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疼痛感
共找到
449
筆 文章
-
-
2021-11-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結石太深 軟式輸尿管鏡可清除
48歲張先生是搬運工,長期為腎結石所苦,甚至經歷過幾次結石掉落輸尿管卡住的緊急手術,「卡管」的痛苦經驗讓他想到就不寒而慄,因此接受了體外震波治療,但因結石太硬又在腎臟深處,打不碎,令他苦惱不已,後來接受軟式輸尿管鏡碎石,終於清空腎臟內結石,揮走結石夢魘。國人常見腎結石問題,但尿路結石不一定有症狀,若腎結石只是小顆的存在腎臟裡面,可能相安無事不一定要處理;但若較大顆、很多顆、甚至掉落到細長的輸尿管造成阻塞,就可能造成腰痛、尿路感染、甚至血尿,還可能傷害腎功能,必須積極治療。若腎結石需要手術,主要有三種手術方式:一、體外震波碎石術:非侵入性,門診治療不用住院;但是結石太大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就效果不佳,或是在腎臟較下方的結石,也不易擊碎排出。此外,過於肥胖者、孕婦及正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也不適合做。二、經皮腎造口取石術:從腰部打洞取石。優點是可處理較大的結石,清除也較為徹底;缺點是留有傷口,出血量較多,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及壓迫傷口,術後疼痛感較強烈,恢復期較長,約需住院5天。倘若結石不只一顆,又分散不同位置,可能得多打幾個洞,增加病人不適,也可能清不乾淨。三、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傳統健保硬式輸尿管鏡只能處理輸尿管的結石及少部分腎臟輸尿管交界處的結石,在腎臟內比較深、角度比較大的腎結石就處理不到。「軟式輸尿管鏡」是前端鏡頭可彎曲大角度的內視鏡,可處理2公分上下或角度較刁鑽的腎結石。如果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優點是沒有傷口、恢復快,住院2至3天就可出院;缺點是若結石過多、太硬,手術時間過長,會增加感染發燒的風險,恐怕也不敢保證完全能清乾淨,且目前健保未給付。腎結石的形成與家族史有關聯性,個人的飲食習慣也占很大因素。預防之道還是要重視平日的水分攝取,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至3公升的水,並補充鈣質,食物選擇低鈉少鹽少加工品,注意少吃高草酸鹽的食物,如:巧克力、堅果、濃茶、啤酒等,攝取高動物性蛋白也要適可而止。
-
2021-11-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下背痛改善無解?脊椎內視鏡手術助擺脫疼痛
苗栗縣29歲李姓女子近2個月來出現右側下背痛的問題,雖然接受復健治療,但未能有效緩解症狀,後來至醫院檢查,醫師發現她的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右側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不適感。另外,63歲王姓男子日前下班後出現下背痛及左側坐骨神經痛情形,嘗試多種藥物治療仍無法改善,經醫師檢查確認是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兩名病患經醫師建議接受脊椎內視鏡手術,術後傷口僅1公分且疼痛感輕微,住院一至兩天即出院返家,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威傑表示,坐骨神經痛通常發生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導致壓迫到腰椎的神經所引起的疼痛,一般會出現下背痛、腳麻無力等狀況;常需要搬重物、久坐、肥胖、姿勢不良者,都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發生。曾威傑指出,過去面對脊椎手術,不少病人都害怕傷口大、復原慢的問題,現行脊椎內視鏡手術可透過僅1公分的小傷口來執行手術,因此有傷口小、術中失血少、手術風險低等優點,適合治療許多脊椎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椎間管狹窄症等。提醒民眾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要注意避免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如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順利重拾健康。
-
2021-11-1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私密處長痘痘 女中醫難以啟齒的巴氏腺囊腫,靠這二件事改善!
「我以為是痘痘,沒想到兩天後,讓我連站都有點站不住。」這顆痘痘長的位置比較特殊,長在私密處。下巴長痘痘 曾被誤鬍渣剛上大學時,常參加活動,「玩」瘋了,不僅日夜顛倒,徹夜沒睡也是家常便飯,這樣的生活作息,導致我的皮膚狀態不好,下巴長了許多密集的痘痘,還曾被同學誤認為是鬍渣。進入醫院見習,壓力與日俱增,情況更嚴重,長時間待在手術室裡,無法如廁或飲水,月經來時容易「悶」住,直到有天,我發現私密處有顆摸起來軟軟的「痘痘」。中藥調理 改善腺體阻塞除了下巴上的痘痘,其實經期時,私密處偶爾也會有一、兩顆毛囊炎,通常經期結束就消腫。那次恰逢經期,摸到「痘痘」時不以為意,沒想到兩天後,愈腫愈大,竟開始有些站不住,不適的感受從私密處陣陣襲來,身體不自覺地扭動以減輕疼痛,我趕緊向婦產科老師求助,老師初步判斷,「可能是巴氏腺囊腫。」當時我的私密處長一顆如彈珠般大的痘痘,完全不敢跟朋友訴說。尤其巴氏腺囊腫,好發20至30歲的女性,若是沒有性行為的女性,更是難以啟齒。一開始的治療,我使用西醫外用藥膏,擦了卻不見效,所以我改以中藥調理。作息沒調整 月事來就犯中醫認為,女性下半部,尤其陰部長痘痘、腺體囊腫,與下焦骨盆腔的濕熱體質有關,服用清熱解毒、利水袪濕的中藥,腺體阻塞的情況確實改善,我的「痘痘」也在幾天內消腫了。 雖然暫時消腫,但我沒有學乖,作息依舊沒調整,見習壓力也大,從發作後的半年間,只要月經造訪,都隱約有發作前兆,甚至有一、兩次腫得跟第一次一樣大。若我不處理、不吃藥,私密處會感到異物存在,且疼痛感強烈。多運動排汗 身體變輕鬆於是我下定決心,中藥吃久一點,徹底調整體質。也決定和朋友相約一起運動,上健身房、練馬拉松、爬山等。我愛爬山,尤其是高山,一趟3、4天的行程,除了無法洗澡,能如廁換衛生棉的地方也不多,以致前些年因「痘痘」問題,只要跟月經「撞期」的登山行程,幾乎不敢去。然而,在我持續服藥調體質及運動後,大量排汗讓身體變得比較輕鬆,不僅私密處的「痘痘」鮮少復發,臉上的鬍渣也跟著改善了。現在的我,可以很自在地想爬山就去爬山,終於不用再顧忌經期了。醫學辭典/巴氏腺囊腫 巴氏腺體位於陰道口左右,主要功能是分泌液體,提供陰道潤滑。腺體管口可能因衛生問題、陰部菌叢失衡、壓力等因素發炎阻塞,形成黏液狀囊腫,囊腫會隨時間增大,稱為巴氏腺囊腫。鄭伊倫小檔案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專長: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更年期症候群、月經諸症、婦科雜病、小兒生長、體質調養與一般科經歷:●安生中醫診所中醫師●康宸中醫診所中醫師●三軍總醫院中醫住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實習醫師
-
2021-11-19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光靠節食沒用!中醫師教生理期必勝密技,最佳時機是這幾天
一般女性月經以28天為一個周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月經來潮第一二天比較不舒服可以休息,但還是必須忌口,並且在月經量少後搭配一些簡單緩和的運動,比如瑜伽,快走,騎腳踏車等等,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經血排淨以及減緩經期疼痛感。通常減重最佳時機為月經來第7天到第20天,也就是月經剛結束的時間。大約是生理期後的兩周內,由於荷爾蒙改變,使得食欲下降、代謝提升,可說是瘦身的絕佳黃金時刻,此時實行正確的飲食控制,再搭配積極的運動計畫,減肥效果將能事半功倍。生理期間不減肥 注意保暖是由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到月經結束為止的4~5天時間。此週期,身體代謝緩慢容易水腫。女性經期處於失血狀態,身體比較虛弱,並不宜節食,這時可以放慢減重的速度,並且要注意保暖。康涵菁中醫師提醒,為了預防貧血,多補充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以紅肉最好,搭配深綠色蔬菜、豆類、加上番石榴、櫻桃有助於鐵質吸收。中醫認為「暖則生,寒則殺」、「寒則凝,凝則不通」,再再提醒我們寒涼性食物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例如月經期間多食寒涼,容易導致血液凝滯體內而排不出來,甚者會造成閉經。其實像生菜沙拉、生機飲食都得要「謹食、慎食」。當腸胃經過經期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暖胃」帶動生理機能,啟動循環的食物。此週期,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放鬆心情做做和緩的筋骨舒展倒是不錯的選擇。經期後一週代謝快 減重最佳時機月經結束後,進入週期第7-14天(低溫期),此時是代謝的最佳時期,女性身體內的雌性激素分泌相對比較旺盛,新陳代謝快、消化功能佳,是減重最佳時機。所以要進行正確的飲食控制,並且可進行稍劇烈的運動,最好要達到「333原則」。 所謂「333原則」是指能有效的燃燒脂肪的運動標準:1.運動時心跳速度須達每分鐘130下以上、2.每次運動需維持30分鐘以上、3.每星期須運動3次以上。緩減期體溫逐漸上升 代謝仍快、持續運動週期的第15-21天,此階段的身體狀況是體溫逐漸上升、新陳代謝較上階段稍緩但仍是快的、食慾漸增營養吸收好、乳房微微發脹刺痛等,要特別控管食物的攝取。選擇「高纖、高蛋白、低糖、低脂、低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若食慾大增,不妨以蒟弱、仙草、寒天等,較有飽足感的食物來充飢。另外,持續運動仍是必要的。這時卵巢將進行排卵,這個時候身體內的激素水準恢復相對平衡狀態,效果會比速減期慢一些。因此此時的飲食習慣要特別注意,鞏固減肥效果最重要,否則會反彈,可少食多餐,最好能搭配運動。經期前一週為停止期 鞏固效果消水腫通常第22-28天為減重的停滯期,因黃體素分泌關係,造成水分滯留體內,體重會增加1~2公斤 ,水腫嚴重的甚至會增加3公斤之多。此週期容易心煩氣躁,體重稍微上升、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長痘痘。此時,千萬要保持健康的節食,別放縱口慾,這可會胖的很快。嚴格控管下,這階段雖然有時體重下降不明顯,但生理期過後體重可能會迅速地下降1 -3公斤!飲食建議可以用紅豆、薏仁煮水喝,消除浮腫,飲食清淡、減少鹽分攝取。減肥計畫:減重效果停滯,須鞏固效果。由於受到黃體素的影響,皮膚會變得油膩,身體容易水腫,體重開始停滯,而且食欲大增,情緒也不穩定。此時應吃清淡食物、多喝水,選擇緩和的運動,鞏固之前的減肥效果。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11-1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婦人腰痛誤以為腎結石 檢查發現竟是「腎中風」
苗栗縣65歲陳姓婦人因右腰痛到診所、醫院就診,都被告知為腎結石,但她服藥後仍未改善且有劇烈疼痛感,因此到大千綜合醫院急診,醫師判定為非結石造成的疼痛,立即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右邊腎臟的血管阻塞,也就是俗稱的「腎中風」,經緊急安排放射科醫師做血管攝影,確認為血栓堵住血管,在施打血栓溶解劑將血管打通後,病人住院觀察一周出院,腎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亞伸表示,腎臟有1條主要的腎動脈,再分成2條大血管及3條小血管,只要任一個地方被阻塞,血流進不去腎臟,就會造成缺氧現象而產生劇痛。血管阻塞原因有2個,一為血栓阻塞,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道理相同;另一個則是在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內壁破損,也會造成阻塞。若是血栓阻塞,就需透過血管攝影及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而內壁破損只需透過血管攝影將內壁打開即可。吳亞伸表示,陳姓婦人的病例屬於血栓阻塞,進一步協助她找出形成血栓的原因,發現是病人本身有心律不整的情形而導致血栓形成,因此也會同心臟內科醫師診治心律不整的問題,以預防下次血栓造成中風的現象。腎結石是屬於阻塞性的疼痛,會造成腎臟痙攣,讓病人痛到全身冒冷汗,而腎中風是缺氧性的疼痛,會產生劇烈又有撕裂的疼痛感,但仍需透過精密檢查才能確認。吳亞伸提醒,當發生腎中風時,若能及時確診並治療,病人都能完全恢復正常且無後遺症,因此建議民眾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機。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多元介入高齡照護 健保擬加碼
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近九成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病,六成三為高血壓,其中五成甚至患有三種慢性病,健保資料顯示,每年門診次數接近卅次,多重醫療照護已成健保財務沉重負擔。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研究指出,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有助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健保署也允諾研擬調整給付方式,獎勵各醫院設置照護門診。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發表「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報告顯示,如能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除了門診,另輔以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將有效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該研究榮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該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以及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等醫療院所,參與醫師須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除了提供門診醫療服務,還須設有活動空間,讓受試者於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隨機分配試驗為期一年,受試者為三九八位平均年齡七十二點三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其中一九六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在專人輔導下,調整生活習慣;至於對照組,則維持現行做法。經過一年研究,受試長輩接受生活品質指標、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等評估,結果證實,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實驗組改善衰弱情形,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且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研究主持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許多老年人罹患多重疾病,若一個人患有三種疾病,通常會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醫院治療疾病應以全人為考量,找出「聰明的照顧方式」,而不是被動等老年患者上門,才能展現「全人照護」精神。他建議,健保署可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讓民眾在治病時還能降低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健保也能給付「預防保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高齡、新冠肺炎均為整合醫療的重點,最近將著手研擬調整給付,以提高照會費用作為誘因,獎勵設置高齡整合照護門診。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 陳亮恭:新創照護模式引領全球
長者常有多重疾病,但在疾病控制之餘卻依然可能走向失能或失智,這些問題能夠逆轉嗎?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主導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簡稱TIGER),以「人」為中心,讓多重慢性病長輩就醫後不只得到完整的門診治療,還包括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並具體落實於生活,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這項前瞻性研究由陳亮恭帶領,整合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三方資源發表。陳亮恭表示,過去大家認為台灣的醫療狀況對全球影響不大,通常藥物臨床試驗才有機會登上全球頂尖期刊,但此研究沒有抽血報告、基因檢測,也沒有高端影像,只針對照護模式對高齡者的影響,代表高齡者的全人照護極受國際重視,只要有夠好的研究創意與設計,「就有機會在高齡照護模式發展上帶領全世界」。陳亮恭說明,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位於宜蘭的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還有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共六處,除了提供門診,還必須有活動空間讓患者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直接實作,不再讓衛教諮詢停留在門診「講完就結束」,參與醫師也必須接受全人照顧及整合醫學課程教育,針對高齡病患全人照護與多重藥物處理接受訓練。研究募集社區民眾398名,平均73.2歲,每人有三種以上慢性病,屬多重就醫、病情複雜個案,其中196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還有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真正落實慢性病整合管理,並調整生活習慣;對照組則由醫師给予口頭衛教。經過一年,參加計畫的長輩並非以醫師習慣的生物指標評量結果,而以生活品質指標,及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的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接受評估,以全人的整體性觀點進行評估。研究發現,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陳亮恭說,過去研究者通常採用自己有把握的指標進行檢測與分析,例如血壓、血糖控制程度等,本研究是全球首見以生活品質與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進行評估,尤其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指醫療服務對長者長期健康狀況的價值,而非只看單一疾病、單一藥物、手術治療的成果,內容甚至包括病患及家屬對於疾病治療、復原中的感受與照顧負荷,過去很少如此著墨。國內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27.8%有糖尿病、63.5%有高血壓、37.9%高膽固醇,許多人有多重共病,但若一個人有三種病,通常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患者應被視為獨立而完整的個人,治療疾病應該以全人為考量,讓「全人照護」不只是一句口號。另外,國內的高齡者全人照顧,相關事務涉及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長照司等,目前各自有負責的重點與任務,建議應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制度、服務與支付整合。建議健保署參考研究成果,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以價值導向的服務支付方式,預防國人在疾病治療之餘還走向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預防保健支付在未來可與健保結合。「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Lancet 最新開展的子期刊,表示全球學界對於老化科學及健康長壽的重視。透過PubMed 搜尋,台灣共有402篇論文在 Lancet 所有系列期刊發表,屬於科學證據最高級別隨機分配試驗有126篇,扣除國際合作的藥品臨床試驗,僅六篇由台灣本土設計與執行,本研究是第七篇,並且是榮總陽明交大體系第一篇,更難得的是以跳脫單一疾病的健康照護模式成效的思維而發表。本研究以前瞻設計的健康照護模式隨機分配試驗獲得青睞,期刊主編還特意邀請專家撰寫評論,過去認為台灣較小,只能參考或引進國外的健康照顧模式,但這項收集近四百人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專家高度肯定,不僅和知名的 FINGER研究相互比較,更證明台灣發展的健康照護模式有機會引領全球。
-
2021-11-1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口乾舌燥難道是更年期報到? 中醫:確診乾燥症多吃甘涼蔬菜
48歲的陳小姐平時注重健康,無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數月前自覺口咽乾燥,喝冰開水後仍覺得口渴無法緩解,由於當時正值夏季,以為是天氣過熱所造成,在中秋節過後,天氣開始轉涼卻變得更為乾燥,在早晨剛起床睜開眼時,感到眼睛內有乾澀與異物感,說話聲音也變得較低沉沙啞,尤其在吃完燒烤與油炸類食物之後,喉嚨感到非常不舒服,懷疑是否提早更年期,沒想到經由醫師詳細檢查後,確診為「乾燥綜合症」。什麼是乾燥綜合症?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醫師表示,乾燥綜合症是複雜的自體免疫風濕疾病,好發族群為40至50歲女性,主要表現在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發炎,常見為口乾舌燥、口水減少、眼睛乾澀、眼睛有異物感、眼淚減少、眨眼疼痛、視物模糊,鼻、咽、喉、氣管乾癢…等,嚴重時會感到吞嚥疼痛、喉嚨緊緊地作痛,用餐時只能搭配水才能順利吞嚥,甚至要改吃流質食物如布丁等,才能在較低疼痛感之下完成進食。乾燥綜合症進展後期 腎臟肺臟受損賴博政醫師說明,乾燥綜合症會影響不同的系統,例如皮膚產生丘疹,或骨骼肌肉系統伴有不明原因的肌肉疼痛及小關節炎,當病程進展到後期時,常發生腎臟及肺臟的受損,大約有6~8%的患者有惡性腫瘤。許多疾病的症狀在一開始都是不顯眼,千萬不要忽視小小的症狀,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應留意身體症狀,若未改善應就醫尋求治療,避免症狀加速惡化。賴博政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將乾燥症歸於於「燥痺」的範疇,認為乾燥症的病理是陰液虧損、清竅失養,因人體內局部失於滋潤造成化熱發炎,隨著病程進展,甚至會有「瘀」的現象。現在正值秋季,易感燥邪,內外夾雜更容易導致疾病加重。中醫會依照病程發展以滋陰潤燥、補肝益腎、益氣養陰的治療方式改善症狀並提高生活品質。賴博政醫師提醒,乾燥症病人或易口乾舌燥、火氣大的病人,平時起居更應注意,需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減少食用油炸、燒烤、麻辣、溫補類食材,與大量薑、蒜、米酒、胡椒、花椒調味的料理,可避免症狀加劇。乾燥綜合症患者可多吃什麼呢?中醫理論認為甘寒生津,因此可以多食用甘涼的蔬菜,如絲瓜、芹菜、青花菜、菠菜;水果類如柑橘、酸梅、西瓜、桑葚等。若在秋冬季,皮膚較為乾澀,可以使用凡士林或是乳液在體表輕微得塗抹,緩解皮膚的乾燥。
-
2021-11-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是什麼原因?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圖表詳解痔瘡1至4級症狀
● 久坐久站、作息不正常,易痔瘡發作● 分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多喝水、多吃高纖蔬果、溫水坐浴古人云「十人九痔」所言不假,不論男女老少都有痔瘡困擾,端看「何時發作」。大腸直腸科醫師提醒,除了天生人體構造因素外,久坐久站、飲食作息不正常的人,都可能誘發痔瘡發作。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生成原因,包括久坐、久站、因便祕常用力排便、懷孕導致腹壓增加、肛門括約肌功能過分亢進,需很用力才能排便等,都可能隨著每次排便,讓這些血管組織逐步向外突出,形成痔瘡。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徐弘表示,痔瘡屬於天生,以人類胚胎發育歷程來看,直腸末端連接肛門處有3條動脈,等於已存在3個內痔,分別在肛門順時鐘方向的3點、7點及11點等3處。即便每個人都有內痔,但不一定發作,台灣痔瘡盛行率不超過5%,大部分人一輩子不會有痔瘡困擾。久站肛門靜脈血管膨脹易發作痔瘡發作與靜脈構造有關。靜脈分兩種,包括有瓣膜及無瓣膜,人類過去是四條腿走路,身體軀幹與地面平行,因此手腳靜脈有靜脈瓣,包括小指頭、小腿等,靜脈瓣可防止血液逆流,讓血液可對抗地心引力,順利回流心臟。而心臟、腹腔等內臟血管沒有靜脈瓣,無法防止血液逆流,當人久站時,血液容易往下沉積,造成肛門靜脈血管膨脹、積血滯留,進而引起痔瘡發作。痔瘡分內痔與外痔,徐弘指出,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內痔以嚴重程度區分為四級,第一級是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第二級是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第三級是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口內;第四級是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外痔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外痔急性發作時,外痔內的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距甚大。拒辛辣熬夜 如廁速戰速決不良的飲食生活作息,可能讓痔瘡發作。徐弘表示,經常久站的行業如超商店員、老師、理髮師等,或是民眾放長假頻繁出遊、嗜吃辛辣食物、過度飲酒、熬夜打牌等,都可能增加急性痔瘡發作機率。建議民眾應避免久坐或久站,維持健康飲食,有適當活動,上廁所應「速戰速決」,不要久蹲久坐。痔瘡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多喝水、多吃高纖維蔬果、溫水坐浴、局部塗抹痔瘡藥膏,徐弘指出,若患者解便輕度流血,會給予肛門塞劑或藥包,由患者自行塞進肛門,但若塞的角度不正確,藥劑或塞管恐戳破直腸壁,導致肛門膿瘍,用藥需非常小心。臨床上內痔常用橡皮圈結紮,痔瘡根部綁起阻斷血液循環,讓組織壞死自然脫落。外痔或嚴重混合痔需視情況開刀,復元時間也較久,須交由臨床醫師判斷。徐弘提醒,民眾常因解便流血,才發覺痔瘡問題,政府推行四大免費癌症篩檢,呼籲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篩檢,若發現大腸長息肉、糞便潛血陽性等,應儘早近一步檢查,尤其家族曾有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應及早發現。
-
2021-11-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涼關節痠 8招防疼痛
東北季風報到,天氣轉涼,身體似乎比氣象台還要準確,您的關節是否感到痠痛?小心退化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科學證據指出,氣候的改變可能真的與關節痛有關,例如氣壓變化、日夜長短變化、生物時鐘改變,氣溫、濕度變化、季節性的過敏原出現等,都會造成慢性關節炎、氣喘、纖維肌痛症、偏頭痛症狀的嚴重度或頻率加劇。下雨前的氣壓降低,可能會使肌肉肌腱的張力改變,造成關節的負擔增加,溫度的降低則會讓關節內液體的潤滑效果變差,引起關節僵硬疼痛。天氣變壞會導致日常活動減少,無法出門運動、踏青,會使得關節更僵硬。而陰冷的天氣也可能讓情緒較為低落,讓關節疼痛感更加明顯。預防關節疼痛8招:1.保持身體活動:天氣不好仍要盡量在室內活動,踩固定式腳踏車,瑜伽操都是不錯的選擇。2.維他命攝取:適度補充維他命D、 E、 A、 K,可維持關節健康。3.多喝水:多喝水可以維持身體循環,同時讓關節能保有充足的潤滑。4.注意保暖:穿得暖和,可降低氣溫變低帶來的影響,泡熱水可讓關節周圍的組織變軟,進而改善關節僵硬疼痛。5.充足的睡眠:足夠的睡眠讓身體有機會放鬆修復,能避免關節不舒服的情況出現。6.按摩拉筋放鬆:很多關節痛的來源是緊繃的肌肉,適度放鬆緊繃的肌肉可降低疼痛,改善關節僵硬。7.復健治療:除物理儀器治療外,透過正確復健運動方法,可保護關節,改善關節功能,降低疼痛。8.適度使用藥物控制疼痛:若是疼痛難耐,在醫師的指示下,適當的使用止痛藥物也是必要的,藥物治療不僅有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
-
2021-10-31 養生.聰明飲食
越常吃辣真的越不怕辣 最新研究揭痛覺產生原因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世界各地在飲食文化上都可見辛辣的料理,而辣味所提供的除了鮮紅的顏色感官以外,辣椒特有的舌頭灼傷感,是由辣椒素與其他類似辣椒素結構的物質所構成,且研究已證實吃辣的量與頻率會影響人對於辣的接受程度。對於辣味料理,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吃辣是可以訓練的,常吃多吃就懂吃了。」但這件事真的存在嗎?難道吃得越辣、越常吃辣就能成為吃辣達人?傳說是真的!越常吃辣越不怕辣世界各地在飲食文化上都可見辛辣的料理,而辣味所提供的除了鮮紅的顏色感官以外,辣椒特有的舌頭灼傷感,是由辣椒素與其他類似辣椒素結構的物質所構成。來自不同的國家與飲食文化背景的人,對辣椒的接受程度或是喜好度上有很大的差別,過往研究上常認為這些個體差異是由多種原因綜合造成的,包含每個人的生理差異、過往的飲食習慣,又或者是成長過程中,接觸的菜色每道都帶辣,而對辣的存在習以為常。根據2021年11月即將發表的《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期刊中提及,根據過往的科學家研究已經證實對於辣椒所帶來的灼燒感,與每個人對於食物的攝入量與食用頻率有很大關係,不常吃辣椒的人對於灼燒感的感受,會比常吃辣的人還強烈。基於這樣的研究理論,常吃辣的人對於辣味的感受敏感度會下降,也是常被拿出來討論的議題。不只常吃會影響,這些原因都會使辣味感受改變其實味道在不同的調味下,搭配不同風味(酸、甜、苦味),每一種味道的感知多少都會相互影響。簡單舉例來說,同樣一種辣椒,同樣的量用在兩道不同的菜當中,會有不同的風味體驗感受,這些變化可能會來自於菜色的甜味、酸味等不同味覺的交互影響。根據過往的研究報告中就提及,辣味在與蔗糖或是鹽巴混合時,甜味與鹹味的強度會降低,但在辣味感受上並不會受到影響。另外就是攝取辣椒素時,辣椒素對於香氣可以有所加成,把原本的香味變得層次更豐富。此外,許多研究中會探討風味與口味之間的交互影響,主要是來自三叉神經的緣故。辣味不只是味覺,產生痛覺原因來自三叉神經除了吃辣是可以訓練的以外,辣椒素帶來特別的灼熱疼痛感,其實真的是一種痛覺,主因來自三叉神經。科學家其實一直以來都積極地希望,可以把三叉神經的運作方式在食物感受上研究透徹,但由於味道、氣味與刺激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三個面相,使得研究透徹這回事並不容易。三叉神經主要掌管臉部、口腔的感受。目前研究已知的就是辣椒素的受體,也就是直接控制神經系統傳導痛覺系統,也就是TRPV1受體。這項研究也說明,辣椒素除具有激活TRPV1受體的作用以外,三叉神經的交互作用可以將入口的辣椒素轉化成熱或是灼傷感,這也是吃辣椒會覺得舌頭刺激或有痛感的原因。延伸閱讀▶不愛吃苦與舌頭構造有關!基因種族決定你對苦的耐受程度▶嘴巴也能感受氣味!大聲吸麵不只表示好吃,還能讓食物更香▶顏色越漂亮越讓人想吃?感官實驗證實視覺刺激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參考資料▶Capsaicin burn increases thickness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 independently of chronic chili intake(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莫德納、AZ開始施打! 疫苗嚴重過敏反應5大症狀一次看
第12輪疫苗開打,BNT、莫德納、AZ等三大疫苗今起同時施打。衛福部疾管署與台中榮總今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線上研討會,疫苗接種後最擔心發生「嚴重過敏性反應」,以mRNA疫苗的發生率最高,約有百萬分之2.5到11左右,發生年齡落在20歲到60歲之間,接種疫苗後30分鐘內,出現皮膚起紅疹、咳嗽哮喘、胸痛胸悶、噁心嘔吐、頭暈臉色蒼白、或其他神經學反應,應立即治療。mRNA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機率最高 女性遠高於男性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調查,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1月18日,因接種BNT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約為百萬分之4.7;莫德納疫苗約百萬分之2.5。發生年齡落在20歲到60歲之間,中位數為40歲,接種mRNA疫苗較少在青少年,而接種mRNA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有高達90%以上都是女性。接種mRNA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時間,皆在10分鐘左右。根據統計有80%是發生在15分鐘內、90%發生在30分鐘內。產生嚴重過敏反應有80%到90%都是接種第一劑mRNA疫苗時發生。美國的調查顯示,所有mRNA疫苗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約在百萬分之2.5到11之間,AZ疫苗發生比例為百萬分之1.8。台灣自今年3月22日開打新冠疫苗,截至10月20日為止,四款新冠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為百萬分之1.53,其中AZ為百萬分之1.89、莫德納為百萬分之1.34、BNT為百萬分之0.92、高端為百萬分之0.72。馬偕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李必昌表示,疫苗接種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發生機率都相當低,但隨著疫苗將大量接種,仍需要格外注意,嚴重過敏反應若能即使給予腎上腺素,幾乎都能完全恢復,若未能即時發現導致休克等反應,極可能威脅性命。接種新冠疫苗後 五大系統出現反應別輕忽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會在五大系統出現症狀,皮膚系統會出現紅疹、尋麻疹、紅腫癢痛反應;呼吸道系統會出現咳嗽、哮鳴、喘鳴、胸痛胸悶、聲音沙啞、鼻塞等;腸胃道系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情況;心臟血管系統會產生頭暈、頭重腳輕、臉色蒼白、暈厥、休克等;神經系統會產生嚴重的不適感、有窒息將死的感覺,另外非典型的症狀如子宮攣縮、尿失禁等。李必昌表示,五大系統中,只要有任一皮膚症狀加上任一種呼吸道或心臟血管症狀,就屬於嚴重過敏反應,又或是五個系統中有四個系統的反應,只要有兩項症狀出現,都必須高度懷疑是嚴重過敏反應。嚴重過敏反應 VS. 暈針 兩者最大差異是在發生時間由於近期大量接種新冠疫苗,嚴重過敏反應常會與「暈針」的症狀搞混。李必昌表示,暈針在醫學上稱之為迷走神經反應,會發生在各年齡層,不一定是因為打針引起,而打針導致的迷走神經反應,主要是「疼痛」、「害怕」引起。研究顯示,暈針多發生在青少年,而嚴重過敏反應大多發生在20歲到60歲之間並以女性居多,暈針發生時間大多在「打針前」以及打針後的5分鐘內發生,與嚴重過敏反應大多在10到15分鐘,或是30分鐘以內發生有差異。超痛! 三大針劑 暈針人數最多李必昌表示,針對青春期的孩子調查,以三大疫苗類型,最容易導致暈針,人類乳突疫苗、三合一疫苗(Tdap)、腦膜炎疫苗(MCV4)。他分析,應該是這三類疫苗,施打後的疼痛感較顯著所致。導致暈針不一定與疫苗有關,久站、姿勢突然大幅度改變、沒吃早餐、太熱脫水都可能引發暈針。暈針只要適度休息就能恢復,最擔心是暈針時,不慎跌倒傷到頭部,或是發生車禍、撞傷等意外。避免暈針的發生,建議接種疫苗時採取「坐姿」,接種場所通風,最好有空調協助換氣,注射前,民眾已經反映頭暈,可以改採「躺姿」接種疫苗。李必昌表示,避免暈針有四大撇步,接種疫苗前一天「不要熬夜、喝酒」,「記得吃早餐別空腹」、「不要單獨前往接種」、「保持心情放鬆」。醫護人員協助接種時,也能與民眾說說話,轉移注意力,幫助降低暈針的發生率。
-
2021-10-21 醫療.自體免疫
以為是更年期 48歲婦人常眼乾舌燥其實是患乾燥症
48歲的陳小姐平時注重健康,無高血糖等慢性疾病,數月前自覺口咽乾燥,喝冰開水後仍覺得口渴無法緩解,天氣開始轉涼卻變得更為乾燥,不但在起床睜開眼時,感到眼睛內有乾澀與異物感,說話聲音也變得較低沉沙啞,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確診為乾燥綜合症,可多吃甘涼的蔬果及少熬夜改善。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乾燥綜合症是複雜的自體免疫風濕疾病,好發族群為40至50歲女性,主要表現在外分泌腺體的慢性發炎,常見為口乾舌燥、口水減少、眼睛乾澀、眼睛有異物感、眼淚減少、眨眼疼痛、視物模糊,鼻、咽、喉、氣管乾癢等,嚴重時會感到吞嚥疼痛、喉嚨緊緊地作痛,用餐時只能搭配水才能順利吞嚥,甚至要改吃流質食物如布丁等,才能在較低疼痛感之下完成進食。賴博政說明,乾燥綜合症會影響不同的系統,例如皮膚產生丘疹,或骨骼肌肉系統伴有不明原因的肌肉疼痛及小關節炎,當病程進展到後期時,常發生腎臟及肺臟的受損,大約有6至8%的患者有惡性腫瘤。中醫將乾燥症歸於於「燥痹」的範疇,認為乾燥症的病理是陰液虧損、清竅失養,因人體內局部失於滋潤造成化熱發炎,隨著病程進展,甚至會有「瘀」的現象。現在正值秋季,易感燥邪,內外夾雜更容易導致疾病加重。中醫會依照病程發展以滋陰潤燥、補肝益腎、益氣養陰的治療方式改善症狀並提高生活品質。賴博政提醒,乾燥症病人或易口乾舌燥、火氣大的病人,平時起居更應注意,需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減少食用油炸、燒烤、麻辣、溫補類食材,與大量薑、蒜、米酒、胡椒、花椒調味的料理,可避免症狀加劇。另外,中醫理論認為甘寒生津,因此可以多食用甘涼的蔬菜,如絲瓜、芹菜、青花菜、菠菜;水果類如柑橘、酸梅、西瓜、桑葚等。若在秋冬季,皮膚較為乾澀,可以使用凡士林或是乳液在體表輕微得塗抹,緩解皮膚的乾燥。
-
2021-10-19 癌症.食道癌
50歲男子胸痛到醫院就醫 竟確診罹食道癌
苗栗縣50歲羅姓男子有喝酒和抽菸習慣,因出現胸痛到醫院就醫,經醫師以內視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食道炎,組織切片送驗顯示為下食道鱗狀細胞癌,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為食道癌第2期,經胸腔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目前持續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李斯凱表示,喝酒、抽菸、吃檳榔、常吃刺激性、醃漬類或太燙的食物,都是罹患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另外,胃食道逆流也是導致食道癌的原因之一,由於胃液反覆由胃部逆流到食道,長時間刺激下,容易導致細胞病變引發食道癌。食道癌初期症狀為進食時覺得胸骨後或心窩處會悶脹、灼痛,吞嚥過程中會有異物感或阻塞滯留的感覺。另外,罹癌的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差異,上段的食道癌大多有咽喉不適或異物感、中段則是進食時有胸骨後方或背部疼痛感、下段在進食後容易出現腹脹或悶痛,隨著病程發展,吞嚥障礙狀況會越來越嚴重,從一開始吃乾硬食物有困難,到只能吃半流質食物,最後甚至連流質食物或水都無法食用。李斯凱表示,早期食道癌手術治療,5年治癒率高達80-85%,提醒民眾,除了要戒除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之外,也要注意症狀的發生,才能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
2021-10-15 癌症.卵巢.子宮
雙側卵巢有囊腫與卵巢瘤 手術切除半年後懷孕成準媽咪
花蓮一名27歲陳小姐今年初發現雙側卵巢有巧克力囊腫、卵巢瘤,接受手術後,恢復良好,日前還懷孕晉升孕媽咪,向動手術的門諾醫院婦產科醫師吳文綺道謝。吳文綺說,巧克力囊腫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瘤,好發在年輕女性身上,早期發現體積小容易治療,若囊腫變大就容易沾黏,甚至造成不孕,女性朋友要特別注意。陳小姐今年初因為婦科問題到門諾醫院求診,醫師診察意外發現,她的左邊卵巢有巧克力囊腫,右邊還有一顆5、6公分大小的卵巢瘤,陳小姐接受手術後,復原情況相當好,日前還向醫師道謝,表示自己已在7月底懷孕。陳小姐表示,因疫情影響與丈夫還未辦理婚宴,但一直期待有愛的結晶,很感謝吳文綺醫師細心檢查,及時處理巧克力囊腫問題,還在術後半年懷孕,現在很開心和丈夫一起迎接新生命,也認為這是上天送給全家人最珍貴的禮物。吳文綺表示,巧克力囊腫就是原本應該長在子宮裡面的內膜組織,異常的長到卵巢,進而產生一些症狀,女性的盛行率約1至7% ,如果不積極治療,甚至會造成女性不孕。巧克力囊腫常見症狀為痛經、經血量變多、月經周期不規則、性行為時有疼痛感等。吳文綺表示,早期發現因為體積較小,較易治療,若疏忽未處理,囊腫變也容易造成沾黏,就可能需要手術切除,且術後除了注意調養,仍需定期追蹤、避免復發,因此若有相關症狀,最好提早就醫。
-
2021-10-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怎麼辦,會自己好嗎? 10大造成原因、9招預防方法一次看!
上完洗手間後,發現自己的衛生紙上有紅色血絲?那很有可能是痔瘡找上門了!痔瘡是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常會讓病人疼痛難耐、坐立不安,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作息。 什麼是痔瘡? 長痔瘡的人,會感覺肛門口上有一塊息肉,誤以為是額外長出來的,但其實痔瘡並不是後天增長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身體組織,以往我們可能認為痔瘡只是靜脈曲張或病變而衍生的小肉球,但目前醫學上支持的觀念為「肛門軟墊 (anal cushions)」學說,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這三個結構所組成。 在肛門內部有兩個主要肌群,稱為內、外括約肌,肛門即使在內、外括約肌完全收縮的情況下,也無法完全封閉,若肛門沒有關好,液態糞便或氣體便可能溢出人體。 而痔瘡組織就扮演著「軟墊」的作用,它在內括約肌內襯協助封閉肛門。一般我們所談論的痔瘡,算是已產生症狀的病態痔瘡。 當肛門墊內部異常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如靜脈回流減少,就會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因肛門直腸位於人體的下半部,血液回流本來就不容易,這種狀況較易發生在久站、久坐族群身上。經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就可能造成血液回流不足的情況,導致痔瘡充血。 【延伸閱讀: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哪些是痔瘡的高危險族群? 平時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是造就痔瘡的原因。 ◎便祕、腹瀉,不良的排便習慣 ◎熬夜、作息不正常 ◎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 ◎愛吃辛辣食物 ◎久站、久坐、咳嗽,使腹部壓力增加 ◎從事激烈運動 ◎有吸菸習慣 ◎有潰瘍病史者 ◎酗酒及肝病病人 另外,懷孕的婦女,因腹部壓力增加,得到痔瘡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 痔瘡會有哪些症狀? ◎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 ◎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 ◎觸痛或持續性疼痛 ◎搔癢感、灼熱感 ◎痔瘡可分成四級 第一級: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級: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 痔瘡有哪些種類? 痔瘡依據生長的位置,可以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內痔:內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上,因此可能從外表看不出來。一般而言排便會出血,但疼痛度較不明顯,因為生長位置的神經較少。 外痔:外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下,除了會出血,疼痛感及異物感較重,讓人坐立難安。如果外痔的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則會形成血栓性的外痔(Thrombosed hemorrhoids)。 混合痔:混合痔是肛門齒狀線上、下都有痔瘡。 如何預防?◎避免久站、久坐,上班族可定時起身活動。◎避免排便時間過久:很多人上廁所會看書、玩手機,一坐可能就是20、30分鐘,肛門壓力增加,更容易引發痔瘡。如廁建議5~10分鐘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便後可用清水沖洗肛門。◎避免熬夜,以及飲酒或辛辣類等刺激食物。◎充足的飲水量,正常人每日所需喝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30毫升」。◎多吃高纖蔬果,如奇異果、香蕉、花椰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使大便鬆軟,預防便秘。◎可以從事較為緩和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長時間久坐時,可在就寢前行溫水坐浴,達到放鬆、減輕肛門部位的壓力。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辦?保健及預防4招,秘訣就在「小枕頭」
大多數的人認為,靜脈曲張大多只發生在久站的人身上,像是服務業、醫護人員,但其實許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狀況。而老年人出現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老化所造成,若是輕微的靜脈曲張可不需太過擔心,只要留意是否變嚴重即可。 什麼是靜脈曲張?如何造成?靜脈主要是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正常的靜脈血管中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而靜脈曲張即是因久站等其他因素,造成腿部血液不易回流到心臟,進而積淤在腿部靜脈中,也就是俗稱的「浮腳筋、靜脈腫」。 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化導致活動力及肌肉收縮下降,時間一久,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加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加速了靜脈曲張的形成。 靜脈曲張常見於大腿內外側、膝蓋窩、小腿內外側、足背,在初期,靜脈只是較為明顯;嚴重的患者,靜脈會明顯膨脹,突出一顆一顆,或是形狀如蚯蚓的青筋,就要就醫接受治療,避免更加嚴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像是血管破裂造成失血、休克,或是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小型靜脈曲張症狀患者,治療方式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肢的血管內,破壞異常靜脈曲張血管的內膜,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稱為硬化治療,可於門診進行,約10~15分鐘即可完成。 硬化劑治療安全性高,返家後會患處會有局部紅腫或瘀青,但數天後便可恢復,術後當天即可拆除彈性繃帶,隔天睡醒再穿上,可淋浴,但一週內勿泡澡或是用過熱的水洗澡。 ■ 傳統靜脈抽離手術:於大腿內側切2~3公分切口,將隱靜脈與股靜脈分叉交接處與一些分支結紮,再於腳踝切一小切口穿入抽離的導管,將隱靜脈的一些異常分支抽離。術後大腿會有瘀青的情況,數天後即可恢復。 ■ 雷射手術:主要作用是是讓血管腔內閉合。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降低,門診即可進行,手術後幾小時患者即可步行,但只限於大腿部分的靜脈曲張,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進行。 ■ 經皮透視動力輔助式靜脈切除顯微手術:利用特殊器具取出穿透靜脈曲張支,或蚯蚓狀鼓起的靜脈曲張支。 傷口小,疼痛感也較小,復原快。適用於下肢集中型以及較粗大的靜脈曲張病患,此方法也是需要自費進行。靜脈曲張保健及預防方法四招: 久坐時盡量將腿部墊高避免下肢久垂於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時可用小椅子至於雙腿之下,夜間睡覺時,足部也可以墊個小枕頭,稍微高於心臟即可,幫助血液回流。秘訣,就在讓腿部抬高。年輕愛美女性,會利用抬腿讓血液回流,老人家也是喔!可找個舒適的小枕頭,讓老人家睡得更安眠,也能預防靜脈曲張。 適當運動:年老後由於體力下降,肢體行動不變,很多長輩幾乎是坐整天,血液循環越來越差。可鼓勵跟陪伴長輩走動、散步,若是不方便行走可透過按摩或是被動關節運動,幫助下肢關節活動,強化靜脈血液回流的功能。 注意飲食留意營養、避免過胖:不論是營養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都會使身體機能下降更快。 穿著彈性襪輕微的靜脈曲張或是靜脈曲張手術術後,可選擇適當的彈性襪,購買時請詢問專業人員,避免穿著過緊或是緊度不夠的彈性化,否則也無法達到保健的效果。 靜脈曲張是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預防更甚於治療,維持良好的運動及健康的飲食才是長久的保健之道!❤ 愛長照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參考資料:臺安醫院醫藥專欄馬偕紀念醫院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BNT第2天 南市中山國中學生邊接種邊聽音樂
今天是高、國中施打BNT疫苗第2天,台南市有12所學校學生施打。中山國中上午就施打,學生表示,打前還滿擔心有副作用,但施打後覺得好興奮也很開心,自己有了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但也有學生打針後出現頭暈等不舒服狀況,休息後都改善沒送醫。中山國中校長林國斌表示,該校有學生1147人,不打疫苗的有53人,要到外面醫療院所施打的有47人,總共有1094人施打,1天打完。因該校有大型的運動場館中山館,安排在館內施打,除開冷氣並放古典音樂,放鬆學生緊張心情。台南市衛生局主任秘書陳淑娟表示,昨天有兩校施打,今天有12所國高中施打,位在中山國中的施打處,因空間相當寬闊,且有播放柔和音樂,對學生施打前、施打後的心情都會有放鬆作用。學生許凱絜說,因親友中有人之前施打疫苗發生不小副作用,施打前也很擔心會有副作用,但施打中護士邊打邊提醒注意事項,毫無疼痛感覺,也在不知不覺中注射完疫苗,打針後的感覺是興奮與安心。有學生表示,施打前真的很緊張,想的就是不要出狀況,施打後能回教室上課。林國斌說,施打中有少部分學生感覺身體不舒服,但休息後,不舒服狀況改善。
-
2021-09-20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胸痛不可大意!醫師教你3分鐘觀察疼痛感受、位置及時間
許多人日常會發生胸口疼痛,雖未必是嚴重問題,但問題是不易判斷是否嚴重,新聞就常見家屬表示患者生前曾表示胸口疼痛。胸腔內科馮博皓醫提醒,發生於胸腔的疼痛、不適都應提高警覺並加以觀察,如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胸腔疼痛不可大意,3分鐘不確定安全速就醫! 馮博皓醫師指出較為常見或危險的5大胸痛原因,輕者可能胃食道逆流,嚴重可能為主動脈剝離、急性心肌梗塞等警訊,問題可大可小,危險程度相差懸殊,建議民眾在發生胸痛時,先坐下並觀察疼痛位置、時間長度、實際感受,觀察時間3分鐘,若3分鐘後感覺不對勁,或無法確定是否安全,就應盡速就醫,以避免誤判而失去黃金治療時間。 感覺刺痛、位置清楚、時間較短:可能神經肌肉痛。 神經肌肉痛是常見的胸痛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出自於體位變化所起,例如埋頭寫字、閱讀、打電動等,疼痛的表現為刺痛,且位置清楚,時間往往較短。這種情況一般而言不用太擔心,過一會便會緩解,觀察一下即可。 感覺悶痛、位置模糊、時間較長:可能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是相當常見的文明病,在胸痛上的表現患者會有悶痛的感受,且位置模糊、難指出確切悶痛點,感覺大致在胸腔中間,通常也會維持一段時間。建議改善生活模式,避免相關風險因子,如咖啡、甜食等,症狀也會有所改善。 感覺悶痛、外側模糊、時間較長:可能氣胸、肋膜問題 氣胸所引起的疼痛一樣是悶痛表現,時間也較長,位置模糊,不過相較之下常見於外側。肺部的痛覺神經較少,大多因心臟、神經肌肉引起,若肺部出現疼痛,大多是因為肺部已經破洞、氣胸、或是肋膜積水。此情況雖非出於心臟,但會影響呼吸,一樣有致命的危險,應盡早就醫。 強烈刺痛、疼痛延伸、時間較長:可能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的疼痛表現也是刺痛,但有別於前述,會更像刀割的撕裂感覺,強度明顯,甚至痛到冒冷汗,位置較為廣泛,甚至痛到背後,且時間較長。此情況就需特別警覺,盡速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時間。 強烈悶痛、疼痛延伸、時間較長:可能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和胃食道逆流有些相似,一樣會有悶痛感、難指出確切位置,且時間較長。不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悶痛會有如被石頭壓住一般強烈,位置常見於左胸腔、胸腔中間,且範圍廣泛,往往是痛一整片,常見會出現下巴、左肩等從疼痛點延伸出去的延伸性疼痛,時間會是更久的持續性疼痛,也因疼痛時間較長,可能會有冒冷汗、暈倒的可能。此情況需立即就醫,切勿猶豫,不可拖延。再次提醒留意胸腔疼痛。避免誤判,盡速就醫! 再次提醒民眾,發生在胸腔的疼痛,往往與神經、肌肉、肺部、心臟有關,嚴重將有致命風險,代價極大,觀察3分鐘後若當下無法百分之百確定自己無恙,就應盡速就醫,以避免誤判釀成憾事。《延伸閱讀》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致死率更高!醫:不明胸痛、牙痛、喉嚨麻等速就醫。 .胸痛是胃食道逆流?可能與哪些疾病有關?醫師教5種常見原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5 癌症.乳癌
最要注意的不是痛!外科女醫揭必知的乳癌症狀
「醫師,上星期我媽媽被檢查出來有乳癌,所以我也想做個檢查。」門診時,經常有患者會很狐疑:「我還想問,為什麼我媽說她都沒有什麼不舒服,卻是得了癌症呢?一般人得乳癌,會怎樣的不舒服呢?」雖然我們接下來會看看一些值得注意的乳癌症狀,但想先請大家了解,同樣是乳癌,不同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而且許多患者不會注意到乳癌症狀。甚至,乳癌可能是毫無症狀的。因此,只靠「我有沒有症狀」來決定要不要檢查乳房,是比較危險的;面對乳房疾患,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要養成一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篩檢的習慣,到了45歲以上後,每兩年還要加做一次乳房攝影篩檢。當有做定期篩檢時,比較能在乳癌發展的早期就發現乳癌,患者很可能還在乳癌零期或一期。當等到出現症狀才去就醫檢查的話,萬一被確診為乳癌,常常已經是乳癌第二期以上囉。可能代表乳癌的症狀□ 摸到乳房有新的硬塊感□ 摸到腋下有新的硬塊感□ 之前沒有乳頭下陷,但乳頭突然變凹了□ 乳頭出現不像乳汁的分泌物□ 乳房部分腫脹□ 乳房皮膚凹陷□ 乳房或乳頭乳暈處的皮膚發紅□ 乳房痛□ 乳房形狀變化請先別緊張,雖然即使有這些症狀,也不代表一定是乳癌造成的,但注意到這些狀況時,最好盡快就醫檢查,確定是否有問題。請繼續看下面的解說。務必注意:乳房硬塊感最要注意的乳癌症狀,就是「硬塊感」,而不是「痛」。這個真的很重要!臨床上患者只要乳房一痛,絕對會想就醫。但摸到硬塊時,卻會因為「這硬塊又不會痛」而放著不檢查,直到硬塊變大,乳癌變嚴重才就醫。請注意,絕多數的乳癌腫塊都不會痛,而是以硬塊表現。假使發現乳房或腋下有「不曾消失的硬塊感」,即使月經結束了硬塊感仍然在,務必要趕緊面對。每個人擔心的硬塊感大小差異可能會很大,有的位在皮膚表層,像米粒般極小的一點;也有人是覺得一整團乳頭下方都是過硬的腫塊。所以,許多讀者會想問的是:「硬塊就是不正常嗎?」不是的。這些於乳房摸到的硬塊,可以是正常狀況,也可能是脂肪瘤、皮下囊腫、纖維囊腫、纖維腺瘤、葉狀瘤等良性腫瘤,但也有是乳癌的機會。更多人的疑慮是:「究竟什麼是硬塊感?」或「我這樣程度的硬,算正常嗎?」嗯,其實沒有什麼是「典型的乳房」,乳房由乳腺組織、脂肪組織、纖維架構等組成,本來就不會全部都很軟,本來摸起來就不是很平均、很均質的感覺。而且隨著年齡和月經週期的變換,乳房的觸感也會有變化,以下是乳房觸感會特別有變化的時間點:○月經來之前在女性月經來之前,常覺得胸部變比較腫,也有疼痛感。由於乳房裡有些液體蓄積,摸起來可能會有些硬硬的感覺。這時候摸到硬塊可以先觀察一下,萬一等到月經結束後,這個硬塊感卻持續都沒有消失,就需要趕快就醫檢查。○懷孕的時候懷孕也是許多女性會覺得乳房硬硬的時候,因為這時能分泌乳汁的乳腺組織正在增生,因此會出現腫脹及硬塊感。○哺乳的時候哺乳時最常見的乳房硬塊感是由於乳汁淤積,甚至已經造成乳腺炎等感染問題。當乳房硬塊伴隨著發燒與乳房局部紅腫熱痛,就要擔心是乳腺炎。但如果這個硬塊感是新跑出來的,不會痛,幾天後也沒有消失不見,最好還是就醫檢查,確定是否為乳囊腫或乳癌等非感染的問題。○更年期附近 在接近更年期的這個階段,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變動大,常常會覺得乳房痛,即使不是快到月經週期的時候,也會覺得乳房痛,或覺得乳房有一塊塊硬硬的感覺。所以,女性是否會覺得乳房硬,與在經期的哪個階段,是不是月經快來了,是否曾經懷孕哺乳過,最近是變胖還是變瘦,是否有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狀況都有關係。若月經結束後硬塊感仍在,或已經停經,最好及早就醫檢查乳房硬塊。因為,最常見的乳癌症狀,就是乳房或腋下的硬塊!其他異常的乳房狀況除了硬塊之外,有些狀況也值得注意。首先是擠擠看乳頭,是否會出現分泌物。如果有乳頭分泌物,要注意是兩側乳頭都有,還是單側;顏色是怎樣的,是血色的、咖啡色的、清清如水的嗎?還是跟乳汁很像,白白的;然而,分泌物的量又如何呢?是不用擠就會自行流出來?還是要擠很久很大力,才出來一些些?提供這些資訊都能帶來醫師評估乳頭分泌物是否為異常的一些線索。簡單來說,若兩側乳頭多個孔洞都出現如乳汁般的白色分泌物,比較不會是乳癌引起的;但單側乳房的單個孔洞出現太過清澈,清清如水的分泌物,或血色、咖啡色的分泌物,就比較需要擔心。詳細解說,請看「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及「乳頭流出血狀分泌物 – 乳突瘤」兩篇。另外,也要注意乳頭皮膚的狀況,單純的皮膚癢常與乳頭乳暈濕疹有關,但若有紅疹、脫皮、苔癬化的變化,或覺得過去乳頭是凸出來的,現在突然凹陷下去,最好就診讓醫師檢視。詳情請看「乳頭癢癢好害羞,是不是乳癌?外科女醫圖文解說」這篇。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如果年紀超過三十歲,想了解自己乳房的狀況,最好養成一年一次定期超音波檢查的習慣。萬一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異常的情形,醫師會建議加做乳房攝影或切片檢查,確定是否為乳癌。原文: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我的經驗/沒穿背架護腰也沒開刀 脊椎滑脫靠運動自癒
數年前因腰背痠痛、屁股與腳痠麻,連提物、行進都感困難,朋友認為問題出在脊椎,建議至醫院檢查。初次到某地區醫院檢查,醫師檢查後吿知,可能脊椎與肌肉受損,建議再觀察並穿上背架護腰,但工作繁忙與痠痛仍在容忍範圍,所以未穿戴背架,每天仍依習慣晨運健走,一個多月後,腰部疼痛指數上升,又再趕赴醫院就診。走久了 疼痛居然消失這次改看另一位醫師,做了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為「脊椎滑脫」,必須開刀治療,原想配合醫療,但考量年關將近,許多待辦事項,擔心開刀影響工作進度,於是選擇年後再就診。但我還是忍痛工作、早晨持續健走,雖然步履蹣跚,誰知走久了疼痛感居然消失,開刀之事就此擱置。年後因女兒工傷腰間痠痛陪同就醫,正好是同位醫師看診,我順便請教醫師,確診了脊椎滑脫,現在為何不疼痛?醫師回覆說:「也許運動久了,腹部肌肉緊實,讓腰部包覆緊密,脊椎壓力減輕,進而改善疼痛。」不同醫師 診斷結果不同我非固執也非輕視醫師專業的人,只要身體病痛都會遵照醫師指示,只是為何同醫院不同醫師的診斷,竟會有如此南轅北轍的診斷結果,真是讓人無所適從。我很幸運,靠著持續運動,擺脫鐵甲衣的束縛與開刀的折磨,現在還跟常人一樣,腰無疼痛感、活動無礙。有此親身經歷,建議身有病痛當然交由醫師檢查,有重大病情可多方諮詢,讓自己多個選擇,說不定幸運之神會給予眷顧。
-
2021-09-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曬傷怎麼辦?除了發紅脫皮、出現水泡,還有可能會有「這症狀」 藥師教你曬傷後該如何處理與預防
炎熱的夏天,走出戶外彷彿隨時會被烤焦一樣,而這個時節最可怕的,莫過於出門忘記做防曬,或是忘記補擦防曬乳,結果過度曝曬導致曬傷,有時候甚至讓人沒辦法躺著睡覺,一碰到曬傷處就痛,該怎麼辦呢?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表示夏天天氣炎熱,一定要做好防曬,若不慎曬傷,除了冰敷以外,也能搭配一些藥物,幫助緩解曬傷不適。 曬傷有那些症狀?張益誌藥師說明一般大家最了解的,大概就是曬傷處的皮膚會發紅、疼痛,若更嚴重時則可能會出現水泡的狀況。其實曬傷後也會出現輕微疼痛與發燒的情況,而通常曬傷的症狀不會馬上出現,會在曝曬至曬傷後的四小時開始慢慢出現,曬傷後的疼痛感在六小時後至兩天內最為明顯、強烈,而大概要3-5天後才會逐漸恢復。曬傷該怎麼處理?而若不慎曬傷後,一定要注意不要讓曬傷的皮膚再度曝曬或受到刺激,張益誌藥師解釋曬傷的位置可以透過冰敷、塗抹含有蘆薈或燕麥膠的產品舒緩,也可將蘆薈膠等先冰鎮過,讓皮膚在塗抹的當下比較舒服,也可塗抹低劑量類固醇(0.5-1%)的軟膏,來幫助減緩灼熱感和腫脹感。如果曬傷的比較嚴重,已經出現水泡,則不要刺破水泡,以免造成感染。通常也可以搭配一些口服乙醯胺酚、阿斯匹靈等非類固醇的止痛藥,來幫助舒緩曬傷後的皮膚疼痛、頭痛,以及發燒的狀況。如果曬傷面積過大,已經出現噁心、嘔吐、高燒等症狀,則一定要趕快就醫。在戶外如何做好防曬?張益誌藥師提醒,夏季天氣非常炎熱,出門一定要做好防曬,除了防曬乳需頻繁補塗之外,最好也能搭配薄長袖、帽子等,盡量減少皮膚被直接曝曬的機會,同時在太陽最烈的上午10點至下午四點間,盡量避免外出曝曬。即使做足了防曬工作,也建議盡量不要長時間曝曬,畢竟高溫的狀況下,除了曬傷,也可能會有中暑、脫水等狀況,記得多補充水分,不要讓自己處於過度曝曬的危險當中喔!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張益誌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8-31 癌症.其他癌症
消化道早期癌變 內視鏡手術保住器官
一名60歲男子因胃酸逆流不適就醫,接受胃鏡檢查發現,除了因胃酸過多造成食道發炎之外,在胃與食道交接處竟檢出不到1公分的早期癌變,即透過內視鏡將癌變處切除,不須切除器官,術後1天便能開始進食,第3天就出院返家,目前只須定期追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主治醫師范峻維表示,早期消化道癌症往往只是微小的病灶,在早期就能以內視鏡發現,再經過仔細評估後,無論手術開刀治療或是用內視鏡完整切除,都有助於提升病人存活率。范峻維指出,大部分早期消化道的癌症,可以內視鏡進行切除手術,透過一般胃鏡與大腸鏡搭配特殊電刀就可以做完整的切除,不需要如傳統手術一般的切除部分器官,可保留完整器官,保有完整消化道功能,手術並沒有在身體外觀或腹部造成任何傷口,也不會因傷口疼痛感到不適,就不至於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
-
2021-08-25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7旬老翁雙側腹股溝疝氣 腹腔鏡微創修補手術解決頑疾
新竹一名70歲老翁雙側腹股溝長期出現兩顆鼓起的腫塊,並隨著時間越腫越大,其中一側曾做過手術,因沒有明顯疼痛,拖了一年多而未就醫,直到親友介紹下才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老翁罹患「雙側腹股溝疝氣」,經過「全腹膜外腹腔鏡」微創手術修補,順利解決老翁長期的頑疾,術後迅速恢復。東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呂文哲表示,老翁7年前就因左側患有腹股溝疝氣在其他醫院以傳統修補方法手術,但是1年多前又復發,連帶右側腹股溝也出現腫塊鼓起的情形,診治時發現這些腫塊都可被復位推入腹內,由解剖位置及可被復位的腫塊症狀判定老翁罹患「雙側腹股溝疝氣」,左側為復發,右側為續發,導致雙側股溝皆有突起物。呂文哲指出,「腹股溝疝氣」意指疝氣發生在腹股溝部位,疝氣就是俗稱的墬腸或脫腸,隨著時間,突出的疝氣腫塊會愈來愈大,內容物若是腹內的小腸,則有形成腸阻塞與小腸絞扼壞死的可能,輕者會腹脹無法進食,重者則腹膜炎以致死亡。呂文哲說,腹腔鏡的修補分成「全腹膜外修補(TEP)」與「經腹膜修補(TAPP)」,據分析研究顯示,前者能有較少的臟器損傷、人工網膜感染及切口性疝氣;後者則是較少的血管損傷與轉變成打開修補的比率。腹腔鏡的修補取決於疝氣及病人的特性,譬如同時發生雙側腹股溝,或是曾打開修補腹股溝疝氣而復發者,建議選擇TEP,只需使用一側的手術傷口,就可同時修補兩側,能減少因進入腹腔所產生的臟器傷害與腸沾黏的機會,微創傷口僅1至2公分,手術傷口小、少疼痛感,術後2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呂文哲也提醒不建議施行腹腔鏡手術修補者,包括做過前列腺切除、子宮切除、剖腹產或是下腹部剖腹手術者;有併發腸阻塞或是腸絞扼的腹股溝疝氣者,乃至發生大的陰囊疝氣者;有腹水者;無法施行全身麻醉者;曾做過腹腔鏡修補腹股溝疝氣者。倘若無上述禁忌症者,原則上男性優先採用全腹膜外修補,女性優先採用經腹膜修補;有疝氣疾病的病患,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經專業診斷後提供最適合的醫療處置。
-
2021-08-22 養生.運動天地
前後腳拉伸 改善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 與背肌緊繃也有關當早上一起床,腳踩到地板上,腳跟會產生疼痛感,痛點發生在腳的內側或是中間,也常會發生在久坐後起身或是走路走久的時候。足底筋膜炎除了肌腱發炎之外,還有與肌腱退化,以及足底筋膜、小腿筋膜僵硬,跟整個淺背線(背筋)緊繃也有很大的關係。中午吃飽這樣做 助消化、醒醒腦大多數的人中午吃飯都屬於比較緊張的狀態,一吃飽就馬上坐下來,但這樣其實對消化系統是很不好的。飯後很適合做一些輕度的伸展,可以讓自已保持頭腦清醒,對於消化食物也有幫助,伸展後如果能睡一會兒的午覺,下午精神會更好。這4組動作最好全部都做,時間不夠的話,只做其中1-2組也可以。和同事一起把身體拉一拉,就能提振精神。下午茶休息的時間做也可以。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保護膝關節該做哪些運動?醫:不同關節狀態有別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會面臨關節退化的問題,從年輕時就提早做好關節的保健與照護,才能避免日後關節疼痛造成行動不便,影響正常生活及運動。運動就是很好的保健方式,可使關節周圍的肌腱強壯,避免僵硬,並維持活動度。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關節狀態有各自適合的運動種類及方式,過度運動反而讓關節受傷,適得其反。● 一般健康關節游泳、單車等低負重運動,優於爬山、跑步、打球。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陳威仁表示,每個年齡族群運動強度本來就不一樣,很難一體適用。但如果運動的當下感到關節疼痛,那就很有可能是運動強度過強,過度使用導致關節發炎,這時就應該先停止運動,並自行觀察2到3天,若症狀並未緩解甚至疼痛感更嚴重,就必須就醫治療了。陳威仁說,一般健康的關節,運動時不會疼痛,這種情況下只要按照平常運動的習慣就好。在選擇運動種類上,可減少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運動,多選擇游泳、踩腳踏車等低負重運動,不把全身重量都交由膝蓋關節負荷。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肌肉通常較弱,則應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如一開始先慢走,過幾天再改為快走以及慢跑等,避免運動傷害。● 發炎中的關節急性期可走路、伸展,慢性期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對於關節正在發炎中的人,陳威仁說,發炎可分為急性發炎及慢性發炎,急性發炎的情況下,建議完整休息、不特別運動,但一般日常活動如走路、簡單的關節伸展活動還是可以持續。等到發炎狀況緩解後,再依醫囑恢復運動,並視疼痛的狀況來調整運動量及強度,期間也可使用護膝包覆關節提供支撐力,減輕關節疼痛。而慢性發炎指的就是關節退化、老化,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可提供膝蓋好的穩定性,並且減少步行時膝蓋所承受的壓力,改善膝關節疼痛感。● 關節發炎痊癒者肌肉可能萎縮,應從低強度運動慢慢開始。至於關節曾發炎但已經痊癒的人,陳威仁說,沒有退化問題的話,只要慢慢恢復運動強度就可以了。但因為一陣子沒有運動,肌肉會有一定程度的萎縮,不像之前一樣強健,因此運動強度一定要降低,再慢慢視情況逐漸增加強度。慢性關節炎最適合的坐姿抬腿運動陳威仁說,一般人想要強化大腿肌肉,可以使用健身房的器材,或是抬腿運動加上彈力帶、深蹲等。但對於老年人可能較困難,這時可以最簡單的居家訓練方式「坐姿抬腿運動」來代替。「坐姿抬腿運動」是坐在椅子上,讓雙腳落地呈現90度,先將其中一隻腳往前慢慢抬起,膝蓋伸直,維持5至10秒後放下,再換另一隻腳進行相同動作,重複多次。比起深蹲、蹲馬步等,對膝蓋負擔較小,更適合有慢性關節炎的人。均衡飲食、維持體重 就是保護關節利器對於加強關節健康的飲食,陳威仁表示,「只要均衡飲食就好。」他指出,更重要的是好好控制體重,因體重越重對膝蓋負擔也就越大,更會加速膝關節的磨損和退化。根據研究顯示,體重減輕1公斤,可以降低膝蓋負擔約2公斤。均衡飲食可參考據衛福部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有建議五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等6大類食物應攝取的量,再搭配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更好的控制體重。至於要怎判斷是否過重,陳威仁則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是BMI大於30,就要特別注意。
-
2021-08-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翁胸口突刺痛倒地 主動脈剝離險奪命
85歲陳姓老翁以務農維生,日前胸口突然一陣刺痛倒地,家人趕緊送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判斷為A型主動脈剝離併心包填血心因性休克,聯繫合作醫院台中榮總,立即在1小時內送中榮進行手術,才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還可以下田種菜及騎機車。大甲李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忠霖表示,陳姓老翁是典型的A型主動脈剝離,9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且一路延伸到背部,病患會突然在幾秒內胸部有劇烈疼痛感,一旦發生必須立即送醫搶救。蔡忠霖說,陳翁是高齡患者,基本上年齡逾75歲的病患在進行心臟手術時都有50%以上的死亡風險,加上主動脈剝離是複雜性極高的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2至16小時,死亡風險更高。手術團隊協力下,完成一例危急且即時挽回性命的心臟手術。主動脈手術牽涉大血管重建,是相當複雜的手術,若是主動脈剝離嚴重者,許多病患雖手術成功,但也難以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蔡忠霖說,陳翁高齡且有慢性病,手術本身就有極大的風險,但好在情況發現得早,且第一時間醫院急診醫護正確診斷且處置妥當,後續台中榮總接手後才可順利醫治,讓陳翁恢復正常作息。蔡忠霖說,主動脈剝離的主因是因為血液強大的衝擊力,導致血管壁被撕裂,所以當血壓愈高,衝擊力就愈強,因此誘發主動脈剝離的最危險誘因就是高血壓。主動脈剝離有時真的很難預防,基本上分兩類患者,一種是先天性疾病,通常年輕就會發病,且有家族病史,青年期就要監控血壓和主動脈大小;另一類是40至50歲以上的患者,通常與高血壓有關;因此提醒民眾若有高血壓,每日應該定時監測血壓,尤其冬天氣溫驟變時,若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等情況,緊急送醫搶救是唯一救命機會。
-
2021-08-1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在家騎飛輪反覆摩擦 陰囊腫了
50多歲張先生,在3年前自覺右側的陰囊比左側大,但沒有任何不適,便不以為意。近期因疫情居家辦公,長時間宅在家,便購買飛輪車在家運動,騎了一個多禮拜後,開始覺得右側的陰囊會不停的摩擦、碰撞,伴隨著疼痛感,走路時強烈不適,因此就醫。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經觸診及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陰囊大小約7.5公分x7公分x3公分,診斷為副睪囊腫合併陰囊水腫引起陰囊腫大,建議張先生暫停激烈運動,穿著寬鬆衣物,倘若陰囊有摩擦破皮,使用外用藥物防止感染,疫情和緩後以手術治療。周固指出,造成陰囊腫大的可能原因,包括副睪囊腫、睪丸腫瘤、睪丸和副睪丸發炎、陰囊水腫。若發生副睪囊腫,推測可能與感染或創傷有關,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觸診時可摸到腫塊,超音波及透光檢查可見透明水囊。平時陰囊偶有下墜感,有些人會有壓痛、鼠蹊部不適,隨著囊腫的變大,陰囊也會腫大。周固指出,如果陰囊腫大確診為副睪囊腫,定期追蹤即可,但當陰囊外觀明顯腫大影響生活,且有不適症狀時,應積極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2周便可恢復正常生活及合適的運動。尚未治療副睪囊腫者,建議做較和緩的運動。許多民眾防疫在家,多使用跑步機、飛輪、跳繩等居家運動,周固說,對於副睪囊腫大到引起陰囊腫大者,運動時腫大的陰囊會反覆的摩擦周圍皮膚,易引起破皮發炎,倘運動過程中有碰撞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疼痛、腫大情況加劇,因此要更加注意。
-
2021-08-19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萬別大意! 一男子連日唉聲嘆氣,竟引發「呼吸性鹼中毒」
工作中,生活裡,學習上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這時很多人都會嘆上一口氣,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疏解情緒。「唉……」長久以往,嘆氣好像成了一種信號似的,一聽嘆氣聲就知道,“這人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了”。但這氣可不能一直嘆,武漢一男子兩週前因意外摔傷導致骨折,治療時花了很多錢,還影響了工作,這讓“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倍感壓力。8月13日,他突然出現狂躁、抽搐、出冷汗等情況。據報導,他是因為過度焦慮,連日嘆氣,導致了呼吸性鹼中毒。初聽聞這則新聞大家肯定很好奇,骨折手術做完了,也很成功,怎麼會突然出現抽搐、狂躁的症狀。他患的呼吸性鹼中毒是什麼?為什麼會中毒?有什麼危害?別嘆氣,快來看。一、什麼是鹼中毒?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的酸鹼度是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血液PH穩定在7.35-7.45,這種穩定稱為酸鹼平衡。當血液PH大於7.45時稱為鹼中毒。二、為什麼會出現鹼中毒?鹼中毒分為呼吸性鹼中毒及代謝性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肺過度通氣引起動脈血中二氧化碳減少,導致血液PH高於7.45出現呼吸性鹼中毒。常見原因包括:1. 精神性過度通氣精神緊張、焦慮、害怕,氣喘吁籲、吵架、情緒激動等情況會導致人體過度通氣,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引發呼吸性鹼中毒,此種類型就是新聞中患者突然出現狂躁、抽搐的原因。2. 低氧血症機體缺氧時會出現過度通氣,是機體對缺氧的一種代償性保護,會造成二氧化碳排出過多從而導致鹼中毒。此類型常見於突然進入缺氧環境如高原、高空等環境中。3.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膜炎、腦腫瘤、腦血管意外及顱腦損傷等疾病可能導致呼吸中樞受刺激而出現過度通氣。4. 妊娠妊娠會增加中等程度的通氣,目前認為是黃體酮刺激呼吸中樞導致的。妊娠初期由於嘔吐、飲食不足可發生酮症酸中毒。當妊娠反應過後,由於黃體酮的影響可發生呼吸性鹼中毒,有時可引起手足搐溺。◎代謝性鹼中毒鹼性物質在體內蓄積過多或酸性物質大量丟失,造成血液中HCO3-濃度升高,PH上升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常見原因包括:1. 胃液丟失過多胃部手術、高位腸梗阻時可能會發生劇烈嘔吐,大量胃酸丟失導致HCO3-升高,出現代謝性鹼中毒。2. 鹼性物質攝入過多慢性胃腸道疾病的病人,為中和胃酸,服用過量的碳酸氫鈉,導致腸道內鹼性物質明顯增多。尤其是對於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由於腎臟調節HCO3-的能力下降,過量的鹼性物質在體內蓄積而導致鹼中毒。3. 電解質代謝紊亂,低鉀低氯導致鹼中毒老年臥床患者,進食差,長期以往會導致電解質紊亂,出現血鉀、血鈉、血氯紊亂,導致代謝性鹼中毒。三、如何判斷是否出現了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主要表現為通氣過度和呼吸加快,四肢發麻、刺痛、肌肉顫動、眩暈、暈厥、視物模糊、抽搐等。代謝性鹼中毒輕者表現不明顯,不易識別,重症患者多有面部及四肢肌肉抽動、手足抽搐、口周及手足麻木、頭暈、躁動不安甚至昏迷等症狀。四、為什麼嘆氣會導致鹼中毒?平時簡單一句嘆氣,一聲“唉”,反復多次長吁短嘆有可能會導致呼出二氧化碳過多,出現呼吸性鹼中毒。曾有過不少“鹼中毒”的新聞:女子因遲遲等不到人過度焦慮、男子吵架太生氣,誘發鹼中毒……這些都是呼吸性鹼中毒的典型情況,平時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五、鹼中毒有什麼危害?鹼中毒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酸鹼失衡、電解質代謝紊亂,頭痛、頭暈、煩躁不安、躁狂等精神症狀,口周及四肢麻木、針刺疼痛感、甚至抽搐。抽搐時間過長會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損害,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六、生活中如何緩解焦慮?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多,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身體健康的關注等等導致現代人焦慮、抑鬱症出現的越來越多。如果焦慮狀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的情況,需要藥物治療和專業的心理調節。但大多數情況都處於情緒異常的狀態,還不至於影響正常的生活,這時需要改變生活方式、調節情緒來改變。建議平時多與朋友、家人交流,把不舒服的情緒釋放出來;家人及朋友的關心、理解、照顧也可明顯改善這種情況。適當鍛煉、晨練、練瑜伽,轉移注意力,把多餘的精力放在一些輕鬆舒服的事情上。聽音樂,有時間出去郊遊等一些娛樂活動放鬆心情,可明顯緩解焦慮。(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