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2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肚子痛
共找到
177
筆 文章
-
-
2022-09-1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不曾擁有 但也不會錯過
前陣子從屏東潮州回台北後,重新拿起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翻閱,看到書中重要的楔子,慎重地拿出紙筆,謄寫一次:「這世界的所有,四十六億年前的星光激冷和四十六分鐘前的冰山崩塌,五十年前的纏綿懸念和此時此刻的牽掛離捨,無非塵埃,一一走向灰冷,燈滅、念斷、塵絕。可是,在有光的時候,為什麼不在塵中一一看見:熱著的就是火,亮著的就是光,念著的,就是愛。」是的,雖然世間一切終必成空,如塵埃般微不足道,但是在每一剎那的看見,念著的,都是愛,也讓生命值得。若不是隨著「台灣好基金會」的潮州辦公室伙伴拜訪潮州與南州,過去數十年雖無數次南來北往,屏東大部分鄉鎮都被我們一再路過,很少停留,也就一再錯過它的精彩。這些天拜訪了擁有校田,將農耕化為課程的南州國中、潮南國小及四林國小,對這些學校的老師及校長的努力留下深刻印象。不管南州或潮州,也不管是種蓮霧、芭樂或可可,這些新一代農民的自信與善用科技,甚至流利的口才,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參訪深耕潮州的小直設計團隊,原本預定時間是傍晚五點到六點,結果與陳冠華教授及一群年輕研究生聊到晚上十一點。到網紅名店「三平咖啡」用完午餐,到店主人楊文正的陶藝工作室聊天,從來沒看過那麼會搞笑的藝術家,我與蘊慧笑得嘴巴痠,肚子痛。與第三代油行女老闆黃董及玫來晏趣製麵小農農莊的女主人喝下午茶,也聽到令人感動又佩服的故事,真是高手在民間啊!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可以寫成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報導。想著這些紮根在地方的職人,也想起張曉風老師寫的「樹在。山在。大地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她還說:「我在,意思是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裡,甚至,讀書,也是一種『在』。看書的時候,書上總有綽綽人影,其中有我,我總在那裡。」是的,出席很重要,「什麼也不曾擁有,但什麼也不會錯過。」這句話是作家黃明堅說的,隨著年歲漸長,愈發覺得這是很高的境界。擁有,是指資源的佔據;不會錯過,追求的是經驗的豐富,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與心靈的。年輕時以為物質可以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後來才知道,更多時候物質反而限制了心靈的體會,誠如美國自然作家梭羅所說的:「擁有了穀倉、穀倉就變成我們的監獄。」每個值得紀念的時刻,我們都沒錯過,我們都在。喜歡「在」這個字,穩穩的,守候著,或者,就像棵樹,像門前的老榕樹,就是在那裡。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都要取個自然名,然後彼此以自然名互稱。我的自然名是「野榕」,荒野榕樹。榕樹在台灣四處可見,公園、校園、路邊、寺廟前廣場,幾乎所有街頭巷尾都有榕樹,在大大的樹蔭下常有許多人在乘涼、下棋、泡茶、聊天。榕樹有許多氣根,很容易攀爬,不管是爬到樹枝上或坐或臥,是台灣所有孩子爬的第一棵樹。隨手摘片葉子就可以當笛子吹,許多人因為榕樹而留下童年美好的回憶。我希望像榕樹,看著樹蔭下的朋友來來去去,而榕樹總是「在」那兒,守候著大家。
-
2022-09-07 醫療.消化系統
七旬翁肚子痛到險喪命 手術揪元凶竟是「透抽」
南投一名林姓男子日前因為左下腹劇烈疼痛,被家人緊急送往衛福部南投醫院,經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腹腔內有氣體自腸胃道漏出,研判是腸胃道穿孔,若未及時處置恐影響性命,安排緊急手術,意外發現竟是「透抽」惹的禍。南投醫院指出,年逾七旬的林姓老翁上周末左下腹突然劇烈疼痛,家人嚇得急忙將他送醫,經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懷疑是腸胃道穿孔,若沒即時處理恐有感染風險,引發腹膜炎、敗血症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因此緊急動刀救治。南投醫院外科醫師許家榮說,經手術發現,患者的小腸遭到約3公分的透明骨骼刺穿後,破了一個小洞,腸液就從腸道中漏出來,造成廣泛性腹膜炎,評估後立刻移除異物,並修補破裂的腸子,患者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已轉往普通病房觀察。而林翁術後得知自己的小腸遭到透明骨骼刺穿,與家人回想前幾天飲食,有食用又名中卷、真名鎖管的「透抽」,推測應該是料理的時候沒有把管身的透明骨骼處理乾淨,不慎留下了一小節,且不小心吞下肚所致。許家榮說,民眾在不慎吞下異物多數是能順利排出的,但像是魚刺、雞骨頭等少部分異物因有尖銳端,而具有危險性,因此在在診間常遇到有民眾誤食造成身體不適來求診,因此提醒民眾,尤其長者、幼兒、咀嚼功能不佳者,在進食的時候應細嚼慢嚥,家屬在料理及提供食物的時候也協助留意,避免誤吞的意外發生。
-
2022-08-25 醫療.消化系統
經常腹瀉、便秘可能是大腸激躁症!專家詳解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原因與治療方式
林小姐今年30歲是朝九晚五上班族,近來常有肚子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的情形,原以為只是吃壞肚子腸胃炎,經醫師診斷後為「腸易激綜合症(IBS)」。雖然目前還不知道腸易激綜合症成因,但有可能因為壓力、焦慮有關,且曾患急性腸胃炎、性格容易緊張的人,較容易出現。什麼情況容易患腸易激綜合症?目前成因尚未明朗,學界一致認為是由於腸道運作的方式出現問題。1.腸胃感染,即便在腸道感染復原後,症狀還是持續發生,可能是因為正常的好菌過度生長或腸道中生長了壞菌。2.食物不耐或過敏,如果患有嚴重的腸易激綜合症,經治療後情況沒有好轉,醫師可能會進一步檢查是否患有乳糜瀉,主要是對小麥中麵筋蛋白產生嚴重過敏。腸易激綜合徵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肚瀉、便秘、排不乾淨、糞便過硬或呈水狀、時有黏液排出等。腸易激綜合症有3種類型1.腹瀉型腸易激綜合症:大部份時間的糞便都呈糊狀,甚至水狀,少有糞便過硬的情況。2.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大部份時間的糞便過硬或太乾,少有糞便很稀的情況。3.混合型腸易激綜合症:有時糞便很稀,亦有時會糞便過硬。兩者可能交替出現。可以做些什麼來控制腸易激綜合症症狀?大部分腸易激綜合症治療都集中在改變生活方式、攝取食物類型和降低壓力上。1.盡量少吃吃豆類、洋蔥、綠花椰菜、孢子甘藍或高麗菜等易脹氣的食物。2.飲食中攝取更多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減輕症狀,尤其是便秘的時候。在飲食中攝取膳食纖維之前,應該確保水分補充是充足的。如果液體不足、又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反而會使便秘情形更加嚴重。另外,膳食纖維建議從少量開始攝取,再慢慢增加。3.避免會導致腸易激綜合症症狀的任何其他食物。4.適時紓壓,透過放鬆和規律運動可以緩解症狀。5.容易出現腹脹的人,進食時盡量放慢速度,且不要暴飲暴食。6.避免咀嚼口香糖,這會導致吞嚥過多的空氣,容易造成不適。7.避免攝取大量代糖(食品添加劑),因為有時會導致產生更多的氣體,引起腹脹、痙攣和腹瀉。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美國胃腸病學院(ACG)
-
2022-08-24 養生.聰明飲食
掉地上5秒內還能吃嗎?專家曝碰上這些狀況食物最好都該丟
暨上一篇腐蔬果不是醜蔬果受大家廣泛的討論之後,韋恩才發現大家對剩食的關心,但是又有許多食安上的盲點存在。減少食物浪費當然是對地球永續有助益的事,但是在此同時也要以食安與衛生為前提,畢竟如果人體失去健康,也算是永續失敗。蔬果發黴部分切掉就好(✕)疑似腐敗的食物最好的處理方法不是把爛掉的地方切掉就好,而是要整個丟棄。因為造成腐敗的病菌尤其是黴菌,如果在蔬果表面出現時,代表還有許多看不見的菌絲可能已經遍佈蔬果內部了。只切掉壞掉的部分,不代表也把內部的菌絲也切乾淨,若吃了太多黴菌,可能會造成黴菌性腸胃炎,另一方面更值得擔憂的是黴菌毒素(如黃麴毒素)等造成致癌(如肝癌)的危險,不可不慎。落果撿起來還可以吃(✕)落果掉到地面有肉眼看不到的風險,除非你做完全套該有的安全檢測,否則依照正常的食品良好規範都不建議拿來用,也不是拿去加工就好。因為落果風險有三種:酵素分解、微生物污染、與化學物質污染。酵素分解落果掉在地上會受到相當大的撞擊,大家想想牛頓的蘋果就知道了,此時不是造成表面瘀傷,要不然內部也可能受內傷,這樣都會造成少數細胞細胞壁破裂,細胞內部的酵素開始啟動反應,所以可能外面看不見,但是內部已經開始分解或腐爛,外部瘀傷也是微生物入侵蔬果內部的絕佳入口。微生物污染土地是微生物的家,落果掉到土地上就可能沾了很多細菌、酵母菌、黴菌開始作用。這些微生物不僅造成腐敗,還可能產生看不見的毒素,像是常見於受傷水果中的「棒麴霉素」(Patulin),其急性、毒性症狀為腸胃道充血、出血與潰瘍,長期毒性為肝、腎臟毒性、基因毒性及致畸胎性等作用。而以動物實驗數據來看,不到1毫克的黃麴毒素就可能導致肝癌或其他癌症。1毫克有多少?2、3粒鹽粒那麼多而已,所以不可不慎。化學物質污染蔬果農場地面可能有較高濃度的農藥、除草劑、其他物質等,落果是比較容易沾到的,有可能撿起來後洗也洗不完全。淹水後的蔬果洗乾淨就好(✕)颱風季節又將到來,有時一些地方不慎淹水,蔬果就跟著泡水了,水退後這些蔬果可以晾乾再吃嗎?其實最好不要,因為這種積水可能很髒,不僅帶有砂土、還可能帶有沖刷來的各種不明物質,就像一鍋濃湯,裡面包含隔壁農場的雞屎、農藥、隔壁鐵工廠漏出來的電鍍液、重金屬、機油等等,這些東西肉眼看不清,洗也未必洗得掉,還是不要冒險。之前曾經媒體報導,廣西一艘滿載榴槤的船隻翻覆,所以變成海邊漂滿了榴槤的奇異景象,附近村民紛紛扶老攜幼一起出動,打撈榴蓮回家大快朵頤,船主可能因為是走私,所以無法現身反對。只是到了晚上,大量村民因為肚子痛到受不了,因為食物中毒緊急送到醫院急救。雖然確實的原因還有待調查,不過這榴蓮接觸了污染含菌的海水,絕對是最可疑的原因之一。掉到地上的食物,5秒內撿起來還可以吃(✕)5秒定律很多人可能聽過,就是說東西掉到地上5秒內,細菌來不及爬上去,所以可以拿起來吃。這個迷思經過許多科學家經過大量實驗證明是錯的。其實我們可以理解,東西掉到地上到底會汙染多少細菌,與很多條件有關:⚫東西的表面(黏不黏、水分含量、平不平整)⚫地面的表面(光滑度、乾淨度)⚫接觸時間⚫撞擊力道這些條件都對食物掉到地商沾上多少細菌有影響,怎麼可能用一個5秒單一的條件一刀切。比如說一塊蘇打餅乾掉在客廳地面上,與一片西瓜掉在電梯地面上的汙染程度,一定是不一樣的,最明智的決定還是別冒險吧。結論食物到底要不要丟棄,實在是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困難)抉擇,台灣人又天性節省,所以看到這些貌似完好的食物,實在不容易狠下心丟掉。但是在冒險之前還是思考一下自己的身體健康也很重要,肝、腎這些主管解毒代謝的器官會不會向你進行無聲的抗議。在談環保之同時,人體的健康安全同時得確保,這樣才是雙贏。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8-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懷孕罹癌怎麼辦? 醫表示定期追蹤檢查不會傷胎兒
藝人余苑綺不幸癌逝,歷經8年抗癌70次化療,2017及2019年陸續生下兒女後,卻驚傳直腸癌復發,癌細胞移轉至肺和肝。懷孕女性若罹患大腸癌怎麼辦?中醫大新竹附醫外科部長沈名吟表示,懷孕也不能中斷定期追蹤,透過核磁共振、抽血驗癌指數等醫療技術,可幫助懷孕婦女檢查,不讓寶寶受到傷害。沈名吟指出,如果懷孕之後才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24周以內的寶寶因尚未有存活能力,建議以母親身體為主,若超過28周才診斷罹癌,以現今新生兒照顧技術,寶寶提早剖腹出生一樣可健康長大;24周至28周間胎兒,醫師可藉由醫療減輕腫瘤症狀,讓母親度過4周時間,待寶寶出生後,再幫母親治療。沈名吟表示,大腸直腸功能是吸收水、礦物質及排便,排便過程若受阻礙就容易發生症狀,通常腫瘤大到阻塞才會出現病症。如果發現排便習慣改變,肚子痛、排便出血、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建議就醫診斷。沈名吟強調,癌症產生為多方因子,可從3面向來看,首先是有致癌體質,第2要有致癌物的刺激,第3為時間累積,讓癌症變化變得明顯。即使控制其中一個致癌因子,其他未沒控制好,還是有可能引發癌症,因此不能單從食物阻絕大腸直腸癌病發。沈名吟提醒,食物確實是致癌物主因,應減少高油脂、高熱量、醃製、燒烤或酒精等致癌物攝取,以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
-
2022-08-10 寵物.照顧指南
貓咪忍耐強烈痛苦會露出這樣的表情!網瘋傳1照片惹心疼 獸醫解釋原因
貓咪是一種擅長忍痛的生物,因此看到牠們有異常表情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一名獸醫在社群網站上貼文並PO出一張照片,呼籲貓奴們如果看到自家貓咪經常露出這樣的表情,要特別注意是不是生病了,建議盡早帶去給獸醫治療。網友「獣医にゃんとす🐾ねこの教科書発売中!」本身是日本相當有名的網紅獸醫師,曾經出過關於貓咪教養相關的書籍,在日本大受歡迎。日前他在個人推特上發表一篇文章,表示當貓咪露出眼睛變細、耳朵翻平朝外、嘴巴周遭用力、鬍鬚伸直等狀態時要特別注意,「這是當貓咪感受到強烈痛苦時會露出的表情」。獸醫說,貓咪如果正在承受手術、拔牙、胰臟炎、癌症、潰瘍、骨折等病痛時會露出這樣的表情,儘管貓咪相當會忍痛,但還是可以從表情看出端倪,請各位飼主隨時注意自家貓咪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獣医にゃんとす」經常在個人推特上發表關於貓咪表情與動作的一些解讀,像是肚子痛的貓咪會有怎樣的動作跟表情等等,吸引不少網友追蹤。這篇關於貓咪忍痛時表情的貼文也被台灣知名網紅「魚漿夫婦」張貼在臉書粉專上,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我家貓咪扭到腳的時候,是很安靜的趴在椅子上,眼睛瞇瞇的,因為太詭異了,很緊張的帶去看醫生,醫生檢查後說:腳扭到,所以只要不舒服都是這種臉」、「真的看不出來,這是已經很痛時的表情,真的好乖的貓貓」。貓咪不像狗狗天生動作表情豐富,因此不好判斷貓咪是否處在忍痛、驚恐或是不安的狀況,本報曾經報導過「哀怨的叫聲=貓咪很害怕!從5個地方看喵星人「怕爆指數」 貼著身體是關鍵」一文,內文提到貓咪如果非常害怕的時候耳朵會完全往下壓、眼睛也會完全睜開等,從一些小地方其實是可以觀察到貓咪情緒。これが強い痛みを感じた時の猫の顔です。目を細め、耳を寝かせて外側に向けます。また口周りに力が入り、ヒゲがピンっと伸びるのが特徴です。例えば手術、抜歯、膵炎、がん、膿瘍、骨折など耐え難い痛みを感じた時にこの顔をします。猫は痛みを隠す達人ですが、顔に出ます。覚えておきましょう👨⚕️ pic.twitter.com/TIHp7se3xJ— 獣医にゃんとす🐾ねこの教科書発売中! (@nyantostos) August 4, 2022
-
2022-07-13 癌症.胃癌
幽門桿菌未根除癌化 男肚痛脹氣二度胃鏡查出罹胃腺癌
1名70歲男性有長期胃潰瘍病史,吃完東西容易肚子痛、脹氣,曾照胃鏡發現出血,止血吃藥後覺得症狀沒有改善,經轉介至長安醫院就醫,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建議再做一次胃鏡檢查,診斷得了胃腺癌。許鈺銓說,病人到院時因為先前才在他院做過胃鏡,所以不願再做,因此只提醒可能風險並給予藥物治療,二、三個月發現症狀變嚴重,患者才答應重做胃鏡。他說,透過窄頻光波腸胃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兩處不太正常的細胞表現,切換成特殊光源更是明顯不對勁,切片報告證實是胃腺癌,又驗出有幽門桿菌,代表病患之前幽門桿菌都沒有處理。所幸尚屬早期胃癌,癌細胞也未轉移,術後癒合情況不錯,目前定期追蹤即可。許鈺銓說,病患罹患胃癌主因是因為幽門桿菌未根除而導致癌化。根據國健署統計,高達9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桿菌,感染後易造成反覆消化性潰瘍、破壞胃粘膜,罹患胃癌的機率高達一般人的16倍。因此預防胃癌,先從預防幽門桿菌的感染開始,建議飯前洗手、避免共食改用公筷母匙、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水一定要煮開才能喝,並少吃醃製和高油脂食物。他說,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若有出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消化不佳、食慾下降或吐血、解黑便就要特別注意,尤其若症狀持續了兩周,務必向專業醫師諮詢。也呼籲40歲起每1至2年做作胃鏡與胃幽門桿菌檢查,發現感染應盡速殺菌治療,避免拖成胃部癌變。
-
2022-06-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老公:「妳去哪?」老婆:「我去做超音波!」老公:「健保有給付嗎?」老婆:「當然沒有給付啊!」老公:「妳有B、C肝,不是健保每半年有給付一次超音波嗎?」老婆:「我做的是進階版的超音波,當然要自費啊!是花你的荷包啊!我是做超音波拉皮啊!」這年頭,醫療美容成為時下顯學,是仕女們的最愛,超音波拉皮(又名超音波拉提)是利用超音波的能量傳遞到皮膚深層,刺激人體皮膚新生膠原蛋白,達到皮膚美容的效果。事實上,幾千年前自然界的蝙蝠就是利用超音波來飛行及覓取食物,直到四、五十年前,人類才開始利用超音波來做診斷工具。時至今日,診斷型超音波廣泛運用於全身各器官,它的用途媲美當初聽診器對於心臟的診斷,而且其對醫學的貢獻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診斷用的超音波外,頻率更低的超音波可以用於治療表層性的器官,例如用於復健科的肌肉疼痛治療,用於燒灼腫瘤的超音波,以及近年來在皮膚美容的超音波應用等。疫情之中,許多人不便去做臉美容,但有更多的人忘了去做超音波檢查而喪失了治療的契機。例如最近就有一位中年女士有B肝帶原,因疫情之故,兩年來未做超音波,最近肚子痛去就醫才發現肝臟長了10公分的大腫瘤,治療上非常棘手。因此,在疫情籠罩之下,凡我國人,治療用的超音波或拉提式的超音波可暫緩,但對診斷救命用的超音波則不可須臾間忘了持續檢查,否則等到老公追問時不僅不好回答,甚至可能誤了自己的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估1年至少650例兒童MIS-C 疫情高峰後「可能再高」
台灣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民眾確診新冠病毒,除出現兒童腦炎還有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以美國兒童確診發生MIS-C機率估算,台灣近期會出現167例兒童MIS-C個案,1年將累計650例MIS-C個案,數據並不算少。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去年很多國家出現MIS-C,台灣疫情控制相對好,滿幸運比別人多1年時間,我們的優勢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呂俊毅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截至今年5月31日通報個案統計,從2020年5月中旬起至將,美國MIS-C通報個案隨著疫情起伏而規律增加,只要新冠疫情高峰後,沒多久MIS-C通報個案也隨之而來。美國CDC統計,2020年5月至今共8525例兒童MIS-C通報個案,其中69例死亡,呂俊毅表示,美國人口是台灣13倍,若台灣發生率與美國類似,粗略換算台灣1年將有650例兒童MIS-C個案,並不算少。另外一項美國紐約研究,21歲以下新冠確診個案發生MIS-C機率為100萬分之316,尤以黑人、西班牙人及亞洲人較多。台灣今年1月至今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確診,預期近日將會看到167例MIS-C個案,但此推算並不準確,現在疫情高峰尚未結束,數據還有可能更高。根據美國CDC對於MIS-C定義,為年齡小於21歲,發燒24小時以上,抽血多項指數發炎,2個器官(心臟、腎臟、肺臟、造血系統、皮膚、神經學等)以上遭侵犯,嚴重程度需住院,過去4周曾確診新冠肺炎證據等。我國定義MIS-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相似,包括年齡介於0至19歲,以6至12歲居多,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發燒3天以上、發炎指數上升,且2項以上臨床特徵(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需排除其他感染等。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近期北部疫情趨緩,中南部仍是高原期,兒童重症腦炎減少,目前該注意兒童MIS-C,大多在確診新冠病毒後2至6周發生,包括發高燒、發炎指數升高,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但川崎症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MIS-C則是6至12歲的大小孩較常見。林奏延表示,川崎症過去以日本、南韓、台灣較常發生,而MIS-C以白人居多,且MIS-C臨床表現常見休克,血壓低、臉色蒼白,其他症狀則類似川崎症,近日國內病例增加。前2天討論一名MIS-C個案,發燒5至7天、眼睛發紅、紅疹等,疑似腺病毒感染,仍要注意。指揮中心昨宣布,縮短5至11歲兒童新冠疫苗施打2劑間隔到4至8周,林奏延表示,縮短施打間隔有助於預防兒童MIS-C發生,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施打第一劑及第二劑疫苗。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5月初確診兒童近日出關,門診時常看到解除隔離症狀,包括多系統問題,有8、9成以上以腸胃系統表現,包括肚子痛、腹瀉,家長憂心小孩不知是「長新冠」還是MIS-C,他表示,感染Omicron後,病毒仍會存留腸胃道1個多月時間。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女童確診後20天出現MIS-C 耳朵、大腿疼痛住院治療中
國內出現多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出現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確診後隔20天,再度出現高燒,除了嘔吐、肚子痛以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他先前收治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且除了嘔吐、腹瀉、肚子痛以外,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呂俊毅表示,該名2歲女童出現症狀,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他說,起初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另一名10歲男童,4月27日確診,當時僅發燒2天,後續沒有任何不舒服,過了1個月到5月28日又發燒到39.7度,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眼睛結膜發炎、嘴唇紅且乾裂、脖子淋巴結腫大,沒多久血壓偏低、出現休克,緊急收住院,其臉部、手肘出現紅疹。呂俊毅表示,該名男童確診後引發MIS-C多重器官異常表現,心臟、肝臟、胰腺、凝血、結膜炎、皮疹、頸部淋巴結病以及休克,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治療。MIS-C臨床治療需觀察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停藥。呂俊毅指出,MIS-C身體多重器官系統發炎症狀表現,較容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至4周(6周),以5至11歲且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以發燒1至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呂俊毅表示,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家長注意!國內再傳MIS-C案例 醫師曝診斷5大要件
林口長庚醫院再傳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個案,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經研判症狀及檢驗,證實為MIS-C。醫師表示,對於家長MIS-C不須太擔心,但要留意5大診斷要件。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於臉書發文及接受訪表示,這一例已不知是全國第幾例MIS-C個案。此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這段期間,她也有去過外面的診所看過,但發燒並沒有改善。6月7日,媽媽帶女童來到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就醫,吳昌騰看到女童眼睛紅,真的很像川崎氏症的紅眼睛,但因女童先前有確診病史,再加上高燒3天,心裡想難道又是MIS-C個案。因家長陳述女童有噁心、嘔吐、肚子痛、頭痛,更加深診斷為MIS-C。吳昌騰說,他和女童媽媽說覺得MIS-C時,媽媽也說有懷疑是這個診斷,因媽媽說,「她有注意最近的疫情報導。」經與女童媽媽解釋後,安排女童進行抽血檢驗,並監測血壓,抽血報告出來,該注意的指標及發炎指數都上升了,確診為MIS-C了,經安排住院開始治療。吳昌騰說,整理一下,女童症狀包括:發燒3天以上,皮膚黏膜為非化膿性結膜炎,腸胃道系統症狀有噁心,腹瀉,腹痛,另有頭痛及實驗室數據等。這幾天已討論很多MIS-C,家長們不需要太擔心。吳昌騰建議,家長可先了解相關症狀,注意小孩染疫後身體狀況。MIS-C這種症候群不常見,每10萬名確診兒童發病率於Alpha流行期間為54.5例,Delta流行期間為49.2例,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例。目前MIS-C診斷有五大要件,家長應多留意,包括:1. 新冠病毒感染證據(2-6周前)。2. 發燒,燒得很高,甚至會持續超過3天。3. 實驗室檢查顯示ESR、CRP或Procalcitoin等發炎指數上升。4. 並且具備至少兩項下列臨床特徵,包括:a.皮膚粘膜症狀: 皮膚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b.心血管系統: 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瓣膜或冠狀動脈異常等c.凝血功能異常D.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或腹痛5.臨床上需排除細菌性敗血症、毒性休克症候群等其他可能導致類似臨床表現感染。
-
2022-06-08 癌症.大腸直腸癌
50歲男血便以為「痔瘡出血」 竟是直腸腫瘤
1名50多歲男子有血便情形持續好幾個月,他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最近卻經常肚子痛,上廁所又解不出來,也頻尿,直到就醫後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元凶竟是直腸腫瘤,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他母親也因直腸癌過世,加上他年輕時就是癮君子,大幅增加腫瘤演變成惡性機率,幸好已開始接受治療。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世偉說,大腸直腸癌發生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若發現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痛、血便、上完廁所仍有想排便感覺等,應盡早檢查,如果有經常性腹瀉、便祕、大便變細、體重無故減輕、貧血,更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建議立刻就醫治療。江世偉解釋,第一期大腸癌視腫瘤侵犯的深度,可選擇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第二、三期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後續病理狀況,給予輔助性化學治療;第四期大腸癌的病患,不用太早放棄或感到無助,透過化療搭配近年發展的標靶治療,可達到相當程度的疾病控制,大幅延長存活率。江世偉也說,大腸直腸癌蟬聯我國十大癌症之首,罹病者5%是先天性遺傳基因引起,大多數因後天環境中危險因子所引發,例如肥胖會增加10至20%罹癌風險、每天多吃100公克的紅肉或再製肉品增加12%罹癌風險,抽菸更會增加罹癌率及死亡率;大腸息肉若超過1公分以上,癌變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若本身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會是一般人的2至3倍,呼籲50歲至74歲的民眾,每2年至醫院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
-
2022-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兒童染疫後會出現新冠後遺症嗎?感染後要注意哪些事情避免重症?
當全球逐步接受與COVID-19共存的事實,相關的疫苗與藥物也證實可以降低中重症,但目前兒童還是無法順利接種疫苗、抗病毒藥物也不見得適用,成為許多家長擔心的問題,到底兒童容易感染嗎?感染後容易重症嗎?與病毒共存該注意哪些事情?兒童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嗎?感染後會出現哪些症狀?在今年初Nature的一篇文章中指出,omicron病毒株在兒童中造成中重症的機率較小,但是因為omicron的傳染力強,兒童感染數相對高,所以造成中重症的數量也較多。一篇發表在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DMCN)的文章則指出,雖然兒童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以輕症或無症狀居多,但也有少部分的兒童會出現中樞神經相關併發症,對正在發育中的中樞神經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長期觀察。(相關資訊:兒童腦炎死亡達5人 李秉穎曝恐與新冠病毒1特點有關)同時,兒童也有可能發展出長新冠(long COVID),因此家長在照顧時需要特別注意。(延伸閱讀: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兒童該如何避免感染?兒童避免感染的方式其實跟成人一樣,但有些方式會有差異。●接種疫苗:目前接種疫苗還是被公認為有效降低感染機率,以及降低中重症風險的方法,但受限於研發進度關係,目前相關疫苗接種年齡為6~18歲,也就是說未滿6歲的兒童還是無法接種相關疫苗。(延伸閱讀:該不該讓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專家分享自家小孩打莫德納經驗)●配戴口罩: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機率。●有相關症狀請自行篩檢。●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家長應該要教育小孩相關衛生習慣,從外面回到家中需要先洗手,吃東西前也要做好手部清潔,接觸欄杆、扶手之後避免觸碰口鼻等。●隨時注意小孩的狀況:兒童不像大人一樣可以清楚地描述症狀,因此家長需要注意小孩的狀況,有咳嗽、發燒或相關肺部感染症狀發生時,一定要緊急就一。感染後,父母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跟成人一樣,如果兒童患有相關先天性疾病時,感染後中重症的機率較高,特別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有遺傳疾病的兒童與代謝相關等疾病的兒童,都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因此要多注意。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兒童醫院兒科傳染病科負責人羅伯塔‧德比亞西(Roberta DeBiasi)醫師指出,小孩的鼻腔較狹窄,容易造成堵塞,因此感染之後容易出現哮吼的症狀。(延伸閱讀:影/咳嗽如小狗叫 可能是病毒性哮吼作怪)此外,也有少數兒童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簡稱MIS-C),其症狀包括:●發燒不退。●腸胃道疾病(包括肚子痛、腹瀉、嘔吐等)。●皮膚粘膜症狀(包括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包括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頭痛、頭暈等。●嚴重時會出現休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提醒家長: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發燒很久、活力差或疲倦等,退燒後活力、精神仍然很差,建議就醫,其他像是嘔吐、脫水等也要注意。但兒童確診新冠重症比例很低,家長不用過度恐慌,一點小事就送急診也不是好事,建議應避免孩子染疫、盡快施打疫苗,若孩子有慢性病,病況穩定仍可打疫苗。(延伸閱讀:孩童確診發燒憂傷腦 兒科醫:燒過「這溫度」調節中樞恐失靈)參考資料:Does Omicron hit kids harder?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find outNeurological effects of COVID-19 in infants and children新冠病毒在兒童族群的特有表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
2022-05-18 性愛.愛情診療室
女友生理期男友活下去的方法!如何助她度過生理痛?這行為暖心又暖宮
女生每個月總有一段時間需要經歷「生理痛」的煎熬,有些人在生理期還沒到時,心理、身體就已經明顯感到不舒服,常常因此影響到日常生活,讓人困擾!網路上也常有許多女網友分享自己的案例及緩解的「小撇步」,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吧!生理痛五大症狀引共鳴 網友喊:下輩子不當女生!《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生理痛」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討論的5大生理痛症狀網路聲量排行,及暖心暖宮的行為有哪些呢?觀察網友熱議的生理痛症狀,發現「腹痛腹瀉」、「頭痛」……等身體上的疼痛備受討論,其中「腹痛腹瀉」更是許多女性網友的一大困擾。網友紛紛表示,「生理期我是會肚子痛,然後拉肚子。」、「我生理期會胃痛或脹氣也比較容易拉肚子。」可見不少女性受腹痛腹瀉所苦;而經期所引發的「頭痛」症狀也常讓女性網友大嘆:「月經來的頭痛是最痛苦的」、「下輩子我不要當女生!我在經期前中後頭痛欲裂週期性疼痛」,認為生理期間的頭痛症狀難以忍受。另一方面,除了身體上的疼痛外,「長痘痘」及「情緒不穩」也是女性生理期會遇到的症狀,像是日前有篇「生理期都會痘痘爆炸」的網路貼文真的說到女性的心坎裡,不少民眾紛紛附和,「我也是,而且都是大悶痘那種」、「我也是⋯超級困擾」……等。而「情緒不穩」的問題,也讓網友感同身受地說,「我情緒起伏會變大,一下哭一下笑一下不爽」、「生理期來都會莫名情緒化很容易哭」,紛紛表示自己在生理期期間的情緒容易變得敏感。男性諮詢生理期存活方法 網友首推小物暖心又暖宮許多女性在面臨經痛難耐時,都有些緊急緩和身體不適的妙招,如在「泡熱飲」的討論中,常見女性網友分享伴侶貼心準備一杯黑糖水、桂圓茶或是紅豆湯……等熱飲,不只暖宮也暖心。同時「穴道按摩」也是不少女性網友推薦的應急方法,如有網友就分享「經期我都會做針灸、穴道按摩」、「生理期腰跟下肢都很痠,我男友會幫按摩舒緩痠脹感」……等。此外,「止痛藥」也被許多人點名,不乏有「包包裡永遠備著止痛藥,因為不知道哪時候生理期會來,乾脆備著。」的留言建議。有趣的是,很多男性網友也會關注「既暖心又暖宮」的行為方法,像是近期有一篇「求救 生理期男友活下去的方法」貼文,引來許多網友迴響,大家紛紛推薦「暖宮貼!不用半夜一直起來換熱水袋真的超讚!」、「有些人用暖宮貼或是暖暖包貼在腹部會舒服點」,可見熱敷品也是女性生理期期間不可缺少的好物。生理痛是女性常見的婦科問題,難免會影響到生活作息及情緒狀態,男性朋友不妨備好黑糖塊在身邊,隨時都可為經歷生理痛的老婆、女朋友泡上一杯溫熱飲品,幫助女性緩解生理期帶來的煩躁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10 該看哪科.兒科
4歲女童突然肚子痛和呼吸急促 檢查竟是嚴重氣喘
新竹一名4歲女童因突然肚子痛和呼吸急促到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經胸部X光未發現肺炎的浸潤,但女童的呼吸異常費力且血氧下降,經診斷為嚴重氣喘急性發作,進入加護病房戴上非侵入性呼吸器並用上全身性類固醇與密集的吸入性氣管擴張劑治療,終於在一周內順利出院,氣喘狀況也在吸入性類固醇的使用下控制良好。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徐瑋襄指出,該名女童曾有過異位性皮膚炎,就診照胸部X光時沒看到肺炎的浸潤,但其他檢查發現,女童呼吸異常費力且血氧下降,血中二氧化碳濃度也過高,經評估後診斷為嚴重的氣喘急性發作,經治療兩天終於得以拿掉非侵入性呼吸器,從加護病房轉到一般病房。徐瑋襄說,氣喘是台灣兒童常見的疾病,常發生在兩歲以上有過敏體質的兒童 ,比如曾有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或爸媽有氣喘的家族病史等。最常見的發作時間是春秋天氣冷熱變化大且容易感冒的季節,很多孩童第一次發作的時候都因為太突然、太嚴重而嚇到爸媽。氣喘常見的表現除了咳嗽、呼吸聲很大有咻咻聲、呼吸急促、胸悶外,也會伴隨肚子痛,主要是因為呼吸費力需要用到肚子的肌肉輔助,進而造成肚子肌肉的痠痛,這時就是比較嚴重的氣喘發作,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做評估與治療。徐瑋襄提醒,若家中的孩童已被醫師診斷為氣喘而需要「吸入型」類固醇控制,請不要因害怕類固醇的副作用而自行停止用藥,許多研究指出現在的「吸入型」類固醇是經過改良後的劑型,大多只會在肺部作用,跑到全身的劑量是小於吸入劑量的百分之一,較難造成全身副作用。反而,若是因為未妥善控制氣喘而導致經常性的氣喘急性發作,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全身性」類固醇才能抑制氣管的發炎反應,這一次「全身性」類固醇的劑量就遠比平常規則吸入的劑量高出許多,這也是為什麼控制不佳的氣喘本身更容易造成孩童生長發育的問題,在此呼籲家長好好控制氣喘、減少急性發作是每個氣喘兒最首要的課題。另外,為更優化對氣喘與過敏體質孩童們的照顧,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生醫醫院與台大總院同步,提供台灣常見過敏原篩檢,希望能幫助更多氣喘、過敏兒童找出正確的過敏原,在日常生活中以避開過敏原,幫助氣喘與過敏疾病的有效控制。生醫醫院竹北院區從今年起也開始提供呼氣一氧化氮濃度(FeNO)的檢測,藉由監測呼氣中一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可以更精準的評估肺部過敏性發炎的嚴重程度,進而輔助醫師調整氣喘控制藥物的劑量。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孕婦染疫母子雙亡 產科醫:孕婦最怕的是這個問題
新北市20歲打過一劑疫苗、懷孕28周女子確診新冠肺炎,連續高燒送醫母子都不治,引發很多孕婦的恐慌,台南市婦兒安診所副院長莊曉婷表示,高齡、過重及有慢性病孕婦,確診後併發重症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高,要特別注意一旦有發燒、咳嗽或早產跡象、胎動減少等症狀,都要趕快就醫,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親密的家人傳染新冠肺炎。台南市今天確診病例為1319人,市府下午舉辦疫情記者會,針對孕婦染疫相關問題,特別邀請婦產科醫師莊曉婷說明。莊曉婷表示,孕婦染疫風險並沒有比一般人高,但是針對高齡、體重過重,或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孕婦來說,染疫後併發重症的機率比一般的孕婦高,特別是在懷孕29周之後的孕婦,一旦染疫,流產、早產、胎死腹中、剖腹產或發展成為子癲前症的機率也較懷孕前期高。她表示,很多孕婦最關心的問題是「如果染疫孩子生出來畸型的風險是否會增加?」,目前雖然相關的研究不多,但還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畸型風險,而很多產婦因為高齡等因素,需要做侵入性的檢查像是羊膜穿刺等,即使孕婦確診,因為病毒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血中的病毒量並不多,還是可以做這些檢查,至於是否可能會垂直傳染給胎兒,目前的研究顯示是有可能,但機率小於2%,而且寶寶的症狀也不會太嚴重。她指出,很多孕婦會說「我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染疫」,但其實身邊可能會有一些「豬隊友」,如果先生或其他親密接觸的家人染疫又沒有症狀,很可能會傳染給不出門的孕婦,建議孕婦在家中還是要注意防疫,特別是家人共用的門把、廁所等,都要注意消毒,而且無論何時想摸口鼻,都要先把手洗乾淨。她提醒孕婦在疫情期間,要特別注意個人症狀與產科症狀,個人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有些人自己發燒卻沒感覺,孕婦一天應該要多量幾次體溫,不能只量一次,但是也不要對疫情太緊張,像很多孕婦到懷孕後期,因為肚子大、身體前傾時很容易壓迫覺得會喘,應該先端正坐姿、深呼吸後,通常就能恢復正常,如果一直覺得喘才要注意。而產科症狀則包括破水、落紅及肚子痛等早產症狀,還有胎兒有時候在睡覺會胎動變少,孕婦要特別注意,可以吃一點甜的、刺激孩子的活動,或是搖一搖肚子,如果胎兒都沒反應,需馬上就醫,萬一孕婦已有缺氧的情況,可能馬上就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而如果已在餵哺期,莊曉婷提醒也要特別注意當媽媽與幼兒接觸時,可能透過呼吸道或接觸傳染,都要特別注意洗手、戴口罩。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北醫院:正常運轉 不會拒絕收治急診民眾
衛福部台北醫院今天表示,醫院正常運轉,不會拒絕收治有急診需求的病患;若COVID-19中重度症狀況持續且惡化,請趕快至急診。醫院另開設「防疫急門診」,服務居家快篩陽民眾。有電視媒體今天報導,新北市1名80歲廖姓婦人因肚子痛,醫院卻無法收治,短短3天時間病逝家中,報導並搭配台北醫院急診室畫面。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下午發出文字聲明表示,不可能拒絕收治有緊急狀況前往就醫的民眾。5月1日雖尚未開設防疫急門診,但醫院急診室外有動線分流,將緊急病人與公費PCR篩檢的人潮分開,並未影響收治急診病患。院方說,推估病逝的婦人當時可能誤以為篩檢隊伍都是在排急診,看到急診外很多人排隊就離開了,並沒有抵達急診、也沒有排隊、且沒有掛號就返家。醫院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人數攀升,每日約2000名民眾至醫院篩檢,為減輕急診醫護負擔,並疏解排隊篩檢人潮,已於急診後方院區的戶外空間開設「防疫急門診」,提供單獨動線、PCR採檢、掛號、醫師看診、現場領藥的一條龍服務,就醫民眾為居家快篩陽性,有上呼吸道症狀者。醫院提醒,12歲以下兒童不分時段,皆至兒科急診看診。為避免病患推延太久造成嚴重肺炎或休克,若有中重度症狀持續且惡化,一定要趕快至「急診」就醫;如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或意識不清、全身倦怠、四肢無力、走路或講話會喘、身體持續發熱或發冷。台北醫院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目前COVID-19社區感染階段,難免有醫護人員染疫,但不影響醫療業務,開刀與心導管等手術都照常實施,只有暫停沒有急迫性的美容手術;外傳醫院不做大動脈剝離手術,是不實傳言。醫院說,除「防疫急門診」一條龍,降載非必要性手術,另召回居家隔離的醫護人員,每日篩檢陰性後上班;醫護可趕快正常生活,不影響家庭與職場工作,醫院可正常運轉不影響急重症就醫。市長侯友宜上午接受聯訪時表示,急診是接受急重症病患,確診個案有症狀、或居家快篩陽性民眾,請分流走「防疫急門診」就醫,以維持急診的能量,這是維持醫院正常運作的重要關鍵。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藥物縮小膽結石不見得是好事!醫:更易卡在膽管
許多民眾有膽結石不自知,等到健康檢查或肚子劇痛就醫才發現,但我們能和膽結石和平共存嗎?醫師提醒,膽結石雖不會立即致命,但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膽管炎,嚴重時恐引起細菌感染、菌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若因膽結石產生疼痛,應盡快安排開刀切除膽囊,避免致命風險。超音波檢查膽結石,準確性高且無需高額費用。三軍總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煊淮表示,現在多用超音波檢查膽結石,準確性高且無需高額費用,相較過去照X光或斷層掃描,較難精準照出膽結石。用更精細的核磁共振雖能看得更清楚,但費用高達上萬元,「殺雞焉用牛刀」,以超音波檢查既實惠又能清楚診斷。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當人開始進食,膽囊會收縮、排出膽汁幫助消化食物,這時用超音波無法看清楚膽囊,因此超音波檢查前,必須空腹八小時,讓膽囊呈現舒張狀態,才能清楚查看膽囊內是否有膽結石。膽汁內膽固醇、膽紅素過高也易形成結石。朱光恩表示,中年女性因肥胖或生育後體質轉變,是膽結石的好發族群之一,但膽結石生成也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若常吃高油飲食或不規律進食,以及高血脂、高膽固醇或肥胖等,會讓膽囊內的膽汁變得黏稠,易結晶成石頭。朱光恩提醒,台灣人常有地中海貧血,因紅血球容易被破壞,會導致膽汁內膽紅素成分上升,若膽汁內膽固醇、膽紅素過高,使膽汁成分形成「不和諧」狀態,也容易形成膽結石。膽結石是常見疾病,朱光恩說,但民眾出現上腹痛,往往以為是胃痛,照胃鏡查不出原因,才發現是胃旁邊的膽囊出問題。因此若在門診遇到患者主訴肚子痛、上腹痛,通常會安排照胃鏡、超音波等一同鑑別診斷。朱光恩說,肝臟分泌膽汁儲存於膽囊內,一進食膽囊就會有神經性反射,收縮將庫存膽汁擠出,幫助消化。當膽囊內充滿膽結石,一進食膽囊一收縮,就可能產生痛感,干擾民眾生活作息。只要曾出現膽囊發炎、膽絞痛,再發機率很高。膽結石會造成什麼風險?朱光恩說,若產生急性膽囊炎,不僅會產生劇烈疼痛,還可能細菌感染、高燒不退、引發敗血性休克,尤其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病,可能有生命危險。若無發生緊急狀況,膽結石雖不需急著處理,但仍像「不定時炸彈」,建議應手術切除膽囊。林煊淮指出,膽結石若無引起不適症狀,建議追蹤即可,無需開刀;若曾經出現膽囊發炎、膽絞痛等狀況,再發生機率相較其他患者更高,且下回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症或敗血症。先前曾有病人因膽結石發炎就醫,三、四個月後再次發作,便建議他務必要安排開刀切除膽囊。約三分之一患者不願開刀,潛藏「不定時炸彈」。朱光恩指出,部分藥物宣稱可以縮小膽結石,但縮小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大的膽結石不容易卡住膽管,小膽結石反而更容易卡住,進而引發膽管炎。林煊淮觀察,門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較不願意開刀,尤其四、五十歲年輕患者,總覺得只是石頭稍微「堵住」,動動身體、換個姿勢就好了,寧願忍痛兩、三個小時撐過,也不要開刀治療。不過也有患者因要出國工作,憂心在國外看病不方便且費用昂貴,趕在出國前開刀切除膽囊。朱光恩表示,的確有患者因為膽結石而不敢出國、出遠門,憂心在國外急性發作無法開刀,他遇過一名四十多歲患者,就是因為不想開刀切除膽囊,原預計要去非洲出差也告吹。他發現,近年膽結石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仍建議患者應盡快開刀解決。
-
2022-03-30 養生.人生智慧
為了照顧早產兒,我從外商主管變成24小時貼身護士... 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正面迎擊挑戰!
小孩的出生,改變了我的職涯規劃 是我上廁所時太用力嗎?還是吃壞肚子了?當我意識到懷孕二十多週,子宮開始規律收縮感到肚子痛時,沒多想太久就立刻搭車衝到醫院,接著馬上被推去產房樓層病房,雙手雙腳被安上好幾個點滴頭,打進不同的安胎針,因為情況太緊急我什麼都沒有準備……。 當時我已經在外商公司從第一線的行銷專員開始,轉任過業務單位、開始帶新人、被安排至新事業單位接任主管,九年時間的歷練,已經擔任主管工作,我深信將來的職涯發展潛力無窮,因為這是一個我熱愛的工作環境和產業,我甚至想,應該會在這間公司再做二十年。但經過那次在廁所子宮收縮肚子痛後,完全改變我接下來的人生規劃,我從沒想過,一個大家認為是女強人的我,竟然成為七年的全職媽媽;自己照顧早產兒、親自哺餵母乳、做副食品,陪伴小孩因出生時腦傷後遺症所需進行的所有復健治療,甚至還在育兒空檔斜槓做了各種小生意。 「我到底該辭職親自帶小孩?還是請人帶,我去上班賺錢?」這個疑問在小孩尚在醫院保溫箱時,常常浮現腦海,但後來小孩的病情發展,並沒有給我選擇的權利。某一天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孩子的保溫箱旁,我聽到醫師提到的病程發展開始無助的大哭,因為小孩的腦室出血從一級慢慢到二級,那天已經擴大為三級,傷及運動神經,拍的片子看起來有很大一片出血,出血就像海浪打上沙灘,離開時沙灘上會有一些痕跡或是亮點。醫師是早產兒界十分知名有愛心的許瓊心醫師,她很沈重的問我一句:「媽媽,這樣的孩子會需要長期復健,我想知道你們家的經濟情況如何?未來誰能陪伴他復健、照顧他呢?」她還想知道這樣的負擔,對我的家庭來說是不是可以承受。因為孩子還在急救治療中,她需要讓我明白,未來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得到我即便如此依然會篤定全力繼續搶救的訊號。 產假期間我天天去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重度病房看我的孩子,常常邊哭邊擠母奶送去給他,同時也為未來的照護受訓,我開始感覺到,幾乎是不可能有機會回去上班了。我每天摸索著的是,物理治療師給我的衛教單張、查遍國內外有發布過關於腦傷兒復健治療方法的期刊論文與文章,眼前還要演練口胃管和鼻胃管的抽插方式要怎麼做才到位,以及心肺偵測器跟氧氣供氧量的調配關係;如何從臉部顏色、儀器數值來判斷要採取什麼動作?什麼時間該趕緊就醫……?出生四個月後,我順利的通過所有受訓考試,帶著一個出生只有一千克,長大到兩千多克的早產兒,外加帶一堆儀器—口胃管、心肺偵測器還有氧氣製造機回家。我從一個外商主管,變成了二十四小時的私人貼身護士,每天膽戰心驚的面對儀器和一個身上很多管線的小嬰兒,第一週我就瘦了五公斤。 【延伸閱讀:「你房子是租的?最好不要讓癌末母親留在家…」感謝當年自己的勇氣,承擔買房的壓力與責任】7年後回歸職場,正面迎擊人生挑戰以前常聽到職涯規劃這種觀念,我只是想,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按照自己規劃的路來走?如果遇到了,我們應該焦慮、挫敗還是趕緊正面迎擊這人生的大魔王? 我常常說這七年陪伴小孩育兒、復健治療的過程,給了昔日是傳言中女強人的我,更多能力與心境上的預備,年輕時覺得努力就能成功、沒成功就是不夠努力,其實是欠缺耐性甚至有點驕傲的。對我來說,沒有不可能的事,沒做到一定是不夠努力、方法不對。但七年多來,雖然我和孩子都很努力,卻一再發現他發展遲緩、進步緩慢甚至常常冒出新的問題,我才驚覺這是一連串打碎自己驕傲的人生體驗課,我需要具備更多的耐心和愛,學習以無條件的陪伴,等待時間到來。我發現在人還是有難成的事,我們在不斷受挫中學習保持「信念」,相信有一天小孩會學會站、學會走路、學會看到圖案能用手握筆畫出來,以及學會用剪刀剪一直線。 七年後小孩順利的跟上發展進度,可以上一般小學了,我也收掉自己的斜槓小生意,回歸職場工作。第一次帶五百名員工、第一次跨產業來到完全陌生的零售品牌業、甚至後來到新創旅遊業,我發現那七年為我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我喜歡正面迎擊挑戰、我不怕未知領域、我擁有成長心態、我能夠堅持信念不受現實影響,生涯規劃原來還是有的,只是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苦難的背後都是祝福。 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該怎麼辦?人生很長,我遇到的魔王關卡也不少,常有人這樣問我:「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很慌很亂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會允許自己抒發情緒,不要壓抑,這很重要。 舉例來說,我在產假期間常常哭。我當然知道坐月子時不能哭會傷眼睛,但是我就是想哭,我關在房間裡看著前一天拍照的照片,看到小孩的樣子很心疼與內疚,我就想哭。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沒有憂鬱症發作是因為我允許自己抒發情緒,我沒有壓抑也沒有假裝自己沒事,這很有效,因為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在這以前,別人的安慰不是傷口撒鹽就是無濟於事,我需要一個自己的時間、空間好好抒發一頓。太過熱情或是太愛講閒話的人,允許自己先離他們遠一點,你的悲傷不必成為別人的談資,脆弱時要懂得保護自己。 還有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你不要覺得自己聽到的、自己網路查到的、自己所知道的是一切真理,因為天底下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可能讓你的結果不一樣。 當時在網路上找到關於腦室出血三級或極低體重早產兒的資料都會嚇壞我,再比對自己小孩的狀況,說真的沒有一位媽媽會接受。一開始我也很焦慮,但後來我逐漸找一些新的醫學中心資料,找到醫學博士研究腦傷兒,知道如果寶寶還小可以藉由刺激達成腦細胞發展進而取代受傷部位的功能,我彷彿得到一線曙光,接著尋找所有可能性,找出越多最新的資料越能幫助自己緩解焦慮。如果照顧早產兒、對抗孩子腦傷後遺症是人生大魔王,那麼我手無寸鐵當然會焦慮,因為我在生小孩之前根本沒有任何相關背景和知識啊! 我們在面對人生大魔王時,精神更應該花在對抗上,再來是維持在這段時間持續做一兩件你很喜歡的事情,不要讓時間被焦慮、悲傷或是負能量填滿,例如:瑜珈、精油按摩、跑步、煮飯、買衣服或是喝咖啡……做什麼都好,只要是能夠讓你開心的事就好。不要小看正面情緒的力量,它可以療癒我們受傷、需要撫慰的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正面迎擊人生大魔王:每個磨難,都是祝福的證明》
-
2022-03-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臟警報系統不足 有檢查有平安
外科門診。醫師:「你這應該開刀。」醫師看著電腦螢幕繼續說:「可以開刀,風險很低。」病人老婆:「可不可以開刀,應該看著病人的臉色,不是低頭看病歷!」原來病人聽到開刀兩個字,早已臉色蒼白,快要昏厥過去了。病人有B型肝炎,長期定期追蹤,最近兩年疫情期間未再看診,想不到隔了兩年,肝臟超音波一照,竟然發現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病人太太說:「他很注重飲食,也經常運動,也不吃偏方草藥,目前也能照吃照喝,體力也很好,怎麼還會長出肝癌來呢?而且已經5公分了!他肝功能不是一直很正常嗎?」B型肝炎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此,感染之後有一些人自己產生抗體,有15%左右B型肝炎病毒一直留在血液成為帶原者,肝功能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成為慢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再發生肝癌。有一些人不經過肝硬化階段,直接發生肝癌。也有一些人肝指數正常,超音波也正常,醫學上稱為健康帶原者,這些人常常會掉以輕心,因為身體沒感覺,抽血沒異常,但因人體的警報系統不靈敏,不像有地震了,手機就會發出警訊,因為人為的設計,地震時搖動了地表,偵測器再觸動了人為設計好的線路,引發警報,傳到個人手機。地震不能防範,只能發警報提醒大家的注意,肝臟的警報系統有肚子痛、黃疸、體重減輕,但都不是好的警報系統,只能靠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肝臟內冒出的肝腫瘤。古諺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用在人體健康的防護上亦是如此,了解人體先天警報系統的不足,用現代進步的科技如抽血及各種影像檢查,定期查勘一番,才能避免不幸。有檢查有平安,也才不會發現腫瘤的時候,要求醫師要看著你的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3-24 養生.聰明飲食
馬鈴薯變綠千萬別吃!網友分享誤食經驗:又吐又拉、昏迷到隔天
馬鈴薯雖然營養美味,然而馬鈴薯容易碰上發芽、變質等等的問題,此時若是食用馬鈴薯,就有著高度食物中毒的風險,甚至還可能因此喪命。最近日本社群網站上,就掀起了關於變質馬鈴薯的一番討論。根據日本媒體「ラジトピ」報導,日本twitter網友「htn_saya」最近分享,表示他最近想來做點洋芋片吃,卻發現家中的馬鈴薯變成了奇異果般的黃綠色,且味道聞起來也怪怪的。於是他上網查詢一下,發現大家都說這樣的馬鈴薯已經不能吃了,否則最糟會有喪命的風險。ジャガイモでチップス作ろうと思って剥いてたらまるでキウイのような色してた 母親は食べれるというけどなんか危険な香りがしていちおネットで調べたら「食べるな」って書いてあった 「最悪死ぬ」って書いてあった pic.twitter.com/cYWBuurkZ0— SAYA.super7 (@htn_saya) March 12, 2022 有些網友也紛紛以自身的慘痛經驗回應「吃完後過了30分鐘左右就會冒冷汗跟狂吐,眼冒金星接著渾身無力,運氣好的話會這樣昏迷到隔天才醒來」、「之前吃過像這樣子的馬鈴薯,一整個晚上又吐又拉的」、「我家人一直流傳著要是硬吃這種馬鈴薯,就會四個小時都在跑廁所」。由於馬鈴薯綠化的狀況時而發生,「一般財團法人薯類振興會」的理事長矢野就呼籲,表示在馬鈴薯綠化的同時,會產生名為「茄鹼」的毒素。若是不小心茄鹼攝取太多,人體就會出現肚子痛、虛脫、暈眩、下痢等中毒症狀。建議在購買馬鈴薯後,最好放置在陰暗涼爽的地方保存,避免陽光的照射。若是出現苦味等怪味,就必須立刻停止食用。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3歲男打完AZ後1個月 心肌梗塞才出院又再腦中風
他們不是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直接受害人,卻因為家人在打了疫苗之後生重病或死亡,疑慮難解、傷痛難平,有的成了網路鍵盤手,有的加入疫苗受害自救群組,搜尋關注全世界的疫苗相關資料和受害人彼此取暖、打氣,成了他們的生活的日常,「我想知道到底在我先生(弟弟、媽媽...)身上發生了什麼事!」43歲男打完AZ後一個月 心肌梗塞又腦中風從事餐飲業的43歲范先生,去年八月底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現在雖然出院,但腦部受傷失語、情緒行為難以控制,「就像幼稚園小孩」,他妻子謝小姐說,有次他在外尿急,竟當眾想解褲直接尿進空咖咖杯,她懷疑先生的病與疫苗接種有關。去年7月16日晚范先生到診所打AZ疫苗,返家後忽冷忽熱、心跳加速、輕微發燒及喘。她說,她自己還有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先生一向健康,「他很鐵齒,覺得是打完疫苗的反應」,僅吃普拿疼緩解。但後續喘得越來越頻繁,拖了快一個月,她覺得不能再這樣,8月19日晚要先生掛亞東心臟科,醫生很驚訝地跟她說,「一般人早死了,怎麼他還能撐著?」范先生被診斷出血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心律功能只剩16%,直接住院。她詢問醫生是否是疫苗造成的,醫生說因為人也還沒死,也不可能做切片檢驗。住了快一周,8月25日才出院,30日無預警在家中暈倒送醫,醫生說因為血栓導致重度腦中風,住加護病房,9月3日從加護病房轉入一般病房。「十個有六、七個是,」謝小姐說,她在陪先生住院復健(板英醫院)期間,發現周遭不少中風病友是在疫苗注射後沒多久就發生,有位還只卅多歲。「打疫苗死亡的、重傷的,就說是有慢性病」,她先生過去沒有因慢性疾病的問題,但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等了幾個月,今年1月收到的卻是一張不予救濟的紙,指他因高血壓慢性病導致中風,她不解「好好家庭一夜之間變這樣...對我們家屬情何以堪,只能自認倒楣嗎?」63歲疫苗打完不適 診斷胃癌只能怪自己「我不是反政府陰謀論者、我不是反疫苗激進分子、我沒有想製造危言聳聽跟無謂恐懼的氣氛」,家庭主婦林彥君在媽媽過世後5天,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描述了她母親最後三個月的病情。她透過臉書發聲,貼了一篇又一篇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疑慮,她說,「我不希望(媽媽)只是一個(申請不良反應救濟)的數字而已」,雖然她預料最後也只會得到與疫苗無關的理由不予救濟的結果,「他們也給不出更好的答案」,但不希望自己就安靜鄉愿下去。林彥君說,媽媽去年7月21日打第一劑AZ,2天後發燒一整天,9月底開始感到不舒服,讓她開始去診所四處求醫,10月12日傍晚,媽媽傳訊在家庭群組說疼痛難耐要去急診,初步判斷胃出血嚴重,原本在一般病房,10月15日突入加護病房、收到病危通知、簽立了放棄急救書,同一天被院告知我們媽媽肝臟內滿滿一到二公分的小腫瘤,並有轉移到骨髓。10月23日林彥君的媽媽63歲生日當天收到診斷證明,病症主因是胃癌末期併肝骨轉移。第二天一早她媽媽開始痰吐不出來,狀況持續走下坡,當時意識清楚還主動要抽痰,下午3點前人就走了。在新冠疫苗大量施打時傳出不少猝死案例,林彥君就勸家人緩打,沒想到不幸在自家裡發生,她雖認為疫苗可能是壓垮媽媽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卻不敢跟媽媽提,怕媽媽自責不聽勸做了錯誤的決定,一想到這裡她就心痛淚如泉湧。她說,媽媽在未入院前不知罹癌,就跟一般人一樣,偶爾有點感冒、偶爾因吃太多甜食胃酸、偶爾姿勢不良腰痠背痛。她相信癌細胞不會一夜生成,但不信疫苗接種不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當那一針打下去有很多機轉的可能」,媽媽癌症病情急轉直下就是最好例子。政府一再催促慢性病患或高齡民眾去打新冠疫苗,忽略了疫苗跟病毒一樣,極有可能造成高風險死亡,「事前冠冕堂皇說要人民配合疫苗政策,事後為國犧牲卻當作沒事,那憑什麼要人家去打?」經絡理療師接種高端後 急性白血症病逝47歲的陳正能是經絡理療師,去年在打了高端疫苗後兩個月就因急性白血症離世,他哥哥陳奕達說,弟媳在那數月前已失去了父親,後來又遭逢喪夫,倍受打擊,他自己也傷心到差點無心工作,全家無法放下這種遽失親人的傷痛。他說,弟弟很孝順,人生像陀螺拚命地轉,奮鬥多年擁有自己租的小店面,去年疫情期間,為了拚經濟繼續做生意,但又擔心家中還有小四、小三兩個兒子,不想因工作染疫影響小孩的安全,本來跟太太勾打莫德納疫苗,但因急著要打,又聽說高端疫苗比較安全,因此去年8月26日接種高端。但陳正能打完高端後,胃潰瘍全身無力,9月18日左右開始喉嚨痛、肚子痛。中間還看中醫、西醫,連他自己都懷疑與打疫苗有關,還跟客人在群組裡提到這事。10月5日他發燒到攝氏37.5,很不舒服,送急診。檢查出來,血紅素過低,白血球過多。隔天轉到台大醫院,醫師判斷是血癌、急性白血症,10月7日上午7點多人就走了。家屬申請不良反應救濟,仍等待審議中。需足夠時間調查或數據分析 才能判定是接種所致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官網所列「COVID-19疫苗Q&A」資訊,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例如注射疫苗後,不論接種後多久發生顏面神經麻痺,都可能被歸為時序相關,但是在疾病致病機轉觀點看,必須接種後某段時間發生(具病理可解釋性)且接種者發生機率高於非接種者高(經統計檢定),才能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上,懷疑或不排除這樣的不良事件可能與因疫苗產品而引起(具因果相關性)。多數疫苗接種後發生的偶合不良事件(具時序相關,但未釐清因果相關性),需要足夠時間經調查或數據分析,才能依據實證來判定是否可能為接種疫苗所致。
-
2022-03-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篩檢追蹤跌2成 醫師憂:2年後大腸癌死亡率恐增!
新冠疫情降低民眾接受癌篩意願,連帶影響大腸癌篩檢、追蹤。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去年相較2019年,大腸癌篩檢人數減少22%,篩檢出大腸癌人數減少1100人,醫師警告,若已是糞便潛血陽性患者,沒有做大腸鏡追蹤,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呼籲民眾若拿到陽性報告,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遠離大腸癌風險。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大腸癌篩檢相較2020年減少19.4萬人,等於約680位大腸癌患者「待」被找出。疫情影響陽性個案轉介率下降,去年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率,相較2020年下降6.4%。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表示,各國癌症篩檢率無法提升,民眾擔心到醫院增加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支出PCR費用,但根據美國統計,死於心血管、呼吸道疾病或癌症等慢性病比新冠肺炎更多,台灣也沒有例外。邱瀚模表示,若在去年3、4月已拿到糞便潛血陽性報告,但遲遲未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至今罹患大腸癌機率增加3成,若超過1年以上罹大腸癌機率增加2倍,意指去年本來只是0期、1期,拖到現在才診斷,有3倍的機會變成1期、2期。不過大腸癌存活率0期至4期差異大,無論診斷出哪一期,都比晚期好。邱瀚模指出,以五年存活率來看,確診0期為99%、1期93%、2期83%、3期69%、4期14%。透過糞便潛血篩檢,有一半甚至六成機率都是0期、1期,就算篩檢出2期、3期,存活率仍比4期高許多。邱瀚模提醒,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邱瀚模說,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且容易長在近端大腸的「鋸齒狀腺瘤」,如果惡化到3期,生長速度會加快,預後也比一般腺瘤造成的大腸癌更差。邱瀚模指出,近年觀察到大腸癌病人,也有新陳代謝異常、高血脂、肥胖、高齡化等因素,此外近端大腸癌病患也越來越多,發生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近端大腸癌與遠端大腸癌比率,30、40年是二比八,如今已變成四比六,不可不慎。而糞便潛血檢查就是專門偵測肉眼看不到血的檢體,呼籲民眾沒看到出血不代表沒有癌症,有8成機率可以提前篩檢出。經分析,2021年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3萬1611人為癌前病變及2191人診斷為大腸癌,篩檢人數男性為46.6萬人、低於女性61.5萬人,但男性大腸癌發生率又高於女性1.5倍。邱瀚模表示,近年也發現年輕大腸癌、45至49歲比例有上升趨勢,將評估癌篩年齡是否需調整。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以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可在家輕鬆採集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作檢驗。
-
2022-02-23 該看哪科.兒科
「生長痛」需治療嗎?復建科醫師:先觀察2特性,居家4伸展動作緩解
「醫師,我家小凱三不五時就喊腳痛!到底有沒有問題啊?」媽媽問。眼前這位9歲小男孩,剛剛在診間外跑來跑去,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不舒服。「是不是傍晚之後他才喊小腿痛?隔天依然活蹦亂跳,好像沒事一樣?」醫師一邊幫孩子觸診一邊問到。「對對對!我們之前做了好多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媽媽點頭如搗蒜。「很可能是生長痛喔!」醫師不疾不徐的說,跟小凱媽媽解釋生長痛的前因後果。究竟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跟孩子成長發育有沒有關係呢?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是學齡孩童間歇性肌肉骨骼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據統計,每10個在學的孩子,就有1~2人曾受生長痛之苦。生長痛典型的症狀,就是像故事中的小凱:早上活蹦亂跳,到了傍晚或睡前,便開始痛起來。疼痛的位置大多在大腿、小腿或是膝窩附近,常常兩腳同時發生。每次痛起來,短則數分鐘,長則數小時。有時症狀太劇烈了,影響到睡眠,讓孩子痛到醒來,然而到了隔天,孩子走路跑跳一如往常,好像完全沒事一樣。上面的狀況常反反覆覆,一個禮拜發生一兩次。 生長痛跟生長有關嗎?「生長痛」這個名稱乍聽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孩子快速成長抽高所導致;不過,生長痛最常發生在3~12歲的孩子,而人類成長最快的時期,其實是在嬰兒與青少年時期,而且生長痛的好發部位跟孩子生長拉高的重點區域並不完全吻合。所以,生長痛跟快速成長沒有很直接的關係。至於生長痛的原因,雖然目前還是個謎,但是醫學界認為生長痛可能與以下兩者有關:● 孩子活動力旺盛,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疲乏● 孩子可能對疼痛較敏感。研究發現,有生長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生偏頭痛及肚子痛等狀況,對於壓力的忍受度也較低,甚至更容易有憂鬱的症狀此外,還有部分研究顯示,扁平足、維生素D缺乏或局部組織血流稍微不足的孩子,也比較可能有生長痛。總歸來說,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生長痛的所有症狀。什麼時候應該就醫?生長痛有兩個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以及「不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活動」。如果孩子疼痛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劇烈,或是有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關節或疼痛部位腫脹,甚至影響到走路,使得孩子活動受限,建議盡快就醫。若孩子沒有上述的症狀,爸爸媽媽還是不放心,想給醫生檢查,建議在就醫之前,可以先幫孩子作「疼痛日記」:紀錄每一次疼痛的日期、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疼痛的位置,當天有沒有作什麼體育活動等。如此一來,醫生看了疼痛日記,就能更迅速的給予建議!若懷疑有肌肉肌腱或關節等結構性的傷害,醫師會先以肌肉骨骼超音波評估,以防生長痛的背後其實藏著運動傷害需要盡快處理的狀況。如何治療生長痛?若經醫師評估為生長痛,家長能適當認識生長痛並且不過於擔心相當重要,同時要給予孩子鼓勵及心理支持。孩子的日常生活及運動與醫師討論後適度調整即可,不需要完全終止。通常局部熱敷、按摩,就能讓孩子舒服不少。若生長痛過度影響睡眠,可以考慮給予有止痛效果的乙醯氨酚類藥物(Acetaminophen)。此外,研究發現,適度肌肉伸展,可以幫助孩子遠離生長痛,建議伸展動作如下:生長痛在學齡孩童相當常見,然而孩子有生長痛並不代表即將進入快速生長期。若經醫師評估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結構沒有明顯傷害,生長痛可以透過局部熱敷、按摩及伸展運動得到很大的緩解。要特別提醒的是,很多生長痛有心理的成分,因此家長的同理支持與鼓勵,對孩子非常重要。參考資料:.Margaret Evans, A., & Doreen Scutter, S. (2004). Prevalence of “growing pains” in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5(2), 255–258. Pavone, V., Vescio, A., Valenti, F., Sapienza, M., Sessa, G., & Testa, G. (2019b). Growing pains: What do we know about eti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10(4), 192–205..OBERKLAID, F., AMOS, D., LIU, C., JARMAN, F., SANSON, A., & PRIOR, M. (1997). Growing Pains: Clinic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in a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18(2), 102–106.(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
-
2022-02-16 該看哪科.兒科
開學孩子上學就腹痛 醫師提醒家長注意情緒焦慮
學校已經開學,部分學生上學前肚子痛,在學校腸胃不適,回家後好像就不痛了。 南投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蔡璽翔說,這可能是情緒焦慮引起,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適應情形,是否有同儕、課業壓力,正面鼓勵耐心陪伴,如果症狀持續無改善,建議至兒科門診就醫評估。南投醫院表示,面對連續假期後重新上課,小孩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精神不振及睡眠失調等症狀,尤其假期越長,越容易出現相關症狀,被稱為「收假症候群」,且不只學生,成人也會出現類似症狀。收假症候群不是精神疾病,但會造成不小的困擾,甚至因為焦慮伴隨腹痛、便秘或腹瀉、胸悶、疲倦及身體緊繃等狀況,大部分會在壓力解除後漸漸緩解。蔡璽翔醫師建議家長,平時訓練小朋友建立自信、獨立自主的能力。放假期間還是要維持孩子正常作息,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在開學前陪伴孩子整理好新學期文具等用品,預告、規劃開學後行程,安排適當運動緩解焦慮。開學後,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適應情形,關心學校生活狀況,是否有同儕還是學校課業師長壓力,持續正面鼓勵、耐心陪伴,讓孩子順利回復到原本學習節奏。蔡璽翔說,上學就喊肚子痛,回家就緩解,很多是因為情緒焦慮引起的功能性腹痛,如果合併嚴重的嘔吐症狀、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發燒、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形,身上有不尋常的皮疹,開學之後腹痛的時間持續太久無改善,建議至兒科門診就醫評估。
-
2022-01-16 養生.人生智慧
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 名醫張金堅創咖啡健康學養生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39期文/吳佩芬 攝影/鐘君賢73歲的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仍然寶刀未老,一星期仍然保持看門診且開兩到三台刀,刀法還是「嚇嚇叫」。他說,「歲數大了,在器官上會輸給年輕人,人不要不服老,服老的心情要有,但也要有抗老的心態,只要用對方法,就可延緩老化。」從幾十年前開始,張金堅展開他獨創的「抗老撇步」,透過走路運動、喝咖啡、清淡飲食、專業、從事公益活動獲得成就感,還有經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從1972年開始,張金堅行醫迄今已有47年了,在他的年輕年代,外科是大科,很多醫學系畢業生都很想進入外科工作,張金堅也選擇了和他外向個性比較相符的外科,外科醫師個性都比較爽直、判斷力強、行動力強,但也比較容易衝撞。在台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之後,張金堅就到鄭州路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擔任外科主治醫師,不久,被當時的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前總統蔣中正御醫熊丸拔擢為一般外科主任;一年後,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剛成立,張金堅為了強化專業,也考進了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博士班。受恩師陳楷模影響,成為乳癌權威張金堅會成為國內專致於乳癌的醫師,和他就讀博士班時的指導教授陳楷模有很大的淵源。陳楷模專精於小腸的大量切除及乳癌,張金堅回憶道,「陳楷模教授個性比較兇悍、嚴厲,外號雷公,在他底下,一定要戰戰兢兢,不能打迷糊仗,但是,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博士班畢業之後,張金堅帶著太太、一雙年幼兒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行醫,一年多後返台,直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在當時擔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楷模的麾下,順利的從講師升等為副教授、教授,之後,還躍升為外科部副主任、主任。張金堅表示,當時求診的乳癌病人因為發現時都比較晚,乳房外表已經糜爛、腫瘤很大,甚至已經轉移了。因為沒有所謂的多科團隊,當時的化療又簡陋,放射線治療也不像現今的定位準確,在幫病人進行放射線治療時,經常會把病人的皮膚電得爛爛的,化療用藥也沒有標準治療流程,開刀就把病人的整個乳房連同腋下的淋巴腺全部拿掉。很多女病人因為罹病,老公外遇,跑走了,拖著生病的軀體照顧年幼的小孩及公婆;張金堅深覺女性乳癌病人真的很辛苦,也感受到以醫師為主的權威醫療環境,以及傳統乳癌治療的弊病和無奈。成立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照顧當醫療慢慢進步,乳癌可以選擇整個切除、部分切除的手術方式,乳癌的化療藥物也日新月異,張金堅深感,「乳癌照顧一直都是以醫師為主,缺少所謂的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腫瘤內科、藥師、心理師等,也沒有重建,這是個不完整的醫療團隊,對於相對弱勢的病人比較吃虧。」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成立乳房醫學會,希望乳癌治療能多科整合照顧。另外,在病人照顧方面,雖說陳楷模教授早在張金堅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之前,已成立真善美乳癌病友俱樂部,但畢竟成員只局限在台大醫院治療的乳癌病友。因此,張金堅決定要擴及服務到全國的乳癌病友,於是在1996年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是個跨醫院的全國性乳癌病友團體,也是全國第一個。乳癌防治基金會成立22年,已落實全民乳癌篩檢衛教,關心罹病者的醫療及身心靈健康,並鼓勵國內學者進行乳癌的本土性研究,除了頒獎給國內傑出乳癌研究人員,每年定期舉辦大型病友會,邀請專家演講,同時讓病友們唱歌、跳舞同歡,並分享彼此的罹病經驗,鼓勵新診斷乳癌病友。基金會也因此獲得國家品質標章及特優基金會的獎項,以及張金堅個人的癌症終身成就獎。醫技雖進步,別忘醫病平等在很早年就投入乳癌診斷、診療的張金堅,對於21世紀的基因體醫學、精準醫療、分子醫學的時代,他認同,乳癌已經慢性病化,但是,他更關注在醫病平等的理念上。他說,我們以一位慢性病人的方式對待乳癌病人,持續關心治療後的10年、20年後續追蹤,稱為「存活者的議題」,比如說用藥的慢性副作用,用藥後的智力是否變差,用了哪些藥物會對於神經末梢有損害,罹病後是否和社會脫離等,即所謂醫病共享的政策,疾病治療不是醫師講了算,還要和病人共同討論。賢內助協助下,遵循一輕、二淡、三少、四慢原則退而不休的張金堅,在關心病人健康之餘,也很在意自己的健康。身為外科醫師的他,邁入70歲之後,還能持刀平穩,開刀手不抖,維持良好的平衡感,和有開刀的體能,都要歸功於賢內助的協助,張金堅沒有肆意揮霍年輕健康的本錢,這些都是經年累月好好管理自身健康的成果。在飲食上,張金堅著重吃得不要太豐盛,一輕、二淡、三少、四慢是基本原則。張金堅坦承,「前面三項,我都有達成,四慢是因為我是外科醫師,個性急,還在努力當中。」◆一輕,不要加工品、鹽漬品,多吃蔬果,要原味的食材,少農藥、有機的食材,要洗乾淨,清楚食材履歷,當季的食材、均衡的飲食。◆二淡,不要重口味,不要高溫烹煮食材,不要添加太多鹽,不要太油,不要太甜,不要太辣,不要太多的佐料,不要過量的燒烤,不要太多的烹調,烹調簡單,盡量少外食,三餐多在家食用。◆三少,不要吃太飽,7分飽。 ◆四慢,要細嚼慢嚥。重視早餐內容,開啟一天的活力三餐飲食的調養,張金堅很重視早餐。早餐部分,張金堅的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吃得少,爾偶太太會煮點稀飯吃,通常會準備小塊麵包,配點洋蔥、胡蘿蔔、堅果如核桃、杏仁,然後配點秋葵、酪梨、地瓜葉等蔬果。他說,秋葵5~6條,肚子就飽了;燙點地瓜葉,沾一點點醬油膏,就很美味了;另外,還來點荷包蛋,補充蛋白質。中餐的話,因為要開刀、看診,就吃醫院的便當,飯只吃1/10的份量,主食的魚肉、雞肉和豬排等,只吃一半而已,青菜的部分就會吃完。晚餐則會豐盛一點,太太會煎煮新鮮魚,清湯中放點排骨、白蘿蔔,還會準備地瓜葉、菠菜、高麗菜等,盡量不要高溫炒,以汆燙、水炒方式居多。假如晚上有應酬吃大餐,隔天就會自動減量,大約減少一半的份量,應酬時,吃少量就好。照顧植物,讓步調變緩慢、心情愉悅運動方面,因為上了年紀,盡量選擇比較溫和的運動。張金堅一星期游泳一次,一次一個小時。平常會和太太結伴到鄰近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繞園散步,可以走到7千步,加上平日看病人、上下樓梯、巡房等,加起來應該有1萬步。還好,有篇研究發現,日行7千步已經足夠了,會爬樓梯、但不下樓梯,因為要保護膝蓋的健康。對於老人很重要的情緒管理,張金堅會選擇快樂的嗜好來做,他的快樂嗜好就是園藝和咖啡。他表示,盡量不動怒、不能急躁,並靠著喝咖啡、關照植物,讓自己的步調變慢,咖啡香氣、在一片綠茵中吸收植物釋出的氧氣,心情就會很舒適。張金堅個是早起的鳥兒,但他也樂在其中,在夏天早上5點、冬天早上6點起床,喝200~300c.c.的白開水後,就會到頂樓整理花園,才下樓吃早餐,除了出國不在家之外,拔草、澆水、搬移植物盆栽,他天天報到,樂此不疲。他的口號是:「園藝活動也是一種運動,也是心性的培養。」他看著植物一天一天地長大,花盛開,心情愉悅,就如同醫療人員細心照顧病人,病人就活得好,沒有好好照顧就會凋謝。化身咖啡達人,自創咖啡養生法張金堅愛上咖啡,是在台中澄清醫院擔任院長期間,在台中、台北往返的高鐵上聞到咖啡香,就起心動念想喝咖啡。他過去喝咖啡都會肚子痛、胸悶,30、40年沒有碰咖啡的張金堅,這次一喝就上癮了,覺得神清氣爽。講起咖啡,張金堅的出發點仍是和健康有關的研究,特別是咖啡豆內含的高抗氧化物綠原酸、咖啡醇、雙萜類、咖啡豆醇等,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牙周病、癌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都有助益,也有研究發現,喝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他也走遍了國內外咖啡莊園,還與蔡崇煌醫師及梁捨烘焙專家分別著作了二本咖啡專書,真是一位咖啡癡迷。由於過度烘焙會破壞咖啡豆內的抗氧化物,所以,張金堅偏好喝淺焙咖啡,他說,生豆內含的綠原酸占9.6%,重烘焙就剩下4.8%,因此,利用輕烘焙,綠原酸等抗氧化物較不容易喪失。但是,即使是重烘焙,咖啡飲品中還是存在著這些抗氧化物成分,所以,也不反對喝重烘焙咖啡。重烘焙有炭燒焦香味、巧克力的微苦澀感;淺焙有果酸、有水果香,國人比較偏愛炭燒口味,對於果酸的接受度較低。現在,張金堅每天喝3杯黑咖啡,他不主張加糖、奶精,糖不宜攝取過量,奶精則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建議可以加適量的鮮奶取代。咖啡不是神丹妙藥,仍有飲用禁忌喜歡喝熱咖啡的張金堅說,喝咖啡不能過熱,咖啡在夏天沖泡時的溫度,最好是92~93℃,冬天時可以升到94℃,等到咖啡沖泡好、倒入容器內的溫度85℃是最香醇的。品嚐咖啡的時候,則差不多60℃左右不燙口,才是最適宜的溫度,喝太熱的咖啡,會傷害食道黏膜組織,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當然,咖啡也不是神丹妙藥,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懷孕初期、小孩、胃酸過多、腹瀉腸胃不適者,都要避免喝咖啡。在喝咖啡的同時,需要補鈣、維生素D、多運動、多曬太陽,而且由於咖啡利尿,最好搭配一杯白開水,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做自己想做的事,擁有滿滿正能量最後,張金堅表示,「我現在還在開刀,我覺得專業還要持續保持,工作是一種快樂,也有成就感的滿足」。張金堅的身體硬朗,講話嗓門大而有力、很清楚,不像老人孱弱無力的聲音。即使70歲高齡,擔任一家生技公司顧問的他,在每2個月的業務會議上,還被要求喊口號;他說:「就叫我來帶頭喊,好像聲音亮,生意就興旺,其他人都喊得不夠響亮,我一喊,聲音宏亮,士氣高昂,氣氛就起來了。」70歲的張金堅仍然擁有滿滿的愉快、樂觀、快樂能量。延伸閱讀: 。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 卸下白袍實踐公衛理想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
2022-01-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想想未來的我 及時定期健檢
老朋友聚會。王先生:「聽說你最近買了一個房子很便宜?」張先生:「是啊!一坪才10幾萬,環境還滿優美的。」王先生:「哪裡有那麼好的事?」張先生:「是啊!是陰宅啊!景氣不好,陽宅買不起,只好先買陰宅啊!」生老病死,沒人躲得過,只是過程每人不同,辛酸苦辣,冷暖自知,每人壽命有極限,古人教訓「今日事,今日畢」,但很少有人說「要由後天看明天,明天看今天」,意思是說,今天年輕的我,身強體健,但要能防微杜漸,注意身體的保養與照顧,才能讓幾十年後,年華老去的我仍然能夠活得健康快樂。事實上,除了少數天災人禍之外,老年時的健康與否,是躺病床上或住安養之家,或奄奄一息住入安寧病房,或幸福又美滿而又健康的活著,與自己平日是否有注意對肉身的保養及定期檢查有莫大的關係。例如平日大吃大喝,飲食不知節制,造成血中膽固醇過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就會埋下動脈硬化的因子,中老年後可能運動走路會喘,或是突然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猝死,幸運者心臟來得及放支架,腦血管阻塞部位少或出血量少,還可以拿拐杖、坐輪椅,讓看護推來推去。嚴重時可就能一命嗚呼,有的變成植物人,離不開呼吸器,拖累家人,心中直嘆「久病無孝子」。又如平日酷愛杯中物,未想到心肝寶貝,只顧及時享受,可能一、二十年後肚子大、眼睛黃或吐血,或肝昏迷,送到急診,才發現有酒精性肝硬化末期,只能哀求別人捐肝活命,昔日英雄好漢至此,後悔莫及。又如有了B、C肝,不知要定期抽血驗肝指數及胎兒蛋白,也不知要定期做超音波,只知拚命工作,等到有一天突然肚子痛或人瘦了下去,求醫才發現肝癌末期了。想要活到國人平均壽命的七、八十歲就很困難了。總之,活在當下,要想到未來的我,要及時呵護、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才能健康且快樂的長壽,也是新年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20 該看哪科.中醫
冬至進補吃對嗎?常見9大類體質皆有不同吃補方式
明天是「冬至」,為寒暑季節交替的轉捩點,也是進補好時機。冷颼颼的冬天,很多人愛吃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藥燉排骨等食補藥膳,但這些食療進補方法真的適合每個人嗎?應該怎麼吃才能健康補呢?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巧梅表示,立冬和冬至是最佳的進補時機,可為來年儲備好能量。現代人營養豐盛,若吃補不當,有些熱性體質的人,進補後反而火上加油,補過頭出現上火症狀,狂冒痘痘、血壓上升、口乾舌燥、喉嚨痛、便祕、甚至痔瘡出血。9種體質 對症吃補冬天該如何正確吃補?林巧梅強調,首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但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以致體質複雜,常見九大類體質,皆有不同的進補方式,其中以痰濕、陰虛體質最為常見,適合平補,例如四神湯。老年人、手術後、先天疾病、貧血、常感冒的人,易氣虛或血虛,「虛則補之」,可補氣補血;若陰不足,可以養陰;火氣大的實熱體質,適合平補涼補。●氣虛體質:常反覆感冒,講話有氣無力,四肢乏力,容易流汗,腹部有下墜感等,可以服用補氣中藥,例如黃耆、黨參、西洋參、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體質:面色蒼白或萎黃,容易頭暈心悸,皮膚乾燥,月經量少等,可以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或四物湯來補血養血。●氣血兩虛體質:氣虛及血虛症狀都有,可以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食用以用十全大補湯為基底的藥燉排骨。●陽虛體質:屬於比較虛寒、冷底的體質,怕冷,喜歡溫飲,可以吃比較熱補的麻油雞、溫熱補的羊肉爐。●痰濕體質:飲食上愛吃甜食、精緻食物、重口味的人,易水腫、感到疲倦、身體困重,解便黏膩,可食用四神湯,健脾胃、祛濕氣。●陰虛體質:男女更年期後陰虛多,易口破、口乾舌燥、眼睛紅,手心腳心熱感,皮膚乾燥,勿吃烤炸辣,不熬夜,可吃養陰食材藥材,例如白木耳、百合、麥門冬、生地黃。●實熱體質:易上火、冒痘痘、便祕、痔瘡出血,不適合溫補熱補,也不要吃烤炸辣,避免熬夜,可適量食用清熱解毒藥材食材,例如綠豆、冬瓜、愛玉等。●瘀血體質:循環不好,有痠痛問題,避免食用涼性食材與藥材,可以吃燒酒雞,燒酒雞裡的酒、當歸、川芎都具有活血的效果。●氣滯體質:處於高壓環境的上班族,氣容易堵住,引起胸悶、肚子痛、肩膀緊繃僵硬、便祕等症狀,可服用薄荷、陳皮、玫瑰花等食材藥材理氣,可以做散步等緩和運動,常以溫熱水泡腳,讓氣血流通。
-
2021-1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因彈性疲乏而逐漸膨大 醫:腹主動脈瘤幾乎沒症狀
「醫師,我父親最近經常抱怨肚子痛,食慾越來越差。」王先生指著自己的父親說。坐在椅子上,高齡80歲的王老伯伯顯得有點瘦弱,精神不太好。理學檢查發現老伯伯的腹部有顆隨著心跳搏動的腫塊,台南市立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方副吉主任指出,正常的主動脈位於脊椎前方,從腹部不容易摸到,倘若從腹部摸到會搏動的腫塊,便要懷疑有腹主動脈瘤的可能。進一步檢查發現,老伯伯肚子裡有顆直徑高達9公分的腹主動脈瘤,方副吉主任說明,人體的主動脈會持續承受血流的衝擊,9公分如此巨大的腹主動脈瘤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必須儘快處理。在術式的選擇上,考量患者年紀較大,較難承受傳統的開腹主動脈置換手術,所以方副吉主任建議選擇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然而,老伯伯的腹主動脈瘤的型態特徵屬於困難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上端血管與腎動脈之間的距離極短,只有4 mm,且瘤腔非常巨大,所以在主動脈支架手術中處理的難度算相當高,影響腎臟功能的風險極大。所幸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輔助下,完成困難腹主動脈支架手術。」由於手術傷口很小,王老伯伯術後恢復很順利,腎臟功能亦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按時回門診追蹤,狀況相當穩定。因為彈性疲乏而逐漸膨大的主動脈瘤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長時間承受血流的衝擊,方副吉主任解釋,主動脈由三層結締組織組成,當主動脈管壁中的肌肉層退化造成彈性疲乏時,可能像氣球一樣逐漸膨大,當腹主動脈直徑擴大到正常主動脈的1.5倍時,就稱為腹主動脈瘤。若膨大的部分位在胸主動脈,則稱為胸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通常是幾乎沒有症狀!」方副吉主任指出,「很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會感到下背部鈍痛,而在BMI(身體質量指數)比較低的患者有機會看到腹部有個像心臟一樣在跳動的腫塊。」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的腹主動脈瘤,在長期承受血流衝擊後,破裂的風險會越來越高,方副吉主任說,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導致大出血,患者會突然感到劇痛,並於短時間內休克、死亡,即使馬上送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五成。方副吉主任特別提醒:高血壓的民眾出現主動脈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抽菸者更是非抽菸者的七倍!定期健康檢查,及時治療才能化解危機由於腹主動脈瘤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病患經常是因為其他原因進行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時,才意外發現腹主動脈瘤的存在,方副吉主任解釋,建議腹主動脈瘤之高風險族群,如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等,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當發現腹主動脈瘤後,醫師們會依照病人的腹主動脈瘤的大小、形狀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若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5公分,或是一年增大超過1公分,會建議盡快手術治療,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腹主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以及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方副吉主任說,過去傳統開腹手術是將病變的腹主動脈切除,再使用人工血管修補。傳統開腹手術的術後復發率較低,但由於傷口較大、必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長。接受這樣的大手術,病人術後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之後才轉到普通病房。 現在的治療方式會以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為主,方副吉主任解釋,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 醫師們會先從股動脈穿刺一個小傷口,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送至腹主動脈瘤的位置,然後展開支架。如此一來,便能讓主動脈的血液在主動脈支架裡流動,不會繼續對主動脈瘤造成衝擊,可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降低破裂的風險。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的傷口較小、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短。方副吉主任叮嚀,放完主動脈支架後,患者要定期回診檢查,以確認主動脈支架的狀況。血管內鎖螺絲釘,幫助處理困難的主動脈瘤。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是目前主流治療方式,方副吉主任分析,臨床上有些腹主動脈瘤的瘤頸特別短、寬或彎曲,使手術的困難度大幅增加,或是當患者比較年輕,主動脈支架陪伴患者的時間很長時,於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風險會增加。為了克服可能發生的問題,術中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像鎖螺絲一般將主動脈支架鎖在血管壁上,可幫助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有更加緊密的結合,有助於降低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機率。最新的臨床研究也指出, 超過六成在術中有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患者, 五年內血管瘤直徑降5mm以上。貼心小提醒腹主動脈瘤形成時,患者大多不知不覺,往往會等到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才驚覺。在大量內出血的狀況下,死亡率非常高。方副吉主任提醒,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所有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當發現腹主動脈瘤時,務必密切追蹤、積極治療,以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對您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