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肺炎
共找到
13147
筆 文章
-
-
2022-08-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社交能力高者也感受強烈 國內研究揭5條件使長者疫情後更孤獨
新冠病毒疫情除致病,還可能讓人產生孤獨感。國內學者透過調查,盤點社區獨居老人需求及現況,發現社區老人中包括男性、孤獨感較高、孤獨識能較差、平日社交能力較高、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在疫情後都可能增加孤獨感。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徐慧娟今出席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社區共好 幸福獨居好朋友」分享會中,透露社區老人孤獨傾向評估計畫啟動,是為提供社區內孤獨長者給予陪伴和協助,先盤點社區內可能的孤獨長者,再發展出「孤獨處方箋建議」社區方案建議。徐慧娟表示,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也包括社會性孤獨、情緒性孤獨,孤獨會造成壓力,經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影響身心健康。國外研究發現,孤獨與較差的認知功能、較多的憂鬱症狀及較差的健康狀況皆有關。針對孤獨相關因子,徐慧娟提及,社區老年人經濟滿意度較低、身體功能困難較高、孤獨識能較低、沒有參加社會團體、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孤獨程度越高;居住在護理之家的機構老人,若自評健康較差、時常以情緒表達者,其孤獨程度越高。新冠疫情後孤獨增加因子,徐慧娟表示,社區老人中的男性、孤獨感較高、孤獨識能較差、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疫情後都可能增加孤獨感,甚至平日社交能力較高的老人,因為疫情無法參與活動,孤獨感也相當高;住機構的老人有配偶但因疫情無法探視,因此孤獨感更高。調查計畫共訪談國內8個社區,每社區100名65歲以上,且為獨居、僅與配偶同住、或雖有家人但實質無往來之長者,排除無法清楚表達等。並依照人口資料、健康狀況、衰弱與憂鬱症狀、孤獨感受、社會支持滿意度等進行分析。徐慧娟說,調查中發現有92.6%的人有子女,但只有26.4%的人每周1次或以上往來,有25.7%與子女無見面或沒聯絡。健康狀況中,超過8成的人有1種以上慢性疾病,35.7%的人睡眠品質不佳,23.1%自認記憶力不好,28.7%有憂鬱傾向,都是成為失能、失智的風險。徐慧娟透露,研究發現,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獨的2個時刻,除了獨處時想念家人,以及需要幫忙時卻無人可幫,特別容易感到孤獨。因此徐慧娟建議,「孤獨處方箋」可強健個人身心,如解決人生課題、轉念改變情緒性孤獨,或透過身體活動、認知功能訓練降低孤獨感。並培養心理韌性與壓力調適,並與社區志工或在地人士建立社會連結,補足家人支持的不足,「有意義的社會關係,勝過無意義的來往」。今分享會中老盟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談孤獨老人的工作新模式,並邀請合作社區與輔導專家分享實作經驗,期望藉由探討偏鄉社區所面對的長者難題與解方,建立社區互助、共好的幸福獨居生活。
-
2022-08-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4童重症!2歲男童熱痙攣、1歲男童哮吼加護病房插管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06例中重症個案,以及新增40例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本身有肝硬化病史,沒有接種過疫苗,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而今新增4例兒童重症,包括1例哮吼及3例MIS-C,其中一名MIS-C孩童仍在加護病房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4例兒童重症,3例MIS-C及1例哮吼,年齡介於1到5歲,皆未接種疫苗。新增一例哮吼,為1歲男童,沒慢性病史,8月9日起陸續發燒、呼吸急促有雜音,當天通報確診,8月10日赴急診,因呼吸窘迫有插管使用呼吸器,並轉加護病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另外三例MIS-C。2歲男童,有痙攣病史,7月6日確診,8月5日起有發燒、8月7日全身抽蓄、乾咳、呼吸急促到急診,X光顯示肺炎,當天住院,住院後持續發燒、皮疹、結膜炎、嘴唇變紅,懷疑MSI-C,給予類固醇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3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5月19日確診,8月7日起陸續有皮疹、紅眼、發燒,8月10日到急診,懷疑MIS-C住院,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5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19日確診,7月10日起發燒、活力及食慾下降,7月25日急診,檢查扁桃腺紅腫、結膜炎,懷疑MIS-C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及心包膜積水,給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病況好轉,已於8月2日出院。截至今天兒童重症總共166例,包括腦炎27例,肺炎21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9例,家中死亡6例,MIS-C 96例,共病3例,累計死亡27例。
-
2022-08-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1056 境外+233 死亡+40 新北4千多例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12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056例本土個案及23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056例本土病例,為9,658例男性,11,38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082例),台中市(2,534例),台北市(2,439例),桃園市(2,327例),高雄市(1,744例),台南市(1,507例),彰化縣(951例),新竹縣(661例),苗栗縣(618例),新竹市(518例),雲林縣(494例),屏東縣(491例),宜蘭縣(452例),嘉義縣(393例),南投縣(360例),基隆市(341例),花蓮縣(311例),澎湖縣(251例),台東縣(232例),嘉義市(226例),金門縣(108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30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日至8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8月1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6例男性,8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12例),越南(11例),美國(8例),泰國(6例),新加坡(5例),日本(4例),土耳其及香港(各3例),奧地利、澳大利亞及馬來西亞(各2例),保加利亞、印度、瑞士、印尼、波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及比利時(各1例)移入,另16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3日至8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374,70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499,540例排除),其中4,867,766例確診,分別為23,029例境外移入、4,844,68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9,41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39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35例、台北市1,066例、台中市937例、高雄市867例、台南市732例、桃園市712例、彰化縣547例、屏東縣395例、雲林縣288例、南投縣275例、苗栗縣218例、嘉義縣213例、基隆市211例、宜蘭縣190例、嘉義市154例、花蓮縣152例、新竹縣145例、台東縣137例、新竹市88例、澎湖縣21例、金門縣1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8-13 養生.抗老養生
烤肉時鋁箔紙該用哪面?柚子放多久最好吃?白露吃喝養生秘訣公開
講到中秋節,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烤肉!這無疑已是約定成俗的中秋重要活動。一年難得團圓的日子吃吃烤肉無傷大雅,但文明病多的現代人,怎麼吃才是重要!吃完烤肉必需來點蔬果均衡一下,吃當季的水果柚子最好了,但柚子屬高鉀水果,有三種人要注意食用。而中秋前後來到24節氣的「白露」,中醫提醒容易出現「秋燥」,宜多食用白色食物來預防。以下《元氣網》整理中秋節飲食及養生秘訣,月圓人不用圓,讓大家可以健康過節。(編註:以下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健康烤肉烤肉鋁箔紙用光面還是霧面?毒物專家:一件事更重要【2020-09-27/聯合報/記者陳雨鑫報導】烤前選購與處理✔油脂較少的雞肉、里肌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肉品的準備最好以新鮮的肉類為主,油脂不要太多,可選雞肉、里肌肉,避免烤肉完油脂攝取過量,五花肉、霜降牛、牛五花等適量就好。✘加工品、醃好的肉品不建議買加工肉品如熱狗、火腿、香腸等,最好也不要購買已經醃好的肉,除新鮮度堪慮,鹽分也較高。民眾購買新鮮的肉類後,也不建議在家先醃,以免先醃漬再加上烤肉醬,鹽分將爆表。✔少量準備蚌殼類、蝦類烤肉多是長時間待在室外,海鮮類的建議購買蚌殼類或是蝦類,屬於稍微可以放久一點的海鮮。海鮮透過燒烤雖然鮮美,但也不宜過量,海鮮仍屬於高蛋白、高嘌呤,曾有痛風病史或是膽固醇過高者,都不建議大量食用,準備的量不必過多,以一人一到兩份的量即可。✔綜合串燒,肉類要切小切薄烤肉食材的準備,常有民眾會採取「串燒」的方式,同時把菜、肉串在一起。蘇秀悅表示,這是好的方式,但是得考量菜與肉烤熟的時間不一樣,建議肉品應該以小塊且薄的型態與菜串在一起。醬料的準備可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買現成的烤肉醬,但一定要加水或是檸檬汁稀釋,加辛香料提味。另一種是自行調配烤肉醬,可以用蔥、蒜、洋蔥、味噌、醋、醬油、白蘿蔔泥、味噌、醋、醬油等食材加上水拌勻,即可自製低鹽的烤肉醬。✔易熟青菜如小白菜、青江菜、高麗菜、玉米筍、杏鮑菇蔬菜類的準備以家人喜歡吃的類型為主,量最好是肉品的一倍。烤肉的火候大小較不穩定,烤蔬菜建議以易熟的蔬菜類型為主,如小白菜、青江菜、高麗菜等,用鋁箔紙或是烤盤烤熟,看見蔬菜出水即可食用。同時可以搭配香菇、杏鮑菇、玉米筍等一起烤。若怕麻煩也可以準備可直接生食的萵苣、芝麻葉等,搭配肉類食用,口感也較為清爽。✘吐司、白飯烤肉最常看到吐司配肉片,蘇秀悅表示,烤肉時的澱粉搭配,不建議採取「精緻澱粉類」,在烤肉期間很容易一口吐司一口肉,不知不覺澱粉的攝取量就會過量,體內會產生過多的醣類,進而產生脂肪。✔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建議可以準備玉米、南瓜、地瓜、馬鈴薯等,取代吐司、白飯。烤中注意檸檬汁、番茄醬 會破壞鋁箔紙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烤肉過程中建議使用鋁箔紙包住烤肉架,避免肉汁滴到木炭。烤較難熟的食材如玉米、地瓜,或是太容易熟的食材如青椒等,建議都用鋁箔紙包。網路謠傳鋁箔紙有分光面與霧面,顏宗海表示,兩面的效益都一樣,不會因為包錯面就較難烤或溶出有毒物質。顏宗海表示,使用鋁箔紙時,不建議邊添加醬料或是檸檬汁、番茄醬等酸性醬料,酸性的物質會破壞鋁箔紙,導致容易烤焦,烤焦的鋁箔紙若接觸食材,會讓致癌物質汙染食材。蘇秀悅表示,醬汁最好是食材烤熟後再添加,一邊烤一邊塗,很容易因為醬料乾了,以為醬汁不夠,又再塗上一層,一餐吃下來鈉含量超標。吃烤肉配飲料是常態,特別是啤酒、含糖飲,蘇秀悅表示,一瓶易開罐啤酒,熱量約有125大卡,等於吃掉半碗飯,建議喝無糖飲料或是氣泡水,比較不會增加身體負擔。她也推薦烤肉時可以搭配吃一些水果,幫助攝取足夠的纖維質。烤後保養水果幫助消化蘇秀悅表示,烤肉不管怎麼建議,民眾仍會攝取過量的油脂,對於腸胃多會有負擔,建議可以吃一些幫助消化的水果,如鳳梨、木瓜等。若腸胃已經非常不舒服,則建議不要再進食,適量攝取一點點粥品,可以舒緩。若已經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則建議盡速就醫。烤完肉隔天建議多喝水、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或是水果,解油膩。烤焦剝掉放心吃?專家:避免3個烤肉致癌風險壞習慣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碳火在燃燒時也會產生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一氧化碳等物質,烤肉時不只會接觸到上述三種毒物,同時也會吸入有害的空汙物質。專家建議,想要趨吉避凶,烤肉時必須要把握「烤得剛剛好」的原則,才能降低致癌風險。以下三個壞習慣,會讓烤肉產生毒物,應盡量避免。1.喜歡讓油脂滴落木炭、吱吱作響肉類遇高溫、油脂滴到木炭會產生揮發物多環芳香烴(PAHs)。烤得越久、毒物量愈多,與肺癌相關。顏宗海表示,不管烤肉或是油炸,只要是高溫烹調,都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增加罹癌風險。烤肉最常被提及的致癌物質多環芳香烴,係指油脂接觸到攝氏100度高溫後產生的揮發物質,烤肉時除了肉品本身的油脂會產生,油脂滴到木炭時也會產生。隨著烤肉的時間增加,多環芳香烴的含量也會增加,根據2009年國外研究碳烤時間對豬肉PAHs含量的影響,結果發現碳烤前豬肉即含每公斤106.8微克的PAHs,經過碳烤2分鐘、3分鐘、4分鐘,PAHs類型中無論是弱致癌物、中致癌物、高致癌物都顯著增加,且隨著碳烤時間愈長,增加的量愈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徐上富表示,多環芳香烴以「吸入性」為主,依研究顯示多環芳香烴容易引發肺部的上皮細胞病變。2.喜歡吃烤焦的肉類、覺得比較香蛋白質遇上高溫會產生異環胺(HA),與胃癌、大腸癌相關。即使去掉烤焦處也不建議吃。顏宗海表示,肉類含有豐富蛋白質,若遇上高溫,特別是烤焦時,食物會含有高濃度的異環胺。即使去掉烤焦處,周邊部位恐怕也已含有高濃度異環胺,不建議食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異環胺與腸胃道的癌症有關聯性,如胃癌、大腸癌等。避免食物烤焦,針對較難熟的食材,如雞翅、雞腿、豬排等,建議先汆燙後再烤,表皮呈現黃金色時,就可以直接食用。3.常把澱粉類食物烤焦澱粉食物遇上高溫會產生丙烯醯胺,經動物實驗有致癌風險。丙烯醯胺產生的原理是食物中的還原醣與游離胺基酸,即天門冬醯胺,接觸到高溫,如油炸、烘焙、烘烤就可能產生。高溫烹調時間越長,產生丙烯醯胺數量愈多。因此,丙烯醯胺常見於洋芋片、烘焙咖啡豆、黑糖、杏仁果、薯餅、薯條、油條等,根據國外研究,吃下0.94毫克的丙烯醯胺後,蒐集72小時內排出的尿液分析,約六成的丙烯醯胺會被人體吸收代謝,並經由尿液排出。顏宗海表示,目前經動物實驗會造成甲狀腺腫瘤、肝臟腫瘤、卵巢腫瘤等,不過尚未有人體試驗的確切致癌結果,建議盡可能少吃。如何避免毒害?●選通風處烤肉、或用電扇增加風流動。●食材當天烤完最好,別再放回冰箱。健康烤肉5習慣1. 烤盤取代烤網烤網改用烤盤,或用鋁箔紙包裹食材,避免油脂直接滴到木炭。2. 蔬果多於肉類蔬果準備量要比肉類的準備量多出一倍。3. 難熟食材先蒸煮避免怕不熟而烤太久焦掉。4. 烤熟再塗醬料邊烤邊塗醬料會增加烤焦的風險,鈉含量也會過量。5. 減少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通常會添加亞硝酸鹽,加熱後就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資料來源/顏宗海)蔬果均衡大陸妹正名「福山萵苣」,竟是烤肉致癌物質的剋星!【2018-11-30/元氣網綜合報導】長久以來被台灣人俗稱為「大陸妹」,而被農委會發起正名活動的「福山萵苣」,其實含相當豐富的營養素,而且熱量低,是相當優質的蔬菜。據農委會農業兒童網指出,萵苣可分為以莖為食用部位的嫩莖萵苣,和以葉為食用部位的葉萵苣。葉萵苣本身又可再分為不結球及結球萵苣兩大類,台灣目前種植最多的是結球萵苣,現在在台灣四季都能生產。萵苣的成長和溫度很有關係,它很怕熱,冬春兩季日夜溫差大時,容易結球,到了夏季高溫就不易結球,甚至發生抽苔,而且越高溫苦味也越明顯。結球萵苣含有豐富蛋白質、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A、B1、B2、C、鈣、磷、鐵等,能促進腸胃蠕動,而且熱量很低,每100克只有12大卡。萵苣葉可以分解食物中的亞硝胺,被稱為天然的亞硝鹽阻斷劑。尤其烤肉時最常出現亞硝胺,所以很多人用它包著烤肉吃,解膩也更健康。萵苣算是少用農藥的蔬菜,做成生菜沙拉比較不必擔心。挑萵苣要選購有圓潤感,有光澤,重量較重的,在顏色上要青綠不枯黃、葉片完整、不萎縮腐爛、沒有斑點的品質比較好。柚子別急著吃 果皮放到黃綠更美味【2016-09-11/元氣周報】▓挑選柚子撇步第1步:看外觀查看柚子的「油包」密度以及細緻度,油包愈小、密度愈高,果肉愈細緻,風味、口感也相對好。反之,若是油包粗且密度低,果肉細緻度也較差,吃起來較硬。第2步:看色澤柚子外皮顏色呈現濃綠、深綠色,表示柚子成熟度不足,果肉肉質較硬脆、酸度也比較高。第3步:看形狀柚子呈現「不倒翁」形狀,尖端小又窄,下盤左右平均,表示柚子皮較薄,可食部位多。第4步:掂重量兩手比較兩顆柚子,看看哪一顆比較沉,沉的表示果肉水分較多,前提是符合以上3步驟,若只比沉重感,有時是果皮重。註:一般而言,400到600公克的柚子最好吃,今年柚子受到雨害等影響,柚子體型偏大,因此建議把握步驟1到3,比較可以挑到果肉細緻、水分多的柚子。▓放到什麼程度最好吃?買到果皮呈現深綠色的柚子,最好再放一到兩周,等到果皮呈現黃綠色時,口味較好,果肉水分也充沛。柚子最好放在通風處,無須放在冰箱內。▓正確的剝柚子方法1.傳統剝柚法把柚子尖端切除,果皮畫三到四刀,並在剝皮處畫上痕跡,幫助剝皮,最後柚子呈現帽子狀,可作為孩童嬉戲玩具。2.削蘋果法同樣去除柚子尖端,果皮直接用削的切除,白色海綿外皮也慢慢削除,以免吃的時候有苦味。3.對半剝柚法刀子在柚子橫切面畫上痕跡,直接對半剝除,再把海綿外皮去除,對半切後的柚子果皮,可以用來承裝海綿外皮、吃剩的果皮。4.切片剝皮法像切柳丁,直接對切成需要的等份,要吃時直接把皮去除掉即可。備註:任何一種剝柚子方式都是正確方式,依喜好剝柚子即可。▓哪些人不宜多吃柚子鉀含量高,腎臟病、糖尿病患,依照營養師指示食用。(資料來源╱台南區農改場果樹研究室副研究員張汶肇、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蔡一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製表╱陳雨鑫) 白露養生【2014-09-07/元氣周報/記者吳佳珍報導】中秋時節也是廿四節氣中的「白露」,入秋後天氣轉涼,夜晚露水一天天加重,在葉子上凝成「白露」,因此而名。這時天氣也變得比較乾燥,有人開始口乾舌燥、皮膚脫皮、脫屑等症狀,這可能是身體缺水的徵兆,中醫稱為「秋燥」。秋燥為虛火 寒涼食物別多吃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表示,入秋後氣候得比較乾燥,雖然台灣相對大陸型氣候地區,濕度較高,不見得會明顯感受到差異,但皮膚敏感者,又沒有適當補充水分,就容易出現秋燥。開業中醫師羅珮琳表示,秋燥通常在立秋後出現,門診民眾約增加二到三成,中醫稱為「血虛風燥」,因為血管無法滋養皮膚而造成乾燥、乾咳,一般來說,血液循環較差的老人家比較容易出現,有些年輕女性也會有秋燥症狀。楊賢鴻說,秋天缺水有別於夏天缺水,就中醫角度,「上火」分實火與虛火,夏日的燥熱多為實火,需涼補祛暑,例如喝青草茶;秋天的乾燥則為虛火,這時候不適合大量補充寒涼食物,以免引發過敏或腸胃不適。秋天補充水 潤喉為主別猛灌同樣補充水分,夏秋也有不同,夏天天氣炎熱,身體水分流失,需要補充大量水分;秋天補水則以潤喉為主,飲用量不需像夏天那麼多。楊賢鴻指出,秋天需補陰氣,旬參、麥門冬等為常見補陰氣藥材,但不建議服用過多。平常就有乾眼症的人,到了秋天可能眼睛會更乾,可以杞菊帝黃丸解決眼睛缺水問題。顧呼吸系統 白色食物抵外邪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說,秋天乾燥,而中醫認為「燥易傷肺」,這個「肺」不只指肺臟而已,還包括了整個呼吸道系統。五臟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色」,多食用白色食物來預防、緩解秋燥傷肺,但白色食物多偏寒涼,一般體質民眾可放心食用,但過敏性體質者要特別小心。過敏性體質者,宜慎選白色溫補、補氣的食物,可增強肺臟對於秋燥以及外邪的防禦能力,進而增進免疫力。陳潮宗指出,秋季養肺,可選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肉、豆漿;選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更可藉此保養呼吸系統,減輕過敏性症狀。吃白色食物 過敏體質要留意另外,中醫認為與肺同系統的器官還有大腸、皮膚、喉嚨、支氣管等,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與支氣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膚質不佳的人,要多吃一些白色食物,例如白蘿蔔、白菜、高麗菜、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藥材有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但過敏性體質者不適合。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韓國、中國都以「百合」為重要潤肺食材,已有研究證實,罹患肺炎的小老鼠服用百合後,發炎系數明顯下降;中醫常提到的養肺食材蓮子,也在動物實驗中證實對肺癌有幫助。天涼多運動 提升體力過寒冬李婉萍提醒,秋天溫差大,容易過敏、感冒的民眾,進入冷氣房一定要先把汗擦乾,要補充適量水分,一公斤體重要喝30cc的水,例如60公斤的民眾,一天至少要喝水1800cc。天氣轉冷也容易使血壓上升、血管收縮,「現在運動有助冬眠。」李婉萍說,夏天太熱、冬天太冷,都有不運動的藉口,趁著秋高氣爽,天氣好,應該多運動。李婉萍說,天氣變化之際,可多攝取維生素A、C、E,提升免疫力。維生素A有助修復皮膚、口腔黏膜等,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地瓜、南瓜、菠菜等;維生素C可提供膠原蛋白,有助修復身體軟組織,秋天盛產的橘子、柳丁都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常見於堅果、好的油脂,例如苦茶油等,都是很好的選擇。●對抗秋燥你該吃1.潤肺:白木耳、山藥、白果、百合2.潤膚:玉竹、秋葵、百合、含黏液的食材3.提升免疫力:菇類、白花椰菜、洋蔥、蒜調理注意:建議湯水調理,補充水分。以砂鍋、瓦鍋取代鐵、鋁鍋烹煮中藥材,避免中藥材與不穩定金屬產生化學作用,溶出其他物質。‧秋季盛產食材魚類:秋刀魚、鯖魚、虱目魚、螃蟹。(此時節油脂多,營養成分高)蔬果類:橘子、柳丁、柚子、葡萄柚、水梨、番茄、香菇、高麗菜、花椰菜。●此時節應避免攝取1.上火食物:烤肉、辛辣食物。2.利水食物:含咖啡因飲品、濃茶。3.油炸食物4.加工食物:含色素、香精等加工品,容易引發過敏。(資料來源╱羅珮琳中醫師、劉怡里營養師、李婉萍營養師;製表╱吳佳珍)
-
2022-08-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1761 境外+228 國內疫情處平穩狀態無下降趨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19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761例本土個案及22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1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增21761人,比前天少一點點,跟上周幾乎差不多,這也顯示國內疫情狀況處於平穩狀態,但也沒有再下降趨勢;境外新增228例,跟昨天比稍微降低;死亡31人,比昨天稍微降低一點。整體看來國內處於平穩狀態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761例本土病例,為10,017例男性,11,738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6例),台中市(2,665例),桃園市(2,429例),台北市(2,355例),高雄市(1,775例),台南市(1,517例),彰化縣(991例),苗栗縣(726例),新竹縣(652例),屏東縣(546例),雲林縣(508例),宜蘭縣(497例),新竹市(494例),花蓮縣(397例),南投縣(356例),基隆市(346例),嘉義縣(320例),澎湖縣(222例),嘉義市(214例),台東縣(207例),金門縣(160例),連江縣(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0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28日至8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8月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29例男性,9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6例)、馬來西亞(6例)、泰國(5例)、菲律賓、日本及美國(各4例)、印度(3例)、韓國、蒙古及中國(各2例)、新加坡、埃及、澳大利亞及柬埔寨(各1例)移入,另17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2日至8月1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335,45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481,345例排除),其中4,846,501例確診,分別為22,800例境外移入,4,823,64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9,37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35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28例、台北市1,065例、台中市930例、高雄市865例、台南市731例、桃園市706例、彰化縣545例、屏東縣392例、雲林縣286例、南投縣275例、苗栗縣218例、嘉義縣212例、基隆市210例、宜蘭縣188例、嘉義市152例、花蓮縣151例、新竹縣144例、台東縣137例、新竹市88例、澎湖縣21例、金門縣14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8-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家都確診居隔 北市男半夜氣絕陳屍家中
63歲陳姓男子近日確診新冠肺炎在家隔離,昨晨0時許被發現陳屍家中,警方介入後排除外力因素,由於陳男有三高及慢性病史,醫師初判死因是病死,其家屬無意見,後續交由殯葬業者協助家屬辦理後事。據悉,台北市消防局昨天凌晨0時許獲報,中山區民生西路巷弄內民宅1樓,年約60歲的男子在家中失去呼吸心跳,派救護人員到場時,陳男已明顯死亡,家屬也同意放棄急救。轄區警方到場釐清狀況,發現陳男平時和妻子、女兒同住,全家人近日全數確診新冠肺炎,正在家中隔離當中,但凌晨時分,陳妻發現陳男在房間裡沒有動靜,仔細查看才發現陳男已無呼吸心跳。
-
2022-08-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歲童染疫 送醫隔天亡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維持單日二萬例上下,昨新增二萬二六五○例、境外移入二五九例、死亡四十四例、中重症新增一一○例。死亡案例中,最年輕僅三歲,該男童七月底快篩陽在家休養,八月五日因持續發燒、呼吸困難送急診,隔天因病況加劇離世。中重症案例中,有二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為四歲男童以及十歲女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男童無慢性病史、六月八日確診、八月一日出現症狀、八月八日就醫診斷有急性鼻竇炎、結膜炎、黴漿菌肺炎,懷疑MIS–C;十歲女童則接種過一劑疫苗,六月十九日染疫、八月三日出現達四十度的漸歇性高燒,三天後到至急診,抽血檢驗疑似MIS–C。兩例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應下一波BA.5疫情,呼籲父母盡快趁疫情平穩時帶幼兒接種疫苗。幼兒累計確診率為二成九,連帶影響接種率目前為一成五。
-
2022-08-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喉嚨劇痛,痰咳不出來!除了緩解症狀藥物,李應陞建議補充高濃度維他命C
Omicron疫情5月大爆發時,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應陞全副武裝看診,但仍然染疫確診,出現喉嚨痛、咳嗽等症狀。回想5月初的確診狀況,李應陞一開始是喉嚨怪怪的,心想「自己不太可能是那個倒霉鬼」,直到5月8日母親節那天的症狀實在與新冠肺炎太相似了,在家一快篩,兩條線快速浮現。當下,他的眼前一片空白,直覺拿起手機立刻打給科主任說:「我確診了,隔天周一的診,該怎麼辦?」當時政府還在爭論是否要採納快篩陽即確診,還是沿用PCR?李應陞說,他身為醫師也搞不清楚該怎麼辦,慌張問科主任:「我現在算是確診嗎?還要PCR嗎?」記得科主任非常冷靜地給予他每一步驟的作法,先到住家最近的台北長庚急診室做PCR採檢,同時打給同住家人告知確診,至於已經安排好的診次,不用擔心,他會安排。李應陞打給太太後,她馬上奔回家,整理簡單的行李回娘家,那時他採檢完PCR後,就獨自坐在車上,等待太太打包行李,看著她被親人接走。他笑說,「感覺好微妙,疫情竟讓我們夫妻因此必須分開七天。」回到家後,他的症狀還沒開始發作,看了一下電視,還在思考這七天該怎麼度過,未料,隔天咳嗽症狀立刻襲來,咳到快把肺咳出來一樣,喉嚨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劇痛,喉嚨內的痰像住在最底層的地下室,怎麼咳都咳不出來,到了晚上咳嗽症狀更為嚴重,一直持續至少兩天。不過,兩天後,症狀大幅好轉,李應陞說,除了吃緩解症狀的藥物以外,從確診當天返家後,就開始吃高濃度的維他命C,每次吃1000毫克,每2小時就服用2顆,一直吃到隔離滿七天為止。「雖然吃維他命C沒有太多證據可以對抗新冠病毒,但對抗病毒最需要的還是自身的免疫力。」李應陞認為,只要能提升免疫力的方式,他就會試試看。像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給員工的一封信,也建議患者要充分補充營養,包含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李應陞說,高濃度的維生素C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腹瀉,但身體不會過量吸收。在隔離期間,他大量喝水,只要能喝就盡量喝,還有就是多睡覺,且定時吃化痰藥。後續的症狀雖然不像前兩天嚴重,但確診後帶來的疲憊感,讓他在隔離期間幾乎沒辦法工作,連追劇都有困難,只能一直睡,醒來的時候完全不曉得已經幾點,而沈重的疲憊感過了兩個多禮拜才逐漸擺脫,咳嗽則是長達一個半月才完全消失。「確診的經歷真的非常不舒服,也好痛苦。」李應陞回想染疫經過,推敲可能是看診時被感染,那時雖然全副武裝看診,也有戴防護面罩,只是一整天悶在面罩底下,面罩會被身體的熱氣弄得模糊,偶爾會把面罩往上挪移,可能因此不小心感染。李應陞認為,即使積極防疫也不一定能防範感染,基本功還是要持續做,包含勤洗手、戴口罩,若不幸染疫,千萬不要慌張,按照醫囑服藥,多休息。如果是重症高風險者,則建議染疫後可以在家監測呼吸以及脈搏,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早就醫,避免重症住院。醫師小檔案/李應陞姓名:李應陞頭銜: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8日如何感染:看診時被感染,快篩+PCR確診症狀:喉嚨痛、咳嗽治療:服用緩解症狀藥物、服用高劑量維他命C給確診者一句話:平常心,高風險者需多監測脈搏、呼吸
-
2022-08-1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
很高興經過臨床醫界多年來的疾呼與努力,政府終於在二○二二年七月一日, 正式將肺癌納入公費篩檢項目中,也就是除了過去推動的四癌篩檢(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外,新增了「第五癌」篩檢。 此舉領先全球,讓臺灣成為第一個將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列入公費肺癌篩檢補助的國家! 之所以有此「壯舉」,實在是因為肺癌對於國人健康的威脅,已經不容忽視。 肺癌高居「三冠王」,威脅近在咫尺肺癌已連續十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從二○○四年,肺癌年度死亡人數超越肝癌後,就不再讓出「冠軍寶座」,且人數一路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十大癌症統計數據(見表1)顯示,肺癌總死亡人數已正式突破萬人大關,創歷史新高。 不僅死亡率高居所有癌症之冠,死亡人數亦占癌症總死亡人口約兩成,也就是說,全臺平均每五位因癌症死亡的人口中,即有一人死於肺癌,稱之為「最要命的癌症」可說名符其實。 而肺癌的發生率同樣駭人,根據衛福部二○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發生之肺癌個案達一萬六千兩百三十三人,較前一年又再增加百分之五.七,平均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六十八.七七人;若依性別區分,發生率排名均為第二位,男性僅次於大腸癌、女性僅次於乳癌。每三十二.三八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為國人最好發的癌症之一。 分析近十年統計資料(二○一○年至二○一九年),男性肺癌確診人數增加百分之三十二,女性則是大幅增加百分之八十九,將近翻倍,成長速率驚人。十年前後相較,二○一○年,肺癌診斷總人數為一萬零六百一十五人,女性患者約占百分之三十七,到了二○一九年,全年新增肺癌人數上升至一萬六千兩百三十三人,當中女性則增長到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五,占比逐漸與男性「勢均力敵」,甚至未來很可能超越男性病患人數。 中央健保局每年公布的「癌症費用排行」中,和各類癌症相較,肺癌都是最燒錢的癌症,二○二一年醫療支出統計顯示,肺癌治療費用一年就「吃」掉健保二百二十八億元,近五年平均成長率達百分之十四.六七,居十大燒錢癌症之最! 肺癌既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更是晚期發現比例最高(初次診斷時大多為晚期)且醫療支出也最高的「三冠王」,肺癌對國人及無數家庭造成強大衝擊,是當前全民皆須謹愼面對的「新國病」。 肺腺癌威脅日盛,未吸菸族群切勿忽視過去認為吸菸者較容易得肺癌,現在肺癌患者卻有更多比例是罹患與吸菸關係相對小的肺腺癌。根據官方統計,二○一○年,在所有肺癌患者中,肺腺癌約占百分之五十五,到了二○一九年,肺腺癌比例已大幅增至百分之七十一,短短十年間增加逾兩成。 換句話說,「我不吸菸,所以,我不會得到肺癌」的舊式觀念已不再適用,肺癌對於各年齡層、不吸菸族群,或是一般認為的健康人,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威脅。 舉例來說,女性肺癌患者當中,有九成都不吸菸,且自二○一八年以來,六千多名確診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比例卻高達八成八,平均發病年齡比男性更年輕五歲。 就二○二一年國內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因肺癌死亡的人數有三千七百零五人,是乳癌的一.二七倍、子宮頸癌的六.○九倍,平均每天有十.一五名女性因肺癌致命。在肺癌面前,女性族群更顯得更為「脆弱」,需要留意肺癌帶來的殺傷力與威脅。 全民皆須警惕,及早篩檢為上策 更令人膽顫心驚的是,肺癌可以說是初期無症狀的隱形炸彈。 由於肺臟本身並沒有痛覺神經,過往多是等到腫瘤體積過大、壓迫氣管之後,病患開始覺得喘、不舒服,或是發生遠處轉移時,才意外發現,然而此時都已到第三、四期,為時已晚,五年存活率已剩不到百分之十。 所幸現在已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LDCT)篩檢,不僅是醫師早期診斷的一大利器,甚至是當前早期肺癌篩檢最有效益的工具。 多年來,政府與醫界對此凝聚共識,也不斷致力推動國家政策往全民篩檢的方向邁進。在本書出版前一刻,我們很高興看到,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宣布,自二○二二年七月一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公費篩檢補助的訊息頒布,期望不久後的將來,這樣的措施可以更加普及,守護全民健康。 護肺、保肺,刻不容緩 為了揭開肺癌的神秘面紗,近年來,醫界投入許多研究,探究其致病因子,希望能更加有效的防治肺癌,甚至尋求根治之道。畢竟不單是臺灣或亞洲,肺癌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全球皆然,各界都相當關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發布的「二○二○年全球最新癌症」數據指出:全球肺癌新增人數為兩百二十萬;而在全球因癌症死亡的九百九十六萬病例中,肺癌死亡人數為一百八十萬例,遠超過其他癌症,位居癌症死亡人數第一位。 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持續上修預估的死亡人數,對肺癌的威脅警示。 既然肺癌有如此高的死亡率,加上節節攀升的發生率,更需要透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來提升治癒率與存活率。 逃離不了空汙、煙塵的我們,在兵荒馬亂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餘,別忘了肺癌的危險,對於這可怕的「三冠王」、「新國病」,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瞭解,超前部署,不能輕敵。 本書從陳晉興醫師診間最常見的問題談起,彙整大眾最關心的幾個議題加以解答,用Q&A的方式幫助大家快速建立正確認知。 我們也採訪了十位深具熱情與生命力的肺癌病友,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與抗癌經驗,企盼藉此帶給其他癌友更多信心與希望。 同時,我們分別從預防端與治療端提供讀者目前最新趨勢與最正確的資訊,包括日常生活保健注意事項、保護肺部的方法、如何提升免疫力、可以多做哪些運動。 倘若身邊已經有肺癌患者需要幫助,本書也介紹並分析各種最新治療方式,以此補足在診間短暫時間裡沒有辦法淸楚解說的部分,希望幫助大家瞭解現在有進步的醫療做為後盾,可以更穩定心情、專注對抗疾病。 雖然一本書的篇幅有限,做為一本家庭醫療保健工具書,我們盡可能讓內容豐富且完整;而回到我們的寫作初心,更希望這一本保健指南,能成為您傳遞關心的一只載體,有時候幾句溫馨提醒、多一些不怕嫌煩的防癌建議,都有可能挽救親友的健康。 ※ 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7/29
-
2022-08-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疫苗接種率低? 莊人祥:3成幼兒確診無法接種
因應下一波BA.5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呼籲父母盡快趁疫情平穩時帶幼兒接種疫苗。但目前幼兒疫苗接種率僅達15%,如何提高接種,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年齡層確診率達29%,將近有三成幼兒無法接種。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個月到4歲幼兒接種人數11萬8492人,約佔該年齡層14.5%。全國整體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為92.1%、第二劑86.1%、追加劑第一劑為71.6%、追加劑第二劑為8%。莊人祥表示,目前6個月到4歲的疫苗接種率約15%,若加上此年齡層確診率29%,等於約45%的幼兒具有保護力。由於接下來可能會有一波BA.5的疫情,若家裡還有未確診的幼兒,可考慮盡快接種莫德納幼兒疫苗;明天也會找專家針對莫德納和BNT幼兒疫苗的選擇,向民眾宣導。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今天也修出疾管署最新公布的各縣市疫苗接種率比較,批評幼兒疫苗接種六都最低為新北市10.5%、台北市則為六都倒數第二12.2%。不過此數據未計入幼兒確診率。
-
2022-08-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來襲 台灣和日本哪裡不一樣? 莊人祥說原因
針對BA.5變異株入侵,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台灣再經1、2個月後BA.5就會成為主流病毒株,但觀察其他國家疫情,只會小幅上升「規模不會太大」;不過另有專家認為台灣BA.5恐達單日5萬病例。針對反應兩極的疫情預測,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預測有高推估、低推估,未來希望走向低推估。莊人祥表示,當初對於5月的本土疫情也曾有高、中、低推估,最後走向低推估。這次也有做不同的推估,未來希望疫情往低推估進行。由於鄰近的日本在這波BA.5疫情升溫快,國內是否也會步上後塵?莊人祥則說,日本疫情於2月上旬達高峰,最高峰當天每百萬人口約758人確診;台灣於5月底達高峰,最高峰當天每百萬人口約3465人確診,疫情規模不同。另外,日本當時第三劑打得早,可能對上一波疫情有保護效果,而國內打得較晚一點,可能對未來疫情有少許保護作用;可能都是影響未來國內和日本疫情出現差別的原因。而針對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認為,國內防疫政策應維持,邊境不宜放寬但也不宜加嚴,才能夠走出平原。莊人祥表示,可看到南北疫情趨勢有先後,前一陣子全國整體都在下降,這周看來全國呈現持平。BA.5變異株要流行,至少要等社區占比到三至五成,因此現在疫情仍在平原期,但維持多久不清楚,也許僅一至兩周。至於邊境部分僅酌量開放,一直滾動式檢討,謹慎邊境開放議題做後續處理。
-
2022-08-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你中了嗎? 指揮中心曝天氣炎熱下4大口罩NG行為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加上天氣炎熱,許多民眾已戴不住口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列出四種口罩的NG配戴方式,提醒民眾儘管天氣炎熱也要戴好口罩。羅一鈞表示,常見的NG情形包括使用超過一天、口罩反戴、清洗醫用口罩,以及口罩只遮住嘴巴未遮住鼻子。他說,夏天容易流汗,容易有異味髒汙或潮濕,流汗或身體皮脂累積,會讓口罩防護效率變差,建議口罩應天天替換;若有破損也要立刻更換。至於正反面區分方法包括顏色或看鋼印正寫方向。另外部分民眾將醫用口罩清洗後曬乾再使用,此舉會破壞材質完全不建議。而口罩只遮嘴巴鼻子露出,呼吸進的空氣不會被口罩阻擋過濾,病菌容易經過呼吸進入鼻腔。羅一鈞說,除了防範空氣中的病菌外,也能避免民眾不自覺用手觸碰眼耳口鼻,因此鼻梁要徹底覆蓋好,鋼條壓緊增加密合度。現行口罩措施自7月19日修改過後都未做調整,目前針對騎機車、腳踏車可不用戴,戶外從事工作空曠處可跟人保持適當距離也可免戴,其餘情形務必戴好口罩。
-
2022-08-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增44例染疫歿、MIS-C再增2例 3歲男童就醫隔日亡
今日本土新增確診個案2萬2650例、死亡44例,包含中重症110例,分別為74例中症、36例重症;同時,兒童新增1例死亡個案、2例MIS-C。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3歲男童,有先天性疾病,8月5日送醫後投入4種藥物治療,但仍病況惡化隔天不幸離世。羅一鈞說,今日新增的死亡3歲男童,本身具先天神經系統疾病,7月31日開始發燒,快篩陽後經視訊看診在家服藥,但8月5日因持續發燒、呼吸困難、臉色蒼白送至急診,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大腦腫脹,抽血檢驗後,發現有多重器官異常、代謝性酸中毒,懷疑為腦炎,因此收住加護病房,並插管使用呼吸器,期間給予4種藥物治療,有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但不幸病況仍持續惡化,在8月6日不幸離世。新增的2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4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8日確診,8月1日開始出現咳嗽、鼻水、眼皮腫脹,8月4日發燒、腹痛,8月8日就醫檢查發現急性鼻竇炎、結膜炎、黴漿菌肺炎,同時懷疑MIS-C住院,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在一般病房。另一例MIS-C為10歲女童,羅一鈞說,該女童6月19日確診新冠,8月3日起間歇性高燒達40度,活力、食慾下降,8月6日送至急診,抽血顯示疑似MIS-C,隔天住院且有腹瀉症狀,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也公布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染疫狀況,累計重症159例,其中最多為MIS-C有90例,其餘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8例哮吼、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重症個案中已有27例死亡,統計為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8-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2萬2650例、境外259、44歿 莊人祥:較上周低0.3%
全球疫情升溫,台灣本土疫情也受BA.5變異株影響,社區BA.5個案逐步增加,本土疫情降幅越來越低。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概況,本土新增2萬2650例、境外移入259例、死亡44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個案數與上周四幾乎一樣,但較上周低0.3%。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650例本土病例,為10,296例男性,12,343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7例),台中市(2,808例),桃園市(2,604例),台北市(2,579例),高雄市(1,996例),台南市(1,594例),彰化縣(944例),苗栗縣(690例),新竹縣(678例),屏東縣(598例),雲林縣(572例),新竹市(530例),宜蘭縣(464例),南投縣(394例),花蓮縣(380例),嘉義縣(358例),基隆市(342例),嘉義市(245例),台東縣(184例),金門縣(171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6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1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0日至8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8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5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9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加拿大(6例),柬埔寨、緬甸、香港、泰國、德國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3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3日至8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294,06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461,016例排除),其中4,824,550例確診,分別為22,574例境外移入,4,801,9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9,34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32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21例、台北市1,061例、台中市925例、高雄市860例、台南市728例、桃園市705例、彰化縣545例、屏東縣391例、雲林縣286例、南投縣275例、苗栗縣216例、嘉義縣211例、基隆市210例、宜蘭縣187例、嘉義市及花蓮縣各151例、新竹縣144例、台東縣137例、新竹市88例、澎湖縣21例、金門縣14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因應BA.5疫情 專家:政府應主動出擊、到府接種
指揮中心周一公布國內新增九例BA.5本土個案,隔天新北的家庭群聚則再增一人定序為BA.5;全國BA.5個案占比較上周翻倍成長為5%,北部粗估則達10%。對此,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全國尚有兩百多萬人未接種疫苗,政府應「主動」到府針對這些人接種,以因應下波疫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今天出席「BA.5爆群聚 民眾如何自保」座談會時表示,BA.5勢必快速取代現行的BA.2病毒株。雖然BA.5有免疫逃脫特性,但將整體免疫保護拉高仍有防範效果,因此需針對尚未接種疫苗的族群盡快接種。而剩下約一成未接種者「不接種就是不接種」,因此政府應主動出擊,到府接種。針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日前指出彰化縣、嘉義市、嘉義縣、南投縣及雲林縣,因0至19歲染疫人數有上升趨勢,往後面對BA.4、BA.5疫情須提高警覺。王任賢也說,這不是代表這些年齡層的族群接種低,因為這個年齡層接種在各縣市都差不多,不會只有這五個縣市染疫人數上升。他說,不論流感等傳染病往往是從學生之間先傳播,帶回家傳給父母再到職場傳播。因此這幾個縣市看到年輕族群疫情升溫,表示「整體疫情要起來了」。而接下來面臨9月開學,情況勢必更嚴峻,政府應事先想好對策。台大公衛兼任教授金傳春則指出,由於Omicron的變異很大,而現行疫苗主要針對病毒棘蛋白進行開發,讓疫苗的效果打折扣,BA5.2.1的病毒株病例在台灣恐持續增加。衛福部食藥署應盡快審核使用核心蛋白和膜蛋白開發的疫苗,才能有效對抗變異株疫情。
-
2022-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疫情正值平原期 邱政洵:邊境不宜再放寬
全球疫情持續升溫,但國內防疫政策逐步鬆綁,昨日指揮中心開放外國人自8月15日起入境免持2日內PCR陰性報告,國人都關心是否下一步就將開放入境檢疫「0+7」。對此,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國內疫情處於平原期,國內防疫政策應維持,不宜放寬但也不宜加嚴,才能夠走出平原。邱政洵表示,台灣近來疫情進入平原期,但BA.5變異株進入社區,也逐漸出現個案,疫情平原將拖上一段時間。因此,邊境若要進一步開放,恐怕還不是時候,特別是國際疫情目前都在升溫,疫情平原還沒有穩定下降前,防疫作為都應該維持。邱政洵說,台灣近來疫情RT值約在0.97左右,小於1會持續緩降,但我們下降速度會慢一些。台灣若要持續下降,就必須要將防疫量能維持住,社區防疫上民眾要趕緊施打疫苗,NPI措施要做好,才能緩緩走出平原,預估還要好幾個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疫苗施打率偏低。」邱政洵指出,與國際間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的年長者疫苗覆蓋率有待提升,特別是第三劑覆蓋率不足的問題;5歲至12歲兒童疫苗、6個月至5歲以下幼兒疫苗也正在推廣中,都應該盡速施打。至於許多家長都在等BNT幼兒疫苗,邱政洵表示,食藥署、指揮中心都在積極推動疫苗政策,不管是莫德納還是BNT都有經過安全驗證,臨床試驗上也都確認有保護效力,民眾都可以選擇,但家長應抓緊時間,趕緊帶家中的寶寶前往施打疫苗。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以為只是雞眼卻愈長愈多?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疣
● 病毒疣是接觸人類乳突病毒而感染● 避免感染,可攜帶個人的室內拖鞋● 治療恐需三至四個月去年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禁止各項水上活動,今年終於解禁加上連日高溫,海邊和泳池到處是滿滿的戲水人潮。不過,玩水也要注意衛生,小心病毒疣上身,痛到像「穿著釘鞋進游泳池」。皮膚科醫師提醒,泳池潮濕適合病毒孳生,三溫暖、瑜伽教室、健身房也容易傳染病毒疣,因此,進出這些場所應盡量避免光腳,才不容易中獎。以為只是雞眼 卻愈長愈多許多人腳底長了硬塊,以為只是雞眼,沒想到愈長愈多,就醫才發現是病毒疣作怪。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雞眼和病毒疣常被搞混,兩者都是腳底皮膚出現的凸起腫塊。雞眼的產生,是因為走路摩擦或是重力不平均,造成腳底表皮增厚成單獨一粒,常因走路壓迫而引起疼痛,但雞眼並不會傳染,如果沒有明顯疼痛感可以不用治療。病毒疣是因為直接或間接接觸人類乳突病毒(HPV)而感染,造成皮膚角質化增生而形成節結狀腫塊,如果沒有處理,或是自行摳抓後再摸身體其他部位,則會讓病毒擴散、愈長愈多。皮膚有小傷口 就可能感染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接觸傳染是病毒疣主要傳染途徑,如果接觸到附著病毒的物體,不論是毛巾、把手、地板等,只要皮膚有微小傷口或病毒量大,都可能感染。唐豪悅說,夏天常見病毒疣求診的病患,由於泳池的環境潮濕,病毒容易孳生,許多人前往游泳或戲水消暑,就容易接觸病毒而傳染。尤其兒童免疫力較低,因此,暑假常看到學游泳的小朋友就診,門診約有六、七成是小朋友。病毒疣的治療方法,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療法,包括水楊酸貼布、手術、電燒等。唐豪悅指出,最常見的是冷凍治療,是採用液態氮的瞬間低溫將病毒殺死,並讓病灶慢慢萎縮,但療程視病毒疣的大小、數量而定,有些病患每周接受治療,必須治療三至四個月才痊癒。趙昭明表示,由於雞眼和病毒疣不易分辨,避免誤認而讓病毒疣繼續傳染,一旦發現腳底出現硬塊凸起,且伴隨疼痛感時,第一時間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得到適當的治療。避免感染病毒疣方式,趙昭明說,出入公共場所應避免赤腳,建議到泳池可攜帶一雙個人的室內拖鞋,一上岸就穿上,以防範交叉感染。游完泳後,除了使用清水外,也要用肥皂、沐浴乳等清潔用品洗淨身體並擦乾,避免暴露在大量病毒下而感染。健身房器材 先用酒精清潔趙昭明提醒,除了泳池、三溫暖、澡堂等公共場所外,瑜伽教室、韻律教室、健身房是民眾容易忽略可能傳染的地方,因此在這些地方要留意不赤腳在地板上活動,可穿著襪子避免直接接觸,在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前,可先使用酒精清潔,使用後也要適度清洗手腳。趙昭明說,如果已經感染病毒疣,衣物雖不需要分開洗滌,但不可與家人共穿;也暫時不要游泳,以免傳染給他人。
-
2022-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BA.5擴散將成主流病毒株 李秉穎曝就在這個時間點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指揮中心昨宣布國外入境者不用再PCR檢驗,但仍須深喉唾液篩檢,入境隔離維持3+4,而若登機前於境外確診仍不能登機,須待陰性後再登機。不過,外界質疑,指揮中心開放邊境速度太慢,也還不願意開放觀光。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指揮中心仍擔心疫情出現變化,開放措施保守一點,而依美國經驗,台灣再經1、2個月後,BA.5就會成為主流病毒株。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國內疫情趨勢目前在丘陵階段,但已有下降趨勢,只是下降速度緩慢,可是,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已在社區擴散,預估1、2個月後,也就是約在9月、10月間,將會成為主流病毒株。BA.5持續擴散,疫情是否會一發不可收拾?李秉穎說,他不覺得,因就其他國家BA.4、BA.5疫情觀察,均只有小幅上升,「規模不會太大」,因疫苗接種還是有產生一定的保護力。不過,也不排除往後還會出現其他變異株。「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表示,國內單日確診人數忽高忽低,是否表示疫情尚未過去?李秉穎說,確診人數有如海浪一樣每天都有波動,必須看長遠趨勢,尤其每天染疫死亡人數慢慢降低,主因是人體免疫力對重症、死亡已有抵抗力,同時長者染疫情形也有降低,死亡人數減少,雖然疫情轉移到兒童族群,但兒童染疫重症、死亡率低,另一方面,群體免疫力增加也扮演重要角色。李秉穎說,依指揮中心統計,現在邊境管制3+4天,但隔離3天後確診比率為47%、接近5成,台灣若要開放邊境,可以比照其他先進國家的管制措施,但大家對BA.4、BA.5進入社區後,仍有疫情可能會很慘的印象,導致指揮中心開放措施趨於保守。國內疫情趨緩,戴口罩政策可以取消嗎?李秉穎說,口罩暫時應無法脫下,而戴口罩不僅可以防病毒,還可以防空汙,且大家已養成習慣。外界關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上任後,指揮中心防疫是否有鬆散情形?李秉穎說,他感覺沒有明顯變化,因目前防疫管制措施為持續放鬆過程,速度沒有很快,也沒有很慢。
-
2022-08-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8月15日起入境我國 免2日內PCR
新冠肺炎昨新增二萬三六六五例本土個案、一四三例境外移入個案,及廿五例死亡、八十五例中重症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說,確診數與上周同期相當,再降有限,也可能產生變化。另指揮官王必勝昨宣布,八月十五日起,所有來台旅客無須再準備搭機前二日內PCR報告。目前僅國人、持有效居留證及來台轉機者,搭機前不須持二日內PCR報告。王必勝說,目前外籍人士約占入境旅客一成,要在四十八小時內取得PCR報告,有其局限性,還牽涉轉機時間,加上在國外採檢有一定難度,取消此規定。昨死亡個案為十三例男性、十二例女性;中重症個案有一名一歲重症男童,已轉至一般病房。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最近兒童重症以未接種疫苗為主,盼家長趁疫情平穩接種。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目前疫情走向地方化流行,但彰化縣、嘉義縣、市、南投縣及雲林縣等屬重點防疫區。王必勝建議民眾盡快施打疫苗、快篩試劑;第四輪快篩實名制下周上路,今公布細節。
-
2022-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驚訝清冠一號藥效成分 張善政:科技解析中藥對症下藥
國民黨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今天下午至中壢勝昌製藥廠中草藥探索館參觀,了解清冠一號中藥成分和藥效,他表示,現代用科技方法解析中藥成分,可以更對症下藥,清冠一號在治療新冠肺炎發揮很大作用,解救很多新冠肺炎病人的痛苦。張善政深耕行腳前往勝昌製藥廠中草藥探索館參觀,聽取廠方說明治療新冠肺炎有效的清冠一號中藥的成分、藥效,隨後參觀該廠中草藥探索館,了解該館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簡介健康中草藥,他也DIY製作中草藥健康包,很感興趣。張善政表示,中藥是老祖宗的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現代用科技方法解析中藥成分,更可以對症下藥,清冠一號是非常好的案例,面對新冠肺炎治療,清冠一號在國內發揮很大作用,甚至輸出國外,解救很多新冠肺炎病人的痛苦。他覺得過去對中藥只有基本概念,來勝昌藥廠看過之後,更清楚科技怎樣落實在中藥製程裡、實驗室怎樣確認中藥成分沒有問題,參觀該館之後,讓他耳目一新。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發現新冠病毒新機制 有利藥物與疫苗研發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0)日宣布,該院研究團隊已發現新冠病毒調控細胞快速感染新機制,有利新冠治療藥物與疫苗之研發。國衛院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兩年有餘,在全球蔓延造成高達5.8億人感染,六百多萬人死亡,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進入人體後,主要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然而正常上皮細胞其實僅表現低量的ACE2蛋白,卻在感染後迅速誘發急性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若能找出它快速傳播的機制,就有機會找到降低傳染的方法與策略。國衛院的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與助研究員莊懷佳團隊研究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又稱GLK)表現量較正常細胞多,且GLK高量表達之上皮細胞比例與疾病嚴重度正相關。研究團隊並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周彥宏合作,運用活體新冠病毒小鼠實驗證實,此感染機制是新冠病毒可大幅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發表於全球知名醫學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COVID-19病患檢體之單細胞RNA定序結果,意外發現新冠病毒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後,棘蛋白會誘發蛋白激酶GLK高量表現。接續運用蛋白質體學、各種生物化學實驗證實,過量表現的GLK會磷酸化ACE2蛋白,使ACE2躲過泛素酶UBR4的泛素化降解機制,造成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穩定增加。同時,GLK過量表現誘發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exosomes)釋出,傳遞予其他原本ACE2表現量不高的細胞,這些接收了ACE2蛋白的細胞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所感染。研究人員分析COVID-19病患的血清檢體相較正常人之檢體,也發現GLK磷酸化的ACE2蛋白以及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大幅增加。這些研究成果證實蛋白激酶GLK過量表現為COVID-19致病機轉之關鍵因子,同時說明新冠病毒快速引發臨床症狀且容易傳播的原因。研究團隊運用小鼠模式進行動物實驗,當利用GLK之小分子抑制劑(verteporfin)可調降細胞表面ACE2蛋白量,並降低ACE2胞外小體的產生,進而成功抑制小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而verteporfin與其它可調控GLK及ACE2相關之藥物,皆具潛力成為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之候選藥物。此外,研究成果可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副作用之機制。新冠肺炎疫苗中主要成分為棘蛋白或棘蛋白RNA,棘蛋白也可能會刺激誘發免疫細胞產生過量GLK,而導致強烈的發炎反應,造成疫苗之副作用。期待透過進一步解開疾病致病機制,進而幫助治療藥物與疫苗的研發與篩選,開發緩解疾病症狀之新穎醫療方式,促進全體人民之福祉。
-
2022-08-10 癌症.肺癌
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
▌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的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的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這其實就很像我們的皮膚隨著年紀漸長,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疤痕般,不一定都有問題,而是必須依結節的大小、型態等來做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而已。結節的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兩種,前者在X光片或電腦斷層上是呈現顏色極白的小點,小的實心結節偏向是發炎後留下的疤痕,大的就比較可能會是肺癌;而後者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的階段,尙不會發生轉移,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不論是實心或非實心的「肺結節」,臨床上都會視其尺寸大小及特徵來做為後續處理之依據。但因結節特徵的判讀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及非專科醫師不易判斷,因此我只用結節大小做區別,製成簡化的表格,讓讀者可以簡單瞭解的處理原則。大部分小於○.八公分的「肺結節」不是肺癌,民眾在健檢時若發現有結節先別驚慌,先透過追蹤檢查觀察其變化即可。倘若一段時間後,結節變小或消失,那麼就可以判定只是發炎,或是肺炎感染後所留下來的疤痕;如果結節變得更大、更明顯時,才需要考慮是否有惡性的可能。但即使如此,肺結節這個階段,仍多屬於疾病早期,還來得及做相關處置,配合醫師做後續觀察或治療,都有很大機會可以根治。※ 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7/29
-
2022-08-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85 死亡+26 一歲童染疫呼吸雜音肺炎重症
新冠肺炎死亡及中重症個案持平,今天新增死亡25例、中重症85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一例兒童肺炎重症個案,所幸現已病況穩定,於一般病房治療中。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24例具慢性病史、14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8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919例,死亡8445例。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曾接種三劑疫苗,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個案七月起走路會喘、全身虛弱、下肢水腫,症狀持續約一個月。8月4日因發燒、胸悶至急診,檢查發現有出血性休克及嚴重貧血,且新冠採檢陽性確診。住院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仍不幸於8月6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肝硬化併腸胃道出血。另中重症新增一名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8月2日因發燒、咳嗽,就醫快篩陽性確診,返家照護。8月3日因呼吸困難、有雜音,至急診檢查,發現呼吸窘迫、胸凹、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兩側肺炎,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並轉入加護病房,診斷為肺炎、哮吼併呼吸窘迫。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個案於8月8日已移除呼吸器,8月9日已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因昨天雙重感染綠膿桿菌死亡的個案重複計入中重症個案,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維持累計156例,肺炎維持21例;死亡維持26例。羅一鈞表示,156例兒童重症個案中,137例未接種疫苗,占八成七。另最大宗重症個案為MIS-C,88例個案中有73例未接種疫苗,占八成二。目前這波疫情兒童重症侵襲以未接種疫苗者為主,因此呼籲家長趁疫情平穩期間接種疫苗,以預防下一波疫情侵襲。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BNT幼兒疫苗還在等廠商進貨,預期從進貨、開打,到打完三劑獲得完整保護力,恐已經到了12月。因此建議幼兒以現有的莫德納疫苗接種,較快取得保護力。
-
2022-08-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3665例 指揮中心:疫情下降有限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肺炎最新疫情,國內今天新增2萬3665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143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5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和上周個案數差不多,可以看到疫情再下降也很有限。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937例男性、1萬2712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9例),台中市(2,962例),桃園市(2,675例),台北市(2,627例),高雄市(2,075例),台南市(1,703例),彰化縣(1,056例),苗栗縣(747例),新竹縣(730例),新竹市(611例),屏東縣(565例),宜蘭縣(546例),雲林縣(517例),花蓮縣(409例),南投縣(398例),基隆市(387例),嘉義縣(359例),嘉義市(265例),澎湖縣(253例),台東縣(224例),金門縣(161例),連江縣(16例)。今日新增2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4例具慢性病史、14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8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0日至8月7日。今日新增14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1例男性、7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2例),泰國(7例),美國(6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2例),肯亞、奧地利、柬埔寨、瑞士、香港、新加坡、印尼及日本(各1例),另10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4日至8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80萬1676例確診,分別為2萬2317例境外移入、477萬930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298例死亡病例,其中9,28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13例、台北市1,053例、台中市922例、高雄市856例、台南市727例、桃園市697例、彰化縣544例、屏東縣389例、雲林縣283例、南投縣273例、苗栗縣215例、基隆市及嘉義縣各210例、宜蘭縣187例、嘉義市152例、花蓮縣151例、新竹縣144例、台東縣135例、新竹市87例、澎湖縣21例、金門縣14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面對BA.5疫情須提高警覺 這5縣市0至19歲染疫率已上升
台灣新冠疫情趨緩,並逐漸走向地方流行,但各區域間染疫情形仍有不同。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就國內目前單日感染情形來說,以竹苗、花東地區較高,其次為離島地區,以及北北基、彰化、台南、高雄,最後是雲嘉地區。但其中彰化縣、嘉義市、嘉義縣、南投縣及雲林縣,因0至19歲染疫人數有上升趨勢,往後面對BA.4、BA.5疫情須提高警覺。陳秀熙說,隨著今年6月中旬後疫情趨緩,以及施打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使用,目前國內染疫中症率已下降76%、重症降低75%、死亡率降低72%,疫情已從大流行進入地方流行,但須注意各地區疫情流行情形。陳秀熙說,目前國內疫情單日感染情形以竹苗、花東地區較高,其次為離島地區,以及北北基、彰化、台南、高雄,最後是雲嘉地區。至於,不同年齡層方面,在0至19歲、20至49歲染疫情形,也是在竹苗、花東地區偏高,而50至69歲於各地區染疫情形相差不大,70歲以上的染疫人數則是離島地區較多,各縣市疫情還是存在差異。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0至19歲在國內23縣市感染情形,從今年4月至今,包括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及苗栗縣為感染最高型態的縣市,雖然目前已有下降趨勢,可是下降幅度開始趨緩,而彰化縣、嘉義市、嘉義縣、南投縣及雲林縣疫情卻有微幅上升,往後面對BA.4、BA.5疫情,必須提高警覺。范僑芯說,國內0至19歲感染第二高的縣市有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新竹市、新竹縣,但近期疫情也有微幅上升,必須持續關注。至於,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則尚未有上升情形。此外,分別於0至4歲、5至11歲、12至17歲進行分析。陳秀熙說,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南投縣、台南市、屏東縣,為0至4歲染疫率比5至11歲染疫率高,而基隆市、宜蘭縣、高雄市、彰化縣、花蓮縣、台東縣為兩年齡層較為接近。至於,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則為5至11歲染疫率高於0至4歲染疫率。陳秀熙說,國內多數縣市0至4歲染疫率比5至11歲染疫率高,可能與疫苗施打,以及在學校、幼兒園上課的人群密集度有關等,這需要進一步探討。不過,統計也發現,六都0至11歲的染疫率與12至17歲染疫率相差不多,因此往後面對BA.4、BA.5疫情,必須從不同縣市情形加以提高警覺、精準防疫。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個月男嬰雙重感染死亡 陳秀熙:兒童須打疫苗有效防疫
指揮中心昨公布一名8個月男嬰,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死亡,此為國內首例雙重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個案。新冠病毒Omicron疫情目前正走向正常生活及疫情控制的雙軌防疫生活,但兒童及青少年染疫脆弱族群的重症個案不時出現,大家應重視精準防疫。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感染Omicron,施打疫苗非常重要。陳秀熙分析,美國0至4歲兒童的Omicron感染率與疾病嚴重度發現,於疫情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8.6人,緊急醫療狀況使用為20.36%、住院1.76%、ICU使用率0.17%、呼吸器使用0.04%,顯示醫療使用情形、病情嚴重度等均較Delta低。日本、紐西蘭也因Omicron變異株BA.4、BA.5疫情延燒,導致兒童感染人數增加,其中紐西蘭除受病毒影響外,更與5至11歲族群追加劑接種率偏低有關,造成感染人數上升。陳秀熙說,指揮中心統計,台灣0至4歲兒童感染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4.7人低為美國,但染疫率卻不低,這是一個警訊,因此家長應盡速帶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另丹麥研究發現,0至17歲兒童施打疫苗後,引發MIS-C的風險較自然感染低,如於Omicron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49人,高於施打疫苗的0.37人,可以下降89%,而於Delta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風險為每十萬人29.07人,也高於施打疫苗的10.15人,但僅下降69%,可見施打疫苗對Omicron防疫非常重要。陳秀熙說,就國內統計,12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情形,0至5歲有50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7.2人,6至12歲有34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15.5人,其中大多數都是未打疫苗者,提醒兒童及青少年一定要接種疫苗。
-
2022-08-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關鍵44天 部桃抗疫經驗出書
隨Omicron病毒株的出現,台灣COVID-19第三劑疫苗涵蓋率已達七成以上,兒童疫苗數量日漸增多,COVID-19確診者中,輕症病患占大多數,當前台灣的防疫走向,已步入與病毒共存階段。回首過去台灣COVID-19抗疫戰役,在2021年1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感染事件,由於防疫團隊的努力與堅持,快速在44天內控制不讓病毒擴大,該院也重新恢復營運,這段過程記載於「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一書,鑑古推今,成為我國防疫史珍貴的一頁。迅速畫定區域 分流作業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醫院)於2021年1月11日傳出第一例醫師確診感染後,陸續造成21名醫護人員與民眾感染,同時隔離了四百多名該院員工,並於同年2月19日恢復營運。當時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在台灣發生COVID-19疫情之初,桃園醫院因鄰近國門,收治了全國兩成確診案例,可說病毒正兵臨城下,發生院內群聚感染在所難免;部桃群聚感染之所以能快速落幕,與醫院迅速畫出特定區域分流作業、內部領導體系健全,以及區域聯防各醫院配合收治轉出的病患等措施有關,這些都是COVID-19防疫史上值得記下一筆的精采篇章。此書也訪問到現任衛生福利部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王必勝,在那段時間,身為桃園醫院前進指揮所指揮官、衛福部醫療及社福機構管理會執行長的他肩負極大壓力,書中首次揭露他當時的心情起伏。王必勝透露,當獲知部桃事件一觸即發,心急如焚,那時他正與陳時中在視察檢疫所的路上,幾度想立刻回台北處理。後來陳時中也委任他進駐部桃醫院指揮作戰,防疫團隊所有成員以細膩的感染管控監測,搭配該院員工的配合,快速拆解感染擴大炸彈。安撫員工情緒 廣播建功部桃醫院是部立醫院旗艦醫院,雖是COVID-19疫情下首家發生超過20人群聚感染醫院,但當時擔任該院院長的徐永年卻在事件中持續扮演穩定軍心的艦長角色。在疫情之初,徐永年透過廣播安撫員工情緒,告知不用擔心因門診、住院暫停,全院收入減少影響薪水生計問題;同時也擘畫部桃醫院的願景,積極向中央請命,提出期盼該院升級為醫學中心,以及為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全球化影響,台灣需要在國門附近興建國家防疫大樓等建言,面對未來重重挑戰,部桃醫院必須做好萬全準備,責無旁貸。《關鍵44天部桃抗疫經驗》電子書線上看http://user153168.psee.io/4bgwa7
-
2022-08-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B群聚A.5+1 下波疫情高峰估9月底
昨新冠疫情新增十八例死亡案例、卅四例中重症,均為近兩、三個月新低紀錄,但本土個案則有二萬三四五八例,比上周略高。專家認為,應與BA.5變異株入侵社區有關,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下波疫情高峰可能落在九月底、十月初,提醒民眾盡快接種疫苗。前天新增九例BA.5本土個案,均屬感染源不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則新增一例個案BA.5,為新北家庭群聚事件中的另名家人,卅多歲男性(指標個案)的姊姊,但發病較原先公布的兩名陽性個案(弟弟、母親)還早,定序為BA.5,尚不清楚感染源,但可斷定是透過社區活動接觸而感染。感染科權威、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到了九月初,社區感染個案中,BA5占比應該超越BA.2,屆時單日新增病例恐達五萬例。但莊人祥說,「九月初不太可能一下就飆到五萬例」,預估下一波確診高峰可能落在九月底、十月初,且五萬例為高推估,希望盡量維持在低推估。昨死亡個案中包括一名八個月大男嬰,羅一鈞說,該男嬰七月初因發燒、呼吸急促,被送至急診,醫師初步研判為肺炎,進一步採檢結果為雙重感染綠膿桿菌及新冠病毒,不幸於七月卅一日死亡。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一名十七歲青少女,曾接種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服藥。七月底出現咳嗽、喉嚨痛,採檢後確診,目前仍在治療中。
-
2022-08-10 焦點.健康知識+
長期喝酒危害大,當心免疫力現警訊!醫:掌握喝酒3守則
長期飲酒免疫機制會下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飲酒與新冠肺炎」指引提到,喝酒除了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等 200 多種的疾病,也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提高染疫或轉為中重症的風險。近期也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台灣近半人口其實缺乏酒精代謝酵素,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喝酒會很容易臉紅的原因,不僅如此,更會提高罹患癌症和失智症的可能因此若碰上交際場合,或是偶爾想放鬆的時刻,也請各位朋友們盡量掌握以下三個飲酒守則:一、勿空腹飲酒或搭配高油食物飲用因為酒精在胃中就可被吸收,所以空腹飲酒很容易被吸收,這也是為什麼喝酒前要墊胃的原因,但若是搭配高油飲食,可能反而會提升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建議可選擇搭配高水分的蔬果,例如:黃瓜、番茄、青椒等。二、放慢飲酒速度控制酒精攝取量放慢飲酒速度,可以提升酒精在胃中先分解的比例,減輕肝臟的工作量,建議每天的酒精攝取量控制在 20g 以下 (相當於1罐啤酒) ,女性和肥胖者因體內脂肪較多,建議不超過 10-15g (相當於半罐啤酒) 。三、補充 B 群加速酒精代謝因為酒精代謝過程,需要藉由 B 群的協助,所以我們可以藉由補充 B 群,來加速酒精代謝,建議直接食用本身含 B 群的原型食物,例如:糙米、瘦肉、蛋黃等,會比直接吃保健食品來得有效。除了掌握飲酒原則,讓自己在放鬆之餘也能守護健康之外,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保護力也很重要,我們也能透過三合一防護療程,從根本增強生理機能,打造防疫好體質! 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