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脫臼
共找到
47
筆 文章
-
-
2021-08-15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找對醫師很重要
東京奧運落幕,中華健兒以二金四銀六銅拿下歷屆最佳成績,其中幾場高潮迭起的賽事更牽動台灣每一個人的心。每一位站上奧運殿堂的運動員一定歷經過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卻仍然有機會得到獎牌。東京奧運熱潮勢必帶領一股運動風,這也代表,接下來也有更多的人會遇到運動傷害。大約八成以上的運動傷害只要在受傷的急性期處理得當,適度休息避免二度受傷,幾天到幾個星期內都可以完全痊癒。那些無法痊癒的運動傷害,可能是傷勢太重,也可能是受傷當下處理不當,也有更多是延誤就醫,或是就醫順序不對。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受傷部位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出現暈眩感●痛到無力●外觀變形●關節無法活動●關節活動有奇怪聲響●有麻木感或感覺喪失●無法正常走路●腫脹越來越嚴重●同一個部位反覆受傷如果出現上面任何一種狀況,都代表傷害不單純,可能是骨折、脫臼、出血、肌肉或韌帶撕裂傷、神經損傷、或是關節鬆弛。這時候想都不要想,盡快找運動醫學醫師確診和治療,任何延誤都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期而產生永久的後遺症。很多人習慣先去國術館喬一喬,因為小時候爸爸媽媽或教練都是這樣做,看來也沒什麼不好。這樣的處理方式最大風險就是忽略潛在傷害,甚至造成進一步損傷。舉最常見的腳踝扭傷來說,在我個人執醫生涯中,就看過好幾位腳踝扭傷後因不當推拿導致手術的案例。這些人腳踝扭傷時已有骨裂,但因沒有明顯變形,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確認傷勢,結果推拿後骨裂演變成骨折移位,最後要手術才能解決。也有很多人運動傷害後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或有過不好經驗,例如醫師一聽到運動受傷,就告訴他以後不要再打球或跑步。但這對運動愛好者或運動員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裡提供實用的指引,協助你運動傷害時找對醫師。找信任的醫師:治療運動傷害有西醫的復健科、骨科、運動醫學科醫師,也有傳統醫學的中醫師。找原本認識且信任的醫師治療是最安全的開始,因為彼此了解,只要雙方配合,就可以達到理想效果。請球友╱跑友介紹醫師:不同運動的傷害不盡相同,即使是相同的運動,不同程度的運動員受傷的位置也不一樣。如果是初次受傷又沒有信任的醫師,建議可以向球友╱跑友,或在運動社群上請求推薦醫師,他們的就醫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遇雷的機會比較低。找運動醫學專長醫師:指的是他個人有在運動,或是長期照顧運動選手,除了有經驗,也比較了解運動愛好者的心理。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不會只提供症狀治療,還會從運動受傷的機制開始評估,同時也會告訴你如何訓練和預防。最重要的是,他們會提供積極恢復的處方,協助傷者更早回去運動。找運動醫學團隊:嚴格來說,運動傷害的發生是結果,背後導致的原因很多,多重原因累積才會造成受傷,這其中包含:訓練方式、姿勢與動作、舊傷,也有可能是營養、心理或是睡眠問題。如果運動傷害是屬於多面向,可以尋求運動醫學團隊協助,透過團隊資源互相轉介,提供可行方案及治療計畫,讓傷者得到全面及根本性的治療。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4-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關節凸出、腳長繭當心!骨科醫教拇指外翻自測法
年過40歲的劉小姐,平日喜愛戶外活動,大腳趾變形突出且不適已經有7、8年的時間了,因遷就大腳趾變形,所以平常都不敢穿高跟鞋,而是以穿休閒鞋為主,但近幾個月來感覺愈來愈不舒服,雖然已經刻意減少戶外活動,不再到處趴趴走,但連穿運動鞋都覺得不適,因而就醫,經診斷後確定為中度大腳趾外翻。大腳趾外翻 出現疼痛、紅腫變形嚴重骨科部醫師江昭慶表示,當大腳趾開始向第二腳趾靠攏時,也就是大腳趾近端的蹠骨頭,向腳趾內側產生不正常的力量,導致第一蹠骨頭部的突出,這種情形就叫做「大腳趾外翻」。這個時候,大腳趾內緣部分會突起來,並且有紅腫的現象發生,在穿鞋子時,大腳趾因為受到壓迫而會感覺疼痛;走路的時候,大腳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因而造成劇烈的疼痛和產生厚皮,一旦出現疼痛、紅腫的情況時,通常大腳趾外翻變形已經是很嚴重了。穿不合腳鞋、高跟鞋 容易大腳趾外翻至於造成大腳趾外翻的原因,主要是所穿著的鞋子不合腳,造成腳部的束縛而產生,特別是女性朋友愛穿的尖頭高跟鞋,長期穿著下來,就容易造成大腳趾外翻,影響足部的健康。其他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先天第一蹠骨結構異常、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鬆弛疾病、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韌帶撕裂等疾患,也都容易有大腳趾外翻的情況發生。江昭慶指出,初期大腳趾外翻造成的疼痛不舒服,可以藉由冷熱敷或是復健儀器,讓軟組織放鬆,進而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例如將外翻部分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大腳趾外翻支架,或是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方式,都有相當的保護效果;若是有持續發炎紅腫的情形,則要加上口服或局部藥物來止痛。外翻角度大於40度 需手術治療若是經過X光檢查後發現,確定有大腳趾外翻且外翻角度大於40度,以及第一蹠間角度大於20度時,就是嚴重的大腳趾外翻。江昭慶提及,嚴重大腳趾外翻常會出現大腳趾週圍及其他腳趾的疼痛,若是保守療法沒有效的時候,就必須和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需用手術來治療,解決困擾。大腳趾外翻的手術約有140~150種,醫師會根據腳趾變形的角度及不同的成因,採取不同的手術方法,因此,手術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江昭慶說明,若是第一蹠間角度太大的時候,要使用「近端蹠骨截骨術」,手術會需要比較長的傷口;若是中度到較嚴重的外翻狀況,就可以用「遠端蹠骨截骨術」來矯正,手術的傷口比較小;若是非常嚴重的外翻如蹠趾關節炎,像類風濕關節炎或活動較少的長年患者,就可以用「蹠趾關節融合術」治療;而若第一蹠跗關節不穩定所造成的嚴重外翻患者,就必須施以「蹠跗關節融合術」。自我檢查腳趾外翻 這些情況是高風險族群至於如何自我檢查腳趾有沒有外翻問題?江昭慶指出,可以自行測量大腳趾關節凸出的角度,若是超過15度,腳底部又容易長繭,大腳趾甲有外轉現象的話,都是因腳部著力不均勻,就是腳趾外翻風險較高的族群。穿高跟鞋 2-3小時要休息江昭慶提醒,鞋跟高度超過2吋,也就是約5公分,長期穿下來,就會影響腳部健康,若一定要穿的話,最好是穿2、3個小時後就換下來讓腳部休息;而腳趾部分最好選擇有約0.5公分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腳趾。另外,選擇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子佳,材質以柔軟舒適為宜,鞋底最好能夠吸震,才能預防大腳趾外翻。延伸閱讀: ·為什麼腳跟總是反覆龜裂、粗糙? 皮膚科醫師曝愛做「2件事」慘了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
2021-03-20 醫聲.院長講堂
杜元坤的養生秘訣/瘋打橄欖球,身上骨頭斷六次 在球場上能忘卻穿白袍壓力
平日睡在醫院休息室的杜元坤,一年中只有除夕才回家過夜,這樣的生活維持十幾年,家人不甚諒解,更有人批評他過著「病態生活」,他卻不以為意。「行醫是我的畢生志業。」杜元坤全天候待在醫院,壓力不小。3歲學拉小提琴的他,以前天天晚上拉琴紓壓,現在2至3天拉一次,小提琴像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隨時上場不用訓練。除了拉小提琴紓壓外,院長辦公室放著一整排橄欖球與球鞋,全是杜元坤的個人運動裝備。杜元坤說,他在大學屬於甲組橄欖球校隊,打球興趣從年少延續至今,現在每個月至少去台北打三場球,球場上沒有醫師或院長之分,人人都是普通球員。「我身上骨頭斷過六次,在球場上能忘記穿白袍壓力。」杜元坤細數說,他的頭骨、肩膀、肋骨都骨折過,前幾個月肩膀脫臼,順手推回原位,隔天照常替病人開刀,「自己是瘋人、瘋性子」,即使牙齒斷、肩膀脫臼也不在意,充分享受球場廝殺快感。杜元坤從醫37年,歷年捐贈的金額約1億元,包括贊助他喜愛的橄欖球運動。他表示,曾捐款給北部一家醫學院2千萬元,只因為這所學校有橄欖球隊,必須大力相挺。為讓球員安心打球,明年他計畫成立職業球隊,讓球員有歸屬感與認同感。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 常見重訓受傷原因,對動作不熟、對阻力大小、次數與組數沒規畫● 上肢重訓容易肩推過頭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容易二頭肌肌肉斷裂● 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40多歲的張先生近來勤上健身房做重訓,一次未經教練同意,逕自增加肩推組數,突然胸前「啪」一聲,手頓時沒力還疼痛無比。原以為肌肉撕裂,就診才知左邊胸大肌拉斷了,肌肉纖維斷裂無法修復,兩邊胸形明顯不對稱,仿如「男身女乳」,最後留下「肌肉養成記」的後遺症。重訓受傷 主要是操作不熟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健身風潮方興未艾,重訓超夯,以往求診患者多為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健身受傷的就醫民眾已占臨床二到三成,年齡介於30至50歲,顯示青壯年族群確實已把運動風氣帶起來。重量訓練會受傷,主要多是患者對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次數與組數沒有規畫。一般來說,重訓分為上、下肢。周文毅提醒,上肢重訓容易因肩推過頭,造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也有二頭肌肌肉斷裂風險;有患者在臥推時上推槓鈴不小心滑手,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由於每個人的重量承擔力不同,周文毅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評估,一旦負荷量超過自己可承受的80%,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初期可從「低重量、多組數」,循序漸進,再慢慢轉為「高重量、低組數」。教練在旁 受傷發生率較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認為,國外統計,重訓時教練在旁,受傷發生率較低;臨床上,常見重訓受傷部位,分別為肩關節、手腕關節、下背部(主要是腰椎)、膝蓋及肌肉撕裂。以肩關節為例,啞鈴平舉或躺著臥推時,最容易發生肩旋轉肌撕裂;若臥推、蹲舉舉過頭,拉、放速度太快,手抓握的位置、姿勢不對,也可能會出現手腕關節炎,嚴重導致腕隧道症候群。下肢施力不對 恐會傷到腰蹲舉、抓舉則常造成下背受傷,「就像有些媽媽直接抱小孩不小心傷到腰」,黃永錚表示,曾有患者下肢重訓用不對的地方施力,造成腰部椎弓節解離,進而引發脊椎滑脫走上手術之路。重訓是一種阻力運動,導致手術的比率不高,周文毅指出,若不想用槓鈴,仍可以利用彈力繩、彈力帶,一樣有效果。黃永錚表示,TRX懸吊式阻抗也是重量訓練,雖然力量沒有那麼大,相對緩和也相對安全。重訓有益身體健康,周文毅表示,30歲後肌肉、骨頭量開始往下掉,及早建立肌力,可替身體存骨本,預防肌少症與關節退化;黃永錚認為,重訓讓身體代謝能力好,不易變胖,「能量用在肌肉上比存在肚子好」,遠離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運動套餐 4類缺一不可「許多老人病,藥物效果有限,運動卻是共同良方。」周文毅呼籲,完整的運動套餐應要涵蓋四類:阻力性的無氧重訓、耐力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平衡運動、柔軟運動(拉筋、收操),缺一不可。
-
2021-01-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賀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及台大醫院神經部40周年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 台大醫院神經部於2020年12月26日舉辦慶祝創部40 周年活動,並出版。緬懷洪祖培教授辛苦創建神經科(部)的歷史:1947年林宗義醫師自日本東京大學回台,創建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大部分科內醫師主要教學及臨床業務偏重精神科。根據此專刊的記載:1951年洪祖培醫師到職,1952年蕭成美醫師到職,1956年杜潤碧醫師到職,1957年陳光明醫師到職,1961年高村井醫師到職,1963年孫睿亮醫師到職,1965年陳榮基醫師到職。這幾位都是比較傾向神經醫學,可惜中間幾位都先後離開。1960年洪祖培醫師承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David Landsborough, IV)推薦,前往英國倫敦Queen Square Hospital進修一年,專攻神經醫學。1971年洪祖培升任神經精神科教授。我於1971年承洪祖培教授推薦前往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兩年,1973年回來。 經過多年的奮鬥,1980年神經神經科終於分成精神科與神經科,洪祖培教授擔任神經科首任主任。1986年陳榮基接任神經科第二任主任;1992年卸下主任職,接台大醫院教學副院長。1995年台大醫院神經科改稱神經部,醫學院仍稱神經科。 在我當任副院長時,有一天已退休的前醫學院楊照雄院長來醫院院長室與戴東原院長及幾位副院長懇談,楊院長說:「醫學院的基礎醫學教員中,醫師(MD)只剩下一位,而且即將退休了。他覺得醫學院開始時的教員,主要都是MD。將來如果都沒有MD當教員,對醫學院的發展,非常不好。希望醫院能設法幫忙。」大家都了解是因為醫學院的待遇太低。經過研商後,戴院長決定由醫院提供9個主治醫師名額,給醫學院每一科各一名;如果基礎科能夠找到MD來當教員,他可以占用這個主治醫師缺,由基礎與臨床兩科雙聘,他就可支領醫院主治醫師的津貼。這個制度,大大提高醫學院基礎科聘請MD的力道。我很高興看到,在我擔任主任時,神經科居然獲得三位優秀人才,聘到在生理學科任教的郭鐘金醫師(留學哈佛Harvard大學歸來),在解剖學科任教的謝松蒼醫師(留學哈佛大學及約翰霍普斯金Johns Hopkins大學)及在藥理學科任教的劉宏輝醫師。很高興,今天看到他們這三位基礎與臨床雙聘的教授,領先發表二十多年來耀眼國際級的研究與臨床的成就。讓我深感對得起洪祖培教授,對得起神經科,也對得起醫學院! 在慶祝會的報告中,兩位年輕主治醫師在緬懷洪教授的投影片中,秀出一張洪教授今年住院中,還在病房「回診」教學的照片。我接下去請問他們,為何稱呼病房教學叫「回診」?他們說:英文叫「ROUND」,我提醒他們,要翻譯為「迴診」。然後再請問為什麽叫「round」?現場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告訴大家多年前,我去參訪約翰霍普斯金大學醫院時,因為我的學生謝松蒼在哪裡的優秀表現,他們對我相當禮遇。特別帶我去看,開啟美國現代醫學教育的該校校長William Osler 教授做病房教學的舊醫院。這個建築沒有電梯,樓梯是鋼鐵製成的圓形梯,Osler教授就是繞著圓形梯上下樓層,帶著學生到每個病房做床邊教學。因此美國人就稱床邊教學為「ROUND」,我們就翻譯為「迴診」。我也有幸在那個樓梯迴旋(round)上下,追循先賢的腳步。那位他們很稱讚的Dr. Hsieh,就是今天在週圍神經病變的診療與研究領先全球的台大神經科與解剖科雙聘的謝松蒼教授。 我在1997年從台大退休,應聘到台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開辦恩主公醫院。在離開台大前,曾與解剖科合作,想要設立「腦庫」,沒有成功,一直引以為憾;今天在謝松蒼教授的報告中,欣聞他正努力籌辦「台灣腦庫」。期待他順利成功,完滿我要奉獻台大的最後一個心願,讓台灣神經醫學的發展在台大神經部的領導下,更上層樓! 我也勉勵同仁,在診治病人時,善用介紹人可以增加病人的信任度及治療的效果。我舉了自己的兩個經驗:我曾介紹一位病人給他居住鄉鎮的開業醫師,這位醫師在看完病人後,打電話給我:「報告老師,您介紹的某某病人,我已經看好了,他的那些問題,我已處理好了。請老師放心。」在場的病人不但信心大增,而且還介紹親朋好友,都到這位醫師的診所。另外一次是我的90高齡的中學老師,車禍導致顏面嚴重多處骨折及下巴脫位。牙科醫師打算分兩階段處理,先在未麻醉的狀態下矯正下巴脫臼,然後全身麻醉處理骨折。但是第一階段的處置需要病人的合作,如果病人不合作,只好在全身麻醉下,先後處理這兩個問題。但就要增長麻醉時間,增加危險。主治醫師很親切的告訴病人:「老師(指介紹人)有交代,我會好好治療您的問題,請您放心。」結果病人居然很合作的在清醒狀態下,讓醫師處理好脫臼,然後才在全麻下修補好骨折,恢復完整的功能。 如果你覺得這位老人太嘮叨了,碎碎念,請原諒超過「七老八十」的老人吧!
-
2020-10-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國人聞大腸癌色變! 醫師呼籲癌症篩檢「腸」識不可少
衛福部國健署發布10大癌症統計,大腸癌持續12年排名第1位,國人無不聞大腸癌色變。72歲楊老先生因跌倒而右手脫臼送醫,在骨科醫師協助骨頭復位後,傷勢已無大礙。隔周楊老先生回門診追蹤時,醫師提醒他可以免費進行大腸癌篩檢,沒想到卻真的篩出2個初期大腸癌,所幸接受治療後,病灶已切除,讓他深感幸運。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表示,1次篩出2個大腸癌病灶,其實是非常罕見的狀況,楊老先生的腫瘤分別位於大腸的20公分與40公分處,大小為2公分及3公分,幸運的是都剛好位於大腸的左邊中下段,即乙狀結腸處,所以手術切除範圍還能控制在30公分內,若腫瘤異位就比較棘手,可能需要切除更多大腸,使剩餘的大腸功能受到影響。楊老先生的2顆腫瘤,透過3D腹腔鏡手術切除,傷口小、疼痛減少、恢復較快,對老年人的身體負擔比較少。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其實是較容易治癒的癌症,平均來說,第0期到第2期都有85%到100%的治癒率,第3期和第4期則分別有65%與20%的治癒率。楊老先生的大腸癌因為發現得早,因此只需接受手術治療,連預防性化療或放射治療都不需要,術後也只需定期回診追蹤即可。大腸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必須仰賴定期篩檢才能找到病灶,楊老先生在接受篩檢前,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若不是順道接受檢查,他可能會因此錯失早期治療的時間,直到病情惡化才發現。目前國民建康署提供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接受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透過特定容器簡單採集糞便檢體,再交回醫院,即完成檢查,建議民眾多加利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25 科別.骨科.復健
粉領族穿平底鞋依舊大拇指外翻 醫師:和遺傳有關
25歲陳姓粉領族兩腳大拇指又歪又痛,她上網買一堆拇指外翻矯正用品嘗試,但效果不明顯,穿鞋痛、走路也痛,甚至睡覺還會抽痛,苦不堪言,最後接受手術治療後,終於不再寸步難行。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李承翰說,很多人認為拇指外翻是和穿高跟鞋有關,但陳姓女病患很少穿高跟鞋,都穿平底鞋居多。拇趾外翻趾指的是大腳趾往外側偏移,除了長期穿高跟鞋或鞋頭太緊,也可能跟遺傳、扁平足、風濕性關節炎、或大拇指過長合併韌帶鬆弛等多重因素。陳女母親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遺傳導致。拇趾外翻症狀為大腳趾內側疼痛、長繭、酸麻或指甲發炎,第一個蹠趾關節的活動度可能下降,常合併拇指滑液囊炎,較嚴重的患者會造成第二腳趾節關節脫臼與擠壓疼痛。李承翰建議,若發現拇指外翻,可以先改變穿鞋來減輕負擔,若無法改善且影響生活,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拇指外翻手術方式主要有軟組織手術與矯正切骨手術兩種。李承翰為患者施行Scarf矯正切骨術,適合中度到中重度角度外翻的病人,好處是隨著角度的不同而有多變的矯正效果,可以達到延長、縮短、水平上移或水平下移大腳趾的效果。一般使用scarf切骨矯正手術可以達到極佳的矯正效果與避免復發,由於手術切骨後是使用鈦合金螺釘做固定,可以達到較佳穩定度,加速恢復速度,並且不需要再次手術拔除鋼釘。手術當天或隔日即可下床行走,隔日即可出院。術後需使用石膏副木固定兩周。後續使用拇趾外翻矯正器或分隔墊搭配鞋子,使用2至4個月達最佳矯正效果,仍需配合良好穿鞋習慣才能避免復發。
-
2020-08-07 新聞.健康知識+
預防受傷、舒緩壓力...「伸展運動」5大優點 掌握這4個最佳時間點
伸展是很自然的動作,可以維持身體的活力,帶來舒適的感覺。出於本能,我們早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伸個懶腰。伸展不僅令人有活力,更是提升運動表現的好方法!另外,柔軟度也是影響體適能的重要因素。伸展運動的五大優點維持或加大動作的幅度反覆做相同的運動會使肌肉和肌腱變得僵硬,並導致動作幅度縮小。雖然對於需要力量的運動項目,肌肉有一定硬度是必要的,但若是肌肉和肌腱太硬,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或讓運動當下的表現變差。 這時便可透過伸展運動來避免這些問題,有些運動項目,例如游泳或體操,就必須經常的伸展,加大某個關節的動作幅度,幫助提升運動的表現。增加肌肉的能量伸展,可說是強化肌肉的有力訊號。利用肌肉的被動對抗力,構成肌纖維的蛋白質會因為伸展而加速合成。我們的身體因此而得到了能量、力量與對抗力。作為運動前的暖身伸展可以促使肌肉、肌腱和關節的溫度升高,進而讓身體做好開始運動的準備。幫助舒緩壓力壓力可能會引起肌肉麻痺(例如比賽之前)。由於伸展有提升愉悅感和獲得氧氣的效果,因而可以幫助舒緩壓力。放鬆、復原與預防受傷大部分的肌肉用力都會擠壓到不同的關節與脊椎。透過伸展,背部與關節的壓力得以紓解,並且加快關節、肌腱與肌肉復原的速度,因而可以避免受傷。 柔軟度對於運動表現的影響對運動員來說,增強柔軟度並不是運動的最終目的。當然,柔軟度高是令人羨慕的優勢,但是,除了特定運動項目,身體太柔軟有時反而會妨礙表現。因此,我們應該找出肌肉在堅硬與柔軟之間適當的平衡。所謂適當的平衡,來自俄羅斯的健力大師們是如此定義:「肌肉應該保持相當的柔軟,你的動作幅度才能夠稍微大於運動項目的要求(以免受傷與妨礙動作),但是也不宜太柔軟,以免變得像軟綿綿的布娃娃,關節動不動就脫臼,影響運動的表現。」 結論:從這些建議我們可以歸納出,肌肉的伸展有助於加強運動表現,也可能影響表現。所以,對於伸展的運用必須非常小心。掌握四個最佳伸展時間點熱身如果把一條彈力帶拉開來,幾秒鐘之後這條彈力帶就會開始發熱。基於同樣的理由,伸展會使肌肉和韌帶溫度升高。但如果彈力帶被過度拉扯,就會太鬆弛而失去彈力,更糟的是,有可能造成斷裂,對肌肉來說也是如此。「熱身」的動作必須保持溫和,事實上,有醫學研究指出,以連續伸展為基礎的熱身有可能會因為肌肉失去彈性而導致後續的運動表現退步。即使只是反應稍微差一點,肌肉馬上會變得爆發力不足。雖然這種影響只會持續幾個小時,但是已經足以妨礙訓練。所以,在熱身的階段應注意不要過度伸展。訓練時進行間歇性運動時(例如網球、肌力訓練、足球、橄欖球),有可能在暫停的時候做伸展。在這種時候伸展,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在好的情況下,伸展使肌肉得以快速找回能量,有利於復原,讓接下來的運動表現更好;壞的情況下,過度伸展會使能量流失更嚴重,並更快感到疲勞。乍聽之下你可能會對此說法感到驚訝,但其實這兩種極端狀況都解釋得通。在運動訓練時伸展究竟好或不好,很大一部分是根據運動時肌肉疲勞的程度而定。甚至有時候伸展在訓練的第一階段確實顯現效益,到訓練結束時卻非如此,也是有可能出現反效果的。伸展的優勢在於我們馬上可以感覺到它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所以對於「運動期間是否適合做伸展」不需要太過執著對錯,因為它的效益絕非適用於每一個人。訓練尾聲訓練結束時是做伸展運動的最佳時機!無論做什麼動作,都不用擔心可能會出現運動表現退步的情況。結束訓練後的伸展是要放鬆剛訓練過的肌肉,因為在這種時候,肌肉還是熱的,需要復原。不過還是要記得剛強調過的原則:肌肉太過柔軟可能會妨礙長期的運動表現,伸展時維持適當的動作幅度就好,以免受傷。訓練間隔時在兩次訓練間隔時,可能會利用伸展運動來促進肌肉的復原。伸展可以強化肌肉再生的過程,也不會太耗費體力,而且不需要器材,在家也能直接進行。然而,伸展過度也不好! 超過一定的量,或做太多組伸展動作可能會導致肌肉疲勞,而不是幫助肌肉再生。對肌肉群來說,二到四組的靜態伸展,每次維持十五到二十秒, 就是適當的訓練基礎。訓練間隔時伸展可能衍生的第二個問題是:你如果在肌肉僵硬時開始伸展,可能會有危險。所以,別忘了伸展之前先稍微暖身,而且伸展的強度必須採漸進式增強。※本文摘自《零風險健身!全彩圖解肌力伸展解剖全書》作者:榮皮耶‧克雷蒙梭, 菲德烈克‧德拉維耶, 麥克‧甘迪/譯者:彭小芬/出版:方言文化
-
2020-06-28 科別.骨科.復健
衛福部核淮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許多長輩的夢魘,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也逐年增加,衛福部統計,我國每6.5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衛福部前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後,開放細胞療法,如今細胞療法也能用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亞東醫院與長庚醫院先後通過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改善疼痛。林口長庚骨科部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會愈高,50歲以上發生率為二到三成,70歲以上就會增加到七成,女性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等,會讓患者不願外出,且也會增加跌倒骨折的機率。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年紀的因素以外,其餘像是過胖、經常要搬運重物導致關節長期負重,或常常要屈膝的工作,曾骨折或脫臼等都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步會採取肌力訓練,加強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受損的機率,不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通常都是「痛到受不了」才來就醫,改善疼痛感往往是患者的重點訴求。一般改善疼痛的方式是開立消炎止痛藥,有些嚴重一點的患者會接受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或是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張毓翰說,不同的治療方式都有優劣,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對腸胃道會有傷害,而玻尿酸或PRP的效果則是因人而異。隨著細胞療法的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可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但缺點是要價不菲,一個關節20萬元以上。張毓翰說,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建議是「非」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嚴重到若要置換人工關節者,此方法不建議使用。張毓翰說,細胞治療目前仍屬於「高端醫療」,初步認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效果比PRP顯著,根據研究八成患者使用後有改善疼痛感,但價格實在太高,主要貴在實驗室培養幹細胞的費用,也期待未來成本降低,使用人數可以更加普及。
-
2020-06-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關節習慣性脫臼 讓她成為中醫、復健科雙執照醫師
肩關節不斷脫臼是什麼滋味?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凃俐雯大學時熱愛球類運動,但受到運動傷害後,只要高舉右手,肩關節就可能脫臼。為了繼續打球,她鑽研運動訓練,訓練全身不同肌群訓練,不但有人中醫師及復健專科雙執照,最高興的是協助受傷患者繼續自己喜愛的運動,以下是她的分享: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我和隊友、老師們風塵僕僕赴外縣市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這是我的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而且非常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幫忙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我不願提早離開,用看的也想要把比賽看完,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骨科醫師為我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醫師說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當時我想,畢竟自己不是職業運動員,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粘,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的,肩膀不痛了,我就繼續回去打網球和排球。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在排球殺球時,和網球發球一樣,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動作沒安全感和不穩定、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我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我開始自己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去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和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一開始每周抓兩天來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大約過了半年,我可以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也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站在醫師立場,建議病人最好不要動是最安全的。因為這段經驗,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抓個半年或更久一些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一種追求大重量、大肌肉的風氣,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診間有很多不分年輕或年長者,都是健身後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當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超越復健診所 副院長年齡:42歲學歷:長庚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怕關節沾黏 選擇不動手術這是我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且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我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黏,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地,肩膀不痛了,就繼續回到球場打網球、排球等球類。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排球殺球時,又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每年脫臼一兩次 不勝其擾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開始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與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最初每周兩天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半年後,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了,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復健經驗 成幫助病人養分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鼓勵患者 有耐心動作訓練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會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應有半年或更久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地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人追求大重量、大肌肉,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很多人都是因健身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追求大肌群 出現運動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後,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學歷:長庚大學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5-08 科別.骨科.復健
影/右膝化膿治療4個月復工 水果媽媽:最棒母親節禮物
67歲周媽媽年輕時就靠著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個孩子長大,因長期久站導致右膝罹退化性關節炎,忍痛多年,直到今年初因右膝痛到受不了,手術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待感染改善後,拆掉活動型骨水泥,並裝上新的人工關節,前後治療4個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讓周媽媽開心地說「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主要表現為膝蓋軟骨磨損出現疼痛,若經藥物治療、輔具矯治、針劑治療等無效,嚴重需換人工膝關,其中約2%患者(多為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會發生手術後感染。林宗立指出,周媽媽是家裡生計支柱,每天至少站12小時,加上體重逾90公斤,右膝蓋很快就退化,今年初,右膝痛到受不了換人工關節,後因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接受清創、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經轉診到中國附醫,確診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兩階段手術進行治療。林宗立說明,第一階段手術為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獲得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抗生素骨水泥,並且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3D列印模具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三個月後,感染獲得控制,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一個月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林宗立說,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多為醫師手作或翻模,表面粗糙、結構不穩,易破裂鬆脫或關節移位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變差、療程延長、增加再重建手術的困難度,病人需再次接受手術。 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林宗立指出,他和院內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其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骨折、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自己也走上復健路
我是復健科醫師,六年前的一次追跑跌倒意外,我的左肩鎖骨骨折了,後來還出現了五十肩的症頭,萬萬沒想到,我也會走上復健之路,真實的體驗了病人飽受疼痛折磨與復健的艱辛。鎖骨斷了術後手舉不起來事發當時,我是去追在操場裡跑的女兒,不慎跌倒撞到磚頭,左肩鎖骨立即鼓了起來,很痛。我還以為是脫臼了,一照X光才發現,鎖骨竟然骨折斷了,必須開刀,並以三角巾包著左肩左手固定。術後一個半月,拆除了三角巾,左手稍微能動了,卻發現手舉不起來、不能動,有了五十肩的症狀,造成生活起居上相當大的痛苦與困擾。直到現在,我仍然忘不了當時骨折的疼痛、手抬不起來的傷痛。穿衣、洗澡都很辛苦,左手無法勾到身體的後方;睡覺更痛苦,一平躺就會痛,必須半斜躺方式才能入睡。我的睡眠、體力因此都變得很差。拆掉骨釘每逢變天還是痛在骨折手術時左肩鎖骨有打上骨釘,開刀後一個半月能動時,我的左肩老是「卡卡的」、牽扯的痛,很多事都沒辦法做,懷疑是骨釘卡住了,希望能早日將骨釘取出,骨科醫師說至少半年後才能取出,但因為我的堅持,四個月後就將骨釘取出了。拆掉骨釘後,為避免肩關節肌肉沾黏會限制活動,我積極的復健一個月,即便復健過程難免疼痛,但仍持續的密集復健,每天雙手必做「往上、往後、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六個復健動作,「關關難過關關過」,很快地,受傷部位恢復了活動度及功能。目前唯有在做左手平衡動作時仍會感到些許疼痛;當天氣變化下雨時,左肩就像氣象台般會隱隱作痛。將心比心鼓勵病人早復健走過骨折復健之路,在門診中,若看到有膝關節、肩關節骨折的病人,我都會建議開刀半年後就應該將骨板、骨釘拿掉,以免關節活動受限,肌肉會沾黏,並且應早點開始做復健治療,才不會骨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問題。我更常以自身骨折、五十肩的復健經歷,鼓勵看診的病人要有信心,積極做復健治療,也示範標準的復健動作,讓病人學會回家跟著做。最近三年我愛上打羽毛球的運動,每周打二次羽毛球,讓我更有體力與活力,保持著年輕狀態,身材也維持得不錯,但卻有網球肘、足底肌膜炎的運動傷害發生,還好我是復健科醫師,懂得如何保養與復健治療。除了是復健科醫師外,我也是減重門診的醫師,對復健治療的病人來說,「吃對食物很重要」,必須好好控制體重、不能變胖,因此,「練肉」很重要,務必要吃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同時也要做肌力運動。我現在的飲食是「吃菜配飯」,只吃少量的白米飯,並以吃清淡的菜色為主,肉類更要吃得夠;我每天早晚還會各做五十下「深蹲」肌力運動。此外,建議復健治療病人可多從事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可以增強肌力,並且預防骨質疏鬆。醫學辭典/五十肩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是肩關節沾黏,以致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患者會有疼痛感,但並不是非常疼痛。五十肩發生時,視肩關節沾粘的程度,肩膀活動範圍也因此受到限制。由於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所以稱為五十肩。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加注意治療,未來就很可能會嚴重到變成五十肩。劉燦宏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兼醫學系主任、復健學科教授●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專長:●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運動傷害復健治療●肥胖症診斷預防及治療經歷:●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復健醫學部主任
-
2020-02-27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跌跌撞撞35年 置換髖關節 恢復行走
一名35歲女性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問題,因為除了走路有點搖晃,並不影響日常活動,所以一直未積極治療。不料兩個月前,因煮飯不慎跌倒撞到髖部,導致嚴重脫臼變形,造成急性疼痛一周,骨科醫師為她進行雙側「機器人手臂髖關節置換術」,才讓她恢復行走,目前復原良好。台中長安醫院骨科主任楊志鴻指出,從髖部的X光片明顯可見,女患者因跌倒撞擊,導致右側髖關節往上位移近9公分,手術困難度相對較高,因此建議進行機器人手臂髖關節置換術,以精準定位置換雙側髖關節。手術時,從X光片的位置和角度,皆符合人體工學和解剖構造位置,術後二個月,目前已重回正常生活形態,這也是一般髖關節手術所無法達成的雙髖置換新技術。楊志鴻說,走路不穩、經常跌倒,都和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脫不了關係,女患者就在這樣跌跌撞撞的日子裡度過35年,直到跌倒導致髖部嚴重變形脫臼,才不得不手術治療。其實,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是可以早期發現,父母只要多注意孩子走路的步態,透過及早檢查篩檢,可以盡早做小兒矯正手術。一旦等到成年才發現,骨頭都發育完整以後,就只能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改善。女患者日前到院感謝楊志鴻時說,因為評估考量傳統人工關節置換術,會有再次脫臼開刀的風險,相比之下,透過機器人手臂置換,不僅定位精準、脫位機率低,且恢復期短,可以較早重回職場工作,重拾正常生活。
-
2020-02-18 科別.指甲.足部
腳按了會痛,身體哪裡出了問題?中醫主任一張圖,從足部看出疾病訊號
常見疾病的足部信號許多慢性病會在足部出現信號,及早發現這些警訊,可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防患於未然。糖尿病:在胰腺、眼、心、上身淋巴、甲狀腺等反射區,可以觸摸到皮下顆粒狀的小結節。在小腿內側中部,也就是小腿的胰反射區,也可能觸及一個痛性結節。這個結節的大小,往往與血糖濃度有關。血糖濃度升高,結節變大;血糖濃度降低,結節變小。高血壓:在頭、頸、腦垂體、腹腔神經叢、腎上腺、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有比較明顯的壓痛,也能在皮下摸到小結節;血壓點反射區按上去是緊繃的,像按在琴弦上的感覺。低血壓:低血壓時,血壓點反射區按上去有空、虛的感覺。中風:雙足不對稱,一側足變形、內翻,足部肌肉鬆弛或痙攣;足部皮膚粗糙、無華,有時可見淤斑;頭、頸、腎、上肢、下肢、坐骨神經等反射區均有壓痛,按上去有空、虛感,或者凹陷,患側更加明顯;可觸及小結節或條索狀物。肝膽疾病:肝功能不佳者可見足趾上翹;肝臟有腫大傾向時,可見足趾腫脹;足趾發硬則可能是肝硬化;肝、膽、腎等反射區常有壓痛,可發現小丘疹或小結節。月經不順:在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反射區,往往可見青筋暴露,以及極淺的淤斑。相關反射區常有壓痛感,有顆粒狀的小結節。更年期症候群:足部常有脫皮、小丘疹、淤斑,腳掌紅潤。在子宮、生殖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腎、腎上腺等反射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壓痛,並有顆粒小結節或條索狀硬塊等。前列腺疾病:在前列腺、腎、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可觸及小結節,小結節有壓痛感。頸腰椎骨質增生:頸椎、腰椎反射區,以及皮下骨骼處,可摸到高低不平、類似骨質增生的結節。在頭部、頸部、斜方肌及上半身淋巴結等反射區,也可以摸到顆粒狀的小結節,並有壓痛感。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趾關節變形或攣縮,足掌血液循環較差,足部肌膚不溫,色澤少華。上半身淋巴結、脊椎、腎、腎上腺、甲狀旁腺、輸尿管、肩、肘、腕等反射區有壓痛感,也可能觸及小結節或條索狀物。按摩足部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疾病人的雙腳上有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與穴位,刺激這些地方,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功能,產生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臟腑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區,分佈很有規律。人的雙腳合起來,正是人體組織器官立體分佈的縮影。當體內臟腑器官的功能或結構發生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痛點、結節出現。刺激這些區域,就能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加速氣血的運行,促進毒素和廢物的排出,激發組織細胞的再生能力,最後使臟腑器官的功能恢復。足部按摩的適應症足部按摩主要適用於以下幾類病症。‧內科疾病中的消化道功能紊亂、消化性潰瘍、糖尿病、高血壓、失眠等,藉由足部按摩都有不錯的療效。‧外科疾病中的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前列腺疾病等,也適合足部按摩治療。‧婦科疾病中的月經失調、更年期症候群、子宮肌瘤等,輔以足部按摩,效果更好。‧小兒科疾病中的大腦發育遲緩、腦性麻痺、兒童抵抗力下降、反覆呼吸道感染、消化功能不良、厭食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藉由足部按摩能產生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精神官能症和各種神經痛,足部按摩有理想效果。‧各種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足部按摩有輔助作用。‧各種發炎症狀,如乳腺炎、咳喘、淋巴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脈管炎(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之簡稱,為較常見的周圍血管慢性閉塞性病變,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動脈,多見於下肢)、皮膚炎等,足部按摩能改善症狀。當然,足部按摩絕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法,以下病症就必須禁忌。包括:各種出血,如腦溢血、子宮出血、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出血、各種內臟出血等;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心、肝、脾、腎功能衰竭等,皆不宜用足部按摩的方法解決。一些外科疾病,如急性闌尾炎、骨折、脫臼;各種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結核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膜炎、傷寒及各種性病;各種中毒,如煤氣中毒、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傷等;各種嚴重精神病患者;這些病症病情急危,必須立即去醫院救治,但足部按摩可以在康復期間產生輔助治療的作用。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75%、95%酒精大缺貨!可替代的次氯酸水、漂白水、異丙醇...有何不同?●書籍介紹人體排寒手冊:《傷寒雜病論》的養生大法作者:王長松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15/11/06作者簡介/王長松醫學博士。東南大學臨床醫學院中醫學教研室主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理事,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睡眠研究會會員。曾先後師從於西北名醫杜雨茂教授和國家級名醫周仲瑛教授。主持和參加多項部省校院級課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首屆優秀青年中醫藥工作者。發表論文20餘篇,編寫論著10餘部。近年來,關注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普及,撰寫《尋找疾病的根源》和《健康書—傷寒雜病論養生智慧》兩部養生保健科普著作,其主講的「傳統文化與中醫養生」被選為教育部第二批視頻公開課。擅長運用傳統中醫方法辨治虛寒症狀及虛寒體質,對於失眠、胃病、眩暈、頭痛以及健康狀態的調治具有豐富經驗。近年來,教學指導多批國際留學生,並有來自英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多國患者前去就診。
-
2019-12-16 醫療.整形美容
為穿高跟鞋求手術 醫籲:拇趾外翻矯治非美容手術
30歲的徐小姐因腳拇趾外翻前來就醫,雖然不痛,但希望動手術矯正來穿上高跟鞋。醫師表示,矯正手術的目的是改善疼痛改善,當拇趾外翻的程度未引起疼痛,也未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不建議「削足適履」。羅東博愛醫院骨科醫師王秋猛表示,拇趾外翻需不需要手術治療,主要視病人的疼痛與對生活的影響。如務農的阿婆,雖然腳趾變形、交疊嚴重,卻健步如飛,未曾疼痛,就不會是矯正手術的候選人。矯正手術不可視為美容整形手術。王秋猛說,拇趾外翻定義,是指足部的大腳趾(腳的大拇趾)走向略朝外,而非朝正前方。而大拇趾基部突起若狀況嚴重,會使病人穿鞋步行時感到疼痛,並影響生活品質,此狀況就值得手術開刀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免影響關節的靈活度。王秋猛說,輕度的拇趾外翻,疼痛的部位會在第一蹠骨的前端,以及大拇趾的基底部,尤其是穿鞋頭過緊的鞋子或高跟鞋時會感受明顯。若為嚴重拇趾外翻,大拇趾可能連帶把第二或第三趾鏟起,造成第二、三蹠趾關節脫臼。這類病人腳掌前緣會疼痛,甚至比拇趾還痛。且因二、三趾橫跨,會導致無法穿鞋,或是穿鞋時第二、三趾因為被擠壓而產生疼痛。王秋猛說,民眾挑鞋子時,應參考全力踩地時的腳寬。若拇趾外翻合併有扁平足的病人,除了寬楦,還要加強足弓的支撐,如「足弓墊」可同時保護拇趾及足弓,是建議選購的重點。而像日系運動鞋款,普遍重視楦頭寬度,可挑選特別標示有加寬楦頭的鞋款,應可解決黃種人腳掌前半段特寬的問題。另外,關於時下流行的巫婆鞋或奶奶鞋,王秋猛說其楦頭都不夠寬。為避免腳趾外翻加劇,挑選鞋子時,穿起來五根腳趾頭都不會碰到鞋子的內裡,是最理想的楦頭款式。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