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
「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是甲狀腺刺激素偏高,但甲狀腺素卻正常,造成甲狀腺機能失調。
- 症狀: 疲倦 怕冷 便秘 症狀輕微的疲倦 嗜睡
- 併發症: 骨質疏鬆 記憶力衰退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是甲狀腺刺激素偏高,但甲狀腺素卻正常,造成甲狀腺機能失調。
「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本身或其他相關器官之病變所造成的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動脈平均壓為11-17mm/Hg(毫米汞柱),數值若超過20mm/Hg以上,即定義為「肺高壓」。 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喘、咳、血、腫、暈,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 >>【延伸閱讀】【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胸腺腫瘤是很罕見的腫瘤,好發於前縱膈腔。胸腺腫瘤約占所有癌症發生率的0.2%-1.5%,台灣每年有將近150位新診斷個案,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0.63個案數(2009年資料)。胸腺腫瘤變異性很大,依據病理化驗上皮細胞的分化程度,可將之視為連續漸進的光譜:有臨床表現幾近於良性的胸腺瘤,乃至極端惡性的胸腺癌。
淋巴瘤為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依照病理診斷,可分成「何杰金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個大類。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後期是因為引起免疫反應而造成症狀。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 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現常類似流感,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正因為心肌炎具有多樣化的臨床症,使醫師診斷困難度增加。若陸續出現心悸、氣喘、胸痛等,應趕快就醫確認。 心肌炎於近日受到關注,主要是大家為了對抗新冠病毒接種mRNA疫苗,但美國於 2021年6月開始,出現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及心包炎的個案,特別是施打第二劑過後的男性青少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審查當時可取得的數據後,總結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利益大於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並建議 ≥ 12 歲青少年及人持續接種疫苗。但提醒注意,一旦接種後出現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及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不同年齡層患者可能表現不同的症狀,成年急性心肌炎病患可能出現疲倦、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昏厥,其他症狀還可能有頭痛、喉嚨痛、發燒、腹瀉、疲累、心律不整、下肢腫脹、關節疼痛,甚至休克。 嬰幼兒的症狀較不具特異性,表現可能為焦躁不安、發燒、食慾不振、心搏過速及發紺。至於超過兩歲的幼童,臨床表現可能是胸痛、腹痛、肌肉痠痛、疲倦、咳嗽及水腫等。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它是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的癌症,這些不成熟的造血細胞可分化成各種不正常的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診斷時,骨髓中這些不成熟的壞細胞要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才能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狀之一,通常與慢性氣管炎有關。因空氣滯留在受損或失去彈性的肺泡中,使肺內壓力不斷升高,呼吸時,肺泡過度充氣擴張甚至破裂。由於氣體無法有效交換,病患的身體經常處於氧氣不足的狀態,會產生呼吸困難、易喘、胸悶的感受。當肺部組織因肺氣腫而受到傷害時,通常是永久性的,使用藥物也無法完全恢復,又以抽菸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方,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橋本氏甲狀腺炎又叫做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是種因家族遺傳、體質產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方,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一旦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基礎代謝率變慢,就是甲狀腺機能低下。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臟器、部位使用。當這個功能因為某些因素,如心臟疾病等,受到影響或減弱時,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使身體出現不適,就稱為心臟衰竭。
乳房葉狀瘤是一種較罕見的乳房腫瘤,僅佔乳房腫瘤的1%,可分為良性、惡性,以及介於良性與惡性中間的「邊緣性」三大類;大多數乳房葉狀瘤屬於良性腫瘤。乳房葉狀瘤同時具有「間質成分」與「皮質成分」,當間質成分過度增生,擠壓到皮質成分,產生葉片狀的外觀,故稱為乳房葉狀瘤。乳房葉狀瘤因增生迅速,加上症狀以無痛腫塊為主,患者較不易注意,發現時體積通常較大,可能多達20公分。 癌症轉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良性乳房葉狀瘤幾乎不會轉移;邊緣性乳房葉狀腫瘤的轉移機率為4%;惡性乳房葉狀瘤轉移機率較高,可達22%。轉移的部位則以肺部、骨頭、肝臟及胸壁較為常見。
二尖瓣(又稱僧帽瓣)是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兩片一組瓣膜,負責控制血液流向。當左心室舒張時,瓣膜就會隨之打開,讓左心房的血液順利流向左心室,接著當左心室收縮時,瓣膜會關起來,讓血液流進主動脈送到全身。 「二尖瓣膜脫垂」指的是兩個瓣膜中的一個瓣膜異常增生,讓二尖瓣看起來變肥厚以及鬆弛,以致於當左心室在收縮時,部分的二尖瓣膜會突出到左心房内,而形成二尖瓣脫垂。較嚴重者瓣膜無法緊閉,使得部分血液會在左心室收縮時逆流回到左心房,稱為二尖瓣閉鎖不全。
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心臟是人體維持運作最重要的器官,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會打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一旦心臟功能受損、心跳停止,腦細胞、心肌在數十分鐘之內會缺氧,使人失去知覺而昏迷休克,若休克超過十餘分鐘無法救回,人將死亡。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長年高居十大死因前三名。
腎積水是指腎盂及下方連結的輸尿管發生阻塞,導致不正常擴大的情形。患者若發現腎積水,應趕緊就醫診治,若延誤病情,會嚴重損害腎功能。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期間因荷爾蒙變化,出現高血糖的症狀。生產後,血糖值恢復到正常範圍,發生率約為1%~3%。
甲狀腺風暴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嚴重急性併發症,會產生高燒、心臟衰竭、腹瀉、昏迷等症狀。如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器官衰竭,嚴重則會致死。
德國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由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引起,傳染力極強,經由飛沫感染上呼吸道後潛伏期約14~21天,臨床症狀為感冒常見的疲倦、輕微發燒、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脹等,約有半數患者會出現不規則丘疹,發疹從臉和頸開始,狀似紅色針頭細疹,接著散見上肢、軀幹及下肢,24小時後遍布全身,典型的病例出疹狀況只會維持約三天,經治療預後佳,併發症少,且終生得以免疫。 德國麻疹病癥溫和,但如果懷孕三個月內的孕婦感染德國麻疹,將可能造成「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使胎兒主要器官受損或畸型,如先天性耳聾、青光眼、智能不足、先天性心臟病等缺陷,嚴重恐造成死產、流產。因此孕婦或準備懷孕的婦女應特別注意。 德國麻疹目前已有疫苗可以使用,流行病例減少許多,目前的防治重點多放在孕婦感染。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官。男性年紀漸長之後可能由體內荷爾蒙變化而造成攝護腺肥大,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疾病,不適症狀嚴重時,可考慮以手術治療。
心律過緩是心律不整的表現之一,正常人的心律為每分鐘50~100次,當心律低於每分鐘50次時,就可以稱為心律過緩。大多數患者在心律低於每分鐘50次才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而對於心律過緩卻沒有症狀的患者,宜定期量測心跳及注意身體狀況;有症狀發生的患者則需進一步評估症狀是否與心律過緩有所關聯。
腸胃道黏膜被細菌、病毒等侵入,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發炎。急性腸胃炎也是夏季的常見疾病。
低血壓是一種血壓過低的疾病,比起高血壓更難以被察覺,因為高血壓所引起的併發症如心臟病等,其嚴重性較引人關注,但低血壓也是許多危險疾病的共通徵兆,同樣需要重視。通常成人理想的血壓,收縮壓應在120、舒張壓應在80 mmHg左右,如果收縮壓低於90、舒張壓低於60mmHg,就算是低血壓。低血壓的種類可細分為體質性與器質性。 不少疾病會讓體內血壓偏低,例如心臟病、糖尿病、低血糖症、過敏反應、感染等,器質性低血壓便是由這些疾病所引發。其他非疾病所造成的低血壓屬體質性低血壓,通常是暫時性的,包括姿勢性低血壓,因姿勢突然變化而引起,如從坐或躺改為站立;另一種神經迷走性低血壓,常見於年輕人,是在久站之後導致血壓過低和心跳緩慢,引起的低血壓症狀。 一般來說,低血壓的臨床表現並不明顯,多數人可能感到全身無力、疲倦、嗜睡、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等,像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徵。少部分嚴重低血壓者,因流入大腦的血液不足,或者心臟需要多次做工將血液送出,所以會出現頭暈眼花、心悸等症狀。然而,長期血壓偏低所帶來的併發問題卻不少,如情緒低落和憂鬱。大腦經常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也容易讓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思考變慢,增加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機率。
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依病程可分為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急迫、病程短。「慢性腎絲球腎炎」15%~20%是從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腎絲球腎炎,是最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瀰漫變性、壞死,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肝小葉結構和血液循環逐漸破壞,使肝臟變形、變硬,最後的治療必須要肝臟移植。
腸躁症是指腸道的構造正常,但是功能異常,是常見的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腸躁症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腹痛型三類,也可能會多種症狀同時反覆發生。
躁鬱症是一種大腦失調症,患者在發病期間總處於情緒兩極的病態交替,反覆經歷躁狂期與憂鬱期,當情緒和精力極度高漲、亢奮時為「躁狂期」,臨床表現會坐立難安、很容易動怒也很容易歡愉、自信滿滿、好幾天不睡覺都不感覺疲倦、話也變得很多、注意力無法集中、跳躍性思考,接著伴隨多個危險或反常的行為如瘋狂購物、魯莽投資、濫用藥物、性行為衝動、攻擊他人等。從極其興奮與急躁的劇烈情緒過後,就會開始來到悲傷絕望的低潮,即「憂鬱期」,症狀包括無法解釋的哭泣、莫名空虛、揮不去的憂傷、感覺無助、內疚、一無是處、嗜睡或失眠、全身無力、倦怠、生活枯燥甚至興起自殺念頭。 只要持續出現一週以上的躁狂症狀,無論是否再出現憂鬱症狀,均為罹患躁鬱症。第一型躁鬱症以躁症為主,鬱症接著發生,之後躁鬱反覆輪發,第二型躁鬱症則是合併輕躁症狀與鬱症表現,其餘則是循環型情緒障礙症或藥物或身體疾病引起的情緒障礙症。近年臨床病例亦有發現有些患者先由鬱症開始,之後才有躁症的發作,這類患者因一開始是以憂鬱表現,過去都被以憂鬱症治療,因而效果不佳。此種疾病復發率極高,最好終生服藥來穩定病情,避免腦部不斷反覆發炎而越來越脆弱。
百日咳是一種侵犯呼吸道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好發於嬰幼兒,但成人亦會感染。百日咳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特徵為陣發性的嚴重咳嗽、呼吸時有哮喘咳聲、咳嗽後嘔吐、咳嗽後臉潮紅或臉色發紫等。得過百日咳通常可以獲得較長期的免疫力,但並沒有研究顯示可終生免疫,且接種百日咳疫苗3~5年後,抗體便會開始下降,若無追加疫苗,都會成為易感宿主。目前台灣疫苗接種率相當高,百日咳病患多是因為成人帶菌回家,散播給家中尚未接種、免疫力較差的嬰幼兒。
肺炎是指肺部出現炎症,可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或真菌。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而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可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
肺泡蛋白沉積症是發生於肺部的罕見疾病,每百萬人中僅有約6-7人會罹患此疾病。其疾病特徵為肺部中累積大量的脂蛋白,這些脂蛋白是一種表面張力素,當肺部的巨噬細胞沒有辦法將其清除時,就會導致過量脂蛋白沉積而發病。約有1/3肺泡蛋白沉積症患者屬於無症狀患者。
正常女性的卵巢功能多是在45~50歲左右開始衰退,卵巢早衰就是指卵巢功能在40歲以前就提早衰退。卵巢早衰,體內的動情素和黃體素分泌量減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月經異常,當卵巢完全失去功能後,會出現停經及各種更年期症狀,導致年輕女性的生育力受損甚至不孕。如果突然有超過4個月無月經,或月經週期縮短,都是警訊。 過去,卵巢早衰被認為就是早發性停經,卵巢功能不再恢復。但後來臨床發現仍有部份病例又間歇性恢復卵巢功能。由於現代人晚婚晚生的情況普遍,許多女性是在想生小孩時才發現卵巢早衰無法懷孕,所以育齡階段女性應積極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因應。若到完全停經的程度,想生育就只能透過借卵一途了。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發的急性皮膚傳染病。通常經由空氣、飛沫或皮膚接觸傳染,流行季節多在冬季及初春,十歲以下的幼兒童較容易受感染,潛伏期約二到三週,症狀為泛疹出水泡、發燒、全身無力、食慾不振等。病癒之後幾乎可終生免疫,唯要留意的是多年後可能因免疫力的降低而復發,產生帶狀疱疹疾病。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所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對人體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早期在尚未發明疫苗前,最嚴重的致死率可達百分之三十,而且死亡來得很快,通常在發病後兩週內就會宣告不治。天花潛伏期平均約十二天,之後會先有高燒、疲倦,伴隨劇烈背痛的症狀,接著臉與手、腿繼發密集的紅疹,口腔和咽喉潰瘍,使得唾液中含大量病毒,起疹的患部皮膚會感覺緊繃,兩天後進階轉變為水泡、膿泡,病情要過第二週才會結痂好轉,結痂痊癒後形成褪色的疤,也就是俗稱的「麻子」,則是天花的重要特徵。 天花容易與水痘混淆,其辨別的方法在於,比起水痘屬全身性的發病,天花的症狀主要多集中在顏面及四肢末端,而且皮疹呈離心性分布,整齊有規律,這也是天花最重要的特徵。另外,天花的病程發展每一階段都很獨立,也就是,水泡與膿泡並不會混在一起出現,而水痘則會水泡與膿泡同時混發。 一九八○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消滅天花,不需要再定期接種疫苗,但因911事件後發生疽炭桿菌郵件攻擊,目前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將天花列為最可能被使用的生物戰劑之一。而台灣則是自1955年起未再有病例發生,但仍列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如發現疑似的病症,還是要在24小時之內通報相關單位,並接受進一步的調查診斷。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降低所引起的病症。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此四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病徵大多相同,但是此四種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胰島素是胰臟中的β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可幫助分解後的葡萄糖進入各組織細胞內,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使血液中的血糖下降。 一般人的身體藉由胰島素來調控血糖,但當胰島素的量不夠,或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作用反應不佳時,葡萄糖就無法被利用,就會產生血糖過高的問題。血糖過高時,糖份經過腎臟時無法全部回收,而從尿液中排出,因此出現「糖尿」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還在母體時,心臟發育不良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在懷孕初期約三到八週時,胎兒的心臟會從幾個細胞生長成的血管,慢慢分化為左右心房與心室、上下腔靜脈、肺動脈、主動脈及肺脈等構造,在腔室之間還會形成瓣膜,這個過程如果受某些特殊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阻礙到心臟正常發育,就會導致心臟先天畸形。 按照臨床症狀之不同,先天性心臟病又可分為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及阻塞型心臟病三大類。其中,發紺型心臟病主要症狀是病童身上出現發黑、發紫或缺氧的現象,原因是血液中含氧量過低,最有名的是法洛氏四合症,其他像是單一心室、右心室雙出口、大血管轉位、肺靜脈迴流異常、三尖瓣或肺動脈瓣閉鎖等,也都屬於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則是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出現由左到右的分流,包括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最後易發展為心臟衰竭。至於阻塞性心臟病則包括了主動脈狹窄與主動脈窄縮、肺動脈狹窄等。 有些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得以在五歲前自癒,但絕大多數需要動外科手術,例如心導管治療術、氣球導管心房中膈造口術、開心手術等,另有內科治療,針對不同的病情投以藥物、限制鹽分和水分,或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等。
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隱性的先天性遺傳疾病,最早發現於地中海地區而得名,又被稱為海洋性貧血,是台灣常見的遺傳性血液疾病之一。患者先天紅血球的結構異常,較脆弱且容易破裂,攜氧功能亦不足。輕度者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需接受輸血等治療。
熱傷害又可分為四個主要類型,包括: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每年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因體溫過高、散熱不良而發生不適,甚至死亡。其中熱中暑死亡率高,可達80%,若患者出現熱中暑相關症狀時,應儘速送醫急救。 (圖片來源/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
風濕性心臟病顧名思義,是一種由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引起的心臟病,引起風濕熱的A群β溶血性鏈球菌會侵害全身的結締組織,當心臟組織受到侵害時,即稱為風溼性心臟病。此疾病主要傷害的部位是二尖瓣膜與主動脈瓣膜,且學齡兒童較容易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其中又以8歲為好發率高峰。
肺結核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是一種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的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與空氣傳染給他人。由於肺結核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當病患出現長時間咳嗽、咳痰甚至咳血等情況時,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肺結核依傳染力又可區分為開放性肺結核和非開放性肺結核。即使是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只要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按規定服藥、定期複查,傳染力很快就能大幅降低,通常是可以痊癒的。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因骨髓或其他造血器官產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發燒、出血、貧血等症狀,其中依病程發展速度和癌細胞成熟度分為急性與慢性,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形態特徵分為淋巴性與骨髓性。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九位,更是小兒癌症第一位。 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嚴重,疾病表現複雜不易處理,若無積極治療,將於數月甚至數週內死亡。此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即使有高達8.5成可完全治癒,但復發後治療成效不佳,成人則大多預後較差,多倚靠骨髓移植。 急性白血病常有貧血、發燒、出血傾向,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淋巴性又常伴隨淋巴腺或脾臟腫大,兒童則易骨頭疼痛,如腿骨及胸骨疼痛。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由於鐵質不足,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因而產生一種小球性、低血色素貧血。此病發生在各年齡,台灣地區19~44歲的育齡期婦女中,患有缺鐵性貧血者的比例高達60%,是所有貧血症中最常見的一種。 可透過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輸血(血色素過低時),治療過程中,須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來確定貧血情況是否改善。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和可促進鐵質吸收的維生素 C的食物,預防缺鐵。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終的病因,接受輸血或補血劑只是減輕症狀,因此當一個人得到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仔細尋找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造成缺鐵的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
憂鬱症是一種同時涉及身體與心理的疾病,多數人偶爾會有心情不好的情況,但如果相關症狀很多,並長時間持續,造成生活上的障礙,即有可能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症狀包括心理及生理層面,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臨床九大症狀包括:(1)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下降或上升、(4)嗜睡或失眠、(5)精神運動遲滯、(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9)經常想到死亡。上列症狀如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依其嚴重性與持久性可細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類憂鬱症,輕度憂鬱患者的情緒與症狀通常不超過半年,且情況最輕微;中度憂鬱症病程則可能超過兩年,會影響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但不至於影響生計的維持;最嚴重的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常帶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成天情緒低落、退縮且無法外出、認知行動遲緩、無法正常工作與社交、嚴重自殺傾向,甚至進一步出現幻覺或妄想等其他精神疾病症狀。 憂鬱症在內科門診中很常見,卻容易被當成單一器官問題來處理,因而延誤治療時間,所以如遇上述多發性的身心情況出現時,最好儘早與家庭醫師會談,接受精神科的專業治療,透過藥物、心理治療並動員社群支持網絡,排除外在壓力事件,將可望讓病情好轉。 ●「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目前國內憂鬱症治療現況、藥物使用及如何選擇就醫場所: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depression
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 細菌性肺炎 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 化學性肺炎 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
肝衰竭是肝細胞受到損害,導致肝臟功能大量喪失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黃疸及凝血功能異常,若肝臟無法代謝的毒素蔓延至腦部,則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因免疫力下降則可能造成細菌感染等。 肝衰竭最嚴重時,可能合併腎臟衰竭、肝肺衰竭、多重器官衰竭。肝衰竭又分為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一般又被稱為「猛爆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B型肝炎、C型肝炎、D型肝炎與藥物、酒精毒性、脂肪肝炎、自體免疫肝炎等,是引發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厭食症是一種排斥飲食的精神疾患,屬心因性,可能是因為患者對自我形象的偏差認知,或心理上有某種重大的鬱結難消,導致無法正常進食、厭食,或深陷一種節食─狂吃─嘔吐和腹瀉的惡性循環,許多患者的體重極低,BMI值小於17.5,甚至低到10以下的極端值,使健康出問題,最終可能引起腸胃代謝全面失常,身體和情緒上的失調、混亂,嚴重者足以致死。 在今日瘦身風氣盛行的社會中,厭食症可說是相當常見,尤其愛漂亮、愛苗條、熱衷減肥的年輕女生,出於可能變胖的強烈恐懼,她們會嚴格執行節食計劃,克制自己想吃東西的任何渴望,甚至採取各種激烈手段,以加速食物的排泄,周而復始。患者多半還帶有抑鬱、社交疏離等心理問題,所以也有些是發生在年老喪偶、獨居的老人身上。 依照飲食行為的表現,厭食症又可細分為兩類:一種是節制型,患者利用過度節食和運動的方式來控制體重,另一種則是暴食後掏空型,在大吃大喝之後,把吃進去的食物用催吐、吃瀉藥或利尿劑、浣腸劑等方式排除,與真正的暴食症不同的在於,此種厭食症的患者,在大吃大喝之際仍會留意卡路里的問題,且吃進去的量遠比暴食症患者少,而在掏空食物的行為上做得更徹底。約有半數以上的厭食症患者,都有大吃大喝後再催吐的病症。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又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在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之後迅速擴散至全球,逐漸變成全球性大瘟疫,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0年1月30日公布此為一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國內於2020 年 1 月 15 日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1 年 5 月爆發第一次社區感染;2022年Omicron 變異株流行,截至7月底,全國染疫人數突破四百萬例。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近距離密切接觸或經由染污物品間接接觸,甚至氣溶膠傳染。常見症狀為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四肢無力、疲倦、咽喉疼痛、流鼻水、乾咳等,也可能伴隨有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部分病人會轉為中重症如肺炎、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但也有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卻仍具有傳染力。 部分 COVID-19 患者在急性期康復後,會有持續性或新出現的症狀,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post-COVID condition)。也有患者於感染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受到症狀困擾,被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由於新冠病毒問世僅2年多,且變異株不斷出現,缺乏長時間的研究數據,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全部影響。 目前預防COVID-19的方法包括接種疫苗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性介入措施),隔離與檢疫是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病毒傳播迅速及致死率下降,各國陸續放寬隔離與檢疫措施。
根據國內長庚醫院的統計數據,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大概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糖尿病病人在 10到15年內,有80%機率會併發 糖尿病腎病變。因此,糖尿病病人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讓腎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導致腎絲球被破壞,影響到腎臟排出廢物和過多水分的能力,導致病人腎功能下降。
巴金森氏症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手腳抖動在靜止狀態下最明顯,情緒緊張時也可能加劇,而在睡覺及活動時消失;身軀的僵直多出現在關節部位,如手肘、手腕,僵硬嚴重時會帶來疼痛,造成身體只能彎腰駝背;動作緩慢特別在姿勢改變的時候發生,坐、站、行走都很費力;缺乏平衡感,造成容易跌倒引發更嚴重的外傷;還有面部表情少、說話變慢變含糊、字越寫越小等。其他非動作性的病症還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症候群,包括便祕、低血壓、尿失禁、頻尿等。 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時間不等,目前醫療上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無法痊癒,但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口臭指的是從口內散發出難聞氣味的一種症狀,反映身體有某方面的問題需要探究,臨床氣味可能因此而不同: ●單純性口腔問題口臭,聞起來偏酸,類似硫化物的氣味,由口腔疾病引起,如齲齒、牙周病、牙齦發炎。本類型的口臭除口腔明顯有異味外,還可伴隨牙齦腫、痛、局部發熱等症狀。 ●疾病型口臭,臨床表現除嘴臭外,可能出現其他部位的局部不適,如胸悶、腹脹、頻尿、便祕等。若聞起來像臭雞蛋,可能罹患胃潰瘍;若如魚腥味,可為肝功能不佳或肝硬化;酸蘋果味道則是腎功能不佳;腎衰竭患者則偏尿騷味或阿摩尼亞味;如腐敗水果味,可能為糖尿病酮酸症;呼吸道感染則近似乾乳酪發酵的味道;而與血液腐敗味道有關的,可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心因性口臭,氣味較病理性口臭不同,偏苦、澀,多在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的時候出現,如伴隨其他心因性消化道問題,則會帶有酸味。 目前診間常用口氣測量儀來診斷,由受測者口中真空抽取氣體,客觀的測量揮發性硫化物(引發異味的主要物質)濃度多寡,超過160ppb就表示有口臭;亦可透過自我測量方式:將手掌合攏包住口鼻朝裡面呼氣,用鼻子吸氣來判斷。而處理口臭問題務必探究來源病因加以治療,才能改善。
失眠指的是一個人難以入睡或無法保持不間斷的睡眠狀態,所導致睡眠不全的症狀。臨床表現有:翻來覆去都睡不著,睡眠週期幾乎處於淺睡階段,感覺似醒似夢而無法深睡,早醒、醒來後難以再睡回去,夢多、感覺徹夜都在做夢,對外界相當敏感、易受干擾而突然中斷睡眠,以及睡醒之後仍感覺睏倦等。 依發病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短暫性失眠(一週內),可能因暫時性的事件譬如考試、出遊所引發的精神緊張、焦慮或興奮,導致失眠,當事件解除後就會恢復正常;短期性失眠(一週至一個月),持續性的壓力,例如較嚴重的家庭、工作或感情問題導致連續性的失眠,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長期性失眠,狀況持續數年之久,甚至終生都有失眠問題,難以治好,也是失眠患者求診中最常見的類型。而失眠問題持續的時間愈長,愈容易誘發其他更嚴重的身心疾病,而這些身心疾病可能反過來加重失眠,惡性循環。
胰腺癌為由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其主因是免疫系統異常,破壞關節,故稱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的部位為手指、手腕、腳趾、腳踝、膝蓋等四肢關節,造成患部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尤其在早晨起床後有關節僵硬的感覺持續1小時以上。受侵犯的部位多具對稱性,即身體兩側同一部位都會出現發炎反應,主要為滑膜發炎導致關節腫痛。除了關節病變以外,病情嚴重時,也會侵犯身體其他組織器官,引致全身性的病變。 病況早期為輕微的局部關節疼痛,若未及時治療,反覆的發炎將會導致關節破壞,使患者殘障失能、不良於行。
狹心症也稱心絞痛,為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病)症狀,也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主要為心血管狹窄引起,當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血管嚴重狹窄,心肌就會血流不足,氧氣供應也會受影響,一旦心肌無法得到足夠氧氣養分,很容易引發心絞痛。 狹心症主要分為慢性穩定型狹心症、不穩定型狹心症、變異型狹心症與微小血管狹心症。其中以慢性穩定型狹心症最常見,當心臟工作負擔加重,便可能引發心絞痛,而慢性穩定型是指疼痛出現模式較穩定,通常在休息或用藥後症狀就會緩解改善。 不穩定型狹心症較危險,除了發病頻率時間增加,心痛胸悶症狀加劇,連靜態休息時也會發作。症狀出現時沒有規律模式可言,未必出現在太勞累或運動過量情境,即使休息、用藥,症狀還是不會消失,當服用舌下錠硝化甘油症狀仍無法緩解,通常是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警訊,務必盡急診就醫。 微小血管狹心症病灶主要發生於最細小冠狀動脈血管,其成因並非動脈粥狀硬化,而是血管內壁損傷引起痙攣。好發於高膽固醇脂血症,糖尿病,抽菸,肥胖以及高齡者。通常發生於一般日常活動或壓力情境,心絞痛持續時間多變,可持續達十到三十分鐘。 變異型狹心症較少見,常發生在休息時刻,用藥後症狀多半可以緩解。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如我在第1期就發現、治療,則存活率可高達90%;第2期和第3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及早手術治療,平均治癒率也有80%以上;廣泛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平均也可以活2年半的時間。因此衛福部針對50-74歲的年長者,有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iFOBT)補助,以期及早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並治療。 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5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
尿毒症是指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無法自行清除體內代謝物及維持血中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若腎功能嚴重受損且藥物治療無效時,會導致體內各 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候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尿毒症的在英文字面意思是「血液中的尿液」,此是腎臟功能已經嚴重不足,患者通常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尿毒症的患者主要是由慢性腎臟病惡化而 來,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如果合併出現尿毒症狀稱之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友務必要控制病情,避免進入尿毒症而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
血便大至上分肉眼可見及非肉眼可見,肉眼所見是指上完廁所後,發現馬桶內有鮮血,或是擦拭的衛生紙上沾鮮血,由於血便的情形輕重不一,有時候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時發現陽性,才被告知有血便情形,這屬於肉眼看不見的血便。 但無論何種情形,血便就代表消化道可能有某處正在出血,包括上消化道的胃部、小腸前端或下消化道的小腸後端與大腸直腸的疾病所引起;下消化道疾病是造成血便的主因,尤其是大腸直腸或肛門出血佔比達80%至85%。 另外,血便的顏色,也跟出血點有關係,若是鮮紅色糞便,比較是下消化道疾病造成,離肛門越近的疾病顏色愈深,越遠就會轉為暗紅色。如果糞便中的血是一滴滴的或噴射方式濺出,與大便呈現分離的狀況,或在衛生紙上沾有一大片血跡,通常與痔瘡或肛裂關係較大,仍要留意是否由直腸炎、直腸癌引起。 至於比較黑的糞便像柏油狀 (Tarry stool) 或是黑便 (Melena),主要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見如:胃潰瘍等,嚴重時會合併有吐血的情況。 由於血便發生原因很多,一般來說,若因糞便較硬、排便不順而出血時,有可能是肛裂或痔瘡所引起;但若同時有排便習慣改變、糞便黏液變多、大便變細、體重下降或發燒、腹痛等其他症狀時,就可能是更嚴重的大腸直腸癌或憩室炎等疾病,應盡快就醫診治。 因此,必需找出問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而而治療的方式,也因疾病而不同,若痔瘡,嚴重者(符合開刀適應症)需開刀治療,若是癌症則看癌症期別,手術化療放療都有可能;至於其他感染性或的腸道問題,則多以藥物治療為主。 在診斷部份,判斷是否為癌症引起,經過詳細的問診跟肛門指診之後,若有懷疑是大腸或直腸出血,可以建議做大腸鏡檢查,排除是否因大腸直腸癌的造成的血便。 預防端會建議改善生活習慣,要維持多蔬果少紅肉,維持好的腸道健康,並養成運動習慣、戒菸戒酒。若本身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有大腸瘜肉的民眾,則必需定期進行大腸直腸鏡追蹤檢查,降低罹癌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的護腸四重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確診後定期治療」。五十歲以後除了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更建議至少做過一次大腸鏡檢查。
紅斑性狼瘡腎炎是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一種腎臟疾病,紅斑性狼瘡屬於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主因是免疫系統本該製造出抗體攻擊病原體,這抗體卻會攻擊自身的細胞和組織,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累積下來會對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不同的患者病情程度落差很大,一般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出現嚴重症狀)和緩解期(症狀輕微無明顯的症狀)。由紅斑性狼瘡引起的紅斑性狼瘡腎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當病情進入慢性腎臟病第5期(尿毒症),必須進行洗腎或腎臟移植來協助腎臟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紅斑性狼瘡的病人中約有50~70%會有腎臟發炎和腎功能不全的問題,如能好好控制,就有機會避免最終進入洗腎的惡夢中。 紅斑性狼瘡腎炎目前根據WHO可以分為6類,醫師會根據病人所處的類別來加以治療,需特別注意紅斑性狼瘡腎炎需要藉由藥物治療,難以透過飲食來控制和延緩腎臟惡化,重點在於配合醫囑,長期追蹤病情,避免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