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3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色素
共找到
858
筆 文章
-
-
2022-08-11 養生.聰明飲食
日本知名設計師三宅一生肝癌過世! 飲食護肝很重要,6地雷一定要避免
肝臟就像一座設備完善的大型化學工廠,簡言之,就是主要負責消化與儲存營養素、排除毒素的器官,也具備控制膽固醇分解的重責大任,對人體相當重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主任林杏純提出6個護肝地雷,一定要避免。1.醃漬類或發霉食物像是醃漬品以及可能因保存不當易產生黃麴毒素的食物,包括花生或花生製品、豆瓣醬、豆腐乳、臭豆腐、起司等發酵食物,還有發霉的米或穀類等。2.加工食品罐頭、香腸、臘肉、火腿等食品,常見添加多種防腐劑、色素、人工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必須經過肝臟解毒,誘發肝損傷,應盡量避免。3.過多高油食物容易肥胖,油脂也會囤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且高油食物進入人體後易氧化,會產生自由基傷害肝臟。4.精緻糖分精緻糖進入體內後,會形成脂肪而累積於肝臟增加代謝負擔,含糖糕點、飲料攝取過量,多餘的糖會轉變成脂肪儲存在肝臟,形成脂肪肝。5.辛辣食物尤其是有嚴重肝炎的病人,刺激性的食物會加重胃腸道黏膜充血、水腫及糜爛,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6.過量飲酒會造成脂肪肝,導致肝功能異常;男性適當飲酒量每日以2個酒精當量為限,女性每日以1個酒精當量為限。每1個酒精當量=1 5公克酒精=啤酒375c.c.(酒精濃度4 %)=水果酒150c.c.(酒精濃度10%)=白蘭地40c.c.(酒精濃度40 %)=高粱酒30 c.c.(酒精濃度53%)。延伸閱讀: 。肝過勞有「20個警訊」!變胖、痠痛、睡不好都在內 美肝臟基金會授養肝攻略 。水果放冰箱延長保存期限?很多人做錯了 營養師曝「這5種」放冰箱照樣壞本文摘自
-
2022-08-10 醫療.新陳代謝
久坐不運動罹糖尿肥胖症 醫用這個方法讓她變瘦
1名33歲女性每天久坐又不愛運動,對美食毫無抵抗能力,身高158公分,體重有70幾,走沒幾步就會喘與心悸,醫師查出她的各項血糖數值超標,經採用降血糖針劑,3個月後體重明顯減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劉又銘說,患者長久以來一直希望能減肥,嘗試過各類減重藥物、保健食品等,卻又會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但停藥後又因飲食不忌口復胖,於是向醫師求診。他說,現代人飲食習慣不節制、缺少運動有關,以致於肥胖已成為國人的文明病,這名患者抽血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達6.8%(正常值為
-
2022-08-10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末病人增 醫:疫情延就醫、拒脫口罩難早期揪病灶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看到的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發生個案8204人中,其中9成為男性。專家提醒,新冠疫情讓許多患者畏懼就醫、篩檢,等到病情惡化到口腔癌第4期才就醫,多半為時已晚,呼籲民眾應盡快回診,並兩年一次追蹤。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的致命關鍵,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高5倍,若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更高達10.5倍。根據國健署110年死因統計有3395人死於口腔癌。全國口腔癌篩檢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高達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就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的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早期發現、適時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馬偕醫院總院癌症中心主任呂宜興表示,近2年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民眾畏懼就醫、篩檢,等病情嚴重時才就醫,因此常見患者疾病嚴重度遠大於以往,包括癌細胞已有肺部、骨頭轉移,甚至局部腫瘤大到「超過我們想像」,即便醫療介入也很難處理。呂宜興指出,且近期發現口腔癌第四期患者比例很高,第四期中也有分4A、4B、4C期,現在很多都是4B、4C期患者,不僅花更多精神及強度治療,結果可能不盡理想,有些患者及家屬可能會因此喪氣、放棄治療,沒想到因為疫情,拖半年、一年時間就醫卻造成嚴重後果。呂宜興也發現,近期因為防疫戴口罩緣故,有些門診不一定會要求患者將口罩脫下做例行檢查,或即便醫護要求患者脫下口罩,患者及家屬憂心染疫而拒絕脫口罩,若講話不清楚、口腔或喉嚨內長異物、腫瘤,口罩遮住便很難察覺,他仍希望各科醫師恢復原先作法,盡量幫病患多些檢查,找出細小問題。近年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猖獗,呂宜興認為,新型菸品上市時間短,目前國外研究證實電子煙、加熱菸造成肺部纖維化,但與口腔癌的關聯性有待研究,不過吸菸依舊從口腔進入,菸品中的精油、色素、少許尼古丁量都會經過口腔,雖研究未明但不能否定兩者的關聯。極少數不煙不酒也不吃檳榔的民眾卻罹患口腔癌,呂宜興分析,這群口腔癌患者大致與兩件事有關,第一為「長者」,包括假牙尺寸不合,長者年紀增口腔形狀改變,需要適度調整。第二則是「過度清洗舌苔」,強烈刺激造成口腔粘膜破壞。不過這兩件事導致罹癌人數僅一成,相當少見。「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檢查過程只要三分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口腔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經檢查發現,若是早期(第0-1期)病灶,又能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通常不到4成。國健署提醒,口內只要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症狀,應盡速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2022-08-06 養生.聰明飲食
美國癌症學會列為30種抗癌食材之一「蘋果」,果皮比果肉擁有更高的營養價值!營養師告訴你不可不知道蘋果的9件事
蘋果有「果中之王」之稱,熱量低、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植化素、果膠、多酚、維生素、鉀、鐵等礦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防癌功效,更是減肥、降三高、幫助排便的最佳水果之一。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介紹一些「蘋果」的小知識。關於蘋果,你不可不知道的9件事1. 蘋果被美國癌症學會列為30種抗癌食材之一美國癌症學會曾經列舉出30種抗癌食材,包含蘋果、藍莓、十字花科蔬菜、大豆等,並表示均衡的飲食能夠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而蘋果因為富含膳食纖維以及多酚類,因此被列為有研究證實能夠抗癌的食材之一。2. 蘋果的果皮比果肉擁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很多人覺得蘋果皮的口感苦澀、又害怕會吃到蠟,因此大多選擇削皮後再食用,但其實蘋果皮中有比果肉多更多珍貴的營養素,尤其是植化素(例如:槲皮素、類黃酮),有80%以上都存在於果皮喔!所以如果你能接受果皮的味道,下次將蘋果清洗乾淨後,不妨試試看別削皮吧!3.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但你不能三餐都只吃蘋果蘋果是許多人的減重聖品,認為用蘋果取代正餐可以兼具營養美味又能瘦身,因而一天三餐天天只吃蘋果。如此下來是一定會變瘦的,但只吃固定一種食物會造成許多營養素缺乏導致營養不良,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喔!4. 喜歡吃蘋果的人大多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來自美國的一句俗諺,但一篇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的研究發現,是否每天吃蘋果與遠離醫師在統計學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不過這項研究也發現,喜歡吃蘋果的人通常更注重健康議題,也大多有比較好的生活習慣。5. 蘋果同時富含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蘋果富含果膠(pectin),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也含有豐富的纖維素(Cellulose),屬於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因此吃蘋果對於維持消化道的健康、促進排便順暢是很有效果的唷!如果你也被卡卡不順困擾著,不妨試試看將蘋果納入你的日常飲食中吧!6. 果皮的蠟分成天然果蠟及人工果蠟(食品級),兩者都是可食用的很多人都會擔心吃果皮會將上面的蠟一起吃進去而對人體有害,但其實蘋果本身會有保護自己不受病蟲害侵擾的機制,在生長過程中就會分泌一層天然果蠟在果皮外層,這個天然過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唷!而在採摘後為了避免運輸碰撞而造成的果皮損壞以及提高保存性,會再補上一層食品級的人工果蠟,對人體也是無害的唷!其實無論是天然還是人工的果蠟,人體都沒有辦法代謝所以會直接排出體外。在清洗水果時,比起果蠟,更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可能殘留的農藥,一定要清洗乾淨再食用。7. 青蘋果及紅蘋果的3大營養素含量及熱量差異不大很多人都會好奇青蘋果和紅蘋果哪個比較好?其實這兩者是不同品種的蘋果,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兩者的3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質)含量以及熱量其實是差不多的唷!不過不同顏色的蔬果所富含的植化素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建議大家可以混合均衡攝取不同顏色的蘋果喔!8. 蘋果切開變褐色並不是鐵質氧化,也不會影響主要營養素大家都知道蘋果切開之後如果沒有經過處理很快就會變成褐色的,並不是因為蘋果裡面富含的鐵質氧化喔!其實蘋果只含有非常少量的鐵質,而褐變其實是因為蘋果被切開後,裡面的酚類化合物接觸到空氣後變成醌類(quinones),醌類再進一步聚合成褐色色素而造成。雖然會流失少許多酚類物質,但並非所有多酚都會被氧化,且其他像是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並不會受影響,因此還是可以安心食用。9. 要避免蘋果褐變,除了泡鹽水之外也可以泡蜂蜜水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將切片蘋果泡入鹽水中來避免褐變,但有些人並不喜歡蘋果吃起來多一個鹽巴的鹹味,這時候你可以試試看將鹽水改成用蜂蜜水浸泡蘋果,高濃度的蜂蜜水能夠阻隔蘋果接觸到空氣,避免褐變,又能讓蘋果多一點甜甜的味道。蘋果到底有什麼厲害的?看完上面關於蘋果的9件事,接下來要告訴大家蘋果裡面究竟有什麼厲害的物質?為什麼會有「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俗諺流傳下來呢?1.植化素蘋果內有多達300多種植化素,這些豐富的植化素就是造就蘋果擁有多種功效的原因。除了最主要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槲皮素之外,還有蘋果多酚、類黃酮、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等,許多實驗都證實不但能夠降低部分癌症的風險(例如大腸癌、乳癌等等)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且維護眼睛及肺功能的健康。2.膳食纖維蘋果內的果膠是眾所周知的膳食纖維,它能夠維持消化道的順暢與健康、幫助糞便成形,也能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因此蘋果對於想要減重、或是有消化道困擾的人都是非常好的水果。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對於蘋果也有更多的認識了!現在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得到新鮮蘋果,而它的優點會從很久遠以前就流傳到現在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確實在功效上對於人體的好處是非常地多。不妨也來吃顆蘋果,健康的搭上Apple風潮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8-05 醫聲.慢病防治
美NCCC指糖尿病是社會問題 蔡世澤籲:別讓病友泡在糖水裡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40萬名糖尿病患者,共病如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也影響病人甚深,是健保第二大支出疾病,每年近萬人死亡,是國人10大死因之一。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蔡世澤指出,美國國家臨床照護委員會(National Clinical Care Commision, NCCC)認為糖尿病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議題。NCCC籲多元食物、徵糖稅、哺乳假NCCC在今年一月發佈的報告中表示,糖尿病需政府多元整合,才能降低民眾罹患風險。其中建議,農業部應資助健康食物栽種,用於學校營養午餐,增添飲食多樣性,或鼓勵多喝水;糖税也被提及,呼籲於含糖飲料瓶身附上警語,並提高消費稅;勞動部則應提供婦女高達三個月的帶薪產假,鼓勵其餵養嬰兒母乳,降低母親罹患妊娠糖尿病、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針對準糖尿病患們,委員會提到,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是預防惡化的重點,應納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查並批准,同時輔以其他預防計畫,防止糖尿病前期惡化至下一階段。委員會也指出,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保障的範圍僅限於一般預防,對於確診糖友沒有太多照護,所以委員會提議,為了避免引起併發症及阻止殘疾程度惡化,法案應免費提供預防措施,包含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連續血糖監測系統,甚至是防範糖尿病失明的視網膜散瞳檢查。保心護腎防共病 蔡世澤盼放寬新型糖尿病藥物健保給付依照國內中央健保署的數據,糖尿病每年花費健保超過300億元,再加上高比例糖友衍生的心腎共病,慢性腎臟病的醫藥支出更為驚人。蔡世澤說,台灣糖尿病政策應參考NCCC的建議,尤其是治療和預防共病的部分。他說,糖尿病共病病患中,近半肇因於糖尿病控制不佳,顯示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減少共病的發生,也能減輕病患與健保的負擔。此外,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蔡世澤表示,病友都知道運動、減肥的重要性,然而生活上卻很難持續落實,若搭配降糖兼具器官保護效益的新型藥物,抑制食慾、減重、穩定血糖,即可降低14%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21%腎病變發生及12%死亡率,達到保心護腎的效果。目前該藥物健保給付要求糖友的糖化血色素須長達六個月維持8.5%以上,或已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但蔡世澤說,多數醫師「不會讓病人泡在糖裡面那麼久」。他呼籲,降低給付標準,再搭配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不單有益糖友,第三年起將會大幅減少共病所需的健保支出,是個長久之計。
-
2022-08-02 失智.大腦健康
阿茲海默症是由大腦毒素引起!想預防就來實行「大腦排毒飲食7規則」
大家看到「腦排毒飲食法」時,會有什麼想法呢?想必也有人會驚訝,「欸?我的大腦也有累積毒素嗎?」遺憾的是,現代人的腦中堆滿了毒素。這是看腦部影像就能明白的事實。而且,即使腦中累積的毒素不會馬上發展成疾病,也會使大腦變得難以發揮原本功能。大腦作為人體的中樞,被一堵堅固的牆壁嚴密保護著,不讓異物進入。這是你我都知道的常識。然而,二○一九年竟有一篇論文表示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內發現牙周病的致病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為醫學界帶來巨大的衝擊。這代表大腦的保護並不是銅牆鐵壁,即使是極小的縫隙,也可能讓有毒物質侵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與正常大腦影像的區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逐漸萎縮變小,乙型澱粉樣蛋白沉積,神經細胞內產生濤蛋白(又稱Tau蛋白),知覺、思考、隨意動作、記憶等大腦高階機能都受到不良影響。相較之下,正常大腦的體積大且飽滿,找不到任何乙型澱粉樣蛋白和濤蛋白。阿茲海默症是大腦毒素引起的最嚴重疾病之一。國際知名的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戴爾.布萊迪森博士,就指出導致毒素侵入大腦的三個因素:1.發炎(感染、飲食或其他原因所導致)2.營養不足(輔助營養素、荷爾蒙、其他腦部所需的營養)3.毒素(金屬和黴菌等微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等)目前尚未查明阿茲海默症的直接成因,但只要某種毒物進入大腦,為了與之戰鬥,名為乙型澱粉樣蛋白的物質就會沉積在腦中,造成濤蛋白的產生,引起神經細胞功能障礙。改變飲食可以減少大腦的毒素以大腦會積存毒素為前提,若能清除過去累積的毒素,盡可能不讓新的毒素進入大腦,我們就能避免腦部功能的失調和疾病,尤其是阿茲海默症。而這件事是可以透過改變飲食來實現的。把改變飲食寫成文字很簡單,但要改變長年以來的飲食習慣,實際上可能很難。我自己現在每天都在實踐排出大腦毒素的飲食,這個方法也是在我持續研究健康長壽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各種飲食方法一點一點地進行調整,所累積下來的成果。我對飲食方法的探索大約有長達二十年的歷史。多虧這個方法,即使是六十多歲的現在,體型也和以前一樣,從早上睜眼的瞬間到晚上就寢為止,大腦都在全力運轉著。我每週會和墨西哥醫生用英語開幾次會,經營的有機農場也在不斷擴大中,每年都會舉辦抗老化訓練營,開設附加照護的養老設施,一個接一個地實現夢想。改變飲食不僅能讓身體健康,還能讓頭腦清醒,讓人有動力去實踐自己想做的事情。長壽和健康必定是一體的我長期從事健康和長壽的研究,我始終堅信「長壽和健康必定是一體的」。我強烈建議,最晚也要從大腦機能開始衰退的四十多歲開始,將腦排毒飲食法納入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記憶力越來越差的五十多歲,或是被診斷為認知功能低下的七十多歲、八十多歲,只要能排出大腦的毒素,身體狀態就一定會有好的轉變,所以千萬不要放棄。從今天就開始吧!大腦排毒飲食的7個規則擇日不如撞日,請從今天開始進行大腦排毒!腦排毒飲食法是使大腦維持良好運作,擺脫失智症和慢性病等健康威脅的有效手段,大家可以照著7個規則來執行。1.一天吃一份排毒小菜:只用有排毒效用的食材和調味料來製作料理。2.把主食改成「混合糙米飯」:減少醣類攝取量的話,「酮體」會成為大腦的營養來源, 所以加上攝取少量就能有飽足感的糙米。3.嚴選油脂和調味料:油脂是指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性油脂。使用不含添加物的調味料。4.選擇小型或中型的野生魚:體型越大的魚所含毒素越高,選擇毒素少的小型魚比較好。5.肉類、加工品要仔細檢查產地和原料:肉品基本上選擇本土的。香腸、火腿等絞肉產品,成分看起來怪怪的就不吃。6.多吃深色蔬菜:蔬菜和水果的色素含有豐富的天然抗氧化物質,深色皮的東西可以連皮一起吃。7.細嚼慢嚥:多咀嚼可以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幫助營養的運送,更容易排出毒素。(本文出自高寶書版《腦排毒飲食法》白澤卓二著)
-
2022-08-02 醫療.皮膚
使用防曬乳防曬會影響維他命D合成防骨鬆嗎?研究論文這麼說
我在2022-7-12發表吃魚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嗎,兩個禮拜後讀者Elliot在回應欄裡留言:【想打臉一下那位反防曬+鼓勵曬紫外線防癌的江XX醫師「使用的防曬係數超過15以上的東西,可以阻絕所有維生素D的合成」。有太多的研究指出日常防曬不會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第一,SPF15,並沒有阻隔所有維生素D合成。第二,只有嚴格實驗室環境下的黃金標準防曬才做得到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第三,敝人皮膚科醫師指導我真實世界裡可以防曬做到影響維生素D的人,數十萬~數百萬人之中才找得到一名的極低機率,並且臨床案例都集中在深膚色人種,維生素D合成的風險低到可忽略不計。】其實,有關防曬霜是否會阻撓維他命 D 合成,我在2018-6-13發表的維他命D,讀者又質疑就有用一個註解簡短地說「SPF-15防曬油不會降低血液維他命 D濃度」。今天我就用最新的六篇論文來詳細討論這個議題。2019研究論文:Optimal sunscreen use, during a sun holiday with a very high ultraviolet index, allows vitamin D synthesis without sunburn(在紫外線指數非常高的陽光假期期間使用最佳防曬霜可以合成維他命D 而不會曬傷)。高 UVA 防護的 SPF 15 配方比低 UVA 防護產品更能讓皮膚合成維他命D,因為前者允許更多的 UVB 透射。2019回顧論文:Sunscreen photoprotection and vitamin D status(防曬霜光保護和維他命D 狀態)。一個由 13 名內分泌學、皮膚病學、光生物學、流行病學和生物人類學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在審查文獻之後得到結論:「即使是在最佳防曬情況下,用於日常和休閒光保護的防曬霜也不會影響維他命 D 的合成」。2020回顧論文:Comparison of Skin Photoprotection by Pigmentation and Sunscreens(色素沉著和防曬霜對皮膚光保護的比較)。防曬霜有可能為缺乏黑色素的人提供高水平的保護。理論上,防曬霜可以提供與深色皮膚相媲美的保護。這取決於標記的防曬係數 (SPF),而防曬係數又取決於防曬霜是否塗抹得當。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不會達到所需的 SPF。維他命D合成的門檻劑量遠低於曬傷,因此使用防曬霜仍然可以合成維他命 D。2021研究論文:Vitamin D Status in Children in Gree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nscreen Application(希臘兒童維他命D狀況及其與防曬霜應用的關係)。我們的數據表明,在夏季月份實際使用防曬霜可以接收到足夠的陽光,從而能夠產生足以維持正常血清水平的維他命D。2021回顧論文:Daily photoprotection to prevent photoaging(日常光防護以防止光老化)。沒有確鑿的臨床證據表明每天使用防曬霜是不安全的,或者它會損害維他命D的合成。2021研究論文:Association of Sun-Protective Behaviors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Osteoporotic Bone Fractures in US Adults(美國成年人防曬行為與骨礦物質密度和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關係)。儘管有令人欣慰的新證據表明防曬與維他命D缺乏之間缺乏因果關係,但關於多模式防曬是否與骨礦物質密度降低和/或骨質疏鬆性骨折患病率增加有關的數據很少。在這項橫斷面研究中,美國成年人群中常規使用防曬行為與骨礦物質密度降低或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增加無關。從這六篇論文就可看出,讀者Elliot打臉江XX醫師是有道理的。註:Elliot本人有皮膚光過敏的問題,所以(在英國)看過皮膚科醫師,也搜尋到很多相關資訊。他把這些看醫生的經驗以及搜尋到的資訊分享到我幾篇文章的回應欄裡,是非常值得參考。他原本也有高血壓的問題,但後來採行低鈉飲食,已經獲得改善。我有請他分享此一經驗,請看讀者Elliot如何重拾健康。原文:防曬霜會阻絕維他命 D 合成嗎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7-30 焦點.健康知識+
老化跟氧化有關係嗎?營養師帶你認識體內抗氧化物及必吃的8類抗氧化食物
現今世界人口有越來越高齡化的趨勢,台灣也已在2017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面對這樣的轉變,「老化」相關的議題也越來越被重視,努力活得健康、活得長久是人人都得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一直以來跟「老化」聯想在一起的「抗氧化」也成為熱門的關鍵字。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來帶你了解究竟什麼是抗氧化?我們體內又有哪些抗氧化機制呢?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氧化?跟老化有關係嗎?長久以來,大家聽到「抗氧化」都會聯想到「抗老化」,究竟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老化」這個詞,是指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慢慢下降、器官逐漸衰退的過程。而「氧化(Oxidation)」其實是一個化學名詞,狹義的解釋就是物質跟氧氣(Oxygen,O2)結合,而廣義來說就是物質在反應後失去一個電子(Electron,簡稱e–)的過程就稱作氧化。氧化是我們身體維持正常運作以及代謝中必然會的發生的反應,然而在丟失電子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自由基(Free radical),因為其結構的關係自由基是非常不穩定的,容易跟其他物質結合再產生更多的有害物質。自由基可能會造成許多細胞損傷,長久下來便可能導致一些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損,例如:破壞遺傳因子DNA使得基因發生突變或異常、破壞蛋白質分子或酵素並干擾它的活性、刺激白血球產生不正常的反應……等等,這些破壞都有可能導致身體產生發炎物質,進而導致細胞凋亡並造成人體的病變及老化,因此氧化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說是老化的一部份,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抗氧化會跟抗老化頻頻搭上關係。體內的抗氧化機制前面提到氧化是我們維持正常代謝必然會發生的反應,那麼難道只能任由不斷氧化對身體造成傷害嗎?其實我們身體自己是有一套抗氧化機制的,透過這些機制我們能夠清除身體代謝或飲食而產生的自由基,減緩或抵禦它們所造成的氧化傷害。體內的抗氧化機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以下會簡單介紹這兩種機制:一、酵素抗氧化系統人體能夠自行製造許多抗氧化酵素,這些酵素對於體內所產生的自由基有極高的專一性,能迅速地將自由基利用氧化還原的方式轉變成毒性較小或是對人體無毒的物質,是人體中抵抗氧化傷害最有效率的一道強力防線。例如: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簡稱SOD)、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簡稱GSHPx)、過氧化氫酶(Catalase)都是體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酵素。由於上述這些抗氧化酵素通常不耐胃酸且原則上不會直接以酵素的型態被小腸所吸收,所以很少經由食物或是其他口服食品來補充。 但這些抗氧化酵素需要一些輔因子才能在體內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藉由適量補充這些輔因子來讓體內的抗氧化作用更順利,例如:攝取紅肉來補充鐵、攝取海鮮來補充硒、攝取肉類來補充鋅及銅。二、 非酵素抗氧化系統除了前面提到的酵素抗氧化系統外,人體內也有許多非酵素的抗氧化劑一起幫忙清除自由基喔!雖然沒有像酵素一樣具有專一性跟高效率,但它們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抗氧化防線喔!而這些抗氧化劑通常都是可以藉由飲食或是保健食品來補充的。下面就來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非酵素抗氧化劑吧!1. 維生素C維生素C應該是大家很常聽到的抗氧化物!它參與了體內許多抗氧化的反應,主要是因為結構上的特性,讓它可以提供電子給體內代謝所產生的自由基,使其形成比較穩定的化合物進而減緩身體的氧化破壞。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C可以還原在脂質代謝過程中失去活性的維生素E,維持維生素E在體內的量,讓它能繼續在身體作用!另外,維生素C也是膠原蛋白合成過程的必要因子,所以對維持皮膚的健康也非常有幫助。維生素C的主要食物來源為新鮮的蔬果,含量最多非芭樂莫屬!2. 維生素E維生素E也是因為結構的關係能夠提供電子給自由基,並阻止脂質過氧化的連鎖反應,進而能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是細胞膜上最重要的自由基清除者!另外因為它能夠減少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產生,因此在預防血栓及心血管疾病上也有重要的功能喔!前面也有提到維生素C可以幫助還原維生素E,彼此之間有互相保護的作用,所以維生素E才能再生使用,讓體內的量維持在一定的濃度,幫助抗氧化的作用喔!維生素E常見的食物來源有:深綠色蔬菜、植物性油脂、堅果種子等等。3. 穀胱甘肽(Glutathione,GSH)穀胱甘肽是由三種胺基酸所組成的化合物,分別是:甘胺酸(glycine)、穀胺酸(glutamic acid)及半胱胺酸(cysteine)。穀胱甘肽也是人體細胞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劑,它可以還原已經被氧化的維生素C,幫助它的再生,而這個反應需要前面提到的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來輔助才能執行。另外,穀胱甘肽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有許多研究顯示對於皮膚的美白有顯著效果喔!常見的食物來源有:蘆筍、酪梨、菠菜、秋葵等等,此外,由於穀胱甘肽裡面含有硫,因此補充十字花科蔬菜、洋蔥等含硫食物也能作為體內合成穀胱甘肽的原料喔!4. 硒(Selenium,Se) 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的輔因子,幫助保護組織以及維持細胞膜避免受到氧化破壞,另外,在抗氧化作用上它能與維生素C一起協助維生素E的再生,與維生素E具有協同作用,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喔!常見的食物來源有瘦肉、海產等等。 看到這裡的你,有沒有發現人體的奧妙之處呢?其實無論是酵素抗氧化系統還是非酵素抗氧化系統,彼此之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硒是穀胱甘肽氧化作用的重要輔因子、穀胱甘肽需要穀胱甘肽過氧化酶才能產生功能、而穀胱甘肽能還原已經被氧化的維生素C、維生素C又能與硒一起幫助維生素E的再生……等等,這些抗氧化物互相輔助反應、互相幫助再生,功能間相輔相成的結果,才能讓保護生理功能的效果達到最大值。除了上面介紹的這些重要抗氧化物,體內還有許多其他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物質,讓身體能夠對抗氧化壓力所造成的傷害。氧化及老化雖然是必經的過程,但其實,你的飲食型態跟生活作息才是決定老化速度的關鍵!所以維持均衡的飲食及良好的生活型態,再輔以這些抗氧化機制的作用,才能讓身體在正常的速度下慢慢老化,也比較不用擔心因為快速累積的氧化傷害所造成的疾病及生理功能失調。若是有用保健食品來補充的需求,則可以選擇複方類型的產品,因為抗氧化成分在做用上如果能夠多元補充,會比起單一成分的補充更有效果喔!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7-28 醫療.皮膚
衣架、曬衣夾也要定期清潔!醫指6影響,不明發癢多留意!
衣服穿過、髒了會拿去洗,不過衣架、曬衣夾就鮮少有人會特別清潔,若仔細看或許會發現上面其實已經有不少灰塵,而這只是肉眼看得到的,更多的是看不到的有害物質。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提醒,日常除了清潔衣物,也建議定期清潔曬衣用品,更有助確保皮膚健康。 衣架、曬衣夾也要定期清潔,不明發癢關鍵可能就在這! 曾奕騰醫師表示,衣架長期沒有清潔的習慣,上頭存在各類的細菌、黴菌等有害物質,將可能提升皮膚疾病的機會。以皮膚感染來說,人體皮膚最常見的黴菌感染為皮癬菌,可存在於人體、動物、土壤、及各類物品等,自然包括衣架,臨床上雖然因衣架引起感染並不常見,但也還是有可能發生,特別是身上有傷口、濕疹部位,在足夠的時間及菌量接觸就有可能造成感染。 而即便沒有形成皮膚感染,細菌或黴菌的菌絲、孢子仍可能因表面的蛋白或其他抗原、代謝產物,對人體造成接觸性過敏或刺激,使得皮膚發癢,尤其像是孩童、年長者、過敏族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等,皮膚屏障較為脆弱的族群機會更高。另外,若是金屬材質也需留意生鏽所帶來的破傷風桿菌,若與傷口接觸應盡快就醫。 除了細菌、黴菌外,室外空汙的懸浮粒子也會對皮膚造成影響,例如PM10、PM2.5,污染氣體CO、CO2、NO、NO2、SO2等,近年有不少研究就發現,空氣汙染易使得異位性皮膚炎惡化、增加皮膚濕疹發生率,也有部分研究指出與蕁麻疹、皮膚老化、皮膚色素斑點等有關,這些汙染物藉由直接或間接接觸都可能對皮膚造成影響。 若時常發生皮膚癢、私密處癢等,卻又想不出自己有接觸到什麼樣的過敏原,除了檢查衣物本身是否有發霉,或許可以檢查、回想一下自己的衣架、曬衣夾等,是不是已經很久沒洗了?或根本沒洗過?或許問題就出在這。 衣架、曬衣夾每周清一次,有助減少皮膚癢等皮膚問題! 為避免皮膚不必要的困擾,曾奕騰醫師建議曬衣用品也應保持定期清潔的習慣,尤其留意較不會接觸到衣物、較容易堆積灰塵處,雖然衣架常會使用到的部位較不易堆積灰塵或髒汙,但較少接觸到的地方就有可能,灰塵、髒汙等也可能由此飄落。 建議可每星期以清水或酒精擦拭,並風乾、擦乾避免水分滋生細菌、黴菌。也時常檢查是否有磨損、生鏽、發霉等,一旦發現生鏽或發霉就更換。也留意材質,如木質易發霉、金屬材質易生繡,兩者皆不宜掛剛洗好的衣服,可更換為不鏽鋼或塑膠等。時時作好清潔,更有助保護皮膚健康,對皮膚屏障較脆弱的族群也多一份保障、少一份不必要的困擾! 《延伸閱讀》 .沐浴乳、洗髮精別裝水!醫指4問題:像用髒水洗澡。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醫指好不了4關鍵,6招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6 醫療.皮膚
身體出現的紅痣是什麼?跟皮膚癌有關嗎?醫詳解櫻桃血管瘤症狀
身體出現紅點、紅色的痣常會讓人納悶「這什麼?」,也有人會擔心「是癌症嗎?」,其實這是一種名為櫻桃血管瘤的良性血管瘤,黃柏翰皮膚科診所黃柏翰院長表示大多不用擔心,不過有些情況也還是要留意,以避免將皮膚癌誤認而延誤治療。身體出現紅痣、紅點是什麼?醫:大多是良性的櫻桃血管瘤。黃柏翰院長表示,外觀紅色的櫻桃血管瘤又被稱為紅痣,通常都很小,約直徑0.1~1公分。其身體各部位都可能出現,主要形成原因為靜脈血管擴張或增生所引起,因此一開始會是平的,常見過些日子就會凸起。不過使得靜脈血管擴張或增生的確切原因還有待研究,早期認為是老化現象,被視為長壽的象徵,因此也稱老年性血管瘤,但後來發現年輕人也會有,與遺傳、癌症的關聯性尚待更多證據證實。 櫻桃血管瘤不會自己消失,除非該處血管因栓塞而變黑,由於屬於良性病灶,不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民眾發現時不用緊張,一般而言也不必治療;若想去除病灶,也可透過染料雷射或冷凍治療等方式進行。 紅痣、紅點就是櫻桃血管瘤?醫:也有其他問題長很像。即便櫻桃血管瘤為良性、發現紅點也大多為此,但發現紅點、紅痣也未必就一定是櫻桃血管瘤,也有可能是其他皮膚問題,包括惡性腫瘤。 黃柏翰院長指出,像是也算常見的蜘蛛狀血管擴張,外觀也是個紅點,不過會有些星芒狀、放射狀的延伸,形似小蜘蛛,通常是平的或不是那麼凸,按壓後會消失,手指放開後又會重新出現;此外,角化性血管瘤外觀也頗為相似,不過質地與外觀較粗較黑;而化膿性肉芽腫則是屬於快速長大的血管性皮膚病灶,1-2個月內就可發現明顯變大,且輕碰會流血。 外觀神似而須列入鑑別的惡性腫瘤,包括結節狀基底細胞癌,屬於基底細胞癌中較為罕見的類型,較常在日光曝曬的部位形成,在屬於有色人種的亞洲人身上大多接近黑色,但因膚色的關係,在白人身上就可能呈現紅色,恐與櫻桃狀血管瘤難辨,因此也須加以鑑別。而無黑色素性黑色素細胞瘤也是白人較常見,此種黑色素瘤因不具黑色或深色外觀,因此其膚色、粉紅色或紅色的外觀令早期診斷更加困難,有時外觀與病毒疣相似,若進行冷凍治療遲未好轉,應多留意。痣出現很久就不是皮膚癌?醫:未必,掌握1觀念助防範!發現身體出現紅點不用緊張,大多為櫻桃血管瘤,但民眾只從外觀也可能誤判,那麼到底什麼情況下會建議儘早就醫? 對此黃柏翰院長表示,其實皮膚良性、惡性腫瘤種類都不少,特徵也相當多元,有得甚至沒有明顯特徵。而民眾常認為出現較久就不用擔心,其實也不然,像是基底細胞癌長得像再平常不過的痣,被皮膚科醫師無意中發現時,病患還常堅持這只是一顆痣,而不願切除。鱗狀細胞癌則長得像病毒疣,發展也慢,常需十多年的時間才會從日光性角化進展成為皮膚癌。而較罕見的皮膚淋巴癌則沒有明顯特徵,大多形似濕疹,有時脫屑,外觀長期沒有變化。 至於惡性度極高的黑色素瘤,則有ABCD4警訊可供民眾辨識,包括外觀不對稱(Asymmetry)、邊緣不規則(Border irregularity)、顏色不均勻(Color variation)、直徑大於0.6公分(Diameter),民眾自我檢查時如果發現這些特徵,便鼓勵盡早檢查。不過就算符合這些特徵也未必就是黑色素瘤,只是民眾必須警覺。而透過這幾點來觀察,雖然可以揪出黑色素瘤,但若只以此觀察,依然無法揪出其他皮膚癌。 因此黃柏翰院長建議,只要發現痣或任何顏色之皮膚腫瘤慢慢變大、異常出血、外觀怪異等任何異常、可疑現象,都應該考慮找皮膚科醫師診斷與檢查,就算是已經出現很久了沒變化也是一樣,看個心安也好,以避免確實是癌症卻遲未就醫,特別是常曝曬者也建議定期檢查。台灣皮膚癌與其他癌症相比之下相對罕見,但最常見的基底細胞癌,風險族群就以陽光曝曬處居多,農夫、茶農、果農、工人等需長時間曝曬者都應留意。身體出現痣、出現紅點不必緊張,可疑現象盡早作個檢查,更有助安心之餘確保健康! 《延伸閱讀》 .手腳掌有黑痣是癌症?醫:5徵兆注意黑色素瘤 .皮膚長痣是皮膚癌嗎?醫教簡單3招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3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熱爆!營養師大推「6種防曬食物」:能遠離變老變黑
天氣好熱!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近日各地氣溫晴朗炎熱,中央氣象局上午也持續發布18縣市高溫燈號資訊,面對這種出門走沒幾步就想躲回冷氣房的大熱天,營養師余朱青列出了「6款防曬食物」,可以維持肌膚白嫩透亮,遠離變老變黑。余朱青在臉書指出「六款防曬食物」,分別是番茄、酪梨、高C水果、綠茶、薏仁、深綠色蔬菜,首先番茄裡的茄紅素是強力的抗氧化營養素,能預防紫外線對肌膚造成的斑點、皺紋,每天吃下16毫克茄紅素(=3顆大番茄=25顆小蕃茄),還可以降低4成曬傷機率。第二種酪梨富含維生素C及E,有效抵抗自由基,減少皮膚的黑色素生成,保持潤澤水嫩,加上具有好的脂肪,營養價值極高;高C水果的維生素C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保持皮膚緊緻、光滑、有彈性,也能加速曬傷後皮膚的癒合。綠茶中的茶多酚、兒茶素,可以清除體內毒素,促進新陳代謝,還能修復曬後皮膚,減少暗沉;常聽到長輩說喝薏仁水有助美白,余朱青表示是真的,薏仁含有的菸鹼素可以淡化黑斑、改善蠟黃,提升皮膚新陳代謝,強化屏障達到保溼,還能消水腫,做好體內環保。最後一個則為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能保護皮膚油脂正常分泌,保留因日曬而流失的水分,避免乾癢,類胡蘿蔔素則能減少紫外線損傷,化皮膚抵抗力,能防止曬傷。六種防曬食物能夠輔助在烈日下維持白皙肌膚外,余朱青也提醒,也要搭配使用防曬乳,遮陽傘,才能保護皮膚,遠離變黑變老。
-
2022-07-23 醫聲.Podcast
🎧|居民因「這件事」需急救 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半夜急開衛生所大門 |理事長講堂EP1
「當時有人三更半夜到我家找我,我一打開門,竟看到門口站著一位阿伯,手上拎著一條死蛇,很淡定的告訴我,他被這條蛇咬了,該怎麼辦?」居民半夜踩到蛇 李龍騰急開衛生所救治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擔任台北仁濟醫院院長的李龍騰,在接受聯合報元氣網Podcast「元氣醫聲」頻道「理事長講堂」節目訪問時,分享他在北部雙溪鄉擔任衛生所主任時遇到的奇妙經歷。他回憶道,雙溪鄉山上常有蛇類出沒,當時,當地居民可能半夜摸黑上洗手間就會被蛇咬到,像這位阿伯就是如此,阿伯被蛇咬到後,當場把蛇打死,然後就拎著死蛇到他家冷靜求救。🎧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那時,李龍騰一家住在雙溪鄉衛生所附近,一打開家門,看到這場景,他驚覺情況非同小可,馬上帶著阿伯去衛生所進行救治,之後,他取出抗蛇毒血清,馬上為阿伯注射,觀察一小時後,看到阿伯安然無事,才終於鬆了一口氣,這樣的山區行醫經歷,讓李龍騰印象非常深刻。疫情導致人際疏離 長輩多重用藥難察覺除了山區、偏鄉醫療經驗的分享,有多年服務高齡長者經驗的李龍騰也觀察到,在疫情延燒期間,高齡長者錯誤用藥、多重用藥的情況更為嚴重,一旦發生,因為人際互動頻率減少,親友、兒孫也更難察覺。舉例來說,一名年約六十五歲阿伯老感覺頭暈,甚至差點跌倒,但他擔心染疫,不敢去醫院,只好透過視訊向李龍騰訴說不適症狀,李龍騰耐心詢問察覺到,原來阿伯因咳嗽、喉嚨癢去住家附近藥局買止咳糖漿,而他不管藥物標示,竟一口氣將整瓶止咳糖漿喝光,且不只一次,止咳糖漿喝太多的結果,就是引發頭暈副作用。此外,在疫情期間,不少高齡長者因疫情新聞反覆播放、出門、社交互動減少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產生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甚至有些長者確診復原後,只要感覺自己記憶變差,就懷疑有「腦霧」,或感覺胸口緊緊的、有點痛,便懷疑罹患心肌炎、心內膜炎、心臟衰竭,但進行心電圖檢查、抽血檢查與X光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研判可能是恐慌症引起,而這類現象不在少數。高齡病患治療思維不同 李龍騰:醫師需保有彈性「發現老人家生活型態改變了,或習慣不一樣了,就要特別留意。」李龍騰指出,像有的年長者可能平常很愛說話,突然變得很沉靜,不太理人,或者原本做事嚴謹的年長者突然變得很容易出錯、忘東忘西等,都是警訊,可能是憂鬱症或其他原因造成,建議盡快就醫,接受詳細診斷,以找到背後原因。李龍騰也提醒,當病患邁入高齡階段,疾病治療與診斷思維也要跟著調整,處理方式可能和年輕人、中壯年族群不太一樣,以年長糖尿病患為例,雖然目前糖化血色素正常標準為7,但年長者的體質可能比較敏感,或許在糖化血色素到6或6.5,便開始產生低血糖症狀,因此醫師在疾病治療、控制上,必須保有一定的彈性,並需要隨時觀察、調整,才能真正幫年長者改善健康問題,並兼顧年長者生活品質。Podcast 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滾宬瑋(Daniel)音訊剪輯:林琮恩剪輯協力: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仁濟醫院
-
2022-07-21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為何控不好?醫:須連續監測變化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指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建議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全天的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糖化血色素小於6%、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不需要藥物或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可視為治癒。洪建德說,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血糖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中午只吃一碗沒肉、沒蛋、沒菜的湯麵,或下午茶、消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卻無法找出原因,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血糖機驗血糖記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建議,5類型糖友可評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進行連續性血糖監測:1.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盡快緩解。2.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3.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自認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4.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5.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併發症,不可輕忽。家用血糖機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紀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
-
2022-07-21 焦點.元氣新聞
拜登演說中自爆罹癌?白宮緊急澄清:之前曾罹患、目前已痊癒的皮膚癌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日在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進行一場演說時意外說出「這就是為何我和一起長大的朋友們罹癌」,一席話引起外界譁然,不過白宮隨後立即澄清拜登指的是他成為總統之前曾罹患、目前已痊癒的皮膚癌。根據報導,拜登20日在馬薩諸塞州一座停止運作的火力發電廠外進行演說並談到氣候變遷,他回憶道自己在家鄉德拉瓦州(Delaware)一系列煉油廠旁長大,而這些煉油廠更是該地區汙染的罪魁禍首。拜登談到需要擺脫對石油燃料的依賴時提到「這就是為何我和與我一起長大的許多人都患有癌症,以及為什麼德拉瓦州長時間以來癌症發病率都是全國最高」,此語一出引發外界對現任美國總統身體狀況的擔憂。對此,白宮發言人貝茲(Andrew Bates)立即澄清拜登指的是在他上任之前已被切除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Non-melanoma Skin Cancer),貝茲在推特上解釋道「這(皮膚癌)就是總統所指的」。根據去年11月公佈的總統健康摘要,拜登在擔任總統之前已經切除幾處局部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並補充說「目前沒有任何可疑的皮膚癌」。疾病百科/皮膚癌皮膚癌是指皮膚表面發生的惡性腫瘤,好發生臉、頸、手臂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它的惡性度較低,幾乎不會轉移,大多以手術切除即可根治。由於鱗狀細胞癌會轉移且即使手術切除,仍有復發的可能,鱗狀細胞癌的預後與發現的早晚有關,因此及早發現,治療容易且預後較佳。黑色素細胞癌容易轉移且難治療,只有在早期發現的情況下,予以手術切除才有治癒的機會。>>看更多
-
2022-07-21 焦點.元氣新聞
私密保養吃蔓越莓益生菌就好?醫師:沒「這成分」功效減半!
夏天天氣熱,身為女性,是不是常常覺得坐立難安,又難以啟齒?工作忙碌沒時間上廁所、不愛喝水,都可能讓不舒服的情況加劇!想減緩不適,許多人知道要吃蔓越莓,但醫師提醒,只吃蔓越莓是不夠的!現在最熱門的女性保健,搭配「D-甘露糖」,才能讓私密保養功效加乘!蔓越莓紅什麼?怎麼吃才對?蔓越莓被譽為北美紅寶石,含有珍貴的A型前花青素,以及單寧酸、有機酸、兒茶素、鐵、鋅等微量元素。其中關鍵成分「A型前花青素」只存在蔓越莓,能改變菌叢生態,有助呵護女性健康,蔓越莓更有助於有助美顏及保健。因為蔓越莓本身味道偏酸,市面上常見的蔓越莓產品,多為添加糖分的加工果汁、果乾、果醬,如果擔心攝取過多糖分、香料或色素,可選擇蔓越莓成分萃取物的保健品,避免攝取到過多的糖分以及熱量。私密保養除了蔓越莓益生菌 不能缺少「D-甘露糖」這幾年國外掀起女性私密保養風潮的D-甘露糖,在女性保養營養素的熱門聲量不亞於蔓越莓。D-甘露糖廣泛存在於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化學結構類似葡萄糖的天然單醣。D-甘露糖可以幫助生理運作,提升女性私密保護力,遠離反覆困擾的問題。甘露糖天然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因此攝取時較不會產生不良副作用,坊間多以粉末或膠囊型式提供。到底怎麼吃?吃多少才有用?如果想以甘露糖加強效果,「足量」補充是重要關鍵,一般保養建議一天約需1000mg,加強保養可食用2000mg,建議選擇粉包包裝,補充上輕鬆方便無負擔。蔓越莓搭配益生菌 避免不適反覆發生想提升私密保護力,除了透過蔓越莓、D-甘露糖強化女性健康,建議搭配另一個女性常使用的保健幫手「益生菌」,維持舒爽清新幸福感受。建議挑選益生菌領導品牌、國際大廠較安心有保證,例如擁有多項專利註冊的義大利UTCare特別專為女性私密設計益生菌,以下菌株都有國際文獻、人體實證有效調節生理機能,加強私密保護力。1.Lactobacillus crispatus LCR01卷曲乳桿菌2.Lactobacillus plamtarum LP14植物乳酸桿菌3.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F15發酵乳酸桿菌4.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F11發酵乳酸桿菌5.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CRL328唾液乳桿菌蔓越莓益生菌有副作用?該怎麼吃才能安心有感?想做好私密保養,女性平常就應維持正常作息、多喝水,搭配補充女性全方位呵護的保健品。專科醫師翁資閔推薦大研生醫「淨密樂甘露糖蔓越莓益生菌」,一日可攝取到De-UTIⓇ D-甘露糖2公克,並搭配300倍高效濃縮法國專利dianafood蔓越莓萃取物和義大利UTCare益生菌,不添加任何香料、色素,成分單純補充安心,粉包型式食用方便,是女性保持清爽舒適的好幫手!最後,翁資閔醫師也提醒,相關困擾也可能發生在男性身上,而蔓越莓益生菌無論男女都適合食用,每日持續補充才對預防保養有幫助,且更要養成日常衛生的好習慣,若真的有感到不適,千萬不可因為尷尬害怕而延誤就醫,恐會讓小問題演變成緊急狀況。了解更多:蔓越莓推薦功效有哪些?怎麼吃最好?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控血糖「常忽略3要件」 醫:連續監測找關鍵點
糖尿病患者穩定控制血糖,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達到「緩解」。醫師提醒,許多患者明明按照衛教飲食,但血糖控制仍然不佳,原因是除了飲食外,工作壓力、睡眠及運動都會影響血糖,相較一般血糖機觀察不出,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精準掌握血糖變化。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正常血糖值是指,糖化血色素小於6%且空腹血糖值小於100mg/dl,臨床上不需要藥物或是其他侵入性治療;若完全緩解時間超過5年,則稱為長期緩解。時間較長的緩解可以視為治癒,就如同癌症的治療一樣。洪建德表示,一般家用血糖機,大多是測量飯前及飯後的單點檢測,無法顯示全天的血糖變化,像是中午只吃一碗湯麵,沒肉、沒蛋、沒菜,或者下午茶、宵夜吃米果,結果半夜發生低血糖,回頭卻找不出原因;此外,也無法發現工作壓力、睡眠、運動種類及時間影響血糖變化。洪建德指出,曾有患者回診時,透露自己用家用驗血糖紀錄很正常,但檢驗報告的糖化血色素卻異常,患者則反駁「你們驗錯了,我都依照衛教飲食!」若改用連續血糖監測,醫師才能精準看到患者全天飲食,與事件發生時間與狀態,協助改善衛教,調整藥物種類、時間與劑量。洪建德說,像是「經常反覆低血糖的新病人,期望能儘快緩解」、「血糖變化起伏大,尤其半夜血糖嚴重過低,甚至休克,經解釋與衛教仍然不見好轉」、「糖化血色素不理想,但是自認為飲食控制已經盡力者」、「有運動量改變、生病或感染、開刀、重大事故者」、「血糖一直都穩定,但是現在糖化血色素突然升高,無法說出到底發生什麼生活變化者」等5類人,建議使用連續性血糖監測。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起各種的併發症,如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視網膜病變、周邊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免疫力降低等,不可輕忽。家用驗血糖對於能配合醫囑用藥,誠實面對自身作息、飲食,且糖化血色素結果與記錄相符者是可考慮的選擇。若血糖控制不佳又不知該如何調整,可考慮透過連續血糖監測儀了解整天血糖變化,幫助達到緩解糖尿病的目標。
-
2022-07-19 醫療.新陳代謝
聽說可以減肥?醫師詳解第二型糖尿病用藥腸泌素GLP-1
前言目前全美國估計約有兩千九百萬人,約9.3%的人罹患糖尿病,可想而知造成龐大的醫療支出。自從人類發明合成胰島素開始,醫學研究也從末放棄尋找一樣能控制血糖的激素,來幫助第二型糖尿病病患控制血糖。目前機轉已被醫學應用的,便是腸泌素(incretin)系統了,其中本文要介紹的主角:GLP-1便是其中一種腸泌素。藉由透過控制人體GLP-1的濃度,科學家已證實可有效控制血糖的高低,甚至因為GLP-1有減少食慾的作用,確實有論文證實可在肥胖族群中減少體重。腸泌素的發現1902年生理學家Bayliss及Starling 等人,發現進食過程中,食物會刺激腸道黏膜釋出一種化學物質,此物質會刺激分泌胰島素,便將此激素命名為腸泌素。在1960年代時,人類對胰島素的研究已相當透徹,在有能力精準測量體內胰島素濃度時,便發現直接在身體內打葡萄糖所刺激的胰島素分泌濃度,只有口服葡萄糖的1/4,這種口服及注射葡萄糖,所產生不同胰島素濃度的狀況,科學家推測與該葡萄糖是否有經過腸道,讓胰臟受到腸泌素刺激差異所導致,並將此現象稱之為「腸泌素效應」。到了1970年代,胃抑素(GIP)被成功分離定序,並且展現出刺激胰島素分泌的效果,然而科學家卻發現,即便把腸粘膜萃取液中所有胃抑素去除,萃取液仍然有刺激胰島素的效果。科學研究因此卡關,直到1983年,哺乳類的基因定序技術被發展出來,才透過基因選殖技術,成功分離出GLP-1,也是今天討論的主角!GLP-1機轉現今腸泌素,或GLP-1,主要是由比較遠端的腸道,像迴腸及升結腸的L細胞所分泌。L細胞是所謂的開放式內分泌細胞,上與腸壁內的食物營養素等接觸,下則與身體內部其他神經血管接觸,並接收神經傳導物質,如乙醯膽鹼控制。當鄰近細胞或血液送來賀爾蒙,如受到食物刺激後由胃壁細胞分泌的胃泌素釋放胜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瘦素(leptin),都會刺激GLP-1分泌。而胰島素、體抑素則會抑制其分泌。遠端腸道分泌GLP-1以後,主要有兩處具備該激素的接受器可以接受刺激,一處是胰臟的貝它細胞(β cells),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也會增加很多貝它細胞上葡萄糖載體、葡萄糖激酶的表現,會讓身體對於葡萄糖的調控更為精細,較不會發生胰島素分泌過度產生的低血糖。二是中樞系統中的下視丘,會增加飽足感與減低食慾。作用在周邊神經時,也證實可以延緩正常人的胃部排空。因為研究顯示,大部分第二型糖尿病的病患,其胃排空的時間會比一般正常人的60-90分鐘,減少到30分鐘。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更短,相對的二型糖尿病的病患容易感到飢餓,導致攝入過量食物。GLP-1則藉由抑制胃部排空,使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拉長,使得第二型糖尿病病患比較不會感到飢餓,加上在中樞又有飽足感的刺激,以及飢餓感的意志,可以有效減少食物總量,長期下來證實可以造成體重減輕。糖尿病的藥物治療策略目前糖尿病的診斷須符合至少下列一項定義就是糖尿病。1.空腹血糖 FPG>=126mg/dl2.接受OGTT壓力測試後,血糖>=200mg/dl3.糖化血色素HbA1c>=6.5%4.有高血糖症狀(如多尿、頻渴或體重減輕)且隨機血糖>=200mg/dl根據2020年修訂的糖尿病學會-高血糖藥物處理流程。一位糖尿病病患進到醫師診間,首先要判斷病患是否有高血糖症狀,包括:是否有多尿、頻渴或體重減輕;如果有,則病患應該立即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沒有,那先測量糖化血色素(HbA1c),並以7.5%為切點。1.糖化血色素小於7.5%者,第一線首選metformin,並在3-6個月後未達療效時,開始合併其他藥物使用。2.糖化血色素大於7.5%者,一開始就建議兩種藥物同時併用。若單一治療未達控制標準時,應該要評估心腎風險或其他器官的共病,嘗試其他機轉藥物來控制糖尿病,其中GLP-1 就是在這個環節擔綱重責大任。研究證實,SGLT2 抑制劑、TZD、GLP-1對心血管疾病是有幫助的。美國的標準流程甚至認為有動脈粥樣心血管疾病者,第一線治療可以使用注射型GLP-1來控制。短效GLP-1 vs. 長效GLP-1小結前面所提,我們身體自然產生的GLP-1容易被身體的酵素代謝(DPP-4),因此半衰期非常短,沒辦法直接被人類利用作為藥物使用,所以科學家用了各種辦法解決GLP-1半衰期短這個缺點,成功製造出可以被當作藥物使用的GLP-1。其中,又可以依據作用時間分為:短效型GLP-1及長效型GLP-1。兩者在臨床使用有目標上的差異。短效型主要用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用於糖化血色素HbA1c略為上升的病患中。長效型的GLP-1則對空腹血糖有較好的控制,主要目標客群是HbA1c較高的人,會有比較顯著的控制效果。GLP-1的安全性GLP-1在臨床研究中,比較特別的是,將其與胰臟炎的發生提出討論。雖然最後討論出,使用GLP-1的病患發生胰臟炎的機率與控制組沒有統計上的差異,但目前科學界對於GLP-1藥物是否會產生胰臟炎仍持保守態度,有待第四期臨床試驗,也就是上市後的追蹤研究來證實。另外一個罕見的副作用是甲狀腺C細胞腫瘤,雖然臨床試驗中發生該癌症的病患無法直接證明與使用GLP-1有直接關係,但目前仍建議有類似家族史的病患禁止使用GLP-1。參考資料:1.內科學誌:腸泌素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的角色2.藥物學誌:短效與長效GLP-1致效劑的比較【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第二型糖尿病用藥-昇糖素類似胜肽(GLP-1),聽說可以減肥!?】
-
2022-07-18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生活!」 模範糖友分享翻轉健檢報告紅字秘訣
「我要感謝糖尿病!」56歲的仲女士說,「因為糖尿病讓我學會自律,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讓原先非常排斥運動的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運動,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生活,應該是50歲前的我從沒想過的。」仲女士說,五年多前看到健檢報告的紅字- 糖化血色素8.3%,去醫院檢查確診是糖尿病後,我當下是恐慌、不知所措的,平復心情後查找了很多資料,才了解在規律用藥的前提下,同時改善運動、飲食,才能長期穩定的控制好糖尿病。「在確診前我是不折不扣的沙發馬鈴薯,體重高達116公斤,飲食不忌口,吃零食總是能撫慰我的心情。」仲女士提到,「確診糖尿病後,才做了對我來說很大的突破- 運動,只是對於從來不運動的我,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目標,就是先從每天健走開始。」仲女士起初健走總是受天氣問題困擾,可能下雨、太冷、太熱,所以後來改上健身房,就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的藉口不去運動。仲女士分享,「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後,我開始嘗試踩飛輪、ZUMBA舞蹈、爬山、重量訓練、瑜珈等,開啟了豐富的運動旅程。不過,我選擇下午去運動,這樣可以避免午覺睡太久而影響到晚上的睡眠,也讓自己沒時間吃零食。」「我遵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加上積極的進行運動管理、規律的飲食,這些生活型態的改善對血糖控制真的很有幫助,我的糖化血色素從一開始的8.3%降到4.9%,體重從116公斤降到70公斤。」仲女士目前配合醫師定期回診檢查血糖狀況,糖化血色素都維持的很穩定,這些正向的成果,也讓她在控糖的路途上更有信心和動力。「糖尿病並不可怕,它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仲女士說,「聽從醫師、營養師的指導,建立正確觀念後,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讓我有機會去遊山玩水,當初滿滿紅字的健檢報告也都成功達到無紅字!」藥物、飲食、運動搭建控糖黃金三角,預防骨鬆、肌少症診斷糖尿病時,對很多病人是相當大的衝擊,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台中榮總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沈宜靜醫師說,我們會告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並開始建立改善生活習慣的觀念,透過藥物、飲食、運動,只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一樣有機會保有遠離併發症的美好生活。家人的參與也很重要,如果家人能夠一起學習,不但對於糖友的照護會很有幫助,同時也改善家人的健康概念,一舉數得。飲食、運動、藥物是治療、照顧糖尿病的黃金三角,沈宜靜醫師指出,糖友在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的前提下,結合飲食與運動去全方面改善生活習慣,更能加強血糖管理的成效,並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舉例來說,運動除了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之外,也有助維持病患的骨骼與肌肉的質量,避免變成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如果控制血糖只靠縮減飲食,沒有增加運動,其實可能會損失一些肌肉,所以要增加運動,我們才能夠控制體脂肪,保留我們身體需要的肌肉。有些糖友會反應,在運動後立刻試試量血糖,並沒有看到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利用運動來改善血糖,未必能在運動當下,而是需要一些時間,沈宜靜醫師說,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需要時間。「激烈運動後血糖快速下降也不是我們的目標」,沈宜靜醫師解釋,「我們會請病人建立自我血糖監測的習慣,並做紀錄,然後依照個別狀況,評估運動與血糖的相關性,規劃適合的運動處方。如果能夠持之以恆,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不管在體能,或是血糖控制的數值,都會看到進步。」運動對於血糖控制,以及未來的骨質疏鬆、肌少症、慢性血管併發症的預防皆有非常正面的效果,沈宜靜醫師強調,糖友可以經由適切的運動規劃,減少擔憂運動後低血糖的風險。在低血糖的衛教方面,應該先提供正確的資訊,然後幫病人找到低血糖可能的原因,做好事前衛教,沈宜靜醫師說,現在的藥物很發達,特性也不同,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若是有低血糖的情況,也能與醫師討論後更換成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呼籲糖友不要任意自行停藥,以防造成血糖波動,反而增加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但是大部分病人並不適合在開始運動後,就把所有藥物全部停掉。」沈宜靜醫師說,「有一些比較早期、比較年輕的病患,經過飲食管理、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後,也許有機會減少血糖藥物的使用,但是並非所有病患都有辦法達成。關於藥物的調整要根據病人個別狀況來決定,做好自我血糖監測非常重要。」由於糖尿病患可能有心血管、視網膜相關併發症,在設計運動處方時,都需要納入考量。沈宜靜醫師說,如果病人的體重比較重,也要避免運動傷害,不同年齡也會做個別化的設計,在避免併發症惡化的前提下,規劃合適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以挑選一些比較能夠每天執行,可近性高的運動方式。透過病友會、媒體跟病人分享一些成功控糖的個案,經驗分享,也能夠讓病人有更多的信心,來加強非藥物部分的介入,把血糖控制得更好。糖友提問:糖尿病患在運動時該注意哪些事項?首先要注意目前疾病狀態,併發症狀況,挑選適合的運動方式;另外也須注意自我血糖監測,才知道要如何避免因為運動的調整或增加而造成低血糖的狀況。沈宜靜醫師提醒,糖尿病病患可能有些神經病變,肢體末端感覺較遲鈍、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運動時一定要穿著合適的鞋襪保護足部,運動後也請記得檢查足部。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都要根據體能、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年紀較長或是有慢性併發症的患者,因為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如果有感到不適,應該立刻停止運動!原文:
-
2022-07-18 醫療.皮膚
小黃瓜片敷眼擺脫黑眼圈?黑眼圈分4類 皮膚科醫師教3招改善
● 確診者易失眠,導致黑眼圈出現● 黑眼圈分四大類,混合型最常見● 改善黑眼圈,可先熱敷再冷敷新冠疫情讓不少確診者出現「新冠失眠」症狀,雙眼掛著黑眼圈,久久難以消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明秀表示,黑眼圈分為色素型、血管型、結構型、混合型黑眼圈四大類,其中以混合型最常見。所有的黑眼圈都必須找出根本原因,若長期因失眠導致的黑眼圈,則屬於血管型,只要改善睡眠品質,血液循環就會好轉。「美容門診約一半以上的求診患者,都是因為黑眼圈而來。」林明秀指出,造成黑眼圈的成因不同,最常見因為「過敏」導致,特別是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易有黑眼圈,但出現的黑眼圈型態並不同。過敏性鼻炎會讓鼻翼雙側的眼周血液充血,出現黑眼圈,屬於「血管型黑眼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上下眼皮的皮膚會較為粗糙,時常揉眼就會讓色素沉澱,屬於「色素型黑眼圈」。林明秀表示,過敏體質患者,可能同時有過敏性鼻炎以及異位性皮膚炎,常常是血管型與色素型同時存在的「混合型黑眼圈」。「結構型黑眼圈」與年紀、本身骨架有關。林明秀指出,老化過程中骨骼可能會流失,失去原本支撐眼周的力量,脂肪就會往下掉,眼眶顏色暗沉,出現黑眼圈,或是膠原蛋白流失,同樣出現眼眶周圍顏色暗沉的情況。4類黑眼圈 顏色也不同四類黑眼圈,各自呈現的顏色也略有不同。林明秀表示,從外觀多能直接判定是哪一類型的黑眼圈。.色素型黑眼圈偏咖啡色.血管型偏紫青色如瘀青.結構型顏色屬於陰影偏灰色.混合型則是各種顏色會同時出現。林明秀說,四種黑眼圈的治療方式各自不同,色素型除了先改善過敏問題,色素若持續未改善,可以採取「皮秒雷射」治療,但雷射不能亂選,有些雷射會反黑,讓黑眼圈更嚴重,需經醫師評估後再執行。對於血管型黑眼圈,建議先調整生活習慣,如避免熬夜、改善失眠及過敏性鼻炎,若持續未能改善血管型黑眼圈,則可以運用染料雷射,改善過多的紅色;平時也可以使用具有美白效果的眼霜改善眼周顏色,或是用跟體溫差不多溫度毛巾熱敷雙眼,增加眼周的血液循環。而結構型黑眼圈可以注射玻尿酸填補,把凹陷處撐起來就能改善。檸檬片敷眼 皮膚更反黑坊間有許多號稱可以改善黑眼圈的療法,像用小黃瓜片或檸檬片敷眼睛,林明秀說,這些作法都可能讓皮膚反黑,造成反效果。逐步改善黑眼圈問題,避免再次發生,林明秀建議以下幾個方式。1、可以使用溫和的保濕霜,保持眼周的皮膚濕潤。2、外出時,眼周也要防曬,避免因為陽光出現色素沉著,但防曬不要擦到靠近結膜的位置,避免傷害眼球。3、平時熱敷雙眼保養的方式,可先熱敷再冷敷,溫度都不要過熱或過冷,不能敷到皮膚紅,都可能產生反效果。
-
2022-07-16 醫療.皮膚
夏天玩水小心更容易被曬傷! 皮膚科醫授「緊急處置原則」:冒水泡快就醫
1名45歲男性因疫情工作壓力大,在暑假安排與家人玩獨木舟外,隔一天也爬山踏青享受大自然美好,沒想到一回家發現雙腿顏色像深紫色芋頭,同時出現許多水泡,原來個案在水上活動時就已嚴重曬傷,又爬山更是加重病況。海上獨木舟2小時 雙腿就已經曬傷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個案在上午8時至12時玩獨木舟,一時大意沒有任何防曬措施,加上穿著短褲,海面上完全沒有陰影遮蔽,同時由於海水反射,而且水上活動不容易發現到自己已經曬傷,而個案泛舟結束雙腿就已經嚴重發紅開始刺痛,但個案卻不以為意,繼續明天爬山行程。黃季怡繼續說明,個案皮膚已經到達深2度灼傷,患部正在發炎充血且紅腫熱痛,隔天登山步道行程,雙腿不斷與褲子摩擦外,由於長時間站立,雙腿血液較難回流,導致受傷雙腿發炎更加嚴重,回家疼痛難耐就醫,才發現雙腳不僅嚴重曬傷,也出現許多大小水泡,受傷皮膚不僅發紅,甚至呈現紫色。水上活動容易忽略活動警訊 大面積曬傷最好就醫處置黃季怡提醒,玩水上活動很容易忽視皮膚警訊,當皮膚曝曬到過量紫外線受傷,會有刺痛感,如果一般狀況下,大部分人會開始遮陽並到陰暗處,但水上活動的水溫會讓人難以感覺到刺痛感,皮膚已經曬傷卻不知道,等到上岸才發現皮膚受傷嚴重,當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用流動的水或溼布協助受傷部位降溫。黃季怡也說,當皮膚出現嚴重曬傷起水泡時,比較好的方法是盡量不要擅自戳破,如果水泡大,皮膚被撐很薄,最好是去尋求醫生,並在適當器具下,協助處置水泡,以免傷口感染。如果受傷部位不斷有滲出液,記得一定要適量補充水份與電解質;假使傷口感染或發生休克未能良好處置,就有可能發生最嚴重的狀況。新生皮膚好好保護 否則容易黑色素沉澱黃季怡提到,門診曾遇過曬傷患者治療後不到幾天,以為沒事了又外出運動,結果水泡惡化趕緊回診。黃季怡補充,當曬傷皮膚顏色開始減退,表層逐漸乾燥開始要脫皮,下層新生皮膚會比較薄弱,顏色也會比較嫩紅,一定要保護好新生皮膚,否則很容易黑色素沉澱,最好讓皮膚休息一下新生皮膚才能有足夠保護力。不論夏日戲水或冬天有機會賞雪 防曬用品都不能少黃季怡提醒,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份,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黃季怡補充,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份,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夏季皮膚曬傷怎麼辦?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6條建議」緩解不適 ·山上陰涼不用防曬? 皮膚科醫曝「慘痛教訓」:出發前先準備4樣東西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減損4成醫療可近性!這兩種人、這種病最慘
根據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為8067人,對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致死死亡6326人,間接超額死亡人數達到1741人,多個領域學者專家接連疾呼「不應忽視任何死亡」,建議速將傳染病改列第四類、改採流感化監測,藉此促使醫療量能正常化、減少間接死亡,指揮中心仍不動如山。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上午例行直播中,根據已發表於國際期刊之本土研究,證明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初,社區民眾整體醫療照護可近性就已減損39%。其中80歲以上長者之醫療可近性減損程度達到43%,為各年齡層之冠;外籍人士例如移工醫療,醫療可近性更減損達到50%。另有國外研究指,疫情導致醫療不方便,糖尿病死亡率增2成。該所成員范僑芯指出,今年疫情更嚴峻,初步也可從健保資料看到,雖然到醫院看較嚴重疾病的就醫下降幅度較小,但相較於疫情前一年,無論2020年、2021年,到今年4月,西醫診所的單月門診量降幅達到200至400萬件。至於5、6月疫情最嚴峻時,醫療服務及醫療可近性所受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彙整和分析。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西醫基層扮演關鍵角色,國外研究已經證實,疫情將導致慢性病監測和控制成效變差。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英國2020年1月爆發大流行後,英格蘭地區糖尿病診斷率與糖化血色素監測率都大降3分之2,同期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上升19%,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地區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也增加了13%。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底,英國醫療服務恢復常態後,上述死亡率便重新趨近背景值。「若能改以地方流行監測,使醫療正常化,控制慢性疾病亦會使流行控制得更好!」陳秀熙表示,反之,若慢性病因醫療障礙而控制不佳,不但將導致國家付出間接傷亡的代價,也將提高染疫率、重症率、死亡率。 台大公衛所成員林庭瑀指出,義大利研究追蹤497位有糖尿病的健康照護人員,結果發現,單單「控制好血糖」這一項因素,如果有做到,就能將接種mRNA疫苗後突破感染的風險降低74%。嚴明芳指出,另有荷蘭研究發現,疫情導致高血壓病人停藥,若病人又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最多可增加3.8倍。各國如何兼顧疫情與慢性病的控制?答案就是加強發展遠距醫療,可惜的是,這方面亞洲國家明顯遜於歐美。范僑芯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歐美國家2020年後,遠距門診的量能皆有明顯有增加,幅度從增加3成到增加7.2倍,成功維持醫療照護量能不要下降太多。反觀亞洲國家,則因先前缺乏相關規劃,無法及時運用遠距來減少醫療量能之衝擊。很多人會擔心,改採流感化監測,如果BA.4、BA.5導致本土流行再起,怎麼辦?陳秀熙拿出實際數據指出,即使有BA.4、BA.5進入社區,預測到8月底,繼續用嚴密的大流行監測,單日新增個案大約是3.5萬人,單日感染率是僅0.2%,但若採取地方流行的社區流感化監測,8月底單日個案仍在一萬以下,大約9000,單日感染率僅0.04%。陳秀熙表示,台灣有高追加劑接種率加上落實戴口罩,兩者對於預防中重症和死亡的效果達到80%以上,抗病毒藥物對於中重症和死亡的預防效益也有5到7成。此外,觀察其他國家經歷大流行後,即使變異株佔比上升,單日染疫率和死亡率也無明顯變化。陳秀熙呼籲,不應該讓變異株影響台灣過渡到地方流行防疫策略,也不該停止邁向新常態生活。
-
2022-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教授曝研究其實有缺陷
邱品齊醫師(皮膚科)昨天(2022-7-11)用臉書簡訊寄來一篇論文,詢問我的意見。這篇論文是一個月前(2022-6-9)發表的Fish intake and risk of melanoma in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NIH-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中的魚類攝入量和黑色素瘤風險)。這個標題裡的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是一項由NIH(國家健康研究院)和AARP(美國退休人士協會)共同贊助的研究計劃,旨在探討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Fish intake and risk of melanoma則是這個研究計劃裡的一個研究項目。這篇論文發表的當天,研究團隊所屬的布朗大學就鄭重發布一份新聞稿Higher fish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elanoma risk, study suggests(研究表明,較高的魚類攝入量與黑色素瘤風險增加有關),引起少數幾家主流媒體的關注,例如紐約時報發表的Can Your Diet Really Affect Your Skin Cancer Risk?(你的飲食真的會影響你的皮膚癌風險嗎?)這項研究分析了 1995 、 1996 年間從美國各地招募到的 491,367 名成年人的數據。這些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62 歲(50到71),而他們被要求在問卷調查裡回答過去一年裡吃油炸魚、非油炸魚和金槍魚的頻率及份量。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從癌症登記處獲得的數據計算了中位時間為 15 年的新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在這15年期間裡,共有5,034 名參與者 (1%) 罹患了惡性黑色素瘤,以及3,284 名 (0.7%) 罹患了原位黑色素瘤,而跟吃魚相關的數據是:●與每天金槍魚攝入中位數為 0.3 克的人相比,每天金槍魚攝入中位數為 14.2 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20%,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17%。●與每天非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 0.3 克的人相比,每天非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17.8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18% ,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 25% 。●與每天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 0克的人相比,每天油炸魚攝入中位量為9.48克的人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下降10% ,罹患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下降4%。研究人員在這篇論文的討論裡說:「我們的發現可以用魚類中的污染物來解釋,例如多氯聯苯、二噁英、砷和汞。較高的魚類攝入量與這些污染物的較高水平有相關性,而這就與較高的皮膚癌風險有相關性。」可是,研究人員卻完全沒有解釋為什麼油炸魚的攝入量會與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呈負相關性。事實上這項研究有非常多的缺陷。首先,問卷調查本來就是一種不精確的研究方法,再加上是要年紀大的人回想過去一年吃了多少金槍魚,吃了多少油炸的魚,吃了多少非油炸的魚(都是用公克計算),這顯然是過分要求,而也就難免會加重數據誤差的可能性。(我自己是絕無可能記得)再來,這項研究是在取得問卷調查資料之後15年才取得黑色素瘤的數據。也就是說,研究人員是假設他們的研究對象在這15年裡一直維持同樣的生活習慣,包括吃魚和曬太陽的習慣。這樣的假設,似乎有點不大可能吧。(註:曬太陽是黑色素瘤的主要風險因素)Medpage Today是專門提供醫療資訊的網站。它在2022-6-9發表Something Fishy About Tuna and Melanoma Risk(關於金槍魚和黑色素瘤風險的可疑之處)(註:Fishy是「魚腥味」和「可疑」的雙關語)。它引用哈佛大學教授Teresa Fung說:「作者盡最大努力控制混雜因素,但從技術上講,要充分控制最重要的因素——終生日曬,是相當困難的。……我對這項研究的結果並不感到震驚,也沒有必要減少魚的攝入量。然而,就一般良好的營養實踐而言,魚三明治(白麵包)形式的炸魚通常不是健康食品。」Medscape也是專門提供醫療資訊的網站。它在2022-6-13發表A Fish Tale? More on That Seafood, Melanoma Study(魚的故事? 更多關於海鮮,黑色素瘤研究)。(註:Fish Tale是俚語。因為釣魚的人總愛誇大他們釣到的魚有多大,所以Fish Tale的意思就是不值得相信的故事,而這個標題當然就是在暗示這項研究是不值得相信)這篇文章指出,有幾家期刊不願意發表這篇論文。它也指出,這項研究的領導人是布朗大學的副教授Eunyoung Cho,而她是Cancer Causes & Control期刊的編輯委員,而這篇論文最後就是發表在這份期刊。這篇文章還引用這位副教授說:「我不會僅僅因為這篇論文就鼓勵任何人改變他們吃魚的習慣。魚具有心臟保護作用,並且與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有關。」這篇文章也說這位副教授承認,油炸魚的攝入量會與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呈負相關性,是違反直覺的發現,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篇文章又引用Sancy Leachman醫生說:「這根本不會影響我吃魚的習慣。魚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取代了牛肉等不太健康的蛋白質時。」(註:Sancy Leachman醫生是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波特蘭奈特癌症研究所黑色素瘤項目的負責人)總之,這篇論文的實驗方法是有缺陷,結論是不可靠,而布朗大學為它發布新聞稿,反而是會誤導民眾以為吃魚是有害健康。原文:吃魚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嗎
-
2022-07-11 醫療.新陳代謝
遠離糖尿病腎病變 醫師解析糖尿病患者應該了解的藥物-SGLT2抑制劑
淺談糖尿病治療藥物選擇根據2022年糖尿病學會所訂定的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糖尿病的第一線治療是以病人為中心,思考病人本身相關共病、年齡、認知、高低血糖的風險,去做生活型態的調整,或是以Metformin口服藥物給予血糖控制。因為先前的研究大多認為Metformin可有效控制糖分外,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在接受這樣的第一線治療後,經評估後病患若還是有高血糖相關的症狀,或是糖化血色素依舊高於個人化目標值的1.5%以上時,此時臨床醫師就會思考是否要加入第二線治療。若高血糖症狀還是存在,建議先以Insulin胰島素治療。若是病人糖化血色素依舊高於個別化目標值的1.5%以上,則會建議使用第二種抗糖尿病藥物,於此同時考量病人是否存在其他糖尿病併發症風險,如: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衰竭、糖尿病腎病變等,並依此選擇病人所需有器官保護功能的抗糖尿病藥物。而本文所要介紹的藥物,就是上述有器官保護實證的藥物之一,SGLT2抑制劑,也就是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糖尿病腎病變的機制糖尿病腎病變牽涉到許多分子層級的變化,也是許多新興研究的熱門議題。本文以大方向解釋糖尿病腎病變產生的機制。其中大原則是以腎絲球硬化為病理機制的核心,腎臟大約含有數十萬個腎絲球,這些腎絲球會受到生理機制調控去過濾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及多餘的水分。糖尿病腎病變通常是一個長久累積下來所產生的疾病,從一剛開始腎絲球結構出現變化至微量蛋白尿出現就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糖尿病病患血液中的血糖長期過高,會使腎臟血管擴張導致腎絲球血管血流增加、腎絲球內壓力升高,過濾率上升。於此同時,腎絲球血管內皮細胞所分泌的一氧化氮減少、對血管收縮素敏感度上升,血管收縮素又會再使腎絲球內的壓力上升。長久下來,腎絲球會逐漸增大,臨床上也會觀察到腎臟體積增加。而這樣不正常的腎絲球內壓力長久下來會使腎絲球逐漸受損、纖維化、硬化,最後腎臟過濾率也逐漸下降且腎功能開始變差,甚至出現蛋白尿症狀。另一方面,血糖的代謝產物也會傷害腎絲球,它們與腎臟細胞結合後,細胞會產生一系列的結構變化,如:纖維化、基底膜增。因此高血糖不僅會使腎臟血流調節機制出現問題,其糖分代謝物也會對直接對腎絲球造成傷害,導致腎絲球硬化,腎臟功能失去代償而無法回復。統整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程,臨床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高過濾期(Hyperfiltration): 此時期腎臟過濾率會上升,腎臟會變大。2.沈默期(Silent): 腎臟過濾率維持在最高點,可能持續數年。3.微量白蛋白尿期(Microalbuminuria):腎臟過濾率開始下降,並回到基準值,同時尿中會開始有微量蛋白尿出現。4.明顯白蛋白尿期(Macroalbuminuria): 隨著過濾率開始顯著下降,蛋白尿也更加嚴重。5.末期腎病變(End Stage Renal Disease)一般而言,大多的病人需要在第三階段前控制,避免往更不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在診斷出糖尿病後,往往需要定期去做血液和尿液生化檢查篩檢,盡可能追蹤腎臟功能變化,並且提前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當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腎臟病變的風險也會越高,若患者同時有高血壓家族病史,或是本身就有高血壓時,也更容易出現腎病變,主要是因為高血壓會加劇腎絲球所受到的傷害。遺傳因素也是其中之一,若是家族有糖尿病腎病變的病史,這些人比起一般的糖尿病患者也有更高的風險。糖尿病腎病變的預防方式血糖控制為首要目標,因此飲食的生活調控是第一線需要做好的部分。另外,在糖尿病腎病變中病患應嚴格控制血壓,誠如腎病變機制中所提到的,血壓是導致腎病變很重要的因素。目前藥物有ACEI(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RBS(第二型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都是常被使用的藥物。SGLT2抑制劑首先,我們來談談藥物的作用機制。一般生理狀況下,正常成人每天腎絲球約過濾180克的葡萄糖至腎小管,其中90%會由近曲腎小管SGLT2再吸收至循環當中。SGLT2抑制劑可以抑制這個在腎臟內再吸收葡萄糖的過程,而這些糖分就可以藉由尿液排出體外,不過它的副作用就包含了泌尿道感染等。心臟、腎臟保護的利器目前口服藥物除了希望可以有效降血糖之外,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而國際有許多大型研究證明SGLT2的器官保護功效,而結果著實讓人振奮。在2015年一篇刊登於頂級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指出,其中一種SGLT2藥物Empagliflozin,於EMPA-REG OUTCOME試驗中,其可以讓第二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起對照組可顯著減少14%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減少38%心因性死亡和35%的心衰竭住院率。同一篇研究也在隔年於NEJM上發表另一項成果,相較於對照組,還可以顯著減少39%糖尿病腎病變惡化的風險。後續,此種藥物類別的其他成員如: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rtugliflozin的相關研究,也都陸續於NEJM中發表很棒的結果。像是以canagliflozin治療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第2型糖尿病患3至4年後,相較於安慰劑組別,可以有顯著減少14%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心衰竭住院之風險顯著減少33%,而因腎功能惡化或因腎臟疾病死亡的風險也減少40%。也因為這些研究結果的問世,讓病人在被診斷後,能有一個好的藥物選擇去延緩腎功能惡化及保護腎臟的效果。台灣FDA也已經核可針對不同類別的SGLT2 抑制劑用於心臟衰竭或是腎臟疾病的適應症,未來隨著更多的研究發展,SGLT2 抑制劑會持續在糖尿病用藥佔有一席之位。實際上目前針對其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的療效原理,被認為是SGLT2抑制劑與腎臟間的直接或間接作用所達成的結果,可能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靠穩定血糖這麼單純,這部份依舊值得研究去探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心血管與腎功能保護上面,它確實是非常值得信賴的藥物選擇。參考資料:1.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22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2.Zinman, Bernard, et al.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015): 2117-2128.3.Wanner, Christoph, et al. "Empagliflozin and pro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2016): 323-334.4.Neal, Bruce, et al. "Canagliflozin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events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77.7 (2017): 644-657【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遠離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患者應該了解的藥物-SGLT2抑制劑】
-
2022-07-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窮得只剩下錢,怎麼辦?
一次聚會中,老友有感而發:「窮得只剩下錢!」在場朋友面面相覷。原來這位老友百病纏身,年輕時即一路開始打拚,事業一帆風順,家財萬貫。只是他愛吃美食不知控制,有糖尿病,但血糖控制不佳,因為沒有症狀,也不在意。直到半年前,開始出現疲倦現象,體力不支,轉來求診才發現非同小可,腎功能不好已有尿毒現象,且糖化血色素也多在8以上。「想不到那麼可怕!」「現在居然要洗腎,每周洗三次,真要命!許多好吃的也不能吃,疫情期間,請家人幫忙做新冠肺炎檢測,家人幫忙驗了一、兩次後,也沒空了,叫我自己驗……。」「每周到醫院洗腎,看醫護人員臉色,更要看老伴及小孩臉色,請他們陪診,久了,小孩也難得有空,老婆自己身體也不怎麼好,從年輕時一路打拚事業成功,兒女不愁吃不愁穿,怎麼今日會落得老境淒涼?生活機能什麼都不會,都要靠別人,只有在銀行還有用不完的錢,真的窮得只剩下錢了!」這是一個好友老病纏身而發的感慨!俗語說:「久病無孝子。」真的是金玉良言。現代人每人生活忙碌,即使親密家人,要花時間照顧長輩也真的是分身乏術。話說回來,許多人一生認真工作而忽略了身體的健康,年輕時用身體賺錢,老了用金錢賺回健康,錢沒了可以再賺,但健康沒了,可能多少錢也賺不回來。因此,凡我全國努力拚命工作的好友,一定要記得從年輕就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肉身,尤其是心臟血管,要注意飲食清淡,注意血壓控制,血糖高就要找一個對你嚴格一點的糖尿病醫師,有了B、C肝,就要找一個肝膽腸胃科醫師為你定期追蹤檢查,還要找一個醫師好友為你做全方位的各器官監控,才不會顧此失彼,造成不幸,也才不會到老了有窮到只剩下錢的感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09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吃素可以減肥嗎?挑戰50天吃素減重,改善糖尿病、痛風不復發
近年來由於環保、健康、動物權利等等原因而由葷轉素的人不少,更多人為了瘦身而改吃素(蔬食),雖然現在有許多研究證實吃素可以減重,但面對市面上那麼多的素食品,到底應該要怎麼吃才能真正達到減肥效果又兼具健康?原則重點該注意哪些?追求美味素食、打破你對傳統素食觀念的夠維根Go Vegan主持人小樹和白龍,特別訪問了由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和輔仁大學一起合辦的蔬食減重班學員,經由學員親身實證,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素食飲食觀念,讓更多人了解素食對健康的好處。快點開影片看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是由一群對素食有興趣的專業醫療人員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 參與減重班的學員原本都是葷食者,他們在不用計算熱量,又可以吃得飽的條件下挑戰吃素50天的課程。在不太運動的狀態下,原本被醫生宣告要終生打胰島素的學員,受試結果不僅減重6、7公斤,還降低了糖尿病的血色素,連膽固醇都恢復標準值;另一個學員則從105公斤減到98公斤,原本有痛風不敢吃很喜歡的豆類的他,上了這個課後打破迷思,了解豆製品對痛風其實沒有絕對關係,他的痛風不僅沒有復發,還得到改善。素(蔬)食者的營養主要來自蔬菜、水果、全穀類,還有需要一些蛋白質。影片中輔大營養學系的老師補充,研究發現植物性蛋白比動物性蛋白更能夠預防很多慢性病,降低死亡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營養的飲食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蔬食吃起來,瘦身又健康!原始影片夠維根Go Vegan FB夠維根Go Vegan IG延伸閱讀純素低醣減脂料理,無澱粉有飽足感的花椰菜米炒飯全素減脂餐,簡單快速上手的娃娃菜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08 醫療.新陳代謝
罹糖尿病20年險瞎 她逆轉人生 醫曝:控血糖3妙招
台中市一名60多歲婦人罹糖尿病近20年,沒按時服藥,3年前出現嚴重的腎臟病變,且有失明風險,經向醫師徐盛邦求診,經調整藥物及胰島素施打次數後,規律回診用藥,半年後,糖尿血色素由12.2降到7.6,血糖獲控制,讓她有信心地說,「下次一定讓醫生看到6開頭的糖化色血素!」長安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徐盛邦分享,很多糖尿病患者對控制血糖有錯誤的想法,其實控制血糖有三妙招,第一是血糖控制越早越好;第二是 不要汙名化藥物,真正傷腎的是高血糖;第三,胰島素是幫助控糖的好工具。這名女病患表示,她在45歲被診斷有糖尿病,因工作很忙就沒有按時服藥,三年前發現小便泡泡怎麼那麼多,看東西也愈發模糊,才發現是血糖控制不佳,一年前接受口服藥物,並且一天施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但視力變得更差,腳越來越腫了,感到非常灰心。徐盛邦說,女病患就診時,糖化血色素12.2(理想為7以下),慢性腎衰竭合併嚴重蛋白尿,視網膜也被診斷出玻璃體出血,有失明的風險。經向女患者解釋病程和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調整藥物及胰島素施打次數後,女患者在家人及衛教師的鼓勵關心下,規律回診用藥,六個月後成功控制糖尿血色素下降到7.6。徐盛邦說,很多患者對血糖控制有錯誤觀念,其實血糖控制的重點是越早越好,可以避免併發症,保護剩餘寶貴的器官功能;也有患者誤以為會洗腎是藥吃得太多、胰島素打得太多,其實傷腎的是高血糖;很多患者誤以為打胰島素會成癮,其實胰島素是幫助控糖的好工具,不會有成癮的問題。
-
2022-07-06 醫療.新陳代謝
工頭1餐吃2便當「瘦10公斤」竟是罹糖尿病 醫曝免上身撇步
50歲男子在工地當工頭因工作量大、餓得快,中午要吃兩個便當,近三個月竟瘦了十公斤,他樂得減肥,妻子卻憂心,押著他就醫,才發現他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男子驚訝,他沒時間吃有吃甜食,便當吃多了竟糖尿病上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醫師戴廷羽建議,經常外食吃便當民眾,不妨爌肉去肥,雞腿去皮,油膩青菜過水,用礦泉水淋掉油脂,這是避免糖尿病上身的小撇步。工頭表示,老板知道他食量大,中午特別給他兩個爌肉或雞腿便當,最近三個月來發現體重減輕10公斤,以為是天氣熱流汗多,加上工班勞累關係,還樂得可以趁機減肥,但妻子認為這樣的體重減少太怪異,押著他到醫院就診。戴廷羽說,這名工頭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為11%(正常為4%到6%);空腹血糖為260mg/dl(正常為80mg/dl到100mg/dl),確診為罹患糖尿病。戴廷羽說明,目前台灣的糖尿病患者至少230萬人,其中90%為第二型糖尿病,且有年輕化趨勢。第二型糖尿病是一個血糖從正常到不正常緩慢發展的歷程,症狀不明顯,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飲食、活動量少的生活習慣、以及肥胖有關。有人不吃甜食、也不胖,為何會得糖尿病?戴廷羽說,跟遺傳有關,第二型糖尿病,只要父母有一人罹患,子女罹患機率為四成,工頭的母親也有糖尿病。甜食是肥胖的危險因子,加工食品或油炸物都含有高糖,常吃就有風險,應盡量吃原形的食物。這名工頭確診罹患糖尿病後,經轉介營養門診提供飲食建議,其妻每天製做健康便當給先生帶到工地吃,從飲食來控制血糖數值,加上規則服藥,其醣化血色素已控制到7%,控制良好。戴廷羽強調,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遵守四大原則:飲食避免高糖、規律運動、服藥控制、定時自我測量血糖。
-
2022-07-05 癌症.皮膚癌
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皮膚科醫學會有指引
讀者Leah在2022-6-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詢問「用維他命B3來預防皮膚癌」以及「用維他命C來保護皮膚」是不是偽科學。我會用兩篇文章來討論這兩個議題。有關維他命B3的部分,讀者Leah的提問是:「在美國,越老越多皮膚科專科醫師宣稱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每日1,000mg)可以預防皮膚癌,甚至是在診所內販售。由於家人長輩有melanoma病逝的家族史,自己本身曾經手術切除basal cell carcinoma,但口服高劑量維他命B3讓我感到red flag,憶起教授昂貴的尿一文,維他命B3又是水溶性,超高劑量人體能夠吸收?先感謝您的寶貴時間閱讀本函,困擾許久,也一直不知道從何求證,才打擾您進行詢問。保養護膚的偽科學似乎也不亞於保健養生的偽科學。」這位讀者所說的維他命B3,應該是其衍生物「煙酰胺」(Nicotinamide)。根據一篇去年發表的論文,大多數皮膚科醫生會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這篇論文的標題是Systemic Photoprotection in Skin Canc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mong Dermatologists(皮膚癌預防中的全身光保護:皮膚科醫生的知識),而它的摘要裡有說:「一百零八位皮膚科醫生回答了調查。 大部分(85.2%)表示口服光保護劑具有預防皮膚癌的作用,而主要是提到煙酰胺。……大多數皮膚科醫生 (>80%) 都知道有科學報告顯示口服全身性光保護劑對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NMSC) 的影響。」這段話所說的「科學報告」,主要指的是201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A Phase 3 Randomized Trial of Nicotinamide for Skin-Cancer Chemoprevention(煙酰胺用於皮膚癌化學預防的 3 期隨機試驗)。這項研究只調查「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也就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而結果是,高風險的人(曾經罹患過這兩種癌)每天口服1,000毫克煙酰胺可降低罹患新生基底細胞癌的風險20%,也可降低罹患新生鱗狀細胞癌的風險30%。(註:新生的意思是新長出來的)請注意,這項研究是針對已經罹患過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的人,而且也與黑色素瘤皮膚癌完全無關,所以口服煙酰胺並不適用於一般人(非高風險的人),也沒有可以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的證據。事實上,在試驗期間裡有發生6 例原位黑色素瘤和 4 例侵襲性黑色素瘤,而它們是均勻分佈在煙酰胺組和安慰劑組之間。這也就意味著,口服煙酰胺並不能預防黑色素瘤皮膚癌。縱然是針對高風險的人,美國和歐洲的皮膚科醫學會也都沒有建議要口服煙酰胺。美國皮膚科學會是在2018年發表兩篇指南論文,而它們都是說:「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使用口服煙酰胺」,請看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基底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皮膚鱗狀細胞癌治療護理指南)歐洲的皮膚病學論壇,皮膚腫瘤學協會,和癌症研究與治療組織在2020年聯合發表European interdisciplinary guideline on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skin: Part 1. epidemiology, diagnostics and prevention(歐洲侵襲性皮膚鱗狀細胞癌跨學科指南:第 1 部分:流行病學、診斷和預防)。它說:「煙酰胺已被用於高危患者後續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化學預防,但不常規推薦。」由此可見,皮膚科醫師開具口服煙酰胺來給病患預防皮膚癌,是出自他們個人對於文獻的樂觀解讀,而不是遵循皮膚科學會的指引。今年發表的兩篇綜述論文也是一方面樂觀看待,另一方面卻給予「弱推薦」和「應進行討論」這樣的評論:2022-2-8:Effect of Nicotinamide in Skin Cancer and Actinic Keratoses Chemoprophylaxis, and Adverse Effects Related to Nicotinam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煙酰胺在皮膚癌和光化性角化病化學預防中的作用以及與煙酰胺相關的不良反應: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有皮膚癌病史的健康患者或器官移植受者應考慮口服煙酰胺(評級:弱推薦;中等質量證據),尤其是基底細胞癌和皮膚鱗狀細胞癌。」2022-3-28:Oral nicotinamide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A review(口服煙酰胺之用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綜述)。結論:「目前的證據尚不確定口服煙酰胺補充劑可降低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率,但它構成了一種低風險管理選擇,可能與高風險個體特別相關,應作為這些患者的一種選擇進行討論。」所以,有關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的聲稱雖然不是偽科學,但它的科學證據卻還嫌薄弱。原文:維他命B3能預防皮膚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