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精神科
共找到
953
筆 文章
-
-
2021-10-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高醫14日起開放部分病房探病 需先上官網申請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天表示,因應全國疫情趨緩,以及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高雄市政府政策,14日起將放寬部分病房探病,加護病房及呼吸照護病房每日上午11點半到12點開放探病,探病人數限聽取病情說明的家屬與探病者共2人。高醫表示,安寧病房、精神科病房、兒童病房,以及身心障礙的住院病人,開放平日周一至周五上午11點半至12點探病,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其他病房暫不開放,未來再依政府政策另行公告調整。高醫提醒,所有探病者應出具探視日前3天內自費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若「完成完整COVID-19疫苗接種應接種劑次並達14天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檢驗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3個月內」,得免採檢。預備探病者請聯繫病人告知擬至醫院探病,於當天上午11點前至高醫官網「高醫防疫一日通」系統完成線上探病申請。如需接受抗原快篩者,要在當日10點前至醫院啟川大樓北面的戶外篩檢站做自費抗原快篩。若因病情說明、檢查或手術說明、簽署同意書、病況危急及臨終探視等短暫停留,可不須採檢。探病者須不具COVID-19相關症狀、未曾接觸確診個案或具相關公共場所活動史,且進入醫院務必全程戴口罩及落實手部衛生。
-
2021-10-08 新聞.元氣新聞
獨/全台最大部會!心口確定分家 衛福部將設第十司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簡稱心口司)長年被詬病,兩者毫無關聯卻合併設置,各界不斷倡議應兩者應獨立設置,但礙於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遲遲無法分家,加上衛福部於107年破例設置第9個司「長期照顧司」後,心、口分家難度更高。近年隨著社安網不斷擴大布局,心理衛生業務不斷增加,目前衛福部已完成心口分家計畫,確定今年啟動,待行政院修法後,衛福部將成為設置10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各部組織規模以設置6到8個司為原則,每一司設置4到8科。衛福部已在107年突破上限,成立第9個司,預計今年或是明年將設立第10個司。衛福部目前設置的9個司,分別為綜合規畫司、社會保險司、社會救助與社工司、長期照顧司、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保護服務司、醫事司、中醫藥司以及心理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表示,心理與口腔司分家已討論多時,近期因社安網業務量龐大,心理司的設置有其必要性,心口司的分家計畫,會改為「心理衛生司」(或心理健康司)以及口腔健康司。諶立中表示,心口司設有6個科,分別為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科、精神醫療科、成癮防治科、特殊需求處遇科、口腔科以及司法精神科。未來心理司也會有6個科的設置,去除口腔科後,額外多設置社區心理衛生科,協助未來建置全台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口腔司初步規畫設置4個科。諶立中表示,分家計畫已經提出,今年一定會開始啟動分家的作業,後續行政院會修訂組織基準法,幫助衛福部設置10個司,人事總處也要做相關的調配與規畫。作業一切完成之後,後續將會正式公布心理司與口腔司正式設置的時間。
-
2021-10-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是在廁所,就是在往廁所的路上?5種你可能有腸躁症的原因
大家身邊總有這種朋友(或者你本人就是那個朋友),跑廁所的次數總是比別人多、待在廁所的時間也特別長。如果不是因為在廁所裡不受打擾的打電動、看漫畫實在太享受,那,很可能就是腸躁症的患者囉。快跟我一起認識腸躁症吧!什麼是腸躁症?為什麼會發生?腸躁症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腸胃道疾病,對現代人來說是很常見的問題,尤其女性碰到這個問題的比例相對較高。依據主症狀不同,腸躁症可分為「便祕型」、「腹瀉型」、「混合型」(便祕跟腹瀉混合出現)、「無法分類型」(被醫師確診為腸躁症但不屬於以上3類)等4種。至於腸躁症發生的原因,目前還不完全明確,一般推論有5種可能:1.腸道異常收縮2.腸道神經異常敏感3.腸胃道感染4.焦慮和精神壓力5.特定食物過敏【延伸閱讀:腸躁症該看什麼科?併發症有哪些】 腸躁症怎麼治療?要看哪一科?由於腸躁症並不是器質性病變,所以即使做了各種檢查,也可能找不出異常,目前臨床大多依據以下標準來判斷:1.症狀在診斷前6個月就已經開始出現。2.近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1天反覆腹痛,並有以下2種以上的症狀:●腹痛與排便有關●排便頻率變化●糞便型態改變幸好,腸躁症也不是什麼致命惡疾。通常症狀的發生與精神疾病或壓力有關,像是持續處於高壓力狀態,使人體疼痛調節及認知過程改變,就可能引發(或惡化)腸躁症。想要舒緩或改善,建議可以依照個人的狀況藉由飲食、運動、藥物及心理治療來幫助症狀緩解。在就診方面,由於腸躁症的可能原因很多,建議可以先到家醫科做初步診斷,或者前往消化內科、肝膽腸胃科,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和精神科、身心科合作治療。腸躁症常用的藥物包括瀉藥、止瀉藥、肌肉鬆弛劑、抗腸痙攣藥等腸躁症成藥,或是心理治療的抗憂鬱劑、抗焦慮劑等,都是以緩解症狀為主。想改善腸躁症?平常就可以這麼做想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腸躁症,可以從飲食和紓壓兩方面著手。紓壓方面,可以透過運動(原則是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靜坐冥想、書寫繪圖等方式紓解壓力,必要時也可以配合心理治療。飲食方面,平常盡量定時定量、吃8分飽就好,幫助腸胃建立規律進食習慣,並且避免高油脂、油炸、辛辣、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當然,更不要去吃到飽餐廳暴飲暴食!)針對不同類型的腸躁症,這裡也有特別的飲食小撇步:●便祕型:增加高纖食物攝取,多喝水●腹瀉型:減少乳製品、高產氣食物(豆類、芋頭、地瓜等)●避免過敏原:減少麩質食物、含乳糖製品如果還是不確定具體吃什麼食物才好,也可以搜尋「低腹敏飲食」菜單,來改善消化不適,或者直接向醫師、營養師諮詢。大腸癌的症狀,也跟腸躁症很像!?先別急,進一步了解:腸躁症易反覆腹瀉、便秘?暗示著你壓力「腹」擔過重了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屏東挖眼案女店員術後好轉 高雄長庚全額補助醫療費
屏東高樹潘姓超商女店員日前遭楊姓思覺失調症患者攻擊雙眼,經過高雄長庚醫院兩次手術治療後,恢復情形良好,有望1至2周後出院;院方表示,已啟動社服補助機制,潘女健保以外的醫療費用,院方將全額補助,讓病人和家屬無後顧之憂的醫療及休養。院方表示,潘女9月26日緊急送到高雄長庚醫院救治,院方在第一時間即整合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眼科、護理照護、社服、精神科等醫療團隊為她治療。案發當天,院方立即由眼科醫師幫潘女眼部結膜撕裂傷進行縫合手術,術後至今無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後續仍需密切追蹤;10月2日由耳鼻喉科及整形外科團隊為她進行第二次手術,重建眼窩內壁骨折,為避免手術傷痕留疤,醫療團隊採鼻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也縮短術後恢復時間。高雄長庚醫療團隊表示,病人目前尚在急性壓力創傷階段,未來一周會幫潘女進行精神評估治療、心理諮商及用藥控制等,預計1至2周後出院後可安排出院,建議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潘女狀況逐漸好轉,院方轉述,潘女和家屬都感謝外界的協助與關心。同時院方允諾,會持續提供潘女最專業完整的醫療服務,所有的自費醫療費用也會全額補助。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健保正研議不再獨漏諮商治療
吳媽媽因為情緒不穩而去看身心科,服藥治療後雖情緒較穩,囤積症無法改善,也沒有健保給付的治療可用,吳家經濟也難以承擔價格高昂的自費療程,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家裡堆滿東西,家庭氣氛惡劣。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 5882人附議「為什麼身體疾病大多可以用健保,造成更大困擾的心理疾患,卻因被定義在診斷的模糊地帶而得自費?難道窮人就只能一輩子這樣過活?」抱持這份心情,吳小姐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5882人附議支持。健保署今特別召開協作會議,吳小姐及三位附議人現身說法,獲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正面回應,承諾會進行內部研議程序,審慎考慮。附議人陳小姐說,從小家裡問題就很多,父母為錢大吵、兄長會性騷擾,「我常常跑到窗邊祈禱,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她從國中到大學都會想辦法會去輔導室尋求協助,但每次升學或輔導室換實習生,一切就要重來。瀕臨崩潰邊緣打電話去衛生所,想預約諮商,對方卻說要等一個月,「社會安全網的存在,我真的感覺不到。」因健保不給付!病人經濟無法負擔「難道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嗎?」附議人劉先生說,十多年來的憂鬱症,讓他看過十幾、二十個心理師,最後終於遇到比較契合的心理師,才終於穩定改善。心理治療通常需要中長期的介入,病人需要多方嘗試、持續配合,但因健保不給付的諮商心理師,病人很可能好不容易存了錢,最後卻只換來經濟能力的磨損。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說,全國鄉鎮區有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據點,覆蓋率高達93.8%,但附議人楊先生的經驗完全不是這樣。楊先生說,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服務,即便他是因朋友在衛生局上班而得知,致電預約時卻被拒絕,理由是資源人力有限,只能服務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個案。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全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一覽表】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3大問題!諮商心理師對醫院來說是「賠錢貨」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蔡曉雯分析,對於民眾來說,重點不在於取得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的服務,而是要有服務、資源要夠。但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有「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排除諮商心理師)」等三大問題,導致諮商心理師對於醫院來說就是「賠錢貨」,沒缺乏聘用誘因,就算等著要做心理治療的民眾大排長龍,諮商心理師也幫不上忙。其實依照心理師法,在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精神官能症,都是諮商心理師的法定業務範圍。根據衛福部醫事司2020年最新資料,臨床心理師1662人,1233人執登在醫院;諮商心理師領照2718人,僅344人執登在醫院。相對應的健保給付項目,都限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治療團隊成員執行,但成員不包括諮商心理師。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 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根據國衛院的預估,諮商和臨床心理師總人數五千多人,可因應全國人口所需的服務。現行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結果只有不到兩千名臨床心理師投入健保服務,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常常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服務,違背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示強調預防醫學的健保改革方向。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很多民眾沒有經濟能力去做心理治療,長年累積痛苦,希望諮商心理師也能成為健保精神醫療團隊的有力成員,幫助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初期、病況還沒有固著下來之前,及早停止走向惡性循環。精神醫學會健保小組召集人郭錫卿則建議維持現狀即可。因為健保是給付以疾病治療,但在精神健康的範疇,可細分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三個層次,他提醒勿將三者混為一談。在心理問題的層次,就像高血壓前期一樣,還不算疾病,不能只靠健保,而這部分就是諮商心理師可以處理的。但在疾病層次,有些涉及到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用藥就是必要的醫療。「健保不怕問題,重點是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聽大家的聲音。」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自己大學時期就擔任過救國團的張老師專線志工,接聽過不少求助電話,深切認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專業價值。李伯璋表示,針對這次會議重點,健保署會展開內部研議。目前相關給付點數確實偏低,精神科使用的健保資源也以用藥為主。希望健保能努力控制不必要的浪費,進而善加分配有限資源,給專業人員應有的報償。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關注疫情快喘不過氣 婦求醫診斷為恐慌症
胡姓婦人數月前居家防疫期間,非常關心疫情與疫苗荒的問題,經常看新聞,也和親朋好友傳LINE討論,整個人變得緊張情緒不穩,還不時向先生碎碎唸,激動生氣時喘不過氣,夫妻關係緊繃。先生要求她就醫,看了胸腔、心臟科、身體檢查皆無異狀,轉到身心科,醫師診斷為恐慌症。第1次看診領藥後,婦人隔天還是感覺呼吸不過來、睡不著,抱怨藥沒效。經醫師解說與衛教舒緩呼吸技巧,婦人遵照醫囑按時服藥,病情漸趨穩定,夫妻也重獲家庭溫暖。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醫師陳修弘表示,這類自覺吸不到空氣的過度換氣病人,通常是急性發作送急診再轉到其他科別,檢查排除生理因素,最後才來到身心科。病人通常女多於男2至3倍甚至更高,通常與個性多思、多憂、急性子有關。陳修弘指出,心因性的吸不到氣或過度換氣,是恐慌症的症狀之一,當病人遭遇重大挑戰或劇烈變動,心理壓力驟增,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造成心跳加快,需要更多氧氣,卻反而自覺吸不到氣而加快呼吸,二氧化碳被排出過多而引發頭暈、胸悶、胸痛、手腳發麻等症狀。如果病人無法緩和呼吸,會使症狀惡化,甚至意識不清、昏厥,應立即送醫治療。陳修弘指出,恐慌症引起過度換氣的治療要從飲食、生活作息、藥物方面說明,建議病人飲食須均衡營養,避免含咖啡因或提神飲料等刺激性食物;生活作息方面睡眠要充足,規律運動、勻稱調節呼吸。藥物治療分為治標和治本用藥,依療程做搭配運用。治標用藥如鎮定劑或乙型阻斷劑,當病人有感於恐慌症快要發作,或不舒服時的短期服用約2至3個月後,可經醫師評估停藥。治本用藥如血清素相關藥物,副作用少,不會產生依賴,需規律服用,建議至少持續服藥1年,可大幅減少復發機率。穩定用藥期間如因防疫不進醫院,也可透過視訊門診按時拿藥。陳修弘表示,過去曾有績效優異的保險業務員,因恐懼搭飛機而無法參加公司的國外旅遊獎勵,後來經過數個月的治療,已能搭乘台灣往返東京的短程航線,之後持續穩定治療及服藥,並應用生理回饋療程學習的技巧,1年後經醫師評估停藥再也沒有復發,顯示恐慌症病人持之以恆與醫師配合治療,可避免病情發作。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11點就寢最好!提早1小時睡覺 重度憂鬱風險大減
● 晚睡、作息紊亂的人,易憂鬱症上身● 睡眠不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 不熬夜、11點前就寢,有益身心健康許多民眾居家防疫期間,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微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失眠易怒 憂鬱症危險因子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的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困擾,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設備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可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晚睡族設鬧鐘 提醒該睡了晚睡族群如何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輕鬆的音樂放鬆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常早醒當心是罹患憂鬱症徵兆 專家教4個習慣助好眠
自5月下旬至8月下旬這段期間,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的居家防疫措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模式,也影響了生活習慣和作息,許多人甚至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習慣。在陸續回歸職場、學校的規律生活後,仍因一時半刻無法調整而感到壓力大、甚至影響情緒?每天只要提早1小時上床 憂鬱症風險就能明顯降低根據2021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改變睡眠時型,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該研究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而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結果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1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1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如果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憂鬱與睡眠密不可分 「早醒」也是憂鬱症的評估指標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3C藍光產品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早睡4大良方劉嘉逸表示,每個人內在生理週期與外在日夜週期本來是有對應的,大腦內會分泌1種為褪黑激素的荷爾蒙,當太陽下山,眼睛感受不到陽光時,褪黑激素會逐漸升高,在半夜2至3點時達到最高點,隨著早上天亮降低,直到晚上8點又開始分泌,讓人產生睡意。但在燈照的發明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會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並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如果已經晚睡一段時間,想將就寢時間提早,可以有以下4個方法來改善:1.設鬧鐘,預計就寢時間的半小時或15分鐘前提醒「該睡了」,讓心裡被預告。 2.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或雜誌看。 3.倒杯水放在床邊桌上,不想睡也沒關係,繼續閉著眼睛躺在床上。 4.預定睡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1盞小夜燈。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可允許自己有3天至1個星期的時間適應及調整。盡量讓白天保持明亮、夜晚則維持黑暗,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晚上則把電子設備調暗。(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太多、睡太少都有損認知功能! 研究揭「正常睡眠時間」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
2021-10-01 新聞.杏林.診間
6百例換心手術達陣!心臟外科權威魏崢回想首例:面對兩個完全不同的建議,當時的他選擇動刀不放棄
八月天,暑熱正熾,振興醫院的走廊上,院長魏崢步履匆匆,眉宇間盡是專注與忙碌。前一天,為了一位心臟病患者,他在手術室整整忙了八小時,幾度處理患者幾乎無法止血的難關,直到天明;此刻,患者終於穩定,魏崢又到加護病房探視患者的狀況,他雖稍微鬆了一口氣,但仍緊盯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患者到我這裡,都是一次託付,甚至生死交關,我一定要用盡全力醫治,才不辜負他們。」行醫四十餘年,從1988年完成全台首例成功心臟移植,到如今已做過六百例換心手術,即使已是心臟外科的權威,年過七旬的魏崢提起每一次手術和每一個病人,依然慎重謙卑。「不聰明」的南部小孩苦讀進醫學院魏崢出生於彰化的軍人家庭,小時候家境並不優渥。他說自己從小就不是聰明的小孩,少年時期就讀彰化高中,成績不過中上,大學聯考考上私立的中原大學建築系,喜歡畫畫的他本來覺得當建築師也不錯,但沒想到同時參加軍校聯招卻考上了國防醫學院。考量學費全免,可為父母減輕經濟壓力,魏崢選擇進軍校習醫,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天資不如人,「我沒有別人聰明,所以只能拚了命的用功,」他說,軍校生涯非常辛苦,醫學和軍事課程同步進行,六年軍校生涯沒有寒暑假,而且全部軍事化教育,管得非常嚴,男生必須理小平頭、日常要出操、平日不能外出,一般大學生常有的聯誼、舞會、郊遊、戀愛…,國防醫學院統統不可以。面對一切嚴格的紀律,魏崢甘之如飴,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用功。他說,也許因為南部長大的孩子比較純樸,再加上軍人家庭培養他篤實的性格,玩心不重,所以他很能認同軍事教育的團體紀律和榮譽優先,這樣的潛移默化,對他後來帶領醫療團隊也有很大幫助,面對任何醫療個案或考驗都極重視團隊合作。不爭,走進心臟外科苦讀六年,魏崢以同屆第二名畢業,這讓他誤打誤撞走進了外科。原來,當時他心中的第一志願是先進內科,接下來的次專科要選精神科,但無奈內科已被第一名的同學先選走,魏崢只剩外科可選,否則就要下部隊當軍醫。二十多歲的魏崢,從此在三總外科部當了一年的實習醫師和五年的住院醫師。回憶當年,他笑說「那真是魔鬼訓練營,不是人過的日子」,因為三總外科部的訓練非常嚴,加上人力緊缺,那五年他不曾休假,連周末假期都沒有,但他咬牙撐了下來,日以繼夜的穿梭於病房、診間和手術室。那時的魏崢才20多歲,白袍下燃燒著對搶救生命的熱情,更充滿探究醫學奧秘的好奇心,每天雖步履匆匆,但在患者生病到康復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行醫的成就感,更看見了自己的使命。住院醫師第三年,魏崢面臨選擇次專科的關鍵,「那時大家都想選一般外科和泌尿外科,比較簡單,而且以後好賺錢。」他說,相對的,心臟外科讓所有人避之唯恐不急,因為難度最高,而且風險最大「容易死人」。偏偏有一天,他跟著當時的心臟外科俞紹基主任巡房,主任笑著對他說:「就是你了,來加入心臟外科吧!」一向服從命令的魏崢不敢拒絕,從此走上意想不到的心臟外科之路。而這個原本有點「逼不得已」的決定,更在多年後,開啟了台灣心臟醫學走上世界舞台的大門。32歲的心臟外科主任 帶領三總團隊往前衝硬著頭皮進入心臟外科,魏崢毫不退縮,他深知這一科雖難,工作雖苦,責任雖重,但他很知足的認為自己遠比別人幸運太多,能夠進醫學院、當上醫師,已是意外的收穫,而且相較於同屆同學都下部隊去了,「我能留校當醫師,還有什麼好抱怨呢?還不如好好學習,累積實力。」魏崢的認真勤奮,師長全看在眼裡,1968年,他剛升主治醫師不久,國防醫學院有一個公費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機會,在國防醫學院蔡作雍院長的選派與台大洪啟仁教授的推薦下,魏崢遠赴美國留學,僅僅一年十個月,他就取得博士學位返國,決心把最先進的醫學技術和資源帶進三總,救治更多心臟病患。帶著決心和拚勁,魏崢在三總心臟外科建立起好口碑,他認真對待每一個患者,用心診治,精湛的手術更讓許多飽受心臟疾病之苦的患者重生,不久後他升上了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那時才三十二歲。同一時間,心臟醫學正在先進國家快速起飛,心臟移植在外國陸續成功,台灣醫界從1980年代起躍躍欲試,尤其台大、榮總做為台灣教學醫院的龍頭,更積極投入換心手術。1987年夏天,台大首先進行台灣第一例心臟移植,隨後榮總也進行一例,台大再進行兩例。不幸的是,這四例患者手術當下雖成功,不久之後卻都因為術後排斥或感染而死亡,許多人也對「換心」打上了問號。但人在三總的魏崢卻有著很強的信心和勇氣,他早已著手投入心臟移植的研究,三總團隊更用豬隻做過換心的動物實驗,非常成功。魏崢認為,以三總的技術,絕對有能力為患者換心,「手術本身不難,關鍵是要有適合的患者和捐贈者,以及小心術後的排斥和感染。」他說,當時已有很不錯的抗排斥藥物,患者易辨女士和她的家屬也很勇敢的同意一試,更巧的是當時三總收到一位車禍腦死的男性軍人,他的父親願意捐出兒子的心臟,幫助有需要的人,成就大愛。兩個完全不同的建議放棄?不放棄?只是當時,捐贈者的心臟收縮狀況不太好,左心室射出率(EF)只有正常心臟的一半,這讓魏崢一度猶豫;他先打電請教哥倫比亞大學的心臟外科主任Eric Rose,對方認為這樣的心臟有風險,移植後很可能失敗,建議魏崢不要冒險。但魏崢不死心,又打了一個電話給在芝加哥的學長林重遠教授,林重遠是麻醉科權威,對心臟外科也非常嫻熟,他鼓勵魏崢把握機會不要放棄,並建議調整捐贈者心臟的用藥。魏崢依照建議減少強心劑的劑量,努力了一整夜後,第二天心臟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魏崢非常振奮,立刻進行換心手術,從摘下捐贈者的心臟到完成移植,只花了五十八分鐘,為易辨順利完成心臟移植手術,術後的恢復狀況也很不錯,易辨不久後即出院,魏崢和三總團隊寫下為台灣首例換心後成功存活的紀錄,為台灣的心臟醫學開啟了新紀元。回首當年,那時魏崢還不到四十歲,面對兩位權威專家完全不同的建議,為什麼他會毫不遲疑,選擇動刀?「我就是想再努力一下,不放棄。」他很堅定:「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每一次的術前狀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患者的生命不能等,身為醫生唯有用盡全力,用專業去克服各種狀況,更要有勇氣去嘗試,把握一絲一毫可以搶救患者生命的機會。」更讓他感念的是,「那位捐贈者的名字叫做王心一,有心,也有一,有如冥冥中的巧合,為我們創造台灣第一個換心成功案例。」30多年過去,「王心一」三字,始終牢牢刻在魏崢的心上,因為那代表的不只是一次成功的手術,更是台灣醫學史的重要里程碑,也象徵著魏崢獻身心臟醫學背後的勇氣、決心、與始終如一的初心。(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10月1日起開放特殊病房探視 須持篩檢陰性證明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10月1日起,醫院特殊病房開放特定時段,持篩檢陰性證明探視。至於,之前的Delta病毒社區感染事件,板橋某社區B棟將於10月1日接種疫苗。新北市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說明直播下午舉行。市長侯友宜表示,今天新增三重區1例本土病例案16326,為印尼籍女性看護,因轉換雇主,9月28至醫院採檢,呈現核酸檢測(PCR)陽性,Ct值33.9,感染源疫調中。侯友宜說,個案之前採檢過12次,有11次為陰性,依據Ct值顯示,不具有傳染力,但仍匡列雇主、雇主家人等6人居家隔離。隔離者立即採檢,都是PCR陰性。衛生局公布案16326的公共足跡,9月20日、22日、24日、27日,下午6時在三重區下竹圍街統一超商下竹圍門市;26日上午8時至10時,在三重區三和路四段三重幸福市場。侯友宜說,新北目前130人居家隔離,疫情相對穩定。Delta病毒感染社區事件,今天自主健康管理結束,板橋某社區B棟大樓住戶,將於10月1日分2個時段接種疫苗。Delta病毒疫情,從9月6日至今告一段落,算是已經結束。他在說明會中也宣布,中央與地方對防疫管制朝鬆綁開放,新北10月1日起長期照顧機構放寬每次最多3人探視,每次30分鐘。至於醫院的加護、安寧、呼吸照顧、精神科、兒童等病房,及有身心障礙與病況危急者,開放固定時段探視,每次2人。不過,與長照機構一樣,探視者都必須持3天內的快篩或PCR陰性證明。衛生局說,接獲通報,淡水區81歲男性,8月27日接種高端疫苗後作息正常;9月14日心臟痛、心跳加速及呼吸喘,送醫治療並返家,於19日昏迷送醫不治。三峽區通報62歲男性,8月11日接種莫德納(Moderna)疫苗後身體不適、心跳加速、發燒及影響睡眠;8月14日至9月23日多次出現心臟不適,24日症狀加劇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心肌梗塞,搶救後不幸死亡。三芝區通報91歲男性,有慢性病史,接種疫苗前曾有過心臟衰竭與免疫系統低下,6月15日接種AZ疫苗都作息正常;9月22日出現食慾不振與嚴重腹瀉,緊急就醫,24日上午意識模糊,下午送醫不治。所有3例個案都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審議死亡案件是否與疫苗有關。
-
2021-09-27 養生.人生智慧
好女人只會累死自己!精神科醫師賴奕菁:女人不能只是一昧犧牲奉獻
編按:女人的一生,常被期許要肩負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的責任。精神科醫師賴奕菁,常在診間看見不快樂的女人,為各種關係所苦,卻又無力改變。她奉勸所有女性,與其一昧犧牲奉獻,期望他人看到妳的努力,不如做個懂得為自己累積資源的聰明女人,才會活得幸福!走入精神科醫師賴奕菁的診間,一張辦公桌、一台電腦,兩張椅子,沒有多餘的裝飾。簡明的空間,隱然已透露主人的性格。她和我們聊起近年同業的診所,多鋪設木地板、擺設植栽,再打上柔和燈光,診間瀰漫如咖啡館般的溫馨氛圍。「我呢,不是走那種路線的。」她笑說。精神科的病人,主訴失眠、憂鬱、無法專注。有時,單純只是大腦、神經方面的疾病,服藥即可改善。但許多時候,疾病與生活壓力息息相關。醫師像偵探,必須陪病人抽絲剝繭找到致病的原因。女醫師因性別使然,特別容易碰上女性患者傾訴心事。行醫多年,賴奕菁聽過不少病人談到自身的煩惱。女人的壓力,常和「關係」脫不了關係——親子、夫妻、婆媳⋯⋯。這些受苦的女人,又往往是世俗定義中的「好人」。為此,她甚至寫了一本書,書名即是她的感慨:《好女人受的傷最重》。好女人只會累死自己!不做好媽媽、好太太,人生從此海闊天空今(2021)年剛滿50歲的賴奕菁指出,許多同世代、乃至更年長的女性,成長過程中或許都聽過這樣的一句話:「妳以後要做個好太太/媽媽/媳婦。」早年,重要的社會位置被男性占據,女性能扮演的角色有限。父母對女兒的期許,大多是要善良、全心為家族奉獻。若是一路上表現不錯,最終苦媳婦會熬成婆,成為受晚輩尊敬的「公媽」。「至於其他的事,你就不必奢想了,那是男人的世界。」賴奕菁說得直白。然而,「好女人」的框架,不是人人都能適應。許多女性在婚後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會遇上重重阻礙。就像螞蟻走在迷宮,無論怎麼打轉,總是困在其中。「進入婚姻,才知道其中的糾葛、無奈與衝突。」曾經,她也是那隻迷宮中的螞蟻。28歲結婚、生子,她白天在醫院工作,晚上回家則要專心打理家務。先生雖然會「幫忙」,但她仍是主要照顧者。她記得,孩子還在襁褓中,先生常問她:「現在要怎麼做?我才剛當爸爸,當然不知道。」她忍不住回應:「我跟你是同一天升格當家長的耶!」她坦言,自己當時也秉持著傳統的教誨,希望面面俱到。「後來才發現,這些角色根本彼此衝突,我怎麼可能都做到完美?」婚後第7年,身心俱疲的她在通勤時,突然有跳下月台、結束一切的念頭。幸好,就在人生跑馬燈之際,她轉念一想:「我這麼拚命、腦袋也不錯,人生怎麼會搞成這樣?死都可以考慮,還有什麼不能?」那天過後,她開始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不想做的事就不做,看不順眼的事也直接說。例如,過往家人們總是逕自安排週末的行程,她只能別無選擇地接受。現在,她會說:「我想要這樣,不想要那樣」,不再是被動等待他人安排。她笑說,從腦中移除「好女人」的框架後,人生愈來愈海闊天空。有趣的是,家人似乎也並未感到困擾。「可見我以前的堅持根本沒意義。」她進一步指出,女人做自己不樂意的事,常是為了維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但其實,根本沒人希望妳做成那個樣子。」女性要避免成為「沒有資源」的那方 平等的關係才能做自己賴奕菁觀察,診間裡常見女病人抱怨先生、婆婆、父母。但當旁人提出建議,她們又有許多不願改變的理由:「可是長輩會覺得我離婚很丟臉」、「可是我對婆婆說不出口」。深究她們的心理,除了怕撕破臉外,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缺乏改變的資源。她指出,女性在結婚後,常會被指派許多無償的工作,像是煮飯、洗衣、帶小孩等家務。時間一久,無後顧之憂的先生工作有成,可以累積經濟資本。相反的,太太手中的資源卻愈來愈少。「最後男人開始嫌你沒生產力、覺得你本來就該免費做家事,否則就是欠他們的。」賴奕菁感嘆說起許多女性的血淚史。「女人為難女人」的婆媳紛爭,本質上也是資源競爭的問題。賴奕菁分析,當女人仰賴男人獲得生存所需的資源時,自然會沒有安全感。婆婆必須確認,兒子提供的愛、關注與金錢夠不夠?媳婦亦然。「很多男人不了解,為何妳們女人爭得要死?他們不懂,這對女人而言,是關乎生存的戰爭。」如何跳脫這樣的困境?賴奕菁認為,聰明的女人要懂得為自己累積資源。這個社會總是告訴女人,要默默付出、奉獻自己所有,他人終究會看到你的努力。否則,就是自私自利的「壞女人」。她比喻,這種行為就像:「你摘了很多花,但不能插在自己頭上。你只能把花送人,再看看會不會有好心人也送花給你。」她看過不少「好女人」,平時省吃儉用,不敢對自己好。有天想離婚,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獨立生活。甚至連和先生爭吵想離家出走,口袋也掏不出住旅館的錢。她直言,「如果妳踏入這種陷阱、重複無償地付出,最後就會成為關係中弱勢的那一方。」50後應有面對世事的智慧 別讓自己成為滿腹苦水的「憤嫗」「婆婆為什麼總是這樣對我?」、「老公為什麼不對我好一點?」在賴奕菁多年的行醫生涯中,這樣的問句總是不斷出現。當事人多年來為同樣的問題所困擾,也試圖用同樣的方式解決,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同一面牆撞了100次,都已經頭破血流了,也該理解這面牆是撞不破的。」她認為,50歲的人看多了世事,面對生命中不愉快的人事,應以更通透的心態觀之。若只會抱怨、發脾氣,代表這些年的智慧累積不夠。就像許多年長女性,開口閉口都是自己曾受過的委屈、認為身邊的人都虧欠她,最後變成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憤嫗」。「大家都遇過這種老太太吧?我並不想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啊!」賴奕菁笑說。她認為,女人不妨學學男人的行事邏輯:誠實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面勉強自己,一面又哀怨地期待有人為自己抱不平。若是因為做自己,卻和親朋好友撕破臉,怎麼辦?「那就這麼辦囉。」賴奕菁淡淡地說,脫離一段關係,未必是壞事。她看過許多病人,離婚前困擾不已,離婚後反而鬆了一口氣。討厭的公婆、小叔等姻親,一秒成為沒關係的路人。日常的人際相處也是如此。賴奕菁提到,隨著年紀增長,朋友間的價值觀也可能日益分歧。她形容,朋友的親疏遠近如同心圓,不合的人愈推愈遠,「最後就會喪失萬有引力,從此不再現身於你的人生軌道當中。」「我覺得緣分也有賞味期限,有些關係不必然是要長久維持的。」賴奕菁指出,人過中年,最重要的是維持內心的穩定和滿足。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生活精采的人,結束了舊的關係,也有能力結交新的朋友。相反的,若是整天惶恐不安、努力討好別人,不只自己不快樂,也難以創造吸引人的氣場。她笑說,活到中年以後,最大的體悟就是愈不乖乖聽話,人生就愈舒爽。女人真的不需要犧牲奉獻、拯救他人。只要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已是名符其實的「好女人」了!原文:好女人受的傷最重!精神科醫師賴奕菁:女人要有累積資源的智慧,而非一昧犧牲奉獻
-
2021-09-26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生命的功課
高齡90且著作等身的精神科醫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1931~)出新書了。這回是和他深愛的妻子瑪莉蓮合作,以智慧、血淚與愛寫下《死亡與生命手記》。亞隆醫師是美國當代重要的心理治療大師。雖然台灣直接私淑的弟子有限,但眾多心理衛生工作者,都因閱讀他的著作而深受影響,例如我就在上世紀末,因選修余德慧教授在台大講授的「變態心理學」課程,認識他的首部短篇小說集《愛情劊子手》,進而成為粉絲。除了擅長說故事,亞隆的理論作品《短期團體心理治療》更是人手一冊的長銷教科書。我也清楚記得住院醫師時,曾參加一個讀書會,由台灣團體心理治療界前輩張達人醫師帶領,就選用這本原文書。隨著亞隆醫師年事漸高,本以為自己近30年的「迷妹」生涯,會在2018年出版的中譯本回憶錄《成為我自己》畫下句點。想不到,隔年年初就傳來妻子---法國文學與性別研究專家瑪莉蓮(Marilyn Yalom,1932-2019)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兩人(不,看來是妻子的意志先行)決定合寫一本誠實記錄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書,希望「我們的經歷及觀察不僅有助於自己,對我們的讀者也有所助益」。從前言到第19章,是由夫妻輪流執筆,各自說出妻子罹病後,在共同生活所剩無幾的時光中,對病痛、死亡,以及對彼此與家人的回顧與眷戀。值得玩味的是,瑪莉蓮生病不久就開始計畫,將來要力行丈夫高倡的尼采主張「死得其時」,也就是打算在適當時機進行由醫師監督,自行吞下足以致死劑量鎮靜劑的「醫助自殺」。反倒是曾經寫過《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的丈夫亞隆,面對來日無多的妻子,因眷戀太深,一度抗拒她走到這一步。我覺得是睿智的瑪莉蓮,因鼓勵丈夫一起書寫,不僅幫助自己堅定信念,更讓丈夫歐文再度克服幼年迄今如影隨形的死亡恐懼,終於勇敢地凝視太陽、直視死亡。追隨兩位作者,我拿出亞隆醫師的前作《凝視太陽》溫習。作者不但將個案們因死亡恐懼變形扭曲而成的各種焦慮,抽絲剝繭地精采呈現,更提出存在主義式的哲學解方。對於像我這種從事助人專業的讀者,除了年歲漸長體會日深,還能與日常相互映證,真是收穫滿滿。例如在《凝視太陽》中,亞隆醫師幫助一位害怕死亡讓「我就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的女士,因覺察到「害怕死亡和對生活感到沒有意義,兩者之間成正比」,開始活出自我。對照《死亡與生命手記》尾聲,失去妻子的亞隆醫師,不斷想著瑪莉蓮生前反覆講過的一句話:「一個87歲女人的死亡,只要對自己的一生無所悔憾,就不是悲劇。」闔上書扉,年過半百的我更加堅定,唯有讓自己「活得精彩」,才能對抗不可知的將來。如果您不相信來生或輪迴,不妨認真想想亞隆醫師服膺的哲人伊比鳩魯,他以為人出生之前和死亡後都不存在,人既不擔心未出生時的狀態,亦毋須擔心死後如何。亞隆醫師同時鼓勵讀者活在當下,將此生專注於「創造某個可以傳遞下去並拓展他人生命的事物」。讓生命如漣漪,留下某些東西,縱使我們不自知,而這漣漪終將緩和「無常」的痛苦。【延伸閱讀】●《死亡與生命手記》心靈工坊╱2021●《凝視太陽》心靈工坊╱2009
-
2021-09-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 美研究:罹患重度憂鬱風險降23%
先前三級警戒,許多民眾採取居家防疫,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今天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稍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一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針對晚睡族群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以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感到焦慮恐慌 高雄「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助調適
疫情影響民眾生活,不少人有焦慮、憂鬱、失眠、恐慌情形,且防疫少出門,與家人相處機會多,也可能因家事或兒女教養等問題起摩擦,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此攜手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邀臨床心理師設計一系列情緒壓力調適活動,至10月8日止,都可上網報名參加。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表示,衛生福利部去年統計顯示,受疫情影響,民眾到精神科就診次數較前年增加,常見的身心症狀包括焦慮、憂鬱、失眠、恐慌、頭痛、肌肉緊繃等,且因休閒娛樂活動時間減少,在家時間多,家人、伴侶、孩子間可能產生相處問題,關係變得緊繃,甚至爆發家暴與自殺事件。三級警戒期間,不少人工作和上課型態改變、經濟和生計受影響,也造成身心不少的困擾。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今年7月起邀請臨床心理師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內容包含情緒與壓力調適、正念冥想、親職教養、親密關係處理等,因應三級警戒,改為線上進行,讓民眾可以安全地參與。此外,也為防疫及醫護們特別設計正念團體,協助他們在緊繃之餘也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好照顧自己。最後一梯次「在情緒中照顧己」團體,即起至10月8日推出六周,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報名。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陳靖說,高市府衛生局為照護民眾在疫情下的身心健康,今年5月即與臨床心理師公會簽屬合作「疫外危機,陪你安心」計畫,6月起陸續推出線上紓壓安心講座、電台訪談,也對有進一步需求的民眾提供關懷訪視與個別諮詢,有興趣者可留意高市衛生局官網 https://khd.kcg.gov.tw/tw/index.php 或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官網 http://www.kcpa.org.tw/ 與臉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9-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混打高端好嗎?醫師揭現行四種疫苗「混打好棒棒」組合
國內開始進行混打高端等臨床時驗,引起各界討論,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在臉書分析目前國內4種疫苗混打效果,表示「莫德納混高端,不建議」、「莫德納混BNT,很可以」、「AZ混mRNA,好棒棒」。潘建志醫師在臉書發文分析,指出AZ、莫德納、BNT、高端四種疫苗其實都被設計成要打兩劑,「因為第二劑疫苗會激發更全面更強烈的免疫反應,而有更好的保護力」。他解釋,理論上第二劑的蛋白質抗原性質越接近第一劑,容易被第一劑寫入記憶體的記憶性B細胞T細胞辨認出來,對混打而言效果越好,若單純只看疫苗本身的蛋白質胺基酸序列,「四種疫苗在抗原表達上幾無差異,好像都能混打」。可惜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潘醫師以人類血型有A、B、AB、O四種,不能隨便輸血以免出現免疫排斥反應為例說明,疫苗抗原上的聚醣不同,表現出的抗原免疫性就不同,甚至會被當成身體外來異物而被排斥。其中AZ、莫德納、BNT三種疫苗接種後所產生的S蛋白/S-2P蛋白,都是在人體中、且是同一個人的體內合成的,醣基化相同,免疫反應接近,理論上可互為第一劑、第二劑。但高端次蛋白疫苗的S-2P蛋白,是透過中國倉鼠卵的上皮細胞(CHO),經基因改造技術所產生,加上佐劑後包裝成針劑,再打入人體中,和其他三種疫苗免疫反應差別較大,「比較不適合混打」。潘醫師再進一步表示,莫德納與BNT皆為mRNA疫苗,兩者十分相像,抗原S-2P蛋白的序列完全一樣,國外也有研究證實可以混打,因此在等不到第二劑同種疫苗時,「莫德納混BNT在學理上和現實中是非常可行的」,總比第一劑打完拖延太久,造成抗體逐漸降低,保護力消失擋不住病毒好。而AZ和mRNA混打,則是被AZ大缺貨和血栓疑慮逼出的策略,雖然後來發現混打反應更強,但過去不同疫苗間「哪有人在混打」。至於接種順序,潘醫師說,根據國外研究,還是建議先打AZ、再打mRNA效果較佳。高端疫苗因醣蛋白抗原表現和其它疫苗有差異,且全世界都沒有其他次蛋白疫苗上市,沒有混打先例,故台灣必須從頭開始做臨床實臨,加上高端產能有限、民眾對高端有「疫苗猶豫」心理,因此他建議高端還是專心「自己混自己」,等保護力和安全性的數據更清楚後,再來考慮混打。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牽手半世紀! 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第一次注意到我未來的另一半是在羅斯福路台大附近的基督教大專英語團契Friendship Corner,當時她在聚會唱詩歌時擔任司琴。若不是我因健康及自己的疏忽,整整晚了四年才進醫學院,可能就沒有機會遇見她。因醫學院頭兩年是在羅斯福路校區上課,第三年起就改到仁愛路醫學院上課,若我沒有晚四年,她進台大念書時,我已經是實習醫師,在醫院忙得團團轉,不可能到Friendship Corner。真的感謝上帝美妙的安排。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她最少是第四代,因她外祖父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由基督徒父母取的。我們都同屬長老教會。念初中時跟著母親第一次到教會,也學會讀寫羅馬拼音的台語。我們開始交往時,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她,沒想到在北部長大的她不會讀,只好請她媽媽念給她聽。她事後告訴我,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頗獲她母親的好感。其實因我母親沒進學校念過書,只學會羅馬拼音台語,所以我都是用羅馬拼音寫台語信給我母親。我以為長老會信徒都會讀羅馬拼音台語,就這樣寫信給她,沒想到竟然有此意外收穫。後來彰基前院長蘭大闢醫師退休回英國後,我和他通信都是寫羅馬拼音台語。他常稱呼我是「用白話字寫批的醫生」(長老會稱羅馬拼音台語為白話字)。長老教會被稱為吟唱詩歌的教會,聚會時很重視唱詩歌。婚後我們也一起加入教會的聖歌隊。其實,我雖然喜歡唱教會詩歌,卻不太懂樂理,看樂譜也常是半猜的。而她是從小就有機會學琴,也到過鋼琴老師家學習。必要時,她會用鋼琴伴奏,讓我在家練唱,改正我的錯誤。我相當享受教會聚會時的詩歌,因此常不知不覺拉大嗓門吟唱。她會提醒我不要唱那麼大聲,免得唱錯了不好意思。2003年9月某日下午我在台大醫院接到她的電話,她邊哭邊說她閃到腰,痛到無法動彈。我趕緊替她在復建部的運動傷害門診掛號,醫師診斷她患了腰椎間盤脫出。除了服藥外,醫師也指示側臥睡覺可減少不適。結果在側臥時摸到左胸外側有一個腫塊。似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若不是因腰椎間盤脫出而側臥,她的乳癌可能會拖到更晚才發現。她生病前,我似乎認為看到她健康、快樂的樣子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一家三代能常常聚在一起也是稀鬆平常的。但她患乳癌的事實提醒我,健康、快樂並非理所當然,乃是要感恩、珍惜,更是要努力去維護的。她接受化療期間,白血球下降、掉頭髮、腸胃不適等副作用,使我們一家三代想要聚在一起,不再是稀鬆平常的事。家人及親友能聚在一起是值得慶幸,值得好好把握的。她接受治療的初期,我們商量如何安排生活與減少訪客可能帶來的感染。她的妹妹與我們的女兒、媳婦分別負責白天的陪伴與準備中、晚餐,我則擔任晚上的陪伴與準備早餐。當時我戲稱自己是在經營Bed & Breakfast。她的生病使家人凝聚在一起,讓我們看清楚人的有限及軟弱,同時也從彼此關心幫忙中,體會耶穌基督愛的訓勉。但這種認識與體會並不是一路順暢無阻的走過來。在這過程中,雖然大家都盡力了,但生病者有時仍然會出現情緒低潮、哭泣的情形。有時是芝麻小事觸發傷感,有時甚至是無來由的發生。照顧者也許會自責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我從1989年底右眼發生嚴重視網膜剝離,到2020年10月,前後多次進出眼科病房處裡我的右眼問題。而她也長期在眼科追蹤她左右眼分別出現的視神經萎縮和黃斑部病變。我們聊天時,曾聊到一個話題,如果有一天我們雙眼都失明,會是什麼狀況。兩眼失明確實會帶來許多不方便,但想一想,我們已七老八十,如果四捨五入,她也算八十了,該看的也都看過了,還是要感恩。自今年五月武漢肺炎警戒進入三級後,餐廳只能外帶,我們家人每禮拜天晚上的聚餐只好中斷。她開始上網找餐廳好吃又打折的外帶餐食。結果這段時間可說是我們家吃外食最多的時期。我開玩笑說她已成為訂餐達人。她到餐廳取餐都走路來回,一方面避免搭公共運輸時的感染,一方面又可走路運動。感謝上帝保守我們牽手同行已超過半世紀。說到「牽手」這兩字,我早期的認識是指「妻子」。但我個人覺得雙方是彼此的牽手比較恰當。後來上網查,噶瑪蘭族稱丈夫為「牽手」,也有文獻說「牽手」是源自平埔族語。中央研究院翁佳音教授為澄清來源,深入考據研究後,以 「牽手Khan-chhiú」來看臺灣世界史--「從臺灣歷史慣用語 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的論文報告其研究結果。論文指出「牽手」語源並非來自臺灣原住民語,且於南島語的可能性非常低。牽手一語,應為福建漳泉人民在海洋世界與各民族相會過程中所創出的新詞,語源是漳泉語,但並不排除源自西班牙語casar/casarse的可能性。牽手兩字開始是做動詞,指手拉手或結婚,後來演變成名詞指妻子。不論用作動詞或名詞,使用在配偶雙方都是很美的台灣話。我很喜歡一首台語歌「牽恁的手」,我在女兒結婚那天,唱這首歌祝福這對新人。也曾以這首歌做證婚賀詞。將歌詞摘錄與大家分享。牽恁的手,淋著小雨﹔牽恁的手,同齊腳步。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不驚艱苦牽恁的手,互相照顧﹔牽恁的手,同甜同苦。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恁的手,跟主腳步。雖然路途,有風有雨﹔倚靠上帝,攏免煩惱。祝恁二人,白頭偕老﹔牽恁的手,行恁的路。「牽阮的手」于台煙:https://youtu.be/MlYShLYCAwI
-
2021-09-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易怒、緊張、失眠是焦慮症上身?醫曝3項診斷標準
●新冠肺炎影響下,20至40歲族群求助精神科暴增●多為憂慮、焦躁不安、睡眠障礙等症狀●焦慮症上身,影響生活,盡早就醫改善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停,不少青壯年的工作、經濟受衝擊,收入銳減影響生活。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近來求診的20至40歲族群增加3成,多是因職場相關問題困擾而焦慮失眠。他們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不知如何規畫未來,家人長時間待在家,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頻率增加,也擔心染疫,以上種種都造成壓力而引起焦慮。公司放無薪假 壓力增加一名24歲男性去年畢業後,待業3個月後找到工作,但薪資低也並非自己興趣專項,想換工作遇到疫情爆發,公司放無薪假,頓時經濟壓力大增,導致焦慮失眠,疫情趨緩後求助門診,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於門診治療。一名22歲剛大學畢業女學生,有找工作的壓力,求職觀念與父母衝突,讓她十分焦慮憂慮、易怒、失眠、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就醫診斷有焦慮症及睡眠障礙,給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改善,現在準備公務人員考試並規律治療中。開餐飲遇疫情 擔心倒店一名33歲男性原為一般上班族,一直懷抱創業夢,今年農曆年後離職與友人共創餐飲業,沒想到5月時疫情嚴峻,收入大減,擔憂店要面臨轉型或倒閉,常做噩夢,也害怕自己染疫,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經就醫診斷為焦慮症,持續治療。我有沒有焦慮症?3項診斷標準施姸安說,焦慮症有3項診斷標準:1. 對於很多事件、活動過度焦慮和擔憂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持續超過六個月,其中有症狀天數比無症狀天數多。2. 焦慮跟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3. 焦慮、擔憂的情緒或相關症狀,已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當心焦慮症已經上身。施姸安指出,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有焦慮不安時,可嘗試用6方法自救,倘已影響日常生活,最好盡早就醫,除了藥物幫助緩解症狀,藉由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可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專項,提升適應能力,積極找尋到自我方向。焦慮自救6方法1. 放下擔憂,轉移注意力:養成運動習慣,維持生活作規律。2. 找朋友聊聊:尋求親友支援管道,了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其產業狀況,增加機會。3. 提升自己競爭力:進修、證照、政府補助項目,或是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增強自己能力的方式。4. 善用網路資源,了解就業管道:各種徵才網站及政府徵才資訊: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5. 多給自己耐心:允許錯誤或失敗的機會,多方嘗試,幫助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允許自己有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6. 培養正向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建立方向感。資料來源/施妍安醫師 製表/許政榆 聯合報
-
2021-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分區升四級防Delta?柯文哲:照這標準全世界都要封城
新北幼兒園爆發群聚確診,其中一名染疫幼兒父親今年8月從埃及返國,檢疫期間採檢陰性,針對病毒潛伏期是否超過以往認知,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潛伏期超過14天的情況一定會有,認為歐美防疫戰略是對的;有專家建議參考紐西蘭防疫作法,認為部分地區應升四級防範Delta,柯則說,按照這樣標準,全世界都要封城。柯文哲表示,打疫苗不保證不確診,潛伏期2至7天也不是百分之百,生物最大特性就是常態分布,潛伏期超過14天的情況一定會有,認為醫學是統計學,在醫學上不要處理「萬ㄧ」,但還是要接受合理的風險。柯文哲說,經過這幾個禮拜,他是醫學專家,對於防疫戰略仍認為美國、英國、新加坡「打滿2劑、放寬管制」的戰略是對的,50歲以上、慢性病者等有必要的話再打第三劑。對於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建議,可參考紐西蘭防疫策略,部分地區應速升四級防範Delta病毒,柯文哲說,按照這樣的標準,全世界都要封城,這個也怕、那個也怕,乾脆在家打坐就好,都不要出門。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65歲照顧45歲 雙老家庭增多 各國都在找解方
心智障礙者身體機能的退化比一般人提早約20年,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65歲之人,表示心智障礙者約45歲開始邁入老年期。高齡化社會使得家中65歲以上長輩需照顧45歲以上心智障礙者的「雙老家庭」比例逐年升高。這是世界各國都在面對的問題,也都尚在找尋解決方案。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曾經研究先進國家如何面對自閉孩子離開學校之後的生活,驚訝地發現,超高齡化的日本沒有這樣的官方系統或民間組織:美國雖有民間組織,但成功模式卻難以維持;北歐國家雖有不錯例子,18歲成年後卻完全由國家負責,不像台灣,親子間的依存那麼深不可分。他認為,肯納雙老家園是台灣歷史上的新里程,也是人類歷史上重新學習互助互信的重要行動。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為兒打拚且歷經婚變和癌症! 70歲的彭玉燕花了20年努力不懈 ,為肯納兒打造終老的家
那些我們聽過的自閉兒、腦麻兒、唐氏兒…也都老了,身體機能的快速老化,加上醫療帶來的高齡,台灣愈來愈多「老父母照顧將老身心障礙者」的雙老家庭,他們該何去何從?70歲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年底前,70歲的彭玉燕和30幾戶家長,將帶著已屆中年、心智障礙(多數是自閉症)的孩子搬進剛蓋好、位於桃園龍潭的「肯納親子住宅」。這個盼了好久的「雙老家園」,是花了20幾年才蓋起來的。為兒打拚 歷經婚變和癌症30多年前,彭玉燕5歲的兒子吉爾被診斷出自閉症,那時舉家到巴西創業的她開始巴西台灣兩地跑,她把巴西特教老師帶到台灣學早期療育、在巴西找最好的精神科醫師,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教得好!」吉爾感受強、體能好,騎車、游泳、騎馬都無師自通,但卻因溝通及情緒障礙,總用吼叫及激烈身體語言表達恐懼與慌張,讓彭玉燕生活是一場又一場的混戰。吉爾7歲那年,彭玉燕決定帶他回台定居,過著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都曾經歷的生活——家人指責:「吉爾都是被妳寵壞的!」在發展事業與照顧孩子間奔波,常須做出兩難抉擇;她和先生後來也因為對孩子的照顧想法不同而離異。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她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三期。安置未來 四個家庭創立肯納園蠟燭兩頭燒,加上疾病帶來生命的迫切感,她憂心已成年的吉爾未來的安置。於是,彭玉燕和其他三個自閉症家庭決定,為孩子建造一座融合機構和居家照顧的居所,讓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可彼此照顧。花蓮「肯納園」於2001年啟用。為了讓家園永續,他們成立「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把關心擴及所有成人自閉症者。但花蓮肯納的莊園之夢終究沒有持續,家長組成的肯納園開始面對現實與專業的問題,例如農地使用限制,或是花蓮不易援引充足的資源等等。後來這些家庭離開了花蓮,基金會把基地轉移到台北,這幾年來在雙北拓展成為6間服務自閉症(極少數其他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型作業所,多數孩子在作業所有穩定的學習,卻無法習得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家都老了——擔負照顧責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老了。時間的急迫性再度攏上心頭,身體衰老、癌症的家長焦慮著孩子的老後。肯納同儕 孩子相處更自在這些年,彭玉燕思考過各種吉爾的安老模式。她參訪國內外機構,那些當患者情緒不穩定就餵藥,或者乾脆綁起來的教養院總是傷透她的心,即便是養護做得不差的機構,吉爾只要察覺媽媽可能要將他送走就會開始焦慮,彭玉燕也充滿不安,「我徹底看清楚,我完全沒有可能把孩子單獨放在機構裡。」前幾年,彭玉燕嘗試整修楊梅老家蓋起大樓,讓吉爾熟悉的親戚住在同一棟。經過了兩個熱鬧開心的農曆年,彭玉燕感受到,吉爾身處愛他的、友善的親人中仍像個局外人。有個家長跟彭玉燕說:「我做過同樣的事!」她再度領悟到,吉爾不可能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過正常生活。反而這群孩子和「肯納族同儕」在一起時卻很自在、有安全感,他們可以一起唱KTV形成獨有的秩序和盡情的歡樂,即便沒有人能完整唱完一首歌。目前身心障礙者教育的主流是「回歸社會」,「我們一直教他們『社會化』,過跟我們一樣的生活,但若真的學不會,難道要將不會游泳的孩子丟進大海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他在小池子裡享受玩水的快樂?」彭玉燕沒有時間坐等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決定再度主動出擊。家長孩子 共居共老更完善彭玉燕又回到20幾年前開始找地蓋園區的階段,不一樣的是,落腳桃園龍潭的「肯納社福園區」,記取花蓮無法永續的經驗,融合了在雙北社區服務的學習,除了親子住宅外,還規畫了「社福大樓」,延續孩子自學校畢業後隨即中止的學習。除此之外,社福大樓還有咖啡店、餐廳、社會企業進駐,功能好的孩子還能在此工作。社福大樓也規畫了高齡養護中心,當父母已老到無法行動需要人照顧便住進來,孩子仍可天天陪伴探望。這是一個更靠近理想的雙老家園,這群家長與孩子在此共居共老,直至彼此善終。這個舉世第一個為心智障礙者建造的雙老家園,充滿永不放棄的實驗精神,它或許並不完美,卻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可能。這群人用了20幾年的時光,從花蓮到龍潭,走了120多公里的路,終於覓得得以和孩子終老的住所。
-
2021-09-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Delta入侵! 醫:關鍵5萬人打第3劑 建立人肉防火牆
國內外頻傳接種2劑疫苗仍染疫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證實,日前確診個案16066為已接種2劑疫苗的長榮航空機師,基因定序為Delta變種病毒,成為國內機組員首例「突破性感染」個案。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認為,第一線工作人員應優先施打第3劑疫苗,完成環狀接種,建立「人肉免疫防火牆」,隔絕Delta變種病毒進入國門。潘建志今在臉書發文指出,長榮航空機師案16066打過2劑疫苗仍確診,基因定序確定是Delta變種病毒。國外流行九成以上為Delta變種株,打2劑疫苗防不了其突破性感染,而台灣四面環海,病毒必須要經由人體才能傳染,若國境被攻破,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經由第一線接觸到境外確診個案人員,再傳染進入社區,實例已在中國發生。潘建志認為,第一線工作人員包含機師、公服員、機師海港工作人員、清潔人員、檢疫人員、過境旅館、檢疫所、防疫旅館、航警保全、照顧境外確診者醫師、護理師、檢疫巴士計程車司機等,有必要打到第3劑疫苗,最好是mRNA疫苗如BNT或莫德納,另也支持施打過2劑AZ疫苗的醫護人員,第3劑混打。潘直言,如果Delta變種確診傳進來,台灣勢必要付出非常重大的社會成本才能控制下來,而要讓全體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還要很久的時間,建議可先採取環狀接種策略,「我估計讓關鍵5萬人先施打第3劑mRNA疫苗,就能有效完成環狀接種,建立『人肉免疫防火牆』」,爭取讓更多社區民眾接種疫苗的時間。潘建志說,別以為國境不會再淪陷,紐西蘭清零好幾個月,嚴厲的檢疫隔離方式一直很有用,但近期仍被Delta變種病毒突破,Delta一旦進入,紐西蘭只能再度風城,經濟損失巨大。醫界已經認可已接種第3劑疫苗防堵Delta變種病毒,以色列排入排程、歐美許多國家也開始推廣。潘表示,環狀接種也是正統流行病學控制傳染病的手段,一個環不夠,甚至可以打疫苗打到兩個還,像是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同住家人,「5萬劑疫苗,成本比三級或四級警戒,可以說非常非常的低,莫德納還有庫存,BNT又飛來,是一星期內能完成的可行方法,希望指揮中心這次也能接受建議。
-
2021-08-28 養生.人生智慧
中年轉行走出舒適城堡!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隻身赴美投入植物世界,用植物開啟生命力
黃盛璘是台灣第一位赴美取得專業證照的園藝治療師,在台灣推廣花草療癒已17年。專訪時她說,自己只是植物與人的橋梁,最後結果如何,還須這兩個生命體相互碰撞;她上完課,最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摸摸植物,默默地說「交給你們了。」這股療癒的力量,陪伴許多老人、病友,也曾療癒中年轉身的她。中年轉行 走出舒適城堡黃盛璘是在編輯工作20年後,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當時有個聲音不斷地問自己,妳要做編輯到老死嗎?還有沒有想做的事?」這個聲音愈來愈大,讓她不得不停下來,好好思考這個問題。離開工作,朋友們的友情邀約也不外是編輯工作,她才驚覺,「原來我幫自己築了一個城堡,人脈朋友全在出版界」。為了徹底脫離舒適圈,她選擇飛往當時認為最遠的美國。她說,那時的自己並不討厭出版,只是覺得夠了,若離得太近,她怕又被框回那個圈子裡。隻身赴美 投入植物世界隻身赴美,沒有任何想法的她,形容當下就像「被丟到大海,茫然無界,不知何去何從。」後來拿到一張園藝治療的宣傳單,她好奇地到處問,十之八九的美國人告訴她「就是治療植物吧」。她喜歡植栽,報名後才知道「原來興趣也可以發展成治療人的方法」,一頭栽進去就是兩年。再回台灣,從零開始。第一年她努力尋找「在台灣可用什麼植物療癒台灣人」,接著到處推廣這個大家都陌生的領域,從安養中心到精神科,她的學員愈來愈多,「園藝治療」成了一門被廣泛認同的理念。療癒能量 勾起遺忘記憶黃盛璘說,療癒的能量完全來自植物,它可以調整人的身心靈。舉例來說,曾有位90多歲的失智阿姨來上課,當天她摸著魚腥草陷入沉思,黃盛璘問她想到什麼,原本沉默癡呆的阿姨突然眼神發亮,她想起自己的產婆經驗,某次接生,新生兒有點發燒,她請人煮魚腥草來為孩子洗澡,高燒即退,「她的生命經驗被魚腥草打開了」,從此,黃盛璘常常找她聊些產婆的故事,「會發現阿姨多了一股驕傲感」,「一個人日子過得開心、可以自我肯定,也比較能面對生活的挫折」。精神科常有思覺失調的病患,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無感,黃盛璘就用植物打開他們的心,慢慢接受外在環境的訊息。黃盛璘說,透過植物的陪伴、人與植物生命的碰撞,加上五感的刺激,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連結與能量,「這個連結彷彿幫她找到了生命的鑰匙,原本遺忘的記憶,又再次啟動了新的生命」。
-
2021-08-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國醫院有條件開放探病 雙北住院、陪病者須定期篩檢
隨著本土疫情趨緩,指揮中心宣布調整醫療院所住院病人的探病需求,針對特定病房住院病人的探病放寬為每日有一固定時段,且至多兩名訪客為原則,但需出具探視日前三天內自費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不過,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雙北探病原則比其他縣市嚴格一點,住院病人和陪病者需定期篩檢。陳時中表示,住院病人探病規範鬆綁自即日起調整,醫院須配合於8月28日前開始執行。一、開放醫院的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精神科病房、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或病況危急者得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一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至多兩名訪客為原則。為保護病人,所有探病者應出具探視日前3天內自費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住院天數達七天以上者探病,將列為下一階段開放對象。二、為避免入院時因處於潛伏期導致偽陰性結果,風險縣市包括台北市及新北市住院病人及其陪病者,除維持原有入院篩檢外,增加定期篩檢措施。雙北住院病人入院第7天及第14天各進行一次公費抗原快篩。其陪病者每7天進行一次抗原快篩,一位由公費支應。三、陪病或探病者如為「完成2劑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達14天以上者」或「確定病例符合採檢陰性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未滿3個月者」,得免除前述篩檢。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籲請民眾於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病或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若仍有陪病或探病需要,應配合實名登記及院方相關管理措施。陪(探)病人員須不具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亦未曾接觸確診個案或具相關公共場所活動史;且進入醫療機構務必全程佩戴口罩、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手部衛生;陪病及探病期間,以單一病房為活動範圍,減少非必要的人際交流及聚會,縮短在公共空間的停留時間,以降低交互感染風險,保障自身及病人安全。
-
2021-08-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國人年吃11.25億顆鎮靜藥 心理健康人均預算僅1碗泡麵
蔡英文總統競選時曾提出「五大心理健康行動」政策,不過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今舉行記者會指出,檢視衛福部「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劃」發現,人均預算數自2013年以來長期處於27元以下,2021年人均預算甚至只有26.84元,「一碗泡麵都買不起了,怎麼可能換得到優質的心理衛生服務?蔡政府的心理健康政策大跳票!」全台的心衛需求在近年大幅成長,去年台灣平均每11人就有1人看過身心科或精神科,因各種身心疾病導致失眠而用藥的人口多達381萬人,一年總共吃掉11.25億顆鎮靜安眠藥。邱臣遠指出,蔡總統曾提出「五大心理健康行動」政策,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今年國民心理健康計畫人均預算只有26.84元,更只佔衛福部總預算0.03%,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佈建也大幅落後,平均每106萬人共享一間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邱臣遠呼籲,政府除應提升心理健康計畫預算比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佈建,也應重視青年心理政策需求,別只停留在「經濟需求」層面,衛福部及教育部青年署等相關部會應針對青貧世代心理衛生需求,盤點與研議「青年心衛」相關政策措施。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胡延薇也表示,上個月各心理學會曾聯合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湧入兩千多名民眾,其中超過五成肇因於「壓力」,而失業對青年人所造成的心理疾患,更佔五成三的肇因,「青年人面臨著心理疾患,可說是國力損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張菊惠則說,衛福部心理衛生人均預算扣掉毒品防治等項目,「搞不好連一碗湯都喝不到」,15至44歲國民死因,自殺高居第二位,「國家的青年不停生病,必須要將資源分配於前置預防才有效益,若沒有資源,根本就不用談策略。」
-
2021-08-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憂疫情未回診 思覺失調症復發
一名40多歲思覺失調症男性患者病況穩定多年,但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後,因擔心家人安危,心緒不穩,加上未規則服藥,病情突然復發,出現被害妄想症,甚至摔破家中的神祖牌、踹破門,被通報消防隊送至醫院急診,住院一個多月,提高藥物劑量,增加抗副作用藥物,才終於康復出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陳力源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主要影響病友的思考、情感、語言、認知和行為。思覺失調症的男性患者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女性患者則好發於青少女時期、40歲前後,在台灣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1%。陳力源說,疫情期間,許多患者擔心染疫不敢回醫院看診而中斷治療,也有患者不確定原本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影響疫苗效力而自行停藥,近3個月以來,原本病情平穩的患者,竟有2至3成病情惡化復發。疫情爆發後,第一個考驗就是「病識感」,陳力源指出,有些病友及家屬知道思覺失調症需要治療,會回診積極與醫師討論可行方式,包括連續處方箋、居家治療及轉換為長效針劑等;對於缺乏「病識感」的病友,則建議可對照病況惡化的前後,一方面了解病況,也有助於評估治療效果並調整治療方式,協助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預防思覺失調症復發,陳力源建議,可食用南瓜子、花椰菜、核桃、洋甘菊茶、抹茶或綠茶、黑巧克力等6大減壓食物,幫助調節內分泌、紓解壓力。陳力源提醒,平時應保持樂觀、適當的表達,並釋放壓力;工作、學習和生活要勞逸均衡,擁有良好際關係,避免身心長期透支;另睡眠充足,規律運動,多培養個人興趣、積極參與活動。
-
2021-08-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二級警戒延長至9月6日 最新規範一次看
國內疫情穩定,8月24日到9月6日維持二級警戒,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段期間仍須關閉場所,包括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MTV、KTV等仍關閉,遊藝場所等仍關閉。不過放鬆集會人數限制,包括室內可80人、室外300人,若超額可提出防疫計畫。至於餐飲部份,陳時中表示,新增同住家人聚餐,不受限隔板、梅花座等,與其他桌要做好社交距離。醫院探病部分,開放加護、安寧、精神照顧等,以及兒童病房、身障病況危急、以及住院天數達到七天以上探病。另外符合主管機關管理,包括k書中心、遊樂園、海釣場、海泳、浮潛等水域,符合主管機關的指引就可以開放。陳時中說,醫院開放住院七天以上病人的探病,每天固定一個探病時間,每次至多2名為原則,除非是接種兩劑滿14天,或是染疫滿三個月等,至於其他開放方式,都是根據管理的指引、措施來辦理,像是不管是k書中心、室內遊樂場、海釣場、水域活動都是按照指引辦理。指揮中心自8月24日至9月6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請民眾持續配合防疫措施,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考量國內疫情雖趨緩但仍有零星不明感染源之本土病例,經與相關單位溝通討論及評估後,宣布自今年8月24日至9月6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並將維持或調整相關管制規定如下:一、通案性原則:1. 除飲食外,外出全程佩戴口罩。2. 實聯制、保持社交安全距離。3. 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4. 集會活動人數上限:放寬為室內80人,室外300人,若超額則向地方主管機關提報防疫計畫。5. 婚宴、公祭:(1). 公祭遵守內政部相關防疫規定處理。(2). 婚宴遵守每一隔間室內80人、室外300人上限,並遵守餐飲指引不得逐桌敬酒。6. 餐飲管理:依照衛福部規定處理,新增同住親友聚餐不受限使用隔板、梅花座及專人分菜。7. 醫院探病:開放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精神科病房、兒童病房、身心障礙、病況危急及住院天數達7天以上者之探病;探病者須遵守探病時段、人數限制及出具篩檢陰性證明等規定。8. 符合主管機關防疫管理指引或規範得開放:K書中心、室內遊樂園、海釣場、海泳/浮潛等水域活動。二、仍須關閉之場所:1. 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2. 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及其他類似場所。指揮中心說,目前國內疫情穩定控制中,為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未來將持續觀察疫情態勢,循序漸進,適度放寬管制措施;面對病毒變異株的威脅,將持續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籲請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08-19 失智.像極了失智
講到錢就精明 不像失智?醫:症狀不一
一名年近90歲的爺爺與子女談話時,常雞同鴨講,甚至對話到一半,就陷入自己的世界,家屬反映,「爺爺只要一講到錢就好像什麼都聽得到,變得異常精明,他到底有沒有失智?」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指出,失智症無法從單一事件或面向判斷,家屬應觀察長者有無「生活功能變化」,只要有所懷疑,即應及早至醫院篩檢。蔡佳芬說,腦部掌管眾多功能,如視覺空間、注意力、社交情境判斷等,因此判斷有無失智症的面向有很多,症狀也千奇百怪,且患者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表現,使一般民眾難以判斷。許多家屬往往憑藉一個現象,就判斷長輩有沒有失智,如單純記憶力不好、算數不好,或是當長輩出現找不到路、走路會踩空、喪失生活禮儀等變化,蔡佳芬指出,這時需要進行全體評估,才能判斷有無失智。有的長輩即使失智了,還是很會算數、算錢,蔡佳芬解釋,在功能退化的過程中,最擅長的事務會退化的比較慢、不明顯,有的失智症患者記憶力很好,即使失智,記憶力的測驗結果都還是高於一般人,因此家人並未覺得長輩失智。蔡佳芬建議,要先觀察長輩生活功能有無變化,再注意變化的「程度」,釐清以前與現在的記憶力有何差別、差多少,只要有些許不同,應就醫篩檢,並由身邊親近者陪同,以協助醫師診斷。
-
2021-08-19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是婚姻殺手還是感情加溫器?日研究孩子2歲時,對先生的愛只剩三成!7警報看心理師如何解套
你有多久沒先生撒嬌了?先生有多久沒有牽你的手?生了小孩之後,大事小事都可以引發警報,來看心理師如何解套。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是有小孩的夫妻會告訴你,結婚影響兩人生活的程度真的不算多,懷孕、育兒,才是親密關係的重大考驗!小孩出生之後,兩人的焦點都擺在孩子身上,每天光是餵奶、換尿布、洗奶瓶、哄睡就夠忙了,哪還有時間談情說愛、風花雪月?日本一個研究叫身在婚姻中的我們都打冷顫了:日本Benesse次世代育成研究所,曾經訪問300對夫妻,搜集女人們從懷孕到小孩出生後2年期間的心理變化。有70%的女人說,她們在剛得知懷孕時,依然深愛自己的老公,兩人之間仍能保有強烈的幸福感;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育兒瑣事、對另一半的不滿,卻逐漸消磨了對彼此的熱情,小孩剛出生時,愛老公的比例降到45.5%、1歲時便成了36.8%、到了2歲,更降到34%!而這背後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老婆們認為,老公並沒有做好爸爸的角色,在心理上,也沒有提供老婆足夠的安慰。而老公呢?愛是相互作用,若老婆失去了愛的感覺,老公對老婆的愛,當然也是逐年遞減。只不過老公的怨念可能沒這麼深,所以下降的速度明顯比女人慢上許多!孩子到底是兩人關係的加溫器?還是婚姻殺手?結了婚後,兩人的感情就會在孩子的哭聲中消磨嗎?也許不需要這麼悲觀!結婚生子後,感情更堅定的夫妻也是大有人在。諮商心理師許雅玲提出了家庭諮商大師Murray Bowen包溫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在家庭系統中,夫妻兩人只要是平靜的,也可以達到關係的平衡穩定。然而當焦慮增加時,相較於雙人系統,三角排列的穩定度似乎更高、延續更久,並且更能夠容納焦慮,這也是育兒對家庭帶來的好處。在三個都互相有聯繫的倆倆關係中,要怎麼樣才能讓關係穩定呢?許雅玲說:「若三個人都可以互相聯繫,就可以讓家庭關係更穩定。然而若其中某一條關係疏離,那麼這三角關係,也許就有崩塌的可能。」也就是說,在產後初期,由於哺乳的緣故,通常母親是主要照顧者。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跟父親的疏離、或老公和老婆的疏離,那麼父親就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局外人,跟其他兩人愈離愈遠。再者,若三角關係比較緊張,比如孩子是高需求寶寶,讓媽媽總是很焦慮,花在孩子的時間上更多。這時,爸爸也許會樂於當個局外人,因為局外人是最自在且讓人嚮往的位置!但爸爸要切記,放風可不要太久,透透氣後,就要趕快回來照顧媽媽和寶寶的需求。雖然情緒系統中必有三角關係的存在,但沒有絕對的好壞。若能在其中學會自我管理,父親可以不必是局外人。當爸爸尋求和母親及寶寶更多連結,那麼三人也會是穩固且甜蜜的關係。你要讓孩子成為感情殺手或是加溫器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達「平衡」。狀況1:生小孩之後,丈夫好像局外人,覺得顧小孩不是他的事。諮商心理師許雅玲:「在NETFLIX 的紀錄片Babies中說, 嬰兒0~1歲以前,女人會發揮照顧孩子的天性。不管做什麼,都自然而然地會考慮到孩子的狀況。然而爸爸杏仁核的改變卻只有1/4的程度。但這就代表爸爸的天性無法促使他們好好照顧孩子嗎?這可不見得。研究中說,例如領養孩子的同性父親,爸爸們腦中會生產一樣多的催產素。這證明了,只要讓爸爸成為主要照顧者之一,就可能會讓爸爸主動擔負更多的責任。 媽媽們應該多放手,讓爸爸去參與。如此一來,爸爸才能體貼媽媽的辛勞,也能針對育兒的壓力,交換意見。兩人能夠合作,才不會讓壓力吞噬了你們之間的親密感。而夫妻之間的親密感,也能幫助彼此承擔壓力。」狀況2:產後身體無法回復,且睡床中間總隔著一個孩子,我覺得老公好像沒有這麼愛我了,也不碰我了。「有時候,夫妻之間需要的,也許更是心理的親密,而不是身體親密。做不做愛不是重點,言語和擁抱也許更重要。如果要維繫夫妻之間的親密感,爸媽最好堅持讓孩子睡在自己的嬰兒床上,養成他能獨睡的習慣,這樣夫妻倆就有空間可以做愛做的事,睡前也能聊聊天、身體接觸、擁抱。而這是兩人在生孩子前就要討論出的共識,如此才能共同建置出屬於自己的空間。」狀況3:豬隊友笨手笨腳,或是老是在沙發躺、滑手機,怎麼看都不順眼,罵老公的時間變多了。「老婆每天餵奶、洗奶瓶,已經夠忙了,有時候喊:孩子大便了,但老公還是躺在沙發上,不動如山,對於育兒很不上心,也讓媽媽看得怒火中燒。其實先生在育兒中的功能性,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功能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以前他在家裡,就沒有支持家庭系統的能力(例如做家事),那麼除非努力改變,否則他一生中在家庭中的位置和功能,就通常會延伸自原生家庭:「我就是這樣啊!我就是不知道東西放哪裡、我就是不會煮飯啊!」不過,豬隊友、神隊友,其實是後天可以養成的。太太要將需求表達給先生知道。雖然已經累積了許多疲累,但還是儘量用引導的方式,而不不是用破口大罵的方式嫌棄老公,因為嫌棄久了,先生會愈來愈豬。懂得讚賞、循循善誘,經常說:很棒!謝謝你!才能訓練出樂於幫忙的體貼老公。」狀況4:覺得生小孩後身材再也回不去,擔心老公不愛我了!好沒有安全感……「媽媽們身材變化的原因,大多是沒有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不注意飲食運動。所以別忘了要照顧自己。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更深一層地去探討,在身材背後的原因。因為追求好身材是沒有止盡的,有時候,是不是我們把身材和自尊畫上等號,認為:瘦就是好的、胖就是糟糕的?因此身材走樣了,我們可以做的另一件事,也許就是把自尊建立在別的地方。媽媽們可以藉著做讓自己有自信、開心的事,而轉移身材等於自尊的焦慮。孩子偶而換手,讓自己每天有一個時段可以照顧自己、做喜歡的事。如此一來,媽媽才能更欣賞自己。而對先生,媽媽也要勇敢分享自己的脆弱感受:比如告訴先生對自己身材的擔憂,一起解決問題。其實,身材只是其中一個點,探詢最根本的原因。說穿了,媽媽只是想被愛。」狀況5:兩人聊天的內容只有孩子,好像沒有其他可以聊了。「其實,話題都圍繞孩子也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兩人有沒有享受在這段談話時光裡。沒有話題其實是個假議題。夫妻之間以為是因為生活中只有孩子,才出現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你們有沒有培養出其他興趣?有沒有對另一半的生活、工作,表達關心? 雖然老公看起來總是對育兒漫不經心,但他是不是意識到家庭經濟壓力變大、積極賺錢,所以忽略了你呢?夫妻雙方可以表達需求、表達感謝,才是健康的關係。其實不用擔心聊孩子。有時候兩人關係沒有這麼好了,孩子反而會成為你們的潤滑劑!讓兩人對家庭更投入、往共同的目標前進。」狀況6:兩人常常為帶孩子的方式或教養問題而吵架。「婚姻是來自兩個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的結合。教養方式,都會跟童年經驗很有關聯。如果另一半跟原生家庭關係沒有這麼親密,就可能會有兩種發展,一個就是補償心態,想要彌補親情的缺憾,但抓得太緊反而適得其反。一個就是關係緊張,不知怎麼表達感情。在育兒或教養上,爸媽所展現的方式,往往是對雙方自身過往成長經驗的解讀。這時夫妻兩人可以交流成長經驗、談談自己的過去,這樣當你不認同對方的教養方式時,因為理解對方,也才比較能「忍一下」,增加教養的彈性。了解彼此的出發點,把握這樣的基礎,才能用正向的視角,看待彼此的不同。當父母都疏通自己、療癒了自己,面對孩子才可以更親密自己。帶著過去的缺憾養育孩子,通常都會出問題。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教養不一致的問題發生,不一定是因為小孩,有時候是因為夫妻之間溝通沒有默契,才會造成爭吵。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夫妻溝通關係。」狀況7:生孩子之後,親戚公婆都來出意見,造成兩人壓力。諮商心理師許雅玲:「這通常與媽媽的『自我分化程度』有關。低自我分化的人走入婚姻後,容易受情緒影響,而過度逃避人際關係,避免失去自我,或過度親密以滿足情緒需求;高自我分化的人,比較可以做目標導向活動,朝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所以若是低自我分化的老婆,在面對公婆壓力的時候會更無助,老婆通常會要求老公要站在同一個陣線。這時候,如果老公說:『我媽又沒有惡意……』就會踩到老婆的地雷,認為先生沒有站在我這邊。先生在這時的做法須更聰明:更主動關心太太與自己的媽媽,要意識到跟太太是一體的。兩人關係好,就比較可以承受外界的壓力。先生的主動觀察回應非常重要,等到太太開口,就來不及了!對於孫子,長輩通常會表達意見,有時也造成壓力,若能了解對方的善意、表達感謝、澄清理由原因,也許就能減少摩擦的機會。就讓孩子成為與公婆間的加溫器吧!若孩子與公婆有良好互動,偶爾能讓孩子在公婆家睡過夜,夫妻倆就有時間去約個會!爸媽在生了小孩後,更需要強大的後援。」如何經營兩人獨處時光親密的關係,是兩人可以分享脆弱無助的情緒 在彼此面前,坦承自己其實是很害怕的。坦承,才有前進的機會。清楚表達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求,否則對方如何做、怎麼做都不對。 「如果你每天幫我把垃圾拿去倒,我就可以非常放鬆。」老公就是這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生物啊!別拐彎抹角,直說準沒錯! 採訪諮詢/春暉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許雅玲※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未過EUA 醫師:速度趕不上病毒變種就該淘汰
聯亞生技未通過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審核,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表示結果不意外,批評次蛋白單位疫苗,不管有沒有效,速度跟不上病毒變異就該淘汰,更酸同為次蛋白單位疫苗的高端,沒做第三期就宣稱對變種病度有近9成保護力,「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就不說誰了,大家Google就知道」。潘建志今在臉書上發文指出,聯亞新冠疫苗沒有通過EUA、股票跳水,結果他不意外,因為聯亞二期中和抗體GMT數值,比高端低了許多。聯亞和高端一樣,細胞培養生產出S蛋白作為抗原,設計上RNA序列稍有差異,生成的氨基酸排列不同,這樣就有差。國產3支次蛋白單位疫苗,國光第一期掛掉,聯亞第二期不行,只有高端第二期就通過EUA,美國次蛋白單位疫苗諾瓦瓦克斯(Novavax)三期做完,也沒通過美國EUA,次蛋白單位疫苗,開發難度很高,「全世界超過30支,目前只有高端通過」。潘建志表示,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別的疫苗合起來打了上十億支,「次蛋白單位疫苗,不管有沒有效,光是速度慢,跟不上病毒變異,就應該在新冠疫苗市場中淘汰掉了」。這些公司都是古調上市上櫃公司,有公關部門和一定話術能力,「為了撐股價嘛」。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全世界真正做過第三期實驗的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都下降,無一例外,但(高端)沒有做過第三期實驗的疫苗,竟然敢宣稱對變種病毒保護力有八至九成,就不說是誰了,大家Google就知道。潘建志表示,老王賣瓜,為了賺錢,一定自賣自誇,書不可盡信,何況是商人,從低階的江湖郎中、第四台的健康食品,到醫院的處方用藥、高價自費品項,甚至是救命用的,治療新冠確診病患的氯奎寧、伊維菌素、瑞德西韋等。潘說,只要沒有嚴格大規模隨機雙盲對照組實驗,很多都是唬爛,沒效果就算了,有不少如川普背書過的氯奎寧,還被証明有害(QTc Prolongation猝死),大流氓小流氓,一樣都是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