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搜尋
疼痛感
共找到
436
筆 文章
-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長年腰痛問題不在腰?另有隱性禍首
一名患者多年來飽受腰痛之苦,主訴為下背痛並感到腳麻,總是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接受過熱療、電療、牽引、及藥物等治療,仍無絲毫進步。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聽完患者抱怨後,決定仔細進行理學檢查,並未找到任何腰部的問題。但進行到「翹二郎腿」及「抱腳靠胸」兩項測試時,患者立即感到從腿部延伸到髖關節前側的疼痛,進一步透過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髖關節退化,多年腰痛的病根終於水落石出。根據尤稚凱醫師臨床經驗,飽受下背痛和傳導痛的患者,常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骨刺、或疑似薦髂關節疼痛,若未能正確診斷,往往變成長年的下背痛,因此尤醫師透過多項理學檢查,先確定了坐骨神經並非該名患者疼痛問題所在,接著請患者「翹二郎腿」,結果引發的是髖關節而非薦髂關節區域的疼痛,下一項「抱腳靠胸」動作也出現相同的疼痛,如此鑑別診斷,髖關節問題已呼之欲出。尤醫師進一步說明,退化性髖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久而久之在長時間走路、跑步、或騎單車後疼痛感會變得愈發強烈,除了鼠蹊部一帶會酸痛外,可能連大腿外側及臀部也會痛。至於為何會引發下背痛?尤醫師解釋,髖關節的關節囊後方與薦骨結節韌帶及薦髂關節韌帶的筋膜是相連接的,而這條筋膜又連於胸腰筋膜,於是有些退化性髖關節炎患者的疼痛會出現在屬於相同筋膜線的下背部。尤醫師指出,僅管有些患者的症狀並不典型,但透過「翹二郎腿」和「抱腳靠胸」這兩項理學檢查動作,若出現明顯疼痛,可初步判定為髖關節問題,隨之再搭配超音波檢查,果然發現該名患者髖關節囊腫脹積水超過0.7公分,且已明顯呈現退化狀態,於是確診為退化性髖關節炎。在治療方面,由於這名患者已疼痛很長一段時日且未接受適切治療,因此尤醫師直接採行增生療法,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精準注射至髖關節之關節囊及周圍韌帶等軟組織,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進而增加強度以穩定關節、改善疼痛,此外並同時合併關節腔玻尿酸注射以發揮潤滑作用。經過三次治療後,患者反應症狀已改善了八成。尤醫師補充,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若患部有開放性傷口、或處於感染發炎狀態,則不適合此療法。需注意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最後,尤醫師強調,退化性髖關節炎患者有三點務必要注意,第一是避免久坐,久坐時髖關節承受較大壓力,容易導致軟骨退化得更快,尤其是坐矮凳子會讓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更增加髖關節內壓力。再者,如欲從事登山和騎腳踏車須特別注意,這兩項活動對於髖關節的傷害性較大,應選擇比較輕鬆的路線、將腳踏車坐椅調得夠高,以將傷害減低到最低。第三,可向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學習臀部肌肉訓練運動,有助於穩定髖關節。更多關於退化性髖關節炎的預防與治療#div-gpt-ad-1503996040247-0,#eyeDiv,.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而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40歲以上就是高危險群,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無法走久或久站;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聲音,可能還會引起骨刺、韌帶失能或半月板受損等等,所以有時膝蓋痛也不完全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原因有哪些?從五種位置分辨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1.膝蓋前側 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上緣有腫脹或疼痛感,上樓梯或站起來時會痛,因股四頭肌強力收縮,造成肌腱與髕骨連結處承受過度的壓力導致微小撕裂傷。大多起因於從事激烈跑跳運動,好發於年輕族群。 髕骨肌腱炎(跳躍膝):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和韌帶交界處會感到痠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前十字韌帶損傷:屬於膝關節受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在打球或跑步時腳沒踩穩,膝蓋成內八,有時會聽到「啪」一聲,接著一兩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臨床上有些患者並不一定會感覺疼痛,而以膝蓋無力為表現,或是綜合輕微無力和疼痛。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不分年齡都常發生,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2.膝蓋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3.膝蓋外側 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跑者膝的痛包含1. 周邊韌帶發炎2. 髕骨軟骨磨損3.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常與打球、爬山扭傷膝蓋造成有關,約佔膝蓋外側痛的 15%。4.膝蓋下方 髕骨下脂肪墊炎:膝關節遭受外力直接撞擊,造成髕骨下脂肪墊於髕骨與股骨之間受到夾擠造成劇烈疼痛,痛感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加重。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脛骨粗隆骨骺炎(奧斯古謝拉德症):因膝蓋臏骨和脛骨間的肌腱拉扯生長板造成損傷和發炎,膝蓋下方的脛骨結節會有硬塊隆起、腫大和壓痛,常見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和運動員。5.膝蓋後側 貝克氏囊腫:因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在膝蓋後方形成囊腫,可能是凸起一小顆像乒乓球或腫起一片,並感到痠痛,嚴重則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等等。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深蹲、跑步後膝蓋痛?專家點出關鍵運動傷害治療專長的復健科醫師侯鐘堡強調,在正確的運動下,不論跑步或重訓,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經過治療後也還是可以繼續運動。骨科醫師方啟榮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運動相關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損傷,才是傷膝的原因。至於深蹲的最常見困擾——膝蓋痛,健身名人筋肉媽媽在其著作《用阻力,遇見更棒的自己》提到,這除了來自不知怎麼靠臀部出力,將力量放在腿部前側也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將力量放在股四頭肌不是錯誤方式,但對膝蓋壓力較大);尤其是肌力不足,不自覺膝蓋内夾造成膝關節產生扭轉,長期下來的確會造成膝蓋損傷。她提醒,深蹲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應先找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評估,再靠運動增加肌肉、補強肌力,矯正失衡的體態與動作,才是最治本的方法。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預防和改善膝蓋痛,醫師教你日常保養的五個方法關節軟骨的損耗是不可逆的,保護膝關節首重減少磨損並加強修復。所以發生膝蓋痛時,除了就醫找到原因,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也建議平常就能做的五個「護膝」方法:1.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負重:減少膝蓋負擔就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方法。2.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3.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4.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5. 避免不良姿勢:因為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或是造成膝蓋壓力和壓迫血液循環,都很傷膝。不良姿勢包括:.翹二郎腿、翹腳.站三七步.蹲、跪、盤腿過久.坐過矮的板凳資料來源:膝蓋痛不等於關節炎Dr. SKY 膝關節痛導航地圖 12種膝關節病因一次看懂《膝蓋退化 該怎麼辦》治療膝蓋痛,找對方法最有用!膝蓋痛的原因是什麼?堡醫師教你-怎麼自己當醫生!男兒膝下有黃金: 認識前膝疼痛-髕前滑囊炎《護膝運動》 圖解簡單動作,預防膝蓋疼痛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3-1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常常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解決疼痛問題
大部分的人感受到疼痛時,都只會解決受傷的部位,但大腦會記憶及學習疼痛感,如果慢性疼痛問題超過3個月以上,就須連帶處理大腦的反應問題。讓物理治療師「詹珞瑤」教你如何改變大腦的機制,以免時常有疼痛感覺!慢性疼痛是指一種持續性疼痛,通常會持續疼痛至少3個月,時常反覆發作,影響著患者生活。慢性疼痛幾乎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像是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等,都是慢性疼痛的範疇中。詹珞瑤表示,慢性疼痛的患者除了解決疼痛問題,還要同時進行復健運動去訓練大腦,讓大腦疼痛的敏感程度下降,才能有效解決疼痛問題。復健運動的精髓是在喚醒肌肉,而非練壯,有慢性疼痛問題的人,還是要找專業治療師先諮詢喔!詳細內容快打開影片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緩解疼痛!原始影片詹珞瑤YT詹珞瑤FB延伸閱讀睡醒後頭痛、口乾、手腳麻?醫生:身體在發警告!10分鐘緩解腰痠 改善腰椎弧度「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35歲女長時間使用手機工作 頭竟無法左右轉動
現代人常低頭、脖子前傾使用手機、電腦等,嘉義市35歲張小姐因長時間用手機工作,日前突發現頭無法左右轉動、右邊脖子疼痛,一度以為要中風了,衛福部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黃維清發現,她脖子第5及第6節椎間盤突出至神經柱,才導致疼痛無法轉,經過3個月療程、復健才大幅改善,疼痛感也消失。黃維清說,頸椎在正常姿勢下會呈現呈「C」字型的弧度,能夠支撐頭部重量及肌肉平衡,但在長期低頭及脖子前傾下,會讓頸椎承受比平常更大的重量,而且後頸肌肉長期過度緊繃,導致肌肉不平衡,久而久之不僅頸椎可能長出骨刺,更可能會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及脊髓而肢體癱瘓。黃維清也說,以往都頸椎候群症是隨著年紀增加,多出現在50歲到60歲以上,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不乏20-30歲的年輕族群,因為常落枕、肩頸痠痛難耐、頭痛、失眠等症狀就醫,經診斷才發現是長期低頭使用手機及電腦惹的禍。黃維清提醒,長期不當姿勢導致肩頸痠痛,甚至麻痛感傳至頭部及手部,這是已開始出現的頸椎候群症警訊,必須要早點開始治療,否則會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復健科組長楊必誠建議,治療頸椎候群症最好的方式還是從平常的姿勢改善做起,減少維持低頭、前傾、駝背、枕頭不要睡太高、避免趴桌上睡,不要固定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此外也可以做一些頸部伸展及肌力訓練,但若症狀太嚴重還是要盡早就醫,做進一步診斷及治療,避免發生永久傷害。楊必誠提供2個簡單的頸部伸展運動,「伸展左右側提肩胛肌」用一手在身體側垂直向下伸直,可拉住椅子,頭往對側45度角往地板處出力伸直,會感覺後上背處緊繃,一次約20秒,左右兩側各20下;「收下巴運動」眼睛平視前方,輕微收下巴,感覺到後頸的肌肉拉緊的感覺。維持20秒後放鬆,一次可做20下。
-
2022-03-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包皮過長常發炎卻羞就醫 醫師鼓勵接受評估
台南1名中年男子長期受包皮過長導致反覆發炎困擾,因不好意思求診,只在發炎時擦藥膏緩解症狀,最近得知有較新的手術方式,就醫後接受醫師建議進行手術,解決多年困擾。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這名30多歲患者被包皮過長問題困擾多年,但因比較害羞,也對手術存有疑慮,最近才鼓起勇氣就醫,接受包皮槍環切手術後情況良好。林才揚指出,包皮主要功能是保護龜頭和尿道開口,每名男性新生兒幾乎都有包皮過長問題,通常會隨年紀增加而逐漸改善,若非必要,不需要過早給予手術介入。林才揚表示,若有反覆性包皮龜頭炎,可能造成組織纖維化和包皮開口狹窄,此時需要提早介入;若因發炎導致尿液排空不佳,造成殘尿過多引發泌尿道感染,嚴重時還會傷及腎臟,反覆的泌尿道感染時必須考慮手術。他說,目前包皮切除以包皮槍、雷射及傳統治療方式為主,包皮槍環切術為近年較新的方式,手術時間僅需約10分鐘,出血量、疼痛感、血、水腫情況,都較雷射及傳統方式輕微,復原時間也較短,不過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林才揚指出,包皮需不需要接受手術其實是在於會不會造成明顯症狀,若確實清潔可以避免包皮發炎和感染,就可免掉手術必要性,若不得已要接受手術時,可依照包皮和個人狀況選擇手術方式,但手術後也不是一勞永逸,仍要適度清潔,避免藏污納垢,避免感染情況。
-
2022-02-28 新聞.杏林.診間
卸下「健保醫師」臉孔,蘇軒半天看診3小時只收6病人!醫病也醫心,讓患者不再焦慮!
在大醫院看病,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在候診區久等多時,好不容易進了診間,滿肚子的問題和擔心,醫師的解釋讓你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還想再多問幾句,但後面好多病人在等,護理師禮貌地請你「出去等」,你只好起身離開,但心裡對自己的病,依然一肚子問號…這樣的場景雖是常態,但在台北市中心,卻有另一種選擇。婦產科醫師蘇軒走出框架,以自費模式開設一家不一樣的婦科診所,半天限收六位病人,在沈靜幽雅的環境中,讓每個求診的女性「慢慢來」。他還開設臉書粉專「魔人蘇阿軒醫師」,親自執筆,用通俗的文字搭配親手繪製的漫畫,詳細說明各種婦科問題,致力弭平醫病間對醫學專業的鴻溝,目前已有五萬多粉絲追蹤。高中三年 打造不受約束的自由靈魂從小生長在一個典型的軍公教家庭,父親是軍人,媽媽是老師,高中以前蘇軒一直是個聽話乖巧的小孩,但就讀新竹高中的三年,自由開明的校風給他莫大的啟發,「學校很鼓勵我們自由發展,也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會用傳統的框架限制我們。」竹中特殊的校風,在蘇軒心中種下了勇於創新和突破的種子,也培育他敢闖敢說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唸不唸書、用不用功,學校也沒在管,老師不會逼,我們要對自己負責。」青春正狂的歲月中,他沒有放鬆自己,一點一滴建立了責任感。後來考進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後進入林口長庚醫院實習和擔任住院醫師,蘇軒選了婦產科做為自己的專科,更選擇內視鏡做為次專科,因為他相信內視鏡是醫學的新領域,可以有更多發展,也有更多挑戰等著他。放手去試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五年的住院醫師生涯,讓蘇軒彷彿回到竹中,因為資深醫師都很忙,不會太「盯」著年輕醫師手把手地教,醫院總是放手讓年輕醫師去試、去找答案,「不給你怕的機會,病人在你面前,你就是要勇敢地迎上去。」他說。當年還是菜鳥的蘇軒也從沒在怕,他很喜歡「沒人管」,這讓他可以自行摸索和學習。「醫院不會給住院醫師過度保護,第一年就讓我們站上第一線去面對病人,而非培訓兩三年才敢放手,鼓勵我們去試,不要只憑藉書本,而是在實務中學習,病人就是我們最大的老師,而資深的醫師(也是老師)們會在後面挺著我們。」說起當年,蘇軒揚起自豪的笑容。這樣的自由的氛圍,讓蘇軒養成了「做中學」的學習模式,他在臨床實務上快速學習,也開始思考怎樣的方式對病人最好。例如當時為患者做手術,他發現傷口越小,手術越安全,對病人的預後越好。蘇軒說,相較於傳統的開刀手術,腹腔鏡是在患者身體開很小的洞,伸入內視鏡做手術,傷口很小,但他總會想:「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嗎?」能不能不要從體表強行切開傷口,而是依循自然的解剖構造,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來做手術呢?創新研究 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2010年起,蘇軒著手研究新的手術方式,經過兩年摸索,2012年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並把這種經陰道自然口做手術的初步經驗,在「台灣婦產科醫學雜誌」與「美國婦科內視鏡微創醫學雜誌」發表論文。那年蘇軒才32歲,卻大膽提出創新的手術方式。他說,其實動機很簡單,只是為了讓病人更快好,因為自然孔內視鏡手術的病人,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而且體表無傷口、疼痛感低、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相對比腹腔鏡短。然而,走在前面的人難免寂寞,2012年蘇軒參加美國內視鏡醫學會發表「自然孔內視鏡手術」,台下的外國資深醫師卻嗤之以鼻,甚至表示「兩百年前埃及的婦產科手術就是從陰道做的,你這套毫無新意!」蘇軒只是笑笑,沒有多辯解,「我又不是第一次被嫌,多這一次沒差…」面對傳統醫界的冷眼,蘇軒堅持「別人說別人的,我做我的」,繼續埋首於研究和臨床治療,他不放棄「自然孔」,經常出國到海外教學和發表,他相信世界會進步,觀念會改變。之後幾年,蘇軒接到的海外教學邀約越來越多,他說,那時平均一年有一百天在國外發表自然孔手術,台下的反應不再是嘲笑冷漠,反而常常有人跟他說:「Dr. Su,加油!」。漸漸地,大約在2016年左右,美國、歐洲、中國、泰國都開始跟進,運用「自然孔」概念與方法從事經陰道婦科手術。蘇軒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國際上一直有相關論文發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醫師投入自然孔內視鏡手術。下一個心願 拉進醫病之間的GAP自然孔為蘇軒打開了一扇「創新」的大門,但不受框架拘束的他並不因此而滿足。在擔任主治醫師的那幾年,每天看著大量患者在診間快速的進進出出,他心裡一直有個聲音:「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停留久一點?安心一點?」蘇軒說,在台灣的大型醫院和健保制度之下,每一次的門診,患者和醫師都難免緊張;因為一位主治醫師每次半天的診,要看50個病人,平均一個病人只有三到五分鐘。「我總是看著病人進了診間,很想跟我多說幾句她的病痛,或多問幾句釐清她的問題,可是我沒有時間好好跟她講,因為後面還有好幾十個病患在等…」蘇軒很無奈,因為他只有三四個小時,如果時間到了看不完就要延診,醫院要付加班費,別的醫師也等著要用這個診間。他更有一個心願,希望拉近醫病之間的GAP(溝),因為醫學是非常專業艱深的知識,蘇軒很希望可以有寬裕的時間、用淺顯的方式,好好地向病患說明每一項細節,讓病人放下心頭的焦慮。這樣的念頭,日復一日圍繞心上,2018年他鐵了心,「既然在大醫院做不到,那不如我自己來!」他選擇了自行創業,在台北最貴的地段─信義計畫區開設美迪婦產科診所。帶著夢想開業 重視醫療價值勝於價格一心想要「做自己」,蘇軒堅持和健保脫鉤,美迪不申請健保給付,因此不受限於健保醫療指引,不必在乎看診人數。為了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每半天看診三小時只收六個病人,要用充裕的時間和心力為患者治療和解說。但相對的,因為他提供不一樣的醫療服務,醫療費用必須恢復到沒有健保給付的合理價格。「一開始,實在有點太天真了!」蘇軒苦笑說,「台灣因為健保,病人負擔費用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大家習慣了便宜的醫療,現在我要收自費的價格,病人很難適應…」診所開業初期,經營得非常辛苦,他抵押房子貸款,上門的患者卻很少,虧損了好幾個月,連媽媽都不禁問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兒子:「還要這樣下去嗎?」蘇軒依然堅持,雖然收取較高的價格,「但我們創造的價值絕對超出更多倍」。面對每一個上門的病人,從問診、檢查到諮商,他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專業,先透過內視鏡與螢幕,讓病人親眼看見自己的體內狀況,再經由他的詳細解說,逐步清楚完整地認清問題。這樣的過程與其說是「醫病」,不如說是「醫心」。絕大多數病人不一定有什麼大病,真正的問題反而是「焦慮」。他們害怕自己的小問題會攸關生死,但去了醫院看診,「醫生只能給你三分鐘,說上三言兩語,再來就是開藥叫你回家吃,但你還是滿肚子問號,焦慮依舊,不解依舊。」醫病也醫心,讓患者不再焦慮他記得以前在醫學中心,「我常要換上健保醫師的臉,一直看手錶,病人說經痛、說有異常出血,我最多就是安排檢查,簡單說明,再給她開藥,但病人明明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痛?會不會好?我卻無能為力再多說,因為外面還有好幾十個人在等…」但現在在美迪,每位患者採預約制,享有不被打擾的30分鐘。蘇軒換上不一樣的臉譜和心情,把女性生理問題的成因、過程甚至解方,詳細講解給患者聽,讓病人安心。他盡力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問題,並提供專業的諮商和建議。我不一定會提供什麼新的治療方式,但在這半小時裡,妳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怎麼治療,或是學會如何跟它和平共處。例如經痛,有些是非病理性的原因,可能來自壓力、情緒和內分泌等,蘇軒有如心理諮商師,耐心聆聽,仔細說明,讓她們了解經痛是怎麼一回事,學著用平常心去面對每月的好朋友。他也說,多數病人看診時需要的不只是「答案」,更需要的是「了解」,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麼一回事,一旦了解了,心就安了,痛,也就輕了。一兩年下來,這樣的看診模式慢慢建立起口碑,病人逐漸多了起來,不時更有患者會在蘇軒的臉書粉專言訴說獨特的看診經驗:「美迪真的不像婦產科,我一度懷疑到了喝下午茶的地方,醫生坐在舒服的矮沙發上,而我也在一旁的長沙發上坐下,彷彿醫生和病患要促膝長談,聊聊夢想,聊聊未來…然後醫師開始問診,小茶几上就擺著幾個子宮的模型,醫師很細心地跟我解釋了必須要做的檢查…」「舒適的環境,溫柔友善的關懷,謝謝您們安撫我的緊張與忐忑,不會因爲我動作慢而不耐煩,也謝謝您們耐心的解答我所有的問題,我很開心能找到這間診所…」(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腰痛是閃到腰還是內臟疾病?日本名醫教一招分辨
▌躺一分鐘即可分辨是「閃到腰」還是「內臟疾病」!首先,突然腰痛時,必須確認是否有「觸發點」。如果曾搬重物、扭到腰或彎腰等,做過這些成為觸發點的動作時,就可算是「腰部扭傷」(急性腰痛)。請側躺於床上,膝蓋彎曲將身體稍微拱起,然後仰躺,在膝蓋下放個抱枕,輕輕彎曲膝蓋,過程大約一分鐘。如果感覺「可以找到比較舒服的姿勢」、「腰一動反而更痛了」時,那就是閃到腰。也就是說除了觸發點外,「姿勢變化時,疼痛也會改變」也是另一個重點。閃到腰的原因,是腰椎關節或椎間盤被施以超過容許以上的力量,造成扭傷或挫傷,使得支撐腰部的肌肉拉傷、韌帶輕微挫傷等。但是,即使照X光或拍MRI,偶爾也會發生「找不到原因」的狀況。有症狀後馬上會痛到難以動彈,但是兩三天後,劇烈疼痛就會緩和,漸漸的身體又能夠恢復正常活動,於一至兩週的時間內自然痊癒。因此,就像骨科醫師或媒體所言,不需要勉強自己到醫院看診。但是,也有例外。骨質疏鬆症患者、癌症病人,便無法排除脊椎有壓迫性骨折的可能性,建議前往骨科檢查較安心。另一方面,與扭到腰完全相反,當「不管什麼姿勢,疼痛都無法減緩」、「找不到舒服的姿勢」時,就不是單純的腰痛,有可能是內臟疾病。除此之外,使用護腰也無法舒緩疼痛或變得舒服,在疼痛之外還伴隨其他症狀時,有很高機率會確診骨科以外的疾病(或是嚴重的骨科疾病)。‧ 變換任何姿勢都無法舒緩疼痛。‧ 突然痛起來,疼痛感加劇。‧ 強烈疼痛的部位會移動。‧ 伴隨血壓下降。‧ 伴隨腿部痠麻或倦怠,或是腳無法動。‧ 有血尿,或是排尿時劇痛。‧ 大小便失禁。如果發生突發性的腰痛,並同時出現上述症狀,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等血管問題,或是尿道結石、馬尾症候群等緊急性疾病(請參考附圖。不要猶豫,馬上叫救護車吧!)※ 本文摘自《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作者:池谷敏郎 譯者:張佳雯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2/10
-
2022-02-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手指過勞 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
現代人滑手機、用電腦時間久,不只傷眼睛,手指也會加速退化,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醫師指出,尤其好發50歲以上女性,建議40歲後就要注意手指是否腫脹變形或僵硬,可熱敷或握拳再打開,幫助手指伸展。中壢30多歲陳小姐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經常用電腦輸入資料,食指疼痛僵硬不聽使喚;也有勤奮打掃的婦人,因指頭長期施力,導致關節變形。2人經抽血與X光檢查診斷,發現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聯新國際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盧炳昇表示,手指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過度使用再加上年紀大退化,手指關節因軟骨過度磨損,或關節液分泌發生異常,讓關節活動受影響,產生疼痛、腫脤、發熱、僵硬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骨刺、關節變形。關節發炎紅腫疼痛,是由於身體的發炎物質經細微血管進入關節,擦藥或復健後還是疼痛,是因發炎物質仍被送進患部,可進行血管栓塞微創注射治療,將具極微小栓塞顆粒的懸浮液藥劑,在X光導引下注入動脈,再擴散至細微血管,阻斷發炎物質,症狀就會消失,緩解消除疼痛感。盧炳昇建議,手部健康保養要趁年輕,手指應避免過勞超時工作,可以熱敷,或握拳再打開手指儘量伸展,有助舒緩放鬆。
-
2022-02-20 癌症.食道癌
愛喝熱咖啡、熱湯要小心!喉嚨久痛當心食道癌 醫揭2關鍵跡象
日常各種因素都可能形成喉嚨痛、喉嚨卡的問題,當中也包括了食道癌。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食道癌症狀相當不明顯,且預後往往不佳,若有發現異常喉嚨痛、喉嚨卡、吞嚥疼痛、吞嚥困難等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後續治療。 食道癌常見風險因素,愛喝熱咖啡、熱湯要小心! 徐博奎醫師指出,食道癌可分成腺癌及鱗狀上皮細胞癌兩種,腺癌主要因肥胖、胃食道逆流而起,常見於食道下端,罹患人口西方人較多,不過近年來台灣也有上升趨勢。而鱗狀上皮細胞癌位於食道上端,東方人居多,台灣食道癌患者多為鱗狀上皮細胞癌,主要為外在因素對細胞黏膜的傷害、反覆刺激下引起,如除了菸酒檳榔,也包括了喜歡直接喝過熱的熱湯或熱咖啡,或常吃不潔的食物等。 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多已中晚期。 徐博奎醫師指出,食道癌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且不如大腸癌、肺癌等更常見的癌症,民眾會特別關注,在健康檢查時可發現,食道癌健檢時民眾較少會特別檢查,一般食道癌患者往往發現較晚,常是在有症狀、已進入中後期才被發現,例如吞嚥卡痛、吞嚥困難、喉嚨卡卡、聲音沙啞等。 醫師解釋,食道癌患者在一開始遇到吞嚥困難,常會誤以為人老毛病多,單純僅以多配開水改善,漸漸能吞的東西不多但也還沒有警覺僅減少飲食,日久嚴重影響到飲食、只能靠稀飯的流質食物進食時才就醫檢查。而更晚的,也不乏腫瘤已經壓迫到神經,出現聲音沙啞的情況,或是腫瘤過大,淋巴附近已可以觸摸到硬塊才就醫,此時已較後期。 食道癌近年預後提升,揪出症狀、積極就醫是關鍵! 徐博奎醫師表示,在如前述症狀不明顯、發現較晚、飲食受阻、免疫下降等原因下,食道癌一般而言預後較不樂觀,以五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約為60~80%,第二期約40~50%,第三期約20~25%,第四期約不到10%,且不論期數都非常容易轉移、復發,即便是第一期,也約有50%的復發在治療後一年發生,因此通常不論期別,術後都需持續追蹤兩年。 不過隨醫療進步,食道癌若能及早受到良好的治療,存活率也會顯著提升。以案例較多的第二、三期來看,此期為「局部侵犯期」,治療除了手術外也會加上電療、化療等協助,並以小腸照護管持續補充營養,克服飲食受阻的問題,讓免疫維持正常運作,提升抗癌本錢。以臺北榮總經驗來說,約有40%的患者在電療、化療後再行手術切除時,發現腫瘤將近100%萎縮,預後可獲得明顯改善,三年存活率可高達75~80%左右,關鍵就在積極就醫。 揪出食道癌早期症狀!醫:吞嚥卡痛兩周速就醫。 徐博奎醫師表示,喉嚨疼痛及吞嚥異常為食道癌初期不明顯症狀當中,稍較有跡可循的症狀,民眾應多留意,特別是前述常接觸風險因子的族群。醫師指出,其疼痛感和一般感冒等因素所引起的喉嚨痛稍有不同,食道癌的喉嚨痛多在吞嚥時更可明顯感受得到,且因腫瘤的存在,會持續或日趨明顯,不像感冒等其他因素會漸漸消失。因此提醒,若有發現不明喉嚨痛、在吞嚥時特別明顯、且超過兩周,就盡早檢查釐清原因,別再自行多作觀察,以避免因誤判而延誤就醫,才能把握治療先機。 《延伸閱讀》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喉嚨痛是感染、胃酸逆流還是癌症?醫師:同位置潰瘍2周沒好是警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7 該看哪科.中醫
男患僵直性脊椎炎 以中藥合併針灸完美治療
新竹一位26歲男子被診斷僵直性脊椎炎,半年因痛而苦,無法正常腰部使力,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雖長期服用西醫止痛藥,卻僅能消炎止痛,一旦停藥疼痛感就席捲而來,到蔡宗璟中醫診所就診,並選用下背部的大腸俞、氣海俞、腰眼及上背部的肺俞、督俞來治療,再配合中藥組合,經兩個月成功消除脊椎疼痛。醫師蔡宗璟指出,該男因先前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已全切除,所以目前服用甲狀腺素以避免甲狀腺機能低下,不願還需長期服用抗發炎性的西藥來治療脊椎炎,因他具中醫與西醫雙執照,故尋求其幫忙以中醫方式治療此疾病。蔡宗璟說,該男的背部、腰薦部脊椎及附近肌肉皆感覺疼痛,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更造成疼痛的加劇,第一次門診以針灸方式舒緩該男的疼痛與不適。蔡宗璟表示,兩天後,該男回診時稱針灸治療後疼痛已緩和,工作站立時間長也無疼痛,不過仍抱怨平時易疲倦及頭暈等症狀,且因甲狀腺切除後甲狀腺機能低下因此體重迅速增加。因此,第二次門診時除繼續針灸治療外,還開立了含驅風的威靈仙與白芷、化濕的陳皮與厚朴及活血的三稜與莪朮等十多樣中藥組合的處方來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疼痛與其它不適症狀。接著一週,該男回診時感覺上背部與下背部的疼痛感已大幅減輕,身體疲倦感也減少,頭暈亦有改善,該男還驚訝自己體重減輕約2公斤,這才了解到一個全面性的中藥處方除了能改善主要的僵直性脊椎炎外,其他不適的症狀也能一併調理,經後續兩個月的治療背部及腰薦部脊椎疼痛已幾乎消失。蔡宗璟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在西醫屬內科自體免疫性疾病,自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頸、胸、腰椎或下肢關節,在西醫的治療上會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免疫抑制劑,因治療需長期服用西藥且無法根治而副作用亦多因此常令患者困擾,所以患者會尋求中醫治療。針灸治療有很好的療效,但此疾病為自體免疫疾病,與一般的關節痛及肌肉肌腱發炎有所不同,單用針灸治療仍不夠,須配合中藥治療一段時間,使免疫的調控正常化,讓發炎反應停止並修復局部發炎後的組織,僵直性脊椎炎在脊椎未變形之前是可以用中醫治癒的,而非服藥一輩子。
-
2022-02-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耳屎乾溼、顏色有何不同?2種情況盡早就醫!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不過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耳屎太多易阻塞,當心暈眩、耳痛、聽力下降! 多數人的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堆積阻塞易暈眩、耳鳴,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1.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2.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3.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4.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建議每3-6個月或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6 癌症.頭頸癌
年逾萬人罹頭頸癌 口腔頻潰瘍、吞嚥卡卡快就醫
三立董事長林崑海因頭頸癌病逝,據統計,全台每年逾萬人確診頭頸癌,約9成是男性,菸、檳榔、酒是最主要危險因子,醫籲一旦口腔潰瘍超過2週沒好、吞嚥卡卡或疼痛,務必立刻就醫。三立媒體集團董事長林崑海罹患頭頸癌,昨天晚間病逝高雄榮民總醫院,享壽70歲。嘉義長庚耳鼻喉科系主任徐正明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頭頸癌是多種癌症的總稱,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舌癌、喉癌等,是台灣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有超過1萬人新確診為頭頸癌。徐正明說,由於頭頸癌涉及的器官廣,可能影響進食、呼吸、說話等功能,對生活品質影響相當大,同時也可能影響顏面外觀,影響患者社交與心理狀態,是和其他癌症最大不同之處。頭頸癌患者約有9成是男性,依照罹癌部位不同,危險因子略有差異,徐正明指出,口腔癌為頭頸癌患者的大宗,主要與吸菸、嚼檳榔有關,吸菸會導致唾液減少、刺激口腔黏膜,嚼檳榔則因長期摩擦口腔黏膜增加纖維化和病變風險。他解釋,口腔癌患者以青壯年族群為主,大多是需要熬夜的勞力工作者,像是遠洋漁船船長、貨運司機、夜班人員等,必須靠著嚼檳榔或吸菸頻繁提神。徐正明表示,咽喉癌則主要和喝酒、滾燙食物有關,烈酒、滾燙食物與辛辣食物都可能刺激或灼傷食道,另有少部分可能和危險性行為導致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係。頭頸癌上身,其實有跡可循,徐正明提醒,民眾若口腔潰瘍超過2週沒癒合或吸菸族口腔內出現紅斑、白斑,都務必到醫院檢查;除此之外,在吃東西、吞嚥時如果發現「卡卡的」或是有疼痛感,也可能是危險徵兆,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徐正明強調,早期罹患頭頸癌,常常需要開刀拿掉喉嚨,許多患者聽到後常嚇到不敢回診治療,但如今醫療進步,已有愈來愈多微創手術可直接切除病灶,傷口也不會太大,呼籲民眾務必盡早治療,切勿聽信偏方、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
2022-02-10 該看哪科.牙科
刷牙時牙齦出血是牙周病嗎?醫:出現7症狀要當心,教你如何預防、治療及正確刷牙
何謂牙周病?簡單來說是支撐著牙齒的牙周組織(牙齦、牙周韌帶、牙骨質、齒槽骨)發炎所產生的疾病,如果沒有妥善治療,會導致牙齦發炎或牙齒脫落。牙周病的好發率牙周病是所有疾病當中罹患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國內非正式的調查顯示約有九成民眾有此疾病病,而治療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以上,所需的金額也不菲。因此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完整的牙周病健康檢查,以便能在病情輕微的時候提早發現治療。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的主因是牙菌斑內的牙周病菌引起的感染疾病。通常是由於口腔衛生不良的情況下,牙齒表面或牙縫之間的牙菌斑(細菌生物膜)堆積,而潛藏在牙菌斑中的牙周細菌增值而引起牙齦發炎的細菌感染。另外,影響牙周病惡化還有其他因素,像是糖尿病還有吸菸、壓力及不規則的生活習慣等。剛剛提過牙周病細菌具備厭氧特性,而氧氣較少的牙周囊袋正好成為其潛伏的溫床。牙周細菌會開始釋出毒素,引起牙齦內強烈的破壞性免疫反應。牙菌斑形成後會向牙根方向延伸堆積,並且逐漸鈣化成為牙結石,其表面粗糙孔洞多,容易潛藏更多細菌及毒素。惡行循環下會造成牙周組織包含齒槽骨嚴重破壞,最後牙齒失去支撐,開始搖動甚至脫落。牙周病如何預防因此如何去除牙菌斑是重點之一。遺憾的是只使用牙刷很難完全去除牙菌斑。1公克的牙菌斑中潛伏有多達約1000億個牙周細菌,在牙縫當中或是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僅使用牙刷在牙齒表面刷是不夠的,還需要牙線或牙間刷等工具來清潔牙縫。除了定期洗牙及牙周病健康檢查,也可以從下列牙周病常見的症狀來自我檢查: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牙齦退縮、口臭、牙齒搖動、咬東西無力或有疼痛感及牙齦化膿。若有上述狀況,建議尋求醫師來進一步診斷是否有牙周病,必要時可能會需要非手術性或手術性牙周病治療。牙周病治療:非手術性治療(牙根整平術)一般來說,非手術性治療,或稱牙根整平術,是初期治療牙周病的主要方式之一。醫師會藉由特殊的牙周病刮刀刮除牙根表面上的牙菌斑及牙結石,使牙周組織慢慢恢復比較健康的狀態。牙周病術後照顧在牙根整平術後前幾日,避免吃太硬、太燙或太辣的食物。吸菸會明顯影響傷口癒合及治療效果,也應盡量避免。而前幾天口內的清潔,以不造成疼痛或流血為原則,可用超軟毛牙刷作清潔,牙間刷使用時避免接觸到牙齦。可搭配漱口藥水或溫水來輔助清潔。待不適情況均緩和之後,再恢復原本確實清潔的方式。醫師叮嚀:照顧身體健康,從每天刷牙習慣開始刷牙刷不乾淨,導致牙菌斑產生的毒素不儘影響牙齦或牙周組織發炎,也可能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身體各個部位,進而對全身其他器官產生不利的影響。研究顯示,牙周病也和糖尿病、心臟疾病及心肌梗塞、孕婦早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等有相關聯。這些議題也持續受到醫界矚目關切中。因此,雖然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但是牙周病的預防及治療,對於促進身體健康仍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
2022-01-18 養生.運動健身
健走好處多!醫師親授間歇式健走、北歐式健走、不倒翁健走怎麼走才對
不只是在臺灣,根據調查「走路」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走路的運動強度太低,對於已經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健康效益可能有限,而慢跑對關節不好或體重較重的人來說又有些門檻,這時候不妨嘗試「健走」,除了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升骨密度、提振精神,且進行至少30分鐘也能發揮減肥燃脂的效果。不過「健走」也有不同的走法和訣竅,這篇會介紹較常見的間歇式健走和北歐式健走,挑選適合你的健走法,帶自己走向更健康的生活吧!間歇式健走:不用半年,體力就有機會年輕10歲「間歇式健走」讓身體承受適當負荷,藉此提升肌力強度,各年齡層都很適合。間歇式健走權威、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院特任教授能勢博在7000人實證間歇式健走的效果,持續五個月後體力最多可提升20%,相當於年輕10歲以上,憂鬱或關節痛的症狀也能改善50%以上。「間歇式健走」方式:1. 步伐比平常略大、背打直肩膀放鬆,手肘90度彎曲擺動2. 先以自己覺得稍微吃力的速度(快走)持續走3分鐘3. 再以平時步行的速度(慢走)持續走3分鐘4. 這2種步行方式持續交替5次(一天30分鐘,剛開始一天15分鐘也可以)5. 每週持續4次除了以3分鐘為頻率間歇式健走,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徐錦興教授提到,也可依照各自身體狀況嘗試以1:3(30秒慢跑,散步走1.5分鐘)、1:2(30秒快走或慢跑,散步走1分鐘)或1:1(30秒快走,30秒散步走)等方式進行間歇訓練。北歐式健走:正脊護膝還能燃脂,全身九成肌肉都在運動老年人拿單支拐杖行走,可能造成身體左右不平衡,而最初北歐人滑雪時使用的工具之一「健走杖」就能幫助人體維持平衡,所以有20年以上資歷的骨科醫師蔡凱宙開始推廣使用健走杖走路,結果發現有的人能改善彎腰駝背,有些膝蓋痛或下肢關節痛的患者疼痛感也減少了。使用健走杖的「北歐式健走」主要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也訓練核心肌群,更透過反作用力將身體向上帶起,所以減輕雙腳及腰部負擔的同時也維持脊椎端正,全身90%的肌肉群都在運動,連小腹都會收縮達到燃脂效果,進而還能幫助緩解慢性病。而且必須同時鍛鍊手腳協調,對長者來說因為有手杖輔助,也比較不怕跌倒。「北歐式健走」方式:1. 健走仗調整至心臟等高或手肘呈現90度微彎2. 手臂輕鬆自然擺動,往前伸時手握住健走杖,往後則輕輕放開3. 背挺直,手臂伸直,核心收緊4. 手肘向前,接著手往後推,夾住背肌,順勢將身體撐起,微微前傾為了讓四肢運動更有效率並減少運動後痠痛,蔡凱宙醫師建議可搭配「吐吐吸吸」的呼吸法——兩步吐氣、兩步吸氣,利用健走杖的反作用力增加肺活量。剛開始每天至少走15分鐘就有1000步,體力變更好就可以再增加至半小時或1小時。不倒翁健走運動:增強肌力防跌倒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則針對虛弱長者設計一套「不倒翁健走運動」,也是利用兩根健走杖輔助鍛鍊身體肌肉機能。這套運動分成13階段共52個動作的訓練,包含座椅預備動作、站起坐下的技巧、重心轉移、下肢肌力深蹲、柔軟度、核心肌群穩定、平衡、跨越障礙及體適能檢測,循序漸進幫助虛弱長者站起來、走得穩,防止跌倒,並打敗肌少症,進一步還能訓練腳步的反應力和敏捷度。不倒翁健走杖運動有4個主要的動作:踮腳尖、深蹲、單腳站立和弓箭步擺手,大家可以在家練習:怎麼施力和放鬆?醫師教你正確健走的訣竅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陳芳萍表示,健走必須先腳跟著地,再來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與膝蓋平均受力,才不會對關節造成危害。骨科醫師林士傑則建議,健走後可透過局部按摩、滾筒按摩、簡易拉筋、踩拉筋板及踩弓箭步等來放鬆肌肉。訓練上則可著重於讓小腿前後肌肉平衡,常做勾腳運動或跳繩(需腳尖著地),避免鐵腿或運動傷害。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也提到,像沒有運動基礎和膝蓋退化的長者並不適合慢跑,所以他會建議這類初學者以「健走」為入門,走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就代表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初學者可以嘗試有氧15分鐘、休息5分鐘、再運動15分鐘的作法,體力較能負荷。資料來源:不倒翁健走杖運動簡介颱風夜不忘健走:怎樣做運動有助於減肥?【骨科衛教】「吹蠟燭,聞香花」--健走呼吸法認真走、大效果:運用「間歇訓練」法則,讓走路更有效率延伸閱讀:3年前兄弟姊妹還一起慶祝母親節,現在卻在病房裡搶遺產...呂秋遠:諷刺的是,那些錢從來就不是他們的
-
2022-01-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電腦工程師手腳麻難解 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成功改善
新竹一名年約30歲的工程師每天在電腦前寫程式動輒10小時,加上長期坐姿不良,出現腰痛、背痛、手腳麻等情形,新竹馬偕醫院檢查發現,該男頸椎竟長了骨刺,經施行頸部疼痛點注射及腰部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讓他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醫院指出,工程師雖吃止痛藥能稍微緩解,但藥效退後疼痛感又再出現,甚至影響日常活動,醫院檢查發現頸椎有骨刺與腰椎椎間孔有狹窄情形,神經外科醫師林子耀透過核磁共振影像確認是第四、五節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經施行頸部疼痛點注射,將壓迫神經的病灶磨除,術後男子手腳麻痛感大幅改善。林子耀指出,人體的每一塊脊椎之間都有一塊椎間盤,作用像避震器,負責緩衝、延展、保護等功能,若骨頭出現偏移或長出骨刺,很容易會壓迫到周圍的神經,將導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手腳無力等狀況,若症狀較輕微,會建議先以藥物及物理治療、疼痛點注射等來緩解症狀,然而在較嚴重的情況或經過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時,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林子耀說明,隨科技進步,開刀器械越來越精細,傷口也越來越小,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為微創手術只需做腰部局部麻醉,透過一根約一公分含鏡頭的管子伸進椎間孔,直接到達病灶處,經由脊椎內視鏡及影像系統可以看到體內的情況,進一步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或狹窄的椎孔,減少神經壓迫,緩解疼痛。內視鏡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較小、出血量少、術後疼痛輕微、住院天縮短等優點。新竹馬偕醫院提醒,椎間盤突出近來常發生在需要長時間低頭、打電腦或是維持固定姿勢的族群,民眾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身體痠痛就要注意,不定時調整姿勢和起身拉筋、扭扭腰。如出現酸麻無力等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透過神經外科醫師門診,由醫師擬定適當治療計畫,以利緩解身體不適,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順利重拾健康。
-
2022-0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男性包皮呈火山口龜裂狀小心是糖尿病! 醫籲出現5症狀應速就醫
每到歲末之際,許多人都會趁年底之前檢視一下今年發生在身上的大小事,尤其對於自身健康問題,往往會想趁著底前的休假好好認真面對。就有不少平時因包皮過長難以清潔、發炎困擾的男性,鼓起勇氣趁著年底前的連續假期或請幾天年假,尋求專業醫師討論並解決私密大事。少年郎包皮呈現火山口龜裂狀 就醫檢查竟是糖尿病惹禍該不該割包皮,向來是見仁見智的議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有些男性包皮過長,但勃起時龜頭能自行露出,就不一定要割除包皮,若想改善不舒服或不美觀的需求,再考慮手術即可。不過,如果出現包皮往後推有困難、無法順利露出龜頭,或勃起後龜頭無法自然露出等,就符合包莖現象,或是清洗困難,都建議應切除過長包皮。顧芳瑜醫師說明,通常包皮龜頭出現紅、腫、熱、癢及脫屑等5種狀況,表示龜頭包皮已有發炎現象,建議先就醫治療,若治療後未改善,仍反覆發炎超過2次以上,則應施以手術處理。顧芳瑜醫師提到,門診曾遇過1名20多歲的年輕人,因包皮呈現火山口龜裂狀備感困擾前來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糖化血色素8,才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事實上,糖尿病族群由於高血糖易導致抵抗力與免疫力低下,使得包皮反覆性裂開、難癒合,在與患者討論後,決定進行包皮切除手術,平時做好清潔,同時一起治療糖尿病,多方防範包皮再度發炎感染。包皮手術日新月異 包皮槍問世提升患者術後滿意度傳統包皮手術是以手工切割、縫合,手術時間較長,傷口美觀與否需仰賴醫師的縫合技術,術後傷口疼痛度明顯,須1.5至2個月的復原期;雷射電燒手術可同時進行切割止血,破壞較少,但術後傷口仍有不平整的風險。隨著包皮槍的問世,結合提升術後傷口的美觀、降低疼痛感及加速復原期的優點,而這也是多數患者就診時特別在意的問題,術後滿意度也大幅提升。顧芳瑜醫師指出,包皮槍依據陰莖大小共有9個尺寸,適合發育後的青少年至成人,目前經過改良後的新一代包皮槍,具有專利可視型的透明視窗,可觀測包皮和繫帶的位置,讓醫師操作更順手,能精準控制包皮割除的長度,避免傷及繫帶,加上縫合的鋼釘更緊密貼合,更增加勃起後的美觀度,加上出血量更少,疼痛度降低,術後翌日可正常上班,包皮槍手術後3天不要洗澡,後續每天固定換藥,約1個月的復原期後即可恢復性生活。若包皮過長且染過菜花等性病 建議手術處理搭配施打疫苗醫學研究統計,新生兒百分百有包莖現象,成長到國高中約6成會「解封」,可觀察再決定是否進行包皮手術;另外,根據WHO研究顯示,割除包皮能有效降低愛滋病傳播及HPV病毒的傳染,也能讓龜頭清潔容易減少發炎感染,並降低陰莖癌的機率。值得注意的是,若包皮過長且染過菜花等性病,建議手術處理搭配施打疫苗,可降低復發率。顧芳瑜醫師也呼籲,男性平時應注重包皮清潔,如此不僅照顧好「小弟弟」,也能兼顧另一半的私密健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1個月竟是「HPV誘口咽癌」! 你正在做的「1行為」恐淪幫兇 ·包皮過長=包莖?兩者有何不同? 泌尿科醫破解常見迷思
-
2022-0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冷頻尿正不正常?醫教1招自我檢測:3情形當心泌尿道出問題
每到冬天氣溫下降,不少人會出現頻繁跑廁所的現象,在家裡還好,如果剛好在工作或會議中卻尿意頻頻,難免會造成一些困擾。實際詢問上班族「冬季頻尿」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工作思緒容易被中斷」之外,最尷尬的是,每當主管、同事主動關切,一句「你還好嗎?吃壞肚子了嗎?」都不知該如何回答…究竟冬季頻尿是天氣影響還是泌尿道真的出問題,泌尿科醫師教你這幾招簡單判斷。氣溫驟降易頻尿 靠排尿日記紀錄身體狀況第一點必須要知道,就是「天冷真的會利尿」,又稱冷利尿(Cold diuresis)現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其因可分為二:(一)氣溫低會使肢端血管收縮,導致血多回流至軀幹,也代表流經腎臟血液量增加,使腎臟過濾尿的過程加快。同時,靜脈回流量提升也會促進心臟分泌心房排鈉鈦,又稱「利尿素」,減少腎臟對於鈉離子與水分的再吸收作用,進而加速人體排尿。(二)人體自律神經遇冷活化,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導致膀胱較無法儲存尿液。楊旻鑫醫師指出,臨床上一日排尿次數逾八次即可說有頻尿現象,但仍需綜觀個人每日飲水量及排尿量而定,因此對於有頻尿現象的民眾而言,簡單紀錄包含飲水量與排尿量之排尿日記,當出現問題需就醫時,能更有助於醫師掌握病人身體狀況。出現「這三種」情形 儘速就醫檢查究竟冬季頻尿正不正常?除了注意排尿次數之外,楊旻鑫醫師提醒,若出現「急尿」,即一有尿意就憋不住;或排尿時有疼痛感,甚至「血尿」情形,就需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進一步檢查。可能引發頻尿的疾病很多,以女性而言,最常見即為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男性則多為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發炎,除尿意頻繁之外也常合併解尿困難,如尿不出來、尿不乾淨等;而孩童、青少年出現頻尿現象,家長就得多留意,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憋久了會生病 陷入尿意更頻繁的惡性循環 頻尿還好解決,但不少人一旦開始專注於工作,尤其是辦公室族群,常因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起身,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刻意憋尿,其實都會對泌尿道造成累積性損傷。楊旻鑫醫師說明,長期憋尿可能使膀胱肌肉無法放鬆,進而導致解尿困難,也有機率演變成慢性膀胱疼痛症候群 ,又稱「間質性膀胱炎」,患者膀胱過度敏感,只要一產生尿就容易感到不適甚至下腹疼痛,且尿意時常來的又急又快,嚴重影響生活。養成正確習慣 「喝對時間」也能減少頻尿排尿要順暢,養成正確飲水習慣也很重要,楊旻鑫醫師表示,正常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自身體重(kg)乘以30 c.c.-50c.c.,但心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即不適用此試算方式,應諮詢主治醫師。針對冬季頻尿族群,楊旻鑫醫師也提供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盡量避免咖啡、茶飲、酒精等利尿飲品。(2)晚餐不喝湯、晚餐後少喝水,減少夜尿情形發生,以免影響睡眠而造成其他健康問題。(3)注意保暖,減緩冷利尿現象發生。(4)隨時注意相關症狀,及早治療,若頻尿嚴重影響生活,可至醫院就診尋求醫師協助,適時使用藥物改善。(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
-
2022-01-09 該看哪科.皮膚
手指、腳趾黑點是病毒疣?為什麼會受到感染?醫詳解常見症狀
民眾手指、腳趾等各皮膚部位出現黑點、甚至感覺有些變厚,總會讓人有些擔心和疑惑,深怕會不會是皮膚癌。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指出,皮膚出現黑點的可能性相當多,若合併出現增厚、變硬、像繭,其可能是受到病毒感染的病毒疣,建議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不只影響外觀和生活,甚至可能出現癌化,或掩蓋了皮膚癌的警訊。 什麼是病毒疣?為什麼會受到感染? 曾奕騰醫師指出,皮膚出現黑點,可能因素包括了長痣、長斑、外界因素染色、外傷形成小傷口,亦有可能是黑色素瘤等皮膚癌,常見的也包括了病毒疣。 病毒疣是一種HPV病毒感染,即人類乳突病毒,和常聽到的子宮頸癌是同一種病毒,只是類型不同,途徑以接觸傳染進行,包括間接傳染,例如許多民眾在家沒有穿拖鞋的習慣,到親友家作客等也不穿拖鞋,環境中有病毒就有可能受到感染。另外像是夏季去游泳池、冬季泡溫泉等,這些赤腳的公共場所,自然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提醒民眾日常應保持穿拖鞋、室內拖等習慣,以利作可控的防範。 HPV病毒雖然對於皮膚穿透力不強,但有細小的傷口就可能入侵,例如於手腳,民眾常有撕手皮、腳皮的習慣,又或是香港腳的傷口,這些細微傷口就有可能受到感染,因此手腳是常見受到感染的部位,不過也不單僅限於此,身體各處皮膚皆有可能受到感染。而若是患者本身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等,或是受到藥物影響,使得免疫功能較為低下,不僅容易受到感染,感染後範圍及嚴重程度也會比一般人更加厲害。 病毒疣的常見症狀,醫:盡早檢查慎防皮膚癌! 曾奕騰醫師表示,受到病毒疣感染,患部外觀常見會出現凸起顆粒、聚集許多黑點,該皮膚表面也常見變厚、變硬、摸起來會粗粗的,和長繭相似,也可能出現搔癢的情況,而若是出現在手部、腳部,容易受到外界壓力進而產生疼痛感,也有患者沒有特別的感覺。 若遲遲不治療,也將可能持續長大、擴散,甚至形成自己的右手傳染給左手,或是身體各處的情況,對於外觀及生活都可能產生影響。醫師診間就曾遇過患者雙手、雙腳長了好幾十個病毒疣,甚至形成大塊病兆。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疣若遲未改善,也有少數案例研究發現,因皮膚細胞持續受到病毒影響,導致細胞出現癌變,是有形成皮膚癌的可能。而病毒疣常見以手指、腳趾出現黑點表現,也正好與皮膚癌的黑色素瘤相似,即便沒有出現癌變,也有可能因此誤判,也就是其實真的有皮膚癌,但患者一直誤以為是病毒疣。這兩點也都是民眾需要注意的,提醒手指出現黑點,還是先盡早檢查為佳。 如何改善、治療病毒疣?醫:就醫治療為上策! 病毒疣的改善及治療方式,曾奕騰醫師指出,民眾自行改善的方法其實相當有限,最多僅能做到預防,如前述提到的保持穿拖鞋的好習慣。許多民眾會自行以指甲剪、小剪刀、磨刀等方式試圖自行消去,醫師指出,這類的方法其實改善相當有限,因為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深度,這類自行破壞的手法,若較淺,對患部一點影響也沒有,只是破壞皮膚而以;若較深,則很容易出現傷口感染,且也未必就把病毒徹底清除。 曾奕騰醫師建議,病毒疣最佳處理方式,就是尋求醫師協助,除了排除皮膚癌的可能性,也可以作良好的治療,徹底根除病毒。治療方式相當多元,主要方向為去除感染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為主,或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常見如先以冷凍治療的方式殺死病毒,並提供患者外用的水楊酸溶液返家後塗抹。其他也包括了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等。 不過治療並非一蹴可幾,畢竟通常感染較深,特別是手腳,視患者個人情況療程有所不同,以常見的冷凍治療來說,會需要5~10次,甚至更多,提醒患者應耐心並遵照醫囑持續治療,並與醫師確認是否康復再決定是否還需要回診,並持續觀察有無復發跡象,如此才是良好的解決之道。《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皮膚長痣是皮膚癌嗎?醫教簡單3招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8 醫療.皮膚
一次了解指甲層狀剝離、指甲凹洞等7種指甲異常狀況
指甲是由不含細胞的角蛋白所組成,是一個死的角質組織,指甲包含5個部分:甲板、近端指甲皺襞、指甲基質、甲床、下甲床。整個構造中,只有甲基質和甲床有活的細胞,所以,指甲是不會呼吸的。5方面判斷指甲健康皮膚科醫師呂佩璇表示,指甲是否健康可從下列幾點來判別:◎長寬形狀:指甲的形狀是由遠端手指骨決定,正常的指甲其長度和寬度約是1:1(不留指甲的狀態),有點呈正方形的形狀。◎色澤:與微血管豐富程度及指甲基質的黑色素有關,健康的指甲應呈現健康的粉紅色,表示底下血液豐富,沒有貧血、營養不良等情形,也沒有黑色素沉澱。◎飽滿度:飽滿度夠的指甲,再加上近端的甲床沒有軟組織增生時,若把兩根手指頭指甲跟指甲對向靠在一起時,會在指甲根部呈現一個菱狀的空間。◎指甲表面:沒有條紋、指甲剝離等情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黃建榮表示,茹素、身體虛弱、營養缺少者,指甲容易產生斷裂的現象。有些人會在指甲上看到一條橫紋,可推論在那段時間的代謝功能不佳,以致指甲產生紋路上的變化。◎新月弧明顯,呈白色:中醫則認為指甲健康與血流有關。中醫典籍有:「爪為筋之餘」的說法,筋是指筋膜、肌腱等連結關節與肌肉的組織,爪則是手指甲與腳趾甲,而「肝主筋」表示肢體關節由肝臟的血液主宰,所以可知,肝臟血液充足,指甲就會紅潤有光澤且堅硬,如果肝血不足,指甲就可能變薄易裂、失去光澤。7狀況,你的健康有問題以下是常見的指甲形狀與生長上所發生的變化,別小看這一點點不同,可能和健康狀況息息相關。1.匙狀指:是指甲板變薄,且中間像湯匙一樣凹下去的指甲。會產生匙狀指,除了外傷的原因之外,最常發生於缺鐵患者,所以,在排除其他病變後,匙狀指病患最好進行血液檢查,以確認缺鐵的程度。此外,有些嬰幼兒也會在大腳趾出現匙狀指,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毋須太擔心。2.指甲層狀剝離:指甲的末端像是要脫落一樣,與甲床分開,有時會合併見到裂縫狀出血。常做美甲或黴菌感染易導致指甲層狀剝離,而乾癬、甲狀腺亢進、結締組織疾病引起的發炎,或指甲床腫瘤,也會出現此徵狀。常出現在外傷(常做美甲)、發炎(乾癬、結締組織疾病、甲狀腺亢進)、感染(黴菌感染)、指甲床腫瘤等狀況。3.凹點:意即指甲上有一個一個小凹洞。常見於乾癬病人(發生機率約10﹪~15﹪),出現凹洞後,接下來可能會看起來黃黃的,症狀與灰指甲很難分辨,所以,在治療上會將指甲化驗,以確定是否黴菌感染。如果出現很深、不規則分布的凹點,可能是乾癬或異位性皮膚炎所導致;圓禿的患者則可能出現很淺,且呈幾何形狀排列的凹點。4.博氏線:幾乎每根指甲都出現一條橫線,如同斷層一般,主要是因為指甲在生長的某個時期,受到阻斷或遲緩所造成。除了外傷或習慣摳咬指甲的人,其他皮膚疾病以及高燒、病毒感染等系統性的疾病,也可能出現這種狀況。5.指甲縱裂症:在指甲表面呈線狀隆起的縱痕,甚至進一步有縱裂的發生。有些扁平苔蘚的患者會合併出現指甲縱裂症,患有扁平苔蘚者易在四肢的彎曲側出現紫紅色的發癢丘疹。6.指甲下角質增生:在遠端的指甲床發生不正常的角化,造成遠端的指甲板下方堆積角質,增厚。常見於灰指甲、乾癬、外傷、異位性皮膚炎患者。7.甲溝炎:指甲週圍受傷,導致近端指甲溝發炎,即使沒有很明顯的傷口,仍會造成指甲邊緣紅腫熱痛,甚至會化膿。甲溝炎可分急性發作與慢性發作。急性期主要是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免疫力較差者、糖尿病患可能是綠膿桿菌感染。慢性期的紅腫症狀較不明顯,但因病程較長,可能會引起色素沉澱,甲溝附近膚色變黯沈的情形。常見於家庭主婦,手指受傷後仍因為做家事而反覆受到水、外傷、化學物質刺激,門診上常見富貴手合併甲溝炎的病患。慢性甲溝炎除了會有疼痛感之外,如果受傷的地方擴散到指甲基質的生長點,將使新長出的指甲變得凹凸不平,影響美觀。 延伸閱讀: 。腳指甲邊緣痛、嵌進肉小心擠出「凍甲」! 醫揭「5個惡性循環動作」:剪短也不OK 。愛咬指甲、剪指甲常流血? 小心後果比你想的還要更嚴重 
-
2021-12-29 該看哪科.皮膚
別以為皮蛇不會找上你 感染「全身像螞蟻在爬」超痛苦
別以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不會找上你!每個人的一生中,每三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有機會得到,而且年紀越大機會越高,注射疫苗可以有效預防,但是要記得,一劑有效期大約7到10年。台南郭綜合醫院內科部部長吳尚德表示,帶狀疱疹年發生率約為千分之3到6,小於20歲的健康人年發生率約千分之1到2.5,隨著年齡增加,大於80歲的年長者發生率每年約為千分之5到20,85歲的年長者有一半可能曾罹患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的發病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免疫力低下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第一次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時會產生細胞免疫,抑制背根神經節內潛伏的病毒,一但免疫力降低,例如HIV(愛滋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年紀增加,潛伏的病毒便會再度活躍,潛伏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再次活化時,破壞背根神經節內神經細胞引起帶狀疱疹。他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是帶狀疱疹最常見的併發症,PHN的原因目前不明,可能與周邊神經及感覺背根神經髓鞘脫失或軸突破壞有關,神經痛的形式多樣化,不同的患者,其疼痛感覺也不一樣,燒灼感、錐心刺痛感、紮刺感等,甚至如極度怕冷、麻木、或「螞蟻在皮膚上爬」的感覺,都是病患常見的感受。年齡是PHN發生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之外,免疫力低下的程度、帶狀疱疹的嚴重度、病灶周圍感覺神經的分佈,甚至病患的精神狀態也會影響PHN的嚴重程度。依時間點與年齡不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的盛行率差異很大,疼痛期間超過30天,40歲以下病患30% ,60歲及以上病患74%,疼痛期間超過90天,40歲以下病患6 %,60歲及以上病患12 %。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通常需要多面性治療方針,急性帶狀疱疹的抗病毒治療應在皮膚出疹後的72小時內進行,抗病毒療法可以減緩皮膚出疹,但無法顯著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病率,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通常不容易治療,因此預防更顯重要。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可有效預防與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尤其對中老年人這些皮蛇高危險群來說,可明顯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率,50到79歲都可注射,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一劑疫苗效果可維持至少7到10年。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麻醉執行特色院所
全身麻醉No.1林口長庚醫院/麻醉兩大目標 安全手術、加速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林口長庚醫院於109年執行全身麻醉的件數為全國第一,有4萬8,316件。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余黃平表示,麻醉人數與手術次數環環相扣,林口長庚為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也擁有相對大量的手術量。而109年的數據,正值疫情期間,手術量相對少,沒有疫情的期間手術量更大,全身麻醉次數也會跟著增加。余黃平表示,林口長庚的麻醉品質主要著重在兩大目標,增進病人手術安全、如何加速手術中或術後恢復。並依照患者風險隨時作調整,包含患者擔心術後會發抖、嘔吐、希望加速恢復等,會調整麻醉藥物的類型及時間。患者若是女性、不抽菸、有暈車暈船體質,每有上述一項,就增加10%到15%麻醉術後嘔吐的風險,因此在麻醉期間會特別調整。林口長庚的麻醉科醫師也是全台最多,總計有46人,更細分次專科,包含心臟胸腔麻醉科、神經麻醉科、一般麻醉科、婦幼麻醉科等,亦針對不同的疾病,如兒童癌症、罕病治療等,調度專科麻醉師協助。另外,患者若對於藥物過敏,可自費進行「麻醉藥物過敏篩檢」,避免麻醉過程中,出現任何麻醉藥物過敏的情形。全麻診所No.1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全麻泌尿相關手術 麻醉醫師全程監控健保數據統計,109年全身麻醉執行件數,書田診所以854人居基層診所之冠。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除了病患人數較多之外,還與該院的歷史沿革有關,在勞保時期申請「跨表」業務,雖屬於C級(診所),但仍可執行B級(醫院)業務,進入健保後,仍舊如此。書田診所一年能夠執行近千例全身麻醉,這也證明了,只要擁有先進設備、充足人力,診所也可獲得患者的信賴,執行具有一定風險的全身麻醉手術。 蔡培斌表示,書田診所以泌尿科為主,在執行輸尿管內視鏡取石術、攝護腺肥大手術、膀胱內視鏡、膀胱腫瘤治療、腫塊切片時,為減輕患者的憂慮不安,並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都會提供全身麻醉。在全身麻醉過程中,專業麻醉科醫師全程監控患者生命跡象及生理數據,萬一遇到突發狀況,立即給予最妥善的處置。在接受泌尿道手術時,是否都需全麻?答案是不一定,以成年人膀胱鏡檢查為例,一般只需局部麻醉,大部分病患只會感受些許不舒服及疼痛感。但部分患者容易緊張,身體可能出現不自主的抖動,或是尿道比較緊,增加手術難度,就可考慮全身麻醉,讓檢查及手術過程更為順利。靜脈或肌肉麻醉No.1三軍總醫院/使用標靶控制注輸術精準掌握麻醉深度三軍總醫院去年執行靜脈或肌肉麻醉逾7,083人,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現任麻醉醫學會理事暨三總麻醉部主任葉春長表示,靜脈麻醉多使用於1小時內的手術,常見大腸鏡檢查、震波碎石,也包括洗腎患需疏通血管之血管形成術(PTA)及靜脈導管植入術(Hickman catheter)等。三總使用靜脈麻醉標靶控制注輸術(TCI),累積多年大數據,可精準掌握麻醉深度、病人復甦時間,降低術後噁心、嘔吐機率,促使病人迅速恢復,該技術三度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三總統計,去年院內使用靜脈麻醉手術排名,第一名為直腸外科的大腸鏡,第二名是心臟血管外科的血管形成術,第三名則是泌尿科的震波碎石,第四名則為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及一般外科的人工血管放置術。台灣近10萬洗腎人口,顧及洗腎病人多有共病,麻醉風險等級較高,若發生血管堵塞無法洗腎,需盡快疏通血管或重新建立血管管路時,若預估手術時間小於一小時,盡量以不需插管的麻醉方式:由心臟外科給予局部麻藥,並搭配麻醉科施行靜脈麻醉標靶控制注輸術,在完善監視設備及專業麻醉照護下進行手術,讓洗腎病人進行手術時更安全。靜脈或肌肉麻醉診所No.1禾馨民權婦幼診所/施打減痛分娩 九成不會影響產程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台北市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靜脈或肌肉麻醉執行件數,居基層診所第一,總計1,041人。該診所麻醉科醫師林賀典表示,醫師會建議病患麻醉方式,但病患若太害怕或因其他原因拒絕半麻,也可選擇全身麻醉,但醫師仍會權衡利弊,若剖腹產進行全麻的風險較高,且小孩也會暴露在麻醉藥,通常建議孕婦不要全身麻醉。許多孕婦因怕痛要求醫師施打減痛分娩,林賀典表示,其實有無打減痛分娩並不會影響生產情況。他坦承,確實打減痛分娩可能會生得比較慢,但差不了多少,通常會建議孕婦「與其痛得要死1小時,不如不痛發呆1小時」。高達9成孕婦打了減痛分娩仍生得下來,而且病人在不痛的狀態下,與醫師的配合也比較好,可控制在較好的生產狀況。林賀典表示,麻醉也有極端案例,一般來說,只要給予病患10cc就會睡著,但曾碰到一名30多歲健康男子,打了30cc才睡著,且維持時間短,該男用了5瓶,是一般人的2至3倍。原以為高劑量麻藥會讓病患昏睡較久,沒想到手術結束後,患者很快清醒、活潑亂跳。林賀典表示,這就是麻醉醫師的挑戰,除了學理,實戰經驗也很重要。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時間看診肌肉緊繃 頸椎椎間盤突出半夜痛醒無法睡
「真的很不舒服,晚上睡覺一個翻身,就會因左手神經被壓迫,整個人痛到醒過來。」我曾問過有痛醒經驗的朋友和同學,還有人半夜都會痛到爬起來哭,沒想到「頸椎椎間盤突出」會如此不舒服。從事牙醫至今約30年,六年前,有一天左手突然麻麻的,感覺不太對勁,因平時看診長時間低頭,當下懷疑是頸椎椎間盤出了問題,就醫檢查後,確診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原因是職業傷害。壓迫神經 整晚無法好好睡「當時發病,常是整隻左手麻掉,感覺那已經不是自己的手。」晚上睡覺不論是平躺或側身,左手一直處在疼痛狀態,若一個翻身或姿勢改變,疼痛感就從左手一直延伸到後頸部,整個人會被痛醒,這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致,搞得整晚沒辦法好好睡覺。回想工作狀態,平時看診患者會躺在治療椅上,位置在我的左手側,我必須低頭、身體側一邊彎腰,左手拿著小鏡子,右手拿治療或修補牙齒的工具,雙手姿勢是「類似螃蟹的兩隻大螯」,同時向外又要向內,且左手位置較低、右手較高,長時間如此緊繃的姿勢,使全身肌肉處在不平衡的狀態。況且,每位患者看診時間長短不一,可能20、30分鐘都要維持一樣的姿勢,長期下來頸椎及腰椎承受莫大的壓力,難怪兩部位的椎間盤突出,是牙醫師最常見的職業傷害。避免惡化 復健治療吊脖子了解病因及症狀後,接受復健治療,包括頸部牽引(俗稱吊脖子),為避免病情惡化,也利用看診時的小空擋,讓背部貼著牆壁站立兩、三分鐘,讓頸椎保持平順姿勢。經一、兩個月復健治療,症狀才逐漸好轉。在復健中也學到,當背靠著牆壁,可在脖子與牆壁間的空檔,放一個軟墊或衛生紙盒,讓頸部向後伸展,訓練頸部力量,但必須在疼痛緩解後才開始訓練,也有人戴著脖圍撐住脖子,避免頸部往前傾,減輕頸椎壓力。常參加鐵人三項 延緩發作慶幸的是,為了調劑生活,在2011年至2015年間,我常參加鐵人三項賽事,包括游泳、騎腳踏車、跑步,雖然目標不是奪牌,但經過訓練,全身肌肉群的力量強度較強,比起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我的頸椎椎間盤突出已延後十年發生。雖然現在已沒參加鐵人三項賽事,但為了維持肌肉強度、體態,還是保持騎腳踏車、打高爾夫球等運動,有時上健身房進行核心訓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能上健身房,就改在家進行深蹲、彈力繩等訓練。用3C經常低頭 小心犯病疫情期間看電視、滑手機的時間增加,加上看診工作,日前又出現頸椎肌肉緊繃情形,感覺頸椎椎間盤突出可能又會復發,我想這是「牙醫的宿命」,但已有先前難忘的經驗,這次立刻休息,並多注意姿勢、提高警覺,症狀才不至於惡化。手機、筆電、平板電腦等3C產品盛行,大家常低頭姿勢不良,頸椎椎間盤突出已是一種常見疾病,建議一旦有手麻等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愈來愈不舒服,無法好眠。醫學辭典/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間盤為每節頸椎間的軟骨組織,類似彈簧十分富有彈性,可以協助頸部轉動,當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滑手機,頸部姿勢長時間不良,容易引起頸椎椎間盤壓力增加,當過度壓迫後,椎間盤就會受傷,失去彈簧的功能,一旦病情嚴重,椎間盤突出將壓迫神經,可能會出現痠、麻、痛、無力、感覺異常等五大症狀。「頸部牽引」是頸椎椎間盤突出治療方式,目的是讓被壓迫的椎間盤,不要再受到壓迫,突出部位會慢慢回來,不再壓迫神經,緩解不適症狀。平時每使用電腦、手機30分鐘,建議應從事頸部舒緩運動約一分鐘,即可遠離頸椎椎間盤突出困擾。(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鄭銘鎮小檔案現職:●極緻美學牙醫診所醫師學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經歷:●國立陽明大學牙醫校友總會會長●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
2021-12-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因精神性疼痛 一遇挫折就發作
一名60多歲男性因排尿不適就醫,經過治療康復後,仍然不時感覺疼痛,且位置不定,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未改善,甚至嚴重到有自傷念頭。轉至精神科診療,發現他每次疼痛發生的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不順利有關,診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給予藥物,並建議當出現相似情境時該如何應對、轉念,使患者疼痛頻率及程度大幅減緩。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該名患者對疼痛的描述,與器官疼痛不同,檢查也無發現組織、神經的受損,各項檢查均正常,診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經問診了解,他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有關,當感到不被支持、環境不順時疼痛會加劇,且會出現衝動大叫的行為。陳家駒表示,疼痛機制十分複雜,表現方式多樣,可能是頭痛、腹痛、肩頸痛、腸胃不適、胸悶等,在特定的情境下疼痛感會加劇。當經過反覆檢查確認非生理生化、器官組織病因問題引起的疼痛,就要考慮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疼痛。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眾多,人際衝突、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疼痛記憶等都是可能原因。治療方面,陳家駒說,根據患者自述、診察資料、疼痛反應等,了解引起患者疼痛的誘因為何、在何種情境下會感覺疼痛以及當下的情緒反應,給予相對應的止痛藥或精神科藥物,同時指導面對疼痛發生時的行為、情緒反應該如何應對,以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或是預防藥物過度使用,提供正面合宜抗痛方式,定期追蹤調整,逐步擺脫慢性疼痛困擾。陳家駒提醒,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在經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不表示疼痛不存在,有可能是心理引起的疼痛感,長期慢性無法說清楚排解的疼痛,也會影響到情緒及心情,甚至周圍的親友。找出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定期回診治療,了解如何應對,才能逐漸擺脫心因性疼痛的困擾。
-
2021-12-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頻繁頭痛、腸胃不適 可能與「人際相處」不佳有關
一名60多歲男性,先前因排尿不適就醫,經過治療康復後,仍然不時感覺疼痛,且位置不定,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未改善,甚至嚴重到有自傷念頭。後續轉至精神科診療,發現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不順利有關,臆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後續給予藥物,以及遇到類似情境如何應對、轉念方法,使患者疼痛頻率及程度大幅減緩。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該個案對疼痛的描述,與器官疼痛不同,檢查也無發現組織、神經的受損,各項檢查均正常,可臆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經問診了解,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有關,當感到不被支持、環境不順時疼痛會加劇,且出現衝動大叫的行為。陳家駒表示,疼痛機制十分複雜,表現方式多樣,可能是頭痛、腹痛、肩頸痛、腸胃不適、胸悶等,在特定的情境下疼痛感會加劇。當經過反覆檢查確認非生理生化、器官組織病因問題引起的疼痛,就要考慮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疼痛。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眾多,人際衝突、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疼痛記憶等都是可能原因。在治療方面,陳家駒表示,根據個案自述、診察資料、疼痛反應等,了解引起個案疼痛的誘因為何、在何種情境下會感覺疼痛以及當下的情緒反應,給與相對應的止痛藥或精神科藥物。同時指導面對疼痛發生時的行為、情緒反應該如何應對,以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或是預防藥物過度使用,提供正面合宜抗痛方式,定期追蹤調整,逐步擺脫慢性疼痛困擾。陳家駒提醒,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在經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不表示疼痛不存在,有可能是心理引起的疼痛感,長期慢性無法說清楚排解的疼痛,也會影響到情緒及心情,甚至周圍的親友。找出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定期回診治療,了解如何應對,才能逐漸擺脫心因性疼痛的困擾。
-
2021-12-2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
走路好痛!為什麼不斷拉筋,還是覺得髖關節緊繃無法出力?Youtuber「Pan山生活」教你檢測髖關節緊繃原因,透過3個動作,改善緊繃、舒緩疼痛感!髖關節是骨盆與大腿相接的關節,不論在日常生活還是運動中,髖關節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也是全身最大的關節之一。下半身肥胖、腰痠都跟髖關節有關,平常久坐不動,缺乏放鬆、伸展的你,要特別注意髖關節保健!髖關節活動度下降,會影響日常動作和運動訓練表現,也相當於增加運動傷害的機會唷!跟著Youtuber「Pan山生活」3個動作即可放鬆髖關節,讓你找回健康身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Pan山生活 頻道:點我看Pan山生活 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高強度徒手訓練 13分鐘虐爆核心「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進補慎防心肌梗塞 醫提醒4情境留意溫差變化
天冷之際民眾特別關注心肌梗塞,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防範心肌梗塞除了留意天冷以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肌梗塞地雷,像是近日民眾天冷進補,就容易暴露於風險當中。 天冷易釀心肌梗塞,相關風險年輕人也要注意! 郭志東醫師表示,形成心肌梗塞最主要的關鍵,在於血管受到阻塞,例如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者易產生血塊、血栓堵住血管,高血脂患者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慢慢堵住血管;或是血管因收縮而狹窄進而阻塞,例如本次所討論因氣溫變化所引起。兩項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風險自然也會增加,相關風險族群除了不可避免的老化、家族遺傳,也包括了三高、糖尿病族群等慢性疾病及心臟疾病族群,以及飲食重口味、高油、高糖、高鹽、不喝水等飲食不正常者,或是沒有運動習慣、抽菸酗酒等生活型態不佳者,這些族群都需特別留意,也包括年輕族群。 4情境慎防心肌梗塞,天冷、溫差過大都要注意! 心肌梗塞的形成關鍵不只在於天冷,也包括溫差。郭志東醫師表示,天冷確實是個使得血管容易收縮,進而形成心肌梗塞的的主要關鍵,但民眾也要注意「身體已經暖和,環境溫度卻依舊寒冷」這樣溫差過大的情況。例如以冬季進補來說,民眾吃完薑母鴨、麻油雞等補物,身體熱已經感到暖和,血管處於放鬆狀態,出店家後天冷、風吹,血管便可能急速收縮,使得心肌梗塞的機率增加。 同樣的道理,像是洗澡進浴室前後、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天冷泡溫泉等,也都很有可能處於這般溫差過大的情況。因此提醒民眾留意,建議天冷進補後一樣穿著外套注意保暖;進浴室前可以先放個熱水讓浴室暖和後再入內,並在洗完澡後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前可先放件外套在床旁邊,以便半夜起床上廁所、早上起床時可穿著;泡溫泉起身後也建議以浴巾、外套等保暖,避免直接赤裸身體回更衣室,如此便可大幅降低因為溫差產生的心肌梗塞風險。當然,上述4種情況僅是舉例參考,最重要的是避免溫差過大。 留意心肌梗塞危險徵兆:胸悶、胸痛、延伸性疼痛! 預防勝於治療,但若真的碰上心肌梗塞的情況,民眾也得知道危機正在進行,必須盡早就醫治療,以免憾事發生。郭志東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最明顯的症狀如胸悶、胸痛,其疼痛的感覺並非刺痛,而是偏向於有如受到重壓、喘不過氣的悶痛感,並且也可能出現延伸至左肩、左背、左手,甚至是下脖子、下顎、牙齦等的延伸性疼痛,這些延伸性疼痛感受則偏向於麻痛感。除此之外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而在這樣極度不適、具生命危險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冒冷汗的症狀。醫師表示,人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冒冷汗,通常會冒冷汗已代表身體情況危急、觸動了交感神經,是為重要的警訊,代表當前狀況非比尋常,務必要提高警覺,如遇上述這些症狀應即刻就醫,以避免輕忽、觀察過久而導致憾事發生。 《延伸閱讀》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癌症、三高、糖尿病別亂進補!中醫:「先調後補」免得越補越大洞。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無針頭也能測血糖和打胰島素?糖尿病患不再皮膚處處是傷口!
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發讓糖尿病患者無需使用針頭,就能夠測量到體內血糖值的方法,像是使用雷射技術取代針頭,或是用近紅外線掃描技術等等,但是當需要給予胰島素時,仍然必須使用針頭,因此,有沒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血糖監測和胰島素給藥共用一個無針噴頭,都不需要用針刺破皮膚。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物儀器實驗室負責人塔伯納教授(Andrew Taberner)和他的博士學生徐佳麗(Jiali Xu)以及博士後麥基奇研究員(James McKeage),利用無針噴射注射(needle-free jet injection)技術,首次臨床實驗證明,可以從人體皮膚內抽取足夠的血液量,且能準確的偵測血糖值。這種噴射注射技術雖然對讀者來說,比較新鮮,但卻已經是發展良好且相當成熟的一項技術,目前利用高速細小的噴射流體,該實驗室已能將藥物輸送進入體內(delivery),這次實驗又再證明,同一個噴頭,也可以用來採集血液(collection)。此項研究成果已在2021年11月10日發表於《糖尿病科學與技術雜誌》的國際期刊上,同時也放上奧克蘭大學官網,於是引起各大媒體的注意。以現況而言,糖尿病患者每天在家監測血糖值,最常使用的簡易方法,是由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獲得者 - 海勒教授(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所發明的,後由亞培公司利用他的專利,開發出手指驗血糖機,推上市場後,獲得了廣泛的接受。此方法是通過一根細針先刺破手指尖,藉以釋放只需要一隻蚊子叮咬我們時所吸取血液的1/8,然後用測試紙片來收集血液,當試紙插入血糖機後,就可以讀取血糖值,相當方便(圖1)。而指尖確實是血液採樣的首選部位,因為它們有高密度的血管,但是指尖也非常敏感,細針刺入時會有疼痛感,且有皮膚傷口,況且糖友本身皮膚彈性就很差,癒合能力弱,時間久了就會有很多小黑點,當然定期重複不斷的“刺痛”,除了不舒服,也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科學家們期望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出無針血液監測方法。由於噴射注射技術一直是奧克蘭大學生物儀器實驗室多年來研究的主題,其中包括開發藥物噴射注射器,用於注射胰島素、尼古丁和牙科治療時的局部麻醉劑,該團隊此次進一步證明該技術除了用於注射外,還可以用來提取,也就是用少量無害的生理食鹽水率先噴射刺穿皮膚,然後噴頭的鹽水用盡後,就會回吸出極微量的血液在噴頭內,而這就足以準確測量葡萄糖的濃度。此次的臨床試驗,總共招募了 20 名的健康參與者,他們每個人貢獻出四個指尖,每個指尖分別隨意接受了刺血針(標準針)或三個不同形狀和大小噴嘴的噴射注射器來提取血液,參與者在被遮蔽雙眼的情況下,單憑感覺來分辨疼痛,同時必須在採血後的 24 小時內,完成問卷調查,藉以評估四根指尖的疼痛感、腫脹感或瘀傷的程度(每個指尖所相對應的不同採血工具,參與者並不知道)。結果顯示,噴嘴的形狀可以影響提取血液的數量,例如:“槽”形噴嘴(slot-shaped)比圓形噴嘴(circle-shaped)可以提取較多的血液。另外,噴射式提血確實比標準刺血針,來得比較不疼,甚至有些情況下,根本不痛。不過,本次臨床實驗更加重要的目標是:噴射式提取血液的方法,是否能準確的監測血糖值,結果和傳統刺血針相比較後,答案是肯定的,令人驚喜。當然,如果糖尿病患們知道,每次採血時,噴射注射方式並沒有用針刺破你的皮膚時,肯定會比較傾向使用這種噴射方式的血糖監測方法。塔伯納教授自信地向媒體說,奧克蘭大學目前的噴射注射技術,是同時具有輸送藥物和抽取血液的能力,世界上還沒有其他的噴射注射技術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們確實是花了多年的時間,和無針注射技術進行了一場漫長的角力賽,最後才成功,接著就是想將這項技術商業化,相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但塔伯納教授心中追求的是,一個更完美的終極目標 --- 那就是開發出一個無針的可吸血,又可以給藥的血糖/胰島素合併儀,這將允許糖尿病患血液採樣和胰島素注射均使用同一台儀器,同一個噴頭。這對改善人類醫療保健將做出重大貢獻,尤其是在糖尿病管理方面。除了間歇式每隔一段時間採血,來量測每個瞬間的血糖值外。也有科學家發展出連續式血糖監控系統,這種系統一經埋入皮下,就能獲得連續的血糖數值,來達到更佳穩定控制血糖的目標,其主要原理是使用一個硬幣大小的感應器(sensor)直接貼附在皮膚上,感應器裡面使用一根軟管細針植入皮下,用來測量皮下的組織間液內的葡萄糖,之後,透過酵素的代謝去計算葡萄糖濃度,再用公式去推算出血糖數值,但這仍需要刺入皮膚造成創傷,而且細針(探針)需要定期更換,目前市面上最長可以連續監測三個月,當同時搭配另一台胰島素自動注射系統後(身上需埋入另一個針頭),就等同是一台模擬的人工胰臟(圖2)。科學每天都進步神速,你認為哪一個比較理想呢? 間歇式無針頭採血/胰島素注射合併儀,或是,二根針分別埋在不同區域的皮下,但針頭仍需要定期更換。Journal Reference:1.Jiali Xu, James W. McKeage, Bryan P. Ruddy, Poul M. F. Nielsen, Andrew J. Taberner. Jet-Induced Blood Release From Human Fingertips: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93229682110538 DOI: 10.1177/19322968211053895
-
2021-12-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常落枕恐怕頸部出問題!簡文仁教5招改善 「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落枕總是讓人非常不舒服且困擾,民眾往往也拿它沒轍,只能慢慢等它好。對此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建議,可先了解相關原因避免發生,發生時也可以透過4種方法幫助解除落枕。 為什麼會落枕?哪些人容易落枕?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民眾所稱的「落枕」一般而言指得是睡覺姿勢不良所發生的情況,也因此常讓人誤以為只有睡姿不佳才會發生,事實上原因不單僅限於此,其主要為脖子的肌肉群或軟組織,因拉傷、血循不佳、同一個不當姿勢維持過久等因素,形成痙攣、緊繃、發炎引起的疼痛,較嚴重也可能為小面關節錯位、滑脫,可想像類似於輕微脫臼的情況。 從上述來看,落枕的常見族群自然就不難理解,除了睡姿不良、枕頭沒有支撐頸部以外,也包如括低頭族、上班族等,容易長期維持不良姿勢者;容易使得肌肉緊繃、壓力較大、疲憊者;血液循環不佳、未作足保暖的族群,如年長者;或是因為突發狀況,迅速擺出了不良姿勢而扭傷者,就像閃到腰一樣。日前就有民眾洗完頭擦頭髮的時候,為了看電腦通訊軟體所傳來的訊息,無意間快速地做出了有違正常人體姿勢的動作因而落枕。 落枕一個月來一次?太常落枕恐怕「有問題」!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落枕一般而言通常約一周內會逐漸好轉,約3~6個月發生1~2次為可接受的合理範圍,天冷可能使得循環不佳,發生次數可能稍多一些。不過若是太常發生,一個月來一次、甚至超過一次,那麼可能就得需檢視,是否因為前述的落枕因素依舊存在,使得此傷不見好轉,又或者因為太常發生已經出現了關節錯位等結構問題。不論原因為何,都對頸部健康相當不利,應多加觀察並盡早排除風險,並從日常保養取得平衡藉此改善。 4招防落枕發生,脖子也要躺在枕頭上! 防範落枕最基本的就是睡覺時挑選好的枕頭,所謂好的枕頭不是高的枕頭、也不是低的枕頭,而是適合自己的枕頭,而睡覺時頸部也要躺於枕頭上,讓頸部有個支撐。工作之外也注意適度休息,放鬆肌肉,並且可以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天冷的時候也注意保暖,這些都可以有助避免落枕發生。而若是因上班等無法避免的因素,更要注意日常保養。 5招改善落枕,「含羞草伸展」助加速復原! 解除落枕的方法,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是沒有當下完全治癒的方法,若情況較嚴重,有些患者是痛到每走一步都在痛的,就建議就醫檢查並治療,通常以口服或注射肌肉鬆弛劑幾個小時內便可改善。民眾可做的改善方式,可貼痠痛貼布、吹風機或熱水袋熱敷、按摩等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復原,而「含羞草伸展」也有助改善。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說明,含羞草伸展顧名思義就是讓身體模仿含羞草一般,讓頭部以轉、偏、仰的方式,輪流緩緩的向患處反方向轉動、伸展,若轉到有疼痛感出現,就停在該處並視個人情況斟酌停留約10~20秒,以「得寸進尺」的方式,漸漸舒展開緊繃、發炎的肌肉,讓可轉動的空間逐漸擴大,雖無法直接完整的治療,但有助大幅縮減復原時間。落枕別「硬坳」,小心問題越坳越大! 簡文仁物理治療師也提醒,如遇落枕,千萬不要試圖自行以「硬坳」的方式改善,雖然許多中醫診所會以這樣的復位治療協助患者,但此方法是需經由具有合格證照的專業人員或醫師執行,才能掌握拿捏的力道、速度、避免產生其他傷害,若自己執行,成功的機率相當少見,多的是讓情況加劇,或衍生其他問題,民眾務必留意。 《延伸閱讀》 .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4情況速就醫,簡單1招助防範!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痛到手抬不起來、只能坐著睡!名醫林頌凱教2招自我檢測、3運動復健
手抬不高、無法舉手穿衣服、內衣扣不起來…,小心五十肩找上你!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元氣網》企畫影音中指出,五十肩容易發生在5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因為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肌力退化,易導致肩關節沾黏、肌腱發炎疼痛,肩膀活動範圍受限,除了接受治療外,可以透過3種復健運動自救解痛。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林頌凱說,尤其年過五十的婆婆媽媽長期做很多家事,加上年紀大了,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且女性發生比例高。其實發生五十肩的年齡層很廣,病人很多,從30多歲到80歲以上的人都可能發生,因為五十肩是肩頸手臂使用不當的結果,以致肩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手抬不高,且會有疼痛感,因此30多歲發生五十肩並不稀奇,男女性都可能發生,上班、心情、睡覺等都受到影響,病人相當痛苦,曾有病人痛到不能睡,根本無法躺著睡,只能坐著睡覺長達一年半時間。五十肩病程三階段林頌凱表示,五十肩症狀產生,一開始是肌腱發炎,或是肌腱發生撕裂傷,若未治療改善,可能逐漸出現肩關節沾黏,進而嚴重變成五十肩。五十肩的臨床表現區分為三階段,分別為疼痛期、沾黏期、恢復期,為期一年半到三年的時間。五十肩關鍵症狀特徵分期自然過程疼痛與活動受限分期症狀特徵疼痛期6-9個月疼痛為主活動受限可能不明顯1. 同時有許多個動作會引發疼痛2.可能休息時會痛3. 可能睡覺時會痛4. 範圍可能包括手軸沾黏期4-12個月疼痛可能稍減活動受限明顯三角度受限1. 外展(把東西撥開)受限2. 外展(側平舉)受限3. 內轉(稍息)受限恢復期6-24個月疼痛緩解活動受限緩解 病程:不特別的治療病程常超過一年,甚至數年療程:正確診斷後,一般治療約3-6個月五十肩注射治療法,省時又減少疼痛傳統五十肩治療要喬,以徒手治療把肩膀關節沾黏拉開,治療過程相當痛。林頌凱說,現在多採行「肩關節擴張術」,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到關節腔,將不能動的關節囊慢慢撐開,再進行徒手治療或做復健運動,打完馬上就會有效果,約注射3至5次,五十肩會明顯改善。原本五十肩復健治療需半年時間,肩關節擴張術則可縮短6至8周完成,不僅省時,且治療過程減少很多疼痛。2方法自我檢測五十肩1.空手檢測站立姿勢,雙手向側邊平舉,再慢慢往上舉,如果對稱不痛,就沒問題;但若舉不起來會痛、身體歪一邊,則可能有五十肩。2.手持水瓶檢測水瓶加了重量,平舉往上舉,平舉再轉向上舉,若舉不起來會痛,更確定罹患了五十肩。3復健運動改善五十肩林頌凱指出,當手無力抬起,可能出現五十肩時,建議在家自主做手爬牆運動、鐘擺運動及肌力訓練,可幫助緩解疼痛,改善五十肩。爬牆運動1.面對牆壁,患側手扶在牆上大約胸口的高度,手肘微彎,下巴微縮。2.手指慢慢向上爬高,爬的過程中身體愈接近牆壁愈好,吸飽氣、吐氣慢慢爬至最高點,維持10秒。3.再慢慢吐氣手指向下回到原位,停留10秒後,手指再向上爬高。4.每次做10回。鐘擺運動1.健康側手扶在桌子前方,約為腰部的高度,站成弓箭步,上半身向前彎。2.患側手持啞鈴或裝水的寶特瓶,肩膀及手臂放鬆下垂如鐘擺。3.患側手做前後的擺盪,動作幅度由小到大。4.前後擺盪做30下,休息一下,共做3組。毛巾運動1.拿一條毛巾,健康側手握毛巾上方,毛巾放到背部。2.患側手放置於背部,握毛巾下方。3.雙手同方向運動,像洗澡動作。4.每日做1至2次,每次做10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