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6 醫聲.健保改革
搜尋
皰疹
共找到
200
筆 文章
-
-
2023-06-01 醫療.百病漫談
腋下痛別輕忽!醫曝6大可能原因:出現4種情況盡早檢查
腋下疼痛日常並不少見,不過除了肌肉拉傷或皮膚疾病以外,其實也有不少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提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主要原因,並提醒出現不尋常症狀應盡早檢查。腋下疼痛主要6大類原因!癌症、心肌梗塞也在其中。王威傑醫師表示,腋下疼痛原因繁多,主要可以分為六大類,包括肌肉拉傷、淋巴腫大、皮膚疾病、良性腫瘤、神經疼痛、轉移疼痛。肌肉拉傷:肌肉纖維、韌帶過度伸展拉扯造成,如舉重拉扯到胸大肌、推丟時拉扯到喙肱肌,其他也包括韌帶。淋巴腫大:主要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惡性腫瘤等有關。感染可如愛滋病等性傳染病、新冠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結核菌、貓抓熱等。自體免疫疾病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惡性腫瘤則如淋巴瘤,會越來越大,觸摸起來較有彈性;惡性腫瘤轉移的轉移癌則如乳癌轉移等,會較硬、越來越大、觸摸不易移動。兩種都容易出現胃口不佳、體重減輕等,且通常是體積變大時才出現疼痛。皮膚疾病:如毛囊炎、接觸到清潔劑或過敏原的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常見肥胖族群出現對磨疹而使得疼痛等。良性腫瘤:如脂肪瘤、皮下囊腫,通常比較不會痛,一般是腫瘤大到壓迫到神經,才有可能引起較明顯的疼痛。神經疼痛:如出現在腋下附近的帶狀皰疹,或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等。雖說糖尿病的神經疼痛大多從周邊神經開始,不過腋下確實也有可能出現。轉移疼痛:轉移痛通常意味著該處附近的器官正出現問題引發疼痛,而疼痛又更進一步延伸、轉移到腋下,包括了較少但確實也會引起轉移痛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較嚴重的心肌梗塞。腋下疼痛4種情況盡早檢查,胸悶痛、冒冷汗應即刻就醫!王威傑醫師表示,由前述可見,腋下疼痛也是有可能潛藏著危險或較嚴重的疾病,因此提醒若出現不尋常的症狀應提高警覺。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淋巴腫大、超過兩周。以及不明體重減輕、盜汗、胃口不佳等虛弱症狀。或是腫塊越來越大、超過兩公分。另外若是出現紅、腫、熱、痛,即便只是皮膚疾病所引起,也可能形成更進一步、更嚴重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也不宜久拖。上述這些情況都建議盡早檢查。至於轉移疼痛,若另也同時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此時就有較高的機率為心肌梗塞,為防誤判而發生悲劇,不論如何應即刻就醫。腋下疼痛檢查無異如何改善?醫:可用痠痛貼布或熱敷。在初步觀察症狀沒有異常,或是檢查確認排除疾病可能,王威傑醫師建議,若要排除腋下疼痛,也可透過痠痛貼布或熱敷進行改善,因為此情況往往較常見的是肌肉疼痛所引起,而這疼痛也可能因行動而疼痛持續、不只兩周,例如工人出現腋下疼痛就有可能超過兩周。不過王威傑醫師也提醒,若自覺可能是因肌肉、韌帶等影響引起疼痛,也還是得留意是否有出現其他併發症等不尋常症狀,以免誤以為僅是肌肉痛,實則有較危險的疾病存在。《延伸閱讀》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
-
2023-05-21 醫療.中醫
夏天因濕氣重而擾人的關節疼痛 該如何藉由飲食祛濕?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夏天的到來,天氣開始悶濕交替,而體內濕氣太重也會影響身體狀況與情緒,其中最擾人即為關節腫脹痛,可以透過泡湯與運動,透過皮膚除去濕氣,也可以吃對食物保養關鍵,但最重要的則是在日常減少重口味、喝酒、冰飲的不良習慣等。夏天開始了,天氣悶濕交替,讓人感到不舒服,除了心情,身體也會因為潮濕環境而影響體內濕氣不易排出;常見體內濕氣太重的症狀有以下6種:1、頭重、頭痛,整個人覺得昏沉、睏倦無力。2、沒感冒卻總覺得喉嚨卡卡,咽喉有痰,想清喉嚨、咳嗽,有些許鼻涕。3、腸胃悶脹、食慾不佳,排泄物較濕軟易沾附馬桶。4、女性陰道分泌物量變多。5、皮膚搔癢發疹,皮膚濕疹、手腳汗皰疹發作。6、身體痠痛、四肢浮腫或關節腫脹疼痛。從西醫角度看關節腫脹疼痛 通常從消炎止痛下手常見的關節疾病有四類,西醫重視關節組織、免疫學異常等微觀變化,根據症狀給予不等程度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免疫調節劑及局部注射類固醇:關節疼痛、中醫則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待關節炎,收集關節炎罹患病史、大小便、脈象及身體其他資訊,分門別類後以「陰陽」二分法歸類後再處方用藥,不論是那一種關節炎、統稱為「痺症」,再將痺症區分成常見的3種類型:中醫治療濕氣有4種機轉夏天濕氣重,中醫是如何看待濕氣?誰容易有濕氣?濕氣重會有什麼症狀?中醫治療濕氣有4個機轉: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易阻遏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脾為運化水濕的主要之臟,性喜乾燥而惡潮濕,濕邪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不正常,進而水濕停聚。2、濕性重濁:濕邪外襲肌表,則清陽不升,頭昏而沉;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關節有疼痛沉重感。3、濕性黏滯:濕邪黏膩停滯,症狀多黏滯而不爽,病多纏綿難癒,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陰位即身體下半身或腹面):濕邪為病多見身體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小便白濁、婦女白帶、腹瀉等病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重口味、喝酒、冰飲 都是造成身體濕氣重的原因1、愛吃口味太重、油膩、太甜食物: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生冷食物,這對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而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另一方面甜食少吃益脾、多吃助濕。脾胃一旦虛弱,濕氣就會來臨,養護脾胃,就先得從日常的飲食開始做起。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2、愛喝啤酒:啤酒是「助濕」之品,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濕氣重的人切記要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經常喝啤酒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加重濕氣。3、愛吃生冷瓜果:進入夏季後,西瓜、黃瓜、香瓜等大量入市,有些人甚至直接當飯吃,其實這些是助濕瓜果,尤其是孩子無節制的吃這些瓜果,會損傷脾陽,出現便溏、厭食、睏乏等症狀。4、愛喝冰飲:不管天氣多熱,都最好不要喝太多冷飲或吃冰,中醫認為,生冷食物、飲料或冰品,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春天及夏天宜養人體的陽氣,尤其在夏天很重要,若喝太多冷飲,一旦脾陽受損,消化能力就會減弱。5、睡眠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的症狀,隔天精神會變差,提不起精神。睡好覺,也能讓身體更輕盈。而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睡眠品質提高,睡得更好。6、少運動,老是坐著: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愈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愈多。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7、流汗沒有即時擦乾:夏天天氣潮濕悶熱,特別是流汗後沒有擦乾身體,又馬上吹電風扇或冷氣,這樣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夏天洗澡水如果太涼,或洗頭後又覺得天氣熱沒即時吹乾就去睡覺,這些舉動都很容易讓濕邪入侵。其次,不要穿沒有乾透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8. 環境不通風: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所以,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於外面;一旦天氣好轉,濕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若外界濕氣很重,建議使用空調、除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乾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9、洗好頭髮沒有即時吹乾:洗頭洗澡時,如果沒有擦乾水分、弄乾頭髮,濕氣容易藉由濕濕的頭髮進入體內,導致身體濕重,也有可能造成頭痛症狀。如果是坐月子的產婦更需要注意,洗完頭要馬上吹乾頭髮,否則很容易會有風濕或頭痛的現象產生。10、喜歡淋雨或玩水:若生活環境很潮濕,或居住的地區常下雨,又或者是住在海邊,就很容易會因為外在環境的濕氣,也就是所謂的「外濕」,而造成身體濕氣重。而喜歡淋雨或玩水的人,外在的濕氣較容易趁機侵入人體,長時間不注意就會造成身體濕氣重。水腫!如果是夏天濕氣重、尤其是下雨天關節就疼痛,要如何保養關節?阿利博士建議從食物、運動泡湯與中藥花草三管齊下。濕氣重的體質 可食用這5大祛濕食物如果您的體質、經過醫師診斷、的確屬「濕氣」,阿利博士推薦5大祛濕食物:1、綠豆: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濕熱體質的人想趕走體內濕氣,可以將綠豆煮湯來喝,切記不要加太多糖。2、薏仁:這裡指的是大薏仁,不是小薏仁。薏仁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品,常用來利水滲濕,能美白肌膚,改善青春痘。虛寒體質的人吃薏仁要注意,適量而止,不可長期服用。3、玉米鬚茶:玉米鬚味甘性平,能涼血、瀉熱,平肝利膽,祛除體內濕熱之氣。4、湯裡加生薑:生薑屬於升陽食物,吃生薑後,人體會有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生薑可使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當受了雨淋,或在空調環境中有點受寒,吃點生薑可以及時排除濕寒之氣,消除因體濕寒重造成的身體不適。5、四神粥:可幫助排出體內濕氣、促進腸胃功能,精神更好活力充沛!均衡營養,不能只偏好單一食物!米飯熬成粥 腸胃更好吸收,粥品是亞洲人喜愛的家常飲食,不僅華人愛吃,日本韓國家庭的餐桌上也經常可見一碗碗熱呼呼的粥。藉由爐火將米粒中的澱粉糊化,其中的胺基酸、葡萄糖都釋放出來,分解成小分子,身體更好吸收,因此特別適合腸胃功能不佳的人食用。粥在傳統營養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與湯食一樣,具有製作簡便、食材變化靈活、易消化吸收的特點,是食療方中常見的劑型。四神湯中的4味藥材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有的會加薏苡仁、豬小腸或豬肚。四神湯有溫脾、健胃、補腎、利濕、提升元氣的功用,主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胃口差、小便白濁等,能改善濕疹、青春痘。四神湯的正規料理:需準備的食材有,芡實、蓮子、山藥和茯苓,四者均量,豬小腸和米酒適量。 做法是先將豬小腸處理乾淨,整條川燙後不要剪開備用;在將芡實、蓮子、山藥及茯苓用水洗淨後,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主食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大火煮滾後,撈掉浮沫後改為小火,煮至豬小腸熟爛,再放入當歸煮出香味即完成,在食用前,再將豬小腸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滴幾點米酒提香即可。運動加上泡湯 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多運動、排汗、自然會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如果運動時間不夠,也可多泡湯,泡湯的好處雖多、不過、阿利博士也溫馨叮嚀下列這7類朋友、夏天泡湯要多小心:1、心臟疾病:例如冠心症患者,泡溫泉會使心臟負擔加重2、惡性腫瘤患者:過熱會促進腫瘤擴散3、感覺異常者:容易造成燙傷4、有凝血異常患者:如血友病5、有開放性傷口的患者6、多發性硬化症患者7、高血壓患者:不宜浸泡過熱的溫泉。溫泉溫度宜在38℃到41℃之間,泡溫泉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膝部疼痛者可改用足浴如果是膝部或腳踝關節疼痛,不妨多用足浴泡湯, 阿利博士建議比較好的足浴泡湯法:1、水位:泡腳建議方法,水位超過腳內踝以上約4指幅,因穴位「三陰交」位於此處,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是幫助血液循環重要穴位。2、溫度:一般洗澡溫度即可,約攝氏39至42度,低於體溫則無泡腳的功效。3、時間:時間控制在15至20分鐘,覺得身上微熱,額頭上有汗即可。另外搭配以下足部穴位按摩效果更佳。4、順便穴位按摩:懸鐘、湧泉、承山。或者泡湯時、學阿利博士的放鬆泡湯包組成,DIY中藥泡湯藥材:大風草、艾草、荊芥、防風、薄荷、香茅,藥量等量即可、 藥材要剁碎,到中藥房購買藥材時,明確告知想做澡包,都能提供搗碎的服務。依體質選用中藥花草 從體內排濕前面提到中醫對於痺症常分成3種,治療的方式根據「辨證論治」而給予不同的中藥:1、寒症型關節痛:葛根、桂枝、白芍、甘草、羌活、白芷等驅寒活血中藥2、熱症型關節痛:石膏、知母、甘草、連翹、海風藤等散熱通絡中藥3、虛症型關節痛: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赤芍、黃耆等補氣中藥如果您對中藥的苦、有點沒辦法長期使用,不妨根據自己體質、選用合適的花草、來保養健康:1、寒症型:南非博士葉、人參鬚、枸杞,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2、熱症型關節痛:決明子、薰衣草、檸檬馬鞭草,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3、虛症型關節痛:菊花、枸杞、粉光參,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中藥或者花草,雖然天然藥性溫和,阿利博士還是不建議、自己直接就使用,不妨、先跟您的中醫師請教過後、再使用會比較安全又有效果的。關節發炎有許多類型、是常見的疾病,例如歌王周杰倫先生與奧運羽球國手陳思羽的僵直性脊椎炎,武打明星洪金寶與歌手何如芸小姐的退化性關節發炎,甚至剛剛即位的英王查爾斯三世「香腸手」、各界推測可能可能是水腫或關節炎,無論是哪種關節發炎,只要正確的請西醫診斷與治療,加上阿利博士跟大家分享的保養關節三管齊下,自然可以不再夏天濕氣重、關節先知道了。延伸閱讀▶歐洲中世紀把酒當水喝!痛風成為上層階級飲酒過量的通病?▶冬季泡湯養不是人人都適合!泡湯能減肥是真的還是噱頭?▶吃鹼性食物可以減少痛風發作?別盲信!最新研究:降尿酸治療才是根本之道(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4-03 醫療.耳鼻喉
吃東西常嗆到,喝水、吞口水都沒有用!耳鼻喉醫師警告:恐是1疾病前兆
文摘自吞嚥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是人體許多部位的複雜分工、細緻合作所達成的完美結果,從看到食物起,吞嚥動作就開始了,連心中喜不喜歡這食物、烹調方式等,都是吞嚥重要的一環。食物吞嚥4階段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薛智仁指出,正常的食物吞嚥過程,由上到下大致吃東西常噎到嗎?吞不下食物?喉嚨老是覺得卡卡的,連喝水、不斷吞口水都沒有用?別小看簡單的吞嚥動作,它可是一門大學問。可分為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及食道期等4個階段。●口腔準備期:當食物放入口中,因為無法直接吞嚥,我們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頰肌肉、顳顎關節等部位必須通力合作,動作必須協調,才能把食物咀嚼磨碎,形成食糜,這就是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食物經由咀嚼並與唾液混合之後形成的食糜,由舌頭將食糜往後推送,引起吞嚥的反射動作。當然食物的性質不同,吞嚥過程也會有部分差異,例如是液體狀的食物,就不需要有咀嚼動作,直接流過口腔往後推送。在此階段,口咽之間需緊閉,才不會影響吞嚥的流暢。●咽喉期:吞嚥反射把食糜繼續推送經咽部到食道上方,此時咽部關閉、喉部上提、聲帶關閉、咽部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放鬆,食糜順著咽部肌肉的蠕動進入食道,過程大約只有1秒。這1秒的時間看似簡單,其實學問可不小,因為不論是吞嚥、呼吸、說話等,用的都是同一個通道,正常人不會有何感覺或困難,也不需要特別思考,而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吞嚥反射,從舌根把食物往後送之,軟顎必須往上升,後咽壁往前傾,口咽及鼻咽的通道要閉合不可有空隙(食物才不會進入鼻腔),同時喉往上抬(所以,吞口水時會看到喉結往上抬),聲帶閉緊(避免食物與水進入氣管),會厭軟骨下壓,喉部及咽部空腔分開,咽部及食道間的括約肌鬆開,食物或水進入食道,如此精緻複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出錯不得。●食道期:食糜經過食道,約需8∼20秒的蠕動時間,接著食道與胃之間的括約肌鬆開使食物通過,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後括約肌就會立刻關閉,以免食物逆流進食道。在這4個吞嚥階段,任何一個或一個以上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無法順利進食、噎到或嗆到,不但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還可能阻塞呼吸道,造成生命危險。吞嚥困難 嗆咳都可能吞嚥這麼重要的功能,也會有發生困難的時候。薛智仁表示,吞嚥困難在醫學上稱為「吞嚥障礙」,指的是在機能上、構造上或心理上的因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容易咀嚼、吞不下或是容易嗆到,就可稱為吞嚥障礙,嚴重且長期吞嚥困難的患者,比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產生營養不良。吃東西常嗆到,也可能是吞嚥障礙的症狀之一,薛智仁說,很多平常出現的症狀,都可能是吞嚥障礙引起,包括咀嚼或吞嚥時需要過多的口腔動作、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現象、一進食或喝完飲品就咳嗽或嗆咳、每一口食物都必須吞嚥2、3次才能吞下、進餐後舌面上仍然殘留許多食物、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而患者卻不自覺、咀嚼時口中的食物往外掉、明顯流口水(尤其在用餐時特別明顯)、平時嘴邊嘴角常有多量的分泌物或口水、進食後說話時常會有咕嚕等聲音。 吞嚥困難的2大發生原因小小一個吞嚥動作,是由許多器官共同合作完成,只要任何一個部分出現異常,都可能讓患者有吞嚥困難的感覺。形成吞嚥困難的原因,薛智仁表示,大致上可分為運動性吞嚥困難與機械性吞嚥困難2種。◎運動性吞嚥困難指的是支配吞嚥步驟相關的肌肉或神經發生問題,使得吞嚥時肌肉蠕動不全或在食物的輸送過程無法順利進行,而吞嚥反射必須透過神經傳輸,當感覺神經或運動神經出錯,也可能影響吞嚥。會引起這類吞嚥困難的病變,包括中風後吞嚥困難、巴金森氏症、瀰漫性食道痙攣、食道弛緩不全症、食道硬化症、軟顎或硬顎缺損、失智症、顏面神經麻痺、帶狀皰疹影響控制吞嚥功能的迷走神經等。◎機械性吞嚥困難指的是常見的食道腔狹小,或較少見的吞入食物太大導致食道被哽住,而舌癌、口腔癌、或食道與胃交接處的賁門附近有胃癌等,也是機械性吞嚥困難的原因之一。食道腔狹小原因,可能是食道良性或惡性腫瘤、食道發炎潰瘍結痂而縮小了食道腔空間等,例如食道癌、逆行性食道炎或潰瘍治療後結痂性食道狹窄、誤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物質,經過治療後纖維化的狹窄等。小症狀可能大疾病從疾病來看,只要會影響到正常食物吞嚥4個階段的疾病,都可能造成吞嚥困難。口咽部的疾病如口咽炎、口咽損傷或潰瘍、口咽的腫瘤等;食道的疾病如食道炎、食道良性腫瘤、食道癌、食道有異物卡住、食道肌肉功能失調、甲狀腺過度腫大等。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吞嚥困難,像是神經或肌肉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或是全身性疾病如狂犬病、破傷風或中毒等,也會影響吞嚥功能。常見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有些患者老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口水也卡卡的,怎麼清都清不乾淨,就可能與此有關。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愛吃刺激性食物,導致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很多,而逆流的胃液消化酶可能引起咽喉食道黏膜的破壞,造成咽喉炎等,會影響吞嚥功能。不過,如果吞口水不受影響,吞嚥固體食物卻有困難時,則有良性或惡性腫瘤的機會就大增了。小心癌症上身引起吞嚥困難的疾病幾乎遍及全身,而出現的特徵則視疾病造成口腔、咽部或食道問題而異。薛智仁指出,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吞嚥困難症狀者,最令人擔心的是惡性腫瘤,若發生在口腔、咽部疾病,主要特徵是在口腔準備期、口腔轉送期、咽喉期的吞嚥初期,就會有遇到障礙的感覺,且常常伴隨著嗆咳、喉嚨裡似乎有食物殘留感等症狀。若發生在食道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以食道癌來說,主要特徵為持續性、進行性的吞嚥困難,最初可能只覺得吞嚥食物通過食道時有不適感或阻塞感,幾個月後逐漸發現食物通過時會受到阻礙,漸漸地無法吞嚥固體食物,接著只能攝取流質食物,到最後甚至完全不能進食或進食後會嘔吐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遠離疾病威脅吞嚥困難的高危險群,包括容易引起腦中風的三高族群、曾有腦部外傷、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口咽食道部位的惡性腫瘤、老人失智症等的患者,這類患者要多加注意。薛智仁說,有些日常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必須改變,才能避免吞嚥困難發生,遠離疾病威脅。像是菸癮、酗酒、嚼檳榔、吃太燙、煙燻、醃漬、刺激性食物等,會增加口咽癌或食道癌風險;嗜食辛辣、油炸、太油太甜食物者,再加上生活不規律、壓力大,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後續的吞嚥困難。吞嚥困難的原因眾多,薛智仁強調,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例如胃食道逆流,則可先從改變飲食及生活調整做起,並可加上藥物治療;如果有惡性腫瘤或狹窄問題,則可考慮手術移除或繞道手術,對於受損的吞嚥功能,則可進行吞嚥復健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3 醫療.感染科
九成50歲以上民眾帶「皮蛇」病毒! 醫:帶狀疱疹壓力大時易發病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再度發病。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50歲以上有9成民眾都身帶皮蛇病毒,他自己的家人也深受其苦,尤其壓力大、作息紊亂的民眾更容易發病。「帶狀疱疹」免疫力下降時易發病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春秋,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50歲以上的過勞族群是高危險群50歲以上、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者、抵抗力較弱、過勞、壓力大等族群,甚至新冠肺炎確診者,都是罹患帶狀皰疹的高危險群;急性帶狀皰疹症狀表現為沿皮節分布單側、疼痛、水泡性皮疹,通常併發帶狀皰疹神經痛、眼部帶狀皰疹,甚至有心血管與腦血管事件、皮膚疤痕、顱神經受累等症狀。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曾表示,皮蛇很難早期治療,因為前幾天甚至前幾周,根本看不出是什麼病,等到水泡出現,才知道是皮蛇,這時候已經到了疾病中後期,就算吃抗病毒藥物,也只是讓水泡快點乾,對於神經痛的治療效果不好,沒什麼機會改善神經痛的痛苦。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更嚴重黃玉成分享,他的太太、兒子因生活作息紊亂、壓力過大,因而罹患帶狀疱疹。「很特殊的是,帶狀疱疹算是老年疾病,通常年齡超過50歲,罹患機率就會急遽上升。而且,年齡愈長、受到感染後的症狀也會更嚴重。」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年人,超過九成的人都有帶狀疱疹病毒,這是由於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罹病機率上升。及早接種疫苗是預防的關鍵帶狀疱疹除了會讓皮膚冒出水泡、破皮,還會造成相當嚴重的神經痛,黃玉成醫師指出,預防帶狀疱疹,除了要保持正常作息、不要過度疲勞,及早接種疫苗也是預防的關鍵。李秉穎表示,第一代皮蛇疫苗是活性減毒疫苗,保護效果不超過十年,平均保護力七成,第二代皮蛇疫苗保護效果超過十年,保護力也有九成左右。新型疫苗加入免疫佐劑,可以加強淋巴球T細胞反應,增強對於水痘病毒的壓制能力,缺點是局部反應比較強,大約有一成人打完會發燒,兩到三成會局部紅腫痛,但相較於皮蛇長期的劇痛,打疫苗的痛算很輕微了。延伸閱讀:‧美研究發現:50歲以上確診者 恐增加罹患帶狀皰疹風險‧別以為皮蛇不會找上你 感染「全身像螞蟻在爬」超痛苦‧免疫力低下易患帶狀皰疹 醫籲:50歲以上施打疫苗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1 醫療.泌尿腎臟
「小弟弟」紅腫熱痛求診,褲子一脫醫嚇傻!不需過度清潔,陰莖保養5秘訣
大部份女生應該都知道,陰道不需過度清潔,但你知道原來男性的陰莖清潔也是這樣嗎?泌尿科醫師在臉書分享一位患者因過度清潔陰莖,使得生殖器整個皮膚潰爛,提醒男性朋友,陰莖也是只需要用清水清潔即可。陰莖過度清潔 洗到皮膚潰爛開業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在其臉書粉專分享一案例,一患者因陰莖紅腫熱痛求診,進了診間褲子脫下來,他看了後簡直慘不忍睹,整支面目全非,讓他直呼「連我這種閱鳥無數的老司機都無法判斷發生什麼事。」經問診,患者原本只是陰莖的小破皮,不料越來越嚴重,患者說幾乎跑遍了桃竹苗所有醫院,有的醫師說是黴菌感染、有的說是細菌、皰疹、濕疹,也有醫生說是清潔不佳所導致。於是患者開始加強清潔,他用沐浴乳、肥皂、清潔藥水洗,結果越洗越糟糕,洗到整個皮膚潰爛。侯鎮邦指出,他開了口服止癢藥、止痛藥、抗生素給他,並請患者先停止使用一切清潔用品及所有塗抹藥物,一個月後,患者陰莖的「接觸性皮膚炎」才慢慢好轉。侯鎮邦提醒,他常對門診病人衛教,生殖器的皮膚非常脆弱,清洗只要用清水就好,不要用任何的清潔用品!陰莖皮膚的過度清潔,不會有任何幫助,只會更糟!包皮偶爾需清潔不過另有一種情況,有些男性沒割包皮,若包皮過長並且很少翻開清潔,若發炎感染「包皮龜頭炎」會十分疼痛。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鈺昕說,包皮炎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致病原因很多。陳鈺昕說,包皮炎感染常見未把包皮翻開清潔,但若過度清潔,讓包皮、龜頭皮膚上天然保護膜減少,也容易造成過敏性包皮龜頭炎。男性生殖器保養5秘訣1.洗澡千萬不要過度清潔,但若有包皮偶爾要記得翻開清潔。2.常保持下體的乾爽,褲子不要穿太緊,洗澡後也要擦乾。3.適度修剪陰毛,但避免修剪過短或全部剃掉,以免造成刺激。4.性行為前後應適度進行清潔,以避免細菌發炎、病毒感染。5.自慰手淫前將手洗乾淨,結束後也要保持陰莖乾燥。【資料來源】.臉書粉專「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別輕忽包皮健康!忽略「翻開」這動作 小心嚴重發炎.手太髒... 男子陰莖「發霉」
-
2022-12-03 醫療.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是心肌梗塞警訊!除了心臟問題,還有4種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
又到了入秋時節,過往每當天氣變化大、溫差劇烈時,總是常常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發生心肌梗塞等急症的病患在這時特別多。談到心肌梗塞,大家第一個浮上心頭的畫面是否是手抱胸口、表情痛苦的畫面?是的,胸悶、胸痛確實是心肌梗塞的最重要警訊,但您是否知道,除了心臟問題外,還有很多常見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所以本文將介紹您不可不知的五大問題。心臟血管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方面的問題雖然不是最常見,但卻是大家最關注的,尤其本身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人(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抽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需要特別注意。當負責輸送血液給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進而造成血管內的狹窄與阻塞時,就可能心肌缺氧而產生心絞痛的症狀。心絞痛的感覺是胸口的擠壓感,比較類似鈍痛或悶痛,常見是胸前左側一大片的感覺或位於胸口深處,通常不會是位於明確的一個痛點,有時痛感會延伸到脖子、下巴、肩膀或手臂等處。心絞痛的症狀常在運動、爬樓梯或搬提重物時產生,一般來說休息5到10分鐘就會改善,若症狀持續過久或伴隨冒冷汗或噁心嘔吐等症狀要儘速就醫,有可能是疾病惡化甚至是心肌梗塞的情況。主動脈剝離代表胸腔內的大動脈產生血管壁撕裂的現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控制好的高血壓所造成。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是突發性強烈而銳利的胸痛,感覺像刀割一般,痛感常常延伸到背部。主動脈剝離是絕對需要馬上就醫的急症,常需要緊急手術才能降低死亡率。其他非急症的心臟問題如心包膜炎、二尖瓣脫垂、心肌肥厚等等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口刺痛的症狀。腸胃道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造成胸悶、胸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分泌過多的胃酸進入食道而造成胸口灼熱或悶痛感,平躺或吃飽飯後比較容易發生,某些刺激性食物也容易誘發症狀。食道痙攣是由於構成食道的平滑肌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症狀常是胸口的強烈擠壓感,跟心絞痛的感覺很類似,不容易分辨,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也不一定有很明顯的誘發因子。其他腸胃道問題如胃炎、胃潰瘍、胰臟炎甚至膽結石也都可能造成胸口的不舒服。肺部或胸腔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肺栓塞是由於肺動脈被血栓或其他物質堵塞所造成,症狀通常包括喘、呼吸急促與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肺栓塞是比較不常見的急症,好發於長期臥床、急性骨折、重大手術、孕婦(羊水栓塞)與癌症病人等。氣胸是因為肺泡自發性或創傷性的破裂造成胸腔內充滿空氣,症狀是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嚴重時也會感到呼吸困難。其他還有許多胸腔相關的問題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痛,如:肺炎、肋膜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肌肉骨骼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一類型的問題也佔了胸悶胸痛原因中的大宗,尤其是生活型態常常久坐,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的人,容易造成胸壁相關肌群緊繃或痙攣,所以一直感覺胸口悶悶的,嚴重時甚至會痛。另外一直重複某些動作的職業或運動傷害也會造成類似的狀況,這類型的胸痛往往可以透過姿勢改變或深呼吸及某些動作引發。其他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胸悶一直都是焦慮症、恐慌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症狀,常常隨著情緒壓力起伏與睡眠品質好壞等狀況改變。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由潛伏在人體內的水痘病毒所造成,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可能活躍而在皮膚產生水泡狀紅疹,伴隨厲害的神經痛。若發生在胸部,病發早期時尚未形成水泡,可能會誤解為其他原因的胸痛。由上所述的介紹造成胸悶胸痛的原因,大部分是輕症或是具有自我緩解性的狀況。然而,在高危險族群(如:高血壓、高膽固醇、抽糖尿病、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身上,即使是輕微的症狀也要特別警覺。而在一般族群身上,若出現高危險的症狀如:突發性胸痛、投射至下巴或肩膀、冒冷汗、強烈撕裂感伴隨背痛等,一樣要謹慎處理,儘速就醫。
-
2022-12-01 性愛.性愛後遺症
口交前千萬別刷牙!泌尿科醫師告訴你避免性病上身的關鍵
口交是眾多性行為中備受討論的一環,不過很多人對於口交可能帶來的影響仍一知半解,例如口交會不會得性病,或是口交前該不該刷牙。對此,泌尿科醫師程威銘拍影片告訴大家被口交的人和服務的一方應該注意的事項。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程威銘在個人YouTube頻道《程威銘醫師Dr. DKK》中指出,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嘴巴是很乾淨的部位,事實上嘴巴裡的細菌非常多。他指出過往在急診室時,老師都會特別叮嚀被狗或人咬傷的傷口千萬不能縫,如果縫起來的話傷口會爛掉,同理若陰莖上已經有傷口,最好還是不要進行口交。另外程威銘也提醒,若小便有不舒服的情況,比如尿道有灼熱感,甚至可以擠出膿了,這時候可能是有感染或性病的症狀,就別再請對方幫你口交。而在口交一星期後,如果小便時出現不舒服的感受,例如陰莖上有些微小傷口、潰瘍,小便出現灼熱感甚至流膿的情況,就要懷疑自身是否因口交感染性病。至於為對方口交的那方,程威銘則指出其所承受健康風險是比較高的,一些口交前後的細節更要重視。他提醒口交前千萬不要刷牙、剔牙,因為此舉會對口腔、牙齦造成一些微小傷口,反而成為對方陰莖上的可能病菌進到身體的破口,若真的想保持清潔的話,建議漱口即可。同樣道理,如果口腔內已有破皮或傷口,他表示這時候一定要拒絕口交,萬一真的很想要的話,建議戴上保險套比較安全。口交時精液該不該入口也是許多人的疑問,程威銘認為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被口爆,因為無從得知對方體液裡暗藏什麼病菌,且盡量不要吞精,除非是單一性伴侶才可以有這種行為。口交過後一星期,若發現喉嚨怪怪的、好像都有痰,甚至口腔內出現一些傷口,他表示這時就要思考是否因幫對方服務而被傳染性病的可能。口交到底會不會傳染性病?儘管口交十分普遍,性伴侶通常不認為它是傳染性病的管道之一,年輕成人尤其如此,這還成為他們選擇口交的原因。事實上,口交不僅會傳染性病,口交也會傳染口腔人類乳突病毒,罹患咽喉淋病的人也可能將此病的病菌傳染給性伴侶。男性口腔HPV多 疑來自口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如果一個男人跟六個以上的女人有口交史,則他得到喉癌的機率超過一般人7.6倍;若男性口水唾液或喉嚨測得人類乳突病毒(HPV)第16型,則此人得到喉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2倍。另外一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調查,發現男性口腔中的HPV病毒比女性來得多,很可能與口交行為有關,而親吻與一般接觸並不會感染。口交可能傳染的疾病還包括披衣菌感染、梅毒、淋病、皰疹。雖然比起陰道和肛門性交,口交感染上述疾病以及愛滋病毒等其他疾病的風險確實較低一些,不過研究人員不願將兩者之間的差異加以量化,原因是其中的變數實在太多。自保之道 戴套減少性伴侶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性病部門指出,一些特定狀況會提高口腔傳染的可能性,包括牙齦出血、牙齦疾病,或不講究口腔衛生。此外,口內有瘡或生殖器長瘡也會提高傳染。一個染病的性伴侶,他的預射精液都可能傳染疾病。降低風險的方法包括戴套、減少性伴侶人數,若是你在建議接種的年齡層中,最好接種人類乳突病毒與B型肝炎疫苗。當然,禁欲也是有效方法。
-
2022-11-29 醫療.消化系統
肛門莫名癢?恐是「隱性痔瘡」作祟!醫揭瘙癢7原因,別只當小問題
莫名其妙就覺得屁屁在發癢?是沒洗乾淨還是長痔瘡了呢?想看醫生又覺得好像不是太大的事。外科醫師說明,屁股發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腹瀉、性傳播感染或寄生蟲,甚至是痔瘡,都可能讓肛門口內外感覺搔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呢? 雖然屁股搔癢不是太大的疾病,但有時癢起來還是對生活造成困擾,如果只是清潔不完全就是小事,但如果是疾病導致就不能忽略了。雅丰麗緻診所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郁純在臉書粉絲頁分析了屁股癢可能造成的原因。造成屁股癢的7大原因 1.隱性痔瘡:因痔瘡輕微發炎,但卻因症狀很輕微沒發現,可以說是一種「沒有症狀的痔瘡」,在50 歲之前都有一半的罹患機率,可能在肛門口外或者肛門口內,當它們發炎時,因為很難清潔或擦拭,所以就會有種癢癢但卻找不出原因的奇怪感覺。2.環境刺激物:有些人會用濕紙巾擦拭屁股,或者是用肥皂清潔,其實肥皂、洗衣粉、濕紙巾中的香精或者添加物,是可能造成有些人敏感而導致搔癢,這種刺激表現為皮膚乾燥、發癢或發紅發癢的皮疹症狀。3.清潔衛生:當如廁結束,便便要擦乾淨不然容易孳生細菌,這是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但如果過度清潔,導致肛門口皮膚過乾,也會造成乾癢情形。 4.蟯蟲:蟯蟲感染有時是無症狀的,但如果蟯蟲成熟到足以在肛門周圍產卵(通常在夜間進行),它會引起瘙癢以及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儘管現代人有蟯蟲的機率不高,但只要是感染者在使用浴室後不洗手,就可能將卵從他們的手傳播到其他人接觸蟯蟲卵的表面,要特別注意。5.性傳播感染:不同的性傳播感染都有不同的症狀,像是淋病、皰疹、HPV的症狀就有可能產生屁股搔癢。 6.腹瀉:腹瀉的糞便比普通的糞便的酸性更強,並且比平時需要更多的擦拭來清潔屁股,更多的擦拭會刺激皮膚並引起肛門瘙癢,這在慢性腹瀉患者身上就很容易發生。 7.念珠菌過度生長:通常情況下,真菌會在皮膚存活而不會引起問題,但在某些環境中如夏天,當濕度很高或穿著潮濕衣褲時,酵母菌會過度生長,導致發癢、發紅,有時甚至是疼痛的皮疹。【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56.html】
-
2022-11-29 醫聲.疫苗世代
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流感、RSV蠢動 六都憂迎重症潮
在「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評比上,六都不分軒輊,對入冬後呼吸道傳染疾病,六都衛生局均感憂心,擔心爆發大規模流感疫情,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肆虐。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穩定的財政來源才能維持疫苗永續,建議可納入健保,編列專案經費,或以美國商保為例,採部分負擔方式,提高民眾疫苗的可近性。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也有同感,她指出,最近幾個月來,轄區內類流感通報數字顯示,不管是門診、急診,流感患者人數都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顯示流感病毒蠢蠢欲動。新冠疫情 打亂疫苗接種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則擔心傳播速度更快速、具有氣溶膠傳播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可能在明年初引爆另一波疫情,但眼前則需正視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所帶來的威脅。在疫苗接種上,各縣市安排公費疫苗優先順序,仍以中央為準則,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依照時程,帶狀皰疹疫苗排第一順位,即將以公費施打特定族群,但新冠疫情打亂了排序。財源有限 補助面臨取捨此外,財源有限,各縣市疫苗補助對象也面臨選擇,以桃市為例,口服輪狀疫苗優先提供中低收入戶的幼兒施打,避免重症造成家庭經濟負擔。至於尚無疫苗可預防的疾病,令不少縣市頭痛,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南部縣市好發屈公病、登革熱等病媒蚊相關病症,醫療端必須加強通報,落實「TOCC」機制,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是否群聚等資訊。打造城市防護力,不單只靠疫苗支撐,還需倚賴醫療應變力、公共衛生延伸觸角,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病毒侵襲社區時,考驗醫療量能調配,必須掌握全市急救責任醫院及第一線的負荷量能,並依照在地城市的城鄉差距特性,才能有效減害。桃園高雄 境外移入添挑戰至於桃園市、高雄市,還得面對國際機場、海港等境外移入的挑戰。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國門開放後,桃園機場不只是迎來旅客,也會是新型、跨國傳染病入台的第一站,為此,衛生局密切與北區管制中心溝通,隨時接收中央觀測的任何疫情資訊。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指出,有別於空港,國際型海港腹地大、商船人員繁雜,更具挑戰,必須出動科技、AI大數據進行防堵。面對疫情與流感夾擊,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說,台北市首度在社區設站以及校園接種服務採用電子意願書簽署,事前徵詢民眾意願,以減少紙本整理及人供比對輸入;此外針對長者、幼兒不同族群分別寄送明信卡、簡訊催種方式,提升打氣。
-
2022-11-29 醫聲.疫苗世代
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縣市疫苗福利比拚 城市防護力誰勝
新冠肺炎疫情迄今近三年,公衛專家擔心國人恐面臨「免疫負債」下的感染風險,此時凸顯出各縣市健康防護力的重要性。聯合報系健康事業部首次執行「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調查全國各縣市幼兒常規疫苗接種狀況,依疾管署成人接種建議,以花蓮縣表現最為傑出。成人疫苗履歷 盼盡快建立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衛福部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呼籲,衛福部應積極建置「成人疫苗履歷」,以期拼湊完整健康防護力。部分縣市衛生局長則提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呼吸道疾病的嚴重性,國人務必提高警覺。在與李秉穎討論後,此次「城市健康指標報告」調查項目聚焦在各縣市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率,以及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所建議帶狀皰疹疫苗、肺炎鏈球菌、成人三合一疫苗(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等目前仍需自費的疫苗。以肺炎鏈球菌疫苗為例,疾管署建議六十五歲以上成人接種,而目前政府公費接種對象僅限於滿七十一歲,且在六十五歲後未曾打過疫苗者,提供廿三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調查發現,六都均擴大接種對象,台北、新北、桃園、台南、高雄等擴至滿六十五歲者,台中市更開放至六十歲以上民眾,表現最佳。六都之外,擴大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至六十五歲的其他縣市,還包括,彰化縣、嘉義市、雲林縣、宜蘭縣、苗栗縣、南投縣、花蓮縣,以及金門、連江等離島縣市。此外、新竹縣擴大至七十歲以上長者可以接種。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每隔五年即著手討論國家疫苗計畫政策,研議尚未納入公費疫苗的優先排序,在流感部分,現已採購四價流感疫苗,已屬超前,至於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否下修適用年齡及族群,仍需持續討論。三疫苗 建議列入常規接種哪些疫苗可能被列入常規接種項目?李秉穎建議,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以及第二代肺炎鏈球菌為三大首選。因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致死率高,嚴重危及長者及幼兒健康,目前國外已有新創疫苗在試驗階段,台灣上市後,也會在選項中。在帶狀皰疹疫苗方面,全國僅有竹北市及花蓮縣針對部分民眾提供補助。竹北市部分補助六十歲以上民眾,低收入戶則是全額補助。花蓮縣則補助五十歲以上中低收入戶、六十五歲以上糖尿病患者。至於成人破傷風、白喉、百日咳(三合一)疫苗,僅有花蓮縣與金門縣提供補助,對象均為孕婦,設籍金門縣的孕婦可在懷孕第二八至三六周時接種疫苗,如懷孕時未接種,則可在產後、出院前接種。整體來說,各縣市中,花蓮縣提供較完整的疫苗保護,除提供孕婦接種成人三合一疫苗,另補助部分民眾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滿六十五歲長者也可公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幼兒疫苗接種 亞洲數一數二此項調查發現,各縣市幼兒常規疫苗接種率超高,雲林縣百分之九十八點三六,位居第一,其次為彰化縣百分之九十八點二五、基隆市百分之九十八點二一、澎湖百分之九十八點一三、台東縣百分之九十八點零九。六都均在百分之九十七附近,差異不大,整體看來,絕大部分縣市幼兒常規疫苗接種率都超過九成七,唯獨新竹市較低,僅百分之九十六點八。黃玉成表示,國內幼兒常規疫苗接種情況及疫苗品項上,表現傑出,不管是離島縣市或是都會地區,接種率平均超過百分之九十七,在亞洲數一數二。相較之下,成年人疫苗健康投資上,明顯較差,以流感疫苗為例,歐美國家施打率超過五成以上,甚至達到八成,但台灣卻始終無法衝高,只維持在兩成五,成為各縣市構築健康防護力的一大缺口。穩定財政來源 維持疫苗永續為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積極推動「成人疫苗履歷」,李秉穎說,穩定財務,才能維持永續,建議納入健保,編列專案,或採部分負擔方式,提高疫苗可近性。近兩年來,民眾施打新冠疫苗時均登載在小黃卡,建議衛生單位持續建檔,設置成人疫苗履歷健保雲端系統。
-
2022-11-15 醫療.泌尿腎臟
腎移植前透析品質維持好 助腎友復歸生活
從洗腎到幸運換腎,又因病毒感染再度洗腎,現年36歲吳小姐仍樂觀看待人生,即使定期血液透析,但仍兼兩份工作,還進修上課,開設臉書互助社團陪伴其他腎友,對她來說,「洗腎已不是生命中的檻,而是看見新世界的墊腳石。」2008年,吳小姐就讀二技時,新生健檢報告發現腎功能異常,當時年輕不以為意,不料半年後,因呼吸道感染反覆發燒,畏光腳腫、泡泡尿,到大醫院抽血檢查,醫師診斷為「急性腎衰竭」,必須緊急洗腎。這麼年輕洗腎,對全家人來說,難以置信。因年紀輕對洗腎資訊不了解,恐懼人生的突變,拒絕接受洗腎,逃離醫院。吳小姐說,那段時間爸媽帶著尋訪密醫,試過各種偏方、中草藥,結果導致更嚴重的免疫低下攻擊,還長了帶狀性皰疹(俗稱皮蛇),曾一天吞下多達90顆密醫的藥丸,最後因延遲洗腎,體內累積過多毒素,慢性腎衰竭導致腦部不正常放電,睡覺時癲癇發作被送至急診,緊急插管洗腎。「我要洗腎一輩子嗎?」吳小姐醒來後問著護理師,當時她才23歲,因為延遲洗腎,水腫、體重增加20多公斤,雙臂腫脹難以上針以致黑青,加上癲癇發作時家人不熟悉處置用湯匙塞嘴,嘴巴周圍縫了10幾針,當初拒絕專業判斷洗腎,導致現在如今在最辛苦的狀況下開始洗腎人生。當時的腎臟科醫師對家人說,「不要因為一個器官損害,讓身體所有器官都泡在毒素裡面」,這讓吳小姐最終接受事實,每周進行三次血液透析,六年等待後,她幸運配對到適合的腎臟,遠離洗腎人生。 不過,換腎後第三年,因自體腎絲球腎炎免疫系統關係,陸續出現慢性排斥症狀,期間內做過50次血漿過濾術想搶救不可逆的慢性排斥。110年更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免疫力過低造成病毒、泌尿道感染,大量病毒攻擊,導致新腎臟喪失排毒功能。入院時因肺腺蟲感染,血氧掉到54%、肌酸酐標到16(正常值0.6-12)。相較於第一次的拒絕面對,這次她入院時主動請求醫師洗腎,避免再度發生第一次的毒素太高引發癲癇,她笑著回憶,這是第一次醒著時這麼接近死亡。在2472天的移植旅程後二度洗腎,她表示沒有任何遺憾,也領悟到「洗腎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只為了洗腎」。 現在,她每周一、五洗腎,兩份工作,且進修心理諮商與心靈課程,偶爾兼差到國小代課、塔羅牌占卜師,剩餘時間經營臉書粉絲專頁、腎友社團,主動了解透析相關資訊,並將自我經驗分享給大眾,生活愉快、充實。 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秘書長、益康診所院長曾國憲表示,透析治療的目的在於協助病患持續就業、就學,與腎病共存共好。每年台灣成功配對的腎臟移植個案約300例至400例,儘管機率不高,但曾國憲仍鼓勵腎友,不要放棄希望,透析也得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好,等待期間多關注自己的生活品質,減少透析不適症狀,期待像吳小姐經過適合的治療模式,回到工作崗位與復歸生活的患者可以更多,腎友們預先做好準備,讓身體更強大,迎接腎臟移植的到來。 傳統洗腎常出現抽筋、搔癢、食慾降低等副作用,吳小姐說,4個小時血液透析就像是一趟長泳,結束後飢餓、疲勞、無力,在改用新型人工腎臟後,情況好轉,皮膚不再暗沈,思緒也變得比較清晰,「眼睛像是被擦亮的感覺」。 曾國憲表示,曾收治一名腹膜透析治療的男性腎友,身形高瘦,接受透析治療後,因腹膜問題食慾和原先相差很多,最糟糕時只能吃得下2顆水餃,後續轉做血液透析,經年累月,透析的副作用也開始浮現,皮膚極度搔癢,難以入眠,幾乎無生活品質可言,在用能更有效清除中大分子的新型人工腎臟後,透析後體力恢復時間縮短,大幅減少搔癢症狀,食慾增加,身體狀況良好,正排隊等候腎臟移植。吳小姐想對大家鼓勵:「生病不需要躲在角落被憐憫及悲傷,想要獲得尊重必須讓自己強大起來,生病只是人生一小部分。沒有人能看不起你,除非自己放棄自己,如果你走過人生最絕望,要感謝自己從來沒放棄過自己。」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桃園陳美梅議員盼皮蛇、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納補助
隨著國人對於健康的重視,不少民眾願意自費接種疫苗,然而對多數人來說成為一筆開銷,桃園市第一選區市議員陳美梅多次向市府拋出公費補助帶狀皰疹(皮蛇)疫苗,並且持續追問桃園市長鄭文燦選前承諾的補助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對此,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表示,現階段補助中低收入的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目前已施打4成多。陳美梅表示,身邊不少朋友看到親友感染帶狀皰疹,都會趕緊去施打,但是當前的帶狀皰疹疫苗價格約落在4800元,不僅對於民眾有些負擔,對於桃園市府的財政亦然,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延燒,多數經費也會花在採購相關醫療物品。她透露,據了解目前桃園市衛生局初步規劃,優先補助的對象為50歲以上、經濟弱勢的民眾。另外,鄭文燦也曾於2018年九合一大選前拋出補助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的政策,但至今遲遲沒有下文。陳美梅說,當初也認為嬰幼兒染病後會出現腸胃等嚴重症狀,所以也會想要將這款疫苗納入公費中,桃園市府對於這項政策同樣仍在規劃。她說,當時衛生局評估認為兩款疫苗價格過高,也擔心會排擠到現有的公費疫苗補助,目前她仍會持續向市府溝通,盼這項政策能讓市民有更良好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婦幼政策上持續爭取0到2歲小朋友的的托嬰托育中心,才能照顧到新手家長。對於地方政府在疫苗採購的決策,蘇柏文說明,主要還是依循中央的準則,會按照嚴重性、成效、疾病是否威脅生命等作為優先考量的順序,就好比說帶狀皰疹疫苗,當初中央將帶狀皰疹排序在第四名,不料來了新冠疫情,因而重新調整序列。他也說,針對口服輪狀疫苗部分,桃園市會先補助中低收入戶的新生兒,目的是防止染病後,會陷入來回急診等後續醫療支出,目前已經施打4成多,不過,公共衛生在實際的政策面會考量「八二法則」,亦即只會有八成民眾施打疫苗,難以到百分之百,後續也會去了解符合條件的民眾沒有前來施打的原因。
-
2022-09-23 醫療.自體免疫
異膚療效大躍進 醫病溝通採精準治療勿自行停藥
近來季節交替,正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期,但有時病患常擔心副作用和抗藥性而未規律用藥。醫師提醒,近年治療大躍進,病人會有更多選擇,部分藥物雖有副作用,但都可以預防,並可透過定期監測與劑量調整,醫病溝通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病人不必太過焦慮,更不宜擅自停藥反而影響治療效果。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彥如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分為局部與全身性,前者用藥有外用保濕劑、濕敷療法、類固醇藥膏、外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藥膏等,全身性療法有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部分病患亦會視情況使用抗組織胺、口服抗生素等。大多數外用及口服藥物不會產生抗藥性,唯有當病人皮膚因搔抓出現傷口導致細菌感染時使用的抗生素,若沒遵循醫囑自行停藥才可能出現抗藥性,建議病人仍應把每次醫師囑付的療程做完,不要吃吃停停,才能加強整體的療效。使用免疫抑制劑 應定期回診監測許多中重度病人服用免疫抑制劑,副作用問題也常讓患者擔心。陳彥如醫師表示,免疫抑制劑也分局部和全身,局部藥物包括: 醫立妥、普特皮、適健膚,能改善皮膚發炎及搔癢感,部分病患於塗抹初期可能出現灼熱、刺痛感,但通常不太嚴重且短暫,而且這些免疫抑制劑很快能發揮作用,也不像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萎縮,故較適合長期使用。至於全身性的免疫抑制劑,陳彥如醫師表示,目前有多種常用藥物,部分藥物會造成白血球低下、影響肝腎功能、口腔潰瘍、血壓上升等問題,不過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通常高劑量下才會發生,臨床上醫師會依病患狀況挑選適合的藥物,病患亦應配合醫師建議的藥物劑量及頻次,規則返診追蹤,便可降低不良反應風險,不用過度擔憂。陳彥如醫師提醒,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應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及白血球,針對初次使用的患者,醫師會安排在一個月內回診了解是否有副作用,接下來每一至三個月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及白血球,患者平時也要養成固定量血壓的習慣,可降低血壓升高的風險。她也說,免疫抑制劑用藥初期醫師會從低劑量開始慢慢增加劑量,部分藥物則是可將藥物劑量拆成早晚各服用一次,待觀察確定患者沒有副作用風險時,再調高劑量。也因為副作用讓患者擔心,常有病人自行停藥。陳彥如醫師說,病患若只是一些輕微的不適例如腸胃道不舒服,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停藥,若任意自行停藥,因免疫抑制劑要在服用一段期間之後才能發揮效果,如果中途停藥,整個療程需全部重來。最重要的是病友一定要規律回診與定期監測,有任何問題應盡快提出與醫師討論,若規劃長期出國無法回診的病患,預計開始服用免疫抑制劑,則建議在當地就醫評估後再開始服用免疫抑制劑,以免無法監測而衍生風險。新藥病情控制佳 監控降副作用風險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在生物製劑上市後,讓病情控制更好,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12歲以上中重度患者,也獲得健保有條件的給付,最近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也陸續上市,這些新的治療方式都成為異膚患者未來的希望,患者用藥一至兩周後皮膚病灶明顯進步,對人際關係改善甚多。之前臨床研究發現,不論是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都有不良反應,生物製劑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不適及結膜炎等,通常使用局部外用藥物就能改善。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副作用則包含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血球低下、帶狀皰疹等,個案的使用上會稍微受限。陳彥如醫師指出,在臨床上上述副作用很少見,醫師也會定期為患者做監測,而且口服便可達療效,特別適合懼怕打針的患者。而若為年長患者或曾發生帶狀疱疹的患者,則可優先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而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在進行治療選擇前,與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建立醫病共享決策,治療開始後應規則追蹤,尤其新藥上市後,食藥署也會要求醫師進行「風險管理計畫」,在最大化療效的同時也降低副作用風險,達到全人精準治療。
-
2022-09-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OVID-19為何會引發長新冠?專家發現血液出現「3大特徵」
一名28歲、曾確診新冠的女性上班族坦言,「確診康復後,身體比以前更疲倦,每天下班回家倒頭就睡,不知道自己怎麼了?」這般心聲也是許多染疫康復者碰到的困境,感覺身體狀態大不如前!全球也出現不少患者康復後出現疲倦、呼吸道症狀、胸悶痛、睡眠問題、腦霧等不適症狀,醫界將其稱之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為何新冠病毒會引發長新冠症狀?台北醫學大學嚴明芳教授表示,研究發現患者血液中出現三大特徵,顯示長新冠與「低皮質醇、T細胞耗損與EB病毒活化」。 長新冠定義尚未定論 目前台灣採WHO定義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表示,目前全世界對於長新冠的定義未有定論,而國內則採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定義──「可能或已確診 COVID-19 者感染後3個月內產生症狀且持續至少 2 個月,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等,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在急性 COVID-19 恢復後產生,也可能為最初疾病持續存在。」 而在國際期刊《Nature》定義則為COVID-19急性期後4週以上出現持續症狀或長期併發症;英國期刊《NICE》為COVID-19感染期間或之後出現持續超過12週持續症狀。 長新冠在血液中的機轉 究竟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如何造成長新冠後遺症?嚴明芳教授說明,根據《Science》科學雜誌整理發現,長新冠個案的血液裡有三個特徵: 一、低皮質醇濃度 嚴明芳教授表示,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通常壓力來時,人體會產生對抗的機轉,使得皮質醇濃度上升。過去有研究發現,發生急性感染時,皮質醇濃度也會降低,新冠也不例外。」 皮質醇會將飲食中脂肪和蛋白質立即轉化為能量,可以提高身體能量效率,但當皮質醇降低,就會影響患者正常對抗壓力的功能,因此「長新冠患者會感到很疲累」,因為本來應正常轉化體內能量以對抗壓力的機制已經變得低下。 二、T細胞疲勞 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像軍隊一樣負責攻擊入侵體內的病原體。嚴明芳教授表示,研究也發現,有些染疫患者隨著病程進展到尾聲,透過篩檢已測不出病毒,但其實體內還有病毒殘留的分子,所以一直刺激免疫細胞,造成T細胞疲勞。 三、喚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病毒是引發鼻咽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而這類病毒通常會存在於人體內,只是沒有被活化,因此不會產生症狀或使細胞癌化,嚴明芳教授表示,在患者血液中發現,過去曾對抗體內EB病毒或其他皰疹病毒的激素活性仍存在,使得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發炎是系統性的,且與體內平衡、疾病發生有很大關係。」 嚴明芳教授解釋,這項實證來自美國一項評估長新冠顯著免疫反應及生物機轉的研究,蒐集人口學、生活品質量表、長新冠相關症狀、血液樣本及免疫學特徵進行探討,其中長新冠患者及染疫康復者兩組的個案,感染新冠肺炎的時間均超過一年。發現研究者在生活品質、健康狀態、呼吸困難、疲勞、憂鬱、疼痛、睡眠障礙、認知疾病及慢性疲勞的整體表現,皆為「長新冠組高於染疫康復組,再高於健康組。」 其中,長新冠組最常見的症狀,包含全身性症狀的疲勞(87%)及與神經相關症狀的腦霧(78%)、記憶困難(62%)及混亂(55%)。三組個案血液及免疫反應特徵,可看出長新冠的皮質醇濃度較低、CD4+/CD8+反應較高、且個案體內的抗EB病毒反應較高,顯示長新冠與低皮質醇、T細胞耗損與EB病毒活化有關。 【延伸閱讀】金融理專長新冠 腦霧險丟工作7成台灣兒童有長新冠!第一名症狀竟是「它」【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8-17 醫療.皮膚
比酷刑還慘! 年輕宵夜場老闆2年3次「皮蛇」痛不欲生
台中開業醫師施勝桓今天說,一名30歲宵夜場小火鍋店老闆二年內罹患三次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腰部大面積水泡加上神經痛讓他痛不欲生,想用帶狀皰疹疫苗,卻因「太年輕」不適用,難擺脫皮蛇上身命運。患者近期得知有新疫苗上市,18歲以上免疫力欠佳者也可以使用,躍躍欲試。施勝桓說,時序入秋,季節交替,加上許多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康復後免疫力變差,近日收治多名帶狀皰疹病患,其中有30歲男子就醫時掀開上衣,腰部大片水泡如護腰般纏繞,有些水泡更已破掉、紅腫,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症狀才得到舒緩。這名老闆表示,他因為工作關係,日夜顛倒、過度勞累,睡眠品質差,帶狀皰疹近兩年三度發作,伴隨的神經痛像電擊或鑽骨一般,痛苦不已。他也曾考量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但因「太年輕」不適用。另一名75歲老翁第一次得帶狀皰疹,身上同時有水泡、結痂、滲出液、膿疱四種表現,夜不成眠,伴隨像電擊或鑽骨般疼痛,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症狀才得到舒緩。施勝桓說,帶狀皰疹一年四季都可能發作,約30%的人會得到,致病的原因是曾罹患水痘,病毒藏在神經節裡,一旦免疫力欠佳時,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有角膜發炎失明、尿失禁案例,得過水痘者約50%會得帶狀皰疹,最佳預防方式就是打疫苗預防水痘,若曾罹患水痘最佳的預防方式為打帶狀皰疹疫苗。施勝桓指出,國內上市的帶狀皰疹疫苗適應症在50歲以上,像30歲男病患一再復發,因年齡不符並不適用;近期有新的疫苗上市,18歲以上免疫力欠佳者也可以使用,且防護力達九成以上,對於帶狀皰疹發作以後的神經痛預防的效果接近100%,他建議這名30歲男病患可接種新的疫苗預防。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一生中至少有1/3的機會得皮蛇 李秉穎揭高風險族群和預防方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 高風險族群:高齡、免疫力低下 1/3機會可能得到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 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 ・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 ・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 ・病灶宛如蛇紋、有「皮蛇」一稱 ・可能引發頭痛、疲倦、輕微發燒甚至留下後遺症「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 疹後神經痛可能維持數年 痛到憂鬱、影響生活品質 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 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醫師表示,通常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將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才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 及早預防避免病毒活化 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免疫力 免疫力通常從五十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五十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八成以上。 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 《延伸閱讀》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最難纏的3大病毒!新冠病毒第一,HPV居次不容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4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國內近千例器官移植 皮蛇上身達9.19倍 以換心最易得
台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今天說,台中榮總移植團隊與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和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合作,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9032名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器官移植患者,發現帶狀皰疹罹病風險高達正常人的9.19倍,若排除共病達27.35倍,又以心臟移植患者14.34倍最高,相關文獻已刊登於美國皮膚醫學會官方期刊。換腎的謝姓婦人今現身台中榮總分享,她在2014年9月完成不同血型的活體腎臟移植,術後恢復良好,前年自覺臉部抽痛,至診所求治未見改善,轉診到台中榮總,診斷為帶狀皰疹,經住院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病情出院,追蹤8年移植腎運作功能仍十分良好。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游棟閔說明,免疫抑制劑一年內急性排斥率低於10%,換腎存活率逾95%。但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可能的風險包括心臟血管硬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癌症與感染等,其中感染可能造成病況急速惡化,危及生命。游棟閔指出,帶狀泡疹俗稱「皮蛇」,是因曾感染過水痘病毒,痊癒後病毒潛伏在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增殖,沿著神經節分佈的皮膚發病,剛開始是身體某側灼熱、疼痛或感覺異常,幾天後開始出現紅疹,進而形成水泡,如果蔓延至器官,造成器官功能損傷。游棟閔說明,這項研究是以2003年到2013年間台灣健保資料庫找到9032名器官移植患者分析發現,帶狀皰疹罹病風險高達9.19倍,排除共病後高達27.35倍;其中換肝罹病風險為正常人的5.9倍,換腎高達9.13倍,心臟移植患者為14.34倍,為目前對於器官移植患者感染帶狀皰疹相關文獻中最全面廣泛的分析研究。游棟閔提醒,器官移植病人如發現自身有不明原因發生的皮膚水泡合併神經疼痛或顏面視神經疼痛時,應立即醫師連絡,盡早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免併發後遺症。
-
2022-07-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影/驚悚!確診遭病毒攻擊 5歲童眼睛遭「蛇」繞一圈
台中5歲男童上月高燒確診,用藥退燒後,家屬發現男童雙眼周圍竟出現紅腫與皰疹,趕緊就醫。院方診斷,確定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男童確診造成免疫力低下,誘發皰疹,經住院療養,本月初回診男童已康復,皮膚症狀恢復良好。童綜合醫院上月底收治該名男童,小兒科醫師高佳慧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除可能出現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因染疫導致免疫系統下降,容易誘發帶狀皰疹、抽筋等。高佳慧表示,個案男童帶狀皰疹出現在臉部三叉神經節部位,神經癢痛外,也影響視力。進一步了解,原來男童以前也長過帶狀皰疹,同樣在眼睛周邊,高提醒,人體一旦感染帶狀皰疹病毒,痊癒後病毒仍會潛藏在人體神經節,與人體共存。而存有帶狀皰疹的人體,容易因免疫力低下而誘發,例如個案男童新冠肺炎確診,造成免疫力下降,讓皰疹病毒復發在眼睛周圍。高佳慧表示,50歲以上中老年人好發「皮蛇」,主要發生在秋、冬季節交替季節,因為感染帶狀皰疹病毒後,水皰沿著神經節部位群聚擴散,患部會出現癢痛、就像一條蛇的鱗片,水皰沿著神經節出現。預防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高佳慧提醒,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共食、避免肌膚接觸,幼童在1歲時接受水痘常規疫苗施打,50歲以上長輩建議打一劑皰疹病毒疫苗預防感染。
-
2022-07-28 失智.大腦健康
重磅研究造假風波 學者:阿茲海默研究4大瓶頸不變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近期揭露,2006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刊登、轟動一時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結果,疑似造假,震撼全球學術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召開線上記者會說明其影響,兩位學者都認為此事不足以撼動最重要的基礎假說,失智症研究和治療的四大瓶頸仍在、危險因子一樣很多;不過,對於又傳抄襲風暴的台灣學界來說,值得引以為鑒。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鄭菡若表示,現在調查報告還沒出來,沒人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就算是假,上千篇研究奠定阿茲海默症最重要的「類澱粉假說」也未受影響。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陳韻如表示,這篇研究沒有撼動整個學界的研究,卻會重創一個人的聲譽,若證實造假,研究第一作者的學術生涯可說是全毀了,還要面臨未知的求償和懲罰。希望台灣年輕學者引以為鑒、嚴肅看待科學求真的精神,建立好的素養,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鄭菡若表示,其他學術單位近10年從這篇問題論文衍生的研究發表,只有20到30篇,當中也有報告說無法做出相同結果,包括阿茲海默研究圈聲譽卓著的哈佛學者,就發表了兩篇。因此,這篇研究雖於2006年造成轟動,後來已逐漸退燒,「要不是這個新聞出來,我都已經快要忘記它了。」無論此研究有沒有造假,都不會改變阿茲海默症的治療面臨的四大瓶頸。陳韻如表示,首先是現在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學界都認同早期偵測很重要,但誰能在10年前就偵測到一個完全正常的人之後會發病呢?早在無症狀、行為正常的時候,類澱粉就已經在堆積,等症狀出現而就醫時,腦中病癥幾乎都已經完成了。第二個瓶頸是神經細胞不會再生,死了就死了,愈死愈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神經細胞傳導,導致一區一區接連發生不可逆的崩壞。第三個瓶頸是,藥物該如何通透到人腦?就算在小鼠做得到,但遇上有血腦障壁的人腦,又是困難重重。鄭菡若表示,第四個瓶頸是病人共病特別多,個體差異大且複雜,是動物實驗難以模擬的。因此即便發現了有潛力的藥物,收案上萬人,可能只對某些人有用、對某些人沒用。該如何找出對藥物有反應的人?是不是要鎖定某些基因型別,還是要排除某些共病?這些都還需要很多臨床研究去找答案。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很多,最近因為疫情,又多了一個潛在可能,就是「長新冠」。陳韻如表示,阿茲海默症已知的重要危險因子是糖尿病,糖尿病病患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很多,高膽固醇者也比較容易失智。過去研究發現皰疹病毒感染可能透過影響腦部發炎反應,提高失智風險,新冠疫情正導致大量人口面臨「長新冠」後遺症,是否也埋下失智隱憂?值得密切觀察。該如何遠離失智風險,陳韻如表示,活用大腦很重要,而且這與教育程度並無明顯相關性,只要能經常處於比較多元的環境,刺激不同腦區工作,對於延緩大腦老化是非常有幫助的。應鼓勵長者多嘗試新事物,多社交、與人交談,都是過去國際研究大會上被學者推薦為非常有效的方式。
-
2022-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鼓勵機構、長者接種 指揮中心:月底前有獎勵500元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第四劑疫苗接種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但上午公衛學院直播提到,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僅22%,長照機構住民更低,只有11%。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希望符合資格者,能夠盡快接種追加劑第二劑,增加自己保護力,機構部分也會和機構通知,鼓勵機構長者完成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是使用第一次接種人數計算,至於符合資格者的接種率還要計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25.1%。而到七月底前,都有500元的接種獎勵機制,希望民眾多加利用。而針對7月22日起,50歲以上確診民眾的第四劑疫苗間隔期,莊人祥表示,一是和前一劑接種需間隔五個月,二是確診過後有要間隔三個月,兩個條件都要滿足才可接種。另針對美國研究,感染新冠肺炎後會增加帶狀皰疹感染風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長新冠根據世衛定義,感染新冠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發生各式器官系統症狀,但必須要排除其他診斷。而帶狀皰疹是病毒引發病症,嚴格說不算長新冠,因為這是特有疾病診斷。羅一鈞表示,國外看到感染新冠肺炎後感染帶狀皰疹的情形比未確診者高,可能是因為罹患新冠肺炎後影響免疫系統,而帶狀疱疹是因壓力大、免疫系統較弱而容易發作,研究起來可能因這幾轉導致,可能不跟長新冠有關是本來有的疾病。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輕症轉陰 中醫師:內熱仍在勿激烈運動
作家蔡詩萍確診恢復後即跑馬拉松,未料帶狀皰疹上身。中醫師陳勇利說,有些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以為自己無礙,確診過後就恢復正常生活,但事實上感染過,體內就是曾有病毒,也許還有些「內熱」未清,火苗還未熄,若驟然激烈運動、太累,疾病就可能再被點燃,也就是形成成人(MIS-A)以及兒童(MIS-C)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疾病。擁有中西醫資格的陳勇利目前是中醫執業醫師,他說,即使是確診輕症或無症狀,他仍建議應該給中醫師,有助於把體內的內熱清一清。有的人也許自認沒有什麼,但也許有便秘、口乾等而不自知,若持續兩三周,疾病症狀可能就會出現。而這段期間因身體尚未恢復,也建議不要從事激烈運動,以及多補充水分。他說,輕症患者雖已轉陰,但馬上就去跑馬拉松,身體系統缺水,因此帶狀皰疹上身,也是MIS-A的一種。這種情形小孩子也常見,因為小孩的水容量少,只有成人的3分之1,內熱未清,很容易一下就衝過警戒點。像最近他門診也遇到幾例帶狀皰疹和口腔皰疹,都是這樣。至於中重症患者是否也有內熱?陳勇利說,因為中重症患者服用的進口特效藥很冷,治療後也沒什麼。但若是症狀明顯又不治療,或延後治療,得到長新冠的機會就很高。他說,夏天來了,西瓜、水梨都是不錯的滋陰食品,下午4時以前吃西瓜、水梨不要削皮,都是當令很好的水果,也有助補助體內水分,去除內熱。但像榴槤則太過燥熱,會讓體內的火更旺,則建議不宜食用。
-
2022-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蔡詩萍確診康復「帶狀皰疹爬上臉」 醫勸:染疫後別做這事
新冠疫情已經延燒超過兩年半了,台灣至今也有400多萬人染疫。作家蔡詩萍也在臉書分享他染疫後長新冠的經驗,呼籲粉絲要多注意健康,不要逞強,避免後遺症。蔡詩萍是在5/25跑馬拉松後之後染疫的,有親友提醒他那場馬拉松有傳出疫情,蔡詩萍心想「不會吧」,直到跑完第五天他開始鼻塞、微咳,他回想當時跑馬完有在帳篷沖洗,可能是那時無罩染禍,他快篩出線兩條線,PCR也陽性,開始7+7的生活。蔡詩萍是輕症,沒發燒僅微咳,吃了清冠一號,五天後連續三天快篩都是陰,第八天起他回辦公室上班,但盡量跟人少接觸。十四天過後,蔡詩萍趁周末慢慢跑了半馬,再隔一周,他周五發現嘴角出現小痘子,蔡詩萍不以為意,直覺是「天熱火氣大」。周六蔡詩萍又出門跑步,在高溫下跑完30公里。周日時,蔡詩萍發現臉上的痘子明顯變大且紅腫,他抹了藥膏但沒放心上,但痘子在周一大爆發,便多變紅且看起來很怪。妻子驚覺異狀,蔡詩萍二度就醫,才確認是帶狀皰疹,眾所周知,帶狀皰疹攻擊臉部,有可能損害顏面神經、聽覺神經、視神經受損,可能會有嚴重後果。蔡詩萍形容,「我的右邊臉頰,在眼眶到右嘴唇之間,正是帶狀皰疹病毒肆虐的『主舞台』」,皮膚是麻麻,是刺刺,是一種很難描述的「不舒服感」,說痛嘛,沒到要命的痛;說癢嘛,白天還好,午夜過後,就癢得睡不著!醫生告訴他,「染疫後,免疫力下降,建議盡量多休息,少做劇烈運動,讓免疫系統慢慢恢復。太激烈的運動,會讓免疫系統失調的身體,很不容易抵抗外來的病毒」。醫生也解釋,因為蔡詩萍小時候出過水痘,殘留了皰疹病毒,趁著免疫系統在染疫後的虛弱,藉機又發動攻擊,才變成帶狀皰疹。他分享自身經歷,祝福大家盡量不要染疫,如果染疫也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逞強,要避免「長新冠」後遺症。po文一出,網友紛紛打氣,「還好在一週內發現病毒打針吃藥,否則就嚴重了」、「謝謝詩萍哥分享!讓我們更有所警惕,更加謹慎小心」、「謝謝您分享寶貴經驗,但也祈禱與疫情共存時,大家平安健康」。也有人建議,「請記得去打帶狀皰疹疫苗,有備無患喔」、「免疫力真的是關鍵」。不少康復者分享經驗,「羨慕染疫痊癒後跑步不會喘」、「不要太累,運動可以慢慢來,還是要多休息」、「長新冠的後遺症,50歲以上帶狀性皰疹發作機率蠻高的,代表自體免疫功能下降」、「我也是後遺症,肌力大減,今天打球小腿肌直接撕裂傷」、「之前確診康復後,有一陣子是心跳快又喘,皮膚一直癢,體力也差了很多,記憶也不好。」
-
2022-06-27 醫療.感染科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台灣在1979年之前,幾乎每個人都打過俗稱牛痘的天花疫苗,成大感染科醫師陳柏齡表示,針對猴痘最新的感染與變異等資料還不是很多,從現有資料來看,打過天花疫苗的人,對猴痘應仍有部分的預防效果,但不是百分百,此外,猴痘與水痘是完全不同的病毒感染,打水痘疫苗對預防猴痘沒有效果。國內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下,讓不少民眾擔憂,而猴痘目前沒有專用的疫苗,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核准一款天花疫苗,可用在預防猴痘上。猴痘因為快速在全球傳染開來,引發全球公衛的關注,但猴痘到底是什麼?為何天花疫苗可以預防猴痘,猴痘與水痘有什麼不同,可能很多民眾都搞不太懂。「醫師,我有打過水痘疫苗,可以預防猴痘嗎?」陳柏齡表示,最近有接獲這樣的詢問,但事實上兩者完全不同,水痘是水痘病毒引起的,一旦感染後,即使痊癒,病毒會潛伏在體內,之後再度復發就是帶狀皰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目前全球雖然仍有水痘疫情,但台灣水痘疫苗是常規疫苗,已很少看到病例。而猴痘則是與天花同屬「正痘病毒」,陳柏齡表示,天花與水痘身上都會起水泡,但天花的情況嚴重很多,死亡率更是達到3成(猴痘死亡率大約是0到1成),在牛痘疫苗發明後,成功的控制了疫情,台灣在1979年就停止天花疫苗(牛痘)的注射,世衛組織也在1980年宣布人類已根除天花病毒,而在1979年之前台灣人應該多數都有打過牛痘疫苗,注射的部位在大腿或左臂,呈散狀花型。陳柏齡表示,天花疫苗是一種很成功的疫苗,主要是正痘病毒為一種DNA病毒,與新冠肺炎是RNA病毒不同,後者很容易變異,讓疫苗失效,但前者變化很慢,因此疫苗能夠根除天花,卻很難根除新冠肺炎。早期牛痘的研發是利用在牛身上產生的牛痘病毒,注射到人體,牛痘病毒與天花病毒類似,對人類的毒性低很多,藉此預防天花,但科技進步,現在的天花疫苗已經不是用牛痘病毒製造。他表示,過去天花病毒只要打一劑就能終身免疫,一般的疫苗打過一陣子後體力抗體濃度就會減少,但天花疫苗在隔很久後再次遇到病毒仍能有很高的抗體,也因此曾經打過天花疫苗的人,雖然至少都4、50年以上,對於猴痘仍會有部分的保護效果,不過猴痘病毒經過這麼多年,可能也有某種變化,讓其傳染能力增加,流行範圍變大,天花疫苗到底還能有多少保護效果,可能須要進一步的研究。他表示,目前根據疾管署的認定,仍不需要大規模注射天花疫苗來預防猴痘,注射對象仍以高危險族群為主,例如醫護人員。
-
2022-06-27 養生.抗老養生
夏季吃冰消暑退火 濕氣反而更排不出!?中醫師教祛濕3招自我保健
又到了炎炎夏日,你是否常常會覺得悶熱、潮濕,疲倦、沒胃口、提不起勁呢?那你可能是身體的濕氣太重了!台灣是熱帶海島型氣候,本來濕度就很高,到夏天,高溫加上潮濕,更容易產生許多濕氣造成的病症,比如胃脹悶、消化不良、皮膚濕疹、汗皰疹,白帶、腹瀉,頭暈、倦怠等。除了找專業中醫師針對體質開立中藥來治療之外,平常我們也可以自我保健祛濕喔!自我保健祛濕3招1.善用除濕機:平常不管有沒有下雨都可以開除濕機,讓室內濕度保持在60%以下。睡前開除濕機2小時,睡覺會感覺清爽很多。平常就算有開冷氣,也可以加開除濕機,濕度降低會更有感,冷氣比較不會越吹越冷。2.運動曬太陽流汗:運動流汗是最佳的排濕方法,也可以促進心血管循環,讓體內堆積的痰濕廢物排掉,但要夏天高溫記得做好防曬準備,運動後擦乾汗水,不要馬上喝冷飲、吹冷氣,以免「中暑」喔。3.少吃生冷甜食:天熱大家都想喝涼的吃點冰的,吃西瓜、香瓜等來消暑退火,但要記得適量,還是因為吃冰的會讓腸胃功能下降,濕氣反而會更不好排出。祛濕穴道保健足三里:是保健第一要穴。常常按摩刺激,可以增強脾胃消化功能,增強免疫力。•位置:膝蓋外側下方3寸。 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往外一指寬處。•按摩方式:可直接按壓刺激5-10分鐘。陰陵泉:本穴屬脾經,有很好的祛濕利水的功效,對腹痛腹瀉、小便不利都有幫助。•位置: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按摩方式:可直接按壓刺激5-10分鐘。
-
2022-06-2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1987年出版的小說,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2010年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拍攝成電影,入圍67屆威尼斯影展最高殊榮金獅獎。故事男主角渡邊和直子、木月三個人是高中死黨,直子與木月是男女朋友,有一天,木月卻自殺了,曾經三人緊密的世界嘎然中斷。一年後渡邊和直子在東京意外重逢並展開戀曲,然而木月的死亡卻是兩人無法跨越的鴻溝。後來直子精神疾病發作住進郊區療養院,並在寒冷的冬天自盡。故事背景設於1969年,全書充滿年少情懷與濃濃的懷舊氛圍, 披頭四的音樂旋律縈繞,男女主角強烈的情感糾葛卻幾乎命定的悲劇,讓這部作品成為村上春樹特殊且受歡迎的小說。男主角與直子在她20歲生日那天發生性關係。「當我進入裡面時,她卻感覺非常痛。我問是第一次嗎,直子點頭……一切結束之後,我問她為什麼沒有和木月睡,但這種事情是不應該問的。」直到直子住進精神療養院,才親口解答這個謎團:「完全不會濕潤……放不開。所以非常痛。乾乾的,好痛。用各種方法試過喔。可是怎麼做都不行。」讓直子困擾的可能是「女性性交疼痛」,是指性行為時經常於外陰、陰道或下腹部疼痛的疾病。因為疼痛與不適,使得陰莖不被允許進入陰道前庭以及陰道,無法進行性交。性交疼痛是讓女性痛苦卻難以啟齒的問題,卻並不罕見。根據統計,8%到22%女性曾有性交疼痛的困擾。它可以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導致抑鬱、焦慮、負面的身體形象和低自尊。因此,應該正視性交疼痛的困擾。性交疼痛症狀有多種表現,有些女性描述當男性生殖器接觸到陰道口時就感到疼痛,有些在陰莖深入後在陰道穹窿或骨盆底深處感到疼痛。原本應該是愉悅的性事反而成為痛苦的折磨。嘗試性交時的恐懼心理,與性伴侶之間出現摩擦,都會讓性交疼痛的狀況雪上加霜。造成女性性交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感染:包括陰唇、陰道感染,或是皰疹,子宮頸或輸卵管的感染;惡性腫瘤:例如卵巢、子宮頸、陰道癌;受傷:例如手術分娩受傷後的疼痛;荷爾蒙:最常見的是停經後婦女雌激素缺乏造成陰道萎縮。心理因素╱例如陰道痙攣(vaginismus) :當陰莖進入陰道口時骨盆底肌肉產生不自主肌肉收縮、疼痛,讓陰莖無法進入。像「挪威的森林」中的女主角有可能是陰道痙攣。治療方面,由於性交疼痛成因複雜,找到致病原因「對症治療」是很重要的。村上春樹在親手設計的「挪威的森林」小說封面加註:「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然而文字中看不見充滿浪漫火花、粉紅色泡泡的愛情,有的卻是痛苦與迷惘。而現實中的人們,愛情也可能參雜著酸甜苦辣,生命中無可挽回的逝去與無奈。關於愛情,無論您是身在其中,或是緬懷當年青春的歲月,都歡迎打開YouTube搜尋「披頭四」(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這首歌,或許也能感受到村上春樹書寫小說的心境。(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6-24 醫療.感染科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已出現疑似案例;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台灣上周有一例疑似案例,但已排除,目前尚無確診案例。疾管署昨則公告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屬「中等危害風險」,根據第二類規定,如發現疑似病例須在廿四小時內通報。猴痘是種「人畜共通疾病」,與天花病毒同屬,臨床症狀也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傳染途徑為直接接觸、食用感染動物或是密切接觸到猴痘感染者。通報條件為患者出現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或有任一下列症狀,包括發燒大於等於卅八度、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或已排除水痘、帶狀皰疹,腸病毒、淋病、梅毒、軟性下疳等常見發疹性疾病。猴痘過去多發生於西部及中部非洲地區,其他國家偶發零星境外移入病例。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目前全球出現病例國家已增至四十七國,逾三千人感染,且鄰近新加坡與南韓亦於近日各通報一例確診病例。
-
2022-06-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小疹子又紅又癢!濕疹、汗皰疹纏身嗎?簡單六招還你美麗好皮膚!
皮膚總是在換季和天氣變化時出現一些小紅疹,不僅不美觀還會癢得不得了,潮濕悶熱的天氣更是會容易出現,有濕疹問題的人就會知道,濕疹的狀況時好時壞,急性期會有紅、癢、水泡等問題,若不小心抓破水泡還會產生流湯、糜爛的問題,這時濕疹就轉變為慢性期,此時的皮膚角質層被反覆傷害,皮膚反而變乾、變厚、脱屑和龜裂的症狀,今天「77老大」就要帶給我們簡單幾招,讓濕疹徹底離開你的生命!拒絕癢癢濕疹第一招!忌口,需要少吃糖份、燒烤油炸、海鮮和動風發瘡類的食物,其中動風發瘡的食物包含,芒果、芋頭、鴨肉和鵝肉,77老大提到,如果你看皮膚科認真吃藥擦藥都沒有好轉,通常是因為飲食沒有調整,就會讓濕疹反反覆覆,時好時壞,而講了許多要少吃的食物,也有許多建議多吃的食物,像是綠豆、薏仁、冬瓜、苦瓜和蓮藕,這類食物可以幫助你清熱除濕就可以緩解濕疹。看了第一招是不是驚覺自己的皮膚好像還有救,剩下的五招,招招治濕疹,快點開影片解鎖,讓77老大還你美麗皮膚,不再長期飽受濕疹困擾,拒絕又紅又癢的小疹子!想了解更多關於皮膚調理的知識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學好這六招,癢癢退散不困擾!原始影片77老大YT77老大FB77老大IG延伸閱讀瘦身卡關?專家告訴你停滯期是什麼你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師帶你5招緩解「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23 焦點.元氣新聞
憂猴痘來襲…疾管署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24小時內需通報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也都出現疑似案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昨表示,猴痘已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的規定,如發現疑似病例必須在24小時內通報。根據疾管署外網公告,符合臨床條件或檢驗條件就需要通報。臨床條件為需同時具下列條件,包括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或具有任一下列症狀,包括發燒大於等於38度、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或已排除水痘、帶狀皰疹,腸病毒、淋病、梅毒、軟性下疳等常見發疹性疾病的診斷。檢驗條件則為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包括臨床檢體分離並鑑定出猴痘病毒或臨床檢體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或定序為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