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液(tears)是眼球表面一層很薄、透明的液體,提供眼球潤滑及眼角膜上皮胞的養份及氧氣,可排除異物及殺菌。若因淚液分泌過多或排泄不順暢,而累積於眼匡內部、下眼瞼處或溢流至眼外,使眼睛看起來水汪汪,甚至流到臉頰上,這種情況就稱為「溢淚症」。溢淚症多是鼻淚管阻塞,但造成溢淚症原因時不只如此。
溢淚症可分為先天性溢淚與後天性溢淚,先天性溢淚症多出現於幼兒身上,1歲以前多會自行痊癒;後天性溢淚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患者多需進一步接受治療。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淚液(tears)是眼球表面一層很薄、透明的液體,提供眼球潤滑及眼角膜上皮胞的養份及氧氣,可排除異物及殺菌。若因淚液分泌過多或排泄不順暢,而累積於眼匡內部、下眼瞼處或溢流至眼外,使眼睛看起來水汪汪,甚至流到臉頰上,這種情況就稱為「溢淚症」。溢淚症多是鼻淚管阻塞,但造成溢淚症原因時不只如此。
溢淚症可分為先天性溢淚與後天性溢淚,先天性溢淚症多出現於幼兒身上,1歲以前多會自行痊癒;後天性溢淚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患者多需進一步接受治療。
溢淚症症狀多與眼睛有關,常見的症狀有:
早期症狀可能僅是眼睛淚汪汪或不定時的流淚,此時一般不會引起患者注意;隨著病程延長,眼淚向眼睛外溢增多,流淚頻率會逐漸增加而出現持續眼瞼發紅、溼疹,甚至頻於擦拭造成皮膚受損等。
建議應在眼睛溢淚時就應該積極治療,避免疾病發展引起不適,造成更多傷害。一旦視力下降、眼睛周圍有不適疼痛感、異物感等,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細菌感染、急性淚囊炎、蜂窩性組織炎。
一般情況下,淚液由眼窩上方的淚腺及其他較小的腺體分泌,在流經眼部,達到濕潤效果後,再由眼睛內側的淚點流入淚囊,最終經由鼻淚管,流至鼻腔排出。
鼻淚管阻塞是導致溢淚症的主要原因,因鼻淚管阻塞、淚液流通不順,無法順利排出,就會累積於眼眶內或溢出。
引發鼻淚管阻塞分先生與後天因素,先天性鼻淚管阻塞與鼻淚管中薄瓣膜尚未完全發育打開啟有關,導致鼻淚管阻塞的後天因素包括老化、眼部慢性炎症(如結膜炎、砂眼),眼部外傷以及淚囊腫瘤壓迫等。
淚液過度分泌也是導致溢淚症的致病原因,包括外傷、眼睫毛倒插、異物入侵、角/結膜炎及眼瞼內/外翻等,因上述原因刺激眼睛表面,促使淚液過度分泌而導致;虹彩炎、青光眼則刺激神經進而引發淚液分泌過多。
值得注意的是,「乾眼症」也是導致溢淚症的病因之一,因爲眼部乾燥,促使淚腺反應性地分泌大量淚液,因不及排出,造成溢淚。
溢淚症的好發族群:
醫師觀察上下眼瞼及淚管外觀構造、裂隙燈檢查、測量眼壓、淚管探查及沖洗來診斷溢淚症,同時研判致病原因。
如果有化膿和分泌物溢出,也可能採取檢體並進行細菌培養分析,判斷是否有感染的情形。
除此之外,少數患者可能因為腫瘤而致病,需接受電腦斷層等影像學檢查;有時醫師也會針對鼻腔及鼻竇進行檢查,輔助診斷。
溢淚症的治療輕重有別,依照不同的致病原因,也有所不同。
診斷上醫師可透過淚道沖洗確定阻塞位置,進行治療。
針對鼻淚管阻塞的患者,如症狀較輕微,僅需採取保守療法,點眼藥水或淚囊按摩即可;症狀嚴重,鼻淚管阻塞程度較高者,則需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包括淚道氣球擴張術、人工淚管置入,嚴重患者可以透過經皮膚或是內視鏡鼻腔淚囊吻合手術獲得改善。
其他則需治療其根本原因:如眼瞼閉合力度不全的患者,需先以藥物或手術改善眼瞼閉合狀況,若治療後仍無法緩解,可接受淚腺肉毒桿菌注射減少淚水分泌;乾眼症患者,宜定期使用人工淚液或藥膏;角結膜炎患者則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發炎眼藥水來治療。
溢淚症照護4重點:
溢淚症是許多眼部疾病的併發症,最好的預防方式,是控制疾病狀況,儘早痊癒。此外,許多導致溢淚症的疾病好發長者,建議長者定期接受眼部檢查,預防眼部炎症,或退化而致的眼皮鬆弛、眼瞼內翻等引起的溢淚症。
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