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 癌症.頭頸癌
搜尋
紅斑
共找到
343
筆 文章
-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Q: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任何手術都有併發症的可能,白內障手術的併發感染機率為1‰到3‰,如眼睛發炎、光敏感、光幻視、黃斑部水腫、後囊膜混濁、人工水晶體脫位、眼瞼下垂、高眼壓等。其中後囊膜混濁也就是纖維化細胞增生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相對比較嚴重的併發症為人工水晶體脫位,可能是因為先天性懸韌帶發育不全或鬆弛無力,或是外傷引起懸韌帶斷裂、眼病變所致。Q:白內障術後不滿意,可能有哪些原因?幾乎都是醫病沒有充分溝通所致。隨著國人對於健康的要求愈來愈高,也讓手術後康復的效益提高,很多時候,患者沒辦法接受為何術後視力無法恢復如初,但事實上任何已經損壞的器官,是沒辦法恢復到原樣的。舉例而言,白內障患者兩隻眼睛退化速度並不會一致,有時一眼視力0.9,另一眼0.1,常會先選擇單開一眼,開完後造成視差,也讓患者開始質疑手術品質。而白內障常常會引起「乾眼症」,患者會以為是術後引起的不適感,引起抱怨。另外,若患者一眼用多焦點水晶體、一眼使用單焦水晶體,也會讓雙眼感覺不適,這些常是術前溝通不足所致。Q:白內障術後回診及注意事項?白內障手術過後,大約會有一個多月的傷口恢復期,恢復期的睡覺時間一定要戴好鐵眼罩,避免手碰到眼睛,導致發炎,得重新手術才能改善。恢復期間若眼睛出現發紅、異物感、畏光、疼痛等,都屬於正常現象,不過如果出現劇烈疼痛、嚴重紅眼、噁心嘔吐、視力突然下降等,都屬於嚴重感染發炎等情況,應盡速就醫。Q: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嗎?糖尿病、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的患者,術後較可能出現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若糖化血色素高於7.5以上,不建議執行白內障手術,避免發生黃斑部水腫或次發性發炎。本身有慢性眼睛發炎、紅斑性狼瘡、虹彩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體內發炎容易產生過多蛋白,此時又進行手術,也可能誘發更嚴重的發炎反應。Q: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有哪些選項?我該怎麼選?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都屬於「非球面水晶體」,包含非球面水晶體、散光矯正水晶體、多焦水晶體、散光多焦水晶體,四種水晶體各有不同特色。非球面水晶體:可以幫助光線進入雙眼時能聚焦在同一點。散光矯正水晶體:可以改善散光的問題。多焦點水晶體:適合沒有散光的患者,又可以滿足看遠看近的需求。散光多焦點:適合有散光或是老花眼的患者。每一款水晶體的特色都不同,可依照患者的生活需求選擇。Q: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該如何避免?3C用品的過度使用以及高度近視人口增加,都使白內障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每10人就有9人近視,其中高度近視(即近視超過600度)占近視人口中的三到四成,醫學界推估,高度近視未來將成為常態。高度近視的患者發生早發性白內障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其餘的原因還有眼睛接受過多的紫外線曝曬,也會增加白內障的機率。要避免早發性白內障,建議眼睛一定要每半年定期追蹤檢查,平時多攝取抗氧化食物,減少紫外線曝曬,戴防UV的太陽眼鏡。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林口長庚眼科部部長吳為吉
-
2022-01-18 該看哪科.皮膚
蓋棉被、泡熱水後皮膚癢 醫:那是冬季癢
1名70歲婦人每到冬天上床蓋上棉被睡覺時,總感覺許多蟲子在身上蠕動,導致睡眠品質差,她聽聞泡熱水澡可以減輕癢感,也能助眠,卻因泡澡後沒有做好保濕,導致皮膚癢狀況更嚴重。為了止癢,四肢出現許多抓痕,經醫師指導「洗澡後先上乳液再擦藥膏」原則,症狀大幅改善,終於能一夜好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表示,「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燥性濕疹)」是中老年人冬天常見的皮膚病,主要是因保養方式不當所致,病發部位以四肢伸側最多,尤其是小腿前側,初期皮膚會變乾燥,產生細小白色皮屑,之後出現明顯的皮膚紋路,如果皮膚嚴重到劇癢程度,患者身上經常可見嚴重抓痕或裂痕,有時伴隨滲出液及技發性的細菌感染。她說,有人誤以為冬季癢是因衛生習慣不佳引起,便拚命以藥皂、清潔液搓洗,甚至用菜瓜布拚命刷,如此一來,不但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刷掉,且刷子更刺激角質基底層,使角質層不正常增生,會使皮膚變得更粗糙、皮屑脫得更多,當皮膚失去水分及油脂,反而使冬季癢的症狀更嚴重。方心禹說,皮膚的水分來自體內血液循環供給,冬天因天氣冷、血管收縮,使水分供給減少。此外,天氣冷也會讓皮膚出油量減少,使得皮膚表面沒有足夠皮脂防止水分蒸發,再加上外界濕度低,皮膚的水分更容易散失在空氣中,當乾燥的皮膚與厚重的衣物、棉被接觸摩擦刺激後,極易產生皮膚搔癢,在搔抓後形成濕疹。至於治療冬季癢,首要之務是讓乾燥的皮膚恢復滋潤,可於白天補充大量水分,洗澡後趁浴室裡有充分的蒸氣,立即塗抹具保濕作用的乳液或凡士林,並盡量少用肥皂,可使用中性沐浴乳,為了避免皮膚的刺激,建議穿著寬鬆舒適衣物,可先在內部穿柔軟的棉質衣服而不要將毛衣直接穿著於身上。由於熱可以暫時減輕癢感,許多人喜歡在冬天泡溫泉或熱水,但熱水容易去除身上的皮脂,反使乾性濕疹更嚴重,在洗好後數小時要睡覺時,往往產生劇烈的搔癢,因此年長者及容易產生冬季癢、乾燥性濕疹的患者,最好不要泡溫泉或熱水。她提醒,若癢得無法控制,並抓到皮膚出現破損、紅斑、長水泡等,代表皮膚已經到了疾病程度,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經診斷後依照病狀不同,開予外用或內服藥品,或是要用保養品,一定要遵從洗澡後直接在浴室先擦乳液,隔15~30分鐘後在擦藥膏的正確處理方式,若患者手上有現成藥用保養品或一般保養品,使用前應先讓皮膚科醫師確認,千萬不要隨便擦用,以免症狀惡化。
-
2022-01-17 該看哪科.中醫
天冷容易皮膚癢、紅腫斑塊、脫屑?當心乾癬發作
●乾癬常見症狀:皮疹、紅腫斑塊、脫屑●若未及時改善 可能併發共病●飲食作息調整、中藥及針灸調理,可有效改善乾癬是冬天氣候變化時常見的皮膚病,是一種免疫失調疾病,中醫也稱為「銀屑病」,尤其氣溫低、壓力大時,容易誘使乾癬大爆發,皮膚出現紅腫斑塊、脫屑、癢等症狀。除了皮疹 常見手關節變形一位50歲男性患者經常往返美國及台灣經商,兩年多前從國外回來,驚見其後背與四肢都是乾癬的斑塊,彷彿地圖上的各國板塊。由於皮膚出現皮疹鮮紅斑塊,醫師診斷為「血熱證型」,看遍中西醫及治療都無法有效改善。後經由調整飲食生活作息,以及使用中藥與針灸穴位調理,乾癬才不再反覆發作。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皮膚不正常分裂形成厚厚角質的現象,免疫系統失調容易導致全身慢性發炎,若未及時改善,可能會合併虹膜炎、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通常成年的乾癬患者,發病前很大部分與晚睡、壓力有關,但引起免疫失調發病的型態多元,不只是皮膚皮疹,最常見是手關節變形、疼痛、指甲點狀凹陷、變厚脫落等。皮膚如鏡子 反映臟腑氣血皮膚是一面鏡子,會反映臟腑氣血的狀態。這名病友皮膚發炎泛紅,體質是典型的「寒濕虛寒」,腸胃不好,一吃冰就會腹瀉,舌診布滿白滑苔。過去他是使用消炎藥物、外用藥膏治療,易造成腸胃虛弱,讓代謝水濕能力更差,加上他有熬夜習慣、作息不正常、生理時鐘混亂等誘發因素干擾免疫,因此乾癬一直好不了。中醫治乾癬,是從皮膚和臟腑氣血呈現的外顯體質來診斷治療,例如皮膚呈硬皮乾屑狀,中醫歸類為「血燥」或「血瘀」證型。如果乾癬皮疹是鮮紅色斑塊,患者急性發炎伴隨口乾舌燥、燥熱無法暢快出汗,屬於「血熱」證型,多以涼血藥物去血熱進行治療。長期失眠、怕冷 中醫調理這名病友的皮疹讓他搔癢難耐,且有長期失眠、怕冷和精神不佳的困擾,屬於「腎陽虛」證型,因此開立「溫腎健脾」處方,包括附子、乾薑、何首烏、當歸、菟絲子、肉桂等中藥,並且針灸太谿、太衝、神門、血海、足三里、曲池等安神及補腎的穴位。經八、九個月治療後,其四肢冰冷和睡眠品質改善許多,背上的皮疹逐漸變淡、變薄。後來患者回美國後,透過開立的處方箋,在當地抓藥調整體質,持續一年中藥調理後,他較能適應當地乾冷的氣候,且因為新冠疫情影響而無法台美兩地奔波,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因此乾癬不再反覆發作。事實上,中醫治療乾癬,不只是外觀皮疹的改善,而是調整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才能逐漸回到正常的生活。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打莫德納或BNT會增心肌炎風險嗎?醫詳解心肌炎症狀、好發原因及預防方法
●心肌炎症狀:胸痛、輕微發燒、呼吸急速、喘或心悸●避免罹患心肌炎,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國內爆發Omicron社區疫情,接種第三劑疫苗至關重要。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第一劑涵蓋率已破八成、第二劑已達七成一。雖然大家開始搶打第三劑疫苗,但仍不免擔心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醫師表示,國際研究,尚未看到接種第三劑疫苗提升心肌炎好發風險,但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心肌炎高風險組群,務必多加注意。【延伸閱讀:抗Omicron混打該怎麼打?哪些混打組合副作用比較低?】Q:追加打半劑莫德納或全劑BNT疫苗,是否會增加心肌炎風險?A:不會。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依莫德納及BNT疫苗接種須知,雖然都提到接種第二劑疫苗及年輕男性,於施打後14天內,易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但評估對於年輕族群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Q:接種mRNA疫苗,為何容易引發心肌炎?A:研判可能是施打疫苗後,新冠病毒侵入身體,引起身體出現發炎細胞,當進入心臟後,引發心肌炎。褚柏顯說,尤其是30歲以下年輕族群身體免疫力強,易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增加罹患心肌炎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心肌炎會引起心臟細胞大量發炎、死亡,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Q:有心臟疾病、移植或其他病史者,是否不適合打第三劑疫苗?A:褚柏顯說,目前尚未有相關證據指出,心臟疾病或其他病史者不適合接種第三劑疫苗,但若正在發燒或急性中重度疾病患者,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接種疫苗前應諮詢醫師並充分討論,評估疫苗風險後再行接種,避免引發心肌炎。Q:接種疫苗後,若發生心肌炎可能是什麼症狀表現?A:褚柏顯說,接種疫苗後,若出現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速、喘或心悸,或有輕微發燒等疑似心肌炎症狀,應速就醫檢查。甚至超過48小時仍感到呼吸急促、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應速就醫釐清病因。此外,蘇彥伯說,患者也可能出現急性肺水腫、胸悶、低血壓等症狀。【延伸閱讀:前兩劑混打 第三劑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Q:除接種疫苗外,好發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A:蘇彥伯說,一般造成心肌炎,多為感染流感等上呼吸道病毒,但也有一些是不明原因。褚柏顯表示,心肌炎好發原因,除感染感冒病毒外,還包括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正在使用愛滋病藥物控制病情,或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者曾進行心臟移植病人。Q:心肌炎治療方式為何?A:蘇彥伯說,感染病毒後引發心肌炎,發病速度快,若導致心衰竭時,治療時多先採取利尿劑、升壓劑、呼吸器等支持性療法,讓心臟充分休息,等待發炎情形慢慢好轉,但若病情嚴重,恐引起心衰竭,此時可能必須接上葉克膜維持身體機能,但若疾病持續惡化,仍有死亡風險。褚柏顯說,病毒性引起的心肌炎病人到院後,經胸部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心肌炎時,會先給予治療痛風藥物秋水仙素,降低病人體內發炎情形,多數心肌炎可以獲得治療及痊癒。Q:如何預防心肌炎?A:蘇彥伯說,心肌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好發率不高,民眾應了解可能發生心肌炎的致病因子且加以預防,但天冷時,各類病毒活躍,尤其現在Omicron及流感病毒流行,建議國人應盡速接種疫苗,平時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前往人潮擁擠場所。
-
2021-12-30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免疫疾病易共病 一旦確診侵犯肺
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是一場長期抗戰,而且許多患者除了原本的疾病外,還會共病其他免疫疾病,一旦患者確診一種以上的免疫疾病,更容易因免疫系統侵犯形成肺纖維化,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常錯失早期治療的先機。近年醫界已逐漸建立跨科合作的醫療模式,「每位醫師都要像偵探一樣」,全力搶救患者肺部健康。目前確認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為首,肺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多科團隊合作 辨識病因為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現在各大醫院風濕免疫科和胸腔科、病理科等科別多半都已建立團隊,合作辨識病因並討論治療模式,進而有效延緩肺纖維化。以皮肌炎為例,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蘇勤方表示,某些抗體引發的皮肌炎,會特別攻擊肺部,之後惡化到肺纖維化,甚至有些皮肌炎病人的皮膚和肌肉還沒出現變化,卻已先出現肺部症狀。恩主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郭孝齡說,紅斑性狼瘡的病患來到診間時,會先抽血檢查血液和免疫學檢查,還要注意病患有沒有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等共病,以及免疫系統是否已開始攻擊身體器官。一至二成乾燥症 侵害肺部台北榮總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也說,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產生對抗自己的抗體,例如乾燥症的自體抗體以侵犯腺體為主,常見的兩大臨床症狀是口水和淚腺分泌不足。乾燥症也會表現在多重器官上,如肺部、心臟,統計上顯示,約一成至兩成的乾燥症可能侵害肺部併發肺纖維化。肺纖維化 先從喘咳累開始肺纖維化的症狀,會先從喘、咳、累開始。蘇勤方提醒自體免疫患者多留意生活中的具體表徵;例如以前從自家走到超市要多久?現在要多久?是不是因為會喘會累而變慢?又或以前爬樓梯到五樓才喘,但如今到二樓便喘個不停,經由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來向醫師說明,以便提早察覺肺部被侵犯的可能性。建立病識感 定期就醫追蹤曹彥博說,現在風免科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高,會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做肺部檢測,每3到6個月做一次X光與肺活量測試,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則是每6至12個月做一次。同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要建立很強的病識感和警覺性,更要定期就醫、積極追蹤,畢竟愈早發現,就能愈早有效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2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 就怕引起肺纖維化
自體免疫疾病無法完全治癒,是將伴隨患者一生的疾病,曾有病友形容免疫系統持續像滴水穿石般攻擊身體內部,自己卻不知不覺,直到身體發生狀況才前往就醫後確診。台灣平均每年新增4000名病例,累計已超過12萬人,而他們除了原本的疾病症狀之外,免疫系統還可能侵犯肺臟等器官,一旦引發肺纖維化,治療十分困難。類風濕性關節炎 也要注意自體免疫疾病為何會肺纖維化?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肺部有如海綿,失控的免疫細胞若攻擊肺,受損的肺臟逐漸纖維化,變成俗稱的菜瓜布肺,使肺泡裡的氧氣進不了血管,人體缺氧,呼吸就會發生困難。蔡長祐也說,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最常見,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而且「一旦罹患肺纖維化,死亡率都會很高。」初期症狀 指關節皮膚變硬逾半數的硬皮病患者會發生肺纖維化,且致死率高。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因確診人數占自體免疫疾病大宗,除關節遭破壞,若罹患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只有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半,也應特別注意肺部病變危機。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指出,硬皮病好發於40至50歲的女性,初期症狀是指關節皮膚變硬,食道肌肉蠕動也會出現問題,吞嚥食物變得困難。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肺部,發生間質性肺病,惡化成肺部纖維化,肺功能會很差,甚至發展成重症造成死亡。剛開始咳嗽 接著明顯喘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方耀凡說,多數合併肺纖維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開始會咳嗽,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然而,多數患者不會聯想到這樣的喘和累與免疫疾病相關,因此方耀凡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有病識感,定期檢查肺功能。蔡長祐說,肺部纖維化發生後,病人呼吸會變得淺且急促,易喘、易咳和疲累,但很多人會忽略,以為只是小病,甚至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最後因肺纖維化失去功能,整個人喘到動彈不得,他在臨床上就看過病人「連翻個身都困難」。新藥可抑制 健保有給付他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留意肺部健康,定期檢測,風免科會每三到六個月為患者做肺部X光、聽診後背下肺葉,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包括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每年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蔡長祐強調,近年已有新藥可抑制肺纖維化,目前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的患者也已通過健保給付,因此只要盡早發現,趁早治療,都可以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更多內容精彩影音】>>>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9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將伴隨病友一生的疾病。無論是身體長時間的不適,或是擔心其他器官遭到攻擊的恐懼,都使許多病友徬徨無助,這條與病共處的漫長路究竟如何好好走?邀請十位病友、家屬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想法。Q:自體免疫疾病對生活與家庭最大的影響?張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20年病友生病給我最大的遺憾,是造成家人間的疏離感。以前我親自為家人做飯,後來因關節腫痛,做飯力不從心,從此家人共聚一堂用餐的機會減少了。這個病有一天能夠痊癒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我也努力讓自己其他器官可以一直健健康康。小俠〡乾燥症15年病友我應該更早前就生病了,很多症狀多年來像滴水穿石般攻擊我的身體。一開始發病時因為身體發炎,容易覺得累,可以隨時睡著,當時看著同齡的朋友下班後聚會玩樂,我不解為何他們都有這種體力,我卻不行,沒有意識自己原來生病了。Q:平常會如何照護自己的健康狀況呢?胡小姐〡乾燥症1年病友我跟小俠是大學同學,沒想到又因病相繫,我自己會持續追蹤肺功能,想告訴大家的重點是,要跟上一次「自己的」數據比較,我們的標準一定比一般人低一些,所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各數值有沒有異常變化,才是最重要的。林大哥〡硬皮病12年病友一開始知道硬皮病會攻擊肺部,危害生命,我就牢牢記得醫師告訴我的:心態要正常樂觀,病情和人生才會改善。冬天到了,硬皮病病友的手腳會僵,一定要注意保暖,然後「適度」運動,我們的肺沒有一般人健康,千萬不要過度運動。Q:與病共處這麼長的時間,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包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50年病友我是台灣第一個換人工關節的人,術後醫師告訴我手術失敗了,因為變形的手沒辦法恢復原樣,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痛了就已經非常好。我最大的心願是醫療愈來愈進步,以後罹病的病友可以不用再受我們受過的苦。龔姐〡紅斑性狼瘡40年病友紅斑性狼瘡可能會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炎和硬皮病等共病,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肺部病變,一旦纖維化成了菜瓜布,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要身體出現特殊狀況,回診時我一定會告知醫師。我們也要永保樂觀心情,認識和接受疾病,和平共處。Q:有沒有特別想給病友的鼓勵或提醒?陳大哥〡多發性肌炎病3年病友患病初期,因為在國外忙碌而忽略,直到後來體力衰退嚴重,連上下床都困難,緊急返台直接從機場進醫院,確診是皮肌炎。提醒病友不要太恐慌,我想告訴大家,治療過程中,醫病互信最重要,我非常信任我的主治醫師,一切交給他。林小姐〡病友家屬我母親的特發性纖維化發病時來得又急又快,緊急送醫後確診是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所幸媽媽符合健保給付用藥,很幸運地在治療後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告訴我們,罹患這種「沉默的重症」一定要趁早治療,想辦法保留肺功能。聽聽醫師怎麼說免疫疾病患者 應留意肺部警訊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醫師「肺纖維化可以稱它為沉默的重症」,由於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病,但初期症狀為久咳或喘,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急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一來到診間,就知道肺部狀況可能無法逆轉了,且過去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五年存活率甚至比許多癌症來得低。所以一旦確診肺纖維化,愈早配合醫師治療,愈能延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保留較多肺功能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重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肺部健康,已是風免科的趨勢。」多數合併肺炎的患者,一開始會咳嗽,但很難有警覺心,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疾行個短短幾十公尺,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提醒不論有無疾病,都要定期關注自己的肺部狀況,不要忽略任何小徵狀,尤其免疫疾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做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測;如有發現肺功能異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HRCT電腦斷層掃描。【相關內容精彩影音看更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歲小妹狂燒5天 臉泛紅手腳脫皮確診這疾病
6歲的陳小妹某晚開始出現發燒,溫度約37.5至38.5度,雖溫度不高卻持續反覆發燒,家長帶孩子就醫,發現臉部、頸部呈現泛紅,以及地圖舌、下肢輕微水腫、手掌紅腫發燙等,經過流感快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都陰性,醫師以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有不規則擴張,甚至手指、腳趾指甲附近開始脫皮,而確診「非典型川崎氏症」。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川崎氏症主要以血管炎表現,特別是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對日後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病存在威脅,易有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的問題,嚴重者會導致死亡。而典型川崎氏症好發於5歲以下之嬰幼兒,2歲以下占50%。潘俊伸說,目前川崎氏症的診斷仍靠臨床症狀,除了超過5天的高燒外,另有5個典型診斷要件,至少要出現4項。第一,嘴唇乾裂、出現紅斑、草莓舌、口腔及咽部發紅充血。第二,雙側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第三,皮疹,包括斑丘疹、瀰漫性紅皮病、或多型性紅疹。第四,急性期手腳出現紅腫,且或在亞急性期出現四肢指(趾)甲末端脫皮。第五,頸部淋巴結病變(單側且直徑≥1.5公分)。不過,近年發現許多非典型川崎氏症,潘俊伸指出,非典型川崎氏症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臨床上必須配合輔助性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和C-reactive protein (CRP)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潘俊伸指出,非典型川崎氏症臨床症狀雖然不足5項,但會有心臟冠狀動脈發炎或擴大的情形。由於症狀與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非典型川崎氏症被診斷的時間通常會比較慢,常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情形比典型川崎氏症嚴重。因此,任何嬰兒或兒童有持續無法解釋的發燒,雖然未出現典型川崎氏症狀,但透過檢驗數據及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符合時,則需考慮為非典型川崎症。
-
2021-12-16 該看哪科.中醫
冬季進補食材黑名單曝光! 中醫師教你寒熱夾雜體質該怎麼補
對重視飲食的台灣人來說,冬天就是「吃吃吃」的季節,天氣冷了不想出遠門,沒什麼事情可做就吃點東西,加上年終節慶氣氛濃厚,免不了要與朋友聚聚,吃個羊肉爐、薑母鴨,保暖祛寒兼補身。不過也有很多人因此補過頭,吃到口內炎、失眠甚至腹瀉者在所多有。那麼我們該怎麼吃呢?現代人多「寒熱夾雜」體質 薑母鴨少吃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中醫師方志男認為,現代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吃炸物的關係,有「寒熱夾雜」體質的人特別多。「寒熱夾雜」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寒性、熱性的體質特點都有一些,這些人容易火氣大、口乾,卻又怕冷。方志男建議日常生活的飲食,還是以溫和的料理為主,避免薑母鴨等太過燥熱的飲食內容。同時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的病患,更要避免吃燥熱的飲食,以免疾病復發。同時,方志男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去中藥房想買藥材,煮點四物湯等一些大家都能夠自己料理的簡易藥膳時,老闆卻是問顧客「你要50還100」,而非針對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材。他建議大家如想煮藥膳,像是四物湯這類的,應該諮詢合格中醫師,針對體質進行調整。國健署提醒慢性病患 天冷食補注意3要點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幾個重點:如有缺鐵性貧血者可以用鐵質高的食材如鴨肉、牛肉、羊肉;痛風、高膽固醇血症者,避免選腰子、大腸、肝臟、豬心等普林與膽固醇高的食材、也不宜選油脂過高的三層肉,燉雞、燉肉、燉內臟的湯品,痛風患者宜忌口;血壓過高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的病友,注意鹽分、膽固醇、飽和油脂,也要注意補品中勿大量加入酒精。另外,國健署也提醒大家要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最後,記得「購買中藥材時請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小心肺纖維化
提到肺病,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肺癌或慢性肺阻塞等,但還有另一種肺部殺手----肺纖維化。患者的肺部因間質性肺病逐漸侵犯而引發肺纖維化,最後整個肺惡化如菜瓜布,奪走患者生命,是醫師眼中沉默的重症。Q:間質性肺病是什麼?與肺纖維化的關係?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一般人對間質性肺病比較陌生,所謂「間質」,就是肺泡間的結締組織,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肺纖維化即是肺泡病變。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被風吹成橫倒的大樹,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肺纖維化。部分肺纖維化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特發性」就是成因不明,治療非常棘手,而且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盡量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延緩肺部惡化。另外肺纖維化部分成因來自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證實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與紅斑性狼瘡。Q:為什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引發肺纖維化?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這是因為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一旦攻擊到肺部間質,阻擋氧氣進入血管,患者呼吸愈來愈困難,整個肺部也逐漸纖維化。但偏偏肺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只是容易喘、乾咳和疲累,常被病人當成是感冒,不是以為「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就是隨便吃感冒藥或咳嗽藥,結果延誤了治療。Q:該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罹患肺纖維化呢?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臨床上判讀肺纖維化有三大口訣:「喘、咳、累」,若咳嗽兩周以上,或是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現在卻氣喘如牛,就要小心,盡快就醫檢查。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是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相對地,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重要,一定要定期為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和影像檢查,若確實發生肺纖維化,醫病一起努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疾病,預後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08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容易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致死率高,患者應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喘、咳、累超過兩周的狀況,要立刻就醫,盡早搶救肺部健康。失控的免疫細胞 會攻擊肺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肺部有如海綿,為人體進行氣體交換,滿布微血管和肺泡,血管和肺泡間的地帶是間質,並讓氧氣進入血管和紅血球結合,運送到全身。但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有時會攻擊肺部,使肺臟中的纖維母細胞活化,修補受傷的部位,導致氧氣難以進入血管,產生「間質性肺病」(ILD),患者愈來愈難吸收氧氣,整個肺部逐漸纖維化,成為「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蔡長祐說,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而且「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尤其硬皮病患者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要特別當心。早期發現治療 可延緩惡化患者在發病初期常會輕忽「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對任何輕微症狀都不應輕忽,例如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但現在快走幾步或一點斜坡卻很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肺部出問題。一旦確診肺纖維化很難治癒,所幸現在有新藥推出,蔡長祐表示,新藥可抑制發炎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療,就可延緩病情惡化,病人可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警覺 定期為病人肺檢測另一方面,蔡長祐指出,醫師的警覺也很重要,風免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測試是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還要做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等檢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高危險群之外,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指出,部分職場也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雇主與勞工應先認知作業場所的危害發生源,盡可能地降低肺部傷害。每年應進行包含肺功能測試和X光的特殊勞工健康檢查。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
肺纖維化致死率高,但初期症狀輕微不明顯,容易輕忽。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多年前曾收治過一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年婦女患者,當時她咳得非常嚴重,甚至咳到鄰居來敲門抗議,但當時無藥可醫,最後不治離世。間質性肺病 引發纖維化間質性肺病(ILD)引發的肺纖維化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誤認為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堪稱隱形殺手。王鶴健說,肺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如果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倒下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病變發生在肺泡之間的結締組織─間質,即為間質性肺病。王鶴健提到,部分間質性肺病會嚴重到肺部纖維化,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他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認為可能的關聯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等,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職場粉塵多 也是高風險另外,包括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發生ILD的高風險族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也指出,部分職場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主要與粉塵暴露有關,運輸及搬運業及農牧業皆是高危險群,因此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也針對特別危害性工作場所之勞工,要求應每年進行特殊勞工健康檢查,例如肺功能測試和X光。另近年興起的外送快遞及美容美髮產業工作者,也應特別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部分自體免疫疾病 先從肺開始台灣目前未全民推廣肺功能檢測,王鶴健建議,成年人至少做一次,吸菸者更要主動追蹤。而部分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先從肺開始,引發肺纖維化,卻沒有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建議醫師也要警覺,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DLCO)、胸部高解析度電腦掃描HRCT及肺部聽診;也期許病人主動詢問醫師,目前已有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藥物,可減緩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早期發現介入,可有效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來勢洶洶 中醫師用「這一招」助你提高免疫力
新冠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各國陸續傳出有確診案例,國內多位醫師也說有「山雨欲來」的感覺。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觀察台灣經歷不同變異株,即使國外大流行,可能礙於人種、基因,感染力以及傳播力都會受到影響,國內目前尚未有相關案例,面對Omicron,仍建議先提升自身免疫力,防範於未然。新南非變異株B.1.1.529,已被正式命名為Omicron,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高關注變異株,國內的防疫策略也可能因此受其影響。台北醫學大學與衛福部聯合舉辦「2021年中藥本草文化節」,邀請民眾認識「民間英雄」清冠一號,介紹清冠一號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從武漢株、Alpha、Delta再到近二日引發全球關注的Omicron。黃怡嘉表示,國際大流行的變異株,在不同的人種或不同的基因之下,不一定會產生相同的感染力。舉例來說,今年年中,國外曾發表一項嚴重,不同血型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比例不同,其中以A型感染的機率相對高,研究顯示,可能是A型人帶有不一樣的基因,導致相對容易被感染。黃怡嘉表示,面對變異株國人不用過度恐慌,做好基本的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正值秋冬之際,是病毒活性較強,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仍是必要的一件事。黃怡嘉表示,很多人會誤將清冠一號當作「預防」罹患新冠肺炎的保養品,他強調,清冠一號濃度高,且是處方用藥,隨意亂用,對於腸胃道或是身體仍會有傷害。想要提升免疫力,可以使用「防疫茶」提升免疫力。不過,有自體免疫疾病者,如紅斑性狼瘡等,則不建議使用,過強的免疫力反而會引起免疫風暴。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防疫茶」,配方為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其功效為,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製作方法是,藥材置鍋中加入2000到3000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黃怡嘉表示,中藥對抗新冠病毒的成效佳,如果以治療用的清冠一號來看,當初對抗武漢株的研究結果,平均7到9天,可以讓感染武漢株的確診患者,三採陰。今年5月中旬的疫情,目標是不讓患者進入重症,以三總的案例而言,近7成,有使用清冠一號的患者,可減低重症的機率。
-
2021-11-23 醫療.自體免疫
指甲與關節角度差160度代表肺不好!醫師教從指甲狀況判斷健康
● 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能反映身體近二個月健康狀態● 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杵狀指六成是肺癌● 沒有月牙,不一定代表身體不健康指甲暗藏了許多身體密碼,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變化,能即時反映身體近二個月的健康狀態,中西醫師在臨床上多會透過指甲當作診斷的依據之一。正常指甲的顏色應偏粉紅色、表面有光澤、月牙占指甲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間。只要任一種出現異常,都反映出身體相對應問題的警訊。正常指甲 粉紅色有光澤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善弘表示,正常指甲的顏色為粉紅色。中醫診斷患者身體狀況時,指甲顏色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依據。指甲顏色偏白,顯示氣血兩虛,可能是肝虛、心血虛,恐患者的心臟不好、代謝不佳,或有免疫疾病。指甲顏色偏紅,顯示燥熱,體內可能有感染發炎情形,多數男性指甲顏色偏紅,不一定是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天生體質燥熱。指甲顏色發紫,可能是缺氧,肺部器官不佳所致。指甲顏色呈現黑色,可能是罹患黑色素瘤,應立即就醫。失去光澤 當心慢性疾病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指甲顏色偏白,常是免疫疾病患者的表現方式之一;顏色呈現黃色,則可能是惡性腫瘤、免疫不全、甲狀腺炎或使用四環黴素等藥物所致。指甲顏色雖然能反映出疾病的表徵,但有時候不是單一疾病所致,需全盤考量。吳善弘指出,健康的指甲表面會有光澤,但當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時,可能與甲狀腺疾病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趙昭明表示,西醫對於指甲的形狀,有非常明確的研究。若手指頭與指甲呈現「杵狀指」,即指甲與關節角度相差約160度就是杵狀指,與肺部疾病有非常大的關係,可能是肺氣腫、肺結核、肺膿瘍、肺癌或支氣管擴張,也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馬凡氏症等疾病所致。據國外統計,約六成杵狀指的人罹患肺癌。湯匙指 可能缺鐵性貧血指甲呈現湯匙狀,俗稱「湯匙指」,指甲中間凹陷,如同湯匙般,很可能是心臟病、風濕病、雷諾氏症、紅斑性狼瘡所致,湯匙指也代表體內缺鐵,有缺鐵性貧血問題。指甲表面凹凸不平,且屬於點狀凹陷,則可能是乾癬所致。指甲表面出現橫紋或直紋,吳善弘說,很可能已經處於重症狀態,指甲的生長緩慢,完全長出一整片指甲可能要二個月,當指甲出現橫紋,顯示身體已有問題滿久了;白色橫紋可能心臟病、肝硬化、腎臟病所致;直紋則是體內缺「鋅」,或生活不規律、壓力導致。指甲的月牙也常被當作健康的指標。吳善弘表示,月牙可以反映氣血的狀況,如果每一個指頭都能看見月牙,且比例是占手指甲的五分之一,顏色呈現乳白色就屬於正常。一般而言,每一個人通常都會有一些月牙,不過有些人體質較為虛弱,可能天生就沒有月牙。趙昭明指出,月牙形成,其實是甲基質在向上生長產生的,有些人甲基質受傷可能不會產生月牙,也不代表不健康。對症改善 才能讓指甲復原擦指甲油會讓指甲比較乾燥,常做指甲會讓指甲變薄、容易斷裂,吳善弘提醒,要注意指甲的保養。指甲雖然可以反應身體近期的健康狀況,但不會因為擦指甲油,就讓指甲狀況不佳、身體變差。要讓指甲恢復光澤、顏色,吳善弘建議,氣血不足的人,要多運動;有慢性病的人,應妥適用藥控制,生活習慣維持規律正常,才能讓指甲恢復健康。
-
2021-11-2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早期「喘、咳、累」竟比肺癌更致命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受損嚴重可能致命。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會因為出現咳、喘等症狀,而誤認是支氣管炎、氣喘或是心臟相關疾病,若延誤治療,其死亡風險甚至比肺癌還高,發生急性惡化的病人,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提醒,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病情會無情地不斷惡化,肺部逐漸纖維化。王鶴健說,有些人是慢慢惡化,如溫水煮青蛙,病程七到十年;但也有人快速惡化,兩三年即不治死亡。有相關症狀或為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者,應該要有肺部健康意識,及早檢查、及早治療。>>>>【病友暖心訪談完整系列影音專區,看更多】Q:什麼是肺纖維化?A:王鶴健說,肺纖維化主要病變發生在肺泡間的結締組織,該處即是間質,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把肺的結構和肺泡比喻成一棵被颱風吹倒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間質性肺炎。當肺泡和血管當中及之間的組織持續發炎,就會變厚、變硬、和出現疤痕,而肺纖維化就是出現疤痕的醫學名稱,隨時間而惡化,疤痕亦會變得更厚,受影響的位置更廣泛。同時,肺部會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肺纖維化是一種高度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但一開始因為症狀輕微不明顯,多數患者容易輕忽。王鶴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屬於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極易惡化至肺纖維化,定期檢查與病患自身的疾病意識非常重要。>>【延伸閱讀】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Q:為什麼會發生肺纖維化?A: 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他王鶴健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以50至60歲年長者為好發族群。目前已知恐誘發肺纖維化之成因:・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吸入石綿、矽、煤灰・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間質性肺病的高風險族群,因他們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人體的結締組織,也會攻擊肺部肺泡,引發發炎和病變,甚至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DL)。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當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有些更攻擊到肺部間質,產生間質性肺病而造成肺纖維化,目前證實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硬皮症(SSc)・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症(SJS)・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紅斑性狼瘡(SLE)近年胸腔科很重視間質性肺病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當患者到胸腔科就診時,醫師會盡量先查出患者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因為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的症狀會先從肺開始,卻沒有一般常以為的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延伸閱讀】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Q:肺纖維化初期症狀是什麼?A: 在臨床上判讀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症狀有三大口訣: 喘、(乾)咳、累,因為患者肺部由軟變硬,肺泡變硬後要交換氣體很費力,呼吸就會很辛苦,非常容易累。王鶴健形容,間質性肺炎病人的呼吸特徵是淺而快,速率快,但無法深呼吸,因為這樣耗能最少,但很多人會輕忽平時的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更棘手的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只出現關節,皮膚,黏膜等外顯症狀,還有些忍受力較高的患者根本不去就醫,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對任何輕微小症狀都不應錯過,例如以前走路、爬樓梯都沒問題,但現在走個幾步或走一點斜坡都會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間質性肺病的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Q:自體免疫患者都會發生肺纖維化嗎?A:蔡長祐指出,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硬皮症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幾乎九成硬皮症患者都會發生,再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的機會也很大;乾燥症發生間質性肺病的機率也不小。「整體來說,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程從間質性肺病,發展至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時間長短也不一定,有快有慢,有人可能一兩二年,才逐步肺纖維化,目前臨床上確定硬皮症最快,他個人經驗發現很多發性肌炎跟皮肌炎也很快,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乾燥症也不能輕忽。>>【延伸閱讀】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Q:該如何盡早發現肺纖維化?A:王鶴健指出,目前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因子尚未完全確認,不過呼籲民眾應理解及辨識出相關症狀,及早尋求醫師建議,相關症狀如:・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出現持續咳嗽狀況・呼吸困難、易喘・容易疲勞等症狀不過,部份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很少出現肺部症狀,例如紅斑性狼瘡,只需要醫師建議定期每半年請醫師聽診後下背肺葉音及肺功能檢查,而乾燥症和硬皮症患者就一定要留意,一旦出現乾咳、喘、累,就應盡快請醫師診斷。王鶴健也說,台灣目前未全面推廣全民肺功能檢測,他建議每人成年時要做一次,吸菸者更提高警覺,隔幾年要做一次 。Q:哪些檢測能確認是否罹患肺纖維化?王鶴健說,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初期症狀也是咳,但有時病人不以為意,尤其吸菸者晨起會「菸嗽」(台語),更缺警覺性,讓肺部逐漸硬化有如「菜瓜布肺」。而間質性肺病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病人以為 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風免科醫師也開始留心患者出現間質性肺病的可能,醫界近年更積極倡議要善用工具,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部聽診、肺功能檢測、以及肺部影像判讀(X光、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蔡長祐表示,處於高風險族群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疾病診斷初期,至少要做一次肺部檢測,接著長期追蹤,一般風濕免疫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是FVC (用力肺活量)。另外,也會安排DLCO檢查來檢視患者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以評估患者疾病嚴重度,即是透過一氧化碳,測量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進而看出病況嚴重性。如果發現肺功能有異常,會進一步進行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是否已發生纖維化的狀況。Q:一旦確定罹患肺纖維化,該怎麼辦?蔡長祐表示,間質性肺病很難治癒,但現在有新藥推出,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有助於放慢病情惡化的速度,例如硬皮病的病人已納入健保給付,應充分與醫師討論並積極治療,已確診肺纖維化較輕微的病友,應定期檢視肺功能狀況,並依醫師建議每年接受HRCT(高解析度斷層掃描),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健康狀況。>>【知道更多】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聯合報與元氣網粉絲團合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分享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講座精彩內容完整收錄【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15 該看哪科.感染科
醫病天地/小孩皮膚冒紅疹 家長要當心
一名未滿1歲小男嬰跟著家人從東南亞返台後,高燒多日,身體多處細碎紅疹,媽媽焦急帶孩子就醫,經隔離採檢後確診麻疹。醫師提醒,皮膚紅疹是孩童常見臨床症狀,可能為麻疹、玫瑰疹、猩紅熱或川崎氏症等,治療方式各不同,家長應多留意就診。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兆良說,皮膚紅疹疾病以玫瑰疹最常見,但很多時候小孩冒疹子都不是玫瑰疹,因很多病毒感染也會冒疹子,有的典型好分辨,如腸病毒、麻疹、水痘,有的疹子不太典型,臨床統稱為「病毒疹」;病毒疹多會自行痊癒,通常不會進行抽血檢查,否則等結果出來,疹子也退了,病也好了。若確診麻疹、猩紅熱或傳染性紅斑等要特別注意,麻疹要隔離,猩紅熱需要抗生素治療,傳染性紅斑會影響胎兒,需採檢確認。另若為川崎氏症也需及早治療,曾有嬰兒出現紅疹、草莓舌、四肢微腫等,不僅一臉病懨懨,經檢查有輕微膿尿,抽血顯示肝功能、白血球、血小板等數值都異常,必須趕緊住院治療。張兆良說,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還要注意新冠病毒在小朋友身上引起的紅疹,可能會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包括心臟、腸胃道、腦部、造血系統等都可能受影響;孩子持續發燒、精神活力不好,要特別留意,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時間。
-
2021-11-1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2歲女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 竟與這「免疫疾病」有關
一名32歲女性,日前因急性左眼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求診,而女患者雙眼高度近視,進行散瞳間接眼底鏡檢查,發現左眼是網膜周邊裂孔合併局部玻璃體出血。左眼接受治療後改善許多,但發現疑似視網膜血管炎,醫師詢問病史後,才知女患者正接受「全身性紅斑狼瘡」治療,再次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表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4至40歲的年輕女性,男女比約1:10。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具有全身性共病風險,如眼睛、皮膚、心血管、腦神經、骨關節、新陳代謝、腎臟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等。有15%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會發生眼部症狀。廖士傑指出,眼部症狀表現為視力模糊、畏光、乾澀、刺痛、異物感、流淚等情形,眼部疾病主要以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為主,其他如眼瞼炎、結膜炎、白內障、虹彩炎、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等亦可能發生。以該名32歲女患者個案,左眼接受視網膜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觀察一周後回診,左眼視力、飛蚊症皆改善,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良好,而因全身性紅斑狼瘡病史,因此近一步安排視網膜螢光血管攝影(FAG)、視網膜斷層掃描(OCT)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治療眼部症狀方面,廖士傑指出,會先治療乾眼症,輔以使用眼睛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及眼部視網膜雷射治療,黃斑部血管強化劑治療。他提醒,患者要杜絕光害,審慎用藥,才能有效避免黃斑部病變,平日要注意眼睛的保養,避免長時間用眼,並留意視力、眼壓問題,除了定期視網膜檢查,倘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建議提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11-12 癌症.皮膚癌
天冷沒太陽也可能罹皮膚癌! 醫證實5大危險因子,你我恐正暴露其中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有許多不同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保護功能,因皮膚在人體的最外層,無時無刻反覆接受溫度、日光、摩擦、細菌等物理化學生物的刺激,也會對這些刺激做出適當反應,故綜合個人先天條件及後天刺激,皮膚可能衍生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癌症,常見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皮膚癌 與5 大因素有關依據衛福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前十大癌症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由民國95年至民國105年,全國皮膚癌每年申報人數由2,457人增至3,627人,其中被證實的危險因子,包括紫外線的照射、慢性的砷暴露、離子輻射、慢性發炎、免疫抑制等。(推薦閱讀:頭皮癢、出現紅斑是曬傷? 醫警告「4跡象」小心是癌)ABCDE自我檢測 判斷皮膚腫塊惡性與否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指出,一般可透過ABCDE自我檢測方式,判斷皮膚腫塊是否為惡性:A(Asymmetry)形狀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 (Color)顏色不均勻、D (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E (Elevation)明顯凸起或腫塊。不論是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或是黑色素細胞癌,在確定診斷後,都必須接受完整手術切除,以避免癌症復發。(推薦閱讀:身上黑痣小心會奪命! 皮膚科醫教你用3跡象揪出「索命痣」)大面積皮膚癌 人工真皮重建顱顏部位若有大面積皮膚癌,切除的面積必須大且深。鄭旭棠說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引,依癌別不同,會建議高風險區域需達4-6釐米切除範圍,以避免癌症的復發,同時傷口須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重建手術,過去常見重建方式為植皮手術或是皮瓣重建手術,只是患者一旦年紀大、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不僅重建手術會相當困難,且常需從其他部位取得組織,再補到切除後的傷口。為了解決後續照護問題,鄭旭棠及其醫療團隊在確診為皮膚癌後,會使用局部麻醉方式進行完整的皮膚癌切除,經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組織邊緣沒有發現乳癌細胞,緊接著立即使用人工真皮重建大面積的皮膚癌口,經過一段時間傷口照護,順利癒合,門診追蹤也沒有復發情形。皮膚出現異狀 應提高警覺就醫鄭旭棠提醒,因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國內皮膚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且以高齡患者居多,但皮膚癌多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死亡率遠低於其他癌症,呼籲若察覺皮膚癌早期症狀,如有形狀不對稱、不規則或顏色特異等腫塊,都要提高警覺不可輕忽。延伸閱讀: ·注意身上不尋常的黑痣! 專家揭「多數人都忽略的部位」小心是癌 ·為何傷口久不癒合? 小心皮膚癌惹禍!醫曝「常見症狀」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亂經、狂掉百根頭髮 專家曝這族群施打要注意
國內疫苗開打後,不少女性反映接種完出現掉髮、亂經情形,就連洗澡完、吹頭髮將近會掉100多根髮量,表示「跟當初產後掉髮狀況很像。」專家指出,國內外均發現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落髮、經血量增多或延期等症狀,若免疫系統差或屬易發炎體質,更要注意日常保養。蔡小姐指出,她曾在7月29日施打一劑AZ疫苗,8月中開始大量掉髮,另外莊小姐也表示,9月8日同樣施打AZ疫苗,每吹一次頭至少會掉20至30根頭髮,且經期量變少,但過去不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就醫後醫師也說頭皮健康、抽血報告正常。美國華盛頓州註冊醫師、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指出,目前無大型數據直接證實婦科問題與新冠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若本身荷爾蒙系統不穩定、有婦科宿疾,如易有經痛、經前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巧克力囊腫者,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誘發出更嚴重的經期失調,因此注射疫苗後仍要注意是否有出血量不正常或是經期延期等問題發生。她列舉,當生活中身心壓力大、作息不定、營養不足時,剛好又屬敏感體質,此時再遇上疫苗施打引起的免疫反應,猶如未修繕的老房子剛好遇上小地震,就很容易被震垮。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問題。除了亂經外,當身體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若是作用在頭皮,就容易會形成落髮,若在身體皮膚上也可能有蕁麻疹出現。林侑融表示,新冠疫苗是極新的疫苗,過去也並沒有特別針對落髮族群進行實驗,但國外也陸續有個案發表,如患者為自體免疫落髮形成「圓禿」,過去病情穩定,但施打疫苗後又復發造成大量掉髮,並研判跟AZ疫苗造成的自體免疫性反應類似。日本、南韓數據也發現,女性施打後落髮狀況比男生多2.5倍,其原因推測為跟身體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有關,因為該激素容易誘導體內發炎,因此包含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她也強調,民眾若出現大量落髮,要判斷是否為疫苗造成,或是壓力性落髮、貧血導致落髮、營養不足或賀爾蒙失調導致落髮、甚至是自體免疫型的圓禿落髮,都仍未定論,因為這需要更詳細的血液檢驗,才能鑑別診斷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時,一般的常規檢測,是驗不出原因的。林侑融說,「基因遺傳獨特」、「體質獨特」的人,的確可能會有不在預期中的症狀發生,無法就直接與疫苗畫上等號,也可能為本身的宿疾、慢性病未能根除有關, 應著重在調養體質。若本身有婦科疾病,也建議施打疫苗前後可事前做血液檢查,避免在症狀急症或復發階段接種疫苗,事後也能多留身體變化及徵兆。若民眾施打疫苗後,身體有落髮或經血異常,可以按壓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及關元穴,幫助調經及氣血循環,此外避免炸物、碳烤物、紅肉等發炎食物,可以「彩虹飲食法」補充多樣性植化素,如花青素、類黃酮、胡蘿蔔素等,對身體都是良好的消炎劑。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8 醫療.自體免疫
GLK基因變異致紅斑性狼瘡 國衛院精準檢測估兩年後上路
紅斑性狼瘡(SLE)為人體自體免疫性疾病中的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活化攻擊自身正常細胞,除了會在皮膚發作起紅疹外,也會侵犯全身其他器官,造成關節疼痛、腎病等,但因症狀發現不典型,常常延誤診斷。國衛院與台中榮總、高醫大合作發現,酵素蛋白激酶GLK基因變異為SLE的關鍵致病因子,並已開發GLK基因變異的檢測套組正申請專利中,最快兩年後可於臨床運用。國衛院免疫醫學研中心助研究員莊懷佳表示,由於紅斑性狼瘡在臨床表現上可能侵犯全身系統,因此患者的症狀表現不典型,有些人出現腎功能不佳、關節疼痛等。診斷上常會檢驗抗核抗體(ANA)是否為陽性,但因為抗體濃度在其病早期可能濃度不高,難以被檢驗到,因此病患常在驗出抗體陽性時,全身器官早已受到嚴重攻擊。而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早於20年前便發現GLK此酵素蛋白激脢,並與團隊於2011發現GLK是自體免疫疾病SLE的治病關鍵,一旦GLK在T淋巴細胞裡過量表現就會誘發發炎細胞激素(IL-17)大量表現,造成自體免疫發炎,且和疾病嚴重程度有高度相關。但是為何GLK會過量表現?國衛院研究團隊與中榮及高醫合作發現,GLK基因變異是關鍵。莊懷佳表示,研究團隊蒐集中榮和高醫SLE病患、病患家屬和健康者的檢體共431例,發現高達四成的SLE病患帶有GLK的體細胞性基因變異或遺傳性基因變異,進而造成GLK的mRNA或是蛋白質過度穩定而增量,誘發IL-17A細胞激素產生造成自體免疫疾病。研究團隊更首度發現原被認為是「假基因」的MKRN4泛素酶可與GLK基因結合,並降解GLK使其減量。但因為GLK基因變異,便不容易被MKRN4結合,進而降解,造成GLK在T淋巴細胞裡過量表現。由於紅斑性狼瘡平均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女性,平均需耗時兩年才會診斷出來,而通常家族中有成員得到紅斑性狼瘡,一等親罹病是其他人的10倍。譚澤華表示,現在知道GLK基因變異是造成SLE的關鍵,若能定期追蹤帶有GLK基因變異的女性家族成員,藉由基因檢測篩檢,便可提早在輕症時即診斷出全身性紅斑狼瘡,以利及早治療。國衛院已開發相關檢測套組,正在申請專利中,預計兩年後可通過審核。除此之外,國衛院也已開發可精準鎖定GLK的小分子抑制劑,直接從源頭關掉使IL-17A無法產生,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期待進一步推展臨床試驗。
-
2021-11-05 新聞.健康知識+
毛巾沒洗如同用馬桶擦身體!專家指3地雷,常過敏、私密處感染留意
毛巾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不過許多人僅注意到生活必須,卻忽略了日常清潔,往往是數周才洗一次,另外也包括共用毛巾、直接使用新毛巾等,這些習慣恐怕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毛巾沒洗如馬桶,恐引過敏、私密處感染! 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表示,衣服穿一兩次就會洗,毛巾也一樣,久久未洗的毛巾,可含有相當多元的病菌,除了民眾最常聽到的大腸桿菌,也會隨著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帶有各種不同的病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退伍軍人菌、仙人掌桿菌等。且這些病菌會不斷的繁殖,再加上浴室往往是整個家中最潮濕的地方,更有利病菌滋長。據研究,毛巾三天沒洗,病菌量就可以達到約8千萬個,如同以馬桶擦拭身體一般,一周沒洗就可達到上億,遑論許多民眾是放到出現味道或是月計算。 若民眾經常使用沒有清洗的毛巾,除了容易出現皮膚過敏、毛囊炎、落髮等皮膚疾病外,也可能出現陰道感染、下泌尿道感染、甚至再更進一步向上感染,引起腎盂腎炎等上泌尿道感染。而若身上有傷口,自然也可能造成傷口感染,甚至蜂窩性組織炎。若洗完澡身體總還是癢癢的、身體經常出現過敏、感染等情況,建議應檢視自己是否有衛浴清潔問題。 共用毛巾很母湯,小心病菌互相感染! 許多人有共用毛巾的習慣,最常見的如夫妻、情侶等,家庭共用同一條毛巾也大有人在。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相當不建議,正如前述,毛巾會隨著使用者而有不同的病菌,若其中一位使用者身有感染疾病,毛巾就有可能成為該病菌的溫床,造成互相、反覆感染,包括皮膚疾病,也可能帶至私密處,即便其中一方正在進行治療,但畢竟尚未痊癒,病菌就有可能「寄宿」在伴侶身上又回到自己身上,例如香港腳的黴菌、又或是病毒疣等就頗為常見。 新毛巾不洗,恐藏化學藥劑引皮膚炎! 新的毛巾許多人會直接使用,招名威教授提醒這種直接使用的情況也應避免,因為上頭除了可能藏有螢光劑等化學藥劑,製作、包裝過程也無法確定是否衛生安全,若直接使用,也很有可能引起皮膚疾病等各種不可預期的問題,道理如同新買的衣服需要清洗一樣。招名威教授就分享,以前曾因新衣服沒洗直接穿,導致身體紅腫發癢,且越抓越癢,甚至出現紅斑的窘境。而較為謹慎的民眾,會先用水沖洗過,這清潔的力道恐怕也還遠遠不足。 別讓毛巾成健康破口,簡單4招輕鬆改善! 招名威教授提醒,毛巾和身體接觸其實相當緊密,清潔不當或甚至是沒有清潔,容易造成各種健康影響。建議民眾新的毛巾最好先用洗潔劑以熱水清洗為佳,以清除上頭對身體不利的有害物質。 日常可準備2條毛巾輪流使用,每三天就確實清洗一次,最少也規定自己每周務必更換,並徹底曬乾,若秋冬、雨季無法確實曬到太陽,也可用烘乾的方式進行,這兩種方式都遠勝於風乾,清洗的這段時間就可以使用另外一條。而不論關係在如何親密,都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共用。 除了毛巾清潔,保存的環境也很重要,毛巾大多是放在浴室,浴室又較為潮濕,建議可用除濕機除溼,有窗戶也建議打開通風,若想簡單一點也可以放個電風扇在浴室門口通風,如此除了有助避免病菌滋長的環境,也可防範在浴廁中滑倒。 《延伸閱讀》 .新衣不洗會致癌?小心有害物質,至少要先曬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3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
走路喘、不動也喘,小心肺纖維化上身!自體免疫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患者等都是高風險族群,他們易因自身免疫系統混亂、攻擊自己細胞,引發間質性肺病,嚴重時導致肺纖維化。醫師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定期做肺功能檢查,如有咳嗽症狀更要警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解釋,肺泡與微血管之間的間隙稱為間質,如因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部病變,導致間質纖維化,原本像海綿的肺部就會變得像菜瓜布一樣,沒有彈性,影響肺泡擴張與氣體交換功能,導致患者因長期氧氣不足,產生脾氣暴躁、神經不協調,甚至腦缺氧放電造成幻覺等現象,晚期還可能發生失禁、昏迷。蔡長祐分享,曾有硬皮病患者瘦到皮包骨、腸胃道也變硬,營養吸收差,肺部纖維化僅能淺淺地呼吸,過去因為沒有藥物可用,只能使用類固醇控制,勉強維持自理能力;另一位乾燥症患者,五年前引發間質性肺病,使用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歷經二到三次療程後,肺功能改善,發炎組織也消除,病情控制良好。這兩個病例顯示,不管哪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侵犯肺部,從間質性肺病惡化至肺纖維化,除了免疫疾病患者,另有不明原因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可能導致菜瓜布肺,須及早治療,保留肺功能。目前抗纖維化藥物已針對部分免疫疾病逐步開放給付。一般民眾可以透過胸腔X光,以及醫師聽診後下背呼吸音了解自身肺功能,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屬於高風險族群,可以進行每六個月定期「一氧化碳擴散能力」、「功能性肺活量」檢測,如有發現異常,可進一步每三個月檢測「一秒吐出氣量」,或是透過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確認肺部健康狀況。蔡長祐強調,輕度肺纖維化症狀可能出現咳嗽,嚴重時走小斜坡就喘,最後可能一動就喘、咳嗽嚴重,因此,自體免疫疾病及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應留意自身症狀,一旦出現咳嗽等症狀,建議及早檢查診斷及治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0-15 新聞.杏林.診間
貼近患者生活,才能治好疾病!張德明,在診間點亮溫暖心燈
醫生筆下,除了開處方,寫病歷,你還有什麼想像?台北榮總前院長張德明,行醫大半生,不但用醫療專業治癒病人,更用一顆真誠的心,貼近走進診間的素樸眾生,再轉化為文字,紀錄與患者的互動篇章,在珠璣落玉裡,蘊藏溫暖無限。這些文字集結成書《醫中有情─張德明的行醫筆記》,去年出版,全書七萬字,寫人、寫景、寫心境,字字有情,展現白袍下最溫柔的心意。他並持續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不但與上萬粉絲分享醫學專業,還有在診間觀察人生百態的點點滴滴,以及無師自通的精彩畫作,傳遞醫病也醫心的正能量。早慧的小作家 報章雜誌愛不釋手「我從小就喜歡這些,看書、畫畫、寫作。」提起文學和藝術,要從張德明的童年談起。他說,小時候生長於公務員家庭,家裡沒有奢侈花俏的娛樂,孩子不上才藝班,最大的享受莫過於閱讀報章雜誌,那個時代的紙媒內容清新純粹,舉凡評論、副刊、家庭版、兒童版…,都讓他讀得津津有味,他同時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張愛玲讀到瓊瑤,從無名氏讀到金庸,無一不讀,潛移默化培養出寫作的興趣。在老師眼裡,聰穎乖巧的張德明是個比賽常勝軍,小學到中學,舉凡作文、演講等大小比賽一向名列前茅,最厲害的紀錄是參加全國國語文競賽,連比六個項目,奪下全國亞軍。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沈厚了底蘊,少年時代,張德明有過一生投注文學藝術的夢想,但懂事的他深知父母的期待和現實壓力,選了當時以醫、農學系為主的丙組,但實際上卻立志習醫,放棄聯考分數可上台大農學院的機會,進入國防醫學院。但張德明不曾放下對藝文的熱愛,在嚴格的軍校生涯和習醫的功課壓力下,他依然有一顆敏銳善感的心,常常透過閱讀、寫作、畫畫記錄心情或釋放壓力,「藝術和醫學,對我來說從來沒有衝突,都是最重要的事。」他說。走進風濕免疫科 「愈難我愈喜歡」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張德明順利留校進入三軍總醫院,他選擇了內科部門的風濕免疫科做為自己的專科,風濕免疫科在當時並非熱門科別,而且因為病理機制複雜,遠比內科的其他次專科來得艱澀。「我知道這科很難,但我喜歡,因為要大量閱讀,更要花時間研究。」張德明充滿熱情,決心挑戰自己,後來更進一步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學位。回台後,他繼續任職三總,此後一步步成為風濕免疫領域的權威,更因精湛的醫術和認真嚴謹的處事風格一路晉升,先後擔任三總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裡,張德明同時浸淫在醫療、教學、研究和行政等不同領域,非常忙碌,只能偶而寫寫短文紀錄所見所思。直到退伍後,於2015年出任台北榮總副院長,工作擔子稍輕,蟄伏多年的寫作魂猛然大爆發,以前沒有時間梳理的想法和心情如潮水般湧出,每次一寫欲罷不能,也在臉書粉專上開放分享。「其實一開始設粉專,是因為對三總的患者很歉疚。」張德明說。原來,因為他轉任榮總之後,原在三總每週開設四次的門診減為兩次,很多老病人無法再找他看診,因此他想透過臉書發表衛教和醫學新知文章,幫助更多患者。後來慢慢加入一些他自己的所見所思,用感性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和病人或粉絲展開心靈對話,傳達另一種治療的力量。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點開「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常見他細膩描寫對病人的觀察,字裡行間紀錄與病人乃至家屬的互動,短短幾句勾勒出對方在疾病背後的心情、生活,更展現醫者的體貼和同理心,撫慰每一個因為病痛而走入診間的靈魂。例如他寫一位男性患者:眼神酷殺,鬃刷狀粗野的三分平頭,風霜刻劃在黝黑粗獷的方型臉上,稜角一如海水浸蝕的礁岩…乾癬沿著髮際猙獰的蔓延,臉上、胸背、四肢,無處倖免,猜是道上大哥。直到兩次門診後,症狀改善,醫病間的氣氛稍緩,患者有了笑容,張德明勸他要多曬太陽,乾癬怕紫外線;不料對方搖頭,好一會兒才開口:「我是打漁的,都深夜出港,日夜顛倒。」「噢!佩服,漁獲還好吧?」做醫師的馬上問候,患者聲音上揚「最近不錯」,下一秒卻轉沈:「但賣不出去,餐廳不要、散客也少,捕的魚都堆在凍庫裡」。還有一位紅斑性狼疹患者是外燴師父,他的女兒也是張德明的患者,因為COVID-19疫情,一年多來幾乎沒有生意,沒有收入,每次在診間,張德明看到他沮喪的神情,總覺得很心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張德明不只治療身體的疾病,更體貼病人心裡的苦,於是他為患者寫下:體認職業的艱難與天道的無常,供需之間,未必相因相生;悲喜之間,也就見仁見智。一隻突起的病毒,對人類造成莫大的蝴蝶效應:奪走生命、撕扯愛情、拆散親情、踐踏友情、改變行為、破壞經濟、衝擊生計、考驗人性。只有期盼能盡快平息,恢復正常…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因為環境、飲食和壓力等因素,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大多來自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較低者,他有許多從事較辛苦工作的患者,其中不乏看護、搬運工、大樓洗窗工人、廚師和理髮師等等,但不論病人是誰、做什麼,「都和我是平等的」。他甚至很享受這樣的經驗,面對面貼近各行各業的眾生,進而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即使身為院長,也樂於和病人打成一片。「好的醫生要和病人共同的語言,要有同理心。」張德明說,醫生不能高高在上,「你如果不能貼近他們生活,就治不好他們的病。」就像他不隨便跟病人說「回去要好好休息」,因為他深知很多病人做的是勞力工作,賺的是辛苦錢,「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張德明寧願根據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型態,建議他們如何保養身體。「要讓病人知道,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得很篤定,臉上閃過一抹溫暖的微笑。就像他每次門診要看上近百位患者,每個走進診間的病人從來不只是1號、2號、3號,而是一個個有悲愁、有喜樂的「人」。張德明甚至不時會冒出一句:「你最近瘦了喔?」「外面下雨了,有帶傘嗎?」總讓病人臉上一亮,「原來醫生這麼關心注意我!」一秒間,心情頓時不同。尤其,免疫科多半是經年累月的老病號,看診心情難免不佳,張德明說:「只要醫生多付出一點點關心和溫暖,他們走出診間的心情就會不一樣。」每一次問診,張德明都會直視病人的雙眼,好好地閒聊幾句生活瑣事。他希望透過言傳身教告訴學生,不要只問「藥有沒有好好吃?」患者是有溫度的「人」,而非螢幕上幾行冰冷的文字。(圖/林建榮攝)張德明同時希望把這份心意傳承給下一代。身為三總和北榮內科教授,他非常嚴格的要求年輕醫師和學生要「用心」去理解病人,而理解的第一步正是觀察。「觀察,是醫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張德明說,口氣中有著高度的嚴謹認真。他常會問學生,「剛剛那個病人,長什麼樣子?身高體重多少?」為的正是要年輕醫師多觀察病人,而非只會聽病人自述病情,更不是只靠醫療技術問診開藥。他很堅持,唯有仔細觀察,才會讓診間有了溫度,更認為一個冷漠的人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不了好醫師。「少了這層溫暖,你當醫師就跟AI沒有兩樣,以後一定會被取代。」張德明語重心長。(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教授:並非沒相關研究
我在前天(2021-10-5)發表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提出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的證據。隔天讀者CHEN在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您好,想請問有相關研究新冠疫苗會誘發紅斑性狼瘡嗎?剛剛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像一般青壯年族群不像高齡族群會定期做健檢,沒症狀一般也不會去做檢查。林教授是否會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前先去做免疫系統、三高相關的驗血檢查?這位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台灣時間2021-10-7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女高中生打BNT 誘發紅斑性狼瘡 媽媽後悔簽同意書。這篇文章的最後兩段是:【報告出爐,女高中生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同時導致腎炎,緊急入院治療。由於病患以往無相關病史,醫師判斷「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醫師進一步指出,這名學生應該是本身有潛在免疫系統疾病,之前並不明顯,不料打了疫苗反而誘發相關反應,才會變得這麼嚴重。目前先以類固醇、藥物控制病情,持續觀察。】《NOW健康》也在同一天發表今明BNT陸續抵台 誘發紅斑性狼瘡?張上淳:找無報告,其中兩段是:「另一方面,新北市傳出1名女高中生,校園集中接種輝瑞BNT後,出現臉頰與雙腿嚴重水腫,就醫檢查確診紅斑性狼瘡,導致腎臟發炎住院治療中,陳時中強調不能斷言疫苗誘發,目前僅能說時間序上有關連。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說,接種疫苗會引起免疫反應,確實有人關心是否會連帶影響其他免疫系統,但新冠疫苗與紅斑性狼瘡是否有關,國際上沒有特別提到有關連,也沒有相關報告。」從這兩篇新聞報導可以看出,醫師判斷「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但指揮中心則說「沒有相關報告」。但是,「沒有相關報告」是真的嗎?今年8月,紐約大學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30位研究人員發表Evalu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and Disease Status in SLE Patients Following SARS-CoV-2 Vaccination(SARS-CoV-2 疫苗接種後紅斑性狼瘡患者的免疫反應和疾病狀態評估)。他們調查79位接種新冠疫苗(輝瑞、莫德納、或嬌生)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現其中9位出現中低程度的發作,1位出現嚴重的發作。今年9月,一個國際團隊發表Tolerance of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international VACOLUP study(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對 COVID-19 疫苗的耐受性:國際 VACOLUP 研究)。他們調查了世界各國696位接種新冠疫苗(輝瑞、莫德納、科興、AZ或嬌生)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現其中21位在接種後3天左右出現紅斑性狼瘡症狀,其中4位需要住院。所以,毫無疑問的,是有「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的研究報告,只不過這兩篇研究報告的調查對象是已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而不是像台灣這位不曾患過紅斑性狼瘡的女學生。但是,就如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所說,「這名學生應該是本身有潛在免疫系統疾病,之前並不明顯,不料打了疫苗反而誘發相關反應,才會變得這麼嚴重」。我在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也有說,「雖然他在打疫苗之前沒有患過痛風,但也許他已經是有高尿酸。所以,誠如足病學醫生Richard Blake所說,接種疫苗是會導致新陳代謝產生劇烈變化,而這個劇烈變化才會最終促使林先生首次發生痛風」。也就是說,我同意「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的說法。至於讀者所問的「林教授是否會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前先去做免疫系統、三高相關的驗血檢查?」,我只會建議「個人自行評估」,畢竟利弊得失是因人而異。原文: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並非沒有相關報告
-
2021-10-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常見7大皮膚症狀 皮膚科醫籲一情況速就醫
新冠疫苗施打日漸普及,除了較為常見的注射點疼痛、頭痛、發燒等副作用外,民眾也陸續發現皮膚上出現紅疹、腫脹等皮膚過敏反應。 出現這樣的情況讓許多人不免緊張,對此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昭瑜醫師在社群分享,此情況多屬正常現象,但也有需要多加留意的情況,並教大家如何分辨及改善症狀。 打完疫苗皮膚紅、腫、癢?醫指常見7皮膚症狀! 黃昭瑜醫師表示,新冠疫苗反應可分成「急性過敏反應」及「延遲性反應」兩種,急性過敏反應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包括氣喘、腫脹、昏厥等,建議施打疫苗後觀察30分鐘,因此打完疫苗都要求在施打地點觀察15分鐘,並建議返程途中持續觀察。 延遲性反應如本次討論的皮膚過敏反應,往往較晚發生,患者可能在隔日後才陸續出現,包括了局部注射反應、延遲性手臂腫脹,又稱新冠手臂(Covid arm),以及蕁麻疹、麻疹樣、紅斑性之痛症、注射填充物紅腫、皮下廣泛小出血點等。 前6種情況屬於輕微、正常的延遲性過敏反應,較常見出現於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上,民眾出現時並不必過度緊張,改善症狀即可,可循皮膚科醫師開立口服藥物及藥膏使用,並做冰敷改善症狀,後續可正常接種第二劑疫苗。 不過「皮下廣泛小出血點」,就需稍加留意,此可能為血栓血小板低下,是非常罕見的症狀,常見會合併頭痛、腹痛、全身倦怠、下肢腫脹、視力模糊等症狀,必須和血管炎區分,並且需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除了上述7種延遲性皮膚症狀外,黃昭瑜醫師也提醒,若是接種完疫苗後30分鐘到4小時之內,出現了嚴重的血管神經性水腫、氣喘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此屬於急性嚴重過敏,需盡快就醫,並且不適合施打該疫苗,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副作用多留意免恐慌,疫苗早打做好防疫最妥當 黃昭瑜醫師提醒,上述資訊是引用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JAAD及國際期刊NEJM,可作為參考,但無法取代醫師的專業判斷,呼籲民眾保持警覺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也呼籲民眾,疫苗多少有副作用,新冠肺炎籠罩全球的當下,預防重症、死亡最好的方法還是盡早施打疫苗,有疫苗就盡早施打,以取得並提升保護力,並且持續遵守防疫原則,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即便現階段台灣疫情日趨穩定,一樣應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以利一起度過疫情威脅,更有助安穩的防疫新生活。 《延伸閱讀》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打完疫苗肌肉痛、關節痛?醫指2大主因,超過一周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打高端昏迷家屬心寒漠視 指揮中心:很關心盡力救治
就讀嘉義大學法律所的黃姓學生,9月施打高端疫苗後,突然軟癱昏倒,已在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昏迷長達22天,家屬控訴疫苗對國人一點保障都沒有,不知防護力在哪,且副作用很大,指控政府不聞不問,連一通電話關懷也沒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說,對於嘉義此各案,指揮中心非常關心,一直請醫療院所協助盡力救治。國內大規模施打疫苗,出現多起不良事件及死亡案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截至9月,針對不良事件開過一次會議審查,當中審議九個案件,若符合相關條件,最高可賠600萬元,後續結果會於網路公告。對於施打疫苗不良事件及死亡通報,莊人祥表示,昨新增83件疫苗不良反應事件,其中42件為非嚴重不良事件,41件嚴重事件,沒有死亡事件。其中施打高端後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昨新增158件,22件死亡,1件疑似過敏,135件疑似嚴重。有女學生施打BNT疫苗後出現紅斑性狼瘡,莊人祥說,過去有些疫苗做過自體免疫疾病相關實驗,並無發現疫苗與紅斑性狼瘡有關,針對該名案例,其紅斑性狼瘡持續性是否與疫苗有相關,會協助家屬通報VICP,後續由受害救濟審核。
-
2021-10-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ID-19疫苗單日接種16.3萬多劑 涵蓋率逾58%
據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昨天COVID-19疫苗接種16萬3740劑,其中莫德納疫苗施打數最多;截至目前為止,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超過58%,劑次人口比73.42%。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資料,國內6日接種COVID-19疫苗16萬3740劑,其中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接種6萬6672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接種6萬7174劑,高端疫苗接種7506劑,輝瑞BNT疫苗接種2萬2388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記者會中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國內COVID-19疫苗累計接種1721萬8445劑,AZ疫苗接種945萬4654劑,莫德納疫苗接種477萬7420劑,高端疫苗接種125萬844劑,BNT疫苗接種173萬5527劑。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58.06%,劑次人口比73.42(劑/每百人)。接種COVID-19疫苗是恢復正常生活的關鍵之一,但人人害怕副作用。基隆市一名男子近日在網路上分享,接種高端疫苗後右手掌及手指喪失觸覺,症狀持續一個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男症狀與格林巴利症候群雙側無觸覺不同,高端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通報案例無觸覺喪失個案,須進一步釐清關聯性。至於新北傳出高中生疑似因打BNT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住院治療,陳時中表示,只知道有時序相關,不能斷言是誘發;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說,不少人擔心打疫苗會引起免疫反應,但沒有在國際文獻看到引發紅斑性狼瘡與疫苗之間的關聯性。另外,民進黨立委高嘉瑜的外婆日前施打第2劑莫德納,接種後不到一週時間出現血栓,有恍惚、記憶不好情況,今天下午記者會中有媒體問及,此案是否已完成不良事件通報,莊人祥僅表示,不清楚,會再了解狀況。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COVID-19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自今年3月22日至10月6日累計8861件,分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4248件,及疫苗接種後非嚴重 不良事件4613件。昨天新增5例COVID-19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分別為2例AZ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2例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1例高端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