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肝臟
共找到
1639
筆 文章
-
-
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晚上睡眠不足藉白天補眠?醫:反而打亂生理時鐘
你有多久沒一夜好眠?國內失眠人口數逐年遞增,近年在疫情壟罩下,因壓力、焦慮而失眠的人更多,甚至染疫後發生的「長新冠」症狀,睡眠障礙也是其一。很多人失眠又害怕吃安眠藥,夜夜和睡眠對抗,筋疲力盡。睡眠本是人類本能,卻因為種種因素讓我們忘記「如何睡覺」,不想依賴藥物而能一夜好眠,得先建立正確的觀念。試試看,你能答對幾題?對的打○,錯的打 X,半對半錯請打△。( )9. 晚上睡眠時間不足,利用白天補眠也有一樣的效果。( )10. 養成睡午覺習慣,精神會更好。( )11. 平常工作累,睡眠時間短,休假再一次報復性睡眠就能補回來。( )12. 輪班工作為了適應日班、大夜班變化,只能靠熬夜調整作息。( )13. 睡前滑手機會影響睡眠。( )14. 睡著後夢很多代表睡得深沉。( )15. 睡覺打呼聲大,代表睡得香、睡得品質好。( )16. 吃安眠藥有助於睡眠,但長期吃會上癮。( )17. 染疫後出現長新冠,有可能改變睡眠習慣。( )18. 熬夜、睡眠不佳和肝臟健康沒有關係。解答區9.(×)人的睡眠時間,其實在一個晚上裡有周期變化,因此睡太少當然會影響健康,可是如果因為睡太少而利用白天時間補眠,反而造成生理時鐘被打亂,可能既沒睡飽,又造成精神變差。因此白天應該以閉目養神為宜,讓精神及肌肉稍微放鬆就好,真正的睡眠還是必須放在晚上的睡眠時間才適當。10.(△)醫師表示,睡午覺通常是因午餐後,因進食產生睡意,這是正常的生理變化。所以養成午睡習慣,可以幫助人「充電」,好好面對下午的工作,但午睡時間不宜過久,建議10到30分鐘即可,不要超過1小時。如果睡太多導致進入深層睡眠,突然醒時反而會精神恍惚,無法集中注意力。11.(×)長期睡眠不足會累積「睡眠債」,有些人休假時一次睡超過12小時,其實並不能償還平常累積的睡眠債。因此,養成規律作息,才能達到充足睡眠、心情放鬆,如果因工作累,可以在工作之餘,稍微閉目養神、深呼吸來調節,否則作息突然變化,反而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12.(×)熬夜硬撐來強迫作息調整,明顯會造成健康負擔。醫師建議,如果因上大夜班而只能在白天睡覺,那就把睡眠環境營造成夜晚,例如戴眼罩、裝遮光窗簾,或適度調整輪班時間,不要讓夜班、日班頻繁交替。也可在睡前適當攝取褪黑激素,如果仍無法調節,可能就要考慮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輪班的工作。13.(○)醫師表示,手機螢幕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入眠及睡眠品質。不過如果是觀看放鬆影片,則較沒那麼大影響,可是仍建議民眾不要在臨睡時躺在床上滑手機,尤其不該觀看刺激感官的影片或音樂,否則會使精神處在亢奮、注意力集中的狀態。14.(×)人在做夢時,其實正處於淺眠狀態,因此夢太多反而睡眠不好,不過做夢多寡並無法控制,且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真的因夢多影響白天精神,仍建議就診評估檢查,才能改善睡眠品質。15.(×)睡覺時出現打呼,可能代表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出現呼吸道窘迫,嚴重甚至會缺氧休克,因此如果打呼太大聲、頻繁出現,建議就診治療,以免影響自身睡眠品質,又影響枕邊人睡眠。16.(△)服用安眠藥確實有助睡眠,不過安眠藥種類及藥效分為多種,因此如何服藥及該服用哪種藥物,失眠患者都需經過醫師診斷,才能正確服用,切勿自行購買安眠藥物使用。長期吃安眠藥並不會生理上癮,不過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心理成癮,因此在使用安眠藥物的療程中,患者必須遵守醫囑,不該隨意增減藥物劑量,且聽從醫師搭配的療程積極治療,用藥物輔助作息規律才是服藥目的。17.(○)確實有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疫康復後出現睡眠改變的情況,其中失眠就占多數。不過目前仍無法明確知道其病理機制,因此養好作息、規律運動,必要時搭配睡眠療程治療,才能解決睡眠問題。18.(×)雖然就醫學觀點來看,睡眠不足不會直接影響正常肝細胞數量,卻會使肝細胞沒有足夠時間休息、修復。當肝臟無法獲得休養生息,或因肝炎等因素,引起肝硬化等問題,就會影響肝臟代謝廢物、解毒機能,當體內毒素累積過多,就會進入腦部,反過來造成睡眠障礙。諮詢/台大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副主任詹仁輝、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身心科主治醫師周伯翰、台北中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文傑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易導致細支氣管發炎 年輕人竟占7成
國內疫情降溫,確診人數已破350萬,但長新冠成為康復者的難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許多病人因新冠肺炎康復後依然咳得厲害,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後容易喘的現象,尤其40歲以下年輕人出現細支氣管發炎占門診人數7成,提醒患者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被稱作長新冠,也是確診後的「後遺症」,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症狀定義為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指出,造成長新冠,2種情況最有可能,一是大量冠狀病毒在急性感染後繼續潛伏在人體各種組織如肺臟、腸道、肝臟或大腦中,並繼續造成傷害。其次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所引發的廣泛免疫反應,引發了人體組織的抗體和其他免疫反應,而這些反應引起後續的組織與器官的損傷。此外,根據國際期刊最新研究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一個長新冠症狀,又以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容易痠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胸悶與胸痛4種更為常見,並持續6個月之久。且除了上述後遺症,感染程度愈嚴重,也會導致肺部功能程度不一的傷害。鄭世隆指出,雖然Omicron症及肺纖維化的比例不似Delta高,多為輕症患者,但許多年輕康復後卻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易喘等,多為細支氣管發炎,長期下來同樣影響肺功能,且追蹤報告顯示,許多康復者在隔離期間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須等到隔離期滿後才慢慢浮現,因此更容易忽略就醫重要性,提醒患者若有上述症狀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06-29 焦點.元氣新聞
3類降血脂處方藥恐傷肝胰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降血脂常用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成分及statin類處方藥可能引起胰臟炎或肝臟功能不良,共242例通報。食藥署今天公告,部分將限縮使用對象,並要求限期加註警語。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接受媒體聯訪表示,fibrate類與statin類成分藥品為降血脂普遍用藥物,年用量各約6000多萬、4.8億顆。潘香櫻說,經臨床效益及風險再評估後,發現可能引起胰臟炎或肝臟功能不良,因此修訂藥品中文仿單的禁忌症與警語;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接獲2件疑似用藥導致胰臟炎,以及240件肝臟不良反應通報,沒有死亡個案。潘香櫻說,含choline fenofibrate及fenofibrate成分藥品除加刊肝功能不良及胰臟炎風險等相關警語,禁忌症增列「膽結石」、「嚴重肝功能不良(包括不明原因的持續性肝功能異常)」等項,即這兩類型病患禁止使用。至於statin類藥品,潘香櫻表示,建議應於包括用藥前、出現肝損傷臨床症狀時、提高劑量、更換藥品品項或臨床醫師認為需要時等狀況下,加強肝功能監測。潘香櫻說,已要求含choline fenofibrate、fenofibrate成分及statin類藥品的許可證持有商,應於112年2月28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食藥署提醒民眾,該等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應遵循醫囑服用,切勿自行過量或減量使用,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或發生不尋常的疲倦、虛弱、食慾不振、上腹疼痛、皮膚或眼白變黃等症狀,請立即告知醫療人員或尋求醫療協助。
-
2022-06-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1顆普拿疼殘留體內5年?藥師建議「服止痛藥5不原則」
網傳「1顆普拿疼會殘留在身體5年,有人經痛時就吃普拿疼,30歲就洗腎了。」讓許多民眾擔心吃多傷身,寧願選擇忍痛也不吃藥。南投醫院藥師指出,其實民眾只要依據醫師或藥師指示下,正確使用止痛藥大部分都是安全的。近年因為疫情,止痛藥成為家庭常備藥品,用來緩解輕微不適的症狀,不過,止痛藥吃太多,會不會在體內殘留,也讓民眾擔心。南投醫院藥師劉秀慧藥師表示,其實止痛藥如果藥效為4至6小時,也就是4至6小時後在體內的濃度就會下降,長效劑型則在體內殘留3至6天即完全排除。止痛藥主要包括中樞止痛藥(例如普拿疼)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兩類,藥劑科主任林鴻昌說,普拿疼為肝臟代謝,成人每24小時不得超過4000毫克,且需分成多次,至少間隔4小時服用,有飲酒習慣或B型、C型肝炎者、嚴重肝病或肝硬化者,應謹慎使用並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服用藥品;而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則建議盡量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止痛藥5不原則南投醫院建議民眾止痛藥5不原則:一、不過量:不過量使用普拿疼指示藥品,並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服用。二、不喝酒:使用止痛藥應避免飲酒,因可能造成肝損害。三、不併用:不要同時服用2種以上含普拿疼藥品,以免造成肝損害,至於洗腎或是有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建議不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加重對腎臟的傷害。四、不空腹: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出現腸胃不適,胃腸出血宜與食物一起服用或在飯後服用。五、不亂買:不聽、不信、不買、不推薦。
-
2022-06-28 醫療.消化系統
接觸血液、體液恐感染C肝!出現噁心感、倦怠應警覺
癌症蟬連39年國人十大死因第1位,其中「肝癌」位居第2,每年將近1萬人被診斷罹患肝癌、7千多人因肝癌死亡。醫師提醒,罹患C型肝炎日後肝炎發作、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C型肝炎目前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治療後仍要長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肝癌及肝硬化的併發症。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表示,C型肝炎主要是經由血液或體液的接觸而感染,但也有部分原因不明。感染後症狀不明顯,多數無症狀,少部分會有倦怠、噁心感,但有60至80%會演變成慢性肝炎,增加肝癌的風險。康本初表示,罹患C型肝炎日後肝炎發作、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都會增加。然而C型肝炎是可以治療的,自2013年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問世後,如今幾乎各種基因型的C型肝炎病毒感染,服藥8至12週後都可能治癒,測不到病毒量。台灣目標2025年消除C肝,因此也放寬C型肝炎患者藥物治療的健保條件,康本初提醒,C肝治療後,驗不到C肝病毒,還是需要長期追蹤,因為即便C型肝炎感染雖然好了,但之前感染期間所引起的肝臟損害甚至肝硬化,不見得能夠恢復,而肝硬化本身可能引發肝癌,甚至在感染時就已經有肝癌出現。康本初表示,目前在台灣,肝癌的病因30%與C型肝炎相關,因此治療成功後,仍需要定期追蹤,包括肝臟超音波及肝功能,才能早期發現肝癌及肝硬化的併發症。45至79歲的民眾可透過國健署提供的預防保健服務,有一次B、C肝炎篩檢的機會來確認是否有感染。康本初提到,預防C型肝炎要避免不必要的血液、體液接觸,C型肝炎患者在治療前、後,應維持生活作息正常,避免熬夜,注意個人衛生,不與他人共用貼身物品如牙刷、刮鬍刀等,除了避免增加對肝臟的影響外,也降低再次感染的可能。
-
2022-06-27 醫療.心臟血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是動脈硬化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會造成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如果沒有控制好血脂肪,就有可能在全身上下造成各種併發症,產生嚴重的後果。根據不同的脂肪成份,高血脂症又分為高三酸甘油脂症(Hypertriglyceridemia)和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其中,高膽固醇血症比高三酸甘油脂症更容易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因此有效地控制血中膽固醇含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篇文章會簡介我們常常聽到的膽固醇究竟是什麼、膽固醇控制的標準以及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時機。膽固醇是什麼?一般人聽到膽固醇的第一反應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膽固醇其實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必須物質,也是許多體內激素的製造原料,例如我們熟知的腎上腺素、性賀爾蒙、膽酸及維生素D。在正常情況下,膽固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當膽固醇過多時,身體會無法承受,在血管內皮沈積,造成動脈硬化,進而產生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膽固醇是脂溶性的物質,不溶於水,因此膽固醇在血液中需要形成特殊的型態,才能溶於水並運輸至其他細胞利用。這種型態稱之為「脂蛋白」(Lipoprotein),脂蛋白包含了許多成分,例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質等脂肪成分與蛋白質。根據攜帶的脂肪密度高低,形成不同的脂蛋白,也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的是由LDL攜帶的膽固醇,因為膽固醇英文是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為LDL-C,是造成動脈硬化的最大元兇。高血脂、高血壓、吸菸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引發血管內皮慢性發炎,LDL會鑽到受傷的血管內皮下面,與發炎細胞共同作用,產生動脈硬化斑塊,縮小血管管徑。上述情況發生在腦部即是中風、在心臟是心肌梗塞、在四肢是周邊動脈阻塞。若醫師提醒您抽血的膽固醇偏高,通常指的是LDL-C。因為血中LDL-C過高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LDL-C又被許多醫師稱之為「壞」膽固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的是由HDL攜帶的膽固醇,又稱為HDL-C。與LDL-C不同,HDL-C的數值是越高越好,LDL-C則是數值越高越危險。因為HDL的功能是把組織及血管壁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算是體內的清道夫。如果把脂蛋白想像成公車,LDL就是把膽固醇載到身體各處堆積,成為體內的亂源,HDL則是負責把膽固醇載回代謝工廠的肝臟回收,清掉體內多餘的垃圾。因此,HDL-C被醫師稱為「好」膽固醇,越多越有保護器官的效果,數值太低反而不好。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膽固醇不像血壓、血糖一樣有統一的標準值,標準值會隨著年紀、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有所差異。年紀越大、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越多,膽固醇要控制更嚴格。膽固醇控制標準(參考臺灣108年修訂之全民健康保險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1.高血壓2.男性≧45歲、女性≧55歲或停經者 3.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 4.HDL-C
-
2022-06-26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全台首例換心肝20年 她感念器捐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年成立廿周年,五十五歲的陳靜陵廿四年前因心衰竭急需換心,等待七百多天終於等到心臟,卻又出現猛爆性肝炎,換了心又換了肝的她,成為全台首例成功「換心肝」,她感念器捐制度,讓她可以多活廿多年,昨也代表受贈者們向器官捐贈者家屬致謝。廿四年前,陳靜陵生產後,出現少見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衰竭須緊急換心,一等就是七百多天。直到二○○○年八月終於等到心臟,由振興醫院現任院長魏崢執刀換心手術。陳靜陵說,她有B肝帶原,換心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引發猛爆性肝炎,同年十一月由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進行肝臟移植。鄭隆賓說,廿多年前國內器捐風氣尚未普及,多靠各醫院間互通有無,緊急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病人,器捐中心二○○二年成立,建立器官移植統籌分配的公平優先原則。還記得當時陳靜陵已肝昏迷,當時魏崢一度問他,「要不要救」,他回說,「當然要救,拚看看」。器捐者家屬楊松齡,廿八年前女兒因車禍被判定腦死,他說,當時沒聽過器捐,是在加護病房外,看見器捐小條子上寫著「器捐可以救人」。既然女兒救不回來了,而女兒器官都很健康,可以救人,他主動跑去找志工,讓女兒器捐。女兒最後捐出骨骼、腎臟、眼角膜等器官。楊松齡說,「器官捐贈是好事,可以救人,可以為家人做功德」。依器捐中心統計,目前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有五十一萬人,但目前仍有一百多萬人正在等待器官捐贈。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影/首例「換心肝」受贈者揪感謝 推廣器捐助人傳承愛
國內今年仍有1萬702人正等待器官移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中心),今舉辦成立20周年音樂會。全台首例換心換肝、被稱為「心肝寶貝」的陳靜陵說,謝謝器捐者捐出器官,讓受贈者繼續活下去,「畢竟是另外一條生命的消失,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28年前車禍過世,捐出骨骼、腎臟等,捐贈者的愛會繼續傳承下去。器捐中心執行長、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傳統國人有「死後要留全屍」的概念,但經多年推廣,目前每年約有400多人捐贈器官,但器捐人數逐漸減少,很大一部分是,民眾簽署了器官捐贈卡,但最後家屬不捨,不願捐出。如今整合器官捐贈、病人自主及安寧緩和三大生命善終政策,讓器捐的思維往前延伸,希望透過多與家屬溝通,完成患者最後的器捐遺願。陳靜陵1998年生產後,竟出現少見的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衰竭須緊急換心,沒想到一等就是700多天,直到2000年8月終於等到心臟,由振興醫院現任院長魏崢執刀完成換心手術。陳靜陵說,她有B肝帶原,但換心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卻把免疫力壓低,引發猛爆性肝炎,必須立即換肝,同年11月由在林口長庚服務的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進行肝臟移植。鄭隆賓說,20多年前國內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多靠各醫院間互通有無,緊急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而已有器捐中心雛形,當器捐中心2002年成立後,他成為第一屆執行長,並建立器官移植統籌分配的公平優先原則。鄭隆賓指出,當時換心、換肝手術與現在完全不同,手術十分困難,更何況是猛爆性肝炎,即便換肝後,因無藥治療、控制,病情可能再度復發,當時陳靜陵已肝昏迷,還記得當時魏崢一度問他,「要不要救」,他回說,「當然要救,拼看看」,現在看到陳靜陵活了20年「真的很高興」。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在28年前車禍過世,當時女兒才國三就被判定腦死。楊松齡說,當時聽都沒有聽過,什麼是器官捐贈,他是在醫院加護病房外陪伴女兒時,偶然的機會下,看到器官捐贈的小條子,還記得上面寫著「器官捐贈可以救人」。楊松齡說,既然女兒已經救不回來了,埋在土裡面也是讓蟲吃、火化,那我家妹妹(女兒)器官都很健康,可以拿出來救人,因此決定幫女兒做功德,替她遺愛人間,可以在天上當小天使,不要再輪迴轉世作人,因此他自己跑去找志工幫女兒進行器捐。楊松齡說,女兒的心臟、肺臟有積水無法捐出,最後捐出骨骼、腎臟、眼角膜等器官,當時甚至皮膚也想捐,但當時女兒外婆說,不要再捐皮膚了,這樣孫女很醜、很可憐,所以才沒捐。其實捐出女兒器官後有9年,楊松齡過的是恍恍惚惚的日子,他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而自閉起來,直到後來在活動上聽到受贈者的感謝,才確定是做對了。約10年前他騎著機車環島,開心的到各地宣導器官捐贈,很多人好奇什麼是器官捐增,他說,「器官捐贈是好事,是可以救人的,可以為家人做功德」,這是值得推廣的事情,因為過世的家人在受贈者身上都活的很好,捐贈者家屬應打開心胸,現在大家對器捐的共識已愈來愈高。 今天陳靜陵代表器官受贈者獻花給器捐者代表楊松齡,感謝器捐者及家屬的大愛,經過多年推廣,捐贈器官的觀念為更多人接受,目前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有51萬人。
-
2022-06-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病人:「幫我檢查一下,我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醫師:「怎麼回事?」病人:「那天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一個認識多年的美女,想上前搭訕,但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想不到後面又有隻野狗追過來一直狂吠,想要逃命,但就是氣喘如牛!」「以前被老婆追殺,一路落跑,也不會有這個問題。」他有B肝,我幫他照了肺部X光,也做了腹超音波,怎麼右邊肋膜積了水,還不少。幫他量了體溫,37.5度,輕微發燒,但他沒感覺,摸他的脈搏、心跳,每分鐘110下,應該是右胸積水引起的。這位病人住院後,進一步檢查發現是肺結核引起肋膜積水,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後,胸水慢慢消失,跑步也不會喘了。肋膜積水有很多原因,大都是肺部有發炎,肺表面的肋膜跟著發炎,漏出水到胸腔與肺臟之間的空隙(肋膜腔)。肺發炎可能是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但也有可能是肺部長了腫瘤引發的積水,此時抽出來的胸水,通常就是血紅色的。肝不好,肝合成的蛋白質不夠,也會發生胸水,因為血液滲透壓不夠,血液中的水分就會滲出到肋膜或腹腔中,在肺部引起胸水,在肚子引起腹水。會喘,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心臟不好引起的,例如心肌缺血或是血壓太低或太高或心臟瓣膜出了問題。此外,如果肚子及肺部都沒有水,肺部、肝臟也正常,心臟本身也正常,但會喘,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貧血。可能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或大腸長了癌,血液流失,或者是血液本身造血機能有問題,製造出的血球量不夠,油箱沒有油,自然跑不動了!總之,看到美女也好,或碰到野狗也好,如果力不從心,甚至氣喘如牛,就要找醫師好好診治一番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25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是什麼?與斷食有關嗎?營養師告訴你該怎麼健康吃及飲食的注意事項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是一種極低醣飲食,飲食內容以富含油脂及蛋白質的食物為主,並盡可能減少食用澱粉類及含糖食物,使體內代謝模式改變並產生酮體。它原本是用來治療癲癇兒童的飲食方式,後來有人將此種飲食應用到減少體脂肪、維持體態後,生酮飲食漸漸成為受大眾關注的流行飲食。癲癇為大腦活動異常產生的症狀,在過去沒有藥物時,只能使用飲食控制或其他方式來降低發作的風險,而斷食就是治療方式之一,在當時這種方式雖然有效果,卻沒有理論基礎,不知原因為何。隨著投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發現禁食期間身體會使用脂肪產生能量,並生成酮體供能量給大腦,改變神經元活動,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長時間禁食不易維持,故改採用以油脂、蛋白質取代醣類的飲食,並藉由精算其中油脂、蛋白質及醣類的比例,使身體維持和禁食期間類似的狀態,持續產生酮體、控制癲癇發作,後來將這種飲食稱作生酮飲食,做為控制癲癇的方式之一,直到藥物發明出來後才逐漸減少使用。為什麼不吃澱粉類、不吃糖,體內就容易產生酮體呢?為什麼用生酮飲食能減重?為什麼容易消耗體脂肪?想了解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體內代謝機制,接下來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 Jane 帶大家認識體內生酮的機制,也就是身體在斷食之後不同階段(體內從醣類充足到醣類不足)會有哪些轉變吧! 體內代謝變化◎第一階段-當進食過後,大量營養素進體內,體內醣類充足時,此時大部分體組織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進食後營養素經由胃腸消化吸收,大量葡萄糖會進入血液,使血糖上升,促進胰島素分泌,將葡萄糖送往各個細胞利用,並使多餘的葡萄糖以肝醣形式儲存在肝臟及肌肉中,超過肝醣儲存量的部分,則轉換成脂肪儲存。•此時大部分體組織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 ◎第二階段-當進食數小時候後,血糖降低,此時肝醣分解以維持血糖穩定:1.肝醣變回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2.因血糖降低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脂肪合成作用減緩。3.少量脂肪(甘油)、蛋白質(部分胺基酸)、乳酸經由糖質新生作用轉變為葡萄糖,隨著肝醣持續減少,糖質新生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強,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此時體內大部分組織仍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但脂肪、肌肉等組織會減少葡萄糖的使用。•如果透過飲食補充醣類,糖質新生的作用就會減弱,多餘的葡萄糖會重新儲存成肝醣及脂肪,回到第一階段。 ◎第三階段-若持續未進食,肝醣耗盡、酮體生成 (禁食約12小時~2天) :此階段體內新陳代謝逐漸轉變,能量來源從醣類為主漸漸轉變為使用脂肪。為了維持血糖穩定,糖質新生作用持續進行,產生葡萄糖優先供特定組織使用(如:腦細胞、紅血球等),但因久未進食使醣類持續不足,體內越來越多組織改成消耗脂肪產生能量,而脂肪酸使用後會產生酮體,血液中酮體含量上升。•酮體(Ketone bodies)有3種:丙酮(acetone)、β-羥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及乙醯乙酸(acetoacetate)。•此階段糖質新生用到的蛋白質來源多為身體容易利用的部分,如:暫時用不到的酵素、肌肉產生的乳酸或丙胺酸等(約75 g/天)。•酮體可以被使用產生能量,也可從尿中排出。•部分體組織(如:肝臟、肌肉)改用脂肪酸做為能量來源。•此階段腦部細胞主要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 ◎第四階段-長期禁食,體內代謝模式轉變(斷食2天以上):身體開始適應醣類缺乏的環境,並為了節省蛋白質的消耗做出改變,將葡萄糖的使用降到最低,使糖質新生作用減慢,並降低基礎代謝率。此時大部分的組織都使用脂肪酸及酮體做為能量來源,使體脂肪持續消耗。•此階段蛋白質消耗約20g/天。•腦部逐漸使用酮體取代葡萄糖,在斷食數周後約75%能量來源為酮體,25%為葡萄糖。•紅血球細胞、部分腦部細胞及少量體組織無法使用脂肪酸及酮體產生能量,因此仍需透過糖質新生產生葡萄糖來使用。以上就是體內在斷食後會產生的變化,由此可知當血糖及肝醣差不多用光後,身體會消耗體脂肪來提供能量並進入酮態,而生酮飲食就是藉由大量攝取脂肪和蛋白質、幾乎不吃醣類的方式,來模仿身體在禁食期間,缺乏醣類時的狀況,使身體代謝模式發生轉變,開始以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並加速體脂肪消耗、減少體脂肪堆積及產生酮體,使身體處在營養性酮症的狀態。 生酮飲食可能帶來的減重機制1. 透過蛋白質具有飽足感的特性及生酮飲食影響體內激素的方式降低食慾,達到減少熱量攝取的效果。2. 降低脂肪合成及降低體脂肪堆積,並促進脂肪分解產生能量。3. 脂肪代謝的效率提高。想讓身體維持生酮,就必須對飲食內容做相當程度的調整,且澱粉質的食物吃過多,代謝就會恢復常態。如果有意嘗試生酮飲食的話,以下品牌營養師也整理了常見的生酮飲食與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喔!生酮飲食怎麼吃?1.生酮飲食中,醣類通常佔熱量攝取的10%以下,因此要避免含醣量高的食物,如:各式飯、麵、南瓜、地瓜、玉米等澱粉質食物或餅乾、蛋糕及添加糖等含糖製品。但要注意蔬菜攝取,才能獲得足量維生素及礦物質。2.生酮飲食中蛋白質的熱量約佔15~25%。蛋白質來源:豆、魚、肉、蛋、海鮮、起司等。*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含有脂肪,且每種食物的脂肪量不一,如果想了解食材中各的營養素含量,可至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查詢。*乳製品(如:牛奶、優格、起司等)醣類含量較高,應注意食用量,以避免攝取過多醣類。*雞蛋中蛋黃跟蛋白的營養成分差異很大:一顆蛋黃約17g,含醣類0.6g、脂肪4.6g、蛋白質2.6g,約有75%熱量來自於脂肪。一顆蛋白約39g,含醣類0.2g、脂肪0g、蛋白質4.4g,幾乎全是蛋白質。3.扣除蛋白質及醣類後,其餘的熱量就用油脂類來補足。油脂類來源:各式植物油、豬油、奶油、培根、蛋黃醬、堅果、酪梨、椰漿等。*100g培根含醣類0g、脂肪35.6g、蛋白質13.5g,大部分熱量來源為脂肪。*100g酪梨含醣類7.9g、脂肪3.7g、蛋白質1.6g,由脂肪及醣類來的熱量約1:1。*堅果類的食物中含有少量醣類,如:10g開心果含醣類2g、脂肪5.3g、蛋白質2.2g。10g杏仁果含醣類2.3g、脂肪5g、蛋白質2.2g。4.醣類在體內有保水的功能,且體內醣類消耗會帶走水分、酮體排出體外也需要水分,因此實施生酮飲食容易有輕微脫水的現象,連帶的電解質也會被排出體外,所以須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生酮飲食的注意事項1. 若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相關疾病、血脂肪異常或其他特殊狀況的話,建議與醫師或營養師充分討論、評估身體狀態後再決定要不要嘗試喔!2. 生酮飲食剛開始時,很多人會經歷一段生酮不適症,那是因為身體還在適應代謝上的轉變,可能症狀如:頭痛、失眠、噁心想吐、腸胃不適、便秘等。3. 有部分研究提及,長期使用生酮飲食可能有血脂異常、腎結石及骨質疏鬆風險增加等影響,或因食用過少蔬果使礦物質缺乏,這也提供給採用生酮飲食者參考。隨著生酮飲食逐漸受到健身族群及體重管理者的重視,相關的研究也逐漸增加,我們對於酮體對人體會產生哪些影響、相關生理機制是怎麼運作的、生酮飲食如何促進健康、相關風險有哪些有更多的認識,除了癲癇與肥胖以外,也有越來越多人在研究生酮飲食與其他疾病的關聯,如:糖尿病、多囊性卵巢及癌症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對這種飲食有更全面的了解。最後,關於生酮飲食,支持與反對的論點都有,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一般正常飲食調整為生酮飲食的過程,對身體是一種很大的改變,而每個人的體質狀態不同,這樣的改變不一定能適合所有人。因此若要執行相關生酮飲食計畫,在執行前還是建議多研讀相關資料,並評估自身身體情況,適時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才是健康好選擇喔!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24 醫療.消化系統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一份亞洲國家肝病認知調查報告出爐,台灣在11個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然而,研究卻發現,有近六成國人認為與慢性肝炎帶原者共餐會被感染。台灣肝癌發生率逐年下降,每年因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約四千人,肝癌死亡個案超過七千人,即使目前有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預防國人感染慢性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所誘發的末期肝臟疾病,但一般民眾在肝病認知上仍有進步的空間。該項跨國研究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美璇表示,分析計畫結果發現,各國的高慢性肝炎病毒盛行率與死亡率,與該地民眾的肝臟疾病認知程度高呈現正相關。而國人在肝病認知上,以病毒傳染途徑分數最低,僅三成民眾知道慢性肝炎病毒傳染與病毒有關,四成民眾認為慢性病毒型肝炎為遺傳所致,甚至六成受訪者以為只要跟慢性肝炎患者一起吃飯,即有被感染的風險。李美璇指出,許多民眾對於慢性病毒型肝炎仍有錯誤認知,甚至汙名化,以致許多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因害怕被旁人知道自身病史,不願回診追蹤;更有不少人不願意接受慢性肝炎病毒篩檢,認為沒有篩檢就沒有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黃志富表示,疾病照護鏈為「正確認知、醫療協助、診斷及治療」,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認知」,對於幾乎沒有症狀的肝炎患者來說,更是如此。黃志富曾收治一名B肝帶原的檢調官員,位居要職,每年享有公費健檢,但卻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接受健康檢查,甚至不曾回診追蹤肝炎,直到一天腹部劇痛,被送至急診,確診末期肝癌,腫瘤破裂,這也是他生平首次使用健保卡,住院不到三個月,遺憾而往生。「治療B肝可預防肝硬化和肝癌。」黃志富表示,國內35歲以上未接種B肝疫苗的感染者應積極治療,現行台灣B肝治療給付三年口服抗病毒藥物,對大部分正在治療的患者而言,常被迫中斷治療,造成很大困擾。近二、三十年,政府全面開打B肝疫苗、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免費成人BC肝篩檢,肝炎感染人口明顯降低。但距離WHO的2030年消滅肝炎目標,台灣仍差最後一哩路,應持續強化疾病認知、擴大篩檢、及早治療。黃志富認為,唯有從小扎根,才能避免肝炎患者遭汙名化,願意出面篩檢及治療。
-
2022-06-2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全球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當患有糖尿病後,其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又會比一般人增加2~3倍。近幾十年來,受這兩種疾病影響的人數一直在持續增加中,必須積極加以控制。目前,德國已有超過 800 萬人患有糖尿病,預估到 2040 年,將會增加到 1200 萬左右。因此,德國科學家期望尋找到,可以在早期階段顯示這兩種疾病發展的生物標誌,期能預防或至少降低其發生率。先前的醫學研究已經知道,不論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都和身體內的脂質代謝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不論是吃進來的油脂,或是身體自己製造的油脂,林林總總的,最後都應該會顯現在血液當中。因此,科學家假設,如果血液中不好的油脂太多,就會提高罹病的機率,反之,如果是好的油脂較多,那麼罹病的機率就應該會降低。因此,藉由全面分析血液中油脂的種類和數量(稱之為油脂圖譜;類似人類的指紋),就應該可以用來當作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發展指標。「油脂」其實是一個較通俗且綜合性的名詞,凡是身體內不溶於水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油脂,像是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Ω9、亞油酸Ω6及次亞油酸Ω3)等等,都是經常被媒體提及的油脂,相信民眾都已經耳熟能詳。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從葷食中獲得,不飽和脂肪酸則多從植物類食物獲得。另外,人類體內可以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叫做「非必需脂肪酸」,也就是吃不夠的時候,也不必怕,反正可以自己合成,但是,如果是「必需脂肪酸」吃不夠的話,問題就會比較大,因為這類脂肪酸身體無法自行合成。體內各種不同類型的油脂,都各自有各自的重要性和用途,當種類和數量不正確時,就會容易生病。造成的原因,無非是吃得不正確、不運動、過胖或者壓力大等等,最後造成身體的代謝出現異常所導致的。使用現代分析學的方法,把血液當中所有的油脂數量和種類都測量出來的學問,就叫做脂質組學(Lipidomics),德國科學家就是利用這門學問,進一步確定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到底是和血液中哪些脂質密切相關。此外,更進一步證實,採用健康飲食,確實可以降低血液中的「高風險脂質」,同時也可以提高「低風險脂質」,最後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是德國波茨坦-芮柏魯克人類營養研究所(簡稱DIfE) 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簡稱DZD) 的艾赫爾曼教授(Fabian Eichelmann),其成果已經刊登在2022年4月號的《循環》期刊上。該研究的第一步是確認出69種與疾病風險相關的脂質,在2,414 位志願者身上抽取血液樣本,並測量出油脂圖譜,這些樣本早在 1990 年代就已經收集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志願者,在追蹤的幾年後,罹患了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研究人員從血液中鎖定了282種不同的脂質,最後確定其中69種與這兩種疾病中的至少一種有關。其中49種脂質與心血管疾病單獨有關,主要是膽固醇酯【註1】(Cholesterol Esters;讀者可以將其簡化視為膽固醇)和鞘脂【註2】(Sphingolipids)這兩類的油脂。另外,12 種脂質與糖尿病單獨有關,其中大部分是屬於甘油【註3】(Glycerol)和磷脂【註4】 (Phospholipids)這兩類。有8 種脂質是與兩種疾病都相關,主要是屬於單酸甘油酯註5 (Monoacylglycerides)這類的油脂。總的來說,飲食油脂中風險較高的油往往是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研究的第二步是,調節膳食脂肪的攝入量,也就是進行健康飲食後,能否在血液中的油脂圖譜中顯示出成果。也就是說,科學家們想弄清楚血液中與風險相關的脂質是否會受到改變飲食習慣後,產生有意義的變化。論文的共同作者英國雷丁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研究所洛夫格罗夫教授(Julie Lovegrove),進行了一項為期 16 週的干預研究,她招募了 113 名年齡在 21 至 60 歲之間的健康女性和男性,並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接受了「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的飲食,第二組執行較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第三組飲食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均衡提高。三組飲食攝入的總熱量必須維持相同,因此參與者既不會增加體重也不會減輕體重。在研究開始時和四個月後,採集了血液樣本,以便研究人員確定和比較參與者血液中油脂圖譜的變化。結果發現,與「飽和脂肪酸」組相比,「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增加的飲食組,其血液中與疾病相關的「高風險脂質」有13個降低,同時「低風險脂質」有3個增加,效果顯著。另外,「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同時適當增加的飲食組,其血液中與疾病相關的「高風險脂質」也有9個降低,同時「低風險脂質」有4個增加。德國波茨坦-芮柏魯克人類營養研究所,分子流行病學系主任兼首席研究員舒爾茨教授(Matthias Schulze)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再一次強烈的支持,採用健康油脂飲食,亦即使用不飽和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酸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好方法,同時利用血液中的油脂圖譜,可以作為預測疾病發展的指紋系統,並利用此指紋系統,給出民眾目前飲食習慣的健康評估報告,以及日後改變飲食後的成果報告。筆者長期在健康節目裡就建議,日常飲食應攝取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油以補不足(像是Ω3;EPA和DHA)、少吃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飽和植物油和動物油)、以及不吃產生疾病的油(反式脂肪和氧化變質的油)。目前在賣場貨架上清一色都是植物油,原因是動物油脂在平常早已經攝取過量(精緻加工食品和葷食太多)。市售的植物油裡面的主要成分有飽和脂肪、油酸(單元不飽和: Ω9)、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6)、及次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3)。表一中列出所有不同油品中的脂肪酸分布情形,供讀者參考,以便從事健康油脂的攝取。【表1】常見七種市售植物油,脂肪酸成分一覽表 Journal Reference:1.Fabian Eichelmann, Laury Sellem, Clemens Wittenbecher, Susanne Jäger, Olga Kuxhaus, Marcela Prada, Rafael Cuadrat, Kim G. Jackson, Julie A. Lovegrove, Matthias B. Schulze. Deep Lipidomics in Human Plasma -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and Effect of Dietary Fat Modulation. Circulation, 2022;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805註釋註1. 膽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是膽固醇和脂肪酸經過酯化反應後,兩個物質連結在一起的產物,是膽固醇的儲存形式和運輸形式。在肝臟內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各佔50%,在血漿中膽固醇酯則佔總膽固醇的65%。註2. 鞘脂(Sphingolipids)是把一個長鏈脂肪酸和鞘氨醇(Sphingosine)經酯化反應,連結在一起的化合物,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內含量豐富。鞘脂是生物膜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們參與調節細胞的生長、分化、衰老和細胞程式死亡等許多重要的信號轉導過程。註3. 甘油又稱丙三醇,當我們從食物中吸收了油脂後,會在小腸中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吸收進來後,會重新組合,成為我們人類自己的油脂(脂肪),這樣重新合成的油脂就不再是當初吃進來的動物油或植物油了。註4. 磷脂又稱為磷脂質,是含有磷酸的脂類。磷脂為兩性分子,一端為親水的含氮或磷的頭,另一端為疏水(親油)的長鏈脂肪。由於此原因,磷脂分子親水端會相互靠近,而疏水端也會相互靠近,所以常與蛋白質、醣化合物、膽固醇等其他分子共同構成細胞膜的結構,是細胞中所有膜狀構造的最主要成分。註5. 甘油酯(俗稱油酯)是人體主要的一種脂類和最大的能量儲存物質(人類脂肪90%是三酸甘油脂),由單酸甘油脂(monoacylglycerols, MAGs)、二酸甘油脂(diacylglycerols, DAGs)和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s, TAGs)所共同組成。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網路流傳新冠肺炎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的配方,嘉義縣28歲女子確診沒獲開立抗病毒藥物,請家人到中藥店買「類」清冠一號藥方服用,不料幾天後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大便不成形等,解隔後到就醫,才發現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中榮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說明,清冠一號含黃芩,主成分會抑制肝臟代謝酶等酵素,若慢性病患者有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抗凝血劑,可能會增加藥物作用的時間。而清冠一號跟輝瑞抗病毒西藥(Paxlovid)可能會有互相加成,抑制病毒蛋白酶複製的功能,但功用加倍不一定有好處,可能會有未知負面作用,如同坊間中藥行自行配製的「類清冠」,組成一樣卻未必適應個人體質及病症,水藥藥性強烈,亦有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不可不慎。院方表示,這名28歲女子因上班時和新冠肺炎確診者接觸,居家快篩陽性,再經PCR檢測確定感染,看診後領取症狀治療藥物,但她自覺沒有吃到抗病毒藥,就請家人自行至中藥店購買「類」清冠一號藥方。她日服3包100毫升的水藥,前3天頭痛、喉嚨痛、發燒和鼻腔症狀有改善,但仍腰酸背痛,她繼續高劑量服用,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且大便不成形越發嚴重,食慾不振,儘管上呼吸道問題改善,仍病懨懨。她解隔後到中榮灣橋分院中醫科就診,發現自己的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藥材,加上水藥劑型作用效果更快更強,醫師替她開立回陽建脾固腎的藥方,終於逐漸康復,也沒後遺症。唐佑任也說,清冠一號並非保健或預防性藥品,沒有新冠相關症狀的人不需要吃,且不是所有人體質都適合服用,因該藥方相對苦寒,用台語來說就是「偏涼」,如果本身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或腸胃道比較敏感容易拉肚子,就不適合服用,否則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出現倦怠無力感、腹瀉或是下肢水腫症狀,切勿跟風或盲目服用清冠一號。
-
2022-06-2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陳肇隆換肝權威 醫援海外創高峰
現任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的陳肇隆,是國際知名的換肝權威,…投入肝臟移植38年 醫援海外創高峰陳肇隆投入肝臟移植領域長達38年。第一個10年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一舉名揚海外;第二個10年研究發展活體肝移植,存活率全球最高,將台灣推上國際領導地位;第三個10年起著重醫療傳承並醫援海外,個人至今創下的肝臟移植紀錄,醫界難望其項背。延伸閱讀:高雄長庚換肝聲名遠播 菲律賓醫師來台受訓「深耕台灣、立足國際、醫援海外」是陳肇隆人生精彩三部曲,2015年獲得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後,聲望更推至頂峰。獲奬後陳肇隆不改其志,堅守手術檯與死神搶命,也率團隊精研質子治療、Y90(釔90體內放射治療)等肝癌治療新武器,不斷突破肝臟移植禁忌,為命懸一線的患者爭取生機,成果發表在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22 (肝膽外科期刊)。近年陳肇隆卸下院長職務,全心換肝並傳承醫療經驗,每周持續完成兩組活體肝移植及多例肝癌切除手術,同時兼任兩家生技公司董事長研發新藥,是行醫生涯全新挑戰。這兩年多遇上世紀新冠疫情海嘯,他更領軍研發新藥,跨域迎戰未知的病毒,為全民健康找出路,展現醫者仁心。治療肝癌有新武器 追求最優化醫療「肝臟移植是龐大而複雜的外科手術,誤差零容忍。」在手術檯上的陳肇隆追求最優化、精緻化的醫療,不容絲毫差池,不放棄救活任何一人的機會,他個人如此,治軍亦嚴。他說,肝癌會復發,要維持高存活率需有策略,因此和放射診斷科系教授鄭汝汾等開發出「降期治療」,以栓塞或射頻燒灼等療法先讓肝癌降至接受標準內再行移植,這項創新突破,換救許多性命,創下一年存活率98%、五年存活率90%的成績(Transplantation, 2008) ,這些存活病人術後追蹤一、二十年,仍健康、重拾彩色人生。他說,治療肝癌有移植、手術切除、射頻燒灼、酒精注射、栓塞,以及放、化療等方法,以換肝的存活率最高,不過國際上設有各種移植接受標準,非人人適用,「不符標準的人,你總也要給他求生的機會。」「質子治療與釔90,並以標靶和免疫治療輔助,是肝癌移植前降期治療的新武器。」陳肇隆說,誠如世界首位完成肝臟移植手術的史塔哲(Thomas Starzl)教授所言:「醫學的歷史通常是昨日認為不可思議的,今日也難以達成的,明日往往成為常規。」新冠危機也是轉機 致力研發新藥不只在肝臟移植領域引領全球,現今新冠疫情肆虐,胸懷悲憫的他也投入開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盼解除世紀病毒威脅。他說,新冠病毒有極强的突變及高傳播特性,美國防疫指揮官佛奇(Fauci)指將成為類似流感的季節性傳染病,大家須習慣共存,但共存不應是消極地躺平,而是積極地應對。陳肇隆說,這場疫情促進遠距醫療發展、照護方式、用藥時機的改進及新藥研發,台灣在抗疫新藥的研發上也沒缺席,他投入的兩家生技公司最近都在新冠病毒的預防和治療有突破性進展。醣基生醫以領先全球的醣分子專利技術平台研發的廣效型疫苗,可望對無較佳疫苗可選的兒少族群及快速突變的新型病毒株之預防有具體貢獻。中天(上海)與合一生技研發的小分子干擾RNA新藥,效果涵蓋COVID-19的所有主流病株,乃至於近期肆虐的Omicron BA. 2與導致南非、歐美新一波疫情的BA.4和BA.5等新變種; 已向美國FDA申請,預計今年第三季進入新藥人體臨床試驗;相關數據已發表於EMBO Molecular Medicine, 2022(分子醫學期刊),獲國際權威學者撰文盛讚為防治新冠的未來方向。陳肇隆說,新冠疫情雖對國家經濟、企業經營及民眾生活產生嚴重衝擊,但同時看到新的思維、創意、商業模式、科技與產品在全球各角落開花結果,「危機也是轉機。」一場看不見盡頭的新冠疫情,擾亂社會運作常軌,尤其疾病「汙名化」,更裂解人際關係。陳肇隆說,全球頂尖科學期刊Nature發表過社論,呼籲各國停止疫情所導致的種族主義、歧視及汙名化。然而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疫情下的歧視早已跨過種族深入社會、國家各階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害。「社會上的歧視主要源於對未知的不安及恐懼。」Omicron傳染力高,每個人都有機會感染,千萬不要獵巫、標籤化,最終導致反噬自己。獲醫療奉獻獎後走過6年時間,陳肇隆重新回顧當時榮耀,更體悟到醫者在大疫之下肩負的重責大任,他認為,今天台灣醫療已能走入世界、回饋國際社會。過去以外籍人士為主的醫療奉獻獎,如今有越來越多國人受肯定,這是台灣社會非常正向的力量。「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20 醫療.消化系統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一名68歲男子近日常感覺腹部隱隱作痛,以為是胃炎而求診。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肝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肝腫瘤,並確診是惡性肝癌,經施以「微波消融術」治療,僅花10分鐘就利用熱能讓肝腫瘤快速凝固壞死,讓肝腫瘤已無殘存,目前以定期影像檢查與抽血追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任何士奇指出,患者是B型肝炎帶原者,腹部脹痛是因腫瘤壓迫肝臟表面神經所致。微波消融術是把高頻率電磁波導入腫瘤,利用組織中水份的高速震動,瞬間產生60℃至150℃的熱能,快速使腫瘤局部凝固與壞死,整個療程約10分鐘,皮膚組織表面切口只約0.3公分。患者家屬說,患者為了在疫情間顧好生意,三餐不固定,日前腹痛以為是腸胃炎,自行購藥服用卻無法緩解,後來因右下腹部悶脹感頻率加劇,才到醫院求診。何士奇說,利用電腦斷層攝影(CT)與磁振造影(MRI)雙重檢查,發現該患者的肝臟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的腫瘤,經病理切片確診為惡性肝癌,醫療上應立即處理,以免日益增大以及癌細胞轉移。微波消融術可針對患者的腫瘤狀況,精確控制消融範圍,在手術時間縮短、傷口極小的過程中,不僅能保全肝臟完整性,同時保護肝臟機能最大化。他強調,B、C肝患者是肝癌高危險群;肝腫瘤演變成肝癌過程,通常是一種無症狀的漸進發展,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肝癌早期幾乎無症狀,若是有明顯不適症狀,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因此呼籲民眾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
2022-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截至昨天為止,全國已有24萬2388人領用新冠肺炎抗病毒口服藥,其中19萬5306人份是輝瑞,4萬7081人份是莫納皮拉韋。用藥人數漸增,第一線醫師和民眾有些問題需要解答。比如,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可以同時吃中藥嗎?五天藥沒吃完,會有抗藥性嗎?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家庭醫學醫學會今上午舉辦新冠肺炎臨床經驗視訊研討會,由醫學會副理事長黃振國、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裕主持,高雄長庚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禎祥、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南瑤分別演講並解答線上提問。●如果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李禎祥表示,輝瑞口服藥每天要吃兩次,假設原本應該吃藥的時間是早上8點和晚上8點,早上不小心漏掉沒吃,可在8小時內補吃,也就是下午4點前可以補吃。但若超過8小時,那就不需要再補吃,晚上8點直接服用下一劑。●可以同時吃中藥嗎?李南瑤表示,清冠一號成分包括黃苓,其主成份baicalein及wogonin在肝臟及腸道會抑制CYP3A4代謝酵素,與抗病毒口服藥代謝路徑相關,會有交互作用,不可以並用。同樣不適合並用的中藥也包括普濟消毒飲、定喘湯。●如果自行停藥或減藥,沒有吃完五天療程,下次感染會不會有抗藥性?李禎祥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文獻,但從過去使用克流感治療流感的經驗可以知道,如果用藥時間不足,確實有可能產生抗藥性。為了減少病毒殘存及抗藥性的問題,病人應吃完完整療程的藥物,如果日後再度確診,用藥的效果才會一樣好。●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李禎祥表示,抗病毒口服藥的使用目的,在於要搶在發病前五天的「病毒增生期」,減少病毒複製,進而減少進入發炎期、重症死亡的機會。當藥吃完、病程進入陰陰陽陽階段,就不需要再用藥。李南瑤也說,依照目前科學證據來看,同一次感染是不建議再給第二次治療藥物,但若是再次感染,仍要給予治療,才能預防高風險群變成重症。●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李禎祥表示,因為臨床試驗資料就是這樣,因此還是建議體重40公斤以上會比較合適。李南瑤表示,他有遇過39公斤的長輩,因為距離40公斤只差一點點,經過充分告知並取得家屬同意之後,還是有開藥給他。王宏育表示,超高齡、肌少症的長輩,常常體重都很輕,很可能不到40公斤。這些長輩也很多沒有打疫苗或是只打一劑,這些對象該如何用藥,值得一線醫師集思廣益、多多討論●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李禎祥表示,如果再次感染其他變異株,再次用藥是合理選擇,現行抗病毒口服藥都仍有效,這就像流感病毒也一直突變,但仍可用克流感治療。因為冠狀病毒突變主要發生在表面抗原,但從體外試驗可看到,抗病毒藥物減少病毒複製的作用機轉,是去抑制病毒的蛋白質,所以不會因為病毒變異而失效。●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李禎祥表示,最近有英國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變異株之後,發生長新冠的比率只有Detla的2成,如果有打疫苗,發生長新冠的機會也會下降。至於服藥是否有關,還需要後續資料的分析,不過要記得,用藥的最重要主要目的是預防重症。●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李禎祥表示,目前最常見的是味覺異常,占比大約5%,病人服藥後會覺得嘴巴苦苦的。他會告訴病人,如果感覺「良藥苦口」,可以吃點帶甜味的食物作為平衡。另外有大約3%病人會輕微腹瀉、拉肚子,發生血壓高或肌肉酸痛更少了。
-
2022-06-19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訊!外表纖細、腰側卻一直有肥肉……這些食物都是地雷
26歲的謝小姐跟大部分女生一樣,重視外表也很注意自己的體重數字,為了保持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不吃正餐,餓了就吃簡單的餅乾、糖果、蛋糕,以為量少就可以不變胖,看似纖細的她,肚子、腰側的肥肉始終擺脫不了,為解決疑惑她預約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及營養諮詢,透過肝脂肪定量分析磁振造影檢查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有中度脂肪肝。精緻糖攝取過量,小心甜蜜陷阱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膳食中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果糖」的攝取量提高,增加民眾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率。果糖其實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路上隨處販售的手搖飲料、麵包店的餅乾糕點、超商裡的含糖飲料、果汁等,店家使用蔗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內都含果糖,皆屬於精緻糖類。 人體透過肝臟來代謝果糖,代謝過程中產生「腺嘌呤」,也稱為普林,最後才代謝為尿酸。因此,攝取過多精緻糖,會讓身體尿酸過高,研究也證實尿酸高容易促進炎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飲食中攝取大量「果糖」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提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肝臟細胞因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肝臟發炎、肝細胞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目前沒有最佳的治療方式,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或是血壓血糖高等,患者若不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以上風險因素,可能變成個體問題,就不單只是脂肪肝而已! 脂肪肝你不可不重視 罹患脂肪肝就是肝臟亮紅燈的警訊!有研究指出九成的肥胖者都有脂肪肝,瘦子也有1/10的機率患有脂肪肝。脂肪肝雖沒有症狀也沒有立即危險,但一旦單純脂肪肝進入到肝臟發炎階段,就可能步入「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在台灣每2~3人就有脂肪肝及肝指數過高,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肝癌、肝硬化及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維持健康均衡飲食,盡量選擇天然無加工食物,良好生活習慣,每周運動150~300分鐘,並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才是保養身體及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作者簡介_ 劉馥萱 營養師劉馥萱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營養衛教、健康講座 、體重管理、體質調理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台北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經歷:中華民國專技高考合格營養師 中華民國肥胖專科體重管理營養師 萬芳醫院復健部減重門診營養師 宏遠國際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文昌國小駐校營養師 立康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重管理營養師延伸閱讀: 便利商店最熱賣的「2種飲料」,更年期的妳絕對不要喝!避免盜汗、失眠...中醫師公開食療法
-
2022-06-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老公:「妳去哪?」老婆:「我去做超音波!」老公:「健保有給付嗎?」老婆:「當然沒有給付啊!」老公:「妳有B、C肝,不是健保每半年有給付一次超音波嗎?」老婆:「我做的是進階版的超音波,當然要自費啊!是花你的荷包啊!我是做超音波拉皮啊!」這年頭,醫療美容成為時下顯學,是仕女們的最愛,超音波拉皮(又名超音波拉提)是利用超音波的能量傳遞到皮膚深層,刺激人體皮膚新生膠原蛋白,達到皮膚美容的效果。事實上,幾千年前自然界的蝙蝠就是利用超音波來飛行及覓取食物,直到四、五十年前,人類才開始利用超音波來做診斷工具。時至今日,診斷型超音波廣泛運用於全身各器官,它的用途媲美當初聽診器對於心臟的診斷,而且其對醫學的貢獻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診斷用的超音波外,頻率更低的超音波可以用於治療表層性的器官,例如用於復健科的肌肉疼痛治療,用於燒灼腫瘤的超音波,以及近年來在皮膚美容的超音波應用等。疫情之中,許多人不便去做臉美容,但有更多的人忘了去做超音波檢查而喪失了治療的契機。例如最近就有一位中年女士有B肝帶原,因疫情之故,兩年來未做超音波,最近肚子痛去就醫才發現肝臟長了10公分的大腫瘤,治療上非常棘手。因此,在疫情籠罩之下,凡我國人,治療用的超音波或拉提式的超音波可暫緩,但對診斷救命用的超音波則不可須臾間忘了持續檢查,否則等到老公追問時不僅不好回答,甚至可能誤了自己的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18 養生.人生智慧
你願意捐贈器官嗎?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你要懂的事
人生邁向死亡的存在著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人生是邁向死亡的存在著being-towards-death。」生命軌跡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經驗到衰老、疾病或意外創傷進而走向的終點死亡。然而華人觀念生死是禁忌話題,抑或是覺得還年輕無需考慮的議題,但人生當中無常比明天先到時,往往讓人措手不及。器官捐贈的價值與意義器官捐贈是在生命終點時將身體仍有功能的器官,以無償方式遺留在人間,這抉擇是大愛也是大捨,可以幫助因疾病等候生存機會的器官衰竭者,這群等候者會必須要仰賴維生系統例如:葉克膜、主動脈氣球幫浦、心室輔助器、人工呼吸器、洗肝機、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暫時替代原有的器官功能,生命可能隨時受到死亡威脅。或許我們是健康與幸運的一群人,無法理解這樣的等候有多麼煎熬。器官捐贈是利他是利己若因疾病或意外死亡時,親人也在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的排序名單中,若配對吻合的情況下,是可以指定器官給符合條件的五等親或配偶。但無償捐贈的法律概念下,然而捐贈的器官數必須大於指定的器官數。若配對或其他醫學因素無法指定捐贈,當下捐贈器官之後,日後三等親或配偶也享有等候器官排序的優先權。器官移植等候艱辛困境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等候統計,目前全台有效等候器官人數10,347人,以心臟為例:224人等候中,僅有7人有機會得到大愛捐贈重生。以肺臟為例 : 88人等候中,僅有6人成功移植手術。以肝臟為例:1,012人等候中,17人重拾彩色人生。其中等候患者最多是7,923人等候腎臟移植,26人移植後擺脫洗腎造成的生活不便。胰臟目前有83人等候中,6人接受移植,終身不須再施打胰島素。小腸等候者9人,2人接受移植手術後,不再依賴全靜脈營養維生。眼角膜仍有1,076 人 等候中,65 人移植後重見光明。等候器官移植數字每日更新,其中有老天幸運眷顧,自然也有在醫院的白色床單下消逝了生命的,而這些等候的艱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而他們等候是一份善心善念,更是一份生命的無價禮物。器官捐贈的意願表達器官移植在免疫抑制劑的發展之下,已經成為器官衰竭病患的常規性的醫療,但世界各國都面臨移植所需的器官供不應求的問題,關於器官捐贈及移植之立法:最普遍的是讓民衆自由選擇同意器官捐贈之立法 (稱為 Opt-in law),台灣即是採用此種法律。意思就是,如果我認同器官捐贈,可主動表達意願,包含申請器官捐贈同意卡及健保卡上器官捐贈同意的註記手續。然而相較於選擇同意制,另外一種立法精神是所有國民於死亡後,身上的器官依法可以成為器官移植的來源,除非當事人於生前申請拒絕器官捐贈登記,稱為 Opt-out law,施行此種法律的國家有西班牙、拉脫維亞、奥地利,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芬蘭、匈牙利、丹麥、波蘭、瑞典、以色列、盧森堡、斯洛伐克、希臘、保加利亞、新加坡…等國。國際間分析,採用 Opt-out law 的國家,其器官捐贈風氣也相對高,以全球2021年的捐贈率,西班牙仍是最高的器官捐贈率的國家,每百萬人口有40.20人捐贈器官,當年度即有1,905位大愛捐贈者。美國例循探詢的法律制度,稱為Required request,在美國醫療系統中,若確認病人腦死,即為法律上死亡,醫療人員依法必須向家屬提出器官捐贈建議及選項,家屬須立刻面對是否器官捐贈的選擇,若家屬未選擇器官捐贈,醫療團隊會讓讓病人善終,呼吸器等維生系統即會被停止使用。該法令的施行促使器官捐贈率增加40%,美國各州駕照許可標註器官捐贈同意的法律效力。台灣器官捐贈的下一步依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台灣的器官捐贈率為百萬人口僅有6.6人捐贈,相較於西班牙模式,在台灣的器官捐贈移植仍有許多困境待努力。而在生命的最終點,善終的同時,我們若能提早思考身體自主權的表達,對於遺愛人間器官捐贈的選項,我們是持怎樣的看法?若能講清楚說明白,能讓疾病或意外發生地當下,保護我們親愛的家人在喪親的同時能夠放心的大愛與放手的大捨,讓我們除了遺憾能夠生死兩相安,傳遞一份生命愛的禮物。
-
2022-06-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肝癌免疫組合延命大突破 無奈高藥費阻礙治療路
新冠肺炎疫情侵擾,各大醫院醫療量能緊縮,許多民眾自覺身體異常,也難以及時就醫,60多歲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腹部腫脹,容易疲累,食欲變差,但遲遲未就醫,等到疫情和緩,到院檢查才發現,肝腫瘤竟17公分,比壘球大,且癌細胞「吃到」肝臟主要血管,確診為晚期肝癌,肝功能異常,無法開刀。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依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肝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的第四名,每年新增人數近萬人,但在癌症死亡人數排行卻高居第二位,主要原因在於超過六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到了中晚期。黃怡翔說,受到疫情衝擊,最近新增肝癌患者晚期比率明顯增多,不少人跟陳先生一樣,到了診間時,病程已到晚期,加上肝功能指數不佳,無法動刀切除病灶。在晚期肝癌治療上,以「多重激酶抑制劑」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為主。因為化療成效不佳,患者過去大都只能使用多重激酶抑制劑類的標靶藥物,但反應率不高,僅約一至兩成,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一年。不過,臨床顯示,晚期肝癌病友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組合治療,反應率可提高到三成以上,存活期大幅提升至接近兩年。為此,BCLC巴塞隆納臨床治療指引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藥物組合,納為晚期肝癌的第一線選擇。黃怡翔說:「臨床經驗確實如此。」血管新生抑制劑可以阻斷肝腫瘤新生血管,而免疫治療則能喚醒自身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相互搭配,有助提升治療反應率。不少晚期肝癌患者接受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療效顯著,以陳先生為例,使用合併療法後,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就有機會透過栓塞或外科手術來清除病灶。不過,黃怡翔指出,儘管已有病友持續接受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合併療法,成效顯著,但能夠長期自付如此昂貴的藥價者畢竟是少數。因此,他在提供治療意見時,更為謹慎,大都只針對肝功能尚未異常且經濟能力許可的患者提出這項治療建議。國外指引建議,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的合併療法如果有效,應持續治療兩年,不過,目前國內健保並未給付這兩類藥物,昂貴的藥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事實上,健保署於2019年4月實施「免疫療法給付試辦計畫」,當時曾將晚期肝癌納入試辦範圍,但一年之後卻暫停給付晚期肝癌。黃怡翔表示,國內晚期肝癌的免疫治療成效與國外研究相近,去年10月健保署曾邀請國內專家開會討論肝癌免疫治療給付,但目前尚未確定。肝癌免疫治療已是國際認可的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若是能盡快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將可延長癌友存活期,並提高生活品質。
-
2022-06-16 醫療.消化系統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事實上,眾多東南亞民眾均深受病毒性肝炎的威脅,為此,吉立亞醫藥啟動亞太ALL4LIVER基金,主題為「透過教育賦予力量」,供各國民間團體提出申請,希望在藥界、學界及民間NGO組織的齊心努力下,攜手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擔任這次評選委員,他表示,這次遴選對象為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共有來自台灣、泰國、越南、菲律賓、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尼、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國的民間團體、學術單位提案,均相當有特色。克服B肝防治困境 各國NGO團體多元化宣導肝炎防治分析發現,每個國家均面臨不同的B肝防治困境,例如,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民眾普遍對於肝炎仍存有錯誤認知,甚至讓感染者遭受歧視、污名化,被貼標籤。 獲獎的菲律賓NGO組織就以感染者為中心,透過LINE、FB 、IG、YouTube等社群媒體,連結政府、醫療、病患,結合社會心理支持,擺脫污名化,提高患者治療意願。另請社區意見領袖擔任「領航員」,透過眾多社交媒體,宣導正確的肝炎防治訊息,並引導患者進入治療機構。 相較之下,越南NGO團體在運用世代社群上,更顯活潑,貼近年輕世代,除了上述幾項社群,還請網紅、社區意見領袖錄製有趣的抖音短片,直接觸擊年輕族群。至於中老年人,則換成不同傳播工具,例如,計程車、電視、電台,透過廣告傳送肝炎防治與治療的正確認知。台灣部分,則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肯定。楊懷壹表示,在國內,肝基會是社區肝病防治的重要力量,至各縣市巡迴公益肝炎篩檢,並特別針對弱勢族群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測,成效顯著。 至於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肝炎防治上,同樣貢獻良多,且歷史悠久。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赴偏鄉離島推廣防治,肝病篩檢數萬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資深義務諮詢醫師、高醫大講座教授余明隆表示,基金會成立迄今已25年,在中南部、花東等偏遠地區及離島,推廣肝炎防治,提供免費肝炎篩檢。在扶輪社及各地地方社團的協助下,大幅提升民眾對於B肝的正確認知。 以高雄梓官為例,為全台五大「C肝村」之一,高醫肝炎防治中心與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20多年前調查發現,當地三成民眾感染C肝,甚至某些村落每3人就有1人為C肝帶原者。 為了讓梓官鄉親接受篩檢,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每年均舉辦大規模肝病篩檢,篩檢數萬人次。三年前更創立家戶篩檢,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拜訪,三年下來,已採檢5000多人,其中四成為首次篩檢,結果發現,肝炎盛行率明顯高於全國,且有六人已罹患肝癌而不自知。 結合社群媒體消滅肝炎!獲獎提案加強B肝識讀教育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亟需提高整體疾病認知,余明隆表示,這次提案針對臨床醫療及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加強B肝病毒識讀教育,給予民眾正確認知,前者以內科及家醫科醫師,以及一般護理人員為主。多年來,在高醫肝病防治團隊的支持下,定期舉辦研討講習,獲得不錯成效。 在一般民眾方面,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拍攝多支五至十分鐘的衛教短片,內容包含,肝炎感染、篩檢及治療等相關知識,於FB、IG、YouTube等社群網站播送。另製作30秒短視頻,濃縮主要訊息,除了在LINE群組廣為分享,並在肝炎篩檢及衛教等活動現場播放,提高參與者印象。 「透過社群媒體傳散肝炎防治訊息是必要的。」楊懷壹說,台灣大部分銀髮族都會使用LINE,傳遞訊息,如能製作以民眾為中心、淺顯易懂的衛教短片或圖卡,透過LINE群組發送,相信可讓更多中老年人瞭解肝炎的可怕,進而接受篩檢。 至於病友團體、NGO組織,則能改變民眾認知,透過分享肝炎患者親身經驗,以及「學長、學弟」等伙伴關係,由過來人講述自身治療甘苦談,讓新病人瞭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服藥的順從性。 另一名評審為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蘇東弘,他表示,在肝炎防治上,台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例如,最早公費全面接種B肝疫苗、公費給付昂貴C肝藥物,而肝基會、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走入社區,鼓勵民眾篩檢肝炎。 B肝防治仰賴政府、社群、醫界繼續努力台灣為肝炎防治模範生,是否能夠提前達到「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蘇東弘說,確實有可能早一步攻頂,但必須先克服「治療經費充裕,卻找不到C肝患者」窘境,以及「B肝健保治療給付嚴格,導致部分需要治療患者未接受治療,或是尚未達到治療目標即需要停藥」等困境。 目前仍有許多B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B型肝炎,且對疾病認知不足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或是仍認為B型肝炎沒有抗病毒藥物不需要治療。這部分需要由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社群組織一起努力教育民眾。此外,這兩年多來遇到世紀疫情,需要如期回診的B型肝炎患者有減少的情形,一旦沒有繼續追蹤,下次再見面時,可能疾病已進展成肝臟腫瘤,甚至到了末期,令人不捨。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說,該公司於2020年展開「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首屆以B型肝炎為關注重點,鼓勵亞太區NGO團體,由藥界與民間組織攜手推廣肝炎防治,這次肝基會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獎助,相信在眾人努力下,讓更多民眾遠離病毒性肝炎的威脅。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持續增高,有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然而,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地中海飲食抗氧化、抗發炎 增加免疫力國泰健康管理新竹中心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可採取抗氧化和抗發炎的飲食模式,再搭配5大關鍵營養素補充,以幫助增加自體免疫力,對抗體內新冠病毒,加速身體恢復健康。▸飲食重點1:攝取足夠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及植化素。▸飲食重點2:以富含魚油的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及雞蛋取代紅肉以及加工肉的攝取(如牛肉、豬肉、培根、貢丸)。▸飲食重點3: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及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取代高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奶油以及豬油)。▸飲食重點4:以全榖雜糧類為主要澱粉來源,並減少甜食攝取,如十穀、糙米、地瓜、玉米、燕麥等食物來取代精緻型澱粉(如白飯、麵包、麵條、糕點等)。▸飲食重點5:每天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發酵乳製品,如優格與天然起司。▸飲食重點6:每天足夠水分攝取,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為30至40ML。補充5大關鍵營養素 加速身體恢復健康▸維生素D:蛋黃、沙丁魚、鮪魚、曬乾香菇研究發現維生素D可與新冠病毒接受體相互作用,阻擋新冠病毒結合,同時維生素D可以通過破壞體內的病毒附著來幫助保護肺部。▸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肝臟、紅蘿蔔、地瓜、胡蘿蔔、南瓜、菠菜它們皆具抗發炎特性,研究發現可能對治療新冠肺炎和呼吸道感染有幫助,且維生素A可減少發炎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強免疫反應,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鋅:海鮮、牡蠣、黑巧克力、南瓜籽研究發現鋅缺乏與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增加和預後較差有關,鋅可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並降低ACE2受體的活性(ACE2受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靶標攻擊目標),還可以保護肺組織的健康,且鋅為具有抗發炎特性的必需礦物質,可能有益於新冠肺炎患者。▸Omega-3脂肪酸: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鱈魚Omega-3多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和新冠肺炎中產生「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且另一個潛在好處還能改善確診者的情緒、焦慮和抑鬱方面的作用。▸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彩椒、花椰菜、香椿研究發現給予新冠肺炎患者服用維生素C可能有助於在疾病過程中恢復和改善,維生素C為一種抗氧化維生素,可增加免疫健康及降低患肺炎的風險。現代人因工作及飲食模式多為外食,或有食物購買、烹飪上的困難,無法如此全面的做到均衡飲食及足夠營養素攝取時該怎麼辦呢?林怡妏建議,適度使用營養品輔助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及營養素缺法不盡相同,建議可以諮詢專業人員後再進行補充會比較安心且安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樣的醫理概念,可說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當我們要做到「醫之於無事之前」,就必須瞭解自己的體質現況,才能於日常對應施治與養護,用最小的成本達到健康養生的最大效果。體質判別,治標兼治本人出生於地球之上,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日月陰陽、季候節氣、遺傳等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會有著隸屬於個人的「先天體質」,再依照之後的生長條件,例如: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變化,而長養出「後天體質」。因此,假使有人出生在夏季,天氣燥熱難擋,他的體質大多就會偏於熱,屬於陽性體質;假使有人出生在冬季,天氣刺骨寒冷,他的體質大多會偏寒,屬於陰性體質。再者,假如出生的時候,因為帶著某些遺傳性基因,可能就會帶有先天的特稟(過敏)體質。又或者是早產、先天不良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氣虛體質等狀況。如果在出生前,能夠安然地在母體中受到良好的照護與調養,出生時大致就會屬於平和體質。《黃帝內經》提到,人在生命本源之初,有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還會受到天地陰陽、四時節氣的影響。於是,在出生的當下,就具備了先天特質與體質。根據整體性的覺察過程,當我們判別了自身先天體質之後,再隨著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後天進行調整,進而改善偏去的體質,找回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期待。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目前對於體質的判定,坊間有很多種方式。有的依照出生年分、五行體質,有的依八字四柱等,但這裡所談的先天與後天體質,採用的是中醫學家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主要想讓一般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並加以運用。瞭解自己現在的體質,有助於隨時調整生活作息、食飲習慣,透過長期簡單慢調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到平和狀態。不管先天體質如何,如果後天非常注重調養,仍可以調攝體質,回到正常並趨近於平和,並且藉由瞭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季節變化,適時搭配節氣,做出適切的應變,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感覺舒服是最怡然自得的養生法。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分型,作為日常調攝體質的參考。在九大體質中,以平和體質是我們想要的健康狀態,但在生活過程,因為食飲、作息、生活等習慣,還有情緒及環境因素,導致體質有所偏頗,就讓我們簡單瞭解關於體質的分類。◎平和體質──外在表現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健康樂觀的類型體內精氣神俱足,外在精力充沛、性格開朗,遇到事情不慌亂、處之泰然,平常神清氣爽、很少生病,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就是平和體質。這種屬性的人,只需要持續保持,注意不要有過度食飲、生活、作息及情志上的失調,基本上都能長期維持。☉可能形成問題:身體免疫力佳,有好的自癒能力,偶有外邪傷感,也能很快恢復。☉日常養護因應: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平和,讓身心靈合一健康。☉體質養生食療:體質平和,可不忌口,配合節氣吃季節蔬果,但建議少吃糖類、油炸物。◎氣虛體質──說話氣短無力、動不動就容易疲倦的類型體弱無氣、平常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打哈欠,走路或勞動容易累和喘,耐力較為不足。因為氣的固攝能力不足,坐著也容易出汗,甚至頻尿,稍微受到風寒也容易感冒、恢復期長,屬於能量低弱,能坐著就盡量不動,肌肉呈現鬆軟不實,不耐受風、寒、暑、濕等邪氣,在性格上容易內向、不喜歡冒險。☉可能形成問題:容易有感冒、腹瀉、失眠、頻尿、貧血、憂鬱等。☉日常養護因應:從調氣的簡單運動開始,如甩手、站樁等,定期旅行讓心情開朗,也能增加能量。工作繁忙、生活有壓力容易再形成氣鬱,如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中造成多思、多慮,影響脾胃的消化能力。因此,平日要有屬於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是定期三五好友相聚,讓心情放鬆,也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進而改善體質問題。☉體質養生食療:補氣常用黃耆、山藥,如黃耆山藥排骨湯、山藥蘿蔔燉雞湯等。如果有嚴重氣虛問題,仍然建議就近找尋中醫師協助診斷調理,因為氣虛表現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同臟腑的氣虛表現,如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以更適切的方式,全面性調理體質。◎陽虛體質──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不耐寒的類型身體怕冷、四肢怕冷,甚至頸部及腰背也怕冷,更怕有風吹來,這是因為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所以,體內熱能不足、手腳冰冷,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腹部如果著涼就會疼痛,平時會把自己包得緊緊。有人甚至容易吃到冰冷、寒涼性質食物,就會腹瀉,所以喜歡熱飲。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的情況,因此易受風、寒、濕邪影響,也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內向。☉可能形成問題:因脾胃陽虛而腹瀉、打嗝。女性容易經痛、男性則性功能衰弱。腎陽虛可能還會有腰痠背痛等情況。有些人因為熬夜、喜歡冷飲,或冬天沒有做好保暖而損耗身體,也可能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成為陽虛體質。☉日常養護因應:平日可透過走路等運動,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質比較不會感到口渴,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也可以穿襪防止腳部受寒。☉體質養生食療:多食性溫食物、常喝薑湯,如山藥五穀粥、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陰虛體質──感到手心發熱、身體燥熱、不太怕冷的類型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缺水,明明已經喝水、仍然感到口渴,這是陰虛特有狀況。這種人看起來很健康、充滿精力,但是因為缺水,所以體內會呈現熱燥,容易心煩、急躁、易怒,甚至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便祕等,夜晚則容易失眠、盜汗,故耐冬不耐夏,也不耐受暑、熱、燥邪,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可能形成問題:容易因缺水體燥而有便秘、口瘡、甲亢、紅斑性狼瘡、失眠、焦慮等。☉日常養護因應: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建議開啟適當溫度空調。☉體質對症食療:首要避免吃烤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痰濕體質──看起來身體肥胖、小腹很大、身體容易長痘痘的類型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造成內濕停滯,使痰和濕凝聚一起,形成具有黏膩、阻滯特性,在體內會引發其他病變。這種人的面部肌膚油脂較多、飲食喜愛油膩、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因此多半體型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身體多汗且黏、痰多容易胸悶,且大便黏膩,沖水老沖不乾淨,小便則混濁。對於梅雨季節及濕氣重的環境,會覺得很不舒服,性格上偏溫和、穩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放在心中。☉可能形成問題:因為痰濕聚集、脾運化功能失調,容易有腸胃炎、多痰、代謝症候群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日常養護因應:飲食清淡,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讓自己活躍多動,透過有氧運動搭配適當飲水,增加身體的帶氧量,提升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像是168 斷食法就適合痰濕體質的人,用以調養身體及減肥。☉體質養生食療:脾虛的人容易痰濕,因此選擇清淡飲食、運動,是痰濕體質首要重點,可以吃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綠豆甘草湯等,有助益氣健脾。◎濕熱體質──臉上油膩、長痘長瘡,或肌膚摸起來濕黏的類型家裡潮濕且又悶又熱,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體因為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將造成內濕停滯,再加上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的油膩、甜食,及環境濕熱等多重因素,使濕和熱一起,形成濕熱體質。家裡若有濕熱問題,可以使用除濕機,那麼人體呢?因為濕熱體質形成,面部油光易長痘痘、性格容易心煩急躁,在夏末秋初氣候濕熱或濕氣,遇到氣溫較高的環境,會較難以適應。☉可能形成問題:痰濕體質容易有痘瘡、口臭、濕疹、口腔潰瘍、膽囊炎、黃疸等。☉日常養護因應:夏天及悶熱季節應該是最難受的,養護方法跟痰濕差不多,但運動強度要夠,讓身體消耗多餘熱量及水分,達到清熱除濕效果。建議要遠離菸酒,並於晚上11 點前就寢,有利肝膽排毒,恢復體內循環機制。☉體質對症食療:透過甘寒清熱食物幫助消解體熱,可以吃綠豆薏仁湯、土茯苓蓮藕湯、涼拌三絲、海帶炒銀耳。◎血瘀體質──臉色黯淡、晦暗,臉上、手上長斑的類型體內血液運行不順暢或有瘀血內阻,這情形就像水管堆積水垢和污穢,久了會影響水的流動。瘀血內阻也是同樣道理,血管阻塞導致氣血流動受阻,養分供給不正常,可以在臉部氣色及身體肌膚察覺,如膚色晦暗、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等,體質也不耐受寒邪,性格上容易煩躁、健忘。☉可能形成問題:女生容易有經痛、男生容易有前列腺疾病,因為氣滯血瘀也容易形成癌症、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加快細胞老化、健忘、失眠等。☉日常養護因應:如果有較嚴重的血瘀體質,建議就近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先從益氣、活血化淤調理。平常透過平甩、站樁運氣調頻,或較緩和的運動恢復氣血運行,搭配適當飲水,幫助氣血通暢。☉體質養生食療:血瘀體質的人可以喝山楂紅糖湯、山楂玫瑰茶,當歸排骨湯、黑豆川芎粥,也是不錯的日常養生湯。◎氣鬱體質──多愁善感、容易多思多慮、悶悶不樂的類型主要因為長期情志不順暢,內心鬱悶、感情脆弱,造成氣機鬱滯,就像《紅樓夢》的林黛玉。但氣鬱不一定就會憂鬱症,還是有輕重之分。有時候是自己給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因為對某種氣候特別敏感而衍生暫時性氣鬱;有時候是一個突發事件所引起,本書【輯二】對此有許多深入描述。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發現,例如:臉色黯沉,做起事來畏首畏尾、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敏感多慮、外表看似膽小等。這種人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較不喜歡陰雨氣候。☉可能形成問題:氣機鬱滯通常伴隨肝氣鬱結、不易疏泄,容易有肝臟問題產生。另外,因為氣鬱也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心理脆弱、易受驚嚇、心悸、憂鬱、失眠、強迫症等。☉日常養護因應:休閒時可多親近大自然,透過自然界花草的同頻共振,或是前往博物館,欣賞藝文活動,啟動身心靈的療癒力量。同時,減少含有咖啡因及刺激性的食物,並且找到一種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完成自我調頻。☉體質養生食療:山楂茶、檸檬茶、桂圓紅棗茶、海帶湯、百合蓮子湯。◎特稟體質──好發過敏、打噴嚏,對食物也容易過敏的類型通常來自先天遺傳的體質,由於先天性或來自於生理缺陷或遺傳因子,致使身體調適力不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誘發過敏症狀。☉可能形成問題:特稟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氣喘、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友病等遺傳問題。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容易在某些季節好發。有些人還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現在很多診所、醫院都有醫學儀器可以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日常養護因應:由於特稟體質屬於高敏感族群,平日的養護需要多留心,內外過敏原都要避免,日常宜多攝取固表益氣的食材。另外,產前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減少遺憾發生。懷孕階段也要特別注意母體的養生與照顧,盡量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害的藥物,例如因特殊狀況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居住環境安全、二手菸害更要特別注意。☉體質對症食療:此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什麼不能吃,如患有蕁麻疹者,要避免有殼海鮮及其他會引發症狀的食物。以上9 種體質當中,第1 種平和體質最健康,另外8 種在還沒有進入生病狀態之前,也可以透過體質養生、適合的運動、適當飲食及水、良好作息習慣、心情調頻,進一步獲得改善。同時,因應季候變化調整身心靈的頻率,讓自己持續維持健康和愉悅,帶來更多的力量與能量,進而達成人生目標。九大體質養生建議參照表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14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已有不少人在出社會之初或是年滿三十之際,開始為自己安排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也由於年紀還算年輕,大多數還不需擔心重大疾病的危機,常見的項目有:身高體重、抽血檢查、胸腔X光等,其中,「抽血檢查」是最基礎、快速、簡易的一種檢查。不論老少胖瘦 膽固醇易超標營養師潘富子指出,抽血檢查結果報告中有一項不論老少胖瘦,最容易發生紅字警告就屬「膽固醇」。而膽固醇又是觀看體內血脂狀況的重要指標,若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層造成硬化或血管阻塞,後續若不加以控制改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罹患中風的風險。血脂肪 4大指標數值現代人飲食精緻、較不注重飲食均衡,膽固醇項目總是看到滿江紅的狀況;不過也會出現總膽固醇數值在標準值內,但低密度膽固醇卻出現紅字,這樣的結果總是讓民眾看的霧煞煞。潘富子說明,體檢報告上的總膽固醇數值,則是由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粒(Chylomicron)所計算而成。膽固醇到底怎麼看,還有膽固醇其實沒有分好壞,帶您來瞭解各數值所代表意義:1、總膽固醇(CHOLESTEROL):指的是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含量,正常數值<200 mg/dl,但不能只單看總膽固醇的數值,需要由不同的脂蛋白及血脂肪指標來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且總膽固醇過低也不好,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的原料,包括性荷爾蒙和抗壓荷爾蒙等。2、高密度脂蛋白(HDL-C):正常數值為男>40 mg/d,女>50 mg/d;有血管清道夫的稱呼,可幫助運送血管內的膽固醇回到肝臟,進而避免血管阻塞,因此又被稱為好的膽固醇。數值越高,對血管保護作用越大;數值越低,則可能增加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高血脂等風險。3、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數值<130 mg/dl,俗稱壞的膽固醇,事實上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中扮演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帶出肝臟給其他需要的細胞及組織利用,但一旦低密度脂蛋白過多,就很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中,使血管內壁越來越狹窄或血管發生硬化,引發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疾病的機率就會相對提升。(推薦閱讀:身體無不適,就醫發現高血脂? 醫曝「1吃飯習慣」害肥油狂囤)值得一提的是,若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族群,低密度脂蛋白的標準會較嚴格。4、三酸甘油脂(TG):人體攝取油脂、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後所產生的熱量,未被消耗掉的部份會轉變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當體內熱量過多時則會增加三酸甘油酯的產生,則會形成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導致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正常數值應<150 mg/dl,也做為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標之一。(推薦閱讀:三酸甘油酯太高怎麼辦?搞清楚這些事就會降下來)三低一高飲食法 維持好的膽固醇潘富子提醒,膽固醇不能只看總膽固醇數,當總膽固醇正常或低密度膽固醇偏低,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出在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要維持好的膽固醇水準,建議採取三低一高的飲食方式(低脂、低糖、低鹽、高纖維);並在攝取油脂時挑選好的油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芥花油、橄欖油等)。延伸閱讀: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女童確診後20天出現MIS-C 耳朵、大腿疼痛住院治療中
國內出現多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出現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確診後隔20天,再度出現高燒,除了嘔吐、肚子痛以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他先前收治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且除了嘔吐、腹瀉、肚子痛以外,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呂俊毅表示,該名2歲女童出現症狀,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他說,起初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另一名10歲男童,4月27日確診,當時僅發燒2天,後續沒有任何不舒服,過了1個月到5月28日又發燒到39.7度,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眼睛結膜發炎、嘴唇紅且乾裂、脖子淋巴結腫大,沒多久血壓偏低、出現休克,緊急收住院,其臉部、手肘出現紅疹。呂俊毅表示,該名男童確診後引發MIS-C多重器官異常表現,心臟、肝臟、胰腺、凝血、結膜炎、皮疹、頸部淋巴結病以及休克,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治療。MIS-C臨床治療需觀察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停藥。呂俊毅指出,MIS-C身體多重器官系統發炎症狀表現,較容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至4周(6周),以5至11歲且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以發燒1至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呂俊毅表示,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
-
2022-06-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疫情嚴重,為了清零,某公安部門貼了公告:「今晚開始,夫妻必須分床睡,分開吃飯,不准親嘴,不許擁抱。」民眾紛紛抗議,這樣怎麼傳宗接代?第二天,公安順從民意,公告:可以「交尾」,但不准「交歡」。立法規範容易,但法常有不完備處。話說回來,新冠病毒是空氣傳染的,兩人隔著幾公尺都有可能中獎,何況交頭接耳或交歡,要不中獎也難。傳染病的感染有幾種方式,其中空氣傳染速度最快、最可怕。俗語說,憑「空」想像,大概指這個意思,許多病毒都是這樣傳染的。另一種是飲食傳染,例如A肝或E型肝炎病毒,乃至目前流行的幽門桿菌,都是經由飲食傳染的。至於B型肝炎或C型肝炎,是經由血液傳染的,就是身體皮膚黏膜有傷口,病毒經由傷口進入血液中,進入肝臟繁殖,引起急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從此潛伏在人體中,長相左右半輩子或一輩子,甚至引起肝硬化或肝癌而致命。新冠病毒可經由交歡中傳染,但不會經由交尾傳染,而B、C肝就可能經由交歡中親吻時,當口腔有破皮,或交尾時生殖器官有傷口而進入人體體內。目前感染新冠病毒者大都為輕症,少數年長者或小孩未打疫苗者會有重症,造成全世界恐慌。但B、C肝感染者,除了少數有像感冒的症狀,大都連輕症都沒有,而且中長期的禍害會跟隨一輩子,不可不慎。了解疾病傳染之道,在亂世中才能保全身家性命,活出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記服藥該怎麼辦?醫師曝吃高血壓藥最怕的2件事
即便再怎麼細心的人,還是會有忘東忘西的時候,尤其是事情一忙常常連飯都忘記吃,更何況是吃藥呢?據統計,有超過80%的病人曾有過忘記服藥的經驗。認識藥物動力學英文為Pharmacokinetics(簡稱 PK),是指人體攝入藥物後對藥物做的一系列處理,可分為四個部份,吸收(Absorption)、分佈(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每一步都環環相扣,影響著藥物在身體裡面的分佈,以及隨著時間對身體的影響。基於我們現在討論口服三高用藥,可以先參考下列這張圖,來大概理解藥物在身體裡面的運作模式。這張圖雖然看起來複雜,但靜下心來看懂每一個定義,其實不難。縱軸是藥在血中的濃度,我們把藥吃進嘴巴裡後,經過腸胃道的吸收,會逐漸在血液中出現,濃度也會隨之提高,然而這個濃度的提高並不是無止境的,不論透過肝臟、腎臟或是膽汁、甚至是汗腺,藥物總有自己一套被身體移出血液的方法,而這個機轉在藥物一出現在血液中就開始運作了。之所以一開始曲線還是逐漸再往上升,是因為在前期從腸胃道吸收的量還是比身體將藥物排出的機制量多,讓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逐漸提高。而當濃度高過有效濃度,就代表這個藥已經開始在身體內作用,即有實際對疾病產生治療功能了。然而有句俗話說藥三分毒,我們不希望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過高,高過中毒濃度,會開始對身體或整體治療方向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醫師安排劑量、吃藥頻率時,第一優先都是在想辦法把藥物控制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之再隨病人的自身狀況與疾病程度,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做調整。我們再把這圖顯示地更符合實際狀況:黑色線是剛剛討論的理想情況的前半部,而藍色線則是我們吃藥的實際情形,可以發現我們每次吃藥,都會讓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有個波動,而之所以要定時服藥,尤其慢性病的病友,是因為這樣的波動會隨著服藥時間逐漸維持一個穩定狀態的波動,而這個波動的平均濃度則剛好會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讓這個藥物能持續控制病人身體本身的慢性病,緩解病人的慢性病症狀!忘記服用慢性病藥物的影響我們可以再用這張圖簡單想像忘記服藥對藥物濃度的影響:雖然這張圖說明的是同樣的藥量、不同的投藥頻率所產生的藥物波動曲線,不過我們可以類推忘記服藥則會讓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急速降低,甚至低於有效濃度,使身體的慢性病又無從被控制,使病人的症狀又復發。所以我們心中有藥物動力學的概念後,也可相對比較好理解以下醫師、藥師的建議,對於忘記吃藥的建議就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能讓藥物在血中的濃度盡可能維持在有效濃度以上、二是絕對要避免病人的藥物濃度超過該藥物的中毒濃度。不要在同一時間吃兩份劑量藥物中華文化常常強調有借有還才是負責任的處事原則。然而套用在吃藥是萬萬不可。很多病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負責任的病人,既然這次吃藥突然想起上次忘了吃,不如就在這次把兩份劑量的藥一起吃掉,心裏上舒坦,又能看到藥袋沒有剩餘的的藥物、眼不見為淨。然而這個想法其實非常危險。回顧剛剛解釋的藥物動力學概念,同一時間吃兩份相同藥物,很容易讓藥物在血中的濃度突破中毒濃度!反而讓該藥變成了一種毒藥,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以下幾點建議,則可以判斷自己的狀況適不適用,有任何問題,建議最好尋求藥師專業上的建議。高血壓藥依循「時間切半」的原則高血壓藥物最怕的莫不過於兩件事,一是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太低,造成高血壓復發,增加中風的風險,以及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二是怕藥物濃度太強,把病人血壓壓的太低,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可能起身沒走幾步路就昏倒,或甚至因為嚴重低血壓影響其他器官的氧氣供給,造成器官缺氧。故醫師、藥師都會建議用兩次服藥的時間中點作為判斷,還沒到該中點時間則可以補吃,超過了則不宜補吃,等下一次吃藥時間再吃一份劑量即可。糖尿病藥留意是否依循「隨餐服用」原則若是糖尿病藥忘記吃,要特別留意,有些降血糖藥不適用一般用藥原則,因為部分糖尿病用藥因為作用快,需要隨餐使用,避免血糖下降過低造成嚴重低血糖,甚至有生命危險!若忘記服藥,應按照隨餐服用原則,在下次用餐前服藥即可。如有疑慮,建議糖友們詢問專業醫師與藥師,才會是最保險的方式喔!留意!醫囑交代「隨餐服用」的降血壓藥,忘記也不可補吃!通常一個藥物會交代需要隨餐服用,用意不外乎是利用食麋的稀釋,來降低該藥物透過腸胃道吸收的速率,也就是說該藥透過腸胃道吸收的效率非常好,能很快地轉換變成藥物血液濃度,有時為了避免空腹服藥引起低血壓,醫生也可能讓他們與食物同服,以延緩吸收,這樣服藥的降壓效果不受影響。故這類需要「隨餐服用」的降血壓藥如果忘記服用,則應該避免再補吃,避免血壓降的太多,造成病人低血壓,或甚至器官缺氧的情形發生!一旦忘記服用,下次用餐前恢復服藥即可!【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三高用藥原則!忘記服藥該怎麼辦?】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讀者Shaun 2022-5-12在高膽固醇的健康人的回應欄裡留言:「有一個問題敝人思考很久但是沒有查到結果。因為膽固醇大部分是由肝臟產生的,那LDL或是VLDL過高是因為肝臟知道身體需要這些膽固醇而製造還是只是單純因為吃太多不好的東西像是高脂或是高醣之類的肝臟已經無法儲存而只好再把他們轉化為膽固醇送出去?不好意思。」LDL的全名是Low-Density Lipoprotein(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全名是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很低密度脂蛋白),而它們都是Lipoprotein(脂蛋白)。(註:有人把Very Low-Density翻譯成「極低密度」儘管Very並沒有「極」的意思)顧名思義,脂蛋白就是由脂肪和蛋白質組成的物質(顆粒)。它的核心含有膽固醇酯和三酸甘油酯,而周圍則是游離膽固醇、磷脂和載脂蛋白(請看貼圖上半部)。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裡運輸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而根據其大小,脂質成分和載脂蛋白種類,可以分為七類:VLDL,IDL,LDL,HDL,Lp (a),chylomicrons(乳糜微粒),chylomicron remnants(乳糜微粒殘留物)。在這七類脂蛋白裡,HDL被認為是「好的」,而其他六類則被認為是「壞的」。「好的」的意思是「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壞的」的意思是「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HDL的全名是High-Density Lipoprotein(高密度脂蛋白),也就是俗稱的「好膽固醇」。(註:其實膽固醇是單一的化學分子,所以並沒有好壞之分,請看我發表的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IDL的全名是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中密度脂蛋白),而之所以會叫做Intermediate(中),並不是因為它是介乎「低密度」和「高密度」(LDL和HDL)之間,而是因為它是介乎VLDL和LDL之間。請看貼圖下半部以及下面的解釋。VLDL是在肝臟製造的,而它負責運送的脂肪是以三酸甘油酯為主(60-70%)。雖然它也負責運送膽固醇,但比例卻只佔10-20%。當VLDL循環到肌肉和脂肪組織時,它所攜帶的三酸甘油酯有一部分會被分解成脂肪酸,而它也隨之轉化成IDL(攜帶幾乎同比例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當IDL循環到肝臟時,它所攜帶的三酸甘油酯又有一部分會被分解成脂肪酸,而它也隨之轉化成LDL。也就是說,IDL和LDL都是源自VLDL,只不過VLDL所攜帶的脂肪是以三酸甘油酯為主,LDL所攜帶的脂肪是以膽固醇為主,而IDL則是介乎兩者之間(請看貼圖下半部)。體檢項目裡的血脂檢查通常只測量(1)總膽固醇,(2)HDL,和(3)三酸甘油酯,而從這三個數值就可推算出LDL 和VLDL。理想的血脂數值是:(1)總膽固醇低於 200 mg/dL,(2)HDL高於 60 mg/dL,(3)LDL低於100 mg/dL,(4)VLDL低於 30 mg/dL,(5)三酸甘油酯低於 150 mg/dL。好,現在可以來回答讀者Shaun的提問。首先,從他所說的「LDL或是VLDL過高是因為肝臟知道身體需要這些膽固醇而製造,還是……只好再把他們轉化為膽固醇送出去」,就可看出他是像大多數人一樣,把LDL(和VLDL)誤以為是膽固醇。不管如何,如前所述,VLDL是在肝臟製造的,而LDL則是從VLDL轉化形成的。由於家族遺傳,有些人會產生過量的 VLDL ,有些人則是無法將VLDL分解並從血液中清除,從而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過高。另外有些人則是因為生活形態(例如缺乏運動)和飲食習慣(例如過度攝取飽和脂肪),也會產生過量的 VLDL。所以,我給讀者Shaun的回答是,有三個因素會導致LDL或VLDL過高:(1)遺傳,(2)缺乏運動,(3)不良飲食習慣。我們無法改變遺傳,但我們肯定可以採行「均衡飲食、有恆運動」來降低LDL和VLDL,同時提升HDL。原文:LDL,VLDL:有何差別,為何會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