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葉酸
共找到
397
筆 文章
-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加倍 薑黃+黑胡椒讓感冒快快好
時序入秋,感冒和流感病毒開始活躍。事實上,治療感冒並沒有特效藥,醫師總是告訴你多休息、補充水分。當然,吃對食物也很重要,可以緩解感冒症狀並增強免疫力,降低感冒嚴重程度,更快好轉。洋甘菊茶喝洋甘菊茶和體內抗菌活性增加有關,但它真正的影響,可能是幫助睡眠,從而保護免疫力。一項研究顯示,喝幾周洋甘菊茶的產後婦女與不喝洋甘菊茶的產婦相比,睡眠品質更好。薑黃讓薑黃呈現鮮黃色的薑黃素,是一種天然抗發炎化合物,已被證實可增強免疫細胞活性,並增強抗體反應。把薑黃與黑胡椒混合,會顯著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成分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程度)。可在湯、肉類或煮熟的蔬菜撒上薑黃與黑胡椒。核桃核桃除了是頂級抗發炎食物,還有很多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B6、銅和葉酸,支持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研究還顯示,核桃能減輕心理壓力,失控的壓力會削弱免疫力。把核桃當零食吃,或切碎灑在沙拉上都很棒。特級初榨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具抗菌特性,可降低感染風險。它的抗氧化劑也被證實可預防糖尿病、肥胖、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搭配葉綠蔬菜食用,或淋在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上,例如馬鈴薯。蔬菜與肉湯(Broth)熱湯、雞湯一直被當成舒緩感冒良方,科學研究也證實它的益處。感冒會引發上呼吸道發炎反應而導致鼻塞,熱湯中的蒸氣會加速黏液通過鼻子,緩解鼻塞。此外,湯中的鹽會使身體保留更多水分,緩解脫水,有助減輕頭痛和口乾。如果不吃雞肉,可以選擇蔬菜湯,用大蒜、薑、辣椒、薑黃和黑胡椒等添加物調味。辣椒辣椒有助稀釋黏液、緩解鼻塞。辣椒素是一種使辣椒產生熱量的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抑制咳嗽。在茶、湯或肉湯中加入少許辣椒粉。大蒜大蒜被用來預防疾病、抵抗感染和治療傷口,已有悠久歷史。後來有多項研究證實大蒜確實能支持人體免疫系統。在一項稍早的研究中,受試者在寒冷冬季每天服用安慰劑或大蒜補充劑,持續12周,與安慰劑組相比,大蒜組的感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即使受到感染,恢復的速度也較快。生薑生薑可緩解噁心,且具抗菌和消炎特性。為了獲取最大益處,選擇新鮮的生薑,切片或磨泥,加入茶、肉湯、果汁中。香蕉香蕉容易消化,是對消化系統友善的食物之一,因疾病導致食欲下降時,香蕉是少數仍有吸引力的食物。它還能提高血糖並供應能量,同時提供有助支持免疫系統的維生素C、B6、銅和葉酸。香蕉吃膩了,不妨將其搗成泥,淋上蜂蜜和磨碎生薑,放進冷凍庫當冰棒吃。檸檬四分之一杯(約60ml)鮮榨檸檬汁可提供每日維生素C需求的30%,除了支持免疫力,這種營養素也是強大的抗氧化劑,是DNA修復和血清素生成所必須,後者有助促進幸福和睡眠。石榴汁在石榴汁中發現的類黃酮抗氧化劑,被證明可對抗病毒,並縮短感冒時程達40%。直接喝石榴汁,或加入水、洋甘菊茶飲用。綠色蔬菜綠色蔬菜除了提供抗氧化劑,所含植化素更能優化腸道免疫系統,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以初榨橄欖油清炒綠色蔬菜,加上大蒜、薑黃、黑胡椒,就是抗氧化力非常強大的一道菜。營養師提醒多喝水 少加工品除了以上食物,感冒時喝大量的水,以補充每次咳嗽時通過肺部流失的液體,或因出汗而流失的液體也很重要。避免吃會加劇炎症或給免疫系統帶來壓力的食物,如精製糖、加工食品、咖啡因和酒精。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10-16 養生.聰明飲食
玉米筍是玉米小時候,但營養價值大不同! 小時候是低卡蔬菜長大是澱粉類,當心吃過量易爆肥
Q1:哪個日常食材小時候是蔬菜,吃起來清脆爽口;長大卻變全榖雜糧,讓人又愛又恨?A:聰明的您想到了嗎?就是玉米筍和玉米。玉米筍和玉米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食物,脆嫩鮮美的口感有各自的愛好者,但你知道玉米筍跟玉米有何種關係?玉米筍又名珍珠筍,是玉米的年幼期;雖同為玉米家族一員,但玉米筍的營養價值與玉米卻大不同,玉米筍在分類上屬於「蔬菜類」 ,玉米則是屬於「全榖根莖類」。農委會解釋,以前在種植玉米時,為了讓養分更集中,會把多餘的幼穗摘除,而這些幼穗就成為我們常吃的玉米筍。不過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現在已經有針對玉米筍種植而改良出適合收穫玉米筍的品種囉!玉米筍雖然名字中有個「筍」字,但其實和竹筍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因為外觀底部寬大肥厚,頭則呈現尖尖的形狀,樣子像是竹筍而得名!玉米和玉米筍都是全年盛產,在夏季時,玉米筍大約生長50~60天就能採收,玉米則是要70~80天,一年四季皆吃的到。【延伸閱讀:不只防骨鬆、降三高!玉米筍8大好處必吃 但這幾種人要少吃】玉米筍和玉米的小知識關於玉米筍跟玉米的差異,「臺北農產」在臉書分享一張比較圖,來探究竟他們之間有何不同?玉米筍玉米筍在分類上屬於「蔬菜類」,尚未吐絲授粉的玉米,也就是玉米小時候,因為形狀像是竹筍而得名。◎生長期:較短,50-60天(夏季)◎產期:一年四季皆有生產◎營養價值:膳食纖維高,富含多種營養素:鉀、鐵、硒、維生素B1、B2、B6、C及E、胡蘿蔔素、蛋白質、脂肪、葉酸、膳食纖維。玉米玉米在分類上屬於「全榖根莖類」,就是已經轉大人的玉米筍,果粒飽滿、色彩鮮艷,烤的、煮的、炒的都好美味。◎生長期:較長,70-80天(夏季)◎產期:一年四季皆有生產◎營養價值: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豐富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黃素等。玉米筍和玉米的營養價值不同,因此有分類差異,不管是哪種,料理起來都營養又好吃!農委會建議,在選購玉米筍時,可以選擇新鮮帶殼(葉片)的較為甘甜,易於保存能放比較久;選購玉米時則可以挑選果粒飽滿不凹陷,葉片鮮綠的品質較為優良!
-
2021-10-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感染新冠 專家建議戒掉6個破壞免疫力的習慣
預防新冠肺炎,除了繼續拚疫苗注射率,保持自身免疫系統強大,是對抗病毒、預防重症的關鍵之一。專家提醒,有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削減免疫力,以下是六個要避免的問題。1.飲酒過量即使短期的過量飲酒,都會改變免疫系統。發表在《酒精研究》雜誌的一篇論文提到,長期過量飲酒與免疫力衰弱相關,包括更可能感染肺炎、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這些都可能影響感染新冠肺炎的結果。其他影響包括敗血症風險增加、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傷口癒合不良以及感染後恢復較慢。過量飲酒包括短時間暴飲和大量飲酒。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將暴飲定義為女性一次喝四杯或更多,男性喝五杯或更多;大量飲酒指女性每周飲酒8次或更多,男性每周飲酒15次或更多。2.鹽吃太多過量的鹽分(鈉)攝取通常與高血壓相關,事實上,危害層面可能更廣。德國波恩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Bonn)對人類和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過量鹽分可能導致免疫缺陷。研究人員發現,當腎臟代謝過多的鈉時,會發生骨牌效應,降低身體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雖然新冠病毒是病毒性疾病,但它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依據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事實上,鹽分攝取很多來自加工食品,建議減少加工食物攝取,購買前記得看營養成分標示上的鈉含量,才能減少鈉攝取。3.糖攝取過量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禁食一夜後,攝取100克糖,人體免疫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會下降,一到二小時後的影響最劇烈,且持續長達五個小時。專家指出,不需要完全戒糖,但要避免長時間過度或短期大量攝取。美國心臟協會建議限制「添加糖」--女性每天不超過6茶匙、男性不超過9茶匙。1茶匙等於4克添加糖,即女性和男性每日添加糖的攝取量不得超過24克和36克。4.咖啡因過量咖啡和茶有益健康,因為含有對抗發炎相關的抗氧化劑。但是,過多的咖啡因攝取會干擾睡眠,睡眠不足會損害免疫力。專家建議務必在睡前六小時停止咖啡因攝取。5.纖維攝取不足纖維對消化系統的健康有關鍵性影響,能維持腸道細菌生態,進而增強免疫力。研究顯示,足量的膳食纖維(益生元)攝取,能支援免疫系統健康,抵禦病毒。充足的纖維還能有助睡眠。衛福部公告新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當中新增「膳食纖維參考攝取量」,19歲以上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大約為20-38g(依年齡、性別、活 動量、總熱量攝取而不同)。提高纖維攝取量的最佳方法是多吃全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少吃低纖維加工食品,將含糖穀物換成帶有水果和堅果的燕麥片,將白米換成糙米。6.綠色蔬菜攝取不足攝取各種蔬果對健康大有益處,其中綠色蔬菜對免疫力特別有幫助。它們提供有助於免疫功能的關鍵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和C、葉酸,蔬菜還能提供植化素,優化腸道免疫,70%-8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十字花科的綠色蔬菜,包括花椰菜、白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抱子甘藍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資料來源/Health.com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0-09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汙名化「喝冰水」,好處其實超多!台大醫師告訴你:15個喝冰水的好處
考一考,你對「溫度」的迷思!Q1冷水澡和熱水澡,哪個對身體比較好?A:沖澡、泡澡用冷水或熱水,應該要以身體狀況與環境冷熱來考慮。年輕力壯的人如果為了鍛鍊身體,以冷熱交替沖或泡澡所施加的生理壓力訓練最強,次強的是只用冷水或是熱水。一般人熱水沖澡就好,如果想要稍微挑戰自己,可從冷水沖腳開始,慢慢訓練到腿部就可以了。大範圍的冷水澡,身體需要具備相當強的生熱能力(亦即運動能力)與冷適應訓練。對於一般有健康疑慮的人,沖澡的方式比泡澡安全,因為泡澡產生的生理影響比較大,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與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Q2空腹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往往會這麼問,多半是媽媽看不慣兒子還沒吃飯就從冰箱拿冰的飲料咕嚕灌下肚。氣候炎熱時身體變得燥熱,空腹喝冷開水吃冰可以舒緩身體過熱的現象,之後才吃得下飯,所以只要不是甜的飲料,反而可以提振精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緩解便秘習慣,以及胃食道逆流。另外,在寒冷的季節裡喝冰開水,需要經過運動訓練與處在溫暖的室內環境,才不會產生失溫的壓力;因此,在國外的餐廳裡因為有開暖氣,即使天寒地凍,他們飯前常常也是供應冰開水,自有其道理。當然,如果身體無法適應,那麼要如何做,還是需要再三考量利弊。Q3喝冰開水、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寒嗎?A:吃冰有助於增加新陳代謝、活化脂肪細胞、幫助解渴與散熱。尤其,過熱的時候吃冰,可以提振精神與情緒,多數人因此容易保持活力與運動力;而運動與活力的增加,可以改善怕冷無力的外冷情形,因為經過運動訓練之後,體質就會變得傾向外熱內冷的狀態。不過,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與促進平滑肌收縮,對於氣管敏感與腹瀉的人,可能需要適量或額外的訓練。人體為了維持恆溫,生理會有適應現象,體質越接觸溫熱反而怕冷而變寒,越接觸冰冷就怕熱;所以,北方人怕熱而南方人怕冷,常喝溫熱水身體比較怕冷,而常喝冰開水反而比較不怕冷。Q4生理期,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喝冰水吃冰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得子宮平滑肌收縮變強,不過可能覺得經痛明顯。但是,好處之一是可以幫助子宮復原、減少經血的總失血量;好處之二是減少缺鐵性貧血與虛寒的體質;好處之三是副交感神經受刺激可以改善情緒,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環境溫熱時,可以考慮這麼做。相對於喝溫熱水或熱敷,的確可以緩解子宮收縮與經痛,但是會增加出血量,容易造成慢性貧血。月經期超過五天就可能有輕度貧血,鐵的利用與造血則約需四十天才能補足,因此月經稍微量大或時間長,就會產生缺鐵性貧血,而且即使補充鐵劑與葉酸也來不及。此外,過度接觸溫熱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因此容易感覺煩躁,再加上貧血後的疲倦、怕冷、體力不支等等都會影響婦女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吃冰會造成各種婦女病,事實上正好相反,理由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解釋。其實,偏離體溫的冰冷或溫熱都會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保持中性(室溫)就好了。Q5痠痛時,該冰敷還是熱敷?A:發炎或受傷的急性腫痛不宜熱敷只能局部冰敷,冰敷時間約五到十分鐘左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重複冰敷一次;而慢性痠痛雖然可以藉由冰敷或熱敷來緩解,但是我不建議熱敷。慢性痠痛的局部冰敷是為了神經效應,一方面有鎮痛效果,另一方面因為冷刺激之後神經反射使放鬆血管反而可以改善循環,因此需要的時間短只要一到五分鐘以內就可以,如果使用冷卻噴霧效果會更好。冬天寒冷時可以冰敷或冷擦拭後保暖以增加循環。慢性痛的熱敷是為了緩解疼痛以便開始自主活動,因此只有熱敷而不自主活動會產生熱適應,而且熱敷會加重局部發炎反應並使神經痛加劇,建議盡量避免。在我的治療對象裡,有許多運動或意外傷害後產生慢性疼痛的病人,我認為盡早活動比熱敷重要,而不活動的熱敷,在我的建議事項中是一律禁止的,如果因為活動前緊繃需要舒緩,是可以稍微熱敷,幫助運動前熱身。值得注意的是,痛風性疼痛是不宜熱敷加熱,也不宜冰敷冷卻,除了選擇服用藥物之外,最佳的策略是飲食控制與局部保暖。Q6天氣冷,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天冷時在溫暖的室內運動發熱後,可以喝冷水、吃冰幫助復原,而且喝冷水的解渴效果比較好,也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並且調節自律神經,幫助脂肪新陳代謝,不過前提是要可以維持體溫。所以,想要在天冷時喝冰開水、吃冰,就要懂得先保暖與保持運動習慣,否則失溫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那就不好了。在歐美日韓地區,寒冬季節也常喝冰飲料或吃冰,一方面室內溫度適宜沒有失溫的問題,二來喝一點冰水可以解渴提神(喝溫熱水反而不易解渴,容易口乾舌燥)。台灣的天氣溫熱時候居多,因此多數家庭裡的室內加熱設備不夠,使得冬天寒冷時室溫低於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屬於容易失溫的環境,如果少活動,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僵硬,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常喝溫熱水或熱湯來保暖,但是過度倚賴體外熱源反而製造了各種健康問題。Q7究竟喝冰開水好,還是喝溫開水好呢?A:整體而言,吃冰、喝冰開水,或者喝溫熱水、熱湯,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各有其利弊,不可因噎廢食。要怎麼樣得到最大的好處而減少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生理學常識。在寒冷環境下身體體溫不足時,喝溫熱開水可以補充熱量、維持體溫、減少交感神經作用,因此令人舒服;但是,在溫暖的氣候時就常喝溫熱開水,身體會產生熱適應、降低新陳代謝,並且增加發炎的機會,也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氣候溫暖時喝冰開水,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作用、減少自律神經失調提振精神,也可以減少天冷時發生對冷敏感的問題,除了幫助降溫散熱、減少發炎,同時也會提高脂肪的新陳代謝。如果不確定自己或家人該怎麼樣才好,則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不過,當腹瀉、咳嗽或生病時,建議可以喝溫開水,以幫助提高免疫力,緩和副交感神經的腹瀉與咳嗽的作用。Q8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可以喝冰開水或吃冰嗎?A:在溫暖的環境中,心臟不好或糖尿病的人因為散熱能力差,所以容易發生過熱而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因此可以喝冷開水或吃冰降溫,以緩解交感神經興奮對心臟與血糖的刺激;其他慢性病患者多數也是會有類似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該散熱解熱時,若反而加溫,會增加生理負擔不利健康。在冬天寒冷時,身體不好的人應該保持室溫溫暖,而以喝室溫涼開水為主,如果手腳冰冷常需要喝溫熱水取暖,那麼應該注意是否室溫太低造成失溫的壓力,維持室溫在攝二十三至二十五度左右可以減少失溫,這樣的溫度環境還有利於活動,因為冷而不活動終究會對心血管產生不利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對冷熱變化很敏感,過冷會刺激血壓,過熱也會刺激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並不一定喝冷或喝熱。因為血壓受到藥物、心收縮、血管張力與交感神經狀況等等因素影響,需要視環境與個別情形而論。燥熱或失溫都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得血壓忽高忽低不好控制。總之,高血壓只要藥物控制得當,身體過熱的時候給予適當降溫,反而穩定血壓減少心臟負擔;相反的,天氣寒冷使得血管收縮會升高血壓,這時候補充熱量可以放鬆血管使血壓降下來。Q9氣喘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吃冰刺激副交感神經會使平滑肌收縮,因此對咳嗽或氣喘不利。但是,平常都習慣喝溫熱開水會使氣管對冷更敏感,一吸到冷空氣就咳嗽或氣喘,因此平時就習慣喝涼開水或做減少冷敏感的訓練,一旦咳嗽或氣喘發作時,喝溫開水的緩解效果較好。Q10 胃食道逆流,應該喝溫熱的還是冰冷的?A:胃食道逆流多數屬於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也就是交感神經過強而副交感作用不足。除了對冰冷不適應的人之外,我治療的案例一旦從喝溫熱水改成冰冷開水之後病症幾乎都會好轉,其實對有些胃病患者也有相同的效果,至於原理為何接下來書中內容會有詳細說明。對於不想喝冰冷或不適應的人,可以改喝室溫的涼開水就好了。Q11喉嚨痛、鼻塞可以喝冰開水吃冰嗎?A:感染性的上呼道症狀多數不適合冷刺激,同時也為了提升免疫力而需要喝溫開水;相反的,敏感性的鼻塞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屬於鼻咽冷敏感的現象,常喝冰開水可以使鼻咽逐漸對冷產生適應,減少鼻塞的現象。因此,感冒發燒時喝溫開水可以緩解症狀,但是感冒好之後如果常喝溫開水,會使鼻咽產生冷敏感,而造成慢性鼻塞、或鼻咽喉嚨乾澀,甚至容易有聲音沙啞的問題。Q12自律神經失調,該喝溫熱開水或冰開水?A: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源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產生症狀,因此常喝溫熱開水反而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加重症狀;相反的,在溫暖的環境下喝冰開水常能緩解症狀。在後面的章節內容裡,會有詳細說明。Q13心情不好時可以喝冰水吃冰嗎?A:心情不好時,通常是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低下。在天氣熱或身體過熱時給予冷刺激,例如吃冰品,可以提振副交感神經放鬆心情;除非身體健康有疑慮,否則多數情緒失調與失眠的患者可以因此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天氣冷時因活動減少所產生的情緒失調,則需要保暖並且要足夠的活動以提振精神。書籍介紹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喝冰水、局部冰敷、洗冷水澡→抗發炎、穩定自律神經、改善慢性病作者:梁恆彰、楊翠蟬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1/07/23作者簡介:◎梁恆彰學歷:台大醫學士經歷:麻醉科專科醫師、婦產科專科醫師、前台大、國泰、北醫醫師、前台大麻醉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麻醉部兼任主治醫師、台大癌醫中心疼痛門診醫師、身新醫學診所院長特殊專長:疼痛與身心症的非藥物治療法,包括:一般疼痛、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癌症疼痛、婦女疼痛、演奏與運動傷害後疼痛、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憂鬱、失眠、情緒、記憶、眼花、鼻塞、心悸、呼吸、腸胃、泌尿症狀、身心藥物戒斷著作:《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楊翠蟬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科醫師、台北市立忠孝醫院醫師、蘇澳榮民醫院醫師、書田診所疼痛科主治醫師現任:新北翰生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身新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延伸閱讀: 「謝謝你們,沒讓我爸爸在走廊上等死...」台大醫師: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
-
2021-10-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B群恐增肺癌風險? 營養師揭「關鍵因素」
你平時也有攝取B群的習慣嗎?許多人會透過攝取B群等營養補充品幫助補充體力,提振精神,不過近來網路上傳出一份研究,其中指出男性補充B群會提升40至50%的肺癌風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其實這份研究是來自於2017年臨床腫瘤期刊,主要發現若有抽菸又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6和B12的民眾,才可能有增加肺癌風險。 每日攝取六大類食物 不怕缺乏維生素不過何謂高劑量補充呢?根據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建議,成年人50歲以上民眾每日維生素B6攝取量為1.5mg,B12則為2.4ug。黃淑敏營養師解釋,這個建議攝取量是指每日有吃到像豆魚蛋肉、蔬菜、五穀雜糧類、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及乳製品等均衡飲食建議,只要每日皆有攝取到六大類食物,都能充分攝取足夠各種維生素。 透過食物補充維生素 極少量就能維持生長黃淑敏營養師說明,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及脂溶性維生素,前者是指維生素C和B群,後者則是指維生素A、D、E、K,其中B群則包括維生素B1、B2、B3、B6 、B12、葉酸等,尤其除了維生素D以外,人體幾乎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這時就須透過食物補充,且只需極少量,就可維持人體正常生長、調節生理機能等,還可幫助營養素及能量的代謝。 難透過飲食補充維生素 可適量補充品現代人忙碌,不容易每日透過飲食補充足夠維生素,尤其生病期間,則可適量補充補充品,但不建議長期或高劑量的補充。黃淑敏營養師呼籲,此研究僅指出維生素B6、B12,並無研究其他的B群,加上抽菸本來就會埋下罹癌的危險因子,因此民眾不用過於擔心補充維生素會導致癌症的發生,不過想要補充維生素最好的方式還是來是天然食物較佳。(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
2021-09-27 失智.像極了失智
行為3大改變恐患失智症 神經內科醫授日常健腦守則
74歲楊女士在5年前開始出現記性變差的狀況,家人都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過程不以為意,直到近半年越來越嚴重,常會忘記吃藥、容易迷路、情緒不穩、也曾經發生過被詐騙,因而被家屬帶來長安醫院神經內科就醫。經檢查診斷懷疑楊女士患了混合型失智症,除了有神經退化性失智症,還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經藥物治療配合生活型態調養、營養介入後,症狀有慢慢穩定下來。神經退化性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最大宗陳惠萱醫師解釋,引起失智症有眾多原因,最常見的為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其中最大宗為阿茲海默症,大約占所有失智症的6成,另外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等。其他有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或是包含2種以上病因的混合型失智症。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代謝性問題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素如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等,都可能引起失智的症狀。出現這些改變 盡早就醫檢查若家中長輩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變差、性格改變等症狀,要懷疑可能罹患失智症,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只有透過確定診斷,評估是屬於哪一類型失智症,病患才能得到適當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來改善或緩解症狀,也能維持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陳惠萱醫師表示,日常生活中多運動、多動腦、有生活目標或學習新事物、良好的社交生活圈及親友支持、採地中海飲食、控制三高、充足睡眠、舒壓、保持心情愉快等,這些都是對腦部良好的保健方式,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及延緩病情的惡化。呼籲家屬若有發現異狀,應就醫檢查、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生活中「這些習慣」都是阿茲海默症元凶! 睡太少、愛大聲聽音樂NG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
2021-09-27 養生.聰明飲食
釋迦有助保養血管、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2招保存吃滿營養
口感綿密、滋味酸甜的釋迦,風味獨特、香氣濃郁,在許多飲品、甜品上相當常見,受到不少民眾的喜愛。不過除此之外,釋迦也是個營養相當豐富,有利於健康的水果,簡鈺樺營養師建議可適當補充,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利。 釋迦營養豐富好處多,助保養血管、增強免疫力!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釋迦如同其他水果一樣,含有各種豐富的營養,當中脫穎而出的包括了維生素C、鉀、B群、葉酸等。 釋迦雖然多數口感偏甜,往往讓人忽略了其含有相當豐富的維生素C,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顯示,其每100公克就含有99毫克的維生素C。人體維生素C充足,有助抗氧化、抗發炎、增強免疫力,是人體健康相當重要的營養之一,特別對於現代人飲食不良易引起發炎、或疫情之下需要足夠的保護力來說,更是顯為重要。 除了維生素C以外,釋迦的鉀含量也非常高,現代人普遍口味偏重,常有鈉攝取過量的問題,容易引起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鉀就有助於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鈉鉀平衡,恆定血壓、保養血管,有助避免心血管問題發生、防止健康出問題。 另外,釋迦所含有的維生素B群,除了民眾普遍認知對精神狀況有利,其也有助促進神經傳導維持正常運作,也幫助各種營養均衡下攝取的巨量營養素得以順利吸收,不論是直接對人體的益處,或是在人體各項運作當中輔助,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腳色。 除此之外,釋迦也含有葉酸,是孕婦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之一。孕婦葉酸不足,恐會影響胎兒的神經發展,葉酸在釋迦中也攝取的到。 釋迦適量有助健康,2族群酌量避免過多。 釋迦不僅是當季可口的水果,對人體也有相當多的好處,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提醒,再健康、再好吃也都還是要酌量攝取,特別是部分疾病族群更要留意攝取量。例如前述提到釋迦的鉀含量相當高,腎臟病等限鉀族群就得控制,不宜過多。而釋迦的甜度高,雖不代表糖尿病、高血糖患者不宜食用,但在食用上還是得控制份量,不可過多。若以一般民眾建議一日可食用約為一個女性的拳頭大小,上述兩族群如欲食用建議再減半。 釋迦留意挑選及保存,享受風味也吃進滿滿營養 要吃到釋迦滿滿的營養,在挑選和保存上也相當重要。方法其實很簡單,簡鈺樺營養師建議,挑選上可選擇外觀飽滿、圓潤的釋迦,盡量避免損傷。買回家當下或近日就會食用,可置於一般室溫下保存,有助於果肉熟成。若是沒有要馬上就吃可置於冷藏,但在之前建議先以報紙包裹,一方面避免果肉凍傷、另一方面也避免取物時碰撞傷到果肉。如此一來便可安心地享用釋迦的美味,並從中攝取營養。 《延伸閱讀》 .蔬果顏色、營養、好處各不同。營養師推2吃法增強免疫力!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4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多吃B群增肺癌風險?營養師:並無大型實證醫學研究
維生素B群是許多民眾常吃的營養補充品,希望補充體力與精神,不過近日傳出,男性補充B群會大幅提升40至50%的肺癌風險。南投醫院表示,並無大型實證醫學研究,證實補充維生素會導致癌症。不過營養師建議,天然食物才是補充維生素來源的,如果服用補充劑,則需參考每日建議量,多食無益。南投醫院表示,網傳訊息是出自2017年發表在臨床腫瘤期刊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的內容,使用問卷並追蹤了7萬7118名民眾的死亡率及相關危險因子,發現年齡50至76歲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B6>20mg/天和B12>55ug/天,會增加肺癌發生率。營養師黃淑敏說,研究中指出抽菸又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6和B12的民眾才會增加肺癌風險。而「高劑量補充」,根據我國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建議成年人50歲以上,每日維生素B6攝取量為1.5mg, 而B12則為2.4ug。 這個攝取量就是每日均衡飲食建議, 如豆魚蛋肉、蔬菜、五穀雜糧類、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及乳製品等,只要每日攝取到這六大類食物,各種維生素就不會缺乏。黃淑敏說,人體所需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及脂溶性。脂溶性維生素是指維生素A、D、E、K,而水溶性維生素就是維生素C和B群。B群則包括維生素B1、B2、B3、B6 、B12、葉酸等。維生素在人體的共同特性就是,除了維生素D以外,人體內幾乎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供應。而且只需要極少量,就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生長、調節生理機能及組織建造與修補,還可以幫助營養素及能量的代謝。民眾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黃淑敏建議,若是每日無法吃到足夠飲食或是生病期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但不建議長期補充,也不建議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這篇研究中只有指出維生素B6、B12並無研究其他的B群,抽菸本來就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她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天然食物,如必須使用補充劑作為營養補充,以每日建議量或是產品上標示建議量補充,多食無益。
-
2021-09-17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攝取足量葉酸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5種黃綠色蔬食讓大腦變年輕
失智症病患,必須依賴他人照顧。不要讓自己老年變成家人的負擔,不妨透過飲食補充葉酸,及早預防大腦失智。 長輩得到阿茲海默症,對時間、地點感到困惑,常常忘記今天是星期幾?之後可能慢慢回想才發現。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目前還沒有治癒失智症的方法。 然而,建康資訊網站《well+good》報導,根據發表在《神經科學前線》(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的最新研究指出,證據顯示阿茲海默症病患的葉酸較低。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每天攝取足夠的葉酸,可以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在日常飲食補充葉酸 成人每日葉酸攝取量,應為400微克(mcg)。而通常飲食均衡的情況下,不用額外補充保健食品,透過飲食就攝取足夠。五種葉酸含量豐富的食材,鼓勵民眾在天然飲食中攝取。 一、毛豆 半杯煮熟的毛豆含有241微克葉酸,佔每日需要量的60%。 毛豆還是美味的小吃或開胃菜,結合纖維和蛋白質,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從而讓人體維持長時間的高能量。 二、扁豆 半杯煮熟的扁豆含有179微克葉酸,幾乎是每日所需量的一半。 扁豆是蛋白質和纖維的重要來源,也是植物性蛋白質的絕佳來源。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 扁豆也是鐵質的重要來源,對素食者來說尤其有益。 三、蘆筍 半杯蘆筍含有164微克,佔每日需要量的40%。 它還富含纖維,是花青素的重要來源,這些抗氧化劑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損傷,自由基會導致慢性疾病。 蘆筍含有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這是天然的利尿劑,幫助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和鹽分。 四、菠菜 半杯蒸菠菜提供131微克葉酸,約佔每日400微克葉酸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菠菜富含維他命C,促進免疫系統和皮膚健康。 菠菜也適合素食者食用,因為它富含鐵和鈣,這是多數動物性食品的營養成分。 五、黑豆 半杯黑豆含有128微克葉酸,大約是每日所需量的三分之一。黑豆同時也有大量纖維、抗氧化劑和蛋白質。 【有片】>>大林慈濟醫院-科普教育-認識阿茲海默症
-
2021-09-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防貧血 補充四大營養素
台灣育齡婦女貧血盛行率近二成,每五人中一人有貧血問題。女性貧血不僅在生產中會造成風險,也可能傷害胎兒健康,像是體重不足、早產,如果胎兒的含血量過低,嚴重恐面臨死亡的危險。營養師建議,預防貧血從備孕期開始,需補充葉酸、鐵、維生素B12及蛋白質等四大營養素。國人常見的貧血問題,主要由遺傳性的地中海型、鐮刀型貧血,或是疾病如骨髓慢性病、營養素不足造成。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科長曾桂琴表示,依照「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台灣育齡婦女近四年的貧血盛行率高達19.08%,值得注意。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說,有一至兩成孕婦初期產檢時為貧血,生產時高達三至四成,恐造成胎兒過小、早產,增加周產期死亡率等問題。因此,國健署7月起在擴大產檢項目,從原本第12周孕期血液檢查,新增第24至28周貧血檢驗一次。備孕、懷孕女性四大補血關鍵營養素缺一不可,營養師李婉萍說,葉酸可在深綠色蔬菜中找到,像地瓜葉、青花菜和空心菜;補鐵可多吃蛤蜊、豬血與豬肝;維生素B12,可從食用海帶、蛋、雞腿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則有豆干、里肌肉、優酪乳等。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應把握飯後兩小時內吃水果。李婉萍說,民眾多認為蘋果的維生素C很高,其實三分之一顆芭樂的維生素C,堪比吃16顆蘋果。維生素C高的水果,還有柳丁、奇異果與柚子,尤其是柚子的含水量高、熱量低,如果孕媽咪有便祕問題,可選擇吃柚子促排便。
-
2021-09-08 養生.聰明飲食
大力水手卜派吃菠菜就能長出肌肉?菠菜營養到底有哪些?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長大的孩子,一定都看過一部經典卡通動畫「大力水手卜派」,卜派吃了波菜罐頭就有立竿見影的力大無窮效果可以對抗壞人,也因此很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也會認為吃菠菜是一種卓越的肌肉鍛煉方法,但菠菜跟力量之間卻沒有足夠的科學佐證,但即使是如此菠菜仍舊富含許多營養素。1930~1970年代間長大的孩子,肯定忘不了這個經典英雄角色「大力水手卜派」,這部在1929年連載的美國漫畫卡通裡,主角卜派在體力不支的時候吃下菠菜罐頭,瞬間精力充沛、肌肉膨脹,戰鬥力全滿,成功反轉贏過反派布魯托,讓女友奧莉薇心動不已。這部卡通的成功,讓不少孩童心中深深相信過吃菠菜罐頭就會得到這樣力大無窮的效果。但到底為什麼作者會用菠菜來傳遞這樣的形象,而不是其他種類的蔬菜呢?菠菜代表力量的卡通神話,來自硝酸鹽這部大家廣為人知的美式卡通出自於一位名為Elzie Crisler Segar的漫畫家,卜派這個角色在他的筆下成功成為大力水手傳奇,但透過菠菜罐頭瞬間力量倍增,有科學證據嗎?根據營養學家的分析推測,由於運動或是體力大量消耗的過程中,人體會迅速消耗體內的硝酸鹽,而是菠菜恰巧含有大量的硝酸鹽,所以大量攝取菠菜,被認為可能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受力,但目前並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兩者有絕對的關係。但其實比起吃菠菜可以長肌肉這個卡通神話以外,菠菜其實大有其他已有科學證據的好處。真正有科學證據的菠菜營養即使攝取菠菜能夠健壯肌肉這個說法,並沒有十足的科學證據,但除了這個功效以外,菠菜其實仍有其他營養物質能夠為人體帶來好處。首先,菠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抗氧化劑如葉酸、鎂、維生素A、K與纖維素等,能夠提供人體不同的調節功能。舉例來說,菠菜還有非常多維生素K,對於血壓的調節與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菠菜中大量的葉黃素,根據2019年3月發表於《Food Chemistry》期刊的研究中提及,葉黃素在臨床醫學上被認為可以有效維持眼睛健康,並降低黃斑部變性的發生機率,但在加熱的過程中這類物質會被分解,因此以果菜汁或是生食沙拉的方式攝取能夠達到最高的效果。除此之外人們已熟知多種綠葉蔬菜與十字花科的蔬菜都有預防心臟病與中風以及特定癌症的發生機率,菠菜也在這個行列之中。根據專門研究人類神經學的期刊《Neurology》中,於2018年6月發表的研究中表示,包含菠菜在內的多種綠色蔬菜飲食,似乎具有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效果,研究中更表示每天攝取1.3份以上葉菜類的人相較於不攝取或是少攝取的人,身體各項綜合指標整整年輕了11歲。並不是十全十美,菠菜也有缺點即使菠菜擁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但它也有缺點。菠菜由於本身的鈉含量就相當高,倘若大量的攝取可能會有鈉攝取過高的問題,因此在烹調時的調味也要相當注意。再者,菠菜內含有草酸,草酸會與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如:鈣質,使得這類營養物質反而無法被人體吸收。此外,過多的草酸也是造成腎結石的原因之一,這對於本身有這類疾病困擾的人並不適合大量攝取,大量的維生素K也可能會干擾正在攝取血液稀釋劑(抗凝血劑)的功能。罐頭加工其實會破壞菠菜營養,為了安全也須避免生食從當年大力水手卜派而捲起的菠菜罐頭風潮來看,從長時間加熱會破壞營養素的罐頭包裝就可以知道,罐頭絕對不會是攝取菠菜營養最好的辦法。若是要完整攝取菠菜的營養素,許多人會選擇以生食沙拉的形式來料理,但生食卻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會攝取到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也因為如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至少要將菠菜在160度下煮15秒,這樣可以殺死潛在的病原菌。當年的卜派風潮引發大眾對於菠菜營養價值的高度信賴,但其實綜合以上菠菜的好處與壞處就可以了解,單一攝取某類食物並不健康,特定族群還有可能會因此讓身體的狀態更不好。所以了解食物營養的同時,也要知道正確的攝取方式以及攝取量,才能有辦法將食物的營養攝取最大化。參考資料▶Does spinach make you strong? Ask Popeye -- and science延伸閱讀▶受傷時能當你的重要防禦!日常飲食別忘了攝取維生素K▶認識植物性鈣質:豆漿、綠色蔬菜補鈣效果比牛奶好?▶日本料理講師用4大步驟傳授挑選蔬菜的秘訣(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睡眠每增1小時降染疫機率12% 5大營養素助你一夜好眠
● 夜間睡眠每增加1小時,染疫機率降低12%● 睡眠障礙或易疲累者,感染風險高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無論是原始病毒株,或是後續四大變異株Alpha、Beta、Delta、Gamma,都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如何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降低罹病機率,想要一夜好眠,不妨補充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及鎂等5大營養素。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進行一項睡眠研究,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莊譓馨說,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分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絕對是重要的防疫策略。1.色胺酸:快樂荷爾蒙色胺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2.維生素B群:合成褪黑激素維生素B3可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分泌。3.抗氧化物:降低發炎反應抗氧化物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4.GABA:穩定自律神經GABA是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5.鈣及鎂:穩定情緒、減少壓力鈣及鎂屬於可以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還沒打疫苗如何防感染新冠重症? 營養師推「5類不起眼食物」:菜市場都有
你打過新冠疫苗了嗎?隨著目前台灣疫苗陸續到貨,許多人早已打完第一劑等待第二劑中,但還是需要多些耐心等待,不論已打完疫苗還是正在等待打疫苗者,如何透過飲食提升保護力?降低染重症風險? 一劑疫苗保護效果有限 調整飲食增強抵抗力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在臉書粉專「程涵宇營養師」發文分享指出,一旦面臨Delta病毒威脅時,不管是哪一種疫苗,如果只打一劑,在遇上Delta病毒株時保護效果均有限,建議這段時間還是要增強自身的保護力,調整飲食對策,才能幫助降低新冠肺炎59%~73%的重症風險*。 植物性飲食降73%、海鮮素飲食降59%重症率 縮短病程程涵宇表示,根據研究發現植物性為主的飲食 plant-baseddiets 降低73%的重症機率;海鮮素飲食 pescatarian diet 降低59%的重症機率。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富含營養素,尤其是植物化學物質(多酚、類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維生素 A、C 和 E、葉酸和礦物質(鐵、鉀、鎂),其中像是維生素 A、C、D 和 E,可降低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和肺炎)的風險,並縮短這些疾病的持續時間。 (推薦閱讀:防疫、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多吃5類食品1、蔬菜:含有各種豐富的植化素例如類胡蘿蔔素、多酚類,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2、豆類: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礦物質。3、魚:除了含有能夠幫助抗發炎的omega-3 脂肪酸,可能對呼吸系統疾病產生有利影響,同時也含有跟免疫力息息相關的維生素D。(推薦閱讀:魚油、魚肝油差在哪? 兩者用途不同!營養師揭「食用時機」過量會積毒)4、海鮮貝類: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硒及鐵。5、堅果:含有豐富維生素E,增強身體的保護力,降低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和肺炎)的風險。(推薦閱讀: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少吃這些食品1、紅肉、香腸火腿、培根、酒、含糖飲料。建議保有並且持續以營養豐富的天然食物的健康飲食習慣,增強免疫力並且預防重症 COVID-19發生機會。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Plant-based diets, pescatarian diets and COVID-19 severity: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six countries 延伸閱讀: ·老是嘴破,小心是免疫力出問題! 避免口腔潰瘍變成癌,2週內未見好轉快就醫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1-09-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並非咖啡!1條件未達成 吃再多也無法提振精神
文∕陳大樂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2期根據統計,國人2018年花在保健食品的錢總共1,367億元,平均每人一年消費近六千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B群。談到B群,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提神」、「熬夜」、「補充體力」、「消除疲勞」等,有人甚至將它當成例行性的保健藥丸,每天起床必吞一顆,到底B群的功效是什麼?真的有助緩解疲勞嗎?B群為輔酶,幫助食物轉換成能量維生素B群在體內扮演什麼角色?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解釋,維生素B群是維生素的一種,包含B1、B2、B6、B12、菸鹼素、葉酸、生物素與泛酸等8種水溶性維生素,這些維生素最重要的功能,是被當作協助體內營養素代謝的輔酶,在生命體中參與一些生化反應,特別是能量代謝的過程。舉例來說,第一個被發現的B群「維生素B1」,是因為過去在亞洲及歐洲有一段時間流行腳氣病,有人發現吃米糠可以治療腳氣病,原因就在米糠裏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可以幫助生物體在能量代謝過程中,扮演氧化脫羧的作用;而像B2則與熱量產生有關;B6甚至參與高達100種以上的酵素反應;B12則可以幫助蛋白質的合成等等。酵素好比機器運轉的齒輪,而維生素B群則是幫助運轉過程更順暢的潤滑油,不但能幫助三大營養素的代謝、維持體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生成,也與腦部發展息息相關;一旦缺乏維生素B群,就會影響醣類、脂肪、蛋白質的合成,還會影響神經傳導的功能。維生素B群間接提振精神所以,當體內缺乏B群,沒有辦法有效利用吃下肚的營養素,人當然就容易感到疲倦、無力、疲勞,甚至與腸胃消化系統、心臟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的疾病息息相關。簡單來講,維生素B群的功能,是將我們吃下肚的各種食物,透過輔助酵素的角色,轉化成能量,因此能讓人感到有活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將維生素B群,與提振精神畫上等號的原因。可別以為光吃B群就能消除疲勞,B群並不是咖啡或茶是神經興奮劑,假使一個人飲食不均、身體缺乏足夠的營養素,即使有再多的B群,也沒有辦法將食物轉化成能量供使用。特別是熬夜的人,因身體需大量能量來支撐,體內的B群會大量被消耗,這時若能補充B群,同時搭配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更能幫助B群達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哪些人需要補充B群?大部分的食物都含有豐富的B群,只要飲食均衡,一般人其實不太需要吃B群,可是部分族群,的確需要額外補充。❶老年人:因為腸道功能漸漸退化,對B群的吸收會下降。❷酗酒的人:酒需要很多的B群來代謝,所以經常喝酒的人,體內通常都會缺乏B群,再加上酗酒的人,肝功能通常也會損害,更加重對B群的需要量。❸孕婦或哺乳女性:B群對孩子的神經發展有幫助,需要量是一般人的好幾倍。❹甲狀腺亢進患者:甲亢的人因為身體基礎代謝率增加,增加營養素的需要量,維生素B群的需要量也跟著增加。❺腸道功能損害的人:腸道功能不好意味著影響B群的吸收,需額外增加補充。❻嚴格素食者:維生素B1、B2、B12主要存在動物性食物中,若連奶蛋都不吃的人,平時又少吃糙米、全麥製品的話,體內很有可能缺乏B群。這些食物含有滿滿的B群只要均衡的攝取蔬果、奶蛋、堅果類及全榖雜糧類,基本上不會有B群缺乏的問題,以下帶讀者看,想要提神抗疲勞,可以補充哪些食物?維生素B1:全穀類、小麥胚芽、糙米、花生、葵瓜子、酵母、牛奶、瘦豬肉、大豆及其製品◎注意事項❶精緻醣類,如糖果、蛋糕等甜食,會消耗體內的B1。❷加熱、加鹼(小蘇打)會破壞維生素B1。咖啡、茶會使維生素B1失去活性。❸每天都能吃到瘦豬肉、大豆及其製品,以及全穀類是最好的方法。❹建議富含B1的食物與大蒜一起烹煮。因為大蒜含有一種含硫化合物,與B1結合後,其吸收率比單吃維生素B₁還高。維生素B2:牛奶、肉類、蛋、酵母、深綠色蔬菜含少量◎注意事項❶容易受到光和鹼性物質而影響活性,所以當牛奶放在透明玻璃瓶內,受到光的照射,會造成維生素B2的分解。❷大部分植物跟動物都含有維生素B2,但以動物製品含量最多,如牛奶、乳製品跟蛋類。嚴格素食者,建議可以補充沒有活性的酵母粉,以補充缺乏的B2。維生素B6:動物性蛋白質、馬鈴薯、菠菜、香蕉、核桃◎注意事項❶維生素B6主要存在動物性肌肉,所以肉類、魚類、禽類是最佳來源。❷維生素B6也不耐熱,所以加熱過程中,或其他加工處理,約會破壞10~50%的維生素B6。維生素B12:存在動物性蛋白質◎注意事項❶植物不會合成維生素B12,但微生物可合成B12,像醬菜、泡菜含有少量,所以長期嚴格的素食者,應該注意維生素B12補充。❷B12在腸胃被吸收,故患有萎縮性胃炎的老年人,或是腸胃功能不佳的人,建議額外補充保健品。❸儘量不要與酸或鹼的食物一起烹煮,否則會破壞B12的活性。葉酸:肝臟、豆類、深綠色蔬菜 ◎注意事項❶特別是菠菜、蘆筍、青花菜的葉酸含量最豐富。❷葉酸非常容易受到溫度、光線的破壞,所以吃新鮮蔬果或半熟的蔬菜,較能獲得足夠的葉酸。非煮不可的話,儘量用最少的水,快速蒸熟。❸孕婦需要葉酸的量較高,考慮無法從天然蔬果攝取足夠的葉酸,建議應該搭配補充劑。3方法,快速緩解疲勞❶充足睡眠  睡眠是最快能解決慢性疲勞的方法,最好養成晚上不超過11點睡,每天至少睡滿7小時,午休可以小憩約半小時。 ❷泡熱水澡  泡澡時,身體的副交感神經活躍,可以讓身體得到放鬆。建議溫度可以控制在約39、40℃,泡澡時間約半小時內,泡太久也會疲勞。❸有氧運動  運動有助提升腦內啡的合成,幫助消除疲勞,特別是本身做大量腦力工作的人,應該養成定期的游泳、跳舞、快走等有氧運動,補充細胞的氧氣,舒緩壓力、緩解疲倦。延伸閱讀: 。耳鳴與吃素有關? 你可能是缺少這項營養素了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
2021-08-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好眠提升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 營養師:補充五大營養素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病毒,無論是原始病毒株,或是後續演變的四大變異株,Alpha、Beta、Delta、Gamma,都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特別是罹患慢性病或是免疫力不足年長者,最容易受到威脅。如何提升免疫力,成了疫情期間更為熱烈討論的話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提出相關研究,指出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降低罹病機率,幫助睡眠則有五大營養素可隨時補充。英國醫學期刊先前刊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進行一項睡眠研究,發現夜間睡眠每多一小時,有助於降低12%罹患新冠肺炎病發風險。參與研究的學者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共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那些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莊譓馨指出,若要幫助睡眠,民眾可以補充五大營養素,包含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鎂。色胺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而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牛奶、雞肉、魚、蛋、花生、豆類、起司、綠葉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色胺酸。維生素B3則可以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的分泌。擁有豐富維生素B群的食物包含肉類、乳品、內臟、全穀、豆類、綠葉蔬菜、菇類等。抗氧化物則是抗氧化物為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進而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各式蔬菜、水果、堅果,也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GABA是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其食物來源有發芽米、糙米、番茄、芽菜,以及泡菜、紅麴、味噌、納豆等發酵食品。鈣及鎂屬於可以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以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相關的食物有綠葉蔬菜、芝麻、杏仁、豆類、全穀、海鮮、香蕉等。莊譓馨說,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份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絕對是重要的防疫策略。
-
2021-08-2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醫療級就是最好?藥師、營養師解析B群挑選及吃法
維生素 B 群是國內最受歡迎的保健營養食品,僅次於益生菌,而市面上的 B 群種類多,有些人甚至會特別選擇「醫療級」 ,醫療級歸類於藥品,和保健食品從研發到製程都有很大的差異。來聽聽 Heho 營養師宜庭和胡廷岳藥師解析差異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B 群是吃什麼的?我也需要補充嗎?維生素 B 群是八種維生素的總稱,包含B1、B2(核黃素)、B3 (菸鹼素)、B5 (泛酸)、B6、B7(生物素)、B9(葉酸)及 B12,在體內扮演許多能量代謝的輔酶。大部分民眾都是期待維生素 B 群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讓身體能充滿活力。可以依照以下三步驟評估自己是否需求:1.攝取不足:B 群廣泛存在各類食物當中,如牛奶、雞蛋、全榖、堅果、肉類、深綠色蔬菜,如果飲食均衡就幾乎不會缺乏,反之,如果你是三餐外食、飲食不均衡的人,就有缺乏的可能。2.消耗多或需求增:壓力大、常熬夜、酗酒、洗腎或長期服用利尿劑會加速 B 群消耗;腸躁症、長期服用避孕藥、抗病毒藥物、血糖藥或曾進行切胃手術者則是有較差的吸收,都可能造成維生素 B 群需求量增加。3.有缺乏症狀:缺乏 B 群的症狀包含疲憊、睡眠障礙、貧血、或口角炎等,若症狀嚴重建議尋求正當醫療管道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我有需要吃「醫療級」維生素 B 群嗎?許多民眾會特別買「加強」版,有劑量越高效果越好的迷思,但其實醫療級(歸類為「藥品」)通常是針對特定症狀,像目前市面上熱銷的品牌的醫療級 B 群是「高劑量、少種類」,如高劑量的 B1 和 B2 主要是針對神經症狀(如神經痛、神經發炎或眼睛疲勞),如果是一般沒有特殊症狀,只是一般保健使用,建議以「低劑量、多種類」的維生素 B 群為主(如同時含 B1、B2、B6、B12 等)。藥師解析藥品級和食品級差異一般保健食品都屬於「食品」,除了經健康食品認證的 13 項功效之外,不得宣稱療效,而藥品級的劑量、適應症及用法都必須要在仿單清楚記載。胡廷岳藥師說:「藥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發、製程和品質控管相對嚴格非常多,每一季都會抽檢,一有疑慮就會預防性下架,但食品級就沒這麼嚴謹。」「有療效就相對會有副作用的風險,建議經醫師診斷之後再依處方使用。」胡廷岳補充道:「B 群能夠加速身體很多的反應進行,因此對於消化道比較敏感的人,每次吃 B 群就會增加腸胃蠕動,可能有拉肚子或噁心的副作用。雖然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排出,但長期過量吃還是會增加肝腎負擔。」B 群不用每天吃 營養師:有需要再吃站在營養師的立場,當然會希望大家都能均衡飲食,從天然的原型食物中去補足微量營養素,但現實中並不容易。因此會建議若經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有需求,先選擇適合產品(有症狀可補充特定高劑量、一般保健選擇多種類低劑量),並且搭配個人飲食狀態和生活習慣補充。例如可以在壓力大、熬夜隔天、腰酸背痛或應酬飲酒前視情況補充 B 群,不一定需要常規補充。
-
2021-08-20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指甲出現條紋、白斑是怎麼了?營養師:指甲問題恐增感染風險,這樣吃助改善
指甲的外表不僅影響外觀,也和健康息息相關,指甲健康出狀況看似小問題,實際上往往可能是身體所發出的警訊。 指甲問題影響生活,經營養攝取獲得改善! 嫚嫚營養師分享,日前媽媽的指甲出現狀況,變得容易斷脆、生長變慢、指間的肉也時常感到疼痛,各種動作都會出現不舒服,生活上受到很大的影響。經嫚嫚營養師評估後,發現應為鈣和B12缺乏問題,在建議及叮嚀下,媽媽每日補充500ml的無糖優酪乳及鈣片補充,經兩個月的調整獲得大幅改善。 指甲問題盡早檢查,未改善恐增感染風險! 嫚嫚營養師提醒,指甲不健康除了和營養有關,也有可能增加感染機會,例如腳底、腳趾就可能藏有細菌和黴菌,可能趁機入侵脆弱的指甲造成感染,不同腳趾的灰趾甲互相傳染就是個常見的例子。 指甲異常可從形狀和顏色作初步自我檢查,像是指甲泛黃、變綠、甚至變黑,或者出現變形、捲甲(捲起來、越來越小塊)等,都應多加留意,盡早檢查為佳,即便看似小問題也應積極改善,以避免後續更多麻煩的健康問題。 發現指甲問題盡早檢查,這樣吃有助改善! 除了疾病及感染問題外,嫚嫚營養師也分享5種常見與營養缺乏相關的指甲狀況,提供給民眾參考,包括了直條凸起細線、白色橫條紋、出現白斑或白點或是中間粗白線條、指甲凹陷變薄、指甲易脆裂。 直條凸起細線:嫚嫚營養師表示,指甲出現直條凸起的細線,通常與人體老化有關,屬正常現象,可視作指甲長出皺紋。這樣的情況飲食建議多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因為蛋白質也是建造指甲的基本原料,攝取充足才有利正常生長。另外也要補充足夠的蔬果,增加指甲的抗氧化力及保水力。 白色橫條紋:指甲若出現白色的橫條紋,常見可能是因為缺鈣或缺菸鹼素所引起,在飲食上就建議多補鈣,例如牛奶、羊奶、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芝麻飲、杏仁奶,建議早晚各喝一杯(240 ml),而菸鹼素的補充可從乾香菇、雞肉的里肌肉、鯖魚補充。 白斑、白點、中間粗白線條:指甲出現白斑、白點、中間粗白線條,通常可能是因為缺鋅、或是壓力過大所引起,缺鋅容易造成指甲生長變慢,壓力大會消耗體內鋅及維生素C,兩者皆不利於指甲生長。在營養攝取上會建議以牡蠣、南瓜子、奇亞籽、牛肉、干貝補鋅,維生素C則可從甜椒、綠花椰、番茄、木瓜、奇異果、芭樂中攝取。 指甲凹陷變薄:指甲凹陷變薄的情況常見出現於缺鐵性貧血的族群身上,需注意同時補鐵及蛋白質。可從豬血湯、蛤蠣湯、紫菜蛋花湯、紅莧菜番茄豆腐湯補充鐵。 指甲易脆裂:指甲若出現容易脆裂的情況,通常與缺鈣、葉酸、生物素(維生素B7)有關,建議可從鷹嘴豆、黑豆、綠豆、大紅豆、菠菜、韭菜、蕹菜、萵苣、紫菜補充葉酸,生物素則可從熟雞蛋、肉類、全穀類、核桃補充。在這嫚嫚營養師特別提醒以熟雞蛋攝取,避免生雞蛋,因為生雞蛋會有抗生物素成分,對此不利,需要避免。 也提醒民眾,發現指甲出現問題,應先檢查確認問題為何以利改善。在營養攝取、調整上,通常需要約1~2個月的時間,嫚嫚營養師也呼籲要堅持下去,才有機會改善指甲問題。 《延伸閱讀》 .指甲內捲、嵌甲怎麼辦?醫指常見NG穿鞋、修剪指甲方式別再犯 .指甲倒刺拔掉、咬掉易成甲溝炎!醫教2步驟輕鬆清除,也要留意缺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0 失智.大腦健康
吃對了可比實際年齡年輕14歲!補充大腦必要養分,這10種食物遠離失智、記憶力衰退
剛結完帳就忘了價錢、總是在找鑰匙、反應遲鈍⋯⋯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些症狀?是失智症的前兆嗎?美國醫師羅伊仁(MichaelRoizen)在《影響真實年齡的飲食》寫到,單單選擇食物就可以讓人比實際年齡衰老13歲,或者年輕14歲。「你吃什麼,就像什麼。」沒錯,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也攸關你的大腦健康,甚至會讓失智症悄悄上身。 「人就好比一輛車子,你要加對油,該加98無鉛汽油,卻加成92無鉛汽油,就會造成耗油及行駛無力等現象。人也一樣,若吃東西總是不忌口,愛油炸、甜食等,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當然也包括腦細胞,」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說。 遠離失智症?不要不吃,但要吃對 油炸食物容易裂解而在體內產生自由基,造成腦部組織細胞的傷害;至於糖,腦細胞的確需要「糖」作為能量來源,但是一下子吃進去過多的糖,容易引起血糖劇烈起伏,也會使腦部運作遲鈍。 事實上,不當飲食還會造成各種疾病,最典型是肥胖、痛風、異位性皮膚炎等。此外,已有研究證實,沒有獲得適當營養,也會影響記憶力。 「很多東西,既然是飲食所造成的,當然可以藉由食物來修補,」趙函穎說,不是不吃、亂吃,而是更要吃對。 吃對10種食物,遠離失智症、健忘、大腦退化 大腦需要什麼養分?哪些養分才對?接下來就介紹幾種對大腦有益的食物,你、我一起來增進、搶救記憶力。 1.藍莓 富含抗氧化劑和維他命C、花青素等多種養分,可以減緩老化、活化腦力和增強記憶力外,還能去除體內的自由基,提升免疫力。 ☆如果買不到新鮮的藍莓,冷凍的藍莓也可以,它們具有相同的營養價值。 2.全穀類 如糙米,保留了比白米更多的維生素B群,其中維生素B1、菸鹼酸、維生素B6、泛酸等與神經傳導有關,有助於穩定神經及情緒。 且全穀富含膳食纖維,進食時勢必得增加咀嚼次數,同時亦有研究指出,咀嚼次數愈多,腦細胞就會愈活躍、腦部血液循環也愈好;也有研究發現,若能充分咀嚼,也有助提升記憶力。 ☆全穀的定義是指整顆穀物經過處理後,仍保有與原穀物相同比例的胚乳、胚芽和麩皮(或稱糠層),才能稱為全穀類,例如糙米、全麥、糙薏仁、糙玉米等。全穀類的熱量與白米飯熱量相同,仍須留意分量。 3.鮭魚 含有好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增強記憶的功能外,還能幫助控制膽固醇、血脂肪、血壓,進而保護心血管,對大腦的健康也有加分作用。 此外,其中的DHA能促進大腦細胞膜的傳遞、保持腦袋靈光,還可以加強年長者的認知功能。 ☆含有好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除了鮭魚外,還有鮪魚、鯖魚(青花魚)、沙丁魚、鱈魚、甚至椰子油等。 4.酪梨 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上營養最豐富的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A、葉酸、礦物質、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等。 酪梨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也具有特別強的抗氧化功能,能有效保護腦部細胞,避免被自由基攻擊,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增強記憶力、預防腦部衰退等。 ☆外皮為深綠色的酪梨為半熟酪梨,還需要1~2天熟成。若酪梨已完全呈現紫黑色,則代表已過熟。在營養學的分類酪梨不是水果,含有豐富的油脂,兩天吃一顆就好,否則也會有肥胖的風險。 5.番茄 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保護大腦皮質神經元免於神經毒性傷害、抑制氧化壓力,想要讓腦袋保持靈光,好的記憶力,平時攝取足夠茄紅素也很重要。 ☆茄紅素藏在植物的細胞壁,加了油脂烹調後,才會有提升釋出營養素的效果,也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6.甜菜根 甜菜根可說是補腦食物的首選。富含甜菜紅素,具有大量的維他命B群、類胡蘿蔔素,有益腦部認知功能和延緩老年癡呆。 ☆選購甜菜根時,應避免根莖有破損、軟化或表皮皺縮。 7.雞蛋 雞蛋還含有維生素A、B6、B12、E和葉酸等活化腦力的營養素。而蛋黃中富含卵磷脂,是人體合成乙醯膽鹼的主要原料。乙醯膽鹼乃存在於中樞神經以及周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其濃度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記憶力變差。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與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一項動物實驗發現,多攝取卵磷脂還可能促使大腦製造新的記憶細胞。 ☆一天可以吃多少顆蛋?若沒有高膽固醇血症、高血脂症,每天2至3顆雞蛋對身體是健康,此外,要大腦聰明一定要記得吃「蛋黃」。 8.南瓜子 含有豐富的磷、鈣、鉀、鐵、硒、鋅等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鋅可幫助腦部發育,有助腦部靈活運作。如果鋅攝取不足,就容易導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南瓜子也包含在堅果種子類食物,每天不宜吃太多。 9.堅果類 堅果含有的卵磷脂,不僅可活化腦細胞,更能促進腦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生成,同時幫助腦部靈活,達到減緩老化的效果。另有維生素E、硒等強力抗氧化劑,可保護腦細胞不受自由基的侵害。 尤其是維生素E,有「大腦保護劑」的美譽,可防止腦血管的阻塞和硬化、避免大腦早衰、增強記憶力。還有鎂這種礦物質,最新研究指出,它可增加海馬迴中突觸的密度,加快訊息傳達,改善日趨低下的學習力與記憶力。 ☆建議每天1茶匙,約1湯匙的量,千萬不要抱著一桶猛吃,鐵定會愈吃愈胖,等於在喝油! 10.黑巧克力 巧克力含有可可黃烷醇。研究認為,可可黃烷醇可影響訊息傳遞系統,增加神經保護與調節機制、神經元連結、腦血流及海馬迴神經細胞新生等。 ☆選擇吃純黑的黑巧克力,至少70%以上,每天一小片,約大拇指的大小。●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沒有在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父去世、公司快破產:那些打不倒你的會讓你更強大.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18 醫療.百病漫談
瘀青要熱敷還冰敷?醫:4情況速就醫 2招加速恢復
日常不少跌打損傷都容易形成瘀青,也有不少民眾身體常常莫名地出現瘀血情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瘀青可能是一般的碰撞所致,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出問題導致瘀血,若有出現不尋常瘀青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瘀青要熱敷還是冰敷?醫教2招加速恢復! 王威傑醫師表示,民眾發現瘀青時,改善方式可從冰敷及熱敷著手,隨時機不同,方法也會不同,在瘀青的前48小時,因血管剛破裂在體內形成瘀血,此段時間就建議以冰敷改善,以利血管收縮、凝血,防止瘀血範圍擴大。而熱敷則適合用在5天之後,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復原,使用的時間點很重要。 許多人出現瘀青時,也會常用各種民俗療法,王威傑醫師建議可以先了解原理再進行,以策安全,大致上脫離不了前述原理。例如許多人會用雞蛋改善瘀青,有助改善的原因在於剛熟的雞蛋有溫度,而非雞蛋的任何營養,即便是雞蛋富含蛋白質有助肌膚,但也得經過腸胃消化為小分子胺基酸,才能吸收運用,接觸皮膚是無法直接吸收營養的,而生雞蛋可能在傷口部位造成細菌感染。不過若要以熟的雞蛋改善瘀青,其實可以考慮用熱敷袋等熱敷,並注意前述所提的熱敷時機。另外,有些民眾會用按摩的方式試圖讓傷口加速復原,王威傑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建議在剛出現瘀青前48小時別按摩,避免皮膚底下已經受傷的血管及軟組織,因為擠壓而進一步受損,還是以冰敷及熱敷為佳。 身體不明瘀青從哪來?醫指常見5大原因! 許多民眾身體常常會出現不明的瘀血,王威傑醫師指出5大方向提供評估,包括了歷史、位置、用藥、營養、潛在疾病問題等.若前4種方向沒找到明顯造成瘀青的因素,就要懷疑是否有疾病或其他問題在身,盡早安排檢查。 歷史主要可先回顧自己是否有創傷或家族史,如本身先天就有血小板異常等問題。位置可看瘀青傷口是否為四肢、外側等較容易碰撞之處,這些外側處許多時候確實有可能碰撞當下沒發現。而用藥方面,阿斯匹林、抗凝血劑、免疫抑制等,可能引起凝血異常,較容易形成瘀青。至於營養方面例如B12、葉酸、蛋白質、維生素K等營養缺乏,或者酗酒、發炎性腸胃疾病、低蛋白飲食等造成營養不均或吸收不佳也容易引起。排除上述這些基本的4個情況,就有可能是因為疾病等原因引起。 瘀青超過一周非正常,4種情況盡早檢查! 王威傑醫師指出,不正常的瘀青原因相當廣泛,常見與結締組織、血小板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有關。例如年長者皮膚老化、皮下組織變薄等,或是庫欣氏症候群、血管炎、C型肝炎等都容易影響結締組織。而慢性肝病、肝硬化等肝臟問題,會影響脾臟功能異常,使得血小板大量堆積於脾臟,周邊就容易缺乏,也容易形成瘀血,而腎臟疾病、愛滋病、敗血症、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血癌、淋巴癌、肝臟疾病、血友病等,也都可能使得血小板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 王威傑醫師提醒,一般的瘀青約一周左右就會逐漸恢復,若時間超過、過久都還沒恢復,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創傷或其他問題,排除前述一般正常瘀青的4種可能,或伴隨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持續性發燒超過5天等不良症狀,又或者健康檢查時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全血球計數異常等,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為佳。 《延伸閱讀》 .落枕要冰敷還是熱敷?醫:成因不同改善方式也不同,急性期速就醫!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免費線上課程推薦 足部急性受傷處理法|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1-08-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濃茶又吃素 易致缺鐵性貧血
許多人常有嘴唇失血發白、容易疲勞、夢多失眠、甚至頭昏耳鳴的情況,大部分人以為是沒有足夠休息而引起的,但是卻不曾想到也許是貧血找上門了。貧血是指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含量減少,不能夠將氧氣運送到需要的組織和器官。造成貧血的主要的原因有:1. 營養不良: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鐵、葉酸和B12是構成血紅素的基本原料,如果缺乏,自然會導致貧血。常聽說「補血有三寶,紅糖紅棗和花生」,可是這些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非血紅素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補鐵主要依靠動物性食物,就是俗稱的鐵三角─紅肉、動物血和肝臟類。值得注意的是濃茶中的鞣酸會與食物中的鐵相結合,而無法被吸收,所以喝茶又吃素的老年人,容易出現缺鐵性的貧血。2.其他疾病:舉例來說血液病、惡性腫瘤、慢性感染、風濕性關節炎、腎臟衰竭、肝病、甲狀腺功能失常都可能導致貧血。老年人貧血一定要追查原因,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問題,因為10%到40%貧血有腫瘤問題。3.服用藥物: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林可能會因消化道潰瘍造成貧血。另外,環磷酰胺、硫唑嘌呤、干擾素等抑制骨髓功能藥物,也會引起貧血。還有頭孢菌素、阿莫西林、肺結核藥等也都可能導致貧血。在美國有5.6%的人貧血。嬰幼兒和學前兒童要特別注意,貧血對智力的損害很嚴重,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會因貧血使病情加劇;婦女孕期貧血會加大妊娠期間的併發症、感染症和產後抑鬱症等情形。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肌力影響防疫保護力!研究:肌肉減1成病菌感染增,減4成肺炎死亡升
增肌/確保疫苗保護力營養補充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小心「失肌」!40歲後每十年平均流失8%,40~80歲間恐降低33% !提升抗疫實力 醫籲:蛋白質量增20~50%!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算補對!選擇具醫學實證營養品 快速累積抗疫體力/保護力!本週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二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疫情雖趨緩,但社區中依然存在隱形感染者,外出仍有感染風險;此外,面對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持續也有境外移入案例,我國尚未完全排除威脅。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說,雖疫苗已開打且擴大接種對象,但台灣目前覆蓋率尚未達群體免疫狀態,維持自身免疫力及謹遵防疫原則還是最根本之道。為了在關鍵時刻提升免疫力,醫師提醒,除了均衡營養和適量運動之餘,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千萬別輕忽維持肌肉量。而有效增加肌肉與確保注射疫苗後免疫力的飲食關鍵,就是「好吸收蛋白質」及「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黎雨青醫師說明,從天然的原型食物補充營養當然是最佳的方法,但外食族、牙口與食慾較差的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因難以維持多元且適量飲食,面臨營養不均甚至缺乏的困境,針對這類族群就建議使用均衡營養補充品改善營養。黎雨青醫師也提醒,疫情期間民眾若想要快速提高自身保護力,最好的選擇就是具醫學實證可幫助體力增強的均衡營養補充品,且選擇全球性品牌會更有保障。防疫關鍵時刻陷危「肌」!研究顯示: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開始下降/流失40%肺炎死亡風險增1!「肌肉量與免疫力有直接關聯性!」彭邦中醫師表示,肌肉能儲存免疫系統需要的蛋白質及分泌免疫相關細胞激素,當肌肉流失時,免疫力就會下降。研究發現,肌肉量與免疫力的好壞息息相關,維持充足肌肉有利於免疫系統 ;反之,肌肉流失變多,免疫力就會變得更差!亦有研究顯示,只要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會降低,染疫風險隨之增加;流失30%,疾病恢復能力陡降,重症風險提升;肌肉流失超過40%,肺炎死亡風險大幅上升1。「儘管肌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彭邦中醫師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2。因此,在防疫的關鍵時刻,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疫苗以外,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而有效提升肌肉量的關鍵,彭邦中醫師強調,一般中壯年族群及長輩,最根本就是由營養做起,關鍵就在於補充「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挑選優良蛋白質先知道 你補充的是好吸收蛋白嗎?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 蛋白質要增量 醫建議:每日每公斤補充克數由0.8~1公克提升至1.2公克彭邦中醫師提醒,大家都知道要提升肌肉量就必須多吃像是雞胸肉等高蛋白食物,但卻常誤會整塊雞胸肉裡都是蛋白質,這可是錯誤迷思!攝取蛋白質前要先確認「蛋白質含量」,像大家悉知的雞胸肉,每100公克中只有31公克屬於蛋白質。除此之外,還要考量「利用率」的問題,才能確保蛋白質能有效轉化成製作肌肉、免疫細胞所需的原料,而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能事半功倍!那民眾到底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才夠呢?彭邦中醫師說明:「一般正常成人通常是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應至少攝取0.8~1公克蛋白質,但疫情之下,民眾若想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會建議提升蛋白質量至每日每公斤攝取1.2公克,尤其是中老年族群,肌肉流失及免疫下降的風險高。因此,以70公斤成人每天應補充蛋白質量為例,在疫情下將由原本建議的56~70公克提高至84公克,並搭配適量運動。這樣的蛋白質克數計算回原食物本身,可以發現民眾為了提升肌肉量及免疫力,必須吃下更大量的食物,一般成人可能會有熱量增加導致肥胖的問題,而對食慾較差或牙口不好的長者要增加進食更是挑戰!彭邦中醫師說明,為了在關鍵時刻強化自身保護力,除選擇高品質的蛋白質食物外,可以適時加入均衡營養補充品,讓營養補充更有效率,就不用煩惱補充完善營養需要吃進大量食物。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不可不知道的營養素 專家詳細分析報你知除了蛋白質是生成免疫及肌肉細胞的原料,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對於免疫力都有重要影響,均衡攝取才能維持整體健康狀況,甚至是鞏固與強化免疫系統、確保疫苗施打成效,累積抗疫實力。黎雨青醫師也整理出增強保護力的重要營養素!除了蛋白質以外,還包含了維生素A、D、E、C、B6、B12、葉酸及礦物質鋅、鐵、硒、銅。黎雨青醫師進一步分析這些重要維生素礦物質,對於提升保護力、確保疫苗施打效果都有重要幫助:維生素B6可將蛋白質分解成可用原料;維生素B12、葉酸、鐵可促進免疫細胞生成與活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可抗氧化、保護細胞,其中美國衛生研究院更特別指出,缺乏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有不利的影響,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 。維生素A、維生素D、鋅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且有多篇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鋅會增加新冠感染以及重症死亡風險4;銅則可抑制病毒活性。黎雨青醫師強調,提升免疫功能及確保疫苗施打成效不能只看單一營養素!需同時補齊多元營養素以提升保護力,在疫情期間也才更有保障。牙口/胃口差卻要增量補營養 「食」在好痛苦! 加入醫學實證均衡營養補充品 面對疫情更安心在疫情之下,為了要提升保護力,適當增量攝取「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是兩大要事!然而,在疫情衝擊全民生活,居家防疫期間,不少民眾為了降低群聚感染風險,減少到超市採買食材的頻率,每日三餐透過外送及外帶打理三餐。黎雨青醫師提醒,外食容易出現營養缺口,因為通常澱粉比例較高,若要吃到足量蛋白質與維生素礦物質,除了得吃進更多份餐點,也更是所費不貲。長輩因牙口變差且食慾下降,「吃足」與「吃好」儼然像是一場苦戰,更有有高達四成二的年長者熱量攝取不足 。黎雨青醫師說明,透過多元食物獲取所需營養素是最理想的狀況,不過國人普遍陷入「所需營養多元,但實際補充不足」的窘境。建議一般民眾除了正常飲食以外,亦可簡單使用均衡營養品,填補生活中的營養漏洞,補足提升保護力的關鍵營養素。黎雨青醫師也特別提醒:「許多中壯年族群或長輩誤以為自己年紀大了、代謝及運動量下降,少吃一點比較健康,但事實上中壯年族群及長輩肌肉流失速度加快,蛋白質補充需求更大。在經醫師或營養師的評估下,以均衡營養品來說,甚至可能需提升每日份量。」市售營養品琳瑯滿目,民眾常不知如何挑選,就此,黎雨青醫師提醒,除了要把握成分包含上述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外,是否具有充分醫學實證也很重要。黎雨青醫師提醒,近期台灣民眾都透過疫苗新聞學習到臨床試驗的重要性,其實營養補充品也是,故建議民眾可以挑選有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也較可預期能快速增加體力與保護力。
-
2021-07-15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貧血別亂補,婦亂補鐵成肝硬化!醫教正確改善3觀念
貧血是非常常見的健康問題,但卻未必人人都有正確的改善觀念,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對於貧血大多數人最常見的2個錯誤觀念,一是小問題不會怎樣,二是自己補一補就可以。其實貧血若長期沒改善、甚至不斷用錯誤的方式改善,恐招來無法彌補的後果。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一:小事情不會怎樣。 洪暐傑醫師指出,貧血的問題可大可小,情況較輕者可能出現頭暈、疲倦、劇烈活動時會感覺到喘,嚴重時不動也會喘、甚至出現意識喪失、遲鈍等問題,也可能出現掉髮、指甲脆弱的情況,因為身體已出現平衡機制,降低較不重要之處的血流,以提供給重要器官。換個角度來看,若有不明掉髮、指甲脆弱者也建議可檢視是否有貧血的問題。 若身體長期處於嚴重貧血的狀態,無法正常運輸血氧,將可能導致各器官受損,包括腦部,腦受損、失智症的風險都將提高。而因血氧供應不足,心臟需要更加努力才有辦法供血,因此也心衰竭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因貧血所導致心衰竭在台灣為前四名,最嚴重的情況,也有可能造成死亡,不可輕忽。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二:補鐵、吃鴨血就好。 對於改善貧血,很多人認為頭暈就是貧血所引起的,而貧血就是因為缺血、缺鐵所引起的,這個時候就是應該要補鐵、吃鴨血。但其實頭暈、貧血病沒有那麼簡單,改善方式也不同。 洪暐傑醫師解釋,頭暈的原因有很多種,舉凡最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焦慮、情緒,或是管理平衡的內耳石脫落、移位所產生的「耳石脫落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絕大多數的頭暈原因不明,貧血也會出現頭暈,但頭暈未必就是貧血。 貧血的原因也非常多,未必就是缺血或缺鐵,例如肝腎功能不佳、月經出血過多、受傷嚴重出血、骨髓疾病、鉛中毒、大腸癌等,或是缺鐵、素食者容易出現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缺乏,以及台灣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等。每種原因治療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就是缺鐵,錯誤的方法不但無法治療、改善問題,反而可能讓自己身陷健康損害甚至致命的危機當中。 貧血亂補鐵,婦血鐵沉著成肝硬化! 洪暐傑醫師舉例,以台灣最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來說,這類型的貧血就不能補鐵,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球會不斷被破壞,但鐵質濃度其實並沒有不足,若不斷的補鐵,體內鐵質濃度會不斷上升,最終形成「血鐵沉著症」,將可能損壞體內各個器官,包括心臟、肝臟、腎臟等。 洪暐傑醫師也表示診間就曾遇過上述這樣的案例,一名婦人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問題,不斷補鐵最終導致肝硬化。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先發現患者有肝硬化的問題,醫師追溯原因,發現患者肝臟鐵質沉積相當嚴重,再向前回溯鐵質過高的原因,才發現原來該名病患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卻自行補鐵,導致出現嚴重的血鐵沉著症。 改善貧血防傷腦、心衰竭,3觀念是才是根本之道! 綜合前述來看,貧血不旦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也會帶來嚴重的危害,但原因又百百種,是個並非民眾可以自行改善的問題,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平時若有觀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且有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貧血問題,並了解貧血的原因為何,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避免缺鋅易生病、感染、貧血,營養師推4類食材助補鋅! .不是每種貧血都補鐵,缺鐵性貧血這樣補更有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13 養生.聰明飲食
荔枝養顏美白 醣分高須限量
荔枝正值產季,是現代許多人愛吃的水果,更是唐代楊貴妃最愛吃的水果,果肉清甜可口,營養價值高。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荔枝富含維生素、E、葉酸、鉀離子、鎂離子等營養素,抗氧化力佳,不僅可以美白肌膚、養顏美容,並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但不可吃過量。荔枝的醣分高,吃的時候要限量,劉怡里指出,以一份水果60大卡計算,5顆玉荷包約90克、7顆黑葉仔荔枝約100克,因此,若成人一天吃2至3份水果,每天玉荷包最多可以吃10至15顆,黑葉仔荔枝最多可以吃14至21顆。劉怡里說,荔枝含有高維生素C,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的形成,預防黑色素大量形成,幫助肌膚美白,也富含維生素E,有助養顏美容,都是提高抗氧化成分很好的營養素。荔枝還富含鉀離子,可利水利尿,能預防水腫;荔枝也有豐富的鎂離子,有助於維護心臟、肌肉及神經的正常功能。比較特別的是,玉荷包含有葉酸成分,除了適合孕婦食用外,近年研究發現,葉酸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劉怡里強調,三高病人只要適量食用,其實都可以吃,重點是不過量。
-
2021-07-12 養生.聰明飲食
豆漿的營養價值竟比豆干低!營養師告訴你:豆類製品的營養價值,你可能搞錯了
這是一篇寫給吃素者、愛吃豆製品者、對坊間五花八門的豆製品感到好奇者,或未來有可能會穿越者(大誤>_<),專門介紹豆漿、豆腐和豆干等常見豆製品營養的文章。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黃豆是營養、健康且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但它的營養到底有多好,只以大豆為蛋白質來源是否可滿足人體所需的營養?而由黃豆加工製成的豆漿、豆腐、豆干和豆皮等是否也和黃豆一樣營養健康呢?坊間那麼多種豆製品又該如何選擇呢?今天,就讓我們花點時間來了解一下這個不管葷食或素食都常遇到的食物~黃豆加工製品吧。黃豆家族成員,你認得多少?在我們日常飲食當中,黃豆很少直接被食用,取而代之的是眾多的黃豆加工製品,如早餐的豆漿、午餐麵店中的豆干或花干、晚餐火鍋中的凍豆腐或炸豆皮,做為點心或消夜的炸臭豆腐、甜不辣裡的三角油豆腐,及滷味常見的百頁豆腐、素雞、五香豆干等。黃豆可加工製成很多食物(參考附圖):榨汁可得「豆漿」,豆漿加熱可取得「豆皮」,若加入凝固劑則可製成「豆花」;豆花加壓脫水後可得「豆腐」,豆腐加壓烘乾後可得「豆干」。每種豆製品又可衍生出不同的成員,例如豆腐因所使用的凝固劑不同而有板豆腐、嫩豆腐的差別,另外還可加工成凍豆腐和百頁豆腐;豆干則可分為黃豆干、五香豆干、黑豆干、干絲等。正由於加工方式的不同,導致不同豆製品營養、熱量上有所差異,所以只要能弄清楚彼此間的關聯,就可推算出那些豆製品營養密度較好,那些豆製品熱量會會較低。黃豆製品都是富含蛋白質和鈣的營養好食物嗎?你或許聽過「豆腐等黃豆製品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或聽說「喝豆漿、吃豆腐可以補充鈣質」,或被告知「豆製品是零膽固醇、低熱量、健康營養的食物」….但真的是這樣嗎?所有的豆製品都是可安心食用的好食物嗎?答案當然是「否」。的確,黃豆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食物,蛋白質占了35.6%,且富含纖維,礦物質含量頗豐,鉀、鈣、鐵、鋅等含量都相當可觀,且還有大豆異黃酮等有益健康的植化素。儘管如此,它也是有弱點的:維生素含量偏低。黃豆不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12,且維生素B1、B2、菸鹼酸、葉酸等的含量都很少,唯一例外的只有維生素B6。所以若不吃蛋奶而以黃豆及其製品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素食者,最好補充綜合維生素來彌補飲食的營養不足。豆漿的營養價值在很多人的觀念裡,不喝牛奶容易缺鈣,可以改喝豆漿來補鈣。但其實豆漿並沒有你想像的這麼營養,它的鈣含量其實很低。這是因為豆漿是黃豆(含11.3%的水)加大量水加工製成,由於水稀釋了營養素,所以每百公克的豆漿(含93.3%的水)僅有14.2毫克的鈣,只有同重量黃豆鈣含量的7.3%,其他營養素也是如此,故豆漿的營養密度很低,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均很少,其唯二的優點為熱量低(前提是沒有額外加糖),及可提供植物性蛋白質。豆腐的營養價值豆腐是豆漿加凝固劑後,再加壓脫去部分水分所製得。傳統是用石膏 (硫酸鈣)或鹵水(海鹽,即氯化鈉)來使蛋白質凝結,近代則多了葡萄糖酸內酯(不含鈣)這個凝固劑。由於凝固劑及加壓程度的不同而有傳統豆腐(或稱板豆腐)和嫩豆腐之分。傳統豆腐因使用的凝固劑含鈣,且壓得較扎實,故營養密度較嫩豆腐高。每100公克的傳統豆腐熱量為88.4大卡,含8.5公克的蛋白質、約140毫克的鈣,並含植化素和適量的鉀、鐵、鋅等礦物質。嫩豆腐因壓制較不扎實(水分保留較多),且以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為凝固劑,所以營養密度較差,但也因水分較多所以熱量相對較傳統豆腐低。凍豆腐是將傳統豆腐冷凍,因冷凍蛋白質凝結形成空穴,並在解凍後內部液體流出,故凍豆腐的水分含量較豆腐低,相對其熱量和營養密度也會增加而較傳統豆腐高。雖然冷凍及水分的流失過程可能會導致部分維生素的流失,但因黃豆本身所含維生素B群就不多,所以整體來說,其營養品質影響並不大。傳統的百頁豆腐的做法是豆皮一層層壓製而製成(故又稱千張豆腐),但現今商業大量生產的百頁豆腐多半是以大豆分離蛋白為原料、澱粉為黏稠劑,並添加大豆油及其他食品添加物製得,因此百頁豆腐礦物質含量很低(包括鈣),熱量、脂肪則偏高。每百公克百頁豆腐熱量為216大卡,並含17公克脂肪,但僅有33.5毫克的鈣。故百頁豆腐唯一的優點只有提供優質蛋白質。豆干的營養價值豆干是豆腐經加壓、烘乾和上色而製得,因其水分含量較豆腐更低,故營養密度會較豆腐高。大體而言,豆干的營養僅次於黃豆,但高於豆腐和豆漿,故為良好的黃豆加工製品。當然,正也因其水分含量較豆腐少,所以相對熱量也較高,每百公克約有200大卡,為傳統豆腐的兩倍多、約嫩豆腐的四倍。豆皮的營養價值豆漿開蓋加熱時,表面會凝結一層凝固的蛋白質,此層蛋白質薄膜乾燥後水分會流失,變成細薄軟韌的薄片,此即所謂的豆皮。豆皮是眾多豆類加工製品中含水量最低的(水分含量不到60%),其特色是富含蛋白質,每百公克含量高達25.3公克,且因富含蛋白質,所以維生素B6含量也較高,另外其他礦物質含量也頗豐富。不過要留意的是豆皮熱量不低,每百公克約200大卡,此外,坊間很多豆皮(如滷味攤和火鍋店中的豆皮)都經過油炸再處理,不僅熱量高很多,且炸油因反覆使用而容易產生有害物質,故食用時宜選擇未經油炸的豆皮。總結來說,豆製品想要吃得營養、健康,最好還是選擇加工較少的豆腐、豆干;關心熱量的話則宜選擇熱量較低的豆漿、豆花和豆腐;想要補充鈣的話,凍豆腐、傳統豆腐、豆干則會是較好的選擇;想要補充蛋白質的話,豆皮、豆干的蛋白質含量會較高。另外,由於豆製品本身味道偏淡且味道大同小異,所以在烹調時常會額外加入油、糖、各種醬料來料理增添味道,因此豆製品若想吃得健康,除了選對適合的豆製品外,還需要盡量減少烹調過程所使用的油、糖、鹽及醬料的攝取喔。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用電鍋蒸東西,千萬不能用自來水?
-
2021-07-07 醫療.牙科
牙齦腫脹、發炎多久會好?6招有助改善牙齦腫痛問題
牙齦腫脹是相當常見的口腔問題,生活中引起原因百百種,一般而言過沒多久就會消掉。但這看似不起眼的問題,情況嚴重時往往非常擾人,且也可能與疾病、癌症有關,若持續未改善,恐怕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或病情惡化的危險,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牙齦為何會腫脹、發炎?醫指常見4大原因 玩美數位牙醫診所陳忠明醫師表示,牙齦腫脹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因睡眠不足、口腔清潔不佳、酒精或辣物等刺激性食物,造成發炎或感染,另外也很常見的就是智齒所引起的牙冠周圍炎。 智齒長出來時,運氣好可以與智齒和平共處,但很多是長不出來、不斷推擠等原因,導致附近牙齦出現發炎的情況,使得牙齦不斷腫脹,且難以消退。 除此之外,牙齦腫脹也可能跟疾病有關,像是糖尿病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也容易出現牙齦腫脹、牙周發炎的情況,且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病情未妥善控制形成牙齦腫脹,牙齦腫脹使得糖尿病更加惡化。 說到疾病,相信民眾也相當關注癌症,對此陳忠明醫師表示,牙齦腫脹的表現在臨床上和癌症的關係較淺。以牙齦癌來說,此癌症非常罕見,而口腔癌初期引起的白斑、紅斑較常出現於口腔黏膜,出現牙齦腫脹時則較常出現於後期,可多留意,不必過度緊張,但若有發現化膿、惡臭、大規模且怪異的腫脹一定要特別注意。 除了上述以外,像是懷孕或經期導致的荷爾蒙變化、使用抗癲癇藥物或類固醇藥物等藥物因素,也是有可能發生牙齦腫脹的問題,但通常多為慢性、較不嚴重,不過也可以多留意。 牙齦腫脹、發炎 2狀況盡早就醫別再忍! 大部分會前往就醫的民眾,通常是牙齦已經非常不適,陳忠明醫師提醒,牙齦腫脹2~3天是正常的,但若超過3天,不論是否忍得下去都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若有出現出血、化膿的情況更是不宜久拖。 疫情之下很多民眾多會觀察,此時別再繼續忍。醫師表示,超過3天沒有趨緩,通常情況已經比較嚴重,若後續造成感染,口腔細菌又多,很有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處理起來將會更為棘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疾病等狀況的警訊,若置之不理,恐會讓狀況更加嚴重。 疫情之下牙醫防疫也提升,民眾看牙免緊張! 陳忠明醫師也表示,疫情之下牙科診所除了降載客流量實施分艙分流看診之外,各項防疫規格自然也會提升至最高,以醫師本人的診所而言,除了基本的配戴N95口罩、消毒等防疫措施外,各個物品也會作好徹底清潔,前來看診的病人也會請至看診時才脫口罩,並用牙科專用漱口水消毒,這樣的方式有研究發現對抑制病毒有很好的效果,且醫護人員也都會穿上防護衣,並且在保持空氣流通的獨立診間就診治療。民眾即使在疫情期間至正規、合格的醫療院所也不必過度擔心。比起防疫期間看牙,更需擔心的是若延誤就醫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6招有助改善牙齦腫脹,醫:可適度補充相關營養! 陳忠明醫師也建議,民眾在牙齦腫脹開始還在觀察時,可以使用消炎、止痛類藥物,或是使用丁香油等有薄荷成分的藥物適度塗抹在牙齦腫痛處作改善。除此之外,一般簡單的冰敷也是很好的改善方式,但要注意是冰在臉頰,而不是還在嘴巴。而含著漱口水或溫熱的鹽巴水也有利口腔消毒,對於改善也有幫助。也可以適度的多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葉酸等,這些營養都有助於改善牙齦問題。而這段時間自然應避免飲酒、吃辣等刺激性飲食。也再次提醒,若是超過3天或視情況加劇、甚至是出血、化膿時就應盡早就醫,不宜再拖。 《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口腔癌年奪3000命9成為青壯男,嘴破超過2周、口腔腫脹麻木莫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0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COVID-19照護研討會自我防護篇:如何避免把病毒帶回家?提升免疫力吃什麼?
由台中榮總主辦、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協辦的「COVID-19照護研討會」,今天(3日)舉辦民眾場,以民眾為主要對象,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吸引逾九千五百人同時上線觀看。以下《元氣網》整理一般民眾最關心的議題,「自我防護篇」詳細問答。Q:如何避免把病毒帶回家?居家防疫如何滴水不漏?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在居家防疫期間,如何保護自己與他人避免遭受病毒感染,就要做好六面向的防疫:確實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做好環境的清消及健康自主管理。而雖然目前幾乎所有民眾都已戴口罩,但仍可看到一些不正確的佩戴及使用行為,尤其使用過的口罩如何處理也是相當重要。Q:我何時需要居家快篩?有感冒症狀時怎麼辦?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若出現頭痛、發燒、咳嗽等症狀,不宜使用家用快篩試劑,應佩戴口罩儘速前往醫療院所就醫。家用快篩試劑適用疾病盛行率高的環境,如確診數較多的區域、確診者足跡熱區,或使用者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或是曾去人潮眾多的地方、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等。若是症狀輕微的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快篩呈陽性,應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1922;但若是非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快篩呈陽性,要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而使用過的快篩試劑及試劑棒要用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再接受一次快篩。若是兩次快篩都是陽性,就必須再做PCR篩檢才能確診。林詩萍提醒,居家快篩結果為陰性,也不代表安全無虞,也可能是偽陰性,務必要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採檢完的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Q:居家快篩,陰性、陽性處理流程?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快篩結果陽性:如為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非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請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快篩結果陰性:.不代表安全無虞,亦可能有偽陰性或採檢時病毒量較低無法被偵測之可能.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採檢完之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Q:有些人有打疫苗有些人沒打,有打是否就不用戴口罩?台中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林詩萍:以美國情況來看,疫苗覆蓋率已較高,美國CDC指引建議戴口罩可適度鬆綁。不過現在的變種病毒,數據看來疫苗的保護效果似乎較低,因此是否完整接受疫苗接種就不需戴口罩,還有待觀察。且台灣目前疫苗普及率仍相對低,因此不管是打了或沒打的民眾,建議仍要遵守上述六項防疫規範。Q:防疫期間應攝取哪些營養素?吃哪些提升免疫力的飲食以對抗病毒威脅?台中榮總營養室主任謝惠敏:居家防疫期間,攝取對的營養素、吃對提升免疫的飲食相當重要,平時一定要多喝水,多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也要補足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10種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C、D、葉酸、B6、B12、鋅、鐵、銅、硒等。還有攝取Omega-3脂肪酸提升免疫力,多酚類、類黃酮改善內皮組織功能,膳食纖維可以跟益生菌協同作用保護腸胃。但提醒大家,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營養素或物質可以建構出身體防禦系統,一定要各種營養素一起攝取,因此飲食以多樣化蔬果為主,多吃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也可補充益生菌、優格或優酪乳等,都可以增強免疫力、抗病毒。Q:居家防疫如何維護身心健康?可做哪些運動?台中榮總復健科技師陳彥文:防疫期間不少慢性病患及一般人都無法外出運動,在缺乏運動下,可能慢性病控制不好或發胖,建議成年一天居家運動要超過30分鐘、兒童或青少年要超過1小時,最好在家做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運動150分鐘,可以在家進行線上運動課程、體感遊戲、肌力平衡訓練,或是多做家事打掃,甚至走路爬樓梯、跳繩、跟著音樂跳舞等,都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強化身體的抵抗力,避免病毒入侵。而許多人在家防疫心理也產生很大的壓力,建議養成每日靜坐或深呼吸至少十分鐘,可紓解因疫情帶來的緊張情緒。
-
2021-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補充維生素D能降新冠重症風險?欠缺明確科學證據
讀者Jin在2021-6-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今天看到元氣網「只打疫苗不夠!何美鄉:這種維生素能降新冠重症風險」的新聞,是否能請教授說明解惑呢?麻煩您了,感謝您。元氣網這篇文章其實就只是在轉述何美鄉在2021-6-21發表在臉書的文章。何美鄉是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我現在來討論她這篇文章的重點。一、缺乏維生素D與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成正相關。討論一:有關「缺乏維生素D與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的研究幾乎全都是「觀察性」,也就是「非實驗性」。這種研究並不能證明「缺乏維生素D會增加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事實上,目前唯一的「實驗性」研究是在2021-6-1發表的Vitamin D and COVID-19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 in the COVID-19 Host Genetics Initiative: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COVID-19宿主遺傳學計劃中維他命D和COVID-19的易感性和嚴重性:孟德爾隨機化研究),而它的結論是:「我們沒有觀察到證據支持維他命D水平與COVID-19易感性、嚴重程度或住院之間存在關聯。因此,遺傳證據不支持補充維他命D作為防止COVID-19結果惡化的一種手段。」二、多於一半的機率,你的維生素D的血液值是低於30ng/mL,也就是不足的意思。討論二:所有鼓吹要吃維他命D補充劑的人都是說大多數人維他命D不足,但問題是,所謂的「維他命D不足」並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USPSTF)是一個由很多醫療專家組成的非牟利組織,專門提供關於各種醫療項目(如篩檢及治療)是否需要施行的建議,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在2021-4-13發表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dults: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成人維他命D缺乏的篩檢: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最新證據報告和系統評估),而其結論是:「沒有研究評估篩檢維他命D不足的直接利弊。」針對USPSTF的這份研究報告,美國醫學會期刊提供了兩篇編輯評論,而其中一篇的標題是Why USPSTF Still Finds In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為何USPSTF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不足的篩檢)。它指出,如何準確測量維他命D水平一直是一項挑戰。最常用的免疫測定法會大大高估或低估。另外,維他命D主要是以結合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環,因此只有10%到15%是處於生物利用狀態。然而當前的臨床測定卻不能區分結合狀態和生物利用狀態。還有,使用維他命D來作為骨骼健康狀況的標誌物,一直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種族之間的悖逆現象:非洲裔的美國婦女比同齡的白人婦女有較低的維他命D水平,但他們的骨質密度卻較高,而骨折率也較低。因此,在人口水平上很難定義什麼叫做維他命D不足。(註:有關此一悖逆現象,請看維他命D悖論)三、多種維生素(含維生素D在內),…若是缺乏了,就把它補滿補齊,…用以減低感染後罹患重症的風險。討論三:有關補充維他命D是否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目前有兩篇論文做了回顧性的分析。2021-5-19: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COVID-19 and disease severity: a meta-analysis(維他命D補充,COVID-19和疾病嚴重程度:薈萃分析)。結論:「儘管目前的薈萃分析結果表明維他命D在改善住院患者 COVID-19嚴重程度方面的潛在作用,但需要來自隨機對照試驗的更可靠的數據來證實其對死亡率的影響。」2021-5-28: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r serum vitamin D level and susceptibility to SARS-CoV-2 infection or COVID-19 including clinical cour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維他命D補充劑或血清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肺炎的易感性之間的關聯,包括臨床病程、發病率和死亡率結果?系統評價)。結論:「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維他命D與新冠肺炎之間存在負相關。沒有確定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也沒有強有力的同行評審已發表證據表明維他命D水平與新冠肺炎引起的症狀嚴重程度或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指南制定者應該承認,儘管人們越來越感興趣,但在新冠肺炎中補充維他命D的好處尚未得到證實。」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三點結論:1.所謂的「維他命D不足」並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2.縱然是有所謂的「維他命D不足」,也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它會增加罹患COVID-19重症或死亡的風險。3.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補充維他命D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後記:這篇文章發表後4小時,一位腎臟科醫師寄來電郵:林教授,關於VitD的缺乏和補充在很多疾病和新冠肺炎,這些論點都是各説各話,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存疑。我們稱這種藥叫「味素藥」,食之無益 不吃也無害。以前敗血症使用類固醇、手術預防性抗生素、預防性使用胃藥避免腸胃道出血、保肝片、止血藥等,我們都知道這些治療不一定對病患有好處,但是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使用。因為如果病情有任何變化,我們的解釋就是我們盡力了。早年吹捧的Vit C 、E、葉酸和鋅,現在都很少人再提了。Vit D 現在在浪頭上,只要抓到一點邊就可以取得贊助、發文章,何樂不為!原文:補充維他命D能降低新冠重症風險?
-
2021-06-14 養生.聰明飲食
外出買菜一次購齊該怎麼保存?營養師授保鮮技巧
近日本土疫情升溫,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為避免病毒傳播,減少非必要的出門,也因為停課,許多家長必須居家辦公兼育兒。一方面不方便出門採購,另一方面也擔心大賣場潛藏病毒不敢前往,只好三餐靠外送,或是久久才採購一次,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呼籲,要民眾多量少買,減低出門機會。但外食族該如何注重營養?久久採購一次的該怎麼保存呢?綠色蔬菜保存技巧 清洗後瀝乾垂直放許多家庭可能假日才能出門採購,不過綠色蔬菜保存上總遇到難關,多放個幾天就發黃、悶爛,蘇妍臣營養師分享保存技巧;1.蔬菜買回家,一定要先把黃、枯、黑、爛葉拿掉,盡量完整保留新鮮部位後再分袋保存。2.若喜歡先清洗乾淨後再放入保鮮盒,一定要盡可能瀝乾,並將保鮮盒留口倒放一段時間,避免蔬菜浸在水中。3.清洗時儘量不要浸泡,減少亞硝酸鹽的產生。如高麗菜,可以清洗後將外葉剝除,再用保鮮膜包好放入冰箱。4.也可將飲料杯保留,將蔬菜一束一束的直放,像是栽種一般根朝下,可避免葉菜悶爛。根莖類保存容易 勿囤貨塞爆冰箱但蘇妍臣也提醒,其實台灣的生鮮食物運送都很方便,疫情期間可多利用生鮮外送,目前網路上有許多通路可購買蔬菜,千萬不要囤貨。且冰箱東西太多反而會影響保鮮度,最多利用的空間只能佔2/3,約7成左右,才能讓冰箱良好運作。由於葉菜類保存較不容易,蘇妍臣分享可以採買可保存較久的食材,如洋蔥、蘑菇、蔥、木耳、蕃茄、菜豆、蘆筍、茄子、彩/青椒、瓜類,或是不需冷藏的胡蘿蔔、白蘿蔔、南瓜、地瓜。外食族注重蔬果攝取 遵守五七九原則若沒辦法自行下廚者,依賴外送的外食族在飲食方面,最好能注重蔬菜跟水果的攝取,也就蔬果五七九的比例,6歲前兒童每天應攝取五份新鮮蔬果;6 歲以上學童少女及女性成人每天應攝取七份新鮮蔬果;青少年及男性成人則應每天攝取九份新鮮蔬菜。冷凍蔬菜營養足 適合嬰幼兒副食品一時之間買不到生鮮蔬菜者,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許多國外研究,尤其2004年發表於《食品化學與毒理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冷凍菠菜的葉酸含量,甚至比採收後運送到市場中的菠菜高。而1998年發表在《食品化學》雜誌的研究顯示,新鮮菠菜冷藏一周後會損失的維生素C,與冷凍菠菜的損失幾乎相等。也就是說,若新鮮蔬菜會在冰箱中儲存7天以上,其實冷凍蔬菜是較好的選擇。本身也是一位母親的蘇妍臣也提到,若家中有6個月到一歲間的嬰兒,就可以準備冷凍蔬菜,或是將副食品做成冰磚冷凍,尤其有些地區面臨到停水問題,要三餐準備新鮮食材會有難度。而一歲以上的幼兒也可以食用冷凍蔬菜,3歲後的兒童基本上飲食都與成人無異。三級警戒適應中 勿囤貨至過期蘇妍臣也提醒,使用氣炸鍋烹調很方便,但是要注意烹調溫度是否過高,不建議超過180度,澱粉類經過高溫容易劣變,產生一種致癌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 AA),肉類也可能高溫變性。台灣剛進入第三級警戒,民眾與賣場、市場都還在適應轉型之中,之後採購生鮮也會愈來越容易,民眾真的不必囤貨,再放到過期。參考資料:https://www.healwithfood.org/nutritional-differences/frozen-fresh-vegetables.php#ixzz6vwviKdAy(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防疫外出要戴手套嗎?什麼時候該戴? CDC給答案 ·疫情未息!出門買菜,該如何自保? 專家授「9大準則&消毒方式」
-
2021-06-01 養生.聰明飲食
櫛瓜低卡低糖高纖維 補鈣瘦身好食材
櫛瓜又稱為夏南瓜,是一種低熱量、低GI(升糖指數)、低澱粉、高鉀、高纖維的夏季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具消水腫特性,是適合夏天瘦身的輔助食材。台灣常見的品種為「綠櫛瓜」和「黃櫛瓜」,營養價值都很高。台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藥學博士楊玲玲表示,櫛瓜屬於低卡低糖分、膳食纖維含量高的蔬菜,既可生吃也可熟食,外皮也可以一起吃,因此,櫛瓜成為不少健身族、進行飲食瘦身的人愛吃的食物,吃了不會變胖,是減肥時期的好幫手。櫛瓜富含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等營養素,有助於皮膚和眼睛黏膜修復保養。楊玲玲說,櫛瓜的礦物質如鉀、鈣、鐵、銅、錳、鎂、磷等含量也很高,尤其鉀含量豐富,能幫助人體將多餘的鹽分排除,還可消水腫、預防高血壓;鐵質有改善貧血的作用,很適合貧血的女性食用;容易骨質疏鬆的人,可多吃櫛瓜補充鈣質。楊玲玲指出,櫛瓜也富含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6及維生素K等水溶性維生素,有助於紓壓、消除疲勞、提升免疫力,因此櫛瓜被喻為世界最健康的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