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搜尋
皰疹
共找到
200
筆 文章
-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你中招了嗎?夏季常見8種皮膚疾病讓人癢到受不了
夏季常見八種皮膚疾病分別為濕疹、毛囊炎、足癬、體癬、股癬、變色糠疹(汗斑)、熱汗疹、足蹠蠹蝕症。根據健保數據統計,黴菌類的皮膚疾病好發於年長者,香港腳雖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仍以50歲以上為大宗,與免疫系統好壞有關;因多汗引起的汗斑、熱汗疹等則以青少年、小孩為大宗。濕疹症狀癢到受不了,就醫人數最大宗。根據健保署統計,濕疹去年就診人數達152萬2,012人,件數達到320萬6,828件,平均一位患者去年就診2.1次,與前年平均一人就診2次,稍微增加。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濕疹是各種發炎性皮膚疾病統稱,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接觸性皮膚炎等,這類疾病患者有各種不同原因會觸發濕疹,也導致濕疹的就診人數最多,皮膚科最常診斷的皮膚疾病也是濕疹。濕疹症狀會令人「癢到受不了」,因此即使去年是疫情期間,濕疹就診人數一樣多,甚至有比前年增加的情形。毛囊炎皮脂腺分泌異常,青壯年族群最常出現。健保署統計,毛囊炎去年就診件數僅次於濕疹,男多於女,集中在30到49歲間。國泰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表示,當皮脂腺分泌異常堵塞毛囊,極可能導致毛囊炎,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癌症治療,或是免疫力低下遭皮屑芽孢菌、痤瘡桿菌感染也會導致。他分析,30到49歲之間的青壯年族群,較容易出現作息不正常、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形,加上西式食物吃得多,也是導致罹病的原因。足癬30歲後患者大增,應與免疫力有關,男女發生率相當。足癬俗稱為香港腳,去年就診人數達26萬8,290人,就診件數為49萬1,259件,集中在50到69歲。黃毓惠分析,香港腳雖然會發生在全年齡層,但發生的情況仍與免疫力有些關係。臨床上常見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比較容易有香港腳;數據顯示,從30歲以後,患者開始大幅增加,應該也與免疫力有關。至於數據顯示男性略大於女性,她認為,男女發生率應該相當,只是女性較不願意就醫,反而先尋求成藥改善,常等到灰指甲出現影響外觀才願意就醫。股癬與體癬近年體癬患者增多,年輕族群多與養寵物有關。股癬患者集中在60到69歲之間,黃毓惠表示,股癬的發生與「包尿布」有一定的關係,不少長輩因疾病需要尿布協助。其餘年齡層患者,多數與穿著有關,如牛仔褲、內褲材質不透氣導致。體癬去年就診人數比股癬還多,羅陽表示,臨床上這幾年體癬患者確實愈來愈多,年輕族群的患者都有個共通點「養寵物」,動物身上的黴菌,因為接觸傳染給飼主,初期在身體上形成小圈圈,一直抓愈來愈嚴重,許多患者都抓破皮才就診。熱汗疹長痱子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熱汗疹、汗斑患者以年輕族群為主。黃毓惠表示,熱汗疹就是俗稱的痱子,數據顯示集中在0到19歲,與臨床經驗吻合。剛出生的孩子汗腺發展不成熟,排汗功能受阻,孩子易出現紅腫癢的症狀;開始上學後,也因為排汗多,沒有立即擦拭,使汗水在皮膚累積導致汗腺發炎,同樣也會引發痱子。汗斑患者多年輕人,常長到很嚴重才就診。汗斑同樣發生在年輕族群,健保資料庫統計,患者集中在20到39歲。汗斑指流汗後沒有立即擦拭,汗水不斷刺激皮膚,皮膚上的共生黴菌侵襲皮膚而出現斑斑點點。羅陽表示,青少年和剛出社會的男性,以及從事戶外勞動的民眾最容易發生汗斑。夏季則會讓汗斑患者暴增,他說,幾乎沒有患者「初期就就診」,常常是長了一整片的汗斑後,認為不好看才就醫。最常見的部位是後背、前胸、手臂,必須治療多次才有可能淡化斑點。足蹠蠹蝕症患者多免疫差,常被誤為香港腳,臭味驚人。足蹠蠹蝕症常被誤以為香港腳,但患者相對少。黃毓惠表示,它是一種細菌感染,症狀與香港腳類似,又臭又癢,臭的程度更勝香港腳,類似腐爛垃圾味。與香港腳最大的不同,是腳底會出現如海蝕洞的坑坑疤疤情形,這類患者通常免疫力不佳,容易流汗,鞋子不透風,不過投以抗生素等藥物,以及改變生活型態,都能立即改善。
-
2021-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變大食怪?醫曝5種「很少人知道卻很常見」副作用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不少人打完疫苗出現副作用,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最多,小兒科醫師徐嘉賢另外提出5種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皮膚搔癢、注射處腫塊,其他較少見的副作用還有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有網友坦言「打完疫苗變大食怪2天」。小兒科醫師徐嘉賢6日在臉書上發文說明「容易被忽略、但常見的新冠疫苗副作用」,他表示,「最近陸續遇到打完新冠疫苗有一些小副作用的民眾,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為大宗」。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這三類副作用比例不少,而且是大部分當天或隔天就會出現。如果本身腸胃道比較不好的民眾,還會持續一、兩周。還有皮膚搔癢,部分民眾施打部位紅腫和搔癢,這個比較少見,冰敷會稍微緩解。有少數比較明顯的,需要局部藥膏才會緩解下來。另一種比較奇特的副作用為「注射處腫塊」,有些民眾一個禮拜之後就自己消失,有些民眾則兩、三個禮拜都還沒變小,但是大部分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減緩。其他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等等。不過徐嘉賢表示,千萬不要被這些小小的副作用嚇到,就不敢打疫苗了。跟得到新冠肺炎來相比較之下,這些都算是相對輕微的事情。徐嘉賢表示,「任何副作用的發生,都一定很不舒服,我自己本身打了之後,手痛了三天,感覺像被車子撞到,也失眠了好幾個晚上,又發燒,但是打疫苗所得到的好處,遠比壞處大,所以欣然接受,不能因噎廢食」。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打完莫德納一個星期多,注射的地方,有一點點感到搔癢」、「打完AZ第12天M因為我本身治療乾燥症,藥物副作用也會有些腹痛,所以我以為是藥物副作用。但最近這幾天腹瀉愈來愈明顯…昨天還突然頭暈眼睛看東西突然炫光」。還有人留言「打完變大食怪整整兩天」、「打完AZ隔天開始全身肌肉輪流抽筋...像被電到」、「打完之後還竊喜不痠不痛不發燒,隔天開始類似蕁麻疹症狀快一週,又癢又睡不好,吃某些食物還更加重」。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細胞免疫是蛋白質疫苗的挑戰 台大醫:高端三期見真章
高端通過EUA之後,已列入公費疫苗選項,不過,衛福部食藥署昨才公布高端疫苗EUA審查專家會議紀錄,今天疾管署才將公布高端疫苗簡介。根據會議紀錄,至少8位EUA審查專家都認為除了中和抗體濃度之外,高端應補充有關T細胞反應等細胞免疫的資料。細胞免疫有何重要性?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今撰文表示,根據過去其他蛋白質疫苗研發的經驗,二期試驗抗體反應良好,三期試驗卻顯示無法預防感染,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蛋白質疫苗雖然產生抗體免疫,但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細胞免疫。李建璋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17年公布了一份關鍵報告,蒐集了22個二期曾經成功,三期卻失敗的案例,當中大部分是藥物,僅有四個案例是疫苗,其中之一對高端格外深具啟發意義。1990年代,Chiron藥廠開發了一個人類第二型皰疹病毒疫苗,是和高端一樣使用重組蛋白技術,二期試驗顯示人體抗體反應良好,但三期卻證明對預防二型皰疹病毒感染無效。這個案例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蛋白質疫苗雖可產生抗體免疫,但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細胞免疫。李建璋解釋,一般認為蛋白質疫苗可刺激抗體產生,但是對細胞免疫的刺激不好。因此,新一代核酸疫苗,包括AZ或莫德納,就是針對細胞免疫所設計,可刺激出很強的細胞免疫。雖然高端二期證實在人體產生的抗體濃度高於比AZ,但是高端蛋白質疫苗加了佐劑(免疫刺激劑),在體內會產生比AZ核酸疫苗還要多的抗體,是免疫學上完全可以預期的事,如果要把兩者保護力相比,就有一種張飛比岳飛的感覺,畢竟二種疫苗的原理不同。為什麼不在二期也測試高端是否產生細胞免疫,只測中和抗體?李建璋表示,這是目前科學的極限,因現在對新冠病毒細胞免疫的強度,還沒有標準化測量或定量。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進入三期試驗,唯有在真實的世界,讓打過高端的人去測試,才知道是否真能對抗新冠病毒感染。如果高端只有刺激抗體免疫,真實保護力未知,是否值得提早開打? 李建璋表示,還是有樂觀的理由,首先,畢竟蛋白質疫苗過去還是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例如B型肝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其次,美國生技大廠Novavax也是蛋白次單位新冠疫苗,在保護力及對抗變種病毒的能力都表現優異;不過諾瓦瓦克斯所擁有的奈米技術和特殊佐劑,是高端所沒有的。李建璋表示,蛋白質疫苗好處是使用歷史悠久,比較容易掌握安全性。如果老人擔心AZ 或是莫德納的免疫反應較強,擔心身體受不了,可以選擇考慮高端;如果年輕人短期無法排到疫苗,又屬於服務業或是需要出國密集接觸人群的行業,此時先打高端,也有合理性,但是都不能排除他們日後還有加打核酸疫苗的選擇。
-
2021-08-03 新聞.元氣新聞
患者剩小貓兩三隻 復健醫自爆「當志工」收入掛零
三級警戒持續兩個多月,復健科就診人次雪崩式下滑,醫師最有感。已開業25年的醫師毛琪瑛形容,疫情衝擊造成「前所未見」的狀況,單日看診人數都僅剩小貓兩三隻,只能苦笑稱每個病人都是「VIP」,而診所醫師只能擔任「志工」,連兩個月自己收入均掛零。全台三級警戒維持兩個多月,醫院紛紛降載以供新冠確診者醫療量能,健檢、美容、預定手術,及復健則被認定為可延遲診療之醫療 ,首當其衝,許多復健科醫師轉向一線協助社區快篩服務、疫苗注射,甚至協助照顧確診者。診所營業面對前所未有的慘況,毛琪瑛說,以往一天兩診單日會有70名病患,三級警戒掉到僅剩不到10人。疫情在燒,比起許多其他科別,毛琪瑛醫師說,復健診所需要場地更廣,自己團隊20多人, 人事成本加上相關儀器設備,負擔確實沉重,即使向房東商議減免租金,最終還是失敗。因此,她在7月初誠摯地寫了一封信給員工,希望大家共體時艱,雖然「 病毒無情,但人間有情」,為支撐全體員工的薪資,醫師收入確定掛零,其餘員工也只能領底薪,也有聽聞其它基層復健科醫師撐不過,只好走向裁員之路。針對基層診所紓困方面,立法院於6月15日通過主決議,其中,「根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9條,健保申報費用未滿108年80%者應予以補到80%,此方案110年度應繼續辦理,並自1月1日起算,採按月計算方式執行,直至解除防疫管制止。」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李紹誠日前也函文衛福部,盼衛福部儘速研議,給予本年度健保醫療費用未達108年同期80%之基層診所,補貼其收入至108年同期80%,以安診所惶惶之心。更重要的是,復健科涵蓋層面廣,疫情間即使就診人次減少,但民眾的健康不能等。毛琪瑛醫師要求同仁,還是必須要想盡辦法來協助需要的個案。像有一名年約20多歲的王小姐,在疫情最嚴峻的五月就診,雖然佩戴口罩,但仍難掩一邊眼睛無法正常眨眼,脫下口罩發現,貌美的她竟臉歪嘴斜,急得都哭了。王小姐確診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收治她的毛琪瑛說,個案大部分與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發現,疫情期間壓力大,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有增長;莫德納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不過發生機率低,小於千分之一。毛琪瑛說,在疫情期間, 大家都必須戴著口罩,急性顏面神經麻痺無法由治療師施行臉部按摩、臉部運動指導等復健處置,而這些是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診所復健團隊因此提供衛教影片,讓病人可以居家復健,盡可能維持好的療效。她指出,85%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6周到3個月內神經損傷是可以完全恢復,有鑑於疫情患者不敢來診,延誤了必要的治療黃金期,非常可惜。中風個案也是復健科服務的主要病患,疫情期間部分患者中斷治療。毛琪瑛說, 許多中風患者手腳張力明顯增加,生活自理功能退步,原本可以自行行動,也因而不良於行,透過居家衛教影片,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還是應該持續運動、適時到院看診,以免耽誤病情。
-
2021-08-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勤洗手卻洗出肌膚問題?皮膚科醫授緩解方法
2020年至今,COVID-19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台灣於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全國進入3級警戒,人民配合中央防疫政策減少移動及外出,期望疫情能盡快獲得控制。在各種防疫措施中,最根本也是最普遍執行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然而,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指出,這些防疫基本功也伴隨了一些皮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戴口罩常見的皮膚問題 酒糟、痤瘡、溼疹首先來談配戴口罩相關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遇到的有酒糟(或稱酒渣、玫瑰斑)、痤瘡(即俗稱痘痘)、毛囊炎、溼疹及接觸性皮膚炎等。酒糟:是1個常見且成因複雜的皮膚疾病,症狀包含泛紅、刺癢、丘疹及膿皰等,且有多種可能的惡化因素(急遽溫溼度變化、悶熱、高溫、陽光曝曬、辛辣食物、作息、壓力、焦慮等),長時間配戴口罩可能造成酒糟因悶熱潮溼而發作或惡化。痤瘡:病患於溫溼度較高時出油量增加,容易造成痤瘡惡化,長時間口罩配戴亦可能造成此情況加劇,位置常見於下巴及下頷。悶溼的皮膚環境本為「毛囊炎」的常見原因,長時間配戴口罩同樣會因悶熱潮溼造成毛囊阻塞發炎,除常見的細菌性毛囊炎,亦可能形成較難治療的黴菌性毛囊炎,發生在臉部之外,亦可能延伸到脖子。溼疹:是皮膚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除了可能因口罩悶住生成或惡化,摩擦也是1個常見的因素,可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好發於口罩面容易摩擦的臉頰、下頷側緣以及束帶容易摩擦的耳後及側臉頰,患者可能出現刺癢、龜裂、組織滲液等症狀。以上情形民眾會發生,醫護人員發生的機會更高(如需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長時間使用,可能更容易或更嚴重)。曾奕騰說明,「戴口罩」雖可能伴隨皮膚疾病,但是為了防疫及生命安全,仍然是「必須」的措施,在此提供以下方法減少發生的機率或減輕症狀:1.環境許可時(如單獨1人1室或是家中,需符合防疫法律規範)將口罩取下讓皮膚透氣休息。 2.配戴口罩時避免化妝及使用非必要的保養品,減輕皮膚負擔。 3.選用適當的口罩(一般民眾日常使用有醫療器材核准認證的外科口罩即可,非必要不需配戴如N95等高密合高阻隔的口罩)。 4.盡量待在通風涼爽的環境(可搭配冷氣空調使用)。 5.於口罩供應量足夠時,1天至少更換1次口罩。 6.於耳後因口罩束帶摩擦造成發炎不適,可搭配市售將雙耳掛帶固定於枕部的扣帶或固定器,或改用綁帶式口罩。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皮膚症狀,則需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診治。勤洗手常見的皮膚問題 手部溼疹、汗皰疹、刺激性皮膚炎、慢性甲溝炎其次談到「勤洗手」可能衍伸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見包含手部溼疹或汗皰疹惡化、刺激性皮膚炎以及慢性甲溝炎等。手部溼疹、汗皰疹:兩者為常見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部分患者常在季節轉換、作息不規則、工作或課業壓力大時復發或惡化,而經常接觸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亦常造成此類病患情況惡化或更容易復發。刺激性皮膚炎:症狀可發生在所有人(無論本身是否有手部溼疹或汗皰疹病史),只要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接觸頻率或濃度夠高,即可於接觸部位產生發紅、刺癢、脫屑或乾裂等症狀,民眾常說的富貴手即為1種慢性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好發在常做家事且未配戴手套的患者,醫療從業人員也很常見,而防疫期間因需勤洗手,使得平時不常做家事的病患亦發生類似的症狀。慢性甲溝炎:較常見於時常「溼」洗手的病患,因清潔劑未沖洗乾淨、沖洗後未確實擦乾,造成清潔劑和水分堆積於指甲周圍甲溝,刺激甲溝發炎腫脹,且潮溼皮膚環境可能使皮膚表面念珠菌增生,讓慢性甲溝炎更惡化、更難治療,和急性甲溝炎不同,慢性甲溝炎常為多發(多指,急性通常一指)、疼痛感較急性輕微(急性常伴隨強烈疼痛)、較少化膿(急性常見有膿液堆積),也因此患者較晚就醫,使治療期變長,非疫情期間多見於經常碰水且不戴手套的病人(家管、餐飲從業人員、從事園藝者),疫情期間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且不限於平時常見的病人族群。曾奕騰再次說明,和戴口罩相同,「勤洗手」可能造成皮膚的問題,但仍是防疫以維護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步驟,以下提供幾點注意事項,幫助減少發生的機會及嚴重度:1.選用正確的人體皮膚清潔劑(洗手乳、75%酒精等),避免使用次氯酸水、漂白水或其他環境清潔消毒藥劑於皮膚。 2.溼洗手時應將清潔劑確實沖洗乾淨,結束後確實將雙手擦乾或烘乾。 3.於每次乾、溼洗手完成後補擦護手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 4.減少不必要的皮膚接觸,克制或改掉喜歡用手到處摸的習慣,間接減少必須洗手的時機。 5.若以上方法仍無法改善或緩解皮膚症狀,則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曾奕騰最後提醒大眾,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尚未平息,防疫生活仍需執行,因此提供以上資訊與民眾參考,落實防疫措施同時也照顧皮膚健康,若民眾還是有任何疑問或難解的皮膚問題時,可找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疫用含酒精乾洗手液有用嗎? 美國FDA警告「4大注意事項」小心副作用 ·乾洗手、含抗菌成份肥皂預防病毒有用嗎? 美國FDA解答
-
2021-07-29 醫聲.疫苗世代
成人疫苗/帶狀皰疹常見又能讓人痛苦不堪 現有疫苗可打但要自費
帶狀皰疹常見、反覆發作更讓人苦不堪言,很多人不知道缺乏維他命D而免疫力低下可能致病、且帶狀皰疹已有疫苗可打了,不過類似新冠疫情、疫苗打了不保證不得病,但可大幅減少重症病情,不過要自費約4千到5千元。奇美醫學中心疼痛科今天發表「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技術合併營養治療、有效緩解帶狀皰疹成果;疼痛科主治醫師廖書緯說明難治案例:68歲謝先生去年帶狀皰疹因未即時有效治療又高齡,演變成慢性神經痛,不斷刺痛抽痛。經藥物治療無改善且發病超過半年,改用胸椎神經根「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療法,疼痛緩解,不料才過兩周又復發。經進一步診察發現患者嚴重維生素D缺乏、免疫力低下,先以高劑量維生素D滴劑治療,再第二次「脈衝式高頻神經調控」,終於明顯減少疼痛, 經過三個月目前病況穩定,患者非常滿意。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每千人約5人罹患帶狀皰疹,大於60歲倍增至每百人就有一人、且有10%會發展成皰疹後神經痛,不但生活品質下降,醫療支出及負擔都大幅上升,部分病人更成門診常客,靠吃止痛藥度日。廖書緯表示,若藥物效果不彰,調整營養狀況並接受「高頻神經調控」有可能改善。這種治療技術由醫師以影像導引輔助,將電刺激針帶到目標神經旁,使用高頻電刺激產生電磁場來誘發神經調控,達到疼痛緩解,有低風險、低侵入性、副作用少、治療時間短等優點,不需全身麻醉也沒有傷口,適合高齡病人。廖書緯認為預防很重要,年齡大於50歲且有多重慢性病,免疫功能不良的族群,可施打疫苗;英國大型臨床研究發現,打帶狀皰疹疫苗,罹患機率減少五成;即使仍罹患、發生皰疹後神經痛比例可少六成。若不幸發病首要防止長期神經痛:高齡、免疫功能不全、起疹前疼痛長於三天、急性期疼痛劇烈、疹子數量密集、有眼部的侵犯等,都是神經痛危險因子,需積極縮短病程並止痛。
-
2021-07-28 該看哪科.皮膚
打MMR疫苗治病毒疣 須防副作用
張小姐是30幾歲的上班族,因為手指頭長了許多顆病毒疣,因此她選擇冷凍治療。但是,治療了幾個月後,病毒疣的病灶只有一點點脫落的現象,範圍還是一樣大,數量一樣多,她很擔心長在指甲附近的病毒疣會導致指甲變形,以及冷凍治療留下疤痕。因此,她改為局部注射MMR疫苗,打完後,病灶縮小了很多。病毒疣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所感染,這種病毒往往會長期潛伏在宿主皮膚細胞中,反覆發作。皮膚病毒疣有多種表現形式,常見種類有HPV類型1、2、7、27等,具有高度傳染性,可以從一個人傳染到另一個人,也可以從一個部位傳染到同一患者的另一個部位。治療病毒疣有多種方法,包括使用三氯乙酸、水楊酸、電燒灼、冷凍療法、手術切除和二氧化碳雷射等,然而,這些方式造成疤痕的機率很高。局部注射MMR疫苗也可以治療病毒疣?根據已發表的論文顯示,注射之後,隨著病毒疣周圍T細胞的增加,Th1細胞因子變多,白細胞介素IL-2、IL-4、IL-5和腫瘤壞死因子也增加,共同幫助引發針對HPV的更強免疫反應,以攻擊病毒,因此,可以治療病毒疣。注射MMR疫苗也會有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在注射時會局部疼痛,極少部分有頭痛、鼻炎,或是注射部位水腫、紅斑等症狀,通常是短暫的,數日後消失。但若是免疫功能差、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有感染性疾患如皰疹等,就不建議接受MMR注射治療。和其他治療方式相比,MMR病灶內注射免疫療法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不像其他治療易留下疤痕。由於細胞免疫的作用,復發率低,可考慮用作病毒疣的一線治療方法。
-
2021-07-27 醫療.皮膚
愛清潔者是好發族群 皮膚科醫教你10招預防汗皰疹
● 夏天潮濕悶熱,好發汗皰疹● 手指、腳趾邊緣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 少接觸清潔劑,預防汗皰疹夏天天氣濕熱,許多人的手指、腳趾邊緣會出現一顆顆的小水泡,這些小水泡往往令人搔癢難耐,還會脫皮,這是典型「汗皰疹」症狀。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人因頻繁噴灑酒精、洗手,導致汗皰疹就醫患者激增1倍之多。急性患者 手嚴重龜裂流血一名40歲女性精油老師是汗皰疹慢性患者,已長達十年,今年在疫情下,她經常噴酒精、洗手、戴手套,竟導致汗皰疹急性發作,手部嚴重龜裂、產生死皮,甚至流血。就醫後,經調整生活作息、使用外用藥膏兩個月後,症狀才穩定改善。35年來也飽受汗皰疹困擾的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表示,今年5、6月就醫的汗皰疹患者較往年多出1倍,「診間每40位患者中,約有10位是汗皰疹患者,過去則是每90位患者有5位左右是汗皰疹患者。」汗皰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濕疹性疾病,不會傳染,朱家瑜說,如果溫濕度變化過大、氣候潮濕悶熱、體質、免疫力低下、常接觸洗潔劑、睡眠不足、情緒壓力大、多汗症及皮膚長期悶在汗中,就易導致汗皰疹發作。今年夏天汗皰疹復發患者特別多,朱家瑜指出,防疫下,許多人都包得密不透風,噴酒精、勤洗手,不斷刺激手部皮膚,為阻絕病毒,有人還戴手套,使手部長時間被悶住,「就好像浸泡在汗裡面」,都是誘發汗皰疹的重要原因。醫護、愛清潔者 是好發族群尤其醫護人員、特別愛清潔者,是汗皰疹好發的族群。朱家瑜說,汗皰疹發作的急性期通常會癢,剛發作時,常從手掌或腳掌紅疹開始冒出小水泡,可能會蔓延至手指或腳趾,但一般幾周內會自行痊癒,慢性期則會出現圓圓的小脫屑。小水泡別抓 恐增感染風險朱家瑜強調,汗皰疹急性期時,應避免搔抓小水泡,一旦水泡被抓破、出水,會增加感染風險,嚴重還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汗皰疹的診斷,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表示,經醫師問診、觀察患處皮膚就可以確診,治療多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和口服抗組織胺即可改善。對於反覆發作的患者,建議平常可以擦滋潤油膏、凡士林保養。「預防勝於治療」,朱家瑜及唐豪悅提醒,汗皰疹患者不要熬夜、睡眠充足,應適時紓壓,要避免接觸菸酒,少吃甜食、燒烤炸辣類食物或海鮮,芒果、荔枝、龍眼等熱性水果不宜多吃。防疫雖然重要,但要留意酒精噴灑次數,盡量少接觸清潔劑。
-
2021-07-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期間臉歪了怎麼辦?及早積極復健治療是關鍵
五月中新冠疫情嚴峻,一進入三級警戒,復健科門診病人大幅頓減。一天早上進來一位荳蔻年華的王小姐,雖然帶著口罩,但一看到她一邊的眼睛明顯少了正常的眨眼,就知道她應該是急性顏面神經麻痺。果不其然,一脫下口罩整個臉是歪斜的,她急得都哭了!顏面神經麻痺是週邊神經損傷,發生機率10萬分之15到30。不同於腦中風所導致的臉部歪斜,大部分跟自體免疫功能低落,病毒感染有關,常見於患者生活壓力大或是合併急性感冒、甚至帶狀皰疹。最近施打疫苗,在莫德那疫苗注射仿單中,也把顏面神經麻痺的副作用列入,雖然機率小於千分之一。在台灣也曾發生打疫苗隔天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疫情期間大家都生活在莫名的焦慮和不安中,顏面神經麻痺的個案似乎也增加了!顏面神經麻痺,在急性期配合必要的類固醇口服用藥,接下來最重要就是電學診斷及復健的過程。發生兩週後的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診斷,可以確定損傷的部位,同時瞭解神經損傷的程度以及預知恢復的時程。八成五顏面神經麻痺個案,在六周到三個月內神經損傷可以完全回復,少數個案會延後到半年。然而這段時間是否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以及臉部按摩和運動治療),卻是能否完全回復臉部對稱、表情及功能的重要關鍵。 一個清楚的比喻:神經就很像軍營的將官,而我們的肌肉就是士兵。當顏面神經麻痺(將官離開軍營),肌肉(士兵)還是要正常操演 。否者就算神經復原(將官回軍營),但肌肉(士兵)也都廢而無用了!所以一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復健治療的積極介入非常重要!復健過程中,居家按摩及運動扮演重要角色。透過適當的按摩,能有效促進臉部血液循環,以提供肌肉和神經修復所需要的養分,並且軟化僵硬的組織,對於恢復肌肉原有的彈性很有幫助! 因為顏面神經損傷,我們臉部的肌肉已經「忘記」怎麼使用了,這時就需要復健運動來「重新教育」臉部的肌肉。包括負責睜眼、閉眼的眼睛周圍肌肉;傳達情緒的表情肌;以及說話、進食、吹氣等口部周圍的肌肉。值得一提的是,臉部很多動作都是下意識做出的,例如眨眼、驚訝、微笑等表情,所以我們平常幾乎沒有想過是那些肌肉在用力,可見正確復健運動的重要,才能誘發臉部的動作、增加肌肉的控制、防止肌肉萎縮,並促進血液循環!疫情期間,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和保護,卻也增加了這些病人接受復健治療的難度。治療師無法親力親為,幫病人做局部臉部按摩治療以及示範居家臉部復健運動。物理治療師看見病人的需要,很快的錄製了以下兩隻影片,協助病人在疫情嚴峻期間,無縫接軌完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復健治療!(影片製作/拍攝:實康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團隊)按摩及復健運動的次數,建議一天3次,每次各5~10分鐘。復健之後,可以透過以下指標自我評估是否進步:1.闔眼的程度及眼睛乾澀的狀況。2.闔嘴的程度(或是使用吸管的狀況,如:大/小吸管)。3.做出表情時,兩邊的對稱性。4.吹氣的力道(可向衛生紙吹氣來評估)。王小姐依照上面的影片執行居家復健治療,並在家拍攝訓練成果,定期回診讓醫師、物理治療師追蹤,有利於復健的進程。四週後,她也透過PCR陰性檢測,得以在醫院完成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確認三個月內應該有機會完全復原,她心中巨石總算落了地。 疫情期間,很多病人因為不敢就醫,延後了許多可以治療的疾病,令人不捨!醫療機構有責任為病人提供安心的治療環境,甚至可行的替代方式。大家還是要積極就醫,以保障自身的健康與平安。
-
2021-07-24 該看哪科.皮膚
夏天濕疹發作搔癢難耐? 專科醫公開「6個搶救秘訣」:皮膚乾需當心
年輕時皮膚好像沒什麼大問題,為什麼過了40歲開始卻常常濕疹?這是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問題。 皮膚濕疹範疇廣 多數小時候就得過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其實濕疹的範疇很廣,只要是皮膚發炎、搔癢,都屬濕疹的範疇,多半從小就有得過濕疹,並沒有年輕時沒問題,到某個年齡才開始出現的狀況。年輕時可能只是偶而癢一下,幾天就沒事了,長久未加以重視和積極治療,當年紀越大,症狀就會越明顯、惡化,才會有好像年輕時沒有濕疹,老了才開始濕疹的誤解。 預防濕疹發作 肌膚要隨時保養 然而,即使是健康的皮膚也需要好好保養,以降低濕疹發生的機會,尤其秋冬皮膚特別容易乾燥、乾癢,時間一久就容易得濕疹,天冷乾燥時,要記得使用乳液、乳霜滋潤肌膚,尤其皮膚特別容易乾的老人;夏天則因人而異,如果在夏天皮膚一樣很乾躁,也是要適度使用乳液,否則到冬天會更乾。 遠離濕疹,建議可從6面向著手: ❶保持皮膚乾爽,因為潮濕悶熱是造成濕疹的一大因素。 ❷流汗後立刻以毛巾擦拭,讓皮膚保持乾爽。 ❸不可讓疾病拖很久,面積越大越不好控制。 ❹洗澡的水溫不可過高,有些人喜歡用熱水燙,感覺很舒服,但這只會讓症狀更惡化。 ❺飲食引發濕疹的可能性較低,不過,有些人吃太多芒果皮膚會癢,建議要多自我觀察,要避免吃了特別會癢的食物。 ❻穿著以乾爽、涼爽為主,染料比較有刺激性,所以,有染料類衣服最好多過幾次水再穿。 延伸閱讀: ·汗皰疹又癢又冒水泡! 醫點名「禁忌食物」最好先別吃 ·天熱皮膚癢?小心是「6大疾病」警訊! 解癢錦囊大公開:一條藥膏萬年通NG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新增4死 打莫德納出現腦中風
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共新增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包括AZ疫苗3件、莫德納疫苗1件。AZ疫苗3件通報死亡事件,年齡介於81-92歲之間,接種疫苗25-35天間發生;莫德納疫苗1件死亡個案為67歲,接種次日後發生。7月22日新冠疫苗接種14萬7725人次,其中AZ接種12萬202人次(第1劑接種10萬7561人次,第2劑接種1萬2641人次),莫德納接種2萬7523人次(第1劑接種1萬7026人次,第2劑接種1萬497人次)。目前累計接種605萬9596人次,AZ接種320萬3146人次,莫德納接種285萬6450人次,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24.94%,劑次人口比25.80%(劑/每百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2例(21女、11男)疑似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2歲至87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敗血症、心律不整、肺炎、泌尿道感染、因眼瞼下垂就醫診斷惡性腫瘤、蜂窩性組織炎與皮疹、過敏反應(蕁麻疹、紅疹、紫斑、眼皮腫、呼吸喘)、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意識改變與低血鈉、頭痛、呼吸困難及胸痛、視力模糊、突發性聽力喪失、腹部不適與胸口麻木、手腕腫脹與手指無力痠痛、手臂瘀青與膝蓋疼痛等。同期間新增24例(11女、13男)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發病年齡25至81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心肌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併急性發作、臂神經炎、死產、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帶狀皰疹、接觸性皮膚炎及濕疹、過敏反應(雙腳紅疹併紅腫癢),及診斷未明之血栓、高血糖、臉部及腳部麻、手指紅腫等。
-
2021-07-18 新聞.元氣新聞
大陸出現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 53歲獸醫死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16日報告中國大陸發現的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具體情況。患者為一名53歲男性獸醫,在北京一家專門從事非人靈長類動物繁殖和實驗研究的機構工作。據人民日報旗下《健康時報》報導,這名獸醫今年3月4日和6日解剖了兩隻死猴子,一個月後出現噁心和嘔吐症狀,隨後發燒並出現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患者曾在幾家醫院就診,最終於5月27日死亡。報導稱,在此之前,中國沒有報告過猴B病毒感染致死病例,臨床上也未發現明顯的猴B病毒感染病例。科研人員通過下一代測序和實時聚合酶鏈式反應,發現大陸境內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根據報告,猴B病毒最初於1932年被分離出來,是獼猴體內的一種地方性α皰疹病毒,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和交換身體分泌物水平傳播。猴B病毒在其自然獼猴宿主中並不明顯,但約有60例致病性人畜共患猴B病毒感染病例零星發生,其致死率為70%-80%。儘管二次傳播的風險較小,但也曾發生過一例人際傳播的情況。此前,人畜共患的猴B病毒感染者主要為北美的靈長類動物獸醫、動物護理人員或實驗室研究人員。報導指出,4月17日,科研人員收集了這名患者的腦脊液,用下一代測序(NGS)方式獲得的285個閱讀表明患者腦脊液中可能存在α皰疹病毒感染。為進一步確定病因,研究人員又從患者和2名密切接觸者(1名醫生,47歲,男性;1名護士,25歲,女)收集一些試樣,包括腦脊液、水皰液、血液、鼻拭子和口咽拭子,於4月19日送至中國疾控中心國家病毒性疾病預防控制所。實時聚合酶鏈式反應結果顯示,只有在患者的腦脊液標本中,BV基因組檢測為陽性(閾值周期:34),而在患者的其他標本和所有密切接觸者的標本中,BV均為陰性;此外,VZV病毒、猴痘病毒和正痘病毒的所有檢測均為陰性。這一結果證實了此為中國首例人類BV感染病例。報告最後總結中提到,首個病例的發現意味著猴子的B皰疹病毒可能對職業工作者,如靈長類動物獸醫、動物護理人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等,構成潛在的人畜共患威脅。報告提出,有必要在特定的無病原體恒河猴群體的發展過程中消除猴B病毒,並加強對中國實驗獼猴和職業工作者的監測。
-
2021-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夏日悶熱這裡癢、那裡也癢!藥師告訴你常見「皮膚用藥」
炎炎夏日即將來襲,面對潮濕悶熱的天氣您是否也曾有一樣的困擾,時常覺得這裡癢、那裡也癢。造成皮膚癢的因素有很多,在門診病人中常見的如:急性蕁麻疹、汗皰疹、黴菌感染、蚊蟲叮咬等,需針對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才有效。以下將為大家簡介各種常見皮膚外用藥品以及使用時須注意的事項。類固醇皮膚製劑類固醇藥品具有抑制免疫反應達到抗發炎的作用,常用於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牛皮癬等疾病。美國分類系統,依據抗發炎強度將局部外用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而即使藥品成分相同,不同的藥物濃度以及劑型也會導致強度的不同,醫師會依病況嚴重程度及部位選擇適當的藥品。本院類固醇皮膚製劑品項強度等級對照表類固醇的選擇取決於疾病嚴重的程度,建議從低強度等級開始使用。輕症、臉部及生殖部位會選擇弱效類固醇,療程約為一至二週,因這些部位較容易發生皮膚萎縮、微血管擴張的副作用。中效至強效類固醇用於輕中度皮膚疾病,療程以不超過六至八週為原則。強效及超強效類固醇則用於更嚴重的皮膚疾病如:牛皮癬、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療程依照嚴重程度由醫師評估。相較於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能造成的水牛肩、月亮臉、骨質疏鬆等副作用,皮膚製劑較不常發生上述的全身性副作用,但仍需注意長期使用是否產生皮膚萎縮、皮膚變薄、血管擴張、萎縮紋、痤瘡樣皮疹、皮膚感染、色素沉澱等皮膚相關副作用,通常停藥後數週能獲得改善。外用抗黴菌製劑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一般會先採取外用抗黴菌製劑的治療策略,若治療失敗或演變成慢性且大範圍的感染才會考慮使用口服抗黴菌藥品。黴菌感染皮膚的部位廣泛,常見的致病菌皮癬菌會感染頭部(頭癬)、身體(體癬)、鼠蹊部(股癬)及足部(足癬,俗稱的香港腳),甚至侵襲至指甲(甲癬,又稱灰指甲)。皮屑芽孢菌為皮膚的共生菌,以分解皮膚的油脂維生。當皮膚分泌的油脂過多或免疫力下降時會使皮屑芽孢菌異常增生,造成汗斑(變色糠疹、花斑癬)、皮膚脫屑(脂漏性皮膚炎)等疾病。另外念珠菌也是主要的致病性黴菌之一。外用抗黴菌製劑用於治療股癬、體癬、足癬等皮膚表層感染的療程約為二至四週,使用藥品後皮膚狀況很快即能改善,等皮膚外觀恢復正常後再持續塗抹一至兩週直到完全根除黴菌的感染才可停藥。頭癬的治療由於黴菌感染至毛髮根部,外用抗黴菌製劑效果時常不佳,通常會併用口服抗黴菌藥一起治療,使用方式為每週二至四次,持續二至四週。本院的甲癬治療品項為雅舒安抗甲癬油劑,頻次為每週一至兩次,手指甲療程約為六個月,腳指甲約為十二個月。由於黴菌喜愛生長於悶熱潮濕的環境,皮膚表層黴菌感染的病人可藉由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三大日常生活的改善,降低再度感染黴菌的機會1. 時常更換透氣吸汗的衣物、襪子。2. 洗澡後擦乾患部並保持乾燥。3.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指甲剪,避免互相傳染。局部止癢製劑有時候症狀輕微,醫師會開立不含類固醇的局部止癢藥膏,本院治療搔癢症之藥品如下: ◎抗組織胺藥品「普膚乳膏」。◎含抗組織胺、局部麻醉劑及數種清涼劑具強力止癢效果的「強力施美藥膏」。◎具皮膚收斂效果能夠保持患部乾燥並抑制分泌的「氧化鋅軟膏」。◎水溶液劑型常用於治療嬰兒尿布疹的「金貝比嬰兒擦劑」。結語針對不同疾病選擇合適的藥品是十分重要的,有空時不妨可以好好檢視家中的藥膏,看看包裝上藥品的成分以及所治療的症狀是否適合自己的疾病,如有需要可諮詢醫師及藥師。皮膚用藥停看聽,常保夏日好心情,亞東醫院關心您。參考資料:1.UpToDate 醫藥學資料庫-Topical corticosteroids: Use and adverse effects2.藥品仿單3.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4.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期刊-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二十六卷第六期-皮膚表淺黴菌感染之治療
-
2021-07-12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貓狗咳嗽是什麼原因?獸醫解析何時才需要就醫
咳嗽並不完全是件壞事!咳嗽是一種生理反射動作,當咽喉、氣管或支氣管受到刺激(如黏液、灰塵、異物、菸、油煙、香水、化學刺激物或支氣管徑突然的變化時),便會藉由咳嗽排除支氣管內的異物,是動物很重要的保護機制。但排除這些因素,導致毛孩咳嗽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狗貓常見的咳嗽原因 氣管異常:典型的氣管塌陷犬隻會發出乾性、粗糙的「鵝叫聲」,且好發於興奮時、剛運動完或頸圈拉扯時,並會持續咳嗽一段時間。這是一種氣管軟骨結構異常所造成的氣管狹窄,甚至阻塞的現象。常見於迷你犬或玩具犬,如吉娃娃、博美、馬爾濟斯、貴賓犬等,目前被認為是一種遺傳疾病,統計上有四分之一的犬隻在六月齡時就會出現咳嗽症狀。氣管發育不全也會在短吻犬(英鬥、法鬥、巴哥、西施等)發生,因為先天發育不全,導致呼吸道異常,也有可能導致肺部高血壓,引發心臟衰竭。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發炎性(無病原性)呼吸道疾病,幾乎每天都會咳,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此症狀在老犬較為常見,也是犬隻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心臟病:目前研究統計上顯示,常見心臟病造成的左心房變大及肺積水和咳嗽並無直接相關性,反而是因為常見的心臟病,如犬隻的二尖瓣疾病,易發生於老年的中小型犬,這些老年小型犬也是好發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如氣管塌陷、支氣管軟化、慢性支氣管炎等,故也是容易出現陣發的乾咳。但在心傳臨床經驗上,確實有些肺積水的狗狗第一個出現的症狀是咳嗽,所以若是已經知道有心臟病的狗狗突然咳嗽,還是要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釐清咳嗽是否跟心臟衰竭有關。 心絲蟲感染:心絲蟲藉由蚊子叮咬傳染,並生活在狗貓心臟及肺部的血管中,並可能造成血管的堵塞。感染心絲蟲的狗貓可能在運動過後,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的乾咳,並伴隨精神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運動不耐及腹水等右心衰竭的症狀。 氣喘:氣喘疾病較常見於貓咪身上,是呼吸道因過敏造成免疫性慢性發炎而收縮及黏液增加的現象。各年齡層的貓皆有可能發生,但好發於4-5歲。咳嗽症狀可以是急性/慢性、陣發/持續。 綜合呼吸道感染症(CIRD):為一種多病原性的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例如博得氏菌、副流感病毒、犬皰疹病毒及犬第二型腺病毒等。常見於年輕犬隻,且近期去過多犬隻的聚集場所,會出現咳嗽、打噴嚏、有眼鼻分泌物等症狀,通常兩周內會自我緩解。其他類似的症狀有哪些?鼻涕逆流:為一種連續的吸氣現象,常見於年輕或中年犬隻,好發品種為短吻犬或米格魯等。常見發生原因為興奮、溫差、過敏、吸入異物,若無過於頻繁發生,則不需太擔心。嘔吐:可見吐出的食物或液體,味道偏酸,腹部會有明顯的起伏,嘔吐前後常可見毛孩有吞嚥及舔嘴巴的動作。咳嗽後常伴隨的乾嘔則會出現在連續咳嗽後的最後一聲高頻的「喀!」,通常不會吐出東西,或僅吐出少量黏液(常被吞回去)。甚麼樣的狀況需要就醫?當發現毛孩有咳嗽的症狀,請飼主觀察是什麼時候開始咳/頻率/持續時間/引發咳嗽的特定狀況(例如:拉牽繩時、抱毛孩時、喝水吃飯時、興奮、休息時、夜晚、清晨、天氣變化時)/咳嗽的聲音聽起來如何(有無痰聲),若無法分辨或難以用言語敘述時,也可以請毛孩的爸媽拍下毛孩當下的狀況給獸醫師評估!若是輕微幾次的咳嗽,且幾天後毛孩就恢復正常,則飼主不需過度擔心;但是,若咳嗽情況日漸嚴重(頻率上升、持續時間長),或精神食慾受到影響就需要就醫。若是有喘、舌頭變白/紫、呼吸困難(胸腔起伏大/胸腹呼吸不同步/仰頭呼吸/無法趴下休息)、昏倒、吐血水,以上皆有危及生命的可能性,所以若出現以上狀況,請家長們盡快帶毛孩去附近診所或急診醫院就醫。 就醫後會做甚麼處置?首要目標是找出咳嗽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所以獸醫師們會依照每隻不同的毛孩狀況決定接下來要做的檢查,初步希望可以區分是心臟相關的原因,還是上下呼吸道的疾病。聽診是獸醫師們初步判斷心臟病和肺部疾病的第一步,接下來可能會拍攝X光或做血液檢查,來得知毛孩心肺的狀況,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含:電腦斷層、透視X光、氣管/支氣管鏡、氣管/支氣管灌洗、穿刺採樣、過敏原檢測等,來幫助獸醫師們做更精確的診斷,並給予後續的照顧建議與治療方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心傳動物醫院官網,原文出處:狗貓也會酷酷嫂,認識常見咳嗽原因
-
2021-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過玻尿酸的族群注意 注射新冠疫苗恐引發2症狀
國內的新冠疫苗陸續到位,能接種的年齡層也慢慢往下開放,國外曾報導:有過去施打玻尿酸等填充物的患者,在打完新冠疫苗之後,發生嘴唇紅腫等狀況而前來就醫。疫苗引起身體發炎導致皮膚專科醫師鄭惠文表示,根據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ASAPS)指出,曾經在臉上有注射填充物的民眾,在接受疫苗接種後,身體出現了紅腫以及發炎反應,甚至還有人出現嘴唇腫大的情形。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不是很高,但隨著國人施打新冠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未來有可能會有此類狀況發生,在此先讓民眾了解新冠疫苗可能引發的皮膚症狀。除了過去有做過醫美填充物的民眾要特別注意之外,本身有免疫問題抵抗力較低下的族群,在接受疫苗注射後,也可能出現帶狀皰疹再度活化的情形;另外,施打疫苗可能出現的皮膚紅腫發炎情況,一定要和蜂窩性組織炎作檢別診斷,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期。要特別提醒的還有,若因打疫苗引起紅腫不適而擦拭外用藥膏的話,也得小心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的問題,若發炎症狀持續或原有的皮膚問題持續惡化,建議盡速就醫。不良反應持續惡化1周,請盡速就醫鄭惠文指出,注射新冠疫苗回家之後,如果感覺施打部位紅腫疼痛,可適時冰敷緩解症狀。此外,建議加強肌膚的保濕修復工作,或是使用含有消炎成分如甘草萃取(LICORICE)等保養品擦拭,若感覺癢癢的時候,盡量以拍打方式來止癢。至於哪些狀況下需要就醫治療呢?鄭惠文進一步說明,當癢感無法控制住,且已經影響了日常生活時;還有皮膚症狀的範圍大到分不輕界線的時候;另外,當這些皮膚不良反應症狀超過一周沒有轉好的情況下,都建議立刻就醫讓醫師來診斷並治療。鄭惠文強調,以上所述的皮膚不良反應,皆屬於施打新冠疫苗後可能發生的症狀,疫苗對身體的好處利大於弊,千萬不要因為擔憂這些不良反應而拒絕施打疫苗。延伸閱讀: 。莫德納疫苗大規模開打,這些是『正常』可能會發生的皮膚反應,不用太緊張 。莫德納7月1日開打!接種mRNA疫苗皮膚會出現哪些副作用? 醫曝5種可能
-
2021-07-05 醫聲.疫苗世代
成人疫苗/防帶狀皰疹 滿50歲應打疫苗
「我媽的腰上長了好幾顆疹子且愈來愈多顆,她一直喊痛,要怎麼辦?」金門醫院家醫科醫師楊佳容表示,門診時,不少人誤以為這是皮膚濕疹,其實是帶狀皰疹,主要是病人腰上的病灶是小水泡,且分布在同一個皮節,很可能是免疫狀況出問題,治療帶狀皰疹目前已有口服抗病毒藥,若能在第一時間使用,效果倍增,國內也有疫苗,建議50歲以上民眾考慮自費接種。楊佳容說,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第一次感染時會全身起水泡,此時稱作「水痘」,當水痘好了,病毒會躲在神經節裡,等免疫力下降時再出來作怪,引起神經節發炎、沿皮節長出水泡,此時稱作帶狀皰疹,俗稱皮蛇。 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得帶狀皰疹,但好發在50歲以上或免疫力較差的人,發病時,會在身上單側皮節出現一群群紅疹,1到2天後變成小水泡,3到14天後澄清水泡會轉成膿皰再逐漸結痂。在適當照護下,大部分病人都能復元得不錯,僅2到3成病人在水泡癒合後,疼痛揮之不去,甚至長達數月或數年,叫「皰疹後神經痛」。全身皮膚都可能發生帶狀皰疹,若在眼睛部位,要擔心視神經、角膜受影響,在耳朵上要留意顏面神經、聽神經受影響,務必及早就醫。
-
2021-06-2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必修課!盤點貓咪10大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近年來成為貓奴的人口數量大增,從2015到2020年間,養貓的比例由24.7%提升到38.9%。然而貓咪是著名忍痛力很高的動物,加上先天不愛亂叫又內斂的特質,有沒有生病或不舒服得由飼主細心觀察方能察覺。以下整理貓咪的10種常見疾病,以及其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狂犬病貓也會罹患狂犬病,症狀和狗類似,狂躁期時貓會躲到隱匿處,兇猛攻擊靠近的人或其他動物靠。患貓的瞳孔會放大、弓背、伸爪、持續喵喵叫,叫聲逐漸沙啞。隨著疾病進展到麻痺期,行動會逐漸不協調,接著後軀麻痺,然後頭部肌肉麻痺,很快的就會昏迷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貓於三月齡以上時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以後每年定期補強注射一次。▲貓泛白血球減少症又名貓瘟或貓小病毒,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是接觸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吸血昆蟲及蚤類,也能藉由貓媽媽母傳子傳染給幼貓。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頑固性嘔吐、腹瀉、脱水、循環障礙及白細胞急劇減少。△預防施打基本核心疫苗,幼貓從8~9週齡開始施打,接下來每3~4週補強,最後一劑疫苗落在16週齡以上(共三劑)。若是從未施打過的成貓,應施打兩劑核心疫苗,相隔3~4週。小時候打過疫苗、超過五年沒有補強的老貓,也需要補強一劑。▲貓糖尿病貓大多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葡萄糖無法分解而堆積在血液中。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活動力下降、嗜睡、體重減輕。糖尿病引發最危險的問題是酮酸中毒,酮酸中毒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虛弱、嗜睡、呼吸異常、脫水、嘔吐和腹瀉,嚴重者會死亡。△預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也是糖尿病的誘發因子之一,飼主應盡可能餵食高質量的罐裝、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食。另外適當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減輕貓咪的高血糖症狀。▲下泌尿道症候群貓下泌尿道疾病是一系列由於膀胱及尿道受刺激所造成臨床症狀的總稱,常見的原因包括自發性膀胱炎、尿結石、尿道栓子等。患貓年齡介於2~6歲,肥胖、飼養於室內、運動量少、以乾飼料為主食及壓力大均易發生。症狀為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尿尿時長時間蹲坐、尿尿時會喵喵叫、滴尿、尿液呈紅色、常舔拭尿道口周圍或到處亂尿尿。△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貓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喝水50~100㏄,確保有足夠的排尿量。2.適度控制體重。3.定時清潔貓砂盆,最好將貓砂盆擺放在安靜、通風良好的地方。4.盡量避免製造出讓貓咪感到壓力的環境。▲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家貓死因第一名,初期徵兆不明顯,身體老化和體內水分不足為兩大主要原因。症狀包括喝多、尿多、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不正常掉毛等。△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2.控制飲食,貓年紀大時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鈉的攝取也不宜過多,鉀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3.別讓貓咪吃到有毒物質,像是地板非無毒清潔劑或發霉飼料,都會造成腎臟損害。▲貓免疫不全症候群俗稱貓愛滋,屬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不全症,和人的愛滋病毒相似但不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打架抓傷或咬傷時唾液傳播互相傳染,因此養在室內的家貓被感染機率較低。症狀為發燒、慢性齒齦炎及口腔炎、慢性下痢、體重減輕、消瘦等。△預防室外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的機率較高,所以不要讓貓外出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另外讓貓咪均衡飲食、降低環境壓力等也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愛滋病發率。▲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引發多重器官機能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好發於熟齡或高齡貓。常見症狀為胃口爆增但體重減輕、活力過盛不睡覺、變得焦躁易怒或有攻擊行為、局部毛脫落無光澤、喝多尿多等。△預防尚未研究出確切病因為何,飼主只能從貓的日常作息觀察有無異狀,高齡貓的健檢可加入檢查甲狀腺的項目。▲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由貓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為受感染之唾液、飛沫、被沾染物品傳染。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打噴嚏、發燒、流鼻涕、精神不濟、厭食、結膜炎等。△預防1.施打核心疫苗。2.多貓家族需滿足每隻貓需要的資源和社交關係,避免壓力產生。3.飼主在外接觸其他貓,回家要洗手更衣,避免病原體傳染。4.高溫和高濕度會影響貓的免疫力,居家溫度宜設在28度以下、濕度控制在50%左右。▲貓癬貓的真菌感染皮膚病,傳染力強,症狀是脫毛區域呈現不規則圓形,混合鱗狀斑點和結疤,有時還混著過敏性的丘疹,多發於貓咪的臉部、軀幹、四肢和尾部等處,也會傳染給人類。△預防1.多接觸陽光可殺死黴菌,也可促進維生素D和鈣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2.維持環境消毒和清潔,減少引發貓癬的真菌孢子存活的機會。3.加強貓咪的營養增加抵抗力,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鋅等。 ▲關節炎高齡貓咪老化出現的疾病,因跑跳、運動過度使用,或因體型、基因、過往舊傷等造成關節結構不穩定,經長時間累積與耗損所導致的關節發炎與壓迫疾病。症狀為貓咪活動力明顯降低、後肢無力、拖行走路、不願跳躍或負重、降低與人互動意願等。△預防1.控制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耗損的元兇。2.適量活動,日常運動可鍛鍊肌肉和韌帶,可多讓貓與玩具互動。3.在日常飲食添加葡萄糖胺等營養素,保養關節和軟骨,延後關節炎發生的情形。4.為老貓鋪設防滑墊,減少關節負擔。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醫推5食材、穴位助防疫,抗病毒、抗發炎、增強免疫力!
文: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 抗疫先注意,中醫增強免疫力 中醫講究「治未病」,治未病的意思就是在疾病還沒發生之前,就先作好防禦,尚未發病就先治療,但是怎麼防禦呢?平常就可以做好免疫力疊加的功夫,以下出現在國外期刊中增強免疫力的幾種方法,在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之外,平常還能怎麼增強免疫力呢? 總結來說,可於平常使用穴位刺激、薑黃、益生菌、大蒜、肉桂和黑胡椒等方法或食物,這些都有科學證明可以減少感染COVID-19及感染後的副作用,例如:呼吸道感染、肺纖維化、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以及相關的感染性休克、肺和腎損傷的症狀,這些方法簡單方便、甚至在家裡有現成的食物可以使用。 在針灸穴位方面: 2020年9月《醫學(Medicine)》發表:針灸可通過刺激交感神經、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神經抗發炎通路發揮作用,減少發炎反應;此外,同樣的期刊在10月發表了針灸能改善的症狀還包括感染武漢肺炎之後的:焦慮症、失眠、白細胞減少、疲勞、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和呼吸困難的問題。我們也推測若是以三伏貼長期刺激穴道,能產生同樣的效果,無論是男女老幼大人小孩,均可以中醫的角度使用對症的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達到調整體質的效果。 在食物方面: 薑黃: 2020年10月《植物療法雜誌(Phytotherapy Research)》發現:薑黃素具有廣泛的生物作用,包括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薑黃素對多種病毒發揮抗病毒作用,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肝炎、人乳頭瘤病毒 (HP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單純皰疹病毒-2 (HSV-2) 。薑黃素通過各種機制發揮抗病毒作用,包括抑制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和病毒蛋白酶的包裹、抑制病毒複製以及調節多種信號通路,因此,薑黃素是具有對抗 COVID-19 發病機制的必須食物之一。 益生菌: 2019年11月《前沿免疫雜誌(Front Immunol.)》提出:益生菌能通過調節 NF-κB、MAPK 和模式識別受體(PRR)通路來發揮抗發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從而降低 Th2 反應並上調 Th1 反應。此外,益生菌可以改善先天免疫反應和對抗發炎反應,並透過調整腸道環境,改善黏膜健康,有助於預防及對抗 COVID-19 。 大蒜: 2020年11月《營養學雜誌(Nutrition Journal)》研究發現:大蒜可以抑制SARS-CoV-2 的病毒複製,減少COVID-19的爆發,因為大蒜能提高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此外,大蒜能幫助提高維生素B1、B2吸收,其中B1能幫助促進體內醣分解,B2促進代謝、活化細胞、消除疲勞。 肉桂: 2018年10月《食品藥物分析雜誌(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彙整:肉桂具有抗菌、免疫調節作用、抗真菌活性,亦可緩和糖尿病的腎臟病變,此外發現肉桂醛通過抑制 NF-κB 活化來抑制 TNF-α 誘導的炎症,所以肉桂可以用於緩解 SARS-CoV-2 引起的肺炎現象。 黑胡椒: 2017年10月《國際免疫藥理學(Int Immunopharmacol.)》提到:黑胡椒長期以來被用於許多菜餚中,從黑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中獲得的胡椒鹼具有很強的抗炎作用。它通過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來促進先天免疫,並且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可通過中和自由基、ROS 和羥基自由基來防止氧化損傷,因此可以用於抑制 COVID-19 期間引起的發炎反應。 不只上述的食物具有抗COVID-19、促進免疫力的作用,還有許多食物,例如:生薑、洋蔥、檸檬、羅勒等,可以減輕由於 SARS-CoV-2 感染引起的病理影響,平常時可以藉由上述的穴位刺激及食物攝取,做為疫情發生期間的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延伸閱讀》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打完疫苗喝雞湯助維持免疫力!營養師教接種後飲食3重點。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mRNA疫苗恐出現「新冠手臂」 3招緩解接種後皮膚過敏
國內7月起進入新冠疫苗大規模接種階段,但不少人仍擔心疫苗所產生的副作用,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指出,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而近期美國捐台的莫德納疫苗是mRNA疫苗,可能會出現「新冠手臂」,在接種1周後,手臂開始腫大。隨著各種疫苗陸續到位及施打,蔡長祐表示,除之前接種AZ疫苗後出現極少見的血栓狀況外,其實,大部分人施打後會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的反應,且施打部位的局部皮膚反應,如紅腫、疼痛、壓痛等也是常見的症狀。針對接種mRNA疫苗後最常見的5個皮膚副作用,蔡長祐表示,根據2021年4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所發表一篇414名施打mRNA疫苗後皮膚出現紅疹的案例分析,最常見的5個皮膚副作用分別為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局部注射處反應、蕁麻疹、麻疹樣紅疹、肢端紅痛症。蔡長祐指出,有些人接種完疫苗當天隔天都沒有事,但7至8天後手臂就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又癢,這就是「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又叫做「新冠手臂」,是mRNA疫苗有特有的皮膚反應,而大部分的人4天左右會消退;目前機轉不明,推測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過敏。此外,蔡長祐表示,由於國內先前還沒有接種過mRNA疫苗,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如凍瘡樣病灶、填充物注射處(如打玻尿酸在臉上)紅腫、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玫瑰糠疹等,很有可能在7月大規模接種後出現。蔡長祐進一步指出,雖然這些不良反應多數都會在1周內慢慢緩解,但若民眾希望在家舒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蔡長祐表示,可透過3招來緩解。●招式1:冰敷局部冷敷、冰敷可降低癢跟痛的感覺,此外,避免反覆抓過敏部位,紅腫就會慢慢退掉。●招式2:擦藥膏除了感覺到癢,若有些人痛得比較厲害,可使用家中以前的過敏濕疹藥膏,以類似一般過敏的處理方式處理即可,不需過度緊張。●招式3:就醫當症狀很不舒服、疼痛感持續加劇,甚至還發燒,為區分出臨床其他感染症,這時可到診所或醫院就醫,由醫師協助判斷。而接受第二劑疫苗注射後,「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還是有可能再度出現,但蔡長裕指出,出現的時間較快,消退的時間也較快,主要是以女性為主,約85到90%,以及接受Moderna疫苗的人居多,約占92到94%,但這並非是再打第二劑疫苗的禁忌症。蔡長祐提醒,以上報告的疫苗接種對象主要是英美兩國的白人為主,亞洲人對施打疫苗後的反應比例或許會有些不同,但仍值得參考。
-
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歲打AZ、50歲搶肺鏈!醫院大缺貨「接種數暴增40倍」
新冠疫苗今起大規模開打,各縣市許多長輩預約不到疫苗很焦慮。除了新冠肺炎疫苗短缺,醫院傳出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大缺貨。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預防新冠肺炎,但是可延緩至少五成重症及呼吸衰竭的風險。目前有許多五十歲至七十歲的民眾,因新冠肺炎施打序位後面,都改到醫院自費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建德醫師,若長輩感染新冠肺炎等病毒性肺炎,導致免疫系統降低,會誘發細菌性肺炎,增高致死風險及轉加護病房的機會。過去台大醫師黃立民建議民眾打不到疫苗,可先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三合一疫苗及流感疫苗,以降低肺炎重症率,消息傳出後,已有許多民眾預約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甚至傳出疫苗有缺貨情形。李建德說明,肺炎鏈球菌疫苗近日施打人數比過去暴增40倍。「醫院以前是一個月打30幾支,現在是一個禮拜就打了300多支,一個月就達1200多支。」但他也強調,13價疫苗是跟輝瑞藥廠購買,並沒有肺炎鏈球菌疫苗缺貨等情形,多是因為藥品物流業者塞車,目前醫院也在忙著搶叫貨。據他觀察,施打對象多為五十到七十歲來打,因為在本次AZ疫苗施打序位後,排在八、九類根本打不到,到院預約施打肺炎鏈球菌和三合一。其中相較COVID-19疫苗施打完會發燒,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上市一、二十年的疫苗,副作用低,分為23價疫苗及13價疫苗,其中13價為自費施打疫苗,具有免疫記憶性,作用可持續十年以上。以前肺鏈疫苗跟流感疫苗,施打口號是『左流右肺』,兩者一起打不會產生副作用。但施打過肺鏈疫苗,還可不可以再打新冠肺炎疫苗?李建德說明,「打了肺鏈疫苗,可以再打新冠,但須要再施打日往前後各推14天。避免若之後出現不適症狀,無法區分是新冠疫苗引起,還是肺鏈疫苗引起。」目前除了流感疫苗要等到十月公告施打,李建德說明,目前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價格洛在三千到三千三,長輩接種的優先序位建議是肺炎鏈球菌、三合一疫苗,以及免疫系統不好的,可以加打帶狀皰疹疫苗,預防染疫後,免疫系統差導致皮蛇發作。
-
2021-06-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你能單腳穿襪子嗎?避免肌少症,快用一張表檢測你的下半身肌力
編按:「肌少症」指的是肌肉量減少、肌力流失、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有些人是因為中風、心臟病等需要長時間休養的疾病而導致肌肉大量萎縮,有些人則是因為日常生活的活動量不足,久而久之造成肌肉系統功能退化。日本醫學博士中村幸男表示,40歲之後肌肉更是加速減少,到了65歲後,一年約莫減少一~二%。人一旦超過50歲,首先要增加下半身的肌肉人只要肌力一衰退,便會影響到日常的動作。我們先來看看肌肉是如何運作的。.使身體中的組織與器官活動,擔任引導的工作.具有保護內臟的功能.具有維持姿勢的功能.具有產生熱量的功能(產生熱源,消耗熱量)肌肉的主要功能有四個。鍛鍊肌肉的動機因人而異,有的人是為了提高其功效而運動,有的人是想減重,為了鍛鍊出易瘦的體型。然而,人一旦年過50歲,不得不注重健康。這是因為人在30歲時肌肉達到巔峰,然後開始減少,40歲之後,肌肉更是加速減少,到了65歲後,一年約莫減少一~二%。要是從部位來看,無論男女,比起上肢或軀幹的部分,下肢的肌肉量更是大幅減少。行動變得不靈活,主因是年齡增長而肌肉減少為什麼下半身的肌肉量會比上半身的肌肉量更容易減少呢?肌肉減少的機制目前仍有許多是人類未知的部分,但依據研究報告,股四頭肌(大腿外側,主掌走路、跑步等日常基本動作)等這類為了對抗地球地心引力而工作的下半身肌肉,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蛋白質合成能力低下,因而出現容易減少的情形。膝蓋彎曲幅度變小、走路時步伐變小等,與上半身相比,下半身的活動力減少,與肌肉的減少不無關聯。構成肌肉的肌肉細胞(也稱為肌纖維)分成持久力佳、即使鍛鍊也不易變粗的慢肌纖維,以及能夠產生瞬間爆發力、鍛鍊後易變粗的快肌纖維。顯而易見地,快肌纖維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因此年紀增長而行動力減退的主因,就是快肌纖維的減少。15項生活習慣,檢視自己的肌力有沒有流失。柔性深蹲能平均地鍛鍊下半身對於超過50歲、體力上無法應付「激烈運動和肌力訓練」的人,我推薦做柔性深蹲。如果什麼都不做,肌肉量會逐年遞減。無論活到幾歲,肌肉量都可以增加,若你覺得「已經來不及了」而放棄的話,那就太可惜了!或許許多人一聽到深蹲,就會聯想到像運動員做的那樣,身體蹲低到臀部與膝蓋同高, 非常正統的深蹲, 然而, 我介紹的深蹲加了「柔性」兩字,因此膝蓋不需要彎那麼多,再加上基本型柔性深蹲還搭配了椅子,即使你對自己的肌力不夠有信心也完全沒問題。基本型柔性深蹲只要能站立的人都做得到。只要做的方式正確,即使一天只做十次,也能鍛鍊容易退化的下半身,箇中祕密就是蹲下這個動作。蹲下的動作乍看之下很單純,其實能平均鍛鍊到臀大肌、大腿內收肌、股四頭肌和腿後腱等許多肌肉,比實際看起來還能確實鍛鍊到下半身的肌肉。 速度也是一個重點, 花四秒鐘蹲下, 再花四秒鐘恢復原來的姿勢,比較不會帶給腰與膝蓋負擔,而且一定能夠意識到自己所運用的肌肉。還有,做靠牆柔性深蹲(中級程度)與手往前伸的二分之一柔性深蹲(高級程度)時, 因為也會運用到腹直肌與闊背肌等上半身肌肉,所以能夠很有效率地鍛鍊到全身的肌肉。柔性深蹲做法:1.雙手抓住椅背,兩腳張開比肩略寬(也可以用桌子代替椅子)2.花四秒鐘邊吐氣邊讓身體慢慢往下沉,再花四秒鐘邊吸氣邊慢慢恢復原本的姿勢。(「腰下沉—﹥回復原位」是一次。許多人背挺直時腰會痛,所以駝背也沒關係。)柔性深蹲,只要做的方式正確,即使一天只做十次,也能鍛鍊容易退化的下半身。書籍介紹書名:5分鐘柔性深蹲×腳跟著地:有效強化隨年齡流失的肌肉和骨質(樂齡大字版)作者:中村幸男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3/23作者簡介/中村幸男醫學博士。日本長野縣出生,自治醫科大學畢業後,二○○六年至二○○九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部擔任講師,後擔任信州大學醫學部骨科講師。專長於骨頭、關節、骨質疏鬆症,曾榮獲許多日本與國際骨科研究相關獎項。為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專門醫師、日本風溼學會專門醫師(JCR)、指導醫師、評議員、日本骨代謝學會評議員。為了推廣延長健康壽命的觀念,活躍於長野縣內外並大力推動防止骨頭、運動障礙症候群(LCOMO)的活動。二○一五年起製作「骨質疏鬆症手冊」在信州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骨科分送給治療中的病人,致力於骨頭保養照顧工作。曾上朝日電視台「全民家庭醫學」等節目向大眾宣導健康的重要性。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
2021-06-0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都是養出來的!日本醫師教你「做3件事」,降低9成罹癌風險
當被人問到「你的身體健康嗎」時,你會怎麼回答呢?有人會回答:「因為沒有不舒服的地方,目前應該算是健康吧」,也有些人或許會說:「雖然肚子上有點贅肉,但身體還算健康」、「健康檢查顯示有血糖值偏高的問題,但我精神好得很」。然而上述這些答案,都只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已,這和實際上健不健康毫無任何關係。所謂的「健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健康的狀態就是,體內每個細胞都能充滿元氣地活動起來。那麼「細胞缺乏元氣」又是什麼意思呢?細胞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單純,只有「吸收所需的養分」和「排出不需要的東西」這兩件事。當無法吸收所需的養分或排出不需要的東西時,細胞就會出現異常。而細胞出現異常的終極形態,就是癌細胞。癌細胞會無視體內細胞之間的連結網絡,肆無忌憚地增殖。人體中每天都會出現引發異常的細胞(也就是癌細胞的源頭),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細胞會被立刻消滅。因此只要我們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力,理論上是不會罹患癌症的。過去我長年任職於大學醫院和癌症中心,工作內容以進行大腸癌手術為主。當我和住院患者進行訪談時,發現有許多人在三至四年之內,都曾經歷工作過勞、壓力過大、離婚、與人死別和失去寵物等具有心理衝擊的事情。雖然有些人的癌細胞增殖速度較快,但一般來說,癌細胞要長到肉眼能看到的大小並被診斷出來,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被診斷出罹癌的人,在癌細胞增殖十年以上的期間裡,免疫功能並未妥善發揮作用。身體由你每天的生活塑造而成那麼,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是什麼呢?二〇〇八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曾發表一篇名為〈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能預防癌症〉的論文。到目前為止,癌症一直被認為是高度受到遺傳基因影響的疾病。但這篇論文告訴我們,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有九〇至九五%的癌症只要改變生活型態,就可以防範未然。然而,像這類的論文,在日本幾乎是乏人問津。如果免疫力低下的結果是得到癌症的話,那麼採行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免疫功能,就可以有效預防癌症。那我們該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呢?方法就是全面修正飲食習慣、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你是否總是不停地在吃東西呢?・你每天都有做運動嗎?・你有沒有犧牲睡眠,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把時間花在玩樂上呢?・你能夠妥善處理自己承受的壓力嗎?改變生活型態需要花點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只靠服用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是不會帶來正向改變的。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要有健康的腸內環境才行。目前身材屬於肥胖或累積大量內臟脂肪的人,他們的體內正在慢性發炎中,並處於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和脂質代謝異常的高風險狀態下。我真希望他們能注意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已經造成腸內環境惡化,而且使免疫力無法正常發揮。這裡要介紹如何改善激素(荷爾蒙)異常,並同步改善腸內環境,讓大家能夠健康瘦下來,打造一個不用擔心受到傳染病攻擊的身體。這個方法已經有一百多位我線上健康教室的學員正在實踐了。「雖然想要減肥,但就是無法堅持下去......」「體重才剛往下掉,卻又馬上復胖回來......」「已經報名健身房課程了,卻沒去過幾次......」「儘管已經決定要多走路了,但因為覺得麻煩,結果還是選擇開車......」明明已經決定好目標卻經常半途而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也想過要努力試試,可是想持之以恆卻很困難,原因就是出在沒有「把行動習慣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挑戰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改變,和至今的生活型態差異過大有關。先改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改善腸道健康改變長久固定的生活型態,是大腦最討厭的事情。原因在於,當我們想要這麼做之後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有意識大幅增加大腦負擔的行為。我們在一天之中的行為,約有五〇%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的。例如:每天早上我們喝咖啡或刷牙並不需要特別思考,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是幾乎沒有任何負擔。在無意識之下所做的行為稱做「習慣化的行為」。有意識去做的行為和習慣化的行為,這兩者在腦中處理的部位並不相同。有意識的行為,是由頭部前方的前額葉皮質來掌管;習慣化的行為,則由位於腦中心部位的基底核來處理。因此,由前額葉皮質掌管的行為,我們可以藉由語言說明及表達,自己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不過由基底核處理的行為,我們則很難加以解釋,因為這是在無意識且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所完成的。因此,當你想要養成某種習慣時,就必須改變腦中處理行為的部位,使它變成習慣化才行。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得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涵蓋了「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這四個要素。只要把這四個要素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身體就會慢慢地開始發生變化。培養運動習慣,就可克服感冒預防感冒除了做日光浴之外,運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有研究報告指出,從事中度負荷運動(例如:每天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每隔一天上健身房一次、每週騎兩至三次自行車)的人,得到感冒的風險可以降低二三%。即使感冒,也會早三.五天康復。若想利用運動來預防感冒,有運動習慣的人效果會比較好。美國做過一項針對一千個人的研究,內容是調查運動的頻率和在秋冬季節時,出現流鼻水以及咳嗽等症狀天數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運動的人在三個月中,有九天會出現感冒症狀,與之相對的是每週做五次運動以上的人,三個月中則只有五天會出現症狀。或許這個差異並不大,但有做運動的那一組人病情比較輕,較不會為感冒所苦。想改善慢性發炎,就要定期運動每次做運動時,我們的身體都會出現引起發炎的反應。運動對身體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會使白血球的數量和引起發炎物質(細胞激素)增加。藉由運動讓體內的發炎物質定期增加,反而可以強化人體抑制炎症的機制,讓日後再接觸到相同的刺激時,也不會輕易出現發炎的症狀,讓我們的身體更結實。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會分泌出「肌肉激素」(myokine),這種激素具有抑制肌肉發炎的作用,此外,還有促進脂肪分解、預防動脈硬化、改善肌肉的胰島素抗性的效果。然而,若是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況時,遇到像外敵入侵這種關鍵時刻的話,會使免疫力無法完全發揮實力。透過運動來改善慢性發炎的症狀,就能提高免疫力。定期運動帶來的好處,在身材精實的人身上會比身材肥胖者感覺明顯,由此可知,從提升免疫力的觀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甩掉脂肪是非常重要的。書籍介紹書名: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吃對食物╳調整腸道╳168斷食法,一定健康瘦下來作者: 石黑成治 譯者: 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23作者簡介/石黑成治(Ishiguro Seiji)消化外科醫師、健康教練。一九七三年生於名古屋市,一九九七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曾在日本國立癌研究中心中央醫院接受大腸癌外科治療的訓練。任職於名古屋大學醫學系附屬醫院、愛知縣癌症中心中央醫院、愛知醫科大學醫院等單位。二〇一八年起以健康教練的身分開始推廣預防醫學。為了普及改善腸內環境和不依賴藥物的健康法,透過電子雜誌、YouTube、Instagram和Facebook等媒介,分享容易理解的知識和資訊。目前YouTube上的Dr.Ishiguro頻道,訂閱人數已達12萬多人(二〇二一年二月為止)。譯者簡介/林巍翰畢業於清華大學和關西外國語專門學校。赴日留學工作數年後於二〇一七年返台。以日語筆譯為志業,目前已出版譯作十餘本,領域涵蓋人文史地、心理勵志和科普類書籍。希望自己的譯作能為讀者提供更良好的閱讀體驗,成為中文世界值得信賴的日文譯者。延伸閱讀: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餓了就吃泡麵、喝汽水...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我養出自己的4公分腫瘤
-
2021-05-18 該看哪科.皮膚
天熱皮膚癢可能是「6大疾病」警訊!解癢錦囊公開:一條藥膏萬年通NG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大多數的人都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皮膚癢 可能是疾病警訊皮膚科柯適中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對症下藥確保健康無虞 打針消癢藏風險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對於急性期的搔癢,柯適中指出,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但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勿萬年藥膏一條通 亂用類固醇恐影響健康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適中補充,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發作 冷敷+乳液可緩解不適皮膚癢發作的時候,柯適中建議,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延伸閱讀: ·天熱、下雨香港腳就發作? 皮膚科醫列「日常5大黴菌感染源」:這種腳型也易得 ·換季就牙起來!蕁麻疹全身癢爆怎辦? 皮膚科醫認證「7大止癢攻略」 
-
2021-04-2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蠢動 南投縣今年就診增52.7%
天氣漸漸炎熱,即將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中彰投今年均無重症案例,不過,南投縣今年1到4月急診就診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提升52.7%,而台中及彰化則只是略升,但衛生單位強調,預防腸病毒最佳方法,就是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正確採取「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南投縣衛生局表示,南投縣今年1至4月腸病毒門急診就診968人次,重症通報案件數雖為零,但相較去年1至4月門急診就診人次634人次提升52.7%,顯示腸病毒疫情有上升情形。彰化縣衛生局指出,腸病毒疫情在去年年底有一波小流行,以今年第16周統計,皰疹性咽峽炎有就診人次9,就診率1.68%,手足口症就診人次 7,就診率是1.3%,雖然微升但還是相對低,是否持續上升,還需觀察一兩周。台中市衛生局表示,依台中市4月11至17日資料,台中市腸病毒急門診就診人次為322人次,較去年同期171人次略高,但仍遠低於流行閾值一周2100人次,尚未進入腸病毒流行期。衛生局人員表示,以目前數字看來,只能說急診門診人次比去年同期略多,尚未雖有重症,也未達流行。但即便是如此,目前正值抗旱期間,請民眾勤洗手,做好防疫。
-
2021-04-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胸痛是心在痛還是胃食道逆流?醫師說明胸痛5種常見原因
認識胸痛成因 排除致命性疾病 胸痛是現代人相當常見的文明病,許多人會馬上聯想到心臟問題,但也可能是其他器官正在求救。胸痛不僅是胃食道逆流的非典型症狀之一,更是病人常常主訴的症狀。胸腔是聚集重要器官的位置,因此瞭解疼痛可能與哪些器官有關,才是排除致命性疾病的關鍵。 不只是心痛?5種常見胸痛原因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說明5種最常見的胸痛因素,第一:心血管疾病,由於心臟位於胸腔內,包括好幾條重要血管,因此心血管系統出問題有極高的致命性,包含心肌梗塞、心肌缺氧、主動脈剝離等,建議從心血管方面著手確診或疾病排除。 第二:胃食道逆流或食道發炎,胸痛是胃食道逆流非典型症狀之一,若合併脹氣、喉嚨異物感、咳嗽等症狀,就有很高的機率是胃食道逆流造成,也有可能與反覆逆流導致食道損傷或發炎所引起的疼痛有關。 第三:胸部的肌肉或骨骼,吳文傑醫師表示,這是最常見的胸痛原因,大多是因運動過度或外傷病史所致,其疼痛特性是按壓特定部位會產生局部疼痛。 第四:腫瘤壓迫,當腫瘤壓迫到肌肉、血管或神經時,有可能造成鄰近器官不適,產生胸痛的感覺。吳文傑醫師分享,曾經有病人將經常性胸痛誤認是胃食道逆流,直到某天痛到受不了送往急診,才發現是靠近食道的地方長了腫瘤。 第五:其他疾病,造成胸痛原因又多又複雜,包含身心科疾病,尤其是焦慮症或恐慌症病人。帶狀皰疹(皮蛇)、呼吸道疾病(如氣胸)都可能造成胸痛。 吳文傑醫師:〈胸痛可能不是心痛的感覺〉 《延伸閱讀》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胸悶、痛、喘小心「氣胸」恐害命 醫指2族群男性更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說話、刷牙、風吹就讓牙痛?醫師提醒當心是這病
63歲周女士因出現劇烈牙痛,到牙科診所就診,一連拔除數顆牙齒後,疼痛仍未緩解,牙醫師建議再行牙周病治療,但症狀依然沒有改善,且劇痛反覆,總是突如其來,發作時每每都痛不欲生,使其生活於恐懼中,因此長期失眠,抑鬱寡歡,直到再次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 分為原發性、繼發性三叉神經有三分支,分別通往眼部、上顎及下顎,主管臉部感覺,一旦出問題就會以痛覺呈現。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徐賢達主任說明,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係因神經不正常放電所致;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如腫瘤、病毒感染、帶狀皰疹等都是可能原因。(推薦閱讀:免疫力變差易誘發「皮蛇」! 不只會出現紅色丘疹、水泡,這些非典型症狀別輕忽)40歲以上女性易發生 發作毫無前兆據統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好發年齡於40歲以上,女性略多於男性。徐賢達表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偶發性的劇烈疼痛,發作前毫無徵兆,說話、刷牙、甚至風吹,都可能誘發疼痛;每次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痛感如刀割、火燒、電灼,為一種尖銳撕裂樣的疼痛,極其痛苦,且一般止痛藥完全無效,常使患者飽受身心煎熬。(推薦閱讀: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藥物治療為主 8成可獲得緩解徐賢達指出,治療三叉神經痛以藥物治療為主,80%以上的患者可因藥物而得到緩解;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需考慮侵入性治療,透過電燒、伽瑪刀等方式,破壞神經傳導路徑,阻斷三叉神經根不正常傳訊以達療效;雖屬低侵入性治療,但神經會再生,故療效僅約三個月到半年,且將產生顏面感覺麻痺的後遺症。微創方式治療  年紀大、心血管疾病不適用而現今以微創方式治療的「神經血管減壓手術」,其在耳後開一小切口,使用高倍率顯微鏡找到壓迫神經的血管後,再以墊片隔開,使三叉神經免於受血管壓迫,手術成效可達80-90%,並可保留三叉神經的功能,術後復發率低。不過,神經血管減壓手術並非適用所有三叉神經痛患者。徐賢達指出,若屬繼發性及三叉神經未受血管壓迫者,需與醫師討論其他適切治療;另外,若年齡太大或患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也因麻醉風險高,不適合進行此手術。誤將三叉神經痛認為牙痛而拔牙的病患,臨床上時有所聞,但劇烈陣發性的三叉神經痛,與持續性的牙痛仍有所分別。徐賢達建議,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或臉部劇烈陣痛,可找神經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以免延誤治療,影響身心健康。延伸閱讀: ·長期牙痛找不到原因? 除了找牙醫,快到這科做檢查 ·還沒進去就超緊張!害怕看牙醫怎麼辦? 專業醫揭「事前眉角」
-
2021-04-12 該看哪科.皮膚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皮膚突然起疹子,癢得受不了,一下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換別的地方癢,這種像風一樣多變的皮膚疾病,就是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和改善?而在發病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呢?蕁麻疹 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皮膚科醫師朱宮瑤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清膜」,會忽然出現,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部位像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塊,形狀和發生部位都不固定,通常同一部位24小時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是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病灶,而且奇癢無比,嚴重時甚至合併黏膜水腫,包括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約20%以上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蕁麻疹分2種 6成屬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蕁麻疹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症狀不超過6週)屬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是因為體質過敏者,體內有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而引起。慢性蕁麻疹當中有6成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比較難找出原因;另外,屬於「誘發型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蕁麻疹,如皮膚劃紋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蕁麻疹、冷蕁麻疹、熱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型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水因性蕁麻疹等;醫師可從問診中找出一部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急性蕁麻疹發作 多喝水、冰敷緩解不適急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症狀輕微者須多喝水休息幾天,通常會自行緩解,嚴重一點會使用抗組織胺,若症狀很嚴重,或是引起血管水腫,會短期使用類固醇。發作期病人要多喝水將過敏原代謝出去,癢的時候可以冰敷,避免用手抓患處,以免造成傷口而引起感染或留疤,通常幾天後會痊癒。為預防再發,病人要注意避免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或物質。慢性蕁麻疹 找出病灶、對症下藥至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並遠離,由於不容易找出確切因素,很多病人即便回想,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引起蕁麻疹,或是就算知道工作壓力是主因,也不一定能因此辭職,所以,治療上比較麻煩,治療時間會比較久。主要使用抗組織胺予以控制,在規律用藥情況下,建議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可獲得緩解,目前多用口服藥治療,若口服藥療效不好的,也有外用針劑,可使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蕁麻疹發病期 日常生活這樣做面對奇癢無比的蕁麻疹發病期,朱宮瑤提醒7點注意事項:1、耐心用藥,勿自行停藥。2、若與壓力有關,建議調整作息,放鬆心情,必要時請身心科醫師協助。3、急性蕁麻疹與過敏有關,對於造成過敏的食物和物品應先避免。4、食品添加物也可能與蕁麻疹相關,建議發病期盡量以清淡、天然飲食為原則。5、提升免疫力的中藥應先暫停,以免提升免疫力而較難控制。6、如果因喝酒引起酒疹,應暫時避免飲酒。7、少吃油炸、燒烤、辛辣等比較容易刺激身體黏膜造成反應的食物。延伸閱讀: ·蕁麻疹不只跟吃有關! 日常這些無關緊要的行為都會誘發 ·汗皰疹癢到受不了? 那麼「這些食物」最好要少碰
-
2021-04-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服用安眠藥,精神卻愈來愈差? 專科醫揭「關鍵原因」:小心留後遺症
1名82歲的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史,平時都有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前(2019)年中風後,左側肢體乏力,目前持續復健中,生活起居大部分可以自理。兩個禮拜前,阿嬤因為左側腰部長疼痛性的疹子,被醫師診斷帶狀皰疹,即俗稱的皮蛇。但自從疹子長出來後,阿嬤因為疹子疼痛,晚上都睡不好,且胃口也變差。漸漸的,阿嬤精神越來越差,晚上常常睡不著,白天卻又很嗜睡,開始有點胡言亂語,有時候還認不得人。起初家人不以為意,某天早上,外勞發現阿嬤尿失禁躺在床上,叫不醒,因此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最後被確診為譫妄症。精神越來越差被診斷譫妄症 安眠藥竟是致病因子來到奇美醫學中心後,急診醫學部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殿和詳細地評估病人,給病人抽血、驗尿、做頭部電腦斷層,病人因為食慾不佳造成嚴重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且有尿道感染而造成失禁,頭部電腦斷層排除腦出血或大範圍中風。因此,陳醫師判斷阿嬤的精神狀況的改變,是因為有譫妄症的發生。確診譫妄症後,醫師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並將病人收治住院治療。在急診觀察室待床期間,藥師檢視病人的藥物,發現因為阿嬤最近晚上睡眠不好,因此服用了安眠藥,亦是引發譫妄症的原因之一。護理師衛教家屬及看護,詳細地解說譫妄症發生的原因,並告訴他們,多給阿嬤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並補充足夠的水份及營養,小心上下床避免跌倒等。入住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後,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接續急診的治療,繼續投以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抗病毒藥物及適當的止痛來改善帶狀皰疹帶來的不適。並按照藥師的建議,把容易造成譫妄症的安眠藥剔除,同時會診營養師,針對每日的飲食給予建議及調整,會診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每天替阿嬤做肌力的運動,及早復健避免功能衰退,最後,出院前蔡主任替阿嬤安排居家訪視,免去行動不便的阿嬤回來醫院就診。在經過醫療中心團隊的整合治療和家屬、看護的悉心照護之下,阿嬤的譫妄症得已改善,也沒有因為得病而失去原有機能,精神狀況也恢復如初。高齡長者是譫妄症高危險族群 未處理得當恐留後遺症陳殿和說明,譫妄症是指注意力及急性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其病程特徵為急性發作且時好時壞,並具有暫時性及可恢復性。臨床上,常常碰到高齡病人突然精神混亂、日夜顛倒、產生幻覺、失去定向感,如:認不得人、失去時間概念、不知身處何方,這很可能疑似為譫妄症發生!而譫妄症是1種常見的老年病症候群,但在臨床上常被忽略。無論任何場所(住院、急診、機構或居家)的高齡病人,均可能發生譫妄症,嚴重時可造成生命危險。譫妄症的發生都是急性發作,但沒有處理得當亦能變成慢性的,甚至是造成永久的後遺症。譫妄症容易被忽略 病人照護啟用跨團隊照護模式陳殿和指出,高齡病人往往都有多重的慢性病,加上突發性的急性病作為誘發因子,就會造成譫妄症發生。急診醫師必須先治療這些引起譫妄症的急性病,並要致力於找出譫妄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潛在不適當潛在用藥、疼痛問題、脫水、營養不足、睡眠障礙等。因此,照顧譫妄症的病人是跨團隊的照護模式。陳殿和強調,譫妄症是1個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不單是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不夠,往往醫療人員也輕忽這個疾病,甚至低估它的發生率。因此醫療人員在臨床上照顧高齡病人時應有高度的警覺性,才能早期診斷譫妄症,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另外,還有很重要的1環是病人的家屬,在急診等床期間,護理師會給家屬詳細的衛教,讓家屬理解譫妄症的發病原因及治療的方向,協助病人如廁、協助肌力的復健、適當的提示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陪伴與照顧,卻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久住加護病房小心「譫妄症」上身! 醫曝原因及警訊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4-04 癌症.乳癌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04/04編註】前法務部長羅瑩雪昨晚病逝,享壽70歲。>>詳細新聞女性的雙峰雖是許多人注意、在意的焦點,卻常帶來不少困擾。除了懷孕、哺乳時,乳房變大變痛還可能感染發炎之外,平常也有不少女生會經歷「乳房痛」。大家經歷的乳房痛可能不盡相同,有人會說:「我覺得乳房緊緊的,好像很重,還有點腫脹。」有人則感覺到燒灼感,甚至痛感還伴隨著輻射狀的延伸,一路痛到腋下、背後。而不管怎麼痛,女性朋友最想知道的是:「天啊,我的乳房這麼痛,會不會是得到乳癌了?!」這裡先說個讓大家放心的事情,就是「乳房痛很少與乳癌有關」。乳房痛不等於罹患乳癌,罹患乳癌的人也很少表現乳房痛,至少乳房痛很少是乳癌表現的唯一症狀。乳癌的四大症狀還是以「乳房摸到硬塊」、「腋下摸到硬塊」、「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和「皮膚出現變化」為主。然而,因為乳房痛實在太常發生了,超過一半至乳房外科求診、要求做乳房影像檢查的患者,就是因為乳房痛而來的。因此我們接下來繼續看看,有哪些原因造成乳房痛?! 要判別乳房痛,醫師通常會先問患者:「你覺得你的乳房痛和月經週期有沒有關係呢?」因為我們會先大致把乳房痛分成兩種,一種是「週期性的乳房痛」,另一種則是「非週期性的乳房痛」。與月經週期有關的乳房痛,大約從月經該來之前的三、四天前開始,但也有人是月經來之前兩個星期的排卵期附近就開始痛,不過患者會發現月經剛來或結束的時候,乳房就不痛了。這種痛常被形容成悶悶脹脹的沉重感,有些人狀況不嚴重,偶爾發生並不以為意,但部分女生可能會痛到穿不住內衣,或是在小孩不小心撞到,或先生男友碰觸乳房時,覺得痛到受不了。 造成與月經週期有關的乳房痛的原因,是體內荷爾蒙的變化。這與體內黃體激素和雌激素相互間的平衡和高低起伏變化有關,有時還牽扯了泌乳激素的濃度問題,若是已經停經或在懷孕期間就不會有這類型的乳房痛,而這種乳房痛容易發生在年紀介於20到30幾歲的女性朋友,或是已經接近更年期的時候。雖然我們都說荷爾蒙跑在血液中,對兩邊乳房的影響應該大同小異,但週期性這類型的乳房痛還是有可能僅發生在單邊,也可能不僅痛在乳房,還延伸到腋下附近,是有點放射出去的痛感。有些人最近課業、工作的壓力比較大,亦會影響荷爾蒙波動,讓乳房痛變得更明顯。至於跟月經週期沒有關係的乳房疼痛的話,我們稱為「非週期性的乳房痛」,是隨時都可能發作的。這種痛的方式就更多樣性了,可以是痠痛感、燒灼感、刺痛感、或是緊緊的。有些患者在發作前胸腔曾受到撞擊,屬於外傷影起。而我們胸壁、肌肉、關節帶來的緊繃、發炎等,也常會被自己認為是乳房痛!像是現在女性運動風氣增加,重訓後胸大肌的拉傷、扭傷而讓患者覺得乳房痛的情形其實不少,也有患者是跑了半馬或全程馬拉松後,乳房愈來愈痛。不僅運動帶來的肌肉緊繃會讓患者表現乳房痛,光是乳房比較大的女性就可能會因其乳房重量而讓肩膀、頸部、背部負擔過大,並導致胸廓的疼痛,進而認為是乳房不適。內衣選擇不當或體重增加導致內衣太緊也是常見的乳房疼痛原因。有些女性的乳房痛則是來自於腫瘤的壓迫,但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通常這與乳癌的關聯性不大,比較容易引起乳房痛的乳房腫塊是囊腫,囊腫是裡面蓄積了組織液的良性腫塊,但長的太大(例如直徑超過兩、三公分)時,會對周遭乳房組織產生壓力而帶來非週期性的乳房痛。 另外,有些患者的乳房痛與乳房無關。像是帶狀皰疹(皮蛇)發作時,剛開始患者僅覺得胸部刺痛,或是刺痛感從背部延伸到單側的胸部,部分皮膚出現紅疹模樣,後來皮膚表面才出現小小的水泡而被診斷為帶狀皰疹。停經後的女性如果表現乳房痛,也要很注意是否與活動或出力有關,或還有沒有其他伴隨的症狀。有時候這並不是乳房痛,而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缺血而導致的胸痛,這可是心臟病發警訊呢!看完了以上乳房痛的可能原因之後,您可以發現,造成乳房痛的原因不僅可能與月經有關,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能導致乳房痛,因此,當您發現自己乳房痛起來的話,可以自己做點紀錄,寫下乳房痛的日期、型態、伴隨的症狀等等。甚至,有些乳房痛與您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所以記錄當時使用的中藥、西藥、健康食品等也能讓醫師看出端倪。請注意,如果您的乳房疼痛符合以下任一種的情形,最好請醫師診治您的狀況:● 乳房痛持續超過一兩個月經週期● 停經後乳房疼痛● 在乳房一個特定區域感到的乳房痛● 乳房愈來愈痛,甚至影響到生活作息就醫檢查乳房痛的話,醫師常常會幫患者安排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來確定是否沒有腫瘤性的問題,當然如果看到腫瘤且有必要確定其良性惡性的話,則須用切片檢查來確定診斷。幸好,絕大部分的乳房痛與腫瘤無關,我們平常可以靠著幾件生活中的調整,避免乳房愈來愈痛的狀況。很多人乳房痛時會覺得不穿內衣,或穿無鋼圈內衣比較好,其實這並不一定。如果本身胸部比較大,反而是穿著支撐力足夠的內衣才能減少乳房過重帶來的不適。而大家運動時最後穿著適當的運動內衣,以減少乳房過度晃動,平時就選擇具有足夠支撐力的內衣,對改善週期性或非週期性的乳房痛都有幫助。在大規模的實驗裡,學者無法發現咖啡因和乳房痛的明確關係,但常常有患者認為自己在戒掉喝咖啡的習慣後,乳房痛就減少了。所以如果你常常乳房痛,也已經就診確定了不是乳房腫瘤的關係,可以考慮先避免攝取咖啡因,看看狀況是否改善。(這點科學研究並不特別支持,但臨床狀況會對部分患者有幫助。) 還有,常常乳房痛的人要考慮低脂飲食,因為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酸會影響乳房細胞對荷爾蒙的感受度。相反的,嘗試生酮飲食比較容易誘發明顯的乳房痛。很多的乳房痛和肌肉使用脫不了干係,因此不管您是跑步、做有氧運動、或是做重量訓練,結束前都記得做收操,稍微伸展一下您的胸大肌及背部,對改善乳房痛也能有所幫助。一般的乳房痛並不需要藥物緩解,或者是吃個幾天的消炎藥就能改善了。如果真的持續乳房很痛且醫師認為是週期性的乳房痛,也就是荷爾蒙高低起伏造成的乳房痛,可能會建議患者服用調經藥。這部分的藥物使用要在醫師建議之下調整劑量,不要自己亂吃,因為其中雌激素和黃體激素的劑量、配方劑型等都會影響。如果是停經後開始服用荷爾蒙補充製劑,而感到乳房痛的患者,也務必向醫師反應這樣的狀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