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 名人.林頌凱
搜尋
疤痕
共找到
251
筆 文章
-
-
2021-03-19 科別.新陳代謝
痛風並非不可逆 婦人治療20個月終能穿美鞋外出旅行
高雄一名中年婦人四年前雙腳趾疼痛、穿鞋困難, 行動力受限。後來輾轉求醫,檢查出腳趾的痛風石外擴且有明顯「骨蝕」現象,腎功能也不保,是痛風性足伴隨第一掌趾關節病變,她不想因為行走困難,就此被禁足,積極接受治療並控制飲食運動,20個月後痛風石減少,掌趾關節慢慢復原,終於能穿上美鞋出外旅行。收治這名婦人的松青診所骨科醫師李松青表示,婦人4年前因疼痛接受其他醫療單位治療,但痛風石太嚴重,短暫治療不見好轉即放棄,後來輾轉來診所就醫,經X光檢查,痛風石已外擴,才積極接受規則治療。李松青表示,痛風石是尿酸堆積造成,除服用排尿酸藥物外,飲食上須減少高普林食物及糖類飲料,且需避免飲酒及運動過量造成流汗過多。平日還須注意排尿量,排尿顏色,監測是否攝取足夠水份。所幸這名婦人耐心治療20個月後,骨蝕現象減少,腳掌外觀改善很多。「患者若積極接受治療,脫離痛風關節炎夢魘並非難事」李松青說,婦人未持續接受治療前,穿鞋有困難,且容易造成掌趾關節內側皮膚反覆受傷。這樣極可能導致痛風石破裂,形成潰爛傷口。李松青表示,痛風石病患能否動手術,要視病例情形,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如果動手術,需注意皮瓣的安全,避免術後癒合不良。假設痛風石破裂潰瘍或手術後傷口癒合不良,術後可續用高壓氧再治療,或輔以體外震波,讓傷口加速癒合,才能避免疤痕攣縮。
-
2021-03-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衛限量哈利波特口罩開賣 首部曲推「入學通知」
口罩大廠CSD中衛16日正式推出與華納兄弟消費品部攜手設計的魔法主題口罩,首部曲推出「入學通知」。產品靈感來自哈利波特電影中獨特的送信方式,信封模樣的口罩盒,印上神秘的火漆封蠟,一打開就能看見貓頭鷹信差「嘿美」叼信飛來的畫面,預料將引起哈利波特迷們的尖叫收藏熱潮。CSD中衛行銷部經理周令怡表示,電影中貓頭鷹信差振翅高飛的經典橋段為設計團隊的主要靈感來源,信封式外盒採內外雙面印刷,包裝極具巧思,拉開立體凸印的火漆封蠟,再打開信封,先看到嘿美於黑夜星空中叨信而來的精美畫面隔版,拿起來才會看到隱藏於下的口罩。獨特的開箱方式,希望讓哈利波特迷們感受收到霍格華茲入學通知振奮不已的心情。限量版哈利波特20週年紀念口罩「入學通知」,一盒30片,售價600元。3月22日起將陸續於博客來、momo、PChome、YAHOO及蝦皮購物等電商平台正式上市,第二波則在實體通路開賣,販售訊息可關注中衛官方臉書粉絲團。數量有限,售完為止。此外,同款商品也會在香港、新加坡兩地開賣。至於下一次哈利波特紀念口罩的主題,中衛表示,先保留驚喜,敬請期待。此次,限量版哈利波特20週年紀念口罩「入學通知」,設計以深藍色神秘點點星空為背景,「霍格華茲校徽」、「學院分類帽」等圖案連續交錯出現,每片口罩因裁切位置不同,呈現不同的畫面,再搭配隨機出現的煙霧,使得片片獨一無二,絶無重覆。細看時會發現,每個圖案都是由十幾種迷你版的魔法世界元素巧妙組合而成。例如「學院分類帽」圖案中,會看到入學必備的魔杖、課本、巫師袍;「霍格華茲校徽」圖案中則有代表霍格華茲的H、魔藥、煮魔藥的大斧、金探子、飛天掃帚等;至於「水晶球」圖案中,還出現通往霍格華茲的特快列車、行李推車、懸空蠟燭及愛情魔藥。精巧設計還不止如此,口罩右上角出現哈利波特的圓框眼鏡和閃電疤痕,右下角則有Harry Potter經典字樣。另一個有趣的是下方的封合線,特別採用長條鐵軌圖形及9¾字樣,讓人想起哈利波特首次鼓起勇氣,衝撞牆壁進入9¾月台的那一幕。總之這是一盒哈利波特迷不容錯過的紀念口罩!
-
2021-03-10 科別.泌尿腎臟
她疝氣難啟齒 手術擺脫陳年之痛
46歲謝小姐曾於幼稚園時跌倒,留下左側腹股溝疝氣的後遺症,但一直未就醫。隨年齡增長,「該邊」(即鼠蹊部)愈腫愈大,痛到坐立難安,曾被路人揮到患部,痛到當場定格。二年前,謝小姐尋求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小兒外科部主任王世憲協助,半小時內完成單孔腹腔鏡手術,術後疤痕僅有一毫米,一個月內生活就恢復如常。王世憲表示,疝氣俗稱墜腸,是指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某薄弱處或破洞造成位移,最常發生在小腸位移、腹股溝(鼠蹊部)疝氣,男女生發生比例約為8比1,兒童及老年是罹病的兩個高峰期。腹股溝疝氣每年約有三萬人確診,女性約占3%,比率雖低,但女性患者常因難以啟齒,拖延多年不處理。王世憲曾遇過忍到60、70歲後才就醫的太太,也曾有88歲奶奶因大腸癌開刀,才順便處理十幾年的「陳年老疝」。王世憲指出,腹股溝疝氣可細分間接型(外側型)、直接型(內側型),前者是因腹股溝管的內環開口在出生後未完成退化,腹腔臟器由此孔洞掉入腹股溝管而形成疝氣,後者是因腹股溝管的後壁筋膜層,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變薄,腹壁失去支撐力致使臟器膨出。不過有時腹股溝疝氣在手術之前,難確認是間接型或直接型,有些患者屬於混合型,因此過去的手術是採取「一網打盡」的方式,大範圍手術雖提高成功率,但反而增加組織破壞的程度,王世憲說,單孔腹腔鏡進入體內的傷口小且精準度高,降低組織的破壞,也能確定類型,手術時間更可以縮短至十分鐘以內。他提醒,曾有腹部手術而有腸沾黏疑慮者、60歲以上直接型疝氣的男性或全身麻醉具高風險群的患者,並不適合施行此手術。
-
2021-03-09 科別.皮膚
皮秒雷射改善皮膚 老董也凍齡
邁入中年的王董事長縱橫商場日理萬機,隨著歲月留在臉上的黑斑、細紋加深,讓他看起來蒼老許多,也顯得沒精神。想透過醫美改善膚況,向皮膚科醫師求助。要解決臉頰大面積曬斑、細紋及膚色暗沉問題,且想縮短術後恢復期,醫師建議王董採用皮秒雷射治療。兩個月後,王董回診時,整個人神清氣爽,也開心分享臉上的斑不見了,膚色也明亮了,看起來年輕了好幾歲。傳統雷射術後修復期長、傷口不易照顧,容易產生術後反黑、發紅及疤痕等副作用。但隨著科技進步,近年來雷射治療有很大的突破,不論針對輕齡肌或熟齡肌,透過皮秒雷射治療,就能幫助改善色素斑、青春痘疤、細紋、毛孔與刺青等膚況。相較於傳統雷射,皮秒雷射能瞬間進入皮膚,以光震波效應破壞黑色素,減少皮膚的熱傷害、紅腫反應,讓術後反黑的機率下降,治療次數減少。如果再加上全像聚焦科技,產生表皮沒有明顯傷口的「光學空泡效應」,就能刺激真皮層膠原蛋白的新生和重組,使得毛孔、疤痕及細紋獲得改善。進行皮秒雷射治療前,先局部塗抹麻醉藥膏,舒緩治療時些微的刺熱感,一般全臉治療時間約15分鐘即可完成,結束後,可適當的冰敷減緩不適。術後要加強防曬及保濕,才能達到治療效果。有些人在皮秒雷射除斑後,會出現部分皮膚色素沉著問題,導致除斑後的部位膚色變深,這屬正常現象,只要注意術後護理,在一段時間內就會消退,不用過度擔心。皮秒雷射多半需要數次治療才能獲得治療效果。市面上皮秒雷射機器種類多,搭配的療程、品質及費用自然差異很大。建議有需求的民眾謹慎選擇治療的醫療院所,雷射治療結果皆受個人體質不同影響,需與皮膚科醫師討論後,依個人狀況調整不同的治療模式。
-
2021-03-09 科別.眼部
控制青光眼 保有好視力
不痛不癢,卻會偷走好視力的青光眼,要怎麼早期發現呢?建議做一次完整的青光眼篩檢,包括眼壓、眼底鏡、視野、隅角鏡、眼底攝影及OCT眼底斷層掃描檢查,來確認是否有青光眼,以及是哪一種青光眼、目前的嚴重程度,以利日後的追蹤、控制及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劉瑞玲醫師提醒,「千萬不要只做眼壓檢查。尤其是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角膜已經被雷射打薄,眼壓的數字會被低估。」青光眼科鄺冬梅醫師指出,「輕微的青光眼完全沒有症狀,只會影響到週邊視野,就算視野檢查的報告是異常的,還是常常有青光眼病友會覺得『我怎麼可能有青光眼,我明明看得清清楚楚』。事實上,這些週邊視野的缺損,多少會有視覺的死角。開車時,有可能會看不到從角落突然跑出來的小貓、小狗跟人,影響到行車的安全。」青光眼科主任陳美如醫師說,「別以為40歲以上,才會得青光眼。我們臨床上遇到很多很年輕的青光眼病友,一來就非常嚴重,也有年輕的糖尿病友,因視力不好來求診,才意外發現已經得了糖尿病,新生血管已經長到小樑網,影響到房水的排除,造成青光眼。一旦得到青光眼,不管是輕微的,還是嚴重的,就跟得到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終身都要持續追蹤、治療。」目前青光眼的治療,主要是運用藥物、手術跟雷射來減少房水分泌或加速房水排出,積極的控制眼壓,減緩對視神經纖維的傷害,以期保有最佳的視野。青光眼科張毓帆醫師說,「使用降眼壓眼藥水是青光眼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如果單一藥物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的眼壓,有些病友可能要用到二、三種,或使用到複方的藥物。在使用青光眼藥物時,病患應該要充分了解藥物的使用方式、頻次,以及可能產生的相關副作用,包含眼睛刺刺的、眼睛紅、眼睛乾的情況,可隨時與主治醫師討論如何調整藥物。若因病情需要快速降眼壓,有時也會運用到口服藥及針劑。」如果已經嘗試各式各樣的藥物治療,眼壓還是居高不下,預期短期內會傷害到視神經,或是視神經盤凹陷、視野缺損,還是持續惡化,就會慎重考慮動手術。眼科部柯玉潔醫師說,「台灣的病友對青光眼手術較難接受。因為青光眼手術跟其它眼科手術很不一樣。不像白內障、近視雷射手術,一開完就大放光明。青光眼手術的目的在降低眼壓,以減緩視神經損傷,而非改善視力,術後初期會因眼壓改變導致屈光狀態的改變、手術引起的發炎反應、或散瞳藥劑的使用等原因,導致視力模糊;而後隨著傷口的癒合,眼球的壓力達到新的平衡,視力逐漸恢復到術前水準。極少部分患者會因眼壓過低導致黃斑水腫而對視力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術後初期,任何有可能會撞到眼球,會影響眼壓的動作,像是激烈運動、舉重物、便秘、打噴嚏等等,都要避免。即便術後初期達到良好的眼壓控制,之後仍有可能因為傷口的結疤反應導致所建立的房水引流路徑再次受阻,眼壓又再上升,而需要進行疤痕掃除手術、再合併降壓藥物使用、或甚至再次手術。所以青光眼術後仍需持續追蹤眼壓變化與視神經狀態,適時調整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病程控制。」劉瑞玲部主任說,「有一位中年的男性,他40歲時在北榮做健康檢查時,因姑媽有嚴重的青光眼,特別加做了眼科檢查,被我們發現眼壓在正常範圍內,卻已經有輕微的視野缺損,以一種眼藥水控制了四年,眼壓跟視野都非常穩定。後來到國外經商中斷治療,七年後回到台灣,不但眼壓已經變高,視野缺損也變得很嚴重,使用三種眼藥水都無法控制。直到開刀後,眼壓才又穩定下來,視野沒有再持續惡化。他親口跟我說,『在台灣那四年我雖然有定期追蹤,但內心一直很懷疑自己真的有青光眼嗎?等後來眼睛視力受到很大影響,才相信我真的是青光眼。』青光眼是長期抗戰,不管是點眼藥水、雷射、開刀,都很不討喜。要持續治療是為了一輩子長久的視力,我們很希望病人心中有疑慮時,要好好跟主治醫師討論,能有機會保住陪伴一生的視力。」常見的青光眼眼藥水成份減少房水分泌的眼藥水1.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每天早上點一次,約可下降20到25%眼壓,特別的是睡覺前點此類眼藥的降低眼壓效果不佳且會有晚上睡眠時血壓過度下降的可能副作用。心跳慢、血壓低、氣喘病人不宜使用。2. 甲型交感神經受體促進劑:每天點二到三次,約可下降20到32%眼壓,可能會有過敏性結膜炎,眼睛乾、嘴巴乾、嗜睡、疲勞。老人、小孩避免使用。3. 碳酸酐酶抑制劑:每天點二到三次,約可下降15%到20%眼壓,可能會有眼睛刺激感、結膜發紅及藥物過敏反應。也有可快速降眼壓的口服劑型,建議飯後服用。加速房水排出的眼藥水1. 類前列腺素製劑:每天晚上點一次,約可下降25%到32%眼壓,全身副作用少,可能會讓睫毛變長、有黑眼圈、結膜發紅有血絲和眼窩凹陷等等。2. 副交感神經促進劑:每天點二到四次,約可下降15%~25%眼壓,可能會有眼睛刺激感、光線變暗、瞳孔沾黏等等。加註:青光眼藥物目的在於降低眼壓,理想的治療目標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眼壓都能控制得宜。每種藥品使用後的藥效維持時間各不相同,所需點藥頻次也不同,過多導致副作用增加,過少導致藥效不足,且若一天需點兩次的藥水宜固定間隔12小時點一次,每天一次的藥水則每天固定時間點。(諮詢:張毓帆醫師)
-
2021-03-06 癌症.頭頸癌
你是口腔癌高危險群嗎? 口腔癌前病變黏膜異常愛注意
引發口腔癌3大危險因子為檳榔、吸菸、喝酒,早期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達8成。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平日也可在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如發現異常應盡速就醫。62歲歌手陳昇在臉書貼文中提及「口腔有腫瘤,已立即做手術處理」,因而取消跨年演唱會,消息一出,令歌迷意外,也引發民眾對口腔健康的關注。口腔腫瘤型態多樣,分為良性與惡性,其中最令人聞之色變的就是口腔癌,位居2017年10大癌症第5位、男性癌症第4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任周怡江表示,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9成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3大危險因子為檳榔、吸菸、喝酒,當中又以檳榔的致癌性最強,檳榔子為國際認定的第1類致癌物,加上嚼食的動作,化學性及機械性刺激,增加細胞癌變機率。從癌登統計也可看出,口腔癌男女發生比例約為9比1,與嚼檳榔人口多數為男性有關。研究顯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如果合併抽菸,將增加為89倍;若再加上喝酒,罹癌風險上升至123倍。民眾可利用每天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有無口腔癌臨床症狀「破斑硬突腫」:▸破:口腔黏膜是否光滑柔軟,完整無破洞。如果口腔黏膜潰瘍超過2周未癒合,應就醫檢查。▸斑:口腔黏膜顏色是否正常。正常為均勻的粉紅色,若出現白斑、紅斑,要特別當心。▸硬:嘴巴開合有無困難,舌頭是否活動自如。▸突:口腔黏膜表面有無不規則突起。▸腫:臉或頸部有無腫塊或兩側不對稱。上述情形是基本原則,也有例外。周怡江說明,曾有病人責怪是拔牙造成的口腔癌,其實是本來牙齦就長腫瘤而不知情,齒槽骨被癌細胞侵襲,造成牙齒動搖,或甚至把牙齒推開移位,以為是單純牙周病,但拔牙後傷口卻遲遲無法癒合,就是因為腫瘤細胞持續生長所致。如果發現口腔出現異常情形,應盡速就醫。雖然台北市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比其它縣市低,但如有癌前病變,仍要積極處理不能輕忽,視需要須做切片檢查細胞型態,決定治療方式,這階段治療也不會影響臉部外觀。口腔癌前病變黏膜異常可能情形如下:▸白斑:口腔黏膜上可能會出現白色斑塊或斑狀。▸紅斑:口腔黏膜上呈現的紅色斑塊,合併有組織退變的現象,癌化機率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口腔黏膜下組織層呈現疤痕慢性增加現象,纖維組織增加造成張口受限,口腔黏膜活性減低進食時易受食物刺激並產生潰瘍。▸口腔扁平苔癬:口腔黏膜出現交錯角質化條紋、斑塊等變化,癌化機率較低。▸疣狀增生:口腔黏膜表面整體呈現乳突狀或疣狀的突起。口腔癌分4期,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0至1期的5年存活率有8成,若3、4期才治療,5年存活率降低到5成、3成。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第3期視病情輔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第4期就需手術以及放射線、化學治療。周怡江提到,有些病人會嘗試吃偏方或草藥,反而耽誤治療時機,千萬不可輕信。口腔癌病人通常是靠勞力養家的中年男性,為家中經濟支柱,一旦倒下會造成家庭重大損失。周怡江提醒高風險族群須定期檢查,可降低口腔癌26%死亡風險。健保已補助30歲以上有菸檳(含已戒檳)行為的民眾(原住民為18歲以上),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01 醫療.整形美容
飄霧眉不滿意眉型? 小心雷射「洗眉」愈洗愈黑
眉毛是臉部美感的重點之一,最近流行的「飄霧眉」技術主打結合飄眉、霧眉兩者優點,打造自然毛流的眉型,有「半永久紋繡」效果,然專家指出,施作後若不滿意眉型,小心雷射洗眉愈洗愈黑,建議施作眉型前要妥善討論,洗眉至醫療院所較為妥當。施作飄霧眉約2年的嚴性女顧客表示,施作後仍希望可以展現別種眉型,眉毛上仍有一層淺淺的顏色,暫時只能依照之前施作飄霧眉的範圍畫眉毛,無法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眉型。對此,台灣皮膚既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黃柏翰表示解釋,飄眉或霧眉的染劑色素成分是氧化鐵,包括紅色、黃色、黑色及白色,其中,黑色最容易被人體吸收、消失,時間久了只剩下紅色、黃色跟白色顆粒,「可能會讓我們的眉毛變成有點粉紅或橘色」。若想要去除飄霧眉,新光醫院耳鼻喉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邱昱勳說,洗眉可使用銣雅克、紅寶石、亞歷山大、皮秒雷射,除去黑色、藍色,其中,銣雅克及皮秒雷射還可去除紅色、紫色。針對雷射洗眉的副作用,邱昱勳提醒,打完雷射可能使眉毛變白、肌膚起水泡、留下疤痕等,或是施打處的色素細胞被過度破壞、黑色素細胞死亡殆盡,恐導致該區皮膚反白;術後若沒照顧好傷口,可能會有輕微發炎反應,導致色素沈澱、反黑,建議出門要做好防曬、保濕、戴帽子等,避免加重色素沈澱。然國外有案例因為雷射洗眉反而愈洗愈黑,黃柏翰表示,根據國外研究指出,飄霧眉所塗的黑色染劑通常會混一些白色染劑,成分含氧化鐵,施打一般雷射會使白色顆粒直接氧化、變成黑色,反而更難洗去原本的飄霧眉。對此,黃柏翰指出,平常用於燒腫瘤的二氧化碳雷射與鉺雅鉻雷射可以「直接把顏色氧化鐵燒掉」、破壞色素,建議分次施打,避免因為想要一次去除乾淨,而過度破壞皮膚、產生疤痕,他並提醒,民眾施作飄霧眉前,務必三思未來要進行移除時的困難與風險。
-
2021-02-28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近代的醫學院教育強調人道,希望減少專業霸氣,我在醫學院念書的時候,醫學教育強調醫術,主張「大醫師開大刀」,相信所有的病痛都能用「醫術」治療。當時少數醫師主張關懷,需費很多唇舌,權威教授認為這類醫師「醫術不精」,替他們取「嘴巴外科醫師」的綽號。當時醫院才有能力設備,大家認為好醫師應該留在大醫院。教授們看不起開業醫師,常說「診所誤診,延誤病情。」當時甚至有一個說法,在醫院作過主任的醫師,出去開業可以撐15年;作到主治醫師出去開業,可以撐10年;如果作完總醫師就去開業,只能撐五年。家父正是開業醫,我年輕時很怕別人知道,總覺得沒面子。父親開業50年,我從不關心他的工作。直到父親過世後,太多人告訴我,家父如何治好他(她)的宿疾。例如林小姐說,她20歲時得了怪病,臉部反覆發炎潰瀾,見不得人,醫院主任說不會好了,要她學習接受。她每天在家哭,家人把鏡子移走並四處探尋祕方。輾轉找到家父,家父告訴她,整天哭,病不會好,擦乾眼淚,三餐吃營養,好好睡覺,按時塗藥,臉一定會變漂亮。林小姐問家父:「為什麼醫院的主任說我不會好呢?」家父以輕鬆的口吻告訴她那是因為「主任還不夠老。」家父的話果然正確,我眼前的林小姐,臉部沒有任何疤痕。她說印象中在家父說了「會好」後,她的病就漸漸好了。另一位陳先生,大學畢業就犯背痛,去大醫院作脊椎手術,術後背痛沒有消失,還加上跛行,他回醫院返診,教授醫師罵他起床姿勢不對,怪他太早走路,他求救無門,又想到自己出校園還沒工作就變成殘障,非常鬱卒。朋友介紹他找家父治療,他說之前看診,明明已為疾病疼痛受苦,教授醫師卻讓他覺得自己作錯事活該受罪。所以他初入家父的診療室,也沒抱太大的期望,他說完病史後,家父一句「你辛苦了。」讓他立刻感受溫暖,總算有醫師了解他的痛楚,也因此對家父有信心。他每天到診所打針,家父鼓勵他游泳、泡澡,教他作運動,他後來完全恢復,現在是成功的企業家。兩位病人都說家父是恩人,他們講痊癒故事的神情,彷彿信徒在描述神蹟。我漸漸了解,醫術只能醫病,鼓勵的話語能夠醫心。很多病是心病,縱然不是心病,也需要心情好病才會好。俗話說: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對於沙漠中的旅行者,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無盡沙漠,而是心中沒有綠洲。受到鼓勵,你可以移山,也當然可以許下宏願。冠狀病毒疫情當中,世界性景氣低迷,每個人都覺得收入、成就感、快樂下降。這個問題的解方,可能不是冠狀病毒疫苗,也不是戴口罩,而是將生活重心放在「利人」,聖嚴法師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還能自利利人的是大菩薩。疫情當中,你可能想破頭找不到賺錢的門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瑪拜說:「每個人都該兼職作疫情公民,照顧自己並鼓勵別人,以助人的喜悅來重燃生活的信心及工作上的創意。」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該低估鼓勵的力量,現在,正是我們實踐這個利人利己解方的最好時機。
-
2021-02-13 癌症.抗癌新知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專門為癌症開設的遺傳諮詢服務較少見,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轉介,或視醫師個人是否包含此類專業能力。建議有意進行遺傳諮詢的民眾,先向自己的醫師評估自身情況,若有需要再進行轉介。若能選擇擁有分子腫瘤團隊的醫院,除了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還會包含心理師、營養師、個管師、藥師、遺傳諮詢師、醫檢師,甚至是社工師等各種專業人員的參與,可視病人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服務,將可預期獲得更完整的諮詢。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的評估與基因檢驗現今罹癌人數快速增長,癌症蟬聯多年的十大死因之首,但有時候也會注意到某些人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特別多,因此引發了癌症是否會遺傳的疑慮。遺傳性癌症約占癌症發病者中百分之五至十五,但有醫師認為,這比例還有往上調整的空間。這也就表示,對於基因,我們仍然知道得很少,但隨著定序(sequencing)技術越來越進步,能力越來越大,我們認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可能不止百分之十五,甚至可能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確定的是,目前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其他遺傳性癌症家族的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罹患相同癌症、年輕的癌症患者、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不只討論基因問題,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定位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大躍進,目前針對特定遺傳疾病做基因檢測已很普遍,價格也漸為大家所接受,只是檢測項目太多,專業又複雜的名詞常讓醫師與民眾混淆,於是就需要一位瞭解醫學、基因遺傳學、基因檢測技術的專家,協助大家正確選擇基因檢測產品、評估遺傳風險以及臨床應用解釋,這樣的人稱為「遺傳諮詢師」。遺傳諮詢不僅是討論基因問題這麼簡單,因服務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更包含其所有家屬,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關乎整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法差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認為能藉此多瞭解自己的體質,進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但有些人想到這是一個終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還要面對其他親友的壓力,就害怕得不敢面對。此外,依照病患或家屬不同的年紀,也會有不同需要考慮的面向。因應以上種種複雜考量,遺傳諮詢師就會在諮詢過程中,主動協助病人做更全面的思考,再進一步做決定。所以,諮詢過程不僅牽扯到醫學與檢測,還要加上心理學的技巧,好讓整個諮詢過程更完善。遺傳諮詢是一個審慎複雜的流程,故一次的諮詢時間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諮詢師會仔細詢問家族病史,評估整個遺傳風險,確認病人真正瞭解做基因檢測需承擔的醫療問題與心理風險,才讓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隨著全球基因檢測科技的發展,遺傳諮詢師成為重要的職業。在台灣,由民間團體人類遺傳學會與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可的遺傳諮詢師約有一百位,但大多專精於新生兒與產前基因篩檢,癌症領域的遺傳諮詢師人數仍非常少。此外,亦有台灣的遺傳諮詢師前往國外,取得專業的學位與認證。由於目前台灣尚無遺傳諮詢師的國家考試,還無法獨立執行臨床工作,必須在醫師的授權下解說報告,協助病人瞭解檢測後相關醫療選擇,再由病人與醫師依照自身需求與臨床狀況做進一步的決定。我需要進行癌症遺傳諮詢嗎?帶有遺傳性基因變異的家族,會有多人多代、多癌、年輕等三個大特徵。分述如下:一、多人多代:由於是遺傳問題,故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不只一人。可以回顧父親(或母親)的家族中,父親的兄弟姊妹是否有多人罹患癌症,爺爺奶奶是否有癌症病史,自己的堂表兄弟姊妹(姑姑叔叔的小孩)是否有人罹患癌症。二、多癌: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會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多種類別的癌症。例如,在遺傳性乳癌家族中,也可能出現卵巢癌、胰臟癌、胃癌、攝護腺癌、皮膚癌等;大腸癌家族中可能出現大腸直腸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食道癌等癌別。有許多病友及家屬容易誤會乳癌家族只會表現乳癌、卵巢癌,而輕忽其他癌症問題,此外,如果一個人身上出現兩種以上原發癌,也算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三、年輕:一般而言,帶有遺傳性癌症的發病年紀普遍較早,例如目前乳癌、大腸癌平均年齡約為五十多歲,如果四十五歲以前就罹患癌症,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有些癌症跟遺傳的關係較小,像是肝癌、肺癌、子宮頸癌、鼻咽癌等,因為這些癌症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大,大多不會被納入家族遺傳風險評估中。而像胃癌、大腸癌的家族評估,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還要排除飲食習慣、酒精、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外在因素。根據統計,癌症病人中約百分之十至十五為遺傳性癌症,也就是先天因素所引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是後天因素,像是環境汙染、飲食、生活習慣、壓力或病毒等所造成。遺傳性癌症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建議病友或家屬若有疑慮,可收集家族病史後,找遺傳諮詢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如果民眾自行評估後,發現很符合遺傳性家族的條件,建議先找家族中的罹癌者做檢測,先確定是否真的有基因變異,其他健康的親屬再依此做相同變異點確認即可,如此一來檢測費用也會較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雖然基因遺傳是罹患癌症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但後天的預防也不能忽略。什麼時機適合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雖然目前基因檢測的時機沒有明確規範,但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看,還是希望當事人可在理解檢測內容與意義、瞭解疾病內容、確認可以接受檢驗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對人生規劃有想法的情況下再接受檢驗。從過去的例子看到,對於年輕且未婚的女性來說,一旦確認帶有基因變異,要考量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婚姻關係中的其他人。例如,是不是有一天我就要失去乳房,身上有手術的疤痕,以後就不能穿泳裝?或者是,往後是否能接受可能罹患癌症的高風險而結婚生子,萬一真的遺傳給下一代怎麼辦?如何面對夫家的雙親與家族可能有的壓力?對於已經完成生育的人來說,除了擔心自己的疾病,更怕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怕下一代怪罪自己,更怕子女要受手術、治療之苦。當然也有人十分正面樂觀,既然遺傳性癌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就乖乖定期進行追蹤。或是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必要的話也能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篩選出不帶基因突變的胚胎,避開遺傳疾病傳遞給下一代的機率。但這一切都必須考慮周詳才能進行,諮詢師會在討論過程中確認個案的心態後,才協助進行基因檢測。況且,基因檢測並非個人選擇,也會影響到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整個家族,即使確認不帶有基因變異,也不見得是件開心的事情,個案可能會有罪惡感,難以面對其他帶有基因變異的家人。假設你的家族史或個人病史疑似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幾個比較建議的時機或年紀來做基因檢測:一、 已罹癌患者:急性期的治療已完成,比較瞭解癌症之後,想確認自己是遺傳型或後天型的癌症。二、 對於有家族史且尚未罹癌的健康人:可在二十五歲後進行諮詢及檢驗,以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三、對家屬來說:當有親人已經驗出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的時候。基因檢測異常,怎麼辦?基因檢測異常不一定會發病,只是得到該病的機率較高。類似是子彈上膛,但不一定會發射的概念。事實上,癌症的發生不只是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像是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也有重要影響。以遺傳性乳癌中大家較熟悉的BRCA1/2 基因為例,帶有基因變異的人到七十歲發生癌症的機會為百分之八十;臨床上確實見過帶有基因變異的女性,到七十歲仍沒有罹患癌症,但其他姊妹在五十多歲確診乳癌的例子。其他表現強度較低的乳癌相關基因發病率有可能是百分之五十或更低。基因不同,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的人,其發病機率也不太一樣。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癌症不會比較惡性、進展也不會較快。但平均來說,遺傳性癌症發病年紀較早,所以易被忽略,等到察覺異狀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建議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者,要盡早進行較為頻繁且較深度的檢查;例如一般人約四十五歲以後才進行乳房超音波或攝影篩檢,而帶有基因變異者建議提早到三十歲就開始每年進行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三十五歲以後定期進行核磁共振攝影。一般男性約六十歲以後才會注意攝護腺的問題,但遺傳性乳癌家族中的男性,須提前到四十歲開始,定期進行攝護腺的超音波與觸診檢查。經過基因檢測確認基因變異後,諮詢師會根據國際遺傳性癌症指引以及家族病史,給予後續醫療或健康檢查的建議,給病人與主治醫師參考,再由病人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身體狀況和主治醫師共同進行。除了檢查,有些遺傳性癌症可以使用預防性投藥,甚至有些人願意接受預防性切除,但要進行這樣的手術之前,必須經過多次的諮詢與討論。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可怕,目前遺傳性癌症可預防也可治療,已經有針對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設計出特定的藥物,將來,研發出預防性藥物也指日可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08 科別.心臟血管
突然心悸、胸悶別輕忽!醫:心臟胡亂跳大幅增加中風危險
「哎呀!」正在散步的陳先生突然摀住胸口。「你怎麼了?」陳太太憂心地問。「有點胸悶,心臟突然跳很快。最近偶而會這樣,應該休息一下就會好…」話還沒說完,陳先生便感到頭暈、眼睛黑曚。看到先生坐倒在地,陳太太嚇壞了,連忙打電話求救。忽然心悸、頭暈、胸悶,別輕忽正常時候心臟會持續不斷地跳動,但是我們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感覺。倘若突然感到心臟快速跳動、或跳動不規則,很可能是出現心律不整。有的人會伴隨胸悶、胸痛、頭暈、無力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會低血壓、肺水腫、休克、昏倒。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江承鴻醫師指出,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其中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原因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不過江承鴻醫師直言:「最主要的原因是年紀!到65歲附近,有5%到7%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到75歲的話,則高達10%以上的人有心房顫動,根據統計男性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比女性高。因為心房顫動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毫不自覺。」平常有抽菸、酗酒習慣的人較容易出現心房顫動,而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也與心房顫動的出現有關。心臟胡亂跳,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受到重視的就是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江承鴻醫師強調,「因為當心房快速且不規則收縮時,便無法有效率地推動血液前進,流動緩慢、滯留的血液會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心臟搏動進入血液循環,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腦部血管便會造成腦中風。」心房顫動不但會大幅提高中風的機率,而且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患者其嚴重度和預後都會比沒有心房顫動的中風患者還要差。除了腦中風之外,血栓也可能塞住腎臟血管造成腎臟中風、塞住腸子的血管造成腸中風、塞住肢體的血管造成肢體中風。無論是腦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皆是可能致命的急症,猝然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沒有中風,心房顫動也可能漸漸導致心臟衰竭,影響生活品質、增加住院機會及死亡風險。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心房顫動只是偶爾發作或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了解心房顫動的嚴重性之後,患者都會很關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有兩個重點目標,一個是預防腦梗塞中風,另一個是控制症狀。」江承鴻醫師表示,由於每位患者的年齡、體重、及各種身體狀況的不同,腦中風的機率並不一樣,臨床上醫師會用「中風之風險評估量表(CHA2DS2-VASc score)」來評估腦梗塞中風的危險性,得分愈高,代表患者因心房顫動而腦中風的機率愈高。目前建議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時,就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讓血液比較不會凝集,降低血栓形成、塞住血管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如果要用藥物控制心房顫動帶來的心悸症狀,醫師會嘗試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毛地黃等藥物將心跳速率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針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改善心臟節律的藥物,讓心臟跳回正常心律。不過,控制心臟節律的藥物可能有些潛在副作用,包括誘發其他心律不整、低血壓、或者心搏過緩等。治療心房顫動的微創導管手術江承鴻醫師說,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協會心房顫動的治療指引,針對有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可以先嘗試以藥物控制心臟節律,也可以直接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另外近期發表在權威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文章顯示,若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第一線接受冷凍球囊消融療法,與第一線接受藥物治療做比較,更能有效控制心房顫動,而副作用則是兩者沒有差異。針對使用藥物控制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應該考慮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針對心房顫動合併收縮功能缺損的心臟衰竭病患,如果心臟衰竭的原因是因為心搏過速所導致,則應該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以改善症狀,增進存活率及降低住院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原理是減少異常電氣訊號影響心肌收縮,因為心房顫動導因於異常電氣訊號,若能隔絕這些異常電氣訊號,心房就不會紊亂收縮了。研究發現,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異常電氣訊號源自於肺靜脈,因此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目標就是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之間的電氣活動。目前有兩種隔離心房顫動訊號的微創導管手術,一種是傳統的點對點熱能燒灼,另一種是環狀冷凍消融療法。醫師會從腹股溝處穿入導管,延伸至心臟。傳統熱能燒灼術是利用導管尖端在肺靜脈外圍一點、一點地進行電燒;冷凍球囊消融術是將冷凍消融球囊導管放入肺靜脈中,然後將液態氧化二氮(N2O)灌入球囊中,脹大的球囊便能接觸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的組織,利用攝氏零下30到60度之間的低溫冷凍細胞,形成一圈連續性環狀疤痕組織,隔離異常電氣訊號。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可改善症狀、減少復發江承鴻醫師說,採用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來治療心房顫動的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一般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在接受一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就有七成到八成的機會能維持正常的心跳節奏與頻率;經過兩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則有九成機會維持在正常心律。整體而言,導管消融術能夠顯著降低患者因心血管問題住院的機會,也能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假使患者發作的時候較年輕,接受導管消融術的效益更大。江承鴻醫師指出,比較兩種隔絕異常電氣訊號方式的研究發現,以冷凍球囊消融術對比傳統點對點熱能消融術時,兩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差不多,約在1%到2%之間,但冷凍球囊消融術的手術時間較短,可在2個小時內完成,而傳統點對點熱能燒灼術則需要4到6個小時才能完成。手術過程中,冷凍球囊消融術的疼痛感較低,熱能消融術的疼痛感較為明顯。相較於傳統熱能點對點熱能消融術,冷凍球囊消融術可以減少大約三分之一再次接受消融手術的機率,以及降低病患因心血管因素住院的機率。「曾經有個患者是遠洋漁業的船員,每次出海都要兩、三年後才能回到台灣。他在海上偶爾會突然發作陣發性心房顫動,卻難以就醫,對工作造成極大的困擾,」江承鴻醫師回憶:「他曾經嘗試過藥物治療,但成效不彰。後來經過討論後,決定用冷凍球囊消融術治療,術後症狀就明顯改善,經過一陣子的休息,又重新出海工作了。」貼心小提醒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自行恢復正常心律,然而心房顫動會大幅增加腦中風機會,也可能因為心肌快速、不規則收縮而漸漸導致心臟衰竭。江承鴻醫師叮嚀,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治療,才能減少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喔!原文:
-
2021-01-31 名人.傅志遠
診斷書一定要出現「意外」兩個字?醫師的診斷書作文大賽
「醫師,我想請你幫我開一份診斷書。」一位中年婦人一周前因左小腿撕裂傷,在急診接受縫合手術,今天來門診拆線,離去前他要求我幫她開立診斷書。「可以啊!沒有問題。」這是很常見的要求,舉凡請假、訴訟、保險,「診斷書」幾乎是現在就醫的標準配備。於是我依照當時的急診病歷,寫下就診時間、離院時間、傷口長度、接受縫合手術,以及今天來門診拆線的內容。「我當天是因為交通意外事故受傷的,所以請你幫我在診斷書寫『因意外受傷造成……』」病人拿著我開立的診斷書端詳了一會兒,似乎對內容不甚滿意。「醫師只能就『進入醫院後的事』做描述,是否『意外』受傷,我沒有看到所以沒辦法幫你寫。」「我傷得這麼嚴重,怎麼不算是意外呢?」病人無法接受。我做了個愛莫能助的表情,儘管我不懷疑他說的,可是基於職責分際,不該寫的文字就不能出現在具有法律效力的診斷書中。為了「意外」這兩個字,婦人硬是跟我爭辯了十幾分鐘,才忿忿不平地離去。同一天,另一位手腕骨折的年輕人,也來我的門診開診斷書,但要求我加註「於上班途中發生車禍,因而造成左手腕骨折。」同樣的理由,我無法在診斷書上寫我沒看見的事,無論病人說的是真是假。「你是否是在上班途中受傷,我沒辦法判斷。如果你要證明這件事,應該是去調閱當時的報案記錄、救護車出勤紀錄等等。」「我們公司說,要由醫師開診斷書,證明我是『因工受傷』,才會給我補助。」年輕人很堅持要我這麼寫,甚至威脅我要投訴院方,最後我不得已只能加註「病患自述於上班途中……」雖不滿意但可接受,年輕人拿著診斷書離開了。「這樣的診斷書有效力嗎?」護理師對於「病患自述」這幾個字感到疑惑。「沒辦法,這是我最大的妥協了。『病患自述』的意思就是『他自己說的』,我只是照他的說法打字,他自述被外星人綁架,我也會照他說的寫。」終於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準備離開診間時,一位先前看診的年輕女生又回來找我。我一眼就認出她,因為她對傷口與疤痕問題很在意,問了不少問題,最後還自費購買好幾條要價不菲的美容除疤凝膠。「怎麼啦?還有什麼問題嗎?」「我問過保險公司,我的意外險有看診實支實付,所以自費買的除疤凝膠都可以請款。不過需要醫師在診斷書上證明『需使用除疤凝膠』,且由於是意外險,還必需寫『意外』兩個字。」這可真是難倒我了,一個要求已恕難從命,何況現在同時有多個要求。「我沒辦法寫『需要使用』,因為醫療上並沒有『需要』。」「可是保險業務員說,一定要醫師認為需要,才能請款!」我不確定究竟是保險條文真的如此,還是保戶或業務人員誤解其中的意思,總之對於法律文件,一字一句都必需有憑有據,字字斟酌。「我頂多寫『建議使用』,這是我可以提供的專業建議。」「好吧!也只能這樣了。那『意外』呢,保險業務員說診斷書裡一定要出現『意外』兩個字!」我想了一下該怎麼辦,最後的診斷書內容:病患非常在意外表,因此建議使用除疤凝膠。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需經麻醉、傷口恢復過程 剖腹產具短期和長期風險
自然產是胎兒經由陰道娩出,剖腹產則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從子宮裡取出嬰兒,侵入性較高、具有一定風險,風險隨剖腹次數增加而提高。理論上,若產婦未具備絕對的剖腹產適應症,醫師都會支持鼓勵產婦朝著自然產計畫努力,經適當評估,即便曾經剖腹產,下次也有機會安全順利地自然產。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率,都低於剖腹產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站在健康促進和恢復觀點,都要謹慎考慮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機率都比剖腹產低,剖腹產需要經過麻醉、等待創傷恢復的過程,具短期和長期風險。鄭博仁表示,短期風險例如併發症、感染,傷及其他正常器官或組織,長期除了提高下一胎懷孕生產風險,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些人剖腹後月經型態改變,因為經血可能滯留在子宮下段的疤痕裂隙,影響經血排出。若無絕對適應症,醫師和產家都值得為自然分娩努力;但若出現胎位不正、有危及產婦的高風險因素,例如子癲前症等,合乎剖腹產適應症,還是得接受剖腹產,兩害相權取其輕。併發症機率雖較高,但高齡產婦也有機會自然產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剖腹安全、自然產不安全」,其實這是迷思,主要是考量適應症,不必要的剖腹產,就不應該開。很多人以為高齡產婦剖腹較安全,這也是迷思,他曾接生49歲生第一胎的自然產案例。黃建霈表示,高齡產婦出現孕期併發症的比率較高,例如妊娠毒血症,因此而需要剖腹,也使高齡產婦剖腹比率變高,但這不代表高齡就一定要開刀。前置胎盤分四等級,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此外,前置胎盤是剖腹產適應症之一,乍聽很危險,其實分四個等級。黃建霈表示,最嚴重的兩個等級必須剖腹,但較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醫師通常會提醒產婦,如果胎盤位置較低,有可能需要臨時剖腹,產後大出血機率也會提高一些。201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指出,若曾出現前置胎盤,每次剖腹產發生植入性胎盤(胎盤不正常緊密附著子宮肌肉層)的比率倍增,第二次懷孕增為1.3倍,第三次懷孕2.4倍,第四次懷孕9倍,第五次懷孕9.8倍,第六次以上29.8倍,如果有產婦有意願剖腹,醫師務必要與她討論未來的生育計畫,包括不預期懷孕的可能性。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自然產,先評估子宮破裂風險黃建霈表示,現在漸漸有愈來愈多產婦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嘗試自然生產,臨床上叫做剖腹產後的經陰道生產(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簡稱VBAC),兩胎懷孕時間相隔半年以上,便可考慮。但黃建霈也提醒,仍要看上一胎剖腹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骨盆狹窄等原因剖腹,這胎VBAC成功率只有一半;如果前一胎胎位不正,這次胎位正常,VBAC成功率高達80%。黃建霈提醒,VBAC有子宮破裂風險,若上胎剖腹的傷口是橫開,這胎VBAC子宮破裂機率0.5%,若是直開,風險高達25%,一旦破裂,母嬰都有生命危險,所以雖然機率低,產婦大多仍會卻步。鄭博仁表示,接受VBAC之前,可評估子宮破裂風險,以超音波觀察子宮條件、胎頭大小等,評估和溝通的過程相當花費時間,加上去有風險,即便「推廣VBAC」是各國努力降低剖腹產率的重要策略,在台灣接受度仍低。前置胎盤分四級1. 低位性前置胎盤是胎盤未蓋住子宮頸內口,但位於子宮下段。2. 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子宮頸內口的邊緣。3. 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部分子宮頸內口。4. 完全性前置胎盤為胎盤完全蓋住子宮頸內口。●等級1、2可嘗試自然產,等級3、4建議剖腹產。不管怎麼生 想要生得順 體重控制最重要黃建霈表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現在臨床上都會跟產婦說「要生得順,體重控制最重要。」1. 體重控制得宜產婦和胎兒的體重若能控制得宜,不要過重,可減少很多生產併發症和風險。2. 要吃對不是吃多很多人以為孕婦要多吃才有營養,但其實重點不在吃多,而是吃對。黃建霈提醒,葉酸、鐵等微量元素,孕婦務必均衡攝取。3. 適當運動很重要運動量少不但提高合併症風險,產後憂鬱發生率也會上升。4. 產檢要做,但不是愈多愈好如果聽到有人推銷各種自費檢查或產品服務,應保持客觀,詳細了解其目的、評估必要性、費用,再做決定。※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28 科別.皮膚
避開了嗎?一天之中害你加速皮膚老化、產生皺紋的關鍵時刻
在探討如何處理年紀增長在臉上形成的裂紋之前,先瞭解皺紋的命名法有些幫助。深紋(或皺紋)通常一開始是「動態」的,久而久之就變成「靜態」的:青少年微笑時,「動態」的線條會短暫出現在眼睛的外圍,然後迅速消失。但久而久之,那些動態的線條會變成靜態的魚尾紋。與此同時,細紋通常與皮膚的不規則增厚及水分的流失有關—這些與所謂的「外在」因素有關。所有的器官都會經歷無可避免的自然老化,但皮膚受到雙重的打擊:它包覆在體外,暴露在環境中。若要避免外層產生皺紋,我們需要瞭解加速老化的環境因子。為了探索皮膚在白天遭到的多種物理傷害,接下來我們以文字來描述皺紋經歷的一天。你一早起床,梳洗,更衣,然後吃早餐。你離家時,就會遇到導致皮膚老化的最大原因:太陽。我清楚記得,我還是菜鳥醫科生時,在診所裡看到一對母女。會診開始幾分鐘後,我問那位滿臉皺紋、皮膚粗糙、充滿斑點的女士:「所以,史蒂芬妮是妳的獨生女嗎?」當下她們困惑地沉默了幾秒,但困惑很快就轉為尷尬。我突然意識到,那個四十出頭的女兒,看起來比她六十歲的母親老了許多。後來我得知,那個女兒使用日光浴床近三十年,一有機會就去西班牙海岸度假。她的母親並未積極防曬,但至少她不會主動去曬太陽。我看過那些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的病人,通常都在陽光下待了很長的時間,例如園丁、工人、士兵。他們要不是經常曬太陽,就是經常使用日光浴床,或是度假時盡量待在沙灘上。一九七○年代與八○年代使用助曬油的日光浴愛好者,現在的皮膚紋路通常最深。UVB是導致曬傷及皮膚癌的主因。不過,說到皮膚老化,我們需要注意UVB那個遭到低估的夥伴UVA。UVA比較弱,但它可以更深入皮膚,抵達真皮的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中最重要的支援結構。UVA會引發發炎途徑,導致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的釋放,從而損害真皮。那不僅會破壞皮膚膠原蛋白的供應,還會減緩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的速度。此外,UVA也會擴張及分解真皮層的血管,導致鼻子與臉頰上出現可見的小「蛛網紋」。其他重要的破壞包括維生素A酸受體(retinoic acid receptor)的破壞,導致皮膚缺乏維生素A。UVA之所以在這個光老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是因為即使我們沒有曬傷,甚至沒有明顯曬黑,UVA也會對皮膚造成老化損害。UVA可以穿透玻璃,但UVB無法穿透,所以你不太可能隔著窗戶曬傷,但你只要暴露在陽光下,皮膚就會持續老化。開車橫越美國中西部的老卡車司機往往一面臉頰布滿皺紋,另一面臉頰看起來年輕了二十歲。日曬損傷與內在老化不同,它會使皮膚不均勻地增厚,導致皮膚細胞過度增生與變異,最後變成各種常見的癌前皮膚病變(稱為光化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或稱日光性角化症〔solar keratosis〕)與皮膚癌(許多皮膚癌與日曬直接相關)。陽光損傷所造成的粗皮、皺紋、厚皮是纖維化的結果,「光老化」本質上是一種極其緩慢的癒合反應,皺紋其實是加速老化的疤痕。此外,老斑或肝斑是皮膚老化的先兆。這些深棕色的斑點往往是手部暴露年齡的原因。不過,「老斑」這個名稱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因為斑點與日曬直接相關,與年齡無關。經常暴露在紫外線下的皮膚區域(亦即臉部與手部),裡面的黑色素細胞會產生過多的黑色素,導致皮膚上的色斑永久存在。陽光無疑是導致皮膚老化的最大因素,它可能比其他因素(包括時間)加起來所造成的老化還多。所以,保持年輕皮膚的關鍵是防曬,而最有效的抗老霜就是防曬霜。你出門上班,曬了太陽後,抵達上班地點,打開電腦。接著,你一整天都離那個人造光源三十公分。現在有些人認為,陽光及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LED螢幕所發出的HEV(高能量可見)藍光會加速皺紋的形成。如今我們已經無法擺脫這些裝置了,它們會讓臉部老化嗎?目前的防曬霜只能阻擋紫外線,無法阻擋那些使皮膚鬆弛的螢幕光。皮膚科醫生仍在爭論要不要做HEV的防護,但目前尚無定論。有一點證據顯示,HEV會增加吞噬膠原蛋白的基質金屬蛋白酶,但這不表示電腦會使皮膚長出明顯的魚尾紋,更不可能導致癌症。到了午休時間,你下樓去餐廳用餐。那裡幾乎沒有自然光,你一定可以避免產生皺紋了吧?別講得那麼肯定。膳食中的糖會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簡稱AGE),AGE會附在膠原蛋白上,使它變得脆弱。有證據顯示,AGE沉積會導致皮膚僵硬、失去彈性、色素沉澱增多。在某些與血糖有關的疾病中(例如糖尿病),AGE的沉積特別嚴重。我們不知道糖對皮膚的老化有多大的影響,但有許多其他的理由值得我們限制膳食中的糖分攝取。西方人對低脂食物相當癡迷,卻對精製的碳水化合物視而不見,這種膳食習慣其實與皮膚的需求相反。我們需要均衡的飲食,搭配充足的蛋白質攝取,以幫助皮膚與頭髮的生長。蔬果,尤其是五顏六色的蔬果,一再證明對皮膚的健康有益,無論是直接對抗「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即累積名叫自由基〔free radical〕的破壞組織分子)或改變那些間接影響皮膚健康的迂迴路線(例如增強免疫系統)。你即使用最貴的抗老霜,而且每週看一次皮膚科醫生,但你只要飲食糟糕,那就一定會顯現在皮膚上。午休用餐結束後,你回到辦公桌。精神壓力也會影響皮膚的外觀,或許你正考慮待會兒去抽根菸,休息一下。抽菸跟陽光傷害一樣,也是加速皮膚老化的強大驅力。只要抽菸幾年,皮膚就會提早出現皺紋,膚色也會轉趨暗沉與蠟黃。當雙胞胎的生活方式相似,但其中一人抽菸,另一人不抽菸時,兩人的照片即可明顯看出抽菸造成的傷害。香菸的煙霧中有四千種化學物質,其中有一些物質會增加基質金屬蛋白酶,那會破壞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尼古丁會導致皮膚的血管變窄,減少血管內的氧氣與養分供應。即使戒菸的其他健康效益不明顯,或對你來說無關緊要,但戒菸無疑會讓你看起來更健康、更年輕,而且戒菸永不嫌遲。至於抽菸時反覆地撅嘴是怎麼回事?小時候,每當我生氣或鬧脾氣時(而且我還滿常耍脾氣的),祖母總是說:「別擺一張苦瓜臉,要是風向變了,你會永遠變成苦瓜臉!」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實驗,發現事實不然,但幾十年下來,我們的臉部動作確實會逐漸固定。那麼,為了美容效果,我們應該減少或停止那些臉部動作嗎?時尚雜誌上有很多文章建議一些方法,幫我們減少喜怒哀樂時的臉部表情。但是,為了減緩皺紋出現而壓抑情緒,以及壓抑皮膚表達情緒的複雜方式,真的值得嗎?這帶出了皮膚老化的根本問題:你活著的時候,不活在當下,那你維持外觀的年輕有什麼意義呢?想要保持皮膚的青春美麗,這種動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為此積極地壓抑情緒,你可能有點做過頭了。如果我們都能像歌手吉米.巴菲特(Jimmy Buffet)那樣詩意地看待皺紋就好了,他曾經唱道:「有微笑的地方,才有皺紋。」你辛苦工作了一天,終於下班了。你衝出辦公室,來到大街上。現在正好是交通的尖峰時段,汽車排放的廢氣飄浮在空中,像半透明的薄霧。我們的皮膚就像肺臟一樣,尚未適應煙霧與毒素的環境。如今還沒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城市皮膚」(city skin)確實存在,但一些科學資料顯示,空氣汙染中的一些化合物(比如二氧化氮〔NO2〕)確實會導致皺紋。現在我們知道,這些毒素會進入皮膚,產生自由基,引起發炎的連鎖反應。這種汙染物無處不在,例如,二○一七年的第一週,倫敦牛津街的二氧化氮濃度已突破全年的上限。你到家了,吃完飯,洗完澡,準備就寢。這時應該不會有東西讓你長皺紋了吧?錯了!身體的壓力會在皮膚上留下痕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會更加明顯。皮膚科醫生黛博拉.潔里曼(Debra Jaliman)認為,反覆把臉部靠在枕頭上會睡出「睡痕」。我問過一些美容師與皮膚科醫生,他們也聲稱他們可以分辨客戶睡覺時,是以哪一邊臉頰靠在枕頭上。那些痕跡是暫時的,但如果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能看到那些紋路(別人能看到),那可能就是永久的。如果你真的擔心睡痕,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平躺在U形枕頭上,或使用專門用來減少睡痕的枕頭。許多人認為使用絲綢枕巾最好。「美容覺」這個概念的背後也有科學根據。二○一○年,瑞典有一項研究證明,充分休息的人看起來比睡眠不足的人健康,而且更有吸引力。這個團隊後來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在他人眼中,皮膚有明顯的變化:他們的「眼圈變黑了,皮膚比較蒼白,皺紋/細紋比較多。」二○一五年,一項研究分析長期睡眠不足者的皮膚,結果發現他們的皮膚屏障功能減弱,內在老化的跡象增加。睡眠不足會損害免疫系統、新陳代謝與心理健康,那些受損都會加速皮膚的老化。※ 本文摘自《皮膚大解密》。《皮膚大解密》作者:蒙蒂・萊曼譯者:洪慧芳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07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麻痛別輕忽 腕隧道症候群放著不管恐肌肉萎縮
● 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出現痠麻痛● 危險因子: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手腕曾受傷● 輕度採手腕固定、藥物等保守治療、嚴重可施行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診間來了一名教鋼琴的老師,自訴手及手指麻痛,一開始甩手和按摩會變好,最近卻沒什麼改善效果,忍耐了數日決定就醫,經過理學檢查及神經傳導檢查,發現是「腕隧道症候群」,這是在門診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腕隧道症候群是指多種原因造成腕隧道壓力增加,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導致支配傳遞大拇指、食指、中指、一半無名指和手掌的感覺,因神經受擠壓出現痠麻痛感,症狀有時會在夜間加劇,會影響像是扣衣服扣子、寫字、拿筷子等精細動作,長期會造成周圍結締組織纖維化,甚至有肌肉萎縮的狀況。從事需要大量使用手腕的工作如打電腦、油漆、收銀機櫃枱作業、生產線裝配作業等,或運動、內分泌疾病、肥胖、遺傳、手腕曾經受過傷等,都是好發的危險因子。輕度的腕隧道症候群,可使用護腕輔具、消炎藥物、神經解套注射等保守治療,有助緩解症狀;若效果不佳,可以考慮接受約10分鐘的微創手術,使用特殊工具透過1公分的切口,將壓迫正中神經的橫腕韌帶減壓,使腕隧道的壓力釋放。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的治療指引,橫腕韌帶的減壓手術是歸於最強的證據等級的治療策略,在術後一年的追蹤研究,顯著優於手腕固定、藥物、類固醇注射等保守治療方法,但術後最高仍有約四分之一的復發率,最常見的原因是纖維化及神經疤痕生成。對於具高危險因子的患者,可以在手術中使用取自人類胎盤的羊膜移植物,能夠抑制發炎,減少神經周圍疤痕組織生成及沾黏,促進神經修復,2020年刊登於《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英國國際知名SCI期刊)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也證明了在腕隧道症候群減壓手術術後使用羊膜移植物,功能與症狀的改善比單純減壓手術的患者更佳,在握力和神經疼痛等症狀均顯著改善。腕指關節對於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遇到非創傷的手部及手指麻痛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影響生活品質。
-
2021-01-16 科別.皮膚
眼周長小顆粒怎麼辦?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解決辦法
眼周小顆粒的形成因素「醫師,我的眼睛旁邊最近開始長這個耶!」年輕女孩指著眼睛周圍的小凸起,露出困擾的表情。事實上,這種眼周小顆粒,屬於皮膚組織增生,可能是皮膚息肉、汗管瘤、粟粒腫等8種狀況。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民眾說明「眼周小顆粒」的各種可能:▶皮膚息肉(皮膚贅瘤、軟纖維瘤)這是纖維組織增生的良性小腫瘤,多在眼睛四周、脖子、乳房下、腋下等皮膚皺摺處,多是因遺傳和皮膚老化,而過度摩擦(化粧、揉眼睛)和賀爾蒙變化(懷孕、肥胖)也會刺激生長。▶汗管瘤(丘疹)膚色、粉紅色或略帶透明的小顆粒,是真皮層的汗管組織增生造成的良性腫瘤,常出現在眼眶四周,尤其是下眼瞼。主要成因是體質,好發於青春期後的女性,隨年齡而增大或變多,可用雷射去除,之後可能會再生長。▶粟粒腫(粟粒疹)小小白色顆粒,看似白頭粉刺,實際上與毛囊無關。這是皮脂腺的油脂和角質無法代謝,在皮膚表面形成凸起,分為原發性(跟體質有關)及續發性(過度摩擦、水泡或傷口癒合後形成)。發生於任何年齡、性別與新生兒。雖沒有研究報告指出眼霜或保養品會導致眼周長出小顆粒,較大的粟粒腫可用針挑破、擠出內容物,太小可用雷射去除,有時也會自行消失。▶扁平疣多呈咖啡色或膚色,常因搔抓而長出直線排列的疹子,頂端呈扁平狀,因而得名。這是皮膚感染濾過性病毒所致,建議積極治療,以冷凍治療、雷射、擦A酸或免疫調節藥膏去除。▶黑色丘疹皮膚病咖啡色、乾粗的凸起小顆粒,常見於臉部、身體,不仔細看很容易忽略。主要跟體質、紫外線有關,因角質過度增生而突起。▶小汗腺汗囊瘤天熱時會膨脹,天氣冷時會縮小,與體質有關,因汗腺增生、汗液堆積在汗腺內而成。▶皮脂腺增生皮脂腺過度增生而形成黃白色突起,中央經常會略凹陷。常發生在中年過後,年紀越長越明顯,與體質有關。口服A酸效果良好,數量少時可用雷射去除。▶眼瞼黃斑瘤(黃色瘤)位於眼瞼的黃色柔軟斑塊,近鼻側內眼角的上眼皮,一小點或一大塊都有可能。這是含有脂肪的泡沫組織細胞聚積在真皮層內,且是酯化的膽固醇。患者通常血脂肪正常,但仍建議抽血檢測血脂肪。可用冷凍治療、雷射去除。食藥署提醒,眼周小凸起除了影響美觀,也有可能是病毒引起。建議先至皮膚科尋求醫師協助,了解成因與類型,才可進一步做出合適的治療。有人說:「眼周小顆粒與保養品有關!」這是真的嗎?人與人交流總是先看到眼睛,尤其目前COVID-19肆虐,大家都戴口罩,臉的上半部更成為注目焦點。有人說,這種小顆粒是「脂肪粒」,與保養品有關,只要用特定的保養品可以去除,這是真的嗎?眼周小顆粒絕非保養品可解決,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指出,醫學上並沒有「脂肪粒」這個名詞,美容業者若指出這是因使用不當的保養品,如眼霜或者護膚品太滋潤,並不符合事實。因為保養品是透過保養成分讓皮膚健康、美觀,主要作用在角質層或淺層的真皮層。而息肉、汗管瘤、皮脂腺增生、眼瞼黃斑瘤、小汗腺汗囊瘤與粟粒腫等,都是真皮層問題;黑色丘疹皮膚病是增厚的表皮;扁平疣則是表皮的病毒感染,都「不是」化粧品、保養品可以解決。邱足滿醫師提醒汽化雷射去除眼周小顆粒,常有傷口修復期和暫時性色素沉澱;而對於更深層組織增生之汗管瘤、皮脂腺增生、黃斑瘤,若傷口太深時,可能會留有輕微的凹陷疤痕。食藥署叮囑,眼周小顆粒有許多成因,勿聽信網路謠言或美容業者的推銷,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採適當方法去除,才能有效改善眼周外觀。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小文(化名)是養生館有名的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飽受腕隧道症候群疼痛之苦,曾開刀治療,現又復發。日前她來門診說:「陳醫師,我之前給其他醫師開過腕隧道症候群,痛很久,傷口也超醜的。聽說現在有微創手術,傷口小且恢復快,是嗎?」正中神經壓迫產生麻痛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與上方橫腕韌帶或屈肌支持帶組成,隧道裡頭有9條肌腱和一條正中神經。正中神經主要功能是傳遞我們大拇指、食指、中指和一半無名指的感覺;腕隧道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正中神經的壓迫,而產生手部橈側三指半的麻痛(圖一)。輕微的正中神經壓迫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些許不方便,例如:追劇、騎車或睡眠時的針刺麻熱感;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大拇指肌肉萎縮無力。長期重複抓握加重症狀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分成疾病或與職業相關。像糖尿病、洗腎、甲狀腺病變、風濕免疫疾患或手腕部有受過傷,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需長時間或重複性抓握或彎曲腕關節的職業,也容易加重並導致腕隧道壓迫的症狀,例如按摩師、作家、雕刻師、木匠、裝配員等。服藥效果不佳就要開刀若是初期腕隧道症候群的服藥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正中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考慮手術。術前需安排神經傳導檢查,排除是否有相關身體疾病或頸部神經壓迫的可能,才能確保手術的有效性。目前腕隧道正中神經解離的手術,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微創的都相當成熟,端看醫師個人的經驗與喜好。傳統的解離手術(圖二),需在手部拉開一個與手腕垂直約7至8公分的傷口,再將正中神經找出,將附近沾黏壓迫的組織分開。而微創隱痕手術(圖三),則是沿著手腕的皺褶切開約1公分的傷口,利用特殊的器械將正中神經阻擋在刀口之下,再利用U型微創刀打開沾黏的組織。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因為微創隱痕手術的傷口小、組織破壞少,手術後疼痛也比較小,神經的恢復比較快。三個月後,幾乎只有淡淡一條粉線,沒有明顯的疤痕。在與小文溝通後,當天她即接受了微創隱痕正中神經解離手術,手術時間不到十分鐘。術後不到兩周,即可拆除手術縫線,小文就開始「靠手吃飯」了!(圖四)
-
2021-01-07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無力、扭力變差!骨科醫師提醒: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所致!
47歲的張先生,日前因車禍「犁田」,當下用右手撐地,因無太大的傷勢,而直接返家。回家後發現,連擰毛巾、開門把或做伏地挺身,手腕都會出現劇痛、無力,讓熱愛健身的他感到沮喪。 經過藥物、復健治療均不見效,由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張先生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疤痕,經過復健治療後,預計半年後即可重返健身房。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是因為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 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週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日常生活受限,如無法擰毛巾、轉開瓶蓋,甚至不能打球等,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賴禹呈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韌帶和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確實診斷,因此,較容易發生延遲診斷,以及延誤治療的情形。 賴禹呈提到,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 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可藉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 賴禹呈說明,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用護具保護固定4至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可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 他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1-01-06 癌症.肺癌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編按: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4日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5日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發現自己有肺結節該怎麼辦?通常我們如果說到「芝麻綠豆般的小事」,都是指事情微不足道,不必為此煩心。然而,若這個綠豆般大小的變化是出現在肺部,有時還會讓人有不少困擾呢?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綠豆般大小的肺部變化是「肺結節」。如果我們接受了胸部X光檢查,或做了胸部的電腦斷層,有時醫師會注意到影像上有一個白影,就稱這個是肺結節。大家最想問的是:「這是不是癌症?」相信任何人如果在門診時若聽到「你有一個令人懷疑的肺結節」這種話,一定會很心慌意亂地想著:「這到底是不是癌症?」其實,平均放射科醫師看個五百張X光,就會找到一張片子中有肺結節。通常會被叫做肺結節的腫塊,大小約在5毫米到30毫米之間,若大小已經超過3公分,惡性的機會就比較大了,我們就不會先稱這個是肺結節。肺結節可以說是一小塊不正常組織,型態上可以是圓形或橢圓形,除了癌症這個可能性之外,肺結節也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或是個疤痕組織。所以當醫師說「肺結節」時,不代表這個肺腫塊就是癌症,其實這是良性肺結節的機會大得多。為什麼醫生說我有肺結節,但我卻沒有什麼症狀?良性的小結節通常不會造成什麼症狀,幾乎清一色都是在做定期篩檢或因其他原因檢查時而意外發現的。現在有不少人會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篩檢,等於是從各個不同角度用X光捕捉影像,整體的輻射量會比做胸部電腦斷層還要來得低許多,檢查時間也很短,是個挺常見的篩檢方式。不過,如果有持續性的咳嗽、咳出血痰、喘不過氣、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問題,一定要告訴醫師,這些也是評估肺結節或決定處置方向的重要資訊。什麼叫做「良性肺結節」?良性肺結節就是一團肺部組織的不正常生長。過去如果有肺結核,或曾有黴菌感染、化膿,都可能會讓肺部出現結節。肺部也可能出現由肺部內皮組織、脂肪、軟骨等組合而成的錯構瘤;從支氣管的分泌腺體長出來的支氣管腺瘤,有時則是纖維瘤、脂肪瘤等良性腫瘤。如果患者年紀很輕,還不到40歲,生活中不曾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暴露二手菸的問題;且這個結節還很小,或裡面幾乎都是鈣化的,或含有很多脂肪的狀況,就很可能不是肺癌。如果有肺結節的話,該怎麼辦?我們要如何分辨這個腫塊是不是癌症呢?!我們先把肺結節當成嫌疑犯好了,當然不是把每一個嫌疑犯都抓起來砍頭,因此不是一看到肺結節就去把它開刀拿掉。我們可以找找看患者之前是否也曾照過X光、電腦斷層,把現在的影像結果和過去的做比較,看這肺結節是新跑出來的問題,還是過去就有了。如果這個肺結節嫌疑犯能維持兩年都沒有任何變化,最有可能是良性的肺結節。如果這個肺結節是真的壞人,是癌細胞組成的,平均來說每四個月體積就翻倍了。因此看到肺結節長大速度快,並持續長大的,就要考慮進一步的動作。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嫌疑犯,我們就好好地觀察他的特質!肺結節的大小、形狀、性質都是觀察重點,腫瘤本身愈大的、周邊比較不規則不滑順的,裡面組織很緻密、很實心的,比較可能是癌症。後來追蹤時發現這個結節長大速度快的,也要特別小心。醫師會針對個人年齡、吸菸史、症狀、疾病史(是否有慢性肺阻塞、肺纖維化)、家族史等評估罹患肺癌風險,使用菸草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如果超過55歲,曾有三十年一天一包的菸癮,遇上肺結節就要非常小心評估。如果經常接觸二手菸,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實心的結節,醫師可能會建議:● 結節大小介於6到8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小介於8到15毫米:三個月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15毫米:安排胸部電腦斷層,並考慮加上顯影劑檢查。或用PET-CT檢查,結果讓人很懷疑肺癌的話,要開刀或做切片化驗。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非實心的結節:● 結節小於20毫米:一年後再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20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有以下狀況,醫師會建議用手術移除肺結節:◇ 結節較大,或長大速度快◇ 患者有與肺腫瘤相關的症狀◇ 在影像結果懷疑是惡性的雖然意外發現肺結節總是令人很擔心,但請先靜下來,跟著醫師建議一步步看是要繼續追蹤,或要加做其他檢查。原文:
-
2020-12-29 醫療.整形美容
17歲男高中罹男性女乳症遭霸凌 微創手術助重建自信
一名17歲男高中生進入青春期後發現自己身型外觀與同性「不一樣」,胸部與女性一樣有明顯隆起,讓他穿衣服沒自信,與同儕出遊時也無法坦胸露背,更遭受同儕嘲笑排擠,導致他心理留下陰影,不願上學也影響社交及課業,家人得知後安排轉學,並帶他求診整形外科醫師,經過手術矯正改善,這名高中生終於重拾自信,恢復正常生活。東元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存昌表示,該名高中生罹患的是「男性女乳症(Gynecomastia)」就是男性胸部呈現女性外觀,每個患者的程度皆不太一樣,嚴重的會有類似女性C罩杯以上的外觀,導致生活不便、自信心低落,進而影響學業和社交表現。此種症狀通常好發於青少年和老年兩種族群,其中又和遺傳、肥胖、賀爾蒙失調有關,初步治療會先觀察和檢驗,排除疾病相關的問題,嚴重者或症狀影響生理及社交才會安排手術治療。李存昌說,男性女乳症主要是因為乳腺和脂肪的增生,目前乳腺切除技術已經可以從傳統一字形的大傷口縮胸手術,進步到乳暈微創小傷口手術,傷口僅3公分以下,恢復期和疼痛感大幅減少,可配合局部抽脂,改善效果較明顯。若是較嚴重的患者,可利用分次手術將小傷口控制在乳暈周遭,避免不必要的疤痕;隨著程度加重,會增加治療難度,但多數經由手術矯正後,可恢復成平坦緊實的胸型,出門不必再遮遮掩掩。李存昌也指出,以往有類似症狀的患者,常常礙於不知道該求助哪一科別醫師,或是難以啟齒,長期下來造成心中承擔過大的壓力,影響正常生活和心理狀態,建議有相關問題的患者,應選擇具備整形外科專科的醫師,以及專業合格的醫療院所求診治療,在執行醫療行為才能安全有保障。
-
2020-12-29 科別.皮膚
打翻熱湯、排氣管燙傷,怎麼辦? 快沖冷水!醫師揭「除疤關鍵時間」
煮飯、吃火鍋時,不小心燒燙傷怎麼辦?要用阿嬤的偏方,趕快在傷口上塗醬油、漿糊、蛋白?或用網路鄉民傳說中的黑人牙膏、白藥膏、小護士、神奇紫草膏、凡士林等塗抹傷口?還是聽媽媽的話,泡鹽水、冰敷?你也落入選擇困難了嗎? 溫度60~70℃ 就可能產生燒傷或燙傷皮膚科醫師鄭惠文表示,由於皮膚組織包含表皮細胞等,多為膠原蛋白成分,也就是由蛋白質所組成,而蛋白質約在60~70℃左右,就開始產生變性,更不用說遇到100℃以上的高溫,都會產生燒傷或燙傷的危險。 廚房最容易燙傷 排氣管燙傷比例高居家當中最常會遇到高溫的地方,應該就是水、火、油最多的廚房。鄭惠文指出,常遇到許多人因燒煮開水時不慎打翻,造成燙傷;或不小心抽到熱水瓶的電線,以致被熱水燙傷;還有些人在悶煮食物時,本只是想看看食物悶煮的狀況,結果一打開鍋蓋,就被直撲而來的蒸氣燙傷。還有很多家庭燙傷的例子,是發生在是炒菜的時候,往往因鍋子溫度太高,油一下子倒下去,被油鍋所濺起的熱油燙到;或在煮菜時,油水不慎相遇,所造成的燙傷;另外,冬天洗熱水澡時會先放熱水,再放冷水,結果還沒來得及把冷水放入時,就被熱水燙傷。鄭惠文說,還常有人是被汽機車的排氣管燙傷。汽機車在剛熄火時,排氣管的溫度相當高,有時路過稍不注意,很容易造成燙傷,這個比例很高,情況嚴重者可能直接掛急診。 燒燙傷可分為3級 第3級需植皮或皮瓣重建手術在遇熱的當下可能先出現紅腫,經過幾個小時後就開始起水泡,這種情況就算是二度燙傷。然而,無論是水、火、油,哪一種原因所造成的燒燙傷,依皮膚受傷的程度,大致可以分為3個等級:第1級:通常傷及表皮層,真皮及皮下組織會發生反應性充血,會有輕度的水腫及疼痛感。皮膚雖會出現潮紅,但還不至於有水泡,數日後便會自然脫皮而痊癒;此類型的灼傷,也常見於日光浴的曬傷。 第2級:若傷及真皮層,傷口會有起水泡的現象,是二度燒燙傷最易辨識的特徵,乃局部傷口所產生的水泡,且疼痛情況會比一度燒燙傷更為嚴重,此級的燒燙傷又可再細分為淺的二度燒燙傷(Superfiical Dermal Injury),其傷口表面呈均勻的粉紅至紅色,一般在2週內自行 癒合,之後也較無明顯疤痕。而深的二度燒燙傷(Deep Dermal Injury)傷口則呈現表面不均勻之顏色分布,可能是粉紅至紅色的傷口,同時還呈現有不均勻的白色或褐色斑塊,此種類型傷口癒合的時間,多半要超過2週以上,有時甚至還會長達1個月之久,並會留下明顯的疤痕。第3級:若燒燙傷範圍達表皮層及全部真皮層都壞死的程度,就是所謂的「全層燒燙傷」,亦即第三級的燒燙傷。無論是高能量的瞬間燒傷,或低能量但時間拉長的燙傷,都可能造成組織壞死,達到三級的燙傷。此階段傷口表面呈現白色斑塊,甚至會變成焦痂。此種傷口無法自行癒合,必須進行清創手術(Debridement);若燒燙傷面積太大,組織無法 再長出來,就必須移植其他部位的組織過來,進行植皮或皮瓣重建手術。 「沖、脫、泡、蓋、 送」 急救處理5原則不論是水、火、油所引起的燒燙傷,緊急救護的處理方式均以「沖、脫、泡、蓋、 送」5大步驟為基準原則: Step1 沖:燙傷的第一時間,在受傷部位先以大量清水沖洗,必須立即「沖」洗 冷水,至少30分鐘。Step2 脫:接著就是要把傷部位的衣物 「脫」掉。必須小心剪開泡在冷水中的衣 物,同時去除黏覆於傷口的雜物。Step3 泡:第三個步驟可用臉盆、浴盆 或浴缸盛放冷水,再將受傷部位浸「泡」 於水中,時間至少要持續30分鐘。Step4 蓋:之後,以乾淨的毛巾覆「蓋」 受傷部位,避免傷口接觸到雜質,排除其他感染的因素。 Step5 送:最後一個步驟,就是立即 「送」到的醫院治療,如能送往有燒燙傷中心的醫療院所接受治療,對於燒燙傷的處理當然是更好。 疤痕已盡量改善為原則 把握傷口恢復黃金期鄭惠文強調,處理疤痕的正確態度,是要從傷口形成時,在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方式,以降低疤痕出現的機會。因此在傷口開始形成時,就要配合醫師及復健師的指示積極復健,才能不讓原本的功能受限太多,同時要把握0~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值得一提的是,任何疤痕的處理都是以盡量改善為原則,由於每個患者的復健狀況不同,恢復的情況就會有很大的差別。而復健工作並不是在手術過後才進行,而是在傷口恢復的慢性期,由於恢復時的0~6個月傷口尚處於不穩定期,因此盡量不要讓傷口功能受限,一定要多伸展、多活動。 延伸閱讀: 疤痕突起小心就是蟹足腫!怎麼治療?如何消除疤痕? 皮膚科醫師完整解說 吃鍋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
2020-12-24 新聞.生命智慧
歷經前夫家暴、離婚...賈靜雯用眼淚換來的「幸福哲學」:懂得轉身,傷與愛都是遇見美好的道路
近年常和女兒以及丈夫修杰楷曝光在螢光幕前的賈靜雯,充滿活力的臉龐和年輕的體態,讓人完全看不出來,賈靜雯竟然已經46歲了!能保持如此青春的樣貌,應該也和愛情及親情的滋潤有關。賈靜雯於2015年和演員修杰楷登記結婚,直到2018年才在峇厘島補辦婚禮,成就了一段傳為佳話的姊弟戀,期間生下咘咘和Bo妞一對可愛的姊妹,加上與前夫孫志浩所生下的女兒梧桐妹,一家子常在社群媒體上曬幸福照。對賈靜雯來說,現在的生活看似一切圓滿,2019年出演《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爆紅台劇,與老公、女兒感情緊密,擁有這一切的賈靜雯,很難讓人聯想到,在2010年,曾經指控受到前夫孫志浩家暴、以及爭奪女兒監護權,而在電視上淚訴的模樣。直到離婚15年過後,賈靜雯才有辦法在眾人面前,再次談起那段悲傷的過往,「我不在乎大家看到了什麼,我沒有想到那麼多,這樣好嗎或是什麼,我只覺得我嘗試了這條路,我才能夠看到或是接近到女兒。」等到最後終於結束與前夫的糾纏,獲得了梧桐妹的扶養權後,賈靜雯以為一切都風平浪靜,婚變的消息也漸漸消失在眾人的記憶中。但卻是等遇見了現在的老公——修杰楷之後,她埋藏在心中的傷口又再度被看見。當時修杰楷跟她說:「都已經過去了,妳現在已經很幸福,很多的愛,然後妳已經得到了很多,不要一直沉浸在那個心情裡面。」聽見修杰楷溫暖的安慰,讓賈靜雯忍住多年的眼淚終於得以潰堤,也才了解原來即使經過多年,心中的傷口卻還未痊癒。雖然曾經受傷,但疤痕也是讓我們堅強的最好提醒,賈靜雯就是這樣的例子,經過婚變、爭扶養權...一點一滴的經歷都讓她成為更加堅強的女人,但卻不會因為受傷害而忘記,或是吝於給予愛,「在我的生命旅程當中,愛一定會一直存在,好朋友甚至曾說我愛氾濫。每個人可能不一樣,但我從小到現在就一直都是這樣,那就是我的天份。」賈靜雯接受The Femin採訪時說道。對她來說,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並不代表這份愛是給所有人的,「只要懂得轉身,傷與愛都是遇見美好的道路。」賈靜雯將這句話放在她著作中的副標,要提醒所有人,愛人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但要將這份幸福留給值得的人,發現走錯了路,就毫不猶豫地轉身吧!轉過身後,那些傷會成為養分,支持你繼續走下去,看見更美麗的風景。經歷許多才終於明瞭到何謂真正的愛,賈靜雯現在還想把這份體悟傳承給3位女兒,「我覺得愛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從文字到行動到肢體、從眼神到語言表達,全部都跟愛是有連結的。但愛有時候是很脆弱的,是需要保護的,有可能因為吵架的一句話傷害到了對方,而如果你又不去面對不去道歉,那麼這份愛,就瓦解了。因此愛很堅固,但也很容易被摧毀。所以我會透過很多不同的方式,教導我的小孩甚麼是愛。」她接受ELLE專訪時表示。「幸福晚來無所謂,反正最終你只會和你愛的人在一起。」這句話取自她著作的書名,也正是為賈靜雯感情跌宕的人生,所下的最好註解。延伸閱讀: 母親臨終前的託付:尋找初戀情人
-
2020-12-18 醫療.整形美容
準備好了嗎?隆乳該知道的十件事
雖然近年隆乳更加普及,但隆乳是醫療行為,而非消費行為,在面對隆乳手術時仍應該嚴肅以對。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洪至正指出,包含術前及術後都有許多注意事項,想隆乳的人對於選擇醫師、植入物到術後保養都需要詳細了解,謹慎看待。而代理乳房植入物超過四十年的蓓蕾莉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鴻渝認為,升級美波最佳的守則,就是同時比較植入物的安全可靠和美感外型。隨著科技的進步,記憶果凍矽膠愈來愈仿真,像最近引進台灣的新一代美人魚水滴,不僅尺寸多手感佳,外型也更符合平胸者理想的自然感,還擁有美國FDA長達10年的臨床追蹤報告。為此,我們整理出十大提醒事項,讓有意隆乳者可以自我檢視。第一件事:術前先進行乳癌篩檢安全隆乳是首要之務,在隆乳前必需先進行乳癌篩檢,年輕患者以乳房超音波為主。洪至正醫師指出,35歲以上的患者或有乳癌家屬史的人,他建議加做乳房攝影,目的是要有先前乳房的健康情況當基準,術後若有改變可以進行比對。第二件事:需要麻醉科醫師當守護神手術的風險還包含麻醉狀況,「醒不來」是最令人擔心的事。因此,術前必需確認麻醉科醫師全程在場,並事先做完麻醉前諮詢,在麻醉同意書上,必需載明麻醉醫師證照號碼,讓麻醉專科醫師全程守護手術過程。第三件事:第二意見很重要一定要親自與執刀醫師進行諮詢,以了解醫師經驗和專業建議。洪至正醫師指出,雖然很多人在看診前都在網路上搜尋過相關資料,但訊息天花亂墜,因此,確實的面對面諮詢非常重要,另外,也建議民眾可以再找尋第二意見,接受多方建議後才下決定。第四件事:安全醫材很重要胡鴻渝則認為,植入物有無經過嚴謹的審查很重要,例如美國FDA的許可就必須在當地進行至少5年100位使用者的臨床試驗。且患者都會好奇植入後5年甚至10年的未來狀況,植入物若能提供長期的追蹤報告,對隆乳者不僅有保障,對醫師而言也有可靠的文獻佐證。而植入物的追蹤卡片就像是隆乳手術的身份證,必須妥善保存,至於植入物中置入晶片掃碼的新嘗試,胡鴻渝則認為人體和家電不同,無需把紙本能簡單記錄的基本資料植入體內,徒增風險。第五件事:選適合自己的植入物目前植入物有圓形和水滴型。洪至正醫師指出,圓形中的光滑面是歐美隆乳的主流,觸感最柔軟,需要適當的術後照護,如按摩或拉筋;而台灣目前的水滴型產品是新一代的細緻霧面,不需要按摩,術後較輕鬆,且外型設計模擬乳房外觀,就算是紙片人或瘦小身材,也能得到自然的外觀。第六件事:手術費過低要小心價格是考量,但絕對不能是唯一考量!隆乳是醫療行為,最需要著眼於醫師的專業度,目前雙側隆乳約為20-30萬元,視各醫療院所的規格及醫師的技術費用而有高低。若有過低的價格,則更要小心的確認植入物來源,及醫師經驗和手術規格。第七件事:手術切口依人而異目前切口主要有腋下、乳下、乳暈等,得因各人狀況而定,若未來沒有哺餵母乳需求者,就可考慮乳暈切口,畢竟從此乳腺仍然多少會受損,有影響哺乳的風險。而多數女性選擇腋下切口,看中的則是不想讓乳房上有傷疤,若腋下切口復原良好會隱藏於腋下的天然皺折中。這也是台灣最盛行的切口位置,加上搭配內視鏡技術,醫師更能仔細控制剝離範圍,因此雖然隆乳的路徑最遠,但復原期也不至於太長。而乳下緣切口,是國外最風行的方式,疤痕將會隱藏在豐滿乳房的下緣接縫。第八件事:術後按摩沒有一定標準光滑類型的植入物,需要確保植入物的移動空間,因此視醫師的手術技法,需要搭配適度的按摩。但洪至正醫師表示,需不需要按摩,該怎麼按摩,範圍和力道其實都需要與執刀醫師確認。許多隆乳者會心急想要自行按摩,甚至找按摩師用力推,因此破壞原先設計的隆乳空間,反而引發出血或植入物破裂都大有人在。術後如何保養是根據手術狀況和體質而定,有些醫療診所會提供按摩服務,這是可以考慮的。另外,隨著醫材的進步,圓形絨毛面以及水滴型植入物的表面設計較為貼合組織,因此術後不太需要按摩。第九件事:隆乳後定期追蹤雖然目前果凍矽膠植入物的隆乳安全性極高,洪至正醫師仍建議,每2年內除了固定回診追蹤隆乳狀況外,第3年可以做MRI核磁共振,檢查植入物有無破損,若一切正常,就可每2年追蹤1次即可。第十件事:尋求家人支持隆乳手術、抽脂等高風險整形手術,依規定得滿20歲才能進行,18歲以上未滿20歲則須由法定代理人同意。洪至正醫師曾遇到一名媽媽帶著未成年女兒前來諮詢,由於女兒胸部太小、自卑,媽媽覺得很慚愧,想讓女兒隆乳,但因未達法定手術年齡,還是須等小孩滿18歲才能動刀。醫師建議,重大整形手術仍有存在風險,手術仍應與家人討論,有家人支持,不僅心理上有依靠,術後休養期也有人照應,在情感面及生活支援上都有更好的因應。
-
2020-12-14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可以隱形嗎 隱藏傷口要訣大揭密
隨著內視鏡技術的精進,隆乳手術不只愈來愈安全,植入物也自然到讓人看不太出來,除非你訴求是誇張突出的成果。以往大家習慣注意女星們腋下不明的皺褶,現在這一招可能也不管用了。到底隆乳手術的切口其實不只有腋下,究竟從哪裡放入植入物,疤痕能藏在細節裡,讓專業外科醫師告訴你。目前隆乳手術的切口會有四個,包括乳下緣、乳暈、腋下、肚臍等。外科專科醫師蔡昀達指出,這些切口都各有優缺點,且看每個醫師的手術習慣及經驗值而定。乳下緣切口為歐美的主流切口位置,無論是新一代的美人魚水滴或圓形的記憶果凍,都能由乳下緣進入。優點:手術視野清楚,路徑短,手術比較方便。由於傷口在乳房下緣,適合胸部原本就不小的人,因為隆完罩杯升級後,胸部有自然垂墜感可遮蔽疤痕,再擠事業線也沒問題。缺點:平躺時仍會發現細微疤痕,在親密時刻有被發現的疑慮。若組織支持力不足者,或採用乳下緣切口時,結締組織及韌帶破壞過多,導致支撐力不足,未來植入物可會往下移位,傷口切痕就會被上移,導致直接看到疤痕。乳暈切口若是天生條件如尺寸、不需哺乳等狀況都許可,會是隱藏傷口的絕佳位置。優點:切口在乳暈周圍,不易發現傷口疤痕。缺點:關係到天生乳暈尺寸,並非人人適用,一般而言直徑需要超過3~4公分才能考慮此種作法。由於乳暈下有乳腺組織,由此切口進入會破壞局部乳腺,以及影響乳頭敏感度。根據統計經由乳暈切口手術,可能會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也是必須考量的風險。腋下台灣最多人選擇的切口位置,台灣醫師內視鏡技術精湛,不只有圓形,新一代水滴型植入物也做到由腋下進入。優點:多數人腋下會有自然的皺折線,因此,用腋下當手術切口,是蔡昀達的個人首選,大約半年至一年的時間,疤痕淡掉後就成為自然皺褶的一部份。缺點:由於從腋下到乳房的距離最遠,需要仰賴精密的內視鏡儀器及熟稔的經驗輔佐。肚臍現在較少優點:傷口非常隱密,適合鹽水袋型的植入物,可從肚臍先將空袋置入後再打水填充。缺點:現今主流植入物為記憶型果凍矽膠,是已成型的植入物,由於肚臍離乳房較遠,加上內視鏡彎曲角度有限,手術過程及植入物放置過程中都要避免對韌帶結締組織的過度破壞,要從肚臍切口放入新一代的植入物已不太適合大部分的案例。蔡昀達認為,隆乳者其實很在意手術傷口是否容易被發現,因此,術後保養也很重要:術後的營養和休息並重,禁止菸酒,傷口一週內不能碰水,癒合後可使用除疤凝膠,減少色素沈澱。另外,東西方體質不同,也影響到手術切口,西方人50%是從乳下緣開,疤痕過了半年後就成了很細的白線;但東方人疤痕較容易變粗,也易色素沈澱,因此,能自然隱藏切口是很重要的考量。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抱著熱水袋取暖?當心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 這4種人是高危險群!
不燙卻能傷人,尤其老人和小孩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怕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暖暖包,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甚至於我們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導致其發熱後長時間接觸皮膚,後果也很嚴重。嬰幼兒、老年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覺反應較遲鈍,成為低溫燙傷的高危險群。儘管這類燙傷的創面面積看上去較小,早期大多只是紅腫、水泡、發白,但實際可能損傷深至皮下組織、肌肉等。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接觸熱源的時間,時間越長,皮膚受損程度越重。四肢是平時使用取暖工具較多的部位,但由於四肢血液循環較差,若老年人伴有糖尿病、中風後遺症等疾病,更容易導致創面難以癒合,形成慢性潰瘍,並因此留下疤痕。更不妙的,甚至有需要植皮治療的情況。畫重點:冬天取暖如果一定要用熱水袋,請在熱水袋外面裹上毛巾,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老人和小孩睡著後,要幫他們把熱水袋拿開。這些奇葩偏方千萬別信被燙傷,有的人會給傷患在傷口上塗醬油、抹牙膏。殊不知,這麼做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錯誤偏方1:傷口上塗抹牙膏、醬油不可以!塗抹牙膏無益處,還會增加創面恢復的難度。塗抹醬油會加重創面脫水、損傷。顏色掩蓋創面,還會影響醫生對創面情況的判斷。錯誤偏方2:燙傷後抹紅藥水或紫藥水不可以!紅藥水是含2%紅汞和98%酒精或水的酊劑,可用作殺菌劑,含重金屬汞,且殺菌效果較差。紫藥水會在燙傷創面結一層痂,導致創面情況被掩蓋,藥水的顏色也同樣會影響燙傷創面的判斷。錯誤偏方3:用冰塊代替流動水冰敷不可以!燙傷後的皮膚組織沒有表皮保護,變得更加脆弱,直接冰敷更容易凍傷皮膚。燙傷急救大法:脫離熱源迅速降溫年輕人的低溫燙傷,通常發生在使用電子設備時。所以,如果發現電子設備溫度異常,要立即停止應用,充電器的插頭及時拔掉,避免不經意間的低溫燙傷。除了低溫燙傷,剛做好的飯,剛倒的開水,熨衣服的水蒸氣,同樣也可能把人燙傷。此時你要掌握的,就是燙傷急救大法!燙傷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接觸時的最高溫度和接觸時間!所以記住這兩點:脫離熱源,迅速降溫。然後,利用現場條件迅速開啟「沖、脫、泡、蓋、送」五大急救步驟。沖:脫離燙傷源頭後,迅速把燙傷部位放在自來水的水龍頭下或者花灑下,進行流動水、冷水沖洗。沖洗時水壓不能太大,沿燙傷部位周圍進行淋洗。沖洗時間約30分鐘,或創面無痛感即可。脫:在沖洗過程中,同時脫去燙傷部位的衣物。脫衣服時需邊沖洗邊脫,盡可能用剪刀把衣物剪開。不可硬拽衣物,避免皮膚大面積剝脫。泡:泡是冷療的一種辦法。脫去衣服後將創面浸於冷水中浸泡30分鐘。大面積燙傷的患兒和老人應注意浸泡時間,避免受涼。蓋:浸泡過後要覆蓋創面。如果條件允許,就用無菌紗布覆蓋。注意!不要使用掉毛的毛巾了。送:對於起水泡或者較大創面的創傷,在急救處理後要迅速送往有救治燒傷、燙傷能力的醫院進一步處理。畫重點:低溫燙傷怎麼處理呢?當然是要脫離熱源,迅速降溫!還是建議冷水沖洗傷口,之後觀察創面情況。如果出現水泡,或者創面明顯較深、創面皮膚發白等情況,一定要到醫院做進一步處理。作者:王志遠(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童重症監護室)(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08 科別.耳鼻喉
女大生唾液腺結石下巴腫如蛙 內視鏡術不留疤還她自信
一名21歲大學三年級女生,因唾液腺結石造成唾液腺炎;目前正值實習階段的她,經常需要接觸人群,為了兩側下巴經常腫一團,讓她十分羞於見人,並影響工作。檢查後,原本要進行下頷腺切除手術治療,但擔心術後頸部留疤並傷及顏面神經,後來改採「唾液腺內視鏡手術」終於順利取出結石,讓她恢復自信。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許哲綸表示,患者初訪門診時面露困惑及徬徨,兩側下巴反覆腫脹的情形已嚴重影響生活,雖然經諮詢其他醫師,清楚自己的狀況是因唾液腺結石所致,但因需透過下頷腺切除手術治療,擔心術後留下頸部疤痕及傷及顏面神經等風險,令她相當擔憂而打退堂鼓。但因唾液腺結石造成下巴腫脹問題頻繁發生,尤其腫脹時機點捉摸不定,令愛美的她相當困擾,經來院諮詢溝通,決定改採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治療,不但順利將唾液腺的結石取出,外部也絲毫不留疤痕,術後恢復狀況甚佳,隔天即辦理出院,令她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許哲綸說,唾液腺是一種消化腺體,會分泌唾液濕潤口腔、維持口腔清潔,並幫助消化,但當唾液腺因結石而阻塞,就會影響唾液分泌功能,出現疼痛、唾液腺腫脹等時好時壞的症狀,若患者因感染而發生唾液腺炎,就會使唾液腺疼痛及頸部腫脹更加惡化。他說,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是經由唾液腺分泌的自然孔,藉著逐步擴張撐開,或局部切開方式進入,使用約1.6釐米的半硬式內視鏡,搭配藥劑沖洗和各種取石儀器和鈥雷射介入,有機會避免頸部的疤痕、減少手術相關的神經併發症,更能保留原本腺體的功能,對於反覆發生唾液腺炎的患者,可提供另一種替代治療方式。許哲綸提醒,由於受限於唾液腺結石的大小、位置及影響腺體,唾液腺內視鏡手術仍有其侷限性。此外,透過攝取足夠水分以及避免抽菸,能維持唾液管道暢通,減少發生結石的機率,建議若有手術需求的民眾仍應諮詢醫師,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2020-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5大風險族群 嚴防肺纖維化
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超過12萬人,深陷肺纖維化風險,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患者更是五大高風險族群。醫師指出,除治療疾病本身之外,建議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有望在間質性肺病階段就開始治療,避免肺纖維化擴大蔓延。>>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近10年人數成長73%。根據衛福部相關數據顯示,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年增四千例,近10年患者人數成長73%。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位居十大傷病第三名,僅次於癌症、精神疾患。蔡長祐解釋,自體免疫疾病會被列為重大傷病,是因原本負責對抗外來疾病、存在於自體免疫系統中的抗體和細胞基數,因未知的原因開始攻擊自身,同時也會侵犯到重要器官造成傷害,尤其肺部是人體關鍵的呼吸器官,不得不慎。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等,除表面皮膚症狀外,很容易會有「內傷」,看不見的傷害潛藏在內臟器官,近來引發肺部共病的間質性肺病受到關注。間質性肺病長期缺氧、肺功能惡化恐致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解釋,所謂的間質性肺病,是因肺間質產生大量異常纖維,也就是疤痕組織,當疤痕組織愈變愈厚將影響肺部功能,而這種疤痕的醫學術語稱為肺纖維化。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劉志偉說,肺纖維化會使得肺泡無法正常膨脹縮小,導致肺部無法行使氣體交換功能,患者最終會因長期缺氧而引發肺功能惡化相關併發症,增加死亡風險。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間質性肺病中,有三成機會將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且肺纖維化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死亡主因,尤其是硬皮症患者。合併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比率最高。據統計資料顯示,硬皮症患者中有70%至80%會合併肺纖維化,比率最高;其次是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近50%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則有10%會合併間質性肺病,十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蔡長祐說,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表現多樣,有些患者甚至還沒出現表面皮膚及肌肉發炎、關節腫脹等症狀,就先出現容易喘、累、乾咳的情形,輾轉在各科別就醫才確診,肺部纖維化已到某種程度。肺纖維化早期症狀其實有跡可循。林孟志說,若患者發現長達兩個月以上,持續「乾咳、容易喘、容易疲累」就需進一步就醫檢查、接受治療。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後下背聽診趁早抓漏。不過,由於現代人缺少運動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不便,李信興說:「一般人如果不運動,一半的肺功能就夠用。」以家庭主婦或運動量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等患者來說,由於關節或肌肉症狀影響,平常就很少活動,而且人其實用不到太多肺功能,因而難以發現早期症狀。李信興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每三至六個月可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若需要進一步檢查,可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確認肺纖維化的進展範圍。林孟志說,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會以聽診器聽診後背下肺葉,也會照胸部X光片檢查是否有出現毛陰影,其餘包含肺功能的吹氣檢查等,來判斷肺功能是否異常。台大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主任謝松洲則說,自體免疫病若存在與肺纖維化有關的抗體,可預期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免疫系統會侵犯肺部。因此,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愈早診斷用藥治療,可校正免疫失衡,避免器官併發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肌肉關節痠痛多休息? 醫:愈睡恐愈累
肌肉關節痠痛、僵硬多休息,當心可能愈睡愈累。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出現晨僵症狀,早上起床困難,甚至爬不起來,以為不下床繼續睡覺休息有助緩解卻是錯誤迷思,反而會愈休息愈累,建議多走動、外出曬太陽更有益。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根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發炎的關節疾病,會造成全身關節疼痛,尤其在早上關節僵硬最為嚴重,致病原因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開始攻擊關節滑膜及器官,光在美國就有130萬人罹病。特別是患者早上起床時容易關節僵硬,有時持續一小時就沒事,但有時卻會持續一整天,不少患者會以為爬不起床要多休息,但實際上卻會愈休息愈累,此時,建議患者更應該多活動、外出走動多曬太陽,反而有助緩解,恢復活力。李信興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會運用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生物製劑的運用則可緩解關節症狀持續及失能,若患者太晚接受治療,受傷的關節無法恢復,恐大幅增加未來失能程度,臨床上延後治療六個月,失能程度竟差上三倍,黃金治療期為前六個月。尤其關節症狀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見內臟器官病變,近來肺部損害造成的間質性肺病也備受關注。患者肺間質周邊會變厚、變硬,形成永久性的疤痕,也就是纖維化,導致氣體無法正常交換,呼吸變困難,長期缺氧將引發肺功能惡化。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建議患者定期進行肺部評估,每半年聽診後背下肺葉、肺功能檢測,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肺纖維化範圍。「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
2020-11-24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囊腫不開刀 可評估超音波導引皮下酒精注射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今天發表「一再復發甲狀腺囊腫不開刀」治療吞嚥障礙案例。葉美成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現在已有許多非手術方式達到緩解症狀、不需住院、不留疤痕且恢復迅速效果,讓病人不再躊躇不前。如果細針抽吸以及酒精注射都無法解決囊腫問題,也可選擇開刀處理。50歲李女因脖子左邊有明顯腫塊且吞嚥時有異物感,之前其他醫院追蹤檢查時都是良性甲狀腺囊腫,有用細針抽吸過,抽出液體後腫塊會消失幾天,但後來腫塊又會開始慢慢變大回原本的大小。葉美成說,先前醫師建議開刀,但李女並不想開刀,檢查後建議使用「超音波導引下經皮酒精注射治療」,不需開刀住院。李術後三周後回診追蹤時,脖子已看不出有腫塊,外觀恢復正常。甲狀腺囊腫俗稱「甲狀腺水泡」,是一種甲狀腺結節,組成以液體為主,剛開始是不明原因造成出血致囊腫突然變大、有時伴隨著脖子疼痛,而疼痛一到兩個星期後會漸漸消失,脖子腫大可能一直持續,也可能稍微變小,約有60至90%病人在抽出液體後又復發回原本大小。美國甲狀腺學會建議反覆出現的甲狀腺囊腫的病人,可選擇開刀或是「酒精注射治療」。研究顯示,有高達85%病人接受兩次的酒精注射治療後不再復發。葉美成表示,「超音波導引下經皮酒精注射治療」,是在超音波導引下,經由表皮用細針先抽除甲狀腺囊腫裡液體,注射高濃度酒精進入囊腫內數分鐘後,破壞囊腫內微血管再將酒精抽出,過程約1小時,治療後觀察30分鐘至1小時即可回家,不需要住院。但對酒精過敏的人不適合這樣治療,其他症狀可能有頭暈不適、畏寒、發燒或疼痛等症狀,少部分的人出現暫時發燒、畏寒或是神經受損的狀況,大部分都會恢復。甲狀腺結節組成如果是以固體為主的不適合酒精注射治療,固體為主的結節可以考慮開刀或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微創手術(Thyroid RFA)。甲狀腺囊腫通常沒有症狀,除非囊腫已大到外觀上看得出來,發生吞嚥困難、疼痛等才發現,而甲狀腺囊腫多為良性,也有部分囊腫有可能會出現惡性細胞。
-
2020-11-22 醫療.整形美容
隆乳有故事/經歷波濤洶湧 隆乳幕後推手是「他」
台灣女性波濤洶湧的隆乳進化史,幕後推手竟是位出生於二戰末期的老先生。前「西北」公司、現任「蓓蕾莉生技」董事長胡鴻渝的創業史,正是台灣隆乳史不為人知的番外篇。由於父親早逝,年幼的他在貧困生活中努力打工賺取生活費,25歲時,決定進入不看學歷、只看能力的美國郵輪服務,跟著郵輪環遊世界。郵輪打工跑遍世界,帶回整形醫材。上船時一句英語也不會的胡鴻渝,憑努力從服務員一路升至公關經理,練得一口流利英語,奠定與歐美人士發展友好互信的基礎。回台後,因緣際會接觸到醫材產業,逐步進入整形外科專門領域,成為當時台灣整外先驅醫師們的影子,引進乳房植入物及相關整形科醫材,成為國內整形界的義乳教父。胡鴻渝回顧六○年代,當時台灣醫療體制不健全,坊間流行注射液態矽膠的小針美容,免開刀、無疤痕,讓愛美女性立刻獲得豐滿柔軟雙峰。殊不知液態矽膠會流動,乳房會漸漸變形、潰爛,液態矽膠會與組織、肌肉結合,取不乾淨也吸收不了,不知害慘多少女性。看到許多女性受害,他大費周章地從美國引進合格乳房植入物,但當年國內尚未有整形專科醫師可以成熟使用隆乳醫材,一年賣不到十副,生意慘澹。提供國外最新資訊,收集病患反應。而後苦撐至八○年代,股票市場繁榮帶動台灣隆乳全盛時期,女性捧著現金到整形診所排隊要求隆乳。當時美國、巴西都是隆乳風氣極盛的國家,卻鮮少人知,台灣早已躋身亞洲隆乳大國,甚至比韓國更興盛,且台灣手術精緻化、乳房植入物強調自然,與巴西大不同。由於早期跑船的歷練,草創時期,胡鴻渝就敏銳察覺醫師的需求,總是主動提供國外最新的醫療資訊、教學影片,並向醫師收集手術後的病患反應。在還沒講究臨床實證醫學的時代,他就懂得收集術後的結果,作為評估選用義乳材料的方向。矽膠被禁多年後,植入物再開啟新篇章。隆乳材料當年還經歷了傳統「液態矽膠」被禁的大轉折,胡鴻渝說,使用液態矽膠的舊式乳房植入物推出後,在七○及八○年代發生多起填充物破裂、外漏案例,破漏後難以清除,甚至有免疫問題,之後在美國及亞洲國家全面禁用。但是全世界男女對矽膠柔軟、真實的手感無法忘懷,液態矽膠被禁14年後,美國終於重新核可高聚合性的「記憶果凍矽膠」,兼具軟嫩手感與高安全性,此種記憶果凍的特性被各廠牌廣泛地採用後,除了圓形,又推出新一代模擬真實乳房外形的水滴型,還完成了10年美國FDA臨床追蹤研究報告,開啟了植入物的新篇章。投入醫材已超過40年,現年77歲的胡鴻渝對於植入物的眉角如數家珍,也看過許多產品風光上市又被禁用。他提醒所有想隆乳的女性,醫材雖然不斷創新,但畢竟植入人體,不像3C或家電產品,不一定要用自己的身體馬上嘗鮮。最重要的是長久的安全性及穩定性一定要高,全世界的使用歷史和公正的研究報告,都是必備的查證,天花亂墜的廣告也不可盡信。畢竟隆乳不是要求三、五年效果,要能保障未來十幾年的長久可靠,才是追求美波升級的最佳準則。