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腦出血
共找到
223
筆 文章
-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死亡「3成有心血管疾病」 醫:應定期回診穩定用藥
4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因疫情未回診也未穩定用藥,近期健康檢查發現「血壓飆到200」,立刻被安排門診檢查。醫師提醒,高血壓是著名「沈默殺手」,血壓逐漸飆升但不自知,恐引發腦出血、主動脈剝離等致命疾病,呼籲民眾疫情期間仍要穩定追蹤、服藥,不可輕忽。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其中85%是導因於心臟病和中風。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超過2萬人死亡,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6月中旬,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註記有心血管疾病者達3成,顯示心血管疾病和新冠肺炎重症有相當的關聯性。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出新冠病毒會與心血管系統交互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發病率,並引起心肌損傷與功能障礙。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亦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心肌損傷、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血管功能障礙,和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新冠肺炎造成心血管及心肌受損,因病毒進入體內,破壞血管內皮細胞使其功能失靈,無法如常攝取營養及排除毒素,更影響血管收縮及舒張,導致血管不易擴張,血液難以流通,也容易產生血栓、發炎反應。而病毒入侵心肌細胞內複製更多病毒,導致心肌收縮功能受損,接連影響心臟運作,出現心律不整等問題。葉宏一指出,新冠病毒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也稱「免疫風暴」、「細胞激素風暴」。而病毒入侵人體後,初期會進行病毒複製,過一段時間後,進階影響發炎反應、免疫激素風暴,造成全身血管、器官受損問題,也因此我國努力讓確診病人盡快服用抗病毒藥,減少病毒複製。葉宏一表示,若是心血管疾病病人,本身內皮細胞功能本來就不好,若又感染新冠病毒,憂再讓細胞功能受損、免疫失調。「就是種下因!」他提醒,即便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或孩童,感染新冠病毒後,若未來沒有控制生活型態,碰到危險因子就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且新冠病毒仍是新興疾病,需5至10年後待觀察。葉宏一呼籲,疫情期間許多民眾不敢回診,各國皆有類似案例,疫情大流行趨緩後,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比例大幅增加,呼籲民眾維持防疫生活外,要穩定回診追蹤、服藥,也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及運動避免肥胖,每日定期量血糖、量血壓及量體重。國健署提供「三心二疫」五招,降低心血管風險:第一招:吃心-健康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建議少油、少鹽、多纖維,利用蒸、煮、川燙的不同烹調方式取代油炸,並避免出現暴飲暴食的行為。第二招:動心-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更應增加活動量,可配合運動相關的影片增加運動量,且適時起身活動,避免久坐。第三招:安心-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於疫情減緩時多加利用。第四招:醫疫-規律用藥:定期量測血壓、血糖、體重及回診追蹤,以利醫師依據個人狀況調整用藥,遵照醫囑建議,切勿自行減量或停藥,並可優先選擇視訊診療和社區診所追蹤。第五招:快疫-儘速就醫:疫情期間,仍要密切注意身體的狀況,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應儘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81例、171人病歿 新增4歲女童腦炎亡
國內新增281例中重症個案、171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因住院中發現合併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且持續惡化,於6月17日出現突發性肺出血,不幸過世。目前兒童死亡個案累計19例,其中因腦炎死亡有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歲至90多歲,158人具慢性病史、111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410例,死亡4798例死亡。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因發燒、抽搐至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頭部電腦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等藥物治療,住院中發現合併肝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並持續惡化。6月17日有突發性肺出血 ,當天不幸過世。另有一例19歲男性,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月30日採檢、31日確診。6月1日出現因頭痛、抽搐、咳血、吐血到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腦內出血及腦壓高,立即安排手術併使用瑞德西韋治療。6月3日完成手術,但在術後一周出現嚴重敗血症,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雖然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仍持續惡化,於6月17日死亡;主要死因爲自發性腦出血,因此列為與新冠肺炎共病。中重症個案包括150例中症、131例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九歲男童。個案5月19日確診新冠肺炎,當時出現發燒,合併鼻塞、頭痛等症狀,於家中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但6月15日有出現高燒至40.5度,伴隨頭痛、輕微咳嗽、頸部腫痛,6月16日出現結膜炎,由家人帶往診所求診,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發燒。6月17日出現嘔吐、食慾、活力下降,6月18日到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心臟酵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為MIS-C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改善,6月21日轉到一般病房。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6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9例,其中6例為腦炎。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計 周志浩說明6大審查原則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即不論死亡診斷書的死因怎麼寫,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今年則會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外界頻頻質疑公布死亡數,昨晚間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親自說明六大審查原則,並首度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這603例包括「死亡診斷書將新冠列為其他死因且確信無關」271例、「有死亡通報但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肺炎」227例、資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殺39例、「死亡時間與新冠病程間隔已久且不屬同一病程」16例。周志浩表示,審查過程包括防疫醫師的初審、專家複審,為了減少初審和複審的負擔,防疫醫師和專家有討論確立幾個基本原則,審查原則可歸納為六種情況。只要死亡診斷書在死因的甲或乙欄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的,統統都會列入,沒有時間逐案「雕花」。第一種情況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些很清楚,原則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死亡診斷書上「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診很快就走了,原則上就會統統列進來。這是因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診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點難說,這部分會有疑慮。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死亡診斷書把新冠肺炎寫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審查。專家都同意,一般來說如果被醫師寫在這邊,代表並不認為是死因,只是附帶補充說明。這種也是一樣,如果有相當確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沒有,還是提到專家審查。防疫醫師和專家會一起討論,確認大家所持的立場都沒有差太遠,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第四種情況是個案確診、解隔離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死亡的,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關。如果初審有相當的確信病程與死亡有相當的間隔,可以考慮排除,只要沒辦法確信無關,原則上還是要提到專家會議去複審。複審時防疫醫師也會一起,原則上還是尊重專家意見,這部分目前排除16例。第五種情況,是雖然該確診個案被通報死亡,但經過身份比對、調出死亡診斷書之後,卻發現死亡診斷書完全沒有寫到新冠肺炎,這種也會排除,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最後第六種情況是資料可疑、不完整,甚至還需要搜集資料的,這部分目前也還未列入統計,有50例。今年累計251萬2968名確診案例,3123死亡通報,全死因致死率為千分之1.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應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因為千分之1.2的致死率並未偏離周邊國家太遠,算是一個平均值,加上目前台灣超額死亡還是負數,所以這份數據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並沒有很多黑數。再者是病程很遠「確信」無關、列於其他死因所以「確信」無關,這並非科學用語,比較像自由心證。李建璋提醒,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建議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的標準,清楚列出來,這樣就更加嚴謹,而且可以接受檢驗。例如與創傷、中毒、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衰竭、與感染症無關之心血管疾病等。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寫「癌症」。李建璋說,因為過去在寫死亡診斷書的時候,曾經收到中央衛生機關的公文,提醒要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醫師可能會習慣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如果光看這樣就排除,也會有點可議,因為有可能是新冠確診間接導致病情惡化。李建璋建議可以把這些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去檢視,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自殺意外的比例愈來愈高,超過了自然發生率或平行死亡趨勢,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確診也導致某些意外。比方說,超高齡長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經中風的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有譫妄或妄想症狀;孱弱長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傷性腦出血。李建璋說,許多長者確診會有非典型症狀,統計死亡人數時候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持續透過趨勢分析所產生的洞見回頭去精進歸類方式,數據便能更準確地反應出完整的死亡人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6-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末期病人DNR 的決定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在最近的一則法院判決 ,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且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是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本案病人於99年6月間因車禍受傷,導致外傷性腦出血及頸椎骨折,進行手術;於同年7月2日因無法脫離呼吸器,接受氣管切開手術住院治療,同年10月4日轉院至林口長庚醫院。出院後復於102年1月25日因腦出血,轉送林口長庚醫院;於同年3月9日因意識昏迷,無自主呼吸能力,無法脫離呼吸器,轉至秀傳醫院呼吸照護病房接受治療。病人於105年3月24日晚間出現黃疸及發燒症狀,發現膽道阻塞,又於同年4月24日出現高燒不退、血壓降低、心跳不穩、四肢冰冷、五天未排便之症狀,瀕臨死亡;於同年5月1日病情惡化。病人的父親主張,病人並非重症不可治病患,亦未經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者診斷確為末期病人,被告醫院竟違法令病人的父母簽立DNR。病人於同年5月2日下午8時心跳突然停止,被告醫院未進行心肺復甦術等急救措施,並拔除病人之生理監視器及呼吸器,致病人因敗血症而死亡。(以下稱「DNR不急救案」)本案的爭執在於,被告醫院由於病人家屬已經簽署DNR,因此未對病人進行急救措施,是否違法?高等法院認為,病人家屬既然已經簽署DNR,因此被告醫院未進行急救,並無違法之情事。但最高法院認為,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第1項、第2項及第3項規定,病人應由二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且經本人或一位最近親屬出具意願書或同意書,始能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本案診斷病人所罹病情之醫師是否具相關專業領域之專科?病人之父母得為其書立DNR之依據何在?高等法院並未說明,因此發回更審。依安寧條例規定,病人應由二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且經本人或一位最近親屬出具意願書或同意書,始能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反面言之,如病人未經專科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或病人或其親屬未出具意願書或同意書,醫院或醫師即有急救的義務。此項解釋,與醫學倫理上無效醫療的概念,相互抵觸。依據醫學倫理上的「不傷害原則」,及避免醫療資源浪費的「正義原則」,急救如屬無效醫療時,再為急救,不僅對病人無益,甚至有害,因此醫師並無進行無效急救的倫理上義務。在邏輯上,如果急救對於病人已經無效,亦即縱使進行急救,病人仍然會發生死亡的結果,則醫師不進行急救,與病人死亡之間,即無因果關係。因為醫師進行急救或不進行急救,均將發生病人死亡的結果。此項醫學倫理上的規範與邏輯推論,不應因安寧條例的規定而被破壞。申言之,安寧條例規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必須具備一定要件,是屬於「違法性」的規定。也就是說,如果病人非屬末期病人或無意願書或同意書時,醫師不為急救的「不作為」,違反法律規定,屬於違法行為。然而,法律上的侵權責任,除被告的行為具有「違法性」外,不法行為與損害之間還必須具有「因果關係」,賠償責任才會成立。違法性與因果關係是二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如果醫師的違法行為與病人損害結果的發生,不具有因果關係時,醫師仍然無須負責。因此,如果醫師依據其專業判斷,急救對於救治病人已無實益,醫師因此不進行急救,由於不急救與死亡之間欠缺因果關係,他對於病人的死亡無須負責。從而,醫師不為急救是否符合安寧條例的規定,其區別在於:在符合法律規定時,醫師不為急救為合法行為;反之,在不符合法律規定時,醫師不為急救為違法行為,但如果醫師能舉證證明,病人的病情已經處於縱使進行急救,仍然會依其原有病程導致死亡,也就是不急救與病人死亡之間不具有因果關係時,仍然可以免責。在前述的「DNR不急救案」,病人親屬已經簽署同意書,但事後反悔起訴請求醫師賠償。最高法院要求醫院舉證有「二位專科醫師」,且「病人確為末期病人」。因此醫院必須負責證明現場負責醫師是「與診斷病人所罹患傷病相關專業領域之專科醫師」,及病歷關於病情的記載,足以判斷病人為末期病人,提供法院認定之。
-
2022-06-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端午過後,天氣進入炎夏,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期,一名70歲老翁,最近胸悶多時,卻因為疫情嚴重,一直不想就醫,最後喘不過氣才就醫,發現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接近完全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經過心導管手術,目前已順利出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可能受到疫情影響,有些人不舒服不願意進醫院,拖到沒辦法時,病況已經相當嚴重,反而增加治療困難與醫護負擔。李成偉提醒,近日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加上接近夏季氣候漸漸炎熱,民眾在外辛勞工作,除了預防中暑跟防疫,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千萬不要避諱就醫。黃成偉指出,這名患者曾有主動脈剝離病史,上個月因胸悶症狀在家多日,因擔心疫情嚴重遲遲未就醫,後來因喘不過氣經救護車轉送至急診,才發現病情嚴重,經心臟醫療團隊以心導管鑽石旋磨手術處理並放置塗藥支架後,已順利出院。黃成偉說,有患者因為疫情,也不想到醫院拿藥而有停藥的情況,但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絕對不可擅自停藥,若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則可能發生支架血栓或增加急性心肌梗塞之風險,停用心臟衰竭藥物也可能會出現肺積水呼吸衰竭等風險,停用降血壓藥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因此,再次呼籲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切勿因擔心疫情而自行停止長期服用心血管藥物。時序即將進入夏季,黃成偉醫師也提醒大家,夏季高溫炎熱會導致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除了會引發中暑以外,如原本已有血管狹窄病人,容易出現冠狀動脈血栓,嚴重時恐怕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因此民眾宜多注意水分補充,建議每公斤體重每天至少30cc。
-
2022-06-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康復長者竟爆肺炎、腦出血危機 醫曝3大關鍵原因
國內新冠確診病例突破200多萬人,康復者多把焦點放在染疫後的長期後遺症,也就是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咳嗽、肌肉疼痛或肌力下滑等。但有醫師表示,除長新冠症狀外,輕症長者於染疫期間出現營養不良、身體虛弱、自行停藥三大原因,反造成康復後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或跌倒,近期臨床發現,此類患者約較疫情初期增加1成。雙和醫院成人感染科主治醫師李垣樟說,隨著疫情進展,許多輕症的染疫老人家陸續康復,但老人家在染疫期間,常因胃口不好、吃不下,造成營養不良,康復後身體仍為虛弱、活動力變差,容易併發細菌感染的吸入性肺炎,或不慎跌倒引發腦出血、骨折等。李垣樟表示,臨床上更有年長患者為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擔心與正在服用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用藥產生交互作用,在未與醫師討論下自行停藥,反而引發慢性病控制不佳情形。李垣樟說,家中有輕症染疫康復的長者家屬,除注意長者康復後的長新冠症狀外,第一、讓長者均衡攝取食物,多補充營養、增加體力;第二、老人家活動時,應特別注意不要跌倒,最好有家人在一旁照顧;第三、經與醫師討論後,恢復規律服用原有的慢性病藥物,確保慢性病獲得良好控制。
-
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長期以來的高血壓標準140/90mmHg,即將正式走入歷史。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決定在2022年將高血壓標準下修至130/80mmHg。起因於一篇大型臨床試驗的發表—以華人為主要受試者的STEP研究發現,將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以降低26%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下文章將分成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歷史、美國與華人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以及台灣最新指引的兩大重點,帶大家認識台灣高血壓標準下修的緣由及重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演進史1950年代以前—高血壓不是一種病以前的觀念認為,血壓高是為了讓血液通過狹窄血管的一種正常現象。原發型高血壓的英文為Essential hypertension,取Essential必要、重要之意,反應了當時認為高血壓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二戰時的美國羅斯福總統,甚至曾經被記錄到高於200mmHg的血壓,但當時並沒有給予治療,最終羅斯福在1945年因腦出血而死亡。1950年代以後—心臟病研究的興起羅斯福去世三年後,繼任的杜魯門總統,簽署了國家心臟法案,成立國家心臟研究所,並撥專款展開心臟病流行病學研究。1948年,對現代醫學影響深遠的Framingham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問世,研究者在美國麻州Framingham地區針對5000多位居民長期記錄生活型態與疾病史,以預測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個大型計畫對高血壓的重要性是發現「高血壓是一種疾病」,不治療就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機率,不論是收縮壓或舒張壓升高都有同樣的風險。長期以來的高血壓標準雖然發現高血壓是一種疾病,但醫學界始終對高血壓的標準有爭議。根據不同的臨床研究與治療指引,140、150、160mmHg的控制標準都有。長期以來,台灣和大部分的指引是以收縮壓、舒張壓兩者當中較高者為準。最重要的是,只要長期的血壓符合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就被定義為高血壓。美國與華人的大型臨床試驗美國的大型臨床試驗—SPRINT研究即使上述的標準已經使用許久,仍然有許多研究及大型臨床試驗在持續進行中。2015年,一篇發表在美國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文章問世,取名為SPRINT(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的大型臨床試驗指出,收縮壓控制在120mmHg,能夠有效降低30%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因此,美國在2017年修改指引,正式將高血壓標準下修至130/80mmHg。華人的大型臨床試驗—STEP研究當時台灣並沒有跟進美國下修高血壓的標準,原因是SPRINT大型試驗的受試者大多不是華人。為了訂定華人專屬的高血壓標準,亞洲的幾家大型醫學中心也聯合起來,一起進行一項大型臨床試驗,取名為STEP研究。經過幾年的分析,終於在2021年做出類似的成果,研究發現將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可降低26%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此項研究結果也同步刊登於美國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積極控制的組別(血壓控制在110~130mmHg)比起標準控制的組別(血壓控制在130~150mmHg),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下降33%,急性心衰竭的風險下降73%,因心血管問題導致死亡的風險則下降28%。因為有科學證據支持,台灣高血壓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決定,在2022年5月跟進美國的指引,正式將高血壓標準從140/90mmHg調降至130/80mmHg。最新指引的兩大重點台灣最新的高血壓指引有兩大重點:一、不建議使用門診血壓,建議以居家血壓作為高血壓診斷、分期與治療目標的標準量測方式。二、血壓超過130/8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血壓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居家血壓怎麼量?把握722原則在診間測到的血壓數值往往會比較高,此現象稱為白袍高血壓。由於門診血壓較不準確,新版指引建議採取居家血壓作為高血壓的診斷、治療量測方式。研究發現,病人在家裡放鬆的環境裡,量出來的血壓會比較精確。居家血壓量測方法的重要口訣是722(諧音:請量量),持續測量7天、早晚2個時段、每個時段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測量前休息5分鐘,在舒適平穩的環境量測。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雙腳不交叉或翹二郎腿。測量的手臂平放在桌面上,約與心臟同高,壓脈帶要綁在手臂而非手腕上。722做完,總共會有14個平均值,將此紀錄交給醫師,再由醫師判斷是否為高血壓。血壓控制標準130/80mmHg一旦確認為高血壓患者,就要開始進行治療。血壓的控制目標即是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最新指引特別提及高血壓的生活型態調整,口訣是S-ABCDE,包含限制鈉攝取(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酒精攝取(Alcohol limitation)、體重減輕(Body weight reduction)、戒菸(Cigarette smoke cessation)、飲食調整(Diet adaptation)和運動(Exercise adoption)。除了服用藥物,高血壓也可以透過上述生活型態的調整來改善。其中,酒精攝取量,男性每週小於100克、女性每週小於50克,酒精不耐者則是要更少;建議理想的BMI控制在20~24.9 kg/m2;一周至少五天30分鐘以上中強度有氧運動;香菸和電子煙都需要戒除。參考文獻:1.SPRINT Research Group, Wright JT Jr, Williamson JD,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17 Dec 21;377(25):2506]. N Engl J Med. 2015;373(22):2103-2116. 2.Zhang W, Zhang S, Deng Y, et al. Trial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N Engl J Med. 2021;385(14):1268-1279.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高血壓診斷標準下修至130/80?降低近30%心血管風險!】
-
2022-05-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大便用力導致腦出血 醫籲高血壓患者慎防便秘
1名52歲男性因腹肚就醫,醫師發現他血壓偏高,且出現意識模糊、叫不醒情況,後來查出他因便秘,大便時太過用力導致腦出血,經緊急執行內視鏡腦出血手術,才及時搶救,讓他和死神擦身而過。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說,家屬說患者已經便袐好幾天,平時罹有高血壓,因此研判是因為便袐問題,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排便,導致腹壓和血壓上升,造成腦出血。又因出血位置接近腦室,所以血塊跑進腦室,引發阻塞性水腦症,導致病人的意識變差,若不即時處理有可能腦幹受損甚至有生命危險。朱彥澤說,大腦有一個叫腦室的構造,裡面儲藏我們的腦脊髓液,有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它就像一個池子,當被倒進大量的血塊後,造成腦脊髓液無法正常流動,甚至受到阻塞,就會演變成水腦症,以致於患者由清醒變得嗜睡、叫不醒。他說,傳統的腦出血手術必須用特殊器械勾腦來增加手術視野清除血塊,血塊越深破壞的正常腦細胞就越多。近年內視鏡手術進步,此次利用高清內視鏡進入腦室,反覆抽吸清除血塊,並用單極電燒方式對出血部位止血,順利把大部份的血塊都清掉了,對於更深層的血水則透過引流管的方式慢慢引流出來,損傷大幅減少。朱彥澤說,內視鏡手術屬微創手術,優點是傷口小、失血量少,對腦傷害較小,能提供患者更安全的治療方式。他提醒,高血壓患者應慎防便秘,避免過度用力造成血壓升高,並一定要養成早晚量測血壓的習慣。
-
2022-05-2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破600手足舞不停 醫師:糖尿高血壓患者注意
68歲黃姓婦人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服藥多年且定期回診。不過女兒買了她最愛吃的蘿蔔糕,阿婆連著好幾餐都吃蘿蔔糕,家務忙起來,有時候連藥都忘記吃。日前晚餐過後,阿婆突然覺得右手腳有點不聽使喚,開始不自主動起來,手腕到手臂、腳踝到整個大腿都在扭動,好像他的右半邊身體自己跳起舞來,跳個不停。阿婆的家人察覺不對,送她的醫院檢測血糖飆破600,核磁共振發現腦部基底核有訊號變化,確認為高血糖造成的半邊舞蹈症,經過藥物治療及血糖降低後獲控制,阿婆也暫時不用再跳舞了。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詡懷表示,半邊舞蹈症為一種特殊的神經學表現,出現肢體無法預測的動作,像扭動或甩動的症狀,單側在跳舞,甚至是跳芭蕾的動作,速度時快時慢,是一種不自主的動作。此種症狀常見於中老年人,可能的病因除了高血糖,也可能為急性腦梗塞、急性腦出血、甲狀腺亢進、特定藥物引起、或甚至為腦部腫瘤造成壓迫所導致。找到病因後治療病因,並輔以藥物治療為主。邱詡懷說明,由於突然出現的半邊舞蹈症往往有潛在的急性問題,甚至可能為急性腦中風,民眾切勿輕忽,有相關症狀需要立即就醫。他提醒有糖尿病病史的民眾切勿停藥,並需要注意飲食與血糖。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微溫、吐瀉、譫妄、跌倒 老年人染疫 注意四大非典症狀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臨床醫師發現,許多老年人染疫後的症狀表現與年輕人不一樣,常見微溫、吐瀉、譫妄、跌倒等四大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指出,一位老人因跌倒髖關節骨折,必須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PCR發現陽性;另一位老人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時也意外發現PCR陽性;還有一位洗腎長者,突然呼吸喘發作,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時也是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愈來愈多。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19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三個案都是COVID-19年長感染者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出以下四大症狀。一、微溫:老年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一次,或是37.2℃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二、吐瀉:很多老年人經年久咳不止,因此咳嗽和喉嚨痛並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還算是典型症狀;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老人持續發生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肺炎的一種表現症狀。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會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弱,往往會發生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李建璋說,如果家中老人發生上述四大症狀,應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立即就醫尋求PCR診斷。李建璋認為,如果老人出現新冠非典型症狀,才是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診斷。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潛在新冠肺炎死亡黑數 專家曝老年人4大症狀不可輕忽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走向與病毒共存,疾病樣態正在改變,以往醫院多收治新冠重症患者,但現在已轉為原有重症患者被驗出確診,且症狀多為無症狀或輕症,顯示染疫病人已普遍化。臨床醫師觀察,許多患者可能因骨折、中風或洗腎時被確診,提醒應多關注老年人染疫後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微溫、吐瀉、譫妄、跌倒四大症狀。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發文,指出潛在的COVID死亡黑數。他說,一位老人因為跌倒髖關節骨折,需要緊急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的PCR結果意外發現COVID陽性,另一位老人意識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的時候,也意外發現COVID陽性,還有一位老人,長年洗腎,突然發作呼吸喘,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的時候,也發現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越來越頻繁,這些都是意外和巧合嗎?主診斷是髖關節骨折、中風、水份過多? 還是COVID ?李建璋說,如果這些患者不幸過世,死亡的主因,會被歸類成COVID嗎?大家在談論確診的統計黑數,死亡人數也存在著類似困難判斷的情況,現在死亡人數的判定主診斷是COVID才歸為COVID,但是其他診斷是COVID的死亡案例死因就由判定解決,除了呼吸衰竭為主的案例,上述案例有可能被排除在COVID死亡人數之外,但是他們的過世都和COVID無關嗎?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的3個案例都是COVID 在老人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四大症狀。第一、微溫:老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度C,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度C一次,或是37.2度C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第二、吐瀉:很多老人經年久咳不止,用咳嗽和喉嚨痛很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的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這些表現還算典型,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流行期間,老人持續的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的一種表現。第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者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第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落往往用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他說,如果家中的老人有新發生的上述四大症狀,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可以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切記莫延,應就醫尋求PCR診斷,因為快篩診斷通常是在病毒量高的時候才會呈現陽性,初期會有30%到40的偽陰性。他說,在老人,非典才是典型,統計死亡人數的時候要把上述的因素考慮進去,才能夠完整的反應COVID的死亡人數。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達法定金額上限600萬又一案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1案,八案核予救濟,包括AZ五案、莫德納兩案、BNT一案,另外有一案因發現新事實,將重新審理。其中,此次核予救濟的案件最高金額為600萬元,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二案。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桃園市劉○○(編號:3323)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但個案無慢性病史也無任何潛在疾病史,且發病時間在接種AZ疫苗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合理時間內,因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新台幣600萬元。上次核予600萬元為3月10日召開的第175次會議,台北市游○○(編號:2841)也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致死與接種AZ疫苗相關,而核予救濟。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也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本次通過救濟案件摘要:※BNT一案:臺南市謝○○(編號:439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接種疫苗後21日陸續出現頭痛、頭暈及說話變慢等情形,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失語症。住院期間個案之血液檢體及腦脊髓液Anti- NMDA檢驗結果均為陽性,診斷為抗 NMDA 受體腦炎,並接受自費血漿置換術及自費抗CD20 單株抗體治療。目前並無醫學實證顯示抗NMDA受體腦炎與COVID-19疫苗關聯性,惟發生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 19疫苗(BNT)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00萬元。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1年,並每6個月提會報告。※莫德納兩案:1.新北市郭○○(編號:407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自述於接種疫苗後2小時出現全身紅疹,隔日因紅疹併癢感、輕微呼吸困難等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蕁麻疹。依發生時序研判,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 元。2.雲林縣張○○(編號:27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後 6 日死亡,查個案曾因股骨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亦曾於109年因車禍導致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至110年1月仍有腦部晚期出血紀錄。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或與其嚴重腦出血病史有關,惟接種疫苗後並無就醫資料,致無從判斷確切死因。考量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性,且個案屬接種mRNA 類型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急性心肌炎之風險年齡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 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5萬元。※AZ五案:1.桃園市蔡○○(編號:33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症狀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相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 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0萬元。 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 1 年,並每 6 個月提 會報告。2.台北市黃○○(編號:285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硬化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7 日出現臉部、四肢及軀幹紅斑情形,而後陸續因皮膚廣泛性紅疹、關節痛及腰痛等症狀就 醫,經醫師診斷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急性發作。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3.苗栗縣李○○(編號:3258)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23 日因右側肢體無力且有麻感就醫,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延腦有一處急性腔隙性梗塞,理學檢查及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高血壓、高血脂情形,以及抗心磷脂抗體 IgM 為 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9 萬元。4.桃園市劉○○(編號:3323)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 亡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 考量個案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5.台北市林○○(編號:370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日因臉部麻痺、僵硬及手腳麻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惟個案神經生理檢查及腦 脊髓液檢驗等相關檢查結果並不符合典型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考量相關神經檢查結果確有異常,故研判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萬元。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重拾生命的信心 罹癌後我學會與自己對話
被醫師告知罹癌的瞬間,腦袋一片空白…回過神來,混亂的情緒與焦慮接踵而至。要鼓起多少勇氣,才能面對罹癌的自己?要建立多少信心,才有辦法堅定向前,接受治療?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張秀芳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生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我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現在我的人生沒有「有一天」,而是把握「每時每刻」,走吧!2022年我生日那天,我一定要站在合歡山迎接我生命的曙光。Juni Lai醫生告知確診的那天,自己仍是獨自去看診,當下自己算是冷靜派的,聽著個管師說明這是哪種乳癌的亞型,未來該如何進行治療,但當騎著車回家的路途,想著該如何跟先生和孩子講呢?突然才覺得自己不是得了感冒,而是被發了一張重大傷病卡,會不會比失智的老爸還早離開世界。後來自己看遍了所有乳癌相關的書籍,,也看了Youtube 上許多醫生的說明,心裡至少有個底,才明白當初的害怕是不清楚未來的治療方式,了解後,一切都沒有那麼可怕。治療三個月後,姑姑也確診,我成了她諮詢的對象,面對她的不安,我可以安撫她,在疫情間,也曾有三次我們同住一個病房,一起治療,互相照顧、互相鼓勵,因著這個事件,拉近了我和姑姑們間的距離,因我的療程在姑姑前面,所以,我成為了姑姑可以詢問的對象,也可以是姑姑的代禱勇士,願神祝福我們二人在治療結束後,都可以有個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謝董5、4、3、2、1⋯⋯新年快樂,新的到來,第一次在醫院倒數,殊不知倒數後第一個驚喜是,「切片報告出來啦,確定是大腸直腸癌,目前初判是三期,接下來………」,接下來是模糊的視線,崩潰的自己,還有無助的爸爸。真的,電視演的是真的,聽到罹癌消息後,完全無法接受,愛面子的我卻放聲大哭,手顫抖的傳賴告訴其他家人、好友還有老師,直到旁邊傳出一個聲音「不要再哭了,妳這樣我也很想哭」,對,爸爸還在身旁,面對這樣大的打擊,他何嘗不是滋味,畢竟四年前才送走他摯愛的二姐,也是因為大腸癌過世,如今面對自己小女兒也是罹患相同疾病,該情何以堪?快速收拾心情,討論著該如何面對下一步,沒錯,該面對不要逃避,至少如今醫學發達,好好治療還是有希望。曾學過心理學面對重大創傷後, 心中會有「悲慟的五個階段」:否定、生氣、討價還價、抑鬱、接受的歷程,只是每個人每階段時間不同。收拾好心情,辦理出院準備迎接治療的階段。這一路上心情轉折有如雲霄飛車般,很多親朋好友不斷的鼓勵,面對治療後的副作用定期回診檢查,常讓自己感受到身體變化,擔憂復發,害怕轉移,甚至該如何面對最終點?充斥著內容的恐慌,與其如此焦慮的思想,不然欣然面對各次挑戰,直到戰力不足為止。如今快滿一年的治療,身為幼幼班的癌友,完成了當初術後的願望,順利回到學校唸書,也達成要平安回來給大家看的承諾。罹癌後,努力試著放慢腳步,學著享受慢步調生活,每次回診就當作和醫師閒聊話家常,檢查結果若不如預期,那又如何?反正也只是數字而已。每天告訴自己很開心又過一天,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生活有目標才有動力活下去,而我,就是回去唸書,三年後考上執照,完成階段性夢想,而您呢?給自己設什麼目標?就努力勇敢面對追夢,人生沒有重開機,生病只是暫時當機,過了,一切就安然無恙。MJ-Cindy Lei醫師告知乳癌確診的時候是我的生日當天,但我心裡想的是該如何告訴我年邁剛動完手術的父親及中風後正在做復健行動不便的母親。直到手術的前一天不得不告知父母去住院,我看到他們的震驚及不捨。當我手術後回家,我的兄弟姐妹沒有人把我當病人讓我好好休息,我仍然要照顧我父母,只因我是唯一單身未結婚的女兒,所以當我面臨35次的放療,天天要進出醫院,又要忙著照顧家中二老的日常起居時,我真難過哭不出來。直到放射科主任告訴我要運動,無論激烈或散步,每天保持至少1小時的運動,復發機率相對降低。我的門診醫師告訴我,均衡飲食,保持心情愉快,充足休息,很快就可康復。我的笑容才回到臉上。當我做完放療後正積極尋找生活健康的平衡點,不到3個月,我母親腦出血,就成了臥床失能無法言語的重症病人。其實我沒有多餘時間調養身體,我必須投入學會居家照顧臥床病人,也要關懷我老父親孤單的心靈。但當時我快崩潰,幾乎放棄活下去。後來我透過書籍及運動,在10個月後,我為自己找到平衡點。我將自己分成3等份,1份給爸爸,1份給媽媽,1份給自己。每天至少30分鐘要出去走走透氣喝咖啡;每週3~5次綠拿鐵;每天看好笑的影片;簡單飲食少不外食;簡單生活減壓保持正面愉快心態,面對癌症直球對決,感恩老天給予重生,也感恩父母給予機會奉養。明天是我滿4年的抗癌,但今年元宵時媽媽不捨我辛苦選擇去當老菩薩。結果半年後在我稍微走出喪母之痛,爸爸在父親節的隔天得到食道癌三期。84歲的他,我用我的方法陪他走過2次化療及30次放療。他在我一路陪伴下,體重並未減輕,雖然過程辛苦,但也拉近我父女的情感。我曾告訴他能吃贏一半,能睡又贏一半。我們人的身體都有癌細胞,只是多數人的癌細胞仍在沉睡中,而少數人把癌細胞喚醒,如同我在醫院陪爸爸治療所遇到的癌友,我告訴他們就讓我們笑笑與癌細胞和平共處一生,好好面對未來,得癌就是要先感恩老天能讓我們重生一次,因抗癌如同減肥是一輩子的功課。加油吧,所有抗癌勇士們,路還很長,別輕易放棄認輸哦,老天會疼惜認真活下去的人。李美惠當醫生告訴我,原本的乳癌二期、轉移至骨頭,變四期時,眼淚不爭氣的落下。大家都告訴我心情要放輕鬆,但不時還是會大哭!為什麼是我,接著一連串的檢查,和醫生幫我申請重大傷病卡,說明著我和一般人不一樣了!開始化療、掉髮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每天起床枕頭上都是頭髮,哭了好幾回,最後告訴自己,一直鑽牛角尖它也不會消失!時不時和朋友互相鼓勵,現在已經滿一年,治療也快告一段落、快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相信一定會恢復健康的,加油!鍾慧雯知道自己身體有異樣開使到乳外切片檢查得知乳癌3期,牽著機車騎回家淚水止不住,哭了一天,心中掛念只有小孩。隔天又振作起來,似乎沒發生過這些事,還跟醫生說,我可以玩回來再開始治療嗎?從檢查到治療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心中只想著,請先生顧好小孩我就放心,一年多的治療先生只有開刀在我旁邊,每個月抱著去渡假的心情住院,大家都說如果我不是光頭沒人看的出我生病!生病換來身邊的人事物改變;生病換來我對自己的改變;生這一場病對我來說不是病。林秀淑我是104年秋天去台北榮總做自費全身健康檢查,當收到健康檢查書內健檢報告都是英文我看不懂,只好拿着健檢報告在榮總內走訊,走到老人醫學門診看到一個醫師沒病人,我就走進去拜託醫師幫忙看,他告訴我乳房檢查有問題教我掛乳癌醫學中心找主任曾令民醫師。我找到曾令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右乳房是乳癌,我星期二看診,星期五就要開刀切除。我得知是乳癌訊息,人嚇得血壓突然高到200,隔天我立即看新陳代謝科看高血壓,醫師問我昨天怎麼了,我告原委。醫師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當星期五要開刀前醫師問我昰要全切還是切部分。我回說:全切除。之後回診,個管師把掉血引流管,就由助理醫師看之後我改由趙大中主任看診,是每三個月回診一次要抽血做超音波等檢查,藥是吃復乳鈉及滋骨鈣片。我同時有参加台北榮總同心緣乳癌病友關懷協會,每月有一次醫師講座還有病友講自己得病的經歷。至今健康檢查都還好。💡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2022-04-28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上海疫情受控 新增本土降至萬例以下
上海新冠疫情逐漸受控,本土新增疫情降至萬例以下。上海今早(28日)通報新增本土9764例,比前一日大降3798例。新增死亡病例47例,累計死亡已285例。上海市衛健委今早通報報,4月27日0—24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292例(含既往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858例)和無症狀感染者9330例,實際新增本土陽性感染者9764例。死亡部分,4月27日0—24時,新增本土死亡47例。平均年齡84.7歲,最小年齡67歲,最大年齡101歲。47位患者合併各種原發基礎疾病(慢性病),包括心功能不全IV級、心肌梗死、高血壓3級(極高危)、腦出血後遺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阿茲罕默症、帕金森氏病、尿毒症等。自4月17日出現死亡3例以來,累計11天死亡285例。北京今早通報,新增48例本土確診病例(確診病例1至24昨日已通報)和2例無症狀感染者。
-
2022-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輕症、無症狀不用擔心?最新研究揭「恐有腦損傷」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單日確診人數屢破新高。雖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99%屬於都是輕症或無症狀,但國外最新研究卻發現,即使是輕症或無症狀,也可能造成腦部神經後遺症或腦損傷風險。新冠病毒造成慢性腦缺氧,無症狀也會臨床上新冠肺炎患者常會出現頭暈、頭痛、精神錯亂和其他神經系統症狀,醫界一直不了解其症狀與感染新冠病毒之間的關係。不過,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4月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會影響腦部中樞神經系統,造成5種與人類感染病毒時的相似症狀,且與感染新冠肺炎死亡者的解剖報告相符: 腦部明顯發炎神經元損傷細胞凋亡輕微腦出血慢性腦缺氧中樞神經系統缺氧恐腦出血、神經損傷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針對感染新冠病毒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進行觀察,發現大腦中樞神經的血氧量有減少現象,這與出現腦損傷症狀的情況相符,包括造成皮下血管與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亦使腦部有微出血現象。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發現也出現在無症狀或輕症者身上。 參與該研究的杜蘭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Tulane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首席研究員翠西・費雪(Tracy Fischer)在受訪時表示,由於他們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沒有人預料到會出現腦部損傷,但從結果可以明確得知,確實是因為病毒感染所引起。新冠病毒恐使腦容量減少無獨有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也在臉書粉絲頁表示,根據英國研究指出,確診新冠肺炎可能會使腦容量減少,造成精神不集中、生活認知出現障礙、容易疲勞,甚至會有失去嗅覺的感受。雖然新冠病毒是否會造成感染者的腦部損傷,醫學界尚未有公認的定論,且潛在病理機制仍不清楚。黃軒呼籲,即使這波疫情症狀多為輕症、無症狀,在疫情真正結束前,同樣要落實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等防疫習慣,畢竟新冠病毒對於身體各處仍可能有潛在影響,仍須小心謹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995】
-
2022-04-19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讓你神經不再大條!專家教你活化腦部,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
只要是人,都會有變老的時候,手腳不再靈活、膝蓋總是隱隱作痛,皮膚粗糙、下垂,頭髮變白、變少等等老化現象,這些老化現象可透過保健品、保養品的補充改善,但是,民眾卻經常忽略大腦的老化,大腦的退化不像皮膚、骨骼,容易在生活中被察覺,一旦錯過保養大腦的好時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喪失記憶力與專注力!除可透過「三動」來預防,所謂三動讓身體持續動維持體能、常用腦讓大腦持續轉動、維持與人互動社交連結📢再教你 6 招,攝取均衡營養|活絡筋骨|增強人體心肺功能!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培養生活好習慣 避免養出不健康的大腦老了就會不靈光?如何到老都能健康有活力、獨立不依賴他人、有清晰的頭腦?振興醫院精神科醫師袁瑋說明,研究證實若持續堅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資料來源:振興醫訊第298期)【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手眼協調,增強心肺功能)。✅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攝取均衡營養,促進腸胃蠕動)。✅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活絡筋骨、腦袋清楚)。✅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如何預防憂鬱、延緩失智)。★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羽球有氧運動:運動專家 何宏胤👉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老年防憂鬱失智 做好身動、腦動、互動據統計,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憂鬱和失智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是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是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則是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可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也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點此看全文》老年憂鬱和失智恐加速其他疾病惡化,醫提醒「三動」不能少,樂享老後生活⏰ 12:00-13:00【技巧】食在美好腸胃保健,飲食消化問題:醫師 謝名宗👉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我家也是健身房(故事篇)👉課程來源:健康九九網站⏰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練習才藝⏰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吞嚥機能強化訓練:專家楊光榮嗓音耳鼻喉科診所 語言治療師 蕭麗君👉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洗澡竟變成酷刑? 原來有一種痛是「洗澡頭痛」「醫生,你有遇到洗澡竟然會變成酷刑的例子嗎?」「所以你洗澡時發生什麼事情?」 聽起來是不尋常的症狀,腦神經內科 林志豪醫師開始發揮追根究柢的精神。聽著患者說明,「大約十天前,有一次很疲累的時候要去洗澡,但當水往我身上沖時,瞬間覺得那水好像化成一個巨大的榔頭往我頭狠狠的敲下去,當下覺得腦快爆裂了。由於來得太突然,以前從來也沒有這樣過,就馬上到醫院急診。急診醫師當下擔心我是腦出血,馬上排了腦部掃描,甚至還做了腦脊隨液的化驗,結果都是正常的。由於後來我頭再也沒有痛了,休息一陣子後,就先回家。本來覺得可能是那天太累了,再來回到家後也都沒有頭痛,於是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隔天晚上,我在洗澡的時候,那惡魔又降臨了,我頭痛欲裂,所以趕快離開浴室。因為昨天才去急診,我決定先在家裡休息看看,頭痛真的就緩解下來了。隔天早上人也都覺得好好的。後來發現,我的頭痛只有洗澡的時候才會發作。因此接下來好幾天,我幾乎不敢洗澡。」聽完之後,醫師心中大概已經有些可能的診斷,馬上請她做進一步的腦部以及血管攝影,果然,血管攝影顯示她有幾段血管痙攣的現象,於是給她一些緩解血管痙攣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回診時,洗澡時會誘發頭痛的現象好了許多,她終於又可以享受洗澡時的放鬆時光。誘發頭痛的原因很多,醫揭背後原因有這些。👉《點此看全文》洗澡也誘發「頭痛」發生? 神經內科醫師:這類女性要小心⏰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點此看全文》失眠睡不著?快來了解你是哪種失眠類型?⏰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第三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邀請到三位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心得。一位台灣兒童精神科自閉症的領頭羊回憶四十年前開始對這群病人與家屬做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自己一生的服務、教學和研究,都離不開自閉症,而寫出感人肺腑的「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一位在美行醫將近五十年的神經內科教授除了繼續在大學醫院附設醫院看病、教學,又在華人區照顧病人,而發現華人就醫態度不積極、高血壓及中風較美國人發生得早,且出血性中風較多,因而發表論文,並與一群華裔醫師加強社區醫療大眾教育,他最後語重心長的說出:「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一位長年關心社區精神健康的精神科教授,分享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生故事,敘述病人跨越人生的困境、開創新的人生格局,成功開啟她的多元思考與情緒掌控效能,達成人和人之間「完整的信任」,使醫者深切體會身為精神科醫師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的角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在紐約大學神經科受訓的時候,幾天值班一次,都要頻繁的到紐約市公立表維醫院急診室。在那裡,醫護人員的口頭禪就是:「當你見到華裔病人就千萬要小心,因為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就醫的。」尤其是新移民,很多是語言不通、不熟悉醫療系統或沒有保險,往往延遲就醫而耽誤了病情。 1979年神經內科訓練完畢,我留在紐約大學醫院,心想既然同樣是要看病人,不如也到唐人街的碧文醫院兼任主治醫生。下城醫院鄰近中國城,2015年華裔佔住院病人的60%以上。沒料到會有許多年青的華裔男性中風病人急診住院。斷層掃描常常發現大量的腦出血。他們往往神志不清,失語。但也似乎要和我們控訴,「 為怎麼我那麼年輕就中風,那麼嚴重。」他們教了我什麼?因為這許多病人無語的訴求,家屬的痛苦,加上 1994年曼哈頓北區居民中風研究(NOMAS)發表的啟發,我開始對下城醫院華裔中風病人做了個回顧性研究。曼哈頓中國城45歲以下年輕中風病人比美國其它地區高出50%,難道是風水不好嗎?華裔社區健康一定比其他族裔社區差。後來知道下城醫院的華裔中風的平均年齡是73歲,比曼哈頓北區居民的80歲,早了7年。檢查認為自己沒有中風危險因數的華裔社區人士,33%有血壓高,43%膽固醇高,20%血糖高。這些病人中出血性中風佔24%,要比美國公民的17.4% 高很多。也因此,中風後傷殘的比例和嚴重性當然也比缺血性中風高。華裔是少數民族,唐人街華人社區不「理想」,醫療保健上,也算是「弱勢群體」。美國是多數人嚮往的天堂,曼哈頓就有許多世界一流的醫院,但我36街的診所,對許多耆老來說,那裡是要渡海而過的遠洋的大國呀!有些病人從唐人街到上城診所會診,常常是照會一年以後的事了。華裔醫生也受到擠壓,醫院的外科尤其明顯。劉季高、我和其他碧文醫院的華裔醫生成立臨床開業委員會和牛津醫療計劃商討進入華裔市場的醫療服務。這委員會轉為華裔醫生聯盟。後來在1998年演變為中美醫師協會。協會的成立,也不只是為了自己的開業生存。目的也是華裔醫生團結起來共同替社區服務。為華裔尤其那些語言、生活背景有困難的病患爭取更好的福利。我也參與馮黎超庸女士創辦的下城醫院《福安康寧》華人社區保健計劃,探討改進紐約華人社區的健康。這調查的進一步研究,後來得到聯邦政府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贊助去研究華人社區中風危險因素的盛行原因。從1998年到2006年,我、陶靈芝、梁少娟和美國世界日報的潘嘉珠合作,每週在世界週刊發表醫藥文章,幾年下來有146 篇,匯成「關心你的健康」一書,讓不諳英文的華裔移民,能夠得到更多正確適時的醫訊。臨床看診快半個世紀,每天都接觸許多病人,也在他們那裡學到許多。短短的接觸,有時就那麼幾句,幾個手勢、眼神,就讓我體會他們的挫折、病苦。有機會,我常在診所展覽他們帶來的作品和其他有緣的患者討論。診所的木船來自一位從中國廣東移民的老先生,他手抖如秋風中的樹葉。是位中後期的帕金森病人。他不為雙手搖晃震顫所困,花了兩、三星期的時間,用一些零碎的木條,堅持的為我釘好這三尺多長的中國式河船。在船頭有張騎馬的女生照片,病人常問,「那是你的女兒嗎?」原來那是世界級的女騎師,不幸患了初期的多發性硬化症,仍然堅持她的熱愛,毫不為病情的可能惡化而氣餒。他們能瞭解,只要堅持努力,雖然身處劣境,許多不可能做到的事,都能應刃而解。對自己或者親人的苦痛,也許更能更積極的應付了。下面兩位不是我的病人,但她們的視頻卻對我很有啟發。有一天, 我在互聯網找尋錄製帕金森病視頻的靈感,不料在螢幕上卻遇見了這位穿戴亮麗銀箔 名叫Emma Lawton 的迷人「小女孩」。從她的影片部落格得知她29歲得帕金森病,她說:「厄運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你不能改變。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處理它的方式。」艾瑪她在社交媒體上開展活動並分享她的故事,出版了她自己的關於應對帕金森氏症的書,通過視頻將她的生活記錄了 365 天。她正在努力創建一家將改變老一代人生活的公司。知道沒辦法改變自己有年輕帕金森的事實,她慶幸不是更壞的舞蹈症,更賦予自己要提高人們對這種疾病認識的使命,並按照她自己的計劃繼續她要的生活。「我仍然在處理同樣的症狀,但用這種方式處理,最終會使我走向積極和幸福。」另一位Jane 'Nightbirde' Marczewski 乳癌全身轉移只有2%生存的可能,她卻在「美國達人秀」用優雅、帶著笑容、樂觀的唱出自寫的「It's okay, it's alright」。「你可以走那些黑暗的道路,自怨自哀。但這樣太悲慘了。或者你可以走過那些黑暗的道路,然後坦然回來。」 「你不能等到生活不再艱難時,再決定要快樂。」一些無語的患者讓我體會到人需盡所能。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有幸進入醫學,那就有理由要做自己能做的,因此在紐約就有了亞(中)美醫師協會,現在已經服務50萬民眾。一些患者積極的堅持,非常感人。就像我診所的扭曲榛枝,那是故意為病人設放的。前後牆上都有。病人問起,我就會迫不及待的講述扭曲榛枝的故事。患病是生活向下的一個扭轉,病情有時廻轉曲折難料。知道榛枝的彎枝最終的堅持向上,讓病人有個繼續奮鬥的信心。這些年來和病人相處,我學到的是,杯子內的水,決非半空。 一定是半滿; 如果有憂鬱的原因,就一定會有更高興的理由;外面有風,我就有飛的理由。 扭曲榛枝的啟示:「這就是生活,它扭曲盤轉,最終還是向上。」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
-
2022-04-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怎麼我的醫師走了?」醫師替病人看病,忘了自己也會生病!任何人都要顧好自身健康
門診掛號櫃台前。女病人:「小姐,我的命怎麼那麼苦啊!」櫃台服務人員:「怎麼了?」小姐安慰她。女病人:「怎麼我要看的醫生都走了?」「前一陣子在別家醫院看了十幾年的醫師才走沒多久,怎麼你們這位醫師看沒幾次就走了?」服務人員:「喔!可以幫妳掛別的醫師啊!」女病人:「可是他明明還那麼年輕,怎麼就走了呢?出什麼意外嗎?」服務人員:「他沒出什麼意外,人還好好的啊!」女病人:「你們不是說他走了嗎?」服務人員:「他是去別的地方服務病人啊!」醫病之間有溫度,跟冷冰冰的某些行業不一樣。病人感嘆命苦,是不是也為醫師叫屈?事實上,醫師某方面很像消防隊員,常要奮不顧身照顧病人,近20年前的SARS及這次的COVID-19疫情,都有醫護人員因照顧病人而喪生。事實上,醫師常看病人,忘了自己也會生病。有一次,一位老醫師對病人說:「先生,你臉色那麼不好,幫你驗一下血液。」病人反看醫師一眼:「醫師,你比我更蒼白啊!」醫師趕緊自己抽血檢查,才發現是得了白血病,不到半年就往生了。癌症是不長眼睛的,任何人都可能得癌症,尤其有些癌症有高危險群,例如家中有肺癌者,則家人得肺癌的風險增高;家中有人得肝癌,自己得肝癌的風險也高;家中有人得大腸癌,自己得大腸癌的風險高。面對這些癌症,都可以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只是醫師常忘了自己也會生病,而不去檢查。因此,年紀不大的醫師得癌症末期,時有所聞,常令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除了癌症會逼人於死外,醫師會突然走的原因大概是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兩者的原因是類似的,例如有高血壓、高血脂,飲食油膩,醫師壓力又大,就可能會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突然倒地不起。多年前某位外科醫師就是在開刀房突然倒地不起不省人事,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壓引起腦出血,高血壓又未好好吃藥所致。還有一位白白胖胖很可愛的醫師,突然有一天被發現在某學校操場倒地不省人事,送到某醫院急診處,值班的醫師才發現這不是某某科的XX教授嗎?可惜為時已晚,已回天乏術了。因此,不管什麼行業,尤其工作忙碌的族群,一定要記住「怎麼我的醫師走了?」這句話,見彼思己,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才是自己及家庭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3-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3 不明傳播鏈17條 多縣市多點不明感染
警戒無需升級 將滾動檢討疫情持續延燒,多點爆發,昨天新增卅三例本土個案、六十三例境外移入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多縣市、多點出現不明感染源個案,社區風險確實升高,但「國內的疫情規模和世界相比仍非常小」,警戒無需升級,Omicron變異株具有高傳播力,升降級標準已不適用,將採滾動式檢討。陳時中表示,昨新增八例零星個案分散在六起事件,新北、台北各兩件,基隆、彰化各一件,感染源不明,且看不到地域或職場關聯性,「這是一個警訊」;目前全台累積十七條不明感染源傳播鏈,社區風險升高,很多零星事件需密切觀察。打AZ身故 救濟金六百萬另外,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日前核定七案救濟,其中一案救濟金額高達六百萬元,是受害救濟史上最高金額的一案,也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該案為台北市五十多歲女性,接種AZ後併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直接造成腦部梗塞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一位十多歲青少年接種BNT四天後出現心悸及胸口不適等症狀,診斷為心肌炎,與接種新冠疫苗相關,核予救濟金兩萬五千元。接種莫德納獲救濟兩案,分別是彰化個案因疫苗誘發過敏,救濟兩萬五千元;台南個案接種三日後臉部發紺後死亡,未接受解剖,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可能,救濟卅萬元。另外還有三例是接種AZ各獲救濟一萬、三萬與六千元。中和增七例 六人同公寓昨天新增本土個案為十五男、十八女,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七十多歲,基隆群聚新增九例個案,包括小吃店顧客一家三口、計程車司機、海大相關個案三例,以及兩名警員,共累計四十八人染疫。中和足跡相關群聚新增七人染疫,其中六例皆住同一棟公寓的一至三樓,另一例則有共同便利商店足跡。該棟公寓全數清空,十二戶入住防疫旅館,新北市政府於周邊開設篩檢站。原有群聚事件也分別新增個案,包括大潭電廠群聚(三例)、台東家庭群聚(三例)、三重業務員群聚(一例)、高雄化工廠(二例)。彰夫妻確診 南北足跡多令人擔憂的是,昨冒出六起新群聚事件,共八人染疫,彰化市一對經營寵物用品工廠的夫妻(案二三○七八、案二三○七九)確診,南北足跡很多,與中和足跡重疊,感染源待釐清。另外,一銀行員孕婦(案二三○六三)因出現喉嚨不適,快篩陽性後就醫確診;松山廿多歲外籍看護(案二三○六四)因症狀就醫確診,其雇主(案二三○六五)同樣確診;永和六十歲女性(案二三○七六)因出現發燒症狀,就醫確診;淡水五十多歲男性(案二三一二四)因發燒就醫確診;基隆安樂區五十多歲男性(案二三一二六)因全身倦怠就醫,採檢陽性確診。
-
2022-03-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疫苗救濟最高金額出爐 北市AZ接種後死亡核予60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3月10日召開第175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7案,其中50案不予救濟,七案核予救濟,包括莫德納兩案(2.5萬元、30萬元),AZ四案(1萬元、3萬元、600萬元、6000元),BNT一案(2.5萬元)。核予救濟600萬為台北市接種AZ後併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亦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以下為本次會議通過救濟之七案摘要。*莫德納兩案:彰化縣朱○○(編號:25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後出現呼吸淺快、咳嗽及聲音沙啞等症狀,醫師診斷為過敏,與接種疫苗後誘發過 敏導致支氣管痙攣之情況相符,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2 萬 5,000 元。 台南市李○○(編號:26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 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3 日出現臉部發紺而後 死亡,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 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 惟未有充分之檢驗及檢查資料,且未接受病理 解剖,考量個案雖有高血壓病史,但控制尚屬 穩定,且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 性,故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 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0 萬 元。*AZ四案:台北市周○○(編號:246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瘀青、頭痛及噁心症狀 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 性,且個案住院 2 日進行治療,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1 萬元。彰化縣林○○(編號:3786)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 COVID-19 疫苗 (AZ)20 日後發生血小板低下症狀,檢驗報告 顯示個案有黴漿菌感染,亦為造成血小板低下症 狀之可能原因,故個案之血小板低下症狀無法確 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 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 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台北市游○○(編號:2841)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 何固有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 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 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 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 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直接造成腦部梗塞及導致腦壓升 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亡亦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考量個案之受 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 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 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新北市張○○(編號:4076)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皮膚紅色斑塊之症 狀經醫師診斷為疑似過敏反應,無法確定與接 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 救濟金新台幣 6,000 元。*BNT一案:台南市林○○(編號:3950)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 COVID-19 疫苗 (BNT)4 日後出現心悸及胸口不適等症狀,經 醫師診斷為心肌炎,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BNT)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 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 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2 萬 5,000 元。
-
2022-03-27 該看哪科.兒科
熱血兒醫築保護網追真相 不讓孩子走得不明不白
屏東4歲男孩「小豪」 去年3月被送到高雄長庚醫院已昏迷,檢查發現是急性腦出血,小小身軀布滿瘀青,生殖器有遭綁傷痕,兒科醫師徐美欣直覺不尋常,經通報後,疑似是加害者的男童父親遭收押,家中另一名2歲女童緊急安置到寄養家庭。這一個案讓醫師揪心,無法搶回小生命,也要追真相給亡者遲來正義。再過幾天就是兒童節,卻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無憂環境下成長,「小豪」這一家人經濟困窘借住友人神壇,年初女主人疑病死,不到1歲么子早夭,4歲男童極可能是受虐奪命,這家庭一年走了3人,其中2個是來不及長大的孩子。徐美欣觀察,類似「小豪」身處險境的孩子,有太多隱身在社會各角落,高雄長庚醫院平均每年受理超過400件兒保案例,重大兒虐案件有6至8件,因暴力傷害或疏忽照顧而就醫的兒童,近年整體案量下降,但重大兒虐上升,去年1至12月,高雄長庚受理兒保案有222件,重大兒虐占16件。「不能讓孩子死得不明不白!」42歲高雄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徐美欣是四寶媽,也是高雄長庚醫院「推動兒少保護區域整合醫療整合中心計畫」主持人,她對每一名小病患視如己出,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多,109年獲得長庚醫院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支持,高雄長庚醫院成立「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整合院內兒童醫療次專科,優化受虐兒童照護模式,善盡醫療端職責。110年獲「推動兒少保護區域整合醫療整合中心計畫」補助,成為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區域的兒保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為擴大服務能量,徐美欣主動出擊找隊友,串連社政、司法人員、社區、衛生所、社福機構等夥伴,讓保護網更堅實、更有力量。高雄長庚處理的兒少保護案件,有一部分來自屏東,屏東縣長潘孟安109年出席兒童發展暨保護中心開幕時,深有感觸地說「孩子無法選擇出生,但身旁的人適時扶一把,就能改變孩子一生」。徐美欣坦言,許多家內施暴案最後常查不下去,難讓真相大白,第一時間強化兒虐驗傷鑑定精準度是重中之重,團隊涵蓋兒科、骨科、眼科、放射科及心智科醫師,讓鑑定過程看得更深更廣,協助檢察官釐清兒童受虐始末。醫療團隊也透過多波域光源燈等工具輔助,判斷孩子是否遭受虐待,曾有一名幼童內出血,背部有轉淡瘀青傷,燈照下讓母親惡性現形,查出是被母親用腳狠踹,造成脾臟等器官出血。衛福部資料顯示,110年全台18歲以下374萬3264人,兒少保護案通報4萬3503件,六都中,以高雄市通報數、通報率最高,兒少保護案通報數是6822件,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教授趙善如說,這意味著高雄市民對兒保事件有高度敏感度與辨識度,也勇於通報,有助減少黑數。趙也說,高雄市受虐兒少被積極通報,需要更多社工員投入與社區資源布建,也少不了兒童醫療團隊攜手,在兒少身心受傷害時,熱血兒醫點亮那盞走出黑暗隧道的光,將影響孩子一生。
-
2022-03-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27歲腦中風癱瘓 人生跌谷底...她復健15年奇蹟恢復正常
「醫生說我真衰!」包淳平談起27歲那年,新婚不久的她,只因與丈夫周末騎自行車來回淡水至士林,就因頭部劇烈疼痛還嘔吐緊急送醫,原先以為頭痛打止痛針休息就好,沒想到她在醫院急診室一躺半小時醒來臉卻歪了,剛好被路過的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發現,檢查之後才發現是「腦中風」。包淳平因腦出血自體無法吸收,趕緊開了20幾小時的刀才撿回一命,卻因此癱瘓在床,只剩頭部會轉,幸運的是她在一次與婆家吵架情緒激動,意外刺激神經重新接上,才又恢復到能走,只不過術後恢復之路千辛萬苦,還曾因腦壓過高暫時取出頭蓋骨,醫師建議她無時無刻都要戴「安全帽」避免碰撞。突如其來的腦中風,打亂了包淳平的人生,失去了服裝銷售事業大好前途與婚姻,不過她仍保持樂觀個性,15年的復健人生,讓她與復健師們打成一片,她笑著說「帥氣的復健師就是我的動力」,如今她雖走路較緩慢、左手尚無法做細微動作,其餘皆恢復良好,從以前天天復健,到現在一周只需報到一次。「相信活著就有希望」包淳平說,生病以來最感謝父母一路相伴,父母親為了幫助她重新融入社會,一年多前承租竹北車站舊站房開啟餃子店,而她就負責當收銀員、招呼客人等,個性活潑的她從不吝嗇分享人生故事,現在不僅是復健中心的活招牌,更是餃子店客人的開心果。
-
2022-03-0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偏頭痛還是腦出血分不清 醫授4招自我察覺保命
彰化一名50歲婦女與家人聊天,卻突然頭痛欲裂,噁心想吐,隨後四肢癱軟無力、意識逐漸模糊,經救護車送到彰基醫學中心急診,已呈現重度昏迷,經緊急手術並在加護病房救治後才恢復,醫師提醒,民眾可以利用「手、嘴、說」口訣,篩檢有沒有腦中風急性現象,及早治療。今天中部天氣回暖,但依據彰基統計,今年一月起在寒流濕冷天氣的籠罩下,腦出血性中風比去年同期大增4成;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等慢性病疾病,其發生腦出血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彰基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表示,民眾可以利用「手、嘴、說」口訣,篩檢有沒有腦中風急性現象,「手」-雙手平舉,看有沒有單側瞬間無力狀況發生;「嘴」- 照鏡子並觀察嘴巴有沒有歪斜現象;「說」 -跟別人對談,有沒有口齒不清、講話問A答B或表達不清楚的情形;如果發現以上這三種現象,最後就是「快」,趕快打119或趕快送到急診室,請醫師評估。彰基神經外科主任鄭均洹表示,寒冷的季節,彰基的急診室收治很多腦中風的病人,腦中風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之外,也會造成一些功能缺損,讓病人和家屬面對後續治療的問題;一般來講,腦中風大概每年每10萬人有180人,出血性占了50人,動脈瘤破裂占了10人,這位50歲中年女性就是動脈瘤破裂造成的腦中風,相當危急。患者送來彰基時已呈現重度昏迷,經一連串包含腦部斷層掃描、抽血等檢查,發現不是單純腦出血,或腦中風,而然是腦部血管瘤破裂,合併嚴重高血壓,生命垂危,彰基急診與神經外科團隊在20分鐘內完成相關手術準備,經緊急手術後,病人已經恢復清醒,在加護病房的照顧最後出院,甚至可以恢復工作崗位。
-
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打嗝伴隨一些症狀要注意!恐暗藏9個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診斷
你常打嗝嗎?吃飽後打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你曾有過莫名打嗝,且無法停止胸口都感覺不舒服了嗎?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當橫膈膜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被刺激、過度擠壓,受壓迫的這些就會引起打嗝。平常除了東西吃太快、吃太飽,邊飲食邊說話、吃辛辣食物等刺激食物或易產氣的食物,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外,精神壓力也會導致打嗝,過度緊張會提高張嘴換氣的機率,因此易促使氣體過量,積存在胃部。 長期打嗝要注意!恐暗藏這7個疾病 如果你長期有持續性打嗝的現象,因檢視自己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因為以下這些疾病也可能會造成打嗝問題。 1.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出血,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症狀。由於症狀和胃癌很像,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小心。 原因:菸酒、咖啡、病菌、胃酸、膽汁、自體免疫問題、藥物等。 症狀: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2.胸膜炎 由細菌、病毒感染胸膜,造成發炎,就是胸膜炎,輕微時可能無症狀,也可能導致劇烈胸痛等症狀。 原因:病菌、毒物等造成胸膜感染。 症狀:胸痛,會因深呼吸或咳嗽加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打嗝等。 3.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會造成淋巴腫大而引發打嗝。 原因:病菌感染、抽菸等。 症狀:呼吸困難、發燒、咳嗽、疲倦、沙啞、打嗝等。4.肺炎 肺炎通常是經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導致的,如果患者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狀態下,接觸到病菌,就很有可能引發肺炎。肺炎對免疫力較差、有慢性病的患者而言是很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最嚴重有可能致死,不可輕忽。 原因: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等。 症狀:發燒、喘氣、咳嗽、痰、疲倦、胸痛、打嗝等。5.胃癌 胃癌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 症狀: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 6.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並無症狀,直到腫瘤佔據食道一半以上才會有吞嚥困難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菸酒、熱茶、發霉食物等。 症狀:體重減輕、打嗝、貧血等。 7.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症狀為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也有患者無症狀突然猝死,由於心臟離橫膈膜很近,若發生病變時很可能刺激橫膈膜而導致打嗝。 原因:遺傳、環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喝酒等。 症狀: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8.中風 中風指腦部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而缺血,使腦細胞死亡,導致肢體麻木、喪失行動能力等。而顱內病變會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管炎、敗血症、血癌、紅斑性狼瘡等。 症狀: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等。9.腦瘤 人腦本身無痛覺,但是腫瘤長大壓迫腦膜會造成頭痛,腦瘤常常以非常劇烈的疼痛表現,而且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腦瘤也屬顱內病變,會因為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基因、三高等。 症狀:癲癇、腦壓升高、頭痛、噁心、嘔吐、視覺障礙、視力模糊等。如果有上列症狀伴隨打嗝的情況,或是打嗝超過48小時以上,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吃太多、吃太撐等原因造成的打嗝,務必第一時間就醫,透過醫師診斷,釐清打嗝成因,才能從根本治療打嗝。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2-04 新聞.元氣新聞
納豆腦出血入院11天 傳拔管恢復自主呼吸
41歲的納豆上月24日因腦壓過高出血開刀住院,完成引流手術後住院休養,藝人好友與粉絲們紛紛集氣希望他早日康復重返幕前。他入院至今第11天,今早傳出好消息,疑似已經拔管。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納豆目前的生命跡象穩定,且已摘掉呼吸器恢復自主呼吸,雖然尚未清醒,不過已有好轉,對此納豆的經紀人電話關機,暫時沒有回應。而納豆女友依依的IG自上月21日後未再更新,也沒Po限時動態。
-
2022-01-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41歲納豆腦出血住院 醫:血壓控制不好的人 清晨需特別當心
驚傳41歲的納豆因腦壓過高並出血,住院接受引流手術。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年輕型中風要小心! 積極復健早康復)
-
2022-01-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缺血性、出血性…腦中風症狀與危險性比較!劇烈頭痛恐是最嚴重的腦動脈瘤破裂
41歲的藝人納豆(林郁智)傳腦出血送醫,經紀人昨發出聲明,指出納豆在1月24日上午出現頭痛不適,與女友陳依依搭計程車赴國泰醫院檢查,醫師診斷出納豆腦壓過高、並有出血症狀,緊急安排引流手術。專家指出,出血性腦中風會產生劇烈疼痛,若是嚴重的動脈瘤破裂,需觀察14天、度過5道關卡,才能脫離險境。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重症加護科科主任劉偉修表示,腦中風主要分為梗塞性(缺血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梗塞性主要是血管被堵塞,症狀表現大多是眼歪、嘴斜、手腳無力。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破裂,導致血塊殘留於腦中,包括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表現有眼歪、嘴斜、手腳無力,嚴重會意識不清。「若突然劇烈頭痛,小心是動脈瘤破裂!」劉偉修表示,動脈瘤破裂會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僅會有劇烈頭痛,死亡率高達五成,是除了心肌梗塞外容易猝死的疾病之一。缺血性腦中風 把握3小時「救援黃金期」缺血性腦中風須把握3小時「救援黃金期」,劉偉修指出,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栓造成,醫療上目前有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可儘早排除血栓。出血性腦中風 動脈瘤破裂5關卡要過劉偉修表示,出血性腦中風需觀察血塊破裂情況,若是一般血管破裂,需視出血部位是否危及生命,若程度輕微可以藥物治療,若血塊很大,可能危及生命或意識昏迷,則需手術治療。「動脈瘤破裂造成出血性腦中風,危險期是14天,有五個關卡要過。」劉偉修表示,大腦內有腦脊髓液系統,腦室宛如腦內「下水道」,若發生腦出血時,血塊會流進腦室並堵塞,造成水腦症,導致腦壓過高,需透過腦室外引流手術,另開一條引流管緩解腦壓。解除第一關水腦症,第二道關卡則是手術止血。劉偉修表示,動脈瘤破裂時,血塊會宛如「噴水池」般不斷噴出,而腦內空間有限,有時血塊會暫時壓住血管破洞止血,但隨時都會再度破裂,需把握48至72小時內盡快到院治療,目前可用手術開顱鉗夾或栓塞阻塞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劉偉修指出,第三關則需看腦出血量多寡,在第3天至第14天會出現腦腫。第四關則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血管持續浸泡血液中,會發生經孿、收縮,導致血管管徑縮小,血液無法順利流進其他腦組織,造成組織缺血、缺氧,恐造成缺血性腦中風。第五關,腦中風多半為重症患者,治療期間植入氣管內管等,多少會有感染風險。這五個關卡都必須度過才能脫離險境。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比較 梗塞性(缺血性) 出血性特性血管被堵塞血管破裂: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眼歪、嘴斜、手腳無力、意識不清、劇烈頭痛(動脈瘤破裂)治療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重點:排除血栓.一般血管破裂:程度輕微可藥物治療:若血塊很大或意識昏迷則手術治療.動脈瘤破裂治療5關卡:解除水腦症→手術止血→腦腫→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感染風險>>【延伸閱讀】血壓飆高立刻吞降血壓藥?搶救腦中風 別誤信3大迷思
-
2022-01-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解除「腦中風」不定時炸彈 醫籲注意:臨、微、不、亂
知名藝人納豆,因「腦出血」緊急就醫診治,引起各界關心與震驚。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醫師葉守正表示,在臨床研究發現,有近高達8成患者,均屬缺血性腦中風,另外近兩成患者,則為納豆的「出血性中風」病況,乃因其腦部供血的血管破裂,造成腦部損傷。葉守正說,據統計台灣每17分鐘,就有一人出現腦中風,主因多為腦部血管破裂或血流受阻,造成腦部缺氧、缺血與神經性缺損,促發暫時性或永久性腦功能異常。醫治腦中風患者,傾向以優先保護尚未受影響的腦細胞,避免壞死,並積極預防下次中風。若當有輕微或類中風前兆時,如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視力模糊、步態不穩、手腳發麻無力等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解除「腦中風」不定時炸彈,牢記「臨、微、不、亂」四字。也就是說,「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或無法舉起。「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葉守正提醒,應定期做預防性腦血管檢查,可藉由腦部核磁共振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腦血管攝影等檢查,評估自身是否為腦中風的潛在風險對象。除了定期健康檢查,若有肥胖、有菸酒癮、心臟疾病者,屬高風險族群,需更加謹慎。特別是40歲以上民眾,有中風家族史,於日常生活更要做好三高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即能解除「腦中風」這顆不定時炸彈。
-
2022-01-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納豆緊急動手術原因曝光:頭痛就醫發現腦出血!醫師點出高危險頭痛6大警訊
納豆昨(24日)傳出疑似腦中風住院開刀的消息,由於事出突然,納豆經紀人為免各方對於病情多所揣測,今(25日)發聲明指出,納豆是在昨天感到頭痛不適,在女友依依陪同下就醫,醫生發現他腦壓過高並有出血,便立刻安排引流手術,目前手術完成正在靜養,盼各界不要打擾。高危險頭痛6大警訊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孔勝琳曾受訪指出,高危險的頭痛有6大警訊,可能是腦膜炎、腦瘤、腦中風、腦壓過高/過低等的徵兆: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指出,腦中風有8成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2成為出血性中風(腦溢血),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在45歲以下「年輕型中風」族群中,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3成5左右,建議平時就要從日常生活注意預防。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4招1、平時注意血壓控制,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2、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詳細檢查。3、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4、同時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