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是指泌尿系統的任何一組織器官受到細菌感染,尿液中出現細菌反應,並有發炎情形,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尿道感染是幼兒常見疾病,常會反覆發生,嚴重時會對腎臟造成傷害,須終生洗腎。
- 症狀: 膿尿 發燒 食慾不振 哭鬧 腹脹 腹瀉 頻尿 排尿疼痛 排尿灼熱感 尿急 腹痛 腰痛 生長遲緩 嘔吐 抽筋 排便習慣改變 尿失禁
- 併發症: 腎臟纖維化 高血壓 慢性腎衰竭 敗血症 急性腎盂腎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尿道感染是指泌尿系統的任何一組織器官受到細菌感染,尿液中出現細菌反應,並有發炎情形,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尿道感染是幼兒常見疾病,常會反覆發生,嚴重時會對腎臟造成傷害,須終生洗腎。
扁桃腺是由淋巴組織組成,位於口咽的兩側。扁桃腺炎即是指扁桃腺及淋巴組織有發炎現象,分為急性與慢性扁桃腺炎。急性扁桃腺炎較常見,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若治療不當或反覆感染即會變成慢性扁桃腺炎。
腹腔為身體最大的空腔,腹膜包覆大部分腹腔內的器官。腹膜炎是指腹膜有發炎反應,主要由細菌感染、化學性物質、物理損傷等引起,其中以細菌感染引起最多。腹膜炎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疥瘡是一種由疥蟎蟲(Sarcoptes Scabiei)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其主要症狀是嚴重搔癢,因而常被誤認為過敏症狀,初期不易發現、就診。疥蟎蟲的大小僅約0.3mm,肉眼無法看見,不會飛行,主要的移動方式是爬行,且在離開人體約兩週後才會死亡。因此除了接觸到來自疥瘡患者的皮膚外,更可能藉由衣服、棉被等方式感染。皮膚有皺摺處,如:陰部、腋下、手指間、下腹、屁股、乳房下方、腳趾縫等處,最容易感染疥瘡。此外,人多群聚的地方,如照護中心、軍營、監獄,是疥瘡最常被發現的地點。
尿道炎是指細菌感染尿道,造成尿道發炎。
甲溝炎是一種發生在趾(指)甲周圍皮膚的化膿性感染症,患部包括指甲兩側的旁甲溝(負責包住側邊指甲),以及底部的近側甲溝(內含製造指甲的甲髓),症狀有紅、腫、痛及化膿,足部手部都有可能發病。 依據感染到的細菌或黴菌種類,可分為兩大類: 急性甲溝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也有單純性疱疹病毒、白色念珠菌。慢性甲溝炎,致病的病原體較多且複雜,可能有細菌也有黴菌,如格蘭氏陽性菌(鏈球菌)、陰性菌、念珠菌、厭氧菌等。 另有一種重複性甲溝炎,主要因指甲內生,插到內裡造成傷口,容易反覆發作較難根治。
間質性膀胱炎是非感染所引起的慢性膀胱發炎,經檢查只有組織發炎,但沒有細菌感染的反應。患者多數有急尿、頻尿、排尿疼痛,但排尿量少的症狀。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異常造成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炎,主要侵犯脊椎、骨盆的薦腸關節、下肢關節及脊椎關節附近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症狀特徵為下背部及腰臀部酸痛僵硬。與一般的腰酸背痛差異在於:只要固定姿勢一久就會疼痛,但活動一下就會好轉;並且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尤其半夜、晨間特別僵硬,即是發炎性背痛。病情持續惡化將會導致脊椎關節僵直黏著,並容易造成骨折,部分病患會演變成嚴重的脊椎前彎(駝背),甚至殘障失能。 除了脊椎關節的病變外,也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器官或組織,如眼睛等,因此應將僵直性脊椎炎視為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還在母體時,心臟發育不良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在懷孕初期約三到八週時,胎兒的心臟會從幾個細胞生長成的血管,慢慢分化為左右心房與心室、上下腔靜脈、肺動脈、主動脈及肺脈等構造,在腔室之間還會形成瓣膜,這個過程如果受某些特殊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阻礙到心臟正常發育,就會導致心臟先天畸形。 按照臨床症狀之不同,先天性心臟病又可分為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及阻塞型心臟病三大類。其中,發紺型心臟病主要症狀是病童身上出現發黑、發紫或缺氧的現象,原因是血液中含氧量過低,最有名的是法洛氏四合症,其他像是單一心室、右心室雙出口、大血管轉位、肺靜脈迴流異常、三尖瓣或肺動脈瓣閉鎖等,也都屬於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則是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出現由左到右的分流,包括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最後易發展為心臟衰竭。至於阻塞性心臟病則包括了主動脈狹窄與主動脈窄縮、肺動脈狹窄等。 有些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得以在五歲前自癒,但絕大多數需要動外科手術,例如心導管治療術、氣球導管心房中膈造口術、開心手術等,另有內科治療,針對不同的病情投以藥物、限制鹽分和水分,或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等。
睪丸通常合併副睪同時發炎,正常情況下,睪丸與血液之間有一道屏障,使細菌不易進入副睪及睪丸。當泌尿道發生反覆感染,病患抵抗力下降,尿道內壓增加時,細菌會由尿道進入輸精管到副睪,造成感染發炎。睪丸炎患者中有部份的人,因睪丸變小、變軟,無法製造精子引起不孕症
口腔扁平苔蘚是發生於口腔黏膜的慢性發炎疾病,屬於世界衛生組織匡列的口腔癌癌前病變之一,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雖被列為癌前疾病,然而根據衛福部,此疾病發展為口腔癌的機率並不高,口腔扁平苔癬的惡性轉變率約為1.09%。 口腔扁平苔蘚最常發生於頰黏膜,其次則是舌頭、牙齦。依照發生位置及病灶處的不同型態,可再細分為6個種類,分別是:網狀型、丘疹型、斑狀型、萎縮、糜爛型、水疱型(潰瘍型)。此外,此疾病因為病灶處位於口腔內,不易痊癒,且容易復發。
輸卵管積水是指輸卵管末端阻塞,分泌物積存導致輸卵管膨脹如香腸狀。輸卵管積水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幾乎沒有病徵,患者較難自我察覺。若輸卵管已積膿,患者會有腹痛的症狀出現。造成輸卵管積水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發炎、腹腔手術、子宮外孕、骨盆腔發炎等,其中又以骨盆腔發炎最為常見。
天疱瘡是一種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皰性疾病。為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這種疾病是因為患者自體的B 細胞產生抗體,攻擊皮膚細胞間的橋樑--「細胞間隙蛋白」,這種蛋白本來是負責把細胞跟細胞連在一起,就像是水泥把磚塊黏在一起,當這個蛋白受到攻擊後,表皮細胞就變成一塊、一塊獨立的磚塊,再也無法連在一起,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 此症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每年每百萬人約0.5~3.2人的發生率。可依症狀分成四種型態: 尋常型天疱瘡、增殖型天疱瘡、落葉型天疱瘡和紅斑型天疱瘡。
牙髓炎是指牙髓受到侵犯而發炎,多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發生位置為牙髓腔與齒槽骨,須盡快接受牙科根管治療,否則壞死的牙髓可能引發臉部蜂窩性組織炎、菌血症甚至敗血症等嚴重疾病。牙髓炎患者就算不遇冷熱源或甜食,也會感到牙齒疼痛,甚至劇痛到無法正常進食,進而影響到睡眠品質。牙髓炎通常是因為蛀牙太深、牙髓受到長期刺激或受到外力撞擊,導致細菌侵入牙髓而發生。
骨盆腔炎是子宮、卵巢、輸卵管及骨盆腔腹膜因為感染而發炎的病症,此發炎情形多是由細菌感染引起。骨盆腔炎與性行為高度相關,好發於15至44歲間,約有1%–3%女性會患有此疾病。骨盆腔炎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若是持續反覆發炎,有可能引起膿瘍,導致輸卵管沾黏,造成不孕;也有可能因為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或腹膜炎而死亡。根據資料,反覆罹患三次骨盆腔炎者,不孕的機率高達40%。
乳腺炎常見於產後哺乳時的女性身上,指的是發生於乳腺周圍因乳腺阻塞導致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發生於生產後2-3週;乳腺炎可再分為急性、慢性乳腺炎,其中以急性乳腺炎較為常見。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出現乳腺炎,然而比例較少,多是乳頭皮膚外傷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炎的症狀與其他哺乳期的不適不同,多出現於單側乳房,而非雙側皆有症狀。
甲狀腺風暴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嚴重急性併發症,會產生高燒、心臟衰竭、腹瀉、昏迷等症狀。如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器官衰竭,嚴重則會致死。
肝衰竭是肝細胞受到損害,導致肝臟功能大量喪失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黃疸及凝血功能異常,若肝臟無法代謝的毒素蔓延至腦部,則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因免疫力下降則可能造成細菌感染等。 肝衰竭最嚴重時,可能合併腎臟衰竭、肝肺衰竭、多重器官衰竭。肝衰竭又分為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一般又被稱為「猛爆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B型肝炎、C型肝炎、D型肝炎與藥物、酒精毒性、脂肪肝炎、自體免疫肝炎等,是引發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德國醫師漢斯・萊特最先於1961年發現這種於下痢後,合併結膜炎、關節炎及尿道炎出現的疾病,因此將其稱為萊特氏或雷德氏症候群。因為萊特醫師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罪行,目前醫界已將將雷德氏症候群,改名為反應性關節炎。患者在泌尿道或腸胃道感染一至四星期後,出現非對稱性關節炎,關節會出現關節紅腫熱等症狀。
當位於肛門直腸旁的肛門腺體,與肛門周圍皮膚異常相連,形成管狀通道,即稱為肛門廔管。一般來說,其疾病進程,是由肛門腺體感染開始,再發展成膿瘍、隱窩炎,最後形成肛門廔管。依照廔管位置不同,又可分為:皮下型、括約肌間隙型、穿透括約肌型、高位括約肌型、括約肌外型…等數個類別。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頭號視力殺手。黃斑部位在視網膜中間,決定影像成形的形狀、顏色和亮度。當黃斑部發生病變時,病人會有影像扭曲或視力模糊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辨色力的異常。病人的視力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嚴重時可能導致失明。 黃斑部病變的原因有老化、先天基因、陽光傷害、抽菸、高度近視等因素,目前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或近視患者等。黃斑部病變的診斷需進行眼底檢查和光學檢查,並根據病情選擇治療方式。治療上根據不同的黃斑部病變採用不用的方式,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目前已有藥物注射治療,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目前大多長期追蹤觀察,尚未有理想的治療方式,部分文獻指出葉黃素對於中期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幫助。
腎盂腎炎是指腎臟因細菌、病毒、原蟲侵犯產生發炎,在人體抵抗力較弱時,可能會造成器官衰竭,重則危及生命,是最常見的腎炎。腎盂腎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腎盂腎炎若未治癒,可能會變成慢性腎盂腎炎。
植體周圍炎指的是人工牙根周圍,其軟、硬組織發炎破壞的一種病症,屬於植牙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之一。在人工牙根開始有功能後就有可能發生,發生率約一至二成。 人工牙根材質多為鈦金屬,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安置在病人的齒槽骨內可自然產生骨整合,穩固支撐上方假牙。但術後如果疏於清潔和保養,使牙菌斑長期堆積附著在植體表面,植體周圍就會開始發炎,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症狀:紅腫、化膿、流血。當發炎變化還局限在周圍軟組織,此時稱為植體周黏膜炎(pen-implant mucositis)為可逆性,治療可選合併清創與抗生素用藥,如已破壞到硬組織,齒槽骨萎縮就需再動手術徹底清創或補骨,最嚴重時甚至植體鬆動,幾乎脫落,必須全部移除,還可能感染鄰近的健康牙齒,故須擴大重建範圍。植牙後落實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處理。
狐臭的俗稱,指的是某些人體在排汗時會散發特殊異味的症狀,成因與個人腋窩的大汗腺分泌有關。屬於原發性,且多半會遺傳,大多於青春期性荷爾蒙刺激時開始產生,中、老年後腺體漸萎縮,味道也就消失。此種特殊的症狀雖然不致影響人體健康,但很容易帶給其他人不愉快的氣味,使狐臭者備受心理壓力。如果可以想辦法減少或擦去腋窩下汗液的分泌,將可降低臭味產生。
肝炎型態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肝臟全部的肝細胞在短期間內大量壞死,因此不能發揮功能,造成肝臟衰竭。並在患者出現「黃疸」的8周內,發生肝昏迷。
膽囊炎的主因是因膽結石阻塞膽囊出口,引起發炎,為膽結石最常見的併發症。通常是先用抗生素治療,若病情仍無法控制,則須以手術做膽囊切除,以免有後遺症。
麥粒腫是出現在眼瞼的膿包,產生主因是眼睛的毛囊或腺體受到急性細菌感染發炎所致。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有3種腺體,分別是蔡氏腺、麥氏腺和莫氏腺,這些腺體會分泌出一種脂質分泌物,用來阻止淚液的蒸發,在正常的狀況下,這些腺體的流路和排泄功能皆很正常,細菌不會在裡面繁殖。 不過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暴露在外,接觸到空氣中許多的風塵、病菌或毒物,再加上有時我們會用手揉眼睛、不小心使用到不乾淨的毛巾,或者是在眼部不當使用化妝保養等化學用品,致使細菌很容易沿著瞼板腺導管開口或睫毛毛囊根部入侵,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因此造成急性化膿性感染的麥粒腫。
攝護腺炎是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好發於成年男性,盛行率約5~8%,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攝護腺炎病情發展迅速,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會反覆發生,不易治癒。攝護腺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為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引起發炎。
正常人的排便次數是一周3次到一天3次。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水份一天量達到200公克以上,或含未消化食物、血液、粘液者稱為「腹瀉」。腹瀉時間二至三周以內為急性腹瀉,四至六周以上稱為慢性腹瀉。
肝臟負責人體內酒精代謝,當人體攝取過量酒精,導致肝臟細胞受損、發炎,患者出現腹部壓痛、黃疸、發燒及腹水等症狀,即為酒精性肝炎。研究顯示,近35%長期酗酒者,會出現酒精性肝炎,且若罹病後不戒酒,五年存活率僅40%。
粉瘤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皮下腫塊疾病之一,只要是成年人都可能誘發。主要因皮脂腺阻塞或外力穿刺傷而形成。特徵為膚色的皮下突起,鼓起的表皮中心常會看到一個小黑孔,有時稍加擠壓,會跑出一些帶酸臭味的粉狀物質,因此又有粉瘤之別稱。 粉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有的明顯隆起於表皮,有的則深埋真皮內,乍看和青春痘很像,但由於粉瘤內含廢棄角質,不像青春痘只是單純的毛囊發炎,所以並不會自行消退,更可能隨時間愈長愈大。最好當發現皮膚一有異狀時,盡早就醫交由專科醫師確診,視粉瘤的大小及嚴重性可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局部藥物注射、雷射治療、切開引流、手術摘除等。不過若想要徹底根治,最好還是選擇及早開刀,趁粉瘤愈小的時候開刀處置,疤痕會愈小,復原得也愈快。當粉瘤破時,會有發炎症狀,此時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沒有發炎的粉瘤,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
葡萄膜炎就是眼睛中的葡萄膜發生組織發炎的問題,有可能是感染性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較常見於 20 至 60 歲的人群。 首先,必須先瞭解「葡萄膜」在眼睛的位置為何? 眼睛是一個球狀體,球體中間是玻璃體與房水等膠狀液體般的組織,這些組織外面包覆三層膜,由此構成眼球壁維持眼睛的基本球狀,葡萄膜就是三層膜之一。這三層膜由外而內依序為: 最外面:虹膜延伸到鞏膜,也就是俗稱的「眼白」部分,上面有微血管供給營養給眼球的各組織。 中間層:葡萄膜,包含眼睛前面的虹膜、中間的睫狀體和後面的脈絡膜的組織,對內可以產生房水,維持眼內壓力,並且協助眼球內部組織的新陳代謝,上面的色素細胞也有遮擋光線的效果。 最內層:視網膜,主要眼睛內部成像的地方,有如相機的底片。 其次,葡萄膜得名的由來? 葡萄膜因為這層膜顏色呈現紫黑色,酷似又圓又軟的葡萄,所以得名葡萄膜。葡萄膜主要由疏鬆的結締組織所構成,富含血管與色素,所以也稱為眼球血管膜或色素膜。 葡萄膜發炎可能是葡萄膜的一部分或全部,一旦發炎有可能波及周邊的眼球組織,可影響到角膜、視網膜和鞏膜等組織,對眼睛造成迅速的傷害。葡萄膜炎是一種高機率導致失明的疾病之一,因葡萄膜炎導致失明的病人約佔所有失明病人的10%,在世界各國都是造成失明前五大主因之一。此外,葡萄膜炎也容易引起眼睛的其他併發症,例如:青光眼、白內障和視網膜脫離等疾病。 最後,葡萄膜炎的種類繁多,一般可以根據影響的葡萄膜區域,主要分為以下4種: 前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發生在角膜、虹膜含睫狀體,也稱為虹彩炎,這是葡萄膜炎最常見的類型,多半是急性發作。 中段部葡萄膜炎(Intermediate Uveitis):發生在水晶體後到玻璃體間,多程也急性發作,持續幾個月。 後葡萄膜炎(Posterior Uveitis):發生在眼睛後壁的視絡膜,如果沒處理好有可能引發全萄萄膜炎,病程發展較長,往往都幾個月以上的發展。 全葡萄膜炎(Pan Uveitis):葡萄膜的三層都發生發炎的嚴重情況。
腎臟是主管體內代謝濾過排出廢物的器官,並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水份及電解質平衡。不管是哪種因素引起腎臟發炎反應,損害腎臟功能與結構,就稱為腎炎。較常見的腎炎有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及慢性腎炎。
這是一種因為體熱出汗過多所引發的皮膚炎症,醫學名稱為汗疹。多發於悶溼高溫的夏季,以汗腺功能發育未全的嬰幼兒發生機率最高,大部分病況輕微,一兩週內即會隨自體免疫的調節而消失。按照臨床汗腺受阻部位的深淺,又可細分為三類: ●晶型汗疹:發生在皮膚最表淺的地方,角質層的汗管開口遭阻塞,而長出一顆顆透明的小水泡。 ●紅斑汗疹:是最常見的痱子種類,發生在皮膚較深層,靠近真皮層的汗管被阻塞,而出現一大片密集性的紅色丘疹,令人又癢又刺。另有一種膿皰型汗疹,與紅斑丘疹近似,但丘疹內多了膿皰,癢和刺痛的感覺也更加遽,通常和紅斑汗疹或深層汗疹混合一起發病。 ●深層汗疹:因表皮層與真皮層交接處的汗管受阻塞所形成。 前二種一般人都可能發生,尤以嬰兒更常見。而深層汗疹則是長期在熱帶地區炎熱戶外工作的人較易得。
唾液腺依照其分布位置,又可分為腮腺、下頷腺、舌下腺,以及漫布口中的小唾液腺四種,每天共分泌約700-1500毫升的唾液,作為潤滑口腔與協助攝入食物的吞嚥、消化及殺菌之用。因為唾液成分中含有礦物質離子及有機質,一旦唾液積累於某處,就容易形成有機的結石,造成腫脹疼痛的症狀,稱為唾液腺結石。 其好發部位又以下頷腺為主,佔80%。原因是下頷腺分泌之唾液偏鹼性,且較濃稠,鈣離子濃度高,加上其走向為由下往上,且導管線較長所致。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症候群,會引起皮膚、口腔眼睛黏膜、頸部淋巴結和心血管病變,目前尚不清楚致病原因,但亞洲地區的盛行率明顯高於其他西方國家,顯示此病可能與基因有所關聯。 川崎病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發生季節以4~6月居多,主要症狀表現為持續發高燒超過5天,伴隨眼結膜充血、嘴唇乾裂、四肢浮腫、頸部淋巴結腫大、皮膚紅疹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侵犯心臟血管系統,引起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川崎病也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發的急性皮膚傳染病。通常經由空氣、飛沫或皮膚接觸傳染,流行季節多在冬季及初春,十歲以下的幼兒童較容易受感染,潛伏期約二到三週,症狀為泛疹出水泡、發燒、全身無力、食慾不振等。病癒之後幾乎可終生免疫,唯要留意的是多年後可能因免疫力的降低而復發,產生帶狀疱疹疾病。
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皮膚炎,症狀為一顆顆透明帶癢的小水泡,由於出現的部位多集中在手掌、手指側面或腳掌、腳趾側面,這些手腳汗腺發達的地方,故稱汗皰疹。水泡約兩到三週可望自行消退,最佳治療期就是在水泡剛冒發時、也是最癢的階段。 汗皰疹實際上與個人排汗功能的問題無關,而是一種體質反應。容易復發,不易根治,治療上須同時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減少壓力、熬夜等刺激因子。
毛囊炎是體表的毛囊感染細菌所引發的一種化膿性炎症。根據病灶的部位又可分為:髮際瘡(發於頸部髮際)、鬍鬚瘡(發於下頷)、眉間瘡(發於眉間)、坐板瘡(發於臀部)等。小兒最常見於頭部,成人則只要有毛髮的部位都可能引發毛囊炎。一般輕微的毛囊炎,在用消毒水清洗或者塗敷抗生素藥膏於患部,約一至二週就可治癒,不至留下疤痕。
香港腳又稱為足癬,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皮膚病,因溼氣而導致黴菌的感染,好發於夏季,具傳染性,後期可能發展蔓延至患者個人的其他部位,例如腹股溝、腋下等處,亦可能透過接觸傳染他人。醫學上分為三類型: 1、水皰型:腳趾間冒發大水皰,夏天最為嚴重,奇癢無比。 2、糜爛型:趾間除水皰外尚有紅腫發炎的現象,甚至感染細菌產生化膿潰瘍。 3、角化型:足部水皰很少或幾乎沒有,也不發癢,但腳後跟及足緣的皮膚表層不斷角化、脫屑和龜裂。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春秋,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與天花病毒同屬的猴痘病毒引起,主要在靈長類和齧齒動物類間傳播;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用於研究目的的猴群中爆發兩波疫情,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在1970年通報首例人類感染,為一名9個月大男孩。 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台灣於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4日首次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是繼新加坡和南韓後,亞洲第三個出現病例的國家。 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 通常先出現皮疹,由口腔或從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於四肢的機率大於軀幹。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因骨髓或其他造血器官產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發燒、出血、貧血等症狀,其中依病程發展速度和癌細胞成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九位,更是小兒癌症第一位。 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嚴重,疾病表現複雜不易處理,若無積極治療,將於數月甚至數週內死亡。此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即使有高達8.5成可完全治癒,但復發後治療成效不佳,成人則大多預後較差,多倚靠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有貧血、發燒、出血傾向,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淋巴性又常伴隨淋巴腺或脾臟腫大,兒童則易骨頭疼痛,如腿骨及胸骨疼痛。
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 細菌性肺炎 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 化學性肺炎 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
自 2020年4月左右,世界各國專家紛紛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 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會在身體的多個器官觀察到嚴重發炎,包含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 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PCR或快篩陽性)、發燒 3 天或以上,且合併兩項以上系統症狀: 皮膚黏膜和淋巴症狀,例如皮膚出疹、結膜炎(紅眼)、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脹 腸胃道不適,例如腹痛、嘔吐、腹瀉、盲腸炎 精神不佳、活力減低、倦怠 尿量減少,半天以上沒有尿尿 抽筋 嘴巴黏膜明顯乾燥 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 除上述可觀察症狀,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兒童出現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包含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凝血功能異常,還有發炎指數上升等臨床症狀,就可能是 MIS-C。 MIS-C跟兒童的另外一種心臟相關的疾病「川崎氏症」類似,但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另外,成人也可能受到「成人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威脅,MIS-A的主要症狀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或出疹子加上眼睛紅腫;其次會有新的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患者以前沒有癲癇,現在卻出現癲癇症狀,還有低血壓、腹痛、嘔吐或腹瀉,以及血小板減少等。MIS-A判斷比兒童MIS-C更困難,因成年人受到慢性病等影響的變因更多。 根據美國CDC的MIS-A病例定義,年齡超過21歲且住院24小時以上或因疾病而死亡,臨床標準為住院前24小時或更長時間、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超過38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且至少1項必須是主要臨床標準。
尖銳濕疣,俗稱菜花,又稱肛門疣貨尖形濕疣,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疾病。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第 6 型及的 11 型所引起的疣狀贅生物,主要侵犯肛門及會陰部的皮膚。外觀上,看起來如同花椰菜一般,大小可從筆頭至豆子般不等。這種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染,如性交或肛交。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 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現常類似流感,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正因為心肌炎具有多樣化的臨床症,使醫師診斷困難度增加。若陸續出現心悸、氣喘、胸痛等,應趕快就醫確認。 心肌炎於近日受到關注,主要是大家為了對抗新冠病毒接種mRNA疫苗,但美國於 2021年6月開始,出現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及心包炎的個案,特別是施打第二劑過後的男性青少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審查當時可取得的數據後,總結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利益大於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並建議 ≥ 12 歲青少年及人持續接種疫苗。但提醒注意,一旦接種後出現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及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不同年齡層患者可能表現不同的症狀,成年急性心肌炎病患可能出現疲倦、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昏厥,其他症狀還可能有頭痛、喉嚨痛、發燒、腹瀉、疲累、心律不整、下肢腫脹、關節疼痛,甚至休克。 嬰幼兒的症狀較不具特異性,表現可能為焦躁不安、發燒、食慾不振、心搏過速及發紺。至於超過兩歲的幼童,臨床表現可能是胸痛、腹痛、肌肉痠痛、疲倦、咳嗽及水腫等。
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青春期後分泌物會隨月經周期變化,一般在排卵前後量會變多,也變得較清澈且富有延展性,有潤滑功用以助精子通過,之後變得較濃較混濁。停經後則稍微減少。正常的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 當分泌物有以下特徵時,建議就醫治療: .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 .顏色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 .樣態呈現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 .下體紅腫、疼痛、搔癢難耐。 .小便時或性行為時有灼熱剌痛感。
淚液(tears)是眼球表面一層很薄、透明的液體,提供眼球潤滑及眼角膜上皮胞的養份及氧氣,可排除異物及殺菌。若因淚液分泌過多或排泄不順暢,而累積於眼匡內部、下眼瞼處或溢流至眼外,使眼睛看起來水汪汪,甚至流到臉頰上,這種情況就稱為「溢淚症」。溢淚症多是鼻淚管阻塞,但造成溢淚症原因時不只如此。 溢淚症可分為先天性溢淚與後天性溢淚,先天性溢淚症多出現於幼兒身上,1歲以前多會自行痊癒;後天性溢淚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患者多需進一步接受治療。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發炎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劇烈搔癢、反覆發作,容易演變成慢性為主要特徵。濕疹依不同的疾病分類會有不同的型態,好發在不同的部位。急性發作時,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泡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季節及部位,慢性期可以是紅色脫屑的苔蘚樣斑塊。 導致濕疹發生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然而研究人員認為它是由過度活躍失調的免疫系統引發的。目前尚未發現濕疹的根治方法,但是透過規律治療和自我皮膚保養,例如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定期滋潤皮膚以及塗抹乳液或藥膏等,可以緩解瘙癢並防止濕疹再次發作。
尿毒症是指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無法自行清除體內代謝物及維持血中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若腎功能嚴重受損且藥物治療無效時,會導致體內各 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候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尿毒症的在英文字面意思是「血液中的尿液」,此是腎臟功能已經嚴重不足,患者通常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尿毒症的患者主要是由慢性腎臟病惡化而 來,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如果合併出現尿毒症狀稱之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友務必要控制病情,避免進入尿毒症而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又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在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之後迅速擴散至全球,逐漸變成全球性大瘟疫,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0年1月30日公布此為一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國內於2020 年 1 月 15 日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1 年 5 月爆發第一次社區感染;2022年Omicron 變異株流行,截至7月底,全國染疫人數突破四百萬例。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近距離密切接觸或經由染污物品間接接觸,甚至氣溶膠傳染。常見症狀為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四肢無力、疲倦、咽喉疼痛、流鼻水、乾咳等,也可能伴隨有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部分病人會轉為中重症如肺炎、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但也有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卻仍具有傳染力。 部分 COVID-19 患者在急性期康復後,會有持續性或新出現的症狀,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post-COVID condition)。也有患者於感染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受到症狀困擾,被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由於新冠病毒問世僅2年多,且變異株不斷出現,缺乏長時間的研究數據,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全部影響。 目前預防COVID-19的方法包括接種疫苗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性介入措施),隔離與檢疫是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病毒傳播迅速及致死率下降,各國陸續放寬隔離與檢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