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脫臼
共找到
47
筆 文章
-
-
2024-10-19 醫療.心臟血管
無肥胖、三高、糖尿病為何還得冠狀動脈疾病?心臟外科醫曝被忽略的預防關鍵
日本國寶級影帝西田敏行日前被助理發現在家中床上變冷,救護人員抵達現場判斷他明顯身亡,享年76歲。經紀公司透過其官網公布死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西田敏行21年前因心肌梗塞住院,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還宣布戒煙,近年他身體狀況不好,曾摔倒導致頸椎脫臼、罹患膽囊炎,靠輪椅代步,演出時多是坐姿。不過他仍相當敬業,本月8日還出席「派遣女醫X」劇場版活動以輪椅代步。冠心病有多致命?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當脂肪、膽固醇堆積而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只有慢性阻塞,通過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但無心肌壞死,即為「狹心症」;如有急性阻塞,心肌突然得不到氧氣供應造成組織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致休克、死亡。哪些人是冠心病高危險群?冠心病過去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患者年紀下降,據研究與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另外還有以下幾種族群容易罹患冠心病:‧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男女發病比例約2:1,女性如無糖尿病等其它重大危險因子則停經前少發生。‧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過於肥胖、運動量過少者。‧長期吸煙者、大量酗酒者。‧常吃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飲食者。‧過度操勞、缺乏休息睡眠者。‧壓力大、精神容易過度緊張者。如何不要成為冠心病的候選人?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玉蓮在該院官網分享,一直以來醫生都認為高血壓、肥胖、抽煙、男性、年紀大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似乎所有條件都和生活習慣不良有關;可是臨床上總有人並無上述情況仍罹患心臟病,像是有男性病例不胖、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還經常慢跑運動,不懂為何還會患病,甚至到了要裝心導管的程度。張玉蓮表示撇除生理因素,平靜平衡的人生也是保持心臟,甚至可說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無論中西醫學,都忽略掉情緒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像有位年紀60歲初的患者,在公司是中級主管,雖然胖但血脂肪正常、無糖尿病,性子很急。他在看診過程中再三強調要和先前醫院拿一模一樣的藥、拒絕許多可早點回診日期的建議、沒聽完醫囑就急迫打斷,讓醫生懷疑這位患者求好心切、一絲不茍的個性,才是導致他高血壓、心臟病的主因。她建議生活裡要有適當的工作與休閒,兼顧家庭和工作雖然很難,仍要適時告訴自己放輕鬆,給自己多點睡眠,身體需要時間修復,就像電腦須需要關機重整。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時半刻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生活求個平衡就好。
-
2024-01-15 醫療.骨科.復健
公園健身器材怎麼用?7種常見器材圖解教學及錯誤姿勢:讓公園成為免費健身房
「運動」的好處人人都知道,問題在「沒時間」!好在,現在的公園就有運動設備,一起來建立正確有效的運動觀念,讓身體更健康!一、運動的基本概念:角色、飲食搭配與安全運動基本概念運動是醫學中一門涵蓋範圍很廣的學門,在運動進行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運動角色、飲食,以及運動前準備,讓運動的目標成效與期待相符:(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運動時可簡單依照:「運動角色」與「目標等級」分為下列三者。 只想「在公園隨意動動」的民眾,通常較偏向初級、無規律運動者,初期在目標設定上以「略為提高目前身體機能」較容易達標,並朝向成為「有規律運動者」的目標前進。(表一)運動的角色與目標的等級(二)運動的飲食搭配另外,許多民眾運動是為了身材好看,但忽略了「飲食」的重要性而成效不彰,事實上,運動目標需搭配飲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表二)運動的飲食搭配*腎臟疾患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合宜的蛋白質攝取量。(三)安全運動基本概念所有的運動都應該要有適當的穿著,並且在運動前熱身、運動後緩衝。1.穿著好活動輕便運動穿著以輕便、好活動、吸汗為主,必需著運動鞋,若有地板動作,則需於瑜珈墊上進行,減少衝擊。2.運動前熱身所有運動都需要熱身,需在正式過關前,至少進行15分鐘的熱身,可以快走、慢跑等方式進行,至身體微出汗後再開始運動。3.運動後緩衝在運動後需進行完整至少10分鐘的拉筋與伸展,每個動作需停留10至30秒做簡易拉筋伸展。二、常見的運動器材介紹(一)大轉輪「大轉輪」可以訓練肩部、上肢並增加肩關節活動度,當五十肩或肩部急性疼痛時請勿使用,亦應避免過度伸展拉扯造成肩部受傷。(二)腰背按摩器「腰背按摩器」是利用身體移動,將腰背部緊繃處在滾輪上施壓,以達到放鬆肌肉、伸展筋膜的效果,並非越痛越有效喔!(三)漫步機「漫步機」可以伸展臀部、腿部肌群,平衡感不佳者請勿使用,而近期內若是有動過髖關節手術者請在與醫師討論後再使用。(四)坐蹬訓練器「坐蹬訓練器」是利用自身體重訓練下肢肌肉,在使用上請避免閉氣用而產生「努責現象」造成暈眩。(五)飛輪「飛輪」可以讓長者輕鬆的活動下肢,使用上請避免突然加速,因為會造成膝關節過度負擔。(六)轉腰器「轉腰器」伸展腰部及背部的肌群,是許多長輩喜歡的器材,扭扭腰、轉轉身體,可以讓身體活動靈活不少。(七)單槓/引體向上利用身體重量以增強手部、背部肌肉強度,肩部、上肢及肘、手部疾患者不宜使用。尤其是五十肩拉單槓會非常疼痛,反而會有肌肉拉傷的問題。三、不當運動容易造成傷害除了「有效運動」,民眾更該注意的是「不要受傷」,以下為常見的健身器材造成的傷害做說明。(一)肩部關節、韌帶損傷肩關節的設計為「活動」關節,非「負重」關節,無論是「單槓」或是「肩輪」,都是屬於上臂訓練的器材,使用錯誤容易造成肩關節產生過度負重、撕裂傷、甚至脫臼的情況。以「單槓」來說,未經訓練下,即使是成年男子吊著身體的體重,可能都已經過荷,若是加上用力擺動,易造成肩部軟組織(韌帶、肌肉、滑囊)受傷,若是發炎後關節因痛少動,有可能引起五十肩(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二)腰部肌肉急性拉傷「扭腰器」、「漫步機」及「坐蹬訓練器」,則以下肢活動訓練為主,民眾在使用上若瞬間過快、頻率過量及時間過久,則容易造成腰部的急性拉傷,若是加上姿勢不良產生的身體歪斜,則拉傷的機會更高。此時若是感到痠痛使用「腰背按摩器」對已腫脹的肌肉加壓,則造成更嚴重的發炎狀況,請民眾肌肉有明顯發炎症狀(紅、腫、熱、痛)時,切勿使用!四、有動比不動好,正確運動是王道(一)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有些民眾會覺得自己「退化性關節炎」,不應該去運動,其實不運動肌力不足反而更會傷關節;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減少,50歲開始每年會降低1.5-5%,遞減直至年輕時的30~50%,當「肌肉萎縮」,「每一步」都會產生剪力造成關節損傷,這才是傷害膝關節最常見,但最容易被忽略的主因。(二)運動起始目標不用高運動最困難的是「持續進行」,像這「走到公園運動」可近性高、便利性高又省錢的方式,民眾只要正確使用,就能不受傷又可以達到每週運動150分鐘中等運動量(大約是換算成一週5天、每天步行30分鐘,一次約走3千至4千步)的健康目標!大家都以為籃球、網球這些運動容易受傷,殊不知這些看似無害的健身器材才是無形殺手,甚至還看過民眾買吊帶倒掛在單槓上,若是墜落輕則頭部外傷、重則頸椎骨裂!提醒大家,錯誤使用公園健身器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而受傷而到復健科就診的也不在少數; 在努力運動健身的同時,要避免不當的方式使用健身器材,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身體卡卡想運動?走!我們去公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3 癌症.卵巢.子宮
國中罹卵巢癌驚覺人生太短!從吊車尾拚上台大、打格鬥,把每天當最後一天認真活!
國中時期,正是青春正起飛的時候,張郡卻因為卵巢癌飽受手術、化療煎熬;驚覺人生太短,她奮發把每天都最後一天認真活,從學習吊車尾到拚上台大,參加近20個社團、打格鬥、考潛水證照,明年更計畫到美國攻讀研究所、考獸醫證照,癌後生命散發出更璀璨的光輝。女子漾網站鼓勵人們「愛自己的每個樣子」,張郡接受女子漾專訪,分享如何從一度放棄人生,到挺過癌症精采生活的歷程。編輯推薦超自卑女孩華麗轉身!球場上最會跳popping 的啦啦隊女孩:不要因為別人說你不夠好就放棄!小一母親離家、靠學校營養午餐救濟長大 超甜飄移板女孩:如果吃飽就是最幸福的事,還有什麼挫折會苦?癌後連走路都有困難國二寒假過年時,張郡因腹腔疼痛掛急診,值班醫生判斷是急性闌尾炎要緊急開刀,但父親擔心診斷有誤堅持要再度確認,沒想到經過仔細檢查竟然發現卵巢有16公分大腫塊,從此人生變調。「罹患卵巢癌對我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兩次手術、化療讓我無法控制我的身體,不只夢想的長髮脫落,無法維持專注,副作用的嘔吐、腹痛、失眠,漫長的恢復期,以及日夜擔心癌症復發惡夢,生活所有一切都必須停擺」以前,張郡可以輕易做仰臥起坐等運動項目,後來甚至連上學走路都有困難。為了養病住在醫院,張郡幾乎國二寒假後到國三都無法正常上學,看著化療室的人一個一個離開,覺得自己應該也活不下去,很後悔人生很多事沒做。「我想去潛水、去很多國家旅遊、想戀愛、想結婚,我不能就這樣離開,人生只有一回,如果可以回下來,我什麼都想去嘗試挑戰,不留下遺憾,!」為了有體力上課開始運動剛返回學校上課時,張郡虛弱的連一堂課都沒辦法完整上完,為了有體力過正常人的生活,她開始快走和重訓,讓流失的骨質和肌肉可以再重新建立。原本學習成績不佳的她,也因為有學長姊幫忙補習、補進度,抓到讀書方法,最後考了會考滿分進入高中,之後更順利考上台大獸醫系。大學期間,張郡怕時間再次被奪走,拼了命用盡全力去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參加近20個個社團,更擔任台大潛水社社長和技擊散打校隊兩個社團社長。為了不偏廢學業,她幾乎都在圖書館過夜,讓成績依然可以維持在前三分之一,可以說是用命在珍惜時間,找遍各種各樣的實習,想向世界證明她從未浪費時間。編輯推薦不藏了!最美JKF女郎宣布當媽喜訊!高中憂鬱症差點休學,成百萬直播主、最美老闆娘,「我好喜歡現在的自己!」2年胖20公斤腫成麵包超人 甩肉成為衝浪、滑板女王 ,愛上有力量的自己她也開始嘗試格鬥、單車、自由潛水、障礙賽,後續完成單車北進武嶺、打格鬥職業規則比賽、斯巴達障礙賽10公里完賽,考取進階自由潛水和水肺潛水證照。因為癌症曾經的肌肉骨質流失,別人很輕易就能完成的目標,張郡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才能有一半的成效,尤其是格鬥領域,想打好一場比賽需要每天早晚密集訓練,更曾肋骨疲勞性骨裂、韌帶挫傷、手腕骨裂脫臼等傷勢累累,但她依然勇敢向前。「這種挫折感數度毀了我的信心和勇氣,但那又如何?遇見更好的自己無需比較,勇敢嘗試、勇敢突破就是了!」張郡認為,經歷了一回生死,更加珍惜生命的每個遇見,更堅定想站上自己夢想的擂台。喜歡上格鬥,開始面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並且努力克服改變,讓她在人生遇到各個困難時,都有更堅強的心智和毅力去面對,更懂得用尊敬的態度面對每個職業。」珍惜來時的風景然而,為了贏回曾經錯過的人生,張郡苦苦追趕認真努力生活,卻在大五那一年因為無數幹部、實習、課業、校隊壓力壓垮了她「我就是沒辦法達成我想要的所有一切」她罹患嚴重暴食症,1小時吃20個麵包,吃完馬上開始吐,卻依然沒能減緩半分痛苦,思考是不是不要活著比較輕鬆?家人告訴張郡「我們只希望妳快樂幸福,如果可以,我們只希望你可以走慢一點,陪我們久一點」她才意識到,當初用盡全力的想活,想體驗人生,最後卻淪為慾望的囚徒。大學畢業這一天,她決定不再追求最大效益、追求完美,而是勇敢停下,勇敢面對軟弱和現實,學會懂得選擇,懂得珍惜自己,才能走的更長久。如今,張郡成功走過癌後十年,運動夢想是能成為業餘格鬥選手,明年計畫申請美國研究所,考美國臨床獸醫執照。她肯定自己所做的努力,珍惜來時的風景,以及中間支持她的親友家人,也才從別人的鼓勵和崇拜裡,發現自己來時的路上也散發了很閃耀的光輝。透過女子漾,她也鼓勵更多人「愛自己的每個樣子」:如果對現在的自己不感意,試著改變它,很多事不是本來就註定的,只要願意改變,想要的總有一天會實現。別對自己太苛刻,珍惜來時的風景,肯定自己的小進步,其實自己一定是閃閃發光的!編輯推薦可愛女孩是拳王!從小體弱被霸凌欺負,練拳找回自己價值,拳手王靖欣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誓言把冠軍留在台灣!今生也請多指教!設計師太正被邀做模特兒 看透前世今生療癒情傷也療癒他人明明可以靠臉蛋、靠身材,偏偏要靠腦袋!情慾女王珍琳:靠腦袋打下根基,心靈才會富足!「考那麼多次,幹嘛不快點找人嫁了?」公職考試落榜五次,她跑步對抗酸言酸語,跑成全馬好手還高分上榜「女子漾」愛自己的每個樣子! 【女子漾】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在女子漾!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3-12-08 醫療.骨科.復健
金馬影帝李康生斜頸症困擾20幾年「曾痛到得憂鬱症」
別以為脖子痛只是單純肌肉痠痛或是落枕,可能是「斜頸症」上身。金馬影帝李康生20歲時,發現罹患斜頸症,後續一次脫臼讓斜頸症帶來的疼痛消失,直到45歲發生小中風後,再次誘發斜頸症,當時才剛奪下金馬獎,為了養病,他推掉所有戲劇。斜頸症「痛到得到憂鬱症」 一度不想活李康生說,「那時候痛到得到憂鬱症」,一度不想活,近年終於找到治療方式,才獲得改善。這4年復發的日子,導演蔡明亮將其拍攝成電影「日子」,現正播映中。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表示,斜頸症即是頸部肌肉張力不全,頸部肌肉一邊緊、一邊鬆,使患者頸部或頭部歪斜。肌肉張力不全目前尚未找出明確的發病原因,僅少數患者證實與家族遺傳有關或後天腦部損傷造成,其餘多是特發性(即不明原因)肌肉張力不全。斜頸症不一定發生在頸部 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肌肉張力不全症是國內第三常見的神經動作障礙疾病,陳智光指出,引發肌肉張力不全症的原因,目前只知是不明原因造成腦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功能缺陷,肌肉張力不全不一定發生在頸部,也可能發生在其他身體部位。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表示,肌肉張力不全症會嚴重影響生活,李康生嚴重時,頭與頸部嚴重到呈現近180度,有嚴重疼痛感,因此該疾病合併精神疾病的比率高,合併焦慮症達6成,合併憂鬱症達4成。目前肌肉張力不全症最有效的方式,以施打肉毒桿菌素為主,可以放鬆肌肉,達到緩和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1 醫療.骨科.復健
張嘴喀喀響、頭痛肩頸痛,當心顳顎關節在作怪!自我檢查量表及改善關鍵一次看
顳顎關節有問題若未就醫、未改善,遲早會慢慢地造成關節退化或衍生其他問題。有二成多的顳顎關節退化沒有明顯的徵兆,有些年輕人咬不太動食物,連細軟的麵條都可能咬不斷。有時以為是熬夜或運動過度,導致身體太疲累出現各種不適,等到無法張嘴吃東西或下巴反覆脫臼,才驚覺顳顎問題已經拖延太久,就醫時診斷為組織嚴重沾黏,此時張口說話也會變得很辛苦。自我檢測顳顎障礙你是否常這邊痛、那邊痛,但是不清楚到底是骨頭關節出問題,還是肌肉痠痛或神經被壓到,不妨使用量表自我檢測。量表|你的顳顎關節有問題嗎?初步了解自己是否有顳顎關節的問題,可以從以下10個問題來檢查。● 嘴巴張不太開。● 下顎不能順暢的往左右兩邊移動。● 咀嚼時會疼痛或容易疲累。● 經常頭痛或是偏頭痛。● 自覺肩膀、頸部僵硬。● 顳顎關節附近或是耳朵會痛。● 嘴巴打開會有「喀喀」聲音。● 有半夜磨牙的習慣。● 牙齒上下或前後的咬合不正。● 容易緊張,嘴巴咬合難放鬆。評分方式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評分有=10分沒有=0分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5分總分與顳顎關節問題之關聯性0~15分 無風險20~40分 輕度風險45~60分 中度風險70~100分 高度風險附註:1. 此量表僅為風險預測,低風險不代表不會發生、高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2. 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顳顎關節障礙是如何發生的?肌肉為何會緊繃?常常多數是因為飲食時的嘴巴開闔使用不當。其次是意外,例如吃東西時,突然在軟嫩的食物中咬到一小塊硬骨頭,嘴巴咬合突然「喀喀」一聲,下巴出現錯位。還有許多是受到外力撞擊,導致關節、肌肉受傷,嘴巴合不起來。顳顎關節的開闔有一定的角度、範圍,若遇意外、撞擊超出它的負荷,則易造成損傷。另外還有些是因為拉肚子口服「下火神器」黃連素,或是因為噁心嘔吐,口服了一種很常見的胃腸道動力藥普瑞博思(西沙比利)引起錐體外系反應,急性肌張力障礙,導致了顳顎關節脫位。以下是常見造成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 牙齒咬合不良、吃東西時是否都只用一側咀嚼。● 緊張、焦慮、自我要求高者。● 精神壓力大、過度疲勞者。● 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差、飲食習慣不佳者。● 有白天或夜間磨牙習慣者。● 平時習慣牙齒緊咬。● 喜歡咀嚼較硬的食物、咬筆桿、咬指甲、嚼口香糖。● 長期頭頸部姿勢不良、托下巴、噘嘴、咬嘴唇。● 臉部或下顎關節曾受外力撞擊導致外傷或骨折。● 張口或持續說話時間過長、持續張口呼吸。● 一些藥物的影響。上述幾種顳顎關節障礙處理的方式雖然不同,但在進行治療改善時都會掌握兩大原則:1.相對位置的結構要回到正常位置。2.過緊和受傷的部位要如何復位和修復。顳顎關節的症狀●肌肉痠痛當肌肉在長時間使用後,可能因為超過了肌肉原本的肌肉力量或是肌肉耐力的負荷,而會導致些許的痠痛。就如同比較少走路的朋友,一時心血來潮參加了馬拉松比賽,在比賽的過程,就可能因為身體負荷過大而痠痛到難以完成。臉部雙頰附近的肌肉也是這樣,有時候突然一時嘴饞,吃了一些很有嚼勁的食品,或是突然因為接了某個重要的職務而壓力山大,短時間內肩膀、脖子、後背、腰部就開始緊繃起來了。過了幾天,怎麼發現眼睛也痠了;再過二天,才察覺到怎麼吃東西的時候,臉頰部分的咀嚼肌也變得痠痛起來。●「喀喀」響嘴巴有卡住的感覺關節有響聲也分成不同的類型,有些患者張開嘴時會有「喀喀」的聲音,有些患者則是張開有、合起來沒聲音,或在開闔的過程中有聲音,像這種有聲音但不疼痛的情形,可能會持續10到20年,這是一種初步的類型。有些患者在開闔時,嘴巴會歪斜放不正,咬合好像有些卡卡的,比較緊繃的患者甚至可能會合併一些痠痛。口腔張開的幅度,通常約可張到自己手指指幅的三指半到四指,當張開嘴巴的幅度小於二指幅時,往往會伴隨疼痛,即使沒有動作也會。因每個人體型比例不同,所以測量方法是以自己的手指四指併攏、垂直置於上下排牙齒間,如果嘴巴不能張開到三指幅寬,就會使口部活動範圍逐漸變小。● 顏面歪斜或大小臉「我的左臉拍照比較好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顏面不對稱,主要是因為咀嚼習慣,常使用左邊或右邊臼齒咬磨食物,有一側的腮幫子特別大。偏好側睡某邊、習慣托一邊臉頰也會影響對稱發育,不過若嘴巴咬合、肌肉施力不均,長期下來也會引發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相關問題跟五十肩形成的原理類似,是屬於長期缺乏活動所造成的,肌肉、關節的逐漸緊繃、僵硬,慢慢就會產生活動困難現象。如果自覺嘴巴打不開、張口有疼痛感,心想乾脆改將食物改成以調理機榨汁成流質來飲用,久了就會越來越張不開嘴巴。顳顎關節的問題很多,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也很多,如果已經有不適徵狀,建議自我評估後,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醫師協助改善。
-
2023-08-05 醫療.骨科.復健
車禍造成骨折、肢體創傷會痊癒嗎?醫師透過「這方法」加速癒合複雜性傷口
車禍事故常造成肢體創傷、開放性骨折,有嚴重的複雜性傷口,手術後傷口仍可能有腫脹、感染及不易癒合情形,高雄榮總採行負壓傷口治療,救治許多複雜性傷口患者,並成功讓患者肢體提早恢復活動。2018年起,非開放性骨折病人的術後治療,以及預防急性骨折術後軟組織受損、腫脹的患者也適用此項治療。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教學研究部主任唐逸文表示,臨床上看到許多病患為外傷傷口所苦,尤其是嚴重開放性傷口合併骨折的病人,傷口很髒、容易感染,無法第一時間植入鋼板固定及縫合治療,而必須使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處,並透過不斷換藥,等待傷口修復後,再進行後續治療。吸走感染物質 避免傷口感染每次換藥對病人來說非常疼痛,更是一種折磨。唐逸文指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已有負壓傷口治療的利器,可以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病人痛苦。負壓治療是在傷口表面貼上泡棉醫材,再貼上膠膜封死,而泡棉醫材上有管子連接到機器,經由吸力讓膠膜下產生負壓,以促進傷口癒合。負壓傷口治療,具有三項功能,一是負壓治療藉由吸力,可把傷口周圍組織多餘的水分吸走,降低傷口腫脹;二是在吸的過程中,同時還會促進傷口周圍的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三是藉由吸力把傷口內易感染物質吸走,可避免傷口感染。唐逸文說,經統計,近年來嚴重開放性骨折病患,在2014年前,病人使用抗生素平均50天左右。使用負壓傷口治療可降低傷口周圍腫脹,也降低感染機會,增加傷口周圍的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高雄榮總自2018年廣泛使用後,抗生素平均使用降為25天左右,住院天數也從56.4天縮短為26.8天。非開放性骨折 手肘水泡消失部分關節周圍非開放性骨折的患者,受傷部位往往嚴重腫脹,導致第一時間無法手術植入鋼板固定,而須先放置外固定架,持續冰敷及抬高患部肢體,約7至10天等傷口消腫後,才能再次手術放入鋼板固定。但如此作法易導致日後關節僵硬,活動角度變差,需後續長時間復健治療,延長整個治療的時間。高雄榮總於2018年開始,將負壓治療運用在非開放性骨折患者。唐逸文曾收治一名60多歲女性,車禍造成右手手肘尺骨鷹嘴突粉碎性骨折脫臼,車禍後24小時要進行手術時發現,女子手肘附近組織腫脹、起大量水泡,因此醫療團隊直接於骨折處以鋼板固定,術後採負壓治療。唐逸文說,患者手術後以負壓傷口治療5天,結束後發現傷口非但沒有裂開,水泡完全消失,手肘周圍組織完全消腫,這段期間病患也不會感覺脹痛,肘關節功能迅速恢復正常。2個月後,病患手肘活動角度回到正常的8到9成,骨折完全癒合。減輕術後脹痛 提早關節復健對於一些關節周圍非開放性骨折的病患,如果術前軟組織非常腫脹,或預期術後傷口會很腫脹、不易癒合時,唐逸文會使用負壓治療,高達95%以上病人相當滿意,不但可以減少病患術後脹痛、促進傷口癒合,且可以減少住院天數、提早進行關節復健,進而可以提早回到工作崗位。目前已成功救治200多名病患,此創新醫療技術已發表在國外著名的外傷醫學期刊,並自2020年起開始對外推廣,希望給予病患更好治療。
-
2023-07-21 養生.運動健身
關於肌力訓練最多人想問:肌力訓練能治好腰痛、預防肩膀脫臼嗎?
近來,雜誌、書籍或電視節目上常大量地討論肌力訓練的用處,其中雖然也有媒體認真提出具有科學根據的內容,但許多都過度在意觀眾的眼光,於是比起教育性,似乎更多內容是趣味導向。那些光是紙上談兵而沒有親身體驗過肌力訓練的人,設計出來的復健課表或治療方法,儘管符合學術性,卻缺乏實質的內容。剛開始肌力訓練的前3 個月,因為是從零起步,所以看得見效果,但在那之後就不容易再有任何變化。反之,也有人是本身熱衷於肌力訓練,但在醫療現場的臨床經驗尚淺,他們的建議也容易偏向個人經驗,因此要特別注意。有段時間流行支付大筆金錢來進行體態改造,但本質上就是嚴格進行既有的肌力訓練與飲食管理而已,並沒有什麼創新的內容。因此,本篇筆者將站在運動器官治療的第一線,從運動醫學科(前骨科)的立場,來回答有關肌力訓練的疑問。以下介紹的是造訪運動醫學科門診的人,最常諮詢的五個代表性疑問及回答。Q1 「肌力訓練」能治好腰痛嗎?桂子女士:「我大概從10 年前開始,每年都有1、2 次腰痛得無法動彈。醫院的醫師說我腰痛是因為腹肌太弱了,要我做肌力訓練。我有拿到宣傳手冊,但真的只要做肌力訓練,腰痛就會好嗎?」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答案有好幾種。首先要看腰痛的原因是什麼,比方說,如果是在骨質疏鬆症導致腰椎椎體壓迫性骨折後、癌症骨轉移導致椎體發生病理性骨折,或是因椎間盤突出而麻痺等情況下,肌力訓練本身就是禁忌。桂子女士年約45 歲,身體還很健康,所以應該不是屬於這些特殊狀態。即使是所謂的閃到腰,疼痛也有可能是來自肌肉或筋膜、椎間盤、椎間關節等各種原因,確實請醫師診斷出腰痛原因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哪種腰痛,急性期的疼痛很強烈時,必須靜養或藉由藥物來止痛,有時還要用護腰固定,以維持日常生活,疼痛無法減輕時,甚至有可能要住院。等到疼痛減輕,能夠活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運動。換句話說,與其說是靠運動來治療,不如說是靠運動來預防復發。桂子女士的腰痛讓醫師說出「請鍛鍊腹肌」的建議,恐怕腰痛的原因是姿勢吧!觀察桂子女士的站立姿勢會發現,呈現骨盆前傾、腰椎內凹的狀態,也就是所謂「拱腰」或「翹屁股」,常見於腹肌呈鬆弛狀態、主要以背肌支撐軀幹且反覆腰痛的人身上。實際上,腰痛很多都肇因於站立或坐著時的姿勢異常,這種姿勢異常可能是薦髂關節或脊椎的可動性差、腹部或背部的肌肉攣縮或肌力弱等原因所造成。若想改善攣縮或可動性,必須做伸展運動,強化肌力則需要做肌力訓練。從這種角度來說,「請做肌力訓練強化腹肌」的說法並沒有錯,但其中省略了很重要的事。並不是「只要做肌力訓練就能消除疼痛」,而是「請先做下肢或骨盆周圍的伸展運動,讓軀幹與骨盆附近變得柔軟,然後再做肌力訓練,以強化軀幹肌肉,矯正姿勢,才能消除腰痛」,這樣才是詳盡的說明。接下來,必須選擇肌力訓練項目,並階段性地提高強度,以避免疼痛復發。沒有一種所謂萬能的、只要單做該項目就沒問題的肌力訓練。此外,缺乏肌力的人不僅是肌肉量少而已,很多時候目標肌肉也都無法順利地收縮,必須再次讓肌肉活化。如果沒在一開始就進行活化的指導,就會抱著錯誤的意識做出似是而非的動作,如此一來,不僅沒有效果,反而還會造成腰痛復發。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建構「良好的姿勢」。正因為沒有正確的姿勢,才會讓腰椎過度前彎、後凸或扭曲。請看著鏡子確認自己的姿勢,並反覆練習軀幹的肌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學會保持良好姿勢,有可能身高會變高1、2公分,或是運動表現變好。重點:在腰痛的治療或預防上,重要的是維持良好的姿勢,因此才需要做伸展運動或肌力訓練。Q2 「肌力訓練」能預防肩膀或手肘脫臼嗎?真一郎同學:「聽說肌力訓練可以預防肩膀脫臼,這是真的嗎?我有個橄欖球社的朋友,因為擒抱而肩膀脫臼,之後又反覆脫臼了好幾次。最近聽說連在床上伸懶腰都會脫臼,弄得他很困擾。」肩膀的習慣性脫臼,是因為關節囊或韌帶脫離肩胛骨後,變得鬆弛所引起,因此即使位於關節囊外側的胸大肌、三角肌或旋轉肌袖變得再強,還是一樣會脫臼。嚴格來說,必須透過手術將脫離的部位縫緊,讓關節恢復到穩定堅固的狀態,否則無法防止脫臼。第58 代橫綱千代富士在現役時代,肩膀經常脫臼。雖然他靠肌力訓練打造出一身肌肉盔甲,確實比較不容易脫臼,但晉升橫綱以後,只要碰到勉強的肢體位置,還是不免會脫臼(見圖5.3)。像這樣製造出不易脫臼的狀況或獲得代償動作,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預防,但並不能取代手術。真一郎同學的朋友如果肩膀這麼不穩定,連在床上伸懶腰都會脫臼,最好還是接受手術治療。重點:光靠肌力訓練,無法預防肩關節或肘關節的脫臼。※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3 醫療.牙科
愛吃冰塊原因不單純?醫曝有磨牙、咬冰塊習慣恐會有這些症狀
許多人睡覺都會有磨牙的習慣,背後的原因和影響恐怕並不單純,長期下來恐怕使得牙齒、顳顎關節受傷,更進一步影響到生活品質。八德牙醫診所洪牧仁院長指出原因,以及相關影響,並呼籲有磨牙習慣者盡早檢查。磨牙、咬冰塊多出於心理壓力,腦神經直接反應:想咬東西。洪牧仁院長表示,絕大部分的磨牙習慣都是從心理壓力所引起,腦神經第五對掌管上下顎動作的三叉神經,在出現緊張、焦慮、不安、躁鬱等心理壓力的時候,就會直覺地、直接反應地有所反應或有所動作,也就是咬,就會期待咬住什麼緩解情緒,其他也例如咬冰塊、想咬些有嚼勁的東西,像是珍珠奶茶、口香糖等,甚至據研究抽菸習慣也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出自於想咬東西,也就是「口腔期不滿足」,也正如所謂的「咬牙切齒」。正因為磨牙習慣大多出自於心理壓力,洪牧仁院長也指出,這類族群往往在生活節奏快速的都市會比郊外族群來得更多。長期習慣磨牙、咬冰塊,牙齒、顳顎關節恐受損!牙齒耗損:洪牧仁院長表示,不論是磨牙、咬冰塊,這種出自於壓力而養成咬硬物的習慣往往都會持續的發生,日久都容易造成牙齒耗損,許多人牙齒照顧得很好,但就因為磨牙使得磨平,甚至影響到神經而出現蛀牙、牙痛,特別是臼齒更是常見。顳顎關節相關疾病:另外,也容易出現臉頰兩邊的顳顎關節相關疾病,此處可說是人體關節中最複雜的關節,出現問題時可能出現喀喀聲、感覺卡卡的、張口閉口時感覺到疼痛、甚至是卡住、下巴脫臼等,而這也會進一步影響到飲食。耳鳴、頭痛:除此之外,也有許多人因磨牙太過嚴重,進而產生耳鳴、頭痛等情況,但卻遲遲找不出原因,很有可能就出自於此,可以合理的觀察。而若進展到上述這些情況就得留意,意味著心理狀態已經實際影響到身體健康了。防磨牙、咬冰塊傷牙、顳顎關節,醫籲盡早檢查可看這幾科!洪牧仁院長指出,磨牙、咬冰塊等情況因牽涉範圍較廣,問題不單單在於牙齒,因此就醫檢查及治療也會建議從多方面下手。牙科方面建議可找有顳顎專長的牙醫師,除了檢查牙齒耗損之外,也會檢查是否有出現顳顎關節相關疾病,並視情況透過肌肉鬆弛劑、消炎止痛藥等方式進行改善,較嚴重的也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另也建議以「咬合板」進行改善,在睡覺時戴上可避免牙齒之間直接碰撞磨耗。而顳顎關節相關問題,也可尋求牙科專業分科的「口腔面顎外科」、或是復健科協助。另外,既然絕大多數的磨牙、咬冰塊等是出自於心理壓力,心理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特別是患者已經意識到磨牙對生活甚至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往往意味著已經有一定的嚴重程度,建議可尋求身心科、心理諮商等相關科別進行心理治療。若民眾日常習慣看中醫,中醫在治療上會透過中藥改善心理壓力,或是透過針灸等方式使得肌肉放鬆。了解磨牙的原因,並盡早尋求牙醫、身心科等專業科別協助,有助避免對牙齒、顳顎關節等處造成更進一步的影響,也更有助確保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愛咬冰塊是健康出問題?醫:身體可能正尋求釋放管道!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15 醫療.中醫
肩膀卡卡抬手會痛是五十肩?中醫師教你「3招運動」紓緩
你有五十肩困擾嗎?是否會手臂舉不高且抬起來就痛?中醫師授3招紓緩五十肩。了解五十肩五十肩正式的醫學名稱是『冰凍肩』或稱為『粘黏性關節囊炎』,它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受限的疾病,是肩部軟組織及關節囊腔等受損之通稱,主要決定症候是肩關節的"被動"與主動的活動範圍的喪失,類似關節被冰凍之後無法活動自如一般。因為它好發生於五十歲左右的病人,因而得名。肩帶是非常複雜的三度空間關節,也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能因某次用力過猛或動作失當,因而引起內部組織受傷、粘連,日積月累,終於造成整個關節囊都受影響。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日常生活活動困難(如梳頭、拉拉鍊等),甚至晚上睡覺亦感困擾,經常因壓到患側肩膀而痛醒。治療時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運動。五十肩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原發性的五十肩,一種是次發性的五十肩。►原發性的五十肩:原因通常不明,大多與關節的直接受傷”無關”。►次發性的五十肩:與關節的直接傷害有關,如骨折、旋轉肌破裂受傷、肩部附近手術(胸部、心臟手術)。臨床上兩種形式的五十肩常同時發生。而原發性的五十肩占多數,所以坊間關於五十肩的描述以原發性為多。原發性五十肩,臨床病程分為三個時期•冷凝期或疼痛期疾病初期,不管肩膀怎麼動都痛,甚至不動或睡覺壓到也會痛,夜間疼痛會加劇,患者通常因為疼痛而睡眠品質不佳。肩部活動會逐漸受限,此期約2-9個月,最長可延續一年。•冰凍期或僵硬期疼痛會逐漸減輕,但肩部活動會因為關節沾黏攣縮受限,無法完成是常生活的諸多動作,如梳頭髮,穿衣服,穿內衣等。此期平均約9個月,之後活動限制慢慢解除進入解凍期。•解凍期疼痛減到最輕,甚至不痛,活動的限制慢慢解除,但約只有10分之一不到的患者可以恢復到未發病前的9成活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肩部疼痛活動受限都是五十肩,例如:常見的肩部肌腱炎,因為肌腱疼痛發炎導致關節某些方向會有疼痛現象,並有主動的肩部活動受限,但被動活動受限幾乎沒有。此外,慢性肩關節後脫臼,創傷後之關節僵直,旋轉肌套破裂,肩關節腫瘤與關節撞擊症候,都可能造成肩部活動受限,須詳細詢問病史,與進一步理學或影像檢查來鑑別診斷。五十肩 中醫治療五十肩中醫又稱為「露肩風」,多為過度勞累,風寒邪氣趁虛侵襲肩部經脈所致。風寒侵襲經脈,導致氣血阻滯,經脈凝滯而形成肩痛,固又稱為「肩凝症、凍結肩」等,屬中醫痺症。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故發本病。針灸:活血化瘀,搭配內服外敷藥效果更佳中醫對於五十肩治療,其一是中藥內服採用分期辨證論治,可以縮短療程,加速五十肩的痊癒;其二是針灸治療可疏經活絡,通調氣血,減輕疼痛,加速組織的修復及關節正常活動,常以「肩三針」和「條口透承山」等特效穴為主。若是不敢針灸的患者,亦可以單獨採用中醫傷科治療。五十肩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在外觀上也看不出來,平時不動則已,但只要牽動肩膀,往往會引起疼痛與動作困難,不但影響病患日常活動,也造成生活起居上很大困擾,因此千萬不要拖延治療時機,提早接受治療是上策。自我運動,可以增加肩關節與肩胛骨的活動度重點在於運動的強度與頻率,一開始不妨輕一點,多做一點,有空就做,然後慢慢增加其強度。每天四~六次,每次10~15 分,為減少運動時之疼痛,可事先以電熱毯或熱水袋作熱敷15分鐘。►鐘擺運動:弓箭步(前腳彎,曲後腳略彎),彎腰,令患側上肢自然下垂,然後做前後、左右、順逆時鐘的甩動,動作由小漸,大若疼痛厲害,可只做前後甩動,要領是肌肉要放輕鬆,亦可手持重物(罐頭或保特瓶),可提高效果。 ►手臂爬牆運動:正面(或側面)向牆,以手指爬牆,並將身體貼近牆壁,可在牆上做記號,看看是否一天比一天進步。 ►拉毛巾運動:肩關節運動-訓練肩關節內轉及外轉的運動,改善沾黏情況,增加肩關節活動的角度1. 雙手各執毛巾分別抓住長毛巾的上下兩端,毛巾垂下,在背後,兩手一上下2. 使用健康側,緩慢將患側手,朝關節活動受限的方向伸展,直到有緊實感。3. 維持10秒再放鬆,上下拉動毛巾10次,每天四~六次※要領是要以持續穩定的力量牽引,切忌突然猛力硬拉。※動作時不可彎腰或駝背。※要維持就要經常性且有耐性的進行復健運動。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維持良好的姿勢,注意肩關節的正常活動,避免因過度使用,而造成肩關節的傷害,並可減輕肌肉及關節的張力,若有任何酸痛無力的毛病,必須經由醫師詳細的檢查才能得到最安全及正確的治療。※本文由
-
2023-05-24 醫療.骨科.復健
肩膀痛就是五十肩嗎?3典型症狀助判斷,居家簡易4招自我伸展運動
「許醫師,我該怎麼辦?」一位抱著小女娃的新手媽媽,因為五十肩的關係,她已經好幾個月無法好好吃、好好睡。2022年內政部統計「首次生產婦女之平均年齡」從民國64年的22.9歲已延至110年31.23歲,也就是說,現代女性晚生了近十歲才生第一胎,讓過往不會有交集的「生產」及「五十肩」這兩種身體狀況,於這個時空開始重疊,因為五十肩正是好發為年齡範圍在40至60歲之間,尤以女性為多。年齡加上孕期本身會因應生產而分泌鬆弛素(Relaxin)讓軟組織鬆馳、變軟,造成關節支持度下降,造成肩部損傷機率增加,更容易引起五十肩。肩膀痛就是五十肩嗎?五十肩到底是什麼?又有那些症狀?五十肩在西醫正式的醫學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 of shoulder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顧名思義是肩膀的「關節囊」「沾黏」的「炎症」。「關節囊」(圖一)民眾可能相當陌生,醫學上「囊」(capsule)是指「包起某個構造的袋狀組織」。肩關節是「肱骨頭」及「肩胛骨的凹窩」所構成,固定組織是以「肌肉」、「韌帶」(連接骨與骨)、「肌腱」(連結肌肉與骨頭)及「關節囊」組成(關節全部包在一起),因而可以做伸展、彎曲、內外旋、內收、外展動作不需擔心脫臼。 五十肩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續發性」五十肩有因果關係,如車禍;而「原發性」的五十肩則是病因不明,可能跟年歲漸長的身體代謝率降低有關,當關節內的代謝速度低於修補,便產生關節囊發炎、沾黏及攣縮,進而產生典型「角度受限」、「睡眠壓痛」以及「活動疼痛」三大症狀。五十肩的「角度受限」容易跟其它肩部疾病混淆,因疼痛時會避開引起疼痛的動作,如「夾擠症候群」一樣都會有「手舉不起來」的「角度受限」的狀況,但透過復健專科醫師在診間理學檢查,就能夠輕易分辨是「痛到舉不高」還是「卡到舉不高」,而能對症下藥。孕產婦五十肩不需忍痛 專科醫師開藥不怕傷害寶寶當肩痛發生,孕產婦請記得「保護寶寶」並不等於「犧牲媽媽」,可以至復健科,由專科醫師評估後,提供不影響胎兒或母乳的藥物以降低疼痛感、或是熱敷緩解肩部周邊肌肉緊繃,不需忍痛。如復健科「經皮神經電刺激器」(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TENS)的電療儀為80~120Hz頻率,文獻指出對孕產婦的影響不大;此外,「熱敷」能讓周邊血循增加,亦有良好的心理回饋,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後使用。居家簡易四招自我伸展運動除了儀器,「全關節角度伸展」能有效降低五十肩帶來的不適感,以下為居家簡易四招居家自我伸展運動:*運動請量力而為,若有嚴重疼痛不適,請即刻停止。保守治療五十肩還沒好,侵入性治療直接處理關節囊當「保守治療已一個月無明顯改善」、「疼痛影響睡眠,每週三次以上」時,民眾也不用過於氣餒,可考慮以「侵入性治療」做為進階治療的方式。●五十肩的治療核心為「去除沾黏」,方式有三「肩關節囊擴張術」、「關節鬆動術」以及「肩關節內視鏡」:「肩關節囊擴張術」是將液體直接注進關節囊中,為五十肩的專一特殊治療方式,利用的是「關節囊」的包裹特性,等於是24小時持續性將關節囊利用液體壓力和緩撐開,門診處置,為自費項目。●「關節鬆動術」由醫師直接拉動肩關節,將關節囊沾黏的部份以特殊手法拉開,通常過程會麻醉後一次徹底執行拉開沾黏,搭配術後麻醉藥物降低不適。需要住院、進開刀房,有健保給付。●「肩關節內視鏡」是在肩膀上開2到3個不到1公分的微型傷口,將內視鏡放肩關節內,以前端鉤狀的微創關節鏡器械將看到的沾黏去除。須住院、麻醉,恢復期長,適合五十肩第三期纖維化嚴重的患者。需要住院、進開刀房,有健保給付。所有治療都需要搭配一至三個月的復健運動,增加肌力、提高關節活動度及校正本體覺。(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孩子跟五十肩一起來報到!孕產婦五十肩原因、運動、治療一次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8 醫療.骨科.復健
撞傷、跌倒「內傷看不見」!專業醫師教運動傷害傷口處理與判斷何時該就醫
●運動風氣盛行,血腫瘀青、犁田破皮不可輕忽●瘀青第一時間應冰敷,外傷傷口沖洗乾淨避免感染●肌肉拉傷、骨裂看不出,運動傷害建議先就醫確認運動傷害有哪些?何時要看醫師?台灣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瘋路跑、馬拉松、騎自行車等運動,難免碰撞發生血腫瘀青、梨田破皮等運動傷害,醫師提醒,運動傷害除皮肉傷外,更怕的傷勢是肉眼所未見,沒有就醫檢查,持續運動或用錯復健方式,導致二度傷害,建議民眾若發生運動傷害,仍應就醫做相關檢查,確認傷勢無礙再持續運動。小陳(化名)日前與好友相約打籃球,一個不小心「翻船」,腳踝扭傷紅腫如麵龜,不過小陳起初未放在心上,扭傷後反而找老師傅推拿,沒想到幾天後患處愈來愈痛,一度無法走路,趕緊到醫院就醫檢查,才發現起初原是骨裂,因推拿力道過大,造成骨折且脫位,最後必須動手術才能恢復;也有不少個案,本來只是韌帶撕裂傷,因為沒有事先檢查,推拿後反變成韌帶斷裂。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當民眾運動時發生扭到腳、被球打到、跌倒擦傷,有紅、腫、熱、痛或明顯發炎,且能明確說出受傷時間、如何發生、當下感覺等,就屬於急性運動傷害;而慢性運動傷害則與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有關,像是跑完步覺得膝蓋「怪怪的」、「會痠」,屬於長期累積,難以明確說出受傷的時間點。發生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為何?大約多久會好?林頌凱指出,若發生急性運動傷害,且患部出現血腫,代表肌肉、皮下部位已有出血,可能是韌帶、肌肉受傷,甚至有骨折現象,可把握「PRICE」處理原則,第一時間應暫停運動,接著冰敷和適當防護,例如膝蓋撞傷先戴護具,並盡快就醫檢查,確認肌肉、骨頭、關節、韌帶是否受傷,以及處理血腫,如果傷勢嚴重者,須由醫師評估是否需手術。林頌凱表示,如果一般挫傷,復原期約1至3周,不治療也會痊癒;若是韌帶撕裂傷、肌肉斷裂、骨頭錯位、脫臼骨折,約1至6個月才能恢復。相較「傷筋斷骨」約100天復原,從事打籃球等激烈運動造成十字韌帶斷裂的患者,至少要休養1年時間,才能重返球場。他提醒,當發生運動傷害時,應先就醫請醫師做保守檢查,像是照X光、超音波確認傷勢,若無礙再做推拿復健,減少再受傷風險。運動傷害後出現瘀青、傷口如何處理?傷口外觀變形,又該怎麼處置?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一心表示,如果運動後撞傷產生瘀青,第一時間冰敷可減少瘀血腫脹;運動過程發生跌倒、撞傷,小傷口建議用生理食鹽水、或暫時用清水沖洗,應注意沙子、石頭等異物移除,避免後續出現感染問題;若傷口大於5公分以上,尤其「裂傷」無論傷口大小,即使表面傷口不大,受傷部位卻可能深及肌肉、關節、骨骼,第一時間不一定看得出來,建議應盡快送醫處理。陳一心表示,若傷口不斷出血,應盡快找乾淨手帕、衛生紙壓迫傷口止血。若受傷部位外觀已變形,像是骨折、脫臼,應避免再度移動,若受傷部位為上肢,可利用綁三角巾固定,如果患部在下肢,建議就近找固定長板,像是登山杖或硬支撐物,用手邊衣物或布將腳固定在支撐物上,將患肢抬高高於心臟,盡可能把握時間送醫。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在於注意「這件事」林頌凱指出,常見運動如跑步、打球、登山等屬於耐力型運動,而重量訓練、短跑等則屬於爆發型運動,運動強度雖可依照定義區分等級,但對每個人來說,仍是不同程度影響,像是跑步雖然強度不高,跑10公里與超馬仍有相當大差異,一般民眾與專業運動員對於運動熟悉度也不同,建議民眾仍量力而為,適度運動才能強健體魄不受傷。運動傷害急性期「PRICE」處理原則Protection(保護):保護患處,避免二次受傷Rest(休息):適度休息,防止傷勢惡化Ice(冰敷):冰敷患處,減少出血及止痛Compression(壓迫):壓迫患處消腫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處高於心臟,可壓迫、冰敷同時進行(資料來源/林頌凱)
-
2023-04-15 焦點.健康知識+
掛急診要等多久?急診不是馬上能看!「5級檢傷分類」最久等超過2小時
很多人看急診的經驗不是很愉快,總覺得明明掛的是「急診」,怎麼等那麼久?但偏偏有時候,我們在假日鄰近診所沒有開業的時候,自己或家人突然出現嚴重的症狀,例如高燒、嚴重腹痛,或是長輩擔心心臟病發,不得不去大醫院掛急診。但到了急診室才發現,這裡不舒服的人很多,不知道要等多久?有時候還會發現,那個人明明比我晚來,怎麼醫師先幫他看診呢?事實上,急診不是門診,本來就不是「先到先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廖哲偉指出,病人抵達急診後,急診的資深護理人員會先做「檢傷分類」,而是由急診資深護理人員依每個患者的病情,使用標準方式快速評估並將病人分級,建立患者的優先就診順序,以即時搶救重症患者的生命。急診檢傷分類廖哲偉指出,台灣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是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急診醫學會、中華民國急重症護理學會,參考國外減傷分類架構並配合國內醫療環境而制定,共分為五級,說明如下:第一級:復甦急救患者症狀包括:‧心跳、呼吸停止,肢體及嘴唇發青、發紫‧體溫>41℃或<32℃‧無意識、意識混亂,如:對疼痛刺激無反應、只能呻吟或說單一字句、只有疼痛刺激才會睜眼‧持續抽搐且無意識第二級:危級患者症狀包括:‧急性意識狀態改變(語言與動作遲滯,但尚可溝通)‧持續胸悶、胸痛且冒冷汗‧低血糖(<40mg/dl)‧大量血便、黑便、嘔血‧外傷造成之大量出血,頭頸軀幹骨盆部位血流不止‧槍傷,頭、頸、軀幹鈍傷、穿刺傷,開放性傷口疑似骨折‧高處墜落、車禍(乘客被拋出車外)、頭部撞擊後曾失去意識‧突發性視覺改變‧免疫功能不全且發燒‧會陰部穿刺傷與大量出血,生殖器腫脹變形‧外傷或接觸化學物質後出現的神經功能異常‧化學物質濺入眼睛‧疑似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螫傷,咬傷導致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第三級:緊急患者症狀包括:‧走動時明顯有呼吸急促‧經期逾期且腹痛‧無法控制的腹瀉或嘔吐‧外傷後肢體腫脹變形疑似骨折/脫臼‧咖啡色嘔吐物或黑便‧高血壓(收縮壓>200mmHg或舒張壓>110mmHg)且沒有任何症狀‧抽搐後意識已恢復‧廣泛性紅疹/水泡‧毒氣或其他氣體吸入,無呼吸窘迫徵象‧急產(宮縮>2分鐘)第四級:次緊急患者症狀包括:‧局部蜂窩性組織炎‧解尿疼痛但沒有發燒‧陰道點狀出血‧急性咳嗽但沒有發燒‧發燒但無其他不適‧反覆性疼痛或暈眩‧持續性打嗝‧厭食/缺乏食慾,生命徵象正常第五級:非緊急患者症狀包括:‧習慣性便祕‧慢性腹水,欲抽腹水‧肢體水腫,生命徵象正常,無其他不適‧慢性噁心、嘔吐或打嗝‧直腸內有異物但生命徵象正常‧關節腫‧輕微擦傷,瘀青,軟組織受傷‧螫傷或咬傷,但無發燒或疼痛不適‧陰道分泌物,生命徵象正常且無其他不適‧過敏、鼻塞‧慢性失眠‧輕微腹瀉,無脫水現象急診要等多久?經過醫護人員的檢傷分類後,患者會被分為5個等級,並優先為情況最危急的人治療。因此不同等級的患者等待治療的時間都不一樣。說明如下:第一級「復甦急救」:須立即急救第二級「危急」:可能等10分鐘第三級「緊急」:可能等30分鐘第四級「次緊急」:可能等60分鐘第五級「非緊急」:可能等120分鐘所以說,如果你在急診等很久,可能是在檢傷分類中屬於第四、五級,較不緊急的患者。畢竟醫療資源有限,醫護人員必須盡力搶救每個生命。下次遇到急診等很久的狀況,建議耐心一點,多體諒醫護人員吧!延伸閱讀: 不吃肉=清淡?吃素=健康?營養師揭吃素5地雷:你以為的蛋白質其實是「澱粉」 鳳梨竟是絕佳的「養肝水果」!營養師傳授護肝8法:促進解毒,修復受傷的肝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23 焦點.健康知識+
兔年感謝兔子的奉獻 每年有上萬隻實驗兔犧牲
今年是兔年,毛絨絨的小兔子是許多人心愛的寵物,也是許多試驗單位實驗人員的重要夥伴。動物實驗發展多年,各國基於長久建立的共識與標準,以及3R(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原則,持續發展實驗動物替代方法。在兔年的開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兔子在台灣醫學研究的貢獻。根據農委會發行「實驗動物人道管理2020年年報」,2020年全國共完成8724件動物實驗案件審查,研究計畫目的以「醫學研究」占58.5%最多,其次為含中草藥的藥物研究占13%、醫療器材11.3%,農業研究3.9%、健康食品3.7%、動物用藥及疫苗2.5%。上述研究案共使用332萬8902隻動物,包括2萬980隻兔子。實驗兔多數都來自國內繁殖場這些兔子絕大多數都來自國內繁殖場,其中8273隻到了試驗研究機構,6761隻在生物製劑藥廠、3488隻在動物用藥品場,藥物工廠、醫院或獸醫院也各有幾百隻。1萬1789隻兔子用於與「製造生物製劑」有關的研究計畫,3977隻兔子用於產品上市前測試,3758隻用於應用研究,1230隻用於基礎研究。2020年,這2萬980隻兔子有3710隻存活,大部分轉讓供其他實驗使用或跨年度原計畫繼續使用(2761隻),720隻安養於機構實驗室尚未進行實驗,27隻被認養。死亡的1萬7270隻兔子中,97.41%採化學性安樂死,以注射過量化學物質或吸入二氧化碳為主,2%是物理性安樂死(麻醉後頸椎脫臼、麻醉後放血),0.57%是非預期性死亡。2007年到2020年,每年都有1萬多到2萬多隻兔子被作為實驗動物使用,每年死亡率約為8到9成。實驗動物對科學驗證的意義社會大眾常會直觀地以動物保護觀點去看待實驗動物的議題,比較難理解實驗動物對科學驗證過程的意義。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表示,現今有很多專為動物實驗而培養的動物種類,幾乎每一種有關人體的研究都有特定的動物模式可選用,讓研究者揣摩在人體的可能反應。台大獸醫學系副教授萬灼華指出,台灣各研究單位有設置「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監督並定期查核動物照護、健康管理等是否合乎規定,農委會定期事前通知並到研究單位進行所有相關文件與現場的評估。
-
2022-11-28 醫療.骨科.復健
徐若瑄右肩旋轉肌撕裂!手抬不高、高舉過肩疼痛…醫師教復健運動這樣做
藝人徐若瑄日前肩膀劇烈疼痛,而且疼痛延伸到手肘,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是旋轉肌撕裂,進而接受治療。究竟什麼是旋轉肌?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呢?什麼是「旋轉肌群」?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活動度大的同時需要高度穩定性。肩膀活動時必須將上臂的肱骨頭固定在肩胛骨的肩關節窩,旋轉肌群就是負責肩膀活動時的動態穩定性。旋轉肌群包括四條肌肉:棘上肌(Supraspinatus)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棘下肌(Infraspinatus)小圓肌(Teres minor)。這四條肌肉的合作,讓肩膀可以做內轉、外轉及外展等動作,同時維持肱骨頭固定在肩關節窩不至脫臼。旋轉肌群肩負如此重大的任務,受傷的機會相對也大。據統計,近10%的20歲以下的人有旋轉肌群疾患,而在80歲以上的人,比例更是高達60%。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必須懷疑旋轉肌群有問題呢?旋轉肌撕裂有什麼症狀?旋轉肌撕裂主要包括兩大症狀:疼痛及無力。疼痛主要在手高舉過肩時出現,例如梳頭或穿脫套頭衣服時會疼痛,此外也常見於側睡壓迫肩膀造成夜間疼痛。然而疼痛跟旋轉肌的撕裂程度並不成正相關,研究發現,許多旋轉肌的大範圍撕裂反而不會痛,可能因為旋轉肌撕裂的疼痛很多跟伴隨的滑囊炎有關。旋轉肌撕裂的無力表現是手抬不高,較常見於全層或完全撕裂的狀態。然而五十肩也可能因為肩關節沾黏而手抬不高,簡單的區別方法是由另一個人幫忙將手抬高,若另一個人幫忙就能抬高,比較可能是旋轉肌撕裂無法出力;若另一個人幫忙也無法抬高,比較可能是肩關節沾黏的卡住,因而手抬不高。 若是運動員的旋轉肌撕裂,除了疼痛及無力以外,還會伴隨運動表現下降,例如投手的球速變慢、控球變差、或是續航力下降。為什麼會旋轉肌撕裂?旋轉肌撕裂的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指旋轉肌長期過勞或是隨時間造成的退化,例如長期過肩投球對旋轉肌造成累積的壓力、年紀大等因素。外在因素則是指周邊組織例如韌帶、骨頭,可能對旋轉肌施加過大的壓力,甚至夾擠旋轉肌造成發炎或撕裂。旋轉肌撕裂的危險因子包括:過肩出力或承重的運動:棒球、羽球、網球、游泳、排球、高爾夫球及跳舞手需高舉過肩或承重的工作:廚師、甜點師、油漆水電師傅、家庭主婦肩胛肌群不穩定旋轉肌群肌力不足軀幹核心肌群無力慢性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及高血脂等旋轉肌撕裂怎麼辦?肩膀疼痛很多是來自頸椎的轉移痛,因此醫師第一步會評估肩膀疼痛的來源是肩膀還是頸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許多肩部疼痛不只有肩膀組織的病灶,同時也有頸椎問題。此外,肩胛的穩定性、對稱性及活動狀態也是評估的重點。診斷上,肌肉骨骼超音波是評估旋轉肌撕裂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即時檢查旋轉肌撕裂的大小,以及在動態動作下的表現,此外還可檢查是否合併其他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肱二頭肌腱炎等。核磁共振可以更詳細的確認旋轉肌及不易由超音波檢查的組織,例如肩關節唇。當保守治療效果不彰、考慮開刀前,也是必須的檢查。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方法多數旋轉肌撕裂會以保守治療優先,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建議短期7~10天使用,之後則是疼痛時才使用物理儀器:熱療、電療、治療性超音波、雷射等儀器可以止痛,並且輔助旋轉肌修復徒手運動治療:放鬆肩關節及週邊肌肉筋膜,並且強化旋轉肌、肩胛穩定肌群的肌力及穩定性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復健科醫師使用超音波導引將藥物精準注射到旋轉肌的撕裂處。部分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及玻尿酸都能改善旋轉肌局部撕裂的疼痛及肩膀功能,然而要提醒的是,打針注射不是一切,要加上復健運動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體外震波:體外震波對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的效果佳,然而對旋轉肌撕裂的治療效果未明,仍待更多醫學研究確認旋轉肌撕裂開刀需要復健嗎?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部分病人會需要開刀治療旋轉肌撕裂。但開完刀就不用復健了嗎?其實開完刀還更需要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統計顯示,旋轉肌的肌力要到開刀後6個月才回到正常狀態,因此術後6個月是最重要的期間,需要循序漸進的個人化復健訓練,從被動運動逐步進展到主動運動及肌力訓練。超過9成的術後癒合不良發生在6個月內,因此術後的復健訓練追蹤至關重要。近期許多文獻發現,即使準備要開刀,術前的復健訓練對手術後的復原有幫助,建議跟您的復健科團隊討論個人化的訓練。旋轉肌撕裂的復健運動這樣做旋轉肌群就像肩膀的核心肌群,讓肩關節擁有高活動度的同時維持足夠的穩定性。然而如此大的負擔讓旋轉肌長期承受壓力可能撕裂,造成疼痛及無力。儘早檢查接受循序漸進的復健治療,多數人可以克服旋轉肌撕裂,告別肩苦人生!參考資料1.Lew HL, Chen CP, Wang TG, Chew KT. Introduction to musculoskeletal diagnostic 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the upper limb.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7 Apr;86(4):310-212.Itoi E, Minagawa H, Yamamoto N, Seki N, Abe H. Are pain location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s useful in locating a tear site of the rotator cuff? Am J Sports Med. 2006 Feb;34(2):256-643.Speed C.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hockwave therapies in soft tissue conditions: focusing on the evidence. Br J Sports Med. 2014 Nov;48(21):1538-42.4.Zhu P, Wang Z, Li H, Cai Y.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i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Rehabil Med. 2022 Sep 16;54:jrm003125.Santiago M, Gonçalves F, Martins J, Lopes T, Carvalho JL. 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 of a Tendon-Compatible Hyaluronic Acid Prepar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rtial 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 A Case Report. Cureus. 2022 Jan 3;14(1)6.Weber S, Chahal J. Management of Rotator Cuff Injuries.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20 Mar 1;28(5):e193-e201.(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手舉高肩膀疼痛無力、側睡壓肩膀劇痛,當心旋轉肌撕裂!)
-
2022-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沒顧好脖子,恐影響神經與血管,嚴重恐罹患「這疾病」
我們的脖子(頸椎)是由骨骼、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淋巴結、脊髓等多種組織所組成,這些組織關係緊密,且相互交錯,等於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功能體,並且圍繞著重要的呼吸器官、食道及甲狀腺等重要器官,只要稍稍不慎,出現任何型態或炎症等,就會影響到神經與血管,不但可能引發疼痛,甚至可能讓原本就脆弱的血管內壁,出現內皮剝落而造成阻塞,形成不可逆的中風與癱瘓。 頸椎總共有7節,卻包含了8對頸椎神經,掌管著頭部以上與上肢的病變較多,如果每一節的椎間盤發生異狀時,就容易造成頸椎神經的受損,而引起相對應部位的病變。 骨頭受到傷害,脖子痠痛、手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脊椎外科主治醫師蔡宗廷表示,如果是骨頭受到傷害,會出現的問題包括脖子痠痛、手麻等現象;若是壓迫到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則包括頸痛、肩痛、手臂痠痛、僵硬與無力,或者手部活動受到限制甚至手抖等。 頸椎是脊椎的最上端,也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卻最頻繁的區段。「人的頸椎必須呈現一弧形,是承載頭部的重量的關鍵。」蔡宗廷說。頸椎也是大腦神經指揮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管道,更是身體活動生命延續所需給養的通道,影響層面大,卻也往往容易因此造成誤診。 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內耳缺血頸椎病變所引發的症狀與很多病的症狀很相似,例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胸口悶等,常會被誤診為冠心病、腦瘤或顱內高壓,但卻是因為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和內耳缺血所造成的。 不僅如此,頸椎若壓迫到四肢的運動或感覺神經時,就會出現四肢無法自主或麻痺的現象,有時會被誤診為腦中風,如果壓迫到交感神經,也會導致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類似心絞痛等交感神經症狀,同時伴隨頭痛、眩暈、耳鳴等交感神經失調,而被誤診。 頸椎疾病是現代社會文明病「平常很多動作都需要靠關節與肌肉的收縮與放鬆作用,來保持張力。一旦頭的重心偏向前傾,頸椎的弧度就會改變,長期以往,肌肉就容易出現疲乏而退化,進而造成頸椎傷害,這就是所謂的脊椎退化性病變。」蔡宗廷說明。 頸椎疾病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罹患的人數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許多臨床研究都指出,頸椎病患者的年齡層有急速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多半與經常打電腦、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閱讀姿勢錯誤、長期滑手機等不良習慣所造成。 頸椎受傷原因多,有症狀就要治療「會造成頸椎傷害的原因,除了長期不良姿勢外,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有外傷,特別是坐車繫安全帶。在門診中,經常可以發現患者是在坐車時,因車子緊急煞車,安全帶急速拉扯,而造成身體前傾,使得頸椎受傷。輕微時可能只是肌肉韌帶拉傷,嚴重時就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臼,進而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許多徵狀。」蔡宗廷表示。 蔡宗廷說,區分頸椎是退化或腫瘤、感染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觀察看看,如果活動時會痛,但只要休息就會改善,大部分是退化性病變。但如果無論什麼姿勢都痛,休息後也不見好轉時,就得警覺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所造成。延伸閱讀: 。肩頸痠痛「轉脖子」小心害椎間盤突出! 醫曝「地雷姿勢」:看書、追劇也中 。肩膀、上手臂、脖子痛恐是心肌梗塞前兆! 「10秒鐘完成3動作」提高救治機率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12 焦點.元氣新聞
缺席全代會是因深夜在家跌倒 吳伯雄曝3個幸好讓他保住一命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日前缺席國民黨全代會,引起政壇關注。吳伯雄透露原因,他上月底深夜在家跌倒,頭部血流如注,不省人事。幸而他的太太戴美玉雖年高84歲,但鎮定應變叫來救護車,還自己跳上救護車陪血流不止的吳伯雄送醫急救,住院一周後才終告出院,得以回家過中秋節。撿回一條命的吳伯雄仍不改幽默調侃自己,他那「歷經滄桑」的頭部,2003年時也曾因為跌倒,左腦出血開刀,如今疤痕猶在,沒想到這次又因跌倒撞傷右腦顱內出血,再度手術。現在右腦新傷疤痕未癒,回家休養,醫師囑咐要觀察是否仍有內出血,但是「至少兩邊平衡了」。萬幸的是他依然腦筋清楚,各項功能依舊。回憶起這夜跌倒的經過,吳伯雄坦言,他其實不記得細節,但想來仍然餘悸猶存。那晚,他和太太為了看美國網球公開賽,較平時晚睡;太太戴美玉睡前還叮囑他,要告訴她最後是誰贏了比賽。等到比賽結束時,他也準備就寢,太太半夢半醒地問他「最後誰贏了」,他關完燈邊想回答邊走向床邊,然後就跌倒了。至於究竟是如何跌倒了,他已不復記憶;也不記得究竟是誰贏了那場網球賽。吳伯雄說,事後才知,他跌倒後撞到頭就當場昏厥了。他滿懷感激地說:「是那還年長我兩個月的老太婆,看到我摔倒且流血了,仍很鎮定地叫來救護車,她跟我一樣是平時走路搖搖晃晃的老人了,但因為只有家人才能上救護車陪同就醫,她竟然毅然決然就跳上救護車一路相陪。」在車上他依稀有了知覺,但不知道自己正不停大量出血,送醫後立即手術,才保住一條命。為何會跌倒,吳伯雄猜測,應和他服用安眠藥有關,影響了他的知覺及行動平衡,也才對事發經過毫無記憶。但還好有三個「幸好」,否則後果難以想像。一是幸好他不是獨居老人,否則恐怕沒人知道他跌倒失去知覺了。二是幸好他的太太沒有呼呼大睡,否則恐怕也不會發現他在距離床邊一兩步處發生意外了。三是幸好台灣的醫療品質真的很好,才能把他這出血不止的高齡腦傷病人順利搶救回來。吳伯雄去年10月才曾動過心臟瓣膜手術, 替換的是牛隻的心瓣膜,讓他見識到醫學進步。他常常感恩醫師的付出,也感謝有一頭牛奉獻了重要的部位,讓自己得以因它共同存活。吳伯雄說,他早非政治中人,政治已然是年輕人的舞台。他覺得自己既驚險但又很幸運,所以願意在病榻分享自己的跌倒經過,是為了提醒大家應更重視長輩防跌的重要性,尤其是獨居老人更要謹慎。因為他已聽過許多朋友和長者,原本身強體健,但可能一次疏忽、一次跌傷,尤其是在浴廁跌倒就喪失生命的遺憾事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出版「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每六個長者就有一個發生跌倒,發生率比一般人想像的高,曾跌倒過的長者很容易再跌倒;而且接近一成的跌倒長者得送醫,因之產生的住院費用平均要9萬到13萬元。跌倒時最常傷到的部位,正是頭部、關節脫臼及骨折,嚴重的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其中還特別提到,藥物確實是常見的跌倒肇因。尤其是使用安眠鎮定藥或把多種藥物一起吃,可能會因頭暈、低血壓或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但國健署也強調,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四個小改變可以避免長者的跌倒危機:1.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2.時時注意居住環境的安全。3.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4.看醫師時,將正在吃的藥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延伸閱讀】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
2022-08-08 醫療.骨科.復健
機車騎士車禍髖關節骨折脫臼 微創手術恢復快傷害小
1名22歲機車騎士車禍受傷,X光檢查發現左側髖臼骨折合併髖關節後側脫臼,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製作3D影像重組,更精準評估骨折位置,並採取微創骨折復位固定手術,使得他傷口較傳統手術小、軟組織傷害輕微、恢復也較快,而且術後疼痛及下肢活動都獲得改善。長安醫院骨科醫師曾怡菱說,髖關節是一個很強壯的關節,會發生骨折脫臼的情況大部分是受到高能量外力造成,一般車禍跟高處墜落是兩大主要原因。車禍時若駕駛人膝部撞擊汽車儀表板造成的損傷,也會導致。她說,骨盆為人體支撐重量、保護內臟器官,布滿神經跟血管,一旦骨折,很容易因血管破裂引發大出血。若衝擊較小、結構仍很穩定完整,大部分可採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等的保守治療;若衝擊力道大造成裂痕或是大幅移位,則需要手術治療,這名騎士的髖臼骨折,骨折處非常不穩定,容易造成髖關節脫臼,所以需要手術治療。因為髖臼骨折的複雜性,臨床上,會搭配高階電腦斷層檢查,精準重建3D立體影象來確定骨折詳細狀況,手術則採取微創骨折復位固定術。曾怡菱說,傳統手術是沿著腹股溝切開一個連續性約20至30公分傷口,微創作法則可以分成兩段較小傷口來處理,這樣不僅傷口可以較小、恢復也比較快,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對軟組織的傷害。她說,髖臼骨折常見的後遺症是股骨頭壞死及創傷性髖關節炎,發生率約10至40%,因此需固定回診追蹤後續的狀況。
-
2022-07-25 養生.運動健身
肩頸老是卡卡的?印度瑜珈冠軍傳授一個動作放鬆筋骨、改善肩頸背痠痛
經過長假休息,肩頸背反而覺得又痠又緊?為了要鬆筋骨、不僵硬,讓你的一舉一動都不會被疼痛控制───我必須要為你鄭重介紹一個簡單的體位法,只要規律練習就能夠幫你鍛鍊「肩胛骨」-肩膀穩定的關鍵。如果你開始練習以後,發現有巨大的改善,就試著將練習融入生活,花不了幾分鐘,但卻能讓你遠離惱人的肩頸背疼痛。 相比於身體其他關節,你的雙肩需要更加細心的照顧,因為肩膀每日工作繁重,各種大小範圍的活動都要用到它。讓日常生活起居更加輕鬆簡單,保持身體健康是我們的責任,而保持身體靈活、活動範圍不受疼痛限制也是我們應該要為身體做到的事。 維持肩膀的完美運作並不需要強壯背肌或寬闊肩膀,要讓肩膀不會痠緊痛,首先你要了解肩膀其實運用特定部份的肌肉群與關節,其中最重要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部分正是-肩胛骨。所以,你現在意識到你的每一個牽涉到肩膀或雙臂的動作都會運用到肩胛骨了嗎? 是什麼讓你的肩膀超緊繃? 肩膀功能好壞其實是與多年來我們如何運用關節的習慣有關係,現在趁著還沒有太遲,好好了解正確使用關節的方式!有些人想要透過重訓、仰臥推舉、伏地挺身來增加大塊肌肉以保持肩膀健康,但即使你的訓練方式正確,還是容易讓肩膀處在高風險的狀態。因為肌肉增加的同時,也可能會喪失一定程度的關節靈活度,因為長期執行超過負荷的負重訓練會讓肩膀周圍的肌肉和關節失去靈活度。 我們其實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即使有在努力做對的事,但事實上根本不夠,因為日常生活習慣不改,依舊還是駝背敲鍵盤、窩在椅子上,姿勢不正的用滑鼠、滑手機好幾個小時…所以別再以為強壯又充滿肌肉的肩膀就一定是健康平衡的狀態。 打造肩胛骨穩定度就是創造肩膀穩定度 這邊我要教你一個幾分鐘就能做到的動作,快速幫你找回肩膀穩定度。上師扭腰式(Bhardvaj-asana)就是一個超簡單的動作,你可以站著練習也可以坐著練習,這是適合全齡練習的動作,即使你沒有肩膀疼痛問題一樣也可以透過練習預防肩頸背痛。 肩膀問題的特徵是發展緩慢,不會一時半刻就出現劇痛,除非是錯位、脫臼。從療癒的觀點來看,你可以選擇停留在上師扭腰式時仔細專注的觀察自己是否有那裡緊緊卡卡的,看看左右肩膀是不是感覺到非常明顯的差異。特別提醒,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肩胛骨弱化問題,這時就可以選擇練習簡單的瑜珈動作,不需要挑戰更進階的版本。 準備好了嗎?不要等到疼痛發生才後悔,最好事先做好預防工作,但如果你已經開始出現疼痛問題,這就是你需要的。 【注意】 練習過程中避免疼痛感,痠痠的感覺是可以接受的,但疼痛就必須停止。簡單說,要避免任何會讓你覺得肩膀疼痛的動作。 上師扭腰式|Bhardvaj-asana (1)金剛坐姿,閉上雙眼,正常吸吐,全身放鬆。雙腳屈膝放在臀部左側,臀部向右挪坐在右側地板。左腳疊在右腳上方,雙膝著地。雙手放在背後支撐身體重量,指尖頂地。 (2)右手繞過背部,抓住左手肘。平衡肩膀使兩邊肩膀一樣高。 (3)左手放在右膝上。吐氣,身體向右轉,打開胸部,讓肩胛骨互相靠近。此時,不可聳肩,臀部不應翹起,仍貼近地面。脊椎、頭部呈一直線。 (4)接著頭轉向右後方,身體再慢慢往右扭轉多一些。停留5~7個吸吐後放鬆,左右換邊。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老婆癌末、老公另找小三,這原本是個悲傷的結局...侯文詠的一句話,卻改變3個人的一生
-
2022-06-27 醫療.骨科.復健
腳踝扭傷腫得像「麵龜」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關節炎
嘉義縣陳小姐外出購物不慎踩空扭傷腳踝,當時醫師判斷小腿腓骨骨折無需開刀,但她回家後腳腫得像「麵龜」,痛到行走困難。大林慈濟醫院骨創傷科主任林文彥進一步檢查發現被遺漏的腳踝韌帶斷裂更為嚴重,如未即時處理,嚴重時會導致關節炎,並影響往後的行走。40歲的陳小姐說,跌倒時聽到兩聲清脆骨頭斷裂的聲音,接著皮膚出現瘀青,腳也腫得像「麵龜」一樣,姊姊急忙協助她到附近醫院就醫,X光檢查出是小腿的腓骨骨折,通常無需要開刀。但回家幾天後,持續的劇烈疼痛沒有改善,一度無法行走。陳小姐到大林慈濟醫院再做一次檢查。醫師林文彥從新審視X光後發現在右足後踝也有一處小骨折,在臨床上,同時發現在腓骨與後踝有骨折,需把 Maisonneuve骨折(梅順納芙氏骨折)列入診斷,於是在拍攝X光片時,特別請放射師以特殊角度拍攝,協助病人側躺、足部懸空向下,這時足部自然因重力向下拉扯,可發現脛腓關節明顯不穩定與移位。林文彥指出,因為走路時一個扭轉的力量讓足踝受傷,嚴重時,有可能導致骨折或韌帶損傷,經過檢查,腓骨與脛骨在足關節的地方位移半脫臼,研判為脛骨與腓骨之間的韌帶斷裂。陳小姐腓骨的骨折不嚴重,反而是韌帶的受損導致腳踝半脫臼。在充分說明後手術,以螺釘幫她把兩塊脫臼的骨頭固定回去,加上石膏保護,需2至3個月這樣韌帶才能恢復到健康狀態。林文彥表示,急性期的骨折外傷從診斷到治療,需把握1至2周內的治療黃金期,如果拖過治療的黃金期,受傷部位的骨頭或韌帶會開始出現纖維化的組織,治療的效果會越來越不好,癒後也會比較差。他建議,輕微扭傷自己冰敷則會改善,但較嚴重時出現韌帶斷裂、關節移動時會劇痛、有骨折現象,須趕緊尋找專業醫師處理,千萬別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如沒很好的診治,嚴重時會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呈現痠痛、不舒服,甚至不良於行,對於嚴重變形與關節炎的病人,盡管有關節融合與人工踝關節置換手術,但仍無法復原到受傷前的狀態,因此扭傷還是得謹慎處理。
-
2022-06-11 醫療.中醫
手痛真惱人!解析各類手肘痛 中醫師建議按穴道可緩解
相信您對於母親經常抱小孩造成的網球肘,或是過度用力造成的橈隧道症候群相當熟悉;也許你正飽受這些疼痛困擾已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任張尚智指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診斷,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卻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肘關節主要由手臂的肱骨及前臂的尺骨和橈骨連接而成,讓我們的手肘可作出伸直、彎曲、旋前、外翻等不同動作,其中也包含許多韌帶,讓肘關節更加穩定,可防止手肘過度活動造成傷害。一般常見手肘痛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最多人有的症狀手指和手腕動作時往往會使用到前臂的橈側伸腕肌群(entexsor carpi radialis muscle),如果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使的手腕、手指反覆伸展施力,容易造成伸腕肌群與肘關節外側的肱骨外上髁連結處的肌腱發炎疼痛。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主婦、抱小孩、敲打電腦鍵盤、抓握滑鼠、急提重物、過度的健身與重量訓練都容易誘發此種疼痛。初期多為抓握時會有手肘外側的輕微疼痛,局部壓痛點,接下來疼痛會向下延伸,在做一些動作如肘關節的伸直、彎曲、擰毛巾、提包包或拿杯子等都會感覺不適。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髁炎) 不是高爾夫球員才有與網球肘所造成的疼痛相似,只是網球肘疼痛位置出現於手肘外側,高爾夫球肘則疼痛在手肘內側位置。當過度重複性的手腕屈曲或因扭傷拉扯,容易造成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muscle)和橈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Radialis muscle)肌腱與肱骨內上髁連結處發炎。常見的症狀有手肘內側痠痛無力、握力減少以致無法完成活動手腕、做出抓握力等動作。橈隧道症候群(Radial Tunnel Syndrome)重複過度施力造成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常出現在手肘關節外側下方約4指幅,而並非在網球肘的肱骨外上髁上,但因此兩者的症狀類似,甚至時常同時發生,容易造成在診斷及治療上常常受到忽略。如過長期手臂重複過度施力、推拉物品、彎曲手腕、翻轉手掌、用力抓握或前臂外側受到撞擊時,都容易使得旋後肌和橈骨之間通道變得狹小而壓迫背側骨間神經,使得手腕翻轉及屈伸時疼痛,甚至蔓延至手指並伴隨著無力的現象。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久了成為爪狀手又名尺神經壓迫症(ulnar nerve compression),由於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肱骨內上踝後面的溝道後,穿過前臂內側的尺側屈腕肌,所以直接的撞擊,經常性的彎曲手肘或是骨折後所形成的骨刺壓迫尺神經,都會造成此種症狀。早期多為小指與無名指麻木刺痛,及肘關節內側酸痛,嚴重時麻痺感會向上放射至肩頸部,如果拖延很久,容易造成握力降低,小指及無名指的肌力喪失,肌肉萎縮形成爪狀手。頸部神經壓迫 多因頸椎間盤突出造成多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退化性頸椎骨刺壓迫。頸椎間盤突出多是因為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退化性頸椎骨刺則是因為椎間及關節骨質增生產生。當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時容易造成患側肩頸疼痛僵硬,遷延至上背膏肓處或手臂,也常伴隨患側手臂麻木刺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萎縮。肘關節發炎 中老年人常見多出現在中老年人或長期手肘勞動的族群。因手肘關節經過長期活動,容易使關節間軟骨磨損,骨骼相互碰撞,導致手肘關節發炎。另外其他的亦有可能是因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外傷脫臼、骨折引起的關節結構改變而誘發肘部疼痛。張尚智說,雖然手肘疼痛是一個很普遍常見的疾患,但可能是由肌腱、韌帶、軟骨、與神經等不同原因造成,引起的疼痛範圍十分相似,但診斷治療方向卻不大相同。在中醫方面則多屬「痺症」、「傷筋」及「肘勞」等範疇,係由肘部外傷或勞損傷及筋脈致使瘀血內停;或勞累汗出,營衛不固,並外感風寒濕邪,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絡脈瘀阻而引發。除了針灸 還可按穴道緩解疼痛中醫臨床上可使用針灸治療,以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舒筋通絡止痛。按經筋之為病,可以「以痛為腧」的原則,著重于局部取穴,可選用阿是穴,鬆解局部筋膜肌肉組織。肘關節外側局部常用穴位如肘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內側穴位如少海、曲澤等。另外可依照經絡循行取穴,緩解相關張力,如肩井、天宗、肩貞、臑俞等。中醫傷科手法則以調整身體整體筋膜,還原骨骼關節結構,讓局部病灶改善,以舒緩疼痛不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17 名人.林頌凱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肩關節是人類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但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關節。五十肩和肩旋轉肌病變是造成肩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兩個原因。而臨床上,這兩個問題常同時發生在一位病人身上,治療上也因此困難且耗時。肩膀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肩旋轉肌病變和五十肩。前者發生的機率遠大於後者,很多時候是因為肩旋轉肌病變沒有治好才導致五十肩。肩旋轉肌病變包含肌腱炎、肌腱撕裂與斷裂。生活中包含外傷、肩關節過度使用、動作不當、運動姿勢不良都會導致肩旋轉肌病變。年輕人主要是因為工作或運動受傷,中老年人多是因為肌腱退化所導致。五十肩又叫做冰凍肩,醫學名稱是「沾黏性滑囊炎」,就是肩關節囊沾黏導致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造成的原因包括肩關節缺乏活動(常常是因為怕痛不敢動)、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頸椎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接受心導管手術後、乳癌手術切除後、關節脫臼或骨折的病患。 這兩種疾病很常見,但容易被混為一談,甚至連醫師也容易混淆,臨床上常見因為認知落差讓醫病溝通產生問題。例如病人實際上是肩旋轉肌病變,卻一直找醫師治療五十肩;或者是醫師認定是肌腱炎,卻沒有注意到五十肩的存在,結果病人吃了幾個月的消炎止痛藥,但肩膀越來越僵硬,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病人在看診時若能清楚表達疼痛症狀,醫師結合身體檢查、影像診斷、甚至之前所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不管是肩旋轉肌病變或五十肩,治療的首要原則就是減輕疼痛。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疼痛,類固醇注射很有效但不能多打,物理治療儀器治療也有效果,雖然耗時間但至少沒有藥物或手術的後遺症。運動治療是兩個疾病是否可以治癒的關鍵。肩旋轉肌病變的運動強調的是伸展與肌力訓練,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尋求專業運動醫學團隊做一對一指導。五十肩的運動重點則在關節角度的改善,可以先由物理治療師做徒手治療,再加上自己可以做的伸展和毛巾操。運動前可先熱敷讓關節與軟組織鬆弛,在運動後則是用冰敷降低可能的發炎與疼痛。近年來增生注射治療掀起這類疾病治療的革命,對沒有時間或沒有耐性做復健的人可說是一大福音。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肩旋轉肌病變特別有效,而關節囊擴張注射或玻尿酸可以撐開沾黏的關節囊與潤滑關節,效果快又有效,甚至可以比傳統復健省下三到六個月的復健黑暗期。保守性治療對於肩關節疼痛的患者治癒率可以達到95%以上。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病人是不是願意積極配合治療和運動,因為完整的療程往往是三個月起跳,病人一定要有足夠耐心。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4-05 養生.運動健身
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預防骨幹變老
編按:如何預防駝背,導致視覺上有衰老感?今年78歲的前奧運體操選手中村多仁子,從事體操指導多年,長年保持著優美的體態與姿勢,如何做到?本文推薦在生活中也可以隨時實行的習慣與簡單的伸展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也會有體型「橫向發展」、或是習慣性駝背的困擾。對此中村多仁子認為:老化難以避免,骨骼與肌肉也會因此產生變化,因此如果沒有特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姿勢,骨幹就很容易隨著年紀逐漸而衰老,整個人也容易看起來缺乏精神。那麼,她是如何留意保養自己的體態?中村多仁子說,首先每天早上她起床之後,會先在床上,一邊深呼吸,一邊緩緩地伸展雙手雙腳,並轉動腰背部位,讓筋骨經過一晚的睡眠後得以活絡。「30歲多的時候我開始練瑜珈,也學習呼吸法和冥想。我把這些和體操動作結合,維持了40年的鍛練習慣。我經常在早晚時段進行,特別是經過一天活動,透過這些動作可以讓疲勞的筋骨獲得紓解。視當天的體力狀態,短則20分鐘、長則進行一小時。」不少瑜珈動作強調意識骨盆底肌,並配合呼吸進行,在做動作的時候,一邊呼吸提肛縮小腹,想像內臟往上提拉的感覺。由於骨盆底肌連接著腹肌與背肌,若可以改善它的歪斜或鬆弛,就可以讓小腹收緊、減少駝背的現象。生活中時時留意腰腹背狀態 養成端正姿勢的習慣此外,中村多仁子認為,保持良好姿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隨時留意、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有所意識。不只是在上健身房或是運動的時候留意自己的身體動作,日常生活中會做的動作所佔的時間和頻率更高,所以若能多加注意,就能看到明顯效果。像是在廚房做菜、掃除,或是拿取物品的時候,如果可以留意小腹有沒有突出或是有沒有駝背,久而久之,就能養成保持端正姿勢的習慣。她也分享,在做家事的空檔,會隨時做一些簡單上的動作舒展筋骨:像是兩手在背後交握後往上拉抬,這個動作可以活動到平常很少使用的肩部及背部肌肉,每天做,久而久之就能鍛鍊柔軟度,往後抬的角度可以逐漸拉開,僵硬的肌肉也會慢慢鬆開。立刻來試試!隨時隨地可做的矯正體態伸展操1. 雙手在背後交握,視線朝上,慢慢將雙手往上抬,慢慢用10秒左右抬高到自己的極限。習慣了之後可以慢慢增加上抬的幅度。2. 完成1的動作後,雙手手掌朝向地面,同樣伸展約10秒。77歲開始跳社交舞 讓身體到老都優美擔任體操選手以及指導教練有60年以上資歷的中村多仁子,在專業上追求美麗的姿勢和動作,但也曾經因為天生的股關節習慣性脫臼,在67歲時裝上人工關節、一度必須以輪椅代步,也曾經歷長達半年的復健期。她在研究人體結構時,發現從頭、脊椎、尾椎、膝蓋到腳踝,如果經常保持呈一直線的姿勢,除了可以保持優美的體態,對身體的負擔也比較小。去年搬到橫濱居住的木村多仁子,因為當地流行社交舞而加入了舞蹈教室。她在社交舞教室中看到有90歲的奶奶仍然能夠穿著高跟鞋和洋裝翩翩起舞,感到非常意外。「我不禁想:真希望我到了這個年紀的時候,也能和她一樣美。」不久前,她還曾一度因為感覺體力衰弱,而考慮是否要搬到附設看護服務的住宅,但現在她不但固定去上舞蹈課,每天也會在家自主練習。她笑說:現在自己已經可以穿上7公分的高跟鞋跳舞了,只要每天都比前一天更進步一點,身體就能保持靈活而自在。無論是體態或是健康的養成,每天的日積月累、以及養成規律的習慣就是關鍵。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並且適度練習伸展動作,一定能感受到效果和變化。圖片及資料來源/ハルメク原文:預防骨幹變老,讓身體變成一直線!78歲前奧運體操選手:每天做這個動作
-
2022-01-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莫名的突然感到臉部關節疼痛、喀喀作響,甚至嘴巴無法好好張開、張開嘴巴更痛,總讓人不適也影響情緒,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這往往是顳顎關節炎在作祟,發生時可先試著自己緩解,若遲未改善,還是應盡早就醫,以免關節退化或衍生其它問題。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關節不當使用易成顳顎關節炎 侯鐘堡院長表示,日常常聽到的關節炎,不單只會出現在手部、腳部等處,臉頰旁、耳朵前方的活動關節:顳顎關節,也像其它一般關節一般,在不當使用、過度使用、頻繁磨損下,可能出現耗損或發炎的現象,形成顳顎關節炎。例如有磨牙習慣者,磨牙這動作就會影響到顳顎關節;常常以單側咀嚼食物,也會有單邊顳顎使用較為頻繁的情況;咬合不正也會影響到咀嚼肌肉分配不當。其它像是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常手托腮、以臉和肩膀夾電話的動作、撞擊、外傷等也都會有所影響。建議患者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這些風險因素在生活當中。 顳顎關節炎不僅臉部關節痛,也可能出現其它影響! 侯鐘堡醫師指出,顳顎關節炎發作時,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了會出現疼痛、發出喀喀聲響、關節活動受限、嘴巴無法正常開合、超過受限範圍會感到疼痛、咀嚼疼痛,同時也可能對周邊造成影響,例如顏面神經痠痛、頭痛等延伸性疼痛,讓人無法好好吃東西、說話、不舒服到影響情緒和生活,甚至影響睡眠、失眠等。若出現這些不適可嘗試自行緩解,但若遲未改善便建議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臉部關節痛怎麼辦?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炎發生的當下,侯鐘堡醫師建議,正如其它關節疼痛一樣,可先以消炎止痛藥、冰敷等方式進行消炎,並待約一日後以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用指腹適度的為周邊肌肉按摩,幫助患部復原。在保養期間除了盡量避免前述風險因素外,也應避免張大口打呵欠、大口吃東西、用力咬合、咀嚼韌性過高、需要費時費力咀嚼的食物,如魷魚、口香糖等。通常在良好的保養下,約三天左右會開始緩解,約一周左右可逐漸改善,但若是遲遲未見改善,就需要盡早檢查,並視情況予以治療。 在治療方面,情節較輕者常見如電療、雷射治療、超音波治療等,較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徒手治療,或是玻尿酸治療、增生治療、血小板治療等注射治療,對於較嚴重的顳顎關節炎有顯著的改善效果。病患可以和醫師多作討論,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顳顎關節炎遲未改善早就醫,避免關節退化! 侯鐘堡醫師提醒,顳顎關節炎雖一般而言情況並不會太過嚴重,但若遲遲未見改善,就有可能是慢性關節炎,需合理的懷疑是否存在著遲遲無法改善的風險因素,也就可能使得此情況經常發生、出現顳顎關節退化、下巴脫臼機率提升等問題。因此若超過一周情況依舊,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後患。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5 該看哪科.兒科
嬰兒髖關節脫臼竟與季節有關 冬天生比夏天風險高2倍
嬰兒髖關節脫臼機率竟然與出生的季節有關聯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研究發現,每年11月到隔年2月出生的嬰兒,較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而且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其中以12月到1月出生的嬰兒風險最高,與夏天出生的嬰兒相比,風險高出兩倍。而該研究結果,也刊登在骨科頂級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中。此項研究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台北長庚醫院骨科助理教授李偉群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考科藍中心教授郭耿南共同完成。李偉群表示,當初研究的起心動念是因為在臨床發現魔羯和水瓶座寶寶較容易出現髖關節脫臼,才啟動了研究。而研究透過健保資料庫的世代研究發現,在蒐集的1296筆脫臼手術資料中,每年冬天,即11到2月出生的嬰兒是較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需要手術治療的族群,其中以12月及1月出生的嬰兒有最高的風險,超過千分之0.7;相對的,夏天6月及7月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最低,不到千分之0.3。張嘉獻表示,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而大腿彎曲外展的姿勢,在肌肉出力時會將股骨推進髖臼內,促進關節發育。分析會有這樣的結果,與天氣冷,父母過度要讓孩子保暖,讓孩子的姿勢受到侷限所致。張嘉獻指出,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健康的隱形殺手,早期症狀不明顯,但拖到一歲多演進到脫臼、長短腳、跛行才發現,都需要麻醉下手術復位,才能避免長期的運動困難及髖關節退化疼痛。張嘉獻說,要改善冬天出生嬰兒的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家長要注意冬天即使氣溫低也不要把嬰兒的大腿包緊裹直,這種不正確的襁褓文化已被許多文獻證實會導致髖關節脫臼。要確實將嬰兒大腿擺在彎曲外展的姿勢,也提醒醫師診視嬰兒時要注意穿衣物的方式。
-
2021-12-29 該看哪科.中醫
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
34歲A先生常在桌上趴睡,下班後也常將手放在桌上長時間使用電腦,某日因午休睡醒後發現右手肘麻痛感一路連到無名指和小指,還伴隨著手無力的感覺,由於之前關節痠痛也是中醫針灸治療好的,所以前至中醫門診求診,確診「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 40-60歲易好發安南醫院中醫部沈佩諠中醫師指出,「肘隧道症候群」亦稱「尺神經壓迫症候群」,是上肢僅次於腕隧道症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之一。其是指通過手肘外側的尺神經(ulnar nerve)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一些症狀的通稱,包括手會感覺痛、腫脹、虛弱,或是無名指及小指有麻麻的感覺;而肘隧道症候群在40歲到60歲的族群中最常見,女性比男性多。(推薦閱讀:騎車騎到手麻? 復健科醫解答「可能原因」:別太用力握把手) 初期症狀 無名指與小指麻痺、刺痛最常見沈佩諠補充,早期的症狀是無名指與小指的麻痺、刺痛,及肘關節內側的痠痛。若未接受治療,神經持續壓迫下,手掌的肌肉會開始出現無力甚至萎縮,而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例如轉動鑰匙或打開寶特瓶之類的罐子會有困難。(推薦閱讀:手腕痛到無法開門轉不開? 小心「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3情況易罹患) 4動作易造成尺神經壓迫 危險族群應注意沈佩諠提醒,尺神經壓迫危險族群包括︰1、需大力敲擊工作的人(如水泥匠、鐵匠)。2、需彎著手肘做事的人(如︰修理手錶、金飾匠)。3、肘關節脫臼或幼年時有手肘骨折之病患。4、不正確的姿態︰午睡以手當枕頭或長時間打麻將(前臂手肘以下,靠在桌面易壓迫尺神經)。 (推薦閱讀: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治療肘隧道症候群 反手戴眼鏡動作可舒緩在治療部分,沈佩諠說明,最重要的步驟是避免會壓到尺神經的動作或姿勢,平常可做反手戴眼鏡的動作來減少尺神經的壓迫,配合每人手部緊繃程度,已感覺到上肢小指側肌肉緊繃為主;一次可數10-15秒,重複2-3次,並身體可向左向右側彎來加強伸展,可舒緩症狀。另外,可以在手肘及手指局部施以針灸治療來減少神經的壓迫,由於尺神經的走向位於手太陽小腸經,故治療上以小腸經穴位為主,選取小海、支正、腕骨、後溪、中渚等治療。 延伸閱讀: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 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手離不開鍵盤、滑鼠小心得網球肘! 「正確活動姿勢」曝光:你做對嗎? 
-
2021-12-22 新聞.長期照護
曾想「母親死了就好了」 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千萬不要一個人獨力承擔
編按:59歲日本作家松浦晉也在2017年出版《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記錄照顧失智母親2年多的心路歷程,引起社會許多討論,更被視為「男性照護先鋒」。他以自己為例,鼓勵男性照護者勇敢向他人求助、適時運用政府給予的照護資源,也能避免不堪壓力而可能發生的悲劇。一般印象中,照護工作者或是家族中的照顧者角色大多是女性,但其實由兒子照護年長父母的情形也不在少數。《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的作者松浦晉也,原本從事科學領域新聞的報導與撰述工作,專長是研究宇宙開發議題,還曾寫過相關領域的小說。但沒想到,母親的一場失智症,就此徹底改變他的生活。歷經2年多的居家照護,松浦晉也在55歲時,決定將83歲、已屬中重度失智的母親送進照護機構,「如果不做這個決定,當時我實在是覺得,在各方面都無法再撐下去了。」無法掌握生活細節 就可能是失智前兆由於父親因癌症病逝、弟弟與妹妹各自結婚成家,作為家中唯一未婚子女的松浦晉也便與母親一起住在老家。他熱衷於工作,也曾經認為可以一直過著自由愜意的單身生活,直到有一天母親告訴他,找不到家裡的存摺放在哪裡,他這才發現,母親的樣子好像有些不對勁。「過去媽媽是十分活躍的人,平時參加合唱團、太極拳社團,生活過得十分愉快。但後來她的日常生活逐漸出現異變,除了找不到東西之外,包括忘記怎麼整理家務、常常沒關火讓瓦斯空燒,過去總是幹練、活力十足的母親突然產生的變化,一下子讓我很難接受。」松浦晉也說。在他的經驗中,母親過去也是年老祖父的主要照顧者,「我理所當然認為照顧的責任在於家人,也沒想過獨自照顧老人可能會有什麼困難,更別說是向外界尋求幫助。」不只是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為罹患失智症,更讓母親的個性和行為也產生極大變化。「例如我做了飯,她會大聲地抱怨說:這飯這麼難吃,我怎麼吃得下!或是在電視購物不停購買大量商品,買回來之後卻只是往家裡堆。在我掃地做家事的時候,母親會像挑剔的婆婆一樣在旁邊碎念、嫌我做得不好。」但當松浦晉也提出要帶母親去醫院就診時,卻遭遇母親的強烈抗拒,光是說服母親就醫就花了好一番功夫。「很多失智症患者因為缺乏病識感,無法理解自己的症狀,也不願意就醫或接受照顧。」不堪照護壓力 甚至曾想「母親死了就好了」在各種照顧疲勞與壓力、與母親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累積下,松浦晉也不僅罹患帶狀皰疹、更一度出現幻覺症狀。「弟弟是第一個發現我狀況不對的人,他告訴我可以申請政府提供的照護保險,也可以向地域支援中心的高齡服務窗口尋求幫助。」在確診失智症後3個月,松浦晉也的母親被判斷為「需照護等級1」,也就是一般理解出現障礙、部分生活中的必須活動(如廁、入浴)需他人協助。他申請了每週2次的居家服務,也讓母親前往日照據點接受照顧。但又過了幾個月,因為跌倒意外導致左肩脫臼的母親,健康程度衰退為「需照護等級3」,必須24小時有人在旁照顧。松浦晉也因此無法再像往常一樣工作、到外地出差,母親身體不斷惡化的狀況也讓他內心不斷感到緊繃與煩躁,「光是處理母親的失禁問題,就足以讓人身心崩潰。」「當時狀況嚴重到,我甚至開始出現『如果母親死了就好了』的念頭。」終於他在某次返家準備做飯時,看到明明三餐按時吃飯的母親,卻嚷著肚子餓,然後把冷凍食品撒了一地時,忍不住理智線斷裂而出手打了母親。母親不甘示弱地回擊,力道卻小得像打蚊子。「那時候我好像突然宣洩了長期累積的壓力,但隨即無法克制地大哭了起來。」冷靜之後,他打電話向妹妹坦白一切,妹妹說:「或許哥哥你已經到了極限了,再這樣下去你和媽媽都會垮掉。」並立刻將狀況轉告給曾聯繫過的照服員。照服員除了協助松浦晉也的母親暫時安置在短期照護機構2個禮拜,讓他得以稍獲喘息,思考接下來該如何安排,也和妹妹說了同樣的話:「我想松浦先生應該也到了極限,您已經很努力了。」松浦晉也說:「或許這只是某種對應失智症家屬的標準說法,但不得不說,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真的發自內心有被拯救的感覺。」照護不易成為壓力源 第三方介入有助解決隔年1月,經過兄妹3人實地勘察選定地點後,松浦晉也決定將母親送到照護機構。「將母親送走以後,或許是罪惡感作祟,我有好一段時間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後來因為先前無法工作造成收入中斷,加上照顧母親的種種花費,我不得不恢復工作才能維持生活。」「回想起來,我的照護經驗可以說是失敗的。因為太晚才認清靠我自己一人的力量無法負擔,讓母親也受了不少苦。」松浦晉也認為,如果可以更早發現母親的異狀、如果可以盡早求助就醫,善加運用政府的照護資源,或許情況都會有所不同。他也提到,大多數的人面臨需要照護家中長者時,往往都是缺乏經驗的新手,也不知該如何求助。對於生活因此而產生的巨大轉變、包括無法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收入,若沒有可以倚賴商量的對象,也會帶來龐大的精神壓力。「無論是兄弟姊妹或是專業工作者,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外,一定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就可以防止很多悲劇發生。」缺乏經驗的男性照顧者 更需懂得適時求助特別對於男性照顧者而言,往往出於自尊心或責任感,而難以開口向外界求助,若對於家事不熟悉,則又更增加日常照護的難度,「以我的經驗來說,就連母親平常穿什麼款式的內衣褲都不知道,最後還是有妹妹幫忙才解決。」「相較於女性,男性照護者多數不願主動談論家中的情況、也較容易拒絕向外求援或他人介入。」他到各地舉辦講座,鼓勵男人們要儘早體認到,照顧家人的職責和性別無關。「讓別人知道你需要幫助,完全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當他告知諮商窗口自己決定將母親送去機構時,他始終忘不了對方如此告訴他:「這樣你就又能溫柔地對待母親了喔。」「想想的確如此,身心沒有餘裕的狀態下,根本無法對別人體貼或溫柔。」如今他一個禮拜會前往探望母親一次,有時候母親會說「想回家」,但由於健康狀況不允許,很難達成母親的心願。松浦晉也以自身經歷強調,面對照顧壓力,千萬不要一個人面對或是獨力承擔,而應該適時和身邊的家人商量共同分攤責任、並尋求社會資源幫助,「不只是就醫,向社福或是照護相關單位做諮詢,可以更全面了解自己需要或可以使用哪些服務。」他希望自己的前車之鑑,能夠讓有同樣困擾的照顧者作為參考、長輩還健康者,也可以提早有心理準備、或提前了解有哪些服務資源。「長遠地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有一天可能會成為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多照顧自己身體健康、多關心周圍的長輩,把握時間做想做的事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讀賣新聞、日經新聞、ダ・ヴィンチNEWS原文: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有苦說不出的男性照顧者,更需支持與肯定
-
2021-12-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常落枕恐怕頸部出問題!簡文仁教5招改善 「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落枕總是讓人非常不舒服且困擾,民眾往往也拿它沒轍,只能慢慢等它好。對此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可先了解相關原因避免發生,發生時也可以透過4種方法幫助解除落枕。 為什麼會落枕?哪些人容易落枕?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民眾所稱的「落枕」一般而言指得是睡覺姿勢不良所發生的情況,也因此常讓人誤以為只有睡姿不佳才會發生,事實上原因不單僅限於此,其主要為脖子的肌肉群或軟組織,因拉傷、血循不佳、同一個不當姿勢維持過久等因素,形成痙攣、緊繃、發炎引起的疼痛,較嚴重也可能為小面關節錯位、滑脫,可想像類似於輕微脫臼的情況。 從上述來看,落枕的常見族群自然就不難理解,除了睡姿不良、枕頭沒有支撐頸部以外,也包如括低頭族、上班族等,容易長期維持不良姿勢者;容易使得肌肉緊繃、壓力較大、疲憊者;血液循環不佳、未作足保暖的族群,如年長者;或是因為突發狀況,迅速擺出了不良姿勢而扭傷者,就像閃到腰一樣。日前就有民眾洗完頭擦頭髮的時候,為了看電腦通訊軟體所傳來的訊息,無意間快速地做出了有違正常人體姿勢的動作因而落枕。 落枕一個月來一次?太常落枕恐怕「有問題」!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落枕一般而言通常約一周內會逐漸好轉,約3~6個月發生1~2次為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天冷可能使得循環不佳,發生次數可能稍多一些。不過若是太常發生,一個月來一次、甚至超過一次,那麼可能就得需檢視,是否因為前述的落枕因素依舊存在,使得此傷不見好轉,又或者因為太常發生已經出現了關節錯位等結構問題。不論原因為何,都對頸部健康相當不利,應多加觀察並盡早排除風險,並從日常保養取得平衡藉此改善。 4招防落枕發生,脖子也要躺在枕頭上! 防範落枕最基本的就是睡覺時挑選好的枕頭,所謂好的枕頭不是高的枕頭、也不是低的枕頭,而是適合自己的枕頭,而睡覺時頸部也要躺於枕頭上,讓頸部有個支撐。工作之外也注意適度休息,放鬆肌肉,並且可以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天冷的時候也注意保暖,這些都可以有助避免落枕發生。而若是因上班等無法避免的因素,更要注意日常保養。 5招改善落枕,「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解除落枕的方法,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是沒有當下完全治癒的方法,若情況較嚴重,有些患者是痛到每走一步都在痛的,就建議就醫檢查並治療,通常以口服或注射肌肉鬆弛劑幾個小時內便可改善。民眾可做的改善方式,可貼痠痛貼布、吹風機或熱水袋熱敷、按摩等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原,而「含羞草伸展」也有助改善。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說明,含羞草伸展顧名思義就是讓身體模仿含羞草一般,讓頭部以轉、偏、仰的方式,輪流緩緩的向患處反方向轉動、伸展,若轉到有疼痛感出現,就停在該處並視個人情況斟酌停留約10~20秒,以「得寸進尺」的方式,漸漸舒展開緊繃、發炎的肌肉,讓可轉動的空間逐漸擴大,雖無法直接完整的治療,但有助大幅縮減復原時間。落枕別「硬坳」,小心問題越坳越大!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也提醒,如遇落枕,千萬不要試圖自行以「硬坳」的方式改善,雖然許多中醫診所會以這樣的復位治療協助患者,但此方法是需經由具有合格證照的專業人員或醫師執行,才能掌握拿捏的力道、速度、避免產生其他傷害,若自己執行,成功的機率相當少見,多的是讓情況加劇,或衍生其他問題,民眾務必留意。 《延伸閱讀》 .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4情況速就醫,簡單1招助防範!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3 該看哪科.婦科
孕媽胎位不正求神想「逆轉」 幸最後及時剖腹順利接生
36歲護理師孕媽美雅懷第二胎到35周時,檢查出是「臀位寶寶」,她希望自然產,在家努力做膝臥式運動矯正胎位,37周產檢時沒能逆轉,醫師勸她要有接受剖腹產的心理準備,但娘家長輩卻要她到宮廟拜神祈求胎位轉正,沒幾天她落紅,急得在醫院line平台告知個管師,醫師請她馬上就診,發現子宮頸已開了2指仍是臀位,最後替她剖腹接生,美雅雖無法自然分娩,但母子均安!阮綜合婦產科醫師陳聰富表示,這名孕媽頭胎自然產,第二胎為臀位寶寶,心理上無法接受,設法想轉正胎位,還聽長輩建議求神拜佛,可惜事與願違。所幸上月她落紅時有及時在醫院「阮孕家族LINE平台」告知孕產個管師,醫院及時替她剖腹接生,順利產下一名體重3110 克的健康男嬰!另名身形高大的40歲孕媽佳華,10年前罹患糖尿病,4年前椎間盤突出動過手術治療,前兩胎自然產,第三胎懷到16周時也診斷為臀位寶寶且胎兒過大,母子都屬高風險,接受醫師建議剖腹產,今年8月底生下重4460克的大塊頭男嬰,醫護笑稱「肉圓仔」!陳聰富表示,臀位寶寶若採自然產,胎兒頭部會有卡在產道的風險,需剖腹產以降低併發症發生。但孕媽發生胎位不正情形也別太擔心,因在孕期7至8個月時,近8、9成機率會轉正。至於罹患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母嬰,則容易發生巨嬰症、發育異常、子宮內發展遲緩、高胰島素血症、高膽紅素血症及高機率流產。高齡且本身或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孕期更要隨時監測血壓、控制血糖,避免胎兒產生子癇前症或發育受損,並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生導致難產,寶寶脫臼、孕媽肛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