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臨床醫學
共找到
204
筆 文章
-
-
2022-11-20 養生.保健食品瘋
牙醫師的廚房/好好吃晚餐 謹記「早、少、淡」三字訣
開業多年,晚上門診一直是診所最忙碌的時刻,所以晚餐時間我幾乎都是囫圇吞棗進食。門診結束後約10點多,才進入我身心放鬆的時刻,經常毫無忌憚地吃喝。一般建議晚餐在睡前4小時進食,除了強調要早點吃,還要注意不宜過飽,尤其中老年人晚餐食用過量易誘發糖尿病,而暴飲暴食也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營養健康的晚餐三字訣中,除了前面提及的「早」、「少」,最後的口訣是「淡」,就是避免高油鹽重口味,以減少身體負擔。●涮涮海鮮&綠蔬佐和風蔬果醬(2~3人份)以綜合海鮮做為蛋白質來源,比豬牛羊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更低。這道料理的祕密武器「蘋果&胡蘿蔔蔬果醬」,加入蒜頭與薑,只需少量的鹽,天然微酸甜的醬汁立即嗆辣有味。這道料理集聚多種深綠色的葉菜,是營養專家眼中的超級食物。食材:綜合海鮮(蝦子、透抽、干貝)共250克、香菇4朵、綜合萵苣生菜及紅酸膜等香草250克、洋蔥1/4粒、黃與紅小番茄12粒、玉米筍8支、黑橄欖8粒、清酒少許蘋果&胡蘿蔔蔬果醬:蘋果1粒、胡蘿蔔200克、醬油1/2大匙、初榨橄欖油2大匙、蒜頭3瓣、薑10克、檸檬汁或白醋3大匙、鹽與黑胡椒適量、巴西里末15克作法:1. 透抽切圈狀,香菇切花,洋蔥逆紋切成薄片,小番茄剖半,玉米筍切段,黑橄欖切片。2. 蘋果&胡蘿蔔蔬果醬作法:將切成小塊的胡蘿蔔、蘋果及調味醬汁等辛香料,放入果菜機中攪打成泥狀。3. 鍋中放入清水,煮滾後加少許清酒。接著放入海鮮、香菇與玉米筍,煮熟後即可撈出。4. 將綜合生菜、小番茄,及作法3的食材擺盤,淋上蔬果醬。●腰豆&鷹嘴豆蔬菜濃湯(4人份)這是一道純素食的料理,大量臨床醫學和研究資料證實,晚餐經常吃葷食者,比素食者的血脂高數倍。花腰豆與鷹嘴豆都屬於「蛋白質豆」,就是蛋白質偏多的豆類,尤其是鷹嘴豆不僅低脂、高營養且富含膳食纖維。本食譜使用罐頭產品,可節省烹調時間,但罐頭往往含鹽分,本道湯品須酌量減少食鹽使用。食材:花腰豆煮熟罐頭439克、鷹嘴豆煮熟罐頭265克、洋蔥1/2個、雪白菇1包、綠櫛瓜1支、芹菜4支、紅黃甜椒及青椒各1個、白酒150cc、水300cc、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花腰豆打成泥,其他食材(除了鷹嘴豆)都切成小丁。2. 開中小火,放入橄欖油後即加入洋蔥、芹菜炒出香味,接著加入雪白菇、青椒繼續拌炒。最後加入綠櫛瓜及甜椒稍微拌炒即可。3. 鍋中倒入白酒、水及花腰豆泥並攪拌,最後以鹽及黑胡椒調整味道。●燻鮭魚&酪梨白醬燉飯(4~5人份)糙米擁有高纖,而薏仁素有「生命健康之禾」美譽。這道食譜採取低鹽好油的原則,如酪梨不含膽固醇,單元不飽和脂肪含量卻很高;而鮭魚則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兩者皆為清血管、降膽固醇的超健康食材。由於煙燻鮭魚及甜玉米粒罐頭皆含鹽分,所以整道料理須酌減鹽的數量。食材:糙米1杯、薏仁1杯、燻鮭魚250克、紅蔥頭75克、洋蔥1/4個、舞菇1包、酪梨1/2個、毛豆仁200克、胡蘿蔔1條210克、甜玉米罐頭198克、低脂牛奶220毫升、昆布高湯220毫升作法:1.糙米及薏仁浸泡6小時以上。並將食材如鮭魚、紅蔥頭、酪梨、洋蔥、胡蘿蔔皆切丁。2.平底鍋開中小火,倒入橄欖油,放入洋蔥、紅蔥頭及胡蘿蔔,炒到香味四溢,最後放入舞菇稍微拌炒即可。3.糙米及薏仁放入電鍋內鍋,倒入牛奶及昆布水。並在米飯鋪上作法2食材,接著進行烹煮。4. 烹煮完成後,打開鍋蓋加入燻鮭魚,再悶約20分鐘,最後加入酪梨、毛豆及玉米並攪拌均勻,以鹽及黑胡椒調味。
-
2022-11-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冬補冬做不好反惡化 中醫師:疫後千萬別亂補
今天是24節氣中的立冬,也是冬天的開始。在台灣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許多人迫不急待今晚就要去大啖麻油雞、薑母鴨。但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提醒,出現嘴乾、嘴破、喉嚨痛的「虛火」者不適合補之外,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疫後者也千萬別亂吃,小心補過頭。陳麒方表示,以中醫學理來說,雖然最冷的時間點落在冬至前後,但一年當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是季節交替的日子。而在四立前一兩天是「四絕日」,天氣的乾濕冷熱和溫差變化大,尤其次立夏、立冬更是寒熱轉換時間點。過去民間習俗會在立冬進補,作為一年辛勞給身體的犒賞,以恢復元氣。陳麒方說,因為過去農業社會,立冬是需要儲備能量的時候,因此有此補養的習慣。但現代人生活型態不大一樣,不需要特別儲備能量,也不需要特別進補。他說,除非是精神體力不佳、胃口不好、怎麼睡都睡不飽,或是腸胃不佳,如容易便秘或拉肚子對天氣變化較敏感、「體虛」的人,才需要適度滋補。可在食材中加入薑、當歸、茴香等溫熱的藥材,並用米酒烹煮,讓藥力更容易發揮。但是陳麒方提醒,有些民眾雖然身體疲憊,但有嘴乾、嘴破、喉嚨痛等症狀,表示體內正在發炎,屬於「虛火」的狀況,反而不可吃溫熱的藥膳進補。另外,現在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流行,還有許多人染疫。他也提醒,疫後也千萬不要因為立冬而跟著去「補冬」。陳麒方說,不論是《傷寒論》的「差後勞復」或是孫思邈《千金方》談食禁的篇章中都提到類似的論述,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就需要「引邪外出」。像是新冠肺炎一類的外感,染疫後還使用溫熱的藥材補身,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體內,造成病情惡化。他說,這些人可食用添加茯苓、芡實等平性藥材、較平緩的四神湯,或是不加藥材的雞湯、滴雞精等,補充營養,又不會造成太大負擔。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次世代疫苗未必神 研究建議多做一事有助產生更佳保護力
一份對小群人所做的早期獨立研究顯示,第4劑打莫德納與輝瑞/BNT次世代二價疫苗,效力似乎沒比打舊版疫苗高很多;另有研究指出,疫苗在愛運動者體內能產生更佳保護。美國媒體報導,哥倫比亞大學與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將21名第4劑打莫德納(Moderna)或輝瑞/BNT二價COVID-19疫苗受試者的血液樣本,與19名第4劑打舊版疫苗者的樣本比對,發現第4劑接種3到5週後,施打能對付BA.4/5二價疫苗者體內的中和抗體濃度,與打舊版疫苗者其實差不多。研究人員已將這份尚待同儕審查的研究放上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org。研究人員指出,無論是對BA.4、BA.5或對原版Omicron,二價疫苗當追加針的強度均與追加針打舊版疫苗差距有限。研究結果不代表接種二價疫苗無益,也有待更多受試群體更大的研究。這份研究的資深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病毒學家何大一說:「目前我們還看不出二價疫苗對比舊版的好處,新舊疫苗當追加針之間的差異可能要更長時間才會出現。」何大一並說即便是二價疫苗,都可能需要再打第2次追加針。「華盛頓郵報」引述另一份研究報導,接種同款疫苗後,常運動者確診住院比率較不愛運動者低1/4。這份刊於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是約翰尼斯堡的研究人員透過南非最大醫保系統蒐集近20萬男、女性的相關記錄所做,包含人們的疫苗接種資訊、確診程度與運動習慣等。督導這份研究的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臨床醫學與健康科學教授派翠修斯(Jon Patricios)表示,同為完整接種者,運動與否差異顯著。有打疫苗且每週散步或做輕緩運動至少150分鐘的人,確診後住院的機率,較打疫苗但不運動者低近3倍,具體數字是有運動習慣者,疫苗保護力比不運動者高25%。即便每週運動不到1小時,染疫後住院機率也會低1.4倍、疫苗保護力好12%。華郵指出過去一年其實已有不少研究顯示,保持活力與運動可大幅降低染疫重症風險,一份在疫苗普及前針對近5萬名居住加州者所做的研究顯示,常走路或運動者,確診住院比率僅為不運動者的一半。
-
2022-10-21 焦點.元氣新聞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台灣臨床醫學324人入榜,最強醫師一次看
最新「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於10月10日發布,在「2021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我國在臨床醫學領域共324人入榜,第一名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其次是台大新陳代謝科教授曾慶孝,第三名為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陳亮恭也是「雙料第一」,同時位居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第一名,是我國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台灣1372位上榜,臨床醫學領域324人台灣今年共1372位科學家上榜,比起去年的1479人略少,但臨床醫學領域324人,高於去年241人。去年前廿位臨床醫師榜行榜,研究領域以肝病及精神科居多。從2021年排行發現,我國研究亮點領域依然在胃腸肝膽科、腫瘤醫學、精神醫學等,但高齡醫學在國際居於全球領先。令人鼓舞。臨床醫師排行前廿名有許多去年的熟面孔,其中台大九名,仍為國內龍頭,而北榮三名、長庚體系三名、高醫大三名,中醫大與花蓮慈濟各一名。個人排名上,前三名分別為陳亮恭、曾慶孝及高嘉宏,三人在去年分別位居二、三、五名,其中陳亮恭與曾慶孝的全球排名接近,都是國內近年來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研究學者。去年高居榜首的薛博仁醫師在大數據演算分類上將之歸類為生醫研究,而非臨床醫學,故未納入此次臨床醫師排名參考,若納入計算仍為全國第一,但陳亮恭及曾慶孝與之差距接近。由於各專科發展規模差異,2021年排名也針對特定專科的國際排名進行比較,陳亮恭在本年度全球高齡醫學領域研究表現居全球之冠,是我國在全球單一專科領域排名最高的研究者。此外,長庚榮譽院長王清貞在骨科為全球112名、曾慶孝在新陳代謝領域排全球115名、台大高嘉宏副院長居全球胃腸肝膽科122名。臨床醫學+高齡領域,陳亮恭「雙料第 一」針對此排名,陳亮恭表示感謝與肯定,他說:「排名受演算法影響很大,持續努力才是重點。」至於在高齡醫學領域排名全球第一,陳亮恭謙虛地表示:「大數據分類下的排名僅供參考,或許有些做高齡相關研究的人被歸類在其他領域而已。」但陳亮恭也特別強調:「我是台灣本土培養出來的人,至少代表台灣本土人才也能與全球競爭。」陳亮恭曾至牛津大學進行數個月的短期進修,但最感謝的是退輔會與台北榮總對於發展高齡醫學的支持,近年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團隊的加入更大幅強化研究的深度。高齡醫學在歐美發展已近百年,陳亮恭表示,台灣的高齡醫學研究在短短十餘年間,能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實屬不易,希望政府與各醫院能更重視高齡醫學,也希望更多年輕醫師積極投入。陳亮恭也再三強調,台灣高齡醫學發展時間較短,傳統上,醫學研究還是習慣以器官系統為主,未能將老化與高齡醫學之視為重要領域投入,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全球健康長壽的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Healthy Aging, 2021-2030),我國也應把握機會。而令他振奮的是,本年度名單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彭莉甯也進入了全球 Top 2% 頂尖科學家,帶領年輕團隊成員逐步擁有優良的研究表現,是令人開心的成果。今年全球共20萬409位科學家入選,其中美國6萬7189人、日本5352人、韓國2903人,台灣1372人,若依國家人口數對比,我國頂尖科學人才數量與日韓相仿。這份榜單由史丹佛大學的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第一作者、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反映出學者的學術論文影響力。【資料來源】全球前 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臨床醫師前20位排行榜【註1】排名採計論文所有引用皆列入計算【註2】上述排名針對執行臨床業務醫師,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 【註3】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全球前2%科學家台灣前35位排行榜(計入16位非執行臨床工作的研究者)【註1】研究領域為研究者之研究發表領域,與其所屬機構單位未見相同;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註2】全球排名為不分學門領域的整體排名,相關專科領域另行統計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
-
2022-10-19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與頭痛同行超過30年「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王署君最知患者苦
三十多年前,年輕小伙子的王署君前往金門進行老年人頭痛流行病學調查,遇見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訴苦年輕時候頭痛到想自殺,甚至把婆婆裹小腳的裹腳布裹在頭上希望止痛,當然沒法止痛,還挨了婆婆一頓罵。她說,頭痛糾纏她一輩子,那時94歲了,仍然時不時頭痛。剛從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兩、三年的王署君,被這樣的痛苦觸動了,霎那間明白:書本上輕描淡寫的「頭痛」兩個字,落實在一個人真實的日常生活裡,其實是這麼深刻的痛,以及深刻的苦。隨著流行病學的調查,王署君發現,金門的頭痛長者出乎他想像的多。更糟的是,無藥可醫;連醫師也可能不認為頭痛需要治療,頂多止痛藥吃一吃,頭痛醫頭,就算了,等下一次頭痛發作再說。於是,受頭痛之苦的人都陷入不知盡頭的循環,不是無助地忍耐,便是擅自到藥房買止痛藥吞,常導致藥物濫用並成癮。金門進行老年人頭痛訪查,開啟對頭痛醫學的興趣。怎麼會是這樣呢?醫者的惻隱之心,使王署君也「頭痛」,好奇心並激發了興趣,因此擇定以頭痛為醫學研究對象。如今位至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已超過30年與頭痛隨行,臨床治療、田野調查、學術研究、課堂教學,莫不是從無到有、點滴積累。台灣曾忽略的頭痛醫學,在王署君手上開創,難怪醫界稱呼他「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他的醫學生涯即是一部台灣頭痛醫學史。1991年,王署君第一次的金門調查揭開這部頭痛醫學史的首頁。1995年,王署君到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頭痛中心進修一年,眼界更開。再先後前往金門十次,每次停留一至兩周,走訪調查2003位、65歲以上長者,結果顯示,3%長者超過一年有偏頭痛的狀況,5.2%終生偏頭痛,比率都是出乎預料的高。王署君對頭痛的研究,馬不停蹄。1997年,觸角從金門轉向大台北地區,針對15至69歲民眾進行頭痛家戶調查,3年間完成3377人。王署君回想,當時正值白曉燕命案轟動全台,犯嫌陳進興在台北榮總附近的石牌地區流竄,住戶們十分排斥家戶調查。他只好把問卷放在受訪者住家門口,下次再來回收。那次的大規模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偏頭痛一年盛行率為9.1%。往後此調查數字不斷的被其他研究所引用。進行十年青少年頭痛普查、深入偏鄉,發現與自殺相關。當進行大台北地區頭痛調查時,王署君觀察到,在詢問成人偏頭痛問題時,對方家的孩子往往在一旁說自己也會頭痛,因此他認為孩童、青少年的頭痛相當值得調查。類似這樣「一想到新的頭痛研究方向」,行動派的王署君就「立刻背起書包實地調查」。因而1998年起,王署君展開為期十年的青少年頭痛普查,範圍擴及全國,在十所國中裡,研究團隊訪問了超過3萬名國中生。調查發現,青少年偏頭痛一年盛行率達6.8%,其中原住民青少年常因頭痛而服藥問題嚴重。王署君進一步深入台東偏鄉調查,發現青少年頭痛常與隔代教養、生長逆境有關,並且容易引發精神、自殺等更大問題。因為急迫,研究人員都在調查時即轉介頭痛青少年至精神科診治。令王署君欣慰的是,不僅頭痛孩子經治療後好轉,還吸引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台專題報導台灣青少年頭痛與自殺問題,喚起國際上對此議題的關注。在台北榮總和當時的陽明大學,王署君成立榮陽頭痛醫學團隊,投身學術領域及治療病人。他認為,醫學必須往前走,「要兼顧學術研究這一塊,才能創造一個很好的醫學進步。」果然,王署君著力於研究雷擊頭痛與低腦壓頭痛,並以此建立了國際聲望。雷擊頭痛名列世界級專家,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指引。其中,在雷擊頭痛領域,王署君是世界級專家。他的研究團隊於2004年首先發表雷擊頭痛診療方法—鈣離子阻斷劑臨床療效報告;2006年發表全球第一個大型調查報告,對日後國際頭痛分類標準幫助極大。2008與2010年還發表穿顱都卜勒腦血管超音波結果及磁振血管造影研究,為後續雷擊頭痛臨床治療提供重要指引。至今,王署君領導榮陽頭痛團隊已治療超過900位雷擊頭痛患者,使用鈣離子阻斷劑方法治療成功率高達83%。在低腦壓頭痛領域上,王署君率領榮陽頭痛團隊與北榮放射線部合作,研發全球首創非侵入性、無放射線暴露的「重T2加權磁振脊髓攝影」技術,以定位腦脊髓液滲漏,且發展出診斷及治療流程,提升低腦壓頭痛患者治療效率。王署君還帶領一個跨領域的醫療團隊,有電機、物理、資訊等各類專家,與雪梨科技大學電腦科學學院跨國合作,共同開發以腦波變化預測偏頭痛發作,準確率高達八成,可以協助預告醫師以及警示病患偏頭痛即將發作,讓病患早期投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此研究成果獲得去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王署君在全球頭痛研究的學術界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同時擔任頭痛醫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三本醫學期刊的副主編,包括國際頭痛學會官方雜誌─Cephalalgia、美國頭痛學會官方雜誌─Headache及歐洲頭痛學會官方雜誌─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首創頭痛門診,為頭痛患者找回生命樂趣。全國頭痛經過王署君地毯式的研究後,台灣的頭痛醫學已推向國際。目前國際公認台北榮總是亞洲區治療頭痛、研究頭痛做得最好的。但王署君強調,台灣的頭痛醫學不可以只有他或榮陽團隊,為鼓勵專業人士深入研究頭痛醫學,王署君創立台灣頭痛學會,擔任創會理事長。創始第一年僅150位會員,現在會員已達521人。學會積極為醫療院所與研究單位牽線合作,要讓頭痛臨床醫學與基礎研究充分完整的結合。王署君於1996年首創頭痛門診,建立頑固型頭痛患者標準化住院診療流程,改善病患藥物濫用引發頭痛的情形,引入靜脈注射、肉毒菌素、單株抗體注射、神經阻斷等治療,目前已有超過4500人次住院,調查近三年住院患者的整體滿意度,高達92.3%。科技時代,王署君於2015年時建構智慧頭痛門診,開發電子頭痛問卷及手機電子日記,協助病患記錄頭痛、情緒等起伏,患者既可藉此自我審視病情,也協助醫師正確診斷,大幅縮短病患在診室等候時間。至今電子頭痛日記App已累積逾一萬人次下載。王署君小檔案年齡:60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頭痛中心進修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台灣頭痛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主要事蹟:●完成全國部分地區及齡層頭痛詳盡調查●台灣雷擊及低腦壓頭痛治療翹楚●將台灣頭痛醫學專科化且推向國際
-
2022-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連雲林人都曾不看好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將醫療沙漠灌溉成良田
今年七月底,黃瑞仁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院長任期屆滿,返回總院。18年前,黃瑞仁以曾是台大醫學院最年輕內科副教授之姿,「下放」雲林,出任雲林分院副院長。那時他才44歲。副院長六年、院長六年,黃瑞仁將生命中最燦爛的歲月貢獻給了中南部鄉親,將雲林這片醫療沙漠灌溉成青翠良田,還奇蹟似的,培育出雲林分院這朵欣欣向榮的玫瑰。玫瑰花瓣上,種種成績爭奇鬥豔:外傷的、神經醫學的、罕見疾病的等,有八大中心;急重症病人送至醫院,沒有病床也可以先開刀的創舉;遠距離看診等科技應用;區域聯防的創意;安寧療護等觀念的引進;連正子掃描、微創機械手臂也到位。黃瑞仁在雲林分院走出一條獨特且成功的路。輪調雲林才能升等,滿期「十個有九個回台北」。雲林分院就是以前的署立雲林醫院。署立醫院時期,因為缺乏醫療資源、醫師不斷流失,竟然「每天有25部遊覽車一早載了雲林病患去林口長庚醫院看病」,難堪的雲林人滿腹辛酸。台大醫院接手之初,其實雲林人並不看好,他們不相信台大醫師肯留在窮鄉僻壤的雲林。確實,為幫忙緩解雲林分院的醫師荒,台大總院那時對升等主治醫師的資格有必須「輪調雲林分院、支援兩年」的規定,年輕醫師無奈,便當做是服兵役,熬滿期限「十個有九個跑回台北」。黃瑞仁自己,其實也有過掙扎。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早在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 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總院院長林芳郁即邀黃瑞仁去當副院長。黃瑞仁專精心臟內科,44歲又正值行醫的黃金階段,他不確定自己能否義無反顧地至偏鄉開疆闢土,且醫術有用武之地。他找妻子討論。最後卻是因雲林貧瘠的醫療環境,令夫妻倆取得「去」的共識。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瞭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 偏鄉開疆闢土,一間心導管室一年執行千例。事實上,黃瑞仁2004年10月到任前,雲林分院已有一台最新型的心導管儀器。黃瑞仁一到任就開了門診,11月15日台灣大學校慶日開始心導管檢查,隔天就安排兩台心臟手術。同年年底,12月1日執行第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從此全年無休,直到現在。以2021年為例,雲林分院一間心導管室執行一千一百例心臟冠狀動脈手術,與台大總院三間心導管室一千五百例相較,毫不遜色。今年第二間心導管室已開始服務病人。包括黃瑞仁在內,雲林分院心臟醫療團隊有19位醫師,分別為心臟內科13名、心臟外科4名、小兒心臟科專科2名,這哪裡是十多年前能想像的?心臟醫療團隊浩大的陣容,反映了黃瑞仁在「人才」上的努力。黃瑞仁對於「人才」,有育才、愛才、留才的「三才」理論。他2004年擔任雲林分院副院長,六年後任滿回台北;2016年再回雲林,出任雲林分院第五任院長。院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設法提高同仁對於醫院的向心力,為三才打地基。取消無助留才的「禁博令」,強調育才、愛才、留才。黃瑞仁對「人才」特別著力,是有背景的。原來,台大接手雲林分院初期雖然有輪調制,但不少來支援的醫師既然志不在雲林,便也心不在雲林。此外,部分醫師藉這兩年輪調期攻讀博士班,禮拜五要回台北上課,增添醫院管理上更多難題。院方被迫祭出「禁博令」:凡雲林分院醫師不可讀博士班,就算考上,也必須辦理休學。禁博令表面上解決了難題,實則無助於「留才」。黃瑞仁任院長後,斷然取消禁博令。他改弦更張,鼓勵醫師攻讀博士班,考取之後,可以留職留薪兩年到台北進修,毋須值班,只需每周在雲林看一節門診,維持臨床敏感度。「價值感、幸福感、榮譽感」是黃瑞仁的管理宗旨,全力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讓醫師能夠在雲林分院找到行醫的價值 、找到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榮譽感。雲林分院因此積極發展特色醫療,相繼成立外傷中心、婦幼醫學中心、國際醫療中心、遠距醫療中心、急重症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罕見疾病中心、胸腔醫學中心、精準醫學中心,水準相當於醫學中心等級。 黃瑞仁重視團隊合作,強調醫療團隊在進行任何處置前,必須放棄本位主義,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師為中心。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治療對病人最有利。 給年輕醫師發揮空間,生殖醫學中心孕育上百生命。黃瑞仁津津樂道「生殖醫學中心」的成立經過:專長於生殖醫學的醫師楊博凱到雲林分院報到,沒多久提案指出,當地亟待不孕治療的夫妻眾多,希望規畫生殖醫療團隊,要求院方提供八百萬元預算購買儀器,他則負責招募培訓胚胎師、遺傳諮詢師等專業人才。 回想起年輕醫師的毛遂自薦,黃瑞仁仍記憶深刻。他說:「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位第一年主治醫師口氣挺大的。」但他欣賞楊博凱的志氣與勇氣,同意提撥預算,成立生殖醫學中心。不過,黃瑞仁也給了一道難題,那就是「要做到有成功案例,才可以回台北。」楊博凱一口答應,更豪氣的說:「我可以來這裡兩年,時間到就回台北,但我覺得不該如此,應為雲林分院做些什麼。」在院方支持下,楊博凱率領的不孕治療團隊成功孕育試管嬰兒,後來國家推出鼓勵生育政策,雲林分院搭上順風車,至今累計已有將近一百名寶寶順利誕生。黃瑞仁說:「大家都唱衰台灣的年輕人,但我看見台灣年輕人的力量與勇氣。」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守護急重症,減少死亡憾事。在雲林深耕十多年,黃瑞仁最引以為傲的是首創「先開刀再找床」措施。黃瑞仁說,雲林分院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每天滿床。嚴重外傷病人必須立即送開刀房,此時便面臨「加護病房沒床、外科醫師不敢開刀」等困境。急重症病患被迫轉院,有些在轉院途中或後送途中不幸死亡。黃瑞仁與馬惠明醫師(現接任雲林分院院長)討論後,研擬「先開刀再找床」。方法是每天傍晚盤點加護病房內病情穩定、可轉至一般病房的病人,若當晚收治急重病患必須緊急開刀,就將病情相對穩定的ICU病人移至恢復室,以空出床位。黃瑞仁指出,此制度為全台首創,靠的是急診同仁團隊的運作,「護理快速反應小組」(RRT)扮演關鍵角色。創始之初,部分急診醫師在PPT網站批評責難,但黃瑞仁堅持到底。「先開刀再找床」2016年上路,至2021年底,送來雲林分院急診的重大外傷病人共計開立185 床次,締造「零轉出」紀錄。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贏得24座獎座。對內,黃瑞仁規畫成立八個醫療中心,對外則是屢屢獲獎。在他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共贏得24座獎座,包括政府服務獎、國家品質認證標章、國家醫療品質獎,2018年榮獲全國區域醫院唯一特優機構,成為中台灣排名首位的區域醫院。黃瑞仁深諳適才適所的管理心法,積極鼓勵留任的同仁出國進修,迄今已以公費贊助多名醫師到日本、歐美學習最新的醫療技術。學成歸國後,若要添購新型醫療設備,黃瑞仁更全力協助。他說:「只要有心要做,我就全力支持,端看你能做多好、走多遠。」黃瑞仁謙稱自己「只會編列預算」,但他對於年輕醫師的鼎力支持,正是讓雲林分院留任醫師逐年上升的關鍵。今年8月1日雲林分院共有35名新到任主治醫師,但兩年期滿要回台北總院的醫師卻只有八人。「在雲林分院的醫師絕不會龍困淺灘,」黃瑞仁自豪地說,現在年輕醫師也會考慮來雲林工作了。台大醫療體系如何留住人才,雲林分院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雲林分院改變了雲林,黃瑞仁看見雲林也改變了台大人。他以「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期勉所有醫師,歡迎他們來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不僅是為了工作謀生,而是找到人生的意義。正因領導能力傑出,2021年,黃瑞仁榮獲中小企業總經理類「第39屆國家傑出經理人獎」,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醫療機構專業經理人。今年(2022年)則獲頒衛福部傑出公務人員三等專業獎章。 「在雲林這十幾年,讓我找到行醫價值。」對於獲得醫療奉獻獎,黃瑞仁說,這是無數同仁的無私奉獻,他僅只是代表領獎,「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嘉義市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現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副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備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成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完成雲林首例心導管治療。●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制度,使雲林分院重大外傷醫療量能最大化。
-
2022-10-17 醫療.消化系統
你是肚子餓胃痛、還是吃飽胃會痛?4招分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已讓民眾開始重視透過有效儀器揪瘜肉來早期預防,然而,我們醫院成立快2年來,除了高達40%的大腸內視鏡受檢者有所謂癌前病變的腺瘤性瘜肉外,第二個常發現的消化道疾病是「逆流性食道炎」,此一發生率不但超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比率更已逾15%,年齡也在年輕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比胃潰瘍可怕嗎? 胃食道逆流不可怕但很惱人,主要特點是復發率高達8成,一旦找上你,你就得跟他長期做朋友,在我的門診,胃食道逆流也是回診率最高的疾病,且病患常常在被診斷前看過不少其他科別。 很多人常搞不清楚胃食道逆流和一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何不同?兩者都是上消化道的疾病,從以下幾個比較,或許可以讓大家參考並進而預防它: 1. 確診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多樣化,以致常被忽略或很晚才被確診,其典型症狀是上腹部心窩處疼痛,胸口會有心口灼熱感,也就是常說的「火燒心」, 也有人因胸部疼痛去看胸腔科或心臟科,有時還可能以慢性咽喉炎、聲音沙啞、慢性咳嗽等來表現,而去耳鼻喉科就診。 反觀消化性潰瘍因為黏膜受損,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上腹痛(即胃痛)的症狀,一旦潰瘍出血,還會出現解黑便、嘔血、貧血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因潰瘍穿孔引起腹膜炎,需要手術治療。而診斷最好的工具還是內視鏡檢查。 2. 症狀的發生:一般消化性潰瘍以胃痛表現為主,胃潰瘍患者大多飯後出現上腹痛,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則常有典型飢餓痛,吃了東西以後反而會好一點。但胃食道逆流通常發生在進食後,以及腹部壓力增加 (如彎腰,搬重物等),或平躺時(常發生在半夜)出現不舒服,通常站立休息一下或喝口水會稍微緩解症狀。 3. 根治不易:胃食道逆流患者,有些是因為食道裂孔疝氣或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佳引起;然而,大多數患者幾乎是因飲食或生活習慣不正常引起,包括喜歡吃較甜、油膩、酸、辣等食物,以及薄荷、巧克力、果汁、咖啡等,有抽煙、喝酒習慣,都容易增加誘發機會。另外,體型肥胖,有吃宵夜習慣,或吃完後馬上躺平或趴著睡覺者,都容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 在治療上,雖可透過制酸劑或胃腸蠕動促進劑等藥物來改善症狀,這卻不是根本之道。因此,要避免胃食道逆流復發,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最重要,例如飲食最好七分飽、少吃太油太甜的食物、吃飯時細嚼慢嚥、飯後2小時內不要躺下。 反觀消化性潰瘍,雖然有少部分也因飲食、作息、壓力不正常引發,但絕大部分的原因是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某些消炎止痛藥有關。因此,只要好好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注意一些藥物的使用,大多數的潰瘍都能獲得改善。 4. 致癌風險: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若造成黏膜潰爛而長期不治療時,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發生變性,形成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誘發食道癌的因子,幸而發生比例不高,每年約0.5%。因此,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需接受藥物治療,若有巴瑞特氏食道者,需每年接受內視鏡檢查。 至於胃潰瘍,由於胃潰瘍有5~7%是惡性潰瘍,因此,於治療2~3個月後,需接受內視鏡追蹤及切片檢查。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 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 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 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 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延伸閱讀: 冰紅茶、熱咖啡...更年期不能喝的飲料是哪種?女人45歲後一定要養成的5個好習慣
-
2022-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當年家屬跪求「救救我家人」,至今仍心痛!台灣阿「肝」許金川,寧失業也要消滅肝病
「不管你是班超、曹操或蔣光超,每年都該做一次腹超!」一提到近期推廣的腹部超音波活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馬上說出這段順口溜。人稱許P的許金川,以妙語如珠愛說笑話聞名醫界,肝基會很多Slogan都出自他的創意。自稱「台灣阿甘(肝)」的他行醫逾40年,寧願專長治肝病的自己失業,也希望「肝病在台灣消失」。台大醫院過去有個傳說,有兩位醫師不管時間多晚都能在辦公室裡找到人,一位是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另一位就是許P。許金川說,這麼拚命是因為自己是鄉下孩子,雖然讀了醫學院、當了醫師,還是想爭一口氣。家屬跪求「救救我家人」,為時已晚至今仍心痛。許金川三更半夜仍不歸營最著名的故事是:他第二年住院醫師時,台大引進當時最新的超音波儀器,放在婦產科。他非常好奇,只要有機會,就溜去婦產科對超音波「動手動腳」。後來甚至帶著腸胃科患者悄悄到婦產科照腹部超音波。黑黑的超音波影像裡有亮亮的光影,對他有極大吸引力,一有時間就去研究,常常忘記下班更忘記時間。後來台大引進更先進的儀器,他開始利用超音波揪出早期肝癌,並採取酒精注射法,讓肝癌細胞提早壞死。愈接觸肝病患者,愈發覺國人對這個國病的認識並不多,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幾乎天天都會有家屬跪在地上哀求許金川「救救我家人」。曾有一位小學女老師,上課時吐血,才發現罹患肝癌,她先生哭著求許金川「一定要救我太太」,但為時已晚,許金川愛莫能助。幾十年後回想起那許多哀傷的景象,許金川依然心痛。肝病被當肝火旺,自服中草藥愈吃愈糟。台大是最早開始做肝病防治的醫院,從篩檢到衛教,一步步做。許金川說,當時國人深信肝病就是肝火旺,被診斷後常常自行服用中藥,或認為草藥能強健肝臟。台大醫院種植好多棵橄欖樹,病患與家屬爭相撿葉子,說是吃了會恢復肝功能,病情愈弄愈糟。推廣肝病認知的過程中,又發現患者對「感染」認知高度不足。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癌,有所謂肝病三部曲,但從帶原到可能出現肝癌,至少十年,期間應有機會及早阻斷。許金川向台大恩師、台灣肝病之父宋瑞樓教授提議乾脆成立基金會,走出診間,運用各界力量加強宣導,或能夠及早發現帶原者,及早監測與治療。籌設基金會到處募款,「面紅耳赤」也要堅持。基金會需要足夠經費。許金川的家人回到他家鄉屏東東港向親朋好友募資一百多萬元,但遠不足成立基金會至少要一千萬元的門檻。恰巧當時有新聞報導敘述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成立基金會,更巧合的是兩位贊助者:永豐餘集團創辦人何壽川、東帝士集團創辦人陳由豪,都是許金川在台大醫院景福門診看診的唯二患者。是不是也向他們兩位募資呢?許金川陷入天人交戰。因為許金川和兩位病患雖然相處如朋友,但是過去只有病患有求於醫師,現在卻要醫師向病人請求金援,許金川很為難,想不出來怎麼開口。「基金會不能半途而廢,」許金川鼓勵自己。在何壽川、陳由豪兩人看診前兩周,許金川終於發了一封電郵說明原委;但在診間看到兩位患者時,他面紅耳赤說不出一個字,好在兩人主動表示願意各自捐出五百萬元,幫助基金會成立。透過募資成立基金會的構想,一開始恩師宋瑞樓不很贊同。宋瑞樓告訴他,拿了別人的資源,就得付出代價。許金川警惕在心,但想到患者在病房跪下求他的身影,他終究還是選擇勇往直前。肝基會設立以來,在全國各個鄉鎮村里開辦免費肝病暨肝癌篩檢,公義的道路拓展得有聲有色,更於2017年獲得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笑稱醫界兩位「金川」,自己是沒人認識的那位。許金川說自己是任性又有想法的學生,住院醫師期間,時常被恩師宋瑞樓叫「扣誒(許的台語)」,提醒寫病歷。病歷室裡,要請住院醫師寫的病歷都放在籃子裡,籃子上註明住院醫師的名字。有一次,許金川發現他累積沒有寫的病歷數,居所有住院醫師之冠,再看看同事們完成的病歷都被收起來,他也把病歷收起來假裝完成,被恩師識破,少不得一頓訓示。後來,恩師拜託他優先看某一位患者,他因為這位患者不符合優先的定義而拒絕。他以為一直惹麻煩的自己會被記仇,恩師卻完全沒有。對於他成立基金會,宋瑞樓是永遠的支持者。醫界有兩位著名的「金川」,一位是許金川,另一位是去年獲得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的葉金川。同為金川,他常常開葉金川玩笑,說葉金川是走在路上大家都認識的金川,而他是走在路上沒人認識的金川。這次得知自己獲得醫療奉獻獎,許金川本想婉拒,但想到得獎可以有機會擴大宣傳「消滅肝病」,才高興地答應。訂下十年消滅肝病 ,推出免費腹部超音波篩檢。許金川訂下「十年消滅肝病」的目標,也推出「今年超了沒?免費肝炎肝癌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許金川解釋,政府喊出「2025年消滅C肝,感染率歸零」不等於消滅了肝病。肝基會推動40歲以上成人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B、C肝帶原者每半年一次,才能大幅減少肝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與禍害。從28年前成立肝基會至今,許金川沒有一天停下來。他希望十年滅肝病的目標如期達成,十年後的今天讓他親眼看見肝炎病毒消失,自己這輩子的努力能開花結果,台灣人不必再為肝病所苦。許金川小檔案年齡:74歲出生地:屏東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現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董事長醫療財團法人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經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美國國立衛生學院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癌症中心研究員主要事蹟:利用超音波及分子醫學從事肝癌研究。創立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舉辦免費肝炎、肝癌篩檢活動,宣導肝病防治觀念,並於民國84年成立「免費諮詢專線」。2006年起,與台大社工室、肝基會合作開辦「肝癌病友支持團體」。2021年開始推動40歲以上國人每年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活動。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南台灣缺乏兒童急重症 台南呂維胤、高雄黃秋瑛盼整合醫療資源
衛福部長薛瑞元點出,新冠疫情凸顯兒童醫療網脆弱問題,有意在新設立「兒童司」前,會先優化國內兒童醫療,其實,在南部不少當地民意代表長年發聲,盼能在台南、高雄等處興建兒童醫院。台南市議員呂維胤指出,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達千分之4.5,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又以台南而言,提升新生兒存活率外,也要兼顧孕婦產期及新生兒照護資源。高雄市議員黃秋媖也多次在議會爭取設立兒童夜間急診服務、增加兒科專科醫師看診,希望能重視兒童醫療權益。呂維胤指出,台南市自107年至110年出生人口從12379人跌至9634人,截至今年八月底更僅有6千多名新生兒,再攤開衛福部的統計,18歲以下兒少三大死因,當中周產期的呼吸疾病、感染等特定病況,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都與新生兒存活率息息相關。他也拿出數據,目前台南市共有28萬2617位兒童,約佔台南市15%人口,兒科醫師竟只有182人、兒科診所129家、病床數410床,更何況還有18個行政區沒有任何一位兒科醫師,醫療資源區域分配嚴重失衡,加上幅員遼闊,偏鄉孩童恐無法及時就醫。呂維胤認為,台南市位處嘉義、高雄、屏東之間,市府應該和成功大學和奇美等大型醫院合作,比照成大老人醫院模式,打造「國家級南部兒童專責醫院」,提升新生兒、早產兒和早療兒病床數及醫療設備,同時鼓勵兒科臨床醫學研究,增聘兒科專科人力,改善兒科醫療人力不足、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往南走到高雄市,同樣面臨兒童照護資源不足的窘境,黃秋媖分享,曾有一對年輕夫妻半夜求助,他們的小孩在三更半夜發燒、嘔吐,送到診所卻無法收治,最後輾轉送往高雄岡山醫院急診,經過治療小朋友已康復出院,這件事情反映出需要強力盤點醫療資源。多次針對兒童醫療召開會議的她說,目前正在籌設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就希望爭取設立兒童夜間急診服務,甚至增加兒科專科醫師看診,同時也建議,高雄在地的醫院像是長庚、榮總、義大等,能在未來成立夜間聯合急診的衛生聯盟,藉此補足兒童醫療量能。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1 焦點.元氣新聞
心臟權威姜必寧享耆壽93歲! 擔任三任總統御醫最為人知
專攻心臟科的台北榮總前副院長姜必寧今天逝世,享耆壽93歲。姜必寧最為人知的事,為曾任蔣介石、嚴家淦及蔣經國前後三任總統御醫。姜必寧42歲時,以心臟專家加入前總統蔣介石的醫療小組,幾年後,蔣介石過世,他升任前總統嚴家淦和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姜必寧對北榮心臟內科建立功勞甚巨,更是敬重、敬仰的老師及前輩,其栽培許多年輕學子,讓無數醫師在台灣各領域發光、發熱,於國內心臟科領域貢獻卓越。姜必寧於1978年至1988年間,擔任前總統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當時蔣經國患有糖尿病、視網膜出血、腿部神經性變化、心臟等多重併發症,他為了守護元首健康須24小時待命,深怕蔣經國健康臨時惡化。身為姜必寧於台北榮總擔任內科部主任的第一屆總醫師,現為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及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說,姜必寧可說是「大宗師」、「大國手」,他以此來紀念老師。大國手是因為因為姜必寧不只看了許多病人,更曾經擔任三任總統御醫;大宗師是他不僅在北榮心臟科開宗立戶,更領導了北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還創辦了陽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於30、40年前即開始提倡培養醫師科學家,讓北榮從服務導向的醫院,轉向重視教學及醫學研究的訓練及風氣,可說是反轉了北榮當時發展的軸線。蔡世澤說,姜必寧在擔任御醫期間已有豐富經驗,對於整合醫療十分關注,並讓年輕醫師共同參與醫療小組,同時也十分傾聽年輕醫師的意見,透過互相學習,年輕醫師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做人、做事的態度,是名副其實的經師人師。蔡世澤跟隨姜必寧學習整合醫療,從中引發對糖尿病重症照護、營養支持領域的興趣。蔡世澤說,姜必寧文采很好、學識淵博,老年更是不中斷學習,還請老師到家中教電腦、編輯及攝影,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楷模醫師。回顧姜必寧一生,33歲時考取公費赴英國倫敦大學心臟研究院及英國國立心臟醫院專攻心臟學,留英返台後,在三軍總醫院發展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心導管手術,並於1965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姜必寧於1969年在美國「內科醫學」雜誌發表關於「心室早期收縮與冠狀動脈關係」的論文、1970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權威雜誌「循環學」的「猝死的原因,1975年前,這兩篇論文都被列為醫學索引中,十大最常被引用的論文,奠定他在心臟科領域的權威地位。姜必寧也曾在美國前總統布希1992年前往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家訪問時,因台灣位於飛行航區,姜必寧還被指定為台灣地區的待命醫師。
-
2022-09-11 醫療.消化系統
嘴乾口臭、容易疲勞跟肝不好有關?破解保肝產品3大迷思
在台灣被稱為「國病」的肝病,一直是民眾在意的疾病。許多民眾只要一聽到能「保肝」,不管是什麼保健產品都願意嘗試,我的門診就有不少病患承認吃過。大家都這麼重視肝臟,但從國健署公布的數據看來,肝癌卻是男女性死因第二,僅次於肺癌,怎麼會這樣? 保肝產品真的保肝嗎? 保肝產品常宣稱能治療口臭、嘴乾口苦、皮膚癢、消除疲勞精神好等功效,以下我們就來分析看看,真的是如此嗎? 1. 消除疲勞:在急性肝炎發作,肝臟細胞大量受損時,確實會引起身體疲倦感,這是因為肝臟負責的合成、轉化、解毒、排泄及儲存的功能出了問題,這時候多半還會合併食慾不振、噁心等情況,嚴重一點時臉色還會蠟黃。然而,一般人的疲勞大都不是肝病引起的,大部分是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睡眠不足、運動量不足、體耐力差所造成,應從調整工作腳步、改變日常生活作息與習慣來改善。 2. 嘴乾口臭:臨床上,幾乎90%的口臭都是口鼻腔的問題,其餘10%與腸胃毛病有關。肝硬化患者嚴重肝昏迷時,可能會出現阿摩尼亞的味道,這是因為肝臟已經沒辦法執行解毒功能,無法代謝氨,使氨經由體循環進入腦部,造成肝昏迷。至於嘴乾口苦或肝火旺,跟肝關係也不大,反而跟口腔疾病、失眠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3. 皮膚癢:肝病會引起的皮膚癢最常見的原因是黃疸,這常見於嚴重肝硬化或是膽道阻塞的患者。但這種皮膚癢並不會出現疹子,這是因血中含有大量膽汁酸,刺激了皮膚的神經,引起搔癢感。另一種肝病引起的皮膚癢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是手掌及腳掌較癢。許多人都有過敏皮膚癢的症狀,這通常會伴隨起疹,千萬不要直接跟肝病做聯想。 結論是,若出現疲倦、嘴乾口臭、皮膚癢等情況,這時候的肝已經在生病了,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並治療,而不是去藥房買保肝產品吃啊! 既然如此,如何從簡單的觀察,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呢?由於肝是沉默的器官,初期肝病真的不容易察覺,但若出現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皮膚變黃、茶色尿、肚子變大等情況,就要警覺肝可能出問題了! 通常在急性肝炎及嚴重肝硬化時,會因產生腹水看起來有顆大肚子。這種大肚子跟一般脂肪累積的肥胖肚也有差別,可以從觸摸來比較,脂肪累積的大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嚴重肝病引起的大肚子是硬梆梆的,有時腹水還可能造成肚臍鼓起來,這是因肝臟白蛋白製造不夠及門脈高壓所造成,有時還會合併腳腫。 既然初期肝炎沒有明顯症狀,那到底要如何保肝呢?在台灣,急性肝炎有三大原因,病毒性肝炎、藥物與酒精,其中病毒引發的肝炎佔大宗。 因此,愛肝第一步,先去抽血確定自己有沒有B、C型肝炎吧!若是慢性B、C型肝炎,就需要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並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其次就是不要亂服藥物,有些人吃太多藥物及保肝保健食品,花錢事小,若傷了身反而得不償失,最後當然是不要過度飲酒。我們的肝臟,日以繼夜任勞任怨地為我們工作,一定要好好寶貝它喔!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2-08-20 養生.抗老養生
當眼睛出現不適症狀怎麼辦?中醫:少吃辛辣燥熱物,按摩5大護眼穴位助改善
一般人只想到眼睛屬於五官,有了問題自然是找西醫眼科治療,其實,從中醫的觀點看,眼睛不好也能反映出身體內臟部位可能出了問題,必須多方調理,才能夠養出靈活雙眼。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台北天心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陳麒方副教授指出,眼睛是我們吸收外界資訊來源的重要媒介,但如果因為過度使用、長時間近距離盯著3C產品,或者缺乏日照,甚至是飲食、作息不好時,也會影響體內流質如氣、血、水的循環運作失調,這會加重眼睛器官的負擔。今本《黃帝內經》也指出,人體「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兩目者營衛魂魄之所常」,等於是與肝、腎、脾等內臟都有關。陳麒方表示,「從中醫的學理來看,眼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臟腑的疲勞與損傷;反之,體內器官若出了問題,也會間接影響眼睛的健康」。注重飲食 少吃辛辣燥熱物當眼睛出現不適症狀如老花眼、白內障、乾眼症、多淚症時,中醫的治療方式會先辨別疾病的症候,再依據個人狀況開立各種湯方或科學中藥,甚至可搭配針刺、線灸等來舒緩眼睛不適並消除疼痛。陳麒方說,中醫對眼疾治療已有現代科學雙盲試驗證據支持,無論是幼兒近視初期、老年黃斑部病變、青光眼前期、白內障前期、視神經萎縮、視野缺損、眼睛疲勞、乾眼症、多淚症、眼痠、眼睛癢、過敏以及其他眼疾等,都能配合西醫眼科共同處置。對於現代人過度使用眼睛而出現的眼睛退化現象,陳麒方建議除了尋求中醫或西醫外,也要搭配飲食禁忌,才能讓效果加乘。包括要少吃辛辣如辣椒、胡椒、大蒜等,以及少碰任何燥熱食物如燻、炸、燒烤物、肉桂、韭菜、羊肉等;還要避免刺激物如醃漬品、咖啡、咖哩、酒或導致發炎過敏的芒果、榴槤、筍類、鴨肉、鵝肉、帶殼海鮮等。至於平日建議多喝水,可吃雞蛋、白米飯、平性蔬菜水果如蓮子、豌豆、四季豆、地瓜葉、黑木耳、銀耳、山藥、紅豆、菠菜、高麗菜、花椰菜、苜蓿芽及蘋果、香蕉、木瓜等,陳麒方提醒,這些好的食材要盡量在白天食用較佳。按摩眼周穴位 可用毛巾熱敷穴位按摩是中醫精髓之一,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將通未通也痛」,若適當進行,可舒緩不適。中醫師陳麒方表示,眼區的穴位相當多,平日可以透過熱毛巾熱敷,可比體溫高5度左右(約42至43℃左右)直接蓋在眼睛區域上,能幫助舒緩眼睛。另外,也建議可每天依序按壓眼睛周圍穴道數十次,五大護眼穴位供參考;按摩方式可以大拇指指關節慢慢用力順時針壓迫,但須留意不要壓迫到眼球。魚腰穴/有鎮驚安神、疏風通絡之用;可改善眼睛紅、腫、痛及眼瞼下垂、近視與急性結膜炎等。瞳子髎穴/清腦明目、疏通經氣、消腫止痛;可舒緩一切眼疾、偏頭痛、角膜炎、夜盲症、青光眼、近視、視力減退、白內障、眼睛癢等。承泣穴/明目止淚;可舒緩眩暈、口眼歪斜等,也對多淚、近視、遠視、青光眼、眼睛癢、散光等有效。攢竹穴/清腦明目、通經活絡;可舒緩頭痛、頭昏腦脹、緊張性疼痛、目眩等,也能改善淚液過多、視力減退、近視、急慢性結膜炎、眼睛癢等症狀。睛明穴/明目消翳;可舒緩頭痛、目眩、鼻塞等疾病,也對眼球充血、角膜炎、結膜炎、早期輕度白內障、青光眼、夜盲症、近視、遠視、散光等緩解有幫助。
-
2022-08-12 焦點.杏林.診間
每天6:05準時查房,30年沒漏一天…心臟權威邱冠明執刀逾6千例,「外科天才」不是偶然!
2022年5月9日,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在防疫記者會上,精準說明人類與病毒此刻的狀態:「當我們無法殲滅它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文明有序地共存。」114字金句鏗鏘有力,讓「邱冠明」瞬間成為Google Trend的熱門搜尋關鍵字。 邱冠明在42歲成為全台醫學中心最年輕的副院長,曾經3次前進北韓的朝鮮紅十字綜合醫院示範開心手術,至今執行超過6千例心臟手術…。儘管早被視為醫界傳奇,但清晨6點5分,他一如既往,準時出現在病房開始查房。30年了,他依舊踏實地做好基本功。 醫龍非天生,長期訓練磨出醫技 早在學生時代,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邱冠明在外科修煉許久,現在是享譽國際的心臟外科權威醫師。他曾帶領整個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拿下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 有人說邱冠明是外科天才、是「醫龍」,但「一步一腳印」,邱冠明身體力行。他回憶,1992年到哈佛醫學院見習,在血管外科磨練4週,每天6點半前到病房查房,7點半準時開會,8點半進開刀房,爾後再查房…,離開醫院總是晚上7點以後的事。 在醫院的時數越來越長,見習的最後一天,上班時間是在清晨的5點半。「哇靠!我選錯科系,當時我才大六,」邱冠明笑說,「縱使這樣的訓練是帶點人性上的扭曲,卻讓我在見習結束時充滿了自信。」也開拓他的外科生涯。 打破規則,從零開始 台大醫學院畢業後,他參與台大醫院外科招考醫師面試,當時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朱樹勳只對他說了一句:「歡迎你來,我們等你很久了。」便直接錄取,卻因此被貼上「邱冠明是主任的人」標籤。 住院醫師前兩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心臟外科受訓,對他來說,自己的科別竟由他人決定,「那就太溫順了」。於是,他想改走「整形外科」。 邱冠明解釋,「整形外科和心臟外科最大的相似處在於reconstruction(重建),整形外科的原文是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整形與重建外科),我相信透過我的雙手可以改變病人的命運,讓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師長沒人理會,說句:「來亂的!」他只能繼續走心臟外科,符合長官期待。對此,邱冠明笑道:「古代名門閨秀嫁娶不也是這樣。」但愈管他,他就愈想打破規則。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他知道自己留在台大醫院,可以如期升為主治醫師,渴望平等競爭的邱冠明企圖說服當時的心臟外科主任林芳郁,推薦他到長庚醫院。 恰巧,朱樹勳要離開台大到亞東醫院開疆闢土,需要一群年輕有能力的子弟兵,邱冠明理所當然又成為大家的共識。「老實說,從台大醫院出使西邊到亞東醫院,我沒有太多的掙扎,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去完成所有的工作,」他心滿意足說:「可以start from nothing(從零做起),我很幸運。」 挺過院內感染危機,負重前行 帶領亞東醫院走過COVID-19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邱冠明知道策略的重要性,先後成立戶外急診室、戶外藥局、戶外門診篩檢站等等,在疫情高峰階段,對專業的亞東人而言,「病人的健康為首要的顧念,」邱冠明說:「我們人員流動率是低的。」 談到心臟與人心,他說:「醫學上要如何處理心臟問題,對我來說相對好掌握。」而人心是盛裝隱喻的容器,是人類行為與思想的中心,「我只能努力溝通、瞭解。」這幾年他迷上潛水,「海底超安靜,耳朵只聽到氣泡聲,那是一種心境上的修煉。」 問及未來目標,他說是「好好當院長」。邱冠明笑地像個大男孩:「我最有骨氣的是對方授權給我,我會努力證實我的價值,但哪天因為某種理由收回,我還是位專業的心臟外科醫師。」 再不濟,還是財富、生活相對自由的人,可以回家陪老婆,「或許她會想趕我出家門,日本不是稱退休丈夫像大型垃圾。」他又笑了。 可他終究是個工作狂,坦言在還沒停下來之前,油門還是「催很凶!」台灣的醫學中心有19家,亞東醫院是最年輕的醫學中心,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名,就醫院評鑑、營收等各方面評比,亞東屬於中段班,這是20年歷練出來的結晶。 【邱冠明小檔案】出生:1969年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EMBA經歷: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錢夠用就好?英調查:年薪超過「這數字」就無感!名醫揭快樂指數「跟財富都無關」.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
2022-08-07 養生.聰明飲食
常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恐是「5大傷腦食物」害的! 營養師:你每天都在吃
根據內政部「109年簡易生命表」指出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1.3歲,顯示國人越來越長壽。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疾病的風險也會提升,尤其是「失智」儼然已成為高齡族群的重大健康課題。65歲以上老人 每13人即有1位失智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五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根據統計換算,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在生活上,用健康飲食來幫大腦凍齡也是有方法的,潘富子營養師推薦「心智飲食 (Mind Diet)」,研究發現,心智飲食可使適度遵循的人的阿滋海默症風險降低了約35%,而嚴格遵守的人則降低了高達53%。 心智飲食 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心智飲食(MIND diet)其實是結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與防治高血壓的「得舒飲食」(DASH)的一種飲食法。潘富子說明,地中海飲食特色在於多吃水果、蔬菜、海鮮、橄欖油、堅果、豆類、乳製品和全穀物,同時限制紅肉、加工食品、精製澱粉以及高糖食品,並建議可以適量飲用紅酒;得舒飲食則與地中海飲食本質相同,但強調多多攝取鉀、鎂、鈣、膳食纖維,並降低精製糖、飽和脂肪的攝取。 心智飲食這樣吃 有害腦部健康食物一週少於1份至於心智飲食該怎麼吃?潘富子分享,每天至少要吃3份全穀類食物、至少1份非綠色蔬菜,綠色蔬菜每週至少要吃6份,水果建議選擇莓果類;每週至少要吃三份豆類、兩份家禽類,並至少吃一份魚;油脂的部分,橄欖油則是最主要油類攝取的種類,並建議一週5份的堅果,對於反式脂肪及人造奶油一天要少於1湯匙,至於有害腦部健康的食物(油炸和速食食品、紅肉類、起司、糕點及甜點),一週只能吃少於1份的量,並每天喝1杯紅酒。 預防並減緩失智 還有助身體健康潘富子也補充,心智飲食不僅是目前臨床醫學界公認有助預防並減緩失智的飲食法,還能同時有助於控制體重,由於心智飲食法不建議吃精緻糕點、甜點和油炸食品,都是可幫助人體避免攝取過多熱量,維持健康體態,相對也能降低癌症發生或慢性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於紅酒的部分,如果是有酒精不耐症的人,建議可調整成喝無糖綠茶,對身體也有抗氧化的效果。 延伸閱讀: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氣象專家李富城「輕微失智」! 「10大前兆」曝:重複購物、找不到東西小心了 
-
2022-08-05 醫聲.Podcast
🎧|獨家專訪張上淳:公費後醫系真能成為偏鄉醫療人力、跨域人才的雙重解方?|理事長講堂EP3
「成立公費學士後醫學系並無不可,只要招收學生是為了培育他們將來到偏鄉服務;如果是為了跨域培育智慧醫療人才,這跟偏鄉服務的精神,不是背道而馳嗎?」今年3月,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4年制公費學士後醫學系」(後簡稱公費後醫系)開始招生。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張上淳,同時擔任台灣醫學會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向來給人溫文儒雅印象的他,面對三所大學藉衛生福利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成立後醫系,卻打著跨域人才、發展智慧醫療的旗幟招攬學生,在接受「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專訪時,忍不住說了重話。🎧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難得的慍色,反映了張上淳對台灣醫學教育及醫療環境的深切關心。事實上,擔任臺大教授期間,張上淳曾獲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獎、優良教學獎等,更曾在擔任醫學系主任期間,推動國內醫學院制度改革,將原本7年制的醫學系,藉由調整原先不連貫的教學內容精實課程,成為現行6年制醫學系,對台灣醫學教育的貢獻有目共睹。「這三所學校成立的是『新設公費後醫系』,有三個重點:新設、公費、後醫系。」張上淳認為,三者應明確區分。他說明,問題其實不在後醫系,而是「新設」及「公費」兩件事,背後各有隱憂:新設醫學系需要投入大量教學資源及師資;公費制度則有學生畢業後須至偏鄉服務的規定,與部分學校強調跨域人才、投入智慧醫療研發的主張,存在矛盾。40年前曾設後醫系 竟成大學生求職備案在美國,要成為醫師的唯一管道,就是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學士後醫學系就讀。張上淳指出,除了因為美國教育風氣強調通識教育,也為避免學生在高中畢業後,還未確立志向就一頭栽進需要付出極大心力及時間的醫學教育。為接軌國際,1982年起臺大、1982年,國立陽明大學(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曾陸續開設5年制學士後醫學系,結果除了碩果僅存的高醫,其餘三所皆已停招。至於停招的原因為何?張上淳說,當年各校未如預期,找到比一般醫學系更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反而有不少人把後醫系當作失業或追求更高薪資的「求職備案」;此外,進入後醫系就讀的學生多已成家,需要兼顧家庭及孩子教育,無法專心上學,故學習成效不佳。無大體老師可用 新設後醫系教學資源面臨挑戰時隔40餘年,學士後醫學系在今年「復活」。然而,日前卻傳出某校公費後醫系因為無大體老師可用,學生須遠赴花蓮慈濟大學,才能上解剖課程。張上淳說,這三所大學皆屬「新設」後醫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教學資源的挑戰。張上淳解釋,一般醫學系前2年是通識課程,第3年進入「基礎醫學」課程,後醫系則是一入學就開始基礎醫學課程。也就是說,三校沒有緩衝時間,本就稀缺的大體老師及解剖學師資,只好與他校共用,或與醫學機構簽訂合約以補足缺口,遑論需要特別設計打造的解剖學教室,「我們在審查評估的時候,就看出他們的軟、硬體其實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張上淳感嘆。跨域人才卻下鄉? 張上淳:不應以公費後醫培養智慧醫療人才這次三校設立公費後醫系的重點訴求之一,是培育「跨領域」醫學人才,發展智慧醫療,以清大為例,該校後醫系特別設有「智慧資訊科技組」,在入學考試時須加考資訊科學科目。然而,因採取衛福部公費醫學生一途,有「綁約」規定,學生畢業後需到偏鄉衛生所任職滿6年。然而,把跨域研發人才安排到偏鄉,是否真能讓其發揮所長?張上淳直言,如果設立後醫系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畢業後到偏鄉服務,「就不該利用衛福部的公費醫學生名額。」他擔任召集人的「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日前也發表聲明,表示「發展智慧醫療不應以設立公費後醫系解決」。張上淳指出,公費醫學生的本質應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及熱忱,投入偏鄉醫療服務。為達此目的,衛福部除了設有偏鄉醫師留任獎勵,也特別規劃輔導計畫,讓後醫系學生在學期間,親自下鄉了解偏鄉醫療現況,增加偏鄉服務意願;同時,在學生畢業下鄉任職後,也設有回校進修及出國深造的機制。在協助三校規劃招生事宜時,張上淳也提醒,應讓學生清楚明白,公費後醫系的義務與使命,就是要投入偏鄉服務。然而張上淳認為,這三所大學設系目標並不明確,「一方面用公費醫學生名額,一方面又說要招收跨域人才,還特別設立相關組別。」產業界期望資通訊、生技產業與醫學強強聯手,擴大台灣醫療產業、發展智慧醫療,甚至創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因而產生跨域人才需求。張上淳說,透過醫學系學生在校內修讀雙主修、輔系,是培育跨域醫學人才較好的途徑,同樣可以結合醫療專業,與資通訊等跨域專長。他指出,以臺大醫學系為例,因為是綜合大學,學生利用既有機制申請雙主修、輔系的比例很高。衛福部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 三所後醫系期滿後恐收攤衛福部設有每年培育1300名醫學生的總額限制,分別配給現有的13所醫學系,若要新成立醫學系招收自費學生,就必須透過繁複的流程,修改現行制度、放寬限額。三所大學透過「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取得醫學生員額,被質疑是為了突破醫學生總額天花板「偷吃步」。「利用公費醫學系的名額,設系的目標就應該是為了幫國家培育去偏鄉服務的畢業生,如果要培育其他的,就不該用公費醫學生。」張上淳直言,除了偏鄉、跨域的矛盾,另一大問題,是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存在,該計畫共分兩期,本次三校設系適用第二期,根據衛福部資料,計畫期間為民國110年到114年,共計招收750位醫學生。張上淳說,到114年期滿後,若沒有新一期計畫通過,三校的公費後醫系就只能被迫收場。他認為,在此前提下,大學不太可能大量投注教學資源,如此一來,恐將犧牲學生受教權益。設後醫系或為追求國際排名 張上淳盼公費醫回歸服務人群本質針對三校積極爭取成立後醫系的原因,張上淳說,三校都是國立大學,理應不必擔心招生不利,較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爭取大學排名,「因為台灣的醫學研究人才很優秀,研究質量高、發表的數量也多。」大學可以藉此提升國際排名。「台灣的醫師人力,大家常說,不是患寡,是患不均。」張上淳說,要長久留在偏鄉服務,需要有很大的愛心,除了生活不便,也因為偏鄉人口少、醫療服務量少連帶導致醫師收入偏低。他希望公費醫學生回歸服務人群的本質,「期待日後有更多醫師,抱持服務的心態,可以幫國家多做一點事情的時候,就去做。」張上淳小檔案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台灣醫學會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召集人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蔡怡真、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室
-
2022-08-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染疫沒關係?專家:多人染疫讓病毒一再變異
新冠肺炎自前年爆發以來,雖然疫苗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問世,但因病毒變異太快,至今仍不斷在全球各地造成一波波新的疫情,專家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快速變異,可能與疫苗施打在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分配不均有關。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小兒免疫學專家謝奇璋指出,病毒不斷變異,新一波的BA.5疫情可能又將侵襲台灣。也許要等到秋天有新一代的疫苗出來,疫情才會獲得比較好的控制。他表示,新冠肺炎產生突變的快速,全球專家也都覺得驚訝,目前確實的原因還無法很肯定,但疫苗供給的不均,可能是助長了病毒變異速度的原因之一。疫情在前年年初自中國武漢向全球傳播後,各國投下龐大人力物力,一年內就在市場上推出幾種有效的疫苗。謝奇璋指出,原本人類是有機會在重大變異株出現之前擋下疫情,但當時疫苗分配不均,先進國家擁有較多的疫苗,開發中國家資源少,疫苗供應不足。雖然有世界衛生組織主導的COVAX計畫,幫助開發中國家取得疫苗,但在資源有限又重重困難 (例如很多國家拒絕接受COVAX分配的中國疫苗) 的情況下,很多地方未能取得有效的疫苗而造成大量無免疫力的人口染疫,使病毒得以大量繁殖突變。這也許是Omicron 變異株從南非發展出來,造成另一波疫情高峰的原因之一。他表示,群體免疫是克服大流行病毒最有效的方法,任何群體免疫的破口不僅造成疾病的傳播,也可能成為突變株產生的溫床。謝奇璋表示,目前全球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了解仍有限,對於疫苗在不同人群造就群體免疫的效益也所知不多。成大目前在國科會的支持下針對疫苗在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兒童(如糖尿病童及癌症病童等)施打後的效果進行研究,就是希望能找到對這些兒童最有效的疫苗注射策略,除了保護病童,也避免造成集體免疫的漏洞。他期望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長願意參與研究,大家攜手共度,讓這個世紀大疫早日成為歷史。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抗衡彰基!秀傳除接手彰基出走醫師 還與台北榮總聯姻
彰基醫學中心最近爆發人事紛爭,造成一些名醫出走到與彰基有競爭關係的秀傳醫療體系,秀傳醫療體系更與台北總榮「聯姻」,除簽訂合作意向書,並邀來原台北榮總急診部顏鴻章擔任彰濱秀傳醫院院長、原北榮整形外科主任彭成康擔任彰濱秀傳副院長,秀傳醫療體系展現強烈企圖,與彰基醫學中心抗衡。秀傳醫療體系今天舉辦行盛大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交接典禮,原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黃士維升任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由台北榮總急診部顏鴻章接任,隨後由秀傳醫療體系執行長黃靖媛和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醫療、教學及研究方面全面性合作。在彰基醫學中心最近爆發人事紛爭,除原彰基耳鼻喉科醫師蕭信昌出走秀傳外,還有原彰基皮膚科名醫邱足滿、原彰基肝臟移植名醫陳堯俐均到秀傳兼職,在此之前,還有原彰基副院長張正雄轉到秀傳癌症醫院院長,以及領導原彰基口腔外科團隊的蔡國陽,也到秀傳駐診。秀醫除了接手彰基名醫外,還結合台北榮總,展現強烈企圖,引來醫界矚目。在交接典禮中,秀傳體系總裁黃明和表示,新任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專精於急診醫學,是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曾任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等,經歷豐富,將為彰濱秀傳開展新的里程碑,是秀傳的福氣。「這是我一生最高的榮耀。」顏鴻章致詞時表示非常榮幸能任職彰濱秀傳院長,他說,彰濱秀傳醫院自創院至今已16年,是一家擁有最先進儀器及高規格設備的醫院,照護大彰化地區民眾健康,經歷任院長帶領下,在醫療業務上已有穩健的成長,並在秀傳醫療體系黃靖媛執行長的領導下,與其他醫療體系密切合作,將會更進一步創新與突破,以精進醫療品質。秀傳醫療體系表示,彰濱秀傳醫院長顏鴻章未來也將扮演榮陽體系與秀傳體系的重要連結橋梁,建立體系間更緊密的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以促進雙方醫療人才、知識、技能交流;同時奉行黃明和總裁「用心、創新、視病猶親」的核心價值,以走動式管理與跨領域醫療團隊合作模式來照護病人,共同為提升彰化地區醫療品質。接任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的黃士維,是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長子,管轄彰化秀傳、彰濱秀傳及竹山秀傳。黃土維表示,他會延續秀傳醫療體系跟台北榮民總醫院的合作,包括教學研究、臨床服務等,並整合體系內部的醫療資源與外部資源進行合作,例如結合中興大學的教學研究資源,為提升台灣醫學進步而努力;也將再進一步帶領秀傳與外部新創事業進行多元的資源整合。到交接典禮會場觀禮人士,除秀傳體系總裁黃明和外,還包括彰化縣長王惠美、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及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帶領的醫療團隊,以及各級民代、地方人士。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國衛院、台灣大學籌組高齡中心 以實證研究協助政策推動
公共衛生及醫療科技進展,降低了標準化死亡率,加上少子化情形上升,台灣即將邁入老年人口佔比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為此,行政院與衛生福利部指示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共同於雲林籌組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簡稱高齡中心),推動高齡政策及研究。國衛院高齡中心執行長許志成指出,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關注長者生理健康外,亦須關注其心理健康、靈性健康及社會連結需求,才能讓長者步入高齡也能過得幸福。多種慢性病纏身,高齡長者多重用藥普遍。許志成表示,國人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女性長者平均餘命超過85歲,然而近十年來,國人不健康餘命達八年上下,罹患衰弱症的長者比率達17.5%;更有超過四成的65歲以上長者,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且因罹患多種慢性病長者比率高,使高齡長者「多重用藥」的現象普遍,盛行率高達30%,其中偏鄉如雲林地區等,因交通便利性低、醫療資源有限、健康觀念較弱等原因,盛行率更高,可達50%。許志成說,多重用藥導致藥物交互影響,危及長者健康,甚至造成非預期住院增加。高齡自殺率居高不下,心理健康應受重視。除了生理病痛,樂齡長者的心理健康亦受關注。許志成說,影響長者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及靈性健康,其中又以心理健康影響程度最大。他指出,台灣有憂鬱症的高齡者佔一到兩成;衛生福利部最新資料則顯示,高齡長者自殺率每十萬人中有26.2人,為各年齡層中最高。高齡中心的調查也發現,台灣高齡憂鬱症長者,約三成接受治療,只有11%接受適當治療且康復,高齡者的心理健康,仍有改善空間。此外,許志成強調,社會健康首重社會參與、社會連結。長者志工參與率是國際公認的重要評量指標,台灣約有12%的長者投身志工;此外,台灣高齡者就業率約8%,在亞洲排名相對低,鄰國日本有近兩成五。許志成指出,若長者二次就業,強化社會連結,也將有助幸福感產生。許志成也說,長者平均面臨五到十年不等的衰弱過程,若沒有好的靈性修養,協助調整心態,培養善終觀念,到臨終前幾年,往往會出現恐懼情緒,故靈性健康是高齡健康重要的一環,不只長者要練習,照顧者也要從旁協助。長者生活型態不同,政策擬定須相應調整。步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健康幾乎成為國安議題。許志成表示,未來國衛院高齡中心除了從事促進高齡者身心健康的行為與社會研究外,更有臨床醫學、老化生物學、高齡政策、健康大數據研究等任務,作為國家級高齡智庫,期望透過實證整合、教育傳承、國際交流,為社會創造幸福的高齡時代。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期許高齡中心團隊可以廣邀學者一起努力,提供更多實證研究證據,提供政府政策作參考,讓政策更符合長者真實需求。梁賡義也點出過去各界面對長者的迷思,若把所有長者都當成同一族群看待,並不公平,並非所有長者都是年老體衰、經濟弱勢,每位長者的境遇、生活型態不盡相同;有些長者喜歡擔任志工,或者二度就業,對台灣的生產力還是有所貢獻,所以面對不同境遇的長者,在政策、策略的擬定上,自然也要有所因應、調整。高齡中心座落雲林,盼成為高齡照護典範。行政院選定台大雲林分院,由國衛院與台灣大學合作成立國家級的高齡醫學及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打造高齡照顧計畫。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中心將會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協助研議及監測國內高齡、長照相關數據分析及議題研究,提出政策建言,供政府納入政策參考,更完善的規劃。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指出,高齡社會不可避免,若提高國人平均健康餘命,長者老後不是躺在床上,更有意義。期望高齡中心成為全國性試範案例,包括輔具使用、智能應用及結合臨床醫學,提出具體可行的全方位照護模式,推動到全國,「讓台灣對高齡者的照顧能像防治COVID-19一樣出色。」
-
2022-06-24 醫療.消化系統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一份亞洲國家肝病認知調查報告出爐,台灣在11個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然而,研究卻發現,有近六成國人認為與慢性肝炎帶原者共餐會被感染。台灣肝癌發生率逐年下降,每年因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約四千人,肝癌死亡個案超過七千人,即使目前有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預防國人感染慢性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所誘發的末期肝臟疾病,但一般民眾在肝病認知上仍有進步的空間。該項跨國研究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美璇表示,分析計畫結果發現,各國的高慢性肝炎病毒盛行率與死亡率,與該地民眾的肝臟疾病認知程度高呈現正相關。而國人在肝病認知上,以病毒傳染途徑分數最低,僅三成民眾知道慢性肝炎病毒傳染與病毒有關,四成民眾認為慢性病毒型肝炎為遺傳所致,甚至六成受訪者以為只要跟慢性肝炎患者一起吃飯,即有被感染的風險。李美璇指出,許多民眾對於慢性病毒型肝炎仍有錯誤認知,甚至汙名化,以致許多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因害怕被旁人知道自身病史,不願回診追蹤;更有不少人不願意接受慢性肝炎病毒篩檢,認為沒有篩檢就沒有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黃志富表示,疾病照護鏈為「正確認知、醫療協助、診斷及治療」,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認知」,對於幾乎沒有症狀的肝炎患者來說,更是如此。黃志富曾收治一名B肝帶原的檢調官員,位居要職,每年享有公費健檢,但卻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接受健康檢查,甚至不曾回診追蹤肝炎,直到一天腹部劇痛,被送至急診,確診末期肝癌,腫瘤破裂,這也是他生平首次使用健保卡,住院不到三個月,遺憾而往生。「治療B肝可預防肝硬化和肝癌。」黃志富表示,國內35歲以上未接種B肝疫苗的感染者應積極治療,現行台灣B肝治療給付三年口服抗病毒藥物,對大部分正在治療的患者而言,常被迫中斷治療,造成很大困擾。近二、三十年,政府全面開打B肝疫苗、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免費成人BC肝篩檢,肝炎感染人口明顯降低。但距離WHO的2030年消滅肝炎目標,台灣仍差最後一哩路,應持續強化疾病認知、擴大篩檢、及早治療。黃志富認為,唯有從小扎根,才能避免肝炎患者遭汙名化,願意出面篩檢及治療。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他說,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終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此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以其科學家能否更深入了解變異病毒再次感染傳播的特性,並找出防範之道。至於中重症高危險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走降,隨年輕族群免疫防火牆築起,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需注意的是,彰投雲嘉以及台中、台南、高雄的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尚須一段時間才會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指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可看到0至19歲曲線已與20到49歲幾乎重疊,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50至69歲和70歲以上的流行速度雖然比較慢,但終將趨於一致,進入受控階段,紐西蘭和南韓都走過一樣的路。若分區來看,陳秀熙表示,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可說是「看到台灣疫情受控的希望」。他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1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竹苗宜花、台中台南高雄也會緊接在後。至於彰投雲嘉和離島,目前曲線還沒有下降,但是解讀資料要小心「戶籍歸戶」和「老年人口比例高」等問題。分年齡看,可看出20至49歲已率先築起免疫防火牆。陳秀熙指出,在包括突破性感染的自然感染比例,北北基桃與竹苗宜花東最高,已達到36至37%,台中台南高雄24%、彰投雲嘉18%,全國已達到28%。加上上述各區疫苗覆蓋率達到43到47%,北北基桃免疫防火牆已高達79%,竹苗宜花東72%、台中台南高雄70%、彰投雲嘉65%,全國已達72%。陳秀熙表示,Omicron傳播力強、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打過第一代疫苗也不能帶來群體免疫,可說是達到病毒「最佳適應點」,加上有一定的疾病嚴重度,「這就是它讓人類很痛苦的原因」。目前在北美,BA.4、BA.5、BA.2.12.1這三種強勢變異株占比合計已達6成,亞洲目前雖只占3成多,仍需要持續觀察並繼續施打追加劑。「疫苗絕對不能佛系打法!」陳秀熙表示,現在問題在於全球各大洲疫苗覆蓋率落差極大,「就算不是佛系打法,也無法打到很高」,所以病毒不斷變異、不斷傳播。免疫學家、病毒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希望能了解哪些人容易突破感染、哪些人還會有傳播力,加上年齡結構、疫苗接種等複雜因素,這些都會反映在未來的流行病學曲線上,仍待釐清。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家長聞兒童腦炎色變 醫師:多數能康復但要注意這件事
新冠肺炎病毒引發兒童腦炎,國內目前已有數個死亡病例,也讓家長聞之色變,但臨床醫師指出,除非是很嚴重的猛爆性腦炎,造成腦幹嚴重損傷,致死率較高外,其他多數的腦炎患者都能痊癒,即使有出現認知障礙、感官異常等後遺症,也多數能在半年的追蹤期內恢復正常。成大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吳博銘表示,國內大流行期出現兒童腦炎個案的情況與歐美不一樣,早期歐美流行時認為兒童很少有重症個案,但目前在亞洲的情況不同,香港與台灣都出現不少兒童腦炎重症病例,也因此相關的臨床經驗不夠,一旦新冠肺炎病毒造成腦炎,到底影響有多久、會不會有長期後遺症,可能都需要更多的觀察。但是以過去台灣曾有腸病毒71型大流行的經驗,平常在臨床上也會有零星的兒童病毒感染造成的腦炎來看,吳博銘表示,除非是急性猛爆性腦炎,其他腦炎多數可以在發生後1到2個月內恢復正常,在這個期間,兒童可能會出現認知障礙、感官異常,甚至有出現幻覺等狀況,臨床上會要求家長在出院後1、3及6個月時,到醫院進行後續追蹤,在半年的追蹤期內,如果症狀能完全痊癒,通常不會留下長期生長發展的不良影響。他表示,後遺症的輕重,要視腦炎的情況而定,特別是腦幹腦炎,因為影響到自律神經、生命中樞,發生低血壓、休克等情況,如果腦細胞因為缺氧而死亡的部位重要或範圍大,有可能帶來長期後遺症,包括認知功能受損、行為退化及癲癎。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小兒免疫學專家謝奇璋醫師則表示,目前了解腸病毒與新冠肺炎病毒造成兒童腦災的機轉不太一樣,腸病毒71型主要是直接侵犯腦幹細胞,造成嚴重的腦幹腦炎,新冠肺炎病毒則是造成自然免疫細胞過度反應,腦部會有廣泛性的發炎,過度發炎造成的腦部腫脹也可能壓迫腦幹造成嚴重後果。吳博銘表示,新冠腦炎雖然可怕,但占所有新冠病毒感染個案的少數,若病童退燒後精神活力不佳或是發燒合併抽搐都應該送往醫院做進一步的評估。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後遺症嗎?中醫觀點:5成患者會出現這種病
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從一開始的武漢病毒株到最新變異病毒株Omicron成為全球主流,病毒株不斷變身,傳染力更強,但在疫苗施打與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治療藥物與照護方式進步下,重症與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增多。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染疫後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嗎?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有必要接受治療或追蹤觀察嗎?染疫後,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挑戰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ANCET)曾於2021年8月28日報導指出,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而於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臨床定義,long COVID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且通常會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這些症狀中,又以極度疲倦、胸悶、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會和個人疾病史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就提醒,若染疫後三個月出現有稍微喘的現象,可以找中西醫治療,但也無須過度緊張、不用急著擠到急診求診,中醫或西醫(胸腔內科、心臟科、或家醫科等)都會依照病情的輕重程度,給予最適宜的治療。中醫觀點:染疫後對健康的影響程度不一中醫將流行性傳染疾病稱為「外感時疫」,陳麒方說,隨著新冠疫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會有不同的病理特性。「若依據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反應,一旦染疫無論是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通常,輕症會出現疲憊、低熱(稍微發燒);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鼻涕、喘促其他下呼吸道症狀;重症則是呼吸衰竭甚至到嚴重感染的敗血症症狀。他進一步解釋,Omicron病毒株因為多數狀況發生在上呼吸道,所以醫學上稱為輕症,但這波輕症會很不舒服,有時會伴有腸胃道症狀。等到轉變成下呼吸道感染時就變成肺炎,「中症若出現喘的症狀,會需要戴氧氣罩,現行治療為施打瑞德西韋;若演變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重症,即需由醫院專責照顧。」至於染疫後無症狀者,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顯示,染疫卻無症狀者(意指身上存有病毒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long COVID,也就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後遺症,如有明顯的肺活量變差、易喘、肺部組織輕微纖維化、心臟瓣膜損傷等等,因此,所有除了任何可能的症狀治療外,也需要密切追蹤觀察,以預防後遺症的產生。陳麒方表示,從今本《內經》生理模型上來看,女性約莫21至42歲、男性約莫24至48歲,這群人因為正氣(免疫力較好)旺,若沒有慢性病,即使是染疫若無症狀,事實上是可以不用特別治療的,「但是除了這族群之外的染疫者,若染疫當下屬於無症狀感染者,再過約兩、三個月左右,出現有疲憊、喘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清冠一號如何用才正確?目前國內對於新冠染疫後的治療,除了政府採購的兩種口服藥物(輝瑞的 Paxlovid 、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與針劑藥物(瑞德西韋)外,還有國內自行研發的清冠一號,是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四種藥物。大家或許都知道前三種藥物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後才可使用,唯獨對中藥清冠一號的服用方式存有疑慮,甚至坊間還有不少民眾以團購清冠當作預防保養使用的族群。對此,陳麒方慎重澄清:「清冠一號並非預防保健使用。」他指出,中醫診療是「生了病的人」、西醫是處理「人所生的病」,兩者鎖定的目標不同,臨床模式也不大一樣。「在國內目前衛生福利部所公告的輕症確診,於中醫診斷發病當下是屬於熱性病體質的人,是可以使用當作參考藥品(衛部中字第1111860617號函說明清冠一號非預防藥)。」在臨床門診治療上,無論是大人、小孩,處方劑量、品項也會有所不同,實在不能輕率自行服用。其實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是從《傷寒論》、《千金方》、《溫疫論》所記載的古方來化解疫毒,針對疾病證候(Syndromes)來對症下藥,可使用的藥方很多,還包括柴胡解毒湯、敗毒散、銀翹散、麻杏石甘湯、麥門冬湯、白虎湯或青龍湯系列等都有可能。對於清冠一號的使用時機,陳麒方說,一般必須等到醫師看診確認後再使用最好,不過臨床上有遇過特殊情況,像是有個病友在快篩陽性、在等待預約PCR檢測前,就先由中醫師介入視訊看診,「在中醫師及時給予適合當下證候的處方後,隔天PCR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他解釋,中醫可以在發病前針對體質給予保健用藥,尤其在症狀還沒有很嚴重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在第一時間給予治療並紓緩不適症狀的。染疫後的保健之道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染病人數超過五億,在未知染疫後可能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之際,仍應該小心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倘若不幸染疫,也要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開立適合的處方。陳麒方建議,從中醫觀點看養生,要謹守少食、多喝水、多運動、少憂慮、睡好、適度放鬆等。「病毒不可怕,過度的恐懼反而糟糕。」他提醒,網路流傳常喝清冠或某些飲品可以提升抵抗力,但從學理來說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若偏性太過(太寒或太熱),喝了容易腹瀉反而讓氣更虛弱、自身免疫變差,病毒更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擔心疫情嚴重不想出門,也可以透過視訊遠距醫療的方式,請醫師幫忙判斷適合用什麼藥物,簡單又方便。此外,平日則要注重清潔,選擇合適的醫療模式,切勿亂服保健品,反而阻礙身體氣血運行,勞財又傷身,就不是你我所樂見的了!延伸閱讀: 。買不到清冠一號沒關係!亞東醫院中醫師教你對5症狀來下藥,有效縮短病程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5-24 新聞.元氣新聞
SMA基因療法 幫助孩子擺脫輪椅
四歲的小華,今年九月即將上幼稚園,對小華家人而言簡直是「奇蹟」。小華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出生九個月就發病,從無法站立到現今可以獨自走路、準備上學,全靠醫療科技帶來的基因療法,兩年治療期間看到嶄新人生。「以前SMA家屬,總為了孩子在醫院、家裡之間疲於奔命,家人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孩子可以快樂上學旅遊,而這個夢想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已看見陽光了。」小華的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鐘育志樂觀地說。鐘育志指出,小華是在一歲十個月接受一次性基因藥物的恩慈療法,他是SMA第二型的孩子,不治療的話終生只能坐輪椅,在開始治療後三歲已能獨立行走、如廁,生活能自理,今年更要開始上學,對醫師及家人都是新的里程碑;也有第一型患者接受兩種恩慈藥物治療後,可獨立行走的孩童。SMA是當今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台灣發生率一萬七千分之一。它是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疾病,若父母皆為帶因者,下一代有四之一機會罹病,且百分之九十九都在兒童時期發病。由於是第五對染色體的SMN1基因缺損,無法產生足夠的運動神經元存活蛋白,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漸進式肌肉無力及萎縮,患者不只關節攣縮行走困難,甚至會影響呼吸吞嚥,還有肺炎及營養不良併發症。鐘育志曾形容SMA的治療,是在黑森林中見到曙光,未來則期待大太陽,目前已有三種藥物全球上市,二○一六年第一個SMA RNA藥物需終生脊椎施打使用,二○一九年一次性基因藥物上市,二○二○年需終生使用小分子口服藥上市。鐘育志指出,二○二○年七月健保也開始給付第一個SMA RNA藥物,但目前只有百分之九的患者使用得到,至於一次性基因藥物國外至今已有六年臨床使用經驗,尚未發現有明顯副作用,雖然SMA基因藥物在健保給付上有困難,但國際上美、英、德、加、日、比利時、澳洲都開始給付,細胞基因療法的突破有著更重要的價值,台灣醫療緊追著歐美腳步,所以在基因治療發展上當然要與國際同步,才能造福更多病童。不過,鐘育志也提醒,SMA家屬在等待新藥來臨前,必需做好全人標準照顧,得天天復健預防關節攣縮與脊柱側彎,要留意肺部、胃腸暨營養照顧避免肺炎等併發症,把病人保持在最好狀況,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基因療法的問世,對病患和照護的家屬來說,也是科學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
2022-05-03 養生.抗老養生
名中醫的四季養生法:秋白、冬黑、春綠、夏紅...這樣吃提高免疫力少生病
每逢梅雨季往往會讓人覺得四肢沉重、浮腫而精神不振,這時節小兒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如感冒、咳嗽、肺炎、水痘、腮腺炎等。按照四季調養,可根治過敏《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如果能依照四季的型態,以食療藥膳的方式保養,再搭配規律的作息,所謂「衣爛從小補,病淺從中醫」,便能夠提高免疫力、平衡體質,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春天萬物萌發,須補脾肺對於有些經常反覆生病、免疫力低、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兒童,中醫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呢?台灣地處亞熱帶,除了北部較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外,中南部全年皆溫暖舒適,氣候多屬夏秋類型。且因四面環海,高濕度也衍生一些問題,如塵蟎和黴菌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而95%的人對塵蟎過敏,導致國內過敏兒的比例居高不下。春季陽光明媚,萬物萌發,欣欣向榮,小兒在此季節,亦是生機蓬勃,身體功能活動量增加。每年2月初為「立春」,標示著春季的開始,然剛過嚴冬,有一句俗諺說「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就是形容春天乍暖還寒、變化多端的氣候,像後母的心一樣令人難以捉摸預測。每逢梅雨季往往會讓人覺得四肢沉重、浮腫而精神不振,這時節小兒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如感冒、咳嗽、肺炎、水痘、腮腺炎等。此時可以配製一些平補脾肺的中藥,如荷葉、薄荷、佛手、藿香、紫蘇等,能預防感冒、祛濕醒腦、調整消化道機能等。食療方面,春季對應的臟腑屬「肝」、味「酸」、色「青」,所以可以適量補充這類型的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補多了,反而會讓肝氣太旺,影響其他臟腑。青綠色的蔬果如菠菜、芹菜、花椰菜、黃瓜、奇異果、檸檬等;肝經也與眼睛有關,可以多放鬆以舒緩眼睛乾癢。春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荷葉2錢、薄荷1錢、佛手1錢、藿香2錢、紫蘇2錢。做法:1.將藥材洗淨,放入600∼800毫升(約3∼4碗)滾水中煎煮3分鐘,取藥汁當茶飲。2.或將藥材洗淨後,裝進過濾袋,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600∼800毫升,燜泡數分鐘後即可飲用;可反覆用熱水沖泡至味淡。夏季暑熱,須清熱降火《理虛元鑒》中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夏季炎炎酷暑,以前好像吹電風扇就稍能緩解,現代氣候變遷,冷氣已是家家必備,不少孩子因夜眠吹冷氣,反而晨起時過敏更嚴重。建議自動設定冷氣,在預計起床前一小時關閉,才不會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加重症狀。夏天炎熱,戶外活動多,也是容易中暑的季節。有的孩子不習慣喝水,若一時出汗過多(或不出汗),導致頭暈眼花、忽然昏倒,在中醫稱為「耗損心氣」,不可不慎。相反的,人們常貪涼而傷身,如嗜吃水梨、西瓜、綠豆湯、青草茶等具清熱降火功效的食物或茶飲。生冷瓜果、冰涼飲品皆宜小嘗去暑,但不可多吃,以免寒涼傷氣陰,加重過敏等不適。請以桑葉、菊花、薄荷、麥門冬、葛根等中藥,幫助生津止咳,預防中暑,為夏季適合飲用的清爽涼茶。食療方面,夏季對應的臟腑屬「心」、味「苦」、色「赤」,所以可以適量補充這類型的食物。小朋友通常怕苦,則可選擇如冬瓜、蓮子、愛玉、仙草、薏仁等清暑利濕的食材。除了瓜類,夏天也是水果的旺季,建議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 的水果如鳳梨、葡萄、芭樂等,對於皮膚的保養有不錯的效果。夏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桑葉1錢、菊花2錢、薄荷1錢、麥門冬2錢、葛根2錢。做法:1.將藥材洗淨,放入600∼800毫升(約3∼4碗)滾水中煎煮3分鐘,取藥汁當茶飲。2.或將藥材洗淨後,裝進過濾袋,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600-800毫升,燜泡數分鐘後即可飲用;可反覆用熱水沖泡至味淡。秋季濕度高,宜重潤肺止咳入秋後暑氣逐漸趨緩,颱風及午後雷陣雨減少,熱對流不像夏天般頻繁,也讓空氣中濕度明顯降低。然而乾熱的天氣一樣令人難受,秋季在五行中對應金,「金」代表鐵器、兵刃刀劍的收斂肅殺之氣,像老虎一樣凶猛,故又有秋老虎之稱。秋季對應的臟腑屬「肺」、味「辛」、色「白」,氣管不好的人,此時容易咽乾不適,宜多攝取含水分、平潤的食物,如梨、百合、玉竹、荸薺,或是帶有膠質、質地黏稠的食物,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秋葵、海參、海蜇皮等。喜歡園藝的朋友都知道,果樹施基肥最佳的時間是秋季(9月中下旬∼10月上旬),若錯過了就建議在第二年的春天,泥土解凍後及時施肥。其實,中醫轉骨的道理,和果樹施肥的概念相當接近。秋收以冬藏,藏陽好過冬,以待來年陽氣能升發的更漂亮。春天轉骨則是順著陽氣升發的「勢」,多給些肥料推一把,夏天枝葉就愈見茂密了。秋季適合使用的中藥材可選用如沙參、紫蘇葉、蘆根、枇杷葉、杏仁、桑葉等,幫助化痰、潤肺止咳,也可以健胃整腸、預防季節性感冒。秋季保養.茶飲處方材料:沙參2錢、紫蘇葉1錢、蘆根2錢、枇杷葉1錢、杏仁2錢、桑葉1錢。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800毫升(約4碗)水中煮滾後,用小火再煎煮約15-20分鐘,取藥汁當茶飲。冬季陽氣收藏,可適時溫補秋風瑟瑟後迎來寒冷的冬天,台灣東北部尤其能感受這樣的變化。冬季人體的陽氣收藏,適量吃些溫補的藥膳,可以提振元氣、促進循環、溫暖增熱,所以「防寒養腎」是冬季的養生原則。但要注意如果本身屬於燥熱體質,就要選用平補的食材,或是在溫補食材中,加入一些性味偏涼的佐味,如白蘿蔔、大白菜、空心菜、蘆筍、絲瓜、苦瓜等。藥材方面可以選用如參鬚、何首烏、乾薑、桂圓等,能補氣提神、溫胃散寒、益心脾補心血。食材部分可以選色「黑」的,如黑芝麻、黑豆、黑棗、黑木耳、烏骨雞、海參等,有助入「腎」經滋養身體,提高免疫力。冬季保養.茶飲處方 材料:參鬚1錢、何首烏1錢、乾薑1錢、桂圓2錢。做法:將藥材洗淨,放入600毫升(約3碗)水中煮滾後,用小火再煎煮約15-20分鐘,取藥汁當茶飲。由於一般人對於中藥的藥性並不熟悉,因此可以請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加以調配。另外要提醒的是,若遇感冒發燒,或有特殊情況時,暫時不要食用藥膳和茶飲!佐味的部分可加入適量的蜂蜜(一歲以上)、冰糖或麥芽糖來提味。書籍介紹書名:名中醫的兒科診療法:經絡推拿與食養調理作者:孫茂峰, 王宏銘, 張絜閔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9/24作者簡介孫茂峰 中醫師國內知名的針灸權威名家,針灸醫術精湛,專治小兒腦性麻痺、肌肉關節疼痛及腦中風後遺症,更醫治了無數的癌症病患,以一手迅速而精準的「頭皮針」,成為許許多多中風、腦麻症患者的最後希望,在中醫中藥針灸診治疑難雜病,享譽國內外,不僅讓西醫領域的名醫佩服,連台灣各邦交國大使、總理等,也都曾慕名前來求診。西元2001年榮獲聯合國世界和平基金會頒贈的世界名醫獎。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 教授/顧問醫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副院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第八屆理事長王宏銘 中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針灸科主治醫師學經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博士班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張絜閔 中西醫師現職/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學經歷/台北醫學大學 生藥學研究所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
-
2022-04-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如何在臨床實習重溫醫學人文教育
【編者按】本週介紹「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第一篇文章介紹這種不同於一般著重於「診斷」或「治療」的醫院臨床個案討論會,是專門為醫學生或剛畢業的醫師在臨床工作中,以病人所遭遇到非醫療直接有關的社會或制度問題,促使學員重溫他們過去所學過的醫學人文,將這些「知識」融入於對待病人的「態度與行為」;第二篇文章是參加這種討論會的一位醫學生寫出當天由「說服不想開刀的病人」談到「病人自主與醫師責任」的心得,看得出不同階段習醫者的看法以及指導老師的用心;一位資深醫師在詳讀學員討論會後的報告非常感動,發表他對「說服病人」的精闢看法,並希望這種文章可以讓一般民眾聽到醫療工作者的心聲。期盼這星期的三篇文章可以「拋磚引玉」,往後可以有更多熱心醫學教育的人士分享將人文關懷灌注於臨床實習的經驗,更希望能有社會人士對這種醫學教育的方向發表看法。台灣醫學教育在醫學人文方面的教學都是侷限於醫學系最初兩年的「醫預科」課程,之後進入以「基礎醫學」為主的三、四年級以及「臨床醫學」的五六(七)年級都很少有機會重溫早期學到的醫學人文。十幾年前,陽明與成大醫學系開始有醫學生,在最初踏入臨床醫學時,選擇到我們醫院接受三到六個月的內外科實習。一開始我們就希望在這段期間,讓醫學生重溫他們過去所學過的醫學人文,將這些學問由「知識」融入於對待病人的「態度與行為」。我們最初的努力是希望能在這段臨床訓練期間,以讀書會的形式,讓同學們分享他們對一些我們所推薦的、可以激發醫病之間關懷人文心得的好文章,但效果似乎不彰。後來有一位同學因為她所照顧的病人在出院前偷偷告訴她,深知自己癌症發現太晚,治癒機會不大,而需要家人照顧治療後虛弱的她,以及醫療費用在在都會增加家人的負擔而感到不安,因此她想在出院後,找個地方自殺了斷,而不願按原計劃住院開始接受化療,牽累家人。這位學生整晚沒睡,擔心不知如何是好。後來我們建議她在「醫學人文讀書會」的時段改為「個案討論會」,由她報告這病人的問題,希望所有同學集思廣益,想出如何幫忙這位病人。 透過這次非常成功的深入討論,我們發現如果能就實際發生的個案,以病人最大的福祉為考量,共同以「同理心」、「人文關懷」思考如何幫忙病人的訓練是遠比「讀書會」更能重溫過去所學的「醫學人文」。我們需要讓學生了解臨床上並不只是「診斷」或「治療」的醫療知識問題,也要考量病人與家屬對疾病的看法以及他們所遭受到的苦痛,困惑以及家庭、工作、以及其他種種物質與精神上的困難,而有機會讓同學老師集思廣益的腦力激盪,是很好重溫過去學過醫學人文課程的方法。同時,老師如果找到相關的文獻,也可以與同學們分享,讓照顧病人的醫學生或畢業後訓練學員,有機會注意到病人的「非醫療問題」的重要性。在這人文個案討論會時,我們要求提案的學員在報告病人的病史以及他個人的看法,同時鼓勵其他學員輪流發表個人的看法,最後再由資深主治醫師從人文、倫理以及實際的醫療環境做深入的探討。我們也鼓勵由提出個案的學員整理大家的看法,寫出一篇報告。 我們深信幾年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院內科霞瓏教授(Rita Charon)來台介紹她所倡導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 所說的三階段:「注意力(Attention)」(全神貫注傾聽觀察病人的問題)、「表現(Representation)」(將病人的問題用文字「敘事」表達時,才可能深入地了解病人的問題)、「密切關係(Affiliation)(透過這樣的步驟,我們才有可能發展出醫病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也以這種原則,要求在這討論會中,大家傾聽每個與會者的看法,而後報告個案的學員整理出開會的心得,使學員對病人的問題產生更密切深入的心得。本週三即將刊出的文章就是最近以「病人自主與醫者權責」為主題的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報告。這是一種嘗試,我們誠懇地希望在這「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過程,我們可以喚醒醫學生或年輕的醫師重溫自己剛進入醫學院時所學過的醫學人文,發揮「同理心」思考如何幫忙受苦的病人與家屬由困境中得到紓解。
-
2022-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家長憂莫德納是大魔王 專家:兒童副作用比青少年少
衛服部宣布國內5到11歲兒童即將開打莫德納疫苗,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小兒免疫學專家謝奇璋醫師表示,未施打疫苗的兒童會變成未來防疫的破口,為了在冬季來臨前早日控制疫情。讓多數的兒童早日接種疫苗得到免疫力是最好的方法。雖然近兩周國內新冠肺炎感染者大幅增加,並且包含許多兒童病患,但有家長仍對疫苗的效果和副作用有許多疑問,擔心美國並沒有核准莫德納打在兒童身上,憂心莫德納對孩子會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謝奇璋表示,BNT與莫德納都是mRNA核酸疫苗,副作用反應也類似。從國外施打青少年與兒童的經驗來看,兒童雖然發燒可能較常見,其他更嚴重副作用的發生率比青少年稍低。台灣的中學生雖有發生少數心肌炎的副作用,並未因注射疫苗而發生死亡案例。雖然美國尚未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但包括歐盟、加拿大和澳洲等國都已經核准兒童使用,家長不必為兒童疫苗的安全性太擔心。謝奇璋表示,現有新冠肺炎疫苗當中,高端及NVX(Novavax)等是使用次單位蛋白技術,其他疾病的兒童疫苗也有使用相同技術,但是因為沒有完成兒童測試,「今年已經來不及使用了」。目前做完兒童試驗的只有BNT與莫德納等核酸疫苗,這些疫苗對兒童的保護力,雖不足以完全阻隔病毒,但的確可以減少感染的時間和病毒量,對發展成重症和兒童特殊的MIS-C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也有預防的效果。希望後續還有其他疫苗的兒童測試,讓家長有更多選擇。近日出現了2歲童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患,仍在醫院緊急搶救中。台灣兒科醫學會上周日(17日)的年會中,兒科醫師大都贊成5到11歲的兒童早日施打疫苗。謝奇璋表示,醫界普遍認為疫情已經進展到新的階段,在未來3個月病患數不但不可能清零、還有繼續增加的可能。兒童如果不打疫苗,會使我國流行控制的期間延長。這不只可能使重症死亡人數會跟著增加,並且使染疫而導致長期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倦怠,發燒,嗅味覺異常,禿髮等)的機會倍增。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還是應該要盡快注射來避免自己和親密接觸的家人和朋友染病的危險。
-
2022-04-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11歲有疫苗打 食藥署核准莫德納兒童疫苗EUA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甚至出現首例幼兒重症個案,但至今國內仍無提供11歲以下兒童接種的疫苗。不過,衛福部食藥署今天上午已舉行專家會議並通過6至11歲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EUA)。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基礎接種,用法用量為施打兩劑且為成人劑量的一半,施打間隔為28天。吳秀梅表示,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求,於4月17日邀請國內臨床醫學、小兒醫學、感染醫學等領域專家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同意核准莫德納疫苗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主動免疫接種以預防新冠肺炎。經審查莫德納疫苗在6至11歲兒童所進行的一項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6至11歲兒童試驗組所誘發的中和抗體免疫原性結果,不劣於原療效試驗中18至25歲青少年及成人試驗組的免疫原性結果;安全性資料方面,兒童組除發燒的比例較成年組略高外,兩組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相近,大多屬於輕微、暫時性的不良反應。經整體評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並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與會專家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於6至11歲兒童的基礎接種,用法用量為施打兩劑,每劑0.25毫升,含50微克的mRNA,為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施打間隔28天。吳秀梅表示,在6至11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嘔吐、腋窩腫脹/壓痛、發燒、注射部位紅斑、注射部位腫脹和關節痛,與成年人試驗結果相近,未偵測到新的重大安全疑慮。未來食藥署將持續監控國內外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安全警訊,分析評估疫苗不良事件通報資料,執行安全監視機制,保障民眾接種疫苗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