有嗆咳的問題。腸胃方面:由於年紀漸長,我們體內的消化酵素分泌減少、腸胃蠕動減緩,因此消化吸收的能力會變差,造成腸胃不適,常常容易有消化不良、脹氣、便秘的問題。其他:長輩可能會有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這些藥物有可能影響味覺及食慾,進而降低長輩們對用餐的興致。3招輕鬆備餐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許多長輩因為有上述這些問題,所以餐餐幾乎只吃白稀飯或其他流質食物,除了長輩對於這樣的餐食容易感到膩以外,長期下來會導致牙口情況更加退化、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肌少症、骨質疏鬆症等老化疾病更快發生。其實,晚輩在備餐時如果發揮一些巧思,就可以讓牙口不好的長輩也能吃得營養又開心喔!第1招:調整食物質地並非所有食物都必須打成糊狀才能讓長輩食用,其實許多長輩還是有一定的咀嚼及吞嚥功能,在牙口狀況許可的情況下盡量讓長輩能看見食物原本的樣子會比較好喔!除了將食物切成小碎塊,在製備時也可以善用一些小技巧來軟化食材:•肉類:先使用肉槌或刀尖敲打,去除筋膜後再進行烹調。也可以使用富含蛋白酶的新鮮水果(例如鳳梨、奇異果等)來醃肉,能夠幫助軟化肉質喔!•蔬菜:許多老人家會直接避開纖維較多的蔬菜,但其實長久下來會導致纖維攝取不足,影響消化及排便。可以將蔬菜洗淨切好後冷凍1-3天,要料理時直接拿出烹煮,質地會變得較軟,又不會影響色澤喔!當然,也可以直接選擇本身質地就比較鬆軟的食物來進行烹調,例如較軟的魚肉、蒸蛋、豆腐。另外,適合長輩的食物質地有很多種:軟質、剁碎、細碎、細泥、半流質、濃流質等等,在備餐時可以先詢問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確認長輩的牙口及吞嚥狀態適合哪一種食物質地喔!第2招: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材,尤其是蛋白質長輩們由於牙口及吞嚥功能的退化,常導致進食意願不高,進食量也少,久而久之會造成營養不良使身體功能更加衰退,並持續惡性循環。因此可以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例如:地瓜、馬鈴薯、牛奶等等,以及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蛋、黃豆製品等等。讓身體攝取到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也能讓退化相關的症狀不要這麼早發生。第3招:注重色香味由於年紀漸長後味覺、嗅覺功能會下降,唾液量減少也會讓口腔長時間在乾燥狀態,導致長者常會出現口腔異味、食慾不振、吃東西可能會食之無味等問題。因此在幫長輩們備餐的時候也要注意餐點的美觀,除了配色要盡量豐富之外,若有改變食物的質地也盡可能地將每種食物分開擺放而不是全部混在一起,如此一來才會增加長輩們的進食意願。另外,在調味的時候也可以多運用天然的蔥、薑、蒜、九層塔等來增添風味及層次,避免過度使用鹽巴、醬油等調味料反而會有慢性疾病的風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餐點能讓長輩提升食慾,也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非常有品質的。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學起來了嗎?除了祖父母節展現孝心之外,今後要為牙口不好的長輩們備餐也不用再煩惱囉!其實製作長輩的餐點,更需要花費心思去設計,因為唯有他們願意吃、吃得好,才能繼續擁有健康的身體。這邊當然也要提醒如果是面對生病的長輩,記得要遵從醫師及營養師的飲食建議去做調整,才能讓長輩們吃得營養健康又安心!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網路流傳新冠肺炎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的配方,嘉義縣28歲女子確診沒獲開立抗病毒藥物,請家人到中藥店買「類」清冠一號藥方服用,不料幾天後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大便不成形等,解隔後到就醫,才發現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中榮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說明,清冠一號含黃芩,主成分會抑制肝臟代謝酶等酵素,若慢性病患者有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抗凝血劑,可能會增加藥物作用的時間。而清冠一號跟輝瑞抗病毒西藥(Paxlovid)可能會有互相加成,抑制病毒蛋白酶複製的功能,但功用加倍不一定有好處,可能會有未知負面作用,如同坊間中藥行自行配製的「類清冠」,組成一樣卻未必適應個人體質及病症,水藥藥性強烈,亦有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不可不慎。院方表示,這名28歲女子因上班時和新冠肺炎確診者接觸,居家快篩陽性,再經PCR檢測確定感染,看診後領取症狀治療藥物,但她自覺沒有吃到抗病毒藥,就請家人自行至中藥店購買「類」清冠一號藥方。她日服3包100毫升的水藥,前3天頭痛、喉嚨痛、發燒和鼻腔症狀有改善,但仍腰酸背痛,她繼續高劑量服用,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且大便不成形越發嚴重,食慾不振,儘管上呼吸道問題改善,仍病懨懨。她解隔後到中榮灣橋分院中醫科就診,發現自己的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藥材,加上水藥劑型作用效果更快更強,醫師替她開立回陽建脾固腎的藥方,終於逐漸康復,也沒後遺症。唐佑任也說,清冠一號並非保健或預防性藥品,沒有新冠相關症狀的人不需要吃,且不是所有人體質都適合服用,因該藥方相對苦寒,用台語來說就是「偏涼」,如果本身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或腸胃道比較敏感容易拉肚子,就不適合服用,否則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出現倦怠無力感、腹瀉或是下肢水腫症狀,切勿跟風或盲目服用清冠一號。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對新冠病毒確診者有什麼作用?沒確診者可以當防疫茶飲用?
近來染疫人數不斷升高,依現行主管機關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原則,無症狀及輕症者採居家照護。中醫藥研究所根據研究「臺灣清冠一號」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其處方組成為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瓜蔞、厚朴、甘草等10種中藥材。清冠一號有什麼功效?當人體在感染了新冠冠毒後,會需要加強防護以減少病毒入侵、消滅已入侵的病毒、袪除發炎理產物,還需要注意體能的維護,當這些作用都兼顧之後,才利於痊癒。「清冠一號」共有十味藥材,功效即是順應痊癒條件來進行組合配伍,可分為四大類:1.抗病毒:魚腥草、板藍根、黃芩;2.增加呼吸道防護、減少病毒入侵:桑葉、薄荷、荊芥、防風;3.袪除病理產物(如:發炎液、痰液):瓜蔞、厚朴;4.調節其他各味藥物、維護體能:甘草。「臺灣清冠一號」如何對抗新冠病毒?將入侵的新冠病毒予以阻擋和抑制,主要有三個作用:1.阻斷病毒棘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上ACE2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的數量;2.抑制細胞內3CL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抑制肺泡上皮細胞分泌TNF-α及IL-6,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衛福部提供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者使用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流程:一、預約視訊診療得採以下方式:A、地方政府指定責任院所:個案可連繫責任院所,請該院所協助安排中醫師通訊診療評估個案狀況。B、民眾自行預約:可利用中醫師全聯會網頁查詢提供通訊診療院所名單及聯絡方式;或撥打22縣市中醫師公會專線協助媒合住所附近中醫院所進行通訊診療。二、診療後之領藥/取藥方式:委託親友至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領藥,或由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送藥至個案住所。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之確診個案,若需使用「臺灣清冠一號」,可請主治醫師會診中醫師,經中醫師依其臨床症狀及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後,開立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提供口服治療,協助病人減緩症狀。臺灣清冠一號可作為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嗎?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當做「防疫茶」長期服用。日常需要常接觸不特定族群有染疫風險者,可飲用什麼防護?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建議可採用建議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其配方為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一天的飲用量大約300-500 ml,可與開水交替、間歇飲用。防疫茶的藥材配方是屬於「可做為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對於身體無特殊疾病者,若喝得稍多,對身體並不會有不良影響;但是本身有發炎性疾病(例如:肝炎)、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相關疑慮(例如:有在服用其他許多藥物......)者,就不宜直接飲用,喝之前記得請先諮詢專業中醫師。
-
2022-05-11 新聞.元氣新聞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台灣本土確診數昨日飆破五萬例,輕症患者及居隔者要如何增強抵抗力對抗新冠肺炎?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碩士學位學程客座特聘教授劉校生團隊經實證研究證實,傳統中藥「金銀花」能增強抵抗力,除了對抗新冠病毒,對登革熱及腸病毒的防治也有功效。目前台灣的中醫與生技團隊陸續推出多種中藥方劑,如清冠一號、清冠二號、淨斯本草飲、淨冠方等,當中的藥物成分多有重疊,但具抗疫功效的藥材「金銀花」卻被忽略。高醫大特聘教授劉校生、副教授李英瑞、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黃奇英、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葉沅杰和成功大學,共同合作經由人體試驗,結合細胞和小鼠研究,證實飲用金銀花茶可以誘導人體內某些「微小RNA」的大量產生,經預測有3種「微小RNA」(包括let-7a),能夠識別登革熱病毒、腸病毒(EV71)和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飲用金銀花萃取液,能誘發let-7a上升,抑制登革熱病毒和腸病毒的複製,被感染小鼠的病毒量和疾病癥狀均得到緩解,存活時間也延長。實驗也證實,中藥金銀花與黃耆,均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關鍵「微小RNA」對抗新冠病毒的吸附(ACE2受體)與複製(Mpro蛋白酶)、抑制細胞激素風暴,甚至可對抗變種病毒株。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花也可以降低被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風險。高醫大表示,這些創新的發現為傳統中藥經由調節「微小RNA」增加免疫力,來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登革熱病毒和腸病毒的感染,開啟了嶄新的觀念與選擇。以上研究共產出3篇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上。團隊也研究探討黃耆防止肺部纖維化發生的可能性,實驗結果顯示黃耆誘導let-7,可以抑制促發炎的細胞因子,推論有助於避免細胞激素風暴或肺纖維化,並緩解具有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患的病情。劉校生表示,系列研究證實中藥不一定要像西藥一樣,衝進戰場殺光所有壞人,反而可以溫和地誘發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微小RNA群來抵禦病毒。研究團隊指出,感染初期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者,可以參考使用金銀花與黃耆;感染後期或重症患者,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也可以斟酌加上這個藥物組合,來抑制病毒複製,或改善肺部纖維化。但也提醒民眾,金銀花性寒涼,孕婦及經期中的婦女不宜飲用,使用前應先諮詢醫師。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入大蒜素能破壞新冠病毒?有科學證據支持嗎?
今天(2022-5-5)MyGoPen事實查核網站寄來電郵:【林教授你好:近期收到不少民眾回報「大蒜素(蒜辣素)可以破壞病毒中蛋白酶」的謠言,內容為:醫師説,蒜頭裡的蒜辣素(大蒜素)可以破壞病毒中的蛋白酶。在疫情嚴峻的非常時期,大家不妨試試這簡易又省錢的方法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方法:蒜頭搗成蒜泥,一茶匙蒜泥,放舌頭上,用口吸蒜辣素,最好能一次吸五分鐘,注意是吸氣味而不是吞食。———————查核其出處可能是以下這篇論文:《The Effect of Allicin on the Proteome of SARS-CoV-2 Infected Calu-3 Cells》 。想詢問林教授是否能協助檢視幾個問題:Q1: 大蒜素可以破壞病毒中的蛋白酶,有科學依據?也適用於新冠病毒嗎?Q2: 如何正確解讀報告結論?是否提到大蒜素可以破壞蛋白酶?】MyGoPen提供的那篇論文是在2021-10-28發表的The Effect of Allicin on the Proteome of SARS-CoV-2 Infected Calu-3 Cells(大蒜素對感染 SARS-CoV-2 的 Calu-3 細胞蛋白質組的影響)。這項研究是用Calu-3細胞來進行所謂的「體外」 研究,也就是說,它並不是臨床研究,所以它的結論是不可以直接套用在人身上。Calu-3細胞是源自一個肺癌病患的肺臟,可以在實驗室裡長期培養,來做為研究呼吸道疾病的實驗模型。這項研究是先將Calu-3細胞分成兩組,一組有用新冠病毒來感染,另一組則沒有。被感染的那組細胞又再分成兩組,一組有加大蒜素,另一組則沒加。接下來的實驗就是分析這些細胞的蛋白質成分是如何受到新冠病毒和大蒜素的影響。在這篇論文的文摘裡有這麼一句話:「大蒜素進一步降低了宿主病毒蛋白質組中結構病毒蛋白 N、M、S 和 ORF3 的量。」這就表示,受到大蒜素影響的病毒蛋白是結構蛋白,而不是蛋白酶。所以,這篇論文應該不是MyGoPen所說的那個謠言的出處,而MyGoPen所問的那兩個問題也就顯得沒必要了。我用allicin(大蒜素),covid-19,和protease(蛋白酶)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搜到兩篇論文:2020年11月:Garlic (Allium sativum L.): a potential unique therapeutic food rich in organosulfur and flavonoid compounds to fight with COVID-19【大蒜(Allium sativum L.):一種潛在的獨特治療食品,富含有機硫和類黃酮化合物,可對抗 COVID-19】2022年1月:Pharmacoinformatics and hypothetical studies on allicin, curcumin, and gingerol as potential candidates against COVID-19-associated proteases(大蒜素、薑黃素和姜酚作為 COVID-19 相關蛋白酶的潛在候選物的藥物信息學和假設研究)2020年那篇論文是出自一個印度和伊朗的研究團隊,而2022年那一篇則是出自一個奈及利亞的研究團隊。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篇論文標題裡的「潛在」和「假設」這樣的字眼。事實上有關大蒜能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說法早在兩三年前就開始流傳,而這也就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的關切。它在一份2020-8-14發表的問答裡就說:「沒有證據表明吃大蒜可以保護人們免受 COVID-19 的侵害。 然而,大蒜是一種可能具有某些抗微生物特性的食物。」不管如何,我搜到的那兩篇論文應該也不是MyGoPen所說的那個謠言的出處,因為它們都沒有提起謠言所說的「吸氣味而不是吞食」。我用allicin(大蒜素),covid-19,protease(蛋白酶),和inhalation(吸氣)在谷歌搜索,搜到一篇2021-4-20發表在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藥學期刊)的文章:Garlic extract allicin: a possible inhalation therapy for COVID-19?(大蒜提取物大蒜素:COVID-19 的一種可能的吸入療法?)這份期刊是英國皇家藥學會的官方出版物,但是卻沒有被PubMed收錄(被時代淘汰?)。這篇大蒜素的文章是以letter(信件)的地位發表的,所以也稱不上是論文。它的作者是藥學博士Steve Thomas。此人在2007年創辦一家叫做Medetec的公司,從事「向傷口敷料、傷口管理產品和其他相關醫療設備的製造商和分銷商提供技術和其他支持服務,包括醫學寫作。」他是在2020年12月在公司的網站發表Scientif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concept of garlic extract as an inhal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infections(支持大蒜提取物作為吸入療法治療 Covid-19 感染概念的科學證據)。其中有這麼一句話:「理論上可以使用噴霧器中的水溶液將大蒜素輸送到肺的整個內表面,這對治療 Covid-19 和其他嚴重的肺部感染具有明顯的意義。」所以,「理論上」是可以支持吸入大蒜素治療新冠肺炎的「概念」。不管如何,請注意上面列舉的這些論文所說的治療成分是純化或合成的大蒜素,而不是謠言所說的「蒜頭搗成蒜泥」。總之,這個謠言就是典型的「看一個影生一個子」,把一些初步的研究東拼西湊,編織成讓人垂涎三尺的偏方撇步。原文:吸入大蒜素能治療新冠肺炎嗎
-
2022-05-10 新聞.元氣新聞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台灣本土確診數急速攀升,輕症患者及居隔者要如何增強抵抗力對抗新冠肺炎?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碩士學位學程客座特聘教授劉校生團隊經實證研究證實,傳統中藥「金銀花」能增強抵抗力,取得也方便,除了對抗新冠病毒,對登革熱及腸病毒也有功效。高醫大表示,台灣的中醫與生技團隊陸續推出多種中藥方劑,如清冠一號、清冠二號、淨斯本草飲、淨冠方等,當中的藥物成分多有重疊,但有一種具抗疫功效的重要藥材「金銀花」卻被忽略。金銀花在中醫典籍以及坊間茶飲等應用已有很長歷史,臨床上也無顯著對人體危害的案例。高醫大特聘教授劉校生、副教授李英瑞、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黃奇英、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葉沅杰和成功大學,共同合作經由人體試驗,結合細胞和小鼠研究,證實飲用金銀花茶可以誘導人體內某些「微小RNA」的大量產生,經預測有3種「微小RNA」(包括let-7a),能夠識別登革病毒、腸病毒(EV71)和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飲用金銀花萃取液,能誘發let-7a上升,抑制登革和腸病毒的複製,被感染小鼠的病毒量和疾病癥狀均得到緩解,存活時間也延長。實驗也證實,金銀花與另一傳統中藥「黃耆」,均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關鍵「微小RNA」對抗新冠病毒的吸附(ACE2受體)與複製(Mpro蛋白酶)、抑制細胞激素風暴,甚至可對抗變種病毒株。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花也可以降低被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風險。高醫大表示,這些創新發現為傳統中藥經由調節「微小RNA」增加免疫力,來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登革病毒和腸病毒的感染,開啟了嶄新的觀念與選擇。以上研究共產出3篇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上。團隊也研究探討黃耆防止肺部纖維化發生的可能性,過去文獻報導let-7a可以抑制肝纖維化,且嚴重肺纖維化的患者體內let-7a偏低,實驗結果顯示黃耆誘導的let-7,可以抑制促發炎的細胞因子,推論有助於避免細胞激素風暴或肺纖維化,並緩解具有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患的病情。劉校生表示,系列研究證實中藥不一定要像西藥一樣,衝進戰場殺光所有壞人,反而可以溫和地誘發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微小RNA群來抵禦病毒。研究團隊指出,感染初期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者,可以參考使用金銀花與黃耆;感染後期或重症患者,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也可以斟酌加上這個藥物組合,來抑制病毒複製,或改善肺部纖維化。但也提醒民眾金銀花性寒涼,孕婦及經期中之婦女不宜飲用,民眾使用前還是要先諮詢醫師。
-
2022-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口服藥的優劣與禁忌:教授詳解輝瑞Paxlovid
中央社在台灣時間2022-4-7 10:18發布陳時中:輝瑞口服藥規劃採購10萬人份以上,其中一句話是:「陳時中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目前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註:默沙東就是默克)這兩款藥雖然都是抗新冠病毒,也都已獲得美國FDA的緊急授權,但不論是在化學結構,合成難度,作用機制,治療功效,使用禁忌,或購買難度上,都有非常大的區別。有關Molnupiravir,我曾在2021-4-11發表即將有治療新冠病毒的口服液?5天徹底清除病毒?,駁斥當時廣為流傳的一些跟這款藥相關的謠言。例如,我有說:「該藥的原理並非阻止病毒ia酶。事實上,新冠病毒並沒有什麼ia酶,而該藥也根本就不會阻止任何酶。該藥是一種ribonucleoside analogue(核糖核苷類似物),而它會在病毒複製時取代正常的核糖核苷,從而阻止病毒的繁殖。」在這段話的後面我有加了一個註解:「此藥會造成基因突變,是一大隱憂。」有關這一點,我會在下一篇文章進一步討論。接下來我就只談輝瑞的Paxlovid。Paxlovid實際上是兩種藥:Nirmatrelvir是對抗新冠病毒的M蛋白酶,能抑制病毒的複製;Ritonavir則是對抗人體裡的CYP3A4。在上面的插圖裡,粉紅色的藥片是Nirmatrelvir,而白色的藥片則是Ritonavir。CYP3A4是一種酶,主要存在於肝臟和小腸。它可以氧化外源有機小分子,如毒素或藥物,促使其排出體外。您應當有聽過,吃西藥時不要吃葡萄柚或喝葡萄柚汁。這是因為,有研究顯示,葡萄柚汁含有會抑制CYP3A4的成分,所以會讓藥物在身體裡停留過久,從而導致藥劑過量。請看柚子+西藥>>中風?。Nirmatrelvir在體外(細胞培養)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但是在體內,由於CYP3A4的作用,它會很快就被代謝掉,所以也就不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根據一篇今天才正式發表的論文,與單獨服用Nirmatrelvi相比,同時服用Nirmatrelvir和Ritonavir可以使Nirmatrelvir的血中濃度增加大約8倍。請看Innovative Randomized Phase 1 Study and Dosing Regimen Selection to Accelerate and Inform Pivotal COVID-19 Trial of Nirmatrelvir(創新的隨機 1 期研究和給藥方案選擇以加速和告知 Nirmatrelvir 的關鍵 COVID-19 試驗)。也就是說,就是因為有了Ritonavir,才使得Paxlovid成為有高效力的抗新冠特效藥。根據輝瑞的官方數據,Paxlovid能降低非住院 COVID-19 高危成人的住院或死亡風險達 89%。可是,由於Ritonavir 會抑制CYP3A4,所以它當然也會影響非常多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有發表Ritonavir-Boosted Nirmatrelvir (Paxlovid),其中就列舉了104種會受到影響的藥,而這些藥都是很多人平常都在服用的(例如他汀類)。這個網頁有一個給醫生和藥劑師的指南,它說:「在開具Paxlovid處方之前,臨床醫生應仔細審查患者的伴隨用藥,包括非處方藥、草藥補充劑和消遣性藥物。臨床醫生應考慮諮詢專家(如藥劑師、HIV 專家和/或患者的專科醫生,如果適用),尤其是對於正在接受高度專業化治療(如抗腫瘤藥、神經精神藥物和某些免疫抑製劑)的患者。」總之,雖然Paxlovid是抗新冠的特效藥,但是,應不應該開立處方,將會是對醫生的一項重大挑戰。原文: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
-
2022-04-06 養生.聰明飲食
補充膠原蛋白吃豬皮、魚皮原來沒用 營養師教保濕聖品膠原蛋白、玻尿酸、大豆異黃酮該怎麼吃
維持健康好氣色,吃對食物比在臉上塗塗抹抹更有效!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只要吃對,不僅可以改善膚況,甚至可以解決許多長期困擾你的肌膚問題。編按:保養品越買越貴、護膚療程越買越多,卻總是不見成效?其實,這些「外在」方式只能短暫維持,「內在」的調整才能長久有效。維持健康好氣色,吃對食物比在臉上塗塗抹抹更有效!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只要吃對,不僅可以改善膚況,甚至可以解決許多長期困擾你的肌膚問題。保濕篇:解析吃的保濕聖品Q1:吃膠原蛋白可以保濕?A1:吃對膠原蛋白才有幫助。膠原蛋白是美膚成分中的熱搜排行榜,但關鍵在於怎麼選擇。膠原蛋白是真皮層中很重要的結構,是一種蛋白質,約占蛋白質總量的30%左右,除了負責撐起肌膚彈性之外,其實也與皮膚的保水度、防曬相關,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日曬、不當的飲食習慣(愛吃糖、油炸物⋯⋯)會加速膠原蛋白的流失。隨著食品科學的進步,科學家把膠原蛋白的分子量變小了!根據動物實驗到小型的人體試驗中發現動物在攝入水解型膠原蛋白後,可在血液中偵測到被吸收的小分子二胜肽胺基酸Hydroxyproline(Hyp)的蹤影,證明了動物體是有機會可透過消化道吸收的途徑來補充膠原蛋白。除了維持蘋果肌的Q 彈外,日本也以從豬皮、魚鱗萃取的胜肽等級膠原蛋白進行人體試驗(再次提醒讀者,食物中的豬皮、魚皮因分子結構大,經消化後是無法被吸收的),在連續補充四週的膠原蛋白後,受試者的肌膚角質層含水量與水分流失量也有顯著的改善,讓保濕與Q 彈一次到位。而過去大家認為補充膠原蛋白僅是為了補回流失的膠原蛋白量,但後來發現人體是可以透過補充膠原蛋白來刺激膠原母細胞增生,加成我們養出Q彈美膚的效果!膠原蛋白透過以下機制來延緩肌膚老化:‧ 是纖維母細胞中生成膠原蛋白的前驅物‧ 去除細胞內的活性氧物質,保護細胞減少內源性的氧化傷害與發炎反應‧ 促進膠原蛋白與玻尿酸合成‧ 抑制蛋白酶轉錄因子活性以避免膠原蛋白降解Q2:吃的玻尿酸可以保濕嗎?A2:學理、臨床上是可行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又稱為透明質酸或醣醛酸,主要是由「葡萄糖醛酸」、「乙醯葡萄糖胺」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多醣類,存在於我們的結締組織、黏液中,除了在關節中負責潤滑的作用外,最為愛美人士津津樂道的就是補水、保濕的作用,雖然我們的角質細胞也會自然分泌部分的天然保濕因子(如玻尿酸),但隨著年紀的增加、不健康的角質層也會因為無法吸水、鎖水而降低肌膚的含水量,使皮膚容易乾燥、長皺紋。相信你的化妝桌上目前也放了幾瓶標榜使用玻尿酸的保濕聖品吧!除了外用,市面上也不乏相關的口服玻尿酸保健食品,玻尿酸其實也像膠原蛋白一樣,從藥物動力學的角度來說是可以被動物、人體吸收,也能在血液或關節、皮膚中測得。我們推論這些經腸道吸收的玻尿酸是透過刺激纖維母細胞的數量增生,而這些纖維母細胞也會被攝入的玻尿酸寡醣刺激,增加玻尿酸的生成,利用玻尿酸結構易與水分子結合的特性來幫助皮膚保留水分、抑制皮膚水分的散失,與真皮組織中的膠原蛋白共同撐起肌膚的彈性與水潤。Q3:大豆異黃酮能幫助荷爾蒙正常代謝,避免肌膚乾燥?A3:具活性的大豆異黃酮結構類似女性雌激素,但兩者尚無大型證據指明其直接關聯性,難以確立護膚功效機制,且食用需考慮其大豆異黃酮結構之活性問題,方具人體吸收效力。相信聰明的你已經知道肌膚出油量是由很多內外在環境因子共同作用引起的「表現」,荷爾蒙就是其中一個主因,我們可以從女性的生理痘推知一二,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呢?在生理期前幾天,因為黃體素上升,雌激素下降,此時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也相對較高,雄性激素會作用在雄性激素受體引起較多的皮脂分泌與毛孔變大;但在經期後,排卵期前,又因體內的雌激素濃度維持在較高濃度下,讓皮膚看起來光滑、水潤也較不容易長粉刺呢?這個蜜月期總是讓人不化妝也美麗!在2006 年發表了一個小型人體試驗,26 名30 至40 歲女性每天食用40 毫克醣基大豆異黃酮的膠囊,在12 週後發現,補充大豆異黃酮膠囊的組別臉上細紋明顯減少,過程中在第8 週也發現其肌膚彈性較未補充前高,因此被認為有不錯的抗老效果。但這篇研究卻無法提出到底是大豆異黃酮引起的美膚功效,抑或是其他黃豆中植化素成分達到抗氧化的護膚、抗老化功效,且試驗中是選用人體難以吸收、活性低的有醣基大豆異黃酮,有待後續再進一步探討兩者的關聯性。其實黃豆本身即為身體容易吸收、蛋白質利用率佳的良好食材,低脂、無膽固醇的特色,如果連豆渣一起吃,更能補充滿滿的膳食纖維,即便無法實質轉換成美膚好朋友雌激素,但仍是我們推薦可以每日食用,部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的好食材。書籍介紹吃出逆齡好膚質:專業營養師團隊的156道食譜,21天打造素顏美肌作者: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2/24作者簡介好食課營養師團隊 專業的營養師團隊,即時掌握國際健康飲食潮流,以正確易懂的營養資訊,傳遞健康知識,洞察台灣民眾健康與飲食現況,與大家分享最新、最正確、易懂的食品營養資訊。著有《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3日、5日、7日減醣瘦肚餐》等書。web:www.learneating.com延伸閱讀: 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 「這個人不是我媽,只是一具活著的屍體」為什麼明明深愛著母親,從嘴裡卻跑出對她的憎恨與憤怒?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解開「癌王」神秘面紗 中醫大團隊發現關鍵蛋白酶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堪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沉默殺手!胰臟癌初期因症狀不明確而常被忽略,約有85%的患者發現時就是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或組織,不論是以手術切除、化學療法,甚至於標靶治療等療效都很有限,且預後效果極差,5年存活率不到10%。近年來,胰臟癌的發生率緩慢上升中,造成胰臟癌的確切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癌轉移」是主要致死率的原因。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佘玉萍副教授致力找出關鍵蛋白酶對癌轉移的調控機制,研究團隊已發現「膜蛋白ADAM9」與病人預後不良有關的重要機轉,未來可望研發出小分子藥物抑制胰臟癌的生長。身為癌症研究者 有責任研發新藥佘玉萍專長為分子生物學、癌症細胞生物學以及免疫治療,尤其是研究癌症與癌細胞轉移的機轉。「身為癌症研究者,我有責任研發出新藥物,為癌症照護與治療帶來新希望,早一步防堵癌細胞的擴散。」佘玉萍說,膜蛋白ADAM9原本用在肺癌領域,後來發現對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更好,於是專攻開發蛋白酶小分子抑制劑,這項抑制癌轉移的調控機制成果,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早在2014年,佘玉萍即發表論文,論述肺腫瘤轉移到大腦的關係,後來鑽研膜蛋白ADAM9在胰臟癌的作用,期望開發出抑制劑作為新穎抗癌藥物。目前研發團隊以治療胰臟癌的新藥開發為主軸,佘玉萍表示,臨床上,有9成患者具有致癌蛋白突變或增幅的情況,不正常致癌蛋白會過度活化下游訊號,加速胰臟癌的進程。目前臨床上,僅能針對一小群特定蛋白突變的病患進行標靶治療,「我們不同於以往多數針對致癌蛋白活化部位開發藥物,而是以促進致癌蛋白分解的策略,尋找適合的標靶,藉此開發出小分子藥物,因此能夠擴大治療的病患族群。」佘玉萍很有信心地表示。可搭配其他標靶藥物 不會明顯副作用佘玉萍長期投入癌細胞移轉機制的研究,近年來更鎖定胰臟癌移轉機制的研究,一路走來,她非常感謝多位貴人的幫忙和協助,讓她有機會繼續前進,包括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提供胰臟癌動物模式,以及中國附醫外科部主治醫師葉俊杰提供臨床案例,供團隊研究分析。研發團隊的目標是找到胰臟癌的新治療方式,也就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藥物,經多年的研究開發,目前在動物試驗中,證實可以搭配其他標靶藥物使用,也不會有明顯副作用,安全性相當高。佘玉萍表示,癌症治療最大的問題是癌細胞轉移,儘管早期癌症病人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即使切除腫瘤後,仍有很高的復發率,導致病人存活率低;目前市面上的抗癌藥物雖然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但對降低癌細胞轉移仍非常有限,因此有效降低癌轉移才是提高治療療效、延長癌症病患存活期的最佳策略。藥物的開發方向是抑制腫瘤的生長,減少癌轉移的機會,目前已找到抑制胰臟癌的重要機轉,研發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分析驗證,希望能找出蛋白如何影響腫瘤移轉的交互作用。終極目標:讓癌症變成歷史研發初期,由於藥物的溶解度不佳,即使嘗試多種方式,仍無法順利突破瓶頸,藥物毒性和劑型開發並非佘玉萍團隊的強項,因此找了工研院生醫所一起合作,在工研院團隊與校內中醫藥研究中心的協助下,終於找到較適當的溶劑,將藥物毒性降低,並提升藥物穩定度。佘玉萍表示,新藥開發需橫跨多種領域,且研發週期長、投資金額龐大,學研界大多只能從事致病機制的研究和藥物的上游開發探索,但到臨床試驗階段的投資金額龐大,不是學研界的資源可以完成。因此需要由類似工研院、生技中心等法人機構或廠商接手、技術移轉,才能持續往臨床驗證、藥物開發方向邁進。期望政府可以長期投入研發經費,並整合各界的資源、跨領域地投入,如此一來,台灣的新藥研發產業鏈才能持續成長茁壯。佘玉萍指出,團隊最常引用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所說的:「讓癌症變成歷史」作為終極目標和使命。台灣絕對有能力發展出抗癌藥物,造福全世界的人類,擺脫癌症的健康威脅。Box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佘玉萍副教授團隊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分子醫學中心副研究員,專長為分子生物學、癌症細胞生物學以及免疫治療。研發團隊結合藥物專家、臨床醫師,目前致力開發的ADAM9蛋白酶小分子抑制劑,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百靈佳殷格翰打造生醫獨角獸 6支團隊突圍獲獎
纖維化、癌症精準醫療等題材,這幾年在全球生醫領域當道,無論是用於降低疾病罹患率、新藥進展對人類健康的貢獻備受期待,其中台灣在醫療與科技研發具有利基優勢,有機會打進世界盃。百靈佳殷格翰在全球推展「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首次在台徵案,2021年共徵得169個計畫,並選出六支新創公司、團隊獲獎,於3月10日舉辦頒獎儀式。六支新創團隊從研發開始一路前進,不少計畫領導人在各種場合傳講研發、不吝惜公開試錯等歷程,從他們的團隊故事可以看見,台灣在生醫領域的能量隱隱發光,但不可諱言,新藥臨床試驗、商業機制既燒錢且燒資源,有待政府整合產業界資源給予支持,磨亮台灣生醫。讓我們來看六支Grass Roots獲獎團隊的故事。團隊一:台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楊鎧鍵醫師團隊楊鎧鍵醫師研究團隊找到肺纖維化新解方,有助於開發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治療策略與藥物,甚至是其他器官組織纖維化致病關鍵機轉。透過這次百靈佳殷格翰Grass Roots支持計畫的導入,可望跨界爭取更多合作空間,不只逆轉肺纖維化,各器官功能衰竭都有救癒機會。【延伸閱讀】>>肺纖維化治療見曙光!內質網蛋白扮演關鍵角色團隊二:中國醫藥大學佘玉萍副教授團隊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的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轉移機制,經過多年反覆驗證,可望研發出小分子藥物抑制胰臟癌的生長,研究專案入選百靈佳殷格翰 2021 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尋求未來可能的合作機會。【延伸閱讀】>>解開「癌王」神秘面紗 中醫大團隊發現關鍵蛋白酶團隊三:台北醫學大學與清華大學「器官晶片/替身醫療」團隊由北醫和清大所組成的團隊,以仿生晶片在肺腫瘤醫療方面的應用,在這次由百靈佳攜手生技中心所舉辦的「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計畫」中雀屏中選,從169隊參賽團體中脫穎而出。【延伸閱讀】>>北醫攜手清大 開發肺腫瘤仿生晶片團隊四:安基生技新藥股份有限公司安基生技為技術創新之傑出團隊,目標成為全球新穎治療藥物的主要開發者,旗下小分子藥物對改善肺纖維化有效,符合百靈佳殷格翰Grass Roots支持計畫扶植國內具潛力的新創團隊,協助解決新藥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項挑戰。【延伸閱讀】>>安基生技新藥大突破 專一性抑制劑抗肺病團隊五:何志煌博士在百靈佳殷格翰Grass Roots支持計畫下,何志煌博士的「mRNA再生醫藥」受到專注,有望從根本解決老化問題,同時也解決滿懷理想的醫藥新創團隊無以為繼的窘境,共同推動生醫創新。【延伸閱讀】>>從市場需求端找技術 看見生技醫療新趨勢團隊六:捷絡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百靈佳殷格啟動生醫新創獨角獸Grass Roots支持計畫,捷絡生技布局3D數位病理產業鏈,其新興技術、平台技術、數位健康等服務能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是最被看好的科技能量,讓台灣站上世界舞台!【延伸閱讀】>>捷絡生技鎖定精準醫療 病理檢測技術看清腫瘤
-
2022-01-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首批新冠口服藥到 默沙東莫拉皮韋和輝瑞Paxlovid有何不同?
台灣自購的默沙東口服抗新冠病毒藥「莫拉皮韋」(molnupiravir),今清晨抵台,若要控制疫情,接下來如何分配、使用至為關鍵。ACIP委員黃玉成表示,委員們已開會討論通過新的治療指引,目前就等指揮中心簽核後公告。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有給指揮中心建議將藥物放在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是收治較多新冠個案的醫院,以方便及早投藥,指揮中心應該近期就會說明。我國一月分別通過默沙東和輝瑞的抗病毒藥物的EUA。其中默沙東的「莫拉皮韋」主要作用機轉在病毒的「複製酶」,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每天兩次,服藥五天可降低30%輕症患者之住院及死亡風險。至於另一款台灣有訂購但尚未到貨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藥,是輝瑞的「Paxlovid」,主要作用在病毒的「蛋白酶」,一樣是每天服藥兩次,五天為一療程,第三期試驗顯示可減少89%住院及死亡風險。上述這兩款口服抗病毒藥物,作用機轉都不在棘蛋白上,因此抗病毒口服藥在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可能仍有效。 黃玉成表示,新的指引加入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默沙東口服抗病毒藥。用藥時機是在發病五天內,條件是至少要有一項重症危險因子。危險因子與單株抗體領藥條件類似,包括像是BMI大於25、高血壓等慢性病,只要有任何一項,就會建議在發病五天內服藥。據了解,目前專家同意的治療順序上為,有重症高風險因子的輕症患者,一旦確診就給予默沙東或輝瑞抗病毒藥物;若症狀持續,往重症方向進展,則給予瑞德西韋或單株抗體等藥物。不過台灣之前進口的兩種單株抗體藥物主要作用在病毒棘蛋白上,黃玉成表示,實證發現對於Omicron較無效果,未來可能將以瑞德西韋以及口服抗病毒藥為主要治療藥物,便利性也較高。由於抗病毒藥物針對輕症患者使用,張上淳表示,由於剛開始的藥物到貨量不多,因此專家們給指揮中心的建議是將藥主要儲備在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和收治較多個案的醫院,可立即使用;另外各區管中心也會儲備部分藥物,個案數較少的醫院若有需求,不需區指揮官同意,即可申請用藥。而我國在流感大流行時,我國儲備克流感藥物為全人口的15%,現在面對新冠肺炎,僅向訂購默沙東和輝瑞一萬和兩萬人份的抗病毒藥物,是否充足?據了解,我國和兩家藥廠都簽訂類似開口合約的條件,一但有必要,就可立即追加購買。
-
2022-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才能提升免疫力?營養師建議彩虹飲食法,兼具防癌、抗氧化
春節將屆,疫情卻緊張,民眾都希望加強自己的免疫力。台中榮總營養室今天就建議民眾採用「彩虹飲食法」,不但能防疫,還具有抗氧化、防癌的保健效果。台中榮總營養師指出,彩虹飲食法(Rainbow Diet)是美國癌症協會推薦的飲食方式,用來鼓勵大家餐盤上要富含紅、橙、黃、綠、白、藍紫黑等如彩虹般多彩的蔬菜、水果。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的植物性化合物簡稱植化素,如茄紅素、葉黃素、花青素等,以下是各種顏色食物的營養價值:●紅色食物:含番茄紅素、鞣花酸、槲皮素等植化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免疫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番茄、甜菜根、紅甜椒、紅洋蔥、櫻桃、蔓越莓、石榴、草莓、西瓜等。●橙色食物:含胡蘿蔔素、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薑黃素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內分泌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紅蘿蔔、南瓜、紅薯、薑黃、橘子、哈密瓜、木瓜等。●黃色食物:含葉黃素、玉米黃質、鳳梨蛋白酶、薑辣素、川陳皮素、芸香甘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酵素活性、胃蠕動調節、促進腸道健康菌叢生成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玉米、薑、馬鈴薯、南瓜、黃甜椒、香蕉、鳳梨、楊桃等●綠色食物:含兒茶素、綠原酸、葉綠素、類黃酮、葉酸、異黃酮、單寧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減低黃斑退化及白內障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蘆筍、花椰菜、荷蘭豆、綠色蔬菜、青蘋果、橄欖、綠檸檬、綠茶等。●白色食物:含多酚、含硫化合物、植物性雌激素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保護心血管、免疫調節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高麗菜、白蘿蔔、白洋蔥、大蒜、菇類、水梨等。●藍紫黑色食物:含花青素、類黃酮、白藜蘆醇、酚酸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強化記憶力、平衡情緒、保護神經等保健效果,代表食物有茄子、紫高麗菜、紫薯、藍莓、紫葡萄等。營養師說,不同顏色的蔬果除了含有不同的植化素外,也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
-
2022-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輝瑞口服藥獲准專案輸入!訂2萬份 發病5天內服用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透露,輝瑞口服藥採購案已進入最後談判階段,據悉,我國與輝瑞昨簽訂採購合約,預計採購1萬人份用藥,首批最快3月前抵台。指揮中心今證實,核准輝瑞口服藥專案輸入,訂了2萬份。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吳秀梅表示,1月15日食藥署召開會議,討論輝瑞藥物Paxlovid的輸入申請審查,經過評估Paxlovid的療效安全性使用風險效益,經過專家同意,依照藥事法48條之二同意專案輸入,廠商要在專案輸入期間保障品質。吳秀梅指出,Paxlovid適用於發病5天內,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成人,12歲以上40公斤以上屬於輕中度確診者,服用這藥品要服用完整5天療程,每天服用2次。Paxlovid有兩種錠劑,pf-0721332要服用兩顆,ritonavir一顆,每天兩次。pf-0721332會抑制病毒蛋白酶,避免複製;ritonavir另一個可以減少代謝,降低血液濃度,會有效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為積極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COVID-19)疫情防疫需求,於今(111)年1月15日邀請國內化學製造管制、藥學、毒理學、臨床醫學等領域專家召開會議,討論輝瑞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Paxlovid專案輸入申請案。外傳首批輝瑞口服藥將在三月前抵台,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周署長(疾病管制署署長)跟我「領請令狀」,不會等到三月才來,如果屆時沒到貨,就去找他。陳時中表示,1月14日有36萬9051人施打疫苗,目前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80.62%、第二劑72.1%、基礎追加劑0.28%、加強劑(第三劑)5.85%。昨天莫德納施打最多,共有26萬人,BNT施打9.7萬、AZ施打約4300劑,是最少的。食藥署表示,經評估Paxlovid的療效及安全性、使用的風險效益,並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與會專家建議同意依據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同意核准本藥品專案輸入。廠商應於專案核准輸入期間執行風險管理計畫,以保障病人用藥安全。食藥署指出,Paxlovid適用於發病5天內、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成人與12歲以上且體重至少40公斤兒童輕度至中度COVID-19確診者。服用本藥品者應確實完成完整的5天療程。使用本藥品時應注意,Paxlovid藥品包裝中有兩種錠劑:PF-07321332及Ritonavir,必須一併服用。若未正確服用恐影響預期的治療效果,使用前應與醫師討論。
-
2021-12-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6個月抗疤黃金期 傷口照護把握3重點
COVID-19疫情打亂所有準媽媽的生產規畫,進入醫院要PCR核酸採檢,陪病限一人也要PCR,生產方式及產後傷口照護等問題多多。元氣周報與安美得特別合辦「後疫情時代的好孕二三事」健康講座,邀請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部長蔡慶璋醫師,分享產婦因應疫情的技巧及產後傷口照護,藝人黃小柔也來現場參與座談,分享她生三胎的實際經驗,讓準媽媽聽了健康平安好孕跟著來。孕婦建議滿13周後再施打疫苗。蔡慶璋醫師說,產婦住院前3天內需進行PCR核酸篩檢,確保沒有染疫才能住院,若逾三天,則需重新檢測;且為減少人流進出,目前僅限一位陪病者,同樣要接受PCR檢測,檢測費都由政府補助。他建議,疫情期間,懷孕38~40周已足月,可與婦產科預約待產,自然產改成計畫性生產,並安排PCR檢測;計畫性自然產則建議催生引產,以避免急產。他強調,為提高生育率,國健署今年七月起,提高產檢補助及項目,產檢次數增到14次,超音波檢查增加2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篩檢、貧血檢查,未納健保的新住民懷孕婦女也享有同樣服務。疫苗施打部份,各國指示任何周數皆可,但為減少第一孕期易產生的併發症做區隔,國內大部分醫師建議延至第二孕期後,再施打疫苗。另,考量AZ疫苗的血栓風險,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苖;接種前不需驗孕,接種後不需避孕。保持傷口濕潤均衡環境,修復速度快2倍。藝人黃小柔參與座談時分享其三次剖腹產及產後傷口照護的經驗。她說,生第一胎時,跟著大家一樣在傷口上貼專用膠帶,貼的時間很長,因體質等原故有點不適,後來才發現發炎了,緊急處置後還是留下疤痕。她強調,要多問、多聽、多看,諮詢專家。蔡慶璋指出,傳統上產後採用乾燥癒合法已被推翻了,因為易有過敏、癢、檢視傷口不易等問題,而且貼的時間太長,撕掉時很痛又不能淋浴碰水。新研究發現濕潤均衡環境,傷口修復速度快2倍,並能更好觀察傷口進程。下刀方式,關係到產後疤痕癒合。蔡慶璋進一步說明,傷口癒合分為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三個時期,最初6個月是抗疤黃金期。照護產後疤痕有三步驟:1.下刀方式很重要剖腹產分為直切與橫切,直切就是從肚臍往下切10-15公分,因為與內部肌肉走向一致,剖腹後可以迅速取出孩子,縮短剖腹時間。相較起來,橫切的傷口張力小得多,不像直切的傷口,需要更多時間癒合,疤痕組織也會增生較多,容易形成疤痕。2.傷口護理是關鍵在醫師細心縫好傷口後,傷口護理非常重要。定期清潔、使用濕潤均衡的敷料和傷口修復液,都有助於傷口癒合,降低疤痕的生成。3.淡化疤痕好選擇非侵入式的疤痕照護方式,疤痕貼片或矽膠凝膠是很好的選擇,有助於減少張力、抑制纖維細胞活性、活化膠原蛋白酶,改善色素沉澱和血管增生的情形,使疤痕更柔軟、減少疼痛及和搔癢。建議最少使用三個月,持續六個月更好,持之以恆是戰勝疤痕的不二法門,產婦可找一個讓自己最適合舒服的方式進行。準爸爸如何當好神隊友?準媽媽的辛苦不言而喻,準爸爸要怎麼做一個神隊友呢?醫師建議五大點:聆聽支持、陪同產檢、陪伴運動、分擔家務、參與準備。以鼓勵、耐心、同理,陪同產檢可降低孕媽咪的產前憂鬱症,參與產檢更是跟胎兒建立感情的重要第一步,平常陪伴散步、適度運動,協助體重控制,讓胎兒控制在適當的體重,使生產更順利,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
2021-11-22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關於抗新冠口服藥 你需要知道的4件事
在全球新冠疫情籠罩之下,台灣自不例外,歷經部桃院內感染、諾富特事件,今年五月本土爆發,也是一波一波洶湧而來,現在疫情趨緩,但疫情很難完全止住,後續仍然需要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個人的防疫措施也不能鬆懈,當然疫情的監測,仍然需要持續進行,醫療量能隨時都要保持足夠,以因應秋冬以來,除了新冠疫情外,流感及禽流感的威脅也不能掉以輕心。除了新冠疫苗的接種已陸續開打以外,全世界各大藥廠亦聚焦在抗新冠病毒口服藥物的研發,到目前為止已有二個口服新藥研發完成(包括默克藥廠研發口服病毒藥物molnupiravir,又叫Legevrio,另一是由輝瑞藥廠研發Paxlovid),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住院率及死亡率,茲分述如下,供讀者參考。(一)Molnupiravir(莫奈拉韋-Legevrio)口服抗病毒新藥的醫學實證:此口服新藥是由默克藥廠研發,根據Malone的報告指出,透過此藥使用後,會給予病毒不對的原料,使病毒無法複製,在Fischer及Mahase(第三期)的臨床試驗,證實可降低新冠肺炎50%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已取得英、美緊急受權,將可提供高風險確診者服用,每日口服二次、服藥五天,可使症狀減輕,減低死亡風險,減輕醫療負擔。(二)Paxlovid口服抗病毒新藥的醫療實證:根據美國輝瑞公司的報告指出,此口服新藥是新型蛋白酶抑制劑(PF-07321332)合併若億亞(ritonavir,反轉錄病毒治療藥),此藥亦是每天口服二次,服藥5天,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證實,症狀出現3天內,服用可降低89%住院/死亡風險,症狀出現5天內服用可降85%住院/死亡風險,此藥對變異病毒株亦有效,目前美國緊急授權(EUA)申請中,至於副作用與安慰組並無差異,且無嚴重不良反應。(三)兩大藥廠宣稱將對高所得與中低所得國家有不同的販價使每個人負擔的起:到目前為止,兩家藥廠都同樣宣稱將根據販售地點的所得水準調整訂價,高所得國家每一人每一次療程為700美元,中低所得國家則降為20美元。而且默克將生產Legevrio 300萬份製劑留給低收入國家,今年預計生產1千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千萬份製劑;而輝瑞今年預計生產18萬份製劑,2022年預計生產2千1百萬份製劑,並與90個國家簽訂合約,此乃新冠肺炎患者一大福音。(四)老藥無鬱寧(Fluvoxamine)新用,亦有醫學佐證:無鬱寧(Fluvoxamine)本來治療憂鬱症用藥,但此藥證實對新冠肺炎產生的激素風暴有效。根據巴西TOGETHER從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之隨機分派試驗,使用無鬱寧組別可顯著降低因COVID-19住院/轉院風險達32%,有80%之病患接受完整藥物治療療程之病患其效益可達66%。不失為臨床上可以使用的藥物。結語目前疫苗施打覆蓋率已漸漸提高,加上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不斷研發成功,而且具有臨床療效實證,相信與病毒共存是可以期待,不再一昧思考清零政策,而是在「疫苗」、「藥物」、「檢疫」三管齊下,尋求平衡,相信在不久將來,大家一定可以「安心」、「放心」過正常生活。
-
2021-08-2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為什麼癌症治療會出現抗藥性?看懂6種抗藥性機轉
前言「化學治療」(chemotherphy)這個名詞首先由諾貝爾獎醫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於1900年代首先提出而後沈寂很久,癌症治療一直由「手術」及「放射線」治療主宰,一直到1960年代以後,化學治療才廣泛加入癌症治療行列,及至20世紀末期標靶藥物崛起,在B細胞淋巴瘤、乳癌、肺癌、大腸癌等相繼有適用的標靶藥物問世,及至近年來亦有熱門的免疫治療藥物,儘管各類癌症治療藥物蓬勃發展,但仍然會出現抗藥性,也就是藥物失效,造成癌症復發或轉移,使病情惡化甚或死亡,所以針對抗藥性的議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與重視。腫瘤化療抗藥性機轉具多樣性一般而言,不管是化療、標靶治療對癌細胞造成的毒性,就是期待此等藥物在癌細胞內之濃度較高,可以對大量增生癌細胞一舉殲滅,甚至對於比較頑固,而且原始的腫瘤幹細胞一併毒殺,其毒殺作用,大都是造成細胞凋亡(apoptosis),細胞凋亡為一種細胞程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但有時侯,不如預期,初期用藥有效,後來卻產生抗藥性,到目前為止,腫瘤抗藥性的機轉非常多樣,相當複雜,以下針對較重要而且常見的抗藥性機轉作簡介:(1)將藥物自細胞排出(drug efflux):早在1983年Kartner博士等人,就發現細胞表面的蛋白質p-glycoprotein,會與ATP結合,獲得能量,可以將化療藥物排出細胞外,使化療藥物無法留在癌細胞內將癌細胞毒殺,其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盛名Science(科學期刊)。目前這種蛋白質至少有15種,可使化療造成抗藥性,特叫多重抗藥性(MDR)蛋白。(2)細胞凋亡途徑(apoptosis pathway)失靈:一般而言,不論化療或標靶治療,其藥物的作用,會使癌細胞凋亡,但人體有時會出現抑制細胞凋亡的因子(如Bcl-2、Bcl-XL及IAP等)使得粒線體的通透性不增加,那麼細胞色素α(cytochrome C)及凋亡蛋白酶(caspase)無法釋放,使細胞凋亡的路徑受到抑制,因而產生抗藥性。(3)DNA修補系統過度活躍:腫瘤細胞因DNA修補系統發生突變,使修補系統過度活躍,腫瘤細胞之凋亡程序受到抑制,化療或標靶藥物便無法毒殺癌細胞,進而產生抗藥性。(4)致癌基因活化或抑癌基因去活化:祇要致癌基因活化或抑癌基因去活化,則癌細胞的訊息傳遞路徑不受限制,因而造成癌細胞大量增生,如乳癌PIK/Akt/mTor之訊息傳遞就是典型的例子。(5)腫瘤幹細胞的存在:一般認為腫瘤幹細胞是發展成腫瘤之最原始的細胞,它高度表現像p-glycoprotein的抗藥性蛋白,它可活化癌細胞DNA修補能力,對細胞凋亡亦有抗性,所以對癌症的治療藥物有很強的抗藥性,所以化療藥物可以殺死腫瘤中大部分的癌細胞,但對極少數的腫瘤幹細胞無法毒殺,致使腫瘤縮少一陣子後,可能沒有被殺死的幹細胞再度增生又使腫瘤變大甚或轉移其他器官。(6)腫瘤微環境缺氧:絕大多數腫瘤的微環境多少都有缺氧(hypoxia)狀況,腫瘤缺氧的狀態下會刺激產生缺氧誘導因子HIF(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會造成許多影響,而使腫瘤細胞延長存活,產生抗藥性。這些影響包括:代謝功能改變、多重抗藥性蛋白質的過度表現、細胞凋亡的抑制等,這些也都造成抗藥性的原因,另外缺氧可能也與癌症進展造成遠端轉移有關聯,因為HIF可以影響上皮細胞轉型成間質細胞(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細胞遷移(cell migration)、建立有利於轉移的利基(pre-metastatic niche)。結語我們都知道癌症治療可能產生抗藥性,而抗藥性的機轉具有多樣性,所以針對不同癌症產生不同機轉的抗藥性,如何因應、如何調整或改變藥物,仍是一大挑戰與困境,唯有透過對抗藥性機轉的深入研究,才有機會破解它,然而可以想見的是,抗藥性機轉的複雜性,有如一卷綿密的漁網,需要努力的抽絲剝繭才有可能釐清彼此的關聯性,也才有機會在這場抗癌戰爭中取得勝利,當今二十一世紀,已邁入精準醫學及個人化醫療的時代,癌症治療自不例外,已經慢慢改變過去傳統「一體適用」(one size fit all )之標準療法,而是根據每位癌友個別狀況做量身訂製之個人化的用藥選擇,如此可以達到療効極大化、副作用極小化、如有抗藥性產生亦可適時調整改變用藥,進而提升活存率,降低死亡率,更重要的是讓癌友在治療過程中免受治療期間因為副作用造成之痛苦,使生活品質提升,相對地,也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此乃癌友之福。
-
2021-08-20 該看哪科.眼部
奇!眼科醫發現打完AZ疫苗14天內 飛蚊症會找上門
一名謝姓復健師最近打完第2劑AZ疫苗後,雙眼竟有黑絲漂浮,嚴重影響作息,就醫診斷應是飛蚊症,結果一周後回診竟奇蹟式好轉,專治飛蚊症的輔英科大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也發現近期收治的百餘例飛蚊症病患,幾乎都剛打過AZ不久,研判這種「快閃式」飛蚊現象與注射疫苗有關。最近許多視力不好的民眾打完新冠疫苗後視力越模糊,總結幾種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包括結膜炎、飛蚊症、對光敏感、視力模糊等。向洪啟庭求治的復健師,打完第2劑AZ的第5天出現疑似飛蚊症,每眼約2到3隻漂浮,但之前無相關病史,眼睛無外傷也沒感冒,檢查眼底,中央視網膜正常,周邊視網膜也無破洞或格子狀退化,因目前世界並無相關治療藥物,只能靠追蹤,結果一周後病患回診,「飛蚊」已不見。「一般的飛蚊症,僅11%患者能在1個月至5年內自行消失」洪啟庭說,這名復健師的飛蚊症約在注射疫苗2星期左右消失,近期他門診收治的百餘個飛蚊症病例,都剛打過新冠肺炎疫苗。分析發現,疫苗誘發的飛蚊症幾乎都在施打後5天內發生,打完第1劑發生的病例約占1成,第2劑約9成,絕大部分發生在單眼,少部分兩眼都有,約98%兩周內會消失,打莫德納的民眾尚無發現飛蚊症現象。據洪啟庭2018年與日本專家組成的跨國醫療團隊研究,眼睛一旦有外來侵襲因子,就會導致大量的酶破壞玻璃體,此時玻尿酸的水分會釋出,且因水分大小或形狀不一,光線經由角膜、水晶體、玻璃體的水滴在視網膜成像,傳抵大腦後會被腦細胞解讀成蚊子、蒼蠅、蝌蚪等物。雜亂排列的纖維蛋白則會導致玻璃體混濁,形成視網膜上的陰影。這種原因引起的飛蚊症,約14天水分會重新回到玻尿酸中,纖維蛋白會被某些蛋白酶分解吸收,人體打入的AZ疫苗屬減毒的病毒,所以才會產生飛蚊症。他說,飛蚊症常見於年齡退化及高度近視者,近年因3C產品使用頻繁,有年輕化趨勢,且很難自行痊癒。據統計,5年內飛蚊症變成視網膜剝離的機率為14%,縱使手術仍可能失明,所幸台灣已開發出口服多重水果酵素,可治療沒有視網膜病變風險的飛蚊症。洪表示,假如因注射疫苗而產生飛蚊現象,不用過度緊張,先到眼科求助,如果視網膜未病變,即屬於可逆性,絕大部分14天左右會自行痊癒。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不清真」穆斯林拒用? 陳時中:都不含豬細胞
日前印尼有穆斯林指控AZ疫苗使用豬胰蛋白酶「不清真」,因此拒絕接種疫苗,造成疫情壓不下來。而我國近日也有印尼移工對AZ疫苗成分有所疑慮。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特別澄清,不論進口或是國產疫苗,都不含豬細胞。陳時中表示,我國同意專案輸入或製造新冠肺炎疫苗均不含豬細胞,包括AZ、莫德納、BNT和高端等,其製造過程無使用豬細胞;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今年7月24日表示,AZ、莫德納及BNT等疫苗均符合清真認證(Halal)。而對於近日國內印尼移工對AZ疫苗成分有所疑慮,陳時中說,AZ疫苗含有SARS-CoV-2病毒棘蛋白(S protein)基因的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利用重組DNA技術在基因改造後的人類胚胎腎臟細胞內增殖,製造過程均無使用豬細胞。而且AZ疫苗已於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巴林、阿曼、埃及等大多數人口是穆斯林的國家使用,且多國的伊斯蘭理事會也允許穆斯林可接種該疫苗;莫德納和BNT等疫苗也已取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巴林等國EUA核准或使用,民眾可安心接種。
-
2021-08-16 該看哪科.眼部
澳洲工程師因飛蚊症憂鬱到想死 台日聯手讓他減輕症狀
住澳洲東海岸的28歲工程師Ahnaf5年來飽受飛蚊症困擾到想輕生,後來在網路上看到日本防衛醫科大學與台灣合作研發的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能增強人體吸收眼睛玻璃體混濁機能,抱一絲希望寫信求助,信件轉至台灣參與研究的輔英科大附醫眼科醫師洪啟庭手中,洪展開跨海協助,解決這名工程師的眼疾困擾,重新恢復正常生活。洪啟庭是於今年5月間接獲日本防衛醫科大學轉來的電子郵件,來信者是澳洲籍年輕工程師Ahnaf,自述雙眼近視250度,5年前出現飛蚊症,常見長條帶些透明的浮游物在眼前漂浮,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洪啟庭表示,Ahnaf寫信的前一個月因飛蚊頻率大增,憂鬱到精神科就醫甚至想輕生,後來在網路上看到台日合作研發的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寫信向日本防衛醫科大學求助。日方把信交給參與研究的他,他隨即聯繫外交部亞太司與澳洲駐台辦事處人員透過管道將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交到Ahnaf手上,Ahnaf約2個月後生活恢復正常,情緒也好轉。洪表示,飛蚊症是因眼睛玻璃體隨年齡退化、眼部外傷、紫外線曝曬或PM2.5侵襲,造成眼睛玻璃體主要成分玻尿酸分解與眾多種類膠原纖維蛋白破壞,產生玻璃體液化與混濁及各種蛋白的雜亂排列,光線進入眼睛時,玻璃體混濁的部分會遮擋光線使影像成為陰影。由於目前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法,醫界通採觀察追蹤方式,據統計,約11%患者在1個月至5年後症狀會自行消失,64%視力降低,14%可能會視網膜剝離失明。2015年起,洪啟庭與仁科大學製藥研究所長謝博、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眼科教授竹內大、東京醫科大學眼科醫局長竹內禮等人組成團隊研究口服綜合水果蛋白酶,水果蛋白酶萃取自鳳梨、木瓜與無花果蛋白酶小腸中吸收,協助增強人體吸收眼睛玻璃體混濁機能,經完成人體實驗後,成果刊登於於去年的瑞士醫學期刊「應用科學」。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8-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善用單株抗體預防九成重症 但遇Delta株效力恐下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今年四月下旬至今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近兩成是重症,60歲以上長者重症率更高達四成。避免病程進入重症一直是新冠治療重點,台大醫院診治超過400位確診者,今年6月起開始用單株抗體治療至今,成功避免九成患者惡化為重症;但台大也提醒,面對Delta病毒,單株抗體效力可能減弱,需持續研發藥物,國內已與國際藥廠合作二、三期臨床試驗中。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新冠確診兩成為無症狀,但出現症狀者有14%重症機會,5%可能極重症,整體致死率大約是2.3%。一但住院,病人死亡率可能高達21%,因各地醫療量能而異,不幸入住加護病房,三個月內死亡率可高達五成,因此防止輕症變成重症,是新冠肺炎治療重點。為了幫助醫療團隊提供標準化、符合實證指引的治療,台大醫院甚至出版一本教戰手冊,人手一冊宛如葵花寶典。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新冠肺炎病程惡化與年齡、慢性病、免疫力、病毒量都有關,目前公認有效的藥物,作用機轉各有不同,瑞德西韋可抑制病毒的核苷酸形成,單株抗體藥物則可減少病毒和細胞的接合。單株抗體目前已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可中和自體免疫反應或破壞癌細胞,對於人體副作用很小。盛望徽表示,台大醫院自6月17日至7月24日有16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年齡在24至81歲,7位大於65歲,共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慢性肝病、癌症、中風、懷孕等,其中四位有兩項以上的危險因子。使用單株抗體治療後,只有兩人仍發生缺氧而符合重症定義,但無一人使用呼吸器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其中13人已出院,住院改善中有3位。盛望徽表示,根據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提供之資料,亞東醫院6月18日至7月24日也給23位病人用過單株抗體,使用的時機是平均在出現症狀後3天,這些病人也有多項危險因子,但同樣沒有人演變為重症,現僅一人住院觀察中,治療成效也非常好。盛望徽表示,從台大加上亞東資料看來,在病程第7到10天內使用單株抗體,特別是用於輕度肺炎、年紀較大、有慢性病或懷孕等風險因子者,療效和安全性都是可以確認的。然而隨著變異株影響效果,還需要繼續克服發展之處。盛望徽指出,單株抗體可能缺點有二。首先,若病毒量太高,例如來到中後期病程,單株抗體抑制效果就會減弱。此外,萬一病毒發生像是接合器抗原的突變,也會有效力下降的問題。國內現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其中一款對於Delta病毒仍保有效力,另一款也有效,只是效力降低,因此目前認為,關鍵還是在使用時機,必須用於感染早期、病毒量還不高時,仍有一定效果。盛望徽表示,Delta病毒是全世界頭痛的大問題,已證實傳播力遠高於以往的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已有藥廠針對印度株在研發單株抗體藥物。目前國際藥廠也在研發新冠病毒的專一性蛋白酶抑制劑,臨床試驗進行中,也有引進國內推產合作。主要是針對集中檢疫所當中尚屬輕症,但具有重症危險因子的個案。台大醫院照護確診病患的主力、內科部主治醫師劉旺達表示,評估確診者會分為多個面向,第一是風險因子,例如年紀、共病等,再者是疾病嚴重度,例如病程分期,需用氧與否就非常關鍵。根據疾管署公布的第13版治療指引,不需用氧的疾病初期,可使用單株抗體,若開始用氧,前期可用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但用氧到中後期階段,就需要使用類固醇、其他免疫製劑。劉旺達表示,目前不論瑞德西韋或單株抗體,疾管署都准許一部分存於醫院,任何時間有病人需要,都可以向指揮官或負責醫師申請、立即使用。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級做好自身防護 中醫藥研究所推防疫茶作補充
防疫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後天7/27全國調降至二級防疫警戒,這代表我們全民齊心協力防疫的成功,也讓我們距離恢復正常生活更近了一步。從5月至今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提升到了三級防疫警戒,我們的生活已經大為不同,居家上班WFH、實名制登記、賣場單雙號分流都是史無前例的經驗。而經過大家兩個月的努力,加上疫苗逐漸施打,才讓疫情得以降級,但是就算是降級,原則其實還是「降級不解封」,人流、戶外活動、室內場館、教育、餐飲、民俗宗教及旅行等指引部分開放,符合防疫指引的行業能夠得以正常營業,但仍有部分如游泳池、八大行業及進香等宗教活動不得進行。面對Delta變種病毒洶洶而來,台灣值得驕傲韋恩相信大家應該悶了很久,很多人迫不及待想要出門逛逛透透氣,而很多辦公室也要開放回去上班,而更多營業場所如餐飲等等,更是需要重新開始拚經濟,只是我相信更多人也是抱著忐忑不安的精神,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深怕這樣一解禁,反倒造成外面人滿為患,增加被傳染的機會,因此也是不太敢出門。這次台灣能夠面對Delta變種病毒仍能快速控制,疫苗的施打、民眾自我衛生管理、政府的指揮調度都功不可沒,到現在每日確診數快速降到20人左右,其實是該讓台灣人民對全世界自豪的,不必刻意強求每日都加零,否則是給自己過高的目標壓力。但是其實,台灣與世界相比,其實還有一項祕密武器,足以作為幕後功臣,給了許多台灣人隱形的防護力-那就是台灣傑出的中藥研究,並且很快的開源公開配方給大眾。台灣獨步全球的中藥抗疫秘密武器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位於北投有個國立且唯一的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專門進行有關中醫藥之基礎研究與發展,擁有近三十位中藥與天然物化學和藥理的博士級研究人員,是台灣最具規模的中草藥研究重鎮。其實早在SARS期間就研究出金銀花、板藍根等中藥材具有對抗冠狀病毒、提高免疫力的能力,也因此這波新冠疫情下,中醫藥研究所得以依照當年SARS的經驗與基礎,快速在2021年5月18日就研發出「清冠一號」的中藥配方,經由科學臨床驗證,具有對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能力,藥方有三個作用點:1.阻斷病毒人體表面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2.抑制細胞內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其結果也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因此經過衛福部的專案授權許可生產下,快速推出「清冠一號」產品為「中醫師處方藥」,也就是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的處方,甚至還外銷到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清冠一號具臨床實驗證明功效但是不適合保健用只是清冠一號藥品類別為「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也就是說民眾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處方,才能取得清冠一號,清冠一號的適用對象,除了「無症狀感染者」、「發病後患者」(包括輕症、重症),也能用於「預防高風險人員感染」或減輕感染後的症狀。而且大家不要看到中藥就誤會可以自己抓來吃,因為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的「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作為長期服用的補品。清冠一號姊妹作-防疫茶適合日常補充用但是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專家們也有看到在這一陣子疫情緊繃時,許多民眾會擔疫情,而有保護力的需求。也擔心民眾誤去購買、使用屬於積極治療性用藥的「臺灣清冠一號處方藥物」或其他清熱解毒消炎的中藥當作防疫茶,長期服用下恐怕會造成身體弱化、腸胃損傷的副作用。所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特別提出以由食品(屬於可供食品使用中藥材) 組成的「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簡稱防疫茶)」供大眾使用,所以居住在社區感染發生地區、生活環境中需要接觸不特定群眾而有感染危險者,都可以服用這款防疫茶,其功效是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而且全都是食品所組成。而且這款防疫茶的處方,是公開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網站上給民眾的,是不是很佛心?建議處方如下: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 : 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製備:藥材置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防疫茶是舌尖上的免疫力仔細看,黃耆是很常見的補氣食材,桂枝更是許多滷味必備的一味,桑葉、薄荷、魚腥草本來就是花草茶常見的材料,尤其是薄荷對新冠肺炎的功效,其實最近在國際的研究期刊上是很熱門的焦點之一;生薑、紅棗、甘草也是廚房常見的材料,所以將這些常見的食(藥)材組合在一起,卻又能發揮預防之效,中藥確實非常深奧。不過這個方子也是有其限制,像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人。韋恩曾經照著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抓來作成茶包喝過,味道還真的與花草茶很像,尤其會讓我想起康福茶,所以是很好入口的,並沒有奇怪的中藥味,所以其實很適合天天當茶飲喝,而且又不含咖啡因,好喝又幫助保護力,還真是一舉兩得。這還真是台灣對世界於防疫的一大貢獻!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醫推5食材、穴位助防疫,抗病毒、抗發炎、增強免疫力!
文: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 抗疫先注意,中醫增強免疫力 中醫講究「治未病」,治未病的意思就是在疾病還沒發生之前,就先作好防禦,尚未發病就先治療,但是怎麼防禦呢?平常就可以做好免疫力疊加的功夫,以下出現在國外期刊中增強免疫力的幾種方法,在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之外,平常還能怎麼增強免疫力呢? 總結來說,可於平常使用穴位刺激、薑黃、益生菌、大蒜、肉桂和黑胡椒等方法或食物,這些都有科學證明可以減少感染COVID-19及感染後的副作用,例如:呼吸道感染、肺纖維化、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以及相關的感染性休克、肺和腎損傷的症狀,這些方法簡單方便、甚至在家裡有現成的食物可以使用。 在針灸穴位方面: 2020年9月《醫學(Medicine)》發表:針灸可通過刺激交感神經、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神經抗發炎通路發揮作用,減少發炎反應;此外,同樣的期刊在10月發表了針灸能改善的症狀還包括感染武漢肺炎之後的:焦慮症、失眠、白細胞減少、疲勞、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和呼吸困難的問題。我們也推測若是以三伏貼長期刺激穴道,能產生同樣的效果,無論是男女老幼大人小孩,均可以中醫的角度使用對症的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達到調整體質的效果。 在食物方面: 薑黃: 2020年10月《植物療法雜誌(Phytotherapy Research)》發現:薑黃素具有廣泛的生物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薑黃素對多種病毒發揮抗病毒作用,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肝炎、人乳頭瘤病毒 (HP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單純皰疹病毒-2 (HSV-2) 。薑黃素通過各種機制發揮抗病毒作用,包括抑制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和病毒蛋白酶的包裹、抑制病毒複製以及調節多種信號通路,因此,薑黃素是具有對抗 COVID-19 發病機制的必須食物之一。 益生菌: 2019年11月《前沿免疫雜誌(Front Immunol.)》提出:益生菌能通過調節 NF-κB、MAPK 和模式識別受體(PRR)通路來發揮抗發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從而降低 Th2 反應並上調 Th1 反應。此外,益生菌可以改善先天免疫反應和對抗發炎反應,並透過調整腸道環境,改善黏膜健康,有助於預防及對抗 COVID-19 。 大蒜: 2020年11月《營養學雜誌(Nutrition Journal)》研究發現:大蒜可以抑制SARS-CoV-2 的病毒複製,減少COVID-19的爆發,因為大蒜能提高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此外,大蒜能幫助提高維生素B1、B2吸收,其中B1能幫助促進體內醣分解,B2促進代謝、活化細胞、消除疲勞。 肉桂: 2018年10月《食品藥物分析雜誌(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彙整:肉桂具有抗菌、免疫調節作用、抗真菌活性,亦可緩和糖尿病的腎臟病變,此外發現肉桂醛通過抑制 NF-κB 活化來抑制 TNF-α 誘導的炎症,所以肉桂可以用於緩解 SARS-CoV-2 引起的肺炎現象。 黑胡椒: 2017年10月《國際免疫藥理學(Int Immunopharmacol.)》提到:黑胡椒長期以來被用於許多菜餚中,從黑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中獲得的胡椒鹼具有很強的抗炎作用。它通過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來促進先天免疫,並且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可通過中和自由基、ROS 和羥基自由基來防止氧化損傷,因此可以用於抑制 COVID-19 期間引起的發炎反應。 不只上述的食物具有抗COVID-19、促進免疫力的作用,還有許多食物,例如:生薑、洋蔥、檸檬、羅勒等,可以減輕由於 SARS-CoV-2 感染引起的病理影響,平常時可以藉由上述的穴位刺激及食物攝取,做為疫情發生期間的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延伸閱讀》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
2021-06-0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老醫師請命 盼TTP納罕病保護傘
一名八十五歲的老醫師呼喊,盼TTP納入罕病,獲新藥治療,減少復發,增加生活品質。他曾經由彰基送件衛福部,得到「非罕」、「屬後天性疾病」、「有機會自然緩解」、「有治療方式」的回覆,老醫師不氣餒,他說,已傷及腦、心的TTP嚴重病患,仍應納入罕病照顧。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解釋,溫韋伯氏因子(vWF)是人體內大型凝血因子,需靠ADAMTS13蛋白酶裂解。TTP病患因ADAMTS13活性降低,巨大vWF堆積在微血管造成血栓。發病死亡率是八成,血漿置換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但半數仍復發。他曾接治一名七歲先天TTP的小女孩。沈銘鏡是國內的血友病之父,他發現國內血友病患因診斷遲、治療落伍而跛行。幾經奔走與努力,成立我國第一個血友病醫療中心。愛滋病毒汙染血漿分離製造的濃縮凝血因子,血友病人因而感染,為此,照顧一生的血友病患竟反過來責怪沈銘鏡,深受打擊的他,在參與國際會議時,獲悉加熱可殺死愛滋病毒,立即返國建議停止輸入未經加熱之凝血分子。十年後,獲頒壹等衛生獎章。沈銘鏡找到國人靜脈血栓病因,獲王民寧醫藥衛生傑出貢獻獎。他畢生奉獻給血友病、類血友、罕見血液及靜脈血栓病患,於二○○六年獲頒醫療奉獻獎。沈銘鏡說,TTP發生率低,血漿置換風險高,併發症多,復發機率高,美國FDA與歐盟已核准用TTP病患使用罕見孤兒藥 。北慈血腫科主治醫師高偉堯認為,罕病中的PNH,也是罕見複雜的血液疾病 ,也非遺傳性,盼將TTP納入罕病保護傘。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罕病認定有罕見性、診斷治療困難、疾病嚴重度、是否需要遺傳諮詢或有利於疾病防治等原則,予以綜合判定審議,目前請彰基補件中。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2:醫療奉獻獎85歲老醫師呼喊 讓TTP納入罕病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病人很慘。」這是來自85歲的沈銘鏡的呼喊,盼TTP病患納入罕見疾病,獲得新型藥物治療,減少復發,增加生活品質。為此,他曾經由彰化基督教醫院送件衛福部國健署,得到「非罕」、「該疾病屬於後天性」、「有機會自然緩解」、「目前有治療方式」等回覆,老醫師卻不氣餒,他說,對於已經傷及腦部、心臟的TTP嚴重病患,仍應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被稱為台灣血友病之父,目前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他解釋,溫韋伯氏因子(vWF)是人體內的大型凝血因子,需要靠ADAMTS13蛋白酶裂解。TTP患者因產生ADAMTS13抗體活性因而降低,巨大的vWF凝集血小板堆積在微血管而造成血栓。【延伸閱讀:國內血液腫瘤科醫師,對TTP納入罕病的呼籲】過去死亡率8成 TTP患者的辛酸過去,TTP病患發病的死亡率是八成,在使用血漿置換術與免疫製劑後,死亡率才降低,但半數會復發。但沈銘鏡曾接治一名七歲患有「先天性」TTP小女孩,至今已十多年,每三周就要到醫院補充血漿,需輸血四個單位,生活品質堪憐,更不要說輸血隱含的感染風險,而血栓也會持續造成多處器官的損傷。沈銘鏡被稱為血友病之父,是因為他發現國內血友病患因診斷太遲、治療落伍、肌肉關節系統的嚴重損害而跛行,幾經奔走與努力,成立我國第一個血友病醫療中心。愛滋病毒會汙染血漿分離製造出來的濃縮凝血因子,血友病人因而感染,為此,照顧一生的血友病友反過來責怪沈銘鏡。深受打擊的他,參與國際會議時,獲悉凝血分子加熱可以殺死愛滋病毒,立即返國建議停止輸入未經加熱之凝血分子,10年後,沈銘鏡獲頒壹等衛生獎章。沈銘鏡更因發現S蛋白缺乏,C蛋白缺乏和凝血酶缺乏是國人靜脈血栓的病因,獲得王民寧醫藥衛生傑出貢獻獎。他畢生奉獻給血友病患、類血友病和罕見出血性疾病病患及靜脈血栓病患,於95年獲頒第16屆醫療奉獻獎。美國FDA已核准新藥 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說,TTP發生率低,血漿置換風險高,預後併發症多,患者恍如抱著不定時炸彈過生活,如今美國FDA已核准新藥可以緩解嚴重症狀,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引入罕藥治療。台北慈濟血腫科主治醫師高偉堯也認為,罕病中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也是罕見而複雜的血液疾病,也非遺傳性,盼也能將TTP納入罕病保護傘。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罕病認定有罕見性、診斷治療困難、疾病嚴重度、是否需要遺傳諮詢或有利於疾病防治等原則,予以綜合判定審議,目前請彰基補件中。「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neThirteenthAlliance
-
2021-04-20 養生.聰明飲食
日本流行的米麴、麴水、米糀在紅什麼?專家告訴你
麴是東方飲食文化裡的隱形魔術師,沒有麴菌的存在,醬油、豆腐乳、味噌、紅麴、清酒、高粱酒都不再成立。使用麴菌進行食品加工是東方老祖宗的智慧,在中國有記載以來就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一方面讓飲食、調味變得豐富,一方面又幫助了食品保存的壽命。而西方製酒使用麥芽產生的酵素進行穀物的分解,與東方使用麴菌是大大的不同的,這也造成西方的威士忌、啤酒與東方的清酒、米酒在風味上有極大的分野。現代因為生物科技的發現,對於麴菌的機能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近年來日本以米麴為核心產生出的麴水、麴茶、鹽麴等等產品正大大的流行,因為米麴具保健的機能又不含酒精,所以被視為很健康的食品及飲品。到底什麼是麴?麴菌是特定的一些品種的黴菌,所以麴就是讓食物感染黴菌造成發黴,當然這些黴菌必需證明是安全不會產生毒素的。而這個發黴的過程中,麴菌會分泌出許多酵素,酵素對食物進行分解,進而讓食物進行一些發酵的化學作用。而適合於不同食物的條件,又有不同的麴菌,因此有米麴、豆麴、河內白麴、黑麴等等之分。麴菌對食物進行分解麴菌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許多酵素,如澱粉分解酵素、果膠分解酵素、核醣核酸分解酵素等,可以將食材中的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如澱粉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這些可能是食物裡原本不存在或含量很低的成分,因此會改變食物的風味,也因為分解的過程讓食物的質地變得柔軟。麴菌增添風味如同前面所提,麴菌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許多酵素,將食物本身分解出許多小分子,因此會改變食物的風味。另一方便,麴在發酵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發酵代謝物,如有機酸、醇等複雜的成分,因此更會增添了許多食材原本不存在的風味,讓食物的風味更豐富、更有深度。如日本的吟釀清酒,在製麴時就是影響其具有特殊果香、花香的決定性步驟。麴菌有助食物進一步進行後續發酵麴菌的另一個重要腳色,是擔任食物發酵的第一棒。比如說在製酒的過程中,因為麴菌具有豐富的酵素,把澱粉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接下去酵母菌才能接下去利用葡萄糖進行酒精發酵,因為酵母菌不具備分解澱粉的能力,只能吃葡萄糖,所以如果沒有麴菌的第一步分解,酵母菌是一籌莫展的。因此麴菌在食物發酵中擔任拓荒的開路先鋒,後續其他菌如製酒的酵母菌、味噌的乳酸菌才能接棒進行發酵,也讓食物可以熟成,產生更多更豐富的發酵食品,這就是醬油的來源。麴菌幫助食物保存食物的保存一直是古代的重要課題,發酵或稱為醃漬一直是重要的手段。因此麴菌發酵後的酒精發酵、乳酸發酵就是讓食物得以保存的秘訣。酒精有助於抑制其他腐敗菌的生長;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等有機酸,可以降低pH值;而像紅麴發酵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成分,具有抑制其他菌的生長,因此延長保存的功能,所以古人就應用在紅糟肉、紅糟雞、紅糟魚或紅糟蛋等料理上。現代更注重麴菌、米麴、麴水的機能性古代利用麴菌可能著眼於幫助食物的保存,或是讓麴菌進行食物的改造。但是經過現代的食品生技研究,麴菌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具有機能性的發酵代謝物,這些機能性成分對人體的內外都有許多好處。因此,近來營養學家非常推崇發酵食物的好處,而日本還很流行麴水「Kouji Mizu」或是米糀(Kouji)、麴茶的米麴食品。米麴如麴水這樣的產品,對人體有多面向的好處。顧名思義,米麴是以米為基底進行麴菌發酵後的產物,其實就是製酒等等的第一步產品,只是沒有再接續後段的酵母菌發酵,與日本的甘酒、鹽麴非常接近。因為製作方便,日本現在也很流行自己DIY。綜合來說,麴菌、米麴或是衍生出的麴水、鹽麴、甘酒等等有以下的機能性,所以在現代的養生營養上,正受到更加的重視。米麴提供消化酵素因為米麴在發酵過程中,會分泌出許多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等消化酵素,因此對於健胃整腸、幫助消化具有相當的幫助,現在人普遍因為大魚大肉造成飲食不均衡、消化不良是常見的狀況,所以米麴或是米麴酵素在日本相當受到歡迎。米麴提供機能性成分米麴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發酵代謝物,比如說會產生麴酸,麴酸對皮膚產生許多好處,也因此日本又把麴水稱為「喝的青春露」。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寡糖以及一些益生質,是腸道菌的良好食物,對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很有幫助,所以麴水在日本又被當成保持苗條、代替含糖飲料的新一代健康飲料。或是像甘酒,日本又因為它的營養價值高,又稱之為「喝的點滴」。又或是像紅麴,已經被科學證實紅麴可以產生有效成分Monacolin K,具有有助於降低血中膽固醇的功效,因此也有許多紅麴產品得到健康食品的認證。自己製麴可要注意雖然日本很流行製麴DIY,但是還是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如有不慎,還是有可能造成如產生黴菌毒素或是雜菌汙染的食安問題,輕則造成拉肚子,重則造成食物中毒。所以在自己DIY之前,還是要確保: 菌種的取得是否正確,以及製作過程是否衛生避免雜菌汙染,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還是購買合格食品廠生產的米麴、麴水或其他麴菌製品最為安全。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4-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穀胱甘肽GSH抗PM2.5?教授以科學實證解惑
讀者Joe在2021-3-2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老師您好:在瀏覽新聞的時候發現了一位在台灣中原大學的教授正在推廣GSH(穀胱甘肽)飲食法,宣導民眾透過日常飲食攝取GSH,使其在體內迅速吸收轉換成細胞組織內所需要的抗氧化酵素,可增加自身的抗氧化能力,也直接降低PM2.5進入人體的機率。看了一下這樣學經歷的人,也是在影片中直接推廣保健食品。雖然他是以"食療"為主,但也推薦一般民眾使用保健食品攝取GSH。不知道老師怎麼看:1.透過補充劑吸收GSH來對抗PM2.5,行得通? 2. 那如果我不透過補充劑,透過天然的方式,盡量選多一點GSH或能幫助體內生成GSH的食材,對肺部是否更有幫助。因為台灣空汙狀況蠻糟的,相信老師這篇解釋能夠造福很多人。非常感謝!!這位讀者寄來的影片的主人翁是招名威副教授。他雖然有建議吃健康食物,但他也的的確確是有鼓勵大家吃保健品。事實上,前不久才鬧得風風雨雨的「太空人事件」,他就是發起人之一。請看我在2021-2-27發表的太空人維他命。所以,毫無疑問的,他的確是提倡吃補充劑。其實,盲目鼓勵吃補充劑的人是多如過江之鯽,尤其是在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情況下,就更是理所當然,見怪不怪了。但是,招副教授會鼓勵吃GSH(穀胱甘肽),著實讓我感到震驚。首先,因為GSH是我們身體自己會合成的,所以一般人根本就無需補充。再來,由於GSH是短鏈的胜肽(小段的蛋白質),所以到了胃部就會被胃酸及胃蛋白酶分解。縱然是在非常少有的情況下需要補充GSH,那也必須是用打針的。所以,您現在知道為什麼我會說「招副教授會鼓勵吃GSH,著實讓我感到震驚」了吧。不過,其實是有一種可以增加身體合成GSH的方法,那就是吃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簡稱NAC)補充劑。NAC能在人體內轉化成成半胱氨酸(Cysteine),而Cysteine就可以被用來合成GSH。請看我再2020-9-9發表的穀胱甘胺酸、乙醯半胱胺酸,瑕疵資訊。雖然吃GSH補充劑(或吃富含GSH的食物)不能對抗空污,但的確是有研究認為吃抗氧化補充劑(或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也許能降低空污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網路上也有很多教人家要如何用飲食來對抗空污的文章,但其實它們的方法也不外乎就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東西,例如要多吃綠色蔬菜,草莓,柑橘,蔥蒜,等等。有鑑於此,我在2018-4-11發表了一篇比較有挑戰性的文章抗空污,青花菜芽。我引用了兩篇研究論文來“證明” 青花菜芽是具有抗空污的效果。讀者如果有興趣知道詳情,包括要如何吃青花菜芽,那就請點擊連結去閱覽。但是,我必須指出,有關吃抗氧化補充劑(或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來對抗空污,其實並不是那麼肯定。醫學期刊Respiratory Research(呼吸研究)在2018-5-2發表一篇回顧性的論文Pollu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 can diet or supplements help? A review(污染和呼吸系統疾病:飲食或補充劑有幫助嗎?一項回顧 )。它的結論是:我們有發現初步的證據顯示某些營養素似乎可以降低空污所造成的不良健康影響,因此更進一步的研究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但是,由於飲食,肥胖,併發症,藥物和環境暴露等會造成混淆的因素,設計此類研究是非常困難。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也在2020-1-18發表另一篇回顧性的論文New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 the Burden of Disease Caused by Traffic Related Air Pollution: Antioxidant-Rich Diets and Supplements(減輕交通相關空氣污染引起的疾病負擔的新機會:富含抗氧化劑的飲食和補 充劑)。它的結論是:總體而言,我們發現一致的證據表明,堅持地中海飲食並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可有效緩解與交通有關的空氣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健康影響。 反之,抗氧化劑補充劑,包括魚油,橄欖油,維生素C和E,則提供了相互矛盾的證據。我們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為什麼抗氧化補充劑的功效是有限的,以及這是否與劑量,劑型,給藥時間,或所研究的人群有關。從這兩篇論文就可看出,有一些初步的證據顯示富含抗氧化物的飲食是可以緩解空氣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健康影響。但是,由於研究上有錯綜複雜,難以控制的因素,所以確切的證據實在是不容易取得。原文:補充GSH來對抗PM2.5?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3月到7月是鳳梨的產季,鳳梨不僅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水果之外,還能夠打成果汁、入菜等等,用途可說是相當多元,但在吃鳳梨的時候常會遇到的「刮舌感」,其實與「蛋白酶」分解酵素有關,也就是舌頭上的蛋白質被分解啦!天氣漸暖,台灣向來以豐富的水果資產聞名國際,想到台灣水果絕對少不了這一位,黃棕色的外皮上規則的稜角狀、腰桿挺直衝天綠色葉子,除了討喜的外表,甚至隔著果皮就能聞到陣陣果香,這就是代表好運、福氣旺來的「鳳梨」。雖然鳳梨很好吃,但一想到吃鳳梨,生理反應就是舌頭一縮,「刮舌感」的印象隨即出現在腦海之中,難道鳳梨果肉真的帶刺,刮破舌頭了嗎?無形的倒刺,來自「蛋白酶」除了象徵好運以及討喜的外表,鳳梨的營養價值也同樣深受大眾喜愛,但只要吃過鳳梨的人一定都有體驗過這樣的感受,想大口吃鳳梨,放進嘴巴後迎來的卻是明顯的刮舌感。但其實所謂的「刮舌」並不是真的有東西刮破舌頭,造成這樣的感受,與鳳梨的酵素成分「蛋白酶」有關。痛感來自舌頭蛋白質被分解蛋白酶是一種鳳梨天然的酵素,之所以會取名為「『蛋白』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分解蛋白質的酵素。簡單來說,可以把蛋白質想像成一條有規則排列的鎖鏈,而鎖鏈則是由胺基酸所組成,胺基酸就像是一環環的鎖鏈零件,而蛋白酶分解的過程就是把大分子蛋白質之間的鏈結斷開,變成小分子胺基酸。蛋白酶酵素這樣的作用過程,雖然會造成舌頭的不適感,但這類酵素的分解作用,能夠讓蛋白質能夠更好的被吸收,而舌頭之所以會疼痛,是因為從入口之後,所經之處基本上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也因此食藥署也提醒,若是本身有胃潰瘍症狀的患者,不要空腹吃鳳梨,蛋白酶對於胃部的內壁也可能會造成無形的傷害。雖然腸胃敏感的人在食用時要注意,但若是若是在食用完大量的蛋白質後,如炸雞等,感到胃部不舒服,鳳梨的蛋白酶就能在此時派上用場,在吃完炸雞之後吃鳳梨,反而可以幫助消化!鳳梨品種,決定痛感程度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吃鳳梨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其實會造成感官上有如此大的差異,不外乎與每個人的舌頭結構不同、鳳梨的品種有關。以鳳梨品種來說,鳳梨主要的種植目的有兩個,一是加工用途,二是鮮食用途。加工用途的鳳梨酵素濃度較高,後者酵素濃度較低,普遍以台灣現在的鳳梨品種來說,鮮食用品種,如:市占率達8~9成的台農17號金鑽鳳梨、台農16號甜蜜蜜鳳梨、台農20號牛奶鳳梨等,都已經是酵素含量低的品種了,民眾一般在選購的時候都不用擔心會有過度的「刮舌」狀況產生,而這些改良品種的鳳梨全都來自台灣強大的育種團隊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歷經30~40年不斷的改良,才有今天市面上豐富的鳳梨品種。「除了蛋白酶分解酵素的緣故以外,民眾自己在家處理鳳梨的時候有可能在花腔(芽眼)的部位並沒有處理乾淨,花腔裡面有一個很小的刺,刮舌的原因也可能來自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黃士晃說,除此之外偶爾鳳梨的纖維質含量較高,加上蛋白酶的交互作用之下,會加成刮舌的感受。酵素最大的敵人:高溫、鹽巴有些人舌頭感官比較敏感,若是真的是敏感舌,怎麼吃都覺得會咬舌又該怎麼辦?這就來介紹酵素最大的兩位敵人,分別是高溫與鹽巴。酵素的活性程度決定了刮舌的疼痛程度,要抑制活性,就必須針對酵素的特性下手,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透過高溫處理,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加工用的鳳梨酵素含量高,也不會有刮舌的情形產生,加工過程中的熱處理,就會把酵素的活性大幅降低。另外鹽巴對於抑制酵素的貢獻也不小,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在碰到鳳梨刮舌的時候,總是會說「泡一泡鹽水、撒一點鹽巴吃就不會了!」台灣鳳梨的盛產季節是每年的3月到7月,雖然現在許多品種改良已經大幅的降低了刮舌的感覺,但了解刮舌感其實是來自於天然酵素,且利用後續的處理都能減低刮舌的感受,下次吃鳳梨的時候不用再「心驚驚」,放心大口吃吧!延伸閱讀▶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切開後的柳丁竟然變成紫色!這到底還能不能吃?▶不愛吃苦與舌頭構造有關!基因種族決定你對苦的耐受程度參考資料▶媽!我咬鳳梨時鳳梨咬我,現在到底誰咬誰?(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