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藥物成癮
共找到
32
筆 文章
-
-
2024-09-02 醫療.精神.身心
年長者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醫:存好「3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3原因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第二、久病不癒: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第三、頓失重心: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因憂鬱需要就醫時 不要馬上掛精神科或身心科「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約四分之一老年人有憂鬱症狀 部份症狀與失智症類似國人隨著年齡增長,自殺率愈高。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衛福部近年統計,老年人自殺率已微微下降,但仍高於其他年齡層,且自殺人數持續上升,每年老年人自殺死亡約達900至1000多人,特別是國內人口老化快速,大家都還在適應老化的過程,社會、家庭仍缺乏相對的支持及準備。依衛福部最新統計,112年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高達1130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老年人原本就是自殺高風險族群,主因是受到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尤其是久病或失能患者,當明顯感受到身體老了,心情產生孤立、憂鬱,此時若又缺乏社會、家庭、親友等支持,無法獲得關心、照顧;此外,當老伴過世,依賴的人不在了,整個人也會陷入憂鬱,自殺風險相對提高。老年人的憂鬱議題值得重視,李俊宏說,依國外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約四分之一都有憂鬱症狀,如思考、精神出現遲滯的情形,也就是少話、生活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不想動,或是食欲減退等,其中也包含憂鬱症,這比例相當的高,原因是身體老化後,大腦也逐漸退化,造成腦神經荷爾蒙的失去平衡,影響大腦調節、認知功能等,增加罹患憂鬱的機會。李俊宏說,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症十分類似,當家人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憂鬱症狀,仍建議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失智症;老年人可能同時也飽受失眠、孤獨所苦,而造成酒精成癮、安眠藥物成癮等問題,且鰥寡孤獨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愈來愈大,在情感及生活上,對於另一半的依賴也愈來愈重,一旦老伴過世,整個人就會陷入憂鬱,無形中增加了自殺風險。存好「三本錢」 不怕老了病來磨「俗話說,老了最怕病來磨。」李俊宏說,高齡醫學常提到一位老年人要存三大本錢,第一、要存好「老本」,讓自己老時經濟無憂,特別是如果老年人需要租屋,其實在台灣並不友善,許多房東不願意租給老年人,申請社會住宅又十分耗時,年輕時就應開始存好老本;第二、要存好「身本」,讓身體保持健康;第三、要存好「腦本」,隨時注意腦健康。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高血壓會影響老年人自殺?吳其炘指出,許多老人家十分擔心高血壓,進而影響情緒、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等問題,且高血壓控制不佳,更可能引發腦中風,在在增加自殺風險。至於消化性潰瘍增加老人家自殺風險。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已開發國家的老年人常見疾病,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消化性潰瘍並非主要疾病,但因老人家患有腦部、心臟疾病時,必須需要服用阿斯匹林等抗朽血栓的藥物,但此類藥物容易造成消化性潰瘍,因此,臨床上許多醫師會開立藥物防止消化性潰瘍,而開立藥物就必須打入消化性潰瘍的診斷碼,藥物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邱瀚模表示,消化性潰瘍目前治療效果都不錯,且一個人選擇自殺常是多元因素所致,如神經退化性疾病、憂鬱、失眠等都可能是選擇輕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消化性潰瘍應不是長者自殺主因。★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余明隆:台灣C肝治療率高達九成五 美國擬借鏡台灣經驗
台灣在C肝消除的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的成功經驗,推動C肝根除預算排進眾議院。「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在2023年推出,顯示由過去的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推估平台,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和資訊,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由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攜手國民健康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的「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計畫主持人余明隆指出,目前網站以45至79歲的人口為基底,根據2016年的操作型定義,提供詳細的篩檢率數據,針對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HIV及美沙冬藥物成癮者等,進行相關消除進度,未來更計畫加入糖尿病患者及受刑人數據,並分享各地消除C肝的實務與策略,精準顯示出台灣在C型肝炎篩檢、診斷和治療上的成就。透過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的數位生態系統,顯示台灣在C肝防治的重大進展,余明隆提到,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其中新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五成,RNA檢驗率七成,治療率九成五;台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六成三,RNA檢驗率達八成五,顯示出不同縣市在消除C肝上的進展,尤其網站從去年12月19日成立至今,已有12,000人次造訪網站,顯現大眾對C肝消除的關心。余明隆表示,未來透過C型肝炎消除地圖,不僅能提供最精確的C肝消除數據,還能將寶貴的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C肝篩檢率苗栗奪冠 新北已破5成
台灣消除C肝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成功經驗,將推動C肝消除預算排進眾議院。「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去年推出,由過去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地圖,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止,C肝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C肝病毒量(HCV 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與國健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余明隆擔任計畫主持人,提供詳細各縣市篩檢率數據及消除進度,包括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又稱愛滋病毒)及藥物成癮美沙冬替代療法者,未來將加入糖尿病患及受刑人的數據。目前全國消除C肝篩檢涵蓋率平均近六成,最高的是苗栗縣達到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屏東縣;全國幅員最大、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篩檢涵蓋率,成功脫離後段班。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只有烏來屬於中風險,去年已微根除,為擴大篩檢,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民眾到新北市立醫院,無論住院或門診都全面查詢,若沒有篩檢過B、C肝即開單抽血,陽性者轉綠色通道進行後續HCV RNA檢查及治療,專案管理追蹤;慢性病患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另外,新北市也聚焦C肝高風險族群,與矯正機關合作,篩檢近千名收容人,治療率100%;HIV族群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消除優於全國;也要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HCV 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較2023年增加,其中HCV RNA檢測率增加3%最多。
-
2024-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傾聽疼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想看第一篇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十幾年前,國內曾經引進一部醫療情境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第一季首播於2004年)。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向來對於這類題材,難免吹毛求疵。然而,這部影集卻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主角怪醫的角色塑造──一位擅長診治疑難雜症的醫生,但同時也是跛行而拄著手杖的疼痛病人。劇情推展的過程中,怪醫一方面以匪夷所思的手段診斷各類怪病,卻也為自身的疼痛掙扎。時不時就看他掏出標示著「Vicodin」(學名Hydrocodone,半合成的鴉片類止痛藥)的藥盒,可能將兩片藥錠倒在手心,再遞入口中;也可能直接將藥盒就著嘴巴,率性來上一口。在隨之而來的如釋重負之後,一個只有出現在教科書冷僻角落的病名診斷,可能就閃現怪醫腦海,也讓身為觀眾的我嘖嘖稱奇。但是,更多時候,任何可以找得到的止痛藥盒早就空空如也。這時候的怪醫,時而恐慌沮喪,時而不安憤怒,偶而還會全身抽搐,甚至打滾哀求同仁施捨藥物,簡直是主角演員的演技大爆發。終於來到某一季的主要劇情,怪醫本身也難以迴避的疼痛,以及伴隨而來的止痛藥成癮,也成為醫療團隊束手無策的難題了。當時追劇的我,一方面為著主角的身分設定與演員的精采演技而覺得新奇有趣,卻也不免忖度,如此鬆散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管制與使用,會不會太誇張了。殊不知,幾年後的美國疾病管制局發出警示,起自1990年代的天然與半合成鴉片類止痛藥物濫用,以及繼之而來的海洛因與合成鴉片類藥物濫用,迄今已經累積超過60萬名美國人過量致死,並進而導致川普總統在2017年下令宣布全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我這才驚覺,二十年前的熱門影集竟是今日這場席捲美國的悲劇預告。在這場還看不到盡頭的鴉片類藥物濫用危機當中,有太多值得探討之處:從止痛藥物的安全性與成癮性評估、止痛藥物的製造與管理規範、藥廠的市場開發與行銷手段、成癮性止痛藥物處方人員對於使用者的需求與風險評估,到鴉片類藥物成癮防治宣導與治療策略等等。甚至,這場危機對於不同種族、性別與社會地位的人口,所造成的衝擊差異;以及,在當前日益緊張的國際關係當中,如何阻絕非法的吩坦尼(fentanyl,口服合成鴉片類止痛藥,效力比海洛因強50倍),跨越國境的流通與犯罪等,都成為各國在談判桌上角力的重要議題。身處台灣的我們,在倖免於這場危機之際,似乎有另外一番光景。根據個人的精神醫療實務經驗,因為止痛藥使用過量或成癮而求醫的個案,少之又少;但由於未妥適處理的疼痛,衍生身心不適,經由親友建議或他科醫師轉介的個案,卻多不勝數。前者的現象反映了部分的慢性疼痛病人,寧可反覆到醫療機構(特別是急診處),尋求注射短效型鴉片類止痛藥如哌替啶(meperidine,商品名為配西汀)暫時止痛,導致出現醫源性藥物依賴,卻不願正視處理成癮行為可能加重疼痛、乃至身心失調的惡性循環。而後者則多半存在著各類疼痛、止痛迷思:服用止痛藥是意志力的軟弱;使用止痛藥會成癮,會洗腎,非常可怕;名人或親朋友人以親身經驗推薦的祕方,沒有西藥成分,不會有副作用等等。這些抗拒止痛治療的個案反映的是另一個極端,卻同樣為疼痛受苦。從醫療現場觀察到的疼痛,有各式各樣的表現;國內面對的疼痛處理議題,也迥異於歐美國家的情勢。然而,正是這些分歧的現象,反映了生而為人,難免疼痛的複雜與現實。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只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更與每個人的成長經驗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甚至,所處的環境文化氛圍,也會形塑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表達與應對。因此,當我們─包括苦於疼痛的個案,關心支持疼痛者的親友、治療照護疼痛者的專業人員─主張人人都有免除疼痛的權利,享有免除疼痛自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傾聽疼痛。對於來自他人或自己的疼痛感受或經驗,透過口說、隱喻、表情、情緒或衍生的適應與求助行為等表達過程,建立更細膩的理解與尊重,這或許是我們在面對疼痛帶來的巨大衝擊時,最重要的準備。延伸閱讀:5/27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8 焦點.健康知識+
「山豬」38歲英年早逝令人唏噓!醫列5大短命因素,久坐、熬夜追劇都是危險生活習慣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111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民國111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79.84歲。因此《瘋神無雙》節目班底、藝人「山豬」,在40歲不到的年紀就猝逝,令許多觀眾唏噓,更讓家人朋友們感到格外遺憾。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壽命的長短與基因、運氣、習慣等都有關係,但前二者我們無法掌控,唯有習慣得以改變。他列舉壽命減短的五大排行榜,讓大家可以避開這5大短命因素。壽命減短的5大因素排行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在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壽命長短跟基因、習慣、運氣都有關係,其中基因與運氣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他根據歷年各國不同的研究文獻歸納與排出壽命減短的五大因素排行榜,若你能盡量避開這五大短命因素,也較可能獲得更健康長壽的生命。短命因素第五名:失眠台灣失眠人口眾多,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0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失眠和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癌症、老年失智症、憂鬱症等都有關係,也讓死亡率增加。但也不是睡越久越長壽。洪永祥說,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時間會減短,睡眠時間6-8小時是最長壽的睡眠時間。【洪永祥建議】盡量不要追劇與熬夜,不要把手機與3C產品帶進臥室,平時泡澡運動與靜坐冥想讓大腦學會真正放鬆。飲食方面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因為色胺酸在體內能合成褪黑激素,能有效幫助睡眠。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全麥製品、大豆、香蕉、優酪乳等;其他有助於幫助睡眠的食物還有蛋黃、牛奶、糙米、小麥胚芽、蘿蔔、南瓜、馬鈴薯、香蕉、豆類、堅果類、全麥麵包、綠色蔬菜、芝麻、燕麥等。短命因素第四名:孤單國外研究發現,孤單、寂寞將使人身心健康衰退加速,減短壽命。孤獨的人罹患中風、心臟病及憂鬱的風險都較一般人來的高。【洪永祥建議】走出網路社交世界或加入一些興趣團體或志願服務,以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並與有共同愛好或價值觀的人建立聯繫;維持與家人、朋友或鄰居的親密關係,定期與他們聯絡或見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並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另外銀髮族若小孩離家老伴過世還是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若還是深深覺得孤單難耐,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了解自己的孤獨感的根源,並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和情緒; 除此之外,日常培養一些個人的興趣或愛好,如閱讀、寫作、繪畫、運動等,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自我效能,並享受獨處的時光;或是養一些寵物,像是狗、貓、鳥等,以獲得陪伴和情感的滿足,並增加自己的責任感和活力。短命因素第三名:久坐大家都知道久坐對健康傷害很大,但現今許多工作者很難避免就是得一直坐著。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12小時死亡風險增加38%。【洪永祥建議】想要長壽不論是辦公打電腦或是在家看電視,能站就盡量站,直到腳痠再稍微坐下來,若現實因素不能站,每隔30分鐘左右起身,並且至少稍微走動,或者甚至進行簡短的伸展運動,這也迫使你停止盯著電腦,可以避免眼睛疲勞和乾眼症風險。短命因素第二名:抽菸抽菸較容易早死是毋庸置疑的。吸菸會導致全身所有部位的癌症,包括乳癌、結腸和直腸癌、肺癌、口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膀胱癌、腎臟和輸尿管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因為吸菸而增加。吸菸還會造成皮膚老化、牙齒變黃外,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洪永祥建議】沒有什麼其他的建議,為了自己跟家人的健康請馬上戒菸,電子煙一樣毒,一樣要戒掉。短命因素第一名:肥胖為何「山豬」一感冒就休克英年早逝?洪永祥指出,除了患有致命的紅斑性狼瘡外,他判斷應該也跟肥胖息息相關。有研究指出,肥胖5年會讓死亡風險加倍;肥胖長達15年的人,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洪永祥說,很多民眾沒有認知到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但事實上,長期以來國人十大死因中,高達8項都和肥胖有關,包括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洪永祥建議】減重的方式不外乎生活習慣、藥物和外科手術,通常以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等生活習慣為主。努力過半年之後還是減不下來,病態性肥胖就務必尋求醫師的用藥物和手術方式。8種好習慣,平均壽命較長洪永祥最後指出,根據美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擁有8種良好習慣的人,平均壽命較長。1.積極鍛鍊身體2.沒有鴉片類藥物成癮3.不吸菸4.控制壓力5.良好飲食6.不酗酒7.保持良好的睡眠8.擁有積極社交關係【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一吃就回不去了嗎?貿然停藥才危險 遵從醫囑不怕藥物成癮
Q: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安眠藥用量有上升趨勢,2022年高達453萬5千多人使用健保安眠鎮定類藥物,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助眠藥物。究竟安眠藥該怎麼吃?有哪些禁忌?過量會上癮嗎?A:安眠藥主要分為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大類,需要醫師處方箋的管制藥品;一般藥局販售的助眠藥則屬於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作用範圍小。過去電視常上演主角服用大量安眠藥輕生的劇情,其實是錯誤觀念,現行安眠藥安全性極高,但仍要注意服用時間,避免與酒精、其他慢性病藥物並用產生交互作用。安眠藥的種類有短效型、中效型和長效型,須經由醫師評估開藥,並遵循處方劑量,勿擅自增減數量,貿然停藥可能出現焦慮、失眠、頭痛等戒斷症狀。有睡眠障礙的人,應於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安眠藥,服藥後馬上躺床睡覺,不要再走來走去,以免藥效發揮時發生跌倒意外。許多人擔心吃了藥就回不去了,害怕藥物成癮,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減藥或停藥,並找出失眠原因解決根本問題,經由專業睡眠諮詢,建立健康睡眠習慣。(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6 養生.抗老養生
107歲前都還能獨立生活!美國最長壽人瑞分享樂活秘訣:不管閒事常保身心愉快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全球百歲人瑞的數量不斷增加,長命百歲已不再是口號,甚至朝「呷百二」的紀錄邁進。2024年2月,美國最長壽的老人伊迪絲.賽卡萊莉(Edith Ceccarelli)去世,享116歲的嵩壽,全賴生活規律,並且養成固定運動、飲食多樣化,還有喜樂的處事態度。美國最長壽人瑞116歲逝 生前分享長壽秘訣伊迪絲.賽卡萊莉居住在加州北部小鎮,高齡歲月見證了老羅斯福到拜登總統的各局勢交接,包括經歷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世紀大流感、新冠肺炎等,都得以安然度過。居民把她視為「當地名人」,從100歲生日開始,都會在她的生日前夕(2月4日)舉辦遊行,一起歡慶生命盛事;在107歲前,她都能獨立生活,後來才住進養老院。伊迪絲.賽卡萊莉樂於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不吸菸、定期運動、認真工作、晚餐時適量喝一小杯紅酒,並且保持烹飪、園藝和散步等嗜好,不管閒事常保身心愉快。尤其她一生鍾愛藝術,即使已經超過100歲了,仍積極尋找新舞伴,希望能夠跳一曲美麗的華爾滋,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8大生活習慣延年益壽我們要如何在日常中做到健康又長壽?根據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SN)年會上發表的觀察性研究顯示,常保下列習慣,有助於延長個人壽命長達20年以上。.保持身體活躍.不吸菸.管理壓力.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過量飲酒.保持良好的睡眠.擁有積極的人際社交.沒有藥物成癮問題高齡116歲的伊迪絲.賽卡萊莉幾乎完全符合這八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即使年紀大了,仍經常走出戶外曬太陽,幫助身體獲得維生素D,戶外陽光綠意也能讓人放鬆心情。多運動有助延緩失智失能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面對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過去受訪指出,要有足夠的運動量,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都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可依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搭配使用輔具,讓活動量增加。如果行動能力或活動空間有限,不妨可利用空檔多爬樓梯,上下樓梯有助於肌肉訓練,可有效鍛鍊股四頭肌、大腿肌肉,減少跌倒受傷的機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將心比心的教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工作的學與教」。台灣目前醫療的嚴重危機是護理人力的流失,我們邀請到護理系學生、護理師以及護理系老師寫出他們的心聲。一位護生問,「保護病患安全和提供有效的護理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但是誰來保護我們?」這句「他們」、「我們」生動地表達了護理人員的無奈。但感人的是這護生同時道出「護理人員若真的罷工誰來照顧需要幫助的病人?當病人因疾病而受到身心衝擊時,沒有護理師怎麼給病人專業溫暖的照顧?」→想看本文另一位護理師在寫出他的委屈之後,還是說出:「但我相信在工作挫折中透過專業與關懷的照護,我依然可以在病人笑容與互動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我知道我熱愛護理工作,對護理有著滿腔的熱忱,我會一直喜歡我的護理專業,並努力讓自己在臨床與學術發光發熱!期盼自己未來可以讓大家看見護理的價值。」→想看本文最後關心護理教育的老師說出自己在每一次學生實習時,都告訴她的學生:「我在,你們一轉身老師就在你身邊,我會當你最堅強的後盾。」同時發出強而有力的「友善職場環境」的呼籲。當我們傾聽這三位護理師生的心語,我們能不動容嗎?社會的希望在教育,孩子未來的希望也是在教育,學護理的孩子更要用心栽培,這個學程結合教育與護理人文的專業價值,將愛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透過帶動愛與善的力量產生無限愛的循環。每年帶著護理學系學生們宣誓「加冠誓言」:「尊重生命、視病如親……發揮護理專業的服務熱誠……弘揚人傷我痛的慈濟人文精神。」期盼每一位護理學生於實習前發願,致力學習護理專業並身體力行,不論遇到甚麼挫折都不畏艱難,勇往直前不退轉,更要承擔護理的使命。回顧過去的自己也是保持著勇往直前不退轉的心情進入臨床工作,對資深護理師的我而言,我有絕對把握可以獨立照顧好6至8位病人,給他們最好的護理品質照顧;但是身為一位護理臨床指導老師,我就有責任讓6至8位學生的病人也要有一樣的護理照護品質。我也常常思考我真的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到嗎?一次實習過程中在醫院遇到一位長期藥物成癮的病人,經常在護理站對著護理師或護理學生出現言語暴力行為,雖然這位病人因病情不穩定並非學生們實習照護的病人,但病人的行為已造成護理師與學生極大的精神困擾。於是我和護理長討論如何處理此危機事件。護理長在晨間會議說明醫院處理策略,同時啟動危機處理團隊,提供護理師及學生們醫院法律顧問和心理師個別諮詢,為護理師及學生心理健康把關並減少未來發生危機。每天我都會和學生一起討論醫療團隊對病人的處理策略,跟學生一起檢視國際護理協會(ICN)中建議的護理人員權利宣言,告知學生們醫療保健人員的工作環境被認為是最危險的職業環境之一,經常暴露於健康危害中,累積的職業傷害和疾病增加了心理困擾和工作不滿,往往最後導致護理師流動率增加,進而使護理短缺問題更惡化。此外也讓學生們彼此分享擔心和想法,趁這個機會跟學生們說明精神科藥物成癮患者疾病變化和危機處理方式,並個別安撫學生焦慮情緒。十多年來擔任臨床指導老師,每次帶學生一起勇敢踏出學校舒適圈走入臨床實習體驗人生,我總是從護理養成教育的核心—同理心—開啟孩子踏入護理領域的第一步,我常在孩子們進入病房前,鼓勵孩子勇敢去體驗實習,告訴他們病人才是你的老師,而我只是在你們身後陪伴你、鼓勵你的堅強後盾。實習討論時也鼓勵孩子們珍惜照護每一位病人難得的經驗與緣分。但不得不說,護理工作真的不是人人能做的,每個病人的病情狀況、醫療處置,不僅要快、狠、準到位處理,中途更要安撫個案和家屬擔憂、急躁的心,甚至慌到不理智的情緒。每位個案都是一個寶貴的生命個體,每天要面對面觸碰這麼多生命,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能具備勇猛的心,得以承擔這麼大的壓力和消化這麼多的負面情緒。護理實習指導老師如何在臨床現場傾聽、引導、進而輔導學生,都是第一線陪在學生身邊一起感同身受老師們很大的教學挑戰。但陸續類似的事件讓我了解到,紛亂的社會與病情越趨複雜的情境,相對於過去實習老師更需要同理學生實習的壓力,透過不厭其煩細心引導,向孩子們保證當他們感覺到害怕時,一轉身就會看見老師在背後支持,才能讓學生因壓力而慌亂的心漸漸安定下來。此外,我們也應與實習場域醫療部門討論如何提供優質安全工作環境,並在學校學程加入強化辨識危險情境、自我防衛、危機管理及精神疾病與問題行為個案之照護技巧訓練等人身安全訓練;以期建立友善之學生實習環境,讓護理學生得以安心進行個案照護,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慢慢強化自我,並帶著「同理心,視病猶親」的理念,逐漸蛻變為未來的白衣天使。在每一次學生實習時,我都告訴孩子:「我在,你們一轉身老師就在你身邊,我會當你最堅強的後盾。」期許在這護理人員短缺的艱難環境,我能透過一己之力透過教育與倡言友善職場環境,帶著學生們為著自己加冠典禮上的宣言努力不要軟弱退縮,堅強勇敢地升起勇猛心,並將心比心堅持以愛同理病人,期許自己未來成為醫療最棒的軟實力。延伸閱讀:2023/2/19 護生看醫療環境2023/2/21 我的護理志業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生看醫療環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工作的學與教」。台灣目前醫療的嚴重危機是護理人力的流失,我們邀請到護理系學生、護理師以及護理系老師寫出他們的心聲。一位護生問,「保護病患安全和提供有效的護理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但是誰來保護我們?」這句「他們」、「我們」生動地表達了護理人員的無奈。但感人的是這護生同時道出「護理人員若真的罷工誰來照顧需要幫助的病人?當病人因疾病而受到身心衝擊時,沒有護理師怎麼給病人專業溫暖的照顧?」另一位護理師在寫出他的委屈之後,還是說出:「但我相信在工作挫折中透過專業與關懷的照護,我依然可以在病人笑容與互動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我知道我熱愛護理工作,對護理有著滿腔的熱忱,我會一直喜歡我的護理專業,並努力讓自己在臨床與學術發光發熱!期盼自己未來可以讓大家看見護理的價值。」最後關心護理教育的老師說出自己在每一次學生實習時,都告訴她的學生:「我在,你們一轉身老師就在你身邊,我會當你最堅強的後盾。」同時發出強而有力的「友善職場環境」的呼籲。當我們傾聽這三位護理師生的心語,我們能不動容嗎?醫療院所是一個複雜而關鍵的工作場所,護理師需要高度的專業技能和關懷能力。他們承擔著病患的所有大小事,包括觀察病情、執行醫囑和提供心理支持。同時,他們也要應對壓力、長時間工作以及與不同專業人員協同合作的挑戰。保護病患安全和提供有效的護理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但是誰來保護我們?那是我第二次到醫院實習,我懷抱著對護理的熱情,走入單位的大門,但是這同時也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子的挑戰。單位住著一位病人,他很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不遵守醫師開立的醫囑,常常就看他不是在單位裡到處遊走,就是不假外出好幾個小時。學長姊及老師總是特別叮嚀,不要孤身一人進入那位病人的病房。直到某一天的早晨,那時我與同學正查詢著資料,只見一位中壯年的男性,扶著活動點滴架來到了護理站,他說:「誒!同學!你在胖下去就沒有衣服穿了啦!」他邊指著我身旁的同學邊說,頓時我與那位同學愣住了,我們都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不知如何回應,幸好後老師出現,才化解這次的危機,但他依然是邊批評同學邊離開護理站。幾天後我一如往常在病房發藥,而那位病人正巧進入了我所在的病房內,我禮貌性的說:「午安!」這位病人以略帶兇狠的口氣回答:「午安什麼午安!認真學你的啦!搞什麼東西!」當下他的回應讓我感覺自己對病人的關心,被當作不認真學習的態度,內心深植「護理師應該要秉持不畏懼幫助任何一位病人的信念」被他的話深深的打擊。隔日早上的大交班,才聽聞原來那位病人是長期藥物成癮的患者,經常在大小夜班時,僅穿著單薄的內褲跑出病房,對著夜班學姊們大呼小叫,我真的好難想像,夜班學姊如何在害怕狀態下照顧一位情緒極度不穩定的病人。雖然現在我還是個護理系學生,但在我尚未踏入護理職場前,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護理師害怕走入臨床?是什麼讓大家從一開始的充滿熱情,到後來卻只想離開這樣的職場?網路上很多護理的關鍵字,不外乎就是低薪、超時、做功德,是誰造成了這樣子的局面?是誰讓台灣在國際上引以為傲的醫療環境,變成了台灣人口中的血汗工廠?也有很多人會問,為何醫療人員們都不罷工進行抗爭?這次的實習經驗已經讓我有很深的感受,我思考著為什麼「辛苦不堪」成為護理人員的刻板印象,「低薪」成為護理人員的代名詞。當護理人員為了守護病人的生命而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時,誰來在乎我們的感受?誰來替我們打抱不平?但在情緒的另一面,我們內心卻掙扎,擔心護理人員若真的罷工誰來照顧需要幫助的病人?當病人因疾病而受到身心衝擊時,沒有護理師怎麼給病人專業溫暖的照顧?未來我將踏入護理職場工作,但我想呼籲大家重視護理專業與重要性,期待未來有一天,我也可以很驕傲的向別人大聲說:「我是護理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0 醫聲.醫聲要聞
年輕族群較易吸食加味菸 國健署:恐影響腦部發育
台灣每10名青少年就有4人吸食加味菸品,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加味菸口味多,傷害性看似較低,對青少年族群來說較易入手,但實際傷害不會比較小。不過國外研究也指出,無論加味與否,菸品中含有的尼古丁對青少年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恐造成注意力及學習能力低落等問題。時下不少薄荷、奶油、肉桂味等「加味菸品」,除增加青少年吸食機率,不少女性也是從加味菸入手。羅素英表示,加味菸品為減緩抽菸時的嗆辣與不適感,提升菸品適口性,讓使用者不知不覺染上菸癮。2013至2014年美國菸品與健康人口評估 (Population Assessment of Tobacco and Health, PATH)研究發現,約80%12到17歲的青少年第一支嘗試的菸品就是添加香料的加味菸,包含:紙菸、電子煙、雪茄或水菸等菸品種類。女學生較愛吸加味菸 日後易對其他藥物成癮據國健署2019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每10名青少年就有4人使用加味菸品,與2018年相比略為提升。其中女性使用者比率高於男性,國中女學生吸食加味菸比率為57.2%,高於男學生20.6%,高中職女學生為60.7%,男學生則為35.8%。羅素英表示,除加味菸本身菸味較淡外,對不少年輕族來說加味菸危害看似較小,也成為該群體接觸菸品的入門款。國健署提醒,使用加味菸品產生的危害,與紙菸等菸品相同,也將增加罹患癌症、中風、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風險。國外研究指出,尼古丁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若青少年族群吸食菸品,恐造成學習力、注意力及情緒控制能力降低,日後更易對其他藥物成癮。加味菸危害也逐漸為各國重視,歐盟、美國、加拿大及英國等國也著手管制。如美國在2009年9月,即禁止除薄荷口味外所有加味菸品,在2022年4月後,更進一步提議禁止薄荷口味菸品。盼相關禁令可防止更多年輕人接觸菸品。目前衛福部則為預告「菸品禁止使用花香、果香、巧克力及薄荷口味添加物」草案,持續廣納各界意見,後續再提出相關菸品管理規範,盼降低國人整體吸菸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8-26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讓你多活24年,愈早開始培養效果愈好
你想要多活幾年嗎?根據最新70萬人觀察研究,培養以下八種健康習慣,就能幫你多活24年。養成8個「長壽習慣」美國營養學會(ASN)24日在年會上,發表這項觀察研究報告;該報告分析70萬退伍軍人數據,以及他們的預期壽命,是如何根據健康習慣數量而改變;結果發現,到中年時養成以下八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以比沒有這些習慣的人多活幾年。這八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1.保持身體活動2.無類鴉片藥物成癮3.不吸菸4.管理壓力5.保持良好飲食習慣6.不經常酗酒7.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8.擁有積極的社交關係好的生活習慣 讓你多活24年這些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養成這些習慣對預期壽命所帶來的好處,卻是令人印象深刻。研究結果顯示,在40歲養成這八種習慣的男性,比沒有這八種習慣的男性,平均壽命多了24歲;養成這八種習慣的女性則估計可多活21歲。「我們很訝異,光是養成一到三種或全部的習慣,竟能帶來這麼大的好處,」退伍軍人事務部健康科學專家阮宣邁(Xuan-Mai T. Nguyen)在記者會上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對公共衛生和個人健康都很重要。」根據新聞稿,少動、使用類鴉片藥物和吸菸對壽命影響最大,在研究期間觀察發現,死亡風險會因此增加30%到45%;壓力、酗酒、不良飲食和不良睡眠衛生,則會增加死亡風險約20%;而缺乏良好社交關係,則會讓死亡風險上升約5%。阮宣邁說,這些習慣愈早開始培養愈好:「但即使你只是在40歲、50歲或60歲時做出微小的習慣改變,也仍是有好處的。」因為研究發現,雖然能增加的壽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但在老年時養成健康習慣,仍可幫助延長壽命。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7 養生.抗老養生
越早施行效益越高!研究曝8個健康習慣最多可以讓你長壽24年
養成良好生習慣對健康生活確實有助益!一項在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SN)年會上發表的觀察性研究顯示,如果在中年時養成生活習慣,可能會延長個人的壽命長達20多年。以下為研究表明可能會顯著延長壽命的習慣:.保持身體活躍.不吸菸.管理壓力.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經常過量飲酒.保持良好的睡眠.擁有積極的社會關係.沒有鴉片類藥物成癮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百萬退伍軍人計畫超過70萬名參與者的醫療紀錄和問卷調查數據,這是一個以超過100萬美國退伍軍人為中心的健康研究計畫,旨在幫助研究人員研究基因、生活方式、軍事經歷和暴露對健康和福祉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與沒有這些習慣的人相比,在40歲之前養成所有八種習慣將使男性平均壽命延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延長21年。退伍軍人事務部健康科學專家Xuan-Mai T. Nguyen表示,該研究結果指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公共衛生和個人健康都很重要。越早越好,但即使你只在40多歲、50多歲或60多歲時做出微小的改變,它仍然是有益的。總體而言,體力活動不足、鴉片類藥物使用和吸菸對壽命的影響最大,與死亡風險增加約30之45%相關。其次為壓力、酗酒、不良飲食和不良睡眠等因素,均與死亡風險增加約20%相關。缺乏積極的社會關係是八種習慣最小的因素。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生活方式因素在導致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中的作用,這些疾病會導致過早殘疾和死亡。研究結果還有助於量化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人們降低患此類疾病的風險並延長壽命。因此,研究人員強調,隨著年齡的增長,採用八種健康生活方式因素所帶來的預期壽命預期增長略有減少,但仍然顯著,這意味著在老年時採取更健康的習慣仍然可以幫助你延長壽命。Nguyen表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永遠不會太晚。儘管該研究並未明確證明這些習慣可以延長壽命,但其研究結果與越來越多的研究相一致,這些研究強調生活方式因素在慢性病和過早死亡中的作用。例如2022年一項研究表明,包含更多豆類、全穀物和堅果的健康飲食可以延長壽命13年,而地中海飲食和低脂飲食被認為對改善心臟健康和預防過早死亡最有效。另外有證據顯示,規律運動可以降低患心臟病、肥胖、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資料來源】.These Eight Habits Could Lengthen Your Life by Decades.These 8 habits could add up to 24 years to your life, study says.8 Healthy Habits for a Longer Life
-
2023-05-09 醫聲.肝病清除
拚2030消除肝炎 醫界提2優先
為了提升政府對肝炎防治的重視,厚生會及醫界五月二日成立「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除了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並列出兩大優先推動項目,一是將肝炎辦公室提升為國家層級,成立國家肝炎辦公室,跨部會合作,滅除肝炎;一是擴大篩檢、加強追蹤回診追蹤與連結治療機制,找到潛在肝炎病患後,提供治療,預防肝癌發生。在「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國內肝炎權威學者,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許耀峻、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等人出席,獲聘為首任委員。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全面性盤點國家肝炎政策,以期於二○三○年完成WHO消滅病毒性肝炎目標。建言書四大重點訴求,分別為「從國家政策高度出發,逐年編列計畫、訂定計畫目標」、「訂定消除B、C型肝炎逐年目標,以達成WHO二○三○年減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擴大肝炎篩檢至一九八六年前出生國民,落實肝炎防治教推廣」、「比照四癌篩檢,確診連結至治療(Linkaget Care),建立肝炎追蹤照護機制」。為有效消除B、C肝,厚生基金會提出「C肝辦公室應擴大提升為國家肝炎辦公室」、「放寬公費肝炎篩檢年齡」、「鼓勵各級醫事機構積極B、C型肝炎篩檢、衛教」,以及「肝炎篩檢國健署批次檔資料流程比照四癌篩檢,並確定連結至治療」等四大短期政策執行建議。台灣 超過一八○萬人染B肝「台灣是肝病大國」厚生會會長、立委吳玉琴說,目前仍有六點五萬名C肝患者需要治療,而B肝感染者超過一百八十萬人,而接受治療的比率偏低,呼籲衛福部恢復C肝辦公室位階,且擴大為「國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針對C肝辦遭降級,中研院士陳培哲表示,在肝炎防治中,常觸及藥物成癮、長照系統,均需跨部會協調,有必要拉高至國家辦公室層級,投入更多資源,才能畢其功於一役。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今年二月C肝辦公室移至國健署,改名為「肝炎防治辦公室」,並未被消滅,他已向衛福部長薛瑞元申請經費與人力,「不管辦公室在哪個位置、在哪個位階,能夠有效率做事,才是最重要的。」為讓二○三○年B肝防治計畫能順利達標,國健署一定全力以赴。公費肝炎篩檢 應降年齡限制立委溫玉霞表示,全台每年五千多人死於肝病、七千多人死於肝癌,主要與B、C肝炎有關,卅七歲以下民眾均施打過B肝疫苗,但國健署一生一次公費肝炎篩檢卻限年滿四十五歲,政府應彌補卅七歲至四十五歲這段防治缺口。吳俊穎也建議,國健署應該下修成人肝炎篩檢年齡,流行病學大數據顯示,如果從現行公費篩檢年齡四十五歲,下降至四十歲,甚至卅五歲,約可降低十三倍肝癌罹患人數。高嘉宏教授則以「B肝四點○」形容「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成立,希望即日起,政府擴大B、C肝炎篩檢對象,達到疾病控制,治療給付條件能夠與時俱進。陳秀熙也認為,成人肝炎篩檢年齡應從四十五歲降至卅七歲,如此一來,便能涵蓋所有未打過B肝疫苗的民眾,等於全面普篩。此外,最近幾年,C肝抗口服藥物經費均未能全數使用,建議將部分款項轉做B肝治療之用。【延伸閱讀】.B肝無法提早用藥 惡化成肝癌.肝癌危險因子 脂肪肝恐取代B、C肝.C肝用藥、幼兒疫苗 台灣成全球防治模範生
-
2022-12-07 癌症.乳癌
運動訓練是抗癌最佳良藥!專家教5招改善術後副作用
你知道嗎?缺乏運動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0%,運動訓練是戰勝癌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資料來源: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14)。根據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網站資料顯示,國內婦女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西化的改變,好發年齡甚至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發生率位居第2名,比起其他可能的預防方式,運動訓練可說是最經濟實惠又方便的辦法,不但能有效提升身體免疫力,還能達到保健功效。所以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已經被越來越多研究證實有助於癌症預防與控制、且可以降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提升病患功能性。更有研究指出高身體活動量比低身體活動量者減低癌症罹患風險約在10%~24%(資料來源:Patel et al.,2019,ACSM)。早期的乳癌癌因性死亡率可透過體能活動降低多運動不但可減低患癌的機會,對於病患癒後治療也很重要,愈來愈多的研究探討在癌症治療期間運動的好處,瑞典最新研究也表明,運動可以幫助加快治療後的恢復,儘管大多數研究只探討了婦女的早期乳腺癌,但研究證據表明運動對體重、體適能、肌肉力量、柔韌性和生活質素皆有幫助,加上有七成的患者在化療和放射治療過程中會感到疲勞(癌疲憊),運動訓練也能協助減輕壓力。而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體重控制,因為研究顯示,治療期間和治療後體重增加會引發癌症復發的風險,特別是乳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運動訓練很重要,但你做對了嗎?臨床上很多乳癌患者因為不知道術後保養的重要性,因而產生肩關節沾黏;也有部分患者因手術過程產生一些併發症,造成神經損害、慢性肩膀疼痛等問題,進而服用止痛藥,產生藥物成癮的問題產生。因此,透過運動訓練介入及正確的姿勢,相信很多的併發症都是可以被預防的。💡然而在乳癌患者開始從事運動前的運動測試是常被忽略的一部分!在運動測試上,建議患者可以面對鏡子,兩手同時做不同擺位角度的動作,目標是希望做到患側可以跟一般健康手部一樣的活動度。《運動、拉筋、強化》改善組織的特性以前很多手術後的乳癌患者都會告訴我們說手術後的手都盡量不要動,其實這樣的建議是非常糟糕的,治療過程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吃藥控制...都鼓勵患者可以讓自己保持運動或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例如:手部伸展、心肺訓練以及待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後,可適量增加重量訓練,透過安全適當的阻力訓練,皆對癌因性疲憊、術後恢復、預防淋巴水腫及提升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另外訓練時,須特別注意肩頰骨的穩定度(肩頰骨下壓後收)。💡提醒事項:面對不同癌症,運動訓練介入的強度都不一樣,這個要特別注意,但有動總比沒動好! 乳癌患者規律運動計畫好處.提升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功能能力.改善平衡、預防跌倒.體重控制.改善體態與自尊.減少疲勞、壓力、意欲和焦慮.減低肌肉流失(肌少症)風險.減少骨質疏鬆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流並降低血栓風險.改善淋巴系統流動/引流(資料來源:ACS 2014;Schwartz 2017;ACS 2015; Schwartz 2019)乳癌腫瘤切除手術的潛在副作用包含體態姿勢偏差 / 肌肉失衡、手部或腿部功能下降、手術切口、上肢活動度與淋巴水腫、肌肉攣縮等周邊神經病變及無法以肩關節水平內收的方式使手臂橫過胸部,然而翼狀肩是常見乳癌手術產生的副作用,造成翼狀肩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傷到了一條有支配前鋸肌功能的長胸身經(long thoracic nerve)受損,導致前鋸肌癱瘓無力。※「翼狀肩」亦即「翼狀肩胛症」,患者因從頸椎穿出來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萎縮,出現雙臂無力舉高,是較嚴重的神經傷害,需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想了解更多翼狀肩胛症,請點此👉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4436033即使沒有開刀的患者仍然有產生翼狀肩的可能,主要原因還是歸咎於過低的身體活動量、肌肉失衡等狀況,導致前鋸肌太弱,大小菱形肌跟胸大肌又太強等失衡導致,以下5動作可用來訓練及改善:● 彈力帶擴胸:● 反向划船:● 牆壁天使:● 肩關節外旋:● 夾背開胸:全面啟動抗癌力飲食+體重控制+生活型態📌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約4成的乳癌可由拒菸、過量飲酒、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型態來預防。📌因此持續性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快走運動3-5次/週,30-40分鐘/次,搭配阻力訓練及每周2次平衡與柔軟度(每天做最好)訓練。📌保持輕鬆情緒、正向積極的態度,攝取天然全食物及喝大量的水並做好體重管理都是擊退乳癌的不二法門!📢好康不錯過!立即登入,免費學習乳癌運動訓練入門4堂課 - 伴你術後身心靈不卡關(線上影音課)※提供無限期直播影片回放觀看
-
2022-10-13 癌症.抗癌新知
當癌症好病人需要忍痛嗎?專科醫破除癌友面對疼痛3大迷思
癌症病患抗癌過程,常會發生癌症疼痛,以及因治療癌症產生的心理壓力等,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容易導致病人無法接受積極治療、或順利完成療程。台灣癌友常見3大迷思,包括好病人不該喊痛、不想使用嗎啡藥物而忍痛、越痛是否疾病惡化。醫師指出,有時只是因未正確服用止痛藥、劑量不足,或是其他合併症出現,病人必須正確跟醫師描述疼痛性質,才能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疼痛。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早期癌症雖無症狀,但仍有3成患者會感覺到疼痛。他說,一名40多歲男性,罹患早期縱膈腔淋巴癌,雖然約8至9公分的腫瘤不是很大,也沒有壓迫氣管,但仍感覺「胸口悶感」;且隨著病情進展,有75%的中晚期癌友會感覺疼痛,甚至30%會「嚴重疼痛」難以忍受,若加上治療疼痛,恐影響患者情緒、降低治療意願,產生惡性循環。楊慕華表示,癌症疼痛包括背景持續性疼痛、突發性疼痛,慢性的背景持續疼痛可能長達3到6個月,需透過長效藥物控制;突發性疼痛則是「來得快去得快」,可能短短3分鐘達到最痛,但持續時間不長,約40分鐘後會逐漸不痛。但台灣民眾很會「忍痛」,時常痛到憂慮、睡不著,他呼籲現在治療疼痛方法多,病人不要忍痛,應詳細跟醫師表達疼痛。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敬左表示,突發性疼痛1天若超過3次必須要注意,此外臨床上常見3大迷思,包括「我想當好病人,不該喊痛?」、「嗎啡藥物會成癮,我忍一下?」、「越痛是疾病惡化?」疼痛治療好可提升生活品質,有助於抗癌;嗎啡藥物成癮率低,逐漸康復也有機會停用止痛藥;呼籲民眾應正確跟醫師描述疼痛,才能準確治療。楊慕華表示,治療癌症疼痛目前有3種方式,包括藥物治療法、放射線治療、侵入性的神經阻斷法,其中藥物治療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而放射治療則常使用於骨頭轉移疼痛的緩解。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疼痛日,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以「疼惜照顧重新出發」為主題,舉辦「疼息照護.從心出發」衛教講座,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近年癌症治療進步,癌友存活率也提升,但癌症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心理挫折感、壓力憂鬱、負面情緒等,甚至有癌友放棄治療,如何克服排解,在抗癌路上才能有更大能量戰勝癌症順利康復,是十分重要的議題。
-
2021-09-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偏頭痛如大象在腦中狂奔 符合2徵兆該就醫
全台10人有1人飽受偏頭痛所苦,痛起來如大象在腦中奔跑,但多數人習慣一痛就吃止痛藥,不僅可能成癮、傷肝腎,還會讓頭痛加劇,醫師呼籲每週痛超過1次、吃2次止痛藥應就醫。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根據流行病學推估,全台恐有多達200萬人罹患偏頭痛,平均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偏頭痛所苦;造成偏頭痛的原因很多,包括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嚴重恐影響生活。台灣頭痛學會今年7月對全台2300名民眾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近7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實際上偏頭痛是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就符合偏頭痛定義。調查也發現,有6成民眾會不定時頭痛,卻有超過4成民眾不知道過度使用止痛藥,恐使頭痛惡化。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說,由於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不少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習慣直接吞藥,可能讓大腦變得愈來愈敏感,頭痛頻率也會愈來愈高,甚至傷肝傷腎;臨床上曾見過患者吞止痛藥長達30年,不僅吃到藥物成癮,頭痛問題也不見緩解。近年全球面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身心壓力與生活巨大改變也使得偏頭痛患者病情惡化。根據一篇刊登在國外知名期刊「頭痛與疼痛」的研究顯示,疫情期間,偏頭痛患者每月偏頭痛天數從5.7天增至8天,相當於每月有1/4時間都在頭痛,嚴重度也增加。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據患者分享,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但想請假又容易被同事誤會裝病偷懶,面臨巨大生理及心理壓力。劉子洋強調,偏頭痛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疾病,近年也有多款預防性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有助緩解偏頭痛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偏頭痛,何時該就醫、如何緩解,陳韋達傳授「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口訣,只要每週痛超過1次就應到神經內科就診;每週吃止痛藥超過2次,恐讓頭痛惡化;想預防偏頭痛上身,務必記得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招,盼民眾及早治療。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頭痛不要忍!治療頭痛3個重要觀念 醫:可以養成這個習慣
之前門診有一位偏頭痛患者因為嚴重發作時無法工作需要請假,但不為上司所理解,為此他十分難受。其實大部分的人的確無法同理偏頭痛發作是有多麼嚴重。偏頭痛在世界衛生組織十大失能疾病排名常常在前五名內,很大的原因是偏頭痛的症狀不是只有頭痛,這是一個腦部的風暴,影響是全身性的。有時候疼痛會連續好幾天、幾周,甚至連續幾個月都在頭痛中度過......長期偏頭痛不僅影響生活,還可能導致患者對生活失去希望,所以頭痛千萬不要忍。頭痛治療過程有時相對容易,但有些時候可以很複雜,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或共病不同,導致適用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例如:生活調整,頭痛預防用藥、肉毒桿菌或單株抗體針劑,物理治療,針灸等等治療方式,都是偏頭痛患者的選擇之一,千萬不要因為一個療程效果不彰,就對於治療失去信心,持續與醫師溝通並調整治療方向,才是遠離偏頭痛的正確道路。頭痛治療重要觀念治療以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為主深受偏頭痛困擾的朋友,治療的初衷往往會是讓頭停止疼痛,但是長期頭痛不是只有止痛這個目的,最重要的是「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偏頭痛受到體質、 多重外在環境因子影響,導致腦部神經血管系統敏感,如果頭痛頻率增加,務必及早接受治療將頭痛控制住, 避免頭痛慢性化。養成寫頭痛日記的習慣詳細記錄頭痛時間、頭痛程度、頭痛預兆、頭痛部位、頭痛發作性質、頭痛伴隨症狀,若是女性患者建議紀錄頭痛好發於生理期前或後,也可以備註「頭痛誘發因子」。越詳細的頭痛日記,越能協助醫師做臨床診斷,以及如何調整藥物,除此之外還能讓病患更了解自己的頭痛喔!在記錄頭痛日記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了解自己的頭痛,逐漸摸索出與頭痛和平共處的方法,例如:避免熬夜、避免吃到會引起頭痛的食物等等。止痛藥的正確使用1. 頭痛需早期就使用,有效抑制頭痛2. 避免過度使用止痛藥「如果每個月有15天以上頭痛, 同時在超過3個月的時間裡, 常常使用超過10天以上的止痛藥,會導致止痛藥效果越來越差,但頭痛卻越來越嚴重。」3. 頭痛預防治療透過「頭痛預防藥物或針劑」來穩定神經,降低頭痛發生的機率,同時減少服用止痛藥的次數,避免藥物成癮性頭痛的發生。頭痛治療是一段漫長的道路,除了頭痛患者與醫師的溝通配合外,患者的家人也是支持頭痛治療的重要環節,讓我們一起努力跟頭痛說掰掰。延伸閱讀:圖表/疫苗副作用來了,止痛藥一次可吃幾顆?一表了解普拿疼安全使用劑量來源處: https://www.facebook.com/drneuro
-
2021-07-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破除止痛藥迷思!市面上偏頭痛藥那麼多種,該吃哪一種? 醫師教你正確吃
頭痛患者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使用止痛藥。而常用來治療偏頭痛的止痛藥有分幾種類型,第一類是普拿疼類,第二類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第三類的是麥角胺鹼,是老牌的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第四類是翠普登類的偏頭痛専一急性止痛藥物,台灣有英明格及羅莎疼。第五種則是上述止痛藥的複方,通常是加咖啡因以增加止痛效果,很多市售的感冒藥,xx加強錠,易克痛,日本的E VE等,都是這類的複方製劑。一般來說 ,輕中度的偏頭痛,通常使用普拿疼或是消炎止痛藥效果都還可以。 但如果是中重度的偏頭痛,需要用到複方止痛藥或是偏頭痛專一的止痛藥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但使用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仍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頭痛治療是屬於需要長期與醫師討論,經過多次調整藥物或劑量、療程,找出最適合個人體質的治療方式,進行有效的治療:(1) 易克痛或加非葛 ▶ 麥角胺鹼加上咖啡因,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偏頭痛止痛藥,效果其實很不錯,又不貴。因此長期以來是很多中重度頭痛的患者很常使用的藥物。 但由於有麥角胺鹼有收縮血管的特性, 周邊性血管疾病(末梢血管循環障礙),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敗血症、 肝/腎功能不全、懷孕、授乳者都不建議使用。 另外這一類的藥物也容易造成藥物過度使用,且難戒除,因此在使用上必須請醫師評估。(2) 英明格/羅莎疼是翠普登類 偏頭痛或叢發性頭痛專一的止痛藥 ▶ 理論上在治療頭痛的效果會比其他非專一性的消炎止痛藥或是普拿疼來得好,通常適合中重度頭痛的患者。(3) 英明格/羅莎疼在使用上仍然需要醫師評估 ▶ 跟有些藥使用可能會有交互作用增加副作用的機率,譬如不能跟易克痛或麥角胺鹼類的藥一起吃。 另外孕婦,有血管性疾病如心臟病或中風以及高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都禁止使用。(4) 英明格/羅莎疼是處方用藥 ▶ 沒有醫師開立處方簽,藥局是不能擅自賣藥的。 (5) 健保局規定一個月醫師只能開 8顆 ▶ 除了是藥價高之外,更重要的是英明格/羅莎疼就如同其他的止痛藥,不應該吃過多。 (6) 當止痛藥吃過多可能產生風險,例如:英明格/羅莎疼一個月吃超過10天 ▶ 止痛藥有可能越吃越沒有效,且頭痛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產生藥物成癮性頭痛,導致頭痛的惡性循環。 (7) 頭痛千萬不要忍痛不理會 ▶ 除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更重要的是也可能導致腦神經越來越敏感,頭痛也會越來越厲害。因此也不要忍痛。(8) 止痛藥吃效果不好,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 止痛藥效果不好,無論是什麼原因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調整用藥或治療方式。 可能是吃得不夠快、狠、準。 可能是忍到太痛才來吃導致效果不好,頭痛半小時或一個小時內就應該要吃藥。 可能是吃得劑量或種類不對,也會影響效果,這個需要跟醫師討論用藥方式。另外頭痛治療的主要目標,除了止痛以外,同時也有兩大重要目標(1) 頭痛治療的重要目標: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 最重要的是長期頭痛的治療不是只有止痛,更重要的是要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2) 避免頭痛慢性化 ▶ 絕大部分偏頭痛都是體質(基因)+多重外在環境因子影響,導致腦部神經血管系統敏感。而慢性化偏頭痛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生活失能,如果發現頭痛頻率增加,務必及早接受治療將頭痛控制住。這裡提醒大家,頭痛治療不只有止痛藥這個方案,因此當止痛藥吃得效果已經不好,建議要考慮及早接受穩定神經的治療,包括藥物,針劑,適當補充品,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這樣頭痛才不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猶如森林大火愈燒愈旺。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頭痛慢性化。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5-03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天地/酒藥癮是腦病變 戒斷須醫療協助
酒精或非法藥物成癮,常有人忽略嚴重性。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林佩萱指出,酒癮、藥癮已被研究證實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影響人的情緒、認知與行為,且易慢性復發,如高血壓、糖尿病,因此並非靠著人的意志力來戒斷,必須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林佩萱說,酒精或非法藥物都是中樞神經作用劑,長期使用會破壞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突然減少或停止使用,會出現程度不等的戒斷症狀,須及早就醫治療,而且會影響大腦中樞,直接或間接刺激釋放大量多巴胺,長期使用會導致難以修復結果。林佩萱指出,酒癮、非法藥物癮,直接或間接刺激,令人感到愉悅,等同超前預支,但「賒帳必須還錢」。所謂成癮是指明明知道對自己有害,卻還一直去做,對生活造成影響。林佩萱說,酒精代謝因人而異,並非以飲酒量來認定是否成癮,而是取決飲酒是否對人造成負面影響。如愈喝愈多、不喝不可,一旦突然減少或停止,會出現「戒斷」症狀。林佩萱指出,物質成癮常伴隨精神共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過動症等。統計資料顯示,60%躁鬱症患者約有6成合併有物質成癮;重鬱症患者約有30%合併物質成癮。治療要治本,除處理戒斷症狀,病人狀況穩定後,也應針對精神疾病治療。
-
2021-04-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鬼臉鬼叫一天20次!妥瑞症纏身10多年 腦電刺激術現奇蹟
在您的周遭,若看到有人眨眼、甩頭、踢腿、罵髒話、吐口水,別緊張,這可能是妥瑞症患者,他們常因不自主鬼臉鬼叫而遭到誤解、嘲笑。北榮最新利用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DBS),成功治療2名被妥瑞困擾10多年的病患,一位進步達90%以上,還找到正職;另一位堪稱頑固性妥瑞,比率僅十萬分之一,進步也有50%,為全台首例,照顧多年的父母猶如看到奇蹟,相當感恩。北榮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表示,妥瑞症學齡時期盛行率約0.66%,男生大於女生,大部分從5-7歲開始發病,通常青春期過後,幾乎一半的小孩抽動會減少到最輕微,但仍有不到1/4的小孩仍有持續性抽動,更有約十萬分之一的機率,因為有其他精神相關共病,造成治療上的複雜及困難。20歲的黃先生,10歲時發病,症狀就是嚴重鬼臉、聳肩、扭脖子、跺腳,16歲時症狀加劇大聲吼叫,每次吼叫持續1分鐘,一天高達20次,尤其吃飯拿餐具、坐車、與人講話或緊張更是發作高峰,去年接受北榮腦電刺激手術後,目前鬼臉症狀幾乎消失,也找到了正職回歸生活正常。另一位21歲的簡姓男子,3歲先診斷自閉、焦慮、過動,有拔毛癖,10歲開始動作抽蓄,亂丟東西、罵髒話、比中指、亂摸等不雅動作,越大越嚴重,一次在捷運衝動對女士不禮貌走上官司,目前還在精神鑑定,接受腦電刺激手術已獲得50%的改善,目前還在穩定進步中。陳牧宏表示,妥瑞症真正病因不明,可能和基底神經核多巴胺或血清素有關,也可能和基因遺傳或自體免疫有關,若沒那麼嚴重,藥物可以協助緩解,但若藥物功能不佳或年紀增長卻沒減輕,深層腦部電刺激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北榮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劉康渡表示,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用於巴金森氏症治療已長達2、30年,對於治療情緒精神疾患雖然還在實驗階段,但1999年以來至今,也有200位妥瑞案例的文獻發表,未來更希望走入憂症、失智,藥物成癮、厭食等更普及的精神疾病。北榮神經內科醫師蔣漢琳表示,深層腦部電刺激是將0.1公分細的電極導線植入大腦,以磁振造影(MRI)定位控制運動及情緒的蒼白球前內側核區,以調控大腦不正常迴路,手術成效佳且持久,除了妥瑞症,一位42歲許小姐因20年前服用多巴胺拮抗劑導致全身肌張力不全,走路形同僵屍無法站平危及生命,經腦部電刺激手術治療後,現在整個人「腳踏實地」判若兩人。
-
2021-03-07 新聞.健康知識+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門診有位媽媽扶著疼痛難耐、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阿嬤說:「郭主任,長皮蛇後再打疫苗有沒有用?我現在打有沒有用?」七大疫苗 建立成人保護力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郭紋翠主任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讓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關注。疫苗的施打應由專業醫師針對個別健康與年齡等狀況,提供應施打的項目和接種時間點。郭醫師提出以下七種成人應接種的疫苗 ,並建議只有自己備足完整的抵抗力才能預防疾病、遠離各類傳染病。一、50歲以上:◎流感疫苗:每年打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及未滿65歲高風險群(如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只要一劑,終身受用。◎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成人,不論之前是否得過水痘或皮蛇,建議都要打一劑。二、20歲到50歲:◎流感疫苗:慢性病患,每年打一劑。◎A型肝炎疫苗:高危險群(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病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藥物成癮者),或是職業易暴露(如醫療人員)、工作需往來流行地區者,建議接種2劑。◎B型肝炎疫苗: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者,應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若為感染高危險群(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之工作者等),則應追加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對於未曾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或檢驗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者,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4週。◎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過的女性接種效益最高,因此9到14歲或無性經驗者,可諮詢醫師視情況施打。目前HPV疫苗有三種(2價、4價、9價),其中2價疫苗可供15歲以上女性施打、4價及9價疫苗適合15-45歲女性,但這三種疫苗不建議交替施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1-02-26 科別.精神.身心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你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嗎?你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多少?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人們往往對最接近自己的東西最無能為力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情感更接近我們。 伊利諾伊大學斯普林菲爾德分校的行為學博士 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是一種基本情感,使人們變得無禮、草率,並熱切渴望採取行動。了解憤怒的本質,我們就能區分發怒行為的好壞。」以下是他提出的「憤怒十大成分」。正向的憤怒有時候「生氣」是完全正確的選擇。1. 憤怒的焦點是一種不合理行為我們對不禮貌的人生氣,對不合理的待遇感到憤怒,在被冤枉、被冒犯的時刻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憤怒成為有效的自我捍衛方法。2. 憤怒是正義的主要情感例如殘忍的犯罪事件會引起人們的怒氣。面對任何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有權生氣,因為憤怒的發聲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憤怒」有時是別種情緒的發言人3. 要求懲罰人們普遍希望看到做錯事的人受到懲罰,來平衡那些不良行為。4. 悲傷的替代品憤怒是悲傷的最具吸引力的替身。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作為悲傷的替代品並非壞事,悲傷令人沮喪失志,但 憤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成為鼓勵自我跳脫困境並前進的動力。5. 恐懼的副產品例如夫妻在面對婚姻破碎時的複雜情緒中,丈夫的反應往往以憤怒為主。害怕離婚後穩定性和安全感消失,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恐懼轉換成了憤怒。6. 掩蓋無助人們在最無助的時刻表現出憤怒,用來掩蓋脆弱和不安,這是一種重申 控制感和自尊 的方式。7. 提供權威感這在職場中上司對下屬、校園李的師生的關係中很常見。發脾氣可以製造權威,憤怒灌輸了信心並觸發了將自我視為強大、有能力的感受。負面的憤怒在某些時刻,憤怒變成一種讓自我感覺良好、推卸責任或威嚇他人的工具。8. 自戀式憤怒越自我主義的人越容易發怒。有人做了讓他不開心、傷害他尊嚴的事,危及他自認高人一頂的地位,憤怒就會持續並惡化。此時的憤怒是一種 報復性行為 ,用發脾氣 使對方感到羞愧、卑微 。9. 責備的衝動受到傷害時,我們希望 有人因我們的痛苦而受到指責或承擔責任 。我們用生氣說服自己任何不好的事都是「某某人」的錯,用責怪他人製造優越感。憤怒很容易,但檢討自己、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卻很難。10. 快樂的憤怒情緒是一種習慣 ── 實踐 ── 重複的產物。有些人喜歡生氣,並真正樂在其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 利用憤怒來威嚇並操縱他人 ,且對成果沾沾自喜。當發脾氣能達到目的,他們會沉迷於這種模式,如藥物成癮一般。(參考資料:The 10 Key Ingredients of Anger,10 Common Myths About Emotions (and Why They’re Wrong)。)※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發脾氣≠全然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 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
2021-01-12 科別.精神.身心
吃藥無效仍失眠,該怎麼辦?精神科醫師給建議
她之前從事過房地產,目前生活的重心主要在投資金融商品,當然在金融市場中進進出出,免不了一些壓力;此外,因為家人得到癌症,她也為此擔憂不已。 她差不多有五六年以上慢性失眠的病史,這一年斷續出現憂鬱情緒及自殺的念頭,因此在某醫學中心就診時加上了憂鬱症的診斷。目前藥物使用量不少,除了抗憂鬱的藥物外,抗焦慮劑、安眠藥的使用量已超過一般建議用量。 我心想:「這是不易治療的失眠問題,因為壓力源難以立即處理,加上合併其他精神科的疾病,最糟糕的是,或許還有管制藥品成癮的情形。」 我仔細分析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發現要治療她的睡眠障礙,不是一蹴可幾的,若從建立較長期的醫病關係著手,我才可能一步一步地協助她。假如她對治療的期待很高,想要立即見效,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增加她的挫敗感。 許多安眠藥物成癮的病患就有這種需要立即滿足的特性,這著實考驗著醫療的決斷:既然成癮了,因為已產生了藥物耐受性,為了達到更好的安眠效果,乾脆就再加藥吧;或者就是不開藥,反正這可能不好處理,病患如果在這拿不到藥,以後就不來了,剛好可以減少這些不斷要求加藥的病患。常常,醫師陷在這種困境當中。 我先確定蔣太太想要我如何幫她,她說:「安眠藥還是要那麼多顆。」 當她這麼說時,我心中便有數了。儘管覺得她的觀念一時之間要改變應該有難度,我還是做了使用適當安眠藥物,增加抗憂鬱藥物,以及增加其他非成癮性抗焦慮藥物的建議。另外,也教導她如何依據睡眠衛生法則培養好的睡眠習慣。 「可是,原來的藥量就不好睡了,怎麼可以…..」蔣太太有些疑惑。 「藥物很重要沒錯,但其他的睡眠習慣更重要。」我試圖想轉移她對安眠藥物的目光,「願意用我開的藥物,配合我剛剛提到的建議?」 「好啦,就試試看吧。」 果然,之後蔣太太就沒有回來追蹤了。我相信她不是痊癒了,而是可能又再度喪失信心。 當面對許許多多不易治療的慢性失眠病患,醫師有時還真得面對不時湧現的挫敗經驗。如何和病患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絕對是個重點,對管制藥品的宣導也需要加強才是。凡此種種,社會大眾與醫師還需要繼續努力,精神醫療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
2020-09-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好痛苦 做對2件事找回好眠
台灣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飽受睡眠障礙困擾,許多失眠者習慣吞顆安眠藥,有些民眾則會從國外採購褪黑激素,希望一夜好眠。醫師表示,藥物雖有幫助,但最好的方式仍是運動和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失眠是一種症狀,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偶爾一兩天或一個月內的短暫失眠為急性失眠,多半因壓力、時差或日夜顛倒引起;若是連續失眠一個月以上,則為慢性失眠,通常伴隨精神疾病、長期病痛、藥物成癮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需要詳細問診、找出病因,再對症治療。安眠藥不可轉贈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指出,常有患者一到診間就要求醫師開立安眠藥,或是以「藥」交友,因自己的親朋好友也有失眠情形,而頻頻詢問「可以把藥分他吃嗎?」然而安眠鎮靜藥屬於第三、四級管制藥品,須有處方箋才可領藥,有些藥品還必須憑身分證簽名才能領取,不可轉贈轉售,以免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黃名琪表示,除非每周失眠三晚以上、持續超過三個月,在醫學上認定為「睡眠障礙症」,才有需要用藥。若長期濫用安眠鎮靜藥物,可能使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警醒能力下降,長期使用未經調整,可能對藥物的反應變差,尤其會影響手術麻醉藥物使用。除了安眠藥,有些人也會服用褪黑激素或鎂片、鈣片來幫助睡眠。林嘉謨解釋,褪黑激素對於輪班者、因時差或是年長者褪黑激素分泌較少而引起的失眠,確實會有輕微想睡的作用,具輔助效果;但對於因焦慮、緊張引起的失眠則沒有效果,且長期服用恐反讓生理時鐘紊亂。而因關節炎或神經不穩定引起的失眠者,白天給予口服維生素B群,也有助於夜間入眠;至於鎂片與鈣片,林嘉謨則表示,學理上並無特別的助眠效果。晚間避免劇烈運動黃名琪說,失眠主要分成三種類型,包括上床後超過30分鐘無法入睡的「入睡困難型」、入睡後易醒來但就難以再入睡的「續睡困難型」,以及清晨容易醒來後無法再入睡的「早醒型」。通常「入睡困難型」和緊張、焦慮,或身體不舒服有關;「續睡困難型」和「早醒型」則和憂鬱等心理疾病有關。因此改善失眠,應先處理核心問題,如焦慮、憂慮,並調整作息,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例如即便前一天沒睡好,隔天也避免過度補眠,才能夜夜好眠。飲食方面,黃名琪指出,許多人認為酒精可幫助入睡,事實上,當酒精被代謝完會產生戒斷現象,反更容易破壞睡眠結構,造成多夢、早醒、記憶片段,讓失眠情形陷入惡性循環。林嘉謨建議,白天多接觸陽光、多運動,可以調整日夜節奏,且能舒緩緊張壓力,有助於夜間睡眠。但他提醒,晚間盡量避免劇烈運動,最好以散步、瑜伽等較靜態的運動替代,以免精神變好,反有礙睡眠。
-
2020-08-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常見3款止痛藥該怎麼選?藥師教你5大正確用法懶人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止痛藥是許多人的常備藥品,但吃多了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或上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師林育如說明,市面上止痛藥的正確使用方式。目前市面上有3大類常見止痛藥,分別為:(1)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2)中樞止痛藥、(3)麻醉止痛藥。▲止痛藥分類比較表。(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圖/NOW健康製作)除了止痛藥的分類,用藥方式也是會影響身體,藥師提供「3大迷思」及「5不原則」,讓民眾能注意使用方式,避免造成身體的傷害。止痛用藥3大迷思 專家來解答迷思1:痛到受不了再吃?疼痛屬於主觀感受,只要感到疼痛、有需要時,即可服用止痛藥,但應注意服用劑量,不可超過最大建議劑量,避免提高副作用發生。迷思2:1顆藥殘留5年?市面上一般止痛只要不過量,平均1天即可排出體外,不用擔心會有藥物成癮或體內累積的擔憂,但若連續3天用藥症狀仍未改善,建議就醫諮詢專業醫師。迷思3:止痛藥與外用痠痛藥不能同時使用?實際上使用不同類型的止痛藥物是可行的,只要注意使用時請勿過量,否則會提升副作用的風險,進而影響肝腎功能,甚至是慢性病的控制。正確使用止痛藥 堅守5不原則林育如建議使用止痛藥時,應堅守5大使用原則如下:原則1:不亂買如有需求應至有藥師職業的合法藥局,請勿輕信其他未經核准的不知名藥物。原則2:不喝酒使用止痛藥時因避免飲酒,避免傷肝。原則3:不併用應避免同時服用同類型的止痛藥,避免傷及肝臟及腎臟。原則4:不空腹若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建議與食物併服或飯後服用,減少出現腸胃不適或腸胃出血的狀況發生。原則5:不過量不使用超過建議劑量的止痛藥。(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止痛藥治百病痛 但9種情況吃了也無效 止痛藥含tramadol不是人人都能吃! 4大高風險群服用後恐致呼吸困難
-
2020-08-20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自行服藥 小心藥物成癮
台灣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以20至50歲的年輕女性居多,一般人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而不治療,事實上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如果不妥善治療,容易演變成「慢性偏頭痛」或「藥物過量偏頭痛」。偏頭痛痛起來生不如死,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年輕人失能疾病第一名;尤其慢性偏頭痛每月有15天都在頭痛,痛起來動輒4小時,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根本無法好好工作。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慢性偏頭痛的定義,是每月有15天以上頭痛症狀,且其中有8天被診斷為偏頭痛、每天4小時以上並持續3個月。偏頭痛病因,主要來自三叉神經敏感化及腦血管的神經發炎,多源於遺傳和荷爾蒙變化,甚至經常輪班、作息不正常以及氣溫大幅度變化,都可能造成偏頭痛發作。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林高章表示,許多民眾會自行服用止痛藥,但若是疼痛狀況嚴重且持續多日,長期使用小心藥物成癮,可使用口服預防性用藥或肉毒桿菌素預防偏頭痛發生。偏頭痛可用「54321」口訣作為診斷參考,頭痛超過5次以上、頭痛持續4小時以上、3天內會自行緩解、具有至少兩項特徵,包括中重度頭痛、單側發作、搏動性疼痛、日常工作或走路會使頭痛加劇,以及合併其中一項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畏光及怕吵等。王署君說,慢性偏頭痛的急性治療,以各式止痛藥先治標,包括乙醯氨酚、阿斯匹林等,但一周不可使用超過兩天。另需搭配口服預防性藥物,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長期服用,一般療程為3至4周。今年2月起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可用於慢性偏頭痛的治療,每3個月一劑,藉由阻斷大腦發出疼痛訊號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慢性偏頭痛的發生。然而,並非每位病患都適合使用肉毒桿菌素治療。王署君表示,有偏頭痛症狀者最好先撰寫「頭痛日記」,記錄每月頭痛次數、維持時間、合併症狀、經期以及頭痛前的飲食,以便讓醫師了解導致頭痛發作的原因,對症下藥。此外,還要搭配生活調適,作息正常、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並減少壓力、緊張或焦慮的情緒,才有助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
2020-08-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日喝八瓶感冒糖漿治偏頭痛 沒改善還成癮
偏頭痛痛起來生不如死,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將偏頭痛列為年輕人失能疾病第一名;尤其慢性偏頭痛每月有15天都在頭痛,痛起來動輒四小時,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根本無法好好工作。醫師表示,許多民眾會自行服用止痛藥,但若是疼痛狀況嚴重且持續多日,長期使用小心藥物成癮,可使用口服預防性用藥或肉毒桿菌素預防偏頭痛發生。一名中年婦女從高中時期就開始偏頭痛,過去20年都自行買成藥或以感冒糖漿中的止痛成分(乙醯氨酚)來止痛。然而隨著頭痛頻率升高,用量也持續上升,甚至一天喝到八瓶才能控制頭痛。但長期服用感冒糖漿導致她不喝感冒糖漿就全身不對勁,明顯藥物成癮,且頭痛無法好好控制,經常因此請假耽誤工作。收治這名婦女的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林高章表示,偏頭痛病因主要來自三叉神經敏感化,以及腦血管的神經發炎,多源於遺傳和荷爾蒙變化,甚至經常輪班、作息不正常以及氣溫大幅度變化都可能造成偏頭痛發作。偏頭痛可用「54321」口訣作為診斷參考,頭痛超過五次以上、頭痛持續四小時以上、三天內會自行緩解、具有至少兩項特徵,包括中重度頭痛、單側發作、搏動性疼痛、日常工作或走路會使頭痛加劇,以及合併其中一項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畏光及怕吵。林高章說,根據調查,全台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尤其以20至50歲的年輕女性居多,而偏頭痛若不妥善治療,容易演變成「慢性偏頭痛」或「藥物過量偏頭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慢性偏頭痛的定義是每月有15天以上頭痛症狀且其中有8天被診斷為偏頭痛、每天4小時以上並持續三個月。王署君說,慢性偏頭痛的急性治療以各式止痛藥先治標,包括乙醯氨酚、阿斯匹靈等,但一周不可使用超過兩天。另需搭配口服預防性藥物,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長期服用,一般療程為三至四周。另外,今年二月起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可用於慢性偏頭痛的治療,每三個月一劑,藉由阻斷大腦發出疼痛訊號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慢性偏頭痛的發生。然而,並非每位病患都適合使用肉毒桿菌素治療,王署君表示,有偏頭痛症狀者最好先撰寫「頭痛日記」,記錄每月頭痛次數、維持時間、合併症狀、經期以及頭痛前的飲食,以便讓醫師了解導致頭痛發作的原因,對症下藥。除此之外,還要搭配生活調適,作息正常、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並減少壓力、緊張或焦慮的情緒,才有助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
2020-08-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長期藥物濫用 須防4狀況
使用非法藥物或未依照醫師指示方式使用藥物,被稱為「藥物濫用」;而「藥物成癮性」則是指長期使用藥物且對藥物產生身體依賴性或心理依賴性。長期藥物濫用,會引發各式各樣的症狀和後遺症,嚴重則會造成終生的傷害。藥物濫用可能會出現兩種症狀,一是「耐藥性」,重複投予相同劑量時,其效果逐漸降低,必須增加使用劑量才能得到相同的效果,也因此使用了過高的劑量而不自知;二是「戒斷症狀」,當使用者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量時,在生理、心理上會產生一連串的不舒服。被濫用的藥物進入人體後,會改變其意志或心智。常見藥物濫用可能會產生以下四種狀況,必須慎防。一、藥物耐受性持續使用藥物後須增加劑量才能達到起初的效果,而增加使用量易造成急性中毒。例如中樞神經系統發生障礙,產生意識、行為、情緒、認知或感覺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二、心理依賴性因為重複使用成癮性物質,產生精神症狀或病態行為。三、生理依賴性減少或停藥會產生戒斷症候群。例如出汗、緊張、嘔吐、痙攣、譫妄等,其情況會隨藥品的種類不同而異,也會隨著藥物留在體內時間的長短而影響發生的時間和持續多久。四、社會危害性增加社會成本支出,包括生產力、醫療、監所管理、家庭、社會福利等。現今生活環境,每個人都有其所需面對的問題和壓力,但解決壓力的方法有許多,藥物使用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如果未經醫師處方而自行使用藥物來處理問題,稍不慎易造成藥物濫用情形。所以有困擾時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而不是自行使用藥物。
-
2020-07-16 科別.精神.身心
「不管排再久!堅持首日拿三倍券」 醫師:可能有易成癮體質
三倍券昨天發放首日,很多人不管排隊人潮滿滿、超商當機,即使久候也一定要在第一天拿到手,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做了有趣的分析,認為一定要在首日拿到三倍券的人,腦部折扣曲線可能比較明顯,換句話說也就是具有「成癮體質」,不管對做麼事,都可能很容易入迷、成癮。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在臉書上發表這篇論點,引起網友的討論,大家都認為很有趣,也有人稱讚醫師很有想像力,「連發三倍券都可以拿來當成科普討論」沈政男認為,發券初期一定大排長龍,但很多人明明時間不很寬裕,卻還是願意花很多時間去排隊,原因是「立即滿足的效用比較大」,如果要讓這些人延遲滿足,就必須要有更大的報酬來補償,例如一個月之後再領可以領4000元而不是3000,可能就有人願意晚領。沈政男表示,這種想要馬上獲得滿足的現象叫做跨期選擇的雙曲線折扣(hyperbolic discounting of intertemporal choice),也就是如果在兩個時間點得到相同報酬,那麼時間遠的那一個選擇會被打折扣,而這個折扣的幅度,並不是按照複利的對數曲線(exponential discounting)進行,而是按照雙曲線(如照片)。在雙曲線折扣下,近期延遲必須大打折扣,但如果到了遠期,就沒那麼大了。比如現在領3000跟一個月後領3100,你可能會選前者,但如果是一年後領3000,跟一年又一個月後領3100,你可能就會選後者了。沈政男提出論點,這樣的選擇行為,在腦部影像也可得到證明,比如問你上述問題的時候,如果讓你順便接受功能磁振造影,那麼可以發現,腦部評價網絡(value network)明顯活化,主要是內側前額皮質、腹側紋狀體與後側扣帶回與右側島葉等腦區。每個人的折扣曲線並不一樣,而研究發現,藥物成癮者的折扣曲線比較明顯,也就是比較難以延遲,並且在功能磁振造影上呈現獎賞迴路高度活化(尋求立即滿足),而執行功能迴路(延遲滿足的自制力)降低的現象。沈政男推論,如果一定要在首日就領三倍券,即使超商當機或大排長龍也不在乎,可能具有成癮體質。不管是藥物、酒精、食物、金錢、性與電玩,甚至愛情與權力,都可能是成癮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