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癌症.卵巢.子宮
搜尋
維生素C
共找到
1021
筆 文章
-
-
2022-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十字花科蔬菜有8大營養價值,因含有「1元素」躍升21世紀超級食物!但3族群不能吃多
十字花科蔬菜的種類繁多,各有獨特的風味,因這些植物的花朵形狀像十字架,因此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來命名;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相當全面,尤其被視為能對抗癌症而大行其道,來看看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究竟有多高。 全面解析營養素成分市場上常見的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等蔬菜,皆屬於十字花科蔬菜,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包含抗癌、預防糖尿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等,被譽為是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superfood)是指那些營養豐富、含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甚至可能對某些疾病有預防效果的食物;其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就是許多學者推崇的超級食物。十字花科蔬菜因為植物的花朵像十字架,所以,人們以拉丁文中的十字架為它命名,常見蔬菜如白菜、甘藍菜、蘿蔔、花椰菜、高麗菜等,種類繁多,也各有各的獨特口味及抗氧化物質。 十字花科蔬菜有哪些? 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眾多研究紛紛證實,十字花科蔬菜富有多種營養物質,可達到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預防慢性病等好處,建議人們將其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有數千種之多,但作為可食用的蔬菜有以下幾類: ❶白菜類:如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等。 ❷甘藍類:如花椰菜、菜花、高麗菜、紫甘藍、結球甘藍、羽衣甘藍等。 ❸芥菜類:如芥菜、雪裡紅、大頭菜等。 ❹蘿蔔類:白蘿蔔、紅心蘿蔔等。 8大營養價值 陳詩婷說,十字花科蔬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如β胡蘿蔔素、鈣、葉酸、鎂、鐵、錳、鋅、銅,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K等,它們也是膳食纖維很好的來源,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不過,真正讓十字花科蔬菜與眾不同的是,它們特有的含硫化合物「硫代葡萄糖苷」,被證實可促進整體健康,並能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❶抗癌 十字花科蔬菜擁有其他蔬菜沒有的植化素,它是一種有機硫化物,名為「硫代葡萄糖苷」。眾多研究表明,不管是將它們剁碎、烹飪或生吃,硫代葡萄糖苷都會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物,如異硫氰酸酯、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等產物,這些次級產物被發現具有效能極高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眾多疾病的風險,包括將致癌物無毒化,或是阻止細胞的癌化,包括可預防大腸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癌症。 ❷降低心血管疾病2018年,澳洲西澳大學研究發現,吃越多蔬菜的人,血管厚度越薄,其中研究人員又發現,每天只需要多吃1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血管厚度可減低0.8%,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比起其他蔬菜,對於預防心血管硬化的功效更為明顯。 陳詩婷解釋,因為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的膳食纖維,以及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的沉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 ❸對抗骨質疏鬆十字花科的蔬菜鈣含量很豐富,特別是芥藍菜、油菜、小白菜、芥菜、羽衣甘藍等,再加上以上提到的這些蔬菜,草酸含量也低,綜觀來看,是幾款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的「高鈣蔬菜」(備註:以上提的蔬菜,鈣吸收率可達50~60%,牛奶為30%),每吃進100克,約能提供100~250毫克的鈣質(補充:成年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換言之,經常攝取對於補鈣有幫助。 ❹保護視力提到視力保健,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紅蘿蔔、南瓜等;可是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羽衣甘藍、芥菜等,其含有的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含量也很高,對於視力的維持也有極大幫助。 ❺腸道保健幾乎所有蔬菜及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十字花科蔬菜也是。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00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改善腸道新陳代謝,及維持腸道微生物群(如益生菌)的多樣性,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等益處。 ❻對抗發炎研究發現,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可使體內發炎的生物標記物:介白素(interleukin6, IL-6)減少25%。陳詩婷進一步說明,因為十字花科蔬菜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每天應該吃多少十字花科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進食3至5份蔬果,有助維持整體健康;其中,在每日攝取的蔬菜中,至少包含1至2份的十字花科蔬菜(1份蔬菜為半碗煮熟的菜量)。 ❼抗衰老 十字花科中的紫甘藍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長久下來,有抗衰老的作用。 ❽預防血糖波動跟所有蔬菜一樣,十字花科蔬菜也富含膳食纖維。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有助延緩葡萄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同時可預防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震盪,很適合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當成平時的蔬菜來源。 3族群不適合食用 儘管十字花科食物擁有眾多好處,但若有甲狀腺功能問題、容易脹氣,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人,都應該適量攝取。 ❶有甲狀腺機能問題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特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但其代謝產物,如硫氰酸鹽,被證實是一種致甲狀腺因子,在缺碘的情況下,會抑制碘向甲狀腺的運輸,減少身體對碘的利用率,增加甲狀腺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碘攝入不足、缺碘的人,應該減少十字花科蔬菜的食用量及頻率。(備註:假使體內的碘攝取量充足,其不良影響幾乎可以被忽略。) ❷消化功能差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棉仔糖(一種身體難以消化的寡糖),因為在腸道內無法被分解,經由微生物發酵後產生氣體,容易造成腹脹、腹部不適等狀況;因此針對平時容易腹脹的人,應適量食用。 ❸服用抗凝血劑的人 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維生素K,是一種促進凝血作用的因子,會降低Warfarin(一種抗凝血藥的成分)的藥效。因此,平時有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特別是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肺栓塞、栓塞性中風等血栓疾病的人,應避免大量食用。(本文摘自476期)延伸閱讀: 。飲食常攝取「2蔬菜」,可以預防癌症外,還能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吃大蒜、青花菜,可提升癌症治療效果
-
2022-11-01 名人.好食課
白頭髮掉了又長好困擾?營養師一張圖告訴你養髮必吃食物
白頭髮常讓視覺年齡大於實際年齡,掉了又長讓人好困擾!頭髮老化的原因包含氧化壓力、基因、環境、缺乏特定營養素等,除了使用外部保養品,還可以吃什麼食物來改善呢?又該避免哪些NG行為?林世航營養師用一張圖講解必吃的養髮食物,搭配NG行為讓你趨吉避凶,雙管齊下對抗白頭髮! 【養髮食物】:維生素B群(鮭魚、菠菜、雞肉):參與體內能量代謝,其中B12更與造血有關,提供頭髮充足血氧。維生素C(奇異果、芭樂、花椰菜):氧化壓力是頭髮老化變白的主要原因之一,維生素C是人體重要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對頭髮的傷害。維生素D(乾香菇、蛋):研究指出,血中維生素D3濃度較低者更容易引發早發性白髮。銅(牡蠣、黑芝麻、黑巧克力):銅參與頭髮黑色素的產生,是生成黑色素的必要原料。鋅(牡蠣、南瓜籽):鋅協助體內多種酵素發揮作用,亦協助黑色素的生成。優良蛋白質(白肉、紅瘦肉、蛋):建構頭髮組織,提供頭髮充足營養。【NG行為】過多精製加工品:大多缺乏許多對人體好的微量營養素,攝取過多恐營養不良。吸菸:使得體內維生素C及HDL-C(高密度膽固醇)濃度下降,更易引發白頭髮。偏食、不當減肥:易造成營養不良,恐引起掉髮及白髮。【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長白頭髮好困擾?養髮食物吃起來!】
-
2022-10-31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由內而外自然變瘦變美!用九個關鍵食物保養這五大重點
說話口氣不好聞?髮質毛燥分叉?臉色蒼白暗沉?想當漂亮精緻的女人,不是只有身體瘦下來就可以了。在Youtube上時常分享變瘦變美的方法的營養師Ricky張家祥,便要教妳在減脂期間攝取九種關鍵食物來幫助五大重點保養,讓妳由內而外散發自然美麗。趕快準備好筆記本、點開影片來看吧!他指出女人要注意的五大重點保養包括髮質、皮膚、情緒、口氣和婦科,這些都可以仰賴食物來助益。例如減肥聖品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能讓頭髮有光澤、延緩老化。蕃茄的茄紅素能保持肌膚水份,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形成。黑巧克力的類黃酮可以增加大腦的血流量,減少發炎反應、減輕焦慮感。而減脂飲料綠茶的多酚能抗氧化,抑制引起口臭的細菌。還有蔓越莓是婦科保養的好食物,每天記得多喝水配合足量的蔓越莓,能維持皮膚彈性幫助皮膚緊實。其他關鍵食物都在影片中詳細說明。最後營養師Ricky叮囑想成為精緻女孩也和減脂一樣要靠習慣的養成來達到改變。具備食物的知識、控制飲食熱量,以及搭配必要的運動,讓自己成為真正漂亮又自信的女人。想了解更多健康瘦身的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減肥也不忘記要美麗!原始影片營養師Ricky's time YT營養師Ricky IG營養師Ricky FB營養師Ricky官網營養師Ricky LINE:@cd8013 延伸閱讀喝這碗湯健身增肌、加強吸收!中醫師推薦健身族的強筋健骨妙方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30 養生.聰明飲食
降低血壓、讓大腦更年輕 為何波菜是營養師最推崇的蔬菜之一
菠菜即將進入產季,它是營養師最推崇的深綠色蔬菜之一,也是平價美味的蔬菜。營養師總結菠菜的六大好處,讓你在入冬的餐桌上,多點綠意多點健康。● 含維生素K等豐富營養素依美國農業部說法,三杯生菠菜能提供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300%的維生素K、超過160%的維生素A、40%的維生素C,維生素K和A支持骨骼強健,維生素C有助傷口癒合。菠菜還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約45%的葉酸,葉酸是一種維生素B群,有助於紅血球形成。菠菜還提供鐵、鎂、鉀和鈣,以及少量其他維生素B群。● 抗氧化劑含量豐富菠菜中發現的抗氧化劑包括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楊梅素(myricetin)和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等類黃酮。食物中的類黃酮化合物,被認為可以對抗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發炎性疾病。● 預防慢性病2016年發表在《食品與功能》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菠菜中的天然化合物,可以減少氧化反應,還會觸發飽腹感荷爾蒙的釋放,因此吃完菠菜會感到飽足。綜合這些,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多吃菠菜可能有助預防癌症、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肥胖症等。● 維持大腦健康菠菜的抗發炎作用,讓它成為保護大腦的好食物,特別在抗衰老方面。2015年發表在《阿茲海默與失智症(Journal 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上的研究,研究人員追蹤900多名58至98歲的成年人五年,觀察其飲食模式和認知能力。他們觀察到,食用大量綠葉蔬菜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顯著減緩。數據還顯示,每天吃一到兩份菠菜這類深綠蔬菜的人,認知功能比實際年齡年輕7.5歲。● 控制血壓菠菜是硝酸鹽的來源,硝酸鹽是天然存在植物裡的化學物質,它會使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並減輕心臟壓力,從而降低血壓。2016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上的一項研究,兩組人分別飲用了四種富含硝酸鹽的飲料,其中一種是菠菜飲品,結果發現飲用後,參與者血液中的硝酸鹽含量都提升。除了菠菜汁,甜菜根汁、芝麻葉飲品,也同樣能降低血壓。受試者在飲用菠菜和芝麻葉飲品後五小時內,舒張壓都保持在較低的狀態。● 保護眼睛健康菠菜中的抗氧化劑--葉黃素,可以降低眼睛發生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對55歲以上的人來說,黃斑部病變是導致視力喪失的原因之一,黃斑部病變無法治癒,因此預防是關鍵。2016年發表在《日本眼科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受試者在兩個月內,每天食用75克含有10毫克葉黃素的冷凍菠菜,結果受試者血液中的葉黃素水平因此提升,也增加了黃斑色素(MPOD)光密度的測量值。黃斑色素猶如眼底的太陽眼鏡,有保護眼睛的作用,黃斑色素降低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研究得出結論,食用菠菜可能有助降低黃斑部病變風險。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2-10-27 醫療.皮膚
天天細心護膚,為何膚況仍越來越差?7個常見原因致皮膚受損
天天細心護膚,為什麼我的皮膚越來越差?為什麼我最近明明沒出門、沒曬太陽、沒化妝,皮膚仍然不好?為什麼我明明很注意保養了,痘痘還總是煩我……為什麼我的臉容易過敏,總是發紅、火辣辣的刺痛……為什麼別人用了去角質產品皮膚又白又亮,我用了總是泛紅……啊啊啊,我明明很認真補水,為什麼皮膚還這麼乾?相信很多愛美的朋友在護膚保養過程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往往告訴你這是皮膚屏障受損,要修復皮膚屏障功能。那麼究竟什麼是皮膚屏障呢?想要【科學護膚】,首先要從了解皮膚屏障結構與功能說起……什麼是皮膚屏障?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整個身體表面,作為人體天然的外衣,也擔負了重要的屏障作用。一方面,皮膚可以保護體內各種器官和組織免受外界環境中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有害因素的侵襲。另一方面,皮膚可以防止身體內的各種營養物質、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的流失,從而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為什麼要了解皮膚屏障?皮膚屏障對於皮膚的健康,甚至全身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引起屏障破壞的因素,都會導致皮膚出現生理或病理狀態的改變,導致經皮流失水量增加,甚至跟很多皮膚疾病的發生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特應性皮膚炎、乾癬、過敏性疾病、酒糟性皮膚炎、臉部濕疹等等。皮膚屏障的結構與功能皮膚屏障主要由皮膚表面的一層皮脂膜、各種表皮內細胞以及細胞間各種脂質成分所組成。@ 皮脂膜是覆蓋在皮膚表面的一層透明薄膜,又稱為水脂膜,主要由皮脂腺分泌的脂質、角質層細胞崩解產生的脂質、以及汗腺分泌的汗液乳化形成,呈弱酸性,包括神經醯胺、角鯊烯、亞麻油酸及其他脂類成分。皮脂膜對角質層細胞具有營養作用及高效的保水作用。因此乾性皮膚表皮脂類較少,更容易缺水。@ 組成皮膚屏障的細胞包含表皮內的細胞,主要是角質形成細胞,這是角質層的結構細胞。另外還有朗格漢斯細胞、邁克爾細胞、黑素細胞等。每種細胞數量多少不一,但是都擔任了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可或缺,共同維持皮膚屏障的正常功能。@ 角質細胞間脂質(結構性脂質)主要包括神經醯胺、膽固醇、游離脂肪酸及小分子脂質,是連接並穩定表皮的重要組成成分。神經醯胺是胞間脂質的主要成分,角質層內含有12種神經醯胺。隨年齡的增長神經醯胺含量不斷減少,引起皮膚乾燥、瘙癢、脫屑、開裂等,這會造成皮膚屏障功能明顯降低。補充神經醯胺可以迅速恢復皮膚保濕和屏障功能,所以它成了國內外化妝品公司研發的熱點。什麼是【磚牆結構】模型(Brick and mortar model)?著名的【磚牆結構】模型很好的解釋了我們的皮膚屏障結構,能否抵禦外界的風吹雨打,取決於磚牆結構是否穩定牢固,皮脂膜相當於【牆皮】,主要作用是潤滑皮膚、減少水分流失的作用。層層的角質細胞相當於【磚頭】,細胞間脂質相當於【灰泥】,皮膚屏障的品質直接取決於【磚頭】和【灰泥】的好壞。造成皮膚屏障受損的常見因素有哪些?1.皮膚屏障功能異常導致經表皮流失的水分增加,皮膚抵抗功能下降,容易導致皮膚的炎症反應。而炎症反應又會加重皮膚屏障功能的異常,於是,炎症反應和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形成惡性循環。2.護膚保養品使用不當。有些朋友為了追求速效,而使用含有過量鉛汞或添加類固醇的產品,看到效果後更加樂此不疲地長期使用,久而久之皮膚屏障就被破壞了。3.接受不適當的美容治療,例如侵入性雷射、果酸或水楊酸換膚不當,會使皮膚屏障受損,導致皮膚的防禦功能大大減弱,很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侵害。常出現的皮膚問題有:皮膚潮紅、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皮膚老化等。4.類固醇藥劑使用不當。妥善應用類固醇藥劑對於很多皮膚問題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但是對於類固醇藥劑的使用量及持續使用時間一定要詢問專業醫師,不能因為好用而持續的濫用。5.遺傳因素、藥物使用不當、某些皮膚疾病也可能導致皮膚屏障功能損傷。6.環境因素,如寒冷、乾燥、紫外線照射也可以使皮膚屏障損傷。尤其是長期紫外線曝曬後容易造成角質偏薄,皮膚屏障功能會嚴重受損。7.反覆摩擦、過度去角質、過度清潔等不良肌膚保養習慣也會導致皮膚屏障受損。有助於修復皮膚屏障的日常生活小技巧技巧一:每天多喝水對於皮膚屏障的修護很重要。多喝水不但可以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把多餘的廢物統統趕出體外,還能讓肌膚表層的水分膜,隨時保持潤澤感及彈性。而且補水要在渴感不明顯的時候就要做到做好,因為當身體感覺到口渴時再補水就太晚了。技巧二:適當的保濕修復急救。當感到臉部肌膚乾燥緊繃時,可以多塗一些保濕修復產品,使用的產品必須包含【補水】、【鎖水】及【修復】成分。千萬別像澆花一樣,反覆把水直接灑在臉上,這樣做肌膚不僅沒法吸收水分,還會因為水分蒸發而讓臉上覺得更乾燥,結果適得其反。技巧三:蔬果補水,天然健康。蔬菜和水果都含有豐富的水分和維生素,多吃水果和蔬菜對肌膚非常有助益。例如番茄果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A、茄紅素等,除了可以補充水分外,更是能亮白、潤肌喔。【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銘峻醫師】敏感、爛臉?是不是皮膚屏障出問題?】
-
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抗體?何美鄉分析提升疫苗反應的6個祕訣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光有意願是不夠的,還要有所行動。—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的抗體?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嗎?答案是,有的。疫苗再好,還是會有少數接種者對疫苗反應不良,而導致所謂的「初級疫苗失敗」(primary vaccine failure)。意思就是接種了疫苗,卻沒產生足夠具保護性的抗體。在現代疫苗學的發展歷史上,B 型肝炎疫苗問世之際,此類「原發性疫苗失敗」的案例,特別引人注意。約5%的B 肝疫苗接種者,體內沒有產生抗體。這種無反應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因特定環境條件、生活習慣影響,促發某種遺傳性健康問題)。不過更傳統的疫苗,如流感疫苗,向來都有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對疫苗反應不佳的現象。年齡與疫苗反應的關係一直都是存在的,如在嬰兒期,也會因為免疫系統還未成熟,導致小於六個月的嬰兒對麻疹疫苗反應普遍不足的困境。在成年人族群,導致疫苗反應不佳的原因,是疫苗研究者長期以來非常感興趣的議題。至於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缺乏運動的影響,因為缺乏運動的特徵與自然衰老的結果似乎是重疊的,如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肌少症和認知障礙等傾向。不僅如此,免疫功能也與年齡息息相關。免疫功能的喪失或免疫老化,是指人體中最基本的免疫資源逐漸退化或耗盡,而免疫老化與上述常見的老人疾病相關。免疫老化主要是受低度慢性發炎所驅動,而適度的身體活動,已證明有可能透過調節全身低度發炎來增強免疫系統,且可以降低與年紀相關的併發疾病的風險。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總是要試著找到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介入並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態。要怎麼做,才能讓疫苗反應更好?效力更強?或許,我們已經找到了某些可介入的因子了。身體動一動,疫苗反應好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時候若加上本章開頭歌德的那句名言,就再恰當不過了。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加以運用、採取行動;知識對腦袋有好處,運動則會為身體帶來多面向的裨益。眾人耳熟能詳的俗諺,或許要添上一筆:「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有個非常有趣的臨床實驗【1】這麼告訴我們。針對若干不同性別的受試者,科學家要他們在接種疫苗前六小時,針對接種的那隻非慣用手臂,進行三角肌、肱二頭肌的重量訓練。結果發現,經過重量訓練後,女性對疫苗的抗體反應有所增加,而男性的細胞免疫增強的干擾素-γ反應(細胞在病毒感染後所分泌的觸發免疫系統作用的特異性醣蛋白)也更加提升。無獨有偶,另一項研究【2】,對象為年齡約70 歲且長期不運動的長者,他們對於每年季節性流感疫苗反應都有不佳的紀錄。科學家將老人們隨機分組,A 組給予10 個月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B 組則只有接受柔軟度與平衡訓練。10 個月後,A、B 兩組分別接種了季節性流感疫苗, 兩相比較之下,接受心肺運動訓練的A 組受試者,有較高的流感病毒抗體反應。此外,新加坡的一個研究【3】,針對華人社區中接種流感疫苗的56 名年長婦女,給予運動手環,用以監測每日身體的活動程度。結果發現,行走更多的人,她們平常那些抗衡發炎的指標(如IP-10 和Eotaxin)會較低,且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作用* 相關的基因表現是上調的。在接種疫苗後,施打部位周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漿母細胞的擴增更大。研究發現,單核細胞反應和接種H1N1後的抗體效價之間存有正相關;在行走較多的年長婦女身上,發現18 個月後的第二次疫苗接種,顯示出更高的B 型流感抗體誘導。要知道,B 型流感疫苗普遍抗體反應都比較差。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與活動較少的年長女性相比,身體活躍程度較高的年長婦女,在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較佳。而且我們相信對男性也會有類似的正面效果。以下是另一個有趣的實例。【備註】* 單核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細胞,也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單核細胞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細胞,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能吞噬、清除受傷和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一項針對65 歲以上的長者所進行的疫苗反應研究【4】,顯示有長期運動習慣的長者,對流感疫苗有明顯較佳的抗體反應。而且,只要有運動,不論劇烈或和緩,都可以讓接種流感疫苗後的抗體效價達到保護性的標準(≥ 40)(如下圖)。 上圖分別代表不運動的老年人、有緩和運動的老年人、有劇烈運動的老年人,對於B 型流感病毒、A 型流感H3N2、A 型流感H1N1 等疫苗的抗體效價反應。可以看到,沒有運動的老年人抗體效價始終不如有運動的老年人(不分劇烈緩和);劇烈運動與緩和運動的差異不是很大,顯示只要有運動就能幫助身體產生抗體雖然年長者對流感疫苗反應不良,一直是疫苗產業界亟欲改善的問題。但從科學實據來看,其實只要稍微改變個人行動,也可以替自己增加疫苗反應強度。不僅老人可以受惠於運動後疫苗抗體增加,運動對中壯年人同樣有用。另一篇文獻薈萃的分析,發現定期運動對多種疫苗的接種者,都有增加抗體的效果,同時減低了31%社區感染疾病的發生率,以及37%感染後死亡的機率【5】。從研究報告亦可以知道,即便是在接種疫苗前只進行單次相對劇烈運動,也被認為是增加對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反應的有效策略【6】。年紀是疫苗反應的剋星,但有解套方法人類對流感疫苗的臨床經驗,已有約80 年的歷史。年長者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免疫反應普遍不如年輕人。而流感疫苗的抗體效價,是可直接推算保護力的。也就是說,疫苗對於年長者的保護力較低。但年長體弱,真的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嗎?除上述運動外,還有其他辦法嗎?於1999 年5 月至11 月進行的一項隨機、雙盲、實驗/安慰劑對照的研究【7】,將19 名年齡65 歲或以上,且BMI 指數≤ 25 的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A 組10 人給予營養補充劑†,九名給予安慰劑。九個月後,兩組人接種了流感疫苗,研究發現,有給營養補充劑的A 組,對流感疫苗的反應很明顯比安慰劑組好。研究證明,年長者維持充足的人體必需營養素,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抗體效價。這項證據告訴我們,確保老人家營養不失調的重要性,尤其長輩可能食量不大,那就更需要注意食物中的營養素是足夠的,必要時還是可以外加補給。這也是提高抗體效價的一大重要策略。【備註】† 補充劑含有30% 至160% 的美國建議每日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抗氧化劑水平提高,每天兩次250 kcal 能量,持續七個月。每100 毫升補充劑包括100 大卡、3.5 克蛋白質、4.5克脂肪、11.4 克碳水化合物、1.8 克纖維、32 毫克鈉、220 毫克鉀、16 毫克氯、160 毫克鈣、160 毫克磷、40 毫克鎂、3.6 毫克鐵、7.2 毫克鋅、1.2 毫克銅、1.6 毫克錳、0.3 毫克氟、16 微克鉬、34 微克硒、14 微克鉻、60 微克碘、96 微克維生素A、1.2 毫克類胡蘿蔔素、100 毫克維生素C、5.2 微克維生素D、28 毫克-α-TE 維生素E、32 微克維生素K、0.75 毫克維生素B1、0.75 毫克維生素B2、5.6 毫克NE 菸酸、1.8 毫克泛酸、1 毫克維生素B6、192 微克葉酸、2.1 微克維生素B12、28 微克生物素、1.2 毫克輔酶Q10 和7.6 毫克黃酮類化合物。睡得好,疫苗反應好一個鼓勵大眾接種疫苗的電視公益廣告,我們的國民阿嬤陳淑芳說:「打疫苗前要吃飽、睡飽⋯⋯」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背後確實有科學根據。不過只有打疫苗前要睡飽嗎?看看以下的資料,打疫苗後的睡眠可能更重要。科學家針對一群沒有感染過A型肝炎的受試者,研究施打疫苗初始免疫反應是否因睡眠受到剝奪而影響【8】。在接種A型肝炎疫苗後,某些人被要求36 小時內不能睡覺,一個月後他們的抗體反應,比起可正常睡眠的人低了約一半。與睡眠剝奪相比,接種疫苗後的睡眠,使得對於抗原具特異性的Th 細胞數目增加了一倍,並增加了該群人中產生Th1 刺激激素細胞的比例。同時,睡眠也顯著增加了具抗原特異性的IgG1。抗體反應與正常睡眠呈正相關,也與接種疫苗後夜晚和白天的免疫刺激激素釋放相關,且正常睡眠的人有較低的壓力荷爾蒙。同樣的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影響疫苗的細胞免疫反應。一年後測試,這兩組人當中,受到睡眠剝奪的人細胞免疫力仍然較低,顯示充裕的睡眠有助於促進免疫記憶【9】。睡得多與睡得少,對於免疫反應有著不小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睡眠品質的重要性。科學家透過記錄並客觀測量成人施打疫苗前三晚和後三晚的平均睡眠品質與時數,結果發現較短的睡眠時間會降低對B 型肝炎疫苗的反應,還對各種細胞免疫造成了長久的缺陷。回到新冠疫苗,針對希臘醫護人員所做的一篇研究指出,受試者在接種輝瑞新冠疫苗後的睡眠品質,與疫苗反應抗體高低確實是有關係的【10】:抗體效價與年齡、不好的睡眠質量和失眠成反比。自古以來,睡眠一直被視為身體健康的象徵。現在透過研究更證實,睡眠攸關人體抗疫武器(疫苗反應)的強度與有效性。同時佐證了「睡得好,人不老」的先人智慧。壓力小,疫苗反應好心理壓力是當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顯示,短期壓力會增強免疫系統,但慢性長期壓力最終會透過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進而導致疾病的出現。比如透過提高抑制性T 細胞的活性,從而抑制免疫系統,接著就會增加病毒感染的風險等【11】。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讓醫學生接種B 型肝炎疫苗標準系列(三劑疫苗在六個月施打完畢),每次都是安排在為期三天考試的第三天接種【12】。施打第一劑後,25%的學生體內已經產生B 型肝炎的抗體,他們算是較早反應的人。有趣的是,這25%的較早反應者,他們自述壓力和焦慮感都比疫苗反應較遲緩的人低。換句話說,75%需要接種第二劑或第三劑之後才會有反應的學生,他們的壓力與焦慮是較高的。一項文獻回顧與薈萃分析的文章,也下了結論:心理壓力可能會降低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反應【11】。這表示已有多項研究佐證壓力與疫苗反應的關係。另一個疫苗反應與心理壓力相關的研究【13】,是以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為對象。參與者在第一次注射B 型肝炎疫苗後兩個月和六個月,完成了兩次關於日常生活的困境、精神或神經相關的主訴、應對方式和孤獨感等的問卷調查。第一次接種疫苗後七個月的抗體反應高低,與接種第一劑疫苗後第二個月的壓力指數評分成負相關,短期如學術考試的壓力,和長期壓力如經年累月照顧體弱家人,都會削弱疫苗效力與免疫反應。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適當放鬆心情,或是避免在高壓的時候施打疫苗,皆有助於增加疫苗的效力。體重和性別影響疫苗反應?如果你的體重過重,打了疫苗後發現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許不是代表你非天選之人,而是你的「體重」背叛了你。科學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後,肥胖的人儘管血清學反應良好,然而接種疫苗後12 個月,肥胖者的流感抗體濃度下降的速度較快。而肥胖者的CD8+T 細胞活化降低,功能蛋白表達降低,顯示細胞免疫不足12。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肥胖者罹患流感或類流感的可能性,是正常體重者的兩倍。接下來,是性別這個因素。討論性別差異,可能比討論年齡差異更傷感情【14】。研究指出,女性對流感疫苗的反應確實在某個階段較男性具優勢,通常是在育齡(18 到49 歲)的成年女性最為明顯。或許該研究反映了女性獨特的妊娠狀態,但這同時也是嚴重疾病的危險因素。流感病毒感染在小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發炎免疫反應在性別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可能影響感染的結果。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產生更高的促發炎細胞因子的反應,同時也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所以,所有育齡婦女,如果沒有特殊醫療相關原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比較好的選擇。從不同條件的人對於不同病毒的疫苗反應,科學家們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研究,雖然不是新冠疫苗的研究,但免疫反應絕對有其參考價值。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可以說是監測免疫力的一個好的工具指標。而事實上,擁有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攝取均衡營養、有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睡眠,及適當的紓壓管道,不也都是健康人生應該具備的元素?以上知識都要付諸行動才有用。你被說服了沒?要行動了嗎?【參考資料】1. Edwards. Et al., Eccentric exercise as an adjuvant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07, 21, 209-217.2. Woods, et al.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training extends influenza vaccine seroprotection in sedentary older adults: the immune function intervention trial. J Am Geriatr Soc. 2009;57:2183-91.3. Wong, et al. Hallmarks of improve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in the vaccination of more physically active elderly females. Exerc. Immunol. Rev. 2019, 25, 20-33.4. de Araújo et al., Elderly men with moderate and intense training lifestyle present sustained higher antibody responses to influenza vaccine. AGE (2015) 37: 105.5. Chastin, et al., Effec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Immune System,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21, 51, 1673-1686.6. Pascoe,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vaccination responses: A review of chronic and acute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14, 39, 33–41.7. Wouters-Wesseling et al., Effect of a complete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e in elderly people.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2 Sep;57(9):M563-6.8. Lange. et al., Sleep enhances the human antibody response to hepatitis A vaccination. Psychosom Med. 2003 Sep-Oct;65(5):831-5.9. Lange. et. al. Sleep after vaccination boosts immunological memory. J Immunol. 2011 Jul 1;187(1):283-90.10. Athanasiou.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with immunological response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infection. J Sleep Res. 2022 Jun 7:e13656.11. Salleh MR. Life event, stress and illness. Malays J Med Sci. 2008 Oct;15(4):9-18.12. Pedersen,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A meta-analysis. Brain. Behav. Immun. 2009, 23, 427-433.13. Sheridan. et al.,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mmune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humans. Int J Obes (Lond). 2012 Aug;36(8):1072-7.14. Klein et al., Mechanisms of sex disparities in influenza pathogenesis. J Leukoc Biol. 2012 Jul;92(1):67-73.(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
-
2022-10-19 養生.聰明飲食
對抗老化、預防三高 專家詳解抹茶有哪些功效:3類人可能不適合
抹茶是非常健康的一種飲品,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植化素,而且外觀鮮綠、味道甘美,現在廣受全世界的喜愛。而且現在不只拿來單純的飲用,還加在各式各樣的甜點或花式飲料裡,如抹茶拿鐵、抹茶冰沙、抹茶蛋糕、抹茶湯圓等等,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抹茶以及茶道現在是以日本為主流,但是喝綠茶這件事是起源於中國,而且實物證據至少可以倒推到將近兩千年前的漢景帝,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而且抹茶的點茶法,其實源流於宋朝團茶的點茶或鬥茶法,點茶表面會形成一層如同奶霜般的細末,宋朝茶人還會拿來拉花使用,如尋找世界第一個拉花的人-千年歷史的點茶是拉花鼻祖,甚至400次咖啡的奧秘,居然與宋朝點茶有關?!所以喝茶知道真是博大精深又饒富趣味。之前有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韋恩告訴大家這當然是謠言。抹茶有其嚴格定義抹茶的原產國日本對抹茶有嚴格定義(緑茶の表示基準,公益社団法人日本茶業中央会,2019),抹茶指的是以覆蓋栽培生產、不經揉捻、再以碾茶爐乾燥得到的碾茶,再以茶臼等器具製成的微粉狀茶「碾茶(覆下栽培した茶葉を碾茶炉等で揉まずに乾燥したもの)を茶臼等で微粉末状に製造したもの」。所以抹茶從種植到製茶生產有以下一連串的關鍵,就是這樣精細的功夫,才讓抹茶美味、精緻而高價,高級抹茶的價格可以高達一公斤數十萬日幣。覆下茶園種植碾茶抹茶用的茶葉叫做碾茶,碾茶與玉露綠茶一樣,要採取覆下茶園的方式栽種。所謂覆下茶園,就是茶樹栽種時要很費心的以遮光網或是稻草架在茶園的上方,好遮去大量陽光,這樣一來可以讓茶葉的葉綠素提高,因此茶葉會呈現柔潤的鮮綠色,而且茶葉的甘味與旨味會提高,澀味會降低,同時也形成一種抹茶特有的青海苔香。碾茶荒茶ー蒸菁不揉捻抹茶完全不經過發酵,所以採收後就要與時間賽跑。茶葉採收進廠後要以最快的速度,以大約只有20秒的短時間通入高溫熱蒸氣,也就是「蒸菁」的方式將茶葉蒸熟,以求立即停止所有細胞裡的酵素活動。蒸熟的茶葉不經過揉捻,以散茶的樣態即刻進行吹風冷卻,同時吹散附著在茶葉上的多餘水氣。乾燥蒸熟的潮濕茶葉會送入多段熱風乾燥機,以大約180-200度的乾燥熱風進行乾燥,乾燥機內部分為3到5層,最下層也是最熱的地方,投入的是剛送入最濕的茶葉,可以進行急速加熱,再較乾燥後就會吹送到上層持續進行乾燥。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荒茶。碾茶仕上茶ー仔細分級碾茶荒茶算是半成品的話,碾茶仕上茶就是很接近抹茶成品了。碾茶荒茶需要切碎,然後靠著風力、電棒等方式挑出不需要的茶枝、茶莖、葉脈等部分,有必要的話會進行很多次的循環挑選,以求得到的是茶葉味道最好的葉肉部分。此階段完成的稱為碾茶仕上茶。石臼磨茶磨取抹茶算是抹茶最精細的功夫,一般為了保存抹茶的品質,貯藏時會以碾茶仕上茶的形式進行,直到要出貨前才會磨成抹茶,這一點與咖啡的道理很像,因為磨成細粉後表面積大增,尤其是抹茶研磨之後,粒徑小到5-10微米而以,所以吸水、吸氧、吐出香味的速度都會快上幾十倍,因此品質的劣變會非常快。也因此,抹茶的研磨非常怕熱,所以高級的抹茶一定使用石磨或是石球進行慢速研磨,這樣比較不容易發熱,而且研磨的場所也要保持20度左右的低溫與相對溼度40%的乾燥環境,好讓葉綠素保持鮮綠色,茶粉的顆粒也保持維繫且均一。抹茶要怎麼泡?抹茶有一種特殊定義的香氣叫做「覆香(Ooika)」,是一種綠色蔬菜、草香、而且有高湯般的旨味,所以要把這樣的纖細的香氣重現,又能保留最多的青綠色,抹茶的泡茶法要特別下一些功夫。抹茶的泡法特別叫做點茶法,其實與宋朝的鬥茶法是一脈相承。量茶一杯(碗)抹茶所需要的茶粉量約為2茶杓、或是1茶匙,重量大概等於1.5-2克。備水一杯(碗)抹茶需要大約70毫升的水,水溫不要過高,70-80度最佳。過篩抹茶因為粉末很細,很容易因為靜電作用而形成假性結塊,所以使用之前可以先過篩一次,好將茶粉打散,這樣泡起來才會均勻。沖少量的水茶粉倒入杯(碗)中,先加入少量約10-20毫升的水,以茶筅慢慢的將底部的抹茶與熱水攪拌均勻。加入剩餘的水把剩下的水倒入,使用手腕將茶筅前後擺動,最後將慢慢的講茶面調整,緩慢的將茶筅離開茶面,如果有大顆泡沫,用茶筅將其打散。抹茶表面如浮有像奶霜般的細小泡沫的話,即已完成。抹茶要怎麼保存?抹茶因為粉末細小,以食品化學的角度看是很容易與周遭產生化學變化的狀態,而且其味道非常精緻,所以稍有變化就會造成價值大為降低,所以抹茶的保存非常重要。前面已經提過,最好的保存方法是以碾茶仕上茶方式保存,接近使用時再加以磨粉。不過現在技術進步,粉狀抹茶也可以好好保存,保存期限試各家包裝而定,大致上都可以超過6個月以上。抹茶保存基本原則為:避光光照會造成葉綠素氧化,抹茶顏色會變紅,味道也會走味。防潮濕氣會造成抹茶變質或腐敗。冷凍或冷藏低溫會大大降低化學反應的速度,所以對保存有利。只是冰的抹茶在室內反倒會很快吸潮,所以一定要回溫後再打開,並且開封後盡快用完。避開氣味重的其他東西抹茶粉的相對表面積大,所以很容易吸味道,如果存放空間裡有其他較重味道的東西存在的話,抹茶那纖細的香氣就會被汙染了。脫氧許多抹茶包裝內會附脫氧劑,對降低氧化作用很有幫助。抹茶有哪些成分抹茶與一般茶葉的不同之處在於,一般的茶葉喝的是茶湯,所以我們只能攝取到茶葉裡的水溶性成分。但是抹茶則不同,抹茶是整個茶葉的成分都一起喝了下去,所以可以說是充分攝取了茶葉的完整營養。抹茶的營養成分包括:兒茶素(茶多酚)兒茶素是綠茶裡最具代表性的優良抗氧化成分,也是茶的澀味來源,因為抹茶完全未經過發酵,所以兒茶素完整的保留下來,不像全發酵的紅茶,其兒茶素都轉化成了茶黃素或茶紅素,當然茶黃素還有其他的健康效果,參考台灣茶的茶黃素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小心分辨新聞的渲染成分。兒茶素因為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所以對於預防癌症、調整血脂、調整血糖、降低體脂肪、預防肥胖都有很多的相關研究。一杯抹茶含有150毫克以上的兒茶素。維生素C抹茶因為未經發酵,所以保留了大量維生素C下來,維生素C含量是所有茶類最高的。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212毫克的維生素C(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維生素C有助於抗氧化作用,也有抗發炎以及調整免疫的功能。維生素A抹茶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裡面包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黃素這些家族成員,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抹茶含有18166 IU的維生素A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類胡蘿蔔素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葉黃素、維生素A對眼睛的保護力更是重要。膳食纖維抹茶是膳食纖維的寶庫,每100克的抹茶含有34.7毫克的膳食纖維 (資料來源: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便,也可以做為益生質幫助益生菌生長、調整腸道,更有利於排毒如排除膽固醇、重金屬等效果。茶胺酸綠茶最特別的是含有茶胺酸這個特殊的胺基酸,抹茶也含有很高的胺基酸,茶胺酸特別的地方是可以幫助紓壓、幫助失眠的人入睡。因此日本有一些飲料如百事可樂對抗疫情的睡眠問題,推出含茶胺酸的助眠機能水 Driftwell,刻意添加茶胺酸來幫助心情舒緩、提升睡眠品質。葉綠素葉綠素對於口氣清新,去除口臭一向很有幫助,更有研究顯示,葉綠素也有助於降低體臭,連便便的臭味都可以降低。維生素K根據分析,抹茶的維生素K1含量很高,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歲以上的成人每日維生素K建議攝取量,男生為120微克、女性為90微克,所以一杯抹茶就可以提供20%-30%的每日所需。維生素K可以促進骨質的鈣化,對維持年長者行動力有很好的幫助,與維生素D有協同作用。維生素K也有助血液正常的凝固功能,所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的人要注意,避免維生素K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抹茶有哪些功效?因為抹茶含有豐富的功效成分,所以對人體有很多健康效果,主要的有:對抗老化因為抹茶有兒茶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所以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因而有助於預防癌症、以及老人失智、記憶力衰退等氧化性傷害。預防三高日本大規模研究顯示,綠茶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一天一杯綠茶的族群中,曾經有中風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5%死亡率,曾經有心肌梗塞經驗的人可以下降34%死亡率。預防肥胖許多研究顯示,飲用綠茶可以調節血糖與血脂,預防體脂肪堆積,降低內臟脂肪量。預防便祕因為綠茶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所以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幫助腸道益菌生長。因此許多日本青汁產品,現在也會添加抹茶成為配方之一。而抹茶裡的咖啡因也有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美白作用兒茶素與維生素C都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對於抑制黑色素生成有一定的效果。去除口臭與體味抹茶含豐富葉綠素,葉綠素在許多研究裡證實可以幫助口氣清新、去除體味、甚至便便的臭味也可以降低。飲用抹茶有那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人?抹茶的飲用歷史已經上千年了,從漢朝皇陵找到的大批茶葉就可以推斷人類飲用茶的歷史有多悠久(參考前文:找尋世界上第一個喝茶的人),所以適量的飲用抹茶是安全的,除非飲用過量才要考慮是否有副作用的問題。只是某些特殊體質的人還是要注意抹茶的一些特性:咖啡因抹茶100克約含有3克咖啡因,所以孕婦、小孩等對咖啡因敏感的人需要注意,而且避免睡前喝。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一杯的抹茶大約含有25微克的維生素K1,而維生素K具有抑制抗凝血藥的效果,所以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的人要注意。肝、腎功能較弱的人抹茶含有鉀,所以腎臟較弱的人要注意,這也同時會影響到肝功能。抹茶的謠言:抹茶的綠色不是來自蠶大便的銅葉綠素日前多篇媒體刊登標題非常聳動的新聞,說某營養師說「抹茶粉是蠶寶寶大便」「抹茶的綠色是由蠶沙裡的的銅葉綠素製成(蠶寶寶的糞便又稱蠶沙,是一種中藥材)」。頓時新聞裡報導很多消費者哀號,說以後不知如何再面對抹茶。這當然是個以訛傳訛的網路偽消息,只是被掛著專家頭銜的人背書後,讓大家信以為真。至少在台灣,抹茶也不可能添加蠶沙,更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銅葉綠素現今的作法也不太可能是來自蠶沙。所以這一系列全都是錯誤的資訊,卻可能造成台灣消費者不喝抹茶或綠茶的心理影響,甚至這消息如果傳去日本,也可能大大影響台灣出口綠茶粉到日本的產業,因為台灣因為生產優質的綠茶,每年都會出口優質的綠茶粉到日本去,是日本綠茶粉的大供應來源,這又是台灣另一項隱形冠軍。如今這些產業,可能就被未經查證的專家以及這些渲染過的文章所毀,所以身為茶葉界與食品界一份子的韋恩,不得不出來澄清,也希望媒體與該營養師看到此一正確訊息之後能夠出來更正。什麼是銅葉綠素首先,銅葉綠素是什麼?依照食安法的定義,它是食品添加物中的著色劑,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色素。它帶有鮮明的綠色,是合法可以使用的。葉綠素本來是食物裡最天然的綠色,也是大家喜歡的顏色,只是葉綠素怕熱、怕酸,一下子就會失去綠色變成褐色,所以不耐存放加工,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家從植物中提取葉綠素,經化學方法部分修飾(或穩定),以銅取代該分子的核心,而得到穩定的著色劑,這就是銅葉綠素。同樣類似的作法,也可做成他的兄弟,銅葉綠素鈉。銅葉綠素可依據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作為著色劑添加於所規範適用的食品中。依規定銅葉綠素得添加於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銅葉綠素鈉則可用於乾海帶、蔬菜及水果之貯藏品、烘焙食品、果醬及果凍、調味乳、湯類及不含酒精之調味飲料、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合法使用銅葉綠素或銅葉綠素鈉之食品,其成分標示應詳實揭露該添加物之名稱,不可以標示、宣稱為「天然色素」、「天然葉綠素」。另外,說銅葉綠素來自收集的蠶大便,因為蠶大便裡有很多葉綠素。我翻遍目前食品業銅葉綠素製造商,沒找到有人使用蠶大便作為葉綠素來源的。葉綠素在世界上並不稀奇,蔬菜植物裡面就很多了,何必自找麻煩去收集衛生很有問題、收集成本也很高的蠶大便呢?我看到葉綠素來源不是綠藻、菠菜、就是羊茅、苜蓿,這些來源都是天然食品,根本合理多了。而如果有哪家銅葉綠素是來自於蠶大便,也請提論者舉證。抹茶不可能添加銅葉綠素所以法規寫得很清楚,銅葉綠素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食品都不准用,用了就是違法,因此抹茶是不可能使用銅葉綠素的。如果大家還記得2013年時造成大眾驚慌的黑心橄欖油事件的話,惹禍的主角正是銅葉綠素。當時,位於彰化的大統長基食品廠,就是被查獲在大統特級橄欖油產品標示宣稱「100%特級橄欖油」卻在裡面混加了低成本葵花油,而為了遮掩顏色不對的情形,所以它又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因此大統長基的負責人高振利被起訴後認罪,並與部分盤商和解,二審判高振利12年徒刑,大統長基罰金3800萬元確定,高振利並於2020年獲得假釋。如果高振利早知此一說法,在法庭上堅稱添加的是蠶寶寶大便,難道就可以脫罪嗎?經過了這十年,他會不會覺得扼腕呢?(笑)。我相信台灣抹茶業者一定也是不齒高振利的行徑,不會做同樣添加銅葉綠素的違法手段的。茶的顏色是判定品質的重要依據所以很明顯,不在准許之列的食品,是不得添加銅葉綠素的,這樣的立法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以添加色素來魚目混珠,讓低品質的產品混充為高品質的產品,因為很多產品的顏色是品質判斷的重要依據。因此,以綠色為品質分級重要關鍵的抹茶當然也是同樣道理。其實不單是抹茶,應該是在台灣所有的茶葉都沒允許添加色素,我想理由都很類似,欣賞顏色是喝茶食很重要的一項享受,顏色也是判斷茶葉品質一項重要的依據,所以不該以人工著色來干擾。就像韋恩前文食安謠言的手法-人造的美麗誤會,從泰式奶茶的橘色談起說明過,為何在泰國喝到的泰式奶茶是特別的橘紅色,而為何在台灣買到的泰國茶包泡不出這個顏色,因為泰國紅茶添加了色素,而不是廠商宣傳的泰國土質呈酸性,所以茶葉含氧化鐵(鐵鏽)泡出就是這個顏色。這種宣傳的渾話,與這次的抹茶事件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銅葉綠素同樣不能添加於烘焙、甜點等食品然後我猜有人會想狡辯(因為我看到某些新聞有點警覺不太對勁,把標題由抹茶偷偷改為抹茶粉),說這裡的抹茶指的是抹茶風味粉,是添加在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的裡面的調和粉,就像泰式奶茶粉包就可以添加色素了不是嗎? 這邊我還是會說「你還是在亂說」。因為銅葉綠素就只能添加於三類食品:口香糖及泡泡糖、膠囊狀、錠狀食品,其他烘焙食品、甜點都是不能加的,請不要再亂牽拖了。我想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請說出抹茶有添加銅葉綠素的人提出證明,請提出市面上有這種產品、或成分裡有銅葉綠素的標示,沒有證據就亂攻擊,只會讓整個茶葉界落入如大統長基一般黑心製造商的臭名。假消息不宜一傳再傳其實我追溯這條消息來源,遠從2000年左右的日本網路論壇就看得見,而且近年來很多日本網路上的討論也是對這條嗤之以鼻,也有人認為是受到了紅色色素胭脂紅來自仙人掌上的胭脂蟲的影響而改編的胡說故事。所以台灣消息很可能就是從日本網路上不求甚解的抄了過來,翻譯的語句還不太通順,而因為沒有專業知識,所以就信以為真,文中也一直將銅葉綠素與天然葉綠素混淆。媒體見到這麼獵奇的題目,也就大肆轉載,落的消費者、產業都被這種假消息風評被害,這是社會的不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患者飲食怎麼吃?吃什麼可避免痛風發生?專家推薦8食物緩解痛風不適
痛風是尿酸結晶沈積在關節、滑囊液、軟組織或其他組織的疾病,已經證實補充某些食物可以避免身體發炎、降低尿酸且增強免疫系統。8好物讓你緩解痛風帶來的不適感關節炎基金會推薦8個好物,讓你緩解痛風帶來的不適感:1.攝取好的脂肪: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具有調節炎症和降低膽固醇等作用。每天服用一到兩顆魚油或一茶匙魚油來補充;飲食中可攝取鮭魚、鯖魚或鮪魚等,都是不錯的Omega-3來源。2.GLA(Gamma- Linolenic Acid,γ-次亞麻油酸):黑醋栗籽油、月見草油和琉璃苣油中均含有γ-次亞麻油酸,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3.MSM (甲基硫醯基甲烷):據美國疼痛管理學會的說法,甲基硫醯基甲烷有助於形成結締組織的有機硫化合物,每天兩次3,000毫克的劑量,可以幫助減輕炎症。4.葉酸:痛風患者,飲食中增加葉酸攝取會疾病有所幫助。同半胱胺酸與體內慢性發炎有關,葉酸可維持正常血漿同半胱胺酸濃度。5.維生素C:研究顯示,維生素C幫助降低痛風患者的尿酸濃度,而2009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男性服用的維生素C越多,罹患痛風的可能性就越小。6.中醫療法:多項研究證實,中草藥和中藥可以幫助緩解痛風症狀,且副作用比傳統藥物少。例如,二妙丸是中醫師用來消炎的中草藥;另外,將蒲公英作為茶或軟膏來減輕腫脹並促進體內尿酸的排除。7.漢方草本:薑黃、魔爪根和菠蘿蛋白酶,已被證實具有抗炎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8.櫻桃:發現櫻桃中的花青素具有抗炎特性,可以減少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同時還能降低炎症。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吃10顆櫻桃,可以降低痛風復發的風險降少一半。補充劑、草藥甚至是食物,對每個人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想要嘗試攝取包括非處方補充劑和飲食改變之前,別忘記先諮詢醫師討論後再執行!為什麼是我罹患痛風!?...... https://bit.ly/3DHoc4S
-
2022-10-12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增肌?排毒飲食移除毒素?這些竟都是錯的!專家破除營養10大迷思
錯誤的飲食方法實在太多,所以本書可能無法涵蓋完全所有的飲食趨勢,不過我們希望盡可能全面破解目前流行的迷思和趨勢。希望各位能夠利用本書學習到的知識與工具,來自行辨認並破解新的營養迷思。防彈咖啡全世界似乎都在流行將草飼奶油或椰子油加入咖啡,但是將這一堆飽和脂肪加入咖啡其實沒什麼特別益處。如果飲食相對健康,早上喝咖啡時加入一些飽和脂肪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我們想對讀者說的是,特地把脂肪加入咖啡一起喝掉,並沒有什麼實質健康益處;只要你堅持飲食計畫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你可以用自己覺得適合的方法來攝取這些熱量。有人說這種方法可以抑制食慾,確實沒錯,但原因只不過是咖啡因加上500大卡的脂肪而已。把這些脂肪移到早餐來攝取,或是在咖啡裡加上奶油,反而會更好吃,而且同樣可以抑制食慾。另一種說法是皮質醇濃度較高的早晨,要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改喝防彈咖啡可以避免脂肪增加。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攝取碳水化合物會降低皮質醇濃度,因此不攻自破。其實如果你在皮質醇濃度高時(例如早上)一次攝取500大卡的脂肪,會比吃碳水化合物更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如果你還有熱量可以分配給飲料,大可以因為覺得好喝而在咖啡裡加入奶油──但請不要覺得這種做法會和早餐吃奶油有什麼不同。間歇性斷食這個策略的做法就是長時間完全不吃東西,並將所有飲食壓縮到很短的時間內,通常是在晚上。不幸的是,根據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營養時機原則,這種飲食結構不是促進身體組成(肌肉維持)或運動表現的最佳選擇。以下針對許多人認為的斷食好處進行說明:促進依從對某些人來說,斷食可能會暫時讓低熱量飲食更容易依從,但對於長期健康生活型態會有負面影響,目前針對斷食的直接研究也沒有顯示依從程度會高於正常的每日飲食數量(3至5餐)。有些研究在比較斷食與正常飲食間隔的熱量限制後,甚至發現斷食的依從程度較差,且飲食計畫持續時間較短,也就是說我們幾乎看不到斷食對於飲食依從的好處。如果是使用斷食策略時,對於熱量與巨量營養素分配依從程度較高的人,依從確實比理想飲食時機更有價值,但犧牲掉的就是最佳身體組成結果。自噬作用自噬是身體自我摧毀細胞與組織的過程,對健康至關重要;若沒有自噬,身體結構就會耗損,功能也會開始衰弱。斷食的支持者通常宣稱這是斷食的益處。斷食確實會增加自噬,但熱量赤字也有一樣的效果。你的身體在食物攝取不夠時,就必須自我分解來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能量,而激烈運動也會大幅促進自噬。目前針對間歇性斷食促進自噬的唯一證據,來自酵母菌的斷食研究,但這個現象在人類或哺乳類身上則還沒有證明。生長激素增加/合成代謝斷食的時候,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簡稱GH)的濃度會增加,因為生長激素會發送訊號以燃燒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為能量,而非儲存在肌肉中;換句話說,你的身體會在斷食的時候分泌生長激素來利用細胞內儲存的能量。然而在斷食的情況下,不可能發生大家所宣稱的合成代謝反應。只有在體內富含蛋白質和熱量的時候,生長激素才會產生合成反應。如果你藉由斷食提高生長激素濃度,就不會有多餘的營養素,也就無法享受肌肉生長可能帶來的益處。如果你稍微想想,就會發現這句話很弔詭:「只要長時間不吃東西,你就能變得更壯」,這點和肌肉必須規律補充胺基酸(肌肉生長的機制也需要熱量才能運作)的生理需求衝突。斷食狀態雖然會讓生長激素濃度增加,但是肌肉生長會受到抑制,且斷食狀態本身會創造分解代謝的環境,因此反而更可能造成淨肌肉的流失。如果你覺得斷食可以提升你對飲食計畫的依從,同時也必須知道你會犧牲掉最大的肌肉維持或生長。長時間斷食的時候,有些肌肉組織就必須用來燃燒做為能量(尤其是執行低熱量飲食的時候)。如果你想維持類似斷食的飲食結構,同時比傳統斷食方法保持更多肌肉,就在斷食階段只定時攝取蛋白質,而其他的巨量營養素則在斷食階段後攝取。間歇性斷食不會要你的命或害你完全無法長出肌肉,但在達成最佳表現或身體組成改變上的效果並不好。碳水後置法(CBL)碳水後置法是指早上攝取較少的碳水化合物,晚上則攝取較多。碳水後置的理由是早上的皮質醇濃度較高且胰島素敏感度較低,因此最好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因為碳水化合物在這種情況下較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碳水後置建議的方法是多數餐點以蛋白質為主、接近中午的時候訓練,並在一天中的最後幾餐加入碳水化合物,就能在脂肪增加最少的情況下獲得最多肌肉生長。先前針對防彈咖啡的討論曾經提過:早上皮質醇濃度高的狀態下,不會讓碳水化合物更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其實攝取碳水化合物反而會降低皮質醇濃度。此外,早上的胰島素敏感度其實比晚上高(因為經過整晚的斷食),所以碳水後置在這部分的說法並不正確。不過,如果你起床後好幾個小時都不攝取碳水化合物,晚上的胰島素敏感度可能會比正常值高(因為你長時間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不過,同時會因為更多的能量需求而讓肌肉分解代謝的風險增加,因此抵銷了碳水後置擁護者所宣稱的好處。不管早上或下午攝取碳水化合物,荷爾蒙的運作方式都不支持碳水後置以及相關的飲食方法。淨化與排毒飲食淨化或排毒的概念相當明白,就是只攝取及少量食物(或完全不進食),並飲用許多特定的低熱量飲料,例如花草茶、檸檬水或果菜汁等等。這種中斷正常飲食的方法,理論上會阻止食物裡的毒素進入身體,並將身體裡堆積的毒素移除。問題是,你在這種淨化階段所攝取的毒素,與平常根本沒有不同。人類最常攝取的毒素大概就是酒精,而且通常也是自願攝取。你的肝臟在一段時間後自然就會將多數毒素排出體外,而淨化與排毒不會讓這個過程變快。此外,多數用於排毒的花草茶都很健康,但其實沒有任何特別的排毒功效。直接評估排毒與淨化飲食後,發現效果如同降低熱量與健康飲食。而長期執行排毒或淨化的問題是缺乏蛋白質,因此會造成肌肉流失。任何宣稱有證據支持排毒益處的研究,通常實驗方法都極度不嚴謹,而且很少出現在同儕審閱期刊上(很可能根本沒有)。這種飲食方法能帶來的任何好處,都是因為停止攝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導致。對於健康與健身效果而言,更好的飲食方法是以健康食物為主,並隨時大量攝取蔬果與全穀物。排毒與淨化飲食模式的一大問題,就是它假設你可以透過嚴格依從特殊飲食方法短短幾天,就抵銷數週甚至數月的不良飲食習慣。如果你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不良飲食,想把健康調回之前的狀態,至少也要花一樣的時間執行健康飲食。有時候不良飲食習慣甚至會對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如果你長時間不良飲食,輕易相信這種懶人解決法就會更加危險。雖然透過幾天特殊飲食就能讓身體淨化聽起來很誘人,但這根本不可能。酸/鹼性飲食有些飲食方法宣稱能平衡身體的酸鹼值。表面上聽起來很棒,但就和淨化與排毒一樣,你的身體本來就很擅長調控酸鹼值。如果人體血液酸鹼值增加或減少0.4(偏離酸鹼值7.35至7.45這個正常範圍),你就會死亡,因此身體內有很多工具來維持酸鹼值。腸道酸鹼值會影響腸道菌群,但鹼性食物不會改變腸道酸鹼值,因為食物的酸鹼性是消化後才產生的副產品。鹼性食物或鹼性水對腸胃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為就算食物能夠改變體內酸鹼值,也會在接觸胃酸時立刻中和。尿液的酸鹼值會受食物影響,但這是因為消化過程產生的代謝產物,而這些代謝產物不會改變血液或細胞酸鹼值。鹼性水和鹼性飲食根本就是詐騙,與事實相去甚遠。發炎反應很多人認為發炎反應完全沒有好處,慢性系統性發炎反應確實可能讓你併發更嚴重的疾病,但急性發炎是運動後恢復和適應過程的關鍵。如果首要目標是改善身體組成與健身成果,完全抑制發炎反應不是個好辦法。反之,我們希望有適當且急性的局部發炎反應,帶來恢復、適應、讓傷口癒合,並防止感染。我們要避免的是慢性全身性發炎反應。許多人宣稱某些食物和飲食方法可以降低慢性全身性發炎反應,但減重其實就是對抗慢性發炎反應的最好辦法。較高的體脂率似乎會造成並強化慢性發炎反應,所以「減脂」是扭轉發炎反應的最好辦法。對於宣稱能夠抗發炎的飲食方法、藥丸或特定食物,都要慎重以對。消化不好導致體重增加很多販售消化酵素或相關補充品的公司都宣稱能幫助你減重,而很多人也常常說他們消化不太好,所以減重效果不好。這種說法根本與事實相反。如果你攝取的食物無法完全消化,你應該會吃得更多而且不會變胖才對。營養素必須先被身體消化吸收以後,才能以脂肪形式儲存。如果沒有消化吸收,這些食物就只是經過身體而已。人體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攝取的食物有95%會被身體吸收,消化效率越高,你就能從食物得到越多熱量。如果你有消化方面的問題,你的體重很可能會減輕,而且減重的速度可能快到必須採取醫療手段。舉例來說,乳糜瀉和克隆氏症者常在接受治療前,往往已出現體重過輕的症狀,因為他們的消化系統無法吸收食物,因此吃進去的熱量大部分都流失了。如果你想要讓減重更有效率,促進消化可能不會有幫助。不吃名字奇怪的食材不幸的是,避開這些攝取很難發音的食材不會讓你更健康。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很難發音的加工食品食材,這些食材很多都不太健康,所以食材越簡單越好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你最好不要避開(5R)-[(1S)-1,2-Dihydroxyethyl]-3,4-dihydroxyfuran-2(5H)-one(其實就是抗壞血酸或維生素C)、泛酸(維生素B5)或是二十碳五烯酸(簡稱EPA,屬於Omega-3脂肪酸)的攝取。其實這些很難發音的化合物經常存在於沒有食物成分表的天然食物中,而且常常加進其他食品來讓這些食品(至少看起來)更健康。營養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能只根據名稱就決定食物是否健康,而是需要更多的認識才能判斷。荷爾蒙導致體重增加有一個很流行的常見迷思,就是你目前的飲食和運動(或根本沒運動)完全沒問題,你的體重之所以會增加(或減不下來)都是因為荷爾蒙。荷爾蒙的確會影響代謝率,但熱量赤字還是會讓體重下降。弔詭的是,節食太久反而會造成荷爾蒙的改變,讓代謝率下降。不管體重多少,荷爾蒙都會影響身體組成。如果睪固酮高而皮質醇低,就能同時增肌減脂;反之則能減肌增脂。不過在沒有大量外來荷爾蒙的情況下,這兩種情況都非常少見。宣稱能夠「解決荷爾蒙問題」的方法,通常會建議攝取香料植物和某些特定食物,但都不足以改變荷爾蒙狀態。如果你節食的時間太長,就要先暫停降低熱量攝取一陣子,因為這是讓荷爾蒙回復正常的最好辦法。光是草本補充品和特定食物而沒有搭配飲食與訓練的調整,絕對不可能改變荷爾蒙分泌,並讓你可以減重。正確的飲食原則和設計精良的訓練計畫,才是經過科學認證能讓你達到目標的方法。椰子油近幾年來受到熱烈討論的椰子油是很棒的潤滑劑,外用時對於皮膚和頭髮非常好,是很好的護膚護髮用品。聞起來很香,加進食物也能增添風味與口感……椰子油的好處不在話下,但是否真的如宣稱一般對健康有許多好處,則相當可疑。據稱椰子油的好處很多,從減脂到治療癌症都有效。椰子油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廣受討論,但對於健康效果的研究數量還不足以證明這些效果。截至本書出版為止,相關文獻對於椰子油的健康效益尚無定論,但由於飽和脂肪含量很高,因此大量攝取椰子油將對健康不利。椰子油就像其他飽和脂肪一樣,適量攝取不會有問題,但脂肪攝取還是要以堅果、酪梨和橄欖油等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書籍介紹增肌×減脂·科學化飲食全書:5原則×5步驟,打造個人化菜單,有效突破健身撞牆期作者:麥克.伊斯拉特, 梅麗莎.戴維斯, 珍.凱斯, 詹姆斯.霍夫曼 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4/28作者簡介:麥克.伊斯拉特博士(Dr. Mike Israetel)運動生理學博士,復興週期(Renaissance Periodization)共同創辦人、首席科學顧問。曾任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公衛學院的運動科學教授,並教授數門課程,包括公衛營養學、進階運動營養學與運動以及營養與行為。他也曾是美國奧運訓練基地的運動營養顧問,並曾受邀至許多營養科學、運動表現與健康相關會議發表演說,包括美國奧運訓練中心的營養座談會。他現在也是健美選手、巴西柔術選手。梅麗莎.戴維斯博士(Dr. Melissa Davis)神經生物與行為學博士,復興週期科學顧問、爾灣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神經生物與行為學系教授,研究經驗十年,研究領域包括身體感知相關疾病治療、神經可塑性以及腦部發展。她的論文曾刊登於《科學人》雜誌,並於富影響力的同儕審閱期刊中出版,受到上千學術單位的認可。她長期致力於科學推廣活動,曾獲頒教學、學術與研究卓越獎項。梅麗莎目前擁有巴西柔術黑帶,她曾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也曾兩次代表美國參加該量級的阿布達比世界職業選拔賽。珍.凱斯博士(Dr. Jen Case)人類營養學博士,註冊營養師(RD)、NSCA體能訓練專家(CSCS)。曾任中央密蘇里州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Missouri)運動科學教授,開設進階運動代謝、運動處方、官能解剖學以及肌動學與營養學相關課程。珍擁有兩個黑帶,包含夏威夷Kempo空手道黑帶、巴西柔術黑帶。她曾是綜合格鬥選手,並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以及泛美巴西柔術國際公開賽。詹姆斯.霍夫曼博士(Dr. James Hoffmann)運動生理學博士,復興週期的科學顧問。曾任費城天普大學運動科學計畫主任,並於大學教授肌力與體能訓練理論、肌力與體能訓練實務、運動生理學以及生物化學等課程。他也是東田納西州立大學(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橄欖球隊的助理教練、首席運動科學家、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兼重訓室主任。來自芝加哥的詹姆斯一輩子致力於競技運動,曾在橄欖球、美式足球與角力都得到優異成績,目前正在學習泰拳。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就像全身在放火!她做這2件事抗發炎,3個月掉7公斤
-
2022-10-11 養生.營養食譜
秋葵黏液含豐富果膠,降三高又顧胃!但煮法不對營養素恐流光
秋葵是高纖、抗氧化的蔬菜。有特殊濃稠黏液的秋葵,營養價值高,膳食纖維豐富,更富含維生素A、E、菸鹼酸、鉀、鈣、鎂、鐵、鋅等營養素,不僅可降三高,並有顧胃、助消化、促進排便、抗老、預防疲勞等功效。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秋葵的膳食纖維高、熱量低,黏液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可促進腸道蠕動、助消化,幫助排便;因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E,是很好的抗氧化、抗老化食材;也含有菸鹼酸、維生素B群,具刺激食欲、預防疲勞效用。秋葵也是高鈣、高鉀的蔬菜,鈣吸收利用率達50至60%,高鉀可促進代謝、降血壓,但飲食限鉀的腎臟病人,不可多吃,建議將秋葵汆燙後再食用。秋葵還有助餐後血糖穩定,因含有果膠成分,可減少飲食中油脂的攝取,具有降血脂作用。常吃秋葵,對胃好,可顧胃,劉怡里指出,因它的黏液裡含有果膠,可幫助腸胃道的蠕動外,也可附著在胃黏膜上,保護胃壁。但秋葵的膳食纖維高,若有胃炎、胃絞痛、腹瀉等症狀者,要避開勿食用,以免症狀更嚴重。此外,秋葵適合汆燙,不宜高溫烹調,否則果膠、維生素C等營養素容易流失。
-
2022-10-10 養生.營養食譜
吃秋葵好處多 排便、護胃、降血糖!營養師推私房料理:薑燒秋葵雞丁
腸道!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病從口入"就知道很多毒素就是隨著飲食被吞下肚,所以腸胃除了消化功能要健全,排毒功能更要強大,很多減重的產品細看都是主打改善便秘就能瘦,可見排便的問題多困擾著大家,糞便的形成最需要纖維,無論是非水溶性纖維增加糞便體積,還是水溶性纖維讓糞便濕潤有彈性,飲食中纖纖的攝取絕對不能缺,由睿涵營養師分享滿滿纖維還顧胃的料理-薑燒秋葵雞丁,在家不妨可以動手試試!吃秋葵三大好處,還能練習細嚼慢嚥除了金針菇外,秋葵也是狂推可以”See you tomorrow”的高纖好食物,而且比起金針菇咬不爛直接吞下肚,秋葵更具備可以進行慢慢咬的練習,專注在把白白的種子咬碎時,達到細嚼慢嚥的效果。1、纖維助排便順暢:秋葵含有果膠、半乳聚糖,以及阿拉伯樹膠⋯等多種水溶性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改善糞便過硬,讓糞便購濕潤成型才能讓腸道毒素順利排出體外,對預防大腸癌也有幫助。2、黏多醣蛋白保護胃壁:秋葵有特殊的黏液稱作黏多醣蛋白,亦屬於水溶性纖維的一種,黏多醣蛋白除了對胃壁有保護的作用外,也會延緩血糖上升速度,延長飽足感,因此對控制體重也有幫助喔,但是此成份遇熱會弱化,要注意烹調溫度與時間。3、穀胱甘肽助肝解毒:穀胱甘肽是肝臟在進行解毒功能所需的營養素,而秋葵除了穀胱甘肽,也富含抗氧化相關的營養素如β-胡蘿蔔素、葉綠素及維生素C,保護身體細胞不受自由基的傷害,這也是為何秋葵為協助身體排毒必推的好食物之一。潤腸排毒防秋燥~薑燒秋葵雞丁(材料-兩人份)食材:1、秋葵10隻,去掉蒂頭對切2、雞里肌4條切丁3、薑泥1小匙醃料:1、鹽……1/4小匙2、胡椒粉…..1/4小匙3、紹興酒或米酒……1/2小匙4、太白粉……1小匙調味料:1、水……1大匙2、醬油……少許(視口味添加)3、食用油……少許烹煮步驟準備好食材,接下來就是烹煮1、炒鍋中倒入1大匙油,油溫熱醃好的雞肉放入2、中小火慢煎雞丁2-3分鐘至7-8分熟撈起備用3、加入秋葵、薑泥快速翻炒均勻4、加入所有調味料及1大匙水,中大火翻炒1-2分鐘5、加入雞丁拌炒均勻即完成營養師提醒:吃「蔬菜乾」一定要多喝水!烘乾秋葵的目的是讓怕秋葵味道的人,可以增加接受度,把蔬菜乾當作零食取代甜點、餅乾更可增加纖維的好方法,不過還是要注意目前蔬菜乾製作多用棕櫚油保持色澤,所以熱量上要注意,另外還需要多喝水,讓便便水潤才不會反而造成便秘喔!【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長期下背痛、腳麻,竟然是「這腫瘤」壓迫!腫瘤長太快增死亡風險更年期後的擔憂:「失智與失眠一線之隔」 極重度聽損輔具除了助聽器,可用微創電子耳手術不僅復原快、傷口小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10-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錯時間效用大打折扣 專家盤點B群、維生素C、魚油該怎麼正確吃
雖然專家強調均衡飲食才是補充營養首要,但現代人為求方便,習慣用維生素補充品補足營養缺口。維他命不是隨時吞服就能完整補充,錯誤的吃法可能讓你花了錢卻達不到理想效果。以下是專家整理各種維生素攝取的正確方式。鐵劑正確服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空腹服用,可與維生素C併服;避免和乳製品、茶和鋅補充劑一起服用。許多女性因為月經而流失鐵質,有缺鐵性貧血問題,導致疲勞、缺乏精力和心悸。乳製品會阻礙鐵質吸收,因鈣質會阻塞腸道中的鐵;也要避免喝茶,飯後馬上喝茶,會減少身體從食物中吸收鐵質達90%,原因出在茶中的單寧酸。2017年針對英國女性的一項研究發現,飯後一小時喝茶,吸收的鐵量減少了50%,所以藥劑師建議,至少要隔開兩個小時。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鐵質吸收,因此藥劑師建議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服用效果最佳。維生素C與鐵結合後,有助於更完全溶解在腸道裡,有利身體吸收,不論是吞服維他命C錠或來杯柳橙汁都可以。也有一些研究顯示,鐵劑最好隔日服用。2017年,瑞士蘇黎世的「人類營養實驗室(Laboratory of Human Nutrition)發表在《刺胳針血液學(The Lancet Haematology)》的一項研究顯示,交替而非連續服用鐵劑,更能增加鐵的吸收率。維生素B群正確服用:早上空腹吃,選擇含多種B群維生素的補充劑。八種維生素B群,包括B6、B9(葉酸)和B12,對血液、神經功能、身體能量很重要。由於它是水溶性維生素,且具備提升能量的功能,最好在早上空腹服用,以達最大效能。尤其是B12,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最終直接與廢物從腸道排出,不會被人體吸收。另外,2018年澳洲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一項研究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B6會干擾睡眠。研究人員認為B6會刺激負責清醒感覺的大腦區塊。建議服用含多種B群的補充劑,單獨攝取某種維生素B,可能引起身體對其他維生素B的需求量,最終導致匱乏。例如單獨攝取葉酸,可能會引發掩蓋B12的缺乏。鈣正確服用:隨餐服用(同時含鎂、維生素D和K的鈣片效果更佳),檸檬酸鈣是較好的選擇。避免和鋅、鐵一起服用。很多人服用鈣片預防骨質疏鬆,通常,鈣片中會加入鎂的成分,這兩種礦物質是合作增進骨質健康的夥伴,但在腸道吸收中,也會互相競爭。儘管如此,專家仍建議服用同時含鈣與鎂的藥丸,因為它們帶來的好處與便利性,遠高於可能無法被吸收的百分比。維生素D和K也經常出現在鈣片中,這兩者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整體鈣質吸收。血液中需要足夠的維生素D(至少400IU),才能好好吸收鈣質。而維生素D又需要鎂來平衡鈣,「這是一種微妙的關係」,因此,含有鈣、鎂、D、K的補充劑,是最理想的選擇。鈣片和食物一起服用,也會增強吸收力。與較便宜的鈣(如碳酸鈣)相比,檸檬酸鈣更容易被腸道吸收。維生素C正確服用:空腹服用,每日分次服用優於一次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皮膚和骨骼都很重要。它是一種水溶性營養素,不需要與脂肪一起服用,多數的水溶性營養素最好在空腹時吃,例如早餐前。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纖維會阻礙吸收。研究指出,人體可以吸收高達400毫克維生素C的劑量(是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倍),但維生素C並不會儲存在體內,多餘的攝取量會隨尿液排出,因此短時間的大劑量服用(例如感冒期間)並沒有意義,不如在一天不同時段分次服用,以維持血液中的營養素恆定。魚油正確服用:與含脂肪的食物一起服用;避免在運動前或睡前吃。魚油富含EPA和DHA兩種Omega-3脂肪,已被證實對多種疾病有益,例如情緒低落、心臟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魚油需要膳食纖維中的油脂幫忙吸收,因為食物中的脂肪會觸發胰腺釋放酶,有助於將Omega-3分解,小到足以通過腸壁吸收。因此應該隨餐服用,不要在空腹時吃。此外,因為魚油補充劑會在胃中產生氣體,劇烈活動或躺下睡覺,會促使氣體返回食道,而引起打嗝不適,因此不宜在運動或睡前服用。益生菌正確服用:飯前半小時吃,該餐最好吃含有一些脂肪的食物;避免與熱飲、果汁和酒精一起服用。不良的飲食和藥物(如抗生素)會殺死有益菌,而使腸道菌叢失衡,補充益生菌是為了增加腸道益菌數量。但益菌必須「活著」到達腸道,才能發揮效用。因此在到達腸道前,必須避免任何可能破壞益菌活性的因素。熱飲、果汁和酒精中的酸度,都會殺死益生菌,所以務必用冷的白開水吞服,水還有助稀釋胃酸,進一步增加益菌生存的機會。2011年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含有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在飯前30分鐘服用時存活率最高。該研究還發現,如果隨後的一餐中含有一些脂肪,能降低整體胃酸,可能會對益生菌的存活更有幫助。而在飯後服用益生菌,細菌存活率最低,可能因為此時是胃酸分泌最高的時刻。維生素D正確服用:和含脂肪的晚餐(或一天中吃得較豐盛的一餐)一起服用;避免和維他命E併服。在陽光較少的冬季特別容易缺乏維生素D,它是骨骼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我們需要透過曬太陽以製造維生素D,因此建議在冬天每天服用10微克(約400IU)。和其他脂溶性維生素(A、E和K)一樣,和含脂肪的膳食(如酪梨、蛋黃或橄欖油)一起服用,會有更好的吸收力。但維生素D和E不要一起服用,因為兩者是通過相同的機制吸收,因此會互相競爭,難以達到需要的吸收量。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10-08 養生.聰明飲食
柿子營養價值高!營養師提醒:3個食用禁忌一定要知道,3步驟教你買柿不踩雷
柿子被譽為是秋天水果之王,從前便有「柿子紅了,醫生臉就綠了」這句俗諺流傳,到底柿子有什麼厲害的地方會被稱為「王」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一探究竟吧!這幾日開始颳起秋風,天氣漸漸轉涼,延續幾個月的燥熱後終於有了秋天的樣子。隨著街道上的樹葉開始變色,柿子也到了熟得紅通通的時候了。在台灣,每年9~12月是柿子的產季,10月開始更是進入柿子的盛產期,親朋好友也會互相贈送柿子來祝福對方「柿柿如意」。柿子的營養價值柿子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果,富含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維生素A、鈣、鉀、磷、鐵等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更是一般水果的2倍左右!而柿子中豐富的果膠也是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之一,對於緩解痔瘡、維持腸胃道健康都很有幫助喔!下表為Evelyn整理出柿子中各個營養素的含量分析: 除了上述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柿子中還含有非常豐富且多樣的植化素,包括單寧、類胡蘿蔔素、酚類化合物、前花青素、兒茶素…等,而這些植化素也與柿子幫助健康的效果息息相關。秋天水果之王-柿子好處多多被譽為秋天水果之王的柿子,究竟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呢?1. 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動脈粥狀硬化柿子中因為含有豐富的酚類化合物、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物質,因此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 身體正常代謝的過程會產生自由基,如果沒有足夠能力的抗氧化系統加以對抗,就有可能造成氧化傷害,包括脂質氧化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血栓、心血管疾病等等。而柿子中豐富的抗氧化物就可以幫助對抗這些自由基,並改善身體的氧化傷害。2. 預防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柿子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延緩餐後的血糖、血脂上升,因此對於預防代謝症候群有幫助。而對於本身已經有三高的患者,也有許多研究顯示柿子能夠幫助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將柿子葉泡茶喝,還有降血壓的效果喔!3. 維持腸胃道健康、幫助排便順暢前花青素是柿子中重要的植化素,對於能夠幫助好菌生長、改善腸道菌叢,而膳食纖維本身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糞便的排出,相當適合受到便秘、痔瘡困擾的人。吃柿子前須注意這幾點柿子對於身體健康真的有非常多好處,不過卻有幾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建議不要搭配高蛋白食物(如:肉類、海鮮)柿子吃起來有點澀澀的感覺,是因為裡面富含單寧,如果與高量的蛋白質一起食用,可能會產生凝塊,引發腸胃不適的感受。• 建議不要空腹吃柿子柿子會影響胃酸的分泌,因此建議飯後食用避免腸胃不適。 • 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要限制用量柿子含糖量比較高,糖尿病患者應注意不要攝取過量;而豐富的電解質如:鉀、磷,也可能造成腎臟病患者的負擔,因此要限制食用量。柿子挑選小撇步台灣的柿子種類非常多,究竟要怎麼挑選才不會「踩到雷」呢?Evelyn分享3個挑柿小撇步,今年去市場挑柿子不用再煩惱啦!1. 外觀端正觀察柿子的外觀,果型端正、表面無凹傷或斑點、蒂頭新鮮且色澤飽滿均勻才是新鮮的柿子!2. 顏色夠深顏色越紅、越深,代表柿子越甜越好吃。3. 重量要重柿子越重代表含水量越多,甜而多汁。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也想來一顆柿子了呢?柿子雖然好吃、營養價值又高,但凡事過猶不及,再好的食物吃多了都會有反效果喔!一天2~4份水果(1份大約為1個拳頭大小)並搭配均衡的飲食才能維持健康喔!最近天氣轉涼,大家出門在外別忘了要備一件薄外套,《PrimePlus健康設計家》關心您的健康。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護心、記憶之果「蘋果」!一天一顆助防心血管疾病、癌症,連皮一起吃更營養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確實蘋果對人體的好處相當多,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更是卓越,劉怡里營養師指出蘋果的好處,並建議吃法,讓蘋果吃得更健康! 蘋果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強蘋果最佳吃法:連皮一起吃!助防心血管疾病、癌症好處多! 蘋果綜合營養豐富:劉怡里營養師指出,蘋果一顆通常約為180-200克,熱量約92大卡,熱量相較其他水果不高,膳食纖維去皮的蘋果約2.3-3.4克,為中高膳食纖維水果,另也含鉀、維生素A、Beta胡蘿蔔素等營養。青蘋果的維生素A又多比紅蘋果來得更高。 整體而言,蘋果的各類營養多為「中高階」,但從綜合營養來看卻相當多元,且果皮植化素優異,對身體的幫助相當廣泛,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最突出的營養-植化素:植化素為蘋果最為突出的營養,相較其他水果是數一數二的高,大多存在於果皮上,因此常聽到連果皮一起吃更好。當中最出色的是槲皮素,可抗氧化、抗自由基,對於不論是最常見的大腸癌或是乳癌等各類癌症,又或是防範過敏發生等都有相當不錯的預防效果。 另外蘋果皮中的植化素:阿魏酸可調節血糖、果肉的果膠也可維持血糖平穩、降低血脂、膽固醇、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利於保護心血管,因此也蘋果也被稱作「護心之果」。 除此之外,因為蘋果具有保護血管、抗氧化、抗自由基的好處,也對腦血管健康益處頗高,不少專家也普遍認為蘋果有助防範失智症,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因此也有「記憶之果」之稱。 蘋果最佳吃法:連皮一起吃!營養師:厲害的營養多在果皮。 連皮一起吃,怕農藥、蠟?營養師表示,蘋果若想吃得更健康、更營養可連皮一起吃,如前述提到,果皮帶有優越的植化素,可吃下蘋果的整個營養。而民眾常見擔心果皮上有農藥或蠟,建議農藥方面可用流動的清水清洗約15分鐘,也可直接買台灣蘋果,農藥應會相較其他進口蘋果來得少。至於蠟,一般而言多為食用蠟,是通過合格標準的,可安心食用,若不放心也可用前面提到的方式清洗。若是真的不放心,去皮的蘋果其實營養價值也很不錯。 蘋果要飯前吃?飯後吃?另外,不少人也會討論蘋果該餐前吃還是餐後吃,對此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其實從營養健康角度來看,水果普遍都建議餐後吃為佳,以利植化素等各類營養與正餐食物中的營養互相幫助吸收及運用。而若是要減重的朋友,則建議可以選在餐與餐之間吃,有助避免腹餓,膳食纖維也增加飽足感。 吃蘋果留意2吃法,吃蘋果留意2吃法,一天一顆,營養均衡更健康! 腹瀉者別吃果皮:不過蘋果再有助健康,也是有些需留意之處。像是若常常腹瀉腸胃不適者的民眾,吃蘋果時就建議去皮,因為果皮當中也有較高的膳食纖維刺激,帶皮一起吃是有助排便,可能使腹瀉情況更加明顯。反之,若只吃果肉,果膠具吸水作用,則有助於止瀉。 盡量避免打成汁:另外,蘋果盡量避免打成果汁為佳,若要打成汁也避免去渣。原因除了在於過程中較容易流失營養,打成果汁也需要較多的蘋果,一般而言蘋果一餐吃一顆,打成果汁就會需要約2-3顆不等,較容易有過量的問題,糖分也會攝取較多。 部分疾病不能吃?至於謠傳結腸炎、痛經、潰瘍性結腸炎、前列腺肥大等部分病人不宜吃蘋果,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劉怡里營養師則表示目前尚未看到有相關研究,可能還需更多進一步的證實。 一天一顆,這樣吃更健康:其實蘋果除了上述提到腹瀉族群外,普遍沒什麼特別的禁忌,就像民眾常看到的,到醫院探望病人最常見的水果就是蘋果。一般成人可一天一顆,並也吃其他水果,加起來兩拳頭大份量,營養均衡的狀態下,吃蘋果更加健康! 《延伸閱讀》 .超親民水果王:芭樂!好處多到爆,光維生素C一顆就能補足! .奇異果護眼護心護血管,6好處報你知,但這些情況不宜多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01 養生.聰明飲食
顛覆你的觀念!飯後吃水果還是空腹吃比較好?「這時間」吃,能吸收更多營養
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吃水果最好?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研究證實什麼時間吃水果對身體最好,只是從食物在身體生理代謝上來看,水果的成分主要是糖分、維生素C、礦物質、植化素及纖維質等,沒有太多蛋白質、油脂,因此容易被消化吸收,而如果要讓水果的營養素能夠被快速地消化吸收,空腹吃是最好的,因為身體能很快地獲得水果所提供的營養。飯後吃水果能幫助消化多數人的習慣是飯後吃水果,可以幫助食物消化,這是比較傳統的概念,利用水果的纖維質,促進腸胃的蠕動。但是飯後吃水果的話,因為腸胃道中仍有其他食物,這些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會使得水果的消化吸收變慢。餐前吃會是更好的選擇所以,如果希望水果的營養素能被身體有效率的應用,餐前吃會是更好的選擇。為何吃水果最好的時間會是在早上?這是因為一天的能量利用多在白天,就如同建議早上吃綜合維他命一樣,如此在一天的活動裡都可利用到。延伸閱讀: 。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開「夏季15種水果醣含量」:吃多小心爆肥 。水果愈甜愈胖? 營養師認證「10種減肥優先水果」:1圖看能吃多少份量
-
2022-10-01 養生.聰明飲食
維生素C最高的水果不是檸檬!營養師告訴你富含維他命C的蔬菜水果有哪些
轟動全世界的強尼戴普事件在之前也算是告一段落了,說到強尼戴普,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由他在神鬼奇航系列中飾演的靈魂人物「傑克船長」吧!但你知道嗎?大航海時代(15-17世紀)正是我們人類開始發現人體不能沒有維他命C(即維生素C)的開端。想到17世紀海軍、海盜、航海人的形象,是否大家都普遍存在著牙齒黑黑的印象呢?在那個時期,海軍們都普遍存在著某些健康問題,常會產生牙齦腫脹出血、口臭、皮下出血、身體虛弱的症狀,綜合上述這些病徵,其實就是「壞血病」(scurvy,俗稱水手病)。而到了1747年,詹姆斯 · 林德(James Lind) 對 12 名患有壞血病的水手進行了不同的介入治療,發現食用柳橙和檸檬對改善壞血病的症狀是有效的,隨著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是水果中的維他命C改善了壞血病的症狀,而人類也開始認識了維他命C。維他命C是什麼?首先讓品牌營養師 Grace 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維他命C。Vitamin C,稱為維生素C,也叫維他命C ,又名為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是一種白色的酸性結晶。有著易溶於水的特性,因此在維他命家族中屬於水溶性維他命。維他命C對於人體是非常重要的,屬於必須營養素的一種,因人類缺乏合成維他命C所需的特定酵素(L-gulonolactone oxidase),所以無法自行在體內生合成,需要從飲食中獲取足夠的量,以維持人體健康狀態。*必須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生合成,需由飲食中獲取,缺乏時會產生病徵的營養素。為什麼我們需要維他命C?從上述壞血病所產生的症狀,不難理解維他命C對於人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所以當人體缺乏維他命C時,就會造成上述生理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對於健康也會產生危害。維他命C的需求量我國成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建議量為100mg,孕期則是每期增加10mg,哺乳期增加40mg。而什麼時候會產生缺乏維他命C的症狀呢?當體內的維他命C總儲存量小於300mg時,就會有罹患壞血病的危險。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的,為避免攝取過量造成其他健康問題的產生,以成年人為例,每日上限攝取量為2000mg(維他命C長期過量攝取可能會增加草酸尿結石等健康風險)。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有哪些?前面有提到了人體不能自行生合成,需要透過飲食才能攝取到維他命C。而常和養顏美容綁在一起的「檸檬」,或許是大家心中第一個會先想到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但以比較常見的水果來說,「紅心芭樂」維他命C含量更高喔!兩者差了4~5倍(每100g的維他命C含量:紅心芭樂214.4mg;檸檬30~40mg),因此紅心芭樂常常在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排行榜上出現。但其實有2種富含維生素C水果近年也被大量關注,那就是「西印度櫻桃」及「余甘子」。西印度櫻桃的維他命C含量遠高於芭樂、番茄、檸檬等,是全世界維他命C含量最高的水果之一!每100g果實約含有 1000-4500mg 的維他命C。另一種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 – 「余甘子」,其可食用部位每100g也含有約 193-720mg 的維他命C,平均含量相當於奇異果的6倍、富士蘋果的175倍!所以趕緊清除對於檸檬的刻板印象,下圖將會告訴你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有哪些:1.蔬菜類有趣的是,從圖中可以發現「辣椒類」是蔬菜類中維他命C含量的第一名,但上圖的食材皆需要吃到100g才能攝取到對應的維他命C含量,一般來說應該很少人可以一天攝取到100g的辣椒,因此若想要藉由蔬菜補充維他命C,不妨選擇「青椒」、「甜椒」或「青花菜」。2.水果類在同品項的水果中,也提醒大家需要注意「品種的不同」會造成維他命C含量上的差異,例如:每100g的「紅心」芭樂含有214mg的維他命C,而「土」芭樂每100g的維他命C含量是80mg,兩者相差了134mg,因此在同個水果類別中,品種的挑選也是需要留意的。最後,要特別注意維他命C容易被光、熱、氧、鹼、氧化酵素與微量金屬所破壞,算是很不穩定的一種維他命,因此食用上最好選擇少加工、多生鮮的蔬果類,減少維他命C於烹調過程中的流失。然而考量到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當我們無法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C時,選擇優質的維他命C保健食品作為補充也是一種有效率的方式,在天然食材及保健食品的相輔相成下,每日維他命C的建議攝取量一定可以輕鬆達標的!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9-30 養生.聰明飲食
顧肺、促排便、降致癌風險…「芭樂」好處多到爆!光維生素C,一顆就能補足
芭樂營養價值高、價格親民,整體CP值非常高,且雖營養講究多元均衡,但若是真的不知道要吃什麼水果才好,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吃芭樂也可以是個很好的選擇。劉怡里營養師建議,民眾日常可視自己的目的需求補充芭樂,也注意攝取份量及方式,更有助促進健康! 超親民水果王:芭樂!光維生素C一顆就能補足!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芭樂主要常見可分成土芭樂、白肉芭樂、紅心芭樂三大品種,營養成分含量視品種有所不同,以膳食纖維、鉀、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最為突出,又以維生素C、膳食纖維特別亮眼。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有助提高血管彈性、防心血管疾病、增膽固醇代謝、維持免疫力、增皮膚彈性、促進美白等,於加工肉品後吃,也有助阻斷硝酸胺這致癌物形成,好處非常多。與維生素C含量通常100g有約91mg的奇異果相比,兩者可說並列維生素C之王。而若以成人一天建議攝取量100mg來看,一顆芭樂普遍都不只100g,光一顆就可以補足維生素C一日建議攝取量。 除此之外,芭樂高膳食纖維有助增加飽足感、幫助排便、延緩醣類吸收、穩定血糖、避免餐中食量過多。鉀助人體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維持電解質平衡等,為人體必需巨量礦物質之一。維生素A有助護眼、強化皮膚黏膜、促進骨骼及牙齒發育、修復肺部、維持免疫力等。葉酸則有利心血管健康,且是人體合成DNA必須營養,因此多鼓勵孕婦攝取。而芭樂中也有相當豐富的楊梅酸、芹菜素等植化素,抗氧化劑總量可說是眾多水果中數一數二的高,在適量的前提下也有助穩定血糖。 芭樂營養豐富又助減肥,怎麼吃較好?營養師:看目的。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芭樂的營養及對人體的好處非常多,想要促進飲食健康,一般民眾建議可在餐後吃半顆,因為維生素C可幫助鐵、鈣等營養吸收,也有助避免硝酸胺致癌物形成。而若想減重、控制體重的族群,建議可以選在飯前吃半顆,膳食纖維有助增加飽足感。但和鳳梨等水果相較之下,就不建議入菜,維生素C遇熱會流失,雖未必會全部消失殆盡,但也顯得浪費些。至於切開與否,就看個人喜好,對於營養差異並不大。 吃芭樂留意細節吃得更健康!吃芭樂籽便祕代表要多喝水。 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吃芭樂也還是有需留意之處。營養師表示,吃芭樂時還是建議盡量避免其他佐料為佳,若要加也應適度,若鹽或梅子粉過多,會有鈉、添加糖過多的疑慮,反而不利健康。 平時尚未有高纖飲食習慣者、腸胃不佳者、剛動過腸胃手術者等族群較不宜吃芭樂、或者說需更應注意份量、分餐吃,因為芭樂膳食纖維高,對這類族群而言較容易出現胃痛、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 至於民眾常口耳相傳「別吃芭樂籽,會便秘」的說法,營養師則表示並不會,芭樂籽對腸胃不佳者,確實有可能造成不適,但不會造成便秘,會便祕通常是本身飲食、喝水習慣不佳等因素所致,芭樂為高纖食物會促進排便,但飲水不足一樣會塞於腸道。維持良好的飲食模式,吃芭樂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吃芭樂也能養肝?這些食物都有利保養肝臟,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吃芭樂別丟芭樂葉 中醫:拿來泡茶有利降血脂、血糖、增強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2 養生.聰明飲食
先洗再切還是先切再洗?蔬果處理把握3原則,留住最多營養
近來又有藝人因罹患大腸癌殞落,而大腸癌患病因子,其中一個就是飲食與生活習慣,包括喜歡吃高脂肪食物、飲食中少膳食纖維、飲酒….等,所以病從口入這句話絕非沒有根據!所以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真的不可忽視,除了提供身體的能量之外,同時也可以降低疾病的發生!育禎營養師傳授三大原則,落實這些原則,不僅可以保留更多蔬果營養,也能吃得更健康!蔬菜和水果當中的一些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C、B群)和抗氧化劑很容易被氧化,或是在沖洗的時候流失,但只要把握以下三大原則就可以留住更多營養喔!1、吃的時候再切:很多人習慣先把蔬果切好,等到要煮或要吃的比較省時,但是像維生素C這類的抗氧化物,很怕光、也怕空氣、又怕熱,難以留住,想要吃到較完整的營養素,最好在要吃的時候再切,避免營養素流失。2、先洗再切:烹煮蔬菜前先洗淨再進行“切”的動作,如果是先切再洗的話,水溶性的維生素,像是維生素C、B群,很容易在切口處隨著水流被沖走,造成營養素大大損失!3、去皮不要去太厚:蔬果的營養素越靠近外皮的部分越多,所以需要削皮的蔬菜和水果,盡量不要切掉太多表皮,以免營養素也被削掉!育禎營養師貼心小提醒:每天三蔬兩果可預防慢性病,蔬果可以挑選當季、新鮮的,不僅充滿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各種植化素,還幫助清除身體的自由基、發炎物質(=身體的垃圾),不管生活再忙,也別忘了吃喔!另外,蔬果顏色也要留意,每天的蔬果最好有1/3以上來自深顏色的,例如:深綠、深黃、紅色(蘋果、茄子、綠花椰菜、彩椒….等),這些顏色鮮豔的蔬果,營養價值較淺色者來的豐富!多少份量才是一份蔬菜、水果?小原則:一份蔬菜的量大概是半碗至8分滿碗的熟蔬菜;一份水果為8分滿碗的切塊水果。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男性更年期就是男性性腺低下症!可透過睪固酮治療有助恢復男性健康高鉀食物酪梨、香蕉、菠菜不僅降低血壓,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生理性憂鬱症竟是體內「這物質」不足!精神科醫師傳授7招,有助擺脫憂鬱情緒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9-20 養生.聰明飲食
防腎結石 菠菜該配豆腐一起吃
八成以上的腎結石為「草酸鈣結石」,含有草酸及鈣的食物,往往就被視為眼中釘,像是要避開高草酸食物、要低鈣飲食,有菠菜不能配豆腐吃等迷思;研究發現,發生高草酸尿、高尿鈣,及有低檸檬酸尿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草酸鈣結石。因此,掌握腎結石飲食5原則,將有助降低草酸鈣結石發生機率。1.補充足夠水分→降低草酸尿濃度「多喝水」是關鍵。研究顯示,每日尿量2000㏄以上,能有效預防結石發生及復發。因為水可以稀釋尿液中的草酸沉澱,避免結石發生,只要小便變成無色時,累積24小時的尿量,通常會超過2000㏄。2.高草酸食物與鈣質一起吃→降低草酸尿濃度飲食中的草酸大部分會從腸道吸收後,再由腎臟排泄。因此,當吃了高草酸食物時,譬如菠菜、巧克力、草莓等,建議要與富含鈣質的食物一起吃,讓食物中的草酸與鈣質可以先在腸道結合,再隨糞便排出,才能減少在泌尿道形成結石的機會。因此,菠菜可以與豆腐一起吃、巧克力配牛奶、草莓與優格同吃才是正解。3.控制動物性蛋白質、鹽及糖的攝取→減少尿鈣排放研究發現,腎臟在代謝含氮廢棄物、鈉、糖及咖啡因時,會一併帶走身體的鈣質。換言之,假使經常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蛋白質、吃太鹹(每增加2300毫克的鈉離子,會增加40毫克的尿鈣排出)、常吃甜食,飲料、咖啡也喝得多,容易加重尿鈣的排泄,若此時剛好吃了高草酸的食物,就很容易造成泌尿道結石。4.維生素C攝取不過量→降低草酸尿濃度許多民眾喜歡吃維生素C錠,特別正逢疫情緊張時刻,有人甚至會將發泡錠當成水喝。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C在體內會代謝成草酸,經常超量攝取,高量的草酸有可能會與尿鈣形成草酸鈣,提高結石的機率。因此,建議一般人每天維生素C攝取量,限制在100毫克即可(一顆芭樂約有100毫克維生素C)。5.多攝取蔬菜與水果→鹼化尿液、提高檸檬酸尿太酸的尿液容易形成結晶,透過補充蔬果可以鹼化尿液,減低尿路結石發生率;蔬果通常含有較高的檸檬酸,可與草酸共同競爭鈣質,不妨搭配高鈣食物,讓草酸在腸道與鈣結合,隨糞便排出,如此就能減少發生泌尿道結石的機率。
-
2022-09-18 養生.聰明飲食
有黑斑還能吃嗎?專家詳解柿子營養成分及4項簡單選購要領
每年9到12月左右,是柿子產季,新竹、苗栗、台中及嘉義縣,是台灣柿子主要產地。柿子可大致分為澀柿及甜柿;柿餅則是去皮後的澀柿,用自然日曬、風乾,逐漸脫去澀味跟水分。營養成分/甜柿維生素A、C含量最多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師張雅芳指出,柿子的營養價值很高,維生素A、C含量多,也是柿子另一大特色。色澤橙紅的甜柿,維生素A含量比脆柿高,與枇杷、芒果含量差不多;而維生素C,甜柿表現同樣比脆柿好,在水果界相當突出,可與芭樂媲美,比柑橘含量更豐富。對健康的好處/營養豐富 膳食纖維多成熟的柿子中含碳水化合物15.2%,其中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及果糖,這也是柿子吃起來很甜的原因。柿子富含β-胡蘿蔔素及鉀、磷、鐵等礦物質,與少量的蛋白質、脂肪及膳食纖維,豐富的膳食纖維還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味甘多汁又健康。柿餅表面的白色粉末稱為「柿霜」,是糖分的結晶,也是中藥材。在《本草綱目》就有記載:「柿子味甘,性寒,能消熱去煩、止渴生津、潤肺化痰、治療熱咳。」如何聰明吃/飯後食用 不宜空腹吃農委會分享了四項柿子的簡單選購要領:色澤均勻、果面乾淨、萼片鮮綠、果型大且飽滿。常溫儲存約可保存一至二星期,放冷藏則可維持脆度。如果柿子放得太軟了,進冷凍庫還可以做成「冷凍甜柿」的吃法,加點水打成冰沙,或把吸管插進果實裡直接吸都很美味。若發現柿子有黑斑,不必擔心。農委會表示,甜柿果實成熟期遇到高溫就容易有黑斑;部分甜柿當種子引起脫澀時,果肉也會有黑褐色斑,都只影響外觀賣相,不影響食用安全。張雅芳表示,柿子口感較澀,是因單寧酸含量較多,單寧酸會影響胃酸分泌,最好飯後食用,不宜空腹吃。誰吃柿子要小心單寧酸會影響鐵質吸收柿子的單寧酸會與鐵質結合,影響鐵質吸收,有貧血的人,最好不要吃太多柿子,淺嘗即可。另外,柿子屬於高鉀食物,根據食藥署說明,若柿子同時併服保鉀利尿劑、心血管用藥等,可能會引起藥品與食物間的交互作用,增加心律不整的風險,所以也建議分開食用。高鉀水果 腎臟病患不宜另外,柿子鉀含量高,須限鉀的腎臟病患,不建議食用。脫水後的柿餅,維生素A、C會耗損,礦物質較不會流失,限鉀的腎臟病患也不宜吃。一個拳頭大小的柿子熱量約130大卡,100公克的柿餅則有約196大卡的熱量,糖尿病患要視飲食計畫,計算食用量。營養師推薦柿子食譜蔬果甜柿沙拉食材:小黃瓜2條、蘋果1顆、牛蕃茄1顆、脆甜柿1顆、堅果1湯匙醋醬:玫瑰鹽1小匙、現磨綜合胡椒1小匙、初榨橄欖油1大匙、水果醋2大匙(也可用新鮮檸檬汁或紅酒醋)作法:1.先將醋醬調勻後備用。2.將蔬果洗淨,削皮後切小塊狀,置入容器中。3.將蔬果丁和堅果與醬料拌勻即可享用。柿餅燉素雞食材:素雞1隻、紅棗6顆、枸杞適量、當歸1片、柿餅3顆、鹽適量作法:1.柿餅用手撕成塊。2.素雞切成大塊備用。3.素雞與柿餅、中藥材放入鍋中,加水高過材料,用大火煮開,改小火燜煮40分。食譜/營養師張雅芳、廚師黃綉月提供
-
2022-09-13 焦點.健康知識+
身體缺水,看尿液顏色就知道? 醫:若不愛喝水,可靠6種高含水量食物補充水分
炎炎夏日,不動都會默默出汗,不愛喝水的朋友身體還好嗎?水分喝得不夠,小心身體亮紅燈!如果你也跟小編一樣不喜歡喝水,那麼這篇一定要做筆記,這樣才能平安度過這酷暑阿!分享給不愛喝水的朋友【用吃的來補水】高醫師每天都在提醒大家要多喝水,醫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診間中很多有泌尿問題的病人,像是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結石,這都是因為水喝得不夠所引起;每天要喝進2000-2500 CC的水才健康。從尿液顏色判斷水分攝取得夠不夠最簡單判斷水分攝取得夠不夠的方式就是看尿液顏色:‧無色或淺色尿液:表示身體水分充足‧黃色或深黃色尿液:長時間沒有喝水,就會出現這種顏色,平日常出現深黃色尿液,可以多喝一點水‧褐色或深褐色尿液:表示身體出現了問題,可能會出現抽筋、頭暈等症狀,這時候要記得盡快就醫,獲得專業諮詢。靠6食物補充水分如果你真的很討厭喝水,高醫師自有妙計,讓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之間攝取足夠多的水量。如果你真的不愛喝水,那就來用吃的吧!高醫師推薦6種高含水量的食物:黃瓜、西瓜、生菜、番茄、青花椰菜、哈密瓜1.黃瓜:含水量高達96%,黃瓜含有豐富營養素,包括葉酸、維生素C、K,還有鈣、鎂、鉀等微量元素,補水同時也能吃進好營養。2.西瓜:含水量有91%,西瓜夏天吃非常消暑,不過要注意糖分較高,吃多容易發胖。3.生菜:含水量高達95%,生菜含有大量維生素A、B、C、E,還有豐富膳食纖維,補水同時還有助腸道順暢、排便。4.番茄:含水量達94%,番茄是對攝護腺非常好的食物,男生可以多吃。大的番茄屬於蔬菜類,小番茄是水果。想要讓營養素更好吸收,記得大番茄吃之前要先用油脂炒過喔!5.青花椰菜:含水量有90%,維生素與微量元素豐富,要記得綠色的比白色更營養。6.哈密瓜:含水量有90%,如果你不討厭哈密瓜有一股瓜味可以吃,不過也要注意糖份超標的問題,千萬不要短時間內吃太多。
-
2022-09-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連假後恐迎來新一波疫情!染疫醫師分享喉嚨痛緩解、吃抗病毒藥黃金時機最實用經驗
BA.5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上看6萬例,許多人可能已發現周遭染疫的人多了起來。雖然歷經今年五月大量病例出現,大家對與病毒共存不再害怕,但若自己染疫,症狀上身還是很不舒服。《元氣網》整理多位染疫醫師心得,從緩解喉嚨痛、服用抗病毒藥物到調適心情、避免長新冠並重回正常生活,提供建議。五花八門的症狀如何緩解魔王級症狀第一名 喉嚨痛讓名醫理解為何有人想安樂死《元氣網》陸續刊出「當醫師確診時」,發現醫師們染疫後,和一般人一樣必須對抗病毒帶來的痛苦,尤其喉嚨痛名列不適症狀第一名,大家幾乎異口同聲以「如同刀割」來形容,而根據染疫醫師經驗,最好紓緩的方法是吃軟滑食物與飲用冰涼飲料,如果吃止痛藥會讓自己比較好過,千萬別忍住不吃。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五月十五日確診,他說不擔心自己重症或死亡,但感染後的喉嚨痛,讓他「第一次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緩解喉嚨痛的菜單 軟滑冰冷食物和多喝水染疫後,魏崢第一時間將確診訊息發公開信給全院同仁,除了請大家別因染疫害怕,還介紹好吞又容易下嚥的食物、以及建議使用的退燒止痛、止咳藥以及消炎藥。魏崢建議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包括木瓜、牛奶、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白煮蛋的蛋白和橄欖油或苦茶油等。他更提醒,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也說,「其實喉嚨真的很痛」,連吞口水都會痛。他在隔離期間仍參加多個線上會議,還要演講,為了不缺席,他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才上陣,「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服用清冠一號 對改善喉嚨痛也有幫助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名醫開藥單緩解不適 呼吸困難要掛急診 魏崢建議的藥品名單中,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每天不要超過5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對喉嚨嚴重發炎者,希樂葆(Celebrex)效果可能更好,借助其抗發炎效果讓喉嚨舒緩。而他喉嚨的症狀則是在服用類固醇後,快速緩解,也建議醫師可以評估開立類固醇藥物;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魏崢提醒,如果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呼吸困難,請馬上掛急診。魏崢家中未備有血氧機,也會擔心快樂缺氧,他運用醫師專業,使用聽診器聽聽自己肺部,一般民眾可在家中走動或爬樓梯,是否變得易喘、難呼吸,如果是就要考慮諮詢醫師。症狀其實不輕 比流感還難受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嚴重、上吐下瀉,也是以刀割來形容喉嚨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賢說,確診後第三到五天是最不舒服的,經過服用鼻炎、咳嗽藥物、普拿疼及抗病毒藥物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但令他痛苦的是,喉嚨乾的嚴重,一天就算喝五、六公升的水,仍會覺得口乾,他認為「Omicron這隻病毒還是比想像中強!」不能當作流感看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確定染疫後,最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被我感染。」住院期間,他咳嗽、流鼻水、鼻塞,就自己多喝水,一直到第三天,跟同仁說咳嗽讓他不太舒服,請醫師為他開藥,他也在病房內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他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盡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堅持下來。部分患者嗅覺暫時喪失也有醫師嗅覺暫時喪失,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只是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沒有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喉嚨不舒服到不想說話,除了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服用大量維生素D和C 精神及體力變好「吃大量維生素D」,這是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平時的習慣,染疫後他一個人在老家隔離,每天喝大量的水,並採行「維生素D療法」,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同時也補充維生素C,吃了這兩種維生素後,讓他感到精神及體力變好。「其實身體也是有不舒服的,特別是病後前幾天。」陳欽明表示,就像感冒一樣,有喉嚨癢、鼻塞、流鼻水、體力不濟等症狀。平常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他,有視訊看診,症狀都還好,於是沒有請醫師開藥服用,也因為沒有發燒,連常備的普拿疼都沒有使用。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黃金時機 嘴巴苦苦靠布丁、蜂蜜緩解不少醫師染疫後服用抗毒藥物,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診所配發的抗病毒藥物救了他,他吃了藥之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可以向患者說明親身經驗。他確診當天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了,「真如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掌握黃金時機 及時給藥「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起初鄭仁信認為自己只是輕症,不以為意,未料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蜝至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除了用藥 也要休息足夠牛道明BMI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雖然身體仍感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不料,他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暫停門診,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Ct值仍維持18,「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牛道明內心既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阮理瑛提醒確診者,不要排斥用藥,服用藥物可減輕許多痛苦,如果不吃藥,而讓身體承受著諸多的不舒服,這一點很划不來。染疫影響生活節奏北漂醫師 每天打電話跟爸媽報平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認為,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他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所以他先跟姊姊討論後,再打電話給爸媽。7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滿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症狀不嚴重,也逐漸改善。因應居家隔離 事先沙盤推演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和孩子一起居家隔離,她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不要驚慌 紓緩情緒保持平靜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確診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但很感謝急診同仁支持與體諒。61歲的段德厚有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他在集中檢疫所隔離,生活很孤單,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調整心境面對多變疫情染疫之後 醫師說:「我要對自己好一點。」指揮中心統計,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但也有醫師痊癒後咳嗽、易喘。施長慶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把身體準備好 以便走更長遠的路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喜歡從事耐力運動,平常就跑步及游泳,確診後,他恢復正常做運動,從紀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防護做好 自我提醒格外小心染疫後的李國賢,更懂得病人心情,也能有同理心對待確診病人,他表示,現在他對Omicron這個疾病更加敬畏,絕對沒有如外界所說的像流感那麼簡單,並不會把它當作普通疾病看待,即使認為自己防護做得再好,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時刻會自我提醒要格外小心,同時慶幸他只是輕症,才能快速地重回崗位幫助病人。曲正元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染疫,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陳欽明表示,隔離期間,不僅做了許多平常沒空做的事,更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思索人生方向。他一向是停不下腳步的人,上班時,總是忙工作,生病時,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平時累積資本 調整心境面對突然的變動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結束隔離返回工作崗位時,不少老病人送上關切,有人還煞有其事地說,看到「林醫師」臨時請假一周,便猜到是確診。她說,這些診間的有趣對談也告訴大家,「即使醫師,也是會生病的」,大家都一起在面對這場疫情。「大家無法百分之百臆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能做的就是平日有所準備。」林奕萱說,新冠疫情像突發緊急事件,誰都可能遇上,遇上時也在審視大家平常在健康上、經濟上或人際關係上是否累積足夠的「資本」,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擾動,心境的調整,十分重要。【延伸閱讀】>>「當醫師確診時」完整系列報導
-
2022-09-11 養生.聰明飲食
零卡飲料、無添加糖 為什麼許多食品用甜味劑取代食用糖?
「零卡飲料」、「無添加糖」……為了迎合減少熱量攝取的趨勢,許多食品以「不含糖」、「低熱量」吸引消費者,但為了兼顧甜蜜的口感,以甜味劑取代。以人工甜味劑為例,零熱量且不影響血糖,對糖尿病患、減重者是福音,不過許多民眾仍對甜味劑存有疑慮,代糖到底會不會影響健康,長期以來備受討論。甜味劑為什麼許多食品用甜味劑取代食用糖?甜味會讓食物變得更有層次,市售常見食用糖有蔗糖、黑糖、冰糖、果糖、麥芽糖等。但2018年衛福部國健署發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增列「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的建議,為了在健康與美味間取得平衡,很多食品用甜味劑取代食用糖。目前台灣許可使用的甜味劑共26項,從來源可分為零熱量的人工甜味劑(又稱代糖),和有熱量的天然甜味劑。前者以人工合成且極少量添加就有非常明顯的甜味;後者大多從植物提煉而成的糖醇類具有甜味。兩者共同的特性,為低熱量且不影響血糖升高,對於怕胖或糖尿病友是另一種選擇。市售零卡飲料多是碳酸飲料,並使用人工甜味劑,像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蔗糖素等,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以上,只需極少量添加,就能達到足夠的甜度,因此熱量可忽略不計。不過,根據歐洲癌症和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在10個歐洲國家共52萬1330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喝碳酸飲料超過二杯(每杯250毫升),相較於每月少於一杯者,死亡風險提高17%;每天喝代糖碳酸飲料超過二杯,相較於每月少於一杯者,死亡風險提高26%。另外,美國心臟及中風學會期刊指出,人工甜味劑碳酸飲料每天喝超過一次,易增中風及失智風險。哪些人要避免吃甜味劑?國內對於食品添加物的甜味劑有嚴格規範使用總量,民眾攝取過量造成健康危害的機率極低。但是,部分特殊族群由於生理狀況異常,一定要避免攝取甜味劑,包括:1.腎臟功能尚未健全的嬰兒。2.腎臟功能不佳的腎臟病友。3.懷孕及哺乳期間之婦女。4.容易脹氣者,忌糖醇類甜味劑。5.苯酮尿症者,忌阿斯巴甜。常見甜味劑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糖精甜精甜菊萃醋磺內酯鉀天然甜味劑甜菊糖赤藻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羅漢果糖營養添加劑何謂營養添加劑?各種食物有不同的營養價值,當飲食中長期缺少鐵質,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營養素缺乏症);若長期缺乏鈣質,就會造成發育不良、骨質疏鬆。營養添加劑的用途,在強化食品營養物質,避免營養素缺乏的健康危害。例如,早期台灣山上的兒童,出現認知功能異常、發育遲緩問題的比例較高,經調查發現,因飲食的限制而缺乏「碘」,但碘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一旦缺乏就容易疲倦、甲狀腺異常,如果懷孕婦女缺碘更可能造成流產、新生兒呆小症、認知功能發展遲緩等,因此國家實施全面食鹽加碘政策。營養添加劑名稱聽起來很「營養」,加愈多愈好?營養添加劑聽起來對健康有好處,但身體對於「必需營養素」存在攝取上限,胡亂攝取營養添加劑,超過上限恐產生毒性及健康危害,絕對不是愈多愈好。以鈣質為例,每日足夠攝取量為0到6個月300毫克、6到12個月400毫克、1到3歲500毫克、4到6歲600毫克、7到9歲800毫克、10到12歲1000毫克、13到18歲1200毫克,成人則為1000毫克,若攝取超過2500毫克,恐損傷腎功能、造成血管鈣化等。營養添加劑是否存在風險?營養添加劑是強化食品營養的物質,在食品安全劑量食用下沒有風險,例如常見的高鈣高鐵豆漿、綜合維生素乳飲品、B群營養強化米等。但是錠劑、膠囊、粉狀的高劑量維生素與礦物質保健食品等,民眾應評估,日常飲食是否真的缺乏特定營養素,再選擇適合的營養添加劑保健食品,並依照產品的建議攝取量指示補充使用,才能避免身體過量攝取營養素,造成毒性與危害。常見營養添加劑生育醇(維生素E)抗壞血酸(維生素C)核黃素(維生素B2)氰鈷胺明(維生素B12)硫酸硫胺明(維生素B1)菸鹼酸鈣化醇葉酸維生素A粉末諮詢/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尤偉銘
-
2022-09-11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食物變質卻標榜無添加防腐劑?留意商品包裝標示陷阱
現代人飲食便利,讓食物延長保存期限的防腐劑或抗氧化劑功不可沒。防腐劑和抗氧化劑猶如兩面刃,一方面可避免食物腐壞造成食物中毒;但過量使用或放錯地方,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害。防腐劑食品添加防腐劑,就永遠不會腐壞?防腐劑是一種食品添加物,主要分天然或合成的化學成分。防腐劑的功能主要是抑制微生物如細菌、黴菌、酵母菌等生長,添加防腐劑的好處可使食物不會快速腐敗而改變顏色、味道及營養價值,甚至能防止細菌產生毒素,例如肉毒桿菌。不過,防腐劑不是萬靈丹,它具「時效」,保存日期一過,防腐劑失去作用後,食物開始腐敗,卻不一定看得出來,有的食物因顏色、味道沒有改變而被誤食。在規範內合法添加就安全嗎?吃多有什麼傷害?目前我國准許使用的食品防腐劑,分成己二烯酸類、苯甲酸類及去水醋酸類等三大類,共24種防腐劑,常用於魚肉煉製品、醬菜類、醃製蔬菜、濃糖果漿及調味醬等加工食品,應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使用。民眾最好奇的是,在法令規範內合法添加防腐劑就安全無虞嗎?業者只要依標準合法、合理使用,就不至對健康造成危害。不過,一旦防腐劑攝食過量,還是會影響健康,例如己二烯酸類食用過量,可能會刺激腸胃道,引發胃痛等不適症狀;苯甲酸類食用過量,會產生胃痛、惡心和嘔吐的症狀,還會引發皮膚蕁麻疹、氣喘等過敏反應;去水醋酸類食用過量,因其代謝慢而易殘留體內組織中,長期食用過量可能會危害肝、腎及神經系統。標示「無添加防腐劑」就一定安全嗎?坊間有些商品常特別標示「無添加防腐劑」,消費者須注意其中可能有陷阱。因部分食品添加物未被公告為防腐劑,卻具防腐劑的功能,例如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被歸類為漂白劑,卻具高效的防腐功能,消費者應多留意包裝上的成分標示。常見防腐劑己二烯酸類苯甲酸類去水醋酸類抗氧化劑抗氧化劑是什麼?食物會腐敗大多是因與水和空氣結合造成,抗氧化劑主要是防止食品成分的氧化,延長保存期限。有一些常溫調理包用高溫殺菌真空包裝,或醃漬品用較多鹽巴等較不容易變質,就可減少抗氧化劑的使用。常見的抗氧化劑如維他命A、C、E,以及有些硫化物,或食物本身的兒茶素、花青素、乳酸菌等是常見的抗氧化劑。常見的抗氧化劑有哪些?哪些食品常使用?只要可以保存久的加工食品和乾貨都要注意成分,天然抗氧化劑相對比化學的好。抗氧化劑主要可以避免褐變和油脂變質,最常見的像是泡麵添加維生素E(或生育醇)避免油耗味;綠茶添加維生素C(L-抗壞血酸)避免褐變;口香糖、脫水馬鈴薯片常見加入二丁基羥基甲苯(BHT);食用油脂類像是芥花油、白油則會添加維生素E(或生育醇)等。抗氧化劑比防腐劑安全嗎?防腐劑針對微生物,抗氧化劑則是針對氧氣,效用不同,但抗氧化劑僅限特定食物使用,使用上不像防腐劑那麼普遍。如何看標示?吃多對健康有什麼傷害?雖然抗氧化劑有許多學名,民眾較不熟悉,但食安法規定防腐劑、抗氧化劑和甜味劑一定要在食品包裝上標示,除了化學式組成的名稱,「抗氧化劑」字樣也要同時並存標示出來,讓民眾了解。國內目前核准使用的食品添加物抗氧化劑有27項,屬於正面表列(明文規定可以做的事項)。抗氧化劑的使用會依食品特性、添加物穩定性、跟核准使用的食品種類等來添加,合法添加物適量攝取不用太擔心。但抗氧化劑很多由化學合成,吃太多對身體還是有危害,兒童和過敏族群應減少攝取,肝腎不好的民眾也要注意。常見抗氧化劑丁基烴基甲氧苯(BHA)二丁基烴基甲苯(BHT)異抗壞血酸諮詢/台中市食品藥物安全處、台中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毛彥喬、彰化衛生局食品衛生科長林毓芬、秀傳醫院家醫科醫師張馨丰
-
2022-09-10 癌症.食道癌
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 導致食道癌的飲食習慣有哪些及如何預防?
飲下一杯單一麥芽威士忌,感覺就能忘掉一天的苦澀嗎?當心了!長期飲用烈酒的習慣對你的食道與胃可是會帶來反效果的!台灣人喜愛喝高級烈酒,不管是金門產製的高粱,或蘇格蘭威士忌都各有擁護者,但在這些烈酒流入咽喉的同時,也燒灼著食道與腸胃,使人體承受慢性侵蝕之害;再加上代謝酒精時產生的致癌物,久而久之便會發展成癌化的細胞、癌前病變,並最終演變成上消化道的癌症。導致癌症的飲食習慣有哪些?不只飲酒,吸煙 (Cigarette)、飲酒 (Alcoholic)、嚼檳榔 (Betel nuts)合稱為高危險因子ABC,一項因子約將增加3~10倍的罹癌風險,3項習慣皆吻合的人,罹癌風險將是完全沒有上述習慣的人的79倍(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除此之外,喜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嗎?燒烤、醃製類,或是辛辣刺激的食物也容易刺激脆弱的食道,增加罹癌風險,因此我們也建議民眾減少食用上述種類的食物。而有些人則喜歡飲用「滾燙」的湯或茶類,這些飲食習慣也會增加對食道的刺激,從而導致食道表面的細胞癌化。這些習慣引發的作用是什麼?當食道長期有辛辣刺激的食物、酒類,或滾燙的液體經過、不斷刺激,引發其表面的粘膜產生異化,如此長期演變下來,將造成管腔內襯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病變、形成「上皮鱗狀細胞癌」。食道的鱗狀細胞癌在亞洲約佔食道癌病患的8、9成,在台灣也是80%以上;病患以中年男子為主,在台位列男性十大癌症第九名,因此不可不注意啊!胃食道逆流導致的腺癌而食道癌的臨床表現共有兩種,除了鱗狀細胞癌,另一種是腺癌。這是指在食道下緣、靠近胃的腺體細胞,所發生的癌變。食道腺癌的發生原因與胃食道逆流有關,胃酸長期湧上食道與胃的交口「賁門」,導致附近的細胞發生變異。前期會出現名為「Barrett’s esophagus 巴瑞特氏食道」的癌前病變,症狀是食道粘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由扁平細胞轉化為柱狀細胞,但是病患多半不會有顯著的症狀,而極容易遭到忽略。若未及時治療Barrett’s esophagus,病情可能持續惡化,引發食道腺癌。食道腺癌發生在已開發國家的比例較高,以美國為例,佔食道癌病患的8成以上;在台則不到2成。預防策略也是避免大量飲酒,導致嘔吐,若有胃食道逆流,建議及早救治,以免惡化。(數據取自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定期篩檢保平安從文章一路看下來,覺得很擔心嗎?其實食道癌並不可怕,台灣的治療技術成熟,在全球數一數二;但是往往病患來就醫時,病程已經發展得很嚴重了。因此希望大家將胃鏡、內視鏡視為重要的健檢項目,早期檢查、早期預防,就是成效最棒的治療方式了!東亞各國家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中日韓台皆是食道癌盛行的國家,然而日韓兩國注重早期篩檢,因此存活率遠高於台灣,方法值得借鏡。同時,注意飲食,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並戒菸戒酒戒檳榔,這些都有助於身體對抗病症、降低癌症的罹患風險!莫待飲酒澆愁愁更愁,共勉之。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佳穎醫師】平均存活率不到2成的恐怖癌症!我該怎麼預防食道癌?】
-
2022-09-10 焦點.健康知識+
喉嚨癢癢、感覺要感冒,狂喝發泡錠!發泡錠喝多有7傷害,6方法正確使用
現代人作息不正常、經常外食,不少疾病都有年輕化的趨勢,使得越來越多人注重營養補給及與健康保健的議題。尤其新冠肺炎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不少人選擇含有多種營養,且方便攜帶的發泡錠保養身體,特別是含有維生素C成分的發泡錠,不只能同時補充水分,還能預防呼吸道疾病。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明,市售發泡錠依功能性,主要可分為維生素C、維生素B群、綜合維他命、鈣質補充錠、電解質,有的還會額外添加Q10、鎂、生物素等;因為直接溶在開水中飲用,好處是營養素不需要腸胃系統多道步驟消化,會比較好吸收;且對於吞嚥困難的老人、小孩,或者不喜歡吞大顆保健品的人來說,會比較好入口。發泡錠不能當水喝不少人有感冒症狀或覺得自己快要感冒時,會將發泡錠泡水當開水喝,這樣的方式正確嗎?陳詩婷說明,含有維生素C成分的發泡錠,對於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的確有預防及緩解的作用,但對於已經處在感冒所引起一連串症狀的時候,光是補充維生素C,其效用並不太大;這時候反而多喝熱開水,讓身體處在微微發汗的狀況,效果還比單純喝發泡錠水好。雖然發泡錠擁有許多優點,可以很快的讓身體吸收營養素,但發泡錠畢竟是人工製成,含有人為化學加工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比起天然的蔬果當然危害高一點,特別是長時間大量飲用時。以下帶大家了解,大量使用發泡錠,可能帶來的健康危機。大量使用發泡錠7傷害❶影響腸胃消化及營養素吸收發泡錠泡水之所以會冒泡泡,主要是添加了鹼性的碳酸鹽或碳酸氫鈉、碳酸氫鉀、小蘇打等鹼性物質。我們的胃天生就是酸性,才能幫助蛋白質的消化,或協助鈣、鐵等元素轉化成較容易吸收的型態;一旦經常喝發泡錠水,胃長期處在鹼性、中和胃酸的狀況下,不僅容易消化不良,也容易抑制特定營養素,像是鈣質、鐵質、維生素B12等的吸收。尤其是胃酸分泌本來就不多的老人家,一旦食用太多發泡錠,恐會出現腸胃不適的毛病。❷增加肝腎負擔發泡錠經常會使用黏著劑等化學添加物製成錠劑,以方便消費者使用;再加上有些發泡錠添加香料、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長期下來可能增加肝腎的負擔。❸血糖容易不穩為了滿足味蕾,業者經常會額外添加香料、糖分、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還有分檸檬、蘋果酸、橘子及葡萄等口味的商品,以符合大多數人的期待。其中,額外添加的糖分,經常喝易導致血糖震盪,不利血糖的控制,當然也會埋下未來糖尿病的風險。❹容易蛀牙如前所述,發泡錠本身除了高糖,也添加了碳酸的成分,這兩種物質都會侵蝕牙齒,若長期食用,又沒有注意口腔清潔,很容易蛀牙。另外,雖然有些發泡錠標榜不加糖,而是改用甜味劑,若添加的是阿斯巴甜,也不適合苯酮尿症的患者食用。❺注意力不集中國外研究發現,若長期把添加香料、色素的發泡錠水當水飲用,恐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下降等問題,尤其是處在學習階段的孩童。❻維生素C反彈性缺乏維生素C是強大的抗氧化物質,目前成年人每日建議為100毫克;許多發泡錠會標榜含有高量的維生素C,若長期食用大量的維生素C(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維生素C超過2公克),除了容易導致輕微腹瀉外,身體還會因為已經習慣高量的維生素C,若一天不吃或減量時,則會出現反彈性缺乏的症狀。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適應不良,而出現維生素C缺乏的副作用,像是引起牙齦出血、傷口癒合不良等問題。❼增加結石風險雖然維生素C為水溶性,但經由體內代謝過程長達3~4小時,且在代謝過程中,維生素會產生草酸,若發泡錠中含有高濃度的維生素C,很容易在腎臟或泌尿道與尿鈣結合,進而增加草酸鈣結石的風險。正確使用發泡錠6方法❶搭配溫水服用發泡錠因為含有許多營養物質,像是維生素C或B群,這類營養素碰到高溫就會被破壞,因此使用發泡錠時,最好用40℃以下的溫水泡開;另外,建議等到發泡錠完全被水泡開後再飲用,切勿直接吞到肚子或含在口中,以免造成危險。❷不要長時間飲用如前面所言,發泡錠畢竟是人工製成,含有許多化學添加物,且有高糖風險,長時間大量飲用,實在不利健康。❸留意藥物交互作用發泡錠是以碳酸氫鈉,也就是小蘇打的成分發泡,若與其他藥物一起食用,很有可能會加速藥物的分解,藥效雖然來得快,但也相對去得快;建議有服用藥物的民眾,至少間隔1小時再使用發泡錠,或先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❹切忌使用密閉容器發泡錠中的碳酸氫鈉,遇水後會轉化二氧化碳及水,而冒出泡泡,因此裝盛的容器應該選擇開放式的杯具,切忌使用密閉容器,防止發泡錠在密閉空間中產氣,而造成爆裂的危險。❺在保存期限內食用完畢發泡錠含有碳酸氫鈉或碳酸鹽、小蘇打、檸檬酸等成分,這些成分若接觸空氣(空氣中有水分),會加速變質的風險,所以開封後應該儘速食用;因為台灣氣候潮濕,剩下沒有使用的發泡錠,建議擺放在有防潮設計的容器中,避免產生化學反應或變質。❻含鈣的發泡錠,建議飯後服用鈣質的吸收,必須仰賴胃酸的幫忙才能解離成鈣離子;產品若是標榜補充鈣質等成分,建議飯後食用,因為飯後的胃酸pH值比較低(較酸),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4期)延伸閱讀: 。維他命C「飯前or飯後」服用? 營養師曝「正確時機點」:過量小心5大危害 。B群解疲勞、提神!單品or複方好? 「挑選要點」曝:飯前、飯後吃也有差
-
2022-09-09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維生素C含量高!營養師揭3族群要注意,3大法則教如何挑選
柚子,念起來相似於「遊子」,且和保佑的「佑」字有諧音關係,加上剛好產季在中秋節前後,因此中秋節吃柚子成為了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習俗之一。今天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保健營養師 Grace 帶大家認識這個節慶水果吧!柚子與文旦的關係每逢中秋前夕,文旦跟柚子的關係都會被拿出來比較。實際上柚子屬於柑橘類水果,是柚類的統稱,蜜柚、白柚、紅柚都屬這類,文旦也是其中一種,所以文旦是柚子,但柚子不等於文旦喔!柚類多為圓球形,尺寸比文旦大,而文旦則是呈現上尖下寬的葫蘆狀,其實是蠻好從外觀來分辨兩者的。八月底到九月初剛好是文旦的產季,其他柚類產季則是在九月以後,所以基本上中秋節吃到的柚子都會是文旦品種。柚子的營養 柚子是個高營養價值的水果,富含維他命C,含量約是檸檬的1.5倍,可以協助人體清除自由基,達到抗氧化的作用。柚子的鉀含量也不少,已知鉀可協助排出鈉和水,進而控制血壓。而柚子中還有鈣質的存在,鈣質於酸性環境下吸收率較高,柚子又剛好屬於水果類別中富含檸檬酸的柑橘類,可增加鈣質吸收率。除了上述營養素外,柚子還含有生物類黃酮(植化素的一種)。有研究顯示,其中的柚皮苷(Naringin)具有很強的抗發炎及抗氧化效果,可偕同維他命C作用,減少氧化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中秋節一定少不了大口吃烤肉,但在快樂烤肉的同時,可能會吃進對人體有害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以下簡稱PAHs。高溫燃燒木炭、肉品油脂滴入炭火所產生煙,都有PAHs存在,可透過附著於食材上或直接被吸入肺部進入人體,增加體內自由基,使人體氧化壓力上升。此時柚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抗氧化食材!因為維他命C不耐熱,可以以果泥的方式將柚子加入沾醬,待肉烤好後沾著吃,不要跟著肉一起烤喔!或是當成飯後水果食用,達到抗氧化的效果。這些族群吃柚子要當心1.服用特定藥物的民眾柚子因為富含「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代謝特定藥物的酵素CYP3A4,因此有在服用以下圖中藥物的民眾,若食用大量柚子會抑制藥物代謝,造成血中藥物濃度升高,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應潛嚐即可。2.腎臟病患腎臟病患若出現高血鉀的情形時,要避免在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鉀。因為每100g文旦含132mg的鉀,所以有腎功能問題的患者,在中秋節時應留意食用量,避免造成高血鉀的問題。另外家中有毛小孩的民眾也要注意別讓他們太靠近柚子。因為寵物的嗅覺較靈敏,柚子散發出的氣味容易造成他們呼吸道的負擔,且柚子皮含有某些特殊成分,如:(精油Essential oils、補骨脂素Psoralen),若寵物在高劑量、長時間接觸或誤食情況下,可能會引發皮膚不適或上吐下瀉的症狀,因此不要為了可愛就將柚皮帽戴在家中萌寵頭上喔!三大法則挑選好文旦「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吃到什麼口味。」 挑選水果時也不例外,往往選了又選,滿心期待的放入口中,卻被狠狠背叛。又甜又多汁的水果誰不愛,之後在挑選文旦時,不妨試試看以下三大法則:法則一、形狀確認 選擇底寬上尖的短三角型,且端正不歪斜,果肉比率比較高。法則二、觀察外觀 表皮光滑、油胞細膩,相對的果肉也會比較細緻。 顏色上,若還會久放可挑選淡綠色,短時間會食用則可挑選黃綠色外觀。法則三、秤秤重量 大小不重要,重量才是重點! 具沉重感的果實,表示果肉及水分足,發育也比較完整。新鮮的柚子,表皮水分飽滿,外觀光滑呈現淡綠色,此時雖然是可以吃,但口感較硬,甜度也較低。可將其靜放於陰涼處7-10天,表皮顏色會轉為黃綠色且微皺,此時的果肉多汁柔軟,甜度也會提高,這個過程又稱為「辭水」(俗稱消水)。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否對柚子又更了解了呢?《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先預祝大家中秋節愉快!中秋節別只顧吃烤肉、吃月餅,不要忘記來點柚子,搭配適量的蔬果避免月圓人圓圓!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烤肉一餐2千大卡 爬7次101才能消耗
中秋佳節將至,除了月餅之外,市售肉盤、海鮮等烤肉食材成為熱門商品。不過,衛福部國健署提醒,一頓烤肉大餐熱量高達2000大卡,得爬7次101大樓才能消耗,而一顆蛋黃酥熱量約250至280大卡,得運動40分鐘才能消耗掉,歡度中秋時,務必要忌口,以免腰圍肥一圈。國健署調查18到64歲國人六大類食物攝取現況,結果發現,國人攝取過多豆魚蛋肉類食物,但乳品、蔬菜、水果、堅果種子類卻嚴重不足,尤其蔬菜類每日建議攝取份數為3到5份,實際攝取份數卻不足3份;水果類每日建議2到3.5份,實際攝取卻不足2份。研究實證顯示,每日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能減少15至30%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第2型糖尿病及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每天攝取約90克全穀雜糧(約1碗),降低15%罹患高血壓風險。多攝取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可增強免疫力、維持腸道健康。國健署與農糧署、淡水將捷金鬱金香酒店等昨合辦「中秋野餐趣 幸福柚健康」記者會,教導民眾如何運用當令在地及全穀雜糧等食材製作柚香沙拉、柚香五穀米堡、柚香奶酪、檸檬鮮果柚子茶等輕食,除了攝取豐富膳食纖維,還能獲取各種營養素,例如,穀類含維生素B1、鎂,有助維持能量正常代謝、促進新陳代謝。以一份柚香五穀米堡為例,內含五穀米40克、柚子肉160克、柚子皮3克、馬鈴薯20克、牛肝菌菇6克、乾香菇2克、山蘿蔔葉40克、紅蔥頭2克、腰果5克等,膳食纖維約含7.1克,可達成人一日所需四分之一。使用五穀米取代白米,內餡加牛肝菌菇、柚子增添風味,配合新鮮蔬菜,營養滿分。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吃一餐烤肉,約增加2000大卡,需要爬7次101大樓才可彌補,此外一顆蛋黃酥熱量約250至280卡,吃完後要運動40分鐘才能消耗。建議民眾多吃中秋應景的柚子,攝取維生素C、膳食纖維、鉀及多種礦物質等營養素,還可促進腸道蠕動。不過,為了避免交互作用,高血壓及腎臟疾病患者應避免食用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