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療癒
共找到
499
筆 文章
-
-
2023-09-09 焦點.元氣新聞
十天環台演奏八家醫院!罕病視障音樂家吳承澐用生命療癒病患
視障鋼琴音樂家吳承澐輕快的鋼琴聲,在醫院大廳輕巧的演奏著。十天內,他已經環島全台八家醫院,這一天,他在台北關渡醫院,演奏著經典樂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新不了情」、「望春風」、「舊情綿綿」,台下聆聽樂曲的社區樂齡據點長輩們,隨著鋼琴聲輕聲地和著。已分不清,是台上的吳承澐療癒了長輩們,還是台下的長輩們暖了吳承澐的心。14歲罹罕病導致視神經病變如今24歲的吳承澐,在14歲時確認罹患罕見疾病Leber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無法閱讀書寫,也看不見人的表情。「我的視力只剩下0.01,我看出去的世界,就像是你戴眼鏡吃麵一樣,眼前一片白霧。」高中時,經常出入醫院的他,在醫院大廳擔任演奏鋼琴志工,一位阿姨拿著五顆糖果,向吳承澐致謝。「因為你的音樂,讓我在困難中,也好像輕鬆一點了。」吳承澐相信音樂可以帶來療癒的力量,擁有絕對音感的他,用音樂度過生病的掙扎,用音樂度過遺傳疾病帶給家庭的衝擊。他說,「許多的治療過程都十分的煎熬,但每當我覺得很痛苦、很難受時,我都會戴起耳機,讓心靈隨著音樂律動。總覺得,每當我沉浸在音樂的世界時,痛覺與不適感彷彿都被音樂漸漸稀釋,只剩下生命真實的脈動與起伏。」用音樂療癒病患 十天環台八家醫院外表如韓國歐巴般帥氣,陽光的笑容下仍掩不住一絲緊張,吳承澐用爽朗輕快的聲音說著,「我是一個流行鋼琴創作家,我發行過自己的CD、我的音樂在清大圖書館是閉館音樂。我希望可以為對抗疾病的人們,帶來陪伴和明亮,面對生命的挑戰。」組成「聲記號」的他,想要舉辦音樂環台義演,可是無法一人完成,因此找來四位夥伴,幫助他開車、聯繫、攝影、企劃。並由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與e21摩奇創意共同協力贊助。用了十天的時間,他們飛馳在環台公路上,在新竹、台中、雲林、嘉義、台南、花蓮、宜蘭的醫院中,為在醫院出入的病友、家屬們,也為安寧、失智的病患演奏鋼琴。臺北關渡醫院是環台義演的最終站,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吳承澐不僅是音樂家,也是生命教育講師,用他的故事與經歷來鼓舞旁人,而醫院不僅擁有治療的功能,更希望醫院具有心靈療癒的精神,因此從醫院大廳的照明,擴及到音樂的療癒力,關渡醫院在入口大廳設置鋼琴,讓醫院成為社區的好朋友,也帶給人溫暖,陪伴彼此走過漫長的時光。「關渡學人」成健康長壽的宜居代名詞陳亮恭持續開創關渡成為健康長壽的宜居代名詞,結合關渡社區ヽ人文ヽ環境與健康的生活哲學,以深厚科學基礎,結合歷史ヽ人文與地理環境,逐步形成「關渡學人」的生活型態,協助長者體力強化、腦力強化、營養強化、社交學習強化,進而與慢病管理及預防保健結合,逐步邁向健康長壽的宜居關渡。午後的天氣忽晴忽雨,微弱的陽光照進醫院大廳,在柔和明亮的智慧照明下,氣氛格外溫暖,關渡醫院樂齡據點的長輩們早已坐滿大廳。當吳承澐在鋼琴前,彈奏著經典樂曲時,長輩們熱情的跟著哼唱一首又一首,讓吳承澐也忍不住滿臉漾起笑意。「已經分不清,誰是付出者、誰是收穫者。」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彭冠宇感動的説,吳承澐的故事與真誠的夢想,很讓人感動。而關渡醫院樂齡據點的長輩們,才是這場音樂會的主體,原本期待充滿魔力的音樂療癒長輩,當長輩們投入的一起哼唱,連表演者自己也被感動,這是一場最美的音樂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6 活動.活動最前線
香草在家難種?5堂課教你植感生活
將香氣濃郁的迷迭香鮮品浸泡在橄欖油中,可以炒菜、炸雞排、拌沙拉;隨處可見生命力旺盛的左手香,可經調配做成沾醬,拌著水煮蛋、生菜沙拉,非常好吃又可口。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共同舉辦「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系列課程,共五堂課。第一堂「食在香草好味道」,教導民眾扦插香草,水耕迷迭香、左手香、綠薄荷、甜菊及芳香萬壽菊,待冒根後,可持續水耕,也可移植土壤中。香草植物惹人喜愛,許多民眾會以香草植物入手,並在家中種植,植物卻很快一命歸西。園藝治療師楊慧慎指出,香草植物喜愛日照與水分充足的環境,台灣因為氣候濕熱,因此家中種植的香草植物往往因為日照不足,以及澆水過度,容易悶死了嬌嫩的香草植物。若想要成功綠化陽台,把玩香草,楊慧慎建議,首先要了解家中的受光面,分辨擺放的位置屬於全日照或半日照,確認種植的環境後,再選擇適合的香草植物,例如迷迭香、左手香、薄荷、甜菊、芳香萬壽菊等都是較本土化的香草植物。在適合的環境、適合的水量、適合的植物三條件兼具之下,較容易種植成功。綠色植栽可以療癒身心,香草植物的迷人香氣,更讓人打開五感。楊慧慎說,待自行種植的香草茂盛生長後,還可摘下來食用,課堂上將分享製作迷迭香浸泡油、左手香沾醬方法。透過種香草、玩香草、吃香草,讓民眾可以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想知道如何將空盪盪的陽台,打造成美麗又實(食)用的陽台花園嗎?想擁有家庭小菜園,現採鮮摘、直上餐桌嗎?課程時間:1.10月5日(四)食在香草好味道2.10月19日(四)第一次做陽台農夫就上手3.11月9日(四)家有小菜圃 4.11月16日(四)葉印陶盤手作5.11月30日(四)我的植物怎麼了立即報名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3-09-06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加熱超過40度會產生毒性?教授告訴你傳言來源及實際真相
我在2017-6-21發表蜂蜜的神奇保健力?,評論一個標題為「蜂蜜的神奇保健力」的影片。雖然該影片的標題是「保健力」,但裡面的江守山醫師卻是在談「醫療功效」(註:法律上是不允許聲稱保健品具有醫療功效)。更糟糕的是,他所說的6種醫療功效全都是與科學證據相左。讀者Gordon在2023-8-12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詢問蜂蜜是不是不能加熱。他附上的文章是2021-3-13發表在Heho網站的為什麼不能加熱蜂蜜?研究:蜂蜜加熱會讓「羥甲基糠醛」升高!。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推薦一本標題為《蜂蜜療癒研究室:草藥學家的草本蜂蜜自療法》的書,而這本書的英文原作的作者是Dawn Combs。事實上,Heho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Dawn Combs。這篇文章的第一個章節標題是「為什麼絕對不能加熱蜂蜜?」,而裡面的一段話是:「阿育吠陀醫學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便是所謂的「殘毒」(ama)──會附著於黏膜,變成類似體內的黏膠。阿育吠陀大師遮羅迦(Charaka)曾在五百多年前寫下:『不當攝取蜂蜜導致殘毒,是最麻煩的事。』在此醫學系統中,加熱的蜂蜜被視為最難排出身體的毒素之一。」任何一個稍有科學訓練的人都應當可以立刻看出這段話裡的兩個問題。第一、阿育吠陀是印度的古醫學,而裡面有很多奇方怪術是連印度本國的醫生都認為會危害健康,請看我發表的以油漱口?排毒?肝膽排石法?轉型到更高領域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推薦人王康裕,姜淑惠,梅襄陽,歐陽英,翁湘淳保健品會殺死你嗎第二、阿育吠陀醫學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會認為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因為攝氏溫度單位是在1742年才創造出來的(發明人是瑞典天文學家Anders Celsius)。至於這段文章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美國的Clemson 大學有發表All about honey(所有關於蜂蜜),而其中就有教人家如何在做烘培時用蜂蜜來取代蔗糖。國際知名的廚藝家Martha Stewart也在2022-10-29發表How to Replace Sugar With Honey, Maple Syrup, and Other Unrefined Sweeteners in Baking(烘焙中如何用蜂蜜、楓糖漿和其他未精製的甜味劑來代替糖)。由此可見,Dawn Combs所說的「絕對不能加熱蜂蜜」,完全是一派胡言。Heho這篇文章的第二個章節標題是「加熱蜂蜜破壞營養成分,還會讓『羥甲基糠醛』攀升」,而裡面的幾句話是:「將主要成分為果糖的溶液(如蜂蜜)加熱,會產生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羥甲基糠醛數值?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羥甲基糠醛有可能是致癌物。研究白老鼠的實驗帶來了警訊,羥甲基糠醛產生毒性與致癌作用所需要的劑量,極可能遠低於預期。」HMF 是會在含糖食物和飲料(包括咖啡、麵包、啤酒、果汁)裡隨著時間而自然形成,而在高溫及酸性的條件下其形成會加快。也就是說,HMF並不是只會在加熱蜂蜜時才會產生。請看2022年發表的The role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in food and recent advances in analytical methods(5-羥甲基糠醛在食品中的作用及分析方法的最新進展)。有關HMF對健康的影響,目前都還只是一些實驗室的研究數據,而這些數據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負面的。下面這篇論文的標題甚至還把HMF 說成是營養素。2021年:Dose- and Sex-Dependent Changes in Hemoglobin Oxygen Affinity by the Micronutrient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nd α-Ketoglutaric Acid(微量營養素 5-羥甲基糠醛和 α-酮戊二酸對血紅蛋白氧親和力的劑量和性別依賴性變化)。台灣食藥署在2020-5-12發表聽說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這是真的嗎?,其中的一段是:「目前尚未有臨床試驗證據證實HMF對人體具有毒性,對於『蜂蜜加熱超過40度C會有毒』,沒有確切的科學論述基礎之下,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Heho這篇文章是比台灣食藥署這篇文章晚發表了10個月,而且它也有提供連結。也就是說,Heho明知「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是缺乏科學證據,但還是選擇刊載這樣的錯誤資訊,還是選擇推薦這麼一本偽科學的書籍。很顯然,利之所趨,也就無所謂是非黑白了。(註:我發表過很多批評Heho的文章,請自行搜索閱覽)原文:蜂蜜加熱超過40°C 會產生毒性?Heho推薦偽科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6 養生.運動健身
7-11、全聯 怎麼吃掉體重最快 低卡高蛋白 增肌減脂菜單推薦
大部分正在實行增肌減脂的人都會自己料理餐點,但對於外食族和上班族來說實在是很難抽出時間準備減肥餐。早餐店先來杯讓腸胃暢通的奶茶,午餐再來一杯手搖飲,晚上點外賣或是來一包鹹酥雞犒賞一下自己,長時間下來不知不覺就養出了一圈游泳圈。其實7-11和全聯,也能成為你的好幫手。以下是一些能增肌減脂又能吃得飽、控制體重的菜單推薦。編輯推薦養顏美容該吃什麼?十大補血食物筆記起來 90%女生都不知道!奶茶控必收藏!高雄五大人氣奶茶店 此生必喝,沒喝過別說自己愛奶茶!大學生開學「早八妝」這樣化!4件套組輕鬆完成好感妝容 打造清純系初戀校花7 -11減脂吃什麼除了雞胸肉和無糖高纖豆漿這些優質蛋白質之外,如果想來點不一樣的,如雞翅,影片中提到,也可去皮當蛋白質食用。無糖優格、玉米、一日野菜沙拉、地瓜、茶碗蒸、茶葉蛋、關東煮的蘿蔔;香蕉、芭樂、蘋果等也是嘴饞的好選擇,燕麥也可代替飲料,優質碳水。全聯減脂吃什麼(1)玉米筍,可當懶人蔬菜。(2)中華雞蛋豆腐,速食蛋白質。(3)蒟蒻卷,熱量低,可取代麵類,有膳食纖維。(4)鮭魚,療癒蛋白質,含不飽和酯肪酸,可消除內臟酯肪。(5)鮮凍大白蝦,低卡蛋白質,可當宵夜吃。以上食物、菜單推薦參考至影片來源出處,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小撇步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養顏美容該吃什麼?十大補血食物筆記起來 90%女生都不知道!奶茶控必收藏!高雄五大人氣奶茶店 此生必喝,沒喝過別說自己愛奶茶!大學生開學「早八妝」這樣化!4件套組輕鬆完成好感妝容 打造清純系初戀校花「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9-03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閉氣練習 逐步改善體能、安定身心
現代人每天面對生活的壓力,身心總是處於一種高度緊繃的狀態。我們什麼都急,不光要求別人,也要求自己遇到事要立即反應。我們非但頭腦停不下來,就連一口呼吸都要搶快。不知不覺,過度呼吸、甚至用嘴巴呼吸成為許多人不自覺的常態。一般可能會以為,呼吸多一點、快一點沒有什麼不好,畢竟身體運作需要氧氣,多爭取一點應該是好事。然而,快呼吸、過度呼吸,其實會讓體內二氧化碳流失過快,反而打亂血液的化學平衡,降低身體取得氧氣和運作的效率。此外,習慣了過度呼吸、血液二氧化碳濃度偏低的狀態,這時如果因為運動加速身體代謝,血中二氧化碳高起來,身體反而難以耐受而會加快呼吸速度。一運動就喘,這種經驗對一些朋友可能並不陌生。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害怕運動。這一來,體能也就不容易改善。談到體能,我們一般會注意運動的速度、耐力和肢體的靈活度,但很少人會注意到憋氣時間也可以作為一種指標,反映身體對二氧化碳的耐受度和氧氣利用的效率。我在《呼吸,為了療癒》介紹過憋氣與運動表現的關係,舉例來說,自然憋氣時間短的朋友,如果想透過運動改善健康,建議從低強度的項目開始,才不至於因為太喘而很快放棄。我也在「清醒的呼吸」線上活動帶出一些像遊戲一樣的方法,幫助讀者逐漸拉長憋氣時間,或說提高身體對二氧化碳的耐受力。這些方法都非常簡單,做的時候只要能放鬆心情和肩頸背部的肌肉,就能順利地練習。短時間閉氣,讓二氧化碳重新累積、並將血液酸鹼值修正回來,這本身已經在提高身體運作的效能。此外,體內的二氧化碳也有幫助血管放鬆擴張的作用,這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有益的因子。有些朋友對於閉氣有恐懼感,我會請他們自己做一個小實驗,比較吐氣後閉氣和吸氣後閉氣的不同。一般來說,吸氣後閉氣,會比較有安全感,不那麼容易落入氣不夠的恐慌。此外,吸氣後守住呼吸不吐氣,在胸腔造出的微微壓力,也能促進淋巴、體液和氣脈的流動,幫助排除身體廢物,而帶來一種淨化。我們現在就可以從3~5秒的閉氣練習開始,讓身體逐漸習慣。首先,用鼻子自然呼吸幾次,再用手捏住鼻子憋氣約3~5秒。放開,恢復自然呼吸約10秒,再捏住鼻子憋氣約3~5秒。重覆幾次「鼻子呼吸10秒+憋氣3~5秒」循環。熟練了,憋氣時間不光是自然會延長,還可以在閉氣的同時讓肌肉更放鬆。很有意思的是,肌肉放鬆,閉氣時間反而可以更長,不是更短。透過輕鬆的閉氣練習,自然憋氣的時間逐漸延長,無論走路、爬樓梯、追公車、運動的體能表現等等都會有正面的進步;面對生活的挑戰,包括工作、學習、人際關係,反應也比較沉穩,不容易大驚小怪。這是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能體會到的變化。我從小就喜歡游泳和潛水,在水中長時間閉氣,對我是一種放鬆的享受。平時觀察潛水的人,也會發現他們不光是習慣閉氣、長時間在水裡很自在、呼吸比一般人深而長,而且遇到事通常也比較穩重,不那麼容易急躁。透過閉氣,我們不急著去抓每一口呼吸,身心反而從一種隨時的緊繃走出來。我們觀察自己也會發現,閉氣時連念頭都會減少。一個人雜念減少,遇到事不疾不徐,都應付得來,心情是輕鬆而安穩的。這樣子,人生不再充滿著「非怎樣不可」的規矩,不再隨時緊繃,而是很自然能夠放下,可以放過自己,也可以放過別人。多年來,我推廣真原醫,談飲食、運動、感恩和靜坐,和呼吸練習相輔相成,也就是希望更多人在身心各層面達到平衡,讓自在與快樂隨時浮現出來。這才是生命本來的滋味。
-
2023-08-27 養生.營養食譜
綠竹筍清甜、甘苦 都有滋味
在菜市場的外圍,常看到蹲在路邊,鋪著麻布袋就地賣起綠竹筍的筍農。他們總低調、輕聲地叫賣綠竹筍。彎下腰問阿婆怎麼賣?阿婆:做蝦咪?答:涼筍。阿婆:要選這邊,筍尖青青的煮湯,筍尾煮起來有點苦甘苦甘……筍仔本來就有點苦甘才好吃。綠竹筍怎麼挑1. 選有明顯彎曲,筍底寬的筍子。如有帶泥土,可能是上午才挖來的。找只賣單一品項綠竹筍的「筍農」買,買到當日現採的機率較高。2. 筍尖的顏色鵝黃色適合做涼筍,吃起爽口、清甜,是購買綠竹筍的首選。如筍尖轉綠稱作「出青」,就是筍子冒出土壤見光之後,筍尖會變成綠色,也是苦味的來源,適合煮湯,會有些許的苦味、纖維也略粗。3. 買回來的綠竹筍要馬上煮,防止持續老化。要帶殼水煮,煮好泡冷水降溫放冰箱保存,待要吃或料理時再去殼。水煮綠竹筍1. 足量的水,蓋過帶殼的綠竹筍。用冷水煮,中、小火煮開25~30分鐘關火,再燜5分鐘。2. 撈出筍子,立刻放入冰水中冰鎮,保持脆度。3. 沒有立即吃或料理,可直接放冰箱保存,要吃再去殼。.去筍苦如果買到苦的竹筍,可參考農糧署的「鮮享農YA」fb粉專,分享煮竹筍的祕訣:煮竹筍除了冷水下鍋外,在第一次煮滾後換一鍋水再煮,就能去除苦味。進階的作法,在第二次煮筍子時,再加入一支辣椒、一大匙鹽和一些白米。鹽會提升筍子甜味,而辣椒和白米也會吸去筍子的苦澀味,留下竹筍鮮甜美味。還可看白米的狀況,辨別筍子是否熟透。.去筍殼去殼的過程覺得很療癒。利用刀子的根部,從筍子底部往筍尖劃開表面的筍殼,刀子劃到過半,刀不動、轉動筍子,就可以用「專業」的手法,完美剝去筍殼。接著用刀子削去筍子底部比較粗的纖維。至於如何判斷筍子纖維的粗細,用刀削就知道了。涼筍涼筍是小吃店、快炒店、海產攤常有的熱門小菜,清甜爽口的夏日配菜。做法簡單好操作,只需水煮、快速冷卻,冰箱冰涼一下,擠上美乃滋就是美味一盤。食材:綠竹筍、美乃滋(市售或自己做)作法:1. 水煮後冰涼的綠竹筍,去殼、削去粗纖維。2. 四分切、滾刀切塊,裝盤擠上美乃滋即可。純素美乃滋作法:植物油(不要用橄欖油)150g、超濃豆漿100g、糖20g、鹽3g、檸檬汁20g,蒜頭1~2顆(提味、去豆醬腥味,可用芥末代替)。一起倒入容器內,用攪拌棒(調理棒,裝刀片),約10秒內即可完成。綠竹筍煮排骨食材: 綠竹筍、排骨、鹽作法:1. 水煮後冰涼的綠竹筍,去殼、削去粗纖維,四分切、滾刀切塊。2. 排骨汆燙去血水。3. 切塊的綠竹筍與排骨一起燉煮約2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金沙綠竹筍食材:綠竹筍(2支)、鹹蛋(2~3顆)、蔥、蒜、辣椒作法:1. 水煮後冰涼的綠竹筍,去殼、削去粗纖維,四分切、滾刀切塊。2. 鹹蛋黃、鹹蛋白分別切碎。3. 蒜切末、蔥輪切、辣椒輪切,備用。4. 起油鍋,將鹹蛋黃小火炒到起泡,再加蒜末、鹹蛋白、辣椒拌炒。5. 加入切塊的綠竹筍,裹上「金沙」,撒上蔥花,關火拌勻即可。.若怕太鹹,鹹蛋白不用全放入。
-
2023-08-25 養生.運動健身
內湖一日遊景點總整理!15個秘境打卡點 踏青步道、公園、古蹟都有
帶上你的悠遊卡、敬老卡即刻出發!台北市內湖區擁有許多親山親水步道,還有老少咸宜的遼闊公園、期間限定的美麗花海,絕美戶外景緻與踏青小秘境,讓人感受一秒偽出國的感受。銀髮一起玩整理超過10個內湖打卡好去處,出門前看這篇就夠了!康寧醫院旁康寧醫院旁百合花一整排挺拔正綻放,開滿醫院旁就像在為醫護加油!花語暖心祝福順利!讓路過的人、等車的人,都能藉著她的美姿與香味短暫被療癒。百合花的花語是順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貴;百合花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百合花代表深深的祝福。【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9954-2/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大溝溪源自海拔485公尺高的白石湖山,由上往下流經圓覺瀑布,經過大湖山莊街下水道流入大湖公園。為兼顧防洪蓄水及保育,溪溝整治採用多孔隙的自然工法設計,為當地生態提供良好棲息地,營造友善環境的親水遊憩空間,設置親水平台與步道,讓附近居民與旅人能夠一親水澤。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是絕佳的戶外生態教室,有台灣藍鵲、五色鳥、小白鷺、面天樹蛙、台灣黑星小灰蝶、拉都希氏赤蛙等物種出沒,以及限定季節隨風搖曳的花草圖騰,自然景觀與防洪工程融為一體,散發和諧之美,周邊連結多處登山步道,形成老少咸宜的一日遊旅遊帶。【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79175/內湖運動公園內湖運動公園位於堤頂大道的汙水處理廠上方、連接基隆河旁的彩虹河濱公園,總面積多達3.8公頃,擁有超大廣闊草皮可以讓人盡情奔跑野餐,還開放免費戲水池及極限運動設施,滿足全年齡民眾需求。公園內就有一段超可愛的飛機步道,下方是網球場及壘球場,步道可以通往彩虹河濱公園,不少民眾會從彩虹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上來這裡看飛機。從彩虹河濱步道騎自行車來的路上,沿途可以欣賞基隆河風光。【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54289/大港墘公園內科新綠洲全新打造!豐富又風格獨特的特色公園,大港墘公園佔地2.5公頃,在公園中算是相當大的。從入口一進去後,公園幾乎一覽無疑,草坪像是都市中的小小綠洲。【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6987-2/碧湖公園碧湖公園是擁有大湖泊的水景公園,有山巒疊翠的環境,前擁湖水,與公園景色渾然一體,其空間靜態之美往往讓來訪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4814-2/郭子儀紀念堂(內湖紅樓)內湖郭氏宅邸建於1919年,T字形紅磚古宅採用巴洛克式建築,利用紅磚、洗石子、泥塑與日本進口彩色瓷磚裝飾,室內樓板則為木造,是日本大正時期的典型豪宅。 座落於小丘山腰上,坐北朝南,三面樹林環繞。【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4814-2/碧山露營場從內湖碧山路開車或搭車上山,沿途會經過碧山巖、白石湖吊橋等著名景點,園區保留原生樹林綠地,以自然森林為主軸,利用山坡地規劃成梯形的露營平台,每個寬敞區域能容納3至5個帳篷,挑高視野能遠眺101大樓及台北盆地,2022年4月全新落成的空中廊道更顯清幽,讓遊客能體驗從繁華都市走進山林,與自然共生的愜意氛圍。碧山露營場是台北市唯二的露營地,另一個是貴子坑露營場,屬於公有的露營專用區,但是免門票入場,平日白天佛心給民眾進來踏青放電,晚上及假日則專屬於露營客人。【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85800/圓覺寺步道步道綠意盎然,碧山巖石階兩側有52尊羅漢像陪襯。中國庭園風格「清風亭」、寺廟內雕刻精緻,戶外還能遠眺台北市。【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4036/白石湖吊橋白石湖吊橋又名龍骨吊橋,北市首座大跨距吊橋,四季皆美可觀光採果,步道好走全齡皆適合。碧山嚴美麗的紫色吊橋,可是全台最美!夏賞荷花、百合,同心池畔周邊6月還會有百合花海,走在步道中,陣陣花香撲鼻,好清香!【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1480-2/白鷺鷥登山步道30分鐘就能走完的白鷺鷥登山步道,搭捷運就可到,都市中的親山健行路線!登山前會先來到大湖公園,這裡因有座大湖而得名,因為這個湖聚集了許多水鳥,也有相當多白鷺鷥。跟著公園內的指示牌就會到登山步道入口,坡度雖然不陡,但是路線十分蜿蜒,共有50個轉彎,因此這裡又被稱為50彎步道。雖然140幾公尺並沒有很高,但可以望到綿延不斷的遠山,景色還是相當遼闊。【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0684-2/大崙湖環狀步道台北小溪頭環狀步道,可以登上老鷹平台看群山連綿起伏,360度無敵山景絕對大飽眼福喔!乘風堡平台寬闊,很多銀髮族朋友在此運動:搖呼拉圈丶仰臥起坐(道具都留在亭子裡)【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7832-2/圓覺寺、鯉魚山親山步道這裡是內湖最早的佛教寺院,挑個天氣晴朗日本,更可以遠眺大台北市區及101,爬山順便靜心!從圓覺寺沿著車道走出去,接碧山路,左行後即看見鯉魚山的登山入口。漫遊鯉魚山步道有慰藉心靈之療效,台北內湖的鯉魚山步道是不少登山客喜愛的地點,尤其是裡頭原本有個小人國造景,一共50座!【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5097-2/圓覺瀑布大溝溪步道+圓覺瀑布,岩石石階路面步道好走輕鬆,樹蔭多涼爽,捷運到瀑布很近,親近大自然一點也不麻煩~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溪畔步道為五指山系森林步道的入口之一!延伸帶著大家往圓覺瀑布!來回約二個小時的路程,簡單好走外,也能欣賞大自然天然的美景。【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4977-2/甜水鴛鴦湖甜水鴛鴦湖又名大埤頭,是內湖地區地勢最高的水源,原蓄水量超過萬噸,早年用來提供白石湖地區的居民及農地灌溉用水,並有鴛鴦群聚於此,水質甘甜清澈。甜水鴛鴦湖坐落於大崙頭山,周邊步道交錯,可分為大崙頭尾山親山步道、碧湖步道、大崙頭森林步道、小溪頭環狀步道、大崙頭山步道、大崙頭自然步道等,還設有老鷹平台、乘風堡觀景平台、巨木瞭望台,各步道相互連通,可有好幾種登山路線。【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8690/金面山台北盆地近郊四面環山,有多條步道可踏青遊玩。而金面山是內湖頗具特色,兼具自然與人文的一座山。在爬過一段大小錯落的岩石路,踩岩踏石攀爬登頂至金面山最高峰的「剪刀石山」。山頂滿佈岩石,其中有塊尖石突出, 是不能錯過的「網美照」取景地點。【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5025/
-
2023-08-20 名人.李偉文
不要假裝悲傷痛苦不存在!李偉文:愛與失去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哪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不知更新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不是在搞笑,而是提醒醫學生們,疼痛是非常主觀的。也許理學檢查時,患者似乎一切正常,沒有可以下診斷的病名,但他覺得痛,就是痛,即使是精神上的痛,也可能會是無法忍受的痛。會想起這段話,是因為政大之聲廣播電台的同學,曾經拿著錄音器材到診所來採訪,他們所主持的節目名稱就是「疼痛備忘錄」。節目的企畫是希望讓人更能理解疼痛的本質,並能把當初疼痛的感覺詳細記錄下來,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能細細回顧,在往後碰到類似困境時能有所依循或預防。疼痛除了來自身體的創傷或疾病之外,還有許多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悲傷,那種痛,難以言說,也沒有辦法用藥物緩解。隨著年齡漸長,我們失去珍惜的事物與關愛的人的頻率愈來愈高,不斷的失落或許就會積壓出身體無以名狀的疼痛。雖然古今中外所有的宗教大師都不斷提醒我們,生命是無常的,悲傷與痛苦是命運賜給我們的機會,這些話理智上我們都懂,但是真正面對時,情緒還是難以承受。有人說,悲傷是為了提醒我們愛得多深。沒有愛,就不會感到悲傷。因此,儘管心痛,但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如今已逝的那份愛當初有多美。不過,會不會我們就一直陷在悲傷中走不出來呢?曾有朋友在參加過某個受難家屬團體後發現,許多人不願讓自己走出來,或許他們害怕,若自己停止了悲傷,就會變得一無所有。令人悲傷的意外,會以各種不同形式出現在你我生命中,失去所愛是每個人一生不斷會遭遇到的課題。悲傷能提升我們,也能打擊我們,差別在於我們是否能在悲傷中發現意義,找到希望。有專家認為走出悲傷必須面對四個課題。首先是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在這個階段,有些人除了心理輔導專家的定期諮商外,甚至還找了靈媒與巫師。這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就像自古以來所有宗教或儀式,不管是服喪或台灣傳統的「作七」,都是讓我們在儀式進行中,慢慢接受與面對親人的離開。第二個階段是讓悲傷的痛苦與情緒得以宣洩,因為壓抑悲傷的情緒,只會將痛苦留在心裡,延長悲傷的時間。再來就是要適應少了親人的生活,最後就是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與逝者的永久連結,讓他繼續活在自己心中。其實悲傷沒有真正過去的一天,因為失落是永遠的失落,當遇到生活中某種情境,或許悲傷的情緒還會被引發出來。也因為愛與失去,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療癒是我們終其一生的功課。達賴喇嘛說:「懷抱著因失去造成的巨大創傷,反倒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不要抗拒悲傷,痛苦會讓我們更謙卑,也讓我們更憐憫,擁有懂得別人悲傷的同情心。因此,不要假裝悲傷痛苦不存在,而是轉換看事情的角度,從己身轉向他人,看見他人也同樣在受苦,自己並不孤單。人人都要學會在沒有所愛的人的世界裡,繼續呼吸,讓希望與悲傷同行。
-
2023-08-10 癌症.癌友故事
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陪癌友創暖心記憶
三十歲,是怎樣的流水年華?阿嘉說,三十歲那年,他的朋友大都在追逐愛情,結婚生子,喜獲麟兒。不然,就是工作穩定或積極創業,努力打拚美好的未來。只有他,永遠記得三十歲那年,是他人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日子,準確來說,應該說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悲傷歲月」。父親罹患大腸癌,家中陷入危機阿嘉個性溫和善良,甚得父母疼愛。退伍後找了份穩定工作,也有位不錯的女友,就這樣過了幾年平凡快樂的日子。二十七歲那年,爸爸覺得食慾不振、血便、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得了大腸癌,簡直是晴天霹靂!爸爸個性木訥、心地寬厚、孝順、具責任感,一肩挑起全家經濟,還義務擔任柔道老師,免費輔導民眾學習武術,不僅是全家支柱,也是他最崇拜的人。那時聽從醫師建議,開刀切除腫瘤,回家休養,他曾帶女友回家探視,爸爸還催著他們趕快完成終身大事,好讓他抱抱孫子。阿嘉想想,畢竟還年輕,隔幾年再看看吧!三十歲那年,爸爸慢慢感覺全身骨頭痠痛,身體虛弱。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已經癌症末期並轉移到全身骨頭了。他簡直不敢相信!原本以為自己能夠跟一般人一樣,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讓爸爸享受含飴弄孫的日子,沒想到病情惡化這麼快。剛開始醫療人員為了避免病人與家屬舟車勞頓,會帶著志工到家裡探視病情,更換藥物或管路。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志工Mommy常來看看爸爸,她的幽默風趣、善良體貼,陪伴爸爸度過許多疼痛煩悶的日子,後來兩人成為好朋友,還會一起唱歌解憂!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最後,爸爸決定住進安寧病房接受專業照顧。選擇安寧,讓自己有尊嚴的走「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嗎?」「住進安寧病房,是否表示放棄一切治療呢?」「親朋好友是否會責怪兒女不孝?」儘管阿嘉心中充滿不捨與懷疑,仍是跟爸爸說:「是否再拚一拚?看看還有沒有機會?」他多麼希望爸爸能長命百歲,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爸爸卻豁達表示:「這輩子有你們,兒女孝順,夫妻感情不錯,朋友很多,我已經很滿足。手術和化療,都努力過了,不要再折騰我啦。人生最後能順心順意,有尊嚴的走,就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就這樣,爸爸生命最後那段日子,是在安寧病房平安度過的。安寧病房裡有卡拉OK中心、精油服務及高級按摩浴缸等設備。爸爸常到卡拉OK中心與志工一起歡唱,那在音樂聲中陶醉的模樣,彷彿盛年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朋友雲集時般開心快樂!記得有次安寧病房舉辦聖誕節活動,父子倆人偕同參加。主辦單位除了邀請專人表演節目,還有志工準備各式點心與水果,溫馨感人。有位護理人員幫他們拍照,父子倆同時開心比出「勝利」手勢。只是沒想到,這張珍貴的相片,卻是父子倆這輩子最後的紀念。泛黃的相片,擺放在案頭上,好似追憶難忘時光!自己意外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那陣子,在醫院陪爸爸住院時,阿嘉覺得聽力莫名減弱。「是不是太累了?」趁著爸爸午休空檔,到耳鼻喉科看診。醫師一檢查,疑是鼻咽癌第四期。怎麼會這樣呢?我還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突然的噩耗,自己也嚇呆了,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對父母啟口?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女友,訴說內心的驚恐與徬徨無依。女友聽完,竟說:「那我們結婚吧!我們一起面對。」女友的情深實在感人,可是女友的媽媽卻執意反對。天下父母心,這也不能怪她父母。他說,誰願意將女兒送入這麼艱難的未來?阿嘉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無法想像,倘若結婚後有了孩子,萬一日後病情惡化,留下孤兒寡母,沒有依靠,怎麼辦?思前想後,茫然不知如何面對未來,最後乾脆心一橫,含淚斬斷情絲。無緣啊――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那女孩,找到幸福的歸宿!待醫師確診後,幫他安排四十次電療,一切,聽天由命。內心的衝擊,無望的未來,與電療造成的疼痛、飲食困難及各種副作用,那真是一段痛苦、孤單又無奈的日子!死神永遠帶走了爸爸!阿嘉永遠記得那一天是他接受第三十六次電療的日子,還有四次就可以完成整個療程。可是爸爸卻等不及他完成電療。當他做完第三十六次電療,回到家裡抱著爸爸冰冷的身體,忍不住嚎啕大哭、痛哭流涕,無法自己!爸爸已經永遠離去,而自己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只是,他記得答應過爸爸,要好好照顧逐漸失智的媽媽,這是他最重要的責任,也是支持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他按時回診追蹤檢查,但是日子卻過得渾渾噩噩,好似孤魂野鬼一般。有時候開車到山上亂逛,有時到海邊望著滾滾大海發呆。想找人傾訴內心的痛苦鬱悶,卻不知該說給誰聽!如今回想起來,也不知道那幾年是怎麼過去的。直到五年後醫師提醒他,體內已經完全沒有癌細胞,他才豁然驚醒――原來,還活著!彷彿這條命是撿回來的。重獲新生,走入志工行列想起以前陪伴爸爸住院的日子,以及爸爸在卡拉OK中心唱歌時開心陶醉的模樣。就這樣,他走入安寧病房擔任志工,參與各項臨床服務,並每週邀請病人與家屬到卡拉OK中心歡唱解憂。算起來,在安寧病房默默當志工,也已經十幾個年頭了。我記得有位八十五歲的阿嬤,到卡拉OK中心來散散心,我們為她演唱好幾首閩南語老歌,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後來我問阿嬤:「有沒有特別想聽什麼歌?」她偏著頭,想了很久很久。「有一首布袋戲老歌,好像叫什麼、什麼玫瑰?」「是〈黑玫瑰〉嗎?」當年的我,也是小小布袋戲迷,每當布袋戲電視演出時間一到,我們幾個蘿蔔頭就會搬張板凳,靜靜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金光閃閃的偶像出現。那時候,真是緊張刺激,盛況空前啊!「對!對!對!」她高興地猛點頭。我記得看過方瑞娥小姐在電視上演唱〈黑玫瑰〉時痛苦的表情,傷心欲絕,令人動容。所以我努力模仿她唱歌的樣子,一副深情痛苦,悲傷得支撐不住快要倒地的模樣。不知道是我唱得太難聽,還是模仿得太好笑,只記得那位阿嬤咧著大嘴,露出閃亮亮的金牙,開心地從頭笑到尾。雖然我唱得不好聽,可是她卻熱情十足,從頭到尾一直大力鼓掌,那快樂的容貌,感染了大家的心情,全場歡笑連連。阿嬤笑著對我們說,她已經二十幾年沒有聽過這首歌了!阿嘉則在一旁癡癡楞楞地望著阿嬤,那神情彷彿看著久違的故人一般,孺慕之思溢於言表!陪伴病人和家屬,創造溫暖記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四十幾歲的乳癌末期病人。當我看著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鼻導管,呼吸費力的她,以及陪病床上酣睡的獨生女兒時,內心實在非常捨不得。因病人虛弱怕吵,也不喜午時強烈的陽光,看護遂將落地窗的窗簾拉起來,整個病房顯得幽靜昏暗,只聽得氧氣「嘶嘶」的流聲。或許病房內的氣氛太沉悶。午後,外公牽起小孫女的手,到卡拉OK中心來逛逛。可愛的小女孩約莫十歲左右,剛開始面對許多陌生的大人,有些害羞。我們鼓勵她,不妨試試看。後來她拿起麥克風唱了好幾首歌,如五月天、張惠妹及蔡依林的歌,甚至還唱起英文歌,越唱越起勁。我們都好驚訝,小小年紀,潛力十足!她說在學校裡和補習班下課時,同學們都會一起大聲唱著許多流行歌曲。這原是屬於她的無憂歲月!「小女孩的媽媽病情如何?」阿嘉悄悄問我。我默默搖搖頭。「這女孩怎麼辦?」只記得阿嘉憂心忡忡地說。我看了他一眼,在他憂心難過的臉龐上,我彷彿看到當年那個即將失去父親的男孩,內心的擔憂與茫然。卡拉OK中心開放時間即將結束時,病人與家屬陸陸續續離開,回病房休息。「妳繼續點歌,想唱多久就繼續唱,沒有關係喔!」阿嘉對著小女孩說。小女孩不知道我們有休息時間,開心的點點頭,繼續一首又一首不停唱著。外面的街燈一盞一盞亮起來,黑夜漸漸籠罩黃昏!我永遠記得那個下午,寬敞的卡拉OK中心,彷彿是小女孩個人演唱會,觀眾席上除了親愛的外公,還有志工Mommy、真姐、阿嘉與我。小女孩又唱個半小時,外公才牽著她的小手回病房去。目送他們倆一大一小牽手的背影,依稀聽到小女孩甜甜撒嬌聲:「阿公,我今天好開心喔!」陪伴癌末媽媽的日子,小女孩已經許久不曾如此開心歡笑!真希望,她能一直開心歡笑、快樂無憂。當天阿嘉徵得阿公同意,錄下小女孩唱歌跳舞的影像,拿到病房讓她的媽媽看。媽媽看見女兒手執麥克風高歌快樂的模樣,一面點頭微笑,也一面流淚。「沒想到這孩子這麼會唱歌啦!」「下次我也要陪她一起去唱歌。」只是,這微小的心願,卻永遠無法完成……。天公疼憨人,療癒內在心事記得初識阿嘉,沉默寡言且不善言語,也不善歌唱(持續進步中),始終納悶他為何堅持卡拉OK服務組組長一職?某天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建立卡拉OK服務組,每週定時服務嗎?」我默默看著他,不說話。他說:「因為我爸爸住在安寧病房的時候,他最喜歡唱歌!」當年,阿嘉爸爸走得匆忙,來不及看到兒子完成終身大事,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是心頭的遺憾。至於那個無緣的女友,則是阿嘉埋藏在心底,永遠難以訴說的最大遺憾吧。無奈,佳人早已綠葉成蔭子滿枝。只能說,造化弄人啊!阿嘉相信,爸爸在天之靈的守護,他才能陪著九十歲失智的媽媽,平安度過晚年。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9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泡泡龍症不再是絕症!病童靠基因治療癒合皮膚、恢復視力
台灣俗稱「泡泡龍」的疾病,在國際醫療組織稱為「蝴蝶寶貝」,正式的學術名稱為「表皮鬆解性水疱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針對英文molysis,各家的翻譯略有差異,因此讀者也會看到「分解」或「溶解」的名稱,其實都是一樣的。罕見疾病「泡泡龍」 皮膚輕微摩擦就「體無完膚」此病屬於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50,000 分之一,因為是遺傳性疾病,和基因變異有關,在科學技術能夠修補「錯誤基因」之前(現在已經可以),該病是無法治癒的,患者的皮膚異常脆弱,只要受到輕微外力的摩擦,就會產生水皰(泡泡龍之名的由來),幾乎「體無完膚」,且非常疼痛,還要擔心感染,除了身體上的症狀外,患者和照顧他們的人還會面臨重大精神上和經濟上的負擔,相當折磨與痛苦。「泡泡龍」三種類型 第一為簡單型(EB Simplex):可以造成此類型的變異基因分別有11個,屬最常見的類型,雖然皮膚經由摩擦或碰撞會起水疱,主要發生在表皮層,不過症狀相對較輕微,水疱破裂後較少會留下結痂,嚴重程度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遞減。第二為接合型(Junctional EB):水疱發生在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交接處,水疱癒合後,會留下淺層瘢痕和皮膚萎縮,分別有7個不同基因的變異,可以造成此類型疾病,另外,指甲、牙齒和消化道黏膜也會出現異常。第三為失養型(Dystrophic EB):水疱發生在真皮層,屬最嚴重的一種,單純是因為COL7A1基因發生突變,身體無法製造第7型膠原蛋白所導致的,這類型會使皮膚嚴重萎縮和結痂,手指和腳趾沾黏融合在一起,產生變形,口腔、食道和腸胃道黏膜也受影響,營養攝取困難,故稱之為「失養型」,而眼睛和泌尿道也會產生異常,死亡率較高,美國約有3,000名患有此類型的泡泡龍症。失養型泡泡龍問題最嚴重 視力嚴重惡化今年14歲的古巴小男孩,名字叫做安東尼奧(Antonio Vento Carvajal),不幸在出生時,就患有最嚴重的失養型泡泡龍症,除了皮膚上的水疱、攣縮和感染的諸多問題困擾著他以外,他眼睛角膜上的疤痕也不斷累積,導致視力嚴重惡化,在短短的14年生命期間,大部分都稱得上是法律上的失明,無法和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快樂的成長。2012年,3歲的安東尼奧小朋友與家人獲特殊醫療簽證,從古巴來到美國,尋求治療。皮膚特殊護理部分暫且不說,單就眼睛部分,雖然執行了好幾次去除疤痕的手術,但因為疤痕組織又會重新長出來,因此都以失敗告終。新藥「維尤韋克」塗抹傷口 完全癒合比例高就在這時候,一家總部設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市的「克里斯塔生技公司」(Krystal Biotech),剛好研發出針對失養型泡泡龍症的一款塗抹在皮膚上的凝膠新藥,藥名為「維尤韋克」(Vyjuvek),能使受傷的皮膚痊癒。而安東尼奧這位古巴來的小朋友,也有幸加入了這個新藥臨床試驗計畫,受試者每週由護理人員在傷口處塗抹一次「維尤韋克」。總共有31名患者參加,26週後(約半年),接受新藥塗抹的患者傷口完全癒合比例(67%)是未接受新藥治療者(22%)的3倍。由於效果良好,這款新藥已於2023年5月獲美國FDA核准使用於6個月以上失養型泡泡龍症的小朋友身上,而「克里斯塔生技公司」近兩個月的股價也上漲約50%,漲幅驚人。基因療法 利用修改患者缺陷基因治癒疾病「維尤韋克」的作用原理是: 利用改造並減低活性的第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當作載體,運送正常的COL7A1基因給患者的皮膚細胞,使得患者皮膚能夠自行製造第7型膠原蛋白,進而恢復皮膚的正常功能,達到治癒的目的。像這樣局部性(只在皮膚)的基因治療方式,並沒有對患者全身細胞進行DNA整合,只需直接將正確基因遞送給皮膚細胞的細胞核,比較容易避過免疫系統。而之所以選擇第1 型單純皰疹病毒作為載體的理由是,它的基因組上有更多的空間來運送較大的基因序列,同時此病毒在進入細胞和傳遞其遺傳物質方面也非常高效。患者使用此凝膠時,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瘙癢、發冷、發紅、皮疹、咳嗽和流鼻涕等等。由於安東尼奧小朋友使用這個外用皮膚凝膠治療皮膚傷口的效果相當良好,因此他的醫生邁阿密大學眼科研究所薩巴特教授(Alfonso Sabater)突發奇想,想要利用相同的方式,把攜帶正確基因的病毒重新配置為眼藥水,來醫治安東尼奧小朋友的眼睛,說不定能讓他重見光明。於是毫不遲疑地,馬上就和「克里斯塔生技公司」聯絡,拜託他們配置專用的眼藥水(眼藥水與皮膚新藥凝膠含有相同成分,只是沒有添加凝膠)。沒想到除了獲得公司創始人兼研發總裁克里希南博士(Suma Krishnan)的大力支持,配置出專用眼藥水之外,還同時也獲得了FDA批准,同情性使用這種藥物治療眼睛。2022年夏天,安東尼奧小朋友的右眼首先接受了除疤手術,然後使用眼藥水治療,疤痕組織如同預測一樣,並沒有再長回來,因此,他的右眼視力目前接近完美,為 20/25(相當於0.8的視力)。受到右眼成功的鼓舞,2023年薩巴特醫生開始治療安東尼奧小朋友的左眼,雖然他的左眼疤痕組織比右眼還要多,但目前該眼睛的健康狀況也在穩定改善中,視力已經達到20/50(相當於0.4的視力),他現在除了可以自由外出,享受典型青少年的戶外活動外,也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玩電腦遊戲。由於皮膚凝膠新藥已於五月份獲得了美國FDA批准上市,所以如果有其他病童需要治療眼睛,現在直接就可以由醫生開立,不需要再申請同情性治療核可,因為可以援引「適應症外使用」(Off-Label Use),方便許多。新藥價格昂貴 年約台幣2千萬目前維尤維克(Vyjuvek) 的價格相當昂貴,每個患者的年費用約為 631,000 美元,折合新台幣接近2千萬元,確實負擔沉重。但暫且先撇開價格不談,科學界利用修改患者缺陷基因,來治癒疾病的基因療法,絕對是正確且令人興奮的一條康莊大道。【參考文獻】1.英國每日郵報,2023年7月24日,資深健康版記者莫里森(Cassidy Morrison),題目: Blind boy, 14, has his vision restored by eyedrops that use inactivated HERPES VIRUS in potential breakthrough that could help millions。
-
2023-07-26 退休力.理財準備
「家產都分了還吵不停!」富爸怒撤銷贈與,竟被兒告上法庭…會計師:財富傳承優先考慮2件事
李爺爺在南部繼承了許多農地,原本價值不高,但10多年前隨著政府開發交通建設,進行土地重劃,讓一輩子務農的李爺爺突然間變成了「李員外」,家族也跟著沾光。李爺爺對兒孫願望通通買單,「只要你喜歡,爺爺買給你!」還曾因為現金太多,春節發紅包都是1萬元起跳。多年下來,李爺爺的存款逐漸花用殆盡,有一次兒子來向爺爺要錢去投資廠房,爺爺卻遲疑,讓兒孫們開始揣度爺爺的財產還剩多少?圍繞身邊的兒孫,也因為爺爺變得「小氣」而逐漸消失,最後陪他過年的竟只剩下外傭「瑪麗與安妮」… 照顧是回報長輩的養育恩情,遺產則是留給摯愛的最後一份禮物,但其中牽扯的金錢利益,卻往往成為撕裂親情的利刃。 不論是影視大亨指定愛徒及員工繼承遺產,卻遭感情疏離的弟妹推翻;又或是政界女強人預立遺囑並成立信託,但仍在失智後引發監護人與遺囑執行人兩方大戰。「生前(生病前)再風光、再有錢,也是告來告去…」信達聯合會計事務所所長胡碩勻感嘆。 身為會計師,他見證許多家庭因為沒做好遺產規劃而陷入困境與紛擾,「很多家庭為了1棟房子、1塊土地、1張保單,甚至是1小筆存款,母子交惡、兄弟互告;還有人提早安排傳承,結果小孩拿到財產就棄養…」像上述的李爺爺,就是胡碩勻職業生涯中遇到的真實案例。 依兒女表現寫「遺囑周記」 「不是每個家庭都和樂融融,小孩有的對你好、有的不好,反正他之後都拿得到遺產,你又拿他沒輒。」對此,胡碩勻的建議是寫「遺囑周記」。他解釋,小時候寫周記、日記,出社會寫年度計畫、年度目標;其實退休後也可以仿造這種模式,開始寫「遺囑周記」或「月記、季記」。 好比今天兒子對爸爸大小聲,晚上就在遺囑周記上扣5%(繼承比例);週末女兒貼心送媽媽去菜市場,那就加10%…,「不必為了孩子孝不孝順而生氣,這(寫遺囑)就很療癒!」 他更提醒,可以有意無意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寫遺囑的習慣,而且時常改來改去,避免財產太早過戶,造成自己晚年生活潦倒。而若擔心遺囑無效,可以每年去做一次公證;就算公證完又想更動也沒關係,只要押上日期、親簽,都會以最新日期為主。 傳承財富「先把自己照顧好」 「簡單說,就是別考驗人性!」胡碩勻說,很多人自認兒女小時候很乖、很孝順,或覺得將金錢與親情掛勾很無情,但實際上有太多「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案例。 他舉例,有名老翁送醫時已無意識,但家屬哀求醫生救到底,原因不是出自愛或不捨,而是因為老翁生前將上億財產轉移到兒女名下,還差3個月才能拖過「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給特定近親,應併入被繼承人遺產總額申報」的時限。為了逃避高達20%的遺產稅率,家屬要求氣切、鼻胃管、各種維生設備都用上,這一拖竟然就過了2年,讓老翁生前飽受折磨。 因此,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做財富傳承,都要優先考慮兩件事:一、把自己照顧好二、按自己的意思執行「這兩點最重要!」他建議,老後有幾種方式來規劃自己的資產傳承: 1、預立遺囑:除了「特留份」之外,將剩餘多數的財產留給特定人士或單位。2、生前贈與:可「附帶條件」贈與,如明文約定孩子必須每月支付安養費用、定期探視、不能透過視訊或找看護來看等,只要不違反「公序良俗」都能成立。3、信託:將財產交付給金融機構、公司單位、財團法人或信任的親友信託管理,本金他益(受益人是小孩),孳息自益(利息給自己),待百年之後再將受託資產交給受益人,但需支付管理費、贈與稅;若是信託「股票」,贈與者還有所得稅的問題。 傳承也要有「風險規劃」,設下防火牆 除此之外,也要有「風險意識」。胡碩勻有個客戶是中小企業的老闆,由於獨子已經成年,夫妻倆也打算交班,於是將公司經營權陸續轉移到他名下,沒想到年僅30多歲的兒子突然車禍身亡,當時才結婚1個多月。由於兒子與媳婦膝下無子,按照繼承順位,新婚妻可分得一半的公司股份,「接下來就只能看媳婦會不會孝順你!」 胡碩勻說,若有風險意識,不妨「先兵後禮」,在股權過戶給小孩時,設下多道防火牆,如設計閉鎖性條款,讓經營權留在自己名下。 舉例來說,兒子雖擁有90%股權,但爸媽手上握有「特別股」,股權雖小,但投票權是他的20倍,「財產是你的,管控還是我,頂多我不要分配盈餘就好了!」避免苦心經營的公司落入他人之手。 「我遇過更誇張的,父母已經把房子、股權過戶給兒女,但兄弟姊妹還是吵得不可開交。」有一年父親節聚餐,兒女又爭吵不休,氣得爸爸逕自將分出去的股權登記回自己名下,沒想到此舉卻被孩子一狀告上法院,提告爸爸「偽造文書」。 對此,胡碩勻也有解方。他說,在股權過戶前,可請受贈者簽下「無償歸還」的契約書,但日期處空白,只要孩子不出問題就免執行;若真走到撤銷贈與,押上日期就可將股權轉移回來,也不會落得「爸媽被小孩告」的窘境。●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才尿完又憋不住、夜間頻跑廁所…台灣15%女性為「膀胱過動」所苦!醫:做4件事可改善 .年紀愈大後才明白,獨自旅行的美好就是﹕走過的旅途不會白費,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 .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不適!甲狀腺癌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
2023-07-23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守住鼻子呼吸 找回自然療癒力
COVID-19大流行還沒真正走入歷史,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已經等不及要邁開腳步,將健康方面的挑戰留給個人面對。這些挑戰包括重複感染以及長期的後遺症。有些朋友自覺體力大不如前,呼吸和心血管功能、腦部認知和反應都有明顯障礙。這不光影響個人的健康及生活品質,對社會醫療資源也是沉重的負擔。從免疫的角度來談,無論是短期症狀或長期後遺症,離不開過度發炎,也就是免疫系統不成比例地隨時在反應,甚至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攻擊目標。長期自體免疫異常,更易造成身體失調。我一再強調要從「抗發炎」和「抗老化」著手,透過呼吸、運動、飲食、心理管理、靜坐,從最根本的體質切入,為身心不斷擴大的過度發炎和退化踩剎車。在各種方法中,呼吸,可以說是起帶頭的作用。我在《真原醫》已帶出許多呼吸練習和相關的靜坐方法,更在《呼吸,為了療癒》談到,要得到呼吸帶來的療癒,首先從守住鼻子呼吸開始。其實,光是守住正常鼻呼吸,人體就有足夠防禦能力來抵抗大部分呼吸道感染疾病。鼻子是我們面對外界挑戰的第一道防線。每天進出鼻腔的大量氣體,會經過鼻子內部的結構而讓流速慢下來,並進行濕度和溫度調整,減輕對體內氣管和肺部的衝擊。此外,透過鼻子呼吸,我們已經隨時在抵抗進入呼吸道的病原。很有意思的是,一個人只要採用鼻子呼吸,就更容易維持鼻子呼吸。即使因為過敏或感冒而鼻塞,還是盡量守住鼻子呼吸。這原理很簡單,透過鼻子呼吸,鼻竇累積的一氧化氮才有機會進入呼吸道更深處,幫助放鬆呼吸道的血管和肌肉,減輕鼻塞困擾。我會提醒鼻塞的朋友,不要因為覺得吸不到氣而更用力吸氣。先將呼吸速度降下來,甚至稍微閉氣幾秒,然後試著鼻子輕輕吸氣,鼻子輕輕呼氣。這麼做,就會發現儘管鼻子沒那麼通,空氣還是會找到它自己出入的途徑。對大多數有鼻塞困擾的朋友來說,問題其實不在於鼻子吸不了氣,而是在於勉強自己吸太多氣,甚至乾脆用嘴巴取代鼻子呼吸。只要觀察就會發現,感冒時的不舒服往往是一早起床時最明顯,很可能是睡眠中用嘴巴取代鼻子呼吸所導致。連續幾小時張口呼吸,呼吸道周圍的血管、支氣管變得緊縮,黏膜脫水,讓呼吸道進入緊迫狀態,運作更困難。還好,改變可以從很簡單的方法開始。要恢復正常的呼吸,我們可以把呼吸的責任交還給鼻子,盡量減少嘴巴代償的情況,也就啟動了身心的自我療癒。回到鼻子呼吸,把呼吸的速度降下來,很快就能體會到肩頸背部開始放鬆。透過呼吸帶動的諧振,還可以影響自律神經的平衡、心臟的跳動、血管的收縮、血液氣體和廢物的交換,進一步影響到全身每一個部位。這對於身心長期緊繃、有慢性病體質、或希望從COVID長期後遺症走出來的朋友,特別有幫助。呼吸的科學,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藏,但這一套理論需要親身執行,才能發揮作用。除了寫書,我也透過「清醒的呼吸」全球線上活動,用兩個月的時間,透過呼吸,找回我們生命最不費力的步調,把生命最完美的諧振或同步運作找回來。呼吸,是輕鬆找回身心療癒力、恢復健康和快樂的鑰匙。這把珍貴的鑰匙,只等著你我親自拿起,親自去啟動生命的療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2 焦點.生死議題
老年喪偶如何調適?70歲爺爺在太太住院後性情大變 心理師勸:趁她還在即時對她說愛!
老年喪偶的悲傷,非常容易被忽略,因為老年人的死亡,容易被定位成「死得其時」。在人總有一死的前提之下,也多半會對長者有「這樣(高壽往生)已經很好了」、「年紀都那麼大了,面對生死應該早已坦然」的期待,但失去相伴一世的枕邊人,這個失落在內心的複雜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更多。伴侶離去後留下的空缺,就是失落的所在人們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少了年少時的激情,日子就在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瑣事中流轉,就像〈家後〉歌詞裡說:「從少年跟你甲老……才知道幸福是吵吵鬧鬧。」人們好像都要在某個足以讓人停頓、回看的瞬間,才懂得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其實都是兩人互相依賴共生的證明。一次,我印象很深刻,病房裡出現了一號令人頭痛的人物,一位七十幾歲的男性長輩。他每天準時出現在病房探望他的太太,但令人害怕的是他總可以生出一推抱怨。一會兒抱怨我們給他太太的氧氣是不是不夠,讓他太太好喘;一會兒抱怨護理師粗手粗腳地把他太太弄痛了,她才會時不時發出呻吟聲;一會兒抱怨病房的空調太冷,讓他太太的手腳摸起來好冰冷。病房上上下下所有經手照顧的醫生、護理師,甚至是佐理員,通通都被罵了一輪,最後還出動了護理長出面。其實不難發現,他所抱怨的這些呼吸喘、呻吟、手腳冰冷……都是一些常見的臨終病人會出現的生理症狀,但是不論大家怎麼調整,都不可能讓他太太沒有那些症狀,更不可能令他滿意。大家不論怎麼解釋,都無法說服眼前這位「固執的老先生」。於是,身為心理師的我被召喚去理解理解這位先生了。還好,平時我跟照顧搭不上關係,他的氣還不至於生到我這邊來,只是在我跟他會談的前面半個多小時,他卻又在抱怨一些家裡瑣事的日常,埋怨他的兒子、媳婦。明明聽起來已經很努力想要照顧老爸爸的兒子,早上都會到家來載他出門到醫院,但卻被他說成:「怎麼這麼沒禮貌,好像我不會走路、不會自己叫車似的,我需要的是尊重!尊重!他知道尊重兩個字怎麼寫嗎?!」晚餐媳婦也會煮好放餐桌,他卻抱怨:「飯菜都冷了,擺在那裡,誰會想要吃?!……還有家裡那台洗衣機,怎麼那麼難用。按鍵那麼多,洗個衣服那麼麻煩……」兒子媳婦照顧爸爸起碼的起居,但老爸爸的失落心事,卻可能很少有機會被聆聽。我試圖從他的敘述當中尋找蛛絲馬跡──「到底在這些抱怨的背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於是,我還是禮貌性地打斷他。我問:「聽起來,您最近的生活一團混亂?」「正是!看來妳比其他人都聰明!」我好像說中他的某個重要的感覺。他也站在他長輩的高度,給了我稱讚,但卻同時暗酸了其他人。「好像家裡本來有的秩序都亂掉了,是因為奶奶生病住院的關係嗎?」在這問題之後,他又說了好多沒有了太太的生活,自己過得有多混亂辛苦。我想,他在這些敘說裡,開始意識到太太對他來說多重要了:「怎麼會這樣,我原本以為,我是公司的老闆,能力那麼好,管理那麼多人,管理自己生活會有什麼問題?!……但經過剛剛這樣一說,我在家裡……根本都是我太太在照顧我的生活,現在發現少了她,什麼都不對勁,吃飯怎麼都吃不香了……」雖然太太還在,但少了女主人的家,已經不像家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我想慢慢地指認,那些抱怨其實是悲傷。「所以可能不是醫護人員照顧不好,惹你生氣,而是你正為了想要平時照顧你入微的奶奶,得到好的照顧而心急,而且你已經開始不適應沒有她的日子?」在悲傷裡頭,是這對夫妻很平凡,卻交織得很深刻的愛,但平時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不想要面對正在發生的失去,只好先聲奪人,這樣人人都忙著解釋他的指控,就沒有機會跟他談到他真正該面對的死亡了。「妳都說對了……我也不想再騙自己,我太害怕了……我不知道沒有太太的日子,要怎麼過……我也很愧疚,直到現在才知道珍惜,但,人都已經要走了,我沒有半點彌補的機會了。」此時此刻,所有指向外的矛頭,開始轉向內。他也終於可以認可他的無的放矢,只是在掩飾他不知道該怎麼對人說的悲傷。我想,能夠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悲傷,說出對奶奶的需要與愧疚,對你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但在我看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而且,不是沒有機會彌補,甚或奶奶要的也不是彌補,她需要知道你知道(她為家庭的付出)。「所以趕緊把握機會,趁她還在的時候對她說吧!」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人員也是人,也會心痛難過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死亡」。這是每個醫者在習醫、行醫的路上都會面臨的考驗。一位五年級的醫學生敘述她第一次遭逢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所感受的震撼,並由衷感激一位住院醫師學長如何伸出援手、幫忙她度過這每個醫學生都會面臨的洗禮。→想看本文一位住院醫師則回顧當年第一次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在晚上突然過世,而隔天早上他到病房才發現「人去樓空」的錯愕驚慌,以及之後自己以過來人如何幫忙學弟妹應付這種考驗,並介紹文獻所建議的「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的運用。→想看本文一位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資深身心科醫師也分享快三十年前自己遭逢第一位病人死亡的情景,而說出「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病人死後有知,或家屬能夠了解醫學生與醫師的感受,這也能帶給醫病關係更祥和溫馨的一面。看到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分享他們面對病人死亡時心情的文章時,內心感受很複雜,因為這是一個不容易碰觸的話題,但卻是臨床醫療人員每天都可能面對的事。這兩篇文章也讓我心中浮現自己第一個照顧的病人過世時的場景,雖然已經過28年了,當時的景象、聲音,甚至是急救時的氣味、心裡的慌亂與病人急救無效過世時,內心的驚恐仍然歷歷在目。學校畢業後先當了一年內科醫師,這位病人是我剛到內科病房報到第一天,還在摸索新環境時就碰上的緊急狀況。記得接到護理師緊急通知我說,病人的血壓量不到,似乎呼吸已經停止,我從病房的另一頭緊急衝到現場,腦中還在搜索2到3個小時前,學長把這個病人交班給我時病人的病況。來不及多想,學長已經比我先一步到病床邊開始進行急救,接下來的事情腦筋一片空白,只能盡力記得所受的急救訓練,奮力的壓胸做心臟按摩,也不知道經過了多久,只聽到學長跟我說,「學弟,可以了,不用再壓了。跟我去跟家屬宣告病人死亡。」還記得在補急救病程記錄時,我的手在發抖。接下來的那下半天我到底怎麼經過的,跟做夢一樣實在不記得了。直到下班回家,家人打電話來關心,問我上班第一天的情況如何,這時我才覺得胸口似乎有顆石頭壓住,強壓抑住哽咽,勉強自己鎮定地說「還好啦,還好」。隔天上班經過那床病人的病房時,我加快腳步趕快通過,有時就在幫隔壁床的病人做治療,但是盡量避免去看到過世的那個病人的床位。那兩三天中,只要閒下來的時候,就會一直回想自己是不是哪裡疏忽了,如果我早一點看到那位病人的抽血報告,早一點做處置,會不會病人現在還活著。之後因為照顧的病人越來越多,遇上病人過世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們住院醫師之間會互相嘲弄對方,「你是不是喝了每日C啊?怎麼會每天都CPR(急救)。」但我們都知道,只有透過這些玩笑話,我們才會避免想起失去病人的惶恐、自責與難過。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早一點發現問題,是不是結果就會不一樣?這對年輕醫療工作者的影響很大,有些人會離開醫療現場轉換職業跑道,沒有適當的處理失去病人的衝擊是很重大的因素。即使是資深醫師也是一樣,越是從初診斷就開始一起奮鬥的病人,當用盡全力還是無法挽回病人的生命時,越會感受到失落。只可惜在臺灣的醫療環境太忙碌了,這個問題,一直只被當成是行醫生涯必須經過的磨練,而沒有好好的面對與處理。以我參與的緩和醫療團隊來說,我們在緩和專區(安寧病房)對於前一天過世的病人,都會在專區晨會時簡短討論一下。只是我們多在討論病人與家屬的狀況,有時照顧過的緩和團隊同事會談一下自己的感受,但多半是檢討自己那些沒做好,比較少談個人對病人過世的感想。這兩篇文章給我們很好的提醒,醫療人員也是人,都有感情也都需要照顧。葉醫師文章中提到的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Patient Death Debriefing Sessions(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是一個非常好,可以幫忙醫療人員,適當的處理面對病人死亡失落經驗的模式。透過照護團隊的一起討論,互相的關心與支持彼此的心情,我想不只是年輕的醫師,連比較資深的主治醫師,都能夠獲得療癒與成長。期待未來臺灣的醫院也都能夠有「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讓醫療人員的心也能夠獲得撫慰。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1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曝術後做2事讓他已無使用抗癌藥物
九年前,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蔡松彥被診斷罹患肺癌,經歷手術、化療以及自療後,已完全治癒。當時是因定期健康檢查,才發現肺部長了10公分腫瘤,且已淋巴轉移,屬於肺癌第二期,但身體並未出現異狀。因為在醫院工作,蔡松彥發現罹癌後,立即安排內視鏡手術切除肺部腫瘤及淋巴,緊接著進行化療,但當時的標靶治療並沒有與他狀況匹配的選項,只得選擇傳統性化療「鉑金類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卻也會傷害腸胃道,原本應該三周一次的化療,因為腸蠕動不良一度暫停,化療延長到5個月才結束。自我療癒 生病後減少工作量不料,五個月後腫瘤卻在肺部同一側復發,蔡松彥說,他已54歲了,就沒再做病理切片,臨床上來看是高度復發,疑似肺癌第三期,外科醫師建議再做切除手術。但他認為,肺葉有五葉,在經歷第一次手術已經少一個,若再度進行手術,肺功能恐怕不完全也活不了多久,且考量才剛做完化療,因此他選擇走上「自我康復療癒」的道路,一年多後即痊癒,迄今都沒有復發。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蔡松彥被診斷罹癌時,坦言當時能否活下來都不確定。對於這段抗癌過程,他視之為人生歷練,認為是上天希望他在54歲時應該對人生作出調整。他娓娓道出,他38歲就當醫院院長,後續還有接行政職,因為過度傷害身體而罹癌,生病之後,他開始減少工作量,休息一段時間後,重新調整腳步。首重營養 補充維生素益生菌除了正統醫學,工作避免過勞、飲食清潔衛生等要留意外,蔡松彥也嘗試過不少輔助治療方式,最重要持續維持至今的是「營養學」以及「運動」。蔡松彥說,醫學治病上鮮少把營養學擺在首要,但營養學是固本培元的概念,應先把基礎的身體體質加強。現代人多外食而營養失衡,多數人是處在亞健康、亞疾病的狀況,身體健康普遍有偏失,因此更需要注重維生素D、腸道益生菌等攝取。在生病期間,蔡松彥的家人也配合他減少外食,食物都是家裡準備的,就算現在癌症已經康復,仍然吃得養生。他說,在食物選擇上不管是否罹癌,都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可過高,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維生素、礦物質、Omega-3油脂等攝取不可偏廢,可以從優酪乳、奶酪、泡菜等發酵食品補充益生箘。登山紓壓 每周至少運動3次蔡松彥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登山是他最愛的運動,也是紓壓管道,一次登山可能就會花五天以上的時間,因此耐力跟體能就更顯重要。沒有登山的日子,他會在室外跑步或在室內使用跑步機,重點在於要維持心肺功能、肌耐力,以運動「333」為低標,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現在的蔡松彥已經沒有使用任何抗癌藥物,維持一至兩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斷層追蹤。原先專長於神經科、環境職業醫學科以及急重症的他,把看診重心轉往「整合醫學」,針對癌症病患提供更多元的治療諮詢建議。蔡松彥強調,他沒有放棄「主流醫學」,而是在主流醫學外加入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等選項。不會貿然地勸病人不要動手術,而是審慎評估其自律能力及身體狀況。蔡松彥小檔案現職: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年齡:63歲罹患疾病:肺癌發病時間:2014年7月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手術及化療,但五個月後腫瘤復發,補採行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方式,十個月後腫瘤自行消失。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不是絕症,心轉癌自癒,只要願意改變,往正確的方向持續努力,任何種類及期數的癌症有機會完全治癒。
-
2023-07-09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與悲傷同行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從《實習醫師手記》開始認識王溢嘉。這本發行於作者離開醫業初期(1978),回顧、反思醫療現場所見生命、疾病、死亡等議題的作品,40多年來持續帶給後輩許多影響。我不曾親見這位傳奇的學長,卻拜社群媒體之賜成為「臉友」,追蹤他近年所思與生活點滴,當然包括一年多前驟失愛子的消息。透過臉書發文,我也看到學長開始抒發、反思喪子的衝擊,並重新檢驗一向所信持的人生信念、價值觀,在被殘酷的命運之箭射中劇烈搖撼後,是否已經崩壞……學長林衡哲醫師一封信,讓王溢嘉決定接受考驗,扛起自己的苦難,因為「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年後,他交出新書《悲.慧.生死書》。如同副標題,這本書是為愛子谷神和自己而寫,作者用「餘生裡多一點善」,以善制惡來對抗、回報惡運。於是,作者夫婦開始心裡帶著愛子谷神,繼續品嘗人生的諸般況味,並為英年早逝的動畫家設立網站、編纂文集。至於公領域的王溢嘉則提起筆,分享自己思想與心情的變化、來不及對兒子說出的話,以及如何自我療癒與重建人生的過程,特別是給有類似遭遇的讀者借鏡。身為學妹、臉友、讀者與精神科醫師,我因多重身分驅使,一口氣讀完這部理性感性兼具,生死學與人生哲學知識「含金量」極高的作品。令我印象極深的一章是女兒新作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表,全家人在會場感到「悲欣交集」。「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師臨終前手書,王溢嘉先從字面的體會談起,認為人面臨死亡,一方面為自己即將灰飛煙滅感到悲傷,又為免除各種痛苦感到解脫。接著是個人悟出看似對立的兩種情緒,同樣出自內心,如果以差別心對待,執著某種情緒,卻貶抑或輕忽另一種,豈不是自己最忌諱的「偏見」?應該要「當悲則悲,當欣則欣」才是。最後,王溢嘉才說到自己對弘一大師手書的理解,應是大師臨終前悲憫眾生依然受苦,同時欣慰自己修成正果,明心見性,了卻生死。依此理路,作者應該為自己、還有所有活著的人依然「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悲憫,並對兒子已經脫離這些苦難、免除各種煩惱感到欣慰。也因這般建設性的理解,整部作品一路讀來,能帶來情感淨化、心靈療癒的功用。雖然作者無法將兒子的驟然離世,當作一個醫學問題看待,覺得神話比科學能提供更圓滿的解釋。我仍認為這是一部「悲傷療癒心靈地圖」,因為對照蘇絢慧心理師暢銷20年的作品《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其中列出的喪親者15個課題,王溢嘉已在《悲.慧.生死書》完成作答。您或許會問,那是否也代表他走出失去愛子的悲傷?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不只是王溢嘉,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必須學習,與悲傷同行。【推薦閱讀】王溢嘉《悲.慧.生死書》有鹿文化╱2023蘇絢慧《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二版╱寶瓶文化╱2023
-
2023-07-07 養生.聰明飲食
李玟飽受憂鬱之苦輕生,生前40秒遺言曝光!營養師推薦憂鬱症必吃15種快樂食物
國際天后李玟(Coco)不敵憂鬱症輕生離世,享年48歲。由親姐姐在臉書及微博公佈消息,文中提及「李玟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憂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7/2輕生送醫後一直昏迷,經醫療團隊努力搶救,最後無力回天,與世長辭。生前40秒語音 成送給歌迷最後的禮物李玟2日送醫前,發了長達40秒的語音給粉絲,成為她最後送給歌迷的禮物。「親愛的,我是Coco,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愛跟支持,你們做我的後盾,我會加油。那這段時間呢,希望你們自己也身體健康快樂,我非常想念大家,我再努力努力,想念你們,我也非常想念你們喔,愛你愛你,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gifts(非常謝謝所有的禮物), very thoughtful(非常貼心), love you guys(愛你們)。」疾病癌症+婚姻觸礁 李玟飽受憂鬱症之苦李玟多年來飽受腿部疾病、乳癌之苦,再加富商老公3度偷吃導致婚姻觸礁,令她患上了憂鬱症,心理健康問題再度備受討論。對於罹患憂鬱症的人,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想改善憂鬱先從飲食下手,推薦15種好心情食物,若你心情差、壓力大,不妨這樣吃吧。憂鬱症6大高危險群 需提高警覺以下容易導致憂鬱症的6大致病因素,若自己或身旁的親友有出現致病點,一定要提高警覺,並向旁人求助,讓情緒不往更負面、更悲觀的方向去思考。1.直系血親曾有憂鬱症2.經歷生活重大變化:如破產、生活計劃被打亂等3.經歷壓力事件/創傷:例如親人去世4.服用特定藥物:應跟專科醫師確認此藥物適不適合憂鬱症食用5.罹病原因: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等 都有可能衍生憂鬱症機率6.使用成癮物質或酒精:如酒精、香菸等改善憂鬱 多攝取富含3營養素食物其實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高敏敏建議,想改善憂鬱從飲食下手,3大營養素可以穩定情緒。‧陽光維生素D人在缺乏維生素D時會焦慮、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建議可以多補充蕈菇類、雞蛋,也可以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若在沒有陽光的日子就用吃的補充維生素D吧。‧色氨酸 色氨酸是製造快樂賀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而牛奶、乳酪、香蕉中都有豐富的色氨酸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能減緩憂鬱、延緩腦部退化,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或是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憂鬱症患者 這些地雷食物要少吃很多人可能覺得心情不好,吃洋芋片、手搖飲、甜食、炸物、酒精,大吃大喝垃圾食物可能比吃健康食物更讓人開心。但這都是短暫的當下,雖然吃完會刺激腦部多巴胺受體,讓心情覺得很療癒,但長期仰賴這些食物,憂鬱症的機率會繼續增加,再加上咖啡因、糖、加工食品都會讓人越吃越神經質。高敏敏舉例,西班牙也做了一項長達6年的研究,針對快9000人的追蹤調查發現,常吃甜點、炸物速食、披薩的人,得到憂鬱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49%。因此建議有憂鬱症的朋友,甜點、炸物、加工品要少吃。15種吃了會好心情食物雖然吃垃圾食物會獲得短暫的好心情,久了卻要付出成癮、肥胖、不健康等代價。高敏敏推薦15種好心情的健康食材,吃完也能有快樂的效果。1. 香蕉:香蕉富含維生素B6,可輔助色胺酸轉換、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幫助放鬆心情。2. 魚類: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少憂鬱,延緩腦部退化,而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3. 牛奶:牛奶中的礦物質鈣能幫助放鬆肌肉、舒緩壓力。而牛奶、乳酪中都有豐富的色胺酸,能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4. 優格、優酪乳:腸道菌相可影響腦腸軸線,優格、優酪乳讓腸道有有好的腸道環境,讓你能維持好心情。5. 燕麥:燕麥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穩定神經,提升睡眠品質,還能穩定血糖幫助調節心情,另外燕麥也有碳水化合物可提供能量。6. 核桃:核桃富含礦物質鎂、維生素E,能穩定調節情緒。另外鎂可以說是天然的神經安定劑,可以穩定神經跟提升睡眠品質,平常多吃綠葉蔬菜、紫菜、堅果、燕麥、香蕉,能補充足夠的礦物質鎂。7. 茶:茶中還有還有微量的適量的咖啡因有助平復心情,茶胺酸也能放鬆情緒。可以在早上來一杯無糖茶,維持好心情之外也能幫助提神。8. 蛋:蛋白質幫助轉換血清素 可以穩定情緒、放鬆心情🥚9. 85%巧克力:巧克力雖然屬於甜食類,但「85%以上黑巧克力」糖添加的比較少,而且其中還有咖啡因和類黃酮、可可鹼,類黃酮增加大腦血流量,可可鹼協助調節情緒,所以適量享用是沒問題的。10. 熱可可:熱可可跟巧克力一樣,適度享用可以帶來好情緒,但建議不要加入過多的糖,建議加一點牛奶同時補充每日鈣質所需。11. 雞胸肉:雞胸肉富含維生素B6,能改善憂鬱情緒,另外蛋白質也能幫助轉換成血清素,幫助維持好心情。12. 全穀雜糧:全穀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可以養腸、健腦。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13. 莓果類:莓果類水果富含花青素,有強大抗氧化能力,能使大腦正常運作,建議可以多補充是藍莓、蔓越莓 都能緩解壓力。14. 毛豆:維生素B1穩定情緒 減少憂鬱、焦躁15. 水:水會影響血流,血流影響腦部運作,所以日常水分一定要足夠,建議每日至少攝取1500-2000cc的水分。一代巨星李玟的殞落令眾人悲慟,也讓大眾更加注意「憂鬱症」。看完以上關於憂鬱症的6大症病因素及15種吃了會好心情的優質食物,請評估看看自己或身邊親友是否有憂鬱症,如果長時間無法改善負面情緒,一定要尋求醫師或心理師的幫助。若你周遭有心情不好的人,快對他表達關心、伸出援手,我們都要一起好好的度過在地球的每一天。★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延伸閱讀:.天后李玟驚傳輕生,享年48歲!憂鬱症9大症狀 醫籲一跡象出現就該緊急送醫.不只憂鬱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醫建議做1事讓抗癌效果加乘.醫曝李玟碰上2大關卡闖不過!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不只憂鬱症,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 醫建議做一事讓抗癌效果加乘
華語流行天后COCO李玟憂鬱症輕生離世的消息震憾所有歌迷,而她的音樂人好友昨(5日)也在社群網站提到,不捨李玟遭遇了許多痛苦的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讚她是一位位真正的鬥士。不止憂鬱症,李玟還為罹癌所苦?李玟的音樂人好友Jae Chong在社群網站上透露,李玟幾個月前跟他說她病了,她還說自己遭遇許多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Jae Chong說她是一位真正的鬥士。根據《聯合報》電訪李玟的姊姊李思林,她指出其實乳癌的部分已經好了,「她過去一直都很樂觀,直到這半年狀況才比較不好,尤其是過去的這一星期更嚴重,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罹癌情緒轉變大 適時尋求身心科讓抗癌效果更加乘李玟或許不是單純因為罹癌而加重心理疾病,而是有太多不開心的事情加在一起,讓她身心受創難負荷。不過確實有許多人在得知罹癌後,憤怒、無法接受,進而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曾受訪指出,根據研究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有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若能在關鍵時刻轉診至身心科進一步療癒心理的苦痛,能讓抗癌效果更加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在「情緒與癌症」衛教資料中指出,人們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時,一開始不知所措、憤怒、恐懼和擔憂,接受治療後感到希望,但治療期間可能又因各種現實情況而感到壓力和焦慮,進而悲傷和憂鬱。身心科醫師林泰穎曾受訪表示,求助身心科的癌症病人以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居多,通常病人認為罹癌對家庭造成負擔,對家人抱歉,對未來徬徨,倍受煎熬,與家人相處退縮,無法穩定工作,嚴重會出現幻覺或妄想。乳癌早期發現 一二期治癒率八成以上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但現在乳癌治療進步,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國健署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女性不要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診斷。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之對象.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之婦女.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參考資料】.獨/憂鬱+乳癌壓垮李玟最後一根稻草?親姊李思林悲痛親曝真相.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罹癌易有情緒問題 醫師:接受身心治療抗癌效果更佳.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病痛經驗看見療癒
編者按:本週又輪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師生談他們在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心得。五位一年級醫學系學生敘述他們學到如何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這融入生活的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而能發揮同理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身心的需求。→想看本文一位旁聽的研究生以她本身歷經重症的診斷與治療,飽受身體與心靈的考驗,在這「現象學」的上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病,並且親眼看到年輕的醫學生的熱烈討論而深受感動。教授這堂課的老師如詩如畫地描繪出她上課的用心,以及期待學生應用所學,增加對病人與家屬的了解,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並說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課程助教申請表單中,我看到了一門醫學系的選修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進一步搜尋授課大綱,我看到了吸引我目光的一段話:「使學生瞭解『存在哲學』(existential philosophy)與『醫療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medicine)的理論特色、主題與方法,並藉此理解與考量不同受苦者的存在處境、生命經驗、主體性以及社會文化脈絡,進而為照顧與療癒的樣貌開創豐富多元的可能性,發展更為貼近病痛與苦難的人性化照顧。」因此,我決定詢問雅萍老師能否接受旁聽,看看這門課究竟可以帶給醫學生什麼,又可以帶給我什麼呢?感動開啟了療癒的大門我是一個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在大學畢業前兩個月確診,有別於相同疾病的病人,我有著不一般且崎嶇的病程,在短短兩年內除了化療,我更經歷了放射線治療、二線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雖然治療過程中,我是一個讓醫護人員印象深刻的樂觀病患,但我自己知道,我始終不是打從心底接納自己生病這件事。因為罹病與治療讓我原本的人生計劃亂了套,我在短時間內胖了20公斤,記憶力與體力明顯下降。除了接受自己被打亂的生活,更要在鏡子面前熟悉這個變醜變胖的我,此外最讓我感到心累的是:我身體的不適與心中的疲憊沒有任何人可以體會。即使在樂觀的外表下,醫護人員總說我很正向、積極,但心中總有一股說不上的疲憊。一直以來,真正能給我安慰的是我的主治醫師,她總是用溫柔且堅定的語氣,要我不要放棄原先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規劃。面臨病情的各種發展,醫師及其醫療團隊總是跟著我一起哭、一起笑,過程中,我可以清楚感受到醫師是真的在「理解」及「參與」我的人生。他們不只是醫事人員,而是跟我一起面對人生難題的夥伴。在踏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這門課後,無論是我原先無法解釋的無力感或是醫師在我心中的意義,彷彿一切都有了解答。我內心那一直無法敘說的無力感,其實沒有什麼太過深奧的理論或解釋,而是立基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每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脆弱的」。一直以來倔強的我,即便生病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脆弱的或感性的,但從雅萍老師嘴裡說出,我似乎沒有那麼難以接受,因為在疾病面前,人人都是脆弱的,而不是因為我太過不堪一擊或是內心不夠堅強。對我而言,我似乎必須先承認自己的脆弱,才能開始對疾病中的自己有多一些了解;而醫師在我心中的分量,奠基於醫師願意聆聽我的分享,以及願意「肯定」疾病帶給我的人生衝擊是存在且是重要的,亦即醫生知道生病對我而言,不僅僅只是個需要治療的疾病,更多的是隨之而來對於未來的不安及不確定性。課堂中雅萍老師說明現象學著重於個人主觀的第一視角及其活生生的經驗(lived experience),而醫療現象學即是從病人的主觀視角探討其病痛經驗。那節課我內心澎湃,全身起雞皮疙瘩,眼眶時不時泛紅,原來有一門醫學系的課程,是在認真探究「我」身為病人的感受,讓這群未來可能成為醫生的孩子們更理解病人的主觀感受,以及意識到疾病對於病人而言不僅僅是個「疾病」這麼簡單的問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群醫學生用滿滿的熱情跟專注參與這一門醫學人文課程,並透過課程互動,嘗試將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應用在某些人生經驗或是故事當中,我彷彿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的醫生,他們正在學習一門除了醫學科學以外的內容,而這一門人文課程對於醫病之間的意義,並不亞於自然科學所要探究的致病因子及病理。我身為一個病人,在這門課可以貢獻什麼呢?我是不是能把上課的內容跟我個人的醫療經驗相對應,呈現給學弟妹們知道呢?這似乎是我同時身為病人及旁聽生,可以回饋給大家的。因此,我用約莫10分鐘的時間,把疾病帶給我的衝擊,以及當初我的醫生是如何鼓勵我的情境與對話,分享給這群眼神專注並充滿熱情的孩子們。我想告訴大家,課堂上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理論或是故事而已,而是醫療現場真的需要應用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這如何影響病患對於醫師的信任與感動。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以各種理論支撐並說明過去我難以闡述的心境,一切似乎都有了解答,充斥在我心頭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感謝,而這些感動讓我感受到了某種層面的「療癒」(healing),原來當自己的病痛(illness)與受苦(suffering)可以被解釋及敘說時,通往療癒的大門才被開啟,我甚至開始期望透過這些療癒的過程,能進一步學習與疾病和解,讓自己的就醫經驗「真正的」變成我人生的一部分。參考文獻林雅萍(2020),醫病之間如何有「同理心」─哲學家能助人談病說痛嗎?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說・疼痛:當醫學遇上現象學
編者按:本週又輪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師生談他們在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心得。五位一年級醫學系學生敘述他們學到如何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這融入生活的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而能發揮同理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身心的需求。一位旁聽的研究生以她本身歷經重症的診斷與治療,飽受身體與心靈的考驗,在這「現象學」的上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病,並且親眼看到年輕的醫學生的熱烈討論而深受感動。教授這堂課的老師如詩如畫地描繪出她上課的用心,以及期待學生應用所學,增加對病人與家屬的了解,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並說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ㄟ你這學期想修什麼課?」「當然是越甜越涼的課越好呀~」「那這堂《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怎麼樣!」「存在現象學?那是什麼呀?聽起來超冷門超沒用的欸……而且我們是醫學生,有必要學這麼多哲學嗎?」在走進這間教室之前,我們心中或多或少都抱持著這些疑惑,萬萬也想不到課堂中紮實知識與精彩的討論竟點燃了我們對哲學的熱情,我們這群大一學生對醫學人文與倫理懵懂的認知於是有所昇華,各自也有了不同的體悟。與現象學初遇的感動一開始,雅萍老師先帶我們認識現象學與存在哲學,對於初次接觸哲學的我們來說,意向性、同一性、顯現與不顯現等等的名詞與概念,是很陌生而艱澀的,即使努力想釐清各個概念的意涵,卻始終一頭霧水。可是,後來的課程將現象學與醫學結合,印象很深刻的是雅萍老師上課時以「家屬對於是否動手術意見相左」的案例,讓我們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思考:為什麼同樣是「愛」,有的家屬會選擇讓病人自然死亡,有的家屬則會選擇再嘗試一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只著眼於問題本身,藉由現象學,我們得以更深入地探詢問題背後的脈絡。隨後的課程也提到了這門哲學的核心宗旨——回到人的主觀感受,讓現象自身說話。在資訊與科學風行的時代,又有誰曾在乎過人們心中枝微末節的感受或脫離現實的狂想?但是現象學告訴我們: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識如何呈現,重要的是你。它更使我們相信,世界就在我們的意識與知覺之中,反過來說,若一味地去懷疑與否定他人,那就是抹殺了對方的世界。所以才要不帶成見的去理解他人,或者說,全然的去接納對方,而那是必須放下固有思維、徹然尊重他人、消弭自我界線才能達成,所以才如此的觸動人心。品淇:「雖然現象學的概念很抽象,但每次的課後反思作業,雅萍老師都會請我們用實際的經驗或案例,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我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現象學融入生活、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婧寧:「對於現象學的理解,僅僅進行被動的『輸入』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將這些概念應用到實際案例中,並進行主動的『輸出』,例如透過討論、分析和反思來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和對案例的深入思考,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現象學的魅力,並將其運用於我們的專業領域中。」千喬:「現象學是艱澀困難的......同時卻也浪漫而動人。不禁使人反問到:我有辦法實踐嗎?我也可以去接納與被接納嗎?抱持著這樣的嚮往,我持續探索著現象學,且無數次被啟發,於是一切漸漸離開了客觀算計的冰冷,而世界也慢慢變成了自口中唱出的,一首溫柔的歌。」展現溫柔——從同理到療癒「我們要看到的不單是『病』人,更重要的是病『人』。」人,是醫學人文強調的重點。我們曾以為真誠待人非常容易,但在上完這堂課後,我們才發現同理他人之難。印象很深的是課堂上關於幻肢的討論。先前,我們認為幻肢是錯誤的、不存在的肢體。我們在討論如何解決病人的症狀時,卻在無意之中帶著批判的眼光審視著病人眼中的世界。課堂中提到的「同理本身即是一種療癒」讓我們開始反思,一心只想解決問題的我們,是不是太注重結果,卻忘記去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或者是我們在想辦法了解對方的感受時,把自己過於帶入經驗,跟著一起流淚,心疼從胸口湧出,卻反倒不知道怎麼表達安慰的語句。而接觸到現象學後,對於如何給予安慰也激盪出了新的想法。真誠肯認他人經歷是同理的第一步,但同時,我們要釐清自己與對方的世界,掌握適當的距離去「聆聽」,更能帶來平等的陪伴與療癒。予瑄:「我很喜歡『同理本身即是一種療癒』這個概念。知道有一個人能夠理解你,不管世界如何黑暗,你不是一個人,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呀! 過去,我將同理視為對症下藥的工具;但現在,我之所以同理,是因為我希望能陪伴他們身旁、一起看向他們的世界。很神奇的是,當我先告訴自己他們的感受都是真實的,我在面對對方時變得更有耐心,也比較不會生氣。」家榛:「在這堂課給我最大的啟發,是顛覆了我對於『聆聽』的觀念,我也漸漸反思自己之前對於他人受苦的解讀是否過於主觀?或許,我所同理到的並非是對方最真切的感受,我們總是在思考能夠幫助到對方什麼,卻鮮少詢問過對方需要什麼。『真正的同理,永遠是以對方為出發點。』」聆聽疼痛:為痛苦尋找話語、慈悲與寬慰學期後半,雅萍老師挑選了五本和受苦經驗與現象學有關的書籍,讓大家以小組報告的形式進行閱讀與反思,循序漸進地帶領我們進入受苦者的世界。因為雅萍老師時常在課中提到:「善聆聽、找語言、長力量」,我們好奇如果是「疼痛」這樣的私人經驗,又要如何為它找語言呢?於是我們選了《聆聽疼痛:為痛苦尋找話語、慈悲與寬慰》這本書,希望能從中獲得解答。「......這裡應該是這個樣子吧?」「嗯嗯,但不如說是......」「哦!原來是這樣啊!」細細咀嚼完整本書的內容後,我們與雅萍老師進行了一場燒腦的讀書會,一併討論對文本的感悟與疑惑。比如,千喬曾對英文書名“Listening to Pain”感到疑惑,不明白為什麼整本書是在教我們如何「訴說」疼痛,卻是用“listening”一詞。聽到這個問題,雅萍老師並沒有立刻解答,反而是藉由引導式問答,讓大家能夠自在地提出想法,而經過共同討論後,書名的涵義也漸漸地浮現:受苦者必須先感受(listening)自己的疼痛,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形構「痛」本身,除了釐清自身感受,更讓他人能夠傾聽並理解,瓦解橫亙在受苦者與外在世界的高牆。如果沒有讀書會,這些疑惑和感悟或許沒有機會說出口,而在彼此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也激發了更多深刻的思考與共鳴。像家榛就曾提到:「我之前矯正的時候有去打骨釘,那時候打完麻藥退掉之後真的整個人超級不舒服,那天晚上,我唯一做的事情是攤在宿舍的床上,連手機都不想滑,只希望疼痛能夠放過我。所以,當我看到書中『在疼痛當下希望整個人消失』的描述,很能夠共鳴其中想表達的意思。」在忙碌的大學生活中,我們已經許久沒有靜靜地、好好地讀完一本書,像這樣的思考與共鳴更是少之又少。但透過這堂課,我們不僅仔細地讀完了這本《聆聽疼痛》,且在報告與分享的過程中重新檢視自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更了解現象學在生活與醫療的應用。結語從踏入醫學院的那一刻起,我們就不斷被教導要同理病人、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但,為什麼要這麼做?究竟要怎麼達成?藉由現象學,我們能夠與病人建立起情感連結,通過細聽他們的感受與需求,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關心,從而更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坦白地說出令他們痛苦的原因。透過共情和共感,我們能夠超越表面的症狀,深入理解病人的內在世界。這種共情的關懷和細膩的聆聽,不僅能幫助我們建立有效的醫病關係,也能夠為病人提供更適切的治療方案。醫學人文與倫理的準則從來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一盞燈,我們要藉著它的光,用一顆敏銳的心,去貼近病人的受苦經驗。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1 養生.家庭婚姻
和黃子佼孩子同天誕生,常被長輩拿來比較!孟耿如:每個孩子有自己的速度,別給照顧者太多壓力
當了媽媽後,不僅手機裡都是小寶貝照片,連帶網路上看的也都是可愛嫩嬰,整個母愛爆棚。原本刷嫩嬰照是件很療癒的事,關注育兒相關資訊也很正常,但卻有媽媽因此倍感壓力......孩子常被長輩拿來和玉米比較黃子佼與孟耿如的愛女「玉米」日前剛滿一歲,兩人也時常分享玉米的成長日常及育兒心得,臉書粉專充滿著溫馨正能量,吸引了不少媽媽粉絲。但昨日有粉絲私訊孟耿如:「這位母親很開心自己的孩子跟玉米同一天生,也因此成為玉米的粉絲,但後來發現家中的長輩常常拿玉米跟自己孩子做比較,導致母親壓力很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速度!孟耿如表示自己看完有點難受,本來分享玉米的成長,是希望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能夠帶給大家一點療癒和快樂的氛圍。但其實除了這位母親之外,她常常在路上遇到其他父母,也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怎麼還不會走路......等等。「不知道這篇文章有沒有機會被大家轉發,但我想告訴各位家長,是玉米有點太快了;多爬對孩子比較好,可以刺激統合神經。但玉米開始會走之後,我怎麼希望她爬、她都不要......」孟耿如也記得自己媽媽說過,以前她沒爬幾下就要走路,導致於長大之後很容易跌倒......因此以前自己常滿腿瘀青。「各位家長和長輩們,千萬不要擔心,也不要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速度,像玉米這麼快真的未必是好的;所有影片、照片的分享,真的只是希望可以送些快樂給大家!」老公支持:孩子們不同不能比較孟耿如呼籲粉絲們:「請大家告訴大家,別給自己或主要照顧者太多壓力、和自己腦補的想法,這樣我會很愧疚......」文章還附上前幾晚玉米怎麼哄都不睡覺,最後終於哄睡小心翼翼挪去床上的時刻:「所以玉米也是有很歡的時候的!」老公黃子佼也表示,這位家長辛苦了!而他每次不管發文或影片,無論主動或受訪都會不時提及:「每個小孩不一樣,真的不能太比較」。他也會盡力在自己和老婆的可控範圍,分享歡樂溫馨時,也同步給予提點,希望有幫助。網友:有問題的是愛比較的人粉絲們留言:「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真的開心健康最重要」、「每個孩子都很棒!都必需被看見優點,讓他們跟自己做比較!」、「很多阿公阿嬤真的是無心講出話,但這些聽在媽媽耳裡真的很不舒服。」「媽媽們辛苦了,別讓不好的言語影響好心情」、「當媽媽真的要勇敢在前,孩子才能開心在後」、「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樣。希望這位媽媽多舒壓,找對的人傾訴,找回正能量,加油!」孩子被拿來比較,真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常發生的事,不只來自長輩、有時甚至出自於父母自己的口中(例如與表兄弟或鄰居、同學比較),但小心,可別無形中傷了孩子的心。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6-13 養生.聰明飲食
「薑黃」抗發炎、助減肥!怎麼吃最有效?薑黃食用建議一次看 5禁忌族群避免
薑黃有助血管暢通、怯瘀活血、促進肝臟分泌膽汁,並阻斷雌激素受體,抑制因分泌異常造成的腫瘤生長,如子宮肌瘤。薑黃為近年熱門的保健食材。中醫認為薑黃能幫助血管暢通、怯瘀活血、促進肝臟分泌膽汁,並阻斷雌激素受體,抑制因分泌異常造成的腫瘤生長,如子宮肌瘤。薑黃功效有哪些?薑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效果最好?薑黃副作用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薑黃?黃薑黃與紅薑黃有什麼不同?薑黃料理有哪些?本篇帶您一次了解。薑黃功效有哪些?6大功效一次看薑黃又稱寶鼎香,以根莖磨成的深黃色粉末為咖哩的成份之一,味苦而辛,帶點土味。薑黃含有「薑黃素」具抗發炎、助減肥、防癌、防失智等功效。張珮蓁營養師表示,薑黃因富含薑黃素而具有強抗發炎抗氧化的效用,具體實證研究效果有以下6種:1. 抑制慢性發炎: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中心(NCBI)》的研究證實,薑黃素有助抑制發炎,也能減少慢性疾病的風險,如糖尿病、心血管、神經系統、腸胃道疾病和肺部疾病。2. 預防心血管疾病:薑黃素有助血管內皮抗發炎,預防血管硬化、有益血液循環並降低壞膽固醇LDL的功效,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3. 預防認知功能退化與失智:薑黃素可以穿過血腦屏障,改善類澱粉蛋白在腦內堆積、減緩失智症病程及減少腦部損傷。《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的臨床研究提到,每天兩次服用薑黃素90毫克,持續18個月,有助改善尚未失智成年人的記憶力和專注力。實證顯示薑黃素的抗氧化特性助改善大腦炎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4. 預防消化道癌症與抗癌:薑黃可阻斷癌細胞的營養來源,透過抑制癌細胞的酵素、新生血管,以達到預防及抑制癌細胞擴散、惡化。5. 肝臟保健與增強體力:薑黃的抗氧化作用不僅能保護肝臟,還能促進酒精分解,以利肝臟分泌更多膽汁,助肝臟解毒及排毒。6. 免疫調節緩解過敏:薑黃素能夠抗氧化、抗發炎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效果,也能抑制組氨酸釋放,進而緩解過敏的症狀。薑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效果最好?薑黃早上吃還是晚上吃?張珮蓁營養師表示,薑黃素屬脂溶性營養素,建議飯後吃、隨餐配飯吃,吸收效果更好。營養師也提到,薑黃有助眠、消炎功用,若想舒緩情緒,則可在傍晚或睡前服用;若白天想保健,可加入豆漿、咖啡、牛奶一起飲用。此外,哈佛醫師莎拉‧加特弗萊德於《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提到,薑黃經證實能對抗癌細胞上的雌激素增生效果,建議撒1茶匙有機薑黃在午餐或晚餐搭配食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薑黃素一日攝取量應以「每公斤體重 x 0~3mg」計算,一日不得超過200mg。薑黃副作用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薑黃?薑黃雖有抗發炎、助代謝、防癌、防失智等功效,但仍有部分研究顯示,薑黃素會產生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等。以下特殊族群需特別注意,食用薑黃前應先諮詢醫師:1. 服用抗凝血劑之患者或凝血功能異常者薑黃具有抗凝血效果,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甚至導致內出血,所以手術前中後應盡量避免服用。勿和抗凝血藥、抑制血小板藥物,及阿斯匹林共同服用,以免造成瘀血和嚴重出血之風險。2. 胃潰瘍患者薑黃粉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攝取過量恐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3. 腎結石及膽囊疾病者薑黃含有2%草酸鹽,高劑量之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之情形。有研究表示,薑黃易增加尿液濃度,易造成腎結石,若有膽囊疾病之患者也要避免服用,以避免形成膽結石和膽管阻塞。4.月經來潮薑黃除了能活血化瘀,同時也有抗凝血效果。為了避免大量出血,女性朋友應避免於生理期間服用。5.孕婦、備孕者根據刊載於2008年中藥藥理與臨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有活血化瘀、通經走竄之效的薑黃,有抵抗受精卵著床之作用。因此,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不建議食用。薑黃雖有抗發炎、助代謝、防癌、防失智等功效,但仍有部分研究顯示,薑黃素會產生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等。黃薑黃與紅薑黃有什麼不同?薑黃常見品種有3種:春薑黃、秋薑黃、紫薑黃。 黃薑黃與紅薑黃功效大致相同,其差別在於紅薑黃的薑黃素含量較高,但黃薑黃產量較大,也比較經濟實惠。薑黃料理有哪些?薑黃飯、薑黃南瓜湯食譜大公開薑黃除了煮咖哩,還可以加入各種料理搭配食用。薑黃有利免疫系統,還能促進新陳代謝、抗氧化,為熱門的健康飲食選擇之一。除了煮咖哩,還可以加入各種料理搭配食用,以下教你怎麼做薑黃料理,薑黃飯、薑黃南瓜湯食譜大公開。1. 薑黃飯所需材料:白米2.5杯、薑黃粉1茶匙、水2.5杯。料理步驟:■先將水跟薑黃粉攪拌均勻,再倒入洗淨的白米中。■放入電鍋中,蒸煮即可。■待蒸煮完成,燜10分鐘以增加口感。2. 薑黃南瓜湯所需材料:南瓜500克、牛奶250克、水300 克、薑黃粉1茶匙、當季時蔬。料理步驟:■先將南瓜洗淨後,切成片狀,放置電鍋中蒸至軟爛,可以保留南瓜皮增加營養。■把蒸熟的南瓜、薑黃粉、牛奶,使用果汁機攪拌均勻。■將蔬菜洗淨後切成小丁,放入鍋中炒出香味。■倒入打勻的南瓜泥,加入適量的水,以調整濃度。■煮滾後,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3-06-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與文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與文學」。第一篇文章來自曾在醫病平台發表過中譯散文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科教授Audrey Shafer。她最近在一場大病之後,以「醫學是這樣」為題,寫出學者、師者、病人、醫者交錯不息的照護角色,並由上次同一位本身也是醫師的譯者,翻譯成同樣令人感動的中文詩。本文連結:Medicine(醫學)我們也邀請兩位具有深厚人文修養的醫師分別寫出他們對醫學與人文的看法。一位是長年旅居美國的名作家兼退休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醫師成為良醫的一體兩面「治病」 與「醫人」的重要,而語重心長地發表他對當代醫學教育,越來越注重治病的層面,而幾乎完全忽略了「人」的隱憂。一位對「醫學人文」與「科學研究」都有深厚造詣的年輕醫師介紹幾本他所鍾愛的探討疾病、死亡、歷史的好書,而深深體會身為醫師,我們不僅要了解疾病生物上的機制,更要了解罹病的人與他周遭的社群是如何互動,而文學作品正是提供這類分析或敘事最好的媒介。不同於其他「有情眾生」,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無從逃避「生老病死」的陰影及「無常」的威脅。所幸大部分時候,大多數的我們,並沒有因此而驚慌失挫,無所適從。我們的救贖,源自何方?如果要我回答這個「大哉問」,我可以想到兩個答案。這兩個答案,不妨說就是醫學與文學。首先,在我們的天性裡,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照顧老弱殘病的本能。這不假外鑠的天性,從六萬年前我們的智人祖先(Homo sapiens sapiens)初現時,就已有蹤跡可循。他們試針石、嚐百草,想方設法救人救己。經驗、知識代代堆壘,凝聚為素樸的醫療傳承。因此,從石器時代以來,靈媒也罷、巫醫也罷,不論在如何偏遠的村里,如何「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有人的地方,就有醫療的需求,也就會有專責照護罹病族人的「醫者」。我們現在回顧這些無數的「先行者」對健康與疾病的認知及應對方法,自不免質疑其邏輯與成效,卻不應低估他們的重要性。醫者的存在安定人心,也就大有功於社會的安定。醫學及醫師的重要性,在近百年來因科學的突飛猛進而日益彰顯。相較於過去,我們有幾無止境的診斷與治療方法。許多時候,我們的確也有了「起死回生」的能力。但也正因為這匪夷所思的發展,及分科的日益精細,讓醫學生乃至無分老少的醫學從業人員終生孜孜矻矻、汲汲營營,一心一意追逐最先進的技術、方法,甚至於「見樹不見林」,忽略了醫學者安定人心的根本職責。醫學的進步,也可能引發不自覺的錯覺,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所有的疾病都應該「藥到病除」。一旦事與願違,醫師與病患都無法接受,從而引致醫療的延誤、醫病糾紛、乃至醫事人員的心力交瘁(burn out)。治病(disease-centered dimension) 與醫人(patient-centered dimension),是醫師成為良醫的一體兩面。當代醫學教育,越來越注重在治病的層面,幾乎完全忽略了「人」的部分。有關後者的討論,又往往不免淪於空泛口號與道德勸說。這其中的癥結,有一部分應該是我們太習慣尋找單一的答案,忽略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同一種症狀、疾病、治療方式,每個人的感受、理解、反應,因其背景、性向、信仰、價值取向,乃至於對人生意義的體認,往往天差地別。醫師如要醫病也醫人,就需要對當下面對的這個活生生的人有興趣,希望知道他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換言之,我們必須對眼前與我們面對面的這個人的「人生故事」有興趣,也因此才有可能與他「感同身受」。這說來容易,卻是要時時用心,也是頗為費時的事。作為繁忙的醫師,時間恰恰是我們最常欠缺的「資源」。許多年前當我還是醫學生的時候,有時會聽到前輩抱怨「我哪裡有這種美國時間」。後來在美國醫界多年,才知道美國的醫師更常忙得如無頭蒼蠅。但是如果我們相信醫人比醫病還重要,那麼不管在台在美,時間的分配就不再能當作藉口。除了作為建立、增進醫病關係的重要基石,「生命故事」的整理、敘述本身就有其療癒、增進健康的作用。大多數人都有愛聽故事、愛說故事的天性。這天性從鸿蒙初闢,我們的智人先祖從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走向五湖四海、山河大地時,就已浮現。及至「倉頡(及蘇美、埃及、腓尼基人)造字」, 人生故事的敘述、鋪排,遂逐漸演化為各種形式的文學。「文窮而後工」,最感人的文學作品,從來都是作者在貧病交迫、走投無路時疏理過往,在無序中尋找秩序的成果。作者經由寫作重新肯定生命的意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者融入其間,也因而得到慰藉與啟發,比較不至於身陷自憐自艾的陷阱。從這個角度看來,文學與醫學密切相關。立志成為良醫的醫者,不能自我侷限於科技與具體的、「形而下」的醫療策略,而應同時借重文學與藝術,由此深化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面對人生種種無常與無奈之時自我轉化、自我昇華的良知良能。如果我們同意這樣的說法,「人文教育」就不應只是聊備一格,而是養成良醫不可或缺的,極其重要的一環。人文與科學並駕齊驅,應該是我們往後必需更加努力的一個方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Medicine(醫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與文學」。第一篇文章來自曾在醫病平台發表過中譯散文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科教授Audrey Shafer。她最近在一場大病之後,以「醫學是這樣」為題,寫出學者、師者、病人、醫者交錯不息的照護角色,並由上次同一位本身也是醫師的譯者,翻譯成同樣令人感動的中文詩。我們也邀請兩位具有深厚人文修養的醫師分別寫出他們對醫學與人文的看法。一位是長年旅居美國的名作家兼退休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醫師成為良醫的一體兩面「治病」 與「醫人」的重要,而語重心長地發表他對當代醫學教育,越來越注重治病的層面,而幾乎完全忽略了「人」的隱憂。一位對「醫學人文」與「科學研究」都有深厚造詣的年輕醫師介紹幾本他所鍾愛的探討疾病、死亡、歷史的好書,而深深體會身為醫師,我們不僅要了解疾病生物上的機制,更要了解罹病的人與他周遭的社群是如何互動,而文學作品正是提供這類分析或敘事最好的媒介。Medicine is this -- the sun dries your unfurling wings and you standcommencing with new wisdom醫學是這樣——太陽曬乾你展開的雙翅,而你帶著嶄新的智慧出發Medicine is this -- we are alone, each in our own bodyyet, like roots intertwining trees below the forest floorwe connect, each to each to each醫學是這樣——我們各自獨立卻如林子底下交纏的樹根我們相繫,於彼於此於彼Medicine is this -- an awareness of transienceeternity held in a single momentthe moment held with a steady gazeresearcher, teacher, patient, doctorthe connecting circles of those who care醫學是這樣——對稍縱即逝的覺知剎那即永恆凝視這剎那學者、師者、病人、醫者那些交錯不息的照護角色Medicine is this: we are herebeside you, beholding you; we listenwe pave a path girded by scientific discoveryand remain here, with you, as you feel the gentle warmth of health醫學是這樣:我們在這在你身旁,觀照你;我們聆聽我們構築一條被科學發現所繚繞之徑留於此徑,當你摩挲著健康的溫煦時與你同行Medicine is this -- an ever education that teaches love, that teaches justice, that teaches speak up, that teaches pride that teaches the colors of the many threads which weave among us that teaches the long arc of mending and care醫學是這樣——永遠的教育,教導愛、教導正義、教導發聲、教導自豪、教導編織在我們間羈絆的多彩、教導修復與關懷的情節Medicine is this -- a life you dream becomes the life you leadyou sit at the bench searching for an answerthe many nights, the puzzling paths ending at the secret garden's locked gateand just then it comes, the very question you need to turn the keyyou connect with those around you, and you smilecurious as morning light to see what the day will bring醫學是這樣——你夢想的生活化為你過的生活你坐在板凳上找尋答案夜復一夜,錯綜蜿蜒的小徑止於秘密花園緊鎖的大門此時出現你需要轉動鑰匙以解答的疑問你與周圍的人產生關聯,然後你微笑像曙光一樣好奇今天將發生什麼Medicine is this -- masks and shields, gloves and glassa door from today opens to tomorrowan overture: a chance to breathe, to sigh, to smile醫學是這樣——口罩和防護衣、手套和玻璃罐一道從今日通往明天的門一首序曲:一次呼吸、嘆息、微笑的機會Medicine is this: a gaze from a waiting room windowyour body no longer scripted, your fingers tap quietlyyou rise to the call of your name, to a receptionist's bright smilewhile above, the helicopter brings a new family to the wide arms of healing醫學是這樣:候診室窗外的凝視你的身體不再按稿演出,你的手指悄悄輕叩你起身迎向你被呼喚的名字,回應接待員燦爛的笑容而在上空,直升飛機將一個新家庭帶入療癒的懷中Medicine is this: long nights, long hallways, infinite pageshard choices, fatigue felt in bones, yetclocks become calendars, neophytes become seasonedand welcome, as they had been, all who come to learnconnections like bridges through generationseach knowing more, each contributingas the community of medicine nurtures insights to full flower, from the promise of green budsto the sun-tipped splendor of blossoms open to the world醫學是這樣:漫漫長夜,幽幽長廊,無盡書頁艱難的抉擇,滲入筋骨的疲憊然而時鐘變成日曆,新手逐漸成熟一如既往歡迎莘莘學子到來代代相承每個人都知道更多,每個人都有所貢獻隨著醫界培養洞見直至滿開從前景可期的青綠嫩芽成為如陽光燦爛般的花朵綻放於世界面前 Medicine is just this: uswe are medicinefrom a baby's first blinks in the lightto a patient's guided steps after surgerywe are medicinefrom a grinning preschooler as her end-of-treatment bell ringsto a friendly check on a colleague after a heartbreak shiftwe are medicinefrom the first white coat to the cap and gownwe champion the head and heart of researchto understand, to pioneer, to transform science into hopewe are medicineall of us shining points on a great linked spheretogether we learntogether we teachtogether we discovertogether we sharetogether we healtogether, we are medicine.醫學就只是這樣:我們我們就是醫學從嬰兒第一次在燈下眨眼到病人術後經攙扶地邁步我們就是醫學從治療結束鈴響而咧嘴一笑的幼兒到心碎值班後對同事的友好檢查我們是醫學從第一件白袍到畢業袍我們捍衛研究的核心去理解,去開拓,將科學轉化為希望我們是醫學我們全都在極其相聯的領域閃耀著光芒我們一起學習我們一起教導我們一起發現我們一起分享我們一起療癒我們一起,這就是醫學Audrey Shafer, MD, is a Stanford Professor of Anesthesiology, Perioperative and Pain medicine, the Director of the Medicine and the Muse program and the Founder of the Biomedical Ethics and Medical Humanities Scholarly Concentration. 原文轉載自
-
2023-05-28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透過慢呼吸 找回生命的效率
呼吸,反映一個人身心的狀態。一個人呼吸隨時是緩慢而平順,不光自己感到舒服,這種安定感也會擴散到周遭。如果經常感覺吸不到氣,那做事也往往覺得不踏實,力不從心,除了影響工作效率,人際關係也會緊張。許多朋友總覺得精力不足,卻不知道因為長時間透過嘴巴呼吸、排出過多二氧化碳,會讓體內生理環境失衡,而一點一滴消耗我們的體力和活力。有些朋友工作需要長時間說話,也有些朋友心情比較悲觀,一遇到心煩事就不自覺地嘆氣或長吐氣,還有些朋友因為慢性鼻炎而習慣張嘴呼吸,一整天下來,除了口乾舌燥,更是容易感到疲憊、休息不過來。有些過度呼吸的情況比較明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要上台演講、開會、與人爭執時,除了因為口語表達帶來激烈的過度呼吸之外,情緒的壓力也讓交感神經持續緊繃。不到幾分鐘就感覺很悶,好像吸不到氣,想用力深呼吸,卻反而更喘不過來。嚴重一點還會頭昏腦脹,手腳發麻。這聽起來很矛盾,我們活下去一定要呼吸,可見呼吸是件好事。那麼,為什麼呼吸多、而且還是把不需要的二氧化碳排掉,會帶來那麼大的障礙?一百多年前,丹麥科學家波爾(Christian Bohr,1855∼1911)從生化的角度來解答。他觀察血紅素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結合力,發現環境偏酸(通常是二氧化碳夠多,溶在水裡得到碳酸),血紅素更能把氧氣放出來,提供給需要的組織。如果我們透過嘴巴呼吸,將肺部和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過多,也就失去這個幫助血紅素放掉氧氣的條件。身體不是沒有氧氣,但都結合在血紅素上,到不了需要的組織,讓身體運作欠佳、連腦部也得不到足夠氧氣。可以說,從呼吸的調控來看,二氧化碳並不是廢氣,而是調節身體組織取得氧氣、刺激呼吸的關鍵。你讀到這裡,也可能會想問:既然如此,要如何矯正長期過度呼吸的失衡?方法很簡單,只要讓體內偏低的二氧化碳濃度回到正常。這並不是要我們去補充二氧化碳,我們的代謝無時無刻都在產生二氧化碳,不需要額外補充。我們只需要改回鼻子呼吸,讓排氣量降低,把呼吸慢下來,讓身體透過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逐漸累積,而自然修正血紅素的環境。血紅素的運作得到了正確的條件,也就可以釋放氧氣,讓缺氧的組織重新恢復運作。我透過《呼吸,為了療癒》也強調,呼吸慢下來,反而帶來最好的生理運作效率,甚至能幫助運動員在激烈的比賽取得勝利。說這是現代人最有效率的養生之道,一點也不為過。呼吸反映身心的狀態,反過來,一個人懂得照顧自己的呼吸,透過心態和生活習慣的轉變來調整呼吸的步調,也直接影響身心整體的運作。有些朋友會在用餐前祈禱或感恩,只要這麼做,自然會發現心安靜下來,呼吸和身體的運作不急促了,而這餐飯不光是更有滋味,也更不會為消化系統帶來負擔。這種讓生命更有效率的奧祕,正等著你親自去體會、去發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失婚背債千萬,游筑棊打拚20年活出自我!愛貓相伴療癒獨居的她
五十多歲的游筑棊帶著一頭金色短髮,笑容高掛、活力十足,現獨自於淡水租屋,與十歲愛貓「皮皮」作伴,平時以教育培訓為主要收入,也擅長透過直播和粉絲互動。失婚背債千萬 退休才是自由人生的開始年過半百卻不減熱情,其實游筑棊前半生辛苦無比,從原生家庭影響,經歷婚姻破碎,揹上千萬負債,事業全部歸零,但她為了孩子努力活下來,更將還清債務,面對退休的年紀,才是她自由人生的開始。游筑棊出身大家庭,父親共五個兄弟,父親廿九歲因急性肝炎過世,當時自己年僅七歲,弟弟也小,在阿嬤安排下,媽媽改嫁,自己和弟弟則由叔叔照顧。阿嬤對外都稱兩姐弟是「爸爸死掉,媽媽跑了」,在她心裡留下嚴重創傷;且在她印象中,阿嬤掌管全家經濟大權,包括監管嬸嬸每日工作所得,自己小學六年級時就更被阿嬤安排到餐廳賺錢,也不允許她和朋友玩樂,幾乎沒有童年。游筑棊回憶,小學五年級時,有次作文題目「我的家庭」,她文中寫下「我的家庭很幸福....」,班導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直批她「捏造事實」,自此她封閉自我,不再對外人述說家裡的事,且自國中開始皆是中性打扮,用裝酷模樣築起一道保護牆。游筑棊渴望幸福美滿的家庭,廿五歲時便與交往僅三個月的男友結婚,但婚後半年才發現,先生工作不穩定,不斷累積負債,要她出面跟親戚借錢,甚至在外還有小三,甚至討債集團找上門時,眼睜睜看黑道架著她去銀行,先生則悠哉在家裡泡茶。她礙於3個孩子以及公婆,多年隱忍,直到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夫妻再次口角吵離婚,她氣到揚言拿菜刀輕生,先生冷回「要死去外面死」,讓她徹底心寒,出門後再也沒回去。為前夫揹上千萬負債,游筑棊離家後,過著「隱姓埋名」生活,曾做建築工地小工、美容業、煮豆漿師傅、素食店員工,後續在五分埔童裝店擔任秘書兼會計,一待就是七年半,也是在這份工作中,她開始學電腦、平板打字,也遇到好同事幫她辦手機門號,經過廿年,好不容易從千萬負債,慢慢償還至今剩一百多萬。近年轉作教育培訓師,以直播課程分享生命故事,鼓勵學員更要愛自己。愛貓「皮皮」相伴 療癒獨居的她從未想過養寵物的游筑棊,六年前接手大女兒與前男友合養的貓咪「皮皮」,因前男友動作粗魯,女婿家對貓毛過敏,她順勢留在身邊。過去她在南港租屋,去年搬到淡水,也都遇到好房東,願意讓她養寵物。她和皮皮有著類似經歷,因緣際會成為家人,相處像閨蜜,有人說寵物個性如主人,皮皮和她一樣不挑食、不挑貓砂,也都愛乳酪,有次外出較久,回家後皮皮緊黏她,感情相當緊密。不少人退休等著享福、顧孫子,但游筑棊說自己五十歲後人生才開始,她經歷失婚之痛,靠著自的雙手重新站起,雖仍有少許負債待還,但她從受助轉為幫助,協助廿至五歲職業婦女透過淺意識認識自己,鼓勵女性練習「愛自己」。去年她想要買房,逐步存錢擺脫還債人生,也固定提撥講課收入捐助聯合奠祭捐款,為社會弱勢族群盡一分心力。●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室友花數萬買狗不顧,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甘做狗爸.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室友花數萬買狗不顧,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甘做狗爸:送上學、陪出遊「花費跟養小孩沒兩樣」
對於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五十七歲何宗勳來說,飼養哈士奇犬「吉心」,是個美麗的錯誤。室友花錢買狗卻不顧 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起初還以為養到一隻瘋狗,從沒看見識過如此瘋狂,喜歡拆家、拆沙發的毛小孩,只要牠到過的地方,幾乎可用「滿目瘡痍」、「戰爭過後」來形容。但一晃眼六年過去了,沒有結婚的他早將「吉心」當成女兒,成為無怨無悔的狗爸爸。六年前,當時室友花了數萬元,買下一隻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小狗,聽聞此事時,著實讓長期致力動物權益、推廣以「認養取代購買」的何宗勳氣憤難平,因為這與他動保理念背道而馳。但沒多久,室友撒手不管狗事,丟給何宗勳照顧,沒想到,養著養著,就養出感情。俗稱二呆的哈士奇犬破壞力驚人,有如拆除大隊,「吉心」才幾個月大,何宗勳就見識過其恐怖威力,每次回家時,客廳臥室慘況有如颶風過後。每次回家,打開大門之前,總要先深呼吸,忍住性子,迎來一場場震撼教育。盡管嘴中常罵著「消渣某」、「瘋女兒」,但「吉心」早已成何的心頭肉,難以割捨。送上學、陪散步 花費跟照顧小孩沒兩樣「吉心」是何宗勳生命中的第一隻狗,生性自由的他,從沒想過自己人生會被小孩給綁住,且甘之如飴。每天下午四點至五點是「吉心」固定外出解放的時段,何總會想辦法趕回家,牽著散步。如果下午剛好開會,他常緊盯手錶,隨著時間逼近,而焦慮不安,擔心「吉心」忍尿忍出問題來。為了讓「吉心」個性更穩定,不要亂咬東西,何宗勳花錢送牠參加狗狗安親班,由於狗學校在淡水八里,除了學費,還得加上交通車費用。此外,還得騰出時間,帶著狗女兒旅遊、美容、游泳,每月花費至少兩萬多元,他說,「這費用跟照顧小孩沒兩樣」。不婚不生 與狗的感情宛如親子關係何宗勳說,五歲之前「吉心」為麻煩製造者,但現在人狗之間培養出特殊默契,只要狗女兒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就能知道狗女兒想些什麼?準備做什麼?例如,牠前腳多撥幾次,就代表想請老父親按摩、馬殺雞。何宗勳表示,之前談過幾段感情,但終究還是分手,不了了之,現在每天下班後,抱著毛茸茸的大毛球「吉心」是佳紓壓妙招,他也可感受與毛小孩之間的生命連結,宛如親子關係,內心充滿了愛及寧靜。現代社會離婚比率愈來愈高,即使在一起,也可能同床異夢,很難擁有幸福、長久的婚姻生活,何宗勳說,這正是他選擇與「吉心」過日子的原因,與人類相較,狗狗想法單純,也不記恨,對於飼主的愛「單純質樸」,且不求回報。積極推動寵物相關議題 希望能看著牠安老一般來說,大型犬壽命頂多為十三、四歲,算算「吉心」應該還可活上六七年,為了讓自己活得比狗女兒還久,何宗勳在飲食及生活型態上更為養生,也常強迫自己多運動,一定要看著牠安老。一想到「吉心」可能早他一步先走,何宗勳就開始焦慮,他說,「屆時一定會哭得很慘。」。為留下珍貴回憶,他常幫狗女兒拍照片,還在臉書開了「吉心」粉專社團,不時貼出可愛照片,訂閱人數達一兩千人,點擊數遠勝於主人。但因「吉心」屬於品種狗,這也讓他常遭網友攻擊批評,「為何不領養浪浪,而是花錢購買毛小孩?」對此,何宗勳說,「吉心」走了之後,他會繼續養毛小孩,但那時就不會選擇品種狗,而會領養土狗、米克斯。何宗勳表示,從事動保運動已十二年之久,在養了「吉心」後,將「愛屋及烏」四字發揮淋漓盡致,最近六年來積極推動寵物公園、寵物交通、寵物旅宿評鑑,及動物緊急用藥、老狗照護、攻擊犬不當處理等相關議題。貓狗成為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何宗勳觀察最近幾年社會現象,貓狗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可以沒有另一半,但一定家裡一定要有毛小孩,因此,愈多愈多的老人家養狗遛狗,而不婚、獨居的中年男女,或單身同志朋友們臉書貼文、貼照片,主角並非自己,而是家裡的胖菊貓、賓士貓,或笑到眼睛、耳朵瞇成一直線的柴犬,或是走路扭著屁股的短腿柯基。●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失婚背債千萬,游筑棊打拚20年活出自我!愛貓相伴療癒獨居的她.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
台灣不婚單身人數愈來愈多,一個人生活已成普遍社會現象,一個人與毛小孩的組合也是愈來愈常見的日常寫照。內政部及農委會資料顯示,二○二一年全台犬貓數已達二九五萬隻,十四歲以下人口數為二八九萬,寵物數量首度超過幼年人口。內政部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統計,去年全國累積貓狗寵物登記數量為廿四萬一四八八隻,遠高於出生數十三萬九千多人。財政部統計,寵物相關產業去年銷售額達三八七點三億元,近四年增加四成六。種種數據顯示,毛小孩取代新生兒,養寵物的人變多,台北市獸醫師公會前理事長楊靜宇指出,飼養寵物者中,未婚比率最高,占了近七成,這與不婚族、多元成家變多等因素有關。找伴侶困難 感情寄託貓狗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觀察近年社會現象,貓狗已成許多人的生活重心、感情寄託,可以沒有另一半,但一定飼養毛小孩。許多不婚、獨居的中年男女,或單身同志朋友們的臉書主角並非自己,而是家裡的胖菊貓、賓士貓,或是笑到眼睛、耳朵瞇成一直線的柴犬,走路扭著屁股的短腿柯基。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早在十年前,國際知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就預測,未來世界中,貓狗等寵物數量將高於小孩,二○一五年日本全國貓狗數量已超過新生幼兒,現階段台灣也是如此,意味不婚不生,選擇與寵物度過餘生的民眾變多了。陳亮恭分析,想要找到對的人、好的伴侶,難度愈來愈高,因此,許多人年輕時選擇「一個人生活」,邁入年老時,則「必須」一個人過日子,因害怕寂寞、孤獨,而養毛小孩作伴。行政院政務委員、知名社會學者林萬億表示,台灣單身晚年人口確實愈來愈多,如何降低生活孤獨感,成為人生的重要課題,有些人選擇接近大自然,蒔花弄草,有人延續年輕時的興趣,如攝影、畫畫等,有些則是透過宗教信仰,與人群互動,成為遊覽車進香團一員。相較之下,與寵物作伴,情感回饋更為直接,不少獨居中老年人飼養毛小孩,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結婚和育兒的壓力沉重,如有房貸,負擔更重,飼養寵物顯得輕鬆,不用承擔多的責任,就能感受到愛與陪伴,填補孤獨與寂寞。毛小孩作伴 提高生活質量研究證實,毛小孩陪伴,可提高單身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使其快樂和滿足,減少孤單感和憂鬱傾向。陳亮恭表示,對於許多人來說,毛小孩不是寵物而是家人,除了陪伴,還能讓飼主感受到「被需要」的成就感,進而紓解生活壓力、降低孤獨感,「相信常對著貓狗說話的人,一定會愈來愈多。」不過,林萬億提醒,養寵物的成本比想像中還要高,除了飲食及洗澡美容等,還需支付昂貴的醫療支出,如想藉由與毛小孩的親密互動,排除生活上的孤單寂寞,應該做好心理準備,並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能開心愉悅地與貓狗一起變老。●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延伸閱讀:.室友花數萬買狗不顧,何宗勳接手養出感情甘做狗爸.失婚背債千萬,游筑棊打拚20年活出自我!愛貓相伴療癒獨居的她.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6 醫聲.醫聲要聞
「善終三法」全台首套生命教育繪本出爐 觀念向下紮根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器官捐贈意願2017年有4萬3626件、2018年4萬0808件、2019年4萬3510件,但2020年變為3萬2496件、2021年2萬2793件、2022年1萬7145件。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指出,器官捐贈人數於新冠疫情前後有落差,因疫情期間政策規定醫院分艙分流,禁止醫護人員進入其他家醫院,除非只有緊急狀況才會例外,因此案件數才會下滑,然而隨著疫情解封,今年度器捐登錄人數已有回流。每年約有1萬多人等待器捐,最多為腎臟、眼角膜、肝臟、心臟、胰臟、肺臟、小腸等。劉越萍指出,等待腎臟移植患者,可以用洗腎處理,因此等待洗腎患者人數最多;而心臟捐贈需要有來源包括意外等,而新冠疫情期間減少移動,意外事故相對少,不過疫情也提醒我們,如果不提前面臨善終,當生命快到盡頭時可能留下遺憾,希望持續推廣器官捐贈移植、病人自主法,有機會多救一個是一個,讓生命活得更有價值。歷經3年新冠疫情,深刻體會到生命無常、家人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而疫後新生活展開,更應將生命教育應融入生活,如同空氣般無感卻重要的存在,也是開啟談「愛」、談「生死」的重要契機。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推出全台首套談論「善終三法」的生命教育繪本,鼓勵親子共讀,深耕生命教育觀念。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表示,生離死別是日常,從小形塑正確觀念就顯得重要,此次推出《小紅機器人》、《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樹懶爺爺的心願》等3本親子繪本,用可愛的動物角色作為討論媒介,透過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將《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概念慢慢地放到了大小朋友心中,希望將生命教育的觀念往下扎根。《小紅機器人》以器官捐贈為主題,主角兔寶寶心愛的小紅機器人機芯不能動了,而貓妹妹願意捐出手上壞掉無法修理的機器人零件,延續了玩具的功能,進而帶出器捐核心的價值「分享」。《豬二哥的歡樂派對》是討論安寧緩和醫療,在導讀時,小朋友或許好奇豬二哥生了嚴重的病是什麼病?這時就能和他們淺談癌症及醫療的治療層面,而最重要是開放式結局,停在了豬二哥與好友們愉快及溫馨地舉辦完派對後的告白,讓死亡不再是恐懼的陰影。而《樹懶爺爺的心願》則是提到病人自主權利,藉由在森林中備受大家敬重的樹懶爺爺,他在醫院見到自己的好友牛伯伯在治療過程中,家人間對治療選擇時的拉鋸,而決定開啟一趟自己做主的醫療決定過程。同時也提醒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事。繪本作者王元容分享自身經歷,父親癌症末期時醫師曾建議家屬讓父親如同睡覺般離開,但身為子女的她不願放手,仍想試試最後的機會,「但是個錯誤決定」,決定執行化療後2天,父親就陷入昏迷再也沒醒來,「這件事讓我走不出去,我沒有好好跟父親道別,他似乎還有些心願想跟我說,但我不知道」。在完成這本繪本後,自己也獲得療癒,希望每個人能尊重他人生命及意願,最後做好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繪本繪者黃淑華表示,議題需要靠社區所有人一起來推廣,繪本中故事透過主角個人,一路延伸到社區,讓小朋友閱讀時,自己慢慢了解故事內容,並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分享,在同儕間推廣器捐移植、安寧緩和及病主法議題。教養KOL「神老師」沈雅琪表示,預立遺囑、安寧病房等名詞,對小孩來說太陌生,如果寫成教科書沒有人想看,做成橋樑書透過圖文故事,讓孩子好閱讀,也體會生老病死,如果孩子對於善終三法有興趣,繪本最後也有整理法令、相關QA,都能從中找到答案。這三本親子教育繪本不只適合學齡期孩子閱讀,更適合全家人一起共讀分享,有國民奶奶之稱的譚艾珍女士在讀了繪本後,深有所感地說:「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長度,但能自己決定生命的厚度。」期待藉由系列專書,讓大人及小孩能瞭解生命自主的意義,進而尊重自己與其他人的決定;除此之外,也希望社會大眾及企業能共襄盛舉,讓生命教育系列繪本能接觸到更多民眾,為國內善終生命教育的啟發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